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明帝国的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帝国的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九悟     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     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七十七章 开平中屯卫见闻

    张昭和王承裕两人并没有沿运河到天津卫,而是直接从通州往东而来,直达开平中屯卫。

    开平中屯卫,就是日后的唐山。

    后世这里可是全国闻名的钢铁、煤炭产地。是工业重镇。然而,张昭从马车上下来,在黄土碾成的官道两侧,眼中一片荒凉的景色。只有稀稀朗朗的一些屋舍。

    这令张昭带来的队伍颇为显眼。

    王承裕一行轻车简从。他就把试行改革卫所司的官吏带了二十人过来。回头把永平府的卫所跑遍,就可以和当地的府县对接,把军户全部转为民户。

    而张昭就夸张得多。他带着新军的一个营。他本身的警卫连之外,还抽调一团吴臣麾下一个连队,全是韦州大战的老兵。外加韩瓒的骑兵连。后勤军队两个排。

    身边兵力总计500人。

    布满车辙的黄土路官道上旌旗招展。队列整齐的火铳兵们、板车、马队列队而行。

    “子尚,日头正烈。我们先到卫所休息下吧。”董朗带着副手们在官道边等着。还有开平中屯卫的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们。这时,上前来说道。

    张昭道:“行啊。”对众人微微点点头。

    开平中屯卫的卫所就在距离官道不远处的小镇子中。镇中的道路上到处是煤渣。这是一处依托着煤炭和铁矿发展的小镇。

    小镇中的军户们都被动员出来迎接京中“大人物”。将近一千名军户拥挤在小镇口的道路上。为首的是几个老者,他们身后是面黄肌瘦的军户们。

    他们的年龄从十岁左右的萝卜丁到四十多岁满脸麻木的中年汉子。各自穿着破破烂烂的衣衫,如同难民。

    张昭骑在马上,清楚看到一个小男孩的裤子在上午十时许旷野的秋风中被吹开,屁股上的洞怎么都遮不住。小男孩的脸燥的通红。但不敢跑开。

    张昭对他点点头,径直带着队伍走过去。他没有下马。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做出来,比他此时去空口白话的安慰小男孩更好。

    …

    …

    开平中屯卫里的物资还比不上张昭的辎重营。

    简单的听过卫所的情况,吃过午饭后,张昭将曹指挥使和他的下属们都打发走。和王承裕、董朗到旷野里新军营的营寨中说话。

    张昭想起进镇时衣不遮体的小男孩,感慨的道:“开平中屯卫这里还是穷啊!连衣服都不够。我回头写封信回京,京中的纺织厂这个月一定要投产。”

    王承裕点点头,叹道:“所以,老夫从不后悔废除卫所。接下来,能把全国的卫所废除掉,我就算功德圆满,可以回三原教授弟子读书。”

    张昭问董朗,“元明,你没想着从京中调一批水泥过来建造房屋,改善下这个小镇的居住环境?”

    董朗心中一紧。他和张昭相识于微末中,而且张昭委他以重任。但此时张昭什么地位、身份?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征虏前将军,总督辽东、蓟州、宣府三镇军事。

    他坐在张昭面前,很难不产生压力啊!

    这时,连忙解释道:“子尚,我平时都在滦州城那边的钢铁厂。这边的铁矿都是交给下面的人管理。这里的矿工都在矿上住着。我回头就去办。”

    张昭只是随口问一句,没想到董朗反应这么大。

    他其实是想着后世唐山为重镇,人口肯定不下几百万。这里是具备建立城市的条件。而他现在看到的是一个破镇子,心里头就有大搞基建的念头。

    这倒不是说张昭骨子里有“基建狂魔”的基因。而是大部分人都知道,大规模的基建可以消化多余的劳动力人口,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可以促进内需、消费。

    想一想,罗斯福新政。想一想,国民经济的三大马车。

    张昭摆摆手,“先不急吧。回头我统一规划。现在钢铁厂这边有什么难题需要我解决的?”

    董朗道:“子尚,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矿工不足。每日、每旬日开采的铁矿都有限。这次你要废除北直隶的卫所,会不会分流一批军户过来?”

    说着,他期待的看着张昭。上次从天津卫中招募的一批青壮,支撑国泰商行的铁矿上的日常运营。

    张昭沉吟几秒,道:“应该不会。上一次是没有办法。拿大明的百姓去开矿太奢侈。矿工的问题,我回头想想办法,看怎么给你解决。”

    矿工的伤亡率非常高。

    看看西方列强是怎么在非洲开金矿的?都是用奴隶。还有美国是怎么修铁路的?都是华工们的血泪。他废除卫所是要增加大明的国力,而不是要让他们过的更差,或者把这部分人口给消耗掉。

    董朗就叹口气,不再说这个难题。其实,钢铁厂要发展,钢铁工人也很急缺。但这个问题急不来。他准备过段时间就回京,让京师职业技术学院委培一批钢铁工人。

    又聊了一会开平中屯卫的事情,董朗先离开,他要去安排下午前往矿区查看的事宜。

    张昭打算去矿区实地看一看。诚然,在蒸汽机出现以前,煤炭并不能带来社会效率的提升。但是,铁器的产量、质量,依旧是一个国家的脊梁。

    张昭想要继续大规模生产燧发枪,钢铁的产量必须要保证。打造刀剑、盔甲,铁器要保证。另外,他想要假设铁轨,改变交通,这也离不开钢铁。

    永平府(唐山)这里是目前正在运作的炼铁产业区,他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工业基地。同时,辽东都司下的鞍山还等着他去开发呢。

    王承裕把要去午休的张昭喊住,笑眯眯的道:“子尚,这一路过来你保密不肯说。现在分别在即,你总该给我透漏点底吧?”

    张昭下午去看矿区。王承裕下午会继续往永平府城而去。那里有东胜左卫等着他去勘察。

    “你到底打算怎么剿灭朵颜三卫。到底怎么个方略?第一步、第二步怎么走。另外,你真的打算靠屯田来积攒钱粮?那你得积攒到什么时候去?”

第三百七十八章 三步走

    张昭给王承裕喊回来,苦笑一声。今天不说点东西估计老泰山是不会放他走,道:“泰山大人,我在天子面前的承诺是不费朝廷的钱粮。但我没打算通过屯田去积攒。”

    那是扯谈和糊弄朝堂上反对者的话。否则,这个国策那里那么容易通过?

    正是因为刘大夏等人以为他最少要三到五年才能发起对朵颜三卫的进攻,才肯通过。

    朝廷之中,不愿意打仗的文臣一大把。当然,国库里没钱粮确实也打不起。

    王承裕一拍桌子,来了兴趣,笑道:“我就说。那你准备怎么筹措钱粮?”

    张昭吐出两个字,“海贸。”

    屯毛的田。靠屯田的税收,他何年何月才能积攒到北上剿灭朵颜三卫的钱粮?

    张昭这两个字是两层意思。第一,通过海贸赚钱。第二,通过海贸运粮来永平府这里。

    这两层意思,不管那一层,都是可以做,但绝对不能说。

    目前,明朝还处在明面上禁海的状态。但是东南沿海的海贸生意红火的如同金银在流淌。张昭没打算去那边搀和一手。但是在天津卫搞码头,往高丽、东瀛去做生意,一样利润丰厚。

    另外,大连、秦皇岛,这都是很优质的港口啊!都在他目前的管辖范围内。

    至于说张昭卖什么。

    国泰商行的核心产品还是有不少的。玻璃、美酒、刀剑、布匹。再加上国内常见出口品:丝绸、瓷器。去高丽、东瀛可以换回药材、金银等物。

    王承裕一代名儒,智商是不差的,当即就领悟过来,恍然的道:“怪不得。”

    张昭道:“泰山大人,不是我不肯说,而是说不得。钱粮到位之后,如何解决朵颜三卫。这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我们要将永平府这里打造成反击的基地。”

    …

    打开明王朝的地图就可以发现,朵颜三卫占据着大宁都司旧地,在秦汉时设置的是辽西郡。

    即今承德、赤峰、朝阳、阜新、通辽这几市的区域。

    在地形图上看,就是明长城和大兴安岭之间夹着的这片区域。这里最主要的河流就是辽河。

    所以,此时弘治十五年,明王朝和朵颜三卫分别对应着的主要边关隘口分别蓟州镇的“古北口”,同样属于蓟州镇但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永平府的“喜峰口”。

    这两个关口是不是很熟悉?明末之时,满清常常从这里入关抢掠啊!因为可以绕过防守严密的辽锦防线。

    而张昭的想法就是要从喜峰口北上,顺着洪武年间运粮到大宁城的路线出塞。

    这里出塞对着的是朵颜卫的地盘。

    因辽河河套一带地形复杂。属于朵颜三卫的泰宁卫、福余卫并没有贴近明长城,而是在松嫩平原中放牧。即今赤峰、通辽、白城一线。

    前文说过辽东都司的范围,大致是今辽东省。所以远在松花江边上的福余卫要抢掠的话,都是进来抢女真人。

    而在通辽附近的泰宁卫就会顺着松嫩平原过来,往铁岭、沈阳方向攻击。这里属于辽河平原。明王朝在这里修建了长城。

    所以,整个蓟州镇和辽东镇的地形决定的,张昭会把反击基地放在永平府,准备从喜峰口出塞。

    如果从铁岭卫,沈阳中卫出塞,补给线拉得太长。距离京师和港口太远啊。要知道边镇苦寒,根本无法为大军提供补给。现在还是手工业时代。

    辽东镇日后会是重工业基地。但在这个时候,矿产资源又不能拿来吃,铁路又没修建,农业开发又不够。

    张昭需要先把辽东这边的经济、人口提起来。通过屯田、开垦实现粮食上的自足,才有可能从沈阳、铁岭卫一线打出去。

    …

    王承裕这段时间没少看辽东镇的地图,大致上知道张昭的意思。虽然对军事不懂,但他相信张昭的判断,点点头,“那第二步呢?”

    张昭就笑,竖起两个手指头,道:“第二步就是向外开拓,屯田,诱使朵颜卫主力来攻击。朝廷并没有赋予我主动攻击朵颜三卫的权限。我在准备好之后,上报朝廷才能率军出塞。但是,边境冲突、反守反击这是被允许的。”

    “第三步,把朵颜卫打残之后,我就会奏请朝廷出兵。从古北口、喜峰口两路夹击,沿宽城卫、会州卫、富裕卫,直抵大宁都司旧地。在此筑城、屯粮。然后横扫整个松嫩平原,灭掉泰宁卫、福余卫。”

    王承裕看着神采飞扬的张昭,提出问题,“这只是军事上的胜利。你给朝廷承诺要新增二十万户在籍的百姓。这如何解决?”

    张昭道:“泰山大人,富饶的松嫩平原在手,二十万户百姓算什么难事?届时还请泰山大人巡抚辽东,负责此事。”

    王承裕无语,道:“那按照你的计划,我们根本无需移民辽东都司啊。北直隶卫所数百万人口先安置在永平府?然后,往大宁都司那边迁移?”

    张昭摇摇头,“不是。永平府根本吃不下几百万人口的。必须要移民辽东。大明想要长久的占据大明都司旧地,也就是元中都、松嫩平原一线,辽东这里必须要变得富饶、强大。如此才有一个稳固的后方。”

    所谓元中都,就是承德。

    承德避暑山庄大名鼎鼎啊!曾风靡全国的《还珠格格》主拍摄地就是这里。我大清的皇帝年年会往这里跑。

    这一带是高原地区。京师的物资、兵力想要增援松嫩平原非常困难。届时,鞑靼人越过大兴安岭麻烦就大了。破坏总比建设容易。所以,当年宣德皇帝打赢之后,也没把这里收回来。

    但是,握有辽东的话。就可以很好的支援松嫩平原。

    王承裕想一想地图,沉吟半响,道:“子尚,不只这些把?”

    张昭笑道:“泰山大人,奴儿干都司如此辽阔,其中不乏膏腴之地。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我既然总督辽东镇,奴儿干都司的土地自然要收回来。”

    东北平原,是由三大平原组成的。即辽河平原(辽东)、松嫩平原(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都在这块区域)、三江平原(佳木斯、共青城)。

    另外,宣德皇帝在大明全盛时期采取收缩的策略,放弃了安南布政司,废止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虽然废除,但下面的卫所都还存在。这些卫所都归辽东都司管。换言之,都隶属于辽东总兵。也就是说,现在归张昭管。

    他凭什么不要这些地?

