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明帝国的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帝国的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九悟     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     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五十二章 军中会议

    张昭回到开平的第二天上午,就召集新军营的将校们开会。

    说是新军营,其实基本等同于后军都督府在开会。后军都督府的管理和新军营的后勤、军法体系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寒冷的冬季中,略显简陋的军营到处带着冷气。

    开平城这里砖、水泥、木材都有。主力团返回的这段时间,军营早就建好。

    都是那种红砖黑瓦的大屋。整齐、简单。充满着军旅风格。

    张昭走进用作会议室的瓦屋中时,麾下的将校们已经来了不少,聚拢在一起扯淡。

    “老孙,你整天瘠薄吹牛,结果老哈河峡谷大战时,你们二团就喝口汤。连陈伯宁的七团都比不上。”

    “诶诶,什么叫连我们七团都不上,是不是要把兄弟们拉出来比划比划?”

    林文宁和冯无忌等文职军官看着这帮家伙在那里吵闹,道:“大宁都司基本平定。相公给朝廷的承诺就剩下二十万户百姓的事。”

    冯无忌笑呵呵的道:“林大人,且不说永平府这里的户籍,以及大宁都司的田亩数。咱们把奴儿干都司那里改土归流,这二十万户基本就满足。”

    几名文职军官听的都笑起来。

    二十四日,张大帅在大帅岭敲打那帮胡酋,他们估计以为安稳了。等他们知道这个消息,不知道会不会哭出来。

    “最多两年,这件事就能做完。届时,咱们新军营的目光应该放在哪里?”

    “那还用问?顺势把高丽(注1)和东瀛拿下来。”

    “也不尽然吧?咱们新军营的战力,浪费在高丽身上?应该是出西宁收复青海,或者出嘉峪关,攻略西域。相公不是说过,要灭鞑虏,必先得西域。”

    “鞑靼控弦之士十万,咱们虽然不怕小王子。但是想要像朵颜三卫这样逮住他,逼他决战,却是非常困难。咱们大明的国力还不足啊。要我说,咱们应当南下,重置安南布政司。那地方一季三熟,膏腴之地啊!”

    “扯淡吧!咱们大明向来是北军强于南军。否则,相公怎么只胜鞑靼一阵就是国朝军中第一将?要收复安南,遣一文臣,率五六万大军即可。用得着咱们吗?我们目光要放长远一点。听说西域更西边的河中地区,有个布哈拉汗国,国力强大。大唐铁骑能到的地方,咱们新军营凭什么不能到?”

    张昭进来,就听到这帮人的闲扯,对纷纷行礼的众人摆摆手,微笑着道:“都坐吧。今天算是战后的总结会。把杂务都一一处理掉。咱们准备冬训。”

    新军营没有假期这一说法。只有训练和作战两种状态。朵颜三卫已经被剿灭,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军营就能懈怠,刀枪入库。而是要立即投入到训练中。

    军中的小吏进来倒茶。

    方才闹哄哄的瓦屋中安静下来。张昭坐到上首的位置。面前放着书案,官帽椅。

    监军张雄按照惯例告假。他的位置和张昭是并排的。

    其余将校各自坐在椅中。文左武右。

    随着张昭履任后军都督府左都督,以及新军营的扩编、退役,还有幽州商行的组建,新军营中的文职官员越发的多起来。以林文宁为文职军官之首。

    张昭对他非常器重。

    一个议题一个议题的过着,张昭这里处理事情比弘治皇帝的御前会议要快得多。他这边基本是讨论一会后,就可以定下来。朝堂上那就是利益纠葛。

    新军营这边会抽调一批立功的士卒和目前还在大明皇家军事学院学习的蓟镇军将校混编,到蓟镇军中任职。帮助蓟镇军往纯火器部队方向转。

    新军营的编制,目前来看,基本不会再扩编。这些立功的士卒的上升途径反而被堵死。张昭也要为他们考虑。

    由乙等兵升为甲等兵还说,由甲等兵升为小旗,或者小旗升总旗的,军中哪有这么多职位安置?

    调到蓟镇军中就不一样。原本的小旗都会升一级至总旗。总旗会升为百户。

    当然,要尊重个人意愿。

    而新军营“流失”和伤亡的缺额,主力团由辅兵团中抽调。辅兵团则在开平这里再次招募。

    …

    等把营中的各项事务安排的差不多,张昭喝着茶,神情放松的道:“我说几句题外话啊,关于生活方面的。

    开平城这里的建设,搞的很不错。目前有二十多万人口。我本来呢,是想将它打造成为反击朵颜三卫的基地。”

    底下响起一阵快活的笑声。

    谁让朵颜卫作死啊!竟然派兵叩古北口,而且偷袭进顺天府,惊扰到天子。这让张相公直接拿到出兵的权限。

    开平这里,在过去两个月的大战中,与其说是基地,不如说是一个物资中转站。

    粮食是由天津卫那边海船购买的。弹药、帐篷、棉衣等物资全是从京城转运而来的。

    张昭微微一笑,顺路点评道:“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啊。但是呢,开平这里还是要发展。用以支持兴州府(承德)、赤峰、大宁的开发。将来,会作为京师东部的重镇。

    我最初设计的城市人口是一百万。开平这里的条件太优越啊。有铁、有煤、有港口。

    所以,大家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尽快把家安在这里。

    京师作为大明的中心,将来必定会和汉、唐时的长安,以及北宋的汴京一样,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届时,京城居,大不易啊!咱们新军营的家属区,还是放在开平这里为好。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建议,并不强求。比如,有的将士们在京中已经安好家,再要求他们折腾到开平来,这就不近人情。”

    瞬间,充当会议室的瓦屋中就变得热闹起来。

    新军营今年三月从西北归来,就四个团的兵力。这部分人,是有些成家的将士居住在军营外的家属区中,且汇聚成一个镇,叫做新军集。

    但,后面扩编,整整多出九个团有一万余人,这部分人大部分都还没成家。张相公的意思是要把将来的家属区放在开平这里。京师那里扩充不下。

    林文宁马脸上带着笑容,捻须道:“相公,我听你这意思,第一反应是回京再置办几套宅院,最不济也要占一块荒地,盖一栋大宅。”

    这话引得众将又是一阵笑声。

    大胜回来,朝廷封赏未下,但谁会不高兴呢?

    张昭就笑,“这是大家的私事。不管是扩建房屋,还是购买住宅,别犯法就行。行了,散会吧。该吃午饭了。”

    众将校三三两两的散去,参会的董朗溜达到张昭身边,寒暄几句,道:“子尚,开平这里确实条件优越,但是想要发展起来,还需要投入大量的银子。

    目前,国泰商行的资金快要到极限。”

    国泰商行已经垫付给幽州商行近三十万两白银,用于开平这里的建设。已经快要撑不住了。

    张昭神情诧异的看着董朗。

第四百五十三章 传回京中

    “你还不知道?”

    张昭禁不住笑起来,和王武、庞泰几个亲卫、参谋,并董朗一起往食堂里走去。

    董朗一脸的茫然,“知道什么?”

    张昭笑着做个手势,道:“后军都督府和工部的工匠已经在宽城一线发现金矿。而且,探明的储量就很大。银矿也在慢慢的勘探中。肯定是有的。”

    “啊…”

    董朗大吃一惊,随即反应过来,眉开眼笑的道:“那我是白担心了。我今天上午从矿区那边过来的。”

    张昭点点头,和众人一起到属于军官的小食堂中,道:“我的信使已经往京中而去。估计这会京中已经沸腾起来。”

    董朗满脸笑容,“那是当然的。”打饭菜之后,坐下来边吃边聊,道:“子尚,还有一件事,我琢磨着要和你提一提。”

    “什么事?”

    董朗道:“开平卫钢铁厂这次出产的制式腰刀,用的材质是钢,远胜于军中的制式武器。由后军都督府下属的幽州商行采购,进入蓟镇、辽东镇。只是京师那边,兵部未必肯花这钱。”

    明军的装备都是朝廷制造的,然后下发给各支军队使用。

    而按照明军的重要性程度,在京中十二团营尚有战力的情况下,显然他们的换装序列是优先于蓟镇、辽东镇。

    所以,张昭给蓟镇军换兵器,需要考虑给十二团营这边换装。问题是,谁出钱?

    张昭和兵部尚书刘大夏的关系基本撕破脸。想要兵部出钱采购,肯定没门。兵部令国泰商行把铸造技术拿出来倒是很有可能。

    张昭笑道:“元明兄,你能看到这一点,看来是深入思考过啊。这事老林给我提过,我已经写奏章给朝廷,看朝堂诸公的决断吧。”

    …

    …

    张昭留在开平中屯卫梳理开发、建设之时,在兴州府,燕山山脉中发现金矿的消息被张昭的信使带入京中。

    张昭回京的信使去了两个地方。第一,真理报社,告知主编汤玄策。这年头并没有电视机,也没有互联网。报纸是如今传播信息的第一选择。

    第二,去皇宫。将消息告知萧敬,由萧敬专呈给天子。

    报社镇。

    十一月初的午后,天阴沉着,寒风呼啸而过。即便如此天气,这里的大小酒楼、茶铺酒馆依旧是生意红火。

    盖因,报社镇是如今京师里的消息集散地。

    很多记者的稿件其实早回来,但是要到第二天或者几天后才能发。而这就是消息来源。再加上来打听消息的各权贵家奴仆,他们本身自带消息。

    因而就有眼前这么一番局面。

    报社镇中最大的酒楼望海楼二楼雅间中,按照惯例,一帮报社的主编在此聚会,喝茶闲聊。

    论道报的主编张名尹和几名“朋友”聊了一会京中养济院、漏泽园的近况。

    京中如今销量超过一千份的报纸已经达到二十余家。所以报业协会里面都是分成极大派系。

    弘治十五年七月,弘治皇帝令各边卫设养济院、漏泽园,即养老院和孤儿院。这将大明这一善政推到报纸的关注之下。京师之中当然也有设置。

    “不查不知道。京师之中的养济院、漏泽园弊端且不去说。听闻新军营下属的国泰商行捐赠最多,而且领养的孤儿也最多。听说都去新军营中读书。”

    领养孤儿,参军,这是很有点犯忌讳的事。

    张名尹笑呵呵的看向真理报主编汤玄策,“汤兄,你们真理报不报道一下?”

    其余十几名总编都看向汤玄策。

    真理报势力最大,除各报纸背后的东家和张昭交好的报纸以为,其他报社基本都和真理报关系一般般。

    真理报倒了,大家才有饭吃啊!盼着同行死,明代一样有。道理是相通的嘛。

    汤玄策呵呵一笑,懒得去理这些所谓的“报业风云”,慢悠悠的道:“在下有一个消息,倒是要要请诸位留意。喜峰口外的宽城镇附近山脉中发现金矿。储量丰富。”

    “喔…”

    方才故作矜持的十几家报社的总编们在瞬间七嘴八舌的询问起详情来。

    关外的大战才刚刚平息,他们这些总编当然知道“喜峰口”是那里。

    而原朵颜卫的放牧地上发现大量的金矿又意味着什么?后军都督府发行的战争债券即将大涨。

    而对于他们这些报社总编来说,这个爆炸性的消息就意味着销量啊。所以,他们纷纷丢下矜持询问汤玄策。细节,细节很重要知道吗?

