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三国之大太监TXT下载三国之大太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之大太监全文阅读

作者:愤怒的扑街     三国之大太监txt下载     三国之大太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526章 科举(四)

    刘苟笑道:“这怎么好开口?再说,口是心非之辈也多矣!”

    蔡琰道:“只要发誓,敢违背誓言的毕竟是小数。君子不可欺之以方。有大智慧者必是忠义之辈。戚戚小人上不了大雅之堂。”

    “如若发誓,若敢违背,如头顶悬剑,自有天谴。子民不可,以一人而舍全部。”

    刘苟高兴大笑:“哈哈哈哈!琰儿真乃奇才也,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就这么办,逼他们发誓,不过这发誓要改改,叫“宣誓”!”

    “发誓嘛,打赌才发誓。宣誓就不同了,想做官就得先宣誓,否则就别想做官。虽然这个也并不代替一宣誓,这些人就能忠于誓言,但是一百个人当中有那么十来个人忠心,这个就值得一试。”

    蔡琰道:“宣誓?嗯,你这词用得好,宣读自己的誓言。既好听,也能光明正大。”

    “好了,我先走了。”

    刘苟道:“琰儿,你急着走干什么嘛?今晚别走了,留下来吧!咱俩多说会话。”

    “姨娘还病着呢,我得去尽孝。”蔡琰道。

    “姨娘有仆人照顾,再说,老年人了,有些小毛病也正常。华佗去了病就会好的。”

    蔡琰也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男人。道:“那好吧!不过你得老实点。”

    “呵呵,老实什么啊,咱俩再生个儿子。”

    蔡琰一脸幸福,道:“这么多年了只怕怀不上啊!”

    “没事,加把火!…………”

    三日后,洛阳迎来了放榜的日子。驿馆外的几块大黑板上,写满了考中举人的名子。

    所有举人都将参加下一轮考试,考中者可为进士。若考不上进士者可回乡凭举人的身份为吏。

    这下沸腾了,不要小看这举人的身份啊,回乡为吏也不错嘛,起码也算是“公务员”了。那也是平常人一辈子得不到了。这些庶出子弟,在家没有地位,能去官府为吏那也是很好的出路。比在家混吃等死,糟人白眼强的多。

    另一块黑板上写着,汉王有令落榜者每人发放十吊钱回乡路费。可回去继续读书明年再考。所有中榜举子,三日后再继续考试。

    一千来考生,刘苟是一再降低标准。最后录取600人为举人。其余四百人没有考中者,每人发放十吊钱打发回去明年再来。

    有些人钱也不要,见榜中没有自己的名字,就直接回去了。

    而这六百人,人人高兴坏了。感觉比得了孝廉名额还高兴,这是凭自己本事赚来的。不像是举孝廉靠的是关系举荐。

    其实能取600人,这完全是刘苟一再压低标准。一来是想给天下读书人做个榜样,再者就是太需要人才了。这年头一个国家读书人也没多少。汉代举孝廉入仕的政策,加上书籍太贵,百姓都不爱让孩子读书。因为读书也当不了官。所以除了世家子弟,普通家庭让孩子读书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一时间中了举人的这六百人,成了洛阳最大的喜事。这就像是后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中了公务员,等着分配工作能不高兴嘛。

    三日后,第二轮考试正试开始。

    有第一场考试做样本,第二场更简单了,但是第二轮题目就难些了。

    而且题目,都是些处理政务的实事。

    刘苟结合蔡琰的提醒。把《大汉律》大汉新政,“摊赋入亩”。等一些时政做成考题。

    最后一题更是直白,“怎样做一个好官?”

    出这道题孔融更是反对,因为太直白了,有辱斯文。

    刘苟对大家言,“科举考试目的就是考取人才,授与官职。既是取仕,更是取官。既如此当然得问各位士子将来要怎么样为官。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孔融见刘苟说的也有些道理,便也只能为之。

    又是两个时晨。收完考卷后,各举子回驿馆等消息。

    三日后放榜,中榜者即为进士。进汉王宫宣室殿,由汉王亲自出题再考一次。但是不再淘汰,只排名次。

    这次放榜可非同小可,一旦中榜即为进士,可直接授官。可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简直鲤鱼跳龙门。

    刘苟与众大臣亲自阅卷。必须三天内把考卷阅完,确定进士人数。工作量也是很大。

    这些考生,很多人是用化名。主要是开始对这科举不太懂,都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有些人是又不想让家中人知道。所以用化名。

    众大臣阅过的卷子,刘苟几乎都从新再看一遍,就是怕落下人才。

    荀彧问道:“主公,如今卷子都看完了。您打算取多少进士?”

    刘苟道:“如今到处缺官员,准确的来说是缺咱们自己的官员。袁绍的赵国都灭了,可咱们还在用赵国的原班人马。长久下去这怎么行?必须培养新的官员。”

    “这样,录取三百进士,一甲进士一百名。二甲两百名。”

    荀彧惊道:“主公,录取这么多啊?这可不是吏,而是直接授官。”

    刘苟道:“三百人看上去很多,但真的分到地方上,一个县一个都不够。咱就当是先放点水培养官员了。即便这些人没什么大本事,咱也认了,就当千金买马骨,明年再考,必是天下响应。若取得太少了,造不成轰动效果。等以后考生多了,再慢慢收紧。”

    “我大汉的官职可不是不值钱,而是咱目前确实需要人才。就这么办吧!”

    “诺”!

    三日后,进士放榜,礼仪官高声唱名。

    驿馆外更是人山海,大伙都去看榜上有谁。

    高中者当场有人喜极而泣。没考中者摇头叹息。

    一时间长安城驿馆成了菜市场,好不热闹。有几户人家,更是榜下捉婿,给自己女儿找个进士那全家都是争光。搞得刘苟听得更是大笑不止。相传历史上大奸臣秦桧的正妻王氏便是榜下捉婿。

    孔融道:“哎!世风日下,成何体统?居然榜下捉婿?”

    刘苟笑道:“文举公言重了,这更能体现咱们科举有前途。得到百姓认可,以后读书人只会更多,孔圣人的学说才能更加发扬光大。您老身为圣人之后,应该高兴才是,要是这天下没什么读书人,这圣人学说谁来传承?”

第527章 科举(五)

    孔融道:“到也是这个理,可这榜下捉婿,有辱斯文!”

    刘苟笑道:“不知文举公可有待嫁女儿?要不本王给您挑个状元郎?”

    孔融道:“别,老夫女儿是有,可这挑状元还是免了。汉王要是愿意咱俩做个亲家都行。”

    刘苟道:“文举公啊,咱平儿已经有一妻一妾了,若再纳您女儿做妾这有些不妥。委屈您女儿了。可晋儿韦儿都还小,要不先给晋儿订个亲?”

    刘苟万万没想到,孔融道:“不委屈,老夫女儿也没那么金贵。汉王要是看得起老夫的女儿。我就把她许给大公子。”

    我靠!刘苟真是大吃一惊,孔融也这么世俗了?晋儿他看不上啊,宁愿让女儿嫁给平儿做妾。这是看中平儿的世子身份啊!孔融人老成精,当然知道早晚老子会称帝,就是我不称帝,刘平也会称帝。

    这样一来,他女儿怎么着也是个妃子。而且是跟着丈夫潜邸的妃子。一旦刘平继大位,那他女儿身份更了不得。

    妈的,让这老小子给算计了。这话都开口了也不好收回。不过跟这老小子结亲也有好处,将来劝进称帝这老小子便不会反对了。还会大力支持。历史上这家伙让曹操杀了,让后世骂了曹操千年。如今结亲有这家伙站台对付天下儒生到是个好办法。

    不就是让儿子纳一个妾嘛?多养一个妇人而已,这买卖划算。刘苟现在就是个政客,利益为上。

    道:“文举公所言当真,那咱就这么定了,选个黄道吉日,本王让平儿上门提亲”。

    孔融道:“善!能与汉王作亲家老夫怎能拒绝?”

