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明帝国的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帝国的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九悟     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     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三十二章 金凤

    下午三点许,仲夏的天气酷热。

    陈夕凤刚准备离开酒楼二楼,又给张昭叫住,留下来向张昭汇报美食街项目的财务情况。

    两人换了一个小一点雅间,窗户的视野正对着西面大片的在建房屋。丁赞指挥人把冰块送进来降温,又送来一壶清茶。

    陈夕凤的俏丫鬟侍立在雅间门口。张昭和陈夕凤在窗户边随意的说着话。

    陈夕凤今天穿着件素雅的藕粉色长裙。一米六六的身高,身段丰腴曼妙,凸凹有致。水汪汪的丹凤眼,冰肌雪肤。有一种难言的媚气。

    “张伯爷,你刚才喝了多少酒?”

    “半斤多吧!”

    张昭自己也不大确定,闻着传来的暗香,微微斜倚在窗边,欣赏着这只金凤醉人的美丽。

    这是五月初八晚上陈夕凤来找他交调查报告后,两人第一次见面。时间已经过去十天。

    “那有点多呢。”陈夕凤偏头,微微仰视着张昭。大而明艳的丹凤眼和张昭的目光接触后立即挪开,仿佛被灼伤般,看向窗外那成片正在建设的房屋。她知道张昭在看她的侧颜,俏脸微红。

    张昭看着眼前的大美人优美的侧影。思维有点发散。他想起高中毕业时同学聚餐第一次喝酒就喝了六瓶啤酒。好像也没觉得醉。和这会差不多。

    微醺。

    张昭没话找话,道:“你最近在忙什么?我来美食镇这里有几次都没见着你。”

    陈夕凤给这话说的忍不住白张昭一眼,美眸瞄着他,神态动人,“张伯爷,你这十天先是进宫,然后打官司,再就是扭转舆论。你哪里来美食镇几次?统共就来了一次,还是通知我们知行酒楼今天开业,叫我们来捧场。”

    话语里透漏出,张昭的行踪她一清二楚。

    张昭就笑,“舆论不扭转,这酒楼也开不起来。你二哥今天也来了吧?纺织产业你们陈记投不投?”

    平江伯府如今没落了。陈泰贵为嫡次子,但其身份不够。没在二楼包厢中。

    陈夕凤美眸顾盼,神情似笑非笑的道:“我二哥想要讨好你呢。不知道张伯爷给不给他机会?”

    张昭微笑道:“当然不给。平江伯府已经没落,无法帮我去对抗定国公府、寿龄侯。不过,我可以给你机会。”

    陈夕凤水汪汪的丹凤眼娇嗔张昭一眼,带着十八岁少女的骄傲和矜持,“我才不讨好你呢。”说完,发现自己的声音里有些撒娇的意味,脸颊微热。赶忙回答着刚才的问题:“

    陈记哪里有钱投纺织工厂。我赚的银子,除开供家里的开销,还要维持我大哥的挥霍。我老老实实给你和国泰商行当渠道商就得了。哦,你不是说,要指定美食街这里的商户在皇家银行中开户,使用银票交易吗?”

    眼看着这只金凤妩媚娇俏,张昭微微一笑,心中的酒意在散开,道:“银票还没研制出来。应该快了。”

    陈夕凤螓首微点。略微沉默了一会。这时才想起来张昭叫她留下的借口,汇报道:“张伯爷,美食街的账面上还有三万两银子。这是暂缓部分住宅建设而多出来的。”

    张昭点点头,解释道:“国泰商行在永平府冶炼钢铁还需要时间。咱们这次平整土地用的宣府楼家的铁,定制的铁制下水管。这笔银子存到皇家银行中吧,作为后续的房屋开发资金。存款利率是3%。我回头在真理报上打个广告,为皇家银行揽储。”

    陈夕凤莞尔道:“呵,你这都想给自家银行打广告啊!真真是…”一时间想不出合适的词语,笑盈盈的看着张昭。淡淡的幽香在空气中浮动,如同花开之时。

    张昭笑道:“想说我‘不要脸’就说啊。”说着,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白纸,递给陈夕凤,“我之前不说让絮雪送些护肤品给你吗?这是方子,你照着做就是。”

    陈夕凤“哦”一声,接过张昭给的护肤品方子。本来是落落大方,眉眼含笑。只是明艳的丹凤眼和张昭的眼神一碰,赶紧挪开,就感觉脖子、脸上的血瞬间涌上来,有些发烫。

    张昭克制着把她抱着的想法,好一会,温声道:“你先回去吧。”

    …

    …

    张昭在雅间的窗口,目送着陈夕凤精美的马车离开。一时间,心中有些难言的惆怅。他几乎再没有合适的理由去见这只令人怦然心动的金凤。

    美食镇的事情已经完成的七七八八。陈夕凤的主要精力都用在陈记的发展上。

    剩余的琐事,顾新将会学着处理。这包括建设商行分流,分别建设球场、纺织厂、新秦伯府。只有他处理不了,才会请陈夕凤帮忙。

    日后,见面肯定会见面。但是想要如今日这样惬意的单独相处,怕是难的很。

    正想着,丁赞在雅间门口冒头,“少爷,张三爷来来了。”

    “请他进来。”

    张昭收拾思绪,招待着来见他的英国公张懋的第三子张铭。英国公府两面下注的事情,张昭当然知道。听闻论道报社,英国公府有10%的股份。

    当然,作为执掌国朝军权的英国公,在面对他和定国公府的冲突时,有资格两面下注。

    张铭从门外进来,笑呵呵的和张昭打过招呼,聊了几句开场白,然后说明他等着见面的原因,“张兄,定国公府的徐光祚想要和你谈一谈。”

    “哦?”

    张铭笑道:“张兄,冤家宜解不宜结啊!徐光祚想要和你和解。照我的看法,你们两个也没有什么解不开的恩怨嘛。张兄你圣眷正浓,定国公府位在上公,传自中山王一脉。日后都是国朝的勋贵,抬头不见低头见。”

    这倒是一句实话。同为勋贵,朝廷办庆典,总会碰到。

    张昭微微沉吟,搞不清楚徐光祚闹什么幺蛾子。徐光祚什么目的,他和心腹们有谈论过。“徐大少打算怎么和解?”

    张铭仰头一笑,道:“哈哈。这就要你们两人见面谈咯。我只是做个中人。明日下午在城东的白云楼中见面详谈如何?”

    张昭伸手示意张三少喝茶,笑着道:“行啊。”

    管他们什么幺蛾子,见面就知道了。他不认为徐光祚敢搞暗算。

第三百三十三章 试图激怒

    五月十九日清晨六时许,清凉的夜间温度正在朝阳下徐徐的散去。京城内外的大街上,随处可见背着土布书包的报童。

    “卖报,卖报。两文钱一份真理报。”

    “今日头条,昨日城东十里外美食镇中新秦伯家知行酒楼开业,京中老饕赞不绝口。”

    “工部侍郎李老大人上书建议朝廷围绕京师修建水泥官路环线。”

    京师城南,法华寺外毗邻崇文门大街的一处胡同中,定国公府中的智囊孟先生正在和论道报的主编张名尹在早点铺子中吃着早餐。

    这个时间点,这个地点,两人刚才那里出来,这是不用问的。

    孟先生喝着清甜的米酒,看着远处的报童,轻轻的叹口气,“唉…”

    这让张主编略感尴尬。因为报童卖的是真理报。见微知著。只从这就可以看得出来真理报在京中的销量远高于他支持的论道报。上次孟先生提议论道免费没有通过,论道报的销量还是这么半死不活的吊着。三日一期,每期发行量为2千份左右。

    孟先生摆摆手,道:“报纸销量不佳,这和你没关系。不过报纸文风转变和招募编辑、记者、印刷工人的事情得赶紧去办。”

    张名尹应诺道:“晚生省得。只是,有一事不明还请前辈赐教。既然定国公府和新秦伯注定要对抗,为何徐公子今日要去和新秦伯和谈?”

    男人有四大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

    孟先生是河北布政司的举人。会试结束后,他并不着急返回家乡。会试三年一次,他不可能提前三年去准备。因而在定国公府留下来当谋主。

    张名尹是金陵国子监毕业的监生。他和顾耀诚一起来京中会试不中。不同于顾耀诚,他家中并无余财。所以在京中谋到这份主编的差事。

    昨晚下来,张主编已经和孟先生叙过读书人的年齿。尊称其为“前辈”,自称“晚生”。

    孟先生笑一笑,吃着肉馅的煎饼,慢慢的道:“和之前美食镇推动那两户百姓闹事的目的一样,为了激怒他而已。”

    这是早就定好的策略。不断的刺激张昭,令他愤怒,打乱其做事的节奏,继而犯错。

    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的性情能有多沉稳?

    张名尹略微有点明白,笑笑,咬一口炸得金黄的油条。酥软、油香的味道席卷口腔。

    想想看,一边和张昭“和谈”,一边大肆的挖真理报的“墙角”。他这个主编等会就要去和真理报的一个版面主编密谈,将其挖到论道报来做事。

    这事做的真恶心人啊。张昭要知道,不得气疯才怪。

    …

    …

    下午时分,张昭准时的抵达东城的白云楼。这栋酒楼距离大名鼎鼎的教坊司不远。旁边是贡院、文思院。

    都是文化人聚集的地方。名妓也算是“文化人”啊。这年头不懂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棋琴书画那能号称名妓?

    徐光祚大手笔的将白云楼二楼包场。

    张昭坐着马车到白云楼门口,丁赞等随从安排着马车。他带着王武等亲卫在小二的带领下到二楼包厢中。徐光祚早已经等候着,礼数做得很到位,迎上来,抱拳道:“在下见过张伯爷。请!”

    徐光祚二十六岁的年纪,这么奉承着张昭确实非常给面子。

    张昭不动神色的笑一笑,伸手道:“请!”

    包厢的面积颇大,从前厅进去,里间里摆着桌椅、字画、香炉、冰块等。装饰典雅,幽静。

    两名衣衫单薄的妙龄美人正等在里间中。一人穿着青衫长裙,丰腴妖娆,一人穿着白裙,体态修长,沉静雅秀。两人见张昭进来,齐齐屈身行礼,“奴家见过伯爷。”

    娇嫩的声音,婉转动听。

    张昭便看徐光祚一眼。

    徐光祚笑呵呵的道:“采薇、夭桃两位姑娘是教坊司里最当红的两位姑娘,闻名京中。在下邀请她们来陪酒。”

    张昭便明白过来。这两位是京中青楼里的头牌。单看容貌和身材就已是难得一见的大美人。不过,他今天来的目的不是喝花酒,挥手道:“不用了。直接说正事。”

    徐光祚脸上的笑容略微顿了一下,让两名神情微微错愕的名妓离开包厢,吩咐小二上了酒菜,举杯道:“在下先敬张伯爷一杯。今日请伯爷过来,是想商议我们两家和解的事宜。”

    张昭坐在黄梨木靠背椅中,并没有喝这杯酒,而是玩味的一笑,道:“徐世孙指的是那些事的和解?”

    徐光祚面不改色的道:“当然是所有的事情。伯爷圣眷正浓,定国公府无意和伯爷为敌。”

    张昭拿着酒杯,似笑非笑的道:“哦?那定国公府侵占京中燕山左卫近一千亩良田,是不是该给朝廷交钱啊?试行改革卫所司的大门一直敞开着。”

    张昭在“改革”中退一步,也是兑现之前在西北的政z承诺。京中、天津卫两地权贵侵占卫所的土地,可以用银子以市价向朝廷赎买。

    这笔银子不是直接交给户部,而是先交到试行改革卫所司中。

    徐光祚一听张昭要这样的“诚意”,很光棍的道:“张伯爷,八千两银子我们府里哪里拿得出来?还请宽限些时日。”

    张昭把酒杯用力的放在酒桌上,“砰”的一声响,起身道:“那你来和我说个屁?”说着,脸带怒色的拂袖而去。

    徐光祚当即就有点懵。

    这他么的不按剧本来啊。张昭竟然一杯酒都不肯喝,直接离开。他自问刚才的对答并没有刺激到张昭吧?

    他并非是草包,和张昭“和解”,主意是孟先生出的。执行则是靠他自己。来之前,他已经在脑海里反反复复的想过,如何和张昭谈话、扯淡。

    但现在来看,张昭完全没有“和解”的意思啊!

    “他么的!等明年这时候,看你还能不能这么嚣张!”

    徐光祚脸色阴沉着,恨恨的骂了几句宣泄情绪。都是要脸的人,被张昭当面发作,这滋味不好受。

    更关键的是,他今天本来是要准备“坑”张昭一把的。想想看,在酒楼里说的好好的,张昭回去就发现真理报社被挖墙角,是不是要气疯?

