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春秋大领主TXT下载春秋大领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春秋大领主全文阅读

作者:荣誉与忠诚     春秋大领主txt下载     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850章:不见血的交锋

    列国当然巴不得汉国与荀国打得更惨烈一些,最好是打到双方精疲力竭,要不然他们怎么有机会捡便宜?
    所以,诸侯看到中行吴对全国进行了动员,高兴得跟什么似得。
    齐国和鲁国自己在用兵,他们还是派出使者密会中行吴,答应给荀国粮秣上的资助,必要时还能提供武器。
    哪怕是非常痛恨将晋国瓜分的诸国,曹国也在跟荀国当粮食生意时愿意折价出售。
    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鼓励荀国跟汉国拼了,拼得越凶狠越好的那种。
    中行吴当然知道这些诸侯什么心思,没有拒绝他们的暗中资助,心里则是觉得异常的屈辱。
    荀国从各方各面来看都是一个强国,不止人口有两百五六十万,军事实力其实也并不弱小。
    如今"东方世界"的非常多国家,他们从人口、资源到军事实力根本比不上荀国,早先荀国一家就能扛住齐国、鲁国、曹国和其余四五个国家的联军。
    不就是跟更强的汉国对抗才让荀国显得可怜吗?中行吴愿意接受列国的资助,想的却是不管跟汉国打起来是输是赢,有机会一定会教训这些看不起荀国的人。
    受到帮助还起了怨恨显得思想很奇葩?那是不懂强者是什么心态。
    强者嘛,对上更强的对手,哪怕不敌也有自己的尊严。
    弱者看似在帮助强者,实际上却是巴不得出现两败俱伤,行为上是侮辱,精神层次就更是在侮辱强者的智商了。
    如果本身弱小,受到来自强者的帮助,会产生不同的心态。
    所以,中行吴感觉受到侮辱跟尊严被践踏有关,再来就是不允许智商被低估了而已。
    有哪个国家资助汉国了吗?仅有宋国的使者表达了相应的关心,再无其他列国来对汉国"嘘寒问暖"了。
    绝大多数的列国,要点脸就祝福汉国能够获胜,不要脸则是提前祝贺汉国获胜。
    他们一致开始在讲的事情跟汉国成为新的霸主有关,请求汉国在成为新任霸主之后,能够维持"东方世界"的秩序,防止国家与国家之间出现兼并,能时不时主持公道什么的。
    那些是曾经中原霸主晋国在干的事情。
    晋国作为中原霸主时,不允许列国之间出现兼并,谁敢欺负弱小,会有晋军前往主持公道。
    作为代价,也是各国保平安必须的付出,列国每年向晋国交"保护费"不算过分吧?
    吕武听到列国使者的各种期盼,肯定是开始阐述大汉为"伯"之后的各种理念,什么"大一统"之类完全不存在,一定会让各国保持"王侯将相有种"的格局。
    大致上,吕武对外释放的态度就是会延续晋国的国策。
    实际上?吕武傻了才会永远像曾经的晋国那么干。一开始可能会当"伯",利用列国承认为"伯"的身份,干一些挑唆谁打谁,必要时自己再上场"维护正义"的事。
    这一套是学的"欧洲搅屎棍"...也就是大不列颠帝国,先整一段时间的"制衡政策",好使汉国继续为进行"大一统"做准备,汉国则不可能永远玩制衡,时机到了就干活的开始。
    王见王的活动结束,没人整什么幺蛾子,各自离去。
    中行吴本来是想提一提大批荀人逃奔的事情,王见王时的气氛不对,再来是提出来丢面子的是自己,硬生生忍住一字没提。
    回到军营,中行吴请来了彘裘,问道:"范侯如今在何处?"
    彘裘先一愣,然后不解地说道:"寡君自是在'新郑';。"
    中行吴随后不再理会彘裘,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这一出将彘裘搞得有点懵逼,事后想了很久才有点回过味来。
    范鞅在哪里重要吗?当然很重要啦!
    如果范鞅不在"新郑"的话,代表范国还是想要搞点什么事情,一直待在"新郑"则是有点要坐以待毙的趋势了。
    得知范鞅一直待在"新郑"的中行吴内心其实有点凉,一想则是比较不确定范鞅的心态是什么。
    以己度人的话,中行吴觉得掌握了权柄,谁愿意失去一言而决的尊贵,选择去当别人的臣子呢?
    现在范国的情况很糟糕,是那种远比受到楚国威逼更糟糕的局面。
    子产统治下的郑国有点要重新起来的趋势,每天都能从周边好几个国家吸引黎庶过去,其中受到影响最大也是最致命的国家无疑就是范国了。
    范国毕竟是吃下郑国的国家,时间方面也没有过去多久,换作是范国一直强大,又或者没有发生士匄设计五氏并消灭的事情,范氏统治下的郑人也许还会认命。
    比较关键也是最为要范氏命的在于范国式微,再有五氏被灭的事件,肯定是两方面合起来发酵的结果更恶劣,使得原本就不好的范国情况变得更危急。
    现在范国要阻止黎庶不断逃向子产治下,他们又要承受小股郑军的不断袭扰,连带宋国也有要夺回被范国强占的城邑,甚至还要小心韩氏残军会不会想做点什么,反而是曾经最大的敌人楚国不用去在意了。
    范国不用在意楚国的理由很显示,不是因为楚国内部矛盾很大,纯粹是楚国发兵范国会惹到的是汉国与荀国,说不定能让汉军和荀军暂时休战,结成临时的盟友南下一块去揍楚军呢。
    在这种情况下,范氏现在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挑衅楚国,偏偏楚国又不傻,才不会上当。
    因为当天有王见王的节目,汉军和荀军开战的时间被定在了隔天。
    也是在当天,哪怕荀军一再发生内讧,吕武还是没有乘人之危发兵攻打。
    "王上,前来投奔者已超四万之众,荀军内讧亦有折损,未战荀王便有失六七万人可能。"崔杼深深觉得这一次的胜利必定属于汉国,说话时也就不免会一脸的兴奋。
    吕武只是笑了笑没多说什么。
    大家都以为是荀国经不起态势不利,才会发生当前的情况。
    事实是什么?一开始六百多人来投奔汉国算是意外,也让吕武决定发动"人在荀营,心在汉"的那些人,造成一种大批荀人热切迎合汉军的现象。
    实际上,绝大多数荀人一开始并没有想要跑,只是事态引爆之后的人心浮动,一些人晕懵中会产生既然打不赢,要不就投奔汉军的从众心态。
    所以了,不要以为两军正式见血才叫开打,自有荀人跑到汉军这边玩弃暗投明,交锋其实就已经开始了。

第851章:用兵最高境界是什么?

    吕武对哪个国家都能玩心理战,独独对上荀军、**和范军玩心理战会有更好的效果。
    不因为别的,只因为韩国、范国、荀国和汉国原先就是一个国家的人,互相之间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想要创造归属感和向往心态比较有基础。
    换作是对楚国、齐国、宋国、鲁国玩心理战?九成九的人连民族是什么都不知道,用什么同一民族来争取基本没有太大作用,还不如谈一谈待遇呢。
    其实别说是民族了,连国家的概念都还模糊得很,不然也就不会出现后面各战国雄主为了防止黎庶到处乱窜,采取各种设关立卡,诸多看上去挺有意思的事情了。
    处在愚昧阶段的黎庶见日子过得不好想跑,一些读过书有能力的人跑到异国或是敌国谋求出路就更容易了。
    人对美好生活产生向往是很合情合理的事情,难以用什么方式去阻止,能阻止得了一时,除非是将那人杀了,要不然是阻止不了一世。
    所以,建立稷下学宫培养人才的齐国,君臣对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留在齐国,跑去了自己的敌人那边各种效力,阻止是有在阻止,杀人来阻止则是极少发生,更多的时候只是眼睁睁看着。
    吕武听完了崔杼的汇报,说道:"明日交锋以威逼为主。"
    现在荀军的军心已经乱了,汉军采取强势攻击有可能会对荀军造成极为惨重的死伤,却也是逼荀军改换心态要拼命。
    毕竟,有些人迟疑着要不要投奔汉军,结果自己死了,父、兄、弟死了,朋友死了,怎么可能还会想着投奔,该是要为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报仇啦。
    吕武的一句话,不知道要让崔杼死多少脑细胞。这也就是上位者动动嘴,下位者就要各种难受了。
    崔杼退下,需要找自己的属官,再喊来一些实际领兵将校,好好合计合计一些,看看能不能商议出实际可行方案。
    到后面,孙林父都受到了崔杼的邀请,到了地方听了一阵子才明白在商议什么。
    "我或可使原卫人战场倒戈。"孙林父没有大大咧咧说出来,仅仅是小声跟崔杼咬耳朵。
    崔杼压着声音,无法掩饰其中的诧异,说道:"今日投奔卫人多也,仍有义士可左右战局?"
    对汉国来说,荀军能弃暗投明的都叫义士。
    这些"义士"在荀国那边则是绝对的叛徒,还是性质相当恶劣的那种。
    孙林父没有半点骄傲,说道:"荀与齐、鲁、曹诸国久战,荀氏之'士';、'徒';、'羡';大批消耗,自是需补以卫人。"
    战争肯定会死人,出现了伤亡想要继续打下去就要增兵。所以除非中行吴不利用卫人,要不然有许多卫人得到中行吴的重用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那么,卫人上战场为荀国而战,他们立下了功劳算是功劳吗?中行吴再不愿意也要有功就赏,不然就是国将不国了。
    崔杼知道荀军中有不少卫人,就想汉军中有不少秦人,只是真的没有想到已经成为荀国利益既得者的旧卫贵族那么干脆就能反水。
    如果心态还是停留在春秋时代,真的会使人感到意外。
    崔杼尽管是汉国的国尉,并且已经实际参与了相当多的大小事务,心态还是停留在春秋时代的人之一。
    倒是孙林父因为人生经历较为坎坷的关系,心态完全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变化,以至于看到崔杼那副样子,心里止不住有些酸溜溜的。
    崔杼的经历也坎坷只是在决定跟随吕武之后,开始以解朔为榜样,越混越好的同时,人都成为汉国的国尉了,不出意外崔氏怎么也能成为汉国的显赫家族之一。
    "如无差错,大汉一年兼荀,两年使各晋归一,绝非难事。"孙林父看上去很有信心的样子。
    崔杼除了赞同点头,还能怎么着?
    因为他们职位的不同,接触到的政务其实也就不同。作为国尉的崔杼仅仅想到汉国玩命能拉出五六十万大军,着实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能不使汉国成为霸主。
    要知道曾经的晋国出兵最多也就是十五万,牢牢占据中原霸主的地位,还一度成为当世唯一霸主。
    汉军的质量并不比晋军低,某方面来说甚至强大许多。曾经的晋军着甲率也就一两成,现在的汉军着甲率可是达到七成之多啊!
    翌日。
    天还没有亮,各处就开始飘起了炊烟。
    而汉军与荀军不约而同地派出人手,先行前往战场各处进行查探。这种动作在以前根本不会有,然而吕武很清楚地知道时代变了,中行吴同样跟上了时代的潮流,肯定会防着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情。
    东方放亮之后,黎明前去战场侦查的双方斥候各自归回,数量上都有减少,受伤的人也有,说明他们遭遇时发生了厮杀。
    汉军这边最先做好了出战的准备,各处的辕门打开,涌出了诸多的人马。
    大概是汉军出营后的两刻钟,出营的汉军已经摆开了阵势,荀军那边才慢吞吞有军队出营。
    从高空俯视,其实就是各处军营不断涌出军队,整理好队形之后,再向同一个位置汇聚而去。
    慢慢的,也就是东方的太阳上了三竿处,已经有双方的部队相隔不足三里在各自活动。
    差不多是辰时三刻的时间,汉军的王旗出了军营,吕武乘坐战车在大批甲士和骑士的护卫下,缓缓地向交战位置前进。
    这一次中行吴又是慢了吕武一刻钟的时间,他一样带上了自己的王旗,朝着己方大军的前方运动。
    来自列国的观察员们,他们或是自己,又或者几个国家的代表一块,鸡贼地带上人手去了战场附近的山头,也不管山头上的汉军或是荀军,开始搭设场地等着观看厮杀了。
    吕武来到己方阵前,注视向了对面的荀军,从一个个旗号来分辨来自哪个家族,发现中行吴将自己的嫡系部队摆在了阵型的前列,出战的非荀氏部队也比较少。
    "这是发现了军心浮动,不信任外姓贵族了吧?"吕武得出了这个猜测。
    可以想象的是,待在营盘的外姓贵族麾下,一定也有中行吴信得过的心腹在监视?

第852章:汉王,你不讲武德!

