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明帝国的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帝国的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九悟     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     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四十七章 进宫

    翰林院中有前代翰林掌院学士柯潜筑建的小亭,命名为“柯亭”。翰林们没事从公房里出来透透气,喜欢在柯亭中闲谈。

    此刻,梁储正和同科的进士杨廷和聊起刚刚传来的消息:鞑靼使臣当街撞死大明百姓,张昭令人报案,并督促巡城御史带兵将鞑靼使臣围困在驿馆中。

    杨廷和和梁储都是成化十四年的进士。那一年,杨廷和这位未来的权臣、文官大佬十九岁,馆选庶吉士。那一科的状元便是梁储。

    两人都有储相之姿,但论起来,杨廷和还是要略微领先。其一,他曾参与《宪宗实录》的修撰,弘治四年升翰林侍读。而此时梁储才升翰林侍讲。

    这两个官职都是正六品,但是资历上来说侍读更深。

    杨廷和曾深受弘治早年间的阁臣丘濬的好评。

    其二,同为东宫侍讲,杨廷和侍奉太子朱厚照读书的时间更长。关系更为亲密。杨大佬日后可是连刘瑾都不鸟的。就在于自弘治八年开始打下的基础。

    梁储道:“和鞑靼使臣第一天谈判就出纰漏,朝堂诸公只怕心中会有意见。然而,我观张昭之意,竟是要严惩鞑靼使团。此议,恐怕难以通过。”

    杨廷和时年四十三岁,他去年丁祖母忧返京,继续参与大明会典的编撰工作。于朝堂之事,理会的不多。他的容貌、风姿自然是不及状元梁储,容长脸,大眼,白皙微胖。

    杨廷和微微沉吟着道:“今日宫中肯定会有一番争论。鞑靼使臣当街杀人,实在是目无法纪、狂勃至极。张昭未必肯忍这一口气,亦是自救。”

    梁储点点头。

    两人随意的交谈,交换看法。他们都是天下最顶尖的聪明人,几句话就把这件事的利害点出来。

    首先,鞑靼使臣当街杀人,张昭要负责。他负责谈判的。而且,邀请鞑靼使臣来京,进行互市谈判,本来就是由他而起。

    其次,张昭要怎么负责?看张昭的举动,他是准备让杀人者抵命。关键在于,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大明不会去打破这个潜规则!而杀掉鞑靼使臣的人,这互市还谈不谈?

    最后,张昭出现“失误”,盯着他的那些人会跳出来攻讦他。

    这是国朝的惯例了。想想看,那个宰辅没有被弹劾过?张昭这个当朝第一红人,不知道多少人盯着的!

    而张昭不久前借着天子之威征收“赎买卫所土地”的银子,把武勋集团、太监集团都给得罪光。这一次不会有人帮他说话。局势于他而言不大妙!

    …

    …

    巡城御史李道立带着五城兵马司的军士将鞑靼使团围住后,张昭得到消息后,立即进宫求见弘治皇帝。

    很快,他就给一名小太监领着到乾清宫的东暖阁中。

    西暖阁兼着卧室和客厅。弘治皇帝此时正在不断的召见重臣进来,人数略多,西暖阁中站不下。其实,此时该得到消息的人基本都得到消息。

    小太监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的干儿子,冲着张昭乐呵呵的一笑。有点“张牙舞爪”的样子。“张伯爷,这边请!”

    张昭根本没理会这小太监的“嘲讽”,他也知道他最近得罪的人有些多,迈步走进东暖阁中。一屋子绯袍大员,文左武右,正中穿着黄色龙袍而坐的就是弘治皇帝。

    “臣张昭参见陛下。”

    “平身!”弘治皇帝伸手示意,略有些无语的看着自己的爱将:他挺倒霉的!

    大明开国至今,北虏又不是第一次来派使团来朝贡。但并没有闹到在京中杀人的地步。这却偏偏给张昭碰到。张昭负责互市谈判,接待使团的事务由礼部、鸿胪寺配合。

    如今出了乱子,当然是追究第一责任人:张昭。

    张昭第一时间的应对,虽然没有傻到调新军营进京拿人,但请五城兵马司抓捕鞑靼使团,表态过于急切,留下被攻讦的漏洞。

    弘治皇帝心里很清楚,张昭最近风头正盛,正被一些官员盯着。

    张昭在御前也不好去看具体那些文武官员在场。他刚才用眼角余光去扫了一眼:三名阁臣,吏部尚书马文升、礼部尚书张升、兵部尚书刘大夏,英国公张懋,成国公朱辅都在。

    张昭收敛思绪,径直禀报道:“陛下,鞑靼使团当街纵马杀人,臣已经派人通知巡城御史,将驿馆围住。臣请陛下下旨,将杀人者明正典刑。”

    弘治皇帝还未回答,礼部尚书张升出列,怒斥道:“张昭,你负责和鞑靼的互市谈判,搞出问题来,反而要天子出面为你解决。这是何道理?鞑靼使团在京中,杀之有何困难?但杀人后,互市还谈不谈?这个责任难道要天子担吗?”

    说着,面向弘治皇帝躬身行礼,“陛下,臣弹劾新秦伯张昭欺瞒君上,其心可诛!”

    不得不说,张升这个切入点找的是非常准确的。站在弘治皇帝身后、刚刚引张昭进来的小太监张忠恨不得出列来一句:“奴婢附议。”

    张昭刚刚无视带来的小太监,是因为脑海里在想事情。他这一路都在反复的推敲,这时毫无滞碍的反唇相讥,“那按照张尚书的意思是要把鞑靼人当祖宗供起来!”

    接着,厉声道:“煌煌大明富有天下,威加四海。鞑靼使者在我朝京师当街杀人,难道还不严惩?站在我大明的土地上,就要守大明的律法!张尚书,你畏惧鞑靼,连骨头就软到这个地步?”

    张升当即给气的七窍生烟。这不是他养气功夫不行。而是“软骨头”这三个字骂人诛心啊!这要是挂在他头上,他日后能被人唾沫星子淹死。怒道:“放屁!老夫何曾说不严惩鞑靼人?”

    张昭讥讽的看着张升,“那不知道张尚书的严惩是严到什么程度?在下提一句‘杀人抵命’张尚书就说我其心当诛。”

    此刻,不少蠢蠢欲动的人都把心事按捺下来。在场有一个算一个,谁敢说一句“软话”,就等着被人骂死吧。

    首辅刘健皱着眉头,终结两人的争吵,“就事论事!”

    今天这个房间中,像英国公、成国公等人可以看戏。他作为执政的阁臣却不能。事情已经发生了,就要拿出解决办法来。

第三百四十八章 请继续你的表演

    明朝自胡惟庸之后,便不再设丞。明太祖更是明令子孙不准设丞相。敢言设丞相者,杀无赦。然而,明太祖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他的子孙不可能都如他一般勤政。权力下放是必然。

    所以,经过这百余年的发展,阁臣基本等同于是没有头衔的宰辅。首辅等同于宰相。

    是以,首辅老大人刘健开口之后,张昭和礼部尚书张升立即停止相互哔哔。当面拒绝首辅,这很需要勇气的。

    张昭不理会张升,当即立断的道:“下官的意见,杀人者要处死,互市谈判继续。”

    兵部尚书刘大夏时年六十六岁,须发斑白,身穿正二品的绯袍,腰板挺的很直,不满的开口道:“张昭,不要信口开河。你真以为鞑靼人是野人吗?他们有蒙元的传承。你杀其随从,还想着继续谈判?”

    目前只知道是鞑靼使者图鲁的随从纵马撞杀了货郎。具体是谁并不清楚。

    但是,任何一个正常国家的使者,都不可能在随自己出使的随从被杀后还继续谈判的。

    人有脸皮,国家有国家的尊严。鞑靼人并非是一股没有组织的强盗,他们有他们的典籍、制度。

    刘大夏和李东阳互为乡党,但这并不代表着他和张昭关系好。他之前还配合着扣押新军营的物资。只是因舆论反转的太快,这个小矛盾并没有公开。

    主张战略防御、闭关自守的刘大夏,对鼓吹战略进攻,最终扫平漠北的张昭没有一丁点的好感。

    张昭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刘大夏并无尊敬之情。他不知道野史中的传闻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烧毁郑和海图的刘大夏那绝对是他的敌人!

    一个拒绝海洋的兵部尚书,并且将前人耗费无数心血、人命探索出来的海图、宝船图纸付之一炬,这种兵部尚书、名臣还是赶紧滚蛋为好。

    张昭拱手一礼,慨然的道:“刘尚书,弘治十四年在西北大胜斩敌两万余的,是大明!胜利者总要有点特权。而如果鞑靼人不想谈互市,那就不谈!

    贸易顺差,商税这都可以补充国库的收入。但是,有些东西是不能拿来交换的!

    钱没了可以再想办法赚。但是规矩要立起来。大明当以此案向天下万国警示:在大明的国土之上,要恪守大明律。否则,勿谓言之不预也!

    皇明混一宇内,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俱是大明之臣妾。臣妾之属,在大明杀人而不杀之,不知其可也。在下也是个读书人,也是要脸的。”

    尼玛!刘大夏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老夫不要脸么?压着心里的火气,冷冷的瞥张昭一眼,将这小子在心中打入另册。

    张昭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基本上今天准备攻讦他的人都准备罢手。张昭要脸,他们不要脸么?大明不要脸么?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还得接着处理,善后。

    很多重臣心中都知道:任由鞑靼人杀人而不处罚,难以向各方面交差。大家只是在犹豫不能继续互市谈判,这有点可惜。而张昭的意见:鞑靼人不谈拉倒。

    谢迁走出来,说道:“张昭,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不需要你在这里说大话。事情是在你手中出错,便由你来处置。杀人者要偿命,谈判也要继续。”

    不要以为讲几句大道理,出了纰漏的事就能摆平。甩锅这种事,内阁里的三位大佬都熟练的很。谢迁直接就是不讲道理,把锅让张昭背着再说。

    李东阳笑呵呵的出列,“陛下,臣附议。”

    马文升看着张昭笑起来,对弘治皇帝躬身行礼,“老臣附议。”谢公尤侃侃。论胡搅蛮缠的功夫,国朝还是这位第一。你张昭不是挺能的吗?好,请继续你的表演。

    刘健也表态道:“此议可行。”

    弘治皇帝觉得谢先生有点强人所难,但这最基本的逻辑,事情是在你手上出错的,你负责善后,这有问题?同时,他心里也想让张昭试试。万一成了呢?毕竟当初张昭对互市的贸易顺差和商税描绘的前景很动人。

    “可。”

    …

    …

    东暖阁这里“散会”后,弘治皇帝也没有留张昭单独说话。其余各人心情不一。

    像成国公朱辅心情就不甚美丽。谢阁老的意思,张昭要是事情没办好,再追究责任。但是,这个责任相比于“鞑靼使臣杀人”、“兵围驿馆”的罪名就小的多。

    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脸色没什么表情,心里在骂娘。这个御前会议的结果,意味着他下次见到张昭,最好还是要给个笑脸。

    文臣们如张升、刘大夏臭着脸离开。张昭骂人,他们能给好脸色?不出意外,回头小道消息会漫天飞。

    李东阳喊住要走出宫殿的张昭,“子尚,随我走两步。”带着张昭顺着人流往文渊阁而去,“子尚,刘东山清修刚介,中实坦易。都是为国事,勿要心中介怀。”

    刘东山就是刘大夏。其人号东山。

    张昭心道:真是因为没有私怨,只是在国事上看法不同,所以才难以化解啊。想归想,他并没有表现出来,拱手道:“阁老教诲,学生省得。”

    李东阳看似刚才并没有帮他说话。但其实还是支持他的。李东阳让巡城御史李道立带兵把鞑靼使臣的驿馆围起来,这就是支持。张昭心里有数。

    李东阳身量中等,其貌不扬。笑一笑,说道:“和鞑靼的谈判,尽量谈下来。小王子不愿意谈,鄂尔多斯万户、永谢布万户未必就不愿意谈。”

    张昭道:“学生尽力而为。”

    和李东阳叙话完,李东阳回内阁处理政务。张昭从东华门出皇城,带着亲卫们,先到棋盘街后的六部衙门汇合焦芳、王华,一起往南城而去。

    …

    …

    南城,崇福寺旁礼部的驿馆中。一行二十余人的鞑靼使团上下正陷入焦躁中。

    怕是肯定有点怕的。新军卫指挥使张昭在草原上凶名赫赫!这个名字,在鞑靼六个万户部的贵族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更多的是焦躁。

    驿馆的正房大院中,小王子(达延汗)的长子图鲁咬着牙,听到外面给明廷的军士包围起来,许进不许出,低声吼道:“明人想干什么?”

