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明帝国的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帝国的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九悟     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     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两百五十七章 达成协议

    清幽、雅致的小院中,王六小姐的倩影被月光照在地面上。她正在离去。

    张昭给王六小姐最后一眼看得头皮有点发麻。他是个俗人,情商当然没有问题,这一眼的意思他当然懂。

    许他给王小娘子发“好人卡”,不许她幽怨么?更关键的是他刚刚还看她看得有点失神。这就很尴尬。他这是口嫌体正直。

    其实,张昭刚刚对王小娘子的感谢,并非在她拿出的数据上,清查土地的活,最终会由王恕去做。他是不管的。也没精力管。他是谢王小娘子送消息来的心意。

    王小娘子虽然喜好时政,但她在这上头其实水平一般,算是个业余段位吧。

    “张相公…”

    张昭心里还在感慨,这才发现王小娘子的贴身丫鬟并没有走,问询的看向她。

    瑶琴轻叹口气,道:“张相公,今天是小姐十七岁的生日。府里想要将小姐嫁给平凉府的曾家嫡系子弟曾复哲。曾家给出的聘礼是一万五五千亩良田。我家大少爷已经首肯。两家都已经开始问名。

    张相公,小姐对你的情意你是知道的。只是,你已经拒绝她一次,她如何能开口说第二次?她并不想嫁给曾复哲。你能不能帮帮小姐?”

    张昭继续感觉头皮有点发麻。

    因为,此时此刻他被这个身高颇高的俏丫鬟给逼到墙角。他必须做出选择。

    按照前世看网文的惯例,这尼玛他要是选择“否”,不帮王小娘子,坐视她嫁人,这书基本就扑了。

    这是苦中作乐的玩笑话。以王小娘子对他的情意,她不愿意嫁给曾家,他当然愿意帮她一把。摆平曾家并不难。他现在可不是一个无名小卒。

    但是,关键在于他现在插手这事,那接下来,他和王小娘子的牵扯会越来越深。而王家是不会把王小娘子嫁给他做妾的。这不是害她吗?

    当年张昭上学时读陆游的《凤头钗》,总觉得陆游不对。红酥手、黄藤酒,满墙春色宫墙柳…,千古传诵的名篇啊。但据闻他表妹唐婉读后不久去世。

    这是在杀人啊!

    每个人的命都只有一条,是不能读档只能向前的人生。不管那份感情多么的刻骨铭心,难道你希望她去死吗?终究还是她活着好一些吧?

    就在这时,庭院外传来王小娘子的喊声,“瑶琴…”

    屋里身姿高挑的俏丫鬟应道:“来了。”说着,目光看向张昭。

    张昭只有一秒不到的时间做决断,他还能说什么?点头道:“好。你明日到我这里来一趟。”

    瑶琴顿时展颜一笑,目光中有着赞许,欣喜。十五岁的少女有一种难言的清雅、妩媚感,宛若一颗明珠在绽放光彩,“好的。”转身离开。

    张昭揉揉眉心。估计在瑶琴心中,他基本等同于是给了承诺。

    那么,明知道事情以后会变得更坏,他需要在一开始就把问题解决。

    他要主动去见王恕了。

    在他和王恕的对持中,其实双方都心知肚明,有默契。以固原、宁夏两镇试点废除卫所制度,于那几千万军户是有利的。张昭愿意推动,王恕愿意做。

    但是,这到底是张昭求王恕,还是王恕求张昭。情况不同,双方合作,需要付出的筹码不同。

    国事,还有再来的机会。王小娘子只有一个。他既然答应,成与不成总要尝试下。

    …

    …

    九月二十七日晚,王六小姐在朋友们的晚宴上明确表态不想嫁给曾复哲。接着,第二日又有新的消息传出来:宁为英雄妾,不为庸人妻。

    王六小姐的朋友圈基本涵盖整个三秦的读书人世家。她这番话很轻易的就传出来。

    至于说曾复哲听到这个消息后有没有被气得吐血,这就不得而知。根据其好友子实兄的描述:他当时就离开王家,回到三原弘道书院中,闭门读书。

    “庸人”这两个字很好理解,就是曾复哲。而此时此刻的西北,敢称英雄者还能有谁?只有新军卫指挥使,斩杀北虏一万四千余人,国朝新鲜出炉的新秦伯,张昭。

    在这样的舆论风波下,两日后,九月三十日的上午,张昭和王恕再一次见面。

    这一次的见面比上次要正规的多,位于王恕的书房。王恕的长子王承初、次子王承襟都在,王六小姐侍奉在王恕身边。

    王恕须发皆白,还是那副老朽不堪的模样,抬手示意张昭喝茶,“张子尚你昨日请求和我见面,想必是对卫所的改革有新的想法,说来听听。”

    这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王承初、王承襟兄弟俩都向张昭,脸上都带着微笑。这是废话,他们俩不够资格给张昭脸色看。当然,此时兄弟俩的想法各不相同。

    王承初则是想着今天终于要摊牌。他侄女不想嫁给曾家子,这不是问题。婚姻大事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老三在京中做官,他这个大伯在此事上自是有几分话语权的。

    而以他看来,他父亲八成不会肯答应张昭。要答应早答应了,何必掉着张昭十几天?而且,即便他父亲答应,朝堂上那一关也是过不去的。

    以他了解的情况,朝堂的官员十有八-九都不愿意看到他父亲起复。而且,天子未必愿意。

    王承襟想的是另外的事:他侄女的婚事。

    还是之前的那句话,如果他这个侄女是庶女,真就嫁给张昭为妾室又何妨?反而,能拉近和未来军中第一人的关系。偏偏他侄女是嫡女。而且,素来被他父亲所疼爱。

    这几日突然爆出来他侄女想嫁给张昭为妾室,而今天张昭就来和父亲谈判。怕不是想要趁机求亲吧?

    真要是这样,那可真算是个痴情之人。这需要让步的利益会很大的。他侄女没看错人。

    张昭从容的拱手一礼,“老大人,学生的新想法很简单:就是请老大人出山主持清查两镇田地之事。如果朝堂不同意,那就老大人的幼子,兵科给事中王大人来主持此事!”

    这话是有的放矢。

    王恕的幼子王承裕继承了其在学术上,在官场上的衣钵。而此时,在京中担任兵科给事中的王承裕正在到处跑,忙的就是清查屯田的事宜。

    张昭其实已经预估了王恕复出的难度,但是把王承裕弄到西北来,最终效果是一样的。王恕还能不帮自家的儿子?王承裕可是他的继承人。

    而如果此事做成,对自弘治六年中进士以来,被授兵科给事中(从七品),随即跟着父亲王恕回乡,弘治十一年起复继续任兵科给事中的王承裕来说,这将是他的政绩、资历。

    回朝即会升官。

    这就是张昭拿出来的交易筹码。

    王恕微微颔首,道:“但是,你上次所说的要推行的条陈,太过于难以实行,必须消减。”

    这是还价。

    张昭沉默一会,道:“第一条,退役、轮换可以不用做。军镇里的空饷这一条,我暂时不碰。第三条,预备役制度更改,这是可以执行的。这两条都是小事。

    重点在第二条。现在要一鼓作气废除卫所制不现实,但是在试点的两镇中废除所有没有正在服兵役的军户户籍,这必须要做。清查土地、分配给军户之事,要仰仗老大人虎威。

    而非试点的卫所土地,日后将允许占据土地的权贵们以银钱购买,并登记造册。这一点,老大人可以对外说出去。这是我给的政z承诺。另外,退役制度我回头再推动。”

    王恕眼睛微微眯着,道:“我等朝廷的圣旨来。士英,去给小雪她娘说一声。你们都出去吧。”

    (ps:修一个bug,三原学派的教学地点是:弘道书院。之前写的三原县学是错误的。前文已改。)

第两百五十八章 王恕的手段

    张昭、王六小姐、王承初、王承襟四人都退出来。

    六十多岁的王承初表情略有些迷惑。父亲的第一句话他听懂了。这是和张昭达成协议了。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叫二弟和小雪的母亲说什么?

    “士英”是王承襟的表字。

    王承襟先看张昭一眼,然后笑呵呵的打趣还有点懵的侄女,道:“小雪,恭喜你啊。你祖父做主将你嫁给张相公为妾。我一会去和你母亲说。”

    王六小姐“啊”了一声,半天没反应过来,美眸惊讶的看向走廊中的张昭。张昭温和的对她点点头。王六小姐白皙的俏脸顿时变得绯红,转身就走。

    当初她很勇敢的跟着瑞昌号的商队跋涉千里前往韦州城见张昭,追逐着她的爱情。而此刻,她却是娇羞而走。

    一方面是心愿忽而达成的欣喜,出自少女本能的羞涩。另一方面,张昭看她的眼神,既温和,又带着欣赏,爱惜。这让她心中悸动,甜蜜之余难掩娇羞。

    王承襟哈哈一笑,伸手道:“张相公,这边请!”送张昭离开。婚事么,自然要等张昭把他三弟运作回来再说。不过,和曾家的议婚可以停掉了。

    王承初稍稍落后两步,然后折回去,刚进书房就见父亲目光灼灼的看过来,顿时有点羞愧,“父亲,儿子实在不懂…”

    “你啊…”王恕无奈的叹口气,他这个大儿子资质实在愚钝,整日里算计些蝇头小利,胸中毫无格局,“坐吧。有什么不懂的?”

    王承初试探着道:“父亲,让三弟的爱女为张昭妾室,三弟知道后会同意?”

    王恕冷哼一声,“你就惦记着曾家的一万五千亩地。没有官场上的照顾,你家里就是有十五万亩地又如何?”

    “父亲教训的是。”

    王恕懒得再骂大儿子,道:“收起你那些龌蹉的心思。我不把小雪嫁给张昭为妾,他就不和我合作吗?

    以我们家的权势,需要再拿小雪去联姻吗?她既然喜欢张昭,且张昭愿意为她割舍巨大的利益,我遂她的心愿嫁给张昭有何不可?

    张昭的正妻是童养媳。小雪将来在张家又不用担心大妇相害。她父亲日后要回京中出仕。地位稳固。再有所出,这辈子无虞。我岂会把她往火坑里推。”

    王承初唯唯诺诺的应着。他父亲在朝堂上说话就很强势,何况在家里?他是不敢顶嘴的。

    话说父亲还真是疼爱小雪啊!把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都考虑进去。但是,他总觉得还是不对。张昭退让,这不就是小雪的婚事带来的利益吗?

    王恕一看长子的表情就明白他在想什么,气的火冒三丈,喝道:“我王恕的孙女,嫁给谁不是明媒正娶的正妻?他张昭嘴皮子一碰,就要娶去做妾室,有这好的事?”

    王承初见父亲是真生气,赶紧离开。至于这些人情世故中的细微之处,他还是不大明白。但不管明不明白,事情已经定下来了。

    …

    …

    张昭和王恕达成协议,回到住处就给京中的李阁老、萧敬写信,阐述他的意见,运作王承裕来固原、宁夏两镇督办清查田亩,废除军户户籍的事宜。

    这一次张昭倒是有大的把握李东阳会同意。

    李阁老他们这些大佬的思维,都有一个定势:做事先得人。而现在他已经拿到一张极好的牌:王恕。在朝堂中恐怕不会有人质疑王恕的能力。

    而李东阳等人绝非尸位素餐之辈,既然有人做事,且于国朝有利,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同意?

    当然,王恕想要复出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披马甲上阵。其小号就是:他的幼子王承裕。

    而奏章自不用张昭再写。李阁老手中有一本。回头阁臣票拟以及在弘治皇帝面前讨论时,一条条的改成张昭给李、萧两位大佬信中所写的就是。

    张昭很清楚,他写给萧敬的书信,其实就是给弘治皇帝的。只是一个臣子给皇帝写私信,这太过于引人注目。你叫史官们怎么写?总得掩人耳目。

    张昭的书信写完,派人送出去后,已经是傍晚时分。这时王家暂停和曾家议婚的消息已经传出来。而消息灵通的人还知道:王六小姐即将嫁给张昭为妾。

    这不仅仅是一桩婚事,而是一个很明显的政z信号。本来因王恕态度模拟两可而形成的风波迅速的转化成为另外一种。张昭要干什么,秦地的官员、缙绅们谁不明白?

