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秦工程兵TXT下载大秦工程兵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秦工程兵全文阅读

作者:远征士兵     大秦工程兵txt下载     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七十六章 野人

    有句话叫“万事开头难”。

    虽说西套的侧重点已经定下,但依旧要一步步经营不可能一夜之间就繁华起来。

    沈兵首先要做的就是以牧养耕修筑水利,争取在明年开春时就能在西套屯田解决西套粮食自给问题。

    其实沈兵不只是在西套如此经营,而是经河西走廊一路往西域都是以西套的模式发展服务业。

    试想,自西套穿过河西走廊到敦煌约有两千里。

    若商队以每日五十里计算……虽然商队使用马车运货,且运的货也是质轻的丝绸布匹,但河西走廊道路不平是以速度不快,至少需一个多月才能横穿而过。

    道路不平是之前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月氏的锅,月氏此时还是游牧民族……之所以说“此时”,是因其西迁之后就转变为农耕为主。

    游牧民族自然不会修路,而是骑马骑得多了自然就有路。

    这些路或许适合骑马,却不适合运输的马车行走。

    且这还只是穿过河西走廊没有到达西域,其间还要穿过干旱带甚至沙漠。

    一支商队若携带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粮食横穿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经商,那么他们还能带多少丝绸?

    这其间还要冒着被劫掠、粮食不足、水源不足、马匹不足、车辆损坏等风险。

    是以商队一考虑这些,便是有极高的利润也同样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若商队望而却步,那么这条丝绸之路便永远也无法繁华当然也无法得到发展。

    为了保护商队的安全同时也为减少商队成本增加其利润,沈兵打算往西域方向每五百里就设一个点。

    事实上李岩的部队已经这么做了。

    其所领的五万兵士自五原起就每五百里留下千人设一城寨。

    当然,并不是严格的五百里。

    而是大概五百里距离寻找一有水源有适合屯田且利于防守的位置建寨。

    之后留守部队就有两个任务:

    一是的负责清剿流匪及来不急撤走的匈奴。

    二是修筑水利准备屯田。

    完成这两个任务之后城寨周围就是安全地域,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追逐利益的商人自然而然的就会在城寨附近开设客栈。

    有了客栈,前往西域的商队就只需要携带十余天的补给……每十天就可以到沿途客栈补给一次,而且还可以得到官兵的保护。

    这就成级数的降低商队经商的成本及风险。

    当然,这其中还需要沈兵开个头。

    因为这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商队经商和沿途客栈是互赢共存的关系。

    没有沿途客栈商队经商成本高风险大,于是商队就少。

    商队少又会反过来使沿途客栈因为无利可图而不敢开设太多……

    于是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两者的发展都受限。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就是沈兵以北地商人的身份在各城寨先行开设客栈以保证商队的补给。

    商队有利可图于是就会越来越多,商队一多,沿途的客栈也会跟着增多。

    这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也就是沈兵所说的引导和调控。

    否则,若是任其自然发展,最终或许也能发展成形,只不过在这商业极不发达的古时,完成这发展并最终繁荣起来只怕需要数百年。

    沈兵当然等不了这数百年的。

    沈兵这做法可以说是照搬了汉代发展丝绸之路的模式。

    西套就是现代的宁夏。

    从宁夏的甘塘到武威约五百里。

    从武威到张掖差不多五百里。

    从张掖到酒泉还是五百里。

    从酒泉到敦煌就远了些,有八百里,但在中间还有个瓜州。

    这些城市会有这么整齐划一的距离并非偶然,而是为丝绸之路的商队沿途补给设置方便,而且出于经营和防御需要必须选择水源附近及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方。

    时间一久,这些补给地的规模就越来越大进而发展成一城市。

    沈兵的第一步就是将牛羊往西套赶……

    这其中主要是羊,因为牛这东西作为农耕工具肯定是要尽可能留在需要大规模经营农业的地区。

    羊就主要是为了食用了。

    北地从匈奴那换了一批,再从边境百姓中购买一批,首批就收集了两千多头羊投放到西套南面。

    然后这些羊会吃草,会长肉,羊还会生小羊,小羊长大又会生小羊……

    两千头羊不出意外的话够几百人生存了。

    这其实就是匈奴人的生存之道,也是他们可以在草原到处机动而几乎不需要考虑补给的原因……他们跑到哪就将羊群赶到哪,再加上还有羊奶、马奶之类的,几乎可以自给自足。

    以至于之后汉军进攻匈奴也采用这种模式。

    也就是每次北上征讨匈奴,汉军就总是赶着成片成片一眼望不到头的牛羊出征。

    这战术很聪明,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像匈奴人一样几乎可以不用考虑补给问题,于是就不用像刘邦一样担心补给线被切断被包围。

    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汉军没有匈奴人养牛、养羊的经验,于是总是成片的牛羊赶出去,回来时基本就只有人和马了。

    投放羊群时还有个小插曲。

    秦军进入南部山区圈下一片草场时……吓得山区部落里的“野人”四处奔走。

    这或许是因为之前匈奴人进驻西套时对他们不太友好。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野人”大多已狩猎为生没有多余的食物,他们只怕早就被匈奴抢光、杀光了。

    沈兵严令部下不得与当地部族冲突,甚至还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这些部族。

    这不只是人道的原因。

    更是这么做会减少秦军许多麻烦,再一个就是西套需要劳动力。

    这些原始部族既有在西套生存下来的能力又十分健壮,只要稍加训练或许能成为很好的农民。

    后来沈兵才知道自己想多了。

    这些“野人”自小就在山区狩猎,他们是很出色的猎人,对种田一窍不通也毫无兴趣。

    他们也许可以转化为农民,但很可能要经过几辈的同化和教育。

第三百七十七章 笼络人心

    沈兵跟这些野人接触过几次。

    首次接触是进入山区为牧羊选取草场……

    其实根本就不需要选取,西套南部有大片大片的草场,即便是到了现代宁夏地区草原面积还占53.7%,在生态还未破坏的古时那就更是大片大片无人草原。

    沈兵只带了百名亲卫策马前往。

    途经座落于山脚下的一个村落时,老远就见村中“野人”惊叫着四散奔逃,还有数十名年青力壮的“野人”拿着土制弓箭、木矛、木棒这些原始的武器挡在前方不让沈兵等人靠近,似乎是在掩护村民撤离。

    亲卫“呼啦”一下就上前将沈兵护住并取出弓箭做战斗准备……亲卫们要是发起进攻,以“野人”手里的那些简陋装备又如何会是对手,只怕一轮箭雨下去就没剩几个了。

    沈兵喝止了亲卫,跳下马来分开亲卫试着上前与“野人”交流。

    王贲赶忙上前阻止:

    “大将军,蛮夷不知礼节,只怕……”

    沈兵笑道:

    “就凭他们手中的木头又能奈我何?”

    “校尉也忒小瞧我沈兵了!”

    亲卫们都笑了起来,也都没把“野人”当一回事。

    不过沈兵上前时还是有些紧张的。

    沈兵身上的藤甲虽是不惧“野人”的弓箭,但那削尖的木矛这些依靠捅刺伤敌的装备却是藤甲的克星。

    王贲也知道这一点,所以紧跟在沈兵之后手按剑把,只待“野人”稍有异动他便挡在跟前。

    沈兵向野人张开双手示意自己没有武器,然后小心翼翼的掏出怀中一块葱油饼递了上去。

    这是沈兵从五原带来的干粮,行军中若不方便埋锅造饭便通常就是用它充饥。

    让沈兵意外的是,对面走出来的竟是个女性。

    她若站在“野人”群中很难被发现,因为她与其它人一样身穿兽皮头戴皮帽,只不过皮帽上多了一根羽毛,这似乎代表她是这群人的首领。

    女首领十分警惕,这可以从她手中握着一把弓箭始终保持半开弦可以看得出来……

    半开弦就意味着只要一有危险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开弓然后将箭射出去。

    更让沈兵意外的还是,女首领打量了沈兵一眼,就用生硬的话问道:

    “你等,秦人?”

    沈兵一愣,然后大点其头:

    “秦人,在下沈兵……”

    还没等沈兵说完,首领就回道:

    “这里不欢迎你们,离开这里!”

    王贲眉头一皱,就要上前理论却被沈兵拦住了。

    沈兵说:

    “我等无意争夺领地。”

    “我等只是找片草地牧羊!”

    女首领没说话,只是朝沈兵身后扬了扬头。

    沈兵往后一看,数百步外正有一处长满嫩草的山谷,于是沈兵就明白她的意思了。

    沈兵道了声“多谢”,将葱油饼用慢动作放在地上,做了个吃的手势,这才离开。

    王贲忍不住在身后嘀咕了一声:

    “大将军何必与这些蛮夷多费口舌。”

    “将他们尽数拿下或驱逐便了,能留他们性命已算是仁至义尽了!”

    沈兵笑着回答道:

    “中原地少人多? 我等才要为一片土地争得你死我活。”

    “此处地多人少到处都是草场,我等又何必与之交战?”

    王贲应了声“是”。

    但沈兵却知道他心下还是略有不服。

    古人有种思想? 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所以通常有蛮族在侧要么就不占? 要么就要打得其俯首称臣。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安全? 否则就是“芒刺在背”。

    其实战乱时代大多人都缺乏安全感? 所以很多时候都希望某片地完全处在自己控制之中。

    比如此时王贲就有很多顾虑:

    往后秦军在此牧羊会否遭到蛮族的攻击?

    他们是否会来偷羊、抢羊?

    又或者以为秦军侵犯他们的领地然后联合起来……

    因此王贲更倾向于先将这些蛮族征服,也就是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让他们知道秦军的强大且明白得罪秦军的后果。

    有了这威摄之后? 再要做什么就方便多了。

    但沈兵却认为战争是为了利益,如果没有利益甚至还有坏处,那又为什么打这场仗呢?

    王贲的说法或许是对的。

    但他说的那些全是建立在猜测上。

    沈兵相信,只要方法对? 秦军或许能与这些蛮族和睦共处。

    回头望向那些蛮族时,却发现他们正在分食沈兵留下的葱油饼,且嘴里还不断的发出一阵阵赞叹? 眼光在背后紧追秦军……于是沈兵就知道第一步算是走对了。

    至少有一点王贲是正确的。

    当秦军将第一批两千头羊赶进草场时,“野人”们看得眼睛都直了。

    要知道这些“野人”都是以狩猎为食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运气好多打些猎物就饱餐一顿? 运气不好就饿肚子。

    如果说有饲养的话,那也是偶尔打到活的猎物且食物还有剩余,这才将其圈养起来。

    但这情况极为难得,全村不过数十头且往往过完冬天就没了。

    因此,当“野人”见到秦军赶来两千头羊时……

    那就像饿久的人突然看到一群美味的肉在面前一边呼唤一边走? 以至于许多“野人”小孩都不畏秦军靠近羊群? 用天真而羡慕的眼神直勾勾的看着,就差没流下口水了。

    几名兵士正要上前驱赶,却被沈兵拦了下来。

    沈兵跳下马来,然后掏出准备好的葱油饼一边打招呼一边分发给他们……

    贿赂小孩是笼络人心的最好手段,沈兵当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

    其父母慌张的上前来将孩童带走,但却没有退回葱油饼。

    不仅没有退回,沈兵注意到他们返回后将葱油饼分食,然后望向沈兵等人的眼光就多了些善意。

    于是沈兵就知道自己离成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沈兵觉得这些“野人”很单纯,这么容易就被自己给骗了。