    结果…

    …

    …

    丁赞备好马车。张昭坐马车离开白云酒楼,去往城东的试行改革卫所司。王承裕已经从天津卫回来。

    王武骑马带着亲卫们护卫在马车前后,在车窗边问道:“相公,姓徐的孙子找你谈什么?”

    张昭这时那里有怒气?他刚才也就是装装样子,笑道:“能谈什么?他估计想要使坏,和我虚与委蛇,把我稳住。我懒得和他鬼扯。”

    他一听徐光祚说所有的事情都想要和解,就知道徐光祚在扯淡。

    你要说在报纸上不打笔仗,这是有点可能的。

    定国公府是不是因为他没有追查弘治皇帝为何敲打他,所以觉得他消息比较闭塞?简直是搞笑。他怎么不知道京中一帮勋贵不肯交赎买土地的银子就是定国公府在牵头?

    把张国舅那傻逼顶在前面,就可以遮掩?

    王武失笑着摇头,“这姓徐的孙子眼高手低。”

    一行人刚到试行改革卫所司,真理报的王掌柜早等候在这里。请安后,气愤的道:“少爷,论道报高薪挖走我们三个主编,七八个编辑,还有二十几个记者。他们..他们太嚣张了!少爷,请你给真理报社做主啊。”

第三百三十四章 把路堵死

    王掌柜过来禀报,张昭听完就猜的出来前因后果。徐光祚做的事情确实很恶心人。

    在试行改革卫所司中,和王承裕闲扯时,他说起这事时,气愤倒不见得多气愤,心里的想法倒是坚定几分。

    王承裕年近四十,去天津卫操办废除卫所事宜,累的够呛。此刻脸上还带着疲倦的神色,鬓角斑白。他穿着件深蓝色的直裰,头戴黑色的四方平定巾,看看正拿着茶杯喝茶脸色平静的女婿,关心的问道:“子尚,你没事吧?”

    张昭正推敲着方案,闻言回过神,反问道:“泰山大人,什么没事?”

    王承裕颇有些无语,道:“我是问你对定国公府的挑衅,恼怒不恼怒?他家位在上公,不是谋反的大罪,根本不能拿他们怎么办。你不要轻举妄动。免得让圣上对你印象不佳。那就得不偿失。”

    王承裕一代名儒,却又知道变通。像他这种把书读活的人,看问题还是很透彻的。

    他所担心的,正是孟先生为徐光祚所谋划的。

    说的直白点,就是光脚不怕穿鞋的。定国公这一支是中山王传下来的。真正的与国同休。不管张昭如何愤怒,都很难把定国公府如何。而张昭闹得太凶,会在弘治皇帝那里失分。大把的人盯着他的!国朝第一带兵大将这个位置,多少人眼馋?

    张昭就笑起来,把茶杯随手搁在桌几上,道:“心里肯定是有点不爽。不过,我没掉到他坑里去,要说怒发冲冠那太假。我确实不能把定国公府怎么样,但是可以把他们的路堵死。”

    王承裕惊讶的道:“哦?还有这个说法。”

    张昭有蒋太监的消息渠道,道:“泰山大人,定国公府自宣宗皇帝之后就已经没落。这都几十年没有翻身。他一个没钱没皇帝信任的国公能有多少的日子过?

    我和泰山大人主导废除卫所,让定国公府看到希望,他联络京中的一帮大小勋贵,想让此事推行不下去。届时,他就有人望,有利益关联,不就趁势而起?

    所以,我根本没有必要盯着这些小事。泰山大人应该看过十几天前的报纸,美食镇闹事的就是定国公府在背后指挥。我只需要把废除卫所在京中试点的第二步完成。定国公府还有什么资本跳?”

    王承裕捻须沉吟,赞许的点点头,“嗯。你这个思路是对的。赎买土地的事情能完成是最好。只是,定国公府手里还是有一个论道报。”

    他的性格,做事情就想要做到最好。虽然张昭给他解释过,赎买土地这件事做不做,其实都不影响改革的成果。因为,会有国泰商行作为国企兜底,保障转为民籍的卫所士卒生存。但是,他还是希望把赎买土地之事落实下去。

    这是为朝廷增加赋税。这是一名士大夫应有的操守!

    张昭胸有成竹的道:“论道报不是问题。等几日我会把真理报改为一天一期。他们跟不上这个节奏。”

    大明皇家银行要印刷银票,需要研制印刷机器。而这机器研究出来,同样可以运用在印刷报纸上。劳动效率提升,那他就可以实现一日一期。并扩大报纸的销售量。

    王承裕懂张昭的意思,报纸一日一期,论道报亏不起。他见张昭已经想好,不再废话,问起他关心的话题,“子尚,你打算如何让那帮勋贵和太监掏钱赎买土地?京师这里的地价我调查过。上好的地,要八两二钱银子一亩。他们之中最少的都有占一千多亩地。要他们拿近万两银子出来,这根本不可能。”

    张昭说的道理很对。但是,他不大看好张昭能办成。数一数,都是那些人在“欠费”?

    英国公、成国公、长宁伯府、司礼监…

    这一个个的名字都代表着权势、力量。他为人清正,之前都听张昭的劝告,先不碰这一块,把天津卫那边的卫所革除掉再说。

    张昭微微的停顿片刻,道:“泰山大人,我们先在报纸上把声势炒起来。”

    …

    …

    张昭和王承裕商议定,带着外面已经急得跳脚,如同热窝上的蚂蚁的王掌柜去真理报社。

    真理报三个主编跳槽,而且是带着手下的编辑、记者离开。真理报社中现在乱成一锅粥。大后天要出版的报纸内容还没排版。样报在后天的晚上就要交给印刷厂。

    “少爷,论道报的张名尹实在太过分。我…”

    精美、清凉的马车中,王掌柜给张昭汇报着情况,语无伦次,几次想要破口大骂论道报那帮孙子,最终又不得不忍住。

    张昭笑一笑,安慰道:“老王,不要着急。编辑没有了可以再去招嘛。你回头和汤玄策聊一聊,从国子监里再招募一批监生过来。另外,看来咱们自己的人才培养要加快啊!”

    王掌柜愁眉苦脸的道:“少爷,国子监的监生现在出不了国子监啊。”

    张昭推行的国子监改革失败。国子监祭酒董恢自然听到风声,严控门禁。

    张昭指点道:“花钱在国子监打点一下就行啊。另外,县学、府学里的老秀才有没有愿意过来报社做事的?还要长期给我们供稿的读书人里面有没有意愿来的?下一期打个招聘广告,把条件写上去,问题应该不大。”

    王掌柜这才稍稍安心。

    张昭道:“我记得报社成立是签订了契约的吧?像他们这种临时跳槽的人,给报社造成了损失,该陪多少就要陪,一分都不能少。你派人和论道报去协商。不行就去大兴县衙里递状子。”

    王掌柜顿时挺起胸膛,道:“好!”他早就憋的慌。这要什么都不做,他今晚别想睡。幸好少爷不怂。只是,要点银子这惩罚太低。这要是在西北瑞昌号里,二爷能带人把这帮跳槽的孙子打残。

    张昭并不知道自己的报社掌柜是个暴力人物。事情交代清楚,马车也抵达真理报社。张昭让王掌柜去安抚人心,他径直往里面去见王絮雪。

    报社里专属于王絮雪的小院中,王絮雪见张昭到来,忍不住扑到他怀里哭泣起来,“夫君…,呜呜…”

    十七岁的小娘子,被当前的情况搞懵圈了。她清晨出门还充满着阳光、干劲,结果下午一堆主编就跳槽,整个真理报的架子都垮掉。她在这份报纸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张昭拍拍小娘子的背,安抚道:“这哭什么?我在这里。没有人手再招就是。”吩咐道:“秋月,把要审的稿子都装起来,带回家去审。找婉儿她们帮忙。”

    报社的稿件,不可能是当天投递,当天就要见报。下一期的报纸刊登什么内容都是有提前量的。除非是有突发的新闻。

    秋月抹着泪痕,她也是又气又急。这时有了主心骨,道:“是,少爷。”

    张昭安排好,又和头版的主编汤玄策沟通一翻,安排大小事务,给留下的编辑、记者涨薪。然后,带着大量的稿件回家中。

第三百三十五章 人多力量大

    傍晚时,天色依旧亮着。小安镇张府中,张昭的书房中,一只只的蜡烛被点亮。书桌、笔筒、镇纸、书橱都被照的明晃晃的。

    张昭的书房向来是和客厅、卧室打通,空间不缺。让仆妇们抬了两张大案进来充当书桌。再将带回来的稿件全部都放在上面。

    张昭把婉儿、方晶、两个丫鬟都叫来,把当前的情况一说,再问问冯夕夕、宁瑶的语文水平,都还过得去,能识文断字。被叫来的慕容雨也愿意帮忙。

    随后,张昭分派任务,“真理报的头版是由汤玄策负责。这一块都是时政要闻。稿子都是约好的。我等会写一篇社论。基本上就把版面定下来。

    剩下还有七个版面。第六版惯例是刊登从六科抄来的奏章节选。第七版和第八版是商业广告。絮雪明天可以定下来。如果填不满版面,按照惯例给自家的生意打广告。

    那么,我们现在的任务是确定剩下四个版面的内容。分别涉及时政、社会新闻、杂谈、骂人、通俗小说等几个类别。

    絮雪前几天大概定下了一小半的内容,剩下的内容要从这些稿件中挑。我们按照版面来分。时政两个版面,各类社会新闻、杂谈、游记、散文一个版面。文人间的骂战、通俗小说一个版面。

    絮雪作为主编,和我一起负责最终的定稿。婉儿、晶儿,夕夕、宁潇、慕容大家你们几个负责初步的筛选,并稿件的类别分出来。就分两类:时政,其他。

    秋月、瑶琴,你们两个把第二关,把你们认为水平低的稿子丢掉。难以决断的送到我和絮雪这里来。絮雪,你负责时政,我负责另外两个版面。

    我大致估算了一下,大约就一千多篇文章。挑几十篇文章,还是很容易的。我们不是要保证挑选出最好的文章,而是挑选能填充报纸,合格的文章就行。

    开始吧。要吃什么叫厨房送上来,先垫下肚子。等会我们吃点夜宵庆祝。”

    张昭先帮婉儿她们初步审稿,一个个的教。一篇篇文章,合格的分两类。不合格的丢弃每个人身旁的一个箩筐里。一篇文章,不管长短,看个开头几百字就定下来。

    这场面很有点批改作文的架势。

    “少爷,你看看这篇通讯。”慕容雨喊一声,将张昭叫过去。她坐在临窗长案的最左侧,面前有一堆稿件。

    张昭拿过文章一扫:本报消息,惊闻城西有一六旬老妇投井…

    心里禁不住一笑。这种震惊体后世可是常见的。其实更进一步的写法应该是这样的:六旬老妇惨遭杀害,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泯灭。

    反正怎么震惊怎么来。

    “慕容大家,这个要了。我改一下,直接采用。”张昭走到书桌前,这里现在给王絮雪坐着。她正在审稿。张昭拿起毛笔,红色的朱砂墨盒回来,刷刷几笔给改了。

    慕容雨看着张昭把一片短讯给改成“震惊体”,略有些羞涩的道:“不敢当少爷‘大家’之称。”

    张昭一边写字,一边很自然的说道:“有技艺的人,总是要受到尊重的啊。你要是晚出生个五百年,估计是红透全国的女神。哪里会在我这里?”