    一个新的风暴正在形成,但凡接到这个消息的权力人物都想要探一探王老大人的口风。而王恕确实将一些口风露出去,否则就张昭在奏章上写的那几条政策,以王恕的名望也扛不住反扑。

    自古以来就是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而处在风暴正中的张昭这里,反倒是稳如磐石。他也变得清闲起来。十月初二的上午,张昭在王府宅了很多天以后,带着王武、庞泰等人在三原县游山玩水。

    三原县地处关中平原,距离西安城不远,为西安门户。比较出名的景点是城隍庙,唐代军神卫国公李靖的故居。还有三原县城内的弘道书院。

    张昭带着亲卫们先去看李靖的故居,驰名渭北的古典园林。这里现在是王恕家的别院。时值初冬,园景萧瑟,但另有一番情趣。

    在园中游玩时,庞泰忍不住问道:“少爷,听说王六小姐要嫁给你为妾?”

    张昭笑着点头,道,“小泰,你从哪里听来的?小二,你知道?”他没给身边的人说这事。这不是还没有尘埃落定吗?京中的信还没回来。

    王武身材高大,络腮胡子,身姿挺拔。笑着道:“相公,早传遍了。我听他们管家说的。你都要成他们家姑爷,他们这帮下人现在客气着呢。我们还没恭喜相公娶得美妾。”

    庞泰起哄道:“少爷,这事,你得请我们在西安城吃一顿酒啊。”

    张昭迈步走在园林林中,笑着摇头,道:“你们是不知道王老爷子的手段。”

    其实,要说在王家放流言,“宁为英雄妾,不为庸人妻”,王恕不知道那怎么可能?

    而王六小姐和曾家议婚,且消息传出来,未必没有王恕的首肯。

    想想看,王六小姐一个小姑娘不远千里去韦州城找他,回来后时常哭泣,王恕会不知道自己最疼爱的孙女的情况?

    所以,上面的事情八成是在试探他。而他主动去运作这桩婚事,主动求见王恕,作出让步,所以才会在王恕那里立即通过。

    王恕没头没脑的吩咐王承襟一句,王承襟立即就知道怎么回事。父子间心有灵犀?扯淡吧!必定是老王让小王办的这些事。而王小娘子是蒙在鼓里的。

    这老头子坏的很。

    不仅要测试他对王小娘子的真正心意,还要拿好处。

    当然,坏一点好啊,不然回头怎么应付清查土地、废除军户户籍的困难局面?

    傍晚时,张昭游园刚回来,瑶琴拿着一张书笺正等候着。

第两百五十九章 书笺、女孩

    “张相公,这是我家小姐给你的信笺。”瑶琴穿着白色的道袍,清雅白皙的脸蛋上带着笑容,在庭院里将带着淡淡香气的书笺递给张昭。

    张昭微笑着对王小娘子这个高挑、俏丽的丫鬟点点头,接过书笺,上面写着: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妾心思之,将谒相公。

    张昭禁不住一笑。他虽然是个理科生,但这具身体终究是有古文底子在的。王小娘子这信笺上写的话很讨巧啊。

    前面是诗经的句子,算比兴吧。大意是九月份修建打谷场,十月份把庄稼收进仓。王小娘子可不是庄稼。她自比芙蓉、美玉都是可以的。这自谦的太过。

    谒,是下级拜见上级的用语。明代程朱理学兴盛,妇女地位下降。这从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就可以看出来:老爷。更别说妾室的地位。而“相公”一词,可以理解为对生员的尊称,也可以理解为丈夫。

    总感觉这一张带着淡淡幽香的信笺拿在手中,一个娇俏、有才华的小娘子形象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他面前。令人如饮佳酿,微微沉醉。倍生期待和她见面。

    “我晚上都有空,会在住处等她。”

    瑶琴笑吟吟的道:“张相公,你还是写一张回信给我家小姐吧。”

    张昭无奈的摇头,“我对诗词仅限于背背课本上的。哪里会这个?”想一想,还是同意下来。带着瑶琴到房间里,提笔写回信:“昭静候佳人。”

    瑶琴“噗嗤”一笑,她算是看出来张昭在文学上没什么天分,收起回信,婷婷袅袅的离开。

    张昭笑笑,也没什么不好意思。不会就是不会。他不像某个行三的理科生,穿越到红楼世界,各种诗词信手拈来,大抄特抄,最终是一代文宗,执文坛牛耳。他能把语文课本上的名句记得几句就算不错了。

    瑶琴这高挑、曼妙、别具风情的俏丫鬟走了,王武和庞泰才冒头,脸上带着“我懂的”笑容。

    张昭也懒得说他们,吩咐道:“小二,小泰,通知下去,收拾行李,我们准备回灵州了。”

    此次来三原的大事,以及接下来几个月在西北的大事都算完成。

    他现在回灵州,照看新军卫里的训练。现在灵州城下,不仅仅是新军卫的四个团在训练,还有在帮宁夏、固原、延绥、甘肃四镇训练一批火铳兵。合计约一万四千余人。

    后勤由三边总督府负责。

    他在王家的这段时间中,朝廷已经颁布了新的三边总制人选,弘治朝的能臣:秦纮。

    此公先后在宣府、两广担任巡抚、总督,文武兼资,一代能臣。可以说是知兵的文臣。弘治十一年在南京户部尚书任上辞官,今年重新启用,时年六十七岁,任户部尚书(加衔)、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本官),总制三边军务(职务)。

    明朝官场的潜规则,致仕的时候是什么官,基本上起复那就得什么官,否则,劳资不鸟你这个皇帝。

    所以,秦纮的户部尚书(正二品)是保证他的品级。并非户部的坐堂尚书。明朝习惯于用六部尚书做加衔,即荣誉职位。真正负责部务的叫坐堂尚书。

    所以,有时候翻看明朝的实录,一堆六部尚书,能看得你吐血,还搞不清楚那位大哥才是真正负责的那个。

    明朝还有惯例,以都察院的都御史、佥都御史、兵部侍郎,尚书等部院大臣出任巡抚、总督。

    史琳被召回京后,秦纮已经星夜赶来固原城。总督府目前还在按史琳离开前的布置在运行。

    张昭没有吃空饷,自然不怕秦纮到固原后查账。他在公事上,把训练完成,就等着跟随大军回京。

    李阁老委托李教谕给他的私信提起,战功已经厘定清楚,朝廷很快就要召京营回京。

    张昭原本以为春节都要在西北过的。搞不好,会在路上过。

    而私事上,他得等李阁老的回信和朝廷的公文。王家在等朝廷调王承裕回西北的公文,然后再嫁王小娘子。

    这估计得一二十天吧。一个月都有可能。张昭不打算在王家继续等下去。

    王武和庞泰两个都觉得奇怪,仔细一想倒也明白,齐声应下来,“是,少爷。”

    …

    …

    初冬的夜晚已经颇显得寒冷,月明星稀。

    晚饭后,张昭便令人点了炭盆,令房间中温暖,沏好茶,正准备整理信件、思绪时,便见王小娘子穿着青色长裙,披着狐裘进来。她身段婀娜,白皙如玉的俏脸上带着几许受冻的寒意,略显娇柔。在烛光之下,其容颜惊艳难言。

    身后跟着瑶琴、秋月两个俏丫鬟。各自提着一个食盒。

    张昭在书桌后坐着,禁不住笑起来,问道:“你不会没吃完饭吧?”

    这是张昭和王小娘子在定下婚事之后的第一次见面。王小娘子本来心中有点忐忑不安。这并非是担心什么的。而是少女本能的娇羞、紧张。

    她现在见张昭,还能像以前那样吗?不能的呀。她已经基本算是张昭的人。所以,她有点把握不准如何相处。

    但是,张昭这随口一问,倒是让她心定下来。她想起韦州城外的苦水河边,张昭夸赞她的美丽。他不会伤害她的。想到这里,嫣然一笑。如鲜花绽放,美不胜收。

    “我娘哪儿的菜太清淡,我没吃几口。张相公,这是我带来的佳肴,一壶黄酒。摆在哪里?”

    张昭这一次留着神,没有陷在她美丽的笑靥中,不过眼睛却没有离开她。她确实很美!

    “就我们俩小酌,随意就好。放在书桌这里吧。”

    张昭起身从书桌后面出来,从两个俏丫鬟手里接过食盒,就摆在书桌的空处。

    四碟小菜,温热的一壶黄酒。

    张昭看着王小娘子起身给他斟酒,素手执壶,那优美的身姿、仪态当真是赏心悦目。王小娘子倒完酒,放下酒壶时,忍不住娇嗔张昭一眼,俏脸微红。

    张昭看她的眼神,带着对她的欣赏,但却让她有些心慌慌的。这是直觉。可是,她却兴不起生气的念头。

    张昭微微一笑,也没什么不好意思。这点脸皮厚度还是有的。举杯和王小娘子一起喝了一杯酒,和她闲聊着,“你那张书笺写的文采飞扬,我远远不如。你在家里是不是学过四书五经?”

第两百六十章 王小娘子

    张昭这话问的有点直接。这年头奉行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王小娘子漆黑的明眸落在张昭身上,感受着两人第一次观念上的碰撞。

    她对张昭的感情真挚而热烈。这是十七岁少女的初恋。而此刻,是两人在确定关系后,第一次坦诚的交谈,相互的了解。她心中隐忧忽现。

    其实,她对张昭的了解很肤浅啊。

    王小娘子并没有如小妾般柔顺的回答,而是反问道:“张相公,你希望我学没学过呢?”

    张昭一听,就笑起来,道:“你别乱想。我并不觉得女孩子读经义有什么不对。只是问一问。学过,或者没学过,都不影响你在我在心中的才女形象。”

    王小娘子心中的隐忧顿时如冰雪消融,张昭这是在夸她呢。禁不住眼波流转。清廋的脸蛋、精致如玉的五官,顾盼间的美态令明月都要隐藏在云层中。

    张昭如果是普通的士子,夸小娘子一句“才女”,哪里有这效果?西北士林的读书人们不知道写给她多少称赞的句子。谪仙、洛神、神女这类修饰的名词都是不要钱般的加在她身上。远比“才女”更好。

    但是,张昭并不普通。他是新军卫的统帅,国朝最年轻的军功伯爵。是所有被鞑靼人欺辱的西北百姓心中的保护神、英雄!

    更重要的是,小娘子心中爱慕。

    王小娘子心中如饮甘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感觉从心底升起,令她心情愉快难言,清声道:“我自小跟在祖父、父亲身边长大,四书五经都读过。时文也作过几千篇。我父亲说我若为男儿身,下场取一个秀才轻而易举。”

    张昭笑着欣赏她的美丽,举杯邀饮。

    王小娘子和晶儿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情。晶儿为他的妾室后,全部身心的都放在他身上,百依百顺,对他依恋。而王小娘子却有着她自己的想法,坚持。

    这是不同的体验。没有谁好谁坏之分。

    而他自然没有禁锢小娘子的想法。他毕竟来自现代社会。

    王小娘子饮酒的动作很符合礼仪,有一种别样的美感。放下酒杯,略带娇羞的道:“张相公,为何祖父会答应我们的婚事?”

    她和张昭的婚事,她心里其实有谱的。她身为王家的嫡女,而且她父亲还是祖父后王家的头面人物,她给张昭做妾,这让父亲、族老们情何以堪?

    所以,她自韦州城回来才心伤而哭。

    但是,自前些时日她的贴身大丫鬟瑶琴从张昭这里取得承诺后,随即放出“谣言”,然后张昭和她祖父一谈,立即就通过。顺利的让她难以想象。

    事关她的婚事,她一个女儿家如何好意思开口问人?不过,问张昭自然又不同。

    张昭轻轻的一笑,吃一筷子青菜,道:“是不是觉得我很可恶?之前在韦州城时说的很难,实际却如此简单?”

    张昭和王小娘子在书桌边小酌。秋月、瑶琴两个身姿高挑的丫鬟在房间里一米开外的多宝阁旁站着。这时,瑶琴掩嘴轻笑。性格直爽、仗义的秋月道:“谁说不是呢?”

    张昭对她笑着点头,目光落回到王小娘子脸上,“我们的婚事能成,主要是王老大人对你的疼爱。我的小动作,全部在他的掌握中。其次,是我在政z利益上的让步。

    我和老大人都有共识。清丈土地、废除军户户籍这可以去做。但是我给出何种筹码让老大人去做,这是关键。

    所以,你父亲会回西北来主持此事。我在奏章里一些激进的措施都废除,免得推行后王家的处境不佳。哈,不说这个。”

    这里头的门道,张昭估计她们不懂。哪里简单哦!所以,他愿意说一说。但是,说得太明白,搞得好像他在表功似的。他没这想法。

    王小娘子漆黑的美眸定睛看着张昭,娇柔的道:“我想听这个。”她又不傻,祖父当然疼爱她。但是,张昭如果不付出的话,那会有这桩良缘?

