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千秋皇明TXT下载千秋皇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千秋皇明全文阅读

作者:贫道修的是问情道     千秋皇明txt下载     千秋皇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章 请诛方从哲

    新帝天启登基,西李选侍移宫不过短短数日,哕鸾宫竟是忽然失火,幸有宫侍和禁卫奋力救助,西李选侍以及其所处之八公主朱徽媞并无伤碍,但是其余的财物什么的却是来不及抢救,与哕鸾宫一同被大火付为了灰烬。

    哕鸾宫失火,消息肯定瞒不住,但是这事情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要是在平时朝中群臣和百姓是根本就懒得搭理过问的,除非是皇帝要花银子重新修缮或是扩建的时候。但是哕鸾宫失火的时机却是有些敏感了,所以自然就引来了不少大臣们的过问。

    天启皇帝也是匆匆的派人去南苑将朱由楫召进宫中,商议此事该如何应对。说实话,朱由楫在得知哕鸾宫失火的消息时,也着实吓了一跳,不由得突然从心里冒出一个大胆的让他感到有些许寒意的猜测:哕鸾宫突然失火,该不会自己这位便宜皇兄暗中授意指示的人故意放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的生母报仇?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可就得从新认识一下历史上的这位天启皇帝的了,同时自己也得要从新思考一下,自己今后在天启朝要如何与天启相处,如何做人做事了......

    由于是在深夜失火,且来的突兀,皇宫中这样一个从满了权利斗争和阴谋算计的地方,不觉得便会让人往一些不太好的地方去联想。

    而哕鸾宫失火的结果便是,哕鸾宫中的宫侍大多都是一副惊惶之色,同时宫中又有蜚言谣诼开始传出。有说西李选侍及八公主母女皆被大火焚死的,有说在大火未起来之前,西李选侍就已经投缳自尽,八公主也已经投井了......种种谣言,渐渐的竟然传至了宫外。

    且在此之前,就已经有御史上书内阁,在质疑和指责当日强硬的迫使西李从乾清宫移宫一事了,两件事情撞在一起,朱由楫作为其中一件的参与者,又素来和朱由校亲近,天启拉着朱由校一起在书房内商议办法。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孝。先皇命诸臣辅弼天子,以为尧、舜,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父有爱妾,其子当终身敬之而不忘,先帝之与郑太贵妃,三十余年天下侧目之隙,但以笃念皇祖,涣然冰释。诸公何不辅今上取法,却乃作法凉薄?纵云选侍李氏所非淑德,夙有旧恨,此亦乃为妇人女子之常态。先帝弥留,亲向诸臣,谕以选侍产育幼女,唏嘘情事。

    草木尚有感伤,而况吾辈臣子乎?

    伏愿阁老委曲调护,而令选侍得终天年,皇幼女不虑意外,此即所谓孝悌之道也。惟陛下实图利之!”

    待朱由楫看罢,朱由校又递给他一封奏疏,有些咬牙的说道,“三弟,你在看看这个。”听得出来,新登基的天启此刻心中很生气。

    “.....皇八妹入井谁怜?卫亡人雉经莫述......”朱由楫默默接过,打开看了几眼,和上一份奏疏乃是同一人所写,好家伙,如果说上一份写的还算委婉且是针对内阁,通过内阁乃谏言皇帝表达质疑,那麽后面这一份写的可就大胆和不客气的多了,基本上等于是直接在指责新登基的天启皇帝朱由校不孝了。

    难怪朱由

    校会生气了。

    两份奏疏都是同一人所上,朝中一位御史姓贾名继春者。

    前者早在几日前便送进来了,不过不是直接上给皇帝的,而是内阁。方从哲等人接到奏疏,有些为难,而且新帝刚刚登基,事情还一大推,也没怎么搭理他。

    哪里想到,还没过几日呢,这哕鸾宫竟突然失火,然后种种传言就出来。贾继春见内阁不搭理他,遇到这样的时机于是又写了一封奏疏送到内阁,然后方从哲等人有些惶或,于是将之一并送到了朱由校的御案上。

    当然,于此同时,自然也少不了大家对于哕鸾宫失火,皇上及西李选侍和八公主的关心,还有一些大臣得知贾继春上书的内容,对他的驳斥。

    比如一位給事中,名叫周朝瑞的就指责贾继春是在造言生事,抹黑内阁,讽刺天子。然后贾继春见此精神上来了,不肯相上下,于是和周朝瑞开始互相弹劾打起笔墨官司,当然这是后话。

    其中另有一份奏疏,乃是杨涟的,差不多有千余言,都是替天子和内阁申疏述移宫始末的。大致内容就是这前选侍移宫一事,护驾的诸臣都知道,外廷其余大臣未必都知道详情,才致使有一些流言蜚语传播。

    实际上皇上对选侍母女还是恩礼有加的.......中间巴拉啦的一大堆。然后为了平息这事,又建议朱由校,恳请皇上采纳他的建议,于皇弟皇妹们,时勤召见谕安,不妨曲及前选侍者。酌情加以恩数......

    “皇兄,臣弟觉得此事若要平息解决倒也简单,只是臣弟有个疑惑,哕鸾宫为何会突然失火?”朱由楫放下奏疏,抬首看向朱由校,竟然没有一点不顾君臣上下之礼,双眼认真的盯着朱由校的眼睛。

    朱由校不笨,真的。

    很快便反应过来俩朱由楫的意思,“三弟是在怀疑哕鸾宫失火是朕所为?”

    朱由楫颔首。

    朱由校苦笑到,“朕虽恨及西李,却也不会行此卑鄙之事,况媞媞乃是朕之八妹,媞媞无辜!”

