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三国之大太监TXT下载三国之大太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之大太监全文阅读

作者:愤怒的扑街     三国之大太监txt下载     三国之大太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51章 田丰

    冀州邺城,何虎进入袁绍州牧府上,大厅内坐满是文武官员,袁绍喜欢讲排场,接见个使者还要让众文武相陪。

    何虎拜道:“拜见明公!”

    袁绍道:“何先生不必多礼,不知我子民贤弟派先生来何事?”

    何虎笑道:“当然是好事,我主以替朝廷剿灭李郭二贼,并平定长安内乱,天子现留我主在长安任职。故我主有欲把并州送给明公,不知明公意下如何?”

    袁绍有些不敢相信,谁这么大方愿意把一个州相送。

    道:“先生所言当真?”

    何虎道:“如此大事,在下岂敢相瞒?另外我主奏请陛下,封明公为骠骑将军的诏书已经发出,使者就在路上。”实际上诏书何虎已经带来了,只是先故意不说。”

    袁绍高兴道:“我这妹夫也太客气了,如此孤便谢谢子民了。

    何虎又道:“明公,我家主母袁夫人还有些私事,要告知明公,还请明公屏退左右!”

    何虎这么说就是不希望让众人知道交易内幕,否则袁绍拉不开脸,这事就交易不成了。

    袁绍道:“是姗儿有事啊?”

    “诸君,你们都回去吧!有事我通知你们!”

    “诺”!

    众人虽不知何虎这葫芦里卖了什么药,但人家说是袁夫人兄妹之间的私事,也不好过问。其实何虎是没办法,他不认识沮授,田丰,张郃。若是当众要这三人,袁绍不可能答应,因为袁绍要是答应那就等于出卖心腹手下,以后谁还敢真心投靠。

    袁绍道:“何先生,现在就你我俩人,说吧,姗儿有何事?”

    何虎道:“主母人在太原一切都安好,在下在长安也是许久没见着主母了,并无什么事。是我主想让明公帮个小忙!”

    袁绍心想,狗日的,我就知道没安好心。道:“说吧?何事?”

    何虎道:“我主帐下缺人,缺粮,想让明公借些粮食,另加三个人!”

    袁绍道:“要多少粮食?”

    何虎道:“不瞒明公,长安如今天子都只能吃个半饱,您说有多缺粮?我主说不管多少,都是明公心意,您看着办便可!”

    袁绍道:“你说要三个人?哪三人?”

    何虎道:“田丰、沮授、张郃。”

    袁绍大惊,“什么?你们要这仨人?”

    何虎道:“河北多名士,人才济济,少此三人,于明公而言不过沧海少一粟。而我主却无人可用,明公既是我主大舅哥,何不成全我主?我主以并州相赠,双方互助,共同结盟,岂不美哉?”

    袁绍想了,道:“你主缺粮,吾可以赠他五万石,也用不着他还。只是要这三人不行,我若把这三人送给你主,孤怎么开口?以后还怎么面对帐下文武?”

    何虎笑道:“明公放心,用不着您为难,我主以奏明天子,天子下诏召他们入朝任职高升,您只说不敢抗旨便可。诏书我已带来!”

    袁绍还是犹豫不决,何虎道:“明公,天下诸候可都盯着并州呢,目前并州有高顺守着,万无一失。但若高顺一撤,曹操吕布等人都有可能都会去抢先占领并州啊!并州每年产马数万匹,若让曹操占了以后对您可大大不利!”

    袁绍当然明白,要是不给这三人,刘苟就可能把并州送给曹操或者吕布,袁绍对曹操可是太了解了。要让曹操占了并州,以后就麻烦大了。

    袁绍道:“先生先暂且回驿馆休息,吾要仔细想想!”

    何虎道:“那是当然,在下告退!”

    袁绍想了一下,道:“来人,把郭图请来!”

    “诺”!

    郭图一到,袁绍道:“公则,刘子民愿把并州赠与我,可他要我给他三个人,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郭图道:“刘苟要哪三人?

    袁绍道:“田丰,沮授,张郃!”

    郭图对田丰可一点好感也没有,田丰为人太纲硬了,不合群,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郭图恨不得他走呢。

    道:“主公,河北少这三人到没什么,这事其实可以交易,只是您不好开口啊!若主公主动答应恐失心人!”

    袁绍道:“这我岂能不知,可刘苟有天子诏书,召此三人入朝高升。”

    郭图对沮授还是感觉不错,但田丰就是个刺头,嘴上骂人一点面子也不给,见袁绍似乎有意答应了。

    郭图道:“既有诏书,调任朝中入职,这到好办。主公乃是大汉忠臣,不便抗旨不尊,可顺水推舟。只是公与兄有大才,不可失去。但田丰硬而犯上,留在帐下也不利于河北文武团结,不如送与刘苟。至于张郃虽有些本领,但并非大将之才,又是韩馥投过来的降将,既非颜良文丑,主公送走又有何妨?”

    袁绍想了下,道:“公则所言极是,田丰钢硬,不董变通,经常顶撞与吾,我亦不喜。但沮授不可失。张郃嘛,小小都尉,我河北何其多也,不差他一个!”

    “这样,就以此二人加五万石粮食,回赠刘苟,量他刘苟也无话可说。”

    郭图道:“主公圣明!”

    不久袁绍便召见何虎,道:“沮授,孤以派他去南皮任职,只能给田丰,张郃给你主公。另外,五万石粮食算是孤孝敬天子。你可回去禀告你主公,若愿意就把诏书拿来,随时可以带走二人。”

    何虎道:“不必禀告了,我主岂能跟大舅哥讨价还价,就这么定了,诏书明日便到达,到时明公接诏便可!只是我主说过,明公拿下并州后,不可再图我主河东。我主亦不打河内主意。咱们俩家就来个君子协定。”

    “善”!你让你主公放心,我答应便是,河东归你主公,河内则归吾。袁绍道!其实袁绍没有消灭公孙瓒对河东也没什么兴趣。

    何虎道:“好!明公乃大英雄定是一言九鼎!”

    第二天,何虎便穿上朝廷九卿之一卫尉官服,以天子使者身份在两小太监的陪同下,前往州牧府。

    袁绍也是做足了戏,召集帐下众文武官员,大开中门,焚香祷告,接见天使。何虎宣诏,封袁绍为骠骑将军冀州牧,兼并州牧。袁绍高兴接诏。

第152章 到底谁糊涂

    随后何虎又拿出另外俩份诏书,宣道:“封田丰为谏议大夫前往长安入朝理政。

    封张郃为忠义中郎将,京兆尹都尉入长安任职,诏书所到带上家属即日起程”。

    众人这下傻眼了,何虎道:“河北多义士,天子在长安久盼田丰,张郃二位义士多时矣,还请骠骑将军代为传告,下官告辞!”

    田丰其实当场就明白了,昨日何虎先行进了府,说把并州让给袁绍,后来并与袁绍私谈许久。今日诏书便是让他与张郃进长安任职,以田丰的才智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不过是袁绍与刘苟的交易罢了。所谓的诏书不过是袁绍的一块遮羞布。

    田丰内心悲凉,他对袁绍忠心耿耿,却被袁绍无情出卖抛弃。而刘苟却又拿整个并州交换他俩人,这本钱不可谓不大。

    何虎走后,众人都不出声,智谋之士都明白这肯定是袁绍打定主意了。双方不过吧一场交易罢了,否则昨天怎么不宣诏?但这事谁也不敢说出来,否则就是打袁绍的脸了。

    袁绍假意道:“元皓?天子所诏,你意下如何。若你不想去长安,孤便找个理由推辞便是,如今抗旨也不算什么大事?”

    田丰就是再忠,也不会傻到没脸没皮的地步,你都抛弃我了,我还留在这里干嘛?何况文人的风骨还是有人。

    田丰道:“不可,天子有诏丰怎敢不尊,若丰不去则陷明公不义也,丰愿往长安!”

    袁绍见田丰直接主公都不叫了。心想果然不忠。

    假意道:“如此孤也就不阻拦你入朝任职了!”

    田丰道:“谢明公,丰告退!”

    不久袁绍叫张郃,把诏书给张郃一看。道:“我若不尊诏则陷于不义也,将军前往长安,天子定会重用,请将军三思!”

    张郃也明白了,袁绍要是想留他,根本诏书都不会给他看,如此你都不要我了,我留下来又有何脸面?”

    道:“末将岂敢不尊诏,既然天子有令,末将马上准备前往长安!”

    袁绍道:“如此也好!”

    田丰张郃回家,一言不发,便通知妻儿老小,即日起程!

