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季汉长存TXT下载季汉长存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季汉长存全文阅读

作者:明断天启     季汉长存txt下载     季汉长存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百六十三章 (六)

    代郡以北,此地已非汉土,在中原人士眼中,幽州已算是苦寒之地,代郡以北的地域更是非人所能居住之地,也只有世代游牧、惯受苦寒的鲜卑、乌桓、匈奴等北境诸胡能在此地栖息。

    栖居于此的鲜卑部族原本多依附于步度根,较之更为散乱的辽西右北平鲜卑,这里的鲜卑诸部向心力要稍微强上一些。自初平年间,汉廷宣布不干预鲜卑内务后,魁头与蹇曼争斗愈发激烈,此地的鲜卑部族一边支持魁头和步度根,一边借此机会与汉地开展贸易往来。

    章武四年,魁头身死,蹇曼也率残部逃入汉境后,步度根忙于接掌王庭,一时无暇顾及东边,只是让自己的中兄扶罗韩代为看管幽州以北的鲜卑各部,同时严令不得招惹汉朝。

    只是忙于在王庭权争的步度根没有发现,代郡以北的鲜卑部族慢慢产生了一些在他掌控之外的变化。

    上谷郡宁县以北的塞外平原上,一座简陋的聚落不知何时渐渐成型,衣着样式不一的各族商贾穿梭其中。这里是代郡以北的一个鲜卑部落,虽然在王庭诸部眼中,这只是一个仅有数千人的小部落,不足为道,但若是步度根亲自来此,必然会大为震惊,一向游牧迁徙的鲜卑小部落,竟然会像王庭一般建起了聚落。

    虽然那矮小漏风的护栏远比不得弹汗山上雄伟的王庭,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却是建城的前兆。

    十余骑疾奔至门前,守卫们迎了上去,本待盘问,但一看领头人的面貌,连忙以手按胸行礼用鲜卑语道:“愿天地山川庇佑您,苏木统领。”

    领头的男子毡帽皮衣,一身粗犷的鲜卑族打扮,脸上如刀削斧凿一般棱角分明,面庞饱经风霜,充满沧桑感。他只是对着守卫点点头,面无表情地问道:“轲比能大人是否外出?”

    “大人正在接待汉地来的大商贾,没有外出。”

    苏木把缰绳扔给守卫,大步流星地往聚落正中间那明显比其他房屋高出一头的建筑走去,一路行来,鲜卑人纷纷按胸行礼,其他商贾显然大多也认识他,都点头致意问好。

    “他是谁?好像是个汉人,怎么这么受尊敬?”有新来的商贾好奇地问道。

    “轲比能帐下右统领苏木,原本是冀州汉人,听说中平年间追随张燕等人起兵作乱,后来初平年间今上扫荡冀州诸匪,他侥幸逃脱。当时轲比能正大肆招揽北逃的汉人为他所用,苏木便率部投靠,很快便崭露头角,成为轲比能的左膀右臂,在这里,他说话和轲比能一样管用。”

    商人们顿时了然,有人立即问道:“那如何才能搭上他的线?虽然轲比能很照顾我们这些汉商,可多一层保障总是好的。”

    “多给他一些汉地的稀缺物就行,他也不会白拿,终归是汉人,哪怕地位再高,在这北境苦寒之地也难轻易弄到汉家物事。”

    ……

    “大人,属下带人造访了十三个部落,其中四个愿意奉大人为主,只是要求我们将贸易利润分给他们一些;三个部族观望;另外六个坚决要保持游牧传统,不愿意迁居至此,属下隐隐感觉有扶罗韩的影子。”

    轲比能的大帐内,苏木单膝跪地,向坐在上首的轲比能汇报出行的成果。

    上首一张胡床,一名年轻的鲜卑男子正盘膝坐在上面,比起一般健壮的鲜卑男子而言显得有些清秀,虽然打扮粗犷,但一举一动却淡然温润,如汉人一般慢慢享用摆在面前的事物。

    此人正是轲比能,如今鲜卑族内话事人之一。远方的步度根或许不清楚,但就近的扶罗韩很明白这名年轻人的手段,依靠与汉人互通有无,再加上对幽州官僚的顺从,轲比能一直被汉人视为插入鲜卑部族中的楔子。

