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TXT下载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全文阅读

作者:彼岸之筏     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txt下载     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331 星期六的早晨

    在早餐时间里,通常老巴会利用这个时机去孩子们的餐桌边,一边吃饭一边跟桃桃和海东海南仨孩子说话,主要内容是交待孩子们今天的活动和安全注意事项,这是他做父亲和准公公的职责。

    此外,还要询问今天的女士们给孩子们安排的日程,具体安排今天的学习课程和课外活动等,如今女士们除了杜娜阿姨以外,不是哺乳期就是怀孕期,能抽出身来管孩子的时间相当的有限,所以老巴要比过去忙得多。

    巴海东是个很斯文的孩子,一边小口喝着米粥,一边跟桃桃小声讨论着昨天的课程和今天谁给幼童们上课,而年纪小五岁的牛牛则不安分地在桌子下面蹬腿玩,还时不时的跟幼童们进行肢体互动。

    老巴在餐桌上嘱咐了孩子们几句后,就接茬忙碌其它事情去了。

    老巴现在很忙,刚刚开始的时候,大伙照顾老巴和赵老师的年纪,如果不是非常紧张的时间段,他们平时的体力活也只有两个方面——帮孙老做饭、帮老朱放牧,当然另外还有帮夏小欧做后勤台帐整理物资和给孩子们上课,其中赵老师和医生们也经常会脱产到溶洞里的医药化学实验室里搞产品和药品研究。

    根据孙老的提议,大伙又选举老巴当了执行委员会的副主席,和孙老一起筹划协调劳动力安排工作。今天食堂墙壁上贴出的各项工程进度表就是老巴最近的杰作,从四月初起,老巴每天都在表上划表示工作项目进度情况的红线,与孙老一起安排轮班名单,好让大伙对整个工作全局有了充分的了解。

    就在老巴吩咐孩子们的时候,坐在不远处王雪也一脸关心地回头望了望餐桌上的女儿,然后跟身边的两位怀里抱着婴儿的程芳芳和徐柔点点头说了几句话,然后拿起自己的那份早餐匆匆地去溶洞里了。

    作为机械组唯一的不用去野外干活的的成员,她的工作责任有些重大。

    即将开始的糖厂玻璃厂的设备安装流程、技术资料研究和工艺整理等工作其实主要是王雪担纲的。

    没办法,男士们如今都被当成基本劳动力在使用,王雪虽然也带着婴儿,但好歹有杜娜帮忙照看,她还是能抽出时间做这些科研工作的。

    此时在红楼大门外,老巴跟老朱坐在拖拉机驾驶室里,后面车厢里还有魏宏和艾鲁什,今天是任柯负责开车,准备送这几位去红码头,然后他们将自己划船去牧场,今天有母牛分娩,老朱需要帮手。

    根据孩子们的总管老师程芳芳的安排,孩子们随后也要来参观母牛生小牛。

    有了孙老和老巴代表的执委会对日常工作的事先安排和沟通,通常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变化,大伙基本上都知道自己在未来二、三天里的工作内容,这极大地理顺了大家的日常工作协调和劳动力安排工作。

    因为每天一大早,人们只要看一眼进度图,就可以开始各忙各的了,表面上人来人往好像挺乱的,其实大伙都有目标。

    不像过去,大家像没头苍蝇到处跑,项目领头人也四处大呼小叫地让人集合。

    因为今天是周六,按照惯例,虽然不加班,但是肯定是要赶工的,因此很多人匆匆忙忙地喝粥吃饭,有的人手里还拿着刚刚吃了一半的煎饼果子,就直接跑去自己的工作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的,八点前到岗是这里的纪律,对这个规矩大家都很自觉地遵守。

    此时康达咬着手里的煎饼果子站在红楼大门外面的小广场上,嘴里塞着食物,含混不清地念着今天需要跟自己打下手的名单,然后带着几个懒洋洋的人,一边说笑一边走向水坝工地方向。

    夏小欧和曹丽梅今天的任务是帮厨,虽然她们俩已经有一些显怀,但是轻松一点的活还是要干的,今天,她们要去月亮河边钓龙虾,身后跟着一两个跟班----李俊明大律师和朱北国。

    此时李朱二人紧走几步到小广场边上,走到正在给高中生们布置工作的顾船长旁边,一手指了指正在不远处的夏小欧和曹丽梅,一边跟顾船长说着什么,。

    大伙都知道这是在向顾晋请假呢,夏曹两位如今都有身孕,虽然还未十分显怀能活动,但肯定需要人照顾,而李朱二人原本是要跟着大队去玻璃厂工地干活的。

    然而顾晋不在意地对李朱二人摆了摆手,示意让他们去老婆那里帮忙,于是两人立刻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女人们身边。

    远处的女人们则笑着冲顾晋这边挥了挥手,顾晋也对那边的两位女士点了点头算是回应,于是小广场人群这边也回应了一些口哨声和笑声,在众人的注视下,李朱二人拿起背篓、鱼竿和装着各种小吃的书包亦步亦趋地跟在女士们身后。

    四人刚刚走出几步,孙老就出现在大门口,他手里拿着一个红色大塑料桶,高声招呼李俊明和朱北国,两人这才突然想起了什么,赶紧跑回来拿桶。

    显然这个大塑料桶是装钓获的,星期六,只要有钓龙虾的工作,其实主要是他们两人在干,怀孕的女士们只是辅助,兼外出走路散心。

    龙虾是岛上的特产,在目前这个阶段,红楼附近的水渠、水沟里仍然大量的存在,仿佛是一种捕之不尽的资源。

    虽然龙虾也是美味,但是吃多了吃久了,也就没有先前的那种感觉了,总之大伙对这种美味的边际效用是逐渐递减的,到现在,龙虾确实已经是餐桌上的一道非常普通常见的菜肴了。

    在众人眼里,真正的美味其实是鳄鱼、蛇肉和鸟蛋,可惜的是这三种美味在红楼附近已经完全看不到踪影了。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由于各种施工、各种建设,当然还有烧荒开路、土除草剂等等折腾,让红楼附近、包括溶洞外的月亮河下游两岸的生态环境已经完全改变,这使得鳄鱼、蛇这种类对生态环境十分敏感的动物早就在附近绝迹了。

    可以确定地说,红楼周边肯定已经没有鳄鱼和蛇了了,想要看见这些动物,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行。至于鸟蛋,连鸟都不飞来了,哪里还有什么鸟蛋。

    因此,对于孙老来说,改善并丰富餐桌的任务就变得有些艰巨。

    既然大伙吃龙虾已经有些吃腻,好吧,吃腻的人里也包括孙老他自己,但因为眼下大伙没时间出海捕鱼,所以孙老便经常要求大家在业余时间做一项“休闲活动”——去海边捡海鲜。

    这个岛的海岸线还算是处于原始状态,海滩上有各种软体和贝类动物,其中包括一种海螃蟹,这种螃蟹每到旱季都会大量出现在沙滩上,这些天肯定也不例外,因此孙老交给朱李二人一个大塑料桶,除了装龙虾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去“捡海”。

    如果今天是星期天的话,说不定孙老还会要求大家集体出动去海边“捡海”,那里不但有螃蟹和贝类,如果肯走远一点,到月亮河的西岸河口一带,那里的浅海礁石附近还有牡蛎。

    当然了,最容易获得的还是大龙虾,所以每当休假日,孙老总是会动员一些不太劳累的人去钓这种傻乎乎的动物,按照老朱的说法,虾类实际上就算是大海里的蟑螂,多得很,因此在这种原始的环境下,从附近的任何一条河沟里,人们都能钓到大量的龙虾。

332 澳洲三白

    龙虾既然能大量获得,所以老朱最近正在跟孙老一起研究虾酱的制作。

    但是听说进展不很顺利,原因是香辛料太缺乏了,为此老朱说,如果老王那边以后能大量提供香辛料,他肯定会把这种虾酱卖到全世界去,到了那时,荷兰人的香料生意说不定会被这个虾酱冲击得七零八落也未可知呢。

    然而老王却对此很不感兴趣,他告诉老朱,虾酱什么的以后你自己搞搞自己吃,顶多小范围卖一卖也就算了,等到我能大规模种植香辛料的时候,我会搞出一种颠覆世界香辛料市场的东西。

    老朱问是什么,老王笑着只说了三个字——“五香粉”……

    结果这三个字一出口,立刻让旁边的孙老听了一拍大腿说,老王果然狠辣,这个东西一旦高出来,咱们肯定会很轻易地取代荷兰人,成为世界香料市场的大佬……

    好吧,时间还是回到一六五七年的四月中旬,毕竟眼前大家还在各个工地上挥汗如雨地忙碌,与用五香粉称霸世界的目标不是一般的远。

    在这些日子里,王占五和他的架线队大概是最辛苦的一群人了,他现在带着十来个人,每天都在野地里忙活。

    为了节约输电线路材料,王占五不得不放弃了沿着道路架设输电线的方案,而是尽量让输电线路走直线,于是着就苦了这群人。

    因为哥几个又要钻草丛,又要挖坑,还要竖电杆爬电杆,架设电线又没有机械化工具,全凭人力手工,所以这个工程不但苦累,架设进度也比较慢,直到最近几天,眼看着工期越来越紧,在王占五的强烈要求下,最高执行委员会终于给他加派了人手,另外还给他调配了一辆卡车吊,一台挖掘机和一台铲土装载机。

    糖厂的设备安装完成后,试生产的准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糖厂的设备调试基本完备,剩在地里的甘蔗也可以砍伐了。

    四月二十一日一大早,李三多带着十几个航海学员们爬上一辆拖拉机的拖车,顾晋开车,副驾驶位置上坐着老王,今天的目的地是那二十亩收获过后甘蔗田。

    甘蔗田里的甘蔗仍然旺盛地生长着,这些都是上次收割后剩在地里的,因为保存条件的限制,这些用于榨糖的甘蔗需要留在地里几天,直到糖厂那边完成生产准备。

    现在,地里的甘蔗七零八落地东一群西一蔟地长着,大多数又弯又细,或者很矮小,那些长得粗又直的甘蔗,早已经被收割并砍成甘蔗节子躺在新开垦的土地里做种苗了,所以地里现在长着的都是挑剩下的歪瓜裂枣。

    甘蔗早就熟透,大伙用了一个上午就把甘蔗砍完,只留下根系,然后又是放水又是除草的忙活到下午,总算是做完了。

    老王说,安娜给我们的甘蔗品种相当不错,虽然剩在地里的甘蔗长得都是歪瓜裂枣的样子,但含糖量一点也不比长得高帅的甘蔗底低,甚至还高一些,因此只要留下了根系,这片土地下半年还会长出新的优质甘蔗林。

    这时程芳芳带着孩子们来了,但显然不是来帮忙的,孩子们的目标是刚刚砍下堆在地头的甘蔗。

    不得不说,这些天孩子们过得很快乐,原因是孩子们多了一个好吃又好玩的去处----甘蔗地。

    尽管这些挑剩下的甘蔗长得歪瓜裂枣的,但正如老王所说的那样,含糖量一点也不比那些粗又直的甘蔗低,甚至还强于那些粗又直的甘蔗。

    关于这一点,女士们和孩子们是亲口体验过的。

    所以这几天程芳芳和夏小欧她们没少带着孩子往甘蔗地跑----时间通常是在下午,女士们和桃桃海东两个大孩子推着四辆三轮车,车上坐着海南和十二个幼童,沿着竹林水泥路走到河湾地边的甘蔗林,大家辛苦走这么远,就是为了坐在地头吃甘蔗。

    每当到了目的地,欢乐的孩子们不等车停稳就跳下三轮车冲向地头,砍下一根根甘蔗,然后在水渠边洗干净,再用小刀仔细刮去表皮,再砍成一节一节的,然后就开始大嚼特嚼。

    直到孩子们吃得满嘴满手都黏糊糊的,才会被姑娘们制止。

    当然了,甘蔗也少不了红楼里的人们,女人孩子们吃足了,再砍上一捆甘蔗带回来,因此这些天的餐桌上经常有一截一截的甘蔗放在餐厅角落里的一个大脸盆里,任人取食。

    果然,大伙吃了都纷纷点赞说甜,此时老王会笑眯眯地告诉大家,因为这里的旱季昼夜温差比较大,而且甘蔗品种很优秀,所以,可以预计,咱们糖厂的出糖率应该比旧世界的普通甘蔗高。

    孙老和老巴也偶尔加入这个吃甘蔗的欢乐队伍,孙老一边吃还给孩子们讲起自己的童年故事,说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从母亲那里要一毛钱,然后去郊区的乡下甘蔗地里买甘蔗,那里的蔗农把自留地里甘蔗现砍现卖补贴家用,孙老对此很是感慨了一番,叹道那是他逝去的童年,然而暮然回首,竟然远逝如隔世。

    今天既然是甘蔗地砍甘蔗的日子,那就意味着过了今天,地里所有的甘蔗都将送糖厂榨糖,再想吃新鲜甘蔗的话,就要等到下一茬的年底了。

    于是闻讯而至的孩子们又开始在地头大嚼特嚼。

    众人自然是不会阻拦的,因为糖厂试生产的主要原料是那七十吨甜菜,至于地里剩下的这些甘蔗,满打满算也只有二十吨左右,都吃了也无所谓,何况哪里能吃得完呢。

    于是后来不少吃货也加入了大嚼特嚼行列,末了还给带回红楼了几大捆给另外两队的伙伴们。

    明天是星期天,但是大家并不休息,因为那是穿越者们在新世界第一次正式开工生产白糖的最后准备日。

    毕竟这是大家自从穿越到新世界以来第一次生产对外贸易品,因此除了砍甘蔗的人外,相关人士都在做各种准紧张的备工作。

    下午,大伙把地头刚刚砍下来的甘蔗装上了溶洞大门外的火车车皮上,成东和黄海穿着厚重的工作服上到机车上,跟后面打着招呼,一声口哨,在来一声汽笛,机车喷出浓重的烟雾,拖着两节满载甘蔗的车皮和一节载人的车厢,一路向东而去,傍晚时分,二十多吨甘蔗就运到了西流河口的糖厂的堆料场。

