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明帝国的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帝国的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九悟     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     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两百七十二章 面圣(上)

    弘治皇帝极其的关注张昭的行程。曾经一日数问。会极门处收奏章的都是司礼监的太监,得了张昭的奏章自然是第一时间送到弘治皇帝的案头。

    而弘治皇帝第二天清晨参加完早朝后,立即就派人去叫张昭到宫中觐见。

    三月初,宫中充满着春天的气息。西暖阁中春风徐徐。

    张皇后挑起门帘从里头走出来,一袭水蓝色的宫装,美妇风情,婷婷袅袅,笑吟吟的道:“陛下何必这么急啊?张昭一会不就来了吗?”

    弘治皇帝穿着红色的龙袍常服,白胖胖的,三十出头的中年人。正在西暖阁中缓缓踱步。太监们都在暖阁外侍立着。他笑着道:“朕这不是想问问韦州大捷的详情吗?”

    乾清宫的布局,相信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从乾清门进来,穿过庭院,中间是大殿,两侧是东西暖阁。而暖阁中又分割为数间。

    弘治皇帝留张皇后住在西暖阁是常有的事。他今天清晨去早朝,这才回来不过清晨七点多,正好张皇后梳洗完毕,从里间出来。

    夫妻俩在暖阁的厅中交谈。弘治皇帝常常在这里召见重臣,处理国事。

    这倒并非他懒惰,直接在住处的客厅里见大臣,这实际上是给大臣的一种荣耀、体面,表示亲近的意思。

    看,你是我的心腹。所以,治国时给我卖点力气吧。

    弘治皇帝仁厚确实仁厚,这些收买人心的手段,他自然也是懂的。

    张皇后掩嘴娇笑,眼中的秋波盈盈,三十多岁的美妇风情无端,“咯咯,陛下何必欺瞒臣妾?韦州大捷都过去这么久,臣妾不信你还不知道详情。

    陛下是欣慰张昭大胜,打出国威。陛下想要见他当面酬功吧?”

    弘治皇帝微微沉醉于张皇后的美丽,有点后悔今天早上去早朝,挽着张皇后的手,微笑着道:“皇后知道朕的心思啊。”

    其实,酬功只是一方面。张昭是他一手提起来的,张昭打出大胜,他脸面上有光啊。小王子、火筛自他登基以来,屡次犯境。这下被打老实了。

    自去年闰七月份以来,连续八个月不敢犯境。

    所以,他想要和张昭“分享”这种喜悦。而亦只有张昭才能和他分享。

    另外,他想要听一听张昭对于北虏的意见。事实证明,张昭很正确!

    张昭说,平北虏策,上策是发展火器,爆兵平推。后面半句不用理会。前面半句,张昭是完完全全的实现。在韦州大捷之前,谁能料到火器战法如此犀利?

    张昭说,现在是战略防御阶段,要先成为战略相持阶段,再进而走到战略进攻阶段。韦州大捷,就打出了九边的战略相持。

    所以,对北虏的处理,他希望听一听张昭的意见。

    所以,才有此时弘治皇帝的急迫。

    但是,弘治皇帝在张皇后面前并不想表现的太厉害。这是夫妻间的情趣。他夸皇后一句,不必多废口舌好?

    张皇后自得的娇笑,又和弘治皇帝闲谈几句家长里短的事,问了左右太监们皇帝的饮食,这才带着宫女回坤宁宫去。

    萧敬从外面进来,白发苍苍,躬身道:“皇爷,张昭来了。”

    弘治皇帝转过身来,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道:“叫他进来。”

    …

    …

    “臣参见陛下…”

    张昭被白发苍苍的萧敬引着走进富丽堂皇的西暖阁中,向弘治皇帝大礼参拜。

    “爱卿平身!”

    弘治皇帝站在铺着黄绸的塌椅之前,伸手虚抬。一句话就暴露出他此时愉快的心情。

    待张昭起来,打量着张昭,嗯,一表人才,确实如李东阳所说,宛平县的人样子。身姿修长,温秀俊逸。温和的道:“张爱卿昨日率大军回京,休息的可还好?”

    这话说的非常的亲近。领导嘘寒问暖,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张昭不是愣头青,这个时候自然知道应该是什么反应。微微赧然的道:“臣得陛下封爵,兼之返回京师,心中喜不自胜,在营中大宴全军将士。臣虽然没喝醉,晚上睡的非常好。”

    弘治皇帝禁不住微笑,道:“张爱卿立下大功,朕如何会吝啬封赏?你才十八岁,所以这个爵位没有世袭。朕期待张爱卿日后再立新功,朕再给爱卿世袭之爵,荫及子孙。”

    “臣谢陛下天恩。臣定当不负陛下所望,为陛下之长剑,横扫六合。”

    弘治皇帝脸上的笑容再也遮掩不住,微微点头。

    其实,按理说,一个登基十五年的皇帝,根本不可能这样情绪外露。

    但是,第一,弘治皇帝三十三岁,张昭才十八岁。他看张昭完全是一种父辈的心态。换一个四五十岁的大臣在此,他当然不会如此。

    第二,弘治皇帝心里高兴。而张昭算的上是他夹袋里的人。他和张昭交谈,挥洒自如。没有必要隐藏心思、态度。

    这其实也是圣眷的一种体现。

    弘治皇帝一身龙袍,在暖阁中缓缓踱步,感慨的道:“朕自登基以来,文治之功不敢自比皇明诸先帝,亦有些许可取之处。但武功之上,却屡屡受挫。先有哈密国,后有鞑靼。

    至你率兵而出,方有韦州大捷!

    张爱卿欲为朕之长剑,仅仅靠新军卫一卫军马可不够。朕和诸位先生都商议过,将新军卫提升为新军营,如团营旧制,下辖一万五千人。你以伯爵之身领军。依旧单独成军。给养由兵部供给。”

    张昭利索的再拜谢,“臣谢陛下圣恩。”

    心里松口气。其实,这事李东阳在书信里给他暗示过。但如今皇帝亲口宣布,他心里算是松口气。

    新军卫四个团,还是太少啊!

    现在扩编成九个团,一个军,那征战时,回旋的余地就大很多。不至于出现韦州大战时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形。

    弘治皇帝满意的笑一笑。保国公他们告状,说张昭在军中异常跋扈。保国公的话他是不打算听的。但还是有些风言风语从其他途径传到他耳朵里。

    那么,现在如何?张昭哪里跋扈了?

    “国泰商行的事情办的不错。再接再厉。”

    张昭道:“臣遵旨!”

    张昭自己的知行商行,仅仅是运作二锅头、五粮液,一年就有两万多两的银子进账。何况国泰商行垄断经营的玻璃产业?

    张昭昨晚和董朗见过面,虽然没听太仔细,亦知道去年大半年的经营,利润足有三十万两。

    这于个人而言是一大笔财富,于天子而言,那真的是要再接再厉!

    当日,张昭和弘治皇帝约定好,五五分成。国泰商行五成的利润,要给新军卫养兵。

    这也是新军卫待遇高的原因。而多余的钱,自然是要投到新武器制造当中去。

    弘治皇帝温声道:“此事你尽力去做,不要有压力。有这么一笔银子,朕手头也宽裕些。”

    明朝皇帝一年的金花银也就一百万两。所以,明朝皇帝赏赐时,经常赏赐盐引,用以充当货币。把盐法搞的尽坏。

    张昭这十五万两银子交上来,经不住弘治皇帝几次赏赐。但蚊子腿再小也是肉。

    “臣定当不负圣恩。”

    弘治皇帝再笑,“好了。国泰商行是私事。朕还要问你国事。你以为现在大明该如何对待北虏?”

第两百七十三章 面圣(中)

    张昭和弘治皇帝说话时,西暖阁中陈宽、萧敬带着几个小太监侍奉着。

    听到天子如此直言不讳的问策于张昭。两人心中都禁不住感叹。

    陈宽眼皮子低垂,保持着雕塑的状态。

    这真是圣眷正浓啊!

    今天宫里这一幕传出去,不知道多少人要傻眼。

    他算是看出来,天子对张昭的看法,不仅仅是他所提拔的名将,不仅仅是张昭能献上金银,而多多少少有点长辈看晚辈的意思。这是其圣眷的根基。

    要知道,有这种感情因素在,张昭未来稳如磐石。

    外朝和勋贵中很多人只怕要失望啊!有些人还不着调的指望着天子猜忌手握精兵的张昭。

    萧敬站在房间内书案边。他一样如同一个雕塑,不影响天子和张昭说话。

    心里却是感慨。他是真没看错人。

    张昭一经磨练,立即就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取得韦州大捷。张生才调更无伦啊!现在连天子都要问国策。

    这倒不是出于什么政z盟友之类的考量,而是张昭能为皇爷解决问题,有益于国家。

    …

    …

    打赢西北战役之后,明朝该对鞑靼采取何种策略?这件事张昭在行军的路上一直都在考虑中。

    很简单,张昭虽然有志于改造大明朝,但很明显他目前的话语权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就像废除卫所,转募兵制这样的事情,都在他建议的范畴内。

    而对鞑靼人的策略,是重中之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以为明朝都只是明末才有人造反。其实不然。比如,弘治年间的都掌蛮叛乱,南海叛乱,正德年间的白莲教起义,江西府盗贼群起。

    而明朝的惯例是,对北作战是重心,用的宿将。而南边的平叛,基本都是采用文臣任总督来平定。

    换言之,张昭掌握着对鞑靼的战略制定的建议权,实际上是处在整个明朝军事决策机构的最顶端。

    他脑子又没进水,一路上当然会思考这个问题。

    张昭躬身行礼,从容不迫的道:“陛下,臣前年初遇长宁伯时,提出平北虏三策,后在院试时提出战略三阶段。是以,臣要先说一说当前的形势。”

    弘治皇帝走到书案边,喝着茶,颔首道:“嗯。”

    张昭道:“陛下,臣在西北斩首一万六千余人,这对他们造成非常大的震慑,动摇了小王子,也就是鞑靼人所宣称的达延汗在草原上的权威。

    因而,敌我双方的态势,亦有战略防御阶段,转变成为战略相持阶段。

    而我们大明当前的国力并足以支持大军出塞,横扫漠北。所以,臣当日提出的平北虏策中的上策,此时还不能用。而使用下策,则等于拱手让出韦州大战打出来的优势。”

    弘治皇帝放下细腻的汝窑茶杯,“张爱卿的意思是选取中策?”

    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司礼监秉笔太监萧敬这会儿都没再装雕塑,而是看向张昭,竖起耳朵听。

    对鞑靼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战还是和,朝廷中为此纷争不已。而边境没有大战,双方亦没有通使,天子有意延后再论,此次风波才得以平息下来。

    没想到,张昭归来之后,会给出一个折中的意见!

    折中的意见,朝廷中两千京官,当然有人提出来,但问题就在于张昭刚刚说的:战,皇明没有国力出塞。和,则是拱手放弃当前的优势。

    折中之策,其实本质上是延缓当前打出的优势流失的时间而已。因而不能服众。

    换言之,就算要和鞑靼人“和谈”,也得保住当前的战略相持优势!否则,这和卖国有什么区别?

    届时,朝廷的御史都是吃干饭的不成?

    难点就在这里。

    张昭给出“折中”的意见,弘治皇帝,陈宽,萧敬当然要竖着耳朵听。以张昭此时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应该会有点东西吧?