第三百四十九章 破门而入

    “济农…”博尔哈从外面打听消息回来,躬身行礼道:“外面的明人是为街头被撞死的货郎而来。主事的是一位御史,他正在等明廷的决议。”

    就像明朝官员很难理解鞑靼的部落编制,图鲁为首的鞑靼使团同样很难理解明朝的官制。

    一个正七品的御史带军士将他们围困在驿馆中,他们根本搞不懂这种操作。亦不知道其背后的含义。

    察哈尔部的千户合丹愤然的道:“不就是撞死一个贱民吗?要赔偿就赔偿。明人搞出这么大的阵仗干什么?把我们当做罪犯一样看押吗?”

    博尔哈难得理这个蠢货。没错,直属于大汗的察哈尔部贵族在草原上确实可以横着走,高人一等。但这里是明廷。搞清楚地方。

    博尔哈再次行礼,说出自己的判断:“济农,这里不是草原。当街杀人,我们并不占理。我们要做好交出扎尔台的准备。明廷的皇帝和大臣们正在商议。而主事的张昭是一个强硬派。”

    图鲁压住心中的焦躁,道:“我知道。扎尔台那混蛋马技真是差。但是,博尔哈首领,交出扎尔台,这件事就会结束吗?我们能否平安的回到草原。”

    他想要试探明廷的反应,当街纵马。但是没想到明廷反应如此之大!

    合丹嚷道:“济农,你别听博尔哈的规划。绝不能交出扎尔台。他是你的亲卫。你把他交给明廷,日后回草原定会被人取笑,如何继承汗位?”

    图鲁顿时又有些犹豫。

    蒙古的汗位继承,首先需要黄金家族的血脉,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其次,并非一定是嫡长子继承。最终还是要凭各自的实力说话。图鲁若是将自己的亲卫都随意的交给明人处置,回草原后威望必定会大降。

    就在这时,驿馆外头忽而一阵人马的喧哗声。继而,图鲁就看到正院中涌进来大批的兵马,为首的一人就上午谈判的主持者张昭。只见他身姿挺拔,神情冷峻。被众人簇拥着而来。

    博尔哈赶紧迎出来,远远的就学着中国的礼仪,拱手道:“张大人,你这是…”

    他还没走下台阶,张昭就挥手,平静的道:“都拿下。胆敢反抗者,格杀勿论!”

    “是,伯爷!”

    众人齐声应喏,声音震的屋檐上的瓦片都在动。

    簇拥着张昭进来的众人,不仅仅有焦芳、王华、御史李道立,还有张昭的亲卫王武等人,并锦衣卫千户于永、百户钱宁,南城兵马司指挥使(正六品)于鸿观。

    随着应喏声,众亲卫、锦衣卫“唰”的拔刀在手,跟着王武、于永、钱宁冲进去。

    一帮南城兵马司的军士手拿各种器械,嗷嗷叫的往里面冲。跟着张伯爷做事提气啊。

    这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内,鞑靼使臣当街纵马撞死大明百姓的事早就在驿馆这里传遍。刚才这帮军士还在议论怎么处理。张伯爷直接拿出抄家的气势。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博尔哈哪里想到张昭根本不理他,不知道给谁一脚踹到在地,随即就被如狼似虎的南城兵马司军士捉拿。他挣扎的大叫道:“张伯爷,张伯爷,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不斩来使啊!”

    张昭根本就懒得理他。

    片刻之后,二十四人的鞑靼使团全部都拿下。有四名鞑靼侍卫反抗,直接被斩杀。其余的侍卫被捆起来,跪在正院的大厅中,图鲁、博尔哈、合丹四名领头者没有反抗,被围在大厅中。

    锦衣卫千户于永兴冲冲的跑过来,躬身行礼道:“伯爷,下官幸不辱命。”

    图鲁奉小王子的命令到大明的京师打探虚实,明朝的锦衣卫又不是吃干饭的!自这帮人进入京师就被锦衣卫给盯着的。带队负责的就是锦衣卫千户于永。

    此人是色目人,眉骨很高,眼睛深邃。毛发浓密。穿着锦衣卫的飞鱼服。他在锦衣卫中以胡姬、小蓝丸两种手段闻名。

    庭院里的锦衣卫百户钱宁羡慕的看着这一幕。他刚刚格杀一人。奈何职位不够,出风头的事轮不到他。没见人群中真理报、论道报的两个总编汤玄策、张名尹都在?

    “做的不错。让受伤的兄弟去治疗。银子我来出。”

    张昭迈步走到大厅中。这是一间五进的院落,正厅面积宽敞。张昭身后的众人都跟着涌进来。

    看着跪着一地的鞑靼人,还有被南城兵马司的长枪指着的鞑靼使臣图鲁四人,就这四人站着的。焦芳心里禁不住摇头。他虽然没有参加御前议事,但知道朝堂诸公肯定不是这么交代的。张昭这么做,固然是痛快、大快人心,但八成做出格了。

    图鲁愤怒的用蹩脚的汉语叫道:“张大人,你想要干什么?你们的使臣到草原上,我父汗以礼相待。你却在羞辱我们。这就是你们明人的待客之道吗?”

    张昭瞥他一眼,“我们的使团在草原上杀人了吗?”

    图鲁一时语塞。

    博尔哈被人踹了几脚,眼睛乌青,抗辩道:“张伯爷,我们可以赔偿。而且,我们没说不交人。你现在做的实在太过分。等面见大明天子时,我们一定会说明此事。”

    张昭神情不变,淡淡的道:“本官不需要你们交人,本官自己来捉拿人犯归案。于千户,杀人的是谁?送到顺天府衙去消案,明正典刑。给死者和其家属一个交代。”

    于永高声道:“是,伯爷。”带着两个锦衣卫把跪着的其中一名鞑靼人给提走。

    一名青年从人群中走出来,向张昭跪拜,哭泣的道:“谢伯爷为家父主持公道。”

    张昭点一点头,“不必谢我。谢天子、朝廷吧。”示意王武把这青年扶起来。

    “哈哈哈哈哈哈!”

    这时,站立着的鞑靼使臣合丹仰头大笑,手指着张昭,愤然的道:“姓张的明人,你拿草原上雄鹰的尊严去满足这些贱民。终有一天,我会教你会后悔。”

    张昭转过身,看着他,“你威胁我?”

第三百五十章 列强的套路

    张昭带着人手,直接破门而入,将鞑靼使团控制起来,将杀人者捉拿走。这一连串的动作对鞑靼人而言就像暴风骤雨一般,被按在地上一顿猛锤,完全懵逼。

    而对京中的百姓、士卒而言这真是大快人心!

    但,这并非张昭在装逼。而是必要的操作。

    在御前会议上,朝堂诸公要他既要维护大明律法的威严,又要把互市谈判拿下来,那就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来。

    后世列强的谈判套路,了解一下。

    先打,再签条约。

    …

    …

    合丹非常的气愤。

    他堂堂察哈尔部的贵族,被明人拿刀剑指着,眼睁睁的看着麾下的勇士如同弱小的牛羊一样被杀戮,生死操纵于明人之手。他一个有血性的男儿,这如何能忍?

    而且,他们是使臣,代表的是大元可汗的脸面、尊严。岂能容忍张昭如此肆无忌惮的践踏?

    所以,他大笑,发声,发誓终有一天要让张昭好看。去年战败回草原,他们不是没有总结。新军卫的火器确实犀利,但并非没法克制。射雕手就是极好的克制手段。

    博尔哈四十多岁的年纪,脸膛红润。穿着蓝色的布袍,很典型的鞑靼人装束。此时,看着张昭那平静的目光,不得不硬着头皮道:“张伯爷,合丹那颜不是那个意思…”

    “闭嘴,博尔哈!鞑靼人没有你这种软骨头。”合丹大喝一声,挺起胸膛,在一帮军士刀剑指着的情况下,直面张昭,慷慨激昂的道:“你拿我们鞑靼勇士的性命去抵贱民的命。这是羞辱。

    我们作为使团出使明廷,你肆意闯入抓人,这是羞辱。你拿刀剑指着我们,把我们的随从捆起来,这是羞辱。

    我鞑靼六个万户部,拥兵十万。待大汗率兵南下,今日之辱,我一定会向你十倍、百倍的讨回来。”

    张昭没理会叫嚣的察哈尔部贵族合丹,而是看向表情阴沉的图鲁,“图鲁王子,以你们鞑靼人的规矩,一个下位贵族向上位贵族挑衅,该当何罪?”

    图鲁本来还在两个下属之间的意见犹豫,他毕竟只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但张昭根本没有给他选择的余地,直接把他的侍卫给拿下。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他的脸已经丢了。

    图鲁现在的心思和合丹的想法差不多:你别让我回到草原上,否则我会让你后悔的。只是,他多少还是有点怕死的,没有如合丹那样怼张昭。

    这时,见张昭问话,图鲁不得不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稳,“可以用鞭子抽打他。”

    纵然对明朝的官制不熟悉。但图鲁这些人,没有人会认为新秦伯张昭的身份低于合丹。

    一方面是明王朝曾经册封鞑靼的太师阿鲁台。黄金家族不说,确实有骄傲的底气。但其他蒙古贵族,其地位确确实实是低于明廷的。

    另一方面,张昭曾经当面击溃鞑靼的可汗小王子。你要说这样的人物,地位比察哈尔部的千户低,那太自抬身价。

    张昭轻蔑的笑了笑,道:“那未免太便宜他了。在你们这些人眼中,我大明的百姓是贱民,杀之如猪狗。但是在本官眼里,你们才是。合丹是吧?别说我不给你机会。你和我的侍卫比斗一场。赢了,此事一笔勾销。”

    合丹刚才慷慨激昂,嘴炮很叼,此刻是给张昭逼到墙角,阴着脸答应下来,“好。”

    在草原上,决斗是很常见的事。他要是退缩了,他刚才骂博尔哈是软骨头,那他也不是什么勇士,而是一个懦夫。

    …

    …

    很快,场地空出来。王武活动着手脚,嘿嘿一笑,看着哈丹,把沾血的钢刀耍出几个刀花。

    焦芳、王华、李道立、钱宁、南城兵马司指挥使于鸿观、汤玄策、张名尹等人都大致明白张昭的想法。

    之前破门而入,杀进来是有理有据。捉拿人犯嘛!此刻,张昭要派人和威胁他的哈丹决斗,自然也是扯一个明面上能说的过去的理由。目的,还是震慑这帮鞑靼人。

    图鲁、博尔哈三人聚拢在一起,此刻南城兵马司的军士已经撤到外面的庭院中。他们将捆绑在地上的侍卫都扶起来。至于决斗的结果,根本不用看的啊。

    决斗的结果很快就出来。王武只用了两刀就在步战中把鞑靼贵族哈丹给干掉。

    尸体很快被拖走。

    张昭再次走进客厅中。此刻客厅里的氛围就要“和谐”的多。不和谐的因子,刚刚已经和谐掉。张昭目光环视,图鲁、博尔哈等人都低下头。

    张昭满意的道:“杂事都处理掉了。现在我们谈正事。对于和鞑靼开市,朝廷还是很有诚意的。但是鉴于出了这档事,你们是留下来进行谈判,还是返回草原,自行决定。本官给你们两天的时间考虑。”

    说着,带着焦芳、王华等人离开。

    …

    …

    锦衣卫千户于永带着扎尔台前往北城的顺天府府衙销案。围着驿馆这里看热闹的闲杂人等消失一小半。此刻,还有一批闲人在外面等着消息。

    等张昭等人走出驿馆,消息传出来,驿馆外是一阵阵的叫好声。张昭带着众人径直离开。

    汤玄策看看四周的“百姓”,感慨道:“民心可用啊!”

    和真理报是竞争关系的论道报总编张名尹呵呵一笑,“汤主编,别太乐观。张伯爷今天立威肯定是立了。可是这互市的谈判,八成是要泡汤哦。”

    “呵,张总编,咱们拭目以待。”汤玄策拱拱手,也不和张名尹扯淡,召集手下的记者,一起回城东的报馆。准备明日的报纸。

    在驿馆中发生的一幕,消息瞬间往京城各地传去。

    焦芳和王华两人共乘一辆马车往棋盘街而去。两人都是翰林出身,算是前辈和后辈的关系。当然,焦芳名声不好。

    刚刚一场大戏,充当当了工具人的王华微微沉吟着,请教道:“焦前辈,张子尚让鞑靼使臣自行决定去留,这互市谈判怕是要悬了。”朝廷可是要求要把互市谈成。

    焦芳六十多岁,模样衰老,惬意的倚在冰凉的马车中,笑呵呵的道:“德辉,话是这么说。但是你觉得那帮鞑靼人不签一份合约,他们走得了?”

    王华多少有点目瞪口呆。还能这样搞?细想一下,这手段张昭还真用的出来。说道:“但是,鞑靼使臣会不会虚与委蛇,回去就撕毁合约?”