    等二天,田丰与张郃不约而同的在城外相遇,俩人突然明白什么了放声大笑!笑着笑着田丰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感觉是受到其耻大辱。

    沮授是田丰的好基友,前来送行,道:“元皓,何故如此急切?”

    田丰笑道:“刘子民下这么大本钱,丰怎敢耽搁?需知早一天治理好关中,便能早一日扫清环宇”。

    沮授道:“哎!主公糊涂,我去劝说,元皓可否再留一日?”

    田丰道:“公与兄,袁绍可不糊涂,我与张郃二人换并州,这买卖任谁也会干。糊涂的是刘苟,不过以后丰得去侍候这糊涂蛋了,让他以后别再犯糊涂。”

    “好了,公与兄好生保重!告辞!”

    沮授也知道,田丰要是认定了事,你就是刀架他脖子上也改不了。只能一声叹息!沮授田丰这对基友,以后也只能各为其主了。

第153章 搂草打兔子

    田丰张郃带上家眷前往长安,而何虎则往并州而去,通知高顺,开壶关让袁绍接管并州。袁绍派自己的外甥高干带兵两万前往太原,接管并州。

    路上,张郃问道:“无皓先生,听闻刘苟原先是个太监,他用并州换咱们俩人,他这是干嘛呢?我俩有这么值钱吗?”

    田丰笑道:“太监?有意思,你可见过这样大方的太监?”

    张郃道:“闻所未闻,要是别的诸候再大方也不会干这事啊!”

    田丰笑道:“刘苟这是没把袁本初放在眼中啊?我现算是想通了,他本来是打算放弃并州了,因为如果不放弃,他也守不住,他的重点是关中,然后才是西凉,益州。留着并州只会浪费精力,并州又穷,他又不缺马,留着并州干嘛?”

    “只是他把并州宁愿给袁绍,也不肯给曹操,说明他把曹操看得比袁绍还难对付啊!可如今曹操连个兖州都没拿下啊!”

    “儁乂,你我不过是刘苟搂草打兔子罢了。不过刘苟能识得将军之才到有些意外。足见刘苟有识人之明!以后刘苟定会重用儁乂的。”

    张郃道:“重用不重用吾不在乎,只是希望不要被出卖才好。”

    田丰道:“不会了,袁本初目光短浅,经此一事,我料定他早晚必败!”

    ………………

    长安这段时间可热闹了,刘表派人送粮食来了,上万民夫,马车前后数里长,最为壮观。

    朝中百官,笑容满面,终于不用卖家当度日了。

    一日,刘苟府上来了许多朝中官员,吴硕道:“司空,百官已经许久未发放俸米,许多官员家中揭不开锅,司空能否把俸米发放了?”

    刘苟道:“哎!如今国事艰难啊,到处缺粮,我知大家也很无奈。俸米还是一定要发的,但是不能全发啊!若不留点余粮,明年开春后青黄不接时怎么办?”

    “诸位大人,你们有所不知啊,我家夫人为了节省,连件衣裳都不敢添,我为了节省,可是连个小妾都不敢纳。没办法,养不起啊!”

    “朝廷开消这么大,各州郡是一个铜板也不愿上缴朝廷。近十万将士都在开荒屯田,可屯田得需要时间啊,粮食哪能一天就长出来?不瞒诸位,我已经戒酒多时了,以后诸位大臣也戒酒吧,咱们现在哪有粮食来酿酒啊!”

    “众人都看着刘苟,刘苟道:诸公要是不信,可以去我府上找,我府上是真没酒。否则我早拿出来与诸公畅饮了。”

    杨彪道:“缺粮年份,禁酒到也不无不可,只是光戒酒也不顶事啊,还得靠粮食才能活命啊,司空这次在刘表那换了不少粮,百官的俸米应该能发得下吧!”

    刘苟道:“哎!杯水车薪啊!这样,一会散朝后,每位大臣发粮十石。先应个急吧!”

    “十石?司空,我等可是二千石官粮?发十石哪够啊!”

    刘苟道:“我也想多发啊!可哪有这么多粮啊!先发十石吧,过段时间慢慢来。总之不会让诸公饿着。”

    【作者题外话】:这几天每天都7000多字,系统投票显示只有5700多,我也是醉了。求票票!

第154章 大什么婚

    刘苟继续道:“诸公要体量朝廷的难处嘛,现在咱们在长安还算安定,起码没有危险,中原各地可是烽火连天。曹操在徐州屠城,陶谦四处求援。如今又与吕布在兖州血战。哎!苦了百姓!”

    王子服道:“司空大人,陛下十二岁了,应该大婚了,我等商议,中散大夫伏完长女可为良配!”

    刘苟道:“陛下大婚?王大人你没开玩笑吧?陛下才多大啊?“硬”得起来吗?”

    话一出口,刘苟就后悔了,这他妈说的太粗鄙了。众人看傻子一样看着他。

    刚升任司徒赵温,道:“司空请慎言,天子龙性初成,可以大婚了!”

    刘苟道心想,是吗?难道刘协发育得快?十二岁就能“办事”了?他娘的,这古人也太变态了。”

    刘苟道:“既如此那就大婚吧,把这好消息传到各州去,让各州郡送些贺喜礼物来。这事你们几位大人定就行了用不着问我。”

    “哦!王大人,伏家怎么样?女子多大了?天子可以12岁,可女子12岁不行,女子年龄太小发育不成熟怎么生孩子啊?”

    王子服道:“伏家长女14岁了,嫡母为阳安长公主刘华。(刘华是刘志女儿)

    刘苟道:“才十四岁啊!太小了吧!毛都没长全怎么生孩子?”

    “咳,咳,咳!杨彪道:“司空请慎言,如此粗鲁言语有损朝廷威严。”

    刘苟道:“文先公,咱们几位就别卖关子了,你我都是为朝廷好,有什么不能说的?天子才十二岁,说句难听的,嘴里还有奶香味,毛都没长出来,结什么婚嘛,天子大婚肯定得大摆筵席,礼数繁杂。开消得多大啊?我去哪找钱啊?我来关中一心是为朝廷着想,我在并州虽穷,可日子还是很逍遥的。到了长安,我是节衣缩食,谨小慎微。诸公能不能体量我一下啊!天子龙性初成,想要睡女人,宫中侍女多的是,随便找个宫女快活一下不就行了吗?干嘛非得大婚?”

    众人一听很多人想笑,贾诩心想,这话也只有刘苟敢说这么直白!

    王子服脸一黑,道:“天子人品贵重怎可随便找个侍女呢!这于礼不合!”

    刘苟道:“人品贵重与睡女人有什么关系啊?蜕了衣服都一个样,哪来那么多事?孝武皇帝还不照样睡侍女?卫皇后,(卫子夫)当初还是平阳公主家歌女呢。

    众人脸一黑!

    刘苟道:“要不这样,明年秋收后大婚行不?这样一来明年屯田初见成效,吃饭应该不成问题,二来有一年时间可以先订婚嘛!伏家总不会急着把女儿送进宫吧?”

    杨彪道:“如此也好!明年秋后大婚!”

    众人都点头同意!

    刘苟道:“诸公,咱能不能以后谈点正事啊?怎么总都是整这些毫无意义的琐碎事物?诸位大臣无事可以带家仆去城外开荒种地,渭水河里鱼虾众多,去打打鱼也好嘛,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减轻粮食消耗!”

    杨彪道:“借您吉言,明日老夫便去河边钓鱼去,朝中之事老夫也不管了!”

    刘苟道:“文先公您看生气了不是?咱是打过比方!行了,您要打渔便去打吧!”

    众人走后,刘苟怒道:“整天没事干,就知道找些鸡毛的小事上纲上线。无聊之极!”

    贾诩道:“自古如此,这些人不过是找存在感罢了。主公不必过多理会!”

    刘苟笑道:“我总算知道为什么董卓宁愿呆在郿邬也不愿留在长安了,整天面对这帮家伙打也不是,杀也不是,烦都烦死了!”

    几日后,荀彧的征辟令终于起作用了,刘晔来了,刘晔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人也是汉室宗亲。

    刘苟一见才二十五六岁的样子。

    刘苟大喜,道:“子扬(刘晔字)贤弟,你可来了,快快请坐!”

    刘晔道:“拜见司空!”

    刘苟道:“什么司空啊,那是对外人。你我都是一个祖宗,就以兄弟相称,为兄应该要虚长你几岁,就叫你贤弟了。”

    刘晔也没想到刘苟这么好说话!

    道:“小弟不敢!”

    “呵呵,贤弟从淮南而来,如今淮南如何?扬州刘繇怎么样了?

