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汉室可兴TXT下载汉室可兴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汉室可兴全文阅读

作者:长歌入汉关     汉室可兴txt下载     汉室可兴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426章 战起蓟北辽东

    章武元年(公元195年)夏,陈到、陈禄击破轵关,与朱樟、张辽、庞德合兵,兵力达三万,顶住张郃大军的攻势。

    臧霸、高顺、周泰三军又趁上党空虚,分两路挥军猛攻。

    张郃担心后方有失,不得不向沮授求救。

    沮授见刘备以沸汤沃雪之势迅速扑灭甘宁、娄圭、张济之乱后率兵而来,袁军形势不利,遂与阎柔解濮阳之围,撤回黄河北岸。

    张郃则退至济水以东,依济水与朱樟五军作战。朱樟等数次渡河,都被张郃阻击,不能成功,只得攻取济水西岸的轵、河阳、波、温诸县。

    沮授守备严密,刘备大军无法渡过黄河。

    双方连战月余,刘备略占上风,但始终不能长驱直入,局势陷入对峙。

    河洛遂无战事。

    初秋,刘备命陈到撤回河东,臧霸、周泰撤回太原、西河,归建田豫的西部战区,以便其及时把握关中出现的战机。

    刘备留清平左军、清平右军驻河洛前线,划归关羽指挥,自率虎贲卫、飞骑军班师回京。

    八月,刘备回到中京。

    京,最开始为“高、大”之意,“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西周开始“京”逐渐引申成为王或天子居所的专用称呼。

    刘备定都彭城,便听从儒生建议,改名为“中京”,取其为四方之中的意思。

    尚书令华歆、司徒第五巡、司空张昭以及军政尚书贾诩等迎出城外十里,向刘备道贺。

    刘备平叛乱,定扬州,慑刘表,退袁绍,混一天下之态势越发明显。

    汉室必在刘备手中得以再兴,这点众人皆无怀疑。

    飞骑军驻在城外,刘备带着虎贲卫与众臣入城。

    铁骑铮铮,甲光曜日。

    军容严整,士气如虹。

    满城百姓皆呼万岁。

    刘备骑在马上,打量左右,或为名臣,或为猛士,脸容上皆是激越、肃穆、昂扬的神情,众百姓脸上则是敬仰、拥戴、欢喜之色。

    刘备不由心中感慨。

    自公元191年冬进入青州,如今接近四年时间,夙兴夜寐,南征北战,不敢有丝毫懈怠,终于创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基业。

    回首往事,恍如云烟,不计其数的将士倒在路上,未能看到今日局面。

    耿庸、周衢、徐盛、刘政、李通、谢荣、孙观……

    许多面孔都已经渐渐模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刘备回到宫中,见到甘皇后和糜贞。

    前者在刘备出征前又有了身孕,如今数月过去,已经显怀。

    刘备携了她手,小心领着在御花园内散步。

    糜贞喜孜孜地在旁边跟着,目不转睛地盯着刘备,笑靥如花,脸颊上偶尔又飘过一丝羞涩。

    刘备出征之前也跟她圆了房。

    糜贞知道刘备到宫中肯定第一个来见甘皇后,当即就至后者院里候着。

    甘皇后比糜贞大了四岁,做刘备的夫人已经三年多,能力和手腕逐渐锻炼出来,原本对糜贞前来“争宠”之举有些不乐,但见她天真烂漫,毫无心机,也只得收拾心情,放下猜忌。

    如今感受着刘备粗糙而温暖的手掌,甘皇后仅有的一丝不妥帖也烟消云散——所嫁之人既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又对自己宠爱有加,恩爱不移,真是幸福喜乐,有时候甚至怀疑是在梦中。

    希望这种日子一直保持下去。

    刘备陪着甘皇后散了一会步,侧目看到她快乐的模样,日间群臣提到的一个劝谏却是不便向她提起,免得坏了她心情。

    礼部尚书应劭劝刘备纳妃。

    理由是刘备如今只有一子,乃是由于嫔妃过少之故。故中郎将蔡邕

    之女蔡琰,性情贤淑,博学多才,如今春秋正盛,可纳为嫔妃。

    应劭是文士儒生的代表,见刘备征战数年,士民疲惫,担心内部生变,建议重文抑武,与民休息,认为不出五年,必然四方宾服,诸侯来归,可不战而屈人之兵矣。

    在应劭看来,蔡琰承其父衣钵,既才且贤,身出名门,清高望重,实乃母仪天下之最佳人选;甘氏出身小门小户,糜氏出身商贾之家,皆不如蔡琰;刘备若纳蔡琰,更能彰显其重视文士儒生之态度,可激励天下士人之心。

    刘备素仰蔡琰才名,不忍她落入匈奴,凄惨半生,遂在入青州后,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命张镇将蔡琰一家接到青州。

    蔡琰到后,刘备只见过她一面,说服她在青州学宫担任音乐教习。后面就再没见过。

    蔡琰担任教习不久,就有流言传出,说刘备对其有意,并议论蔡琰名门之后,不知肯否做妾。

    刘备发怒欲穷治传谣者,经简雍、郭嘉劝解方才作罢。

    此后繁忙的军务、政务,将刘备偶尔兴起的一丝心思挤压得烟消云散。

    忽忽数年过去,刘备粗定中原,大事略成,有了些闲情逸致,加上应劭正容提出谏议,不由心中微动,就想顺水推舟答应下来。

    但念及甘氏,又有些犹豫,遂对应劭的上书留中不发,不驳回,也不批复。

    应劭摸不着头脑,纳闷数日。

    有一日,应劭去拜访郑玄,屏人说起此事。

    郑玄捻着稀疏的胡须,笑道:“陛下既未明言拒绝,适足以说明有意矣。”

    应劭恍然。

    数日后再次上书。

    刘备命令中枢大臣讨论。

    所谓中枢大臣,即尚书令华歆、司徒第五巡、司空张昭、军政尚书贾诩、军谋尚书郭嘉、军备尚书沐并、礼部尚书应劭、吏部尚书王朗、户部尚书徐璆等十几人。

    众臣都赞同应劭提议。

    刘备遂下诏纳蔡琰为贵人。

    蔡家接诏后,各人反应不一。

    蔡琰之兄蔡琏惊喜交加,难以自抑,对其妻大笑道:“我早就说陛下不远千里救我等出兵灾,必有缘故。原来却是为此!”

    蔡妻也欢天喜地,笑道:“小姑乃有福之人,数年蹉跎,一朝得志也!”

    蔡琏之子蔡袭年方六岁,还是懵懵懂懂的年纪,但看到父母如此情状,也不由跟着抚掌蹦跳大乐。

    蔡琰幼妹蔡瑶已十一岁,笑靥如花,向姐姐道喜道:“恭喜阿姊!”

    蔡琰秀眉微蹙,心情复杂,一颗心飘飘荡荡,不知是喜是忧。

    时光如梭,转眼就到了良辰吉日。

    等到入得宫来,蔡琰尚如在梦中。

    刘备仔细打量蔡琰。

    蔡琰身量甚高,容貌秀丽,如明珠生晕、美玉莹光,眉目间带着一股书卷的清气,气质高华,让人心生仰慕,而又自惭形秽。

    如今她低首敛眉,面露羞怯,气质与平时大不相同。

    刘备牵起蔡琰的手,入手绵软细腻,柔弱无骨,心中怜惜,并肩坐在她身边,看着她清丽的侧脸,笑道: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今晚,你准备怎么对待你的夫君良人呢?

    蔡琰两颊火热,低声道: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今晚,你准备怎么对待面前的美人呢?

    刘备大笑。

    要是一般的女子,听了刘备的调笑,大概率是不回应的。而蔡琰,虽然羞涩低头,却勇敢地回应了刘备,怎不让刘备心中欢喜?

    一夕欢愉,琴瑟和鸣。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次日,天色微明,刘备仍旧以莫大的毅力起床。

    在宫女服侍着洗漱完毕后,刘备先在羽林卫陪护下,做些导引、拉伸,然后是十里慢跑。

    导引、拉伸动作都是刘备请华佗留下的,结合了华佗所创的“五禽戏”以及刘备后世所学。

    刘备每日清晨均坚持锻炼,持之以恒,无日或辍。

    戎马倥偬的生涯、日理万机的辛劳,虽然让他面有风霜,但筋骨康健,远胜同龄之人。

    最宝贵的永远不是什么技巧,而是意志。

    只要精神如铁,意志如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半个时辰后,刘备与梳妆完毕的蔡琰一起用了早膳,自去办理政务。

    刘备拿起一封奏章,是陈郡太守石韬奏报的袁氏兼并土地之事。

    他放下奏章,皱眉思索。

    陈郡袁氏,可不是一般门第。

    天下二袁,汝南袁氏,陈郡袁氏,乃是出自一脉。

    袁氏老祖宗袁良,西汉时举明经,平帝时(公元前1年即位)任广陵太守。袁良一子袁昌迁家到汝南,开启汝南一支。袁昌之子即为袁安。袁安之孙袁汤,袁汤之孙为袁绍。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成了天下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

    陈郡袁氏,与汝南相比,则略见逊色。袁良幼孙为袁滂,与袁安齐辈,但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袁安在汉明帝时官至司空、司徒。袁滂则是在灵帝时官至司徒。

    袁滂之子即现为刘备庐江太守的袁涣。

    同样一个老祖宗,汝南袁氏已传到第七代袁绍,身为诸侯,割据数州;陈郡袁氏才传到第四代袁涣,官拜太守,执政一郡。

    袁涣比袁绍的爷爷还长一辈。

    袁涣有堂弟袁霸、袁徽、袁敏等,皆一时俊彦。

    袁家开枝散叶,亲戚盘根错节。

    袁滂与蔡邕之母是兄妹,袁涣乃是蔡琰的表舅。

    蔡琰既然成了刘备之妃,袁涣便也成了皇亲国戚。

    唔,从这条线算下来,刘备还是袁绍的爷爷辈呢。

    总而言之,处理这种大家族还是要谨慎。要就事论事,不能随意扩大打击范围。

    奏章上有尚书令华歆的意见:“臣窃以为宜穷其情状,秉公办理。”

    刘备在华歆意见上画了个圈,批复曰“可”。

    兵部尚书任燠在奏章中引用马援的话道:“

    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

    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

    民有马一匹者,可免二口之徭役。”

    奏章上有华歆的意见,他表示反对,认为“中原养马,靡费过重,得不偿失,不如鼓励农桑。”

    刘备批复道“交由兵部、军谋部、军备部复议,三日后廷议。”

    刘备是支持民间养马的。

    建立大规模马场,以官府现在的财力一时难以办成,鼓励民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即使民间之马不能作为战马,作为驮马也能有益于军事。

    等过个两三年,经济有所恢复,就可以着手在河套地区养马了。

    周泰从前线撤回后,再次回转西河郡,徐图渡河,经略河西之地。

    这并非易事,汉室衰微,河西草原早沦入诸胡之手,羌胡人口远超汉民。

    这也是镇西将军田豫的任务之一。

    朝政繁琐复杂,还没处理几桩事务,就到了午间。

    黄门侍郎提示用膳。

    刘备吃了午饭,散了会步,下午去枢密院处理军务。

    枢密院设在皇宫西北角,是刘备新设的机构。

    以前刘备为左将军时,治下政务、立法、司法三部,三部下有十一司,如今十一司皆升格为部,政务三部则升格为院。

    汉朝三公为司徒、司空、太尉。

    刘备不设太尉,原太尉职权分解成军政、军谋、军备三块。

    司徒和司空予以保留,但这两个职位的职权跟之前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司徒原来是掌人之官,负责政务,与宰相类似。刘备将司徒的职权实质上变成了大法官,为立法院之长官,负责制定律令和法条,下辖士部和民部两个部门。

    司空原来管筑城、沟渠修路,大禹曾为司空,后逐渐增加职责,有点类似工部。刘备将司空变成了监察长,为司法院之长官,负责监察、检察、刑罚等职责,下辖警部、侦部、刑部三部。

    政务院,由单独设立的尚书令执掌,权力极大,下辖礼、吏、户、兵、农、工六部。各部奏章、政令等可以直接送皇帝,但也要同时抄送尚书令,尚书令要先草拟自己意见,供皇帝决策参考。尚书令相当于简化版的宰相。

    枢密院则未设长官,或者说长官就是皇帝。

    枢密院实行轮值制度,由军政、军谋、军备三部尚书轮值主持,但三部相对独立,一部尚书不能干预他部事务。因此在某一部尚书轮值时,其他两部一般也都派侍郎值守。

    军政三部机构繁杂,人员庞大,其真正办公场所在皇宫之外,建有专门的府院,守卫严密,戒备森严。

    今日枢密院是军政尚书贾诩当值。

    刘备问贾诩:“袁本初今破公孙度,拓土数百里,何以应之?”

    刘备说的是刚发生的幽州战事。

    张燕、徐晃、卫靓击破幽州军于代郡,急袭桑干县,一鼓下之。

    三将计议道:“袁熙新败,幽州胆寒,当趁其军心不稳之际,迅速夺取上谷,奔袭广阳。”

    于是在河洛激战之时,张燕等经当城、雊(g)瞀(o)东袭上谷,先破涿鹿,军逼上谷郡治所沮阳。

    代郡、上谷诸县见刘备军兵威如此骇人,士民震恐,代县、潘县皆降。

    张燕等大耀兵威于沮阳城下,本以为能逼降沮阳,进而急袭居庸关,不料上谷太守李立李建贤却是个能吏,非但不降,反而激励士卒,据城固守。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张燕等猛攻沮阳不下,派偏师奔袭居庸关也未能取得成功,只得暂时放弃夺取广阳的打算,转为经营代郡、上谷,争取扎下根基。

    李立凭沮阳、居庸二城及居庸关,苦苦守住上谷郡一隅。

    殄寇军军师傅咨、骁骑军军师管未以为可遗书燕王公孙度,请其西上,夹击幽州。

    傅咨的打算是:若能与公孙度并力破幽州,自然大善;若不能,也可令二者皆疲。

    公孙度已尊刘备年号,因此被封燕王,可以算作刘备之臣,与傅咨等同为己军。

    傅咨对公孙度怀有敌意,不是其个人想法,而是大多数将士的心思,那就是:我等是要扫灭诸侯,混一宇内的。公孙度等慑于形势畏服,非真服,属于以后要击灭的对象。

    现在若能趁机削弱公孙度,何乐而不为?

    公孙度闻讯,果然心动,派大将柳毅自徒河(今锦州)南下,进入辽西郡,沿着辽西走廊进军,一路击破诸坞壁,直扑临渝(今秦皇岛)。

    临渝位于辽西走廊的南端,过了临渝,前面地势便变得开阔。

    临渝可以说是扼守辽东通往幽州的咽喉,位置相当重要。

    袁绍原任鲜于辅都督右北平、辽西二郡事,后升鲜于辅为征南将军,调往青州对抗吕虔。鲜于辅之族弟鲜于银接任都督。

    鲜于银麾下将领胡晃驻在临渝,有兵千人。

    柳毅佯攻临渝,暗中派人伏兵于兔耳山

    北,欲先击破鲜于银。

    不料鲜于银老于兵事,用兵谨慎,自土垠进兵至濡水,临水扎营,不再前进。

    鲜于银对麾下道:“辽贼远来,不利久持。我军临河扎营,可保万全。”

    柳毅粮道悬远,难以久持,见鲜于银不上当,只得对临渝发起猛攻。

    临渝摇摇欲坠,鲜于银麾下将领见势不妙,纷纷劝鲜于银救援。

    鲜于银道:“我军兵只数千,敌众数万,众寡不敌,贸然进兵,乃送死也。我军保持存在,方是对敌贼最大威胁。”卒不救。

    柳毅付出不小伤亡,斩杀胡晃,攻下临渝,积聚粮草,作为根据之地。

    鲜于银兵虽少,但据水而守,柳毅一时不得渡。

    早在张燕等北入代郡之初,袁绍一边委沮授以南方之事,一边亲自带兵北上。

    袁绍得幽州方才两年,百姓尚未归心,统治并不牢固。

    一旦张燕等临以兵势,煽动人心,幽州恐非袁绍所有。

    幽州若失,后方不稳,则大势去矣。

    袁绍尚未至幽州,张燕等已击破张南,叩居庸关,众人皆恐。

    袁绍笑道:“居庸险要,非轻易可下者,勿忧也。”继续保持原节奏行进。

    至蓟县,袁熙出城迎接,跪地请罪。

    袁绍责备道:“代郡、上谷皆雄要之地,又有刘兵环伺,怎可大意?汝败军,当抵罪。”下令将袁熙推出斩首。

    诸将忙上前求情。

    袁绍良久方才叹息一声,收回成命,将袁熙免职,改为军前效力。

    袁绍又宣渔阳太守王松来会。

    王松本见幽州军败,心思不定,突然闻知袁绍亲提大军前来,吃了一惊,只得提郡兵至蓟县拜见袁绍。

    袁绍亲挽王松之臂,对其推崇备至,声称破敌还需借重王松。

    王松拜道:“唯魏王之令是从!”

    袁绍遂大张旗鼓北上居庸关,但行进缓慢,第一日方才行了十余里。

    ***********

    张燕、徐晃、卫靓等得知袁绍亲至,忙退至?(l)水以西,屯兵涿鹿。

    但迟迟等不到袁绍大军前来。

    傅咨惊道:“袁绍必往击柳毅也。”

    卫靓急道:“柳毅恐非袁绍对手,我等何以应对?”

    傅咨道:“我军细作已远至渔阳、右北平,闻柳毅被鲜于银阻于濡水,不得前进。我军与其隔着崇山峻岭,相距六七百里,远水难救近火。”

    徐晃沉声道:“若袁绍先破柳毅,率大军从容回返,我军势单力孤,代郡、上谷非复为我所有。

    不如以轻兵翻山南下,奔袭广阳,震动幽州,牵制袁军。

    柳毅存,我军亦安。”

    傅咨等觉得此事大为不易。

    卫靓也道:“深入敌境,粮草不继,险之又险,不可不慎。”

    张燕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某请率精锐南下。若事不谐,亦可退往山中。”

    张燕久在河北诸山谷中,熟悉地理,确实是带兵出战的不二人选。

    徐晃本意是自己率兵,见张燕踊跃,只得将这个机会让给后者。

    兵贵神速,张燕立即点了三千精锐,只带十日干粮,翻越燕山南下。

    ***********

    袁绍明面上大张旗鼓出蓟县而北,其实出了城就亲率步骑两万折而向东,日夜兼程急进。

    经无终、徐无,自肥如渡过濡水,向南疾进,柳毅大营在望。

    袁兵人困马乏,疲惫不堪。

    诸将建议休整。

    袁绍道:“敌贼不知我等骤至,必惊慌失措。兵法云攻其无备,此之谓也!待破敌贼,再休整不迟!”

    于是整军列阵,击鼓如雷,向柳毅大营冲杀而去。

    柳毅方在用餐,闻讯骇然,匕箸坠地,呆如木鸡,不知所措。

    在众将高声呼喊下,方才回过神来,忙嘶声道:“速速整军迎战!”

    哪里来得及!

    柳毅大营注意方向全在西方濡水,北面防守极为薄弱,勉强排成千人阵势,军心摇动,人无斗志,被袁军一冲而破。

    袁绍挽起袍袖,擂动战鼓。

    袁军奋勇冲阵,人人争先。

    鲜于银也悉军渡河,夹击柳毅。

    柳毅大败,率亲兵掉头向东奔逃。

    袁军猛追不放。

    柳毅无暇入临渝,率千余人绕城而东。

    袁军两三千人继续追击。

    从中午追到天晚,柳毅人马皆疲,边逃边散,最后只剩下数百人,被袁军追上,团团围住。

    柳毅全军覆没。

    袁熙跃马挺矛,刺柳毅于马下,割了首级,凯旋而归。

    公孙度派柳毅率兵三万西上,本想分割幽州,结果匹马不返,元气大伤。

    辽东境内人心浮动,豪强大姓蠢蠢欲动,多有跟袁绍勾连者。

    高句丽王高伯固见公孙度实力大降,陈兵边境,窥伺虚实。

    公孙度既怒且惊,亲率兵巡视边境。

    高伯固曾在建宁年间(公元169年)被玄菟太守耿临与佐使公孙度击败,遂降,名义上归属辽东郡。

    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高伯固又乞求归附玄菟郡。

    公孙度190年任辽东太守,打击豪强,征伐贼寇,又与扶余国结姻,然后率兵攻击高句丽,败之。

    高伯固遂听从公孙度调遣,曾派兵协助公孙度讨伐富山叛贼。

    见公孙度反应激烈,高伯固慑于其往日声威,最终退缩,与公孙度在边境盟市,退兵。

    公孙度派使者越海去拜见刘备,恳请出兵相助。

    高句丽还是小患,大敌乃是袁绍。

    袁绍乘胜拓土,命鲜于银率步骑万人击破辽东属国,占据昌黎、扶黎、宾徒、徒河四县,与公孙度隔着医无虑山对峙。

    过了医无虑山,东下公孙度的首府襄平,一马平川,除了辽水可以作为一道锁钥之外,再无险阻。

    公孙度有灭国之危。

第427章 心牵汉南关西

    张燕从涿鹿翻山南下,出现在广阳城外,幽州震动。

    ?水之上桥梁完好,张燕欲过河直取幽州首府蓟县城。

    军师黄旸忙劝道:“蓟县城坚,辛毗有谋,我等轻兵恐难攻克。且其地处于二水之间,局促逼仄,无进退转圜之隙,此死地也,万不可久留。

    末将建议击其虚,掠其野,扰其民,雀集鹰击,纵横来去,不数月而幽州疲弊矣!”

    校尉张舒与黄旸持议相反,认为游击战术难以调动袁绍大军,无法解柳毅之危,主张一战取蓟县。

    众将各有议论,莫衷一是。

    经过黄旸的劝阻,张燕记起与徐晃、卫靓等人议定之计,发热的头脑已经冷静下来,道:“军师之言是也!我军长处本在游击,阵战攻城乃是以短击长。传令下去,佯攻蓟县城,奔袭涿县!”

    涿县是涿郡治所,刘备的老家,现任涿郡太守温恕出身太原温氏。

    太原郡大姓有王氏、郭氏、温氏等,皆经籍传家,世出俊才。

    温恕有才名,曾为袁氏故吏,故被袁绍表为涿郡太守。

    温恕善于内政,在他治理之下,涿郡经济民生得以恢复,百姓安居乐业。

    可惜温恕年才四十来岁,却体弱多病,时常卧床。

    得到张燕入寇的消息,温恕大惊,勉强支撑着病体主持保境安民事宜。

    涿郡有郡兵两千,屯在涿县,战斗力较低,只能守城。

    由于兵少,就算守得住涿县,恐怕也难守住其余数县。

    果然,张燕击破逎(q)国、范阳,征集粮草,掠夺丁口,纵横乡野,如入无人之境。

    温恕只得派人向冀州及幽、辽前线求援。

    ********

    徐晃、卫靓刚派出张燕不久,就得到柳毅败亡的消息,重新回军攻居庸关,不下,形势十分被动。至于说全军翻山南下,却不现实。

    张燕轻兵三千,又是专门简拔出来的山地部队,还可以办到。即使如此,途中跌落山谷、掉队者也达上百人之多。

    徐晃、卫靓全军南下,不说要耗费多长时间,折损多少人马,翻过山后光靠搜刮地方根本无法满足后勤需要,很可能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毕竟袁绍实力还很强横,燕山之南乃其腹地,不存在望风而降的可能性。一城一城的打,就是个旷日持久的活,曝师野外,又如何应对袁绍大军回师的反扑?

    刘军并未做好与袁绍全面决战的准备。

    最主要的是粮草不足,经济上打不下去了。

    征曹操靡费巨大,亟需休养生息。

    徐晃、卫靓对张燕只能表示精神上的支持。

    幸好张燕打得足够聪明,倏忽来去,除了开始打下的二城是偷袭建功外,后面就不再冒险攻城,也不与冀州派来的袁军交战,只是一味袭击袁军薄弱之处。中山、常山、河间皆在其兵锋袭扰之下。

    有一次甚至蹿至巨鹿境内。巨鹿南边就是魏国的都城邺城。

    袁绍留鲜于银在辽东蜀国攻击公孙度,自率兵回幽州,想杀个回马枪,将徐晃、卫靓一举歼灭。

    但徐晃、卫靓进退如风,见攻不下居庸关,已退回至涿鹿。袁绍若攻击徐、卫,要出居庸,渡?水,颇费时日,张燕又在腹心之地肆虐,袁绍反复思忖之下,决定放弃北上,派兵增援上谷太守寇忠,又命寇忠派使者出使鲜卑、乌丸等胡部,卑辞重礼,欲与诸胡联合,剿杀代北刘军。

    代郡、上谷等地百姓中,鲜卑、乌丸等游牧民族已占了主流,即使是汉人控制的县城之内,也杂有许多胡人。这还是轲比能率部退走之后的形势。

    檀石槐崛起,朝廷讨伐遭遇失败,数十年来,论百姓数量,幽并北部的游牧民族是超过汉人的。

    历史上西晋初期,游牧民族势力已经渗透入

    关中地区,形成了“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到西晋末年(一百年后),关中及以西地区的游牧民族人口已经远超过当地汉民族的人口,更不用说幽并北部了。

    那时游牧民族人口高达数百万之多。后来的“杀胡令”,不说措施对不对,怎么可能打得过、杀得了?