    好在自己对他们没什么企图。

    在这乱世,这么单纯的人和群体其实不适合生存。

    如果不是他们一无所有且没什么可以利用的话,只怕早已被这世界淘汰了。

第三百七十八章 误会

    抱歉,。

    **********

    从古至今任何批量运用的技术都是无法严格保密,就算是近现代的高新技术也是如此,时间一长总会让别人学去。

    够聪明也不是没有条件,而是因其整个民族普遍存在好高鹜远、眼高手低的特性把步子迈大了:

    步枪还造不清楚就想自产五代机,基础工业还没搞明白就忙着生产坦克、航母。

    结果就是把别国先进的零件和技术买来拼着拼着成一个东西,三十年磨一剑出来时发现已落后了。

    这东西其实有个规律,越是现代化的东西就越讲究工业基础和技术积累。

    没有工业基础,生产某些产品时就会发现这螺丝不合格,那功率不够大,于是只能买。

    没有技术积累也类似,发现这也不会那也有问题,只能请国外专家帮忙。

    结果不管造什么都贵得离谱还因为各国零件整合在一起全身都是毛病。

    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储备那就是两回事了,不管什么玩意,拆吧拆吧就能短时间山寨出来,既便宜又好用,功能还比原产的多。

    沈兵在这时代把东西发明出来是有思想觉悟的。

    也就是只能尽量拉长技术扩散的时间而无法阻止。

    沈兵没想到的是……

    原先他以为纺织技术之类的应该会更快的扩散至中原。

    原因很简单,中原是自己人,谁要是想来北地偷学技术根本不需要像匈奴那用家人为质。

    甚至秦人要是当奸细被抓了都无法治罪……此时的秦律可没有什么《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商业机密。

    另一方面,就是在北地工作的这些工匠都是自由的工匠,他们随时可以不干也可以离开北地,接着就会把技术带到中原各地扩散开。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这次行到泰山的路上,沈兵发现水车是多了,但大多都还处在原始舂米阶段。

    纺织作坊几乎没有,更别提火药。

    沈兵猜,纺织作坊或许是因为手工业者抗拒的原因:若大批量纺织作坊出现,就意味着以纺布为生的手工业者全都要失业,所以这中间需要一个过程。

    火药则是因为中原内部已没有战争需求。

    没有战争需求还发展火药做什么呢?

    也许就是制成爆竹炸个响乐呵一下了。

    同时嬴政也不希望火药的制作在百姓中大规模扩散。

    他便是连百姓手中有金属、有钱都担心其会造反,要把金属和有钱人全集中到咸阳,又哪里会肯让百姓制火药。

    北地需要制火药那是因为要用于战争抵抗匈奴。

    而匈奴面对装备有“霹雳火球”的秦军却有生死存亡的压力,有很迫切的偷学的动力。

    于是就出现此时诡异的一幕:

    北地的技术不是往中原方向而是匈奴方向扩散。

    沈兵只能一面命令王贲彻察奸细,其中尤其是火药作坊,另一面就带着扶苏匆匆往回赶……

    原本沈兵还打算在中原各地“招商引资”一番。

    毕竟此时的北地需要一批有经验能起带头作用的作商人。

    云畋需要在北地统筹大局,不可能亲自带着商队开往西域做买卖。

    不过既然时间这么紧迫那就再说了,而且这也算不上什么大事。

    因为商人的嗅觉总是最敏感的,有一天北地经商能有数十倍的利润,沈兵相信到时不用他“招商”,各地商人都会自觉的蜂涌进北地。

    日夜兼程十余天赶回九原。

    正如之前所方,九原因矿物丰富且地理位置居中,是北地军工生产的重心,火药、新铁作坊都集中在这里。

    王贲皱着眉头向沈兵报告道:

    “大将军,火药制法或已泄漏与匈奴知晓了。”

    “匈奴手段了得,已有几名奸细在我等排查之前逃走。”

    “且这些奸细在火药作坊务工已有些日子。”

    沈兵无奈的点了点头,他最关心的还是火药。

    因为冶铁匈奴没有基础,纺织也没条件……这其中尤其是纺织,那得学会种植苎麻。

    如果匈奴学会种东西了,那还能叫游牧民族吗?

    那不就被田地绑在一个地方了吗?

    而且光、热、水、土、地合适种植吗?

    但火药就不一样了,这东西可以直接用于战场成级数的提高战斗力,匈奴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做到这一点,当然会克服困难实现。

    沈兵不知道的是,此时冒顿正在为制火药发愁。

    他是得到了火药的制法和配方没错,甚至奸细还带了些原料展示在冒顿面前。

    然而,冒顿却被那些原料给晃了眼。

    那什么硝石、硫磺、桐油、干漆、麻茹……

    冒顿连听都没听过这些东西,哪里又会知道怎么获得?

    不只是冒顿不懂,放眼整个匈奴都没几个人会懂……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根本不需要知道作物生长规律,当然也不会去了解土质、矿物,更不需要研究气候、天文,于是在知识与发现方面比农耕民族要篑乏得多。

    此时突然面对这些硝石之类的东西,在冒顿眼里这些不就是土吗?

    硝石就是白色的土。

    硫磺是黄色的土。

    木炭是黑色的土。

    这些土混在一块就能成火药?

    来,我帐蓬下挖些土来试试……

    解释了老半天,冒顿才明白这些“土”可不是简单的颜色会对就可以,而是要开矿挖出来的。

    可这一望无际的草原到哪寻找这些矿去?

    其实蒙古高原是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地方,许多矿探明的储量居亚洲首位。

    但那是在现代拥有先进探矿设备时的情况,此时的匈奴对脚下这片土地的了解,只怕除了它会长草、长树能养活牛羊之外就是一片空白了。

    冒顿自言自语的说道:

    “这该如何是好?”

    “若只知制法却没有原料,岂非还是受制于中原?”

    想了想,冒顿就咬牙下令道:

    “先用牛羊毛皮换取原料。”

    “再命人探矿,能探到多少便是多少!”

    这探矿是用什么人就不用说了,自然是被俘虏的秦人。

    甚至冒顿还决定派人偷偷南下进入中原,然后花重金请采矿工匠北上到草原探矿。

第三百七十九章 交集

    ********

    沈兵原本还想在泰山玩几天,毕竟跋山涉水的好不容易来一趟,而且也许久没放松了,趁着这机会游山玩水一番倒也惬意。

    然而第二天沈兵就收到了来自北地的飞鸽传书。

    仞紧张的拿着书信报道:

    “大将军,北地发现奸细!”

    沈兵和扶苏都觉得没什么好奇怪的,北地有那么多先进的玩意,又是织布机又是火药又是舂米水车,没人来偷学技术那就是怪事了。

    所以初时都没当一回事,沈兵只是“嗯”了一声就继续跟扶苏讨论着该如何从中原带去更多商人的问题。

    然而仞却补充了一句:

    “是匈奴奸细!”

    沈兵和扶苏这才震惊的抬头望向仞。

    沈兵问:

    “匈奴奸细?他们又是如何混进作坊的?”

    因为担心匈奴偷学,所以沈兵从一开始就严格规定只有中原人才可以进作坊,甚至还要排查户籍……排查户籍也只有在秦国的郡县制下才能做到,虽说也不容易,但为了保密却值得。

    仞呈上一封信,说道:

    “匈奴用的是中原人,而且有户籍!”

    沈兵想了想,然后就明白了。

    中原人有许多被匈奴俘虏了成为奴隶,不仅是他们,甚至可能其家人也在匈奴那成为奴隶。

    于是……

    匈奴就可以用其家人为质,胁迫他们成为奸细。

    甚至还有许多中原人是心甘情愿为匈奴卖命,那在现代叫什么……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简单的说,就是他们被匈奴俘虏后原本以为必死,在这种心理期望极低的情况下只要匈奴留他们性命,亦或是对他们好些给点食物,他们就会觉得匈奴还不错,于是反过来会站在匈奴一边。

    中原人而且有户籍,于是排查起来就难了。

    再加上前些日子有大批从代国转移过来的百姓……这些百姓不可能有户籍,于是就有许多奸细混杂其中。

    沈兵展开纸条一看,吃惊的发现匈奴感兴趣的不只是火药,还有水车、冶铁、纺织等,在王贲的紧急排查下几乎每个部门都找到了匈奴奸细。

    甚至这其中可能还有没挖出来的。

    扶苏有些奇怪的说道:

    “据闻匈奴对技术并无兴趣,他们只好骑射牧马,为何却……”

    沈兵苦笑一声回道:

    “冒顿与常人不同,此人极富远见,我等不可小觑!”

    这些的确像沈兵想的那样是冒顿安排的,而且是冒顿亲自安排的。

    其实早在九原一战见识到“震天雷”的厉害之后冒顿就开始安排了。

    那时匈奴因为头曼单于新亡,九原一败见识到秦军如此强大,再有东胡一而再再而三的刁难,整个匈奴都处在士气低谷甚至有种大祸临头之感。

    但这时冒顿单于却在与其子稽粥秘密商议着对付秦军之策。

    稽粥没有参与九原一战,听闻有如此恐怖的武器,就好奇的问:

    “单于,若秦军有如此威力的‘震天雷’,我们将来又怎么与其作战有?”

    “到时岂不是他们走到哪里,我们就要退到哪里?”

    冒顿沉思了一会儿,就说道:

    “以目前的情形来看,继续这样下去的确是这样。”

    “虽然我们有草原之利,以步兵见长的秦军暂时还对我们无可奈何。”

    “但如果不早做准备,等到秦军兵强马壮的那一天? 匈奴就绝非其对手。”

    这也是沈兵说冒顿极富远见的原因。

    寻常匈奴人又哪会想那么远,他们大多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性格……这是游牧民族的特点。

    游牧民族的生活是逐水草而栖? 所以不用考虑太多? 草吃完了换一块,只要方向对就行? 走到有水草的地方就停下呆一段时间。

    而农耕民族就无法这样无忧无虑了,他们必须计算农期,考虑灾害? 还有储存粮食过冬以及必要的财富应对不时之需……

    时间一长? 农耕民族自然就会形成计算能力强、有储存财物应对危机的意识,以及一定程度的远见等性格特点。

    当然? 这只是对大多数而言。

    农耕民族也有过一天是一天的,游牧民族中也有储存财物应对危机的。

    冒顿单于就是一个例外,或许这也是他更倾向学习中原的兵法的原因之一。

    稽粥好奇的问:

    “我们应该怎么做准备?”

    冒顿单于想也不想就回答:

    “学习他们的技术。”

    “如果我们也能得到‘震天雷’并学会制作的方法,自然就不需要怕秦军。”

    稽粥不解的说道:

    “可是……秦人又岂会教我们?”

    冒顿笑了起来? 他拍了拍稽粥的肩膀道:

    “不? 他们会教我们的!”

    冒顿用什么方法就不用多说了。

    他将大批的中原奴隶集中起来? 尤其是那些拖家带口还带有手艺的工匠。

    然后给他们好的食物更优越的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冒顿就对召集那些工匠对他们说:

    “我想得到北地的技术,所以要派你们去北地学习。”

    “如果成功了并把技术带回来? 你和你的家人就会得到赏赐,且永远脱离奴隶身份,我会把你们当作匈奴人一样看待!”

