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这个大明太凶猛TXT下载这个大明太凶猛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这个大明太凶猛全文阅读

作者:无语的命运     这个大明太凶猛txt下载     这个大明太凶猛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672章 国人就是高人一等(第二更,求订阅)

    乾圣五年,西元1650年,十月。

    在上海港,一只移民船队,载着上千名移民,驶向了大海,他们将会在海外各地,繁衍生息……

    而与此同时,平王朱慈烺,也踏上了前往平国的征程。

    平国也是有船队的,还打着平国的四爪龙旗,平国的三十六艘船只都是旧船,既然旧商船,也有海军淘汰的二手军舰。甚至就连船上的大炮,也是海军淘汰的。

    尽管是旧船,可其却装备着数百门大小“镇海炮”——这种短管卡龙炮大明版,尽管正在被海军淘汰,可在海外仍然是种威力十足的武器。

    这些二手货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对于只有五十万两家当的朱慈烺而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那怕就是这五十万两,也是朱国强给他的,除了朝廷按定制给他一笔“安家费”外,朱国强从内府也拿了三十万两给他。甚至还亲自的作媒,让他娶了扬州大盐商郑元勋的女儿为正妃。

    为什么做这个媒,人家有钱啊!

    在王妃婆家的支持下,平国的船队迅速壮大了起来。

    船队的提督叫曹安国,武进士出身的他,过去几年间一直在海军任职,在得知平王开国后,就辞去军职,报答先帝之恩了。

    其实,在平国上下文武官中,这样的人还真不少,别看平王只是一个大王,可凭借着先帝的余荫,确实有不少人追随,他们中有些连官职都不要了,也不顾什么平国在海外万里,反正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报效先帝的恩情。

    除了读书人之外,甚至还有不少普通百姓,舍家弃业的追随平王去海外,他们不是在国内呆不下去了,而是为了心中的那点忠义,在有些人的脑袋里,平王才是他们的国君。

    这样的人不多,也不少。少则数万,多者数十万,谁也不知道,但对于刚刚开国的平国而言,数量如此众多的“国人”,确实远超过其它任何一国。

    甚至就连平国的兵,也有不少是不取分文的“义士”。不得不说,有时候,死人还是有不少号召力的。

    上海港。

    曹安国揖手见礼道。

    “臣参见王上!”

    “爱卿免礼。”

    朱慈烺说道:

    “船上去讲。”

    江面上,泊满了前往平国的船只,船上满载着来自各地的官民百姓,他们即将启程前往平国,现在,他们已经不再是明国人了,而是——平国人。

    朝着江上的船队看去,朱慈烺问道:

    “船上官民可安置妥当?”

    曹安国连忙答道:

    “回王上话,船上官民已经安置妥当随时都可以启程前往新城,另外随行王师有步兵三千人,皆为青壮,已经在淮北军府训练了一年多,全部配配后装线膛枪,另有新式火炮二十八门。”

    “淮北军府”,那是专门进行新兵训练的地方,现在大明只有一种新兵,就是军户子弟子承父业。其它人想要当兵可以,一种是进入海外的护卫军,卫所设在海外,一种就是亲王亲卫。

    那怕就是这两种兵,那也是有名额的,每年不过只有区区千把人而已。可以说,除非是军户世袭,要不然,你想吃军粮……都轮不到你,非但在世代的良家子,还要有三个百户作保,千户大老爷推荐,然后才能当上兵,也正因如此,能当上兵的还是军户里没有继承权次子。

    普通人……轮几辈子也轮不到。

    在大明,当兵,那是特权!

    不过,亲王府卫倒没有这些限制,不过也是精挑细选的青壮,毕竟,在大明,想要当军户的,没有百万也有几十万。

    为啥?

    待遇好啊!

    “王上,朝廷在新城,还有三百人警卫队,算起来,咱们也是兵强马壮了!”

    所谓“新城”,就是后世印度中部临孟加拉湾的亚南,当然这个时代的亚南不可能再是一座充满法兰西风情的殖民地城市。

    但肯定是一座充满大明风韵的城市,唯一不变的就是殖民地的身份。

    此时南亚次大陆,尽管拥有超过一亿人口,但是“新城”周围方圆百里,都有大片原始无主之地,只有少数土人生活在这里。

    早在乾圣三年,行人司行人胡天球与天竺诸国签订友好通商条约,沿着印度半岛设了五十二个贸易站的起,在大明的商队进入印度的同时,船队就开始不断往这些贸易站移民。

    移民的数量也不多,每个贸易站每年移民千人左右,两年来已经累计移民近十万人。这些移民跟当地土人交流,倒也还算融洽,不存在什么土地矛盾、信仰纠纷,汉民还教土人先进耕种技术,通婚早的孩子都能生下来了。

    就在去年年底,江南大旱,朝廷一次性招募一万流民青壮,其中有五千人被安置到了新城。

    其实,这就是为封平王作准备。

    算起来,现在的平国,那怕就是在海外立国,“国人”也有足足近万人,甚至还有几千“野人”。

    看着新城的地图,朱慈烺问道:

    “我们到地方就直接打戈尔孔达?”

    曹安国摇头说:

    “打,肯定要打戈尔孔达,要不然平国怎么拓土,但是,咱们是靠条约在那里站住的脚,朝廷在那边的贸易站有五六十个,咱们要打,肯定要先找一个借口,然后,再和他们打,今天是戈尔孔达,将来就是咱们平国。”

    朱慈烺挠头道:

    “曹提督,这打仗找借口怎么找?我都听糊涂了。”

    “王上不用着急,等咱们到了那,自然会有借口找上门来的。”

    那怕就是没找上门,不会“造”吗?

    当天,三十余艘战船、商船,驶出了长江口,就像周天子封建诸侯,诸侯率领卫兵、亲族、百姓乘车前往满是四夷的封地时一样,平国的船队出航了。

    第一次出海,势必要先晕船,晕了几天后,平国大王朱慈烺与他的王妃,兵士、国人终于适应了海上航行。

    在这一路上,平王朱慈烺一路熟悉着与天竺相关知识,从种姓到宗教,从人种到文明,再到军事。至于什么航海之类的专业,一时半会儿肯定学不会,作为国君的朱慈烺也不需要学。

    这一路上,朱慈烺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天竺。抵达孟加拉湾畔的新城时,已是十一月初六了。

    这一天,从此成为平国的“开国日”。

    那怕是皇帝封建“平国”的日子是六个月前,但他们抵达的这天,仍然意味着平国的“开国日”,成为王朝的庆典。

    在平国君臣百姓抵达新城后,在一边休息并适应当地气候的同时,同样要为臣民百姓封赏土地,除了按官职分配多则四五千亩,少则五百亩土地外,士兵每人都得到了四百亩田地,移民也得到了50亩。

    新城位于三角洲上,土地异常肥沃,这么大的三角洲,别说只有几万移民,就是再来十几万人,每人也能分到大片土地。

    一个人种不完,没有关系。

    无论是在北方的莫卧尔,还是在戈尔孔达都有大量的奴隶,那些奴隶非常便宜,一匹棉布就能换一个奴隶,驱使奴隶种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这些廉价的奴隶,平国君臣还是会心安理得的使用的。毕竟这也算是一种入乡随俗。

    买不起,没有关系。国君可以贷款给你。

    凭借着明人特有的坚韧、勤劳的性格,那些士兵、移民们各自经营的农场,很快就步入了正轨。他们在田地里使用着土人奴隶为自己劳作,接受着女奴的侍奉,当然,也有不少人把女奴变成了侍妾,毕竟,移民中很多都是独身的青年壮丁。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也渐渐习惯了在高人一等的生活……

第673章 大王要亲征(第一更,求订阅)

    作为平国国都的新城倒也不大,搁大明也就是县城的规模。遵循《皇明祖训》,新城开有四门,分别是东体仁门、西尊义门、南端礼门、北广智门。

    出广智门,向北十里,有“尼山牌坊”。

    尼山,即孔子爹妈的野合之地。

    为什么要建“尼山牌坊”?

    其实就是为了告诉国人,他们人人都负担有“教化四夷”的责任。孔圣人他老人家都是“野合而生”

    所谓“野合”是什么?,只能是指颜氏女——城外野人,在野外被国人叔梁纥看中,使她怀孕而生下圣人。至于这个“野合”,倒底是怎么个“合”法,就看各自的体谅了。

    不过在这里建“尼山牌坊”,是为了鼓励国人与土人通婚。为了传播文明,为了……嗯,抚夷归夏!

    “国人为国君服役,土人居田劳作耕种,这也是符合周礼的嘛!”

    搭乘两轮轻便马车,前往自己的封地时,看到田间正在劳作的土人,刘宗周颇为自得的抚须说道。

    现在的平国,人分两类,一类是“国人”,就是国内来的移民,无论是国君勋贵或者百姓,都是“国人”。一类是“土人”,就是本地土民,可以是奴隶,也可能是自由民。

    这一点与西周分为“国人”和“野人”相似。“国人”居住在城郭之内,是随国君封建到四方的亲族士兵,他们有服兵役的义务。“野人”居郊外野、鄙之中,是原被征服地的土人,以种田为生,地位低下,但能够组织家庭,并随土地赏易给“国人”,不会被任意杀戮。

    原本使用奴隶只是入乡随俗而已。可是经过刘宗周等大儒的一番解释,这事变成了遵循“周礼”的“复古”之制,甚至还有大儒偶尔也会体验一番“野合”,万一要是生出一位配享孔庙的大学者呢?

    正当刘宗周感叹着能够生见周礼复兴时,突然,从远处传来一声铳响,远远的看去,只见数名国人手持火枪,依着大树正与人对射。

    “刘三,快,快去问问是怎么回事?”

    从马车跳下来的刘宗周,倒也没有拔剑,而是拿出了火枪——圣人说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个射,现在早就变成火枪了。没有谁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至于什么祖制……现在,还真没有几个人计较。手持火枪的刘宗周一边走一边喊。

    “我乃礼部主官刘宗周,这边是怎么回事?”

    “启禀刘大人,我等都是此地国人,一直收土人为家奴加以教化,可不曾想今天有土人找上门说,我们家的家奴是他们的逃奴,他们居然敢强行抢掠我等家奴……”

    “哎呀,那还得了!快,拿我的腰牌,请国兵支援。”

    冲着远处的土人放了一枪,刘宗周大声喊道。

    “土人蛮横不知王法教化,待我等教化他们一番!”

    火枪既是教化!

    那些土人有没有受到教化不知道,但是当消息传到新城的王宫时,在朱慈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曹安国就拍手道。

    “王上,这可是天赐良机啊!请王上挥师讨伐蛮夷!”

    面对曹将军的建议,朱慈烺犹豫道。

    “曹将军,现在……合适吗?”

    对于已经在这定居长达四个月的朱慈烺来说,他现在可真是乐不思蜀了,陛下封建的土地之大、土质之肥沃,更是他做梦也想象不到的。虽然这里是海外,而且没有四季之分,但是在这里,身为国君的他,确实是一国之君啊。那怕平国是大明的诸侯国。

    可是作为诸侯王的他,只需要每年进贡一次就行了,从粮食布帛,到珠宝美人,都可以。当然陛下也有赏赐。按照封国的规矩,诸侯朝贡大明天子如不按时朝贡,轻则削爵,重则灭国。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除此之外,朝廷对他就是不管不问,只要他履行诸侯国的义务就可以了,国内大小事务,都是他作主。

    那怕这个百里的“国”,顶多只相当于县,可一地之君,那也是君啊。也正因如此,他还真不想打破现在的“岁月静好”。

    不过怕静好的岁月到了头,而是害怕失了国,毕竟,旁边的这个国……可不小啊!

    “难道王上甘愿作区区百里之君!”

    曹安国激动道。

    “王上,这土人领下不下万里,我等欲为王上开疆,为平国创万世之基业。”

    “可,可曹将军,这土人可是人口近千万,披甲十数万的大国啊!”

    “那又如何!汉军满万不可敌,我平国虽然没有万人精兵,可却有三千虎贲,怕他作什!”

    曹安国的话声刚落,殿外就有人急急打断他的话声。

    “王上,还请王上三思啊。”

    急急闯进来的是国相徐石麒,得知与土人发生冲突后,他就急急的赶了过来,正好听到了曹安国的话声。

    “王上,王上兵戈不能轻动啊,轻起兵戈,只恐怕会有损平国基业,现在我国初建,实在不易轻启战端,现在正百忍辱负重之时啊!”

    徐石麒是国相,也是主动投奔平王的老臣,他以年近七十的高龄滔海追随的忠义,早就让他名扬海内外,可是做为老臣,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是稳!

    简真就是太稳了!

    这恐怕也是平国诸臣最大的特点,他们之中既然有先帝老臣,也有当世大儒,可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没有多少奋进之心。

    似乎,他们真的满足于这个三十里之国了。

    不一会,吏、户、礼、刑、兵、工六官也纷纷赶了过来的,他们态度都是非常鲜明——不赞同开启兵火。

    “如今之事,理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臣以为,可派行人出使土邦,命土王交出作乱土人,赔偿损失,并且通令各地保护国人财产,如此百姓便可以重享太平……”

    在刘宗周在那里发表他的看法时,朱慈烺把目光投向看似气定神贤的典属国王续,他是扬州举人出身,当年陛下在扬州时,他就从军出征,现在出任正五品的典属国,根本就是大才小用。

    那怕是他是五品的官儿,可搁在平国,他却代表着大明天朝,代表着大明天子!不过在大多数时候,他只是谈诗书文章,几乎从来不对平国的事务发表任何看法,完全就像不存在一样。

    但是现在,朱慈烺却把目光的投向了这位典属国,因为他代表着大明天子!

    “不知典属国有什么建议?”

    “王上,本官身为典属国本不应该插手平国事务,但是平国百姓,亦天朝之民,平国亦是大明属国,陛下曾言“犯我大明天威者虽远必诛,且必诛其全家”,若不尽诛其全家,又焉能让土人畏我天威!”

    啪啪啪……

    看似随口一句话,只打得众人无不是脸皮发热,那是一个烫啊!

    陛下……

    那是天子!