    这是历史上五胡有能力乱华的根本原因之一。

    刘备攻曹操于太原时,步度根曾督骑兵八万南下救援曹操,为刘备所败,损失惨重。但步度根等人的损失对于草原诸部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轲比能趁机侵吞部落,如今部众已有数十万之多。

    别看徐晃、卫靓占据了代郡、上谷不少城池,其实力与轲比能相比,众寡悬殊。

    轲比能慑于刘备威势,主动退却,能屈能伸,更令人忌惮。

    轲比能先前见了代郡太守甄俨使者,酒肉招待,并不动弹。

    他读了袁绍书信,任凭寇忠使者费尽口舌,仍旧不肯派兵南下。

    轲比能的算盘很清楚:刘备、袁绍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自己何必现在就着急下场?等到两人在中原打得不可开交、两败俱伤之时,自己才可能南下。那时就是铁蹄踏幽并、秋风扫落叶之势。

    袁绍率大军自蓟县南下,进入涿郡,张燕的活动空间被挤压,不得不向西转移。

    袁绍紧追,先锋武谅与张燕战于常山,为张燕所破,仓皇逃回。

    袁绍大怒,将武谅斩首示众,派袁熙率步骑两万急进。

    袁熙幽州牧一职已被罢免,被袁绍留在军中效命。

    张燕蹿入太行诸山谷中,袁熙入山追击,反为张燕小挫。

    袁绍遂在太行山诸陉口营建城垒,封锁张燕出谷线路。

    张燕数次袭扰,见效不大。

    刘备接到上述幽冀战报以及公孙度求援,向贾诩问计。

    贾诩道:“我军夺取幽州北部,对袁军形成三面夹击之势。公孙度虽败,无伤大局。

    如今将士连战数年,粮草不丰,恐难支应大战,当先休养生息,整顿内部,徐图北伐。”

    刘备颔首道:“贾卿之言,正与朕同。”

    贾诩续道:“袁绍虽强横一时,不过幽冀二地,远不如我六州之富强,随着时日迁移,我对袁绍强弱之势愈发明显。袁绍,终将为我军所擒。

    然游牧诸胡,蕃种日多,丁口百万。若中国一旦疲羸,诸胡蜂起,恐致倾覆之祸。不可不早做防范。”

    贾诩是凉州人。凉州地处西陲,羌氐极多。自本朝建立,与羌人的战争就陆陆续续,长达一百多年。贾诩对羌胡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羌胡虽然兵甲不如中原,但久历苦寒,吃苦耐劳,性情坚韧,宛如野草,大大小小的部落种群已在凉州遍地开花。而且很多牧民已经转为农耕,或者半耕半牧。

    河套、幽并之地的鲜卑、匈奴等想必也是如此。

    目前虽然相对分散,不是中原政权的对手,万一中原有机可乘,他们就可能如同饿狼一样扑咬上来。人之天性,谁不向往中国繁华?

    刘备皱眉叹道:“诸胡之事牵涉颇多,不可不慎之又慎。贾卿先组织军谋司将相关情况调查清楚,提出处置方略,呈报上来,供朕参考。”

    五胡乱华,是后世之殇。形成原因比较复杂,解决方案也绝对不是如江统在《徙戎论》中提到的将五胡给驱逐迁移到塞外去。

    游牧民族遍布四隅(y),牵一发动全身,朝廷政策既要考虑即时效果,又要考虑远期影响,不可贸然行事。

    贾诩肃然领命。

    刘备踱步到几乎布满一面墙的巨大地图前,看着关中地区,道:“国让、公达提议攻略关中之事,贾卿怎么看?”

    田豫、荀攸的方略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军事上

    渡河进入上郡,攻略洛水上游,经营高奴(今延安市)等城,时机成熟时可挥师南下,与潼关西进之师夹击长安。

    政治上与凉州刺史张猛及地方势力联系,封官进爵,命其东进,牵制韩遂对汉中的攻势。

    凉州本有十郡,被黄河的“几”字型的左边一撇一分为二,东西各五郡。

    东边的五郡基本上呈纵向排列,是个簇状,从北到南依次是北地、安定、汉阳、陇西、武都。

    西边的五郡大体上呈横向排列,是个狭长的条状,从东到西依次是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后四郡又被称为河西四郡。

    张猛原为武威太守,被韩遂表任为凉州刺史后,将刺史部从汉阳的陇县迁移到武威治所姑臧,到了河西。

    后来凉州东五郡中有四郡被韩遂从凉州割让出去,与京兆、扶风、冯翊一起建立了秦国,凉州如今只剩下六郡。

    韩遂与武都氐羌部落缔结联盟,逐渐向西餐食,意图事实控制河西。

    敦煌太守马艾、酒泉太守徐揖、张掖太守游鸣等乃是灵帝时所任,对后来的董卓、王允、李傕、韩遂控制下的朝廷并不认可,对凉州刺史张猛也敬而远之,闭境自守。

    贾诩出身武威姑臧,熟知陇西民情,田豫、荀攸上报方略,也有征询贾诩建议的意思。

    贾诩回道:“陛下,田镇西、荀尚书之方略,臣大致赞同。然若拉拢河西诸郡,不可片面依仗郡将,当与地方豪强联络。”

    河西诸郡太守皆非本地之人,名义上掌有全郡,实则不然。敦煌索氏、酒泉黄氏、张掖张氏等各拥部曲,与官府分庭抗礼。境内又有氐羌扰攘,盗贼丛生,游侠纵横,乱成一团。

    若是刘备只与郡守联系,将可能出现两个结果。

    一是该郡守口头听从刘备诏令,不采取行动。手中兵力薄弱,想响应也力不从心。

    二是该郡守积极行动,征兵调将,结果郡中空虚,反为当地豪强所乘,或失郡丢命,或形成内乱。结果都是无法响应刘备命其牵制韩遂的诏令。

    贾诩的建议是拉拢河西诸郡可以,但拉拢对象应当是实权派,而非草头王。

    刘备道:“只要索氏、黄氏、张氏等敢合兵东下,震动三辅,朕和又何吝于郡守之职?”

    这是大事,不可草率。刘备又命人将郭嘉、高权、刘晔等召来,反复讨论,最终形成几道诏书,星夜送往河东。

    其一,与汉中张鲁联络,封其为南郑公。在张鲁与益州刘璋翻脸后,刘备就派使者与张鲁建立了联系,暗通款曲。如今张鲁面临韩遂和刘璋两面压力,对刘备递过去的支持应该不会拒绝。

    其二,派使者斥责韩遂,要求他不得攻击汉中。

    其三,将河西诸郡太守召回朝廷,各有任命。任命索林为敦煌太守,黄昂为酒泉太守,张进为张掖太守,麴淮为金城太守。

    其四,任命张猛为凉州牧,使统领各郡联军,酌情收复凉州东部五郡。

    其五,派使者与诸羌、氐部落联系,离间其与韩遂的联盟。

    至于派兵经略上郡等,乃是田豫的职权范围之内,刘备就不专门提及了。

    *********

    刘备怀里抱着曹冲,坐在胡椅之上,看着吕玲绮身骑小马,奔驰而过,引弓射出,正中靶心,不由开口叫好。

    刘简、李绪、李基、曹丕、曹彰、刘裕等也都拍掌欢呼。

    刘简乃刘政之子,与李通之子李绪、李基被刘备养在皇宫之中,与刘裕作伴。

    刘简十一岁,李绪七岁,李基五岁,刘裕三岁(生于193年三月,现在195年九月)。

    吕玲绮则是十岁。

    吕玲绮与刘裕的婚约,当时是权宜之计。但一旦定盟,刘备就没考虑过撕毁。

    吕玲绮经常入宫,刘裕跟在

    她身后,就像个小尾巴。

    刘备摇晃着曹冲的小手鼓掌,笑问道:“去疾,想骑马否?”

    曹冲奶声奶气地道:“想。”

    曹冲是曹操之子。公元193年5月,刘备在兖州击败曹操,俘获卞夫人、曹丕、曹彰等,一直软禁。卞夫人于194年三月生下曹冲。194年五月底,晋阳城破,曹操自杀。父子从未见过面。

    刘备后来见过曹冲几次,越看越是喜爱。卞夫人原给曹冲起个小名叫仓舒,被刘备否决。这个名字不吉利,万一以后仍旧夭折怎么办?

    刘备给曹冲起个小名叫去疾。本来想叫去病,后觉得这个名字有点大,怕曹冲承受不住,改为去疾。

    无病无灾,无疾无恙。

    无忧无虑,福多寿长。

    刘备招招手,耿奇亲自牵过马来。

    这马通体乌黑,四蹄则是白色,十分神骏,乃是此前韩遂进献的西域良驹。应该与后世李世民“六骏”中的“白蹄乌”相似。刘备给他起名“踏雪”。

    刘备飞身上马,从耿奇手中接过曹冲,放在身前,脚跟轻磕马腹,踏雪开始小跑起来。

    众人所在是皇宫后院御花园,中间是名花异草、奇石假山,有宽阔的马道围绕一圈。刘备清晨的十里慢跑,就是沿着这条马道。

    凉棚之下有皇后甘氏,贵妃糜贞,刘政和李通的遗孀,卞夫人,吕布之妻魏氏等人,一边闲谈,一边看着场上。

    卞夫人紧紧盯着曹冲,生怕他不小心跌落。

    刘备策马沿着步道跑了一小段路,就圈马回转。

    射箭场上,刘简正在显摆箭术。

    箭箭皆中靶心。

    刘备将曹冲放下来,曹冲飞奔回卞夫人怀中。

    刘备看了一眼,收回目光,走到刘简身边,拍了拍他肩膀道:“不错!看来汝太史叔叔没有藏私。”

    刘政与太史慈是同乡。刘政战死后,太史慈对刘简视如己出。

    之前太史慈都在外地征战,没有太多与刘简相处的机会。现在射声军调回京都,太史慈挤出时间,对刘简悉心教导。

    刘简收了弓箭,向刘备行了个军礼,昂然道:“陛下,北伐之日,小子请军中效力,定要让袁绍瞧瞧厉害!”

    刘备笑道:“好!汝现在年龄不足,气力尚弱,可要好好锻炼,万不可骄傲自满,被别人比下去。”

    刘简大声道:“诺!”

    李绪、曹彰见刘简出了风头,都艳羡不已。

    刘备又对吕玲绮表扬道:“吾女骑射,有汝父之风。”

    吕玲绮是刘备的儿媳,但刘备一直拿她当女儿看,所以说“吾女”。

    吕玲绮行礼道:“谢陛下!”

    今日吕玲绮和刘简一个骑射,一个步射,都表现优异。刘备命给予赏赐。

    赏给吕玲绮一匹小马。这马是军备司用西域大马杂交培育出来的良种。

    赏给刘简一把宝刀。刀是军备司百炼制作而成,比当日刘备送给乐进的宝刀还要锋利。

    刘裕摆动着小腿跑过来,拉住吕玲绮的衣袖,道:“阿姊,我也要骑马。”

    吕玲绮拉着他手,道:“等汝再长大些才能骑。”

    刘裕鼓着嘴不高兴。

    吕玲绮哄他道:“张伯给我造了架小车,转圜如意,巧夺天工,下次汝去我家,咱们一起坐车。”

    刘裕高兴地道:“现在就去。”

    吕玲绮道:“现在还要跟陛下玩耍,稍后再去。”

    刘裕只得忍住,想象着那小车是什么样子的,对刘备的问话也心不在焉。

    刘备不以为忤。才两三岁的孩子,玩耍嬉戏、健康成长就行了,不必拘在家中,束缚了天性。

    过几年再送进蒙学中,那时候就有学业要求了。

    刘备鼓励地方建

    立蒙学,让年满七岁的孩童入学读书。

    汉朝七岁是一个重要节点。前汉平帝(公元4年)曾颁布诏令:“男子……七岁以下,家非坐不道、诏所名捕,它皆无所系。”七岁以下除非家中有人犯不道最涉及连坐,或皇帝指名逮捕,其余不得抓捕。

    刘备去年在皇宫旁边建立了一所蒙学,招收将领及朝臣七至十三岁的孩童,分级分班,课程有四书五经、算数、体育活动等。刘简、李绪、荀攸次子荀适、贾诩的孙子贾模等都在其中。

    一些降将或俘虏之后,如孙策幼弟孙匡、幼妹孙尚香等,也给招收进蒙学中。

    刘备鼓励女童入学,但众人虽不明面反对,却不肯将女童送来。现在蒙学中只有吕玲绮等十来个女童,不到全部学童的十分之一。

    对手下重臣、爱将,又不适合采取强迫手段。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且待将来。

第428章 身经千锤百炼

    御花园骑射活动,蔡琰没有参加。刘备将甘氏送回居所后,在糜贞幽怨的目光下,自来寻蔡琰。

    小丫头固然明媚可爱,清新可人,还是不如大美人秀色可餐,足以疗饥。更何况还是个多情多趣、谈吐脱俗的美人。

    红袖添香,谈诗论文,也是一桩美事。

    刘备斜靠在榻几上,眼睛半睁半闭,手指轻轻打着拍子,听蔡琰抚着琴弦,曼声低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琴音铮铮,歌声百转千回,柔情蜜意,深入骨髓,让人魂销。

    刘备睁开眼睛,正对上蔡琰脉脉如水的眼眸。眸光流转,顾盼生辉。

    刘备自几上端起酒盏,一饮而尽,向蔡琰招招手。

    蔡琰脸上飞起两片红晕,纤纤双手自琴上拿开,站起身,低垂双眸,慢慢走了过来。脚步迟疑,若行若留,若往若还。

    刘备直起身子,摆手令宫女退至外间,伸手将走到近前的蔡琰拥入怀中。肤如凝脂,软玉温香。

    于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次日,刘备视察诸军。

    京师周围驻军有振威、摧锋、陷阵、横野、射声五军,以及暂编千余骑的张绣飞骑军。拱卫皇宫的则是耿奇羽林卫和鲍出虎贲卫。

    一军满编5500多人。五军合计两万七千多人。

    这五军有重骑一,重步三,弩兵一,战力冠绝天下。

    羽林卫负责宫禁,虎贲卫负责宿卫,各约一千多人,都是从各军选拔的忠勇清白之士。

    刘备出巡时,鲍出带五百多虎贲卫随驾。

    轰轰轰!

    随着张飞一声令下,振威军骑士放下面甲,挺着马槊,战马挨着战马,排成紧密阵型,宛如钢铁洪流,向前冲去。

    沉重的马蹄敲击大地,引起阵阵颤动,仿佛地震一般。

    洪流过去,充当敌人的稻草假人被踩得支离破碎,一片狼藉。

    振威铁骑奔驰数百步冲锋,阵型严整,丝毫不乱。

    刘备对张飞练兵的效果十分赞赏,天下谁能当此铁骑一击?

    转头问看得目瞪口呆的张绣道:“西凉骑兵,与我军相比,孰能取胜?”

    听了刘备问话,张绣才回过神来,道:“自是我军。冲锋之下,西凉骑兵,鲜卑胡骑,必成齑粉。”

    略作犹豫,还是继续道:“陛下,此铁骑虽然犀利强横,但机动稍差,而胡骑纵横来去,若不能追及,恐难收预料之功。”

    果然,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都不是泛泛之辈。

    重骑的优缺点刘备自然清楚,也都交代过张飞。他制止欲要辩驳的张飞,问张绣:“重骑既有此缺点,文锦可有计弥补?”

    张绣一边在心中筹措语言,一边慢慢开口道:“陛下,末将以为使用重骑,当选好地形,开阔便于敌骑迂回之地不战。

    重骑当用于两军战事胶着,不可开交之时,踏平敌阵,一举奠定胜局。

    重骑左右须有护卫,避免被敌人以轻骑袭扰,损伤士兵,挫伤士气。

    末将愚钝,暂时想到些许措施,供陛下圣断。”

    刘备赞道:“不愧为骑兵宿将,文锦之言甚当。”赏赐张绣宝刀一把。

    又对张飞道:“益德练出如此铁骑,有功,当赏。”也赏以宝刀一把。

    张飞拜谢。

    百炼宝刀产量极低,别说人人列装了,连将领人手一把都很难做到。刘备便将它作为赏赐品。

    为免后面产量提升上来,第一批赏赐的宝刀贬值,刀上刻有铭文,记述着生产年份等。

    章武元年产的御赐宝刀,就算不如后来者锋利,但价值肯定超过后来者。物以稀为贵。

    刘备示意张飞向张绣解释。

    张飞昂然向张绣道:“张郎将,君之所言,确有见地。不过陛下早有定计。

    陛下御赐方略之中,用兵时机、地形、战法、行军之法、护军之法,面面俱到,无所不包。我军对此皆有训练。

    不敢夸口天下无敌,但韩遂、袁绍、轲比能之辈,不过土鸡瓦狗耳,难当我军一击!

    日后北伐幽冀,提兵漠北,定要生擒袁绍、沮授,将胡寇蛮虏踏为肉泥!”

    张飞对沮授和诸胡恨之入骨。

    在胡骑参与之下,河间一战,刘军损失惨重。

    刘政命张飞先走,自己断后战死。

    田豫等被擒,蒙受奇耻大辱。

    该战,刘军死伤一万多人,临甾哭声满城。

    虽在太原之战中,击败步度根,收回些利息,但是,不将胡虏杀尽,恨意难消。

    在场的振威军宣教诸信、参军范晖等人,皆满脸坚毅,目射怒火,钢牙紧咬,斗志昂扬。

    没有发出一声喧哗和鼓噪,但紧握的双拳,挺直的腰杆,浑身的杀气,将军威、军容和军纪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备心中欣慰。

    这才是自己心目中的铁军。

    不是乱哄哄只知道乱斗、逞血气之勇的乌合之众,

    而是令行禁止、军纪如山的铁血军队。

    张飞治军严苛,数年下来终于打造出一支铁骑。

    不只是甲具乃铁制。

    关键是军纪如钢铁。

    刘备也通过宣教系统狠抓思想工作。宣教中郎将诸信为人刚直方正,不畏强权,与张飞斗而不破,将后者暴躁的性子狠狠打磨了一番。

    刘备也多次对张飞申斥诫勉,严加约束。

    刘备称帝后,元从旧将纷纷升迁。

    新的军衔体系下,关羽、田豫为镇将,辖制数军,独当一面。轻侠出身的刘猛因平定孙策之功,升为镇将,在野战军实权将领中排名第五,仅次于关羽、田豫、牵招、吕虔。赵云、太史慈、许褚也升为准将。

    刘备原来想取消杂号将军一级,镇将下一级就是偏将。但将军阶军衔体系下发到军中讨论时,众人纷纷建议保留这一层级,只得进行妥协。将军从六级变成了七级。

    从上到下依次为:上将、中将、镇将、准将、偏将、裨将、郎将。各有军服、配饰对应。汉尚红,配饰也以红色为主。

    原先的杂号将军就对应着准将。安北将军张燕、奋威将军吕布、折冲将军赵云、射声将军太史慈、横野将军许褚皆属于准将。以后将军二字前的名号就没有了,直接是“准将”二字。如太史慈晋升准将,督射声军。

    而张飞目前的军阶是偏将,与典韦、张辽、徐晃、鲁肃等并列。

    下面又有臧霸、卫靓、陈到、高顺、庞德、于禁、蒋钦、周泰、陈禄、朱樟、应举、冯鼎等裨将、郎将紧紧追赶。

    可以说掉队得很厉害。

    张飞也有紧迫感。

    心中憋了一口气,胸中藏着一团火。

    忍住脾气,忍住冲动,忍住那紧握马鞭的双手!

    再无违反军纪鞭笞殴打士兵的情况发生。

    士兵若有过错,自有执掌军法的军法官处置。公开、公正、公平。

    只要执法为公,军法如山,一视同仁,被处罚的士兵就不会心生怨恨、意图谋害主将。就算个别士兵心有怨恨,也不会冲着张飞,只会冲着军法官。

    在张飞以身作则、严加训练之下,振威军已百炼成钢。

    刘备离开振威军之前,用力拍了拍张飞的肩膀,道:“益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等到需要用兵之时,朕希望看到振威军之军容士气一如今日!”

    张飞胸中火热,大声道:“请陛下放心!振威军枕戈待旦,决不懈怠,战力将会一日强过一日!”

    刘备挥挥手,在鲍出等簇拥下策马而去。

    张绣的飞骑军营在振威军旁边不远。他带着满腹心事自回营中。飞骑军千余骑兵大都是凉州人士,战马也以凉州大马为主,可以说是天然适合打造成重骑兵。但重骑兵耗费极大,看刘备意思,恐怕没有安排飞骑军往这个方向发展。

    那么是作为轻骑兵使用吗?

    胡人骑射?

    还是西域弯刀骑兵?

    张绣苦苦思索。

    刘备继续视察。

    下一站是陷阵军。

    刘备命刘猛迂回攻下扬州、消灭孙策,曾升刘猛为虎贲将军,临时节制摧锋、陷阵、横野三军。刘猛胜利回师后,该节制便已取消。三军仍归刘备直接指挥。

    刘猛现在的军衔是镇将,职司是陷阵军主将。

    如果单纯以士兵数量对比,对应到现在,刘猛军衔就是少将,旅长。现代一个步兵旅编制在4000-6000人,与刘备满编一个军人数差不多。

    赵云是准将、折冲军(骑兵)主将(军长),对应大校、骑兵旅旅长。

    典韦是偏将、摧锋军军长,即上校、重步兵旅旅长。

    臧霸是裨将、威虏军军长,即中校、旅长。

    凌操是郎将、定武军军长,即少校、旅长。

    曹洪,上校尉、陷阵军某部主将(部长),即上尉、团长。一军辖三部加一曲(后勤辎重工兵曲),一部满编1550多人。

    董袭,中校尉、摧锋军某部某曲主将(曲长),即中尉、营长。一曲满编700人。

    赵楚,下校尉、某屯主将(屯长),即少尉、连长。一屯满编131人。

    令狐治,中军侯、某队都伯(队长),即准尉、班长。一队满编57人。

    李贵,中士、什长,即中士。一什11人。

    摧锋、陷阵二军的装备最好,基本上已经列装为重步兵,横野军还在持续列装之中。

    四大军团都有自己的王牌军。关羽军团的王牌军就是关羽起家的扬武军,田豫军团是殄寇军,牵招军团是奋武军。吕虔军团只有两军讨逆和折冲,都属于王牌。

    刘备定期从各军团非王牌军抽调精兵强将,与摧锋三军进行交流、对调,力求保持摧锋三军的战斗力和荣誉感。

    振威、摧锋、陷阵、横野、射声,就是刘备拱卫京师、威慑四方的中央禁军。

    这五军不是老爷兵,会经常性派出去打仗,但以后再不会全撒出去让某个将领指挥。除了刘备御驾亲征之外,刘备麾下某个将领最多临时指挥其中一军。

    太阿不可倒持,重器不可授人。

    刘猛率领诸将迎拜于营门之外。

    刘备道:“众卿请起。军中行军礼即可,不必跪拜。”

    刘猛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地叩拜完毕,方起身道:“陛下尚在营外,故臣行朝礼。”

    陪同巡视的贾诩心中暗赞:“居功而不自傲,亲近而不亵慢。这刘猛看似粗豪,实有大智慧!”

    再想起他娶妻娶的是被处死的袁术之遗孀冯氏,冯氏既无亲族,也与刘备麾下各个山头毫无关联,还有人笑刘猛只看重美色,不营建关系,以后必然吃亏。

    刘猛真会吃亏吗?