    “但如果失败了,那么你们的家人就会被斩首。”

    然后,这些人就被派往中原。

    为了避免被怀疑,他们甚至在中原绕了一个弯从另一个方向进入北地。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工匠有手艺,同时户籍又没问题,于是很容易就被选进各作坊务工。

    这其实也是北地发展工业的缺陷之一。

    因为要务工,所以知道秘密的人必然不少。

    知道秘密的人一多,想要保住秘密就不大可能了。

    这其中把控最严的其实是冶新铁,这个因为有严密的措施倒没出事……其实也不是措施严密的原因,而是新铁的生产规模一直没有扩大。

    如果扩大到一定程度,想保密就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务。

    这其中火药就是如此。

    秦军短时间需要大批的“霹雳火球”,必然要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于是就没有保密的可能。

    幸运的是沈兵早有准备,“霹雳火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百八十章 党项

    关于这拓跋氏,沈兵倒是知道一些。

    党项八部最强大的一支就是拓跋氏,原本生活在四川、青海东南黄河一带,后来因为吐蕃的强大而不得不大量内迁至北地西套一带,之后还建立了西夏。

    所以现代许多人将西夏也归为外族甚至想当然的将西夏归为西欧,再因西夏冶铁及冷锻技术先进而下了结论以为西欧古时的冶铁强于中国……

    这一度让沈兵无语。

    如果四川属于中原的一部份的话,那么生活在四川山区的羌族是否也应在中原范围?

    而党项只是羌的一支而已。

    甚至其严格来说还属黄河流域,只不过他们生活在黄河源头的山区。

    因为在山区所以大多以狩猎游牧为生,于是开化较迟没有文字没有文明像野人一般被中原归为蛮夷。

    自西夏建国起就全盘接受中原文化和技术而后迅速发展。

    若这些还不够,蒙恬在秦朝时就在西套建起长城,而党项迁移到黄河一带时生活的地区就在长城以内。

    而且还是征得唐中央政权同意给了一块地并赐姓李才迁移的。

    这是内还是外呢?

    这时沈兵才想起,西套就是西夏的大本营,一块易守难攻且资源丰富的宝地。

    现代的宁夏,就是取自“平定大夏”之意。

    西夏古都就在现今宁夏的银川……当然,此时的西套还是一片荒地根本就没什么城。

    想到这沈兵不由愕然,难道眼前这些“野人”就是之后名噪一时的西夏王朝的祖先?

    沈兵不由问了声:

    “你部却是什么氏?”

    女首领回道:

    “往利氏!”

    问也是白问,沈兵会知道拓跋氏但对往利氏却一点都不熟。

    不过照想应该不会错。

    因为党项通常是姓氏为部族群居,女首领这村落该是党项的一支。

    沈兵跳下马来,从行囊中取出一片疗伤带为女首领包扎……初时女首领还有些害怕,但沈兵示意下后她就明白了,于是便放开了伤口。

    沈兵一边包扎一边问:

    “你叫什么名字?”

    女首领回答:

    “往利清。”

    “拓跋氏一直想吞并我族,于是才有此一战!”

    “其部拥有兵马上万,你今趟救了我却惹祸上身……”

    沈兵又问:

    “我却想知道,为何你能说中原话?”

    往利清回答:

    “我父母本是秦人,被月氏掳为奴!”

    沈兵“哦”了一声。

    月氏与秦国为邻已有些日子了,且是奴隶制,其在战时俘虏或劫掠了秦国兵民便会将其转为奴隶。

    这往利清的父母只怕是逃到山区这才沦为“野人”。

    往利清继续说道:

    “还有你等的羊群。”

    “拓跋氏已发现它们,必不会善罢干休!”

    沈兵为往利清包扎好,说道:

    “好生休养几天便无大碍。”

    往利清则用不可思议的眼神望着沈兵:

    “你可听明白我说的话?”

    “离开这,否则……”

    沈兵笑了下,反问:

    “否则什么?”

    “我说过,这里是我们的土地,我们想在这多久就在这多久!”

    往利清瞄了下沈兵身后,带着一副气苦的表情问:

    “可你等只有一千之数!”

    “你以为以一千人就能敌过拓跋氏?”

    沈兵愕然,然后就明白自己会遭鄙视的原因了,她不会以为秦军真的就只有这一千人吧!

    想想沈兵就明白了。

    往利清这些党项族习惯以姓氏为部族群居,于是她想当然的以为沈兵这些人也是。

    甚至她还可能以为秦国也像党项一样,以姓氏为部落然后内斗不止。

    于是就有沈兵这样一支小部落被驱赶到这里。

    沈兵不知道怎么解释。

    而且就算解释只怕也解释不通,如果告诉她秦国有数千万人,军队有数十万人,仅沈兵指挥的就有十余万之多,不知往利清是否相信。

    估计往利清肯定会把沈兵当骗子,因为这早就超出她所能理解的范畴了。

    沈兵“嗯”了一声,回道:

    “不若我等把这拓跋氏连根拔起如何?”

    往利清则用看傻子一样的目光看着沈兵,“你”了半天却说不出什么来,最后只能摇头苦笑。

    沈兵可不是在开玩笑。

    他想的是,反正以后你这拓跋氏建立西夏会联合外族攻宋,那现在还管是“野人”不“野人”,先教训你一顿再说。

    更何况,让拓跋氏一家独大最后统一了党项各族对中原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所以现在有必要搞一搞“区域平衡”。

    且这“区域平衡”就得乘其弱小时弄一弄,等到有一天,西夏强大到都能正面与宋对抗了,那时再谴责西夏“破坏区域平衡”简直就是耍流氓。

    难道人家为了你所谓的“区域平衡”还不发展了?还要自断一臂甚至把成果双手奉上了?

    所以沈兵没有迟疑,回到营地后马上就与王贲商量对策。

    王贲一听说要动手当下就磨拳擦掌的,他早就想拿这些“野人”来立立威了。

    或者也可以说,王贲也察觉到了往利清看秦军时眼里的不屑……

    沈兵可以不当一回事,他王贲可受不了。

    现在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翻身,他王贲又哪里会反对。

    于是想也不想就说道:

    “这还不容易,待属下去五原将神武军调来,来多少便杀多少!”

    实际上还真是这样。

    神武军有六千人而且都是骑军,再加上用的是堪比匈奴的强弓又装备有“霹雳火球”……就算拓跋氏有两万兵马又能如何?依旧是来多少杀多少。

    但沈兵却摇头否定了这说法:

    “拓跋氏等蛮族常年在山区狩猎征战。”

    “出战又岂会不探明虚实?”

    “若我等将神武军尽数调来……只怕一出场就把他们吓跑了。”

    王贲连连点头:

    “将军所言甚是。”

    “这些蛮夷擅长在山间行走,到时往山区一逃我等便追不上了。”

    “且杀鸡焉用牛刀,有一千河内兵,再调来一千神武军便可。”

    沈兵想了想,就说道:

    “调两千神武军以求大胜。”

    “不过这两千神武军当秘密行军不为人所知,且赶至西套后便潜伏两翼三里外等待号令。”

    王贲应了声便去安排了。

第三百八十一章 火神

    安排好对敌策略后,沈兵就做了两件事。

    一是将羊群赶到平原川区饲养。

    这么做是出于作战考量……长期生活在山地的拓跋氏必定擅长在山区作战。

    山区不仅不适合秦军布阵,更不适合强弩射击……强弩的优点是射程远,缺点是弹道平直。

    山区往往是这里拐那里弯,敌人一出现就是近距,于是射程远的优点很难发挥。

    地势若是起伏,强弩过于平直的弹道就无法命中躲在低处凹地或是以石块障碍之后的目标。

    总之就是弩的优点无法发挥而缺点却会被放大。

    反之敌人手中的弓箭却可以扬长避短发挥长处。

    沈兵当然不会让这样的事发生,于是就把战场预设在北部平原地区。

    这也可以说是引蛇出洞:

    既然你拓跋氏看上了秦军的羊群,又因为秦军救了往利氏村落而要报仇,那么自然就会到平原来找秦军算帐顺便抢羊。

    再加上沈兵又保存了实力表现出只有一千步卒外加百名亲卫……就不怕拓跋氏不上当。

    若说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是北部川区因为还没有水利设施较为干旱,草场不多且质量不好。

    不过这也很容易解决,派些人到北部山区割草运来也就可以了。

    沈兵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去了一趟往利清的村落。

    沈兵给往利清带了数十片疗伤带。

    疗伤带这东西以前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布的价格不低,此时北地已可以用水车批量生产,剩下的也就是往布里填充草木灰,于是也就大批生产极为廉价了。

    此时往利清正带领着部下照顾伤员,见沈兵带着疗伤带,只感激的朝沈兵点点头就接下了。

    “我希望你和你的村民能搬出山区到平原去!”沈兵一边给村民包扎一边说:“因为我们打算在那里与拓跋氏作战,如果你们呆在这,我们无法为你和你的村民提供保护!”

    往利清只是笑了下:

    “你知道拓跋氏再来,会带多少人呢?”

    沈兵无所谓的回道:

    “两千,三千,甚至更多?”

    往利清回道:

    “你们有五千只羊,这足以让他们出动三千人来劫掠。”

    “他们志在必得!”

    听往利清这么说沈兵就放心了,他就怕拓跋氏来的人不多。

    顿了下,沈兵就问:

    “所以,是我的羊害了你们?”

    往利清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眼里带着些歉意:

    “不,你说反了!”

    “拓跋氏一直在追杀我们,如果不是因为我们,他们或许还没有发现你们的羊群。”

    沈兵笑了笑没说话。

    往利清不知道的是,这不存在谁害了谁的问题。

    如果说真有害了谁,那就是往利清害了拓跋氏。

    沈兵又回到正题上,问:

    “你们什么时候到平原去?”

    往利清沉默了一会儿,就回答道:

    “我们不会到平原去的。”

    沈兵有些意外的问:

    “为什么?”

    往利清起身回答:

    “我们离开山区无法生存。”

    “我们会到另一个地方去,希望能引开一些拓跋氏。”

    沈兵明白,往利清依旧不相信沈兵一行人能击败拓跋氏,所以才会选择这种“分兵”的下策。

    想了想,沈兵就说道:

    “我们为什么不一起击败拓跋氏?”

    往利清想也不想就反问:

    “就凭我们?”

    沈兵回答:

    “你可是怕了?”

    往利清转头愤怒的盯着沈兵,紧握着双拳似乎想冲上来与沈兵打一架……不过最终她还是忍住了。

    “我们只有三百多名勇士,而且许多人受伤了。”

    “如果我们留下,就将面临灭族的危险!”

    往利清说的没错,她这是为全局考虑……三百多人的确没有与拓跋氏死战的本钱。

    若是动不动就留下决一死战,她这个部族早就该被灭或是吞并了。

    沈兵不勉强。

    毕竟往利清这做法也没什么问题。

    拓跋氏肯定会先到这来找,然后就先撞上秦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沈兵不担心往利清及村民的安全,只要他们离开这里就安全了。

    只是……

    沈兵看了一眼伤员。

    往利清似乎明白沈兵这表情的意思,回答道:

    “他们会留在这。”

    沈兵并不意外。

    因为如果带着伤员走,他们不可能摆脱拓跋氏的追杀? 就算秦军战胜拓跋氏也不例外。

    这有些像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 为了整体的利益弱者就会被抛弃。

    沈兵没有要求把这些伤员留给秦军。

    因为沈兵知道? 如果往利清认为秦军不可能打赢拓跋氏? 那么是否将伤员交给秦军就没有区别。

    沈兵尊重往利清的选择? 所以他只能默默的走开? 然后……

    沈兵看到一个“野人”正费力的钻木取火。

    沈兵随手掏出火折子吹了几下? 然后将面前的干草堆点燃。

    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 却让“野人”像看到鬼似的惊叫出声,接着跪地双手合什再五体投地。

    不久所有人都跪倒在沈兵的周围。

    沈兵疑惑的望向往利清? 发现她也跪在地上? 正愣愣的望着沈兵手中的火折子,脸上尽是吃惊和困惑。

    沈兵不解的问:

    “他们为何如此?”