    “靠!这老小子原来是给老子下套。”

    榜上无名的举子,刘苟让人给每人发一份举人身份凭证,回乡后可以找父母官报到。让各郡县官员安排工作,做大官做不成。做个小吏也不错嘛。古代小吏权力可不小,像后世的县公安局长都只是小吏。可见古代的小吏其实也是官。

    若是不愿做小吏,明年还可以再来考进士嘛。

    三日后,所有三百名进士。从汉王宫台阶中间走过。踩着龙形图案向宣室殿而来。这是刘苟特意批准的,荀彧都没这待遇。

    “宣室殿大厅,可容纳千人,三百人自是不在话下。”

    刘苟站着,众进士,弯腰拜道:“拜见大王!”

    刘苟高兴道:“诸位免礼,寡人很高兴能见到你们。从今以后,你们既是寡人的臣子,也是寡人的学生。”

    刘苟无耻的让这些进士做他的门生,其实目的当然是拉拢人心。这些人现在是汉王门生,将来便是天子门生。

    孔融荀彧等人也没想到刘苟会这么直白无耻。没考上的你干嘛不收人家做学生?你这不是摘桃子嘛。

    但在大殿之上,他们也不好反对。孔融现在与刘苟结亲家了,更不会随意拆台了。

    众进士多少有些拘谨。早以让这汉王宫的气势给震撼了。

    刘苟又接着道:“你等都是学识渊博,寡人也没什么太多教你们的。今日便教你们,二首诗。”

第528章 科举(六)

    “来人,抬上来!”

    俩名太监抬着一块,绣着龙形图案的帛缎。帖在一块早就准备好的木板上。

    刘苟贵为汉王,当然不会用普通的纸。而是用最贵的帛缎。一块这么大的帛缎价值不菲。两边更是绣有龙形图案。显得更是权力的象征。

    只见刘苟提笔当众书写。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正为镜,可以驱鬼魅。

    众人看完刘苟写的这首诗不像诗,赋不像赋,也惊呆了。多深的内含啊!汉王真是大才啊!

    写完第一首,接着又在另一块帛缎上书写。

    “莲,出于污泥兮更鲜艳。不染尘,出水似女仙。

    脸,妆镜常照兮知容颜。百姓心,浊清自有言。

    链,多行不义兮为贪钱。东窗发,囹圄泪湿衫。

    廉,清风两袖兮夜舒坦。正气荡,一觉到天亮。”

    众人默念,好赋啊?这是教这些进士将来怎么做人为官啊!

    孔融看完,摇头道:“都说汉王文采高深莫测,今老夫算是开了眼界!”

    刘苟心想,不过是借了李世明光罢了。

    刘苟道:“诸位,你们将是大汉的末来。将来不管是做官,还是做人,寡人都希望你们能堂堂正正,清正廉明。”

    “诺!”

    “好了,你等现在虽然都是进士,但是还要再考试一次,选出名次,吏部才好授官。”

    “来人,准备考试。”

    随后众太监把早就准备好的,笔墨纸砚拿了上来。

    题目简单,“为官一方”。

    看似简单,实则很深奥。

    众人拿笔便作答。

    刘苟来来回回走动,看众人答题。

    只见在最后面第二排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祢衡。

    刘苟心想,祢衡这家伙会来参加科举,有意思,看来上次让自己拨了刺,性、情变了啊!原来是逮谁骂谁,像条疯狗。其实内心却脆弱的很。这种人一旦骂醒过来,到也是个可用之才。

    这家伙与杨修、孔融是好友。这孔融怎么没提这家伙到长安了呢?而且这卷子自己也看过,没听说有祢衡这个名字啊!看来这家伙是化名考试。搞不好连孔融也不知道是谁。这好几百人若不仔细去看,谁知道他在其中。

    殿试过后,安理说立马就要公布名次,钦名头名状元。可这一次录取确实有点多。三百张卷子,一张一分钟,刘苟也要看好几个小时。

    刘苟道:“诸位请回驿馆,明日再来上朝,寡人将钦点头甲名次。从现在开始,你们便是朝廷的后补官员。过几天吏部会安排各位的官职。”

    “诺!”谢大王!

    刘苟这次阅卷就自己来了,不用任何人帮忙。

    整整一个下午,刘苟都在书房阅卷,并且把所有进士的名字记在纸上。

    最后刘苟钦点,一甲头名状元为宗平。

    榜眼为何嘉。

    探花为荀建。

    其余一甲前十名,都一一排出。后九十人就不排名次了。二甲两百人也不排名次。

    虽然有些草率,也不太规范。但是制度改革本就不可能一步到位。刘苟也是学古人,但也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作者题外话】:ps:请各位记得投票,再冲一冲,谢谢!

第529章 “宣誓”

    当第二天上朝,刘苟把名次一公布。

    喊道:“宗平,何嘉、荀建。你等上前一步。”

    只见祢衡第一个上前。

    我靠!刘苟惊道:”正平?是你?”

    祢衡拜道:“臣正是正平,得知文举公是主考官,为了避嫌,衡化名宗平,还请大王见谅。”

    刘苟道:“嗯,你能主动化名避嫌这最好不过。能来参加科举寡人很欣慰。”

    “诸位进士,吏部已经给你们安排好了官职。你们马上就要去各地上任。在此上任就职之前,要进行宣誓。只有宣誓过后才能授予官职。拒绝宣誓者将自动放弃进士身份,永不录用。”

    这时,一名身披重甲的武士举着一面绣着金龙的旌旗。龙形图案边上是一个“汉”字。这代表着大汉。

    随后又是两名武士又抬来一块写着宣誓词的牌子进来。众人看着上面的誓词也是有些奇怪。

    这时吏部尚书周洪,喊道:“诸位进士们。请大家跟我一起宣誓。我读一句,你们跟着一句。但是最后的宣誓人要读你们自己的名字。这是庄严的时刻,请诸位用心宣读。”

    周洪高声道:“请举起你的右手,让我们一起庄严宣誓”。:“我宣誓,本人忠于大汉王室,维护王室权威,尊守大汉律法,忠于汉王,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监督,永不叛国。宣誓人……”

    众进士跟着读完,也是内心震撼不已。几百人大声宣誓这是何等的气势。

    荀彧、孔融、田丰也没想到刘苟会来这一手,这是逼着这些人发誓啊!周洪不过是受刘苟的指使配合罢了。

    荀彧内心是惊到了,他知道刘苟称帝不可避免了。刘协的皇帝位当不了几天了。等这些刘苟钦定的进士掌权后,即便刘苟不称帝,他们也会劝进。

    刘苟厚颜无耻先是给这些人做老师,让这些人成为他的门生。这些人当然也会乐意,谁不愿做汉王门生,将来的天子门生那他就是傻子。

    现在又让这些人发誓效忠自己。这年代违背誓言的是要遭天谴的。荀彧有种无力虚脱感,他觉得自己越是与刘苟相处久了,越看不懂他了。不知他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虽然有些无耻,但又不得不佩服他很高明。现在连孔融都是他亲家了,谁还会让站出来反对他称帝呢?自己吗?有用吗?

    自己受苟知遇之恩,官居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是位及人臣之巅。自己再去反对刘苟,这些年难道自己做错了吗?