    张昭当日流传甚广的平北虏三策,其中中策是:战而后抚。先打赢局部战争,再开互市,用经济手段削弱鞑靼人。

    张昭沉稳的道:“正是。臣斗胆请陛下允许臣介绍一下鞑靼内部的情况。”

    弘治皇帝微微诧异,“哦?你说说看。”

    张昭道:“陛下,鞑靼人划分为六个万户部,分左右翼。其中,小王子自己统帅左翼三个万户部,汗旗在察哈尔部。这是他的基本盘。臣在韦州大战中,所斩杀的基本都是察哈尔部骑兵。”

    弘治皇帝眼睛顿时一亮。搞政z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期待的看着张昭。

    张昭接着道:“而右翼的三个万户,其中火筛能掌控土默特部,即大同镇所面对的鞑靼人。鄂尔多斯部、永谢布部的军事贵族们对小王子并不服气。

    所以,鉴于以上形势,臣认为应当在宣府和榆林开互市,我大明提供茶叶、铁锅、丝绸、美酒、盐,用来交换战马、奴隶。同时,铁器、弓箭甚至燧发枪都可以偷偷的卖,不断的补充小王子的反对者们的力量。

    这只是中策的一部分,羁绊鞑靼人一段时间,并削弱他们。最关键和本质上,还是要大明能在此期间积蓄国力,为战略进攻阶段做最后的准备。”

    张昭最后一段话说的弘治皇帝连连点头。确实,最重要的是办好自己的事情。

    但同时有点不明所以,问道:“牵制鞑靼人,令他们内斗,这是可行的。而削弱,这如何削弱?大明的丝绸、茶叶虽然好,但鞑靼人的战马也会不断的生产出来,并不会断绝。”

    燧发枪的事情,张昭早就上奏章解释过。否则,西北那边要放开给民间购买,朝堂诸公如何会同意?是以,弘治皇帝此时不奇怪张昭的说辞。而是直接问他关心的问题。

    张昭说的口都有干。这涉及到经济方面的一些常识,说起来要累死人。但是,为了让弘治皇帝支持他的策略,他还得说。想一想,组织语言道:“

    陛下,大明和鞑靼,双方每一年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可以统计出一个数字的。历年的数字加起来,再扣除每年的消耗,得出的就是一国的财富。

    在大明而言,就是太仓里的银子、粮食、布匹。

    那么,双方现在互市,进行贸易。在这个做生意的过程中,则必然是有一方赚钱,有一方亏钱。我们用茶叶、丝绸等奢侈品去换战马,以大明商人的精明,必定是赚钱的一方。

    当然,鞑靼人也不是傻子。不会任由茶叶、丝绸的价格猛涨。肯定会要求协商出一个合适的价格,维持贸易平衡。

    但是,更深的陷阱就在这里。大明换来的战马,是可以用于作战或者运输的。鞑靼人换取的丝绸、茶叶,只能用于吃、穿。长此以往,双方的战争天枰就会倾斜。

    以前的互市,为何没有这个效果?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贸易量太少!根本起不到这个作用。所以,此次陛下若决心开互市。

    那么,应当将宣府、榆林两镇中设置贸易城市,每时每刻都在交易,不要限制初一、十五这样的时间。要尽可能的吞吐货物,产生巨大的交易量。”

    弘治皇帝坐在书案后,沉思着。他意识到张昭提出的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同时也意识到推行这件事的麻烦。

    对内,有反对声音。

    对外,如何保证巨大的贸易量顺利成交呢?

第两百七十四章 面圣(下)

    三月的春风在暖阁外的宫墙中飘拂,轻柔、舒服。光线照落在书案后坐着的弘治皇帝,房间中的张昭、陈宽、萧敬还有四个小太监身上。精美多宝阁、金樽、书桌都斜着影子。

    陈宽和萧敬两个大太监在司礼监多年,见多识广,但这时也只听了个三五分懂。

    张昭讲的东西,涉及到一些经济学的常识,比如GDP,贸易顺差、逆差,市场经济,奢侈品和日销品等概念。

    所以,张昭虽然讲的并不复杂,但是要在短时间内理解这些名词、概念以及其内在逻辑还是有些难度的。

    弘治皇帝在陈设着文房四宝,青龙镇纸、奏章的书案后沉思着。白皙、微胖的脸上全是沉静的表情。

    他征询张昭对于北面鞑靼人的看法,确实是寄予厚望的。他希望张昭能给他一个答案。

    自去年闰七月以来,西北大战胜利。鞑靼连续7个月没有大规模犯境。这是他登基以来比较罕见的。而大明也该对鞑靼人有一个态度。

    他其实既希望张昭主动提出打,又不想张昭去出塞。

    这种矛盾心理的源头还是之前提到的问题。

    出塞作战,要调动九边、京师的精兵,要储备粮草等物资。大明在经历弘治十三年救援大同,和弘治十四年增援西北两次大的调动后,仓储消耗的七七八八。

    而新军卫如此强兵在手,九边重镇每时每刻都在消耗大明的钱粮。作为皇帝,他那能不希望解决边患呢?至少,要缓解一点吧?比如把河套夺回来。

    但是,他没想到张昭给了他一个惊喜的答案。

    张昭的话,他其实理解的也不透彻。但是作为一个执政多年的皇帝,他预感这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思考良久,弘治皇帝看向暖阁正中穿着伯爵常服的张昭,道:“张爱卿,此事关乎国策,你一会回去后写一个条陈上来,过几日朕在此召见诸位先生商议。”

    张昭也没指望弘治皇帝一口就答应下来,躬身行礼道:“臣遵旨。”

    弘治皇帝笑一笑,“不必拘礼。爱卿不及弱冠之年,取得韦州大胜。一扫朕登基以来对外作战的颓势,朕心甚慰。封爵是朝廷论功行赏。朕当嘉奖你。爱卿要何赏赐?”

    光是封爵,不足以表达他的兴奋之情。而封爵之后,按照礼仪,礼部是要给张昭的妻子诰命。张昭又没孩子,无法荫其子以示恩赏。

    而赏赐银子,弘治皇帝手里有锦衣卫,清楚的很,张昭府中的商行卖酒,一年的纯收入就有两万两。在钱财方面是不缺的。

    所以,他干脆的直接问张昭要什么赏赐?

    张昭没傻乎乎的拒绝弘治皇帝。他眼睛又不瞎,自然看得出来弘治皇帝正在兴头上。他扫皇帝的兴头干什么?这个时候得配合。略一沉吟,道:“陛下,臣想求陛下两件事。”

    弘治皇帝很爽快的道:“嗯。你说。”

    张昭躬身道:“第一,臣请陛下免臣早朝之苦。臣年纪尚幼,住的又远。每日来早朝要累死。第二,臣请陛下恩准臣入国子监读书。”

    陈宽无语的看着张昭。听听,早朝之苦!

    要知道,京中有品级的官员两千多人,能参加早朝的只有少人?要求正五品以上啊!(科道言官、翰林、庶吉士除外)。能参加早朝是一种荣耀。

    结果张昭来一句“早朝之苦”,叫人情何以堪?

    萧敬听得心里失笑着摇头。不得不说,张昭还是心里有数的。

    早朝苦不苦?当然是苦不堪言。他作为司礼太监,也是要跟着天子上朝的。基本上早上就没睡过好觉。而百官们五点在午门外汇合。因而,三四点起床的不在少数。

    另外,张昭一个十八岁的实权军功伯爵,站在武勋的队列中,不知道要多惹眼,不知道会引起多少官员的嫉妒之心?

    弘治皇帝并非那种情绪特别激烈的皇帝,性情温和,带人宽厚。给大臣骂了,也基本都是忍气吞声。此时都忍不住笑起来,“呵,早朝之苦?朕准了。张爱卿还想去国子监读书?”

    张昭诚恳的道:“正是。臣束发读书,求取功名。奈何资质有限,只考取生员功名。臣如今虽然位列武班,但还是想在科举上有所进益,名列皇榜。”

    明朝的科举路数,秀才考举人,举人考进士。但是这一套流程,还是有别的办法。那就是秀才进国子监读书,毕业之后就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

    张昭此时虽然拿了一个伯爵,但是想要做更多的事情,或者是带兵不想被文臣节制,最好还是要拿一个进士的身份。

    王越当年取得威宁海大捷,他自己就是文臣、武将。和太监汪直商量好,两个人直接带兵出塞。

    后面王越总督三边,也是军政大权尽数在掌握中。而若没有文臣的身份,这是不可能的!

    王越上朝时,以站在武臣之列为耻,而是站在文臣的班列中。他是两榜进士,正二品的右都御史。

    张昭可不像在未来的大战之时,听一个文臣节制、调动。明朝的文臣打仗哪有几个靠谱的?或者,与文臣分兵权。

    当然,一代军神王阳明是除外的。但关键是,阳明先生在弘治、正德朝混的不算好啊。他的爵位还是嘉靖追封的。以张昭现在的地位,不大可能和他搭班子带兵。

    弘治皇帝见张昭如此坦诚,对他的印象不由的再好几分,点头道:“仰慕圣人大道,这是美事,朕自然要成全。”

    说着,转身吩咐陈宽道:,“张爱卿住的远,往来不方便。你带他去城中挑一处大宅居住。这是朕的赏赐。”

    弘治皇帝心里有数。张昭看似提要求,其实都是些小事,根本没有真提什么要求。这时借着话头,赏赐张昭一栋宅院。

    陈宽白发苍苍,笑着道:“奴婢定会让张将军满意。”

    张昭跟着道谢,“臣谢陛下圣恩。”

    弘治皇帝笑一笑,对这趟见面心满意足,挥手道:“你且去吧。过几日朕再召见你。”

第两百七十五章 收获、回府

    张昭走出乾清宫,将近正午的阳光的落在他身上。没想到面圣一趟,就是两三个小时过去。

    心中一阵轻松。

    他进宫这一趟,应对没有纰漏,倒是收获良多。

    第一,新军卫扩编的事情算是名正言顺。别看他只是和弘治皇帝说话,回头司礼监会将圣旨下发,经内阁、六科签押发往兵部。此事已经算是尘埃落定。

    当然,新军卫养兵的费用,不能指望兵部的给养。燧发枪兵成本不高,但是纯火器军队的后勤保障压力可是很大的。

    还得靠国泰商行。在玻璃之外,还得给国泰商行开辟新的利润来源。每年给天子赚一二十万两银子的私房钱,算得上比较出众,比大部分太监强。

    但若是能赚五十万两,那基本就是不可取代!这可以算是他权力升级的一条暗线。

    第二,保持着在对鞑靼人问题上的话语权。

    在一件事情上有话语权,往往就意味着影响力、权势。张昭并希望停留在当前这个段位上,而是希望更进一步。

    他现在基本是默认的国朝第一带兵大将,算是一个山头。但是,想要成为军中的大佬,顺利的改革明朝的军制,将募兵制推广开来,还需要努力。

    而想要改变历史,在国事上建言献策,开拓四方。他手中的权力还差得远。还要继续努力。

    第三,在弘治皇帝面前刷了一波好感。

    所谓圣恩、圣眷,说白了还是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言到,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放在弘治皇帝这里不绝对。弘治皇帝性情比较仁厚,不会下杀手,也不会整人。

    但是,要以为很轻松那就错了。

    弘治皇帝再怎么样,也是多年的皇帝,而且并不傻。他固然不杀大臣,但是若触怒他,罢官免职收权,这是免不了的。所以,还是得注意。

    张昭在脑海里盘点着回京之后第一次进宫的收益,背后传来喊声,“张伯爷,留步!”

    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从宫中追着出来,在乾清宫门外喊住张昭,跟着张昭往外走,老太监笑呵呵的道:“皇爷对张伯爷真是天恩浩荡啊。咱家知道城里有几处不错的府邸,张伯爷现在可有空去挑选府邸?”

    现在有空,肯定是要中午一起吃顿酒的。陈宽这是表示善意。

    张昭脸上露出苦笑,解释道:“在下离京大半年,现在陛见完,正准备急着回府见妻妾。在下新婚第三日就离家。还望陈公见谅。明天中午我请陈公吃顿酒如何?”

    这话听的真诚,陈宽就笑起来,道:“张伯爷客气,那就一言为定。”

    张昭拱手一礼,“在下明日在宫外等候。”

    …

    …

    和陈宽道别后,张昭汇合抵达新军营外的王小娘子和瑶琴、秋月两个俏丫鬟,带着七八辆马车,并亲卫们一起返回南口村。

    马车声萧萧。

    张昭坐在精美的马车中,归心似箭。

    而画着淡妆,梳洗打扮一个小时的王小娘子花容月貌,更显得美丽。此时有些紧张的握着张昭的手,“夫君…”

    张昭特意安排王小娘子她们跟着后勤营行动。刚好今天上午抵达京城外。他领着她一起回家。

    张昭和她说着话,转移她注意力,“絮雪,没事。我在呢。岳父大人得了朝廷的诏令,一月底启程,他大约在我们后面几天的路程。今天面圣时,陛下准备赏赐一栋住宅给我。等岳父大人来京后,你可以常去走动。”

    王小娘子点头,头上的步摇摇动,娴静明艳,“嗯。那夫君选好在何处?”

