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明帝国的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帝国的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九悟     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     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九十二章 筹备成立

    张昭带着装有大明最先进甚至有可能是当今世界最先进造船术的典籍回到新军营中。

    此时,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将会给大明,给整个世界带来什么。

    在原本的历史上,本该是烧掉这批资料的主角,兵部尚书刘大夏在兵部衙门中,还在推敲上午在御前议事的“失败”。

    “天子留张昭谈了半个时辰?”

    “是的,大司马。”

    刘大夏挥挥手,让进来汇报“天子索要郑和航海图和造船术典籍”的小吏出去,坐在简朴的公房中,皱眉沉思着。

    天子对张昭越来越宠信,以他看来,本质上的原因无非是两个。第一,张昭能带兵。第二,张昭经商,为天子收刮到大量的钱财。

    有些事情不是秘密。国泰商行的背景,张昭给宫中送银子,朝堂重臣们基本都知道。

    现在除非是抓住张昭的痛脚,否则很难动摇天子对张昭的信任。

    这非人力可为啊!

    刘大夏捻须深思,“绝不能让此子擅开边衅。我很有必要和宾之谈一谈。”

    …

    …

    御前会议的消息在下午时分迅速的传遍京师各衙门。第二天随着报纸传遍顺天府。

    京师将在城东设警察局,囊括东城兵马司、东城巡捕营的人员,暂为品级为正五品。试行局所制度,管理户籍、治安、缉盗、行事、防火等事。

    李阁老的门生、御史李道立被选为东城警察局局长。

    其实,竞争这个职位的人并不多。

    首先,二十七日的御前会议上弘治皇帝和重臣们只是决定了这个职务的品级、职责、归属。一个正五品的官员归吏部部推。

    所谓部推,就是吏部推荐若干候选人,分第一候选人和其他两类,报给皇帝圣裁。通常情况下,皇帝会直接同意第一候选人。

    其次,原先的东城巡查御史并不愿意放弃都察院的职位来干这个“刑名官”。

    御史是清流,将来官场的发展轨迹就部院大臣。而转为顺天府下属的佐贰官,这那有什么前途?而且还只是官升四级而已。这对御史而言是亏的。

    李道立还没有走马上任,城东的报社镇那边流言已经传的飞起。据闻城东这里要设三四十个警卫所。

    其中设指挥一人,正八品。副指挥两人,正九品。吏目一人,不入流。吏员十人,专职管理治下的治安种种事务。

    而重头戏是警卫所的官吏要经过考试录取。这京师中有志于做官的人们闻风而动。这多出几十个杂职官位让人眼馋难耐。

    …

    …

    八月初四上午,天晴。

    位于城北的顺天府府衙中,府尹(正三品)胡溥招待着前来拜访的李道立。

    在月底的吏部部推中,李道立被选为东城警察局局长。他在吏部拿到告身之后,前来府衙报道。

    之前,御前会议中,张昭给出明确的答案,新组建的警察局从属于顺天府。

    胡溥年龄有点大,他在这个位置坐了三年。弘治十三年张昭的生员资格案子还是他审的。如今,差不多也快要转任。他在后堂中招待着李道立。

    “李大人,方才同僚已经介绍你认识。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你尽管提。本府能办的,一定会帮你办。”

    李道立和胡溥是老熟人,笑着拱手道:“下官的当务之急是举行考试,招录官吏。还请老大人行个方便,将府学借我作为考场用几天。”

    “此事本府自当支持。”胡溥一口答应,然后问道:“你准备如何考核?本府这里日前一堆人来询问。”

    李道立笑道:“老大人,下官也是一头雾水。去拜访了李阁老、张伯爷才算理出点头绪。

    第一,要求能识文断字,会读写。最低水平是要看懂真理报上的文章。

    第二,因为辖区之内会有商铺。要求能会算术。最低要求是小学数学水平。

    第三,熟知大明律法,判例。”

    胡溥就笑起来,道:“呵,按照李大人这个标准,录取人数最多的群体肯定是京师中的吏员。而非读书人。好在也只是一些杂职官。不然容易出乱子。”

    “谁说不是呢。”李道立附和一句。

    胡溥道:“那东城兵马司原有的两百余役卒怎么安置?巡捕营还可以退到团营中去。官吏招录满之后,那有这些人的位置?”

    李道立对这个问题有所准备,他和张昭沟通过,道:“老大人,东城巡捕营并不退回团营。和这两百役卒一起,裁汰老弱,一起整编为一个营,总计420人,分散驻扎在东城,作为警察局的缉捕队伍。

    被裁汰的役卒有三个选择。其一,可以选择拿一笔补偿银子离开,另谋生路。其二,可以去国泰商行下属的工厂做事。其三,移民开平中屯卫。张伯爷保证生活。那里要大搞城市建设,需要人力。”

    胡溥和李道立聊了一会,将他送出内堂,返身回来仔细思考着这个“大变局”。

    片刻后,幕僚王师爷过来陪着说话。

    听完李道立的安排之后,王师爷道:“东翁,这只怕是新秦伯的安排。”

    胡溥五十多岁,感慨的道:“谁说不是啊。”

    两年前,人生命运基本可以由他一眼而决的青年,如今已经是贵为国朝的新秦伯啊!当年参与会审的三人。大宗师何愈已经致仕。他这个顺天府尹不久后就要转迁。御史李道立成为张昭可以调动的“棋子”。

    只能说人生真奇妙!

    王师爷琢磨一会,道:“东翁,秦新伯被迫将警察局归在顺天府衙之下管辖。这说不定是东翁留任的机会。”

    国朝顺天府尹高配正三品。但是,其话语权和部院大臣们差远了。就是御史们声音都比顺天府府尹大。

    而新成立的警察局向上侵夺刑部权限,向下侵夺府县权限。这实际上增加了顺天府府尹的地位。

    说“被迫”,自然是因为五城兵马司实际上是受御史们管辖的。和团营、锦衣卫都有牵扯。但张昭不可能将这个职能部门归在五军都督府名下。也不能给都察院,只能给顺天府。

    胡溥点点头,“嗯。”

第三百九十四章 还未通过

    东城警察局的招录考试放在八月初十顺天府学中进行。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第二天上午考律法。下午放榜。

    第三天在东城兵马司中集合,到吏部去拿告身。

    初十的下午,秋风萧瑟。顺天府府学外人群汇聚着。虽然没有科举时那般引人注目,但也真有不少人是来送考的。

    大明朝正统的读书人是看不上正八品、正九品的杂职官的。进士保底正七品的县令起步。举人、秀才确实有可能从杂职官起步,但都在县衙里。

    比这种相当于坊长、里长整日处理鸡毛蒜皮纠纷的官职强太多。

    所以,这场考试在士林中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动静。这在很大程度是吏员的选拔。

    张昭和李教谕、李幽、宛平县令徐旻一起在府学中闲逛着。考场那边自有人负责。

    临近中秋,桂花飘香。

    徐旻三十多岁,穿着便服,脸上带着几许苦笑,道:“张伯爷,你这可是把我们这些倚郭的县令害惨了。”

    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这是官场明言。待张昭这个警察局制度推广之后,这句话还要更贴切。完全是把坐堂官的刑名之权给剥夺。

    张昭穿着青衫,头戴唐巾,身姿修长,丰神俊朗,就笑,“徐大人不是还有教化、收税之责吗?”

    徐旻笑着摇头。

    张昭前两天刚把第一批作奸犯科之辈约三百余人送到开平中屯卫。昨日才回来。上午和休沐的萧敬萧公公见面闲聊,中午一起吃过饭,下午到这里来看考试。

    东城警察局这边的警卫所官吏还没有招录到位,但是内部的整顿已经开始。

    张昭从新军营中派出教官,把东城兵马司的东城巡捕营的士卒进行淘汰、整编。严明号令,配发武器之后,随即发起声势浩大的京师“清扫行动”。

    才两三日的功夫,东城就已经风气一清。作奸犯科,欺诈商户的街头青皮、无赖,什么丐帮、拳馆、牙人、赌鬼,全部都送去挖矿。这辈子估计是出不来了。

    京师其他地方也正在照猫画虎,跟着搞“脸面”工程。

    而萧敬是通过王老太监递来的消息,张昭还是要给王老太监面子的。第一,是因为弘治十三年他在宫中的提点。第二,是因为王武是他侄儿。

    其实也就是修复关系,喝点酒。

    张昭并不拒绝和萧敬修复关系。毕竟是弘治皇帝的贴身太监。任何时候啊,多栽花少种刺都是对的。当然,他心里对萧敬还是保持着警惕。主要是这老太监上次卖他卖得太彻底。

    李教谕听着张昭和徐旻闲谈,笑问道:“子尚,你要求成立军事学院的事情通过了吗?”

    张昭摇头,道:“先生,这段时间京中舆论全部被东城警察局吸引过去。我一篇奏章接着一篇奏章的上,但是在舆论上总是差口气,难以引导。”

    李教谕点点头。

    李幽身材短小,插话道:“子尚,其他报纸在给你捣乱。要是一起发声,早把声势炒上去。”

    张昭笑着摇头。

    这事提起来挺郁闷的。

    其实,这才是他京师的重点工作啊。反倒是“清扫行动”,只是因张静被忽然绑架闹出来的事。现在把“杂事”处理完,正事反而并没有动静。

    “叮叮…”

    几人正在府学中闲聊中,听着敲击出来的收卷铃声,纷纷站住脚步。这是数学考试结束。

    对于这场考试,张昭还是很看重的。全部采取的是后世那种流程。语文、数学试卷,这在新军营初级学堂中都是现成的。倒是律法这一块,让顺天府的通判出题。

    片刻之后,分割成数十个考场,近三千名考生一涌而出。大明朝,官吏永远是热门职业啊!

    …

    …

    张昭在京城中处理着蓟州镇防务的事宜,关于开平中屯卫新建一座两百万人口的城市建设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基建商行的修路队伍,正在铺设从通州到开平中屯卫的水泥大道。途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而国泰商行的经理们已经从天津卫派出商船,前往大明的南方采购粮食。并已试探性的派出商船前往东瀛,准备日后的武器交易。

    幽州商行的架构也慢慢的充实起来。这是后军都督府手下的商号。用于在对朵颜三卫的战争中,各种物资、财务的结算。

    开平中屯卫。金秋时节,荒芜的田野上草木枯黄。

    矿区中,数名被送到开平钢铁厂的铁矿矿山中挖矿的罪犯在清晨朦胧的光线中拼命的奔跑。

    他们打算逃出矿山。这实在不是人待的地方。

    “走,走。”

    “快跑,跑到海边就安全了。”

    一群在京城里欺压良善的青壮拼命的在山道中跑着。但是…

    山道的转弯处,赫然站着一名皮肤黝黑的中年人正等着。他手里拿着铁鞭。

    “大伟,欢迎来到开平铁矿。”

    说话的正是开平钢铁厂铁矿的管理者老步。

    而大伟,就是在京师中掳走张静的团伙中那个猥琐的男子。他没有被判死刑。而是被流放到矿山挖矿。当日,张静因为要卖出好价钱,没有惨遭他侮辱,其他的动作免不了。其她几名女子在关押期间没少被大伟欺辱。

    那么,现在等待他的命运是…

    …

    自开平钢铁厂使用罪犯挖矿之后,逃跑的事没少出。铁矿上的制度正在逐步完善。

    八月中秋前闹出这么一出:死掉了两个人,残废数人。还是在附近大小铁矿中成为谈资。

    同时,成为谈资的还有私下里流传的消息。大明户科都给事中、尚宝司司丞、掌试行改革卫所司事王承裕王老人近日已经踏遍永平府的卫所。

    据闻,永平府这里废除卫所的办法,极有可能要采取平凉府的模式。即:将卫所土地分配给军户们,将军户改为民籍。所有的将官,不会有任何的补偿。

    这个消息正在永平府流传,人心浮动。要知道永平府内的卫所不算多,但是蓟州镇的长城防区,有一半在永平府内啊!十万大军,有五万余在这里。

    八月中秋节,蓟州镇总兵阮兴,按照“惯例”,召集蓟州镇麾下的将校聚宴。

第三百九十四章 蓟州镇的密谋

    明月生辉,高悬于崇山峻岭之间。明代的长城巍峨、蜿蜒,仿佛亘古未变。

    蓟州镇总兵驻地三屯营中,一些酒水、白面、猪肉等物资从几十里外的遵化县城中运来。

    如果从地图上俯瞰,可以看到三屯营地处交通要道,西通遵化,北守喜峰口,东通迁安。

    驻守在这里的一万名官兵在营中欢度中秋佳节。营地里到处都是买醉的士卒。或哭或笑、或者聚拢在一起赌钱,或者在营地外随着商队而来的暗娼处买醉。

    所以说边镇苦寒啊!即便距离京师不过数百里,这里并没有什么人口、村镇,都是军镇、士卒。

    此时三屯营的总兵府中,蓟州镇总兵阮兴招呼着麾下的副总兵,分守参将、各游击将军、坐营官、守备们吃酒。

    阮兴高居于主位上,举起酒碗,感慨道:“今年中秋不比往日,后军都督府行文来,严令各军将不得擅离职守。本官也只能将就近的诸位叫来一起聚聚。”

    “阮大人,张伯爷是瞎几把乱搞。他在京城里吃香的喝辣的,叫我们谨守边关。都他妈快三十年没出问题了。偏偏今年就赶上?末将听说如今咱们归他管?”