    焦芳禁不住微微一笑。京中都说王德辉“老实”,今日一观,果然如此啊。指点道:“德辉要知道两点。第一,互市,从来都是北虏所渴望的。第二,弘治十四年的西北之战,是我们打赢了。”

    听闻张昭对王华的儿子王守仁特别看重,结婚还特别邀请其去观礼。所以他在王华面前把话说透。

    王华有些明白了。

    撕毁签订的合约需要底气和好处。鞑靼人能从互市中得到好处,他们撕毁的概率就先降一大半。

    而底气,鞑靼人哪里知道户部有没有银子。他们真的想被张昭带兵在草原上撵得到处跑?

    张昭这一套手法玩的很溜啊!八成是远出乎庙堂诸公的意料。

第三百五十一章 中二青年

    京城附近聚集着两三百万人。不同的人在京师夜间消磨时光的地方自然不同。

    教坊司、法华寺一带自然是热门的去处。美食镇那边近来人气亦很足。

    而对于读书人们而言,夜晚的小时雍坊李阁老府中,亦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当然,前提是你有资格进去。

    本朝李阁老以阁臣身份主持文坛,每天晚上府中灯火通明,酒宴不绝。宾客俱是海内名流、文学之士。

    在张昭带兵直接抓捕鞑靼使团杀人者的当晚,李阁老府中的“文学宴会”照例在开。而消息已经传到众读书人的耳中。

    中庭前院的一处中等规模的花厅,十几名读书人正聚拢在一起宴饮、谈天说地。一个个的青衫士子,年轻的脸庞,却都是意气飞扬。

    正在说话的是一名十五岁的少年,眉眼略显清秀,皮肤白皙,穿着读书人的直裰,端着酒杯,神采飞扬的道:“新秦伯今日之举大快人心。当以此例为日后藩属使团来大明的规矩。”

    间中一人道:“用修,令尊好法家之言,郁然负公辅之望。你如今也是如是?诸位可知朝廷的反应?”

    “这不是我等齐聚于此的目的吗?等李兄前来,问他便知。”

    “嗨!其实等明日京中两大报纸出来,朝堂、京师中的消息自然就都知道。”

    叫“用修”的少年喝着酒,慨然的道:“不管朝堂诸公是何反应,在下明日就去新秦伯府投书,求见新秦伯。国朝出了如此英雄人物,若在京中而不能结识,实在是一大憾事。”

    这话一出,一帮人纷纷劝解。这年头,读书人和高级武将之间的接触,在士林中并非主流。而且,还会产生一些非议。

    酒宴的话题,就此转变。

    杨慎,杨廷和之子,表字用修。时年十五岁。去年随父进京。途中所做《黄叶诗》名动京师。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并称其为“小友”。

    …

    …

    李东阳府中的读书人文学聚会只是今晚京中的一处缩影。张昭一通“猛操作”,别管是否符合朝廷的想法,但确实非常得人心。

    而相比于京中各处的欢畅,南城的礼部驿馆中,图鲁等人则是士气低落,商议着对策。

    自下午张昭离开,图鲁和博尔哈努力的安抚好惊魂未定的一帮侍卫。博尔哈为人老成,又派人去买冰块、石灰,将合丹的尸体安置好,回头装备火葬。

    做完这些事情后,图鲁、博尔哈和另外一名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土默特万户的贵族忽察三人关起门来商议接下来怎么办。

    京城的六月初正值盛夏,房间里点着油灯,关着门,窗户半掩,更添几分燥热。

    图鲁身材粗壮,大口的喝着酒,烦躁的道:“博尔哈,我们还商议什么?赶紧回草原。人都给他们杀了,那什么互市还谈什么?”

    博尔哈低默不语,他看得出来图鲁心中有些害怕。纵然图鲁身为鞑靼的王子,年纪轻轻就随着达延汗上战场厮杀,但其真正遇到危险之时屈指可数。

    而如今在明人的京师,这可就真是朝不保夕,危若累卵。生死操控于张昭一念之间。图鲁怎么可能不害怕呢?

    但这种境况,他博尔哈经历得多了。他昔日在亦不刺首领的麾下就尝过这种滋味。现在回草原,图鲁最多就是威望下跌,不会负责任。甚至还可以把责任推脱到张昭身上。而他的责任可就大了。

    他是奉可汗之命,前来和明人谈“互市”。如果就这样回去,他极有可能会被察哈尔部的贵族们针对。他没有做出“业绩”,一个无用的人,大汗会保他吗?

    所以,他必须和明廷达成“互市”的协议才能回去。

    博尔哈等图鲁发泄了一会情绪,叹口气道:“济农,现在如同丧家之犬回到草原上,我们会被其他人耻笑。张昭虽然杀人,但也算是有道理在手。”

    图鲁将酒壶搁在八仙桌上,激动的道:“他还有道理?你听听他说的那些话:在你们这些人眼中,我大明的百姓是贱民,杀之如猪狗。但是在本官眼里,你们才是。我才不愿意留在这里当任人宰割的牛羊。”

    博尔哈无奈,如同老父亲看年幼的儿子失态,停顿一会,直白的道:“济农,你真以为我们能走得了?我刚刚派人出去卖东西。门口的军士都还在。张昭说给我们两天时间思考,其实只给我们一条路走。不签订合约,我们根本无法返回草原。”

    图鲁如同被一盆冷水浇下来,暴躁的情绪瞬间消失,深深的吸一口气,“那你来负责谈判。”

    博尔哈点点头。

    …

    …

    接下来两天和鞑靼使团的互市谈判,张昭并没有参与。基础打得这么好,要还谈不下来就说明低下人办事能力不行呀!而焦芳虽然看起来很衰老,但实际是个干吏。

    互市谈判中的两个难题:商税、边贸城市建设资金。商税自然没得谈,而城市建设的银子张昭指示焦芳可以适当的作出让步。

    打一棍子,可以稍微给点甜枣。大明毕竟和列强还是有些区别的嘛!

    张昭上午从家里出来,没有去南城,而是带着王武等亲卫径直去往新军营中。

    经过两个月的奋战,大明皇家银行和真理报社联合研制的印刷机终于制造完成。

    研制的地点,自然没在报社镇那边。而是放在新军营这里,内部名称是研发三所。

    骑在马上,张昭正想着今天早上赵师爷给他说的事。昨日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经庭日讲官杨廷和之子杨慎投贴求见。赵师爷帮他接待,杨慎就是单纯来表达一下敬仰之情和对他处置鞑靼杀人者的支持。

    “明朝三大才子啊!成了我的迷弟?”

    张昭脑子里转着,禁不住笑起来。话说杨慎可以算是明朝最中二的二代。他在正德年间看不惯朱厚照,直接辞官不做。他老爹当时是首辅。这算是打他爹的脸吗?

    嘉靖年间,杨慎喊出那句震耳欲聋,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结果自然是很悲剧的。嘉靖皇帝是个小心眼,直接记他一辈子,数次大赦都没他的份。

    而杨慎如果不是因为被流放滇南数十年,估计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书。明朝三大才子,杨慎是公认的博览第一。住持修撰《永乐大典》的解缙被认为是博学第一。几十年后才出生的徐渭被认为是博才第一。

    王武见张昭心情不错,控马上前半步,道:“相公,钱宁那小子最近来的很勤。他想要调到美食镇维持秩序。”

    张昭笑道:“不管他。”

    王武心里便有数,相公的意思是吊着钱宁,继续道:“哦。论道报昨日的报纸又在骂你。”

    张昭笑着摆摆手,顺着水泥大道直达新军营。他在想杨慎的命运。

    其一,如今皇位未必是朱厚熜继位。至少,他是不会让朱厚熜来当明朝皇帝的。嘉靖,这个皇帝是不合格的。史书都在骂朱厚照荒唐,但翻翻明史,武宗朝的文治武功、民生,真的不如嘉靖年间?

    嘉靖皇帝给鞑靼人打到京城下面,生灵涂炭。这真的是怎么都洗不白!弘治皇帝对外作战那么菜,都没搞出这种事来。鞑靼骑兵打到帝都来啊!

    人家朱厚照可是能把鞑靼打的不敢再深入抢掠的。

    第二,倭寇之祸。嘉靖年间,倭寇席卷半个中国。这特么的还能说皇帝合格?天启皇帝这种公认的昏君,都没搞出这种事来。

    所以,徐阶在嘉靖皇帝的遗诏中,执笔将朱厚熜骂的狗血淋头。朱厚熜是个聪明人,但实实在在的是个垃圾皇帝。

    其二,杨慎要是不贬,估计这明朝三大才子的名头可能就没了。这和苏轼如果不被贬,哪有那么多名篇是一个道理。所以,他回头要不要关照这位中二青年呢?

第三百五十二章 风潮渐起

    张昭没把论道报上骂他的文章当回事,但批评他的节奏实实在在的被带起来。

    这两天,真理报和论道报都是每日一期,纷纷报道和鞑靼使团谈互市的消息。

    本来只是互市谈判,根本没有新闻点。顺天府、北直隶的百姓谁关注这个?但是,张昭让鞑靼使者杀人偿命,这就很具备话题性,激发百姓们的爱国热情。

    不过,对于张昭“猛锤”鞑靼使团的操作,京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批评的意见就在于此。

    清晨时分,京西青龙镇中的明理书院中,读书声朗朗。正在教室里监督学子们读书的余夫子余籍见到外面的刘家奴仆,交待一声,跟着而去。

    因知行白酒商行在青龙镇中设有销售总店,青龙镇这座位于官道旁的京西小镇规模相比于两年前扩张了三成。

    余籍跟着刘家的奴仆到镇中的第一名楼:客满楼中喝早茶。雅间中刘家的小娘子和刘二叔正等候着。他们的手边放着两份《论道报》。

    叫小二上了早餐,刘小娘子伸手道:“余先生,请!”

    她穿着件轻薄的丝绸质地蓝色长裙。这种名叫“碧烟罗”的丝绸,是江南来的货物,名贵非常。她的身高中等,纤秾合度。俏丽的脸蛋上鼻梁高耸,给人一种雕塑般的明丽之感。二九年华的小娘子经过这两年的磨练,越发的美丽。

    东刘村的高粱卖的不错,作为张府二锅头的原材料供应商,村中大户刘家又重新发展起来。

    余籍也不客气,坐下来喝着清茶,偶尔吃一口道:“刘小娘子,老夫在论道报的文章你应该都看了吧?张昭行事肆无忌惮,是在自取灭亡。

    鞑靼使团来京师协商开市,这是使臣。而他做了什么呢?扣留鞑靼使团,威逼他们谈判。这简直是把大明这些年积累的声誉败坏到极致。你看,连东瀛、琉球等国都在报纸上跟着抗议。”

    刘二叔不大懂,问道:“余夫子,不是说张昭杀掉了数名鞑靼人吗?这事情不是更大?”

    他也是读过几年书的人,虽然连个童生都不是。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还是知道的。

    余籍两榜进士出身,致仕后在乡间教书,若非他的侄儿被张昭“毁掉”,若非刘家每次助学的银子给得丰厚,他也不可能和刘家来往。实在太拉低他的档次。特别是这个刘二叔。不学无术,没有脑子,还总喜欢问问题。

    余籍冷着脸,硬邦邦的道:“这件事张昭没有做错!如今南口村中张家的私塾兴盛,老夫这书院也开不下去。刘小娘子说的那事,老夫已有头绪。我写一封荐书给你,可以保证张泰平到城西的白马书院就读。只要进了书院,这小子迟早和张昭分道扬镳。”

    在报纸上骂张昭,怎么能骂他处置鞑靼人呢?那反而会被京中的百姓骂死。

    骂张昭的角度,是他肆意的威压、欺负鞑靼的使臣,这让周边的小国如何看大明?这败坏了皇明的名声,破坏皇明在诸国之中仁义、道德的形象。

    这才是重点。士林中,不少儒生都看不惯张昭如此行事。

    大明乃是天朝上国,岂能因小利而忘大义?这个大义,就是皇明是周边诸国朝贡的宗主国,行事如此不折手段,往后谁还敬仰你、信服你?

    德行、仁恕是王道。霸道只得一时之利,终究不能长远。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刘小娘子起身行礼,轻声道:“谢余先生。”

    余籍摆摆手,“老夫不日就要进京办报。日后怎么控制张泰平,那是你自己的事。”

    张昭家里办了一个私塾,在这十里八乡中招生,年龄在十六岁以下都收。教的蒙童课业。主要是让学生识字,能读写,再教算术、经济、地理等知识。学制三年,考试结业。为自家的商行培养伙计、账房、掌柜。

    他这家书院受到冲击,已经办不下去。这让他和张昭的恩怨再添一条。

    他进京在即,和刘家的来往到此结束。那个谋划,是给刘小娘子一个交代。他有所察觉,张昭将来必定要和儒学相冲突。把那小黑胖子引到儒学中,其自然就会和张昭离心离德。

    刘小娘子道:“小女子省的。”

    余夫子吃过早餐,离开“客满楼”,看着盛夏的上午,那巍峨的西山、这幽静又略显繁华的小镇,心中一时间踌躇、感怀,又充满着对去京师的希望。

    他将要借助于论道报的平台,主导这场对张昭的批判!

