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这个大明太凶猛TXT下载这个大明太凶猛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这个大明太凶猛全文阅读

作者:无语的命运     这个大明太凶猛txt下载     这个大明太凶猛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643章 毒计(第一更,求订阅)

    其实自从陛下登基以来,朝野最受睹目的事情就是的先帝的三位遗孤如何安置,将他们封藩到什么地方?

    这件事一直为人所瞩目。

    平、定、永三位大王!

    可怎么封啊?

    封到什么地方?

    去年陛下刚登基的时候,也有大臣提过,结果却在陛下那里讨了个没趣。

    但紧接着就有人弹劾宗室——藩王降贼,一下子除了十几国,其宗内幸存的宗人,一率废为庶人,当然,朝廷对他们也算仁义,给他们每人百亩田产,让他们自食其力。

    陛下到底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在人们揣摩着陛下心意的同时,唐王请求移国海外的奏折,让人们似乎明白了陛下的想法——原来陛下是想把三位大王“封”到海外啊。

    那就是流放啊!

    王无罪为何封于万里之外?

    在唐王移国的奏折被《皇明日报》登出,举国上下人心震荡时,《皇明日报》又登出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罗列了的两百多年来藩王宗室们犯下的罪行——殴打朝廷命官、欺压百姓、浪费国家财力……

    这些压根就不是什么新闻,真正的大新闻是什么?

    是在文章的后面,请求朝廷将现存各藩全部封建到海外安置!

    而且这位小小的七品文林郎,并不是轻描淡写的提上一句,他用洋洋洒洒近万字一面赞美成周天子封建之利,批评了大明封建的有名无实,以至于国家动荡之时,藩王不能拱卫中枢的现实,甚至又生拉硬扯的将“甲申国难”之祸归根于大明的封而不建上。

    然后又将大明的形势与西周相比,劝陛下效仿周天子,封建诸藩于海外,裂土于海外,不能再让他们只知道安享祖宗的遗泽……

    这只是第一篇文章。

    就在众人被梁玉川的这篇文章惊的说不出话来时。

    这个小小的文林郎就像意犹未尽似的,于次日又再次发表文章痛陈宗室是如何浪费国家的公帑,而且于天下国家毫无帮助,再次要求皇帝为万世计,封建诸藩为诸侯,将其裂土于海外各地!

    裂土分茅。

    这事也就是史书里记载的有在他们的记忆之中。除了史书上的周天子干过这样的事儿,历朝历代哪个皇帝干过这种事情?

    这种事儿往好了说,要是恢复古制,是复周礼,可是,他们要恢复的周礼可不是这个周礼啊。

    这个建议简直就是国殃民的节奏。

    但是在另一边,却让不少人为之心动。不是把那些大王封到海外,其他的不说一年要给大明省下多少钱财啊。

    这怎么看都是一个好事儿。可是他的目的有这么单纯吗?

    接连两篇文章就像是捅了马蜂窝似的,立即在大明掀起了一场风波。

    而这场风波的主人公——那些藩王们,在听到要被赶到海外,赶到那个瘴疠之气横行的蛮荒之地,不能像现在这样坐享宗俸时,尽管有些惊慌失措,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宗室,对于那样的日子充满了期待。

    不是因为他们有开拓进取的勇气,而且因为他们中的不少人,确实受够了现在这样名是藩王,可实际上不过就是个光鲜囚徒的生活,他们希望能够自由的进出王府,当然丧失一切的政治权力的他们,并不是不渴望权力,但是过去他们不能,也不敢。

    可并不意味着不想。

    这时候听说居然要将他们封建到海外诸地。

    尽管这其实与流放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按照周天子的封建之制,他们到封国后,就能享受到从未有过的政治权力——大王虽然不是天子,可却也是一国之主啊!

    至于什么瘴疠之气横行的蛮荒之地。

    几百年前的江南、四川、湖广,不都是这样的地方吗?

    况且,他们是一国的大王,又不用深入到荒蛮之地,有什么大不了的。

    当然,那怕是有人想,他们也不敢说,在大明特殊的宗藩政治下,他们早就学会了如何自保。

    与藩王们的沉默不同,真正的风暴是在文官团体,他们敏锐的觉察到了“封建海外”根本就是项庄舞剑,是为了把先帝的血脉流放到海外。

    至于所谓的封建,不过只是为了堵天下悠悠众口而已。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吧!

    这人为了邀宠,居然会献出这样的毒计,简直是卑鄙至极。

    一时间朝野之中,反对之声四起,而这些人中,南直隶巡抚祁彪佳的奏折反驳的理由最有力,他引经据典的的指出四荒八极是专门用来来安置四夷的。在华夏只有有罪的罪人才会流放到那些地方去去!因此他在奏折中痛斥“封建海外”之说,是拿高皇帝的子孙当成蛮夷、罪人来看待,目标根本不是为了恢复封建。而且周天子的封建都是在华夏进行的。

    祁彪佳不仅文章写得漂亮,而且他还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封疆大吏,一时间他的文章自然被士子们所传唱。

    有了祁彪佳的表态之后,又先后有官员表示反对,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反对。

    一个简单的封建之义,就在大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

    朝野之中支持者与反对者吵成一团。

    当然,支持的人是少数,反对者人数众多声势浩大!

    他们反对的理由各种各样,有说什么有伤“亲亲之谊”的;有人则说什么封建海外“劳民伤财”。至于什么人口的外流会减少之类的理由——根本就没有人说,毕竟,现如今,大明一直在往海外移民,要不然流民再变成流贼,那可真不得了。

    大明的人太多了!

    迁往海外一些也没事。

    当然,赞同的人也有不少,不少人出于对“甲申国难”的反思,赞同恢复封建,以藩王护卫中央,至于封建海外,倒也不是不可以,而其中态度最坚决的是顾炎武,在他看来,封建海外是尽得封建之利,而没有封建之害……

    为啥,封国离大明离得远啊。就是想造反,也难啊。

    总之封建诸侯于海外的几篇文章,在朝野之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非议与争论不论。但是陛下与内阁的态度让人捉摸不透。

    看似事务繁忙的内阁,从未正式讨论过封建海外的议题。至于陛下,则直接把奏折给留中了。

    不过仍然有传闻说陛下才是封建的主谋,而陛下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暧昧不明,既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表示赞同,只是把奏折留中。

    所有的一切都让人相信陛下很有可能是支持封建的……

    而这些传闻是有所佐证的,陛下本人很有可能性是支持封建诸侯的——因为了这涉及到三位先帝的血脉,对于陛下来说,那三位爷可是实在实的威胁啊!

    但这显然有可能是事实——真要将平王、永王、定王三位王爷封建到海外那种蛮荒之地,陛下在心里恐怕还是乐意的。

    瘴气那么厉害,要是让瘴气收拾了他们三位,他们三位要是在那里死于非命了。那岂不就等于给陛下解决了大麻烦?

    给陛下解决了大麻烦,不错,但是他们呢?他们能够对得起先帝的知遇之恩吗?

    也正因如此,对于许多三朝的老臣来,他们绝对不会答应让先帝的三个儿子去那种瘴疬之地的!

    他们绝对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仙帝的血脉送在那种地方。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如何都要阻止这一切。

    其实哪怕是读书人,也有他们的一些坚持。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软骨头,在他们看来,要是能够阻止陛下肆意妄为的话,那肯定落着好名声啊。

第644章 (第二更,求订阅)

    也就是在封建海外这事在朝野引得轩然大波的时候,南天门送来的急件被送到了殖民地司,然后又被送到内阁面前,阁臣们顿时给了吓了一跳,他们倒不是担心明商的安危。而是忧心着会不会导致一场大战——毕竟那位爷,可不受这个气啊!

    当阁臣们寻思着,怎么样阻止这一切发生的时候。

    这边毕拱辰正在文华殿觐见陛下,与历史上不同,毕拱辰并没有死在太原,他甚至都没有到太原任职,而是改任了南京户部侍郎——南京六部让德世子给杀了一多半人,那么多空额总得有人补上吧。

    甚至就连同原本应该被李自成杀于太原的山西布政使赵建极,也因为改任南京六部活了下来。

    或许这也是杀南京六部降官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毕竟,活下来的人里有不少人都是忠臣,能臣,像毕拱辰就是通学中西的大家,身为户部尚书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包东西。进宫后,他向陛下行礼以后说:

    “陛下,臣给您送新钱钱样来了。”

    朱国强没有立即接他的话,而是转脸吩咐总管太监王喜:

    “传几位阁臣过来。”

    定铸新钱,是当朝的大事。

    其实早在去年刚登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铸造“乾圣通宝”的制钱了,只不过对于那种仿旧式的铸钱,朱国强并不怎么满意。

    其实早在大连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铸造这种重1.25钱的铜钱,一开始的时候是铸造的“崇祯通宝”,因为含铜量高、铸造精美,而受到百姓的欢迎,再到后来,就是机制的“大明通宝”,这种用四六黄铜由蒸汽制币机压制的铜钱,同样受百姓欢迎。

    至于去年改用机制的“乾圣通宝”,则是为了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历朝历代之所以看重铸钱,并不仅仅是因为铸币的利益,而是因为铸币代表着正统性。当百姓纷纷接纳一种铜钱的时候,无形之中就建立了政权的合法性。

    甚至就是满清入关时,也是不惜工本的铸造重量大、含铜量高的铜钱,为什么这么干?就是为了挤兑明钱的流通,通过钱币的流通确立满清的政权合法性。当百姓普通接受“顺治通宝”,拒用含铜量低的明朝铜钱时,合法性也就在无形中建立起来了。原本合法的政权,反倒变成了非法。

    货币的战争……其实,古人一样在用。

    到了朱国强这里,当然也不能免俗,只不过他并不是为了进行一场战争,而是为了诏告天下——皇帝换成了乾圣爷了,其实,这么印发皇历是一样的。

    在王喜传内官请阁臣们过来时,朱国强拿起毕拱辰呈上来的新钱,仔细端详着,与之前的“乾圣通宝”不同,新式的铜钱中间无孔,系仿照后世铜币机制而成的,因此外观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

    这刚制好的“乾圣通宝”闪闪发光,映着光亮,黄铜制成的钱币看着甚至有些像是金币,让人看了就很舒服,尤其是看着上面的龙纹时,朱国强更是颇为得意道。

    “这样精美的制钱,往后民间是不可能私制的。”

    “陛下所言甚是,新钱制造得非常精美,厚重且规整,文字花纹美观大方不说,没有蒸汽制钱机,民间是绝不可能制出来的!”

    过去官府制钱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就是民间私铸,甚至大明朝两百多年,民间的流通全靠私铸,为啥?便宜啊!有利可图啊。反倒是朝廷铸钱越铸越少,因为民间的私铸是量大管够,结果钱利全都让民间得到了,官府反而没能从铸钱中获利。

    可现在,通过新式的工艺和复杂的花纹,成功的解释了私铸的问题。身为户部尚书的毕拱辰当然知道,没有私铸对于朝廷来说意味着什么。

    “陛下,户部铸钱都是用价格低廉的倭铜,算起来制钱的钱利差不多有四成,要是大连、济南,南京、广州、武昌、上海、长沙,这些钱局同时铸钱,一年可以出钱折银三百万两,即便是算上解运到四川、云贵的开支,一年的钱利也不下一百万两……”

    念叨着这个数字时,毕拱辰的心里是感慨啊!

    身为户部尚书的他,只感觉现在的乾圣朝和过去的崇祯朝是截然不同的,先帝那会可穷了,穷得先帝都节衣缩食了,可乾圣朝有钱啊!不说其它的,单就是两淮盐税,去年就征了不下五百万两。

    两淮盐商不敢不交啊!

    毕竟当年乾圣皇爷的第一刀,就砍在了两淮盐商的脑袋上。

    去年还不等乾圣皇爷改盐法,他们就主动的足额缴纳的税银。不但他们足额缴纳了,就连往年习惯拖欠,一拖都能拖个上百年的各省士绅,也是纷纷足额缴纳。

    什么正税,什么三饷。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登基……晋商的脑袋搁在那摆着呢。

    你不交试试!

    没有愿意当这个出头鸟。

    大家伙都这么自觉的缴税,大明的国用一下子就充裕了许多。而且今年又有那么多乡绅退了田,那些退出的田多出的钱粮也是海了去了。

    往后,乾圣朝的钱粮,应该也没有人会拖欠啊!

    当然,乾圣朝还真不怕他们拖欠,毕竟,这位皇爷和历代皇爷不一样啊。

    很快,阁臣们也过来了,朱国强让毕拱辰把新钱拿给他们。

    看着看着,在称赞着新钱精美时宋学朱忽然问道:

    “毕尚书,咱们这“乾圣通宝”怎么和银元一样,为什么不用方孔钱?”

    从秦代铸半两钱开始,取“天圆地方”的方孔钱,就是历朝铜钱的定式,就是之前制造的“乾圣通宝”也是如此。

    毕拱辰连忙解释说:

    “首辅,我朝制钱,与过去翻砂铸造不同,全部采用机制铜钱,就是用铜板压制造,而采用机器压造时,需要增加一道打撞中心钱孔的工序,费工费时不说,而且质量难以保证,成本太高,效率下降,铸钱越多亏损越大,因此铸量受到限制。所以,为了节省开支,才采用与银元类似的铜圆。”

    “哦,原来如此,不过百姓早就习惯了方孔钱,改用这种铜圆,会不会造成不便?”

    其实,大明的银元也是源自于辽东,源自于“辽东军饷”银元,那些制造精美的“一两银元”,因为含银量统一、重量统一,而受到市场的欢迎,商人非但不会将它熔化,而且还会拿它作为统一的标银。

    到乾圣元年后,户部先后制造了一钱、两钱、五钱以及一两的“乾圣银元”,这些重量标准、成色统一的银元,从投入市场的那天起,就深受百姓欢迎。

    毕拱辰回答说:

    “既然百姓已经习惯用银元,那也就不会觉得铜元不方便,况且,它的铜色、重量与旧钱一致,而且,就像陛下说的那样,它就是一种辅币而已,本质上它和制钱并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朝廷的定制之钱。”

    要说乾圣朝的官员们与崇祯朝的官员有什么区别,就是不像他们那样要么空谈祖制,要么空谈道德,乾圣朝的官员们都极为现实,毕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千古名言,他们又怎么可能忘记。

    既然陛下决定了,那他们自然也就双手赞同了,况且这确实与朝廷有利,一年钱利上百万两,这样的好事……当然要支持。

    看到陛下的心情似乎不错,宋学朱便试探着说道。

    “陛下,臣有事启奏,南天门那边有急报过来说……”

    在宋学朱禀报的时候,是小心翼翼的斟酌着用词,但是这边他的话声刚落那边陛下就勃然大怒道。。

    “什么,他们吃了豹子胆了,居然敢杀我百姓!”