    一名游击将军灌着酒,道:“这不是明摆着吗?圣旨上写着的:总督宣府、辽东、蓟州三镇军务。不然,咱们凭什么喊他一个二十岁不到的青年一声大帅。”

    “那他狗日的中秋节都不犒赏三军?兵部的银子和漕运粮都被他贪墨了?”

    阮兴沉下脸,对麾下的古北口参将谭范道:“老谭,不要胡说。新秦伯经商有道,在京中不缺富贵。缺咱们这点兵血?没犒赏就没犒赏。”

    谭范哼哼唧唧的,没再废话。但看的出来,他心里还是不满的。

    满座二十三余名将校将这一幕都看在眼里。一个节日的犒赏而已,没有就没有。值得为此事骂张大帅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张大帅要断大家的活路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蓟州镇这些将领驻守在永平府这里。对永平府的土地、矿产都有涉及。

    而现在张大帅准备平分卫所的土地给军户们。不作任何的补偿。这会把他们这些将官瞬间搞成赤贫阶层。那点空饷、兵血够干什么?

    一顿酒宴吃的郁郁寡欢。众将纷纷散去。

    剩下有两三个亲近的将领到总兵府的后院找阮兴说话,发牢骚。

    “阮大人,方才大家伙都在你也不说句话。张大帅就是欺负咱们蓟州镇的官兵好说话。宁夏镇那边他不乖乖的给纺织厂的股份?”

    “就是啊!阮大人,你代表大家给张大帅说说。”

    阮兴摇摇头,道:“诸位,以我的看法,想要说服张大帅非常难。他年纪轻轻就执掌大权,不说骄横跋扈,对自己的判断肯定是非常自信的。

    所以,除非他能切实的感受到蓟州镇的重要性,倚重咱们。才会对咱们让步。

    宁夏镇百户以上的军官都在西北的纺织厂中有股份。听说那纺织厂的棉衣在边镇非常畅销。一个百户收入一年都有两三百两银子的收入。

    张大帅为什么会分股份给宁夏镇的军官?还不是要依靠他们防范套虏吗?”

    “阮大人的意思是…”

    几名亲近的将校对视一眼,感觉浑身的血液都在加速运动。他们当然知道阮总兵这话是什么意思。这年头,身出边关,谁不对偷偷出塞的商队睁一眼闭一只眼?否则,他们怎么赚钱?

    阮兴点点头。

    总兵府后院简朴的书房中烛光明亮,但几名将校的脸庞似乎晦涩不清。

    半响,有人问道:“从哪里入边墙?”

    “肯定不能从咱们的防区进来。而且,永平府这边有朵**兵进来,没有震动感。得在顺天府。就从古北口吧。老谭是个好酒的人。让人在遵化留他宴饮一天便够。”

    “好。”

    …

    …

    蓟州镇的边防重地古北口位于京师密云县境内。这里是内蒙古进入京师的必经之地,历来就是兵家必争。

    大明洪武年间对此地的长城关口进行修缮。以东有蟠龙山,西有卧虎山,长城关口随山势升降,蜿蜒曲折。雄险非常。明军在此驻守有约三千人,设古北口参将。

    八月十七的夜晚,约数百名朵颜卫骑兵突然从古北口这一段的长城潜入顺天府。

    承平几十年,仅仅是弘治十年,小王子来打了一次无功而返,再怎么强调夜间的防守都会有所懈怠。等长城上的哨兵发现时,朵**兵已经过去约百人。一番拼杀后,余下的朵**兵被“击退”。

    在夜色之中,古北口关城下大约有数千名朵**兵汇聚。长城上的烽烟点燃。

    烽火在八月底的夜色中备惹眼。边关的急报,顺着烟火台往京师里传递。

    “哒哒…”

    朵颜卫中的百户苏沙带着族中的勇士冲在山川之中的大道上,“哈哈,都听好了。咱们只要搞出动静来就行。然后立即分散,从山区撤回部落中。一定要避开明人的大军。”

    “嘿嘿,苏沙首领,这有什么难的。咱们用马力绕过前面的小镇,甩开追兵。再往前二十里遇着村子屠一个,再把人头往人多的集镇一丢。这事想不大都难?勇士们享用完明人的女人立即撤退。”

    “好。就这么说定。”

    一个时辰之后,苏沙带着麾下约百余骑兵成功的甩开明人的追兵,往一处夜里依旧有着灯火的集镇打马而去。

    “吁…”

    在小镇外,苏沙勒住马,身后的骑兵纷纷降低马速。只见小镇之中的百姓正在一片慌乱中。看这情形,显然是边关的警告已经传过来。

    苏沙看得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抽出马刀,“勇士们,看这种集镇的规模,至少有五十人。接下来让我们好好乐呵呵。把它变成你们的猎场吧!冲啊!”

    “冲啊!”

    百余名朵**兵脸上都带着狰狞、渴望的笑容。

    “砰!”“砰!”“砰!”

    阴影中,炒豆子般的火铳声忽而响起。在夜空之中,让那些马匹、强盗身上瞬间冒出血色的花朵。

    这画面,很美。

第三百九十五章 危机忽至

    大明朝的京师已经很多年没有听到警报了。

    别看成化年间整个明王朝一副昏昏欲睡、日薄西山的状况。但是在长城这一带,明王朝还真不怎么虚。王越和汪直一起很搞了几个大新闻。

    被蒙古人吹爆的满都海皇后,都是他俩弄死的。

    弘治十五年八月十八日,凌晨两点许,古北口遭遇朵颜卫偷袭的边关急报送到京师中。消息直接传递到皇宫中。

    弘治皇帝被惊醒,披着衣服下床,听取急报。

    因为明朝的规矩,夜间时分宫禁不开。弘治皇帝也无法和阁臣、大将们见面,只能一个人承担着这份压力。

    “古北口,这是蓟州镇的重地。朵颜三卫怎么会突然来攻打这样的雄关?关城下真的是朵颜三卫?会不会是小王子率领鞑靼骑兵过来。”

    “有虏骑越过隘口,人数不知。这些骑兵会给大明造成多大的损伤?有多少百姓会惨死?”

    弘治皇帝右手愤怒的将军情文书拍在书桌上。旁边的小太监跪在地上屏住呼吸。

    “蓟州镇的总兵、参将是干什么吃的?张昭呢?他这个后军都督、总督宣、蓟、辽三镇军务是当牌位的吗?”

    弘治皇帝怒火中烧,已经在思考等宫禁开了之后追究责任人,忽而想起一件事来。张昭不久前给他上过一封密折。

    或许,事情还有转机?

    “来人,拿地图来。”

    …

    …

    凌晨里,急报传到大内。同时,相关的情况也在京中传开。阁臣那里自不必说,有人通知。

    作为主管蓟州镇军务的总督,张昭一样得到通知。

    京师北的小安镇中,宫中禁卫坐竹篮出城,将消息送到新秦伯府中。

    芙蓉帐中,睡的陈夕凤迷糊糊的睁开眼睛,卧室里一片漆黑,只有清幽的月光照在衣柜上,“老爷,出什么事情了?”

    张昭刚从前厅里返回来,穿的整整齐齐,外面罩着青色的外袍,道:“小事情。我要去新军营中,怕你担心,进来跟你说一声。等早上时,你和你姐姐们说一下。”

    和美妾说了一声,张昭转身出门,叫外头暖阁里起身的丫鬟柳二姐重新睡下,“柳姐儿,你睡你的。没事。”

    到庭院里,几名亲卫并长随丁赞已经准备好。此时报信的军士已经厚赏并致谢他家把总。张昭翻身上马,“走。”在秋夜刺骨的寒风里,疾驰至新军营中。

    随后,张昭便召集新军营的千户们在营中的千户府中议事。

    新军营一个团计十个连队,约1400人。首官就是千户。从西北回来,新军营一共有4个团的兵马。三个主力团,一个辅兵团。共5600人。一个卫的满编制。

    回到京师,这五个月中的时间中,按照朝廷的命令继续扩编至一万五千人。目前拥有九个主力团,三个辅兵团。在西北大战中立功的将校已经奖赏过,这次是按照训练成绩,顺次升迁。

    巨大的蓟州镇地图铺开在正厅的桌上。

    二团的千户孙启栋拿着木杆在地图上一点,道:“相公,吴臣带着一团钉在密云。朵颜卫的骑兵根本到不了京师。只要严令古北口这段长城各关隘严密防守就行。”

    冯无忌道:“老孙,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进来的朵颜卫骑兵。古北口那边报告胡骑有数千。”

    孙启栋道:“拉倒吧。那帮孙子不多报点人数,怎么显得他们尽力了。七月份宣府外就开始互市。八月初贸易城都修建的七七八八,投入使用。小王子脑子有毛病带兵穿过永谢布万户的地盘,绕过来打古北口。他不想互市了啊?就朵颜三卫那两三万骑兵,他们敢来打古北口?”

    林文宁道:“咱们分析是对的。但这些话也得等会在御前,庙堂衮衮诸公听的进去才行!

    就是这帮人坏事。早点把相公的整训计划批下来,会有这种事?把蓟州镇一整训,摆一个连在古北口,就能打得鞑子嗷嗷叫。玛德!外行领导内行,这能不误事?”

    林文宁这话说的厅中一干千户们纷纷附和。

    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应对朵颜卫犯边。他算老几?

    新军营的一团就在密云。就算把古北口让给他们,放进来打,都是妥妥的大胜!

    现在的问题是,朵颜卫的小股骑兵进到顺天府烧杀抢掠,让大明的诸公们和天子颜面无光,可能要追究张昭的责任。

    张昭是除古北口参将之外的第一责任人!

    这时,参谋高一典从外面进来,抬手敬礼,然后道:“伯爷,宫中来人传口谕,天子召见你进宫。”

    张昭点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手指轻敲着桌面,道:“保持和一团的联络,尽快剿灭进来的朵颜卫骑兵。有消息随时给我。二团和骑兵连都动员起来。随时准备出征。”吩咐完,跟着前来传口谕的张忠进宫。

    此时,已是清晨五点许,宫禁打开。

    危机、危机,其实有时候意味着危险之下的机会。

    …

    …

    弘治皇帝依旧是在西暖阁中召开“御前会议”。这是张昭上次在密折给他出的主意:集体负责制。

    将阁臣、部院大臣、都督们召集起来,御前一言而决,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厘清职责。其实,和雍正皇帝搞的“军机处”差不多。和后世的首相、阁臣制度差不多。

    弘治皇帝气色不大好,坐在塌椅中。文武大臣分列在弘治皇帝面前。

    英国公张懋帮天子问道:“子尚,现在情况如何?”

    张昭摇头道:“还没有具体的消息传来。”

    在场的群臣,古北口防线出事,当然是先问张昭。张昭总督三镇军务,甚至拥有部分调兵的权限。这是之前内阁就许诺给他的。此时不找他找谁?

    英国公一阵无语,你这回答也太“朴实”了。好歹遮掩一下啊。

    果然,谢迁立即出列,态度激烈的道:“陛下,朵颜三卫的骑兵至古北口下。更有小股骑兵至顺天府中。张昭令后军都督府事,却延误国事。臣请派大臣前往古北口诸关隘,总理蓟州镇军务。”

第三百九十六章 好!好!好!

