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春秋大领主TXT下载春秋大领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春秋大领主全文阅读

作者:荣誉与忠诚     春秋大领主txt下载     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61章:领主指令

    程婴走了,前往新田。

    一直在致力于发展起来的吕武,他在程婴走后立刻投入到领地的建设当中。

    “阴”地很早之前就失去了自己的领主,被划归到国家的管理名下。

    只是由众卿管理的地盘太多太大,他们连自己的地盘都管不过来,哪有多余的精力顾及不会给自己增加多少收益的土地。

    这样一来的话,“阴”地虽然是国家名下的领地,却是成了一块缺乏管理的土地。

    顶头上没一个真正的领主,生活在这一片土地的人就彻底苦逼了。

    他们无论有什么样的想法,又或是带着多少建设热情,没有得到允许,什么都干不了。

    无法建设,该上缴的东西却还是要交,能想到该是何等的凄凄惨惨戚戚。

    几天前,吕武见到了“阴”地各方来的代表。

    这些代表一来就哭,看到吕武就好像是看到了长辈一般,滔滔不绝地述说自己过得太难了。

    吕武以为这些人的叫苦是希望免于剥削,没等他升起警惕之心,代表眼巴巴地求着参与领地建设。

    而这其实是当前年代,属民与领主的共生关系。

    头顶上没有一个靠谱的领主,无法得到保护缺乏充足的安全感,又没有一个能带头生产的老大,心里会控制不住地犯嘀咕。

    “阴”地这边的人在安全方面倒是没什么困扰。

    毕竟,他们再怎么样也是生活在国家众卿共同管理下的土地,再跋扈的贵族也没敢任意欺凌,免得有哪位卿觉得他们在找茬。

    只是光有安全是不够的!

    他们总要吃饭,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能越变越好。

    吕武当然会对领地里的人事进行调整,只是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整个“阴”地的在册人口有六千四百二十七人,没写明到底是几岁。

    而能上名册,代表是一名男性。

    这年头,女性,包括十一岁以下的男孩子,都不会被记录在籍。

    晋国至少还会尽力统计有多少男性,有些列国却是连记录都没有。

    吕武看了花名册,讶异于女性的社会地位之低下,也困惑现在“户”这个单位到底有没有产生。

    所谓的“户”,也就是统计有多少个家庭,以一个家庭为一“户”来作为基础单位。

    等他后面与家臣交流,却又得到已经出现“户”为单位的民政管理体系,只是没有像是管理武士那般严格。

    按照周制:

    五家武士居住一起,成为一“比”,需要出五名士兵;五个“比”为一个“闾”,出二十五名士兵;再往上则是“族”,出一百二十五名士兵;五个“族”为一个“党”,出士兵六百二十五人;五“党”为一“州”;五“州”为一“乡”。

    五个平民之家为一“轨”,设轨长;十轨为一里,设“司长”;四里为一连,设“连长”;十连为一乡,设立一名“良人”。

    而这其实是很讲究的贵族才会严格执行,并不是人人都有足够的人才以及管理才能来办到。

    吕武绝对不允许自己的领地乱糟糟。

    他太清楚掌握了领地的人口构造意味着什么了!

    见完那些代表之后,他发出了第一道领主指令,要求各个代表回去,统计管理辖区内的人口状况,等待自己的召唤。

    不知道多少年没接收到领主指令的那一帮代表,听完吕武的命令直接喜极而泣。

    吕武对此比较纳闷,觉得这帮人的演技真没的说。

    他说到底真不是地地道道的春秋人,过来又成了一名小贵族,无法体会属民的心情以及愿望。

    所以,不同的阶级存在区别!

    “阴”城周围的平原已经分批燃烧。

    吕武一直在关注清理进度,迫切希望在春耕到来之前,尽可能多地梳理出能耕作的土地。

    这个不但是作为领主的他着急。

    家臣和武士,包括属民,没有一个人会不着急。

    延误了春耕,没有了收获,领主固然是要悲剧,他们又能好到哪去。

    而这,其实就是封建时代的一种荣辱与共。

    万众一心之下,也是吕武没那么多的讲究,动员了所有了能干活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又进行了合理的分配。

    春耕来临前的半个月,他们不但将原有的五千多亩旧田收拾好,又开发了将近两千亩的新田。

    土地上杂七杂八的东西清理完,土地还需要进行翻整。

    虞显早早就统计了所能动用的耕牛和马匹,还得知吕武在新团购置了大量的犁,时刻绷紧的那一根弦可算是松了一些。

    现在,吕武就站在农田边上,看着战马套上犁在农夫的引导下耕地。

    用马拉犁在晋国是一件比较平常的事情,甚至北方的列国也会用马来拉犁。

    吕武没觉得有什么惊奇的地方。

    华夏这边的北方,时间越是往上推,马拉犁就显得越正常;时间往后退,马拉犁才逐渐成为一种异常举动。

    旱田,使用马来拉犁,速度方面比牛快。

    水田的话,使用马来拉犁则就不那么合适了。

    从小到大生活在城市的吕武,他压根就没有参加过耕作劳动,懂的知识要么是来自正经的教育书本,不然就是各种课外书籍,或是纪录片和影视作品。

    而在现代想接触到什么信息都不难,区别是到底有没有兴趣去看和学。

    很多的信息则是被动灌输,就是别奢望能记得太过清楚。

    “犁的演化过程……”吕武脸上迎着微风,鼻子里闻到的是土地的味道,视野中是忙碌的人群和农田,心里想着:“是个什么样的来着?”

    他现在需要庆幸自己喜欢历史小说。

    而一些小说的作者,其实不会特地去详细介绍犁,讲到了也不会区分哪种犁适用于什么田地。

    毕竟,读者压根就不想看这个。

    “用金属犁带取代木头犁。这个是我最先需要干的事情!”吕武看到的就是木头的犁,效率太过于差劲。他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使用金属片的犁,自己却一定要弄,又想道:“这一次春耕是赶不上了,争取在下一次耕作前搞明白。而我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将人口分布的事情搞定!”

    他领地下记录在册的人口,算上从新田带过来的那一批,总人口数量达到了两万五千多人。

    有多少没在册的人,他暂时不清楚。

    封地比之前大了十五倍,只是两万五千多人根本填不满,需要有合理的分配,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来对领地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

第62章:别冲动,苟一波啊!

    现在耕作主要是播种菽、稻、黍、稷、麦。

    北方栽种会主要选择菽和稷、粟。

    菽就是各种豆子的总称。

    稷别名为粢米,十分适合在旱田栽种。

    粟则是谷子,处理之后成小米。

    豆子则是黄豆、黑豆和红豆、毛豆……等等。

    吕武的几名夫人嫁妆中包含了很多的种子,他又在新田购置了一批。

    老吕家的种子方面不成问题,要看的是在什么样的田地里栽种什么种子。

    而这些吕武就没去干涉,主要是交给擅长农事的家臣。

    他亲自负责的是灌溉系统的规划。

    这片区域边上就是汾水,有着很多从汾水分支出去的溪流,其中就有多条溪流贯穿着“阴”地的平原。

    老吕家需要干的就是规划好怎么挖掘水渠。

    吕武亲自巡视下来,跟家臣讨论之后,再次进行了分工。

    春季就是一个异常忙碌的季节。

    产业少的人,才能得到空闲。

    有恒产者,谁都要像个陀螺似得,忙了个团团转。

    吕武在指挥过程中发现了一点,来自赵氏的奴隶真不是什么干农活的好手,韩氏的那些陪嫁奴隶才是最能干农活的那一批。

    而赵氏的奴隶,他们在进行工程建设方面却是完胜韩氏的奴隶。

    魏氏陪嫁的奴隶则是什么都会,却又什么都不是那么精干。

    当然了,不管这些奴隶之前属于谁,他们现在都是老吕家的了。

    干农活就是一个枯燥的重复过程,并且全程风吹日晒,又是蚊虫叮咬,苦得很。

    等待春耕完毕,剩下只是先期搞出灌溉系统,吕武的精力可算能抽出来关注家族武力方面。

    在出征之前,吕武麾下正儿八经的武士只有五十多名,算上提拔进行训练的领主临时武装,也就是一百二十人。

    去了一趟新田结个婚,他麾下的武士增加了一千六百名。

    等于他爵位得到晋升,封地得到了扩增,麾下的武力也见涨了。

    拢共一千七百二十名武士,需要配置将近三万五千的劳动力,才算是构造合理。

    吕武名册上的奴隶的数量约有八千人,属民则是一万五千人左右。

    属民之中,能算作劳动力的,大概是七千左右?

    等于说,吕武其实也就只有一万五千左右的劳动力。

    幸亏的是,武士也有自己的家人,他们同时还有属于自己的奴隶,平时没有薪水,出征也是自己进行武装和带上消耗。

    只要吕武能够负担起武士立功后的赏赐,服役不逾期的话,支撑还是能支撑一下,但稍微发生天有不测风云的事,超大概率就要一下子崩盘了。

    而韩氏和魏氏,不算属民的话,拥有的奴隶多的达到近十万,少的也有七万多;武士方面,韩氏足有两个师(1.3万人)还多,魏氏则是超过一个师(6500人)的编制。

    韩氏是卿,但不是实力最强的卿。他们才刚刚站稳脚跟,处在稳健的发展期。

    魏氏则是大夫,有了竞争卿位的实力,却还差上那么一点点。

    一个中等贵族的家族,哪个不是武士数千,属民至少数万,奴隶也超过一万以上?

    所以了,老吕家哪怕是被韩氏、魏氏和两个赵氏“奶”了一波,实力和财力方面其实还相当薄弱。

    来自不同家族的武士,他们擅长的侧面都不一样。

    比如,来自韩氏的武士,他们看着并不多么魁梧或精悍,大多数是专攻射术,以至于看去手臂都有点长;魏氏的武士则是一个个看着壮实,身材方面也是显得高大,走的是近身肉搏路线;赵氏的武士……

    吕武真看不出赵氏的武士到底最为擅长什么。

    来自赵氏的武士,他们好像什么搏杀技巧都会,却又都不是那么的精通。

    吕武有那么点先入为主的认为,主要是赵氏还没有“点亮”自己的天赋技能,思考要不要将来自赵氏的武士培训成为骑兵。

    只是,现在的战争,几乎看不到骑兵的身影。

    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强大,首先看的是能出动多少辆战车,以至于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这些用来专门称呼强国的名词。

    这年头,出去吹嘘的话,讲的并不是自己的国家能集结多少骑兵或步兵,开口闭口讲的是自己的国家能出动多少辆战车。

    而他们讲战车,其实是将战车的配套,也就是多少步兵给涵盖了进去。

    当然,吕武计算的是武士,不是甲士,两者的区别很大。

    “彬。”吕武将宋彬召唤过来,问道:“何处可购马?”

    宋彬在老吕家主要负责军事,一听就很高兴地答道:“少可往霍、新田;多需至北之疆,或寻秦。”

    咦!?

    晋国和秦国、白狄都是对头了,还能展开贸易?

    其实这真没什么。

    国家之间打生打死,生意还是照常做。

    并且能做生意的无一例外,都是贵族。

    吕武又问了战马的价钱。

    得到的答案很现实。

    每一个地方的物价都不一样,甚至马匹的质量也关乎到价钱的变更。

    总的来说,目前的马其实也不算太贵,但想要大批买到已经被驯服可用来上战场的马,并不是那么容易。

    非常真实的一种区别,不是一匹马就能当作战马,哪怕是用来拉动战车。

    除了马本身的质量之外,更多的是后天培训。

    马的驯服只是第一步,又要培训它,使它对密集的人群感到习惯,射来什么玩意也不会在本能的驱使下躲避,更不能随随便便被什么动静吓到。

    比较笼统的说,就是要强制去掉马的某些本能,又要让它懂得执行一些指令。

    一阵谈话下来,吕武变得有些心塞。

    老吕家真的想购置战马,有渠道为前提,能拿出来买马的财帛,不会超过五百匹。

    “主今为下大夫,纳赋需带战车二十乘、兵士一千五百名。”宋彬当然知道老吕家能拿得出来,他对吕武想要增加战马有自己的理解,说道:“可缓也。”

    爵位才刚得到晋升。

    名下的封地也在初步建设阶段。

    再来是,吕武哪怕在五年内没有按照规定带足战车和参战士兵,于国法方面也不算违规。

    宋彬当然希望吕武麾下的武力越强越好,可是更知道凡事急不得。

    他以为吕武是在未雨绸缪,已经开始在思考参战后的补充,还是必须劝吕武按捺住那颗骚动的心。

    “主?”宋彬迟疑了一下下,问道:“何忧?”

    吕武只是想着该不该训练骑兵,听到宋彬那么一问,一时间有些没反应过来。

    “晋与秦未平,今岁有再战时?”宋彬是根据自己得到的信息在进行归纳和总结,说道:“下军纳赋矣?新军驻霍也!”

    这个不对吧?

    下军参加霍之战是去年的事了,今年不是还没有服役吗?