第645章 要诛就要诛他全家(第一更,求订阅)

    简单就是一记耳光!

    在朱国强看来,泗水土酋居然敢劫杀大明的百姓,这那里是什么吃了豹子胆,分明就是朝着大明的脸上抽了一耳光。

    现在是什么年月!

    是大明天朝啊。

    不过似乎那些土人,就压根没在乎过天朝的脸面,至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脸面。所谓的“天朝”,除了几个乖儿子之外,搁其它人眼里“屁”都不是,只有在要占便宜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想起天朝,他们所谓的朝贡,其实也就是为了占大名的便宜。后来也就是在挨打的时候,才会想起天朝来。

    不少说什么土人抢劫华人,都是受西洋人的挑唆。但实际上呢?对于那些好吃懒做的土人而言,抢劫杀人远比劳动好啊,有机会能抢上几把,而且还不需要承担责任,谁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即便是没有西洋人的挑唆,他们也会眼红华人手里的财富,寻找合适的机会抢劫杀害华人。

    “他们怎么敢!”

    回忆着在另一个世界上,东南亚华人华侨的血泪史,朱国强勃然大怒道。

    “他们当真以为朕的都不敢杀人吗?”

    见陛下满面怒容,宋学朱、高弘图他们的心思无不是一沉,暗叫着不妙之余。又急忙禀报道。

    “陛下,土人不讲礼法,难免会不按礼法行……”

    闷哼一声,朱国强说道。

    “哦,不讲礼法,那就教他们礼法,和这些人不要奢谈什么理法,什么仁义道德,对于那些土人,大明只有一个态度,就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就是犯我大明天威者,虽远必诛。而且还要诛他们全家。”

    诛他们全家一个都不能放过,有如此才能够让他们畏惧大明的天威,从此之后再也不敢冒犯大明。

    那些土人们为什么敢一次又一次抢劫杀害华人华侨,说白了不就是因为他们有恃无恐吗!

    有什么让他们有恃无恐,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被报复!

    但是从现在起,大明要用自己的刀子告诉他们什么是报复!

    “南天门那边派舰队过去了吗?”

    “是,已经派了兵马过去……”

    应了一声,宋学朱又说道。

    “不过,在南天门总督府得知此事时,泗水那边发生了一些变故,有船商魏允枚在抵达泗水时,遭遇土人抢劫,他与数十船员为保护性命,只得被迫反击,一路杀至城主府,后又与城中明商共同击退土兵,现在泗水已经尽为明商控制,杀害明商的土人,已经被当场诛杀……”

    “杀得好!”

    闷哼一声,朱国强又说道。

    “虽说杀了正主,可此事也不能这么算了,他们敢杀我大明一人,我大明就是千百倍的杀回来,泗水城主是死了不假,可是正主还在,要杀鸡给猴看,不往死了报复,只会让那些土人继续无视天朝,欺压我大明百姓,既然泗水是马打兰的属地,那就将它灭国……”

    一时间,众人皆是惊愕不已,而朱国强则说道。

    “就是一个土邦而已,对我大明军人有点信心,几十个水手就能夺一座城,况且是南天门的官军?朕以为,就凭南天天一地的兵马,就足以灭马打蓝,那地方土地肥沃、盛产稻米,可以就是南洋最大的粮仓,让土人占着实在是可惜的很,拿下来吧!”

    “陛下……”

    宋学生正要开口反驳时,朱国强又说道:

    “海外的事情,内阁往后就用直接过问了,殖民地不同于内地,就是殖民地司那边要负责那边的军政民务,而且殖民地远在海外,如果事事禀报、事事都需要南京这边批准,等到这边做出决定,那边黄瓜菜恐怕都凉了,既然殖民地的总督是朕直接委任的,往后,就赋予殖民地更多的主动权。”

    殖民地的扩张,绝对不能受制于内阁,更不能受到传统理法的影响,要是殖民地那边还讲究什么有教无类,讲究什么仁义爱民,那还叫殖民地吗?宗主国的人到了那边不奴役当地的土人,那叫殖民吗?

    对于朱国强来说,他最关心的事是殖民地的扩张,至于什么土人的死活。那个殖民者考虑过?

    “陛下……”

    就在宋学朱等人要出言反对时,王喜禀报道。

    “皇爷,内务大臣陈长庚在殿外求见。”

    “让他进来。”

    然后朱国强又说道。

    “殖民地司,本身就是独立于六部之外,而且是朕亲设的司属,往后殖民地司的奏折就是直接呈到总理处吧。”

    权力还是拿在自己的手里更稳当一些,要是放在这些传统文官的手中,大明的殖民大业,估计非得毁在他们手里不可。对于大明的传统文官来说,他们的扩张**简单低到令人发止的地步。

    那怕是海外扩张的成本非常低,他们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顾忌,他们永远都会找到这样那样的理由不去扩张,那怕是现在,有了台湾、河口以及南天门后,他们就觉得当务之急是把这些地方移民充实了,至于其它地方,要之何用?

    还是自己亲自掌握吧!

    而陈长庚的觐见打断了内阁的议事。

    见礼后,陈长庚拿出一份的奏章禀报道。

    “陛下,臣进宫求见,是因为接到一份平王的奏折。”

    平王的奏折!

    瞬间,所有人都惊住了。

    平王!

    就是朱慈烺!

    是先帝的长子,也是大明曾经的国本,他递的奏折。一时间,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在那份奏折上。

    平王上的奏折里写了什么?

    与过去藩王的奏折呈交礼部,然后再呈给内阁不同,现在皇家以及宗室事务都由内务府负责,毕竟这是皇家家务。

    现在平王在那?

    平王在北平啊!

    他在北平干什么,当然是在思陵给先帝守制,毕竟,他已经不再是国本,不需要继承皇位,所以需要按亲王的礼制守制三年。而这也让平王他们淡出了众人的视线。

    可现在他却主动上了奏折。

    事有反常必有妖啊!

    平王该不会办什么糊涂事吧!

    “平王……”

    朱国强的眉头一跳,问道。

    “平王?”

    “是。”

    陈长庚低着头禀报道。

    “这封是平王的奏折……”

    “呈上来!”

    接过王喜递来的奏折后,展开奏折后,朱国强看了看上面的内容,足足半晌都没有说话,众人看着陛下变幻莫测的神情,心底不由“咯噔”一声。

    平王该不至于办了什么糊涂事吧!

    李建泰、路振飞他们在心里嘀咕道,平王千万不要干傻事啊!毕竟,陛下待他们哥三确实也还算厚道啊。

    至少眼下是如此。

    万一要是激怒了陛下,你们哥三可真是死无葬身之地啊!

    其实,大明上下在平王、定王、永王三位藩王的态度上,可以说是极为复杂的,他们一方面心念着先帝的恩情,认为陛下理应厚待他们,毕竟,陛下受先帝传位之恩。可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对于乾圣朝来说,这三位藩王也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无论他们将来如何,势必会有对陛下不满的人拿他们三位当旗号,到时候陛下该怎么办?

    是杀,还是不杀?

    这件事还真不好说!

    这两年,大家之所以没有再提他们哥三,是因为他们在为先帝守制,可三年后呢?三年后,会不会有人拿他们三个人当旗号,毕竟,陛下这两年可确实也得罪了不少人。

    平王该不会被人推出来当枪使了吧!

    就在他们揣测着平王奏折里的内容时,只听陛下说道。

    “把平王的奏折给他们看看!”

    尽管陛下语气平淡,但是所有人都听出了陛下的语气似乎有些异样。

第646章 便宜的令人发指(第二更,求订阅)

    平王的折子以及发生在文华殿里的事情,在严令保密的情况下,没有在南京城引起丝毫风波,只是在小范围内流传着平王上了一份奏折的传言,至于奏折里说了什么,无人知晓。

    似乎,对于大明来说,这压根就没有发生过似的。压根就没有引起任何风波。

    也许这就是暴风雨之前的宁静吧。

    进了十一月,眼瞅着快到岁末了,既然太平盛世,各地官员自然开始献出了“祥瑞”。这可是文官们自古以来就擅长的事情。

    这“祥瑞”是各种各样的,除了传统的什么“母鸡司鸣”之类的“祥瑞”外,还有人送来了重达十斤的红薯,以及亩产数百斤的玉米,这几年在官府的推行下,红薯、玉米这些异域产物正在一天天的普及,当然它们的种源并不是这个时代美洲的种源,而是朱国强从另一个时空带来的6、70年代,可以繁育留种的传统种子。

    这些良种的产量或许在21世纪是不值一提的。但是在17世纪的大明。简直就是奇迹,这些当然是“祥瑞”了,这还是皇帝他老人家亲自弄出来的“祥瑞”,这样的马屁拍起来可没有任何负担,就是说实话嘛,这可不是拍马屁啊。

    总而言之,“祥瑞”是各种各样的!

    不过即便是如此,这些“祥瑞”也都是传统的,但是也有更新鲜的,甚至是是前所未闻的,比如,皇家学会送来了一辆精美的铜制火车模型!

    看着这个与19世纪的蒸汽机车没有什么区别的家伙,朱国强盯着它,足足愣了好一会。

    “真的造出来了!”

    尽管它只是一个模型,但朱国强仍然直直的盯着它,甚至都没有眨眼睛。

    终于造出火车来了!

    尽管四年前,通过从另一个世界拿来的技术资料,辽东那边就已经实现了蒸汽机的实用化,但是在火车研究上的进展不大。

    没想到,现在它终于造了出来。

    “陛下,我们的火车已经连续运行了三个月!”

    葛世振的禀报,让朱国强惊讶道。

    “好你个葛世振,居然瞒了朕三个月!不等了,现在就去现场,朕要去看朕的火车!”

    闻言后,朱国强径直去了江北的皇家学会试验场,所谓的皇家学会,实际上就是一个研究西学以及新学的地方,而新学的基础就是朱国强从另一边带来的清末翻译的西方科学著作。

    那些著作构成了新学的基础,甚至就连蒸汽机的实用化,也是得益于书中的技术资料,还有各种机床的制造,尽管有些技术相对简陋,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大明,正在一点点的吸收着来这种跨越时空的技术。

    不过因为书中的技术并不等于详细技术,更不等于图纸,所以还需要这个时代的人们进行研究、吸收,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需要重点攻关。当然也正因如此,才使得这个时代的学者能够真正地吸收这些技术。

    而蒸汽机车就是重点攻关的项目。毕竟这关系到大明未来的社会发展,无论是对社会经济、还是对军事战争,都将会带来质的改变!

    就眼前来说,蒸汽机车的出现,将会促成大明把目光投向草原——对建奴、流寇残余进行最后一战。

    铁路!

    有了铁路,就有了后勤,解决了后勤问题,明军就不再进远征漠北,而是征服!

    通过铁路完成对草原以及西域的征服。

    皇家家会并不在南京城内,而是在江北,占地面积足有上万亩之多,这里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学会,同样还是一个设备齐全的工厂,这里的试验工厂中拥有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甚至还有一些朱国强从另一个世界带来的普通机床。

    这个源自大连兵工厂附属实验工场地方,可以说是大明的工业之母,诞生了太多的第一。

    不过,它的力量还没有显现出来,甚至就连同先进“骡机”以及蒸汽织布机,也只是刚刚开始显露出它的实力而已。

    时代的序幕掀开时,即便是位于最前尚沿的人,也不知道这个大时代会是什么模样,所有的变革都是一点点的发生。

    乘座御船从秦淮到江北,在皇家学会的码头上岸后,甚至只是刚过长江江堤,朱国强就看到了这个世界第一辆火车!

    其造型与最原始的火车差不多,但是与斯蒂芬森发明的第一辆火车,又有些不太一样,看着倒是有点儿像是19世纪中叶的火车,可能这是因为他们借鉴的资料中,火车就是这个模样。

    远远的看去,可以清楚的看到,火车头的烟筒里冒着黑烟,黑烟中掺杂着大量的蒸汽白烟。

    “陛下,这就是咱们的火车……”

    葛世振颇有些得意的说道。

    在另一个时空中,他是大明的榜眼,而现在他却是一名学者,在过去的六年里,他一直在研究着新学,可以说是大明新学界的权威。

    朝着火车走去时,朱国强看着地面的铁轨问道。

    “这铁轨是怎么制造的?”

    好像直到现在大明仍然用着自己带来的坩锅炼钢法,这种炼钢法成本昂贵,制钢轨肯定不现实。

    其实那怕就是坩锅炼钢法,对于这个时代而言,仍然提供了极为廉价的钢材,相比于所谓的“百炼钢”,一吨钢只需要区区70两,当然这是建立在廉价的高炉生铁的基础上。如果是大明过去的那种土炼铁炉肯定不可能如此廉价的生铁。

    “陛下,这种“工”字型铁轨是用生铁铸造的,每米重30斤,铺铁路就数它的成本最高,铁轨虽说是用生铁铸成,但铸成后还需要闷烧韧化处理,这样才能保证铁路不会因为太脆被车轮压断,所以成本增加了不少……”

    在转炉炼钢、平炉炼钢技术提供廉价的钢轨之前,最常见的铁轨只有两种生铁轨和熟铁轨,而前者相对最为廉价。也是采用最为普遍的铁轨,或许在酒司机随着火车装载量越来越大,最终深铁铁轨被熟铁轨道所取代。但是在这个时代,生铁铁轨倒是可以满足基本的运输需求的。

    等再过几年,等到机械技术成熟之后就可以直接上钢铁轨道了。不过在那之前需要用平炉或者转炉提供廉价的钢铁,这都不是问题,之所以没有采用那些技术,是因为他们的技术太复杂,再有个一二十年的时间,等到大明的学者们成熟起来之后,这些就不再是什么问题了。

    “那以现在的成本计算的话,修一里铁路,需要用多少钱?”