    哪怕之前在会盟台已经有过王对王,来到战场身份足够高的人上前致师依旧是免不了的事情。
    吕武改换成了骑马。
    中行吴依然是乘坐战车。
    两人间距不到五米,互相行礼之后,该约定要不要出几个武将单挑,或是直接大军交锋了。
    吕武洪亮声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将士何辜!不如你我对决,胜者享有一切?"
    中行吴一听傻眼。
    谁特么不知道吕武是公认的当世第一猛人,哪怕是年纪近六十,吕武也有好些年没有展示个人武勇,世人恐怕也不会忘记吕武那些惊人的武力展现。
    从来没有展露过个人武勇的中行吴有点被拿捏住了。
    这一场战争是有点不一样,虽然是两国的国战,舆论上已经变成了"四晋归一"的战争,能够用两位君王的拼杀来决定胜负,初听好像有点儿戏,认真一想的确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历史上有过类似的例子吗?也就是两位君王单挑,赢的获得全部。
    诸夏这边不太好说,同时代的希腊文化圈则是相当流行,没少发生国王单挑的事情。获胜的国王也的确能够享受一切,输了的不一定会死亡,极可能是输的国王变成获胜国王的臣子或附庸。
    吕武的声音很大,要说传遍到整个战场则是没有可能。
    会有人将听到的话传下去,荀军这边太多人窃窃私语,慢慢形成了一片"嗡嗡嗡"之声。
    "汉王说笑了。"中行吴倒是很想,只是清楚自己在单挑中哪怕是一成的胜算都没有。
    两军瞩目之下拒绝有点丢脸,总比送命好,是吧?
    中行吴也知道自己拒绝会打击到军心士气,之前若说挣扎的成功率还有四成,一句话之后可能就掉到了三成,何等心情很是可想而知了。
    这个就是诸夏为什么在开打前有致师的原因,武将单挑其实只是表层,更多的是为了达到提振士气的作用才是内在。
    中行吴不给吕武说更多话的机会,低声催促御戎赶紧调转战车回去本阵。
    走了,荀王吴的战车看着有些慌张地掉头,使得荀军本阵的喧哗声更大了。
    换作是以前,有谁骑马出场,少不得会受到敌人的嘲笑,让本方将士觉得很丢面子。
    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汉国的骑兵一再逞威,太多能够拿得出手的战绩让世人知道一点,诸夏...或者说汉国的骑兵跟异族骑兵虽然都是骑马作战,发挥出来的战斗力则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认识到骑兵的凶猛,春秋到战国时代的人们又不是怂人,才不会玩那种自己骗自己的游戏,发现什么强大想要学习,难以学习则是尊重现实,忌惮就表现出态度上的尊重,努力找克制的办法,才不会玩嘴炮自嗨就回家当鸵鸟了。
    吕武就在看荀军中数量有点过多的长矛兵,他知道那些手持长矛的荀军士兵就是用来针对汉军骑兵的兵种了。
    其实,要是懂得使用长柄戈矛来对付骑兵,戈矛比长矛用在对付骑兵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可惜的是荀国那边没有人找到诀窍,他们又无法组建数量足够的骑兵。
    说荀国没有足够的骑兵,原因是荀军之中也能看到骑兵部队,他们被安排在军阵的左右两翼,看数量合起来约有三千左右。
    要是在仔细观察,能看到荀军马军装备了马鞍和马镫,就是不知道有没有装备马蹄铁?
    并不是所有的马都能作为战马,有一二十年的时间让荀氏去摸索,怎么都能摸索出那个道理。
    所以,荀军马军的战马绝对是经过层层挑选,看去却是依然显得马背高度不足,战马的其余体态也全面劣于汉军骑士的战马。
    汉国这边开始组建骑兵是在二十三年前,起初为了寻找合适的战马,吕武还不断向北以及向西北探索,灭掉狐氏以及白翟可以称作"夺马之战",比刘彻为了获取西域良马发动战争的时间提早了五百年以上。
    现如今汉军的战马是经过一再择优培育,马背高度普遍在一米三十左右,足足高了荀军战马约十厘米左右。
    汉军战马与荀军战马在体态上的差距挺大,耐力、爆发力等等方面需要打过才知道了。
    一阵阵的战鼓声被敲响,两军的传统战**以及步兵开始缓缓推进。
    比较突然的,战场上传出了号角之声。
    吕武看向了号角声传来的位置,确认是荀军那边吹响,并不是己方。
    号角声中,荀军左右两翼的骑兵加速向前,不是对着推进中的汉军进行逼近,各自往左右两翼进行游弋。
    "还真被中行吴学会了?"吕武心想。
    荀军仅仅是出动了三千马军?这么点数量要是对上纯粹的徒步敌军,还是能够在关键的时刻发挥奇效的。问题是汉军这边骑兵数量超过三万,今天上阵的骑兵达到了六千。
    中行吴明显是要用三千马军来牵扯汉军骑兵,率先去两翼游弋是一种勾引,也是抢占先机。
    如果荀军马军能将汉军骑兵吸引过去,不是汉军骑兵有突然间给荀军传统部队来一下狠的,算是一种胜利了。
    为什么说荀军是马军,不以骑兵来称呼?马军是马军,骑兵是骑兵。马军一般又被称呼为马队,说白了就是一种对骑马作战不怎么熟练,又或是没有骑兵该有战斗力的骑马作战部队,一种次级的称呼。
    吕武并没有对两翼有荀军马军在游弋做出什么回应,他在**交战场地之外出现变化。
    汉军与荀军互相迫进到相距大约一里的时候,荀军的后队突然乱了起来,看去像是陷入了互相残杀。
    发现这一情况的中行吴脸色彻底阴沉下来。他从没有开战前就有大批人投降汉军察觉到不妙,有想过可能出现临阵倒戈的事情,有采取了针对措施,没想到糟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汉王,你如此胜之不武!"中行吴放声大吼。
    自然有中行吴周边的亲随重复那一句话,一直喊啊喊的。
    吕武听到了必须做出回应,喊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唯此罢了。你军内讧,非寡人所为,乃是你无持国之德。"
    同样会有人将吕武的话重复喊出去,让对面的中行吴听见。
    中行吴正要提议今日休战,对面的汉军已经得到冲锋的命令,大批大批的汉军骑兵为先导,后面跟着传统部队。
    而在中行吴思考应对方案时,有人前来禀告,说是几处营盘皆有人反叛,更多的卫星军寨改换了汉军的旗帜...

第853章:四晋归一无可扭转

    打内战最怕是什么?不就是人心在敌不在我嘛!
    吕武否认了中行吴的指控,然而荀军发生大规模的内讧,怎么可能是荀国的贵族自己弄的,里面肯定有汉国去人穿针引线,少不得再做出种种承诺。
    荀国的大势本来就不妙,尤其中行吴还搞了全国动员这种操作,一下子让荀国贵族对战胜汉国的信心再次遭受打击。
    很现实的事情,目前的贵族深知出兵作战不能光看人数多寡,一个打一个或许胜负难料,十个打十个就能显示出经过训练以及没有接受训练的差距,对阵数量超过一百以上正规军分分钟吊打一群乌合之众。
    中行吴不懂那个道理吗?他怎么可能不懂!他依然选择那么干,更多的是想要达到一种鱼死网破的效果。
    所以了,真的不要怪吕武后面玩那么多的小动作,他与中行吴到底谁才是那个失去贵族应有品德的人,事实上是一件非常需要争论的事情。
    待在某个山头观看汉军与荀军对阵的列国代表,他们看到荀军后队出现内讧,起初有点没有能够反应得过来。
    在春秋历史阶段的大多数时间里,军队在战时出现内讧是一件极其罕见的事情,哪怕是同一国的贵族有再大的矛盾,到了战场也只能咽下心中的不平,一致为了胜利而去协同奋斗。
    哪怕是进入到战国阶段,战场上真的矛盾大到无法调和,一般也是贵族带上自家的部队脱离,为了名声或是国内家人、产业等方面,反正不会干出攻击友军的事情。
    "这是..."田盘再聪明面对荀军发生内讧也是懵了。
    季公鸟想了想,说道:"荀人盼汉王久矣?"
    只有那个解释了呗。
    也就是荀人觉得由汉王武当自己的国君好,愤恨荀王吴为什么不答应汉王武单挑分胜负的提议,受不了当场发作啦。
    鲁国人很喜欢讲人心那一套,几乎什么都能扯着扯着开始争论人心的重要性,季公鸟是鲁国公孙级别的人物,怎么可能不擅长侃人心的嘛。
    偏偏战场上...又或者说战局的发展有点诡异,好像是能跟"人心论"扯得上一些关系,使得所有听到季公鸟言论的各国代表陷入了思考。
    "或是如此罢?"华元心里闪过一些思考,琢磨着汉氏是子姓,自己也是子姓,算不算一家人呢?
    楚国的代表芈远则是脸色变得无比阴沉。
    别误会,不是芈远发现荀军无力招架汉军,纯粹是听了季公鸟的话,想起了楚国现在也是一片人心混乱。
    田盘苦笑说道:"若汉国轻易兼并荀国,想来范国亦是不保,新'伯';再现已成定局?"
    玛德!
    齐国一点都不希望汉国和荀国的交战那么快出现结果,他们非但还没有来得及吞并周边所有小国,连带**也没有修建好,真的招架不住得胜后可能乘势东征的汉军。
    芈远从自己的思考中退出来,说道:"你等可有甚想法?"
    好了,各国代表开始你看看我,我再看看你,一种莫名的气氛就开始弥漫开来。
    而战场之上,汉军骑兵冲到一半进行拐向,直扑因为两军互相发起冲击而在靠近的荀军马军。
    双方的见血是从骑马互冲的位置开始,正面迎上再互相不断交错而过时,能看到有些荀军坐下战马跑着跑着竟然出现失蹄,并且还不止是个别情况,是大批荀军马军跑到了碎石子多的路段,战马的马掌可能是磕疼了,搞得人马都是摔得犁地或滚葫芦,好一副人仰马翻的壮观场面。
    那么就是荀军的马军并没有装备马蹄铁,才会是那种情况?
    看看一样是在冲锋状态的汉军骑兵,战马的四蹄奔腾,马掌踩到石头一点事都没有,足以说明战马有没有装备马蹄铁的差距有多大。
    事实是什么?有马鞍和马镫是重要,但是跟马蹄铁一比,马鞍和马镫的重要性就比不上了。
    游牧民族为什么会在各个历史阶段谋求铁的来援?除了打造兵器之外,还有打造铁锅的需求,能不能让游牧民族发挥出高强战斗力的则是极度需要铁来制作马蹄铁啊!
    两军的骑兵在交战,战**和步兵迎着头顶的箭雨发生了接触。
    战**面对密集步兵其实不会冲上去,他们该做的是游弋着不断射箭,找到合适机会,又或者明知一冲会让自己没了还是必须冲才会冲。
    双方步兵又是成了那种"战列线"的交战模式,拿着手里的长兵器不断捅,他们的头顶则是来来回回激射看上去无比密集的箭矢。
    这样一来,两军的远程部队一直在射箭,能处在"战列线"位置好像显得更安全一些?
    吕武没有冲锋,他已经改换位置来到一辆巢车之上。
    正面对上的两军,没有那么快分出胜负。
    这一场战争的模式也不是正面交锋来分胜败,有荀国贵族决定反水,变成了吕武需要总揽战场全局,调动正面交战区域之外的汉军前往某处。
    在刚才,吕武就一再下令,调遣哪支汉军前往哪里,寻求汉军一到能够配合反水的荀国贵族逼降其余荀军,或是可以攻占某处营盘。
    这种交战现状之下,战局态势会显得非常复杂,真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能因势应变得来。
    中行吴已经在退往后大营,一路上保持阴沉脸色,路过爆发内讧的区域没有尝试上去依靠威望弹压。
    反水的贵族肯定是一再权衡才那么干,不是中行吴露面就能使他们回心转意,极可能中行吴露面会让反水的贵族大喜,搞得他们想俘虏中行吴去向吕武邀功呢!
    "我们败了!"中行吴回到'中军';,将自己的儿子中行寅喊到一边,压低声音说了那么一句。
    中行寅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安静等着自己的父亲继续往下说。
    "便是汉王武不杀我,我亦决不做韩起第二。"中行吴说的是态势最糟糕的情况,顿了顿问道:"你愿归'沫';待汉王武兵临城下,抑或往楚都?"
    中行寅答道:"智盈在北,我便往南罢?"
    那什么,中行吴是太悲观了吗?绝对不就是!
    现在的情况是,荀氏本来就打不过汉国,中行吴进行了彻底的垂死挣扎,没想到因为时代的差异性,搞成变成让荀国的崩盘加速。
    之前,魏绛觉得无法抵抗吕武,开始就安排了后路。
    现在,中行吴怎么可能比魏绛差,绝对也是早早就为荀氏安排了退路啊。