    张昭笑笑,喝着酒,说道:“你只有一个。而国事总会还有机会。”

    他实际上是拿西北的军功所带来的政z利益,换王承裕来西北,作其晋身之阶。本来,他应该是趁着大胜后他话语权最重时,推行一些难以触动的改革。

    王恕想出山,不能捡容易的事情做,而不做难题,对吧?现在,他是把难题给剔除掉了。

    王小娘子俏脸顿时变得滚烫,羞答答的低下头。心中因这句话有多甜蜜,脸上的红霞就有多盛。她如此模样,如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时间美不胜收。

    秋月和瑶琴两个对视,俏脸微红。她们俩私下里其实常笑张相公沉溺于小姐的美丽,心口不一。但看此时,张相公说起情话来,小姐又如何抵挡的住?

    她们两个丫鬟听着都觉得心弦被拨动。这算不算削弱版的不爱江山爱美人?若能得一人如此倾心,定将白首不相离。

    张昭看着满脸红霞的王小娘子,美人如花,却不隔云端。而在他眼前,触手可及。当真是心旷神怡。

    其实,他是个俗人。若是在现代社会,这种情况下该做什么,他虽然是个单身狗,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只是,这里是明朝。虽然关系确定,但不能轻薄小娘子。这是对她的尊重。

    王小娘子半响才恢复过来,头晕晕乎乎的,想要就此离开又舍不得,道:“张相公,我听说你傍晚时吩咐亲卫们准备返回灵州。可不可以别走?留在这里…”

    “陪我”两个字差点在酒意的加成下脱口而出。话说到这里,她再难坐下去。她终究只是个十七岁的少女啊。

    再次俏脸绯红,又忍不住使小脾气,轻嗔张昭一眼:都怪你呢。起身告辞离去。

    张昭心里好笑,但不怪她。小姑娘嘛,害羞是正常的。起身相送她们主仆离开。回来后吩咐王武、庞泰,暂时还在王家住下来。

    一个月的时间,若每晚都有美丽、娇俏的小娘子来说说话,其实挺快的。

    …

    …

    张昭留在王家中,让秦地官场、士林中的流言更胜几分。本来正在猜测中的一些事情变得更加确定。

    处在要被张昭扫到历史垃圾堆里的范围内的缙绅们正在积极的串联、沟通。

第两百六十一章 没法折腾

    十月初六,新任的三边总制秦纮抵达固原。随即,秦地、三边的文臣武将们前往固原城拜见他。

    秦纮一边带着幕僚做上任的交接,一边整理着他的治理思路。

    三边总制,并非仅仅是一个治民官,而是要确保整个明朝西北边陲的安危、稳定。

    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人他就不得不见:新秦伯、新军卫指挥使张昭。

    据闻张昭还在三原县王恕府中,要搞什么退役制度的改革。他离京时,朝堂上下正在激烈的争论着。

    交接时,新军卫的镇抚,负责军法和后勤的林文宁在固原城中。还有他关系相熟的,前三边总制史琳的幕僚赵子龙。秦纮通过林文宁传话,想和张昭见一面。

    而在此之前,他还需要不断的会见秦地的官员。

    十月十二的下午,秦纮召见甘州卫指挥使吴桉。初冬时节,总督府的后堂中烧着炭盆。

    吴桉在秦纮的幕僚的引领下走进来,长揖行礼道:“下官参见大帅。”

    秦纮的三边总制,是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任,所以文官们可以叫“中丞”。但吴桉是武将,则可称呼为“大帅”。

    当然,此刻西北另一位大帅日子不好过。保国公朱晖已经传令三军,等待朝廷最后的旨意带来,准备拔营回京。

    “坐吧。”秦纮点点头,打量着这位四十多岁的卫指挥使。固原镇下属四卫,这是其核心的军事力量。而其中甘州卫就是用来拱卫固原城的。他需要了解情况。

    秦纮一路问着甘州卫的情况,他问的很详细,一个时辰后,问道:“张子尚有意废除非士卒的军户户籍,并分配土地,你卫中有军户八千多人,你如何看?”

    秦纮初来乍到时,对张昭的改革只是从奏章中了解到,但时值此今日他已经来了六天,而且和新军卫的林文宁见过面,对最新的情况了如指掌。

    张昭要拿固原镇、宁夏镇做试点,清查卫所土地,并解除卫所里的军户户籍。

    按照吴桉刚才的汇报,甘州卫这些年繁衍生息,在名册上的军户有一万两千余人,逃籍的人占三成,还有八千余人,其中青壮约2000人可用。

    吴桉犹豫了一下,欲言又止,“大帅,国家大事非下官一个卫指挥使敢言的。”

    秦纮时年六十七岁,谈了这么久略显疲倦,催促道:“但言无妨。”

    吴桉从椅子上起身,一把跪在地上,陈情道:“大帅,新秦伯战功赫赫,非下官所感言。但是此法是恶法啊。若是将军户的户籍都免掉,发给他们土地。卫所里改为募兵,哪里能招募到士卒?下官恳请大帅阻拦此法在固原推行。”

    秦纮没理会吴桉,道:“募兵重点在银钱。将多出的百姓所缴纳的赋税拿出募兵,怎么会招募不到士兵?”

    吴桉情真意切的道:“大帅,西北土地贫瘠,以赋税养兵,绝对养不活那么多边军的。”

    秦纮点点头,仿佛同意了吴桉的看法,道:“你先回去吧。”

    将吴桉打发走,秦纮在后堂中缓缓踱步,刚才在暖阁中听谈话的幕僚进来,拱手道:“大帅…”

    秦纮面露不屑之色,直白的道:“甘州卫已经烂透。这个吴指挥使问题很大。”

    真当他是不懂军务的文臣吗?他那刀子和鞑靼人玩命时,这小子还不知道在哪里。正是因为西北土地贫瘠,所以秦兵耐苦战,有银子怎么会招募不到兵?

    你以为这里是江南,还是京师?百姓一个赛一个的油滑、奸诈、偷懒?

    幕僚禁不住笑起来,看来大帅还是赞同张昭的革新之举啊!

    …

    …

    张昭于十六日到固原城和秦纮面谈了一次,谈的什么内容,外界无人得知。

    只是,有人看到秦纮送张昭出来。这个消息令固原、宁夏两镇侵占土地的缙绅们和卫指挥使们心里都有点发凉。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吴桉等了几天等来这么个消息,心里的郁闷自不必说。晚间时分应约前往亲家曾府上喝酒,协商。

    平凉府的大族曾家在固原城中有府邸,位于城西的贵宜坊中。大半个坊中的屋舍都是他们家的。其豪奢、富裕、兴盛可见一般。

    有传言称,曾家占有整个平凉府耕地的两成。

    吴桉被曾府的子弟迎着,到后院的一间水榭中和曾贯见面。

    水榭里铜柱散发着热气,阻隔夜里的寒意。窗户闭着,蜡烛高照。灯火通明。一张八仙桌,四荤四素的菜肴,外加一壶够凌冽的白酒。

    喝了几杯后,吴桉说起与秦纮见面的情况,摇头道:“曾老哥,我倒是想挑拨,奈何秦大帅似乎很懂其中的门道。你那边如何?”

    曾贯六十多岁,神情沉默,叹道:“新军卫就驻扎在灵州。宁夏镇的诸位将军无人敢动。据说张昭的长随,新军卫百户陈康私下里有给诸将提起过一个生意。那边军心稳得很。”

    两人喝着酒,气氛沉闷。只有蜡烛燃烧的声音。

    曾贯叹道:“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吴老弟,宁夏镇那边是指望不上。咱们要自谋出路。不能坐以待毙。秦大帅初来,咱们要闹出点动静,让他改变主意。”

    吴桉不假思索的道:“正该如此。”

    两人正商议着,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曾贯不耐烦的喝道:“谁?”

    门外想起长子的声音,“大人,朝廷的诏令今天傍晚时到总督府。李小吏刚刚拿到,就把消息送过来。”

    曾贯微微诧异,道:“你进来说吧。”

    曾贯的长子进来,顾不得和吴桉打招呼行礼,径直的道:“大人,朝廷诏令刚到。基本是按照这些天从三原县里流出的消息那样,以固原、宁夏两镇为试点。清查各卫所土地,并免除各卫所中没有当兵的军户的军籍,由朝廷分配土地。以兵科给事中王承裕为钦差,到西北来督办此事。”

    吴桉以手覆额,靠在椅中,郁闷的道:“完了。”本来还有点幻想的,不想结果都出来。

    曾贯的长子道:“还有,召京营四万大军启程回京,留新军卫、奋武营、神威营在灵州城稳定局势,防御套虏。令张昭参赞西北军务,统辖奋武营、神威营。”

    “唉…”曾贯禁不住长叹,苦涩的道:“吴老弟,咱们认输吧。”

    张昭令着两万余大军在西北坐镇,新军卫之精锐就不必说,还配给两个团营(每营各八千余人,合计一万六千人),这谁还翻得其浪花来?

    折腾,那就是把脑袋往刀上送。

第两百六十二章 别人眼中的张昭(上)

    张昭并不知道暗流汹涌,知道也未必在意。

    大义名分在手(有天子诏令,朝廷支持),手中握着刀把子,分配土地给人数更多的军户,这要还能失败,那只能说明他太无能。

    张昭是在固原城新军卫的后勤采购点中知道朝廷的最新诏令。这让他有点郁闷,新军卫暂时还得停留在西北。他以为他可以能在春节后回京。

    他在最新的家信中都给婉儿、方晶说起此事。当然,还包括他和王小娘子的事。

    其实,京营大军回京必定要祭高天地。这是一个比较高的仪式。新军卫没能参加,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也是某种程度上的退让、妥协。

    李阁老给他的私信中说明了这一点。

    他的新秦伯爵位将在保国公帅大军回京后公开宣布,然后选派钦差来西北给他诏书、官袍、印绶。

    新军卫的战绩,最终还是要归在保国公名下。毕竟他是主帅。不过,大家都是明白人。封赏、日后领军出征的人选,天子、朝堂重臣都心里有数。

    张昭心里清楚,他在西北应该不会呆太久。因为,分配土地,绝对是不能耽搁春耕的。必须在今年把事情做好。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他的便宜老丈人王承裕应当会在半个月左右后抵达。

    第二天,张昭启程返回三原县。他给王家的承诺已经做到。他想让那个初冬夜晚里嫣然浅笑的美少女跟在他身边了,或红袖添香,或娇语相伴。

    …

    …

    冬日的固原城,依旧喧闹、繁华着。十月中旬,依旧有大批的官员等着见总督秦纮。

    而城外的六盘山,清水河已是萧瑟的冬季模样。阳光带着清冷照在人身上。

    固原城外的长亭中,林文宁和赵子龙两人目送张昭率亲卫望三原县而去。骑兵队伍很快就消失在山川中。

    赵子龙代表前任总督史琳和新总督秦纮交接完毕。都知道史琳回去要仕途长不了。秦老大人也没太较真,一些小的款项、事情就放过去。

    其实明朝官场,特别是县令交接那才叫坑爹。穿越众要是不小心就被坑。前任一般会留下大额亏空,必须要他填平才能接手,否则这坑很难填。

    交接完之后,赵子龙就离开幕府,拿着史琳的推荐信,转投到张昭这里。

    不得不说,赵师爷看得还很准的。他知道张昭必定会来固原,因而拿着上一任老板的推荐信,很容易就获得新工作:负责张昭的文牍工作。

    张昭给朝廷的奏章和各衙门间的行文,一般都要靠林文宁来润色,否则他这半吊子文言水平如何搞得定。而老林是积年的老吏,干这个驾轻就熟。

    不过林文宁现在身上的事务繁重,这一块时常难以兼顾。赵师爷的到来刚好填补这个空缺。

    “张相公这真是不爱江山爱美人啊。林大人,一起去喝一杯?”赵师爷邀请道。

    林文宁哈哈一笑,“行啊,你是固原城的地主,负责找馆子。子龙兄,按照相公的说法,他是个俗人,国事要做,自己的事情也要处理好。”

    这几天张相公在固原城,便是由赵子龙负责找饭馆,吃当地的特色菜。

    赵子龙秀才功名,给人当幕僚二十多年,将近五十岁。和林文宁两人打马往城中而去,随从们纷纷跟着。赵子龙讶然的道:“张相公性情竟如此坦诚?”