    慕容雨这样要容貌有容貌,要身材有身材的大美人,又会弹奏古琴,放在后世那种网络时代,绝对能火的一塌糊涂。养活她自己肯定不成问题。

    只是明代这种环境,女子必须要依靠男子才能立足于社会。

    慕容雨今天穿着青衫,依旧是很注重外在形象,薄施粉黛,一头青丝盘起。面若桃花,肌肤白皙,丰盈温润。被张昭夸的有点羞赫,俏脸微红,娇艳的如同雨后桃花。

    时间过得飞快。一个多时辰过去,婉儿她们的初步筛选就已经完成。挑选了大约四五百份稿子给秋月、瑶琴二审。王小娘子也来帮忙。令张昭惊奇的是慕容雨的水平也够,她能帮的上忙。

    “这是怎么回事?”张昭一边帮忙看着稿件,一边问道。他旁边,方晶笑盈盈的给他喂着煮的入味的牛肉。别问为什么有牛肉,问就是牛被吹死的。

    婉儿带着冯夕夕、宁瑶两个去安排宵夜去了。

    慕容雨正好看完一篇文章,轻声答道:“奴家在西安府里卖艺。琴技固然是一方面,还常常要与人清淡。四书五经都曾下功夫学过。”

    张昭点点头,大致明白。明朝的诗词,向来就不是强项。换言之,当前的读书人们诗词歌赋的水平也就那样。那么,和名妓们闲聊,这儒家经典,就不得不谈。

    四五百份稿子,差不多是十选一。张昭四个人审稿,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就审完。

    看看时间,也才晚上九点多。

    王絮雪看着正在伸懒腰的张昭,下午的慌乱全然消失,清艳的容颜上绽放笑容。再看看手里的筛选出来的稿子,心中踏实。盈盈的行礼,清声道:“谢夫君。谢各位姐姐,妹妹们。”

    婉儿、方晶她们回礼。

    一时间,莺啼燕语。屋子的美人们仿佛都生动起来。

    张昭禁不住微微一笑,心中惬意,招呼道:“大家一起吃宵夜去。”

    …

    …

    五月二十二日清晨,真理报照常发行。头版头条就是张昭写的白话文:论京中试行废除卫所土地赎买之阻力。

    定国公府中。孟先生一边喝着面汤,吃着肉包子,一边接过徐光祚递来的报纸。

    徐光祚看看送来餐具转身离去丰盈的绿裙美妇,见她容光焕发,知道其中的缘由,笑呵呵的道:“

    孟先生,张昭这是气急败坏啊,亲自上阵对付我们。呵呵。这两天真理报那边乱成一团糟。他们只能往国子监里挖人,还有社会招聘。我看他们的编辑团队,短时间内难堪大用。”

    他几天前和张昭在白云楼见面,被张昭唰了,但挖人这事还是让张昭跳脚啊!

    孟先生没表态,再拿起一份最新的论道报翻看,赞道:“看来挖人还是有效果的。报上的文风就有改善。”说着,把报纸一怕,“既然张昭想打口水仗,那就打!”

    徐光祚给孟先生表扬的心中一喜。毕竟之前他爷爷没有答应报纸免费发行,他还担心孟先生不高兴。现在看来并没有。请教道:“孟先生,朝廷有法令出来,咱们不交银子赎买土地,终究是不占理。这笔仗怎么打?”

    孟先生微微一笑,道:“卫所要废除,这是肯定的。但是卫所土地不一定要赎买啊!交给五军都督府惯例不好吗?把舆论的节奏往这个方向带。”

    “哈哈。”徐光祚畅快的一笑。

    土地交给五军都督府管理,那和之前的卫所有多大的区别?最终还不是私下里给他们瓜分掉?这个主意好啊!

    他似乎已经看到张昭过几天焦头烂额的表情。

第三百三十六章 臣请独奏

    午后的阳光洒落在西苑殿宇的琉璃瓦上。湖水和岸边郁郁葱葱的柳树、灌木都是静悄悄的。

    距离湖边不远的含元殿中,弘治皇帝难得的闲下来,没有处理朝政,招待着英国公张懋,驸马都尉崔元两人喝茶。

    司礼监太监陈宽、东厂太监王岳亦都在殿中。

    弘治皇帝拿着茶盅,慢慢的品着茶。手边的茶几上搁着两份今天的报纸。他温和的道:“两位爱卿怎么看真理报和论道报上争吵的事啊?”

    英国公张懋六十出头的年纪,执掌国朝兵权数十年,早就是人老成精。真理报和论道报的争论,他当然早看过。

    张昭亲自署名,在真理报上发表社论文章,详细的论述卫所土地归属国家所有的性质,指责权贵们侵占土地,却不肯赎买土地的种种弊端。

    但其实,这种名义上的东西并不重要。关键是张昭要把赎买土地的银子归到户部管理的国库中。这简直是没有立场!那有一个武勋和文官们沆瀣一气的?

    你难道还指望着文官们将来念你的好?太天真!

    成化年间,成化天子的宠臣李孜省,私下里在天子面前举荐了多少文官?都有奏章为证。汪直飞扬跋扈之时,先后又为多少大臣说情。他的下场呢?

    下诏狱,不胜搒掠,瘐死。

    忧谗畏讥,病死的。你敢信么?被灭口才是真的吧!

    而定国公府控制的论道报则是认为卫所土地归属五军都督府所有。应当由五军都督府来制定赎买的办法,和使用这笔银子。附和者很多。最近论道报销量大涨。

    他为勋贵之首,中军都督府的左都督,当然是更喜欢这个提议。但是,在御前他并不想表露出来。谁知道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张懋不紧不慢的道:“陛下,臣在其位谋其政。这心里更倾向于论道报的观点,将赎买土地的银子交给五军都督府来管。不过,张昭说的也有理。

    太祖高皇帝定鼎时,分配土地给卫所,为的是养兵,稳定地方。如今卫所都被革除,这地自然还应交给朝廷来分配。是以,赎买土地的银子交给户部道理上也说得通。

    陛下明见万理。圣心独断。臣等自当奉诏。”

    驸马都尉崔元心里暗骂一句“老狐狸”,在弘治皇帝温和的目光看过来时,作为弘治皇帝的妹夫兼“画友”,面露“苦笑”的道:“陛下,臣于政务一窍不通。臣虽与张昭交好,但还是看不懂他的意图。陛下圣心独断,臣无有不从。”

    弘治皇帝禁不住笑着摇头,“你们啊…”他其实也就私下闲聊时问问。真要做政务咨询,他当然是去问内阁的意见。而他内心里其实偏向张昭。

    论道报的那些人当他是傻子么?

    五军都督府能有什么赎买方案?银子什么时候能收得上来?而支持试行改革卫所司,现在就能收几十万两银子上来,送到户部里去,补充国用。

    现在的问题是,京中舆论的声势,明显是论道报上的观点更占上风。这里面的原因不得不令人深思!

    到底有哪些人要交钱,东厂已经将名单报上来。他心里有数。

    弘治皇帝不再谈论政务,说起戏班子的事,“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英国公上次你送到宫中的昆曲班子,唱腔确实一绝。朕都升起去江南走一遭的年头。”

    张懋笑呵呵的道:“陛下只是这么一说,外朝听到就是奏章如潮,弹劾臣进献声乐给陛下。”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正要再闲谈时。外头小太监进来汇报,“皇爷,新秦伯张昭求见。”

    弘治皇帝有些奇怪,对张懋、崔元两人笑道:“他还真是经不起念叨。刚刚还说起他。这会就自己来了。宣!”最后一句话是面前的小太监说的。

    …

    张昭有出入宫禁的腰牌。弘治皇帝只要还在京城中,他自然就能找到地方求见。

    这是弘治皇帝给他这个统兵大将的优待。

    张昭被小太监带着到含元殿后的小殿中。只见弘治皇帝正和英国公、崔元坐在小殿的轩窗边喝茶、闲谈。寂静的湖水反射着午后的阳光,波光粼粼。

    “臣参见陛下。”

    张昭按照惯例参见弘治皇帝后,直接说明来意,“臣有一事,斗胆请独奏于御前。”

    这话有点过份。因为英国公管的就是军事,难道张昭还有什么事情是他所不能听的吗?

    崔元偷偷的瞟张懋一眼,道:“陛下,臣请告退。”心中想,莫非是要说赎买土地的事?现如今京中的舆论对张昭要做的事不利,他来请求天子支援是应当的。

    英国公张懋不爽的瞪张昭一眼,起身道:“老臣到殿外等着。”但心中大致有所推断。

    弘治皇帝挥挥手,让殿中的太监们都退下去,坐在塌椅中,徐徐的道:“张爱卿,什么事情要独奏?”

    张昭躬身行礼道:“关于土地赎买的事情,臣想请陛下支持…”

    半个时辰后,张昭从含元殿中离开。两人谈了什么,就不得而知。而弘治皇帝的情绪明显变得很好。他重新将陈宽、王岳、张懋、崔元叫进来。

    “英国公,你看看这东西。这个张子尚搞的神神秘秘的。”弘治皇帝指指手边的一个圆锥长筒状的物品。

    小太监手拿着托盘,将物品递给张懋。

    张懋拿起来,按照弘治皇帝教的步骤,将圆锥形状尖的一侧对准右眼,顺着里面看过去,顿时惊讶的出声,“啊…”窗外远处的景色看得一清二楚。

    弘治皇帝笑道:“这是张昭进献的望远镜。在草原上,堪称军国利器啊!”

    张懋看完,将望远镜递给崔元,兴奋的道:“陛下,应当令张昭批量制造望远镜,配发到军中千户一级。这东西和鞑靼做战,必定会有奇效。”

    弘治皇帝爽朗的一笑,“此物是由国泰商行应张昭的要求研制的。所有权归国泰商行。军中要采购,需要让兵部付银子。”

    崔元把玩着望远镜,嘴里恭喜着弘治皇帝,夸奖着张昭尽忠为国。心里却是想:天子这有点欲盖弥彰的意思啊!既然望远镜要给我们看,那刚才为何要独奏?显然,张昭和天子说的不是这事。

    不仅仅是崔元心里这样想,旁边站着一脸人畜无害实际却是本朝大佬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心里同样是如此想的。

    欲盖弥彰。

    张昭到底要怎么操作土地赎买这件事?天子是什么态度?

第三百三十七章 张昭的圣眷

    张昭从西苑里出来,回家写了拜帖。第二天晚上,按照约定的时间到长宁伯周彧府中拜访。

    大明开国百年。京城的格局早就是东富西贵。长宁伯府位于西城的咸宜坊中。

    旁边不远处就是寿龄侯府。

    张昭和长宁伯周彧在幽静的小轩中密谈时,还能隐约听到寿龄侯府传来的呼喝声。

    勋贵嘛。晚上的娱乐活动不就是那么几种?敦伦、宴饮、聚赌、听戏等。

    “看样子,寿龄侯府里有喜事啊!”张昭坐在灯火通明小轩中,喝着产自武夷山的大红袍,嘴角带着笑容。

    小轩中挂着出自名家的字画,平添几分儒雅之气。长宁伯周彧一副老者模样,穿着深蓝色的绸缎长衫,坐在雕花的楠木桌几边。他身后站在一名身姿高挑、容颜美丽的少女。

    “寿龄侯的姐姐是皇后,他家有喜事不稀奇。指不定就是宫中给了赏赐。”长宁伯周彧的话里充满着奚落,“子尚也看他不顺眼?”

    张昭直言不讳,笑着道:“我要是看他顺眼才怪。他干了什么事,伯爷不会不知道吧?现在满京城的权贵都等着他顶住不交收赎买土地的银子。”

    周彧嘿嘿一笑,竖起右手打断道:“子尚,你今日来我府上,我很高兴。不管你要我配合什么,答应我一件事,我立即照办。”

    张昭微微笑一笑,并没有立即答应,喝口茶,道:“什么事?”话说国朝的外戚,就没有几个是省油的灯。想当年,成化朝的周国舅比如今的张国舅也没低调多少。只能说一朝天子一朝外戚。

    不过,他和长宁伯周彧私交不错。他也没有什么精神洁癖,或者正义感爆棚,要把周伯爷如何如何。

    周彧指指他身后的美貌少女,很直白的问道:“我孙女容貌如何?”

    “咳咳…”张昭一口茶差点喷出来。他刚刚并没有细看这少女的容貌。废话,到别人家里做客,细看女眷是很失礼的行为。他还以为这小娘子是周彧的侍妾。没想到是孙女。而且,周彧这话,明摆是要旧事重提。他给弄的呛住。

    张昭平复一下呼吸,把装着温茶的茶杯给放下。眼角余光就瞥到周小娘子白皙的俏脸上抹着一层微红。露出个苦笑,道:“伯爷,联姻之议不要再提了吧。我已经娶妻。”

    周彧却并不放过张昭,盯着张昭的眼睛道:“妾室也行。王恕的孙女都给你做妾,老夫的孙女身份还要差些。如何?只要你一句痛快话。老夫现在就把赎买土地的银子交给你。”

    长宁伯开出的条件诚意十足。只是,他当着他孙女的面如此卖力的“推销”,多少有点伤人啊。

    身份上确实如此。王恕一代名臣,天下皆知,开创三原学派。其子王承裕乃是名儒。王小娘子从社会地位上来说,确实高于外戚伯爵的孙女。

    长宁伯周彧当然不是得了失心疯。或者是发现张昭一表人才,将来前途远大,所以许以孙女为妻,如何如何。那是小说!他的理由是很现实的。

    张昭如今圣眷正浓!寿龄侯张鹤龄在后宫中挑唆张皇后吹枕头风,就这样,张昭还顺利过关!要知道,当年张皇后吹枕头风,李梦阳差点死在狱中。

    还有,弘治皇帝的长随何鼎,日夜在跟前侍奉的太监。几乎相当于大伴。其人性情忠直。当年公认的将来会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因其弹劾张氏兄弟戴帝冠,无人臣礼。张皇后吹枕头风,激怒天子,将其下狱。事后多人营救,天子因张皇后的缘故不理。随即,张皇后让李广将何鼎杖毙。

    从这一桩桩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张皇后对天子的影响。而张昭竟然能顺利的脱身,这又意味着什么?妥妥的圣眷啊!后面天子还有一系列对张昭的“补偿”措施。

    近日,更是将张昭名下的银行,赐名为大明皇家银行。真可谓天恩浩荡、

    如今是弘治朝了。他想要个侯爵,始终都要不到。

    肃孝太后于皇帝固然有养育之恩。但肃孝太后还能活几年?他不得不为周家打算啊!当今天子才三十多岁,以张昭领兵大将的地位,至少还能“火”十年。

    他迫切的想把孙女嫁过去为妾不对吗?