第854章:生如夏花,岂可无灿烂之日

    觉得在某个国家混不下去了,又或是提前察觉到危险,抢先安排退路是春秋贵族的固定思维。
    将这种事情做得最露骨也是据有长远目光的是陈国妫姓,他们很早之前就一再分家,好多妫姓的小宗前往各国谋求发展。
    所以,陈国被楚国兼并不代表就此灭亡。这种没有灭亡指的是血脉延续下去再创造辉煌的可能性,历史上田氏篡夺齐国王座也让陈国从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复国。
    在很早之前,吕武察觉到魏氏在安排后路,可以进行阻止却没有去做,不是吕武心软了,纯粹是真的不能去阻止。
    当时还是春秋阶段,两个家族进入到敌对状态,其实都可以事先安排家族的退路,进行阻止会让其余贵族看轻,乃至于产生不好的风评,再来就是为了减少更多的抵抗了。
    道理不复杂,有退路的家族才不会决死抵抗,没有任何退路则是逼着他们玩命。
    以军事角度来说,不将人逼到绝境会是减少己方伤亡的做法;换了家族私斗的角度,某种程度上是允许敌对家族开枝散叶,想在减少更多反抗的前提下收获胜利果实。
    那么,逃走的敌对家族成员,他们会日思夜想报仇吗?春秋人们的脑回路跟现代人存在差异,反正春秋阶段极少发生为了报仇而报仇的事情,一般哪天大仇得到也是一种顺手施为,绝不是处心积虑为了报仇去经营和设局。
    "荀军降者十五六万,坚决抵抗仅是荀氏公族,余下闭营悬挂免战牌坐待分出胜负。"崔杼一点都不觉得战况的进展演变成这样有什么好奇怪。
    对于非公族的原晋国出身贵族来说,为了再次恢复曾经晋国荣光的舆论已经定型,战争就成了一种"内战"模式。
    晋国出身的贵族对"内战"熟悉得很,反正就是其他人不想占便宜就别插手,让两个家族自己去分出胜负,他们等胜负有了结果再决定要不要去跪舔胜利者就好啦。
    另外那些原先作为卫国公族或贵族的家族,他们其实一点都不想为荀氏卖命,跟齐国、鲁国、曹国等敌人交战也是履行作为贵族的义务,轮到"内战"模式乐得看戏,反正交战方死了多少人都不关他们屁事,自己别死人就行。
    至于说最后是汉国赢了还是荀国赢了?他们没有资格自己当国君,卫国原地复活,又或是归入到胜利者的统治之下,他们难道还能得到什么天大的便宜吗?不一样还是作为贵族,该交税就交税,该纳的赋也不能缺。
    真正会产生变化的是,变成了霸主国的一员,以后就能凭借霸主国贵族的身份对其他列国作威作福啦。
    所以了,荀军之中反水的贵族很多,他们战前已经知道了汉国的强大,很希望能够成为其一员融入,能带着功劳改换门庭肯定是最为理想。
    吕武现在就知道一件事情,荀氏进入到垂死挣扎的阶段,汉国这一边面临的情况也没有多么美妙。
    降军已经快是汉军的一倍首先就挺令人糟心,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郁闷,用吧不能马上就用,不用就放在那里成为隐患。
    说不能马上用跟忌惮再次反水无关,其实还是春秋规则留下来的一些小问题。
    反水阶段的交战是一回事,重新确认归属的短时间内无法再对旧主下手,算是春秋贵族给自己留下的最后脸面。
    那么,反水了的那些部队,他们会再次反水攻击汉军吗?其实按照春秋守则也不会。
    这一些事情发生在诸夏的公元前三世纪之前,到后面还会发生在倭列岛的公元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左右,也是在这一阶段倭列岛那边搞出了武士道精神。
    对汉国好的一面是,降军的粮秣根本不用汉国去供应,也就不算增加了后勤方面的负担。
    崔杼说道:"荀军可战之兵已不足四万,我等是否..."
    吕武截断,说道:"遣使谒见荀王,约见再次会盟。"
    剩下的四万荀军不投降也不撤离战场,明显是带着一种死磕的意志要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当然,想战死的是荀国公族,士兵大多数能活着没人会想寻死。在那种上级不投降的情况下,士兵受于道德和忠诚约束也只能跟随。
    对上了这么一支带着拼死意志的敌军,吕武其实觉得会比之前更加难打。
    没什么太复杂的道理,荀军之前看着数量众多,大多数是乌合之众也就不提了,人越多心态肯定也就越杂;现在荀军的数量减少,思想方面却是达到了某种程度的一致。
    军队一旦思想一致,爆发出来的战斗力会有多么惊人,还用得着多说吗?
    吕武又说道:"可使归附大汉贵族先行返回封地。归乡之余勿使之互相攻伐。"
    那么多降军,好多还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农夫,待在战场上做什么?
    吕武给了一个不得互相攻伐的约束,主要是不想看到有贵族趁机搞事,会给汉国后面兼并荀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如果中行吴带着四万大军绝地反击获胜,回到各自封地的那些贵族还会是荀国后续的有生力量,必定会再次踏上战场,并且不会再轻易投降汉国了。
    "王上壮志雄心,臣敬服!"
    一大群汉臣发誓自己不是在拍马屁,是真心诚意的。
    从吕武的安排,他们看出了自家君王对这一战有获胜的绝对信心,已经开始在干着手兼并荀国的事业。
    那种安排不但能减少战场出现变化的隐患,也是对那些归降的荀国贵族解除武装,进一步达到收拢黎庶人心的作用。
    讲一句天大的实话,要是能够就此改变身份,黎庶还是很愿意踏上战场的。只是纯粹上战场拼命而无法用战功改变自己的命运,没人愿意的吧?
    荀国黎庶这一次被征召踏上战场,要是能赢倒也算了,后继会有一部分黎庶获得好处,失败不可避免回去继续当农夫等着成为汉人,有鉴于汉国执行的新制度,日后总是会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吕武邀请中行吴再次见面的提议被拒绝了。
    中行吴给的回复是:三日后,一战决生死。
    那么,汉国与荀国的战争就是在三天后将出现结果。

第855章:尘埃落定

    汉军与荀军将在三天之后展开最后决战的消息传开,列国的人无不心情复杂。
    很多人看待这一战原以为会是旷世大战,事先着实没有想到荀氏持国那么不得人心。
    两军抵达交战场地仅仅是过去二十余天,会有十多万荀军投降,又有十多万荀军采取中立态度,仅是剩下三四万荀军还想接着打,不得不令许多人感慨:荀国泄势有如尿崩。
    用尿崩这个形容词很贴切,战前各种声势浩大,像是一憋再憋,真正开打却是双腿颤抖着一下子泄了。
    好多想要学荀国搞全国动员的列国,他们的代表赶紧翻找好不容易从汉国购买到的纸张,写信回去警告自己的国君:千万不要学荀国,会把自己玩坏的!
    时代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一种正确的做法不一定能够适应所有时代。再好的方法在错误的时间使用,极可能没有起到正面的效果,相反把自己折腾死了。
    中行吴做的事情就是没有契合时代特性,弄得本来还能挣扎,搞到加速了败亡。
    其实,在荀国这么干之前已经有两个国家当做反面教材,他们是鼓励黎庶参战的秦国和齐国。
    而那么干了之后的秦国和齐国,他们都是败在吕武手下。
    这一次再有荀国当例子,不少人困惑子产怎么能玩得那么溜,不像秦国、齐国和荀国一样玩崩了。
    如果有人找吕武要答案,吕武还真能够给出合理的答案。
    无外乎就是子产虽然画饼,但也在慢慢实现自己许下的诺言,**子产拿不出土地去分配,崩盘会是分分钟的事情。
    这种事情其实历史上有出现过,哪怕是完成了大一统的始皇帝无法满足秦人的需要,一样会搞得秦人跟王室离心离德,**威望足够的始皇帝驾崩,到秦二世整出了秦人面对入侵者各种无动于衷的状况出来。虽说秦二世各方面的作,耕战制度瓦解却是最大原因,要不然之前好几代秦王也不是没有各种作过呀。
    三天很快就过去了。
    又是新的一天,汉军一大早出营列阵,荀军那边却是辕门依旧紧闭。
    列阵完毕的汉军,大多数人感到了茫然。
    今天已经到了约定的开战时间,为什么不见荀军出营列阵呢?
    一开始吕武也有相似的困扰,后来得到汇报,说是荀军在营盘里面各种动作,明白了中行吴要依靠营寨来对汉军造成更多伤亡。
    说来也是,荀军事先废了那么多大的劲建设营盘,大批贵族投降或持中立态度,汉军都还没有打过攻寨战呢。
    中行吴清楚跟汉军野战的劣势,约战之后又想打营盘保卫战,他也派出使者邀请吕武挥军攻打营寨了。
    "垂死挣扎,不外如是。"吕武不是生出轻蔑的态度,纯粹是觉得中行吴着实有点想多了,以为汉军会去强攻。
    推进中的汉军被叫停。
    汉军营寨之中则是有大批的器械在紧急拉出来,它们是车弩、床弩、投石机,本来只是带着等兵临城下才会大肆使用,得知荀军结硬寨也有能用得上的心理准备,没想到还真没白事先忙活。
    中行吴上了营中的箭塔,看到推进中的汉军停下,后方有汉军拉出众多器械,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情?
    重新恢复推进的汉军,队形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他们变换阵型之下,队列拉成了更长的横线,军阵却也是变得更薄了。
    在汉军变阵的同时,营寨中再次奔出一万左右的骑兵,战场上的汉军骑兵总数一下子变成了两万四千。
    这是吕武防着己方变阵时,荀军有突然出营的举动。
    既然中行吴想玩固守营盘,有着很强远程投放能力的汉军为什么不奉陪?
    吕武现在要做的是将荀军困在营寨里面,享受被箭雨一再洗礼的乐趣,少不得会有各种石块往死里砸,准备妥当后还会有大量的火油罐被投掷进去。
    因为要大量投射远程攻击,汉军这边还有其余更多需要忙碌的地方。
    先有弓弩手调动前往荀军营寨辕门位置,专门用来被针对想要从辕门出来的荀军,一次次将想出营的荀军重新逼了回去。
    后面大批的弓弩、箭矢、弩箭、石块、火油罐被运到前方,在此之前已经有床弩、车弩和投石车在开始投放。
    **弓和弩被临时下放,一朵朵"乌云"开始从汉军的军阵升起,飞向了荀军营寨之内,引发了各种的声音。
    "如果荀军出来野战,还会是一场互拼意志的苦战。这种攻打营寨的交战模式,比的是后勤资源。"吕武一点都不带对打资源战发怵的。
    汉军开始了自己的各种覆盖,只是暂时没有看到投掷火油罐的情况。
    看到战局演变成这种的列国代表,他们对于汉军远程投掷量能达到那种恐怖的程度,一个个看看小心肝发颤。
    这时候他们就该扪心自问,自己国家的远程攻击部队怎么样,遭受这种远程武器覆盖又会是什么下场。
    芈远想起了楚军跟汉军交战的往事,对于这一次变成荀军挨汉军的射,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想发笑。
    田盘找到了韩无忌,问道:"公子以为荀军可坚持日久?"
    韩氏善射的名声还在,就是有那么点昨日黄花的意思了。
    作为时代变革受害者之一的韩无忌,该有的眼光怎么都要有,,答道:"若是荀军出营决一死战,或许可扭转战局。如荀军无法出营,不出两日必..."
    一声声的惊呼打断了韩无忌继续往下说。
    原来是汉军用投石机投掷了火油罐,本来就在燃烧的火油罐在没**之前就各种撒着燃烧的液体,沿路点燃了不少荀军士兵,落在帐篷或木材上立刻就冒出大火。
    成了火炬的荀军士兵跑动让局势出现混乱,大片区域起火则是让更多的荀军乱跑起来。
    汉军并不止在一个方位攻打中行吴困守的营寨,攻势是从四个方向在同一时间展开。
    这样一来,汉军开始投掷火油罐之后,看到的就是偌大的荀军营寨四个方向同时大片起火。
    可以想象的是,荀军没有及时灭火或突围,顺着风势的那个方位会先让火势大作,随后整个营盘陷入火海。
    韩无忌声音干涩地说道:"汉王何其狠绝..."
    要是让吕武听到了,他会反驳:不不不,这是寡人给中行吴最大的体面。

第856章:来到关键的历史时刻

    大火烧了整整一个黑夜和一个白天才有变小的趋势,产生的烟雾则是让周边区域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下,连带灰烬也是各种飘。
    中间当然有荀军从营寨里出来,前期大部分被汉军射死,后来汉军开慢慢进行纳降。
    吕武一点都不担心中行吴会不会乔装打扮逃命。
    事实上,这一战分出胜负之后,中行吴死或没死都那个样,不会再对汉国兼并荀国有颠覆性的阻碍。
    如果中行吴还有一丝自尊,又或者知道怎么做对荀氏有好处,他都不会继续苟活下去。
    对于一名君王来说,明知不可扭转被火烧得尸体谁都认不出来,其实是一种最大的体面。
    这个也是王朝末期的人主,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的原因之一了。
    历经劫难的荀军将士,他们的精气神全没了,任凭汉军做出安排,压根就没有一丝的抵抗表现。
    在这一战之中,汉军的损失可以说微乎其微,出动十来万,战事出现结果进行伤亡统计,战死不到千人,轻重伤不足三千人。
    以战果论,汉军招纳和俘虏的降军则是多达近三十万,杀死的荀军估计不会超过两万,后面接纳的伤患约有一万一千余人。
    "荀王吴已薨。"吕武定下了这个基调。
    中行吴死了是对家族的负责。
    吕武再次强调中行吴死于焚营则是对荀国剩下公族与贵族的震慑,再来就是警告想做点什么的列国了。
    事实上,汉国与荀国的会猎用一种列国事先没有猜到的速度结束,并且还是战况出现了一边倒的战况,一定会让列国惊讶的同时想做点什么。
    联合起来出动大军立刻跟汉军交战的可能性不大,齐国或鲁国很有可能出兵荀国夺取城邑,楚国也有可能出兵攻打范国。
    他们当然知道从汉国嘴边抢食会惹得吕武震怒,但是吕武会不会怒是一回事,他们要不要赶紧增强自己也创造出一片缓冲区又是另一回事了。
    再则,汉国兼并了荀国之后,怎么都会有一段时间的消化期,届时的格局会是怎么样还很不好说。
    得胜的汉军在"阳"逗留三天不到,随后开始向东出发。
    吕武并没有随军前往,汉军前往荀国是进行接收,只要荀氏够聪明就不会做无谓挣扎,倒是一些看不清楚局势的贵族可能会抵抗一下下。
    总之,于大局来说,汉国兼并荀国已经不可逆转了。
    在这种情况下,吕武想要的是前往"虎牢"那边,用自己出现在"虎牢"提醒范国做出抉择。
    另一个失国了的韩氏,他们得知中行吴战败,怎么也该做出最后的选择。
    韩无忌事先有得到韩起的交代,讲的是一旦汉军得胜,韩氏需要马上跟吕武进行接触。
    不知道是吕武在拿捏又或是真的没空,反正抵达"虎牢"之前根本没有接见韩无忌,使得韩无忌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来到"虎牢"之后,吕武收到了范国贵族的热烈欢迎。
    这些范国贵族是听说"阳"那边的战事结果,谁都不傻能猜到接下来将发生什么事,他们不会立刻改换门庭,要是范鞅想垂死挣扎则是不会奉陪。
    总的来说,范国的贵族还是希望在范氏举国投降之后顺理成章变成汉国一员,能不做背主的行为是真心一点都不想做。
    说到底,时代是改变了没错,贵族则还是很要脸面的。
    "郑军势大,范国沦陷多处城邑?"吕武听了有点诧异,一想却也觉得不是那么令人意外。
    子产是一个挺厉害的人。
    在原历史上,接近春秋末期的阶段,各个二流或不入流的国家公族面对国家一再衰败毫无办法,仅有子产用变法来使得郑国得以中兴。
    在这个历史版本中,子产的确也进行了变法,只是刚取得一些成效就被晋国用绝对的武力打断,乃至于将郑国一度覆灭了。
    以目前的情况来说,子产极度需要扩张,只有不断的扩张才能获得更多的土地去实现画下的大饼。
    在那种现实需求下,子产不敢也不会去动其它国家,逮着侵占家园的范国玩命怼是一种必然。
    比较要命的是范国跟楚国耗了很久,耗到精疲力尽又在最后大败亏输了一次。
    另外,汉国允许范国从"虎牢"以北调动军队,但是有那么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汉国允许范国调动军队,不代表会让数量极多的范军一次性经过"虎牢"南下。
    所以了,范鞅一次次调动一个或两个"旅"从"虎牢"南下,每次不会超过两个"旅"的总数量,并且时间方面还需要一段间隔,花了一年多才从"虎牢"以北掉了一个"师"又三个"旅"南下。
    那些兵力也是范鞅所能调动的极限了,好些范国的贵族看出范氏即将失国,哪里愿意将家族有限的实力去投入到跟郑军的交战之中。
    讲一句大实话,哪怕是跟郑军交战,他们也要等汉国兼并掉范国之后,不然立下再多的功劳又有什么用,死了人白死,汉国没理由去认可范国贵族立下的那些军功嘛!
    "你可归去,邀韩王往'新郑';为说服范侯,达成四晋归一便有韩氏功劳。"吕武对韩无忌说道。
    这等于是白送韩氏一个功劳,也算是吕武还记得曾经跟韩氏的交情了。
    韩无忌满脸的感激,说道:"必不负汉王所托。"
    吕武又说道:"郑君桥逞凶?若阿起仍有**,可往而战之。"
    改称呼了呀。
    要是韩无忌足够聪明需要能听出改变称呼的用意。
    韩无忌这一次的感激更加真心诚意,行礼说道:"代阿起谢汉**意!"
    汉国要首先完成对荀国的兼并,也需要一段时间用来消化,起码将原本属于荀国的城邑纳入统治并有产出,还需要能够抽调兵源。
    那么在短时间内,汉国不会立刻兼并掉范国,也不会出动大军去跟郑军交战。
    在吕武想来,天下诸侯必然会有一次针对汉国的动作,能不能扛住又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扛住,会对将来的世界局势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第857章:果真是好儿子