    …

    …

    张昭在卢员外,王掌柜的陪同下参观着新军营研发三所。

    一台简陋的可以印刷银票的手摇式机器正在摆在水泥、砖头建造的生产台上。

    研发三所十几名研究员正在这实验室中等候着。一群人簇拥着张昭进来。

    这场面很像“视察”。

    主持印刷机研发的研究员上前来给张昭讲解,“伯爷,根据新军研发院的统一度量标准,这台手摇式印刷机可以通过零件组装的制造。印刷银票的防伪技术,主要在银票母版的制造上。”

    事实上,大明朝的钞票印刷技术还是可以的。一百年多钱的明太祖就在发行宝钞。所以,纸张、墨水这些技术并不难。不然伪造大明宝钞的人怎么搞?

    明太祖还专门指定法律,打击伪造宝钞的行为。所以,这次研制的技术难点是在印刷机上。即超越铜字活字印刷,可以快速、大量、重复的印刷。

    最终研制出来的手摇式印刷机,其流程是先制作黄铜雕刻的母版,放在印刷机上,然后在底盘上灌注铅,用冲压的方式形成铅字母版,再添加纸张、墨水,用手摇动转把,一张标准、精美的百两银票就被印刷出来。

    当然,这还有改进的空间。张昭看到的现代印刷机,都是一张纸上印制几十张纸币。

    等讲解完,张昭对卢奉和王掌柜两人道:“你们俩商量一个可行奖励的方案给这些研究员。接下来,他们继续完善印刷机的研制。等研制的差不多,再转其他的项目。

    印刷机以专利的形式授权给国泰商行生产、销售。专利费,按照之前的契约合同由新军技术研究院和你们两家分成。

    这印刷机,先给真理报社用上。以后报纸改为一日一期,人手,王掌柜你自己去招募。缺银子和絮雪说一声。”

    王掌柜忙应声道:“好的,少爷。”

    张昭视察完,就直接带着随从离开,而刚走出四合院风格的实验室,里面就传来一阵阵热烈的欢呼声,估计卢奉卢员外宣布的奖励让研究员们兴奋。

    走在新军营研究院的林荫大道上,张昭微微沉吟着。身后十几名亲卫、长随落后三米远。阳光从树枝落下来,树影斑驳,构筑成不同的图案。

    张昭正在想印刷机应用后的事情,这时一名小太监从研究院的大门快步而来,“新秦伯,陛下召见。”

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种人

    弘治皇帝召见张昭是为报纸上骂他的事。召见地点在西苑的一处殿宇中。

    并没有朝臣在,只有司礼太监萧敬侍奉在左右。表明这是一次私下里的召见。

    盛夏的微风带着热浪从穿堂里吹进来。宽敞、明亮的便殿中雕梁画栋,陈设精美,无处不展露着皇家气象。

    “张爱卿,论道报上这两天骂你的文章,你怎么看?”弘治皇帝穿着红色的常服龙袍,身材微胖,坐在便殿临窗的位置,微笑着示意萧敬将报纸拿给张昭。

    张昭早上才给王武提醒了一声,并没在意。这会双手恭敬的接过萧敬送来的报纸,说道:“臣失礼,先看一看报纸。”

    弘治皇帝温和的点点头,拿过旁边小太监托盘里的茶杯,慢悠悠的喝着茶。

    如今朝堂上的“公论”,通常是先在报纸上爆发。而不再是由御史们汹涌的奏章开始。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作为执政多年的皇帝,他看得出这背后有人在针对张昭做文章,因而把张昭叫来提醒一下。

    礼部侍郎焦芳和鞑靼使臣互市谈判的进度,他这里一直掌握着。谈的非常顺利。他之前在和群臣议事,顺着谢先生(谢迁)的意思甩锅给张昭,真没想到还能这样操作。

    事情进展的超乎想象,他很满意。

    张昭很快就把两份论道报的头版政论文章扫完,躬身道:“陛下,指责臣鞭挞鞑靼使臣,是腐儒之见。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四周诸国臣服皇明,固然有一部分是因为皇明的文化向心力,但更重要的是皇明能给他们带去利益。臣斗胆问一句,东瀛有多久没有来朝贡了?”

    明史记载,弘治十八年,只有弘治九年东瀛遣使朝贡。所谓道德仁义在这种硬核的记载面前,都会被剥的干净。

    弘治皇帝当这么些年的皇帝,早就不是愣头青,不可能给儒生们高喊着“仁义”、“道德”给骗了。年年有小国来朝贡,本来就是相互利用的事。

    皇明需要小国朝贡来彰显天朝上国的气象。而小国们来朝贡,哪一次皇明的赏赐不丰厚?

    弘治皇帝倒不诧异张昭在十八岁的年纪能把问题看得如此透彻,没和这个本事如何成为他所倚重的大将?他对张昭嘴里冒出来的新词有兴趣。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弘治皇帝低声复述一遍,“这话说的好啊。哦,张爱卿,那‘文化向心力’是什么意思?”

    我去。说漏嘴了。“向心力”这概念还没出来。

    张昭想一想,换一个通用的解释,道:“陛下,就是外邦臣民仰慕华夏璀璨的文化,自然而然产生的认同感。”

    弘治皇帝大致能听懂。因为这种人历史上不少。譬如汉武帝的托孤大臣金日暺。他是休屠王子。譬如盛唐时诸多赫赫有名的战将都是其他族人。

    弘治皇帝把茶杯放下,笑道:“这个词用的好。报纸上的舆论,你打算怎么解决?”

    张昭干脆利落的躬身一礼,道:“臣自会在真理报上反击。请陛下拭目以待。”

    他有点明白过来弘治皇帝找他进宫的想法。弘治皇帝是在提醒他要小心应对这次舆论风潮。这份关心让他内心中略有些触动。话中多了几许亲近。

    见张昭答应的干脆,锐气十足,是年轻人应有的样子,弘治皇帝禁不住笑起来,道:“好。那朕就拭目以待。你去吧。”

    打发张昭走,弘治皇帝在偏殿中坐着沉吟。心中有点期待张昭的“反击”。

    要改变当前的舆论,仅仅靠在真理报上发文章,这是不可能的。那帮儒生肯定张昭的话才怪?

    那么,张昭的办法是什么呢?

    老太监萧敬如同雕塑一般站着。没有去打扰弘治皇帝的思绪。自一个月前的“敲打”之后,他和张昭的关系迅速的疏远。当然,只要张昭还是宠臣,这个关系最终会恢复。

    他以皇爷的利益为第一位,问心无愧。

    萧敬脑海中的想法一闪而过,转到当前的事情上。事实上,他心中也在思考张昭如何“破局”。

    …

    …

    张昭从西苑里出来,骑着马带着亲卫往城东的报社镇而去。

    他在新军营研究院中被弘治皇帝召进宫中,来的急,便没有坐马车。这会儿顶着正午的烈日去报馆。弘治皇帝都提醒他,可见事情严重的程度。

    张昭刚才大致的浏览了两份论道报,从报纸上看,骂他的人,或者说反对用威胁手段,来达到和鞑靼人签订契约的人主要是三种人。

    第一,比较单纯的儒生。他们认为这有违道义,背离圣人教诲,损害了大明在周边诸国的形象。这批人属于天真派。连最基本的逻辑都搞不清楚。

    这一类人数量极多。这从历史上儒家搞外交的拙劣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

    第二,张昭的反对者。

    论道报是什么地方?定国公府、成国公府所掌控的报纸。张昭之前脚踢北海幼儿园(武勋),拳打南山敬老院(太监),这里头的仇怨没那么好化解的。

    骂他骂的这么凶,这么频繁,背后没有人支持怎么可能?

    第三,为反对而反对者。

    尽管京城的报纸才发展不到三个月,已经滋生一批在报纸上写文章为生的文人。骂人博噱头,这项技能很多人会。

    其实,这事本朝的御史干的最多。为挑刺而挑刺,为弹劾而弹劾,为劝谏而劝谏。被人学会实在不足为奇。

    张昭一路思索着抵达城东的报社镇,刚减缓马速,就见镇中酒楼门口几名熟人正在“接头”。划掉,寒暄。

    徐光祚遥遥的向张昭拱手一礼,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张伯爷,这么巧?”

    徐光祚的身边是成国公府的次子朱凤,都察院江西道御史吕纪先,论道报主编张名尹,还有一名张昭的熟人:京西青龙镇上明理书院的夫子余籍。

    余夫子是张昭蒙学的老师!天地君亲师。徐光祚等人要做什么,不言而喻。那份恶意已是满满的溢出来。

第三百五十四章 印刷

    巧你妹哦!

    张昭知道此时遇到绝对是一个巧合。大热天谁专门在报社镇中的酒楼门口等他?但还是忍不住在心里吐槽。翻身下马,上前行礼道:“学生见过余先生。”

    明朝的世情,天地君亲师。张昭见到曾经的老师余夫子,必须要过来见礼。不然传扬出去名声会非常不好听。

    而论道报作为“骂”张昭的人的汇聚地。显然也是要用余夫子的名头去压张昭。试想,连张昭的老师都反对他,张昭说的话还有几分道理?

    余夫子六十多岁,头发斑白,沉默的看着张昭那张年轻、俊朗的脸庞,眼底的愤恨一闪而过,转身进到酒楼中。

    这并非余夫子素质高。他这个举动,实际上比骂人或者逼问更让张昭难堪。

    读书人嘛!这种软软硬硬的手段怎么可能不会?

    徐光祚、朱凤两人脸上带着幸灾乐祸的笑容。吕纪先,张名尹两人仿佛没看见,表情古井不波。但可以预见,回头这场面,这两人肯定要当“段子”传遍京城。

    徐光祚心中快意,拱拱手道:“余夫子似乎很不待见张伯爷。我就先进去了。”

    带着身边的众人一起往酒楼中而去。

    张昭和余籍的恩怨不小。徐光祚和张昭的“恩怨”同样不小。张昭前不久接着弘治皇帝的“虎威”,直接把定国公府数代人念念不忘的崛起之路给堵死。

    “我们走吧。”张昭给余籍摆一道:打马过来见礼,结果别人连回应都懒得给一个。这热脸贴在冷屁股上的场面其实很尴尬。不过,张昭的脸皮如今算是历练出来,轻描淡写的招呼一声,带着王武等亲卫上马去真理报社。

    王武骑着一匹白马跟在张昭身边,马术娴熟,发泄的道:“相公,早知道把这几个王八蛋弄死。免得让他们蹦跶出来恶心人。”

    张昭手里握着马缰,目光沉静,摇头道:“小二,他们一个个能有什么威胁?不用理会。先处理眼前的事吧。”

    余夫子的“杀伤力”虽然大,但毕竟只是他的蒙学老师,而不是士林中公认的业师、座师。他的业师李教谕。

    余夫子旗帜鲜明的反对他威压鞑靼人签订契约,对他的影响并没有到致命的地步。

    而徐光祚还是武勋之中的那一套:我弄不死你,也要恶心死你。

    实话说,张昭现在的权势还比不了张居正,废不了“定国公”这个爵位。徐光祚在报纸上骂他,对他实质上的伤害基本等于零。他被骂,还是弘治皇帝提醒他的。

    这几人混在一起,只能说在如今的局势上,再加上一个砝码罢。但他本来就是要解决此次的舆论风潮,正好一起扫掉。

    …

    …

    张昭中午到真理报社,很快就把“反击”安排下去。他上午刚刚参观完的研发三所的两台印刷机先给搬过来。技术人员跟着过来调试,与工匠协商。

    在明天六月六日,真理报要发行一万份。

    当前真理报发行量四千份。张昭的这个要求直接将发行量提升一倍多。而增加印刷量的武器就是印刷机。

    当天晚上,真理报社中灯光通明,所有的印刷工人都在忙碌着。主编汤玄策带着几名心腹在报社中熬夜坐镇。

    真理报社的主编其实是王小娘子。且东家也是她。她平日里也在报社中办公。但因为她是女子,不方便抛头露面。负责真理报头版的汤玄策就是报业圈中公认的真理报主编。

    “汤主编,您看一眼样报。”