    往利清惊恐的问:

    “你? 可以控制火?”

    “是火神教你的?”

    沈兵这才意识到是火折子出了风头。

    据说有许多少数民族崇拜火? 因为火可以为他们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取暖、煮食物、照明等。

    而且他们想要得到火总是很困难,所以总会保持火燃烧着,这一回或许是因为遭到进攻才熄了火。

    照想往利清这部族也是崇拜火的原始部落之一。

    沈兵不想多做解释? 这要解释起来还得扯上纸张和硝石,只怕会越说越乱了。

    于是他只说了声:

    “你等快走? 迟恐不及!”

    说着转身离开。

    然而还没走几步往利清就从后头追了上来。

    “我们跟你一起作战!”往利清说:“他们认为应该跟随火神的使者!”

    沈兵回以一声苦笑。

    他没想到自己费了好一通口舌,还不如这火折子烧一下。

第三百八十二章 交易

    拓跋氏的部队直到第九天时才集结完成。

    沈兵猜,其之所以要用九天才做好准备是因为三千人的队伍对拓跋氏不是个小数目……全族不过上万人马,三千人就是三分之一的兵力,这可不是随便就能组织起来的。

    另一方面,这些兵力分散在山区各处,山区交通不便且拓跋氏行军速度又不快,于是才需要九天。

    不过他们并非一次赶到,而是分几批到达。

    首批是出事的一天后,来了千余人,这千余人一上来就对秦军发起一次试探性进攻……

    他们或许以为自己有一千余人秦军也只一千余人,在人数相近的情况下有可能获胜,于是就在外围寻找机会。

    沈兵有些哭笑不得,这些手持简陋装备的“野人”别说一千人,便是一万人也无法撼动装备有“霹雳火球”的秦军,可笑这些“野人”居然如此不自量力。

    沈兵下令不许用“霹雳火球”且只出五百兵力应对。

    这么做是担心一开始就把拓跋氏打得太狠了,其后的大军就不敢上来。

    不出所料,只一阵箭雨就将拓跋氏射了回去,留下数十具尸体和几匹马。

    之后拓跋氏就不敢贸动,只在秦军兵营外游走,似乎担心秦军带着羊群逃走。

    沈兵没把他们当一回事,秦军也是如此。

    倒是往利清及一同搬来的村民一直紧张兮兮的。

    沈兵跟往利清开玩笑道:

    “你等既是将我当作火神使者,为何还如此紧张?”

    往利清回答:

    “我等愿为火神而战,却并非战而不死!”

    沈兵翻了翻白眼,感情这往利清一行还以为是他们在保护沈兵呢!

    不过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自从往利清等人搬到秦军兵营后,往利清就带着她那三百多名“勇士”时刻跟在沈兵附近。

    初时沈兵还以为他们是等沈兵命令,现在看来却是在保护“火神使者”。

    沈兵不想骗他们,于是就拿出火折子在往利清面前扬了扬,说道:

    “来我军兵营这几日,你也该看到我军兵士都能控制火。”

    往利清点了点头,回答:

    “是的!”

    沈兵又问:

    “火神使者可以很多?”

    往利清摇了摇头:

    “只有一个。”

    “他会给我们部落带来光明和希望!”

    沈兵说:

    “这便是了!”

    “这只是火折子,我们部队很多人都有!”

    “若我是火神使者,他们也可以是。”

    “所以我也不是,你听明白了吗?”

    往利清点了点头:

    “听明白了!”

    沈兵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

    “听明白就好。”

    这让沈兵有些意外,他原本以为还要做些思想工作,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解决了。

    不想往利清补了一句:

    “但我问过,火折子是你制出给他们的……”

    “除了火神使者,还有谁能制出火折子?”

    沈兵呆愣当场,这下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想了想,沈兵就将火折子递了上去,说道:

    “不若如此,我将火折子给你。”

    “往后别把我当作火神使者……”

    往利清立时就瞪大了眼睛,一脸兴奋和期盼,激动的说道:

    “你是说,把它给我?”

    沈兵点了点头:

    “是的!给你!”

    “往后你我两清,知道两清是吗?我跟那什么火神无关……”

    往利清连连点头,回道:

    “知道,明白!”

    然后伸出双手。

    沈兵把火折子往往利清手里一放,说道:

    “成交!”

    但很快就发觉不对了,因为往利清望着火折子的表情一脸虔诚,她甚至不敢合拢双手,而是捧着火折子跪地朝沈兵拜了拜……

    沈兵突然意识到什么? 刚想抢回火折子,却不想往利清已起身跑回村民前? 举着火折子兴奋的大喊几句。

    沈兵虽是听不懂,但估计也是火神使者赐与部落神火之类的,接着村民们又跪倒一片大声称颂,之后还挺有仪式感的一个个接过? 再将火折子小心翼翼的收入一个皮囊里包了几层裹好。

    往利清还跑了回来对沈兵说道:

    “使者放心,我等会用生命保存好神火的!”

    沈兵发现自己从没这么愚蠢过? 他居然会用火折子与往利清做交易……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话说现代的神话故事就是这么来的。

    比如那封神榜里的什么神、什么仙? 很可能是确有其人。

    只不过在不发达的原始、奴隶社会? 他们没有文字纪录? 某人做了什么什么事被口耳相传? 很容易就被夸大、被神化然后一代代传了下去。

    若干年后? 沈兵说不准也会变成了什么神。

    沈兵不敢再多解释了? 因为他知道往利清等人认定的事,自己再解释也是俞描俞黑? 甚至还会被认为是“高深莫测”。

    沈兵能做的只有两件事:

    一是让往利清及其部下换成秦军褐服……河内兵虽是带有备用盔甲足够装备这三百余人,但秦律却规定无爵者不得着甲? 沈兵也只能作罢。

    这么做是为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往利清一行与拓跋氏的着装十分相似,确切的说根本就没区别。

    沈兵有时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区分敌我的。

    后来想想? 他们是以姓氏为部落,友军都是自小长大的伙伴? 何况才只这么几百人,要分清当然不难。

    他们可以识别,但现在与秦军一同作战……万一拓跋氏杀进秦军阵内近身肉搏,到时秦军无法识别敌我就麻烦了。

    所以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服装必须得换。

    初时往利清还反对,说是不习惯。

    但沈兵将脸一板,说道:

    “这是火神的命令,你们要违抗么?”

    于是往利清等人就认了,接二连三的换上褐衣。

    看来当这火神的使者也没什么不好,至少这些“野人”更容易指挥。

    至于换上褐衣的“野人”有些不伦不类的……也随他们,只要秦军能识别就行。

    另一件事,就是给那些野人配发武器。

    像玩具般的弓箭换成了秦军制式弓,木矛换成长枪。

    青铜剑就算了,估计他们也用不来,一不小心还会把自己伤着了。

    所以这些“野人”还真是不省心。

第三百八十三章 猎人

    拓跋氏是在夜间发起进攻的。

    这很聪明。

    沈兵认为这是拓跋氏在之前的试探性进攻中知道秦强弩的射程要比他们的弓箭远得多。

    事实上不只是强弩,弓箭的射程也更远。

    拓跋氏与往利氏使用的弓箭差不多,都是由硬木所制。

    这样的弓有射程不足、穿透力弱、精度差、易损坏、不易携带等缺点,即便拉力相同也是如此。

    其中不易携带是因为这种硬木弓想要更强的拉力和韧性必须将弓体做长。

    而中原的弓则精良得多,其选自拓木或是榆木,也有用竹……以竹为干的弓是给那些无力开弓的新兵使用,反正也杀不了敌,干脆用差的弓练练手。

    且中原的弓不只是木质这么简单。

    制好弓身后还要一层层的铺上牛筋以增加其韧性,最后再用麻绳缠绕。

    据说一张上好的弓是取材韧性极强的紫衫木,从头到尾整个流程需两到三年才制成。

    军队所用的批量生产的弓没那么考究,制作流程不过数月。

    但这也比“野人”所用的硬木弓要好得多。

    让沈兵有些意外的倒是这些“野人”的臂力。

    沈兵初时给往利氏用的是竹弓……因为沈兵以为他们应该没多大力道,用这一百二十秦斤的弓就差不多了。

    但没想到往利氏那些“勇士”个个都十分轻松的开弓。

    沈兵又给他们换上两百秦斤的,依旧能开。

    最后换上两百五十秦斤的强弓总算有一百人左右开不了了。

    这将沈兵吓了一跳。

    要知道这两百五十秦斤的强弓就是匈奴的标准,也是神武军的目标。

    神武军在力量训练两个多月后才总算有一半人能开这种强弓,而往利氏没经过训练却有三分之二的人能开……

    当然,往利氏还是占了些便宜,他们是在实地上开弓而匈奴和神武军则是在弓背上。

    不过这对营养不足的“野人”来说已是相当不容易。

    沈兵想了想,又觉得这似乎正常。

    往利氏这些党项人其实也算是游牧民族,他们与匈奴的区别就是在长城内的山区游牧。

    游牧民族的特点就是从小玩弓箭……这是由狩猎决定的,动物的速度通常比人快且警觉性极高,用弓箭狩猎显然成功率更大。

    因此这可以说是他们的特长和天赋,不是神武军后天训练几个月就能赶得上的。

    沈兵有些庆幸,好在拓跋氏手里的弓箭也是粗糙原始的硬木弓,否则就不是那么容易对付了。

    事实上拓跋氏也并非那么容易对付,这点沈兵倒是轻敌了。

    比如其选在夜里进攻,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弱化秦弩射程远、精度高的优点。

    就像现在看到的,拓跋氏在黑夜中像潮水般的朝秦军兵营涌来,一边前进一边嚎叫,偶尔还会射来几枝箭矢……

    很快沈兵就发现射来的不只是箭矢,还有木矛。

    那或许不能叫木矛,因为如果是用来投掷的话更应称其为“标枪”。

    也就是沈兵之前一直误会了,往利氏等人手中的“木矛”其实也是标枪。

    这或许也是因为狩猎需求产生的作战方式……

    弓箭为远距轻武器,标枪则是近距重武器,如有必要,标枪也可以当作矛使用。

    果然,就像沈兵想的。

    只见往利清一声令下,那些手执长枪的“勇士”就小跑向前,然后一个加速奋力一投,手中的长枪就一排排飞射出去……

    他们居然把长枪当作标枪用,而且还真起作用了,一队拓跋氏骑兵当即被标枪射得人仰马翻。

    “让他们回来!”沈兵对往利清吼道:“听我命令行事!”

    往利清应了声就将“勇士”叫了回来。

    沈兵暗自摇了摇头,这些“野人”只怕根本就没有集体作战的概念,又或者他们过于紧张以为这场仗会输?

    沈兵没再理会这些,朝身后下令道:“松明火弹!”

    传令兵高喊着将其一声声传了下去:

    “松明火弹!”

    “松明火弹!”

    ……

    只听一阵“腾腾”之声,松明火弹就由投石机抛射了出去,而且从各个方向一发接着一发的抛。

    不过一会儿,四周的环境就被照亮了……这火光虽是比不上照明弹,但至少也能看清敌人大致的情况。

    而秦军需要的也是大致情况。

    确切的说,秦军可以根据这大致情况分析出更多有用的东西,比如可以由火球落点判断敌人的距离。

    然后沈兵一声令下:“放!”