    同在马车厢中的瑶琴、秋月两个都好奇的看着张昭。

    因今天是回府的重要日子。瑶琴换掉她喜欢的道服装束。她日常喜欢读一读佛经。穿着浅绿色的长裙。秋月也换掉她喜欢的红裙,穿着葱绿色长裙。

    两人身高都是一米七五,身段修长丰盈。各具风情。在灵州呆这么久,两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自然都已经是他的人。

    张昭就笑,“我和陈公公约好明日去选。其实吧,照我的意思,我不用早朝倒不用住在城里。每日来回进城麻烦。选一处距离军营不远的地方倒是挺好的…”

    一路和三女说着话,在午后两点许抵达南口村中。

    李婉儿、方晶得知张昭回来的消息,早早的等在正房庭院里,丫鬟们来回报信。

    吴春时带着张府的奴仆们在路口等着。南口村、东刘村、蒋家庄三处的百姓都自发的过来围观。

    实在是这年头重乡党之情。蒋家庄是张昭的私产。南口村、东刘村是正儿八经的族人、乡党。张昭封爵,附近的百姓们自然都是与有荣焉。

    “少爷,欢迎你回府。”吴春时带着张府四十多名奴仆跪下来。

    张昭骑在马上,笑道:“老吴这是干什么?都起来。起来。今晚摆酒庆贺。”

    族老张四伯带着乡亲上前来迎着,先行一礼,兴奋的道:“子尚,我们张家能出一个伯爵,实在是皇恩浩荡,一定要昭告祖宗。你等会去祖祀里上一炷香。”

    张昭下马,给张四伯等几个族老回礼,客气的道:“四伯,我等会去。”

    见张昭的态度,几名族老个个都是眉开眼笑,“子尚到底是读书人,知书达理。”

    人群中,先一步回来的张泰平没理会他爷爷几人的马屁,和众人簇拥着张昭进府。

    南口村东新建的张府占地1.5亩,红砖黑瓦,宽敞明亮。张昭交代吴春时、丁冲两个管家几句:安置随行的亲卫,招呼乡亲,叫内管家们安置王小娘子。

    张昭本人则是直接到正房中。

    “少爷…”

    一路上张昭不认识的侍女、仆妇们向他行礼。张昭顾不得礼仪周全,点点头,大步走到正房院落中。

    只见婉儿、方晶两人正等在院子里。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一去七个月,种种往事浮上心头。

    “二哥…”

    李婉儿喊道,也不讲什么礼仪,眼泪滚落,如乳燕投怀,上前抱着张昭痛哭。

    “婉儿…”张昭抚着婉儿的背,没有怪婉儿,每次他出门回来,小姑娘都是痛哭。这不是婉儿不够坚强,而是思念、爱意在时间折磨之下的宣泄。

    张昭安抚着婉儿,再看向站在他面前半米处亭亭玉立的方晶。她也是泪流满面。

    新婚第三天就离家。纵然有书信联络,这里面的思念,担忧在此时都爆发出来。

    “晶儿…”张昭轻轻的招手,将她也搂在怀中。

    时隔七月再见娇妻美妾,张昭也是情绪激荡难言。半响,待她们的情绪稍稍平复,牵着她们的手到花厅里。别后言语千万,尽在此时欢聚中。

第两百七十六章 府邸位置

    小别胜新婚。

    张昭和娇妻、美妾的分别七个月的时间,自然更胜新婚之时。。

    卧室里的数盏油灯被进来的侍女点亮,光线通明。另一名侍女打水来给张昭、李婉儿、方晶梳洗。

    “谢谢!”

    张昭接过水盆,对容貌普通的侍女道谢,搁在铜架上洗脸。旁边的落地衣镜照着他的身形。

    他穿着柔软舒适的丝绸质地的白色中衣,外面是一身青色长衫,圆领右衽,头戴唐巾,十八岁的青年男子,身姿修长,丰神俊朗。

    “不用谢,少爷。”侍女低着头,去帮李婉儿、方晶穿衣洗漱。

    婉儿换一条长裙,明丽娇美,扶着侍女,坐在张昭身边落地衣镜前的椅子中,梳着头,大而明亮的杏眼秋水盈盈,娇嗔道:“二哥,你坏死了。我怎么和王妹妹说呀?这个时间点叫她来敬茶,这可是怠慢她了。”

    张昭看着镜子里嘟嘴娇嗔,如同少女般开心的婉儿,笑道:“那明天再叫她过来。”

    婉儿精致的瓜子脸上带着笑,再嗔道:“二哥,今天晚点也比明天好啊。你故意这么说。”

    张昭微微一笑。小姑娘长大了。

    正在椅子后给张昭梳头的方晶手里拿着梳子,轻轻的笑着,如同一朵秀美的兰花绽放着,轻声道:“诶,相公,你别乱动啊。我可没精神再给你梳第二遍。”

    方晶小娘子看着镜中俊朗的男子,心里万般情思涌动,柔声道:“相公,你在军营里都是自己梳头发吗?”

    “那不然呢?我可不想叫一个糙汉子给我梳头。难受啊。自己简单的弄一下就行。其实,还是短发好啊!”

    张昭从侍女手里拿过芙蓉糕,先喂身旁的婉儿一口,再反着手喂方晶一口,自己将最后剩下的小半块糕点吃掉,惬意的享受着此时的时光。

    梳洗完毕后,三人到正房相通的客厅中。

    王絮雪带着瑶琴、秋月两个俏丽的丫鬟进来敬茶,然后将精心准备的礼物送给婉儿和方晶,“我听闻姐姐想要学琴,特意将我们西北的琴艺大家慕容姑娘请来,望姐姐收下。这是她的身契。”

    婉儿十六岁,瓜子脸,五官精致无瑕,容颜绝美。一米六八的身高,身段婀娜。惊讶之余,笑道:“谢雪妹妹。”将身契收下来。

    张昭坐在旁边喝茶,这是都是一愣。他当日说婉儿想学琴,结果絮雪直接把琴师都给买下来。这还是真是大家族送礼的做派啊。

    王絮雪再送方晶一件蜀绣的长裙。价值数百两银子。作为见面礼非常合适。

    见礼完,张昭吩咐摆晚饭。一个丫鬟赶紧去通知。偌大的张府灯光点点,前院里喧嚣的流水席声音还遥遥的传来。

    张府,吃穿用度上已经初具规模。

    今天主厨的是韩娘子。当日,张昭和婉儿、方晶住在京中都是吃她做的饭菜。菜式自然是张昭教的。青菜豆腐,韭菜鸡蛋,糟肉,红烧肉,鸡,鱼羹。

    张昭喝着调味后的鱼汤,舒服的眯着眼睛,“还是家里舒服。韩娘子和周大娘的手艺细微之处不同。婉儿,你说咱们回头在家里养几个厨子好不好?”

    韩娘子专职厨师可惜了。听说新任的百户方贯在追求她。似乎就等着喝喜酒。

    婉儿穿着青色长裙,明丽娇美,坐在八仙桌边,理所当然的道:“二哥,我听你的。诶,二哥,你说我们要准备搬到京城里去住?”

    她有点舍不得。刚整治好的新住宅,她和方姐姐在这里住的很习惯。而且,她喜欢住在南口村中。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她都熟悉。她在这里十几年了啊!

    张昭正用公用筷子给方晶夹了一块红烧肉,“晶儿吃块肉,不腻的。看你瘦的!”回答婉儿的话,“不是住城里。我已经向天子请求不参加早朝。住城里诸多不便。我打算住在城北大营附近。离城十里可以,五十里太远。明天我和司礼监的陈公公去看房子,你们要不要去?”

    方晶心里甜蜜,看着娴静、娇滴滴的大美人横张昭一眼,很俏皮的模样,她的性情本就是如此。相公瞎扯呢,她只是腰细。轻声道:“嗯。相公,你去就可以。我们去算什么呀?”

    “行,那就我定。估计啊,我们以后都会住在那里。”

    王絮雪坐在八仙桌边,接着张昭给她夹的糟肉,小口吃着米饭,听着张昭几人闲聊,感受着日常的生活氛围。清廋、惊艳的脸蛋上带着微笑,心中渐渐的安定下来。

    …

    …

    征战归来,张昭本意是想在家中宅几天,至于场面上的应酬,他都想推掉。但第二天又得启程进京。他和司礼监的陈太监约好去看新府邸。

    张昭将他的要求给陈宽说过,陈宽问问身后随行拿着册子的小太监,道:“张伯爷这要求倒是别出心裁。不过皇爷允了你不去早朝,住城外确实自在。

    有数个地方由你挑。你看,城西十里的这块地方,依山傍水,可览西山风景,可拥昆明湖水。这里私家园林众多。正好有几座园子属于朝廷所有。

    张伯爷,你要那座?”

    张昭看着陈宽手中的地图,心里大致估算了一下,心里汗一个。陈公公手里指的是燕园、清华园、圆明园以及颐和园这一线。

    明朝时,皇帝们都穷的很。没有大肆修建园林。顶多在西苑里玩点花样。而到“我大清”时,在京西这一带修建了庞大的皇家园林区,分别是“三山五园”。

    从风景区、文化的角度而言,这样的园林建筑蔚为奇观。而从治国的角度而言,这就是在乱来。将国力耗费在这些园林之上,典型的铺张浪费、奢侈无度。

    听闻某位要别人不痛快的老太太一顿饭要吃100多道菜。这要不亡,那也是没天理了。

    张昭略微有些踌躇。地方肯定是好地方。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和绣错,盖神皋之胜区也。但是,这种风水宝地,焉知日后明朝国力强盛之后,皇帝们会不会想着在这里修园林?他到时候是让还是不让呢?

    陈公公身后的一名小太监谄笑着道:“张伯爷,京西秀峰迭起,流泉在洼地形成湖泊,风光秀丽。你别看这周围都是荒地,但是不少贵人们都在此圈地兴建别墅。而且,荒地扩建起来很容易。不会有名声上的损失。”

    等等,荒地?

    张昭明白,他这是想太多。现在不是“我大清”之时,京西这里还没有完全开发,全是自然风景区。他的担忧完全是多余。

    张昭想一想,道:“陈公公,我也不要朝廷的府邸,把这块荒地划给我建府邸吧。”

    张昭手指一划,划的是米园、清华园加起来的区域。即燕大、水木的主体校区部分。

    占地约三千亩。

    陈宽自然爽快的答应下来,“好。”几千亩荒地的归属权,对于他而言就是一句话的事。何况还顶着圣谕的名义。

第两百七十七章 休闲数日

    三千亩荒地到底有多大?能建多少屋舍?张昭自己也没底。

    他和司礼监的大佬陈宽在西城其府邸中吃了一顿酒之后,便返回南口村。然后交代丁管事带两名亲卫去新军卫的后勤部门请人,把实地地图画回来。

    张昭自己在家里咸鱼了两日,将弘治皇帝交代的任务:与北虏互市的条陈写出来,以密折的形式在会极门处递交,顺路在宫中和太子朱厚照见了一面。

    朱厚照最近的日子依旧乏善可陈。在便殿里和张昭抱怨道:“张昭,你不在这大半年真是无趣死。父皇时不时的检查我的课业。我都头大。”

    十二岁的长脸小正太嘴角有点毛茸茸的胡须,和张昭抱怨几句后,振奋的道:“张昭,你在西北打的好。你的来信我每封都认真看了。保国公该死…”

    张昭临走前教给朱厚照兵棋推演,朱厚照按照张昭来信给的各种资料,玩兵棋游戏玩的不亦乐乎。还要外加踢球等各种项目,自然的对学业就没多大兴趣。

    弘治皇帝不怒才怪。毕竟,王华厚道归厚道,不可能拿太子的成绩去蒙皇帝。

    便殿里,刘瑾、谷大用、马永成等人看着太子兴奋的拉着张昭说东说西,喜好兵事的张永在旁不时的附和几句。他们几人心里都是无奈:小爷对张昭是真心服气!

    而张昭呢,待人接物很有水平,不卑不亢,又言之有物,经常冒出些新的观点,和小爷聊的很不错。

    这要是将来小爷登基…

    刘瑾、谷大用这帮潜邸之臣,在弘治朝籍籍无名,在正德朝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八虎。

    刘瑾看张昭一眼,目光闪烁。

    张昭和朱厚照一起闲聊了一下午,喝着贡茶,吃着宫中的糕点,顺路把“经济战”的概念灌输给朱厚照。他最近本来就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而朱厚照当然也想听听国朝对北虏第一名将在边事上的看法。张昭采取“中策”,战而后抚,开互市,用经济手段削弱鞑靼人,令他感到很新奇。

    张昭知道朱厚照在朝政上没有发言权,但是并不妨碍,他把他的构思讲给他听。这能开阔其眼界。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文臣整天教朱厚照这叛逆少年经义,哪里比得上他这个?