    “陛下,目前的铁价是每吨16两,而铁轨每吨售价要保持24两左右,铁厂才有利润,一里差不多就600米,每米30斤的话,铁轨以及连接鱼尾板、铁钉等成本,大概需要400两,再加上枕木、路基还有筑路和人工,修建一里铁路至少需要600两,试验场的这五里铁路一共花费了六千一百三十五两,这包括附属的检车场等建筑……”

    听着葛世振介绍着蒸汽机车的研发和铁路铺建过程,朱国强在心里已经盘算了起来。

    一里600两。

    这是因为试验场上不需要修桥,所以成本降低了很多,如果换成正常的筑路的话,不仅要考虑桥梁,还要修车站等设施,那一里铁路的成本至少要增加两三成,那就算是八百两吧。

    一千里,也就是八十万两!

    才区区八十万两而已!

    简单便宜到令人发指啊!

    呃,好像忘了还有征地等一系列的费用开支,这个没关系,一里铁路的成本再增加二百两,也就是一千两。

    “一百万两修一千里,修着几千里铁路,也就是几百万两而已,有了铁路,就可以打仗了……”

    为什么朱国强一直没有领兵出关,发动对建奴的最后一战。

    不是因为不想打,而是因为……打不起!

    这个打不起,是因为耗费的钱粮太多,按照五军都督府以及兵部的计算,远征漠北,前线一石军粮的成本超过将六十两!而十万大军远征,每个月仅只是人马粮草要耗费五百万两以上,征北至少需要准备五千万银子!

    而且距离越远,成本越高,要是虏寇撤到西域,那运粮草的成本可就是天价了。

    在另一个时空中,就是那个所谓的皇商范家,在康熙再次西征准噶尔部时。范家主动请自资本,承运军粮,每石只要当时官运价格120两白银的三分之一,即40两,这是因为范家凭着对蒙古贸易多年的经验,对路线极为熟悉,才降低了运输成本。

    而现在的大明呢?

    六十两……

    恐怕这还是乐观估计。

    可有了铁路和火车就不一样了!

    火车的运输成本才多少?

    那怕是再高,也不至于高出需要六十两运费的天价,这个天价等于买了六十石粮草啊!用火车,顶破天了也就一二两而已。

    有了铁路和火车,别的不说,单就是运送军需省下的银子,都足够修几条铁路的了。

    这么一算,这铁路简直便宜的令人发指啊!

第647章 火车进行曲(第一更,求订阅)

    终于一行人来到火车车前。

    顾不上火车冒着的煤烟,也顾得得热气腾腾的蒸汽,朱国强就兴致勃勃的走向前去,这时他才发现,火车头的尺寸很小,差不多也就是解放卡车的尺寸。

    古典且小巧的火车头后面拖着节煤车,煤车后面是十六节车厢,而且还是没有车厢的敞车,瞧着和普通的大型马车并没有多少不同的地方。

    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简陋而原始。

    “陛下,早在去年,皇家学会刚搬到这,蒸汽机车就开始试运行了,不过当时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蒸汽机车的震动大,故障多,还有就是路基都吃不消,我们先后试验了几种路基,才解决了路基的问题。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问题。”

    站在陛下的身侧,陈之唤向陛下介绍道,在得知陛下要来参观,作为这列火车的主要发明人的他当然要来到现场。

    “我听葛世振说,它已经运行三个月了?”

    “陛下自从这辆蒸汽机车投入使用后,一开始,每天运行四个小时,每两个小时检修一次,连续运行了一个月后,再增加到8个小时,每四小时检修一次,一个月后,每天运行十六个小时,每八个小时检查一次,这个月运行期间没有出过任何机械故障。”

    既便是作为外行,朱国强也从陈之唤口中听出了“检查”与“检修”的不同,检查就是正常的运行检查,至于检修,肯定是有故障了。

    “能连续支行十六个小时啊……”

    盯着火车,朱国强问道。

    “它的载重量是多少?”

    “目前我们只有十六节车厢,每节载重量可以达到10吨,也就是一百六十吨,不过根据我们的估算,它的载重量可以增加到两百四十吨,还可以再增加八节车厢,但是考虑到蒸汽机车的负荷,载重量控制在200吨以内,更为稳妥一些。”

    这个装载量或许在21世纪是不值一提的,不过只是几节重载车厢的在重量而已,但是在这个时代这个载重量简直就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甚至就是很多船都无法与之相比。

    “200吨!好嘛,这一辆车等于50辆大马车,有了它,日行千里就不是梦想了!”

    尽管这边龙颜大悦,但陈之唤还是出言打破道。

    “陛下,日行千里恐怕还不行,目前它的时速只有26里左右,扣除加煤水的时间,一天最多也就是五百里上下……”

    陈之唤话还没说完,葛世振就笑道。

    “陛下,这是载货的速度,如果少载一些货的话,日行千里绝对没有问题,你说是吧,方德。”

    会不会做官,一句话就能看出来。

    陈之唤或许擅长研究,但在做官上和葛世振的差距不是一点两点。

    “少载货要它干什么?”

    陈之唤的反问让朱国强哈哈大笑道。

    “仞上,方德还真说对了,少载货,要它干什么?速度重要,载重量也重要,目前时速只有26里,没问题,将来可以更快,技术会不断的进步,现在是26里,也许一两年后就翻倍了,载重量也是一样,三十斤的路轨不行,就用四十斤的,六十斤,甚至一百斤的重轨,这样载重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见陛下喊了自己和陈之唤的表字,葛世振就知道陛下的心情肯定不错,于是便笑道。

    “陛下圣明。”

    而陈之唤也跟着称赞一声,毕竟他也不是迂腐的人,只是这两年一门心思钻在研究上,书生气更浓了而已。

    终于,朱国强坐上了火车……

    不是坐,而是站到了火车上。

    脚踩着木制车厢底板,看着前面的火车头,尽管这列火车既然没有桌椅,也没有装饰,甚至就连一个遮风挡雨的车厢都没有,可是他的内心仍然极为激动。

    这可是1645年的火车啊!

    这个时代的欧洲人在干什么?

    他们还在那些争论着洗澡对身体是有害还是无害,还生活在随时都有可能被当头倒上一桶“黄金”的城市里,那不是城市,而是一个粪坑。

    而现在的大明……已经进入了蒸汽时代!

    这个世界的大明,必定是将真正的成为世界的文明之光!

    成为世界的灯塔!

    站在简陋的车厢上,在朱国强心神浮动间,蒸汽机车开始运行了。

    感受着它的运行,朱国强不禁龙颜大悦的微微点头,这车可真好啊!

    就是震动感有点强烈,这不怪,毕竟,一节铁轨只有两米,接缝处震动,这是再正常不过的。

    至于噪音有点大,没事,毕竟是机器嘛。

    甚至就连同煤烟那也是直接扑面而来,呛人的煤烟闻起来,似乎也不再呛人了,这味道,可不就是工业的味道,就是革命的味道,就是……这个味道。

    十几分钟后,列车驶到了终点,在朱国强从车上下来时,一旁的人都吓得脸色煞白,不敢说话。

    “陛、陛下……”

    不等王喜说话,朱国强就对这辆蒸汽机车大加称赞,当然,按照大明的制度,非军功不封爵,那怕就是心情再好,也不能坏了规矩,所以便参与研发的人员皆有赏赐。

    在众人谢恩时,王喜才小声提醒道。

    “陛、陛下,您,您的脸上……”

    瞧着王喜诚惶诚恐的模样,见其它人脸上似乎也有些发黑,想到先前车上呛人的烟味,想着自己的脸恐怕也薰黑了,朱国强便笑道。

    “坐火车嘛,脸上粘些烟火器,也是再所难免的!”

    原本还惶恐不已的葛世振连忙揖谢道。

    “谢陛下赐名,往后,此车就是“火车”!”

    一时间,谢恩声有如雷鸣。

    火车!

    听着众人的谢恩声,朱国强不禁得意道。

    “从今天起,以朕的名气赐你名为“火车”……”

    老百姓会不会把它传成“火神之车”?

    无所谓啦!

    只要大家喜欢就好。

    对于朱国强而言,这一切都是无所谓,最重要的一点是火车的发明,将会从根本上缩短世界的陆上空间,不仅将会吹响大明工业革命的号角,而且也将会为下一场远征铺平道路。

    远征的目标是什么?

    只是东虏?只是流寇?

    这些丧家之犬那里是大明的目标。

    有了铁路,大明的目标可以投向更为遥远的西方比如……一带一路。

    比如说让全世界沐浴在大明带来的现代文明之中。享受着大明的科技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当然还可以享受到大明文明的法律体系,对他们的统治……

    朱国强很清楚,铁路的出现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那种改变简直就是翻天覆地的。

    在离开皇家学会时,朱国强只留下一个要求——改进它,继续改进它!

    同时,他又命令随行的内大臣陈长庚以内府的名义修一条从下关码头到聚宝门的铁路。

    这条十几里的铁路有什么?

    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有这东西!

    没办法,有钱,任性!

    “除了这条铁路之外,另外先从内府拨出200万两,修一条从浦口到开封的铁路,不要怕,然后,再从开封修到西安,再从西安向北修,一路修到长城脚下,然后,再往草原修……”

    “陛下,有了铁路,远征漠北的计划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陈长庚当然听出了陛下的打算。

    “没错,铁路筑通之日,就是北上河套之时,那里现在不是成了他们的粮仓吗?正好,咱们杀过去,把河套打下来,然后再以河套为基础,继续北伐!”

    这边从正阳门外的码头下了船,那边有人禀报道。

    “平王他们到了。”

第648章 朱慈烺的生与死(第二更,求订阅)

    平王进京了!

    甚至直到朱慈烺抵达南京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平王已经离开了北平。

    平王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到了南京?

    外人不知道,但是朱慈烺自己却是惶恐不安到极点。

    甚至于他曾一度动过自杀的念头,但这个念头也就是一闪而过。毕竟,在年少的他看来,陛下还是极为仁义的。

    “平王。”

    看着面前的朱慈烺,朱国强的心里长叹口气。

    上一次见他是什么时候?

    还是在沧州,也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国破家亡!

    在历史上,朱慈烺是死是活,一直是个迷团,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明亡后那些遗民对他是赞誉有加的。

    其实,就这两年对他的监视来看,朱慈烺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并不是一个威胁。其实,朱国强真的不怕朱慈烺有野心!

    对于他而言,他真的不害怕那些藩王有野心!

    甚至希望他们有野心,有了野心才好用他们去办事啊!

    可偏偏这些个藩王,一个个无不是谨小慎微的,甚至有些杯弓蛇影的地步。

    至于朱慈烺同样也是,他在北平给崇祯守陵时,甚至不准吊唁先帝的官员士人进入陵内,只能在陵外遥拜,而他自己则躲在思陵内。

    为什么?

    不还是为因为谨小慎微。

    而这次朱慈烺打破常规举动,却让朱国强有些好奇。

    这次打破的常规是什么?

    是他主动站出来支持移国海外啊!

    其实朱国强作梦也不到,在宗室之中,居然是朱慈烺第一个站出来说赞成封建的!

    不对,他的奏折从北平递来的时候,还只是移国而已。

    其实不用去想朱国强都能猜出朱慈烺的想法。

    他之所以会站出来支持移国海外,最根本的目的恐怕还是为了自保!

    他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他认为朕必定容不下他。

    无论如何,对于乾圣朝来说,他都是崇祯的儿子,都是大明曾经的国本。

    在未来必定会有人拿他作为旗帜反对朕!

    那怕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他都有可能成为反对派的旗帜。所以,对于朱慈烺来说,他必须要保护自己,保住他以及他的兄弟。

    “为什么?”

    朱国强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问道。

    突然的质问,让朱慈烺浑身一颤,居然忘记怎么回答了。

    “为什么?”

    这次朱国强把声音提高了些。

    “陛、陛下,臣、臣不知陛下问的是什么事……”

    “难不成还有别的事?”

    板着脸将奏状狠狠地朝朱慈烺丢了过去。

    奏状“啪”地一声落地,朱国强看见朱慈烺也慌忙跟着跪了下来。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朱慈烺真的被吓到了,对于年少的他来说,直到现在都记得父亲在废除他的太子之位时说的那句话。

    “若他容你,就尽量求封国在偏地,云南也好、广西也罢,有多远就去多远。若是他不容你……奈何生于帝王家啊……”

    陛下容得下自己吗?

    朱慈烺的心里真的没有一点儿谱。他甚至想到了被成祖皇帝关在中都高强几十年的建庶人,在他被英宗皇帝放出来的时候甚至连牛都不认识。是那样的话,还真不如死了。

    可是……谁又想死?

    “为什么?!我只知道理由。你是自己想要去海外?还是有什么人在背后撺掇你?”

    “没……没有!”

    朱慈烺慌忙回答道。

    稍稍顿了下,似乎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似的,突然抬起头来说道:

    “奏状所言全是臣自己的想法。”

    一言不发的盯着朱慈烺,朱国强目光越发的犀利。

    殿内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起来。

    朱慈烺不安的跪在那里。

    良久,只听到他开口说道:

    “臣……臣……”

    “朕只听实话。”

    朱国强淡淡道。

    “是。”

    低下头的朱慈烺,甚至不敢去看陛下。

    这两年尽管一直在为父皇守孝,但是通过报纸和督陵官员的话语,他知道陛下和父皇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他也知道,对于陛下来说,自己的存在就是他的心头刺。

    这恐怕也是父皇当年为什么要让他请求封国时,尽量往偏远的地方请的原因——越远,越容易活下来啊!

    像靖江王一样,封国远在广西。

    广西,似乎还近了点!