    天子之言,那怕就是随口一说,那也是出口成宪。就在刘宗周正欲开口时,王续又继续说道。

    “天子封王上于平国,替天子牧民,天子锡土赐诸侯剑于王上,既为护民。今日百姓遭土人欺凌,王上理持诸侯剑为民众复仇,如此才不负天子!不负王上牧民之责!”

    接连的大道理,让朱慈烺只觉得一阵面红耳赤,这才几个月啊,自己就沉迷安乐的了,长此以往,那还得了。于是他立即站起身大声说道。

    “典属国一语惊醒梦中人,本王替天子牧民,今天百姓遭土人欺凌,本王若不为其复仇,又焉能对得起天子锡土之恩!来人,取本王盔甲,本王要亲征土蛮!”

第674章 带路党尼赫鲁(第二更,求订阅)

    乾圣六年,二月初二,龙抬头。

    这一天,晴空万里。

    新城港内数艘多浆炮船,在土人奴隶的划动下,沿着戈达瓦里河逆流而上,船上站满了平国将士。

    戈达瓦里河是印度中南部最大的河流,尽管这条绵延三千里的河流是以“戈达瓦里”为名,但是现在却是戈达瓦里与莫卧儿帝国分界线,甚至这也是戈达瓦里苏丹同意把河口三角洲永租给大明的原因。

    为啥?

    因为莫卧儿帝国随时都有可能打过戈达瓦里河啊。不过,至少眼下这条河还是一条界河,从平国新城往逆流而上,河口三角洲顶端的拉贾蒙德里,就是戈达瓦里最北方的城市,也是此次平国讨伐的目标。

    置身于多浆炮船上的朱慈烺,心情显得有些紧张,毕竟,这可是他第一次上战场,他的腰间佩着父皇的佩剑,这是陛下赐赏给他的。

    他并不知道的是,在另一个世界,崇祯就是用这柄剑杀了他的妹妹们。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征讨蛮夷。

    当然,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扩张。

    至于什么蛮夷不义、犯我平国、伤我百姓,不过只是借口而已。

    可有了借口,就是师出有名,就是兴举义师!

    拉贾蒙德里,是戈达瓦里河通往大海必经之地,早在千年前就已经建城,生活在这里的土人……嗯,先被雅利安人征服,然后一直被统治着,他们创建了种姓制度,用于统治管理国家。三百年前,德里苏丹国征伐喀喀迪耶王国,喀喀迪耶王朝被消灭,华朗迦改称苏丹坦普尔,置于天方教官员的管辖之下。尽管绿教已经占领这里三百三十年,但是仍然只有少数印度人为了平等改信了绿教,其实,那些绿教官员也不愿意这些人改变信仰,因为不能拿信徒当奴隶驱使啊。即便是信徒,也会服从经济利益。

    这也使得这里的土人中印度教徒数量远比绿绿多得多,毕竟,统治阶层永远都是极少数,而作为被统治者的印度教徒更是遭受奴役和欺压。

    对于这一切,他们早就已经习惯了,适应了,当然,并不包括那些高种姓的。

    次日正午,数艘平底的帆桨炮船出现在拉贾蒙德里时,城里的人甚至都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

    “轰轰轰!”

    打头的炮船就直接发炮了,桅杆上挂着大大的“平”字。

    这字,没几个土人认识。

    毕竟,明国人来到这里才两年。

    尽管不认识字,可作为边境城市,守卫拉贾蒙德里的土人军官反应倒是非常迅速,直接关闭了城门,然后禀报了伊克塔达尔,也就是王公。

    在守军匆忙准备抵抗时,港内的商人和商船惊慌失措,他们还以为是强盗跑来劫掠港口,纷纷准备武器抵抗,并要扬帆驶离港口,同时又派人谈判以拖延时间。

    一个土人乘小船而来,大喊:

    “我是贾瓦尔·尼赫鲁,不知船上的可是平国将军?”

    尼赫鲁是商人,他去过平城,也见过方块字,甚至还会说几句简单的汉语。

    曹安国走到船首。

    “拉贾蒙德里土人劫掠我平国百姓,本人是平国大将军曹安国奉王命前来征伐不义!尔等速速退下,以免伤及无辜!”

    尼赫鲁问道:

    “征伐不义?是不是明国要占领这里?”

    尼赫鲁那读过什么春秋,那知道这个“征伐”里的弯弯饶饶,这会他只想知道,明国人想干什么。

    至于什么平国、明国,搁在他的眼里都一样。

    “不错!”

    曹安国说道,

    “拉贾蒙德里伊克塔达尔纵容他人劫掠我国百姓,我国大王亲率大军征讨,此战胜后,此地将会并入我平国。尔等可是助伊克塔达尔对抗天兵?”

    从德里苏丹国开始,印度许多地区就盛行“伊克塔”军事采邑制,领有“伊克塔”的封建主称为“伊克塔达尔”,最大的“伊克塔达尔”叫作“穆克蒂”,封地多达一省甚至数省。最初,伊克塔达尔对其封地的占有只能终其一生,死后必须归还苏丹,苏丹国家保有收回和更换封地的权利。三百年前,开始承认伊克塔为军事贵族的世袭私有领地。它也成了印度土邦的最早起源,“伊克塔达尔”也就是半独立的军事领拄。而几十年后,莫卧尔帝国对这里的征服,就是击败苏丹,在各地的伊克塔达尔臣服后,就表示统一了。

    其实,也就是名义上的。甚至就是这些苏丹以及他们的军事贵族——地方采邑领主、王公伊克塔达尔,也可能是来自波斯或者阿富汗,他们的祖上征服了这片土地,成为这些城市的统治者,甚至就是巴布尔开创的莫卧尔帝国,击败的德里苏丹国,也不过是上一波来自阿富汗的征服者创建的而已,和德里苏丹国一样,其实就是一个殖民政权取代了另一个殖民政权,他们上层中同样充斥着波斯人以及阿富汗人,这些外国人统治着印度。

    但如此,而且每年都会有新的波斯人,新的阿富汗人来到这片土地上,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军事贵族。所谓的莫卧儿王朝绝对是妥妥的殖民政权。其实,古往今来,印度什么时候没有被殖民统治过?

    过去如此,现在同样也是如此。

    其实印度,也就是在1948年之后,才开始自己统治自己,在此之前,就是一波殖民者取代另一波殖民者而已。甚至就是48年之后的那波人祖上……也是殖民者,最少是殖民统治者的后代——高种姓的雅利安人。

    而曹安国之所以会这么反问,就是因为眼前这人是高种姓的婆罗门,别说他们是印度教徒,那怕他是绿绿,只要是本地的,也会被排斥在统治阶层之外,毕竟,对于殖民统治者来说,只有所谓的自己人才是最可靠的,这一点,满清也好,奥斯曼也罢。都是一样的,至于所谓的本地人,不过只是奴隶而已。这些婆罗门是不可能为伊克塔达尔卖命的。

    作为外来者,嗯,首先当然要先争取被压迫者的支持,赶走统治者,然后……嗯,摇身一变成为新的统治者,至于合作者,就像是驯服的狗一样,只要丢上几根骨头就行了。

    “帮助伊克塔达尔,这怎么可能?”

    尼赫鲁摇头说道。

    “我们怎么可能帮助他们呢?他们捣毁我们的寺院,随意压榨我们,从来没有把我们当成人看,甚至把我们和首陀罗相提并论……”

    尼赫鲁的心里是那个恨啊!

    他们什么时候把首陀罗当成过人,可问题是搁在伊克塔达尔的眼里,他们这些异教徒无论是婆罗门也好,刹帝利也罢、都和吠舍是一样的,甚至和首陀罗也是一样的,这让他们如何能接受得了!

    “大明真的要占领这里吗?”

    尼赫鲁再次问道。

    “怎么,你怀疑我们攻不下这里?”

    曹安国笑道:

    “小人怎么可能会怀疑,只要大明愿意占领这里,我们更愿意接受你们的统治。”

    在过去的两年中,不少本地土人进出新城做生意,相比于那些天方教的统治者,新城的明人不但更加公道,而且不会对他们信仰指手画脚,选择统治者的话,他们更愿意接受大明的统治。

    尼赫鲁又说道:

    “请将军稍等片刻,我这就回去劝说大家献城归顺。”

    对于尼赫鲁这些人来说,早在古尔王朝征服北印度开始,在被古尔王朝、德里苏丹国以及莫卧尔帝国征服的地区,婆罗门也好,刹帝利也罢都失去了统治者的权力,他们都和吠舍是一样,只能依靠经商维持生活,尽管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他们早就适应了被统治的地位。

    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换个统治者,甚至在几十年后,他们迎来了奥朗则布,但是没想到,那家伙比现在的苏丹更过分,对他们收人头税倒还罢了,而且毁坏印度教神庙来改建天方寺。

    不过,现在,他们有了更好的选择——明国人。

    明国人多好,谦逊有礼不说,而且从来不欺负他们,对待所有人都是公平的,甚至就是对作为奴隶的首陀罗、贱民也是非常仁慈的,当然,那些奴隶里也有刹帝利,甚至婆罗门。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比伊克塔达尔更好的统治者。

    几百年来,作为外来统治者伊克塔达尔,对于地方上的掌控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商人们征税也是依照定额,给足了钱就不管。

    不过嘛,税收定额越来越高,城内外商贾日趋不满。现在有了更好的统治者可以选择,只要能保证自身安全,投敌献城属于再正常不过的操作。

    但是,他们也就是只能献出没有防护的外城罢了。毕竟,伊克塔达尔和他的士兵都住在城堡里,说起来这一点和满清倒也是挺像的,他们也住在满城里,或许全世界都是如此,殖民政权总有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千方百计维持他们的统治……

第675章 开疆拓土(第一更,求订阅)

    “怎么可能是平国人?不应该是德里那边吗?”

    身为伊克塔达尔的马哈苏尔,在得到领地遭到平国入侵的第一个反应是——怎么会是他们!

    不应该是德里那边的进攻吗?

    作为戈达瓦里河畔最重要的领地首领,马哈苏尔早就和德里方面达成了共识,在他们进攻的时候,他会投降以换取继续统治这片土地。

    马哈苏尔的祖上来自阿富汗,是突厥化的阿富汗人,几百年前在德里苏丹国获封为军事贵族,领有这片土地。

    王朝被帖木尔后裔巴布尔击败后,和很多南方采邑领主一样,他向戈达瓦里“穆克蒂”臣服,以换取他的保护。现在,戈达瓦里已经不能再向他提供保护了,那就向德里臣服吧。

    反正大家都是来自阿富汗,都有共同的信仰,只是换一个苏丹而已,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即便是苏丹,也需要他们去统治那些非信徒。

    可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想到,没有等到德里那边打过来,反倒是三角洲的那些明国,不对,应该是平国人打了过来。

    他们想要干什么?

    就在这里,剧烈的爆炸声从外面传来,震耳欲聋爆炸声密集伴随着一阵猛烈有冲击波从外袭来,在呛人的硝烟扑面而来时,马哈苏尔惊呼道。

    “快,快派人向苏丹求援,还有派出信使,质问平国人,为什么要侵犯我国,为什么不宣而战!”

    年青人太没武德了!

    ……

    不是朱慈烺没有武德,是曹安国发现这是一个好机会啊——所谓的城,其实就是一个城堡,城堡里住着的基本上都是统治者和他的士兵以及他们的家人,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要猛烈炮击了。

    “轰!把这座城轰个稀巴烂!”

    对于军事上的问题,朱慈烺禀持的原则很简单——交给擅长的人去做,自己尽量不要去插手,在南京的时候,陛下曾经说过,先帝之所以会失国,一是因为意志不决,优柔寡断,二是因为问题的事情太多,其中有很多事情还是他不擅长处理的事情。

    有的事情,非得内行人去做!

    比如打仗,做皇帝也好,国君也罢,交给将军就行了,那怕就是御驾亲征,也不用过问战争的细节。

    尽管从十岁起就跟在父皇的身边学习政务,可是在目睹了父皇的失败,甚至手足无措后,朱慈烺反倒更相信陛下的办法,毕竟,陛下确实再造了大明江山,更重要的是,曾经误国的大臣们,在陛下的手下,似乎都不敢误国了。

    但是他们?

    会误了平国吗?

    就在朱慈烺把目光投向船上的文臣时,就有文臣站出来称赞道。

    “陛下,我王师一到,土人无不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我平国王师,实在是仁义之师啊!”

    尽管那边炮声隆隆,可是这边并不妨碍他们在那里说道着“兵不血刃”,说道着“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负荆请罪的极少数人,直接就给飘没了。

    这边官员们在拍着大王的马屁时,那边曹安国已经下令步兵上岸进攻城堡了,这可还真得打硬仗,因为城堡是石质城堡,居然还不小,一时半会很难攻下。

    而且在他们接近城堡时,城墙上的土兵居然也用火枪还击,除了那些花花绿绿的火绳枪外,他们还有一些从明国买去的燧发枪,不过大都是滑膛枪,相隔两三百米互相放枪,土人火枪手只有挨打份。

    “瞄准了打,不要给他们机会冒头!”

    一枪轰掉土兵的脑袋后,赵立一边打开火枪枪尾活门装弹,一边大喊着。

    话音落下的功夫,已经装好了子弹,往活门上塞上火帽,又一次瞄准着箭垛间的土兵。

    土兵的火绳枪很垃圾,这些火绳枪尽管外观镶嵌着铜丝花纹,看起来精美就像艺术品一样,可有效射程顶多也就只有五六十米,远远不如大明造的燧发枪。更赶不上大明的线膛枪。

    而平军装备的还是最新式三年式后装线膛枪!

    这种使用易燃纸壳定装弹的后装枪,最大的优点就是射速快。而且精度比十三式更好,搁在神枪手的手中,一两百米的距离百发百中,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尽管进攻的平军只有四百多人,可是却打得城上的两千多土兵抬不起头来,一露头就会被敲掉脑袋。

    这种技术上的碾压,简直超出世人的想象,就在城墙上的土兵被压制的同时,领兵的哨长下令道。

    “把六斤线膛炮推过来!”