    荀彧偷偷往后,退出了大殿。

    刘苟见荀彧偷偷溜走,也装着没看见。荀彧内心想什么刘苟很清楚。不管怎么样荀彧自己不会杀。也不能杀。曹操可以给荀彧送空盒子,但自己绝不学曹操。

    散朝后,各位进士出了汉王宫,也切底放飞自己了。长安各酒馆是爆满。有些进士连身上最后一个铜板都花了。有些人更是扬眉吐气。这下回家没人敢说自己了。庶出又怎么样,自已照样能出人头地。

    而这时最忙的是刘苟与几位辅政大臣,由于贾诩去了益州,许攸去了徐州。这些进士授官就靠他们几个了。

    汉代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一万户以下的县设县长。县令以下设县丞。虽然县令与县长同是一县之主,但县令更牛,俸禄也更多一些。

    刘苟打算给一些人去各地认县丞,县长。可又怕他们没经验会坏事。所以大多给个副职。各州郡,每个地方安排一点。

    当然对于一甲头十名,当然要重视一点。

    刘苟任命状元宗平,也就是祢衡,为颖川太守。这可是直接任郡太守。祢衡更是感激涕零。自己怀才不遇,是刘苟点醒了自己,如今高中状元也算是得偿所愿。凭自己的本事取得的。比举孝廉要强。

    榜眼何嘉任邺城县令,刘苟目的很明确,等何嘉熟悉后便接任魏郡太守。河北的官员是要慢慢换掉的。

    探花荀建是荀彧的族中侄儿,任长安县丞,留在长安陪养一下再调走。

    其余各进士分别任县长,县丞,各郡主簿、郎尉官、等等都有。刘苟目的很明确,熟悉一两年后就直接扶正。现在直接任正职怕没经验出乱子。

    一时间各进士拿到吏部发的任命书去上任就职。在刘苟的地盘上去上任没人敢反对不交权。敢违汉王的命令那是会处死了。

    要走了,刘苟又分别接见各进士。跟他们聊聊天,增进下感情。刘苟更是用老师的身份与大伙聊些官场上的事。

    刘苟也知道,这次科举没什么历史牛人参加,各进士水份也很大。但是刘苟必须这么干。等科举取士传开了,坚持下去,以后自然而然的大鱼也会入网的。反正举孝廉是不再可能了。

    几日后刘平求见。

    刘平年龄成年了,住在宫外一栋大院里中,刘苟给他安排了一切,也是希望这儿子有出息。将来是个明君。

    “拜见父王!”刘平道。

    刘苟道:“平儿,你找为父何事?”

    刘平道:“父王,听说父王把文举公的女儿许给孩儿了。”

    刘苟道:“是的,怎么?你不愿意?”

    刘平道:“孩儿要给母后守孝三年,暂时不想纳妾。”

    刘苟道:“嗯,你有这份孝心为父很欣慰。但为父已经答应文举公了,岂能反悔?这让人家女儿如何自处?”

    “这样,你亲自去文举公府上一趟,跟他讲清楚,就说暂时不举行仪式。但是把亲定下来。三年守孝期满后再来迎亲。”

    刘苟道:“父王,孩儿不想娶文举公女儿,他女儿又丑又黑,我不喜欢。”

    刘苟大怒:“啪!”的一声就是一耳光。抽得刘平眼冒金星。

    原来什么守孝是假,嫌弃人家长得丑才是真。

    刘苟骂道:“愚蠢、混蛋、你脑子整天想的什么?文举公什么人?圣人之后,当代大儒,执天下读书人牛耳!你能成为他的女婿这对你将来有多大帮助你不知道吗?”

    “如此年轻就贪图美色,不思怎么治国理政,将来怎么继承大统?你书读狗肚子里去了?”

    “滚!”

第530章 曹操咆哮

    刘平吃了一耳光,长这么大,父亲还从未打过他。这次父亲是真怒了。

    刘平后悔了,道:“孩儿不孝,孩儿知道错了,请父王别生气。孩儿这就去找文举公。”

    “滚!回去好好反醒错在哪了。”刘苟怒道。

    刘平吓得退了回去。

    哎!刘平让刘苟失望之极,多么蠢啊,有江山还怕没美人。又不是只能娶一个。不喜欢凉在一边就行,哪能拒绝啊?孔融要是站在你一边,对称帝那是有很大帮助的。咱就这么没有政治头脑。

    ………………

    江夏,乌林。周瑜与刘备曹操,对峙了一个多月。自上次大战过后双方便没有再开战。

    谁知曹操不讲武德,派曹仁,夏候惇等出兵荆南,曹仁渡江后先夺武陵郡。然后直奔长沙。

    长沙太守韩玄,刚接任张仲景的手还没么久。也没想到刘表死这么快。如今曹操大军杀来,一战的勇气都没。帐下大将黄忠要带兵出战,可韩玄不肯,原来韩玄跟曹操私交还不错,曹操派人送信给韩玄,承诺长沙太守仍由韩玄担任。

    韩玄对刘表也有感情,见刘备窃取荆州,心中也不满。所以干脆投降曹操。长沙不费一兵一卒便拿下了。

    曹仁拿下长沙,一面派于禁带兵两万前往零陵,桂阳。长沙仍由韩玄驻守。自己带夏候惇并两万人马,从武陵翻山越岭,走陆路到达豫章。

    这条道就是后世湖南去江西。虽然难走,但毕竟想邻。终于让曹仁给走通了。

    曹仁不愧是曹操帐下第一智将。这王八蛋放弃柴桑(九江),过海昏、宜春、直奔南昌。(后世南昌)

    曹兵骁勇南昌守军没有防备,曹仁突然袭击,一战便拿下南昌。

    当身在柴桑的周瑜得知南昌丢了,犹如五雷轰顶。他是怎么也没想到曹操居然会派兵走陆路。这年代这条陆路根本就没有路。他是不知曹仁是怎么走通的。

    周瑜急上,南昌丢了,等于断了柴桑的后路。这时候再守柴桑就没有意义了。

    鲁肃道:“公谨,撤兵吧!再守柴桑已没有意义了。回兵秣陵,守好丹阳吧。”

    周瑜道:“可我如何对得起吴候啊?伯符生前把重任交给我,我却一败再败!

    鲁肃道:“公谨放心,曹操没有多少水军,他攻不下丹阳。退兵一时并不代表什么。咱们数万大军仍在。一旦退兵,曹刘联盟也就没了。他们也会为了荆南等地打起来的。”

    周瑜道:“哎!实不甘心也。”

    鲁肃道:“公谨,老实讲,真正的威胁不是曹操,而是刘苟。曹操只占一郡。而刘苟却是要全取天下。曹操来豫章不过是想偏安一隅罢了。可刘苟要的可是整个江东。”

    “用不了多久刘苟必然南下,那时,曹操有可能会找咱们结盟。凭曹操现在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快速取下江东。”

    周瑜道:“战场上打不赢,结盟这算什么事?”

    鲁肃道:“公谨啊!你也要体量下吴候的难处。江东士族这么多,真正愿意打的没几个。一旦刘苟兵临长江,求降者只怕多矣!”

    “公谨撤兵,曹操重心必会放到荆南等地。刘备定会打江夏主意。一时之间不会有大的战事。咱们回江东重整水军吧!”

    周瑜对鲁肃感觉还是不错的。道:“罢了。撤吧!一切责任由我承担。”

    “来人,传令!…………”

    随后周瑜尽起大军,走水路撤兵回秣陵。

    曹操如愿拿下豫章,又取得荆南四郡,郭嘉的夺取江南计划实现一半。

    刘备见曹操夺取了豫章。又来崔曹操让出江夏。

    曹操大为脑火,想开战。

    可郭嘉却不愿打破结盟关系。

    道:“主公,如今与刘备开战,并不能吞下刘备的兵马。咱们还得训练水军。荆南四郡已经够大的了,洞庭湖训练水军再好不过。豫章到手,长江天险已掌控一半。下一步便是取秣陵,全取丹阳郡,从而控制整个江南。”

    “江夏可让给刘备,但荆南不能让。如此大家也相安无事,让刘备去与刘苟在江北斗一斗吧!”