    吕武目前陷入了某种被动。
    他需要看清楚列国对汉国兼并荀国将采取什么动作,紧要的还有汉国将范国也进行兼并。
    至于失国的韩氏?以为吕武真的是顾念交情才有那些安排吗?或许顾念交情是有,更多的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说白了,当今天下以残酷霸道来统治国家不足取,还是需要有足够的人情味,要不然国家会陷入恐怖气氛不提,别想列国有任何的取信。
    汉国看着是足够强了,吕武要是愿意拿出所有的底牌,好像也能完成一统天下的目标,只是一统之后呢?
    历史上诸夏完成大一统有两种区别,一个是疆域大一统,另一个则是思想大一统。
    始皇帝完成了最大程度的疆域大一统,然而他驾崩之后的没几年,秦帝国轰然倒塌了。
    秦帝国的灭亡有许多原因,比如耕战制度的崩坏,再有秦二世领导班子的各种瞎玩,其实最大的原因是人心不稳定。
    做到思想大一统是在西汉,历时长达百年之久,也就从刘邦一直到刘彻才最终完成,使得诸夏这边开始有了大家同属一个民族的观念。
    汉帝国的国号为什么在之后会变成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里面需要解释的太多,思想大一统留下的遗泽绝对是其一。
    吕武固然可以做到疆域大一统,对于思想大一统则是很清楚绝非一代人内可成。
    首先,想要做到思想大一统的前置条件是人们至少听过一些言论,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还要老一辈人死得差不多了,要不然新生代还是会时时刻刻受到老一辈人的思想污染。
    那并不是在开玩笑,历史进程都到了二十一世纪,不一样还是有人在怀念"我大清"吗?
    坐公交喊着额头有通天纹,骂外地人是乡巴佬,了解一下?
    想要达到思想大一统也不是没有办法,吕武能够将所有贵族包括他们的家人一个不剩地干掉,再将教育铺开,改造从血腥清洗和塑造新一代人的三观开始,绝对是能办成的。
    比较要命的是,吕武觉得自己的时间可能不够,当前的社会观念估计也会出现极大阻力。
    事实上,贵族怎么杀都不会杀绝,消灭了一批贵族总是会出现新的权贵,如此周而复始直至人类灭亡。
    吕武真的那么干,无非是杀掉其他国家的贵族而已,并且汉国的贵族还不一定能接受那种事情的发生。
    是君王又怎么样,难道还能一个人将所有事情办了?
    君王没有了愿意听从命令的臣民,屁都不是!
    吕武也不是没有在培养新的阶层,只能说效果方面比较有限。
    汉国那些从底层立功爬上来的人,不管他们接受到的教育是怎么样,阶层的绝对多数是老旧贵族,他们也是在老旧贵族的统治下长大,成为特殊阶层的新权贵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思想观念?
    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接受什么教育很快就会被遗忘,向往认知中的贵族是个什么模样,慢慢被老旧贵族所同化,变成老旧贵族同样的做派。
    关于这点吕武已经敏锐的发现,失望肯定会有,更多的是不愿意接受输给现实。
    所以,吕武在完成四晋归一之后,要做的事情是用有限的时间来改变汉国的现状,起码要让汉国有一批新式贵族出现。
    也不是说在那一段时间里汉国将不再扩张,该有的扩张哪能少,抓住机会该吃掉谁就吃,只是不再抱以有生之年完成大一统的目标罢了。
    "王上,楼烦大军南下,国家请命率军北上歼敌于国门之外。"崔杼觉得这件事情很不对劲,只是又不好多说些什么。
    吕武好像是早就知道会出什么幺蛾子,听了脸色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
    很现实的情况是,吕武知道楼烦受了自己那位好儿子的刺激,才有了这一次楼烦集结了两万多人南下。
    正是因为早早知道那位好儿子会做什么,才搞得吕武在跟中行吴的会猎中玩起了更露骨的手段。
    吕武面无表情地说道:"寡人出征在外,诸事有公孙论断。"
    崔杼也就是不得不过来汇报而已,一点都不想掺和进君王的家事纷争中。
    在"长安"监国的是吕政。
    而吕政与吕阳监国时得到的权柄有点不一样,吕武在吕阳监国时下放的权利并没有多少,绝大多数的大事都要吕武的"行在"做主才能办;到了吕政这边却是拥有调兵权力,并且还有对各处施政的干涉权。
    先不提吕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反正众臣再一次体会到父亲对儿子以及孙子的明显区别。
    至于说众臣有没有往吕武是在提防吕阳的方向思考?他们应该是没有的。
    毕竟,子弑父上位这种例子太少,再则儿子真那么干的话,得位不正是会让国家陷入内战的。
    在那种现状下,不是被逼到毫无退路的太子,他们即便是熬死,也只能等着被熬死的那一天到来。
    普通情况是那样,汉国是由吕武创建,要说吕阳能得到大臣或将领的支持搞政变,需要吕武昏聩到什么程度呢?
    当然,如果吕武做了太多不符合当代实情的变革,哪天防备不慎,又给吕阳逮住机会,其实也不是完全不能上演赵武灵王的故事。
    崔杼得到了意见回馈就告辞了。
    现在看的是吕政怎么来处理自己那位父亲的任性行为,对此吕武还是有点小期待的。
    进军荀国的汉军或快或慢地接收城邑,还真有贵族不怕死进行了抵抗,再遭到汉军以雷霆万钧的攻势消灭。
    相反,荀氏公族对汉军接收城邑表现出了极大的配合,健在的几位荀氏高层甚至早早就来到"虎牢"这边谒见吕武,表示臣服的同时,恭贺吕武对完成四晋归一又更近了一步。
    换作是在其它年代,亡国了投降可以有,对胜利者表示祝贺这种事情怎么看都会有点怪。
    然而,当下是春秋末期的战国初期,发生那种事情再正常不过,尤其荀氏和汉氏曾经同为一国,不算献媚,也不是一种丢人的行为。
    吕武不会因为荀氏的这些人有多么配合而改变原先的处置方案,只是鉴于还有一个范国,一时半会也不能做得太绝,多少是需要玩点手段的...

第858章:布局将来

    汉国兼并荀国的行动在一种乱中有序的情况下进行,相对来说因为有荀氏公族的配合,汉军对绝大多数城邑取得控制并没有遭到太强烈的抵抗。
    这里有点小疑问,也就是荀氏公族为什么会配合汉国对自己的兼并?这是不了解当代实情的人才会有的疑问。
    那个时候的游戏规则就是那样,再则荀氏公族也很清楚一点,没有他们的配合,汉国一样能够成功接管那些城邑,无非就是他们抵抗给汉军的接管城邑造成麻烦,他们自己则是死在抵抗之中罢了。
    现在并不是胜利者动辄杀失败者全族的年代,甚至胜利者还会给失败者足够的体面,不会死还能有体面,抵抗则是会死,决死抵抗则是注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他们的思想观里会放弃抵抗选择图谋将来。
    当然,所谓的"图谋将来"并不是要报复或再次复国,谋求的是再次将家族发展壮大起来,极可能失败者的后代还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栋梁,乃至于保卫国家到战死的最后一刻。
    拿养由基来说吧?不管是在原历史版本,还是在有吕武的这个历史版本,养国遭到楚国的灭亡,作为养国公孙的养由基成了楚国的栋梁并且一直效忠楚国到战死。
    现代人很难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一些行事作为,觉得那些人的脑子简直是有坑,只是忽略了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观。
    不用扯太远,前几十年讲究淳朴,乐于助人是一种善良;再过几十年淳朴会被视为呆逼,乐于助人则会被嘲笑家里有矿。
    仅仅是几十年间的社会认知就能有那么大的变化,时隔两千多年又怎么可能会让思想观和价值观保持完全的一致呢。
    "暂未窥知齐国、鲁国有进兵荀境迹象。宋国发布动员,有进军曹国意图。"梁兴刚从楚国回来,中间途经的国家不少。
    "楚国仍是一片乱局,亦对吴国复国实在警惕。"梁兴说着说着皱了眉头,理由是吴僚将得到汉国帮助的事情大肆宣传,很是破坏汉国的国际形象。
    当前的齐国灭掉几个小国之后,正在加紧攻打抵抗中的杞国。
    鲁国吧?他们倒是成功吞并了鄅国,就是接着对大邾用兵吃了一次惨败,后面打颛臾到一半撤兵,打算集中力量先对付大邾了。
    总得来说,齐国和鲁国没能够在汉国与荀国分出胜负之前,抢先完成吞并周边小国的动作,可能会趁荀国崩溃占些便宜,就是协调上有点困难。
    汉国的外部形式看着还算不错的样子?哪怕是三戎那边有了新变化,许多大臣看来也只是疥癣之疾而已。
    那么,楼烦那边的新动静对汉国来说是大麻烦吗?一样不算什么大麻烦。
    别说楼烦只是纠集两万多人南下,数量再加一倍对汉国来说也就那样。
    对付游牧势力历来的困难在于游牧军队不与诸夏军队打决战,由于找不到游牧势力会让战争拖得太久,致使诸夏这边国力受损又毫无所获。
    最为麻烦的还有另外一点,游牧部落想打就打想跑就跑,作为农耕民族的诸夏王朝则是定居状态,一再被游牧部落袭扰会使边疆不得安宁,再对人心方面造成沉重打击。
    吕武并不小觑齐国和楚国。
    这两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先天优势,再来就是都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时期。
    一个国家能有过辉煌,对于本国人心的作用不容忽视,每每能够拿祖先的辉煌来激励后代,使当代人怀念祖辈荣光来奋发图强。
    "可遣使训斥齐王,警告不得伤害杞君丝毫。"吕武说道。
    失国的姬彪现在是汉国的关内侯,他的母亲是杞国国君的姑姑,汉国以国家形式是跟杞国关系不大,吕武则是能用跟姬彪曾经的君臣情谊去干涉到齐国对杞国的兼并。
    所以,吕武又说道:"去使杞国、莒国。安抚杞国君臣,激励其抵抗决心;谒见莒君,说服其出兵援杞。"
    汉国对杞国的激励效果会非常有限,杞国本身就是个小国,再来是从来不以战斗力来保家卫国,依靠的是来自霸主国的看顾。
    现在,汉国兼并掉荀国,哪怕还没有兼并范国,怎么都有了成为新一任中原霸主的迹象。
    新一任中原霸主开口了,齐国是不是要卖几分面子?就算齐国没有停止对杞国的战争,变得束手束脚怎么都该有的吧?
    另外一点,汉国暂时无法干涉齐国对杞国的兼并,有了这一次派遣使节团过去谈杞国的事情,以后完全可以拿来作为开战的借口,汉军发起东征也将变得师出有名。
    莒国一直以来就是山东那边齐国的最大对手,双方没事都会发生摩擦,没道理莒国君臣对齐国兼并小国无动于衷的。
    之前莒国没有实际行动,无非就是被吴僚吞并徐国和钟吾国搞懵了,接受淮夷的邀请派驻军队过去帮忙协防。
    淮夷传闻是蚩尤战败后南撤各族组建的一个部落联盟,他们长期以来只过自己的小日子,以前受到吴国的侵扰也极少防御之后再发起反击。
    这一次吴僚那么搞,离得远的诸侯被那一顿操作惊得目瞪口呆,作为吴僚新复立吴国的邻居,谁不会提心吊胆?
    国家的邦交布局必然是配合军事需要。
    崔杼说道:"王上,如此大汉便是兼并荀国,着手兼并范国?"
    在兼并荀国的时候需要防着齐国和鲁国,尤其汉国刚攻占蜀地。这样一来的话,怎么都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来过渡吧?
    郑国正在对范国发狠,以范国当前的窘态和颓势抵抗得比较艰难,范鞅向汉国求救的话,汉国要不要加入战争?
    如果汉国加入战争,齐国和鲁国却干涉汉国对荀国的兼并,汉国会不会陷入出兵规模较大的两线作战?
    崔杼说道:"楚国虽乱,然不可以为无出兵可能。"
    是啊,别忘记还有一个楚国。
    吕武知道越是到了得意的时刻就越加谨慎的道理。
    汉国兼并了荀国固然可喜,万万不能因为对荀国的战争进行顺利觉得自己就此天下无敌,去搞四处出击到处树敌的事情。
    吕武想道:"现在倒是可以先吃掉'虎牢';以北的范国城邑..."