    这就像张昭看网文时,所熟知的某个作者,经常在某个时候写“细节不用赘述”,但其实细节很重要啊。

    “大家不要着急嘛!”汤玄策得意的一笑,慢条斯理的喝着茶。

    …

    …

    在汤玄策在报社镇中装逼之时,西苑含元殿宫殿群中,弘治皇帝在一处便殿中,教授着粉雕玉琢的小公主永嘉画画。

    技法,当然是炭笔画。

    如今市面上已经有铅笔出售,据说是国泰商行为满足“速记”的需求而推出的。

    因为报纸上大量使用白话文,这就导致记者们需要更多的文字去描述一件事。使用毛笔已经完全无法满足需求。这对于其他一些行业,比如文吏、账房同样如此。

    当然,铅笔容易涂改,只能临时用。正式的文书、账本是没有用铅笔的。

    “母后真漂亮。”永嘉公主站在画板前,由衷的夸奖着当“模特”的张皇后。

    张皇后笑盈盈的,春风满面。她和弘治皇帝相处,就如同正常夫妻一样。当然,她这个模特肯定不是专业的,一边坐着和弘治皇帝闲聊。

    她起身走过来,笑道:“永嘉,让母后看看你画的画儿。看你这个小骗子有没有骗母后。”

    “咯咯。”

    弘治皇帝三十三岁的年纪,微微发胖,脸上气色不大好,今年冬天以来他身体就大不如前。常常罢早朝。这时,含笑着看着妻子和养女讨论画技。

    “女儿确实比儿子贴心的多啊。”弘治皇帝心想。

    最近太子受张昭大胜的影响,整天在西苑里演武,骑马,打火铳。搞的杨廷和过来告状,令他很没面子。他把太子叫来训斥一通,但效果不大。

    老太监萧敬快步进来,见弘治皇帝一家三口温馨相处的画面,略作权衡,上前来,躬身行礼道:“皇爷,奴婢刚收到一个好消息。”

    “哦?”

    不仅是弘治皇帝,正在撸“猫”的张皇后把永嘉公主搂在怀里,好奇的看过来。

    萧敬笑呵呵的道:“皇爷,张昭自喜峰口传信来,后军都督府和工部在燕山山脉中发现金矿,储量丰富。奴婢为皇爷贺喜。”

    弘治皇帝先是一愣,旋即哈哈大笑,心情畅快到极点。

    他在张昭的建议下,带头拿出十万两银子购买的战争债券,以示支持。现在转手卖掉,至少要价值十五万两。而如果持有到两年后,就是22万两。

    凭空一笔横财,这如何不让他欣喜呢?张昭这经商的才干真是没的说。

    弘治皇帝握着张皇后的小手,微笑(装逼)道:“皇后,朕说的如何?”

    九月份,他本着让皇后的两个蠢货弟弟赚点银子的想法,叫他们购买战争债券。结果那两人一两银子都没买。他当时就给皇后说,“有他们后悔的时候。”

    结果,如何?

    张皇后三十出头的美妇,穿着宫装,披着狐裘,雍容华贵。这时娇媚的翻个白眼,道:“陛下圣明,臣妾不如。”她看似薄怒,其实是在配合皇帝。

    这是夫妻见的小情趣。

    弘治皇帝仰头大笑,道:“萧敬,把这件事传出去。另外,通知阁老们进宫,银元的事情要提上日程来。”

第四百五十四章 各有收获

    弘治十五年十一月初八,整个京师都处在一片沸腾之中。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躁动。

    兴州府下辖的燕山山脉中找到金矿了。那么,银矿还会远吗?甚至,有没有银矿又有什么关系呢?金矿就足够偿付那一百八十四万的战争债券啊!

    以真理报、论道报为首的报纸上的消息,京师中的士民,还将信将疑。

    而宫中传出来的消息就不得不令人相信啊!

    难不成弘治皇帝撒谎?

    接着,又有人从三位阁臣那里得知确切的消息。他们昨天下午被弘治皇帝召进宫中,商谈铸造银元的事情。

    今年,弘治皇帝令工部铸造一批弘治通宝(铜钱),现在像再铸造一批银元,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问题在于,1银元当做一两银子用。其含银量为库平纯银6钱4分零8毫。这铸币税收的有点狠。各地缙绅、商家们认不认呢?

    而铸造银元又关系到两项国策:第一,矿山经营权拍卖,且每年要收税。第二,全国所有的金、银矿出产的金银只能卖给户部,充实国库。以银元兑付。

    关于货币改革的消息,还只是在官面上流传。普通民众的躁动,全部是针对后军都督府发行的战争债券而去的。

    之前赌一把,买战争债券的人要发横财了。至少两倍的收益率啊。

    …

    位于京城内城东的浙江会馆之中,最近人来人往,全部都是道喜之声。

    夜色徐徐的降临。赵安午休起来没一会,给于掌柜叫着,在会馆里最好的庭院中参加一个推不掉的酒宴。

    他是真不想来,昨天给一帮朋友拉着去教坊司中喝了一通花酒,他下午才缓过来。

    “久仰,久仰!”

    赵安一身文士长衫,拱手和客人寒暄。

    于掌柜介绍,这是一位从扬州来的盐商,姓封,想要收购一批战争债券,“封员外,子鱼是我们浙江会馆中最出色的商贾。而且,他还得到新秦伯的接见。你要购买会馆商人们手中的战争债券,说服子鱼即可。”

    赵安这才明白过来。其实,自京中消息传开,浙江会馆这里就有很多人找来,想要收购战争债券的。

    封盐商四十岁许,白白胖胖的,很富态,笑的很和气,道:“还请赵朋友帮忙。”

    赵安这段时间口水都说干了,道:“封员外,真理报上刊登过,十二日在大明证券交易所继续拍卖总面额两百万两的战争债券,您真心看好,等那时拍下就好。”

    “那价格恐怕不低吧?”

    赵安点头,他昨天还和大明皇家银行的总经理卢员外见过面,道:“上次拍卖价格是六十两左右。拍卖的门槛不高。而如今消息传得也广。我个人预估会在八十两左右。”

    封盐商笑一笑,胖手拿着酒杯抿一口,说出一个让于掌柜、赵安震惊的消息,道:“赵朋友,你知道吗?

    朝廷将会用发行的新银元兑这些债券。一银元的含银量大约只有六钱五分。

    也就是说,所有的债券面值最终都要打六五折。那么,现在不知道赵朋友有没有兴趣转让你手中的债券呢?”

    于掌柜听得神情都沉郁下来,明显有转让的意图。

    赵安沉吟片刻,笑着举起酒杯,道:“封员外的意思是银元对付会影响债券的价值?照我看实则不会。

    后军都督府既然敢这么做,必定有把握推广银元使用。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只要可以使用银元缴税,其价值就不会差到那里去。”

    封员外这话也就糊弄外行人。张伯爷连用纸印刷的银票都能推出来流通,拿银子铸造的银元怎么可能流通不了?

    国泰商行的经济体量非常大的。而且,地处京师,对天下而言有示范效应。

    只要这银元做工精美,推广起来肯定不费什么力气。

    封盐商哈哈一笑,诚心诚意的拱拱手,“赵朋友果然厉害。如果你的朋友中有谁愿意出售的,你可以推荐给我。另外,还请赵朋友帮忙引荐一下卢掌柜。

    我愿代表两淮的同行,认购一百万两的战争债券,请他拨冗一见。”

    他需要卢掌柜打个折。八十两银子的价格购买战争债券太高。

    赵安痛快的道:“这没问题,还请封员外留下联络地址。我估计就在这一两天。”

    这么大笔的交易,引荐于他而言有好处。

    …

    …

    浙江会馆这边是一番热闹,生意勾兑。而另外一拨人,曾经购买战争债券的勋贵们都已经乐疯。

    初十的傍晚,天已经黑透。冬季便是如此。

    崔元带着陈泰直奔美食镇的东楼而去。

    少顷之后,张铭、周修以及刘泰等八名勋贵子弟齐齐抵达。开始叫姑娘们进来陪酒,一个个酣饮畅谈。

    广宁伯刘佶之子刘泰道:“崔都尉,我们现在对张伯爷是非常服气。心服口服。”

    崔元是他们这帮人的核心,笑道:“别嘴巴里服气。你们不是要进军校吗?怎么还没有人去?”

    一帮年轻的勋贵子弟叫屈道:“崔大哥,不是我们不去。张伯爷他现在还不招手啊!”

    “是啊。张伯爷率部停在开平中屯卫。据说是没有敌酋首级,他不好意思率兵回京。”

    “扯淡!”张铭作为英国公张懋的第三子对军中的动静很清楚,“你以为废除卫所是那么好废除的吗?特别是辽东都司的那帮军头。张伯爷估计开春后会移驻辽东。新军营回京之后,再出京可就没那么简单,要朝廷批准的。”

    长宁伯周彧的长孙周修道:“不说这么严肃的事情。就说赚多少钱。崔都尉,是你赚的最多吧?”

    他在家里给他爷爷骂的狗血淋头。其实,爷爷是推卸责任。他能管得了府里的支出。他爷爷现在更加迫切的想把他妹妹嫁给张昭。

    崔元大笑,豪爽的挥手道:“今晚我请客。”

    他投了两万两银子进去。翻倍赚钱岂能不爽。

    下午在宫中的时候,他还和“画友”弘治皇帝两个商业互吹了一番。

    归根结底,要对张昭有信心啊!

    其实,他这不算什么,赚点汤水。张昭才是厉害啊!想想看,当今天子尝到甜头,对张昭的信任会增加到何种地步?

第四百五十五章 犒赏、结束

    弘治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在大明证券交易所里疯狂的拍卖场面,通过京中各家报纸往四周扩散而去。

    令每一个得知此消息的人都感到咋舌:什么时候大明这么富裕了?

    大明皇家银行拿出来拍卖的两百万面额的证券,在半个时辰之内就被抢购一空,成交均价在每份战争证80.04两白银。

    而大明皇家银行还在私下里以每份证券75两白银的价格,销售给以封盐商为代表的两淮盐商100万两面额的证券。

    算下来,加上之前九月份分两批销售掉出的184万两的证券,后军都督府通过大明皇家银行总计发行484万两白银的债券。获得白银335.08万两。

    将发动对朵颜三卫的战争经费全部覆盖住。

    经张昭的“长史”林文宁的统计,此次战争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资,弹药,军饷,民夫的工食银,各种抚恤,奖赏总计耗费约为180万两白银。

    确实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啊。

    想想看,在这一个月的战争时间中,光是新军营就动用1.6万余人,外加从北直隶、山东各地征来的近五万名民夫。每日光是口粮、饷银的消耗就很大的。

    这还是因为新军营采取最快的决战方式,若是这场战争持续到明年开春去,战争经费绝对会涨到500万两白银以上。

    而之所以经费没有超出两百万两白银以上,是因为战后的犒赏、抚恤有一部分使用兴州府的土地作为替代。

    比如,蓟镇军出征6000人,伤亡近两千人。他们这批士卒的奖赏、抚恤,基本都是土地。

    别看朵颜卫把兴州(承德)搞的乱七八糟,养八千人都费劲,日子过的苦哈哈。真正让大明的百姓来耕种。

    即便只是燕山山脉中几块小的平原区域,照样能养活十万以上的人口。中国的农耕技术是非常牛逼的。

    新军营的部分奖赏、抚恤是开平中屯卫那边的土地。真正需要支付银两的是那五万余征来民夫。他们都要带银子回家过年。

    …

    等到第二批债券发出来,后军都督府手中的资金顿时就宽裕起来。首先是,偿付国泰商行垫付的约六十万两白银,利息三万两。

    其次,将账本上奏朝廷,报请朝廷同意后军都督府对全军将士的犒赏、抚恤方案。

    这种程序上的问题,张昭是不会犯的。其实,朝廷同不同意,他都已经在按照这个方案在做。

    最后,剩下约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张昭不可能存在大明皇家银行吃利息,而是将投入到开平中屯卫的建设和大宁都司的开发中。

    单靠金矿的开采去偿还战争债券的本息,肯定会有缺额。这两地在两年内产生的税收才是关键。

    当然,现在宽城镇那里的几座金矿的开采权、经营权还没有开始拍卖,价格未知。

    朝廷不需要出一分钱,顺水推舟的事情自然不可能拒绝。十一月二十日,张昭就收到朝廷批复的行文。

    同时,还有弘治皇帝派来犒赏三军的使者:翰林院侍讲学士、日讲官、詹事府右谕德王华携御酒、牛羊而来。

    他下面还有礼部官员会带着御酒往古北口、喜峰口、兴州镇、富裕镇、大宁去犒赏大明的将士。

    张昭召集在开平卫的全军将士,在校场上听王华宣读嘉奖三军将士的圣旨。

    全场一片欢呼声。

    张大帅没有在赏赐、抚恤上亏待大家。而朝廷的嘉奖到来,官职不要钱似的正式下发,让众将士更加振奋。这意味着针对朵颜三卫的战争正式落下帷幕。

    当即,张昭下令犒赏三军。位于开平卫中心东北方向二十里的军营中在临近中午时美酒飘香。

    张昭在都督府的正堂中招待翰林学士王华。军中的高级军官们作陪。

    张昭和王华是老相识,特别是夏季时在京中和鞑靼使团配合的比较默契,是以这时候喝酒闲聊比较随意,“老大人,令郎还没有出仕的意图?”