    密集的弩箭就一发发直奔敌群中将其一**射倒在地。

    拓跋氏并没有被这箭雨吓住,他们依旧嚎叫着朝秦军冲来,前面倒下了后方跨过战友的尸体紧随而上,他们手中的盾甚至都是些木板,而武器则是短粗的木棒甚至是石斧……

    越来越近,拓跋氏显然是想与秦军近战。

    这战术显然是正确的。

    因为装备落后的他们只有近战才更能发挥人数的优势,否则就只有在远处被秦军的强弩强弓持续射杀。

    且这战术理论上来说能成功。

    一方面是夜色的掩护,另一方面则是弩箭发射需要时间,所以速度总是比不上其冲锋的速度……近代拉栓式步枪都无法阻止集团式冲锋,更别提古时的弩了。

    于是拓跋氏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沈兵一挥手,传令兵就下令:

    “霹雳火球!”

    “霹雳火球!”

    ……

    一排排“霹雳火球”被抛了出去,引线在敌我之间的空地上“索索”的燃烧着。

    秦军已经收起的弓弩抽出了青铜剑做好接敌准备。

    而拓跋氏还不知道自己正处于危险中,依旧高举着武器往秦军冲,他们眼里闪耀着兴奋的凶光,脸上露出狰狞的笑容,嘴里发出刺耳得笑声……就像捕食的野兽看着自己的猎物一样。

    这威势甚至将往利清一行吓住了,他们情不自禁的后退了半步并聚在一起作出防御的姿态。

    然而,拓跋氏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们才是猎物。

    猎人正站在他们面前,不慌不忙的准备收网。

第三百八十四章 使者

    “轰轰”一阵爆响之后,拓跋氏的攻势只在那一霎那就被瓦解了。

    实际上“霹雳火球”只是炸伤冲在前方的拓跋氏,甚至相当一部份人只伤不死……

    由于火药配方及制作粗糙的原因,“霹雳火球”的威力与现代手榴弹相比相去甚远,它更多的只是将目标震伤或是以其铁蒺藜将敌划伤。

    但拓跋氏又何曾遭受过这样的打击,没有一点心理准备的他们全都被这一阵爆响给吓住了,甚至都不知道该做什么呆愣在原地或趴在地上。

    秦军哪里会换过这机会,大喊一声就反冲了上去。

    在一阵阵惨叫声中,拓跋氏就像一群群待宰的羔羊般被秦军屠杀。

    往利清一行也看懵了。

    也不知道他们是被“霹雳火球”给吓懵的还是因为战局的反转而没反应过来。

    沈兵冲着往利清大喊一声:

    “此时不上更待何时?”

    “杀啊!”

    往利清这才木纳的应了声,呼喝着让“勇士”们跟着秦军冲上战场。

    让沈兵气苦的是,其中还有些“勇士”或许是被吓着了,也同拓跋氏一样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往利清几次想将其拉起来居然都没能成功。

    拓跋氏大军很快就全线崩溃朝山区退去。

    但这时他们想退回去却已经太迟了。

    埋伏在两侧的神武军已收到沈兵发出的信号分别从两翼包抄过来。

    神武军对上拓跋氏那还不是手到擒来……骑兵一边跟在敌人旁边一边放箭,霹雳战车则不断的将霹雳火球发射到敌群密集之处,将拓跋氏炸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最终拓跋氏见后路被断,只能纷纷放下武器选择投降。

    此战拓跋氏堪称全军覆没……千余人伤亡,另千余人受降。

    如果说还有人逃走的话,就是一些散后游勇乘着夜色逃回山区。

    然而沈兵却并没有些许兴奋。

    因为相比之前的战争而言,这次战斗的收益几乎为零。

    与匈奴作战至少还能缴获一些优质战马或是强弓、弯刀之类的,但与拓跋氏作战……除了几匹瘦得不成样子的马匹还勉强有点用处外,几乎就没有可用的东西。

    更让沈兵头疼的还是……这些投降的千余拓跋氏如何处置呢?

    留着做苦力?

    这些“野人”又会做什么?

    编入军队?

    他们显然也无法与秦军融合。

    就这么收容着?

    西套原本就缺粮,还要养着这千余俘虏……

    最后没辙了,沈兵只得去找往利清。

    往利清一行人却并不是像沈兵一样,他们在死尸堆里串来串去,翻找着任何他们可以利用的东西。

    一见沈兵策马过来,往利清就背着一堆在沈兵眼里都是垃圾的“战利品”兴奋的跑了过来,说道:

    “你竟然打赢了拓跋氏,以一千人击败了他们三千人!”

    “他们说的没错,你果然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沈兵打断了往利清的话:

    “等等,你可以跟他们一样称我为大将军!”

    往利清疑惑的说:

    “大将军?”

    沈兵问:

    “有什么问题吗?”

    往利清说:

    “大将军是你的名字?”

    沈兵晕了下,看来往利清父母只教会她如何交流,却没告诉她关于官职方面的知识。

    “大将军是个官职。”沈兵回答:“就像你……往利氏首领!”

    往利清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

    “所以,你有一千人?”

    然后又补充了一句:

    “那两千骑兵也是你的?”

    沈兵无奈的回答:

    “你以为大将军指挥的只有三千人?”

    往利清不解的问:

    “那应该指挥多少人?”

    “难不成,还像拓跋氏一样指挥上万人?”

    沈兵笑着摇了摇头,然后从马背上跳了下来。

    仞乘着这时在往利清旁小声说道:

    “大将军指挥的人,有十五个拓跋氏!”

    仞说的没错,十万河内兵加万余北地兵,再加上新征以及服更役的兵,少说也有十五万。

    往利清笑了起来:

    “你却当然是三岁小儿么……”

    但看到仞一本正经的神色,笑容就慢慢在她脸上僵住了。

    十五个拓跋氏,那是什么概念?

    拓跋氏已经是党项一族里最强大的了,就算之前强大如月氏也只有五万兵马。

    打败月氏的匈奴不过两万……匈奴进入河西的兵力只有两万。

    而沈兵居然能指挥十五万兵马,而且还是拥有如此强悍战斗力的兵马。

    难怪沈兵之前说是他们赶走了匈奴,以前往利清只当沈兵是胡说,现在看来这很有可能是真的。

    沈兵却没注意到往利清脸上的变化,他将目光投往另一侧被秦军捆绑着的一排排俘虏,问:

    “你等是如何处置俘虏的?”

    往利清艰难的回答道:

    “大将军,我……我也不知道。”

    沈兵疑惑的问:

    “你难道之前没俘虏过敌人?”

    往利清回答:

    “有虽有,却没这许多。”

    “往常少则俘虏数个,多则俘虏数十个,将其转为奴隶便可。”

    “可如今……”

    然后沈兵就明白了。

    数个、数十个奴隶还容易控制,但这一下是上千人。

    往利清整个部落才不过只有三百余名“勇士”,若将这千余人转为奴隶……哪天奴隶造起反来,那还不是把他们都一锅端了?

    于是这干俘虏便放了也不是,用也用不了,就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不过这问题第二天就解决了。

    第二日正午,秦军已打扫完战场并准备将羊群赶回山区放养时,就听一支响箭在南方冲天而起。

    沈兵颇感意外,难道拓跋氏昨晚那一仗的教训还不够?

    居然还敢派兵来犯?

    然后沈兵就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只见两名神武军飞奔而来,报道:

    “大将军,我们抓到一支蛮军,他们称是拓跋氏的使者,要与大将军面谈!”

    沈兵看了往利清一眼,暗道这野人中会说秦语的还不只她一个。

    不过也没什么奇怪的。

    如果往利氏这么小的一个部落都会有说秦语的,那拓跋氏就更不用说了。

    沈兵没有多想,说:

    “见!带他们上来!”

第三百八十五章 乌氏倮

    沈兵还道这使者是拓跋氏派人来谈判的。

    不想见到时,使者第一时间就带着一部下向沈兵跪下,道:

    “草民乌氏倮,见过大将军!”

    “拓跋氏有眼无珠不知是大将军驾到,竟与大将军开战!”

    “草民特来为拓跋氏请罪!”

    乌氏倮?

    沈兵听这名字有些耳熟。

    回忆了下然后才想起这乌氏倮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草民”。

    司马迁在史记里从秦秋末期到秦灭亡,单独立传的不过七人,这乌氏倮就是其中之一。

    据闻这乌氏倮是固原人,也就是西套南部山区。

    现代史学家不确定他是秦人还是土著,能确定的就是这乌氏倮很有商业头脑。

    乌氏倮生活的地区正好在秦国与土著交界。

    而土著只懂养牛、养羊、养马,中原又奇缺牛羊马,另一方面土著又不会生产丝绸和日常用具,比如斧、锄、刀,还有木碗之类的生活用品。

    于是这乌氏倮就往来于秦与土著之间,将牛羊马带往秦国交换生活用具,再将生活用具带回土著交换牛羊马。

    时日一久这厮便成了闻名北方的首富,那牛羊马都以山谷计……也就是根本数不过来,而要用堆满多少条山谷来计算。

    之后就连秦始皇也破例诏见他给他“比封君”的待遇。

    所谓的“比封君”,就是虽然因为乌氏倮没有战功不能封君,却破格以“君”的规格对待。

    不过沈兵看这乌氏倮一副惶恐的样子,猜测此时还没得到这“比封君”。

    这特么的不就是一头大肥羊吗?

    沈兵还因西套及河西走廊缺牛羊而辛苦的七拼八凑呢,现在这能把牛羊以山谷计的人就送上门来了?

    想着,沈兵赶忙上前扶起乌氏倮道:

    “使者请起,我与拓跋一战与你无干,何需行此大礼。”

    其实沈兵这是有意说给乌氏倮听的。

    如果真与乌氏倮无干,乌氏倮又怎会甘做这使者前来请罪?

    果然,就见乌氏倮略带尴尬的拱手说道:

    “大将军有所不知,草民有一小妾,却是拓跋氏酋长拓跋溧[li]之妹。”

    沈兵“哦”了一声,脸色一板,回道:

    “如此说来,你今趟却是替那蛮夷做说客的?”

    沈兵这话吓得乌氏倮当下又跪地说道:

    “草民不敢。”

    “草民此来是替拓跋氏请罪而来,恳请大将军念拓跋氏不知大将军来此而轻率出兵。”

    “若拓跋溧知是大将军所部,便是给他一百个胆也不敢妄动兵戈!”

    “望大将军开恩!”

    这乌氏倮倒是没说假话。

    他在此之前甚至不知道拓跋氏有战事,直到拓跋氏战败的消息传到乌氏倮耳中他才大吃一惊……

    乌氏倮惊的倒不是拓跋氏的死伤。

    虽说拓跋氏三千余人几乎全军覆没已算是轰动党项的大事,但这对中原来说不过就是毛毛雨。

    乌氏倮吃惊的是在这西套还有谁能如此干脆的击败拓跋氏三千军队。

    他不久前才听说北地大将军沈兵带兵经营西套,莫非……

    这么一想就暗道要糟,若是拓跋氏对上了秦军,那只怕就有灭族之祸了,以秦军的连坐制,只怕自己都要遭受牵连。

    于是没多想,赶忙就命人备马。

    临行前正碰上带着孩子来请安的小妾,乌氏倮气不打一处,怒声骂道:

    “你那兄长好没道理!”

    “惹谁不行偏要惹上沈兵!”

    “你道那沈兵是谁?秦国大将军,又岂是拓跋氏惹得起的?”

    “今趟若是过不了这关,我等全族都要人头落地!”