    一名十四五岁的青年从夜间的庭院里走过来,将样报给穿着车间中的汤玄策。

    “嗯。”汤玄策三十四岁,圆脸上带着疲倦,穿着青色直裰,头戴四方平定巾,接过赵统递来样报。

    最近王姨娘又将报纸第二版的编辑工作交给他,他得对得起张伯爷、王姨娘的这份信任。今晚亲自在这里坐镇着。

    汤玄策眼睛扫的很快。他的工作不是挑出错别字之类的,而是看报纸文章是否正确、排版。

    看完后,汤玄策拿红色的铅笔一圈,签字,准予印刷。

    主编签字,车间的印刷工作,迅速的开动起来。

    一个个的人影,在明亮的油灯下奋力的工作中。两台手摇式的印刷机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活字印刷技术上没什么难度。真理报原来的印刷方式,用木活字排出版面,然后一份份的印刷。时间耗费在用木活字排版上。

    譬如,真理报要印刷4千份,不可能一个版面只做一个印刷板,要制作二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印刷板。而且,木活字印刷过程中损坏,还得立即更换。这影响到印刷效率。

    印刷机本来是印刷银票用的。现在被改良一下用途。用铜活字排好版面后,不用它去印刷,而是在印刷机的底板上灌注铅,用铜字冲压,制造出铅字印刷版。

    本来,印刷机的设计,到这一步就直接手摇印刷就可以,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但因为目前只有两台印刷机,所以直接把铅字印刷版取下来印刷。

    随着大量的铅字印刷版被制造出来,这印刷速度飙的飞快。

    汤玄策看着车间里流水线上,一张张沾染着墨香的报纸被印刷出来,然后在流水线尾端被招收的女工四张一份的叠起来,再由小拖车运走。满意的笑起来。

    汤玄策看看手里的报纸,头版头条是张昭的文章,“明天就以伯爷这篇雄文为号角,让论道报上的那些货色看看咱们的力量。”

    …

    …

    六月初五的清晨七点许,徐光祚、朱凤几人纷纷汇聚到位于报社镇的论道报社中。

    两家报社的直线距离不超过两千米。一个在官道南,一个在官道北。

    窗明几亮的四合院报社办公室中,徐光祚请朱凤、余籍喝着茶。今天的真理报已经放在桌几上。

    吕御史要去早朝这会儿还没过来。报社主编张名尹还在统计今天的各项数据。报童们大约早上七点半左右会陆续的返回到报社中,带来最新的销售数据。

    朱凤拿着真理报,扫过张昭的文章,呵呵笑起来,他最近心情比较好,“张昭这是气急败坏啊!写这种小白文来骂街。余先生,你怎么看?”

    张昭的文章是白话文写的。主要观点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讲利益,不能为了区区天朝上国的面子,就放弃国家利益。

    余籍模样悠闲的喝着茶,道:“圣人教诲,当行王道。哪有以霸道行事可以据有天下的?楚霸王神勇盖世,最后如何?张昭一派胡言。”

    徐光祚就笑起来,“我们正愁没靶子,张昭就送上们来。还请余先生出手,批驳张昭的观点。”

    余籍矜持的点点头。

    房间中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就在这时,张名尹一脸晦气的进来,焦躁的道:“世孙,出大事了。”

第三百五十五章 竞争不过

    四合院正房隔开的“办公室”中,几人的目光纷纷落在一屁股坐到椅子中的张名尹身上。

    徐光祚惊讶的扶着木椅扶手,道:“张主编,出什么大事?真理报上的文章我们都看了。张昭的白话文也就那个水平。”

    朱凤、余籍两个神情不变。这话说的在道理。张昭署名的文章又怎么样?本来就是在骂张昭。他的身份对目前的舆论风潮起不了作用。知道论道报上发文的有多少御史的小号吗?

    张名尹接过文员递来的温茶,一口喝掉大半,喘着气道:“世孙,不是张昭的文章。那只能算引子。真理报今天一反常态,据统计发行不下8千份报纸。”

    真理报日常的销量在4千份上下浮动。论道报的日销量在1800份左右浮动。因为改成了日报,这是近期骂战导致报纸销路变好。由每三日一期改为一日一期,本来是达不到这个数据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京师中能看报的只有这么几千人。

    想想看,京师内外的衙门,光是大朝时官员都有两千多人啊。再加上各衙门里的吏员呢?至少要翻五六倍。以宛平县衙为例,官员就四个,吏员朝廷给的标准是四十。

    这还不算官员自己请的幕僚。

    官吏之外,再加上京师里的读书人、落魄文人呢?国子监里的监生都有近两千人!再算算顺天府这下辖的县学、府学学生,加起来怕有一千多人。

    同样的,这还没算京师附近各书院里的学生,以及落第的童生。别看童生写八股水平不行,看真理报、论道报这种半白半文的文章基本没有问题。仅仅是顺天府的童生,弘治十四年的府试,参考者就有近千人。

    而且,近段时间因报纸发展,陆续涌到京师谋生的文人也能个这个总数添个两三百人。

    还有京中的权贵、宫中的内宦、妃嫔呢?别以为武勋就不认识字。成国公朱辅现在和儒生都差不多。

    还有来京师经商的商人呢?商人未必识字,其随从、账房必定是有人识字的。

    真算起来,搞不好京师中识字的人口都有两三万人。这全部是报纸潜在的读者。

    张名尹自己估计,报纸销量上不去,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印刷成本。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第二,因在报纸不是一次性用品,可以重复使用。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第一时间看报。两文钱也是钱。可以买两个大包子或者吃一碗面。这不好么?

    所以,只要真理报敢印,八千份报纸消化起来不难。

    徐光祚最近几个月就在管报纸的事,对里面的门道很了解,沉吟几秒,道:“那真理报都卖出去了?”

    张名尹无奈的点头,“根据报童们反馈回来的信息,真理报那边卖的七七八八。以京中的识字人口数量,八千份报纸肯定能卖得出去。”

    徐光祚的脸色顿时就变得不好看。这就意味着真理报在舆论上的声音突然大了一倍!他们的谋划怕不是要完蛋。

    朱凤脸上的笑容消失,把茶杯搁着,表情沉重,“张主编,真理报这是不计成本提高发行量。咱们的报纸一日一期,最多能印刷多少份?”

    张名尹叹口气,介绍道:“朱二爷,现在报纸是一日一期,这就决定印刷时间最长就是晚上十个小时。论道报全力以赴,印刷量估计能提高到五千份。”

    朱凤右手砸在左手掌心,道:“那就印。”他不怕亏本花钱。

    张名尹摇摇头,“比不过的。我来之前派人去真理报社打听过消息,真理报用的印刷机。只要张昭愿意,他明天就能印两万份出来。而且,我们印刷五千份报纸出来,未必竞争得过他们。真理报本来就比我们卖得好。”

    朱凤的心气一下子给搞没。

    余籍余老夫子这会矜持的表情消失,皱着眉头。理解着他听到的消息。

    第一,真理报不计成本,提高印刷数量,且都发行出去,说话声音大。

    第二,论道报竞争不过真理报。

    那现在怎么办?

    余籍的心情顿时变得非常糟糕。他来京师才爽了两天吧?

    …

    …

    徐光祚等人并不甘心失败,第二天紧跟着真理报加大印刷量,但是并没有销售出去。

    同时,张昭搞出一个新的奖励活动,在各衙门、街市聚集处、坊中招募读报人。只要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读报给不识字的人听,每天的真理报都是免费,外加五十文钱一天的工钱。

    真理报上的论调很快就压过论道报。

    在论道报上用笔名“苦竹”发表文章的作者,被骂得狗血淋头。这不仅仅是报纸上骂,街头巷尾的百姓都在议论、痛骂。

    这是很正常的。你讲天朝上国的气度,把东西大把的赏赐给小国,这百姓能理解得了才怪。国库的银子不都是我们交的?崽卖爷田不心疼啊!

    而张昭逮着鞑靼人猛揍,逼迫他们签订有利于大明的互市条件,这能有错?

    张昭的白话文水平并不见得多高。白话文也是讲写作技巧的嘛!这从大家的高考语文作文评分就可以判断的出来。但是他写的白话文,很有利于传播啊。

    那些读报人读一读,大把的民众能听懂。之乎者也的扯一通,鬼听。

    六月十日,经过数日的磋商、谈判,鞑靼使臣决定和大明签署互市的协议。其中包括承诺缴纳商税。

    宣府作为互市的试点,一改常态,准备在长城外建立一座贸易城市。这种城市的建设费用,将由明朝出。

    “伯爷,请留步。”

    负责谈判的博尔哈在礼部门口,恭敬的行礼,带着使团告辞离开。他们明天将在大朝会上得到加盖宝玺的契约,并带回草原。

    这段时间,和礼部谈判的是博尔哈。王子图鲁都缩在南城礼部的驿馆中。

    张昭点点头,目送走博尔哈,转身邀请道:“诸位,我们去棋盘街中喝一杯,算做庆祝。”

    焦芳笑呵呵的道:“伯爷,久闻美食镇中知行酒楼有四大名菜,要预约才能尝得到。择日不如撞日。不如伯爷请我们去尝尝。顺便为伯爷贺喜论战大胜。”

    奏章刚刚已经派人送往内阁,不会耽搁。至于说中午喝酒,下午翘班,这对他们这些人来说,这是个事吗?

    谈判结束,王华、柳渊几人都是心情愉快,纷纷笑着附和。京中舆论风潮如今已转变,基本都在骂那种“让利”的论调。

    张昭笑道:“那就去美食镇。”一起坐马车,横穿棋盘街,准备前往城东的美食街。

    棋盘街这里是商贸繁华之地,透明的单向玻璃还能看到一名读报人正在茶铺处摇头晃脑的讲解。一帮闲得无聊的百姓聚拢在他四周。隐约听到声音传来。

    “论道报吃里扒外,为鞑子说话。”

    “苦竹傻逼。”

    王华禁不住摇头,“这些市井之言,略显粗鄙。”

    张昭微微一笑。据悉,“苦竹”就是余夫子。

第三百五十六章 庆贺

    张昭日常使用的马车由四匹骏马拉动。装着单向玻璃,马车内的环境宽敞、舒适。再放着冰块降暑,夏季出行并不算难受。

    张昭邀请焦芳、王华、柳渊三人坐马车同行。其余的亲卫、吏员、各人的长随或是骑马,或是坐马车前往城东十里的美食镇。

    马车先出正阳门,再折向东面,避开崇文门南的商业市场,顺着城东八车道宽的水泥官道直抵美食镇。

    美食镇入口是一座牌坊。类似于现代高速路下来后“X县欢迎你”。这个牌坊的北面就是美食镇的管理委员会。负责镇中各种事务的处理。包括不限于:缴税、治安、裁决等。

    张昭的马车从美食镇入口过去,在管理委员会三层楼东侧的办公室中,一个身姿挺拔的侍女手里拿着报纸,正好看到。张昭马车后面跟着十几名亲卫。十几匹马跑起来,声势很大的。

    “小姐,张伯爷的马车刚刚过去。估计是去知行酒楼吃酒。你去不去见他?”

    陈夕凤穿着轻薄的丝绸长裙,白底水粉色绣花。勾勒着她曼妙丰盈的身姿。她正坐在房间中的檀木椅中,喝着加冰的绿豆汤,十根手指的指甲涂成红色。

    一头青丝盘起来,头戴金凤金簪。俏丽白皙的鹅蛋脸,丹凤眼水汪汪的。二九年华的小娘子,妩媚无端。

    陈夕凤没好气的白自己的俏丫鬟浮萍一眼,道:“我见他干嘛呀。快念报纸。”

    屋里另一名俏丫鬟穿着掐牙背心,对襟褂子,低头吃吃笑着。小姐这是“恼羞成怒”。明明心里想的很,却不好意思。那美白的方子可是天天用。

    浮萍可不大怕自家小姐,嘀咕道:“小姐你发展美食镇有功劳嘛。在他面前表功有什么?”在陈夕凤明艳的丹凤眼瞪她之前,赶紧念起真理报上张昭的文章。

    陈夕凤的容貌、风情、才华都是一流的水准,但她不识字。美玉微瑕。

    浮萍站在窗户边,念道:“那些高声叫着天朝脸面的人,是什么人?是读了圣贤书的人。换言之,他们是不缴赋税的。国家养士一百余年。这些人就学会慷他人之慨。

    这不仅仅是不要脸,他们连屁股都不要了。朝廷的赋税都是大明百姓所缴纳。圣人说,民为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人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咯咯…,骂的好。”陈夕凤倚在木椅中咯咯娇笑,花枝乱颤,慵懒又妩媚,风情美丽。