    不过,张昭很清楚,他和朱厚照见面说的话是瞒不住人的。所以,目前基本上都是在军事上发表意见,在治国上没有涉及。那是文臣们的地盘。

    当然,朱厚照对如何治国也不敢兴趣啊!武宗皇帝喜欢的战争、烈马、猛兽、各种新奇的玩法。

    赶在宫门落锁前出宫,张昭赶夜路骑马回家。娇妻美妾们正等着他一起吃晚饭。

    “你们先吃啊。这等我回来,别把胃都饿坏了。我今天在宫里和太子闲聊去了。”

    张昭洗把脸,将毛巾递给瑶琴,笑语一句,再对婉儿、方晶、王小娘子说道。

    方晶身姿修长,一米七的身高,凶挺腰细,娇滴滴的大美人,娇俏的笑道:“相公,我们早吃过点心垫着。”言笑嫣然,带一点撒娇的意味。

    “嗯。”张昭就笑起来,和三女一起在八仙桌前落座吃饭,“晶儿,房子买好了?等相公我过段时间在天子面前求一求,赦免你爹他们的罪过。你先别给你爹他们说。”

    新军卫的后勤部门晚大军一天回京。方晶在家里等张昭回来,所以第二天才去军营里探望。方氏父子有罪在身,目前还是属于军前效力。

    新军卫最近都在休假。父子三人都可以出营。

    今天方晶又去城中见父兄,方珍做主准备买回旧宅。不过,还没谈好。张昭问的是这事。

    方晶细细的“嗯”一声,给张昭夹一筷子鱼肉,美眸看着他,情意在眉眼间流转,令她在烛光的映照下娇媚无端。

    张昭对她微微一笑,欣赏着她的美丽。然后,和她们说着话。王承裕过两天也要回京,他和王小娘子要去拜访。

    “明天新划给我的荒地地图就要送过来。我们明天一起在家里讨论下怎么修建新府。”

    离城五十里,进出京城确实不方便。

    在原本的历史中,由万历年间的外戚万历皇帝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位于京城西南方向,距离城北十里的军营不远,只有不到两里路。

    既方便他进出军营,又方便他出入京城。

    在这个地方修建“新秦伯府”,张昭甚为满意。或许以后的历史中,这地方就不叫“清华园”了。

    …

    …

    第二天一早,王武就将军中参谋画出来的勘探地图送过来。张昭召集婉儿、方晶、王絮雪她们,在正房大院的书房中,和她们商议着。

    张昭的住处,正房三间都是打通的,视线开阔,陈设雅致。中间是客厅,西边是卧室,东边是书房。

    张昭和婉儿住正房中。方晶住在院落东面的厢房。而王絮雪住在西厢房侧后的一间院落中,从正房的后门穿一个月牙门就到。并没有委屈她住在西厢房中。

    新来的琴师慕容大家住在王絮雪隔壁的小院中。

    婉儿穿着淡青色的对襟褂子,身段婀娜多姿,看着勾勒详细的地图,好奇的道:“二哥,我发现你最近懒散的很哦。”

    去年的时候,她情犊初开,想要二哥在家多住几日都不能。新婚后更是第三天就走。一切就像上了发条一样紧迫。如今二哥征战归来,封爵后反倒清闲下来。

    张昭俯瞰着地图,闻言笑道:“婉儿,我在家里清闲点不好吗?之前要拼命的挣扎,现在可以稍稍松口气!”

    他自穿越到明朝以来,就充满着危机感。这个时代,不是说你不惹事就可以清闲、优哉游哉的度日。而是残酷的很,天灾人祸,大鱼吃小鱼,小雨吃虾米。

    想要不被吃掉,那就只能努力做一条大鱼。

    到目前而言,他和婉儿她们的人生安全还是有保障的。当然,仕途险恶,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事找上门来。不过,在此刻而言,他确实可以稍稍松懈。

    他现在懒散,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新封的伯爵,他不好再多做什么改革,避免树敌过多。他根基还很浅。不是说有弘治皇帝罩着就没事。现在最好是低调点,不宜搞什么大动作。

    第二,谁不喜欢悠闲点呢?他虽然有改造大明朝的理想,但是不是要在他年轻时一口气做完。这也本身就非一朝一夕之功,时间还长着。

    他抽点时间陪陪娇妻美妾,享受下生活,放松一下,这是应该的。生活不能只有工作。

    正说话闲扯着,一名丫鬟小步快跑着进来道:“少爷,外面有宾客来访。名字叫做李幽。”

    张昭一愣。李幽李子远?他来做什么?

第两百七十八章 新的消息

    李幽身材短小,穿着青色直裰,在前院的一间小厅中背负着手来回踱步。

    从他视线所见,张昭这栋宅子的陈设还是略显简朴。但是比他的老师李教谕家中明显要好一些。

    据闻张府的“二锅头”、“五粮液”年利润过万。张昭拿来装修府邸这是题中应有之意。

    当然,张昭如今新封伯爵,食禄五百户,手底下却有一帮人要养,这些银子未必过的很宽裕。

    李幽去年游历边塞之后,见识增长。习惯性的作出推断。

    不过,他却是推断错误。

    张昭的亲兵,全部都是走新军卫的帐。都是足额的军饷。并不需要他单独花费银子像养家丁一样养兵。

    张昭的府邸之所以没有装饰的富丽堂皇,是因为张昭在离京之前,准备搞一个生意项目,原材料都派丁管事去天津卫买回来,制作成功。但是因他突然离京去西北征战,项目搁置。

    婉儿将银子都留下来,作为项目启动资金。现在还在大明新军发展银行的账目上存着的。大约有六千两银子。

    …

    …

    张昭得了口信,换了一件衣服到前面来。没办法,在家里和妻妾们一起,这和见客,衣服是不同的。在家里自然穿的要随意些。

    “子远兄!”

    张昭走进小客厅来,客气的拱手一礼。他刚刚还和婉儿说要当咸鱼。事情就找上门来。

    他之前和李幽是好友,但是李幽在他陷入舆论漩涡时选择了疏远他,旁观事态的发展。所以,双方在院试前结成的交情,最终只能是逐渐疏远。

    李幽看着走进来比他还几岁姿容出众的青年,心里幽幽的长叹一口气。要是他没有做出错误的选择,以张昭此时的地位,要关照他,简直是易如反掌。

    但,他随即调整情绪,男儿当世,做出决定就不用后悔,拱手行礼,道:“子尚,老师叫我前来传李阁老的口信。李阁老问:开互市要到何种规模,才可以削弱鞑靼?”

    张昭微微沉吟。

    官场上任何一件事,都不是简单的事。他作为新手,还是要多加揣摩。

    很显然,他昨日递交给天子的密折,已经给阁老们看到。而当日弘治皇帝明言要在武英殿中议事,来决定国策。李东阳是叫李教谕来问他的真实看法。

    是的,真实看法!

    因为,写在奏章上的东西,有时候往往和是上奏章人心里的想法是相反的。

    这么说可能很难理解。

    举个例子,譬如,大臣们都在上奏章骂皇帝,你同样跟着上奏章。难道你真心在骂皇帝?跟风而已!

    再比如,朝堂中有两种意见在争论,你上奏章认同其中一种,但内心里其实认可的是另外一种,这是常有的事。

    这不是说写在奏章上的观点可以当场反悔,这是不行的。但是,中国的语言艺术博大精深。高声赞同此事,未必是把事情往赞同的方向推动!

    李东阳现在就是在问张昭这个事:到底想干什么?

    严格来说,张昭算是李东阳的派系。李东阳赏识张昭朝堂中人人皆知。张昭去李大佬府中也不是一回、两回。但是,自张昭封伯爵之后,他就不能去李东阳府上。

    这是非常犯忌讳的!文臣和文臣之间,武将和武将之间,找个幌子,还是可以相互拜访的。但是,你一个阁老见带兵的大将,你们俩想干什么?

    造反吗?

    张昭道:“还请子远兄转告李阁老,贸易量的规模,最好是能达到百万两白银的级别。若是能把贸易顺差扩大到五百万两,鞑靼人基本就要趴下,准备翻脸。”

    李幽对军事、政治都是有所涉猎的,张昭的密折他当然没资格看,但是李教谕有心栽培他,将从李东阳处听的消息全部都告诉他,张昭这个答复,他还是听的懂的。

    李幽郑重的作揖行礼,说道:“谢子尚。在下一定将话带到。”

    他这一礼,不是说张昭的话有多么重要,而是因为张昭在帮他。

    明明是李东阳叫李教谕传话,但是李教谕却把他的得意弟子李幽派来找张昭。意思不说自明:他希望李幽担任张昭和李阁老的联络人。

    从李教谕的角度而言,他最出色的弟子当然是张昭。但他感情最深的,还是李幽。毕竟李幽跟着他求学的年限比张昭长啊!

    他之前想撮合张昭和李幽的关系复原。但李幽明确说不可能。所以,他希望张昭能帮李幽一把。

    别小看这个“联络人”的身份,一边是军中新进的大佬,一边是阁臣,李幽来返几次,以他生员的身份,在京中的地位自不必细说的。

    而张昭承李教谕诸多人情,应承下来,直接指明要李幽给李阁老回话。所以李幽谢他。

    张昭对李幽是不怎么信任的。这个人情是给李教谕的。笑一笑,道:“喝茶。”

    李幽坐下来,微微沉默的喝着茶,这杯茶喝完他就得告辞,只是终究还是忍不住出声提醒道:“子尚,你怎么还安坐在家中?现在京中关于你的消息可是到处乱飞。”

    张昭问道:“什么消息?”

    李幽叹口气,挑明道:“子尚,不是关于你封爵的事。而是你要废除卫所的事。西北宁夏、固原两镇试点已经完成,兵科给事中王大人过两天就要回京,这事总要有个定论,是不是往天下推广。

    最近,京中会试刚刚结束,就等着殿试。现在,大批的士子汇聚在京中。围绕着此事在酒肆、青楼中产生各种争论。这些士子都是全国各府县的举人老爷,最次也是国子监生。他们会将这件事的讨论带到全国各地。

    你要有所行动啊。否则,届时大势一起,你有天子圣眷也没用。搞不好还有性命之忧。须知,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张昭笑一笑,客气的道:“多谢子远兄提醒。”

    他虽然打定主意当一段时间的咸鱼,不搞事。但是,废除卫所,推行募兵,退役,这是他正在做的事。若真有人要拦着,他不会客气!

第两百七十九章 拜访路中

    三月中旬,正是暮春时节。京西的西山、玉泉山、香山一带,处处可见踏青的士子、名妓。

    弘治十五年的会试刚刚结束不久,京城随处可见自外地而来的士子。高中的进士们自然是纷纷庆贺、摆酒设宴。

    明朝的惯例,殿试是不往下刷人的。即会试取中后,就是进士,差别只在名次而已。

    固然殿试的最终名词会决定进士们的仕途之路,但是会试成绩和殿试成绩,差别一般来说不会很大。基本就是前十的名次存在变数。因为,这要天子钦定。

    而天子钦定往往就意味着不是仅仅靠真事,还要考验其他的方面。比如:人脉、口碑、相貌等等。

    其余的名次基本都不会差太多。除非出现奇葩的失误。但是从科举考试一路杀上来的读书人都是一时之选,低级失误的概率很低。

    所以,高中皇榜的进士们这段时间都在享受着属于他们的荣耀、时间。而失落的士子们在离京前亦要纵酒狂歌一番。

    一时间,京中热闹非凡。

    张昭因为住在南口村,离京五十里,几次进京来去匆匆反而感受不深刻。不是大前天李幽说起来,他还真不知道。此时坐在精美、宽敞的六架马车中,沿着官道徐徐而来,沿途景色、人物都看的清楚。

    他今天约好带着王小娘子去拜见“老丈人”王承裕。

    三月十一日,王承裕回京,因为固原、宁夏两镇废除卫所制度属于试点,天下瞩目。

    没听李幽说,京中因为举子汇集,此时物议沸腾。矛头直指张昭。连对北虏是战是和的议论都压下去。

    是以,王承裕回来的第二天就被弘治皇帝召见,详细的了解试点的情况。

    陛见之后,住在会同馆的王承裕带着妾室、随从回到他位于城东的府邸中。张昭早派人去递帖子约见。

    张昭和李东阳见面比较犯忌讳,和从七品的兵科给事中见面就没这回事。而且,京中的官场、读书人圈子都知道王承裕将女儿嫁给张昭为妾。

    有这层关系在呢。

    张昭和王絮雪在马车里拥着,随意的闲聊,耳鬓厮磨。十七岁的小娘子花容月貌,如花似玉,被浇灌的容光焕发,绝色的容颜明艳不可逼视。

    身段高挑、丰盈的俏丫鬟秋月坐在小凳上,她看着银盘中青莹的枣子,听着少爷和小姐说话,时不时的插一两句。

    同样身段修长曼妙的瑶琴则是趴在车窗边,看着沿途的风景,听着路过的士子、名妓们零零散散的话语。

    张昭乘坐的这辆马车是王小娘子的。质量过硬。从西北一直乘到京中来。不过,到京城后便做了些改装。

    国泰商行新近研制出单向玻璃,在京中卖的非常火爆。所谓单向玻璃就是外面看不进屋子里面,屋子里却能看到外面。用来安装在家中某些地方,或者安装在马车上非常合适。

    国泰商行的玻璃镜子确实降价,市面上的小镜子几百文一个。但是这些新研制的产品,那就是当奢侈品在卖。

    货物供不应求。

    不过,张昭要装两面玻璃到马车上自然是没什么问题。

    瑶琴在玻璃窗内看着官道上的风土人情,一路上时不时的和秋月斗嘴几句,又应着张昭逗她。

    在绕路北城时,途径张昭新划的府邸荒地,因张昭吩咐慢点走,马车速度缓行。不时的可见士子、美人在湖光山色中游玩。瑶琴忽而回头道:“少爷,那些读书人在骂你呢!”

