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镇海王TXT下载大明镇海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镇海王全文阅读

作者:中华田园牛     大明镇海王txt下载     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055章,这真是一个奇迹

    大明京城,伴随着强有力防控措施的实施,京津地区的瘟疫很快就得到了控制,在三天的时间内没有出现新增的情况下,京城这边也是开始逐渐的解封,逐步的恢复生产、生活的秩序。

    西班牙驻大明帝国公使莫拉塔公爵行走在京城的街道上,买上一份报纸,习惯性的来到自己以往经常光顾的茶楼,准备喝点早茶、看看报纸。

    被封了差不多十天的功夫,这解封了,自然是要来茶楼里面好好的享受下大明的早茶,在大明这边已经待了有些年了,早已经习惯了大明这边的生活了。

    喝早茶就是大明老爷们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了。

    看着大街小巷涌动汽车、马车、摩托车、自行车以及行色匆匆、忙碌无比的大明人,拉莫塔有时候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刚刚发生了可怕鼠疫的城市。

    要知道中世纪欧洲这边同样出现了鼠疫大流行的黑死病,那一场瘟疫几乎要掉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了近2000万人,持续了足足近一个世纪。

    不知道多少赫赫有名的城市直接消失了在了地图上,不知道有多少的城堡、房屋成为了无主之物。

    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直接成为了孤儿,举目无亲。

    翻开欧洲的历史,那是一笔集中凝重、黑暗的一页,以至于欧洲的历史学家们都不愿意过多的去体积此时,因为那是至暗的时刻。

    不管你是传统的封建宗教势力,还是说是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新势力,无论是国王还是贫民,几乎都是公平的,是一样的。

    在这场横扫欧洲的瘟疫之中,众生平等,因为在当时,欧洲的医疗技术极其的落后且愚昧,根本就无法治疗鼠疫引起的黑死病。

    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在患者的身上放血,实行所谓的放血疗法,让患者死的更快一些。

    除此之外,当时几乎是没有任何像样的措施。

    根本就没有说像大明这边一样,将患者及时的送去隔离,同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对于死亡的人,那更是重视无比,打破传统的束缚,集中的进行火花除了,大大的减少了传染。

    所以大明这边可以在短短十天的时间内就控制住疫情,而欧洲这边,黑死病整整持续慢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其中最严重的时期有七年。

    整整七年的时间,从地中海的威尼斯、马赛到来索托、巴黎,再到北欧海盗的老巢,到东欧斯拉夫人的故乡。

    整整七年大爆发的期间,超过2000万人死亡,扫平了一个个城市,最恐怖的佛罗伦萨,超过八成的人口都被这场黑死病给彻底的席卷而走,以至于出现了大量的房屋无人居住的情况。

    “这真的是一个奇迹,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莫拉塔公爵一边看着窗外繁华起来的街道,一边心里面忍不住直感叹起来。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大明帝国这样的一个庞大的帝国,拥有2亿多人口的庞大的帝国,疆域广袤,城市众多,人口密集。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帝国,在本身就已经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旱灾的情况下,又出现了鼠疫。

    原本在莫拉塔公爵看来,大明可能就次要完蛋了,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

    结果呢,大明帝国这边紧急启动了全大明的应急防御措施,实行严格的管控政策和制度,停工、停课、停业,限制人员的往来和出现。

    同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在短短十天的时间内就控制住了,并且逐渐的恢复正常。

    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何等的让人难以置信。

    在这片东方的土地上,出现了这样的奇迹。

    至少在莫拉塔公爵看来,这绝对是一个奇迹,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通过报纸,莫拉塔公爵清楚的知道这一次的瘟疫席卷了大明几乎所有的北方地区城市,同时也是大大的影响了大明的南方城市,对海外的城市影响很小。

    整个大明大大小小的城市怕是有上百座遭遇了瘟疫的肆虐,然而现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已经开始逐步的恢复正常的秩序。

    “他们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官府,大明官府在这方面执行了最严格的措施,为此大明天子甚至于大开杀戒,将六部尚书毛纪为首的一大批不作为官员给杀了,以此来震慑天下的官员,让大家积极且努力的去执行防疫政策。”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莫拉塔公爵心里面不断的总结起来。

    来到东方这里,莫拉塔公爵学习了很多、很多的知识和内容,领略了华夏文化的精妙绝伦,同样也是为大明帝国的强大、富饶所深深的震撼,这一次也是为大明帝国的高效、强力和先进所深深的吃惊。

    面对黑死病这样的恐怖瘟疫,大明人仅仅是十天左右的时间就控制住了,拥有2亿人口的大明,在这一场瘟疫之中死亡的人数仅仅只有几万人,绝大多数的患者都得到了及时且有效的治疗。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严格的防控措施,大大的减少了瘟疫的传播,否则一旦超过了医疗系统的极限,死亡的人数就会暴增。

    “其次就是大明帝国有着极为完善的应对灾害的机制。”

    “在东方的这边神奇土地上,其实自古以来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为此历朝历代都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赈灾机制,其中的关键点就是在建立起粮食储备制度。”

    “大明朝廷在各地有几处重要的粮仓,里面储备了大量的粮食,这一次能够让老百姓安安心心的坐在家里面,那是因为有足够的粮食吃。”

    “大明北方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干旱,大量的农田完全绝收,但对于百姓的生活影响几乎是很小的。”

    “粮食价格的波动非常小,供应非常的充足,因为大明本身就有大量的粮食储备,有着应付灾害的机制。”

    “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欧洲去学习的,我们欧洲在面对灾害的时候,往往都缺少有效的机制来应对,也往往没有足够的粮食来保证老百姓的需求。”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大明便捷的交通,尽管说这一次的黑死病大流行和大明的发达交通系统有着很大的关系。”

    “但也正是因为有发达的交通系统,大明帝国可以从各地迅速的调集人力和物力到每一个地方。”

    “大明的火车已经形成了网络覆盖大明几乎每一个省份,还有发达的公路网络,火车、汽车、轮船,不仅仅陆上交通便捷,连海运和河运都非常的方便。”

    “这一点是欧洲地区所不具备的,目前欧洲连一条铁路都没有,也只有少数一些地方有着水泥修建起来的公路,并且汽车在欧洲这边是非常稀少的,只有有钱有势的人才能够买得起汽车。”

    “但是大明不同,大明的汽车数量非常庞大的,并且还有着大量运输用的大卡车,可以快速的运输各种各样的物资和商品,满足封控疫情的需求。”

    “真正让死亡率大大降低的,还是大明的医疗技术,大明帝国有着极为发达且完善的医疗技术和系统。”

    “这一切都还要归功于目前已经丁忧守孝的前内阁首辅刘晋,是他一手建立起大明医学院,斥巨资建立学校,培养医学人才的同时研究各种各样的医术和药物。”

    “在大明这里,已经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复杂手术,甚至于在20年前的时候就给他们的天子切除了坏死的肠痈。”

    “如此多年来的发展,大明医学技术发展极为的迅勐,其最直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新生儿的死亡率上面。”

    “在我们欧洲新生儿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超过4成的新生儿很快就夭折了,即便是贵族、皇室当中,新生儿的死亡率也同样居高不下。”

    “然而在大明帝国这边,以前的时候新生儿的死亡率同样非常高,但经过这20多年来的医学技术发展和不断的总结经验,设立产科,对相关的产婆、医生、大夫进行专业的培训和系统性的教育。”

    “大明新生儿的死亡率大大的降低,几乎是已经降低到了不到1%的比例,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点。”

    “当今大明帝国的太子殿下,他有近500个孩子,几乎全部都成活下来,这放在以前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要知道即便是皇室当中,新生儿和孩童的死亡率也是极高的。”

    (古代新生儿和孩童的夭折率奇高无比,康熙皇帝一生共有140多个孩子,超过一半都没有活过十五岁,最后活到成年的只有24个儿子,8个女儿,这还是皇帝家的情况,普通老百姓的情况只会更惨。)

    “这就是大明的医学发展的结果,在这一次的黑死病肆虐当中,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明人用自己先进且强大的医疗技术将大部分的人都给救活、治愈了,死亡率非常低,这也是秩序稳定的重要原因,因为大家知道,积极的进行配合,还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如果不配合的话,可能就会面临死亡。”

    “大明的医疗技术真的是非常值得我们好好的去学习,这是这些年来大明人口迅速暴增的重要原因,他们不仅仅建立起完善的医疗制度和体系,并且还通过报纸不断的普及医疗相关的一些知识和内容。”

    “原本在大明这边也存在着大量的愚昧落后无知的治疗办法,比如生吞泥鳅清理宿便的办法,还有婴儿啼哭用针刺耳垂等等。”

    “现在通过报纸的不断普及,人们逐渐的知道了很多的较为科学的办法,逐渐的摆脱愚昧和无知,这也大大的降低了大明的人死亡率。”

    “在我们欧洲,现在依然还盛兴着放血疗法,相信生病了通过放血就能够治愈,这一点在大明人来看是极其愚昧且无知的。”

    “根据大明人现在总结的医疗技术来看,血液是人体最为重要的东西,人一旦失血过多的话,会造成休克和死亡,并且失去血液会导致整个人各个方面的机能大大下降。”

    “为此大明这边还有专门的输血法,通过向病人输送健康的血液来维持生命的办法,而我们欧洲却是在盛兴着放血疗法,不知道有多少人没有死在疾病之下,反而是死在了放血所带来的休克和死亡。”

    莫拉塔公爵仔细的总结着。

    来到大明多年,在这里见识了大明的繁华,也是见识了大明的进步和发展,这让他感到无比的痛心和自卑。

    相比起大明来,自己的祖国西班牙帝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是极其的落后,且愚昧无知,到处都充斥着神的影响力。

    无论是在那个方面,西班牙和欧洲都远远无法和强大的大明帝国相比。

    这一次的疫情更是让莫拉塔公爵看到了双方之间巨大的差距,黑死病如果是发生在欧洲的话,根本就不可能说在短短十天的时间内就控制住。

    欧洲相比起大明来,还是太落后、太落后了。

    在各个方面都落后于大明,无论是经济、科技、文化,还是交通、医疗等等诸多方面,此时的欧洲和大明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可比性,全面的落后。

    这也是现在大明人为什么说欧洲是蛮夷的原因了,因为欧洲这边确实是在方方面面比如大明帝国。

    “大明人有着干净整洁的城市,整个庞大的城市有着数百万人,但却是看不到什么垃圾和污染,他们建立起完善的供水和排污系统,建立起清洁制度,让这里的城市干净无比,这也是这一次能够快速控制黑死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明人爱干净,喜欢喝热水,细菌和病毒的机会就很少了。”

    “另外大明帝国还建立起了完善的通讯系统,依靠无线电通讯技术,大明人可以很快就将大明天子的旨意传播到大明的每一个角落,这也是这一次能够快速稳定的原因.....”

    PS:儿子感冒发烧,今天带他去医院看病,耽误了一天的时间,所以更新迟了,今天就一章4000字大章了,换季了,大家要特别注意,多喝热水,现在去医院实在是麻烦的很。

第2056章,实干出人才啊

    乾清宫尚书房内。

    弘治皇帝正在看来自各地的奏疏,经过十天左右时间的严控措施,大明基本上的地方现在疫情都已经得到了控制,正在逐步的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鼠疫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一两天的时间就会爆发出来,长的也不会超过五天,所以十天的封锁时间,基本上都可以将疫情给完全控制住。

    “还好,及时听了刘晋的建议,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及时的将疫情给控制住,否则就绝对不是说就死几万人如此简单了。”

    弘治皇帝的心里面都忍不住庆幸起来,庆幸在第一时间内听取了刘晋的建议,果断的下达了最严格的封控措施,这才将疫情给控制住。

    否则哪怕是迟上一两天的时间,可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迟一天的时间,被感染的人数要呈几何倍数一般的暴增,一旦到了哪一步,那是真的很难、很难控制住了,并且对于大明的医疗体系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和负荷。

    恐怕真到了哪一步的话,死亡的人数可能就是几十万、几百万了,那对于大明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现在的大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正在迅勐发展,人口逐渐的向城市集中,城市化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规模。

    如果不是严格封控的话,这后果真的不堪设想,也幸亏是大明现在的医疗科技和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对细菌和病毒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也大大的降低了死亡率。

    但终归来说还是要得益于严格的封控措施,减少了扩散和传染,这才将这场疫情给控制住了。

    “刘晋的那份奏疏呢?”

    想到刘晋,弘治皇帝又泛起刘晋所上的那份奏疏,关于建立起完善的防御、防控机制的奏疏。

    “陛下,那份奏疏?”

    随身伺候的太监张忠连忙问道。

    “就是去年冬天的时候那份奏疏。”

    弘治皇帝连忙说道。

    “陛下,我这就让人找来。”

    张忠连忙明人去找,张忠是萧敬的干儿子,萧敬已经80多岁了,根本就干不动了,所以就推荐了张忠继续伺候弘治皇帝,这个张忠和孝敬差不多,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几个好太监之一。

    历史上他并没有什么名气,因为弘治皇帝死后朱厚照登基,这朱厚照重用刘瑾等人,闹的朝野动荡。

    很快,刘晋写的奏疏就找了出来,弘治皇帝再次仔细的看了起来。

    “原来刘晋早就预料到了,这大旱、大涝之后必有瘟疫,今年我大明北方遭遇前所未有的干旱,必然会有瘟疫肆虐。”

    “看来刘晋所说的还是非常有道理的,或许粮食什么我的大明现在已经是不缺了,但是如果出现瘟疫的话,那就不是粮食如此简单了,确实是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一旦出现各种灾害,及时的启动相关的预警预防机制,将损失降到最小。”

    再次仔细的看了一遍又一遍刘晋的奏疏,弘治皇帝也是不得不为刘晋的远见所折服。

    在去年冬天的时候,刘晋就已经预料到了今年可能会出现的事情。

    冬天的时候大寒,天气太过寒冷异常,接着就是今年干旱无比,北方地区遭遇百年难遇的大旱灾。

    大旱灾又导致了瘟疫的出现和肆虐,整个是连着来的,并不是单独来的,灾害具有关联系。

    “今年仅仅只是一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要是真的如同刘晋所说的,在小冰河期内可能出现连续性的几年都是干旱、气候异常、鼠疫、蝗虫等等灾害的话,那后果可就真的不敢想象了。”

    弘治皇帝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仔细的思索着,书桌上一堆的奏疏,弘治皇帝却无心去批阅,因为里面的这些奏疏大部分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奏疏。

    他很清楚,自己所要思考的东西是真正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着江山社稷。

    “这一次的疫情,那些实干派的官员一个个都表现的很不错,守旧派的这些官员却是一个个表现的都很不行。”

    “毛纪、梁储、蒋冕、汤沐、许铭....”

    很快,弘治皇帝又想起了这一次疫情的事情,各个地方官员和朝廷大臣的表现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表现好的,像河南布政使方永良、陕西布政使童瑞就表现的很不错,两地疫情最先蔓延,但也是最先控制住,目前也是最早解封,秩序井然。

    “实干出人才啊!”

    “以前的时候总是盯着朝野之中的这些官员看,这一个个是才华横溢、写的一手锦绣文章,然而在治理国家方面,朝廷的这些官员还是太缺乏经验了,面对这种突发的情况,毫无办法。”

    “往往还不重视,没有放在心上,这可是不行的。”

    “反倒是地方上的这些布政使、知府、知州等等,干的有声有色,各个方面都做的不错。”

    “或许以后朝廷的选人用人制度要改一改,这翰林院出来之后,必须要放到地方上去历练一番,如此一来才能够对地方有更多的了解,也才能够掌握大明最真实的情况。”

    “另外这一次,肯定是要进行一次大的变动。”

    弘治皇帝心里面不断的思索着。

    山东和南直隶这里砍了很多人的脑袋,但并不意味着其它省份就没有问题,只不过是疫情期间,弘治皇帝还需用这些官员来做事,所以暂时没有选择动他们而已。

    现在疫情逐渐的过去,弘治皇帝也是考虑着将一些尸位素餐、毫无作为的官员给换掉,有些官员在疫情期间那是直接躲到了山清水秀的乡下去躲避瘟疫了。

    这样的官员留着有什么用,大事指望不上,小事办不好,除了会熘须拍马、写一手好文章之外,根本就没有任何用。

    留着他们,将来要是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到时候就会又是另外一个毛纪了。

    想到毛纪,弘治皇帝就更气了。

    都已经什么时候了,自己三令五申,要求各地严格执行防控措施,可是这个毛纪呢,对于自己管辖负责的山东和南直隶,那几乎是不管不顾,估计着问都没有问几下。

    还收银子,全然不顾下面老百姓的死活,即便是已经砍了他的脑袋了,弘治皇帝都觉得还不解气。

    “来人,召内阁大臣、六部尚书前来议事!”