    林文宁禁不住一笑,反问道:“不然呢?”他是跟着张相公一路从新军卫草创走来的老人。新军卫在韦州大捷一战成名,威震西北。而张相公因此封爵,可谓一战封神!但其实,张相公还是那个率领着他们前行的领袖。

    赵子龙带着林文宁在固原城找到一家吃羊肉火锅的老店。上午十时许反倒有几个老饕在吃。店内热气腾腾,铜锅冒着白烟,肉香四溢。在寒冬时,看着就暖和。

    火锅自战国时就有,宋代时就比较常见。南宋《山家清供》中便记载着吃火锅的情形。自蒙元传承下来,牛羊肉都可以入锅。

    这家老店看着招牌并不光鲜,味道确实极其的正宗。不仅提供羊肉,还提供牛肉。至于说牛肉的来源,那便不要问了。问就是跌死的牛。

    赵子龙熟门熟路的点了手抓羊肉、羊筋肉、羊上脑、羊里脊、羊腱子肉、后大腿肉。又点了牛肚。

    他们俩占据一桌,随行新军卫后勤部门的军士们共六人,坐了一桌,纷纷开点。

    店里的伙计端来通过铜锅,和各种小碗装的酱料。有酱油、醋、芝麻酱、小麻油、豆腐乳、葱花、大蒜。

    赵子龙心里有疑惑,正好也想多了解下他的新东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林文宁两人一边涮着羊肉,一边闲聊。话题围绕着张昭展开。

    “林大人,张相公回京之后,作何打算?”

    林文宁四十多岁,有着一张马脸,多年沉沦下僚的生活让他熟悉衙门里的各种门道,但同样的,不能掩盖他自身的才华。他当典史时,考评从来都是上上。只是,没想到从军之后,干的是不相干的活:军法、后勤。

    林文宁吃着肥美的羊肉,沾着芝麻酱,道:“子龙兄,说起此事,就不得不说前几日的一件事。固原城中的文官武将们都知道秦纮秦大帅送张相公出来。你知道为何?”

    赵子龙文士装束,笑笑,捧场的道:“为何?”

    林文宁道:“因为张相公在秦大帅面前明说,接下来,他不会率军出塞求军功。

    子龙兄,关于张相公的平北虏三策,和战略三阶段的论述,你应该有所了解吧?我们现在的阶段,取得韦州大捷后,就将战略防御阶段推到战略相持阶段。

    皇明要吞并草原诸部落,现在要做的不是出塞扫荡。而是要增强国力。力争做到将燧发枪和战术战备到各军,消除掉鞑靼人骑兵的优势。

    所以,张相公的意思,回朝之后,应当训练士卒、积蓄国力。他本人的打算,暂时我还不知道。”

    赵子龙心中顿时对张昭感到钦佩。十八岁即取得赫赫战功,封爵新秦,确实有过人之处啊!

    试想,一般年轻人能忍得住军功的诱惑?大明的爵位,伯爵之上还有侯爵、国公的。以新军卫之利,出塞赚取军功,不是很正常。

    其眼光、格局远超常人。

    而张昭在去年提出的一系列的军事理论,官场中人基本上都是知道的,而此时,张昭正按照这些步骤在走,言行一致。这会给人一种说服感。

    言必行,行必果。当世之中,有几人能做到啊?他这次转投,没跟错人啊。

    赵子龙心中感慨完,注意林文宁话中的一个漏洞,道:“若鞑靼人同样使用燧发枪呢?”

第两百六十三章 别人眼中的张昭(下)

    这个问题,在张昭将燧发枪技术扩散给王家时,新军卫内部就讨论过。

    结论很简单:欢迎。

    燧发枪的制造价格,比弓箭廉价,比弓箭更快。但是以草原上的锻造工艺和制造业水平,他们能制造燧发枪吗?

    想要制造燧发枪,鞑靼人必须要进行科技升级。而鞑靼人如果放弃骑射,转而升级威力更大的燧发枪,那最后双方的战争会变成纯国力的比拼。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要了解鞑靼人的社会架构。他们是牧民放牧为基础,继而转化为骑士,弓手等战士。所以,草原连铁锅都造不出来,要靠和明朝互市才能获得。

    如果要发展制造业,除开牧民之外,还要工匠,大量从事制造业人口。比如:挖矿,冶炼,装配等等。而人口增加,草原上的粮食又不会够。

    这就是国力的体现!人口、资源、制造业、军事技术、教育、国家的组织能力等等。

    现在辽东可是在明朝手中。在游牧地区玩制造业,简直是找死。

    其实,就算鞑靼人能占据一块或者可以耕种,提供大量粮食的地区,他们一样会被逼到死胡同里。

    燧发枪和其配套的战术是要升级的。这倒不是说燧发枪要升级。燧发枪在原本的历史中,从17世纪开始大规模的使用,一直到19世纪后膛枪出现才淘汰。

    而是说,燧发枪之外,还会出现其他的技术。比如:火炮,碉堡、铁路。怎么样,产业升级你跟不跟?跟,那好啊。那比的就是谁家更有财力,以及人口,科技,教育等。

    还是回到老路上。

    前宋的韩玉昆韩相公可是凭借着这一手,把辽国的皇帝玩的不要不要。跟着中国搞工业是个死;不跟着搞,死的更快。

    所以,中国人只要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折腾,是没有人可以击败我们的。我们终将重现汉唐时的荣光!

    …

    …

    林文宁笑着将当日讨论的一些观点娓娓道来,听的赵子龙茅舍顿开。

    他喝一口二锅头,畅快的道:“如此说来,张相公是明知道鞑靼人能从西北获得燧发枪,却还是要允许民间购置枪支。也是,那些堡寨若有个几百把燧发枪守着,够鞑靼人喝一壶的。哈哈!”

    林文宁笑着喝酒。

    此时,王家瑞昌号用高粱酿造的二锅头早就行销西北大地。价格实惠,清亮透明、香气芬芳的二锅头很快就当地的那些自酿酒市场给占领。

    赵子龙敬林文宁一杯,脸上带着酒意的红,道:“林大人,今日聊到这里,在下还有疑问,索性一起问出来。张相公既然高瞻远瞩,有如此眼光、格局,为何只免除两镇非服役士卒军户的户籍?

    正在服役的士卒的军户户籍不能革除,这我懂。怕各镇出现逃兵嘛!但是这十几万将士以后的出路呢?难道终究是古乐府里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林文宁是张昭的心腹,对此事颇有了解,说道:“子龙兄,这些士卒的归处,要落在退役制度的推行上。

    张相公这次放弃推行退役制度。其一,要确保当前的事情能做成。这件事会触碰到军中吃空饷的问题。反弹会很大。

    其二,土地不够分。老兵退役,分配的土地不可能只有几亩,几两银子的安家费,那这种改变顶什么用?

    最好是能在膏腴之地,给他们分配几十亩地。那军中的士气,战斗力将会大增。募兵也会容易得多。

    西北这里有两块区域。第一,后套地区。第二,西域。就我估计应该会从辽东镇开始。辽东那边急需开发。”

    赵子龙微微有些错愕。他借着酒意问出来。其实,他是认为张昭为娶王六小姐做了退让。这样锐气十足的改革却搞个半拉子,他心中很惋惜。

    不想,补丁在这里。

    赵子龙举杯道:“敬张相公!”

    不仅仅是林文宁,旁边的新军卫士兵们纷纷举杯。引得其他食客一阵关注。

    这里火锅全是吃肉的,调料品众多,吃一顿并不便宜。普通人是难得来打一回牙祭。更何况这个点来吃的老饕,都是些有钱又有闲的食客。

    食客们见他们这些人的举止,还有“张相公”三个字,顿时变明白他们的身份:新军卫。遂无人生事。

    赵子龙一杯酒落肚,脸膛更红。在铜锅蒸腾的白汽中,他心中张昭的形象逐渐勾勒的清晰。

    十八岁的军功伯爵,战功煊赫,圣眷正浓,未来军中大佬…,这一系列的标签过于单调、模式化。他认知中的是一个目光、格局一流的才智之士。

    更兼之有覆灭北虏的理想,并不断去实现的名将。还有一帮坚决拥护他的士卒。

    再一个,张相公似乎并非那种一心为公的人。他有喜欢的女子,会将国事排在稍后的位置,他喜好美食。

    或许,这些让他更多了几分人味吧。

    …

    …

    十月二十日,张昭接到朝廷的消息,往三原县而去时,三原县这里早已收到王承裕写来的家信。

    张昭和王小娘子的婚事确定。

    上午时分,王小娘子去几个祖母(王恕的妾室)和母亲那里转一转,就回到自己的住处,将府中热烈讨论的她要出嫁的事情给关在门外。

    十七岁的少女坐在价值数百两白银的落地镜子前,穿着薄袄,娴静而明艳,双手托着香腮,看着镜中她自己:闭月羞花。俏脸上带一点羞涩的绯红。

    现在,后宅里但凡遇到她的人,都在问她嫁衣、嫁妆的事,或者打趣她自己选了一个好郎君。

    秋月和瑶琴两个俏丫鬟侍奉在一旁。

    瑶琴娇笑道:“小姐,别想了。张相公得知朝廷的消息后,必定是第一时间往三原县来。”

    这段时间和小姐时常去和张相公说话。倒是熟悉起来。在她的眼中,张相公威严,手握权柄,是一个英雄。只是接触后,才知道他私下里其实很随和,肚量很宽。

    而这段时间她更是明白,他啊,还有一点无赖,总是逗的小姐娇嗔。诗词歌赋的水平差的要死,还不如她呢。可看问题一针见血,让人信赖、佩服。

    另外,特别勤奋,时常读书、总结。她见过的笔记都有厚厚一本。而且,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不酗酒、不逛青楼。在王府这些天,很少外出闲逛,反而习惯于每天锻炼身体。

    嗯,优点很多。

    秋月一看瑶琴那模样,掩嘴轻笑,打趣道:“瑶琴,你到底是说小姐别想,还是说你自己呢。”

    王小娘子见两个丫鬟日常斗嘴,自己也笑起来,镇压道:“行了,都去收拾箱笼吧。”

    可能没几天,她就要离开这生活十七年的地方,跟着他去开始新的生活。

第两百六十四章 冬季的日常(一)

    十月二十日,张昭自固原城出发,沿萧关古道,从凤翔府进关中平原,驱马直抵三原县,全部行程六百余里。于二十六日下午再次抵达王家。

    此时,王家已经准备好王小娘子出嫁的事宜。

    张昭和众亲卫居于王家府邸外一里处的一处风景不错的别院。

    十一月初二的傍晚时,张昭率众人往王家迎亲,以花轿将王小娘子载回别院中。

    王家很重视王小娘子,给的嫁妆丰厚。跟在花轿之后的嫁妆两人一抬,共计一百二十八台,十里红妆。场面很大。

    以王家在三原县的地位,即便是嫡女为妾室,还是大批的百姓、士子在道路两旁围观。鞭炮声响个不停。

    按照惯例,纳妾所给的纳妾之姿其实不多。张昭并没有如此,写下纳妾的文书,表明王小娘子是他正式的妾室,受大明律的承认、保护。日后可以受到朝廷的封赏。

    留下一个中成药方子作为“聘礼”。

    古代的医疗条件不佳,一般生病都是要根据大夫开的药方熬药,用法用量都是因人而异。而制好的药丸、药膏,这种中成药是比较罕见的。

    清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除开生丝、钱庄之外,就经营着中成药。这给他带去大量的利润和极好的名声。

    张昭给的这个“安宫牛黄丸”的药方,用于清热解毒等症状。价值千金,且可传给子孙。

    经过十月初在王家这十几天的相处,他对王小娘子亦是有一份发自内心的喜爱和珍惜。

    此时,随着朝廷的诏令抵达,清查卫所田地之事已成定局,且有新任的三边总制到任,西安府这里又变回经济中心。政治、军事中心在固原那边。

    但是,张昭纳妾,三原县这边还是有很多官员、士绅来道贺。王家的酒宴,中午便开过。傍晚时,五进的院子里酒席如流水。

    张昭在前院里和王武、庞泰等人吃了几杯酒,就回到正房这边来。

    正房中红烛高照,充满着喜庆的气氛。冬夜的风呼啸而过。室内温暖舒适。

    张昭进来时,王小娘子正穿着嫁衣,盖着红盖头,娴静的坐在榻前。她的身姿窈窕,精美柔软的蜀锦令她绽放的鲜花一般,赏心悦目。

    榻前则是两名高挑、曼妙的侍女:秋月、瑶琴。秋月的嘴角还残留着桂花糕的痕迹。

    张昭禁不住一笑,反手关上门,走过来。

    “婢子见过少爷。”秋月和瑶琴两人齐齐娇声给张昭行礼,俏脸上带着些慌乱和羞涩。

    慌乱是因为她们在吃东西,接过少爷这么早就进来。羞涩则是她们改口称呼张昭为“少爷”,她们是跟着小姐的通房丫鬟。

    张昭伸手把两个俏丫鬟扶起来,笑道:“这么长时间,你们都饿坏了吧?吃点东西很正常。这有什么?关键是秋月你的嘴角要擦干净啊。”