    张昭搂着王小娘子介绍着窗外的地点,笑呵呵的道:“骂我什么?”

    瑶琴指着不远处的小山坡上指指点点的七八名读书人,略气愤的道:“他们说:大好美景,是哪个权贵在此圈地,罔顾民生?肉食者鄙。”

    张昭注意力都集中在绝美的王小娘子身上,手不老实,和她说笑,根本没管马车外的事,听着也不以为意。

    读书人不吐糟两句那还叫读书人吗?京师的人口大约两百万左右,以南城、东城那边最为繁华。毕竟是运河所勾连的地方,这边根本就没有开发。

    现在的耕地并没有到要死守耕地红线之时,缺的是人去开荒耕种。他圈地根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小琴,你不用理会他们。过来,少爷喂你一颗青枣。”

    “哦。”

    瑶琴婷婷袅袅的折过来,美态无端。其实,她和秋月两个俏丫鬟,搁在后世也算是校花级的大美人,有身材,有颜值,大长腿。但她们和闭月羞花之姿的王小娘子相比,还是要逊色一筹。

    瑶琴吃着青枣,拍一下取笑她的秋月,美眸看着张昭,张昭正欠身喂小凳上坐着的秋月的青枣,俏生生的问道:“少爷,这么大的荒地,建屋舍起楼阁得多少银子?你刚刚不还说要给小姐办报纸打发时间吗?”

    王絮雪禁不住轻笑,依偎在张昭怀中,嫣然如花,清声道:“夫君,可算是个这丫头找着理了。你银子不够呢。”

    张昭微微一笑,吃着秋月递来的青枣,道:“三千多亩荒地,当然不会用来全部建府邸。我会划出一部分来建一座书院。

    我们住在南口村,絮雪你在家不也无聊的很吗?距离京城太远,信息接收不方便。购物也不方便。”

    王絮雪明眸流转,情意绵绵,清声道:“夫君,若是为我而建新府邸,还是算了呀。婉儿姐姐并不想离开南口村。”

    张昭笑着摇头,并没有承认是为王小娘子修建新府邸,“并非为你。你夫君我也需要尽快的知道京中的消息,并住在新军营附近。不过,我想为你在府邸中专门修建一组院落。你喜欢什么样风格的?”

    “好啊,我想想。”

    秋月、瑶琴两个俏丫鬟“噗嗤”笑起来。要说少爷哄人确实很有一套,小姐哪里挡的住?她们两个也挡不住。

    张昭就笑,“你们俩笑什么啊?我不是转移话题。修建府邸的银子,我这不是真在谋划吗?你们婉儿姐姐账面上有六千两,我会弄出一个日进斗金的生意。

    而且,新府邸也不是一次就修完。先修个大概。园林再慢慢的起。分期嘛!办报纸的事,难点不再于银子多寡。而在要朝廷同意。这事就落在今天和老泰山商议的事情上。”

    瑶琴、秋月两个丫鬟并不懂政事。

    王小娘子眉眼含情,若有所思。

第两百八十章 保卫者

    张昭的马车徐徐远去,从北城进京城,往城东而去,拜访他的老丈人王承裕。

    其实,张昭正儿八经的老丈人应该是卢沟镇中的李父。在礼法上,王承裕真不算他的长辈。

    但是,法理不外乎人情。他和王承裕在工作上有交集,那也不能否认这份关系。毕竟,他对宁可做妾室也要跟着他的王小娘子充满着怜惜、爱意。

    在京西南的湖光山色中踏青的士子们正在小山坡中神采飞扬的指点江山。他们并不知道刚刚过去的马车中的人便是他们口中的权贵、国朝新进的新秦伯张昭。

    京师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向东逐渐倾斜。西郊这一带正处在西山山脉和平原交接之处。地形上是丘陵地带。在洼地处湖泊汇聚,溪水潺潺。

    自辽代以来,这里就建有行宫。明代时权贵们多在此修建别墅。观西山风景秀丽,层峦叠嶂。又有碧水澄澈,如江南水乡。正所谓: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

    京中的文人墨客,时常到此游玩唱和。

    今天自江南而来的顾耀诚等人慕名来此。不过,却是看到二十几名民夫正在修建围墙圈地,令他们颇为气氛。这简直是大煞风景!派随从将民夫们找来一问,才知道是新秦伯张昭的手笔:

    他没有天子在城中赏赐的府邸,而是要在这里圈地三千亩新建住处。这如何不令他们读书人气氛。

    “新秦伯年不及弱冠,一朝封爵,立即就原形毕露。三千亩地的府邸,他一个人能住多大的地方?劳民伤财,奢侈无度。这天下就该我辈读书人来匡正!”

    顾耀诚年方二十岁,穿着白色的直裰,中等身高,身形清廋,容貌清秀,温文尔雅,令人一见之下就会心生好感。

    他是南京的国子监生,已经结业,取得会试资格。今科来京中会试,不料落榜。这令一贯在金陵城中为士子领袖、长袖善舞、受人追捧的他颇为失落,心中极其的抑郁。

    “叔时言之有理。”

    “此人当真是罔顾圣恩。在下所知,此人回京第一天,天子就以翰林院学士王华为天使,在军营中册封起为新秦伯,何其之荣耀?然而,他在第二天奏对时怎么说?竟然要和鞑靼人互市!”

    几名同来的士子纷纷附和,而这个新料爆出来,更引起众人交谈的兴趣。

    “简直是乱弹琴!哪次不是鞑靼人求着我大明互市而不得?明明是我大明取胜,怎可与鞑靼人互市?”

    “此人不思进取,以求扫平漠北,反而主张互市、贸易,他在京中则是修建园林、府邸,堕落之快如同流星。由此可以推之,欲为国之栋梁,必读圣贤书。”

    “这还不算。诸位贤兄,我在金陵曾听高士所言,张昭在西北废宁夏、固原两镇卫所,实则是必朝廷执行募兵制。而但凡募兵,则兵为将军私有。这如何使得?”

    “长此以往,必将尾大不掉,国将不国!”

    几名士子在小山坡就着美景,随从们铺开地毯,陈列案几、美酒。他们一边痛饮,一边神采飞扬的议论时事。都是京中这段时间的热点话题。

    舆论,正在发酵中。

    …

    …

    王恕为吏部天官时,所住的宅院位于小时雍坊,这是朝廷所用、天子赏赐。

    而等王恕罢官,王承裕起复,他不过是一个从七品的兵科给事中,自然没法再住在重臣云集的大小时雍坊中。

    但是,王恕久任高官,家中的瑞昌号在西北一带经营茶马、盐、布、皮革等生意,堪称巨富。

    王承裕在城东置办了一套三进的住宅,位于东长安街南熏坊中。

    这和张昭当日在东安们外的照明坊置办三进的院落差不多,都是为“上班”方便。如今,张昭位于照明坊的住宅被他赠送给方氏父子。当日,出面的是方晶,否则前顺天府通判方大人不会收。

    马车抵达庭院内。

    王承裕带的老仆过来见礼,笑呵呵的作揖,“姑爷一路辛苦了。”叫姑爷,比叫伯爷亲近的多。

    张昭微笑着点头,“六叔,大人路上还好吧?”客套几句,和马车中的王小娘子一起到堂中去拜见岳丈王承裕。

    礼毕后,王小娘子带着丫鬟去后面寻赵姨娘说话。将客厅留给翁婿二人。

    三进的院落,正房客厅中布置的古朴、典雅。东西两间都以叶子门隔开。客厅略显拥挤,但更具生活气息。

    数月不见,王承裕还是中年儒生的形象,只是可能刚刚结束长途跋涉不久,不像张昭都休息了一周多那么精神。

    王承裕慢条斯理的喝着茶,作为一名大儒,讲究的是养气功夫,纵然知道张昭来拜访和当前的传闻有关,还是很沉得住气。说道:“子尚,我刚回京就听闻你拒绝天子给你赏赐的府邸,反而在京西北的郊区划了三千亩地,准备修建新府邸。”

    面对王承裕这种大儒的询问,张昭当然不能说“我想住的舒服点,皇帝赏赐的府邸,那有我自己规划、建设得好?”

    张昭并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他奋斗向上的动力,最迫切的,是“不安全感”。其次,就是想着,穿越一趟,有着先知先觉和各种信息的优势,想要做一番事业。

    而做事并不意味着要当苦行僧!他只是一个俗人,并没有高尚到要成为海瑞。那穿越一趟多没意思?该享受的生活的时候还得享受。

    这话,当然不能在王承裕面前说,说了是要被教育的。

    张昭正色道:“大人,我年方十八岁,便手握重兵。前些时日陛见时,陛下金口玉言,将新军卫扩充为新军营,满编为一万五千人。天恩浩荡,我还有何不足?正当求田问舍,追求醇酒美人。”

    这种鬼话,王承裕一听就懂,神情略微感慨。

    张昭手握一万五千人的精兵。新军卫三千人就可以力抗鞑靼十万精骑。现在扩充到五倍,这是何等恐怖的战力!可以这么说,张昭支持谁,谁就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京城!

    说的更明确一点,张昭手中的力量可以决定皇位。当然,他是弘治皇帝的心腹,而弘治皇帝又只有一个儿子:太子朱厚照。朱厚照和张昭私交甚笃。

    张昭实际上是皇权的保卫者、藩篱。

    但是,掌握着这样一支力量,张昭要还想着和同僚们相处和睦,搞什么礼贤下士,追求好名声,那就等着满门抄斩!

    英国公张懋执掌天下兵权数十年,他是怎么做的?为人豪奢,喜好驱使京营士卒为他干私活,每每被御史弹劾。这才是一个武将正确的生存方式。

    “唉,你也不容易啊!”

    王承裕不再兜圈子,直言道:“固原、宁夏两镇的试点已经完成,成绩斐然。对于废除天下卫所,你是怎么看的?”

第两百八十一章 说服岳父

    张昭自回京城,各种身份、名号都有。鼓吹他的,说他是国朝第一名将。凡此种种。要是按照玄幻小说的写法,他全名会非常长。

    譬如:大明新秦伯、弘治朝第一名将、鞑靼人所畏惧的魔王、西境守护者…

    文青一点,可以写出一大堆。

    但所有身份、头衔中,最重要的便是王承裕刚刚所领悟的:他手中的新军营可以决定皇位!

    京营、十二团营、御马监加起来不下二十万人,但是在新军营面前真的不够看。

    而张昭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固然是新军卫上下官兵的领袖、灵魂,但是他回到京城中,真的没有人将他当做真正的大佬,反而是当做一个“职场新人”。

    就好像国朝最顶端的权力场中,突然来了一个新人。至于他是否会留下来,还是如同流星般逝去,这就要看咯。

    然而,主席说过一句话:枪杆子出政权。

    不刻意去强调,真的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张昭最有份量的,到底是那一个角色!

