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规则系学霸TXT下载规则系学霸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规则系学霸全文阅读

作者:不吃小南瓜     规则系学霸txt下载     规则系学霸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三十四章 不及格的设计排第一

    昆仑发动机的动力组就只有三个人,王志国是其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他只有二十七岁,硕士毕业才只有两年,也就是工作时间只有两年,是发动机组中少有对外招聘形式进来的技术员。

    三年前,动力组人少到快要解散,王屋发动机组立项时带走了几个主干,因为昆仑发动机设计已经定型,动力组要做的工作非常少,清闲到都快成了养老小组了,但是大部分核心技术人员都走了,还是影响到了日常工作,就和其他缺人的组联合,对外招聘一些新人补充进来。

    王志国就是这样进的动力组。

    发动机研发组都是技术精英,王志国一个新人都做基础工作,但三年的工作时间里,也跟着学到了不少东西,他也有心上进一些,想着努力一把读个在职博士,也许以后就能有更好的发展。

    王志国对于工作很认真,也对现有的工作环境很满意。

    他对于出差也不抵触。

    大概主要原因是没有结婚、没有孩子,工作也是在他乡,无牵无挂去哪里都一样,出差还有个出差补助,多赚点儿钱也没有坏处。

    这次去的还是首都,似乎是赵院士有关?

    王志国想想都有些期待了,赵院士就是学术界的明星人物,他想着能见到赵院士,一定要厚脸皮要个签名,再来个两人单独的合影。

    然后……

    “发到个人空间?新出来的博客也不错,发几张照片上去,让其他人知道,我正赵院士一起工作过!”

    “到时候也许很多人会关注我。”

    “等这次出差结束以后,再写一篇《和赵院士一起不得不说的故事》……”

    王志国带着期待踏上了飞机。

    动力工程实验室。

    袁海涛已经接到张刚川的回复,知道研发组派了动力组的人过来,但拍的人是个不到三十的小年轻,“小年轻能干什么?”

    “赵院士肯定不满意……”

    他吐槽想着。

    赵奕听到消息倒是满不在意,年轻的技术员相比经验确实少一些,但他只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一份燃烧室和高效涡轮机搭配的报告,包括燃烧室的导入燃料、风压强度等,和输出温度、涡轮机动力性能之间的关系,只要能把牵扯到的关系梳理一遍就可以了。

    这份报告不需要多精细,甚至不需要多准确,因为即便是有错误的地方,他也能轻松用《监察律》找到,并且修改的很完美。

    所以,来人只需要专业一些,会做这样的报告就行了。

    赵奕还是很忙的。

    在确定了研发组派了人后,他也不忘航空集团打申请,开口就是一千万人民币的经费,还说明是‘初期经费’,还让航空集团派来个专人,帮忙对接合作的制造厂。

    如果换做其他人提这么高的要求,申请报告肯定会被直接扔进垃圾桶。

    赵奕不同。

    当航空集团接到了报告以后,刘建昆很快就知道了,一千万的经费考虑都不考虑就批了,相对于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来说,一千万的经费就只是‘毛毛雨’,根本就不值一提,不说其他,单单是k03a性能提升,带来的价值就难以估量,类似的材料根本是花钱也买不到,因为都是被国际禁售的,航空集团只能退而求其次,直接购买相对应性能发动机,支出也就可以用海量来形容。

    如果相对应的发动机能自主研发出来,性能足以供三代半以上战机使用,未来装配一架国产战机,就能省下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更不用说相应技术,能扩展使用在其他领域所创造的价值了。

    所以,航空集团对赵奕是绝对支持的,别说是一千万的经费,就算是五千万、一个亿,也就是需要讨论交流一下才能决定,审批下来的可能性还是很高。

    刘建昆动用权限直接批了经费,随后还派了个小组过去,负责帮赵奕的研发组对接制造厂外,也是代表航空集团和赵奕沟通,否则什么事情都要打报告,实在是有些太麻烦了。

    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赵奕见到了昆仑发动机组派来的王志国。

    王志国来燕华大学以后,因为人身地不熟,干脆直接找到了教务处,才被教务处的老师带着来到动力工程实验室。

    他是向袁海涛报道,也直接见到了赵奕。

    王志国对赵奕非常的热情,他就像是一个小粉丝一样,拿出个全新的t恤让赵奕签名,随后还凑到赵奕身边玩自拍,一口气忙了好半天。

    赵奕倒是也很配合,但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他直接给王志国说了工作内容,交代他认真完成论证,还说起了时间,“我给你一个月。”

    “一定要做完。”

    “你需要先了解我们对燃烧室分区片的设计,根据新的燃烧室性能做论证。”

    “涡轮叶片、前端承受温度,定在1700摄氏度和1800摄氏度,你就照着这两个数据去论证。”

    “明白了吗?”

    赵奕说的内容并不复杂,正常都是能听明白的。

    王志国自然也一样。

    但他还是表情愣愣的点头,呆呆看着赵奕走出房门,才反应过来惊讶的张大嘴,“赵院士刚才说……一千七?一千八?单位是开尔文?”

    “摄氏度!”

    袁海涛走过来很肯定的说道。

    “但是……”

    王志国纠结了一下,还是说道,“论证1700、1800摄氏度,材料能承受吗?我记得上次看过,现在所用的涡轮叶片材料,最高也只能承受1250摄氏度,。”

    周庆轻咳一声说道,“你不知道吗?k03a有了提升,现在熔点在1400摄氏度以上了。另外,赵院士还在继续研发。”

    “原来是这样!”

    王志国脸上的疑惑不见了,他恍然大悟的说道,“原来赵院士在研发,那就正常了,真没想到我来这里是做一线设计工作。”

    “啊?”

    “啊?”

    袁海涛和周庆对视一眼,都觉得对方不应该是这个反应。

    王志国则理所当然的说道,“现在材料熔点只有1400多,但赵院士来研究材料,很快的。我相信过不了一个月,就会有新成果出来,到时候新的合金,熔点达不到1800,也肯定能超过1700……不行!”

    他说着忽然慌张起来,“我得快点去研究、做论证,否则时间就有点太赶了,到时候完不成耽误了赵院士的进度就罪过了。”

    “……”

    “……”

    袁海涛和周庆对视一眼,他们有些明白过来,新来的‘小王’是赵奕的粉丝,还不是一般的粉丝,他对赵奕仿佛比对自己还有信心。

    “相信到这种程度,有点病态了吧?”周庆弱弱的说了一句。

    “脑-残?”

    “脑-残?脑-残粉?这个词用得好!”周庆嘟囔着‘脑-残粉’三个字,越是念叨越是觉得精妙,嘟囔了好几句以后,忍不住喷笑出来。

    ……

    一周时间过去了。

    机械楼一层的小会议室,正在进行实验设计报告论证会,参与的人员包括金属材料实验室的沈丙河、李荣茂,以及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的张洪涛、王志芳。

    当然赵奕也是少不了的,他坐在主位上就像是个评审,手里拿着几人的设计报告,依次翻开扫上几眼,随后他就点到了李荣茂,“李教授,这里你最年轻,你先来吧。”

    “我……”

    李荣茂愣的嘴巴微张,最后还是闭上不说话,其他人忍不住都笑了

    最年轻?

    谁还能比赵奕更年轻?

    赵奕也露出个浅浅的笑,他倒不是故意这么说的,只是没有把自己算在内,房间里笑一下过去后,气氛变得更轻松了。

    李荣茂就拿起了报告,讲解起自己的设计思路,他的风格受到彭恩贵的影响很大,实验设计的相对有些保守,但对k03a制造过程的理解,可不是其他人能比的,大概也是因为他仔细研究了赵奕的‘建议报告’,对一些小建议进行了‘合理性的科学解释’。

    k03a制造过程的理解深入,设计选择‘加入铼元素’的位置,就分析的相当水平了,他的报告中提到了三个步骤,都可以选择‘加入铼元素’,加入方法也说了两种,之后就是一大堆的理论解释。

    其他人倒是津津有味的听着,张洪涛、王志芳还加入讨论中。

    赵奕则是听的昏昏欲睡,倒不是他听不懂内容,而是所谓的‘理论支持’,有很多部分都是‘想象’为主,拿出的理由不能错,但也不能说是对的,有些干脆就是自己‘强拉硬拽’上去的理由,夸张一点来形容,感觉就像是个‘玄学家’,来幻想未来科技发展会是什么样子。

    武学出现了、斗气出现了、魔法出现了,当然,魂力、灵气、玄力也都是少不了的。

    其他人倒是听的很认真。

    事实上,好多高端的合计材料设计论证就是这样,为什么在某个地方用某种做法,根本是没办法解释的,只能全凭自己去想象,自己去完善自己的理论,找一个‘大家能接受’的解释。

    如果实验设计内容都能用理论解释的话,材料研究也不可能那么困难,只需要理论推导就可以了。

    李荣茂获得了一致的掌声。

    王志芳对李荣茂的设计评价非常高,“虽然不那么完美,但也相当了不起了,我找不出大的问题,但有几个小问题……”

    他开始提问。

    王志芳的经验无疑非常丰富,他找到的都是很关键的问题,就算找了理由也有些说不通。

    这些都是合金材料研究的争议点。

    有些方法在某些材料研究中,对制造是有帮助的,大部分则没有帮助。

    其实就是个覆盖度、概率问题。

    比如,一个方法用在100个地方,有95个地方没有效果,就说明覆盖度很小,对出成果的帮助概率不高。

    反之。

    王志芳提出的小问题,都是和‘覆盖度少’的方法有关。

    等王志芳提问结束以后,张洪涛也问了个小问题,之后几个人全都看向赵奕,因为赵奕的说法是,只要论证没遇到大问题,就直接通过用于实验。

    现在赵奕怎么说?

    赵奕左右看着几个人,拍板说道,“看来没什么问题,我们第一个实验,就用李教授的方案吧!”

    李荣茂都有些不理解,他刚才被王志芳问住了,连忙问道,“不用在修改一下吗?”

    “不用,就这个方案!”

    赵奕很肯定的说完,随后就看向了张洪涛,“下面你来吧,张哥?”

    “好。”

    张洪涛没有继续说李荣茂的设计问题,因为李荣茂设计的确实不错,说大问题肯定是没有的,他就走到了讲台,把准备好的资料放进去,利用投影大屏做辅助讲解。

    “巴拉巴拉……”

    “巴拉巴拉……”

    张洪涛连续说了有半个小时,让赵奕都快听的睡着了。

    其他人倒是很有精神。

    等张洪涛说完了以后,其他三人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

    “太精彩了!”

    李荣茂惊叹的说道,“很完美,我完全没听出任何问题。”

    “嘿嘿~”

    张洪涛不好意思的笑笑。

    王志芳也露出了笑容,他对张洪涛的表现很满意,也一点都不意外现在的情况,他们两人做了充足的准备,对制定的方案论证了好几次,都没有能找出问题。

    想必……

    “赵院士?你觉得呢?”王志芳满是信心的问向赵奕。

    赵奕微微皱起了眉头,问了一句,“张哥,你能保证这个设计,制造出来的k03a性能提升吗?”

    “啊?”

    这一句问话让张洪涛愣住了,他马上摇头道,“这个……这个……不知道,概率吧?”

    “多大概率?”

    “百分之三十?”张洪涛仔细思考着说道,“应该有百分之二十吧?有提升可能性很大,但提升多少,不好说。”

    赵奕继续追问,“有多大可能熔点提升到1700度?”

    “噗——!!”

    旁边王志芳刚喝的水直接喷了出来。

    张洪涛脸黑的说道,“不可能!也不是不可能,估计百分之一?”

    “恩。”

    赵奕没在意两人的反应,而是把张洪涛那份放在最下面,道,“暂时备选吧。”

    “备……备选?”

    张洪涛直接愣住了,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完美的设计,竟然只是当成了备选,一时间都没有问出口。

    下一个轮到了沈丙河。

    张洪涛的设计被当成备,心里也有点不舒服,就认真盯着沈丙河,仿佛两人变成了仇敌。

    “这家伙……干什么啊?”

    沈丙河有些无辜的郁闷着,带着忐忑的心情开始讲解,他的忐忑不是因为张洪涛,而是其他人的设计似乎都很好,他的水平非常有限,又不好意思去找李荣茂问,所有都是自己写出来的,只是确定没有大问题。

    小问题……多到发麻啊!

    沈丙河才说了一半儿的时候,张洪涛就忍不住打算提问了,有些问题勉强回答出来,有些地方干脆就承认自己‘没办法解释’。

    后来干脆就说,“哪种方法都行,我就随便选了一个,也没有理由,反正,感觉吧!”

    这一句让其他人没法提问了。

    当事人都承认是凭感觉的设计,他们还能怎么找问题呢?

    沈丙河断断续续还是说完了。

    如果给讲解论证报告做个打分的话,张洪涛能拿到九十五以上,李荣茂也能打上九十分,他们都可以归在‘高分学霸’行列中,沈丙河则是另一个极端,他怎么看都完全不及格,有些‘考题’都干脆说‘蒙的’。

    但是……

    赵奕把沈丙河的那份报告,直接放在最上面,说道,“看来还是先用沈教授的设计吧。”

    “啊?”

    “啊?啊?啊?”

    房间里传来四个不解的声音,就连沈丙河都很不理解,他本来是觉得自己的设计,肯定会被直接pass掉,没想到竟然入选了?

    第一个被用于实验?

    换句话说……

    他是第一名?

    “这不是乱来吗!”王志芳已经很不满了,他觉得张洪涛的报告最好,结果被归在了‘备选’中,李荣茂的也有亮点,但第一个被用于实验的,竟然是沈丙河那份肯定‘不及格’的报告?

    “为什么?”

    四个人全都看向赵奕。

    赵奕眉头微皱,解释道,“我早就说过了,第一波的实验目的是总结经验。先做几个实验试试,排除那些错误的方法。”

    “沈教授的设计,看似问题很多,但也没办法说肯定是错误的,也许用他的设计也能制造出性能很好的合金。对吧?”

    “就算制造不出来,也能给我们带来经验,先有失败、后才有成功。”

    赵奕继续道,“反观张哥的设计,确实很好,我也找不出问题,但合金材料的研究,理论只占很小一部分。你的设计有充足的理论支持,换句话说,如果不能用你的设计,制造出理想的材料,也根本没办法在过程中找到问题。这个实验做了就等于没做,有什么意义呢?”

    “……”

    “……”

    王志芳和张洪涛对视了一眼,仔细想想都觉得赵奕说的很有道理。

    但是……

    怎么还是觉得有点不对劲呢?

第四百三十五章 沈丙河:你们还是差那么一点!

    王志芳做了一辈子的合金材料研发,很快就想出了赵奕话里的问题所在。

    合金材料的研发中,理论确实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再完美的论证直接出成果的机会也很小,但总要比有很多问题无法解释的论证强得多。

    比如,一切都能说得通的论证,让成品性能提升的概率是百分之十。

    好多问题无法解释的论证,也许让成品提升性能的几率只有百分之一。

    差别就在这里。

    ‘试错’,就很难说了。

    每一份实验设计论证都有好几个步骤,最后成品性能没有提升,很难说是哪个步骤出的问题。

    当然,也不可否认,最后成品性能有提升,但是提升不多,就更无法找出有影响的步骤,所以赵奕所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志芳感到欣慰的是,张洪涛的论证得到了肯定,只是没想到赵奕需要的是‘试错’,而不是能直接出结果的完美论证。

    “找错了方向啊!”

    王志芳有种被迫屈从于‘领导’的郁闷,他不由得想着,“如果换做是我来领导,肯定会接受洪涛的论证,沈丙河的直接pass掉。”

    “唉~”

    现在还能怎么办呢?

    接受吧!

    王志芳郁闷的摇摇头,再抬起了头才发现大家都看向自己,“怎么了?”

    他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是轮到他做实验设计报告了。

    可是……

    张洪涛的论证都被直接压在下面,他的论证相比更加‘完美’,肯定不会被接受吧?

    王志芳摇头道,“反正第一份实验敲定了,我就不报告了,等再回去琢磨琢磨,修改一下。”

    “洪涛也是。”

    “我们一起修改、完善一下。”

    ……

    等分别做论证报告结束,敲定第一个要做的是沈丙河的设计,赵奕就说起了实验工作分配。

    合金材料的制造实验是个大工程,可不像是生物医学研究,在实验室捣鼓捣鼓器皿就结束了,实验对设备、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还需要307钢厂方面配合。

    赵奕做分配肯定要照顾金属材料实验室,因为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的操作环境,要比金属材料实验室高端、完备的多,但双方是合作研发,也不可能所有都在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进行。

    前面一些不需要特殊环境、特殊设备的步骤,都是在金属材料实验室的操作间完成。

    这个还是考虑到,金属材料实验室的设备都是全新的,全新的设备也是需要‘打磨’的,否则引入了设备不使用,就显得有些浪费了。的

    其他步骤都是在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一家小型军-工厂,说是军-工厂也不准确,早在二十年前,工厂就开始生产民用钢材,后来受限于地理位置和设备问题,干脆结束了‘军-用’被划给了航空航天大学,供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使用。

    这家规模较小的钢铁厂,对合金材料研究很有价值,像是一些高温高压的设备,根本无法放在实验室操作间,就转移到工厂内部,工厂也有很高端、专业的设备。

    赵奕梳理了一下k03a后续制造所需的环境、设备,发现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全都具备,也不由得感叹双方在基础科研设备上的差距。

    他还是要照顾一下金属材料实验室,就决定把检验工作也放在金属材料实验室。

    王志芳、张洪涛听的直咧嘴。

    大部分实验过程都是在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完成,结果产品出来要检测的时候,就来燕华大学这边做?

    “这也太欺负人了!”

    “怎么能这样!”

    “如果真要是出成果了,场地必须是金属材料实验室,必须是燕华大学?”

    王志芳和张洪涛对视一眼,顿时都感觉很憋屈,但他们一句话都没说出来,甚至没有争取的底气,因为赵奕是研发组的老大,带领他们一起做研发。

    第二就是经费问题。

    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只申请到五百万,后续做实验设计肯定是不够的,他们还要指望赵奕这边‘援助’呢。

    赵奕对经费一点不吝啬。

    使用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的设备、材料,都是直接拿出项目经费的,也就是几人设计的实验,验证过程的花费,大部分都是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来出。

    另外,307钢厂那边的配合也是看赵奕的面子,否则靠王志芳、张洪涛拿钱对方都不一定愿意。

    有钱,就是老大!

    王志芳和张洪涛只能把意见憋在肚子里。

    大致的实验流程分配规划好,就是针对性制定实验方案了。

    沈丙河的实验设计方案简单来说,就是制定了三处添加铼元素的地方,因为需要卡断k03a的制造过程,有一处过程还被修改,控制温度从一千二百摄氏度,变成了三千二百摄氏度。

    这个修改的目的显然是融化来金属铼,但具体是否对原制造有影响就不得而知了。

    设计方案制定了‘三处添加铼元素’,李荣茂笑称沈丙河的设计是‘大面积撒网’,却正说中了沈丙河的想法,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水平不足,就决定在几个位置都添加铼,“也许就能有效果呢?大面积撒网,总有一个能中……”

    实验过程还是很复杂。

    每一次实验都等于从头到尾制造一次k03a,还根据实验方案调整中间步骤,需要花费的时间肯定不少,好在307钢厂给予了大力支持,制造过程前面的部分,都可以由307钢厂完成,他们直接送来制造过程中的材料,甚至还派出了专门的团队辅助。

    赵奕制定的实验时间是两天,但只是首都这边的实验,还要等307钢厂送来材料。

    会议结束就是等待了。

    307钢厂的效率很高,或许也是重视赵奕团队的研发,只过了两天就送来了实验用的中间材料,负责运送的还是何桂林的研发组。

    何桂林自己来了,还带着两个技术员。

    他们先是把有一部分材料送到金属材料实验室,按照安排就直接去了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的工厂。

    金属材料实验室的操作间里,堆了一大堆的材料、物品,还有一些附带承装的设备。

    赵奕过去看了下东西,随后很淡然的宣布,“开始吧。”

    实验正式开始。

    首先就是金属材料实验室这边进行的开端,把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以及过水高温处理,再包括添加几种元素,到此也就结束了,他们这边用不到金属铼,然后实验相关的材料就被直接送到了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附属的钢厂。

    钢厂。

    好多人都忙碌起来。

    王志芳指挥着工人对设备做调整,张洪涛则和何桂林站在一起,说着这次实验相关的问题,他解释了几个改动的地方,何桂林听着有些疑惑,“谁设计的方案?”

    “沈丙河教授。”张洪涛用力撇下了嘴,补充道,“不过是赵院士敲定的。”

    “哦~~”

    何桂林才刚想谈下对设计的看法,马上就停住变成了,“赵院士说行,就值得试试。”

    “……”

    张洪涛还指望何桂林跟着‘批评’几句,结果得到了这么一句回答也很郁闷。

    虽然非常相信赵奕的判断,但他还是对沈丙河的设计不感冒,一大堆论证的小问题放在一起,怎么可能让成品的性能的提升呢?

    这次实验就是个浪费啊!

    “试错……”

    “没关系!”

    张洪涛这么安慰着自己,但还是感觉有些郁闷,主要沈丙河的设计问题太多,而赵奕的研发方法,和他们的经验、想法不一样,超出了正常的理解范畴。

    ……

    很快。

    材料送到了。

    沈丙河也知道自己的设计不被认可,就连李荣茂都用沉默表达了意见,但已经被赵奕拍板了,他也多了那么一点信心,“赵院士都说行,对研发有帮助,而且说第一个进行,就算出不了成果也没关系。”

    虽然是这么想的,但任何设计被验证,都会希望有成果。

    沈丙河还是希望制造出来的成品,性能上会有所提升,他到了工厂忙前忙后着,希望制造过程不要出现任何差错。

    其他人相对就比较空闲了。

    大部分工作都是厂里的工人做的,何桂林带的组也只是负责监督,王志芳就是最开始指挥一下,后来也就站在旁边看着了。

    张洪涛和李荣茂就站在一边,有时候干脆呆在了办公室,仿佛就等着出结果了。

    赵奕倒是非常认真,他全程旁观制造过程,只要处在制造过程中,每个步骤他都会认真的看,有时候还是近距离的看,旁边的人都怕高温设备伤到他。

    两天后。

    成品差不多出来,就只差最后一步--冷轧处理,也就是合金处在液体状态,就快速让其冷却并轧出形状。

    这时候赵奕忽然开口了,他皱着眉头看着合金溶液,还再走进了一步,指挥道,“分成两份,一份冷轧处理,一份缓冷。”缓冷的意思就是缓慢冷却,比自然冷却还要慢,是在不断加热过程中冷却的,只是加热的温度越来越低。

    旁边研发组几个人都在。

    李荣茂问道,“缓冷?有什么用吗?”