    .....

    此时,内阁办公的文渊阁这里,吏部尚书蒋冕正在和内阁的韩文、杨一清、杨廷和商量着新的人事任命。

    吏部尚书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号称天官,三品以下的官员,吏部尚书都是可以直接任免,三品以上的官员则是由吏部尚书推荐、然后内阁审核,最终由天子来顶多。

    可以说在明朝吏部尚书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几乎决定了绝大部分官员的任命、升迁、调动等等,被称之为天官。

    “这一次疫情波动很大,各地方官府衙门也是出现了不少的空缺,尤其是山东和南直隶两地,有诸多重要位置空缺下来。”

    “这是我拟定的一份调动、升迁名单,请三位过目。”

    蒋冕将一份名单递送上来,作为吏部尚书,这是他的职责,同样也是他的权力,山东和南直隶两省可不是一般的省份。

    这是属于大明本土的最为重要的十三省当中的两个,份量上比起海外、关外的省份都要更重。

    而且一直以来,大家也是默认了本土省份比海外、关外省份更为重要的一个规则,比如如果从黑土省平级调回本土的山东省,那其实就是等于是升迁了小半级。

    如果从山东省调到黑土省去,那就意味着是被贬了,海外省份不如本土省份,这已经是大明官场的一个潜规则了,就如同京官要比地方官更好一样。

    没办法,大明的疆土辽阔,省份多了很多个,南洋都有五省,黄金洲这边有南北黄金洲两省,还有澳洲、辽东、西域、西北、中亚、河中、南云、黑土等省份,此外还有欧洲的香港、地中海的西海等海外直属大明的殖民地等等。

    这海外、关外的省份,有些虽然地域广袤,但是人口少、经济总量不行,这地位自然而然是不如本土的十三省了。

    尤其是像山东和南直隶这样的省份,那都是大明最为重要的身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税赋重地,一向也都是朝廷最为重视的省份。

    如果从海外调回到山东或者是南直隶来,那就是等于升迁了。

    韩文接过蒋冕拟定的名单,仔细的看了起来,这一看就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因为这份名单上,大部分升迁的官员都是属于守旧派的官员,实干派的官员可没几个。

    尤其是最为关键的几个位置,像毛纪空出来的工部尚书位置、汤沐空出来的山东布政使、许铭空出来的南直隶布政使以及相关位置调动之后产生的变动等等,这里面几乎都是守旧派的官员给占据了,实干派的竟然没捞到几个。

第2057章,死的说成活的

    “蒋公,这份名单是否有些不妥?”

    韩文想了想说道。

    作为内阁首辅,韩文手中的权力也是非常大的,吏部这边的拟定的名单,如果自己不同意的话,那几乎是不可能通过的。

    “有何不妥?”

    蒋冕一听便笑着说道。

    其实心里面也是清楚的很,这一次提拔的大部分都是守旧派的官员,这肯定是会引起实干派官员的强烈不满。

    但是没办法,这一次的疫情,守旧派一方也是损失惨重,毛纪、许铭、汤沐等人都被砍脑袋了,南直隶和山东作为守旧派的大本营也是损失惨重,按察使、俭事、知府、知州什么几乎倒下了一大片。

    另外南直隶这边的不少士绅家族因为牵连进这一次的事情而损失惨重,被夷三族,几乎是让很多地方的书香门第直接给灭掉了。

    谁让这些人和奸商勾结在一起,哄抬粮价,大发国难财啊。

    都已经什么年代了,天子早已经不是以前的天子了,以前的时候对厂卫的力量不重视,所以大臣们说什么是什么,天子基本上都不知道,被忽悠瘸了。

    可是现在呢,这20多年来,天子对厂卫无比重视,每年拨款的经费都越来越多,厂卫的探子早已经深入大明各地,各个领域和文武百官之家,再加上还有电报。

    这让天子随时都可以掌握各地以及官员们的一举一动,还官商勾结在一起哄抬粮价,这不是找死嘛。

    这些人被杀,导致了守旧派实力损失惨重,这自然而然是要提拔起其他人来顶替上来,尤其是重要的位置上,还必须要用守旧派的人。

    所以蒋冕也知道这个名单不妥,但依然还是要提上去。

    “这份名单上调任南直隶布政使的张琏,原先是山西按察使,根据这一次的疫情情况来看,其表现一般,甚至于可以说糟糕来形容,这升迁到南直隶当布政使是否不妥?”

    “还有这个胡锭,起原先是浙江按察使,根据以往的考核数据来看,他表现都极为一般,比他好的人很多,他直接升迁的话,恐怕天下人难以信服。”

    韩文一连指出了名单上的两人,张琏和胡锭都是守旧派的官员,表现嘛自然是很一般,按照以前刘晋所制定的官员考核制度来说,他们别说升迁了,搞不好还要直接被贬。

    但是现在守旧派当道,不仅仅没有被贬,现在竟然还要升迁了,这等于是让刘晋以前建立起来的官员考核制度变成一纸空文了。

    这表现优异的得不到升迁,表现差的反而可以升迁,这岂能让其他人心服口服?

    这以后大家就又会回到以前的样子,干得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要会塞银子、拉关系,只要银子塞的多,关系拉得好就可以平步青云,至于老百姓的死活,貌似就不重要了。

    “韩公此言差矣。”

    “我觉得这份名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杨廷和开口说道:“张琏虽然说这次的疫情表现一般,但山西的疫情还是控制下来了,其也是功不可没的,应该擢升。”

    “胡锭虽然以往的考核比较一般,但是才华横溢,颇有学问,朝廷应该是任人唯才,而不是看冰冷冷的数据表格,更何况,这数据表格也不一定就真的准确,谁知道会不会有谎报的。”

    “再者,各省的情况略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候也是分开来看的。”

    “是啊,韩公。”

    “杨公所言有理,胡锭和张琏都是非常优秀的官员,理应升迁。”

    蒋冕也是跟着点头说道。

    “我看啊,此事还是交给天子来定夺吧。”

    杨一清皱着眉头,他其实算是守旧派的人,但又比较欣赏实干派的,因为知道实干派的官员才能够干出成绩了,而大明有时候就是需要实干派的官员。

    守旧派的这些官员嘴巴是很难说,笔杆子也厉害,可就是干不出什么实事来。

    “杨公所言有理!”

    蒋冕一听,也是表示了支持。

    其实自古以来这种关系着重大人事任免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看站队,看关系的远近,很难说真正按照才华和能力来决定。

    你任命了有才华有能力但是和你不对付的人,那也是给自己竖立死敌。

    这如果让天子来定夺的话,天子往往根本就没有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这些官员,在天子的眼中,这份名单仅仅只是一些名字而已,并没有具体的印象。

    除了少数一些官员在天子这里有印象之外,大部分都是没有什么印象的。

    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那些当官都喜欢在天子面前露脸的缘故,也是京官能够得到重用的原因。

    因为天天在天子面前露脸,这天子自然而然也就熟悉了、记住了,如果有才华的话,很容易就能够得到重用。

    故而很多地方的官员为了刷存在感,总是不停地给天子写奏疏,今天请安,明天问好,后天说要上贡地方特产,大后天又来汇报下自己管辖的地方出了什么小事或者趣事之类的。

    总之就是要刷存在感,让天子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的人,这以后说不定就有机会飞升了。

    历史上和珅为什么能够起来,还不是因为在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才华,让天子觉得这个人有才,接着就给了机会表现。

    和珅这个人呢是真的的有才能的人,而且关键是会办事,所以从哪以后也是平步青云,位极人臣。

    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古代的官员天天上奏疏给天子请安,这里面也是充满了智慧和目的的。

    天子安不安的不重要,重要是让天子记住你。

    韩文看看几人,心里面默不作声,既然你们要这样做,那就随你们,当这一次,恐怕天子不会是那么好忽悠的。

    这一次实干派官员的表现很不错,很亮眼,但却是没有几个得到升迁的,到时候天子肯定是会问一问的。

    想到这里,韩文也就不再发话,以退为进,等着在天子的面前来好好的说一说。

    这时刚好有小黄门来请大家去尚书房议事。

    尚书房内,弘治皇帝看看眼前的大臣,刘晋和王守仁都不在,这让弘治皇帝觉得有些无力,有他们两个在的话,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够处理的漂漂亮亮,自己很少烦恼的时候。

    众人先是商量了一下当前逐步恢复社会秩序的事情,要求从产量大声调集粮食到各地,继续稳定粮食供应,补充粮仓粮食储备的事情。

    接着就是商量起各地空缺职务安排的事情。

    “陛下,这是臣拟定的升迁、调动名单,请陛下过目。”

    蒋冕将拟好的名单递送上去。

    弘治皇帝拿起名单仔细的看了起来,找来找去竟然没有发现几个熟悉的名字,像童瑞、方永良竟然没有在这一次的升迁名单上,获得升迁的都是一些自己没听说过名字的官员。

    还有这个接替毛纪的人是原先的原先的礼部左侍郎杨廉,这让弘治皇帝很不满意,毛纪掌管礼部,负责山东和南直隶两省,这礼部的其它官员也是对应划分责任的,杨廉无论如何也是不该升迁的,能够不被贬就不错了,毕竟毛纪都掉脑袋了。

    “这方面为何没有童瑞、方永良的名字?”

    “还有这礼部左侍郎杨廉,朕还没有问罪呢,他竟然还要升礼部尚书?”

    弘治皇帝皱着眉头问道。

    “陛下,童瑞主管河南期间,这河南最先出现鼠疫,臣以为其难道责任,但其后表现不错,能够将功补过,故而不以调动。”

    “方永良虽然这一次的疫情期间表现不错,陕西很快就控制住疫情,但臣收到消息说方永良防控过于严苛,不近人情,多有重用酷吏,对百姓过于严苛之举。”

    蒋冕也是连忙回道。

    “至于杨廉,其资历已经足够升迁。”

    其实这种事情嘛,随随便便找个借口就可以了,好的也能够说成坏的,坏的也能够说成好的,就看天子会不会听了,能够甄别出来了。

    “是嘛!”

    弘治皇帝不可否置的笑了笑。

    随即说道:“这件事情先暂时放一放,朕好好的考虑一番。”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蒋冕、杨廷和、梁储等守旧派的官员顿时就心里面咯噔一下,这天子竟然说要好好的考虑一番,这里面的意思可就大了。

    这是对这份名单很不满意,回头制定会让厂卫的人好好的去查一查,到时候肯定也就能够知道这里面的问题了。

    这一次,守旧派怕是真的难了,不仅仅损失惨重,这说不定就要丢掉很多重要的位置,更有可能还会牵连到他们这些守旧派的大老了。

    要知道这份名单上的很多人可都是他们的门生故吏,也都是有着各种各样关系的。

    “陛下圣明!”

    韩文、钟藩、李昆等人一听,顿时心里面就笑了起来,连忙齐声的说道,这下子估计有好戏看了。

    这一次,肯定是要好好的打击下守旧派的力量了。

    PS:求票票,各种求~~

第2058章,以后都必须去地方历练

    乾清宫尚书房内。

    大臣都已经离开了,弘治皇帝拿着蒋冕拟出来的名单,陷入了沉思。

    尽管对名单上的人名并不熟悉,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印象,但其中有几个点弘治皇帝还是记得清清楚楚的。

    首先就是礼部侍郎杨廉,礼部尚书毛纪都被砍了脑袋,这礼部其他官员弘治皇帝本来就准备好好的换一换。

    尤其是这左右侍郎,山东和南直隶两省在疫情期间的事情,他们也难逃其责,毛纪被砍脑袋,他们至少也是要掉乌纱帽的。

    现在竟然还升迁了,杨廉还要当尚书,这让弘治皇帝是极其不满的。

    其次就是这一次做的极为不错的童瑞、方永良两人,这两个布政使弘治皇帝是有印象的,不仅仅是这一次的疫情防控做的不错,在以往的时候,陕西和河南两省的发展也是极为迅速,像长安和开封都已经成为了极为重要的大城市。

    人口超过百万,工业发展、农业发展也是极为迅勐,各个方面都做的极为不错。

    虽然说疫情是最先出现在河南,但这种东西和人关系不大,就好像地震一样,它并不是人为的,也不是人所能决定的。

    蒋冕这边直接一口功过相抵就否定了童瑞的功劳,这显然是非常片面的。

    “张忠,将这份名单上所有人的资料以及以往的考核情况等送过来。”

    想清楚了这些,弘治皇帝立即下旨道。

    “是~”

    一旁伺候的张忠连忙恭敬的回道,随即也是命人去做此事。

    弘治皇帝缓缓的起身,来到落地窗旁边,看着外面的景色,此时已经开始入秋了,然而大明北方依然还是没有下什么雨,整整干旱了一年。

    这才出现了鼠疫,蔓延至各地,导致了几万人的死亡,至于经济损失,这个根本就无法去统计了,这个月朝廷能够收到的税银肯定是要比以往少很多的。

    “朝堂上的这些大臣,尤其是重臣,基本上都是走科举考试、翰林院这条道路出来的,一个个虽然有学识,有才华,笔杆子厉害。”

    “然而在执政方面却是非常的缺乏经验,也缺乏对大明各个地方和底层的了解,如此大的疫情,很多朝堂官员竟然还不重视,不以为然。”

    “在面对重大的问题和事务的时候,这些大臣往往又都没有什么用,拿不出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出来,所用之法、所提之建议不过是以往历朝历代的办法而已,很少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提出切实有用的策略出来。”

    “而且长期这样下去,这守旧派的官员将始终把持着朝堂的话语权,实干派的官员却是难以升迁。”

    “就像这一次一样,明明表现出众,却是得不到升迁,守旧派的官员明明碌碌无为、尸位素餐,然而却是可以平步青云,长此以往的话,这大明又会恢复到以前,没有人干实事,都是一群攀关系、塞银子、只会写文章的官员。”

    “长此以往,我大明堪忧啊!”

    身为天子,弘治皇帝需用思考的东西不仅仅是只是眼前的这一次人事变动,仅仅一次的人事变动并不能决定什么,也影响不了大局。

    弘治皇帝需要考虑的是朝廷的用人制度,因为这关系到以后的长远发展和问题。

    “或许应该向新学的学子开一条路出来,有竞争才有压力,只是这恐怕会遭到朝堂之上所有大臣的反对。”

    弘治皇帝想到这里就皱起了眉头。

    天子也并不是真的一言九鼎,很多时候大臣们也能够驳回天子的旨意,尤其是在这种事情上,这些大臣们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现在现在的选官制度就是科举考试,只有考上了举人才有做官的资格,考上了进士才有做大官的可能。

    也只有进了翰林院在里面修书、编书了,才有机会成为朝廷的柱石,位极人臣。

    “翰林院里面的翰林下放的地方去历练一番,得到锻炼的时候,也是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大明各个地方的情况,百姓的生活,而不是只待在翰林院里面修书、编书。”

    “以前的那些历史,修的再好、编的再好又如何?”