    王华时年五十七岁。作为翰苑清流,士林华选,在张昭面前自然不会有什么压力。微笑着点点头,道:“伯安对刑名之事兴趣不大。”

    王华的儿子就是王阳明,一代圣人。

    自弘治十四年因病求归之后,一直住在余姚老家。生病什么的,当然是借口。大明朝廷还是很人性化的,这种理由请辞一般上官都会照批。

    张昭叹道:“可惜后军都督府没有文官任职的资格啊。”

    大明朝,文官是文官,武将是武将。两者之间不能混为一谈。所以,王守仁是两榜进士,就算只是个正六品的主事,也不可能转为武官到后军都督府任职。

    张昭知道,王阳明最中意的职位,还是兵事。他之前给朝廷上过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

    王华笑着摇摇头,悠闲的小饮一口御酒。

    他于仕途看得很淡,人生的价值不在此。成化二十三年,弘治十五年,多少翰林都被压着。对儿子的仕途并没有特别的规划,终究是要靠他自己走。

    “张伯爷,我来开平之前,京中有传闻,说陛下要给你一个一等伯。但是庙堂诸公有异议。说是等你把二十万户在籍百姓交给朝廷再行封赏。”

    张昭对爵位晋级同样不太在意,吃着从火锅里捞出来的牛肚,说道:“顺天府,还有南面的几个府,陆陆续续交给朝廷有一万户。预估剩余的土地还能再产生约两万户。

    光靠朝廷给改革司的那点编制,人手太少。我已准备后军都督府第三次招聘考试,扩编人手。

    剩下的十七万户,要是凑数的话,开平卫这里就可以凑出来。不过那样就太敷衍。等兴州府和大宁都司的土地开垦出来。预计明年夏季就能完成。”

    别问牛是怎么死的,你懂的。

    真实愿意是对朵颜三卫的会战后,缴获大批的牛羊。幽州商行运往开平这里售卖。

    八仙桌边,林文宁、吴臣两个专心吃着火锅,并不给王学士敬酒,听着张昭两人闲聊。

    王华提醒道:“说起考试,张伯爷,京中对此非议很多。你要留意些。哦,还有一事,新军营的那首军歌里面有一句:岂让儒冠误此生。这对士林刺激很大。”

第四百五十六章 意想不到的人

    王华这番话说出来,张昭不动声色的喝口酒,沸腾着木炭火锅在大堂中飘起白气。

    要搁在后世,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把儒冠丢掉是共识。打倒孔家店是理所当然。

    后世谁要是嘴巴里时不时的来一句“子曰”,你看有人会卖帐吗?多半还会被嘲讽几句。

    儒家经典的语句,可以作为名言,但无法再作为真理,令人奉为圭臬!

    真理,将会是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学、统计学、生物等等学科去研究的东西。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子曰”。

    孔夫子对中国的贡献这是不必否认的。但是他的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已经严重的制约华夏的发展。

    不说别的,单说西方横霸天下五百年的独门秘籍:工业化。就这一条,儒家就是不及格的。

    所以说,儒家思想有优点、缺点。譬如《论语》中提及的大量关于个人修养的思想就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但同样的,这门学说有糟粕在其中。譬如,经过发展之后,在明清时期占据主导的程朱理学,其缺点就是非常明显的:禁锢思想和科技进步。

    所以说,儒家思想,学不学,全凭个人自愿。非要洗牌搞成“非我儒家门徒就是异端”,那这本身就不对。

    张昭来到明朝就极力避免去触碰儒家这一块,其实他最早还想着去科举。

    思想之争,非常残酷。

    说出“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一代关学宗师,最后竟然被划归在理学行列,就可以窥见一二。

    更别说上溯至两汉时的纷争,那争斗起来更残酷。

    任何思想的发展,则必然有其物质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之后,必然会产生新的学说,去冲击旧有的框架。比如,西方的启蒙运动。

    张昭就是想走这条路。先把社会生产力推上去再说。吃饱肚子的人多起来,他们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自然就会有人去思考程朱理学的对、错。

    他可没兴趣当急先锋。

    像阳明先生的心学,和程朱理学就不是一个路数。将来未必不会在心学之外再出新的学说。

    届时,他只需要把数学、物理、化学等初级知识传播开就好。这种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且可以用实践来证明的真理、知识,自有其生命力。

    但是,他的位置到这个高度,自然而然的会感受到来自儒家门徒的压力。

    …

    …

    王华见张昭神情淡然,心里倒是挺佩服的:如此年轻能取的这样耀眼的成就,为国之干城,确实有些东西啊!

    他哪里知道张昭只是走神,思维发散开而已。

    王华道:“谢大学士把这事压下去了。临行前,请我转告你一句话:在平定鞑靼人之前,别瞎折腾。”

    “嚯…”

    不仅仅是张昭诧异的看着王华,连同一张八仙桌上吃火锅的林文宁、吴臣都惊讶的看着他。

    更别说大堂里其他桌子上竖起耳朵听这边闲聊的将校们。

    张昭收敛起惊讶的神情,拱手道:“多谢谢阁老援手。”

    这个人选真想不到。

    谢迁老早就看他不爽,几次给他使绊子。却没想到会在这么关键的问题上帮他一次。

    其实,张昭也未必见得怕那些“挑事”的人。唱一句“儒冠误此生”怎么了?

    谢迁叫王华帮忙传话。张昭这时才联系起来,王华和谢迁是老乡。都是浙江布政司绍兴府余姚县人。

    而谢迁这句话,也表露出其想法。

    谢阁老对他依旧有看法,但是在涉及到思想斗争这种层次,事关生死,谢迁还是选择保他。原因是:要他平定鞑靼。这是一个中枢辅臣的担当。

    死后能被谥为“文正”,谢迁还是很有些水平的啊!

    王华就是一笑。他的性格忠厚,决定点一点张昭。政治这个东西很复杂的。他怕张昭拎不清,道:“张伯爷,谢阁老在其位,谋其政。”

    之前整张昭是这个理由,现在“保”他还是这个理由。以后,如果有冲突,谢阁老还会是这个立场。

    辅臣不可能看着太子喜武事而不制止,不采取措施。

    辅臣不可能让天下公认的国朝名将陨落在有心人推动的唾沫星子中。那称什么“贤相”?

    辅臣不可能允许武将坐大,太阿倒持。

    所以说,王华这个状元同样是非常有水平的。一句话,把这么复杂的意思全部传递出来。

    张昭起身,作揖一礼,道:“谢老大人提点。”

    王华知道张昭听懂了,微微一笑,坐着受张昭一礼。

    张昭重新坐下来,和王华共饮一杯,说道:“老大人,伯安兄有志于兵事,不知道他日后可愿到辽东布政司中任职呢?”

    “哦?”王华微微思索着。

    大明只有辽东都司,哪里来的辽东布政司?换言之,张昭的意思是,等辽东的卫所改革完成之后,要奏请朝廷设辽东布政司?

    张昭解释道:“等辽东卫所改革完成,届时辽东镇和蓟州镇大概率是合二为一,将边防布置在大宁都司一线。而辽东这边设布政司,需要能臣镇抚奴儿干都司下属诸部。

    伯安兄天资横溢,于军事上见解独到,是统领此事的绝佳人选。完全可以参议、分巡道之职任此事。”

    张昭其实没有把他的打算和盘托出。这没办法说啊!

    他总不能现在就告诉王华,我准备把我的老丈人王承裕推荐为辽东巡抚。请令郎以文臣之资,在王巡抚下带兵作战。

    还有,他在奴儿干都司的策略,也没法和王华说透彻。

    奴儿干都司,他明年就要清理一遍的。东北平原必定要收入大明的囊中。如此膏腴之地,天予不取必受其咎。但是,回头肯定还会有叛乱。

    因为,奴儿干都司的面积太大啊!

    他没兴趣一直在奴儿干都司干剿灭叛乱的活儿。新军营属于大明第一序列的战斗部队。这种治安作战,正好给圣人练级。阳明先生晚年还被大明朝廷调去平定两广的叛乱。

    结果,平定叛乱后于嘉靖七年病逝于归乡途中的小舟中。没能回归故里,令人叹息。

    大明朝在南方一直都用文官总督平叛的惯例。而且向来都是名臣辈出。如今弘治朝先后是秦纮、王轼。别问兵部尚书刘大夏,这位前两广总督没有平叛过。

    后面的接替者就是王琼、王守仁。

    王圣人后来的仕途顺利,和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分不开。

    王华略微不适。他知道张昭这是投桃报李,但是把朝廷从四品的官职这样拿出来讨论,不大好吧?关键是,他很清楚,只要张昭举荐,朝廷八成会同意。

    张昭看出王华的“顾虑”,笑道:“老大人先别急着推掉,容我去信问问伯安兄的意下如何。而且,辽东之地设布政司至少要一两年的时间。”

    又道:“不聊这些经济仕途的话题。敢问老大人,大明会典何时成书?我打算等书之后,奏请朝廷印刷个几十万本,彰显大明的文治。真理报社只收印刷的成本费。”

第四百五十七章 妻妾忽至

    成书于弘治年间的《大明会典》,是后世研究明朝的典章制度必不可少的资料。

    简称,明会典。

    其内容涉及:明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机构与职掌、官吏的任免、文书制度、行政管理和监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土地制度、赋税、户役、财政等经济政策,天文、历法、习俗、文教等。

    《明会典》所记录的明代行政法规和典章制度颇为完备,史志所载不详者,多具始末。

    这本书于正德年间发布后,朝廷各衙门施政都会参阅。在正德、嘉靖、万历年间不断的修改、增订。

    张昭想要刊印明会典就是看重这一点。

    这是一本汇聚大明朝历年来发布的各种法律条文、条款、行政法规的书籍。相当于是由官方发布的一部法典。

    有这个蓝本在,完全可以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内不断的拓展成为一个明王朝的各种政策、法规的体系。

    再把大明律改一改,架构出刑法、民法。在法律制度这一块,基本就算齐全。

    这是文治很重要的一部分。依赖于法律、法规治国,逐步减少人治的比重。

    …

    大明会典就是由翰林们编修而成。王华作为老资格的翰林对大明会典的编纂进度,自然一清二楚。预计会在十二月份成书。

    中午酒宴结束,送走王华后,张昭的思绪还停留在刊印大明会典上。

    想想看,在后世连公司都有章程、制度,而如今各衙门的权利、职责全部依赖于约定俗成的规矩以及堂官们的博弈。

    大明立国之今已经一百多年,历年的圣旨、内阁行文,这谁记得住?所以,大明会典的修撰是很有必要的。

    也不怪日后那些衙门的官吏会时时参阅啊。这完全是对各部门的规则制度的总结、陈述。

    说起来,大明在这方面的文件还是太少。

    张昭在都督府后院的卧室里,斜倚在塌椅中,书桌上热茶袅袅,炭火熊熊,室内温暖。

    他整个人都松懈下来。

    凛冬已至,所有的军事行动都要停止。大战已经结束了。朝廷的赏赐都下来。

    对于新军营的将士们而言,接下来是冬训。而对他而言,却是可以休息的。这算是一点特权吧。

    开平中屯卫这里的建设,在有大笔资金注入的情况下,需要他操心的地方不多。

    兴州府那边,天寒地冻不适合开垦、移民。暂时先等一等。开春再说。

    是以,张昭的思绪又转到京师的战争债券上的收益上。

    他个人一共购买了十八万两白银的战争债券,其中找大明皇家银行借贷十三万两。贷款利率是5%。

    他鼓动弘治皇帝买二十万两面额的债券,他自己当然也要买。否则别人哪有信心?

    这笔债券让他赚的盆满钵满啊!

    不知道家里的日常开销是否够?他给婉儿写信,她也没说。可以先卖一部分的,不必等到两年后去兑现。

    正想着,忽而听到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张昭也懒得起身,歪着身体,问道:“小二,什么事?”