    曹操也有些肉痛。“好吧!答应刘备。但他必须给孤一些造船工匠。”

    当曹操撒到长沙时。程昱带了个年轻人来到大堂。

    这年轻叫程鹏,是程昱的仔儿。他是程昱派去参加科举的内应。这次还中了进士二甲。

    程昱道:“主公,刘苟废孝廉,举行科举,老夫想探探这科举到底是个什么玩意,这便让内子(侄儿)去参加了。”

    鹏儿你跟主公说说,这科举的经过吧!

    “诺!”

    程鹏道:“科举,说白了就是考试取士。这次有上千名士子参考。第一场取六百人为举人。第二场从六百人当中,考取三百人为进士。进士可授官,举人可为小吏。”

    随后程鹏把所有科考经过说了一遍。

    拿出一张纸,道:“这是长安工匠造的纸,我记下了上面的几道考题。”

    曹操接过来一看。惊道:“这纸比蔡候纸好多了。长安的工匠果然名不虚传,由纸代竹简,果真可行。”

    曹操看完题目,看完最后一排,“脸色有些苍白。”

    郭嘉道:“主公,怎么了。”

    “没什么!”

    见只程鹏道:“叔父、丞相,鹏儿要去河北上任了,小侄任野王县丞。不能在此久留。”

    程昱怒道:“什么?你要去上任?你想替刘苟卖命?”

    程鹏道:“鹏儿已经是汉王门生,并且已经宣誓过。不能违背誓言,还请叔父原谅。”

    程昱大惊,道:“什么是宣誓?”

    曹操说道:“仲德公,让程鹏去上任吧!不可强留。”

    程鹏道:“谢丞相!在下告退!”

    程鹏退下后。

    只见曹操突然大声念叨:“我宣誓,本人忠于大汉王室,维护王室权威,尊守大汉律法,忠于汉王,忠于百姓,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监督,永不叛国。”

    “啊!众人大惊。”

    突然,曹操像一只受伤的小老虎,咆哮道:“刘苟,刘子民,汝无耻之极也!”

第531章 柳城

    众人也不出声,刘苟太无耻了,先收进士为学生,随后又逼着发誓。这年头有几个人敢违背誓言。违背誓言的人在这个社会也会受人唾弃,为世人所不齿。

    荀攸摇头道:“刘子民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啊?这等阳谋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曹操道:“哎!我等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曹操道:“仲德公,不需几年刘苟的科举必将大行天下。读书人更会趋之若鹜。天下才子一网打尽。吾等死无葬身之地也。”

    “举孝廉靠的是裙带关系,私相授受众多。真正有才者能有几人?而这科举,考的是真才实学,有能者居之。”

    “天下寒门庶出者多矣,读书人有此榜样焉能不发奋读书,力争高中。一旦高中,又拜刘苟为师。发誓效忠。如此一来,十年之后各地官员都成了他刘苟的门生。哎!…………”

    郭嘉接着道:“此举不光是取才,更是诛灭世家门阀士族的利器。”

    “诸位想想,世家豪门士族只所以能长久不衰就是因为垄断了举孝廉的名额。掌握书籍文化。可科举能让寒门子弟也进入朝堂。这样便打破了垄断。到那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想入仕,便发奋读书考进士。呵呵,世家公子哥,享受惯了,不用功读书。那么必然被淘汰。刘子民这是要挖士族的根啊!”

    郭嘉不愧是个鬼才。居然能看到这么远。隋炀帝杨广就是为了打破关陇门阀才搞的科举。但同时也得罪了世家大族。只是杨广太心急了,三征句高丽,又急着上马大运河。搞得国内百姓负担沉重,唉声载道。否则李家父子那有机会。

    众人不再说话!

    ………………

    柳城,乌桓老巢,诸葛亮六万主力大军。穿过卢龙寨,翻山越岭,直达草原,奔袭柳城。

    这时,楼班小单于守在柳城,难楼、苏仆延等人在无终。

    斥候来报,乌桓人目前还没有发现。

    诸葛亮道:“停止前进,先在此休息。晚上再行军。乌桓人分散在各地,柳城也不知还有多少人口。”

    “文远,你带人从左往右包围,庞德,你带人从右往左。咱们争取全部俘获所有乌桓人。”

    “诺!”

    “但愿一战能切底平定乌桓。”

    连夜行军,等二天早晨,汉军突然对柳城发动突袭。乌桓由于占领了右北平一些县城分散了一些兵力。柳城没多少兵了。

    六万大军又是偷袭,几乎没费多大力气便拿下柳城。

    楼班单于20来当岁,没做几天单于就让汉军给俘虏了。

    “大将军,俘虏这么多人怎么啊!这妇女孩子更多。还有这么多牲口。都带回蓟县吗?”

    诸葛亮道:“蹋顿的主力并未见到,柳城不过是些老弱。要想切底平定乌桓,必须打败蹋顿。”

    “这时候应该有人给蹋顿送信了,咱们再等等,等蹋来解救这些族人。”

    鲜于银道:“大将军,前面三十里便是白狼山。若蹋顿从无终过来必会经过此山。不如派重兵在白狼山,待蹋顿到了,一战可定矣!”

第532章 平定乌桓

    诸葛亮点了点头,道:“善!文远,你带四万主力前去白狼山。由你全权指挥。亮在此等候你们的消息。”

    “诺!”

    随后张辽带兵前往白狼山。

    也许是命中注定蹋顿与张辽有缘,历史上死于张辽之手,这次还是死于张辽之手。

    第三天下午,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人其结了七万多乌桓勇士向柳城杀来。

    张辽在白狼山等候他们多时。庞德率先向乌桓正面发动攻击。汉军士气高涨以少打多。

    一阵便冲乱了乌桓大军。

    这时张辽率军对着蹋顿冲去。蹋顿也带兵迎上。张辽一刀横切,蹋武艺平平,没顶三刀就让张辽给枭首。

    蹋顿一死乌桓阵脚大乱。就在这时鲜于辅带着一万士兵从乌桓侧翼杀过来。乌桓兵败如山倒,相互踩踏,死伤者不计其数。

    苏仆延带着几千残兵突围而去。其余不是战死就是被俘虏。

    一战下来抓了近五万俘虏。乌桓人的战力还比不上鲜卑。

    诸葛亮高兴坏了,乌桓一战定矣!

    田畴高兴道:“大将军,白狼山一战名垂青史,从此乌桓不复存在。只是这妇人孩子,加上俘虏只怕有十几万啊!怎么迁?”

    诸葛亮道:“汉王的意思是迁到中原,可中原太远了。亮觉得迁到河北便可。巨鹿一带自黄巾造反后便人口锐减。亮决定把乌桓人迁往臣鹿一带。这事由亮向汉王汇报。你们准备吧!”

    “诺!”

    诸葛亮道:“把能带的都带走,走滨海道吧!卢龙寨太难了。现在是秋季,不是雨季,路应该还是好走,趁着天气还不太冷,迁往河北吧!等过段时间天气一冷就麻烦大了。这辽东一带可不比江南。会冻死人的。”

    田畴道:“也罢,畴这便去安排。只是大将军,辽东怎么办?要不干脆打下来吧?反正来都来了。”

    诸葛亮笑道:“子泰,亮也想啊,可公孙度不是胡人。咱们没有时间在这里浪费。统一天下要紧。辽东就先放一放吧!等天下一统,辽东汉四郡,只要汉王一旨诏书便可平定。”

    “再说也快入冬了,不能在此耽搁了。”

    田畴道:“哎!也罢,就让公孙度多活几天。”

    第二天,诸葛亮带着众俘虏,以及乌桓百姓南下迁往河北。其中有一部分是汉人奴隶。现在算是解放了。大军延绵数十里。牛羊牲口不计其数。古代的迁徙都夹藏着死亡。一路上死伤不少。

    走了近一个月才到冀州。安置下来几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掏空了国库。刘苟事后觉得自己纯粹是吃饱了没事干。太他妈劳民伤财了,杀了多干脆。哎!一时心软,真是不划算。

    …………

    漠北草原,李恢来到一处鲜卑部落。让鲜卑人去通知轲比能。想跟轲比谈谈。

    李恢等了两天,轲比能才到。轲比能最大的心愿就是赎回被抓走的女人孩子。

    “阁下是汉王派来的还是诸葛亮派来的?”轲比能问道。

    李恢笑道:“呵呵,汉王与大将军都是一体,本官从长安而来,阁下觉得会是谁派来的呢?”