    朱由楫沉默了两秒,没有在多说,直觉告诉他朱由校应该没有说谎,虽然朱由校有动机,但是这么做了其实对他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益处,而且就算是朱由校派人做的,朱由楫也不能说什么,如果真是朱由校命人暗中做的,他朱由楫只会更加的欣慰,这说明朱由校至少不会是一个暗弱无能的大明天子。

    而且他也没有心思去过多的追究哕鸾宫失火的真正原因,意义不大,就让这件事情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迷案吧,况且有些事情真的是不能深究呀,也不值得深究,历史上于皇宫之中这样的事情不会少。

    所以,就这么着吧。

    “臣弟相信皇兄所言,的确,媞媞是无辜的。”朱由楫迅速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皇兄 ,依臣弟之见,与其让朝臣争论,流言纷乱,不若皇兄直接下旨为此先定下一个调子的好。”

    “至于这贾继春无非就是吃饱了撑的,只是暂时不宜

    动他,相反还应该表扬一下他的,”说这话的时候朱由楫脸上还带着一丝明显的冷笑,“等这事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让锦衣卫好好查查就是了。”

    “正好也看看,朝中大臣们的表现。”

    秋后算账,也是不迟的。朱由校听了,很理智的采纳了朱由楫这位自己的三弟兰陵王,还有杨涟奏疏中的部分建议。

    于是第二日,朱由校先是颁谕朝堂,“选侍、皇妹均属无恙,外间传言均不符实,皆不可信。”继而又褒奖了几句贾继春和周朝瑞,二人都是国家重臣,尤其是贾继春。

    其后再一转,向朝野解释了一下所谓的移宫始末,陈说了西李选侍的过恶。

    “朕冲龄继祚,开城布公:近日闻听外廷乃有谤语,民间亦有盗犯之讹传,酿成他日之实录,朕不得不申谕以释群疑。

    幼冲时,选侍李氏欺凌圣母,使朕抱终天之恨!皇考病笃,选侍威胁朕躬,传封皇后,朕心不自安,暂居慈庆,选侍复差卢受等,命朕即位后每日奏章文书先予选侍,方与朕览。

    朕思祖宗家法甚严,从来有此规制否?

    九月初一日,皇考殡天,诸臣入临毕,请朝见朕,选侍李氏阻朕于暖阁,司礼官固请,既许而后悔......朕至乾清宫丹壁上,大臣扈从前导,选侍又使卢受来牵朕衣,领人拦阻,当日景象,卿等亲见,危乎?安乎?当避宫乎?不当避宫乎?

    .....朕蒙皇考命依选侍,朕不往彼宫,饮食衣服皆皇祖皇考所赐,每日仅往彼一见,因之怀恨,凌虐不堪。若避宫不早,则彼爪牙成列,盈虚在手,朕亦不知如何矣?

    既殴崩圣母,又使其亲信宫娟王柔花等,时来探听,不许朕与圣母旧人通以一语,朕至苦衷,诸卿不能尽知......臣公私与李党,不顾大义,谕卿等知之,今后勿听小人、盗犯讹传,毋得植党被公,自生枝节!”

    旨谕既下,朝中诸臣,皆是一愣,各有表现,态度不一。比如御史王洋浩等人,则上疏言殴崩圣母四字,有伤先帝圣德,不宜形诸谕旨,垂示后世.....

    有官员上疏,夸赞贾继春,诋杨涟、左光斗等人内结王安,私图谋封拜,请皇帝将这些人治罪......

    杨涟表现的很刚,先是上奏折把这些家伙全骂了一通,然后表示臣要乞骸骨,恳请皇帝炒我鱿鱼,让我回老家去.....

    当然也有人没有参合这事儿,而是上奏章要求严查崔文生、李可灼为先帝诊病、进献红丸一事,同时有人开始趁机纠首辅方从哲十三条大罪,请诛方从哲!

    而且上这样奏章的人竟然还不少,朱由校和朱由楫兄弟俩在宫内把这些大臣们的表现全都看在眼中,同时让李进忠和骆思恭调来了不少朝中大臣们的材料,一一对比,然后拿出小本本来,默默的把一些别有用心、尸位素餐、贪赃枉法、结党营私只知道排除异己的官员名字记上.......

    以后慢慢收拾他们!

第四章 小朝会议事(一)

    先是有御史王安舜上奏,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先帝脉象,雄壮浮大,此三焦火动,面唇赤紫,满面夹升,食粥烦躁,此满腹火结。宜清不宜助,明矣。红铅乃妇人经水,阴中之阳纯火之精也,而以投于虚火燥热之症,几何不速之死乎?然医有不精,犹可借口,臣独恨其胆之大也。以中外危疑之日,而敢以无方无制之药,假言金丹,轻亦当治以庸医杀人之条,乃蒙殿下颁以赏格,臣谓不过借此一举,塞外廷之议论也。夫轻用药之罪固大,而轻荐庸医之罪亦不小,不知其为谬,犹可言也,以其为善而荐之,不可言也。伏乞陛下改赏为罪,彻底究办!”

    奏疏中的言语到不是很激烈,也只是先简单的分析了一下光宗朱常洛的病情,明白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因为服用了李可灼进献的红丸却最后一命呜呼了, 又说李可灼或许不过是误医,但是却提及到了荐医之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对方的姓名,但是其中的语味却是很清晰的了,就是在暗指当朝首辅方从哲。

    因为正是方从哲向光宗提议的广招天下名医,然后李可灼就进攻献红丸了。

    紧接着,就有御史郑宗周上奏,请复劾崔文升、李可灼之罪,请下法司。朱由校没有太多的过问,只是让方从哲上疏自辩,同时让他自己瞧着依法处理就可以了。

    然后,好戏开始登场了,御史冯三元、焦源溥、郭如楚,兵科给事中魏应嘉,太常卿曹珧,光禄少卿高攀龙,主事吕维祺,交章论崔、李二人罪状,并言称:“从哲徇庇,国法何在!”