第三百七十九章 难堪大用

    王承裕当天下午就带着试行改革卫所司的官吏二十人往永平府城而去。

    说是官吏二十人,其实是一名副使,十九名吏员。

    试行改革卫所司仿照的是市舶提举司的架构。设正使一人,副使两人,吏目一人。

    副使姓李,从七品,由吏部选官而来。吏员基本都是王承裕在国子监中招募的毕业监生。

    毕业监生们虽然具备会试资格,但如今不是国朝初年,监生们的水平在会试中根本不够看。监生们是奔着毕业监生可以做官这个资格来的。

    但是,在大明朝想要做官,需要到吏部选官。就算是进士们都是这个待遇。而没门路,选个毛线。

    是以,每年大批的毕业监生被充实到朝廷各衙门中打杂。监生最“热门”的去处便是行人司。主要任务是陪着朝廷命官出差,又苦又累。监生大概是大明官场上最苦逼的品种。

    试行改革卫所司虽然苦,且是一个临时机构。但还是吸引到大批的毕业监生前来效力。

    …

    张昭在视察过唐山境内的铁矿和煤矿之后,于第二天清晨带着他的卫队离开开平中屯卫,往北向喜峰口而去。

    蓟州镇总兵驻扎在三屯营,距离喜峰口数十里。三屯营在他这一路过去的行程中。

    董朗和几名铁矿上的管事,还有开平中屯卫的曹指挥使、指挥使同知、佥事等人在官道边相送。

    铁矿的价值自不必说。能在开平中屯卫这里占一座矿山的主儿,最少是永平府当地缙绅。

    而这里荒凉,东家们肯定都不在。也赶不及。只能是这些管事们来送张昭。

    “走吧。”

    董朗和得力的助手,老步打一声招呼,往自家的矿山而去。

    老步三十三岁的年纪,皮肤粗糙,看着像块黑炭一样。他是董朗从京西煤窑中招募来的管事。拥有丰富的管人经验。

    走在已经被矿车碾压的面目全非的黄土官道上,老步看看后面不远处说笑的几家铁矿的管事,低声道:“掌柜的,咱们的铁矿储量太小,在这里不占优势,你有没有向张伯爷提出来,把他们这几家的矿山给吃掉?”

    董朗微微一笑,“老步,这事我心里有数。”

    董朗这边在说话时,曹指挥使和几名同僚一起回到卫所小镇中。镇子口一些没有去种地、衣不遮体的老人、小孩看着他们。眼中带着希望。

    昨天下午,京中来的大人物派亲卫一家一户发了一斤粟米。

    曹指挥使挥手驱散道:“都散了,散了。张大帅走了。”

    看着卫所中老弱失望的表情,跟在曹指挥使的刘同知嘿嘿一笑,这才对吗?搞的好像来了个救星似的。和同僚说道:“张大帅过来视察,只说要把咱们开平中屯卫建设成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却丝毫不提废除卫所的方案。”

    “就是啊。谁知道他怎么想的?关于土地的事情,一句话都不给。”

    “要是像顺天府、天津卫那样,允许我们赎买土地就好了。像宁夏镇那样把土地收回去,允许入股也行。就怕像平凉府那样直接分土地就完蛋。”

    这些卫所的“大人物”议论着走进小镇中那象征着权力的卫指挥使府中时,镇口的老人、小孩们那希望的眼神,如同星星之火,慢慢的熄灭。

    京师来的张大帅给他们留下吃一两天饱饭的希望,又这样没有任何改变的离开。

    但,真的如此吗?

    …

    …

    张昭在当天下午抵达三屯营,和蓟州镇总兵阮兴见面。

    营门外,阮兴带着一帮身穿铁盔甲,头戴避雷针款式红缨头盔的武将们恭候多时。

    他带着众将躬身行礼参拜后,热络的道:“大帅,卑职盼星星盼月亮总算将大帅盼来。请大帅入营!”

    张昭身上挂着总督宣府、辽东、蓟州三镇军务的差事,这在明代就是妥妥的“大帅”。

    “请。”张昭骑在马上受众将一礼,此时反而是翻身下马,步行着由蓟州镇的众将簇拥着他进入大营中。这其中的分寸他拿捏的很准。

    蓟州镇是九边重镇。明王朝被北方游牧民族三次打到京城之下,有两次就是从蓟州镇突破。

    第一次,嘉靖年间,鞑靼俺答汗从古北口入。第二次,崇祯年间,满清皇太极自喜峰口入。这次事变导致袁崇焕被杀。(土木堡那次直接从大同打进来。)

    在大宁都司没有放弃之前,蓟州镇并非前线。其兵马战力历来就很差。在戚继光戚少保总理蓟、辽兵事之前,蓟州镇兵马一直都是难堪大用。

    此时,蓟州镇设总兵官一人,副总兵一人,分守参将十人,游击将军六人,统领南兵游击将军三人,领班游击将军七人。之下还有坐营官、守备、把总、提调官。

    总兵力十余万。

    张昭没有召诸将前来。诸将自然不敢擅离职守。汇聚在这里的都是蓟州镇内的将校。

    在三屯营休息一晚之后,张昭第二天上午带着蓟州镇七名将军登上明长城喜峰口,远眺塞外。

    “三千年来谁著史?”张昭拍着长城上的砖墙,在险要的山间隘口上轻声感叹着。

    他想起明末的故事。那是华夏百姓最深沉的苦难之一。这一次,他要皇太极连成为种子的机会都没有。

    庞泰、王武跟在张昭身边。还有几名今年六月份从新军营初级学堂毕业年满十六岁的青年。他们充着张昭的军中参谋。张昭有意培养他们。

    庞泰道:“少爷,大宁都司被裁撤,这里就成了前线。想依靠山河之固终究是不靠谱的。蓟州镇十余万军队分布在这漫长的边墙上。每个隘口只有两三千人。北虏的骑兵动辄数万骑联合入寇,这怎么守得住?”

    阮兴眼角跳了跳,张大帅身边的人都是锐气十足啊,连太宗、宣宗的过失都敢指责。赶紧解释道:“大帅,喜峰口这里出塞路途难,朵颜卫那边过来也不容易。蓟州镇守得住。朵颜卫自成化年间,就没有犯境。”

    张昭笑了笑,不想和阮兴掰扯,道:“嗯。阮总兵的辛苦,我看在眼里。你好好做事。”

    朵颜卫傻了才敢一家来打大明。但是他们混在小王子的队伍中入关抢掠,你阮总兵知道?

    下了长城,张昭带着亲卫沿长城巡视蓟州镇各地的兵将。把古北口、居庸关都跑遍,做到心中有数。于七月二十二日下午返回京城。

    临进城前,庞泰道:“少爷,蓟州镇兵将难堪大用。燧发枪都给各部装配。加起来不下一万支,却还没有形成战斗力。属下建议调新军营一团,驻守密云,以防不测。”

第三百八十章 回京的任务

    明朝的军队中向来配有火器部队。当年,明成祖朱棣就将火绳枪的战术玩的娴熟无比。神机营威震漠北。

    所以,当庞泰发现蓟州镇各军中的燧发枪兵没有形成战斗力后,立即就得出结论:蓟州镇的兵将不堪大用。

    因为排枪击毙战术,要的就是大量、严格的训练。列队这种东西根本没法作假,一眼看过去就能知道得七七八八。

    连燧发枪兵的训练都不抓。其他兵种,步兵、骑兵的训练会抓吗?

    张昭道:“嗯。我回头上一本奏章上去。”

    庞泰作为他的心腹,知道他内心中的想法。在顺天府、天津卫和京中权贵们妥协之后,他在北直隶就不准备再妥协了。将要采取平凉府模式:分田地。

    第一,他如今的职权在这里,可以抗住目前北直隶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

    第二,关于废除卫所已经在朝廷、京师取得共识。大势在他手中。

    所以,调新军一团去密云,防备的是蓟州镇一些人狗急跳墙,搞内外勾结的把戏。

    以张昭目前的职务、责任,只要朵颜三卫,或者鞑靼人打到顺天府,届时会有大把的人弹劾他。张昭仕途上升的势头就会终结。

    而如果能打到京师下,张昭基本就可以准备自杀谢罪。

    “走吧!回京之后事情还有一大堆落下的功课要补。小泰,通知下去,让真理报选拔一批优秀的编辑,准备派往辽东镇开分社。”

    “是。”

    …

    …

    张昭在七月的整个行程,其实有一点本末倒置。

    按照常理来说,他在六月十一日的大朝会上接任后军都督府之后,首先应该先行梳理后军都督府的人事和防区,然后再去搞废除卫所的事。

    但是,张昭直接先前往永平府考察,将永平府的开平中屯卫(唐山)确定为第一批移民之地,准备大搞建设和开发。作为将来出塞进攻的基地。

    王承裕曾经问过张昭,“为什么?”

    张昭答道:“泰山大人,后军都督府的事务是日常工作。做的好是本份。无法出彩。而剿灭朵颜三卫是我提出来的战略,事关荣辱。这要优先去做。

    至少要让朝廷诸公和天子看到我正在迅速的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并且在持续的推进。”

    这话让王承裕无话可说。这明显是政z优先的意思。他一个四十岁的人还没有张昭看得透彻啊。

    张昭在六月中旬担任后军都督府都督。随后立即卷入到“真理报阻塞言路”的攻讦中。原后军都督府都督武安侯郑英调右军都督府。原右军都督府都督保国公朱晖赋闲在家。

    在顺天府卫所废除期间,武安侯郑英并未对后军都督府的工作作出任何的改变。

    这其实导致一个很大的问题:蓟州镇下辖的卫所,除了永平府,其余全部都在顺天府境内。卫所的士卒全部给张昭、王承裕给“释放”为民户。

    只留下正在服役的士卒,十万人。

    所以,整个蓟州镇的长城防线在这一阶段是非常脆弱的。张昭其实应该优先解决这个问题,而非去永平府“视察”,准备将永平府打造为反击的基地。

    张昭回京,现阶段就是要补这方面的功课。

    第一,整训蓟州镇的军队,使其保持战斗力。第二,卫所没了,要建立起健全的预备役制度,以求在战争爆发后,能够迅速的动员,补入边军中。

    同时,还要为永平府移民、建设做好准备工作。

    接下来,他就有可能要坐镇永平府。

    …

    张昭回到京中后,立即给朝廷上书。同时,还给弘治皇帝上了一封密折。

    偌大的王朝,横贯东西南北。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发生。在近一个与的时间后,关于剿灭朵颜三卫的新闻只剩下的一点渣子沫,基本无人再谈论。

    张昭的奏章第二天到内阁中。奏章被中书舍人送到谢迁的值房中。

    明代在天启年间,内阁辅臣们是没有明确分工的。奏章的分发很随缘。但是,票拟权只在首辅手中。基本上可以这样看:内阁是皇帝的助手,其余辅臣是首辅的助手。

    谢迁谢大学士把张昭的奏章翻了翻。张昭提了三条建议:第一,今后但凡涉及军务的奏章,需要保密。不要让六科廊房中的书手抄录到报纸上。

    第二,有鉴于本月在蓟州镇见闻,奏请朝廷成立军事学院,用来培训军中将领。

    第三,北直隶卫所即将裁撤,奏请朝廷批准在北直隶试行新的都司制度。建立完善的预备役制度。并诏令天下百姓,具有义务服兵役的责任。

    “呵…”谢迁不以为然的笑起来,叫来专门服务他的中书舍人,让他先去和首辅大学士刘健的中书舍人(秘书)沟通一下。稍后得到答复,来到刘健的公房中。

    “刘公,你看看这封奏章。”谢迁将张昭的奏章递给刘健。

    刘健招呼谢迁坐下,让中书舍人给谢迁上茶,然后在书桌后面看着张昭的奏章。

    明代的奏章都是非常扯淡的写法。需要先从儒家经典中找到立论的根据,然后再牵扯出想谈的工作。

    张昭的水平,自然写不出这样的奏章。他拟定大纲后,让幕僚赵子龙帮着写的。

    刘健时年七十岁,弘治皇帝即位之后他就以帝师的身份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弘治十一年为首辅。入阁十六年,常年累月的看奏章,早就轻车熟路。

    刘健看了一会,就提炼出张昭的意思,道:“于乔,你怎么看张昭这本奏章?”