    浮萍没好气的白自家小姐一眼。

    …

    …

    美食镇分区,占地约两千亩。而镇中的美食街呈一个“井”字形。知行酒楼就在西北的那个十字路口。

    张昭几人在知行酒楼二楼要了间临街的雅间,边吃边闲聊着。

    快到中午,美食镇中人气颇高。不时的能见到一些穿着短褂的青壮过来吃饭。这些青壮都是附近府县来京中打工,为美食镇的娱乐区搞建设的工人。

    建设公司的建筑队伍早就分成三波:张昭的新府邸建设、美食镇外的球场建设、美食镇东南方向一里处。

    因谈判落定,京中的舆论也转过来。此时张昭心情轻松,要酒菜后,慢慢的品着。最近真理报直接印刷两万份,把论道报打的找不着北。

    但这应该差不多到极限。等“骂战”完,销量肯定会回落。京师两三百万人口,识字人口也就这么多。报业想要大兴,还得等基础教育的成果。

    京师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经在招生。这不同张昭在南口村办的私塾。也不同于新军营初级学堂。这里培养的是产业工人。确切的说是印刷工人和纺织工人。

    其主要作用就是扫盲,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读写。学制为一年。学费目前是免费,但毕业后要在指定的工厂中干满三年作为对学院的补偿。当然,工作期间工资照付。

    第一学期招聘的学生数量为500人。年龄最小为十五岁,分男女班。张昭可不想招十六岁以下的童工。这有一点矫情。按照明朝的情况,他把招生年龄设定为十二三岁最合适。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劳资。如果有这么一个免费养儿子的地方,大明的百姓肯定会踊跃的送孩子过来。而女孩,以明朝的世情,十五岁嫁人的大把。

    但是,张昭终究是一个现代人。别人招不招童工,他目前管不着。他自己的工厂还是要讲究一点。

    京师职业技术学院在真理报上打广告后,目前已经招满。男生约450名,女生约50名。还有一大批人排队等着进来。盖因真理报、论道报两家报社的印刷工人月薪不低,比种地强。

    这座学院,将来比张昭之前创办的私塾、新军营初级学堂对明朝社会的冲击要大得多。

    张昭想到这里,内心里推敲着。这时,焦芳吃着糟肉,看着楼下的市井景象,感叹道:“美食镇越来越繁华啊!以后礼部对外的谈判,要都是伯爷这样谈,那可轻松得多。”

    鸿胪寺卿柳渊借过话头,奉承道:“焦老大人说的是。下官先在这里恭喜伯爷。”

    大明朝虽然文武殊途。而且存在着一条鄙视链。但是,鸿胪寺卿也不是什么清流职位。柳大人拍拍张昭这个当朝红人的马屁,也没什么心理障碍。

    张昭笑着举杯,和三人共饮一杯,道:“现在还早。咱们几人要论功行赏,得等鞑靼使团回到草原后,税务司开始收税后。大概要到八月份去。”

    几人商业互吹,说着朝廷论功行赏会派官位,还是其他。而后,张昭问王华道:“王学士,东宫近日在做什么?”他最近有点忙,差不多小半个月没见朱厚照。

    王华一脸无奈的表情,也不好明说,道:“东宫前些日子在宫里胡闹,被陛下责罚。正被杨学士督促学习。”

    张昭笑着点头。这几天事务繁忙,没顾得上小朱同学。等明天大朝会后要去见见朱厚照。看看他最近的情况。

    …

    …

    六月十一日清晨,弘治朝的百官在奉天门进行大朝会。

    鞑靼使臣要在朝会中接受朝廷颁发的旨意,将两国的互市协议带回草原。

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朝会

    晨曦的光辉洒落在紫禁城的红墙朱瓦上。金水桥前静悄悄的。

    奉天门下文武百官伫立。监察御史整顿着早朝的纪律。城楼下锦衣卫大汉将军林列,锦旗招展。

    张昭并非第一次参加大朝会。之前鞑靼使臣来的时候他就参加过一次。

    穿着绯袍官服,头戴乌纱帽,安静的站在武班之中。

    稍后,净鞭三响起来。弘治皇帝的仪仗出现。

    张昭跟着阁臣们向弘治皇帝叩拜行礼。

    “平身!”

    张昭的位置距离弘治皇帝还是比较近的。话说他年纪虽只有十八岁,但以他在弘治皇帝面前的地位,外加手握雄兵,武班中除开几个都督,谁敢站在他前面?

    明朝的朝会班次,皇帝身边有司礼监、近臣,下来就是大学士。明朝惯例是三人,位居于百官之首。文左武右,分列两班。

    注意,大学士下来的文臣,不是六部方阵。而是翰林院。神奇不神奇?这就是大明的词臣们!储相那不是白叫的。

    武臣这边,站在张昭前面的是英国公张懋、成国公朱辅,镇远侯顾溥、武安侯郑英。保国公朱晖照例请假。他没脸来。接下来就是新秦伯张昭。

    换言之,张昭位列大明武勋集团中的第五位。按照昨天礼部侍郎焦芳、柳渊他们商业互吹的说法,张昭接替保国公朱晖,领右军都督府都督是迟早的事。

    早朝依次进行着。

    明代的早朝到弘治年间,早就是摆设。属于认认真真走形式。奏事的内容,弘治皇帝是照例处置。

    充当朝会背景工具人的张昭心里双眼无神,心里想着城楼上的声音有点小。没有扩音设备啊!

    听闻洪武年间,这种朝会在刮风下雨时还要办,准许朝臣们带斗笠。现在是盛夏,清晨参加早朝还好。要是冬天,这可真就够要命的。他在得到爵位面圣时,向弘治皇帝把早朝辞掉正确无比。

    话说,电视剧里面总是拍大朝会在宫殿里面,这有点假啊!其实,挪到宫殿里面开会不好吗?

    弘治皇帝天天在城楼上吹风,早逝跟这个有没有关系?这属于越勤政死的越快。

    张昭思维发散之时,朝会的流程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同时,别人也在观察着他。

    首辅刘健奏事结束,回到班列中。视线斜着看过去,正好看到张昭神游天外的表情。心里禁不住叹口气。

    他十八岁时再做什么呢?

    本来谢于乔“甩锅”给张昭,这件事难度是非常高的。至少如果按照赔礼道歉的路数,鞑靼人这份协议不会签的这么痛快。张昭直接把鞑靼使团猛揍一顿,事情就谈下来。

    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别管报纸上怎么骂张昭的操作,他这个首辅心里还是有数的。这是对国家有利的做法。

    谢迁一直在闭目养神。他在等早朝的流程走到他这里。当日“甩锅”给张昭是他的提议。那张昭把事情做的好,自然还得他来做做总结。心里不痛快啊!

    他对张昭的意见,起先是张昭进东宫,把东宫太子给带歪,他有针对的意思。现在则是因为张昭蹿起来太快,大明不再需要另外一个英国公张辅。

    这是文官和武勋之间的争斗。

    礼部尚书张升看着斜前方的张昭,心中愤懑、不满。

    按照他“不平则鸣”的个性,张昭搞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他早就想弹劾,奈何因为张昭的权势,不得不稍做退让。然而,张昭在御前骂他“软骨头”,让他极其的不满。

    最近论道报上骂张昭的文章,有几篇是他捉刀的。但舆论竟然就这样翻过去。真理报阻塞言路!要查。

    兵部尚书刘大夏沉稳的站在班列中,须发皆白。

    他历任两广总督调兵部,心性自非常人可比。他对张昭鞭挞鞑靼使团的做法很不以为然,对张昭即将收获赞誉不赞同。焉知,这日后不会成为两国再次交战的导火索。他并不想再起刀兵。

    自上任兵部以来,他面临的情况,触目惊心啊!大明到底还有多少能战之兵?搞不好就只有京中这三四万精锐,再加上九边的边军,总计在十万左右。

    偌大的国家,这点战兵如何能行?

    …

    李东阳奏事完毕,谢迁闪出来,启奏道:“陛下,鞑靼使臣来京多日。就互市商谈,今已经协商完毕。请陛下赐予文书,遣鞑靼使臣北归,早日开市。”

    弘治皇帝道:“准奏。”

    锦衣卫大汉将军齐声高呼,传递弘治皇帝的口谕。奉天门城楼下群臣寂静。气氛庄严。

    鞑靼使臣图鲁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上前来,叩拜道:“外臣拜见大明皇帝陛下。”

    这要是张昭揍鞑靼使团之前,这跪拜是不要想了。鞑靼可是压着弘治朝打了十几年,就中间被王越弄了一次。

    礼部官员把互市的条约拿来,用托盘装着,铺着黄色的绸缎,卷成卷轴。由首辅刘健签名,加盖宝玺。

    图鲁跪在地上,接过条约,叩首行礼,“谢大明皇帝陛下恩典。外臣告退。”

    开市,确实是明朝对北虏的恩典。历史上写的明明白白,往往鞑靼人寇边取胜后,会要求明朝开市。而明王朝通常会对接受封号的鞑靼部落开市。

    这时,司礼太监陈宽拿着拂尘上前两步,尖着嗓子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新秦伯张昭忠勤为国…,赐飞鱼服,提督新军营,兼掌后军都督府。钦此。”

    张昭本来在魂游天外,当着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工具人。不想,突然被陈太监点名。

    他走出来,叩谢道:“臣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心里还是有点懵。

    今天早朝本来是没他的事,但弘治皇帝却“突然”封赏他,直接把昨天在酒楼里和焦芳他们商业互吹的话给实现。他现在成了后军都督府都督。成为明朝武勋中最顶尖的五人,名与实符。

    说是突然,其实按照早朝的流程,这绝对是早就准备好的。只是内阁那边李东阳并没有给他通气。

    正常情况下,这个封赏应该是要到八月份,也就是确定和鞑靼的互市贸易开始后,这功劳才算落实。对此,他除了说一句“皇恩浩荡”,还能说什么呢?

    …

    奉天门下,文武百官两千余人看着城楼下,百官正中接旨的张昭。

    今天的大朝会是宣示给鞑靼使臣看的,也是对互市谈判做一个收尾。而弘治皇帝的赏赐张昭:飞鱼服、后军都督,将近日在张昭身上的争论做了一个结论。

    同时,也展示出弘治皇帝某种重要的政z倾向:张昭鞭挞鞑靼使臣,做的没错。

    张昭行礼后,站起来从小太监手中接过圣旨。盛夏的朝阳正刺破云层,照落在他身上。

    …

    …

    “十五年,鞑靼使来京,纵马杀人。大学士刘健等以昭总领与鞑靼贸易事,议遣昭审案。昭直入驿馆,斥虏使,搜杀人者至顺天府归案,虏使惭,但叩首请罪。时人议之,诽之。然京中百姓俱言昭之功。其时,民心如是乎?帝以昭有功。赐飞鱼服,兼掌后军都督府事。其势乃成。”

    ——《明史》,张昭传。

第三百五十八章 落幕

    赏赐张昭是本次大朝会上的最后一件事。陈宽看到张昭退入武臣班列中,尖着嗓子道:“退朝。”

    心中略有些羡慕。

    他这个年纪,该有的赏赐天子早就赏赐给他。但张昭在十八岁的年纪,甚至在功劳还没有兑现时,天子就迫不及待的赏赐飞鱼服,提升其官职。这是何等的圣恩?

    飞鱼服,和我大清的黄马褂类似,穿在身上属于一种荣誉。这和后世佩戴勋章差不多。当然,大明的飞鱼服,比我大清那傻不拉几的黄马褂漂亮得多。

    飞鱼,据《山海经》载: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

    内廷织造局有专门的织造面料,即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有款式有:青织金妆花飞鱼过肩罗、青织金妆花飞鱼绢、大红织金飞鱼补罗等。

    这是中华文化的传承,织造工艺的体现,天子赐予的荣耀。

    …

    …

    张昭退回到武臣班列,就听到散朝。以中华礼仪之邦,百官当然不能是做鸟兽状一哄而散。而是有秩序的离开。

    阁臣们先走。

    文武百官以顺序分左右跨过金水桥离开。英国公张懋扶着肚子上的金腰带,感慨的笑了笑,道:“子尚,五军都督每月的初一、十五在我那里议事。过两天别忘了。”

    这是善意的态度。

    张昭拱手道:“下官领命。”

    张懋微微颔首,心中感慨的离去。他想起他当年的峥嵘岁月,骑马入西苑,箭出名第一。成化天子令他掌京营。

    成国公朱辅没什么表情,对张昭点点头,跟着离开。他这是属于不得不和“同僚”点个头。之前还和他儿子朱凤一个层次的张昭,要和他平起平坐。

    这是何等的卧槽!