    …

    张昭哪里知道长宁伯周彧的内心戏,起身客气的拱手一礼,道:“还请小娘子暂避。”

    他实在不习惯把女子当做筹码一样谈来谈去,而且还是当着当事人的面。

    周小娘子飞快的看张昭一眼,仿佛将她此时的情绪都蕴藏在这一眼中传递,低着头,红着脸,快步的走出去。

    张昭等这高挑、美丽的小娘子走出去,斟酌片刻,对正看着他等答复的周彧道:“伯爷,在下不是不知好歹的人。实在是家里快要住不下。请伯爷恕罪。

    说起来,在下得以入天子、东宫之眼,实因伯爷力荐的缘故。这份恩情在下一直记着。伯爷若是担忧将来,在下愿意承诺,将来会无条件帮贵府一次。”

    周彧见张昭拒绝婚约,脸色就变得很难看。府里住不下是什么鬼理由?谁不知道你在京西郊修新府邸啊!混蛋,这什么借口。

    但是,再听张昭说还记着他的人情,脸色才稍稍缓过来。不缓过来也不行。长宁伯府在张昭身上下了大本钱啊!

    五粮液的生意,直接还给张昭了。只要四成的分红。美食镇,足球场,这两个项目都跟着张昭投入一万两银子进去。他现在和张昭翻脸,那真是亏大了。

    所以,他才有这个时代最常见的思维:联姻。

    最后,听张昭说的坦白,心里的气再消三分。长宁伯府的将来是什么?肃孝周太后一死,周家一个侯爷、一个伯爵在京中就是个屁!试问,谁还记得英宗钱皇后的家族?周家将来的境遇是一样的。

    周彧叹口气,萧索的道:“唉,子尚,不瞒你说,我最近身体越来越差,不得不为儿孙早做打算。瑶瑶的婚事,我们将来再谈。先说正事。你要我交这赎买土地的银子,总得给个理由吧?”

    周彧不见兔子不撒鹰。张昭拒绝联姻,他可没有义务白帮张昭。一码归一码。现在双方只能算合作伙伴。

    张昭点点头。

    扯淡半天,现在才进入正题。

第三百三十八张 扯虎皮

    小轩中放置着冰块,在盛夏的夜中带来清爽。明亮的烛光照落在张昭和周彧身上。

    张昭平视着长宁伯周彧,道:“我昨日在西苑求见天子,想必伯爷你是知道的。在京中试行改革卫所,这是朝廷下了明令的。伯爷你们都盯着寿龄侯看。难道就不怕得罪天子?”

    张皇后可是只有一个。寿龄侯只要不谋反,在弘治朝就不会被治罪。但是你们呢?

    长宁伯府敢得罪天子?不怕来日方长?

    周彧给张昭说的愣了一下。

    像他们这种勋贵,外朝诸公打出狗脑子来,他们都不会管。和他们不相干。但是宫中的消息,事无大小,他们一定要第一时间知道。这关系到身家性命。

    张昭昨日在西苑请求独奏的事,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而且,说是进献望远镜,只怕谈的就是赎买土地的事。谁都知道最近张昭在舆论上占下风啊!

    论道报上刊登了一大堆胡扯的文章。而这些文章且引得一帮勋贵、太监们叫好。想要让五军都督府接手赎买土地的事。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张昭拿起茶杯喝茶,耐心的等待周彧思考。他其实在讹诈。当此之时,有谁知道弘治皇帝还只剩下三年的寿命?三十三岁的皇帝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周彧看着张昭,试探的道:“子尚,法不责众吧?”

    张昭神情带着点冷笑,瞥周彧一眼,道:“伯爷,这话是不错的。但是,还有一个‘只诛首恶’。你府中占有京中卫所土地近万亩,你不会觉得天子记不住你吧?”

    周彧有点牙疼,兼肉疼。他真不敢说违背天子的意愿,到底会不会被惦记。但是他身体都不好,他姐姐(肃孝周太后)的身体可想而知。届时,难保会有人在天子面前念叨啊!

    但是,一时间叫他拿出八万多两银子,他哪里拿得出来?

    张昭察言观色,见周彧有点动摇,开出条件:“伯爷,你可以选择分期付款。第一期首付五千两,剩余每年付两千两银子。这点权力我还是有的。”

    长宁伯周彧微微诧异的看着张昭,随即恍然。

    要说他刚才真有点被张昭拿皇帝的态度唬住!但是,他人老成精,现在已经感觉到不对劲。如此优惠的条件,说明试行改革卫所司征收土地赎买银子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啊!

    然而,意识到不对劲,他却不敢赌此时拒绝张昭的后果。张昭刚才说“日后会被弘治皇帝惦记”的话,你可以理解为劝说,也可以理解为威胁!

    张昭这人品性还是不错的。但是,很明显改革卫所涉及到其和王承裕两人的政z前途。他要是拒绝,断了张昭的前途,谁知道张昭以后会不会让天子想起这事?

    长宁伯周彧轻轻的叹口气,道:“子尚,五千两银子,我这里还是拿的出来的。”

    当下,张昭和长宁伯周彧谈妥条件,签字画押。他来的时候,身上就带着“合同”。

    长宁伯府侵占京中卫所9862亩土地,以弘治十五年的地价八两二钱银子计算,折合需要向朝廷支付8.09万两白银。因款项数额巨大,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

    长宁伯府于弘治十五年支付五千两白银,剩余款项将在三十八年内付清。

    …

    …

    张昭和长宁伯周彧谈完,按照昨天下午投出的拜帖,前往南城外宣北坊的驸马都尉府中。

    崔元对张昭的到来非常高兴,将他迎进小书房中。驸马府里的侍女送来温茶,再悄然的退下去。

    张昭对明朝驸马的府内生活并没有多少探究的意思。他毕竟不是考据党。

    明朝的驸马相比于唐宋时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当上驸马仕途就完蛋,只能混吃等死当米虫。所以,但凡是选驸马,基本是没有读书人会去的。

    崔元在家里,穿着精美的白色道服,气度潇洒。招呼张昭喝茶,一边恭维道:“张伯爷今日到来,当真是蓬荜生辉。”

    这不怪崔驸马比较软,有跪舔的趋势。主要是他这个驸马,在面对真正的权势人物时,实在没底气。或许,他的妻子永康公主有底气吧!他顶多算弘治皇帝的“画友”。这个身份,在宫廷之中,算的什么?

    张昭为什么连张皇后的枕头风都吹不倒?除开张昭比较识趣外,还因为张昭手握重兵啊!弘治皇帝宠张皇后是一回事,但是他基本的判断力还是有的。自古哪有明君因后宫谗言杀大将的?

    张昭客气的拱手一礼,寒暄道:“崔兄客气。昨日下午崔兄也在含元殿。不知,你觉得望远镜的应用前景如何?”

    “这自然是军国利器。”崔元赞不绝口,眼巴巴的等着张昭说明来意。希望不是他想的那样。

    张昭和崔元闲扯几句,转到正题,“崔兄,我昨日去含元殿的事,你也是知道的。永康驸马府在这八年以来侵占京中卫所近四千亩土地。你要出三万两赎买土地的银子啊!”

    崔元干笑两声,道:“敢为伯爷,天子的意思是…”张昭昨天和天子谈了什么根本没有人知道。但是,看张昭面圣之后,立即动作,只怕天子是默许的。

    张昭正色道:“崔驸马,不该打听的不要打听。”说着,从袖袋里拿出长宁伯周彧刚刚填的契约递给她看,“长宁伯府有肃孝太后照拂,都主动交纳赎买土地的银子。”

    说着,往皇宫方向拱拱手,“天子和朝廷明令试行改革卫所司主持废除京中卫所的事宜。崔驸马,你没有落天子脸面的想法吧?”

    “怎么会?”崔元看完长宁伯签的契约,一脸的苦笑,征询的道:“张伯爷,有空白的契约吗?我到后面去商议一下。”他真不敢去赌弘治皇帝是不是支持张昭。

    张昭知道崔元这是要进去和永康公主商量,主动的道:“崔兄,出使鞑靼的使者就要回来了。和鞑靼人的互市贸易大概率会谈成。这是赚钱的好机会。”

    张昭在不同的人面前说辞不同。和长宁伯谈的是,将来会被皇帝惦记。和崔驸马谈的是利益,不要因小失大。

    当然,核心部分都是差不多:扯着天子支持他的虎皮吓唬这帮勋贵!至于天子是不是支持他,这帮消息灵通的勋贵无法判断。都倾向于支持。

    另外,告诫他们:别把你们家和寿龄侯比,他家有个皇后。

    事实证明,伴君如伴虎这个体会,并不是张昭一个人有。没有人敢为几千两银子的“首付”去赌一把皇帝的真实态度。后面每年的分期付款,土地上的产出基本都足够支付。

    崔元回后院里和永康公主商量后,痛快的签署赎买土地的协议。

    一连数天,张昭都在京中为此事奔走。论道报上的调门依旧很高,但是京师权贵圈中依旧有传言出来:那些大佬们都决定交赎买土地的银子。新秦伯张昭正准备找几个落魄勋贵当例子,杀鸡儆猴!

    局势,正在悄然的转变中。

第三百三十九章 孟先生论史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张昭在暗中奔走、签约时,最先感受到局势变化的便是京中落魄的勋贵们。

    那一张张签订好的契约被张昭拿出来,其震撼力不是假的!看看名单:英国公,长宁伯,永康驸马,司礼监掌印陈…

    这些大佬都乖乖的给朝廷,给试行改革卫所司交钱。他们还怎么硬撑?一个个不同的分期付款合同被签订。

    这些小勋贵府中财力有限,张昭做了适当的调整。有的府中首付款低至一千两。原则只有一个,就是要他们交钱,但不会逼迫他们狗急跳墙。

    定国公府稍后就在安远侯府的通报下得知消息。徐光祚晚上就立即去见孟先生商议对策。

    月影稀疏,炙热的酷暑笼罩着京师的夜晚。

    徐光祚安静的坐在灯火通明的小轩中,等着孟先生决断。

    孟先生三十多岁的年纪,穿着细密的丝绸青衫,中等身量,眉骨有点高,这让他在平常状态下都显得颇有些严肃。

    “安远侯府就给了这么些消息?论道报那边呢?可有什么异常?宣扬将赎买卫所土地归五军都督府的文章还剩多少?”孟先生紧锁着眉头。

    徐光祚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道:“暂时只有这么多。论道报那边,我现在安排人去问下。”说着,利索的起身离开。

    如今京中的两大报纸真理报和论道报,都是在清晨时发售。所以,报纸版面基本都是在头一天晚上就会确定下来。要预留时间给印刷。徐光祚派人到位于城东的论道报社中找主编张名尹询问情况。

    稍后消息传回到城南正西坊的定国公府中。徐光祚带着消息重新回到孟先生的住处。一边喘着气,一边喝着茶,汇报道:“先生,论道报收到稿件中,鼓吹由五军都督府接管赎买土地的文章这两天减少了很多。”

    论道报上的论调不减,抨击张昭的火力依旧很猛。然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一份报纸八个版面,想要刊登骂人的文章总能够找出稿件来的。但是这方面文章总的稿件减少,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孟先生端坐在小轩中的桌几前,轻轻的叹口气,看向徐光祚,认真的道:“世孙,大势已去!”

    什么叫做聪明人、智者?那需要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的眼光。他结合当前的形势,已经判断出,定国公府绝无可能再整合京中的勋贵们和张昭对抗。

    勋贵们的联合阵营已经被瓦解。所以,他给定国公府谋划的崛起路线,也被张昭堵死,就此夭折。

    徐光祚有点不甘心,急切的道:“孟先生,这…”定国公府上下念念不忘的崛起计划就失败了?这都什么跟什么?他不管思维和情绪都没调整过来。

    张昭反扑一下,仅仅是一些勋贵们签订土地赎买契约,定国公府的雄心壮志就完蛋了?这未免太玄幻了吧!