    谢迁毫不客气的批判道:“夸夸其谈,浮而不实。国朝至今,也未有奏章保密之事。第二条,这不能批。第三条,他的预备役制度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行的。”

    刘健沉吟一会,点点头,“这本奏章你来票拟。”

    …

    …

    张昭给朝廷的奏章石沉大海,但是另外一件事却是引起京中关注。

    继在天津卫开设分社之后,真理报又要在辽东都司所在的地点沈阳开设分社。

第三百八十一章 嚣张

    七月底,报社镇中一如既往的熙熙攘攘,甚至还更热闹几分。

    十三家报纸之外,最近又冒出几家新的中小型报纸。背后的东家都不怎么出名。这引得更多的文人来报社镇碰机会。

    如今,在京师坐馆教徒的束脩,秀才的价格是一年四十两银子,即月薪3两3钱。

    而一家报社的编辑呢?

    以真理社、论道报两家为例。真理社总编汤玄策,据闻月薪是二十两银子。比普通百姓干一年的收入还多。论道报总编张名尹据闻月薪高达二十二两银子。

    京中百姓,三口之家,一日寻个三四十文钱就可以过的很轻松。一两银子大致可以兑换一千文。二十两银子一个月是什么概念?

    两家报社主编级别的编辑,月薪在十五两银子左右。资深编辑的月薪在十两银子左右。普通编辑、记者的月薪在五两银子到八两银子之间。

    这如何不让人眼红呢?让人趋之若鹜呢?

    在夕阳之中,报社镇两条街的酒楼、茶肆、饭馆内外都在议论真理报再开辽东分社的事情。

    “真理报社财大气粗啊!他们目前在京中的销量就有1.2万份。听闻他们在天津卫那边,依托着运河,迅速的打开局面。自七月十日开始发行,目前的日销量已有2千份。”

    “真是亏得起啊!以真理报两文钱一份的售价,这个销量连人工开支都赚不回来。”

    “嗨,谁告诉你们报纸是靠卖报盈利的?蠢!没见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吗?那才是盈利的大头。国泰商行为其下属的京师纺织厂招募经销商连保三天真理报第七版。据说花费两三百两银子。”

    “我看你才是蠢。你算算账,够开销么?还不是卖的越多亏得越多?说到底还是新秦伯有钱糟蹋。听说美食镇中大部分店面都是他的。由他新纳的小妾陈掌柜管理着。”

    “照你们这么说,所有的报社都在亏损办报。那如今报纸行业的兴盛不是海市蜃楼吗?只要各报社的东家不再投入,随时都有可能坍塌。”

    酒馆里刚刚吹的热火朝天的众人瞬间为之一静。好像是这样。

    坐在酒馆里的一名三十岁许的中男子忍不住笑起来,看着真理报社门口走出来的女子,拿起酒馆桌子上的帽子,低下头走出门。

    刚出门,就有两个晒太阳的乞丐悄然跟上两步,低声道:“大哥…”

    …

    …

    张静小步、轻快的从真理报社里出来。夕阳斜照,照在她洁白、美丽的脸蛋上。

    新军营初级学堂第一批毕业生十六人。如今还有六人在报社中当编辑。其中四名女生,两名男生。

    之前他们都是记者、实习编辑这种。但随着真理报社的扩张,他们这些留下来、忠心耿耿的人全部都晋升为编辑。

    她、赵统两人更是通过内部的考试,拿到去辽东分社的机会。明天休假一天,后天启程去辽东。

    “听姜承业说高一典、谢浚他们得到伯爷的提拔,带在身边学习。早知道我也回新军营中。”

    小姑娘乐滋滋的想着。她最崇拜新秦伯了。以十九岁的年纪,正推动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看看如今城东的局面:报社镇、京师职业技术学校、美食镇、京师纺织厂、在建的球场。这种繁华的场面,令人不自觉的感受到其中的变化。

    张静嘴角不禁掠其一抹笑容。她很庆幸她做为一个女子能参与到其中。

    她的笑容,在夕阳中很美。她并非那种瓜子脸、精致的美人。而是圆脸美人。十五岁的年纪,肌肤白皙而健康。五官柔和,明眸皓齿,水嫩的小葱一般。

    就在这时,张静身后忽而传来一股力量,跟着被人用手帕捂住嘴,浓郁古怪的味道传来,她的意识逐渐的昏迷,随后被拖上路边的一辆马车,消失在淡淡的夜幕中。

    …

    …

    张静失踪的消息,当天晚上就上报到新军营中。她父亲是新军营下属兵工厂的工匠。母亲在新军营后勤集团中工作。

    女儿在晚上没回家,立即就引起她父母的紧张,并把消息上报到兵工厂的经理处,发动亲朋好友去报社镇寻找。

    新军营,千户府中灯火通明。

    张昭简单的吃过晚饭后,在千户府里的书房中继续工作。

    他最近事务繁忙,基本都在新军营中忙到深夜才回家。前两天奏章递进内阁,水花都没听到。

    他最近一边安排人和基建商行沟通,修筑一条自通州前往开平中屯卫的大道。这便于移民。一边让他们早做计划,留出工匠、物资,准备兴建唐山城。

    张昭不准备建造城墙了。在火炮面前,什么城墙都是扯淡。而是以现代化都市那样,直接在平原上铺开。城市面积,初步设计是可以容纳两百万人。

    财务方面,会由后军都督府名下新成立的幽州商行支付。其所需款项直接向国泰商行进行借贷。

    同时,他准备再次上书,立陈他的观点。一旦朝廷批下来,整顿蓟州镇的军务就很简单。

    届时,他只需要用在军校培训军官,再用义务兵把蓟州镇中超龄服役的老弱病残给撤换下来。等军官们返回后,以步兵操典操练各部。整个蓟州镇的战斗力就会上来。

    他再次上书朝廷并非是要用毅力“感动”内阁辅臣们。譬如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不断的写信。他没那么多时间。

    张昭的想法很直白。不断的上书,再加上真理报曝光一下奏章内容,可以给内阁施压。

    烛花跳动。张昭正在书桌前忙碌着,思绪运转。忽而一名青年满脸泪痕的快步进来,跪下来道:“伯爷,求你救救小静吧?”

    张昭给打断思路,一头雾水,认出来这是被提拔到他身边做事、新军营初级学堂第一期毕业生中的一人,名叫高一典。

    “一典,起来。身为军人,怎么能随便下跪。什么事情,慢慢说。”

    高一典心急如焚,给张昭喝一声心里激灵一下回过神,站起来,哽咽的说道:“伯爷,我们同一批毕业的张静,她在报社中做事,已经选拔出来准备后天去真理报辽东分社。傍晚时失踪。”

    张昭微微皱眉。

    冲我来的?

第三百八十二章 查明情况

    张昭最近保持着警惕之心。

    坐到总督三镇军务这个位置上,手中握有的权利更大,同样的盯着他的人也会越多。没见他去一趟广平府都要带一个营在身边吗?

    他可不想,他还没开始砸人饭碗先被人砸了脑袋。

    但转念一想也不对。

    张静,这个名字他现在才是第一次听说。对方动一个新军营初级学堂的学生,有什么意义?

    张昭琢磨一会明白过来,搞不好是突发事件。脑子里逻辑变得清晰,沉声道:“你们怎么发现她失踪的?都通知了那些人,现在派人去搜寻她了吗?”

    高一典忙回答道:“她父母傍晚时见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回来。察觉到不对劲。迅速的通知兵工厂的杨经理。然后,发动左邻右舍的成年人去报社那边帮忙寻找。学堂里有同学和她家是前后的邻居,刚刚来千户府这边通知我们。”

    张昭手指轻轻的敲一敲书桌,见高一典急的痛哭,眼泪鼻涕都流出来。再想着“张静”应该是一个女生的名字,心里就有数,道:“你先把眼泪擦一下。”

    “伯爷…”

    张昭从书桌后站起来,负着手,镇定的道:“你们这样盲目的搜索肯定不行。拿我的帖子,去叫锦衣卫千户于永、百户钱宁帮忙搜索。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高一典顿时振奋起来,抬手敬礼道:“是,伯爷!”赶紧出去办事。

    张昭想一想,新军营初级学堂的学生忠诚度都非常高。出了这样的事,他不能仅仅是叫锦衣卫帮忙找人就算完事。张昭把亲卫首领王武喊进来,“小二,点一个排的警卫,我们到真理报社那里去等消息。”

    王武这个点还没回家,任劳任怨的道:“好的,相公。”

    …

    …

    七月二十五日晚,早秋的夜晚寒风刺骨。真理报社门斜对门的酒馆门口聚拢着不少人在打听消息、闲谈。

    不同于其他地方,报社镇这里在晚上也是极其繁华的。因为各家报社的印刷都是安排在晚上。上夜班的印刷工人们陆续的在开工。

    而傍晚时真理报社的女编辑张静失踪的消息已经传遍整个报社镇。大大小小的报社都已经知道。

    其实,即便真理报是国朝第一大报纸,但其一个编辑的失踪是无法造成这么大的轰动的。这年头死个把人,连尸体都不见得能看到。

    关键在于她的性别,她是女子,年仅十五岁。

    印刷工人中不乏女工。甚至清晨时分走街串巷的报童中也有女童。这就在人心中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以及各种推测。

    “搞不好是拐子。京中年年灯会都会有小孩走丢。”

    “哎呀,难道以后报社镇这里走路都不安全吗?光天化日之下,一个姑娘就没了。”

    “这事还是怪新秦伯。他废除顺天府各地的卫所,这段时间多少人涌到京师来讨生活。这人一多啊,就容易出问题。龙蛇混杂啊!”

    “是啊。是啊。京师最近几个月来的人口太多。什么牛鬼蛇神都跑进来了。官府也不管管?”

    一帮人正议论时,马蹄声遥遥的传来。

    “新秦伯来了。”

    张昭带着王武、高一典、谢浚等人赶过来,没理会真理报社门外“吃瓜”的闲人们,让亲卫们守在门外,他先到报社中了解情况。

    已经下班的王掌柜都重新赶回来,和主编汤玄策在报社的总编办公室里向张昭汇报,“少爷,报社里的女工们人心惶惶。说什么的都有。明日的发行恐怕都要受影响。”

    汤玄策补充道:“女子心细,咱们报社当初招了不少女子当排版工人。伯爷,你要不要去安抚下大家?”

    现在局面很有点棘手。

    张昭站在窗户边,看着夜色中的星空,层层叠叠的院落,摆摆手,道:“先把人找到吧。”

    相比于经济上的损失,他更看重人心。

    正说着话,由几名家丁护送着一辆马车抵达。只见王小娘子带着两个俏丫鬟从瑶琴、秋月从马车里下来,急冲冲的道:“夫君,情况如何?”王掌柜派人通知了她。

    张昭神情凝重的道:“还不大清楚。我已经让锦衣卫去帮忙搜索。不知道来不来得急?”

    这个突发事件,只知道张静突然失踪,具体什么原因,是谁下的手,这些都一无所知。

    然而,按照他从高一典处了解的情况。张静这小姑娘容貌出色。距离失踪时间越长,她的处境就越危险。

    王絮雪叹口气,默默的站在张昭身边。

    大约十几分钟后,王武带着锦衣卫千户于永进来,“相公,于千户说有情况禀报。”

    于永是色目人,高鼻梁,眼睛深邃,穿着便服,很干脆的跪着给张昭行礼,“下官见过伯爷。”

    “嗯。你先起来。说说情况。”

    “伯爷,下官派手下人走访报社镇这里的情况。已经查明:张小娘子是在傍晚出真理报社大院后,被一个斜对面王氏酒馆里出来的中年男子劫持上了一辆马车。

    根据目击者的说法,那中年男子下午时一直就等在酒馆中,待张小娘子出来后,用手帕捂住她的口鼻。而没有听到她的反抗声。下官预计是用了药。

    这等手法绝对是贩卖人口的惯犯。有人说看到那辆马车向东去了。下官斗胆推测,张小娘子现在要么就在美食镇中,要么就在去通州码头的路上。”

    这等美貌的小娘子抓到之后,去处基本可以预料。卖到青楼中是最常见的。

    这个情况让张昭心里头一直克制的火气有点压不住。

    因为是突发的事件,他也没去猜测最终的结果。他尽量往最坏的地方去想。但,他没想到是这样丑恶的结果。

    张静不仅仅是失去生命、尊严。而是更加悲惨的结局:她还有可能被人囚禁起来,丧失所有的一切。这帮畜生。于永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他怎么会不知道?