    刘晔道:“淮南大部以让袁术所占,刘繇在扬州,各郡对他这州牧也多有不忠,以我看来扬州只怕早晚会落入袁术之手。今袁术有兵马十几万,淮南富足,只是袁术为了养兵加征税赋,百姓多有怨言!”

    刘苟道:“袁公路杀鸡取卵,鼠目寸光早晚是个死!”

    刘晔道:“不知明公征辟我入朝有何事?”

    刘苟道:“贤弟,召你入朝不过是个幌子。用意嘛,我也不瞒你,为兄帐下缺人,召你来就是让你来帮为兄治理关中。你若入朝除了卖弄口才还能干嘛?整日陪百官扯犊子什么也别干了。”

    “如今我在大肆屯田,政务全压在荀彧与杜乔身上,我现在任你为司空府治中从事,给荀彧打下手,等以后有战事了,你还得随我参谋军机!”

    刘晔没想到刘苟这么重视他,上来就给这么重要的职位给他!而且说话都是诚心交谈。

    道:“谢兄长!哦,谢主公!”

    刘苟笑道:“自家兄弟,不必多礼,好好干,能否中兴大汉,还得看你我兄弟啊!”

    “诺”!

    能得到刘晔,刘苟是真高兴,刘晔不光能治军,还能治民,是战略家,为人也董变通。曹丕称帝,他就不反对,因为他知道汉寿将尽,自己反对也没用,何不顺其自然。将来自已有一日要是称帝,刘晔肯定也不会反对。

    占领长安挟天子令诸侯这方面就是好啊,能利用朝廷这面大旗招揽人才。否则要找到像刘晔这样的大才太难了。

    又几日后,田丰,张郃也来了。

    田丰压根就没去理会朝廷,带着张郃便直奔司空府!

    刘苟听说是田丰到了,大喜,立马跑到门口迎接!

    “哈哈哈哈!今日早上闻喜鹊欢叫,原来是元皓儁乂到了。里面请,里面请!”

第155章 樊绸

    刘苟高高兴兴迎田丰张郃进门,没想到田丰开口就道:“刘子民,你搂草打兔子,把我与张郃匡到长安,这本钱下的也够大的啊!”

    得,刘苟算是明白了,为什么袁绍不喜欢田丰了,这张臭嘴袁绍能受得了才怪,这家伙又不怕死!

    刘苟笑道:“能得二位相助,小小并州算什么?袁本初眼光短浅,不配拥有二位!”

    田丰道:“哎!罢了,袁绍对我有知知遇之恩,虽此事令我失望,但我也不愿提其不是,以后但愿不要在战场上遇见。”

    刘苟道:“人各有志,不可强求,韩信在项羽帐下不过执戟郎。只因项羽不会用人而。二位在袁绍帐下也发辉不了自己才华,逢纪郭图等辈相互掣肘,元皓就是说的再多也未必能得袁绍重用!”

    “以袁绍好大喜功的性格如今只拿下冀州心中还所收敛,等他拿下幽州一统河北以后便会目空一切,呵呵,到时候一旦落败,便急火攻心,脑羞成怒,所以袁绍只能打顺风战,逆战他是不行的。”

    “儁乂有名将之风,可惜在袁绍眼中,只有颜良文丑。但我就不同了,颜良文丑在我眼中只不过是一介勇夫罢了,最多做一先锋。此二人与儁乂比起来,乃顽石比美玉也,而你儁乂乃是帅才,用来冲锋斗狠实在是浪费!”

    张郃道:“主明过誉了!”

    刘苟道:“元皓,如今我以开府,就目前而言,主要是休养生息,暂不对外用兵,所以主要是治民,渭水以北到处在屯田,如今干的是热火朝天。元皓刚到长安,如今还未上朝,谏议大夫这官职你还得干,毕竟有天子诏书。

    另外我司空府下领少府、大司农三卿,司空属吏有长史,治中、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可如今还差很多官职,你随便选一个”。

    田丰道:“好吧!”

    刘苟道:“儁乂刚到,对我军中还不太熟悉,就暂时在长安任职,先在长安任都尉,等熟悉之后,我得派你出去独挡一面。

    “诺!”

    “哎呀,如今关中戒酒,实在对不住二位,只能以茶代酒敬二位”!

    田丰道:“关中缺粮,明公能自上而下戒酒,到也难能可贵。丰非好酒之辈,不喝也罢,有茶便好!”

    ………………

    徐荣已把樊绸围在槐里城中(今陕西兴平)

    樊绸在城中有一万五千兵马,而徐荣原本只有本部六千兵马,加上招降一些俘虏,后刘苟又派田柾带来了三千骑兵支援。如今也有一万三千多人。

    徐荣手下道:“将军,您擅自收编俘虏,又无请示出兵陈仓,若要是主公问罪,恐怕…………!

    徐荣道:“我乃军人,只为打仗,若不占领陈仓则西凉马腾韩遂等辈岂会放过这等机会?西凉前些年有董卓在,各毫强被压制,如今西凉空虚,马腾韩遂等人崛起,主公身在长安,一时难以照顾这边,况且主公兵马不足。今樊绸以被我所困,若不消灭更待何时?”

    “可您这么擅自做主主公要是怪罪怎么办?”

    徐荣道:“那是他的事,只要老夫领兵,就不能如此不作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主公要怪罪就怪罪好了,老夫心中坦荡。”

    不久,传令士兵来,宣读刘苟命令,撤销徐荣上党太守之职,任徐荣虎贲中郎将,持节,兼任扶风郡太守,督扶风军事。”

    徐荣高兴道:“我主圣明,老夫说的没错吧?主公这是和我想到一块去了。”

    众人也没想到刘苟非但不怪罪,还让徐荣持节,督扶风军事,这等于田柾也得听徐荣的了。相当于把前线指挥权全部交给徐荣!足见刘苟对徐荣是信任的。

    “来人,再送我送一封信给樊绸,让他投降,若不投降,可把郭氾交出来,然后我可以考虑放他回西凉!”

    “诺”!

    原来长安一战,李傕被杀,郭氾往西而逃,在路上又中了徐荣的埋伏,几千兵马全军覆没,只带着几名亲兵逃了出来。一想到无家可归,便来到槐里,投靠樊绸。

    不久,徐荣的书信就到了樊绸手上。

    樊绸也着急,他知道徐荣厉害,不敢出城迎战。

    叫来几名心腹把信拿给大伙看。道:“徐荣以在城外安营扎寨,如今咱怎么办?

    樊绸侄儿樊胜,也是心腹部将,道:“如今李傕郭氾完了,徐荣虽兵马不多,但后援肯定更多。我等若死守城池,粮草不足也。早晚是守不住的。不如撤吧!往西撤往陇西,武都,等郡,再联合马腾韩遂西羌等部落再来关中”。

    樊绸道:“可如今陇西让马腾所占,只怕武都也是如此啊!”

    樊胜道:“那就撤往金城,威武也可,哪怕就是敦煌张掖也行,总好过围在这吧?”

    樊绸道:“西凉久经战乱,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这些年多少青壮死于非命,若回张掖等地,如何能养这么多兵呢?”

    樊胜道:“那总比好过在这等死吧?回去大不了再去抢先零羌。若投降了以后就都得看刘苟眼色行事,到时要杀我等还不是一句话?”

    樊绸道:“可徐荣要我交出郭氾,才肯放我等走,怎么办?难道真给他?”

    樊胜道:“郭阿多,也不是什么好人,当初要是让我们留在长安也许就不会有如此大败了。如今都这个时候了也怪不得咱们了。”

    樊绸也有些为难,与郭氾多少有些香火情。道:“郭氾走投无路来投靠,我若送给刘苟,必死无疑,于心不忍啊!”

    “叔父,这事交给我吧!”

    樊绸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随后,樊胜带人直接把郭氾给绑了,郭氾大骂。

    樊胜道:“郭阿多,你也别怪我心狠,要怪你就怪刘苟吧,要不是他相逼,我也不会如此,兄弟们都想活命。”

    郭氾道:“就算你把我交给刘苟,刘苟也不会放过你们的,不如放了我,咱们一起去凉州!”

    樊胜哪有心思听这些啊!直接命人押送到徐荣军营!

第156章 郭氾

    徐荣见郭氾以被送到,道:“你们回去告诉樊绸,让他马上滚,我给他一天时间,告诉他不许伤害城中百姓,不许带走百姓一物。否则吾定叫他死无葬身之地。”

    樊绸见徐荣只给一天时间,急忙下令快撤,他对徐荣多少有些了解,不会出尔反尔!

    樊绸走后,田柾道:“徐将军,要不我带兵追吧!定能杀他个措手不及!”