    而这枚楔子借着汉人的势,借着汉人的财,聚拢了大批中小部族,在如今的代郡、上谷以北,话语权已经渐渐有盖过扶罗韩的势头。

    要知道扶罗韩可是代表着王庭的权威,一向还算顺从的鲜卑各部竟然会另投他处,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此次苏木奉轲比能之命,游说左近的十三个大部族,希望他们能够支持轲比能,进一步削弱扶罗韩的权威。

    只是出行显然不太顺利,哪怕布局数年,哪怕如今王庭已经乱成一团,仍有近一半的大部族选择站在扶罗韩一边。

    轲比能却未见失落,笑指着左手的胡床道:“汉人说的好啊,越急,越得不到想要的。苏木,先坐下,慢慢说,这事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成的。”

    苏木也没推辞,端正的坐在胡床上后,平静的道:“属下只是担心扶罗韩会趁机对我们不利。”

    轲比能哈哈大笑:“哈,要是步度根来了,我还会担心,可扶罗韩?你以为这些部族为什么会选他?不就是因为他没规矩,不会定规矩,也管不了人?他们不想被管束,不管是我们,还是扶罗韩。仅凭扶罗韩本部,他凭什么敢对我们动手?我一封信送去蓟县求救,北境汉军马上就能出塞来援!”

    用豪迈的语气说出在鲜卑人中可谓极其卑微的话语,但轲比能却丝毫不变脸色,苏木也有些无奈,揉了揉额头道:“这只是万不得已之策,随便把汉人牵扯进来,会让其他部族更不信任我们,认为我们做了汉廷的狗。”

    “那是因为他们想做狗却没门路!”轲比能不屑地道:“比起某些不知主人是谁的野狗,做大汉的狗难道不是荣幸?这可是八年前,我跪在那位首相的身前,求了几天才求来的机会!”

    苏木一时语塞,轲比能似乎从不掩饰自己对汉廷低头的经历,甚至以此为荣,虽然招来很多鲜卑人不满,却大大收获了汉人方面的信任,只是……苏木扯了扯嘴角,却也没说什么。

    轲比能大手一挥,越说越兴奋:“他们还是没认识到汉人的厉害,檀石槐大单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八年前,汉人重新统一,我们却更加四分五裂,这时候如果不对汉人低头,难道是想落得和匈奴一样的结局?反抗,也要有了足够的能力才能反抗!总不能像那些乌桓人一样犯蠢。”

    提起乌桓,苏木想了想,问道:“属下此次倒是在一位大人那里了解到了有趣的信息,那个蹋顿又不老实了……”

    “什么?”轲比能眼睛圆睁,一拍胡床道:“立刻给幽州刺史和都督写信!看来七年前,那位首相还没把这蠢货打服?这可是大功劳啊!立刻向朝廷揭发!检举!”

第六百六十四章 (七)

    雒阳大朝会上正在讨论北疆传来的消息,坐在公卿最前列,大汉几位相国之一忽的开口道:

    “臣以为,蹋顿不过疥痫之患,其勇而无谋,不足以闹出大乱,函告幽州刺史及都督加强戒备即可,朝廷不必在意太多。北境之事,戒备鲜卑为要。”

    相国开口,按理说本不会有人公然反对,就在所有人以为尘埃落定之时,一名年轻的官员忽的出列,蹙眉道:

    “陛下,左仆射此言大谬!蹋顿乃总摄乌桓三王部的乌桓大人,在北境乌桓族中名望匪浅,岂能等闲视之?幽州之安稳来之不易,若漠然无视,酿成大祸,谁能……”

    首相李澈开口打断道:“此议乃政事堂共识,非荀仆射一人独断,乌桓不足虑,当以鲜卑与西域为重。”

    大殿中,百官秩序井然,但手心却都攥了一把汗。

    首相李澈,竟然放下身段在朝堂上驳斥一名礼部鸿胪寺官吏,一向还算风平浪静的朝堂上出现了这般争执,自然让不少人为之紧张。

    在政事堂制度出现后,百官都明白,大汉国策的决定权就在政事堂那几名相国手中,大事基本都会先过政事堂,再上朝会讨论。是以相国们一般很少在朝会上发言,一旦开口,必然是一言九鼎。