    至少有一瞬间,他几乎把心里的一切向陛下和盘托出,但他还是忍住了,有些话不能说。殿中坐着的这位陛下,或许中兴了大明,挽救了祖宗的江山,但是与他只是名义上宗亲而已,他们之间的“亲亲之谊”大不过皇位。

    有些话无论如何他都不敢说出来。

    他心里很对朱国强说他来做这个出头鸟,站出来公开支持移国海外,完全是为了保命,他是长子,他不看到自己和两个兄弟死于意外,也不想提心吊胆的活一辈子,更不想看到父皇的血脉断在这里……

    到海外!

    到万里之外的海外,陛下就不会想起他们了。但这些话就算是死他也没有勇气说出来。

    毕竟,这是陷君之罪啊!

    尤其是当他在报纸上看到所谓的“封建”的说法时,他更加心动了,称国海外,还是受制于人,要是真正成为一国之主,那才是真正的“长策”,像朝鲜王那样的王……也是真正的一国之王啊!

    这是于公于私皆有利的事。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朱慈烺是不敢出头的。

    他辗转听到一些流言说,现在万事俱备只差有人出来公开支持,尤其是这件事牵涉到平定永三位大王,陛下担心外人误会,所以才把唐王的折子一直留中。

    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局面,朱慈烺想了很多。

    在国内是肯定死,到了海外却有可能活。

    上折子表示同意是可能死,不上折子是早晚死。

    与其它的藩王不同,深知自己将来命运的朱慈烺,在反复权衡利弊后,他才鼓起勇气上了那封奏状。

    向陛下以及天下表明态度——他希望移国海外。

    至于封不封建,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要离大明足够远,越远越好。离得远了,自然也就有活路了。

    尽管朱慈烺心知陛下可能会生气,但是当面对陛下怒火时,他依旧感受到一种无边的畏惧与压迫。

    那怕是生在帝王家,曾经贵为国本,他也从没有在父皇的身上感受到这种压迫与恐惧。

    因为父皇不会杀他!

    但陛下却会!

    正是这种无形的恐惧,让他做出了这个选择。

    与时时刻刻担心着自己的性命。不如到海外去!

    至于传说中的瘴疬也没那么可怕的,相比寻常百姓,他的身边还有太医在,可寻常百姓呢?他们能在那里活下来,自己怎么就不能了?

    甚至在他心里其实还期盼着到海外去。

    毕竟,从十岁起,他就随着父皇见习朝政和他心里并非没有幻过成为一国之君,然后中兴大明。现在成不了大明的国君,但却可以成为平国国主,在那里同样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但是此刻无论是他心里的哪一个理由他都不敢对陛下说出来,毕竟哪一个理由都有可能赔上自己的性命啊。

    “臣……臣以为……”

    朱慈烺用尽最后一丝勇气说道:

    “臣以为以周天子封建之制于大明,可为大明节省国帑无数……”

    “是吗?”

    朱国强冷冷地打断了他。

    有他这一句话也就足够了,朱国强不再去看他,只是冷淡的说道。

    “朕知道了,你退下吧。”

    望着陛下,不知自己这么回答是对是错的,朱慈烺尽管内心惶恐不已,但最后还是垂下头道:

    “是,臣告退。”

第649章 朕,明天子(第一更,求订阅)

    听着朱慈烺出殿时的脚步声,望着远去的背影,

    朱国强一直沉默着,良久之后,他才说道。

    “你们都出来吧!”

    在他话声落下时,一旁的隔帘后方走出了几个人,正是几位宋学朱、张秉文、李建泰、高弘图以及路振飞他们五位阁臣,还有礼部尚书钱谦益。

    他们无不是一副面面相觑的状,先前隔着帘子听平王与陛下的问题时,他们无不是为平王捏了把汗,这个平王啊,怎么就这么不省心啊。

    现在他们倒是相信了,想到海外去的不是别人,就是他平王自己啊!

    “你们听到了?”

    朱国强看着他们问道,

    “臣等听到了!”

    之所以让他在帘子后面站着,就是为了等他们这句话,就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不是朕让平王他们去的海外,是他们主动要求的。

    有时候朕也是为难啊!

    “你们说,朕该怎么做?”

    瞬间,他们一个个的都沉默了,原本反对唐王移国的李建泰选择了沉默,至于高弘图也选择了沉默,他原本就是支持移国的。在他看来,平王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至于首辅宋学朱和次辅张秉文,他们同样选择了沉默。朝左右看了看,见无人说话,路振飞想了想,出列说道。

    “臣以为,既然平王请求封藩于海外,答应他亦也无妨!”

    说出这句话后,他又特意强调道。

    “不妨于海外择一块物产丰富、百业兴旺的地方,作为其封国。”

    至于封不封建的……无所谓,只要身在海外,先帝的血脉就能延续下去。离中原越远,他就越有可能活下来。

    其实,这段日子,在与友人的秘商中,他们都提到了国初,明夏的明升与陈汉的陈理投降高皇帝后,虽然他们都受高皇帝的优待,但陈理私下里经常对高皇帝口出怨言,并流露出想要复国的念头。对此,很多朝臣建议应当处死陈理以绝后患,但均遭到高皇帝的拒绝。

    考虑到明朝刚刚建立、局势不稳,反对者依然还大有人在,一旦处死陈理的话,势必会破坏自己“仁慈君主”的形象,不利于统一大业。正因如此,高皇帝并没有处决陈理,而只是以“小孩子所犯过错”为由,轻松地化解此事。

    但是,高皇帝通过此事还是感觉到危险,认为陈理年幼无知,一旦受到“小人”的鼓惑,难免会做出更大的错事,到时候哪怕就是不想杀他,也不得不杀了他。思虑再三后,高皇帝认为只有将陈理遣送至属国进行监管,方能彻底消除隐患。跟随陈理迁居高丽的,还有明夏政权的亡国君明升,而后者也同样受到厚待,并就此永居外国。无论他们在朝鲜后来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得已善终。而且子孙一直繁衍至今。

    “臣附议。”

    “臣附议……”

    有人开了头,李建泰、高弘图他们,都先后表示同意,至于钱谦益,他这个礼部尚书,本身就是过来做见证的,同不同意都不重要。不过也是要表个态度。

    “既然如此,就如平王所愿吧!……”

    朱国强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拒绝平王的要求,况且这还是他自己所希望的,这可是好事儿啊。

    有平王他们开个头,将来把那些王爷们一个个丢到印度去。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你们一个个的说起来哪有平王尊贵。现在他都要自己去了,你们还敢不去?

    有人带头就好!

    “陛下,朝鲜贡使尚在南京,国初高皇帝曾封于国初封归义侯明氏、归德侯陈氏于朝鲜,不妨令其后人入朝进贡,以显皇明宽容!”

    宋学朱这么建议,那里是什么要展现大明宽容,无非就是为了避免有居心叵测者,利用唐王移国这件事鼓动民心,让他们进朝入贡,就是为了让世人知道,平王到海外,绝对不会有性命之忧!

    这就是大明的官僚,那怕是事先没有通气,他们也会做出最优解。

    “不必,只需传旨给朝鲜,令其好生照料两家后人!”

    官僚们眼中的最优解,可不是天子眼中最优解,朱国强又说道。

    “朕受先帝旨临国时,就曾言要恢复祖制,这个祖制不但是高皇祖制,先秦之制亦是我华夏祖制,周天子分封诸侯于四方,以镇四夷,诸侯于四方抚夷归夏,方才有今天之华夏……今日,大明拓国土于碧涛万里之外,海外之地皆为蛮夷不受教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大明既是天下共主,理应教化蛮夷,劝其农耕、行以教化、制以礼仪,令其遵守华夏之制,四方诸侯理应替天子教化四方,抚夷归夏……”

    好吧!

    从此之后,大明的扩张,不再是海外的殖民,而是为了让那些蛮夷进入文明社会,这是大明身为天下共主的责任。

    劝农耕、行教化、制礼仪。

    这多高大上,至于什么殖民啦,什么奴役啦,通通都是不存在的,大明为了教化那些蛮夷,不惜派出自己的宗室藩王,这种牺牲精神,除了大明,谁能做到?那些欧洲蛮子除了会杀人,他们会干什么?

    和他们一比,大明简单就是人类的灯塔,地球的荣耀,简直就是救苦求难的活菩萨。

    从今以后,大明再也没有殖民地司了,嗯,应该改成“抚夷司”,抚夷归夏嘛,至于当地用的手段,那不过只是因地制宜罢了。

    陛下的话传到他们的耳中,只让殿中的人无不是愕然的看着陛下,或许,在此之前有人在报纸上写过“封建”,在很多人看来,那根本就是“杀人计”,不过那厮想要借此激怒陛下而已。

    裂土分茅!

    在史书了,除了周天子,谁这么干过?

    没有一个人啊!

    可周天子分封之后是什么?

    是春秋战国!

    是生灵涂炭啊!

    是……

    就在宋学朱、张秉文、高弘图他们立即想到了周天子之后的天下征战时,他们却又想到另一个现实——周天子敢裂土分茅,是因为分封的诸侯,始终有强大的四夷牵制,不可能威胁中央。

    现在大明把藩王封建到海外,他们在海外,不也要面对土人,无论如何,在他们把土人变成夏人,变成明人之前,他们都不可能威胁到中央!

    更重要的是,朝廷从此之后再也不用负担藩王的宗禄了!

    对朝廷来说,这绝对是件好事。

    至于春秋战国,至于生灵涂炭,那可是四百年后的事情!

    “朕既是天子,亦应封建诸侯于四方,替天子教化四方,不知诸臣以为如何?”

    陛下的发问,让几位想通了的阁臣立即持笏说道。

    “陛下圣明!”

    在表示赞同时,宋学朱又说道。

    “不知陛下打算封唐王在什么地方?”

    地点,朱国强早就想好了,唐王既然是第一个请旨的,那当然要封个好地方,爪哇就是好地方,那里是火山最集中的的地方,频繁的火山喷发形成大量新鲜火山灰,就相当于不断给当地土地增施天然肥料。相较于其他岛屿因热带雨林气候发成的强烈的雨水淋溶作用,爪哇岛的土壤得以持续保持较好的农业生产潜力,促进了当地农业文明的发展。以至于虽然只有十几万平方公里,但在二十一世纪,却足足生活着1.4亿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当然,更重要的是,把唐王封在那里,还能保证一点——避免当地的绿化。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看着众臣,朱国强笑道。

    “唐国的封国就设在——泗水。”

第650章 明人居然敢还手? (第二更,求订阅)

    泗水!

    对于身处泗水的魏允枚来说,他压根就不知道南京发生了什么,对于他来说,眼下最要紧的是什么?

    是城外隔河相望的数万敌军。

    敌军来了!

    在得知泗水城被明军占领后,素丹阿莽古拉特一世亲自率领大军来了!

    足足有五万人马。

    不过这五万援军之中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两千奥斯曼雇佣兵,实际上,马打蓝人的火枪、大炮都操作在这些奥斯曼人的手中,那怕这些奥斯曼人中既有东欧白人、也有阿拉伯人,但和东南亚的绿教国家一样,苏丹们相信的永远只有这些来自“祖地”的且有共同信仰的雇佣军。

    而且,这些雇佣军确实比土人的战斗力要强。

    其实,东南亚很多地区在过去的千年间,一直是被殖民政权统治,先是印度人,然后是阿拉伯海商,前者带来了婆罗门、佛教,后者带来了绿教。尤其是后者,开始是作为商人路过这做生意的,后来就鸠占鹊巢,摇身一变成了城主,直至土王。

    作为殖民统治者,他们当然更相信“自己人”。

    在阿莽古拉特一世率领着大军离开位于岛屿中央的王城,来到泗水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半月后的事情了,

    而早在一个月前,从南天门过来的援军就已经抵达了泗水,开始着手部署防御。

    面对着城外浩浩荡荡的敌军,站在简易的木栅墙后的魏允枚,不时会把目光投到身前的朱学康正军尉,作为总督府派来的官员,他一来到泗水,就接手了这里的防务。

    昨天,也就是这个朱军尉,下令把土人劝降的信使给杀了。

    “两军不交斩来使,不假,可土人暴戾,不杀人,不能立威!”

    杀了信使,然后呢?

    然后就是要打仗了。

    打仗!

    这可是五百对五万啊!

    虽说援军只有五百人,可却有一艘24门炮的巡航舰随行,它的炮看似不多,但是却拥有多达六门120斤的“酒瓶炮”,这种造型另类的大炮是大明最新科技的结果——前后历时三年,凭借着晚清翻译的“罗德曼铸炮法”一书,大明终于掌握了这种型芯水冷自紧铸工艺。这种铸炮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围绕着型芯铸造身管,芯中有冷却水流过,身管从内向外冷却成型。这样的身管内层致密,外层压缩内层产生预应力,承压能力大幅提高。采用这种方法铸炮可以大幅加快铸炮速度并降低废品率,尤其擅长铸造重型火炮。这也是百斤炮开始在大明普及的原因。

    百斤重炮!

    在这个时代这种重炮无疑是王者一般的存在!

    当然也是他们的依仗。

    一言不发的站在那。朱学康默默的在心里盘算起来。

    五百对五万!

    这就是双方的兵力差距,即便是算上本地的明人、倭人、土兵,也才三千不到。

    这也是十几倍的差距。

    不过,这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的镇定落在武藏、后腾等人的眼里,无不是暗自佩服起来。

    果真不愧是天朝将军啊!

    这兴许就是书上说的“天兵威仪”了!

    其实,朱学康之所难地这么自负原因倒也简单——城外所谓的大军,看起来是声势浩大,可乱哄哄的根本谈不上什么章法,就是一窝蜂的挤在那里,要不是他们手中的刀枪,与其说是兵,倒不如说是一群打着赤膊的野人。

    也就是中军那边的色目人瞧着还像些模样。

    “启禀军尉,土人动了!”

    放下望远镜,朱学康命令道。

    “给“福远”号发信号,通知他们敌人的坐标!”

    ……

    数十外,坐在战象上的素丹阿莽古拉特,心里是那个苦啊。

    明军居然打过来了!

    都是那个混蛋劫杀明商倒也罢了,可做事一点都不干净,居然留了活口。

    好了,现在明人上门报复了吧!