    别看有些人烈火烹油,炽手可热,说不定未来谁得寿终呢。

    贾诩眼角瞥了郭嘉一眼。

    军中隐隐几大山头,幽州系的关羽,青州系的太史慈,冀州系的牵招,黄巾系的管亥,以及不成系的吕布旧部,都力争上游,不甘后人。

    只有寥寥几人比较特殊。

    一是卓然不群、公事之外闭门谢客、被人评价为“殊类”的田豫。

    一是粗野豪放、酒友极多然常与人争执斗殴的刘猛。

    一是被刘备撮合娶了吕虔之妹的郭嘉。吕氏既美且贤,还有智略。郭嘉被治得服服帖帖,醉酒行为大大减少,身体也好了许多。郭嘉对军容风纪不太看重,经常便装入军,又不拘礼仪,被多次弹劾君前失礼。但郭嘉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刘备也不加责罚。

    郭嘉或许是出于本性,自然而然,结果却是让刘备更加喜爱。刘备也不是拘礼之人,与郭嘉相处时十分轻松,或躺或靠,不说放浪形骸,也能恣其小意。若是张昭、华歆等人在,腰背不得不挺直,端坐终日,累得很。

    贾诩学不来他们三人。但也有自己的手段。那就是自己年龄足够大,身体自然不是特别好,偶尔小病一下请个假也是正常而且合理的。

    这是盛世的前夕。贾诩还想做个盛世贤相、大汉名臣,流芳后世,怎能不常怀戒惧、小心经营呢。

    至于那些蝇营狗苟、贪腐堕落之辈,贾诩冷眼旁观,就看刘备是否忍心下手了。

    刘备视察完诸军,回到宫中,几案上铺着奏章,眼睛半闭,手指轻轻敲击着几案,良久不语。

    哒、哒、哒……

    侦部尚书王修、侍郎郗虑等人低着头,看不到刘备脸色。但那敲击声宛如惊雷,一下下响在众人心中。

第429章 法须如铁似钢

    刘备动了真怒。同时又有点悲哀。

    今年是章武元年。自己崛起也不过三年多。那些被自己拔于微时之人就堕落到这样。

    而且是自己最关注的土地问题。

    侵吞屯田土地。

    这不应该是屯田制后期才发生的事么?屯田才刚实施三年,就有人敢悍然侵吞。这要再过几年还得了?

    查!

    一查到底!

    涉案二郡守相——北海相陈珪、琅琊相孙嵩,立即暂停工作,郡中事务由郡丞代理。

    刘备治下,屯田系统采取双重领导,朝廷由户部管辖,地方由郡守协调。屯田政绩单列,但纳入对郡守考核的一部分。由郡守协管也是不得已,屯田部太多,如果全靠中央,根本管不过来。

    刘备问王修、郗虑:“如此是否就去了阻挠,可以放开手脚了?”

    王修在刘备麾下历任泰山郡丞、东海相、陈留太守,上个月刚被提拔为侦部尚书。

    王修看了一眼郗虑。这个案件是郗虑一直在跟。王修不想摘桃子、抢了郗虑的功劳,就示意郗虑对答。

    郗虑一咬牙道:“回禀陛下,令相或涉此案,臣恐有掣肘之处。”

    令相指的是尚书令华歆。他与司徒第五巡,司空张昭合称“三相”。尚书令是行政机构,华歆虽然谦抑端正,但权势确实极大。

    刘备盯了郗虑一会。郗虑额头上全是汗水,后背也湿了一片。

    刘备道:“朕相信华令不会牵涉其中,尔等尽管去查,若华令真有干涉,再向朕报告。若没有,休要故意攀扯!去吧!”

    王修和郗虑忙叩头退下。

    出宫后,王修看着郗虑,道:“侍郎欲一鸣惊人耶?”

    郗虑正色道:“下官一心为公,不敢有邀名之念。”

    王修道:“那便最好不过。若二千石大员有过,侍郎足以名震天下。何必奢求过多!”

    郗虑将语气软了软道:“尚书所言极是。下官将秉公办事,不敢有丝毫逾矩违规之处。”

    王修点点头。王修号称“苍鹰”,郗虑人称“郗虎”,但王修很清楚,郗虑热衷名利,私心极重,跟自己不是一路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

    郗虑想做酷吏,邀名争权,势倾朝野。

    王修想做廉吏,执法如山,秉公而行。

    至于其他,王修并不想参与。

    两人回到侦部,带好卷宗,调集吏员,等到朝廷使者到来,即刻出发,分头扑向北海、琅琊。

    三个月后,炎汉朝第一桩大案浮出水面。

    大殿之上。刘备高居御座,面沉如水。

    他对结果有所预料,但还是雷霆震怒。

    这是牵涉上百官员,涉及数万亩良田的大案、窝案!

    刘备责问张昭:“张卿监督百官,纠察天下,对此毫无所觉么?

    朕多次提出,要加强侦查系统建设,各郡须有侦司,垂直向上汇报。

    各郡侦司为何仍旧不够健全?”

    张昭出列跪倒谢罪。

    刘备又责问尚书令华歆、户部尚书徐璆:“尚书台辖户部,户部负责各郡田赋,屯田被侵吞数万亩,卿等毫无察觉么?

    每日里向朕抱怨军队靡费钱粮,国库不足!硕鼠在尔等眼皮子底下将粮田都给侵吞了,国库能不空虚么?”

    华歆、徐璆也离椅、离席谢罪。

    目前大殿之上,刘备是有御座,面前有案几,座椅是可以放直双腿的那种,类似于后世太师椅,不再是座席。

    三公也赐了胡椅,类似于后世高马扎,无靠背。

    各部尚书仍旧是座席,分列两边。

    这次朝会除了三公在座,十四部尚书、侍郎以及中央五军军长均与会。

    刘备责问侦部尚书王修、侍郎郗

    虑:“监察之目的是在治病救人,而非治罪杀人。若此点不明,朕宁愿撤掉侦部!

    郗虑,尔想必对二郡问题早有觉察,为何不提前报告、提前介入?

    非得要等到不可收拾才动手?是否有纵容事态、坐观恶化之心?

    日后再有此事,朕定不轻饶!”

    王修、郗虑也都离席谢罪。

    郗虑汗水淋漓,只知叩头而已。

    刘备敲打完郗虑后,望着大殿上众臣,高声道:“朕反复强调,王公犯法,与庶民同罪。

    刘礼不过是一介平民,王季不过是一个商贾,为何有如此能量,能办下如此大案?

    其后台是谁?各级官吏又在忌惮什么?

    朕再次告诉尔等八个字,务必牢记心间,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不论牵涉到谁,没有例外!”

    命刑部尚书钟繇当庭宣布处置结果。

    钟繇离席,向刘备叩拜,起身,展开案卷,肃然宣读。

    一、刘礼刘子敬、刘惠刘德然,侵吞国家土地,处死。

    刘子敬乃是刘备叔父。刘德然是刘备同宗,其父刘元起曾资给帮助刘备。刘备开始投入公孙瓒麾下,在幽州募兵时,亲族一个未至。

    刘备击败青州黄巾,执政青州时,再招亲族,仍旧无人前来。族人觉得刘备北有袁绍、西有曹操、南下陶谦,不像能长久的样子。

    直到刘备击破曹操,据有豫徐,刘氏族人才纷纷前来投奔。中原迭遭战乱,土地抛荒,刘备安置这些族人并不费事。刘子敬、刘德然等才干不足,做不了官,在刘备和各级官吏的照拂下,日子过得十分惬意。尤其是刘德然,比起当日其父对刘备的投资,刘备还赐何止百倍,一跃成为豪富之家。

    人心不足蛇吞象。刘德然不满足于自己辛勤开垦荒地,盯上了国家组织开垦的屯田土地。

    富贵不到两年,一旦化为流水。

    刘德然痛哭流涕,悔恨难当。

    刘子敬劝其上书给刘备,请求活命。

    刘德然道:“非陛下负我,是我负陛下。有何脸面再去向陛下求情?”待罪狱中,不发一言。

    二、王季,侵吞国家土地、贿赂官吏,处死。

    王季是刘备之母的远房兄弟,也是在刘备具有青兖豫徐四州后方来投奔。原本只是个小商人,不到两年就成了大贾。

    王季拜见过刘备,便以此为资本,大肆吹嘘与刘备的关系,狐假虎威,吓唬住了一帮溜须拍马、想通过非正式渠道升官的官吏。

    他从屯田校尉处买了土地,转手卖给刘子敬、刘德然,获利数倍。

    三、北海国某部屯田校尉徐言、宣教梅宣,某部屯田校尉叶广、宣教张渠,琅琊国某部屯田校尉郭湛,处死,子孙三代不得为官。三部中参与官吏数十人,重者处死,次之流放,轻者徒刑。

    徐言等五校尉都是跟随刘备打天下的元从功臣,负伤不能继续留在军中,被安排负责屯田。屯田属于民事,但采取军事化管理,正好可以发挥他们的能力。

    徐言出身饥民,在刘备刚入青州后投军,在刘备占据青州、与袁绍初次对峙的战斗中断臂,勉强保住了性命。那他职位是都伯,刘备将他调入屯田兵,后慢慢升迁到校尉一职,主管一部。

    屯田部大小不一,徐言所负责的部出产的粮食比数县都多,乃是大部。

    屯田校尉职级和地位高于县令。干的好了,完全可以升为郡守。

    在京师附近屯田的屯田校尉秦松,今年就刚被拔擢为东莱太守。

    刘备对徐言等又惜又恨,几次想召见他们痛骂一顿,最终嗒然道:“咎由自取,死不足惜!见有何益?”不见。

    四、北海国户曹掾裴京、琅琊国户曹掾钱常,收受贿赂,为王季与屯田校尉牵头接线,又指示下属伪造田籍

    文书,处死,子孙不得为官。户曹吏员十余人根据情节轻重定罪。

    五、北海、琅琊二郡侦司,对上述违法情况知情不报,还协助遮掩,若非内部有人看不下去捅到侦部,这个案件不知何时才会暴露。侦司主事处死,参与者论罪。

    六、北海相陈珪、琅琊相孙嵩失察,免职,废为庶民。

    孙嵩的政治生命戛然而止。

    孙嵩虽然本年已六十一岁,但精神矍铄,老当益壮,时人皆推断他不久就会升入中枢。

    刘备刚入主青州,就上门邀请孙嵩担任青州別驾,可以说是刘备之下第一文臣。后来刘备集权,变相废除州这一级别,孙嵩在郡国守相位置上历练,所在有政绩、政声。

    刘备在朝廷重用名士,地方则看重实干。朝堂之上,华歆、张昭、王朗、第五巡等皆出身名士,有名于天下。用他们有利于招徕人才。地方各郡守则不看出身,不少是刘备从微时提拔的年轻人。

    名士和实干,孙嵩兼之。有识之士都认为他前途远大。

    但出了这桩大案,一切化为泡影。

    孙嵩回到家乡之后,身体很快就垮了,老态毕现。一年后,郁郁而终。

    与他相比,赋闲归家的陈珪却是自在得很。杯中酒常满,座上客不空。又与孔融、邴原等游山玩水,悠游度日。

    孔融讥笑陈珪竹篮打水一场空。

    陈珪笑道:“此非公所知也。”

    对陈家来说,这是最好的结局。陈珪之子陈登如今任丹阳太守,很受刘备重视。哪里有父子二郡守的道理?陈珪这也算是给儿子让路。

    两年后,陈登治理丹阳有功,调任中央,任兵部尚书。

    这一桩大案涉及皇亲国戚、巨商大贾、郡国守相、各级官吏,被处死者数十人,系狱者数百人。要不是王修坚决反对郗虑扩大侦缉范围,还不知道要牵扯到多少人。

    司空张昭引咎辞职。刘备不准。

    尚书令华歆引咎辞职。刘备亦不准。

    经此一役,侦部郗虑一战成名,威势压过了王修。人们私下都说苍鹰不如饿虎。

    有人跟王修说起朝野议论,王修一笑道:“鹰捕硕鼠,虎食恶人,皆为公事,哪有高下?”工作如常,完全不受影响。

    郗虑见状,反而收起张牙舞爪之势,对王修变得越发恭敬。

    侵田案处理结果公示之后,天下震动。

    袁绍评价道:“刘玄德严刑峻法,乃似暴秦,此取亡之道也。”

    沮授听了袁绍评价,私下对其子道:“南汉主得汉家制度之要,即以霸王道杂之。魏王宽仁,法禁废弛,欲与南汉相抗,不亦难乎?”

    袁绍势力官方称呼刘备为“伪汉”,私下则称“南汉”,己方是“北汉”。

    刘备具有六州之地,随着时间推进,其实力越来越明显地超过其他势力。即使沮授对袁绍忠心耿耿,从未想过要背叛投敌,内心深处也不无气馁。

    沮授驻马遥望,滔滔黄河自西向东流去,大河之南的庞然大物让人绝望。

第430章 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

    邺城。

    黑暗之中,有人低声道:“确定今晚动手么?”

    有人回答:“袁绍筹备篡位称帝,此处看守明显松懈。最近天干物燥,引火容易。今晚守卫换防,正是动手良机。”

    先前那人道:“好!”犹豫了一下,忍不住问了一句:“为了这个小小孩童,可能会暴露我军精锐。是否值得?”

    后面那人道:“是否值得上头自有判断。我等依令行事,不必过问缘由。”带着几分提醒,几分告诫。

    先前那人道:“高兄言是。”悄然而去。

    不久后,邺城某处火光冲天。左邻右舍乱成一团,泼水扬沙,围拢救火。

    起火点多达四五处。

    衙门和守兵也都参与进来救火。

    火点虽多,火势却不很大,在众人齐心协力之下,花了一刻功夫,终于扑灭。

    没有什么伤亡,只是损失了不少财物。

    天气寒冷,房屋被烧,这个冬天不太好过。房主捶胸顿足,哭天喊地,扯着县吏不放,要求务必抓住纵火犯,让他赔偿损失。

    邺城东南一处宅邸角落也发生了火灾。这处火势极猛。

    宅邸中人乱哄哄冲破看管宅邸的士兵阻拦,跑到大街上。

    士兵们一边要求跑出来避火之人不得乱跑,一边组织救火。

    等到天明,发现宅中烧死数人,只得逐级上报。

    逄纪听了报告,顿起疑心,仔细查看起火痕迹以及宅中尸首,断然道:“这绝非自然火灾,乃是人为。黄氏和曹植皆不在其中,必是被人救走。”.

    左右不解道:“曹操已死,谁花费心思办此?”

    逄纪冷笑道:“还能有谁?汝等往南看便是。”

    左右对视一眼,犹疑道:“莫非是南汉主?”

    逄纪喝道:“什么南汉主?!明明是乱臣贼子刘玄德!”

    左右忙道:“是、是!我等言误。刘玄德逼死曹操,为何还要救孤儿寡母?莫非是要斩草除根?”

    逄纪骂道:“汝等莫非是豚犬?刘玄德先后两次吞并曹操部众,麾下多有曹操旧部,比如于禁,如今执掌一军,曹洪也为其效力。其救黄氏与曹植,不过是邀买人心罢了。”

    左右口中称逄公明见,心中却不以为然。刘备治下有曹操爱妾卞夫人及曹丕、曹彰二子,哪里还用千辛万苦再来救一个小儿?

    天色已亮,城门将开。逄纪命部下速速赶往四门,通知推迟开门。

    不一时麾下报告,西门已打开,有几拨商旅出了城。

    逄纪脸上浮现出一道黑气,拔刀狠狠砍向旁边柱子,骂道:“还磨蹭什么?速速去追!”

    折腾到天黑,追上了几拨商队,却没发现黄氏和曹植。

    逄纪下令将商旅抓起来,不料一个商人却道:“逄公容秉,小民甄预,家主甄俨。商机稍纵即逝,货物耽搁不得,还请逄公通融。”

    甄俨的侄女甄宓跟袁绍之子袁熙订有婚约,甄俨现任代郡太守,甄家乃是北汉数一数二的巨商家族。钱可通神。逄纪不敢得罪,只得摆摆手,让甄家商队离开。

    其他几队商人也纷纷开口求情。

    逄纪发现都得罪不起。有安平郭家,南阳许家,还有颍川辛家等,要么是盘根错节的商人,要么牵涉到袁绍心腹重臣。只得全部释放。

    袁绍听到有人纵火和救出黄氏、曹植的消息,将逄纪叫入王府之中,一通斥责:“在尔等治下,这邺都就如筛子,刘备细作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要尔等何用?”

    逄纪等只得免冠谢罪。

    回去后,发了狠,深挖刘备细作情况。

    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些线索,牵涉到城门守军中一名曲军侯。

    逄纪还想顺藤摸瓜,继续追查,那军侯却遭遇意外身亡,线索就此中断,气

    得逄纪几乎吐血。

    数月后,卞夫人将面黄肌瘦的曹植抱在怀里,放声大哭。

    曹植也抽泣不止。

    曹冲怯生生地在旁边看了一会,也跟着大哭起来。

    曹丕、曹彰也跟着哭。

    全家上下,一片哭声。

    耿奇察言观色,连忙咳嗽一声,道:“曹夫人,请暂息悲声。此乃喜事,当欢喜才是。”

    卞夫人忙擦拭眼泪,向刘备拜倒,道:“臣妾谢陛下厚恩,虽万死难报陛下恩德之万一。”

    刘备将她扶起来,道:“勿需多礼,孤与孟德,虽曾敌对,却是神交。孟德曾将妻儿托付于孤,孤既答应,定不食言。”

    卞夫人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借着刘备的搀扶站起身来,退后两步,拉着曹植的手,细细端详。

    曹植在邺城曹宅被关了三年,日常遭遇的全是白眼和歧视,日子很不如意,年方六岁,却形成了敏感的性子,他睁着乌溜溜的眼珠、小心翼翼地打量着刘备,小脸上全是惶恐。只有卞夫人温暖的双手才给他一丝安全感。

    刘备向曹植和蔼地笑了笑,对卞夫人道:“曹夫人母子团聚,孤就不打扰了。”

    卞夫人忙道:“妾身恭送陛下。”

    刘备想了想,又停下脚步,走过去,将止住哭声、站着发呆的曹冲抱在怀里,道:“寄奴思念去疾,孤带他入宫,过几天曹夫人接回即可。”

    卞夫人想要拒绝,又不敢说出口,只得低声道:“唯陛下之命是从。”又赶紧抓住曹冲的小手摇了摇,道:“去疾乖,听陛下话。”

    宫中有好多好玩的,曹冲抱着刘备脖子,高兴地跟卞夫人挥手再见。

    曹丕道:“陛下,小子可否入宫找阿简?”

    刘备点头道:“可。跟孤一起走罢。”

    曹丕大喜。

    卞夫人看了曹丕一眼,心中叹息。

    曹丕这孩子聪明得很,今年才十岁,却懂得了很多人情世故。他见刘备对弟弟曹冲格外喜爱,便要牢牢抓住这个机会,平时对曹冲也关爱有加,比对曹彰好了无数倍。曹彰憨头憨脑,懵懵懂懂,有时候还会因为琐事吼曹冲几句。曹丕却从来没有对曹冲大声说过一句话。

    跟随刘备到了皇宫,曹丕很有眼色地自去找刘简、李绪玩。

    刘备带着刘裕、曹冲起了沙堡,忙里偷闲,放松心情。

    “糜贵妃求见?宣进来。”

    糜贞听到刘备在御花园休息,忙跑了过来,通报后来到刘备近前,盈盈一拜:“妾见过陛下!”

    “免礼。”

    “妾可否参与游戏?”

    “汝若不嫌脏,自然可以。”

    皇帝都撸起袖子玩沙子玩得不亦乐乎,糜贞又怎么会嫌脏,也加入进去。

    刘裕和曹冲头上、脸上全是沙子,脏兮兮的,嘻嘻哈哈,玩得十分开心。

    糜贞怕沙子进了他们眼睛,让周围侍立的宫女用干净手帕给他们擦拭一下。

    擦干净后,露出两张粉雕玉琢的小脸,糜贞冲口而出:“两兄弟长得真像!”

    刘备停下手,看了糜贞一眼,问道:“嗯?”

    糜贞忙掩口道:“妾失言,请陛下恕罪!唔……”手上沙子不小心捂进嘴里,又忙不迭跪倒。

    刘备道:“罢了。孤已收去疾为假子,说是两兄弟亦无不可。孤爱假子,同于亲子。”

    糜贞讪讪地起身,眼睛咕溜溜转动,不敢再多说。

    刘备心情不错。助人为快乐之本,应卞夫人请求把曹植救了回来,赢得感激,就很愉快。

    当然,这只是个插曲,好心情主要来源于天下形势。袁绍今年正月称帝后,幽冀一片反对之声。刘备的渗透起了效果。高帝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袁绍称王也就罢了,还敢废黜高帝之后,悍然称帝,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刘备、刘璋称帝,二者乃是汉室宗亲,依照光武故事。尔袁绍乃是臣子,世受国恩,四世三公,不思报国,反而僭号称帝,实乃大逆不道。

    刘虞之子刘和一直被软禁在邺城,终于抓住机会逃出,前往渤海郡投奔鲜于辅,劝后者起兵反袁。

    鲜于辅原为刘虞从事。公孙瓒杀刘虞,鲜于辅举兵,号称为刘虞报仇,后与袁绍合力消灭公孙瓒。袁绍将辽西、右北平二郡委于鲜于辅,着意笼络。

    今鲜于辅在东方前线,与吕虔对峙。吕虔兵力虽少,却极为精锐,相当难缠,又有赵云主骑,神出鬼没,频频以小股渡河袭扰,渤海郡南部数县皆受其害。

    鲜于辅仗着兵多,勉强与吕虔斗个旗鼓相当,心中却有些气馁,面对公孙瓒时都没如此被动。

    袁绍称帝,鲜于辅早有预料。他一步步从大将军,到魏公,到魏王,明显是奔着帝号而去。公元195年十月,袁绍击败公孙度,拓地数百里,威望有所上升。公元196年正月,天子刘旭将帝位禅让给袁绍,结束了自己傀儡的生涯。让鲜于辅没有料到的是,反对的声音会这么大。

    臧洪直接起兵,称袁绍为逆贼,号召天下共击之。民间也有数股势力趁乱而起,攻掠郡县,气焰嚣张。

    鲜于辅这种手握重兵的实权派,也有了观望之心。对刘和的到来,鲜于辅心情是矛盾的。有了刘和,号召刘虞旧部,更加师出有名,这是好处。但刘和到来,却违背鲜于辅低调发展的策略,会将鲜于辅推到风口浪尖上,一个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鲜于辅犹豫不决。

第431章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鲜于辅的烦恼被袁绍解决了。

    袁绍下诏说:故幽州牧之子刘和,意图谋逆,被有司缉拿,今已明正典刑。

    有刘虞旧部看了刘和尸体,对人道确是刘和,父子皆大汉忠臣,其情可悯。

    袁绍又派使者对鲜于辅道:“公有子,陛下有女,皆当韶华,何不结为婚姻,长保富贵?”

    还没等鲜于辅反应过来,袁绍就派使者赐婚,将十岁的安庆公主袁惠嫁给鲜于辅之子鲜于敏。后者十二岁,年岁倒也相当。又封鲜于辅为后将军。

    袁绍大肆封赏,前将军沮授升为车骑将军,右将军张郃升为卫将军,蒋奇为前将军,淳于琼为左将军,阎柔为右将军。

    虽然蒋奇守幽州无甚功绩,淳于琼镇邺城碌碌无为,但两人都是袁绍旧交,对袁绍忠心耿耿,依序升迁也无可厚非。

    鲜于辅神色复杂,袁绍一扫昏聩,再复英明,气魄过人,仿佛可以想见其负海内之望、称天下楷模的模样,横刀长揖、与董卓相抗的英姿。如果前几年如此,早就将刘备扼杀在襁褓之中,哪会如此被动?

    一声叹息。

    鲜于辅对刘和道:“天下皆知刘和已死,君已成冒名顶替之辈。陛下英明,又有审配在侧,我若留君,反而不便。”命人奉上盘缠,请刘和自去。

    刘和又惊又怒,深吸一口气,道:“袁绍明明找了个与我面貌相似之人冒充,所谓我父旧部也是指鹿为马、趋炎附势的无耻之徒,所言皆昧心之语。只要公登高一呼,袁绍阴谋自会败露。

    臧洪起于东郡,公若振臂渤海,则大河上下非复为袁绍所有。再联络公之弟夹攻幽州,恢复神州不难,再兴汉室有望。”

    鲜于辅摇头道:“臧洪兵少将寡,昧于形势,在沮授监视之下有何能为?若其在河南,依靠南汉主,借势而起,还能打出一番天地,谁知其忠义自诩,一意孤行在河北发难。限于大河,关羽也难以给予其支持。以我观之,臧洪败亡只在须臾。

    至于君所言渤海、幽州之事,可知我虽为军主,然审配监军,此人心思缜密,性情刚硬,对天子忠心耿耿,耳目众多。且天子广加封赏,恩泽布于军中,又有几人愿意作乱?