    “理论上……”王志芳开口正要解释。

    赵奕直接打断说着,“试试而已,也许就有效果呢?”他可不想听什么‘理论’。

    王志芳被憋了一下,只能郁闷的点头,“也对。”实际上,他本来是想说‘缓冷对k03a无效’,但赵奕都说‘只是试试’,反正只是多一步,工厂也是有条件做的,也就不用说什么了。

    实际上,赵奕说分成两份只是想证明,缓冷是非常有意义的,就像是王志芳的‘理论’,缓冷对k03a的制造没有作用,但他们不是制造原来的k03a,而是添加了稀有金属元素铼,缓冷对铼元素嵌入k03a并发挥其熔点高的特性非常有意义。

    很快。

    两种冷却方法制造出的成品出来了。

    何桂林当即就想对成品进行检测,却被李荣茂阻止了,“赵院士说,要到金属材料实验室做检测。”

    “这个我也知道。”何桂林道,“但只是第一次试验,估计没成果吧?”

    他的意思是合金性能提升的可能性不大。

    “那也要到我们实验室。”李荣茂坚持说道,随后他看向了赵奕。

    赵奕道,“反正下次实验室还有等两天,就去我们那里做检测吧。”

    “好吧!”

    何桂林只能抑制住检测的欲-望,和其他人一起坐车去了燕华大学。

    金属材料实验室。

    何桂林、张洪涛、李荣茂,三个人亲手对合金成品进行检测,连主设计人沈丙河都挤不上,主要也是操作经验问题,他们都是一线研究者,经常干类似的工作,可以说是轻车驾熟了。

    沈丙河相对经验少很多,只是在读博的时候,有过实际操作经验。

    很快。

    那边变得热闹了。

    “我已经加热到1500度了!怎么还不融化!”张洪涛惊讶的说道,“难道熔点提升到1500度以上?”

    “不可能吧?”

    “真的?”

    “没看错吧?”

    何桂林马上赶了过去。

    张洪涛控制着高稳火焰还是有点危险的,何桂林只能远远的站着,等发现合金有融化迹象,他马上忍不住问道,“多少?”

    “1520度!”

    “1520?开玩笑吧?是哪块?”

    张洪涛道,“缓冷的那一块。”

    另一边。

    李荣茂正在测量‘冷轧处理’的成品,他马上喊了一句,“融化了,1460度!”

    “你这块也有1460度?”

    何桂林和张洪涛一起惊讶的喊出声,其他人马上都赶了过去。

    很快熔点测试结束。

    张洪涛和李荣茂一起宣布了结果,“冷轧处理的,1460度;缓冷的,1520度!”

    其他人都惊的愣住了。

    沈丙河下意识喊了一声,“真的假的?1460?1520?也就是说,我的设计让k03a性能提升了一百多度?你们不是在骗我吧?”

    张洪涛和李荣茂一起沉默。

    好半天。

    沈丙河终于相信了结果,马上用力挥了下拳头,大笑道,“我早就说过了,你们应该相信我的设计,怎么样?还论证、论证的,一百多度啊!再加上赵院士说的缓冷,两百度啊?”

    “哈哈哈——”

    “咱们赶紧,试试你们的方案,看看比我的怎么样,反正我感觉吧,你们的还是差那么一点……”

    “……”

第四百三十六章 小王,辛苦啦!

    沈丙河已经激动到口不择言了,他在得知自己的设计,让k03a熔点提升后,心态经历了火箭式的蹿升。

    之前他一直不看好自己的设计,觉得让k03a熔点熔点不下滑太多就好。

    这就是全部的要求。

    合金材料的一个新设计,哪怕是添加溶点更高的稀有元素,因为制造过程发生了改变,都有可能会出现最终成品熔点下降的情况,有的时候甚至成品会变成一堆粉末儿,完全无法融合在一起。

    当然那是极少数的情况。

    但是,沈丙河对自己的设计也不抱希望,在研发组的几个人里,他的能力、水平、经验都是最差的,做出的设计也被其他人质疑,确实像是王志芳说的,有好几个地方都是按照感觉选择,完全没有什么理论、数据支持。

    虽然赵奕把他的设计放在了第一位,但理由却是用他的设计来试错。

    这有点打击人了!

    就像是一个班级里的差生,马上就要考试了,大家都不看好他的成绩,老师则决定第一个分析他的试卷,理由是‘看看大家普遍哪里做错’,他似乎成了反面教材,可等揭开试卷以后,却发现……

    成绩,99!

    说差一分是怕打击其他人!

    沈丙河都感觉很不可思议,但是别管运气是怎么好,反正是考了非常好的成绩,心情顿时变得舒畅了,再看一下那几个成绩拔尖儿,平时看不起自己的学生。

    咳咳……

    “你们不服就来比比!”

    沈丙河的心态就是这样的,他一时间有些忘乎所以,等心态稍微平复以后,还是感觉有些不好意思,但话都已经说出去了,肯定没办法再收回了,他干脆无视了王志芳院士,对其他几个人说那种话,就当是开玩笑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他们年纪都差不多。

    沈丙河能当王志芳不存在,并不表示王志芳能当他不存在,因为沈丙河的话就把他涵盖在内。

    “小人得志!”

    王志芳郁闷了好半天,终于憋出了一句话,但他没办法说什么。

    比比?

    开什么玩笑。

    就算是他那份自觉完美的论证,也很难说能给成品提升熔点,更不要说能提升多少了,也许能提升几度?或者十几度?

    这很难说。

    沈丙河的设计让k03a的熔点提升了三十度左右,再加上赵奕说的缓冷就是上百度,不考虑缓冷的因素,三十度也是很了不起的数据,因为添加的稀有元素铼,质量只占据合金的百分之二左右。

    哪怕按照质量比例做简单计算,原本的k03a熔点为1431度,稀有金属铼的熔点为3180度,百分之二的质量比例,能提升(3180-1431)*0.02,约为35摄氏度,沈丙河的设计让铼元素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小的,而赵奕说的缓冷,让铼元素发挥出了高效,让成品的熔点一下再飙升了60摄氏度。

    王志芳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这个结果已经可以当成果来发布,而且是能引起国内外震动的大成果,307钢厂发布的两次k03a熔点提升成果,也只是让k03a熔点提升了一百度,但要知道从1250度提升到1350度,和从1430度提升到1520度,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

    前者只能说‘不错的成果’,后者则是‘国际最顶尖的成果’。

    王志芳干脆不理会沈丙河,他一边为沈丙河的成功郁闷着,一边也欣喜于研发有突破性进展。

    其他人也在庆祝了。

    沈丙河确实有些得意忘形,但成品熔点提升是实实在在的,他们一边继续做强度测试,一边兴奋的讨论着,但讨论着却没有‘沈丙河’的名字,“还是赵院士有眼光啊,怪不得决定采用这个方案。”

    “赵院士说的是试错,实际上,可能他就是觉得这个方案可以,照顾我们的情绪才说试错。”

    “对啊,有道理!”

    “还是赵院士有眼光啊!试错只是找个理由,原来是这样,我懂了!”

    “看最后了吗?赵院士直接说用缓冷技术,熔点一下子就提升了60。”

    “这就是能力、这就是水平!”

    “跟着赵院士是做研发肯定没有问题,现在也能算大成果了吧?”

    “……”

    赵奕就站在旁边看着,他脸上带着微笑,仿佛对结果浑然不在意,一切都了然于胸。

    实际上,他也感到非常意外。

    熔点提升?

    ‘缓冷’的一份材料熔点提升,还是在意料之中的,原本设计的那份熔点也提升了?

    “沈丙河的运气也太好了吧?”赵奕不由得扯起了嘴角,他实在是感到很意外,这个运气或许能去买彩票,也许就能中五百万呢?

    当发现沈丙河站在了旁边,赵奕点头给予了认可,“沈教授,你的设计真的很棒。”

    “谢谢赵院士!”

    沈丙河脸上还带着兴奋。

    赵奕的赞叹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沈丙河的设计不止让成品熔点提升,中间还有几个修改的地方,让他得到了‘对成品熔点提升无帮助’甚至是‘有害’的结论,也就是‘试错’有了收获。

    当所做出的设计中间有几处对结果有害,最终却得到了熔点提升的成品?

    说明什么?

    这就说明过程中有对成品熔点提升产生很大帮助的步骤!

    k03a的制造过程太复杂,有的地方能用《因果律》直接得出有害有利的结论,有的地方或许是牵扯到微观构造问题,根本不能得出任何结论。

    所以逻辑分析也很重要。

    赵奕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修正设计中的问题,把‘有害’、‘无用’的地方都去除掉,是否能让成品熔点更高、性能更好?”

    “可以试试啊!”

    “但是,还是先等所有测试结束……”

    正在做的测试也是很重要的,强度测试比熔点测试要复杂一些,还有运用一些高压器械做辅助手段,测试持续了两个小时,最终得出了结论--

    成品强度降低了大概百分之一。

    强度和添加铼元素直接相关,金属铼质地柔软,没有和合金中其他元素完美结合,就很可能造成最终成品强度降低。

    但是强度下降百分之一,还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同时强度下降也确切的说明,铼元素没有和其他元素完美结合,也就说明成品还是有提升空间。

    不管是强度、熔点还是抗腐蚀性等,都是有提升空间的。

    成品性能检测结束以后就是内部会议,内容就是总结一下实验经验,以及交代下一步实验规划。

    这次何桂林也参与了进来,他是307钢厂的代表,并不在赵奕的研发组中,但研发组离不开307钢厂的支持,何桂林也要负责实验工作,参与会议肯定没有问题。

    “沈教授的设计很棒!”

    赵奕上来就对设计做出肯定,“熔点提升九十度左右,强度有降低,但还可以接受,这两份材料要好好的保存起来。”

    “要发布成果吗?”何桂林忽然问道。

    赵奕奇怪的看了他一眼,疑惑道,“研发不是才开始吗?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实验。”他的意思就是,只是第一个实验而已,就算成品性能有提升,也完全谈不上什么成果。

    研发组的几个人都很淡然。

    虽然制造出的成品熔点有提升,但确实是第一次实验的产物,他们也知道赵奕的目标,是制造出国际最先进、熔点最高、能装配到最顶级涡轮发动机的镍铁合金,熔点的目标肯定要超过一千七百度。

    现在只超过了一千五百度,差距还是比较大了。

    “那么下一个实验……”

    王志芳忽然开口问道,“是不是,李荣茂的?还是洪涛?”

    李荣茂和张洪涛都有些欲欲跃试。

    王志芳也顺势拿出了一份设计,放在桌上似乎是要讲解一下,其他人都知道是他的设计,上次会议就只有王志芳没有讲解。

    赵奕觉得应该照顾王志芳的面子,但想想还是不耽误时间,他说道,“王院士,计划赶不上变化。之前的计划是每个人拿出一份设计,连续做四次实验。但现在沈教授的设计,让成品的性能有所提升。我们看最后的检测数据能知道,这个成品有很大提升空间。”

    “所以我有个想法,我们一起对沈教授的设计进行详细的论证,每一个步骤都要论证一下,最终拿出一套完善后的方案。”

    “下一个实验,我们试试。”

    其他人听到赵奕的想法,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表情多少都有些意外,他们还以为会做其他人设计的实验,没想到赵奕的想法是,继续论证沈丙河的设计,但实验结果表明,沈丙河的设计有出彩的地方,找出他设计上的优势,再进行其他地方的修正,确实是个不错的方向。

    李荣茂、张洪涛都暗暗感觉可惜,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设计能投入到实验中,具体看看制造的成品怎么样,但好像不需要了?

    他们找不出反对的理由。

    如果纯粹从研发角度来思考,赵奕所说的就是最优选择。

    王志芳带着郁闷默默的收起了设计,他确实希望研发进展顺利,但他预想的是以自己为主导,最少是以自己的设计为主导,结果好像完全变了样子,就连张洪涛的设计暂时都没有‘出场机会’。

    现在还能说什么呢?

    王志芳干脆也不说话了,只是以沉默表达情绪,他说不出反对的话,支持也真挺郁闷的。

    赵奕所说的确实是个很好的方向,中立角度来说大家都是支持的,接下来就开始进行论证,论证就是去详细的研究沈丙河的设计,看看具体哪里可能起到正面作用、哪里可能起到反面作用。

    赵奕没有直接参与论证,而是作为‘主判断’的人,他就像是一个公正的裁决人,不参与讨论确有决策权。

    事实上,赵奕心里大致了解几点。

    有的对成品有害的修改,他已经都记录下来,肯定是要直接去处的,想要把有害变成有利,难度实在是太高了,干脆就直接放弃。

    有的修改则是‘没用处’,还是可以论证一下的,让大家自由发挥、畅所欲言,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许就能把没用处变成有利。

    这次连何桂林都参与了论证,他的参与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一直在做镍铁合金的研究,也做过添加新元素的方向,他能给出一些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大部分都是失败的,但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会议室里的论证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钟,每一个问题都会讨论很久,最后赵奕看看时间决定散会,“今天太晚了,明天记得整理下数据,下午再继续。我们下一次实验最少要下周。”

    他简单交代了一下工作,就结束了当天的讨论。

    ……

    航空研发基地,昆仑发动机组。

    前一段时间,307钢厂发布k03a熔点性能提升,发动机组也对此有所准备,上周他们拿到了几块成品做检测,随后好多研发组的工作就来了。

    涡轮组需要根据涡轮叶片材质性能的提升,研究设计更适合的叶片搭配方案;动力组则需要调整燃烧室的能量输出,以期从根源上增加发动机的最大动力。

    等等。

    动力组的工作就是由组长周恺和老技术员高亚新负责。

    周恺、高亚新都是拥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他们根据检测反馈的新k03a性能参数,对燃烧室的燃料输入控制、空气风压、分区设计等进行详细的研究,最终拿出了一套十分合理的方案。

    等方案提交上去以后,发动机组负责人张刚川,让两人到会议中心去做报告,发动机组的几个高级技术员、领导听了报告,都觉得设计没有任何问题,然后就直接签字通过了。

    周恺和高亚新一起走出会议室,脸上不由得露出了轻松的笑。

    周恺说道,“k03a性能提升,咱们配套也跟着提升,整个发动机的动力肯定会有很大的提升。咱们也算是为提升性能做出了贡献。”

    高亚新点头道,“设计直接通过了,接下来就要等工厂那边造出新样品了。”

    “是啊。”

    周恺说着都感觉很轻松,他们动力组的工作确实轻松,有事的时候忙一下设计,其他时间就能清闲的呆着,再没有更清闲的小组了。

    他想着忽然谈起了王志国,“小王也是辛苦了,去一趟首都,设计搭配涡轮叶片1700度的燃烧室控制方案,真是有意思了。小王的水平还是不足,做这个设计也没什么意义,难为他了……”

    “是啊。”

    高亚新也跟着叹道,他还补充了一句,“还是他年轻啊,要是我再年轻一些就替他去了,看看赵院士本人也不错,我看到小王发的照片了,他和赵院士有合影。”他说着忽然有点羡慕了。

    虽然和赵奕合影并不算什么,但也是拿来吹嘘的资本,赵奕的名气都比的上一线明显,让其他人看见合影肯定会高看一眼,研究能和赵奕扯上关系,似乎也变得高大上了一些。

    周恺好笑的摇头问道,“要不你也去?反正最近也没什么事。”

    “不了不了。”

    高亚新赶紧摇头,“我这拖家带口的,去了也帮不上什么忙,还是让小王来吧,年轻人正需要历练。”

    “年轻人锻炼一下也挺好。”周恺也跟着点头,“就算设计没什么用处,就当是学习了,小王的水平还是差一些,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啊!”

    “是啊!”

    高亚新叹气的点头,仿佛两人都是为王志国考虑,可实际上,他们就是不愿意跑一趟,去做‘根本没有意义’的研究。

第四百三十七章 没有人比您更严谨了

    金属材料实验室。

    几天来研发组都在针对沈丙河的设计做论证,论证的过程充满了数据、想象以及争辩,合金材料的制造设计论证,没有一个百分百确实的答案,比如,某个步骤是否对于最终成品性能有益,就只能通过经验和理论的想象来判断,经验就不用多说,全新的研究可用参考的内容太少,他们只能凭借少量的数据来说明情况。

    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只是理论也能说出好几个花样,争论问题的时候,感觉像是在进行哲学的探讨,而不是进行合金材料的研究。

    但是能看得出来的是,每个人都是全心努力的希望把设计做好,他们都是研发组的一员,真能出大成果不仅仅是代表技术的进步,也会在他们每个人的履历上,记下非常浓重的一笔。

    王志芳也一样。

    虽然他已经是工程院的院士,级别上已经升无可升,但也希望自己的科研履历上,出现世界最顶级的研究成果。

    这次他难得和赵奕的想法一致,都觉得从沈丙河的设计上入手,是个非常不错的研发方向,因为实验已经证明沈丙河的设计非常可取。

    唯一遗憾的是,他的设计只能放在背包里了。

    王志芳随时都带着他的设计,他的心态也和其他人一样,都希望自己的设计能运用到实验,具体看看能制造出什么样的成品,其他人不知道的是,他还连续的对设计进行修改,考虑到沈丙河的设计被采纳的原因,他还特别做了一套‘满是漏洞’的设计。

    当然他只是随身带着,并不会主动拿出来,只心里隐隐的期待赵奕再提出‘用问题多的设计’,他就满是不屑的拿出这份设计,到时候就带着嘲讽的说,“不就是入门级的设计吗?我随手就做了一份!”

    为了让这份设计更‘入门’,他还连续不断的进行修改、完善,把其中‘运用丰富经验’、‘可以经受严苛论证’的过程都删掉换成了‘很有争议的步骤’。

    “可惜,用不上了!”

    “再怎么修改也没用。就算是真的要选择其他设计,也不可能把这份拿出来!”王志芳有些遗憾的想着。

    ……

    论证,进行了一个星期。

    一个星期时间相对还是比较长的,因为沈丙河的设计已经投入了实验,也制造出性能提升的成品,就算挨个步骤进行论证,正常也不会超过三天。

    这也能看出研发组对于论证的重视。

    最开始的速度比较快,赵奕快速去除几个‘对成品性能有负面影响’的步骤,接下来剩下的就是‘不确定’以及‘对性能没有影响’的步骤。

    这些有争议的地方,有的甚至要论证一整天,相对时间就比较长了。

    其实,也正常。

    如果考虑到一次实验的花费,多论证几天争取让设计更严谨就不算什么了。

    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时间比较充裕,研发组做第一个实验时,并没有足够充分的准备,最主要还是实验材料的采购没有跟上,像是合金研发所需要的材料,市场上是不可能有售卖的,都是从专门的工厂购买的,有的则需要购买进口产品。

    第一次实验时的好多材料,都是307钢厂何桂林小组运过来的,后续还要做很多次实验,不可能所有都由307钢厂提供。

    所以还是要等。

    两个星期以后,一切所需都准备好,研发组马上着手进行第二次实验。

    307钢厂、金属材料实验室、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工厂以及何桂林小组,协同开始了高效的运作,最初始的材料在307钢厂生产出来,并快速被运到了金属材料实验室。

    在经过简单的测试、加工以后,研发组的所有人以及何桂林小组,就到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的配套工厂进行实验。

    有了第一次实验的经验,第二次速度就非常快了。

    只花了不到两天时间,就已经到了最后一步,赵奕再次决定分成两份,一份采用常规的冷轧技术,另一份则采用更复杂的缓冷技术。

    等两份成品冷却到常规温度,就被快速运送到金属材料实验室,研发组合和何桂林小组也都去了金属材料实验室,对两份成品进行最后的检测,负责检测的主力仍然是李荣茂、张洪涛。

    这次沈丙河也参与了。

    沈丙河的实际操作水平还是要差很多的,但研发组的人长期一起做研究,几个年纪差不多的关系都很不错,其他人也有意帮助沈丙河,给机会锻炼一下他的操作能力。

    张洪涛就主动把高温枪递给沈丙河,“丙河,你来试试!”

    “这玩意温度太高,千万注意点!”

    “要不行,还是我来吧?你要控制好温度,注意一下,咱们是做检测,不是让你把它融化掉。”

    “……”

    检测过程稍微显得有些不正规,但因为材料被分成了几份也没有什么影响。

    很快。

    李荣茂那边出结果了,他惊呼的喊了一声,“超过1600度了!”

    “真的?”

    “没看错吧!”

    “太好了!”

    远处站着的几个人,马上变得激动起来,他们瞪大了眼睛看过去,脸上的表情满是期待。

    这时沈丙河喊出了声,“1570度!”

    他检测的那一份是冷轧处理的,熔点低一些是意料之中的。

    很快李荣茂也喊道,“1620左右!”他的语调明显带着激动。

    “呼~~~”

    当听到这个数字以后,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气,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仅仅是第二次实验,就又能在第一次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让成品熔点又增加一百度。

    “1620度啊!”

    “这个应该是世界最顶级镍合金的熔点了吧?远远超出了e国进口涡轮发动机的涡轮叶片性能。”

    “都快赶上m国最顶级战斗机的数据了。”

    m国最新研制的顶级战斗机,运用了最为尖端的科技,公布出来的发动机数据,涡轮叶片材料的熔点,就在2000开以上,也就是超过了1700摄氏度。

    那也是全世界唯一确定熔点在1600摄氏度以上的镍合金材料。

    现在最新研究的成品,熔点超过了1600摄氏度,也就表示超过了其他所有镍合金材料,最少在已公开的范围内,是世界熔点第二高的镍合金材料,但必须考虑的一点是,m国公司公布的数据中,镍合金中铼元素占比为百分之六左右,而他们的第二次试验方案,理论上制造的成品铼元素占比只有百分之四。

    铼元素占比百分之六,熔点1700+摄氏度。

    铼元素占比百分之四,熔点1620摄氏度。

    铼元素占比说明的是材料构成,同样也说明了技术难度和材料成本,他们所研发的材料铼元素占比少,说明成本就相对低一些,而熔点不会低多少,也就说明技术难度不弱于前者。

    “我们的才更好啊,熔点1620,就差一百了,但元素配比上,少了两个点的铼啊!”

    “我们这份成品,把铼的性能发挥的更好!”

    “这已经可以说是最先进、性能最好的了吧?而且足以满足世界顶级的航空发动机需求!”

    “真是出了大成果啊!”

    “如果我们现在公布出去,会不会引起国际轰动?”

    “……”

    每个人都在兴奋的讨论着。

    测试还在继续。

    张洪涛、李荣茂、何桂林以及沈丙河,一起给成品做强度测试,两个多小时的严谨测试后,他们一起宣布,“强度和最初相比没有变化,比上一次实验还有所提升。”

    “非常成功!”

    最后一个评价都不用补充了。

    成品的熔点提升,而强度没有降低,说明铼元素很完美的嵌入到合金组成中。

    所有人马上陷入新一轮激动。

    赵奕的表情倒是很淡然,实验结果没有出乎意料,成品性能提升是肯定的,因为他上来就删掉了那几个,对成品性能有害的步骤,就算没有后续的讨论,成品的性能也肯定会提升,只是具体提升多少不确定。

    这次实验过后,他又得到了几个条件。

    其中有一个新论证的步骤,对成品的性能依旧是有害的,下一次实验就把有害的删掉,然后继续论证那些没有帮助以及不确定的步骤。

    赵奕做出了决定,也赶紧召集所有人,说出了下一步计划。

    “还继续进行论证?”

    “赵院士,强度已经没有降低,说明铼元素嵌入的很完美,这已经能算成品了吧。”

    “不是能算,就是成品!”