    “于国家江山社稷并无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国家需要的是实干派的官员,能够真正做事,解决问题的能臣干吏。”

    想清楚了这些,弘治皇帝心中便已经有了决定。

    仅仅只是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张忠这边就将名单上所有官员的情况送到了弘治皇帝书桌。

    厂卫的效率极高,尤其是有了电报之后,对于地方官员的情况也是可以很快就知道,因为厂卫的力量遍及大明乃至全球各地,在封疆大吏、朝廷百官之中也是有厂卫的,平时就有专门的收集相关方面的信息和情报。

    并且在厂卫之中还有一个专门的部分专门来分析收集上来的各种情报,进而推断出一些事情来,如果是关系重大的事情,则是会第一时间内上报上去。

    比如像某地驻军的变动,这是否有天子和五军都督府的命令,如果没有,出现异常的变动,那就要第一时间内上报。

    不仅仅有分析部门,还有专门的建档处,对各种各样的人专门设立档桉,并且对其的一些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

    想要查谁,几乎是分分钟的事情,能够迅速的调查清楚。

    “哼!”

    “这个杨廉果然也是收了汤沐、许铭的银子,毛纪被砍脑袋了,你还要升官?”

    “还有这个张琏,在山西疫情期间竟然躲到五台山去了,怕死的很,放任疫情的事情不管不顾,现在竟然也要升迁。”

    “这个胡锭每次的考核都不行,典型的一个碌碌无为、尸位素餐的官员,但他和蒋冕是同乡的关系,每年胡锭都少不了给蒋冕送冰敬、炭敬什么的。”

    弘治皇帝越看是越生气了,这堂堂大明吏部尚书,这选拔官员的时候竟然如此胡来,根本就不是选贤举能,而是看谁和自己关系好,看谁有没有给自己送银子。

    “我看他这个吏部尚书是做到头了,该回家养老了。”

    弘治皇帝将蒋冕提交上来的奏疏重重的往地上一扔,显得非常生气。

    这以前刘晋当吏部尚书的时候,选贤举能,为朝廷也是选拔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官员,像王守仁、韩文、钟藩、李昆、童瑞、方永良等能臣几乎都是刘晋一手选拔上来的。

    公平公正的官员考核制度下,实干出人才,这干得好不好用数据来说话,税收增长了多少,人口增长了多少,道路、桥梁修了多少,这些才能够反应一个地方官员的真实作为情况,这选上来的官员至少不会太少。

    以前王守仁在南直隶起初就是抓税务,将原本一毛都难收到的南直隶变成了如今大明的税赋重地。

    钟藩以前是地方的布政使,表现优异,逐步得到了重用,这一步步的提拔上来,现在当了尚书。

    类似于这样的情况很多,尤其是在地方的官员上,刘晋主政时选拔大量的能臣干吏,这也是这一次大明能够迅速控制住疫情的重要原因。

    因为在大明各地都有大量官员考核制度下成长、提拔起来的官员,那些靠着嘴巴子、笔杆子和关系的传统守旧派官员在这样的制度下是很难竞争过这些实干派官员的。

    没有那些能臣干吏,这疫情怎么可能控制的住?

    就靠那些守旧派的官员?

    一个个不是怕死的躲避瘟疫去了,就是吓的半死,手足无措,更有少数一些还和奸商勾结,大发国难财的。

    “必须要将翰林院的那些翰林都送到地方去锻炼、锻炼,光会修书有个屁用,一个个就知道拉关系,什么同门、同乡、同期、同年的。”

    弘治皇帝真是越想越气,这治国果然还是要用对人,用对人了,自己都可以少操心很多,气都可以少气一些,都可以活的更久一些。

    翌日,早朝。

    “陛下,山东、南直隶来电,两省疫情已经完全控制住,请求予以解封,逐步恢复社会秩序。”

    有大臣站出来奏报道。

    山东和南直隶因为那档子事情,疫情算是做的最差的了,但砍了一批脑袋之后,总归是有人怕死,再加上选拔了能臣干吏过去统一指挥,这疫情算是控制下来了,现在也可以逐渐的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了。

    “嗯~”

    弘治皇帝满意的点点头,还是要靠实干派的人过去才行啊,指望守旧派的那些官老爷,估计着现在都还在发国难财吧。

    “今天呢,朕也有件事情和大家商量、商量,大家一起说说。”

    弘治皇帝见大臣们讲完了事情,也是缓缓的开口,准备聊聊将翰林院官员下放到地方去历练、历练的事情。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众人顿时就来精神了,一个个竖起耳朵听起来。

    弘治皇帝很少在朝堂之上自己提什么事情,都是大臣们说事情,然后大家来讨论的,这非常难得弘治皇帝有事情要和大家商量。

第2059章,回家养老去

    “此次疫情波及甚广,几乎蔓延我大明北方各省,南方也有部分地区波及,关外数省也未能幸免。”

    “幸赖上天庇佑,群臣尽心尽责,我大明百姓积极配合,故而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和死亡的人数。”

    弘治皇帝站起身来,走下阶梯,一边走也是一边缓缓的说道。

    群臣听着,一个个都皱起眉头来。

    熟悉朝廷官场规则的人都知道,这一开始说好的,那基本上后面都会来转折,这要是一开始说坏的,这后面基本上都是好事。

    果然,弘治皇帝的话锋一转。

    “然而,这一次的疫情也是让我们看出了很多的问题。”

    “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朝堂之上的大臣对于大明各个地方的情况掌握的比较少,同时也缺乏历练,面对重大问题的时候,应急能力不行。”

    弘治皇帝的话让众多大臣顿感不妙。

    天子这是对大家疫情期间的表现很不满意啊,这疫情爆发的时候,大家当时也确实是慌了,有不少人甚至于告病准备回老家去休养躲避的。

    在刘晋提出严格管控、封控的办法出来之后,这朝堂之上的很多官员甚至于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并且觉得这个办法很不可思议,一个个大城市全面停工、停业、停课的,这损失多大,影响多大。

    还要让老百姓都待在家里面不出门,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总的来说,大家的表现弘治皇帝看在眼中,显然他并不满意。

    “所以,朕觉得这以后啊,翰林院的翰林们呢,还是要到地方去历练、历练,锻炼一番,能够更清楚的知晓我大明的情况,也能够看得出来到底是不是有真才实学,是否真的适合治国安邦。”

    “仅仅只是在翰林院里面修书、编书的,这根本就没有什么治国安邦的经验,空谈误国,于国毫无作用。”

    弘治皇帝的话,顿时就让群臣们炸开锅了。

    尤其是翰林院的翰林们,一个个都不干了。

    这翰林院作为大明的高级人才储备池,日子不要太舒服了,在里面舒舒服服的修书编书的待几年,出来就可以得到重用,平步青云的。

    而且这待在京城,留在天子的身边,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机会的话,升迁就快多了。

    可是这要是去地方的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仅仅要辛辛苦苦的去干出一番成绩出来,而且远离了天子和权力中心,这想要升迁的话,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了。

    “陛下,万万不可啊!”

    “这翰林院作为我大明最为重要的选才选能之地,其制度早已经形成并且确定下来。”

    “岂能轻易的改变?”

    有大臣站出来反对道。

    “是啊,陛下~”

    “在翰林院修书编书,能够知晓以往历朝历代的历史,从中总结出得失来,这不比去地方历练更强吗?”

    有翰林院的翰林说道。

    “陛下,翰林院的翰林都是读书人当中最为优秀、杰出之辈,所以才留在京城以待重用,这直接下放到地方去的话,岂不是和三甲进士一般了?”

    有翰林显得非常气愤的说道。

    想想自己寒窗苦读多少年,这好不容易在科举考试之中排名靠前进了翰林院里面,就等着出来之后平步青云了。

    现在竟然要和那些三甲同进士出身的人一起到地方去历练,这实在是让无法接受。

    “是啊,陛下,这祖制,是大明的江山国本,岂能轻易改动!”

    “陛下,历练固然重要,在京城同样也是可以得到历练的。”

    “陛下,万万不可啊!”

    群臣们齐声的反对,齐声能够站在这朝堂之上的官员,这基本上都是从翰林院里面出来的,都在里面喝过茶、看过报纸,过过舒服小日子的。

    去地方,谁愿意啊,现在很多地方连电都没有呢,晚上的时候干活都不方便呢。

    弘治皇帝扫视一圈,群臣顿时就纷纷闭嘴,变的鸦雀无声。

    因为大家从弘治皇帝眼神看到了冰冷的杀意,这是一向温文尔雅的弘治皇帝身上所看不到的。

    “韩文,你说说~”

    弘治皇帝回到自己的龙椅上问道。

    “陛下,臣以为去地方历练、历练也是好事,锻炼下才能够知道我大明地方的真实情况,也可以看出来这个官员是否只会纸上谈兵还是说有真的有本事、有才能。”

    韩文想了想说道。

    这对于实干派来说,那是好事啊,实干派的人讲究实干,这表现自然是要更好,守旧派的这些人,嘴巴是厉害,但很多时候往往都是只会纸上谈兵、空口泛谈。

    “陛下臣也以为将翰林院的官员下放到地方去历练一番也是好的。”

    “不过起步点可以高一些,比如先管理一州、一府之地,看看其能否做出什么成绩来,就可以看得出这个官员是否真的有真才实学,是能臣,能够真正为陛下分忧。”

    钟藩也是站出来说道。

    “陛下,臣以为不妥!”

    这时,蒋冕站出来说道:“我大明现有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这时太祖皇帝定下来的,是祖制,不可更改!”

    “其次翰林院修书编书也一样可以看出是否有真才实学,并不会比下放到地方去历练差。”

    “现有的官员考核制度,往往以数据说话,却是忽略了官员的才华,很多官员往往才华不行,写的奏疏都直白无比,翰林院的翰林则不同,一个个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妙笔生花,岂能一概而论。”

    弘治皇帝看着蒋冕,等他说完之后,想了想说道:“朕记得你现在好像已经七十有三了吧?”

    “而且你身体还经常不好,还多次请辞回乡颐养天年。”

    听到弘治皇帝话,蒋冕顿时就微微一愣,整个人微微有些眩晕。

    他太清楚弘治皇帝这话的意思了,这是对自己极其的不满,让自己早点滚蛋的委婉说法了,要知道以往有大臣想要回家乡颐养天年,弘治皇帝都是会再三挽留的。

    刘健当初都八十岁了,想要回家养老,弘治皇帝都一直不允,自己也因为身体的原因向弘治皇帝请辞过几次,但都被驳回了。

    现在提自己的年龄,还说自己身体不好,这不是叫自己滚蛋是什么。

    想到这里,蒋冕顿时心如死灰,这当了一辈子的官了,做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

    这权力的滋味真的是很不错,天下的官员都要求着自己,对自己毕恭毕敬的,哪里能够舍得放下来。

    现在被弘治皇帝喊着早点滚蛋了,这意味着不想回家养老都不行了。

    “陛下,臣确实是年事已高、身体又不行,恐怕无法再为陛下您分忧了!”

    蒋冕回过神来,也是直接干脆的说道。

    天子都不喜欢自己了,还留着也是没有任何的意思了,能够体面的回家养老,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嗯,既然你都这样说了,朕准了!”

    弘治皇帝点点头批准了。

    “臣谢陛下隆恩!”

    蒋冕恭敬的谢恩。

    内心里其实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现在就回家去养老的,但是没办法,不愿意也要回去养老。

    群臣看着这一幕,弘治皇帝好好的直接就让蒋冕滚蛋了,这肯定是有原因的,不单单是因为蒋冕反对弘治皇帝要将翰林们放到地方去历练的事情。

    弘治皇帝看了看蒋冕,给他体面的回家养老,这已经是很仁慈了,他如果不识趣的话,弘治皇帝还准备将他的一些事情给拿出来说说。

    既然他如此识趣,弘治皇帝也给他体面。

    “杨廉,你说说此事。”

    弘治皇帝将目光看向礼部侍郎杨廉。

    “臣,臣以为陛下您所言有理,翰林们是应该到地方去多历练、历练。”

    杨廉一听,顿时就直冒冷汗,后背发凉。

    弘治皇帝在这个时候点自己的名字,这可不是好事啊,肯定是知道了一些东西,想到了毛纪,他就更害怕了。

    原本是要反对的,但马上就改口了。

    “是啊,要多到地方去历练、历练,否则哪里知道百姓的疾苦,疫情期间已经很难了,但还是有人官商勾结的大发国难财,更是有人包庇着这些人。”

    “杨廉,你说是不是?”

    弘治皇帝看着杨廉,冷冷的说道。

    “臣.....臣,臣知罪,臣知罪,请陛下饶臣一命!”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杨廉一下子就跪下来,自己的事情发了,毛纪被砍了脑袋,自己这脑袋还不知道能不能保得住呢。

    “哼!”

    “知罪,知道自己有罪就好。”

    “自己也回家养老去吧。”

    弘治冷哼一声,深吸一口气,想了想最终还是放过这个杨廉一马,杀一个毛纪也是当时为了震慑天下百官的需要。

    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弘治皇帝还是宽厚仁慈的,蒋冕也好、杨廉也罢,都是朝廷重臣,还是让他们有个善终吧。

    “谢陛下隆恩,谢陛下隆恩!”

    杨廉顿时就连连磕头致谢。

    至于群臣,一个个都面无表情起来,弘治皇帝如此雷厉风行的手段,这事情是定了。

    PS:求票票~

第2060章,实干才有前途

    “杨一清,你说说。”

    弘治皇帝接连让两个朝廷重臣滚蛋回家养老去,也是让朝野上下的官员一个个都心惊胆战起来。

    当官不容易啊,尤其是在大明朝想要当官只能够考科举,这很多大臣都是在三四十岁的时候才考上的,这头顶上的乌纱帽来之不易,谁都不想就这样轻易的丢了。

    其实下去历练、历练也好,不就是走个过程嘛,反正大家其实都已经默认了现在的规矩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无非就是去地方历练一番,走个过程,该升职还是要升职的,不管如何,都是要比其他官员要更快很多的。

    没必要为了这个事情跟弘治皇帝死杠,这弘治皇帝难得提一件事情,也不是什么特别过分的事情。

    不就是改下翰林们以后的发展道路嘛,总归来说,这大明朝廷的重臣以后还是出自他们这些翰林院的翰林。

    “陛下所言有理!”

    “这一次的疫情确实是暴露了很多的问题,适当的去历练也是好的,多知晓百姓疾苦,对于官员来说也是好事。”

    “更何况连太子都是从知县、知府、布政使一步步的在历练,大家也都该学习、学习。”

    杨一清自然是聪明人。

    “嗯!”

    “说得好,太子原先是什么样的,大家相比也都知道。”

    “但是现在太子经过了历练,已经成熟了很多,翰林院的翰林们,作为我们大明的重要储备人才,自然也是要多加历练,不仅仅要有才华,而且还要有治国安邦之能力才行。”

    弘治皇帝笑着点点头,然后看了看杨廷和说道:“杨廷和,你说说看。”

    “陛下和诸公所言有理。”

    “臣也以为应该进行历练,知晓地方的情况,体察百姓的疾苦。”

    杨廷和心里面一千万个反对,但是嘴上却是不能反对。

    他熬了十多年前才重新来到朝堂,得到了天子的重用,他可不想就这样回家养老啊。

    所以即便是不支持,但也要表示支持。

    他的心里面很清楚守旧派的大本营就是翰林院,这些翰林们不需要什么太多的考核,升迁都是可以非常快速的。

    可是一旦下放到地方去历练的话,他们就要和地方的官员一样参与考核了,每年的税收增长情况、人口增长情况、道路修建了多少等等。

    这些都硬性的指标,如果想要升迁那就必须要干出一些业绩来,这自然而然的也就慢慢的变成了实干派的人了。

    这对于守旧派来说,肯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了。

    但天子的意思就是这样,他也没有办法,更何况群臣们还不是一条心,还有实干派的官员在支持,没办法说像以前一样,群臣齐声反对,纵然是天子也要收回自己的旨意。

    “嗯,那此事就这样定了。”

    “从今以后,翰林院的翰林都必须要去地方进行历练,只有表现优异者才可以成为朝廷重臣。”

    弘治皇帝满意的点点头,随即扫视一圈将此事给定下来。

    群臣有人反对也没有用,朝中的主要大臣都没有意见,少数人有意见也是毫无作用的,惹毛了,直接让你回家养老去。

    “现在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礼部左侍郎、山东布政使、南直隶布政使等诸多重要的职务都已经空缺出来,必须尽快补上才行。”

    “韩文~”

    弘治皇帝看着群臣,想了想又说道。

    “臣在!”