    此时此刻,赵老师带领的化工组还在生产现场紧张地调试设备,所有人都忙得满头大汗。

    卸下甘蔗后,机车拖着空载的车皮和人员直奔水泥厂方向而去,哪怕是傍晚时分,也要抓紧时间干一些活。

    化工组最终讨论确定,将采用碳酸法工艺生产白糖。

    因此,还需要准备大量的石灰,所以那群人是去运石灰的。

    碳酸法工艺不仅能提高出糖率还能提高白糖的品相。

    为此糖厂还配套安装了溶洞里的一套工业设备——微型石灰煅烧窑和二氧化碳发生器。

    这些设备将用于制备石灰乳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从工艺上讲,这是新世界最先进的制糖工艺了。

    石灰石本来就是水泥厂的原料,因此也顺带给糖厂预备了不少,而二氧化碳气体是煅烧石灰石的副产品,原本在水泥厂就有,但因为无法收集而排放到大气中去了,如今这个配套的微型煅烧窑加气体发生器只是权宜措施,以后糖厂会与联碱化工配套综合利用各种化工原料,当然这是后话。

    一六五七年四月二十二日,星期一,晴,微风。

    这一天是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至少在朱北国的日记里是大书特书了一番,而且还详细记录的制糖工艺的整个过程。

    是的,后来响誉全球的澳洲三白:即:白面、精盐、白糖之一绵白糖,就是在这天试制成功的。

    从此以后,白糖成为后来的澳洲联邦支柱产业之一,其主导产品绵白糖和以此衍生出来的各种食品响誉全球,将行销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333 糖厂

    四月二十二日上午十点,全体穿越者都集中到糖厂的院子里,饶有兴趣地围观赵老师王雪骆老板几位工业界的大佬们在机器前忙碌。

    与兴高采烈的围观群众相比,此时这些大佬们正在一脸严肃地讨论着什么,随后,很快,在几位大佬的指挥下,化工组和机械组的成员们也各就各位,他们准备合作操作这些刚刚调试好的制糖设备。

    显然,糖厂比砖瓦厂水泥厂的劳动强度小多了,在赵老师的一声开始后,首先是将成吨的甘蔗在简单清理了叶子后被放在一个铁笼子里,机械组的黄海操作电动葫芦吊起铁笼子,放置到冲洗池里,这边水泵立刻开动,管道里喷出的高压水很快将甘蔗杆冲洗得干干净净。

    然后电动葫芦将清洗后的甘蔗吊到一台轨道平板车上,骆老板成东两人推着平板车进了压榨车间。

    在轨道的尽头,有一台电机带动的破碎机,骆老板他们将甘蔗秆依次塞进破碎机入口。

    与之相连的是压榨机,铁辊正在电机皮带轮的带动下高速运转,甘蔗杆迅速消失在铁辊之间,压榨出的甘蔗汁被管道引入一个大罐子沉淀。

    那里还有一个水泵,榨出来的甘蔗汁很快被抽取到三米高的燃煤蒸发罐里加热,而甘蔗渣滓则沿着一个半封闭的铁槽被挤出,最后落入废料箱里。

    等废料箱满了,桂咸宁乔晓沐两人用铁锹将渣滓拨铲出来再度投进压榨机的入口,重复压榨两次。

    如此这般,大约二十几吨甘蔗在半天不到的时间里,被榨机反复压榨了三次,剩下的甘蔗渣在老朱的要求下将运往悉尼岛,老朱说,他将与老王和孙老合作,试着用这些甘蔗渣酿朗姆酒,实在不行就当饲料用,毕竟牲口也很喜欢吃。

    初榨出来的甘蔗汁呈现出混浊的深灰色,其中还夹杂着暗绿色,这种混浊的液体很快在蒸发罐里加热,燃料用的是煤,所谓的蒸发罐,其实就是一个小型锅炉。

    然后,加热后的液体被注入一个大铁箱子里,在那里,赵老师王雪等人在细心称量后,往箱子里面加入石灰乳作为澄清剂,再简单搅拌,然后等待液体沉淀,过了一阵子,上层的清液出现了,王工这才让人打开阀门,清液被注入到下一个铁罐子里。

    随即这些液体被再一次加热蒸发,最后在管道里被冷凝,这就是粗糖浆了。

    这些粗糖浆要再度被注入蒸发罐进行多次蒸发冷凝,反复多次后,就得到了相对清亮一些的浓稠液体——糖膏。

    糖膏仍然需要进一步提炼才能变成白糖。

    在先前的工艺策划中,化工组和机械组的成员们群策群力综合讨论后,最终决定采用比较先进的石灰----二氧化碳法提炼工艺,即碳酸法。

    相对而言,用此法生产的白糖比古老的硫酸法品质更有保障,在穿越前的一次请教咨询活动中,安娜告诉他们中的一些人说,如果把两个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白糖的品质会更高,而且还会提高出糖率。

    然而现在好像没有这个条件,溶洞里的硫磺沸腾炉目前还来不及安装,只好等以后了。

    而且这个单纯的碳酸法工艺也与安娜工程师有关,显然这位是真正的专业人士,他非常有先见之明地给大家提供了石灰石煅烧炉----这种微型石灰石煅烧炉工艺理念很先进,而且以后可以用耐火砖自行搭建。

    因此赵老师评价说,此设备和工艺极具“时代适应性”。

    石灰石在煅烧成生石灰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前者是石灰乳的原料,而后者正是把糖膏提炼成白糖的关键要素。

    有了这些工艺资料,穿越者们生产的白糖不但在质量上会大大超越这个时代,而且在成本上也将把白糖变成大宗普通商品。

    超越时代的科技力量就是牛。

    此时,煅烧炉的气体被吹进糖膏池,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糖膏液体开始渐渐的变得清澄起来,整个过程在电力机械的帮助下不断重复了多次,经过反复蒸煮和吹入二氧化碳后,糖膏浓度越来越高,水分也越来越少。

    最后,饱和过滤后的糖膏终于变成清亮的浓缩糖浆并开始析出少量的晶体,这就是白糖母液了。

    接下来,白糖母液被泵吸入管道里进行降温,冷凝结晶,然后再进入一台电动离心机,将母液与晶体完全分离,残余母液又经过管道重新回到蒸发罐里,重复那个降温冷凝的过程。

    而晶体则被吹入干燥炉,干热的空气将残余的水分蒸发殆尽,粘稠的糖浆终于完全变成了白糖晶体----而那些干热的空气则来自于石灰石煅烧炉的热量,因此这个循环利用的系统非常的高效环保,显然,这是出自未来人安娜工程师的杰作。

    有关煅烧炉的这套综合利用系统,正是王雪和骆老板的机械组在彻底拆解、分析了这些设备后,才搞懂了安娜提供的设备运作原理。

    因为是第一次生产白糖,所以全体穿越者都在现场,包括正在奶孩子的女士们,大伙聚集在厂房外,近距离围观整个生产过程。

    当白花花的白糖晶体从干燥炉喷口喷出时,大伙终于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欢呼起来。

    喷出的晶体立刻被装入一个金属罐里,一台小型磨机开动起来,大小不一的白糖晶体在这里被磨成细砂状----这就是最终产品,是当今世界上品质第一的绵砂白糖!

    整个生产过程中,赵西河带领化工组一直负责生产工艺监督和产品质量检测,为了准确掌握工艺数据,赵老师的化工组使用了宝贵的ph试纸、温度计、糖分检测仪等。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参与操作和检测的理工大佬们一直都很紧张,因为蔗糖出糖率和清澄效果与酸碱度、热液温度的掌握息息相关,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掌握不好,一不小心就会焦化积垢,所以一点也马虎不得。

    对于这次甘蔗制糖的试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理工人士不仅全员参加,就连间接相关的侯相麟也是全程监督,王雪骆老板还全程现场亲自测试,所有大佬们对每一次投入的甘蔗和石灰乳都经过要亲自过手,并仔细称量。

    甚至对每一次吹入二氧化碳的时间也经过仔细计量,大家的目标是要尽可能多地得到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的经验值。

    因此,整个试生产是走走停停,直到中午时分,才将二十来吨甘蔗分十批榨完。

    通过分批试制,大佬们终于初步掌握了第一手工艺数据,其标志就是每一批次出糖率都在步步提高。

    最后,在围观群众的啧啧称奇声中,绵砂糖被装入一个个大陶罐里——这是目前唯一能用的包装材料了。

    对此不少人担心说,这陶罐也忒沉了一点,占用船舶的有效载荷,现在白糖的量少无所谓,以后量大了怎么办?

    老王看了后在现场表示,如果劳动力到位了,他会进一步扩大剑麻和棉花种植面积,这样就有装白糖的织袋原料了。

    总之,白糖的生产在大伙的齐心协力下,终于成功,不管怎样,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在当天晚上的庆祝晚宴上,赵老师总结说,这次试生产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大家的协作和事先周密的预案,据统计,二十三吨甘蔗一共生产出白糖二点九吨,考虑到是第一次生产,这样的出糖率算是很不错的了。

    赵老师接着说,后几日的原料是甜菜,生产过程大同小异。

    如今有了第一手工艺数据,那么七十吨甜菜根,预计出糖率在百分之八到十二之间,也许还要高一点,所以应该至少能生产出六到七吨白糖,加上甘蔗的产出,十吨白糖的产量应该能争取到。

    尽管与骄傲号的四百多吨的有效载荷相比,十吨白糖只不过是个零头,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到了年底,新一茬甘蔗和甜菜收获后,白糖必将成为我们的一个大宗贸易品。

334 糖价

    此时宴会会场里一片欢腾,大家情绪高涨,很多人开始关心起这些白糖的价值起来,关于这个问题,当然要由朱大博士来回答,显然朱博士对这个问题也早有准备。

    朱北国立刻从怀里掏出从小本本,翻开其中一页,对大伙朗声说道,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咱们这种品质的白砂糖在质量上算是世界第一了,因此在投入市场之前,按理是无法预估准确的市场价格的。

    但是可以找一些参考值来对照一下。

    首先,根据这个历史时期的物价情报,明末清初的蔗糖通常是用担来计量的,然而这个一担的重量到底如何换算成我们了解的公斤,其实是蛮复杂的一件事,因此这里只能给一个约略的结果:一担大约相当于七十公斤左右。

    根据对这个时期的商业资料分析,往往保守里估计吧,白砂糖三十两白银一担的批发价是正常情况,而且其品质明显低于我们的白砂糖。

    那么,假设就按照这个价格来计算,十吨白糖,价值白银至少是四千两,注意这里的白银是平准白银,如果加上火耗什么的,应该更高一些。

    听了朱北国一番分析,众人一阵点头,但是仍然一脸茫然,因为大伙对白银在新世界的价值没有概念。

    于是朱博士开始进一步解析,说如果把白银换算成大伙熟悉的货币的话,各位就就有价值概念了。

    朱北国又说,因为这里涉及到计算历史上的白银价值和购买力平价的概念,还需要用这个时代的主要货物的价格来估算白银在当时的购买力,然后再比较出不同时代的价格----比如铁器、布匹和米价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参考。

    所以朱北国表示,咱们还是暂时省略那些复杂的考证说明,而直奔结论吧——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在这个时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二百到三百元软妹币,所以四千两银子的购买力,因此大概相当于旧世界八十到一百二十万出头的购买力。

    显然大伙也没有关心这个结论背后复杂的计算考证过程,听到这里大伙终于频频点头说,这下有概念了,原来十吨白糖能在二线城市买一套两居室啊。

    于是不少人也领悟到,白糖在这个时代果然属于昂贵的食品,显然,在这个时代,随着我们不断大量地生产白糖,这种商品将渐渐的进入千家万户,最终将回归到它本来的价值上,关键是,这个时间会有多长呢?

    显然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商品的市场价值起伏周期。

    朱北国认为,如果没有全世界各地共同努力的话,仅凭我们的生产能力,让白糖回归原本价值的历史阶段相当的长。

    毕竟在这个时代,人们对糖的需求几乎就是一个无底洞。

    从而还将激发出与白糖相关联的、更长的产业链,所以白糖价格在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的之时,市场价只会上涨,至少不会下跌——这就是产业链拓展后的结果。

    看到听众们一脸懵逼,最后朱北国说,算了算了,不多说了,反正咱们把货物运出去买卖后就知道了,放心!这已经算到七七八八了,不会错到哪里去的,而且刚才我讲的价格只多不少!

    朱博士拍着胸脯对大伙保证道。

    十吨白糖就有百万软妹币啊!

    那咱们以后一趟装满一船白糖,嗯,就算四百吨吧,那得多少钱?