    “我觉得不需要继续了吧?现在这份成果发布出去,都能引起国际轰动。”

    赵奕摇了摇头,皱眉道,“你们的要求也太低了吧?我们刚做两次实验,肯定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希望成品的熔点,最低也要达到一千七百度。”

    “……”

    “……”

    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只能摇头,苦笑着表示同意。

    赵奕还是第一次明确的说,研发目标是让熔点提升到一千七百度以上,他们也希望能够达到这个目标,那才真正是世界第一,但同时他们总是觉得很不实际,国内的合金材料技术,落后于国外是不争的事实,不仅仅是航空发动机领域,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稀土问题就能看出很多东西。

    中-国是稀土超级大国,对外出口一系列稀土产品,但能把稀土真正运用起来,提取其中的稀有元素,用在自己的合金材料产品中,大部分都是国外的公司。

    他们购买稀土产品,制造好合金材料成品,再卖到国内能赚到大笔的钱。

    这就是技术的差距。

    所以,即便k03a熔点提升到一千四百度以上,在进行添加铼元素的研究,他们也只是想着继续往上让熔点提升一百度,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现在成品熔点提升到1600度以上,根本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们都觉得已经可以了,都已经世界第二了,还要争取世界第一吗?

    “另外……”

    “争取世界第一有什么用?”不仅仅是李荣茂、张洪涛,就连王志芳都是这么想的,“就算做出了熔点最高、最先进的镍合金,可是有什么用?”

    “没必要啊!”

    “国产的发动机根本就用不上!”他们只是心里想着并没有说出来。

    赵奕仿佛能看穿众人的心思,他很认真的说道,“我知道大家对于现在的成果已经满意了,但是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不管有用没用,只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现在我们制造出的材料熔点超过一千六百度,确实,性能已经足够使用了。”

    “但是,我不希望有一天看到,当国内制造有需求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现在研究的材料性能跟不上,到时候我们的就会被新材料顶替。”

    “何组长,你有体会吧?”

    赵奕说的转头看见了何桂林。

    何桂林和其他人的想法一样,但听到赵奕这么说以后,他顿时感同身受的点头,“没错,十几年前,我们都觉得k03a的性能足够了,但后来昆仑、王屋发动机组,都认为我们的性能不够,只是没有选择才用k03a。”

    “我们整个研发组都知道,k03a被顶替就只是时间问题!”

    “那种感觉……怎么说呢?”

    “反正我是觉得我们整个组,都没什么用。”何桂林说完看向其他人,道,“我支持赵院士,研究还要继续,既然我们能努力再试着把材料性能提升,为什么不呢?”

    何桂林说完其他人都跟着点头。

    确实。

    有了成果公布也不急于一时,研发出世界第二的材料确实很厉害,但谁不想拿到世界第一呢?就像是国际奥运会的比赛,谁又会在乎银牌得主呢?

    ……

    研发,继续。

    接下来还是进行论证,然后再投入到第三次实验,第三次实验整体用时一个星期,速度可以说是相当快了,结果也非常不错。

    成品性能再次获得提升,熔点达到了1640度,强度没有变化。

    赵奕决定继续进行论证实验。

    第四次实验用时六天,包括前面的论证和实验部分一起,最终得到的成品,性能再次得到了提升--

    熔点1650度!

    第五次实验只用了五天,因为只修改了设计的两个地方,只可惜最终实验得到的成品,没有在第四次实验基础上获得提升。

    “熔点依旧是1650度啊!”

    “和上次的成品差不多,我测试的时候,感觉就是一个东西,连颜色都一模一样。”

    “强度呢?”

    “也一样,最少差别分辨不出来,就算是同一种产品,不同批次生产出来的,也会存在这种差异。”

    “……”

    研发组的人都在叹着气,或许是因为习惯了有提升,前面几次实验都是这样,每一次都会让成品熔点继续往上提升。

    这次完全没有提升,让他们产生了失望的情绪。

    赵奕倒是完全不在意,“这也是正常的,不可能每一次都有提升。”

    他一句话惊醒了其他人。

    他们发现自己是跟着赵奕做研究入魔了,以前做实验的时候,别说是每一次让成品获得提升,即便是实验十次,能有一、两次让成品性能获得提升,就已经可以说研究很高效了。

    “但是,接下来呢?”

    王志芳说出了其他人的疑惑,所有人再次看向了赵奕,“赵院士,你有什么计划吗?”

    “有。”

    赵奕点头,“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沈教授的设计已经到了尽头。”

    这是结论。

    其他人都跟着点头。

    他们连续做了好几次实验,可以说把能挖掘的都挖掘了,沈丙河的设计被研究到了‘国际顶尖’,就没有必须继续了。

    赵奕道,“所以我们要开启新的试验,之前不是有好几份论证吗?李荣茂、张洪涛……”

    他直接点了名。

    “对了。”

    赵奕忽然开口道,“这次我们就找一份最严谨的设计好了,王院士,我记得你上次就准备讲解一下你的设计,现在,可以吗?”

    王志芳愣住了。

    他想到了背包里那份,‘满是漏洞’的入门级设计,马上摆手说道,“真是不碰巧,今天我没带。要不还是用洪涛或者荣茂的设计吧。”

    他的语气很肯定。

    这时,张洪涛忽然站起来说道,“王老师,我知道您是为了给我们年轻人机会,但现在是做研究,很重要的研究,一切都是要以研究为中心。”

    “早上来的时候,我看见了,您把设计放进了包里。”他说着直接到椅子上拿过包翻找,随后大声说道,“找到了!王院士,我就说您肯定带了!”

    他把设计放在王志芳身前,“赵院士说找一份严谨的设计,您就来讲解一下吧,我相信,这里没有人能比您的设计更严谨了!”

    “……”

第四百三十八章 阶段性的成果!

    “张洪涛这个死孩子!”

    “还说设计、还说,我都说给你们机会……这和计划的不一样啊!”

    王志芳尴尬的坐在位置上,低头看向那份设计,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开口,他原本的计划是,下一次赵奕再要求‘设计水平低’的论证,他就公然战起来反对,然后赌气似的拿出这份水平差的设计。

    到时候,赵奕也许就采纳了。

    现在的情况和想象中的不一样,赵奕要求的是论证严谨的设计,而不是‘设计水平低’的论正,结果张洪涛帮着找出了这份低水平的论证?

    “这……怎么办?”

    “总不可能直接说,我是为了设计能采纳,故意做一份这样低水平的认证吧?”

    王志芳牙齿都咬了起来,他满眼恼火地盯着张洪涛。

    张洪涛被看的有些莫名其妙,还以为是王志芳坚持给年轻人机会,希望他或者李荣茂的设计被采访并用于实验,心里顿时十分感动,马上说道,“王老师,不用给我们机会。”

    “现在是研究,一切都要以研究为主。您的设计更加严谨,我们都相信你。”

    他的话语很诚恳。

    李荣茂也跟着道,“说的对啊,研究最重要。对我们来说,能参与这种项目已经能学到很多了。”

    王志芳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他愣了好半天深吸一口气,语调尴尬的解释道,“其实这份设计,是我抽闲的时候做的,根本没有花多长时间,就是觉得应该反向思考为我的主设计当一个参考。”

    “我还有一份设计……”

    “巴拉巴拉~~~”

    王志芳连续说了一大堆,意思就是自己做了两份设计,这份设计非常的差,但其他人还觉得他是在客套、自谦,马上接过话头说道,“王老师,这里我可了解您,就算是随便拿出的设计也很严谨。”

    “您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尤其在设计论证方面。”

    “您这么一说,我们反倒更加期待了。”

    “……”

    王志芳有种想吐血的冲动,他索性抓着脑皮说了起来,但只是阐述设计方案,也就是实验的过程,并没有针对步骤做详细的解释,似乎也不期待其他人去理解。

    张洪涛听了几句就知道,王志芳说的不是他们一起讨论的设计,他反倒是更加期待,仔细认真的听了起来,随后就发现设计中有很多问题,好像每一步都值得详细问上一问?

    “不对啊……”

    张洪涛心里想着,“这个设计比沈丙河的还不如吧,难道王老师有了什么新想法?”

    李荣茂也听出来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做评价,想着,“难道因为沈丙河的设计,让成品性能提升,王院士就做了一份更‘出奇’的?”

    沈丙河也听的非常认真,他疑惑的想着,“好像也没有,比我强多少吧?”

    三人各有心思都不说话。

    何桂林就没有这么多考虑了,他找了个空档直接疑惑问道,“王院士,我刚才听到好几个地方,设计上好像有些不严谨吧?”

    “咳咳~~~”

    王志芳连续咳嗦了好几声,赶紧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才道,“所以我说,这份儿是反向做参考的设计……”

    刚才他说的时候,其他人还以为是谦虚,现在则觉得还真是反向设计,或许……王院士就这个水平?当然不可能。

    几个人马上摇头。

    王志芳的能力水平是很高的,不仅仅因为院士头衔,他在研发、实验的过程中,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一些问题找王志芳基本都能解决,就说明了经验的丰富,他还是张洪涛半个老师,能教出张洪涛这种学生,水平肯定是不会差的。

    那么这份真是反向设计?

    赵奕一直没有说话,会议室的气氛有些诡异,但他还是能看出东西的,他知道王志芳确实是做了两份设计,《因果律》直接给出了结果。

    眼前的这份设计明显不严谨,就像是何桂林提出的疑问,王志芳没有正面解答。

    “这样吧。”

    赵奕开口打破了尴尬,“王院士,咱们的会议明天再进行,两份设计您都带着,到时候一起论证论证。”

    “好!”

    王志芳果断的同意,心里也松了一口气,‘还是赵奕人好啊,知道我尴尬,让我拿另一份设计’。

    ‘张洪涛?这个死孩子!’

    王志芳再看向张洪涛都咬牙切齿的,他刚才丢的脸都要怪张洪涛。

    ……

    第二天正常进行论证。

    赵奕说让王志芳带着两份设计,王志芳还是只带了一份,另外一份都差点儿被他扔进垃圾桶,后来想想也是个纪念,就干脆压在了书房的最下面。

    王志芳的主设计论证确实做的非常严谨,一般人甚至找不出任何问题,甚至会觉得以他的论证去做实验,一定能让成品性能大大提升。

    何桂林、李荣茂还是问了几个问题,但基本都是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而不是至于设计上有什么问题。

    方案,敲定。

    接下来就是直接投入到实验中了。

    王志芳的设计用七处对过程进行修改,实验准备还是很复杂的,他本人、张洪涛以及何桂林的小组,一起忙了一个星期,李荣茂、沈丙河也长时间呆在工厂跟着忙,一星期后才做完了准备。

    然后就是实验。

    这次时间从307钢厂运送基础材料,到制造出成品用了三天时间,最终得到成品以后,就在运送到金属材料实验室进行检测。

    “熔点,1445度。”

    “强度略微降低……”

    张洪涛连续做了好几次检测,最后有气无力地宣布了结果。

    李荣茂、沈丙河以及何桂林也是一起做检测,但他们不太好出面宣布结果,因为实验设计的成品,熔点提升了十几度,强度还有所下滑,等于性能几乎没有提升。

    如果没有沈丙河的设计在前,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合金材料的研究就是这样,性能没有提升是很普通的结果,也是经常发生的,论证再完美也只是论证,实际比论证要复杂太多了。

    但是和沈丙河的设计对比,明显就不一样了,王志芳的设计最后也用了缓冷技术,但两份成品性能几乎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添加缓冷的步骤也没有任何意义。

    王志芳也感到有些失望,他本来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赵奕的感受倒是还好,因为他并不在乎结果,再完美的设计也不可能让成品超过他们所研发到目前的性能,也就是熔点达到1650摄氏度,所以具体成品会有什么性能,也就没有多大关系了。

    他在乎的是过程。

    王志芳的设计过程中,总共有三处修改的地方,被《因果律》确认是对成品性能有益的,并且三处和沈丙河的设计完全不同,也就是说,三处都可以添加到沈丙河的设计中。

    “三处有两处都是添加铼元素,也就会让最终铼元素的占比很高,或许会超过百分之六?”

    “也许会达到百分之七……”

    “不过,提升铼元素的占比,确实是让熔点提升的好方法。”

    成品性能提升靠的就是添加铼元素,只要铼元素能完美的嵌入到合金中,就肯定能提升合金的熔点,同时不让合金强度下降。

    微观的角度来说,铼元素的嵌入原子组成的方式,决定了合金的最高熔点。

    具体可以理解为,比如,铼元素在合金内部所有元素的最外层,肯定能让合金的熔点大大提升,也有合金的熔点,就是铼元素的熔点。

    这就是铼元素发挥作用的方式。

    反之,铼元素被包裹在其他元素的最里面,就几乎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铼元素的占比提升,也就有更大的概率,让铼元素‘抵抗’高温作用,也就能提升成品合金的熔点。

    在王志芳的设计实验后,赵奕马上集合所有人召开讨论会,快速制定了一个方案,也就是把王志芳设计中,对成品性能有益的三处地方,添加到之前以沈丙河设计为基础的完善方案中。

    这次是赵奕一手拍板做决定,并没有让其他人提什么建议,也没有讨论多久时间。

    其他人顿时都有些不理解。

    从研发开始一直到现在,研发组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参与感,设计是他们制定的,实验工作也是他们做的,赵奕似乎就是起到了一个‘决策’作用,但具体意见绝大部分都是他们提出的。

    现在赵奕忽然转变了风格,一手做出了实验设计决定,就让人有些搞不懂了。

    赵奕没有多做解释,只是让大家去准备。

    下一次实验很快开始。

    这次实验过程是结合沈丙河、王志芳的设计做出的,其他人都有些不理解,但还是非常认真的投入实验,都想看看最终结果怎么样。

    当成品的检测结果出来的时候,就没有任何人再怀疑了。

    李荣茂惊呼的喊出声,“超过1700度了!”

    “1700?”

    “真的超过1700了?”

    张洪涛那边也很快出结果,“1700出头,不知道具体多少,好像过了1700就融化了。”

    “1700……”

    “呼~~~”

    所有人都带着惊叹继续等着结果。

    很快。

    何桂林的团队进行的检测,得出了准确的结果,成品的熔点为1708摄氏度,他还认真强调说,“误差不超过2度!”

    “强度没有变化!”

    他说完脸上露出了惊喜,“超过1700了啊!这也算达成目标了吧?赵院士,这个能算是成果了吧?”

    所有人都看向赵奕。

    他们都迫不及待的想对外公布成果,相信肯定会震惊所有人。

    赵奕露出了轻松的笑,他肯定的点了点头,“当然!”

    “现在我宣布,针对合金材料k03a的研发,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我马上上报!”

    “大家可以准备写报告了!”

第四百三十九章 你肯定行,加油!

    “喔~~~”

    “这次真是大成果了!”

    “如果对外公布,肯定会轰动世界!”

    “暂时别想对外公布,现在最少能提交上报了,到时候内部都知道,在镍合金的研究上,什么金属研究所、材料研究院都不行,还是要指望我们金属材料实验室……”

    “还有我们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

    “都一样!都一样!”

    当赵奕确定了成果以后,所有人都兴奋的欢呼着,也疯狂的讨论起来。

    沈丙河、李荣茂都为金属材料实验室感到骄傲,同时也让王志芳、张洪涛郁闷起来,他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危机--

    实验室重名!

    如果实验室是由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主导,外面的人肯定会说,航空航天的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有实力,但主导人是赵奕,所有人都会说‘赵奕很天才、赵奕水平高’,也就附带着说‘燕华大学金属材料实验室’有实力。

    “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

    “那不就是金属材料实验室吗?什么,航空航天大学?搞错了吧!”

    “也许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就是金属材料实验室的分支机构?”

    “……”

    张洪涛想的没有那么深入。

    王志芳仔细一琢磨,忽然就高兴不起来了,他忽然问向张洪涛,“洪涛啊,你说赵奕这小……咳咳,赵院士,是不是故意取了个,和咱们实验室差不多的名字?”

    “……我也不知道。”

    张洪涛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就让王志芳心情更郁闷了,他觉得一切都是有计划的,赵奕就是故意取了个相似的名字,有了这个大成果以后,谁还知道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

    不相干的人根本不会分辨的那么清楚,以后再提起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其他人也会想到燕华大学。

    或许也包括以前的成果?

    比如,张洪涛做的卫星外皮研发,都知道是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以后再提起的时候,其他人的第一反应会是,“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我知道,燕华大学的!张洪涛是燕华大学合金研发年轻一代的佼佼者吧!”

    这下连人才都是‘挖’走了。

    “赵奕这小子,心也太黑了!”王志芳越是想就越是郁闷,到最后都咬牙切齿的,但他又没有任何办法,放弃眼前的大成果?

    开什么玩笑!

    最后他只能想,“算了,反正成果有我就行了。我已经老了,实验室未来发展,只能靠其他人了。”

    ……

    赵奕不知道王志芳的复杂想法,他当时取名‘金属材料实验室’,就只是图个简单、不用费脑子而已。

    国内各地、各个大学的研究机构就是这样,网络搜索‘材料实验室’能搜到好多个,具体什么名字对应什么机构,只有专业领域的人才清楚了。

    当天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会议,赵奕总结了下几个设计、论证、实验的过程,对所有人的努力表示了肯定,随后继续说起了下一阶段的工作。

    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就是,记录、完善实验制造过程以及未来转移研发重心。

    前者的目的是让实验与生产进行衔接,把所有过程详细的记录,再进行更加完善的实验,保证过程的严谨性,也就能继续提升成品的性能。

    之前的实验是不严谨的,过程只是以最简单的方法,按照设计去制定,好多实验步骤设备都很简单,只保证能完成就够了。

    不管是温度控制,还是实验环境,和真正的标准生产都是存在差距的。

    王志芳说道,“以我的经验来看,如果让制造过程更加严谨,肯定能让成品性能继续提升,熔点能再升高二十到四十度。”

    这个提升还是很大的。

    另一个问题就是‘未来转移研发重心’,也就谈到了研发的收尾,因为达成了阶段性的目标,成品的性能已经足够,继续做研发的意义不大,就不用继续专心的做研发,可以把技术转移给307钢厂,让他们和金属材料实验室、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一起合作进行后续的研发,具体转移的问题,就要307钢厂、两个实验室以及上级一起商谈了,可以肯定的是,两家实验室都能拿到一笔额外的经费,研发组的人都能得到不菲的奖金。

    等会议结束以后,全员举行了庆功会,就是到饭店大吃一顿。

    等再回来的时候,赵奕还想着上报的事情,干脆就直接进行了上报,对成品性能进行了说明,随后就直接睡了过去。

    晚上十点,科技处材料司。

    李振来是材料司的一名小科员,晚上正在办公室值班,科技处下属分支机构事务不多,值班也只是例行工作,收到信息一般也是白天再处理。

    李振来的值班经验丰富,因为规定必须在办公室,他把两个椅子拉在一起,躺在上面盖了个被单,就准备睡上一小会儿。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能睡三、四个小时都没问题,有时候甚至能睡到第二天早上,但今天的情况明显不同,李振来才刚闭上眼睛,就听到了信息提示的消息。

    “上报提醒?”

    李振来郁闷的坐起来,看向桌上的电脑,就发现了一条信息,“赵奕……院士?”

    他有些惊讶的站起来。

    等仔细看了信息以后,李振来立刻就精神了,他在材料司工作,也知道镍合金研发,三个多月前,赵奕申请镍合金研发的事情,材料司工作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也私下里讨论上几句。

    现在有成果了?

    李振来仔细看了下成果,顿时惊讶的张大了嘴,“熔点超过1700度的新型材料,暂时命名为k03b?也就是k03系列的第二代?”

    “熔点超过1700度?”

    “怎么可能!”

    李振来用力的揉了揉眼睛,仔细看了好几遍才确定下来,随后他马上把消息继续上报。

    这种成果已经不是材料司能决定了,必须要报告给上一级的领导。

    赵奕的上报意思就是,把成果消息报告给上级,同时申请内部公开成果,另外也等于是提前宣布,“我们完成了研发,可以进行阶段性总结了。”

    项目的阶段性总结,牵扯到成果公布、产品提交生产、其他部门协作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经费方面则可以做阶段性的结算,消耗了多少经费,后期还要不要加大研发投入,都是需要制定计划做申请的。

    李振来把消息继续上报,就到了科技处的事务组,事务组是由各司领导组成,小组负责讨论的是重大的科研项目、成果。

    这天事务组值班的是应晟。

    应晟收到了消息以后,马上给材料司打了个电话问道,“刚才的消息是真的吗?”

    “是,赵院士上报的。”李振来给出了肯定回答。

    “明天会热闹了!”

    应晟感叹的说了一句,就把消息继续上报。

    第二天早上,科技处副部长刘泽成刚来就知道了消息,他和其他人一样的惊讶,他不负责材料司的事务,但对相关的研究还是有了解的,一般来说,顶尖合金材料的研发,需要的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的。

    赵奕申请的项目经费是两千万,相对项目本身来说,经费远远算不上多,刘泽成觉得后续还要投入更多的经费,研发时间也最少要两年、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结果才过了三个月……

    出成果了?

    如果是出个小成果倒是不意外,但是……

    “熔点1700度以上?镍合金?这不就达到了国际最顶尖水准吗?”刘泽成惊讶的看着报告,上面有具体成品参数。

    合金代号:k03b

    熔点:1708摄氏度(上下浮动不超过2摄氏度)

    铼元素含量:6.7%~~6.8%

    其他参数包括强度、耐腐蚀性,数据就有些看不懂了,但旁边标注着‘基本和k03b相当’,能让人直接明白个差不多。

    刘泽成马上找来k03b的参数做对比,再找到材料司相关的专业人士询问,都忍不住深吸一口气,“这是国际最顶级的镍合金了吧!参数已经超过了m国顶尖战机发布的数据。”

    他说的参数是综合性的。

    m国最顶级战机的涡轮发动机叶片参数,熔点稍稍还要高一点,但铼元素的含量高达百分之8,强度、抗腐蚀性则类似。

    专业人员讲解道,“这只是最初的实验成果。因为是实验,过程不严谨,理论上,如果能把环境、温度控制做好,k03b的性能还可以继续提升,肯定会超过m国顶级战机涡轮叶片性能。”

    刘泽成这边正惊叹着。

    材料司又上报了两条成果信息,依旧是赵奕上报过来的,都是有关镍合金的成果,一个被命名为kk031,熔点为1550摄氏度,铼含量为百分之2.5左右,另一个被命名为kk032,熔点1650摄氏度,铼元素含量百分之4.3左右。

    k03b的性能肯定是最好,但kk031、kk032的性能也不差,熔点都在1550摄氏度以上。

    三种合金材料,三个档次。

    合金材料并不是性能越高越好,还是要考虑制造成本以及使用问题,性能好的材料放在低端的环境里,就不能够完全发挥效果,反倒会白白的浪费成本。

    在收到所有上报的成果后,刘泽成马上举行了领导小组会议,讨论有关镍合金成果的问题,随后他亲自打电话给赵奕,和赵奕沟通了一下成果以及后续研发问题。

    赵奕的想法很简单,成果是否公开要看科技处,他本人倒是不在乎。

    研发也准备交307钢厂了。

    他不可能一直做合金材料的研发,制造出足够使用、世界最顶尖的合金,就已经完成了研发目标。

    作为研发组的领导者,他还是要给研发组的人争取利益,希望成果里记录所有人的名字,同时也要给大家争取到奖金。

    另外,发展经费也是要争取的。

    金属材料实验室是赵奕一手建立起来的,几百、上千万的经费,相对于一个合金材料实验室,还是有些太少了一些,他希望能争取到更多的经费,把金属材料实验室真正发展起来,最好设备能齐全一些,人才方面就看今后的发展了。

    刘泽成听到前面几条,马上就点头同意了,最后一条倒是考虑了一下,“如果你们继续和307厂合作做研发,实验室发展倒不是问题。”

    上级拨款和合作自主发展是不一样的。

    只通过上级拨款来扩大实验室,肯定是最差的选择,更多的资金应该来源于合作企业,307钢厂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因为有足够的成果、利益,他们肯定愿意拨一部分款项,用于合作实验室的发展。

    赵奕也明白过来。

    科技处拨款支持实验室发展,不是刘泽成一个人能决定的了。

    如果是和307钢厂合作,发展就变得很自由,就像是医学科学中心,有企业肯花钱赞助,想怎么建造都可以,因为牵扯到方方面面,上级不会拨出大笔的款项,单纯支持一个实验室扩张。

    赵奕和刘泽成通过电话以后,事情差不多都敲定了,科技处同意内部公开成果。

    研发组马上就发布了成果。

    很快。

    其他相关的部门看到了成果消息。

    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首都航空材料研究院、航空集团、昆仑发动机组、王屋发动机组……

    每个看到消息的人,全部都被惊住了,“赵奕的研发组,研究出了熔点1700度以上的镍合金?”