    王八蛋。

    这帮人渣也太TM的嚣张了,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到真理报社门口绑人,干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

    “小二,带上人手,我们去美食镇。钱宁呢,叫他来见我。”

第三百八十三章 追查

    夜影之下,真理报社中的人们随着张昭的命令动起来。脚步声不断的由走廊、庭院外传来。

    张昭转过身来,叮嘱自己的美妾、俏丫鬟,克制着情绪道:“絮雪,你和瑶琴、秋月待在这里。把张静的父母叫进来,将情况给他们通报一声。”

    王絮雪穿着浅粉色的对襟褂子,围着坎肩,娴静的站立在烛台边。明亮的烛光照在清艳的俏脸上,有着闭月羞花之姿。

    她轻轻的点头,清声道:“夫君,我知道。夜里去美食镇,你要小心…”

    王小娘子心里略有些奇怪。夫君的怒气似乎有点超乎她的预料。

    张静那个小姑娘她见过。容貌只比瑶琴这丫头逊色一筹。但夫君何时见过她?

    王小娘子对这件事的忧虑。第一在此事对报社的负面影响上。第二在于对小姑娘的担心。她见过张静,不想认识的人受到伤害。

    脑子里的思绪一闪而过,最终转为对自己夫君的关心。等会肯定要抓捕。她担心伤到他。

    张昭应一声,带着王武等前卫往报社外而去。脚步匆匆。

    王小娘子不知道张昭的想法。

    张昭对于这件事的愤怒之处,并非是仅仅只是忧虑麾下的学生受伤、命运。而是还带着前世里的情绪。

    拐卖人口,给当事人,当事人的父母带来多大的伤痛啊!前世里,那些惊心动魄的图片、画面在此时浮现在他的脑海中。这些人贩子都时社会的渣滓。

    其二,京师目前的繁容,京城东的美食镇兴盛,更是他一手推动的。而且,将来还要继续推广。

    明王朝的京师,比汉唐时帝国的中心、世界的中心,长安城差得太远。他有此愿景。

    反而,罪恶就滋长在他所培育的繁华之中。他如何能不愤怒?有自责的成分,也有他的事业正在被人“毁坏”根基的怒气!

    …

    …

    张昭带着亲卫骑马往美食镇。在夜色中,密集的马蹄声远去。

    聚拢在真理报社这里听消息、看热闹的人群很快就得到具体消息。

    帮助搜寻张静的亲朋好友,留下来几人来照顾身心憔悴的她父母,其余人都往美食镇赶去。

    美食镇距离京城十里。一期工程两千亩。东西走向约250米,南北走向约600米。横贯朝阳门和通州的官道。分南北两区。

    当前,在陈夕凤的主持之下,借助着兴建球场、纺织厂的契机。其面积进一步扩大。当前储备着的土地约有近两万亩。当然,大部分都还没有开发。都是预留做住宅。

    美食镇东南方向的一处小院中。昏暗的灯光下,四名衣衫不整的男子正在抹骨牌。另有几名男子在旁边围观着。

    “今天新来的那小娘子正够漂亮啊。细皮嫩肉。”

    “大伟,你他娘的别乱来。坏了货物的成色,在华妈妈那里卖不出好价钱。”

    “江大哥,我哪儿敢?五十两银子变成五两,你不得剥掉我的皮?我也就占占便宜,过过干瘾。”

    被叫做“江大哥”的中年男子,正是傍晚时分将张静掳来人,坐在牌桌边,抹着牌头也不回的道:“你Tm知道就好。不过,届时劳资不是剥你的皮,而是把你阉掉。”

    “哈哈!”

    几名打牌的汉子都哄笑起来。

    这时,一名衣衫褴褛的乞丐快步跑进来,气喘吁吁的道:“大哥,大哥,不好了。锦衣卫正在美食镇的勾栏瓦舍里排查。华妈妈已经被抓了。”

    满屋子的笑声戛然而止。一阵秋风从窗外吹来,带着阵阵的寒意。

    在大明朝,听到“锦衣卫”这三个字还能保持镇定的,那基本都是权贵。其余人等,谁没听过“厂卫”的大名?

    那江大哥恍惚一阵子,忽而大叫道:“走,赶紧进下水道。把这些姑娘都带着。快点。”

    县衙里的拷打,华妈妈估计都扛不住,更别说锦衣卫的手段。

    一群人急急忙忙的收拾着,带了水、干粮,还有这两三天从京城东掳来的六七名女子,进入美食镇的下水道中。

    …

    …

    夜晚之中,官道上行人不多。七八里的路程,骑兵一个冲锋瞬间即至。

    张昭抵达美食镇时。自诩为张昭头号小弟的钱宁已经快要将美食镇二三十家勾栏、瓦舍都给翻过来。

    于永这种在锦衣卫中以出售小蓝丸和送胡姬的人办事情都很干练,上下五除二就把作案目标锁定,并给出准确的判断:大概率在美食镇中。

    那像钱宁这种日后有名有姓的大反派,其办事能力更不用说。他在一个小时内就查到“江大哥”等人的下落。

    张昭带着五十名上过战场的亲卫抵达,令一帮锦衣卫们更是士气大振。就新军营这一个排,几百人的阵仗大可去得。更何况只是一群地老鼠。

    钱宁还是那个小白脸模样,但是神采飞扬,跟在张昭身边说明情况,“伯爷,已经查清楚,这姓江的是京中的惯犯。历年来京师这里的妇女失踪都和他们有关。”

    张昭被众人簇拥着步行着往东南面的民居村落而去。火把在夜色中点点。

    王武已经打前阵带人去抓捕。

    张昭沉着脸,道:“那他们都人口贩卖到哪里去?”

    钱宁道:“都是卖到一些暗娼,或者法华寺一带做皮肉生意的老鸨手中。美食镇这里人口聚集,教坊司的分部还没开业,这些勾栏、瓦舍中有人做这生意。人,我都已经抓起来。”

    张昭点点头。

    说话间,就已经到地方。

    美食镇的区域在向往扩张。但东南方向这里有个村落并没有搬迁。其距离纺织厂不过几百米。这里作为纺织厂工人租住的地方,并逐渐的变得鱼龙混杂起来。

    “相公,人都跑了。”王武在破旧小院的门口给张昭汇报,“根据锦衣卫中追踪好手的说法,是进了美食镇的地下水道。”

    跟在张昭身边的钱宁和于永两人顿时脸色一变。他们俩在美食镇这里负责治安,对下水道管网的复杂深有体会。

    “伯爷,这下麻烦了。”

    张昭心里发狠,面无表情的道:“派人去基建商行把铺设下水道的工程师都叫来。再派人去美食镇管委会把地下水道的图纸拿过来。”

    “是,伯爷!”

    感受到张昭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众人轰然应诺,略微沮丧的士气又高涨起来。

第三百八十四章 营救成功,只是开始

    美食镇管委会承担着美食镇的各种官方上的功能:收税、治安、消防、食品安全等等。

    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在美食镇中的三层水泥“凹”形行政大楼中值班。

    张昭这里派人过去,很快就把下水道管网的图纸送过来。

    任何一座城市在修建之初都要设计排水渠。这种沟渠,有的是阴沟,有的是地下水道。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下雨时排水,防止城市内涝。

    中国的城市建筑艺术自然是称雄当代。路易十四太阳王时期,大巴黎是欧洲著名的城市,但常年臭烘烘的。而中国在宋朝时的城市建设,就能抵御内涝。

    北宋京师汴京因为地下水道修建的非常宽敞、发达,成为死囚和罪犯们的乐园。

    而今美食镇现在就遇到这样的问题。

    张昭让人设计的美食镇地下水道,同样是四通八达,最终通向河道。因为下水道不仅仅是排掉雨水,还要排掉城市中的生活废水。现代社会这部分基本也都是直接排到河流中。

    而大便小便这种生活污水,和地下水道是管网是要分开的。中国古代普通的做法是“倒马桶”。城市里有专门的掏粪工人。

    德国人当年在青岛修建的排水系统,被人吹爆,据闻设计的非常合理且耐用。

    但是,这个排水系统却没有废水、污水分离。一到下雨天,德国租界没问题,中国人居住的地区就是各种污秽之物,臭不可闻。这一点,却没多少人去提。

    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抹掉了国家在德国人的管网之上做的工作。认为城市防涝工作做的好,都是德国人的工程技术的体现。

    …

    张昭在美食镇的排污系统设计时,提出用铁管将其排到指定地点。目前美食镇就是这样的布局。那些新建的水泥筒子楼中,都是如此建造的。

    回头他在京西北郊的新府邸也将采取这个设计。

    图纸拿来,张昭也不参与,王武、于永、钱宁三人一商量,立即分头去堵下水道的出口,同时选调精干的好手,就由这个小院背后二十米处的排水口进入其中营救。

    张昭这里发动时,住在南城的镇远侯府被惊动。

    入秋以来,镇远侯顾溥的身体越来越不行。府里的事务尽数交给长子顾士隆照料。晚上八点多,还未到九点。作为权贵之家,此时自然还未入睡。

    顾溥为人清慎守法,居官三十余年,家无私藏。在原本的历史中,他死后连棺材都置办不起。最终是英国公张懋帮他入殓。

    现在镇远侯府的情况自然要很多。顾新跟着张昭做事,执掌大明基础设施建设商行。简称:基建商行。又投资美食镇,大把的银子赚回来,弥补府中的亏空。

    涉及到张昭的事,顾士隆不敢掉以轻心,把弟弟顾新喊住,问道:“怎么回事?”

    顾新苦笑道:“大哥,这会我也不清楚。听说是新军营初级学堂的一个女学生被人掳走,张伯爷怒发冲冠。”

    顾士隆就笑,“呵呵。”一副我懂的表情。

    在京中的勋贵子弟当中,平江伯府的庶女陈夕凤的美貌可谓大名鼎鼎。多少人思而不得啊。

    庶女肯定是不可能作为妻子的。前些年平江伯府兴盛时,自然有人愿意娶她。只是随后平江伯府没落,亲事都停掉。而娶妾的话,平江伯府没有必要这样讨好他们。

    却不想,陈夕凤最终被张昭纳入房中,而且还陪嫁了一个堂妹,一个表妹,着实令人羡慕难言。张昭自然也是被传为“极其风流”。

    顾新知道他大哥在想什么,摇摇头,“大哥,没这么简单的。”今天的阵势搞的有点大啊。说着,出门往美食镇而去。

    …

    …

    美食镇的地下水道中,江大哥带着两名小弟疯狂的跑着。手底下的五六名女子自然全部都丢下。命都保不住,还要“银子”干什么?

    刚刚大伟冲出一个出口,被等候在那里的锦衣卫抓住。他们赶紧逃窜。

    “大哥,这边,往这边,我记得有一个出口。”

    听着身后遥遥传来的脚步声,江大哥大口喘气,往漆黑的下水道左边的通道跑去。

    拐角处,一只大手忽而伸出来,伸手一带,一膝盖顶上去。

    凄厉的惨叫声顿时响彻在下水道中。

    只见一个络腮短须、大眼的青年从黑暗中走出来。只是,张昭的亲卫首领王武。新军营第一高手。他看着如同大虾在地上哀嚎的“江大哥”,唾弃道:“人渣!”