    听到弘治皇帝喊自己,韩文连忙站立出来。

    “现在吏部尚书的位置空着,暂时由你来兼任,这一次就由你来拟定相关的人选名单。”

    “臣遵旨!”

    韩文一听,连忙恭敬的领命了。

    “退朝!”

    随即弘治皇帝大手一挥,也是懒得在这里浪费时间了,直接退朝闪人。

    群臣见弘治皇帝离开,这才缓缓的推出金銮殿,一个个面色凝重,皱着眉头。

    等出了金銮殿之后,有很多的大臣都纷纷的赶紧去巴结起韩文来。

    当然,韩文本身就是内阁首辅,平时就有很多的大臣巴结,但现在巴结的人更多了一些。

    因为这一次的人事变动非常大,空出了几个重要的关键性位置。

    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礼部左侍郎这三个位置可都是尚书侍郎的位置,尤为关键和重要,一旦可以做到尚书侍郎的位置上面,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有很多人都去巴结着韩文,想要让韩文帮忙把自己给推到这个位置上面去。

    此外,山东布政使和南直隶布政使,以及两省的按察使、俭事、知府、知州等位置,也是空出了一大把。

    这以后翰林院的翰林们又都要到地方去历练了,这两省可都是好地方啊,都是大明本土的身份,并且还都是富庶、平原之地,很容易都干出业绩来的。

    可比黄金洲、澳洲、黑土省这些地方好太多、太多了,能够到这些地方去历练的话,那也是很不错的。

    所以也是有一大批的翰林们围着韩文在哪里巴结着,希望韩文能够赏识自己,派自己到这些地方去历练。

    “真是一群墙头草!”

    梁储看着那些围着韩文转的翰林们,都忍不住鄙视道。

    “都不容易啊,几十载寒窗苦读才中了进士,进了翰林,这自然是希望能够步步高升,位极人臣了。”

    “现在制度改了,风骨也就丢了。”

    杨廷和笑了笑感叹道。

    以前翰林院的翰林,那可以说是大明最牛的存在了,天大地大,翰林院的翰林们最大,连天子都不怕,也都干顶撞,恨不得喷天子一脸唾沫,这样才显得自己铁骨铮铮。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没办法吐天子一脸唾沫不说,这以后还要看着吏部的脸色了,想要升迁可没以前那么容易了。

    “杨公,你还笑得出来。”

    “这以后我们守旧派怕是要势力大减了,这实干派又要压过我们了。”

    梁储无奈的摇摇头,这个杨廷和,这个时候竟然还笑得出来。

    “这样其实也挺好的。”

    “国家大事也不能真的由一群只会写文章的人来决定,有时候也还是需用那么一些人去做一些实事的,否则我大明也不会有今日之强盛局面了。”

    杨廷和笑了笑说道。

    梁储听着他的话,再看看他一眼,这杨廷和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另外一边,众多的翰林们聚在一起,一个个愁眉苦脸的讨论着以后下地方历练的事情。

    “这每一个地方都是不一样的,在我们大明本土的十三省,这自然是更容易干出业绩的,以同样的修路来说。”

    “这北直隶和贵州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北直隶要修条水泥公路是很简单的事情,都是一马平川的,修起来简单、资金也少,关键是北直隶这边富庶,随随便便都能够筹集到足够的银两来修路。”

    “但是在贵州就不一样了,贵州这边道路崎区,山地险要,修建道路就非常的难,而且耗费的资金还非常巨大,很难筹集到足够的银两,只能够靠朝廷的拨款。”

    “所以啊,这去地方历练的话,最好的自然是还是本土附属的省份。”

    “听说去河中、黑土、南云、西域这些省份也是很不错的,这些身份的人口增长非常快速,这一块可以拿不错的业绩。”

    “唉,这好好的,我等清贵的翰林竟然要去地方历练,我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去了地方要做些什么呢。”

    “其实也就是那样,无非就是要抓税收、人口和基建这三块,多收税、多鼓励生育、多修路和水库什么的就不会错了。”

    “那个童瑞知道吧?”

    “知道,河南布政使嘛。”

    “他就是靠着修河提干出业绩,河南境内的黄河两岸都让给全修了新的河提,这一次北方干旱,他有趁机去清理黄河河道的淤泥、河沙,直接将黄河的河道都给挖低了好几米。”

    “因为修河提修出了成绩,以前的时候就很得刘晋赏识,所以一步步的做到了布政使的位置,估计这一次可能要当尚书了。”

    “这修河道也可以?”

    “是啊,这修河道和治国安邦有什么关系,自古以来治国安邦都是要靠读书才行啊,这修河道也只是一时、一地有作用而已。”

    有翰林很是疑惑的说道,在他们看来,这治国之道嘛都在圣贤书里面,按照书里面所说的去做就可以了,修个河提、河道而已,根本就没有什么。

    “这就实干派的人观念和思维了,他们觉得一个人所能够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当一个个人都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合起来的时候整个社会和国家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童瑞在河南修河提、疏通河道,可能只是那一段黄河,但如果各地的官员都能够如此的去做的话,整个大明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以后啊,大明的道路更多、更宽敞、这河提也不容易决堤、黄河不容易泛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无数件小事汇聚起来的时候,,整个大明就发生了巨大改变了。”

    “他们的信条是实干才有前途!”

    “原来如此,看来以后还是要多向他们学习、学习了。”

第2061章,天子赐婚

    “嗯,不错,不错。”

    “这有功劳者就该提拔重用,碌碌无为、尸位素餐者就该早点回家去养老。”

    “就按照这份名单去任命吧。”

    尚书房乾清宫内,弘治皇帝看着韩文提交上来的名单,满意的直点头。

    根据这份名单,河南布政使童瑞直接升为礼部尚书,陕西布政使方永良升为工部尚书,同时原工部尚书钟藩为吏部尚书。

    这工部尚书和吏部尚书自然是有着巨大差距的,其实也算是重用、升迁了,毕竟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员,被成为天官,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天下官员三品以下可以直接任免、调动,都无需经过内阁天子。

    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免也都是吏部尚书这边为主导,要由吏部尚书提名,内阁审核、天子批准这条流程。

    同时山东和南直隶这边空缺出来的大量位置,也都被韩文安排了实干派的官员给补上了,同时这一次,也是按照弘治皇帝的意思,将一批翰林院的翰林们给下放地方去历练。

    翰林院的翰林和一般科举考试的官员下放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一般科举考试的时候,排名中后的进士,一般都是下放到地方去做官,基本上是从七品的知县、县丞做起。

    这以后嘛,能够做到知府、知州就算是非常不错了,大部分都是很难有什么升迁的。

    除非是得到了某位大老的赏识,或者是有比较深的背景,这才能够升迁上去,接着升迁上去之后,还要想办法进翰林院,成为了翰林院的庶吉士才真正的有前途,能够有希望成为大明的高级官员。

    现在翰林院的翰林们下放到地方去历练,这自然是不能和他们一样了,他们属于是从朝廷中枢到地方的。

    这起步嘛自然都是从知府、知州这个级别来干起的,知府知州再大明朝那都是四品的官员了,有些像顺天府、应天府这样的地方,那都是三品大员了。

    起步高,升迁也肯定是要更快一些的,这个就是翰林院翰林们的待遇了,没办法,这能够进翰林院的人那都是科举考试当中的佼佼者,待遇自然不一样。

    “是!”

    韩文连忙称是。

    这一次实干派的算是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战了,狠狠的重创了守旧派的官员一番。

    原先的时候,这内阁和六部尚书当中,守旧派的官员占多少,现在嘛,实干派的官员一下子就多了守旧派的了。

    韩文是内阁首辅、钟藩是吏部尚书、李昆是户部尚书、方永良是工部尚书、童瑞是吏部尚书,人数一下子就盖过了守旧派的杨一清、杨廷和、梁储、王琼、乔宇等守旧派了。

    相比起韩文、钟藩、李昆等实干派官员们一个个笑容满面的,杨一清和杨廷和等人却是面无表情,这一次守旧派的官员是没捞到什么位置。

    也就是有不少翰林院的翰林们下放下去了。

    但是到了地方的话,这些韩林们很快就可能会变成实干派的官员,没办法,当初刘晋制定的考核制度就是如此,靠数据和指标来说话,别的不好使。

    这些年来大家也都已经习惯了,并且也是已经影响深远,一大片的实干派官员不断的崛起,现在更是直接到了朝廷的中枢了。

    钟藩、李昆、方永良、童瑞这些都是如此,地方的封疆大吏当中就更多了。

    尚书房的小会议很快就结束了,大臣们纷纷离开,他们还要去办公,现在事情还是很多的,疫情善后的事情,还有干旱所带来的诸多方面的影响等等,算算这些年来少数需用操心的年份之一了。

    弘治皇帝等他们走了之后,也是开始批阅起奏疏了,现在的奏疏量比以前多很多,每天需用花更多的时间看奏疏。

    “陛下!”

    等快到了中午的时候,张皇后带着南洋公主来到了尚书房。

    “父皇~”

    “哈哈,是南洋啊!”

    看到南洋公主和张皇后,弘治皇帝是直接忽略了张皇后,赶紧放下自己手中的工作,这女儿可是他的心头肉、宝贝疙瘩。

    张皇后看到这一幕,顿时就忍不住笑了笑。

    “父皇,你又要忘记按时吃饭了。”

    南洋公主看着一桌子的奏疏说道:“真是的,现在的奏疏怎么比以前多了那么多呢。”

    “不会,不会,父皇怎么会忘记吃饭呢。”

    “我们大明很大,足足有2亿人呢,这大大小小的事情自然是很多、很多的,这有什么奇怪的。”

    弘治皇帝笑了笑说道。

    “你啊,不是忘了吃饭了。”

    “这女儿的终生大事是真的忘了,这都已经马上要到冬天了,再过几个月,南洋都十九岁了。”

    张皇后有些不满的说道。

    她这次过来,自然是为了南洋公主的事情,这南洋公主和刘晋的小儿子刘清也谈的很不错,进展很快,情投意合的,再加上年龄也是已经大了,也该成亲了。

    前面的时候是因为大明又是干旱又是瘟疫的,所以张皇后没有来给弘治皇帝添麻烦,现在疫情过去了,又马上要入冬了。

    张皇后觉得也是时候将南洋公主的大事给办了。

    “啊~”

    “我竟然把这件事情给忘了。”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一拍自己的额头,这段时间以来确实是太忙了,烦心事太多了。

    这都忘记了自己女儿的终身大事了。

    “南洋,你和刘清谈的怎样了?”

    “你觉得他是一个可靠的人吗?”

    弘治皇帝看向南洋公主,笑着问道。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南洋公主顿时脸都红了。

    她算是最幸福的公主了,都可以自己选自己想喜欢的人,而且还可以先谈着,培养感情,这在以往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公主看似高贵,其实往往命运悲惨,大明的公主虽然说是嫁给普通子弟,但总归来说还是比以往朝代的公主要好很多的。

    南洋公主作为弘治皇帝、张皇后的掌上明珠,就这一个女儿,那自然疼爱无比了,生怕她过得不好嫁的不好。

    所以也是让她自己去选,还可以自己去提前谈一谈,培养感情,这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足见弘治皇帝和张皇后对她的溺爱了。

    她可以说是出生在蜜罐里面的了,弘治皇帝从小疼爱,这以后还有哥哥朱厚照疼爱。

    “刘清他对我很好。”

    南洋公主红着脸,低着头,声音很小、很小。

    “哈哈,他对你好就可以了。”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满意的点点头。

    女儿喜欢就好,关键是这刘清对她也好,感情好,这就够了,至于说刘清正花心大萝卜还和另外一个姑娘谈恋爱。

    这貌似没有什么关系,男人三妻四妾什么的,这都很正常,即便是没有这个,这南洋公主陪嫁也是要陪嫁不少侍女、宫女什么的,这些以后都是伺候公主和驸马的,不少都是要成为小妾的。

    “皇后你这边好好的准备、准备,我就这一个女儿,一定要风风光光的嫁出去。”

    弘治皇帝想了想便和张皇后商量起这件事情来。

    就这一个女儿,自然是视若珍宝,这要嫁人了,自然是要好好的准备、风风光光的出嫁。

    “放下吧,我一定命人准备妥当的,保管让南洋嫁的风风光光的。”

    张皇后自然是珍重的答应下来。

    现在可不比以前,以前的时候穷,即便是皇帝那也是很穷的,能够给公主的嫁妆其实是很有限的,往往都是给一些金银珠宝、布匹绸缎、再赐一些田地什么的。

    现在大明皇室可是非常有钱的,产业非常的庞大,弘治皇帝又只有这一个女儿,单单是这个嫁妆都要好好的准备一番,绝对是非常惊人的。

    .....

    刘晋的老家,刘晋很快就收到了来自京城的旨意。

    “啊,竟然要赐婚,将南洋公主嫁给刘清?”

    收到圣旨的刘晋,整个人都傻眼了。

    说实话,自己是从来都没有想着要和皇帝结亲家的,因为大明的传统都是如此,皇帝不娶王公大臣的女儿,也不会将公主嫁给王公大臣,都是从平民中选择。

    现在弘治皇帝竟然要将自己的宝贵公主嫁给自己的小儿子刘清,这对于刘晋来说,这是一份天大的恩荣,但同样也会带来不小的压力。

    公主可不是那么好娶的啊,这以后规矩可就很多了,至少在家里面,自己每天都要给公主请安什么的,这可老麻烦了。

    “唉~”

    “还想着过几年的时间就去云游全世界呢,这恩荣不断的加过来,这以后想要脱身就没那么容易了。”

    刘晋无奈的叹口气。

    早知道当初就早点把刘清的婚事给定下来了,这样也就没有现在的烦恼了。

    “好在南洋公主一向知书达理,不是刁蛮的公主,否则的话就更麻烦了。”

    刘晋心里面思索着,在大明朝大家都是不愿意娶公主的,因为娶了公主就意味着失去了前途,以后没有什么机会了。

    刘清从一开始也是没想着混官场,倒也没有什么了。

    PS:求票票~

第2062章,世纪婚礼

    南洋公主要嫁给前内阁首辅刘晋的小儿子刘清的事情,很快也是在整个京城迅速的传遍开来。

    一时之间,整个京城的老少爷们开始讨论起这个事情来。

    “听说了吗?”

    “这当今天子的掌上明珠南洋公主要嫁给前内阁首辅刘晋的小儿子呢?”

    “真的假的?”

    “这公主不是不嫁给王公大臣的子弟吗?”

    “也不是说不嫁,还有有一些特例的,这南洋公主是天子的心头肉,就这一个公主,那当时不能一般对待了,这肯定是要嫁给青年才俊了,一般小门小户的肯定是不行了。”

    “这刘晋可真是受宠啊,恩荣不断。”

    “可不是嘛,这南洋公主作为当今天子唯一的女儿,太子的亲妹妹,这身份尊贵无比,听说更重要的是南洋公主才貌双全,又知书达礼,不知道要羡煞多少人呢。”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你们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这一次,天子嫁公主,这陪嫁的嫁妆可能要价值上亿两白银呢!”

    “上亿两白银?你就死命吹吧,你知道上亿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吗?”

    “你不信?”

    “现在可不比以前,尤其是天子麾下的产业非常庞大,价值根本就难以统计,随随便便的拿出上亿两白银来当嫁妆根本就不算什么样。”

    “而且南洋公主封号是南洋,你知道吗?在南洋地区,足足有上百座大岛都是属于南洋公主的封地,到时候都是要一同陪嫁过去的。”

    “上次报纸上就报道过了,南洋这边有一座不算大的小岛屿交易都卖十多万两银子呢,你想想这上百座大岛能够价值多少银子。”

    “这谁要是娶了南洋公主,别说这辈子了,就是十辈子、一百辈子都不用愁吃喝的问题了。”

    “你这样一说的话,那刘晋岂不是又发财了?”

    “对于刘晋来说,这其实也不算什么,刘晋有的是钱,上亿两白银,刘晋也是能够拿得出来的,前几年刘晋嫁女儿的时候,那也是陪嫁了上千万两白银的,直接便宜了一个穷小子,一夜暴富。”

    “啧啧,这真的是让人羡慕嫉妒啊,为什么我们就没有这个命呢?”