    孟先生右手下压,做个稍安勿躁的手势,叹道:“世孙,你应该还记得我给你说,为定国公府崛起而制定的计划。

    第一步,借助于和张昭为敌,取得声望,让成国公、寿龄侯等张昭的敌人支持你捞取利益。银子或者土地。壮大定国公府。

    第二步,代表勋贵集团,迫使张昭放弃令京中勋贵、太监们赎买卫所土地的计划。

    第三步,因张昭手握重兵,只要天子稍稍猜忌于他。定国公府便可进入五军都督府平衡其在军中的影响力。

    现在世孙告诉我,这份计划可以做到那一步?”

    徐光祚心中异常的苦涩,吞口唾沫,艰难的道:“第二步应该是难以实现。听闻张昭是得到天子的支持,至少是默许的态度,其圣眷之浓可见一般。

    以当前的局势,要做到第一步都难。英国公两头下注,他靠不住。此次失败,成国公会减少对我的支持。寿龄侯为人贪婪,只可以借势,不能当盟友。

    但是…,先生,真的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说到最后,徐光祚目光炯炯有神的看着孟先生,期待他给出一个绝处逢生的路来。

    孟先生先听徐光祚分析的正确,点点头。徐光祚毕竟不是一个草包啊。但徐光祚的最后一问,他还是摇摇头,感慨的道:“世孙,你能看到人心变化,这已经很不错。其实,我们这次失败,关键还是在天子身上!”

    “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

    孟先生喝口茶,徐徐的道:“当今天子登基十五年,执政思路、手法都已经展露。他并非锐意进取的改革之君,只是个裱糊匠而已。”

    这话说的非常大胆。

    徐光祚都给吓一跳。当今天子公认的是圣君。自上任以来,驱逐奸佞,励精图治。大开言路,勤于政事。宽厚仁慈,躬行节俭。此时的大明,是自仁宣以来的第二个盛世!

    然而,孟先生竟然对当今天子评价不高。这…

    孟先生仿佛没看到徐光祚的表情,继续道:“大明到底是底子厚,把成化朝的歪风邪气刹下去,不瞎折腾,人口自然滋生。便有如今的中兴盛世。

    但是,大明的根本问题其实并没有解决。当今天子和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只是把这盛世裱糊起来,将那些问题遮掩住。

    不要觉得我危言耸听。卫所、盐务、宝钞、海贸、边事、勋贵、藩王,这哪一条不是大问题?现在还能遮掩的住。过几十年,这些问题都会爆发出来。

    你算一算两汉,唐宋的国祚,是不是就在两百年左右?”

    徐光祚听的悚然而惊,感觉背上都有点冷汗。大明开国至今一百多年。若以两汉、北宋、南宋而论,国祚基本都在两百年左右。大明距离这个数字确实只有几十年。

    不得不说,孟举人还是很有点水平的。若非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为明朝续命五十年。享国276年的大明朝,或许真的只有两百年出头的国祚。

    封建王朝的治乱循环,有很多本质上的东西是相通的。这包括“大乱”的时间。

    孟先生再道:“天子和满朝诸公如此。倒是,新秦伯张昭有几分前宋王文公的改革之心。我原本以为在《论道报》上把反对赎买土地的力量展露出来后,天子会退一步。没想到,判断错误。”

第三百四十章 鼓动寿龄侯

    说到这里,孟先生站起来,在小轩中来回踱步,舒缓着他的心情。窗外夜色飘荡,星河璀璨。

    徐光祚坐着。他大约听明白了。

    孟先生是觉得弘治皇帝会在压力下退让。这符合其一贯的做法。当今天子和朝堂诸公并没有触碰利益集团的勇气。但是,他们偏偏在这里判断错误。

    孟先生徘徊着,一半是剖析一半是解释的道:“我们在报纸上造势,反对朝廷的决定。这肯定会天子不快。但让天子不快的事情多了去。譬如御史们。以此事而言,足可见,天子依然有进取之心!”

    当今天子御极十五年,早就褪去青涩,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所以说,因心中不快就支持张昭,这是不可能的。

    让京中的权贵出钱赎买土地,这可以让国库多得一笔银子,且将来会作为成例推广到全国。

    这是于国家有利的事情。当今天子,不可能看不到。所以,整件事唯一的解释是:张昭在那天下午西苑独奏时说服了天子。

    他终究是小看了当今天子啊!弘治皇帝虽然是个裱糊匠,但还是有把国事处理好、解决根本问题的心思。而张昭的出现,提供了这种可能。

    徐光祚没有兴趣追究责任,或者吃一堑长一智的想法。因为,他再不做点什么,定国公府根本没有下次的机会。躬身一礼,道:“还请先生指一条路。我实在不甘心阖府的心愿就这样轻飘飘的放弃。”

    孟先生无奈的一笑,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就像他明知道从国事的角度来说,是不应该让定国公府串联京中的勋贵、太监。但他还是做了。

    “世孙,如果你真不甘心,就想办法让寿龄侯去宫中,叫张皇后闹一闹。或许事情还有转机。”

    徐光祚眼睛亮起来,起身道:“好。”

    …

    …

    徐光祚晚上出门,宴请寿龄侯张鹤龄在教坊司中吃花酒,通宵达旦。第二天清晨拉着他在报社镇中吃早点。

    报社镇,就是距离城东朝阳门半里的小镇。因为真理报社、论道报社都在这附近,吸引着大量的人口。(不仅仅是编辑,还有大量的印刷工人)

    因而这处小集镇越发的繁华起来。被称做报社镇。试行改革卫所司的衙门也在集镇中。

    教坊司就在东城。徐光祚一大早推荐这里的早点,寿龄侯张鹤龄自然是跟着过来。

    小镇毗邻着官道,没有什么高楼。从管道往南走,自然形成的一条街巷中,一处处早点铺子中都是爆满。

    有的人是文士装束,拿着报纸,和同桌的人激辩。他们的身份或者是投稿人,或者来打听消息的。有的人穿着土布短衫,脸色疲倦,这是刚下班的印刷工人。

    还有,刚刚卖报回来的报童,两三个成群,约是七八岁,背着单肩土布书包,浑身是汗。给一名掌柜模样的中年男子喊住买报。

    徐光祚和张鹤龄两个带着家仆,从马车中下来。他们一身精美的丝织长衫,头戴唐巾,看着就不是百姓。不过,报社镇里,来来回回的富贵人物不少,这里喧闹的声浪并没有任何的停顿。

    “就这家吧。”

    徐光祚熟门熟路的带着张鹤龄在一家口味很好的早点铺子门外坐下来。他是论道报的东家,这报社镇的早点没少吃。

    “来两碗卤煮,两碗豆面丸子汤。四个鸡蛋。再来几份火烧。”徐光祚点好早餐,和张鹤龄边吃边聊,径直入正题,“侯爷,小弟我如今是怂了。就看你的了。”

    张鹤龄是兴济县人。其父以乡贡入太学。成化二十三年,张皇后被选为太子妃。举家搬迁到京中。是以,他对京中的早点种类非常适应。也没有觉得小店铺不干净什么的。他小时候家庭条件也没好到哪里去。

    他吃的正痛快,本来是要夸一句徐光祚会找地方,听到这话,眉头一挑,嘴里还吃着丸子,道:“贤弟,你这就不对了!哥哥我昨天不是答应你今日进宫吗?告诉你,别人怕他张昭,劳资可不怕。放心,这事哥哥我保证把他给搅黄掉。他还想拿这升官,做梦去吧。”

    张鹤龄并不是一个好说话的人。但是,对于一个性情贪婪的人而言,要是谁请他在全国最好的会所,把京中两个最红的姑娘叫来陪着他。享受最顶级的服务。他态度不好都不行啊!

    徐光祚一脸担忧(演技)的道:“娘娘哪里…”

    张鹤龄冷笑几声,道:“张昭自三月初回京,在京中上跳下窜,娘娘早就对他不满。如今他故意到处败坏我家的名声,说娘娘庇护寿龄侯府,不用交银子。娘娘知道,能有他的好?”

    徐光祚心里嘿嘿一笑。所谓故意败坏名声,是指张昭在催缴侵占卫所土地的权贵赎买银子时,拿寿龄侯府举例。这不是败坏皇后的名声吗?皇后是不通情理的人吗?

    意思是那么个意思,但这话张昭怎么可能会说出口?

    “张鹤龄草包一个,没想到在如何欺骗皇后娘娘上,还是很有天份的。十五年专门练一项技能,却是有独到之处啊!”

    徐光祚脑海中的念头一闪而过,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此事若能成。定国公府里赎买土地的银子不用缴。小弟愿意将那一万两银子送给侯爷。”

    “哈哈。”张鹤龄仰头大笑,拍着徐光祚的肩膀。这位小兄弟很上道嘛。然后,笑声戛然而止。因为,小镇那头,张昭正带着亲卫从官道上下来。两人刚好四目相对。

    张昭也很意外。他今天到试行改革卫所司统计数据,准备进宫。来报社镇这里吃早点。不想遇到寿龄侯张鹤龄。

    徐光祚笑呵呵的起身打招呼,抱拳道:“张伯爷,早啊!”

    张昭瞥徐光祚一眼,并不想和徐光祚虚与委蛇。徐光祚在背后干的事情,他当然知道。点点头,算是回应。交代长随丁赞道:“把早餐买好去司里吃。”

    张鹤龄眯着眼睛,阴沉沉的笑一声,道:“张昭,相请不如偶遇。你污蔑娘娘,败坏娘娘名声的事,咱们是不是要好好说道说道?”

第三百四十一章 张皇后的决定

    徐光祚心里为张鹤龄鼓掌。这个挑衅好!要给满分!

    他费尽心事带张鹤龄来这里吃早餐是为什么?他奉承这个草包、土鳖又是为什么?

    不就是为现在的这一幕吗?

    寿龄侯张鹤龄和张昭的恩怨始末,这在京师中都不用打听。谁都知道。而且,张皇后因为天子亲自劝和的缘故,还将弟弟张鹤龄骂了一顿,不允许他再去找张昭的麻烦。

    这些事情,徐光祚作为勋贵圈中的子弟,自然是一清二楚。张皇后那句话翻过来,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张昭如果再来惹你,本宫不会客气。

    徐光祚如此笃定的做这样的解读,自是因为不久前的第一阶段合作。当时,寿龄侯就去宫中找张皇后告状。

    张皇后的态度是:咱们家占了卫所土地就占了。要是有人没交银子,也没道理咱们家要交

    后面,张皇后还因对张昭的恶感,对弘治皇帝吹枕头风:张昭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想要涉足朝政,想干什么?

    宫禁之内的事情,向来是禁止打听。窥测禁中,这是可以杀头的大罪。但是,这种事又如何禁止得了?他对宫中的一些秘闻,都有所了解。

    他今天把张鹤龄带来,当然不是要看张昭的笑话,或者让张昭难堪。那是小孩子过家家的玩意儿。

    寿龄侯张鹤龄和张昭起冲突,这事传到张皇后耳朵里才够份量啊!否则,光是张鹤龄去宫里干瘪瘪的几句关于银子的哭诉,那顶什么用?

    …

    张昭皱着眉头。给张鹤龄当场扣帽子,他第一反应是非常不爽。第二反应就是心中警惕起来。

    “张侯爷这话是什么意思?在下何时污蔑过皇后娘娘的名声?还请你说清楚的好。”

    张昭声音不大,但是他身边的七八名亲卫立即四散开,把场面控制住。张鹤龄和徐光祚的几名长随没敢大闹,聚拢在主子身边。镇中正在吃早点的食客,纷纷看过来。

    张昭神情严肃。报社镇这里是一个消息聚散地。张鹤龄如此说话,他要是一声不吭的就走,传扬开的流言内容可想而知。他不得不要一个说法。

    寿龄侯张鹤龄冷笑两声,他当然是不怕张昭动手,大马金刀的坐在带着些油渍的方形木桌边,道:“你自己做了什么事,还用我提醒你?”说着,拍拍身旁的徐光祚,得意的道:“徐贤弟有人证,你让京中的勋贵们交赎买土地的银子时,是不是拿我寿龄侯府举例?”

    尼玛!

    徐光祚心态都差点要炸了。他坐在旁边看好戏,正看得滋滋有味。想着怎么挑拨两人最后动手打一架。哪里想得到张鹤龄竟然把他给牵扯到其中?

    张昭看徐光祚一眼,并不跟着张鹤龄的思路走,冷声道:“伯爷带头不缴赎银,在下还不能拿你举例子吗?”