    其实按阿莽古拉特一开始的想法,是想要息事宁人,既然那个混蛋已经死了,明人也出了气,派个信使过来,说服明人撤军就行了,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明人都比较容易打发。不像西洋人一个个都小肚鸡肠的。

    可长老们却不愿意——明人烧了教寺不说,而且还杀了不少贤者,泗水城的信徒也是全被明人杀了个十室九空。

    血债血偿!

    必须要杀光这些明人,让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些绵羊一般的明人在被抢的时候居然敢还手。必须要给他们一个教训才行。

    对于刚登基的阿莽古拉特来说,他必须遵从长老、首相、枢密顾问三人的意见。

    况且,就像他们说的那样,要是马打蓝任由大明欺凌,那么各城城市势必就会离心离德。

    所以必须要派兵过来,为得是向各城表明素丹毫不退让的态度。

    其实就是为了面子而已!

    可问题是,明人压根就不给他面子,甚至昨天还杀了他派来劝降的信使。

    “城里一共有多少守军?”

    放下望远镜,阿莽古拉特问道。

    骑在马背上的拉哈德连忙禀报道。

    “尊贵的素丹,按城里送出的消息,一共只有一千明军,还两千奴隶以及五百日本雇佣兵。”

    拉哈德祖上是埃及的马木留克,几十年前作为雇佣军来到马打蓝,深得素丹的信任,一路做到侍卫大臣,从那天起,这个位置就一直是他们家。

    “素丹,明人在泗水城外修了一道木墙,一会咱们先用炮轰开木墙,然后再用火枪兵掩护步兵划船过河……”

    说起打仗,拉哈德倒也是头头是道,他们家可是“将门”,当年泗水城就是他爹打下来的,只用了五年而已!

    “好吧,拉哈德,尽量速战速决!”

    阿莽古拉特点头道:

    “尽快攻城吧。”

    “素丹放心,不过只有区区几千人而已,咱们只要发上几炮,就能把泗水打下来!”

    拉哈德说的倒是自信,压根就没把明国放在眼里。

    这些土人,也就是在岛上横行惯了,根本不把明军的那点人马放在眼里。其实,他们也和荷兰人打过,他们甚至两度发兵围攻巴达维亚,其中的第二次巴达维亚围攻战中,马打蓝国的阿贡素丹甚至出动了多达10大军围攻,结果自然是大败而归,就连统帅保列梭也死在城外,保列梭就是拉哈德他爹。

    当然,按照马打蓝人的说法,他们是因染上霍乱,不得已才自动撤回的,要不然,肯定能把荷兰人赶下海。

    其实也就是吹吹牛而已!

    就在拉哈德信誓旦旦的要把明人赶下海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远在数里外的大海上一艘巡航舰已经盯上了他们。

    “方向36,距离……”

    随着桅杆上的喊声,“福远”号巡航舰的炮手不断的调整着大炮的射角,尽管“酒瓶炮”是滑膛炮,精度有限,但方向、距离准确了,总能打个大差不差,况且,它的炮弹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

    甚至“福远”号巡航舰之所以泊在海上,没有到驶进内河,就是害怕把土人给吓跑了。

    毕竟,“酒瓶炮”发起炮来的时候,那动静,可大了……简直就是惊天动地!

    在炮手们调整好了火炮射角时,站在舰艉的李田功一直用望远镜观察着陆地,突然,半空中出现一道闪着红光的烟迹,是信号弹!

    “开火!”

    伴随着李田功的命令,一旁的军士扶着艉台栏杆大喊道。

    “开火!”

    在炮手拉动燧发机的拉火绳的瞬间,伴随着一声巨响,巨大的烟云从炮口喷涌出来,白烟中遮挡了天地间所有的一切,红彤彤的炮焰甚至映红了海面……

第651章 兵败如山倒(第一更,求订阅)

    成千上万!

    成千上万的土人挥舞着各种刀枪,他们叫嚷着朝着泗水城杀去时,压根就没有注意到跨越城市飞来的炮弹,他们顶多就是听到了从海上传来的雷鸣。

    打雷?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直到它飞过城市的时候,伴随着一阵沉闷的呼啸声,那些土人才注意到,空中有一个巨大的黑影飞了过来。

    它的速度不快不慢!

    但却很大!

    这可是重达百斤的炮弹!

    当它呼啸着朝着土人砸去时,看着那个看似缓缓飞来的巨型铁球,土人们纷纷想躲开它,但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那是什么……”

    就在他们的话声落下的瞬间,从天而降的炮弹砸进了土人之中,没有想象中的血肉横飞——至少在这一瞬间。

    但也就是在这一瞬间,它猛然炸裂开来!

    一声巨响!

    惊天动地的巨响中,一团巨大的烟雾吞噬了周围所有的一切,伴随着巨响袭来的是一阵猛烈的冲击波,周围的土人就像是布娃娃似的或是被推倒在地,或是被抛到半空,他们的四肢在冲击波的作用下,从身体上猛的扯了下来,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感觉到痛,在爆炸的瞬间,他们就已经死去了!

    没有惨叫!

    至少在这一瞬间,方圆近百十米范围内的土人,根本就没有来得急发出惨叫,就被烟雾吞噬了,他们的躯体在烟雾中扭曲着,撕裂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一瞬间,变成了碎片,变成了一块块血肉。

    呼啸的弹片在空中横飞着,甚至就连数百米外的人也被呼啸而来的弹片削去了半边脑袋,红白之物飞的到处都是。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瞬间内发生的,原本叫嚷着的土人在这声巨响中,突然变成了哑巴,他们无不是惊恐的看着硝烟升起的地方。

    到处都是血!

    在呛人的的硝烟中,周围方圆百米的地方,到处都是残肢断臂,在血泊中一个个失去四肢的伤者在那里挣扎着,哭喊着。

    这是怎么了?

    就连同坐在战象上的素丹阿莽古拉特也惊恐的站起身来,看着那一大片血肉,他只被吓心胆皆裂。

    “这,这是怎么回事……”

    就在这时,天上好像是下雨了,似乎有雨滴落在他的脸上,手上,伸手一摸。

    “啊!”

    阿莽古拉特被吓了一跳。

    是血!

    从天而降的血!

    与此同时,数以百计的残肢碎肉从天而降,那是在爆炸中被炸飞上天的血肉流出来的血,血滴就像是雨水一样从天而降,在土人的身上加剧了他们的恐惧!

    “啊……”

    一些胆小的土人被从天而降的血吓的没了魂,就是那些不远万里来到东方的奥斯曼火枪手们,也被吓了一跳。

    他们当然知道这是炮弹爆炸,可……世界上有这么大的炮弹吗?

    什么样的炮弹威力会这么大?

    下一瞬间,沉闷的有如战象在空中怒吼的呼啸声再次袭来了。

    同样剧烈的爆炸,相同的血肉横飞,

    在爆炸的烟云散去的瞬间,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血肉模糊的地狱模样。

    “地狱!这是地狱……”

    经师们惊恐的叫喊着,地狱是什么模样?他们不知道,但是今天,那些明人却把地狱带到了人间!

    至少在今天他们的珍珠就站在他们的这边!

    炮击!

    仍然在继续!

    而对于身处这片地狱中的土人来说,他们愕然的发现,那些炮弹像是长了眼似的,总能准确的落在他们头上,每一次爆炸都会夺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性命!

    相比于他们,木墙后的明军却显得惬意很多,他们甚至在那里的数了起来。

    “哟,这一炮不错,至少炸飞了上百个人!”

    “不如刚才那一炮,刚才那一炮少说得把小二百土人送去了极乐世界……”

    “他们不是说极乐世界有几十个醋女等着他们嘛,这下好了,正好去享福了……”

    “嘿,你看那一炮,直接打中大象了……”

    “福远号”的大炮杀伤力是十分惊人的,每次开炮,土人士兵们都好像镰刀下的麦穗一样纷纷倒下来,就像是掉进绞肉机里似的,变成一堆碎肉。

    在炮弹像镰刀似的夺走土人士兵的性命时,在木墙边的塔楼上,一名战士不断的根据军士的命令,调动着“日光反射信号器”。日光反射信号器的核心部件其实就是两面镜子,多为圆形,就是将两面镜子安装在可旋转的支座上,下设三脚架,其中一面为发信镜,用于发送闪光信号,另一面为反光镜,用于发信方背对太阳时将阳光反射到发信镜上。在使用时,利用信号器上的准星对准受信方,转动镜面或利用遮光板间断遮挡光线,按照摩尔斯码发送闪光信号。受信方通过目视或望远镜识别信号,进行解读,从而实现讯息传递。

    日光信号反射器看似原始,但是它却有很多优点,不需要任何固定设施,携带便利,使用方便;其次,通信保密性好,反射的光束窄,方向性好,只有处在光束反射路线上才能接收到完整的信息;最重要的是,通信距离远。

    日光反射信号器的最大通信距离通常在32~80公里,而利用日光反射器完成通信的最远记录是295公里,当然,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要有太阳。

    不过即便是如此,这种由德国数学家卡尔·高斯在1821年发明的通信工具,在无线电普及之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方面,是很多国家军队的制式装备,英**队甚至使用到20世纪60年代!

    也正因如此,朱国强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通信器,它的技术核心无非就是两块镜子而已。而这个塔哨上的观察员,就是通过它与海上的“福远号”进行联系,引导着军舰进行炮击。

    长了眼!

    炮弹没有长眼,是技术赋予了它眼睛!

    在观察员的引导下,炮弹总是会准确的砸向人群,每一次爆炸都会炸出一团团血肉,对于那些土人而言,他们只能无助的任由炮弹落在头上,任由弹片和冲击波把他们撕成一摊碎肉。

    别说是他们,甚至就连同那些见多识广的奥斯曼、印度雇佣兵们,也被这么猛的炮火给吓倒了。

    他们甚至惊恐的看到在爆炸中,沉重的炮管被直接炸飞上天的一幕,在硝烟散尽时,他们的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到处都是碎肉,还有就是在血泊中挣扎着的肉块……

    肉块,他们已经不再是人了,只是一块块碎肉!

    或许,在爆炸中是不可能有人能够幸存!

    这片战场完全是一片屠场!

    至于这五万土人,就像是五万头猪一样,他们一无所知的进入这片屠场,任由屠刀落在他们的身上,甚至,落在身上的并不是屠刀,而是……绞肉机,这台绞肉机就那这么直接在他们的身上划过,他们就那样排着队一个接一个地进入绞肉机,变成碎肉。

    面对这样的死亡,现在他们只剩下一个念头——逃!

    不但普通人想逃,甚至就连素丹阿莽古拉特也被眼前的惨状给吓到了,尤其是一块呼啸而来的弹片击中另一头战象,受伤的大象咆哮着冲向附近的土人,甩下象背上的人,踩踏着附近的土人时候。

    被恐惧笼罩的素丹阿莽古拉特不想把自己高贵的性命丢在这里,他大喊一声!

    “撤退!”

    素丹逃了!

    素丹的逃跑成为了压垮土人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的土人人见状无不是纷纷转身逃走……

第652章 血河血泪(第二更,求订阅)

    “素丹逃了,快逃啊!”

    在战象队向后逃去时,眼尖的人看到素丹也跟着逃跑了。

    “跑啊!”

    不过只是几轮炮击,被炸的魂飞魄散的土人,无不是纷纷扔下刀枪,向后逃窜。他们可不是傻子,明军的炮火这么厉害,呆在这里那岂不是找死?

    况且,马打蓝说是一个素丹国,实际上各地都有领主,素丹的兵马除了自己的卫队外,就是各地派来的援军,那些领兵的土人一看明军的炮火这么厉害,那里还有打下去的勇气。

    况且现在素丹都逃了,自己还在这里傻愣着干咐?

    真想当炮灰啊!

    逃跑才是活下去的希望。

    至于泗水,打不打得下来,与他们有什么关系,素丹又不可能把泗水赏给他们。

    五万土人大军,瞬间就土崩瓦解了!

    甚至都不没有给明军出城追击的机会,就四散溃逃向远方。

    “你么,这,这……也太不经打了吧!”

    “就是,好歹也给弟兄们放几枪的机会啊!”

    ……

    明人官军的不满,落在武藏等倭人的耳中,他们忍不住在心里嘀咕道。

    “土人就是再傻啊,也不至于站在那让你们炸成灰吧!”

    与此同时,他们无不是暗叫侥幸,幸好,幸好当初他们见机的早啊,要不然,现在这炮火就得落到他们头上了!

    这么猛烈的炮火,别说是土人了,就是什么人过来也得能炸成渣,炸成灰啊!

    “将军,土人已经溃败了,需要追击吗?”

    惊愕的看着血红血红的战场,魏允枚问道。

    “不用追击,给他们一个教训就行……”

    朱学康手指着战场上的碎肉说道。

    “一会让那些土人去清理战场,让他们看清楚,看看招惹大明天朝的下场,威名赫赫……有时候,就得靠恐吓啊!”

    恐吓!

    这一仗到底在土人的心中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在场的这些人都不知道,但是从此之后,泗水本地的土人看到明人时,无不是敬畏到极点。他们被城外的惨状给惊呆了,或者说给吓到了,吓到了骨子里,或许,他们曾目睹过战场,也见过死人,但是什么时候看到过一个个肉块在碎肉、血泊中挣扎的场面。

    有如地狱般的场面,就像噩梦一样,成为他们脑海中许多人挥之不去的阴影。而他们更为畏惧的是自己遭受同样的境遇。

    他们自然千方百计的避免这一切的发生,心甘情愿的、敬畏有加的做明人的……奴隶!

    至于这片被血染红的旷野,从此之后成了土人们口中的“血河”,依照他们的传说,那一天,有几万土人死在这里,被天朝的战舰轰成了碎肉,血不仅染成了河水,甚至就炸飞的碎肉都把河道堵住了……

    当然,也正是从那时起,他们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成为了唐人——的奴隶。

    其实当奴隶也是不错的,尤其是给明人当奴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甚至庆幸自己碰到了一个好主子。

    “将军英明!”

    一时间,马屁接连不断,在马屁声中,朱学康问道。

    “是时候派出使节了。”

    “现在派使节?”

    魏允枚惊诧道,

    现在不应该乘胜追击吗?