    六斤线膛炮。

    论炮弹的威力肯定比不上九斤野战炮或者山地榴弹炮,但是它的优点是精度高。相比于九斤炮千米之外靠运气,它可以在千米外准确的击中大门,而且它使用的尖锐榴弹,更适合攻击城门。

    不过因为线膛炮造价较高,整个平国一共只有六门而已。

    这次出征讨伐不义,平国带上了仅有的两门六斤线膛炮。

    两门火炮在三百米外对准城门后,就是“嗵、嗵”一阵狂轰,尖锐榴弹总是在钻进厚实的木门的同时爆炸,不过接连五六炮,就在一尺厚的城门就被轰出了床铺大小的口子。

    “手枪队,上!”

    手枪队!

    都是军中的精锐,装备有转轮枪、大刀、手榴弹的他们,在近距离肉搏时,靠着六响转轮枪和大刀,简直就是逆天的存在。在手枪队进攻时,火枪兵则进行火力掩护。

    百余人的手枪队在冲锋时,左手持手枪,右手提大刀,一手刀,一手枪,冲进城门的瞬间,在呛人的硝烟中看到前面冲来几个黑影,领头的队长,抬手就是接连两枪。

    两枪倒下两个土兵,人冲出硝烟同时,右手的长刀已经朝着另一个土兵砍去。

    手起刀落间,那人的胳膊就被砍了下来。后面呼喊着涌上来的土兵还没反应过来,等待他们的就是一阵密集的弹雨。冲进进城的手枪队官兵,抬手就是接连数枪,借着土兵被打懵的功夫,他们手中的刀已经砍到他们的头上。眼见着后面还有成堆的土兵,接连又是几个手榴弹甩了过去。那些土兵在爆炸中被直接炸飞上了半空,然后重重的摔落在地上,

    一时间,城门后方到处都是一片硝烟弥漫,硝烟中到处都是土兵的惨叫声。原本试图城回城门的土兵,那里还敢再硬冲。

    一兵未损,城门易主。

    眼见城门失守,城里的土兵拔腿就跑,也有一些跪在原地求饶。可等待他们的却是砍在脑袋上的长刀。

    刀光闪动间,一个个脑袋被砍落在地。

    一个小时不到,拉贾蒙德里这座戈达瓦里的北方重镇,就被平国的数百“大军”攻克了,数千守军,死的死,降的降,逃得逃。就连同马哈苏尔也趁乱逃之夭夭了。不过他的家人倒给抓住了,五十几个妻妾,一个都没逃掉,妻女沦为俘虏的同时,还搜出价值不下上百万两银子的财宝。

    土豪之豪,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红枣大小的各种宝石,干脆都是成盒装的,当然攻城的部队,人人都没有空手,口袋里多少总会装些金银宝石。

    对此,长官们也都是视若无睹,打仗嘛!再所难免的。况且,大家伙拼了命,总得有点回报吧。

    除此之外,按照当地的规矩,战败者为奴,城中的俘虏一半归国王,一半归官兵。如此自然是皆大欢喜,入其乡随其俗嘛。

    随后,自然要忙着善后,派人张贴安民告示,并宣布对拉贾蒙德里的占领,在宣布占领时,平国大王朱慈烺将其命名为“懋功县”,以彰显拓地五百里的武功……

第676章 皇帝的禁锢(第一更,求订阅)

    逃出拉贾蒙德里的马哈苏尔,立即逃到了戈达瓦里向苏丹求助,不过,面对马哈苏尔的求助,内米尔非但没有给予任何支持,甚至还居心叵测的派出使者向德里禀报此事——早在十几年前,沙·贾汗莫吞并艾哈迈德纳格尔,就迫使戈尔孔达和比杰伊布尔向其称臣纳贡。

    面对莫卧儿帝国的强势,尽管内米尔选择了称臣,可那也是嘴服心不服,一开始就想借助大明保住自身权势,避免被完全吞并的他,更希望能够借助这件事,挑起大明与莫卧尔之间的冲突。

    “等他们打了起来,咱这边也就轻松了。”

    对于打定主意要坐山观虎斗的内米尔来说,他压根就没有替马哈苏尔主持公道的想法,一丁点也没有。

    至于那点土地?

    那有整个戈达瓦里重要!

    其实,17世纪中叶的印度,看似莫卧尔王朝气势正盛,大有一统印度的势头。可实际上,即便是所谓的莫卧尔王朝,也有一群封建领主在那半割据着。这些封建领主效忠于皇帝,说白了,莫卧儿帝国实际上就是一群封建领主的共主而已,

    当然,戈达瓦里也是。

    实际上,德里苏丹国也是……嗯,征服者就是靠着这样的领主,征服并且统治着这片土地。

    等到德里的沙·贾汗,接到戈达瓦里的禀报时,这位因为修建了泰姬陵而名扬后世,但却有4个老婆,360个妃子的“痴情皇帝”,立即陷入了沉思之中。

    作为莫卧儿帝国的皇帝的沙·贾汗,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在他作为王子时曾协助其父统领军队,镇压过各地的叛乱,征服大片的土地。后来曾起兵企图夺取其父的王位,兵败后颠沛流离达7年之久。直到二十几年前其父死后,才在阿格拉称帝。他统治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扩建军队,平定了德干各公国的叛乱,任命其子奥朗则布为德干总督。也就是这个儿子,后来把他软禁软禁在阿格拉堡的一间能够看到泰姬陵的房间里。夺取了帝国的权力。当然,现在奥朗则布仍然好好的当着德干总督,镇压着当地的叛乱。

    至于沙·贾汗本人,这会也不知道,他的儿子会在他病重后,效仿他夺取他的帝位,作为帝国的皇帝,眼下所面对的问题是却是过去所没有面对过的。

    “丞相,你说内米尔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帝国的皇帝,沙·贾汗压根就不关心拉贾蒙德里。他更关心这背后的深层原因。

    “尊贵的陛下,内米尔肯定是希望挑动我们与明国之间的冲突。”

    丞相努曼因恭敬的答道。

    “布哈拉已经被汉人占领了,那些汉人,就是被明国击败的叛乱分子,来自阿富汗的人提到过那些人,他们战斗起来非常顽强,很难让人相信,他们居然是被击败的一方。”

    即便是直到现在,莫卧尔帝国的军队中,仍然有许多阿富汗雇佣军,那些来自阿富汗人,为莫卧尔王朝四处征战,获得军饷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成为了军事领主,成为了帝国的贵族。努曼因的曾祖父,就是阿富汗人。

    在过去的一年之中,那些阿富汗人,带来了许多有关汉人的情报,也让莫卧尔帝国上下,对那个遥远的大明,有了更为直接的了解。

    实际上,包括莫卧尔帝国在内所有中亚西亚南亚国家都想跟大明建立正常的外交和商贸关系,希望恢复元朝时期的贸易来往。甚至帝国的开国之君,巴布尔在远征印度途中听说投靠明朝的一些无能之辈都过得很不错,差点生了带着残兵内附明朝苟且偷生的念头,但是因为离得太远没办法投降,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远征……

    对大明,人家是向往已久的,只是几百年“难慕天颜”而已。

    十年前,随着一艘明国商船抵达孟加拉,帝国终于和大明建立了贸易来往。而这也是三年前,胡天球出访时,能够轻易签署条约,建立贸易站的原因——帝国高层一直期待着与大明之间的贸易来往。

    “中国人是非常擅长打仗的。”

    沙·贾汗说道。

    “那怕就是最厉害的蒙古人,也被他们击败了,他们的祖先还击败了突厥人,击败了匈奴人,突厥人的后代征服了罗马,匈奴人的后代也摧毁了罗马,他们都是世界的征服者,但都是中国人的手下败将……”

    作为蒙古人的后代,沙·贾汗提到这一切时,没有丝毫的不适。毕竟,这一切都是事实,或许他的名字在波斯语中是“世界的统治者”,可他并没有狂妄到,像祖先帖木儿一样,妄想着去征服中国。他甚至都无意与中国为敌。

    至少眼下没有。

    “确实,我们没有必要和他们为敌,但是陛下,中国的皇帝将这里的土地赏赐给他的王公,那怕是戈达瓦里的土地,但对于帝国而言,也是一种威胁,如果不阻止他们的话,也许会进一步助涨他们的野心,我们有必要表明我们态度。”

    “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他们是从大海上来的,就像葡萄牙人、荷兰人一样,即便是他们占据一块土地,也就仅此而已,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一丁点土地,与中国人发生冲突,毕竟,他们也是大国啊,比波斯,比土耳其都更为强大的大国……”

    ……

    “你确实他是这么说的吗?”

    西娜拉问道。

    “是的,公主。”

    宫女急忙答道。

    “陛下并不愿意和中国为敌,因为他们是比波斯,比土耳其都更为强大的大国,所以……”

    “我知道了,你退下去吧!”

    在吩咐宫女退下去时,西娜拉并没有忘记给宫女一笔赏钱,作为公主的她每年可以得到10万卢比零用钱。

    “中国……”

    西娜拉那双漂亮的眸子投向了窗外。

    “也许,可以逃到中国去。”

    在过去的几年中,她一直在策划着出逃,逃出这个宫殿,逃出这个国家,之所以要逃出去,是因为她感受到父皇看着她时目光中的狂热。

    她不想像姐姐贾哈娜拉一样,一辈子都陪在他的身边,成为笼中的金丝雀,成为母亲的替代品——因为姐姐与母后长的很像,在母后去世后,她就成了母亲的替代品。尽管按照姐姐的说法,她的相貌更像母亲。但因为母亲是因为生她时难产去世的,所以父皇几乎从不过问她这个“不祥之人”。

    但是几年前,在姐姐烧伤后,渐渐的父皇投来的目光发生了变化。那种目光让她害怕,甚至恐惧。当然还有怨限。

    在父皇后宫中有几百个妃子,还有上千个各地进贡的美女,为什么他居然不放过自己的女儿,姐姐已经做了十几年的替代品,甚至,现在这样的恶梦难道又轮到她的身上了?

    不行!

    绝不行!

    我要逃出去!

    可是往那里逃呢?

    他是帝国的皇帝。

    任何人都不敢,也不可能收留她的。但是现在,父皇对中国的畏惧,却让她看到了机会。

    也许可以逃到中国去!

    皇帝的权威是不可能到达那里的。

    可是怎么逃到那里呢?

    更重要的是怎么逃出去?

    就在西娜拉不知如何逃出这座宫殿时,她看到两个身穿黑袍的修女直接走了出去,那两个修女的是弗朗索瓦·伯尼尔的助手。

    也许,可以装扮成修女逃出去!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两个修女从皇宫的侧门离开了皇宫,守卫城门的士兵甚至连看都没看上她们一眼,只是两个异教徒而已……

    (1)莫沙·贾汗的宫廷医生法国人弗朗索瓦·伯尼尔在其著作中描写过,沙·贾汗唯一关心的是寻找女性玩乐,并且与自己的女儿贾哈娜拉有不伦之事。

第678章 (第一更,求订阅)

    王爷不好当,公主也不好当。

    当大明的王爷们在自家华丽的“囚牢”之中,在那里用着各种心思揣摩着圣意,怀揣着各种期待的时候,那个离家出走莫卧儿王朝的公主,终于来到了大明。

    在上海下了海船,乘多浆江沿着长江前往南京时,她忍不住拿长江与恒河相比——他的爷爷阿卡巴大帝称它为“不死水”,因为河水味道非常甜美,他只用恒河水来招待客人。

    嗯,干了这碗恒河水,来世继续做主子!

    不过,对于西娜拉来说,她一点都不怀念那里,更不可能怀念那碗恒河水。对她而言,这里意味着新的生活,新的开始。

    至于怎么开始,她并不担心。

    莫卧儿的公主——有钱。

    在接下来的旅程中,在她的眼中长江两岸的异域风光无不是极富诗情画意。让和宫廷画师学过绘画的她忍不住想要用画笔将这一路的所见所闻都描绘在了画纸之上。

    只不过,她实在用不好毛笔,不过,这并不妨碍她欣赏着周围的景色,但在多桨船于驶过南通时,心情却被江边一个个喷吐着烟雾的烟囱给打扰了。

    “船家,那里是什么?”

    手指着远处喷吐着滚滚黑烟的大烟囱,西娜拉有些不悦的问道。在漫长的航行中,她已经学会了简单的对话。

    “这位公子,那里是机器纱厂汽机的大烟囱。”

    “什么是机器纱厂?”

    西娜拉好奇道。

    “就是的用机器的纱厂……”

    船上的人也没谁能解释清楚,况且还是对一个夷人解释清楚,要不是因为这个夷人的相貌着实好看的很,估计都懒得理他,

    机器纱厂。

    在过去的几年中,蒸汽机以及走锭纺纱机正在以内眼可看的速度在大明普及着,机器纺纱的推广,并不是因为走锭纺纱机可以纺出又细又结实的细纱,而是因为大明海外贸易的兴旺。

    在过去的几年间,大明的棉布被海商们贩卖到各地,其实,原本在历史上,大明的棉布就被西班牙人卖到了美洲,被荷兰人卖到了欧洲。只不过,现在大明的棉布更为精美,价格更低廉,加上大明开始对南洋、印度进行经营,海外市场的需求刺激了棉布的生产,而棉布的生产,带动了机器纺织业的发展。

    不过蒸汽机以及走锭纺纱机,也就历史书中的“骡机”的推广,虽然给普通纱户造成冲击,导致很多纱户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补贴家用,但是百姓作出的反应却也很直接。就像“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中提到的魏塘,成千上万的纱户纷纷改行织布。就像另一个世界,面对洋纱冲击时作出的反应一样,从纺户变成织户,毕竟,现在织布还要用人力,甚至直到20世纪早期,机器织布相比铁轮织机之类的人力织布机,都没有绝对的利润优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纱户、纱商破产,但进步总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跟不上时代的人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

    在这个过程中,对小老百姓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良田大量改种棉花,历史上,在晚明,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本质上还是百姓逐利。明末的张履祥的《补农书》就提到“桐乡田地相匹,蚕桑利厚……地之利为博,多种田不如多治地。”。

    多治地,就是多种经济作物,而山东等地百姓改种棉花后,获利超过种粮一倍有余。于是便出现了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的局面。百姓纷纷改种棉花的现象,不知让多少乡绅士人痛心疾首,认为蒸汽机和纱厂严重破坏大明完美的社会秩序。

    “百姓逐利,天良丧尽啊……”

    那些乡绅们在痛心疾首的同时,还不忘记派出家丁,要求佃农改种棉花,不种棉花的就要收回田地。搁大明,什么是“羊吃人”没几个人见过,可是这两年,随着棉花需求越来越多,“棉吃人”上到士绅官员下到黎民百姓,可都不陌生。朝野之中,早就有抑棉的呼声。

    不过,也就局限于呼声而已,毕竟,谁都知道,这机器纱厂是陛下弄出来的。不到迫不得已,没有人愿意以身试险,去针对机器纱厂。

    所有人都在等着,等着事态恶化到不可收拾的时候,再站出来,至于现在,先在报纸上写写文章吧。

    对于这一切,西娜拉并不清楚,虽然不清楚,可是并不妨碍她在中途下船,前往机器纱厂去参观。

    作为一个外国人,她的参观当然是被理所当然的拒绝了。

    一个蛮夷过来,要参观纱厂?