    就算是尚书左右仆射这些排名靠后的相国亦是如此,更别提位列首相的李澈。

    鸿胪寺官吏站出来反驳尚书左仆射已经够惊人了,连首相都亲自下场,这场朝会的气氛顿时变得颇为诡异。

    而且,这三人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就连御座上的天子似乎都很有兴趣看看这场争执,并没有及时制止。

    鸿胪寺主簿荀缉,门下右侍中荀攸荀公达之子,也是首相李明远之徒。而他反驳的尚书左仆射,正是他的叔祖荀彧荀文若。

    荀彧对于自家侄孙当廷反对一事并不意外,而荀缉却被李澈的反应惊到了,在看过李澈的脸色后,荀缉低头道:“是下官考虑不周,请首相与左仆射恕罪。”

    不明所以的人暗暗惋惜没有好戏看了,大约知道内情的人则是暗暗叹气,不少人看向荀缉的眼神多了几分欣赏。

    ……

    “老师,蹋顿的事真的不用担心吗?”

    一身儒袍,卓然风流的荀缉束手立于堂中,虽然容貌姿态已与荀攸七八分相似,但气度显然差了不少,神情有些不安地向李澈请示北疆事宜。

    作为李澈的第二名学生,又是颍川荀氏子弟,荀缉三年前甫一加冠便参加科举,一举及第,成为尚书省的一名下级官吏。

    正常来说,作为李澈的弟子,荀缉自不必这般急于参加科举,能在自家老师身边呆久些,好处无法计量。但荀攸他们显然有自己的考量,虽然李澈对这番操作一直嗤之以鼻,并嘲笑荀攸活得越久,胆子越小,但荀攸的处世哲学自然不会被李澈的一番话推翻。

    无视了老友的嘲讽,荀攸坚持让荀缉尽快离开李澈,既是保护荀缉,也是为李澈好。

    而今日来请教李澈,自是因为朝堂上的事超出了荀缉的预料。自章武元年之后,原本与李澈还算和睦的荀氏变得生疏了许多,二荀甚至在政事上几次与李澈唱反调。

    放到八年的时间里,次数不算多,但作为第一重臣,被如今事实上的第一世家代表人物唱反调,这其中意味足以让人细品。

    荀缉夹在两方之间,自然颇为为难。虽然不管是李澈还是荀氏,都没有将他牵扯进来的意思,可看着至亲与恩师之间矛盾频发,荀缉自然难受。私下里难免羡慕司马懿,河内司马氏也是大族,可司马氏却从来唯李澈马首是瞻,是坚定地“首相派”,司马懿作为李澈的弟子,自然颇为舒心。何曾像他一般为难?

    对于幽州的蹋顿,荀缉第一反应就是必须重视。因为蹋顿乃至整个幽州如今的局面都是李澈一手促成,不管是扶持轲比能,还是让蹋顿低头,都是章武年间首相的大功绩。

    一旦蹋顿降而复叛,难免被人攻讦首相当年处事不当。

    本以为荀彧又是刻意寻李澈麻烦,如今看来倒是误会了,这是政事堂诸相共同决定,却借荀彧之口道出罢了。

    但身为主管外务的礼部鸿胪寺主簿,荀缉也很好奇为何相国们对蹋顿如此藐视。难得有机会在李澈面前请教问题,荀缉自然要抓住机会。

    看着荀缉这般模样,李澈又好气又好笑,但心中也涌过一丝暖流,荀缉对他的回护,他自然是能感觉到的,为师有徒如此,足以无憾。

    但徒弟的问题还是要回答的,想了想,李澈开口道:“正如文若所述,蹋顿勇而无谋,虽有总摄三王部的权力,却远不足以将幽州乌桓整合。再加上今时不比往日,朝廷已经稳定,在北境经营良久,蹋顿如果在八年前狠下心闹一场,为师还未必能尽快解决。可如今还想再闹?过了这个村也就没这个店了。”

    “老师是否太过乐观了?万一他与鲜卑……”

    李澈哈哈大笑道:“鲜卑?步度根忙着抢魁头的遗产,扶罗韩是个软骨头,至于轲比能……你信不信他检举蹋顿的检举信正在路上?蹋顿如果想与鲜卑里应外合,让幽州沦陷。那为师只能说,他还是那么愚不可及!”