    “醒醒吧,你以为随随便便的人都可以?”

    “要么你的爹足够牛叉,要么自己足够牛叉,要么祖上能够冒青烟,三样都没有的话,还是洗洗睡吧。”

    “......”

    弘治皇帝和张皇后为了南洋公主的婚事,那也是操碎了心,提前的时候就已经命人在京城这边修建了一座庞大的府邸,这个以后就是公主府了,也算是嫁妆之一了。

    接着也是直接封刘清为南洋伯,还可以世袭罔替,一个铁饭碗落到了刘晋家,让刘清的生母李贞是高兴的合不拢嘴。

    再接着也是命人好好的合计了南洋公主和刘清的生辰八字,选在了十月初八这个日子来举办婚礼。

    接着又是下旨要求京城这边所有的商户必须披红挂彩,喜庆洋洋,在京城的主要街道、广场、商业街等地方更是重新布置一新,装扮的非常喜庆。

    同时弘治皇帝又再次下旨,大赦天下,除了十恶不赦之人外,其余全部赦免其罪,令其能够改过自新,这也算是普天同庆了。

    婚礼在开始前的两个月就已经开始进行准备,整个皇宫都装扮一新,变成了喜庆的红色,比起当成太子朱厚照成亲的时候都还要更加的热闹。

    等到了举办婚礼的这一天,弘治皇帝是直接在皇宫、帝国广场、足球等多地开设了流水席,三天的流水席。

    皇宫这里的流水席那是给朝中的王公大臣们准备的,只要是在京津地区的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当皇宫里面来参加。

    同时藩国、藩属国、殖民地、外国大使等等也都可以前来参加。

    至于帝国广场、众多足球场里面摆的流水席则是给大明的老百姓准备的,谁都可以去吃席,免费吃。

    这所有的一切费用、开支等等全部从弘治皇帝的内帑里面掏出来,单单是在帝国广场这里就摆了足足有上千桌流水席,一个庞大的厨师团队从头忙到尾。

    为了准备这庞大的流水席,整个京津地区有名的厨师以及酒楼里面的厨工、小二等等,几乎都是被一道命令给征调了,当然了,每个人也都拿到了一个大大的红包,不会让他们白干的。

    到了良辰吉日的时候,在京城文武百官、王公大臣们的共同见证下,身穿绯红色新郎服的刘清来到了王宫这里,经过一番繁琐的仪式之后,这才将公主给带出了皇宫。

    刘清前面骑着枣红马,后面则是跟着庞大的送亲队伍,浩浩荡荡的队伍一直从皇宫绵延到刘晋的府上这里,非常的长,非常的庞大,仿佛根本就看不到尾巴一般。

    这一次前来送亲的由大明的太子殿下朱厚照,他就这一个妹妹,自然也是疼爱无比,除了弘治皇帝给的嫁妆之外,朱厚照还额外单独的给了自己妹妹一笔庞大的嫁妆。

    嗯,朱厚照也是超级大富豪一个,比他爹弘治皇帝都还更有钱,他的产业更加庞大,也是最早和刘晋一起合伙做买卖的,几乎涉及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

    他给的嫁妆那是比弘治皇帝给嫁妆还要更多。

    这太子亲自送嫁,接着是朱厚照上百个儿子跟着一同送嫁。

    没办法,朱厚照儿子多,现在都已经200多个了,这还仅仅只是来了一半不到,上百个皇子送嫁,足见天子、太子对南洋公主的宠爱了,那是真的捧在手心里面都怕化了的。

    当然,对于这些皇子来说,这南洋公主也是和他们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年龄都差不多,是他们从小一起的玩伴,又是他们的亲姑姑,这感情也是深的很。

    这姑姑要出价了,这侄子送嫁貌似也是很正常的,只不过一下子就是上百个皇子,这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怕也是独此一例了。

    这自古以来能够生出上百个儿子的皇帝、太子还是有的,但能够养大、养活的却是根本就没有。

    这朱厚照也是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大明医疗科技技术迅勐发展的好时代,生的儿子多,这个个都能够养大成人,所以才可以有上百皇子送嫁的浩大场面出现。

    骑着马上的朱厚照都得意洋洋,别的不说,这最能省的名号肯定是跑不掉了。

    没办法,他就好这一方面的事情,女人又多,生的自然就多。

    历史上一个孩子都没有的朱厚照,现在是儿孙满堂,孙子都已经一大堆了,大明皇室也从未像今天这般繁荣。

    紧随着上百皇子后面的则是几十个宫女、侍女,一个个都国色天香,是从小选进宫里面跟着公主一起培养长大的,还有一些则是年纪稍微大一些的,二十多岁的宫女,这些是朝鲜、倭国上贡过来的才女。

    这朝鲜和倭国几乎是隔三差五的就会向大明天子上贡美女,但弘治皇帝又不需要,很多都便宜了朱厚照,又或者是在宫中当宫女,这一次也是精挑细选了一些当陪嫁了。

    再接着就是重头戏的陪嫁品了。

    一箱子、一箱子的珍珠玛瑙、翡翠、玉器、精美的瓷器、古董、字画等等,全部都是超大号特制的箱子,装的满满的,而且还都是打开的,看过去的时候珠光宝器,耀眼无比。

    因为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整条街道都闪烁着耀眼迷人的光芒。

    接着就是一个个箱子里面装着的各种各样的地契、房契、股票、股份契书等等,这些虽然是纸,也仅仅只是装了十几个箱子而已,但却是所有陪嫁品当中最值钱的了。

    别的不说,单单是陪嫁的油田就有几十个油田,这可都是无法用银子来衡量的。

    名贵的东西之后就是一箱子、一箱子的黄金了。

    这一次陪嫁的黄金足足有十万两黄金,这并不是虚数,而是真的有十万两黄金。

    自从大明征服了阿兹特克王国和印加帝国之后,这两个印第安人王国每年都要用黄金和白银堆成金字塔,最后这些黄金和白银基本上都落入了天津远洋贸易行的手中,一半都进了太子、弘治皇帝的内帑里面去了。

    所以有的是黄金,直接在内帑里面搬出来就是了,这一搬就搬了十万两黄金出来。

    一箱子、一箱子的黄金,金光闪闪,看到京城的老少爷们眼睛都直了,如此多的黄金,这绝对是非常难得一见的,这也算是让大家大开眼界了。

    接着就是一箱子、一箱子的白银了。

    白银这东西,现在大明就非常的多了,全世界的黄金、白银都在往大明流,尤其黄金周这边,白银的开采量非常大,这流入大明的白银数量无比庞大,普通老百姓都能够拿出几百、上千两白银。

    这弘治皇帝和朱厚照,更是直接命人装了足足几千万两白银出来,一箱子、一箱子,沉甸甸,把抬箱子的人都给压的额头冒汗。

    PS:这样的老婆娶不娶?

第2063章,终于下雨了

    京城刘晋的府邸内热闹非凡,张红挂彩,喜庆无比。

    前来刘府祝贺的人非常、非常多,大部分的客人甚至于都没办法进府内坐一坐、喝杯酒什么的,因为来的客人实在是太多了,只有身份足够的才能够进府。

    当然,刘府这边也是对各个方面都已经考虑充足,直接就包下了附近的几个酒楼,只要有客人来,无法进去喝喜酒的,全部都被安排到附近的酒楼这里来。

    刘晋是前内阁首辅,关键也仅仅只是回家丁忧守孝,还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就期满了,到时候就可以重新复出了。

    以弘治皇帝对刘晋的信任,到时候肯定是又可以入内阁,只要有机会又可以成为内阁首辅。

    并且刘晋还是实干派的代表人物,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朝野上下,甚至于连工商界、军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庞大无比的人脉关系。

    这刘晋儿子大婚,还是跟南洋公主,这大家自然是要过来祝贺一番的,有太多、太多的人都是不请自来。

    “刘清,你小子可一定要好好的对我妹妹,她要是受半点委屈的话,哼哼!”

    朱厚照搂着刘清的肩膀,接着酒意对刘清警告道。

    “额.....”

    刘清一听,顿时就直冒冷汗了,喝的酒都已经醒的七七八八了。

    连忙恭敬的说道:“殿下,我绝对不会让公主殿下受半点委屈的,要是她受委屈了,任您处置。”

    “嗯,这就对了。”

    朱厚照听完,这才满意的点点头,随即拍拍他的肩膀说道:“酒就少喝点了,早点去陪南洋,新婚之夜,别让她一个人在房间里面空守着。”

    “是~我这就去。”

    刘清额头直冒冷汗,如释重负一般,赶紧熘之大吉。

    太子殿下真的是太热情了,关键是他的100多个皇子,一个个看着自己的时候,那眼神,这自己以后哪敢欺负南洋公主啊,这不得被他们给撕了。

    朱厚照看着开熘的刘清,也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心里面也是想着自己是不是把他吓着了。

    接着他转头就找到了刘晋。

    “老刘,老刘,来喝一个。”

    刘晋其实刚刚已经将他警告刘清的一幕给看在眼中了。

    心里面也是无奈了,这公主真心不是那么好娶的。

    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娶公主肯定是很不错的,公主不仅仅人漂亮,关键是还有着庞大的嫁妆。

    但对于刘晋家来说,钱财这些东西已经不重要了,本身就有着庞大的财富,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真正来说,其实还是希望能够娶普通女子更好一些,因为这样在家里面会更有地位,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规矩什么的。

    关键是这南洋公主太尊贵了,这天子和太子都宠爱无比,即便是以后了,这朱厚照的儿子当皇帝了,这一样还是要对自己的亲姑姑好。

    自己的小儿子刘清以后怕是都没办法硬气了,还好的是南洋公主比较通情达理、知书达礼,不是刁蛮的公主。

    不然的话,不仅仅刘清遭罪,连带着自己这个老骨头也都要跟着一起受罪了。

    “殿下,酒不是好东西啊,还少喝点吧。”

    刘晋看看朱厚照,他已经有几分醉意了。

    他是太子殿下,这来刘晋府上祝贺的王公贵族大臣们那自然是少不了要和朱厚照多喝几杯的,这一来二去的酒喝多了。

    “没事,不就是一点酒嘛。”

    “我高兴,多喝几杯而已。”

    朱厚照摆摆手无所谓的说道。

    “老刘,听说你大儿子最近又生了个儿子,刚好我最近又生了几个女儿,要不我们定个娃娃亲吧?”

    “本来都想嫁个女儿给你儿子的,结果一个都没捞着。”

    “真的,那真是太好了,臣谢谢殿下!”

    刘晋一听,心里面苦啊,为自己刚刚才出生的孙子感到哭啊,这儿子李清娶了南洋公主,这朱厚照又来找自己定娃娃亲。

    但是朱厚照都亲自开口了,自己还能怎么办,当然是要高兴的接下来了。

    话都说道这份上了,这都想要嫁女儿给自己的儿子,儿子没捞到,这又将主意打到自己孙子的头上了。

    由此可见,朱厚照对自己还是很不错的。

    当然了,一直以来两人的关系也是非常不错,就差一起去妓院走一趟了。

    “哈哈,定下来就行,回头你儿子随便挑,我女儿多,最近生的也有几个,喜欢那个就挑那个,一起娶几个回去也成。”

    朱厚照见刘晋答应下来,顿时就高兴的笑了起来。

    他的话也是让刘晋满头大汗,连带着一庞的大儿子刘信都忍不住直冒冷汗,这嫁公主的还同时嫁几个公主给一个人,也就是你朱厚照玩的出来。

    没办法,朱厚重的女儿实在是太多了,儿子多、女儿也多,朱厚照其实都并不怎么重视,不少甚至于到现在也仅仅只是见过那么几面而已。

    婚房内,刘清恭恭敬敬的来到南洋公主的身边。

    “公主~”

    刘清恭敬的行礼,被朱厚照一番警告,这可是不敢有丝毫的不敬啊。

    “刘郎,你怎么如此生分了?”

    “我还是喜欢你叫我小妹。”

    南洋公主一听,顿时就不高兴的说道。

    “我还是叫你夫人吧。”

    刘清看着南洋公主,两人谈了一年多了,也算是有着很深的感情了。

    “嗯~”

    南洋公主也是点点头,随即双脸通红,手紧紧的拽着一个一角。

    “夫人,你真美。”

    刘清看着南洋公主,一时看待了,忍不住说道。

    “傻瓜~”

    “我们是不是该歇息了?”

    说完这话的时候,南洋公主的脸顿时就更红了,关键是旁边还有几个贴身的宫女站在一旁伺候着。

    “嗯~”

    刘清点点头,身边的几个宫女一听,顿时就识趣的赶紧退出去。

    很快,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

    第二天,刘清带着南洋公主早早的就起来了,按照规矩,今天是要给刘晋和李贞这公公和婆婆敬茶的。

    南洋公主梳起了妇人的头发,表示自己已经不再是姑娘了,而是有妇之夫了。

    “公主殿下~”

    刘晋和徐婉儿、李贞自然是早早的就已经等待了,该有的规矩还是要有的,当南洋公主来的时候,那是赶紧起身行礼。

    “公公、婆婆~不必多礼!”

    “这以后我在家就是刘家的媳妇,您们是公公婆婆,不必如此。”

    南洋公主见刘晋行礼,也是赶紧说道。

    眼前的刘晋,他可不是一般人啊,自己父皇的重臣,太子朱厚照的好友,同时也是他们老朱家的恩人。

    如果不是刘晋的话,当初弘治皇帝就死在肠痈之下了,也根本就不会有自己,也不会现在的大明。

    弘治皇帝和朱厚照为什么对刘晋如此的重视,恩宠有加,除了刘晋很有才华、是治国能臣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刘晋救过弘治皇帝的命。

    当初如果不是刘晋力主给弘治皇帝做手术切除肠痈的话,弘治皇帝在弘治十八年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哪里还能够到现在,而且即便是现在快60岁的人了,这身体依然非常的硬朗。

    所以对于刘晋,弘治皇帝和张皇后其实在宫里面的时候就已经交代了,要对刘晋这个公公恭敬有加,可别摆什么公主的架子、规矩之类的。

    当然了,南洋公主本身就知书达礼,并不会这样做。

    “好,好~”

    刘晋笑着点点头。

    心里面也是松口气,还好公主没有什么太多的架子,不然这以后天天的给公主请安、行礼什么的,太累了。

    当刘晋喝着南洋公主敬的茶时,天空之中突然传来了阵阵的雷鸣声,接着很快,豆大般的雨点就开始落到地面上。

    “终于下雨了!”

    看到天空之中下起的大雨,刘晋忍不住笑了起来。

    整整都快要一年的时间了,现在终于下雨了,尽管这个雨来的太迟了一些,要是早几个月来的话那就更好了。

    “下雨了、下雨了!”

    “终于下雨了!”

    此时此刻,整个大明的北方大地,各处的老百姓都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因为干旱了整整一年的大地,终于迎来了大雨。

    豆大般雨滴重重的落到了干涸的大地上面,转眼间就将龟裂的土地给治愈,久旱逢甘霖,这大明北方终于是下雨了,送上了久违的雨水,也是给北方的冬小麦送来了雨水,如果没有这场大雨的话,这冬小麦可能都没办法种下去。

第2064章,大明读书人的一生

    或许是近乎一整年的时间没有下雨的缘故,进入弘治三十八年的冬天之后,整个北方大地都开始下起了连绵的雨雪,让寒冷之中夹杂着刺骨的湿气。

    “小冰河期的天气真的是多变,这大冬天的雨雪太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

    京城刘晋的府邸。

    因为小儿子刘清结婚的事情,刘晋是这两年来第一次回京城,也是没有急着回老家了,算算时间,再过几个月,自己三年丁忧守孝的时间就满了。

    “时光荏冉,岁月匆匆,一转眼马上就要弘治三十九年了,我都马上要四十六岁了,很快就要奔五了。”

    想到这里,刘晋就真的是感叹时间真的过的太快了,一转眼的功夫,自己一下子马上就要奔五了。

    “老爷,老爷~”

    “内阁首辅韩公病重!”