第533章 印刷术

    轲比能道:“那汉王派阁下来此莫非是要还给我族人?”

    李恢道:“那是当然,汉王也本无意伤害他们。在汉王眼中,你们鲜卑人也是他的百姓。”

    轲比能高兴道:“当真?”

    李恢道:“在下来此难道是来说谎的不成?”

    “不过汉王虽然答应把人还给你们,但是也希望阁下能答应汉王几点要求。”

    “不知汉王有何要求?”

    李恢道:“汉王想给阁下封候,希望你们能去中原生活。中原花花世界,不比在草原吃苦强?”

    “啥?去中原?我们是草原民族去中原能干嘛?”

    李恢道:“去中原汉王给你们安排一个好地方,你能封候,任太守。给你们土地,钱粮,你们族人可以娶汉人妻子,也可以嫁给汉人。你们的小孩也能上学,做官,与汉人一样。这岂不是更好?”

    轲比能也不傻,道:“汉王这是要汉化我鲜卑人啊,到时我们就熔入汉人当中了。”

    李恢道:“错矣,你们会说汉话,写汉字,你们贵族喜欢穿汉服,这些不都代表咱们本就是一起的吗?难道硬要分彼此才好吗?汉王能接受你们,爱护你们。你们怎么就不能接受汉王呢?”

    “汉王说了,只要你们愿意,他可以把你们安排在洛阳,洛阳可是天下正中,土地肥沃。鲜汉从此不分家,以后再也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阁下封候拜相,可世袭罔替。这岂不美哉?”

    轲比能道:“阁下到是嘴上生花,可如此一来,我鲜卑族也就不存在了。”

    李恢道:“错矣,鲜卑可以继续存在,比如阁下可以让汉王封鲜卑候,或者干脆让汉王把一个地名,改为鲜卑。这样鲜卑就永远都存在。”

    “阁下算一算,百年来双方死了多少人,如今结成一家,永远没有战事,和平共处这不是更好吗?”

    轲比能道:“如若我不答应呢?”

    李恢道:“你这又是何必呢?汉王一向看中阁下,如若阁下愿意接受,那么阁下便是将来的鲜卑候。如若阁下不愿意,那么就只能把鲜卑候让别人来做。步度根,秃乌他们都是很愿意的。”

    “我实话实说吧,不管阁下愿不愿意汉王的政策都不会变,那几万鲜卑女人孩子,马上就要南下中原了。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她们将嫁给汉人士兵为妻妾。”

    “汉王帐下有数十万大军,大多士兵没有成婚,几万人很容易就分配完的。到那时阁下就是再想要回也是不可能的了。”

    “另外汉王有令,如果阁下不同意,那么战争才刚刚开始,以后将继续打下去。他将派人深入草原,继续抓人,直到抓完为止,这是一项国策,将持续下去,五年,十年,二十年都不会停。”

    轲比能内心挣扎,汉王太狠了,几万女人马上就变成汉人妻妾了。那他们怎么办?这段时间部下很多人都吵翻了。都是要去抢回女人孩子。没有女人将来怎么办?

    李恢道:“轲比能大人,你应该为自已的前途想想,如果你不做鲜卑候,别人会代替你的。做候爷多好?妻妾成群,有封地。吃穿不愁,世袭罔替。子孙跟着享福。何必与汉王作对呢。”

    “其实汉王已经为你们想很多了,土地、钱粮,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汉王仁慈,不愿刀兵相向才会有此决心。要是再打下去阁下与族人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天马上要冷了,没有这些女人,只怕你们也过不好这个冬天吧?草原寒冷,去中原有什么不好?”

    轲比能内心挣扎了一会。道:“李先生在此休息几天。我要回去与族人商议,事关重大,我一个人作不了主。”

    李恢道:“那是应该的,轲大人请回,把话与族人说清楚,汉王对你们这些部落首领都可以赐与官职爵位。”

    “好吧!请先生在此等候。”

    随后轲比能往草原上赶,他内心虽不愿意,但是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接受现实。这种大事,当然要大家都同意。

    …………

    长安?河边上,刘苟来到一处大的作坊。这是刘苟改革的第一步。

    作坊占地数十亩,有造纸作坊,印刷作坊。雕刻作坊,数百名工匠在赶工。

    纸张的改进,能极大的促进了书籍的生产。

    刘苟请来雕刻工匠,雕刻汉字模板。目前还没有用上活字印刷术。也还在摸索当中。现在主要用的是整块的雕版印刷。

    古代没有油墨,刘苟把植物油参到墨汁当中,也能起到一点润滑作用。模板与纸张用油墨印刷就不会址坏纸张。

    先印刷几本常用的书籍,《孝经》《论语》《礼记》《周易》《春秋》《大学》《中庸》《尚书》。每本先印他一万册试试水。

    刘苟可不会亏本,这书是要卖钱的。价钱嘛,只有竹简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这是大买卖,既能挣钱又能推广读书。

    等到活字印刷术更成熟了,本钱就会降下来。困扰书籍的原因主要是纸张。造纸没有机器很费时间。古代用碾碎榆树皮,做为造纸原料。竹子其实是很好的材料。可是竹子要碾碎很困难。用石磨磨碎,刘苟也试了,根本行不通。

    没办法只能放弃,只能去砍榆树皮。最后搞的榆树皮很难找,极大的限制了纸张的产量。

    一张张印刷过的纸,经过浆糊、缝线、变成一册册书籍。刘苟高兴坏了。

    拿上一套书籍,去成功燕的院子。

    “燕儿,你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刘苟笑道。

    “兄长,你可来了,燕儿可想你了,你都半个多月没来了”。一把搂位刘苟的脖子。撒娇的说道。

    这丫头还是那么撒娇。

    这时黄月英咳嗽一声。成功燕不好意思,立马放开刘苟。

    “妾身见过汉王!”

    刘苟道:“黄夫人免礼。这也没有外人,不必这么客气。”

    黄月英道:“汉王可有孔明的消息?”

    刘苟道:“这半个月没有,现在可能回蓟县了。前段时间去了趟辽东。”

第534章 发展教育

    成功燕道:“兄长,辽东苦寒,孔明可是个书生,他哪受得了?”

    黄月也很担心孔明,这都分开快一年了。

    刘苟笑道:“没事,孔明还年轻,不会有事的,他是大将军又不用冲锋陷阵,你们不用担心。”

    黄月英道:“哎!汉王到是找了个好长工。孔明这家伙做什么事都是一样,一旦认真了,可以不眠不休。以前在隆中,他为了做一台水车,可以两三天不睡觉。”

    刘苟笑道:“天道酬勤,能者多劳嘛!”

    成功燕故意逗黄月英。道:“孔明长年不在家,会不会在外面纳小妾?”

    刘苟笑道:“不会吧?没听说啊!”

    黄月英有些急了。道:“他敢,没有我同意他敢纳妾,我饶不了他!”

    刘苟想笑:“这黄月英太可爱了,多么聪明的女孩子,涉及到这个方面就变成白痴。”

    刘苟道:“放心,绝对没有,他要敢纳妾,本王就让人把他绑回来送给黄夫人。”

    黄月英道:“大王,这都快入冬了,要不您调他回来吧!”