    “对,这几炮就是给他们长点记忆,给他们点教训,灭了马打蓝国……没必要!”

    不是没必要,是眼下的力量还不够啊!

    “将军是打算议和?”

    “对,就是议和,割地、赔款,再加上特权,按总督的说法,先要这些东西,至于其它的慢慢来,不着急……”

    其实,殖民从来都是一个慢条斯理的细活,相比中原王朝对大军压境似的鲸吞,欧洲人的蚕食反倒让他们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广阔的殖民地,他们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

    蚕食,才是王道啊!

    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扩张自己的势力,就像大明这几年在湄公河口以及南天门的扩张,都是温水煮青蛙似的蚕食。

    这样的蚕食,甚至可以得到土人的支持,无论是真腊也好,柔佛也罢,他们无不是对大明的到来表示欢迎,毕竟,有大明天朝在,他们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担心被别人欺负了。

    其实,真腊还是照样被暹罗、安南欺负,柔佛依然还被亚齐人、荷兰人欺负,只是有了一个地方去哭诉罢了,他们想要寻求大明的支持,总得给点代价吧,代价是什么?

    当然就是蚕食了!

    挟洋自重,他们不一定会,可挟明自保,那还用学吗?在他们欢迎着明人的到来时,并没有意识到,大明正在一点点的蚕食掉他们的所有。

    或许他们没有意识到,但并不意味着别人没有发现,对于荷兰人来说,几乎是在明朝的军舰第一次出现在马六甲海峡南端的“狮岛”时,他们就意识到了威胁,但那个时候,他们并不愿意和明朝撕破脸。

    毕竟,明朝不仅有精美的瓷器,还有廉价精美的棉布、玻璃镜以及药物,比如能治疗疟疾的“药粉”,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商品。

    在过去的几年间,与大明的贸易,让东印度公司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利益,但是现在,范迪门,这位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的心里是那个心塞啊!

    “阁下,明军已经占领了泗水,而且击败了马打蓝军队,听说,明人开出的条件是马打蓝赔偿明商的损失,并把泗水割让给他们,尽管我们并不清楚条约的细节,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明国已经把手伸向了爪哇,他们在东南亚的势力渗透,势必会影响到公司的利益!”

    看着犹豫不决的总督,刚刚升晋高级专员的揆一又一次提醒道,这个世界的他可没有经历过被郑成功轰出台湾,然后在巴达维亚接受审判的遭遇,甚至在蝴蝶翅膀的作用下,他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几年前,他一直和皇太极做着生意,甚至就连满清逃到对马,逃到日本时,他也一路跟随着。与满清的生意不仅给他个人带来了财富,同样也提升了他在公司的地位,从助理到高级专员,眼瞧着就要进入公司董事会了。

    或许是和满清在一起呆的时间长了,他对明人充满了敌意,尤其是明人现在的扩张,揆一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土人不知道蚕食,他知道啊!

    欧洲人在全世界的扩张都是这样开始的,先是一个贸易站,然后是一座城,然后就是全部,就是所有了!

    要是荷兰再不把明人从爪哇赶出去,撑不了几年,恐怕就是荷兰被他们赶出去了。

    “揆一,我们离不开明国的商品,公司最近两年的利润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着和明人的贸易!”

    “是的,揆一,你不能只看到爪哇,你要知道,在阿姆斯特丹,一面明国的玻璃境,可以卖十五万盾!”

    “是啊,那种三码宽的玻璃镜,全世界只有明国才有,我们不能为了爪哇,去得罪他们!”

    揆一的建议,几乎遭到一致的反对,因为大明的商品实在是……太好了!

    那些两米宽的大玻璃镜,在这个时代简直就是奇迹,更重要的是,它便宜啊!

    一面镜子只需要五万盾!

    上帝可以作证,这个价格,可以让全世界为之疯狂!东印度公司可是凭借着那些产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厚利润。或许威尼斯可以用玻璃镜降价的方式来维持市场,但是他们却永远也造不出那么大的镜子,而且在整个欧洲只有东印度公司你从大明得到这种暴利商品。

    至于其它的什么瓷器、棉布,甚至还有茶叶,那种极为特殊的饮料,都是大明的特产。

    得罪这样的金主,简单就是脑袋被驴踢了!

    爪哇,这地方除了香料,什么都没有,至于香料……那玩意,早就不值钱了,为了爪哇得罪大明,这得多想不开啊。

    “就这样决定了,我们还是要尽量保持与明朝的关系,揆一,你必须要尽快明白这一点,至于鞑靼人,他们就是一群蛮子而已……”

    终于,范迪门还是做出了他的决定。他的决定无疑非常现实,毕竟对于东印度公司来说,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得罪自己最大的金主。

    别说是商人了,就是普通人也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或许。国家会去考虑一些长远的利益,但是对于商人来说,他们往往只看中眼前的现实利益。

    对东印度公司而言,与大明交恶没有一丁点好处。当然董事们也绝对不会容忍任何人为了所谓的长远利益去牺牲公司的利润。

    你瞧,商人永远就是商人,有几个商人会有多么长远的眼光呢?

    范迪门做出来的决定,第一是最符合公司利益的,但是在揆一看来,这个决定简直就是愚蠢至极。

    如果可以的话,揆一当然会全力反对总督的这个决定。但是,并没有什么选择,毕竟在公司里,职级决定了一切。

    面对总督的决定,地位相对较低的揆一并没有坚持,而是说道。

    “阁下,我想有一天,你会为今天后悔的!”

第653章 不卖国的生意人不好的生意人(第一更,求订阅)

    会不会后悔?

    范迪门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他选择了与明国对立,那么,东印度公司就会失去他们最有利可图的生意,对于生意人来说,这简直是不能想象的。

    所以,范迪门以及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生意,那怕早他们明知道明国的扩张对于他们来说是巨大的威胁。

    但是,为了利益,资本家会出售绞死自己的绳索。

    人性永远不会改变。

    尤其是资本家的秉性!

    这一点哪怕就是再过1000年都不会改变。对于资本家来说,他们的眼里从来只有利益,他们只有996是福报,只有底层人民哪一个不是以命换钱。

    就这一点来说,古往今来的资本家是如此的耿直——唯利是图。

    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腊月的对马海峡与阳光明媚的南洋截然不同,这里不仅风大浪急,而且空中还下着雪,海水不断的冲到甲板上,在带走积雪的同时,也会在舷边的扶手、缆绳上留下一个个冰棱。

    就这样,这艘小巧的纵帆船迎着风浪,一路朝着远方使去。

    第二天下午,这艘纵帆船终于驶进了石见的大森,这里曾是幕府的支配地,但是两年前,却被对马杀来的东虏占领。

    从那天起,这里的日本人就被迫剃了发,易了服。扎起了辫子。

    清寇来袭!

    以对马被清寇占领,到现在石见、出云、长门、周防等地被他们占领,原本应该安享太平盛世的日本,终于又一次陷入了战乱。

    尽管幕府屡屡号召大家齐心抗敌,可是那些外样大名个个有自己的小心思,要么出工不出力,要么干脆装聋作哑,拒绝派兵。只等着借刀杀驴。

    甚至也正因如此,像丧家犬似的满清总算是在日本站住了脚。

    不容易啊!

    当初灰溜溜的被赶下来,先打下对马,然后又打下这么一片地盘,可真祖宗保佑啊!

    不过,这个祖宗没保佑几天——去年,黄台吉死了。他得死让满清扩张的脚步终于慢了下来。

    但谁都知道,新继位的顺治皇帝肯定还是要继续扩张的。

    历史在这里发生了一些巧合——尽管当初沈阳城破,福临死了,他娘也便宜别人了,可豪格继位后,仍然选择了这个年号。

    当然,他的志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只要能打下日本就好,至于中原……连想都不敢想。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一直在整军备战。也正因如此,这里一直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海商。

    甚至不乏明商!

    这艘三十多米长的纵帆船驶进港口时,船上的人无不是显得极为小心。

    “这里就是建奴地盘了,大家伙一会小心点!”

    站在舷边的田一伦有些紧张的咽了口口水,这是他第一次来这里。

    人的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改变,他也是读书人,从来没想过走商贾之道。可没办法,他家已经两代没出过进士了,而到他这又是屡试不第,当年投献来的土地,早在他爹那辈就退个差不多了。到了他这……家道中落!

    没办法,找门路做生意吧!

    其实,如果没有乾圣皇帝,他会在顺治三年考中进士,为啥能考中——江南的士人那几年没考啊。

    对于没做过生意的人来说,想做生意,也得能找到门道啊。

    别人找没找到门路,田一伦不知道,可他从报纸上找到了门道。

    “也不知道那些晋商第一次和鞑子做生意的时候,都是怎么想的?就不担心他们杀人越货吗?”

    田一伦在心里念叨着,和满清做生意,这是他从报纸上看到的门道。

    那些个晋商动辄挣个几百万两银子,这生意咱也能做啊!

    不过要坚持原则……只挣钱,不卖国!

    又一次在心里默默的念叨着这个原则,船终于驶进了港口,甚至就连这个大森,那也是田一伦从报纸看到的——这是鞑子在日本占领的第一个地盘。

    为什么占领这,因为石见有银山啊!

    为什么他不去对马,不去长府?

    害怕被人发现啊!

    于是乎,在海上航行了半个月后,在乾圣三年新年将过的时候,终于来了大森。

    船进港,迎来了码头的官员。

    那人穿着满清的官袍,头顶红顶子。

    “船是从明国来的?”

    “回官爷的话,是从明国过来的。”

    “不要害怕,咱大清欢迎各国的商人过来,明国的商人也是一样,我告诉你长府那边,成天都有明船进出。”

    注意到这人似乎有些紧张,徐昌昆便出言安抚道,甚至还告诉他,码头没有关系。为了吸引各地的海商,现在的大清国不但开放了港口,而且还不收关税。为啥这么大方,海商来了,才能带来他们需要的货物,才能带来更多的利益。

    “你这船上带的有什么货?”

    其实,这只是例行的公事而已。

    “有棉布,有铁器。”

    “铁器?都是什么铁器?”

    听说有铁器,徐昌昆显得有些激动。

    “都是铁锭,上等的遵化铁!”

    “有大连铁吗?”

    “有,不多!”

    对方激动的神情,让田一伦暗自激动道,看来自己这趟是来对了,这些鞑子果然是缺铁。

    “好,这位先生随我上岸,船上的铁货,不论多少我们全买了!”

    ……

    半个小时后,激动的不单是徐昌昆,就连大森知县,也是激动的让人设宴款待田一伦。

    为啥!

    就因为他带来了三百多吨铁!

    大清国不容易啊!

    日本这地方有银子,有铜,可就是没多少铁!

    过去日本人的铁就是靠明商、荷兰人卖过来,现在大清国来了,用铁的地方更多了,更不够用了。即便是有几座小铁矿,可那够大炮打的,铸炮要铁、铸炮弹也要铁,造火铳一个样。

    这三百多吨铁,对于大森知县来说,意味着功劳,而对田一伦而言,意味着金钱,把铁卖掉后,再卖掉棉布之类的货物,利润居然高达四千两!

    这一趟就挣了四千两银子!

    面对这样的暴利,田一伦激动的甚至都说不出话来,甚至就连那位大森知县的问话都没有听清楚。

    “一林兄,要是你能带过来你们大明造的火枪、火炮,我大清必定愿意出高价购买,你这一船铁不过只挣几千两银子,可要是换成火枪、火炮,那可就不是几千两银子了!”

    “那是多少?”

    财迷了心窍的田一伦问道。

    “一支火枪,在大明顶破天也就是十两银子,在我大清,最少能卖二十两,要是线膛枪,怎么着也得……二十五六两出去!一船货少说也能挣个几万两银子!”

    几万两!

    我的天啊!

    整整一夜,田一伦的脑海中所思所想的都是那位知县大人的话。

    几万两银子!

    那可是几万两白花花的雪花银啊!

    田家那怕就是祖上最阔气的时候,也没挣那么多银子啊!

    有了这几万两银子,就能置上几千亩地,再买几个家奴——倭奴就不错,不过就是太贵了,一个倭奴要二十多两银子,要是漂亮些的都要三十多两,这可不便宜啊!

    可,这买卖挣钱啊!

    一船火器就能挣几万两银子,要是能卖上几船的话,那可就不是几万两银子的事了!

    几十万!

    上百万!

    甚至……

    想象着到时候家才无数、仆僮成群的一幕,田一伦的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

    “把,把这些东西卖给鞑子,这,这和晋商卖国有啥区别?”

    “区、区别可大了,那时候大明在和鞑子打仗,他们是真卖国,我,我这是……”

第654章 大明锦衣卫(第二更,求订阅)

    整整一夜,田一伦都在那里说服着自己,都想要说服自己,非常简单。主要就是看你想选择什么。

    商人嘛,选择总是很简单的,无非就是四个大字,唯利是图而已。直到第二天天色放明的时候,终于做出决定的他,并没有立即返回国内。

    而是去了本地的人市。

    所谓的人市,其实就是奴隶市场,专门卖人的地方。空船不返航,回程的时候船上带什么?

    当然要带一些在大名最畅销的货了。那些货就在这里。

    进入人市后,他立即有了一种进入动物园的感觉——动物园,在大明只有南京等少数地方才有。就是笼子里关着一些动物,从人参观,这里也是一样,一排排木笼子里,关满了男人、女人,虽说笼子只有五尺来高,可是对于很矮小的倭人来说,刚刚好。要是换成个身材高大的估计只能蜷缩着身子呆在里面——但是这样的人在日本,几乎见不到。

    其实日本人在古代一直有打仗掳掠人口作为奴隶贩卖的传统,战国时在敌方领地掠夺百姓作为奴隶贩卖更是屡见不鲜。上杉家在小田城掠夺的人口,仅仅以二、三十钱的价格出售。即便是贵一点,也就是“二束三钱”,反正很便宜。

    满清打到日本后,当然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不再像在大陆时那样动辄屠杀了,而是大量掠夺人口,之所以会有这种转变,一来是因为撤到对马的大都是男人,所以需要掠夺女人繁衍部族,二则是受利益驱使。

    现在的大明已经很少有人再自卖为奴了,而且官府也严禁良家自卖,一经发现,主奴两家都会抄家流放。

    不过大明对家奴的需求并没有减少,有了市场就有了需求,这两年一直有海商从海外贩卖异族女婢回国,将她们卖为家奴,而战乱中的日本也是成了最主要的来源。甚至现在还成为了满清主要的财源,他们有时候甚至直接把整城不愿剃发的日本人卖为奴隶。

    这些倭奴们被卖到大明,卖到台湾、河口、南天门等地,成为明人的家奴。

    这可是真正的倭奴啊。

    田一伦前脚刚进人市,迎面就有牙人凑过来问道。

    “老爷想要什么样的奴婢?是往天朝卖?还是往南洋卖?”