    张鹤龄脸带怒容,愤恨的道:“你说的倒是轻巧?你怎么举例子的?说我姐姐在宫中为皇后,所以我寿龄侯府可以不交赎银,你们不行。是不是这样的?

    谁告诉你我带头不缴赎银?只要别人家都缴纳银子,我肯定缴。张昭,你这是败坏皇后娘娘的名声。我和你没玩。

    诸位老少爷们做个见证。今天这事,张昭不给我一个说法,这赎买土地的银子想都别想。我还要去宫中请天子主持公道。”

    围观的众人看热闹不嫌事大。有人在人群中叫一声“好!”

    徐光祚真想捂着脸。张鹤龄这什么狗逻辑?张昭那些话对皇后娘娘不敬,这是真的。但是,这和你不缴赎银有什么关系?你就是舍不得银子吧?

    …

    …

    盛夏的清晨,乾清宫中很是凉爽。

    弘治再次“君王不早朝”,和张皇后在东暖阁中一起吃着早餐。夫妻间甜蜜的紧。朝霞正浸染着紫禁城的屋檐、红墙、汉白玉的台阶。

    “今日的早报送来没有?”

    弘治皇帝喝着药膳粥,问身边侍奉的太监萧敬。叫一名宫女将面前的春卷拿给旁边桌子的皇后尝尝。

    萧敬躬身道:“皇爷,两份报纸都已经送来了。”

    弘治皇帝取过手帕抹抹嘴,拿起真理报翻看起来。那边,张皇后同样吃完,让太监们收拾餐桌。婷婷袅袅的走过来。

    她穿着翠绿色的丝绸上衣,搭着粉色长裙。这是典型的明代服饰,上衣下裙。头戴着珍珠、金钗。三十出头的美妇,身姿曼妙,前凸后翘,风情十足。

    “陛下,这报纸上说的土地赎买银子到底怎么回事?”张皇后拿起论道报,翻几眼,禁不住问道。

    之前,她兄弟进宫给她说起过此事。那不都是三四月份的事吗?她还叮嘱过弟弟:只要别人都交了,张府也要交。潜台词是:别人都没交,张府也不用交。

    她才不会傻乎乎的带头缴银子,结果却让父母、兄弟去过苦日子。

    弘治皇帝看着妻子那容光焕发如同美玉般的俏脸,心中温柔,牵着她的手,说道:“这事是张昭的弄的。太宗皇帝当年在顺天府设七十二个卫所。土地数十万亩。

    如今要把卫所都废除掉。这些土地,朝廷收是收不回来的。就叫他们缴点银子。日后慢慢的还。分期付款。

    皇后不用担心寿龄侯府。张昭已经把数据报上来,寿龄侯府占有卫所土地近六万亩。和英国公、陈宽他们一样。今年第一期首付五千两,余下的每年付两千两,直到还清。

    这银子,朕给你出了。你该怎么谢我?”

    弘治皇帝这些年日子也过的很苦逼。他派出去的中官都不敢放肆的给他捞钱。但现在张昭帮他经营着国泰商行,虽然要付出五成的利润养新军营,但剩下的足够补贴他日常用度。

    他最近都考虑在乾清宫西侧建一座宫殿,以供他休息、放松。东暖阁这里是餐厅兼书房。毕竟小了些。

    张皇后娇俏的翻个白眼,娇媚无端,娇声道:“臣妾才不要陛下出这银子哩。陛下先告诉臣妾,张昭原本是打算怎么处理寿龄侯府?”她对张昭有意见。毕竟,她弟弟来宫中哭诉过这事。

    弘治皇帝笑道:“张子尚的话可说的比朕漂亮得多。他说,皇后娘娘是陛下元配、太子生母。寿龄侯府这赎买土地的银子要收,不收反而陷皇后娘娘于不义。

    谁还差那五千两银子。但是,怎么收,要讲究方式、方法。寿龄侯府可以最后一批再缴。另外,臣与寿龄侯有过节。不敢冒犯娘娘的娘家,还请陛下代臣去收。

    他这话说的如何?”

    张皇后奇怪的道:“陛下,他真是这么说的?”张昭这话说的还是挺尊重她的。而且,有自知之明。只是,她不大相信以张昭的锐气会说这样的话。

    弘治皇帝看着怀里张皇后,笑吟吟的道:“这还能做假?当日他在西苑含元殿就是这么对朕说的。”

    当日密谈,张昭提出来,只要他保持沉默,就有把握收回银子。而如何处理寿龄候府,张昭一开始就说明。他本来在等张昭进宫汇报后再和皇后说的。

    不过现在皇后问起来,他自然就先说了。

    张皇后轻咬着嘴唇,微微沉吟片刻,决断道:“臣妾,这就派人去弟弟府中,让他去试行改革卫所司缴银子。”

第三百四十二章 结束。

    “好!”“好!”

    起哄的叫好声,让报社镇这数百米长的街道两旁正在吃早餐的人都注意那边围拢起来的人群。

    寿龄侯府的管家张二,和宫中来张太监,建昌伯张延龄带着长随挤开人群,正好看到里面的情形:

    定国公府的世孙徐光祚一脸的无语,寿龄侯张鹤龄慷慨激昂、得意洋洋。新秦伯张昭皱着眉头,神情冷峻。

    张延龄从官道上下来,走这么几百米出一身汗,喊道:“大哥,姐姐派人出宫来传口信。非要见到你。”

    张鹤龄正处在“怒怼”张昭,心里正爽的时刻,见弟弟来了,下意思的问道:“什么事情?”

    徐光祚站起来,驱赶围观的人群,“都散了吧。宫里的事你们也敢听?”

    围观的人群顿时如同鸟兽般散去。皇宫中的事情确实是听的越少越好。当然,八卦是人类的天性。不敢围观,不代表不想听。不少人都竖着耳朵对着这边。

    张昭站在早点铺子外的街道边沿,听张延龄的话,再看看宫中来的太监,心道:“这么巧?”做个手势,制止准备簇拥他离开的王武等亲卫、长随。

    宫里来的张太监有意替皇后娘娘扬名,也不回避众人,尖着嗓子道:“侯爷,皇后娘娘让奴婢来穿口信:让你今天到试行改革卫所司把赎买土地的银子缴纳,签订契约。”

    张鹤龄一下子傻了。他刚刚说什么来着?

    “今天这事,张昭不给我一个说法,这赎买土地的银子想都别想。我还要去宫中请天子主持公道。”

    结果现在张皇后特意派人出来催促他在今天就要把银子交到试行改革卫所司中。

    这脸被打的!

    徐光祚也是懵圈。我的听力出现问题了吗?一向毫无原则袒护弟弟的张皇后竟然派人特意要求张鹤龄去交银子。这到哪里说理去?

    在这一瞬间,徐光祚意识到,他最后的“反抗”被粉碎了。孟先生给出的最后一条路也走不通。仿佛张昭就伸出一根手指头,他竟完全不能抵挡。

    张延龄看看失魂落魄的徐光祚,心道:“我们张府缴银子和你什么相干。你这是什么表情?”再又看看一张脸涨的通红有点恼羞成怒的大哥。

    不怪大哥难受啊。他心里也觉得肉疼。姐姐就是瞎整。五千两银子啊!凭什么要给张昭收去!

    张延龄来的晚,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大哥现在到底是什么心情:丢脸丢到家。那刷刷的一道目光,简直能让他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

    张鹤龄一字字的,咬牙切齿的回答道:“我知道了。”

    张太监传完口信,对张昭点头,打个招呼。张昭回应之后,“呵呵”的笑两声,很痛快,说道:“我今日都会在试行改革卫所司里等张侯爷。”

    王武、丁赞等人可就没有那么多顾虑,直接“哈哈”的哄笑起来。拿着早餐,跟着张昭往镇外走去。

    张鹤龄和徐光祚的长随都是如鹌鹑一样的缩着头。这种场合,谁都怕被牵累啊!

    …

    …

    张昭在试行改革卫所司里处理着账目,准备呈送给天子。

    上午七点许,正常的京中衙门上班时间,王承裕带着老仆准时抵达司中。

    张昭和王承裕在公房里喝茶,说起在报社镇中的事。

    王承裕坐在书桌里面,欣慰的道:“子尚,事情还真叫你给办成了啊!”

    张昭站在书桌外,笑道:“终究还是天子有进取之心。”

    王承裕对张昭不居功的态度很认可,带着遐想的道:“京师这里赎买银子都交了。天津卫那里自不必说。争取在今年内把北直隶的卫所都给改掉。”

    既然接手了这件事,革除天下卫所,为大明的军制改革奠定基础。他此生能做成这点事于愿足以。

    张昭见王老大人干劲十足,笑着道:“这要看老泰山的身体是否吃的消啊。”

    张皇后下了口谕。寿龄候府不再是阻碍。试行改革卫所司在京中的工作就告一段落。

    其实,张昭做废除卫所这件事,就知道会有阻力。而具体跳出来是谁阻拦他则是未知。张鹤龄只是个表面旗杆人物,京中这段时间风波的幕后操纵是定国公府,徐光祚。

    而此时,此事结束了。

    出乎张昭的意料,先来缴纳赎买土地银子签订契约的,并非寿龄侯张鹤龄。反而是定国公府。只是代表者并非徐光祚,而是他的一个弟弟。

    下午四点许,建昌伯张延龄代表张府来缴纳银子,签订契约。据说张鹤龄进宫找张皇后去了。

    张昭拿到契约后,并没有停留,把这段时间废除卫所的成果带上,径直到宫中去见弘治皇帝。

    五月底正值酷暑。弘治皇帝移驾西苑。一帮文臣武将们等着召见。张昭再一次插队,被司礼太监萧敬带着到含元殿的偏殿中面圣。

    弘治皇帝一身红色的帝王常服龙袍,白胖胖的,正歪在铺着竹席的塌椅中,手里拿着消暑的糖水。两个小太监正在帮他锤着腿和背。他接见大臣,要保持帝王威仪,需要挺胸收腹,坐的端端正正。长时间下来也累的够呛。此刻正在休息。

    待张昭见礼后,弘治皇帝脸上带着随和的笑容,随意的道:“张爱卿来了,不必拘礼。给他端一碗银耳汤解渴。”

    张昭明显感觉到事情做成后,弘治皇帝对他态度更加亲近。他这算是为弘治皇帝分忧。天子只做了一个默认的姿态。剩下的事情他都做完。而且,又很漂亮的处理了张鹤龄、张皇后在此事上的问题。

    “谢陛下!”

    张昭喝一口冰糖银耳汤,透心的凉爽,确实让他冒着烈日步行进西苑的酷热都消退大半。言简意赅的汇报道:“陛下,微臣将账册都带来,请陛下过目。”

    这些银子,户部尚书侣钟早早的就在朝堂上表态,这是户部的银子。

    至于为什么张昭被论道报围攻时,文官大佬不出头。武勋集团内部的事情他们参合什么?里头还夹杂着一批大宦官、皇亲国戚。

    弘治皇帝点点头,并不看账册,让萧敬把账册收起来,道:“卿勤于王事,朕心甚慰啊!礼部那边有消息传来。梁学士出使鞑靼,带着鞑靼小王子的使团,三日后即将抵达京师。和鞑靼的谈判,这件事由爱卿牵头,和礼部一起去办。”

    提出和鞑靼人互市的是张昭。而以张昭年龄、地位其实不应该由他负责此次谈判。参与是肯定够资格的。但主持日常的谈判,还差点资格。

    但是,弘治皇帝还是对张昭委以重任!

    张昭道:“臣遵旨。”

第三百四十三章 第一红人

    弘治皇帝任命张昭主持和鞑靼使者谈判的事宜,迅速的在京师内外传遍。

    夜月如钩,繁星点点。

    礼部尚书张升在自家的书房中来回踱步,手里拿着一卷书。但显然是心情有点烦躁。

    少顷,长子张望龄从门外进来,带着酷暑的热气,躬身行礼,“大人,儿子已经和谢阁老的刘师爷见过面。他说阁老的意思:气象已成,不必阻拦。但是,在和鞑靼人的谈判中,也不能任由他一个小字辈闹出笑话。礼部要盯着,维护国体。”

    张升容貌显老态,他已是六十岁的年纪。穿着灰色的家居常服,将手里的书卷丢到桌子上,仰头叹口气。

    成化五年,他取中状元,授翰林修撰。历任翰林诸官。弘治改元,迁詹事府右庶子(正五品)。此时,“纸糊三阁老”中的两位罢黜,而刘吉刘棉花却升任首辅。

    他实在看不惯这样的不平之事,上书历数刘棉花“十大罪”。结果却反被诬陷,贬南京工部员外郎。等到弘治五年刘吉去位首辅,他才被召回京中,历任礼部侍郎。

    弘治十五年,接掌礼部尚书。

    要收当今天子算是有数的明君。之前在宫中宠信太监李广,那也没闹出什么出格的事。但是,他又看到一个“宠臣”在崛起。这让他心中很不安。

    张昭除了打赢西北的大战,折腾出多少事情来?一代名臣王恕晚节不保,为儿子的前途和张昭同流合污。平凉府那边处理的一批缙绅,敢说没有冤案?