    发了发了!那咱们每个人能分多少银子?此时会场里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扳手指头算钱了……

    从四月二十四日起,糖厂开始加工甜菜,为了尽量多地取得工艺数据,所有相关的理工人士,在糖厂连续干了五天,他们分批次一点一点地加工这些甜菜,并对每一批次的加工过程都仔细测试,因此七十吨甜菜用了五天才加工完成。

    到了四月三十日,赵老师他们终于把所有的甜菜根加工完毕,结果是振奋人心的:先前的预估看来还保守了一点,七十吨甜菜加工出来八吨白糖,加上甘蔗榨糖所出,总共生产出绵砂糖近十一吨。

    原因是甜菜的平均含糖量比预计的要高一些,达到了百分之十二。

    这些白砂糖最后被小心地封存在陶罐里,然后运到溶洞保存,那里比较干燥阴凉。

    因为糖厂生产不需要多少人,从四月二十三日起,主要劳力就陆续投入到玻璃厂建设、架设并网输电线路和悉尼岛牧场搬迁这三个项目上了。

    为了赶在五月份月亮河水位下降到低点时,能及时投入全部工程机械和劳力开展截流作业,需要在此之前把这两个建设项目赶完。

    为此孙老在全体大会上宣布,每天除了做饭和当天轮班带孩子的成年人外,要再度适当延长工作时间。

    要求大家每天早上饭后七点集合上工地,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然后要一直干到太阳落山的晚上七点半才能回红楼吃晚饭。

    而相关的设备安装专业人员要根据需要加班加点,甚至挑灯夜战搞设备调试,甚至一直要干到半夜十一点才乘火车回红楼。

    就这样忙忙碌碌又过了许多天,时间就到了四月低,得到人力支援的玻璃厂厂房基建工程的工作进度有所加快,到了五月一日,玻璃厂的厂房、道路、堆料场、库房和给排水系统全面完工。

    至此,大部分劳动力又去支援王占五的架线队,在玻璃厂那边,除了一些基建工程收尾工作外,一部分人还加入了化工组,给专业人士打下手,他们要做玻璃厂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其中最大的重头戏是安装电熔窑。

    说是窑,其实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炉子,总共也就一人多高,两人合围的宽度,当然了,电熔融炉相对而言已经是微型玻璃厂最大最笨重的设备了,搬运这个设备到现场比较费事,骆老板先带领一干理工男在溶洞里先把熔窑拆分成三大块,这个过程倒是很顺利,前一阵子大伙在溶洞里搞科研,没少干这样的事情。

    化工组机械组这群人在前期对各种工业设备的研究颇有成效,玻璃熔融窑的拆分很快就顺利完成,接着就被卡车吊吊装上溶洞铁道上的车皮里,再由通过铁路运输,运到位于西流河下游河口西岸的玻璃厂场院边上。

    那里还有一台卡车吊等着吊装卸货,尽管一切顺利,但等到机械组和化工组有条不紊地把这个大家伙重新拼装好,前后也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

    这座热熔窑高度有两米,因为保温材料很厚实的缘故,所以炉窑的热熔室空间并不大。

    这是一座每小时可以电热熔一百公斤石英砂的微型窑炉。

    所以以其说是窑,不如说是大一点的电热坩埚炉来得准确。

    事实上这确实就是个大一点的坩埚炉,而且是一座用电感应加热的炉子,依靠预先流入窑中的半融化的玻璃液感应产生涡电流进行加热。

    至于石英砂的初级加热使其半融化,那就不能用坩埚搞了,否则就太费电了。

    所以在这个熔融炉的上部,还将安装一个火焰炉,这就是预热炉了,显然,这种奇葩的设计也只有安娜工程师这个不羁一格的人才能想到。

    因此这套设备就高达三米五了,为了操作方便,上下两个合体的炉子是半埋在地下的,这虽然大大增加了基建工程量,但这些搞机械化工冶炼的专业人士都认为,这个炉子很适宜现状,操作方便不说了,因为预热用的是火焰炉,所以不仅省电,还省电极材料。

    电极这种易耗品在新世界并不容易制取,至少在初期是这样,所以坩埚炉外加火焰窑炉是一个非常到位的设计。

    火焰炉是烧煤的,先将石英砂初步加热到八百度以上,然后靠重力将半融化的原料送入电熔炉----坩埚里。

335 玻璃厂和大坝

    因为玻璃液是导电的,但又有电阻,所以通电后会持续地发热,因此在密闭的熔融炉里可以继续把玻璃液加热到一千二百度!

    当然了,在理论上可以达到一千五百度的高温,在这个新世界,大概除了正在喷发的火山口外,该炉子应该是温度最高的人造设备了。

    又因为是直接用窑内的玻璃液作发热电阻,所以也不会耗费宝贵的碳化硅电极,至于在旧世界很通常的二硅化钼电极,那根本就别想了,安娜压根就没有提供。

    因为安娜认为,这种电极他们这群人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搞出来,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安娜认为,既然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东西”,那就别拿给他们用了。

    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安娜终于错了一回,他低估了这群人的能力,其实无论是碳化硅还是硅钼棒,在若干年后,这群理工男们居然都给捣鼓了出来,虽然纯度和性能没有达到旧世界的水平,但仍然能用,当然这又是后话了。

    不管怎么样,当前的这个炉子可以说这是当今世界上温度最高的人造炉窑了,有了这样的温度,生产出来的玻璃无论是在纯净度透明度,还是其它质量指标方面,都将遥遥领先于这个世界,穿越者们将充分利用这个金手指点开新世界的大门。

    热熔窑的搭建到位后,紧接着的是电柜、平拉辊和制瓶机等等,安装这些设备除了有些复杂烧脑外,体力活就算不了什么了。

    微型设备的好处就是易于研究、安装和复制,但即便如此,这帮有理论几乎无实践的理工男们,把玻璃厂最后一个设备----单摇臂制瓶机安装到位时,时间已经到了五月十日。

    在此前的几天时间里,悉尼岛牧场的搬迁终于全面完成了,于是腾出来的劳动力全部分配给康达和王占五,让他们那里的施工进度也开始加快。

    到了五月六日,康达王占五带领的水电队伍已经了完成了三个微型电站的并网输电线路架设,再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月亮河水坝工地的物资准备中。

    月亮河的截流除了需要水泥沉箱外,还需要大量的土石方,而且要事先堆积在截流点附近以便迅速封堵水道。

    于是在这段时间里,水坝施工队又开始在康王二人的指挥下挖土石方。

    好在有推土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帮忙,这个项目进展还算顺利,到了五月十日,已经在截流点附近的月亮河东西两岸堆积起小丘一样的混杂着大小石块的土堆。

    就在同一天,水坝施工队发现月亮河水位开始比前一天有所下降,至此,穿越后的第三个旱季终于如约来临。

    这意味着,人们讨论了许久的截流工程即将开始,对于这群来自旧世界的萌新而言,是一场能力的大考!

    于是最高执行委员会宣布,全体人员暂时取消休息日,人们在玻璃厂和水电站工地加班加点地赶工,五月十五日,玻璃厂的建设和设备安装完成,并做完了最后的收尾工作。

    五月十六日,康侯王三人会商决定,在第二天上午开始月亮河水电站建设中的决战性项目:月亮河主河道的截流。

    根据康侯王三人指挥部的工程安排,五月十七日上午八点,西岸的导流渠与河堤之间的最后一段十五米隔离区开始挖掘,六台挖掘机分三队轮番作业,到了第二天,导流渠与河堤之间只剩下几米厚的河堤土坝。

    五月十八日上午十点,在挖掘机挖下最后几铲后,河水终于慢慢的没过河堤涌入了导流渠。

    这时已经有一队人划着竹筏去了西岸,六台挖掘机不能长期被隔绝在那边,需要把人和车辆一趟趟的接回东岸。

    此时的月亮河水位已经相当低了,水量与雨季时候相比也下降了一半,因此并没有出现汹涌澎湃的洪流涌入导流渠的壮观情形。

    导流渠与河堤之间薄弱的土坝是渐渐的被河水冲刷销蚀的,到最终被完全冲垮,已经是两个小时以后了。

    到了这时,人们终于能明显地观察到,月亮河下游坝址河段的水位开始肉眼可见地急剧下降。

    特别在地势相对较高的东岸,随着导流渠的入水量越来越大,原先宽阔的河道变得更加的开阔。

    最后,给红楼供电的河溪发电机组停止了运转,然而这并没有影响红楼的供电,因为红楼的电力输送线路已事先与另外三座微型水电站联网,对于康王这两位水电专业人士而言,拥有这种专业预见是毫无问题的。

    此时,月亮河的河床上水位已经褪去一小半,不少河段的河底淤泥已经露出,有些地段还露出了石头河床,这是深水区开始断流的征兆,这说明主河道已经开始改道转移了。

    果然到了中午,主河道已经明显改道西移,导致东岸河床完**露。

    现在,原先两百米宽的河道,水位已经向西褪去了近百米。

    康达和王占五望着改道的月亮河主河道,不禁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前期大量的勘探活动没有白费,水文资料是准确的,至此,截流施工终于可以正式开始了。

    此时,顾晋李三多率领的由三台推土机和三台装载机组成的施工队,已经完成准备工作,并早已经集中在月亮河的东西两岸高地待命,在推土机的前方,就是前期预先准备好的,像小丘一样堆起来的土石方。

    中午一点,整随着康达一声令下,等在东西两岸的推土机装载机队伍立刻行动,首先是三台装载机并排作业,将一块块预先堆积在岸边的水泥沉箱块投入河道里。几个往来后,三台推土机开始将泥土推到这些水泥块上面,接着压路机开始上场压实地面,一个小时后,在河床的泥地上,终于形成了一条三十米长,约一米高,十米宽的简易的土坝。

    在此基础上,有更多的泥土被推了上去,土坝渐渐的加高到三米,宽度也增加到二十米。

    因为整个施工作业基本上都是工程机械在干,因此不驾驶工程机械的人们都东岸的河堤附近看待命,顺带热闹。

    他们中一部分将在四个小时后接替这些驾驶推土机和装载机的驾驶员。

    截流作业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直到土坝延伸到导流渠的东岸,并完全将河水改道逼入导流渠为止。

    这是一个必须保持连续性的施工作业,什么时候完成了截流,什么时候才能收工,而且越到合拢的后期,越是需要加大施工力度,所以,为了对抗河水对土坝的冲刷,必须是每天轮班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施工,绝不能中途停下,否则就很有可能前功尽弃。

    时间到了晚上八点,位于东岸的红楼楼顶,亮起了两盏大功率探照灯,这是临时从妮可号上搬下来的照明设备,于是夜间施工开始了。

    此时两岸的土坝仍然在慢慢向对岸推进中,两边的前锋已经深入河床五十多米,那里的坝宽约十米,土坝出水高度一米多。

    而在岸边土坝的出发点,那里的土坝已经达到三十米宽,出水高度已达三米。

    此时如果站在红楼楼顶上鸟瞰整个施工工地,就会看见河床上已经出现两条后宽前窄约略像梯形的土坝,就像两个从岸边延伸出来的手臂,试图合围并横拦在月亮河的主水道上,此时的河水已经在土坝的坝头形成急流,不断地冲刷着土坝,然而在推土机和转载机的不断推进、填充下,土坝仍然顽强地向西岸慢慢延伸着。

336 合拢

    大家奋战到了这个程度,已经无路可退,每个参加施工的人都在咬牙坚持,从五月十七号上午截流作业开始,到十八号的夜间,整个截流施工作业已经不间断地持续了两天。

    到了五月十九号早晨,也就是截流开工后的第三天的上午,大伙已经轮班连续施工了五十六个小时----这是大家自穿越到这个新世界两年来最长的一次三班倒施工。

    在这段时间里,红楼里的人们作息时间完全打乱,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截流合拢这个目标,大家轮番上阵,人休机器不休。

    到了十九日下午,整个河道很快就要被这个土堤拦腰截断,只剩下一线,于是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最后二十几块大号和小号的三角形水泥块被装载机投入河水里,紧接着两边的推土机将大量石方推入水中,狭窄处湍急的河水被强行阻拦,一些水泥块甚至被湍急的河水冲刷得翻滚起来。

    此时站在红楼楼顶和远处河堤的人们紧张地望着即将合拢的那个小缺口,那个缺口虽然只有不到十米宽,但那里的河水已经变得汹涌澎湃。

    于是更多的水泥块被投入,推土机也将土石及时推进水里,但几乎很快被冲走了。

    在大家紧张的注视下,又有几个巨大的水泥块被装载机投入水中,水花飞溅后,终于,其中几个水泥块如中流砥柱般站稳了脚跟。

    于是在围观群众们的欢呼和加油声中,更多的水泥块被投入,而每一次投入都会引发围观群众的欢呼或者惊呼。

    就这样,人们跟河水紧张奋战了近一个小时,到了下午六点,太阳即将落山时,河水终于被驯服了。

    此时的河水仍然漫过了土坝上的水泥块,但已经变成细流,随着大量的土石方被推入缺口,土坝终于合拢了。

    到了晚上十一点,土坝已经高出水面一米,宽度达到了二十米,二十日凌晨六点,最后一班推土机和装载机手们终于下班了,此时的土坝已经变成一座东西横跨二百四十米,宽三十米,出水两米的土石大坝。

    当然了,这还不是真正的水电站大坝,而是一个临时性的拦水坝,在这项工程完工后,真正的水泥大坝才会正式在拦水坝的后面开始建设。

    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大坝的加固工作仍然没有停止,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这个土石坝又被加宽了一米,此时,月亮河的水位终于降到了最低,主河道已经完全改道,水流通过导流渠流入了下游,让这个临时性的土石大坝所承受的水压也降到了最低。

    根据后续的施工计划,这段土石坝的后面,将建起与之相连的钢筋混凝土大坝,而这个混凝土大坝最终也将与这个临时土坝合为一体,成为一座宽四十米,长约二百六十米的大坝。

    至此,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那两天全天放假,劳累到极致的人们,从白天到晚上,几乎都在床上睡觉休息。

    五月二十三日,星期三,仅仅休息了两天的人们,身体根本还没有从前几天的车**战中恢复过来,玻璃厂的试生产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就在昨天的例行工作讨论会上,顾船长提议:

    把大家期盼已久的远洋出海日就定在下周一如何?