    徐荣道:“不必了,老夫自有主张,樊绸撤往西凉未必不是好事。此事由我向主公解释。”

    田柾道:“如此,末将便押郭氾回长安了,如今扶风郡已全部拿下,关中平原以全部为主公所据,主公正在实行新政,不日便会派文吏过来协助徐将军处理政务。

    徐荣道:“也好,如今以无战事,田将军回长安也好,请转告主公,有老夫在,扶风不会有事,让主公派官吏来便可!”

    刘苟在长安接到田柾回来了,高兴道:“看来徐荣把樊绸给解决了。

    田柾道:“主公,樊绸把郭氾给交了出来,可是徐将军答应放樊绸离开槐里前往西凉。如今樊绸只怕进入陇西等郡了。”

    刘苟道:“樊绸带走多少兵马?”

    田柾道:“一万五千左右吧,不算太多。只是末将不明白徐荣将军为何这么做?本来樊绸出城,末将有把握全歼贼军!”

    刘苟对这徐荣也是无语,这家伙怎么就没一点政治头脑呢?这可是放敌逃跑,养寇自重啊!这事能随便干吗?要不是刘苟知道徐荣没什么反心,要是别人搞不好就会杀了徐荣。

    “文和,你怎么看”?

    贾诩道:“徐荣行武多年是个纯粹的军人!”

    刘苟明白了,意思是说徐荣没反心,要有反心就不会这么明显的放敌逃跑,只会暗中进行。

    刘苟道:“徐荣这是怕西凉马腾一家独大啊,有意让樊绸也掺合进去,反正咱们一时也没打算对凉州用兵。让他们这些军阀聚在一起也好,人多就会生疑,到时打起来咱们再去收拾也好”。

    田柾道:“郭氾以押在外面,主公打算怎么处置他们?”

    刘苟想了想,道:“你把他带进来。”

    “诺”!

    不一会,郭氾便带了进来!

    一见刘苟,郭氾立马跪下,道:“氾已无异心,只想苟活性命,还望明公饶恕!”

    刘苟没想到郭氾这个样子,这么贪生怕死,毫无骨气。这哪像个枭雄啊!

    刘苟看了一眼贾诩,道:“郭氾,汝好歹也是一介枭雄,如此这般怕死真让孤失望啊!这里曾是你的府上,孤本以为你会破口大骂。哎!没成想原来你这般不堪!”

    郭氾道:“吾本就一介草民,是董卓非要我任职,如今我已是毫无威胁,愿投靠明公,求明公放我一马!”

    又看到贾诩也在,道:“文和先生,公乃座上客,氾乃阶下囚,还请先生看在昔日氾待先生不薄份上,替氾美言几句!”

    贾诩有些尴尬,不知怎么说是好!

    刘苟见贾诩为难,道:“行了,孤何曾要杀汝了?瞧汝这点出息!你的家眷孤都关在牢中,也并未伤害。将心比心,孤若是落在你手中,恐怕早死八百回了。”

第157章 “变法”

    “你刚才说你要投降我,好啊,我且相信你这一回,我让你回西凉你可愿意?”

    郭氾大喜道:“愿意,愿意!”

    刘苟道:“这便好,孤放你回西凉,你去投告马腾也好,韩遂也罢,孤让给孤做内应,到时孤用兵西凉时与你里应外合。如若你能立功,我便奏明天子免你罪责,并封赐爵给你如何?”

    郭氾大喜,道:谢明公,哦!不,谢主公!谢主公!”

    刘苟道:“你起来吧,我把你家眷也还给你,你带他们一起去投奔,这样他们才能更信任你!”

    郭氾道:“谢主公,我一定做好内应,等主公大军到来!”

    刘苟道:“这便好,但你要记住,我能放你,也能杀你,你若而异心,不管你到哪,我只需一封书信便能要你小命,到那时你可别怪我不留情面!”

    “主公放心,氾不敢背叛主公!”

    “嗯,如此便好,田柾你把郭氾家眷接出来,给辆马车给他们,送他们出城。哦,再给些盘钱!”

    “诺”!

    郭氾走后,刘苟笑道:“哎!太让我失望了。”

    贾诩道:“主公真仁慈也!”

    刘苟道:“郭氾成不了事的,去做个内应都没那本事。我放他一是给文和面子,毕竟他求过文和。二来郭氾可不是越王勾践,他其实就是个贪生怕死的地痞流氓,是董卓把他给抬上来的。三嘛,如果他真有些本事,回凉州若能招些旧部也好,樊绸现在可是他死敌,他要是能说动马腾等辈与樊绸决战到也是件好事。总之他对我没什么威胁,杀不杀都一样!再者嘛,郭氾我都放了,这对以后招降西凉诸候投降时多少有点傍样的意思嘛!”

    贾诩道:“主公深谋远虑也,郭氾不足为虑,杀之不杀无关紧要,但却能让天下众诸候多条选择,实乃千金买马骨也!”

    刘苟道:“如今首要任务是在关中推行新政!”

    “来人,通知关中各县,凡是县令以上官员,十日后全部到长安开会议政!”

    “诺”!

    贾诩道:“主公所谓新政是何物?”

    刘苟道:“前段时间我便在宫中与众大臣说过了,但只是初谈并未深谈。这次我要全面推行新政了,所以必须下决心了。新政便是“摊赋入亩,永不加赋,地主减租,商贾同税,契尾约税,军户免税”。

    贾诩有些不太懂,刘苟道:“不急,过几日,文和便知,包你大吃一惊!”

    十日后,长安未央宫,宣室殿,大开朝会,这是新建的长安未央宫自建成以来从未有过之盛举,不光刘苟司空府帐下所有文武,包括关中各郡县县令都全来了,连徐荣接到命令后也来了。原留在长安朝中百官更是悉数到场。原本刘苟只想在司空府开会算了,但一想干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怎么可以偷偷摸摸,干脆上朝正大光明!

    三呼万岁后,刘协叫众人平身!

    刘时刘苟走到陛阶前,转身面向众人!

    刘苟道:“诸位,巨受陛下嘱托,从百忙中把诸位召到长安,就是要实行变法改革新政!”

第158章 变法图强

    众人听刘苟说要“改革变法”,都有些吃惊!

    刘苟道:“自孝和皇帝(刘肇)开始,朝廷钱粮就一直入不敷出,到了冲质之时更是穷的国库仓中跑老鼠。到了先帝时,朝廷没钱,逼得先帝卖官弼爵,为什么先帝要卖官?还不是因为国库没钱?因为大官大贪,小官小贪,而世家大户肥得流油,朝廷却穷得发不出俸禄,以至皇权旁落,天下鼎沸!”

    “古人云:穷则思变,变则通,先秦因“商鞅变法”而由弱变强,故要想强国势必要改革变法”!

    “今我大汉江山风雨飘摇,所以也必须变法图强。”

    “吾思虑再三决定在关中地区开始率先变法。其变法内容为:

    一、“摊赋入亩,永不加赋。”

    二、“地主减租”。

    三、“商贾同税,契尾约税”。

    四、“军户免税,优待抚恤。”

    五、逐步废除察举制度,推行科考取士!”

    刘苟话一说完,大殿中,众大臣,你看我,我看你,都有些吃惊。

    有些大臣上次听过刘苟说过“摊赋入亩”。虽然知道刘苟有搞新政的打算。可没想到刘苟这次整整搞了五条啊,这是推翻朝廷以前的国策,从新再来啊!

    司徒赵温,一向是支持刘苟的,所以刘苟让他做这个司徒!

    道:“刘司空,您能否把变法细节再说细一点,我等弄不明白啊!”

    刘苟道:“诸位放心,会清楚的。”

    道:“摊赋入亩,又称作摊赋入地、地赋合一。赋就是常说口赋算赋,按老百姓的话就是人头税。”

    “诸位臣工,人头税朝廷一直一刀切,不管是富裕家庭,还是穷苦人家,都是按人头收,看似公平,实则最不公平。”

    “富豪人家缴点人头税无关大雅实乃九牛一毛尔。可就是这样,大户人家还隐瞒人口,不愿缴赋,我若没说错,诸位臣工当中隐瞒家中奴仆人口也是常有的事吧?”

    众人都不说话,其实这也算是大户人家潜规则。

    刘苟接着道:“可穷人呢?他们到是没有奴仆,有多少口便缴多少钱,可这些钱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千斤负担。往往缴不上钱,只好卖儿卖女,自己卖给大户人家做奴仆来逃避税赋!”