    “噗嗤…”

    卧室门口响起几声女子的娇笑声。张昭听的耳熟,坐直身体,看到门口的倩影,顿时愣住。好半响才回过神来,惊喜的站起来,“婉儿,晶儿,你们怎么来了?”

    站在门口的正是他的妻妾:李婉和方晶。还有两个俏丽无端的丫鬟。以及琴艺大家南宫雪。

    婉儿顾不得矜持,小跑着过来,紧紧的抱着张昭,“二哥…”一声呼喊,将书信里说不尽的相思倾泻而出。

    纵然是婚后数年,她依然难改昔日的称呼。

    …

    …

    娇妻美妾到来,令张昭的后院里充满着生机。整个下午呼号的寒风都变得悦耳起来。

    张昭没再住都督府中,而是搬到军营外的家属区,挑了一座普通的三进院落,带着妻妾们住下来。

    新军营的规矩,他不能带头破坏。

    带来的仆妇和丫鬟们在新院子中铺着床被,张昭坐在炭盆边烤火,搂着冷得缩在他怀里的方晶,还有旁边坐着的慕容雪道:“开平卫这里刚刚起步,条件艰苦。你们多担当。婉儿,你们怎么想着到开平来?”

    婉儿这会儿是十七岁一个月,虚岁十八岁。她穿着件淡绿色的棉袄,正跪在床榻上,弯着腰把床角的被单捋平。身形窈窕、娇美。看着就赏心悦目。

    她回头嫣然轻笑,明丽无端,说道:“二哥,你不是在信里说想我们吗?”

    张昭就笑起来。同时感觉他的养成计划失败。当然,他更喜欢现在的婉儿。

    保留着她自身的率真、和他的亲近。他和婉儿一起从那艰难的岁月中走过来的啊!他对婉儿的印象,经常会是那个夏季的清晨,她端着水盆走进卧室里要给他洗脸。她如同晨露般的美丽,沁人心脾。

    方晶是个娇滴滴的大美人,腰细如柳。她笑容中带着几许俏皮,戏虐的道:“相公,若是不来开平卫,哪里想得到你平时会那样懒啊!”

    张昭笑着捏她的脸蛋,道:“小娘子,你这样很容易挨家法的哦。”

    说说笑笑,很快就到晚上。

    韩娘子和方贯已经结婚。她这次也跟着过来。不过,婉儿早就安排接替她的厨娘,晚上的菜肴非常丰盛:爆炒羊肚,红烧肉,牛肉羹,红烧鲫鱼,外加两盘青菜。

    这季节青菜比肉食更难得。不过如今玻璃广泛运用,简化版的大棚种出来的蔬菜还是有不少。

    张昭给婉儿夹一筷子红烧肉,道:“婉儿,多吃点。你这个年纪,多动一动,身材就保持的住。”

    婉儿“乖巧”的点点头,“嗯。”嘴角带着甜蜜的笑容。她其实知道二哥很喜欢她像小姑娘般听话。

    说话间,张昭也知道家里的情况。

    平江伯陈锐自入冬以来便不行了。陈夕凤留在京师中,不敢离开须臾,就怕见不着父亲最后一面。

    王絮雪借口真理报社繁忙,也没有跟着过来。真理报社忙归忙,她一个挂名总编,实际上只是一个版面的编辑,有什么可忙的?

    而慕容雪则是主动要求跟着过来。

第四百五十八章 家中收入和支出

    慕容雪来开平的原因是张昭猜的。

    开平卫这里还没有蜡烛卖。张昭正房的花厅中用的是油灯。数盏油灯下,古香古色的花厅中光线略显柔和。

    橘色的灯光中,张昭和妻妾们吃着可口晚餐,随意的闲聊。欢声笑语不断。

    这并非张昭有多么高超的“撩妹”技巧,而是在他离家的这两个多月的时间中,确实发生了一些趣事。婉儿、方晶愿意和他说这日常的小趣事。

    他也和她们说起行军至燕山山脉的美景,引起她们的惊叹。生活本来就是平淡之中见真。

    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穿越者、名将或者是大美人们,都是如此。将这些情绪和最亲近的人分享、诉说,一起高兴、一起欢笑不是很正常吗?

    同席而坐的慕容雪偶尔插几句话。她是婉儿的古琴老师,算是家里的“客卿”,得以坐在这桌上。

    在旁边小桌子上吃饭的冯夕夕、宁瑶两个俏丫鬟时不时的跟着笑起来。她们没插话,但听着张昭几人闲聊。她们在进张府前,都受过严格的礼仪训练。

    这并非是张昭要求的。冯夕夕是驸马都尉崔元送的,她本是绿绮楼准备用来争后年花魁的美人胚子。时年十五岁,中等身量,娇嫩清纯。能弹琴,工歌舞。

    而宁瑶则是蒋太监蓄养在府中的“歌姬”。以蒋太监的权势,其蓄养的歌姬的质量可想而知。宁瑶是二十人中最美者。时年十七岁,五官娇艳,靓丽动人。身姿高挑、亭亭玉立。

    张昭喝着鱼汤,关心道:“婉儿,家里开销够不够?战争债券现在大涨到八十两白银,可以卖掉一部分。”

    婉儿道:“有一点点紧。但是,能撑得过来。二哥,可以不卖的。”说着,给张昭说府里的资金情况。

    家里现在的主要开销,除开仆人开销、日常用度、人情往来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正在修建的新府邸。陆陆续续已经投进去六万三千两白银。

    每个月都要支出约五千两银子。不过,工期进度非常快。预估到弘治十六年夏就可以完工。

    当然,这只是主体建筑完工。想要把精美的庭院修建完成,还需要时间。

    不过,张昭可以住进去之后,再慢慢的修缮。花几十年的时间慢慢营造都是可以的。

    像那些名传后世的江南园林、皇家园林也没有一次性就建成的。

    家里现在最主要的收入是白酒、知行酒楼,美食镇的租金(股份)这三部分。

    其中,白酒的利润每年约有两万两白银。最近,其利润正在徐徐的下降。

    因为南口村的酒厂没有扩大产能。迫于市场旺盛的需求,北直隶这里大量的酒坊开始仿制二锅头。二锅头的制作工艺基本都被摸透。

    当然,因为酒窖的不同,张府的二锅头口感还是和市面上的酒不同。但市场依旧在慢慢流失。

    而五粮液做为高端白酒,销售量维持着稳定。

    白酒的收入基本就是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去年略有盈余。今年白酒销量下滑,这部分盈余就没了。

    知行酒楼凭借“味精”这独特的鲜味秘方,日进斗金,是美食镇中第一酒楼。一个月的盈余就有两千两。这盈利能力相当恐怖。但受限于场地,也止步于此。

    真正的收入大头来自于美食镇的分红。美食镇的股东们收入主要有三种。

    第一,各勾栏、瓦舍等商户被美食镇强制入股两成,作为租金。

    第二,出租其他类型的店铺、十几栋作为附近工人宿舍楼的六层高的筒子楼的租金。单间租金不高,但胜在量大啊!最近东南角那边还在陆续的开工建设筒子楼。

    第三,出售镇中各类住宅、物业的收入。

    预估每年能给新秦伯府带来二十万两白银的纯利润。张昭一个人占美食镇52%的利润。这利润就相当的丰厚。

    当然,随着美食镇的物业不断的出售,利润会降低一些。但就凭着那些勾栏、瓦舍的“租金”,日子就能过的非常舒服。

    张昭听的明白,想一想,道:“快过年了,卖一部分债券吧。没必要让家里的日子过的紧巴巴的。反正这是空手套白狼。只要赚到就行。钱嘛,以后我再去赚。”

    婉儿道:“嗯。”

    晚饭吃完,婉儿她们舟车劳顿,自然要早早的休息。

    洗漱后,张昭叮嘱冯夕夕和宁瑶两个俏丫鬟早点去休息,不用睡在暖阁中。关上门,见婉儿和方晶还坐在圆桌前说体己话,眼角余光瞥见着床榻上摆着三个枕头,心中了然。

    …

    …

    十一月的时间过得飞快。十二月初四,一场大雪落下。

    下午时分,张昭去开平卫和新军营中视察雪灾回来,婉儿她们去韩娘子家里做客,慕容雪在厢房中弹琴。琴声叮叮咚咚。

    四合院的屋顶、围墙上到处是雪。张昭拿着铁锹把内院里铲出一个通道来。

    “咯吱…”

    慕容雪穿着青色的斗篷,在门口的屋檐下看着张昭铲雪。她身量中等,丰盈温润,凸凹有致。在清冷的寒风中,时不时的跺跺脚。

    张昭正好铲雪到慕容雪这边东厢房的门口,“慕容姑娘…”

    慕容雪娇声应一声,粉腻的俏脸带着微微的娇羞,家里就她和张昭两个人呢,问道:“少爷,你冷不冷啊?我给你倒杯茶?”

    张昭摆摆手,笑道:“不用。陪我说会话吧。”把铁锹搁在走廊里,抖抖棉衣上的雪。

    慕容雪温柔的站在张昭身侧,帮他拍着雪。

    “慕容姑娘,强迫自己爱上一个人很难吧?”

    “啊…”慕容雪惊呼一声,退开半步,否认道:“没…没有。”说完,见张昭背对着她,小声道:“也没那么难。真理报社那篇《大明不可辱》的文章,我读了好多遍,写的挺好的。明军的主帅是一个大英雄。”

    张昭转过身,笑道:“那说明我还有可取之处啊。”

    慕容雪羞答答的低下头,看着脚尖,脸上有点发烫。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从心底涌起来。

    她和张昭接触都少,怎么可能会爱上他呢?要说他容貌英俊,风姿出众,她在西北时,不知道见过多少出色的男子。

    但要说不是,她怎么就愿意傻乎乎的从京城来开平呢?仅仅只是自我催眠般的认为他是个英雄就愿意?

    或者,因为他说不会将她送人的承诺,所以倾心?类似于报恩。

    或者求一个下半辈子的稳定、平安?

    她感觉这些都不是。

    只是,只是,突然的想见他。

    张昭微笑着拍拍慕容雪肩膀上的雪,道:“慕容姑娘,我们先做朋友处处看吧。你会发现我的缺点很多。来,到书房里侍候少爷我看书。”

    慕容雪心里纠结、羞涩的情绪给这最后一句“纨绔公子”的话给破坏的干净,禁不住跺脚娇嗔,又泄气的道:“好。”

    她的性格和婉儿她们终究不同的。

第四百五十九章 悠闲生活(上)

    雪下了一夜。

    清晨时都能听到大院外面梧桐树的枯枝折断声。还有,几只麻雀飞起来的扑腾声。

    天地间仿佛都陷入一片寂静中。

    张昭身体内的生物钟让他按时醒来。大约清晨六点半左右。扭头看着和他共枕的婉儿,

    她精致白皙的瓜子脸上正带着熟睡的酡红。几根凌乱的发丝贴着她的脸蛋。

    瓜子脸、杏眼、琼鼻…,满满的都是十七八岁女孩的胶原蛋白,美到极致。

    光是这张脸,张昭就能给10分。更别说,和她在一起的感情因素。情人眼里出西施。

    其实,按照大明朝的审美观,婉儿这神颜并非正妻的合适人选。瓜子脸、大眼睛,会给人一种娇媚的印象。而在如今的审美中,这是美妾的标准。

    事实上,婉儿身上那顾潜藏着的颠倒众生的妩媚正在被他慢慢的开发出来。

    十八岁的婉儿即将进入她人生最美的阶段。而这份极致的风华属于他。

    张昭惬意的将婉儿抱过来。

    “老公…”婉儿迷迷糊糊的喊一句昨晚他让她喊的称呼,卷缩在他怀里,慢慢醒来,娇柔的道:“二哥,你怎么醒这么早?”

    张昭看着床榻上的水蓝色蚊帐,就这么躺着和娇妻闲话,道:“之前是起来读书习惯了,现在在军营里搞习惯了。婉儿,你说我这是不是贱骨头?”

    婉儿轻笑道:“二哥,我以前真让你睡到日上三竿再起来。你也不乐意呀。你忘记你之前怎么责怪我的?”