    可能吗?

    “公主,我们为什么要去看这个机器纱厂?”

    侍女卡芙娜问道。

    “卡芙娜,你忘了,那些中国的商人早就已经把棉布卖到了德里,在孟加拉也是一样的,既然那些中国商人都在做这个生意,那这个生意肯定是利润可观的。我们到了这里,总不能,永远坐吃山空吧!”

    西娜拉是公主不假,可她并不是笼子里的金丝雀,要不然也不会逃出皇宫,一路逃到了大明。

    尽管她随身带的珠宝价值不凡,至少值几百万卢比,足够她挥霍一生的,但是她并没有坐吃山空的想法,甚至,在这一路上她一直在考虑着抵达大明之后干什么。

    眼下到这个生意无疑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即便是遭受了一些挫折,但是西娜拉并没有放弃。

    以后还有机会!

    西娜拉在心里默默地自言自语到,甚至在上船的时候,仍然有些依依不舍的看着远处的那些有点煞风景的烟筒。

    就这样怀揣着不舍,西娜拉离开了南通,几天后,船终于抵达了她此行的目的地——南京。

    船直接驶进了秦淮河,看着两岸热闹的市街,西娜拉为之着迷的时候,突然,远处传来了一阵阵清脆的铃声。顺着铃声传来的方向看去,只见远处一座高塔耸立着,声音正是从那座高塔处传来的。

    不然他从来没有来过南京,但还是一眼认出了,这就是她从法国人带来的书上看到的那个闻名世界的,甚至让整个欧洲都为之着迷的高塔!

    “看,那肯定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

第679章 大明的新粮仓 (第二更,求订阅)

    在西娜拉和侍女卡芙娜抵达南京,惊叹于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美丽与壮观时,同时抵达南京的,还有几艘货船,船上满载着南洋米。

    她们并不知道,这几艘货船的抵达,甚至登上了当天的《金陵晚报》——“十万石南洋米运抵南京”,此文一出,第二天南京等地的米价应声而落,甚至各地的粮价也随之下降许多。

    抚夷司主事的阎尔梅颇为得意的来到了皇宫。他先献上一份礼,然后说道。

    “臣为陛下贺!”

    礼物是一小包米,阎尔梅一脸轻松的说道:

    “陛下,自此之后,咱们再不用担心天下的粮食了,今年不但台湾、河口都获得了丰收,唐国也获得了大丰收,这些地方一年产粮可达五六百万石!从今往后,每年可往国内运粮三百万石!有了这三百万石粮食,朝廷就再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其实,往年每年也有两三百万石南洋米运抵大明,但那些米是海商收购的,而现在运来的,却是殖民地……不,大明没有殖民地,大明只有新领地,归抚夷司管的新领地。对新国土持续多年的移民,终于在乾圣六年见到了回报——这三百万石米就回报!

    “再有十年之后,这些地方就是咱们大明的新粮仓,南洋丰,天下足!”

    朱国强点头道:

    “南洋丰,天下足!是啊,有了南洋作为粮仓,咱们大明就再没有饥食之忧了!”

    其实,一直以来,朱国强都没有放松过对粮食的关注,在过去的几年间玉米、土豆、红芋等新式作物种植面积数千万亩,粮食产量确实有着显著的增加。可即便是如此,对整个大明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况且,随着海外贸易的兴旺,海外市场的扩大,导致棉布出口激增,而且这两年机器纱厂的兴建也为棉布业提供了充足的纱线,唯一限制产量的就是棉花的生产,于是各地纷纷改种棉花。“棉粮争田”频现的同时,直接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跌。

    “陛下是担心粮食供应紧张?”

    阎尔梅问道,

    这两年江南的粮价一天高过一天,虽然没有达到崇祯十六七年那会每石米三四两银子的天价,但是高达二两一石的高价,仍然是会饿死人的!

    “臣以为要稳住南方米价,就非得进一步加大拓殖不可……如果每年能多出2000万石,那么江南百姓不再有饥食之忧了,可短期内2000万石,靠移民种,肯定种不出来。”

    大明现在的人口有多少?

    不下1.5亿!

    甚至这还是受战乱、鼠疫的影响。实际上,明末的人口可能超过两亿。这么多人一年需要多少粮食?

    不仅人需要粮食,而且还有牛、马、骡、驴以及其它的家禽也需要吃东西,酿酒等各个方面也需大量的粮食。

    所以对粮食的需求怎么都不会少于七八亿石!

    七八亿石,说起来不多,只要亩产能有一石,有个十亿亩耕地也就足够了,可实际上,北方的土地贫瘠,很多地方亩产不过只有七八斗,同时,南直隶、浙江等地又种植了许多经济作物,诸如桑蚕、棉花之类作物也占用了大量的良田,从而减少了粮食供应。

    就像江南,过去的鱼米之乡,现在粮食也都是靠外运,没有湖广的粮食可真的会饿死人啊。当年张献忠蹂躏湖广的时候,南直隶的粮价暴涨到三四两一石,不知道多少百姓饿死。

    现在经济作物种植进一步扩大,各地棉花种植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降低。

    这么多人,粮食从那里来?

    推广良种固然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选择,但是玉米、土豆、红芋推广总需要时间,尽管现在各地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可播种面积总归还是很有限。也不是官府说上几句,百姓们就哭着喊着去种了……甚至就在是山东推广早熟豌豆抗旱时,那也是靠着“火神”的名义半忽悠的。

    “这么说,你是想对安南用兵了?”

    朱国强看了一眼阎尔梅,就他所知抚夷司内部早就有对安南用兵的声音,原因是因为其不敬——相比于占城等地对大明进入河口的欢迎,安南却颇有微词,甚至暗中抵制,不但自己禁止向华人出售水牛,还派遣秘使要求真腊禁止出售水牛!

    没有水牛,怎么耕地?

    就是东北的移民之所以够妥善安置,不还是因为私下里与多尔衮达成妥协,用军械换牛马,为了换到蒙古人的牛马用为满足移民对耕地大牲口的需求,甚至不惜出售火枪——在朝鲜缴获的数万支燧发枪、火炮被卖给多尔衮。

    尽管谈不上是饮鸩止渴,可在战争时向敌人出口武器,只是为了获得牛马,这也是迫不得已啊。

    “用兵安南?”

    阎尔梅一愣,自然想到了司里的一些讨论,便摇头道。

    “陛下,那怕是咱们能在安南得到一两千万石米,也没那么多船可以运啊!”

    其实安南米、暹罗米、占城米甚至爪哇米,已经开始运回国了,甚至现在还是大将军府那边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

    现在每年都有二三百万石米,从东南亚各地运到台湾、山东以及大连,然后再由三地转卖到各地,这二三百万石米可以带来至少三百万两以上的利润,甚至足够维持朝廷中枢的运行。

    但是以目前的运力来说,二三百万石,已经是目前海运能力的极限了。毕竟,那可是近二十万货物。

    看着阎尔梅,朱国强反问道:

    “那你的意思是……”

    “当然是经营辽东了!”

    阎尔梅答道,

    “世子爷,臣这两年一直在辽东各地查探,辽东与关内不同,虽说同样是受天气影响,可是辽东的水源充足,尤其是河里的水都是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水源充足,如果加以垦殖的话,辽河甚至直到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地,都可以沿江开辟水田,像朝鲜人一样,在江边种植北稻,虽然不可能像南洋那样一年三熟,可是一年一熟,亩产三四石却没有任何问题,相比于从南洋运粮,东北运粮距离更近,所以更划算一些!”

    开发东北!

    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个建议的确很吸引人。但是现在东北的气温太冷。

    或许在另一个世界,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粮仓,但是搁在小冰河期的中国,东北的天气能满足种植水稻的天气条件吗?

    不过朝鲜人不是一样的在种水稻吗?他们那里能种,东北一样也能。

    接着阎尔梅又说道:

    “大将军,今年已经有军户在黑龙江试种朝鲜稻,而且已经获得丰收,每亩收获不下三四石,臣以为,如果能在黑龙江、牡丹江等河水丰富的地区开垦土地,官府一年收购几百万石,应该没有什么困难!这样一来,大明就有了两个粮食,一个是南洋,一个是东北,虽然东北比不上南洋,可是,万一南洋签收粮荒,咱们还也可以调用东北的粮食救急,再就是东北到北直隶一马平川,可以修建一条铁路连接关内外,这样一来,百姓可以大量迁往东北,而东北粮食也可以就近运往北直隶等地。”

    “好!”

    朱国强赞同道,

    “你的办法不错!回头和陈长庚他们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把这条铁路列在计划上。或许短期内修建不了,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极为必要的。东北粮仓……”

    朱国强笑着说道。

    “有了这几个粮仓,朕睡觉也能睡踏实了,毕竟,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

第680章 中都阅武(第一更,求订阅)

    东北的粮仓,很重要!

    即便是在几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东北都是最重要的粮仓,那里的粮食生产甚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

    在这个时代能够看到这一点,说明这个眼光确实不错。

    在阎尔梅退下后,朱国强甚至特意走到地图边,盯视着墙上的地图。

    “东北、湖广、南洋……”

    手指在地图上划动的同时,又自言自语道。

    “东北的米粮可以接济了北直隶、山东,湖广的米粮可以接济四川、河南,南洋的米粮可以接济江南、东南,就差……”

    最终,朱国强还是把目光落在陕西上,按照就近运粮的原则,那里可以接济陕西呢?

    东米不够,西米济,西米不够,洋米济……这可是连满清知道的道理。可总要考虑就近原则。

    但是陕西靠哪呢?

    相比于其他地方,陕西更需要外部的粮食接济。

    “陕西、陕西……就是它了!”

    盯着地图上的河套平原,朱国强自言自语道。

    “那里也是商品粮基地啊。”

    自言自语中,朱国强冷笑道。

    “等你们再垦点荒,然后再打过去,正好可以把熟地分给将士们。”

    驱人夺业,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招术,别说大明会用这一招,就是安南也会,他们入侵占城时,就是杀戮占城人将他们向南驱赶,占领他们世代耕种的田地,等过个几十年,再继续向南入侵,反正一句话就是“驱人夺业”,毕竟在东南亚那种瘴疾横生的地方,开垦种田不容易啊,自己开荒,那有夺人家的熟地简单。

    其实,现在大明在南洋也是这么干,毕竟,雨林之中多蚊虫瘴气,开荒种地难免会造成移民病死。所以圈占土人土地,将他们驱往内陆,就成了最简单的办法。不过大明可是文明国家,从来都是遵从教化的角度,遵从“抚夷归夏”的大局,甚至还会给他们粮食和种子,让他们去砍伐雨林、焚烧草场、开垦荒地。待到十几二十年后,等到城市周边熟地被移民分完,就再去圈占他们的耕地,继续把土人驱往内陆,让他们去垦荒。

    这残酷吗?

    实际上就是在大明内部“赶苗拓业”也是始终贯穿整个明朝,其实,那里是明朝这么干,从炎黄帝大战蚩尤的那天起,就一直这么干。要不然,谁好好的没事干,一路迁徙几千里,甚至一直迁徙到东南亚,那不是吃饱了撑的。

    在西南可以这么干,在河套,当然更没问题。

    “关键还是铁路啊……”

    盯着那条即将修到榆林的铁路,朱国强自言自语道。

    一但铁路修通,就可以北伐残敌了。

    “这一仗,至少要先把河套打下来,还有蒙古,嗯,还有贝加尔湖……”

    看着地图北方的那片空白,往后那片土地就姓朱了。至于俄罗斯,不对,罗刹国,再没有你们的事了,你们还是赶紧回家招呼着吧!

    想着在东北与俄罗斯人的几次接触,朱国强的笑容却发冰冷。

    罗刹……也是兔子的尾巴。

    现在都已经被多尔衮盯上了,人家可是打算做大清国的“阿提拉”哪。

    毛妹穿旗袍是什么感觉?

    那感觉应该非常不错,毕竟人家身材好啊。

    “就先让他们过去祸害几年吧。”

    轻笑之余,那边王喜禀报道。

    “陛下,内大臣陈长庚求见。”

    “让他进来吧。”

    进入殿中,持笏行礼后,陈长庚笑道。

    “陛下,大喜啊!”

    “大喜?喜从何来?”

    “陛下,鲁王上书了!”

    陈长庚笑道。

    “哦!”

    看着那份折子,朱国强问道。

    “朱以派要移国了?”

    居然会是朱以派带这个头,这可不像是他的为人啊。

    鲁国是大明最早的封国之一,初代鲁王是朱檀是朱元璋第9子,被封为鲁王后,封地在兖州。朱檀这个人爱好文学,受文人影响很深,“好文礼士,善诗歌”,还跟着术士炼丹吃药,结果把自己眼睛吃坏了。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显然深恶痛绝,儿子死后,竟赐谥号“鲁荒王”。

    历代鲁王,什么样的人都出过的,朱以海是鲁荒王的10代孙。他太公、鲁端王朱观(火定)也是个怪人。据说这位鲁端王放荡不羁,且生性残暴,“游戏无度,挟娼乐,裸男女杂坐。”若有人惹这位王爷不高兴,王爷当场翻脸,“锥斧立毙,或加以炮烙。”,简直就是商纣王的明代版。

    其实,大明这样的王爷还真不少,前后好几位喜欢玩群体运动的,别觉得的奇怪,一辈子关在那间深宅大院里头,没有几个嗜好,还真不一定能活下来。

    “陛下,先有唐王移国,又有平国封建,再加上鲁国,移藩海外一事可谓是水到渠成了!”