    京中卫所废除,又是好一阵闹腾。而且,张昭借机搞出报纸。可以说,如今科道言官们制造舆论的威力,还比不上两家报纸的记者。这简直是岂有此理?

    朝廷名器,其可让一帮监生和落魄文人去执掌?这是败坏朝廷法度。

    现在又要动互市的歪脑筋。说什么贸易顺差、逆差。还要求天子在朝贡上做文章。

    “但凡小国朝贡,陛下可以赏赐这些礼物,形成风气。而定价由朝廷说了算,不可叫大明亏损。”

    这说的什么鬼话?朝贡这样搞,有失天朝上国的颜面。日后史书上记一笔,他们这些当朝重臣和天子都要是笑话。

    张望龄对他父亲的性情太了解,但凡有看不过眼的事情,就会上书。管他什么权贵、宠臣、首辅。不拿官位和个人前途当回事。但是,他做儿子的还想借老爹的虎皮混日子。断然是不能允许

    张望龄劝解道:“大人,谢阁老的看法是正确的!新秦伯张昭大势已成啊!现在弹劾他根本就弹不倒。”

    最近,京中最火爆的话题,就是真理报和论道报上刊登的关于试行废除京中卫所顺利完成的消息。京中大小勋贵,太监,都乖乖的给张昭交银子!

    这在京中掀起一阵巨浪!带给众人相当大的震撼。

    张昭相当于趟平了京中勋贵圈,还趟平了宫内的太监圈。这是相当恐怖的!

    以张昭的实力,他哪里做的到这一步?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弘治皇帝支持的结果。张昭现在可以说是当朝第一红人!他去见天子,随时到随时面圣。

    所以,叫做气象已成啊!

    张昭主持和鞑靼人的谈判,就是具体的体现。他已经跻身于朝堂最顶尖的权力圈中。

    张升对儿子的心思同样很了解,冷哼一声,“老夫知道!这次和鞑靼人谈判的事情,礼部会盯着。”

    …

    …

    张升父子在府中感慨、交谈时,城南的正西坊定国公府中。徐光祚正在和孟先生小酌。

    孟先生已经和定国公徐永宁见过面,准备明日回乡。

    月光幽幽的洒落下来。小院里寂静,时时的还能听到东厢房中女子的哭泣声。

    孟先生并不打算将在这几个月中精心照顾他隶属于定国公府的美妇带走。

    她如何能不哭呢?数月的恩情如薄纸!过一段时间,她又要被指派服侍别人。她的命运如同浮萍一般。或许年老色衰时,就会孤寂无声的死在某个角落。

    这是一个非常冷酷的决定,却又符合明代读书人的行为。没有人能指责孟先生什么。

    徐光祚饮着银杯中的白酒,张昭府中出产的五粮液。口感甘美,味道醇厚,入喉净爽。感慨的道:“张昭肯定是在和西苑和天子密谈时,把张皇后、张鹤龄的事情算计进去。我这几天才反应过来。这个阴险的小子。孟先生,你真的不留下来吗?”

    孟先生摇摇头,和徐光祚碰杯饮一杯,吐出一口气,道:“结束了。世孙,你也不必太气馁。贵府与国同休,将来未必没有机会。

    本朝的外戚,不似后汉时,只是个样子货。

    所以,从利益聚合的角度来收,张昭拳打武勋集团,脚踩宦官集团,可谓风头正盛,大有放眼京中无敌手的样子。但是,他有三个敌人是无法解决的。”

    孟先生这位定国公府的智囊,陆续竖起三根手指头,“第一,张皇后。不管张昭如何得宠,他在天子心中的地位绝对比不上张皇后。

    寿龄侯张鹤龄是个草包:色厉内荏,跋扈无脑,见小利而肆无忌惮。以他的性情,他和张昭的冲突根本没法化解。而张皇后肯定是会维护她弟弟的。

    第二,文官集团。

    国朝的武勋集团在土木堡事变之后,已经被打断脊梁。大权旁落,沦为米虫。而宦官集团因为天子的态度,现在对张昭是没有任何威胁的。

    然而庙堂诸公却是不怕他的。我观张昭此人有锐意改革之心,迟早会和当朝诸公冲突。嘿,当朝诸公谁真的是穷苦百姓?

    第三,外敌。

    纵观历朝历代的灭国之战,很少有打一仗就完的。前汉时,汉武雄才大略,卫青、霍骠骑俱是不出世的名将,结果如何?帝国双星病逝后,武帝后期和匈奴人打的有来有回。

    譬如,我朝太祖灭蒙元,那是一次而平定的吗?太祖论中山王: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而中山王都在蒙元大将王保保手中吃到苦头,洪武五年北伐,无功而返。

    张昭现在的局势,只要他在对外的战争中输一次,各方利益集团的反扑就会到来。

    本朝领兵的大将平江伯被夺职,他失败几次?弘治十三年一次避战而已!保国公朱晖被弃用,他又有几次机会?还是一次。弘治十四年在西北避战。

    张昭同样只有一次机会!”

    徐光祚眼睛中又有了神采,孟先生的分析丝丝入扣,合情合理。将目前风头正盛的张昭给“审查”了一遍。他远远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强大!其地位也并非绝对稳固的。

    继而忍不住长叹,诚心诚意的道:“我恳请先生再考虑一下留在府中。”

    孟先生笑着摇摇头,看向窗外的明月。帮定国公府,是报恩之举。但他是个读书人,他有他的抱负。

    …

    …

    五月二十九日,孟先生孟配在徐光祚的送别下返回家乡。而与此同时,出使鞑靼的正使梁储正带着鞑靼人的使团一行二十余人,抵达京中。

第三百四十四章 谈判开始

    京城外官道中,一队打着各种旗帜的队伍正徐徐入京。官道中的行人纷纷避让。

    从亮出的旗牌和路线上看,这是出使归来的队伍。

    眼看着京城在外,出使鞑靼外加路上耗费时间快三个月的梁储心里长长的松一口气,对身旁凑过来的鞑靼使者、小王子的长子图鲁道:“前面就是京师,还请王子约束部众,勿要生事。”

    图鲁二十岁,面色红润,头发扎成辫子,穿着麻衣,用蹩脚的汉语道:“梁大人,我会的。”

    他的目光看向巍峨的京城。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如此巨大、繁华的城市。一百多年前,他的祖先们曾拥有这座城市。而更远的年代,在窝阔台汗的治下,草原上的和林城曾是世界最富饶的城市。

    当此之时,他一边回答着汉官的话,一边畅想着先祖的荣耀。

    梁储听得怪异,轻轻的点头,带着队伍返回京中。

    …

    …

    鞑靼使团的到来,令京师中一阵热闹。朝堂、各朝臣们私下里的聚会中,街头巷尾都在谈论此事。

    小王子当年不是没有朝贡。弘治元年,小王子带兵到大同城外,横亘三十余里。请求朝贡。因朝中意见不一,只允许了部分鞑靼人来京中朝贡。

    而说是朝贡,在递交的国书中,言辞傲慢,自称大元大可汗。且让明朝限期答复。

    所以,在熟悉内情的人看来,弘治元年的“朝贡”根本不能拿出来吹嘘。否则容易把牛皮吹爆啊!明眼人都知道怎么回事。

    话说国朝的“朝贡”,那次不是赏赐丰厚?不然,那些小国为何年年来,太宗皇帝时还限制东瀛国来的次数。

    这些议论最终都通过京中的两份报纸反应出来。真理报、论道报上不断的有文章评论此事。

    按照大明的国情,鼓吹大明、鞑靼友好是没有市场的。弘治朝虽然在对外战争中表现的很烂,但是大明的舆论氛围向来是强硬为主!正所谓:不和亲,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如今京中的主流论调是:国朝的新秦伯在西被把鞑靼小王子揍的嗷嗷叫。现在和他们谈互市,只是免得日后再兴刀兵。

    要是在韦州大捷之前,京师的舆论敢这么吹,且让文字流传天下,那是要被人笑死的!因为,鞑靼人时不时就会来边境抢一把!他们可不怕明朝。

    这会很尴尬!

    但是,现在这么吹,还真有点儒家“悲天悯人”的范儿。近一年来,鞑靼人基本都不敢入寇。

    其实,真正的原因,朝堂内的重臣都知道:大明此时的国力根本不足以支持灭国之战。所以大明是以贸易手段来羁绊、削弱、挑拨鞑靼诸部。

    六月初一,弘治皇帝在奉天门早朝,接受鞑靼使臣递交的国书,朝臣们悉数参加。

    张昭亦在早朝之列,在文武百官的注目下,当场领下和鞑靼使者谈判的事宜。由礼部、鸿胪寺协助。

    不得不说,华夏的礼部却是是一个很奇特的部门。它管着教育、翰林升迁、礼仪、外交、宗教等事务。

    张昭是看这个横跨数个领域的部门,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想着日后将其拆分掉。

    众所周知,在列强时代,外交是国家实力非常重要的一环。西方列强的内阁的排位是:首相、外交大臣、财务大臣、海军大臣、陆军大臣。如此重要的国家职能,结果就这么给礼部下辖。一点都不重视啊。

    张昭领旨后,第二天上午就和礼部右侍郎焦芳一起,带着鸿胪寺卿柳渊、翰林学士王华和几名下属官员一起在礼部中和鞑靼王子图鲁博鲁特(全名)会谈。

    礼部大堂后的偏院中,张昭坐在主位中,百无聊奈的听着礼部侍郎焦芳和王华一起“围攻”鞑靼使团。

    因为,开宗名义,谈判一开始就是要确定双方的地位。小王子自称大元大可汗,明朝是不承认的!

    怎么的,给我朝太祖、太宗皇帝打的屁股尿流直接分崩离析的蒙元残部,还敢在大明面前拿大?想要平起平坐的待遇?世界上有这好的事?

    礼部和翰林院的意见是,要给小王子封个王,就比如像当年大宗皇帝给鞑靼太师阿鲁台封的“和宁王”这样的。这样,互市的谈判才能继续往下走。

    鞑靼使团当然是不肯的。

    蒙元祖上阔过且不说。如今的达延汗是黄金家族的血脉,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他继承汗位难道还要明朝承认、册封?扯淡!而且,除开弘治十四年的韦州大战、弘治十一年的贺兰山之战,明朝这些年被他们鞑靼欺负的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边境任由他们纵横、抢掠。

    图鲁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虽然是达延汗的长子,按照蒙古人的习俗,他就是部落的继承人。但他对掌故、典籍都是不熟悉的。替图鲁出面说话的是哈喇慎的头人博尔哈。

    这是张昭的老熟人。当然,张昭并不认识他。

    博尔哈看了一眼主位上的年轻男子,抚胸行礼,继而转向焦芳、王华,用汉话道:“焦大人,贵国派使者邀请我们前来大都谈判,应当表现出诚意。而不是意图在名号上羞辱我们。如果,你们执意如此,谈判没有必要再进行下去。”

    王华是老实人,感觉对方说的有点道理。确实是他们先邀请鞑靼人过来谈的。本质上,不就是不想派大军和鞑靼人作战吗?户部已经没银子了。

    王华看向张昭。他是主事人。

    焦芳时年六十八岁,模样衰老,须发斑白。但实则精明强干。此公只是为求加官进爵,喜欢跪舔而已。他对着博尔哈冷哼一声,等张昭决断。

    张昭敲敲桌子,看着左手侧的博尔哈,神情平静,话却不那么中听,“我要提醒一下你,这里是大明朝的顺天府,北平城。不是元朝的大都。你再错一次,别怪我不客气。今天就先谈到这里。散会。”

    说着,招呼着焦侍郎,王华等人一起离开。

    和鞑靼的互市谈判,他并不着急。

第三百四十五章 变故

    出了偏院,刚才还严肃着脸的大明朝谈判团队神情都变得轻松。

    剑拔弩张,喷口水,那是谈判的需要。焦芳做过亲民官,对下马威、杀威棒这些手段,熟门熟路。

    而王华作为翰林学士参与,主要是因为老王熟悉典籍、旧事啊!张昭需要状元来撑门面。明朝这帮状元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引经据典、出口成章那都是基础操作。

    其实,这事最好的人选是梁储。只是梁学士觉得张昭搞互市贸易是非正常路线,担任使者出使鞑靼已经尽到职责,不愿意参与后面的谈判。

    梁学士做官、做人向来都能如履平地。和他这方面的做事原则无不相关。

    张昭只好把王华喊来。同时,也是让太子朱厚照能够随时了解到谈判的详情。

    鸿胪寺卿柳渊全程够没怎么开口。对方都是用的汉话,他准备的翻译都用不上。

    他心里清楚现在众人轻松的原因。别管最后谈的如何,有当朝第一红人张昭负责,他们这些人的官帽子绝对是安全的。

    焦芳作为“地主”,邀请张昭等人到他的公房里稍坐、喝茶。张昭和焦芳关系不错。他前段时间还借助焦芳的职权,把教坊司的分舵开到美食镇中。

    待小吏把茶水送上来,焦芳笑着道:“今日这鞑子的官话说的还不错。他不会真以为朝廷急着和他们互市吧?”