    矛头指指当朝首辅方从哲。

    更有给事中惠世扬,竟直接给方从哲纠罗了十罪,三诛。

    方从哲独相七年,妨贤病国,其罪一;骄蹇无礼,失误哭临,其罪二;梃击青宫,底护奸党,其罪三;恣行凶臆,破坏丝纶,其罪四;纵子杀人,蔑视宪典,其罪五;阻

    抑言官,蔽塞耳目,其罪六;陷城失律,宽议抚臣,其罪七;马上催战,覆没全师

    其罪八;徇私罔上,鼎铉贻羞,其罪九;代营榷税,蠹国殃民,其罪十。

    神宗之郑贵妃求封后,举朝力争,从哲依违两可,当诛者一;选侍乃郑氏私人,从哲受其官奴所盗美珠,欲封为贵妃,又听其久据乾清,当诛者二:崔文升用泄药,伤损先帝,廷臣交章言之,从哲拟为脱罪,李可灼进劫药,以致先帝驾崩,从哲反拟加赏,律以春秋大义,弑君之罪何辞,当诛者三。

    如此尤任其当国,朝廷尚有法律耶?大明律岂非摆设耶?务乞明正典刑,以为玩法无君者戒!

    如此一来,哕鸾宫失火,以及西李选侍移宫的事情到没有什么人再有过多的关注了,朝中官员的注意力一下就被转移了。

    朝中的官员们,一个个的都可以称得上是人精,嗅到了不一样的意味......

    “三弟,你看看,朕这登基才不过半月的时间,这些人不思如何治理好国家,稳定朝政,竟是如此急不可耐的就要开始党同伐异!”朱由校生气的将奏疏扔到书案上,气呼呼的同朱由楫说道。

    不怪朱由校会生气,换一个人来多半也会是如此的。朱由校虽然只有16岁,但也是聪慧早熟的,一看这些奏疏就知道这是有人在开始挑起党争,争权夺利了。

    泰昌时期增补的内阁成员除了一个刘一燝和韩爌在京之外,其余的都还没有入京,此时都尚在入京的途中,自己这才刚登基,屁股下的皇位都还没有坐热乎就有人要自己杀了当朝首辅,这还得了?

    方从哲有罪吗,当然有,但是给事中惠世扬所列出的十罪三诛当中,真正落到实处的至多也就四五条罢了,而且不论如何也是罪不及死的。

    神宗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后期多是方从哲一人在内阁维持大明的朝政运转,没有出大乱子,老实说还是很不错的,多多少少其实还是有功的,这一点朱由校和朱由楫两兄弟心里面都有数。

    神宗能够放心的让其一个人负责内阁,基本等同于事实上的宰相就足见其本身的能力,以及其对神宗和大明的忠心了。

    朱由楫站在御案前一变翻看奏疏一边随口问到。“皇兄,这些弹劾方阁老,要求朝廷将其治罪、乃至诛杀的官员,臣弟如果没有看错的,大多都应该是东林党人吧?”

    朱由校闻言,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脸色顿时又难看了两分。朱由楫说的没错,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在京的东林当人,而东林党的存在对于朱常洛和朱由校父子能够即位成为大明天子多少都是有功的。

    关键之处就在于,这些人对付方从哲的时候将之和朱常洛服用红丸驾崩一事给牵连到了一起,这架势就很明确,大概也知道这些罪状并不能治方从哲死罪,大概虑的也没想过能够让新即位的朱由校真的就能下旨诛杀方从哲,只是想要将方从哲搬倒,赶出朝堂罢。

    而这么些事情要如何细致得体的处理,朱由校和朱由楫兄弟两一时半会儿也是有些头疼。

    琢磨了片刻后,朱由楫建议到,“皇兄,依臣弟看来,这些人于此时弹劾方阁老乃是别有用心之举,方首辅于大明而言还是有功的,此时不宜在此事上多做纠缠,至少应该在父皇所增补的内阁诸学士都入京了之后,再说。

    那崔文升和李可灼二人却应该即刻下旨命有司审理,先帝毕竟是吃了药物后才驾崩的,而为先帝下药诊治的二人是无论如何也脱不了干系的,让锦衣卫和刑部一同审理便是,总之不过是两个小人物。

    这些都不算是什么大事,皇兄真正应该关心的应该是国家大事,真正应该关心的是该如何中兴大明。”

    “至于某些人,名单先且记下来,等过段时日了,再找个机会和由头收拾了就是了。”

    “皇兄,莫要忘了, 《太平永定十策》还有皇爷爷驾崩前拉着你我二人手的嘱咐!”朱由楫小脸上的神色难得认真神肃的说道.

    朱由校闻言,神情也是立刻变得多了几分郑重和严肃,脑海中立刻浮现除了万历驾崩时拉着自己和朱由楫,对他们兄弟二人的殷殷嘱托。

    “朕怎么会忘,皇爷爷驾崩之时,拉着你我二人,他嘱托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他当时的神情和语气,朕都还记得,记得清清楚楚。”朱由校点头认真的道。

    然后,又问朱由楫到,“三弟,你是想要准备开始变法了吗?”

    朱由楫摇摇头,“不是开始,重点应该放在这准备两个字上,现在开始变法还为时尚早,皇爷爷驾崩前嘱咐过要变法改革切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稳,要缓缓图之。况且皇兄您登基时日尚浅,朝中的许多官员也不熟悉,还没有建立和培养其稳定的班底,臣弟的意思是,皇兄和臣弟你我二人可以暗中物色人选了,待皇兄皇位稳固下来了,便可以变法改革了。”

    朱由校很是赞同的点头,“三弟,你说的不错,变法之事虽然不急于一时,但是也确实应该暗中做些准备了,依朕看来,也不用特意去暗中物色人选了,孙先生和徐先生就不错。”

    “皇兄,孙先生和徐先生确实是不可多得,但也只是的人选之一,臣弟以为多物色一些能够赞成、愿意和能够推行变法的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了皇兄,皇兄还有一事莫要忘了,北方的边事也是需要关心一下的。”

    朱由楫突然有提醒到,“建奴在辽东事降时叛,如今更是公然挑明了旗号建国反叛,那努尔哈赤是一头阴狡残忍的老狼,在辽东虎视眈眈,萨尔浒朝廷已经损失了数万精锐,让他成了气候,如今想来先帝驾崩,皇兄您即位的消息也差不多应该传到辽东了,臣弟担心,那努尔哈赤会趁机在辽东鼓噪一些事情出来。”

    “三弟,你说的不无道理,辽东的努尔哈赤确实有可能会趁机弄好乱子出来,不得不防,嗯,还有北边儿的蒙古也应该要防范一下的好。”

    想了一下,朱由校问到,“三弟,你看召集内阁和六部要尚书,在暖阁开一个小朝会如何?”