    陈长庚颇为欢喜的说道。

    身为内大臣的陈长庚,倒也希望藩王都移国海外,他们移国海外了,内务府这边至少不需要再支付宗禄,现在宗室的宗禄都是由内库付给,这笔钱着实不少啊!

    现在能省掉这笔钱,自然是好事。

    “水到渠成……”

    沉默片刻,朱国强说道。

    “现在还谈不上,鲁藩移国海外,不是随便一道旨意就成了,海外可不是大明的地头,到了那边恐怕是要打仗的,朱以派……”

    朱国强摇了摇头。

    “他书画行、文章亦可,但打仗他不行,而且他和平王不同,平王他们身边的幕府,有一群想要报效先帝之恩的老臣辅佐,出不了乱子,和唐王也不同,那边咱们已经杀出了威风,即便唐王不做拓业之主,做个守城之主还是可以的。大明现在已经封出了两个大王,在海外立了两个国,这两个国各有各的不同。而鲁国所面的情况肯定不同于他们啊……”

    封到印度去,肯定是要打仗的。

    平国的这一仗固然打出了“五百里江山”,而且也让新城摆脱了与土人之关的关系。可是有了这群客人的“反客为主”,以后再把大王封建到印度的时候,势必会遭到土人的反对,那些土王们肯定会派兵进攻或者实施封锁。

    总之一句话,日子肯定不是什么太平日子!

    朱国强曾经见过朱以派,那家伙也就是一个精通琴棋书画的……他都不如书生,书生还要学学剑术、刀法,毕竟,这年月进省府、赴京城的路上可不太平,要是手无搏鸡之力的话,早不知道死在那旮旯角落里了。

    但是像朱以派那样的亲王们,确实是手无搏鸡之力啊!

    大明可容不下的一个弓马娴熟有作为的王爷。要是那个王爷弓马娴熟的话,那肯定是居心叵测,企图谋反。

    顿了顿,朱国强走到地图边,盯着地图上的几个位置。暗自想道。

    “要不然,把鲁国封在呢?”

    按照他最初的计划,东南亚的封建遵从一个原则——封岛不封陆。封建诸侯时只封建南洋诸岛,至于缅甸、暹罗、安南、老挝、直腊以及柔佛,这些地方,最后都会作为大明的属地,就像明代开拓西南一样,通过军屯、移民等方式加以开发,最终,他们会成为大明的一部分。而南洋诸岛,是可以封建的地方。

    “可即便是这,也是要打仗的啊!”

    这几十年,亚齐一直是内乱不断,把鲁王封到亚齐,难免还是会和土人,会和割据一方的封建贵族打仗。

    鲁王,他行吗?

    “陛下,鲁王不通兵事不要紧,他不通,可以学!”

    陈长庚建议道。

    “不妨恢复中都阅武的祖制!”

第681章 不腹黑,不当王(第二更,求订阅)

    中都阅武!

    别说,这还真是大明的祖制!

    明初培养藩王的一个完整制度:皇子10岁受封;15岁结束皇宫内设的皇子基础教育,出阁,出阁后先婚配,然后“中都阅武”,锻炼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18岁回京,熟悉朝廷的礼仪制度和权力运转;20岁就藩,独自担当国事。

    而所谓的“中都阅武”,其实就是对皇子的训练,那些皇子抵达中都后,就会开始长达三年“学文练武”的历练,他们在中都学会独立,作些谋划就藩的事宜,接见并筛选各类觐见人员,与下属在中都建立的感情,学习指挥军队作战等等。

    不过,这种良好的习惯,从朱元璋之后就划上了句号。

    “恢复中都阅兵,教亲王以军事!”

    闭着眼睛想了一会,朱国强说道。

    “嗯,将鲁王移国的折子交给内阁讨论吧!”

    藩王移国,这种大事非常内阁讨论决定才行。

    “拟旨恢复中都阅武祖制,着定王、永王于中都学文演武……”

    半个时辰后,旨意到了内阁时,自然在内阁掀起一番争论,但是短暂的争论后,众人只是彼此相往一眼,然后轻语道。

    “大明祖制尽复矣。”

    其实,所谓的“祖制”不过只是改革的借口而已。

    祖制是建立“藩屏”不假,可祖制没让把藩王分到海外去,而且,大明也没有祖制封建诸位啊。

    但是搁在乾圣皇爷这边,这些东西都被装进了“祖制”里头,至于是不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借口。

    相比于恢复“中都阅武”这种藩王培训体制,鲁王移国简直就是不值一提,毕竟,对于朝廷来说,这是好事啊!

    就像唐王移国后,唐藩一系的宗禄就全停了,甚至于去年朝廷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决定每年给唐藩南阳守陵旁支每年一千两用于祭祀。

    于是乎,在朱以派惶恐不安的递交了折子的短短几天后,朝廷的旨意就八百里加急送到了兖州。

    “鲁王移国了!”

    在大明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但是在兖州当时,这件事却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无论历代鲁王做过多少荒唐事,可毕竟是从大明国初一直就住在兖州,这么一走,百姓们还真有些不适应。毕竟,这是几百年的邻居啊。

    而真正的轰动是什么?

    是鲁王府卖地!

    “卖,全都卖掉!除了城中的王府,九龙山的王陵,其它的全都卖掉!”

    朱以派的话音刚落,老五朱以江就对着府中的长史等官员冷笑道。

    “别以为孤不知道你们的心思,这卖地的银子,是鲁藩开国的根本,鲁藩移国,是要封建他地的,去了鲁国你们就是与国同休的开国功臣,要是心存着贪上银子的心思,别怪本王铁面无情!对贪官剥皮实草,这可是大明的祖制!”

    王府长史诸官闻言无不是后背直冒冷汗,纷纷言称不敢。

    “老五,言过了,李长史他们都是府中的老人,是绝不会做这种事情的,李长史!”

    老五唱了白脸,朱以派又继续唱他的红脸道。

    “臣在!”

    领头的王府文官连忙出列应道。

    “移国后,你就是我鲁国开国国相,这典地之事,就烦劳长史了!”

    先是出言威胁,然后又是许诺官职,为啥?

    就是为了卖地。

    按照明制,亲王就国的时候,是要给亲王庄田千顷,但是这个庄田仅仅是以赐予庄田所收的田租充当亲王岁禄。而庄田本质上还是国有土地,王府不能直接管理是由地方官员代收地租,至于收多收少,全看官员的心情,国家的正税田赋都收不齐,况且是王爷的庄田地租?就像大名鼎鼎的福王朱常洵有封地2万顷,也就是200万亩,但实际上只能每年得到转交的银子4万两。

    这个庄田,对于大明的王爷们来说,根本就是鸡肋。

    真正的庄田是什么?

    还是大明的王爷们自己掌握的庄田。

    而明代王爷的土地怎么得来?

    全是皇帝赏赐的!

    靠着向皇帝请乞、奏讨来的。

    这个奏讨有它的套路:陛下,某地有一片荒地,不种粮食可惜啊。请陛下把荒地赐给臣吧,我一定会好好派人耕种。

    这地还真有可能是荒地。就像德王家就请旨得到过4000多亩旧黄河滩地,用来“养鸭子”。

    你还别不信,至于什么将民田妄指为“荒地”、“退滩地”、“闲地”,那事王爷们还真不干。

    至于地方官上奏折说他们是“侵占民田”,王爷们都会请皇帝派官员重新查勘,那些地一查一个准——保证都是“荒地”、“退滩地”、“闲地”。至少曾经都是。

    为啥?

    因为它们确实都“荒地”、“退滩地”、“闲地”,只不过是被百姓们开垦过的,但是百姓的手中却没有地契。他们既没有地契,也没交过皇粮。一查勘,保准是无主的。

    这叫什么?

    这就是合法侵占!

    至于什么乘灾荒年低买民田,那就是正常操作了。

    鲁王府的庄田分布山东各地,到底有多少?朱以派自己算,肯定算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发卖庄田,肯定会有人乘机自肥。过去,那些个庄头什么的占点便宜,他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可现在不一样,这些田可是鲁国的根基,可不能让别人占了便宜。

    “大王放心,臣必定会严把此关,绝对不让任何人趁机中饱私囊!”

    长史信誓旦旦道。

    原本被派到王府充当长史等文官,几乎等同朝廷发配,现在有机会成为一国国相,这样的机会,自然让人心动不已,可想要当这个国相,总得有所表现吧。

    不但地要好好的买,而且还得多卖地。

    “大王,除了咱家的庄田外,还有不少是投献来的,这些田怎么办?”

    投献的田不同于庄田,他们就是托庇在王府名下,冲着粮丁差徭轻于民地的好处。那些田,严格意义上来说,可不是王府的府田,但是当他他们投献时,都是王府请过旨,以“空地”的名义讨要的。也正因如此,几年前的退田之风并没有对藩王们造成任何影响。

    毕竟,人家是奉旨免税!

    现在,长史这么一提,朱以派倒是想了起来,别看他平时琴棋书画,花钱约下玩女人,可这个时候做事倒也果决。

    “什么怎么办!那些田都是先帝们赐给咱们鲁王府的,什么投献不投献的!卖了,一并都卖了!”

    眼下是什么时候?

    是要弄银子的时候。

    想当大王容易嘛?

    要招兵买马,要买船,要发俸禄,要……反正到处都要银子。

    不但不能让别人占便宜,还得想办法占别人的便宜,毕竟,往后就不能再和百姓们亲近了。

    就再多次亲近一次吧!

    大明的王爷,一个个看似温文儒雅可实际上都是腹黑的主,要不然又怎么可能做得稳王位。现在吞起别人的家也来,那也是——轻车熟路啊。

    “大王英明!”

    一时间,长史等人无不是纷纷拍起马屁来,至于什么投献不投献的……谁管你。

    “三哥,他们种咱们家的田也不容易,以小弟之见,这些田尽量卖给原本的佃户,他们为王府种了这么多年的田,不容易啊!不能亏待了他们,暂时拿不出钱也不要紧,陛下不是让咱们在中都阅武嘛,足足三年哪,让他们慢慢的筹银子!”

    朱以海的话音一落,旁边的长史等人,无不是一阵汗颜,这才是杀人诛心啊!

    那些田明明是人家的田,就是在你家挂个号,现在非但要卖了,还卖给原主。

    这,这到那说理去!

第682章 当今之世,择君而事(第一更,求订阅)

    鲁王卖地的消息一出,一时间,山东、北直隶、南直隶四处鼎沸……

    为何鼎沸?

    鲁王居然把强占民田,强指民田为庄田,强掠民财……

    那个王八蛋居然干了这么坏事!

    尽管海内鼎沸,可是出人意料的是,那些个报纸却一致的选择了沉默。

    为啥沉默?

    因为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被强占的民田都是投献的。

    苦主没理啊!

    这鲁王是趁机吞没百姓家业啊!

    可问题是,那些土地的地契上写的确实是鲁王府的名字。怎么就成了老百姓的东西了呢?

    搁过去,这是一笔糊涂涨,可是打从清查降勋、逆臣家业,将投献田产一并抄没后,这笔帐就不糊涂了,只要地契上写的是谁的名字,那地就是谁的。

    你说是投献的,行,按大明律,投献人流千里!

    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山东、北直隶、南直隶尽是怨声载道。不知多少“百姓”欲哭无泪,多少“百姓”痛哭藩王残暴,昏君糊涂。

    当然,哭归哭,骂归归,他们还是要一边哭着,一边凑银子,把他们口中的“祖业”买回来。那怕就是心里在滴血这地也得买回来。

    毕竟这可是一家人的生计呀。

    地价还不便宜,地分九等,下等劣田也要十两起步。

    得,掏银子吧!

    这银子,掏的不情愿啊。

    “他叔,听说了吗?耿家足足掏了六万两银子,才把他家祖传的三四千亩地给买回来!”

    街头上卖炊饼的汉子冲着路边卖羊肉汤的老汉嚷嚷道。那张脸上这一刻竟然写满了畅快。

    “怎么没听说?”卖羊肉汤的老汉,像是恨不得别人听不见似的大声嚷嚷道。

    “这阵子,这方园几十里头到处都在嚷嚷这件事儿。耿家掏了六万两,王家掏了四万两,还有陈家,还有方家,他们掏银子的时候,那脸色,大伙都说,跟死了爹娘似的,不知道多难看啊。这回啊,他们也是报应来了!”

    “就是,报应啊!”

    “哈哈,可不是报应咋的,照说鲁王爷还真厚道,世代耕种庄田的佃户买田,可以分成三年付清,还不收分毫利息。”

    “那可不,鲁王仁义!”

    正喝着羊肉汤的路人插话道。

    “鲁王仁义,那也得看对谁,咱们平头百姓是不用付利息,可那些个老爷们,拖欠点银子,谁不得给个五六分的利息!”

    “哈哈,这不还是报应!”

    “可不是!”

    一时间,大街上尽是一片笑声。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分得清好坏,当然,大多数,他们更喜欢看热闹,尤其是在这种区别对待,富人吃亏的时候,大家都是喜闻乐见的。

    手段,别看那些个王爷动不动整出群体活动的笑话,可是论起手段来,还真不差,毕竟,一不小心,是要没命的,几百年下来的,看似小心谨慎的背后,其实还有着数不尽的手段。

    鲁王家的一万多顷地卖了多少银子?

    一千万两?

    这是最起码的,这么多银子用来干嘛?

    自然是用来招兵买马,当然,他们所需要的军舰、军械都是军方半买半送淘汰给他们的。与此同时,还要安排长史司派人先期入封国,这个将来的执政影响很大,这样的规划也是长远而务实的。

    在长史司派人去封国作前期准备时,这边朱以派以及鲁藩上下的郡王、将军们倒也没有闲着,他们都先后抵达了中都,在中都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学习军事指挥,学习行军打仗。

    这也就是所谓的“中都阅武”。

    ……

    “炮响了!”

    一名士子在院落里匆匆大喊:

    “诸位,炮响了,要张榜了!”

    一人冲到姚启圣的房间外,拍门喊道:“熙止,张榜了,张榜了!”