    刘苟笑道:“鲜卑未平,十数万将士还在漠北,孔明身为大将军,怎么能回来呢?要回的话怎么着也得明年吧!今年怕是回不来了。”

    黄月英很失望,道:“那我去幽州找他。”

    “黄夫人,这可不太好,行军找仗都是男人,你一女的去找他这不方便。这样,本王派人去幽州,让孔明如果没有重要事就回来过年,怎么样?”

    黄月英道:“当真?”

    刘苟道:“君无戏言!本王说话一言九鼎!”

    黄月英高兴道:“嗯,谢谢大王!”

    不再理会黄用英,刘苟拉着成功燕往内堂走去。

    “兄长,你手上这什么啊?”

    刘苟笑道:“这是新出来的书,你看看。”

    成功燕打开一看,:“啊,书还能用纸做的啊!这字不像是写的,像是印章盖的,好工整。”

    刘苟笑道:“这书比竹简怎么样?”

    成功燕道:“这个好多了,这个字更清晰,更省地方,小小一本,若是用竹简写,得好一大捆。”

    刘苟道:“那你说卖多少钱为好?”

    成功燕道:“这个珍贵,得卖十金一本吧?”

    刘苟惊道:“十金?那买十本书就得百金,这普通人谁买得起?更读不起书了。”

    “为兄打算卖两吊钱一本。”

    “啥?两吊钱?那买十本书,也就20吊钱,学完十本书,怎么说也是个小才子了。这样普通人都读得起书了。这也太便宜了。”

    刘苟笑道:“这还只是开始,等造纸技术发展了,一吊钱一本,甚至一吊钱两本。把所有书都印刷个遍。”

    “不过这只是书本费,普通人想读书,可不只买书,还得请先生。这费用可不少。”

    “为兄会想办法尽量让普通百姓能读得起书,小商小贩有点闲钱也能供孩子上学。”

    “等过段时间,为兄就在长安办一所学校。招收学龄儿童上学,燕儿与黄夫人都可去教书。”

    “啊!大将军夫人去教书?这抛头露面的成何体统?”

    刘苟笑道:“你思想太狭隘了,女人也可有自己的事业。你不是在荀彧手下干的好好的吗?黄夫人教书怎么不行。”

    “教书育人乃是崇高的事业,他为人解惑,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多么伟大有前途的事业?”

    成功燕道:“嗯,行,我去!”

    我去?怎么像骂人呢!……

    第二天,并州急报。

    刘苟打开一看,是杨奉派人送来的。

    “臣杨奉面南而拜,鲜卑步度根中司马懿之计,渡河借道匈奴朔方。司马懿带兵化妆鲜卑,对匈奴下手,以此激怒匈奴。后匈奴设伏鲜卑,双方血拼,十万鲜卑十不存三。现步度根被困河套,对匈奴寻仇,实行种族灭绝。不到一个月,匈奴各部落损失惨重血流成河。呼厨泉向末将求援。臣是否相助,还请主公明示。”

    看完信刘苟惊呆了,司马懿啊,你他娘的真够毒啊。好一招借刀杀人,驱虎吞狼之计。老子还没打算对匈奴人下手呢。你这招借匈奴人灭鲜卑人真是妙啊!

    再反过来借鲜卑人寻仇心态开始灭杀匈奴人,真是太狠了。

    鲜卑、匈奴人虽然都是胡人。可也是百年世仇。鲜卑与乌桓人的祖先是东胡人。三百年前匈奴冒顿单于征服草原,东胡人逃到了鲜卑山,后来才变成了鲜卑族。但是一直受匈奴人压制。

    当时的匈奴何等气概。刘邦白登之围。吕雉被匈奴单于**而不敢出兵。可见匈奴之强。

    这等世仇只要有一丁点火星便会爆发。司马懿你真是个天才。

    匈奴鲜卑狗咬狗一嘴毛,还露骨三分。随他去吧!死光了才好,想想历史上五胡乱华就来气。

    匈奴、鲜卑死光了,对汉人来说一劳永逸。老子就不去掺和了。

    “来人,派人送信给杨奉。就说不管咱们的事!看戏就行。”

    “诺!”

    ………………

    漠北草原,轲比能回到一处大部落,召集众鲜卑部落首领贵族,举行会议。

    道:“汉王派使者来找我,也答应把咱们的女人还给我们。但是我们必需去中原生活。…………”

    随后轲比能把李恢的话说给大家听。

    轲比能说完后,这下众人你一句我一句抄翻了天。

    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更多。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小部落无所谓。披抓走女人最多的部落也是愿意的。

    轲比能道:“我还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咱们决定的时间不多了,如果不愿迁去中原,那么汉人就会把这几万女人孩子迁往中原。嫁给他帐下的士兵。如果这样了,那咱们就真的永远失去这些妻子孩子了。”

    “并且战争也还没有结束,汉人还是会再派兵追来,目的也是抓捕族人。而且汉人把这当国策,将长期进行下去,我鲜卑族人哪能长期这样下去?”

    “诸位,现在不是争吵的时候。大家拿个主意吧!”

    一贵族老者道:“大人,如此迁往中原,我鲜卑岂不是要全部汉化消亡吗?”

第535章 愿迁

    轲比能道:“汉王说可以给咱们一个鲜卑地名。如鲜卑郡,鲜卑县。也可以封鲜卑候。我们一向学习汉文化。说汉话写汉字。如果不是迁往中原,我们完全可以学汉人生活这没什么问题。”

    “如今这情况,又马上要过冬了。如果拒绝,这数万女人就没了啊!这段时间很多勇士想救回自已的妻儿,可如今就只有这一次机会了。错过之后就只能在漠北受冻了。我们现在连牲口、粮食都不足,怎么过冬?”

    众人听完轲比能的话,有些人不说话了。

    这时一人道:“步度根部应该有粮食牲口吧?咱们可向他们借啊!”

    这时轲比能,道:“你们有所不知,步度根现在比咱们也好不到哪去。他被汉人困在并非,回去路上又中了匈奴人的埋伏,十万勇士只剩下三万多人。如今还在与匈奴人寻仇。只怕比咱们还惨。我也是前两天收到消息的。”

    “步度根窃取单于之位,对咱们比对汉人还坏,我们不要对他抱有希望。他是鲜卑败类。”

    “大人,那现在怎么办?难道真的迁去中原吗?去是容易,回来可就难了。再说去了中原,我们这些人怎么办?”

    轲比能道:“你们这些人都会授爵位,官职。这点到不用太过担心。”

    这时另一个人道:“大人,咱们迁到中原会分开吗?如果大伙不分开到也不是不可答应。只要大伙在一起,有什么要还可以商议,大不了再返回草原。可如果是分开咱们。那坚决不能同意。”

    轲比能道:“这个我也没问使者,不过如果大家愿意迁,我可再与使者谈,想来这个要求应该不难实现。只是咱们的族人以后就得学汉人种田了。”

    “哎,打又打不过。若不想办法救出那些女人,以后就没机会了。”

    “大人,能不能先把女人救回来后,咱们再回草原?”

    轲比能摇头道:“难啊!汉人哪那么好骗?他把女人还给我们,也必然会收没咱们的兵刃。也会防犯咱们逃回草原,咱们带着女人再回草原不太实际,还是别想了。”

    “罢了,迁吧!如今到了这个时候还是保住族人要紧。只要有人在鲜卑就亡不了。如若失去这些女人孩子。那么早晚什么都会失去。”一老者道。

    有人开口就好办。

    轲比能道:“那好,此事不能免强,愿意迁往中原的,站到左边,不愿意的站到右边。”

    “大人,那您站哪边?”