第859章:生前事,身后名

    改变了思想观念的吕武已经不再迫切于一代人将所有的事情做完,有了一种为子孙后代当工具人的觉悟。
    比较要命的是,吕武一再发现自己的嫡长子有点问题,没有到那种不处理掉会亡国的程度,只是将国家交到吕阳手上又不会感到心安。
    这种心态其实每一个老了的一国之君都会有,每每也会因为这种心态而上演父子相残的惨剧。
    在"虎牢"接见完范国来使的吕武吩咐下去,"行在"会在两日后返回"长安"。
    范国的来使是士瑕,谈的是范国和汉国和平归一的事情。
    什么!?范氏竟然愿意不抵抗并入汉国???
    别惊讶得跟听了什么天方夜谭似得,以汉国表现出来的强大,再看范国的颓丧,当代人一听范氏愿意与汉氏再次合一,谁都会觉得是一种理所当然。
    士瑕来谈的是范氏的待遇,也就是爵位以及封地方面的问题。
    在范鞅开出的条件中,他们想拿回范氏的祖地,再来就是享有"新郑"以及周边三十来个城邑的治理权。
    同时,范鞅还提出参与到汉国新法的制定,希望汉氏能够足够重视范氏在制定律法上的专业性。
    什么情况?范氏要爵位和封邑倒是能够理解,他们又不像荀氏是战败被兼并,愿意主动依附不该得到更好的待遇吗?
    范氏在晋国一开始的定位就是立法专业户,长久以来把持"士师"这个职位。
    他们太清楚为一个国家制定律法的重要性了,仅仅是某些律法条款留下后门,能够帮助范氏快速补血不提,某个关键时刻还能救命呢。
    吕武连给范氏太多封地都不乐意,怎么可能让范氏对汉国的律法制定有关键建议权和否决权?
    当然,面对范氏识相想要去国为臣,吕武又不能当场一下子全部拒绝士瑕提出来的交换条件。
    最为重要的一点,范国现如今的境遇比较不好,汉国马上和平兼并范国,也就等于接收了原本属于范氏的一大堆麻烦。
    汉国还没有完成对荀国的兼并,其它方向的事情也基本留有尾巴,制定的计划是在至少三年后才兼并范国。
    到那个时候汉国应该已经完成对荀国从里到外的兼并,其余方向的麻烦也该处理完毕,吞了范国直面发了疯崛起的郑国以及仍然有很强底蕴的楚国,似乎是问题不大。
    即便是同样有三年能用来消化兼并小国的齐国和鲁国,他们跟楚国、郑国以及其它国家结盟来针对汉国,汉国应对起来可能会有点艰难,但是遭到针对立刻被压制的情况概率不会太高。
    这么说吧,汉国兼并了荀国之后,汉国的总人口应该能增加到七百万以上,拥有的疆域面积不会比诸侯的总合少多少。
    在资源方面,汉国拥有的资源可能比不上全部的诸侯,单独跟一个诸侯相比则是会形成绝对的优势。
    再则说了,诸侯进行联合,他们毕竟都有自己的国。这种联合模式不可能存在不设防的精诚合作,只能说不要给同盟制造难题就算是好盟友了。
    诸侯为什么要联合?当然是兼并了荀国和范国之后的汉国将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庞然大物,就算汉国不对他们之中一国表现出敌意,他们还是会感觉到深深的忌惮。
    吕武一点都不担忧自己的后继之君不思进取,有诸侯联合针对,不是绝对的傻子来当汉国的王,还不懂得进行反制吗?
    他怕的是继任的汉国之王太过于迫切,行事手段也过于酷烈,并且会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
    真的只是完成疆域大一统,他们这一代人就能完成,只是汉国的"硬件"和"软件"本身不具备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罢了。
    回到"长安"的吕武没有开什么大朝会,更没有撤掉吕政的监国权柄。
    "将公孙处理文公搬来予我。"吕武当然是住进未央宫,公文的存放地点则是在建章宫。
    吕政肯定要迎接吕武的归来,再祝贺出征大军凯旋归来。
    出征的大军只是回来其中一部分,绝大部分开进了荀境,一部分则是去了"虎牢"那边。
    战后赏罚的事情,需要的是完成对荀国的兼并,到时候除开一些获得驻守任务的将校,其余人都会回到"长安"接受军功评定。
    当然,吕武可以将国家交给吕阳或吕政来监管,赏罚这种权力则是不可能下放。
    一个国家每天都在发生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换作是以前贵族自治,会报到中央朝廷的事情一般都挺大,几乎也是全跟军事有关。
    事实也是那样,贵族的封地自己全权做主,哪里用得着中枢来指手画脚?
    然而,汉国不是执行了新制度吗?各地贵族要种什么粮食无法干涉,他们想要在封地内搭桥铺路也能自己做主,但是对黎庶没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连带执法权也没有了。
    从中央集权来说,吕武只是进行到收归执法权当然不够,然而做任何事情总是需要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
    吕武花了七天才将吕政监国的这几个月政务处理看完,心中自然是有一杆秤秤,拿孙子监国来跟儿子监国进行对比,心态不由变得老复杂了。
    "太子的军事能力遗传了我,用三千骑兵就能跟楼烦两万人马周旋,设下口袋一举消灭楼烦万余人..."吕武说的是一个月前'吕梁';那边传回的战报。
    而在那之前,吕阳已经率领骑兵先后消灭了楼烦大大小小部落十多个。
    "如果太子能把将军当成主业,国君看成副业,再让公孙长久监国,不失是一种解决我全部顾虑的办法。"吕武觉得自己也就是想一想而已。
    毕竟,吕阳又不是永乐帝,吕政估计也不情愿当仁宗。
    在吕武回到"长安"之后,像是要给自己放假一段时间那般,久久没有收归吕政的监国权柄,弄得汉国上下有点懵逼,知道了消息的列国诸侯也是陷入困惑。
    不是吕武觉得累了,兴致来了还能一夜御三女。
    他纯粹是需要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著书...

第860章:一些事在悄悄改变

    疆域方面的扩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不是光占领就算完事,还需要能够形成稳固并且有效的统治。
    什么叫稳固?就是当地人起码愿意接受统治,不是三天两天玩造反。
    有效的统治则是要有所产出,并且还向中央进行纳赋和交税。
    当前汉国占领了巴蜀,要说什么稳固是没有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深山老林土著出来袭击汉人村落的事情,从而蜀地的汉人和军队需要时不时合作对某处进行围剿。
    蜀地的乱局不知道会维持多久,没有一个稳固的环境,中枢非但无法从蜀地获得产出,甚至可能需要由中枢支援地方。这就是一种占领了土地还需要持续投入的情况,能解决当然对长久有利,要是某天受不了放弃,不光是白忙活,投入的损失也产生了。
    开疆扩土这种事情本来就是那样,中枢有没有足够的决心,又要有那个耐心去**,想要短时间能看到成果的话,通常是在打内战中才能看到。
    不同种族的战争除非是打下来就往死里盘削,要不然怎么可能第一时间就能看到效益。即便当地有再多的资源也要有那个环境去开采,或是开采的成本着实高昂。
    吕武有做过相关的盘算,得出的结论是蜀地想平稳下来,首先移民要能够扛住,国家对蜀地的小规模用兵也会很频繁,再加上适当的招抚政策,依然需要花费至少十五年才能达成有效统治。
    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古蜀国毕竟不是曾经晋国的一部分,也不像郑国遭受过范国的统治和卫国遭受过荀国的统治。
    汉国兼并荀**最多三年就能形成有效统治,那是因为本身就有人心基础,想要蜀人接受汉氏子姓的统治则是一切从零做起。
    前置条件的不同,花费的时间当然也就不一样。这是肯定的事情。
    "卫国不复有,此是荀氏功劳,我家需得酬谢。"吕武正在跟吕政讲话。
    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吕武一直在写书,当然也不是埋头写书不关注其它。
    吕武先行将自己穿越过来之后干的事情用文字写出来,过后会进行一些摘要,比如是怎么来发展阴氏,里面包含了军事与民政;后面又是带着什么样的想法向北和向西开拓;少不得还有零零碎碎的一些思想感悟之类。
    那不能说是著书,应该说是写私人手札吧?
    至于著书,吕武打算从再研究一遍汉律开始,之后可能会修改和细化一下汉律,衍生出著作一本法家学术书籍。
    吕政经常会过来对吕武进行汇报,再像个孙子那样跟自己的爷爷聊一聊。
    "智盈在长狄,探子回报有迁徙再向北迹象。"吕政想到了赵氏,不免又想起了自己那位死于郁郁寡欢的奶奶。
    赵氏也是向北转移,赵武一开始有什么图谋随着他的死去变得不再重要,赵氏也像是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泛起一丝丝的涟漪就消失不见了。
    赵武死亡的消息传到当时还是阴氏的这边,?嬴就开始进入到**时刻,硬撑了三年就病逝了。
    阴氏当时还不是汉氏,也就是没有立国,作为主母的?嬴病逝,自然也就不会将丧礼办得怎么样,谥号什么的就更别想了。
    ?嬴病逝,夫人之位被谁得去了?没有的事。那些媵还是媵,嬖人也继续当她们的嬖人,不想死就别想着在正牌妇人死后搞东搞西,吕武不会允许,吕阳就更不会了。
    什么叫嫡出?就是正牌夫人生出来的孩子。
    在正牌夫人死了之后,递补上来的继妇,哪怕是递补的,她也还是夫人。这么一搞,这位继位的夫人有孩子,该是成为嫡出,还是继续作为庶出?
    关乎到继承权这种事情,贵族都不会瞎**,何况是已经成了一国之君的吕武呢。
    "中行寅流亡楚国,得楚王围敕封为蒲骚大夫。"吕政说的'蒲骚';可不是骂人。
    这个"蒲骚"在楚国中部,它在清发水的边上。清发水可能会令很多人感到陌生,知道是在云梦泽附近就行了。
    然后,云梦泽对现在的楚国来说真不是什么穷乡僻壤的所在,相反那边的物产非常丰富,绝对能算是楚国比较肥美的封地之一了。
    云梦泽变成一个穷山僻壤,主要是从开始盘踞大量的匪盗开始,而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的事情啦。
    吕政说道:"祖父,可需遣使追回中行寅?"
    楚国会交出中行寅吗?还是有一定的几率,只是不那么大。
    看似进入衰弱期的楚国,他们只是内部的力量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并不是从硬实力上真的衰败不堪了。
    只是话又说回来,楚国除了有限的几位国君能有效整合大多数的力量之外,其余国君都没有那个能力。以至于看着很强大的楚国,展现出来的力量远远没有一个霸主国该有的样子。
    吕武点头,说道:"可。"
    甭管结果怎么样,试一试楚国对汉国的邦交态度也是极好的。
    吕政犹豫了一小会,说道:"祖父既在,孙儿如今以学业为重,是否...不再监国?"
    吕武在整理近期写的手札,挑挑拣拣看上去挺忙,一边说道:"治国便是学习。"
    他在挑选一些要给吕政看的手札,说治国就是最好的学习也没有错,只是吕阳还健在,得到储君待遇的人不该是吕政啊。
    不就是因为这一点,吕政才多次请求吕武收回监国权力的吗?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总之又再一次被吕武拒绝了。
    "此些你得空可以读读。"吕武将挑选出来的手札放在一个盘子里,一一介绍都是一些什么东西。
    不知道为什么,吕政总觉得出征荀国归来的祖父有了一些变化,一开始还没有想明白,后来醒悟过来,那是祖父变得更像是一位老人了。
    这种变化不是体现在模样短时间内苍老了许多,完全就是一种心态上的转变。
    以前的吕武恨不得三天能处理完的事情在一个时辰内做完,面对什么抉择也是一副一代人能解决就必定是一种锐意进取的表现。
    现在?吕武做事不但不急不缓,还在择决上少了锐利,多了许多的耐心。
    拿吕武对吕阳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以往谈起吕阳不是很快不耐烦,便是谈都不想谈,到后面愿意听吕阳在做什么,几次还表达想要吕阳尽快回到"长安"的情感。
    "需得让父亲快些回来..."吕政心想。