    “而官员绅士却利用特权隐漏人丁,奸猾之徒又托为客籍以为规避,而口赋算赋项目仍然存在。最后结果是赋越收越重,朝廷收入反而越来越少。朝廷没有钱,结果便加倍征收,最后全落在贫苦农民百姓的身上。周而复始,穷苦百姓民不聊生,富户越来越富。”

    “这样一种口赋的编征,使得百姓与地主富户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对于口赋的征收来说,其结果是“在民有苦乐不均之叹,在官有征收不力之参,官民交累。最后黄巾闹事这个也占很大原因。”

    “诸位大臣说说,吾讲的是否对?是否有出入?今天咱们就聊过通透!”

    徐荣率先道:“主公说的对,我出生在辽东,很多中原百姓就是为了逃避税赋徭役才逃去辽东苦寒之地,还有些百姓为了省下口赋,把刚生下来的婴儿直接掐死,可谓惨不忍睹!”

    “在封建王朝,国家收赋税,是分开的。比如汉景帝时期田税三十税一,也就收三十分之一,这看似很轻了。但他不光只收税,还收赋,算赋,口赋,更赋,加上徭役(免费帮国家干活)而且赋收得比税还多。汉高祖四年,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算。贾人(商人)及奴婢加倍,出二算。到了汉武帝时期更狠,国家用兵,国用匮乏,民三岁以至十四岁,出口钱每人二十三。到了后期为了曾加人口,女子到了十四岁不嫁,就加倍收。”

    总之,古代税收对农民基本上就是两种,田税,加人头税。但名称却很多。

    人头税到了后面朝代,又分了很多名称,如明代,辽响,剿响,火耗,等等。真是不让人活了。而更加变态的是,这些税赋只对普通百姓收,对皇亲国戚。朝廷轩贵不收。但国家要用钱怎么办?加税赋。大明王朝就是这么玩完的。

    历史上真正解决人头税这个千年难题是,清雍正皇帝。虽不喜欢满清野猪皮,但不得不说,雍正是个牛人。就是摊丁入亩。

    把所有加在百姓身上的人头税(清叫丁税)全加入田亩当中,那么那些无田之人。如,商人,流民,匠人,就都解放了。这就变相让一些无地人向商业发展。加上国家税赋全压在田亩上,变相的抑制了土地兼并。有些有钱人也开始经商,所以清乾隆潇洒了六十几年,人口大爆炸)。

    刘苟道:“赵司徒,杨太尉?你们是世家大户出身,我说的情况可否有假?”

    赵温道:“确实如此,有些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狗道:“然也,所以这第一条摊赋入亩便是解决这个难题。”

    “以后这些口赋算贼都加到田亩土地当中,按土地田亩收税,田多者多缴,田少者少缴,无田者便不缴。永不加赋,从而减轻百姓负担!”

    “啊!众人开始议论起来了。”

    吴硕道:“司空?征赋税乃是朝廷祖制,自高祖起便是如此,怎可轻废?再者口赋都加到田亩当中,这田还有人种吗?”

    刘苟道:“吴大人,口赋加入田亩并非不缴,而是换种方法,减轻无地或少地穷苦百姓负担,乃是利国之举跟祖制有什么关系?祖制不许贪官污吏,不许各州郡佣兵自重,不许违抗朝廷诏令。你现在让陛下下诏,召袁绍曹操等人进京,你看他们会不会尊祖制?”

    吴硕被顶得哑口无言!

    刘苟道:“我知道这样会让大户与世家地主吃点亏,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大汉都亡了,你们家产还保得住吗?黄巾之乱杀的大户人家还少吗?难道这样的悲剧还要再来几次?逼得穷苦百姓造反?”

    众人让刘苟说的不敢出声!

    刘苟道:“好了,再来说第二件,减租!……”

第159章 “变法”(二)

    刘苟道:“好了,再来说第二件,减租!”

    “诸位,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些租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没什么不可以,但是凡事得有过度,目前田租多少诸位可知道?

    “元皓,你从冀州来,你说说冀州的田租吧!”

    田丰道:“上好良田佃户得三成,地主得七成。中等的良田佃户四成地主得六成。下等的五五分成!”

    刘苟道:“诸位,佃户幸幸苦苦种粮,最后只得三四成,这像话吗?一年幸苦到头肚子都填不饱。”

    (西汉初期农民家里大多是自己耕种农,地够多,佃户少,这样社会矛盾还少一点。

    可到了汉末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百份之八十的农民是没地的。那么就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怎么租呢?良心好的地主五五分成。就是地里收成地主只拿五成,佃户拿五成。可绝大多数是三七开,没错,是地主拿七成,佃户拿三成。

    用后世眼光来看简直就是变态。可这种情况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只是比例有所不同。佃户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拿到手的能有多少?还得上交国家的田税,赋。(主要是人头税)如果年景好,还能混个温饱,可要是年景不好那就只能饿肚子当流民。再加上高利贷,生个病,那就是卖儿卖女。

    其实历代王朝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一条鞭法。等等,可这问题真的很无解,地主和佃农之间的租约关系就像后世的房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要觉得三七分成高了你别租嘛,大把人租。就像后世大城市的房租,每月打工赚6千,交了房租只剩一半,简直不让人活,可租户一点办法也没,你不租马上就有别人来租。)

    赵温道:“那司空觉得收多少合适?”

    刘苟道:“以后上好良田,五五分成。中等良田,佃户分六成地主四成。下等良田佃户七分成地主三成。以上是定个基础,地主在这个基础上只能少收,不能多收。

    “另外以上所得还要缴纳田亩当中的税赋,税赋也按这个比例缴纳,比如上好良田,需要交四个铜板税赋,那么地主跟佃户便一人一半,以此类推”。

    “另外,以后无田奴仆工匠等就不再需要交口赋等税收了。另外所有城池的入城税都免了,不许再让士兵在城门口搜刮百姓,为令者严惩不贷。”

    “还有,百姓开荒无主土地前三年所产,都归百姓所有不需任何缴税,三年后每年向官府缴二成田租,缴满五年此地就归开荒者所有。最后还要加一条,如果谁家的田荒了无人去耕种便要受罚。如果是家里没劳力无法耕种,可以先向官府申请,让别人代种。总之不能随便荒了田地。”

    众人都觉得刘苟对地主太苛刻了。议论纷纷。

    刘苟道:“好了,现在说第三条,商贾同税”。

    “所谓商贾同税,就是以后商人和普通百姓一样纳税,要大力提高商人的地位,允许商人穿华丽的衣服。(古代商人地位低下只能穿麻衣,尤其是汉代)商人经商要纳税。但纳税后,要保护商人利益,按一定比例征收税务,如利润丰厚的产品可十税一。利润比较薄的产品,二十税一等等比例。严禁随便乱征多收。税吏多收乱收,重复收税,按贪污处置!”。

    “契尾约税,就是买房,买地,大额合同交易等等,签订契约在尾部要有官府盖印才能生效,在合约的总金额当中收取一定费用,暂定二十税一”。(5%。)(后世宋元明清都这么干的,其实就是现代社会也是这么干,印花税就是其中之一)。

    “第四、军户免税。优待抚恤”。

    “就是家中有人在军中服兵役,就不用缴税,或者减免税收。这样就能鼓励士兵英勇参军杀敌报国,但是只能是直系亲属,如儿子在当兵,父母妻儿,就不用缴税,旁系亲属不算。

    “优待抚恤,就是士兵死了要发抚恤金,如有妻儿,地方官员与乡老要照顾其儿女成年。总之让士兵没有后顾无忧放心杀敌。就是战死了妻儿也有人俸养。”

    “以上四点是政务变法!”

    “另外一点便是逐步废除察举制度,推行科考取士!”

    刘苟笑道:“市井中早有童谣,举茂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此等童谣可谓一针见血。”

    如今我大汉取士为官之策,太不和时宜了。一个人孝顺父母本是为人子天经地义之事,但是孝顺和有才能有屁关系啊?诸位请看,我帐下许攸没举过孝廉。

    诸公,所谓的举茂才(西汉时本是叫秀才,东汉后避讳刘秀,改茂才),举孝廉本就是个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绝好机会。

    我帐下许攸,杜乔,都没举过什么茂才孝廉难道他们没才吗?那些州郡刺史所推举的所谓茂才果真有才吗?以我看来其绝大部分都是私相授受举来的饭桶!”

    “我刘苟就没人举荐过,否则我也不会稀里糊涂的进宫!要不是先帝厚恩也就没我今天了”。

    “所以这举孝廉取士实在不可取!”

    杨彪道:“历来都是如此,若不举孝廉如何取士?朝廷总得要官员吧?”