    张昭就笑:“你现在也可以让我日上三竿才起来啊。别掐,疼。那是以前了。我最近是准备懒散一点的。生活里面全是工作多无趣。还记得我之前给你说的,新府邸里要种上几亩桃花、梅林。咱们俩在花期时去赏景。”

    婉儿眼睛一亮,依偎着张昭,道:“真的吗?”

    少女就喜欢花啊,香水啊,面膜啊,这样的东西。美妇可能会喜欢黄瓜等水果。

    张昭道:“我几时骗过你啊。”

    婉儿一脸幸福的抱着丈夫,抱的紧紧的,低声呢喃道:“二哥…,你说我们上辈子、上上辈子是不是认识?”

    “一日夫妻,百世姻缘。百世修得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

    张昭抱着婉儿。

    …

    …

    半个时辰后,张昭喊道:“小瑶…,把我和夫人的衣服拿进来。”

    人堕落起来真是快啊。现在有丫鬟服侍,张昭就差一步:衣来伸手。

    片刻后,冯夕夕和宁瑶两个俏丫鬟满脸绯红的站在架子床边,手里捧着要换的衣服。

    两个小美人低着头。

    张昭现在算是知道为什么权贵府中那些俏丫鬟们最终都会留下来。实在是主人很亲密的事情都避不开她们。

    换上衣服,洗漱后,张昭精神焕发的前往开平卫县衙。

    年轻的身体就是好啊。要是换做他穿越前那被掏空的身体,这会估计早就精神萎靡。他其实还怜惜着娇妻,尚有余勇。

    开平卫县衙,正式的名称叫做“开平卫建设委员会”。不过,这里的军民都习惯称之为县衙。

    张昭和朝堂衮衮诸公谈的条件:开发辽东、大宁都司旧地,给大明新增二十万户缴纳皇粮的百姓。

    但,在屯田的早期开发阶段,行政权归后军都督府,方便集中力量办大事。回头整体移交给朝廷。朝廷会在当地设府县治理。

    当然,先期在各府的卫所土地分配下去,这些户数就直接转交给当地的府县衙门。

    因为这些地区都有官府管理。后军都督府没有必要再留人员,增加行政开支。

    根据改革司的估算,北直隶几个府中的卫所土地分下去,可以先期“交付”三万户。

    大雪之后,如同一个巨大的工地般的开平中屯卫都停顿下来。

    张昭到县衙里,林文宁和董朗带着几个副手正忙的团团转。方储这两天休假。

    一场大雪在文人墨客眼中是诗情画意,在日常生活来说就是各种不便。

    而且,作为官府还需要去查看治下百姓是否有冻死者。好在开平这里是产煤区,冻死的情况很少。反倒是煤炭中毒的情况出现几起。

    二十万人口的城市,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算罕见。

    张昭作为主帅,平常并不来县衙这里。这会露面,给林文宁抓着连开几个会,解决一些日常的问题并提出他的建议。到中午时,在县衙后用餐。

    开平卫县衙的食堂和后世的食堂差不多。

    张昭、林文宁、董朗一些七八人进来用餐时,不少官吏都看过来。认出人群正中被簇拥着的年轻人就是新秦伯张昭。

    他们的大老板!

    目前整个管理体系都是在后军都督府之下的。而张昭是后军都督府的左都督。

    林文宁扒着米饭,说道:“相公,开平卫这里事务繁杂,缺少一个有才干的主官。当年,我做梦都想着治理一府之地。现在是精力不够用。”

    他是小吏出身,按照大明朝的官场潜规则,致仕前能做一任知县就算是祖坟冒青烟。

    但现在他光是梳理新军营的后勤、兵工厂、军法官这些事务就忙得难以分身。对治理二十万人口的城市有兴趣亦不可能放弃在新军营中的职务。

    张昭道:“嗯。这事我想想办法吧。挖一个人才过来。”他心里有一个人选。

    诸多事务,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一条:开发、建设、管理开平中屯卫,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港口、煤炭、基建、钢铁、农业于一体的新型城市。

    他这两天过来看看,是担心大雪造成恶劣的伤亡事故。其他的具体事务,他其实并不大上心。

    劳心者治人。

    张昭对董朗道:“元明,过两天雪停了,陪我去钢铁厂转转。”

    开平卫钢铁厂在改进炼钢法,练出一批好钢,用途制造雁翎刀后,需要兼并其他铁矿山。他很关心钢厂的生产、扩张、研发。

    董朗赶紧道:“好的。”

    …

    …

    初十的上午,大雪融化。张昭坐着马车,在董朗等人的陪同下,前往开平卫钢铁厂视察。

第四百六十章 视察

    开平中屯卫(唐山)的铁矿主要集中在迁安、滦州一线。

    而开平卫钢铁厂的炼钢厂区设在沙河边。占地面积数万亩,月产量数吨钢。距离主城区约六十里。

    张昭抵达钢铁厂时,一座座炼钢炉正在启用,炼钢的场面极其的恢宏。滚滚黑烟飘向天空中。

    这个年代就别讲什么环保了。能练出好钢才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等等因素都要向后排。

    环境和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很明显是要优先保证工业化的。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谈环境。

    张昭前世里看过某个女主持人拍的记录片,对这位后来移居到大西洋另外一端的女主播,很不以为然。

    要求保护环境是没有错的。把儿子出生的缺陷赖到国家治理环境不利上,这不对吧?

    同理,在片子里面大量的宣传“去工业化”的观点更是扯瘠薄淡。没有工业化,没有钢铁,鹰酱的舰机天天来晃,靠什么挡?

    她最后不是去大西洋那边定居吗?这种把话说的漂漂亮亮,还夹带着私货,最后拍拍屁股走人的人,有什么好推崇的?

    (有一个采访视频,丁礼仲院士当面反问她,“中国人是不是人?”,感兴趣的去看看她怎么回答的。)

    什么自费拍摄的?那片子后面写的明明白白,感谢“福特基金会”。这种非政府组织是干什么的,谁不知道?臭名远扬!

    …

    具体的炼钢技术,张昭并不大懂。董朗让钢铁厂的总经理叫来几名负责的大匠陪同讲解着流程。

    听着工匠们介绍,张昭勉励他们几句,要求开平钢厂给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食宿、工资待遇。

    明朝有一种东西叫做“匠籍”。这种制度保证了国家有足够的工匠可用。但是也使得工匠们生活困苦,在给朝廷打造兵器时极其不用心,完全丧失主观能动性。

    新军营下属的工匠早就把待遇提起来。但是“改籍”的事情,张昭一直没有去碰。

    等年前回京之后,他给弘治皇帝提一提这件事。也是时候废除这种制度了。

    视察结束后,钢铁厂的苏掌柜安排张昭、董朗一行在厂区中吃饭。这算是一种国朝特色。

    钢铁厂的水泥瓦屋食堂中镶嵌着玻璃。窗明几亮。在午后两点时,热闹非凡。各种“硬菜”不断的被送上来:牛肉、羊肉、猪肉炒出的菜肴堆的满满一碗。

    坐在张昭这一桌的都是几名大匠。

    张恭就是其中一名。他三十五六岁,面色黝黑,中等身量。穿着钢铁厂的蓝色工人制服,冬季款式。这是由京师纺织厂出产的棉布,由钢铁厂这边采购,统一裁剪的厂服。

    他因改进炼钢炉的构造被新军营传令嘉奖。这次开平卫钢铁厂能批量生产雁翎刀,他是首功。

    张昭用卫生筷给他夹了一块红烧肉,道:“张大匠,我知道你。干的好哇。你是我们开平刚厂的宝贵财富。”

    以张昭的年龄,说出这么老气横秋的话,实在很违和。但是以张昭的身份,这番话是非常得体的。

    张恭激动的满脸通红。他祖宗往上数三代都是大明的铁匠。但没有一个人有他今日之荣耀。张大帅的礼遇,他回去都可以在祖宗牌位面前烧香。

    他站起来,举起酒杯,结结巴巴的道:“大帅,草民斗胆敬你一杯…”接下来的祝酒词因紧张忘掉。

    “坐,坐。”张昭做个手势,温和的笑一笑,和张恭碰了一杯,见其他几位大匠也想向他敬酒,道:“我敬大家一杯吧。”说着,拿着酒杯站起来。

    宽敞的食堂中,十几桌人都安静下来,看着张昭。

    张昭环视全场,朗声道:“诸位,一个国家的脊梁是靠钢铁来支撑的。而你们就是钢铁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今天在座的有管理者,有技术人员,对朵颜三卫决战的胜利有你们的一份功劳。我,代表朝廷,代表全军将士们敬你们一杯。祝愿我们开平钢厂越办越好。祝愿大家再创辉煌。”

    “啪啪啪!”

    瞬间,食堂中掌声如潮。

    张恭站在张昭的身边,用力的鼓掌。

    而隔壁桌子上的董朗看着这一幕,心潮起伏。如果说大明正处在天翻地覆的变化中,一个不可抵挡其到来的时代浪潮中,这个时代、这个浪潮的推动者就是张昭。

    …

    …

    回程的路上,董朗还陷入在这种情绪中。

    张昭的马车在水泥大道中疾驰。

    张昭中午喝得有点微醺,倚在马车内的塌椅中,询问道:“元明兄,要收购的铁矿山谈好了吗?”

    董朗收回看向车窗外的视线,那是热火朝天的建设画面,道:“那座铁矿山归蓝家所有。昨天,兰夫人派人回信,同意我们收购,就是份额还想再谈谈。我没同意。”

    张昭点点头。他并不关注具体的商业谈判。随着兴州府那里发现金、银矿。关于天下所有矿山的开采律法即将推出。全部都是出售经营权,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下一步,钢厂要配合新军营研究院研究铁轨技术。我要把铁路铺起来。现在的交通实在太烂。”

    董朗赶紧拿铅笔记下来,道:“是。”

    …

    …

    在张昭视察开平钢厂时,遵化县的卫举人接到张昭的书信。

    腊月初十,遵化县中到处都是过年的气氛。各家商铺外都挂着旗幡,迎风飘扬颇为喜庆。

    自张昭率军和朵颜三卫开战后,遵化县中但凡有胆量出塞运送物资、经商的商人都赚的盆满钵满。

    夜幕徐徐的降临,卫府的上房中一片漆黑。卫夫人带着丫鬟们进来,点亮蜡烛、点燃谈判,心疼的道:“老爷,什么事情难成这样?妾身的兄弟们还等着你去开席呢。”

    卫举人摆摆手,“妇道人家,不要管外事。”

    说完,又觉得语气有点重,握住妻子的手,温声道:“为夫这就去陪内兄他们。”

    卫夫人和卫举人相濡以沫多年,通情达理,道:“老爷心里有事,妾身去说一声。都是自家人,必不会见怪的。”

    卫举人摇摇头,“没事。我已经决定了。”

第四百六十一章 卫举人的决断

    卫举人的家在遵化县城东。这年头就算是盛世,山中的盗贼也是有的。卫举人选择住在城中。

    这栋占地十几亩的府邸是卫孚中举人之后扩建、翻修的,所谓改换门庭是也。

    卫孚从正房大院里出来,穿过甬道,到前厅中。

    此时他的两个舅兄,还有几名晚辈正坐在一起闲聊。腊月节刚过,遵化这里到处都是年味。舅兄们带着晚辈过来给他送年礼。算是一次日常的拜访。

    卫孚三十二岁的年纪,穿着白色儒衫,手里拿着折扇,走进来,众人纷纷起身问好,他团团的拱手回礼,歉然的道:“我来迟了,让诸位久候。魏伯上酒菜。”

    卫家的仆人们送来酒菜。花厅中顿时在飘起菜肴的香气,在冬夜里热气腾腾。

    卫孚的妻子在吴家中排第二。两个舅兄一个是兄长,一个是弟弟。畅饮片刻后,吴小舅喝着酒,略带些得意的道:“姐夫,你往常叫我们安分守己。可是如今这世道啊,只有胆大才能出人头地。”

    卫孚在遵化县中几近名流,年节之时迎来送往颇多,他最近精力都在官场上,倒没留意妻子娘家的情况,不动声色的道:“哦?”

    吴小舅自得的一笑,道:“我和大哥两人运了一些粮食、酒水、草药到兴州镇去贩卖,又带一些胡姬、牛羊回来转卖,这一趟下来赚了800两银子。

    你说,若是在乡里老实种地哪有这等机遇?”