    也就是五月二十八日。

    顾船长解释说,就像生意开张要选一个带“八”字的日子一样,这个日子很合适。

    一帮年青人们顿时兴奋得忘记了疲劳,于是当孙老在讨论会上建议,为了抓紧时间进行玻璃厂试生产,日子就定在明天的时候,没有人喊累反对。

    玻璃器皿和玻璃镜子是大伙寄予厚望的商品,在这个时代,特别是在东方,玻璃制品还是一个相当稀罕的东西。

    要知道,在旧世界历史上的乾隆时期,某个王府里如果拿出来一套玻璃茶杯喝茶待客,那是会让宾客们啧啧称奇的。

    而如大家今所在的年代,乾隆皇帝他爹雍正皇帝都还是康熙爷身体里的液体呢,所以在这个时代,玻璃器皿有多值钱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玻璃镜子,那就更值钱了,在当下这个历史时期,玻璃镜子的制法,哪怕是在玻璃业非常发达的威尼斯,也属于是绝密工艺,所以技术垄断导致欧洲的镀银玻璃镜子在东方卖得非常的昂贵。

    不过,大伙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已经知道,大概在七、八年后,威尼斯人的这个工艺将被法国人获取,然后这项技术才开始渐渐普及开来。

    为此,那个太阳王路易十四还在凡尔赛宫造了个镜厅来展示这个新兴的玩意,不过这也将是二十几年后的事情了。

    而在旧世界的东方,玻璃镜子要到乾隆后期,甚至道光年间才小范围流入民间。

    因此,玻璃镜子现在的市场价格应该是大大高于白糖和烈性酒的。

    至于具体的价格,朱北国查阅了不少资料,最后也没有得出详实的结论,但有一个参考价格:不久前荷兰人带给顺治皇帝的礼物中有玻璃杯和玻璃镜子,据说“价值不菲”。

    朱北国还告诉大伙,这个时期中国大陆南方的主要外贸口岸----澳门的市场价格资料显示,一对小号的高脚玻璃酒杯,透明度还不算很好的那种,居然要卖十两银子!但朱北国仍然没有找到玻璃镜子的精确价格。

    原因是这个时代玻璃镜子本身就稀少,卖到东方的就更少,因此本地市场价格等参考资料实在是稀缺,而且少量的贡品由于样本孤立,其市场调查的参考价值实在是很有限。

    但不管怎么说,玻璃器皿和玻璃镜子在市场上属于高价奢侈品这一点是肯定的,而且价格随着镜面的大小呈几何级数变化。

    因此,虽然具体价格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玻璃制品应该能卖出好价钱,当然了,前提是我们的玻璃透明度要高于威尼斯人,光滑度也要过关,还不能有太多的气泡。

    鉴于周瑞和岳楚两人曾经在玻璃瓶厂做过工人,这次试生产两人也全程参与,俗话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两位在这群人里这算是有实践经验的人了,因此化工组和机械组很早就把这两位吸收进了设备研究和安装队伍中。

    总体而言,这支试生产的队伍在设备安装和调试过程中一直是战战兢兢的,原因很简单,这里面谁都不是真正的专业人士,顶多也是有理论无实践,虽然大伙在试生产前已经在电脑资料室里看过各种资料,包括工艺流程的视频,甚至还有旧世界玻璃生产现场的视频,但真到了亲自动手安装调试设备,亲自操作生产工艺,大家还是非常的紧张。

    任何事情,在第一次做的时候总是会让人发虚的,然而王雪赵老师骆老板这些大佬们对大家的这种工作态度是满意的,初期的工作越是严谨,后续的生产就多一分保障。

    对于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是不适合这里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屁都不懂的初生牛犊才不怕虎。

337 玻璃生产

    所以这些天没有人催促他们,尽管很多人都急着想出海,但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是在做玻璃,不是那种劳动密集型的砖瓦水泥。

    哪怕是前一阵做的糖厂,从技术含量上讲,也比这个项目差了一大截,至于设备金贵那就不说了,加上玻璃厂项目关系到整个穿越群体出海贸易战略布局,每个参与者和都深感自己肩头责任重大。

    而旁观的人们也受到感染,在这段时间里,人人都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所以玻璃厂的设备安装调试进展相当缓慢,从四月中旬到五月下旬,化工组和机械组全体人员加上周瑞岳楚和几个轮班支援过来的人,每天两点一线在溶洞和玻璃厂来回奔波,钻研设备,研讨工艺,他们甚至无心围观热闹的水坝工地,因为其中大部分人每天都要熬夜到晚上十二点以后,要说辛苦程度,肯定不输于奋战在大坝合拢现场的人们。

    时间到了五月下旬,设备安装调试终于接近尾声,最后,赵老师王工骆老板等诸位大佬决定,二十二日开始试生产。

    这天上午九点半,玻璃厂的试生产终于开始了,与以往一样,凡是有新的项目投入运行,全体穿越者都要到现场参(围)观,这回不仅是全体穿越者都在场,就连幼童们都来了。

    然而孩子们的关注点不在工厂,而是在路上,幼童们这是生平第二次坐火车旅行,孩子们在车皮里不是欢笑就是尖叫。

    还好,因为有了先前的经验,幼童们没有哭也没有吓得蜷缩起身子躲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这跟几个月前,孩子们刚刚到达红码头时,先被女人们的一通无情洗刷搞得瘟头瘟脑,再被带上火车时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

    到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化工组机械组的成员们个个廋了一圈,面容都有些憔悴,一副睡眠不足的样子。

    不过大家也能理解,搞技术的人遇到压力就会这样,说起干活,大家都是辛苦,但脑力劳动跟做体力活辛苦方式不一样,后者累了,能吃能睡,几天就能恢复,前者累了,睡不着吃不下,不把问题解决是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是无法恢复的。

    午九点,在一番紧张的检查后,大家在穿越两年多后,到现在为止最重要的一场试生产终于当着全体穿越者们的面开始了。

    那种紧张气氛甚至传染到围观群众,一时间人们都安静地看着这群人一脸严肃地在大伙面前跑来跑去,此时围观群众甚至很难得地没有人大声说笑,生怕打扰到别人的工作。

    对于玻璃生产而言,这个岛上的石英砂是世间少有的高纯度玻璃原料,砂料几乎不用选矿筛选,而少量的硼砂出产在附近的湿地里,那里的卤化物硼砂虽然不如附近小岛上出产的优质,但也完全可以用,所以早就准备好了。

    至于石灰石,那更是现成的。

    因此,整个配料过程相对简单,只是为了熔融方便,对颗粒大小有些要求,所以这些原料在仔细配比混合后,只过了几道筛子就倒入了火焰炉。

    随着混合着地沟油的煤粉被高压气炉子点燃,火焰炉里的温度迅速升高,此时赵老师他们几位有些紧张,眼睛紧盯着温度计,毕竟火焰炉是安娜的“创新”设计,他们不知道这个炉子的最终温度可以达到多少。

    终于,赵老师他们一群人满脸汗珠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表情,旁边的乔晓沐和桂咸宁也好像送了一口气,站在不远处的骆老板回头对在附近看得一脸懵逼的围观群众说:

    “八百九十度。”

    然而围观群众的反应是:“......”

    但从骆老板欣慰的表情上看,围观群众的懵逼脸丝毫没有影响骆老板的心情,此时王雪远远地站在女人堆里对旁边的女伴们低声说道:

    “比预计的温度要高一些,这是关键性的一步,关系到后续熔融炉里的玻璃液能够达到的温度,感谢安娜,他提供给我们的这种特制的火焰炉性能和结构都很不错呢......”

    与此同时,火焰炉边上进行操作的桂咸宁也在给四周的人们介绍情况,说因为这个工艺跟传统工艺不一样,更是跟教科书上写的不一样,因此大家对此都没有把握,有些紧张是正常的,总体而言,我们对玻璃厂试生产还是有信心的云云。

    大家听了也频频点头,终于有人开始回应着一些不咸不淡的鼓励话。

    于是在大家的相互交流中,时间渐渐流逝,此时赵老师透过一个极小的观察孔,看到火焰炉里的一百公斤石英砂从上部开始出现少量熔融,有些已经渐渐的下沉,随着熔融范围的扩大,赵老师果断打开炉底,让半熔融的原料流入下方的电熔融炉。

    随着骆老板冷静地合上电闸,整个玻璃厂的电灯照明都忽闪了一下,这表示吃电的大老虎——熔融炉开始工作了。

    熔融炉迅速升温,此时赵老师等人轮流观察热电偶,炉子内部发出的嗡嗡声持续了半个小时,赵老师兴奋地大喊道:

    “一千一百度!”

    “太好了......”

    啪啪啪啪,围在炉边的化工组和机械组成员们不禁鼓掌欢呼起来。

    “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时刻!”

    “有希望了......”

    这时赵老师周围的理工男们开始热烈讨论,从他们的表情上看,显然是从某种负担中解脱了出来,几位大佬几乎都不约而同的长呼了一口气。

    虽然四周的吃瓜群众仍然看得一脸懵逼,但显然也受到某些情绪上的感染,大家的脸上也少了些严肃,伴随着不远处传来的几声婴儿的啼哭,整个生产现场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

    因为原料的纯度很高,熔融后如果到达了这个温度,那么玻璃液冷却后的透明度应该是有保障的。

    一个小时后,赵老师兴奋地对四周的人们宣布说,熔融炉内的温度达到创纪录的一千三百度!然后朗声告诉围观群众们,很快就要开炉出料了!

    不一会儿,熔融炉门被钩开了,在四周人们兴奋且惊奇的目光注视中,熔岩般的、金黄色的玻璃液慢慢从炉口流了出来。

    周瑞和岳楚担任了临时炉前操作工,只见两人相互配合,一个拿钳子一个拿铁剪,上去一剪一接,就把一团熔融液迅速导入事先准备好了钢制凹模里。

    趁着温度尚可塑形,又快速将另外一个模子扣上,然后被旁边的辅助者用大铁钳子端走,放入一个像保温箱一样的大铁柜子里。

    那里是电热退火炉,玻璃制品在这里渐渐冷却并消除热应力。

    周瑞和岳楚带着几个伙伴连续操作,直到退火炉里排满了钢膜,熔融炉里的原料基本告尽才停了下来。

    剩下的就是紧张的等待了。

338 银镜反应?

    此时赵老师对围观群众喊道,散了吧散了吧,大伙如果有兴趣,回红楼吃了午饭再来看也来得及......

    六个小时后,在围观群众的期盼中,钢膜终于打开,最先成形的玻璃制品是一件杯子----透明的!完全是透明的!

    生产现场,包括围观吃瓜群众在内,所有的人都欢呼了起来......

    当然了,玻璃厂的试生产远远没有结束。

    就在当天晚上,心情急迫的化工组成员们开始加班调整几台单臂制瓶机,然后立刻开始试运行。

    接着,熔融炉再度开启,到了半夜,终于又有几个玻璃瓶被生产了出来。

    然而令人有些失望的是,玻璃瓶的外形虽然基本合格,但瓶子的颜色不太纯净,而且气泡有些多。

    化工组的成员们在一番紧急讨论和检查后认为,需要改进原配料比例,另外,硼砂的纯度也要提高,这样玻璃瓶的质量才能有保证。

    到了第二天,只争朝夕的化工组成员们不顾疲劳,又把众人瞩目的玻璃板平拉玻璃机投入了运行,这次还算不错,化工组从上午忙活到下午,终于有五十块三十公分见方的平板玻璃出品----这是目前能制造的最大面积的玻璃了。

    尽管此时的围观群众已经不多了,生产现场有些冷清,但化工组的成员仍然很兴奋,因为平板玻璃的质量不错。只要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随着后续的技术攻关,生产出更大面积的平板玻璃就指日可待了。

    毕竟在这个时代的欧洲,用简陋的滚筒法都能做出更大面积的玻璃板,化工组和机械组都表示要联合起来搞技术攻关,并告诉在场的吃瓜群众说,他们完全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用更先进的平拉法工艺生产出玻璃板,保证比威尼斯人的更平直,面积更大,也更加的纯净和透明。

    赵老师说这将提前把大型穿衣镜这样的商品带到新世界,至少提前二十年,我指的是规模化批量生产!赵老师信心满满地宣布道。

    不过,赵老师的话虽然是这么说了,但实际上,他们也清楚,平拉法工艺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各种经验积累,所以在后来几年的时间里,风靡全球的澳洲镜只有矩形的,而且只有很单一的几个规格,直到若干年后,才有了重大的变化,这是后话。

    平板玻璃的生产很顺利,但后续的制镜却十分的不顺利。

    在现有的工艺和工业基础条件下,给这些平板玻璃镀银,让它变成真正的镜子,让化工组费了很大力气。

    在这个时代,已经有锡汞法玻璃制镜技术了,那是欧洲的纽伦堡和威尼斯共和国当成绝对技术秘密的东西。

    当然了,对于化工组的人来说,这根本就不是秘密,虽然锡和汞溶洞里都有,但化工组表示不愿意用这种方法,理由是这种工艺对人体非常非常非常有害,重要的话说三次!

    当然了,其背后还有另外一个真实的原因——骄傲。

    化工组成员们不屑地说,既然我们来到了这个时代,难道还要用欧洲人的技术?

    银镜反应不香吗?

    这是高中的化学常识哎!如果这个我们都不知道应用,那也太跌份了吧!

    于是化工组最后一致决定,采用葡萄糖银镜反应来给平板玻璃贴银。

    在平板玻璃被生产出来的第三天晚上,夸下海口的化工组开始准备银镜反应的原料,银子是现成的,至于葡萄糖,可以用麦芽糖替代,而硝酸、氨水和纯碱等,溶洞物资和医务室里也是现成的,何况医务室里还有大量的次氯酸消毒液,这些都可以制备出银化物。

    不过,最后化工组讨论后认为,因为硝酸和氨水现在无法制备,用溶洞里现成的也是无奈之举,但医务室里的苏打还是尽量别用了,因为医生们的制药研究也需要,而且拿医用级别的纯碱做玻璃镜子确实有些可惜,苏打就是纯碱,相信应该能找到其它的制备方法。

    毕竟,尽量利用现有的条件才是今后能大规模生产的长久之策。

    纯碱这种普通的化工原料其实有许多制备方法,比较正式的方法是拿芒硝、煤和石灰石煅烧,这叫热还原法,可以获得比较纯的纯碱。

    但是,芒硝也是一时半会儿搞不到这么办?哥几个正在抓耳挠腮的时候,老朱跑来告诉赵老师他们,说悉尼岛北岸的浅海区有大量红海藻,也许这个东西可以制备纯碱或者什么其它碱,不过纯度什么的,就不敢打包票了......