    “莫急,莫急,这就出来。”姚启圣穿着一身新衣,带着书童昂首挺胸走到院中,朝众人抱拳:

    “今科必中!”

    “今科必中!”

    “今科必中!”

    不管平常是否互相看得顺眼,都是读书人基本风度还是要有的,特别是在今天这种时候。

    吏员张贴举人榜时,各地士子早已团团围住了。

    每当找到自己或者友人的名字时,都会响起一阵欢呼声。

    欢呼声、祝贺声,此起彼伏……

    终了,当热闹之后,榜前稀落的还站着一些人,不用看,这些都是落榜的,而姚启圣就是其中之一。

    又落榜了!

    姚启圣睁大眼睛,喃喃自语道。

    这可怎么办?

    难道还要和过去那样,继续回家苦读?

    要是再落榜呢?

    “哎,又是榜上无名啊……”

    李石长叹道。

    “熙止有什么打算?”

    姚启圣摇摇头。

    “你呢?”

    “我……这是第十三次落榜了!”

    风吹动着花白的胡须,李石凝视着远处,数十年寒窗苦读,读出来的是什么?

    是屡试不第!

    难道这一生就是如此吗?

    突然,像是做出什么决定似的,李石对姚启圣说道。

    “我准备去中都!”

    “去中都?”

    姚启圣诧异道。

    “对,眼下几位王爷在中都阅兵,他们将开国海外,正是求才似渴的时候,没准这是一个机会!”

    去中都!

    在姚启圣还没回过神时,李石大声。

    “为何我等要等君王择我,而我等不可择君,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今日,圣天子在位,封建诸侯于海外,我等为何不可择君?不能赴海外列国一展所学!”

    我等为何不可择君?

    震撼人心的一句话,只让姚启圣与周围落榜的士子,无不是惊愕的睁大眼睛。

    我等为何不择君!

    是啊!

    为何不可择君!

    不是不可,而是没有啊!

    这天底下除了大明,还有什么?

    满清?

    还是伪顺?

    还是朝鲜,或者安南?亦或者缅甸。

    或许儒家有这样的不是,那样的不对,但是儒家却构建华夏的基本价值观,这个价值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形成——就是“华夷之辨”!

    估且不说风俗语言,就是士人内心的骄傲,也会让士人不愿意投靠被视为夷狄的安南、缅甸等国,那怕就是号称“小中华”的朝鲜,搁士人的眼里,其实也是……夷。

    夷狄是什么?

    季布给出过答应:“夷狄譬如禽兽”。

    堂堂华夏之人,过去投奔到海外,都是天朝弃民,都是自甘堕落与禽兽为伍,更何况是士人。

    这几年,大明是靠着“衣冠南渡”或者“抚夷归夏”等历史典故,才勉强改变了人们对海外的态度。加上一船船“南洋米”的运来,让国人意识到南洋的富庶后,人们的态度在改变着。

    但是士人呢?

    士人的选择是有限的,毕竟,他们没有经过过饥饿的考验,不需要为了一口饭食远赴海外。

    可是,士人同样也是饥肠辘辘的——对于这些屡试不第的士人来说,他们渴望着机会,渴望着出人头地的机会。

    过去,他们没有选择,是因为周围都是“禽兽”,总不能自甘堕落与“禽兽”为住吧!或者与逆贼为伍吧!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海外诸侯们却不同,他们同属华夏!

    他们的血统与中原的皇家一样,是中原王朝的血脉!

    别看老朱家是要饭的出身,可老朱家得国最正啊!

    这个血脉是什么?

    就是正统!

    那怕与帝室再远,那也是大明的宗室,也是皇家血脉!

    投奔这些诸侯没有任何心理上的负担!

    大家都是自己人!

    在众人犹自思索时,又听有人激动道。

    “这位兄台所言甚是,“故君者择臣而使之,臣虽贱,亦得择君而事之。”若是兄台不嫌弃的话,我与兄台同去,不知兄台以为如何?……”

    其他人一听无不适纷纷喊道。

    “同去,同去……”

第683章 大家都是打工人(第二更,求订阅)

    “……故君者择臣而使之,臣虽贱,亦得择君而事之。”

    看着报纸上的文章,朱国强居然久久不能平静。

    这出自《晏子春秋·集释》。意思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君王选择臣子而使用他,臣子虽然地位低下,也可以选择君王而辅助他。

    可古代中国,除了春秋战国之外,只有乱世之中,士人才有选择权!

    拥有选择权的士大夫,又是什么样的风貌?

    从春秋战国,到三国……

    朱国强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读到过春秋战国的“士”的风采。

    因为有了选择,才有了骄傲的资本。

    因为有了选择,士才可以选择投奔他人,而不是在隐世和奴才之间做选择。

    就像在另一个世界,打工人可以选择是否“996”一样,不过只是待遇和名声有所区别而已。

    但是在古代中国,如果没有那些诸侯的话,对于那些士人来说,他们压根儿就没有选择。即便是有选择,也不过是是否数典忘宗的选择,毕竟,天下只有一个中国,出了中国,就是蛮夷了。

    现在有了诸侯国,士人就有了选择。至少他们可以选择不去做奴才,像打工人可以不选择996一样。

    其实,士人也是打工人,过去他们只有一个老板可以选择,但是现在除了一个大老板,还有一群小老板。

    “如此,华夏必可复兴!”

    盯着这篇文章朱国强不禁长叹道。

    这篇《非君择臣,臣亦择君》那里是什么新闻,分明就是檄文!

    是吹响文明扩张的檄文!

    如果说,之前的封建,是为了解决大明内部的问题——流民,藩王,也是为了解决外部问题——西洋威胁,近邻威胁。

    那么,现在的封建,却是文明!

    是文明的扩张,是华夏文明的再次扩张!

    有了这篇“檄文”,朱国中再也不必担心人亡政息,不需要担心华夏的未来。

    因为他将开启一个华夏文明内部竞争的时代!

    这必定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在这个时代,这些源自大明的文明还会相互竞争。

    这种竞争是不仅仅是文明上的,甚至诸侯之间还会爆发冲突,甚至战争,这些战争会旷日持久的,最后只有强者能够生存,而为了成为强者,他们必须要不断的改革,而不是故步自封,不是妄自尊大,不是闭关锁国。

    甚至,战争会一直伴随着这些诸侯——他们必须要“非我族类”的夷狄发起进攻,为了生存空间,他们必须要进行扩张,为了扩张,他们必定会竭尽所能的招揽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仅只是只通儒学经典的治世之才,他们需要是创新型的人才,需要的是军事家、科学家,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人才。

    这甚至会让大明朝感到压力——大明要是想用廷杖去收拾士大夫,想把士人驯服成奴才,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有了选择,有几个人愿意当奴才?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除了大老板,还有小老板,小老板那么多。大老板自然要有所顾忌,有所收敛。

    无论愿不愿意,大明都必须加入这场竞争之中!

    而在这种文明的竞争之中,必定将会再次诞生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

    就像人类科学技术,为什么会在17世纪后,以一种膨胀式的方式发展?

    就是因为欧洲各国君主的重视,因为战争,因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征服,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因为相对宽松的人才互相流动,欧洲的17-19世纪,不就像春秋战国吗?

    他们或许没有打出一个统一的欧洲。但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却奠定了人类近现代科技的基础。

    而自此之后,大明也将会进入这样的竞争之中,当然这是华夏文明内部的竞争,将是一个相对和平的竞争——类似史书上的“西周”。

    在这样的时代里,华夏文明将会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

    那怕就是朱国强自己,都不敢去想……

    但这一瞬间,朱国强真正意识到,他将会成为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

    周天子分封天下,奠定了华夏的根本!

    秦始皇一统天下,夯实了中原的根基!

    而明天子分封天下,将会迎来什么呢?

    将会迎来华夏文明的再一次扩张,这将是最波澜壮阔的开篇。

    这将是大明历史上,不!

    是华夏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时刻!

    从现在起,踏入大航海时代的华夏文明,不同于欧洲文明野蛮的殖民,而是为了文明的传播!

    华夏文明将再一次扬帆启航。

    诸侯们封建的帆船,就像周武王分封天下时,诸侯战车一样,抵达四夷之地,一诸侯们的王城,就是文明的灯塔!

    为了这个时刻的到来,朱国强将会竭尽全力推动着这一切,不仅仅只是封建!

    “王喜,拟旨升鲁藩、定藩、永藩左右长吏为从一品,升六部主官为正二品,其它各衙门一率照此办理,各诸侯国委任官员一率可于祖宅悬牌,称以“乡绅”……”

    尽管他没有就这篇“新闻”发表任何看法,但这份旨意就是变相的鼓励,鼓励士人投奔海外各诸侯国,因为品级只逊于大明一级,足够让所有的士人为之心动。

    品级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乡绅”这个身份,乡绅这个身份不是谁都能当的,必须要有功名,取得功名后在家宅上悬挂“举人”、“进士”或者“钦点翰林”等官身的牌子,只有如此才是乡绅,至于寻常的地主……只是地主而已,屁地位都没有的,只能依附在乡绅门下投献土地,偷个税逃个役。

    乡绅……是可以在地方上参政议政的,那可是可以和县太爷平起平坐的。

    这个“悬牌”就是所谓的“光耀门楣”!

    现在这一道旨意,对海外诸侯官职的认可,无疑就是在推波助澜,就是告诉那些落榜士子们,你们不用一门心思盯着天子这边了,海外诸侯那边的官,也能让你们“光耀门楣”。

    不过,至于特权嘛……你鲁国的官,当然是在鲁国享了,在大明这边,就是给你一个“光耀门楣”的机会。

    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所追求的也就是这个光宗耀祖的机会。尤其是现在的大明,想靠功名,靠投献发财已经不可能了。

    ……

    “轰!”

    隆降的炮声,在旷野上回响着,在弥漫的硝烟中,在急促的军鼓鼓点声中,一队队穿着蓝色军装的官兵排着整齐的队列,于旷野上移动。

    枪声、炮声,彼此响个不停。

    在战场的边缘,一队队骑兵来回穿梭。而军队的后方隐约可以看到的数十名官佐骑在马上,不时的指指点点。

    尽管这些人的穿着和普通的军官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被人群簇拥者的正是鲁王朱以派,还有他的兄弟们。

    在接到皇帝的旨意,让他们来中都,按照祖制“中都阅武”,他们一个个无不是激动到了极点。

    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终于可以离开自己的封地,来到老朱家的祖地,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真的明白了陛下是真的打算“裂土分国”。

    怕分的并不是大明,而是海外的蛮夷之地。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打炮就是海外的蛮夷之地,那也是天子赐给他们的,如果没有天子的开恩。即便是他们有这个想法,也不过就是在心里想想罢了。

    在陛下不但把他们封建到海外,让他们过去当诸侯。而且还用心良苦的让他们在中都学习军事,像老祖宗们一样在这里演兵习武。

    也就是天子才有这样的肚量呀。

    正因如此,他们兄弟几个在抵达中都之后,才会废寝忘食的学习者均是学习的如何处理政务。

    哪怕是他们能管理好王府也不行,毕竟,将来等待他们去管理的那刻是一个国家。

    哪怕就是一府一县大小的,那也是一个国家啊。

    大家伙儿可得好好学,可不能让天子失望了。

    ……

    在朱以派观察着战场上的形势,不时的要身边的参军们请教时,一旁还有十几个士人,他们等待着大王的召见。

    几乎每天都有各地士人不远万里主动到中都,投效于中都阅武的几位大王。

    而姚启圣来选去选中了这位鲁王,哪怕是他的幕僚之中,有很多都是山东人,但并不妨碍姚启圣做出这个选择。

    为什么远他,原因非常简单……有钱。

    和其他人一样,姚启圣也在一旁等着,不过在等待着的时候,他同样在观察着战场。观察着大王和几位郡王在那边演兵,观察也是学习。

    终于,当演习结束之后,朱以派热情的接见着这些来投奔自己的士子,其实之前对他们就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夸奖一番之后,自然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活儿。

    轮到姚启圣的时候,朱以派说道。

    “姚启圣,过几天就是万寿节了,你先随礼官去一趟南京,给陛下贺寿。”

    在一瞬间,姚启圣仿佛看到了一条由青云大道出现在自己眼前。

第684章 上国就是上国(第一更,求订阅)

    “万寿节”,就是大明皇帝生日。

    皇帝过三十大寿,自然是百官朝贺,皇帝回礼,赐下大明宝钞数十万。

    现在的大明宝钞可是信用坚挺的硬通货,凭借着“凭票即兑”四字法宝,商人们越来越喜欢用大明银行发行的“大明宝钞”。

    无他,方便。

    甚至就连海商也喜欢上了大明宝钞。那么薄的一张纸。就能换上百两银子,多方便。

    当初只发给藩王、勋臣以及官员的宝钞,现在已经有了通行天下,甚至取代金银的势头。

    当然,信用要坚挺。但是现在,大明宝钞绝对是十足真金。对于文武百官来说,这笔赏赐根本就是额外的奖金,是皇帝找借口发奖金啊。

    好事!

    这不,万寿节还没到,这边就已经热热闹闹的筹备起来了。

    他们筹备着的时候,各国的使节也先后抵达了南京。

    最先抵达南京,必须是大明的亲儿子朝鲜,与其它的国家不同,朝鲜视天朝为父母之邦,以大明天朝的孝子而自得。

    万寿节,孝子那能错过。

    况且现在的李王,还是陛下亲自救于沈阳质子馆,后来陛下亲征解救朝鲜于胡虏之手。按照朝鲜官民的说法——是无异于神皇的又一次“再造之恩”,如此种种,每次遣使朝天,人家的心情那是激动啊。

    其实,朝鲜使臣进京的名目烦多,什么元旦、中秋等各种节日,都要来的,反正一句话,朝鲜使臣一年四季,都在朝天的路上。

    这不,半个月前,朝天使就来到了南京。

    朝鲜使团一共有五艘海船,一路抵达南京后,在住进了南京外城的迎宾馆的同时,也带来朝鲜特有的货物,与南京各商行进行贸易。

    朝鲜特产种类不多,除了诸如人参、药材、皮毛、珍珠等传统商品之外,还有高丽纸,这玩意大明的士大夫们好用,毕竟,物以稀为贵嘛。而朝鲜最喜欢的中国货是缎子,这是为了满足达官贵人的需求。那怕是现在大明置卫所于朝鲜,商人于朝鲜各地经商,朝鲜使团每次仍然会带来大量的商品于南京出售。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特产,还是非常畅销的。和卸任官员带土特产来京城销售一个道理。

    虽说身为使团正使,可宋时烈倒是极为轻闲,除了与天朝的官员接洽之外,参加士人文会之外,就是满城的转悠。

    与历史上不同,在丙子胡乱后,面对大王受到凌辱,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被捉为人质,辞推官职后,全投入学问中不同,现在的他,已经官至礼曹判书,毕竟,现在大王就是曾经的凤林大君李淏,也是他曾经的学生。

    不过,也正因为受到重用,直到今年,宋时烈的朝天之愿才得已实现,之所以会派他出使,是因为王世子李棩,已经十岁了,是时候在天朝接受教育了。

    与当年世子、大君被掠到沈阳做质子不同,十年前,在汉城,还是大将军的陛下表示将来朝鲜世子、大君以及勋贵之子,可以到大明与皇子勋贵一起接受教育时,朝鲜上下无不是感激涕零。

    到中国接受教育!