    君速速离开,迟恐审配得到消息,我亦难保住君之性命。”

    刘和无奈,愤然离去。

    鲜于辅还有一点没说,在袁绍麾下自己官拜后将军,地位尊崇,拥兵一方,又跟袁绍结亲,长保富贵荣华,令人羡慕,如果起兵造反,失败先不说,成功了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重新立刘旭为帝么?替换袁绍的地位?人贵有自知之明。鲜于没那个声望,无法无法服众,届时必然身败名裂,为他人做了嫁衣。

    更何况自己兄弟二人虽然各据一方,然而渤海无险可守,辽东贫瘠之地,如何能做为根据之地?沮授、田丰、张郃、阎柔,智勇过人,自己会是他们敌手?

    或许与刘备联合,能够掀翻袁绍,但刘备一统天下,自己能得到什么?能有今日之权势吗?看看刘备麾下,名将如云,不计其数,估计自己只能做个富家翁罢了。

    鲜于辅又想到阎柔。阎柔与刘备有旧,渡河南征时本有机会投奔刘备,最后却选择继续忠于袁绍。他的想法想必跟自己差不太多。如今阎柔身为右将军,其弟阎志也受重用。如果南北汉长久并立,谁能说这个选择是错?

    刘和其实无处可去,欲渡河南下去投刘备。刘备与刘虞并不能算是一路人。

    袁绍与刘虞的关系一直不错。董卓入朝,废刘辩立刘协,袁绍与冀州牧韩馥商量拥立刘虞为帝。这一提议虽被刘虞坚决拒绝,但也可见两人有交情。

    公孙瓒与刘虞争幽州,袁绍支持刘虞。刘备虽已脱离公孙瓒去青州,但仍旧与公孙瓒保持联盟关系。刘虞为公孙瓒所杀后,关东隐约形成两大联盟,一边是袁绍、

    曹操、刘表,一边是公孙瓒、袁术、陶谦、刘备。

    曹操脱离袁绍后,拳打袁术,脚踢陶谦,所向无敌,然有吕布、张邈乱其于内,刘备猛攻于外,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损兵折将,丢掉兖州,埋下日后败亡的祸根。

    天下变成袁绍、刘表合力对抗刘备的局面。而刘表性格保守,不肯全力进攻刘备,致使刘备进入司隶、河东,又夺取扬州,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在刘备兵锋威胁下,刘表哪里敢惹怒刘备,后来更是改用章武年号,以示臣服。

    刘和投奔刘备,就如他投奔鲜于辅一样,跟忠于汉室没有丝毫关系,完全是出于个人野心。

    人活一世,草生一秋。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哪肯就这么籍籍无名埋没于尘世之中?

    怎么折腾也比被袁绍软禁来得好。

    如果连区区二千石都做不到,岂非辱没了自己宗室贵胄的身份、父亲威震幽州的声名?

    刘和恨恨地道:“审配!汝也曾食汉之禄,如今从贼,不内愧么?”

    审配冷笑道:“我曾为陈太尉下属,陈太尉忠义可昭天日,却为灵帝所杀,从那时起我便对这昏庸天子、污浊汉室再无好感。

    陛下拔我于郁郁之中,委我以腹心之任,此生已许陛下驱驰,死生不避。

    如今陛下顺天应民,登临大位,我欢喜还来不及,何愧之有?”

    陈太尉即陈球,儿子陈瑀,侄子陈珪,现在刘备治下。陈球谋诛宦官曹节,谋泄,曹节向灵帝奏报陈球等图谋不轨,陈球与刘郃下狱,直接在狱中被处死。

    刘和哑口无言,随即目露凶光,喝道:“让路则活,不让路则死!”抽出腰间环首刀,双腿一夹胯下马,向审配冲来。

    审配等挡在道路中间,刘和舍此无路。

    一人拼命,百人难当。

    面对做困兽之斗的刘和,审配脸上却露出一丝讥笑,随意一挥手,十几支利箭射出。

    刘和目眦欲裂,骂道:“狗贼!”身中数箭,轰然摔落马下。

    ************

    关羽问军谋祭酒周林:“陛下旨意语焉不详,我军该当如何行事?”

    关羽和刘备关系莫逆,话语间比较随意。周林虽与刘备有旧,却不敢不敬,回道:“陛下旨意高屋建瓴,微言大义,已经说得清楚,袁绍倒行逆施,僭号称帝,人神共愤,幽冀皆反。我军因势利导,镇之以静即可。”

    关羽道:“君之意是我军束手旁观?”

    周林道:“当然不可旁观。然大河滔滔,不可遽然派出大军。可以小股精锐支援。”

    关羽道:“如此臧子源恐怕很难支撑太久。”

    周林道:“只要能打乱袁绍发展节奏,拖慢其步伐,对我军有百利而无一害。至于臧子源存留长短,此乃天意,我军也无可奈何。”

    周林说得有些隐晦,但关羽听明白了:周林根本就没在意臧洪死活,只要他能给袁绍放血就好。为保持臧洪的存在,刘军将源源不断输送支援,但决不会大起刀兵与袁绍决战。最好的结果是袁绍的实力不断损耗,而刘备得以从容发展,广积粮草,足食足兵。不数年而河北疲弊、一统天下之契机现矣!

    关羽默然片刻,道:“便请祭酒速速草拟具体方略,交诸将议之。若无补充,就依计而行。”

    周林起身行军礼,沉声道:“是!”

    ***********

    东武阳。

    臧洪在屋内慢慢踱步,心中充满悲愤和绝望。

    大汉为何会走到这番田地?

    他实在想不通。

    最开始讨董时,众人发誓诛灭国贼,“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匡扶天子,中兴汉室。那时自己登坛盟誓,展望未来,意气风发,何其壮哉!

    然而诸侯不思讨董,反而争权夺利,互相兼并,让臧洪烦闷至极。

    后臧洪被张超派去联络刘虞,经过冀州时被袁绍挽留,请他担任青州刺史。经过诸侯讨董失败之事,臧洪明白想要施展抱负,必须有兵有地,因此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不过臧洪虽有志气,武略却稍逊,无法扫灭黄巾,一统青州。不久又败于刘备之手,丢了青州。

    面对刘备的挽留,臧洪认为受人之托,当忠人之事,还是回冀州见袁绍谢罪。袁绍大度,又任命他为东郡太守,示以宠任。臧洪兢兢业业,将东郡治理得民富郡强。

    故主张超之兄陈留太守张邈为郭贡犯境,臧洪请袁绍救之,袁绍不听,臧洪愤然与袁绍决裂,带部曲渡河南下,与吕布等合力击败郭贡,保住陈留。后刘备与吕布、张邈、郭贡联合逐走曹操,分割兖州。臧洪协助张邈、张超保境安民,经营陈留,积蓄实力。

    然而天降噩耗,天子被害,神器无主。韩遂立不知从哪里找来的宗室刘民为帝,益州牧刘焉自立为帝,袁绍立刘旭为帝。臧洪一时不知何去何从。

    后面形势变得更加波谲云诡,刘备挥兵西征,吕布联合张邈、刘宠、刘表等相抗。刘备棋高一着,先灭刘宠,吓退刘表,又击杀袁绍大将颜良,逼降吕布。张邈不得已归降。

    刘备接见臧洪,欲用之为郡守。臧洪予以拒绝。

    拒绝的原因很复杂。最主要的理由是觉察到刘备也有不臣之心。

    梁相张超亲自登门劝说臧洪为刘备效命。臧洪均未应允。

    臧洪反复权衡,刘旭之父刘陔的爷爷刘建,与桓帝刘志,同为河间王刘开的孙子,两人为堂兄弟。刘志生灵帝刘宏,刘宏生刘辩、刘协,刘建则生刘利,刘利生刘陔,刘陔生刘旭。刘旭比刘辩、刘协矮一辈。寻编全天下宗室,没有比刘旭的血缘再正的了。

    臧洪于是决定回到河北为朝廷效力。

    但袁绍这次不敢委任臧洪为官了。

    经过这么多事,袁绍对臧洪也算有了个清楚的认识:此人确实是个忠义之士,治政方面也极有才能,但过于迂腐,不识时务,是一把双刃剑。袁绍觉得自己驾驭不了臧洪,还是置之不理为上。

    但就算这样,袁绍称帝后,听到臧洪夺取东武阳,招诱徒众,举起反旗,还是忍不住吐出一口老血:天下那么多称帝的,你为何偏要反我?

    臧洪心中也是悲愤至极:好不容易有个真命天子,尔袁绍当周公也就罢了,偏偏要学王莽,是可忍孰不可忍!

    东武阳距离邺城也就两百多里,而且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袁绍万万不敢放任臧洪做大。虽说刚与刘备握手言和,谁能保证刘备不尽起大军来犯?

    袁绍严令沮授迅速扑灭臧洪。

    沮授道:“臧子源乃义士,却非智士,智虑短浅,所谋不深,做事冲动,不顾后果。若急攻之,反而令其煽动士民,凭城固守。我军只要截断关羽援兵,围住东武阳,施以攻心之计即可。”

    命阎柔率骑兵巡视苍亭津、秦亭津等适于渡河之处,防备关羽派兵支援。虽说这些渡口浮桥已全被沮授拆毁,但小心无大错。

    在阎柔的骚扰下,关羽果然无法派大队兵马过河,只能零星偷渡小股人马,辗转到达东武阳,为臧洪带去南汉兵将渡河进攻、呼应臧洪的消息。

    臧洪早已对身为乱臣贼子的刘备从好感变为恶感,听了这一消息,与其左右将领欢喜见于颜色不同,他脸上殊无笑意。

    都是乱贼。

    只有二贼偕亡,才能让臧洪满意。

    臧洪自公元196年正月起兵讨袁,在东武阳足足坚持了一年多,才宣告城破。

    虽说是楔在袁绍心腹的一根刺,但得益于沮授方略得当,这根刺并没有造成太多实质性的伤害。

    到后来,刘备和袁绍

    两人目光的焦点在河内,都几乎将臧洪给忘记了。

    东武阳城破后,臧洪被袁兵俘杀,消息都没传到袁绍耳中。

    臧洪之死,正如这乱世中很多人的死亡一样,没有引起太多声响,就化为尘土。比如被审配射死的刘和,被黄权斩杀的赵韪。

    也曾轰轰烈烈,来如风雨。

    最后却悄无声息,去似微尘。

第432章 英雄不怕出身低

    中京。

    虽然是寒冬季节,东西两市,招牌林立,行人摩肩擦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南华门外,更是被无数学子挤得水泄不通。

    众人翘首以盼,声音嘈杂,非得俯在耳边方能听到说话声。

    这是章武元年(公元195年)底,也是科考院试放榜的日子。

    去年,琅琊国学子王许参加第一次科考,折戟而归。

    作为通过郡试者,被称为“郡士”,可以进州学宫继续读书,郡县也会优先聘用为官吏。郡试第一名称为“郡元”或“解元”。

    王许被聘为郡吏后,一直心有不甘。今年在第二次科考报名之前,终于下定决心辞职,再次参加郡试。

    所幸有惊无险地过了郡试,今年冬被郡里组织(解往)京师参加政务院和礼部主持的院试。

    今天乃是院试放榜的日子。

    去年科考称郡试、部试和府试。今年是第二次科考,也是当今天子登基后首次科考,三级考试改称郡试、院试和殿试。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考试组织更加规范,试题更加严谨。

    李琦等得心焦,凑到王许耳边道:“王兄,何时放榜?”

    王许道:“就快了,去岁约是辰时三刻。李兄心急乎?”

    李琦乃是王许在京中新认识的朋友,陈留郡人。今年是第一次参加科考。

    李琦在郡试中勉强过关。

    郡士名额按照各郡户口人数给出,陈留乃是大郡,郡士名额为一百人。王许所在的琅琊郡为七十人。

    除了扬州新服、并州部分郡国悬远,未参加第二次科考外,刘备控制下的其余二十八郡国,郡士约有两千人,比第一届翻番。院士名额也从百人增加到二百人。

    李琦苦笑道:“郡士本就是百里挑一,如今又要十里挑一。谁能不心急?”

    第一届过部试者百人,发展都不错。

    过府试者三十人,大都在中枢任职。

    第一次科举没有经验,未禁止在职官吏参加考试,也没有严格限制籍贯。结果就出现了争议。

    刘备于公元193年六月在青州范围内组织“硕士”考试时,刘晔报名参加。共215人参加考试,刘晔名列第七,深以为耻,于公元194年七月首次五州科考时再次报名参加。

    他既通经学,又跟工农书院大祭酒、数学家刘洪学过算学,得天独厚,最后高中府试第一名。

    引起一片议论。

    有人质疑刘晔位高权重,判卷者是否有迫于压力营私舞弊之嫌。

    有人质疑刘晔作为扬州人,根本没有参加科考的资格。

    许多本就对科考心怀不满的名士纷纷上书抨击科考制度,认为科举不利于社稷,势必会扰乱五州,恳请刘备废除。

    刘备专门下令做出解释,才勉强将事件平息下来。

    负责组织科考的吏司也吃了挂落。

    刘备觉得吏司掌握官员考核升迁,如果再负责科举,权力太大,便借这个机会将第二次科考组织工作交给了礼部,由礼部尚书应劭全权负责。

    应劭根据刘备的指示,查漏补缺,对科考制度进行了修补。

    比如规定现任各级官吏不得参加科考,但辞职后除外。

    规定参加考试者应回原籍(郡国)考试,凡发现违规前往它郡报考者,除终身禁考外,还除以刑罚。

    等等。

    王许听了李琦的担忧,虽自认为考得不错,也有些忐忑起来。

    今年院士名额多了一倍,但参试郡士人数也多了一倍,录取比例不升反降。

    终于听到三通鼓响,平时不开的南华门正门大开。耿奇带着一队羽林卫列阵而出。盔甲鲜明,戟刃雪亮,军容严肃,士气高昂。

    照壁前,本就有士兵围拢出警戒线,隔

    出一个长条状的区域。

    羽林卫长戟斜指上前,踏步而进,突然齐声暴喝:“杀、杀、杀!”

    声如雷霆,杀气冲天。

    众人骇然,不由下意识向后退却。

    羽林卫收回长戟,戟尾拄地,卓然而立。

    场上为其气势所慑,嘈杂尽去,雅雀无声。

    耿奇带着十名羽卫走到照壁前,下令:“张榜!”

    羽卫迈步踏上台阶,打开卷着的榜文,一人粉刷浆糊,两人张贴,分工协作,很快就将二十张巨大的榜文张贴完毕。

    照壁高五尺,宽十余丈,上书四个大字:为国取材。

    照壁之下是数级台阶。

    台阶外有铁制护栏,禁止进入护栏之内。

    榜文最低一行名字,差不多与众人头顶平齐。

    众人皆抬头仰视,看着羽卫自左向右张贴,屏息凝神,不敢发出丝毫声响。

    这种安静完全是自发。

    刚贴了第一张榜文,出现十个斗大的人名。

    分别列示:姓名,表字,年龄,郡国和县五个信息。

    按姓氏笔画排序,没有成绩排名。

    人群中传来一声撕裂喉咙的大叫:“我中了!”

    他左右之人纷纷转头看去。却是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衣着普通,长相平凡,面孔扭曲,欣喜若狂,连蹦带跳,不可自抑。

    有人呵斥:“安静、安静!”

    也有人嘲笑:“名列榜尾,有何欢喜?”

    但场上已无法安静下来,随着接二连三有人欢喜高叫,人声鼎沸,喧哗声隐约传入皇宫之中。

    有近臣欲命人制止吵嚷。

    刘备笑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乃人生至喜,且让彼等尽情一乐,不必打扰。”

    随着榜文越贴越多,二百个名字全部贴出。

    最右边贴的十个名字有成绩排序:

    名次|姓名|表字|年龄|郡国|属县

    一|应玚|德琏|十九|汝南|南顿

    二|郑浑|文公|三十七|陈留|浚仪

    三|诸葛亮|孔明|十五|琅琊|阳都

    众人看到第三名诸葛亮的年龄,一片哗然,眼珠子几乎要瞪出来,纷纷四处寻找:“谁是诸葛孔明?”

    “诸葛孔明何在?”

    要见识见识这是什么样的神童。

    诸葛亮并不在现场。

    去年科考他也参加了,过了部试,在府试被涮了下来。

    少年心性,卷土重来。

    考试完之后,心情平静下来,中是肯定中了,多少名无所谓,诸葛亮看重的是十日后的殿试。

    放榜后,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欢天喜地,有人呼天抢地。

    中京各家楼堂馆所中,各种美酒供不应求。

    刘备实行酿酒专卖,禁止民间私下酿酒。

    这几日各个官家酒坊的窖藏都被商家一扫而空,赚了个杯满盆盈。

    李琦中了。

    王许却赌输了。

    他在榜下久久不肯离去,口中喃喃自语:“怎会如此?我明明比上次考得好!为何还是未中?”

    李琦强自抑制欢喜,安慰他道:“王兄不必丧气,明年再考便是,定能高中。”他也知道他的安慰十分苍白,但又能说什么呢。

    王许一行一行寻找自己的名字,反复数遍,直到太阳升到中天,才终于肯接受自己未中的事实。

    冬天太阳正午,阳光洒下,本是让人身心俱暖,王许却冷得发抖,委顿在地,喃喃道:“郡里我是回不去了,我只能卷土重来。我必须高中院士!必须高中!”

    他辞职重新参加科考,不仅妻子劝阻,郡府也劝他三思。王许有才学,做事干练,郡丞对其十分欣赏,劝他说陛下重视实干,在郡府做

    事一样可以仕途顺利。无奈王许铁了心重考,只得准其辞职。

    王许可以说是恶了郡丞。

    也许回郡伏低做小,还能重新被聘为郡吏,但众人指指点点、前途渺茫是肯定的了。

    只有高中院士,才能彻底扭转局面。

    王许并非不通世事之辈。他锚定科考,就是看出科考在未来的重要作用。王许没有过硬的后台,若没有科考凭证在手,以后恐怕很难出头。前朝在郡吏职位上一干一辈子的比比皆是。

    现在陛下刚刚开始组织科考,很多士子还在犹豫,并没有抢破头。以后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王许坐在地上良久,终于定下神来,恢复平静,站起身,对李琦道:“一时失态,让李兄见笑了。”

    李琦忙道:“人之常情,何笑之有?”

    王许道:“明年我会再考。”

    李琦鼓励道:“王兄挫而不馁,明年必可高中!”

    王许道:“谢李兄吉言!走,找一馆舍喝上几杯,为李兄贺!”

    李琦见王许如此气度,也自佩服,两人把臂而行,离开南华门。

    直到暮色升起,南华门外仍旧有人徘徊不去。最后被羽林卫逐走。

    放榜之夜虽然取消了宵禁,但宫城大门外,还是不让闲杂人等流连的。

    刘备手中也有二百名院士的名单,他仔细看完,掩卷思索。

    刘备举行科考的目的是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僚体系的垄断。

    皇帝乃是孤家寡人,其臣子若是抱团的世家大族,以血缘和姻亲为纽带,盘根错节,壮大后势必威胁皇权。

    臣子若是来自千千万万零散的中小家族,所谓中人之家,又是通过相对公平的科考通道成为官僚,那就难以通过世袭和数代之功营建起牢固的关系网,从而无法对皇权造成威胁。当然,如果皇帝过于废物和昏庸,弄得民不聊生,上下皆反,那就一切休提。

    一个人们通过能力而上位的社会,比通过血缘关系上位的社会,要进步得多。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公元193年6月刘备破曹操、威行豫徐后组织青州小考,公元194年6月控制五州之地后组织第一次科考,今年登基后又组织了第二次科考。

    从三次科考结果来看,通过部试/院试者,出身郡望这一级别家族之人占据绝大多数。

    出身中人之家或者小地主的占比仅有十分之一。

    这还是刘备竭力推动印刷术,广办教育的结果。

    不过也有让刘备感到欣慰的趋势。

    第一次科考,小户人家出身的院士占比不到十五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人之中仅有六个人出身小户人家。

    第二次科考,小户人家占比提高到十分之一。

    这个李琦不错,虽然才名极盛,其父不过是个乡啬夫。其家族也比较单弱。祖上三代最高职位也就是个县吏。如今其一家五口,靠其父微薄俸禄以及二十亩地勉强维持生计。

    刘备举行第一次科考时,乡里信息闭塞,李琦错过了郡试时间。

    李琦之父悔恨自责良久。

    今年第二次科考,李父东拼西凑足盘缠,交给李琦前往郡治参加郡试。

    李琦通过郡试,才变得不那么窘迫了。

    郡士由郡府出资,统一组织前往京师参加院试。

    李琦郡试中过于紧张,发挥失常,所以才勉强过关。

    院试中他终于克服心理压力,发挥出正常水平,在二百名院士中名列七十八名。

    十日后这二百名士子要在皇宫大殿内进行殿试,由刘备亲自主持考试。

    刘备已经下定决心,只要李琦言之有物,就给他一个上佳名次,以励来者。

    院试判卷刘备不太方便插手,这殿试判卷,孰高孰低,可就在刘备

    一念之间了。

第433章 漏泄禁中语

    诸葛宅邸。

    诸葛瑾作为长兄,端坐上首,其妻孙氏在侧相陪。

    两人已在去年成亲,诸葛瑾重新置办宅院,不再携弟带妹寄居在叔父诸葛玄家中。

    除了大妹已嫁于齐相任旐之子任嘏,未参与此次家宴,二弟诸葛亮、三弟诸葛均和二妹都在座。

    诸葛瑾在汝阴县令任上历练一年,政绩突出,被刘备又调回吏部任吏选司某曹主事,是吏部之骨干。

    吏部尚书王朗,左右侍郎崔琰、毛玠都对他十分看重。

    上得天子青眼,又得上司照拂,如果是一般人早就趾高气扬,尾巴翘到半天空。诸葛瑾却比之前更加谦虚低调,从衙门回家后即闭门谢客,也从不参加聚会饮宴。

    在家宴上,平时不苟言笑的诸葛瑾却露出难得的笑容,举杯道:“孔明高中,可喜可贺!大家共饮一杯!”

    孙氏也笑着祝贺小叔子:“祝贺二叔!明日起,咱家门槛必然要被媒婆踏破了!”

    诸葛均自入青州后,如鱼得水,在二代圈子中混得风生水起,与大兄谨慎端严、二兄天纵聪颖不同,他性情变得十分跳脱。

    诸葛均今年十三岁,即将从所谓皇家蒙学中毕业,交游广阔,消息灵通,是蒙学中的风云人物。

    他也跟着举杯,对大嫂之言却不认同,自得地道:“陛下早将二哥预定为婿,他人皆是白忙。”

    诸葛瑾吃了一惊,斥道:“汝胡说什么?我怎不知陛下定孔明为婿?且陛下之女刚刚出生,与孔明年纪相差许多,如何能成婚姻?汝休要胡说,省得招祸!”

    诸葛均将杯子一放,傲然道:“我岂是胡说?消息自何处来,且不必管,保证绝对可靠。公主虽幼,陛下还可以收义女为公主么。”

    诸葛瑾也将杯子放下,脸色严肃起来,盯着诸葛均,低声道:“这些话汝要烂在腹中,切不可再对任何人说起。禁中之语,岂能外泄?前朝京房,漏泄禁中语,以至于被处斩弃市。汝欲族我家耶?”

    诸葛均听了这话,方被吓住,嗫嚅道:“许是陛下玩笑之语,亦可见陛下对二哥之喜爱,又怎会治罪于我家?”

    诸葛瑾道:“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此事万勿再提!”

    诸葛均低头道:“我听大哥吩咐便是。”

    诸葛亮一直沉静不语,最后道:“陛下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我等臣民百姓,澄清心思,报之以忠即可。”

    诸葛瑾道:“孔明说的极是。不要弄巧,不可逢迎,秉公而行,持心忠正,方是臣民之道。”

    两人意思是不要胡乱猜度天子的心思,也不要质疑天子的用意,老老实实、埋头干活就是了。

    孙氏忙打圆场,道:“今日乃是喜事,不必拉扯其他。且为二叔贺!”

    大家按下心事,重又举杯。

    诸葛均也再次活跃起来,插科打诨,谈些趣事,席间恢复了家宴的本来气氛。

    ********

    漏泄禁中语的源头很快就找到了。

    正是养在宫中的李绪。

    他偶尔听到刘备与甘氏的笑谈:“朕女年纪与孔明差距太大,若是差个五六岁,还可以做成一桩好姻缘。难道要收个公主嫁他?”