    吕武却说:“国君求医,秦君遣扁鹊将至。”

    因为国内的医生医不好,晋景公派人向秦恒公求救了。

    两个国家已经进入敌对状态,秦恒公还是派出了医生,已经在前往新田的路途中。

    依照华夏文化圈的常态,秦国就是再躁动,怎么都要讲点情面,应该……不会再进犯吧?

第63章:这是块超级宝地!

    吕武好像忽略了一点?

    秦国虽然是华夏文明圈子的一员,可是他们已经“进化”了,早就不是那么讲“礼”了。

    要是秦国还讲礼仪的话,去年秦恒公在出征前怎么都要制造一个借口,好能出师有名地入侵晋国。

    但是在某些时候,秦国又是一个讲礼仪的国家。

    比如,双方明明都已经开战,晋君向秦君(秦恒公)请求派出医生,秦君响应也派出了医生。

    目前那个“扁鹊”团队以医缓为首,已经渡过大河(黄河)进入到晋国境内。

    这个医缓,医是职业,缓是名。

    新军将赵旃先进行招待,搞清楚“扁鹊”团队的来意,派出人手紧急前往新田进行汇报。

    甚至,新军佐郤至亲自率军护送那支“扁鹊”队伍。

    霍城附近的贵族一直在关注那边的动向,小打小闹或许还能掩饰一下。

    搞到郤至亲自率军护送,动静真不小,秦国来了“扁鹊”要为晋景公看病的消息,很快就流传开了。

    而在秦国的“扁鹊”团队抵达新田之前,晋国国君的病情已经得到好转。

    他按照现在的惯例,请神巫(桑田巫)来给自己卜卦。

    桑田巫很认真地进行了卜卦,告诉晋景公想干么就干么,要及时行乐,不然秋收来临前就要受到祖先的召唤了。

    一句“寿尽,无食新麦之时”直接让本来病情好转的国君又气得病重,消息被元帅栾书封锁,仅是在小范围流传。

    晋国贵族现在最为关注的是被召进宫城的姬寿曼。

    这个姬寿曼是国君唯一留在晋国的儿子。

    晋国的公族有一种操作,国君会将众多的儿子遣散出国,他们爱去哪就去哪,就是不能待在国内。

    而这种行为到底是为了什么很难说清楚。

    大多数人以为是那次“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影响。

    其实,不过是晋国大贵族不断给历任国君洗脑,洗到晋国的国君信了,真的执行将众多儿子送出国的国策。

    国君的儿子不在国内,公族也就失去了一批骨干力量。

    大贵族处心积虑要削弱晋国的公族,他们也办到了。

    吕武其实也在关注姬寿曼。

    一旦国君真的病重不治,下一任国君的人选肯定是姬寿曼没跑。

    一切只因为在境内的公子就这么一位。

    秦国派出了医生,会不会继续开战,吕武其实猜不到。

    他只知道自己的封地距离秦国太近,爆发战事不管是哪个军应战,有备无患总不会是个错误。

    家族底子薄,需要经过积累。

    换作正常情况,一个原本只是“士”阶级的贵族晋升到“大夫”阶层,怎么都需要花上五年的时间来梳理封地,努力建设起来并能自产自足。

    这也是晋国为什么会给爵位晋升者五年时间,来缓一缓的原因。

    而很多贵族在得到晋升后,其实很难在五年内发展起来,导致等待需要承担义务,却是承担不起。

    在这种情况下,越是承担不起,带来的后果就越严重,拖垮了发展中的家族,纳不起赋,封地遭到削减,直至被削了爵位,又回到了爵位晋升前,甚至直接一蹶不振,导致子孙后代成为平民。

    吕武在春耕之后将精力集中在家族私军方面。

    他进行了统计,麾下的武士中,不算他借出去的甲胄,其实甲士数量仅是二十名不到。

    这个甲士有严格的定义,不是穿上木甲、藤甲、皮甲,或其余什么甲就算是甲士,需要身穿辰配套的金属铠甲。

    当前的年代,金属铠甲一般的主要材料是青铜。

    也就是将青铜锻打成片,再使用各种手段与皮革结合,成为一件青铜甲。

    因为材料限制的因素,吕武无法打造出更多的铁甲,甚至连武器也停止了生产。

    他需要将有限的材料,用在急需的农务工具制作上。

    那二十名甲士全是来自魏氏,他们都是魏氏精心培养起来的武士。

    仅是这二十名甲士,足够保卫老吕家嫡系族人的平安十五年。

    春秋时期的甲士还是稀有的。

    即便是大贵族动辄能拉出一万多的部队,甲士的数量也不可能太多,能有个几百就会显得很富了。

    吕武这边是受限于材料的制约,并不是没有掌握相关技术。

    其余的大贵族,他们则是相反。

    懂得去制作金属甲其实也存在区别,晋国在甲胄打造技术上,暂时取得领先的是魏氏。

    这个区别是对材料的节省,以及制造速度,防御力保证方面。

    甚至,保养也是一个考验。

    这个就需要大批专业的匠人,偏偏培养匠人非常困难,消耗也极大。

    一系列的忙碌中,某天吕武看到了变得又黑又瘦的卓,才想起来自己有一个多月没见到这位老家臣了。

    卓的能力有限,老吕家的家臣增多之后,他很自觉地退出了地位上的竞争,向吕武讨了个巡弋领地的使命,一个多月来就在老吕家的领地内巡查。

    “主。”卓从麻袋里面掏出了一块黑乎乎的石头,随后又拿出了另外几块看上没特点的石头,周边没人也压低了声音,神秘兮兮地说:“煤、铁、金(铜)。”

    霍太山有煤已经被吕武派人探出来。

    毕竟,露天煤就是漫山遍野的黑乎乎,很好找的。

    可是铁矿和铜矿的特征不那么明显,卓是怎么找到的?

    吕武并不知道一点。

    霍太山(太岳山)不但是一个遍布煤炭的地方,铁矿的储存量也是相当大,甚至还有着很丰富的其余资源。

    其余的矿类,目前就算找到了也不懂怎么去利用。

    除了煤、铁和铜之外,其实还有几处储藏量还可以的银矿。

    吕武很慎重地拿起了铁矿石,结果……看不懂有什么特征。

    他其实捡到宝了。

    封地内的山区占了一半,却是涵盖了煤炭区与富铁矿区,并且不是露天,就是埋得不那么深的地下!

    “主。”卓显然还没显摆完,咧嘴笑着说:“其山有原,可放牧;山中有谷,雨量丰沛,可种桑、麻。”

    其余的就更不用多说,像是山林间的树木也是很重要的资源。

    吕武突然间觉得是老吕家亏待了卓。

    明明就是一个善于寻找并定位发展需要的人才,老吕家以前的封领偏偏那么小,无法让卓的才能得到施展。

    封地内有铜矿,吕武会进行消息封锁。

    不是为了吞占,只是不希望国君派来团队开采,免得领地内多了外人。

    在得知自己的封地里有铁矿之后,吕武就需要好好地规划一下,思考怎么培养出更多的铁匠,将冶炼配套设施搞起来了。

第64章:谋求新发展

    技术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明知道那个方向是对的,哪能因为一时的失败和困难就放弃?

    吕武没想搞什么大动作,他只是在进行必要的积累。

    之前已经提到培养各种工匠的困难度,需要消耗的资源也会非常庞大。

    吕武没有天真到认为自己短时间能够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匠人,只是需要有一个规划,分批地逐渐累积数量。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办法!

    他能对外购买匠人。

    目前,大部分的匠人都是“家养”型,以国君名下的匠人数量最多。

    国君甚至会专门开设各种作坊,委托在某个谁的名下,交给那个人去管理和经营。

    属于自由身的匠人数量非常稀缺,他们的生存空间其实也不大。

    原因相当简单。

    有钱并有购物**的人,绝大多数会是贵族。

    而贵族有自己的领地,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想要什么东西大多自产自足,不够了也是向同为贵族采购。

    自由匠人,他们生产的量不会高,也不够资格参与到贵族贸易中去,有钱并有那个意愿购买东西的国人(一般指住自由民),他们也会选择大贵族经营的店铺。

    一开始吕武想要搞各种各样的路边摊,主要是他压根不知道春秋的社会生态和环境,才会有那种“超前”的想法。

    现在,他已经知道有钱并有购买欲的群体都是哪些,早就放弃了摆摊的想法。

    并且每次想起了,他还会有点小尴尬。

    难以大批量地培训匠人?

    吕武的选择是从属民中挑一些半大不小的机灵少年,跟着那些匠人打下手。

    他还在进行观察和思索,能不能编写出什么教科书来。

    这个想法刚生起就被他自己掐灭了。

    写书或许不难,只是沟通与观察,将归纳来的知识,用文字记载起来。

    关键是,字认识他们,他们不认识字啊!

    要是为了培养匠人,再去教孩子识字,肯定要疯了。

    以老吕家目前的财力也办不到。

    那么,事实就显得很苍白了。

    需要的是手把手教,耗费的时间通常很长。

    吕武召集了家臣,问道:“缺匠人,何处可购?”

    几个家臣面面相觑了一下。

    他们对吕武想要买匠人肯定是支持的态度。

    只是,匠人虽然也是奴隶的一种,愿意卖的贵族,却几乎没有。

    “主,征之战可得。”虞显直白地说:“购无可购。”

    随军出战,幸运了碰上去打某个小国的都城,杀进去有针对性地俘虏一批,是最快的获得方式。

    去攻打其他贵族也能抢一批,但也轮不到老吕家去打。

    吕武看向其余的家臣。

    他们附和了虞显的意见。

    表现得比较活跃的卫睿,说道:“主或可寻韩、魏?”

    有姻亲关系,吕武这边正在建设期,的的确确是能寻求韩氏和魏氏的帮助。

    吕武却是迟疑了。

    要搞的东西有保密性质,借来了各种工匠,既然是借,肯定是有还的那么一天。

    “可。”吕武又问:“需几多?”

    他借来的匠人可以干很多事情,自己家的那些匠人着投入到需要保密的工程中去。

    虞显立刻来了精神。

    他负责建设的建设项目不少,一直以来都在苦恼没有足够的匠人,需要工具无法及时打造,报出了一个数量。

    吕武将几名家臣的建议书以文字。

    毕竟,记性好,不如烂笔头。

    春耕已经过去,到了该歇一歇的时间段。

    韩氏和魏氏要是没有搞什么大开发或工程建设,会很乐意借出匠人。

    要不然,匠人闲着也是闲着。

    交情好的贵族,互相之间借东西和借人,其实非常频繁。

    东西什么的,要不要利息,会事先约定好。

    借人,则是自家没活干,养着也是白养,借出去能省了粮食消耗,也能增加匠人技术的熟练度,不至于长时间没活干,技能给生疏了。

    吕武特地派人回老封领让韩妏与魏晗写好家信,才选定家臣前往韩氏与魏氏那边

    她们不是写求援的内容,只是一些家常话。

    吕武的求援,需要家臣去操办。

    两位夫人已经知道吕武想做什么,她们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同样重视夫主的领地建设,对于夫主找自己的娘家借人,非但不反对,还感到很有面子。

    倒是作为正妻的赵?知道后,连续好几天有些心情抑郁。

    她也想帮,但赵氏现在明显出不了多少力。

    老封领那边的事情,吕武只是在关注,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新封领。

    他让卓陪同,进山查看了一圈。

    这边的山体大体上不怎么陡峭,甚至某些山更像是隆起的一个大坡地,并且不长树,覆盖了很茂密的草地。

    这就是卓为什么会说适合放牧的原因。

    其实吧?