    刘苟道:“杨太尉不急,接下来我说的才是重点。”

    “以后将实行科举制,所谓科举便是考试举才,设文科,武科!文科取文官,武科取武官。

    “第一步,朝廷设考场,如每个县或郡所有读书士子都可进入初考。由朝廷统一出题,让每个读书士子答题。择优者录取一部分。通过郡里考试录取者,即可成为茂才。但这个茂才每个郡都有不少,所以还不能为他授官。但是可为小吏。如,书吏,狱吏,亭长等等!”

    “第二步便是把郡里所有茂才再集中到州里,再统一考试一次。如冀州便可让冀州所有茂才到邺城再统考一次。也择优录取一部分。考上的即成为举人。这些举人也还是不能授官。但可授大一点的小吏。如贼曹、税吏官,官署幕僚等等”。

第160章 “变法”(三)

    “第三步、便是把全国所有的举人都统一召到京城再大考一次。名叫会试,也可叫京试。这次考试与上面一样也还是择优录取。”

    诸位:“但这此考试可非同一般,一旦考上便是进士。何为进士?进身之士,国之栋梁!”

    刘苟继续道:“一旦录取为进士,便再来一次殿试。但是这次不再淘汰,只排名次,所有进士将在这宣室殿由天子出题当众考试。这些人以后便都是天子门生”。

    “殿试第一名则为状元,第二名则为榜眼,第三名则为探花。以上三人都由天子亲点”。

    殿试最后结果将分三等:“

    第一等,进士及第,共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从第四名到第一百名左右都是。

    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诸位大臣,以上便是文科取士。只要是考上进士,便都是朝廷候补官员。可谓鲤鱼跳龙门。”

    刘苟更是念道:“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诸公,说说吾这套取士之法比如今举孝廉如何?”

    众人眼睛都盯着刘苟,感觉像看怪物!

    刘苟道:“诸公别看我啊,我又不是花姑娘有啥好看的?到是说句话啊!”

    荀彧率先道:“主公之才非常人所能及也,古人常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主公之才姜尚尤不可及也!彧算是开了眼了,这等取才,既取官,又兼顾取吏。不论穷富,唯才是举,层层考试,非才学出众者不得取士,杜绝庸才滥竽充数。实乃选官之上上策也。”

    众人都震惊了,杨彪道:“老夫对司空所谓科举取才也是佩服,这等取才,能取到真才实学老夫不有怀疑,只是如此取才,恐天下世家大户会强列反对啊,他们都与各州郡太守有太多牵扯,举孝廉对他们子弟容易,但这层层考试实在难啊!”

    刘苟道:“杨太尉所言只看到一面,天下读书人九成都是富户,穷人有几人能读得起书?那些世家子弟要说进士考不上还情有可原,因为难度高。但要是连个初选茂才都考不上,那这样的废物如果举孝廉政就是祸害朝廷。要有何用?”

    “再者,举孝廉名额有限,世家大户庶出子弟何其多也,真正能举孝廉的又有几人?孤听闻杨太尉儿子杨修有王佐之才,想来考个进士还不手到擒来?”

    “诸位,刚才所言是文科举,还有武科举,其内容也差不多,只是武科举主要是选军中武将,若是文武全才那便更好!”

    “如今朝廷只控制关中,孤认为新政推行起来更容易一些,朝廷必须要有刮骨疗毒的勇气实行变法,虽然变法会带来一些人利益受损,但是不能因为有人反对就不干了。“卫鞅变法”也得罪很多老秦人,最后卫鞅虽死,但秦国却变强。”

    “今我大汉若能再次变强,我刘苟死又何妨?孤决心以定,万死尤不后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从明日开始在关中地区率先实行变法新政,若有抗命者,诛!”

第161章 斩官立威

    刘苟回头,道:“陛下,变法自强乃唯一出路,否则我大汉如此下去,不需几载,众诸候一旦相互兼并完成,大汉便亡矣!到那时我等刘氏子孙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见历代先帝?”

    “如今新政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臣既录尚书事,便全权推行变法新政!”

    “大胆刘苟,汝居然敢咒陛下早下九泉?汝所谓新政完全是放弃祖宗之法,祸国殃民之策。自古选官之道在于德行,若你这般选,只要有才岂不是坐奸犯科,无君无父之小人亦可为官。”

    刘苟回头一看原来是侍中大夫种聘!

    刘苟怒道:“种聘,吾说的不对吗?朝廷就是有汝这样尸位素餐的官员太多才造成如今民不聊生,天下鼎沸。吾身为陛下叔父。莫说是汝,即便是陛下亦是我的晚辈。如今朝廷政策有误,不利于发展,吾自当改之!”

    刘苟突然大喊!:“来人,把种聘推出去砍了,给新政祭旗!”

    “诺”!

    突然殿外甲士进来把种聘往外拖出去。

    “啊!刘苟汝不得好死,汝想当董卓乎?种聘大骂!”

    杨彪道:“司空请息怒,种聘虽无礼,但亦无心之言尔!”

    可刘苟不为所动!“啊!殿外一声惨叫,种聘人头落地!”

    刘苟道:“吾并非好杀之辈,若看我不惯,骂我,咒我都没关系,但新政必须进行下去,从今日起,再敢言反对新政者,与种聘同罪,定斩不饶!”

    众人吓得不敢动!刘协也害怕。

    刘苟跪下道:“陛下,刚才臣实在无礼,但要救我大汉非变法不可,反对变法如同挖我汉室龙脉,还请陛下恕臣无礼之罪!”

    刘协道:“皇叔请起,朕未曾责备皇叔!”

    众大臣也知道,刘苟开始露出牙齿了,只不过比董卓更聪明些罢了。

    随着刘苟的强势坚持,关中大地开始实行变法。刘苟命人把变法内容用白话文帖满各县,让老百姓一听就懂。一时间普通百姓高兴坏了,以后不用再交人头税了,田租也降下来了,最高兴其实是商人,商人地位上升,可以穿绸缎了,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对商人来说,缴点税根本没什么,反正做买卖是赚差价,稍微涨点价就在里面了。

    刘苟府上,荀彧道:“主公,变法强行推进,只怕会有大户反对啊!是不是急了点?最好是循循渐进。”

    刘苟道:“文若,不能循循渐进了,必须以雷霆手段一刀切下去,若慢吞吞的,大户就会以为咱们开始变软了,他们就会更反对。这样更难推行下去,如今咱们只拿下关中,关中世家大户还算是比较少,在关中实行变法还比较容易,若是以后打下更多地盘只会更难,变法历来都会有风险,几乎都是伴随腥风血雨,若不变法,我们凭什么收复中原,重兴汉室?”

    “若有大户反对,便抓几个典型,先游街示众,然后拉到菜市口砍了,再让别的大户去观刑。总之杀鸡儆猴也好,杀猴儆鸡也罢,首先是立威。另外告诉所有地方官员,若不作为,将治罪论处!”

第162章 还不退下

    荀彧道:“哎!只怕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刘苟道:“杀是为了不杀,等新政推行下去后,过两三年就好了,只要我还在关中就乱不了。我不是董卓,我是争取绝大多数百姓。只要变法推行几年,到那时普通百姓是既得利益者,世家若再想反对便是与所有百姓为敌,到时变法已经生根发芽,朝廷民心所得。不怕变法不能全面推广”。

    没办法,荀彧只好硬着头皮干。

    这时杜乔道:“主公,要按您科举取士之法以后这些跟着您一路走来的兄弟们子嗣要是不争气,考不上进士,那不得回家种地,如果这样兄弟们可能会心有些不甘啊!”

    刘苟笑道:“仲基这个问题,问到根上了,兄弟们愿意抛家舍业跟着我干,谁不想封妻荫子,给子孙留个鲜贵名门?”

    又道:“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若我刘苟是个薄情寡义之辈,不顾兄弟们死活,那我怎么对得起兄弟们的这一腔热血?”

    “诸君请放心,你们都是我心腹手足,将来你们这些有功之臣的儿子可以不用考试。我会奏请天子赐他们进士岀身。这叫恩授进士。另外你们的儿子将来还可以继承你们的爵位。并且世袭罔替。”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了,这恩授进士名额是有限制的。每人只能赐一俩个。不能你们有多少儿子就赐多少进士出身,这样可不行。你们要是生他几十个儿子,若都赐进士。那到时候满朝官员都是你儿子,这会闹笑话的。”

    “呵呵呵呵!众人也笑了起来!”

    众人见刘苟允许他们的爵位将来可以世袭罔替。这下便放心了。跟着你打天下谁不想混过列候光耀名门呢!”

    “好了,新政前四条立马开始实行,至于第五条科举目前条件还不成熟,过两年再说!”刘苟道。

    “诺”!

    “主公,徐荣求见”!