    秋月恍然的抹嘴角,一脸的赫然。瑶琴抿嘴轻笑。慌乱的情绪倒是消失。

    然后扶着王小娘子的肩膀,将她的红盖头掀起来,露出一张闭月羞花、精致明艳的脸蛋。

    王小娘子嘴角带笑意,漆黑的美眸看张昭一眼,宛若清波在湖面中荡漾,娇羞不胜,娇美不胜。羞答答的低下头,清声道:“老爷。”

    张昭禁不住觉得酒意上涌,心中畅快。王小娘子这一声“老爷”很能满足男人的征服玉。同时,又让他心中升起一阵呵护、爱惜之情。这个绝美的小娘子,从此刻起是他的人了。

    “絮雪,我们先把喝合卺酒吧,再教外面送点菜肴、美酒进来。”

    王小娘子的名字叫王絮雪,应一声,乖巧的跟着张昭到正房的圆桌前,将剖开的葫芦拿起来共饮。

    烛光之下,仰望着张昭的面容,感受着他的体贴、爱惜,回想着这份感情一路走来的曲折,于此时心神俱醉。

    夜色静静的流淌,时间流逝。

    …

    …

    纳王小娘子为妾后,张昭并没有立即启程返回灵州。而是,体贴的陪着王小娘子在三原县小住。因为这一次离开,她再回来就不知道是何时。

    此时,最新的消息已经传来,王承裕沿边镇抵达固原,开始清查卫所土地。整个西北的局势已经动起来。但是,张昭还滞留在关中平原。不过,他写了一封信回新军卫,给了驻扎在红城堡的奋武营、神威营明确的命令。这便已经足够。

    十一月初八,上午时分,天晴。

    一辆精美、宽敞的马车徐徐的从张昭的新住宅出来,前往三原县城外的清浴湖游玩。

    马车中,摆着塌椅,小桌。张昭和王小娘子坐在塌椅中闲谈。新婚燕尔,如胶似漆。两个俏丽的丫鬟,一个添着木炭热黄酒,一个正用小刀切香梨。

    “相公,这清浴湖,我小时候时常在湖边玩耍。它距离弘道书院不远。书院的士子也常在湖边吟哦。我跟着相公回京,只怕再难见湖中风景。”

    王小娘子声音充满着惆怅和娇柔。

    张昭搂着王小娘子,淡淡的幽香飘散,宽慰道:“没那么夸张。等以后铁路修通,你想回来探亲也不过就是几天的事情。”

    王小娘子笑颜如花,偏头看着张昭,道:“那得多久啊?”她才不好糊弄呢。

    一路说说笑笑,抵达县城外的清浴湖。

    清浴湖如同一块翡翠镜子坐落在县城外的郊区。林青水秀。弘道书院中的读书声在上午十时的冬日中遥遥传来。

    张昭带着王小娘子在清冷的寒风中沿着湖堤游湖。杨柳在寒风中枯槁。秋月、瑶琴两个大丫鬟穿着斗篷,一个粉红、一个雪白,娇俏的跟着。

    亲卫们稍稍落后,或者在前面二十几米,将张昭几人保护在中间。

    张昭听着王小娘子回忆,心神放松,嘴角带着笑意。他对王小娘子的感情,是喜欢她的美丽、性情,珍惜她这个妙人儿。但这几日朝夕相处,更共登云端,感情正加深。

    王小娘子说完一段,走在湖边,见张昭耐心的听她说这些话,心中甜蜜,正要说话,忽而前面的树林中走出一名脸色铁青的青年来,大步过来。

    青年身后,几名长随、侍女追着。一名女子神情焦急的喊道:“表哥…”似乎想要阻止这青年。

第两百六十五章 你当这是玄幻吗?

    以张昭现如今的身份,根本不可能存在这名书生能径直冲到他们面前的情况。

    王武一个箭步,挡在张昭和王小娘子几人面前。随即,讶然的低声道:“相公,是曾复哲。”

    当日,曾复哲带着人在王家直接闯到张昭的小院们前。拦住他们的就是王武。这会哪里会认不出来?

    王小娘子自然也认出曾复哲,还有后面从树林追出来的女子,正是九月二十七日叫她“表嫂”的闺中密友,甘州卫指挥使吴桉的女儿:吴姗。

    曾复哲十九岁的年纪,典型的西北男儿,身量颇高,相貌英俊。穿着天蓝色直裰,头戴儒巾,气质出众。这个年纪的生员,可以称的上年少有为。

    但此时,曾秀才的俊脸上带着难言的情绪,有愤懑、不爽、郁结、心疼,他曾经所爱慕的女子,现在已经成了别人的妾室。当然更多的是一股怒气,直冲冲的过来,高声、义正言辞的道:“张相公,你也是读书人,怎可带着女眷抛头露面,在此游荡?你不知道这里是弘道书院士子常来的地方吗?”

    说着,目光落在王小娘子玉容之上,心中骤然一疼。他为平凉府大户子弟,这个年纪早非初哥。只看那张略显清廋、明艳的脸蛋上眉眼的细微改变,就知道她已为人妇。

    还有比这个更痛苦的事情吗?一想到张昭拥着这绝美、整个三秦大地的青年俊杰都求之不得的美人儿享受,他就热血上涌。更关键的是,王小娘子还是妾!

    这个王八蛋!

    “王姑娘,你也是饱读圣人经义,出身诗书翰墨之族。有哪一条礼仪允许女子在外游玩,将容貌展露给其他男子观看?你看你今日之行?”

    曾复哲很激动的指着沿湖的河堤。

    按照标准的程朱理学的规定,女子确实不能在抛头露面的。所谓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以,各种流传下来的小说中,官宦的女眷出行,往往都是马车代步,到地点后清场,不会将容貌泄露丝毫。

    但是,程朱理学对女子的禁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威力最大的,就是不允许改嫁这一条。叫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里面有很深刻的历史原因。

    因为明清两朝的规定是,只要节妇不改嫁,可以免除其夫族全族的徭役。所以,知道内情了吧。

    其他的就算了。

    像曾秀才现在扯淡的,女子不能在人前出行。在江南之地,采桑织布,这都是需要女子来做工,不出门怎么吃饭?

    像北地,民风彪悍,小娘子单独骑驴出行,你又待如何?还真能把人关在家里?

    所以,不可否认程朱理学对中国人的行为改变之大,对艺术、服饰等等方面都有影响。但是要说像框框的律法一样,一条都不能犯,那是扯淡。

    张昭微微皱眉,这小年轻读书脑子读傻了吧?

    正要吩咐时,王小娘子沉下脸,娇斥道:“曾公子,我随我夫君同行,有何不可?怎么就成了不守妇德?倒是你,明知道我已嫁人,还上前来称我为‘王姑娘’是何意?”

    后面,跟着赶过来的庞泰刚好见到这一幕,心里禁不住笑起来。

    王姨娘的性子哟,与众不同!嘿嘿。直接把这姓曾的龌蹉心思给挑出来。

    曾复哲气势立即就跌了大半。心情郁闷难言:他正在被朝思暮想的姑娘翻脸训斥。“我夫君”这三个字,真是像针一样扎在他心头。

    几句话的功夫,甘州卫指挥使吴桉的女儿吴姗匆匆赶来,先福一礼,致歉道:“张相公,雪姐姐,奴家表哥近日心情抑郁,举止失礼。奴家代他赔罪。”

    王小娘子冷哼一声,恼怒未消的偏过头。她和自家夫君正享受甜蜜的二人时光,突然冒出这么个人,指责她有失妇德,败坏她名誉,她能不气吗?

    一双明眸和张昭对视。这件事怎么处理,她当然要看夫君的意思。出嫁从夫啊!

    而王小娘子这个举动,让曾复哲心里的火气更甚,扭头道:“表妹,我哪里失礼了?要你管我的事?”说着,看向张昭,拱手道:“张相公如今位高权重,但在下只有一根硬骨头。看着不平之事就要说道说道。要杀要剐,你随便吧。”

    张昭轻轻的拍拍又要化身“王六小姐”的王小娘子的手背。他自己的美妾被人如此去说,他有怎么可能不生气?淡淡的道:“曾秀才,我不管你是碰瓷还是装逼,或者就是来发泄不满,这件事总要有个交代的。叫你爹来见我吧!”

    你算个什么东西,也配在我面前说骨头硬?

    吴姗脸色微变。

    而一腔“正气”、“热血”的曾复哲嘴角抽了一下。这种威胁他当然听的懂。

    就在张昭示意王武、庞泰将面前这几个人给清场时,湖堤的尽头,数名男子快步而来。为首的中年人身穿月白色儒衫,满脸的焦急,上前来,弯腰作揖,恳切的道:“在下是平凉府曾云军,拜见张相公。”长揖不起。

    曾复哲看着自己二叔如此恭敬,心中在这短短的一瞬间五味杂陈。

    张昭没兴趣在这种面子功夫上拿捏此人,抬手示意他起来,径直道:“你和这个曾秀才是什么关系?”

    曾云军起来,但还是微微弯着腰回话,表示尊敬,“在下是他的二叔。”

    张昭“哦”了一声,道:“刚才你这位侄儿指责我的女人不守妇德。还说他自己骨头很硬。呵呵!”

    曾云军心里大骂侄儿傻逼,一咬牙,说道:“张相公,在下这就将他带回去,在祖祠里将他从曾家除名。从此之后,我平凉府曾家不再认他这个子弟。”

    他在数日前就抵达三原县。在朝廷诏令抵达后,曾家和甘州卫就决定投降。

    而他便是来向张昭表示投降的意向的。不管张昭怎么折腾,曾家都会配合。只求给曾家留一条生路。

    不过,张昭刚刚纳了一房美妾,还陪嫁着两个俏丫鬟,想想都知道张昭在忙什么。少年贪欢。他这种人情练达的人物,自然不会上门求见,惹人生厌。

    他今天打听到张昭出门,早早的等候在清浴湖中,为的就是制造一个偶遇,然后将好处送给张昭。给朝廷也是给,给个人也是给。难道张昭会不收?

    不曾想,他在弘道书院读书的侄儿会干出得罪张昭的蠢事。他得到仆人的汇报赶紧过来。

    张昭瞥曾云军一眼,道:“你当这是玄幻小说呐。”做一个手势,让亲卫们将这些人都拦住,带着王小娘子和两个俏丫鬟继续沿着湖堤而去。

    这时,曾云军焦急的喊声从背后传来,“张相公,张相公,曾家愿意赠送你两万亩良田,十万两白银…”

    他已经顾不得保密什么的。

    张昭回头,扫身后的几人一眼,淡淡的道:“清查土地,一切都会按照大明律办。曾二叔早点回去洗洗睡吧。”

    带着王小娘子离去。

    冬季的寒风从湖面上吹过来。吹得满头冷汗的曾云军只觉得寒意刺骨。大明律,要死人的啊!

    而曾复哲呆呆的站在原地。他刚才是不是太冲动了点?而对未来的担忧不可抑制的从心底涌起来。腿,有点软!

    吴姗看着曾复哲,“唉…”

    张昭啊!他真的是你能惹得起的吗?破家县令,灭门令尹。而县令、令尹在张昭面前能有座位?

    她这个表哥没搞明白十八岁的伯爵到底意味着什么啊!

第两百六十六章 不待见(上)

    湖面上的寒风阵阵,湖波荡漾。

    “絮雪,别理会那个傻逼。以后啊,这社会终究会打破程朱理学对女子的种种约束。”

    张昭走到侧面,帮王小娘子戴好斗篷,搂着她将吹来的寒风挡住,微笑着说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程朱理学对女子的禁锢有点过了。当女子可以自食其力时,整个明朝社会就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而相应的,这个时代的哲学也会变化!

    他是很看好王守仁的。

    走在身旁的秋月忍不住插嘴,掩嘴笑道:“少爷,你在骂人呢。”她觉得曾秀才有病。对小姐还有想法。

    瑶琴眼波流媚,看着张昭的侧脸,刚才一幕真是心情愉快。为张昭辩护道:“那曾秀才就是该骂啊。”

    王小娘子清廋、明艳的脸蛋浮起绝美的笑容,感受着夫君的体贴、细心,心中如饮甘泉。微微仰头看着他,清声道:“我才不会为这种人生气。相公,那个玄幻小说是什么?”

    张昭嘴角微微翘起来,和三人一起前行,细说道:“玄幻小说是一种小说类型。里面家族的势力无比庞大。而一个修士被开除出家族,基本就意味着没有修行前途、完蛋。

    但是,国朝可不是如此啊!我是说,对曾复哲的处罚太轻!”

    王小娘子禁不住娇笑,道:“你这样说,曾二叔怎么听得懂?相公,你要为我大动干戈,指不定外头会怎么传我的流言呢。”

    张昭就笑,“红颜祸水、绝代妖姬?絮雪,你不是这样的风格啊!”和三人笑闹一回,道:“平凉府那里,曾家是清查卫所土地的主要阻碍。总要杀鸡给猴给!就拿他们家开刀吧!总要叫我心中出这一口恶气!”