    该片区域在未来被不止一个实力当成了养马场,先后培育出了不少的优良战马。

    吕武查看下来,修建养马场的想法肯定有,只是底子限制,再加上财力不足,需要比较现实地划分区域用来放羊。

    该去看的煤山以及铁矿区,他也先后去查看了。

    总的来说,煤真的到处都是,要是有那个能力向下挖,以目前的消耗量而言,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铁矿只找到了两处,只不过无法判断铁矿石的质量怎么样。

    他们还找到了不错的黏土。

    其他人不知道用途的石灰岩,吕武发现后又有了新的惊喜。

    这边的“阴”城被清理出来,农耕区也播种完毕。

    吕武从山地出来后,设宴款待了亲自过来的几名贵族。

    至于没亲自来,却是派来人手帮忙的其余几家,他也吩咐家臣准备好了礼物,会让各家带回去。

    周边贵族来帮忙是出于目前的习俗。

    大概就是一种守望相助的意思。

    这个“阴”地周边的贵族,依附魏氏的那些会是老吕家天然上的盟友,他们从某种程度来讲,也乐意跟吕武缔结友谊,期望能够有所收获。

    被清理出来的“阴”城,挤一挤能进住六千余人,不太讲究的话挤个上万人也是可以的。

    野外并没有绝对的安全,周边的村落体系没建立起来之前,吕武就将所有奴隶给集中了进去。

    安排好武士看管城池。

    属民以及“阴”地本来的住民,住在城外的营盘。

    宴会结束后,吕武特地留下了梁挈。

    他俩现在已经不是同一个阶层的人物。

    梁挈行为举止方面变得无比恭敬。

    吕武留下梁挈只是想问一问北边胡人的事情,打听有多少个部落,存在什么特产。

    其实这种行为很不礼貌。

    梁挈也没有那个义务告知吕武那些情报。

    只是一个不是真贵族。

    另一个很希望能跟对方继续合作,又或者说保持友好关系,沟通也就显得很顺利。

    老吕家从去年开始就在围猎旷野的野人,有了新的封地后,行动自然还是继续。

    吕武打听胡人的消息,主要还是寻求贸易渠道。

    要是胡人真的很好欺负,也不是不能欺负一下。

第65章:要变天了

    上一次的霍之战期间,白狄集结了四万多人马逼近晋国的边疆。

    吕锜响应了国君的号召,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封地安全,带着家族的一个师前往迎战。

    霍之战的晋军与秦军还没有分出胜负,有消息传了过来。

    魏氏一个师(6500战兵,辅兵一万四千多人),轻易地击溃了来犯的四万多白狄。

    那一战,吕锜亲手杀了十四个狄人首领,武勇的名声再一次得到延续。

    吕锜十几岁就表现出了武勇的一面,年纪越大越勇猛,算是魏氏的头号猛将兄。

    魏氏家族私军击败白狄后,没有终止战事。

    他们杀进了狄人的生活区,俘获和缴获无数,美滋滋地回师了。

    一个魏氏师就能在正面战场击败四万多白狄,又深入百里左右,再安然撤退?

    吕武之前也一再听梁挈吹嘘欺负胡人的事情。

    这不是封领建设初期已经完成,接下来需要动用的劳力会更多吗?

    他认为北边的胡人经过魏氏的扫荡应该残了,不去欺负真的会很不好意思。

    只是展开行动之前,还需要稳一波,派人先去窥探看看。

    另外,他还想拉上老梁家。

    毕竟,梁挈不止一次去那边围猎和走商,对那边的地形非常熟悉,是个很不错的向导。

    梁挈带上丰厚的礼物踏上归途,随行的还有老吕家的斥候。

    他在回去后需要派出人手,带老吕家的斥候进入狄人和戎人的生活区。

    察觉到吕武被胡人地盘感兴趣,梁挈并没有被抢食的恼怒。

    以前,梁挈一直邀请其余贵族一块发财,只是那些贵族兴趣缺缺。

    老梁家的实力不强,梁挈虽然吹嘘怎么欺负胡人,更多的时候只是进行贸易,抢劫也只能是对小部落下手,还不敢干得太过于明目张胆。

    有吕武参与进去,不等于老梁家的收获会减少,只会因为出动武士更多,获得的收获也会增多。

    梁挈的收获只会更多,不会减少的。

    向北边胡人下手这种事情,吕武有那个心思,却是一点都不着急。

    他需要一段时间来整合麾下的武士,熟悉也是磨合。

    霍太山不但资源丰富,里面躲藏的野人也不少。

    有相当一部分的野人是上次“阴”地领主被灭门后,逃了进去躲藏。

    对这一部分野人,吕武的做法是让当地派出代表,劝那些逃民出山归入封建。

    里面却不止有那种野人,更多是从其它地方逃亡或流窜过来。

    他们因为“阴”地缺乏管理,山区里的资源也丰富,来过得相当滋润,人口繁衍很稳定。

    吕武准备了两套方案,能将野人劝出来自然最好,不行就会毫不犹豫地施以武力。

    至于打破野人生活得很开心的小日子,成为了大魔王角色的这种事情?

    霍太山是吕武的封地了喂!

    里面哪怕一寸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甚至空气都是吕武财产的一部分。

    所以了,野人就是一帮小偷,吕武只是在保卫自己的财产,哪里是什么大魔王。

    就是,野人不会那么看。

    事情却是从来都存在两面性。

    比如,一个国家去入侵一个国家,入侵者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想要得到领土的扩张,和人口的增加;被侵略的国家奋起反抗,保卫自己属于理所当然。

    他们事先就设下立场,有的也只是立场,看的是实力。

    不作为参与者为前提,利益不遭受损害,与正义或邪恶真的无关。

    交锋的双方,失败者不是死去,就是成为胜利者的一部分。

    漫长的时间之后,两者的后代不再分彼此,子孙也将遗忘了曾经的祖先是对手。

    上古的部落兼并。

    后来的列国攻伐。

    互相之间的吞并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吕武对野人下手,于当前的时代是站在了道德伦理和法律的正义上。

    不然,自己家的院子里来了不相干的人,想拿什么就拿什么,还能是一件对的事了?

    要是不处理野人,信不信村庄时不时地丢东西,甚至农作物被偷偷收割,乃至于会有属民失踪?

    在这个年代,野人不但无法为社会起到任何促进作用,还危害了社会的运转。

    他们平时可没少干拦路抢劫杀人的事!

    派人摸清楚了野人的聚集分布。

    安排好了领地的建设流程,以及保安工作。

    吕武带着五百武士和一千两百属民进山了。

    过程并不复杂。

    从外围形成包围圈,再快速或缓速地合围上去。

    等待野人察觉到有大军围剿,他们能做的就是逃跑或反抗。

    野人一般会选择逃跑,再撞上吕武安排好的伏击圈,少量被杀死之后,大批大批地放弃抵抗跪地等着被看管起来。

    吕武进山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杀人,他只是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用更直白的话来说,他需要增加名下的奴隶数量。

    军事行动进行了一个半月被打断。

    宋彬亲自入山,找到了吕武,告知国君选定姬寿曼为储君的消息。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他不用打断吕武的军事行动。

    关于国君无法吃到今年麦子的消息,不知道是人为还是什么情况,已经在晋国与列国广为散播。

    同时,秦国的“扁鹊”团队去了新田。

    一个叫医缓的医生在为国君进行诊断之前,国君做了一个梦。

    那是关于病情的梦。

    梦中,国君的病中跳出两个小人。

    其中一个说:“医缓可不比前次那个巫医,他恐怕要抓住我们,该往哪里躲呢?”

    另一个回答说:“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个地方去吧。”

    医缓到了新田,绐国君辨症后,为难地给晋国众卿以及公族下了诊断,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

    完犊子啊!这病治不好啦!病在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何况药物也不能到达那里去发挥药效。

    肓是,心脏与膈膜之间。

    膏是,心尖脂肪。

    然后,“病入膏肓”这个新的成语出现了。

    华夏文化中也多了一个历史典故。

    以目前的邦交守则,再来是医生的道德,晋国众卿与公族并不认为医缓是在说谎,纷纷明示或暗示国君还是赶紧决定下一任国君人选。

    国君觉得自己很好,还能吃上今年的新麦,被众卿与公族气得不轻,却是不能不尊重和遵守封建规则,姬寿曼也就成了储君的人选。

    国君要不好的消息传得太广,吕武自然是不能继续待在山里。

    他将部队指挥权交给宋彬,自己则是在武士的保护下出了山林。

    回到驻地时,他总觉得自己好像忘记了什么。

    比如,哪个国君是掉进茅坑溺死,成了千古奇谈……

第66章:谁都缺乏安全感

    晋国自有国情在。

    不但每一次卿位变动充满了各种血淋淋的竞争,连带国君的变更也是一次次引发了不可控的动荡。

    吕武不能继续待在山里面,需要的是赶紧部署家族防御,防止有什么人(贵族)趁着局势混乱,前来打一波秋风。

    不独老吕家需要这么做,每一家收到消息的贵族都会进行相同的准备。

    只是那个准备分为两面性。

    大多数当然是在部署防御,免得一个不慎自己的家族被除名。

    而到这时,对于某些人来讲,就是到了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的时刻。

    他们会做好进攻他人的准备,趁着国君要轮换,众卿没功夫关注地方,对某个仇人家族展开自己的报复。

    有了屠岸氏先被灭的例子,再来是晋国的国情,他们紧张兮兮是很合情合理的。

    众卿则会变得非常忙。

    一方面是君权要轮替,他们作为卿,被牵扯的事项非常多。

    另一方面,地方上的贵族能趁这个时间展开攻杀,卿就没有几个敌人吗?

    卿与卿之间需要防一手,保卫自己搂在怀里的果实,也想着趁机更进一步,真没多余的精力去管太多。

    吕武在家臣的提醒下,下达了结束外出进行军事行动的命令。

    隔天下午,宋彬带着出战的队伍归来。

    他们针对霍太山长达一个半月的军事行动,肃清了“阴”城周边百里。

    野人不是被杀就是被俘,更多的是察觉到危险逃离。

    吕武使用怀柔手段,劝了之前逃亡的人回来,为领地增加了一千多的人口。

    这一部分,他们只要还能证明自己的出身,会直接成为吕武的属民;要是无法证明出身,只能是成为一个奴隶。

    吕武并不想治理下的奴隶太多,他进行了放水。

    只要那些人想当一个属民,再是牵强附会的证明,他都认可了。

    使用武力俘虏来的野人则是超过三千,他们当然会被黥面,成为老吕家的一个奴隶。

    这样一来,吕武名下的奴隶达到了将近一万。

    短期内太快的家族实力膨胀,其实并不好。

    一个不慎,甚至会玩脱了!

    管理能力即便只是一般的吕武,他也绝对要比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更懂得管理学。

    他之前已经对领地人口进行了区分和规划,又做好了协调与安置。

    再烂的管理也比完全没有管理要强得多。

    吕武的管理其实不差,只是也需要有人手能用支应。

    作为一个领主,不可能是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

    其实,没有管理者会去每件事情亲力亲为,他们需要的是总览全局。

    领主更需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己治下的人口构造,什么东西比较富足,又比较缺乏什么,做出合理的分工和发展计划,交由擅长的家臣去负责各个事项,规划项目的进程与完成的时间。

    简单的说,不会下达错误命令的领主,就是一名合格的领主了。

    领主总能去做正确的事情,发展并壮大起来则是必然。

    吕武有一个很大的困惑。

    晋国的国情这么奇特,顶层的变动就代表一次暗流汹涌。

    只是国君正常的接班,底下贵族就能互相攻杀。

    这样的国家,国力一直在内部消耗,却还能一直维持对外的征讨,底子有这么厚?

    另外,内部一再内乱,作为一个国家竟然没分崩离裂,着实也是神奇。

    吕武哪里知道一点。

    以前的晋国并不这样。

    主要是国君的权力被削弱到了极致,公室的公族也没有多少力量,大贵族的实力过于强大,也就形成了一种有序的混乱。

    这个“有序的混乱”听上去有点怪,可以理解成为:太多互相针对,而导致的平衡。

    各卿互相盯着。

    众卿没乱起来,也就是几个卿不大举互相攻杀,个别几个中等贵族和小贵族再怎么闹腾,对国家的整体局势影响,也有限。

    现任国君这么不受贵族待见,只是他成功地打击了“卿”,也是好几任国君以来,首位以极短时间内成功灭掉一个“卿”的国君。

    其余的大贵族,他们固然因为赵氏主宗被灭多少获利了一些,可是没有谁想当下一个被灭的家族,肯定会对国君产生警惕。

    成功地灭了一个“卿”,引来了贵族的警惕,作为国君也不好受。

    吕武就是国君变得不好受的见证者之一,他在霍城看到了国君的奴隶无人问津,也在国君的大本营新田见证贵族对国君的排斥。

    实际上,也就是国君的身体不行了,不然有没有赵氏主宗的复立还两说。

    毕竟,国君前一脚灭了赵氏主宗,时隔一年却又同意赵氏主宗复立,很打脸不说,之前的努力也等于白用功。

    这个白用功不是复立后的赵氏主宗会立刻变得很强大,指的是国君权威再次遭到打击,贵族必然对君权心生更多的蔑视。

    当然了,吕武并不是地地道道的春秋人,他甚至都不那么清楚晋国是个什么情况。

    家臣说需要采取守势。

    他停止了用兵,却没放松对领地的建设。

    至于国君要死了,新的国君很快又会上任?

    领导一届接着一届的换这种事情,他真不觉得有什么好奇怪,只不过现在的国君是终身在位罢了。

    他认识到严重性是赵武被护送着来到“阴”地,随同的还有韩无忌。

    少不了赵氏和韩氏的武士,拢共来了一千。

    随行的还有众多的仆人。

    吕武也再一次见到了程婴。

    这位赵氏的忠臣,他跟赵武和韩无忌一块见到吕武。

    在韩无忌的见证下,程婴示意赵武对吕武行大礼。

    所谓的“大礼”是一种跪拜之礼。

    吕武动作很迅速地躲开。

    再落魄的赵氏宗主也是赵氏之主,讲究血统论的年代,谁的孙子、儿子去向谁行跪拜之礼,都是很有讲究的!