    跟在江大哥身后的两名小弟齐齐的往后退一步,随即跪在地上,哭着磕头,“大哥,饶命啊,饶命。”

    …

    …

    顾新赶到美食镇中时,抓捕已经结束。六名被掳的姑娘都获救。

    美食镇东这里,张昭派亲卫和锦衣卫隔开,从勾栏、瓦舍里涌出来想要看热闹的闲杂人等全部都无法接近。这是为女子的名誉着想。此时是明朝。

    一个个的人渣被拖出来。

    张昭站在排水口的堤坝上,看着这些人被压到锦衣卫里面去。于永会负责看押,拷打出口供。整个犯罪链条都要入罪。

    片刻后,王武拖着如死狗一般的“江大哥”出来,“相公,这就是头目。”

    张昭冷冷的看着眼前的黑脸中年男子,数秒之后,“拖到镇中,当众打死。”

    本来还在装死的江大哥立即嚎叫起来,“大人,饶命啊。小的罪该万死,冒犯虎威。大人饶命啊!”

    抢掠人口,这够不上死刑的。他没当回事。这是个狠人。但是,他遇到是另外一个狠人。

    张昭根本没有留此人过夜的意思,也不没有兴趣搞什么审判,直接令王武当众处决!

    之所以用杖毙,无非是他此时没有行刑权。要是搁在战场上,他会直接将这种人渣枭首示众。让这种渣滓多呼吸一口空气,都是在犯罪。

    现场一百余人中,鸦雀无声。只有此人凄厉的求饶声。正在被锦衣卫带走的一名渣滓,被吓的全身失禁。

    在场的一些人记起来,张昭这个新秦伯究竟是怎么来的。斩杀鞑靼两万余人。

    再等片刻,六名得救的女子终于被人搀扶着出了暗无天日的下水道。她们的年纪,小的比十五岁的张静还小。大的是妇人装束。

    见着堤坝上火把照的白日,还有穿着青衫的青年,一直愣愣的女子终于有人低声哭泣起来,“呜呜…”

    张昭的表情终于变得柔和起来。心里长长的叹口气,造孽啊。做个手势,让手下的亲卫护送她们去更衣,然后帮她们编造理由,送她们回家。只希望尽量此事减少对她们日后生活的干扰吧。

    高一典扶着张静出来。说是扶,近乎是抱着。

    经历着如同噩梦般的几个小时,她的精神已经崩溃。高一典一路安慰着她效果不大,此时,看到张昭挺拔的身影,小姑娘终于哭出声来,给搀扶着过来,“伯爷…”

    张昭温和的笑着,“没事了。回去吧。你爹娘还等着你。”

    一个个女子向张昭行礼,坐上早就安排好的马车,在夜色的掩护下离开美食镇。

    王武心中高兴,辛苦大半晚上都是值得,笑道:“相公,事情处理完了。”

    张昭摆摆手,用力的抿着嘴,声音坚定而有力的道:“小二,这只是开始。我要清理这些毒瘤。”

第三百八十五章 宫中议事

    张昭没有回真理报社,在知行酒楼接到闻讯赶来的陈夕凤。美食镇这里闹的鸡飞狗跳,自然会有人去通知她。

    然后,在官道上略微等一等,和出来的王小娘子三人汇合,带着美妾们一起回府中。

    回去的路上,马车中的气氛充满着喜悦。张静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被救回来,这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少爷,你真了不起。”

    陈夕凤身边的俏丫鬟柳二姐忍不住心里激荡的情绪,壮着胆子夸奖道。漂亮的美眸崇敬的看着张昭。月光从玻璃窗落到车厢里,映在他的脸上,公子如玉。

    张昭坐在马车中,略微有一点失神,微笑着对她点点头。

    他没有矫情的认为现在欢快的气氛不好。张静人都解决出来,今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他不去报社镇,是不想她父母感激他。受之有愧啊!

    整件事对于他而言并未结束。他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

    …

    报社镇真理报社中,张静换过衣服,在同学高一典的陪伴下见到父母,亲朋好友。

    一群人抱头痛哭。

    这短短几个小时,要不是张伯爷亲自出手,搞不好就是天人永隔啊。

    “得亏张伯爷啊!”

    新军营的家属们纷纷感慨着。凝聚力在无声中加强。

    谢浚、姜承业、赵统几名张静的同学看着这一幕,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还有一种难言的感慨。狗日的高一典还扶着小静啊。

    张静在新军营初级学堂中四五百人中追求者众多。她时年十五岁,已经可以谈婚论嫁了。赵统后天就要和她一起去辽东。谁料到横刺里杀出个程咬金来?

    至于,张静在今晚中所受到伤害,她被人贩子掳走,只怕不再是冰清玉洁。有的人在意这事,有的人却希望呵护她,让她忘记这意外的、一切的伤痛。

    小院里,众人喜极而泣时,真理报社中,数百人拥堵在大院中感叹着。

    “可算是把人救回来。张伯爷这权势…啧啧,连锦衣卫都听他驱使。”

    “呵呵。之前张静的家人来王氏酒馆问,问出来了吗?不非得锦衣卫的校尉来吓唬,你们肯提供线索?”

    “这话说的是。就是这张编辑以后的日子怎么办?会不会有人娶她?名节败坏,娶进来有辱门风啊。”

    “听说这次一同的救出来的还有五名女子。这些拐子可恶啊,毁人一生。张伯爷真是硬气啊,在美食镇中当众杖毙。也算是对这些人渣的一次震慑。”

    “张伯爷能救这一次,还能救一世吗?散了,散了吧。”

    夜色中,围在真理报社附近的“吃瓜”人群逐渐的散去。报社镇本就是全京师各种消息流通最密集的地方。

    张静被绑架、又被救出,再到人贩子被打死的一幕幕,在明天肯定会传遍整个京师。很多小报都指望着这种猎奇的新闻吃饭。

    真理报社的后门,王掌柜把“书信”、银子,分别交给那五个女孩,安排人送她们回家。幸好都是宛平、大兴两县人氏。

    书信,是真理报社给的感谢信,大致就是说招募女工,让她们加班了几天,写信特意表示感谢。并加盖真理报社的印鉴。几钱银子是她们的薪酬。

    这是为她们这几日消失准备的“理由”。

    “唉…”王掌柜轻轻的叹口气,自家少爷确实思绪缜密。但这个世道啊,希望布置的能有用吧。而更大的难题,是报社中那个小娘子。她的名字被透出去。这麻烦的很。得尽快派她去辽东,并改名躲避这次风波。

    王掌柜关上报社的后门。

    月影洒落在报社镇中的屋舍、庭院里。突然因为人贩子闹出来的一场风波就此结束。或许明日会有一些猎奇的新闻,但都只是这座城市里的日常。

    就像全国每天要发生很多大事一样。两三百万人口的京师,每日同样在演绎着各种悲欢离合。

    然而,这件事真的会如池塘里泛起的涟漪,慢慢的消失吗?

    …

    …

    第二天,张昭就上书朝廷,措辞严厉的要求严惩此事的相关者,并要求由顺天府展开行动,彻底的清扫京师的各路牛鬼蛇神,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张昭的案子并没有走顺天府衙门,而是直接由锦衣卫接手,往上报到天子处。

    七月二十七日上午,事发后的第三天,在张静、赵统等人悄然离开京师前往辽东时,一帮同学十里长亭相送。早秋时节,小雨纷飞,增添愁绪。

    此时,张昭被弘治皇帝召到乾清宫中。

    小雨淅淅沥沥,乾清宫西暖阁中可以看见芭蕉滴雨。

    弘治皇帝坐在书案之后,三名阁老刘健、李东阳、谢迁,并吏部尚书马文升、户部尚书侣钟、礼部尚书张升、兵部尚书刘大夏,左都御史戴珊,大理寺卿宋隆、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尚书曾鉴都在。

    司礼监大佬陈宽,萧敬,御马监太监李荣、东厂太监王岳俱在。锦衣卫指挥使牟斌站在门口处,充当锦衣卫大汉将军。

    英国公张懋,成国公朱辅、武安侯郑英也在。

    也几乎就是一个小朝会的规模。

    大明的重臣、权力人物俱在此间。当然,要算上从西暖阁外走进来的张昭。

    张昭在前天晚上搞出那么大的动静,整个城东都的士绅、百姓都被波及。现在京中因报纸的缘故,各种流言横飞。但是,张昭并没有选择平息事态,而是一封奏章递上来。

    如此大的动静,内阁怎么会没关注?首辅刘健当即票拟,将奏章呈递给弘治皇帝。但是弘治皇帝并没有批红,而是于今日上午召集群臣,讨论此事。

    当然,今天能有如此规模来讨论此事,自是因为张昭给弘治皇帝上一封密折。

    “臣张昭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张昭起身。之所以张昭最后到,是因为他在城北的新军营中,距离最远。文臣自不必说,他们都在各自的官衙中。

    而张懋有时间就会往宫里晃一晃,或者在家。朱辅天天都在左军都督府中。武安侯郑英不在衙门中,就是城南的府中。

    弘治皇帝看向身旁的翰林编修伦文叙,示意可以开始议事。弘治十二年的状元伦文叙开始高声朗诵张昭的奏章,谓之“读本”。

    伦文叙的话语刚落,刘大夏沉着脸出列,态度强硬的奏道:“陛下,这等小事交由顺天府衙处理即可。何故召集群臣议论此事?”

第三百八十六章 刘尚书,拿出点担当来。

    张昭心里一团火憋了两天,好不容易把事情弄到御前来。事情还没开始讨论,刘大夏就蹦跶出来。心里火气蹭蹭就上来。他明白,刘大夏这是将他当做“政敌”。

    弘治皇帝并非性格强势的帝王,给朝廷重臣刘大夏质问,神情略微有些为难。

    弘治十四年,刘大夏接任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后,就非常的受弘治皇帝器重。

    在刘大夏回京之前,弘治皇帝最为倚重的大臣是马文升。

    这并非说弘治三君子之一的马文升,如今就不受器重。而是马文升今年已经七十七岁,行动不便,听力下降。根本没有精力再付以国事。马尚书能有精力把吏部的事情理清楚就算称职。

    这里涉及到大明的一个制度问题,就是朝堂高官们的职责,并没有绝对的分明。完全是看皇帝听谁的意见。

    譬如:刘大夏在面圣时,弘治皇帝经常询问他兵部尚书职权以外的国事。大夏亦随事纳忠。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刘大夏每件事都尽忠为国的回答。

    那么,请问刘大夏仅仅只是个兵部尚书吗?显然不是!

    为什么弘治皇帝放着三个治世之能臣的阁臣不问,偏偏要去咨询刘大夏?这里还涉及到明代政治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秦汉的制度是: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唐朝时规定,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但是大明朝的辅臣们呢?全部都是翰林出身。

    这就导致辅臣们最擅长的是“和稀泥”,水平臻至化劲。譬如,大明做官技术能排进前三名的申时行申阁老。耐弹的宰相,人称刘棉花的刘吉。

    辅臣们一般处理政务都是因遁守旧,力求平稳,维持明王朝的运行。能够兴利除弊、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敢于驳回皇帝不合理的要求就算是贤相了。

    皇帝真要辅臣们去办实务,那有点为难人。他们基本都是务虚不务实。说的透彻点,就是他们是批奏章的,要他们协调、纠集各方的力量去完成一件事或者一个目标,他们搞不定。

    (当然,大明的辅臣都是天下最顶尖的聪明人。有例外的。譬如,太岳相公)

    所以,弘治皇帝会倚重办事的大臣。事情总要人去做的。王恕、马文升、刘大夏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弘治名臣!

    其实张昭也是这种制度下的受益者。如今弘治皇帝就非常倚重他来处理军务。

    张昭办事的能力比文臣们经常念叨什么“军务十条”、“边事疏”要强得多。

    而这恰恰就是刘大夏和张昭不对付的根本原因。张昭以后军都督府左都督的身份侵占了兵部尚书的权限!兵部尚书才是大明朝的军中一哥啊!

    这刘大夏如何能忍?

    …

    …

    弘治皇帝不吭声,张昭也不客气,上前踏出一步,质问道:“光天化日之下,走在京师的道路上却被歹人掳走。天子脚下,连白天走路不安全了,这是小事?那请问在刘兵部眼中,什么是大事?”