    “三弟,你同朕一起。”刚登基的朱由校年轻志盛,少年的天子的朝气以及万历临终前对他和朱由楫的嘱托,让他立志一定要做一个大明的好皇帝......

    朱由楫点头答应。

    他赞同朱由校说的,心道把重臣召集起来开个小朝会也好,正好快刀斩乱麻把崔文升和李可灼治罪,所谓红丸案也实在是没有必要再深究下去,辽东那边的努尔哈赤才是正经事,同时,自己也可以称着这次小朝会试探性的真正插手一些朝政之事,先看看这些人的反应。

    自己的政治抱负便从这次小朝会开始吧。

第五章 小朝会议事(二)

    小朝会,关键就在一个小字。

    能够参加小朝会的官员人数不会太多,要么是朝中重臣,要么就是皇帝亲信,一般来说小朝会才是古代皇帝和大臣们处理国家事务的议事方式,大朝会是不会轻易召开的,早朝也不是天天都有的。

    影视剧里面演的那种动不动,什么事情都拿到大朝会或是早朝上来讨论商议然后决定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皇帝没有那个精力,大臣们也没有那么闲,真要这么干,只能说要么皇帝确实勤政,官员确实勤勉,要么便是皇帝和大臣们全都脑子秀逗了。

    真实的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召集亲信或是重臣在宫内开小朝会的习惯,比如汉武帝就经常召集少数人商议讨论对匈奴的作战事宜,决定了之后直接在大朝会上下旨命令下面去具体执行;再比如后来的螨清康熙很多时候也喜欢在南书房召集亲信或是一些重臣商议大事,然后做出决定了再交给具体的官员或是部门负责执行.....

    所以,其实别看万历或者嘉靖几十年不上朝,其实小朝会这种事情也是没少开的。

    召开小朝会的地点,一般都看皇帝的喜好和习惯,在大明朝,这样的小朝会要么是在暖阁,要么便是在御书房内。

    秋日的阳光照拂在昔日永乐大帝手书的“文渊阁”三字牌匾上,横匾下便是厚重的朱漆大门,这里便是大明的内阁办公所在之地,可以称得上是大明朝绝对的权力重枢要所在了。

    方从哲与刘一燝、韩爌三人离开文渊阁,一同往乾清宫而去。同一时间,六部尚书也同样匆匆入宫,往乾清宫而去,毕竟这还是新帝天启登基以来第一次主动召集大臣进行小朝会。

    只是不清楚这次召集大家究竟是为了什么事情,不过大家在心底却还是多少有些猜测,多半还是和先帝驾崩以及有东林党人为首弹劾首辅方从哲有关。

    党争!

    这是一个历朝都让皇帝、官员和百信们感到有些许沉重事情,因此不少人一路上的心思也多少都有些焦躁。

    便是有凉爽的秋风迎面扫过,也无法稍稍抚平丝毫。

    当今天子即位也是年方幼冲,更何况大明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万历、泰昌和天启,驾崩了两位皇帝,正是内外忧惧之时。此时深究崔文升、李可灼与泰昌驾崩一事的干系,再加上东林党中某些人弹劾方从哲欲再掀起党争,大案加上党争,恐怕非大明社稷之幸,百信之福呀。

    等这些人陆续都到了书房, 就见到朱由校和朱由楫两兄弟笑眯眯的在等着他们,不少人都短暂的愣了一下,小朝会怎么兰陵王殿下也参加的吗?

    不过想想当今天子和兰陵王从小一起长达,兄弟见感情甚笃,又有前些时日助卫天子登基有功,到现在天子都还没有给出具体的赏赐,此时出现在这里也就释然了。

    这些人到了御书房内,自然是要近前来给身为天子的朱由校和王爷的朱由楫行礼的。

    当然,同时也是自然少不了一番虚礼寒暄的。

    “自大行皇帝殡天,全赖诸卿于朕,

    朕方能在幼冲之龄顺利登基,朝中不生变乱,诸卿之功,朕不会忘的,过段时日,朕自有赏赐。”

    众人自是连道不敢,谦称这些全都是仰赖祖宗功德,先皇庇佑,自己这些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功绩,不敢受皇上如此称赞云云。

    这个时候,来参加小朝会的人也都已经到齐了,内阁首辅方从哲,次辅刘一燝、韩爌,户部尚书李汝华、兵部尚书黄嘉善、吏部尚书周嘉谟、刑部尚书张问达、工部尚书黄克瓒、 礼部尚书赵秉忠,再加上一个兰陵郡王朱由楫,刚好十位王公重臣。

    于是接下来的谈话,自然也就进入到小朝会的正题之中。

    朱由校稍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言语,缓缓开口,“朕之即位以来,辗转反侧,祖宗基业,江山重担在肩,近来外间又多有流言蜚声传播,心中有些疑虑,朕召诸卿可能为朕解惑?”

    九位朝廷重臣,年岁高低不一,官职大小不同,更有分数不同的派党,闻听天子之言,却是迅速拱手以对,声音近乎统一,“臣等愿为陛下释之。”

    朱由校见状,说道,“先皇登基不过一月便骤然驾崩,朝野多有传言称崔文升乃奉郑太贵妃之命弑君,未果,又命李可灼献红丸弑君,不少官员上疏请彻查问罪。此二人是否真有图谋弑君,令锦衣卫会同三法司彻查可乎?”

    这问题倒也不难,在场的几位重臣对于崔、李这两个小人物而言并没有怎么放在心上的,对于怎么处置这两人其实心中也没有过多的在乎,不少人其实心中也是早有腹案的。

    方从哲作为内阁首辅,而李可灼进攻进献红丸,第一个有所牵扯的人就是他,此时只能第一个出言了。“陛下,崔文升一内侍尔,陷弑君之疑,死不足惜,李可灼也不过一小官,进献红丸也是一片忠心,且先帝服过后当时却有好转,亦曾夸赞其人要给其赏赐,此时贸然以弑君之罪处置,恐有不妥。

    至于朝野上下所传之郑太贵妃指使其二人弑君云云,老臣以为皆谣言也,量一内侍以妇人一鸿胪寺小官安敢谋此大逆之事?