    按照谢迁的意思,不仅仅是在指责张昭失职,还要剥夺他的军权。基本等同于问责。

    至于说,内阁之前和张昭的“交易”:张昭为国家新增二十万户自耕农,内阁给予张昭一定的兵权。自然是此一时,彼一时。

    能当上阁臣的,谁没点脸皮。反正,张昭不完成这个任务,就别想有搞其他的政z动作。

    礼部尚书张升出列,“臣附议。”

    刘大夏也不好犹豫的站出来,“臣附议。”张昭屡次侵夺兵部权限,此时正是收回来的好时候。

    左都御史戴珊道:“臣附议。可以派右副都御史刘宇前去。”

    局面在一瞬间就一边倒。

    而成国公朱辅竟然微不可查的、公然的摇摇头。仿佛对张昭很失望。

    …

    张昭一脸无奈,说道:“谢阁老,诸公,你们不知军事,请不要胡乱指责。下官并非延误国事…”

    谢迁不客气的打断道:“那边关急报凌晨时到京师,你做了什么布置?方才英国公问你,你一问三不知。这还不是延误国事?”

    张昭一脸“着急”的模样,不爽的道:“谢阁老,下官已经严令古北口沿线各关隘严防死守,各部守住防区。现在等结果就是。”

    谢迁呵呵一笑,厉声道:“你严令和没严令有何区别?朵颜三卫的骑兵不打进顺天府来?然而,你的对策就是等结果。这还不是延误国事?”

    张昭“无语”的谢迁拱拱手,很干脆的闭上嘴巴。

    谢迁胜过张昭之后,愤然的对弘治皇帝道:“陛下,如今当务之急是查明情况。第一,古北口外到底有多少骑兵,是否只是朵颜三卫。古北口能否守住。第二,派兵围剿入关的骑兵。

    除此之外,臣还请陛下治张昭之罪。其人以不到弱冠之年,固然有大功于国,但于防务还稍显稚嫩。臣请罢其总督宣、蓟、辽三镇军务之职,专心移民辽东屯田。”

    弘治皇帝倒急着表态。他心里愤怒归愤怒,但在还没搞清楚情况之下,他不想乱下结论。

    弘治皇帝看向首辅刘健、次辅李东阳,“诸位先生的意见呢?”

    李东阳道:“陛下,臣以为先搞清楚情况,再做追责的处置。古北口守将、蓟州镇总兵是怎么回事?

    现如今可令张昭率新军营一部剿灭入关的朵颜卫骑兵。并至古北口防御。”

    打仗么,此刻暖阁中的群臣还是信任张昭麾下的新军营。没有人觉得李阁老实际上是在让张昭“戴罪立功”有何不妥。

    首辅刘健白发苍苍,却眼神犀利,一个很强有力的政治人物,道:“陛下,李宾之和谢于乔都言之有理。京师数十年不闻烽火警训,臣以为这是边将守关不利。

    当先罢张昭总督宣、蓟、辽三镇之职。以示惩戒。

    再派朝中大员率新军营一部,清剿入关的朵颜卫骑兵,并往古北口镇守。查明情况。”

    真正“看戏”的其余重臣们,在这一瞬间仿佛全部醒过来一样。看着张昭、刘健。

    刘首辅这是要釜底抽薪啊!

    张昭身上的总督职位被免掉其实无所谓。新军营才是他的基本盘。而听刘首辅的意思是打算将新军营拆分,不准张昭“戴罪立功”。

    如此一来,张昭未来的仕途,真的有可能是老老实实在辽东种田,二十万户自耕农不是那么好增加的。别想再折腾其他的花样。譬如,不久前折腾出一个城东警察局出来。

    估计也是因为这件事,张昭得罪了刘首辅。毕竟当时内阁都已经票拟。

    刘大夏跟着道:“陛下,臣以为刘阁老所言极是。”

    谢迁道:“臣附议。”

    跟着,几名大臣纷纷表态,“臣附议。”

    简直和网络上保持队列一样。

    …

    …

    英国公张懋看着这一幕,心中叹口气,大势已去。成国公朱辅,他根本就不看好。武勋之中好不容易出一个和他祖父一般的人物,却遭到文官们的联合压制。

    眼前这一幕,根本不能解释为张昭得罪首辅刘健,或者得罪的人太多。而是张昭之前为覆灭朵颜三卫要权太狠,引起文官们的忌惮!

    张昭神情冷峻的看着这一幕。

    站在角落里的陈宽心里摇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张昭年纪轻轻,还真有几分名将本色啊!可惜…

    就在这时,一名小太监连滚带爬的跑进来,跪在地上道:“陛下,蓟州镇紧急军情。”

    众大臣的目光顿时都被吸引过来。

    弘治皇帝身体微微前倾,“念。”

    小太监念道:“末将所部于八月十八日凌晨三时许,于密云县石匣营以东十五里小镇中伏击越境朵颜卫骑兵得手,毙敌八十三人,约七八骑逃走。

    末将已经与古北口守将取得联系。古北口参将谭范赴蓟镇总兵阮兴中秋之宴尚未归来。关口现由都指挥李秀镇守。关外朵颜卫尚未退去。我部将提兵前移,增援古北口。请相公早做决断。

    末将吴臣手书。大明万岁。”

    小太监念完,暖阁之中忽而一片寂静。只剩下烛光在熊熊的燃烧着。似乎能听到那响声。他茫然的抬起头,正好看到弘治皇帝脸上逐渐扩大的笑容。

    弘治皇帝拍着桌子激动的道:“好!好!好!萧敬,将这份军报拿给朕看看。”

    萧敬这老太监从烛光的阴影中走出来,路过时先对张昭善意的笑一笑,再去将小太监手里的军报取给弘治皇帝。

    他很清楚,事情结束了。

    逃跑的七八名朵颜卫骑兵能翻起多大的浪花来?而新军营千户吴臣麾下最少一个营,去镇守古北口,就算小王子率大军亲至,也别想攻破古北口。

    庙堂诸公在这里讨论军情,列出一二三条。然后对张昭喊打喊杀。结果,张昭的麾下已经将问题解决。这真是叫人情何以堪呐!

    司礼监太监陈宽看看兴奋、激动、释放压力的弘治皇帝,再看看“古井不波”站立着的张昭。心道:你麻痹,又被打脸了。幸好爷们刚刚没出声。

    群臣中有些人发现,不知道何时天竟然已经大亮。那璀璨的晨曦正在天际边喷薄而出,金红的阳光从紫禁城的龙檐处透过来,将暖阁照亮。

第三百九十七章 张昭秋后算账

    “萧敬,将这份军报拿给诸位先生、爱卿们看看。”弘治皇帝爱不释手的将军报递给萧敬,然后拿起书桌上已经凉掉的茶水快意的大喝几口,压着心中涌起来的振奋感。

    此时,边境的警情解除。他心中一块大石头落地,压力也随之宣泄掉。

    之前,张昭给他上过一封密折,要求调新军营一个团到密云驻守,以备不测。他心里一直存着希望,没想到布置的这个后手真的起到作用。

    张昭当时怕上书内阁,反而失去隐蔽的效果,直接给他上密折。军事上的事情,果然还是张昭在行啊!

    …

    …

    弘治皇帝兴奋的模样,群臣们都看到。但没有人像那些需要“刷名声”的御史一样劝谏皇帝此时注意形象。

    话说,真以为张昭的圣眷是假的啊?

    天子现在叫他们看军报,难道只是分享喜悦之情?刚才大家的耳朵有不聋。这是在隐晦的帮张昭找场子啊!

    刚才可是一帮文臣列队附议呢。

    吏部尚书马文升排在第四位,对谢迁递来的军报看都没看,直接递给旁边的兵部尚书刘大夏,微微的撇撇嘴。

    他和刘大夏关系不大好。对刘大夏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的作为很不以为然。没有他干的好!

    京师忽而遇到警讯,谢迁谢阁老感受到“压力”情有可原。谢于乔翰林出身,没见过刀兵的阵仗,第一反应是要问罪于张昭,其实于阁臣而言就是“惊慌”的一种表现。

    但是,你刘大夏堂堂兵部尚书,到宣府处理过军饷,总督两广,就跟着谢阁老后面党同伐异。这算什么名臣?还有点兵部尚书的样子吗?

    马文升轻轻的咳嗽一声,道:“刚才的提议作罢吧?以本官看来,张昭不仅无罪反而有功。就让他处理后续事宜,再查一查蓟州镇总兵和古北口参将,到底怎么回事。”

    以明朝的政治制度,首辅是无名有实的宰相,当面反驳首辅老大人的话都非常需要勇气。

    但是,在明朝的政治体制中,还有一个人是可以不虚首辅的。那就是吏部尚书,雅号“天官”。外朝第一大佬。

    强势的吏部天官通常是可以不卖首辅老大人的面子的。因为,首辅确实有多种办法让吏部尚书寸步难行。但反过来,吏部天官一样可以把首辅老大人的门生们折腾的不要不要。

    马文升和当朝诸多重臣关系不好。除开他很讲原则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官职。在他这个位置上,一讲原则就要得罪人。谁没有三朋四友或者门生呢?

    马天官这话基本是冲着首辅刘健去的。但他确实有这个资格。而且,解开了当前这个尴尬的局面。

    未必庙堂诸公要老老实实站着等着给张昭打脸吗?

    刘健对弘治皇帝拱手一礼,道:“既然张昭已经解决警讯,臣方才提议孟浪。马尚书之言可行。”

    这几乎是当面向弘治皇帝认错。但,这是一个首辅应有的担当。搞出这样的“事故”来,难道可以含糊的混过去不成吗?他必须为群臣抗下来。

    弘治皇帝温言安抚道:“刘先生言重。”说着,对张昭道:“张昭,此事交给你处理。若有玩忽职守者,报上来,朕绝不姑息。”

    张昭躬身行礼,“臣遵旨。另外,臣有话要说。”说着,对谢迁拱拱手,“谢阁老,下官上个月层巡查整个蓟州镇防线,发现漏洞,调新兵营一团入驻密云。

    下官方才要做解释,被阁老强硬的打断。阁老说我一问三不知,以当前的通信条件,这不是很正常吗?

    阁老又说,下官严令和没严令没有区别。这如何没有区别?否则,新军营何以能伏击成功。

    阁老是治世之能臣,但是你们不懂军事,还请指责下官之前,把情况了解清楚。否则,会贻笑大方。”

    握草。

    几名刚才置身事外的大臣如户部尚书侣钟等人略微惊讶的看着张昭“质问”谢迁。

    张昭还真敢说啊!

    左一句“阁老说”,右一句“阁老又说”,这和当面抽谢阁老的耳光有何区别?而且,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阁下不懂军事,日后还请免开尊口。

    够嚣张,够跋扈!当面质问阁臣啊,这是大明多少年没有发生的事情?但是,确确实实站的住脚。

    谢迁风度翩翩,此刻儒雅的脸上面无表情。当阁老的人嘛,脸皮肯定得厚一点。但是,他官袍袖子的右手紧紧的握成拳头,指甲深深的刺在肉中而不自知。

    他心态都要给张昭搞爆炸了。屈辱啊!

    张昭和谢迁算完帐,并没有,再对刘大夏拱手一礼,“谢阁老不同兵事情有可原。刘老大人之前总督两广,又执掌兵部数月,难道也一点都不懂吗?

    古北口的军报说有数千朵颜卫骑兵。最坏的情况是鞑靼人来攻,其次是朵颜三卫合兵来攻。

    而鞑靼小王子根本不可能越过宣府之外永谢布诸部的地盘攻打古北口。古北口关外顶天是朵颜三卫合兵。以朵颜三卫的实力能打破古北口?

    刘老大人在陛下面前不置一词,而后又附和谢阁老对下官追责。当真是尸位素餐,昏庸无能!下官要奉劝老大人一句:日后国朝的军务,还请老大人免开尊口。”

    喔嚯,叫兵部尚书不要在军事上发言,这话说的…真是嚣张啊!