    好吧,不管怎样,老朱的建议倒是把化工组的成员们说的眼睛一亮,第二天一大早,赵老师就带着化工组的年青人划着小艇去悉尼岛捞了几船海藻。

    然后他们就在老朱的牲口棚外架起了简易炉灶,将这些海藻烧成了草木灰,然后再放入牧场煮饲料的大锅里加水溶解,再把水烧开烧干,最终得到一种灰黑色的物质。

    赵老师拿试纸测了一下,发现碱性挺高,于是再加水溶解,又拿棉花过滤,再一次烧开烧干,就这样几经折腾,过一天,让原本是黑灰色的粉末变成浅灰色的粉末。

    然后赵老师他们果断决定,就这样了!得过且过吧……

    经过化工组成员们的一番讨论,最终决定拿这种主要成分和杂质根本说不清道不明粉末当成纯碱来使用。

    接下来就是当天晚上溶洞里的玻璃镜子生产示范,这个事情又引起不少穿越者的围观。

    赵老师告诉这群围观群众说,下面展示的制镜工艺叫“银镜反应”,是旧世界十九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发明的。

    首先,赵西河将一些白银小颗粒放进稀硝酸溶液里,过了一会儿,银粒渐渐的溶解消失了,稀释的硝酸与银直接产生了化学反应,这就是硝酸银溶液——银镜反应最重要的化学材料。

    有了硝酸银,其它相对都变得好办了一些,老王那边早就准备好了麦芽糖,这是化工组请老王帮忙用糯米和玉米用土办法给蒸煮出来的。

    至于银镜反应需要的硝酸和氨水,都是溶洞物资,不过,赵老师当场表示,以后等煤焦化工生产线投产后,我们就可以逐步生产出氨水。

    至于硝酸,化工组认为,那就要看外部输入硝石的情况了,但是如果能源情况允许,化工组倾向于直接用电弧法制备,因此请大家放心,这些化工原料都是可以通过我们现有的条件制备的。

    至于当前的银镜反应所用的氢氧化钠,则用今天烧制的海藻草木灰代替了。

    对于穿越者们而言,一六五七年的五月二十三日的晚上是个记入史册的时刻,这天红楼里的许多人都来围观赵老师做银镜反应试验,虽然很多人当年在中学化学课上见过化学老师的实验,但这次的意义太重大了,就连桃桃海东海南都带着幼童们来参观,为了安全起见,孩子们都戴着口罩。

    实验现场是医生们建立的医药化学实验室,其实就是几个集装箱在溶洞里围起来的一个小院子。

    院子中央有一个大的铁制工作台,银镜实验就在那里进行的。

    首先,赵西河小心翼翼地将麦芽糖水溶,然后加入草木灰,这是必须要打引号的所谓碱液,再用棉签将硝酸银溶液涂抹在一块经过挑选的玻璃片上。

    然后再依次倒入麦芽糖碱液和氨水,不一会,奇迹终于发生了,玻璃片上出现了一层薄薄的银色,大概是替代纯碱的海藻草木灰成分不纯的原因,银层有些坑洼,颗粒明显,颜色也有些发黑。

    尽管有这些“瑕疵”,但围观群众还是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因为总算是真的把银子还原并贴到了玻璃板上了。

339 化工组的大计划

    啪啪啪啪,围观群众的鼓掌越来越热烈,孩子们也一边跳跃一边拍手,有些紧张的围观群众们也终于松了一口气,欢声笑语立刻充斥着整个溶洞。

    然而此时赵老师的工作还没有做完,他从一个正在加热的铁桶里迅速捞出一种粘稠的胶体,这是老朱在牧场里用猪皮牛皮和各种家畜骨头粉碎后熬出来的东西——明胶。

    其中还混合了滑石粉、高岭土以及铁锈粉。

    赵老师将这种浑浊的胶体仔细地用刷子涂布在那层银箔上作为保护层。

    几道工序下来,一面镜子的主体就在他手里完成了。

    赵西河拿起玻璃片,翻转过来,镜子里的赵老师咧嘴一笑,嗯,就是这样,成啦!

    溶洞里再度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还有大伙的欢呼声……

    当天晚上,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很多人都自发集中在那里讨论事情,以火塘俱乐部的人士为主,但也有其他人,甚至菜园俱乐部的人士也很难得地与之共同讨论起来。

    白糖和玻璃制品的试制成功,给穿越者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门,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因此在溶洞里,当场引发了各种讨论,也由此催生出各种野心勃勃的方案……

    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此刻化工组的成员们都有些高兴不起来,大概是因为制镜的过程有些曲折的原因吧,还有,堂堂化工组差点让纯碱这种普通化工品难住,这让成员们有些不淡定。

    不仅如此,化工组心里早就意识到一个问题,在银镜反应的原料里,除了麦芽糖、明胶这些辅助原料外,只有海藻草木灰能勉强替代纯碱,而硝酸氨水等关键化工原料都来自于旧世界,考虑到目前玻璃镜子的产量不大,溶洞里的旧世界物资还可以应付,但是,这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此时化工组成员们都意识到,随着工业项目一个一个的到来,他们身上的担子会越来越重。

    赵老师认为,围绕玻璃和制糖,相关化工项目应该早点上了,以后制镜规模扩大,不可能依靠溶洞物资甚至医务室里的硝酸和各种消毒液制镜的。

    化工组首先想到的是氨水,显然是目前和今后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化工原料,化工组的结论是:如果我们需要真正的银镜反应,造出高质量的玻璃镜子,有机化工也必须提早规划。

    于是赵老师跟化工组的成员简单商议后就在溶洞里当着欢呼人群宣布说,请大家先不要过于乐观,因为不知道各位意识到没有,当前的银镜反应,几乎所有的关键原材料我们目前都不能自制,所以,我们化工组将首先向全体大会提出包括煤焦化工在内的建设项目,届时还请各位鼎力支持。

    面对渐渐安静下来的人群,赵老师代表化工组表示,下面将要阐述的相关工业项目有些复杂,但我们也必须在这里给大家说清楚。

    首先,化工组预订的目标是:在年底前完成一条煤干馏生产线的设备安装,这样就能逐渐开始生产氨水了,至于硝酸的自制,如果在年底前出海贸易的各位能给我们带来硝石的话,我们将安装专用的硫酸法制硝酸设备,那个工艺虽然落后,但对我们而言还是挺好用的,因为可以因陋就简地搞出硝酸,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冶金组的各位同仁必须把溶洞里的那座黄铁矿沸腾炉安装到位,这样的话,我们才有条件生产。

    当然了,这样做虽然复杂,但能以此为契机,开始我们的三酸二碱化工大业,我们认为是值得的。

    当然了,如果大家认为这样做太过折腾,那么我们就只能上溶洞里的那套电弧法硝酸生产设备了,只不过呢,需要再修一座发电量超过一百千瓦时的水电站或者火电站专门供电。

    具体采取什么方案,请大家酝酿讨论一下,我们很快会向全体大会正式提出议案的。

    溶洞里的现场讨论会很快就结束了,大家手头都还有不少工作要做,不过,赵老师代表化工组的发言确实起到了作用,在随后的全体大会上,化工组煤干馏生产线和冶金组的黄铁矿沸腾炉的建设方案得以顺利通过,没有任何删减。

    于是,紧接着,王工、骆老板、全振海和华立也分别代表机械组和冶金组也提出了建一个设备维修厂和冶铁厂的方案,时间也是在年底之前。

    毫无疑问,这是工业界人士推出的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当然了,前提条件是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这是因为不久之后的这次出海贸易,顾船长已经答应将给老王的农业和老朱的畜牧业提供劳动力,显然,这件事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因此这让一干工业界人士深受刺激,他们也纷纷找到顾船长和李三多等人,要求跟老王老朱那边一视同仁,多多少少也带一些劳动力回来,而且都是一再地强调:不管你们采取什么手段,男女不限!只要能干得动活,年龄也不限!

    顾船长对此感到有些为难,对于自己而言,这次出海将面临什么样的状况完全是个未知数,答应或者不答应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嘛!

    当然了,顾船长对大家的要求显然也不是无动于衷的,他立刻在具体行动上回应了大伙的诉求。

    就在玻璃厂试生产后的第二天,顾晋就向执委会提出要求——恢复航海训练,特别是骄傲号要尽快训练恢复。

    另外,还要抓紧剩下的时间让学员们进一步熟悉一下妮可号。然后再根据训练情况进行分组,确定妮可号和骄傲号的船员名单。

    顾晋还提议,全体大会立刻开会讨论此次出海的贸易品和物资准备等事项。

    为此全体大会破例没有在星期天召开,而是占用了工作日。

    五月二十四日,全体会议在当天下午召开,会议的议题很快集中到两个方面,一是远洋航行的物资准备,二是航线和目标港口。

    大伙首先讨论的是贸易品和物资准备问题。到现在为止,已经生产好了的十一吨白糖肯定是要全部装上船的。然而在确定超市里的贸易物品时,却费了一些周折。

    首先是夏小鸥代表生活物资委员会列出了一个单子,里面只有一些玻璃器皿、玻璃镜子以及铁、瓷的锅碗瓢盆等日用品,品种很单一。

    为此夏小鸥解释说,这些超市物资,从理论上讲都已经分配到大伙的私人名下了,所以拿出哪些,留下哪些要征求个人意见,而且数量和品种都很繁杂,需要逐一确定。

    当然了,大伙都有共识,为了这次出海能开拓出市场渠道,也是为了试探市场需求,拿超市里的物资投放市场也是必要的。

    但既然这些东西已经归于个人名下,现在要拿出来卖银子自然是要取得大家授权同意。

    于是夏小鸥宣布说,生活物资管理委员会最终的决定是:这些贸易品卖出后,收入将不记入个人名下,而是进入一个基金,这个基金在座的每个人都有均等的股份。

    显然,现在是无法核算具体的贸易成本的,但因为进入了一个基金池子,有肉也烂在锅里,所以成本核算什么的可以等以后再说。

340 基金会

    对于夏小鸥的解释,众人听了都表示理解,只是有些人提醒说,这个基金既然是大家的投资,显然是应该有投资分红的吧?

    所以还应该搞出来一个章程之类的文件给大伙看看吧?

    夏小鸥当场表示:没问题,这个文件很快就会出台,不过,有些事关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在这里要先给大伙事说明一下。

    于是大伙立刻闭嘴安静听讲。

    夏小欧说:

    “生活物资委员会讨论后认为,应该成立一个贸易基金,作为此次出海的财务操作机构,而且要界定好基金里每个人的产权比例。

    本委员会讨论后认为,原则上,我们所有人的股本在这个基金里必须是等分值平均的。

    因为我们打算建立的这个基金,是一个权益均等的共同基金,我们要保证每个人投入的金额均等。

    也就是说,在这个基金里,不允许出现有人是大股东,有人是小股东的情况,我这样说,不知道在座各位听明白没有?”

    “同意!”

    “没问题……”

    “应该的!”

    看见大家的反应都很正面,于是夏小鸥继续解释说,显然那些试探性销售的白糖、红薯酒和超市物资是本基金的第一笔投入,本次出海贸易的全部收入,将是该基金的第一笔收入。

    这里有一个问题要讲清楚,当初分配这些超市物资给大伙的时候,基本上是根据个人的喜好和越略的估值、甚至就是出于大家的友情和各种照顾进行分配的,毫无疑问,各位名下的这些物资在市场价值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我们建议,这次只有那些标准制式的超市物资,能按照统一的价格卖出去的物资才参与本次贸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每个人投放到基金池里的金额一样。

    而你们名下的那些样式特殊的、独一无二的超市物资就不加入贸易清单了,因为估值差异太大,也不容易取得一致意见。

    对于这部分物资,如果各位也想变成现银,那么只能再坐各位签字领走自己拿去卖了。

    卖得的现银肯定归自己,当然了,如果大家愿意,按照自愿、等额的原则,各位再把一部分资金投入到这个基金里也是可以的。

    所以,现在各位名下的一些制式比较统一和标准的物资,比如各种规格的玻璃器皿和玻璃镜子、瓷器、金属制品,部分塑料制品等,甚至包括部分标准样式的珠宝等等,都将是计入这个贸易基金的商品。

    众人听到这里纷纷表示说,这样做是对的,在这个基金池里咱们可不能开贫富悬殊的先河,不少人还点头说,这样做是有法理依据的,大家都应该记得,穿越前我们除了签订了《红楼公约》以外,还签了一个《财产公约》对吧?

    按照后面这个公约的精神,我们成立的这个贸易基金,从本质上讲也应该是一个每个人拥有均等股份的基金。

    “很好,通过这种方法,还能把大伙的一些死资产财产变现,基金的成立合理合法,没有任何问题。

    既然咱们这次是北上出海贸易,那就叫《北上基金》吧,建议基金的管理就由生活物资管理委员会负责如何?”

    此时坐在角落里的余何为举手发言道。

    “同意!”

    “赞同!”

    “没问题……”

    “ok!就这样,反正超市里的不少东西我也用不上……”

    明白过来的大家终于对这个方案都表示了赞同,显然,大家认为把这些同质同类的货物拿出去卖成现银,确实比放在溶洞里落灰更有价值。

    此时老巴也起身发言说:

    “这个基金的具体的运作方案还是要仔细讨论一下,毕竟要求大家拿出来的东西都要基本一样,数量价值也要相同,所以应该列出一个清单,并向大家公布征求意见,还需要咱们每个人过一个签字的手续。”

    于是全体大会决议:由生活物资委员会尽快开列出一个清单,过几天再开会讨论一下,大家没意见后,每个人都在清单上签字画押认可,然后再签一个基金会章程的文件,这个基金会就算是正式成立了。

    紧接着,孙老又建议说,显然这个基金需要不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本人在此郑重提议:任命生活物资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夏小鸥为该基金理事会主席,理事会的理事除了原生委会的成员以外,还应该有其他专业人士参加进来。

    夏小欧也立刻点头赞同说,既然咱们要做一个正规的基金,那么就应该让咱们这群人里的两位金融专业人士巴老和余何为加入,让这两位专业人士负责基金的日常具体运作如何?