    年幼的赵武很手足无措,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小脸蛋上既是茫然,也有着惊慌。

    “武。”韩无忌对吕武躲开感到满意,笑着说:“可受半礼?”

    年幼的赵武来吕武这边,一来是想跟吕武学本事,再来就是避开新田的暗潮汹涌。

    韩无忌过来,应该是有其它的事情。

    而在他们到来的第三天,魏相、魏绛、魏颉……等一些魏氏的嫡系血脉,包括依附的一些贵族子弟也一块结伴来了。

    韩起只是后一脚,带着队伍来到“阴”地。

    这一批来了数量不少的武士,也带来了吕武之前借的各种匠人。

    他们的到来令吕武即开心又很苦恼。

    开心当然是韩氏和魏氏够大气,带来了吕武需要的匠人。

    苦恼则是来了姻亲,一大帮的大舅子和小舅子,吕武不好好招待,能行吗?

    关键是老吕家正在忙碌建设,没一个好地方能够招待,也会分散吕武的太多精力。

    而这些人过来,其实是知道赵氏主宗拿到了吕武的《开发志》。

    赵武是来躲避,也是想要实地学习。

    韩氏与魏氏也有躲避灾祸的需要,再则琢磨着赵氏有了宝贝耶!

    一样都是姻亲,吕武怎么能够区别对待?

    俺们就不开口要,亲自过来再时时刻刻跟着,吕武给不给?

    吕武看出了这些亲家人是来要好处,但心生不了反感。

    这些人来躲避国都新田的混乱,也是为了获得好处,带来了数量不少的武士,实际上加强老吕家的安全性了啊!

第67章:赵武这个孩子吧……

    别说是大贵族了,即便是中等贵族,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主城。

    赵氏比较特殊。

    他们刚刚复立,国君虽然口头上答应归还赵地的赵城,却还没有实际落实。

    也不知道是国君只是口头说说,还是祁氏得到了命令却拖着没执行。

    先前赵城已经被攻破,必定是一座充满了战争痕迹的城市,一年的时间真无法清理完。

    并且还不知道祁氏有没有进行清理。

    城池各项防御设施被破坏,城内的人口因为战争死伤惨重,甚至人口会被祁氏转移走。

    目前这种局势,赵武拿回了赵城?

    小孩子可能懵懂无知,家臣却该能审时度势,也不会允许他现在回去接收赵城。

    国都新田正在暗潮汹涌,宫城则会成为漩涡中心,赵武去韩氏躲避不适合,来吕武这边就相当合适了。

    韩氏的韩厥早就决定庇护赵武,选择留下韩起,却让韩无忌带上武士跟赵武一块过来。

    魏氏现在还不是卿,声望方面已经够了,实力却还是缺了一些。

    他们这一次肯定会想尝试一波,极可能与某些大贵族交恶,导致自家的主城不能保证绝对安全。

    魏氏嫡系子弟来吕武这里,跟着学习也是想获得《开发志》,还能跟韩氏、赵氏凑堆,无疑安全方面会有更多的保障。

    两个大家族凑在一起,还有重新复立但实力受损的赵氏,又有一个中等领主,谁要动手都得掂量一下。

    吕武与他们是姻亲。

    是姻亲,女婿刚得到封领,过来帮忙也是合情合理,只是时机选得有些特殊罢了。

    现在的情况很实际,是吕武需要韩氏和魏氏的扶持,他不展现自己的价值,凭什么得到扶持?

    所以,他只有展露自己的价值,给予该有的回报。

    光靠姻亲那点关系?

    他吕武又不是韩厥或魏氏某人的亲儿子,还必须是嫡子。

    现在,大舅子和小舅子,来都来了。

    吕武即便再忙也该放下手头的事情,安排几个大小舅子的落榻之处,设宴进行高规格的款待。

    年纪最小的赵武,他由程婴和齐温全程陪伴。

    可能是经历了家族被灭的惨剧,或是其余的什么原因?

    赵武完全没有一个七岁孩子该有的活泼,很少讲话的同时也不好动,经常能待在一个地方,一个发呆就是小半天。

    只有在吃饭时,赵武才有了点孩子该有的模样,对爱吃的食物发起猛攻,吃完了还想再来一盘。

    韩无忌很照顾赵武,以至于都忽略了吕武以及魏相等魏氏子弟。

    魏氏的那些人好几次想跟赵武交流。

    他们见赵武总是用沉默回应,觉得没意思也就放弃了。

    吕武对这个看上去很特别的小舅子有很多想法。

    他尝试与赵武交流,发现赵武好像太长的时间没有与人说话,有点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其实,一开始吕武还以为这个赵武是那个“赵武灵王”。

    后来,他一想不对啊!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的人物。

    吕武依稀记得是赵国的第六任国君……,还是第几任来着?

    目前还是春秋啊!

    虽然不知道离战国还有多少时间,关键是晋国还存在着。

    吕武知道这个赵武会取得很多的成就,只是没想到小时候会是这样,却也觉得好像挺合情合理。

    毕竟,年纪小又碰上那么多事,性格多少会有点毛病。

    前几天的时间,吕武用在了这帮舅子身上,等待几位夫人被接过来,他才算是得到了解脱。

    老祖母自然也跟着过来,连带老封领那边也只是留下必要的人手,大部分的属民与奴隶都转移了过来。

    魏相来后,一开始只是用眼睛看。

    他没有记错的话,吕武抵达“阴”地也就是将近两个月的样子?

    这么点的时间,用来清理城池都显得不够用。

    吕武却只是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不但完成了对城池的清理,还将春耕给做成了!

    “武,此便是管理?”魏相以前的字典中没有‘管理’这个词,还是从吕武这里听来。他比较纳闷地说:“听闻,山亦剿之?”

    借的各种匠人到位,吕武自然也不会让他们闲着。

    那些匠人被派往几个地方,主要是根据农耕区的分布,从零开始建设村落。

    吕武事先已经指示属民和奴隶对材料进行收集。

    匠人到位之后,只需要将那些材料利用起来。

    他们还得到了老吕家的家臣指挥,对需要做些什么,做到哪种程度,不必再用脑子去思考,建设速度成倍加快。

    吕武早习惯魏相的“十万个为什么”,十分自然地给予解惑。

    魏相一边问,一边默默记在脑子里。

    他好几次有些按耐不住想讨要《开发志》,却一次次地忍了下来。

    现在这么个年头,每一个贵族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

    他们本着“封建”的社会规则,愿不愿意分享自己拿主意。

    要是谁用“为国为民”的大义去逼,信不信被逼问秘密的贵族还没怎么样,其余贵族就该团结起来将那个家伙先灭了?

    规则还牢固时,去破坏规则,不会有好下场。

    现在的规则很封建。

    我家的就是我家的。

    你自己藏着掖着,却要我无私奉献?

    没这样的道理!

    再则,你的无能是你家的事情。

    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无能,想着谋夺聪明人的成果呢?

    要是都这样,谁还想着创造和发明?

    都等着去抢,不就好了。

    然后,抢着,抢着,突然发现没人愿意花心思去创新和研究了。

    吕武走在一条刚开掘完成的水渠旁边。

    魏相自然是并肩跟着。

    后面还有赵武以及程婴。

    他们周边会有武士进行警戒。

    程婴一直在低声地教导赵武什么,说着说着总是会指了指旷野,又看向走在前面的吕武,继续跟赵武述说什么。

    这些天来,赵武总是会听自己的家臣,主要是程婴讲起吕武。

    每一次,程婴都会讲述吕武怎么样又怎么样。

    其实,讲的是吕武以前作为边荒小贵族,花了多少心思和努力建设封地,懂得利用人脉关系,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在讲述的时候,程婴不免是会自己脑补,又多方面的美化吕武,希望赵武能够学习聪明,不去做愚蠢的事情。

    这样一来,导致赵武对吕武产生了崇拜。

    而程婴之所以拿出吕武的例子来教导赵武,无非就是吕武对封地的建设,太适合破灭后又复立的老赵家了。

    现在,吕武也才知道之前程婴一直带着的婴儿是谁。

    那婴儿是公孙杵臼的最后血脉。

    要是没有出现意外的话,婴儿会在赵氏主宗得到成长,成为赵武的家臣,直至某天被赵氏栽培起来,成为一名有自己家业的贵族。

    而这,是赵氏对有功之臣,必须要有的回报。

    不但是公孙杵臼的后代,包括程婴以及另外一些对赵氏不离不弃的家臣,他们的后代也会得到赵氏的回报。

    前提是赵氏又得到复兴。

    现在的赵氏缺乏人力物力,除了人脉方面之外,实力连中等贵族都不如。

    就在他们跟随吕武查检谁去时,宋彬带着来自新田的人找来了。

    那人是晋景公派来,没有书以任何的文字,只是转达赵武能够去接收赵地的话。

    来人没耽搁就又离去了。

    后面,程婴独自找到吕武,说了一大堆话。

    吕武总结了一下。

    程婴表达的意思是,一旦赵地重归赵氏主宗所有,他完成自己的使命,该去见老朋友了。

    然后,程婴请求吕武务必看顾赵武,述说了两家一块发展的好处。

    赵氏能从吕武这里获得很多知识和经验。

    而吕武也能用到赵氏的人脉。

    吕武知道程婴会杀身成仁,只是讶异怎么不等赵武成人。

    他哪里知道一点。

    有些人想死,是需要看时机的。

第68章:这忙,必须帮!【为盟主蓝色的吃货刺猬贺】

    赵氏主宗得罪的贵族太多了,偏偏还内宅不宁,才让国君揪出来当那只杀给鸡看的猴。(逻辑没错)

    吕武要不是穿越者,知道赵氏主宗会重新复兴,想着要搭一趟顺风车,换作是这个年代的贵族,绝对没那个勇气现在与刚复立的赵氏主宗搅和到一块。

    他觉得现在赵武需要是苟起来,苟到大家都快忘记自己的存在,一边蓄积力量,一边自己也慢慢长大,才是最佳的选择。

    毕竟,攻打赵氏主宗虽然是国君的命令,可是出了大力气的是郤氏和那些公族。

    郤氏现在一门两卿,举目四望也就中行氏能跟他们掰一掰腕子。

    而中行氏在邲之战遭受重创,时至今日都还没有完全缓过劲来。

    智罃之所以有些不顾脸面地要好处,其实也是被逼的。

    在晋国,历来就是能强不能衰,一旦家族实力受损不赶紧恢复过来,等着群狼扑咬吧!

    与之相对的是,郤氏正处于高速崛起时期,不但拥有声望,家族实力也是极其的强大。

    郤氏曾经受过赵氏主宗很大的恩惠。

    就是因为受的恩惠太大,他们琢磨着无以为报,干脆就不用还,弄死得了。

    碍于赵庄姬那边的关系,郤氏哪怕有敌意也会藏起来,但是真的会坐视赵氏主宗重新发展起来吗?

    不提郤氏和公族,其余对赵氏主宗动了手的那些贵族,他们也不敢让赵氏主宗重新崛起。

    吕武猜测韩厥付了不小的代价才拉拢来了魏氏。

    而韩氏能付出的代价能够想象得出来,必然是承诺会在魏氏的上位过程中出大力气。

    总而言之,吕武很不明白一点。

    赵武还小,赵氏主宗也暂时看不到真正复兴的影子,程婴怎么就想着要杀身成仁,去当千古忠烈了?

    那一天,程婴连夜走了。

    他要去新田,可能是为赵氏主宗筹谋什么,或是去找韩厥交代后事。

    齐温像是一个替补,担负起了时刻跟在赵武身侧的责任。

    封地正在建设期的吕武只是小小地关注一下,该干么继续干么。

    “武,何不建城?”韩无忌去了一趟‘阴’城,对吕武用城池来装奴隶倒是很赞同。他有那么点不知人间疾苦地刺激吕武,说道:“城破,旧也。不宜居人。”

    这座城池有很多豁口,再来是里面的建筑物大多破旧,尤其是臭味怎么收拾都无法消除。

    吕武也是发现住进去会很为难自己,才选择用来当奴隶的囚城。

    只是建一座新城这种事情,材料方面倒是能在附近就地取材,老吕家缺的是人力。

    韩无忌听了吕武的大实话,不以为意地说:“秦不战,今岁无恙。”

    他的意思是,下军被元帅栾书指定成为应付秦军来犯的军团,其余地方的战事与下军无关。

    吕武多瞅了韩无忌几眼。

    这位手臂有毛病的卿之子,是不是得到了什么消息,怎么认定秦军今年不会来了?

    韩无忌自顾自往下说:“农忙已过,若可支应,可遣来也。”

    该春耕的早都弄好了。

    各家族不但农夫无所事事,连点奴隶也绝大多数是在白吃饭,要是有人肯在这一段时间去借,他们绝对会笑咧嘴的。

    韩无忌见吕武在思索,将话讲得更加清楚和明白。

    晋国的局势越变越紧张,有能力固防的家族,哪一家没有大动作。

    目前恰恰是老吕家建城的好时机,过错了的话,以后想建城就要看各家的脸色了。

    当然了,韩无忌也不是说今年就能建好城,只是劝吕武赶紧收集材料,再先行动工一部分。

    吕武以为韩无忌是在讲今年就该将城建好,陷入了茫然中。

    以现在的生产力,该来多少人才能一年建起一座城?