    说着黑着脸甩袖匆匆离去。

    一众家人这时才知道发生什么,顿时便有如乌云压境一般全家都心惊胆颤,更有许多人将矛头指向了小妾。

    乌氏倮一路紧赶,走进拓跋溧帐篷时却见他依旧没搞清楚状况正大发雷霆? 还口口声声喊着要集结兵力再攻……

    乌氏倮紧赶了几步上前沉着脸拱手道:

    “酋长可知与你对阵的是何人?”

    拓跋溧回答:

    “我管他是何人? 杀我三千勇士? 今趟若是不找回颜面? 拓跋氏如何能在河西立足?!”

    “你来的正好,且借我五千战马!”

    乌氏倮心下只恨不得上前狠抽这不自量力的拓跋溧两耳光,但人家毕竟是手握兵权的酋长,乌氏倮只能咬牙忍下。

    “酋长可听说过沈兵?”乌氏倮问。

    拓跋溧反问:

    “听过又如何?”

    沈兵在河套地区大败匈奴的事早已传遍河西? 便是拓跋溧也有所耳闻。

    乌氏倮不慌不忙的回道:

    “若我所料不差? 击败酋长的便是沈兵!”

    拓跋氏脸色“唰”的一下就变了颜色? 过了好半晌才说道:

    “这……你……”

    “这如何可能?你莫要吓我!”

    “沈兵不是在北面与匈奴对阵吗?如何会来西套?还与往利氏一同作战?我还道那是往利氏搬来的救兵……”

    乌氏倮回答:

    “五原一战沈兵大败匈奴。”

    “匈奴为免被秦军包围只能退出河西。”

    “匈奴一退? 沈兵经营河西便是迟早之事……”

    拓跋溧被吓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这沈兵可是秦国大将军哪!

    随便也是统兵十数万。

    强悍如匈奴都要被其打得接连败退? 他拓跋氏又有几条命够格与沈兵拼?

    更何况? 沈兵身后还有秦国……这秦国已一统中原了,若东面咸阳、南面四川与北面的沈兵三面夹击? 就别说拓跋氏了,只怕整个党项都要被连根拔起。

    定了定神? 拓跋溧就赶忙起身道:

    “如今该怎么办?若他们真是秦军……”

    乌氏倮说道:

    “酋长莫急,我等先问清对方是否是秦军再作打算!”

    拓跋溧赶忙叫来了逃回的部下。

    不过这哪还会有错……乌氏倮之前还抱有一丝希望? 一问装束及作战方式却是确认无疑。

    这只气得乌氏倮直跺脚? 也不管拓跋溧是不是酋长,骂道:

    “你等真乃愚不可及? 除了秦军哪还有用强弩的兵士?”

    “何况那‘霹雳火球’便是沈兵所制用来击败匈奴之物,你等却道是巫术!”

    拓跋溧一脸无辜? 他们从没见识过,谁知道那有如雷鸣般炸开东西便是传说中的“霹雳火球”?!

第三百八十六章 保命

    沈兵脸色一寒,只“哼”了一声,冷声说道:

    “你道是一声‘不知者不罪’此事便能了了?”

    “你对我那些伤亡的兵士说去!”

    “昨晚一战,我军少说也伤亡上千人!”

    往利清在旁边听着就吃惊的瞪大了眼睛,昨晚秦军明明只伤亡两百余人,且大多是轻伤,战死者不过三十余,如何会有千余人?

    刚想澄清,却被沈兵一瞪眼就把到嘴的话咽了回去。

    乌氏倮惶恐的说道:

    “望大将军开恩,伤亡兵士,我等自会小心赔偿。”

    “每名兵士以二十羊计……”

    沈兵想也不想就打断了乌氏倮的话:

    “此乃我大秦精兵,又岂是区区几只羊便能赔偿了事的?”

    “何况你等当我沈兵会贪这几只羊?”

    “不若,待我去取了那拓跋溧的头颅,再赔上十羊如何?”

    乌氏倮豆大的汗珠立时就从脑门上渗了出来:

    “不敢,不敢!”

    “草民自知无法赔偿,但这只是略表心意。”

    “另外再有每人十牛一马……不知大将军意下如何?”

    沈兵脸色稍稍好转,回道:

    “使者不知,那些伤亡兵士何止是我军兵士,他们个个正值壮年,且上有老下有小……”

    乌氏倮马上回道:

    “草民明白,其家人再补两牛!”

    “望大将军开恩!”

    沈兵只听往利清“咕噜”的吞了下口水。

    这可是两万多只羊一万头牛,另外还有上千匹马……这对往利清而言可是个天文数字,她几乎都有点不相信听到的是真的。

    往利清总以为沈兵会就此答应了,没想到沈兵依旧一脸不乐意。

    沈兵长叹了一声,然后将乌氏倮拉到一边,小声说道:

    “此番不是我不肯放过你等。”

    “你可知这拓跋氏一族可是惹了谁吗?”

    乌氏倮不由一惊,脸色再次大变:

    “难道是……”

    沈兵点了点头没让乌氏倮说下去。

    乌氏倮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沈兵这说的是谁……北地若说有谁比沈兵这大将军还重要,那当然就是公子扶苏。

    倘若这公子扶苏也在西套而拓跋氏却又围攻秦军,那岂不是行刺秦国公子之罪?

    这罪名又哪是寻常人能担得起的?!

    其实扶苏早在十数天前就回九原了,他是回去统筹羊群并将其发至西套的……沈兵认为扶苏也不能一天到晚跟在身边学习,也需要有独立锻炼的时间。

    此时如果搬出公子这名头能多赚点东西,又何乐而不为呢?

    乌氏倮又哪里知道这些,他赶忙拱手说道:

    “还请大将军务必在公子那美名几句!”

    “我等必有重谢!”

    沈兵摇头道:

    “此事绝非说的那般简单。”

    “若我与拓跋氏讲和,谁又敢保其改日不再来犯?”

    “若拓跋氏他日来犯又使公子身陷险境,我又如何向公子交代?”

    乌氏倮则胸有成竹的回答:

    “大将军放心,草民敢以项上人头担保!”

    “而且……”

    说着就向后招了招手,一名十余岁的男孩就上前跪到在面前:

    乌氏倮解释道:

    “此乃拓跋氏酋长长子拓跋扉,草民特将其带来为质。”

    “往后便有劳大将军代为管教!”

    这是中原各国结盟的习惯……不过其实也不对,这习惯早已传遍了周边各地? 就连匈奴与月氏结盟也是互派质子? 所以这很正常。

    事情到这份上了,沈兵也就没有再死咬着不放的理由了。

    他假作迟疑了一会儿,就点头说道:

    “如此? 便给沈兵几天时间向公子禀明原由。”

    “但能否说服公子收回成命……沈兵不敢保证!”

    乌氏倮赶忙回道:

    “这是当然。”

    “多谢大将军? 大将军今日之情草民铭记于心? 他日定当重谢!”

    “如此,草民便先行告退。”

    “草民留下几名信使? 若有消息……大将军只需让其转告我等便了!”

    沈兵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望着乌氏倮一行人离去的背影? 往利清就小心翼翼的问了声:

    “大将军……你可是答应了?”

    沈兵回答:

    “没答应!”

    往利清立时瞪大了眼睛:

    “数万头牛羊? 却还不答应?”

    “何况我等并未损失这许多人马……”

    沈兵笑了笑没回答。

    这往利清又哪里会知道? 这些牛羊马匹根本就不能说是赔偿那些所谓的秦军死伤的,而是用来买命的……买拓跋氏和乌氏倮的命。

    拓跋氏的命或许不值钱,但乌氏倮的命又岂是这数万头牛羊能买得到的?

    所以,这潜力深着呢!

    这也是沈兵有意拖延没有当场应承下来的原因。

    沈兵知道? 这种事越是拖延乌氏倮就越是提心吊胆,越是提心吊胆却越是沉不住气,一觉不住气……秦军能得到的好处就越多。

    果然? 乌氏倮返回拓跋氏大营时就气急败坏的对拓跋溧说道:

    “你可知道今趟惹的是谁?”

    拓跋溧不由奇道:

    “不是北地将军沈兵吗?”

    “还能惹到谁?”

    乌氏倮咬了咬牙? 回道:

    “你可知皇上派公子扶苏到沈兵身边历练?”

    拓跋氏霎时就面如死灰:

    “你是说……那晚公子扶苏也在西套?”

    乌氏倮回道:

    “若非如此? 沈兵又如何做不得主?”

    “今趟我等是闯下大祸了!”

    拓跋溧急得团团转,说道:

    “这,这该如何是好?”

    “不若……我等这便逃了吧!”

    乌氏倮一惊,看了看周围就压低声音道:

    “你莫不嫌死得慢了?”

    “据我所知,秦军已占了河西走廊一路推到肃州(今酒泉)。”

    “亦即我等东、南、西、北四面全是秦军。”

    “你道我等会地循术不成?”

    拓跋溧无奈的说道:

    “可是如今……”

    乌氏倮想了想,就说道:

    “稍安勿燥。”

    “那沈兵是个聪明人? 同时也可算是公子扶苏的老师。”

    “只要能让沈兵信服,我等便算是过关了……”

    拓跋溧又问:

    “可我等又如何能让沈兵信服?”

    乌氏倮回答:

    “那便要让沈兵相信,留下我等有益无害!”

    “否则,你我只怕都要小命不保了!”

第三百八十七章 属国

    乌氏倮第二天就有表示。

    事实上乌氏倮是当天就开始准备,他从最近的牧羊点紧急调了两万只羊两千头牛,然后连夜赶往西套。

    乌氏倮长期在边境做生意,他知道中原人通常不重财宝……其实也不是不重财宝,但财宝只要以中原价格一计算,往往就远比不上牛羊,而牛羊对乌氏倮来说又算不上什么,于是当然送牛羊才是明智的做法。

    赶着牛羊行走速度较慢,直到第二天正午才到秦军驻地。

    秦军兵士看着那漫山遍野的羊是眼睛都直了,往利清及其部下更不用说……如果之前秦军那几千只羊让他们羡慕不已的话,这两万只羊只怕就是他们一辈子的梦想。

    乌氏倮亲自押着这批羊马前来,顺便又到沈兵那探下口风:

    “大将军,这些羊和马……是草民感谢大将军为我等费心的。”

    “无论公子是否降罪于拓跋氏,大将军的恩情我等都将铭记于心。”

    “请大将军务必收下!”

    乌氏倮这话说的有水平。

    他首先是让沈兵明白这不是赔偿,而是为沈兵在扶苏面前说好话额外给的。

    其潜在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若沈兵没有搞定扶苏,那接下来的赔偿当然也就没了。

    当然,乌氏倮不敢这么明说。

    因为沈兵要是想要接下来的赔偿,那直接带兵将拓跋氏和乌氏倮剿灭不就行了?

    那得到的牛羊只多不少,而且还出师有名……谁让拓跋氏先动手的?

    甚至还敢围攻秦国公子?

    不打你还打谁?

    沈兵当然不会这么做。

    他对乌氏倮说道:

    “使者何需如此客气。”

    “沈兵昨日已向公子汇报了大概情况,只不过……”

    乌氏倮紧张的问:

    “不过什么?”

    沈兵皱了皱眉头,摇头回答:

    “公子受惊不浅哪!”

    “此前一战后他便连夜回九原休养了。”

    “不过使者稍安勿燥,公子出身儒家,其一向宅心仁厚宽于待人。”

    “此事就怕惊动了皇上……”

    乌氏倮那汗珠霎时就从额头淌了下来。

    他长期在中原经商当然知道扶苏平易近人性格温和,但嬴政的残暴却是天下皆知,若是让嬴政知道此事,只怕就没这么容易善了了。

    沈兵说:

    “是以,沈兵只能请公子以皇上龙体为先,这些小事就不需皇上操心了。”

    乌氏倮赶忙回答:

    “大将军所言甚是,而且此地诸事已了误会已解,这些小事还是不劳烦皇上为好!”