    “开什么玩笑?”

    “确定是1700度以上?强度没有降低?怎么可能……添加了铼元素,熔点提升两百多度?”

    “这么快?”

    “竟然只是镍铁合金,没有采用单晶技术?这个成果……所以,我们的单晶镍合金项目,不用继续了?”

    其他部门还好一些,只是被消息镇住了。

    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首都航空材料研究院就不同了,他们都有单晶镍合金研发项目,看到这份成果消息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我们的研究要中断了!”

    “不用继续了!”

    “有了这种新型的材料,研究单晶镍还有什么意义?熔点1700度以上、具有高强度、高抗腐蚀性的镍合金,装备五代机的高性能发动机都够了!”

    “我们可以开始想其他项目了……”

    当做了以年为计算单位的研发,并且有了两、三个小成果,结果发现所有努力都失去了意义,会出现什么样的心情:?

    彭恩贵能解释一下。

    最近一段时间,他和研发小组一直很努力的做研发,就是希望能在单晶镍合金的研究上取得突破,让那些‘不看好自己’的人,真正看看谁才是合金材料的大拿。

    结果……

    一切的努力似乎成了无用功?

    “完了!”

    “都完了!”

    “项目资金会中断,几年的努力变成无用功。”彭恩贵呆愣的坐在椅子上,仔细想想都觉得自己是个笑话,他都有些不敢出门了,“或许其他人都在笑我?甚至是小组里的人。”

    事实上,没有人说彭恩贵。

    研发小组的人都是在说李荣茂,他们很羡慕李荣茂能跟着赵奕做研究,还这么快就取得了大成果,类似的大成果只要沾上一点,都对个人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好处,而成果消息里,直接就列出了李荣茂的名字,肯定了他对研发做出的贡献。

    别说是底层的学生、实习生、副研究员,就连几个研究员说起来都很羡慕,成果已经真正发布出来,不出意外李荣茂会被认为是‘合金材料的新星’,升教授、研究员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以后也能被上级部门信任,个人申请大项目会变得容易许多。

    这就是很多研究员的追求了。

    只要能申请到大项目,有足够多的资金支持,就有机会出大成果,未来发展肯定会变好,有足够的成果支持,也许以后还能评个院士。

    成果有了、名声有了、钱有了,地位也有了!

    良性循环!

    彭恩贵还继续呆呆的坐着,他变得清醒了许多,但都有些不敢出门,唯恐见到其他人的眼神,不管是失望、惊慌、嘲笑等等,总归都会是负面的。

    这时电话响了。

    彭恩贵拿出了手机,发现是个陌生的号码,“不会这么快,就被通知停止项目吧?”

    他心里苦笑还是按下接听键。

    电话那边响起了熟悉的声音,“彭老师,我是小李。您看到成果消息了吧?”

    “我打电话来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和您说一声对不起,还有……谢谢!”

    “彭老师,我能有现在的能力、水平,全都是因为您的教导,不管以前发生过什么,您教导了我怎么样做研发,怎么做实验,甚至那些基础设备的使用,都是您手把手教的。所以,不管未来怎么样,您永远是我的老师。”

    “谢谢您!”

    话音到最后有些哽咽。

    彭恩贵同样忍不住流下了泪水,他眼眶红红的深吸一口气,好半天还是叹气的出声道,“小李啊,我听见了。不用道歉,我不怨你。因为我想过,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走。”

    “在首都那边,好好干,跟着赵院士多学习学习,你是我最好的学生,希望你未来能超过我。”

    “不,你肯定行!”

    “加油!”

第四百四十章 昆仑发动机二组

    科研项目就是这样。

    两个项目组做类似的研发,相互之间是存在竞争关系的。

    赵奕研究镍铁合金,根本目的是研发涡轮叶片材料,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首都航空材料研究院做单晶镍合金的研究,目的也是研发涡轮叶片材料,他们之间就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

    现在赵奕率领的研发组,研发出三个档次的镍铁合金材料,等于是完成了涡轮叶片材料研究,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首都航空材料研究院的研究肯定就会受到影响。

    这种影响是非常大的。

    他们一直在做的单晶镍合金研发,因为出成果也没有什么用处,后续就很难再得到经费支持,项目也就会被中断。

    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彭恩贵的小组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因为他们是单独做研发的,相关的合作机构也是科学院旗下的,和航空集团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几乎只能暂停项目,转而去做其他的研究。

    首都航空材料研究院受到影响比较小,因为他们和航空集团直接关联,拥有很多航空领域的材料研发项目,单晶镍合金的研发可以继续,只不过研发的目的,换成了其他方向,换句话说,未来只有首都航空材料研究院继续进行单晶镍合金的研发。

    当然,一些公司、机构也是可以做的,但考虑到单晶镍合金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支出和收益不成正比,继续做相关研究的会很少。

    赵奕就不用考虑其他研发组怎么样了。

    社会,就是这样,竞争是无处不在的,人类也是在竞争中不断前行,他作为竞争中的胜利者,其实对胜利也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发动机的研发,单独一个镍合金涡轮叶片材料,只是发动机研发的一部分,只是因为没有适合的材料,他才自己着手去做研究。

    这是很无奈的选择。

    在赵奕完成了上报消息后,很快科技处就成立了小组,对赵奕的研发组提交的报告、研发的过程、成品进行审核。

    这个小组有科技处官方代表,有航空集团的代表,还有首都航空材料研究院的代表,他们是一起来做实验过程、制造相关的审核,最后会把成品首都航空材料研究院进行详细检测,以保证成品符合制造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需求。

    审核小组到来的时候,正赶上研发组做新的一次实验。

    这次实验的设计和上次一样,只是实验过程更加严谨的,为此还特别调用了一台大型的熔炉以及四个小型的高端设备,严谨的实验过程也让成品的性能变得更好,最后检测出成品的熔点达到了1725摄氏度。

    “比之前高了17度左右。”

    “这和预计的差不多,如果是到307,制造出来的成品性能肯定更好。”

    何桂林确定的说道。

    实验毕竟是只是实验,环境和专业的工厂无法相比,也没有那些超大型的高端设备,过程控制就不可能太过于严谨。

    这就是合金材料研究和其他领域的不同。

    比如,医学研究。

    医学研究往往是实验室控制更精细,因为实验室对环境的把控更好,操作相对也更细微,到了生产的阶段,控制就没有那么严谨了。

    合金材料的研究很需要设备,而实验室往往很难有真正高端的大型设备,就会影响到制造出成品的性能。

    科技处的审核小组看了全部实验过程,并把几个成品带到了首都航空材料研究院,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检测,第二天检测报告就出来了。

    研发中所提交的三种材料,全部都能用来制造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

    这个结果并没有出乎意料,但还是让研发组的人松了一口气,有了确定的检验结果,研发差不多就可以收尾了。

    接下来就是谈判。

    在科技处副部长刘泽来的主导下,赵奕、王志芳和首都航空材料研究院、307钢厂谈起了成果转移的问题,随后也和科技处说起了奖励问题。

    最终的决定是把成果转让给307钢厂,307钢厂会和金属材料实验室,继续合作研发镍铁合金,并负责全部的经费,同时拨款两千万,用于金属材料实验室的发展。

    研发组的每个人都会记一次国家级的科研贡献,其中赵奕、王志芳、沈丙河获得了科研一等功,李荣茂、张洪涛是科研二等功。

    当然也少不了个人奖金。

    科研人员的个人奖金都是象征意义的,但做出了重大科研贡献,肯定还是能够拿到不菲的奖金,科技处是按照赵奕提交的报告分发的奖金,赵奕是最高档次个人拿到了五十万块。

    王志芳、沈丙河其次,每个人都有二十万块,李荣茂拿到了十万块。

    张洪涛拿的最少是八万块。

    张洪涛拿到了最少的奖金,顿时心里就有些不平衡,沈丙河是一等功比自己拿的多,倒是可以理解,但李荣茂为什么会比自己多?

    “难道就因为他在金属材料实验室?”张洪涛有些郁闷的想着。

    人,就怕对比。

    如果没有李荣茂拿到了十万块,张洪涛会觉得拿到八万也不少,但有了对比心里就不平衡了。

    实际上,个人奖金中的一部分都是307钢厂掏的腰包,307钢厂会给合作对象更好的待遇,而金属材料实验室才是合作对象,后续的研发也是和金属材料实验室合作,和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就没关系了。

    张洪涛后续不会跟进项目,自然拿到的奖金就‘缺’了一块。

    307钢厂对张洪涛不感冒,但放在外面,他也是被重点关照的人物。

    研发组和307钢厂还没有对接完,燕华大学就已经反应过来,因为研发就是在大学里做的,学校的领导、教授之类,有的也知道研发组完成了大项目,甚至知道和涡轮叶片材料有关。

    金属材料实验室和307钢厂合作,未来肯定会有源源不断的经费,发展起来几乎是肯定的,学校等于是白得了一个潜力巨大的材料实验室,同时学校也重视起实验室的发展。

    这个实验室足以带动学校的材料专业腾飞,而当前最缺少的就是人才。

    实验室的人太少了。

    赵奕根本不能算实验室的人,而学校签下的就只有沈丙河和李荣茂,两人都要参与后续的项目研发,其他就只是一些普通的讲师,材料专业的本科级课程,好多还都是其他学院的老师代课。

    这肯定不行!

    普通的讲师、学历高的副教授都好招,但偏重于教育工作的,科研上就很难拿出手,想要发展还必须要签下更多科研领域的人才。

    这天。

    张洪涛完成了数据记录工作,正打算返回航空航天大学的时候,马上就被大学教务处的主任、机械学院的院长拉过去,非常热情的招待一番,才说起了‘挖角’的事情。

    “你来燕华大学,直接签教授合同!”

    在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张洪涛是副研究员,因为有很多的成果,马上就要升研究员,转到燕华大学足以直接担任教授。

    接下来又说起了待遇问题,包括薪资待遇、福利以及学校的保证。

    为了争夺张洪涛这个人才,学校甚至许诺工作满三年,就分配学校少有的保障住房。

    另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

    “合同年限,你决定。”

    现在国内的大学,教授都是‘雇佣制’,也就不是终身保证的,合同年限自由选择,就等于有了终身保证,肯定是非常吸引人的。

    张洪涛听完都心动了,燕华大学待遇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加入金属材料实验室,就等于是‘跟着赵奕做研发’,关系都亲近了不少,但是想到自己半个老师王志芳,还是觉得不能直接走人。

    跳槽可以,是未来。

    现在肯定不能直接跳槽,做人还是要珍惜感情啊!

    ……

    张洪涛回到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和王志芳说起了上次实验的数据问题,还谈起了和307钢厂合作的事情,他觉得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也可以争取拿到和307钢厂的合作,毕竟他和王志芳两个人都参与了研发,而且就真正的研发能力、经验来说,他和王志芳肯定要比李荣茂、沈丙河强出许多。

    现在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被‘踢出去’,就实在是有点太郁闷了。

    王志芳摇头道,“洪涛啊,不是不能争取,是我没有争取!”

    “为什么?”

    张洪涛有些不理解。

    之前他就觉得被‘踢出去’很郁闷,还以为是307钢厂那边,只在乎赵奕的实验室,倒是也可以理解,没想到是王志芳没有争取。

    “是这样的。”

    王志芳道,“赵奕问过我,我考虑了一下还是拒绝的,因为如果咱们实验室要跟进研发,我就必须要参与。”

    “是啊?”

    王志芳叹了口气道,“洪涛啊,原谅我的自私,我已经老了。”他摇头道,“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就感觉精力跟不上了,再继续跟进项目,也很难再有什么成果,而且研发方面,还要经常跑307那边沟通……”

    他说着不断的摇头。

    张洪涛这才想起,王志芳都快七十岁,精力确实跟不上了。

    如果申请到了跟进镍铁合金研发项目,王志芳是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的主研究员,必须要挑起这边的重担,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王志芳道,“这个项目做完,我已经知足了。洪涛啊,我做了一辈子合金研发,没想到老了,还能参与这么大的项目,还能有这么大的成果,这也是我从年轻到现在,可以说最大的成果了。”

    “所以,我仔细考虑过了,以后不再做研发了,这边我手里的工作,都会慢慢的分下去,然后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开设课程、教教学生……”

    张洪涛知道王志芳有退下来的打算,心里稍稍也有些伤感,但是王志芳都退下来了,留在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似乎也没什么意义了?

    另一边。

    镍铁合金研发工作收尾,赵奕把相关工作都交给其他人处理,心思也就转到了其他地方,才发现暑假都快要过去了。

    在燕华大学三年时间,马上就要迎来第四年的大学生活,赵奕发现自己没什么可感慨的,他已经完全无法融入大学生活中,不管是上课、活动或者其他,都似乎和他没有关系。

    “虽然还没有拿到毕业证,但最少心态上,算是提前毕业了吧?”

    “大学生活啊!”

    赵奕有一种青春离远去的感觉,他赶紧回到了学生宿舍,找到一直努力备考的李仁喆。

    李仁喆的学习成绩不算好,尤其是英语更是有些不过关,假期里都没有回去,就一直闷在宿舍里学英语,每天还用电脑播放英文名著,连看个电视剧、电影都非要看英文版本。

    但是……有什么用?

    “我说,老李?考研英语也是应试吧?又不是纯粹进行口语考试,而且你这美式、英式轮替的听,到底有什么用?”

    “赶紧的,别听了,游戏、游戏!”

    “嗨起来!”

    “不魔兽了,改联盟,现在都流行这个了!”赵奕马上下载起联盟游戏,也逼着李仁喆一起下载。

    李仁喆满是哀怨的看着他,“我还要学习啊!”

    “学什么学!人生,快乐为主!”赵奕完全不在意的继续说着。

    “快你-妹啊!”

    李仁喆听的脸色发黑,“你是超级天才,当然要快乐,我还要为考研发愁呢,不知道能不能考上,如果考不上的话……”

    “放心吧!”赵奕拍着李仁喆的肩膀,认真说道,“就算你考不上,我也会是……支持你明年重考!”

    “滚!”

    李仁喆还以为赵奕会说,让自己跟着他读研究生,没想到是‘明年重考’?

    赵奕和李仁喆闷在宿舍里,连续打了一天的游戏,也觉得有些没意思,心态变了影响确实很大,感觉找不到原本的乐趣。

    “难道是因为没有范雷?”

    “有可能!”

    赵奕去了一趟生物医学研究所,发现范雷确实非常的忙,要负责很多方面的工作,而他作为实验室的领头人,反倒成了最清闲的一个,手头上没有任何项目,他也无心去申请项目。

    现在他的心思大多放在了发动机研发上,发动机研发是个很大的问题,上一次申请的独立经费已经批了下来,航空集团直接审批了三千万,k03b成果上报以后,又追加了七千亿,凑了个整数一个亿。

    这还只是初始资金。

    航空集团对赵奕是绝对支持的态度,赵奕也感觉有那么点压力,当发现实在无事可做的时候,他还是去了动力工程实验室,到了昆仑发动机样本的工作间。

    然后,他当即打了个报告,决定以昆仑发动机样机、航空集团的拨款经费为基础,成立昆仑发动机二组。

    昆仑发动机二组,也就是和昆仑发动机组并列的小组,以昆仑发动机样机为基础,研发出更加先进的航空发动机。

    申请打上去以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赵奕是昆仑发动机组的特聘专家,成立新的研发组等于是甩开昆仑发动机组。

    然后,自己单干!

第四百四十一章 高压压气机

    航空集团总部。

    刘建昆坐在办公室里,查看着最新收到的申请,脸上露出了好笑的表情,嘟囔道,“赵院士申请成立昆仑发动机二组?但是,昆仑发动机设计已经审核通过、定型,并且制造出了样机。”

    “如果只是继续研发完善、修正,不用再成立新的研发组……”

    “那么,是想撇开张刚川?”

    ”单干?”

    “独立带个团队、重新设计,制造个全新的发动机?项目有点大啊!”

    “但是,赵院士……”

    刘建昆仔细思考起来,换做是其他人做申请,他根本就不理会,因为昆仑发动机已经设计定型,差的就是进一步完善,修正发动机设计上的问题。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赵奕的团队研发出了先进的镍合金材料,性能赶超了国际先进水平。

    涡轮叶片材料的性能和涡轮机的效能直接关联,涡轮叶片材料的改进,也意味着涡扇发动机好多的部件,设计、技术、性能都要跟上,才能整体提高涡扇发动机的性能。

    这就是个庞大的工程了。

    “张刚川的团队,估计光设计就要多花一年时间吧?再通过审核定型、制造出样机,然后装……”

    刘建昆想着都不断的摇头。

    昆仑发动机设计定型并制造出了样机,但一直以来都是小毛病不断,五年时间都过去了,还没有真正装配在战机上。

    昆仑发动机瞄定的是国产j-20战机,结果设计出来只装配了一架j-9战机,因为设计造成的质量问题,暂时无法大规模装配。

    如果再对发动机进行大的改动,肯定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再制造出样机、真正到能大规模装配战机的程度,都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甚至不知道未来能否实现,也许中途发生什么事情,昆仑发动机就被放弃了。

    “成立发动机二组……”

    “kk031、kk032、k03b技术,昆仑发动机的底子,再加上新的设计……”

    “以赵院士的能力水平,也许过上个三年,就能设计定型,并制造相应的样机了?”

    刘建昆对比了下时间和能力水平,觉得成立昆仑发动机二组是可行的,他马上决定召开集团内部会议,针对性的进行讨论。

    ……

    航空集团的内部会议,可不像是外面的公司,就是几个经理、员工参加,与会的大部分都不是航空集团内部人员,却拥有相当的话语权。

    这些人包括军方大佬、官员政要,都是和空-军、航空领域有关的人物。

    刘建昆是航空集团的总经理,还是好几个国产战机的总设计师,但他依旧无法起到决策权,只是把事情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发表意见,正常来讲,会议争议比较大的情况下,还是要继续上报,让最顶层的领导进行决策。

    张刚川是昆仑发动机组的负责人,肯定是错不开会议的,但他到了会议室才知道,具体讨论的是什么内容,他马上反应过来,“昆仑发动机二组?”

    “赵院士是想自己组建个研发组,自己来设计新的发动机?”

    虽然赵奕申请的是‘昆仑发动机二组’,但名字其实是最不重要的,拥有独立的研发团队、经费,就和昆仑发动机组完全脱离关系,甚至说,关联性都比不上王屋发动机组,王屋发动机是涡轮喷气发动机,就是选取昆仑发动机除风扇部分的技术进行改善,研发团队大部分也都来自昆仑发动机组。

    张刚川知道赵奕要做什么,一时间都有些不敢相信,他清楚涡轮发动机有多复杂,昆仑发动机研发了二十年,也只是初步制造出了样机,还一直小毛病不断,中途倒是有值得赞叹的新技术,但和国际水平依旧存在差距。

    “难道赵奕是喜欢上了航空发动机?打算一辈子就干这个了?”

    “二十年……”

    “哪怕缩短只需要十年,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啊!”

    张刚川想着马上郁闷了。

    不管赵奕是怎么想的,但他都成为了‘被甩开’的一方,之前赵奕是昆仑发动机组的特聘专家,有什么研发成果也和昆仑发动机组有关,比如,燃烧室的分区片设计,就上报到了发动机组。

    现在赵奕决定成立昆仑发动机二组,就等于是公开的‘撇开昆仑发动机组’,自己组建个团队独立出去单干,就实在让人感到郁闷了。

    作为昆仑发动机组的负责人,张刚川肯定不会同意的,他的理由也很有说服力,“涡轮扇叶发动机是大项目,已经有昆仑发动机了。再开设一个研发团队,专门去研究涡轮扇叶发动机,还不如合并在一起做研发。”

    这是很有道理的。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研发经费来源,涡轮扇叶发动机项目是国家级的重点项目,属于航空集团所有,在开设一个涡轮扇叶发动机项目,依旧属于航空集团左右,一个单独的集团公司,分两组都同样的研发,就有些不能理解了。

    张刚川的理由说服力很强,但反对的声音更多,会议在坐可以说都是‘大佬’,可不会照顾张刚川的面子,“比起你们发动机组,我更相信赵院士。”

    “看看赵院士,几个月时间就解决了涡轮叶片的材料问题,你们的材料组呢?十几年了,没有进步,还是靠着307的成果。”

    “合并一起做研究?你们光是完善都五年了,什么时候可以投入生产?”

    “我看赵院士的申请报告了,他申请的是二组,是在你们的基础上做更高端的发动机研发,以他们最新的叶片材料为基础制造涡轮机,等于是全新的研究了。”

    “你们瞄定的是j-20,装配j-8都不合格。赵院士瞄定的是独立研发。欧美国家,发动机和战机是分开的,我们的目标也应该是这样,他的研发不是为了某一款战机,是为了制造高端发动机。”

    “我听说m国已经在研发第六代发动机,而他们最新战机只用了第四代发动机,靠你们昆仑发动机组,别说是第四代发动机了,在给你们五年时间,能赶上第三代吗?”

    好几个大佬一开口就直接喷,说的还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

    张刚川直接不说话了。

    这怎么说?