    另外,他也在困惑,咋就不需要请示。

    这个年头不是礼仪规格非常严格的时代吗?

    什么人该住什么样的房子。

    什么样的爵位建什么规模的城。

    甚至穿衣服,吃东西的用具,讲话谈吐,特定的场合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吕武小小地盘算了那么一下下,一年肯定是建不好城,先做准备是挺不错的。

    这不是刚结婚,被韩氏、魏氏和赵氏奶了一波,又收了很多的礼物吗?

    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的粮食和财帛。

    他倒是清楚现在不是有财帛就能买来粮食。

    需要进行严格的计算,借多少人才能控制好消耗,没有第一时间给韩无忌回复。

    回到临时的家,也就是一个搭建起来的帐篷,他看到的是几位夫人正聚在一块闲聊。

    住帐篷当然是临时的。

    旧城池住起来绝对不舒服,吕武没想搬进去。

    他已经下令在修建庄园,只是一时半会还没建好。

    “(夫)主?”

    她们看到吕武今天这么早回来,多少是感到了惊讶。

    作为一名领主,吕武尽管与她们是新婚,却不会刻意地腻歪在一起。

    白天的时候,吕武总是需要处理太多的事情,晚上回来基本是累成狗的模样,聚一聚再聊一聊,该睡觉就睡觉。

    而她们知道吕武在忙碌都是为了谁,建设家族这种事情,哪能不支持。

    再来,吕武现在还太年轻,过年也就十五岁,她们可不敢过度压榨。

    吕武简单地将韩无忌的话提了一提,又讲到了建城的重要性。

    魏晗是一个很聪明的女人,见吕武扭扭捏捏就是不直接讲开,笑嘻嘻地说:“夫为天,若有所需,尽取可也。”

    吕武不但能左右武士和属民、奴隶的命运,他实际上能决定整个老吕家的兴盛衰败,其中也包括将直接影响到她们这些嫁过来的女人。

    韩妏跟着表态。

    作为正妻的赵?再次黯然。

    没什么地位,一直都在当小透明的赵辛,继续当自己的小透明。

    吕武其实就是没明白一件事情。

    这个时代的女子嫁人,带来的嫁妆其实不是要给她们,是为她们挣面子,处理权则是在男方手里,贵族尤是。

    吕武却是用现代人的思维,觉得需要动用几位夫人的嫁妆,肯定是要取得她们的同意。

    而魏晗其实也不是在讲嫁妆的事情。

    她是在表态,老吕家要是想找魏氏借人,尽管去开口好了。

    至于能不能借到?她也无力去过多干涉。

    韩妏的表态更直接。

    只因为韩无忌提醒了吕武,代表韩氏有什么大动作,需要减少内部消耗,吕武这边的确是需要人,成了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

    因为价值观不在一个频道,导致吕武没搞明白。

    赵?却是看了魏晗的态度立刻明白过来,可是她的娘家根本帮不上什么忙。

    得了回应,吕武抱歉地对她们笑了笑,离开了。

    他边走边吩咐下去,召唤家臣聚集。

    几个女人则是叽叽喳喳,尽管新城还看不到影子,却开始期待起来。

    家族会议是在另外一个帐篷。

    等待能过来的家臣都到来。

    吕武用最简约的话,事情讲得非常明白。

    虞显第一个响应,他很激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认为的确是前所未有的好时机,也能帮到韩氏和魏氏的忙。

    他说的帮忙不是减少韩氏和魏氏的消耗,指的是用建城来表明,没有“侵略性”这种倾向,想的是明哲保身。

    吕武听懂了虞显的话。

    他不清楚韩氏和魏氏到底在盘算什么,只是韩无忌都当传声筒了,老吕家也的确是需要一座城,忙那是必须帮啊。

第69章:哪来的刺客?

    老吕家现在有近万的奴隶。

    春耕结束,第一期水渠工程也到了收尾阶段。

    近万的奴隶不能光吃饭不做事,肯定是会继续安排工作。

    吕武原本也打算收集材料,只是心没有那么大,想着就要建城了。

    他收集材料为的是在封地内建设农庄,依托这些农庄更好地对领地展开更好的建设。

    材料包括了各种泥土,它们是会被用到的最基础材料。

    再来便是木头。

    古人建造房屋,不讲究一些可以随便,有点追求必然是夯土墙壁。

    房屋也需要用到大量的木头,像是门窗、承重,用到最多的却是屋顶。

    至于茅草这种东西,漫山遍野都是。

    吕武走前规划好了收集方案,交代给家臣之后,带上必要的护卫力量,乘坐战车往新田而去。

    晋国八卿,他们的主要根据地是在自己的封地,作为家主却是长期待在国都新田。

    这个是他们身份带来的必然性,需要时时地保持办公效率。

    因为家主在新田,家族肯定也会在新田部署很强的武力,来保障家主的人身安全。

    而他们的子嗣其实大多数时候是待在封地,或许会有那么个别几个重点培养的子弟,才会被带在新田生活。

    魏相和韩无忌都不赞成吕武亲自去新田。

    他们的初衷是认为,只不过是借人而已,不算多大的事,哪用得着正在建设封地的吕武亲自去求助。

    吕武却是有自己的想法。

    他之前已经向韩氏和魏氏求助了一次,借来了数量不少的匠人,还要再借人的话,怎么都要作为女婿的自己出面一下。

    不然,就算是血缘关系近,也总是经不起情份的消磨,何况是女婿呢。

    至于说走了之后的领地安全问题?

    赵氏、韩氏和魏氏的下一代都在“阴”地,武力方面连带老吕家本身,聚了四五千的武士。

    哪家不开眼的家伙敢去招惹?

    外人不谋夺,姻亲们想着夺取这种事情,他们能窥探的也就是老吕家的知识和技术。

    吕武摆在明面上的就不想藏着,要是能借这一次看清这些姻亲,其实反而是一件好事。

    “主。”凌快步地奔跑向战车,请示之后攀爬上去,压低声音说:“前方有林,内藏人。”

    吕武之前让队伍暂时停下来休息。

    以他什么都想稳一下的心态,才不会忘记派出人手在周边进行侦查和警示。

    前一段时间,老吕家刚刚肃清百里之内。

    这里才离“阴”城多远,怎么会发现外来者?

    凌不知道前方树林里拢共藏了多少人,却能明白肯定不怀好意。

    吕武还没思索是不是野人来报复,就听凌继续往下讲述自己的见闻。

    凌为了防止被发现,是没看清楚树林里有多少人,却能从那些人的肢体动作判断是些什么人。

    按照他的说法,树林里面绝对不是野人,更像是训练有素的刺客。

    吕武一听凌判断是刺客,表情变得很是凝重。

    小贵族还能养得起武士,非大贵族却是训练不出刺客。

    老吕家的封地出现了刺客?

    吕武才来多久,又没有去得罪过谁……

    好像有点不对?

    他可是杀了秦国大夫史颗。

    关键是,秦国哪怕想报复,速度也不该这么快吧?

    脑子里有太多的疑问,他行动上却是一点都不耽搁。

    确认对方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发现为前提,吕武一边让武士穿甲,自己当然也要着甲,同时派人回去调兵,一边追问另外的一些细节。

    吕武的甲胄,之前那一套被智罃打劫。

    结束服役后,打造的札甲……,也就是后面完工的躯干部分甲胄制作好了。

    他身上的甲胄也就成了主躯干是札甲,其它配套是皮革。

    既然是刺客,数量上就不会太多。

    刺客搞一搞暗杀和突然袭击还可以,正面交锋不是他们所擅长。

    吕武才不管这一批刺客来干什么,已经进入自己的封地,尤其是还发现了,必然是要解决掉。

    全部着甲完毕,携带的弓箭也分发了下去。

    他们快速地围拢向树林,再继续派出人手前往窥探。

    卫睿刚才没有发表意见,要动手之前突然说道:“主,彼为赵氏而来。”

    他用的是笃定语气和构词。

    吕武早就想到了,脸色才会那么肃然。

    躲在树林的刺客,他们并没有沿着树林边上休息,是躲在了深处。

    只不过深处其实也没有多深。

    这个是树林面积大小所决定了的。

    四百名武士包围合拢,很快惊动了里面的刺客。

    这些刺客之前其实不知道来了人。

    毕竟,他们是需要躲藏,肯定是将自己藏好。

    旷野中很少会有人经过,认为没有让人盯住的必要。

    结果他们等被合围圈缩小才知道自己被围了,想都不想直接要突围。

    而在这个时候,吕武这边也终于知道里面有多少人。

    刺客一共十一个人,没有穿上一身黑的服装并蒙住脸,只是身穿普通平民的衣服,只是人人带着各自特色的兵器。

    战斗在刺客选择突围时就爆发了。

    树林的树木并不密集,只是地面上的植物十分茂密。

    老吕家持弓的武士抵近到五十米左右先射了一波箭矢,限于地形因素,却是战果了了。

    这个也是能理解的事情。

    树林本来就不适合使用弓箭,甚至用长兵器都会显得吃亏。

    吕武被武士团团护卫,一个又一个命令下达。

    他们占了绝对的人数优势,近战有甲士,远战有弓箭手,抵近到二十米时,弓箭手已经射杀或射伤了四人。

    等待发生近身肉搏战,武士用战阵上的方式组成队形,刺客即便是身手再好,面对这种硬碰硬的交战,学习到的技巧根本发挥不出来,只有被屠戮的份。

    “不留活口。”

    吕武一挥手,弓箭手对着被己方包围的最后三个刺客射出了箭矢,将他们射成了刺猬。

    刺客来自哪里,吕武只需要猜测就够了,甚至有很多的操作空间。

    独独不能留下活口进行审讯。

    “主?”卫睿去看了那些刺客的尸体,回到吕武身侧,问道:“回转?”

    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新田当然去不成了。

    他们向来路回去,半途碰上了来援的己方队伍。

    带领队伍的是魏绛,他很夸张地拉着一千士兵过来。

    幸亏也是武士集中,再来是没什么事情让他们做,要不哪能这么快过来。

    魏绛让御手控制战车与吕武并驾齐驱,问道:“何人?”

    吕武答道:“不知。”

    魏绛还想问,却被自己的戎右阻止了。

    他的戎右是魏氏家臣。

    这名魏氏家臣含笑对吕武行礼致意,才低声对魏绛说:“不知为知之,不可言也。”

    魏绛也反应了过来,不是大贵族养不起刺客。

    那么怀疑目标也就那么几家,再往更深的层次思考,某些人还是没放弃要斩草除根。

    他们在纳闷,新田那边的局势已经那么严重了吗?

    导致一些人按耐不住,动手了。

第70章:我负子戴

    家臣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无不严阵以待。

    几位夫人并不知道什么情况,她们对吕武刚出门就又回来,讶异归于讶异,很本份地没有多问。

    吕武没到处宣扬发现刺客的事,却也没对参与者下什么禁令,

    他与赵武、韩无忌和魏氏嫡系血脉商议了一番,一块派人前往新田。

    主要是向韩厥汇报这边发生了什么事。

    顺带,老吕家不是要向韩氏与魏氏借劳动力吗?一起给办了。

    出了事,吕武不再亲自出门,变得合情合理。

    其实,他也不爱出门,只是顾及人情世故罢了。

    新田现在风起云涌,大贵族一个个都需要戒备,深怕遭灾遇祸。

    他这个小虾米去凑什么热闹?

    韩无忌比谁都紧张,他可是被自己的老爹嘱咐要照顾好赵武。

    一旦赵武被刺杀身亡,以韩厥一贯的态度,韩无忌指不定要陪葬。

    这种事情像是很不可思议?

    哪有拿自家亲生儿子给人陪葬的操作!

    偏偏华夏文化圈子类似的例子不少。

    为了招待客人,将自己妻子杀掉的事,都能被传颂为美谈。

    照顾母亲,宰了儿子煮肉汤,也是一种极致的孝道。

    所以,韩无忌是真的又怒又怕。

    在接下来,赵武被安排进了一个刚刚建设好的庄园。

    韩无忌决定寸步不离,甚至将整个庄园布满了来自韩氏的武士,时时刻刻进行巡逻以及警戒。

    那一座庄园本来是吕武要用来安置自己的几位夫人的。

    现在嘛?

    得了吧!