    兵部尚书刘大夏脸都黑下来,辛苦的忍耐着。他尼玛就跟着首辅刘健、谢迁后面分别表了两次态,什么话都没说。张昭就逮着他往死里骂。

    混账啊。

    这一次刘尚书并没有“乞骸骨”。因为那等于是“投降认输”,而非“以退为进”。要真因此事辞官,史书上记一笔,他一辈子的名声就毁了。

    李东阳看着张昭在御前“喷人”,心里哭笑不得。但却没有出言阻止张昭。

    张昭这么做,其实有点不妥。小人得志是大忌啊!但是,刚才这一帮人跟在首辅刘健身后是想要将张昭置入死地。这其实已经撕破脸了。他难道还不允许张昭发泄几句?

    礼部尚书张升实在看不惯张昭“秋后算账”的嘴脸,插话道:“张昭,别强词夺理。弘治十年,小王子就带兵威逼古北口。只是未能得逞罢了。你如何判断古北口下不是鞑靼联军的前锋?”

    张昭瞥张升一眼,鄙视的道:“张尚书,用你那秀逗的脑子好好想一想。现在和弘治十年时情况一样吗?”

    尼玛。

    张升气的胡子都要吹起来,大口的喘气。虽然他确实没想明白为何不一样。但你那一副“阁下不足与高士共语”的表情是什么意思?你只是个秀才,劳资是礼部尚书啊!

    弘治皇帝亦有点好奇,问道:“有何不同?”

    最浅显的答案是如今大明编练出新军营,不怕小王子。但显然不能算判断的理由。

    李东阳出声,给弘治皇帝解释道:“陛下,弘治十年,小王子兵盛,鞑靼右翼三个万户臣服于他。而去年张昭在韦州打掉小王子本部察哈尔部骑兵近一万五千人。

    小王子想要毁掉和大明的互市,带兵过永谢布部攻打古北口。永谢布部如何肯服他?他们自己要先乱起来。”

    弘治皇帝恍然,眼角余光隐蔽的看了刘大夏一眼。

    就怕比较啊。六月份刘大夏上书言兵事,要求兴利除弊,总共列了十条。但此时和张昭一比,就看出问题来。刘大夏还是适合治理政务。

    …

    …

    张昭没兴趣再专门去“喷”其他人,转身向弘治皇帝一礼,借着刚刚连喷谢迁、刘大夏的气势,“陛下,臣有本要奏。”

    这才是他“喷人”真正的目的所在。

第三百九十八章 臣愿效法前贤

    张昭连续“喷人”,气势极盛。这个时候只要张昭不搞过火,基本不会有人拦着他。

    乾清宫西暖阁中,大明朝的重臣们纷纷将目光落在暖阁正中的张昭身上,等待着他的奏请之事。

    只是此时众人的心情各不相同。

    弘治皇帝带着一点要奖赏张昭的想法。毕竟,张昭把防务打理的非常好。他对张昭在军事上的信任更进一层。

    如首辅刘健、谢迁、刘大夏、张升、戴珊、成国公朱辅这几人,心里就不痛快。

    但是,这一局已经失去先手,他们为之奈何?谁又能想到张昭看着稚嫩,一个小年轻,竟然故意“挖坑”呢?

    捷报刚刚到来。张昭之前一直隐忍着不说他布置的后手,这很难说不是故意的。

    当然,张昭对他的布置确实够自信,他们也没有想到。

    吏部尚书马文升有些欣慰。张昭在军事上的见解很明显是值得听一听的。他惟愿大明永昌。

    张懋则是另外一种心情。大明的武勋集团没落的太久。如今总算出了一个强力人物。但是,他不会立即表态支持张昭,而是还要观察、等待。

    如户部尚书侣钟几人则完全是“事不关已”看热闹的心态。张昭经过此事算是进一步奠定其在军事领域的话语权。在张昭犯错之前,这个话语权将会非常牢固。

    …

    …

    朝阳徐徐升起,西暖阁中一片通明。

    张昭奏道:“臣奏请陛下,今后但凡涉及军务的奏章列为保密,不允许六科廊房中的书手抄录到报纸上。”

    弘治皇帝刚刚还在想这事,“准。”

    张昭再道:“臣奏请陛下成立大明皇家军事学院,用以招募、培训军中将领。”

    弘治皇帝道:“准!”

    张昭继续道:“臣奏请陛下批准在北直隶试行新的都司制度。以此建立完善的预备役制度。臣请陛下诏令北直隶、辽东臣民,皆有义务服兵役。此两地的募兵之权,归后军都督府。”

    弘治皇帝早看过张昭的奏章,知道张昭说的是什么。就是要拿卫所士卒转为民籍之恩,换取他们义务服兵役,补充边墙上的兵力。这是目前的做法。

    此外,这个义务服兵役制度会作为募兵制的补充。

    这其实相当于是留一个律法上的口子。一旦进行战争的全面动员,就要强制征兵。以前把征兵的任务都放在军户身上。现在是要放在所有人身上。

    这个所有人,包括皇亲国戚家的奴仆,以及种种理由隐匿起来的人口。

    弘治皇帝略微顿了顿,他其实是在给首辅刘健等人反对的机会,但阁臣们现在显然是不打算反对。

    弘治皇帝便道:“准!”

    张昭接着道:“因要主持移民辽东等事宜,臣奏请陛下增加后军都督府官吏编制。这批杂职官吏的俸禄由后军都督府承担。只是,其品阶需要吏部承认。若有功劳,日后可在全国流转、升迁。”

    一批杂职官而已,弘治皇帝很干脆的道:“准!”

    马文升微微点头。张昭做事还是很有分寸的。就好像不久前成立的东城警察局:给官吏的编制,但全部是杂职官。这不会引起士林的反制。

    张昭一口气提了四个要求,弘治皇帝全部都应允。而这四个要求之中,其实某些条款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譬如:军事保密制度,不仅仅是限制报纸报道那么简单啊!

    再比如:大明皇家军事学院的招生、毕业,这可都是军官。兵部到底认不认?

    武举这个东西,大明朝不是没有。但是兵部从来都不会给这些武举人合适的官职。

    诸如此类。

    但是这些,张昭并没有都提出来。他目前在朝堂上还没有一锤定音的权势。这些东西能开一个口子就算不错。不可能把这些改革一步到位。

    …

    张昭略微停了一会,在所有朝臣都以为张昭说完时。张昭深深的吸一口气,朗声道:“陛下,昔日前汉之陈汤喊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我朝太祖高皇帝驱逐鞑虏,重整山河。自古得国之正莫过于此。至有皇明百年之基业。如今圣君当朝,大明中兴。

    今朵颜小部,胆敢犯我皇明天威。微臣不才,愿效法前贤,覆灭朵颜三卫。将此三部首领首级明示万里。以昭告天下: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臣请陛下准臣出战!”

    西暖阁中瞬间一片哗然。

    张昭前面铺垫、扯淡的话不去管,核心意思就是一个:要报复朵颜三卫。

    这真的是一个正常至极的请求。敢问西方列强的时代,冒犯列强不需要付出代价吗?凭什么不报复你?

    弘治君臣这些年真是被“冒犯”习惯了。你说,之前十几年那年不闹点边患?一时间,君臣的思路都没往这方面想。但是,给张昭喊出来,这感触就大不一样啊!

    仿佛陡然间大家重回洪武、永乐年间!那时候的大明威压四海,打遍天下无敌手。

    这并非是一种虚假的情怀上身。而是,此刻西暖阁的群臣都明白,大明是真的打得赢朵颜三卫。三卫那两三万骑兵算个鸟啊!新军营都扩军至一万五千人。

    刘大夏忍不忍,没有出列训斥张昭国库中没有银子,不能擅开边衅之类的话。

    这不是因为他刚刚张昭骂过,所以他不敢说话。一代明臣不至于就这点水平。

    而是,现在朵颜三卫欺负到头上来了,他这个兵部尚书还在扯淡,阻拦大明报复回去。消息传出去,他能被读书人的口水淹死,名声肯定臭大街。

    记住,这是大明!

    如果是宋朝,指不定还真就算了。文官骨头软的不行。我大清,尼玛把远东大片的土地在某圣祖手上割让给毛熊还能吹爆。

    在大明朝,别管打不打的赢,大部分读书人都是强硬派!这是身为一个明人的骄傲。太祖、太宗皇帝打出来的民族自信。蒙古雄霸八方,横扫欧亚大陆。在太祖皇帝面前如何?

    这相当于是踩着世界霸主(衰弱体)的尸体立国的!其百姓、读书人的骨子里怎么可能没点自豪感?

    户部尚书侣钟叹口气,说了四个字,“户部没钱。”

第三百九十九章 战争债券

    张昭给弘治皇帝、朝廷所描摹的前景:覆灭朵颜三卫是为斩断鞑靼人在东线对大明的牵制。

    而要覆灭朵颜三卫,朝廷并没有银子。所以,张昭说服朝廷,将北直隶军户迁往辽东屯田,积攒钱粮作为军资。

    按照正常的逻辑,张昭这个计划需要三五年的时间。碰到天灾,指不定需要十年。

    但是,就像不久之前,刘健、谢迁准备“赖账”收回张昭的兵权,把张昭踢到辽东去种地一样,张昭在一开始压根就没想靠种地积攒钱粮。

    粮食,他准备通过海运,从东南沿海购买。直接运到开平中屯卫(唐山)的码头储存。

    购买粮食的银子和军饷,他准备通过对高丽、东瀛的海贸去解决。

    最多一年,他就会发起对朵颜三卫的攻势。

    真当他会傻兮兮的在辽东屯田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在张昭的计划中,解决朵颜三卫要分三步走。这个计划他给老泰山王承裕讲过。

    第一,将开平中屯卫(唐山)建立成为反击的基地。

    第二,从古北口、喜峰口两路出塞、夹击位于承德的朵颜卫,然后在松嫩平原上取得据点。即原大明朝的大宁城!

    第三,依托大宁城囤积各种物资、兵力,择机横扫松嫩平原上的泰宁卫、福余卫。

    在这三步走的计划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就是他出兵塞外,需要向朝廷禀报,取得许可之后,方才能出兵。

    这么做无可厚非。历代王朝,战争的发动权必然要控制在朝廷手中。绝不能让大将擅自动兵。否则,让枪指挥朝廷,后果不堪设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瀛。

    战争最终是要为政治服务的。

    换做张昭在朝堂中执政,他也不会允许麾下大将擅开边衅。

    只是,张昭现在为大将,这对他而言是一道“枷锁”。不过,现在朵颜三卫突然攻打古北口,这是把机会送到他面前来。他直接要把这道枷锁砸掉!

    …

    …

    张昭提出要报复朵颜三卫,乾清宫西暖阁中顿时有点热闹。群臣的感受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气氛还是振奋的。张昭发出的是时代转变的“强音”。他们怎么可能没有感触呢?

    弘治皇帝坐在铺着黄绸软垫的塌椅中,神情微微的兴奋。张昭这口号很对他的胃口。

    弘治皇帝这个人其实很爱脸面的。这主要体现在有些事情他明知道是错的,但当时一定会把脸面圆上。其他的,事后再说。

    比如:在原本的历史,弘治十四年保国公朱晖率军往西北作战,劳师无功。他依旧奖赏“有功”将士一万余人。朱晖、苗逵、史琳都受到封赏。但是,随后朱晖、史琳都被雪藏。

    然而,此时户部尚书侣钟一句话是如同一盆凉水浇在弘治皇帝和群臣的心头。

    五月份和鞑靼使臣谈判时还说没有银子开战,现在八月份就有银子?夏税还要几天才进京,而且都有用的地方。

    弘治皇帝脸上微微兴奋的情绪都低落下来,轻轻的握着塌椅扶手,注目着场中群臣们的讨论。

    张昭道:“下官有办法。下官请户部发行战争债券。这批债券期限为两年,收益率为5%。以国家赋税作为担保,由大明皇家银行作为承销商,在京中公开募集白银五百万两,作为此次覆灭朵颜三卫的战争经费。”

    “不可。”

    “不行。”

    张昭话音刚落顿时遭到一片反对之声。包括李东阳、马文升。寅吃卯粮这是执政的大忌。

    战争债券,这个名词属于新名词。但是此刻在西暖阁中的诸公,智商绝对属于大明朝最顶尖的一拨人。稍微听张昭描述一下,就知道张昭说的是什么意思。

    打白条嘛!