    以明代的生活水平,一个乡中的百姓在两个月内能赚到800两银子。这真的算是人生巨大的跨越。

    京师附近一亩好地也不过8两银子啊。这笔银子全部拿来在遵化县买地,立即可以晋升为“殷实”之家。

    吴大舅笑呵呵的道:“还有些倒卖废布、帐篷等零碎的赚头。我索性就在兴州府宽城镇那里买了几十亩地,准备年后去那里做生意。那地方发现了金矿,日后肯定能发展起来。”

    这话看似述说,实则吴家兄弟俩带着炫耀之意。几名子侄辈七嘴八舌的说起这两个月在燕山山脉中的见闻。

    卫孚一个举人,涵养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和两个内兄生气,举杯道:“那我在此先祝贺大哥和三弟明年生意兴隆。”

    吴小舅咧嘴一笑,道:“姐夫,你在这遵化县中人面熟,要不要入一股?赚的钱就有你一份。不必你坐着吃那点租子强?搞的我姐跟你这么些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这话就有点过分,甚至是得寸进尺。

    卫孚心中怒火一闪,将酒杯放下来,道:“不必了。我年后要去开平中屯卫任职。”

    这话一出,满桌子都安静下来。

    吴小舅顿时脸色有点讪讪的。这年头,官本位的思想深入人心。

    吴大舅愣一下,身体微微前倾,赔笑着道:“妹夫,你去开平卫担任什么职务?”

    遵化县和开平中屯卫都属于永平府。而且,最近开平卫在京中的报纸上大发异彩,天天都有相应的报道,发展的很快。

    卫孚道:“都督府经历,署理开平中屯卫事。”

    吴大舅听懂了。这是要治理二十万人口的开平城啊,相当于县太爷。心里颤一下,扭头一巴掌拍在弟弟头上,“你喝两杯黄汤就上头。快给你姐夫道歉。”

    吴小舅倒是有“唾面自干”的精神,乐呵呵的举杯道:“姐夫,姐夫,我自罚三杯。你大人大量,不计小人之过。”

    卫孚无语的摇头,也不去解释这个职位其实是“知府”,和小舅子把“陪礼”酒喝了。他和这两个浑人计较什么?

    时代在变化,如同车轮般滚滚而来。有识之士都能感受得到。但是真正的变化,岂是经商机会?真正的时代浪潮在开平,在新秦伯张昭那里啊!

    随着卫孚心中的感慨,花厅的氛围顿时又恢复年节前的欢声笑语,只是比刚才略有不同。

    好像又恢复到以往之时。

    …

    …

    腊月初十,张昭视察钢铁厂回来,再次变得悠闲起来。

    这并非是他的事情变少了。而是朝廷各部到此时已经基本不办公。比如:他十一月初回开平卫时,就京营、十二团营、御马监下属的腾骧四卫营换装的事上书。

    十一月中旬在御前议事会议中讨论一次,未果。

    张昭于下旬再就此事上书,此时连影子都没见到。

    大明朝的官场惯例:过了冬至,所有衙门都消停。没有紧急事务基本不干活,就等着过年。

    大雪才消融,民生百事艰。张昭委托婉儿代表他出面,慰问新军营中因战争变成孤儿寡母的家庭。

    因张昭在十一月初的军中会议上确定过,新军营日后的家属区最好是设在开平这里。相关的机构如新军营初级学堂,养济院等在开平设分支机构。

    一批家属安置过来。

    午后时分,天阴沉着,书房里略显清冷。

    张昭习惯在书房里不用炭盆,这有助于保持清醒,有助于思考。

    将要写给京中的奏章拟出一个蓝本:建议废除匠籍,回头把这简要送到都督府,会由幕僚赵师爷他们起草,再拿过来给他确认就可以发出去。

    张昭起身活动手脚。接下来是就是给京中的王小娘子,金凤回信。让两个美妾在京中做好过年的准备。他过几天就准备回京过年。

    “少爷,你忙完了吗?”慕容雪提着一把小巧的铜壶进来给张昭添热水。

    她今天穿着浅粉色的对襟褂子,一头秀发盘起,薄施粉黛。身姿丰盈,古典意蕴十足。行走间带着淡淡的香风。粉腻酥融娇欲滴的大美人。

    “还差给京中两个大美人回信啊。”张昭欣赏着她美丽的身段、容颜。那天把话挑明白后,他和慕容雪的关系略有变化。最近,他都把名满三秦的慕容大家喊来当他的侍女使唤。

    “哦。”慕容雪知道张昭说的是王、陈两个姨娘。美眸飞快的和他对视一眼,知道他在看她。俏脸微红,面如桃花。把张昭的茶杯拿过来,倒上热茶。

    茶香袅袅。慕容雪安静、柔柔的站在张昭身旁。虽然娇羞,却不离开。

第四百六十二章 悠闲生活(下)

    见她这般娇柔、任君采撷的模样,张昭禁不住一笑。

    用眼睛占占便宜得了。真要去碰她,那就显得太没品。她肯定不会拒绝,但心里未必就真乐意。肯定会减分。

    两人的感情没到那一步啊。

    其实,如果他还是少年时,大约会享受此刻这种氛围:在冬季的午后,一个容颜、气质俱佳的女孩爱慕着他,想和他独处,共度这美好的时光。这何其的令人沉醉啊。

    但张昭对此时氛围有触动但不沉醉。都是成年人了,和大美人独处,就只有这点单纯的想法?不想和她做点有趣的游戏?

    当然,张昭这时没打算干坏事。感情没到那份上。

    张昭看着慕容雪那张吹弹可破的俏脸,打破这微微令人遐思的气氛,道:“慕容姑娘,金凤回信给我说,东楼、绿绮楼都曾邀请你去她们那里教琴。你都拒绝了。”

    婉儿她们刚到的那天,张昭就决定卖出一部分战争债券,用以补贴家用。

    第二天就有书信去京中。前两天陈夕凤回信刚到。里面提及关于慕容雪的这事。

    慕容雪鼓起勇气和张昭对视,微微仰着头,和他目光对视着俏脸禁不住染着轻红,但坚持的道:“少爷,我之前给你说过的。像我这样的女子,被赎身出来后都要和原来的地方断绝关系。待在家里,恪守规矩。”

    张昭笑一笑,道:“嗯,我知道,人言可畏嘛!只是,那你的人生会很无趣。絮雪不是在美食镇中找金凤租赁了一座勾栏瓦舍吗?你可以教那里的姑娘们。

    另外,新军营初级学堂里的学生,你有兴趣教他们吗?你愿意的话,我就给他们说一声,开一门声乐课。或者,干脆在美食镇中开一间琴室,专门教授女孩子。

    你的琴艺,我虽然听不懂,但能名满西安府,相来是到了一定的火候。真要因为我的缘故而束之高阁,实在是一种损失啊。”

    说着,张昭凑到她耳边,轻声道:“放心,少爷我不会因为你绝色的容颜给别人看几眼就觉得亏大发。”

    慕容雪本来还挺感动的。学琴不易,个中辛苦她自己知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而且,想要保持当前的水准,还要每日不间断的练习。

    只是给他最后一句话调的满脸绯红,又甜蜜又娇羞。他真的认为她的容颜绝美吗?白净如玉的俏脸顿时如若三月的桃花在盛开。

    “少爷…”慕容雪娇嗔张昭一眼,羞答答的低下头。

    张昭微微一笑。

    慕容雪和陈夕凤的身高、身材一样。一米六六的身高,丰盈凸凹。只是两人的容貌、性格不同。陈夕凤有着一双美丽的丹凤眼,顾盼间妩媚入骨。性格有些泼辣。

    她娇嗔时的媚态,只会令他想着执行家法,让这只金凤唱征服。看你还皮不皮?

    而慕容雪面若桃花,气质温润如玉,如同一朵娇娇欲滴的鲜花。她娇嗔的柔弱模样,只会让他想着“撸猫”。

    张昭的念头也就一闪而过,并不会去动手动脚。这点尊重还是要给她的。

    “雪儿,帮我磨墨吧。我要写信了。争取晚饭前完成。”张昭从慕容雪背后绕到书桌里,坐下来。

    “嗯。”慕容雪小声、温柔的应一声,挽起衣袖,打开墨盒,葱嫩的小手拿起墨块在砚中研磨。

    一截玉手,一截墨石,墨香、茶香飘散着。这场面美如画。

    张昭聚精会神的回信。

    慕容雪看着他的侧脸,英俊无匹,令人怦然心动。她有些明白她内心中那不知从何而来的爱慕是怎么回事。

    或许,之前她所想的那些因素有吧。他的权势,成就,英俊,他给她的承诺,带给她的安全感,还有安稳、富足、轻松的生活。

    但最重要的是,他与别的男子所不同的,他在意她的感受,真正的尊重她,而不是视她如一件物品。其实,他和她的地位相差很大啊!

    这让她一颗心沉沦在此。

    “伯爷…”慕容雪难以克制自己心中涌动的情绪,轻轻的喊一声。不知不觉间,她已经站到张昭右手边,触手可及。

    “怎么了?”张昭手里的笔没有停,一笔一划的写着信,道:“再等一会。我马上写完。”

    …

    …

    从遵化县到开平中屯卫的水泥官道早就修建好。卫举人决定接受张昭的邀请后,于腊月十四日抵达开平。

    三天走一百二十余里,这在行军速度上来说简直是犯罪。但对一个书生而言,在寒冬腊月里出门,这个速度算是可以的。

    随着卫孚的到来,张昭的悠闲的生活节奏被打断。

    十五日上午,张昭在开平中屯卫的“县衙”中,召集国泰商行、幽州商行、后军都督府的官吏、掌柜们,将卫举人介绍给大家。

    “德瑜先生在遵化,在士林中,声名远播。为人清正,中实坦易,希望诸位好好配合,把开平中屯卫建设成为一座美丽、富饶、强大的城市。”

    散会后,卫孚邀请张昭、林文宁、董朗到后衙里喝茶。他还是那副秀癯的模样,中等身量,并没有因为张昭刚刚在人前夸奖他一通而飘然,分宾主坐下后,道:“

    张都督,下官应邀前来,昨天下午也看过开平卫的五年发展计划。下官不知道能否胜任,只能说尽力。届时若有办砸事情,还请张都督另择贤能。”

    林文宁刚有一种解脱感,这会心都提起来。在他这种常年在官场底层沉浮的官僚而言,这位卫举人的表现很不合格啊!哪有这样做官的?

    董朗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刚强”的风格。现在真几个人敢这样和张昭说话的。忍不住看向张昭。这位老兄真的能胜任“知府”这一职位?

    张昭笑一笑,胸有成竹,他其实看中的就是卫孚这种操守、坚持,道:“德瑜先生,你对治理没有把握,归根结底是因为对这里的实际情况没有底。这样,咱们下午去搞个调研。实地看看开平卫的情况。”

    卫孚诧异的看张昭一眼,数月不见,这位名震天下的“张大帅”说话一如既往的直白、犀利,沉吟数秒,道:“好。”

    张昭道:“元明兄,你安排一下。我们去原开平中屯卫的小镇去看看。”

第四百六十三章 调研(上)

    一座大型城市的修建,最先动工和需要安排、设计的,肯定不是地面上的建筑。而是地下的工程。

    就像现代社会里搞建设,一块地首先要平整、三通,然后才是房地产公司进场。

    古代的大城市最终的出现地点都颇有讲究:产粮区,有水源,有能源等等。

    譬如大明京师,如果没有西山煤矿提供的煤炭,冬季就得抓瞎。想要聚拢起两三百万人口,怎么都不可能。

    再譬如中唐时期的长安、洛阳。为什么武则天、唐玄宗都喜欢往洛阳跑?原因就在于关中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不够。而漕运只能到洛阳。

    皇帝是带着文武百官去洛阳吃饭去的。

    开平卫得天独厚之处就在于它有资源(铁矿丰富,为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另外还有银矿、铜矿等矿产资源),有能源(煤炭、水能、石油、天然气),有水资源,而且还是港口城市。

    在大航海时代,一个出海口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没见毛熊的彼得大帝玩命的往西扩张,就为取得圣彼得堡这个出海口?