    魏相、魏绛等魏氏子弟也紧张,只是没韩无忌那么夸张。

    这几个大家族结盟,要是赵武死了,赵氏主宗没有了名正言顺的宗主,盟约也就没必要再履行下去。

    他们将自己的营地挪到了庄园边上,负责起了外围的巡弋和警戒。

    当然了,那些都是得到吕武首肯为前提。

    这里是吕武的封地,哪怕这些人是姻亲,可是姻亲什么时候能到女婿家作威作福了。

    一次风波倒是提醒了吕武一些事情。

    老吕家人口增加速度过快,尽管是有进行管理分工,却无法保证会不会混入一些奇奇怪怪或不怀好意的人。

    他之前还没有这么紧迫,封地内发现了刺客,不能再不当一回事。

    原先的负责人被老吕家的家臣找到,他们开始对人口构造进行了解并登记。

    这一严格辨认和登记,令人无法相信,一个混进来的人都没有。

    半个月后,得到了答案的吕武有些将信将疑,但没有发出质疑。

    家臣和胥斤用心做事,查不出来是能力有限,不是态度问题。

    作为家主哪怕心里有疑问,没有发生什么错漏之前,直接提出质疑等于是怀疑他们的忠诚,会逼死人的。

    辨别封地内的人口之余,吕武又派出了武士对周边进行了详细的搜索。

    没有再发现躲藏起来的刺客,倒是原先躲起来的野人又被找到不少。

    而在半个月后,第二座庄园也总算竣工。

    庄园与目前这个年代的建筑没有太大的区别,还是夯土墙与茅草屋顶,只是在格局布置方面按吕武的要求来。

    他也不是不想弄到最好,只是材料限制,再来只是暂住也没这个必要。

    住了二十多天帐篷的几位夫人,搬进庄园后很开心。

    只是庄园的规格比她们没嫁人之前的生活环境依然无法比,却没有发出抱怨。

    这是她们接受教育决定了的事情。

    吕武自然知道是亏待她们了,用一个现代人的心态,解释当前的庄园只是暂住。

    老吕家不是开始在收集材料要建城了吗?

    以后会有好房子住的。

    这一点吕武深信不疑!

    他所料不及的是,几位夫人反过来安慰,搞得既是感动又是尴尬。

    只是他却不知道一点。

    这年代的丈夫,尤其是贵族,再是宠爱妻子,干什么也从不会去进行解释。

    他想要做什么,又或是有些事情,多少会跟几位夫人沟通。

    几位夫人受到的教育,听到的传言,压根就没有那么一回事。

    是他先感动了几位夫人,才有了夫妻间的琴瑟之好。

    第二十一天。

    一支队伍从新田来到“阴”地。

    他们进入“阴”地之前,吕武已经事先得到通知,用领主的身份允许他们入内。

    这是贵族的规则。

    也就是说,不带恶意的外来者,往来需要获得当地领主的首肯,尤其是军队更需要提前告知并取得同意,免得发生交战。

    新队伍的领导者是韩起,带来了韩氏的八百武士。

    他按耐住那颗急切的心,与吕武见面并交流。

    吕武知道韩起在着急什么,贵族礼仪的流程走完,自是不再多留。

    拖了二十一天才来不是韩氏不重视。

    这边派人去新田,急赶也需要十二天以上。

    韩氏得到通知肯定要做准备,来时也要花时间赶路,只用了二十天已经算很快。

    出了这么件事,多少是打乱了老吕家的建设计划。

    吕武在韩起来后,可算是能够重新进山。

    他承诺给几位夫人建造一座舒适的府宅。

    想要舒适,以目前的建筑工程观念,夯土房子压根舒适不起来,动用大量的木材,建一座以木头为主材料的房子,会是唯一的选择。

    老吕家的领地大多是山区,里面不缺石头。

    只是吕武可没要收集石头建房子的想法,他亲自考察时发现了烧砖的材料压根不缺,缺的是烧砖用的工坊。

    砖需要的材料与制造陶器一样,要是更讲究一些,选择页岩、煤矸石材料最佳。

    想要烧砖并不复杂,尤其是吕武年纪小时,家附近就有一座砖窑厂。

    他会经常去玩,大体上知道制作流程是怎么回事,剩下的那些慢慢来摸索也就是了。

    而霍太山缺什么就是不缺燃烧物,等于烧砖的障碍压根就不存在。

    魏相来‘阴’地既是躲避麻烦,也是来学习。只要吕武做事,他能跟就绝对跟着,看到吕武好像是在选址,问道:“此举为何?”

    一直都有人跟着,吕武也是相当的无奈,道:“制陶。”

    烧砖跟制陶的工艺有差距,原理却是一样的。

    魏相表情变得有些奇怪,相互间关系上的转变,讲话也就直接了一些,劝道:“莫恶了范氏。”

    老吕家小打小闹也就罢了,没抢范氏多少市场份额,人家不想理是好事。

    魏相看吕武有大干一场的样子,不得不感到担心。

    吕武笑着说道:“自用。”

    砖窑怎么造难不倒他。

    他在思索的是,该将烧砖窑放在哪里。

第71章:麦子收割的季节

    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是永远不会停滞的话,无疑是时间的流逝。

    魏相等魏氏子弟,包括跟着一块来的贵族,他们在老吕家这边待了一个半月,新田那边因为国君的病情趋于稳定,似乎局势也变得稳定下来。

    他们也就离开老吕家,各自回自己该去的地方了。

    得益于有韩氏和魏氏在的关系,吕武的消息渠道并不闭塞,听到了国君要吃今年新麦的话,可算是想起来之前忘了什么的事情。

    关键词是“新麦”,并且国君一定要吃到今年的麦子。

    而之前,一个叫桑田巫的神巫却断定晋景公吃不上今年的新麦。

    吕武听完这件事情,知道国君真活不过今年了。

    毕竟,掉进茅厕被溺死这种事情,华夏历史上的国君也就这么一位。

    吕武没穿越前对历史可是非常有兴趣,尽管没特地看过春秋的历史,找小说看也只看了几本春秋文。

    可是有些作者就很喜欢拿这位掉进茅坑溺死的晋国国君来玩梗。

    他看的时候,印象真的足够深刻。

    季节还没有进入夏季,离麦子收获还有那么一段时间。

    应该是国君病情转好了的关系,不但紧张的气氛得到缓解,停滞下来的很多事情也得以继续展开。

    魏相等人走之前,有来自新田的消息传来。

    今年初,郑国册立了新君。

    而老的郑国国君(郑成公)其实是被扣留在晋国,一直都没有回去。

    郑国的新君上位,他立刻派遣使者来到晋国,向晋国上下表示绝不屈服。

    晋景公长时间病情反复,已经有好些日子没有管理国家。

    而晋**事方面向来是由众卿商议和做主,国君每次只是当个人形印章。

    说白了,国君就是个礼仪必要流程的工具人,无法在军事上拿什么主意。

    元帅栾书按照惯例请示了国君。

    国君也按照惯例同意了栾书与众卿商议的结果。

    还有一个惯例,那就是晋国每次要出兵肯定会拉上一帮小弟。

    新田广出使者,奔赴于列国,只是齐、宋、卫、曹响应,决定跟着老大一块出兵去欺负郑国。

    晋国的另一个忠实小弟,也就是鲁国,他们这一次没有出兵的原因很真实。

    齐国一边派出军队响应晋国的邀请,另一边还出兵在痛打鲁国。

    自管仲在齐国变法成功之后,鲁国已经是齐国的老沙包了,有事没事就过去殴打一顿。

    所以了,其实能理解以后在鲁地发展并崛起的儒家,大教门徒为什么会那么痛恨商人。

    齐国以商业强盛,动不动就去殴打俺们祖师爷的国家。

    就如同儒家与墨家长期竞争结成了死仇那般,反正祖先弄不过的,俺们来对干那行当的子孙后辈进行反攻倒算!

    (当然,以上是玩梗,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述求,可怜之人也必然有可恨之处。)

    跟韩无忌讲的一样。

    只要不是秦国那边又来搞事,不但下军没任务,霍地周边的贵族也能在自己的小窝快乐过日子。

    吕武并不知道今年秦军还会不会来。

    他在魏氏子弟走后,憋了很久可算能开始规划冶炼工坊。

    封地内有借来的匠人以及其它劳动力。

    老吕家的匠人则是内调进山。

    他还是选择之前去看过的山谷,想要在那边建设一个冶炼基地。

    当然,规模方面初期不会太大,只是该打下了的基础肯定要做。

    而烧砖窑,他已经尝试着做了一个。

    土旧的烧砖窑并没有太高端的技术含量,需要的是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的“创意”。

    用夯土建设出一个封闭的窑洞,并且设置好隔层。

    他先后用煤炭以及木头进行尝试,烧出了不合格的砖,再逐步地改建窑洞,以及调整温度,花了十三天的时间烧出了合格的砖。

    砖就是一种长方形的东西,看是以什么土质为主材料,烧出来就是什么颜色。

    第一批烧出来的砖,它们的主材料是灰土,自然就是倾向于灰色。

    有了第一批合格的砖,劳动力在试验过程中也累积了经验,他们在吕武的袖手旁观下进行尝试,又是试了四次才又成功了一批。

    不需要吕武插手就能成功,代表他们掌握了烧砖的流程。

    吕武可算不用将时间完全花在烧砖工坊,可以去做其余的事情。

    他烧砖干么?

    绝对不是要拿砖块来建城墙。

    尽管掌握了烧砖技术之后,对砖的生产也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加大产量只需要增派人手。

    可是,用砖来建造城墙这种事情,于当前的年代还是过于奢侈。

    只是中等贵族……,不,实际上就是个中下等贵族的吕武,他建议赵武应该减少自己的存在感,能苟就苟到自己长大,没道理自己忘了苟的必要性。

    花至少两年的时间来收集建城的材料,再用上四到五年的时间将城建起来。

    这个就是吕武的计划表。

    而这一座城受于爵位的规格限制,一开始绝对不会多大。

    季节临近夏季,韩氏和魏氏开始调回自己的劳动力,连带匠人也调了回去。

    匠人走之前,为老吕家建成了十七个农庄和七座庄园。

    奴隶则是开辟出了将近七千亩的农田,杂七杂八的事情也干了不少。

    比如,挖掘出了成体系的水渠系统,清理出了需要贯通的道路。

    韩氏与魏氏并不觉得自己亏了。

    首先,吕武帮他们养了这一帮人那么长时间。

    再来是,他们在老吕家干活,学会了很多以前没有的技术。

    算起来,韩氏与魏氏才是赚大了!

    因为吕武有意安排的关系,老吕家的人口都被尽可能地集中了起来。

    这样“阴”地会造成很多的真空区。

    关键是老吕家现在的人口也就那么多,处处有人也等于处处使不上力,征召麻烦不提,防卫上也会出现非常大的问题。

    一直在忙碌的吕武,迎来了到这个年代后,第二次的收获季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类食物都成熟。

    稷和粟都是到秋季才能收割,菽的成熟期也差不多,稻要早一些。

    麦则是到夏季就能收割。

    老吕家每样都种了一些,因为每种植物类种子的栽种时间和成熟时间都不一样,春耕时会少种一些菽,等待麦收获才会进行补种。

    而各种菜以及像葵花、油菜花、桑麻等等,都有自己生产和成熟的时间。

    今年收割麦的意义对晋国来说很重要,他们将迎来新任国君。

    晋景公也将成为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位掉进茅坑溺死的国君。

    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的吕武,他并没有告知任何人。

    原因?

    来来来,好好解释一下,是怎么知道的。

第72章:华夏历史篇幅的唯一

    吕武在思考晋国国君轮替换代的时候,老吕家能够从中找到什么机会。

    一番地思索下来,他放弃了浑水摸鱼的打算。

    刚刚得到一块封地,抓紧时间建设好,才是正道。

    想要浑水摸鱼,要有那个实力才行。

    不然摸进了浑水里面,鱼没摸到半条,自己该被某个庞然大物看都没看的挪位下,给碾死了。

    麦子收割之后的第十六天。

    吕武接到了来自新田的消息。

    国君真的掉进茅坑溺死了,中ying要求全国举哀。

    那位国君很固执地要吃今年的新麦,他命人准备的同时,派人招来桑田巫,一番冷嘲热讽之后,令人将桑田巫拉下去砍死。

    今年的新麦煮好,国君要用之前却是感到腹痛,呼斥奄人(太监)不要跟随,自己急匆匆跑去茅房。

    当然也不可能没人跟着国君,他们待在外面等了很久,见国君一直不出来,又没什么动静。

    有个奄人进去一看:咦?!国君呢???