    只是,增加了一些其他的说法忽悠人去买。比如,拿税赋做担保。每年给5%的利息。

    李东阳道:“张昭,此事不可行。我不担心对朵颜三卫的战争失败,关键是你打赢之后,用什么来偿还这笔银子?难道真用每年的税银去偿还?那朝廷还运不运作?非得搞的天下大乱不可。”

    其一,朝廷的赋税要给天下的官吏发俸禄,还有给军队发军饷。不给,这两个方面都会出乱子。

    其二,敢借钱给朝廷的都是些什么人?肯定是自持有一定的讨债能力。这帮人闹出起来,绝对会出事。

    户部尚书侣钟道:“李阁老所言极是。”

    左都御史戴珊道:“此例不可开。”

    张昭道:“那下官以后军都督府的名义发行两年期收益率为5%的战争债券。以大宁都司旧地中的金矿、银矿作为抵押。在北直隶和南直隶共募集八百万两白银作为战争经费。”

    这才是张昭真正的目的。

    他其实并不想以户部为主体去发债。户部代表朝廷,这发的相当于是国债。

    他可以借户部发战争债券,其他人难道不能借户部发个什么建设债券之类的?长期下去,户部的信用肯定会坍塌。这其实不利于国家治理。

    李东阳、侣钟两人就是一愣。感情户部发债就要拿税赋担保,你后军都督府就可以用大宁都司旧地里的矿产抵押?

    工部尚书曾鉴问道:“新秦伯,大宁都司旧地有金银矿?在何地?”

    曾尚书也算是能臣。不过相比前面那几位来说,地位要低。所以对张昭比较客气。主要是张昭刚刚喷的半个朝堂不和他说话啊。矿务,正是工部的范畴。

    大明朝的矿业,可以这样说一句,全都是朝廷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目前是官矿和私矿并行。反正,朝廷很难从矿业中收到税。

    张昭要拿还没有占领的地方上的金矿、银矿做抵押,朝廷也没理由阻拦他。

    张昭肯定的道:“朵颜卫的地盘上肯定有。具体何处回头请工部的工匠去勘测就行。”

    曾尚书一阵无语。考虑到张昭的政治信誉,姑且信他吧。

    李东阳想一想,拿户部去给张昭做担保风险太大。现在金矿、银矿还没看到。向弘治皇帝道:“陛下,臣以为可试行之。若能募集到钱粮,则兵出古北口、喜峰口,灭朵颜三卫。”

    弘治皇帝见问题解决,心中隐约有点担心张昭“忽悠”不到足够多的人去买“战争债券”。但又隐约有点期盼。毕竟可以解决战争经费的问题。朵颜三卫无故犯皇明,他为天子,难道不应该“报复”他们吗?

    “准奏。”

第四百章 抵达古北口

    乾清宫西暖阁中御前会议的结果,很快就随着群臣们返回各自的衙门而传开。

    京中略显慌乱的人心就此而平复。毕竟,昨天晚上几十里外的烽火清晰可见。

    接着,下午时,弘治皇帝数道圣旨经由内阁下到六科。早等在午门外六科廊房中的各家报纸的书手们将消息进一步的扩散。

    主要的消息有:第一,朵颜三卫突然攻打古北口。目前,官军已经稳守古北口。新军营一个团即将支援。

    另有朵颜卫骑兵入关近百骑,被新军营一个小旗十二人伏击,斩杀八十余人,另有散落的骑兵遁入山林中。将由新军营后续的军队去捕杀。

    第二,朵颜三卫无故犯大明。天子和朝堂诸公决意剿灭朵颜三卫,将由新秦伯张昭率兵出征。

    其余的还有各种消息,诸如日后军务的奏章都要保密、要建大明皇家军事学院、要试行新的都司制度、北直隶和辽东都司的臣民皆有义务服兵役、后军都督府不日就将举行考试招募官吏。

    这一个个的消息如同炸弹一般,冲击着京师这潭深水,让京中的舆论震荡起来。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十八日的傍晚时分,文学报的总编李梦阳和主编余夫子余籍在望海楼的大堂中用餐。

    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检验,坚持以文言文写稿的文学报正在残酷的报业竞争中正在逐步的掉队。所以,他们俩现在很悠闲。大堂里的各种议论声入耳。

    “朵颜三卫,本是兀良哈种。三卫加起来不过两三万骑,竟然胆敢冒犯大明。简直是找死。”

    “呵,泰宁卫去年七月还犯辽东呢。这是因为新秦伯在朝,所以咱们才有底气说这话。”

    “朝廷大军一至,朵颜三卫俱为齑粉。只是这大宁都司旧地孤悬关外恐难以占据。”

    “阁下一看就是没有看真理报的。之前,新秦伯早就上书朝廷,欲据大宁都司故地,必先实辽东。所以,才有北直隶诸卫所军户往辽东实边。”

    “朵颜三卫根本不足为俱。倒是其余的圣旨颇令人注意啊!义务兵制什么的,暂时和我们没关系。倒是后军都督府又要招考啊。这致我等读书人于何地?”

    “呸。人家新秦伯没禁止你去考啊。你们这些读书人看不起九品、八品的杂官那有何办法?最近一段时间,听闻各地的读书人都往京中来考试。美食镇那边新开放的一栋水泥楼都租满了。大部分都是读书人。”

    “大明皇家军事学院一开,那些指望着朝廷恢复武举的将官子弟恐怕一样会涌到京中来。”

    “诶,在下还听闻新秦伯有意通过大明皇家银行发行战争债券,不知道诸位有谁知道详情?”

    余夫子和李梦阳两人喝酒、吃菜。这些人水平很差。都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地步上。

    余夫子当年好歹当过六部主事。李梦阳如今更是在户部中当差,对视一眼,各自摇头。

    这里面最大的门道是:新秦伯张昭竟然说服朝廷出兵灭朵颜三卫啊!

    这就意味着新秦伯张昭在朝堂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这才是朵颜卫骑兵扣关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

    …

    …

    第二天,各家报纸纷纷报道,随即京中的舆论爆炸。各种分析政策的文章迭出。

    此时,张昭已经率新军营二团离京,于二十日傍晚时抵达古北口。

    张昭在十八日的下午就率部启程。他从宫中出来时,回家和妻妾们说了几句话,立即回新军营中,先领韩瓒率骑兵连先行,前往密云搜捕鞑靼骑兵。

    随后,率领着孙启栋指挥的新兵营二团,押送着后勤辎重起程。

    新军营目前拥有九个主力团,可谓兵强马壮。自三月初回京,随后开始招募新兵,并进行训练。

    燧发枪兵的新兵训练期就只二三个月。这个时间,可以将一个农民训练成一分钟打2-3发合格的燧发枪兵。

    而要将农民训练成可以完成排枪击毙战术的合格士兵需要六个月以上的时间。

    想要成为英国红衫军那样的精锐,需要三到五年的训练和厮杀。

    新军营一团是以西北战场下来的老兵为班底,水平处在合格线和精锐之间。再打几仗就能蜕变成为真正的精锐。

    新军营二团是孙启栋在榆林练兵带出来的队伍。除了没赶上韦州的大战,在训练时间上早就超标。团里的战士们是合格的、能执行排枪击毙战术的士兵。

    因为是在境内行军,张昭跟着大军前锋行进。两百里路,两天半的时间抵达。

    “末将见过相公。”

    距离古北口二十里的小镇中,新军营一团的千户吴臣带着麾下和古北口的都指挥佥事李秀迎着率军赶来的张昭。

    “不必拘礼。”张昭伸手示意半跪着向他行礼的李秀起身,打量着这座小镇,“吴臣,这就是当晚陈文杰他们伏击的小镇?”

    吴臣浓眉大眼,容貌依稀可见老管家吴春时的影子,皮肤晒的如同黑炭。二十四岁的年纪,穿着新军营的军装,腰间系着腰带,英姿勃勃。

    “少爷,是的。”

    张昭点点头,对立功的小旗名字自然是记得,夸奖道:“打的好。打出了我们新军营的威风!”带着众人一起到小镇中充作指挥所的一处酒楼中。

    边镇苦寒。古北口为长城上有数的雄关本就驻扎着三千余守军。吴臣没有将一团一千余人带上去,而是以排为单位分镇各处要道,防止逃脱的朵颜卫骑兵杀百姓。

    他的指挥所就在小镇中。

    酒楼的大堂中,看到张昭进来,卫兵们“啪”的一声立正,抬手敬礼。目光崇敬的看着张昭。

    到大堂之中,所有正等候在这里的将校、士卒全部都立正敬礼,齐声道:“见过相公!”

    正三品的都指挥佥事、古北口守将的二把手李秀震撼的看着这一幕,心潮起伏,难以言喻。

    新军营的军礼之怪,他早听说过。而据说原由是新秦伯说:军人的骨头要硬,不能随便下跪。

    此时满座军将俱是抬手敬礼,但那股子整齐、彪悍的血战余生的气息怎么都遮掩不住。而他们都崇敬的注目着他们的主帅。

    张大帅得军心如此啊!难怪能打出韦州大捷。

第四百零一章 意想不到

    “稍息。”

    张昭回一礼,然后环顾着众人,笑着道:“都是营里的老兵,不必拘束。我这里有一个好消息要宣布。新军营一团剿灭朵颜卫入关骑兵有功。朝廷传令嘉奖。擢千户吴臣为羽林前卫指挥佥事。大家鼓掌祝贺吴佥事。”

    吴臣没想到张昭首先带来的是他升官的消息,在热烈的掌声,微微激动的向张昭和麾下的将校们敬礼致意。

    张昭做了个往下压的手势,慨然的道:“朵颜卫无故犯边,陛下已经下旨,令我率军剿灭朵颜三卫。诸位,我们新军营一定要在此战中打出大明的威风!

    昔日前汉有陈汤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今日,我们作为大明的军人,要敢于粉碎、横扫一切挑衅大明的敌人!”

    “是!”满大堂的将校胸中热血沸腾,齐声应诺。大丈夫杀敌报国当在今朝。

    …

    …

    吃过晚饭后,张昭将李秀叫来谈一谈时,李秀还沉浸在张昭抵达时的那一幕幕令人震撼的场面中。

    他从来没有见到过大明哪一个将军,能在军中有如此威望,能寥寥数语就能让将士们甘愿赴死。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支军队?这究竟是怎么样的信念?

    弘治十四年闰七月的那场大战,新军营以三千之众,击溃鞑靼主力三万余人,那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旷世大战啊!

    令他此刻思及,悠然而神往。

    油灯的光亮,照在酒楼二楼的雅间中,夜里下着小雨。巍峨的青山在夜幕中深沉不语。

    张昭摆摆手,没让李秀跪下,招手让他到地图前。

    随着张昭一起来的庞泰、高一典、谢浚几名参谋将地图展开。吴臣和孙启栋正在地图边小声谈论。

    张昭道:“古北口下的朵颜卫骑兵已经离开。这件事从头到尾都透着蹊跷。针对朵颜三卫反击之前,我需要先查明这件事。李将军,你对于这件事怎么看?”

    古北口参将谭范于十九日晚快马加鞭回到古北口,但他的命令早就到了。谭范极其亲卫,目前就关押在这小镇中。

    李秀四十岁许,穿着明代将军常见的锁子甲。世袭密云后卫指挥同知,积功升至大宁都指挥佥事。名字起的很秀气,长相也偏文秀,中等身量,看着并不起眼,就像是几百万明军中普通的一员。

    李秀站在长安前,脸色在油灯下有些看不清,苦笑一声,道:“大帅,不管朵颜卫或者朵颜三卫怎么想的,此事最大的责任在谭将军身上。

    只是,末将有几句话想请大帅听一听。谭将军并非擅离职守,他是应蓟镇总兵阮兴的邀请去三屯营中参加中秋节宴饮。末将下午去见过他。

    他未按期归来,是因为在遵化县被当地缙绅韩家留住吃酒。他这个人非常好酒。十七日酣然大醉。夜间在韩家留宿。”

    孙启栋在灯光下皱着眉头。他听得出来这个李将军再给谭范求情。扯淡。

    张昭眼睛看着李秀。

    李秀给张昭注视着,压力巨大,但坦然以对。他和谭范几十年的交情。现在这情况下,如果一句话都不肯为谭范说的话,那他成什么人?

    半响,张昭道:“假设谭范按期归来,朵颜卫骑兵偷偷入关,你们古北口这里能不能拦的住?”