    所以,前几日李幽到南口村张昭府上说局势危急,搞不好要出人命,张昭只是客气的谢他一声。

    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

    …

    张昭糊弄完自己的老丈人,心里略微汗颜。他其实在扯淡。

    手握重兵确实是这么个局面,但是弘治皇帝其实对他并没有起猜忌之心。

    一个是,弘治皇帝为人还是很仁厚的。弘治朝风气清正,和他这个皇帝的性格息息相关。

    另外一个就是张昭当日给王絮雪解释的:外敌犹在,根本还没到卸磨杀驴、鸟尽弓藏之时。

    所以,弘治皇帝会毫不犹豫的给他扩军,期盼着他将来能打的鞑靼人嗷嗷叫,俯首称臣。

    新军卫三千人能打十万,一万五千人再配点偏师,那不是要横扫塞外?只要后勤跟的上。

    张昭糊弄老丈人,其实真实的理由:一个是自己想当“咸鱼”、陪陪娇妻美妾们,享受下生活。迄今为止,他就只搞出几道美食,酿出个五粮液。

    明朝的生活,相比于现代还有太多的地方可以改善。而这些改善,就先从京西北的新住宅开始吧!

    另外呢,他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自污以求自保。这事王翦出征出国时做过,汉相萧何做过。

    未雨绸缪嘛!

    他主动去做出这个姿态,总比将来和弘治皇帝闹的关系紧张好。

    当然,这些事情,和废除卫所推行募兵的计划,并不冲突。他自保归自保,该推进的事情他不会退让。

    退让了,那他就不是低调的扮猪,而是真的变成一头猪。

    张昭斟酌着说道:“大人,京中的舆论,你应当知晓。全部都围绕着此事,矛头直接对着我。假设我想要大人缓一段时日上书,你会同意吗?”

    王承裕看张昭一眼,神情渐渐的变得坚定,道:“不会。”说着,略带不满的道:“当日你在三原家中对你祖父说:苟(和谐)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废除卫所重新分田的好处,在西北两镇中我看的清清楚楚。这比我在兵科辛苦的清理各地屯田之法好得多。事到临头,你怎么能有退缩之意?”

    张昭略感无奈。

    大明朝的读书人,确实有“头皮太痒,水太冷”的败类,也有威福自用、不顾国事的阁臣。这洗都洗不白,全是黑材料啊。但是呢,同样也有些追求理想、正义的人!

    比如,明朝第一铁汉:杨继盛。比如,济时宰相张居正。

    王承裕的反应,在张昭的预料之中,但他其实希望缓一缓。退让他是不会退的。有的人活着,别人就不能好好活。这样的人要扫到历史垃圾堆里去。

    但是,斗争也讲策略啊!

    他希望先把边贸的事情落实,他手里的权力将会不只是军权这种大杀器。还有其他的东西。而且固原、宁夏两镇废除卫所这过程中真的没问题?不是因为新军卫坐镇西北的原因?还是让时间来说话吧!

    张昭委婉的劝道:“大人,非是我畏惧人言。事关数千万人的福祉,以及国策,慎重一点不会有错。我认为最好是再搞两个不同情况的试点看看。譬如京师这里,还有天津卫。”

    王承裕微微沉吟。

    他热血归热血,但是快四十岁的人,早不是只管提出问题,不看结果的愣头青。最终还是要解决问题,建功立业。

    其实,在明朝,在文官集团而言,不兴搞父死子继这一套。那些重臣、阁臣们的儿子,一般都不会在高位上。文官们更看重的是座师、门生体系。

    所以,王承裕在父亲王恕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之下,他其实已经把心思转向儒学上。

    想想看,快四十岁的从七品兵科给事中能有何作为?最大的概率是给事中九年任满,外放布政使、按察使,或者在朝中升任寺监的部门。致仕前能混一个非实权的侍郎、尚书就算功德圆满。

    但是,张昭在西北一顿猛操作,硬生生的让他的仕途起死回生。读书人,谁不想身穿绯袍,辅佐君王,下安黎庶?

    “子尚的意思是,京师算是边镇之外的大府,而天津卫靠海,再搞两个试点看看?”

    “正是如此。”

    王承裕沉默了半响,点头道:“也罢,缓一缓更稳妥些。”他想要做成此事,仅凭着“清平正直”,没有张昭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成功。

    前年,吏部右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王鏊上边策八条,最后都没有得以落实。涉及到军事,必须要有武将的支持。废除卫所制度,一样如此。

    张昭“说服”老丈人,一切如他所料,都在设想中。心情放松,便问道:“大人如今已经面圣交卸差事,不知道新官职可有消息?”

    西北试点成功,给国家增加数万在编的户口,这是要叙功的!

    王承裕喝口茶,淡淡的笑了笑,很有点装逼感,矜持的道:“听京中好友说,老夫或许将任户科都给事中。”

    张昭就笑,举起茶杯恭贺道:“小子为泰山大人贺!”

    户科都给事中,正七品。王承裕看似只升了一级,其实不然。这个职位很牛逼!

第两百八十二章 重临小安镇

    明朝的官场有数条鄙视链。第一,官员鄙视吏员。第二,进士出身的官员鄙视杂职官员。第三,清流鄙视浊流。

    换言之,清流位于明朝官场鄙视链的顶端。他们可以鄙视任何人,都会被视为理所当然。

    那么,清流指的是那些人?

    答曰:翰林、科道!

    所谓科道,“道”就是指的都察院十三道御史,编制共一百一十条好汉。而“科”就是指的六科给事中。

    科道这两大派合起来,就是国朝的言官系统。号称:台垣。

    王承裕王老大人别管科举成绩是多少,出道就进六科,成为清流,不得不说有个好爹还是很重要的。

    别小看六科的从七品给事中们。做满九年之后转任,外放最少一任知府(正四品)。而正七品的都给事中们,外放就是一省参政(从三品)。但他们还不乐意,叫道:官升七级,势减万分。

    而六科的都给事中们,除开任满升迁是快速通道外,还有一个牛逼之处:参与廷议。

    明朝的政z规矩:得官之正,无过于廷议。而廷议,决定的都是六部侍郎及以上的官职。

    另外,国家大事,亦可以用廷议投票来决断。譬如弘治皇帝就准备廷议对鞑靼的策略,是否采取张昭的建议,开启互市。

    所以,六科都给事中这帮人一手握着部分人事权,一手握着部分决策权,更别说本职还有封驳圣旨的职能。其权力之大,超乎想象。

    而给正七品的言官如此大的权力,也是明太祖在设计朝堂架构时一贯的思路:以小制大,位卑而权重。

    王老大人得到这样一个美差,张昭以茶代酒,恭喜他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这么重大的消息,王承裕憋到张昭现在问才说,养气功夫确实到位。

    王承裕捻须微笑,道:“此事还未最终落定,庆贺还早。”话虽然如此说,却是拿起茶杯轻轻的抿一口,接受张昭的恭喜。

    张昭心里好笑。他这位老丈人哟。

    …

    …

    在王承裕家里吃过午饭,下午四时许,张昭带着心满意足的王小娘子和两个俏丫鬟启程回城北的小安镇中。

    暂时没有返回南口村。他还需要事情需要处理。另外,他还需要去新军营中看看:假期该收一收了,准备新一轮的扩军训练。

    马车平稳的行驶在城北的水泥道路中,拐进离城两里的小安镇中。丁管事的二儿子丁赞早早的带下人在小院外等候着。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遍。

    “少爷...,院子都打扫干净。里头的用度,夫人派车子送来。韩娘子正带人在屋里铺床。”丁赞二十八岁的年纪,中等身材,容貌朴实,看着稳重。脸上带着谄笑。

    他老子在蒋家庄上当管事多年,奉承着京中的太监。他在庄子中自小长大并没吃什么种地的苦头。因为性情机灵,被派到张昭身边当长随,负责琐事。

    张昭原先的长随张泰平,自从西北回来后就一门心思读圣贤书,现在在村中私塾就读。

    张昭点头,交代道:“你带两个人留下跑腿。其余的就先回村中。我要在京中小住几日。”又吩咐王武道:“小二,你带四名亲卫住在隔壁。其余的兄弟回军营住。顺便派人带个口信给吴臣,老林,我明日去营中议事。”

    小安镇这里的小院只是当日张昭和李婉儿两人居住的。只有两进。婉儿心细,早把隔壁左边相邻的一间小院买下来。右边那家不肯卖。原来方晶租住的屋子也被租赁出去,并不卖。

    王武敬礼道:“是,相公。”挑了四名得力的亲卫,其余二十多名亲卫都去往八里外的军营中。

    张昭带着王小娘子进屋。里头韩娘子带着四名仆妇行礼,齐声道:“见过少爷。”

    韩娘子二十五岁的年纪,鹅蛋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皮肤有点黑,身材丰腴,很有风情,细声细语的道:“少爷,床铺都铺好。夫人让我们带的很多陈设,怎么摆,还要请姨娘示下。”

    张昭听的这话怪怪的。主要是这几个称谓,太有古代气息。另外韩娘子的变化也大。很有张府内管家的气场,温柔、大气。只是,他的印象总停留在厨娘上。

    婉儿把韩娘子派来,肯定是要负责他的饮食。

    王絮雪站在张昭身边,她穿着一袭鹅黄色长裙,一米六八的身量,身段婀娜,脸蛋清廋,肌肤如玉,美不胜收。笑着道:“我叫瑶琴和秋月摆弄。你先忙吧。”

    张昭倒是想起一件事,想想倒没好问,随口道:“小霞最近还在读书吗?”

    韩娘子微笑着答道:“少爷,小霞年纪渐大,男女有别,没在私塾里读书了。”她在府里待得久,渐渐的放得开。知道张昭平常很随和。

    张昭就笑,“说起来小霞也算我半个学生。婉儿和晶儿教她不少,功课荒废了可惜。军营这边不是有女校吗?哦,不说了。你先去忙吧。晚上口味清淡点。”

    韩娘子微微羞赧,行一礼,带着仆妇们去前院里准备晚餐。

    瑶琴好奇的在张昭耳边小声问道:“少爷,怎么了?”

    张昭笑着搂住她,带着三人往屋里走,解释原委,“少爷我说错话了。我听伯宁他们说,军中百户方贯,就是老林妾室的弟弟,在追求韩娘子。刚才第一反应问她怎么不把小霞送到新军卫的女校中读书。这里离南口村是远,有方贯照顾着其实很安全。谁知道他俩的事情成了没?”

    王絮雪掩嘴轻笑,明眸微嗔,“夫君,你堂堂一个伯爷,还打听这些八卦?”

    秋月在一旁咯咯娇笑。

    进屋里坐下,里面被韩娘子带人收拾的干干净净。张昭环顾一圈,在小桌边坐下,嘴里振振有词的道:“我这叫关心下属。哪里是八卦?絮雪,你刚才从岳父家里出来,有什么话要对夫君说的?等会有人来拜访我。”

    王絮雪略有些娇羞,含羞带俏,接过秋月倒来的温茶,端给张昭,低声娇柔的道:“赵姨娘催我赶紧生个孩子。”

    张昭笑道:“你别听她的。最少要到二十岁呢。不然对你们的身体伤害很大。”

    正要在说话时,一名仆妇进来汇报道:“少爷,锦衣卫百户钱宁来了。”

第两百八十三章 对钱宁的安排

    钱宁并非第一次来小安镇这栋小院。穿着日常的蓝色长衫,头戴儒巾,坐在前厅中等候着,神情平静。心中则思索着张昭找他来有什么事情。

    去年四月份,张昭出征前将他手里的白酒代理生意直接划给平江伯府名下的陈记商号经营。

    他每个月因此而减少约八十两银子的收入。这令他心中非常的不满。

    只是屈服于张昭的权势,他不敢言语而已。

    张昭说是日后会补偿他,结果一去西北大半年,这事提都不提。回来就是伯爵,以张昭的如今的地位,他心里便是有意见,也不敢表露出来。

    正想着,就见张昭穿着青衫直裰出来,头戴唐巾,脚踩青缎粉底靴,身姿修长,风采出众。

    钱宁收起心思,毫无节操的跪地行礼,高声道:“下官参见相公。”

    张昭明显的愣了一下。他多少有点瞠目结舌。钱宁这未来的反派大佬还真是个人才啊,还有没有一点底线?二十八岁快三十岁的人见到他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倒地就拜?

    “你起来吧。家中相见,不必多礼。”

    张昭把钱宁喊起来,让仆妇上茶,直接说明叫钱宁来的目的,“钱校尉,我去年离京前,让你将二锅头在京中的代理权转交给陈记的陈夕凤,承诺给你补偿。

    我近日准备联合人搞一条美食街,你近日把银钱准备好,不少于五百两,最好是能准备一千两白银。到时候,我留两个商铺的店面给你。”

    张昭既然答应钱宁,说话自然是要算数的。

    他手里有婉儿给他留的六千两白银,准备在京城南城外的法华寺一两里处,或者通州码头往京城而来的二十里官道处选一个点,搞美食街。

    作为福利,他准备以成本价,卖一座或者两座酒楼给钱宁。算是兑现他的承诺。

    做人,要信守承诺。当然,对敌人张昭是不会迂腐的守什么承诺。关键是钱宁这小白脸固然是未来的反派大佬,但在此刻,钱百户还算是他的小弟。

    张昭内心里的当然不会信任钱宁。他对钱宁的“照看”是另有想法。

    之前,对张昭而言,钱宁是他和锦衣卫联络的一条线,他甚至可以顺着这条线开辟出一条向上的出路来。

    但如今,他受封新秦伯,手握重兵。锦衣卫于他而言,他是可以俯视的。

    那么,钱宁对他的“未来”还有何作用?