    陛下刚即位不久,朝中需要稳定,若此时命三法司会同锦衣卫彻查,必起大案,若勾连到了太贵妃,天下不明事理者,恐又同前选侍李氏之事一般疑陛下有违孝道。况大明在不足三月之内已连丧两位君王,朝野惶恐,此时起大案,则必兴大狱,其时必牵连者众,届时朝中诸臣不安其位,外有蒙古诸部及建奴威胁......”

    方从哲言罢,与他一样同为内阁成员的刘一燝和韩爌虽然和他不是一路人,出身自不同派党,却是率先表示支持方从哲的话。

    其余六部尚书竟然也是基本赞同方从哲这番言论的,都建议这两人既然陷入了弑君的嫌疑当中,处理是必须要处理的,但是却不能彻查深究,会牵扯太多,不能三法司会同锦衣卫一起处理,直接交给刑部就可以了,崔文升与李可灼二人都当贬。

    这样的处理意见,怎么说呢,从大部分官员的角度来看倒是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在朱由校和朱由楫兄弟二人看来就很有问题了,处置的太轻了。

    朱由校的眉毛立刻就皱了起来,朱由楫这时候插言到,“方首辅与诸位大人之言确有一番道理,只是对

    这二人的处置会否太轻了些?”

    “皇兄,臣弟以为崔、李二人弑君之疑虽然有可能牵连甚众,但若不重惩,恐不足以戒后世,故此二人不可能轻纵。

    崔文升乃我皇室一家奴尔,在给先帝用药致使先帝病重后就已经先行收押了,此时直接交由内廷审讯处置即可,或死或贬,必不会牵连到太贵妃;至于这李可灼在先帝驾崩后不是一直称病不出吗?命锦衣卫和刑部一同审讯一下,必不牵连外朝,然后让他自己服用所献之红丸,着锦衣卫监督,每日早晚一粒,病情好不好就看他这仙药的功效了。

    诸位大人,你们以为如何?”

    方从哲听罢,嘴巴轻轻动了动,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反驳,却最终没有言语。韩爌和刘一燝二人对于朱由楫看似建议,实则却是代替天子轻描淡写的便做了决定,微微邹了邹眉头,二人相视了一眼,却是什么也没有说。

    六部尚书这边,对此倒是无所谓的了,只要不兴大案、起大狱,左右不过是两个小人物的死活,与他们何干?

    见大家都没有说话表示反对的,于是朱由校便只当他们都已经赞同了朱由楫所言的处置方案,便颔首决定道,“既然诸卿没有其他的意见,那么便依兰陵王所言。”

    “朕即位后,发现朝中自神庙后期,便缺员甚众,满朝官员中人浮于事者又所在多有,政务积压严重,朝廷政令不得通达,朝野上下多有不满者,诸卿以为当如何处理?”

    “陛下,朝中缺员之事自万历四十年便已经又御史上奏了,至万历四十五年,部、寺官员十缺五、六,风宪重署中,六科、十三道多年未有人员补充,光庙登基,六部九卿俱才始齐,更有旨意廷推增补内阁阁臣。”说道这里,方从哲的精神就明显好了三分了,依旧第一个出言到,神宗后期,神宗皇帝把他一个人按到内阁辛苦了这么多年,一直盼望可以给朝堂补充写新的风气,换点新鲜血液,“如今陛下登基,群臣用命,良官善吏无不鼓舞欢欣,陛下明赏罚、举贤能、逐不肖,吏部行使好官吏升迁、任免之责,政务自会通畅。”

    “陛下,如今内阁只有臣等三人,国务繁重,人事亦少,臣以为当再行廷推,选拔贤臣增补内阁才是。”刘一燝在方从哲之后接话说道。

    朱由校将目光转向韩爌和六部尚书这边,见大家都赞同两人的意见,朱由楫不说话显然是没有其他意见的,便道,“此乃良言,朕当纳之。先帝在位时,廷推增补的阁臣叶向高、何宗彦、史继锴、沈傕等人尚在入京途中,此时廷推可再增补一到两名阁员,廷推之事就在近日吧,有劳诸卿了。”

    “官员缺额倒是好补充的,朝廷每次开科取士所得之人都会有部分未能来的及外放为官,可以从这些人中擢优选拣一二人才,”吏部尚书周嘉谟主管官员的升迁、任免,对这些事情最有发言权,于是在其后说道,“另这些年地方上也有部分官员还是有些政绩的,将地方治理的也算不差,可以从地方上擢升数名官声、政绩俱佳者入京。”

    其余众人听得连连点头,显然吏部尚书的处置方案中规中矩,是非常不错的持重之言 。

    此时韩爌接着补充到,“若是如此还不足用的话,陛下可以下旨加开恩科,为国家取士。”

第六章 小朝会议事(三)

    “嗯,此事就先依照周尚书所言施行吧,朕记得神庙四十七年才已经有过一次春闱会试,此时应当还有不少人尚在六部各衙门观政,可以从中择选优秀之人补充,本朝科考三年一次,天启二年时便会再有一次会考,至于加开恩科之事暂且不急。”

    见天启帝暂时没有加开恩科的想法,韩爌便退下站到了一边不在说话。有一点天子说的不错,天启二年朝廷就会再举行一次论才大典,也就是后年的事情,此时朝廷确实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必要提前加一次恩科。

    “今次召诸卿入宫一事,还有一要事需要请教诸卿。”

    “大明朝这些年多有天灾,朝廷又数次用兵,朝廷岁入却不过数百万两,粮食至多不过三千余万石,国库可谓入不敷出,神庙时虽多发内孥,如今却也已经难改国家财政窘迫之境。辽事未起之时,倒也勉强可以支撑下去,但自建奴起兵以来,这军事用钱便一日多过一日了。

    如今大明又在三月之内连丧两位皇帝,朕年少即位,应该也算得上主少国疑之时了吧,想必这消息传到辽东,那努尔哈赤定然会乘机进犯我大明,朕以为这一点不得不防。

    是以朕想请教诸卿,可有和经济之策以教朕,对辽东边事可有和良策?”