    李秀摇摇头,苦涩的道:“拦不住。古北口肯定不会被攻破。但是那帮朵颜卫骑兵从边墙处偷偷的入关百余人确实拦不住。”

    张昭道:“那证明你们这些守将是失职的。治军之要在赏罚分明。现在将你降为密云后卫千户,你服不服?”

    从正三品降为正五品。

    李秀再苦笑,拱手道:“末将心服口服。”

    蓟州镇多少年没遭过刀兵。他从军二十多年,就赶上弘治十年那一次战斗,因功升一级。结果现在被张大帅打回来。几十年的奋斗化为乌有。

    张昭点点头,对李秀的印象倒是变得好一些。能够实事求是、不砌词狡辩的人多少还是有些可取之处。让吴臣去把古北口参将谭范提进来。

    谭范胡子拉碴,上楼来,看到居中而坐的年轻人,正是不久前巡查过古北口的新秦伯张昭,噗通跪在张昭面前,哭诉道:“大帅,末将罪该万死。”

    张昭摆摆手,“说说你知道的情况吧。你久镇古北口,朵颜卫怎么知道边墙的弱点。”

    谭范垮着脸道:“大帅,古北口这里有商队出塞和朵颜卫做生意。他们知道边墙上巡查的空隙。大帅,遵化韩家和这次事情脱不了干系。他们是蓟镇最大的走私商。”

    “哦?”

    不仅仅是张昭觉得奇怪,连吴臣、孙启栋都觉得这事很奇怪。

    但凡北虏骑兵犯境,其实哪有什么理由?不就是穷的慌,过来捞一把。大明年年都在搞秋防。届时,九边各镇的总兵、巡抚、总督全部都要到前线去。

    八月十七日,不就是秋防的时间节点吗?张昭只是顺口问一问。固原那边,小王子连花马池那个地方要修都知道。更别说士卒巡逻的时间。

    然而,怎么都没有想到竟然会和走私商人有关系。

    张昭手指轻轻的敲着长案,片刻后作出判决,“朵颜卫百余骑越古北口,烽火升起,惊扰到京师。你是肯定要去京中走一遭的。能否戴罪立功就看你自己。明天随我去一趟三屯营吧。”

    谭范连声道:“末将知道。”

    张昭将谭范打发下去,对李秀道:“李将军,我将古北口交给你,我可以放心吗?”

    李秀一愣,他没想到新秦伯还会用他。随即心中激动的狂喜,半跪着行礼,铿锵有力的道:“末将定不会叫大帅失望。”

    张昭吩咐道:“古北口继续稳固防守。后续会有物资和粮食陆续的运来,做好存储准备。古北口驻军要整训,编练。诸事齐备后,一路从古北口出,一路从喜峰口出,夹击朵颜卫。”

    吴臣、李秀道:“末将领命。”

    …

    …

    秋雨并未阻拦住张昭。八月二十一日,张昭率新军二团往蓟镇总兵驻地三屯营而去,并令蓟镇诸将大会于此。

第四百零二章 真奸诈

    秋雨淅沥,浸染着长城内外。连绵起伏的峰峦间飘着雨雾。

    张昭的行程并不算快。

    从地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古北口的长城一个突出部。张昭要去位于蓟州镇驻地的三屯营,需要折返回密云,再沿着京师东南的燕山山脉脚下往东而行。

    所以,一方面是因为下雨,道路泥泞难行,一方面是张昭没有必要快速行进。他需要等押送给养给新军一团和古北口诸军的新军二团的主力跟上来。

    张昭的行程固然不快,但他大会蓟州镇中、东两路诸将的军令已经沿着边墙传达。送到各关卡的守将手中。

    蓟州镇中、东两路的关隘,正好就是在永平府中。

    而在张昭行军的途中,古北口这里对诸将和士卒的奖罚,都由新军营一团的千户吴臣来处理。

    边防巡查不严,这是罪责。朵颜卫突然进攻,事先没有侦查到这是罪责。让朵颜卫突入顺天府的地界中,惊扰京师更是罪责。

    为此,古北口参将谭范下狱。都指挥佥事李秀降职,在军中戴罪立功。

    同样的,点燃烽火示警有功,守住古北口有功,敢于在夜中追击朵颜卫突入的骑兵有功。

    诸如此类种种,这些琐碎的事务张昭都交给下属来处理,他把最关键的部分处理好即可。

    所以,他正在前往三屯营,解决此事的手尾。

    …

    …

    三屯营,位于遵化先以东三十余里。

    秋雨连绵数日,三屯营的军镇中都透着一股发霉的味道。寒冷的秋风一阵阵的刺骨。

    位于镇中的总兵府里,阮兴和两名听令抵达三屯营的心腹属下喝着酒,商议着。

    事情搞出来,这些天已经传遍京师。他们心里哪里能不打鼓?

    张大帅在密云早有后手,将整整一个新军团钉在那里。据闻,一个小旗,也就是十二人,两排火铳,打的鞑子近百骑兵哭爹喊娘,狼狈逃窜。

    真心牛逼啊!

    国朝第一军,名不虚传。

    但问题是,他们就悲剧了。突入到顺天府的朵**兵并没能给后军都督张昭造成太大的麻烦。

    八仙桌边,阮兴呲溜的喝了二钱小杯的二锅头,道:“你们说,张大帅这是什么意思?他是知道是咱们搞的鬼,还是不知道?”

    一名游击将军,路人甲,神情发虚的道:“他应该不知道吧?”那神情分明是在说,他肯定知道。

    喜峰口参将吃着花生米,道:“阮大人,这怎么猜的张大帅的心思?谁知道他为什么暗中在密云驻军?或许根本不是防备我们的。唉,咱们想要他重视蓟州镇军将,现在是弄巧成拙。”

    路人甲颤声道:“应该没问题吧?张大帅的军令是令各关隘加强防御,准备反击朵颜三卫。他召集永平府诸将是为说明废除永平府内卫所的事宜。这都是为出塞做准备。咱们是不是应该担心考虑废除卫所的事?”

    喜峰口参将摇摇头,道:“太正常就是不正常。就看张大帅路过遵化时会不会动手吧!”

    和他们、朵颜卫联络此事的韩家就住在遵化。

    古北口参将谭范被下狱。他就算想招供也没得招。不过,他久居蓟镇,韩家作为最大的走私商人,他肯定知道。

    如果张大帅想要拿证据,路过遵化时,必定会有动作。

    反之,他们就是安全的。

    阮兴叹口气,“唉。咱们干一杯。”和两名心腹痛饮一杯二锅头,让火辣辣的酒意在胸间蒸腾。

    他们惶惶不可终日,有些后悔,但同时内心中又夹带着期盼。攻打朵颜三卫,正是需要蓟镇兵马出力之时。或许,张大帅会揭过此事。只拿谭范顶罪。

    …

    …

    时间很快流走。八月二十六日上午,天空晴朗,张昭率领新军营二团抵达三屯营。

    此时,应张昭的命令而来的蓟镇将校已经抵达。计有副总兵一人,参将六人,游击将军四人,统领南兵游击将军三人,领班游击将军四人。

    诸将中,来得早的都到了三天。

    张昭抵达后也不休息,径直召集诸将在总兵府议事。议题是废除永平府卫所、屯田事宜。

    张昭坐在主位上,身边庞泰和王武侍立着。张昭环顾着众将。最终目光落在下首的蓟镇总兵阮兴身上,突然的道:“把他拿下。”

    阮兴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就被王武控制住,按在地上。他回过神来,高喊道:“大帅,末将无罪。无罪。”

    大堂中的蓟镇诸将一个个惊讶至极。有的人按剑跳起来,有的人额头冒汗,有的面色发白,还有人愤然。

    纵然张昭是超品的伯爵,总督三镇军事,但是不能无罪而擒拿大将。

    张昭脸沉下来,“阮大人,有没有罪,你自己心里不清楚吗?你和朵颜卫勾结侵入边墙的事。你总得给大家一个交代吧?”

    阮兴努力挣扎,仰着头大叫道:“大帅,末将没有和朵颜卫勾结。”

    张昭也不废话,招招手。

    只见传闻中被下狱正押解往京师的古北口参将谭范从大堂外进来。

    谭范穿着白衣,先向张昭行礼,再对诸将拱手一礼,都是老熟人,然后指认道:“

    阮总兵,你和遵化县缙绅韩家勾结,唆使朵颜卫进攻古北口。这事你否认得了。想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满堂的将士,看到谭范指认阮兴,心里都浮起三个字:真奸诈!

    合着你张大帅一直都在骗我们啊!

    押解谭范是假的。

    叫我们来三屯营说明示废除卫所还是假的。

    真的目的是要拿下总兵阮兴啊。

    …

    …

    喜峰口参将硬着头皮上前半步,“谭大人,你不要血口喷人,胡乱攀诬。推卸你自己的责任。”

    谭范冷笑一声,他这时要还没想到路过遵化县给韩家留着喝酒有猫腻那他脑子就有问题。心里的怒火涌起来,大骂道:“劳资怎么血口喷人。

    顾参将,阮总兵和韩家勾结起来走私各种物资到朵颜城中,蓟镇上下谁不知道?韩家和朵颜卫里的贵族灭里交好谁不知道。他家的一个嫡女嫁过去了吧?

    突入到密云的鞑子都是灭里的族人。这里面没有问题?”

    阮兴不服的叫道:“谭范,你这是臆测,你拿出证据来。否则,劳资不服。”

    张昭轻轻的敲一敲椅子扶手,大堂中的诸将不管情绪如何,全部看过去,他淡淡的道:“要什么证据?本都督只是将你暂时扣押。证据,我明天就去搜遵化韩家搜索。”

    一阵秋风吹进来,阮兴等人偏体生寒。

    于总督三镇军务的张昭而言,他扣押阮兴,需要证据吗?不需要啊!

第四百令三章 掌控

    当张昭说出“扣押”的时候,整个总兵府大堂中的蓟镇军将都有种大势已去的感觉。

    国朝第一大将,三镇总督,新秦伯,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当朝重臣…

    这一个个的名号带给众人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那种基于同僚间情义的脆弱的心理联盟,瞬间都被瓦解的一干二净。

    注意是心理上的同盟。就是所谓的人心。在口头上,可没有人想掺和到这件事中。除开已经搅合进去的那些人。

    张昭作为三镇总督,高居于五军都督府的军中大佬,想要扣押一个麾下的总兵暂时审查,这难道不合情合理吗?

    而古北口被攻打,有朵颜卫骑兵穿透到顺天府惊扰到天子,这事还够大吗?谁嫌命长?

    …

    张昭令人将阮兴带下去扣押。又将喜峰口顾参将、路人甲游击等七八名阮兴真正的心腹带下去关押起来。

    被解除武装的,还有这些人的亲兵。

    现在还不流行明末家丁那一套,但已经出现苗头。众将的亲兵其普遍战斗力要高于普通部队。给养优先供给,忠诚于将军本身。

    这也是张昭要坚持改革明军军制的原因。

    再这么堕落下去,还提什么帝国崛起?军头都要形成了。嘉靖年间的李成梁其实就是兵头。以军户种地养他自己的家丁。

    大堂中的将校被清理走近半,瞬间显得有点空旷。

    统领南兵游击将军孟平江主动帮忙维持秩序。反而是蓟镇副总兵江懿担心瓜田李下说不清楚,不敢动弹。

    片刻之后,孟平江一身甲胄的走进来,躬身行礼道:“大帅,营中的士卒已经安抚下来,都已在大堂外的校场上。”

    “那我们出去吧。”

    张昭稳坐钓鱼台,任由孟平江忙活。其底气自然跟着他前来的新兵营二团主力。孙启栋就在二团中。他这里有亲卫连护着,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

    三屯营地处要道,朝廷在此屯兵一万人。校场之上,一张张年轻或者衰老,或者麻木的脸庞出现在张昭面前。

    张昭一一扫过去,心里叹口气。

    蓟镇十万大军,他用之出塞的话,不知道有多少人符合标准。

    此刻,他的心情要说生气或者痛心,未必有多少。其一,这是明军的常态。他根本就生气不过来。其二,他根本就懒得去审阮兴,问其为何勾结朵颜卫。

    这件事其实带给他的是好处。

    他是巡查蓟州镇的防线之后,意识到漏洞。而对他这个位置,从政治的角度考虑,危险最大的就是古北口。

    打到顺天府,他立即就会受到质疑。

    他现在要做的是“善后”。

    把阮兴这种总兵放在身后,他敢放心的出塞作战?那怕不是会要命的啊!