    昆仑发动机确实迟迟不能交付,一大堆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根本无法满足第三代航空发动机需求,装配国产中高端战机不够资格,想要够资格必须要更新换代,但他们针对新的涡轮叶片材料,也只处在论证过程而已,短时间是根本用不到的,首先他们还是要解决昆仑发动机现有的问题,否则技术论证都过不了关,更别说过设计定型这关了。

    会议中还是有人支持张刚川的,但支持的人数还是比较少,都是和昆仑发动机组有关的,局外人都对昆仑发动机组没信心,而对赵奕非常期待。

    所以就不用继续上报,刘建昆当场就决定,同意赵奕成立‘二组’的申请。

    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

    比如,拨款经费问题,一个新的发动机研发组运行,肯定会牵扯到海量的经费投入。

    这么一大笔经费调动,可不是刘健昆一个人说了算,还必须要做方方面面的工作。

    再有就是,对新发动机组的支持,人才支持、对接工厂的问题,还有主要研发场地都是问题。

    这还是要看赵奕的想法。

    当刘建昆和赵奕进行视频通话,想详细的听一下他的想法时,刘建昆忽然发现自己想的有点多,赵奕甚至都没有做计划,“新的场地?不用啊?我主要还是在燕华大学这边。”

    “你们要是能帮忙找个大场地,临时做设备调试、放置设备用倒也行……”

    “但一定要在首都的,不然太远了。”

    “对接最重要。”

    “我之所以申请独立的经费、独立的研发组,目的就是跳过昆仑发动机组直接对接工厂,让我们的设计能第一时间被制造出来!”

    刘建昆听完都愣住了。

    不需要建造大型的研发基地?只需要一个调试设备用的场地?

    赵奕甚至都没有提后续经费,只是说‘经费不够用再打报告,初期只是做设计,只要对接工厂能造好东西就行’,要求实在是太简单了。

    “可能是因为赵院士没有经验吧!”刘建昆忽然对赵奕有点不看好了,他想起了赵奕的年纪,是不可能有经验的,贸然申请这么重大的项目,后续肯定会碰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吧?

    “只能等以后碰到问题再说。但就算再差,也肯定比昆仑组强!”

    刘建昆想着。

    实际上,赵奕根本没有意识到研发基地的重要性,或者说他不需要大型研发基地。

    大型研发基地就是把所有的相关的研发组放在一起,各个研发组独立工作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项目负责人主要工作并不是做研发,而是协调各个研发组的工作,让所有研发组以及研发出的部件,统一在一起制造出最终的成品,也就是航空发动机。

    但是赵奕根本不需要‘协调’。

    哪怕手下有一大堆的研发组,并拿出各种各样的成果,他可以使用《监察律》,轻松的把成果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另外,赵奕自觉有些像孔明。

    事必躬亲!

    在发动机每一项重要技术和设计上,他都打算一过问一遍,然后做出适合的完善,就可以把它们统一在一起,就是发动机最终的设计了。

    只要有了完善的设计,再让工厂制造出设计中的产品,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了。

    这一步就是结束。

    像是昆仑发动机花费好几年进行调试,还是小问题不断的情况,到他这里根本不可能出现,他能第一时间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这个过程中,赵奕最担心的反倒是工厂制造问题,国内的高端制造还是差一些。

    如果有设计,但没有相应的制造技术,就无法制造出设计中的部件,最少性能会出现一定的差距,其他部件也要跟着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这一步才是最消耗时间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所率领的研发组,技术研发上不会出问题。

    ……

    经费有了。

    申请新的研发组通过了。

    接下来赵奕就开始扩张研发组,也就找人加入到他的研发团队,首先被邀请进来的就是张洪涛和李荣茂,“你们负责材料组。”

    张洪涛倒是还好一些,他早就知道赵奕在研究发动机,只是惊讶于赵奕‘独立’带队做研发,等于说撇开了昆仑发动机组。

    “张刚川大概心情会不美丽吧?”张洪涛想到了自己的本家,表情有那么点幸灾乐祸。

    李荣茂有点懵。

    昆仑发动机二组?我加入其中的材料组?负责航空发动机有关的材料问题?

    “这个胆子有点重啊!”李荣茂顿时感觉到了压力,他不是没做过大型材料项目,但发动机组的材料组,就只有他和张洪涛两个人,上面连个领队都没有,他等于负责半个部门?

    接下来赵奕邀请的就是袁海涛的团队。

    周庆、薛凤革都被邀请加入进来,他们依旧是作为技术员,不参与设计研发,但要负责和航空集团派过来的对接团队打交道,并直接到相关的工厂,监督研发设计的新部件制造过程,以及对未来新的部件做检测。

    其实听到赵奕组建新的研发组,并邀请他们一起加入时,周庆、薛凤革都觉得应该表表决心,说明一下对昆仑发动机组以及张刚川的‘忠心’,后来听到了他们的工作,还负责对接工厂、管理工人以后,两人马上就忘记了‘忠心’,决定跟着赵奕一起干。

    “和赵院士一起才有前途!”

    “我觉得咱们二组,才能最快的研究出高端发动机,原来的昆仑组太差劲了!”

    “上面都直接批了,为什么?谁都知道张刚川和赵院士的差距!”

    “……”

    其实周庆、薛凤革转变态度的原因很简单,他们负责的工作范围有点大,同样的级别也跟着提升,薪资待遇自然也跟着大大提升。

    在昆仑发动机组当个普通的技术员,还只是负责一台样机的技术员,和在昆仑发动机二组,负责和工厂对接监督部件制造过程,手下还管理了工人团队,工作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后者让他们脱离普通技术员群体,直接提升到了重要管理层级别。

    袁海涛被安排的工作很自由,负责研发组大大小小的事务,等于是研发组半个的负责人,也可以说是在好意的助理。

    他是样机组的领队,对各个部件的性能、参数都了解一些,提到什么都能说出点东西,对赵奕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另外,就是动力组了。

    动力组只有王志国一个人,赵奕也就让王志国自己来负责。

    王志国比李荣茂还要懵,他来首都就只是被安排出差,想的是和赵奕见一面,也算是不枉此行了,结果被安排负责动力组?

    “我负责一个动力组?”

    “虽然就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最少已经有1700摄氏度以上的涡轮叶片了啊,燃烧室还是要重新论证……”王志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加班加点的做起燃烧室动力论证问题。

    研发组只有这点人肯定是不够的。

    赵奕也知道很多方面都缺人,他不需要像是昆仑发动机组一样,拥有那么庞大的设计团队,但最少每一种技术、每一个部件,都有相关领域的人,而不是一个技术说出来没有人懂。

    所以招人是必须的。

    涡轮扇叶发动机研发是重大项目,肯定不能随随便便招人。

    赵奕干脆把招人工作丢给了袁海涛,让他去招靠谱的、有技术能力的人才,随后马上研究起了新的部件--

    高压压气机!

    涡轮扇叶发动机最核心的三大部件,燃烧室、高压涡轮以及高压压气机,只要再攻克高压压气机的技术难关,就可以整合在一起进入下一阶段了。

第四百四十二章 还是我去吧!

    涡轮风扇发动机最核心的三大部件,就是燃烧室、高压涡轮以及高压压气机,他们组合在一起,为发动机提供推动力。

    其中燃烧是最基础的动力来源,高压涡轮则是在燃烧室的推动力下,带动整个发动机运转的部件。

    高压压气机的功效是最多的,它是在高压涡轮的带动下运转,给燃烧室提供高压空气来源,同时也要提供高压空气供飞机座舱增压、涡轮叶片等高温零部件冷却以及进气道防冰、除冰使用等等。

    另外,高压压气机转子轴上,还要通过齿轮输出一定功率,以带动发动机的各种附件运转,比如滑油泵、燃油泵、起动机以及飞机上的发电机和液压泵等,等等。

    高压压气机处在涡轮风扇发动机的中心位置,也同样是最核心的部件之一。

    除了各种附带的功能以外,高压压气机最核心的技术,还是要看能提供的增压比和稳定性。

    高压压气机需要提供高压空气,也就成为涡轮风扇发动机中,组不稳定的部件,其稳定性就决定了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稳定性。

    任何的机械装置稳定性都是最重要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就代表安全性,战机在飞行的过程中,发动机出现任何状况,都是非常致命的。

    现在昆仑发动机组,制造的样机有好多问题,大部分都是因为压气机不稳定造成的,而压气机的不稳定问题中,最大的上就发生‘喘振’。

    喘振,是一种状态。

    压气机的气流来自于战机飞行,战机飞行的时候,飞行的速度和高度,决定了进入压气机气流的多少,就造成了‘气流输入端’的不稳定。

    飞行状态和发动机转速的不断变化,压气机也必须要承受不断的变化,气流进入越快越大,也就是战机的速度越快越快还好,减速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更大,气流强度的减少导致压气机转速减低,内部的增压比跟着降低,前面几级的压强降低还不显著,后面的压强降低就比较多了。

    这时候就出现了问题。

    压强降低,气体体积就变大,压气机后面几级的气流通道就显得“太小”了,流通不畅,气流被堵住而不能全部排出去,叶片的工作也就不正常。

    于是气体压强发生脉动式的忽高忽低的变化。

    当进入压气机前几级的气流向后流动时,如果后面通道被堵塞而不能全部流过,则气流会往前倒流,倒流使后面的气流通道被疏通,空气气流又被吸入压气机,向后流时又被堵塞,又向前倒流……

    如此反复变化,气流在压气机里来回窜动,并以忽大忽小、不稳定的压强和速度从出口流出去。

    这种就是发动机的“喘振”问题。

    “喘振”发生的时候,会伴有涡轮前燃气温度突升和巨大的声响,内部叶片损坏还是小问题,严重一些会造成发动机直接熄火。

    赵奕着手去解决压气机问题时,第一个要研究的就是“喘振”问题,相对于压气机的性能来说,稳定性要重要的多。

    这就像是一个算法运行,算法的效能再高,到处都是bug,根本运行不起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解决了bug问题,才能进一步去提升性能。

    “昆仑上的压气机,有两个设计是应对‘喘振’的,一个是放气活门,一个是可调静子叶片。”

    “放气活门,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但我觉得问题主要还是处在,可调静子叶片的设计上。”袁海涛拿着高压压气机的设计图,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也是昆仑发动机组大部分人的想法。

    放气活门,简单来说就是放气的,压气机里面的压力不均衡,就放出一部分高压气体,里面的压力自然就跟着舒缓许多。

    静子叶片的设计则要复杂的多,压气机有两套叶片,一套是和涡轮转轴连在一起的增压叶片,一套是静止不懂的静子叶片,压气机内部每一级都是由一个增压叶片和一个静子叶片组成。

    增压叶片负责压气,静子叶片负责减速。

    当高压气体被减速以后,压强也跟着继续增大,这样一级一级的下来,大量的气体被积压在狭小的空间内,压强也就变得非常大了。

    如果在增压的过程中,静子叶片随着压力的变化而发生小幅度的转动,就会让阻风能力不断发生变化,也可以让内部压强变化稳定一些,就能控制减少发生‘喘振’的可能性。

    其实,简单理解,就像是天上有东西掉落下来,目的是制造冲击力,但直接掉落到地上可能会损坏,掉落到弹簧上,则会相应的减少损坏可能。

    所以坏处也很明显。

    可动的静子叶片,对压气机的性能起到反作用,也就是降低了增压比,放气活门也是一样的,排出高压气体也会降低增压比。

    当然了。

    为了追求稳定性降低性能,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哪怕是国际顶级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也会有类似的设计,来让发动机运行更加稳定。

    赵奕听了袁海涛的解释,皱眉仔细想了想问道,“还有其他方法吗?”

    “再有,我就不知道了。”

    袁海涛有些无奈的摊开手,表示自己并不是专业人员。

    赵奕用力抿了抿嘴,问道,“咱们研发组,好像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吧?”

    袁海涛苦笑了一下,表情的意思明显是,‘有没有你不知道吗?’

    研发组到现在还不到十个人,算上技术员、工人以及航空集团派过来的队伍,也就二十几个人,其中专业做研发的,还是只有几个人。

    赵奕皱眉问道,“你知道哪有这方面的人才吗?”

    “涡轮组!”

    袁海涛说道,“这方面真正可用的人,几乎都在两个发动机组,科学院或者其他机构有没有不清楚,但专业做航空高压压气机研究,最好还是在发动机组找。”他的意思是不知道其他机构有没有相关人才,但牵扯到国家重大项目,无关的人也不好找。

    这就是研发组遇到的最大问题。

    赵奕想对外招几个人很难,因为是国家级别的重大项目,最好是要找‘内部人才’,而‘内部长期研发高压压气机的人才’,几乎都和昆仑、王屋发动机组有关联。

    所以……

    “挖角?”

    赵奕仔细思考了一下,还是觉得挖角不太好,毕竟都是做航空发动机研发,都属于航空集团,直白来说就都是自己人,挖角成功不成功不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帮我联系王屋发动机负责人!”赵奕干脆找对方问问,能不能派人过来。

    王屋发动机的负责人叫张树清,是个五十岁的中年人,出身科学院下属科研单位,加入过昆仑发动机组,后来王屋发动机立项,他负责王屋发动机的研发。

    相比昆仑发动机来说,王屋发动机是被寄予厚望的,因为王屋发动机的设计定型速度很快,制造出第一台样机也没什么大问题,已经准备制造其他样机。

    当项目进展到这个程度,一般来说就可以做收尾工作了。

    但是,张树清并不满足于完成项目,而是希望对发动机进行改进,在油耗不增加的情况下,继续增加发动机的性能,让发动机能装配到更多类型的战机上。

    这个目标也很正常。

    王屋发动机的问题确实不多,即便是有都是小问题,过百次的测试已经说明,可以试着装配到战机上,但王屋发动机有个致命问题是,它属于涡轮喷气发动机,而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最大问题就是高油耗。

    高油耗似乎只是耗能多一些,放在战斗机上却不是这样,因为战机可承载的油量是有限的,油耗高也就意味着行驶里程段,多数装配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战机,也只能启到短距离威慑、打击能力,适应的战机类型就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原来张树清也希望增加发动机性能,但基本上只是个梦,他们的技术毕竟是以昆仑发动机技术为基础的,发动机内部和昆仑发动机很相似。

    现在不同了。

    赵奕研发出了最先进的涡轮叶片材料,会大大提升涡轮的耐高温承受能力,相对的压气机也就可以设计更高的增压比,使得发动机的效能更高,带来更高的推重比,同时还不会增加油耗。

    近一段时间,张树清一直带着发动机组,努力攻克压气机的技术问题。

    想要提升增压比,就必须要对压气机设计进行改进,不管是增压叶片还是静子叶片,又或是其他辅助部件,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设计调整。

    这种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稳定性。

    压气机增压比加大相对容易,甚至同样的设计都能做到,就像是电池一样,两个电池串联在一起,就能提供更高的电压,压气机的内部也是一样,多增加几组增加叶片和静子叶片,肯定能直接提升增压比。

    但是后续的空气压强增加,同时带来了稳定性的极度降低。

    这个问题就很挑战研发人员的水平了。

    张树清并不是专业研究压气机,但是他作为发动机组负责人,必须要督促相关人员,努力的做好设计问题,他还经常亲自上场,和其他人讨论研发的难关,对压气机的设计也有一番理解。

    这时张树清没有想到的是,竟然会接到来自赵奕的电话。

    “赵院士?你确定是赵院士?燕华大学?二十出头?哥德巴赫猜想?”

    “应该是……”

    张树清把转接电话的工作人员都问愣了。

    “赵院士给我打电话干什么?对了!他刚组建了个发动机研发组?昆仑二组?”张树清嘀咕着,“不是来要人吧?”

    他一想就知道了。

    昆仑发动机二组才刚组建,肯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到王屋发动机组问一下也正常。

    “如果赵院士开口,那就让几个人过去吧。”张树清想着。

    很快。

    电话被接通了。

    赵毅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就说明了研发组的问题,找张树清要压气机相关的研发人才。

    “压气机?”

    张树清想着赵奕开口,就送几个人才过去,但一听到压气机立刻顿住了,王屋发动机组也正在主攻压气机问题,他还觉得人才太少了,再多一倍都不嫌多,结果赵奕那边也要研究压气机?

    “他那边连一个压气机的专业人员都没有,还研究个什么?”

    “难道赵奕他自己研究?”

    “扑哧~~”

    张树清想着都忍不住笑了出来,好在没有发出声音,他深吸一口气调整状态,说道,“这样吧,赵院士,跟你说实话,我们这边也缺少压气机相关的研发人才。但是我会把你的要求,转达给机械设计组,谁想过去我肯定不阻拦……”

    他说完顿了一下,补充了一句道,“放心吧。即便没人愿意,我也指派一个过去。””

    “提前谢谢了!”

    赵奕对张树清的安排还算满意,前面的话都直接忽略了,他知道最后肯定会‘指派一个过来’,但有一个过来总比没有强。

    现在研发组可是一个都没有!

    ……

    张树清确实是履诺了。

    他把赵奕这边的需求给和压气机研发有关的人员都说了,同时也强调了一句,“昆仑二组是真缺人,赵院士说一个都没有。”

    这句话说出来,顿时没人想去了。

    压气机的设计可不是一道数学题,王屋发动机组相关的研发人员就有十几个,最终压气机的设计定型,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十几个人一年多的工作成果,换做一个人要干多久呢?

    反正,没希望!

    “等我们新的设计定型,如果昆仑二组还需要,到时可以过去看看。”

    “反正那边刚组建,也不着急。”

    “他们的研发才刚刚开始,我们现在就是做修正,重要多了。”

    “你们谁愿意去谁去,反正我不去。”

    “我也不去!”

    一大群人围过来都说不想过去。

    其实昆仑二组没有相关的人员,也只是他们不想过去的原因之一,还有个重要原因是,王屋发动机组的基地距离首都太远了,坐飞机都要近三个多小时,出差都嫌弃太远了一些。

    另外,过去很可能等于加入了昆仑二组,王屋发动机组成立了近十年,多数人早就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可不想突然调动去首都。

    如果前途光明就还好一些,但去首都跟着赵奕做研发,前途真的是很难说。

    倒不是他们不相信赵奕,事实上,多数人都对赵奕有信心,甚至是觉得赞叹,但航空发动机的研发非常复杂,尤其是涡轮风扇发动机,研发设计时间再短也要好几年时间,几年时间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所以大部分人都还是想留在王屋发动机组,发动机组的进度也很喜人。

    这就是看得见的成果和未来。

    当一大群人都摇头表态说不去的时候,有个胡子拉碴的中年人,忽然举手说道,“我去吧。”

    “唰!”

    所有人都看了过去。

    张树清也跟着看了过去,疑惑的问道,“孙磊?你愿意去?”

    孙磊重重点头。

    “那行,就你去吧!”

    张树清走过去拍着孙磊的肩膀,“去一趟首都也好,换个环境,放松下心情,对你也许是好事。”

第四百四十三章 超级天才、绝顶天才!

    孙磊是网络小说开篇主角型人物,他的人生有一大特点就是--

    被老婆一脚踢了!

    孙磊和他的妻子是高中同学,他们并不是青梅竹马,他的妻子一直喜欢另一个男同学,但那个男同学最终选择了她的闺蜜。

    所以她回头选择了孙磊。

    孙磊结婚有五年时间,就发现妻子和那名男同学藕断丝连,有一次终于把他们堵在了家里,最终就是妻子和他大吵一架,随后果断决定和他离婚,并和那名男同学在一起。

    这件家里的事情闹得很大,导致王屋发动机组的人都知道,好多人私下里也不断的八卦。

    孙磊的境遇可以想象,他早就想换个环境了。

    他还有一大特征,就是‘怀才不遇’。

    孙磊对于相关领域设计的想法很‘超前’、很有创新性,可出了几个方案从未被采纳过,每一次都直接被pass掉。

    当然了。

    王屋发动机组并不是这么看的,多数人并不否认孙磊的才华,但都觉得他的想法‘天马行空’,或者说白了就是‘脱离实际’,好多的设计想法,听起来都非常的高端,可实际讨论的时候,却是错漏百出,本来是个普通的设计,到了孙磊的手里,设计出的问题比设计的功效还复杂。

    这就是孙磊的设计从未被采纳过的原因。

    所以当听到孙磊说要去首都看看,张树清根本都没多考虑就同意了,机械组的其他人也觉得,组里少一个孙磊也不少,也许研发的时候争议还少了一些,至于孙磊去首都对他个人调整心态有没有用……

    谁关心呢?

    张树清说的也只是客套话,他已经答应赵奕让一个人去,孙磊不去就必须指派其他人,相比来说,孙磊自愿过去是最好的结果。

    很快。

    赵奕就接到了张树清的回电,说他们派出了‘最有创新力’的年轻专家,去首都帮助昆仑二组做高压压气机的设计。

    “最有创新力的年轻……专家?”

    赵奕听到这个形容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他看着张树清传来的资料,问道,“叫孙磊?原来在科学院机械所,副研究员,才三十五岁,确实挺年轻的。”能在科学院下属的机构担任副研究员,基础水平是不用质疑了,但‘最有创新力’的形容,还是有些摸不到头脑。

    张树清马上道,“你放心吧!孙磊是我们这里最天才的,他总是能有一些设计非常的有想法。我听说你那边缺人,马上就决定让孙磊过去。”

    “为了让他同意过去,我可是做了很多工作,孙磊的家庭在这边,去首都工作……”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了。

    赵奕听罢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创造力不创造力的都不是问题,孙磊原来是科学院下属机构的副研究员,年纪轻轻就能升副研究员,又在王屋发动机组工作,技术水平肯定不用怀疑。

    他对于所谓‘创新力’保留态度,主要是觉得王屋发动机组,不可能把最优秀的年轻天才派过来,他和张树清又不熟悉,对方不可能给出这么有力的支持。

    但是,和张树清谈了谈以后,赵奕倒是对孙磊的到来很期待,不管创新力、天才什么,见一下、谈一谈也就能增加了解了。

    ……

    孙磊来的很快。

    本来赵奕是觉得最少要一个多星期才能等到人,毕竟来首都也许意味着加入昆仑二组,是需要长期在这边工作的,具体时间还不能确定,没想到只等了两天,他就见到了孙磊本人。

    “胡子拉碴,不修边幅……”

    “远远都能闻到一股汗臭味,衣服连续穿几天了?怎么不洗个澡、换身衣服再过来……”

    “双眼无神,仿佛对一切不在意。”

    “这家伙是怎么回事?”

    赵奕见到孙磊还真是有些惊讶,他认识很多三十多岁的学者,大部分打扮的很随意,并不太注重生活细节,连他自己也是如此,能穿运动服就不穿休闲装,脚下从来都是一双运动鞋,但就算再随意也要注意卫生,尤其是来昆仑二组这边,第一次见个面总该注意下形象,也总应该稍稍精神一些吧?

    这幅样子去面试,失败的概率真就是无穷大。

    好在孙磊不是来面试,因为级别和履历够硬,昆仑二组需要相关人才,他就是直接来入职的。

    当然。

    适当的考验还是有的。

    赵奕和袁海涛一起作为‘面试官’,随意的谈了几个压气机的设计问题,孙磊连想都不想就答了上来,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

    “这就够了。”

    赵奕用眼神给袁海涛个示意,看向孙磊的目光亲切了很多,他丝毫不嫌弃的拉着孙磊坐到沙发上,说道,“是我和你们张总设计要求你们组派人过来的,张总可是向我大力推荐了你,说你是王屋组里最有创新力的年轻专家。”

    孙磊有些惊讶,“张总设计说我最有创新力?”