    见荀缉有些愣神,李澈叹了口气,摊摊手道:“真的不必担心太多,为师已经不是当年的小年轻了,没人能坑害到你师父,你父亲不行,你叔祖也不行。况且他们自有深意,虽然为师无法认同,但也知道他们没有恶意。你作为尚书省下级官吏,在朝堂公然顶撞主官,此事可大可小,还是谨慎为妙。哪怕是师徒、父子,在朝堂上就是上下级关系,勿要把私人关系太多地带到工作中。至少……做也要做出公私分明的样子”

    荀缉惭道:“学生莽撞,待回家后向叔祖请罪。”

    李澈轻轻点头,扬了扬手中的纸张道:“荀文若也不会把这种事记在心里,放心吧。另外,政事堂商议的结果便是加强对鲜卑的关注,你作为鸿胪寺主簿,接下来还要多加注意步度根方面的动向。至于轲比能,为师的闲棋一直在起作用,倒是不必在意,他还有大用。”

    荀缉隐隐有些好奇,李澈的那枚闲棋太过神秘,连他也只知道一鳞半爪,但他也清楚相关保密的重要性,只是应承道:“老师安排妥当,学生自当奉命。”

    李澈微微一笑,慢慢将案几上的纸张卷了起来,放在火焰上焚毁,火焰摇曳,被照耀得忽明忽暗的眼中映出了慢慢消失的字,当扫过那个“木”字之时,李澈也不免有些叹息。

第六百六十五章 (完)(大结局)

    章武四十二年,雒阳会试,来自天下十八州的万名举人齐聚于东都雒阳,参加这五年一度的盛会。

    根据大汉《科举律例》之规定,这五年一度的会试会分成四类考试,政、经、算、工,其中自以政科为重。五百名考生皆是通过州试,并异地任过三年县丞、县尉或是郡吏,经三省巡查考核通过后方能获取参与会试的资格。

    政科的前一百名将能面见天子,并成为大汉中层官吏预备候选人,最低也可补缺县长、县令,其中优者更是可入三省六部两院为官,前途不可限量。

    虽名为政科,但其考试方面极其全面,经、算、工都有涉猎,虽不及其他三科深入,但也不算容易,即便这些人靠鬼蜮伎俩通过了考核,得到了考试资格,若没有真才实学,也根本无法从中胜出。

    天子也会金殿赐题,作为最后的把关,将滥竽充数者黜退。

    “所以说,这应该已经接近你心中最完美的科举了吧?咳!咳!”朱雀阙上,两名白发老者站在城墙边,眺望远处贡院中鱼贯而入的考生们,年长者发出了感慨。

    李澈叹道:“哪有什么完美?即便是经过了三十多年,科举依然没能完全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优者更优,普通家庭中纵然有能学者,大多也强在经、算、工三科。比起从小对政治耳濡目染的官宦世家子弟,他们的劣势太大了。臣甚至在后悔,将为官绩效纳入考试资格考核中是否错了?”

    “呵!”刘备摇了摇头,苍老的面容上露出一抹笑意:“你的家族,如今也算是世家啊,你这样说真的好吗?还有,打击世家大族只是手段,归根结底不还是为了稳固朝廷,安定百姓?如果为了打击世家大族,用科举选出一堆酒囊饭袋,朕是断然不会同意的。你嘴上虽然这般说,但朕看,你也根本不会同意这样做。否则当初为何极力反对州试举人田地免税的提议?”

    李澈哑然,当初有人提出这一提议时,他还颇为惊讶,有一种跨进到明清时代的错觉。从表面来看,这样做是在扩大世家特权,但从长远看,无疑是在掘世家的根。即便没有这一特权,世家照样逃税漏税,可若有了这一特权,豪强、平民家里出一个举人,便能成为特权阶级,成为当地世家的利益竞争者。

    长此以往,特权者会变多,但个体也会变弱,更有利于朝廷的中央集权,无疑是类似于推恩令的策略。

    只是这样做,也是在慢性谋杀那些家中没有举人的自耕农和小地主,也会大大加速推进土地兼并,于民有大害。

    因此在李澈与一干世家高官的抵制下,这一提议最终没有通过。

    不得不说,当历史车轮转向成功之后,发展自有惯性,即便李澈还没有想到,群策群力之下,还是有不少政策提案被其他人提了出来。

    譬如如今的县—郡—州—会四级考试,完全是地方上自发组织,然后朝廷后知后觉认可并收归管理的制度。

    起因便是地方州郡每年选送一定人才进京会考时常常争执不下,碍于朝廷的惩罚制度,地方上也不敢把滥竽充数之辈送来京城,只好先行组织考试,通过名次认定来决定会考人选。

    “陛下说的没错,臣当时提出政科考生必须有为官绩效便是为此,否则考试选出的都是务虚之辈,纵然博通六经,也不懂治国理政之道,窃据高位后危害恐怕比世家更甚。”