    就在刘晋思索之际,府上的管家急匆匆的前来汇报道。

    “韩文病重?”

    刘晋一听,顿时就皱起眉头了。

    仔细想一想,韩文现在确实是年事已高,算下来,他现在都已经八十多岁了,又是一个可以和刘健比肩的老臣。

    这个韩文是北宋宰相韩琦,可谓是名门之后,而且少年时也是天才,仅仅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高中为进士。

    历史上的韩文本身就已经做到了吏部尚书的高位,位极人臣,后来在正德朝的时候,因为得罪了大太监刘瑾,结果被迫辞官回家,还被罚了几乎所有的家产,一度生活非常的落魄、穷困。

    后来嘉靖登基之后又官复原职,最后再干了几年之后就病逝了。

    仔细的算算时间,他确实是差不多这个年纪病逝的。

    历史上韩文的评价是很高的,刘健评价其为国家养士百五十年,当其时之养个韩贯道者;嘉靖皇帝评价他为守正不阿,抱忠自誓,倡言扣阙,山岳难撼,甘祸忘家,水霜不变,天下仰其风,神明相其寿康。

    由此可见,韩文是没有辱没了自己祖上韩琦的名声,不仅仅自己做官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并且还有着极高的评价,自身刚正不阿,不愧是宰相名门之后。

    “备车~”

    想了想,刘晋决定去看看韩文。

    穿越过来,能够让刘晋佩服的人并不是很多,王守仁算一个,朱厚照算一个,这韩文也是要算一个的。

    不同于刘健,刘健能够当内阁首辅,完全是因为他是弘治皇帝的老师,说实话,他的才能是真的不算多高,比起李东阳、韩文、杨廷和他们这些人相差有些大。

    关键是刘健这个人其实没少收底下官员们的孝敬、润笔费什么的,像三边总制刘宇,就是靠着给刘健送银子,拉老乡的关系这才得到了他推荐平步青云的。

    而是刘宇这个人,他并不是一个好官,也算不上是一个好人,但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推荐下坐上了高位,手握大权。

    韩文就不一样了,他和刘晋差不多,从来不给人留笔墨,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润笔费了,也从不收人的冰敬、炭敬什么的,很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一个人。

    坐上汽车,刘晋一边看着车窗外的淅淅沥沥的冬雨,本来按照以往的情况,这个时候也该差不多要下雪了,但现在温度似乎偏高了一些。

    自己如果现在不去见韩文的话,说不定以后就可能再也见不到了。

    按照规矩,自己很快就要回老家去继续守孝的,不能一直待在京城这边,那样不孝,肯定是少不了要被人给攻讦、弹劾一番的。

    可能自己回去几个月的时间,这以后就见不到韩文了,所以趁着现在去看看他。

    韩文府邸这里,此时整个府邸上下都一片寂静,下人们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在这个时候犯什么错误。

    韩公病重,这对于韩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韩家能够有现在,这自然是离不开韩文这个内阁首辅的,只要他在一天,这韩家的地位就不一样。

    现在病重,再加上本身年事已高,已经八十多岁的人了,这能不能挺得住真的是难说了,一旦韩文倒下了。

    这韩家就等于是失去了最大的一棵大树了,韩家子弟以后可就没有那么好过日子了。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家里面有年纪太大的老人是一种负担,但对于韩家这样的官宦世家来说,韩文就是家里面的顶梁柱、定海神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倒下的。

    “刘晋刘公到~”

    当韩家人在悲伤难过的时候,刘晋来到了韩府,并且很快就见到了病重中的韩文。

    “韩公~”

    刘晋看看病床上的韩文,整个人很瘦,头发斑白、满脸皱纹,眼神浑浊,精神状态很差。

    “刘晋!”

    见是刘晋过来,韩文也是打起精神来,随即挥挥手示意周围的人都下去,自己有话要和刘晋好好的聊聊。

    “韩公,保重身体啊!”

    “我都已经八十多岁了,已经足够了,只是如果我现在就走的话,到时候你就麻烦了。”

    “如果要是等你守孝期满再走的话,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韩文略微思索一翻便说道。

    如果刘晋守孝期满的话,随时走都没有什么,以弘治皇帝对刘晋的宠信,肯定是会让刘晋再次当内阁首辅的。

    但刘晋守孝期还差几个月的时间,自己现在可不能就这样走了,一定要坚持住,挺过这最后的几个月。

    “我其实对这事并没有放在心上,无论是否做官,做什么官,其实都不是很重要的,有时候,无官反而一身轻。”

    刘晋笑了笑说道。

    自己来看韩文,并不是说要让韩文再坚持住几个月的意思,而是纯粹就想过来看看韩文,看看他。

    “要是其他人说这话我是不信的,你刘晋说这话,我是相信的。”

    韩文一听,笑了笑说道。

    刘晋是什么样的人,怎么多年过来,他也是已经知道的清清楚楚,绝对不是一个贪恋权势的人。

    “我这一生算是没有什么遗憾了。”

    “少年时努力求学,学有所成又年少得志,仕途也算一帆风顺,没有什么波折。”

    “这当官之后,能够上效忠天子,下为黎民百姓做了一些实事、好事,这就已经足够了,没有辱没祖先的名声,这死后也是有脸去见先祖了。”

    韩文的眼神之中泛起了阵阵的回忆,回忆起自己的一生。

    韩文的一生完美的诠释了大明读书人的人生,少年求学,学有所成又年少得志,仕途坦荡、顺利,位极人臣,忠于天子、为黎民百姓谋福祉、做好事,这就是大明读书人的一生。

    像文征明这种读书人,虽然说自诩为才学过人,然而连举人都考不上的,他的人生算是大明读书人失败的典型和代表了。

    考不上举人的读书人很多、很多,文征明只是其中的一个人,也算是大明读书人的一个代表了,光是乡试就考了九次,从20多岁一直考到五十多岁。

    从一个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老人,一辈子都在科技考试的道路上。

    还有像祝枝山这样的读书人,考了四五次才考上了举人,接着又考了七次都考不上进士,最后只能够去当一个七品县令的小官。

    尽管内心之中充满了不甘,觉得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但祝枝山其实已经超过这个时期大部分的读书人了。

    能够考上举人,还可以去京城参加会试,这已经是无数读书人的梦想了,尽管多次都没有考上进士,但也算是大明读书人的一个缩影了。

    至于说像刘晋、谢迁、王华、王守仁等这些年少得志,仕途坦荡的读书人,终究还是极少数的。

    以谢迁来说,谢迁其实和刘晋差不多,年少的时候不仅仅有才,而且关键是人也长的仪表堂堂,谢迁外出游学去地主士绅家借宿都会被地主的女儿给看上,暗地里主动的想要献身于谢迁,由此可见,他年轻时候不仅仅是有才,气度、相貌等等都是一等一的。

    但刘晋、谢迁这样的读书人终究是少数的,要知道几遍王守仁这样的牛人,那也是考了三次会试才高中的。

    科举考试的道路其实并不是那么好走的,这个路途充满了坎坷,远比后世的高考要残酷的多,当然一旦能够走出来,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刘晋啊,你年少得志,又仕途坦荡,早早的就位极人臣,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啊,以后还是要多为自己的后路想一想”

    韩文看向刘晋,自己的一生算是很不错了,但是和刘晋相比,貌似好像又逊色了很多、很多。

    刘晋才算是这个事情大明读书人最成功的典范了,年纪轻轻就高中状元,然后娶了娇妻,又得天子赏识,平步青云,年纪轻轻就位极人臣,这样的人生才是无数读书人梦想的人生。

    但是在韩文看来,这样的人生其实太过于锋芒了,也太顺了。

    “我明白,谢谢韩公的忠告!”

    刘晋一听,顿时也是微微感动,这韩文和张懋一样,在最后都给了自己同样的忠告。

第2065章,再任内阁首辅

    京城的一处雅苑内,守旧派的几个重要领头羊也是再次聚集在一起,他们也是已经收到了消息,韩文病重,可能挺不了多久了。

    “消息已经得到了确认,韩文确实是病重了,恐怖也是时日无多了。”

    梁储将最新的消息说了出来。

    “有消息说今天一早的时候,刘晋就去看望韩文了,两人密谈了足足有2个小时,至于谈的内容就不得而知了。”

    “看来刘晋是急了。”

    乔宇一听,顿时就笑着说道。

    “毕竟刘晋守孝期很快就要满了,如果韩文这个时候走的话,这刘晋到时候复出肯定是捞不到什么好位置的。”

    梁储点点头说道。

    “怕只怕如果韩文能够挺住这最后的几个月的话,那到时候就真的麻烦了。”

    杨廷和皱着眉头,说实话他此时是又开心又忧愁。

    开心的是韩文如果病逝了,自己是很有希望成为内阁首辅的,真正位极人臣、大权在握,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了。

    但又担心的是韩文如果能够挺到刘晋守孝期满的话,到时候刘晋复出,可能直接就成为内阁首辅了。

    一旦刘晋再次成为内阁首辅的话,那自己这辈子怕是没有希望再成为内阁首辅了。

    才四十多岁的刘晋还是很年轻、很年轻的,这又守孝期满了,这以后就没有什么羁绊了,说不定轻轻松松的再干个十几、二十年都不是问题。

    如果身体足够好的话,到时候再干个三十年、四十年什么,这貌似也是有可以的,毕竟韩文干到了八十多岁,刘健也是八十多岁才退休的。

    可是自己呢,现在都已经六十七岁了,别说当几年官了,这还能活几年都是未知的,自然而然还是希望能踏上这最后的一步。

    所以他是真的担心,担心着韩文能够挺到最后的几个月,挺到刘晋复出的时候。

    听到杨廷和的话,杨一清、梁储、乔宇、王琼几人也是跟着皱起眉头来了。

    这些年来,这内阁首辅的人一直都是实干派的人,刘晋、王守仁、韩文,这刘晋守孝期满又复出,多半可能又是内阁首辅。

    如此算下来的话,这大明足足有几十年的时间都是实干派的人在主导。

    如今这朝廷,本身实干派的官员就很多,并且还有大量的重要大员,这让实干派的人一直占着内阁首辅的位置,守旧派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扬出头啊。

    “怕只怕即便是韩文现在走了,天子也是会将位置留到刘晋复出的时候。”

    杨一清想了想,说出了一个更让人绝望和无奈的事情。

    以天子对刘晋的宠信,这空出一个内阁的位置出来,还是首辅的位置,肯定是要留给即将复出的刘晋。

    几个人一听,顿时就更是无奈了。

    天子对刘晋实在是太信任,根本就无懈可击。

    这刘晋要是复出当内阁首辅的话,大家这以后是别想出头了。

    刘晋之后还有一个王守仁呢,刘晋守孝期快要满了,这王守仁也快了,前后也就是相差几个月的时间而已。

    到时候王守仁又复出的话,这守旧派就没有出头之日了,因为王守仁现在也才五十多岁,年轻的很。

    反观他们这些守旧派的官员,其实一个个都已经年纪很大了,杨廷和六十七岁了,杨一清也已经七十岁了,王琼已经六十五岁了,乔宇算是年轻的了,但也已经六十岁了。

    大家的年纪是真的都很大了,年纪一大,身体也不如以前,一个不小心可能就嗝屁了,是远不如刘晋、王守仁他们这些年轻人的。

    当然也不能说他们的年纪大,在大明朝,能够做到这个级别的,基本上都差不多是六七十岁的人了。

    也就是刘晋和王守仁这两人升的太快了,早早的就已经做到了这一步了。

    皇宫乾清宫尚书房内。

    弘治皇帝也是收到了消息。

    “张忠,你去走一趟,替朕看看韩文。”

    “带一些人参、鹿茸等补品过去,另外派御医和大明医学院的教授去看看。”

    想了想弘治皇帝是下旨道。

    “是~”

    张忠一听,连忙去办理此事。

    朝中重臣生病了,弘治皇帝都会派人去看一看,有时候也会自己亲自去看看,以示自己对这个臣子的重视和关心。

    韩文是内阁首辅,这肯定是少不了的,如果韩文要病逝的话,弘治皇帝说不定也还是要亲自去见一面的。

    “唉,时光荏冉,岁月无情啊。”

    弘治皇帝叹口气,接着来到镜子旁边,看看镜子里面的自己。

    尽管这些年来,弘治皇帝一直保养的很不错,在养生什么的,但毕竟是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在奔六了,这头发开始发白、皮肤暗澹、皱纹爬上脸,已经不再年轻。

    这些年来,弘治皇帝也是看过了很多大臣病逝,李东阳、刘健、周经、张懋、朱辅等等,此时弘治皇帝的脑海中浮现出这些大臣的身影。

    现在韩文也病重了,估计着也是时日无多了。

    “岁月无情啊,岁月无情。”

    “也不知道朕能够活多久。”

    接着弘治皇帝又想到自己,想着自己能够活多久的事情,这人上了年纪了,见多了生死之后,自然而然也是会往这方面去想。

    很快,弘治皇帝又摇摇头,没有再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也好,正好刘晋还有几个月就守孝期满了,可以接替韩文的位置。”

    很快,弘治皇帝就思索起来。

    朝中大臣的变动关系重大,尤其是内阁首辅的位置,身为天子,自然是要好好考虑此事的。

    刘晋是弘治皇帝非常信赖的人,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他当内阁首辅威望和影响力也足够,足以震慑住守旧派的这些人。

    最关键的是现在弘治皇帝想到了自己,由刘晋当内阁首辅的话,自己的工作量可以减少很多、很多,大量的无用奏疏肯定是不会到自己这里来。

    这样一来的话,自己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休养了。

    要是让守旧派的那些官员主导的话,到时候这奏疏还不知道要多成什么样,自己可就有的累了,又会和以前一样,这天天看奏疏看到三更半夜的,天天为国事忧愁。

    .....