    这话让在场除了朱由校和朱由楫两兄弟以外,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有些头疼,大明的财政问题一向算的上是一笔烂账,即便是当年的张居正都没有办法将这事儿给妥善的处理好,他们这些人自问比起张居正的才能来说还是有距离的,他们又能够有什么好办法?

    而赋税钱粮这事儿吧,乃是户部的职责范畴,陛下您应该问户部李尚书才是啊,他不就在这儿的嘛,至于辽东之事嘛,这不是什么大事啊,建奴不过纤芥小患,朝廷当中能征善战的将领还是有不少的,只要钱粮到位,发大军要扫灭建奴并非什么难事的。

    所以,这些人将目光全都转向了李汝华。

    这顿时让李汝华感觉自己,一个头两个大。

    他虽然是户部尚书,而且在这位置上也坐了不短的时间了,但是他对于如何改善大明的财政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掌管户部的这些年来,也就是从万历四十六年开始才日子好过了一点,每年进入国库的税银看起来比之往年要多上那么两百来万两。

    而且这些还都是因为和皇家的一些个经营有关,一个因为香皂,一个是四轮马车行。

    但是即便如此,大明如今每年的税银收入也不过五百万两左右,关键是要花钱出去,国家每年要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他几乎是抠抠索索的才能够每年从花的银子中为国库攒些银子下来。

    现在皇帝问起了国家财政问题,在场的同僚都把问题抛到了自己的头上,这让自己怎么回答?建议重开矿税吗,这会被满朝同僚给喷死的,或者是想些其他的名目向百姓摊牌加收税赋?自己估计会被百信们骂死。

    想来想去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场面竟然一时间有些僵住,最后一咬牙,憋出了一句:“陛下,皇家香皂工

    坊和大明京师公交车行每年都为内孥送入银子数百万两,臣请陛下以内帑补贴国用。”

    这话音一落,原本不说话的其他人顿时便也跟着打开了话闸子,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有建议称这两样都是皇家的买卖,皇上应当为表率提高一下每年上缴给国库的税银比例,也有赞同李汝华说的皇上可以每年从内帑中划拨一些银子给国库,用来补贴国用......

    顿时让朱由校和朱由楫两兄弟脸色便黑了两分,心中感觉不爽起来,得亏在场的人没有提什么皇家不得经营这些买卖,指责皇家这是在与民争利什么的,不然两兄弟恐怕得当场拍桌子,脸色只会更黑几分。

    感情让他们想办法解决一下大明的财政问题,都只会把目光盯在皇帝的内孥上,竟然没人提起向徽、晋这些豪商增收商税,重新恢复矿税,或者大力发展海贸啥的....

    还是朱由楫开口,“诸位大人,为何不重开矿税?据本王所知,神庙时每年的矿税.......”

    “万万不可!”朱由楫的话尚未说完,刘一燝和韩爌便近乎同时喊道。

    朱由校和朱由楫目光带着不解,刘一燝和韩爌二人顿时脸色稍显有些尴尬,二人互相看了一眼,然后由韩爌出言解释道,“陛下,王爷,有所不知......”巴拉啦的一堆鸿篇大论,向兄弟二人批判了一番矿税的不合理,神宗时期的矿税是搞得民间百信们是有多么的天怒人怨,光宗即位后顺应天意将之废除又是多么的仁善,朝野百姓又是如何的爱戴感激......

    本来朱由楫对刘一燝和韩爌这两人的感官还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后世的一些史书对这二人的评价以及影视作品中对他们的演绎形象都很正面,还打算以后找机会看能否将之折服加以重用,以为这两人虽然是东林党人出身,但是和其他的东林党人不一样,但是此刻,朱由楫心中这样的心思却是瞬间淡了去。心中对此二人的观感分数直线下降,感情这两位和大部分的东林党人还是一样的,这两个家伙的屁股根本上就是歪的!

    兄弟两又将目光转向方从哲和六部尚书这边,想要听听他们对此是怎么样的一个看法和态度,结果却是让兄弟两失望了。一个一个的没有一个愿意赞同的提起重开矿税的,全都是顾左右而言他,便连方从哲也近乎失一脸便秘的表情。

    方从哲这货,确实是已经老了!

    一个小小的试探,朱由楫知道,重开矿税这事儿看样子暂时是没法做了,朝中的官员大多应该都是同样的态度,而且这矿税是泰昌刚刚废除才不久,朱由校即位也不宜此时就直接推翻自己老爹的政策。

    想到这些,朱由楫只再换了一个提议,心道这个提议朝中的阻力应该会稍微小一些,至多也就地方上对某些人而言反对声音可能会比较大,“既然如此,诸位大人,再开市舶司之策是否可行?”

    此刻,可谓是侃侃而谈,“据本王所知,前宋因之海贸,市舶司每年给国库的税入可以达两三百万缗之巨。本朝虽曾一度有禁海令,却也时有开海之策,远的不提,直说

    隆庆开海之时,单只有月港一地,所贸之货值金钱便足岁数十万巨,公私并赖,成效可谓明显。

    今既国家乏用,财政不敷,本王以为朝廷何不下旨从新贯彻隆庆开海之策,何妨将口子再开的大一点,除漳州月港之外,可再增开广州、泉州、厦门和宁波、吴淞五港。设市舶司管理海贸诸事并征收海贸商税以做开源,如此每年国库税入当足用也。”

    小朝会前兄弟两早就已经做过商议,朱由楫更是下了一下功夫的,做过准备,对大明的朝的海禁和海贸也是做过一番研究的,此刻谈起这些来是没有一点儿卡顿的,条理清晰的很。

    大明虽然也有海禁,但期间时禁时开,这也给明朝东南的浙、闽、粤三地的海商和走私提供了土壤和便利,这可和后世螨清搞得“迁界禁海,片板不得入海”来说可是要宽松多了,要搁满清在“迁界禁海,片板不得入海”这样的酷烈政策下连走私的土壤都可以給你刨了。