    他先找了一圈,没找到国君,赶紧大声召唤外面的奄人和阍人(宫城守卫)。

    茅房其实不大,找了一圈没找到国君。

    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了。

    等他们将国君捞起来的时候,国君早就没有了呼吸。

    众卿和各大夫接到消息赶到宫城。

    他们一听国君的死法这么离奇,首先思考的是要不要封锁消息,免得传出去成为千古笑话。

    关键是在场有史官。

    众卿面面相觑,脸色很不好看地注视着史官在进行记录。

    众大夫只剩下了苦笑。

    他们知道一点,史官必然会如实记录国君怎么死,晋国成为列国的笑话,他们见证了一段千古奇闻,成为其中扮演了小丑的角色,也在史书留名留定了。

    甚至,有些卿和大夫,肯定会被怀疑跟国君的死有没有关。

    上古先秦时期,史官是有传承的。

    一般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代地接替成为史官。

    他们的职业操守也非日后的那些后辈能比。

    记载历史就是记载真相,绝不糊弄,也不会妥协。(却会带上自己的主观意识)

    晋国就发生过那么一件事情。

    赵盾弑君前先假装自己逃亡,结果他还没跑出晋国的土地,堂弟赵穿就将晋灵公杀死了。

    由于赵盾是元帅和执政,他有义务保证国君的安全。

    再来是晋灵公与赵氏主宗的矛盾人尽皆知。

    杀掉晋灵公的还是赵盾的堂弟赵穿,还是在赵盾没卸任那些职位和人也在晋国疆域内,就杀掉了晋灵公。

    史官才不管晋灵公是怎么欺凌赵氏,赵盾又为什么要杀掉晋灵公,他们只会记载赵盾弑君。

    赵盾一再解释自己已经逃亡了。

    可是没有用。

    史官就认为赵盾弑君是一个事实。

    赵盾连续杀了史官的两辈人,为的就是逼迫史官有选择性地记录历史。

    然而,史官并不屈服。

    爷爷被杀了,父亲依然记录赵盾弑君。

    父亲被杀,儿子还是记录赵盾弑君。

    这个“儿子”写完之后告诉赵盾:你可以将我杀掉了。只是,我的儿子会继续过来;周边列国的史官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他们已经在赶来的路上;我由衷地认为,你杀不尽敢于记载事实真相的人(史官)。

    赵盾就是权势滔天,他也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

    尤其是,春秋贵族其实还是要点脸的,并且也真的杀不尽敢于讲真话并记录真实的人。

    赵盾只能接受事实。

    有了赵盾的例子,晋国此后再也没贵族尝试逼迫史官有选择性地记载历史,或者去当历史发明家。

    全国举哀这种事情对全国上下都有影响,尤其是对贵族阶层。

    相反,对平民和奴隶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大。

    当然了,现在是大争之世,不会因为国君薨了,需要哀悼上好几年。

    一般是一些特殊人士举哀一年,贵族意思意思三个月。

    另外,晋国派出使者前往列国通知晋景公薨了消息。

    还讲礼仪的列国,不论是友好或带有敌意,都会派出使者团来参加晋景公的葬礼。

    意味着列国要是原本对晋国有军事行动,也该取消了。

    同时,式微了的周王室要派出符合规格的团队,来参加晋景公的葬礼,也是见证晋国新一任国君的上位。(赐予祚肉的流程)

    晋景公死得突兀,却也不是那么突然。

    关键是他病情一再反复,大家都有心理准备。

    可是,大家以为他没那么快死,偏偏又死了。

    由于始料未及的关系,晋国这一任国君的轮替,众卿没有了前几次新旧国君轮替时的血淋淋。

    主要是,他们准备不足,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在谁都想动一动又没把握的局势下,赵庄姬取得韩厥的同意,派出武士团来到老吕家将赵武接走了。

    赵武怎么都跟晋国公室有血缘关系,他的母亲赵庄姬也一直住在宫城,是应该出现在晋景公葬礼上的。

    而吕武,他还以为随着晋景公的死亡,晋国会乱上一段时间,导致停止了封地建设,专注封地的安全性上面。

    过上那么十天半个月,他派出去的人手先后回来禀告,周边各家贵族无异动,一个个也是觉得会大难临头似得,只注重领地的防卫。

    尤其是众卿的职位没发生变动,之前谁在什么位置上,还是屁股不挪位。

    这就很不晋国了。

    吕武询问家臣,能不能继续建设领地。

    家臣用很诡异的表情回答,不是不能继续建设,只是一再问吕武,真的要继续建设?

    毕竟不是春秋人的吕武,他见家臣表情不对,怀疑自己忽略了什么。

    再大张旗鼓的建设不合适,是吧?

    吕武决定干一些动静小的事情。

    他趁属民和奴隶都不用出去劳动的时间,进行了封地内的人口普查。

    这种普查跟春秋时期各国不一样。

    他不光只是记录适龄男性,还会将适龄女子登记在册,甚至是设了三个年龄段。

    比如,十一岁到十九岁一个梯次,二十岁到三十岁又成一个梯次,三十岁以上则自成一个梯次。

    这一普查下来,他发现不管是属民,还是奴隶,不存在一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即便是四十岁以上的都很少。

    其实,这个是很能理解的事情。

    生活环境,再加上饮食习惯,乃至于是医疗条件,有太多的缺失,导致现在的人们寿命普遍偏低。

    而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晋国因为国君新旧交替的影响,对众卿还存在。

    各中小贵族履行了自己的“礼”,不能因为薨了一位国君就长时间完全停摆。

    老吕家自然也是该干么,就继续干么。

第73章:新国君,新气象

    姬獳的谥号经过讨论之后确定了下来。

    他是公爵,是晋国的国君,得到了“景”这个谥号,也就成了晋景公。

    晋国在他手里丢掉了霸主国的地位,却还能得到一个“景”的谥号。

    以华夏文明的定义,谥号为“景”是属于褒扬性的美谥。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其实这位国君是赚到了。

    姬寿曼上位,成为晋国新一任的国君。

    他发出的第一道国君指令没出现任何意外,是跟晋景公的葬礼有关。

    第二道国君指令就有点意思了。

    他不顾几位卿的反对,认为应该跟秦国缓和关系,甚至觉得该跟列国都搞好关系。

    反对的卿拒绝执行命令。

    他却是不依不饶,固持己见的同时,一些行为干得相当粗糙。

    后面还是栾书找其余的卿谈心。

    栾书没其他说法,只认为国君刚上任,任性就让国君任性一回。

    他告诉众卿,只有国君遭遇到了挫折才会知道自己有多么幼稚,为了以后的更长久,大家就忍一忍吧。

    等于说,包括栾书在内,晋国多数的卿压根就不看好跟秦国修复关系。

    至于与其余列国搞好关系?

    晋国去年已经在尝试与楚国休战,会将这个既定国策执行下去。

    对待周边的列国,众卿只知道怀柔没屁用,反而会让列国知道晋国的虚弱。

    关键是新任国君看不清局势还无法沟通。

    这样一来的话,他们只能勉强同意栾书的和稀泥,希望国君遭遇挫折后能看清自己,不要再瞎指挥。

    不然能怎么样?

    只剩下再换一个国君这条路了呗。

    当前的阶段,没有卿会傻乎乎去弑君的。

    所以,大家伙再不愿意,只能勉强将日子过下去吧。

    时刻关注局势的吕武,他将赵武重新来到老吕家,视作晋国新篇章的开始。

    家族事业在数个月中已经布置完毕,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地去进行。

    不知道是吕武强大,还是“地”太肥沃,赵?和韩妏先后发现有孕。

    这对老吕家是一件大事!

    吕武按照惯例赏赐了武士和属民,趁机还解放了一百个奴隶。

    其实,春耕结束后,他就该按照盟誓的约定。

    只是那段时间很特殊,不是解放奴隶的时机。

    奴隶眼巴巴等着却一直没消息,觉得吕武果然是忽悠人。

    老吕家的警戒力量过于强大和严密,奴隶倒是没乱起来,可是他们干活也不卖力了。

    这一次,一百个奴隶恢复了自由身。

    吕武没将事情办得多么隆重,其实也不敢大张旗鼓。

    他却不会什么都不做。

    成为自由身的这些人,他们被刻意地安排在其余奴隶面前瞎逛游,甚至家族还安排了住所以及耕作田地。

    虽然有些迟,但吕武之前也没选定特定时间,老吕家忠实地遵守了盟誓。

    那些恢复自由身的人,他们之前有多么卖力也被其余奴隶看在眼里。

    还是奴隶的这一帮人,承认吕武的信用,产生了盼头,有榜样自然知道该怎么做了。

    赵?和韩妏有了身孕,尽管还不知道是男是女,吕武却是某种程度解锁了新成就。

    之前的老吕家就吕武这么一棵独苗,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讲,他再能干也会让全体上下缺了点什么。

    华夏问话讲究的是承上启下,是传承和延续。

    吕武完成了身为家主的其中一项责任,接受家臣与武士、属民的恭喜。

    他之前想做而无法去做的一件事情,可算也能提上日程。

    在刚搬来“阴”地时,不是有一批武士在老梁家那边的陪同下,去北边胡人的地盘进行侦查吗?

    一直有情报被陆陆续续送到吕武的手里。

    梁挈讲了不少那边的事情,只是他的情报随着魏氏家族军队进入肆虐,已经显得落后。

    吕武得到的都是自家武士侦查来的情报,只会有遗漏,却最为可信,消息更是最新。

    封地的建设按照计划来就可以了。

    他这个家主能做的就是监督,不用有过多的干涉。

    随着赵?和韩妏被证实怀孕,老吕家的全体上下爆发出了更高的建设热情,其中也包括了那些家臣。

    “主**北?”宋彬被召唤过来,一看几位同僚也在,听到吕武起了话题,思考了一下,率先发表意见,很简约地说:“可也!”

    吕武将家臣召集过来不简单是要部署任务。

    作为一名贵族,以前其实也就是一个“士”的层次,家臣没几个也就没多少讲究。

    现在吕武虽然是个下大夫,但别拿下大夫不当大夫阶层。

    老吕家的“体制”该正规一些了。

    他先讲了自己的打算,听取家臣的意见。

    这也是一个他观察家臣倾向的机会,再来选择哪位家臣担当家族的什么职位。

    以前的卓是老吕家的唯一家臣,也就成了家老(第一家臣)。

    吕武进行了新的任命。

    尽管虞显不知道会待多久,他的能力却是有目共睹,被任命家老。

    恰恰因为虞显不会待多久,他的任命没有家臣提出异议。

    宋彬表现非常活跃,对家族武力的管理很有**,他也如常所愿成了家武(教官)。

    要是吕武不在封地,宋彬就会自动成为家族武装的指挥者。

    平时吕武不亲自出征,带兵的第一人选也会是宋彬。

    卫睿则是更喜欢负责家族的社交,得到谒者的任命感到心满意足。

    其余的家臣也各自得到适合自己的职位。

    吕武任命完了之后,还需要召集各阶层的管事者,慎重其事地再走一遍任命流程。

    其实,这就是“礼”的一部分,也就是:权利的授予,于众目睽睽见证之下,便于受到监督。(不搞私相授受)

    解决完家族内部问题,吕武开始进行出征的准备。

    他要出征不需要去禀告任何人,只需要得到沿途贵族的同意。(借道过境)

    出征需要准备的事项很多,外人注意都能察觉,内部消息根本瞒不住。

    齐温带着赵武找到吕武,表达了随行的意愿。

    吕武本来就派出人手邀请周边的贵族,再增加一个赵武不算什么。

    而之所以会去邀请周边的贵族,无外乎也是封地接壤前提下,社交的一部分。

    表达准备战争不是为了打邻居,你可以做好防御准备。

    爱来不来自己思考。

    告诉你,压根就不怕我走了,你来偷家。

    总得来说,目前的局势还很紧张,是个贵族神经就绷得紧紧的。

    他们得知吕武的动作,清楚吕武与韩氏、魏氏和赵氏的亲近关系,甚至与中行氏也有交情。

    仅是以上那些就需要他们做好思量。

    他们又听说周边只要是个贵族就收到邀请,琢磨了一下……

    要不,俺也参与吧?

第74章:俺只想闷声发财

    打击北方胡人这种事情,不用特地向新田汇报,并取得允许。

    懂得做人一些,则是需要请示(知会)北疆的那些大贵族。

    要是打华夏文明圈子的列国就不一样了。

    没有得到元帅的允许,对华夏文化圈子动武就是僭越,可是要遭受非常严重的惩罚。

    当然,打胡人不用禀告并取得允许。

    可是,一旦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胡人气不过集结大军来报复,理所当然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过去什么情况很复杂。

    自齐桓公九合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之后,楚国自然还很顽强,北方胡人却是早被打残了。

    所以,残了的胡人对华夏文化圈的威胁不再那么大,列国自然也就不是那么在乎。

    晋国在晋文公时期成为中原霸主,一样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致力于对付的只有敢于“问鼎轻重”的楚国。

    至于北方胡人?