    康麻子不给力啊!把共青城给丢了。从此中国丧失在日本海的出海口。如果中国有这样一个出海口在手,东瀛根本就别想跳。

    当然,大明也不给力啊!在万历年间将奴儿干都司全部给满清占去。

    现在不会了。

    …

    腊月十六日,天晴。

    出开平县衙四周的纵横的方格子式的街道后,在清晨的朝阳下便有一种荒芜感。

    开平城的面积约三千多平方千米,只有区区二十万人口涌入。理所当然的会显得地广人稀。

    因为采取的是现代社会那种没有城墙的发展模式,开平城基本就等同于没有城市中心,完全是那里发展的好,那里就是城市的中心。

    目前,开平城这里有三大区域,第一是位于陡河旁的生活居住区,开平县衙就设在这里。

    第二,是围绕着原开平中屯卫发展的工业区。距离生活区约十里。开平中屯卫这里有大量的优质煤矿。往东面六十里是沙河,开平卫钢铁厂就设在这里。

    第三,生活居住区往北约十五六里,这里新军营的驻扎区和家属区。

    在这日后有着一千万人口一万三千多平方千米的区域之中,

    上午八点许,张昭、卫孚、董朗三人在开平县衙汇合,带着随从坐马车从官道出发,约十分钟后抵达开平中屯卫原来的小镇。

    这里已经改建成为一个居住的小镇。整齐的水泥高楼和四合院混合着铺开。

    一两里路外的煤矿没有日夜的在运转。运煤的车辆络绎不绝。

    张昭一行二十多人进镇来,小镇口广场处晒太阳的老人和小孩见怪不怪,打量过来。

    董朗道:“子尚,你看。两个月前我们来,这里老人、小孩都还衣不遮体。现在人人都有衣穿。京师纺织厂的布匹正在迅速的占领着北直隶的市场。价格便宜,质量又好。”

    张昭笑着点头,“嗯。”他听得出董朗的得意之情,但确实很认可这件事。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发明出来之前,最重要的两个产业:纺织产业,钢铁产业,他都已经涉足,并小有成就。

    其实,钢铁产业的技术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就完成的。他那完全是借助于大明朝原有的工匠积累这才得以取得一点点的进步。即:提高了每炉的产钢量。

    而纺织产业的发展就要顺利的多。把飞梭和珍妮纺纱机搞出来,生产效率迅速的提升。京师纺织厂这才短短的数月已经迅速的击溃北直隶的同行。

    其实,很多人都感受到新时代要来临,如此刻张昭身旁的卫举人,他们从涌入京师的人口,繁华的个人消费观察到。但却没有清晰、深刻的认知。

    其实这个新时代,并非是张昭废除卫所,或者他对外战争胜利带来,而是位于美食镇东南一里的纺织厂。

    在工业发展史上,公认的是珍妮纺纱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纺织产业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很多个步骤。比如:飞梭是用棉纱来织布的。而珍妮纺纱机用处理过后的棉花来制作棉纱。

    中国古代社会的小农经济有一个很形象的词语去形容:男耕女织。这个“织”,就是织布。

    南宋的黄道婆改良纺织技术之后,到明代棉花已经得到大面积的种植。京师附近府县就是产棉区,关中地区也是。

    经过在西北宁夏镇、固原镇设立纺织厂之后,京师纺织厂顺理成章的推出提升劳动效率的纺织机器。而这带来的不仅仅是布匹的大量供应,带来“丰衣”的表象。

    更直接的后果,它还将打破明朝传统的小农经济结构,带来极其深刻的社会影响。这才是给大明弘治朝有识之士们带来时代潮流变化感慨的根本原因!

    随着织布机的发力,大量的农村妇女即将失业。妇女很大的可能即将参与农耕中。这势必也将持续的冲击程朱理学的根基。

    至于后世对程朱理学最典型的批判标的物:又臭又长的裹脚布,现在估计想都别想。妇女缠住脚还怎么走路、干活?吃饭大,还是亚圣的教诲大?

    答案当然是:吃饭大。

    而更深刻的社会变革会演变为:男子外出打工,女子在家务农、赡养老人、小孩。继而开启城镇化。这是张昭曾经经历过社会浪潮!

    …

    张昭对卫孚道:“德瑜先生,你对纺织厂怎么看?”

    卫孚所居住的遵化距离京师并不远,天天都在读真理报,对京师纺织厂当然是知道的。其今年六月开始投产,随即出产的棉布就行销北直隶。

    卫孚由衷的道:“让人人都穿得起衣服,这是善政。应当大力推广。”

    张昭就是一笑,“德瑜先生,这件事没那么简单。你保持关注。”

    说着话,一行人往小镇里走。

    这时,张昭第一次到开平中屯卫时站在人群中被风吹开破裤子的小男孩认出张昭来,指着张昭叫道:“他是张大帅。”

    旧貌换新颜的小镇被惊动起来。

第四百六十四章 调研(下)

    冬季之时,枯树上的乌鸦呱呱叫着。树丫上的鸟窝、草垛、土墙,小镇中还有着水泥筒子楼,构筑成一副冬季的乡村小镇画面。

    还有掺杂着煤渣的水泥路。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旧貌换新颜”这五个字有点吹牛逼。但是以张昭第一次来看的情况,这是切切实实。

    数月前张昭来时,这里的卫所士卒们都是麻木的眼神,而现在他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小镇。

    环境不算干净,但是吃饱、穿暖的问题解决的七七八八。

    开平中屯卫原来的曹指挥使等军官早被送到滦州去挖矿。这里的卫所已经废除,卫所土地分配下去,士卒全部转为民籍。

    “大帅,我想去参军!”

    曾经光着屁股的小孩姓柴,小名狗剩。今年八岁,父母双亡。在卫所里吃百家饭长大。土地分配后,他一个小孩种不了地,将地给一个照顾他的老叔种着,混口饭吃。

    平日里,狗剩都是在开平那边找些活干,很机灵。现在是春节前,他会镇里等着过年。

    在旁边走着的镇长介绍情况。

    后军都督府搭建的行政体系可不像大明朝。搞什么“皇权不下乡”。张昭完全是按照秦朝的体系,直接把行政体系架设到村镇一级。

    张昭笑着摸摸他狗剩的头,道:“那你家里怎么办?这么大的宅院没人住可惜了啊。”

    他们一行十几人今天就在狗剩家中住一晚。

    狗剩很有主见,道:“都交给老宋叔。”

    张昭点点头,对胡镇长道:“你中午去把乡老们请来,我给他们说一声,把狗剩带到新军营初级学堂去读书,另外呢,和乡老们聊聊天,了解情况。”

    胡镇长连声答应,将张昭一行送到狗剩家里,就赶紧去办事。

    狗剩高兴的跳起来。

    …

    …

    庞泰、高一典、王武几名亲卫将狗剩家的厨房打扫一遍。把带来的厨具都架起来。

    庞泰能干军事参谋的人,对张昭的想法基本一猜就透,估摸着会在这里吃饭、睡觉。都说好是调研啊。临出门时,他把这些东西全部带齐,还让小二哥点了一个亲卫连的伙夫随行。

    他们在这里忙活开,张昭、董朗、卫孚三人在大院里,就着冬季的阳光,和聚拢在这里卫中老人说着话。

    随着中午的临近,张昭到开平中屯卫的消息已经逐渐传开。镇公所里的官吏们凑过来,但是不敢进屋打扰谈话,就巷子外等着。

    原来卫中转为民户的七八百户人家不时的有人进院子里来。一家送一点东西。有的送鸡蛋来,有的送一条腊肉,还有人送来十几斤刚杀的猪肉…

    张昭上次来,一句话都没多说,就是看了情况。但镇中的民户谁都知道,废除卫所制度的就是张大帅。

    庞泰和王武两个带着几名亲卫,由胡镇长陪同,在前面接待着。这都是百姓们的心意。

    庭院中,张昭拿着瓷碗,里面百姓送来的苦涩的米酒,和几名老人一起喝酒,道:“今天我过来看一看,了解大家还有什么困难。要请几位老人家把知道的说出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董朗和卫孚两人抿一小口米酒,都觉得难喝,没再动,听着五名乡老的话。

    张昭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后生”摆出这么个姿态,这几个乡老还是很受用的。你一言我一语,慢慢的说起来。当然,张昭频频的劝酒功不可没。

    一名老人道:“大帅,如今镇上的治安不太好。煤矿里新来的生人太多。镇公所管不过来。”

    “大帅,像狗剩这样的小孩基本没人带。能不能给娃娃们建个学堂?”

    “我们这些老骨头也想做点事。不能刚过几天好日子就忘本。万一地里收成不好呢?可这成立都是力气活,咱们能干什么呢?”

    零零种种的意见不断的被提出来,一直聊到中午,张昭宴请五名乡老,还有等候着官吏们。

    午饭后,张昭把官吏们都打发散去。只留胡镇长在这里听候差遣。

    米酒有些上头。张昭靠在堂屋里的木椅中,手抚着额头,问道:“德瑜先生,现在对治理开平可有想法。”

    卫孚拱手道:“大帅这个调研真是好办法。下官刚刚都记录了。主要问题集中在治安、教育、灌溉等等方面。千头万绪,下官还需要好好理一理。”

    张昭笑着点点头,道:“还有卫生、医疗,就业,生活物资的欠缺。如瓷碗、盐等等。这都是你所要留意的问题。我看啊,一个五年任期,你未必能解决。”

    卫孚刚刚也看到那些来送东西的村民,心里被震撼了一下,这会儿慨然的道:“五年不行那就十年。下官一定会把这里治理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乐土。届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张昭就拍一下木椅扶手,“好。”

    这个主官算是敲定下来。

    其实治理开平这里,说难也难。毕竟是才开始,千头万绪,种种工作纷至沓来。说简单也简单,这里直属后军都督府,没有任何的官场掣肘。

    大小事务基本可以自决。

    张昭就是看中卫孚的人品、操守,才选中他来主持此这里的事务。

    开平这里算是敲定,等待时间的发展就好。

    …

    …

    月夜里,寒气阵阵。庞泰、王武、高一典几个忙到深夜才回来。他们都往来送东西的百姓家中“回礼”:都是一袋袋的粮食、布匹。

    新军营不准收百姓馈赠的。这是纪律。张昭不会违反。东西退是不可能去退的,那就“买”下来。

    军靴踩在夜里冻硬的土路中,王武吐出一口白气,“我要是能有相公这样,得到这么多人发自内心的尊敬,这辈子就值了。”

    庞泰笑道:“小二哥,你这要求也太低了。咱们新军营里不是教了?我们存在的意义,要让大明的百姓都拥有活着的权力。就是让老百姓有饭吃。

    但是,还有多少大事等着咱们去做?我们还要北征大漠,抵达乌拉尔山,勒石记功。

    我们还要去看北冰洋的极光,是不是昼夜半年交替?

    我们要东征东瀛,征服大海,去看那遥远的新大陆。

    我们要下南洋,灭掉那些撮尔小国。看看西洋来的番人到底什么模样?

    我们要收复西域,打下河中。到两河流域看看一那同样辉煌,古老的波斯文明。”

    王武笑一笑,抬头看着满天的繁星。

第四百六十五章 回京

    第二天清晨,张昭带着狗剩,和董朗、卫孚并亲卫、随从一起离开开平卫小镇。

    狗剩在昨天晚上去父母的墓地烧了点纸钱。他父母死于煤矿的矿难中。所以,他对原来的开平中屯卫曹指挥使等人非常痛恨。

    老宋叔三十多岁,像一个老农,和镇公所的官吏们一起把众人送到小镇口。张昭等人先上马车,给他们叔侄二人留下独处的空间。

    老宋叔将狗剩拉到一边,整整他身上的新土布军装,叮嘱着狗剩,道:“去外面听大帅的话。机灵点。”

    他和狗剩的父母是多年的老相识,有一点情分在,平常多有照看这孩子。

    卫所废除掉,他这份善意也换来好报。狗剩家里世代军籍,就算只有一个未成年的男丁,也是要分配土地的。

    他说是帮种,其实是占柴家的便宜。一个八岁小孩能吃多少粮食?