    明朝的军镇修建的布局大同小异。参将府或者总兵府出门就一个校场。

    张昭站在校场中约两米高的土砖将台上,宣布着情况:“蓟镇总兵阮兴勾结遵化县缙绅韩家,与朵颜卫贵族灭里交通,于八月十七日深夜叩关古北口。

    本都督暂时将阮兴等人扣押。禀明朝廷再做处置。此事到此为止,与诸位将士无关。

    但是,本都督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大家伙儿在长城为过戍边,对走私商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本都督不管。但是,勾结朵颜卫侵犯边境,这是当汉奸,出卖同袍!本都督抓住一个,处理一个。”

    校场上,一片寂静。

    站在张昭身侧的十名参将、游击将军们纷纷松口气。因为张大帅明确说了此事到此为止,不会因此而对蓟州镇大洗牌。

    话说,阮总兵真是利欲熏心啊!

    张昭没去审,但蓟州镇内的参将、游击们对昔日顶头上司的心思还是猜得到几分的。

    阮兴以为他做的很隐蔽,但是蓟州镇的军官多少年没有调整了?这里就弘治十年打了一次仗。人事几乎就没动过。这些总兵、参将和阮兴是几十年的同僚。

    哪里会猜不到?

    阮总兵想要张大帅重视蓟州镇,在废除卫所时争取利益,但让朵颜卫犯境顺天府确实不应该啊。这是将张大帅的前途当儿戏。他能给你好脸色?

    此刻,阮总兵被张大帅关押,实在是咎由自取。

    而且看张大帅的打算,似乎连口供都懒得录啊!这是走过场,只奔结果去。

    …

    张昭继续道:“永平府废除卫所从即日起开始。根据大明天子的诏令,诸位由卫所兵全部转为义务兵,每月军饷提高为9钱。”

    这个变革将会是整个蓟州镇的。当然,这口粮不是那么好吃的。张昭回头会裁撤老弱病残。

    弘治年间,卫所士兵的军饷不是银子,而是口粮。基本上就是一石粮,也就是0.5两银子。

    张昭将士卒的待遇提高了近一倍。

    回应张昭的是整个校场中的欢呼。

    “大明万岁!”

    “吾皇万岁!”

    “张大帅万岁!”

    夹杂在正统的口号中的一些奇怪的喊声,张昭没有去管,一万人他也不管不过来。御史知道了,要弹劾就弹劾吧!转身走下将台。

    统领南兵游击将军孟平江在将台的东侧,目睹着这一幕,心中的热血,青年时代的梦想,在逐步的复苏、涌起来!

    从蓟州镇参将、游击将军们的角度而言,张昭张大帅非常奸诈。在他麾下当兵,压迫感太强。

    但是,从这些底层的士卒们而言呢?你看看那些自主的,发自内心高呼的士兵们?

    他们的要求,就是吃一口饱饭。

    然而,他在大明当了十几年的兵,假冒军功,喝兵血,奴役军士这些事情他见得多,也干过。但如张昭这般真正的愿意提高士卒待遇的有几个?

    只要实发几个月的军饷,不说空话,蓟州镇十万大军肯定归心,愿意奋勇作战。

    这是一个手腕强硬的强力人物。一个合格的领袖。不愧是国朝第一大将啊!他愿意跟在这样的人物身后,出塞,剿灭朵颜三卫,博一个封妻荫子!

    …

    …

    时间将近中午,张昭将新军营二团随军带来的物资,犒赏三屯营里的将士。

    随后,张昭任命蓟镇副总兵江懿暂代总兵职务,处理接下来的手尾。特别是注意稳定喜峰口的防御。

    张昭则是转身带着骑兵和亲卫,反身回三十余里外的遵化。以骑兵的脚程,也就一个时辰的事。

    他路过遵化时为避免打草惊蛇,根本没动韩家。而是径直前来军营控制住蓟镇总兵阮兴。

    那么,此时里通敌国的帐是要算一算的。

第四百零三章 抄家

    张昭在总兵府大堂里说是明天去遵化县搜查韩家,实际上他下午就带着亲卫们出发。

    谁真要信他,那就是见鬼。

    三屯营地处三岔口形状的交通要道,背倚景忠山,西通遵化,东往迁安,北至喜峰口。

    其主要的日常需求都仰仗于三十余里外的遵化县。明代时迁西还没有县城。所以说永平府(唐山)这里开发不够啊!

    人烟稀少。

    韩家作为遵化县的缙绅,蓟州镇这里的第一大走私商,在三屯营中除蓟镇总兵阮兴外自然还有些关系。

    中午时分就有人快马通知韩家。当然,这份“情谊”也仅限于通知。再多就没有。

    真当张大帅是瞎子么?

    ...

    韩府位于遵化县城中东面,其主宅占地两条街,实力之雄厚可见一般。

    所以说真正赚钱的生意都是朝廷明令禁止的。

    此刻,金秋正午的阳光洒落在韩府中。粉墙黑瓦间,梧桐的叶子已是金黄。花园里的秋意流淌。

    这般美景,昔日在期间徘徊、吟哦的书生、小姐们无心欣赏,一个个都是惶然不可终日。

    韩府长子韩梁脚步匆匆的从外面进来,将在庭院里拦着他的妹妹韩芷韵打发走,进到书房中。

    书房里的韩府老爷,年约五十多岁的韩良鸣,正颓废的坐在官帽椅中。

    “爹,咱们不能坐以待毙。”韩梁激愤的道:“他张大帅没有证据,敢抄我们韩家试试?儿子已经派人去将县学里读书的子弟叫回来。家丁们也集合起来。现在就等爹你出去主持大局。”

    逃肯定是逃不了的。韩家家大业大。已经在遵化落地生根。

    韩良鸣斥骂道:“糊涂!你当本朝能称‘大帅’的人都是好糊弄的?里通朵颜的帽子扣下来,读书人三个字顶什么用?

    唉…,这都是命啊。为父不该赌的。

    你去把聚拢的族人都解散,去找德瑜公为我们家求情。”

    韩梁不甘的道:“爹…”

    韩良鸣摆摆手,“去吧。”

    他不敢抵抗。

    且心中充满着后悔。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

    …

    遵化县位于燕山脚下,距离边墙并不远,约二三十里。这里是由蓟运河水系的沙河、黎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五代后唐时设县。且山区中有金矿。

    张昭带着亲卫兼程而来。此时,在遵化县城外的新军营二团一营已经动起来。

    新军营二团的队伍东去三屯营,是分批行进。张昭抵达三屯营时,一营这里刚好“抵达”遵化县城外。

    遵化县知县和官员们得到张昭的行文,韩家通敌。他们并城中的缙绅早等在县城外的官道中。准备尝试着阻拦张昭入城。

    正所谓,兵过如梳,匪过如篦。明代的府县官员可不敢让明军入城。那和土匪没什么两样。

    大队的骑兵顺着官道近前来。随后就见一名穿着青色直裰的青年翻身下马。

    汪知县赶紧上前,拱手道:“下官见过大帅。还请…”身为知县、文官,他要敢向张昭躬身行礼,回头绝对会被士林骂死。

    但一个七品知县,面对着手提重兵而来的总督,自称“下官”两个字顺畅无比、态度恭敬。

    张昭目光扫过人群,道:“汪县尊,让他们都散了吧。传出去影响不好。御史要弹劾本都督在地方上作威作福。”

    汪知县忙道:“不敢。阖县士绅在此恭候大帅。请大帅息雷霆之怒。遵化县上下谨遵号令,定不叫韩家一人走脱。”

    对付里通外敌的家族,肯定是要将其全族下狱。但他们不希望新军营进城。

    张昭晒笑一声,“本都督就是信不过你们的衙役。免得坏名声还要落到本都督的头上。新军营入城会秋毫无犯。带路吧!汪知县不想纵敌吧?”

    汪知县无奈的叹口气,带着遵化县城里的官员、士绅让开道路,带着张昭、亲卫、新军营一个连,抵达城东的韩府。

    秋天日头短。此时已将近傍晚。夕阳西落,韩府一条街中死寂一片。其府中中门大开,韩家全族的男女老幼都跪在庭院中。

    有着举人功名的韩良鸣跪在地上,叩首道:“韩家不敢冒犯大帅虎威。通敌之事,是我一人所为,请大帅给韩家阖府上下一条生路。”

    韩梁强自忍耐中。

    韩家二郎仰着头,一身白色的书生直裰,愤恨的盯着被众人簇拥着的张昭,“爹,你求他干什么?姓张的,你倒行逆施,无圣旨擅自搜查读书人…”

    韩良鸣扭头怒喝道:“闭嘴。”然后,面对着张昭磕头,无声的求饶。

    张昭笑起来,这真是当汉奸还不自知!一点廉耻都没有。“你说错了。我不是搜查,而是抄家。汉奸走狗,人人得而诛之。”

    伸手一挥。

    冯无忌带着新军营的士卒,端着刺刀冲进来。其气势风卷残云。

    韩家二郎一脸的震怒,想要悲愤的大叫,被一名士卒一脚踹在地上,塞了一块破布堵住他的嘴。

    来自正义的铁拳,教你认识认识社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

    …

    韩家的老弱妇孺,被驱赶着各自回家。但不能离开这条街道。韩府的人都被击中起来。

    审讯、账本、金银,这些事情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张昭既然动手,就要把事情做成铁案。呵,蓟州镇第一大走私商人,家里没点猫腻,没有触犯大明律,谁信?

    眼见着大势不可挽回,遵化县的士绅们散掉一小部分。剩余的人跟着汪知县,还有一名三十多岁姓卫的举人,聚拢在大厅中,陪着张昭等抄家的结束。

    韩家和朵颜卫做生意的事情,遵化县中谁不知道?因为不知道张昭接下来的章程,人心惶惶。

    张昭知道这些人在担心什么,道:“朝廷虽然有严令,但是你们就在边墙里,和朵颜卫有生意往来是人之常情。本都督能理解,这不算大错。但是,谁要敢走私铁、粮食给朵颜三卫,查不出来,休怪本都督不讲颜面。”

    大堂中的气氛顿时松下来。又有几人神情尴尬。

    张昭扭头问汪知县,“汪县尊,我听闻开矿的商号都有私人武装,不知道真假啊?”

    汪知县连都有点发白。这警告的意味满满。

    其实,查出来韩家私通朵颜卫,他这个知县影响不大。更谈不上丢官。但县中要有人铤而走险,袭击新军营,那他的乌纱帽就会不保。

    “下官…明白。”

第四百零五章 卫举人来求情

    寒秋夜晚,大堂中有亲卫过来点起蜡烛。半个时辰,基本上很多东西都查清楚。

    其中就包括此次朵颜卫入侵的事宜。谁居中联络,谁下的决策,谁去的朵颜城。

    张昭嘴角浮起一丝冷笑,将文书递给汪知县翻看。

    汪知县心里最后一丝侥幸都消失,长长的叹口气,拱手道:“大帅,此事是下官失职。”

    满大堂里二三十名遵化县的士绅们传看着“文书”,心中兔死狐悲的情绪迅速消散。

    韩家在遵化可谓是诗书传家。前人有中进士。如今的韩良鸣更是举人出身。

    他们之前基本都觉得张昭来韩家抄家,基本的目的还是借“清洗”军中之机,牵连韩家,筹集军费。

    遵化距离京中不过两百余里。京师中的真理报,他们基本都有订阅。张大帅正在京中通过拍卖战争债券募集反击朵颜三卫的军费。

    但此时,证据确凿。

    韩家的身份这种东西,和私下联络朵颜卫入侵能比吗?汉奸啊!