    于是,大家马上在孙老的主持下开始投票,最终,旧世界原金融平台高管,最具资格的金融界专业人士余何为同学被大家推举为基金理事会的副主席,兼行政总裁,巴枫田则担任基金的监事会主席。

    于是大家以基金会的形式,圆满地解决了一个财务问题。

    然而此时此刻,大家都隐约觉得,这个基金会解决的不仅是一个财务核算模式问题那么简单,更深层次的意义,是通过这个基金会,界定、体现了自己的私有产权,显然基金会的运作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意义重大。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北上基金》的成立,解决的不仅是一个财务和界定产权的问题,还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

    根据基金章程,后续所有海外贸易的资金和利润都将在这个基金里统一核算,如果股东们有成立贸易企业的打算,也可以从这个基金池里得到启动资金。

    也就是说,该基金不仅替大家管理财产、核算财务,还具有投资功能。

    而该基金的最初的资金——溶洞里的超市物资,到后来只不过是基金资金池里的小钱渣而已。

    根据几天后全体通过的、余何为执笔起草的《北上基金章程》规定,妮可号和骄傲号也算是该基金的资产,不仅如此,资金池里还包括全体穿越者们名下的那九点三吨黄金和九十三吨白银,以及溶洞里的所有工业设备、工具、原料辅料、工程机械等。

    除了这些有形资产外,到了后来,经过全体股东的同意,该基金还把电脑资料室里各种能算做知识产权的技术资料、技术秘密、配方、工艺和文化作品当成无形资产划入了该基金的资金池。

    于是,这个拥有雄厚势力《北上基金》迅速地做大做强,在若干年后,随着基金业务的扩展,基金会的名字也变了,其投资业务也涉猎到这个新世界的各行各业和各个角落。

    又过了若干年,该基金变成了一个身居幕后,具有影子银行性质的庞大且神秘的金融帝国。

    再后来,这个所谓的基金会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民间私人金融机构了,她变成了一个综合实力远超“共济会”“光明会”等组织的、一个庞大且神秘的国际民间机构,其综合实力远超很多国家和国家联盟……

    当然这又是后话了。

    时间回到一六五七年的初夏的这一天,在众人的提议下,刚刚上任的《北上基金会》行政总裁,基金会的实际操盘手余何为同学,对大家解释了一番基金会的基本运作规则,包括今后将要发生的投资和贸易的核算方式。

    接下来,又针对大伙当场提出的各种专业的和不专业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费尽口舌的解释和说明。

    因为一旦涉及到金融,就是名词接着一个名词,概念接着一个概念,没有八万字根本说不清楚,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之余何为同学从此重操旧业,开始了他的终极人生事业——为了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巨无霸金融帝国而努力奋斗。

    余总裁讲完后,接下来又是夏小欧的发言,内容很接地气,她代表生活物资委员会宣布说,如今除了大宗的进入贸易基金的超市物资外,委员会的库房里还保管着一些你们个人的生活物资,特别是一些比较独一无二的东西,里面还有一些对野外生存有用的物资,建议各位在出海前也尽量签字领走吧。

    航海学员们听了纷纷点头说,夏姐提醒的对,现在仔细想想,还真有不少东西需要带上呢。

    这时又一群学员在下面说,请生委会的哥哥姐姐们在统计划拨超市贸易品时,也别把那些玻璃器皿和玻璃镜子一网打尽啊,多少也给我们留一点,特别是那些在新世界算是稀奇的小玩意,我们想拿这些东西去装逼呢……

    对啊,万一落难了,靠这个没准还能换保命银子呢……

    不过会场里立刻就有人呸呸呸了几声,吐槽说什么落难啊!别乌鸦嘴好不好!这种话能不能埋在心里别说出口啊!

    当然多数人对此并不以为意,他们还纷纷表示,听说我们名下还真有不少小玩意儿呢,比如玻璃珠子、有机塑料的装饰品,还有什么玻璃耳坠、树脂手镯等等,这些东西拿给自己未来的老婆孩子当传家宝那就是个笑话,但是这些玩意外观确实很美啊!当成贸易品卖自然没问题,但我们也想拿几个去撩妹……

    众人停了又兴奋起来,纷纷说对啊,也许靠这个还能勾搭上当地的妹子呢!

    于是话题由此开始发散,众人越说越兴奋,大伙七嘴八舌地说,显然这个很有可操作性,毕竟在这个时代,人家欧洲人拿几把金属小刀,或者一把彩色玻璃珠子都能跟非洲土著换土地换金子换奴隶,显然我们这些东西比欧洲人的那些东西漂亮多了,也许真的能换回一些我们需要的宝贝呢,当然也包括妹子……

    关于超市物资贸易品的议题,大伙讨论到这里就差不多快要歪楼了,于是经验丰富的孙老出面发挥了主持人的作用,他及时提出了另外一个重要议题:

    除了超市贸易品外,本次出海还有其它内容需要讨论,比如各种生活补给、燃料、武器弹药、工具装备等等,所以请大家切合会议主题发言……(未完待续)

341 出海准备

    于是会议再度走上正轨,关于物资准备,孙老率先抛出一个议题:

    出海要带那些药品?

    于是大伙立刻安静下来,齐刷刷地把眼光投向众医生们。

    于是全大夫发言说,我们准备了一个清单,里面有各种防治传染病的药物,其中包括奎宁、抗生素、青霉素和治疗跌打损伤头疼脑热的药物等等。

    还有最近刚刚研发出来的副作用极大的抗晕船药。

    全大夫解释说,尽管这种抗晕船药副作用很大,疗效也一般般,但医生们秉承有总比没有好的想法,把这些药物也列入了清单。

    接下来骄傲号的船医代小山也表示,他还会带上医务室里的部分医疗器械,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把能带上的都会尽量带上。

    于是药品翻篇,大伙开始讨论第二个内容:粮食和蔬菜。

    于是老王发言说,粮食准备得很充足,尽管计划出海往返时间是两个月之内,但这边早就给大家准备了能吃六个月以上的食物。

    关于肉类,老朱发言说,目前主要是一些腌腊肉食,其中还包括作为食品战略储备的肉罐头——这些东西原来是超市物资,后来被统一划归为公用战略储备了。

    老朱说,这些食品你们就尽量带吧,从穿越到现在,都整整两年半了,再不吃掉这些东西,怕是要放坏了。

    这时老王补充道,除了给你们准备了足够的大米白面外,还有一些比较耐存蔬菜,以及本人最近自制的咸菜,量很大,足够大伙吃小半年的。

    剩下的,就是大家穿越后自己生产的各类肉食了,不过也大多是一些耐存的腌腊制品,其中包括大伙最近已经吃腻了的一种用咸鱼干和用龙虾做的咸虾酱。另外,还有大量的禽蛋和鸟蛋。

    大伙听了也无话可说,毕竟岛上条件也就是这样,对这些食品,大家尽管已经吃得相当腻味了,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王朱二老准备得很到位,所有这些食物都秉承高蛋白、全营养、烹饪简单、耐存储这些几个原则,确实适合在船上食用。

    当然了,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谁要是能亲口吃到船上的这些菜肴,那绝对会被惊艳到,肯定会认为是前所未见的美味。

    接下来,大伙重点讨论的就是船上的动力燃料了。

    妮可号原本就带着五百吨燃煤,到现在还没有动用,尽管化工组希望能把这些燃煤用于煤焦化工的试生产,但是目前看来,显然是不行的了。

    何况骄傲号上的三台斯特林发动机也需要煤。

    为了让骄傲号在无风或者风向不利的情况下,能够跟上妮可号的前进速度,骄傲号不仅保留了原先就有的一百吨燃煤,还准备了大量的用地沟油与褐煤煤粉混合而成的燃料。

    另外,为了应付急紧急情况,还专门带了十几桶汽油和柴油做为特殊情况下的紧急燃料。

    然而顾晋和李三多仍然觉得不够保险,他们强烈建议要多带燃料。

    关键是妮可号没有风帆,也不可能用桨划水,如果没有了燃料,那就真完蛋了。

    虽然有人说妮可号的蒸汽机也可以烧木材,实在不行就派人登陆伐木呗,但此言一出立刻被一帮学员吐槽为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

    于是大家鉴于两位专业人士的顾虑和船员们的强烈意见,为了让出海的伙伴们安心,也是这次航行能够安全圆满地完成,全体大会讨论后决定,再拿出现有的三百吨库存煤中的一百五十吨提供给妮可号和骄傲号。

    这些煤是这个岛上的几个小露天煤矿产出的,品质比普通的褐煤要好,也是最近一段时间大伙辛苦挖掘的成果。

    燃料问题讨论完毕,接下来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武器弹药。

    显然这个肯定也是一点都不能少的。

    妮可号和骄傲号本身自带的弹药已经有两个基数,会议决定再补充三个基数。

    七十六毫米五十倍径舰炮和二十毫米双联装高射机关炮是这两艘船的标准武器,其中妮可号前后甲板的炮台上有舰炮和高射机关炮各八门,而骄傲号上也各有两门,只要弹药充足,依靠这些武器自保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凡是上船的人,每人配发柯尔特蟒蛇****一支,备弹三百发,ak-47***一支,备弹一千发,还有发射信号弹的信号枪和各种信号弹等等。

    另外,还带有各种刀具和工具,比如溶洞里的原装德国造全钢多功能工兵铲,这种工具兼武器很受大伙的欢迎,会议决定,这次出海带上一百把。

    考虑到这次远洋航行有各种登陆探险任务,全体大会还特别批准,启封通讯距离达五公里的中型无线电对讲机十二部和八公里对讲机六部。

    这些对讲机跟医务室里的医疗设备一样,被列入难以复制的甲级物资清单里,这些设备除了在穿越初期使用过一阵子,后来就再也不轻易使用了,平时全部都封存在溶洞里。

    封存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的某些电子元件和高效率的电池十分宝贵,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几乎没有自制能力。

    其它物资部分还包括渔网和钓鱼用具,如果船上的人愿意或者被迫需要捕鱼补充食物的话,这些都是必须有的海上生产生存工具。

    其实补给物资部分的清单很长,会议上大伙都不遗余力地发挥着想象力,设想着海上航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然后依此推断可能需要的物资,到最后又添加了不少东西,包括很多私人物品,比如打火机、闹钟和手电筒什么的。

    “万一你们运气不好遇到个三长两短,遇到商人或者土人,可以拿这个换食物甚至挽救性命,也可以装神弄鬼什么的……”

    大伙听某人的这个说法后再度纷纷发起呸呸呸运动,不过呸完后大家又表示,人家毕竟说的还是有道理的,能带上的还是都带上吧……

    除了物资部分,另外一个讨论的是随船的船医,代小山肯定必须随船,然后大伙又要求医生们临时再来一个,毕竟是两艘船嘛,于是最后的决定是段乐越上船,因为他是县城医院的全科大夫,还兼外科大夫,遇到跌打损伤什么的,有这位专业人士在,大家都比较安心。

    至于方鸿和黄磊,两人被大家要求待在家里----方鸿过去的专业方向是妇科儿科,家里的女人怀孕的怀孕,坐月子的坐月子,离不了他。

    而黄磊目前正在跟着全屹山搞药品研发,现在两人目前正在全力以赴攻关中,自然也离不开。

    其他人选是关于机械维修方面的,无论是妮可号还是骄傲号上的动力机及其机械系统的保养与维修,都需要机械组出个人随船,最后是黄海上了妮可号。有了技术员加持,顾晋表示,这样对妮可号的机械维护就更完备更有信心了。

    当然了,家里的铁路运输就剩下成东暂时一个人当火车司机了。

    紧接着,大家讨论的是船队与红楼的无线电通讯问题,骄傲号的无线电收发设备跟妮可号上的一样,功率强大,在这个几乎没有电信号干扰的时代,通讯距离可以轻易超过三千五百公里,为了保证通讯畅通及时,肖飞被指定为红楼与船队的无线电通讯的负责人,原则上每天有十二小时的通讯时段,夜间红楼这边也会指派值班人员。

    在前一段时间里,肖非除了自己学习外,晚上还要按照顾船长制定的教学大纲,给参加航海训练的人上课,任务是教会大家如何使用船上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其中包括收发报。

    显然这是一个件挺有难度的技术活,肖飞有些担心这些高中生们能不能学好,然而结果有些出乎他的意料,有一半学员在六个月内就基本掌握了收发报技术,当然了,按照旧世界专业水准评价,肯定只能算作初学者,但肖飞认为这已经很不错了。

    其实,学员们是咬牙坚持才学下去的。

    根据顾晋的教学大纲,船员们强制性地要求掌握收发报技能,每个人都必须会用船上的收发报机,掌握基本的莫尔斯电码,否则,今后的船长考核就不合格……

    从这一点上看,顾晋对这帮学员挺严厉的,但学员们好像都不介意这种严厉,甚至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穿越到新世界的人,本来就应该拥有这样的技能,所以在学员们的相互帮助和相互促进下,一番努力学习下来,居然也掌握了七七八八。(未完待续)

342 目标是苏禄

    当然了,虽然全面熟练掌握收发报技术确实有难度,但肖飞和顾船长对学员们的要求也不高,不过是一些普通的收发电报,通用的密码,学员们除了花时间费脑子背电报码外,动手方面也就是练一练指法,实在不行还可以一边看着电码本一边发报,无非就是收发报的时间拖长了而已。

    但在这个资讯传递速度最快也只是八百里快马加急的时代,收发电报再慢,通讯速度也是逆天的,所以一个人只要不太笨,肯下一点功夫,掌握电报技术还是没问题的,毕竟大家都还年青。

    至于本次出海两艘船的专业无线电通信员岗位,目前是由顾晋、李三多轮流担任的,毕竟他们俩有这方面是过关了的,当然前一阵子朱北国和徐志也加入了无线电通信员培训,而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这两人是大家公认的第一批船长人选,他们自己也知道努力。

    而彭强和胡小林他们也学的不错,在大家的心目中,这几位都是新一代的船长人选。

    所以这两艘船上会无线电通讯的人其实已经有不少了,大多数只是熟练度不同而已,也有足够的人轮流值班,足以保证二十四小时的无线电通讯畅通。

    下一个议题是具体的航线和目标港口,显然前者是顾船长的事情,别人根本就没有发言权。

    作为一名跑了二十年的远洋,当了十年船长的顾晋来说,南洋对他而言是个十分熟悉的海域,许多港口在穿越前他都去过,所以船队应该走那条具体的航线,大家全听顾船长的。

    关于最终的目标港,其实在大伙心目中也早有定论——肯定是苏禄王国的霍洛港。

    因为那里可能有汉人妹子,好吧,至少是也许有,知道这一点就足够了。

    根据朱北国的介绍,霍洛城和港口及附近区域的总人口可能有二十万,港口城市坐落在霍洛岛北部。

    霍洛岛位于苏禄群岛岛链的中心,整个群岛与棉兰老岛隔海相望,那里是苏禄王国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

    而这个苏禄国历史很悠久,据考证,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在史册里,而在唐宋时期就与北方大陆有贸易,据说是南洋地区的一个古老而繁华的港口城市。

    朱北国前些日子对那里的华人和华人妹子的推断,激发了大家的想象力,尽管朱哥国强调说这只是推断,但大伙仍然愿意选择相信。

    其实,去霍洛的另外一个原因还有装逼打脸的想法,毕竟那是一个海盗国家,我们如果有必要也用海盗的方式对待他们,良心上也过得去......