    沈兵话锋一转,说道:

    “只不过,若有一天皇上问起西套事宜。我该如何回复秦军与拓跋氏之间的关系?”

    “是敌?是友?亦或是……”

    乌氏倮马上就听明白沈兵这话的意思。

    敌,当然不可能,现在谈的也不是这个。

    友……小小的拓跋氏哪有资格成为秦军的盟友?

    如果既不是敌又不是友,那就是属国。

    乌氏倮没有多想,当即跪地道:

    “请大将军放心。”

    “虽说乌氏倮无法替拓跋氏做主,但能成为大秦属国乃拓跋氏的福气。”

    “乌氏倮这就回去禀明情况,草民料想拓跋氏不会拒绝!”

    沈兵又说:

    “若往利氏与拓跋氏皆是秦国的属国……”

    乌氏倮不由一愣,这往利氏虽说以往还有些规模,但被拓跋氏围攻打散只剩千余人,如何还能称之为国?

    不过沈兵既是这么说,乌氏倮自然也不敢反对。

    “大将军放心!”乌氏倮回答:“拓跋氏与往利氏既是同为秦属,自当化干戈为玉帛,往后和平来往。”

    沈兵点了点头表示满意,说道:

    “这也是公子所愿,若拓跋氏愿归属大秦,公子也就不好追究了!”

    乌氏倮大喜,再三保证之后这才退出。

    乌氏倮返回拓跋氏大营后马上就将这些条件告知拓跋溧。

    拓跋溧也松了一口气,但还是有些担忧的说道:

    “若我拓跋氏为大秦属国,那是否意味着每年要向大秦进贡?”

    “是否意味着秦军作战我等便要随同?”

    乌氏倮气苦的说道:

    “酋长有所不知,我等进贡无非便是给些牛羊,而大秦却会回赠丝绸财物? 又何需担心?”

    拓跋溧有些懵? 问:

    “是吗?大秦还会回赠?”

    乌氏倮回答:

    “大秦乃拥兵数十万的泱泱大国? 又怎会少了拓跋氏的赏赐?”

    乌氏倮这么一说拓跋溧就放心了。

    实际上的确像乌氏倮说的,中原对周边属国一直很宽容,收到属国贡品之后都有回赠,而且回赠的财物其价值往往高于贡品。

    这一方面是中原要体现大国的风度? 另一方面则是向其它未归附的小国炫耀或是以此为表率……成为中原属国后有诸多好处? 你等还不快快来朝?

    乌氏倮接着说道:

    “至于随秦军一同出战。”

    “拓跋氏若是能与秦军一同击败匈奴或是月氏? 那统一党项……”

    拓跋溧“哦”了一声? 然后马上就高兴起来? 连连点头道:

    “此言有理,这属国做得!”

    于是就没什么好说的,拓跋溧当下就应承下来? 让乌氏倮转告沈兵他改日会带上贡品到咸阳朝拜皇上,着沈兵先行通报。

    原本这时拓跋溧应该亲自去向沈兵请罪一下才对。

    但沈兵猜? 拓跋溧从头来尾都不敢亲自见沈兵,是因为他担心这是沈兵引蛇出洞之计? 生怕一到秦军军营就再也回不去了。

    沈兵只觉得好笑,若是真要对付你拓跋氏还用得着这种手段?

    乌氏倮倒也守信,接着就将许诺赔偿的牛马羊一群群的赶到秦军军营。

    那是总数近五万只羊一万多头牛,再加上千余匹好马。

    如果是在其它地方一下得到这么多牲蓄那还不好办,因为喂养就是个大问题。

    但在西套这草原占地一半以上的地方却完全不需要担心,秦军只需用木栅围上一个山谷然后把这些牛羊马一古脑的赶进去就成了。

    这一来西套甚至是河西走廊的食物都不需要担心,就连来年西套用于耕种的牛都有了。

    只不过有一点乌氏倮却没猜对。

    沈兵深知不能让拓跋氏一家独大的道理,又哪里会给拓跋氏统一党项的机会!

第三百八十八章 山地部队

    既然拓跋氏已经是大秦的属国,那么沈兵就大方的把那千余名俘虏都放了回去。

    至于往利氏,沈兵给了他们一份工作,替秦军看管并放牧那些牛羊。

    往利氏原本就是游牧民族,现在能为秦军放牧牛羊也算是老本行,哪里还能不答应。

    至于往利清所部的三百余勇士……

    沈兵打算对其进行训练。

    训练的方向就是山地作战部队。

    这在现代可妥妥的是一支特种部队。

    他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山区的“野人”干别的不行,跋山涉水攀岩之类的功夫那却是与生俱来的,不做山地部队就可惜了。

    人数是少了点,但沈兵若有意栽培,并将其打造成为一支能与拓跋氏相匹敌的部落或者部队,那人数就不是问题了。

    沈兵只是借乌氏倮之手朝南部山区发出一份告示:向所有党项族召募兵士百姓……待遇从优。

    这待遇从优是重点,其次还是秦军,刚刚打败了拓跋氏同时还将其收为属国的秦军。

    要知道拓跋氏是党项最强的一族,却如此干脆的输在秦军手下并臣服……

    其实拓跋氏臣服才是重点。

    若拓跋氏未臣服,其它氏族就担心遭到拓跋氏报复,于是就想加入秦军也不敢做出头鸟。

    此时拓跋氏既然都成为大秦的属国了,那他们加入大秦那还不是理所当然的?

    甚至还一跃成为秦军也就是比拓跋氏还高一级的宗主国兵士,何乐而不为?

    乌氏倮知道这告示是怎么回事,却又不得不发。

    拓跋溧也知道会有什么后果,但事已至此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

    于是无数党项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加入秦军,这其中甚至还有不少拓跋氏的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事实上这也是党项人的特点。

    别看拓跋氏所建的西夏国如此强悍,最终灭国还是因数次挡住蒙古围攻以至成吉思汗都大怒下令将西夏屠城,于是西夏文明才就此消失。

    但在西夏建国之前,党项人的生存法则就是依附强者……这其实是种原始的兽性,也是自然生存法则,比如狼群总是以最强的为首同时敬畏强者。

    此时秦军展现了其强大,且还能解决其部落的生存问题,于是自然就纷纷来降。

    沈兵把他们全归由往利氏管理和训练,于是往利氏才短短几天时间人口就增长了几倍且还在不断增加中。

    沈兵偶尔还会考虑一个问题。

    那就是为什么之前月氏统治河西或者匈奴统治河西时都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按说他们也足够强大也同样能击败党项。

    若是以党项依附强者的法则,早就该被月氏吞并才对。

    问过往利清后沈兵就明白了。

    月氏和匈奴与党项都是奴隶制国家,他们对党项这些生活在山区的党项人更多的单方面的“索取”……

    简单的说,他们只要党项强壮的青壮做奴隶。

    而依靠放牧、狩猎为生的党项人若是失去青壮就无法生存。

    于是他们之间便水火不容……党项的确敬畏月氏,也敬畏匈奴,但为了生存只能敬而远之并利用地形与其周旋。

    往利氏若不是因为被拓跋氏追杀也不会逃到这山区边缘。

    这也是沈兵召募兵员的同时还要召募百姓的原因……若只召兵员而不允许带家眷,也就是像秦军一样征兵,就明显无法满足党项族最低生存要求,于是就无法征到兵。

    这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低下的原因。

    中原生产力较高,所以家中青壮便是进入士伍也能生存,尤其秦军还有爵位制,一旦晋爵那就是全家富贵。

    而党项生产力较为低下,青壮要是被征了去就必然会饿死几人,根本等不到晋爵或是兵士带回粮饷。

    因此这党项人一来就是拖家带口的。

    不过沈兵并不为这担心? 因为这些党项人来了之后并非白吃白喝……山区里有五万多只羊一万多头牛,他们可以放牧? 为牛羊接生、挤奶、宰杀、制羊皮、牛皮等。

    所有这些都不是秦军兵士擅长的,而党项人却一点问题都没有。

    假以时日,等北部平原的川区种出粮食收成的时候,那就更不是问题了。

    训练科目沈兵主要是交给往利清负责。

    首先是必须要学会秦军的口令、旗语和信号? 以及根据这些口令做出相应的反应甚至布阵。

    这些“野人”在翻山越岭或许不是问题,但从来不知规矩的他们学习这些却像是要了他们的命。

    其中尤其是看旗号布阵? 那是乱作一团到处跑。

    但这些不学又不行? 指不准哪天这些“野人”就要与秦军协同作战? 到时听不懂秦军的号令又如何能指挥!

    沈兵的办法是先让一什的秦军去领着? 就像教官一样? 每人带几十人? 在往利清的翻译下训练? 练多了自然就会。

    装备当然要更新。

    用箭还是用弩沈兵与往利清讨论过。

    最后还是决定以箭为主,原因是山区作战还是箭更适用? 而且这也是党项人的长项。

    另外就是标枪……这个将秦军所用的长枪裁短背在身上即可。

    至于弩,那就是少量身手娇健、身强力壮的人装备。

    之所以一定要装备弩? 是因为它除了可以当作武器之外,还有助于攀爬? 尤其是以弩发射的索箭……

    往利清看到索箭的第一眼就爱不释手,她试了几回就感叹道:

    “有了此物? 高山峻岭全都不在话下了!”

    沈兵也是这么想的,以他们的攀岩本领再加上索箭、绳梯等装备,那还不是如虎添翼?

    在这些的基础上再为其配上一把从匈奴人那缴获的弯刀……游牧民族习惯用弯刀,主要是因为弯刀利于砍劈且占用空间相对较小。

    当然还有一个优点是它是单刃的,且刀背较厚。

    单刃就意味着制作省时省力。

    刀背厚就意味着制作要求低……青铜易折,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很难制成剑的长度而不折,刀就简单多了。

    最后再为往利清等人配上马匹,一支优秀的山地部队就成形了。

第三百八十九章 月氏王

    今晚有事只有一章。

    ————————

    就在北地按部就班的发展时,有关秦军的消息就不断的传到冒顿单于那。

    匈奴虽说已被秦军逐出中原,但冒顿单于却对河套之耻念念不忘。

    这日他收到一张羊皮卷,展开一看便大感不妙。

    正坐在火堆旁啃着羊腿的稽粥见状好奇的问了声:

    “单于,可是秦军来攻了?”

    冒顿随手将羊皮卷递给了稽粥。

    稽粥展开一看,上面歪歪扭扭的书写着几行中原字体,稽粥辩了好一会儿才明白了其大意……

    古时匈奴没有文字,其贵族及情报传输大多使用中原赵国文字,这也是冒顿单于能读懂中原兵书的原因之一。

    稽粥看完后就说道:

    “秦军不过是连通河西经商而已,单于何故如此担忧?”

    冒顿单于“哼”了一声说道:

    “秦军此举何止是连通河西经商。”

    “我等与月氏为敌,秦军却经营河西并设点贯通了前往月氏之路……”

    “此外还有西戎各国,若他们与秦军结盟,便可由西、南两面夹攻我军!且还是西戎骑兵……”

    稽粥闻言不由大惊,说道:

    “若是如此,漠南岂不是没有我等立足之地?”

    冒顿单于说:

    “所以,我等绝不能让秦军得逞。”

    接着冒顿单于就下令道:

    “传令右贤王,着他即刻陈兵西戎并往月氏派出使者!”