    这绝对是拿朝鲜当亲儿子对待啊。

    而在过去的六年间,朝鲜的两班贵族长子先后来到大明,在国子监接受教育,现在终于轮到世子了,宋时烈随行,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南京的繁华是无与伦比的,在过去六年间,城内外修建的那些高达四五层的新式楼宇看起来极为壮观,街道两侧商铺鳞次栉比,街道之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的场景真是热闹异常,尽是一派繁盛富甲的景象。

    至于,秦淮河上舟船往来不息,

    仿佛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宋时烈站在秦淮河边傻看许久,自言自语道:

    “此时怕正是天堂吧!天下居然有如此富庶繁华之地!果真不愧是天朝啊!”

    而更让宋时烈惊讶的是,这么大的南京城,居然找不到一个乞丐!

    不是没有乞丐!

    而是乞丐全都被官府抓走了,年青的被直接送到了海外,在那里自食其力了,老弱病残以及孩童直接带到官办慈善机构抚养。非但南京如此,大明各地都是如此,没办法,海外缺人,有手有脚的不能让他们在这里游荡着以乞讨为生。

    对于这一切,宋时烈当然不知道,作为朝鲜的当世大儒。目睹着南京的繁华,看到就连乞丐也在天朝绝迹,又如何能不感慨。

    原本,其它官员朝天回朝鲜后,提及这些时,宋时烈还曾质疑过,毕竟,天下怎么可能会没有乞丐呢?

    原本在朝鲜人的眼中,大明王朝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制度,都是他们在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之后形成的对于理想中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模板。而现在所目睹的这些,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认知,这如何能让他们不激动?

    即便是尧舜再生,也过如此吧!

    一时间,激动不已的宋时烈,甚至流出了泪水,喃喃道:

    “天朝上国,天朝上国,不愧是天朝上国!”

    路人瞧着他这副激动模样,纷纷奇怪道。

    “这人咋了?”

    “可能是听说爹娘死了,才会如此失态吧。”

    “兴许!”

    “没准……”

    见他穿着儒袍,过路的士子主动问道:

    “朋友可是碰到什么难处?”

    宋时烈这才回神道:

    “让朋友见笑,吾是下国使臣初来中国,目睹天朝之富庶,天下大治如此,人人安居乐业。不禁心神激荡,对天子敬慕之情实在是难以言表,方才会如此失态,见笑,见笑!”

    士子哈哈得意道:

    “原来如此,我大明现在确实是人人安居乐业,正是盛世之时,莫说是你,便是在下,每每思及前后,也是心情激荡啊。”

    佩剑的士子一口北方口音,对于经历过大乱,又身处眼下大治之世的他来说,又怎么可能没有什么感慨。

    “圣天子在位,天下理应大治如此!”

    “正是正是。”

    点头赞同时,宋时烈拱手道。

    “鄙人朝鲜宋时烈,未请教朋友?”

    “小弟,山西于成龙,见过宋兄!”

第685章 要当大明爸爸的好儿子(第二更,求订阅)

    来给皇帝过寿的有很多人,还有朝鲜、日本、叶儿羌、亚齐、苏禄、缅甸、暹罗、直腊等国使臣觐见,为大明皇帝庆祝生日。皇帝依旧例赐宴番邦使节。

    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按道理来说,各国可直接在沿海做生意,没必要到南京朝贡了。

    可是,番邦朝贡使节非但没有少,反而多了。那怕是现在大明回赐时极为抠门,几乎就等于平等交易,甚至藩国使团还得自己贴路费。

    可即便是如此,他们还是主动的来了,万国来朝的气象,比起过去可是强了不少。

    甚至就连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莫卧儿、波斯都派来了使者。

    朱国强当然不会做厚重赏赐的冤大头。

    可这帮人还是腆着脸过来了,为啥?

    因为大明已经到了他们的家门口,为了种种原因他们必须要来,像朝鲜,那是大明的亲儿子,山高水远,人家岁岁来朝,年年来贡,图的是个孝,你还不能说不让他来,不让他来,他非得一头撞死在墙上表明孝心。

    至于亚齐、苏禄、缅甸、暹罗、直腊这些小国,都是根着大明的商船过来,他们目标就是图个安心,大明的殖民地已经到人家的家门口了,他们能不紧张吗?

    派个使节过来打探消息,最好有天子保证“不征”。

    至于日本和叶儿羌,他们就有意思了,面对满清的“入寇”德川幕府尽管奋力反击,奈何外姓大名都是居心叵测,出工不出力,甚至干脆什么都不出,还喊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王是谁?

    天皇啊。

    可明正天皇在那?在大明皇帝的后宫当妃子哪。

    得,派使者过来吧。

    甚至就连使者也是分成两拨——一拨是日本朝廷的,一拨是幕府的,前者是想迎回天皇,回去奉还王政。后者当然是希望天皇在天子的后宫里,好好的为大明天子生儿育女吧。

    至于叶儿羌,日子也不好过,满清占着西域哪,随时都可能打下叶儿羌,他们派使者来,是为了争取大明的支持,换取大明的保护。

    还有安南,那不是大明的属国,是属地。

    早在嘉靖那会莫登庸就遣使至镇南关请降,将安南土地册及户籍献于大明,成了大明的安南都统使司。那怕现在是黎朝当政,对大明来说,那里也是大明的属地。

    属地,当然不能与属国并列。

    哦,被安南视为属国的占城,也是大明的属国。所以,在排序上,占城也排在安南前面,那怕是安南贡使心中百般不乐意,也没有办法。

    依旧例赐宴时,各国使节自然要轮流谢恩。因为占城王婆匿加亲自来朝,所以他获得了单独得慕天颜,独自谢恩的机会,依着礼官跪谢的他,谢礼时取出占城王的印信以及田册进献道:

    “天朝天子圣明仁德占城王诚将土地册及户籍献于大明!求天朝接纳番邦献国!”

    面对占城王突如其来的献国,在场的众人顿时就惊愕地楞在了那。礼部尚书也傻了眼,当下便回头望了望周围的礼官,想要得个解释。可负责招待的礼官,也是大眼瞪小眼,一副面面相觑的模样。

    可在场的文武官员无不是瞪大着眼睛。

    这占城整的早那出?

    至于安南使者更是睁大眼睛,充满怒火的目光中却尽是无奈。

    为啥?

    在过去的百年中,占城几乎等于是安南的傀儡,也就是这几十年,安南内部发生动乱,他们的日子才好过一些。可是打从明朝在河口设立了河口城,在那里移民,并且招揽占城人、真腊人垦荒起,占城就一天天的得瑟起来,甚至已经五年不再朝贡了,要是搁过去,安南这边早就派人过去问罪了,可现在,他们不能,更不敢。

    为啥!

    大明爸爸就在那,而且这个大明爸爸很厉害。在河口那边就有军民几十万,万一打起来,那可真是会亡国的。

    和北国的交往原则是什么?

    就是能屈能伸!

    忍着吧!

    可是安南那边,怎么也没想到,这刚继位的占城王居然会献国。原本所有人都以为,婆匿加亲自来到大明是想求册封的,可却不曾想,人家居然是过来献国的。

    其实,刚继位才半年的婆匿加,之所以会献出占城国,也是深思熟虑的,毕竟,从百年前,占城就是一直是安南的傀儡,甚至国都让人家占了被赶到南边,虽然在几十年前占城亦趁安南内战时自立。但是仍然被安南欺负着,直到大明爸爸过来了,这日子才算好过一些。

    可是这种舒服的日子过得不踏实啊。

    毕竟,这一切都是依靠着大明爸爸的支持,如果有一天,大明爸爸不支持了呢?

    就像一百五十多年前,占城国被灭时,王族逃到海南,天朝只是能劝说他们从避难地海南离开,返回他们在南方的小片留居地。对于大明而言,属国之间的冲突,他们是不会直接介入的。

    尽管现在安南南方的阮主无力入侵占城,可是将来呢?

    想到父亲每次面对阮主的使者那副小心谨慎的模样,那种每天提心吊胆的日子,婆匿加一天都不想做。

    占城王?

    这个王的日子好过吗?

    估且不说南京这边有如天堂一般,就是河口,河口随便拉出一个大明大户,日子过得都不比他这个国王过得差。

    占城王,也就是一个土王而已,而且还是成天提心吊胆,担心被阮主杀了的王。

    这王当着忒没意思了!

    所以,婆匿加打定了主意——献土地户口给大明。

    这才有了眼下的这一出。

    可这一出是婆匿加自作主张啊!

    大臣们愣,使者们傻。

    坐在龙椅上的朱国中也愣住了,这是那一出?

    朝着理藩院看去,那边的人也傻了眼,想来占城王事先也没同他们通过气。却见好不容易回过神的礼部尚书钱谦益,连忙上前扶起了占城王道:

    “献国一事,可不是小事,大王快快请起。占城乃是大王先祖传承下来的大王万不能轻易的许人啊,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钱谦益不说还好,他这么一说,已经学了好几年官话的婆匿加,那里听不懂他话里的意思。

    一从长,可就没有了啊!

    这怎么行,大明怎么能不要占城呢?

    心急之下,婆匿加连连磕头道。

    “求天朝天子接纳番邦献土,于占城设郡县,置流官!”

    “求天朝天子,接纳占城上下慕华之心,接纳占城,让占城归属大明……”

    叩头声声声震耳,瞧着婆匿加的这副模样,朱国强哈哈笑道。

    “既然占城上下慕华,那朕便纳之,于占城设郡县,置流官!”

    “谢天子隆恩,谢天子隆恩……”

    闻言惊喜交集的婆匿加,那是一个高兴啊!

    这下好了,占城终于有主了。

    陛下居然直接赏给了他一个“慕义伯”!

    大明的伯爵啊!

    这可比小小的占城王光彩多了,更重要的是,从此之后,他再也不用担心。

    在他站起来的时候,但他的头磕破了,流着血。不是他仍然得意洋洋的看着其他所有人,就像是得到了主人赏赐的小狗。在那里得意洋洋的炫耀着。炫耀着主人对自己的赏赐。

    尤其是当他把目光投向了安南使臣的时候,更是得意洋洋的看着对方大有一副得意猖狂的模样。

    现在他再也不害怕了,再也不用担心安南人的欺负了,毕竟现在有大明爸爸替他当家做主。

    不对,从今往后占城就由大明爸爸来管理了。至于自己,就在南京享福吧……

    这日子简直好的不要不要的。

第686章 争当乖儿子(第一更,求订阅)

    万国来朝!

    古往今来,这样的字眼屡见史书,尤其是大明,永乐一朝,动辄就有这四个“大字”。

    可是主动献出户口田册的有谁?

    别说,还真有。

    嘉靖年间,安南内乱,先是武将兵变杀掉皇帝,另立傀儡。然后傀儡皇帝被杀,然后,宗室另立新帝。新帝号召勤王,胜利后,勤王的军阀又打起来,从此开始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作为胜利者的莫登庸确立优势后,篡夺皇位,结果。这货篡位的举动被揭发后,嘉靖直接派兵前往征讨,吓得莫登庸自缚前往边境纳地请降。明朝顺理成章的把安南国也降为安南都统使司,由大明属国变成大明属地,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是如此。

    现在更是如此。

    只不过,这个献出地图和户籍黄册。也就是停留在表面。

    真正的臣服是什么?

    是请求派出流官啊!

    就像大明在西南的“改土归流”一样,西南的土司是大明的不假,可那些掌握着地方的土司等同于土皇帝,所以才有了“改土归流”,一但派出流官,就意味着当地的户口田地都归中央管理了。

    现在占城国不但献了土地和户籍黄册,而且还主动请求派遣流官,这可是真正的献国啊!

    而更让诸国惊讶的是,陛下居然直接赏给了他一个“慕义伯”!

    这可是大明的伯爵啊!

    就在其它人都震惊不已时,在使臣中还有一个人,正神情复杂的看着欢天喜地的占城王。不时的还把目光投向郑主的使臣。

    作为高平莫氏的“皇帝”,其实莫敬宇这个“皇帝”也就是关门自称而已,甚至如果没有大明的支持,莫氏早就被郑主杀光了。

    将近六十年前,后黎朝郑主夺占升龙,杀了莫朝皇帝莫茂洽,黎朝中兴,莫登庸篡位自立的莫朝莫朝灭亡。不过莫家人倒也光棍,逃到了与大明接壤的高平,获得了大明的支持。尽管大明后来承认后黎朝,但是神宗在拒绝册封后黎朝“安南国王”名衔,而是封为安南都统使,和莫家的一样,而且并仍然承认封给莫氏的安南都统使。

    其实,这也就是所谓的“帝王之于夷狄,以不治治之,夷狄相攻,中国之利也”,就是以莫制黎。神宗啊……那也是一肚子坏水。

    不过,莫家不争气,就控制着高平、太原一带的一块地盘,莫氏一直依靠明朝作为其统治的靠山。要是没有大明,莫氏……早就没了。

    二十六年前,后黎郑主郑梉率兵攻陷高平,擒杀太上皇莫敬恭和莫朝皇太子等,皇帝莫敬宽逃入明朝。最后靠着大明“以黎制莫”的策略才得已重返高平。

    经历过那一劫的莫敬宇,无论如何都不会忘记太上皇莫敬恭是怎么被押到清化,被当众斩首。

    这个“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

    成天提心吊胆的担心着被人砍了脑袋。

    从继位的那天起,二十多年了,郑主有那年没来莫家“打草谷”?