    这时曹丽梅发言说,希望此次出海顺道勘测一下澳洲大陆东部的那个半岛,特别是一个叫韦帕的地方。

    “那里是旧世界最著名的铝土矿产地,还是露天矿,容易开采,铝土的品位很高......”

    曹丽梅只是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大伙就立刻点头同意了,接着冶金组的华立当场表示,以后有了劳动力,我们将在那里建冶炼厂,铝是我们的战略物资。

    于是,最后确定的船队航线是这样的:

    从红码头出发,先向东航行至约克角半岛南部,然后沿着海岸线北上,途径韦帕时要进行登陆勘测,取得铝土矿的标本。

    然后继续沿着海岸线北上到达巴布亚岛的南岸,届时是否要登陆巴布亚岛,顾晋表示要视情况再决定。

    接着,船队将沿着巴布亚岛南岸海岸线向西航行,进入阿拉弗拉海。

    为了安全起见,船队将尽量在岛屿间穿行,便于随时可以寻找到海湾躲避热带风暴。

    虽然在航海训练的时候,要故意在风浪里航行,但真正开始出海做生意了,当然就是安全第一,能避开就避开。

    接下来,船队将横越阿拉弗拉海,并在巴布亚岛西海岸附近复杂的海岸线和岛屿间穿行,最后,船队进入苏拉威西岛东部海域。

    下一步就可以直接北上直达霍洛港了,整个航程单边大约有三千多公里,往返六千多公里。

    从地图上看,这个距离不算太远,按照妮可号和骄傲号的经济航速——平均八到十节来计算,昼夜连续航行一周左右可到。

    也就是说,差不多半个月就可往返,当然这只是单纯的跑里程,不包括登陆、接触土著和做生意的时间。

    显然这个航程还只是理论上的,实际航行时的航线要曲折得多,航速也要打个大折扣。

    目前还没有把可能出现的躲避海洋风暴的时间算上,海面航行也不完全是直线,因此顾晋认为,整个航程可能会达到上万公里,加上登陆勘探的时间,航期可能会延长到二十天以上,如果生意上不那么顺利——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那么这趟出海大概要花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还是保守的估计。

    因此,妮可号上的燃料还是相当紧张的,顾晋趁机提出,是不是再多提供一些燃煤给妮可号?

    大伙听了也很无语,顾船长都这样说了,那还有什么办法,赶紧挖煤去呗!

    看来,会议结束后到出发前这段时间里,船员们要做两件事:训练和挖煤。

    会议最后决定,在出海前,所有劳动力仍然被分成三队,那些准备出海的学员们,一队上船参加培训,另外一队去挖煤,还有一队则视频情况跟着康达侯相麟去工厂或者工地,要么去各个工业组打下手,或者跟着老王老朱去做杂活,三队的工作仍然按照惯例每两天一轮。

    同时规定,不出海的人不参加轮班,这些人要么在各自的工业组搞研究,要么去工地,所以工作要相对轻松一些。

    在会议的结尾,顾晋还宣布了此次出海的人事任命:妮可号的船长是顾晋,大副为徐志,轮机长艾鲁什,水手长李俊明,船医兼大厨是段乐越,维修机械师黄海。

    骄傲号船长李三多,大副朱北国,轮机长彭强,水手长胡小林,船医兼大厨是代小山。

    以上人选除了黄海和医生们以外,其余都是这些日子里大家公认的、航海训练成绩最好的人。

    至于船员的分配,则完全按照平时训练时的成绩排名和晕船程度来决定,训练成绩好的、不晕船或者程度比较轻的上骄傲号,其余则上妮可号。

    但是为了避免过于苦乐不均,还规定了两船轮班制度,初步确定每三到四天就要让骄傲号上的船员到妮可号上“休息一天”,休息期间由妮可号上的船员去骄傲号替班,但骄傲号上的头头们除外,因为他们目前无人替代。

    然后,此次出海的人员大名单也最终确定了下来:一共有五十六人。

    其中包括所有的高中生学员和部分年纪较轻的年青人,比如魏东篱四兄弟、王利万兰博肖平国等人。

    这些人中有二十四人在骄傲号上,其余人都在妮可号上。

    按照船上的惯例,所有的船员都是十二小时轮班制,在出海期间,船上所有人都没有休息日。

    会议还确定了船队的最高指挥官,顾晋被任命为船队总司令,接下来还指定了指挥替代序列,当最高指挥者无法履行职务时,第二顺位的指挥者是李三多,其后分别是朱北国和徐志。

    以上就是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考虑到大伙最近都很辛苦,孙老宣布,今天继续休息,从明天起,大家各去各的岗位,该干活的干活,该训练的训练……(未完待续)

343 出航

    五月二十五日,妮可号再度训练出航,在顾晋的指挥下,这艘巨轮绕着莫宁顿岛做环岛航行训练,而骄傲号则一直跟随其后。

    两艘船还进行了编队航行演练,以及通讯演练和武器试射等,这样的日子从二十五日一直持续到六月六日。

    在后来流传到后世的《朱北国日记》的残片里,人们读到了如下文字:

    “......这是我们真正迈向海洋的第一步,也是改变这个世界的第一步。

    在我们看来,由于我们的到来,眼前的这个新世界将迎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可以预见的是,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将与我们相遇,很多人们的命运也将因此改变,而这个世界也将变得更加的风云激荡......

    ......我们终将成为这个新世界的中心,这一切,都起源于这次意义非凡的启航......

    ......让历史记住这个重要的日子吧,一群怀着美好的憧憬,从旧世界来到新世界的开拓者......这将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远航,将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数的惊奇,我们这群人将用全新的方式敲开新世界的大门......”

    公元一六五七年六月八日,这一天被后世的人们定为澳洲联邦的“海军节”。

    就在这天,酝酿了很长时间的出海贸易行动终于开始了,根据计划,早上八点,妮可号和骄傲号组成的远洋编队将从红码头启航。

    早上六点半,红楼里的所有人都起了一个大早,包括女人和孩子们,随后人们都集中到了红码头给船队送行。

    没有音乐也没有鲜花,甚至连大声说话的都没有,送行的人们只是站在红码头的栈桥上,望着顾晋和他的航海伙伴们在船上忙忙碌碌的身影,一边小声议论着,码头上的人们还与时不时出现在甲板的人打着招呼,顺便开几句荤素不忌的玩笑,经常惹得船上船下的人们哈哈大笑。

    时间不长,甲班上忙碌的身影渐渐的少了,一声呜呜的汽笛让大伙惊醒,此时妮可号船头巨大的锚链开始咯吱咯吱地缓缓移动,这是要拔锚启航了。

    此时顾晋等人出现在甲班上,向码头上的人们招了招手,下面的人们立刻挥手回应,几乎同时,旁边的骄傲号发出一声短促的鸣笛,预示着出发的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此时码头上热闹的人们突然安静了许多,人们就这样无声地看着妮可号的烟囱里渐渐喷出滚滚浓烟,然后一声长鸣,巨大的船身缓缓开始移动。

    而在妮可号身边的骄傲号,烟囱里也喷出一阵浓烟,船身渐渐的加速离开了码头。

    “一帆风顺!”

    不知道谁喊了一声,于是各种呼喊在人群中响起。

    “一路顺风!”

    “安全第一!”

    “遇到土著妹子要淡定!”

    “小心海盗!”

    “早点回来!”

    ......

    妮可号的甲板上,船员们久久地望着码头方向,那里欢送的人群仍然在挥手,随着船队渐渐的远离,码头上的呼喊声也逐渐被四周的海涛声淹没,挥手的人群也变得愈发的朦胧。

    最后,远方的红码头也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小点。

    不久之后,莫宁顿岛的红树林也渐渐也消失在天边。

    此时此刻,妮可号的驾驶室里,在顾晋的监督指导下,当班的实习领航员谢沐阳最后一次利用陆地测量确定了船队的方位,并在航海日志上记下一笔:妮可号和骄傲号将沿南纬十六度三十分线,以八节的航速向东航行。

    与此同时 船上的各种训练仍然在进行之中。

    过了一会儿,顾晋的身后有了四个跟班学习的学员。

    这是训练航行期间船上不变的规矩,妮可号上的学员要轮流跟着顾晋学习各种知识,他们就像医院里实习的医学生一样,全程观摩老师的日常工作。

    此时在骄傲号上也是如此,船长李三多的身边也带着四个轮班的学员。

    现在,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个六分仪,根据顾晋和李三多的要求,每个人都要能独立使用六分仪,利用太阳或者星星的位置测量自己所在的方位,还要学习依靠船钟和日影法大致估算眼下的经纬度。

    顾晋为了简单起见,将莫宁顿岛的红码头作为本初子午线起始点----零度经线。

    顾晋本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为了教学方便而临时确定的标准,在许多年后的国际大地测量会议----国际地理学会议子午线会议上,以压倒性的多数,投票决定将已经早已面目全非的红码头旧址确定为全球经线的起始点,后世被称之为澳洲本初子午线。

    从此,澳洲标准时间成为航海界的世界标准时,于是旧世界的格林威治标准时就在这个新世界消失了……

    从上午九点起,船队航行加速,先后以十到十二节的航速向东航行了大约二百公里,于当天下午十七点抵达约克角半岛西海岸的一个河口,在旧世界的地图上,这条河叫吉尔伯特河。

    河水沿着陆地的谷地向北流入大海,考虑到吃水深度,妮可号原地待命,顾晋派出骄傲号接近陆地观测。

    半个小时后,骄傲号在勘探河口沿岸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的鸭嘴兽。

    于是李三多在航海日志里把这条水质清亮的河命名为鸭嘴兽河,并标注在一张空白的地形图上。

    从鸭嘴兽河口向北,船队又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航行,沿途风光无限,渐渐的,沿岸的红树林也越来越茂密,站在甲班上,可以看到远方的内陆,那里有大片的原始深林随着起伏的地形绵延不绝,如无垠绿海一般望不到边。

    晚上,船队继续缓慢向北航行,速度降低到平均四节。

    夜晚,旱季的约克角半岛沿岸,天气晴朗月色朦胧,瞭望台上的当班瞭望员在记录本上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录了各种情况:……发现火光,初步判断是炊烟……发现土著人的部落建筑等等。

    在这期间,还记录了十多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入海口。

    第二天临晨,船队已经向北航行了一百公里,随着越来越靠近赤道方向,雨林也愈发的茂密,人类活动的迹象也越来越多。

    沿岸航行的船队甚至在接近韦帕登陆点附近地方,遇到了在海边划着独木舟捕鱼的土著。

    当然了,这些土著肯定是无法近距离接触的,因为每当瞭望员从望远镜里远远的看到这些独木舟时,那些灵活的小船就迅速没入海岸的红树林里,然后就了无踪影了。

    这些情况都记录在航海日志里,记录者们不禁会想,不知道独木舟上的人们会给他们的部落带去什么样的传奇消息呢……

    不久,那个在旧世界叫韦帕湾的著名海湾终于出现在船队的右舷。那里是此次航行的一个重点登陆地。

    大约有七八条河流注入了这个海岸线曲折的小海湾,形成了复杂的、大大小小的半岛地形,在其中一个最大的半岛上,有一片红土层,那里就是韦帕,旧世界著名的铝土矿产地。

    这里有世界上储量最大的浅层铝矾土矿,是曹丽梅念念不忘地要搞大型铝土开发的地方。

    一六五七年六月九日,从红码头出发后的第二天下午两点,船队终于抵达了这个在旧世界的矿产界非常有名的海湾——韦帕湾。(未完待续)

344 新世界的韦帕湾

    新世界的韦帕湾,映入船员们眼帘的是沿岸绵延无尽的热带雨林,以及海岸线附近到处是可见的鳄鱼和海鸟,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许多不当班的船员正在甲板上拿着望远镜四处观察,他们观察的重点是有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根据旧世界的水文资料,海湾里平均水深四十米,理论上可以航行并停泊万吨级轮船,但是如果没有码头设施的话,靠近沿岸边的地方大概只能勉强让千吨级的骄傲号靠近,妮可号这种万吨轮根本无法接近海岸。

    顾船长决定,妮可号就地抛锚停泊在海湾中间,派出骄傲号执行沿岸勘探的任务。

    此时妮可号的前甲板上聚集了一群表情轻松的船员,他们对着远方的海岸线指指点点,高声谈笑着。

    “这是韦帕港的港址吗?好原始的样子,没有搞错地方吧?”