    “增设几个海港,也算是让这些地方的百姓可以真正的靠海吃海,既可以提振地方经济,又可以为朝廷增加税收。”

    在场的九位朝廷重臣听后,互相瞧了瞧对方,都能看出彼此脸上的惊讶,此时大家心中也回味过来,这次小朝会天子和兰陵王应该是早就有所计议。不过在场的九位重臣同时心中寻思了一番,也都不得不承认朱由楫所说的关于重开市舶司,增设海港,从海贸入手增加国库税入补充缓急大明财政危机的方案是言之有物,看起来也似乎确是可行的。

    当然更主要的一点是,他们在场的这些人和朝廷禁不禁海其实没又太多的利益关系,大家的出身和所在的派党也没有人和海商有什么太多利益往来输送什么的,大多都是和地主、晋商、徽商、盐商之流关系比较密切。

    比如东林党人,成员出身大明两京十三省各地的都有,但是大多却都集中在南直隶和浙江一带,更多的也是和徽商、江南地主、两淮盐商来往的比较多,过从的比较紧密。

    再比如。方从哲、李汝华、周嘉谟、黄克瓒.....这些人也大多内此。

    就算开海了,多增设了几口海港,利益受到损失的又不是他们,相反真要是做成了,与国家和他们而言其实也都算是有利可图的。于是大家互相眼神交流了一番,然后就都基本赞同了朱由楫提出的这套方案,只不过却是言称此事不能急于一时,还需要回去商议一下,拿出一个具体的章程出来,而且也不能同时一次性的把这些港口全开了,总得要分批次来才行。

    朱由校和朱由楫对此自然是没有异议的,对于这点也是两兄弟之前就有过商议了的。朱由楫更是早就有所预料的,毕竟明末时期朝廷上能够代表海商集团利益的闽、粤、浙官员比较少,势力不大,此时在朝堂上根本就不成气候,也就在明初到宣宗那段时间这些人曾经辉煌过一些时日。

    本来兄弟还想试探一下几位重臣对于田赋和盐税的态度,从这两个上面做点文章的,不过在看到大家对矿税的一致态度后,便暂时放下了心思,转而抛出了海贸这个问题,前面两个现在基本就等同于马蜂窝,贸然捅上一下绝对会出大乱子。

第七章 小朝会议事(四)