    而且,为此事还在深夜里惊动圣天子。韩家死罪难逃。

    有几个家中私自走私铁器、粮食给朵颜卫的士绅想着自家事,脸色变得卡白卡白。

    张昭没管这些士绅,喝着茶,道:“汪县尊,你的职责没有国安这一条。算不上大错。接下来,局面的稳定就看你的能耐。韩家的事情就这样,给我安排驿馆吧。”

    汪知县心中稳下来,表态道:“请大帅放心。”

    …

    坐在张昭下首,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卫举人翻看着传递到他手中的“口供”,禁不住摇头。他和韩家是通家之好。但这情形…

    卫举人起身,客气的拱手一礼,道:“遵化县上下绝不敢冒犯大帅之虎威。还请大帅不要牵连无辜百姓。”

    张昭根本不吃卫举人这一套。无辜百姓?当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明亡时,那些投降李自成的太监,被拷打的权贵,是无辜的?

    而且,卫举人所说的百姓,只怕说的士绅吧?大明朝的读书人说“与民争利”,多半指的是他们自己。真以为是指的以种田为生的人吗?

    张昭道:“如何处置韩家,朝廷自有律法。本都督非治民官,等会就派人去京中,上报朝廷派员来处理。”

    卫举人微微一愣,他没想到张昭是这么个章程。

    …

    …

    按照张昭的想法,当汉奸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抄没家产、流放,这是最基本的。还要取几颗脑袋。杀鸡儆猴,震慑后来者。

    但是,处在他这个位置,手中的权柄已经非常重,而且不久前在朝堂上骂了一番谢阁老,兵部尚书刘大夏。他再插手地方政务,会非常的犯忌讳。

    这件事的处理结果,肯定在他的掌握之中,但该给朝廷(内阁)的面子要给。

    当年晚上,涉及到此事中的人全部都张昭带走,韩家被抄。其余人等暂时居住在韩府中,等待朝廷派出的官员抵达。

    清晨的晨曦在天际边刚刚露面。

    位于遵化县城驿馆中的张昭准时醒来。

    长随丁赞拿青盐和清水,张昭在小院里漱口,“丁赞,韩府那边的情况如何?”

    “新军营换防了好几批,军士们轮流休息。没有出事。”丁赞笑呵呵的回答,然后略微犹豫的道:“少爷,那个卫举人来了,等在前面想见少爷一面。”

    张昭略一思索,道:“那就见见吧。”

    朵颜卫入侵到顺天府这件事,其实到此时就算全部结束。他当前的目标,在御前会议室时已经明确下来:进攻朵颜卫。

    要剿灭朵颜三卫,第一步是剿灭盘踞在今承德市的朵颜卫,打通前往松嫩平原的通道,修建一个据点。即在明朝旧大宁都司的核心城市大宁城故地建城。

    京师中,大明皇家银行的总经理卢奉正由陈夕凤配合,奉命发售战争债券。

    张昭现在的任务,不是回京向天子禀报朵颜卫入侵顺天府的情况,而是立即着手准备进攻朵颜前的准备工作。

    其一,去三屯营大会蓟州镇诸将,安排、整训蓟州军务。

    这次剿灭朵颜三卫,主力肯定是新军营。但仍需要从蓟州镇中抽调一批精锐士卒作为辅助。排枪击毙战术在山间很容易被伏击。他并不想把新军营的精锐损失在这种地方。

    废除卫所,整训军队,挑选精锐、带兵将领都要尽快处理完。

    其二,他需要绕道开平中屯卫,查看物资储备。修建大宁城,物资都要走喜峰口这边的通道。开平中屯卫是物资的储备基地。

    最重要的就是:粮食。

    其次是道路、人口、建城的物资。

    作战的武器、弹药,这由新军营下属的兵工厂筹备。

    他这两天并没有急事,需要在遵化县等朝廷的使者前来。

    …

    卫举人给丁赞引着进到小院的花厅中。

    卫举人名叫卫孚。中等身量,穿着白色的儒衫,相貌秀癯。他是弘治八年的举人。现在才三十二岁。可谓前途远大。在遵化县、蓟州的士林中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别看各种网文小说里经常是二十出头就是进士。在大明朝三四十岁中进士是常有的事。

    卫举人弘治十五年去京中考了一次,未曾取中。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行情。

    年轻就是资本啊。

    卫孚手里拿着折扇,不卑不亢的向张昭微微躬身行礼,“在下见过张大帅。”

    张昭点点头,吃着稀饭、馒头,就着咸菜,径直道:“我一会要去营中,卫老爷有话直说。”

    卫孚没想到张昭如此干脆,站在厅中,拱手道:“大帅之名,威震天下。在下神交已久。昨夜,新军营对韩家妇孺秋毫不犯,在下敬佩至极。不知道大帅打算如何处置韩家?”

    显然,卫孚已经反应过来,张昭奏请朝廷派员来处置是遮掩之词。最终的处置权在张昭手中。

    张昭对卫举人印象不佳,感觉此人卖相不错,但本质上和明朝读书人是一个调调,道:“老冯在军中管的就是军纪。这要是能出欺辱妇女之事,他这军法官就白干了。新军营也可以解散。你是想为韩家求情,那你说说我有什么理由轻纵他们?”

第四百零六章 有些东西是底线

    卫孚大概也能察觉到张昭的态度有点傲慢,心中那股气也被激起来,站直身体,掷地有声的道:“在下觉得张大帅欺软怕硬!”

    “哦?”

    卫孚道:“张大帅奉命废除天下卫所,为大明新增民户,此为第一功。顺势改革军制,此为第二功。但是张大帅你在顺天府的政策和永平府为何不一样?

    在顺天府中,你允许京中的达官贵人们赎买侵占的卫所土地。而且,还是允许他们分期付款。每年所交的白银不过两千两,条件何其之优厚?

    而在永平府呢?你却要均分卫所土地给军户们。蓟州镇总兵阮兴就是因此事铤而走险。

    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你张大帅欺软怕硬吗?”

    张昭哑然失笑,将手里的瓷碗放在桌上,道:“就是这样啊。不然你以为呢?”

    废话。他当然也想在京中均分土地给卫所军户,但是能做得到吗?京中权贵的力量,弘治皇帝都抗不住。而永平府这里可以做到。

    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人。

    卫孚“慷慨激昂”的陈词,结果张昭一口承认,他的情绪给憋在胸臆间,半天才缓过来。气势低落。若非因为他和韩家是通家之好,他现在就想掉头就走。

    “张大帅,韩家和朵颜卫勾结,惊扰圣天子。相关人等罪该万死。但韩家和朵颜卫交易铁器、粮食,这些贸易如今宣府外的边贸城不也在做吗?

    纵然是违背朝廷禁令,可是也没什么造成什么危害。于其他人,大帅可否可以稍作宽恕?”

    吃过早饭过来的庞泰听到卫孚这句话,禁不住笑出声来,道:“真是书生之见。铁锅所用的铁,和用于锻造的精铁能一样吗?铁锅就算融化,都没法制作兵器。

    另外,朵颜卫怎么没有造成危害?你久居在边墙处,连塞外的敌人成分都搞不清楚吗?

    朵颜三卫当然没有实力从古北口、喜峰口入寇大明。但你是否听闻过朵颜卫和鞑靼右翼永谢布万户下的哈喇慎部落通婚。两者关系日渐紧密。

    这几十年来,朵颜卫的牧民就和哈喇慎部一起跟着鞑靼人抢掠大明军民?这叫没有造成危害?用铁器武装朵颜卫,用粮食给他们生养人口。

    呵呵,以小子我的见识,只怕阁下也参与蓟州镇的走私中获利吧。否则为何如此卖力的求情?须不知,此案要杀鸡儆猴,警示后来的卖国者。”

    庞泰一番话是把卫孚按在地上摩擦。最后几句,更是颇为诛心。

    卫孚给一个小军官插话,心里冒火。新秦伯张昭固然年轻,但其身份足以让人忽略他的年纪。这说话的小军官,看年纪不到十六吧?简直是欺人太甚!

    但是,等他听到庞泰的分析后,背后就有些冷汗冒出来。如果和朵颜卫交易,会导致大明其他地方的军民被抢掠,韩家等人的做法肯定是错的。

    只是,这小军官最后一番话让他大为光火。无端的恶意揣测让他火冒三丈。

    当即,卫孚不理会庞泰,看着张昭,梗着脖子道:“张大帅,在下从未参与走私中。你若不信,大可去审查韩家的掌柜、伙计。”

    …

    张昭一阵牙疼。

    其实,把卫孚打发走就成了。他正在吃早饭,并不耽搁时间。庞泰胡乱插话,倒显得他这方无理。

    他可以看卫孚不顺眼、印象不佳,但最好不要用言辞去羞辱卫孚。这不是一个修养的人应该做的。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而看卫孚这样子明显来了火气,认真的。读书人嘛,信奉的是士可杀不可辱。

    当然也有人信奉:头皮太痒水太冷。

    张昭瞪庞泰一眼,让他收敛点,起身,拱手一礼,道:“我相信卫先生说的是真话。请坐。待我把早餐吃完我们再聊。丁赞,给卫先生上茶。”

    他相信卫孚说的是真话。敢理直气壮的在他面前这样说,总得有底气。否则后果,你知道。

    而对此他有些好奇。

    明朝的读书人,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举人的说法是“金举人,银进士”。

    卫孚一个举人绝对够资格在蓟州镇走私中分一杯羹。这卫孚似乎有点不同。

    卫孚则是一愣,这位张大帅每每总是出人意料啊!满腔的怒火在张昭的“礼遇”之下倒消失了些,不便再发作。

    …

    张昭迅速的吃完早餐。丁赞带人过来收拾干净。清晨的阳光从驿馆小院的窗栏透进来。

    张昭这才和卫孚闲聊,“我问一个问题,卫先生勿怪。卫先生世居遵化,为何没有往关外行商?”

    卫孚心中还有介怀,但他的性格也不想骗张昭。事无不可对人言。道:“在下家中人丁不兴。族中投献的土地就足够生活。”

    张昭点点头,也不深入的问下去。比如:没有信得过的人,怕被坑败坏名声。比如:本钱不够,经商有风险。

    “卫先生,关于韩家的处理。我的意见是:事涉此事的人押解到京中,秋后问斩。以儆效尤。其余人等流放辽东屯田。这是最终的决定。”

    卫孚急切的道:“大帅,韩家愿意为大军向导,并且帮朝廷大军诱敌。”

    张昭道:“这个想法可以。我会采纳。但是,有些事情是底线。铁器和粮食是不能卖给北虏的。卖这些物资给北虏是对大明将士的残害。”

    卫孚叹口气,道:“多谢大帅坦言相告。另外,韩兄委托在下将其女儿送给你为侍女。在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韩家侄女就在驿馆外,大帅自行决断。”

    京中传言张大帅年少成名,风流好色。娶平江伯府的庶女为妾,还顺便纳陈氏的堂妹、表妹。京中传为风流韵事。韩家侄女容颜一流。若能侍奉在他身边,于事情定会有转机。

    然而,此时他确定张昭的想法,且其心志坚定。韩家侄女的处理于韩家的命运而言根本无用。

    他说出来,反而是有点看不起张昭。但受人之托,终究还是要提一句。

    张昭不以为意的道:“一事不烦二主。还请卫先生将韩家女带回去吧。”

    卫孚神情微微惭愧,拱手告辞。

    …

    …

    九月初二,朝廷经过商议后,派遣刑部侍郎樊莹到遵化处理通敌之事。

    此案在京中经过真理报、论道报、邸报等报纸披露后,引起一阵阵的申讨声。

    张昭和樊侍郎交接后,提交了一份奏章给朝廷。主要是谈及韩家抄家之后的资产,张昭想要将其划归给后军都督府,用作战争经费。数日后,弘治皇帝同意。

    奏章中还有一份对于韩家名下金矿的拍卖建议。

    九月初三,张昭抵达三屯营。此时,蓟州镇所有的参将、游击将军都已经抵达。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75/ 第一时间欣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九悟所写的《明帝国的崛起》为转载作品,明帝国的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帝国的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帝国的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帝国的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帝国的崛起介绍:
弘治十三年夏末秋初,宅男理科生张昭穿越来到明朝。瑰丽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这繁华,美好,欣欣向荣又潜藏着王朝危机的时代,张昭一路青云直上,手持权柄,上佐天子,外镇四夷,书写属于他的华彩乐章。五千年的治乱循环,明亡后华夏文明的沉沦,我来了,这一切都将改变!推荐九悟完本的老书,均订过万,《奋斗在红楼》九悟书友群:312484933.进群验粉丝值。只要订阅了九悟的书即可。明帝国的崛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帝国的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