    王小娘子轻轻的浅笑,感受着他的那份情意,清声道:“嗯。”

    也没在湖边吹多久的风,走一圈便算了。张昭、王小娘子带着丫鬟们坐马车回去。

    坐在檀香袅袅的精美马车中,张昭和王小娘子、瑶琴、秋月逗趣着。话题么,自然是不会缺的。有太多可以聊的东西。张昭的经历,王小娘子在西北地面闯出名号的经历。

    瑶琴、秋月两人虽然没有和张昭到最后一步,体检却是都被张昭做过。

    如镜子一般的湖水、树林、书院渐渐的消失在地平线中。

    张昭的三原县的行程至此告一段落。

    其实,关于玄幻小说,他还有一点没和王小娘子她们说。一般的套路是,主角在历经艰险终于取胜,夺得宝物后,需要要装一波逼,来证明宝物之厉害。

    曾秀才,就是被打脸的对象。

    但张昭其实并不在意这个。以王小娘子在西北的名气,他纳其为妾,不甘心的人肯定会有啊!

    他是在想,他和王小娘子不算曲折,但却于平淡中逐渐浓郁的感情之路。

    他在韦州血战之后,将西北的“明珠”摘走!

    …

    …

    十一月的冬季中,张昭带着美妾、俏丫鬟、亲卫们于十二日启程,带着车队迤逦的离开三原县。

    经由关中平原、凤翔府、固原、红城堡、宁夏中卫一线,北返灵州。

    这是因为,张昭的车队中,不仅仅有王小娘子日常起居的用度,她喜欢的器物,书籍,衣裳,饰物等,还有她的嫁妆。同时,还有最后一批发给新军卫的物资。

    林文宁第二次来王家采购,采购额是两万两白银。其中一万两采取银票支付的方式。其余则是现银(战场缴获的物资卖不少银子)和以张昭个人名义的借贷。

    这批物资都是走张昭现在回去的路线。因为黄土高原中是不可能大规模运输物资的。

    张昭走这条路线也是要和他的便宜老丈人、清查土地的钦差王承裕见面。

    王承裕率先动手的不是最容易成功的宁夏为,而是采取先难后易,一开始就在查甘州卫。稍后,平凉府的曾家就被牵扯进去。真以为两家是亲家,一点牵扯都没有吗?

    张昭并没有调远在灵州的新军卫前来固原城,而是将周豫的奋武营八千精锐调来坐镇。

    十一月底,风雪弥漫在固原城中。秦纮秦总督加固、扩建固原城的工期在大雪来临前就暂停。民夫们被解散回家。

    张昭从王家的府邸中出来,带着王小娘子,到城中的驿站去见王承裕。

    王承裕继承着王恕的衣钵,颇有名臣风范,这次出京任钦差办事,没有住在王家在固原城中的府邸(便宜张昭了),而是住在驿站中,以示只有国事,没有私谊。

    马车在雪中平稳的行驶着。水泥如此利器,固原城中自然是铺水泥路。大雪纷飞,道路湿滑,马车也不敢提速。

    “相公,没事吧?”王小娘子握着张昭的手,有点担心。她怕张昭和父亲的关系处理不好。这是张昭第一次去拜访她父亲。她自然是去过很多回。

    张昭给她一个安心的眼神,“没事。”

    一行人徐徐的进驿站中。早就随从去通报。这边亦有驿卒过来照料马车。张昭和王小娘一起穿过仪门、庭院,到驿站中最好的院落中见王承裕。

    张昭这个人有点“便宜岳父不待见”体质。方晶的爹如此,王小娘子的爹依旧如此。倒是婉儿的爹,他正宗的岳父,还能闲扯几句。

    不过,换过来想,要是他养了十几年的女儿给人做妾室,估计他也想打人。

    王小娘子到后面陪她姨娘说话。张昭和王承裕在前厅里枯坐。

    抛开翁婿的关系,身为王恕的继承人,三原学派的领袖,王承裕在明史中留了一笔。而且,是和王恕在一篇传中。当然,他的功绩主要在学术著作上。

    三十八岁的王承裕时任兵科给事中(从七品),面容和王恕相仿,坐姿端正,穿着淡青色的文士长衫,面无表情的拿着白瓷茶杯喝茶,对张昭很看不上。

    他一代文章大家,三原学派的领袖,关学的重要人物,随口问几个经义上的问题,张昭都答不上来,这如何让他满意?

    弘治八年,他在三原讲学,亲自讲授,师道自居甚严,弟子咸知敬学。张昭这种读书人,在弘道学院基本上要被开除。连他女儿的水平都比不上。

    张昭沉吟一会后,懒得再和王承裕谈经义,拱手道:“王大人,我到固原城有几日,准备雪停之后继续北返灵州。这固原镇的事情,得定下来了。”

    说是固原镇,其实就是对平凉府大族曾家、甘州卫一帮蛀虫的发落。

第两百六十七章 不待见(下)

    白雪飘飘洒洒。

    驿站里最好的院落后院里,王絮雪正和赵姨娘说话。王承裕宦游京师身边少不了人侍奉,正妻要留在老家侍奉父母,赵姨娘跟着他前往京师。

    赵姨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美妇,穿着名贵的锦服。容颜美艳,纤腰如柳。气质、风韵都很出众。这时,招待着王絮雪在房间里喝茶,和她闲聊着,轻笑着道:“小雪,他对你怎么样?”

    王小娘子年方十七,穿着青衫长裙,中等身量,婀娜多姿,脸蛋略显清廋,容颜绝美。屋内温暖的很,袄子自然脱掉。初为人妇的她,有一种娴静、明艳和娇媚的风情混合着。流露出幸福的神情,道:“相公对我挺好的。”

    赵姨娘以一种过来人的语气感叹道:“傻丫头,男人都是贪图新鲜的性子。你既然决定和张相公在一起,往后有些事情得大度些,你这两个丫鬟是你的助力。而且,你的性情也要改改。不然会吃亏…”

    王絮雪听着赵姨娘的经验之谈,俏脸微红,保持着礼貌的应答。

    这叫她怎么说啊?

    其实,夫君根本没有要她改变的意思,甚至和她约好,不许自称“贱妾”,而相互称呼“你、我”。踏青、游玩自不必说,还鼓励她出去转转,不要宅在家里。而她喜欢谈论、点评政事,这也由得她。还时不时教她。

    还说回京之后,要为她创办一份报纸。专门用来解读邸报,点评朝廷大事。她来当主编。

    而她和夫君间的私密不足为外人道。她出身大族,有些事知道。瑶琴、秋月两个俏丫鬟是跟着她的通房丫鬟。有些时候嬉戏也没避她们,关系亲密。夫君是尊重、爱惜她,不想在这段甜蜜的时光中分心到她人身上。

    秋月、瑶琴两个站在一旁,想着这些时日以来的场景,俏脸微微发烫。同时心中有着期待,少爷说等回灵州后就吃掉她们。

    赵姨娘说了一回,恍然想起来,道:“呀?光顾着咱们在这里说话,得去看看前头老爷哪里怎么样?之前老爷得张昭很有意见。”

    王絮雪道:“那我们去看看。”

    嘴上如此说,心里其实很淡定。她知道,以她夫君的本事,肯定会让她父亲消除不满的。

    因为,他并不仅仅只是外界加给他的那些光环,也不是一个只知道打仗的武夫。他很有点东西的。

    …

    …

    前厅里。

    张昭谈起公事,王承裕心里有数,道:“曾家、甘州卫问题基本厘清。老夫正好杀鸡儆猴!”

    曾家子骂当众骂他女儿不守妇道,他能给好脸色?想都别想,就是张昭那句话,按大明律办!

    张昭点头道:“王大人敞亮,正当如此。固原镇这里定下来,宁夏镇哪里就好办。年底前把此事办完,上奏朝廷,我也好率大军启程回京师。”

    王承裕忍不住皱眉,“你这么着急回京师?”他才和女儿见面,这是近三年来的第一面。本以为可以和女儿多聚一段时日。

    张昭知道王承裕的心思,直言道:“西北这里已经没有大事。新军卫必须要尽快返京,避免落得镇守西北的局面。我也要回京去做我的事情。”

    新军卫在西北这里呆久了,若等他的爵位都给钦差送来他还在灵州,恐怕会生变。焉知朝中某些会不会有压他几年的想法?张昭可没有坐镇边关的想法。

    接下来,他要增强明王朝的国力,以求横扫漠北。他的舞台,或者说战场都应该在京师。那才是明王朝的政z中心。

    王承裕忍不住叹口气,随即调整好情绪,提起宁夏镇心中一动,问道:“我回西北走的边镇。从红城堡那边过来时,听说你的长随陈康,年仅十六的百户对外放风,说你有一个生意,可以弥补那些将官们在田地上的损失。这到底怎么回事?”

    张昭解释道:“王大人,这一次废除非服役军户们的户籍,分配土地。但两三年内肯定是看不到税收的。朝廷要免税。而且,军户们人数多,田地出的粮食未必够吃。

    有一些富裕的劳动力需要消化。所以,我打算在灵州城、红城堡分办一个纺织厂。招募百姓进厂制造棉袄,羊毛衣。”

    明代时,棉花早就已经普及开,而且纺织技术都有。成化朝的纸糊三阁老中的刘吉,绰号就是“刘棉花”。因为,棉花耐弹。以此可以得知棉花的推广程度。

    但是弹棉花终究没有纺丝织布那么赚钱,江南一带的海贸都是出口丝绸。棉花制作的棉袄是主要的御寒衣物。明军的红胖袄里面就有棉花。

    另外,羊毛可以用来制作成衣服可以御寒。这种技术在西北一带早就有。主要是羊毛有味道,所以没有推广开。

    人类的社会性需求,在解决吃饭问题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穿衣。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是有着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而非偶然。

    张昭希望开始逐渐涉足这个行业。

    当然,纺织业能够消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媒体的数据,新中国后,纺织产业解决了全国80%的工人就业。

    王承裕出身西北,对本地的民俗一清二楚,沉吟着道:“那销路呢?”

    张昭一听就知道王承裕还不算是技术性官僚,过于务虚,道:“办厂的事,我会让国泰商行接手,棉花可以向关中平原采购。羊毛则是通过收购所得。

    办厂所得的利润,一个是用来兑现瑞昌号手中的银票。另一个就是分钱给军中的将士。这部分会以股份的形式发出去。军中百户及以上的军官才有资格购买。股份将来可以转让。

    至于说销路。北地这么冷,卖的便宜点,总会有人要的。”

    这年头,衣服是短缺的必须品。而能御寒的棉衣更是必须品。

    并且,办这个工厂,他心中还另有计划。这只是一个开始。

    王承裕忍不住点头,张昭说的很清楚。这足以解决他此次到西北来清查土地,废除军户们户籍所带的种种震荡、影响。再想想父亲在信里给他说的话。

    他能来西北,不提王家和张昭的交换,里面还夹杂着他女儿的婚事,单说张昭这个办厂的想法,思虑的很周全。显然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如棋手一般,走一步看三步。

    此子确实非常有才干,才华横溢!

    当然,这种才华不是指的诗词、经义,而是指的经世济国之才!

    王承裕道:“你中午留下来陪老夫喝一杯。”

    他不自觉的摆起长辈的架子。而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第两百六十八章 尾声

    中午一顿酒结束后,张昭和王承裕的关系虽然没有到“贤婿”、“老泰山”这个级别,但也到了“大人”、“子尚”这样的关系。

    张昭叫王承裕“王大人”,那就是工作关系。而古代时“大人”可以代指长辈。

    不得不说,王承裕眼光和变通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张昭把纺织厂的事情解释清楚,他从中看到张昭的本事,就开始尝试着转变“不待见”的态度。

    这一点,张昭的另一位老丈人方通判就比不上。方珍和张昭只是维持着一个面子关系。此公有点傲气。一个进士看不上一个秀才,那正常的很。

    其实,八股文后世批评的很多。确实也该批评,因为科举考到最后,题目很难出,不得不搞什么“截搭题”。这就走歪路。要是正儿八经出题目,也不至于搞的乌烟瘴气。

    但是,不管八股文怎么扯谈、落后,有一条,它确确实实起到选拔的作用,以及相对的公平。

    现代社会,一堆人鼓吹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素质教育,只会让寒门子弟丧失改变在高考时改变命运的机会,将相对公平都搞掉,从此阶级固化。

    如果你没有个几百万的身家,最好不要跟着信奉这一套。因为,学校搞素质教育,最后还是得去校外补课。其费用远不是中产可以承担的起的。

    知识,你不刻苦学习,它能到你的脑袋里去?