    如果只看到这一点,并不足以令饱读诗书的朱辅“动容”。实际上,张昭已经对他形成了威胁。

    以他的年纪,还有成国公府的地位,英国公张懋死后,国朝的军权理当由他来代替天子接掌。他没有对手的。镇远侯顾溥身体不行。武安侯郑英资历不够。

    但是,看当今天子对张昭的宠信,功劳还落实啊,就给予封赏。若张昭再立大功,搞不好英国公张懋百年之后,是张昭接掌军中大权。

    镇远侯顾溥年纪四十一岁,但是模样非常的衰老。笑着拍拍张昭的肩膀,“子尚,一起走吧。”

    他有如今的地位,是靠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他为人清慎守法,没有捞什么。镇远侯府的实力,和那些顶级勋贵不能比。他早早的就把儿子顾新派到张昭那边去做事。

    “伯父,请。”张昭客气的道,和镇远侯顾溥聊着顾新在建设公司的表现离开奉天门前的广场。

    武安侯郑英摇摇头,和定国公等勋贵们一起往外走。

    人群中,安远侯柳景看着张昭的背影,却是眼红的很。他早就听说新军营的事。

    张昭捞钱,练兵有一套,打仗他懂个屁啊。如果把新军营给他,他也能打出韦州的大胜来。

    …

    …

    六月十一日的大朝会就此落幕。但带来的影响却并才刚刚开始。

    第一,张昭在满朝文武面前露面。他虽然感受不到各人的想法,但却算是位列朝堂重臣之列,有博弈的资格。

    第二,张昭执掌新军营,实力之强,冠绝明朝诸军。想要投靠他的武将不少。

    明朝的武将们,不封爵的话,最高就是正一品的都督。这个都督是指的都督某团营。大部分将领都是总兵、副总兵、都指挥使这个级别。

    而现在,张昭可以摆在明面说是明军中的大佬、山头。

    五军都督府现在虽然被兵部侵夺职权,凌驾其上,总览全国军事。但虎死架不倒,终究还是有些权力的。诸如:领军作战、军队训练、管理屯田、掌管军籍、推选将领等。

    后军都督府分领留守后卫、大宁中卫、大宁前卫等卫所,并领直隶卫所、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山西都司。

    别管那些拗口的卫所名称。看主要地点。大宁卫在哪里?永乐年间的靖难,四哥借宁王的兵。宁王的封地就在大宁卫。

    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永乐元年,废大宁卫,迁往保定。原地给朱四哥送给朵颜三卫当牧场了。朵颜三卫现在时常寇边。

    万全都司就是宣府。

    换言之,张昭的这个后军都督,辖区是北直隶、山西、宣府的军事力量。

    这个职务细究之下是非常有意思的。

    张昭不久前和王承裕翁婿俩,把顺天府和天津卫的卫所当试点给改革了。下一步是哪里?北直隶的卫所,现在就在张昭手底下管着。

    而和鞑靼人的互市贸易,开市的试点就在宣府。按照张昭的建议,进行贸易的边贸城要建在关外。即原大宁都司、大宁卫所在地。

    也就是说,张昭可以考虑把大宁卫重新设置起来!这是他职权内的事。

    弘治皇帝和内阁商量后给张昭的这个官职,很有内涵啊!

    鞑靼使团的图鲁、博尔哈等人归心似箭,拿到签署的贸易协议后,在十一日的上午就启程离京。礼部安排人相送。张昭、焦芳等人并没有露面。

    图鲁、博尔哈、忽察带着一行十几骑和数辆马车出城北,离开京师。马车上是皇帝赏赐的“礼物”。其实,就是回鞑靼“朝贡”的物品。

    这一次,礼部可不敢当冤大头,按照张昭的建议,回的是价值千金的御酒,无价之宝的《朱子集注》,玻璃制品、瓷器。总之没有太多实惠的东西。

    博尔哈在礼部官员返回后,骑在马上,看着巍峨的京师城墙。心情沮丧又带着期盼。

    沮丧是因为,明人如此的强大,他们拿什么去战胜呢?

    期盼是他谈成了一个合理的互市协议,回到草原上,是不是能把他的部落再扩大一些?

    “济农,我们走吧?”

    图鲁狠狠的抽了马一鞭子,往草原冲去。和博尔哈的感慨又不同。他充满着畏惧和仇恨。

    互市协商的帷幕,徐徐的落下。最终的实施要等到鞑靼使团回到草原上再说。

第三百五十九章 悠闲半日

    朝会结束后,张昭本来的计划是要去见见朱厚照,看看这叛逆娃犯了什么错。但弘治皇帝如此赏赐,他再去见东宫太子,那是给某些恰柠檬的人伤口上再洒一把盐。

    张昭到奉先殿前的便殿中找小太监给朱厚照说一声:过两日来看你。便返回府中。

    闭门谢客不至于,但前来贺喜和拜访的人,张昭都丢给幕僚赵子龙接待。同学李幽都过来帮忙。

    京中卫所废除、互市贸易协议签订,回京之后忙忙碌碌这三个月,总算可以悠闲的休息会。两天的时间转瞬即逝。

    清晨七点许,酷暑的朝阳正驱散着夜间飘荡的清凉。宽敞、明亮的卧室中都有些闷热感。

    张昭打着哈欠起床,昨天晚上和娇妻美妾玩的太晚。细节就不必赘述。洗漱后,坐在落地镜子前,由侍女宁瑶帮他梳着头发。

    宁瑶是蒋太监送来的侍女。二八年华的少女容颜娇艳、靓丽。身段高挑,站着便给人一种亭亭玉立之感,曲线婀娜,看着赏心悦目。她正手忙脚乱又心虚的帮张昭梳头。

    “哎呀。小瑶,我来吧!”

    和张昭在落地穿衣镜前并排坐着的婉儿看出宁瑶并不会梳头,起身帮张昭梳头。

    宁瑶低着头退开,羞愧的满脸绯红。

    “小瑶,这是小事情。以后慢慢学。”

    张昭随口安慰了小姑娘一声,看着身后给他梳头的娇妻。明丽娇美,此时正如雨后荷花般盛开,沁人心脾。心中惬意而满足,问道:“婉儿,这次回去住几天?”

    婉儿十六岁的年纪,还有四个月就满十六岁到十七岁中。身高差不多定型。白皙精致的瓜子脸上带着如晨露般明澈、轻快的笑容。拿着木梳,抿嘴笑道:“

    二哥,就回去住几天啊。我和方姐姐来京中快两个月没回去,要回去处理下家里的事。不然会乱糟糟的。”

    张昭端坐着,看着头发被束起来,道:“早点回来。我回头帮你在京中再搜罗几份颜真卿的字帖。”

    婉儿轻笑,漂亮的杏眼中眼波荡漾,灵动而妩媚,那股还未彻底长成颠倒众生的魅力散发出来,“二哥,方姐姐昨天还说我每天太辛苦。要学你教我的语文、数学,还要查账、管理,练字、学琴、看报纸。二哥,你是不是在养成我啊?”

    张昭口里要是有茶水,会直接一口喷出去。这妮子给他教的越来越…明白啊。招手让她俯身过来,在她耳边道:“婉儿,你在我心里已经长大了啊。你方姐姐就是条咸鱼。别理她。”

    婉儿点头“喔”一声,笑盈盈的。

    张昭握着婉儿的手。

    他和婉儿从最艰苦的时光中一起走过来。他又怎么会忘记醒来时,她惊喜的神情,细心的服侍。所以,他一直都在教婉儿各种知识、培养她的三观。

    婉儿确实很努力,持续进步着。

    相比之下,方晶就“懒”的多。她基本停滞学习。除开协助婉儿管理家务,就是享受着目前的生活。不过,家里的生活在她的操持下确实丰富多彩、品质提升。

    张昭对生活的要求其实不高。顶多对美食有要求。要问他如今那家瓷器最好?天下那种丝绸最精美?宣纸何种品质最佳?他多半是懵的。但方晶基本都知道。

    两人正温存着,方晶起床,从蚊帐里出来,神情慵懒,容颜秀丽,好奇的道:“相公、婉儿,你们在说什么啊?”

    …

    吃过早饭,在小安镇口将娇妻美妾送走,冯夕夕和宁瑶两人都跟着回南口村。

    上午时分酷暑正烈。小镇中两旁的柳树、槐树都是无精打采。热浪蒸腾。

    张昭返回到家中,准备再休息几天。

    他的目标从没有变。他不希望看到弘治朝之后,明王朝迅速的往深远中跌去。他希望修正这艘大船的航道,让它乘风破浪。如果他都穿越过来,一百年之后下一个朝代还是“我大清”,他岂不是成了穿越者之耻?

    那是要被人从棺材里、历史的废纸堆里拖出来鞭尸的啊!

    但,宏伟的目标在前,并不妨碍他咸鱼几天。列宁说,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

    张昭搬了一张竹制的躺椅在书房中微微眯着,手边放着一壶清茶、几枚糕点。炙热的阳光带着夏日的气息从几扇打开的玻璃窗中闯来。时光悠悠。

    张昭都记不得,他上一次享受如此悠闲的时光是何时?大约是读大学那会吧。

    身边传来一阵香风。慕容雪穿着淡蓝色的对襟褂子,轻施粉黛。温润如玉一般的大美人。一米六六的身高,身姿丰盈,凸凹有致。她询问道:“少爷,中午吃什么?”

    “这就到点了?”张昭从咸鱼状态中清醒过来,看一眼书房中的沙漏,大约十一点左右。王小娘子带着两个俏丫鬟去报馆了。中午他一个人吃,随意的道:“慕容姑娘,叫韩娘子随便弄点吧。”

    他应慕容雪的要求,没再称呼她为“慕容大家”。

    慕容雪螓首微点,“哦,好的。”答应下来,却没有立即离开。她有事想问张昭。

    张昭笑一笑,“谢了。慕容姑娘,你每日待在家中不闷吗?我印象中你都不怎么出门。闷就出去转转。”

    慕容雪微微低着头,声音轻柔的答道:“少爷,我不闷。像我这样的…人,被赎身出来,都要和原来的地方断绝关系。待在家里,恪守规矩。”

    张昭知道她说的是什么。慕容雪是琴艺大家,是青楼里的淸倌人。但身份是贱籍,张昭对她其实挺尊重的。就像他对她说的:有技艺的人是需要尊重的。但慕容雪在他府中,估计心里很自卑。

    慕容雪一鼓作气,顺着话头,抬起头,明亮的眼眸看着张昭,“少爷,你…你会把我送人吗?”

    当日,张昭和李婉、方晶、王絮雪她们说起对宁瑶、冯夕夕的安排时,她正好在场。

    这些天她在张府里待着不错。张昭待她和气、尊重,夫人尊敬她如老师。她想要留下来。被送走后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

    张昭这才知道这粉腻酥雪的姑娘想说什么。心里吐槽道:你怕是不知道网文的铁律:不许送女。

    送就要扑街的。

    张昭坐直身体,正色道:“当然不会。慕容姑娘,你们将来想嫁人,或者想离开府里,我肯定不会阻拦你们。你们在我府上做事,相逢即是缘分,我怎么会把你们当做货物一样送出去?”

    慕容雪看着张昭的眼睛,数秒后,盈盈的福一礼,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地,声音带着难言的喜悦,道:“谢少爷。奴家日后哪里也会不会去。”

    说着,婷婷袅袅的快步离开。

    张昭看着她摇曳的倩影,笑着摇头。倒是想起帮他做事的那只金凤来。差不多快一个月没见着她。她的背影也会如这般美丽的吧?