    被甘氏正色谏止:“陛下口含天宪,不可随意玩笑。”

    李绪才七八岁,对在学校里叱咤风云的大哥哥诸葛均很是崇拜,又想在诸葛均面前表现自己,便悄悄将自己偶尔听到的刘备关于诸葛均二哥诸葛亮的玩笑话讲给他听,获得诸葛均另眼相看。

    本来这事出于李绪之口,入于诸葛均之耳,再无他人知晓。谁知李绪小孩心性,又跟自己母亲炫耀地说起在学校里受诸葛均照顾,一年级蒙童无不羡慕。

    李通遗孀周氏笑问原因。

    李绪犹

    豫一下,便说起天子欲赐婚诸葛亮之事。

    周氏又骇又怒,将李绪绑了起来,打个半死。

    李基吓得啼哭不止,周氏根本不理,只是抽打李绪。

    李基遂挪动小短腿,一溜烟跑去找刘备。

    恰好刘备正有闲暇,让侍卫将李基放入,问他何事。

    李基气喘吁吁地道:“陛下,我娘亲要将哥哥打死了!”

    刘备觉得必是孩童夸张之语,但见李基满脸惊惶,小脸通红,心中怜惜,便跟了他去周氏居住的小院。

    甘氏刚生了女儿不久,身体虚弱,不爱动弹。

    刘备就命人召蔡琰陪同前往。

    周氏和刘政的遗孀苏氏都带着孩子居住在皇宫之中,处于西南角。

    养在宫中,对孩子前途自然极好,但周氏和苏氏却没什么自由,至少亲戚日常来探望是别想了。只能报经甘皇后准许,偶尔带孩子出宫看看亲眷。一年之中,不超过三五次。

    不久刘备、蔡琰在侍卫护持下,浩浩荡荡来到周氏小院外,就听到院内传来李绪呜咽的声音,还有刘政妻子苏氏的细声劝说。

    侍卫高声道:“陛下驾到!”

    进入院内警戒。

    院内几人跪了一地。

    刘备看去,果见李绪被打得极惨。嘴里还塞着一块布,满脸是泪,呜呜咽咽,异常可怜。

    刘备责备跪在地上的周氏:“小小孩童,能有多大罪过,卿岂可如此重责?”

    周氏口称臣妾死罪,并不辩解。

    周氏是个温柔贤淑之人,平时说话细声细气,如此重打李绪,其中必有缘故。

    刘备命侍卫解开李绪捆绑,赶紧治伤。

    李绪背上血痕纵横,凸出老高,让人看得心惊。

    蔡琰蹙眉,心道:“这周氏看着柔柔弱弱,却是个如此手辣之人,实在想不到。”

    刘备命侍卫将李绪带去治伤,让刘苏氏等闲杂人等退下,其余侍卫散开,场上只留下刘备、蔡琰和周氏三人,让周氏起来,问她:“卿责罚李绪,是何缘故?”

    周氏再次跪倒,口称死罪,略一犹豫,还是将李绪漏泄禁中之语之事如实道来。

    李绪说是只偷偷告诉了诸葛均,谁知有没有别人听去,她狠狠责罚李绪之前就已决定坦白。

    刘备听了,哑然失笑:“朕道是甚事,原来如此,这倒也……”本来想说这倒也没什么,转念一想熊孩子确实得治治,免得以后真犯了法不可收拾。话锋一转,续道:“需要引起重视。待李绪伤好后,朕亲自教训。”

    刘备后世思维作祟,严母慈父惯了,与当下一家之主端方严肃、不苟言笑不同,他对孩子特别喜爱,经常跟孩童打成一片,笑闹不禁。

    好像、似乎、也许、确实有点娇惯了这些熊孩子。

    听说曹丕作为爱屋及乌的对象,都有些恃宠生娇,在蒙学中这个不服,那个不忿,俨然一霸。

    甘皇后多次劝谏刘备溺爱有害。

    外朝尚书令华歆风闻蒙学中孩童之事,也曾对刘备旁敲侧击地提过。

    刘备有心改正,决定从李绪开始。

    李绪养了几天伤,灰溜溜地拜见刘备,叩头谢罪。

    刘备寒着脸,道:“朕与汝情同父子,朕之所言,乃是汝与朕间之秘,汝泄露给他人,是叛朕也。朕与汝再无情分可言,且出宫去罢,朕再不想见汝!”

    李绪听了要将他逐出皇宫,心中骇然,泪流满面,砰砰叩头不止。

    他五岁丧父,自被刘备接到身边养育后,早将刘备视作父亲,如今即将再次失去依靠,方才真正惧怕起来。

    刘备努力忍住心疼,待李绪哀求许久,方才缓缓问道:“汝真知错否?”

    李绪道:“真知错了。”

    刘备问:“不会再犯?”

    李绪道:“绝不再犯。”

    刘备道:“那朕就原谅汝最后一次。起来罢!”

    李绪破涕为笑,一跃而起。

    刘备道:“汝记住今日之诺,若有再犯,定逐宫去!”

    李绪连连点头应诺。

    刘备摆摆手令他自去。

    李绪刚出殿外,就一蹦三尺高,一溜烟奔向周氏所住小院。

    路上自有侍卫跟随。

    李绪、李基、刘简等说是养在皇宫中,其实各处宫殿都有侍卫值守,他们可以去的地方相对有限。

    如果不是刘备近年来命人在御花园制作了许多孩童玩具,如索桥、平衡木、单杠、绳梯、秋千之类,这皇宫其实也沉闷得很。

    有了刘备这个异类皇帝,皇宫尤其是御花园,就成了儿童的乐园。刘备偶尔还会邀请朝臣或将领带着适龄孩童前来玩耍。

    部分可以起到体育锻炼效果的器材先是在蒙学之中搭建起来,很快就传到中学,乃至学宫,然后各郡国,蔚然成风。

    不过皇宫御花园仍旧是无数少儿心中的圣地。

    对李绪这个不到八岁孩童的处罚,就这么揭过。对诸葛亮之事,还需想个办法弥补一下。

    招诸葛亮为婿之事,刘备确实是开玩笑。

    刘备是将诸葛亮当做社稷之臣培养的,如果以后不长歪,能和历史上才华、性情差不多,尚书令一职最适合他。

    皇帝的女婿能做尚书令么?

    显然不能。

    那诸葛亮兼有相权与皇权,一旦刘备离开,黄袍加身并非没有可能。这就是后来皇帝的女婿极少有实权的缘故。

    招诸葛亮为婿,就是断绝诸葛亮的前途。刘备不可能做这种事。

    当时是得了女儿,欢喜之下的玩笑之语。

    消灭这个流言的最佳方式当然就是个诸葛亮找个妻子。

    但后者的真命天女尚在刘表治下,这却有点不好办理。不是办不到,是理由不好找。

    至于说两人感情问题?诸葛亮历史上娶黄氏也不是先谈恋爱,夫妻感情都是婚后才形成的。一步到位,也没什么妨碍。

    诸葛亮成为名臣,也许跟妻贤有关,可千万不能给他或让他自己挑到一个惹是生非、不宁家宅的婆娘,把他的前途给搞歪掉。

    另外,刘备对黄承彦所说自己女儿“黄头黑色”也有些好奇。黄头发,黑皮肤,有点不良少女的感觉。不知是谦虚之词,还是写实描述。

    不能随意派臣子去打听,万一被误会成自己想要纳妃就不好了。

    该臣子既要做事严谨,能守口如瓶,又要跟荆州士林有交集。

    刘备一时想不到合适人选。

第434章 紫殿清晓席群英

    应玚高中院试之首。其家亦办私宴庆祝。

    郡士和院士成绩前十名公布排名,但只有第一名才有称号,分别称为“解元”和“会元”。若殿试通过,则称为“进士”,第一名称“殿元”或“状元”。

    应玚之父应珣现在立法院中书处任职。立法院原辖士部和民部,负责立法,后刘备将草拟诏敕、定旨出命的职能移入立法院,下设一个机构中书处负责,其长官称为中书丞。

    皇帝口含天宪,出口就是法律,因此诏令也是立法的一部分。

    刘备特别注意维护法律威严。若人人遵纪守法,自己身为最高层,自然稳如泰山。

    以前是臣子,不能改易本朝律法,只能通过军令的方式下发法条,命部下军民遵守。

    公元193年10月天子被弑,神器无主,控制青豫徐三州之地的左将军刘备组建立法、司法、政务三部及诸司,将梳理、重订律法之事提上日程。

    等到公元195年正月称帝后,正式开展修法工作。

    本朝法律有律、令、科、比四种形式。

    律以萧何制定的《九章律》为主,加上《傍章》、《越宫律》、《朝律》,统称“六十篇”。

    令则是“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

    后来律令并进,越来越多,前汉武帝时已达到三百五十九章,到成帝时更达到“百有余万言”,本朝继续叠加法令,致使典籍汗牛充栋,“律令紊乱,科比冗杂,章句歧义,览者艰难”。

    朝廷法令无法正常在各州郡侯国使用,官员不知如何引用条文律令处理案件,平民百姓更难以掌握律令之内容,非常不便。

    现任刑部尚书的钟繇之家族以精通律法而著称。即便是他,也觉得现行律法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主持立法院的第五巡接到刘备诏令后,组织朝野大量精通律法的人才,在立法部原有一年多工作的基础上,又历时近一年时间,终于完成新法的修订。

    刘备命名为《新律》,加上颁发的各种“令”,合计一百八十多篇,分类清楚,条文简明,

    刘备已正式颁发五州实施。

    为酬第五巡之功,刘备给他加官侍中,以示荣宠。

    侍中表示第五巡可以出入宫禁,而尚书令和司空都只能在皇宫之外的政务堂和司法堂办公。

    立法院下的士部主要负责刑法等律令修订完善,民部主要负责民法等律令修订完善,中书处则负责皇帝诏敕。除此之外,其余任何机构、官员不得自行起草律令或任意解释律令。

    立法院设有巡察人员,若发现有官员违法者,可以发起弹劾。一旦有弹劾,司空下属的侦部廉政司必须查明,给出明确结论。

    中书处贴近皇帝,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位卑而权重。

    中书丞为卫觊,下设左右侍郎,分别为原青州主簿滕胄和应珣,再下设中书舍人若干。

    宴席之上,应珣说完祝酒辞,就命举杯。

    应氏及应玚举杯饮尽。

    应玚年方十九,尚未加冠,但中了院士,被应珣特许可以饮酒。

    其弟应璩年才六岁,也热切地举杯响应,不过杯中乃是蜜水。

    应家家规极严,讲究食不言、寝不语。

    无声无息地用完晚宴,应珣才带着应玚来到书房,父子进行了一番对话。

    应珣对儿子是满意的,但脸上并不表露出来,他担任中书侍郎,典掌机要,深知这一职位的敏感和重要,一改世家公子的派头,变得十分低调。

    应家乃是汝南望族。

    应顺,汉和帝时为河南尹、将作大匠;生十子,中子应叠官至江夏太守;应叠之子应郴官至武陵太守。应郴之子应奉富有传奇色彩,“过目不忘”、“五行俱下”两个成语就出自应奉。

    应氏开枝散叶,遍布汝南。

    应奉官至司隶校尉。

    应奉二子,长子应劭,次子应珣。

    应劭现任礼部尚书。这次院试主考官就是应劭。判卷采取糊名制,很难舞弊,而且应劭并不亲自参与判卷。他看到侄子高中会元,也有些惊讶。

    应劭投奔刘备较早,在当时人才匮乏的刘备队伍中很受重用。

    现在刘备威加海内,再有名士投奔,也只能处于应劭之后了。

    应氏家族兼有军政,应劭、应珣之外,还有应劭族侄应举任郎将,执掌奋武军。

    应氏在炎汉中属于比较顶尖的家族之一。

    从应氏势力也可以看出,炎汉政治体系的中上层大多出身于贵族、门阀,出身下层的人才主要在军中效力,如关羽、刘猛、沐并、田豫等。刘备想要润物细无声地提拔中小地主、平民,打压士族大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应珣道:“十日后殿试,由陛下当庭出题,或问以时势、军略、经济之道,汝当持论中正,力求务实,不可故作惊人之语。”

    应玚略有些诧异,问道:“小子谨遵大人之言。不过尚有一事请问大人,陛下当庭出题,莫非要亲自判卷?”

    刘备出题,如果让别人来判,可能无法彻底领会刘备的意图。但如果刘备自己判卷,足足二百份卷子,却要看到何时?

    应珣道:“陛下足智多谋,自有办法,汝不必操心此事。院试前十名,郑浑、诸葛亮、步骘等人都是劲敌,这几天汝要小心准备,且不可掉以轻心。”

    应玚自信地道:“大人放心。”

    写文章,应玚除了对在野悠游的孔融、身在冀州的陈琳有些忌惮外,其余人就没一个放在眼里。

    至于经济之道、时事学问,他这两年在颍川学院也不是虚度的。

    天下五大书院,分别是位于齐国临甾的青州学宫,位于泰山郡鲁县的工农书院,位于颍川郡阳翟的颍川学院,位于京师的泗水学院,以及位于河东安邑的山河书院。

    汝颖多奇士。颖川学院的学子研习奇谋军略之风极盛。耳濡目染之下,应玚并非不通世事的儒生。

    *******

    院试放榜后的几日,无数饮宴邀请如同雨点般向郑浑飞来。

    郑浑身出名门。其曾祖郑众曾任大司农。

    郑家善于经营,聚敛有方,家业传到郑泰、郑浑兄弟时,有良田四百顷。

    郑泰少有才略,到灵帝末年(公元185年-189年),知天下将乱,便不应公府之征,暗中交结豪杰。由于广施钱财,过于大方,弄得有时自己都吃不饱饭。声名远扬,山东无人不知。

    大将军何进征用名士,任命郑泰为侍御史。郑泰因何进不听谏言,弃官而去。

    后何进果为宦官所杀,董卓秉政。

    郑泰与何颙、荀攸等人密谋诛杀董卓,事败,在逃至淮南的路上病死。

    郑浑拖家带口逃到淮南避难,受到袁术的礼待。郑浑判断袁术不能成事,便在刘备收降吕布和张邈后,又回到家乡陈留郡。

    第一次科考,郑浑还有观望之意。

    刘备称帝后,郑浑再无迟疑,孤身至工农书院,求学于刘洪。郑浑于算学本有基础,在刘洪点拨下豁然开朗,数月而得其精髓。

    郑浑报名参加郡试。有好友劝他道:“公出身名门,公兄恩惠布于山东,又与朝中大员有旧,何不径走公府征辟之途?”

    郑泰周济良多,与荀攸为生死之交,与华歆、应劭、张邈都有交情,就连许褚都曾与郑泰有受粮之谊。郑浑不愁没官坐。

    事实上也是如此。自郑浑回到家乡后,前有大司马府,后有三公府,多次征辟郑浑,郑浑皆不应。

    他决意参加科考,让众人惊愕不已。除了好友劝说外,更有人暗中讥笑郑浑犯傻,有官不做,非得学那些污浊之徒下场争斗,真是有辱斯文,损坏家声。何况若是万一考不过,更会名誉扫地。

    郑浑通过郡试后,又有人传他是勉强过关,院试必然灰头土脸,无功而返。

    然而郑浑熟悉科考形式后,发挥更佳,在院试中一鸣惊人,夺得第二名。这可是天下第二!足以荣耀。

    非议这才销声匿迹。世家大族、朝野上下,纷纷对郑浑表达善意。

    郑浑对宴请一一婉拒,表示殿试在即,自己要认真准备,无心应酬。众人都表示理解,但礼物坚持留下。郑浑所住的馆舍,房间内堆满礼物,几乎无下脚之地。

    郑浑叹道:“世事如棋,人情冷暖,其中信有真意,须当反复咀嚼也。”

    *********

    十日倏忽而过。

    太极殿中,刘备登上御座。

    殿下众士子已经提前三日练习好了礼仪,今日也已等候多时,在礼官高喝道:“拜!”后,皆叩拜于地,山呼万岁。

    刘备摆摆手,礼官高声道:“起!”

    众士子起身,在礼官指挥下入席坐好,每人面前一张几案,上有白纸数张,笔墨皆全。

    刘备开口道:“卿等皆才俊之士,自当为国效力,济世安民。功勋须垂青史,声名应昭后人。岂能庸庸碌碌,此生埋没尘土荒草?光阴如梭,韶华易逝,大好岁月,岂能虚掷?朕开科考,为卿等提供公平仕进之途,不问出身,只论才能高低。勉之、勉之!”

    众士子又高呼:“谢陛下隆恩!”

    刘备从袖中取出一卷。

    中书丞卫觊快步上前,躬身接过,退下,转身走到殿中,展开,高声读道:

    “某为县令,政事委于诸吏,但坐啸耳。时人以为通达,有宰相之器。后果至三公。某之所为,宜也?不宜也?详释之。限一千字。”

    这个题目的回答方向,刘备有所倾斜,但大体上仍可算得上是一个开放式题目。不论从哪个方向回答,只要逻辑通顺,言之有物,都不算跑题。

    卫觊在大殿四个位置各宣读一遍,宣布考试开始。众士子连忙研墨铺卷,进行答题。

    提供的纸张绰绰有余,可以供打草稿之用,也可直接作答。

    考生几案上贴有名签,要求按名入座。刘备走下御座,在殿中随意行走,观看众士子答题情况。

    耿奇、鲍出陪同,紧紧盯着距离刘备最近的考生。虽然说不太可能有人行刺,但小心无大错。

    过了这一会功夫,有人已运笔如飞,有人则愁眉不展。

    虽然已被礼官告知考试时,不得起身,有考生用眼睛余光看到皇帝走近,仍旧坐立不安,欲避席跪拜。皇帝站着,自己坐着,这是大不敬啊。

    有的考生则心无旁骛,根本没察觉到外界动静。

    刘备将不少考生的姓名与本人对应起来:

    郑浑不到四十,似乎苍老的有点厉害。此人以贵族子弟而积极参加科考,拥护朝廷政策,政治站位很高,值得肯定。

    应玚是个苍白少年,身子有些单薄。

    步骘见过,气度比以前更加沉稳了。

    原来赵俨长这样。赵俨与同郡(颍川郡)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赵。

    辛评、辛毗兄弟在袁绍那里。陈群在刘备麾下。赵俨和杜袭从荆州回到家乡,都参与了这次科考。不过杜袭折戟郡试,引为笑谈。

    唔,这个是李琦。挺朴实的少年。这二百名院士中,李琦家基本上算是最底层的了。当然还有更底层的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读书识字了。

    这位考生须发皓白,名唤冯进,在诸生中年纪最大,今年已五十六岁。这个年纪都该退休了,如果给他官做,能做好吗?是不是又要把事务都交给胥吏?

    在刘备治下,没有什么清闲高官,大家都是事务官,都必须做事。

    退休致仕的制度要尽快完善。

    当然,有些地方可以适当放宽年龄,如学宫书院之类。

    教书育人、研习学问,比较适合冯进。

    刘备转了一圈,就悄悄离开。

    殿试自上午巳时(九点)正式开始,考到午时二刻(十一点半),两个半小时写一篇作文,时间够了。

    基本能力和素质都在郡试和院试中考过,能中院士的,经籍、经济、算学、律法、天文、地理等等,不能说皆精,也得皆通。或许有纸上谈兵、眼高手低之嫌,但科举的作用从来不仅仅是选拔人才。

    科举是给下层以希望,使阶层流动。谁肯世世处于烂泥之中?若无上升通道,固化越来越严重,迟早有人会再次喊出那一句话: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435章 名登龙虎黄金榜

    殿试结束后,刘备对应劭道:“院试和殿试时间应当提前。如今行将新年,新科院士和进士根本来不及回家。富贵还乡,人之常情。”

    应劭道:“陛下,七月郡试,八月放榜,五州士子三个月内勉强可以赶到京师,但以后参考的扬州、河东士子恐怕路上来不及。”

    刘备道:“那就将院试和殿试延至次年三月。”

    八月至次年三月,有半年多时间,总能赶到京师了。后世就是这个时间安排,应该没什么问题。

    刘备命应劭以礼部名义提出此议,经尚书令签署,司徒副署,报皇帝御批。然后就可以下诏,宣告天下。

    对科考制度的变动,属于国家大政,须用皇帝下诏。诏属于法律一种形式,因此需要掌管立法权的司徒先行会签副署。

    刘备的三院分立,是一个四不像,参考了后世制度,又做了妥协。弊病肯定是会有的,慢慢改良就是。

    再回到这次殿试。应劭道:“礼部组织饱学宿儒及各大书院教授,完成判卷,择其优者,共挑选出五十名,已报给陛下。不知陛下可有意?”

    刘备道:“本科录取进士五十人,全部公布排名。这是朕所拟十甲名单,卿且一观。”

    应劭从内侍手中接过名单,与心中名单一对照,发现了问题,忙道:“陛下,李琦、黄赞均不在五十人名单内。”

    应劭组织糊名判卷,每张卷子至少三名考官评分,然后取平均分,自高到底排序。李琦应该是七十名左右,黄赞则是一百名开外。

    而刘备给出的十甲名单,李琦赫然位列第三,黄赞位列第九。

    除此之外,进士的排名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刘备道:“此二人语言质朴,见识不凡,卿等排名过低,朕认为如此方为妥当。卿重新拟定进士名单呈上。”

    应劭嘴里发苦,但刘备不容置疑,他不敢再啰嗦,领命退下。

    刘备的态度很明确,尔等打分,权重不到一半;朕也打分,朕之权重足以改变大多数结果。这已经是给予尔等很大的尊重了。

    应劭回礼部,找左右侍郎商议后,一起去找华歆汇报。政务院在皇宫的东南侧,是一处极大的院落群。礼部也有个院落。

    华歆听了汇报,觉得很正常,问道:“仲瑗有何建议?”

    应劭道:“下官等认为十甲就按陛下名单,其余继续按分数高低排出四十人。”

    华歆顺势道:“此议甚佳,老夫同意。就按此办理。”

    应劭道:“下官领命。”

    提上两人,势必要黜落两人。若是走漏了消息,这两人不敢抱怨皇帝,却会迁怒于应劭。

    巧的是,那两个倒霉蛋一个叫刘远,宗室之后;一个叫张珏,司空张昭的远房族弟。

    刘远之父刘弥,原为梁王,极有经商天赋,财货巨亿,曾借粮给刘备。

    群臣劝刘备称帝时,刘弥也极为踊跃,与宗室刘艾等积极劝进。

    刘备称帝后,刘弥又主动恳请去削梁国、去王号。

    当中央朝廷权力极强时,这王号其实没什么用处,反而是个牢笼。

    刘备遂封刘弥为崇仁侯,十分信重。

    刘远乃刘弥长子,不喜商贾,酷爱读书,在梁地小有才名。

    成绩排四十九名。

    张珏是彭城张氏的后起之秀,时人以为逊色于严畯而不甚远。

    张珏工于辞赋,院试时排名在一百五十多名,殿试策论却写得美轮美奂,雄辩滔滔,缺点就是不精世务,论述流于表面,不够深刻。

    成绩排五十。

    一个是皇室之后,一个是重臣亲戚,能量都不小。

    应劭虽说谈不上怕他们,但真不想平白无故地得罪人。

    总得有个背锅的。不可能把这事推到皇帝身上。

    这点政治智慧应劭还是有的。

    目前知道第一个五十人名单的,只有应劭、礼部左右侍郎、尚书令华歆以及皇帝。

    知道全部二百人成绩排名的,只有应劭和皇帝。

    那么原则上这事是不会泄露出去的。

    应劭重新拟定名单,呈给刘备。

    刘备颔首表示认可,命羽林将军耿奇,将进士名单张贴出去,并安排十甲进士,在南华门下亮相,戴花披彩,骑马游街,又命应劭与御厨令对接,安排御宴,招待新科进士,皇帝及三公等出席。

    必须给进士以无上荣耀,才可能将全天下的人才都给网罗进来。

    刘备还准备将这十甲进士先放在中书台历练学习,然后遍历诸部,确实优秀者,不吝提拔。

    殿试张榜之日,南华门外人山人海,比院试放榜之日更多。耿奇不得不采取限流措施,重新拉了一道防线,只允许院士及其亲属进入内圈,靠近照壁。

    安排好之后,捧榜卫士仍旧在战鼓声中,在羽林甲士执戟护送下,从南华门内列阵而出。

    仪式感一定要给足。

    张贴进士名单,又与院士不同。

    中书舍人先高声宣读皇帝诏书,阐明为国取材的目的和意义,强调陛下之恩德,勉励士子奋进等等。

    诏书读完,耿奇站照壁前,手握一卷,高声唱名:

    “章武二年科考,殿试取士如下——

    第五十名,陆绎,三十一岁,济南漯阴人氏。”

    他面前竖着一个可移动木架,上面装着一个奇怪的铁制东西,朝向前方的一面口大如盆,越往后越收窄,像一个巨大的海螺。

    耿奇嘴巴凑进“海螺”后端高声念出上述内容。

    “海螺”前端发出很大的声音,略有些失真,但能够听清楚内容。

    声音传出很远,外圈围观士民都听得清。

    大家纷纷称奇。

    内圈中一撮人轰然道:“中了、中了!”