    刘大夏在御前的站位,比张昭靠前,当即侧过身,对着张昭,他不是浪得虚名之辈,沉着脸,不疾不徐的道:“京师两三百万人,每失踪一个人,就说明京师不安全吗?朝廷设有司,就是为处理各种事务的。你小题大做,蛊惑君上,想要干什么?”

    张昭的奏章被票拟,内阁的意见,或者说首辅刘健的意见认为张昭的处理意见是:借题发挥,小题大做。不如,镇之以静。

    但是,弘治皇帝却偏偏召开御前会议来商议此事,弘治皇帝的态度可想而知。

    在场的每一个人是官场小白。这种“送分题”谁不会?刘大夏直接指出张昭居心不良。

    蛊惑君上,接着再扣扣帽子,搞不好就会群起而攻之啊!这个念头,书浮现在乾清宫西暖阁中的一众大佬中。姜还是老的辣。刘尚书连消带打啊!

    张昭这两天也不是干闲着的,也懒得搞“演技”,他演技在老油条们眼中肯定不过关。翻脸道:“刘兵部遇事就只会推诿吗?京师中那年没有人被拐卖?顺天府衙解决了吗?

    用你那生锈的脑子好好想想,你这次推给顺天府衙就能解决?刘兵部,你也是国朝名臣,拿出点担当来!

    如果百姓在京师走路都不安全,那京师之外的地方是不是治安环境更恶劣?你连大明百姓的安全都保护不了,还执什么政,当什么官?早点辞官回家!

    京师的治安环境如此严峻,怎么能无动于衷?现在要用重典峻法,方能刹住这股歪风邪气。还大明百姓一个朗朗乾坤。这难道有错?”

    张昭这火力有点猛啊。

    礼部尚书张升看不过眼,讥讽道:“张昭,不要在御前空口说大话。行啊,现在按你的法子,严惩前日失踪案的相关者。你作为美食街的股东,管理者。美食镇里头搞出青楼、赌场来,那你是不是现在立即就该向陛下请辞谢罪?”

    张昭呵呵一笑,他和张升早就翻脸,这会也没顾忌,“没错,我是美食镇的大股东。但是,我只是将店铺出租出去。店铺里的经营,我并未干涉。现在出了这样的问题,其经营者,该取缔就取缔,该罚款就罚款,该下狱就下狱。

    另外,美食镇确实由我管理着,但它不是独立王国吧?大兴县、顺天府、户部这都能管到吧?按照张尚书的逻辑,这些堂官们都要辞职?

    我好歹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想要做点事情补救。你张尚书在干什么?你的圣贤书怕不是都读到狗肚子里面去。脑子里只装着党同伐异,看不到百姓。”

    张升脸色瞬间变得很不好看。

    张昭的逻辑是:我在解决问题,你在追究责任,搞什么?试问,此刻站在暖阁里的庙堂诸公是想追究责任还是解决问题?当然是解决问题啊!

    一个街面上的混混犯案,难道还能牵扯到张昭这个层级的官员任免吗?这不是扯淡!

    英国公张懋开口道:“张尚书,美食镇那里,我府中也有股份。确确实实是只出租店铺,不管经营的。总不能租客犯法,算到房东头上来。”

    谢迁皱皱眉头。显然,英国公看出弘治皇帝想要支持张昭的意见,所以此刻在帮张昭说话。但是他们内阁的意见是不要动。正要出列时。

    刘大夏转过身,向弘治皇帝跪下来,把头上的官帽摘下来搁在地上,“臣请乞骸骨。”

    …

    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在门口看着这一幕。脑子下意思的想道:我去,这么刺激!

第三百八十七章 张昭的提议

    “乞骸骨”,就是申请退休的意思。

    但是,在大明朝,“乞骸骨”这三个字绝对不是向皇帝申请退休的意思。而是有着其独特的政治含义。

    比如,大明朝的阁老、重臣们在遭受到言官们的弹劾之后,需要顿首免冠,向天子请求“乞骸骨”,以示绝无眷恋权位的心思。而正常的操作是,天子通常会当场挽留。

    那么,弹劾阁老、重臣的言官们就得被斥退。言官们的攻讦是不是就被化解?

    有明一代,文臣们向皇帝请辞,称病求去是家常便饭。

    比如,今年以来李东阳就一直以身体不适向弘治皇帝“乞骸骨”。但是弘治皇帝不批准。

    再比如:刘大夏在上任兵部尚书之初,同样屡次推辞,不肯上任。如此再三,最终才接任兵部尚书。

    这并非说大明的文臣们都高风亮节,有官不当。那是扯淡。“乞骸骨”,在本质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

    刘大夏三朝老臣,负天下名臣之望,六十六的朝廷重臣,他和张昭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小年轻在御前“吵架”,传出去,损害的是谁的名声?

    闻者八成会笑刘大夏。

    所以,刘兵部根本不和张昭废话,直接上“终究手段”,乞骸骨。

    在御前的政z斗争,不管是何种手段:什么言语上下套埋坑,搞黑材料,群起而攻之,这种种戏法,都没有“乞骸骨”来的直接!

    这是直接比拼双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俗称的:圣眷。走的是“一力降十会”的路子。而且,会在短时间内分出胜负,决定一个人的仕途、荣辱。

    就问你,刺激不刺激?

    此刻,西暖阁中的庙堂诸公们都是在各种政z风波中的胜利者和幸存者,见惯各种套路。这种直接、强硬的手段,真是让吃瓜的他们喜闻乐见啊!刘东山名不虚传。

    刘大夏搞出这么一手来,局势立即转变。谢迁迈出的半只脚就收回去。

    李东阳则是满脸的苦笑。一个是和他私交极好的同年、同乡,一个是他支持、提携起来的新秀,而且还是在军中。他该支持谁?

    首辅刘健紧锁着眉头。

    弘治皇帝被刘大夏“抛”到风暴的正中心,头疼又无奈,温言道:“朕不许。刘尚书先起来。”再训斥道:“张昭,不可再对诸公无理。就是论事,说你具体的措施。”

    弘治皇帝选择了“和稀泥”。他既要依赖刘大夏执行政务,又要依赖张昭处理军务。

    刘大夏当然没指望一次“乞骸骨”就把张昭给拼掉,张昭的圣眷,满朝文武谁没看在眼里?从西暖阁的地板上慢慢的站起来。

    ...

    西暖阁中的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

    吏部尚书马文升在一旁看得想笑。刘东山气势汹汹,最终只能靠这种手段来扳回一城。张昭的战斗力不错啊。

    马天官固然是名臣,但他和李东阳、刘大夏的关系可不是那么和睦。反倒他当了十四年的兵部尚书,对张昭做事,还看的入眼。新军营有他的一份支持在里面。

    “臣遵旨。”张昭转身面向弘治皇帝行礼,条理清晰的道:“严惩失踪案的相关者,是为警告后来者。但治标不治本。

    失踪案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随着京师诸卫所的废除,约七八十万人口到京师附近工作、生活。

    对这种情况,不能搞懒政,怠政。期待百姓不闹事。而是要主动去治理。朝廷的管理制度要跟上去。

    臣提议,第一,组建顺天府警察局,专职负责京师附近的治安、交通、消防、刑事、户籍登记工作。将顺天府的快班衙役、五城兵马司都填充到其中。

    同时,朝廷要审核,将其中的害群之马踢出去。组织考试,向社会公开招聘警察。

    第二,由新成立的警察局组织一次‘清扫’行动,将京师里的黑恶势力全部拔出。所有犯罪团伙成员,罪大恶极的,公开行刑。使得大明百姓拍手称快。

    其余人等,全部发配到开平中屯卫去挖矿服刑。京师中日后但有小偷小摸、沿街乞讨、敲诈勒索者等等,应全部流放辽东屯田。

    第三,进行严格的居住证制度管理。要做到一人一证。让任何犯罪分子无所遁形。

    最终,还大明京师一个风气清朗的乾坤。”

    张昭说完,西暖阁的群臣一时间都没说话,各自思考着。书案后的弘治皇帝拿起茶杯喝茶。

    吏部尚书马文升睁开一直眯着眼睛,道:“张昭,你的意思是组建专门的衙门去管理京师的治安问题。那这个衙门归谁管?”

    作为吏部尚书,天然的拥有人事话语权。警察局的组建会侵占顺天府知府的权力。他开口询问,既是对张昭的支持,也非常合理。

    这就是“老油条”啊!

    马文升都直接进入技术操作环节。庙堂诸公又不是泼妇,难道还能把流程往回推,再和张昭吵一通吗?不管同意、不同意,都在接下来做文章吧。

    张昭拱手,态度恭敬的道:“下官以为应当归顺天府府尹管辖。但需要单独设一名官员统辖警察局。且应当让一名或者数名监察御史为副职,用于监察。

    另外,下官以为警察的来源应该多样化。不能仅限于衙役。最好是要懂大明律法。且需要一些懂得侦破案件的好手。”

    马文升点点头,向弘治皇帝躬身行礼道:“陛下,臣以为可行。”

    他这当然并非以权谋私,而是觉得张昭言之有理,且这个方法确实可行。

    马天官身为名臣,这点治理朝政的眼光还是有的。

    礼部尚书张升却是很不满的道:“考试?考什么内容?难道让读书人去当捕头不成?这成何体统?”

    礼部管着全国的教育事宜。

    谢迁出列,反对道:“陛下,臣以为不妥。成立警察局之事,牵扯的人,要调整的制度过多。按照张昭的设想,顺天府警察局会侵占顺天府刑科、户科、兵科,乃至府尹的权力。

    往日百姓的纠纷俱由知府决断,或判或罚。而警察局管理治安,是否就意味着执法权。衙役之流,只会鱼肉百姓,不能委以重任。臣请陛下三思。”

    谢迁作为排名第三的辅臣,跟首辅刘健的步伐还是跟的比较紧的。所以,日后劝谏正德皇帝时,他和刘健都去了。但是,李东阳却没有去。

    张昭刚才一番话,已经是“图穷匕见”。他搞如此大的声势是有目的的。

    持反对意见者此刻都轻轻的松口气。还是谢阁老发难的点找得好。比张尚书纠结那些细枝末节强得多。

第三百八十八章 自然增加

    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站在弘治皇帝的侧后方,看着暖阁里的大臣们“龙争虎斗”。

    这在弘治年间,他见得多了。

    现在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启。

    张昭不知道因何缘故说动天子召集群臣议事。会议刚开始,其政敌兵部尚书刘大夏就出头反对。

    而等张昭借助吏部尚书马文升的帮助,把事情继续推进时,现在又引来阁臣谢大学士的反对。

    “呵呵,到底还是太年轻啊。连朝堂诸公的喜好、政治观点都没有搞清楚就想着借天子之势捞取好处。何其之幼稚!”

    陈宽心里点评了一句。

    首先,张昭有个问题没搞清楚。当今首辅刘健刘大学士认为:如今国家财政困难之原因在于斋醮、织价、冗官、营造之浪费。

    所以,张昭在数月之前想要推动国子监改革,被压下去。岂只有张皇后的缘故?

    现在一样如此。

    吏部尚书马文升何等份量?他都已经表态同意张昭的做法。但谢大学士还是要反对。难道仅仅只是因为谢大学士和张昭之间的心结?

    关键还在于刘阁老啊!

    增设警察局,是不是会搞出一批冗官来?张昭还异想天开的搞考试录取“衙役”。

    其次,张昭的目的。

    张昭方才猛烈的开火,喷的兵部尚书刘大夏都不得不“乞骸骨”。真没想到这小子撕破脸,骂人还很有天赋的。

    至于,礼部尚书张升,那纯粹此刻暖阁中水平最不行的一批人。不值得听他的话。

    张昭的目的,在方才和天子奏对的一番话中说的明白。其一,成立警察局,美食镇那边的治安就明确由朝廷管辖。

    相比于当前而言,美食镇再出任何问题,他都是没有责任的。而且,他不必再花大量的银钱在治安上。归朝廷出嘛。

    其二,张昭似乎想要搞一批人去开平中屯卫去挖矿。

    但是,对张昭这两个目的,他只想说:你想的真是美。

    …

    …

    弘治皇帝不急于表态。果然,张昭立即高声道:“下官以为谢阁老所言不妥。”

    谢迁侧过身来,似笑非笑的看张昭一眼。

    你就闹吧,本官胜券在握。

    张昭这小子以为有圣眷就可以在朝堂上为所欲为。但是,大明朝可不是天子的“一言堂”!