    “老宋叔,我知道。”狗剩充满着对未来生活憧憬,兴奋的挥挥手,道别老宋叔,道别他的村庄,坐进张昭的马车中。

    他即将就读于新军营初级学堂(开平分校)。张昭希望他在那里开始自己的人生、淬炼。

    而此时谁又能预料的到小名“狗剩”的男孩会在青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

    …

    腊月十八日,京中来信。平江伯陈锐去世。二十日上午,张昭悄然的带着妻妾们返回京中。

    新军营的部署,他早就上报给朝廷:留在开平休整,开春之后,视情况前往松嫩平原扫灭福余卫。

    之所以说视情况,是因为兵事无常。他虽然以压力和利益,迫使海西女真四部在冬季出兵攻灭福余卫残部,但这会儿最终结果还没传来。

    如果福余卫还没灭,明军就要动动手。当然这种概率是非常低的。无非是他再给海西女真四部一点时间。

    而到明年开春,新军卫主力会前往辽东都司坐镇。废除辽东卫所,整训辽东军。

    最终的目标是把整个东北平原都要纳入大明的治下。

    马车在开平卫和京师相通的官道上平稳的行驶着。两三百里的路程,有便捷的水泥大道,大约两三天就能抵达京师。

    若是京中出来的信使,沿途跟着驿站、急递铺换马前行,半天就能跑一趟。

    路途之中沿途可见通州和开平卫之间的物资、人员来往不断。于腊月二十三日小年当天下午三时许,张昭等人抵达城北小安的张府中。

    “哎呀,总算到了。”方晶在宽敞的马车中悄然的伸个懒腰,某处的曲线惹眼。吃过午饭,她就在张昭怀里迷迷糊糊的睡过去。

    张昭和婉儿下车。

    庭院里,王絮雪和陈夕凤两人都带着丫鬟、仆妇们等着。

    张昭这是外出数月之后回来,坐到主位上。

    略显清廋、花容月貌的王小娘子和娇媚、明艳的陈夕凤两女分别带着丫鬟上前来拜见。

    很正式。

    张昭笑着把她们两个扶起来,一左一右的搂着她们说话,爱怜无限。纸短情长,几个月不见,还是甚为想念。

    这会儿在他住的院落客厅里,仆妇早在外面候着。屋里只有妻妾和丫鬟们。张昭也不避讳。倒是惹得两人颇为娇羞,霞飞双颊,只是生疏感倒是消失。

    陈夕凤依偎在丈夫怀中,父亲亡故的悲痛得以稍稍的缓解。

    …

    …

    张昭回京,第一件事当然不会准备过年。府里有婉儿她们操持,这种事不需要他费心。他只需要负责吃、喝、放松就行。

    也不是去平江伯府吊唁。

    他回京的第一件事是去宫中见弘治皇帝。

    因为,朝廷的赏赐早就下来。他也不存在向朝廷复命这一说法。但作为带兵的大将回京,肯定是先要和弘治皇帝见面。

    张昭下午洗个澡,舒服的睡一觉,晚上略作整理。第二天上午到宫中求见弘治皇帝。

    而张昭刚进宫门,稍后朝堂重臣们都知道他已经返回京师过年。

    离开京师数月,乾清宫中的模样依旧。乾清宫的门房这里这会儿没有大臣。都已经是春节前,那还有大臣等着皇帝接见?即便是琼州起兵都没有办法打扰皇帝的清静。

    张昭并没有等,小太监们进去汇报一声,很快,老太监萧敬就颤巍巍的佝偻着身体走过来,笑呵呵的道:“伯爷一战覆灭朵颜三卫,功在社稷。不愧是我朝名将。”

    张昭熟练的谦逊道:“幸赖陛下洪福,将士们用命才有此大胜。”

    “呵呵…,你啊,太谦虚。”萧敬笑着点点头。其实京中对此有一个基本的研判:此次大胜,张昭的功劳非常大。因为只有敢于在冬季发动进攻,决战,才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战果。

    萧敬带着张昭到东暖阁里。弘治皇帝、张皇后、永嘉公主一家三口正在一起玩耍。

    “臣张昭参见陛下,参见娘娘千岁。”张昭眼睛余光略微一扫,拜见弘治皇帝、张皇后。

    弘治皇帝精神头不错,一身蓝色的帝王常服,中等身材,站在画架前,温和的笑道:“爱卿平身。私下里君臣见面不必拘礼。永嘉,画错了。”

    张昭便把头抬起来,看到弘治皇帝正在教一个粉雕玉琢扎羊角辫的小萝莉画画。

    而一个看起来二十七八岁的宫装美妇正在一旁含笑看着。她气度雍容华贵,肌肤白皙,眉眼间风情无端。

    这要是别的皇帝不好判断,张昭眼角余光扫一眼就知道这是谁:张皇后。这还是张昭第一次见到张皇后的正脸。当然,只是一瞥。

    永嘉公主对张昭露出一个笑容,挥挥手。她认得张昭。他是很好看的男子。

    张昭只得再次躬身行礼,道:“臣见过公主殿下。”

    永嘉公主脆生生的道:“免礼。”

    惹的帝、后两人都笑起来。

    弘治皇帝笑道:“张爱卿,别人都是先国后家,你倒是先家后国啊。昨日回京,今天才来宫中。给言官知道,少不得要弹劾你一本。随朕过来吧。”

    弘治皇帝让张皇后照看永嘉公主,带着张昭到西暖阁中说话。太监们上茶。

    闲聊片刻和朵颜三卫大战的事。弘治皇帝依照张昭的建议,已经派使者去谴责小王子。

    张昭从袖袋里拿出一本银票,奉给弘治皇帝,“陛下,这是国泰商行今年下半年的分红。合计二十四万两。”

    弘治皇帝不自觉的笑起来,示意萧敬收起来。

第四百六十六章 面圣

    萧敬把银票收起来,看着正随意交谈着国泰商行生意的君臣两人,感慨难言。

    大明皇家银行的百两银票和五十两银票已经使用的越法频繁。至少,京中权贵都已经接受。

    因为,拿着银票可以直接在大明皇家银行兑出银两,或者存进自家的账户。当然,大额的兑付(五千两以上,每日限额一千两)需要提前预约。

    而这种银票的便利性,在交易时实在太方便。譬如,他们这些内奸收钱办事时,拿一捆一百两的银票多方便?

    至于说防伪,这银票的纸浆是大内提供,印刷的墨水、母版都是独有的。

    等闲之人根本无法造假。而辨伪之法早就在京师大小报纸的宣传下人人皆知。

    当然,他的感慨和银票质量无关。而是和数额有关。想要获得天子的好感,如他这样数朝元老,精通音律、典章制度、文章其实终究还是敌不过银票啊!

    以他看来,在张昭打赢朵颜三卫之战,明摆着只要有时间就能给国家增添二十万户在籍百姓之后,再加上此刻的“孝敬”,张昭在当今天子心中的份量,已经超过之前的宠臣李广。

    没见如今的内廷在张昭面前基本都放软身段。

    毕竟,李广再会博天子喜欢,那也是修道长生、丹药这一块的。而张昭这做的是“国事”啊!内帑增加也是国事。天子缺钱。

    以他估计,只怕和成化年间得宠开西厂的汪直差不多了。再往上的恩宠程度就是正统年间的王振了。

    当然,以张昭的本事,在太子登基之后,只怕就能做到这种程度。听刘瑾说太子对张昭的感官是“亦师亦友”。

    …

    …

    张昭并不知道司礼监大佬萧敬的想法,坐在乾清宫西暖阁的座椅中,和弘治皇帝说着话。

    “国泰商行之前最赚钱的生意是玻璃生意,亦因此而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

    现在国泰商行最赚钱的生意是纺织厂和钢铁厂。这两块将是明年利润的增长点。

    只是,臣有一事需要先和陛下说一声。纺织厂的布匹冲击大明各地的市场,必定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陛下需要在今年或者明年考虑大规模基建,来消化富余出来的劳动力人口。”

    “哦?你详细的说说。”弘治皇帝刚得了分红,心情正好。见张昭连纺织厂的隐患都考虑到,也不怎么担心,直接问详情。

    张昭花费半个时辰大概的和弘治皇帝讲了讲纺织机器对传统纺织产业的冲击、后果。以及解决办法。在朝臣面前装逼这种事自然是要留给弘治皇帝去做。

    讨论完这个话题,弘治皇帝让小太监们上了茶水、点心,主动的道:“置换兵器这件事,兵部刘尚书尚有不同的看法。这件事年后再议。你说的那个资源法、发行银元,内阁的三位先生都已经同意。现在正在京中放风声。年后就会正式颁布。”

    张昭心里过了一遍,银元和银子是并行的,并不强制使用。不过润物细无声嘛,推广起来并不难。只要朝廷保证可以银元缴税这一条就足够。

    张昭道:“既然要铸造银元,臣想将陛下的头像印在银元上。让大明百姓都能得见天颜。”

    弘治皇帝就笑起来,用手虚点着张昭,“你啊…,拍朕的马屁不是?咱们君臣之间那用的上这些?废除工匠籍贯一事,朕心里有数,年后即会和几位先生商议。呃…,有几个百姓手里能有一两银子的?”

    话是这么说,但其实没有拒绝。

    九千岁都知道立生祠,其实在“不朽”这种事情上,皇帝其实也愿意的。银元这个方案其实很巧妙。

    当然,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比尸首烂的更早。

    张昭吹捧道:“在陛下的治理之下,大明的百姓日后肯定能用的起弘治银元。”

    弘治皇帝兴致勃勃,和张昭讨论了一会铸造的技术问题,礼法问题他回头再和阁臣掰扯,只要他表露出意愿,想来内阁的三位先生不会在这点小事上拒绝。

    张昭见进宫的事情说的差不多,话题一转,道:“陛下,臣之前在京中时去京西闲逛过,那里山水景物极佳(圆明园)。非人臣所能拥有。不知道陛下有没有兴趣在那里盖一座夏宫。待夏季时到那里避暑。”

    弘治皇帝没有第一时间拒绝,略作沉吟。这就是大笔银子在手中的底气啊!

    按照弘治皇帝的习惯,对这种“伤财”的工程,向来是非常抵触的。但是和张昭聊过几次,对这种可以拉动内需,消化劳动力的工程其实并不怎么抵触。

    当然,首先得保证是用他的内帑,不是用国库。其次,不能用徭役的形式征召民夫和工匠。那他和昏君没区别。而是用张昭说的办法:给钱。

    这“散财”的方式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比他把银子拿来赏赐给某个权贵或者把银子存储耆老,效果要好的多。

    张昭道:“陛下,臣先令国泰商行把精华之地圈起来。建造之事,可以慢慢来。日后陛下在夏宫避暑,臣过条街道就可以进宫见陛下。”

    弘治皇帝给说的笑起来,“那你就是为进宫方便劝朕大兴土木?夏宫?你那新府邸没五十万两白银就难以达到效果。朕可没你有钱。行吧,你先把地圈起来。朕现在西苑这里试试,看看是否如你所说有拉动经济的效果。”

    张昭笑道:“臣岂敢骗陛下?”

    他昨天晚上在家里看新府邸的地图和进度,看着旁边圆明园的“旧址”,心里想了想,给弘治皇帝提一提。夏宫,这真不是人臣所能住的。

    把皇家园林建在自家府邸隔壁,这也算是一种低调吧。

    弘治皇帝点点头,交代道:“厚照最近在宫里待的不耐烦,你带他去你的府邸去转转。省得他老觉得鞑靼的帐篷好看。”

    这是极其亲近的意思。

    张昭道:“臣遵旨。”

    当下辞别弘治皇帝回家,就等着新年的到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75/ 第一时间欣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九悟所写的《明帝国的崛起》为转载作品,明帝国的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帝国的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帝国的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帝国的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帝国的崛起介绍:
弘治十三年夏末秋初,宅男理科生张昭穿越来到明朝。瑰丽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这繁华,美好,欣欣向荣又潜藏着王朝危机的时代,张昭一路青云直上,手持权柄,上佐天子,外镇四夷,书写属于他的华彩乐章。五千年的治乱循环,明亡后华夏文明的沉沦,我来了,这一切都将改变!推荐九悟完本的老书,均订过万,《奋斗在红楼》九悟书友群:312484933.进群验粉丝值。只要订阅了九悟的书即可。明帝国的崛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帝国的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