    “对。”

    赵奕用力点头,。

    “可是……”

    孙磊有些疑惑道,“我在那边一直感觉吧,他们似乎都不看好我的设计。上个星期,我拿出个研究了好一阵子的放气活门设计方案,被总设计直接否了,说我制造的问题比功效都高,他怎么会说我有创新力?”

    “这个……”

    赵奕听着都有点儿尴尬,他其实是想试探性的问一下,一般人就算意识到不妥,也肯定会笑着点头,或者做其他的反应,目的就是默认他说的话,也就是‘被张树清看好’。

    在王屋发动机都被看好,到了新的发动机组也能被重视。

    可没有想到的是,孙磊似乎不怎么通人情,直接就说自己的设计被批评,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是‘我完全不被看好’。

    “好吧!”

    “情商低、老实,也是优点吧!”

    赵奕只能这么想。

    他对孙磊的热情倒是没有变化,但并不继续做试探了,而是直接说起了压气机的问题。

    现在赵奕正打算着手解决压气机稳定性问题,就问问王屋发动机组的做法以及孙磊本人的想法。

    孙磊道,“我们组的解决方案和昆仑发动机组类似,就是从放气活门和静子叶片两个方面着手,因为您的团队研发出了最新的涡轮叶片材料,最近我们一直在做压气机相关的设计,希望能做出推重比更高的压气机,但是稳定性的设计是最难的。”

    他说完王屋发动机组的问题,就继续道,“我个人……刚才我说了,前一段时间设计了放气活门的方案,被否了。”

    “最近都只是跟着团队一起做计算之类的工作。”孙磊说着摇了摇头,意思差不多就是,最近一段时间,自己没有相关的重要工作。

    赵奕感兴趣的问道,“你被否的放气活门的设计,是什么样的设计,能说说吗?”

    “好。”

    孙磊点头说了个‘好’字,随后左右看了看。

    袁海涛像是助理一般,颇有眼色的拿过了纸和笔,放在了孙磊的面前。

    “是这样。”

    孙磊在纸上做了个简单的图,画的是发动机整体的构造,重点标注出压气机的轮廓,随后点出了外围一条线的位置,到下面划出了设计草图。

    这个设计还是相当复杂的。

    但是孙磊直接就讲到了重点,“我这个设计最主要就是增加了两个放气活门,也就是总共有三个放气活门,分别在压气机的倒数第二、第三和第四级。”

    “三个放气活门的排风口,并不是在发动机的周身边缘,而是另开一圈通道,让排风口和喷气口同向,也就是,活门排气也让发动机产生向前的推动力。”

    “这就能增加放气活门的功效,而不是让它只成为一个内部减压的装置,同时也不用再去设计复杂的可动静子。”

    “因为活门放气会产生推动力,战机减速过程会大大降低油耗……”

    孙磊很详细的说了起来。

    在他讲解的过程中,连袁海涛都被吸引过来,他这一套说法实在很吸引人,只设计三个放气活门,不用再设计复杂的可动静子叶片,同时放气还能增加推动力,有效减少减速过程中的油耗?

    这……

    “好像是很天才啊!”

    赵奕听着仔细思考着,“把放气活门的出风口和喷气口并列,直接释放高压气体也能产生推力,但是排风管道会不会太长?”

    “放气活门的控制也很不容易,封口也许会容易损坏……”

    “但是瑕不掩瑜啊!”

    “这些问题都是很好解决的!”

    赵奕越听越觉得孙磊的设计很天才,他的设计核心就是让放气活门控制压气机稳定性的同时,为发动机提供额外的动力。

    这种设计同时会带来很多问题,但是都只是设计上的小问题,也都是能够解决的。

    在孙磊对设计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赵奕就下意识使用《监察律》,找出并解决了两个小问题。

    任何设计都存在问题,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就根本不叫问题。

    “真是天才的设计!”

    “孙磊,这个家伙果然是天才,很有创新力,张树清没有骗我啊!”

    “如果这样做设计的话,稳定性问题能得到解决,同时还不会降低发动机整体性能,甚至还能减少油耗……”

    “天才啊!”

    赵奕看向孙磊的目光都像是看宝贝,也有些奇怪王屋发动机组为什么没有采纳孙磊的设计。

    为什么呢?

    实际上,因为他是个‘外行人’,对于难度的判断是基于系统能力的,有些问题在因果思维下很简单,但逻辑思维去设计很难。

    一个问题是这样,一大群问题堆在一起,差距就实在太大了。

    所以赵奕对难度的判断不准确,他觉得很简单解决的问题,放在其他人身上就根本不能解决。

    孙磊的设计制造出了一大堆的问题,对于王屋发动机组的人来说,解决这些问题甚至比重新设计压气机还要困难。

    所以他的设计直接被否决了。

    这些赵奕并不知道。

    听完了孙磊的设计后,赵奕马上当即找人给孙磊安排好的宿舍,并且快速让袁海涛给他签内部合约,回到办公室就给张树清打了个电话。

    “张总设计!”

    他就有些激动的说道,“谢谢了,刚才啊,见到了孙磊,果然是个天才,超级天才、绝顶天才。在压气机设计上,他拥有惊人的创新力!”

    “孙磊的能力太强了!”

    “说真的,之前听你说的时候,我还有点不相信,现在,我道歉,张总设计,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你对我们昆仑二组的支持,我会永远铭记在心啊!”

    “……”

第四百四十四章 天生就聪明能怎么办呢?

    王屋发动机组,总设计师办公室。

    张树清手持着电话听筒,呆愣的坐在椅子上动也不懂,好半天才慢慢把电话放了下来。

    他没明白过来。

    “孙磊是天才?超级天才?决定天才?非常有创新力?”

    “真的假的?”

    “这家伙打来电话是……反讽?说孙磊是天才,其实就是挤兑我一下、发泄一下?”

    “但是,听口气也不像啊?”

    张树清完全想不明白了,他下意识觉得赵奕是在反讽,可回想对面有些激动的语气,似乎是真觉得发现了天才,他用力摇了摇头,仔细的琢磨起来。

    “孙磊的水平肯定不差,只不过总是做一些脱离实际的设计。”

    “但就算孙磊很有创新力,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被发现了吧?做设计也是需要时间的,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

    “现在孙磊也就刚到吧?”

    “难道孙磊给赵奕看了他以前的设计,并且马上惊住了赵奕……”

    张树清忽然想到了前一阵子,组里讨论压气机稳定性设计时,孙磊拿出了一个放气活门的设计,说什么把活门和涡轮喷气口并行。

    “难道是那个设计?”

    “赵奕说他们也在研究压气机,倒是很有可能,但是那个设计会带来一大堆问题啊?解决这些问题比重新设计一套压气机还要复杂……”

    “对了!”

    张树清猛然瞪大了眼睛,“赵奕组里好像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也就是说,他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些问题,外行人肯定会觉得孙磊说的有道理。”

    “原来是这样啊!”

    “然后赵奕就觉得孙磊很天才,就采纳了他的设计……”

    “看来……”

    “昆仑二组要被坑了啊!”

    张树清想着觉得有些好笑,但仔细一想,也真是有些后悔,他觉得不应该派孙磊过去。

    等昆仑二组研发遇到了问题,耽误了很多时间、消耗了很多经费,最后发现孙磊的设计不可能实现,到时候赵奕会不会觉得是自己故意派出孙磊,故意让孙磊去影响昆仑二组的研发?

    “要不,和赵奕说一下?”

    “但是,我说孙磊过去的时候,好像是说了他是天才的。”

    “现在……”

    张树清犹豫了好半天,还是决定当做不知道,还安慰自己的想着,“算了,也许不是这样,谁知道会是什么情况?”

    “再看吧!”

    ……

    赵奕对孙磊的设计实在太满意了,他是真把孙磊当成了超级天才。

    天才,待遇一定要好!

    赵奕特别让人给孙磊安排最好的宿舍,快速让他入职昆仑二组,还决定给孙磊一定的出差补贴。

    这是所有能做的了。

    虽然孙磊是来加入昆仑二组做发动机研发的,但昆仑二组不是固定的单位,就和王屋发动机组意思差不多,是属于‘临时的研发团队’,内部做研发的人员并不是跳槽过来,他们还是属于原来的单位。

    比如,李荣茂、张洪涛,还是原来的实验室、大学的研究员。

    袁海涛等人也一样。

    孙磊是科学院下属机械所的副研究员,王屋发动机组包括现在来昆仑二组,都属于研发工作调动,他依旧拿着原来单位的薪水、待遇,昆仑二组是没办法让他入职的,最多只能发点工作补助。

    当然了。

    如果研发过程中有重大贡献,昆仑二组也有权利上报,根据科研贡献的不同,上级也会给予个人奖金、待遇等方面的提升。

    现在,还早。

    ……

    孙磊感受到了赵奕的热情,知道赵奕是对自己的设计很心动,同时也感到非常意外,因为就连他都不看好自己的设计。

    虽然言之凿凿的说起了设计,在王屋发动机组的时候,直接就被刷了下来,也让他感觉有些怀才不遇,但他自己也知道问题所在。

    设计的大方向上是没有问题的,但确实就像其他人的评价一样,他的设计显得太‘超前’了,中途会出现大量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合在一起,甚至要比重新设计个压气机还要复杂。

    现在给赵奕说起自己的设计,也只是想说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真让昆仑二组真正采纳。

    当发现赵奕对设计非常心动,甚至感觉马上就要被采纳,孙磊反倒开始担心起来。

    按照这份设计来做,肯定会出现大量的问题,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解决?

    怎么解决?

    王屋发动机组那么多研发人员,他们看着自己的设计都觉得解决不了,昆仑二组连相关的人员都没有,想要全部解决真是难如登天,根本是无法做到的。

    “要不……”

    “等明天去了找赵院士说说,直接明说设计里的问题,让他再考虑一下?”

    孙磊想着。

    于此同时,赵奕回到了宿舍里,已经开始着手解决问题了。

    他找孙磊要了设计的原件,从头到尾审视了一遍,对照孙磊简单的讲解,差不多就都理解了,然后就不断使用《监察律》,来寻找设计中的问题。

    另外,还要使用《相关率》,把设计内容中影响到压气机、涡轮以及其他部件的地方找出来,一一去做适当的修正或者找出问题所在。

    这一找就是一大片。

    只把问题全部都列出来,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赵奕非常有耐心,相比复杂的数学论证来说,眼前的内容就简单多了,有些小问题只是做记录,《联络率》、《监察律》的合并使用,马上就能把问题解决掉,他一边做记录还一边写出解决方案。

    但还是有三十多个问题,并不能用因果思维,直接得到修正方案。

    赵奕只是把问题记录下来,也会根据使用能力消耗的精力以及其他方式,判断问题的困难程度,其中能得到条件的都是能解决的,只不过消耗的精力太高。

    这些都可以和孙磊进行论证。

    其他还有几个问题,就必须要联系其他部件的运行,可以后续再考虑解决方案。

    当晚赵奕一直忙到凌晨三点钟,才躺倒在床上睡了过去,第二天上午又爬起来,去了动力工程实验室,就拉着孙磊开始进行相关的论证。

    孙磊是第一天来工作。

    他本来以为上来就是熟悉环境、认识下其他人,没想到直接就被赵奕拉着去研究设计,想起自己的设计问题,他都感觉有点心虚,脑子里一直徘徊着一个念头,“要不要和赵院士明说?”

    “设计有那么多问题,也许赵院士没意识到?也对,术业有专攻,他又没做过压气机,稳定性的解决方案,还是昨天听我说的……”

    孙磊心情复杂的跟着赵奕来到小会议室,他们就坐在前面的桌子旁。

    赵奕拿出一份文件递了过去。

    孙磊疑惑的接了过来,还没有打开看的时候,赵奕又递过来一份文件,正是昨天传过去的设计方案。

    “你对照着先看一下。”赵奕说道。

    “好。”

    孙磊带着对照两份文件看了起来,脸上的表情从茫然不解快速转为震惊,他最开始还是看第一页,之后很快翻开了第二页、第三页……

    他一口就翻了十几页,看着前排的问题标注,随机找到一个仔细的看。

    终于孙磊忍不住抬起了头,满脸惊讶的看向赵奕,“这个……赵院士……都是你写的?”

    “对啊?”

    赵奕疑惑的点头。

    “真的?”

    “是啊?”

    孙磊和赵奕对视了好半天,他深吸了一口气道,“赵院士,你不止想到了问题,还写出了好多的解决方案,这些、这些……”

    他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赵奕很淡然的说道,“你先看看,我也不知道具体对不对,还有一些问题暂时没想好,还需要咱们一起来论证一下。”

    “……好!”

    孙磊实在是太震惊了,他不敢相信赵奕看了设计,只用了一个晚上时间,就想出这么多东西,发现问题同时还想好了解决方案,工作效率简直是不敢想象啊!

    他苦笑的想着,“我真是傻,竟然会觉得赵院士不懂,不懂的人是我才对啊!”

    “赵院士这个水平,自己设计方案都很轻松,大概他找专业的人来,只是做个参考吧。”

    “呼~~~”

    孙磊用力的呼吸调整心态,就开始仔细的看了起来。

    赵奕坐在旁边安静的看,他忽然发现自己对其他人的要求有点高,他一个晚上做的东西,孙磊一天能看完就不错了。

    “算了,还是先去看看别的。”

    他摇了摇头,对孙磊说道,“你这两天就先把这东西吃下去,从头到尾的看一遍,那些已经解决的小问题,不用在意了解一下就好,主要看那些没解决的,形象具体有什么思路……”

    赵奕说完就走开了。

    孙磊答应了一声,就开始仔细的看。

    ……

    时光飞逝。

    连续两个星期时间,赵奕都在和孙磊就设计问题进行讨论,孙磊的基础水平确实很不错,只要是相关的内容都了解一下。

    单单是压气机放气活门的设计方案,他就能说出好几种类型。

    孙磊丰富的专业知识,给赵奕带来了很大帮助,他们一起对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也快速的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只剩下两个非常的难度的。

    一个是放气管道太长。

    如果把放气活门的排风口,放置的和涡轮喷气口并列,就需要狭长的管道,管道太长最大的影响,就是让发动机外层使用更多的材料。

    那肯定会增加发动机的重量。

    这是致命的。

    航空发动机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的‘推重比’,说的就是最大推力和发动机重量的比值,一般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推重比都会超过7,昆仑发动机的推重比在7.5到8之间,国际最顶尖的发动机推重比超过10。

    如果发动机的重量增加,想提高推重比就必须增加最大推力,而放弃活门释放的高压空气,所能产生的推力很难补足所增加的重量。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活塞的设计。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只是简单的设计肯定会让活塞磨损严重,使用就可能出现问题,另外,知道连续的小活塞技术难度也很高。

    孙磊原本的设计中,并没有对活塞的细节设计。

    这方面还需要咨询材料专家。

    赵奕马上找来了李荣茂和张洪涛,为了能有更多的想法,他把机组所有人都叫了过来,群策群力的思考解决方法。

    其他人都不是专业的,只能凭空想象的去说,但外行人的思维不受限,也许能有更好的想法。

    这次立功的是周庆。

    周庆可不懂什么活塞原理,也不懂复杂的材料问题,他说出了一个很奇妙的想法,把活塞设计成一个类似挤压海绵的东西,“如果压力太大,肯定会把海绵撑起来,撑到一定程度,空气就能冲过去。”

    “否则就出不去!”

    这个想法说出来马上遭到了材料专家的否定。

    张洪涛非常肯定的说道,“没有这种材料,只要能被压力撑起来,肯定是透气的,否则就等于是气球,不透气,一旦透气就破了。”

    “如果有的话,市场上就能看见这种类型的活塞了。”

    周庆低声嘀咕了一句,“我只是说说想法,赵院士都说随便发表意见……”

    赵奕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拧起了眉头,他觉得周庆的想法很新颖,材料方面确实是不支持,但可以设计的更复杂一些,比如把活塞的部分变成多孔形态,里面添加橡胶、树脂类的材料,压力过高的时候,挤压橡胶、树脂在孔洞里运动,露出通往排风口的通道。

    当压力不足的时候,橡胶、树脂会在另一侧压力的挤压下重新回归原位。

    这个设计可以把压气机不同级的部分,用小孔连接在一起,但中间肯定是不通畅,被橡胶、树脂类材料堵住,因为两侧的压力不同,差别过大的时候,橡胶、树脂类材料就会改变位置。

    比如,左侧是10kpa(pa,压力单位),右侧是20kpa,差距就是10kpa。

    小孔中间的材料就会改变位置,并露出一侧通往排风口的通道。

    左侧是2kpa,右侧是7kpa,差距就只有5kpa,中间的材料也会改变位置,但并不足以露出通往排风口的通道。

    这种小孔类的设计,一个肯定是不够的,也许需要十几个,才足够释放排出高压气体。

    当然还是要看小孔的宽度。

    赵奕思考了许久,忽然开口道,“我觉得周庆的想法可以,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他简单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所有人仔细的听着,越是听越觉得惊讶,孙磊都惊的张大了嘴,忍不住喊道,“赵院士,你真是太天才了!”

    其他人也跟着说道,“这个设计真是绝了!”

    “您参考的是周庆的想法?我怎么感觉完全不一样?两者有什么关系吗?”

    “这个活塞设计真是高科技了,而且还正巧能用在压气机上……”

    “赵院士果然是赵院士!”

    “让其他发动机组听到您的想法,我估计他们会惊爆了眼球!”

    “……”

    在一大堆吹捧的声音中,赵奕很淡然的露出了微笑。

    其实有的时候,他也真心想低调一些,表现的太天才就脱离群众了。

    但是,没办法!

    天生就聪明,能怎么办呢?

第四百四十五章 主设计结束,审查组到来

    赵奕说出了设计想法之后,研发组就针对材料和设计两方面进行论证。

    设计方面还是由孙磊和赵奕负责,另一个参与的人就是周庆,周庆诠释了什么叫重在参与,他只是说出了个想法,赵奕针对想法扩展做出了可行方案,他也不懂什么构造、设计的问题,大部分时间都是做的端茶倒水的工作。

    不过赵奕还是让周庆一起参与,毕竟是周庆提供的想法。

    研发来说,想法或者说创造力,才是最重要的,没有想法就什么也没有,周庆只是提供了想法,但有了他的想法才有了设计。

    这就是研发贡献。

    材料方面就是由李荣茂和张洪涛负责了,他们需要一起研究什么材料符合要求,并详细列出符合要求材料的性能、参数指标等等,他们不只是要列出一种,而是要列出很多种,做一份优缺点的分析报告。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研发组都在做这项工作。

    三天时间足够设计定型了。

    最终他们拿出了一个设计和材料都符合要求的方案,敲定了放气活门的设计方案。

    那么接下来孙磊的设计方案,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管道问题!

    压气机处在涡扇发动机的中间位置,距离喷气口间隔着燃烧室和涡轮组,管道要布置在喷气口并行的位置,等于是横跨了半个发动机长度。

    这个距离实在是太长了。

    因为发动机内层的包-皮,需要承受很高的温度和压力,最低都是由钛合金构造的,多上几个内部的管道会增加很多重量,而放弃活塞所能提供的动力十分有限,即便是运行的时候,能达到主体喷气口的百分之五,就已经是理论上最高值了。

    这个动力其实也不低,因为战机减速的时候,肯定会大大降低燃料的供给,有放气活门提供的辅助动力,就能再进一步降低了燃料供给。

    但是相当于给发动机增加的重量,设计并行喷气口的管道,肯定就得不偿失了。

    归根究底还是一个设计的问题,但管道并不像是放气活门,可以采用很精妙的设计弥补其他问题,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长度问题上采用更精妙的设计,也很难起到什么效果。

    当然,方案还是有的。

    袁海涛说了个想法,他认为可以直接把排风口放在二级风道中,涡扇发动机并不只有一个风道,内部主风道是发动机动力来源,内部各种部件都是为主风道服务的,二级风道在主风道的外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因为最前方风扇占据面积太大,而中心的压气机占地面积太小。

    战机飞行速度很快的时候,高速的空气就无法全部从主风道通行,发动机本身就成为了巨大的阻力,于是就设计出了二级风道以及最外层的三级风道。

    当风力升高到一定程度,二级风道的风口就会被打开,空气可以从二级风到直接通过,同理,风力再高的时候最外层三级风道也会被打开。

    如果放气活门的排风口,直接放置在二级风道的内部,就可以把高压空气直接排放到二级风道,顺着风道排出到出风口位置。

    这个想法直接被赵奕和孙磊否定了,因为高压空气排到二级风道,就无法起到增加推动力的作用,之前的设计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放气活门儿的排风口只能放在一级通道内部,最好排出高压空气还能起到其他作用,比如进入燃烧室推动燃料燃烧。

    “排入燃烧室不可能。”

    孙磊直接摇头,“燃烧室的温度太高,高温会顺着排风口反冲击到管道内部,很容易造成损坏。”

    赵奕点头道,“燃烧室不用考虑,我们还是要把排风口,加在喷气口的边缘。”

    “可以这样。”

    他仔细思考了一下,说道,“重新设计一下主风道外层、二级风道外层,尽量拉近燃烧室边缘和喷气口的距离,减少可能增加的重量。”

    “我们就试一下~”

    赵奕敲定了研发方向,其他人也没什么意见,因为他们对于发动机外皮的设计,都完完全全是外行人,就没有一个做过类似的设计工作。

    所以一切都要靠赵奕自己,不过对他来说,这个设计难度并不好,其他人做设计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在拥有足够多的条件,他可以轻易得到理想的设计结构,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他就拿出了一个设计方案。

    这个方案是压气机外层设计成弧形,因为两侧的燃烧室很小,压气机对燃烧室形成了半包裹的结构,放气活门的排气管道,就能直接跨过燃烧室,穿过厚厚的涡轮组外层,抵达喷气口边缘位置。

    虽然依旧是直线的行进,但管道的长度大大降低,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完全可以设计在内层包-皮中,并不需要再额外假设一层材料。

    当然了。

    因为内层增加了管道,肯定要对相关部分加厚,总重量还是会有所增加。

    “只有最初预计的十分之一,而所能提供的动力和稳定性,增重也是可以接受的。”

    孙磊做计算后得出结论。

    赵奕倒是非常的淡然,他做设计以后就已经知道结果,计算对他来说没有任何难度,他只是把设计拿给其他人看,象征性的让他们提一下意见,让每个人都增加一下参与感。

    最好的结果就是全体通过。

    如果有人提出意见也没有关系,适当的简单解释一下,选择性无视就好了。

    到此。

    孙磊的设计方案,问题全部被修正。

    这一套设计被完全敲定,研发组内部庆祝会,大家都来恭喜孙磊的成功,一套设计能被采纳也就代表了成功,周庆也沾了一点‘功劳’,他比孙磊还要受羡慕,因为他真的只是说出了想法,孙磊是做了设计并全程跟着做研发,来了昆仑二组后每天过工作超过十二小时,是付出了很大努力的。

    赵奕在庆祝会让大家再接再厉,“我们争取一口气把问题都解决,设计出全新的、最顶尖的风扇发动机!”