第861章:爷、儿、孙

    吕阳是在公元前534年才返回"长安",回去前已经在北方待了差不多三年。
    在所有国家的储君中,没有一个像吕阳长久待在都城之外,一般哪怕不是被锁在宫城,基本也没有多少能够离开都城的机会,出去很快也会回去了。
    好些诸侯一直在好奇吕武和吕阳的相处模式,又盼着这对父子什么时候能闹上一出,只是他们很清楚吕阳再挣扎也就那样,不挣扎还能把储君当下去,一旦挣扎很快就要"被"病逝了。
    开国之君能被自己儿子搞了这种事情,诸夏历史上就没有几例。这是因为开国之君的威望很惊人,没有能力也无法开创出那份基业。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开国之君的李渊怎么轻易就被李世民干挺了呢?里面的秘密绝对多到吓人的程度,少不了门阀与世家扮演着某些关键角色。
    然后,赵家两兄弟究竟是怎么回事?总不能是一个"烛光斧影"就完成了兄终弟及吧。
    吕阳回"长安"带上了一万四千军队,其中骑兵数量达到八千。他还带回了近万的俘虏,其余缴获多不胜数。
    楼烦被驱赶向北四百来里,汉国边境短期之内不再有忧患,便是吕阳主持下对楼烦发动战争交上来的答卷。
    吕阳就是想用行动告诉自己的父亲,他不光只会杀杀杀,更能对外取得胜利,还具有自己的战略眼光。
    得胜之师归来是吕政带领官员进行迎接,该有的排场肯定也有,甚至还举行了献俘仪式。
    整个过程吕武并没有露面,使得吕阳的心情不是那么美丽。
    吕阳来到未央宫见自己的父亲,走进室内被满屋的书籍或文牍惊到了。
    一个个架子上都是摆满了书盒,而室内的架子列得一排排,使人一看就会心想:"那该是多少书啊?"
    吕武头都没有抬,说道:"来了?"
    一时间没看到自己父亲的吕阳还是走了一段距离,才在一个书架后面看到手捧着书在看的父亲。
    光线并不昏暗,天上的阳光能够透过玻璃照射下来,使得吕武头上的华发看去更清楚了一些。
    吕阳看到自己的父亲,也看到了从来不会松拉肩膀的父亲微微有了一些驼背,一时间有再多想要说的话都说不出来,走过去行跪拜礼,说道:"父亲,孩儿回来了。"
    "楼烦远遁千里,寡人如何赏你?"吕武的视线总算落到了吕阳身上。
    跪在地上埋首下去的吕阳说道:"无有千里之数,楼烦仅是远离大河,逃往漠北。"
    什么"漠"呢?其实就是大河往北两百里左右,那边有一片因为过度放牧而产生的荒漠,面积方面在当前还不大,以现代地理位置算是在达兰札达加德附近。
    那边暂时是汉军脚步没有踩踏过的地方,生活着一批还处在原始时代的野人。
    不是开玩笑,更不是一种修饰,当前世界各地的很多地方还有非常多的人处在石器时代。他们没有掌握冶炼技术,最锋利的家伙不是骨器就是石器,习性到社会结构真的就是处在原始部落阶段。
    以诸夏这边的历史进程记录方式,楼烦人逃去的地方,那边是处在石板墓文化时期。
    如果楼烦人不眷恋故土,他们奔向了陌生的环境,也会发现新的世界,看到那里的野人那么好欺负,能放牧的地方又多,不心心念念想着找汉人报仇,大概率不会主动南下,只会在某天汉人北上时再次遭遇到了。
    吕武是在问吕阳办到了什么成就吗?给儿子那么一较真,好些事情也得较真了。
    "赏罚交予国尉即可。"吕武让吕阳起来,透过书架看到了吕政,干脆也就走了出去。
    爷、儿、孙三人来到室外,没有交谈地走了一小会,来到一个花园处才驻脚。
    当然了,哪怕是在未央宫走动,有鉴于他们的身份,肯定会有一大帮人跟着。
    吕武走进亭子里面就在石椅坐下,示意儿子和孙子也坐,才说道:"荀国兼并将成,齐国、鲁国互盟,有纠结楚国一致犯我之意图。"
    几年过去,齐国和鲁国对自己的"小目标"完成得并不好。
    主要是莒国及时支援杞国,搞得齐国对杞国的吞并变成跟莒国的交战。
    以莒国的实力想打赢齐国不容易,只是双方一时半会很难分出胜负。
    汉国在期间一直有干涉,只是有些事情不为汉国的意志而左右,后来齐国和莒国达成瓜分杞国的合作,杞国遭到齐国和莒国的瓜分,莒国也成了齐国的盟友。
    鲁国对上大邾则是一种摆烂了。
    鲁国先后三次对邾国出兵,得了个一胜、一败、一平的结果,仅仅是攻下了大邾的四个城邑,鲁国就主动提议停战。
    继续打下去会被耗死的大邾同意了鲁国的停战提议,要求鲁国至少归还一座城邑,鲁国同意后,两国也就停战了。
    楚国内部的矛盾有了几年的时间来解决,楚王围渐渐被楚人所接受,再有就是吴王僚尝试夺回旧地,逼得楚国君臣必须搁置争议,进一步也就让楚国君臣愿意沟通了。
    一直喊着要变法的楚王围根本没有付之行动,他趁着局势转好,提议出兵攻打吴国的同时,还要主动谋求结盟齐国和郑国、鲁国、宋国、等一些列国,用意是让"东方世界"形成两大阵营。
    这两大阵营,一个当然是以楚国为首的联盟,另一个就是汉国以及其盟友了。
    "如此说来,楚王围谋算深远啊?"吕阳一直挺看不起楚王熊围,没想到事情的进展变成现在这般模样。
    吕武说道:"非也,乃是郑君桥提议。"
    郑国现在把范国逼得够狠,尤其是"虎牢"以北的范国城邑先后宣布归入汉国,一下子让范国的处境变得更为艰难。
    从范鞅对纳入汉国想要讨价还价,已经变成范鞅哭着喊着要主动并入汉国,只是吕武一直在拖着。
    去年郑君桥亲自出使楚国,提出组建一个大型联盟,一下子让楚王围来了很大兴趣,消息传到"新郑"给范鞅听到,范鞅对于纳入汉国的心态就显得更为迫切了。
    吕武说道:"并范时机已然成熟,寡人需你南下,主持并范之事。"
    吕阳答应下来,又问道:"父上,我统兵多寡?"
    吕武注视向了吕阳的眼睛,对视了一小会,才问道:"你需以何兵力南下?"

第862章:即将到来的尾声

    吕阳刚才就想好了,答道:"南下必与郑军交战,或将楚军北上,仅臣之处不可少于三'军';之数;齐、鲁亦有异动,大汉或需动用二'军';。"
    是的呢,汉军南下必定会于郑军发生交战,而现在郑国对楚国很有用,楚国才不会坐视郑国被汉国重创。
    同样的,楚国想要有所动作必然会联系山东诸国,乃至于争取宋国。
    所以了,吕阳这一次率军南下,汉国不止会有一个南线战场,东线爆发战争是一定的事情。
    对现在的汉国来说,双线乃至于多线作战会有压力,但只要不演变成旷日持久的大战,压力方面其实也就那样。
    吕武看着吕阳一小会笑了,说道:"我便予你三'军';。此次随行三千骑兵亦仍在你麾下。"
    汉国的军制还没有改,三个"军"就是十一万两千五百士兵和搭配的相关战车,骑兵的数量是少了一些,但这一次主要是兼并范国,对郑国的战争也会是层层推进,先期骑兵的数量少一些不成问题。
    东线才是汉国需要用到骑兵最多的战场,一旦齐国、鲁国或其他什么国家组成联军主动挑起战争,汉军肯定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击败联军,需要用到的高机动骑兵数量当然要多一些。
    决议拿了出来,吕阳却不是第一时间率军南下。
    汉国还需要跟范国那边取得最大程度的沟通,再来就是凭借范国面临的不利局面,最大程度地压缩范氏的待遇。
    什么仍然掌控"新郑"和周边三十多座城邑,还要给范氏律法制定权之类,范氏这是在想屁吃呢。
    在吕武的底线里,范氏可以拿回祖地,像是"新郑"也可以依然作为范氏的封地,其余地方再挑挑拣拣三五座城邑给他们分家用,其余就不用多想了。
    让范氏分家是一种必然,吕武不会允许汉国有第二个那么强大的家族存在。
    汉国的解氏情况比较特殊,他们也是汉氏子姓立起来的牌坊,像是崔氏、孙氏、等等一些本来的大家族,没有足够的功劳垫底,该有的待遇会有,想要更多的待遇一样是在想屁吃。
    作为被武力兼并的荀氏,中行寅的出逃让荀氏以及各小宗没有了宗主。
    成了胜利的吕武肯定不允许荀氏继续强大下去,对荀氏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拆分。
    原本偌大的荀氏被一分为八个家族,他们私下是不是还会团结一致,短时间内应该是不敢展露出来,时间一久能不能保持团结是相当没谱的事情。
    吕武这么对待荀氏并没引起不好的看法,他又没逮着荀氏的男丁就是杀,将荀氏的男丁杀了个干干净净,留下适当的城邑,再进行拆分其实很符合姬周时期的宗法格调。
    当然了,吕武对作为汉臣的贵族也不是蛮横地夺走他们的一切,乃至于他们立下功劳没有进行赏赐。
    一个国家的赏罚分明要是不存在,再强大的国家也会成为权贵的猎场,再慢慢将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活估计是活不长了。
    吕武无法做到真正的中央集权,压缩贵族的权利则是一直都在进行,没有过去求成采取酷烈手段是为了温水煮青蛙。
    他这一代人估计是无法让春秋的贵族待遇全部取消,打下一个足够良好的基础,哪怕是他死后会有反复,只要后继之君手中掌握着绝对强大的力量,到时做到一次性扑灭老旧贵族阶层应该是不难的。
    两个月后,大批纳赋的人集中到"长安"郊外,他们来到"长安"之后才进行编制整顿,又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在吕武的送别下开拔向南。
    相隔一个月之后,宋彬同样在吕武的送别下率军向东。
    那么就是说,同一年的时间之内,汉国在南线和东线就动用了五个"军"和四万骑兵的兵力,出征的战兵数量达到二十二万以上,相关的民伕不会少于三十万。
    一下子动员了五十万人以上,汉国内部是什么样的看法?硬要有个看法的话,除了欢呼雀跃没有其它形容。
    吞并荀国之后,汉国的总人口约是达到七百三十万。汉氏子姓在这些人口中有一定的人心基础,再加上军功爵的诱惑,暂时达不到那种闻战则喜的程度,怯战则是根本就不存在。
    想要让汉人闻战则喜,不光要有军功爵的诱惑,还要有太多因为获立军功从而改变了自己人生命运的例子,使得社会各层面知道原来依靠努力就能改变命运,慢慢形成一种集体意志,产生了打从心底泛出来对战争的渴望。
    任何社会形态的改变都是有其演变过程,消息传播速度慢的时代,怎么可能一道政令下去,立刻就举国沸腾了呢?
    另外,光是有行政命令虚得很,总要让人看到身边的例子,相信做到了什么可以得到相应回报。这个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我家延续晋国国策,唯战而强,越战越战,亦可战可罢战。"吕武在给吕政解释什么叫军果主义。
    说白了晋国的军果主义跟近现代那些不一样,不是为了扩张而扩张,走上扩张道路的那一天起就无法刹车,一刹车就会弄得自己车毁人亡,又或是没有了征战的目标会导致内部崩溃。
    诸夏这边的军果主义其实就是尚武之风,人人不怕战争,需要的时候能够踏上战场。
    其实吧,诸夏进入到战国阶段已经让集体主义出现,君臣对国家的管理就是建立在集体主义觉醒的前提之下,要不然中枢要执行什么国策,底下的人不配合,怎么可能有高效的行政效率?
    而战国动辄出兵数十万,还不能演示出什么叫高效吗?往后的好多封建王朝,他们的行政效率,以及表现出来的管理素质,好像是**国某诸侯国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
    吕政看上去有些不专心?他在想着自己那位父亲的遭遇,刚回"长安"不到两个月又出征了。
    仅是从那一点来看,吕政觉得自己的祖父好像没拿父亲当储君看待,好像是当成了一名将军在使用,越想越觉得怪怪的。
    要说吕武不信任吕阳又不太像。哪位君王不信任自己的储君,还愿意交予那么多兵马的呢?
    "政儿?"吕武发现了吕政的精神恍惚。
    吕政赶紧从思考中退出来,就实说出自己所想,然后万分不解地问道:"祖父为何如此?"
    为什么?吕武其实也没有太复杂的心思,他就是要给吕阳创造环境,像是吕阳有能力驱赶走楼烦就算建立了自己的威望,今次南下吕阳能兼并范国也能得到政治声望,可以再击败郑军或楚军同样能得到军队的爱戴。
    看着这是逐渐年迈的君王老父亲在给储君铺路,谁又能想到吕武是想看一看吕阳会不会玩"赵氏版本的沙丘之变"或"李氏版本的玄武门之变"。
    并不是吕武绝对自信,也不是他心理变态了。
    如果吕阳在吕武创造的条件下一再提升威望以及获得军队爱戴,后面没有发生什么不忍言的事情,代表着吕阳接手了统治汉国的权柄,汉国可能不会变的太好,但也不至于弄了个二代而亡的下场。
    要是吕阳有点要对自己老父亲下手的迹象?吕武会好好跟自己这个儿子玩一玩,父亲胜了就是儿子退场,儿子胜了老爹只会高兴。
    到时候啊?吕武会非常理智,绝对不会给国家留下任何隐患,先一步处置并安置好其余的子嗣,不给他们卷入的机会,包括子嗣以及大臣卷入进来都是要有人间蒸发的心理准备。
    吕武胜了吕阳就是病逝,吕阳胜了则是换成吕武病逝,参与的人一切都别想活,留下的是胜利者的绝对伟光正,什么夺位之争是不压根就不存在的。
    这是有父亲以及君王双重身份的吕武所能够做到的一切了。
    "上将军年迈了。"吕武说的是宋彬,笑眯眯地问吕政,道:"你未有统兵出征,今次可愿往东担任监军?"
    宋彬绝对能称得上高寿,换作是现代老早就该退休了,然而现在是有了什么权力抓在手里到临死前一刻的时代。
    年迈的宋彬其实已经不适合担任上将军,只是他虽然没有什么辉煌的功劳,资历就是摆在那里,即便是吕武都不好随意更换。
    "孙儿愿意。"吕政本能地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对于能外出参与大战则是非常心动,一时间压下了内心的疑问,看上去很是热切。
    "此战若无意外,你便只听只看,勿要干涉将校,可明白?"吕武问道。
    吕政的热切感降低了一些,口中应:"诺。"
    其实吧,东进的汉军名义上是宋彬担任统帅,然而宋彬就是当个招牌。
    当然,吕武让吕政去了只听只看别干涉,东征汉军实际做主人也不会是吕政。
    实际上,东征大军怎么打是由偏将霍擅拿主意。
    不出现意外,霍擅也会是下一任的汉国上将军人选。
    霍氏啊?吕武刚崛起没有多久,第一个投靠过来的中小家族,阴氏的第一批骑兵还是在吃掉霍氏之后才组建起来,后来慢慢接收其余家族以及异族牧人一再壮大。
    吕武当然不会干出那种将军队长期交予一人,给搞出某支军队变成某人私兵的事情。
    一直以来霍擅也是相当恪守本分,很是值得吕武的信赖。
    吕武从怀里掏出一块铜牌,一抛被吕政给接住,说道:"若必要,你可出示此牌,有何令大军皆会听从。"
    君王,怎么可能没有一些小牌牌,其中一块还是各大臣以及大将都认得出来。持令牌的人下达什么命令,他们都需要无条件听从。
    吕武笑着继续说道:"祖父再予你五百缇骑。"
    那个"缇骑"是什么玩意?他们是吕武麾下最为忠诚之人组成的一个****,也是吕武用来统治汉国的工具,专门干脏活累活不提,必要时还能作为救命稻草。
    缇骑的人数不多,明面上仅有两千余,暗地里不光汉国到处都有,连带各个列国都有布置人手。
    这个机构吕武除非是只剩下一口气了,要不然没可能交出去。
    吕政心脏跳动的速度非常快,他知道缇骑,更知道缇骑是干些什么事情的,又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这么说吧,吕阳也仅仅是知道缇骑的存在,对于缇骑担负什么任务属于一知半解。从缇骑建立以来,吕阳受到缇骑的保护仅仅是在被流放的那几年,其余时候别说是获得缇骑的指挥权,问都不能过问。
    "这..."吕政知道不能问,还是问道:"祖父,可是将发生何事?"
    是东征很危险吗?竟然会有五百缇骑被调动到吕政的指挥之下。
    还是说,国内可能会发生什么,吕武不得不派五百缇骑护卫吕阳呢?
    吕武摇头说道:"不知。"
    这是真的不知道。
    汉国这一次对南线和东线动用的军队不少,国内抽出了五十万的人力,其中的三分之二在吕阳的指挥之下。
    南征不光要兼并范国,还会对上风头正盛的郑军,以及修生养息了六七年之久的楚国。
    东征吧?齐国和鲁国没有主动挑衅,汉国还是会主动出击,免得南线大战到了关键时刻被捣乱,汉军也不会允许战火在自己的家园燃烧。
    国家进入国战时刻,即便是平时再风平浪静都能搞出一些幺蛾子,别提吕武还对吕阳带有某种莫名的期待,一些准备肯定是必不能少的。
    "你辞行己母、兄弟不必再来见我..."吕武用一种溺爱的表情看着吕政,还站起来走过去摸着吕政的后脑勺,轻声说道:"祖父亦不送行。"
    吕政跟吕武相处的时间远远多于吕阳,感情方面自是不必说的。
    "孙儿此去,祖父保重。"吕政低声说道。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吕政带上五百缇骑出城,出征后他特意扭头往后面看去,没看到城楼上有自己想看到的身影,心里其实有些小失落。
    而在未央宫的吕武又投入到著书之中,得到吕政已经出城向东的消息,停下来静静坐了一刻钟之久,随后才继续动笔。
    "儿子和孙子都不要让我失望啊..."