    刘备轻轻颔首,但又不免叹息道:“可你所希冀重视的算工二科,却终究难登台面。朕如今虽然也能理解其重要性,可终究难为。”

    科举是一项经过一千多年发展才走到巅峰的制度,是封建时代中央集权王朝制度最高成就之一,李澈对其的了解可以说也只有一鳞半爪。只是根据实际,以及后世的一些论断慢慢调整。明清科举的负作用,就连教科书中都多有提及,李澈自然要想办法将之规避。

    只是事到如今,李澈也不得不感慨,制度的变迁自有规律和需要,非人力所能强扭。即便他一力推动多科目科举,但除却“经”科仍然颇受重视,仅次于政科,算、工二科的人才还是颇为凋敝,少有聪慧者愿意参与。

    毕竟政科出身就相当于拿到了通往三省六部两院上层的一张入场券,能不能走到那一步是另说,但至少有了资格。经科出身也能往礼部、官学体系中任职,地位也算高隆。

    算工二科,至多也只能为州郡吏员,或是民部、工部之吏,基本不可能为官,官吏之别的隔阂依然没有消除。

    毕竟生产力限制,朝廷根本不可能将官吏一视同仁,朝廷甚至为了节约支出,很多县级吏员都是县令县长自己出钱招募的,或是地方家族为了扩大影响力,派人白干活。

    在这个时代,九成无法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归咎为两个字——缺钱。

    李澈抚须道:“陛下倒也不必如此悲观,种子已经种下,哪怕生长的慢些,终究会生根发芽。算学与工科尚在萌芽,难以显现用途,可随着发展,迟早会引起后世君臣的重视。更何况我们已经尽力从经济上进行支持,大量普通出身的百姓可以通过这两条渠道上升,算学与工科都是需要天赋异禀者推动发展,在这方面,无疑是人口基数更大的平民更有优势。比起少量的世家官僚,他们之中才更易出现这类人才。”

    “咳!咳!”刘备又重重咳嗽两声,叹道:“朕能感觉到,朕时日无多,恐怕是看不到你描绘的那一天了。”

    李澈眼中闪过一丝黯然,强笑道:“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该做的也都做了,臣相信太子他们会做的更好。”

    提起太子,刘备皱了皱眉头,喟然道:“若非你那两名学生实在不凡,陆伯言等人也是辅政之选,朕还真的难以放心。不过从这五年孔明为首相、仲达为次相的情况来看,倒也能抱以希望。”

    “还是那句话,儿孙自有儿孙福,陛下,大汉正是蒸蒸日上之时,何必过于忧虑呢?且看来日吧。”

    ……

    章武四十三年正月,七十五岁的刘备躺在病榻上,已是气息奄奄,李澈侧坐在榻边,两只枯瘦苍老的手掌握在了一起,相顾无言。

    殿中还跪侍着一人,却是当朝皇太子刘禅,然而在这般情形下,即便是皇太子,他也没有插话的余地。

    虚弱的刘备轻声道:“朕想过很多次,快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多次想过握着太子的手向你托孤。可如今看来,你倒是先朕一步完成了传承,抽身快活去了。你说得对,朕是将逝的皇帝,你是老迈的相国,我们应该相信下一代,相信太子和孔明他们。”

    李澈眼眶微红,哽咽道:“臣已力不从心,国事实在无能为力。太子有圣君之相,孔明有宰辅之才,仲达有玲珑之心,也无需臣这将朽之人多事,陛下不必挂怀。”

    刘备脸上闪过一抹黯然,颤声道:“

    章武二十四年,公与和公达去世;章武二十五年,元皓和正南去世;

    章武二十八年,优游和子仲去世;章武三十年,文远去世;

    章武三十一年,文若和伯圭兄去世;章武三十二年,元嗣和宪和去世;

    章武三十四年,云长去世,章武三十五年,益德去世;

    章武三十六年,子龙去世;章武三十八年,元常和儁乂去世……

    如今,凌烟阁旧臣只剩你和长文了,朕仿佛还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四十三年,朕没有愧对当年的诺言,朕做到了,你们也做到了,万世君臣仪表,我们当之无愧!朕有臣如此,甚是荣幸!”