    小朝会上,朱由楫和朱由校兄弟二人配合着,顺利的和在场的九位文官大佬敲定了恢复和扩大隆庆开海、以及增设海港的政策,已达到为国家财政开源,弥补大明朝长期以来国库岁入不足用的目的。
    当然,这一项政策不可能立马就能够出 台并且下放到地方去施行,毕竟这其中也是需要涉及到许多利益方面的协调的,比如要增开的几处海港要首先开埠哪一处,市舶司的负责官员人选又需要派谁担任,需要知道的是这可是一个肥差......
    所以,朝中的官员们总得要商议一下才能拿出一个具体的章程,这其中嘛自然是会少不了一番不同派系之间的斗争和妥协的。
    不过这些就不是他们兄弟两需要去操心的了,只要书房内的这九位大佬同意了这项政策,把这事情原则性的敲定下来了就成。
    至于重开矿税见大家的态度都是一致的反对,兄弟两也只好作罢,就当做只是随口一提而已。原本还准备谈一谈田赋和盐税的事情,从这两处做点文章的兄弟两更是暂时熄了心思,只口不提,田赋和盐税相当于一个巨大的马蜂窝,贸然去捅了绝对出大乐子。
    兄弟二人隐晦的眼神交流了一下,朱由校点头道,“此事便有劳诸卿了,希望诸卿可以尽早商议制定出章程来。”
    “接下来,不知诸卿对方才朕所担忧的辽东边事可有什么好的看法?”
    大家互相瞅了瞅,方从哲只当没看见同僚们的眼神,对于辽东的事情不打算发言,萨尔浒之战已经让他在神宗朝后期七年独相的威信一扫而空,打定主意除非皇上亲自点名让他发言,否则绝不在此事上首先发言。
    众人无奈,身为兵部尚书的黄嘉善只能站出来,发言到,“陛下,我大明在辽东虽有萨尔浒之败,然并未能改变建奴居于一域而抗我全国之势,建奴人口不盛,那努尔哈赤所编之八期兵不过七八万,朝廷有百万大军,良将亦是不缺,陛下其实不必心忧太过的。”
    “辽东如今尚有大军十余万,又有熊飞白统御军事,熊飞白乃世之良将,有此人坐镇辽东,要头疼的恐怕是那努尔哈赤。”
    黄嘉善说话的时候,屋内剩下的八位文官大佬尽都用心听着,毕竟是兵部尚书,与他们而言,九人中对兵事了解最多的应该也就只有他了。方从哲听了黄嘉善的话更是不自禁的颔首,熊廷弼接替杨镐出任辽东也有他的一分举荐之功德,而且正如黄嘉善所言的,熊飞百确是乃本朝不可多得世之良将。
    朱由校和朱由楫兄弟自然也是有认真听黄嘉善说话的。
    要说黄嘉善此人,虽然是文官出身,但是和其他的大部分文官还真就是有些不同的,因为他其实是知兵的,而且在边关还前后呆了有二十年时间,当然还达不到名将的层次,但是,真才实干是没错的,而且有胆有识。
    黄嘉善,山东即墨人,生于嘉靖二十八年,字惟尚,号梓山。据说自小就很聪慧,后来读书了在学习上也是非常勤奋努力,文章流畅优雅,胸有韬略。
    万历四年中举人,次年进士,观政一年后外放任叶县令,经历算得上是丰富的了。
    其时正好是首辅张居正时期,正颁行"考成法"加强吏治,改革税赋政策,"一条鞭法"作为赋税制度推行全国。作为仕途新人,黄嘉善在任上,认真落实"一条鞭法",勘查户口,重新丈量土地,打击当地一些隐瞒土地、偷漏国税的富豪,同时,减轻农民的负担。
    叶县治理的不错,凭借政绩很快擢升为南直隶苏州府同知。
    万历十二年至十五年,父母先后去世,他回家守制,期满后调任为山西平阳府丞。当时因黄嘉善过人的韬略,知府每次遇难事,全靠他决策办理,一时间竟然是辖境文武官员,只知有黄嘉善,而不知有知府。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改弦更张,彻底推翻张居正的政治主张。当时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又不老实经常攻破边防竟深入到太原、平凉一带烧杀抢掠,而其时的边军又比较混乱,时常有因为粮饷问题闹兵变。
    万历二十年,黄嘉善任大同知府。刚到地方就遇上了一起兵变,这样是换一个别的文官,遇上这样的事情恐怕早就吓得六神无主,慌张腿软了,但是黄嘉善没有。
    在了解了事件的过程后,竟然直接很有胆魄的单人独骑去了闹兵变的军营,丝毫不顾危险,以身说法,谕以大义,把局面稳住了,第二天又突然以雷霆手段将兵变头目斩首,果断地将这次事件给平息了下来,接下里就是顺理成章的开始整肃军队。
    万历二十三年,升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卫兵备,一次遇上鞑靼某位首领集万骑,潜其寨下,窥探虚实,打算伺机入掠。黄嘉善侦知,直接命副将持酒食前去犒赏敌人,鞑靼人知道明军已经有防备,悻悻而散。
    后升陕西布政司参政,兼任大同云中兵备,万历二十九年,黄嘉善任宁夏巡抚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向朝廷奏请减免宁夏的田赋,又整顿军纪,数次击退鞑靼的侵扰,与大将萧如薰齐心协力修筑宁夏镇(明军九边防御体系之一)防御对付鞑靼的前沿阵地临河堡。
    万历三十八年,授黄嘉善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统帅延绥、宁夏、甘肃三边重镇的军事。在任上加强边防建设,组织军队屯田,以农养兵,保证军需。同时,他严格执行明廷的睦邻政策,通好互市,使汉蒙两族人民能和平共处。其中一次,鞑靼大规模进犯延绥、宁夏、甘肃三镇,敌虏潜入城下,黄嘉善登城约战,敌人见状,惧怕欲逃。黄嘉善统军斩获敌首级数千,大获全胜,黄嘉善命开城门出击,经一番搏杀,鞑靼死伤无数,此即"三边大捷"。
    黄嘉善因功升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不过朱由楫记得原位面历史
    上的黄嘉善在天启朝的时候并没有在朝堂上,而是早在万历四十三年还是四十四年便已经因病而告老还乡了,而此时黄嘉善却在京中,朱由楫摩挲着自己光洁的下巴如是想到,这或许是因为自己这只穿越来的蝴蝶所带来的一丝小小的改变吧。
    “陛下若是担忧辽边局势,可以着兵部快马行文至辽,让边军加强训练、巡守戒备即可。”
    黄嘉善后面又郑重的向朱由校提出了建议,“另,陛下可以下旨对朝廷在萨尔浒之役中战殁殉国之将士加以抚恤追封,以安忠灵,以彰皇恩,以慰为国死难将士家属之人心,提振辽东守边将士之军心。”
    黄嘉善这个提议得到在场的其余八位大佬的一致赞成,他们不懂兵事,黄嘉善在边关是呆了二十年时间而且是有实打实的战功在身上,黄嘉善的提议也是中规中矩,这个提议很明显是最适合的,针对目前的辽东边事不会有功,但是也绝对不会有过。
    朱由楫略微思索了一下,见在场的大佬们又意见一致,便也对朱由校说道,“皇兄,臣弟也以为黄尚书的建议很好,萨尔浒一战,辽东边军应当还未完全恢复元气,皇兄又刚刚即位不久,朝廷此时确实不宜在辽东主动去寻建奴的晦气,但是又不得不防建奴趁此时机寻衅来攻,命辽东严格防范,同时下旨对萨尔浒死节的将士进行追封乃是再好不过。”
    朱由校点头,很干脆的采纳了这个建议,“既然如此,那便依黄爱卿的建议,由兵部行文一封给熊廷弼着其用心整备辽军,对建奴严加防范。”
    “在萨尔浒死节的将士,具体该如何追封,具体的名单便交由兵部牵头拟写,诸卿商议好之后呈送给朕就是。”
    “臣等遵旨。”
    在快速的敲定好开海增设港口和辽东问题的意见后,朱由校才又缓缓的开口说道,“实不相瞒,今日召诸卿入宫议事,最后还有一事,朕想要听听诸卿的看法。”
    九位大佬疑惑的看向御案后的朱由校。
    朱由校和朱由楫兄弟两互相看了一眼,随后朱由校面上开始露出有些为难的神色,装作咳嗽了两声,“此事与方爱卿有关........”
    大家心中立刻便有所裁撤,心道多半应该是因为某些人忍不住对方从哲发难,要天子诛方从哲这事儿相关。果不然,朱由校接下来的话完全如他们所猜测的一样。
    “朕这里收到一份联名奏疏,是弹劾指责方爱卿包庇李可灼的,另外还有一封奏疏罗列出了方爱卿有十罪三诛......”
    “不知道方爱卿可有什么要自辩的,在场的其他几位卿家对此可有什么看法?”
    方从哲面无表情,刘一燝和韩爌二人面色稍显阴沉,六部尚书互相使着颜色,一时间,御书房内竟是神奇的安静了下来,原本还比较轻松的气氛也随之变得有些沉重起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845/ 第一时间欣赏千秋皇明最新章节! 作者:贫道修的是问情道所写的《千秋皇明》为转载作品,千秋皇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千秋皇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千秋皇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千秋皇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千秋皇明介绍:
一个爱好明史的国防生,重生成为了天启和崇祯的同父异母兄弟朱由楫,为了神州不再陆沉,衣冠不再蒙尘,华夏未来几百年不再腥膻遍地,避免中华文明整体倒退数百年的悲剧再演,他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之下挣扎着走出一条中兴血路,复汉唐之故土,开海波于万疆!亿兆炎黄血裔齐声高唱:日月重开中华天,千秋光曌九州同,炎夏横绝世千秋皇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千秋皇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千秋皇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