第863章:传承有序(全书终)

    吕武并不是变态,能够传承有序非要搞得父子相残。
    他很清楚传承有序的重要性,只是跟后继之君能不能统治好国家相比,汉国能不能完成大一统就变成更重要了。
    为什么开国之君的储君每每下场都不怎么好?主要是君王对储君有着太多的期待,但凡储君表现不如意,君王一定会想方设法去逼出储君更多的潜力。
    没错,毫无疑问的,吕武就是在诱惑吕阳做点什么。
    上一次,吕武率军出征荀国,给了吕阳一支大军,算是一种预演。
    这一次,吕武再一次给了吕阳更多的大军,足以用来一搏的精锐大军,不管是南下建功立业,还是去而复返夺取王权,干点什么都会有所底气。
    接下来就看吕阳是南下建功立业,还是心理压力太大绷不住干点其事情。
    为了方便吕阳行事,吕武甚至将太子所属安排进了南征大军,很大方地给予了要职。
    机会吕武已经给了,等于吕武给了吕阳两条路。
    如果吕阳能够经得住诱惑?吕武当然不会逼反吕阳,相反从此以后会进入了另一种父子相处的模式。
    其实也不是吕武没有跟吕阳好好交流过,只能说效果非常一般。
    吕武对吕阳坚持己见一开始非常恼火,慢慢在吕阳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后,吕武其实也在进行反思。
    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划成长,作为父亲甚至想要孩子完全听话,然而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别说是生长在王室,便是普通家庭,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涨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才不会像是木偶一般老老实实**作。
    一再反思后的吕武想明白了一件事情,也就是吕阳没有产生逆反心理,其实已经是汉氏子姓的一大幸运了。
    "至少没有彻底长歪,近来也是变得越来越成熟..."吕武这么想着。
    他著书已经三年多时间,原本的手札被整理成了自传类的书籍。
    自传嘛,就是介绍自己人生经历的玩意。这种书籍不可能广为传播,只会属于汉氏子姓内部阅读之物,一般还只有储君能看。
    吕武可没有想过要写一本《帝范》之类的玩意,他对自己没有资格去当"万帝之师"还是有足够自知之明,更不会天真地想用一本书去教子孙后代怎么当皇帝。
    另外,去教子孙后代当了皇帝要重现分封这种事情,到底是怎么想的?分封血亲自然没关系,能起到巩固自家统治的作用,便是肉烂了也还是锅里。偏偏有那么个傻子给异姓的权力难以想象,搞到整个国家三分之一的疆域纷纷自治了。
    如果吕武非要留下什么祖训的话,除了完成疆域大一统之外,便是又完成思想大一统。
    其它?比如完成小破球的统一?除非是进入到工业时代,地上的代步工具跑得快,水里有巨舰,天上有飞机,要不然谁都没有那个条件去办到,顶多就是占地殖民罢了。
    所以了,吕武在完成法家著作之后,开始写了起了小破球的一些事情。
    什么诸夏在哪,以诸夏为中心的周边环境大体怎么样,海洋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国家是陆权主义还是海权主义的观点等等。
    诸夏是该注重陆权还是海权?首先当然是陆权为重,开发海洋为辅。
    选择陆权为重的道理简直是太简单了!
    在公元前的时代,能够被称为文明的势力太少,更多还处在原始时代。
    诸夏的外海一直到公元十四世纪左右,有诞生过什么强国吗?一个都没有。
    哪怕是更往后的时代,也要等欧罗巴那边完成文艺复兴再开启殖民时代,诸夏才会面临另一个大洲跨海而来的威胁。
    而在那之前,诸夏最有威胁的是来自北方的草原,没有找对方法去治理草原,状况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那种轮回就是中原王朝消灭或削弱某个草原势力,大军回撤之后的二十年左右必定会有新型势力在草原崛起,然后这支新型势力又变成了中原王朝的新威胁了。
    怎么才能让草原的威胁彻底解除?光是依靠杀戮真的无法办到,并且成本着实也是高得惊人。
    首先肯定是中原王朝自强,每每中原王朝强盛,草原的威胁也就不大。总是中原王朝虚弱,或是中原王朝从开国到亡国就没有那个军事实力自保,草原势力才能逞凶。
    今天,吕武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派人将本来已经走到函谷关的吕政招了回来,带上吕政来到一个布控严密的所在。
    这里是秦岭之内,需要经过很多的关卡才能抵达的一处山谷。
    山谷很深,宽度约是两里左右,进去之后就能看到好多烟柱在吐出黑雾。
    吕政还是第一次知道秦岭里面有这么一个地方,并且还是修建了不少建筑物,驻扎了一支身穿黑色制服的军队。
    汉军的战袍继承了晋军的红色,一支制服全黑的军队,给了吕政很多的神秘感,少不得又有诸多的联想。
    "王上。"阴缪问候之后,又说道:"臣已准备妥当,王上与公孙随时可检阅。"
    这个阴缪是谁?他是卓...也就是吕武刚穿越过来时那位家老的孙子。
    所以了,以阴为前缀不一定是吕武的后代,更可能是吕武发达之初那一批跟随自己家臣的后代。
    还有就是,吕武后代的前缀并不固定,他们可以有很多的氏,用阴和吕来当前缀的最多,一些则是用自己获得的封地为氏,可以使用汉的则是嫡出。
    其实如果按照春秋规则的话,秦国这一支有自己的国家之后,不再是赵氏,应该是成为秦氏了,也不知道史书上怎么还会将秦国的嬴姓仍然认证为赵氏。
    吕政不知道过来是干什么,一听是要检阅,纳闷就算是换了一身的黑色制服,还会跟其它军队有太多的不同吗?搞得需要特地过来检阅。
    到了检阅的地方,吕政看到现场摆着一些没见过的"青铜管子",它们还都被架在一种有轮子的"战车"上面,感到更为迷惑。
    那些"青铜管子"其实就是青铜炮,有大有小,有长有短,炮管的厚度也都不一样。
    吕武早就研究出了火药,怎么可能没有想过搞火器,只是没拿出来用过而已。
    为什么是研究和制造各种口径的青铜炮?道理就摆在那里,炮的制造难度远远小于枪,傻了才从最难的开始着手研究,肯定是要从简单的先积累经验,再去慢慢研究更困难的呀!
    然后,又为什么是青铜炮?这个问题就更笨啦!如果是使用铁,只要炮管会多粗吗?那样一门炮要多少斤,然后开多少炮之后就不能再用了?
    除非是钢,并且还要特种钢,要不然在技术未达标之前,使用青铜炮才是最节省成本的选择。
    吕武带着吕政就近观看,肯定会一一亲口给吕政介绍。
    听是有在听,只是吕政听得跟天书一般,一字又一字拆开知道是什么字,字连起来的句子听着就有些迷糊了。
    吕武也不急迫,他认为等吕政看完开炮会明白的。
    随后,爷孙俩退到了后方。
    尹缪则是亲自操作着装药,包括定量的火药包和尾部的引线,再将弹丸放入炮管,做完了转身看向了吕武,得到示意再去拿起一根火把,点火之后引线燃烧,大概一个呼吸的时间一声轰然作响,炮身一振再推着轮子往后退,完成了炮弹的发射。
    搞不懂是什么状况的吕政在一声炸响之后,哪怕事先有被提醒也是被吓了一大跳,看到前方有块白布的区域被什么砸中再发生爆炸,先是有些失神,随后将吕武之前讲的一些话给琢磨明白了。
    就是一种武器,依靠火药作为推力,配着青铜管将弹丸发射出去,弹丸飞行过程中不会发生爆炸,遭到阻碍则是会产生偏移,扫中人体则是会带去死伤,等弹丸的引信燃烧到核心火药部会再次发生爆炸,铁珠会横扫周边呗?
    糜烂几十里?不可能的,又不是和平炸弹。
    开花弹的杀伤范围约是三十米左右,越往外面会随着空间增大而威力越小。讲人话就是铁珠就那么多,空间大肯定就密度变小。
    各种口径的青铜炮先后进行了发射,一再看下来的吕政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为何不使用此武器?"吕武做出了一个哑然失笑的表情,才解释道:"我家使用弩,弩为列国私下仿造。若是使用此武器,数十年内或再被仿造。"
    不要小看别人的智慧!只要是拿出去用,不可能有永远守住秘密的那一天,被研究出来是迟早的事情。
    再则,拿到战场上去使用,以为永远不会被丢上一两件吗?想太多了,不可能的!
    吕政一想也对,汉国的敌人没有那能耐逼得自己这位爷爷拿出秘密武器,既然是秘密武器肯定是用在最关键的时候,先藏起来再训练相关的军队,简直是太合情合理了。
    目前青铜炮也不多,各种口径拢共两百门罢了,并且还在持续研究阶段。
    像是开花弹这种玩意?也就是穿越者才给"一步到位",要不然缺了灵感,老老实实从实心弹开始玩吧。
    吕武今天带吕政过来,一来是掏出一些"老底",再则就是进行思想教育。
    为什么明明能单纯依靠武力兼并列国而不去做,从整体环境到人心方面讲起。
    见识过那些青铜炮开炮场面的吕政,思维的开拓不是一点半点,听吕武讲述也就更能洞察里面的含义。
    吕政问了一句不该问的话,道:"为何不使知国家?"
    这个"国家"就是吕政的父亲吕阳的称号,不是说通常意义上的国家。
    吕武说道:"如你父得知,必打一统之战。寡人立国不足二十年,人心并未彻底安定,兼并多国亦需使之..."
    很多话被讲出来,包括汉氏子姓建国的时间有点短,从"硬件"到"软件"都不允许太过迅猛地扩张,之所以兼并荀国能够顺利,纯粹就是人们能接受四晋归一,不代表其他国家的人们也期盼汉氏子姓去进行统治。
    "如我人口千万,兼并百万人口之国,多数亦支持于我,有所反复以无大碍。如我人口千万,兼并千万人口之国,便是行政有益处于黎庶,多宵小藏于暗处诋毁鼓动,国家亦难有安稳。"吕武说道。
    基本盘当然是越大越好,老汉人的数量必须占绝对的多数才是正向的稀释,换作兼并进来的人口跟老汉人差不多,乃至于短期内兼并进来的人口比老汉人多,国家能保持最大可能的安稳才是怪事。
    回到"长安"之后,吕政独自思考了非常久的时间,没有被限制,一再思量还是决定写信给自己的父亲吕阳,划时代的武器不会提起,祖父讲的那些话则是必须告知。
    书信发出的时间则会是在两个月后。
    为什么是两个月后?特别是吕政那时会在东线战场,人并不在"长安"。
    这里就是王室子孙该有的沉得住气,又懂得任何书信都会被查阅的事实了。
    讲实话,吕政以前觉得祖父不喜欢父亲有点没有理由,到今天祖父往透彻了讲述扩张战略,从里到外也觉得太有道理了。
    "祖父没有道理不跟父亲讲那些。父亲为什么依然觉得杀戮可以解决呢?"吕政不明白父亲的心态,只知道杀戮的确可以解决某些麻烦,但是光靠杀戮是治理不好一个国家的。
    在范氏的主动配合下,汉国已经完成了对范国的兼并,吕阳当前率军正在与楚郑联军交战,不出变化大约再有半个月就能展开决战,并且是一个稳赢的局面。
    同时,吕阳近期才得知自己的儿子吕政前往东面,传来的消息是东征大军杀入鲁国,距离"曲阜"不足百里时,鲁国选择投降输一半,齐国也派出使节求和了。
    下午刚指挥军队打了一战的吕阳回到大营,由"长安"发来的信件也到了。
    看完后的吕阳内心极度无语。
    他二十岁前是一种心态,二十岁后形态出现了改变,一直到遭到流放又是全新的心态。
    人嘛,怎么可能永远心态不产生变化,肯定是随着年龄的增涨,遭遇的事情多了,想法一再发生改变。
    "阿父,你到底对我多不放心?一再试探,一再放纵,我已经用行动来表达态度,证明已经成熟,能听进你的话了。"
    是的,年近五十的吕阳已经不是少年时代的那个他,甚至都接受自己到死都熬不过父亲,极可能无法继位成王的心理准备。
    今天吕武再次看到了疆域大一统以及思想大一统,跟以前看到和听到有不同的感悟。而这个其实同一句话,不同年龄听了在理解层次上的区别。
    所以,即便是吕阳哪天继位,真的不会蛮打蛮干,有机会就上,没有会尽力让汉国积蓄实力,创造吕政某天能够完成大一统事业的更雄厚基础...
    ......全......书......完......
    下面的字数不计入收费。
    作者语:亲们,有什么遗憾的吗?有的话请本章说告诉作者菌,作者菌会以番外的章节来弥补。
    另外,有空的话,作者会写一些后记。大概就是吕阳和吕政的一些故事,或者是汉氏子姓几代人后的故事。
    后记会在什么时候写,看灵感吧。
    讲实话,作者菌需要恰饭,要不然也不会搞**。
    不多说了,再说就是计费啦。
    PS:作者菌新书《大明永乐》已经在.asxs.连载。