    “哦?这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第一次做这种生意的田一伦奇怪道。

    “这可大不一样了,老爷,你瞧这边的,都是壮劳力,他们最擅长的是干农活,种水田,南洋那边要的家奴是干啥的?开荒种田的,这样的人在那边才能卖上价,您再瞧这边……”

    牙人指着另一个栅栏后那些衣衫褴褛的倭女说道。

    “天朝那边呢,要的是使唤丫头,农活啥的现成的不佃户干不是了,要往天朝去,这样的倭女才能卖上好价……”

    世间的生意都有它的门道,那怕就是满清的这种奴隶贸易不过才进行一年多,那些商人就已经摸清了其中的门道。

    什么干活的苦力,什么使唤的奴婢,什么青楼里的丫环。总之,他们会跟据买主的需求提供相应的“货物”。

    你还别觉得服务周道,服务不周道,人家还真不买你的,毕竟,现在大清国在那个城里都设有这样的人市。

    恨不得成千上万的卖!

    为啥?

    为了银子啊!

    要不是因为满清的船不能驶往大明,估计他们自己个都成船的把人往大明运。

    半天后,田一伦就买了五十多个奴婢,贵得也就是五六两银子,运回国至少是一倍的利润……

    这样的往返生意怎么样?

    当然是暴利啊!

    既然是暴利,自然也就摧生了许多投机之徒,在大森,田一伦就见到了几个天朝打扮的明人,瞧着他们讨价还价的样子,他暗自嘀咕道。

    “反正就是买卖而已,我不卖还有别人卖,银子与其让别人挣了,不如便宜自己,没准还能做点好事……”

    也就是在这一刻,田一伦的心里再也没有了一丝的压力。

    只是生意而已。

    几天后,在田一伦离开大森后,在经过对马海峡时,他看到了一艘大明式样的纵帆船,瞧着船上水手的打扮,他暗自在心里嘀咕道。

    “想挣这笔钱的人又何止自己啊!”

    一时间,心里全无丝毫负担。

    或许,另一个世界中,他之所以满清入关第一次开恩科他就急急的赴考,恐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

    半个月后,一辆马车驶进在了南京城外一处不起眼的衙门里,说是不起眼,是他连个牌子都没,可实际,这里就是锦衣卫北镇抚司所在。也就是曾经的内卫司。

    尽管乾圣朝复置的锦衣卫,但是对南北镇抚司的权责进行了调整,前者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军纪、军法,侦办涉及军户的案件,“缇骑”可以在乡间维持治安,在执行缉拿奸盗。而后者则负责情报。换句话来说,前者相当于纠察、宪兵,后者则变成了真正的情报机构,专门从事情报搜集工作。两家名义上都是锦衣卫,可实际上权责大有不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北镇抚司还借着南镇抚司打掩护,以至于现在天下只知道南镇抚司,而不知道北镇抚司。与之前截然相反。

    不过对此,身为北镇抚司百户的赵云杰,从来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他更乐意把自己都隐藏在阴影里,盯着大明内部以及外部的敌人,随时给他们致命的一击。就像毒蛇一样,当敌人看到他的时候,一切就已经结束了,

    就像现在,他在执行的任务,就是这样的任务。

    对于外界而言,他赵云杰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名下有一艘船专门往返大明与日本之间,贩卖各种货物,可是实际上他却是在执行着指挥使下达的命令——向满清走私军火、药品以及其它各种货物。

    按照指挥使的说法,这笔钱与其让那些奸商挣着,不如自己挣了,顺便还能打进敌人内部,获得所需要的情报。

    “……这次交易,往返利润大概有7.5万两。”

    毕恭毕敬的站在指挥使的桌前,赵云杰谨慎的禀报道。

    “不过,目前还没有准数,毕竟,现在有不少货物还没有出手,但下官估计,利润最少也有7.5万两,其中五万两已经解缴镇抚司。”

    5万两银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其实衙门里也不缺这点银子。但是积少成多呀!

    这里可是有好几位在做这门生意,这门生意一年可是能够给衙门里带来上百万两的回报。

    其实这边的贸易对象还真不少,蒙古那边也有人在渗透,渗透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情报,至于金钱,反而是其次。

    随后赵云杰就继续禀报着是日本之行收集的情报,当然还有他的一些看法。

    “这么说,那些建奴已经在那边站稳了脚了?”

    “不仅仅是站稳了脚,以下关看来再有个四五年的功夫,估计他们就很有可能会击败幕府,在地方大名希望借建奴之手重创幕府的实力,这样的话他们才有机会得到更多的利益。”

    赵云杰的话让石磊冷笑道。

    “就是借刀杀人而已,不过,古往今来,打着这个如意算盘的人,到最后都没有落得什么好下场。”

    石磊到不担心那些人的短视。在他看来,最后朝廷定是会出兵的。先让他们在那里狗咬狗再说,等到他们杀个两败俱伤之后,朝廷再出兵也不迟,到时候正好把那里也吞并了。

    不过这是陛下的想法吗?

第655章 新的问题(第一更,求订阅)

    汇报是一级级的,在赵云杰离开北镇抚司衙门后,不一会石磊也乘着马车离开了,

    与大多数商人用的双轮轻便马车不同,他坐的是四轮弹簧马车,马车车厢后面还站着两个随员。

    坐在车厢里的石磊,在心里组织着语言的同时,不禁又揣摩起了陛下的心意,对于日本以及东逃到日本的建奴,陛下显然是另有打算,可到底是什么打算呢?

    让他们互相残杀?

    想到这几年,在陛下的授意下,经他的手卖给他们两家的枪炮,那可不是百十万两的生意,而是几百万两的大大买卖,在北镇抚司专门干这个买卖的锦衣卫就多达两百余人,在获得巨额暴利的同时,他们当然也把建奴和日本都渗透成了筛子。

    可问题是……这总不是长久之计啊!

    哪怕就是陛下想要坐收渔翁之利,让他们先狗咬狗,咬一阵儿再说。可是时间长了,难免会发生什么变故?

    对于为锦衣卫的实力来说,它的任务就是防止这一切的发生。

    怎么才能防止可能发生的变故呢?

    胡思乱想中,马车驶进了正阳门,街道两侧尽是各部衙门,再往前就是进皇城的洪武门,他当然不能走洪武门,马车从五军都督府右拐,然后去了长安右街,要是文官的话,就右拐去左街。

    或许,这也就是所谓的“文武殊途”,那怕是殊途同归,可总归大家尿不到一个壶里。

    从长安右门进了皇城,在内官的引领下石磊见到了陛下。在陛下看着有关日本的情报简报时,他就静静的站在那。

    “这么说,幕府还是决定不向大明求援了?”

    合上简报,朱国强笑问道,

    “陛下,就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幕府担心向我们求援后,日本朝廷会趁机夺权,所以,他们又一次拒绝外样大名和文官求援的建议。”

    顿了下,石磊说道。

    “但是如此陛下要用兵的话,我们大可以保护租界为名,派军进驻长崎,然后再徐徐图之……”

    长崎明租界!

    那可是朱国强的得意之作啊!

    在另一个世界,只有日本在“我鞑清”建租界,可在这边,是咱在日本建租界,非但建了租界,而且什么治外法权,什么额定关税——其实压根就是无关税,这年月能过去,把大明的商品卖给他们都已经是天大的恩泽了,还敢收大明的关税?可能吗?

    当然该有的那些特权该有的咱可是一样没落下啊!

    保护租界?

    这个好像也是特权吧。不过眼下似乎还没有那个必要。

    “现在还没必要,只是兴妃一直关心着日本的情况,毕竟,说到底那里总是她的家乡,能不关心吗?”

    兴妃,就是兴子,也就是明正天皇,不过即便是如此,在后宫她的仍然排的皇后;皇贵妃之后,只是贵妃而已。

    毕竟,只是藩邦的天皇嘛!顶多也就是个小三。

    “但是在朕看来,让他们在那里狗咬狗就好了,不就是打仗嘛,让他们打个够,咱们就只管做收渔翁之利就行了!”

    朱国强笑道,

    满清入侵日本,这简直……简直就是件大好事啊!

    有比这还好的吗?

    其实,朱国强的心里也是那个纠结啊,一边想看到日本人剃发易服,变成奴才,动不动就来句“爷,奴才给您请安嘞”,而另一边呢,又不想身边有这么一群祸害。

    那怕是明知道,“我鞑清”别的本事没有,祸害家奴的本事十足。可也不想留下这个隐患啊。

    难啊!

    还是现在好,让他们彼此杀个痛快。他们两个狗咬狗是好事啊!

    非但银子、铜条大把的流入大明,甚至就连同人也是源源不断的流入大明,南洋的倭奴,干起活来是那个卖力,大明这边的倭婢,伺候起主人那也是柔情似水,尽心尽力。

    他们要是不打仗了,那有那么多人卖?大明的百姓哪有那么多奴婢可以用。

    不好办啊!

    确实挺难办的,不过,便是在难办,也要想办法让他们继续打下去,只有他们打下去了,大名才能从中渔利不是。

    暂时就先这样吧。

    “总之,卖武器给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谁击败,而是为了让他们能持续不断的打下去,他们打的越厉害,对咱们就越有利……”

    朱国强随口一句话,定下了未来大明对东洋的政策,这种政策是什么?简单的来说,就是你们打你们的,我做我的买卖,挣你的银子,等到你们的银子花差个差不多了,肉被吃完了,骨头也被砸碎了,然后再回头收拾你们也不迟。

    “陛下,建奴那边一直想高价购买咱们的线膛枪,倭人那边也是一样,也想要。但这是咱们克敌制胜的利器,臣担心咱们不卖,会不会有奸商勾结把线膛枪卖给他们?”

    石磊的担心,让朱国强点头道。

    “嗯,确实有这种可能。”

    我大清最相信什么啊?

    洋枪洋炮。

    他们现在愿意花高价买大明的枪炮,不就是因为在战场上占着便宜了吗?

    不过,一直以来卖给满清和日本的枪炮,都持着一个原则——就是要相对落后,比如火枪的枪管都是熟铁的,而明军自用的都是钢制枪管。还有就是火炮的性能也是相对落后不少。

    但是这样的限制,肯定会被打破,尤其是还有那么多奸商参与其中,这些人哪……眼里头那有国家啊!

    难不成这就是所谓的“不把武器卖给敌人的军火商都不是好的军火商”。

    真不愧是一群资本家啊!

    而更关键的是——官府还没有办法阻止,因为大明不但有官营的兵工厂,还有民营的,在东北移民都可以自由购买火枪,价格极为便宜,只要三两多点……当然,这种火枪都是滑膛熟铁枪管,外形与褐贝丝燧发式火枪相近,其实根本就是,为啥选择它啊,因为足够便宜啊!

    民营枪厂的出厂价甚至还不到二两,太便宜了?

    也就是和鸟铳的造价差不多,为什么这么便宜,因为铁便宜——大连、遵化、利国驿、南京这些采用高炉炼铁以及搅铁炉炼制熟铁的官营铁厂,一吨熟铁也就只卖不到十两银元,相比过去便宜了不下十倍,成本自然也就下降了很多。

    也正因为火枪便宜,它才会成为移民的标配,至于那些军户,他们那样人谁家里没个三五支,出门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东北那边如此,南洋那边同样也是如此,移民们配备武器是为了防止土人袭击,除非下旨禁止民间私造持有火枪,否则,走私就是不可避免的。

    而早晚有一天,民间的工厂,也会弄明白膛线的秘密。其实膛线并不是什么秘密,毕竟,辽十三式,早就普及了,甚至都流到了满清那边了。

    从古至今,什么都缺过,就是没有缺过奸商,那些资本家为了一点银子。什么事办不出来?

    就没有他们办不出来的事情。没有,他们不敢卖的东西。

    只要有人开出足够的价码,他们一个个的肯定会官方百计的满足那些金主的要求。

    线膛枪的制造确实是挺复杂的,但是说白了,也有什么核心的机密,非要说有的话。怕也就是那台线膛拉床了,即便是如此,那玩意儿的技术也不复杂呀。其实也就是几块铁块和木头,要是有人掏大把的银子找对人的话,还真能弄到手。

    事情变得有些棘手啊!

    想了想,朱国强问道。

    “其实,要是新式步枪研发成功了,把线膛枪卖给他们一些倒也无防。”

第656章 决定命运的选择(第二更,求订阅)

    所谓的新式步枪,并不仅仅只是一支步枪,它的核心是——金属弹壳的黑火药定装弹,相比于子弹新型后膛装填步枪则显得没有什么新意,不过只是活门步枪的方案而已,其实就是斯普林菲尔德活门式单发步枪而已,甚至朱国强还特意在美美国采购几支古董武器作为参考,选择它的原因是可以将军队大量装备的辽十三式前装枪直接改为后装枪。

    枪的改造非常简单,但是真正困扰兵工厂技术人员的,是金属弹壳。因为金属弹壳需要使用大量的铜,而在这个时代,铜……首先要用来满足制钱,至于其它都是次要的。

    也正因如此,尽管新式步枪的研究,早在崇祯十七年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无论是在兵工厂,或是五军都督府,都显得很不积极。甚至随着大连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南迁金陵,在金陵兵工厂中,这个项目干脆就搁置了。

    不过即便是如此,仍然还有人继续着武器研究,身为初级技术员的赵国德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兵工厂的技术人员,他一直在研究着新式步枪。但因为这并不是工厂的项目,他总需要争取外部支持。

    乾圣三年正月刚过,钱德功和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翻阅着报告时,那边有吏员进来禀报道。

    “左都督,有一位赵先生求见,他是从兵工厂过来的。”

    吏员随后又特别强调道。

    “他说,他是济南人,是遗族学校出来的。”

    “遗族学校?”