    答案其实很明确:牵制刘瑾。

    不得不说,这就是先知者的好处。他知道在正德朝钱宁会备受朱厚照的宠爱。这小子是舔派高手!

    前两天,张昭和朱厚照见面,刘瑾那若有若无的敌意,他还是能感受的到的。

    这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刘公公他们是东宫潜邸旧人,天天侍奉太子,结果他从西北战场回来,依旧是深受太子信任。刘公公不心态失衡才怪?

    张昭和朱厚照打交道,对这位正处在叛逆期时年十二岁的小正太还是摸的准他的脉络:很讲义气。

    这个讲义气肯定不是仅仅对他而言,对“八虎”一样如此。所以,等到正德朝,司礼监掌印太监八成还是刘瑾刘公公的囊中之物。

    这个时候,张昭就需要一张牌来牵制刘瑾。

    这张牌就是钱宁。

    张昭不可能天天去皇宫或者豹房中跪舔朱厚照,他走的就不是这个路子。他现在差不多算是朱厚照所信赖的朋友。但是,钱宁可以啊!

    张昭并不怕钱宁反叛,他根本就不打算信任钱宁。

    要知道一点,皇帝身边亲信的位置有限,钱宁这个新人突然被他推荐到朱厚照身边,其和刘瑾就存在着天然的矛盾!

    当然,这是最后的打算。他并不想让刘瑾、钱宁把朱厚照带到坑里去。但,总要做一手准备。

    钱宁给张昭说的有点懵,“美食街?”

    张昭笑着点点头,喝着茶,也不多解释,“你就理解为吃喝玩乐一条龙的地方就可以。预估会有两里长街。届时,这地方的治安,你要上点心。”

    钱宁犹豫了一下,没敢质疑,换脸赔笑道:“好。小人这就筹措些银两备着。”

    张昭道:“别借高利贷。这事没那么快。总得一两个月的功夫才有成果。”

    像钱宁这种单身汉,或许有点银子在手。但是要短时间拿出大笔的银子,还是有难度。他提前和钱宁说一声。

    “噢,谢相公提点小人。”

    张昭似笑非笑放下茶杯,“钱宁,你这话说的言不由衷啊!不过,你以后会看到好处的。等会晚上,我约了人在崇文门外的清江楼吃饭,你随我过去。”

    钱宁讪讪的一笑,躬身道:“小人遵命。”

    心里对张昭的不满消散。他是真没想到张昭找他来,是为提前通知他。心中略有些触动。

    不过,他对张昭的“美食街”计划并不看好。京中何时缺了吃喝玩乐的地方?

    …

    …

    张昭住的离京城有点远,来一趟京城并不只是拜访王承裕就回去。他晚上约了陈记的东家陈夕凤、大明发展银行的卢员外,国泰商行的董朗,长宁伯周彧的长孙周修,英国公府的三子张铭,镇远侯顾溥的嫡子顾新,驸马都尉崔元在清江楼吃酒。

    他约他们商议美食街的事。

    毕竟三千亩地,就算划出一部分作为书院,未来的大学,但还是有很辽阔的区域。怎么也有个1500亩。要破土动工,兴建园林,需要大量的银子。

    红楼梦里,贾府修建美轮美奂的大观园花费两三百万两银子。当然,扣除铺张浪费、上下其手的贪污,真花到园子里没这么多。但即便如此,要修建一个占地两三百亩的园林,花费绝对要几十万两银子。

    而张昭手里有1500亩地。即便打算分期修建,那也是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吞金的巨兽。仅仅是靠白酒生意是建不起来的。

    美食街就是他的新生意。

    马车在暖和的晚风中抵达崇文门外的清江楼。张昭早早的派人订好二楼的包间。

    夕阳中,崇文门外的商业区人流渐渐的稀少。这年头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城是没有宵禁的,但是正常做生意的商户都准备关门歇业。

    当然,饮食行业和属于夜晚经济的行业依旧繁华。

    “你就在这里等着吧。”

    “是,相公。”

    张昭下马车后,吩咐钱宁一声,带着庞泰到二楼的包厢中。此刻,众人都已经到来,纷纷起身笑着行礼,“见过伯爷!”

第两百八十四章 新生意(上)

    清江楼外,人来人往。作为崇文门外商业区中最好的酒店,五间开的大门处,往来都是富客。

    钱宁站在清江楼外的柳树下,青翠的柳树随晚风而舞动,吹拂着他的头巾,各种交谈声扑面而来。

    以他的财力,并不是进不去清江楼吃一顿。关键是张相公这些陪客的身份。除开少数人,其余的,他一个锦衣卫百户望尘莫及、根本巴结不上。

    “总有一天,劳资也要在这里摆一场酒,让京中权贵来相陪。不输张相公此时的场面。”

    钱宁被张昭带来,这是一种将他当小弟,信任的意思。他心中有些感激。但他心中另有远大的“志向”。

    当然,钱宁不知道的,张昭带他的真实目的其实不是要“培养”他的忠心。而是,以张昭目前的身份,搞聚宴要悠着点。他带钱宁来,是在锦衣卫报备。

    不用怀疑,锦衣卫指挥使牟斌问起来,钱宁绝逼不会为张昭隐瞒的。而张昭夜间在清江楼宴请宾客,锦衣卫要是不知道那才有鬼。

    …

    …

    奢华的二楼包厢中,古香古色,陈设典雅。

    张昭笑着拱手,团团的回礼,道:“诸位都是在下的旧识,去年在下的婚礼诸位都是去了的。再这么客气就生分了。请!”

    张昭下帖子宴请,说明是商议生意的事,除开董朗、卢员外、陈夕凤这是直接通知到本人,其余都是下帖子到各人的府中。

    以张昭的脸面,英国公府、长宁伯府、镇远候府、驸马都尉府都是派嫡子前来。驸马都尉崔元因为年方三十一岁,家中的儿子都还小,只得亲自前来。

    其实,明朝驸马的地位都不高。在嘉靖朝之前,连爵位都没有。张昭下帖子来请,崔元亲自过来,也不算跌份。

    众人相互客气、寒暄中。主要是谈张昭的事。店小二赶紧将美酒佳肴送上来。

    张昭自西北返京后,当天下午接圣旨封爵,第二天面圣,然后就立即回南口村。第三天来京和司礼监陈公公划走三千亩地,又离开回南口村宅着。

    这里的七人,除了董朗在当天晚上的酒宴见过张昭一面外,其余人都没见过他。

    他回京后就基本没有人际交往。

    而这一周以来围绕着张昭的话题不绝。主要是当前是会试介绍后,而张昭又是诸多国事当中的要害人物,想不被议论都不行。

    舆论主要有三件事,第一,张昭提出要和鞑靼互市,这被士子们喷成狗。

    张昭的密折,内阁已经看过。弘治皇帝准备在武英殿中廷议。

    第二,张昭和其岳父王承裕,在宁夏、固原镇废除卫所试点成功,现在很多人盯着他,是否会往全国推广。

    很多人是希望阻止张昭的。废除卫所推广开,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第三,张昭在京西北划走三千亩荒地准备修建府邸。此事,在士林中风评极差。

    如刚才张昭所算的帐,他得投入数百万两白银才有可能修建完成。这真是穷奢极玉啊!有点小成就就飘!

    那个儒家门徒能看得惯这种行事风格?

    一边喝酒,一边闲聊着当前的热点话题,张昭笑着道:“如诸位所言,我想要在京城西郊风景秀丽之处修建园林,花费巨大,得找一点赚钱的生意。”

    恭陪末席的卢员外立即吹捧道:“伯爷的商业运作手法,绝对是国朝最顶尖的一拨人。说‘点石成金’都不为过。外头那些读书人眼界太窄。知道个什么?伯爷有国泰商行在手,修建一座园子并非难事。”

    陈夕凤就坐在卢员外身旁,她固然是出身平江伯府,但平江伯府已经没落。她也就比卢员外身份高。这时,浑身鸡皮疙瘩都快要起来。卢员外这是不要节操了啊!

    但,同时心里理解他。

    张昭一个新晋的军功伯爵,提携卢员外发财,令其主持大明新军发展银行,占股一成。新军发展银行的资产据闻已经突破百万两白银的大关。

    卢员外估计睡觉都在想着奉承张昭。因为,他这个位置,张昭一句话就可以把他换掉。

    陈夕凤漂亮的丹凤眼偷偷的看着张昭。她之前一直想要见张昭一面,委托张昭的长随陈康数次,主要是想在张昭的产业中多分一杯羹。而现在她自然没这心思。

    第一,她执掌平江伯府的商号:陈记,在张昭和寿龄侯张鹤龄的较量中,力顶国泰商行。她已经得到丰厚的回报。

    陈记,现在代理着顺天府的二锅头、五粮液销售,整个北直隶的玻璃制品销售。这一年下来的利润有近两万两。

    否则,她哪有钱给她那个大哥挥霍:又是去教坊司,又是买大同的美人。混蛋啊!

    第二,她只是平江伯府的庶女,以张昭如今的地位,还真轮不到她上去奉承。地位差距太大。

    张昭被卢员外恭维,笑着摆摆手。国泰商行的玻璃、水泥产业都是赚钱的产业。弘治十四年的利润就有约三十万两。但是,国泰商行是弘治皇帝全资拥有。

    赚来的银子,一半是给皇帝的,一半是要用来养新军卫。他在西北数次大采购,还有平常养兵。新军卫士卒的消耗,军饷都高于十二团营的。

    其实,这次新军卫扩编至一万五千人,国泰商行同样得开辟新财源,否则就会感到吃紧。

    当然,这话就不必告诉众人了。

    “我打算在南城法华寺附近,两里处,或者通州码头往京城而来的二十里官道处选一个点,搞美食街。大约搞一个小镇的规模。诸位有没有兴趣参股?”

    崔元三十岁的年纪,宛若文雅的士子,喝着酒,捧哏道:“张伯爷,美食街是个什么说道?”

    他自从觉察到张昭圣眷正浓,早就改换立场。陈夕凤的二哥陈泰在崔元手下当值,这帮散骑都说崔元是恨不得跪舔张昭。此刻张昭当面,崔驸马当然是好好“配合”。

    见几人都看过来,张昭说道:“美食街,就是集中修建酒楼、高档会馆,青楼,赌场,戏院,形成一个产业规模,产生集群效应。而我们这些股东,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收地租。当然,最主要的捞钱手段是搞房地产。我这里有一份商业计划书,你们大家看看,然后告诉我答案。”

    说着,从庞泰手里接过文件袋,分发给众人观看。

第两百八十五章 新生意(下)

    驸马都尉崔元最先接过张昭带来的文件在八仙桌边看起来,其余的几人身份少次于他,得等等。周修、张铭、顾新看着崔元,一边等待,一边思考着张昭的提议。

    而国泰商行的总经理董朗,他坐在陈夕凤旁边,开口道:“子尚,若是美食街,修建在南城恐怕会好一些。南城这里繁华,有足够的人流量。”

    虽说之前见张昭时,张昭已经纠正过他的称呼。“元明,你我相识于微末,直呼我表字就行。”但他哪里能够?刚刚又给张昭纠正一回。要说他心中不感激那是假话。

    张昭是真将他当朋友。

    而张昭要搞美食街,其余几家他不知道答案,他、陈夕凤、卢员外三人肯定是无条件听指挥。所以,他直接跳过技术环节,谈论地址的问题。

    陈夕凤放下乌木镶金的筷子,出声参与讨论,明艳的丹凤眼仿佛含着一泓秋水,一股娇媚的风情扑面而来,偏偏她只是二九年华,又带着少女的青涩、娇嫩。自有一股独特的魅力。

    她声音清澈的道:“放在法华寺之外一里出固然是好的。但是,相比于通州往京城来的官道而言,南城这里的土地太贵,想要修建一座二里长,小镇规模的销金窟,初期买地的成本太高。放在城东的官道,买地的成本低一些,但又受限于人流量。”

    一语点出问题所在。

    她十八岁能执掌一府之商号,一年利润近两万年,固然是搭上张昭的顺风车,但水平、眼光都一流!