    张昭道:“谢阁老,整个京师以京城周围四十里为界限,人口已经接近三百万人。这样的人口数量拥挤在这样狭小的区域当中,势必会滋生各种问题。

    下官再重申一遍,请谢阁老执政为民,不要搞懒政、怠政。不能因为组建警察局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牵扯到利益分配,就有畏难的情绪,不愿意做事。

    那和“泥塑六尚书”有何区别?

    五城兵马司原本就是:责京城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境内有游民、奸民则逮治。若车驾亲郊,则率夫里供事。

    现在,要治理如此大的一个城市,如此多的人口,难道不应将五城兵马司的职权扩大吗?

    另外,下官也不能保证警察局的衙役是否会鱼肉百姓。所以,请在顺天府试行之,且要巡察御史在其中组建部门进行纠察。不法者开除,请有司审之。”

    萧敬心里点头。张昭的观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一个主动寻求治理,和分散各衙门职权相互制衡的思路区别。但这个问题的关节不在这里。

    谢迁对张昭将他和“泥塑六尚书”相提并论极其的不爽,冷眼看着张昭,这时只是轻蔑的一笑,并不答话。

    这并非以能言善辩著称的谢阁老给张昭辩倒。而是他懒得和张昭“一般见识”。在他看来,张昭连这件事的门都没摸到。

    这时,首辅刘健神情的平静的道:“张昭,你不要扣大帽子。组建警察局涉及五六千人的变动,职责并非轻易的就能划分出来。内阁有所顾虑,难道不正常?岂能以懒政之名指责?

    另外,本官看你的意思,想要主动寻求治理就要增加警察局中的官吏?是这个意思吧?”

    刘首辅执政这么多年,成绩斐然。对张昭的指责很不为然。小儿辈信口开河。

    他坚决反对冗官。要知道增加一名官吏,不仅仅是国库的支出,还有其日常收刮、贪腐所得。这属于隐性支出。

    大明的物力只有那么多,增加的支出,最终都会落到百姓身上,令民生艰难。

    …

    首辅刘健开口,带来的压力自然是非常大。令暖阁中的形势瞬间逆转。刘阁老是老成持国之言啊!

    不要拿首辅不当宰相。在精通官场规则的人感受之中,首辅的威势还是很重的。

    左都御史戴珊心里嘿嘿一笑。刘阁老的话中隐约有指责张昭的意思。

    张昭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惹出刘阁老。所以,这就是终极一击了。

    除非张昭说服刘阁老,否则今天的倡议就到止为止。而要当众说服刘阁老,何其之难?

    不说观念上的差异,就说之前内阁的票拟。那就代表着刘阁老的意思。他难道要在朝臣和天子面前唾面自干吗?

    给七十岁的老首辅盯着,张昭压力自然是有的,但他不可能在此时退缩。不卑不亢的拱手一礼,慨然的道:“诚如阁老所言,下官正是此意。但请阁老听下官一眼。”

    刘健没有急着训斥张昭,而是看着张昭,给他说话的机会。这点气度,大明的首辅还是有的。

    张昭洒脱的一笑,朗声道:“永乐年间,太宗皇帝仿元制,在京师设兵马司。宣德初年,京城多盗贼。都御史刘观议增五城兵马司各官军一百人。

    成化四年,令锦衣卫协同监察御史监督五城兵马司。拨团营军二百,并捕贼。

    弘治元年,前兵部尚书余子俊题请增设捕盗官一员。令三千营选挥挥以下四员,领精骑巡京城外。此为巡捕营。所需兵马后由团营增补。

    弘治五年,设把总都指挥,专职巡捕。其巡逻地点分别为章义门外、良乡、清河、高碑店。

    由此可见五城兵马司的人数,一直处在增加当中。

    下官窃以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明承平日久,京师日益繁华,人口滋生。故而朝廷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行政资源去管理。

    如今,先有废除顺天府、天津卫卫所所带来的七八十万人口,后有北直隶即将废除卫所的百姓,此时又到了要增加之时!”

第三百八十九章 达成基本目标

    暖阁里的大臣中有人发出轻轻的惊讶声。

    张昭一个武将,倒是对国朝的典故知道的很清楚。这是认真做了功课啊!

    在明朝可没有什么公共图书馆、也没有中国知网这样的网站,想要知道这些数据,只有一个地方:翰林院中的藏书阁。

    张昭能知道,当然是请李阁老帮忙的。对于李大佬而言,在翰林院找点资料还不简单。

    …

    首辅刘健神情没有任何的变动。

    开玩笑,弘治皇帝登基之前,他就是翰林。而弘治皇帝登基之后,他是阁老,张昭说的数据他不知道?余子俊的奏章他没看过吗?

    那怎么可能?

    他当然知道随着京师的人口繁衍要增加五城兵马司的力量。关键在于如何增加。

    以前,历次增加都是直接调派军士给五城兵马司,或者增加一名官员。

    而按照张昭的提议,把五城兵马司统合起来,不仅仅要增加人手,还要调整京师地面上各衙门之间的职权。这样搞出的动静太大。

    所以,他在张昭的奏章上的票拟是“镇之以静”。他不愿意按照张昭的建议去增加五城兵马司的力量。

    有旧例可以遵循,且行之有效,为何要用张昭这不知道是否有效的办法呢?

    张昭洋洋洒洒的说完一段话,刘阁老无动于衷,他并不气馁。因为,这只是铺垫而已。

    “所以,要增加京城内外的治安力量是共识。问题是以何种方式增加?或者说,如何有效的治理新增的人口。

    下官以为,核心部分,就是户籍。京师每一个人的区别,不在于姓名、年龄、容貌。而在于其手里拿着的由官府颁发的户籍。这是其身份的证明。

    所以,五城兵马司应当具备户籍管理功能。而为了方便外地百姓来京工作、居住、生活。应当依托户籍,由五城兵马司重新构建一套‘居住证’系统,把所有的人都纳进去。

    然后,五城兵马司应当有京师刑名之权,确保其在治理时的权威。五城兵马司没有杖型以上的刑事案件处理权限,如何震慑犯罪分子?

    这是下官提议的逻辑所在。

    下官知道如今国库空虚,须得谨慎增加官吏编制。但是,依照下官的建议,其实耗费并不增多。

    其一,若按照旧有的制度,东城兵马司至少要增加两百军士。而依下官的提议,依托于地方上的坊、铺,设立若干分所,官一名,吏员若干,专职处理坊、里中的事务。

    若有刑事案件,即可派人上报。由总部进行支援。所需钱粮远低于新增两百余军士的花费。

    其二,京中其余各处都设立分所,确保每一个里,每一个坊都有分所。如此,既加强治理,又可节省花费。但是,以急递铺伙夫、弓兵的素质断然无法胜任,所以,下官说需要考试选拔。”

    说完之后,张昭向刘健拱手一礼。

    暖阁中陷入沉思中。张昭说的信息量有点大。

    首先,按照张昭的说法,新成立的警察局必须要握有户籍管理的权限。那意味着宛平、大兴两县的县衙就剩下差衙的职责。权力被侵夺。

    同时,警察局还要向上侵夺刑部的职权。

    大明朝的京师重地,极为慎刑。按照大明的国情,外地知县都一百杖之刑的权力。到京师之中,知县和知府都没这个权力,这是刑部的权力。再大的案件,那就要请天子圣裁。

    所以,张昭说来说去,就是刚刚吏部尚书马文升总结的:总览京师司法之权!只是他这么解释一通,说服力大增。

    管理户籍是管理百姓的核心要点,这但凡是大明朝的亲民官就知道啊!不然,太祖皇帝设户籍干吗?百姓为何出门要开路引?

    其次,张昭主张依托本朝的坊、里、铺设分所来治理。这是众人没有听说的。

    所以不怪谢迁刚刚要反对,说警察局里的衙役权力过大,势必会鱼肉百姓。

    大明朝的制度,百姓的居住区在城内叫做“坊”,在城乡结合部,叫做“厢”,在乡间叫做“里”。

    除开这一套体系之外,还有一套驿站体系。即水道交通要道,每隔十里设驿站、急递铺。

    所以,京师的治安地图上,划分为五城三十六坊五百余铺。体系是五个巡城御史,地位最高,可以判决各种小案件。

    其下是五城兵马司,设官吏,有弓兵百余,下辖的急递铺再出三五人。算下来有两百多直属下属。以兵马司衙门为“据点”。负责侦缉、捕盗、防火等事务。

    再其下,就是五个巡捕营。权力最小。负责每天晚上的巡逻和听命令抓人。

    张昭现在的意思是,不按照交通要道去把控治安,而是把直接把分所设立到坊、厢、里中。依托人去治理。这样反而花费更少。

    但是,他这个办法要求的“衙役”们的素质非常高。最少要识字吧?所以要考试。

    …

    暖阁中所有官员都看着首辅刘健,等待他的决策。只见刘首辅微微皱眉。

    所谓: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且不说刘健治理国家的能力,至少他在下决断时其实是非常果断的。他认定的事情,就会坚持。绝非言语所能动摇。

    张昭赶紧抬头,看弘治皇帝一眼。

    这时,弘治皇帝开口道:“朕以为张昭所言有理。最少可以在东城试行之。刘先生以为呢?”

    刘健其实是打算拒绝的。但弘治皇帝话都说出口,而且张昭把逻辑都解释的清楚,形势营造到这里,想一想,躬身行礼道:“臣请先在东城试行。若行之有效,则在京师执行。”

    张昭心里长长的松出一口气。总算是完成基本目标。

    能让刘健“唾面自干”的人,只有弘治皇帝。其他人都不行。他今天就是说的天花乱坠,刘阁老该不同意还是不同意。他早就有心理准备。

    他这一大段的解释,看似是说个刘阁老听的,其实是说给他人听的。为的是营造形势。

    明代的辅臣制度,在弘治朝而言,还是很有生命力的。但是呢,对于辅臣们而言,它有个问题,首辅执政靠的是个人威望,而不是个人党羽。

    当前而言,首辅刘健是没有搞“指鹿为马”的能力的。

    所以,这就意味着,刘健需要衡量,他是“就坡下驴”,还是耗费自己的政z声望,硬顶弘治皇帝拒绝张昭的提议。答案现在出来了。

    之所以说是完成基本目标,是因为张昭当然是想直接一步到位啊!成立京师警察局。但,现实是大明朝的文官力量依旧非常强大。

    但能完成基本目标,也算不错。他心里满意。

    …

    张昭内心一段独白,在场的庙堂诸公,基本上心里都明白。

    这时,弘治皇帝主持着会议,垂问道:“三法司对张昭提出的清扫行动有何看法?”

第三百九十章 张昭的圣恩

    小雨在七月底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顺着乾清宫的琉璃瓦滴落在地板上。

    暖阁中的群臣对今日议事为何召开心知肚明。更何况,刚刚弘治皇帝帮张昭说话的倾向性太明显。

    而张昭自进来之后,先抗住刘大夏,又和谢迁争锋,再到硬顶首辅刘健。从首辅刘健同意设立东城警察局时,局势就已经变得顺畅起来。

    当即,左都御史戴珊,大理寺卿宋隆、刑部尚书闵珪纷纷表态,“臣同意此事。”

    庙堂诸公们对于张昭用峻法严刑,并不怎么抵触。因为,张昭的办法着实好!

    把犯事都打发出京师,或者去挖矿,或者流放辽东。这不就搞出一个朗朗乾坤吗?

    这正是他们所追求的。

    至于像礼部尚书张升这样有心给罪犯们争取人权的,也只能在心里想想。张昭现在气势正盛啊!

    …

    …

    其实,张昭都做好出血的准备,让开平钢铁厂多交点税给户部,换取朝廷把这些罪犯都送去挖矿。

    董朗早就和他说过,挖矿缺人。他是舍不得用卫所里转为民籍的百姓去挖矿,伤亡率太高。他心里一直留意着。

    这批罪犯倒是解他的“燃眉之急”。

    他没想到这事如此轻松的通过。庙堂诸公们似乎不在乎这种小事。

    接着,在弘治皇帝的主持下,御前会议开始讨论城东警察局局长的人选。

    司礼太监陈宽看着嘴角带着笑,神游天外的张昭,嘴角抽搐一下。心中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他刚刚还觉得张昭想要达成其两个目的是痴心妄想。结果呢?