    鼓励北疆的贵族一直去找麻烦,时不时地给胡人放放血,晋国的中枢班子认为这样就够了。

    吕武出征前当然也派人知会了老靠山魏氏。

    而另一个有名无实的大贵族赵氏,他们的宗主就在老吕家。

    吕武将会合地点设在了“箕”。

    这里位于“霍”的西面,西北侧是交刚。

    目前晋国的新军驻扎在了交刚,与“楼”、“屈”的驻军形成了一个掎角之势,防备秦国可能的再次入侵。

    也就是说,晋国将防御阵线向秦国的方向移动,不再以霍城作为防御重镇。

    吕武带了五辆战车,五百名武士和一千名属民、奴隶。

    “赵孟欲往……”韩无忌很不爽地“哼哼”了两声,非常无奈地说:“我亦往。”

    赵武有些木讷地看着一脸不爽的韩无忌,过了一两秒才反应过来,说道:“我、我……不去了。”

    齐温立刻说道:“主欲往,便往也!”,说着话,看的人却是韩无忌。

    而韩无忌立刻变得很尴尬,低声嘀咕道:“如此罢了。”

    赵氏现在很虚弱,导致堂堂的赵氏宗主只能凑足三辆战车和五百名武士,属民和奴隶则是需要从赵地调集。

    赵地已经正式被赵武接收,他却没有立刻回去,只是派出家臣前往管理。

    韩无忌倒是很阔,轻轻松松就拉出了十二辆战车和七百名武士,随军的属民和奴隶当然要从封地调。

    他找到了吕武,说:“我等既往,何不邀魏氏?”

    吕武觉得有道理,答道:“善!”

    得到通知的魏氏,魏绛派人通知会带来十辆战车和七百名武士,另外还有两千奴隶。

    周边的贵族也先后派人告知吕武会带上多少兵力和随军人员。

    结果吕武掐掐捏捏地算下来,只是去北方胡人那边进行打劫活动而已,却是拢共来了十七个贵族,战兵的数量超过四千,随军人员将近一万。

    这样的规模,对上一些小国都能打一场灭国之战了。

    比如晋国的附庸小邾国,他们最多也就能凑两千能打野战的战兵,国家武力除了战车数量多之外,战兵还没十七个晋国贵族随随便便凑起来的多。

    而这,其实就是霸主国的一种实力体现。

    兵力构成方面,吕武的兵力不占优势,尤其是还来了韩氏与魏氏的嫡系血脉。

    吕武无所谓,他本来也没打算去当众贵族的首领,只要能发起这次活动也就足够了。

    他们在“箕”这个地方完成了集结。

    按照古老的习俗,走程序进行盟誓,选出了领导者。

    韩无忌虽然身患残疾,但他的老爹是卿,谦让出继承人身份的事,韩氏也没对外公布。

    所以,他没有任何疑问的当选了。

    比较尴尬的是韩无忌压根没学过军事,他选了魏绛和赵武作为自己的副手,又让吕武来担任“尉(协调官)”的角色。

    也就是说,吕武成了这支拼凑起来武装的第四号人物。

    在他上面的那些,韩无忌和赵武属于依靠血统优势,魏绛则是有真材实料但拼爹拼不过韩无忌。

    其余的贵族,他们选择参加这一次活动的原因,大多数还是想搞清楚自己的邻居们到底想要干什么,没想到韩氏与魏氏的嫡系血脉会参与,一个个都觉得赚到了。

    他们的想法很现实。

    在这个动不动就拼血统的年代,一切的机会都是依靠上位者的赐予。

    这一次要是能表现优秀被看上,以后稍微被照顾一下,不就迎来上升的渠道了吗?

    哪怕没被看上,混个脸熟也是好的。

    甚至说,有了这一次与韩氏、魏氏嫡系出征的经历,也是一种拿出去炫耀的正治资本。

    吕武统计了各贵族带来的兵力,多的就是韩无忌和魏绛,少的最少带来了八十名武士。

    其中的甲士……,也就是穿上金属甲胄的武士,不算老吕家的话,数量只有六十名。

    那么多家族的武士,甲士却只有六十,比例方面简直惨不忍睹,却是现如今的常态。

    吕武带了五百名武士,临时借出去的金属甲胄却达到了一百件,等于是超过了众贵族甲士的总合。

    当然了,其他家族的甲士都是现阶段主流的铜甲。

    老吕家的甲士却是使用铁甲,还是造型方面有别于华夏审美观的款式。

    一百件铁甲中,之前打造并累积起来的胸甲四十套,后面的新款式占了六十套。

    吕武一再试验和研究下来,搞来搞去为了增加比胸甲更多防御力,只能不选对的只选快的,进行了思路方面的转变。

    打造出了又宽又长的铁板,再弄成内凹的形状,一层叠着一层,搭配皮革和其余材料进行最终制作,搞成了一种环片甲的款式出来。

    吕武会选择环片甲的款式,还是打造起来比较简单,很清楚防御力比不上锁子甲与鳞片甲,穿起来也不比胸甲舒服到哪去。

    携带铁甲的武士还没有亮过相,众贵族自然也就不知道老吕家还有这实力。

    他们抵达“箕”之后有向交刚那边的驻军进行报备,没有进行多余的耽搁,会合后的第二天直接向北开拔。

    等他们离开后,新军将赵旃派来的人扑了个空,分出人手追向北边,也派人回去进行禀告。

    吕武有盘算,等待离开晋国的疆域,进入到狩猎区域之前,他先向韩无忌进行建议,队伍分散出击,每隔一段时间,或是遭遇戎人大军,再进行合拢。

    吕武的出发点很实际。

    他们这一次过来就是突袭,趁戎人没任何察觉,才有机会尽可能地取得更多的战果。

    狄人和戎人平时都是分开生活,只有受到召集,又或是遭遇攻击,才会聚拢起来。

    经过上一次魏氏的扫荡,不但白狄那边损失惨重,大戎也没好受到哪去。

    以千人左右的战兵为一个大队,又或是几个带兵多的单独一队,带兵少的组队,分散出击显然是最合适的。

    韩无忌真的不懂军事。

    魏绛听了觉得太有道理了。

    年纪小的赵武没发言权。

    吕武的意见在魏绛支持下,得到了通过。

第75章:宜疾忌缓

    如果以区域来判定,晋国实际上是在现代的山西。

    他们这一支队伍在“箕”完成会合,地理位置就是在现代山西与陕西的交界处,往北则是会进入吕梁山区域。

    也就是说,靠近晋国的狄人和戎人,他们并不是全部生活在草原,分为山地部落和平原部落两种。

    山地的那一批自然就是盘踞在吕梁山。

    平原的那一批则是沿着大河(黄河)不断迁徙生存。

    吕武他们这一次的目标并不是山区的那些胡人。

    毕竟,吕梁山(现在不叫这名字)的占地面积非常大。

    只要是山区,地形就会非常复杂,面积再一大,进去会遭遇什么,谁都无法确定。

    毛病了才会去选山地部落,是吧?

    他们先沿着吕梁山的外围走。

    会选择这样的路线当然是为了避开交刚,免得被拉去加入驻防。

    他们不知道的是,新军将赵旃得知“箕”集结了一批贵族武装后,真的派人来找,有拉过去增强“交刚”驻防力量的盘算。

    作为新军将的赵旃,的确是有这个权利的。

    赵旃是吕武的老丈人之一,就是只见过一面。

    “此处往东,便为大戎。”梁挈在为吕武介绍地形,又说:“往西则为‘蒲’。”

    这个“蒲”当然不是晋景公约吴国会盟的地方。

    实际上,春秋时期有相当多的地名重复,叫一样的名字,却一个在北方,另一个在遥远的南方。

    梁挈说的“蒲”就是一块大平原的遗弃城池名字。

    春秋的列国疆域边境线没有太明确的界线,筑城才能明示主权。

    等于说,在某个地方筑座城池,哪怕城池很小,城的前方多少里,分个界线再划拉往后,能说地盘都是属于某国拥有了。

    晋国近些年集中力量跟楚国交战,其余的方向有些顾不上,其中就包括遗弃了不少与秦国、胡人交界处的驻兵点。

    这也是秦国想找存在感,选上了晋国的原因之一。

    打其他小国,秦国打赢了是必然,一旦打输,丢脸可就丢大了。

    晋国即便失去了霸主地位,曾经也是一个霸主,再来是实力还被列国所肯定。

    秦国一旦能击败晋国,国际地位肯定是要得到提升。

    输了?秦国输给曾经的霸主,没什么好丢脸的。

    吕武知道“蒲”这个地方。

    他派出的武士最远抵达到大河南岸,清楚“蒲”再往北约百里,便是多支狄人、戎人舔伤口的地方。

    因为目标明确,再加上事先已经进行侦查,不会浪费多余的时间。

    他们离开“箕”之后,花了七天的时间,来到了吕梁山西侧林区。

    也就是一个距离西面大河约四十多里,离南面“蒲”约六十多里的树林。

    在这里,吕武提议分队的建议得到实施。

    他与赵武、韩无忌成了一队。

    魏绛则是拉了七个中小贵族,自成一队。

    另外的八个贵族,以梁挈为向导,组成了一队。

    其中吕武这一队的兵力最多,战车二十辆、一千七百名战兵,辅兵(属民和奴隶)则有三千七百多,包括了携带物资的一百七十八辆牛车和马车。

    魏绛这边,战车十七辆、战兵一千四百多,辅兵接近四千,牛车和马车一百八十多辆。

    梁挈这一队数量最少,战车只有十一辆,战兵将近一千,辅兵一千四,六十来辆牛车和马车装载物资。

    在正式分开出击前,吕武请韩无忌召集所有贵族。

    他再一次向众贵族重申这一次围猎的主要目标,确定了每一段时间的会合地点。

    魏绛压低声音对韩无忌说道:“武之谨慎,尤甚军将。”

    韩无忌对吕武过于谨慎只有开心,没有感到任何的不耐烦。

    另一边,吕武还在向众贵族进行交代。

    大体上告诉他们会遭遇到什么,一旦发生了意外,无法前往预定的会合地点,应该直接往“箕”的方向撤退。

    魏绛听了又对韩无忌说道:“此举诡也。”

    韩无忌不懂军事,脑子却不笨,也听出吕武的安排有什么用意。

    “箕”前面还有“交刚”,败退的贵族撤向“箕”,胡人肯定知道“交刚”有晋国新军驻扎,实力不够不敢追,敢追的则会被新军拦下。

    该交代的,吕武尽可能详细地交代清楚。

    结果,一块来参加活动的贵族,他们发现自己压根就不用多动脑子了,发生什么事需要做出哪种应对都有方案,没出现意外就是杀和抢。

    队伍变成了三支,分别出发。

    吕武要动手的目标早已经选好,袭击的第一个目标,是一个人口约千来人的戎人部落。

    这支队伍的韩无忌身份最高,他却知道自己不懂军事。

    赵武则是年纪太小。

    吕武没占什么名份,却成了队伍的实际指挥。

    其实,他也不怎么懂军事,可是懂管理。

    只要将管理做好,更细化的东西有随军家臣,更有经验丰富的各级军官,没有瞎指挥为前提,造不成什么乱子。

    吕武管的只是“战略”决定,“战术”当然是让家臣和军官发挥。

    他们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来到一块平原的盆地,出了这块盆地就是那个戎人的生活区了。

    韩无忌已经从斥候那里知道目标是哪个,以询问的语气问吕武,部队连续赶了那么久的路,要不要休息一晚再发起进攻。

    “恐被察觉。”吕武提议道:“速击之!”

    齐温代表赵武发声,说道:“善。”

    韩无忌近一段时间已经看到了吕武的才能,又见老成的齐温也赞同,自己没主意,那就执行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决定罢。

    其实,吕武是有想过要休息一下,等待天黑才发起袭击。

    很关键的是他清楚一点,因为饮食的关系,人们到了夜晚哪怕是有举起火把,还是跟睁眼瞎没区别。

    所以了,打夜战这种事情,时代不发展到一定程度,一般只能在演绎作品上看到。

    真的有将领打夜战,一百次能有一次成功,真的就该在史书上大书特书,以至于给后人一种打夜战很容易的错觉。

    殊不知物以稀为贵,要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还有大书特书的必要吗?

    吕武没有事无巨细地进行的操作和分工,清楚过于复杂只会把己方的人绕傻了。

    他直接让战车朝着还没发现危险的戎人部落狂奔,步兵则是能跑多快就跑多快,到了直接加入战斗便是。

    戎人被突然袭击,惊慌失措是必然。

    出其不意打的就是一个攻其不备,己方因为赶路体能消耗严重,对方没有准备不成组织,还是己方占了突然性的便宜。

    辅兵的话,他倒是进行了一些操作,命令各级管事控制他们拉开队型,缓慢从左右两侧靠近,给戎人造成一种自己被包围了的视觉感官。

    “阴武子大才!”齐温对赵武说道:“主,勿眨眼,所视所闻,需牢记于心。”

    赵武在看前方战车上的吕武,小眼睛里充满了崇拜。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647/ 第一时间欣赏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 作者:荣誉与忠诚所写的《春秋大领主》为转载作品,春秋大领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春秋大领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春秋大领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春秋大领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春秋大领主介绍:
一觉醒来到了春秋时代的晋国,成为一名小领主。晋国刚刚发生国君号召多家贵族一同消灭赵氏家族不久。国内余波未平;国外动荡连连。魂穿成为小贵族的吕武,决定在进击成为大领主之前,先用后世的知识,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而这是一个穿越者无论干什么,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发明家的时代!春秋大领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春秋大领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