    轲比能道:“我愿保住族人,鲜卑人若没了,留在草原又有什么用?今日我等学汉人,焉知来日汉人不学我鲜卑人。我愿带头迁往中原,若长生天怪罪,一切由我承担。”

    轲比能都愿迁了,这些人还能怎么着,留下来也没什么出路。赎回女人为上。

    道:“既然大人愿迁,咱们都迁吧,一起也有个照应。”

    轲比能道:“好吧!那我们这便准备南下。我这就去见便者。”

    随后轲比能来找李恢,提了两点要求。“

第536章 大麻烦

    第一,给一个县,改名鲜卑县,封轲比能为鲜卑候。

    第二、他们十几万鲜卑人不愿分开,要生活在一起。

    李恢当场答应,但也提了要求,鲜卑人必须放下武器进入中原,否则这么多人进入中原,中原百姓会受惊的。

    轩比能要求鲜卑县由他任县令,允许他带一千勇士执刀。

    李恢本想向长安请示,可又太远了。拖到了冬天更是个麻烦。想来刘苟对自已的信任,一咬牙便答应了。

    双方约定后,李恢便返回蓟县。

    诸葛亮听轲比能愿意迁走。高兴道:“德昂先生功莫大焉!厉害!”

    李恢道:“可我并未向汉王请示,便答应了鲜卑人两点要求,只怕大王怪罪啊!”

    诸葛亮道:“汉王并非小气之人,如此一劳永逸的事,汉王不会怪罪,如果一点甜头都不给,鲜卑人也不可能会同意。”

    “边关久战,劳民伤财,百姓负担极重。鲜卑人迁往中原,有个十年左右就能全部汉化。些许条件答应也无妨。再说到了中原,过几年之后,就由不得鲜卑人了。”

    李恢道:“也罢,那咱们就去接收鲜卑人吧!这可是个大任务。所需钱粮可是个大数字。”

    诸葛亮道:“子泰兄,这事由你负责。”

    田畴道:“好吧!”

    “文远,由你带兵护送,让鲜卑人尽快南下,以免夜长梦多。切记,以礼相待,不要把人家看成是俘虏。”

    “诺!”

    “德昂先生,与轲比能接洽就由你负责。”

    “诺!”

    “阎刺史,只要鲜卑人放下武器,马上把女人孩子还给他们。让他们团聚,准备粮食、牲口,你随鲜卑人暂时一起南下。”

    “诸位,必须严肃军纪,任何人不得对鲜卑人打骂侮辱。”

    “汉王既然决定接纳他们,咱们就要善待他们,从此以后他们就是汉王治下的百姓。谁敢违反军纪,严惩不怠。请大家切记,不可节外生枝。坏了汉王的大计!”

    “诺!”

    诸葛亮随后提笔写了一封很长的信。

    “来人,八百里加急快速送往长安。”

    “诺!”

    诸葛亮当断则断,尽显大将风范。这家伙能治军,又能治民。既是统帅又是军师。

    郭嘉虽然号称鬼才。但真的比起诸葛亮还是有差距的。郭嘉只是个参谋。而诸葛亮却是统帅。参谋只出出主意,而统帅却要管大局。钱粮补给,官员任免等等事都要一个人负责。诸葛亮这个家伙天生就是个统帅人才。

    …………

    长安,刘苟接到诸葛亮的加急信,立马召集荀彧田丰周洪等人商议。

    “诸位,孔明给本王出了个难题啊!十几万鲜卑人要安置到中原,这可是个大麻烦啊!李德昂又答应了轲比能不分散他们。并且给一个县让鲜卑人定居,还起名鲜卑县,轲比能为鲜卑候,任鲜卑令。真是给足了轲比能面子。”

    “哎!本王也不知这招棋下的对不对。反正很别扭。这安置一群不会种地的胡人,实在是个大麻烦。你们说说怎么办吧?”

    【作者题外话】:ps:麻烦多投几票再冲冲!谢谢!

第537章 孙乾入川

    荀彧道:“十几万人安置,房屋、农具、土地,粮食、这可是笔巨大的开消啊,不亚于打一场大战。难啊!”

    刘苟也有些头大,这太费事了,早知这么难杀了干脆。这真是吃饱了没事干,招什么安嘛!

    这时杨松道:“主公,以松看来这是好事。”

    刘苟道:“好事,你说说看?怎么好法?”

    杨松道:“诸候争雄,人口才是第一位。为何众诸候对交州、不屑一顾?还不是因为人口少?其实交州天气温暖,很?合长庄稼。”

    这到是,后世广东可是个好地方,种田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水果更是丰富。

    杨松接着道:“主公,咱们大汉现在缺人口。这些年死的太多人了。安置鲜卑人很费钱粮,但这只是暂时。鲜卑人汉化之后便是汉民了嘛。臣在汉中多年,当年关中百姓逃难到汉中,臣也头大。可过两三年,汉中人丁兴旺。物产丰富。否则一郡之地,哪能养数万兵马?”

    “以臣之见,这鲜卑人就安置在洛阳,洛阳最多时超百万人口,如今能有多少?不会超十万。十几万鲜卑人完全能安置得下。轲比能不是想要改名鲜卑县吗?这洛阳不能改,把洛阳边上的平县改鲜卑县。这样他也没什么好说的。”

    “迁到洛阳有几点好处,第一,洛阳临近黄河,水运方便,便于运粮。更利于商业发展。”

    “第二,洛阳在黄河以南。鲜卑人一旦渡过了黄河,到时就是想反悔回草原也要渡河北上。可渡船却不掌握在鲜卑人手中,他怎么回去?”

    “第三、洛阳乃是都城,驻有重兵,不怕鲜卑人不听话。有什么事可以随时处置。”

    “第四、主公在洛阳周边有军屯田数十万亩。韩皓这个酷吏也可休息会了,把这些军屯田分给鲜卑人就是。让鲜卑人自己耤种。至于不会种可以教嘛!免他几年田税。”

    “这样一来,屯田兵也可以退役了。房屋嘛,先打窝篷就行,鲜卑人住帐篷习惯了,没房屋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大事。”

    “如此安置的话,费时、费力最小,若迁到别处,光土地就难找啊?去哪找这么多无主之地分给鲜卑人?”

    刘苟听完杨松的分析,也觉得有礼。

    道:“善!此事就这么办!马上派人去幽州,通知孔明,告诉他把鲜卑人带到洛阳来安置。”

    “杨松、你去洛阳全权负责安置鲜卑人之事。让韩皓配合你,给你做助手。把土地分配好。”

    “诺!”

    杨松道:“主公,天子就在洛阳,百官也在,他们若反对怎么办?搞不好会说国都让胡人占领。又是口水战。”

    刘苟道:“不管他,这是解决百年边患的大事。他们要吵就随他去好了。你让李儒、杨任配合好你。吵归吵,但事必须得做。”

    “诺!”

    随后刘苟下令全力做好安置工作,只有边患解决了,才能早日南下全取江南。

    …………

    益州,孙乾带着俩名随从化妆成客商。来到益州,刘备让他入川来拉拢原刘璋旧部,说白了就是来找反骨仔。孙乾先到江州。(重庆)但他没有去找江州太守王累,这家伙是个说客,善于拉交情。专门替刘备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孙乾虽然知道王累曾是刘璋的部下,对刘璋也很忠。但他一时搞不清王累的性格,把不准脉,所以不敢去。还好他没去,否则就会让王累给砍了。刘苟曾交代过王累,只要是刘备的使者直接砍了便是。

    孙乾直接来到成都。先是打探下成都的情况,随后准备找反骨仔,在荆州有伊籍这个反骨仔。吃里扒外的家伙到处有,可孙乾一时不知道是谁。

    打听一些情况后,孙乾有了一些目标。

    蜀郡太守张肃、益州长史黄权、江州太守王累、犍为郡太守庞羲,这些人原本都是刘璋部下。另外成都守将严颜,对刘苟占领成都不满。由其是庞羲被刘苟打发去对付南蛮异族肯定也是不满的。庞羲帐下有三万士兵。若能拉拢庞羲那就好办了。有庞羲相助取益州就容易多了。

    可庞羲在犍为郡,驻军僰道(今宜宾市)离成都还有几百里。

    孙乾打算先见见严颜。听说严颜一直没有主动投降刘苟。本来他还打算去见见吴懿,因为吴懿是随刘焉入川的,对刘璋父子肯定很忠。可后来听说吴懿妹妹吴苋嫁给了刘苟为妃。他又不敢去了,有这层关系再去那是找死。吴懿不会傻到皇亲国戚不做去与刘备同流合污。

    来到严颜府上,孙乾只是说朋友要求见严将军。仆人去通报。

    严颜好奇,道:“朋友?老夫没什么北方朋友啊!”