    因为韩文病重的事情,整个朝野也是微微产生了一些震动。

    但好在问题不大,健全的体制让大明朝野依然在稳固的运行着,同时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着韩文离开之后,朝野的变动。

    韩文也是一直挺着,一直到了弘治三十九年的四月份的是时候,等到刘晋守孝期满之后,韩文这才坚持不住,也算是为大明做了最后的一点贡献了。

    韩文一走,弘治皇帝这边也是立即重新启用了复出的刘晋,重新任命刘晋为内阁首辅,为群臣之首,手握大权。

    这一点没有让人感到什么意外,尽管守旧派为此也是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让人不断的弹劾刘晋什么的。

    但最终所有的努力都是无用的,天子对刘晋一如既往的信任有加,而且实干派的官员也是鼎力支持,刘晋可以说是完美的复出。

    要知道在以往也是有丁忧守孝的官员复出,一般很多时候都很难再轻松的获得一个不错的位置,说不定还要一直等上几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可以轮到一个不错的位置。

    但是刘晋就不一样了,守孝期满,这韩文就病逝了,刚好就可以重新成为内阁首辅,再次手握大权。

    刘晋的复出,这让实干派的官员们自然是欢欣鼓舞,由刘晋来当内阁首辅,主持大局的话,这朝野上下的官员考核制度肯定是将会继续执行下去,这对于实干派的官员来说,肯定是好事,大家升迁就更简单、容易多了。

    至于守旧派的官员,一个个则是如丧考妣,这还不知道要熬到猴年马月才有出头的时候啊。

第2066章,人生要有目标,朝廷要有方向1

    乾清宫尚书房内。

    三年没有来这尚书房了,还是和以前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三年的时间,已经有些物是人非了,在这里议事的人是换了一茬又一茬,铁打的尚书房,流水的尚书。

    从自己最早开始当尚书开始参与这个小会议时的刘健、李东阳、张懋,到后来的佀钟、刘大夏、朱辅,再到后面的韩文、毛纪、蒋冕。

    真的是犹如长江之水,滚滚向东,大家也只不过是这历史长河之中的一朵浪花罢了。

    当然,能够成为历史长河之中的一朵浪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至少也是名垂青史了,比起历史上无数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过的人来说,这也算是了不起的事情了。

    看看现在的尚书房内,杨一清、杨廷和、钟藩、李昆、童瑞、方永良、梁储、王琼、乔宇还有五军都督府的澳国公杨云,太多的新面孔了。

    短短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都已经换了几批了,倒也不算频繁,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基本上都是大臣老死、病死之后才换的,也有实在是身体不行,不得不隐退的。

    时间是过得真快。

    想当初澳国公杨云都还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强壮大汉,到了现在也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花甲老人,早已经提不动刀、骑不上马了。

    当年的杨廷和,还是朱厚照的老师,年轻有为又满腹经纶,如今也已经是快七十岁的老头子了。

    连自己也是如此,穿越过来的时候才仅仅不到20岁的小伙子,到了现在也都已经快奔五去了。

    “老王还在浙江老家,到明年年初的时候,他也守孝期满了。”

    很快,刘晋就想到了王守仁,他也丁忧守孝去了。

    倒是和刘晋差不多,守孝就真的是在守孝,也没听说他写奏疏给弘治皇帝什么的,估计着现在还在家里面格物致知,格竹子什么的吧。

    因为自己穿越过来的缘故,王守仁的仕途是真的很顺,平步青云,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内阁大臣了,比他爹王华都爬的快很多、很多。

    此时此刻,不仅仅是刘晋看着众人在思索什么,杨廷和、杨一清、梁储、童瑞、方永良等人也都是看了看刘晋,似乎在耐心的等着什么。

    “这个刘晋可不是韩文啊。”

    杨廷和心里面忍不住谈起起来。

    他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就是成为内阁首辅,成为群臣之首。

    然而如此多年过去了,当自己离这个目标很近、很近的时候,就差这最后的一步就能够实现了,最终还是要遗憾终生了。

    都已经快要七十岁的人了,哪里能够和刘晋这样的年轻后世相比,以刘晋如今的状态,别的不说,随随便便再干十年就足以把自己给拖死了。

    想到这些,杨廷和心里面就很无奈,自己在家的那段时间浪费了太多的时间,那正是自己人生最为重要的一些年,却是只能够在家里面看书。

    或许也只有等到朱厚照当皇帝了,自己这个曾经的老师能够得到重用,但以刘晋和朱厚照的关系,自己基本上也是比不过的。

    “还好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也是状元郎,未来有希望实现自己的夙愿。”

    杨廷和想到了自己的儿子杨慎。

    杨慎和刘晋一样也是状元,还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状元,这些年来也是一直做的很不错,这一次也是下放到南直隶去当了苏州府的知府,已经是四品的官员了。

    自己要做的就是在离开权力中心之前为他铺好路来,尽可能的将他给拉上来一些。

    当年刘晋从考中状元到当上内阁首辅,也不过是十几年的时间而已,速度之快,超乎想象。

    自己儿子也未尝不可以,都是状元,谁也不比谁差。

    杨廷和和杨慎父子,王华与王守仁父子,这两对父子都可以算是当今大明朝最牛的父子组合了。

    杨廷和觉得自己和刘晋相比,总是比不过,有着差距,但是自己的儿子可比刘晋的儿子厉害多了。

    自己的儿子是状元,而刘晋的儿子呢,好像一个考科举的都没有,不是被刘晋弄到海外去了,就是去管理商行、工厂什么的去了。

    就这一点来说,自己可比刘晋强多了。

    这刘晋可能就有些湖涂了,不然自己的儿子读书院考科举,这以后没有人来接着的话,这刘家以后该如何保持现在的辉煌?

    在大明朝来说,什么财富都是浮云,唯有权力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朝中无人的话,再庞大的财富也会烟消云散的。

    想到这里,杨廷和突然间就觉得很开心,自己貌似也不比刘晋差,至少自己的几个儿子还是挺有出息的,自己杨家三代人出了七个进士,刘晋家就不行了。

    但很快,杨廷和又高兴不起来了。

    这刘晋貌似还有一个世袭的铁饭碗辽国公,他儿子不用考科举,将来可以直接世袭这个爵位,还可以代代相传。

    这刘晋虽然说是文官,但其实也算是武将勋贵集团的代表了,自己弄到了一个铁饭碗,这儿子自然也就没必要那么累死累活的去考科举了。

    在想一想,以刘晋如今的身份和地位,这儿子继续走科举考试的老路,或许真的并不合适,毕竟以后大儿子当辽国公,在军队中混,这其他儿子混文官的话。

    这天子会如何想?

    想到这里,杨廷和忍不住对刘晋敬佩起来。

    刘晋肯定是早就已经想到了这些,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自己的儿子再去考科举,读的是新学,这人也安排去海外的殖民地,在殖民地这里相对来说更有发展的多了。

    关键是还更加的安全,不会受到大明这边的什么牵连,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高啊~不愧是刘晋!”

    顿时杨廷和又对刘晋佩服万分了,这刘晋估计着早已经想到了以后的退路了,可笑的是自己刚刚竟然还在心里面笑话刘晋。

    “唉~”

    内心里面叹口气,杨廷和便不再去想这些事情了。

    “陛下,前年冬天的时候,我大明大寒,去年近乎一整年的时间,我大明北方都没有下雨,干旱无比,干旱导致了鼠疫的大规模爆发,给我大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臣以为我大明理应高度重视此事,从多方面去进行预防,建立起完善的防御防控机制,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健全我大明的医疗体制。”

    “现如今,我大明地广人稀,土地广袤,但人口稀少,人口的增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人口的增长,除了有足够的粮食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不断的提高医疗技术,健全医疗体制,普及一些基本的医疗常识。”

    刘晋拿出了一份奏疏,站出来向弘治皇帝恭敬的说道。

    对于刘晋来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家丁忧守孝的时候,那自然是要将所有的事情都给放下。

    这再次成为了内阁首辅,受天子器重和信任,在其位了,那自然是要为天子尽忠,为百姓谋福祉,这就是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大明发展到了现在,早已经不是原先的大明,不能再用以前的那些办法和方法来治理大明了。

    而是更多的应该向后世学习,逐渐的将大明引向一个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

    这其中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医疗、科技、教育、经济、文化、体制等等。

    有些事情刘晋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但可以做的事情,自然是要现在去做。

    比如医疗就是可以去做的事情、

    医疗关系到健康、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人均寿命。

    以后市来说,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普遍都已经超过80岁,而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不少地方的人均寿命甚至于仅仅只有四五十岁,差距是非常大的。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医疗科技技术的差异,相关的技术、设施等等相差太大了,所以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大明发展到了现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粮食产量大大的增加,吃的方面来说,大明人已经不成问题。

    但是在医疗技术方面,大明目前来说,还是做的远远不够的。

    “以新生儿来说,在我大明京津地区,因为医院和医馆等非常普遍,技术也是最为先进,大家的观念也是发生了很多的改变。”

    “故而在我们大明的京津地区,新生儿的死亡率是非常低的,仅仅只有千分之几的概率,并且大部分的孩童都能够长大成人,夭折率大大的降低。”

    “但是这仅仅只是限于我们大明的京津地区,在我大明的很多地区,医疗技术和条件都依然非常的简陋,人们的观念也和以前差不多。”

    “新生儿的死亡率非常高,夭折率也是很高,往往十个孩童当中,只有六七成左右能够养大成人。”

    “所以臣以为,理应从现在开始,大力健全和发展医疗技术,健全医疗体制,将医院普及到我大明的每一个乡镇。”

第2067章,人生要有目标,朝廷要有方向2

    其实关于健全大明医疗体制的事情,以前刘晋就提过,只是一直以来都得不到高度的重视,只是在新生儿这件事情上。

    当时在刘晋的主持下,朝廷这边对大明所有的产婆、稳婆之类的进行过统一的培训,普及相关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

    效果也还是相当不错的,大明的新生儿死亡率得到了大大的降低,以前很多经常性出现的错误也是大大的减少了。

    像后世电影里面白鹿原里面白嘉轩生了很多个孩子,但是其中一半的孩子连前面七天都没有活过。

    因为产婆和稳婆的无知,用生锈的剪刀去剪脐带,结果就是感染了破伤风,几天的时间就没了。

    这样的现象,在那个愚昧无知的年代里面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很多的新生儿都是因为这些稳婆、产婆的无知而死的。

    在知识没有普及和传播的年代里面,纵然是皇帝的儿子也都难免遭遇这样的事情,更别说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了。

    有感于此,当时在刘晋的力主之下,全大明范围内对产婆、稳婆之类的进行了一番统一的培训和教育、学习。

    作用也是很大,效果也是很明显,大明新生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想要从婴儿长大成人,整整十多年的时间内,别的不说,单单是感冒、发烧、肺炎等等就要经历很多、很多次。

    没有完善的医疗提着和较为发达的医疗技术,这个过程当中,夭折率是非常高的。

    在后世,一直到20世纪,人类的科技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医疗科技技术大进步之后,全球的人口都迎来了一个大爆炸式的增长和发展,人口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

    想比起后世来,现在大明的人口根本就微不足道,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少了。

    刘晋对于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视的,多次向弘治皇帝提过这个事情,也做过相关的一些工作。

    比如推广医学院和医院,在大明各省的省会都建立起医院来,推广新式的诸多医疗技术。

    但是对于整个大明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最起码来说,要将新式的医院普及到县城、乡镇一级才可以。

    这就需要用朝廷的力量来大力推动了,光靠刘晋自己是不行的。

    尤其是医学院的建立、发展,这更是需用以朝廷的力量来做这个事情,别的不说,几个省建立一个医学院,培育更多的医学人才,大夫什么的这都是必须要有的。

    新的医学虽然已经发展20多年的时间了,但现在也仅仅只有大明医学院和皇家医学院两个医学院,这每年培育出来的人才、大夫终究是有限的。

    大明还需要更多的医学院,更多的医学人才和大夫才行。

    “嗯~”

    弘治皇帝接过刘晋的奏疏,仔细的看了起来。

    刘晋的奏疏和其他官员的奏疏就是有很大的不同,简洁明了,还喜欢用数据来说话,让人具有信服力,而不是像其他官员一般,总是卖弄自己的文采和学识,讲一大堆废话。

    看着刘晋奏疏里面列举的大量数据,弘治皇帝也是面色凝重起来。

    一直以来身为天子,弘治皇帝所关心的事情一个是农事,一个是外部敌人的入侵,还有就是朝廷之上的事情等等。

    很少有说来去关心这医疗技术、制度什么的事情,因为这些对于大明的统治来说似乎好像并不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刘晋会去关心这些事情,提这些事情,让弘治皇帝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大明,也是知道了身为天子,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可不仅仅只是以前自己所知道的那些。

    “果然,又要搞事情。”

    至于其他的大臣,一个个也是不出意外。

    刘晋在的时候,那几乎是隔三差五的就要折腾一番的,总是做一些大家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现在重新当内阁首辅了,果然还是一如既往的风格。

    搞什么医疗制度,这对于朝廷之上的这些大臣们来说有什么影响?

    这京津地区的医疗技术发达,医院多就可以了,大家看病方便就行了,难道非得要将这些都普及到整个大明不成?

    那得要花多少的银子?

    又要做多少的事情?

    舒舒服服的当官不好吗?

    非得要去不断的折腾来,折腾去的。

    当然,这是大家内心之中的想法,可不敢说出来,不然弘治皇帝肯定是会让你回家养老去的。

    弘治皇帝对这些可是尤为重视的,像能够大大增加粮食产量的高产作物,新的耕种机器、耕种方式等等,这些弘治皇帝都很重视。

    这也是现在大明的粮食产量能够大大增长的重要原因,因为大明的移民大规模的使用机械化的耕种方式,极大的提高了耕种的效率,大大的提高了总体的粮食产量。

    这关系到大明人口增长的大事,对于爱民如子的弘治皇帝来说,这肯定也是大事了,一定会高度重视的。

    “大家都看看吧。”

    弘治皇帝快速看完,照例也是将奏疏传给大家都看看。

    众人快速的看完,这一个个也是思索起来。

    “按照刘公的这份计划来说,我大明至少也是要兴建上千座医院才行,这需用的大夫什么的,数量更是将会非常的庞大。”

    “并且还需用新建至少十所医学院来培养相关的医学人才、大夫,这花费可是不小啊。”

    杨一清看完之后,想了想说道。

    “确实是花费不小,而且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的,这需用五六年、甚至于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杨廷和也是跟着开口说道。

    “人生要有目标,朝廷要有方向。”

    “历朝历代,朝代更迭,似乎每一个朝代都在重复着前一个朝代的故事,始终逃不过治乱循环的模式。”

    “我大明之所以能有今日的繁荣鼎盛和繁华盛况,那是因为现今我大明所走的路、发展的方向和以往的任何朝代都不一样。”

    “我们更加的注重民生,我们不断的移民、开拓更多的耕地,同时发展科技,研究出各种各样能够大大的提高生产力的工具、技术出来。”

    “所以我大明人才可以更加的富足,拥有吃不完的粮食、穿不完的新衣服,还能够住上结实、温暖的新房子。”

    “这都是以往的时候,天子和朝中诸公有着明确的发展、努力方向,始终将百姓的点点滴滴都放在心上,努力的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刘晋一听,笑了笑便说道。

    “今日之大明,早已经四海无敌,强盛而富庶,但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眼前的这一切,还应该要有更加长远的发展目标和眼光。”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大明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也就知道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去做,要去努力。”

    “医疗制度的发展仅仅只是一个方面,是降低我大明人口死亡率,提高健康水平的一个方面。”

    “我们大明繁荣昌盛,地广人稀,如果能够拥有更多的人口,则黄金洲、澳洲、关外等地还可以进一步的开发,我大明的海外殖民地、藩国也是能够跟着随同一起受益。”

    “不仅仅是医疗技术方面,我们也还可以从粮食、交通、住房、教育等等诸多的方面去努力。”

    “以粮食来说,如果不是大力的发展农用机械,坚持移民到关外去的话,去年北方的大旱,我们大明能够拿得出那么多粮食来吗?”

    “但这就够了吗?”

    “显然是不够的,未来我们的人口还在不断的增长,我们会需要更多的粮食,需要更多的耕地,这些都是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也需要更好的技术。”

    “朝廷要做的事情很多,责任很大,可不仅仅只是说靠仁义道德孝顺就能够将国家给治理好的,需用的是从方方面面,从一个个小的方面去不断的提高,努力,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将大明给建设的繁荣富强。”

    听到刘晋的话,众人也是纷纷的点头,一个个也是思索起来。

    一直以来这治国都说要仁义道德、以孝治天下什么的,好像真的做到这些,这天下就可以太平,这大明就可以繁荣富强一般。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去做的,但最终还不是都一样,难道轮回宿命?

    现在刘晋将这些进行分析,分成一个个方面来去做,农业、交通、工业、经济、税收、军事、医疗等等一个个方面。

    然后在每一个方面不断的去努力,不断的去发展,最终这才慢慢的有了如今大明的繁荣鼎盛。

    现在大明的繁荣昌盛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朝代,百姓富足,社会稳定,纵然是出现去年的大旱灾、大瘟疫,整个大明依然稳定,不会像以往的朝代一般,一旦有什么灾荒之类的,立即就民不聊生、饿殍满地,烽烟四起什么的。

    这一切还不都是在方方面面努力的结果。

第2068章,兴建医学院

    “卖报!卖报!”

    “为民族健康、国民保障,朝廷将出资在大明各地首批建立十所医学院,培养医学人才、发展医疗科技和技术!”

    伴随着报童的吆喝声,大明各地逐渐迎来了崭新的一天。

    看报纸的习惯早已经深入了大明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城市里面,报纸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

    成都,自从长城铁路开通之后,整个成都的发展就进入了高速的阶段,日新月异来形容都丝毫不为过。

    大量的工厂、商行落户在成都,也是让成都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定居在成都。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成都的人口已经突破了三百万,成为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心。

    不过成都的经济发展虽然是非常的迅速的,但是在其它方面来说,还是要落后于大明一些的,尤其是在新学学校方面。

    至今成都这里都还没有一所新式的高等院校,所有读新学的学子,如果想要继续深造的话,只能够前往其它地方的高等院校进行深造。

    这对于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学子来说都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情。

    但这就是现实,因为大明朝廷是不会调拨款项去办新学的,所有的新学学校都是私人出资开办的。

    这其中大部分的新学学校都是刘晋所开办的,还有部分则是各个地方士绅、商人、官员等牵头筹钱所开办起来的。

    四川这边以前是交通不便,大家都穷,没多少钱来办新式学校,后来修铁路川人又积极捐钱,也就是这些年来,四川这边逐渐的发展起来,大家口袋里面也是终于有一些钱了。

    但是想要办一所高等院校,这可是非常花钱的,关键是办起来之后,这每年都是要投很多钱进去才能够维持下来。

    这也就导致了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都没有一所高等院校,这一次朝廷要在大明各地兴建医学院,也是终于有一所高等院校落户到四川了。

    “西南医学院!”