    他是干吏。对互市里面的门道清楚的很。历年来互市,都是北虏来求大明开市。

    产自中原的日需品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大。譬如:铁锅、布匹、茶叶、酒、糖等等。草原上物资很匮乏的。鞑靼人真要不想互市,梁储去一趟鞑靼就能把人忽悠来?

    张昭一身绯袍官服,那张年轻的脸让周围一帮官僚们看惯中老年绯袍大员颇为不适应,坐在临窗的木椅中,拿起茶碗喝茶,笑道:“官话说的好,减轻柳寺卿他们的负担啊。今天第一天,双方先相互摸底。以我的看法,接下来的商税谈判是重点。”

    王华和柳渊两人点头。

    历年来互市就是双方相互交易。以物易物,或者金银交易。真正得利的是参与交易的大商人。而大商人背后都是国朝的缙绅。朝廷没有收入。

    而这一次,张昭不仅要对国朝的商人征税,还要对来交易的鞑靼人征税。税率为十五税一(约为7%)。税务司都设立了。然而,鞑靼人不会轻易同意。

    焦芳捻须道:“在何处互市,他们会争一争。这问题不大。倒是修建互市用的城池支出,这也会是谈判的重点。”

    “慢慢谈,不着急。”张昭心态很好。

    挖坑埋人啊,总得有点耐心。

    明朝当前的国力并不足以支撑他率新军营横扫草原,灭掉鞑靼。所以方才有现在和鞑靼人互市。

    其目的,是为保持韦州大捷后对鞑靼人战略僵持阶段的优势。互市的好处,张昭之前在武英殿中和重臣们都介绍过。其一:贸易顺差、商税。其二,增强鞑靼人中对抗小王子的部落的实力。

    对于增强明朝国力这个目标而言,贸易顺差、商税这都是有益的补充,属于外因。内因部分就是张昭现在正在做的:释放人口,搞制造业。

    具体来说,就是纺织产业、钢铁产业、基础设施建造。

    几人正闲聊着,沟通对谈判的看法,这时一名小吏飞快的跑进来,“老大人,鞑靼使臣出事了。”

    …

    …

    张昭、焦芳、王华、柳渊几人在焦芳的侍郎公房中闲聊时,鞑靼的使者团一共四人也离开礼部。

    小王子的长子,带队来谈判的图鲁一直臭着脸。今天的谈判实在让他不爽到极点,那些明人欺人太甚!还妄图册封伟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孙。也不想想他们的前朝是怎么灭亡的!

    图鲁的汉话说的并不标准。他并没记住“南宋”这个朝代的名字。话说,南宋当年的国号也是“宋”。

    博尔哈穿着蓝色的鞑靼贵族布袍,跟在自家王子身边,劝慰道:“济农,不必为今日的谈判烦恼。谈判和做生意是一样的。漫天要价,落地还钱。明人话说的再难听,这生意还是要做的。我们不让步即可。”

    跟在图鲁身边的另一名察哈尔贵族讥讽道:“博尔哈,你不要脸皮,还劝济农不要脸皮吗?今日明人欺辱我们的事迹传回草原,我们如何向大汗交代?”

    他名叫合丹,是察哈尔部里的一个千户。

    博尔哈只是永谢布万户下的一个小部落的头人,这一年来因推崇明军的新军卫火器战法而得到大汗的赏识。他们这些大汗的本部察哈尔的贵族们早就看他不顺眼。

    博尔哈低下头。他作为一个小部落的头人,在草原上艰难求存。整个部族的军事力量不过一千骑。得到大汗的赏识,划分到一片肥美的牧场,得以休养生息。

    他在察哈尔部的贵人们面前是没有任何反抗的底气。

    图鲁摆摆手,“走吧。”是非好歹他还是分的出来的。临行前,父汗交代他的任务,并非来明廷谈判。而是要一窥明廷的虚实。而真正负责谈判的就是博尔哈。

    鞑靼使团的四人走出礼部。此刻约是上午九点半许。等在外面的侍从纷纷围过来。

    图鲁等人翻身上马,纵马而行,“驾!”

    图鲁毕竟是年轻人。他知道好歹,但是心里的火气还是压不住的。因而马速很快。而且,他有意用这样跋扈的行为试探明廷的反应。

    礼部所在的位置正是棋盘街后的江米巷。出礼部就是京师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棋盘街。此时虽然是盛夏的上午,但棋盘街上依旧有一些行人。

    图鲁自持马术,并没有减速。他身后的鞑靼众人当然是紧紧的跟着他。十几匹马略微提速,那声势就相当的惊人。行人纷纷躲避,棋盘街上在瞬间一片狼藉。

    就在这时,一名货郎挑着担子躲避不及,被图鲁的一名侍卫骑着马撞翻在街边。

    “死人了!”

第三百四十六章 先抓捕

    棋盘街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往北就是大明门、六部、五军都督府太医院、翰林院等衙门。往南便是正阳门。正阳门大街东西两侧街坊中人烟密集。

    因而,鞑靼使臣在棋盘街撞死人的消息瞬间就传开。

    张昭、焦芳、王华、柳渊几人匆匆从礼部赶来时,街道上一群百姓正在围观。

    “这货郎真是惨啊!无妄之灾。”

    “狗屁的无妄之灾?不是那新秦伯张昭把鞑靼人招来,会出这样的事?你们看年年来朝贡的安南、琉球、吐鲁番、乌斯藏,那些使臣不都安分守己吗?”

    “这话说的有理。大明和北虏是死敌。这些鞑子到京师来,无理也要搅三分!报纸上说,我朝欲使鞑子沐浴王化,所以准备互市通商。殊不知塞外北虏秉性难改。新秦伯太想当然。”

    “唉…,此事不知道如何了局。八成是不了了之。”

    张昭在人群外把这些议论尽收耳中。

    王武脸上的神情已经是出离的愤怒,咬着牙齿,右手握拳,青脉爆起。这些人瞎瘠薄扯淡。明明是鞑靼使臣杀人,怎么就变成张相公的错?

    焦芳慢悠悠的去看张昭的反应。他和张昭建立起私交,也打算抱这个当朝第一红人的大腿,但总的再看看张昭在政z上的水平。

    王华作为老实人,苦笑摇头。舆论完全带偏。这和张昭有什么关系?鞑靼人是张昭招来的?这种看法未免将国事看成儿戏。没有内阁诸公点头,张昭一个伯爵有这本事?

    “小二,话总要让人说的。”张昭抿抿嘴,道:“把人群分开,我们进去查看情况。”

    张昭的亲卫都是战场上下来的老兵。八人一起动手,很顺利的就将人群分开。只见一名约四十岁许的男子倒在街旁的血泊中,货担上的货物散落一地。

    张昭看一眼,就知道这货郎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救不回来。但判断归判断,要尽人事。说道:“小二,三件事。第一,派人去请太医院的圣手来救治。第二,派人去县衙、府衙报案,尽快封锁这里。第三,拿我的帖子去找巡城御史、五城兵马司调人,抓捕鞑靼使团。”

    张昭穿着绯袍官服,他刚一露面,正在围观的百姓都纷纷看过来。国朝的世情,身穿绯袍必是高官。他这一通吩咐下来,顿时就几名义愤填膺的百姓叫好,“好!杀人者偿命!”

    焦芳没理四周的叫好声,低声提醒道:“子尚,抓捕鞑靼使团要慎重啊!先禀报朝廷再做决断。衮衮诸公不会轻纵杀人者。”这谁要是敢轻纵,满朝御史能喷的你吐血。还有报纸。名声还要不要?

    焦芳说的是最妥善的处理方式。张昭接受的命令是互市谈判,而杀人案、和鞑靼的外交,这都是有对应的朝廷机构去处理。上次张昭“越权”,差点就翻船。

    张昭不为所动。大明的百姓在京师被鞑靼使臣纵马撞死,他一分一毫都不想忍!你以为这是腐朽的满清啊!这里是大明!拱手一礼,道:“谢老大人。先去抓捕,再去请天子裁决!”

    王武转身离开。

    王华轻轻的叹口气。张昭这是直接压上所有的筹码,不留余地的表态。假设等会御前裁决后是要安抚鞑靼使团,那张昭日后在朝堂中基本就可以靠边站。

    年轻人太冲动,难堪大任嘛!

    王华再看看四周明显兴奋却又压低声音的百姓。心里摇摇头。这些人刚才骂张昭骂的痛快,现在得知这年轻的绯袍官员就是“张昭”,尴尬了吧?

    这些人怕是忘了:若是论对外强硬,国朝这位十八岁的新秦伯绝对算第一位!

    …

    …

    鞑靼使团的住处在南城崇福寺附近。礼部在这里有几套府邸,充作驿馆。

    图鲁等人若无其事的在南城的一家酒楼中吃过酒,刚回到住处,就被赶来的巡城御史带着五城兵马司的士卒围住。

    巡城御史李道立先被张昭的亲卫通知,再了解情况,派人去通知李阁老。他是李阁老的门生。时间有些耽搁。等得到准信,再点齐兵马把鞑靼使团的院落一围。

    而太医院的太医并没有能把货郎给救回来。尸体给存到城外的义庄中。案子直接报到顺天府衙,由府衙审理。

    张昭等人跟着到府衙中去说明初步的情况。他是报案人。焦芳、王华等人各回各的衙门。

    在这段时间,棋盘街这里的消息继续飞速的传播开。

    棋盘街后的五军都督府中,几个得到消息的武勋们聚拢在一起左军都督府朱辅这里闲聊。

    明朝的五军都督府是一个统称,总共分为:左中右前后五个都督府衙门。明太祖朱元璋搞出如此奇葩的设计,本意是要分大将的兵权。但实际上,兵权还是那么回事。

    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英国公张懋通常不来棋盘街这里。他的位置已是武勋的顶点。懒散些是正常的。而前军都督镇远侯顾溥在城被的团营坐镇。

    倒是一心有儒者之风的成国公朱辅每日都会在这里坐班。所以,棋盘街那里的消息一传来,众武勋都不约而同的到左军都督朱辅这里“闲谈”。

    武安侯郑英笑道:“这下可有好戏咯。和鞑靼使臣谈判的第一天,这帮鞑子就杀人。张伯爷这是恼羞成怒啊!”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他把鞑靼使臣围在驿馆中有什么用?我看他这趟差事要办砸。”

    “所以啊,仗着天子宠信就在京中横冲直撞,迟早要吃亏。咱们就等着那帮文官儿发难吧。早就有人看他不顺眼。”

    在座的几位,前段时间谁没有被张昭找上门“要钱”?话里话外都有些牢骚。说是闲谈,其实是冷嘲热讽,等着看张昭的好戏。

    成国公朱辅微笑着摆摆手,“诸位,张昭到底是为天子办差。鞑靼人当街杀人确实可恶。咱们等朝廷的决断吧。”

    …

    …

    在武勋们议论时,棋盘街后的六部衙门,翰林院等处一样收到最新的消息。

    翰林院中,同为东宫属官,并且同在编纂《大明会典》的梁储和一名中年翰林在柯亭中谈起此事。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75/ 第一时间欣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九悟所写的《明帝国的崛起》为转载作品,明帝国的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帝国的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帝国的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帝国的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帝国的崛起介绍:
弘治十三年夏末秋初,宅男理科生张昭穿越来到明朝。瑰丽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这繁华,美好,欣欣向荣又潜藏着王朝危机的时代,张昭一路青云直上,手持权柄,上佐天子,外镇四夷,书写属于他的华彩乐章。五千年的治乱循环,明亡后华夏文明的沉沦,我来了,这一切都将改变!推荐九悟完本的老书,均订过万,《奋斗在红楼》九悟书友群:312484933.进群验粉丝值。只要订阅了九悟的书即可。明帝国的崛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帝国的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