    陆绎家人欢喜雀跃。

    陆绎本身虽然面露笑容,但又若有所失。

    羽林卫将写有陆绎的榜文贴在照壁最左侧。

    一张榜文一个名字。

    羽林卫齐呼:“肃静!”

    待场上声音稍微平息,耿奇继续往下念。.

    念完第十一名后,耿奇宣布:“此四十人稍后自行回去准备,申时正准时至明光门等候,陛下将在宫中举办宴席招待。”

    满场轰然。

    虽然之前朝廷已宣布过这些政策,现在亲耳听到,仍旧艳羡不已。

    耿奇继续念十甲名单。

    这次更加隆重,他每念出一人名字,羽林卫齐声高呼其人之名。

    十甲进士分别是:

    第十名步骘

    第九名黄赞

    第八名诸葛亮

    第七名刁笠

    第六名訾雅

    第五名赵俨

    第四名应玚

    第三名李琦

    第二名繁钦

    第一名郑浑

    这是刘备调整后的结果。李琦和黄赞都属于底层逆袭的典型,要树立起来;诸葛亮实际成绩排第二,刘备给他往后挪;郑浑原是第四,挪到第一;赵俨原在十二,提到第五,等等。

    这是殿试,主考官乃是皇帝。严格来说,刘备想怎么排就怎么排,不需要给出任何理由。更何况,刘备举行科考本是为政治服务的。郑浑文采虽然比应玚等人差,但他的策问跟刘备观点一致,不选他做殿元,又选谁?

    为国取材,取的是栋梁之材,而非只看文学功底和文采辞藻。

    耿奇请十甲进士上前,羽林卫一一为其戴花披彩,送上专门装饰的御马。

    羽林卫前导。

    十甲进士按照排名,依次跟进。

    刘备自公元193年冬移治彭城后,就开始规划新城。彭城曾被曹操屠戮,十室九空。刘备贴着北城进行扩建,新起的城墙延伸到北边山岭。

    刘备称帝后,彭城改称中京、京师、京城。

    刘备将后世长安城的布局直接抄了过来。中京分为三个部分,宫城、皇城和郭城。

    宫城即皇宫,位于最北侧,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地势也最高。

    皇城在宫城南边,是三公和诸部等朝廷中枢机构的官署所在。

    宫城和皇城被郭城三面包围着。郭城也就是中京的外城,东、南、西三面城墙主要是在原彭城城墙修缮而成。

    郭城内规划有商业区和居民区。

    耿奇带着十甲进士从皇城东南门——南华门出发,西行至承天门外,然后向南沿着朱雀大街而行,至东西市口,折向东行,再从崇文大街回到南华门。

    朱雀大街是纵贯中京的主干道、中轴线,两侧居民非富即贵,纷纷站在大街两侧围观新科进士,叫好、喝彩声不断。

    等到队伍来到东西市口时,围观人数到达顶峰。

    随着羽林卫在间歇式锣鼓声中高呼十甲进士的名字,好事者也纷纷加入进来,引得众人齐声欢呼:

    “郑浑郑文公!”

    “繁钦繁休伯!”

    万人仰视,万众齐呼,即使以郑浑的修养,也有飘飘然如在云中之感,更别提年轻一些的进士了。繁钦、应玚、李琦等胸脯挺得越发高了,脸色通红,胸怀激荡。

    有这一番际遇,此生无憾矣!

    等到游街回来,羽林卫分头将郑浑等送回住所,告之不要随意乱跑,羽林卫午后还会前来接他们赴宴。

    郑浑、李琦被陈留郡官吏迎入馆驿,嘘寒问暖,服侍得无微不至,心中感慨:陛下待士如此,谁能不为之效死?!

第436章 身在甘露白玉京

    中京。

    新科进士自明光门进入皇宫。

    明光门是皇宫西南门。

    内侍引导,羽林护送,众人不敢四处张望,恭谨随行。

    众人都没进过皇宫,这一看发现皇宫营建得并不奢华,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简陋粗糙。除了占地较广,建筑高大之外,没有什么瑰奇之处。就是四平八稳、方方正正的房屋,灰朴朴的,装饰一点也不华丽。

    有些人心中失望,觉得有损天子威严。

    更多人则心中感动,爱惜民力,不慕奢华,这是圣君啊。

    穿过几处院落后,众人来到一座宫殿,匾额上书:

    甘露殿

    此殿虽不如太极殿高大宽敞,但也可举办两三百人的宴会。

    众进士在殿外脱鞋,入殿。

    坐席和案几都已摆好。

    大家在內侍引导下入座。

    不敢交头接耳,只能小心打量殿中陈设,尽量不做出大的动作。

    殿中由巨大梁柱撑起,漆以红色。

    由于天寒,大殿四角燃着火炉,殿内温暖如春。

    众人在內侍指挥下脱去外袍,叠好放在一侧,静待开宴。

    不知过了多久,应玚看到自己伯父礼部尚书应劭与一批朝廷大员进入殿中。

    吏部尚书王朗、户部尚书徐璆、工部尚书张式、兵部尚书任燠、农部尚书段煨、士部尚书陈群、侦部尚书王修、刑部尚书钟繇、军政尚书贾诩、军谋尚书郭嘉、军备尚书沐并等人皆在其中。

    众进士怕入宫后不方便,中午都没敢多吃,水更是不敢喝,肚中饥饿,又感觉口渴。

    值守的卫士肃然而立,全神警戒。

    內侍皆眼观鼻、鼻观心,一动不动,一声不出。

    殿中雅雀无声。

    所以案几上虽有酒壶、酒杯和一盘点心,但众士子都不敢动手取用。

    又不知过了多久,感觉殿外渐有暮色,听得有声响自外而来,內侍高声道:“陛下驾到!”

    刘备当先,带着十几人从殿后转入殿中。

    众人忙长身而起。

    刘备单独坐在上首,面南背北。

    他身后跟着的“三公”尚书令华歆、司徒第五巡和司空张昭坐在西边,也就是皇帝视角的“右”边。各部尚书在他们身后依次排列。

    华歆等面朝东。这是除了皇帝外最为尊贵的座次。

    十甲进士的席位在南边,面向北,也就是跟皇帝对面。

    其余四十名进士的席位在东边,面西。

    內侍高呼:“离席,拜!”

    众人皆离席而拜。

    刘备抬手道:“众卿免礼。”

    众人道:“谢陛下!”

    內侍道:“起!请入席。”

    众人起身,回席中坐好。

    刘备开口道:“今日朕办此宴会,招待诸君。重臣列席,陪同饮宴。皆因士乃国之宝也。非如此,不足以明朕爱贤惜才之心。

    诸君一鸣惊人,名列金榜,自可夸耀,然此荣耀已属过去,诸君能否成为国之栋梁,还看将来。

    寻章雕句、纸上谈兵、眼高手低之辈,朕所不取。

    为臣尽忠、为民谋利、躬身实干之士,方是朕心所许。

    朕希望诸君皆为后者。勉之、勉之!”

    殿虽开阔,但有特殊声学设计,刘备的声音在殿内聚拢,传到众人耳中十分清晰。

    众进士皆长身拱手,齐声道:“愿为陛下效死!”

    刘备笑道:“当留有用之身,何必轻言生死?君等可自报姓名,待朕一览。”

    內侍之前有给众进士讲过相关流程,现在实际发生的程序基本一致。众人虽然激动,倒也有所准备,不至于失态,纷纷提气凝神,力求在皇帝面前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仪态和风采。

    在內侍示意下,郑浑从席上直起上身,拱手,恭敬地大声道:“门生陈留郑浑,拜见陛下。”

    通过殿试,便可称“天子门生”。虽然不是登堂入室的“弟子”,但也足够亲近了。

    天子不会收弟子。弟子如子,那是假子、皇子的待遇了。现在刘备只收了一个假子,就是卞夫人所生的曹冲曹去疾。

    刘备打量着郑浑,道:“郑卿策论推崇实干,摒弃空谈,主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甚合朕意。”转头看向应劭,续道:“礼部可将其策论张贴于太学,供诸生观摩。”

    应劭直起身子,高声道:“臣领旨。”

    郑浑在內侍示意下坐下,心中砰砰跳动,激动不已。

    甚合朕意!

    这基本上是最高的评价了。

    是任何一个臣子梦寐以求的目标。

    刘备评价繁钦:“繁君策论气势雄浑,一气呵成,甚善。”

    评价李琦:“李君朴直赤诚,细处着眼,熟知稼穑之不易,令长之所系,勉之!”

    评价应玚:“应君文采斐然,似稍嫌文弱,可多行导引炼体之术。”

    评价赵俨:“赵君策论练达简明,分析深刻,用于处事,当有裨益。”

    评价诸葛亮:“孔明文辞质朴,而又富于韵味,日后当继续努力求学,留心时务,必可所得。”

    评价四十二名的凉茂:“凉君意胜于文,不可妄自菲薄。”

    刘备对五十名进士不能说了如指掌,也可说是相当熟悉。不仅认真读过其殿试策论,而且还仔细看了礼部提供的资料,包括出身、履历、交游、性情等。所以对每名进士都点评了一两句。

    众进士感动得难以自持。十几人两眼流泪,若非怕君前失礼,恐怕要涕泣出声。

    即使朝廷重臣也都胸中发热,心头激荡。

    自古帝王之待士未有如当今陛下者!

    酒食菜品、饮宴流程,不必细表,再好的食物众进士也品尝不出任何滋味,心中鼓荡着无数心思、无穷念头,想要喷涌出来。

    御宴结束,卫士将众人送出皇宫,众人迷迷糊糊,脚下轻飘飘地回到家中、馆驿,仍旧犹如在梦中。

    端正如郑浑,都不由一拍桌几,喝道:“上酒!”

    端起一大碗酒,咕嘟嘟一饮而尽,叫道:“快哉!快哉!”jj.br>

    这次科举,陈留、颍川两郡都大大出彩。

    第一名和第三名出自陈留。

    第二名繁钦、第五名赵俨和第三十三名郭琮都出自颍川。

    解送郡士入京,就是由颍川郡丞匡镕亲自带队。

    他在馆驿门口迎接繁钦、赵俨等。

    入屋后,问及御宴之事。

    內侍有交待过,御宴之事可以对外讲述。

    繁钦、赵俨和郭琮三人便你一句我一句将皇帝待士情况讲了一遍,听得匡镕也是眼睛发热,胸中沸腾,忙令随从郡吏备酒。

    几人举杯通饮,欢畅淋漓。

    繁钦道:“可惜杜子绪不在此处!”

    赵俨道:“子绪以后只能做我等师弟了。”

    众人哈哈大笑。

    赵俨、繁钦、杜袭三人在避乱荆州时结识,通财同计,合为一家,关系莫逆。

    赵俨今年二十五岁,繁钦二十七岁,杜袭二十四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

    *******

    御宴过后没几天就是新年。

    章武二年(公元196年)。

    朝廷宣布各级官署除了留下值守人员之外,放假十日。

    御宴待士的余波久久没有消散。

    未曾婚配的新科进士果然成了富贵人家争相选婿的对象。

    已婚的也未尝不可以考虑。不过这个就属于暗箱操作了。

    虽然礼部曾专门告诫过通过院试的士子,无故休妻者,视同犯罪,严重者可能会被革去功名,但谁也不能排除此事不会发生。毕竟礼部不可能一直盯着这么多人。只要有想法,必然有办法,和离(夫妻感情破裂、和平离婚)你官府总管不到吧?

    总之,新科进士炽手可热。

    诸葛瑾的宅邸门槛果然被踏破了。

    各路人士纷纷托人或亲自登门,愿将女儿、侄女、孙女乃至外甥女嫁给诸葛亮。

    诸葛亮既有才学,又被皇帝看重,这是绩优股啊。

    御宴之上,只有诸葛亮一人,被皇帝亲密地叫了表字!

    刘备听了有司报告后,略微愕然,似乎又坑了诸葛亮一把。

    但当时叫“葛君”或“葛生”确实叫不出口,叫孔明完全是自然而然。

    这种亲密来自后世一千多年信任、尊敬、崇拜、痛惜和遗憾混杂在一起的一种情绪。

    即使被寄托的对象并不是那个对象。

    至少现在还不是那个对象。

    诸葛亮的婚事还牵扯到张飞身上。

    张飞作为军中将领,大多数时间都住在军营,但是也有休沐安排。

    朝廷放假十日,军中也实施轮休。

    妻子派人送来书信,说有要事找张飞商议。

    张飞便将军中事务委托给宣教诸信、参军范晖,休假回家过年。

    张飞已经结亲,其妻自然不再是夏侯渊之侄女。

    夏侯氏的确存在,但今年才十岁。

    张飞根本不会想到历史上自己会娶这么个小丫头,刘备也没有任何理由让张飞不娶妻等着夏侯氏长大。

    因此,对于张飞的婚事,刘备的态度是任其自然。

    张飞结亲的对象毫无疑问是“良家子”。

    虽不是望族,但也是儒林名门。

    陈留郡外黄苏家。

    张飞的大舅子苏林博学多识,州郡知名。

    张飞是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12月随刘备收降吕布、张邈后,拜访兖州名士时见的苏林。

    当时刘备拜访了颍川陈纪、荀攸、钟繇,陈留阮瑀、苏林、路粹等。

    陈纪不应征,但推荐了其子陈群、侄子陈忠,荀攸和钟繇在刘备反复登门邀请下,感动其诚,投效刘备。

    陈留路粹投入刘备麾下,先为从事,现任中书舍人。

    阮瑀、苏林皆不应征。

    张飞偶然看到苏林胞妹,惊为天人,一见倾心。

    过后念念不忘。

    直到削灭曹操回来,才有机会派人向苏家提亲。

    苏林连出仕都不愿,自然不肯跟张飞结亲,婉言拒绝。

    苏父已经去世,苏林就是苏家的家长,他说的话在苏家这个小家庭中就是绝对权威。

    但张飞岂是轻言放弃的,各种人马都被他求来向苏家说媒。

    比如说原陈留太守、被刘备表为东海相的张邈,就亲自写信给苏林,劝他与张飞结亲。

    苏林扛了很久,都没有松口。

    张飞没有硬来,但隔三差五就向苏林写信,向苏家寄送礼物。

    都不是什么太贵重的礼物,架不住每月都寄。

    礼轻意重。

    这种郎有情、妾无意的行为持续了近一年时间,有人把张飞当成痴情种子,也有人把张飞当做了笑柄。关羽写信给张飞,认为天下好女多矣,何必独守一人。

    张飞答道:人有一见而钟情者,我固不移。

    苏小娘听了张飞此言,坐不住了,委婉向长兄道:“张将军虽出身不高,但其心甚诚,兄何必惜小妹一人而惹怒权贵、为我家带来祸患?”

    苏林哪里是惜妹,他只是想要隐居不仕,不跟权贵牵扯,但这话无法直接说出口。

    怎么?为了你的政治立场,就要弃胞妹的婚姻幸福于不顾?

    苏林坚持这么久,心中也有些动摇了,听了妹妹之言,便叹息一声,同意了这桩亲事。

    张飞与苏小娘成亲后,对其爱若珍宝,从无违逆。

    张飞少年时曾嗜好画画,后跟随刘备从军,戎马倥偬,搁笔十年,如今再次拿起画笔,为妻子画像。

    苏小娘由长兄苏林养大,苏林博学多才,苏小娘也跟着读书识字,书法娟秀清丽,便在画上题诗。

    两人婚姻被时人引为美谈。

    张飞回到家中,问妻子何事。

    苏小娘屏人道:“小妹年将及笄,妾欲为其寻一好人家。君有建议否?”

    张飞摇头道:“我哪里知晓这些。”

    苏小娘道:“小妹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必当寻一佳婿方可。陛下开科举,聚英才,这佳婿恐怕还要从进士中寻。”

    张飞愕然,忙道:“卿不会想将小妹嫁于诸葛孔明吧?”

    苏小娘本来还在委婉暗示,被张飞叫破,便反问道:“有何不可?”

    张飞呃了一声,道:“诸葛孔明争抢者众,竞争太过激烈,事成不易啊。”

    苏小娘道:“正因其佳,才会抢手。既然抢手,更说明其佳。君乃陛下故旧,诸葛为陛下所重,两家结亲,岂非天作之合?”

    张飞想了想,确实有道理。自己比诸葛亮大了十六岁,戎马生涯催人老,战阵之上生死无常,可能自己退休或不在了,诸葛亮还在朝廷上活跃,这是可以留作后路的人选啊!

    自己虽然是军中重将,但不是方面节帅;诸葛瑾只是吏选司下某曹主事,职位不高;诸葛玄虽然是九江太守,但与自己向来没什么交情。两家变相结亲,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见郭嘉和吕虔结亲,陛下还鼓励了么?

    张飞动了心。

    但如何促成此事呢?

    张飞对妻子道:“通过媒人找诸葛子瑜,效果不佳,须当出奇制胜。工部尚书张式与我相交于微时,听说其与诸葛孔明为忘年交,或许可以安排个偶遇。”

    苏小娘问道:“什么偶遇?”

    张飞摸着下巴上的胡须,道:“少年人么,知慕少艾的年纪。小妹才貌如此,诸葛孔明若是见到,定会动心吧。”

    苏小娘不由暗中翻了个白眼,心道:“君以为人人都会如君般一见钟情么?”

    但见张飞对这一奇计相当热切,也不好打消他的积极性,任他安排,心里却在考虑不知大哥苏林有什么办法没有。

    被盯上的不止诸葛亮,没有婚约的李琦和步骘也很受欢迎。

    朝野欢快的气氛并未因袁绍称帝而消散。

    在大多数军民眼中,袁绍已不足虑,将其消灭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其内部的骚动,臧洪的叛乱,都是袁绍倒行逆施、必将灭亡的预兆。

    关中形势,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为刘备一统天下的进度又往前推了一步。

第437章 待君西去扫胡尘

    “将军!这些人如何处置?”

    荀明低声问道。

    “杀了!”

    周泰伸手轻挠脸上的伤疤,刚刚结痂,瘙痒难耐。

    “杀不得!”

    有人掀帐而入。

    周泰撇撇嘴,大马金刀坐在胡椅上,动也不动,问道:“宣教有何高见?”

    孟章也不跟周泰客气,自己在帐内拖了把胡椅,坐在周泰旁边,道:“将军,胡族在此地繁衍生息,部众何止数十万。杀,杀不光,反倒种下仇恨。我等欲要长治久安,就不能一味动用刀兵,须得刚柔并济。”

    周泰沉吟不语。

    荀明领襄武军一部,军衔为上校尉。襄武军即周泰所领的豫州右军改名。

    荀明反驳道:“宣教所言,末将不敢苟同。昔日公明将军与文远将军率骁骑、荡寇二军横行草原,屠灭胡部无算,最后断掉曹操后路,功劳莫大。至今西河闻徐、张二将之名,尚且胆裂。我军不采取雷霆手段,如何立威?”

    孟章道:“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徐张二将,千里掩袭,为保机密,兼筹集粮草,不得不尔。即使如此,虽有威名,更种恨意。

    我军欲长居西河、上郡,不招抚胡族如何立足?

    且我皇泽被四海,胡部亦子民也,安能弃之?若弃胡族,西河、上郡谁来耕种?若要移民,又将耗费多少钱粮?

    形势如此,岂能视而不见,只循好恶而行?”

    荀明无言以对。

    周泰心中念头来回跳动,最终理性占据上风,长吐一口气,道:“宣教之言是也!”

    次日,周泰在奢延水畔召集诸部首领聚会。

    襄武军携带有大量食盐,这是草原部落间交易的硬通货。

    周边部落大都给周泰这个面子。

    参会者约有十余落,大者率两三千骑,小者数百骑,前来参会。

    这是自公元187年匈奴休屠各诸部叛乱以来,朝廷的军队首次大规模进入西河。

    休屠各,或叫屠各,是匈奴的一支。匈奴在前汉强盛一时,后汉时接连遭遇汉廷及更北方的游牧民族鲜卑、乌丸的攻击,逐渐衰落。

    除了一部西迁进入中亚外,其余多数向朝廷表示归附,朝廷派遣了官吏进行管理。

    灵帝末年,朝廷不停征调匈奴各部去讨伐作乱的鲜卑等部,匈奴各部也不甘心当炮灰,又观察到朝廷虚弱,遂叛乱。

    先是公元187年冬,攻杀西河太守邢纪。

    又于公元188年春,杀并州刺史张懿。

    朝廷以丁原为并州刺史,但丁原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朝廷大将军何进召入京中对付宦官。

    朝廷又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董卓不奉诏。

    然后就是董卓乱政,天下大乱,更没有人顾得上并州了。

    胡人诸部快速发展,西河、上郡、北地、安定北部都成了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更别提朔方、五原和云中了。

    周泰露天举行宴会,摆着十几把胡椅,面前几案上是烤好的羊肉和大坛的美酒。

    周泰举起一碗酒,站起身来,高声道:“诸位首领,某乃周泰,当今天子帐下一将。今日聚会,乃是为交个朋友。

    天子有言,胡汉皆是炎黄之后,乃兄弟也,虽然分家数百年,但血脉相连,情义相通,切勿见外!

    我军非为争夺牧场而来,亦非为奴役牧民而来,乃是为仲裁各家矛盾,使兄弟和睦而来。

    此心昭昭,如同日月。

    然投鹿部觊觎我军财货,竟然派兵偷袭!

    幸赖我天子天威,士卒用命,遂破之于营外。

    又追亡逐北,反破其本屯,俘获大小丁口万余人。.jj.br>

    我军本应将该部全部处死,以儆效尤。

    但我天子仁慈,特意交代兄弟之间,即有仇怨,应当场解决,不能积年累月。

    因此,我军决定,仅诛杀首恶,其余皆就地释放!”

    匈奴各部首领有的能听懂汉话,挑起大拇指向周泰表示赞赏。

    有的则听不懂汉话还得听人翻译。

    翻译翻完之后,几部首领都露出满意神色。

    周泰拍拍手,叫道:“将首恶带上来。”

    荀明等早有准备,将百余名胡人推了出来。

    这些胡人每个人嘴里都塞着一块破布,呜呜做声,说不出话。

    孟章又请出一个胡人,三十来岁,筋骨粗大,面容黝黑,一脸凶恶。

    周泰伸手延请此人入席,介绍道:“这位好汉乃是投鹿部罪魁祸首奎连之弟拔速骨,奎连欲对我军下毒手,拔速骨反对,却遭迫害。

    除去奎连等毒瘤后,投鹿部上下皆推举拔速骨为首领。

    我军对于拔速骨这样的好朋友也十分支持,双方决定开拓互市,定期贸易,互通有无。”

    拔速骨脸上露出笑容,站起身来,弯腰向周泰行礼,举手向各部首领致意,大声道:“奎连冒犯汉军天威,死有余辜。我拔速骨,决定与汉军结盟友好,绝不背叛。若有违反,必教我死于乱箭之下!”

    周泰对荀明道:“行刑!”

    荀明举起手,往下一挥,喝道:“行刑!”

    襄武军战士早将一众胡人押着跪倒在地,一刀一个,百余颗人头落地。

    血腥气弥漫。

    众首领听到周泰说诛杀首恶,以为就是投鹿部首领奎连,没料到见押了百余人出来,正自诱惑间,拔速骨又慷慨起誓,吸引了众首领的注意。

    这拔速骨贪生怕死,在诸部中名声很差,他跳出来投靠汉军,真是小人一个。

    然后拔速骨说完后两句话的功夫,百余人就被当场斩杀。

    众首领都惊得站了起来。

    奢牛部首领训利勃然大怒,向周泰喝道:“周将军,尔只诛首恶,为何杀了这么多匈奴勇士?”

    周泰也腾地起身,恶狠狠地道:“谁说首恶就只有一个人?这些人都对我军犯下血债,理应处死!