    别扯什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跟你一个普通人有个毛线的关系。智商或者天赋没有高于某个值,就别去想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所以,科举制度下,能考中进士的人,除了真正的书呆子,那智商都不是假的。

    王承裕一代大儒,明显就是属于把书读活的一类人,意识到张昭的能力后,就作出调整。

    …

    …

    张昭和王承裕的关系变化,让他没有在雪停之后就立即前往灵州,而是在固原城中住下来。

    一个是,他要照顾王小娘子的心情,才和父亲见面。虽然,他知道日后会天堑变通途,不是分别后就有可能是再不见面。但王小娘子并不知道啊。

    另外,他坐镇固原,也是对王承裕的一种支持。谁敢闹事?

    稍后,曾家、吴家的处理结果就出来。曾家作为此次清查田地的典型被下狱问罪,其全族的结局可想而知。甘州卫的吴桉等人被夺职,抄家,贬为平民。

    吴桉将女儿吴姗嫁给张昭的亲卫首领王武为妻,才算是勉强度过这次风波。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为日后计,卫所军官其实追究的都不重。反而是侵占田地的豪绅要严加处罚。

    十二月初八,张昭带着王小娘子一行北上,从红城堡,经由宁夏中卫去往灵州。

    此时,新军卫的辎重早就运过去。十一月底的雪停之后新军卫的辎重就起运。

    跟着张昭队伍的是王小娘子的嫁妆,装了好几辆马车,还有同行的王承裕。

    他业已经清查完固原镇这里的四个卫所,现在固原城后到红城堡,现在则是转场前往宁夏城。之前他到红城堡办公,张昭就带王小娘子跟着,主要是照顾王小娘子的心情。

    马车在天寒地冻的平原中行走。张昭的亲卫们护送着。城池、山峦都在寒风中渐渐消失不见。

    张昭在宽敞、精美由八匹骏马拉着的马车内处理着公务。王小娘子在一旁充当文秘。

    瑶琴、秋月两个也在帮忙。

    张昭现在的事务逐渐的多起来。第一,之前各军镇来灵州受训的火铳兵要返回各军镇。这有些公务往来。

    第二,关于建造纺织厂的事情。虽说有国泰商行的掌柜来出面,但要分配股份,大事还是要报到他这里。

    第三,新军卫已经等着起行,准备返回京师。上上下下都期盼着。因为回京后,才能论功行赏啊!朝廷不可能把赏赐搬到西北来。

    而之前新军卫有些大约两百余名将士在西北成亲。女眷若是怀孕,这天寒地冻的根本没法赶路。这需要张昭决定他们的去留。

    张昭准备将他们派到军镇中担任教官等职务。回头在两三年内分批调动、返回京师归建,或者直接就散出去了。

    这没办法,以这年头的医疗条件,幼儿同样不适合长途跋涉。他得为底下的士卒负责。

    有一批士卒想让怀孕的妻子回老家,而非跟着去京师。榆林镇这里招募的士卒还好。山西镇就不行。从灵州出发,路途太远。更别大同府招募的。

    这又是一堆的工作。

    忙碌的间隙中,张昭伸个懒腰,到马车窗户边看看风景。

    正帮忙整理文书的瑶琴拿着杯温茶走过来,身姿修长、曼妙。双手奉给张昭,低声道:“少爷,要到灵州了呢?”

    张昭一愣,随即想起来,笑着道:“少爷我记着的,傻丫头。”温柔乡里待久了,他现在也堕落了。在两个俏丫鬟面前都习惯自称少爷。

    瑶琴飞快的看自家少爷一眼,眼波荡漾,娇羞的低下头。

    秋月在一旁服侍王小娘子吃茶,掩嘴吃吃的笑,道:“少爷,她哪里傻?这小蹄子分明是聪明的很。你说的话,她都记在心里呢!”

    王小娘子笑着看两个丫鬟斗嘴,走到张昭身边,微微倚着他,和张昭提起正事,“夫君,我们年后就走吗?”

    张昭点头,“嗯。等老泰山把宁夏镇这边清查完,我就会给朝廷上书,准备回京。也不知道保国公的大军走到哪里了?估计正月会抵达京中。”

    “絮雪,我想回京中啊。不仅仅是西北之战的封赏,还有政z上的考量,还有婉儿她们在等着我啊!”

    他是新婚第四天被叫到军营中,随即点兵出征。

    王小娘子懂张昭的心情,轻轻的握着他的手,道:“夫君,婉儿姐姐和方姐姐喜欢什么?我想挑两件礼物送给她们。”

    甜蜜的蜜月要结束了。她即将离开西北,前往京师。而她的生活又多出一件事来,和张昭的妻妾们相处。

    张昭安慰道:“絮雪,别担心。婉儿很好相处的。她比较喜欢临摹颜真卿的碑帖。我给她搜寻了不少。你要送的话,可以送写琴谱给她。她上次给我说想找个老师教她。晶儿那里,按你们闺中密友的相处方式即可。”

    王小娘子“嗯”了一声。握着张昭的手更紧了些。

    …

    …

    弘治十四年的春节在钟声中过去。弘治十五年正月十六日,张昭接到弘治皇帝的诏令,率大军东返京师!

    张昭返回京师,此刻他的身份是新秦伯,军中未来带兵的第一人选,这将是一种全新的局面。他又将如何实现他的理想?

    新的画卷,将徐徐展开。

    (第四卷完)

第两百六十九章 将归(上)

    弘治十五年的早春,张昭率两万余精兵返京,沿途各军镇、府县瞩目。

    这没办法不关注。因为他们要负责为大军提供粮草。所以,整个大军的行程都在朝廷的掌握中。

    两千多里的路程,新军卫在正月十七日启程,将于三月初抵达京师。

    漫长的归途,挡不住将士们回京的渴望。

    当热,这里面得有所区分。

    新军卫最早的核心、精锐老兵都是天津卫调派过来,以及王武在京师附近招募的少量士卒。对他们而言,这次活着、赚取军功从西北回来是衣锦还乡。

    新军卫在大同镇、太原镇、榆林镇分别招募了一个团的士卒,韦州大捷后,又奉命在甘、凉地区招募士兵,补充战损。

    对这批士卒而言,返回京师,有点去天子脚下见见世面的意思。同样非常期待。

    在韦州大捷后的这段时间,新军卫的士卒刻苦训练。即便是最后招募的补充兵力都也已渡过两个月的新兵期。而老兵自是更加的精锐。一共四个团,共5600余人的新军卫精气神十足。

    暂时归张昭率领的奋武营、神威营,两营共计1600余人的团营精锐,基本都在京师安家落户。

    他们对于东返同样的非常渴望。团营精锐固然没有功劳,但是辛苦一场,朝廷还是会发一些赏赐。而且,他们出征大半年,亦有思乡之情。

    路途一月余,从早春走到仲春,时间在不能装逼的日子里过得飞快。三月初六,张昭率军过居庸关抵达昌平州城,距离京师40里。回京在即。

    初六的傍晚,大军的信使已经进城。消息正在缓慢的传开。而此时一场春雨正浸润着京师大地。

    细密的雨如同水雾遮掩着这座百年古都。红墙朱瓦依旧未褪去它的颜色。

    京西五十里南口村中,傍晚时昏暗的光线带来晦涩感。潮湿的地面,春雨令人难受。

    村东的张府里,李婉儿和方晶在明亮的油灯光芒下坐在八仙桌前吃着晚餐。

    一起吃饭的还有明显长高不少的虎子。毕竟,以张昭的个头,他弟弟自然不会矮。

    两名侍女在旁边侍奉着。

    方晶穿着白裙,凶挺腰细,娇滴滴的大美人儿,身上带着一股娴静、秀丽的气质,吃着菜,脸上带着茫然、忧虑的神情。她在期盼,又患得患失。

    李婉儿梳着高髻,带着凤凰玉簪,眉眼如画,肌肤雪白如玉,身段婀娜,明丽娇美,十六岁的姑娘已开始稍稍的绽放着她颠倒众生的美丽。

    她安慰道:“方姐姐,伯父和兄长他们肯定会平安的到达。等遇着大赦,二哥肯定会让他们脱离军营。你别担心。”

    方晶歉意的笑一笑,娇柔的模样惹人怜惜,道:“婉儿,抱歉。我就是忍不住去想我爹,我哥哥他们。”

    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啊!她遭遇着人生中的巨大变故,父兄流放,母亲去世。她如同浮萍一般在天地间漂泊,若非遇到相公,她现在回在哪里?

    在青楼都算是比较好的结局。或许变成一堆白骨都有可能。不想,在母亲去世后,她还能见着父亲、兄长们。

    一切就像在做梦。这个时刻约临近,她就越辗转反侧,患得患失。

    李婉儿善解人意的握一握方晶的手,看向屋外的小雨。

    她理解方姐姐的想法,她想的是二哥,还有即将到来的王小娘子。这是她作为正房要处理的事。那个女孩是什么样的人?好不好相处呢?

    种种疑问,在她心里掠过。

    虎子才九岁,懂事是懂事,但到底还是小孩子,用碗沿抹着嘴,道:“姐,二哥给你的信里有没有提到我啊?我也想跟着二哥去打仗,读书多没意思。”

    他现在在家里的私塾读书。夫子教的东西,姐姐早就过了。他早就不想去。

    李婉儿一看虎子抹嘴的动作,气恼的道:“哎呀,虎子,我说你多少遍了。不要这样。难看死了。”

    又拿出姐姐的款儿,教训道:“你想的美!二哥写信回来,专门叮嘱要我好好看着你好好读书呢。”

    虎子心里小声嘀咕。他其实有点怕婉儿,长姐如母。而姐姐近年来管理家里几十口人,精明果决,身上的气质越发的令人敬畏。

    李婉儿见弟弟的模样,禁不住展颜一笑,道:“二哥明天就回了。这两天社学你就别去了。在家等着吧。”

    虎子这才高兴起来。

    …

    …

    李婉儿、方晶、虎子三人吃饭闲聊时,张家老宅中,老管家吴春时也在和家人一起吃饭。

    周大娘盛饭过来,吴春时正和长子、管着酒厂的吴言喝酒。

    长媳和小女儿吴娘子听着两人说话,时不时的问几句。

    吴春时喝了酒,脸红着,摇头晃脑的道:“现在酒厂里酿造着二锅头和五粮液。虽然有寿龄侯府的竞争,但总体而言,家里的生意还是扩张不少。一月有个两千两银子入账。一年就是两万四千余两。”

    吴言道:“那爹你怎么还不高兴?”

    吴春时提高音量道:“咱们张府,啊,不,咱们新秦伯府算是初具气象。但是家大业大,花销的地位也多。目前,我只是仅仅把私塾开起来,将来培养自己的账房和伙计。少爷回来,我怎么和他交差?”

    吴言觉对父亲这有点飘了,“爹,少爷不在家,虽说丁叔把东西带回来,谁敢去和长宁伯府、平江伯府那些人打交道、谈生意?国泰商行的董少爷忙的脚不沾地,根本没精力管这事。其实,就算他管,我看也难说。”

    吴春时还要再说。

    周大娘骂道:“得了,你个老头子,你帮少爷把家看好就成了。还想七想八。小臣在西北打生打死,没见你们操点心。”

    吴春时将酒碗放下,接过饭碗,道:“诶,我说你的老娘们抬什么杠?小臣上次写信不回来,他现在都已经是千户。好好的。我担他什么心?”

    吴言对着老娘“补刀”,这是生平第一次,“娘,二弟如今是正五品的千户,带兵过千,光宗耀祖啊!这还需要担心吗?”

    长媳和吴娘子都笑着。

    灯光下,气氛在吵吵闹闹中越显温馨。

    明天,少爷回京后,张府这里一切都将不同了。

第两百七十章 将归(下)

    张昭即将回来的消息,在春天的雨夜里继续发酵着。

    不要去怀疑为什么这则消息有这样大的话题度。只需寥寥数语就可以说清楚:第一,圣眷正浓。第二,未来领军出征的第一人选。

    换言之,张昭这个新秦伯即便比不得国朝那些国公世家们的底蕴,但至少在弘治朝,他的份量会非常重。最少,最少,在已经腐朽、堕落的武勋们中是一个山头!