    “哈哈,我们成都终于有自己的高校了!”

    “西南医学院落户成都,西南医学院落户成都!”

    伴随着消息的传播,顿时整个成都的老少爷们都兴奋的喊了起来。

    西南地区,交通不便、发展缓慢,经济相比起大明其它地方来,差距比较大,连带着教育方面都要比其它地方差很多。

    川人也是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一点,这几年也是有人在多方奔走,希望能够筹钱在成都这边建立几所高等院校,培养更多的人才,发展西南。

    为此也得到了很多人支持,有不少四川有头有脸的士绅都纷纷表示愿意康慨解囊,这自古以来嘛,唯独在教育上的投入是最划算的。

    尤其是这个时代,教育其实相比起后世来还更加的不公。

    不管是传统的儒家教育还是新式教育方面都是如此。

    传统儒家教育就更别说了,学费昂贵无比,只有有钱人才能够将自己的孩子送去读儒家教育,没有一些家底,你根本就无法支持下去。

    这就变相的淘汰掉了那些穷人、普通人的孩子走这条道路的可能性。

    至于新式学校,虽然有统一的考试,但录取的名额只占八成左右,还有2成的名额是自主招生,这对于高等院校所在地区来说自然是最有利的。

    而没有自己高校的西南地区来说,那就非常的吃亏了,因为往往都无法去参加这个自主招生考试。

    其次是有些地方性的高校,比如淞沪这边的淞沪理工,它是淞沪地区的士绅、商户、工厂主等等一起出资建立起来的,这自然而然大部分的招生都是面向淞沪地区的学生。

    还有像江西理工学院、江西师范学院这样的明显带有地方性特色的高校,它也是江西省内的士绅地主、商人等等出资建立起来的。

    起本身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省内的孩子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大部分的招生都是面向自己省内的。

    类似于这样的都有不少,在大明各地都有各地士绅、商人、资本家等一起出钱建立起来的新式学校,也都是面向所在地招生的。

    其结果就是富裕的地区,学校多,这招的生源就多,学生可以选择的就更多,贫穷的地方,学校少,这招生的名额还少,学生可以选择的就很少了。

    教育就是如此,自古以来都没有公平可言。

    现在西南医学院落户成都,还是朝廷户部这边直接出资建立、管理,并且规定起主要就是面向西南地区的几个省份招生,这自然是让成都人兴奋无比。

    医学院嘛,不仅仅是可以给自己本地的学生提供好的出路,而且也是可以大大的提高西南地区的医疗水平。

    要知道大明早报可是已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一些报道。

    这京津地区医院多、医馆多,医术精湛,这京津地区的新生儿死亡率极低,并且孩童的夭折率也是非常、非常低。

    但是在落后的西南地区,别说医院、医馆了,就是赤脚医生都不多,只有在一些大城市李曼,有新式的医院和一些医馆。

    但是西南地区交通不便,这生病去大城市看病的话,显然是不太现实,故而西南地区这边的新生儿死亡率依然不低,孩童的夭折率也是比较高。

    现在有医学院落户在西南地区,这对于提高西南地区的医疗水平、发展医学人才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

    这川人自然是高兴无比,兴高采烈的庆祝起来。

    “西南医学院!西南医学院!”

    “诚聘名医为师,共同传承医学、研究、开创新的医学领域和技术,悬壶济世、造福一方!”

    消息在整个西南地区不断的传播,同时也是号召西南地区的名医到西南医学院里面来任教,不仅仅是将医学技术传承下去,而且还要一起研究开拓新的医学领域和技术。

    此时此刻,高兴的不仅仅是西南地区的人呢,在大明各地,也都有同样的事情发生。

    黄金洲蓬来城。

    “黄金洲医学院!”

    “朝廷将在蓬来城这里建立黄金洲医学院!”

    蓬来城这里,人们互相奔走相告。

    大明天子没有忘记黄金洲的子民,终于也是要在黄金洲这边建立一所高等院校,还是医学院,这对于提高黄金洲地区的医学水平有着巨大的作用。

    黄金洲这个地方,一直以来其实并不是很受重视,尽管这里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还生产黄金和白银。

    但这里人口少,并不是很受重视。

    现在,朝廷在蓬来城这里开办医学院,这让黄金洲大明子民总算感觉到了一丝丝来自大明天子的关爱了。

    这也是让黄金洲的人高兴无比,赚钱固然重要,但是身为大明子民,这能够得到重视,也是让大家倍感荣幸的。

    南洋月牙城。

    “南洋医学院落户月牙城了!”

    “南洋医学院落户月牙城了!”

    月牙城这里,人们奔走相告,开心无比。

    月牙城作为南洋地区最大的一座城市,人口超过三百万,一直都是南洋地区的经济中心,但和大明很多地方一样,都没有属于自己的高等院校。

    现在终于是要迎来第一座高等院校,还是医学院,这对于南洋地区的医学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南洋应该要多半几所高等院校,我建议我们这些种植园主大家都拿出一些银子出来,一起建立几所南洋高等院校。”

    “我也支持,这自古以来一个地方想要出人才,那就必须要重视教育,我是江浙人,我们浙江自古多才子,那是因我们非常的重视教育。”

    “这南洋想要出人才,我们也是必须要重视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教育,这新式教育一样要重视起来,大家都积极踊跃的捐钱,因为这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李先生所言有理,我出1000两银子!”

    “我出2000两银子,支持教育,支持我们南洋!”

    月牙城的一处茶楼这里,众多的种植园主们聚集在一起,商量着再新建几所高等院校的事情,也是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西南医学院、南洋医学院、黄金洲医学院、河中医学院、辽东医学院、江南医学院、华北医学院、西北医学院、广州医学院、湖广医学院。

    十所医学院在大明各地落户,大明户部这边直接拨款用于建设,这一次也是备受重视,根据朝廷这边的规划,每一所医学院都将获得300万两银子的拨款。

    算下来这一次,朝廷这边也是非常的重视了,一次性建十所医学院,拨款超过3000万两白银,可谓是财大气粗,但也足以证明朝廷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了。

    这是为了提高大明整体的医疗水平,可能短时间内还看不出什么效果,但是五年、十年之后,这些医学院开始发挥出作用的事情,整个大明的医疗水平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2069章,青霉素

    京城,大明医学院的一间实验室内。

    年迈的教授张志刚正带着自己年轻的孙子张行健在实验室里面做实验。

    张志刚是大明医学院最早的一批教授,在医学院里面教书育人、研究各种各样的医术和药物,这一干就是20多年的时间。

    此时的张志刚已经是一个近80岁的老人了,但身体依然还是很不错的,精神状态也很好,而且依然还热衷于研究各种各样的医学技术,热衷于在这里给人上课。

    尽管他早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本该回家好好的修养,但是他闲不住,当了一辈子的大夫,看了一辈子都病,又在这里做了20多年的教授,教了很多的学生。

    真让人闲下来的话,他还真的是闲不住,故而也是不要钱,免费的继续在大明医学院这里继续给人上课,传授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

    在这大明医学院,他一直以来也是非常受人尊重,受人爱戴,无论是学校里面的老师还是学生,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教授。

    张志刚为大明医学院付出了很多的新学,教了很多的名医,学生也是遍布大明乃至全世界各地,很多都是各地有名的大夫。

    当然,对于自己家族也是无比重视。

    张家时代行医,到了现在也是如此,他所有的后代都是行医的大夫,年青一代的后人基本上都是进了大明医学院里面学习各种各样的医学。

    这个小孙子张行健虽然年仅十八岁,但已经跟随老教授学习医术多年,尤其喜欢学习和研究细菌、病毒学,喜欢用显微镜去观察微观的世界。

    “爷爷,这个器皿里面全部都长霉了。”

    张行健和往常一样准备看看自己培育的细菌,当看到16号器皿里面的情况时,顿时就惊奇的喊了出来。

    “是嘛,我看看。”

    张志刚一听,也是颤颤巍巍的走了过来。

    先看看自己的这个小孙子,张行健是典型的中西混血,父亲是大明人,至于目前则是来自欧洲的白奴。

    原本仅仅只是张家买回家当奴婢使用的,有一次张行健的父亲喝酒回来,直接就将他母亲给办了,于是就有了张行健。

    因为他父亲这一脉一直以来生的都是女儿,只有他张行健这一个儿子,故而虽然是奴婢生的,但张行健从小也都备受重视,连带着他母亲也是从奴婢变成了小妾,地位得到了提高。

    张行健有着一头乌黑、硬直的东方黑发,但眼睛深邃、犹如蓝宝石一般,鼻梁高挺、皮肤白皙、身材高大,面相上又更像大明人,一看就知道是混血儿。

    像张行健这样的混血儿现在非常的常见,尤其是这京津地区,人们生活水平高收入高,故而买欧洲白奴为小妾、奴婢之风非常的盛行,于是就有了大量的混血儿。

    虽然是混血儿,不过也是大明人的后代,大明人倒也是从来就没有将这些混血儿当外人一般来看待,都是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子孙来对待。

    像张行健,虽然是混血儿,但是他爷爷、他父亲、乃至叔叔伯伯对他都很不错,从小就备受重视,再加上其本身又聪明好学,更是深的他爷爷张志刚的喜爱。

    一把年纪的张志刚因为年纪太大的缘故,虽然精神和状态都不错,但是身体已经不行了,整个人的颤颤巍巍的。

    一旁的张行健看着自己的爷爷,脑海中仔细的回忆起来。

    这个16号器皿好像前段时间的时候,因为爷爷在实验室里面的时候突然晕倒了,然后自己急匆匆的将他送去医治,再接着自己刚好又遇上了医学院一年一度的出诊期,和很多同学一起去了山西的一些农村义诊。

    结果就是耽误了差不多20多天的时间,没想到因为当时自己太过着急,忘记盖上盖子了,这竟然全部都发霉,长满了青色的长毛了。

    “都长霉了,把它扔了吧。”

    张志刚看着发霉的器皿,这都跟霉豆腐差不多了,长了一层青色的长毛了。

    “嗯~”

    张行健点点头,正要将这个器皿给扔了,想了想又将它放到了显微镜下,仔细的一看。

    “里面的链球菌竟然大大减少了,而且青色霉菌越近的地方,链球菌的数量就越少,难道说这种青色的霉菌能够对链球菌产生损害,或者是能够大大的灭杀链球菌?”

    张行健整个人都来精神了。

    一直以来,张行健都在研究链球菌、分支杆菌,之所以要研究这个东西,是因为张行健在跟随自己爷爷学医、行医的过程当中看到了很多人因为痨病不治而亡,所以他就想着自己是不是可以研究出新的医术或者药物来治疗这个痨病。

    痨病在此时是根本没有任何办法治疗的一种不治之症,得病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并且这种病还具有传染性。

    不仅仅是在大明这边有大量的病人,而且在张行健目前家乡欧洲这边,痨病更是非常的流行,尤其是在贵族之中,得痨病的人很多。

    得了痨病的人身体消瘦,脸色苍白,只有在午后的时候会出现短暂的潮红,故而在欧洲这边,很多的贵族都以得这种病为荣,这是一种贵族病,有人为了得这个病,甚至于故而去接触痨病的人。

    “爷爷,器皿里面的病菌似乎好像被杀了,这种青色的霉菌好像可以杀死链球菌、分支杆菌。”

    张行健有些激动的喊了起来。

    “什么?”

    张志刚一听,也是微微一愣。

    行医一辈子了,又是大明医学院的教授,还开创了很多新的医学领域,对于细菌、病毒学也是有着极深的研究。

    他太清楚自己孙子在研究的这些病菌之类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了,这是导致痨病、伤口感染的一些细菌、病毒。

    在多年的行医过程当中,张志刚见过很多、很多的人因为得了痨病而死亡,痨病是根本就没办法治好的疾病。

    对于孙子想要研究这种疾病的想法,张志刚还是支持的,但并不觉得他能够研究出什么东西出来。

    几千年的时间了,不仅仅是大明的医生对其束手无策,即便是欧洲、天竺、奥斯曼、非洲等地也没有任何的医术和药物可以治疗这种这种疾病。

    但是这种疾病的传播却非常的广泛,得痨病而死亡的人数很多,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死于痨病。

    张志刚颤颤巍巍的过来,通过显微镜仔细的观察起来。

    “好像真的是被杀死了很多,离这种青色霉菌越近的地方,链球菌、分支杆菌的数量就越少。”

    张志刚观察完毕之后,也是点点头说道。

    “爷爷,我们是不是可以单独的用这些青色的霉菌去做实验,看看它是否真的可以用来杀死这些细菌?”

    张行健想了想说道。

    “嗯,可以试试,或许真的有效。”

    张志刚点点头说道。

    如果这种青色的霉菌真的可以杀死链球菌、分支杆菌的话,那就意味着极有可能可以用于治疗痨病,这将会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啊。

    这痨病以后可能就不再是不治之症了,而是可以治好的一种病了。

    “是!”

    张行健一听,也是来精神了,迅速的开始行动起来。

    小心翼翼的将器皿之中的青色霉菌给分出来,然后重新弄到一个有着大量链球菌、分支杆菌的器皿里面。

    第二天,当张行健再次来到实验室进行观察。

    “真的有效果!”

    “这青色的霉菌可以杀死大部分的链球菌和分支杆菌,这些链球菌和分支杆菌好像是被溶解了的样子。”

    通过显微镜仔细的一看,张行健顿时就忍不住兴奋的喊了起来,真的有效,这意味着这种青色的霉菌极有可能是可以用于治疗痨病的,而这将是细菌、病毒学的一次重大飞跃和进步,这个成果足以证明细菌、病毒学的巨大作用。

    同时这也意味着,痨病这种困扰着人类几千年历史的疾病,它将迎来自己的克星,从此以后,痨病也是可以治好的。

    张行健急匆匆的找到自己的爷爷张志刚,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他。

    “真的有效啊?”

    张志刚一听,也是兴奋无比,看样子这种青色的霉菌真的是可以用于治疗痨病。

    “你提纯一些这种青色霉菌出来,然后去找患有痨病的人试一试。”

    想了想,张志刚也是吩咐起来。

    在这个时期,这方面的管理自然是不如后世的严格和规范,很多新的药物、治疗办法的运用,只要双方同意,那都是随时都可以进行的,没有那么多的步骤、手续之类的。

    甚至于新的药物的上市和销售,它也是没有什么过多的步骤、手续之类的,因为朝廷对这方面的管制很松,甚至于可以说没有什么管制。

    这并不在朝廷的职责认为之内,更何况只要是为了治病救人的,这些都不算什么了,这也是大明医学院这边诸多新药、新医术发展极为快速的一个原因。

    这是一个比较粗犷的时代!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37/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作者:中华田园牛所写的《大明镇海王》为转载作品,大明镇海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镇海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镇海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镇海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镇海王介绍:
弘治十年,这是大明王朝美好的中午。此时,小冰河期已经来临,绵长的严寒肆虐大地,也同样在吹打着这个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王朝。此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犹如一道耀眼的光芒刺破中世纪的黑暗。此时,俄罗斯刚刚摆脱蒙古控制不到二十年。此时,距离哥伦布初次抵达美洲也才过去七年,而达伽马正在海洋上筚路蓝缕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喜欢看历史小说的刘晋穿越到了这样的一个时代,从一介书生成为了大明镇海王!书友交流群:720342318,有希望本书的书友可以一起来聊聊天~大明镇海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镇海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