    “这个项目拖了太久的时间了。”

    他很认真的说道,“我真想一口气就做完。剩下的工作也不多了,都努力、加油……”

    赵奕对大家的鼓励是发自内心的,但其他人大多都很不理解。

    “项目拖了太久的时间?”

    “多久?”

    孙磊就疑惑的问道,“据我所知,昆仑二组才刚组建吧?”

    周庆道,“你来得晚,赵院士说的时间,应该是从我们运来样机算。”

    “到现在多久?”

    “快半年了,我们是年后三月份来的,现在都九月份了!”周庆回答的很认真。

    “半年?久?”

    孙磊呆呆的听着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王屋发动机组是昆仑发动机组分出来的,出来的时候就带着一大批人和技术,他们做的工作只是在原有的基础进行修正、改善,结果用了八年多时间设计才定型,后续制造出了样机,而到了现在距离能装配战机,依然还是遥遥无期,感觉最少差上两、三年。

    燕华大学这边研究昆仑样机才半年时间,就已经完成了核心的涡轮叶片材料研发,又论证了压气机放气活门设计,成果可以说十分斐然。

    但是,完成设计?

    “后续还有很多工作,按照这个进度来说,最快,最快,也还要一年时间吧?”

    孙磊是按照赵奕的工作效率来计算的,换做是王屋发动机组,别说是一年时间了,再给三、五年能设计定型,就已经可以接受了。

    ……

    孙磊远远低估了赵奕的速度,因为他不了解赵奕的工作方法。

    接下来是内部叶片设计,包括涡轮叶片、增压叶片,还有前段的扇叶等等,只要是在主轴上的部件,都是整体进行设计的。

    这就必须用到王志国的燃烧室动力论证。

    王志国来到燕华大学后,都快成为了被忽略的人,但他的工作动力十足,因为来之前听说是做1700度以上材料的叶片动力论证,动力组都觉得没有任何意义,就连他自己也是一样,没想到来了没多久,就听到说赵奕率领团队,研发出承受1700度以上高温的镍合金涡轮叶片,他的工作顿时就变得非常有价值。

    所以王志国的工作一直都非常努力,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也略微弥补了能力、经验上的不足,拿出了一份还算严谨的设计方案。

    赵奕接过设计方案后,只用了一个晚上时间,就做出了完善修正。

    动力控制方案迅速定型。

    赵奕赞扬了王志国的工作,还叮嘱给他发一份奖金,等于是一种公开的鼓励,旋即马上进入到主轴叶片的设计工作上。

    这个工作太复杂了。

    主轴是涡扇发动机的设计核心,压气机增压叶片、最后提供动力的涡轮组以及前段的扇叶,都是非常复杂的,昆仑发动机的设计图中,单单是三种叶片的构造、讲解,就多达几十页。

    但是详细的设计说明,却给赵奕带来了足够的条件,他所做的工作不是重新设计,而是在原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进。

    这就可以了。

    实际上,昆仑发动机团队‘得分’最高的工作,就是在主轴的设计上,因为主轴功能的设计,受到材料限制、精工制造工艺的影响最小,增压叶片的设计目的只是为了增压,涡轮组只是在燃烧动力驱动下让主轴旋转。

    如果说,最完美的主轴设计是一百分,国际最顶级的发动机主轴设计能拿到90分,昆仑发动机组的主轴设计,最少也能拿到75分以上。

    赵奕需要做的只是在原由的设计基础上,配合燃烧室动力、涡轮叶片材料性能的提升进行改进,利用《监察律》就能找到设计不合理、有影响的地方,每当在一个地方进行改进,主轴设计就能提升一下。

    在连续进行了十几项改进后,赵奕自信得分超过了九十。

    现在已经很完美了。

    如果想要再进一步提升,就要受到材料、精工工艺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设计出来也制造不出来,近一步的完善就没有意义了。

    燃烧室论证好了。

    涡轮叶片、涡轮组有了。

    压气机的增压叶片、放气活门都设计好,就连发动机内部外皮材料以及都有新的设计,剩余的只是压气机静子叶片,以及其他辅助功能的论证。

    孙磊说有了新的放气活门方案,不需要再设计可动的静子叶片,赵奕也同意这个说法,但原因不是放气活门能提供足够的稳定性,而是静子叶片本身的设计,就可以帮助增加稳定性,设计不一定是让静子叶片可动,而是在内部增加一些弧形、孔道,以阻止里面的高压空气反流入外面的低压级叶片中。

    办公室里。

    赵奕专心的研究着静子叶片,希望能拿出最好的方案,类似的设计对他来说很容易,只需要足够多的条件,他就能拿出很不错的方案。

    在不断的研究中,他很快就拿出了一套方案,就是采用大片的弯曲结构,配合微小孔道的设计,可以让静子叶片发挥减风速作用的同时,也能阻止高压空气的反流动,他找出了方案后,赶紧把脑子里的内容,用笔详细的记录下来,做了个发动机设计后,他发现自己的绘图能力都提升不少,那是他自己画出来的,而不是单单靠系统能力,让自己知道该怎么‘出笔’。

    当完成了最后一笔后,赵奕看着几页纸上的设计图,不由得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长长的伸了个懒腰,觉得可以放松一下了。

    现在发动机的主核心都设计好了,只剩下控制系统、辅助部件等方面问题。

    这些问题后续可以慢慢解决,只要发动机的主设计定型,就可以开始生产样机,有了样机以后才能进行改进,去添加配套的辅助功能,同时也可以进行发动机调试运行的试验。

    当前就是把设计总结在一起,上报要求评审定型设计,然后就是申请制造样机。

    房门忽然被敲向了。

    “赵院士。”外面传来一声喊,明显就是袁海涛。

    “进!”

    袁海涛推门走进来,他有些急匆匆问道,“赵院士,你怎么还在这里,审查组都来了。”

    “审查组?”

    “航空集团,还有科技处、材料院、昆仑组,一起组成的审查组啊?”袁海涛道,“前几天不是还说过,他们一起来对昆仑二组的项目进行初期审查,本来觉得是后天,没想到今天就来了,还来了个突然袭击……”

    赵奕仔细想了想,似乎是记得袁海涛说过,上级会派来审查组,‘审查’听起来很严肃,实际上,审查是针对项目的,也就是过来看看研发环境、项目参与人员等问题,再了解一下昆仑二组的需求。

    因为项目是赵奕申请的,得到了航空集团的大力支持,上级派团队过来名为审查,实际上就是来看一圈,顺便看看昆仑二组有没有什么需求。

    比如,人才、经费之类。

    如果是索要更多的经费,和审查组的人诉苦肯定是个好机会。

    赵奕暂时不需要更多的经费,也不觉得审查能有什么用,但毕竟是上级派过来看项目的……

    “来的时间也对!”

    “正好问问他们,怎么把发动机的设计提交,后续怎么审核定型,怎么联系生产样机,需要多少时间……”

    赵奕顿时有些期待的站起来,和袁海涛一起走了出去。

第四百四十六章 这不会是真的吧?!

    审查组来了。

    燕华大学方面提前接到了通知,有学校领导、各系教授负责接待,但一听介绍审查组的阵势,还是感觉有些头大。

    审查组不是几个人的小组,而是三、四十多个人组成的团队,其中包括航空集团、昆仑发动机研发组、首都航空材料研究院、科技处,还有代表军-工的红风工业等五个方面的人。

    其中的主要人物有航空集团总经理刘建昆、昆仑发动机组负责人张刚川,科技处副部长刘泽成、航空材料研究院主任高明甫以及红风工业的代表夏开德,他们每个人都带着几个专家及辅助工作人员,都算在一起规模就很大了。

    组里牵头的还是刘泽成和刘建昆,他们对赵奕是绝对的支持,也支持组建昆仑二组做研发,过来一趟就是做个考察,看看目前的研发环境,昆仑二组的组建情况,了解一下有什么急迫的需求。

    同时,他们也想和赵奕面对面交流一下,在航空发动机研发上的想法,等等。

    昆仑二组建立的比较仓促,就只是赵奕写了个报告做申请,航空集团和科技都表示支持,然后就直接组建起来了。

    这也是张刚川不满的地方。

    “想想昆仑组,七十年代就申请了,过了差点十年才真正立项,后来研发过程中又两次停工,还是高层领导签字才让研发继续进行。”

    “现在的昆仑二组,就和玩笑一样的,做个申请就通过了……”

    张刚川说着不断摇头,“详细设计也没有、计划也没有,研发人员都没有,就直接给拨款了,时代真是不一样了呀。”

    他音调有些怪声怪气,明显是表达心里的不满,以他的能力和地位来说,也不怕其他人听到,他就是站在刘建昆旁边说的。

    刘建昆也只能苦笑,“老张啊,我知道你心里不平衡,但那不是赵奕吗?要是换做其他人,可能吗?赵奕,是不能以常理来度之的,看看前面的研究,k03b,性能赶超国际水平,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吧?”

    “我也知道!”

    张刚川叹气的摇头。

    其他人围在旁边只是暗笑,他们知道张刚川的郁闷,他把赵奕拉到了昆仑发动机组,展现了相当惊人的研发能力,快速做出了重大成果,可马上赵奕就决定成立昆仑二组,等于是另起炉灶设计发动机,还都是涡轮扇叶发动机,放在谁身上都有些郁闷。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赵奕为什么这么做,说白了还是在昆仑发动机组的限制,做设计还不断的提交,先要通过昆仑组的审核,才能进一步到合作军-工厂,不管是设计还是制造都很麻烦。

    这方面,张刚川都没办法解决,规则就是这样的,赵奕在昆仑发动机组,等于是个‘外聘的专家’,每个研发、设计或者消耗经费之类,都需要通过昆仑发动组的评估,还要经过他的审批,他也没办法给赵奕特殊权限,想要拥有独立的经费、真正实现研发自由,就只有成立一个新的发动机研发组。

    张刚川知道归知道、理解归理解,等到了动力工程实验室,看过了被拆散的样机后,心情就变得更加郁闷了,他不能直接说拆样机不行,而是挑起了问题,“场地不行啊!把零件放在这里,时间长了会不会出问题?”

    “做研发还是需要好的环境,尤其是发动机零部件的研发,昆仑二组做的不是逆向工程,而是要在昆仑发动机技术的基础上,百尺高竿更进一步呀!”

    “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二组搬到航空基地,一组和二组在一起,方便技术互通、交流……”

    张刚川不断的说着。

    刘建昆、高明甫和夏开德就在他旁边,他们互相对视了一眼,夏开德小声吐槽了一句,“这个老张,还往自己脸上贴金呢,百尺高竿?昆仑发动机是百尺?估计能有50尺就不错了!”

    “扑哧!”

    刘建昆、高明甫一起忍不住笑了。

    刘建昆摇头道,“老张就是想让二组去一组那边,就不想分开。现在他们做的就是一个修复问题的过程,不可能在有什么新技术出来。二组就是个初生的组,一切都是重新开始,创新能力会很强。”

    高明甫道,“我认可刘院士的说法,刚组建就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涡扇发动机非常复杂,指望二组能完成所有设计……”

    他说着无声摇头,意思就是不看好。

    “但是,只要能有几个创新,不说像是k03b,即便是次一级的成果,给上几个亿的资金也值了。”

    “对、对!”

    夏开德跟着点头,随后郁闷道,“还说k03b呢,赵院士就不应该把k03b交给307厂,都是国家的工厂、企业,我们也想做高端材料的生产。”

    刘建昆笑着摇头道,“有机会的,有机会。现在二组可是和你们厂主合作,以后有什么设计,还不是要找你们红风?”

    “也对!”

    夏开德有点期待了。

    那边几个主要领导谈笑着,远处一群专家、技术人员也在说着,“这个动力工程实验室还真是差,有些设备还都是新的,估计是用的不多。样机的零件保护的也不严谨,长时间放置就坏掉了。”

    “昆仑二组还是就在这里做设计?”

    “这里能设计出个什么?好多实验都没法做。技术性的研发还是要找专门的场地。”

    “要我看啊,二组还是有个专门做研发的基地,不说和航空大基地相比,怎么也不能差太多吧?这种普通大学的环境根本不行,以后人多起来,过百、几百人,别说是做研发了,吃住都是问题。”

    “这个上面肯定会考虑吧?我听刘副部长说,要分一个山里的小厂给二组。”

    “是吗?”

    “哪里的消息?”

    “就算有个小厂,我感觉二组也起不来,有一组了,二组……”

    “赵院士的水平相当高,如果是他做研发,我肯定看好,但涡扇发动机太复杂,他一个人能顶十个人,也不能自己研制发动机吧?”

    “我也这么觉得,估计这次过后,昆仑二组要大量招人了……”

    “你想不想过来?”

    “过来干什么,我在一组挺好的……”

    一大群人谈论的昆仑二组的问题,好多人都表示有机会也不愿意过来,实际上,大部分人的想法截然相反。

    比如,周恺。

    周恺是昆仑发动机动力组的组长。

    之前赵奕找昆仑组要人的时候,他觉得做高端燃烧室论证没有任何意义,直接派了王志国过去应付,结果很快就听说赵奕的团队,研发出赶超国际水平的高端镍合金涡轮叶片材料,顿时就非常后悔了。

    像是刘建昆说的一样,昆仑发动机组的工作,主要是不断修复问题,也就是‘不断和故障做斗争’,可以选择的话,谁都不愿意不断去修复鼓掌,而是去做高端、先进的研发。

    周恺嘴里说着,“我肯定在昆仑一组”,心里想的却是,“以后二组扩招,就申请过去工作,跟着赵院士肯定比跟着张刚川有前途”,还有,“真羡慕小王啊!”

    不止是昆仑发动机组的人,首都航空材料研究院的人也希望加入到昆仑二组,因为赵奕在材料研发上,展现了惊人的能力,他带领几个人就完成了k03b的研发,直接赶超了国际先进水平。

    首都航空材料研究院拥有庞大的研发团队,单晶镍方向研发工作就有二十几个人,一整个团队工作了几年时间,都比不上赵奕带着几个人做三个月的研发,其中的差别实在太大太大。

    如果赵奕的团队有很多天才,还是能够理解的,但实际上,他的团队值得一提的就只有王志芳和张洪涛,合金材料研发圈子很小,两人都可以说是航空材料研究院的熟人了。

    至于李荣茂、沈丙河……

    不认识!

    两个燕华大学新签的副研究员有什么可谈的?

    所以归根究底研发能成功还是靠的赵奕,好多材料研发相关的人员,也都希望跟着赵奕做研发,能快速出成果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吸引力。

    ……

    审查组的人都在动力工程实验室。

    实验室的面积也足够承装几十、上百人而不显得有任何拥挤。

    赵奕终于来了。

    他和袁海涛一起走进了操作间大门,马上就被热情所包围,“赵院士来了!”

    “赵院士!”

    “刚才听说你在工作,我们还说让袁队长等一会儿再叫你,打扰你了吗?”

    “这次提前来了两天,不是搞突然袭击,要怪刘经理,他来的太早了。”

    赵奕面带微笑和几个人寒暄。

    等寒暄了几句后,就快速进入了正题,刘成泽关心的问道,“我听说你们组只招了几个人,是人才审查方面有问题吗?还是要求比较高?”

    赵奕道,“这个倒是没什么要求,我们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招人。”

    刘建昆则问道,“我看申请报告里面,有对场地的要求,北边山里有一个小工厂,适当改造一下就可以做研发基地……”

    赵奕道,“研发在这里就可以了,我申请场地主要是后期,如果出了样机,组建、测试都是个问题,肯定不能在学校里进行。”

    “那肯定。”

    刘建昆点头道,“不过还太早了吧?那场地的事情倒是不着急,资金方面?”

    “如果我有需求,肯定打报告。”赵奕笑道。

    “我们肯定举双手支持的。”

    刘泽成和刘建昆都说过话了,张刚川也有些不情愿的问道,“人才方面,我们昆仑组以前的核心技术人员,大部分都去了王屋……”

    赵奕道,“没关系,我们暂时不需要人了,如果有需求,我厚脸皮也肯定开口。”

    “行,没问题。”

    高明甫则说道,“材料方面,有什么需要可以找我们航空院合作,在航空材料方面,即便是科学院也比不上我们。”

    “谢谢。”

    赵奕感受到了审查组的热情,他的心情倒是很不错,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红风工业的夏开德,和夏开德握手认识后,他马上道,“夏组长,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红风工业的精工制造能力。”

    “哪方面?”夏开德疑惑问道。

    “很多方面,比如,发动机主轴的制造,你们给昆仑造的样机中的涡轮叶片,形态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如果我想在空心心态的基础上,再增加细微的孔洞设计,能实现吗?”

    “这个……”

    “还有啊,我设计的发动机内部外皮,前面的主材料是钛合金吧?钛合金能否能直接塑成均匀的多孔结构,就是在几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塑造出多个均匀的孔道……”

    “这个……”

    “你们有没有整体叶盘的技术?我们最新的设计对叶盘的要去比较高,如果是电子束焊接方法,肯定会增重……”

    “另外……”

    赵奕连续说了一大堆。

    夏开德最开始还试着回答,后来干脆用力捂着脑门,把带来的精工制造专家‘张工’找了过来,“张工,这方面你比我懂,和赵院士说说。”

    张工五十左右的年纪,皮肤黝黑粗糙,一看就是经常呆在厂里的人,但这种人才会长期接触一线制造,并详细的了解技术问题。

    “张工,你好!”

    赵奕和张工握手以后,就开始说起精工的要求,张工回答起来比夏开德顺畅多了,好多问题都能直接回答,就算有的做不出来,也能说出替代的方法。

    两人一交流都不知道时间了。

    其他人都站在旁边等着,刚开始还非常的耐心,后来发现过了一个小时,实在是等不下去了,但也没办法直接打扰。

    刘建昆把袁海涛叫了过来,小声问道,“赵院士怎么对精工技术感兴趣了?他是要做这方面研究吗?”

    其他人也看过来。

    袁海涛摇头道,“那倒不是。因为我们组的设计做的差不多了,下一步就是申请设计定型、制造样机,赵院士就想了解一下精工技术,看看能否按照设计把样机制造出来。”

    “——?”

    刘建昆微张着嘴,完完全全的愣住了。

    张刚川听都笑了出来,他指着袁海涛道,“袁队长,你来这边半年,有进步啊!和刘总经理说话,都敢直接开玩笑了。”

    袁海涛扭头看了过去,很认真的说道,“张主任,你知道的,我在工作方面,从来不开玩笑。”他冷着脸严肃的样子,让其他人浑身一震。

    没开玩笑?

    昆仑二组的设计准备申请定型,下一步就是制造样机?

    他们一起看向了赵奕那边。

    赵奕很认真的和张工做精工方面的交流,不断的询问‘某某技术有没有’、‘某某部件能否以某某方式塑造’,等等。

    他们顿时都惊讶的长大了嘴巴。

    这……

    不会是真的吧?!

第四百四十七章 一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昆仑二组的设计完成了?”

    “不可能!”

    “二组才刚刚组建,人都没几个。我看了好几个,都不是专业做研发的,他们的设计怎么可能完成呢?”

    “赵院士研究出了尖端技术吧?比如k03b,对了,我还知道燃烧室的分区片,也是最新设计的,我们组还做了新分区片的论证、计算。”

    “那也只是两个技术。”

    “但是二组本来就是在昆仑发动机基础上做研发的,有几个尖端技术、有几个改善就够了。”

    “难道袁海涛说的设计定型,就只是在昆仑的基础上,添加两个技术,做了简单的修改?那样制造出来的不还是昆仑?”

    “本来就是‘昆仑’二组啊!”

    “呃……”

    “也对!”

    听到袁海涛说二组准备申请设计定型,甚至是准备制造样机,旁边的人也很快传出了消息,好多人都忍不住讨论起来。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昆仑二组也只是刚刚组建,他们组成审查组到此的目的,就是来看看二组的研发环境,领导层的意思也是,了解一下二组或者说赵奕研发发动机的想法,同时看看二组在技术、人才、研发环境以及经费等方面有没有什么需求。

    结果……

    二组的设计都准备申请定型了?

    “((;)?”

    “——!!?”

    其他人正在惊讶的讨论时,袁海涛也被不断的追问,刘建昆连续问道,“怎么个定型?设计定型?你确定吗?所有设计?”

    张刚川则说着,“袁队长,你确定不是开玩笑?真不是开玩笑?今天不是愚人节吧?你是不是对设计定型理解错了?还是说,你们有一种新的设计,需要审核一下?”

    刘泽成、高明甫等人都沉默的看着,心情明显和张刚川、刘建昆差不多。

    袁海涛被追问的有些烦躁,他很干脆的说道,“刘经理、张主任,我很确定,就是你们理解的那个设计定型,确定了设计才能申请建样机,这个我比谁都清楚,我本来就是负责昆仑二号样机的。”

    “呃……”

    其他人都还好一些,张刚川被堵得不说话了,他当然知道袁海涛了解其中的规则,但还是不敢相信,二组竟然准备设计定型。

    “你们都做了什么新设计?”

    “相比昆仑机?”

    “有什么改进的地方吗?有什么最新的研发?或者最新设计之类的,袁队长,你说说……”

    刘建昆、张刚川不再追问设计定型的问题,而是问起了有什么最新的设计,对比昆仑发动机来说,有什么修正的地方。

    袁海涛倒是能回答上一个,“放气活门新设计,好像是做了孔道之类的,直接通往喷气口,据说能增加推动力……”

    然后,没有了。

    袁海涛不是专业做研发的人员,他只是了解一些新的设计,其他具体有什么改动就不知道了,几个人连续的追问,也让袁海涛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很是为难的踌躇在原地,都感觉有些尴尬。

    这时候赵奕过来了。

    袁海涛长松了口气,赶紧和赵奕说道,“赵院士,您可过来了,这些专业的东西,还是您来说说吧。”

    “哦?”

    赵奕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一大群人都围拢过来,但是还是没有人说话,等了好半天还是刘建昆开口问道,“赵院士啊,刚才我听袁队长说,你们的设计准备定型了?”

    “对。”

    赵奕直接点头承认,倒是让刘建昆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他想了想还是问道,“那么,你们二组的设计,和原来的昆仑相比,有什么修改的地方吗?”

    “修改……很多吧。”

    “很多?”张刚川下意识用力的质疑。

    “对。”

    赵奕依旧是平静的点头,“我们整体进行了修正,方方面面,还有的做了全新的设计。”他说完解释了一句,“因为昆仑二组申请时,没有瞄定的战机,现在只是做出了主设计,只有确定瞄定的战机,才能进行参数、材料以及设计上的改动,以期能符合特定战机需求。”

    “啊……恩。”

    周围人都点了点头。

    他们理解赵奕说的意思,像是昆仑发动机瞄定的是国产j-20战机,设计定型就是根据国产j-20战机对发动机的需求来确定,随后再生产出相应的配件,制造出相对应的样机,因为设计是不确定上限的,比如燃烧室性能、涡轮组性能,并不是越高越好,性能越高一定程度上,也就代表了制造费用越高,需要让各个部件性能,都在一定的范围内,组合在一起制造出符合参数范围的发动机,才能装载在特定的战机上。

    昆仑二组设计也一样。

    各个部件的性能不是直接配套的,会受到设计、材料、精工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会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同时每个部件的性能,肯定有一个参数的上限,但一些部件的性能参数高、一些部件性能参数低,必须定下一套适合的设计,让各个部件能够合理的搭配起来。

    听到了赵奕的说法后,其他人还没什么反应,张刚川反倒是气笑了。

    张刚川是昆仑发动机组的负责人,觉得二组这么快做完了设计,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尤其还说‘做了很多的修正、一些新的设计’,二组短时间就完成了好多的修正、还做出了一些新的设计,不等于就是说昆仑发动机组研发进度慢吗?