    甲板上有人拿着望远镜一边观察着岸边,一边问道。

    “应该没错的,你我一路航行过来,亲自测量的经度和纬度,不会错的。”

    人群里有人回应道。

    “谁能想到在旧世界,在不到三百年后,这里居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铝土矿输出地!”

    “是啊,不过,我们来了,这个地方的铝土矿开发将大大提前,因为我们的到来,历史轨迹已经发生改变了……”

    与妮可号甲板上轻松的气氛不同,此时骄傲号的甲板上则是一派繁忙加紧张。

    能上骄傲号的水手,都是经过挑选的,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登陆经验,也都知道眼前的登陆行动决不是一件能掉以轻心的事情,尤其是看到海岸边经常出没的大鳄鱼时。

    第一次登陆勘探的任务很简单----确定骄傲号距离海岸线的最接近点,然后派小艇登岸进行初步观察。

    于是骄傲号降下风帆,升火启动了斯特林发动机,船体缓缓前行,小心翼翼地靠近了远处布满红树林的沙滩,那里是一个半岛的顶端。

    此时甲板上的船员们则分布在前后甲板上,他们拿着铅锤不断地测量着水深,并随时报出数据。

    最终,在距离沙滩大约五十米的距离上,骄傲号就停船抛锚了。

    此时的骄傲号虽然没有满载,但吃水也有一米多快两米了,如果不想搁浅的话,这里就最骄傲号最接近海岸线的地点了。

    随着李三多船长的一声解缆放艇的命令,船上六条救生艇中的两条被货杆缓缓放到海面。

    朱北国和胡小林各带着五个人分乘这两条救生艇向一段没有红树林的裸露沙滩划去。

    几分钟后,小艇靠岸,众人顺利踏上陆地,根据登陆探险的标准程序,十二个人分别向四周小心翼翼地推进了大约一百米,按照顾晋从某个资料书里抄来的军事条例,这个距离是投枪和普通弓箭的最大有效杀伤范围。

    大家在这个范围内确定了当下没有危险后,这才回到沙滩上的登录点。

    几个人拿出三个布口袋,分别到三个地点给每个口袋装了小半袋沙子,然后用油笔在布口袋上标注了一个零零一编号后,放回到救生艇里准备带回。

    这个是曹丽梅对这次远洋探险登陆的要求----每次登陆,都要采集沙滩标本,并且反复叮嘱说如果遇到有代表性的岩石也要采集标本带回。

    小曹姑娘告诉大伙,整个澳洲的沙滩和沙滩沿岸附近的矿产资源很丰富,还因为靠海,所以运输开采相对于内陆要方便得多。

    因此沙滩是我们今后较长时间必须依仗的自然资源,采集沙滩的砂样标本对我们掌握附近的矿产资源情况十分重要。

    大约一个小时后,登陆的十二个人就迅速撤回到了骄傲号上。

    这是顾晋的规定,为了安全起见,顾晋要求所有登陆人员,均不得在陆地上待过长时间,更不能过夜。

    此时此刻,顾晋就站在妮可号的船头,从望远镜里盯着登陆队员们,直到看见全体登陆人员完好无缺地回到骄傲号上了,这暗自才松了一口气。

    顾晋的谨慎小心是有道理的,澳洲北部的土人属于比较凶悍的种族,据历史记载,其凶悍程度跟巴布亚岛原始丛林里的食人族有一拼。

    顾晋当然知道自己带领的这群人有强大的火器,真打起来肯定能打赢,但谁也不能保证没有伤亡,而且自己这些人在明处,人家土人在暗处,万一吃了亏,那就得不偿失了……

    “开会啦!开会啦!都到餐厅集合!”

    朱北国他们刚刚回到甲板,李三多就从一个驾驶室里伸出头冲大伙叫道……

    会议的内容是讨论明天的登陆计划。

    李三多把一张大比例尺的旧世界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地图铺在海员餐厅的圆形大餐桌上。

    此时除了轮值的瞭望台值班员和甲板警戒员外,船上所有人都围坐在桌边,有很多人在伸着脖子看地图,也有不少人在透过舷窗凝望着远方的海岸线。

    韦帕是旧世界的地名,舷窗外的景象跟地图上标明的一样,有两条东西走向的河流几乎是并排着向西流入大海,河口部分很宽,据估计北边的河口有五公里宽,而南边的河口宽度也有大约两公里,这两条河的入海口一南一北彼此靠得很近,而两河口之间夹着一片河滩冲积扇平原,前尖后宽深入内陆。

    嗯,看起来我们的测量没错,就是这里了,两河入海口是韦帕的重要地标,在座的每个人都学会了用六分仪测量纬度,用日影法和时钟大致估计目前自己所在的经度。

    有旧世界的地图,他们知道韦帕的具体经纬度,但谨慎的各位还是仔细对比了地图与窗外的地形后才确定没有停错地方。

    正当大家在聚精会神研究地图时,突然有一阵巨大的鼓噪声掠过骄傲号的桅杆上空,船员们好奇地透过舷窗向外观看,原来是有不知道为何而惊起的海鸟从林间突然盘旋腾空,其数量之大可以用遮天蔽日四个字来形容。

    巨量的鸟儿们在空中不断地变幻着队形,优美而磅礴,仿佛正在向大地传递着某种信号。

    大家都被这个景象惊呆了,不少人兴奋地向鸟儿们呼喊着,穿越两年多以来,人们见识过不少原始的环境,但即便如此,大伙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规模的鸟群在当空飞舞。

    于是不少人拿出望远镜跟随着鸟儿们的行踪,当鸟群最终归林后,人们将镜头对准了远方的丛林。

    人们在望远镜里看到,整个河口与冲积扇区域的植被非常茂密,炽烈的阳光下,河岸附近的河水与树林都被抹上一层亮色,而远方的内陆却雾气腾腾,绵延不绝的树林和起伏的丘陵一望无际,给大地铺上一层墨绿。

    如果不是有海风掠过林梢的哗哗声和海鸟的群声鸣叫,眼前的景象就是一幅静态的油彩画。

    “大家注意,这里就是韦帕,我们的登陆点。”

    李三多拿着一根木棍指点着地图,发出嗒嗒声,让一些人放下了望远镜,把注意力收回到地图这边。

    地图上标注着一个红圈,具体地点就在舷窗外的那个冲积扇平原深处。

    “旧世界著名的超大型红土铝土矿床就埋在一层薄薄的地表之下,这就是全体大会要求我们详细勘探的地方。”

    在地图上,那里画着一个大一点的红圈和几个小绿点,这是曹丽梅在地图上标注的地点。

    作为这群人里唯一的一位地质方面的专业人士,她的标注地点的铅笔向来就是勘探队行动目标的指挥棒。(未完待续)

345 登陆

    李三多说完这些又顿了一顿,大概是被刚才的飞鸟搞得有些分心,他抬头望了望窗外,半晌才回过神,于是再次用小木棍敲了敲地图,将更多人的注意力拉回到地图上后才继续说道:

    “显然从地图上看,这回我们需要深入内陆了,要比我们过去的登陆勘探走得更远,毕竟这个矿区的总面积有一千多平方公里,据说矿石储量有二十五亿吨之多。

    当然了,目前我们不可能把整个地区都探测完,这回只是做重点勘探,不是普查。

    即便如此,勘探任务仍然不轻松,因为从地图上看,我们大概要深入内陆二十公里左右,注意我说是直线距离,实际勘探里程肯定要大得多。

    好在全体大会的决议只是要求我们到关键地点采集关键样品,这个所谓的关键地点其实就是矿区核心地带的一片裸露的矿脉。

    根据旧世界的地质资料,上船前曹姑娘给我们标注了一个地点,嗯,就是这里......”

    李三多的小木棍指点着地图上红圈里的几个绿色的点说:

    “曹姑娘说,这个地点的矿脉覆盖层不超过一米,而且经常有矿体裸露出地表,所以这是我们的重点勘察区域。

    注意,需要采集的矿石有几个品种,一会儿到我那里拿图片,其中一个品种很重要,叫......”

    李三多一时没有想起来,便在人群里找朱北国。

    “三水铝石!”

    朱北国立刻回答道。

    “对,就是这个,总之,这次勘探任务内容虽然单一,目标也明确,但显然这一路并不好走,因为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路,从地图上看,标本采集点距海岸的直线距离有......二十二公里。

    所以我必须再次指出的是,依靠我们现有条件步行二十公里,这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距离,特别是在原始森林里,好了,现在请大家谈谈登陆和探测方案吧。”

    李三多说完收起了小木棍,双手抱胸坐了回去。

    看到李船长不说话了,朱北国开始发言,朱北国说,既然我们来都来了,那就争取把事情做得完善一些,从目前的情况看,登陆后径直穿越丛林虽然是一条捷径,但显然也是一条充满危险的道路。

    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长时间在丛林里穿梭,那里面暗无天日,不仅蛇虫蚊蚁猖獗,还有身在暗处的土人。

    各位,我严重怀疑刚才那场突然惊起的鸟群,起因恐怕是人为造成的,也许,我们可能正在被暗中观察呢!

    因此本人强烈建议大家分组走水路,因为水面相对开阔,视野良好,比茂密的丛林要安全得多。

    还因为河道今后肯定是矿石的主要输出通道,所以我们从水路走还能顺便收集水文资料,探测航道、测量水深,确定将来建造码头的位置,而且划船也比走陆路来得安全省力。”

    朱北国对着地图侃侃而谈,众人也听得很专注,不少人还默默地点头赞同。

    这时,李三多朱北国他们几个人身上的对讲机里突然传来顾船长的声音。

    原来,此时妮可号那边也没有闲着,顾船长在对讲机里告诉这边,他们强烈建议此次登陆勘探走水路,韦帕半岛南北两边的小河是一个天然通道,你们应该充分利用云云。

    “这就叫英雄所见略同!”

    李三多在结束了与顾船长的通话后,回头对大伙笑道。

    然后再度拿起小木棍,来回指着地图上的两条小河说:

    “朱哥刚才已经说的得很明白了,从地图上看,我们沿河深入虽然有一点绕,但是从河口出发,划船也只有二十公里不到,到了那里舟登陆,只需要步行几公里就能抵达矿脉了。

    嗯,从标注的地点到附近的河道,看起来距离并不远。”

    大伙的眼光随着李三多手里的小木棍指引着看去,不少人还对着地图比划了一番,最后都点头认可了李三多的说法。只需要步行几公里,很好,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丛林里长途穿行了。

    此时朱北国对着地图端详了一阵后,又提出兵分两路的建议,沿着两条河,一路走半岛的北岸,另外一路走半岛的南岸,目的是探明道路,最终确定出最好走的路线。

    两边找到合适的地点登陆后,甚至还可以再南北相向而行一段,从地图上看,而这段路程就只有五公里不到了。

    于是大伙简单讨论后就基本认同了李朱二人的建议,如果真的能够沿着这两条河深入到矿区附近,那确实是最安全且经济方便的路径。

    大家现在对于安全问题是确实比较上心,他们见识过土著械斗的血腥场面,知道土著们都不是善茬,如果能避开的话,还是尽量避一避为好。

    况且早在出海前朱博士就给大家讲过约克角土著的一些情况,澳洲大陆土著人口分布并不均衡,这片半热带雨林气候的半岛,至少居住着整个澳洲三分之一的土著,所以这里是澳洲大陆土著人的密集聚居区,而且相当的好勇斗狠,大家还是要尽量小心。

    勘探方案一经确定,后面大伙讨论的就是工作分工了。

    目前船上有二十四个人,在听取了大家的讨论意见后,李三多决定留下一半人,另外十二人分乘骄傲号上的四条救生艇参加沿河深入勘探行动,每组两条小艇,分别由李三多和朱北国带领,他们将分别测量南北两条河,每条小艇上有乘员三人。

    随后,勘探方案通过对讲机报告给妮可号,顾船长认为计划虽然可行,但觉得骄傲号的力量有一些单薄,于是最后决定再从妮可号抽调出四艘小艇和十二人加强勘探队伍。

    这样的话,南北两组各有十二人四条小艇,加上人人都有ak47***、柯尔特蟒蛇****和多功能工兵铲,自保的力量应该够了。

    最后,谨慎小心的顾船长还考虑到大家都是初来乍到、四周的环境非常陌生,决定同时派出专门负责通讯联络的小艇四艘,每艘小艇上也有四人,除了全副武装外,还携带四台通讯距离达八公里的对讲机,这样能保证与勘探队的五公里对讲机进行对接通讯。

    八公里对讲机是溶洞物资黎通讯最远的便携设备,再远就需要电台了。

    而且这些通讯小艇还能随时支援前方,一举多得。

    至此,妮可号和骄傲号上的十六条救生艇一共动用了十二条,参加勘探的人员人数也达到了三十六人。

    参加人员除了装备了强大的火器和肉搏用工兵铲以外,其它防护装备也很精良,包括人人都将戴上旧世界摩托车赛车手常戴的高强度全封闭式头盔,全密封拉链的夹克衫,武装皮带,厚厚的帆布工作裤和通常地质队出野外才穿的牛皮大头皮鞋等。

    当然还有其它野外生存装备,从军用水壶、瑞士军刀、炉具到望远镜打火机等等。

    到现在,这些其实都不用李三多操心了,如今大家都不是第一次搞野外勘探,对于这些准备工作大伙都门清的很。(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215/ 第一时间欣赏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最新章节! 作者:彼岸之筏所写的《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为转载作品,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介绍:
这是一本开头有些休闲、有一点慢节奏的书,毕竟这里讲述的,是一个多角色群穿故事,因此前期的一切铺垫,都是为了今后的精彩。总之,这是一本给有机缘的人看的书。 旧世界的一群普通人,在两位神秘人士的帮助下,集体穿越到明末清初那个大时代。本书讲述的,是这群人如何筚路蓝缕开启山林,演绎出一段波澜壮阔、真实且魔幻的人类历史的故事。 所以,希望各位看官不要把此书仅仅作为单纯的小说看,毕竟历史比小说更魔幻,如果你能有耐心看下去,越到后面就越精彩……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