    “叫他进来,”刘苟道。

    徐荣进来,道:“主公,老夫要回扶风了,特来向您辞行,您还有什么交代的吗?”

    刘苟笑道:“孤把关中西面门户就交给老兄了,陈仓一定要守好,另外扶风上下15个县就全靠你了,变法新政一定要推行下去,若有谁带头反对,可杀一儆百,不必请示。”

    “主公放心,老夫一定把新政推行下去,些许阻力自会化解,主公不必担心!”

    刘苟笑道:“那一切就拜托徐兄了!”

    徐荣走后,刘苟对这老家伙更喜爱了,这家伙军人作风,内心坦荡,值得信任。

    ………………

    “琰儿,你在忙什么呢呢?”刘苟问道。

    蔡琰道:“我让下人把后面几间房整理一下,过几天姐姐她们便要回了,我老住你房间不合适!”

    刘苟道:“对不起了,让你受委屈了,我不是好丈夫。”

    蔡琰道:“没什么,大户人家都这样,我有自知之明,只要你心中有我便可。”

    刘苟搂着她,道:“哎,我也很无奈,本想专一,可又贪心,以后我会珍惜的。”

    蔡琰道:“我想把姨娘接过来,她们住在河东,我不放心!”

    “行,我派人把她们接来,这样你也安心些,只是如今长安房子紧张,先委屈她们住在这里。等以后有房子了再让她们搬!”

    蔡琰点了点头!

    ………………

    杨彪府上,十数名大臣,聚在一起,种聘的死,大家都有点兔死狐悲。

    吴硕道:“刘苟牙齿已露,朝堂擅杀大臣,与董卓何异?”

    王子服道:“哎!难道我等看错了?如今刘苟刚到长安不久,若时日一久,只怕会变本加厉啊!”

    “文先公,你有何打算”?

    杨彪想了下,道:“你们觉得刘苟他变法能否成功?变法对朝廷是否有利”?

    众人也不知怎么说,其实大伙也不傻,变法说白了就是打压地主阶级,让利给百姓,提高政府的收入。

    吴硕道:“提高商人的地位,这就是胡搞,商人不自行生产,全靠投机倒把,把商人地位抬高能得到什么?”

    杨彪道:“吴兄,别避重就轻,变法的核心是“摊赋入亩”。你说说摊赋入亩对朝廷是否有好处?”

    吴硕道:“如此把所有税赋加到田亩中,普通贱民到是减轻了负担,可世家地主便遭了殃。自古成事者都是靠世家支持,光武帝靠世家在河北起家所以才能成事。王莽到是把土地分给贱民,可结果呢?刘苟强行变法,如此下去便会得罪所有世家地主,我料他必败!”

    众人大多点头表示认同!

    突然一年轻人道:“未必,王莾之所以败乃是他的那一套改革,既得罪了地主大户,又没得到普通百姓支持。造成天下百姓都反他。再加上他以外戚篡汉称帝,本就不得人心,再者在军事上更是连连犯错,昆阳一战更是偷得一塌糊涂!”

    “而刘苟这一套变法完全不同,光凭“永不加赋”这几个字就能收买人心。取消入城税,天下人人都得利。口赋加入田亩,无田百姓就是傻子也知道这是对他们有利。减租减息佃农能不高兴吗?提高商人地位,天下商人便会蜂拥而至,有商人的支持,大汉各地钱粮便会源源不断运往关中。”

    “优待抚恤俸养伤亡战士,当兵的没了后顾之忧,怎能不奋勇杀敌?军户免税,百姓为了可以不缴税便会愿意送儿子上战场。加上我大汉历来都是军功封爵。刘苟这套下来与大秦的耕战一体有异曲同工之效,刘苟失去世家支持,可却得到了普通百姓支持,需知天下穷苦百姓可是占有九成,有九成百姓支持若变法成功关中大地将固若金汤也。”

    众人一看说这话的正是杨彪的儿子,杨修(字德祖)今年才18岁。

    杨彪道:“德祖,不得无礼!此处说话哪有你的份!”

    杨修道:“父亲,其实孩儿最感兴趣的是科举。孩儿对这头名状元到是很有兴趣!”

    “哼,这没你说话的份,还不退下?”

第163章 团圆

    “哼,这没你说话的份,还不退下?”

    道:“诸位,如今这情况想让刘苟取消变法我认为不太可能,刘苟如今一门心思在变法上,我等再怎么反对亦无益。”

    老夫这些日子也一直在想,要怎么样才能重兴汉室,可思来想去,也未有什么良策。王允之事让我感概良多。老夫假设王允未死,以他那一套能治理这个乱世吗?”

    “凭心而论,自董卓进京以后,到王允、李傕。他们没有任何一人有什么长远打算!王允除了夸夸其谈,钢愎自用没有任何建树,而李傕根本就是个蠢夫对国家大事一窍不通。如今刘苟虽说露出獠牙,但他的确有手段,我等说来说去政务还得靠他主持。以我之见,不如随他去吧!要说变法世家大户吃亏,我杨家这亏可吃大了。但老夫这此不打算去反对变法了。”

    司直,韦晃,道:“如今朝延所有政令皆由刘苟所出,长此以往恐…………”

    杨彪道:“韦大人,我知你的意思,可陛下年幼,如不由刘苟主政,那又让谁呢?”

    韦晃道:“刘苟应该把军权交给朝廷,大事由朝廷重臣商议决定!等过两年再把朝政交给天子。”

    杨彪摇头晃脑,道:“韦大人所说太过理想了,若是你是刘苟,你会愿意吗?诸公若是妒忌刘苟大权独揽想分一杯权利羹。我劝还是打消这个主意,否则很危险!”

    韦晃道:“如今董卓以死,不如迁都去洛阳?如此一来则刘苟就不能大权独揽矣!朝廷才能再回正轨!”

    吴硕道:“洛阳以成废墟,去洛阳只怕连个落角之地都没!”

    韦晃道:“不然,洛阳百姓虽迁来长安,但董卓在长安这两年,又有不少百姓返回洛阳。洛阳虽经历大火,但城墙仍在,大火也不可能烧毁所有,只需简单修整一下,定能恢复。而洛阳城外良田众多,只需耕种便不愁没有粮食。”

    众人让韦晃这么一说,又有些蠢蠢欲动。

    王子服,道:“若刘苟不允怎么办?此事如若泄密定会惹怒刘苟!”

    符宝郎祖弼,道:“吾有一计或许可行。”

    “刘苟如今在变法暂不会对外用兵,不如我等假意配合,不再反对于他。等过段时间,他定会带兵出征,到时咱们再带着天子偷偷离开长安,返回洛阳,刘苟不是一向装着尊敬天子吗?我量他也不敢派兵追杀天子!一旦到了洛阳,关东各诸候在则,刘苟也只能任命!”

    韦晃道:“这主意不错,到了洛阳,陛下便是天下共主,不再受任何诸候摆布,谁敢去攻打洛阳?”

    众人都觉得有理,杨彪很想反对,但一时又找不到好的理由,便不再出声,而支持刘苟的赵温等人,这次根本就不在邀请之例!

    从此这些家伙,开始老老实实,不再跟刘苟唱反调。刘苟也觉得奇怪,怎么突然这些大臣开始支持他变法了,难道是杀种聘给这些人杀鸡儆猴起到作用了?

    几日后,长安又来了一队人马,足足有两三千人。带头的正是高顺!

    刘苟帐下很多人出城迎接!

    刘苟在司空府迎接高顺一行!

    何莲刚进入府上,道:“吾以为你忘了我们母子呢!”

    刘苟道:“哪能啊,忘谁也不能忘记姐啊!我这不是忙嘛!”

    何莲道:“哼!别以为我不知道,蔡邕家女子是不是你…………”

    “姐,您能回房再说吗?这人太多,你总得给我点面子吧?”

    何莲一看,好家伙,几十人看着她!

    何莲便不理众人,往后院走去!

    说来也怪,刘苟对何莲那是爱到骨子里了,何莲对刘苟即便是打骂,刘苟也从末有过半点怨言,简直是克星。

    “伯达,幸苦你了!”

    高顺道:“不幸苦,只是觉得丢了并州有些对不住主公!”

    刘苟笑道:“丢什么啊!并州只是暂时交结袁绍,以后咱们还得拿回来!”

    突然刘苟发现了丁坚也在,道:“丁坚,你小子也来了啊!”

    丁坚道:“俺这人认死理,既认您为主就不打算更改,董卓以死我仇也算是报了,以后就跟着您!”

    刘苟道:“好小子,行,孤以后定重用你!”

    “谢主公!”