    李澈紧紧抓住刘备的手,泣声道:“能得君如此,臣等亦荣。”

    声嘶力竭的话语似乎耗尽了刘备的气力,连连大喘气后,刘备神色才有所恢复,扭头对着刘禅道:“太子,你过来。”

    刘禅膝行至榻前,伏身哽咽道:“父皇,儿臣在这里。”

    “看到了吗?朕与明远他们的君臣牵绊?”

    “儿臣看到了!”重重点了点头,刘禅已是泪流满面。

    “朕起自微末,幸得诸臣助力,志同道合,乃成夺天之功,再兴大汉。四十三年兢兢业业,未敢有丝毫懈怠,只因当年之愿,便是治国安邦平天下!

    然天不假年,功业未成,体弱难支。汝自幼拜明远为师,学业可堪有成,但志趣未在政事,朕心实明。孔明、仲达、伯言,皆世之良臣,汝可亲之信之,倘有不解,自可寻明远释疑。朕不求汝开疆扩土、万世流芳,但愿心系苍生、予民安康。

    为君,朕予汝一言: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为父,吾予汝一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愿汝与孔明等人再续君臣之谊,使我汉室之德不因易世而废,愿汝能以苍生社稷为重,使我汉祚永固延绵。如此,朕九泉之下亦可安息,切记……切记……”

    声音渐小,枯瘦的手掌也无力地落下……

    “太医!太医!”

    一阵喧闹之后,痛哭声传出了大殿,悲痛的情绪很快传遍九州大地,虽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共情,但每多一人,九泉下的君王或许便能稍有所慰。

    李澈与刘禅并肩而出,立于月色之下,抬头望月,李澈恍惚间看见一张张熟悉的面容,想起了四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只是身边之人又不同了。

    “老师,我……”

    “老师知道你没有准备好,但记住,你不仅是刘玄德的儿子,也不仅是为师的徒弟,你就是刘禅。高祖之子有惠帝、文帝,光武之子有明帝,你想做谁?还是做你自己?

    为师,我予你一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想通了这些问题,你便能明白该怎么做皇帝。”

    刘禅一把抓住李澈的袖子,泣声道:“老师为何不愿助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孔明、仲达,胜为师多矣,何须为师来添乱?便是世民的未来,为师也从不干预,你的未来,也该由你自己去掌握。”李澈摇摇头,抬头望月,叹道:“陛下已经走了,长文也快了,为师时日想来也不过数年,可我们希望大汉如这亘古之月一般长存于世,这需要你们来完成。太子,未来在你手中。”

    轻轻挣开抓住衣袖的手,李澈大步向宫外走去,这里的主持也不需要他来了,现任首相和次相会处理得很好。

    当真的逝去之后,反倒是无比坦然,数十年来已经送走了太多的老友,哪怕一些人已经反目为敌,但将死之时,一切也都烟消云散。于刘备也没有什么不同,他要做的,也只是明日来在灵前拜祭。

    唯可虑者,便是将来自己故去之时,恐怕没有老友来送别了,李济(字世民)这倒霉孩子恐怕是靠不住的,但有孔明在,应该能安安稳稳躺进棺材里。

    当闭眼的那一瞬间,往后的风花雪月、世事变迁便与他们再无干系,如刘备一般撒手而去,只惟愿这大汉真能如他们所想一般,如这亘古之日月一般长存于世。

    章武四十三年四月初三辛亥,帝崩于雒阳崇阳殿后殿,年七十五。谥号昭烈,有司奏上尊庙曰烈祖。

    建兴二年二月初七甲戌,群薨于雒阳,年六十九,谥曰靖侯,配享太庙。

    建兴四年五月初九癸巳,澈薨于雒阳,年七十四,谥曰文襄,配享太庙。

    (全书完)