    …

    …

    下午时分,张昭正准备午休,大明皇家银行的总经理卢奉来访。

    张昭在慕容雪的服侍下,换身衣服,到小厅里去见客。

第三百六十章 银票印刷成功

    张昭的习惯,是把商行的掌柜叫做“总经理”。东家,叫做股东、董事长。

    就如同现代社会中,首富放个屁都有人说是香的。以张昭此时的地位,他麾下的商号中基本改了称呼。

    本来明代社会的商业层级应该是这样的:学徒、伙计、大伙计、掌柜。

    上面如果还有总号,那就有:管事、大掌柜。

    如今国泰商行内部都跟着张昭的习惯,略作修改。

    精雅的小厅中,卢奉一身员外装束,五十多岁的年纪,精明强干。寒暄几句后,笑呵呵的将手中印刷精美的数张银票递给张昭,“伯爷,这是新的银票。你看看。”

    印刷机并不是什么技术难度特别高的机器。所以,研发周期其实也不长。这几天的时间,隶属于新军营的兵工二厂已经制造出两台印刷机。

    新军营下属的兵工厂专门制造火器。目前分为两个厂。兵工一厂专门制造燧发枪。以及相关的弹药。

    明军早就并非单纯的冷兵器军队。永乐年间就有神机营。像十二团营里面:步、骑、神机营是标配。老旧的火炮也是有的。

    张昭把兵部的火器工匠全部要来,给明军的火器供应就就由他负责。

    张昭把那些老旧的鸟铳,火绳枪全部废除掉,只生产制式的燧发枪。型号叫做:新军I式燧发枪。

    明军之前大量装备的火绳枪,因而不能执行排枪击毙战术。只是完三段式射击战术。打完一轮或者几轮战术作用就没有。

    换装之后,张昭在西北三镇教授过边军排枪战术,十二团营这边之前归他统辖,这些军队都已使用排枪战术。

    当然,他们还不是纯粹的火器编制。

    军中的换装,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

    兵工二厂则是制造其余的火器。包括火炮、地雷这样的武器。国泰商行把专利购买,在兵工厂下订单,大明皇家银行很快就把印刷机拿到手。

    真理报那边还要稍微晚点才能拿到更多的印刷机。张昭已经安排,真理报社准备在天津卫开设分社。

    届时,把场地和印刷工人找到位,每日要印刷的样板往天津卫这里一送,直接在天津卫开印。扩大真理报的影响力。

    张昭把银票拿到手中,仔细的观察起来。这是两种面值的银票,甚至可以叫钞票。面值分别是一百两、五十两。

    明会典中记载着宝钞的样式:以桑穰为料,其制方,高一尺,广六寸,质青色,外为龙纹花栏。

    即用桑皮纸为材料,长30里面,宽20厘米。和一张A4的纸差不多。

    明朝这时民间还在用宝钞。说起来,略有些讽刺。在宝钞上直接印一个贯,就要百姓当一贯用那怎么可能?现在一贯宝钞只能当十文铜钱来使用。

    擦屁股都嫌纸硬。

    大明皇家银行印刷的银票大小比宝钞要小,比现在通行的银票略大。和后世使用的人民币差不多。(百元的面值尺寸是155*77mm。五十元的面值是150*70mm)

    这是属于张昭的个人使用习惯。他实在没有兴趣以后拿着一叠A4纸付账。那画面想想就太有喜感。

    之所以,没有印刷更小的面值,主要是张昭在考虑防伪、流通等问题。100两银子,在弘治年间属于巨款。能使用这样面值的银票的人,肯定有防伪能力。

    否则假钞流通起来,大明皇家银行会被玩崩。

    现在明朝货币流通的痛点,不在于有各种各样的白银锭,币值混乱。银庄、钱号就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

    而是在于大额交易时白银太重。数万两白银,就得用马车运啊。还有出远门时携带不安全、不方便。商人、权贵们有异地通兑的需求。

    思绪在张昭脑海中一闪而过,对卢奉肯定道:“可以。就按照这样去印制吧。”

    卢奉心中一松,笑着道:“好。”

    张昭忽而想起一件事来,“老卢,我前些天去美食街吃酒,发现美食镇那边很有些繁华。可有什么缘故?”

    大明皇家银行的银票,将会在美食街中流通。这是强制性的。当然,鉴于面值,普通百姓是不会用的,主要是商家们不得拒收银票。美食镇委员会在收税时,也会收银票。

    慢慢的走出流通的第一步。

    卢奉当然知道怎么回事。大明皇家银行在美食镇中就设有一个分行。神秘的笑一笑,“请伯爷容我卖一个关子。具体原因,这就要伯爷自己去看。”

    张昭就笑起来,伸手虚点一下卢奉,道:“行啊。反正我今天没什么事。等会下午去看看。”

    他在最初的设想中,是想将美食镇打造成为京城东的中高端商业区。而等美食镇落成后,他再去看时,发现全是餐饮、日常商铺。走的是低端路线。

    他也没什么法子好想,只能默认。京师就算整个明朝的中心,但有钱人毕竟是少数。为此,美食镇中的房地产开发都停止,留待日后。

    按照张昭的估计,美食镇在建设公司两万多名工人分流之后,其畸形的繁荣就会消失。直到青楼、会馆开业后,聚拢在城东的人气才会慢慢的恢复。

    作为吸引客流“重头戏”的教坊司分舵,在一个月之内,连室内装修都搞不定的。少说得半年。要到年底去。

    那么,现在情况是怎么回事?

    …

    …

    中午吃过饭后,张昭带着丁赞,王武两人,轻车简行,和卢奉一起从城北绕到城东的美食街。

    午后时分,美食街中依旧略显热闹。沿街各酒楼、酒馆、食档的生意都还不错。

    和张昭前几天来知行酒楼吃庆功宴时大略差不多。吃饭的都是穿着短褂的青壮。

    偶尔还能见着一些四五十岁的长衫老者。

    明代的服饰规矩,衣服越长,越宽,身份就越尊贵。标准的就是明代官袍。

    “比不了棋盘街、崇文们外商业街那种京师真正的繁华去处。但另有一种市井生态啊!”

    张昭坐在清凉的马车中,感慨道。

    卢奉嘿嘿一笑,道:“伯爷,你到前面再看。”

    美食街呈一个“井”字型布局。张昭的马车穿过这个“井”字,往东而行,就是原本规划的商业娱乐区。

    迎面而来,就是一股喧闹的声浪。

第三百六十一章 金凤

    娱乐区这边和美食街相连。街道两边的楼阁、店铺区域,并没有如同张昭设想中的荒凉。当时交付的时候,都是修建一道围墙、划定区域给各商家使用。

    围墙里面,什么都没有的。还需要“招商引资”。这事,他负责和焦芳沟通,把教坊司搬一部分来后,便没再管。想来应该是陈夕凤在负责。

    现在出现在张昭眼前的是一座座院落打通,水泥制造的楼阁、房屋拔地而起。

    可以看到揽客的旗幡上写着“桑家瓦舍”、“赵氏勾栏”、“丰云歌馆”。

    张昭带着卢奉、王武几人进去转了一圈。穿着各色衣衫的百姓、士子在此消费、娱乐。如雷的叫好声,咿呀的乐器声,戏曲声,汇聚成一派繁华的市井气息,处处都是流连忘返之人。

    “我去啊!搞的这么牛逼。”

    张昭心中忍不住感慨。他大致明白他的失误在什么地方。

    他印象中,明朝市井中的娱乐是青楼、赌场、戏院、茶楼。大致上就是这三种。所以,他规划时都按照这个路数去走。但,他太小看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了。

    内容还是这些内容,但凭什么形式一定得分开呢?一定得高消费呢?明朝也就京城中搞宵禁。城外并不禁止夜行。所以南城的法华寺胡同那里搞的有声有色啊!

    美食镇这里,随着张昭释放京中大量的人口,大搞基建,支付大量的银钱,居民的消费被带动起来。

    这些勾栏、瓦舍中通宵达旦的表演着讲史、说书、傀儡戏、影戏、杂技、戏曲等节目。青楼、赌场亦在其中。每家都有特色。吸引着京中百姓前来消费。

    因为张昭等人是美食镇的掌控者,这里治安早由锦衣卫千户于永接掌,秩序井然。之前,王武给他反馈,说钱宁想要从南城调到美食镇这边来,他没当回事。原来油水丰厚啊!

    “有这样的人流,难怪美食街那边总是有食客。这简直连外卖业务都可以发展的起来。”

    回到马车中,吩咐去管委会中,张昭对卢奉感叹道,“这里一个月的收入是多少?这些勾栏瓦舍背后的东家是谁?”

    卢奉笑道:“这就要问陈掌柜了。估计皇家银行在这里的流水,估算出一个月的消费额不下十万两。”

    陈掌柜不愿意在张伯爷面前表功,他却是要帮忙的啊!他和陈掌柜是老相识。陈掌柜在张伯爷面前地位越高,他也会跟着收益啊。

    张昭惊讶又满意的点头,“好。”

    …

    …

    很快就到美食镇入口处的管委会。

    张昭由卢奉带着,径直到三楼陈夕凤的办公室。她果然正在里面办公。

    还有两个俏丫鬟服侍着她。

    “伯爷,卢员外,你们怎么上来了?”陈夕凤笑盈盈的起身迎着张昭。一袭鹅黄色的长裙,腰带系的紧紧的,细腰如柳,身姿曼妙。明艳如花的大美人。

    卢奉笑着解释道:“伯爷对美食街的人流有些好奇,我带伯爷来看看。刚刚转过勾栏、瓦舍那边。伯爷赞不绝口,想要了解具体的情况。”

    张昭微笑着对陈夕凤点头,“陈姑娘,美食镇娱乐区那里确实搞的非常不错啊。具体是怎么运营的?那些勾栏、瓦舍的东主都有谁?”

    陈夕凤看着张昭那温润、明净的眼眸,里头有着不加掩饰的欣赏,心跳忽而有些快起来。脸上笑容不变,招待两人坐下来,吩咐丫鬟们上茶。

    然后,挥洒自如的坐在茶几边介绍着情况,“伯爷,具体运营还是你定的策略。娱乐区那边的招商,美食镇提供土地、店铺,税收,治安等服务。

    美食街和户部谈妥,采取包税制。税率是二十税一。由我们向商家征收。我和这些商家制定的租金,不是一年多少银子,而是占两成的股份。

    这样,只要他们营业额越高,我们就赚得越多。京中那些权贵,哪里肯接受25%的利润都没了啊。在美食镇这里经营的都是些中小商人或者外地商人。

    但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些勾栏、瓦舍发展的特别好。为整个美食镇聚拢起人气。这段时间,美食镇一进四合小院的价格上涨到二十五两。”

    张昭毫不吝啬的夸奖道:“陈姑娘,干的漂亮。”入股,比收租金赚钱的多。这只金凤果然是很有商业头脑啊。

    陈夕凤笑吟吟的,水汪汪的丹凤眼看着张昭,请求道:“伯爷,就只有口头表扬吗?”

    张昭哈哈一笑,道:“当然不是。我再给你4%的期权。把娱乐区后面那片还未开放的住宅区规划废弃掉,全部改为娱乐区。临近球场那里,搞成酒吧一条街。”

    美食镇一共有两千余亩土地,这放在现代的房地产项目中,大约只能开发出一个微型的小镇。放在明代,这个小镇规模也算大的。

    以东西走向连接朝阳门和通州码头二十里的官道为分界线,整个小镇分为南北两区。

    北区主要是住宅。美食街就位于南区的正中心。而美食街往东就是娱乐区。娱乐区再往东两里的区域,原本规划的是一片住宅区。住宅区过去,就是正在修建的可容纳数万的足球场。

    张昭索性就让临近球场那边的区域搞成酒吧街。

    “另外,还要注意防火、安全、卫生、身份登记等措施。不能搞成藏污纳垢的地方。从我的收益里面再拿出1%做为奖励,让锦衣卫他们那边尽力。回头我把钱宁调过来。”

    陈夕凤喜滋滋的奉承,眼波流媚,娇声道:“伯爷高见。小女子回头一定照办。”

    张昭忍不住笑起来,道:“陈姑娘,你这拍马屁的功夫,远不及你经商的本事。”

    张昭进门后,和陈夕凤聊起来旁若无人。卢奉听了两句,这时赶紧借机告辞,“伯爷,我去更衣。”他不知道“电灯泡”这个词,但知道这么个意思。

    张昭点点头,起身走到玻璃窗前,招手让陈夕凤过来,远眺着美食镇的景象。

    星落密布的院落,繁华的美食街,喧嚣的勾栏瓦舍,再到远处初具雏形的足球场。往东南方向还有正在建的纺织厂。

    “夕凤,有没有一种在大地上作画的感觉。正所谓:街道交错纵横,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杂陈,酒楼歌馆遍设,瓦舍勾栏云集,车水马龙。”

    陈夕凤站在张昭身边,隔着半米,侧身,仰头仰慕的看着他。这种描绘美食镇远景的句子,她可以想象的出来,但是绝对写不出来。才子总是令人怦然心动啊!

    不过,她知道他最大的才华不是文学,而是他正在说的“作画”,而她是这副画作中填充颜色的人。情不自禁的点头道:“嗯。”

    不自觉间将她的泼辣收起来。声调里有着轻轻的、柔柔的感觉。

    张昭扭头,和陈夕凤明艳的丹凤眼相对,看着她娇媚的脸蛋,读懂她盈盈的眼波中潜藏着的想要说出来却娇羞难言的心语,就像是春天的一个梦。

    你爱忘记我,就忘记我吧。就像忘记夏夜的一颗星。

    你爱想起我,就想起我吧。就像想起春天的一个梦。

    张昭轻声道:“夕凤,陪我喝一杯。”

    陈夕凤俏脸顿时就绯红。她知道他想看她喝酒时的美态。两个月前在小安镇张府中的暖阁中,他都看呆。而她呢,愿意给他看。

    “嗯。”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75/ 第一时间欣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九悟所写的《明帝国的崛起》为转载作品,明帝国的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帝国的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帝国的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帝国的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帝国的崛起介绍:
弘治十三年夏末秋初,宅男理科生张昭穿越来到明朝。瑰丽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这繁华,美好,欣欣向荣又潜藏着王朝危机的时代,张昭一路青云直上,手持权柄,上佐天子,外镇四夷,书写属于他的华彩乐章。五千年的治乱循环,明亡后华夏文明的沉沦,我来了,这一切都将改变!推荐九悟完本的老书,均订过万,《奋斗在红楼》九悟书友群:312484933.进群验粉丝值。只要订阅了九悟的书即可。明帝国的崛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帝国的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