    对比,伤害极大!

    张刚川边点着头,边用力问道,“那么,赵院士,你倒是详细说说,二组做了什么新设计?对昆仑做了哪方面的修正?”

    “这里?”

    赵奕倒是不介意说说,但周围的环境不太好,几十个人都围着,设计肯定牵扯到保密性的。

    “咳咳。”

    刘泽成轻咳了一声,开口道,“我们去会议室。”

    ……

    一群人离开了动力工程实验室的操作间,到了机械楼的小型会议室里,有一半儿的人留在了外面,进去的都是领导层和相关领域的精英。

    昆仑二组的人也都过来了。

    等所有人都会议室坐好,刘泽成开口对赵奕说道,“在这里,我是外行。也有一些人和我一样,不懂太专业的东西。赵院士,你就不要讲的太深入,只大体说一说,有什么创新、改进的地方,我们听听,就当是对验收设计前的了解了。”

    赵奕点头道,“我就简单说说。”

    两人说着话。

    袁海涛找来了组里设计定稿的文件,抱着一大摞放在了赵奕面前,赵奕随手翻了一下,突然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了。

    改动、新设计太多了!

    他们几乎是把昆仑发动机从里到外的改动了一番,两个设计放在一起做对比,都很难看出二组的设计,是以昆仑发动机为基础的。

    这要从哪里开始说呢?

    张刚川似乎看出了赵奕的犹豫,他提醒道,“只说改的地方,还有新设计。”

    赵奕抿了抿嘴没说什么,他继续考虑了一下,说道,“还是从主轴说起吧。”

    他抬起了头。

    会议室所有人都看了过来。

    如果说二组的设计有什么地方和昆仑发动机组的原始设计最相似,就是主轴涡轮叶片形态、压气机增压叶片心态以及主轴本身的设计。

    主轴本身是没有改动的。

    这也是唯一完全一致的地方,而涡轮叶片形态、压气机增压叶片,都是在昆仑发动机原本的设计基础上做的改动调整,就是技术性的修正一下,再添加空心孔道的设计,让叶片能发挥更高的性能。

    不过新的设计比原来的设计,是否能发挥更高的性能,并不是通过听能理解的,还是要进行非常专业的计算。

    赵奕说出了这部分,“我们对涡轮叶片和增压叶片进行了一定的改动,涡轮叶片原本是空心心态,是很好的设计,但还是存在一些小问题……”

    “改动后的涡轮叶片,同样的材料性能下,重量和原来的设计相当,性能会提高百分之十三到百分之十五。”

    “增压叶片,改成多弧道以及孔洞连接的设计,可以增大强风下的增压效果,配合静子……”

    “改动后的增压叶片,增压的效率在百分之九到百分之十一之间。”

    “这两个结论都是通过我们反复计算得来的。”

    赵奕说完看着众人。

    好几个人都看向了张刚川,张刚川肯定对主轴叶片的形态有了解,对相关也肯定有深入的研究。

    张刚川则是皱着眉头仔细思考着,刚才赵奕讲解的并不细致,只是说起了怎么样去改善,但整体思路、方向还是说了出来,他想了好半天还是不能确定,赵奕说的方法是否能增加性能,确实需要很专业的计算才能知道。

    有些人关注的点不同。

    比如,刘泽成、刘建昆,两人发现张刚川沉默不说话,对视一眼肯定了一件事。

    现在二组对主轴叶片形态的设计,不敢说百分百能提高性能,但肯定具有一定参考性和价值的,否则张刚川肯定第一时间察觉到,再考虑到赵奕本身的数学水平,提升性能应该是没问题的。

    谈计算?

    谁能比的上赵奕啊!

    袁海涛、孙磊、王志国等人都坐在边侧,他们关注的点也不同。

    孙磊左右看了看问道,“这个都是赵院士自己设计的吧?我们什么时候对这个进行计算、论证了?”

    王志国咧嘴道,“我根本就不知道,我们都完成了涡轮叶片、增压叶片的改进……”

    袁海涛道,“这都是赵院士做的,你们当然不知道,其他人,他也用不上。赵院士可是最顶级的数学家,这方面还用问别人吗?”

    “也对。”

    “不过,叶片设计也不仅仅是数学吧……”

    几人正谈论着的时候,赵奕说起了最新设计,也就是压气机稳定性解决方案,他翻开了设计文件,感觉有些口干舌燥,旋即看向了这边,说道,“孙磊,你负责这一块内容,你来讲解一下吧。”

    “我?”

    孙磊指着自己有些惊讶。

    “当然了,你负责这一块内容。”赵奕很认真的说道,“就说说放气活门。”

    “好。”

    孙磊站了起来左右看看,还是显得有些紧张,他走到了赵奕这边,拿过文件就开始讲解,“我们针对稳定性,做了全新的放气活门设计,完全改变了原来简易的活塞设计,而是采用多孔道放压的方法。”

    “发动机身的孔道内口对应压气机各级,每一个孔道外口对应最终排气口……”

    “我们把最后的排气口设计在喷气口外围,同时改变了压气机的外层形态……”

    孙磊最开始还有些紧张,还说错了两次内容,后来似乎是找到了状态,连续的说了起来,一说就是十几分钟,从孔道活塞设计,一直到压气机外层设计,还包括第二风道,等于改变了发动机内外层的形状。

    这个设计非常的新颖,核心就在于孔道活塞以及压气机包裹燃烧室的外层形态,孙磊只是简单的画出来,就让会议室里好几个人眼前一亮,包括张刚川都惊叹,“别出心裁啊!”

    “这个设计,想到都不容易!”

    “是赵院士吗?”

    等孙磊都介绍完以后,张刚川忍不住问了一句,赵奕摇头道,“最开始是周庆提出来的。”

    “谁是周庆?”

    “不知道啊?”

    别说是其他人了,就连张刚川都不认识周庆,周庆只是维护样机的小工程师,可以说是研发组的技术蓝领,想被记住名字可不容易。

    周庆被提到名字顿时有些激动,他高高的举起了手,“我!我!”

    其他人都看了过去。

    这一刻,周庆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会议室所有的领导以及精英研发人员,全都把目光对准了他,他甚至清了下嗓子,想着应该说点什么。

    刘建昆则是感兴趣的问道,“这个设计很有创新力,还有其他的吗?”

    所有人的关注点顿时转到下一技术问题。

    周庆把话憋了回去。

    其实说新设计、改进到这里差不多了,已经足够所有人惊讶,就连张刚川也说不出什么,觉得有这些再加上k03b的性能,确定足以申请设计定型,设计上可以说和昆仑发动机,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不确定的只是,设计、改进是否正确,后续到了验收设计的阶段,肯定要经过详细的论证。

    但是审查组来的人都没想到的是,昆仑二组的报告只是说了主要改动,还有一些附带的改动还没说完,接下来赵奕让袁海涛、李荣茂,分别就燃烧室分区片设计、压气机孔道活塞以及叶片新型材料进行阐述,随后他自己又说起了主轴前段扇叶和风扇部分的改动。

    主轴前段扇叶和风扇部分是一体的,但不在‘设计验收’范围内,没有瞄定的飞机型号,也就是确定发动机需求,前段扇叶和风扇都很不确定,涡轮风扇发动机来说,不同的前段扇叶和风扇,带动同样的主核心部件,完全可以放在两种用途上。

    比如,前段扇叶和风扇设计的非常大,就会产生很大的阻力,大大降低发动机推重比的同时,却能够大大降低油耗,可以用在民航客机上。

    反之。

    战机对涡扇发动机的需求是前段扇叶和风扇越小越好,越小就代表自身的阻力小,第二风道、第三风道最好是用不上,就能产生巨大的推力,支持战机超音速甚至以几倍的音速飞行。

    区别就在这里。

    赵奕还是对前段扇叶和风扇的改动进行了改动,他主要是调节了一下扇叶形态以及偏转角度,大风扇后方还加了个更细的小风扇,后面的前段扇叶也相应少了两片,“这个搭配的设计能够产生更大向前的拉力,而不会增加重量,因为前段扇叶对材料的要求小,我和材料组的人讨论过,改用一些新型的材料还可能减轻重量。”

    性能提升是关键。

    不管发动机用在什么飞机上,能直接提升性能的设计,肯定是都可以使用的。

    赵奕说的风扇改进问题,倒是没引起多大反应,因为审查组的人,惊讶已经足够多了。

    “结束了?”

    “没有了?”

    刘泽成有些木讷的反应过来,他大概是会议室里最难受的一个,因为只有他对航空发动机了解很少,有些地方听着就像是听天书,但也知道二组的设计给所有人带来的震惊。

    他清楚一点--

    赵奕带领二组给昆仑发动机做了巨大的改动,甚至说是完完全全从里到外的改动,包括最核心的涡轮组、燃烧室、压气机,还包括两层发动机外皮、前段的风扇等等,想在发动机上找个没改动的地方都不容易。

    所以,根本不用担心设计改动少的问题,反倒是设计比较多,制造样机会比较麻烦。

    这个刘泽成还是知道的。

    如果想对的改动比较少,有制造昆仑发动机的经验,有些部件就可以直接使用,都是全新的设计,想制造出来难度就高许多倍。

    “怪不得赵院士最开始问精工技术,原来如此啊!”刘泽成完全理解了。

    这时,张刚川是最尴尬的。

    当听昆仑二组的设计介绍时,他还听的津津有味,还对一些设计送上赞叹,可现在他却意识到一个问题,昆仑二组只用了很短的时间,甚至都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的设计工作,还直接进入到申请制造样机的步骤,进度岂不是快赶上昆仑一组了?

    另外,二组的设计也非常的高端。

    如果在后续的设计验收时,他们的设计都通过了,再制造出相应的样机……

    “我们一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张刚川忽然有些迷茫了,他心里产生了‘丢工作’的危机,甚至不由得想着,“要不……和昆仑二组合并,一起研发二组的设计?”

    “不行!”

    他马上摇头。

    昆仑发动机组坚持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样机,与故障做斗争的进度也很喜人,直接就放弃实在是接受不了。

    “也许二组的样机造出来,比昆仑故障更多!”这么一想,他的心情才平复下来。

第四百四十八章 考研,咱们一起奋斗!

    无论什么样的设计,最初制造的样机,故障都是不可避免的,设计做的再好也只是理论,从理论到实际影响的因素很多。

    涡轮风扇发动机来说,各个部件的性能搭配,控制系统,再包括发动机的稳定性,等等,每个都会碰到问题,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影响故障出现的因素,可不仅仅是设计问题,制造技术以及制造出的产品和设计的差距,比设计本身的问题还要大。

    当制作出样机以后,就进入到下一步,不断修复故障的过程。

    这就像是软件程序设计。

    首先是写出一大堆的代码,调试运行就会出现一大堆的bug,需要修复很多的bug才能正式运行起来,运行也不一定得到理想的结果,还需要不断的修复再修复,即便是投放到市场上,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修复问题。

    现在昆仑发动机也只刚度过运行的阶段,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昆仑发动机组就在不断修复问题,而每一个问题要解决都很复杂。

    昆仑二组才刚进入到验收设计的阶段,后续制造出样机也肯定要修复故障。

    “故障,肯定不会少!”

    张刚川想着。

    他倒不是产生了幸灾乐祸的心态,而是实事求是的去做判断,但‘故障多’的判断,确实让他心情平复了不少,直白来说,昆仑二组的建立让昆仑发动机组很尴尬,尤其昆仑二组还做出了成绩。

    赵奕说的几个新技术、新设计都让人眼前一亮,整体设计对于昆仑发动机的改动也非常多,可以说是从里到外,除了主轴没有变动,其他都进行了改变,因为压气机外层的设计,就连外形都有变化。

    这样制造出来的样机,哪里还有昆仑发动机的影子?

    那完全就是一台全新的涡扇发动机。

    最重要的是,昆仑二组研发的时间非常短暂,前后加在一起还不够昆仑发动机的零头,如此高效率做出的设计,若是样机还没有太大问题,昆仑发动机组连续几年的工作,真就成了个笑话,他们甚至都可以提前解散了。

    这就是张刚川郁闷的地方。

    虽然昆仑发动机不是他一个人领导设计出来的,他只是后期做了几年的负责人,但全程参与昆仑发动机的设计,国内谈到昆仑发动机就知道他,自己带领团队做的工作成了笑话,还让人感到很郁闷啊。

    另外,几年、十几年、二十多年的努力,结果被其他组几个月完全超越……

    张刚川想想都产生一股提前退休的冲动!

    还干什么呢?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就该退休了啊!

    ……

    会议室的报告结束了。

    赵奕和昆仑二组的其他人,只是对新的设计、修正做了简单介绍,但已经足够让审查组的人知道,二组有了好多设计,对昆仑发动机内外进行了大量修正,他们的设计不同于昆仑发动机,完全是全新的设计。

    这就够了。

    审查组也不可能真正变为验收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精英专家,也没办法决定二组瞄定的战机,必须要回去好好做研究。

    首先,还是要确定设计问题。

    虽然赵奕和二组的其他人对新设计、修正进行了讲解,但也只是简单的讲一下,差不多等于是直接说结论,而对设计进行验收必须要理解,确定设计是正确的,才能完成验收却做制造样机的论证,因为样机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决定制造的,最需要考虑的就是成本问题。

    样机,都是钱堆出来的。

    昆仑发动机的第一台样机,制造费用最低也超过三亿人民币,最主要的费用就是在制造端,因为都是全新的设计,零部件不是大批量生产,制造端要准备新的模具,一些需求技术高的部件,则还要讨论具体怎么知道的问题,费用自然是非常的高昂,消耗的时间长也很长。

    后来再制造第二台、第三年,相对费用稍稍低一些,也在两亿人民币左右,除非是确定进行批量生产,否则制造费用会一直很高。

    昆仑二组的设计制造成本更高了,首先材料上就是巨额费用,k03b含铼量超过百分之六,相对应制造出来的涡轮叶片也昂贵,因为涉及到更高的温度、压力,对应也需要更好的材料,发动机在材料上就比昆仑发动机贵三倍以上。

    另外,二组的设计需要更高的技术,有些部件设计更复杂,生产出来难度更高,消耗的费用也会更高。

    在二组简单的介绍了设计后,好多了解的人心里就有估计,以二组的设计制造出样机,第一台费用也许会达到五亿人民以上。

    这只是第一台。

    如果考虑到后续调试问题,肯定会制造第二台、第三台,一切顺利最少也要烧掉十亿以上。

    这还是保守估计。

    所以对设计进行严格验收的步骤少不了,航空集团、科技处都必须要确定设计是正确,之后他们也必须进行大量的评估。

    比如,论证发动机整体重量。

    性能。

    制造技术需求。

    等等。

    这些就不只是二组的设计了,还需要考虑合作工厂的技术,并且需要航空材料部门配合,因为很多发动机的材料不一定能达标,而二组的设计中,对各部件详细材料的论述并不多。

    在出一份确定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后,航空集团才能确定拨款制造样机。

    所以接下来忙碌的是航空集团,他们要找一大堆的专家、技术人员,分别对二组的各部分设计进行详细的论证、研究。

    二组也需要派人过去。

    刘建昆和赵奕说明了情况,赵奕想了下干脆就让孙磊、王志国、袁海涛、李荣茂等人过去了,他们几个了解一些设计、技术问题。

    有些设计的原理只有赵奕才清楚,但他可没心思跑到航空集团基地,去给一堆验收人员做解释,他们看得懂就去论证、研究,看不懂……

    如果厚脸皮过来问,自己也肯定会解答。

    “就这样吧!”

    赵奕决定下来。

    他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航空集团、科技处对设计的验收,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再加上商量瞄定战机,还要和其他部-门协同,内部肯定要经过一系列的讨论,都需要很长时间的,他可不想浪费太长时间。

    等审查组的人离开以后,因为设计验收需要时间,二组的其他人也准备‘出差’,赵奕倒是清闲下来,他不需要继续呆在实验室,干脆就回到了校园生活,轻松的享受上几天。

    大四了!

    虽然赵奕感觉一切没什么变化,实际上,确实完全不一样了。

    宿舍里的几个人中,孟铮从来神龙见首不见尾,也不知道具体忙些什么,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自习室或图书馆,他的成绩好也是有道理的。

    范雷比孟铮还要忙。

    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阎学林对他非常器重,承诺等他毕业就正式签订工作合同,器重的同时也肯定会给他很多的工作。

    比如,医学科学中心的问题。

    医学科学中心动工快半年了,房屋的建造有专门的人来负责,但一些有关实验室架构,预留设备空间等问题,都是需要提前考虑的,范雷就作为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代表,不断和建造方以及其他部门进行沟通。

    这其实有点像是装修,因为相应的要求比较高,就需要自己不断的跑、不断的盯着,再加上学习生活、毕业压力,范雷有多忙可想而知。

    赵奕想见着他都不容易。

    所以当赵奕闲下来,希望能享受大学生活的时候,才发现宿舍平常就只有李仁喆一个人。

    李仁喆一直在埋头苦读。

    “考研!我要考研!一定要考研!”李仁喆不止是埋头苦读,偶尔就神神叨叨的喊上几句。

    赵奕疑惑问道,“你为什么一定要考研?对了,先说好,我还没想好毕业带学生,而且,我昨天了解了一下,好像还没有资格,因为我和生命学院,没有签订对应的教职合同。”

    “你不懂!”

    李仁喆叹了口气,憋了半天什么也没说。

    赵奕顿时感到很郁闷,话说个开头就不说了,吊人胃口就太没道德了。

    “唉~”

    隔了好半天李仁喆似乎是憋不住了,终于说道,“赵奕啊,如果我说我想和黄文倩分手,你怎么看?”

    “用眼看?”

    “不是开玩笑!”

    李仁喆很严肃的说道,“我真的想分手,但是又说不出口,每次看到她……反正,说不了,她这个人很温柔的,人好,性格也不错,但是我……”

    “嗡嗡嗡~~~”

    赵奕只感觉一大堆苍蝇在耳边飞,他实在忍不住打断道,“说——重——点——”

    “!!”

    “哦哦!”

    李仁喆道,“反正我就是说不出口啊,但是人家都说了,毕业就分手,为什么呢?毕业就是两路人了,不在一起了,所以我一定要考研,因为黄文倩说,她肯定会去找工作,不继续读了。”

    赵奕想了一下道,“读研和工作不冲突吧,你读研、她工作,正好啊,到时候她供你读书,等你毕业就结婚,多么美好的爱情啊……”

    李仁喆翻了个白眼,“我是那种人吗?她出钱供我上学,开玩笑,换一下还差不多。”

    “赵奕,你知道我,咱可是纯爷们!”

    赵奕有些无趣的打开了电脑,准备上网浏览一下最新的新闻,才刚把网页打开就听到身后说,“不过……你说的好像也不错啊……”

    ……

    当身边的同学都在考虑毕业问题时,赵奕不由得也思考起来,学院方面和他有过交谈,是院长吴艳平和魏世清找过他,说让他当研究生导师。

    赵奕没和生命学院签过教职合同,他的‘教授’职位归属是理学院,理论上不能带生命学院的研究生,但他是有‘特权’的,只要确定当研究生导师,一切学校内的规则就都不是问题。

    “不行!”

    “不能当导师!”

    “学生,怎么教?带着他们做实验?或者教他们东西……不擅长啊!”

    其实赵奕对当导师还是有点兴趣的,带几个学生就当是培养人才,也等于是找了几个帮手,但他是真不擅长培养学生,因为就连他自己都不太会做实验,能做出成果都是因为系统能力,学生跟着他什么也学不到,他唯一能做的,只是提供好的研发环境。

    仅此而已。

    如果换一个角度,颠倒一下,去读个研究生,找个老师带自己……

    赵奕思考着忽然眼前一亮,相比当研究生导师来说,当学生就轻松太多了,只是学着做实验或者做研究,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难度。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读研究生可以延续大学生活,他很是为即将失去的大学生活惋惜。

    失去了,就没有了!

    人生最宝贵、最美好的时间,离开了再想找回来根本不可能,既然有希望延续一下,为什么不呢?

    “对!”

    “我要考研!”

    “不一定考生命学院,其他学院、其他专业也可以呀,或者考个新类型的专业?”

    “比如,哲学、心理学?”

    “或者,经济、金融学?”

    “再或者……”

    赵奕仔细一想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他怎么想都觉得开启校园新生活才更有意思,而不是很死板的去当什么导师、教授。

    年轻人,就该多学习啊!

    赵奕想好了以后就给林晓晴发了个信息,确定一下她的打算是什么,“对了,晓晴,你是准备读政法大学的法学硕士吗?”

    “对啊?”

    林晓晴回了个疑问。

    赵奕思考着回复道,“法学?没什么意思。要不这样吧,我去政法大学读个哲学或者经济学,到时候咱俩又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了。”

    “……你不是开玩笑吧?”

    “正在考虑中!”

    赵奕还真不是开玩笑,他觉得应该改变下生活,拓展一下思维,总是不断的做研发就像是个机器人,连思维都被固定住了。

    比如,压气机稳定性设计。

    周庆说了个很出奇的想法,他跟着想才设计出了多孔道放气活塞。

    虽然设计都是他做的,但灵感是周庆提供的,他发现自己做研发,其实没什么灵感可言,或许原因就在于知识面的局限性。

    好多顶级的数学、物理博士,也同时拥有法学、哲学或者经济学等方面的博士学位,原因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哲学、经济学等科目,等帮助拓展知识面,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赵奕打定了主意以后,就回了宿舍去找李仁喆。

    李仁喆听到赵奕说准备考研,惊讶的张大了嘴,“你还考研?考什么研?哪个老师敢带你?你在开玩笑吧?”

    “我是想读经济学或者哲学。”

    “经济学、哲学?”

    李仁喆仔细想了一下说道,“经济学、哲学,这类型的研究生,不招生命学院的本科生吧?”

    “——??”

    赵奕听的愣了一下,仔细想想决定道,“也对啊!算了,我就先读个二专出来!先拿到经济学、哲学的本科证!”

    “考研!咱们一起奋斗!”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579/ 第一时间欣赏规则系学霸最新章节! 作者:不吃小南瓜所写的《规则系学霸》为转载作品,规则系学霸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规则系学霸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规则系学霸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规则系学霸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规则系学霸介绍:
【已知,校花林晓晴能搬动八十斤重物,问林晓晴同学的臂力是多少?】答:左臂49斤,右臂67斤。【已知,一加一等于二,问491乘以709的结果是?】答:348119。其他人的逻辑是推导;我的逻辑是因果。再困难的问题被提出时,答案已经显而易见。过程?抱歉,结果才重要!规则系学霸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规则系学霸,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规则系学霸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