    卢员外小口抿着酒,道:“陈掌柜,这就得看伯爷拿出的方案。若是能吸引人流前来,就可以放在买地便宜的地方。若是要依赖于南城的人流,那就不能考虑买地的成本。”

    张昭笑道:“吸引人流的方案,我已准备好。我准备在美食街中主营一座酒楼。采取我新‘研制’出来的味精做菜,吸引京师民众前来消费不难。

    所以,方才陈掌柜说销金窟,这个概念是不对的。小镇的定位太高端走不远。京中人口只有两百多万,消费水平达不到。定位应当在中产阶级和高端人士结合起来。

    我不在小镇中禁青楼、赌场,是因为这年头并没有好的的娱乐方式。不得不妥协。这两个行业,进驻的必须是京中最顶级的商家,与普通民众隔绝开。

    另外,我刚才还说漏一点,我还准备在小镇边缘修建一座足球场。用于比赛用,以此吸引人流。

    所以,买地价格、借助南城这两个方面因素都要考虑一点。真把这小镇修的太靠近通州,估计也难以吸引人去消费。”

    张昭的计划,说的更直白点,就是想要把京城的城区往外扩一点。现在可不是嘉靖那个聪(傻)明(逼)皇帝当政,给人打到京城来。现在京师南城根本就没有修建瓮城。

    而张昭所顾虑的是,新城区(小镇级)往南还是往东摆,距离老城区多少远合适?

    陈夕凤心里暗自撇嘴。你不说清楚,我怎么知道你的方案?当然,表面上她可不敢去指责张昭。小口的抿着鸡汤。

    崔元干脆的把手里的商业计划书递给张铭,这玩意儿他看也不看懂,不如听张昭说。“张伯爷,既然你都有通盘的考虑,我愿意参一股。”

    他倒不是单纯的要跪舔张昭,所以盲从。而是,张昭在商业上的成绩和他的战绩一样很彪悍。

    崔元等人并不知道国泰商行是弘治皇帝的。但看得到,玻璃产业现在有多少人眼红啊!特别是那个单向玻璃出来后,京中权贵都在更换府邸的玻璃。

    他愿意跟着张昭掺和一把。

    张昭微笑着举杯邀请崔驸马喝一杯,道:“谢崔大人的支持。不过,这门生意投入比较大。而且,需要耗费时间、精力。诸位作出决定还是要慎重。

    我所设想的步骤。第一步,我们需要购买一个区域的土地。尽量选择荒地多的位置。需要拆迁的民居、良田先购买下来。

    第二步,我们先修水泥路,修建小镇一期工程。首先修建酒楼、会所、戏院等设施。同时,修建一批商铺、住宅。或租售、或卖。回笼一批资金。

    第三步,进行二期、三期开发。并将小镇的人流稳固下来,形成口碑。

    我还没有确切的计算,大概的估算了一下,初步投入的资金约在十万两左右。后续资金可以向大明发展银行借贷。

    现在就看诸位的想法。我需要借助于诸位的人脉、资金、人力,来缩短工期、招揽客流,顺利的完成这个项目。”

    张铭将商业计划书递给顾新,笑呵呵的道:“张伯爷,这事算我们英国公府一份。不过,我有个问题,这么大的工程,那有足够的人力来修建?”

    张昭道:“这个我去想办法。”

    几名勋贵都流露出“我懂的”笑容。勋贵吗,想要找人干活还不是简单的很?京城里的大头兵多得是。以张昭的权势,拉个五六千人轻而易举。

    张昭笑笑,也不解释。

    顾新和周修都表态参加。张昭写的商业计划书完全没什么大的作用。完全是靠他个人的人脉和过往的商业成绩起的作用。

    接下来,开始讨论筹备工作的一些细节,和下一步碰头的时间。至于说各家所占的股份,这要等两天才能确认。他们都要回去报给家长定夺。

    酒宴结束后,张昭送他们到包厢门口,将陈夕凤、董朗留下来。

    …

    …

    崔元和周修,张铭,卢员外三人在清江楼道别,坐上马车在春风沉醉的夜晚回家。

    他娶的是公主,不能在外面浪的。而且,他家就住在南城这里。

    此时晚上八点多,将近九点,京师九门早就关闭。周修少年心性,骑着马带着奴仆往法华寺而去。

    比较纯洁的同学可能不知道这里是干什么的。京师南城的法华寺确实是寺庙,但是寺庙外的一带就是青楼。京中的青楼并只有城内的教坊司。

    张铭有家室的人,返回英国公府。

    卢员外摇头晃脑的去外宅。到他这个年纪,外面养个小的,实在常见的很。

    刚才张昭已经和他提了,准备以个人的名义向他贷款来运作美食街项目,叫他最近做好资金准备。

    这不是问题,他是感慨陈夕凤到底是美人,天生就有优势。至于说张伯爷把董郎留下来,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

    平江伯府现在都垮成什么样?别说庶女,即便是嫡女,只要张昭想要,他们都会乖乖的送过去。

第两百八十六章 人才

    马车咯吱咯吱的响着。南城这里的道路,大部分都铺上水泥。下雨天特别清爽。

    崔元穿着长衫,有点微醺的感觉,坐在镶嵌着大块玻璃的马车上,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暧昧笑意。

    卢员外心中所想,和他想的差不多。

    方才酒桌上谈起张昭最近要大修府邸的话题,张昭不就说他喜好大宅、醇酒、美人吗?十八岁的年纪就有一妻两妾。再多增一房不是很正常?

    早就听闻陈锐的庶女是一只金凤。今日一见,确实是名不虚传,异常的美丽。

    崔元手指头轻轻的敲着,嘴里唱着戏。

    他看得出来,长宁伯、英国公、镇远侯这三家多少有点敷衍,只是给张昭面子的意思。他们不缺钱啊!

    然而,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好机会。他愿意赌一把。张昭不说初步资金要十万两吗?他愿意拿出一万两占10%的股份。

    他在天子面前,是一个可以谈论书画的朋友。而张昭在天子面前,是可以谈论国事的心腹。

    他就算亏掉这一万两银子,能结交好张昭也是划算的。更何况,张昭的口碑非常好。

    …

    …

    董朗找个“更衣”的借口离开包厢,张昭清楚的看到清江楼二楼包厢明亮的烛光下,眼前娇媚、明艳的大美人俏脸上浮起羞愤、委屈的轻红色。

    “我去!都他妈想到哪里去了?”

    张昭心里无语。他脑子有病搞潜规则啊?哦,应该可以叫明规则。没见陈夕凤都是认命的态度。

    换言之,他现在想做点什么,陈夕凤都不会反抗。

    张昭没兴趣干坏事。一个男人可以风流,但不能下流。径直道:“陈掌柜,我留下你,是要你为我执掌、运营这个美食街项目。你有没有兴趣?”

    刚才一番讨论,很明显,陈夕凤的商业才华在董朗和卢员外之上。美食街的建造、起步阶段他会上心,但是繁琐的建造工作、以及建成后的运营,他可没时间耗在这里。

    陈夕凤微怔,水汪汪的丹凤眼看着张昭,半响才反应过来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她只是平江伯府的一个庶女,若是给张昭做事,打理生意,她在京中的地位还用说吗?而地位,往往会意味着财富,人生更多的自主权,在商场上的肆意!

    但是,陈夕凤心中依旧警惕。她好歹在商场上混了近两年,她怕张昭设套坑她,下意思的后退半步,清声道:“

    伯爷,为何是小女子?董经理、卢员外都是很好的人选。而且,小女子为女儿身,打理美食街的生意,其实多有不便。”

    张昭看陈夕凤一眼,拿起茶杯,走到窗户边喝茶,看着夜色,半响才回头道:“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人才!你经商的水平、眼光都高出他们俩。”

    张昭并非是柳下惠。婉儿、王小娘子都是极其出色的大美人,他朝夕相对,更有方晶,两个俏丫鬟相伴,但依旧觉得陈夕凤很美。她是另外一种美人风情,令人心醉。

    但是,他谋划的是一桩大生意。心思并不在陈夕凤这上头。欣赏一下大美人的美丽、风情,这是可以的。但一个男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只想着下面,是成不了事的。

    再者,以他的性格,根本不会去做强迫的事情。

    陈夕凤见张昭走到包厢的窗户边,他所带来的压迫感才稍稍消退,而快两盏茶的功夫(约半小时),她羞愤、憋屈的心情这会调整过来。

    此刻听张昭称赞她是人才。心里高兴之余,又有些不好意思。她刚才误解张昭了。同时,也体会到张昭走到窗户边喝茶,以及给时间她调整心情的体贴。

    陈夕凤穿着青色罗裳,冰肌雪肤。一米六六的身高,身姿丰腴,盈盈的一礼,干脆的道:“小女子愿意为伯爷效劳。”声音清澈动听,如同清溪流泉。

    张昭在窗户边笑着点头,“别用‘小女子’这样的称呼,我听着绕口。用‘你我’就可以。

    作为你担任总经理的回报以及激励,这次美食街的投资,我允许你个人占2%的股份。陈记所占的份额,视你家里投入的银子来决定。”

    陈夕凤反应很快,略微一沉吟就明白张昭的意思,再向张昭盈盈的福一礼,道:“谢伯爷。陈记会投入一万两白银,占10%的股份。我个人想在大明新军发展银行开户,我的股份和收益都存在这个账户上。”

    张昭道:“这没问题。行了,美食街的重担就算是落到你头上。你尽心的去做。有什么困难,你和我说。你去叫董朗进来吧。我还要和他谈一谈。”

    陈夕凤轻笑着道:“我一定不负伯爷所托。伯爷,你是不是打算在京中废除卫所,然后让那几十万的卫所兵帮我们修建美食镇,然后再把房子买给他们?”

    张昭禁不住多看这个二九年华的美人一眼,确实很有水平啊,一口叫破他的盘算,笑一笑,指指门外。

    陈夕凤展露一下“锋芒”,屈身盈盈一礼,退出包厢中。

    …

    …

    董朗推开包厢们进来。

    张昭没好气的道:“元明兄,虽然京城里的士子在骂我,我这形象还没崩到那种程度吧?”

    董朗讪讪的一笑,干咳道:“咳,子尚,是我不对。我自罚三杯。”

    一问一答,倒是让两人回到前年在青龙镇时熟悉的感觉。

    张昭笑着摇头,制止董朗罚酒的举动,道:“记在下回吧。别喝多了,我找你有正事。”

    董朗看过来。圆圆的胖脸在灯光下认真起来。

    张昭拿两把椅子,搬到八仙桌左侧和董朗相对着坐下来,“元明,这次修建美食镇是我的私事,国泰商行不要参与投资。而你个人,我是建议你投资的。”

    有味精打底,他的酒楼是不可能亏损的。至于说利润更高的青楼、赌场,他是不打算涉足的。这点底线他还是有得。

    其实,是因为明朝没法搞CBD,否则他哪里要这两个行当进来?

    而这个美食镇项目,说到底还是一个房地产项目。这更是不可能亏本的。

    当年,关于这个行业的趋势有一句很出名的话: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京师人口繁衍、增多是大趋势。他手中握着重兵,鞑靼人不可能再打到京师来。而随着明朝国力的增强,京师扩张城汉唐时长安那样的大都市同样是大趋势!

    董朗苦笑道:“子尚,我肯定是信你的。关键是我个人拿不出那么多银子来。我估摸着和我爹商量一下,在把族里的资产算进来,能凑个5千两。”

    “那算你5%的股份。”张昭利落的道:“这是私事。我现在和你谈公事,国泰商行接下来要涉足两个产业。第一,布匹。第二,钢铁。”

    这个消息太突兀。董朗惊讶的张大嘴,“啊…”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75/ 第一时间欣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九悟所写的《明帝国的崛起》为转载作品,明帝国的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帝国的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帝国的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帝国的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帝国的崛起介绍:
弘治十三年夏末秋初,宅男理科生张昭穿越来到明朝。瑰丽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这繁华,美好,欣欣向荣又潜藏着王朝危机的时代,张昭一路青云直上,手持权柄,上佐天子,外镇四夷,书写属于他的华彩乐章。五千年的治乱循环,明亡后华夏文明的沉沦,我来了,这一切都将改变!推荐九悟完本的老书,均订过万,《奋斗在红楼》九悟书友群:312484933.进群验粉丝值。只要订阅了九悟的书即可。明帝国的崛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帝国的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