完结感言

    这本书从2019年10月11日上传,到今天2021年1月30日(31日?),历时478(479?)天,收藏过万,均订600+,高订1400+。终于迎来了完结,首先不论成绩如何,也算是有始有终,兑现了不太监的承诺,我个人是很欣喜的。

    首先要感谢各位支持过的书友,还有乌贼、蛋灵帝、鸡大、小荣几位大佬允许我早期在v群宣传,特别是蛋灵帝给的惊喜章推对我帮助很大,谢谢大家(鞠躬)。

    因为这本书确实扑街了,成绩的问题导致我中途写书的动力一度受挫,只是自己最痛恨太监的作者,又确实有书友一直在加油鼓劲,让我不至于放弃。

    写书这个事确实是不动笔不知道,一动笔吓一跳,478天,每天最少两小时,卡文的时候需要四五个小时,再加上一直在备考各种考试,又在上班,坚持下来确实是不太容易。在这里还是要感谢盟主奈良修和所有书友,在最困难的时候,是你们给了我写下去的动力。

    对于写作,我个人其实在上学的时候没有太过优异的表现,高中还常常因为不愿意写命题作文而被老师罚站,因为我一直信奉写东西要写自己喜欢的东西才能写好。一直到高考放榜,语文成绩竟然只比全省最高低了一分,我当时一下就膨胀了(河豚),再加上一阵书荒,也就萌生了自己动笔的想法。

    大学期间磕磕绊绊写过十多万字的神话类仙侠,并没有上传到网上,自己欣赏一番后羞愧难当,直接全部归零,现在想想情节,都感觉丢人……

    这本书灵感受到了《覆汉》的启发,动笔也是因为自觉有那么些历史底子,曾经思考过是写争霸文还是辅佐,争霸的话我是定了清河崔氏的背景,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辅佐。因为那段时间我刚好在知乎和备黑、亮黑对撕的不亦乐乎,因此就想写一写刘备。

    由于是匆匆上马,没有很好地规划、大纲,导致剧情崩坏,也失了主线,小说慢慢变成了群像剧,索性就顺着写了下去,从以李澈为主,变成了李澈为推动者,记录时代变化的故事。

    这本书扑街的原因我也总结过:

    一是笔力不足,毕竟是新人作者,前期一些地方处理的还是不好,让很多读者直接就走了;

    二是辅佐文确实小众,大家生活够累了,并不想在小说里再找个老板;

    三是自疫情后更新没法保障每天两更,导致编辑不给推荐,这也是没办法,疫情后我就去政府购买服务了,然后年底又考了乡镇公务员,工作繁忙,这书又没大纲,要查阅大量资料,根本没办法每天两更;

    在新书里我会努力改正,争取能把故事写圆满。

    这本书到这里也算是完结了,后面还会有两篇文言文番外,《昭烈帝纪》和《列传第一·李澈》,也从侧面填一下西域、鲜卑的坑。时间大约是二月内完成。

    新书准备三月上传,题材已经选好,故事大纲也基本想好,写了三篇第一章开头,还在纠结选哪个……题材是古代神话,非洪荒,这算是我想了好多年的题材了,希望能写出让自己,让大家满意的故事。

    到时候还请大家多多支持。

    再次感谢所有支持过的书友,感谢帮助过我的前辈作者,感谢编辑徐徐和青舟,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新书再见!

关于番外

    我低估了两篇传记的难度,特别是因为我把刘备和李澈年龄设的太长,后半生基本都要现编。。。

    截止现在,只完成了《昭烈帝纪》的一部分。

    这本书我先申请完结,番外在完成后我会上传到群文件里,耗时恐怕会比较长,当前还在准备新书。

    新书预计三月中旬上传,届时还要请大家多支持。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158/ 第一时间欣赏季汉长存最新章节! 作者:明断天启所写的《季汉长存》为转载作品,季汉长存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季汉长存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季汉长存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季汉长存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季汉长存介绍:
国皆以弱灭,独汉以强亡。时为中平六年宦官把持朝政,贪赃枉法,残暴生灵士族豪强侵占田地,割据一方,横行不法。大汉王朝似乎已经走到了末路。但薪火未灭,天下仍有豪杰愿为苍生而战。李澈自后世而来,带着对三国的憧憬走出大山,见到了不一样的刘备,不一样的曹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书友群:202077258)季汉长存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季汉长存,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季汉长存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