    我已刀下留情,否则被处死的还要多出几倍!

    此事跟尔并无关系,尔反来指责于我?

    是要找个借口与我军开战吗?

    我正告尔等,若有此意,那就约定日期,战个痛快!”

    金河部首领昆须接到襄武军宣教孟章的眼色,虽然心中有些埋怨:君等轻描淡写地说要多杀几人,谁知道一下子杀了百人之多,但接受了襄武军许多财货,又通过贸易获得巨利,不得不开口劝解道:

    “训利,周将军,莫要动气。大家都是为了部落繁衍生息,过上更好日子,没必要因意气而争斗,平白让麾下勇士丢了性命。投鹿部现在已有首领,此事不如问问拔速骨的意见?”

    训利冷哼一声道:“拔速骨跟他们还不是一伙的?”

    奢牛部实力最强,拔速骨平时是怕训利三分的,但现在有襄武军撑腰,他腰杆就硬起来了,呛声道:“我拔速骨,一心为了部里牧民,从来不是谁的附庸!投鹿部的发展,不劳奢牛部操心!如果投鹿部的内部事务,还要征求奢牛部的意见,我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就被尔吞并了!”

    训利向拔速骨怒目而视。

    本就是露天大会,奢牛部勇士看到这边争吵起来,一个个瞪眼握刀,围拢过来。

    拔速骨忙吼道:“投鹿部勇士何在?”

    他带来的十几名亲信也上前,簇拥在他身后。

    昆须忙拦在两人中间,苦口婆心的劝和。

    黑水、逐日等部也都上前劝解。

    训利冷哼一声,向周泰一拱手:“这河套,可不是尔等汉人作威作福之地!告辞!”在部众护卫下,骑上马,奔驰而去。

    襄武军步骑混编,骑兵不过千余,还不如训利赴宴所带的骑兵多,自然拦不住他,任他离开。

    孟章笑着拦住其余欲要离开的首领,笑道:“诸位留步,某这里有桩生意,看看诸位是否感兴趣?”

    一个月后,襄武军与新赶到的厉锋军,携投鹿部、金河部、黑水部、逐日部突袭奢牛部于走马水之北。

    周泰阵斩训利,杀千余人,俘获无算。

    周泰将奢牛部大小首领及部中有威望、有勇力之人全部斩杀,其余部众分给投鹿等四部。

    并在奢延水和走马水交叉处建城,从河东迁移汉民过来。

    到公元196年春,襄武、厉锋两军合计有骑兵近五千骑,屠各诸部任一部落都非汉兵之敌手。

    也有人欲集合诸部一起攻击汉兵,但在周泰的凶威下,没人敢公然挑头。

    而私下搞串联,手段比之孟章大大不如。

    孟章大搞财货外交,用食盐、白糖、茶叶、瓷器和弓弩等换取诸部之皮毛、马匹和乳制品。

    青州晒制的上好精盐和各种生活所用瓷器,是牧民们最喜欢的货物。

    凡是与汉军走得近的,就会受到照顾。

    凡是与汉军生分的,都会遭到贸易制裁。

    一来二去,汉军在河套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刘备拔周泰、陈禄为裨将,以彰其功。

    迁河南郡丞张既为上郡太守,命其将治所设为高奴(今延安)。

    周泰、陈禄的骑兵试着沿洛水谷底向南进兵,窥探左冯翊。

    *******

    田豫亲自督率陈到讨虏军,进至潼关,与公孙方、李质合兵,陈兵渭水,派使者斥责韩遂,要求其从汉中撤兵。

    韩遂大惊,与诸将商议。

    韩续、阎行等将领皆大怒,纷纷向韩遂道:“大王,刘玄德兵虽众,皆山东六国之民,素来怯懦,怎敌我赳赳老秦,虎狼之师?末将等愿率铁骑,踏破河东,据函谷关,联袁本初,共灭伪汉!”

    韩遂消灭马腾,统一内部,提兵南下,张鲁束手,攻城拔寨,所在皆克。其麾下将士皆有骄心,自比强秦,不将东方诸侯放在眼里。

    韩遂赞扬道:“刘玄德贪心无厌,田国让咄咄逼人,令人愤慨。

    诸君忠心耿耿,斗志可嘉,孤闻之精神百倍,必胜之心更坚。

    诸君放心,孤必与刘玄德周旋到底,绝不妥协。

    君等且回去厉兵秣马,激励将士,使咸知孤意。”

    韩续、阎行等拜舞而去。

    韩遂私下却摒人问成公英:“刘玄德勾连凉州、汉中,又耀武于潼关,鸣鼓于洛水,四面来袭,为之奈何?”

第438章 苍然满关中

    成公英这两年来为了维持凉汉朝廷运转而殚精竭虑,如今还不到四十岁,已须发花白,老态龙钟。

    以前作为谋士时仅仅出谋划策即可,而且可以出奇谋、险计。

    成为执政大臣后,面对是困窘的经济、凋敝的民生以及军事的压力,仅靠计谋已解决不了问题。

    再多奇计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变出人口和粮食。

    而且建立一方政权后,内部政治斗争变得空前激烈起来。

    成公英很明显感觉到韩遂对他有了提防,不像以前那么信任和言听计从。

    韩遂身边围绕了很多幸进之辈。

    个个都是人才,说话也好听。

    阎行有次似乎无意间跟成公英提过一句:

    “有人说公揽权过重,须得小心啊!”

    成公英脸上没露出什么,心中对阎行的示好十分感激,他也知道阎行面临的尴尬局面。

    此前有马腾一系与韩遂分庭抗礼,韩续与阎行亲若兄弟,并肩作战。

    如今马腾已被灭族,韩遂贵为秦王,眼看着就是称帝的节奏。

    就算不能统一天下,也可为“西帝”。

    作为王世子的韩续就对战功卓著的阎行生出忌惮了。

    尤其阎行还是自己的亲妹夫。

    如果阎行突然发动政变,杀死韩续,软禁韩遂,假传韩遂之令,这继承人是不是就会落到阎行身上?

    女婿相当于半子啊。

    于是在忠贞之士提醒之下,韩续再没有单独会见过阎行,平时相见都是甲胄在身、勇士护卫。

    面对这种局面,阎行又无从解释,除非自卸兵权,不然怎么都无法释韩续之疑。

    但在这乱世之中,兵权乃是保障身家性命的最后手段,阎行不到万不得已,又怎肯放弃?

    相隔经年,成公英终于再次感受到韩遂对自己的信任和亲密。

    他打量韩遂,韩遂今年五十三岁,脸上、眼角的皱纹虽然明显,但精神却依然矍铄,一双眼眸中闪动着鹰隼般的光芒。

    韩遂见成公英一时不语,便上前握住他双手,动情地道:

    “子材,虽有小人诋毁,挑拨离间,然孤对君从未有疑。

    如今朝廷危难,正须借重君之智力。

    君若有怨,孤马上下令,将彼等全部斩杀,为君出气!”

    成公英面对着韩遂殷殷目光,想起他在自己年轻困厄时的恩德,心中一热,道:

    “大王话从何来?大王救臣于困厄,拔臣于草木,如今臣贵为宰执,皆大王之恩也。微臣岂会因琐事而埋怨大王?

    臣一时语迟,实乃局势被动,无有万全之策的缘故。”

    韩遂心中一沉,道:“君强言之。”

    就算再勉强,你也得出些主意。

    成公英取来茶水,倒在碗中,用手指沾了,在案几上寥寥几笔,将黄河、渭水、泾水、洛水画出,又圈圈点点,将长安、汉中、潼关等地标出,指点着道:

    “大王请看,我等所处关中,号称形胜之地,有山川之险,乃是由于各处关隘都在控制之故。

    如今西有河西诸郡不服,北有周泰、陈禄居高临下,东边潼关又在田豫手中,我军实已无险可守。

    若刘备遣大军来犯,我军只能与其决战于平原之上。

    以我军之人力、物力、财力,实难抗衡刘备青兖豫徐司扬六州之地。

    幸好刘备长年征战,百姓困顿,粮食短缺,才暂时停下穷兵黩武之步伐。

    大王应抓住此短暂机会,一举荡平汉中,增加战略回旋空间。

    至于田豫威胁,不过虚辞恫吓,何惧之有?

    某料刘备不休养三年,断不会大举出兵。

    如今我军还有两年时间,必须彻底扫平关中坞堡、豪强,集中力量,加强积蓄钱粮,为大战做好准备。

    此乃根本之计。

    至于当下,大王久得羌胡之心,在西州向有威名,可招诱河湟羌、氐等部,赠予财物,分予田地,邀其出兵抵御田豫。

    河西诸郡,虽有张猛居中联络,不过乌合之众,若羌氐在其境内作乱,其必然回兵,攻势自解,不足为虑。”

    韩遂皱着的眉头略有些松弛,道:“招诱羌氐,恐怕小利难以让其满意。”

    成公英道:“河西四郡皆可划于其放牧、耕种。”

    韩遂忙道:“如此代价未免太大。”

    成公英道:“不如此,羌氐如何肯来?羌氐若不来,不特河西诸郡非为大王所有,即使关中之地,也将落入他人之手,大王欲为富家翁而不可得也。如此大王还以为代价过大否?”

    韩遂叹道:“君言极是。”jj.br>

    成公英道:“羌氐虽然蛮勇,但无制度,乌合散漫,无长久之策。大王只要分化拉拢,笼以恩义,训以教化,不出两代,就将化胡为汉,使其成为大王编户之民。那时羌氐即汉民,又有谁会非议大王引羌氐入关中之举?”

    韩遂颔首,采纳成公英之计。

    他留下韩续继续攻击南郑,逼迫张鲁,自己带着阎行、成公英等北返长安。

    成公英是韩遂派人紧急从长安召来问计的。

    一是问计,二也是田豫四面来袭,韩遂唯恐成公英举朝廷归降,所以才把成公英召到身边。

    韩遂久在边陲,熟知羌胡内情,在回返途中就派出数股使者,携带财宝,前往联络参狼、白马、烧当、迷当诸羌部,以及武都、金城、汉阳诸氐部,约以兄弟,许以婚姻,请求相助。

    羌氐闻韩遂有难,纷纷派兵前来,大的部落派千余,小的部落派数百,皆勇武敢斗之士。

    韩遂几乎与羌氐援兵前后脚到达长安。

    胡马嘶风,烟尘弥漫。

    韩遂命冠军将军杨秋统领诸羌氐。

    杨秋本是安定豪强。

    汉室衰弱,凉州无主,杨秋驱逐太守,自任太守。

    此前李傕郭汜秉政,对杨秋行怀柔之策,追任其为安定太守。

    韩遂秉政后,用成公英之计,征杨秋为冠军将军,允许其保留部曲,安定太守也可由杨秋推荐一人继任。

    杨秋考虑再三后答应,推荐族弟杨冬继任太守。

    杨秋入朝后,很快发现事情并不像设想的那样自己在朝廷掌握军权,杨冬在地方,两者遥相呼应。

    杨秋前脚离开安定,安定郡内就发生叛乱,杨冬不能平。

    韩遂派成公英平乱。

    成公英很快平定了叛乱,但杨冬不慎死于叛贼一次反扑之中。

    还没等杨秋做出反应,成公英已三下五除二将杨氏排除出安定郡要害位置,为朝廷将安定郡牢牢控制在掌中。

    杨秋欲反出长安,韩遂百般安慰,说一切都是成公英自作主张,以后必重重责罚,又与杨秋约为儿女亲家。

    杨秋犹豫之下,已错失良机,稀里糊涂地就丢失了对麾下部曲的指挥权,跟太尉郭汜一样,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吉祥物。

    投闲置散,无所事事,虽非软禁,也是荒废光阴。

    幸运的是,外敌压境,韩遂夹袋中无人可用,思考了好几天,只得又把杨秋请了出来。

    杨氏久居安定,处事公道,在羌氐间薄有名气。杨秋骑术精湛,通晓胡语。还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另外,在韩遂看来,杨秋比郭汜更好控制一些。

    在韩遂亲自登门延请之下,杨秋就坡下驴,答应统领羌氐胡兵。

    不过杨秋也小小争取了一些条件,比如要求韩遂归还了一些部曲,约有千余人。

    有了这些旧部,杨秋才算在统领羌氐时感觉踏实了一些。

    不然跟孤身一人走在虎狼窝里的感觉差不多。

    杨秋率步骑万人北渡渭水,沿着安陵、池阳北上,屯兵黄白城,侦骑与周泰所派骑兵发生遭遇,各有死伤。

    韩遂则带着成公英、阎行等,率步骑三万东下,至郑县外,扎下大营,派使者去见田豫。

    田豫斥责使者:“韩遂妄自尊大,擅主征伐,还不亲自来谢罪么?”

    使者名钟弼,乃名门之后,三辅著名辩士,还没等他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就被田豫先声夺人,给了个下马威。

    田豫掌军五年,威严日盛,诸将皆惮之,在他面前不敢肆意谈笑。

    他一发怒,钟弼感到仿佛一座大山向自己倾倒压了过来,不由两股发抖,叩头谢罪道:

    “将军息怒!韩公无意与贵主为敌,亦不敢冒犯将军,其中必有误会。

    韩公年老体弱,不良于行,所以才遣在下前来,请将军详察。”

    田豫哼了一声道:“砌词狡辩,毫无诚意!来人,将此人砍了,首级高悬。椎牛飨士,明日击破韩遂!”

    钟弼刚小心翼翼地起来,吓得再次扑通跪倒,叫道:“将军饶命!放在下回去,再去劝劝韩公如何?”

    荀攸在旁劝道:“将军,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还请三思!”

    钟弼忙道:“是极是极,将军饶命!”

    田豫摆摆手,制止上前拖拽钟弼的亲兵,道:“韩遂此来何意?汝且如实道来。若敢故意隐瞒,或语焉不详,定斩不饶!”

    钟弼连连道:“不敢、不敢!”

    田豫道:“我来问汝,韩遂是否仍未从汉中撤军?”

    钟弼略有迟疑,忙道:“此事尽人皆知,想必也瞒不了将军。”

    田豫道:“我自然知晓,而且知晓是谁留在汉中,兵力多少。我是看汝是否敢出诳言。”

    钟弼忙道:“不敢、不敢。韩王世子韩续兵围南郑。”

    荀攸在旁道:“钟君,关中形势,我军早已一清二楚。问君,不过是核实一二。君再犹豫拖拉,我亦难以保全于君。”

    钟弼无奈地道:“在下不过是一辩士,亦非韩王心腹,实不知太多军情机密之事。”

    荀攸道:“君试言之。言者无罪。”

    钟弼道:“以在下理解,韩王决心攻下汉中,作为回旋余地。至于东方压力,则通过招诱羌氐来应对。

    在下听闻,羌氐先头部队约有万人已至前线,由冠军将军杨秋率领,北上应对上郡汉军。

    后续将有更大规模涌入关中。”

    荀攸问道:“那么韩遂是要与我军坚决对抗了?君以为其能否如愿?民心如何?”

    钟弼苦笑道:“在下非韩王,不知其真实态度。然以关中一地,对抗六州之地,强弱一目了然,民心不安,自然之理。

    然羌、氐蒙昧,不识天威,又受韩王恩惠,或有斗志,也未可知。”

    在田豫和荀攸一唱一和之下,钟弼心理防线早已崩溃,或者说原本就有跳船之意,将韩遂内情和盘托出。

    这种弃暗投明的凉汉官吏不止钟弼一人,负责西方情报的徐庶几乎将凉汉、汉中乃至益州渗透得如同筛子。

    或许时间有些滞后,但韩遂的一举一动,都会事无巨细地汇总到徐庶案头。

    徐庶在向军谋部和刘备报告的同时,也会将与凉汉有关的情报抄送田豫一份。

    将钟弼送走,田豫对荀攸道:“韩遂老奸巨猾,坚忍狠辣,不易对付啊。”

    荀攸道:“此计必出于成公英之手。韩遂在北、东、南三面皆部署兵力,准备硬抗,西边想必是分化离间之计了。”

    田豫道:“张猛年轻,经验欠缺,恐非成公英及诸郡守之对手。须得派些帮手过去。”

    荀攸道:“绥南参军李放,有勇有谋,辩才无双,可堪此任。”

第439章 计中计

    李放,字麟游,豫州汝南郡慎阳。

    公元192年初,刘备破黄巾、定济南、擒臧洪、降杨适,基业初建,被公孙瓒表为青州刺史。

    李放适青州游历,闻刘备之名,遂求见,一见心折,请求效命。

    刘备正求才若渴的阶段,者拒,以李放为青州假佐,担任使者,交接诸侯,招徕英雄。

    李放说许褚、访步骘、使诸侯,数功劳,升为宾客从事。

    公元193年5月,刘备破曹操、巡豫州,李通归降,其部曲整编为绥南军。李放担任参军。

    李放军近三年,屡立战功,又经历了主将李通战死之事,迅速成长起,已进入刘备后续培养名单。

    接受田豫命令后,率领随从十余,伪装成商旅,辗转到凉州汉阳郡内。

    凉州联军就驻扎汉阳郡治冀县之外。

    接到刘备诏书后,各地方豪强喜,立即宣布就职,服从炎汉朝廷。

    原郡守本外地,唯一能靠的就朝廷的支持,而分崩,朝廷的权威荡然无存,些郡守早处勉强支撑的阶段。

    刘备的诏书压倒局势的最后稻草。

    多数郡守都任命般交印信,带了亲信向京而。

    既然刘备征入朝廷,那就看看好了。

    也许机遇也说定。

    凉州刺史张猛接到刘备田豫的书信,喜。

    信求张猛组建凉州联军,讨伐伪汉。求拿长安,也削平凉州东部诸郡。

    张猛笑着对左右亲信:“原子诏书,号令诸郡矣。若能尽凉州,则为西伯;即使归顺朝廷,失为窦融。”

    汉末年,窦融割据河西,称河西五郡将军,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一门显贵,享年七十八岁。

    遂派使者向敦煌、酒泉、张掖、金城四郡传信,求各郡均派兵马,会于武威,合兵东,讨伐韩遂。

    各郡纷纷响应。

    共集合步骑一万二千。

    张猛亲自率领,进入汉阳境内。

    汉阳守隗修收缩兵力,放弃其余各县,据守冀县。

    张猛等能克。

    韩遂移书金城氐,氐反,攻允吾,金城守麴淮恐,派飞骑驰到冀县,命金城郡兵回师。

    金城郡兵首领麴济为麴淮之弟,闻讯惊,立即准备拔营西归。

    张猛极力拦阻,麴济听。

    李放就候到达冀县联军营的。

    张猛生于公元163年,其父乃名将张奂。

    张奂字然明,与皇甫嵩之父皇甫规(字威明)、段熲(字纪明)合称“凉州三明”。

    张奂三子,长子张芝,次子张猛,幼子张昶。

    张芝与张昶并善草书,者号称“超绝后,独步无双”,已经世。后世称张芝为“草圣”,称张昶为“亚圣”。

    张猛身材高,相貌威严,种将门气度。

    行礼毕,向李放:“金城麴济,顾局,执意回师,沮士气,罪赦,请使治其罪、夺其军!”言辞激烈,慷慨激昂。

    李放却急着表态,问:“敦煌诸郡何反应?”

    张猛:“敦煌、酒泉犹,张掖亦退缩之意。”

    敦煌、酒泉、张掖各兵二千,金城、武威兵三千。如果金城、张掖退兵,联军仅剩七千。

    一万两千围攻冀县,七千就比较尴尬了。

    李放问:“冀县多少敌军?”

    “约三四千。”

    “闻隗修颇知兵法,曾击退羌犯境?”

    “错。羌氐部落芜杂,并无统一政权,劫掠郡县乃常事。隗修确曾击退五溪羌一部。”

    “若军得撤兵,隗修敢追否?”

    “衔尾追击或许敢,然等军离境后,隗修定会兵收复各县。”

    李放沉吟片刻,:“一计,或许破隗修。”

    如此般说了一遍。

    张猛皱眉:“此乃险计,若成,则军将星散矣。李校尉当真能将麴济拿、统一联军指挥么?

    麴济勇无谋,李校尉若肯配合,杀之难。”

    张猛刚才称李放为使,现又称呼其军衔,无礼且桀骜。

    李放若无所觉,:“麴淮乃朝廷所任,守土责,麴济撤兵,虽妥,然对其处置已超本使权限。须当禀报田帅方。”

    张猛满:“此潼关数百里,等到田帅同意,机早已错。使如此拘泥于权限,某深以为憾!”又改回使,但语气态度更激烈。

    任凭张猛怎么激将,李放都面色平,坚松口。

    张猛退对亲信:“李放毛头子,纸谈兵,又刚愎自用,此行必败矣!”

    亲信目露凶光:“如索性挟持此,以其名义杀麴济,夺其兵。”

    张猛犹豫片刻,:“妥。东汉势,欲据西州,与东汉谈判,而非与其为敌。若挟持使者,虽一得利,终没了后路。”

    四称帝,三汉一魏。此称呼混乱,现渐渐约定俗成。

    世称袁绍所立刘旭为北汉,现袁绍建国号魏而代之。

    刘璋为蜀汉。

    韩遂所立刘民为西汉。

    刘备为东汉。

    高祖刘邦之汉为汉或先汉。

    光武帝刘秀之汉为后汉。

    (后汉才古对两汉的称呼,比如南朝宋范晔编撰的史书叫《后汉书》,而非《东汉书》。东西汉近现代史学界按都城方位给予的称呼)

    李放命左右警戒,低声问一:“凌校尉否已入城?”

    那:“。凌校尉与杨、姜诸豪强皆建立联系。”

    李放:“如今军压境,隗修十分警惕,请告凌校尉,须得心,万勿轻举妄动。等联军退走,冀县必松弛,凌校尉届方一举建功!”

    那领命,悄然而。

    李放案几轻敲,将计划从头到尾了一遍,思考哪里存漏洞,最后默默:“谋事,成事。就看意否站边了。”

    从一开始,李放就没指望张猛联军能正面攻冀县。

    冀县原为凉州州治,城墙高,守具完备,如果守军坚守之心,别说张猛一万多乌合之众,就算翻倍,也无法攻冀县。而一旦拖延日,兵粮等后勤压力势必将联军拖垮。

    荀攸当日提了数条计策,让李放根据形势发展,自行选择。李放进入汉阳境内后,尚未与张猛会见,就决定采取明靠联军、暗取冀县之策。

    作为备选计策执行的凌充也早早被徐庶派协助李放。

    凌充曾与陈到、管亥等随徐庶入长安营救刘协,结果刘协为马超所杀,众又被庞德追杀,死伤少,幸亏张济欲与韩遂马腾争长安,救众。

    凌充后被提拔为校尉,协助徐庶负责西方情报事宜。

    近三年经营,徐庶、凌充对三辅、凉州的渗透已卓成效。敦煌等河西四郡由于于偏远,工作些粗糙,安定、汉阳等近郡,但豪强,就连官吏也发展了少。

    汉阳,扼守河西走廊东端,乃战略,兵家必争之地。

    田豫、荀攸自从将目光从河东、河内移至关后,就多次与徐庶探讨拿汉阳、封锁韩遂退路的行性。

    如果能把韩遂锁关,只刘备腾手,就一举将其解决。

    如果只一路自潼关向西攻击,韩遂逃入羌氐,为患将旷日持久。

    以羌氐间的威信,纠合起十余万羌氐,能。

    汉阳动手,机非常重。

    年冬刘备与袁绍爆发短暂的幽辽之战,后双方局势再次平静,田豫从东线抽调了三支军队西,向韩遂施加压力,迫使其将兵力东调,加韩遂又甘心放弃汉,造成凉州东部郡相对空虚的态势。

    也刘备一纸诏书,河西西部郡敢于联合起兵讨伐韩遂的最重原因。

    河西联军入汉阳后,攻城略地,高歌猛进,直接打到了冀县。冀县已处于汉阳东部。打冀县,攻破陇关,就右扶风了。

    隗修的收缩固然诱敌深入、拉长联军补给线的考虑,最主原因兵力足,得已而为之。

    种形势,夺取汉阳的机已经成熟。

    因此,便宜行事之权利的李放,断然决定计取冀县。

    夺城后能能守住?

    李放认为以守住。

    刘备北破并州,南取扬州,并吞九州、混一的气势越发明显,凉州的声望极高。

    只夺城,利用朝廷名义封官许愿,招徕英雄,怎么能守住。

    从三辅进攻汉阳,乃仰攻,本就困难。除非韩遂极短间内决定放弃汉,且冒着关腹地被攻的危险,尽起军,趁着冀县立足未稳之,迅速扑灭,然李放信心会发展得越越壮,使得汉阳成为削平关的重堡垒。

    但一切设想的提都夺冀县。

    次日,李放摆朝廷使者的仪仗,召见诸郡将领,问以军事方略。

    敦煌、酒泉、张掖、金城四郡兵主将都守姻亲或族。

    酒泉黄华,二十五六岁,锋芒毕露,慨然:“某等应子诏令,举义兵,讨乱贼,以正诛逆,岂会胜?