后记①:未来可期

    公元前530年,汉国续吞并荀国之后,再次完成了对范国不完整的吞并。
    所谓的不完整吞并,原因是有相当城邑落在了郑国手里,而汉国为了能够达成对范国的吞并,经过与郑君侨的协商,两国达成了相关的谅解备忘录。
    首先,郑君侨承认汉国对原属于郑国城邑的所有权,等于说汉国占有那些城邑属于合情合法的事情,劝告归入汉国的郑人不要再进行反抗。
    作为代价,汉国答应郑君侨至少在十年之内不会对郑国开战,双方在正常贸易方面也不会设下门槛。
    汉国与郑国以颍水为界,颍水北边所有城邑归于汉国,颍水南北的城邑则是归属郑国。这个划分直接让汉国不费一兵一卒从郑国那边获得了六座大城,算是"邑"级别的数量则是超过四十座,各种"邦"的数量就更多了。
    "祖为何优待郑国?"吕政有点不思其解。
    以汉国的军事实力攻灭郑国并不困难,偏偏吕武没有去做。
    吕武说道:"国可灭,人心难定。"
    如果郑君侨没有画大饼,尤其是在实现自己的诺言,其实灭也就灭了。
    现在有太多的黎庶被郑君侨画下的大饼吸引,每天都有来自列国的黎庶,甚至还有一部分小贵族投奔过去。
    汉国灭掉郑国不会太困难,灭掉之后呢?那些带着希望的黎庶,他们的希望破灭该将火发在哪个国家身上?绝对是汉国啊!
    吕武说道:"郑君侨不再扩张,治下可做耕地之土无可满足,黎庶未得其利,将如何?"
    一旦郑君侨无法实现自己的诺言,不用外部力量去攻打,郑国的内部的炸弹必定会自行引爆,到时候黎庶能把包括郑君侨在内的掌权者撕了。
    另外一点,吕武很清楚一点,外部的威胁迫使郑国君臣必须团结,一旦外部威胁变小,千万不能奢望贵族有什么节操,哪怕郑君侨愿意继续分田,一大帮老牌贵族和新兴贵族会愿意吗?
    对于贵族来说,利益肯定是自己拿到手最美,凭什么要分给黎庶呢?
    再则说了,现在是"礼不下庶人"的时代,他们之前能忍受和配合郑君侨那么干,纯粹是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心里其实未必乐意,甚至极可能心里是埋怨的。
    "大汉如今需以沉淀,消化并荀、范果实。"吕武说道。
    汉国十来年的扩张太过于迅速了,不光是吞并了荀国和范国,还侵占了"汉中"以及灭掉葵蚕国(古蜀国)。没有成功让扩张的地盘出现效益,求追扩张又是为了哪般,只是想要纸面地图好看吗?
    到了公元前530年,汉国建立已经有十六年的时间,吕武的人生也走到六十七岁了。
    好多认识的人已经故去,导致吕武身上的暮气也是越来越明显。
    事实上也是那样,看着一个个认识的人先后死了,后代一个又一个成长起来,人怎么还能没有意识到自己老了呢?
    一旦觉得自己老了,人的心态不免也就难免会产生暮气,开始扳手指头算算自己什么时候也该入土。
    可能是吕武心态有了变化,再来也是吕阳一年比一年的年长,到公元525年时期,七十二岁的吕武除了没有退位当太上皇之外,大量的政务被丢给了吕阳这位太子。
    外部并没有因为汉国的沉寂而就消停,列国发现汉国完成"四晋归一"之后再无对外扩张,甚至没有像曾经的晋国那样追求霸权,他们在一种紧迫感的鞭挞下一再相攻。
    对于天下格局来说,有那么一件事情挺令人看不懂,重新复国的吴国出兵南下想要夺回旧土,吴军与楚军一再爆发大战,作为曾经南方霸主以及一度成为"世界霸主"的楚国仅是一再败给吴国。
    其实好像也正常?楚国跟晋国争霸消耗了太多的力量,后面又连续两次被汉国暴揍,再来就是楚王围不得人心,内部不稳会被牵扯绝大多数力量,对外作战力不从心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吴僚花了六年的时间光复了旧土,躲在深山老林的吴人纷纷出来重新归入吴国治下。
    吴人喊出了"大复仇主义",发誓要血债血偿的同时,刚刚完成光复失地就立刻又对楚国的本土进军了。
    而要死不死的是,楚国的内乱终于在楚王围暴毙之后爆发。
    楚王围本身就是得位不正,有相当多的心思想要重振楚国,偏偏贵族们根本就不买账。
    楚人自己都说不明白楚王围的死因,几乎是什么说法都有,比较靠谱的说法是遭到毒杀。
    在楚王围暴毙之后,他的一干后代也遭到了清算,一个个死于非命。
    某种程度上来讲,先有楚王围暴毙,再有他一系的血脉遭到清算,实锤了是他杀的说法。
    訾敖与公子弃疾、公子子晳展开了王位争夺战,获得胜利的是訾敖。
    等于说楚国重新落到了熊审一系的手里,继任登极的是訾敖,历史称呼他为熊比。
    比较搞笑的是楚王比并没有享受多久,他被曾经的手下败将公子弃疾用恐吓的手段逼迫,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后来竟然**了。
    另一个在王位争夺战中失败的公子子皙,他在听闻楚王比**后,很清楚自己不死家族必亡,随后也跟着**了。
    楚国一再上演大戏简直是看瞎了诸侯,并且还是吴军高歌猛进的情况下一再大乱,短短时间内楚王的位置换了三个人。
    在楚国一系列的大乱中,遭到波及的贵族并不少,其中包括了伍氏。
    这个伍氏有一人逃往吴国,他叫伍子胥,得到了吴王僚的接纳。
    一直沉寂中的汉国并没有因为楚国一再大乱而有什么军事行动,几次派遣使节团去楚国,一次次回来总是会给汉国增加几座城邑。
    说白了,汉国没有出兵,用使者一张嘴就一再从楚国那边获得城邑,达到了继续向南扩张的成果。
    这种他国主动割让的扩张方式危害仅是害怕被报复,遭到割让的城邑贵族、黎庶,他们的反抗意识比较弱,不会给汉国的统治带来太大的麻烦。
    楚国割让给汉国的城邑原属于陈国和蔡国,短短时间内连续更换统治者,其实是有点让陈人和蔡人不适应的。
    而到了公元前525年,汉国可算是完成了对荀地、范地的消化,蜀地那边的统治也是得到稳固。
    今年,吕阳已经五十六岁,哪怕是成为汉国之主,能坐在王位上又能多久呢?
    吕阳成为太子的时间已经有二十一年,其实也不算是当太子最久的人,春秋时期好多当太子二三十年的人比比皆是,熬到死没有继位的太子更多。
    眼见着七十二岁的吕武身体依然倍棒,吕阳着不着急不好说,其实好多人比吕阳更着急。
    开国之君的威望以及权柄着实是太高,不死的话必然会压着所有人,再有吕武一直持续削弱贵族的特权,有太多贵族希望换上一位新王来改变现状了。
    经过那么些年的观察,吕武已经解开了自己的心结,不再排斥吕阳这个继承人了。
    让吕武改观的是吕阳竟然不是直接使用武力手段,用上了恐吓的方式从楚国占便宜,足以说明吕阳的一些观念真的得到改变。
    "我老矣。"吕武今天将吕阳召唤过来。
    自公元前530年吕武开始退居幕后,除了军权之外的权力都交给吕阳,时间已经过去了六年。
    在这六年的时间中,吕阳其实表现得非常合格,不止将国内治理得井井有条,还能得到扩张,很难不使吕武刮目相看。
    "父上未老。"吕阳能怎么着,只能说出否认的话。
    吕武心里"呵呵",脸上也有了自嘲的表情,问道:"太子亦老,可有为王之念?"
    "天下岂有不想为王之太子?孩儿自是亦有。只是,孩儿愿父亲长命百岁。"吕阳换了称呼,比较诚恳地说道。
    吕武笑了。
    是啊,就好像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般,天底下哪有不想为王的太子呢?
    如果吕阳说没有,会让吕武觉得很假,实话实说之后又进行解释,蛮好的。
    "寡人若让位予你,可得善终否?"吕武问道。
    上古退位让贤的王者挺多,失去权利之后能不能安享晚年,算是对半开吧。
    到了姬周之后,主动让位的诸侯,他们的下场一般都很不好,饿死的诸侯不在少数。
    吕阳愣住,张了张嘴,或许觉得马上回答不好,再来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完全是被弄了个措手不及。
    "寡人一生奋斗,至今已操劳五十八年,片刻不得安歇。"吕武觉得自己的一生是精彩的。
    他又说道:"近些年,寡人著书二十六,含兵、法、农、道...诸多,皆可传世。"
    对了,孙武已经出生,他也写了一本兵书,只是没有得到齐王杵臼的欣赏。
    如果不出现意外的话,孙武很快就会被邀请到汉国来,吕武已经用不上孙武了,邀请孙武来汉国是准备留给吕政来用。
    那个喊出"兵者,诡道也"的兵圣,吕政得到他,再有吕武已经完成了商鞅做的事情,教导吕政什么叫远交近攻,还有合纵连横之术,并且还帮吕政培养了一帮栋梁,未来很是可期的呀!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647/ 第一时间欣赏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 作者:荣誉与忠诚所写的《春秋大领主》为转载作品,春秋大领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春秋大领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春秋大领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春秋大领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春秋大领主介绍:
一觉醒来到了春秋时代的晋国,成为一名小领主。晋国刚刚发生国君号召多家贵族一同消灭赵氏家族不久。国内余波未平;国外动荡连连。魂穿成为小贵族的吕武,决定在进击成为大领主之前,先用后世的知识,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而这是一个穿越者无论干什么,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发明家的时代!春秋大领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春秋大领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