    城东成立警察局,其后的各种管理,就有这个衙门来接手。张昭作为地主,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惩罚罪犯去挖矿的事,更是一点磕碰都被打,直接通过。

    这他娘的。

    这种一直错误的事实,让陈宽都有点快要怀疑自己的政治判断力。怎么这小子屡屡打破常规呢?

    …

    …

    御前议事在中午前结束。气氛一片和睦。

    群臣三呼万岁,退出西暖阁。张昭还没走两步,就被弘治皇帝派萧敬重新叫回去。

    “你们都出去吧。朕和张昭谈。”

    弘治皇帝让人给张昭上银耳燕窝汤,对萧敬等人说道。

    此时,陈宽、李荣、王岳三个大太监已经告辞离去。萧敬留在弘治皇帝身边伺候。

    “奴婢遵旨。”

    萧敬恭敬的应一声,弯着腰,带着几个小太监走出西暖阁中。

    站在乾清宫正门的门口,看一眼西暖阁中张昭的背影,萧敬萧公公心想着要不要主动和张昭修复关系。

    萧公公上次将张昭卖的很彻底。他自认为没有做错。而张昭和弘治皇帝的关系恢复,但张昭和他的关系却一直处在冰冻期。现在眼看着张昭越发的受宠,萧公公有点坐不住。

    弘治皇帝看着“随意”坐在木椅上的张昭,满意的点点头,温声道:“张昭,你的提议,基本都实现了。”

    御前赐座,基本上所有的大臣都会直坐半个屁股,以此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但这种坐姿是非常累的。所以,弘治皇帝有时候想要优待老臣,也只能给他们加一个软蒲团。

    但是,张昭并没有表现的很拘谨,而是端端正正的坐着。坐如青松,凸显着大明军人的精气神。这个坐姿,弘治皇帝就看着相当舒服。

    张昭笑着道:“幸赖陛下支持微臣。”说着,话锋一转,道:“陛下方才为大明百姓勾勒京师蓝图,却忘记自身啊。西暖阁中召集御前会议略显狭窄。陛下可以修建一座新殿宇。”

    刚才的御前会议中,讨论完城东警察局局长的人选之后,后面接着讨论过京师的城市规划。

    张昭把城东搞的越来越繁华,接下来还有数百万卫所军户转为百姓。他们并不都会去永平府、辽东屯田。那么,大明也该考虑京师的扩建问题。

    张昭在密折里把话题抛给弘治皇帝。刚才弘治皇帝畅想的非常带劲。

    汉唐时期,关中的长安可谓世界级的名城。其城市面积之大,超过大明的京师。

    弘治皇帝励精图治,打造出一个盛世。如果,因为人口滋生、工商业繁华不得不扩建都城,这对他而言,难道不是最好的肯定吗?

    张昭说的就是这事。

    另外,张昭为何如此得弘治皇帝的“信任”,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原因,他将国泰商行每一财年结算利润的制度改为每半年结算一次。

    七月初,弘治皇帝刚刚拿到十二万两白银的国泰商行分红。

    在“上供”这方面,弘治皇帝的太监们拍马都干不上张昭。

    主要是因为弘治皇帝想要名声,不想把太监派出去收刮。结果呢,这部分银子当然是便宜文官们。文官们动辄上书劝谏弘治皇帝停织造、罢各地镇守太监。

    这笔银子足够在紫禁城内修建一处不错的宫殿。

    话说明朝皇帝确实穷啊。我大清的皇帝们不仅把紫禁城内的空地修建满,还能在京北修建大量的园林。而大明的皇帝,连紫禁城里都还有大片的空地。

    弘治皇帝矜持的一笑,显然对新建一座宫殿颇有些兴趣,问道:“张昭,国泰商行在开平的铁矿,最终的利润会有多大?”

    张昭自信的道:“陛下,国泰商行上半年的利润低于去年,主要是摊子铺的太大。等到下半年,特别是参与互市贸易后,情况就会迅速的好转。

    关于开平钢铁厂的利润。陛下大可放心。表面上看,铁矿的利润只有将各种铁锭卖给朝廷打造各种兵器用于军队换装这一条路。农业工具的供给,带来的利润可以忽略不计。

    但还有一条路线。自古以来,军火交易就是最值钱的。臣打算走海路将国泰商行打造的冷兵器卖给东瀛岛上的诸侯。而东瀛岛上多银矿。一来一回,利润当以几十倍计。

    说到这里,臣有一个不情之请。听闻郑和公公当年出海的航海图和海船都在兵部府库中收藏着。臣想复制一份。”

    张昭说的漫不经心,其实非常用心。

    明朝初年,郑和郑公公的宝船,是海上无敌的舰队。其造船术至少领先西方一百年。

    他希望拿到手。

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正的收获

    “这有何难?”

    弘治皇帝很痛快的答应,叫萧敬带人去兵部把海图和造船技术图纸取来。

    将萧敬打发走,弘治皇帝惬意的倚在书案后铺着坐褥的木椅中,好奇的道:“东瀛岛上有很多诸侯吗?”

    弘治九年,日本遣使来朝贡。他对东瀛,大致有点印象。

    张昭不客气的道:“嘿,陛下,倭人地小民少。村子和村子之间的战斗就妄言是战国时代。最大的战斗规模不过是两万人左右。臣倒卖军火,让他们打的更狠一点,为将来的征服做准备。”

    隔壁邻居的事,张昭多少还是知道点的。毕竟后世里是互联网时代,有些资料搜索一下就能知道。

    而让东瀛岛上的诸侯打的更激烈点,有偿赞助他们一点军火,这需要有心理负担吗?完全没有。

    弘治皇帝失笑着摇头,他这个心腹爱将总是雄心勃勃的想要开拓疆域。他却想国泰民安,不愿意大折腾。要知道,去年才刚刚把对鞑靼的颓势扭转过来啊。

    “张昭,你对海贸很看好?”

    弘治皇帝直呼张昭其名,这和之前的含义并不一样。以明朝的世情来说,皇帝称呼大臣,可以尊称为“先生”,或者直呼其官职名称,或者用“卿”、“爱卿”代替。

    当然,也可以直呼大臣之名。否则,满朝大臣,皇帝未必还要记大臣们的表字、别号不成?

    但是,弘治皇帝这会儿直呼张昭的名字,其实是对他非常亲近的意思。

    张昭一听弘治皇帝这个话头,心里就大致明白。

    大明目前还在禁海。但是弘治皇帝又不是傻子,执政十五六年,虽然不喜欢用厂卫,但那帮人难道是吃干饭的吗?弘治皇帝显然知道如今海贸非常繁盛。

    张昭忽而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如果能让弘治皇帝的目光从陆地移到海面上。那今天最大的收获,其实不是前面和刘大夏、刘健斗争达成的目标,而是这个。

    …

    当即,张昭毫不犹豫的起身,躬身行礼,郑重的道:“陛下,汉唐时丝绸之路有多繁华,如今的海贸就有多繁华。海贸的利润通常都是数十倍。”

    弘治皇帝温和的笑一笑,“这朕知道。你如此郑重做什么?起来吧。”

    张昭应声站直,但继续道:“陛下,如今海贸航线有两条。其一,往东瀛、高丽而去。商人将两地特产带回大明,获利丰厚。

    其二,经吕宋岛,往南洋进行贸易。这条贸易线路上的交易量极其之大,物产极其丰富。

    通过贸易来获取南洋丰富的物产,需要花费成本,且效率低下。陛下常常心忧大明百姓之苦,何不派大军征服南洋诸国,得其物产以养大明百姓?”

    张昭这是赤果果的强盗逻辑。能直接拿,还付毛的钱。

    南洋一代物产丰富。大明朝的商船大多抵达马六甲海峡之后就不再往前。那一带的商路由阿拉伯商人控制。他们再转运往奥斯曼帝国交易。

    那直接把南洋诸国征服不好么?

    弘治皇帝在一瞬间都给张昭说的有点心动。南洋诸国奉大明为宗主,但是年年来朝贡的也就那么几个小国而已。若能征服南洋诸国,得其物产运回大明…

    大明百姓肯定是能受益的。最少最少,有银子之后,他这个皇帝可以下令免除百姓的秋税。

    但随即失笑。果然是财帛动人心啊。这不符合圣人教诲,也不符合大明的国策。

    “海贸的事情,就按你目前的办法就很好。南洋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张昭压着心里的喜悦,道:“臣遵旨。”弘治皇帝拒绝的并不坚决,这其实就等于同意。

    陆地很重要,但未来海洋才是财富的来源啊!

    弘治皇帝从来就不是强势皇帝。给点时间,让他从容布局,使得弘治皇帝看到吞并南洋对大明的好处,说动这位明君并不难。而一旦大明拿下南洋诸岛,属于大明的海洋时代就将到来!

    那他现在要担心的是弘治皇帝身体顶不顶的住,按照历史他过两年就驾崩啊!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拿起书案上的玉碗,吃着燕窝粥。张昭一片赤诚为大明考虑,他当然看得出来。只是,征服南洋诸国不说其他,就说派兵,这就很难操作。

    看着坐在椅中沉默不语的张昭,弘治皇帝倒是有心补偿一下张昭,免得寒忠臣之心。

    这让他想起前几天内阁交上来的奏章。张昭正试图推动成立军校培训军官,并设立新的都司体系,架构完善的预备役制度。内阁将他的奏章打回去。

    其实,在军务上他更信任张昭一些。

    张昭沉默的坐着,其实并非是进言受挫的反应。他是思维发散到海禁的事情上。

    大明东南沿海的文官、缙绅们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阻拦朝廷开海禁,独占海贸的暴利。弘治皇帝难道对此真的不知情吗?显然不可能。

    没见弘治皇帝的意思是:海贸,用国泰商行去分一杯羹就行。其一进内帑,其二养新军营的兵。

    很明显,坐在皇帝这个位置上的人,除非是亡国之君,那真没几个傻子。天启皇帝连字都认不全,他却知道用“九千岁”。没有进忠操持国事,靠东林党那帮沙雕治国,天启年间,大明就该亡了。

    真的得庆幸泰昌帝死的早。二十九天就挂掉。否则,大明亡国还要提前几年。泰昌帝时期,东林党就占据朝堂。

    而亡国之君崇祯皇帝,那真的是被忽悠瘸了。在煤山上吊前反而记起他哥的话。

    张昭正在“忆古思今”之时,忽而听得弘治皇帝说道:“张昭,你前两天不断上书:要求军务奏章保密,设立军事学院,试行新都司体系建立完善的预备役制度。

    朕回头会帮你和内阁诸位先生说说此事。”

    张昭却是拒绝道:“陛下,此事先由臣来处理。若不能,臣再请陛下帮忙。”

    弘治皇帝和内阁沟通,其实未必能成。不要以为今天首辅刘健退让是常态。弘治皇帝退让才是常态。因为,在治国上辅臣们确实比他在行。

    张昭并不想把弘治皇帝对他的信任浪费在这种小事上。

    一个好的下属应该是为上司分担,而不是给上司带去麻烦。

    弘治皇帝被张昭拒绝也不以为意,就笑起来,道:“好啊。”看张昭再顺眼几分。

    这时,萧敬带着人手去兵部将数口箱子装着的典籍抬进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75/ 第一时间欣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九悟所写的《明帝国的崛起》为转载作品,明帝国的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帝国的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帝国的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帝国的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帝国的崛起介绍:
弘治十三年夏末秋初,宅男理科生张昭穿越来到明朝。瑰丽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这繁华,美好,欣欣向荣又潜藏着王朝危机的时代,张昭一路青云直上,手持权柄,上佐天子,外镇四夷,书写属于他的华彩乐章。五千年的治乱循环,明亡后华夏文明的沉沦,我来了,这一切都将改变!推荐九悟完本的老书,均订过万,《奋斗在红楼》九悟书友群:312484933.进群验粉丝值。只要订阅了九悟的书即可。明帝国的崛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帝国的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