    部下应声便去下达命令。

    右贤王自从撤出五原之后便一直带领十万大军坐镇西部。

    这一方面是为了给月氏压力使其不至乘火打劫反攻河西,另一方面则是匈奴兵马不能太过集中……集中的结果就是大批的牛羊马无处放牧,同时也不利于劫掠。

    收到冒顿单于的命令后,熏狁马上命令部队往月氏方向推进五十里,再派出使者与月氏议和。

    这其实就是萝卜加大棒,给予压力同时示好,若不答应议和那么大军随即就展开进攻。

    冒顿这一手已是玩得炉火纯青了,他对付西域三十六国就是用这战术……这其实就是中原的“合纵连横”。

    冒顿知道如果让西域三十六国联合起来跟匈奴作战,匈奴只怕也讨不了好。

    所以同一时期内总是与其中几国议和集中兵力猛攻一国。

    这战术很有效,以至于到老上单于时匈奴已基本控制了西域。

    当然,此时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还没有如此强大。

    但匈奴之前在河西以万余兵力大败月氏,此时右贤王又携十万大军兵临城下,这威势便不言而喻。

    所以匈奴使者去见月氏王也是牛逼哄哄的,他那样子根本就不是议和,而是去兴师问罪的。

    “单于听说大王最近正与秦国使者商议如何进攻匈奴,不知是否确有其事?”

    月氏王赶忙否认:

    “使者说笑了,我月氏与秦国交战多年,又哪会与其结盟?”

    这话是半真半假。

    前半部是真的,月氏之前与秦国交界,两者不可避免的会有磨擦,于是秦军与月氏也可以说是宿敌。

    后半部则是假的,李岩一到肃州稳定下来就依令派出使者与月氏议和,并共商灭匈大计。

    (注:此时月氏还未西迁至蓝氏城,所处位置在沙州亦即敦煌一带)

    只不过月氏王还在犹豫是否要答应。

    月氏王犹豫的原因,是他知道秦国与匈奴都是其惹不起的大国,答应了这国就必定得罪那国,答应了那国又会惹恼了这国。

    因此月氏王才对秦使含糊其词打算敷衍过去。

    使者只“哼”了一声,说道:

    “大王可要想清楚。”

    “虽说秦**力强盛,但毕竟此地距中原路途遥远且补给困难。”

    “该如何选择……我想大王心里明白!”

    月氏王一听觉得这话没错。

    月氏可是一路从河西撤过来的,知道这段路有多远,也知道这一路都没有补给……之前月氏有补给是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一路只需要赶着牛羊出来就可以了。

    但如果换成种田吃粮食的秦军,大军要长途跋涉到这沙州来,要带多少粮草才行?

    所以秦军到了这才只有三万余人。

    所以秦军才要到处以丝绸换粮、换羊、换牛。

    据说秦军还在肃州修筑水利准备屯田……

    一想到秦军屯田,月氏王就皱起了眉头。

    月氏之前与秦军之所以交恶便是因为屯田。

    确切的说不是因为屯田,而是因为月氏是奴隶制而秦军是半奴隶半封建制,尤其在商鞅变法之后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奴隶、农民的地位并给予其立功获赏成为人上人的希望。

    于是月氏的奴隶甚至百姓不可避免的会偷跑至秦国过种田的生活。

    月氏王曾一度为如何阻止这一状况而烦恼,是以早就有西迁避免与秦交界的想法。

    但之前这想法并不现实。

    因为月氏退一步秦国就进一步,两国始终还是交界。

    是以当匈奴南侵时,月氏还道这是福不是祸,因为从此秦国与月氏中间就隔着个匈奴了。

    谁想匈奴这么快就被秦军击退,秦军又这么快再次成为月氏的邻国……月氏王心里那个苦啊!

    想来想去,月氏王认为只有听从匈奴的意见。

    尽管他知道匈奴也不过是迫于眼前形势才肯议和,但现在形势却是明摆着的:

    秦军三万余,且大多是步兵。

    而匈奴却有十万骑兵……

    于是月氏王就不再迟疑了,对匈奴使者说道:

    “使者所言甚是。”

    “请使者转告单于,本王自是愿与单于结盟。”

    不想匈奴使者并不愿就此罢休,他说:

    “只是如此?”

    “空口无凭,单于又如何能相信大王所言非虚?”

    月氏王脸色霎时就变得十分难看:

    “使者之意,可是要以王子为质?”

    也难怪月氏王会这么说,这是结盟的正常程序。

    不过这却有些强人所难,因为月氏王只有一个王子此时正指望着继承王位,如果派到匈奴为质那就跟灭国没多大区别。

    匈奴使者似乎也知道这点,于是就摇头否认。

    接着上前压低声音,如此这般的说了一番。

    月氏王听着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第三百九十章 沙州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从肃州传来。

    第一个消息是月氏以议和为名将秦军使节骗往月氏之后截杀。

    这时沈兵就感到事情不妙了。

    这并不是說月氏或匈奴稀罕杀这五十七人的使节团。

    而是月氏表明态度站在匈奴一边并给匈奴下的投名状……口說无凭,将秦军使节团杀了也就是向全天下表明月氏与秦国翻脸,于是可以让匈奴放心。

    第二个坏消息,就是月氏大封锁河西走廊并全国范围内搜捕秦国商人及要来投秦的西域少民。

    这才是真正让沈兵头疼的。

    此时月氏的位置在沙州也就是现代的敦煌一带。

    这地方不仅是河西走廊的出口同时也是前往西域的重要基地。

    說是出口,是因为所谓的河西走廊就是北为合黎山南为祁连山,中间夹着的一条带状平原地带。

    这条带状平原地带不仅地势平坦且中部还有许多由祁连山雪水融化而形成的河流绿洲,这些绿洲可以成为天然的补给点。

    說是前往西域的重要基地,则是敦煌此地四周要么是山地戈壁要么就是沙漠,方圆数百里就那一块绿洲,前往西域若不在补充食物淡水便很难到达西域。

    于是此地一旦与秦军交恶,中原通往西域的路就可以說被切断了。

    中原的路一断,自然就不会有什么丝绸之路。

    一想到这沈兵就紧皱眉头,他没想到原本一路向好的局势突然就这样急转直下。

    原本大家都以为月氏是匈奴的敌人,所以秦国与月氏结盟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哪想月氏不仅没跟秦国结盟反而与匈奴结盟。

    看来沈兵还是低估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

    为此沈兵专程赶回五原召开了一次会议。

    此时的五原在云畋的和杨端和的共同的治理下已有些样子:从昌平君那的吞丝已一批批运达,绸缎一匹匹从纺织工厂制出,甚至就连商队都已经组建完毕……

    这商队是由大小数十个组织组成的,仅仅只是运绸缎的马车就有千余驾。

    之所以要数十个组织结成一个商队,是因为许多小的组织甚至还有百姓个人加入的组织的没有经商经验。

    这些个人组织在途中很容易因为地形不熟迷路或是食物、水源不足等问题出状况,尤其还会被流匪劫掠。

    因此将其全部结为一队,统一请几个熟悉地形的向导,沈兵再专为这支商队派一支两百人的骑军护商……就会将风险降到最低。

    可现在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因为月氏的倒戈而使整个计划陷于停滞。

    一众将士自是对愤恨不平对月氏一片骂声:

    “这月氏王好生无礼,便是两国交战也不斩来使,这厮却诱我议和再杀使节!”

    “月氏原本便是蛮夷,又如何懂得这些礼数?”

    “待我等发兵北上,将那月氏王擒来问罪便了!”

    ……

    杨端和比较沉稳,他在众人的一片喊打喊杀声中对沈兵拱手道:

    “大将军,属下以为此事应从长计议。”

    “首先是敌我兵力悬殊,月氏据闻有兵七万,现今又与匈奴结盟,再加十万,便是二十万兵。”

    “而我军在肃州不过三万,又如何能攻伐月氏?”

    王贲反对道:

    “月氏若是有兵七万,又如何会被匈奴万余兵力驱赶至沙州?”

    “若匈奴能以万余兵力战而胜之,我军三万兵力又岂能不胜?”

    王贲这推理虽是没问题,但沈兵却觉得形势不能这样简单的对比。

    匈奴之所以在河西一带能以一万余兵力将月氏势力驱逐出河西走廊,很大一部份是因为匈奴对月氏两面夹击使月氏两头无法兼顾。

    另一方面……

    杨端和叹了口气朝王贲拱了拱手道:

    “校尉有所不知。”

    “河西走廊到处是草地适合匈奴骑兵行军,且其一路烧杀抢掠以战养战勿需担忧补给。”

    “而此时我军在河西的经营才刚起步,沿途营寨供商旅补给尚且捉襟见肘,又如何能供大军与月氏、匈奴联军作战?”

    杨端和这么一說众人就没有声音了。

    补给始终是个大问题。

    李岩五万人从五原出发,一路留下兵力设营寨、剿匪、守村落,到肃州时就剩三万。

    这三万兵士的补给主要还是从月氏那头供给的。

    确切的說,也不能算是月氏供给,而是随军带去了丝绸布匹然后用它们换取军粮。

    现在月氏那边一翻脸并禁了商旅来往,就连这三万兵士的补给都有困难,更别提增派大军征讨月氏了。

    杨端和接着說道:

    “是以,属下以为我等应稍安勿燥。”

    “眼下应以守为主。”

    “只要我军守住肃州并屯田种植,待明年收成之时便是月氏王授首之日!”

    魏呴赞同道:

    “属下以为杨将军所言极是。”

    “且月氏与匈奴乃一时之盟,若我等耐心等上数月,只怕两国便又起战事了。”

    王贲则反对道:

    “正因如此,我等才更要以快打慢战而胜之。”

    “否则我军那三万士卒往后何以为生?”

    “难道还要从中原千里迢迢运送粮食去不成?”

    “可我军若是胜了月氏,不仅可以解决补给问题还可以此威摄西域各国!”

    一时各将领议论纷纷,主攻主守两派争论不休。

    沈兵沉吟半晌就问杨端和:

    “沙州可有城池?”

    河西驻防因为是杨端和负责,所以这些事他更清楚。

    杨端和回答:

    “回大将军,并无城池!”

    敦煌古城是汉武帝大破匈奴赵破奴西征楼兰所建,月氏、乌孙都是游牧民族,当然不会花力气建城。

    沈兵又问:

    “那么,月氏便是有七万大军,又如何能挡我军三万河内兵进攻?”

    杨端和赶忙呈上一份地图,說道:

    “大将军有所不知。”

    “沙州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西面则是一片沙漠。”

    “亦即朝向我方的三面皆有险可守,其不仅地势险要无路可走,且大多缺少水源无法跨越。”

    “便是没有城池也极难攻下。”

    沈兵“哦”了一声。

    也就是說大多是易守难攻的山地。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164/ 第一时间欣赏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 作者:远征士兵所写的《大秦工程兵》为转载作品,大秦工程兵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秦工程兵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秦工程兵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秦工程兵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秦工程兵介绍:
机械设计专业的沈兵穿越到秦朝。他只想简简单单的活下来,谁曾想这是个非生即死的世界,不思进取就会被淘汰。手无缚鸡之力的沈兵只能用发明来武装自己,改良投石机,双倍射程下敌人连根毛都碰不到,躺着就把对面打翻;云梯设计一下,几十号人一拥而上,翻墙夺旗开城门,又攻下一座城池;那什么护城河、瓮城等,更是小菜一碟!于是……灭六国,定匈奴!平西域,征罗马!泽国江山入战图,一将功成万骨枯!大秦工程兵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秦工程兵,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