    甚至就连和宠爱的妃子睡觉时,莫敬宇都做好随时出逃的准备。这次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南京,不还是为了求大明爸爸作主——郑主可把他欺负惨了。

    与其做这个有名无实……不对,是无名无实,关起门来的“安南皇帝”,不如像占城一样,把国献了。

    换一个伯爵。

    大明的伯爵啊!

    可比那个什么“安南都统使”光彩多了。而且在南京,想着秦淮河上风光,想着这让人乐不思蜀的南京。

    呆在这,总好过高平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好吧!

    打定主意,莫敬宇当下出列称赞道:

    “占城王慕华纳土,实在受天朝圣君圣明仁德感召。”

    说罢他又“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将“安南都统使”的印信进献道。

    “莫氏自世宗皇帝献土,为天朝封为“安南都统使”,世代沐皇恩之重,即便是粉骨碎身也难报万一,大明圣天子在位,圣明仁德海内士民无不归心大明,莫敬宇求陛下收回“安南都统使”印信,另设衙门,派遣流官,让我安南士民能沐皇恩!”

    谁坏?

    谁都没有莫敬宇坏。

    他是“安南都统使”不假,可还有一个“安南都统使”——郑家傀儡摆设的“安南都统使”。

    莫敬宇献的是什么?

    献的是“安南都统使”的官职,献的是安南。是不是莫家控制的高平、太原,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但大明接受了,从此之后,就再没有“安南都统使”。

    而偏偏,另一位“安南都统使”的使臣郑林,尽管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却屁都不敢放一个。

    说什么?

    难不成站起来反对?

    反对莫家献土?

    这可是会得罪天朝的,几十年前,郑家都打下高平、太原了,莫家的“太上皇”都一刀砍了,天启皇帝派遣一个太监,不还得乖乖的把地盘给吐出来。

    面对莫敬宇的“献国”,在场的众人无不是惊愕地楞在了那里。而大明的文武百官,无不是兴奋异常!

    接连有两国献土,不但献土,而且还要求派流官,这样的事,可是要写进史书的!

    这可真是大明的“乾圣盛世”啊!

    盛世有明君,当然也有明臣啊!

    在众人激动不已时,已经铁了心思要献国的莫敬宇再次叩头道:

    “陛下,安南本身就是华夏的故土,自秦汉然既属华夏,如今乃是完璧归赵。说来真是惭愧,小臣无能,无力属理地方,以至于百姓贫苦,如今天朝政通人和君主英明,百姓安居乐业,为安南百姓福祉计,小臣才有了这个念头,求陛下于安南置流官,复设“原复古郡县”。”

    莫敬宇突如其来的献,让了解安南形势的大臣却在心里苦笑了。心想这莫敬宇可真是一个蠢材!难道他就不知道“以莫制黎”,是大明的国策吗?你小子把国一献了事,谁和黎家狗咬狗?

    况且,大明也不差你那么点鸟不拉屎的破地方啊!

    这么大的事竟然事先都不通知一声。冷不丁的在“万寿节”时这么一来,是要逼陛下答应吗?

    这姓莫的也忒坏了!

    面对莫敬宇的献国,朱国强在心里权衡着利弊。

    相比于黎家,莫家实在太弱了!

    当初大明能以莫家制约黎家,是因为当时人心向着莫家,因为所谓的“黎朝中兴”名不副实,黎家只是郑氏的傀儡。可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心早就不向着莫家了。

    莫家早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

    况且,现在安南内部,郑阮两家的纷争持续半个多世纪,而且还要持续一个多世纪。

    莫家,已经没用了!

    不,莫家还有用。

    就是告诉郑阮两家的失败者——只要他们献土,还是能保住自己家的富贵的,然后笑道。

    “既然莫卿家一心归华,朕又岂忍拒之门外,那就于安南复设“原复古郡县”吧。封莫卿家为“归义伯”!”

    陛下同意了!

    朝堂上尽是一片贺喜之声,接连“两国”献土,那怕就是小到不值的小国,还有一个是大明的属地,可那也是盛世的象征啊。

    在一阵贺喜声中,代表黎氏“安南都护使”来南京进贡的郑林,这会的神情那是一个复杂啊。

    尤其是面对陛下的目光落在他的身上时,郑林背心直冒冷汗。“安南都护使”请求派流官了,他应该也有表示吧。

    终于,郑林还是硬着头皮说:

    “待小臣回去后,将此事禀报都护使后,必上书朝廷,请求派遣流官……”

    朱国强说道:

    “那就等书上来再说吧,来人赐宴,慕义伯、归义伯,可坐于前排。”

第687章 沐公爷(第一更,求订阅)

    来到京城给乾圣皇爷贺寿的,除了那些个土王使臣之外,还有一个王爷——黔国公沐天波。

    就是韦小宝里沐剑屏他爹,所谓“沐公爷”。

    小说里小郡主肯定是杜撰的,可沐天波确实是大明的国公,是所有国公里头,唯一做到“与国同休”的,对大明绝对的忠贞不渝。

    其实,在宴会前,朱国强就已经召见了沐天波,其实也就是简单的安一下他的心,告诉他,有意让他回云南接任云南总兵官——乾圣元年,朝廷调一镇官兵入滇,接连平定多起土司叛乱的同时,就以学习兵事为由,把沐天波请到了南京。不远万里把人家召进京,还好他自认对大明忠贞不二,要不然,换成其它人,估计早就半路自杀了,毕竟,在沐家的历史上,对皇帝招进京的国公有好下场的可没有几个。

    在宴会结束之后,借着酒意,朱国强特意把这位大明云南总兵官、征南将军、黔国公留了下来。

    沐天波即位当黔国公、云南总兵官、征南将军的时候才十岁!

    现在,也不过33岁。

    不过这位云南总兵官还是有点经验不足,难以担当起统治云南的大任,所以一直以来总兵事务只得由云南巡抚代行,公府事务则由其母陈太夫人主持。

    之所以直到现在,云南总兵官都由云南巡抚代理,是因为世镇云南的沐氏总兵接连两代出了“昏总兵”!

    沐天波他爹沐启元是个惹祸精,居然因为家奴犯法被巡按逮捕,他居然调集兵马,用火炮对准巡按公署!而沐天波他爷爷沐睿在土司叛乱时临阵脱逃,而被免去官职、爵位,并捕入狱中。

    到了沐天波这,他也是出了昏牌——历史上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元谋土司吾必奎反,沐天波调沙定洲前去平叛,结果沙定洲乘机入省城发动叛乱,沐天波仓皇而逃。

    祖孙三代,就没有一个争气的。不过这位沐国公对大明确实忠心耿耿,如此也就足够弥补他在其他地方的不足了。

    也正因如此,朱国强才会在登基后的第一时间,向西南派出了三镇精锐,足足五万大军,进驻云、贵、川三省,同时对云南驻军实施整编,以防备云南的土司作乱。第二年元谋土司吾必奎谋反后,直接以重兵平叛乱。

    于此同时,又让沐天波到南京学兵事。先学兵事,然后到军中历练,这一呆就是五年。

    现在,差不多,是时候让他回去了。

    “天波,你可记得,朕当初为什么叫你来南京?”

    跟陛下身侧的沐天波,答道。

    “陛下当初说对臣有大用的。”

    “没错!”

    朱国强点头说道。

    “天波,你们沐家和其它人不同,沐家祖上是高皇帝的干儿子,与皇家本是一体,所以才有了沐家世代镇守云南。”

    “皇家对沐家天恩浩荡,沐家世代粉身碎骨亦难报其一!”

    沐天波急忙答道。

    “都是一家人,不用说两家话,算起辈份来,你我是平辈的兄弟。”

    朱国强摆摆手说道。

    “当初朕让你来南京学兵事,不仅仅是因为现在我大明全用火器,行军打仗的方式与过去不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朕打算重建三宣六慰!”

    三宣六慰是明朝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设置的管辖机构统称。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

    三宣六慰的范围除了国内部分外,大致还包括今缅甸、泰国北部和老挝的中部,皆“滇中可以调遣者”,在大明的口中又被称为“南蛮”。1531年后,莽瑞体建立东吁王朝。随着明朝国力式衰,东吁王朝日渐强大,明属三宣六慰土司纷纷归附东吁王朝。

    “重建三宣六慰!”

    沐天波惊讶道。

    “陛下……”

    伸手打断他的话,朱国强说道。

    “天波,朕知道你想说什么,这不单是朕要去做的,也是你曾祖父沐昌祚的遗愿!”在几代云南总兵中,沐昌祚倒是个能打的。在他第一次担当云南总兵官期间(在沐睿被革职下狱后,隐退十几年的沐昌祚又任了一次云南总兵),曾经打垮了盛极一时的东南亚霸主缅甸东吁王朝!

    万历十年到万历二十三年期间的这场打打停停的明缅战争一直被人忽视。但是,通过在后世查阅的资料,朱国强却很清楚,这是一场改变了地区格局和东吁、暹罗、阿拉干乃至真腊等国国运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屡战屡败,被沐昌祚、邓子龙、刘綎、高国春等名将指挥的明军多次重创的东吁军队元气大伤,国王莽应里的威望大损,被缅甸压制的暹罗、阿拉干等国纷纷挣脱东吁的控制。战争持续到万历二十三年的时候,曾经称霸南蛮,不可一世的缅甸东吁王朝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可惜因为万历朝鲜之役的爆发以及沐昌祚在万历二十三年被逼隐退,大明南进的脚步被迫停止。大明朝也失去了重建三宣六慰的机会。

    自万历三大征后元气大伤后,再萨尔浒惨败,大明从此再无力南下。而东吁王朝也就得以保留,不过现在被大明用几千兵马打断了脊梁骨的东吁王朝,也不再是当初那个兵强势盛,四处扩张的“军事强国”了,而是关起门来混日子……

    根本抵挡不住强敌的入侵......

    而大明现在是“超级强国”,不四处扩张,对得起这个“超级强国”的地位吗?

    扩张与侵略,这不是超级大国特有的天然权利吗?要是不这么干,怎么能对得起这个名头。

    况且在历史上,“咒水之难”就是缅甸人干的,不干掉这些背信弃义的家伙,实在是对不起大明啊!

    况且,在大明华夏观中,将“三宣六慰”称为“南蛮”,按照中原王朝过去将南方部落称为“南蛮”,现在曾经的“南蛮”,已经成为了大明的一部分,这新的“南蛮”已经称呼了将近三百年了,是时候让他们沐浴“皇恩”了。

    所以,无论是基于什么理由,这个东吁王朝,还有暹罗,这些南蛮,都要开始进入“抚夷归夏”的过程。

    而且自己那方面的功能挺强大的,儿子也是超级多的,总需要地方封国吧!

    哦,对了,他们是要去印度造福印度人民,去中东开化中东百姓,到欧洲传播华夏文明的。去取代那些昏庸而腐朽的欧洲王室,去造福欧洲人民。

    可是大明还有一群郡王爷啊。

    有的王爷降了,可还有郡王没降啊,有的郡王守城时殉国了,也有一些郡王直接上吊殉国了,他们死了,可是子孙还有活着的,这样的人,还有好几十位哪。

    大明绝对不能让忠臣心灰意冷,对忠烈之后当然要加以照顾。

    这些郡王封在那?

    大明不仅需要一个沐国公,还需要一群“郡王爷”,类似于沐国公那样的在“郡王爷”,有了他们和朝廷派驻地方官员的一起努力,那么大的南蛮地,才有可能像云南一样,变成华夏的一部分。

    要是仅仅只是靠那些官员,说不定他们就会觉得天高皇帝远,一个个的鱼肉占领区的百姓,最后激起百姓的反抗。

    就像历史上大明收复了“交址”那样,最后毁掉大明统治事业的就是那群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

    毕竟,在这个时代,对于很多官员来说,到遥远的边疆任职就等于流放。心生怨气的他们自然会通过是贪污受贿鱼肉百姓来弥补心理上的不平衡。

    等到朝廷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就已经晚了,毕竟,天高皇帝远。

    但是在云南,沐家和朝廷的官员却是处于某种互相监督,互相牵制的状态。从而让双方对百姓的压榨都处于一种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不是没有监督的刮地三尺。

    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做,但是因为自己的利益,毕竟,勋臣和文官从来都尿不到一个壶里。他们往往都是借口百姓打击对方,可也正因如此,大明才把土司遍地的云南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

    同样的操作可以在南蛮地重新操作一遍,大明可是还有几十位郡王那。

    “陛下,复建三宣六慰确实有利于南蛮地的安宁。”

    沐天波想了想说道,

    “不过南蛮地多山林,而且蛮族大都叛逆不驯,只恐不愿我大明复建三宣六慰。”

    “不愿?他们要是愿意了,朕还不乐意哪。”

    朱国强哈哈笑道:

    “叛逆不驯没有问题,当年神宗皇帝用兵不到一万,就把东吁王朝的骨头打断了,朕在云南有驻军两镇,调一镇过去,嗯,再组建两镇新军过去……天波啊,你这个黔国公可是我大明的征南将军,到时候,你领兵过去,把三宣六慰建起来,像云南一样,设立军府,屯田驻军,叛逆不驯,没关系,就把他们赶到大山里,山林里,他们空出来的地,正好安置军府,朕还真怕他们驯服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054/ 第一时间欣赏这个大明太凶猛最新章节! 作者:无语的命运所写的《这个大明太凶猛》为转载作品,这个大明太凶猛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这个大明太凶猛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这个大明太凶猛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这个大明太凶猛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这个大明太凶猛介绍:
穿越了,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你们别歪楼好吧!……好吧!听你们的!对她们要狠!对他们更要恨上加狠!这个大明太凶猛,对文官比流寇还狠毒,打女真那更是一个凶残,从东洋到西洋,来一起尝尝大明凶猛的铁拳……欢迎加入凶猛群:150536833vip凶猛认证群:150536544这个大明太凶猛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个大明太凶猛,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这个大明太凶猛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