    冀县虽坚,一凶顽,只等勠力同心,必破城擒贼!”

    金城麴济也慷慨陈词,一副忠心为国的气势,观点却截然同:“黄校尉所言极。隗修螳臂当车,必亡矣。

    然隗修只贼,贼乃韩遂。其勾连羌氐,侵掠诸郡,金城亦被其害。

    若能先破氐寇,后方稳,粮断,又如何克冀县、破扶风?

    以某之见,如留少量兵力监视冀县,先率军西破氐寇,然后挟胜之威,再入汉阳,冀县战而矣!”

    张掖兵主将张序附议麴济之言,:“麴校尉之言也。烧当羌侵扰武威、张掖二郡,而郡精锐皆集于此,郡内空虚。

    若速回兵破贼,郡为贼破,等遭内外夹击,皆死无葬身之地矣。”

    黄华反驳:“羌氐虽凶悍,却善于攻城。后方城坚,只坚志固守,岂会告破?

    等高歌而,若能攻冀县,必伤士气。

    疲惫回军,途万一为羌氐所邀,才取死之!

    某以为当先破冀县,休整之后,徐图回援。”

    敦煌主将周烈四十岁,沉稳持重,观望众争论,并开口。

    麴济、张序、黄华三越争越激烈,各自手握刀柄,怒目而视。

    张猛一拍几案,起身喝:“使当,尔等还敢如此失礼?”

    麴济等忙向李放拱手谢罪:“某等边鄙粗野之,惊扰使,还望恕罪!”

    李放摆摆手,:“君等虽争论,皆于忧心朝廷,挂牵黎民,何罪之?

    诸君之论皆取之处。某建议截取所长,合而为一。某试言之,请诸君判断。”

    张猛心愿意采取李放的计策,但李放先单独与会晤,对表示尊重,最后也没反对该计,现更好反悔,只得:“请使指示方略。”

    李放:“后方生乱,冀县城坚,某闻武都氐亦稳之意,军势能久顿于城。

    再攻数日,伪装得退兵,向西撤退。

    然后伏兵于途,待隗修追击,野战破之。

    诸君以为如何?”

    黄华本能觉得行,埋伏岂那么好埋伏的?隗修也傻子,如果多派斥候,伏兵根本藏住。黄华本意发言支持朝廷,很明显朝廷想诸郡退兵的。没想到朝廷使者居然提么计策。黄华也好反对。只好沉默语。

    麴济、张序听了李放计策,能征得朝廷使者同意后退兵,用撕破脸,就很好,拖几就拖几吧,郡应该以坚持,皆拱手:

    “使英明,某等赞同此计。”

    李放问张猛:“张州牧以为如何?”

    张猛:“使既定此计,本将没意见。”

    既然各郡都无意见,李放就趁热打铁,进行具体部署,包括几日攻城安排以及后续退兵次序、伏兵地点等。

    一万两千能将冀县围得密透风的。更何况冀县北临渭水。股马论从野外,还水路,都能入。

    隗修也派了斥候监测城外联军动静。

    接到汇报后,隗修捻着胡须,陷入沉思。

    敌军已城陈兵二十余日,曾攻几次城,皆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怎么又张旗鼓,做攻城部署?

    真攻城,还诈?

    秦王传消息,说已说动羌氐援,敌军之动向否与此关?

    莫非敌军撤兵?

    早就发现城内姓稳之势,若敌军真撤兵,自己否以腾手,将些心怀异志之徒一体擒拿?

    只能肃清内部,别说敌军卷土重,就算再多一倍兵力,自己也能将冀县守得固若金汤。

    ,些姓都盘根错节,又与朝廷权贵多关联,须得拿到铁证,方动手。然打蛇死,反受其害。

    隗修睡着觉,索性披衣而起,室内回踱步,反复盘算,觉东方既白。

第440章 扬威西州

    “大人,先下手为强,迟则落于人后,必遭灾殃!”

    二十多岁的杨阜急得满脸是汗,力图说服父亲。

    杨氏族长杨陵犹豫道:“隗修一直心怀戒备,不如再等等?”

    杨阜道:“张猛退兵,隗修在我等建议下已派出两千兵收复诸县,城内正空虚之时,此乃良机,万不可失!

    若再迁延,万一隗修借着击退张猛之威望,先拿我等开刀,届时想要发动,也没机会了!”

    前些天城外敌军猛攻一次后,就再也未组织进攻,又过数日,便乱哄哄地撤围而去,在城外留下一片狼藉。

    城中士民皆欢呼。

    杨、姜、阎、王等大姓求见隗修,请求立即发兵收复失地,夺回诸城。听了隗修收缩兵力、坚壁清野命令而从勇士、兰干、平襄诸县撤到冀县的豪强,更是迫不及待,纷纷表示若隗修不发兵,就自组部曲出城。

    隗修劝说众人:“敌兵刚走,或许有诈,待其退出郡界,再出城不晚。”

    几日后,斥候回报,敌军已出郡界。隗修这才放下心来,派兵曹掾赵钦率兵两千出城,兵不血刃地收复了兰干和平襄。

    杨陵的外甥姜叙也恳切地道:“舅舅,我也得到消息,隗修欲挟退敌之威,治我等之罪,如今已是生死存亡之时,绝不可再犹豫拖延!”

    杨陵道:“我等做事隐秘,毫无把柄,隗修如何治罪?”

    姜叙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捕入狱中,什么罪名不能罗织?”

    杨陵犹自迟疑。

    一人推门而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杨公又有何疑?”

    杨陵大吃一惊,喝道:“是谁?”直身握住腰间剑柄。

    杨阜忙道:“大人勿惊,此乃凌校尉。”

    杨陵定睛看去,进入室内之人身形矫健,精干强悍,正是此前曾见过的凌充。此人乃东汉密使,平时一直安排儿子杨阜与其联络。

    杨陵拱手见礼:“凌校尉有何高见?”

    凌充拱手回礼,单刀直入地道:“杨公,如今箭在弦上,拖延不得。否则,一是容易走漏风声,二是给予隗修以思考时间,或会补上漏洞。某已决定明晨动手!杨公配合善后即可。”

    杨陵脸色阴晴不定,皱眉沉吟。

    杨阜、赵叙紧紧盯着他,叫道:“大人!”“舅舅!”

    杨陵一咬牙,道:“好!”

    对杨阜和姜叙道:“马上通知亲朋、部曲,明晨寅时在里门待命!”

    杨阜、姜叙问道:“现在?”

    杨陵道:“就是现在!”

    现在已经入夜。杨陵一旦下定决心,还是敢于下注的。既然动手,若是事败,哪有什么动手与善后的区别?还是全力参与,绝不让失败成为现实的好。

    杨阜、姜叙行礼退出,向各家摸去。

    姜叙所在的里距离杨家不远,里正姜均虽未参与,但也知道姜叙等一定在干一件大事,他和衣而卧,正自等得心焦。听得里门上传来轻轻敲击声,忙起身下榻,拔掉门闩,开门将姜叙让进门来,低声问道:“如何?”

    姜叙低声道:“隗修欲害我等,杨公决定趁郡内空虚,先发制人,明日凌晨寅时,集合部曲,将其拿下。东汉天子派有一名密使,勇士十余,将助我等成事。大兄可愿参与?”

    姜均道:“隗修欲除我等,尽掌郡权。哪有不参与之理?”

    姜均原为郡吏,被隗修因细故黜落,早恨之入骨。姜叙料定他会积极参与反隗,听了仍大喜,道:“大兄参与,此事必成!”

    两人分头通知姜氏族人,至于佃户之类的部曲,形同奴仆,下令即可,无需说服。

    杨姜各去发动族人,凌充等十余人便在杨陵宅内静待。

    杨陵素有威望,凌充也有就近控制之意。万一杨陵有异动,比如欲向隗修示警,凌充将毫不犹豫血洗杨氏家族。

    杨氏所在的高阳里约百户人家,集合起两百名精壮,编了两屯。

    姜氏东里集合了一百五十精壮,编成一屯一队。

    凌充听了杨阜姜叙报告,轻轻颔首,表示赞许。想要守住冀县,非得借重几大姓不可。

    凌充早已探听清楚,自张猛举兵东下以来,隗修这两个多月一直住在军营,今晚是首次回郡府居住。

    军营中仍有郡兵两千多,凌充不可能直接攻击军营。这不是刺客的手法。如今隗修回府,护卫亲兵不过百余。他出府之时就是机会。

    既然机会出现,那就果断抓住。久拖必生变。

    距离天亮还有一个时辰。

    凌充盘腿端坐床上,轻轻闭上眼睛,吸气,呼气,吸气,呼气,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六年前,刘备投奔公孙瓒,任曲军侯。公孙瓒拨付一屯百名精卒给刘备,其余四屯令其自募。

    凌充就是这百名精卒中一名从军三年的什长。

    壮士百战死。

    那一百人活到如今的只有十之三四。

    故交半为鬼。

    活下来的基本都成了军中中坚。虽然尚未有成为一军主将者,但如龙治、凌充等十几人,皆为上校尉,或统领一部,或参赞一军。

    自四年前被抽调出来后,凌充发现,与军中相比,自己或许更适合这种生涯。

    特种作战。

    深入敌后。

    立功异域。

    五年军旅让凌充从一个小卒,成长为一个勇武敢战的勇士,四年特战又让他成长为一个方寸之间斩将刺帅的刺客。

    凌充崇拜和学习的对象不是关张典许刘赵,而是乐进。

    那个号称“咫尺无敌独让我、先登最强乐文谦”的乐进。

    向关张请教而得的杀气战意,向典许请教而得的剑术身法,向赵云请教而得的吐纳呼吸,在与各路细作、间谍、刺客的黑暗搏杀中,渐渐化为凌充自己的独到战技。

    还在摸索,尚未大成,但已成为刘备暗处一把极为犀利的钢刀。

    时间到。

    凌充睁开眼睛,黑暗中如同两道刀光亮起。

    十余人皆携带弓弩、钢刀、飞爪等,轻轻悄悄出了杨家,向此前勘察过的伏击地点而去。

    *********

    时间回到昨晚。

    隗修到了官舍,先向父母问安。

    隗修是汉阳郡成纪县人,根据三互法,是不能在汉阳郡为官的。现在汉末,纲纪废弛,谁还管这些。

    隗家是大姓,隗修又与韩遂有旧,乃是韩遂心中汉阳郡守不二人选。

    隗修回到内宅,又考问了儿子功课。

    隗齐年方弱冠,隗修在为他运作右扶风县令职位,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就能上任。

    隗齐答完功课,见父亲情绪甚佳,便问道:“大人,听说我国欲仿照东汉,也行科考之策,此事果真?”

    隗修皱眉道:“科考难以考量品德、家世,容易造成一些轻薄无行之人上位,于国有损。国内虽有声音,韩王及重臣皆反对。此必不行。”

    隗齐哦了一声,有些失望。

    隗修斥责道:“不说上面原因,若行科考,汝能保必中否?放弃自身优势,以己之短较人之长,愚蠢之极!”

    隗齐只得认错。

    隗修哼道:“汝且退下。过几日我再考较功课,若有退步,定当责罚。”反对科举归反对科举,隗修并不反对儿子认真读书明史、增长才学。同是察举为官,有才有能与不学无术的前途大大不同。

    晚上休息,隗修对妻子道:“我公务繁忙,汝当盯紧阿齐功课,不可让其外出与不三不四之人厮混,乱了心智。”

    妻子道:“曾与一些游侠儿交游,妾已斥责于他,已断了来往。”

    隗修点头道:“侠以武犯禁,历朝皆不能容。且彼等多为寒家子,难以出仕,口出怨望,心怀叵测。与彼等断了来往,乃是正理。”

    在家中这一夜,隗修睡得很不踏实,还不如军营之中。

    凌晨一大早,隗修用过早膳,披甲出屋,在亲兵簇拥着出府。

    隗修之府说是官舍,实际上经过扩展,已变成一处大宅院,两侧厢房容纳了上百名亲兵部曲。

    亲兵队正乃是隗修族弟隗允。

    官舍坐落在冀县城内东西向的甘泉大街上。军营在县城东南角。

    需要先走甘泉大街,然后经过和戎巷,走到尽头,就是军营。

    整个路程约莫一刻钟。

    隗修出了府门,突然觉得心中一悸,仿佛大祸临头似的,他扫视了一下面前长街。

    天色胧明,街上一片寂静。身边是戒备森严的甲士。

    并没有什么异常。

    隗允见隗修脚步迟疑,打马上前问道:“府君,有何指示?”

    隗修道:“无事。走吧。”

    或许自己多疑了?

    队伍浩浩荡荡走到甘泉大街的一半路程,前面不多远就要左转进入和戎巷。

    隗修打量两侧屋舍,这是尹、王两家所在的上阳里,和戎巷两侧则是杨、姜两家。

    尹、王两家与凉汉朝廷关系密切,在冀县也属于一霸,与隗修还算合得来。

    尹家屋舍修得有些违章,向外突出,侵占了不少街面。

    甘泉大街在此处比别处略窄。

    隗修的护卫队伍拉得更长了一些。

    嗡嗡嗡!

    一阵急促的箭矢破空声陡然响起。

    隗修就看到与自己并马而骑的隗允一声不吭地从马上栽了下来,脖子上端端正正插了一支无羽箭!

    竟然有人当街公然刺杀!

    隗修身边骑士约有二十多人,其余七八十人为步甲。

    第一波弩箭就射杀六七人,将隗修身边清出了一方空隙。

    第二波弩箭紧跟着就到了。

    中间似乎毫无间隔。

    隗修已成为极为显眼的靶子。

    他反应极快,肩膀上带着一支弩箭,翻身下马,借着战马遮蔽身形。

    刺客已显出身形。

    十余人呈锥形,纵跃如飞,直奔隗修而来。

    这一切发生在电光石火之间,队正隗允死得突然,亲兵们陷入短暂混乱,等到隗修在马后高声指挥时,刺客已从街旁屋舍上跃下,杀入亲兵队伍之中。

    皆披软甲,持百炼钢刀。

    既有战阵杀法的刚猛,也有江湖厮杀的狠辣。

    只一照面,又是数名亲兵被砍翻在地。

    刺客更不停留,眨眼间就扑到隗修身前。

    隗修拔剑在手,虽然这剑平时也就起起装饰作用,叫道:“尔等何人?”

    刀光闪动,又是两名扑上护卫的亲兵身死当场。

    为首刺客比之其余刺客身法快了一截,当先杀入数名亲兵护卫的战团中。

    叮叮声响。

    两名亲兵手中刀被刺客斩断。

    刺客身子宛如鬼魅,虽中了两三刀,但只是软甲破裂,皮外之伤,未伤到筋骨。

    嚓地一声响,隗修手中剑勉强挡住,却是断为两截。

    那刺客怒吼一声:“有诏诛贼!”宛如暴雷。

    趁两三个亲兵一怔神时,刀如匹练,隗修颈血飞溅。

    那刺客左手抓住隗修发髻,将首级高高举起,鲜血淋了半身,高声大吼:“奉大汉天子陛下诏令,诛杀逆贼隗修!只诛首恶,从者无罪!”

    其余刺客也已杀入阵中,与为首刺客背靠背结成圆阵,齐声高呼:“只诛首恶,从者无罪!”

    为首刺客正是凌充。

    一名亲兵悲声道:“杀贼,为府君报仇!”几十人将凌充等团团围住,嘶吼猛攻。

    为隗修卖命的人数如此之多,有些出乎凌充意料之外。

    亲兵中隗修的亲族也就是一二十人,比如隗允等,两轮弩射,死伤大半。

    凌充本以为隗修的铁杆死士只剩下二十来人,自己解决这些死士不说轻松,也并不太难。没料到现在有近四十人如丧考妣,含怒攻击。

    这下子就十分被动了。

    凌充没有慌乱,更加强硬,吼道:“韩遂、隗修僭立伪帝,乃是国贼,我等奉大汉天子诏令讨贼,乃顺天应民之举!

    不日镇西将军田豫将率大军从潼关西上,直取长安。

    隗修已死,汝等顽抗又有何益?

    又向谁尽忠?

    独不念家中父母妻儿乎?

    若能弃暗投明,有功无过。

    若继续不知悔改,与我等为敌,日后必将族灭!

    何去何从,何不三思?”

    亲兵攻击肉眼可见地缓和下来。

    只有十余人攻势更加凌厉,骂声不绝:

    “狗贼!我恨不得食汝之肉!

    府君待我等恩重如山,我不能杀汝,一死而已,又有何惧?

    汝等忘记府君之恩情乎?人忘旧恩,有何面目苟活?”

    凌充突然吼道:“杀!”

    其余刺客齐声暴吼:“杀!”

    从防守为主,突然改为反击。

    凌充左手持着隗修首级在叫得最厉害的那名亲兵眼前一晃,右手百炼刀一掠而过,肚开肠破,死尸倒地。

    惨叫声中,十余名亲兵全部被斩杀。

    凌充等也付出一死三伤的代价。

    面对再次高举隗修首级的凌充,其余亲兵一时无人敢上前。

    凌充吼道:“降者免死!还不放下兵器?”

    叮当一声数名亲兵将手中刀弃在地上。

    凌充伸手一指:“汝等几个,把大家兵器全部收缴,席地而坐。”

    被他指到的几人不由自主下意识地看向其他亲兵。

    其他郡兵连忙丢下兵器。

    眨眼间场上亲兵全部缴械。

    凌充高声道:“我乃上校尉凌充。我命令,汝等三人皆升为屯长,每人暂辖二十人,日后补充至满编百人。听明白未?”

    那三人对望一眼,高声道:“明白!”

    三人原在隗修亲兵队中任什长,待遇上调一级,等同于郡兵中的队正,现在被迫归降,非但无过,还能再升一级,心中忐忑尽去,只剩下欢喜。

    凌充道:“汝三人报上名来。”

    那三人道:“下吏王纪、尹石、赵良,拜见将军!”

    凌充道:“除恶务尽。王纪,汝前头带路,去隗家,将其家小全部诛杀!”

    王纪心中一寒,忙道:“是!”在前带路。

    凌充与尹石、赵良一边温声交谈,一边带领着仓促组成的队伍,跟随其后。

    到了郡守官舍,王纪率先破门而入。

    众人冲入府内,如虎入羊圈。

    王纪高声道:“诛杀乱贼隗修家小,无干人速速退下!”

    隗修留下看家的亲兵大怒,骂道:“王纪!狗贼!汝欲反耶?”

    王纪狞笑道:“隗修已被诛杀,汝等是死是降,别无他路可走!还不速决!”

    看家亲兵骂道:“狗贼!受死!”举刀向王纪杀来。

    凌充对尹石、赵良道:“怙恶不悛,死有余辜,给我杀!”

    尹石、赵良道:“是!”举刀高呼道:“杀逆贼!”率领刚刚弃暗投明的众亲兵蜂拥上前,将看家亲兵数人全部斩杀。

    府中其余人全都抱头蹲下,瑟瑟发抖。

    王纪已率人杀入内宅,不一时押了几人出来,向凌充道:“将军,隗修家人在此!”

    凌充手中仍拿着隗修首级,看看几人眼眸中的怨毒与哀伤,挥了挥手。

    王纪一咬牙,叫道:“杀了!”与麾下几人刀剑齐下,将隗修家人全部砍杀。

    凌充清洗了隗家,免得有漏网之鱼逃出,被其他人拥立作乱,又派人封了府库,才派两名部下许晋、孙柔带着尹石所属降兵,前往杨家。

    许晋等刚出府门没走多远,正碰到杨陵一行。

    杨陵两家组织了三百多精壮,还没出和戎巷,就听到西边大街上有杀声,忙快步出巷,只看到凌充等人杀回隗修官舍的背影。

    经过刺杀发生之地,看着大街上的血迹和二三十具狼藉的死尸,杨陵、杨阜、姜叙、姜均等对望一眼,目光中全是震惊。

    虽说是刺杀,但不是室内暗杀,而是长街之上明火执仗。

    十余人面对百余人。

    杀二三十人。

    看情形似乎是得手了。

    这凌充只是刘备麾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校尉。

    那关张刘典许赵等人又是何等样人?

    思之令人又惊又喜。

    刘备必得天下。

    自己虽然从龙有些晚了,但若能助刘备占一郡、降一国,也未尝不能后来居上!

    杨陵等人胸中都热切起来。

    许晋将杨陵等引入隗府。

    凌充快步走下,迎接杨陵:“劳动杨公,辛苦、辛苦!”

    杨陵忙弯腰向凌充见礼,赞道:“将军手诛隗贼,真是神威!”

    凌充道:“某粗野之人,只能做些粗活。后续夺郡兵、占汉阳,还需借重杨公。不知杨公有何建议?”

    杨陵道:“老夫带来部曲三百五十,并犬子、外甥,全部交于将军,至于后续事宜,老夫唯将军之命是从!”

    果然知情识趣。

    凌充赞赏地看了杨陵一眼,道:“杨公如此谦虚,某就不客气了。”

    留杨陵率五十人守郡府及府库,凌充带着其余人倾巢而出,直扑郡兵军营。

    多张旗帜,多设金鼓,到军营之外时,阵势足足有数千人之盛。

    凌充命人用长竿将隗修首级高高挑起,派了数名大嗓门的壮士齐声高呼:“奉大汉天子刘玄德诏令,已诛杀逆贼隗修!

    杨、姜、尹、赵诸大姓均已反正。汝等速速归降,还有活路!

    否则皆为齑粉!”

    军营内没有存粮,粮食都在府库之中。这也是隗修控制军队的手段之一。

    如今粮食落在凌充手中,军营被“数千”大军围住,隗修已死,威信高的赵钦不在城中,留守军营的郡兵各级将领心中灰暗,根本想不出有任何反败为胜的可能。

    营中一片混乱,众人议论纷纷,有说投降的,有说突围的,有说坚守的,但没有一个人敢说悉军而出、杀败敌人的。

    凌充命杨阜、姜叙等人分析形势,又命王纪、尹石、赵良等人现身说法,营中更无斗志。

    相持到中午,营门开处,曲军侯尹超率领三百多人出营投诚。

    他开了头,后续投诚的再也禁止不住。

    还没到天黑,整个军营便落入凌充手中。

    趁乱逃走了两百多人,反抗被杀者仅有十余人。

    凌充趁热打铁,立即对军队进行整编。

    编成一部三曲。

    其中一曲乃是抽调精锐组成,由许晋任曲长,孙柔任宣教,杨阜任参军,编制理念与刘备正牌军相同。

    其余二曲则适当照顾众人情绪和心理,仍旧如以前按照乡里编队。两名降兵曲军侯尹超、皇甫立仍任曲长。

    杨陵自告奋勇前去说服赵钦归降。

    凌充对此不表乐观,以杨陵年老不便行动为由予以拒绝。

    尹超表示自己曾与赵钦共事,必能说服赵钦来归。

    凌充答应。

    尹超带着十余人出城,在显亲碰到得知冀县生变、率军回师的赵钦。

    尹超刚刚开口说了来意,还没等展开,就被赵钦一声令下,给予拿下,推出去直接斩首。

    赵钦将尹超一行十余人全部斩杀,高悬首级,在军前歃血祭奠隗修,吼道:“隗公为贼人所害,英灵不远!

    我,赵钦,不杀贼子,誓不为人!

    宁死于城下,决不降贼!

    如违此誓,天雷殛之!”

    棰心泣血,誓死报仇。

    两千多郡兵失去根基,形势不妙,不少人担心家中妻小,皆心中忐忑,士气极低,但现在看到赵钦如此忠义刚烈,不由感奋,高呼报仇。

    赵钦在县中乡里征集丁壮,合兵数千人,又派人前往羌氐邀请渠帅相助,杀气腾腾,直奔冀县而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890/ 第一时间欣赏汉室可兴最新章节! 作者:长歌入汉关所写的《汉室可兴》为转载作品,汉室可兴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汉室可兴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汉室可兴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汉室可兴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汉室可兴介绍:
将军乃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今雄踞青州,若能总揽英雄,招纳贤才,内修文事,外齐武备,谋取兖、豫,一统河南,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QQ群:263284075(二六三二八四零七五)汉室可兴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汉室可兴,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汉室可兴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