    一听说是遗族学校出来的,钱德功就说道。

    “嗯,请他进来吧!”

    “下官赵国德见过左都督。”

    在赵国德进屋行揖见礼时,钱德功笑道。

    “都是自家人,不用客气,坐。”

    钱德功是王府家将,而遗族学校,那可是陛下还是世子时办的,说起来,当然是自家人。瞧着面不过二十岁的年青人,他问道。

    “你来找我可是有什么事?”

    深吸口气,赵国德倒也不客气,直接道明了自己的来意。

    “下官在兵工厂专门研究步枪,这是下官研制的步枪……”

    取出随身提着的箱子,里面放着一支步枪。

    “活门步枪?”

    钱德功奇怪道,这个步枪在大连时就试制了出来,关键是金属弹壳一直没有制出来。

    “对,后装的活门步枪几年前就已经制造了出来,但是因为子弹的关系,一直没有投入使用,一方面是受制于机械加工技术,不能制造出合格的弹壳,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制造弹壳需要用到大量的铜,而国朝的铜矿本身就不丰富,这直接限制了它的使用……”

    其实身为左都督的钱德功,一直都是后装枪的支持者,但再支持也没有办法改变弹壳昂贵,铜料来源不足的现实,不禁长叹道。

    “是啊,后装枪打的是快,可是铜弹壳是好,可就是铜太贵了……咦……”

    突然,钱德功看着盒子里的步枪问道。

    “它似乎和活门步枪不一样,它的击锤,还有这个活门……”

    从盒子里拿出那支步枪,熟练的打开活门,然后疑惑道。

    “这个活门似乎不太一样,上面没有击针,怎么前面还有一层牛皮?”

    “左都督,这层牛皮很关键,有它在,才能保证闭枪尾的闭气,它用的子弹仍然是硝化纸子弹,直接从活门装进去,然后再扣上活门,然后塞上火帽,怎么说呢?它虽然不如金属弹壳,但是,后装枪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瞧着这支步枪,钱德功笑道。

    “光说不行,咱们去靶场试试!”

    ……

    “砰”

    伴随着一声响枪,朱国强颇为欣喜掀开枪尾的活门说道。

    “这层牛皮的作用是气闭环吧。”

    其实,仔细观察的话,可以发现这个活门与其说是活门,倒不如说更像炮栓,它的前端类似断隔螺式炮栓,但却把炮栓中间的橡胶气闭环变成了牛皮。在另一个时空中法国的夏塞波步枪,就采用类似的原理,只不过它是旋转后拉枪机,闭气环用的是橡胶。

    “是的陛下,火药点发膨胀时,冲击钢垫,钢垫挤压牛皮闭气环,牛皮受到挤压向管周围膨胀贴紧枪膛尾部,这样也就保证了枪膛的气密性,它的尾部基本上不会泄气。而且换用同口径子弹后,避免火药气休外泄,它的射程进一步增加到了800米……”

    身处皇宫的赵国德显得有些紧张,他没想到左都督会把他带进皇宫,带他来见陛下。

    “陛下,臣这几天一直在命人试验,它的射程比辽十三式远了20%,射速增加了一倍,这个后膛装弹系统简易并且可靠,而且该系统可安装在现有的辽十三式步枪上,这样就无需更换枪管,大大节省了经费。甚至就连同子弹都不需要更换。”

    一旁的钱德功笑道。

    “部队完成换装后,战斗力必定大为提升,陛下,到时候,就可以远征漠北了!”

    漠北!

    那里有东虏、有流贼,那些可都是大明的生死之敌啊!

    “暂时不用考虑他们!”

    朱国强摆摆手,把步枪递给一旁的内侍,然后对赵国德说道,

    “这支步枪很好,以朕看,就在二年式步枪吧,先改造几万支试验一下,威远伯,这件事,你跟进督办一下。”

    威远伯这是钱德功的爵位,现在的大明只有一个国公,就是陈无敌,他的“康秦国公”之位,是凭着当年南京城下的赫赫战功获得的,至于钱德功,那怕是他有坚守大连的功劳,但却无法与驰援南京相比。

    以少胜多,力保南都不失,这样的战功,封国公是再正常不过,甚至就连他的国公封号中的“康”也是取自于“建康”,与他的战功息息相关。

    “臣遵旨。”

    随后朱国强又特意询问了赵国德的一些个人情况,毕竟他可是遗族学校毕业的,算是自己的半个孩子,而且对于大明来说,这些孩子们正在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科学方面,毕竟,他们接触到的知识中,有很多都是19世纪水平的知识,那怕只是一部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们,仍然可以这个科学文明刚刚起步的时代,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就。

    简单的了解之后,又鼓励鼓励了一番,在赵国德退下后,朱国强才对钱德功说道。

    “眼下不是最重要的,后勤不解决,咱们即便是北上了,打到了草原,也就是不能永远的呆在那,朕要的不仅仅是击败敌人,而是彻底的瓦解来自北方边疆的威胁,彻底的占领那里,把蒙古大草原,变成咱们明人的地盘,咱们在那里开垦土地、建立牧场,建立城市,然后世世代代的扎根在那里,而不是击败了敌人就撤回来!”

    陛下的话让钱德功深要为然的说道。

    “陛下所言甚是,当年成祖皇帝屡次北征蒙古,可从来没有真正解决掉鞑子的问题,除非咱们把蒙古变成咱们自己的地盘,要不然,估计不出几十年,他们的元气恢复了,还是会为患九边,不过,想要这么办,就非得移民实边不可!”

    “不仅仅是移民实边!移民实边只是一步,最关键的是什么?是要把交通问题给解决了。”

    朱国强边走边问道,

    “你听说过铁路吗?”

    “是皇家学会的那个铁路?烧蒸汽机的那个?”

    钱德功说道。

    “对,就是那个!”

    朱国强点头说道。

    “想要解决北方的问题,就非得修铁路不可!”

第657章 世界那么大,朕想去看看(第一更,求订阅)

    “永乐二十年,成祖领兵再征漠北,用驴34万头、车17.7万多辆、民夫23.5万多人,运粮37万石随征。阿鲁台闻讯,避而不战。七月初,明军追至阔滦海子北,闻讯阿鲁台尽弃辎重、马畜北走,遂收其所弃牛羊驼马,焚其辎重回师……大胜,班师。”

    朱国强一边说,一边步入殿内说道。

    “在出征之前,兵部尚书方宾、户部尚书夏原吉、刑部尚书吴中等皆以粮储不足、师出无功,主张不宜兴师。成祖朱棣大怒,逼方宾自缢,将夏原吉、吴中拿入大狱。就结果来看,他们说的“师出无功”,倒也不是没有道理啊!”

    长叹口气,朱国强说道。

    “阿鲁台尽弃辎重、马畜北走,成祖皇帝就只能班师回朝了,为什么?说白了,就是因为交通的问题,让成祖不得不撤退,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就像野草似的,那怕是我们打过去,他们会逃,会躲,可总是杀不尽、烧不绝,有几十年时间休养生息,他们就会再次崛起,再次犯边,所以……”

    手指着殿中的沙盘,这个巨型的沙盘是铁路规划沙盘,是朱国强借鉴另一个世界解放前的铁路规划,对大明的铁路网进行的初步规划,之所以选择它这

    朱国强笑道。

    “朕才要修铁路,把铁路修到草原上,一路修到北海,有了这条铁路,非但军队可以永远驻扎在那里,而且移民也可以从内地源源不断的进入草原。”

    至于草原上的人……腾笼换鸟啊。嗯,其实也不是腾笼,而是只留女不留男,别以为这种事情古人没干过,按照后世基因分析,南方汉族和北方汉族的y染色体高度相似,而线粒体分布则大为不同。以福建省为例,福建人的父系遗传和北方人97%相似,但是母系遗传和北方人只有四分之一相似。说明汉族人口在往南扩散的时候,异族只留女不留男,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y染色体如此纯正吧。

    事实上所谓的民族融合,从来都不是温文儒雅的,而是赤果果的,往往都是以弱势种族灭绝为代价。为什么清末的时候,仁人志士们喊着“保国保种”,原因就在这里——弱势民族的灭亡,一种是丧失生命权,一种是丧失繁衍权,而很多时候都是两互相作用,最终弱势的一方消失了……

    现在,在科技的帮助下,面对以游牧、渔猎为生的蛮族,农耕民族终于不再是战场上的弱者,野蛮不可能再凭据野蛮征服文明了,那么……现在,是时候把帝国的农场扩散到遥远的北方边疆了。

    另一个世界的事实证明,农耕民族不但擅长种地,同样擅长放牧,那样的牧场,还是留给自己用的好。

    修铁路!

    这是让北方边疆长治久安的唯一选择。

    当然,这也是大明的国土无限扩张的最好工具。铁路的路轨延伸到什么地方,大明就可以征服到什么地方。

    有了铁路,就再也没有了所谓的边疆也没有了所谓的鞭长莫及,当边疆发生叛乱的时候,军队可以在短时间内抵达叛乱地区,从而平定叛乱。

    铁路,当然还有电报。

    他们将会构成帝国的神经脉络,只要有了他们,无论这个帝国有多么的辽阔,都不会存在任何统治上的问题。

    如果没有铁路和电报,大明的脚步将会止步于历史上的其他中原王朝所抵达的边域,进一步的扩张不过只是痴心妄想,顶多也就是借助海运向南方进行那么一丁点儿扩张而已。

    可是铁路将会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切。

    世界那么大,真的想去看看啊!

    不仅仅是要去看。

    我来,我见,我征服!

    征服!

    朕真的想要好像一个大大的帝国啊。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啊!

    想要把这一切变成现实,就必须修建铁路!

    “威远伯,你看,这列火车……”

    手着沙盘上的火车模型,朱国强说道。

    “这样的一列火车有二十节车厢,可以拉两百余吨货,载客可以载上千人之多!”

    “嚯!”

    钱德功忍不住倒吸口凉气,惊愕道。

    “可以拉两百吨!还运带上千人!火车真有这么厉害?”

    尽管钱德功听说过火车,可也就只是听说而已,还是因为陛下命人在城外修了一条铁路,不过那条铁路暂时还没有修成。

    除此之外,他还真不了解铁路和火车是什么东西。现在听陛下这么一说,顿时惊得喃喃的。

    “怎么可能会这么厉害?”

    而接下来还有更让他震惊不已的事情,

    “这只是刚开始,将来还能装更多的货,运更多的人,而且他每天可以行驶不下五六百里,日行千里暂时还不行,但是两天跑上一千里,绝对没问题!”

    这也是日行千里啊!

    惊得好一会没说出话来的钱德功,半晌才说道。

    “陛下,这,这可真是日行千里了,有了铁路这玩意,咱们再北征时候,简直就是如虎添翼啊!”

    在所有的将领中,钱德功是一直心念着要北征的人,他之所以会如此上心,说白了,也就是为了爵位。

    大明朝过去的勋臣压根就没剩下几户,不是在南京因为降虏被陛下杀了,就是在京城被李自成给宰了,反正没剩下几户。可是乾圣勋臣也不少啊,但国公却就一个,他钱德功想当国公,就只有一个办法——军功!

    非军功不封爵!

    这是乾圣朝的规矩,甚至为此还把历代因来与皇家联姻封赐的爵位都收了回来,总之一句话,大明的勋爵非军功不封,过去什么皇家的爹,公主的驸马,甚至就连什么太监随随便便的就能封个爵的事情是不可能再发生了。

    国初嘛,爵位可值钱了!

    国公!

    想当国公,就得先立军功,这军功从那立?

    就是北征漠北啊!

    就是去打东虏,打流寇啊!

    拿他们的脑袋换乌纱啊,不对,换爵位啊,钱家的世代荣华富贵,可都要靠他们的脑袋去换啊。

    “如虎添翼不错,不过呢,这条铁路要修起来可不容易啊,修这种铁路不同于铺官道,需要解决很多技术问题,总之,北征的前提就是先修好铁路,一开始的时候,朕是打算从南直隶修到开封,再从开封修到西安,然后从西安往北,一路修到黄河,修到草原,可是现在想想,还是有些不太现实……”

    那里不太现实,根本就是不现实,这样几千里铁路不说技术难度多大,单就是需要用的铁就是天文数字,所有的铁厂都需要扩建才能满足对于钢铁的需求,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铁路会刺激钢铁工业的发展,另一个世界的工业强国的钢铁工业,无不是在铁路的刺激于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大明现在同样也是如此。

    那可是几十万吨,甚至上百万吨的需求!

    钢铁工业的发展,相应的还带动了采煤业以及铁矿开采业的发展,铁路带动的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产业链的发展,在铁路的推动下,插上翅膀的那里是北征漠啊!分明就是大明的工业革命啊。

    “所以,现在计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暂时放弃修建南线铁路,首先从开封开工,修一条通往陕西,通往漠北的铁路,这样大概可以节省两三年的时间……”

    最重要的是可以节省许多钢铁,在大明还不能够肆无忌惮的修建铁路。不是因为金钱,而是因为钢铁产量不够。在等几年,等等就好了……

    “不过,在铁路筑通之前,我们要加强对漠北的情报渗透,现在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054/ 第一时间欣赏这个大明太凶猛最新章节! 作者:无语的命运所写的《这个大明太凶猛》为转载作品,这个大明太凶猛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这个大明太凶猛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这个大明太凶猛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这个大明太凶猛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这个大明太凶猛介绍:
穿越了,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你们别歪楼好吧!……好吧!听你们的!对她们要狠!对他们更要恨上加狠!这个大明太凶猛,对文官比流寇还狠毒,打女真那更是一个凶残,从东洋到西洋,来一起尝尝大明凶猛的铁拳……欢迎加入凶猛群:150536833vip凶猛认证群:150536544这个大明太凶猛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个大明太凶猛,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这个大明太凶猛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