    何虎道:“主公,袁绍还答应给五万石粮食,以袁绍的为人应该不会反悔吧?”

    刘苟笑道:“行,多赚一点是一点,拿五万石粮也算不错。袁绍不缺粮,五万石对他来说小菜一碟,不会反悔的。”

    大厅中齐聚一堂,难得众人其乐融融。

    晚上,刘苟房间,何莲道:“辩儿可有消息?”

    刘苟道:“姐,不瞒你说,我以找人打听过了,辩儿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何莲眼泪唰的掉下来,哭泣,道:“吾早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

    刘苟道:“姐,董卓九族都给诛了,王允把他九十岁老娘都给杀了,如今这仇也算是报了,辩儿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以后你把这份爱放到平儿与晋儿身上吧!”

    何莲道:“吾就是心疼辩儿!”

    “还有,平儿早就应该封王了,在洛阳时你劝我说要低调,我也就有意没让平儿封王。如今朝堂由你控制,是该给平儿册封了。”

    刘苟想了下,道:“姐,老实跟你讲,我现在还在考察平儿,我希望平儿能挑大梁,而非封什么混吃等死的藩王。”

    何莲道:“你意思是想让平儿称帝?”

    刘苟道:“先帝有三子,若刘协驾崩了,他又没有儿子,平儿便是唯一继承人。”

    何莲道:“可平儿不是先帝亲生的!”

    刘苟笑道:“就是因为平儿是我儿子,所以他才有登顶的机会!否则怎么会轮到他?”

    何莲明白了,道:“可先封个藩王也没什么不好吧?”

    刘苟道:“封了藩王就得去就藩,就算年幼不能就藩也得住宫中。再怎么也不能住我府上啊,平儿还小你忍心让他去就藩啊?若不就藩,你愿意带他去宫中生活啊?”

第164章 子欲养而亲不待

    何莲道:“我明白了,那这事暂且作罢,等平儿成年了再说!”

    刘苟道:“姐,这事你可要烂在肚子里,谁也不能提!我要好好考察平儿。若他是块烂泥扶不上墙那也只能给块封地让他去混吃等死!”

    何莲点了点头!

    刘苟笑道:“姐,蔡琰这事,想来何虎对你讲了吧?”

    何莲道:“没,没!绝对没,我是听灵儿说的。”

    刘苟笑道:“灵儿才不是多嘴之人。”

    何莲道:“你既救了蔡琰,何不把她送到卫家?卫家就在河东!”

    “姐,您是过来人了,对这些事见得还少吗?卫家要是对蔡琰好,她怎会回娘家长住?我若送回卫家,那不是把她往火坑里推吗?再说我对琰儿才学很是欣赏,也有些舍不得了!”

    “哼!好色之徒!我知道是这样?”

    刘苟笑道:“在河东几个月,身边连个侍女也没,确实有些寂寞,姐一向心疼我,应该理解一下嘛!”

    “行了,你少装可怜,男人都这样!事已至此,我又能怎么样?你纳了蔡琰便是。”

    刘苟道:“姐放心,这是最后一次!以后保证不会再有!”

    说完刘苟抱起何莲,往床上扔,道:“离开近一年了,想姐了!”

    俩人还是熟悉的动作,熟悉的配方,许久房中响起“征伐”的喊杀声!

    三个月过去了,许攸回到长安。

    刘苟道:“怎么样?有没找到我师父师娘?”

    许攸道:“主公,攸去过郭胜的家,家中空无一人,郭胜的亲人死的死,逃的逃。攸向人打听吉平太医的下落,可左右邻居都说没见过。吉太医当年又是化名让郭胜给藏了起来。攸找了一个月,还是没什么线索。想来当年郭胜是不是把吉太医给害死了?”

    刘苟内心悲痛,道:“可郭胜亲口说过师父很安全。豆娘也说吉太医去了郭胜老家。怎么就没有线索呢?郭胜当年为了控制我,没理由加害师父啊。他应该明白,我师父要是死了,我就不受胁迫了,而且还不会放过他的。”

    许攸道:“如今主公名声响彻天下,吉太医若还在世应该会知道啊!他们应该会主动来找您嘛!”

    “哎!师父师娘,如果还在世,他们淡泊名利,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许不愿来见我啊!”

    “罢了!此事你也尽力了。都怪我当初在洛阳时没有去寻他们。我总觉得当时我自己都朝不保夕怕连累他们,所以就没去逼迫郭胜。哎!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真是不孝也!”

    “你也幸苦,下去休息吧?”

    “诺!”许攸道!

    ………………

    时间一天天过去,没了朝中官员捣乱,刘苟在关中的变法得以快速推进!一年后,初有成效。

    一日,刘苟在司空府举行会议,这次人比较多。刘晔、钟繇、田丰、贾诩等人悉数到场。

    刘苟道:“经过一年多治理,如今关中算是有了些生气,屯田也不错,按如此下去,不需两年,自给自足不是问题。”

第165章 先打汉中

    “今日咱们就谈谈,是先拿下凉州,还是汉中!诸君说说意见!”

    田丰道:“拿下凉州(凉州又称西凉)为好,凉州不平,对关中始终是个威胁,汉中张鲁只想守住汉中,发扬他五斗米教,对长安没什么威胁!平定凉州后再去打汉中不迟!”

    刘晔道:“我认为还是先打汉中为好,元皓兄先打凉州是从战略上考虑。的确如此,凉州对关中是个威胁,而且还不少,早晚要解决。但是元皓兄没考虑经济原因。”

    “若打下凉州,主公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凉州贫穷,近几十年几乎就没消停过,以主公的治理方式,就算打下凉州肯定不会不顾百姓死活。到时不但不能从凉州得到一点物资,反而关中的钱粮,还得源源不断的输入凉州!”

    “再者,马腾,韩遂,现在还有樊绸等辈,向来不和,主公诺不打他们,他们便会勾心斗角,相互攻伐。可主公出兵凉州,他们便会抱团取暖。凉州虽穷,可兵马却不少,一战下来,非掏空关中不可。而得到的无非是一些战马,和一些快要饿死的俘虏,别的什么也得不到。可主公又不缺战马。若卖给中原各诸候,无非是支敌而已!”

    “但如果先打下汉中,情况就完全不一样,汉中自古就是粮仓。主公可把如今屯田兵迁到汉中,这样关中粮食压力会小很多。打下汉中后,再出兵凉州情况也会好很多,凉州俘虏可收编后到汉中就粮,这样既得兵马数万,又可为拿下巴蜀早做准备。这样关中百姓负担就少很多!故晔以为还是先打汉中为好,有徐荣在陈仓守着,攻打汉中之时,关中不会有太大问题!”

    众人也点了点头。

    刘苟道:“子远,你认为呢?”

    许攸道:“原先我也觉得先打凉州为好,毕竟解除后顾之忧。可按子扬这么一算帐的话,攸现在支持子扬的意见先打汉中,拿下这个粮仓,再以汉中之粮养西凉俘虏!”

    刘苟道:“文和,你说说看,先打谁?”

    贾诩笑道:“明打西凉,暗取汉中!”

    众人都是智谋之士,一听就明白了!

    杜乔道:“妙,实在是妙,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咱们来个明着打马腾,实则偷袭汉中!”

    刘苟内心一喜,还是老毒物厉害。

    道:“文和,你说具体一点!”

    贾诩道:“主公可派天使前往汉中,封张鲁为安南将军,汉中太守,南郑候。”

    “封张鲁兄弟张卫为武都太守,令其从汉中出兵攻打武都。介时主公派大军前往凉州做做样子。张鲁不管会不会去出兵,起码会放松戒备。主公另外派一支精兵从西城(今安康)或者别处杀入汉中。直扑南郑,若能一举攻破南郑便好,若不可为也可放弃攻城,向西直奔阳平关,只要阳平关一破,汉中便基本十拿九稳!”

    刘苟道:“元皓,你的意见呢?”

    刘苟这是尊重田丰,别让他觉得刘苟不重视他。

    【作者题外话】:求银票票!!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079/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之大太监最新章节! 作者:愤怒的扑街所写的《三国之大太监》为转载作品,三国之大太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之大太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之大太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之大太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之大太监介绍:
简介:后世娱乐城洗浴中心经理魂越汉末,被人陷害稀里糊涂成了皇宫中一名小太监。看他如何在宫中混得风声水起,权倾天下。袁绍骂其是“嫪毐。”曹操骂其是“赵高!”……迷人的何太后说:“你眼里泛起山河,碧浪里却不是我。”而他却说:“十年挣扎,十年撕杀,却因你一方绣帕,戒了争打!”三国之大太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之大太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之大太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