    小雨在夜间未停。

    平江伯府中。陈氏父子三人正在正房里说着话。

    平江伯陈锐经过一个冬天后,气色越发的灰败,根据御医的诊断,今年的冬天他怕是很难熬过去。此时,他躺在躺椅中,听着两个嫡子汇报。

    陈熊将近四十岁的年纪,性情贪鄙,好色。看一眼即将要死亡的父亲,心中有着兴奋,又有点惶然。

    兴奋是因为他是嫡长子必然会继承爵位。平江伯可不是新秦伯,可以世袭的。从今而后,没人能再管着他。

    惶然,则是因为平江伯府一天不如一天,若是父亲不在,他要怎么才能撑下去?当今天子才三十多岁,不可能再启用平江伯这一系的武勋。

    陈熊心里想着,嘴里的汇报没有停,道:“张昭率大军离京师只有40里。信使早就进城。他们明日将直接回军营,然后天使会到城北的军营犒赏。同时,颁布封爵的圣旨。”

    陈锐没说话。

    陈熊看一眼弟弟,道:“父亲,以张昭的战功,这是国朝自太宗皇帝之后前所未有的大胜,理当在朝堂之上封赏,以示尊荣。而现在却只在军营中封赏。

    这说明朝中对他还是想压一压。二弟的提议很不靠谱。让小妹和国泰商行做生意就行了。赶着送去当妾室,完全没必要。咱们不是三原王家那样的文官世族,经不起折腾。”

    陈泰二十出头的年纪,在宫中当差,性格是有想法但是没有执行力和胆量,急道:“父亲,大哥,去年韦州大捷传来,京中就有传言,是天子要压一压张昭。免得日后功高难赏,伤了君臣间的情分。绝非是其他的缘故。

    再一个,王家的嫡女都为张昭之妾室,小妹是庶出,这算什么折腾,又何可犹豫的?”

    陈熊冷哼一声。

    当然算折腾。如今庶出的妹妹陈夕凤执掌家中的生意,单单是二锅头的京城代理权就赚的一大笔银子,另外还有顺天府的玻璃生意。

    之前,他拿八百年银子在绿绮楼买一个美人都拿不出来,现在他去教坊司里逍遥,都不用看花销。

    把妹妹嫁出去,谁来给府里赚银子供他逍遥?况且,张昭前途未明,押注失败怎么办?

    陈锐道:“再看看吧。”

    陈泰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他在宫里当差,听到的消息难道是假的?同僚们都在讨论张昭日后的威风、权势,后悔没有在其微末时结交。还有张昭的种种最新信息。

    他的顶头上司,深受弘治皇帝信任的驸马都尉崔元现在就差跪舔张昭,他们这些下属谁不知道,难道这都是假的?

    他父亲已经老了。而陈熊真是个目光短浅之辈。平江伯府日后肯定会毁在他手里!

    …

    …

    英国公府中。

    张懋正和三个儿子在书房中闲聊。他们这里的气氛要比平江伯府轻松的多。

    张懋执掌军权数十年,早就人老成精,如同一个参天大树一般庇护着英国公府。在新人的冲击面前,自然很稳的住。

    长子张锐汇报京中汇聚到英国公府里各路的消息,英国公现在是大明第一勋贵,比魏国公、徐国公府的权柄、地位都要高。

    张昭新冒出头来,搞出一堆动作,武勋集团自然会有反馈。明朝大大小小的武勋有一百多个。

    “父亲,张昭明日就会回京。我们府里对他什么态度,要有个结论了。”

    张懋六十多岁,精神很好,手里转着两个铁胆,目光炯炯有神的道:“安远侯府那边怎么说?”

    张锐道:“嗨,还能怎么说?张昭在文官们联合,在宁夏、固原两镇搞试点废除卫所军户户籍,安远侯他们都很不满。”

    试点,试点,试行好了,就要在全国铺开。把卫所都废除掉,那些世袭的卫指挥使、千户们怎么办?

    谁手底下没几个心腹啊?

    再者,把这些军户们都改为民籍,文官们肯定支持,增加赋税、户籍嘛。但是他们这些武勋呢?力量进一步被虚弱。卫所没了,五军都督府还管什么事?

    像他父亲就喜欢叫军户帮家里干活。这些人都成了百姓,他们这些武勋的隐性权力会大幅缩减。

    据说,有武勋子弟在青楼里骂张昭,“读书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幼子张铭道:“父亲,那孩儿明日还要去军营祝贺张昭得爵吗?”

    张懋喝道:“你怕什么?明天该去还是要去。但是,仑儿就不必到新军卫中历练了。”

    张锐松口气,“是,父亲。”他还真怕把儿子卷到这种风波中。

    国朝的勋贵,大约有四种。第一,太祖时期封爵传下来的。基本都是以魏国公为首!

    第二,太宗靖难成功后封的爵位。以他们家,英国公府为首。

    第三,之后这百年陆续续因战功封的爵位。像平江伯府,就是因新封的。威宁伯王越、张昭都属于此列。

    第四,外戚封爵。外戚这里,基本上是谁家在当皇后或者太后,谁家就是实力最强的。风水轮流转。

    张昭现在很有点武勋集团新山头的架子。据闻在西北时,团营大部分武将都暗中向他输诚。

    这其实还没什么。毕竟张昭的爵位不是世袭的。而且弘治皇帝宠信,再加太子一朝,那也就两朝。他们这些勋贵可是与国同休的,有得是时间。

    但是,张昭要废除卫所,这就动了大家的利益。这种斗争,他不希望他儿子卷进去。

    张铭讶然的道:“父亲你的意思…”

    张懋喝一口茶,笑道:“我们急什么?先看看吧。”

    和张昭的接触要保持着,但是更进一步的关系就算了。天子要靠张昭带兵。所以,最终的兵权还是得要靠他来掌握着。他稳居钓鱼台。

    至于说卫所的事,看看再说,不着急站队、下结论。

    …

    …

    不管京中多少人在关注着张昭回京。三月初七的下午,张昭率部抵达京师北面的大营中,结束长途跋涉,士卒们一阵阵的欢呼。回来了。

    翰林学士王华作为天使,稍后抵达大营中。

第两百七十一章 封爵,实至名归!

    “…封张昭为新秦伯,食禄五百户,钦此!”

    新军卫大营千户府中,钦差王华手捧圣旨宣读,在一连串辞藻华美的形容词和定语之后,俱是出自翰林之手,最终朗读出张昭的爵位。他是状元出身,仪表堂堂,声音洪亮。

    此刻香案前,只有王华一人站立着。府前大院里跪满着将校、文吏、军士。

    香烟袅袅。

    为首的一人就是年方十八岁的张昭。

    “臣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春风吹过城北的大营,新刷的石灰军营墙壁雪白,乌压压的全部都是新军卫的士卒。新军卫四个团五千多人,外加后勤部门、留在京师的工匠等等。

    所有的人全部都簇拥在千户府这里,拥挤不下的,则是在千户府外的校场中。见证着这历史性的一幕。

    张昭谢恩的声音在风中回荡着。

    五十六岁的王华微笑着合拢圣旨。其实心中有些惊奇。作为状元、翰林,他没少代表朝廷宣读旨意,但如张昭这样受拥戴、爱护的将军还真只此一人!

    张昭起身,接过圣旨,微微举起来,向诸军示意。

    大院内,院墙外,校场中的新军卫将士们瞬间爆发出阵阵的欢呼声,“吾皇万岁!万岁!”

    这是将士们对皇帝承认张昭、新军卫的军功所爆发出的喜悦之情。

    待欢呼声稍落,张昭再拱手道:“谢王老大人。”

    他和王阳明相交,对来宣读旨意的王华多几分亲近。同时,也是知道此公的品德确实是磊落君子。王华“老实人”的名号,他前年在宫中当值时不知道听过多少遍。

    “张伯爷不必客气。韦州大捷的消息传来时,本官听到时亦是非常振奋。扬我大明国威啊!”

    王华笑着说道,转身将几名礼部官员托着的玉盘上的官服递给张昭,“公服、常服、官帽、腰带,笏均在此,张伯爷收好。”

    “谢老大人。”

    “这是本官的本份之事。另外,张伯爷要赶紧上表谢恩。并入宫求见,待陛见之后方可回家。”

    王华还是很厚道的,怕张昭闹出笑话,提醒道。

    明朝的官员“出差”回来,一般是要住在会同馆,然后上书天子,待陛见后方才表示整个公务流程走完。

    张昭现在一样如此。他是住在军营,然后要去求见天子。

    而因为天子给封爵,他不能就在这院子里口头谢两句就完了,要上正式的奏章,表示皇恩浩荡。这奏章,回头自然都是要在通政司、六科那里存档的。

    张昭封赏完,王华继续宣布朝廷对新军卫其他将士的封赏。这全部都是按照张昭这边整理提交上来的军功予以赏赐。

    比如,张昭所任命的新军卫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朝廷全部予以追认,并授予对应官职的武散阶。赏赐从优,比京营、团营高出一倍。战死的士卒、军官,朝廷抚恤加倍。

    忙碌的一下午,军营中的欢呼声不断。张昭送走天使王华,立即就有一帮人在军营外等着拜见、庆贺。

    张昭令人都收下拜帖,人是一个都没见,随后传令加餐犒赏三军、放假。

    同时,将新收的幕僚赵子龙所写的谢表拿出来,还有他求见天子的奏章,趁着傍晚落日的余晖往京中会极门投递。他等着早点回家。他怕婉儿和方晶等着着急,书信已经派张泰平送回去。

    大战结束,业已归来。张泰平此时归心似箭,并没有参加军中庆贺的酒宴,而是直接骑马返回南口村。带去军中的消息

    圣旨下来,张昭的爵位实至名归。他从京中返回军营后,一帮亲信将校们早等在千户府里的大堂中纷纷出言恭喜,齐齐举手敬礼道:“伯爷!”

    张昭目光从众人身上掠过,计有:王武、庞泰、吴臣、冯无忌、孙启栋、林文宁、陈康、韩瓒、李逍遥、赵辰、刘二狗、赵子龙、方俨、林同等四十多人。除开赵师爷,全部都是百户级别以上的军官。微笑着对众人点点头,

    “诸位,咱们终于回到京师,朝廷的封赏也下来。韦州之战的战后总结咱们早就做过。四个团的新兵、老兵都练的不差。那么,略微放松几日后,咱们新军卫的目标是什么?

    依我看,还是练兵。

    我已经上表天子谢恩,陛见就在这几日。我们新军卫才四个团,这点兵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扩军。

    我之前给大家说过我对于新军卫的构想。我们目前是团、连的架构。三个团,组建一个师,三个师组建一个军。军中的传言,大家应该听过。

    新军卫继续由我率领,应该不会再仅仅只是一个卫所的级别,而是要和团营看齐。差不多应该会有一万五千人的编制。

    所以,咱们的士兵还是不够。还要招募、训练。这个练兵不仅仅是军事技能,还要提升文化,从思想上训练、改造。

    而后,就是实战。国朝四周并不太平。或许,过段时间咱们又得出征。所以,大家不能有松懈、享乐的思想。

    当然,在今晚,咱们不醉不归。为我们自己,为逝去的兄弟。为昨日的苦难,为今日的胜利,为明日的辉煌,干杯!”

    “干杯!”

    在张昭去京城期间,军中的厨师们早就将饭菜准备好。张昭说“干杯”,早准备好的炊事兵们将今日宫中赐下来的一坛坛的贡酒倒在碗中,众将校齐齐举杯。

    气氛热烈。

    而整座军营中,亦是热闹的不得了。军法官们都放开约束,让士卒们享受今晚的时光。

    …

    …

    第二天上午,张昭刚刚起床,就有一名小太监打马前来军营通知:弘治皇帝要在西暖阁召见他。

    张昭昨天晚上和众将士宴饮,并没有喝多,而是很节制。这倒非他装逼,而是醉酒的滋味不好受啊!

    当此之时,新军卫上下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胜利、荣誉、假期,唯独他不能!

    危机往往就在繁花似锦的局面之后啊!他率军从西北归来,拥有着巨大的声望、影响力。但是,有没有人觊觎着新军卫?恐怕未必没有!

    他作为新军卫的指挥使,要对所有的士卒负责。

    对此此刻涌来的各种赞誉之词,各种结交之人,都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判断。

    新军卫未来如何去走,亦是他要思考的问题。而和弘治皇帝的见面,将决定新军卫的未来。

    “在下这就去。”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75/ 第一时间欣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九悟所写的《明帝国的崛起》为转载作品,明帝国的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帝国的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帝国的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帝国的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帝国的崛起介绍:
弘治十三年夏末秋初,宅男理科生张昭穿越来到明朝。瑰丽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这繁华,美好,欣欣向荣又潜藏着王朝危机的时代,张昭一路青云直上,手持权柄,上佐天子,外镇四夷,书写属于他的华彩乐章。五千年的治乱循环,明亡后华夏文明的沉沦,我来了,这一切都将改变!推荐九悟完本的老书,均订过万,《奋斗在红楼》九悟书友群:312484933.进群验粉丝值。只要订阅了九悟的书即可。明帝国的崛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帝国的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