    “让他进来吧,既是找我的,见见也无妨。”

    孙乾进入府上,拜道:“见过严将军。”

    严颜见孙乾是个文士,道:“先生不必多礼,只是不知先生找老夫何事?”

    孙乾道:“不瞒將军,在下是从关中眉坞而来。”

    孙乾这家伙根本就没去眉坞,也不知刘璋长什么样,压根就不知刘璋高矮胖瘦。

    严颜听是眉坞,立马明白,可能是刘璋派人来了。

    道:“你等下去!”

    “诺!”

    众仆人下去后。

    严颜道:“先生可是眉候(刘璋)派来的?”

    孙乾道:“是的,眉候言将军乃忠义之人,故而在下才敢来求见。”这家伙给严颜带高帽子。

    严颜道:“不知眉候现在可好?有何要事找老夫?”

    孙乾道:“眉候身体到无大碍,只是长年失去自由,内心焦虑。刘苟把眉候安放在眉坞,眉候不得出坞,身边吃饭睡觉都有人监视。”

    “他派在下来益州,就是想请将军看在昔日情份上,能不能救他出去。”

    严颜内心有些难受,道:“如今刘苟兵强马壮,益州也已成定局,老夫也爱莫能助啊!”

    孙乾忽悠,道:“不瞒将军,大公子刘循已去襄阳,请楚王入川,楚王答应拿下益州后,可迎眉候入川。不知将军可否相助一把?”

第538章 孙乾大忽悠

    不知将军可否相助一把?”

    “啊!严颜惊道:“刘琦要入川?”

    孙乾道:“眉候身陷囹圄,唯一能脱困就是借宗室族人夺回益州。楚王帐下有近二十万兵马。刘苟如今身陷北方。只要楚王发兵,若益州有人接应,定可拿下益州。迎眉候入川。”

    孙乾这老小子利用严颜对刘璋的感情,引诱严颜迎刘琦来夺益州,不愧是说客。这招很高明,如若直接让严颜做带路党,严颜搞不好会骂娘。这家伙别的本事一般,忽悠人到很在行。

    严颜道:“如今益州由徐晃领军,老夫只是个校尉,并无统兵之权。实在帮不上忙,眉候想脱困,颜岂能不帮,但是引刘琦入川不妥。益州已经没有战事。如引来刘琦,老夫则是把益州引上战火。”

    “先生有所不知,徐晃在江州有六万重兵。刘琦想入川难矣!另外,在成都刘晔吴懿随时可以增援江州。”

    “即便是刘琦偷袭江州得手,这西川也难以一时拿下。在德阳一线也有不少兵马。另外成都也有数万重兵。”

    “先生也知,如今北方全部是刘苟的地盘,若刘琦入川,那么汉中、关中、西凉等援军都会南下,这样人就多了。刘琦不是刘苟的对手。”

    “老夫对刘苟虽然没什么好感,但也不愿西川毁于战火。再者刘琦姿质平平。其父子缩在荆州多年,若有取天下之心,干嘛不早就行动?刘时候再想争雄,已经失去天时矣!”

    孙乾道:“此一时彼一时也,如今刘琦有相国刘备辅佐。兵威更甚,若能得严将军支持,定能出奇不意拿下西川。蜀道难行,关卡重重。刘苟即便得知西川丢失再想夺回去也难矣。”

    严颜看着孙乾,这人先说是刘璋的人,现在看来只怕是刘备的人啊。想入川哪那么容易啊!

    道:“先生之言老夫以知晓,可老夫在江州无一兵一卒。即便是想助刘琦也无处下手啊?”

    “若从成都带兵去江州,吴懿立马就会知晓。到时老夫别说去帮助刘琦,只怕还未到江州就会被捉拿。”

    孙乾也有些急的,严颜似乎有些想助,他又不愿太过费力。他在江州没兵难以帮上忙啊!

    道:“严将军,若楚军杀到成都城下,严将军可否开城接应?这样就能快速拿下西川,防止刘苟增援。”

    严颜想了会,道:“若楚军能围住成都,即便老夫不开城,自有人开城。”

    孙乾明白了,严颜这话中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只要楚军能围城,严颜会暗中让人开门的。

    孙乾道:“严将军之意在下已经明了。在下替眉候谢谢将军信任。不下告辞!”

    严颜也不想留刘备的人在府上以免出事。说了这么多话,严颜如果还不明白这家伙是刘备的人那就是傻子了。

    道:“先生慢走!”

    孙乾走后,觉得自己拉拢严颜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严颜的话透露了很多信息。徐晃在江州有六万守军。成都吴懿有几万。只要他们能杀到成都,那么严颜便会开城放楚军入城。

    如此说来难就难在取江州,从荆州到西川,过三峡、白帝城,到江州。要想拿下西川。这江州是必需拿下。换句话说,只要打下江州,这西川也就基本拿下了。

    可要去哪找内应接应大军入川呢?

    想来去找李肃也没有必要了。他也最多像严颜一样,打开成都大门。在江州绝对也帮不上。

    现在问题是取江州。

    看来只能去找庞羲了,庞羲有三万人马,若他能相助,到时出兵江州,与己方大军两面夹击,定能攻克江州。

    庞羲在犍为郡,郡治僰道(今宜宾市)

    孙乾出了成都往僰道赶。西川没有战事。出行到是很方便。

    孙乾来到僰道,直接去太守府找庞羲。庞羲在犍为就像土皇帝一般。刘苟当初想快速平定益州,没有剥夺庞羲的兵权,只是把他打发到僰道来对付蛮人。

    “在下孙乾拜见庞将军。”

    庞羲道:“先生免礼。听先生像是中原口音不知先生找本将何事?”

    孙乾道:“在下乃青州北海人氏。”

    庞羲道:”哦!本将乃洛阳人氏,只是后来去了幽州,再后来便入益州多年。”

    孙乾道:“在下对庞将军略知一二,将军早年跟随皇叔刘焉,从洛阳入幽州,又从幽州入益州。可谓忠心耿耿义薄云天。”

    庞羲道:“哎!都过去了。”

    “先生到底来此何事?”

    孙乾道:“不瞒将军,在下是受眉候之托而来。”

    “庞羲寻思,眉候?眉候不是刘璋投降后刘苟后,刘苟让天子封的吗?

    道:“季玉可还好?”刘璋年龄比庞羲还小,如今不是主公了。叫他表字也很合适。

    孙乾叹道:“哎!刘苟疑心很重,眉候困在眉坞,处处受监视,不得离开半步,实则是软禁。还能好到那去。”

    庞羲对刘璋父子感情还是比较深的,可以说没有刘焉就没有庞羲的今天。

    道:“季玉派先生来找本将有何事?”

    孙乾道:“眉候想离开眉坞。刘循公子已经联络楚王刘琦。希望再打回益州。目前楚王十几万大军已经在江陵整军待发。只是想要入川就必须拿下江州。可江州有徐晃防守,一时难以攻克。眉候希望将军能出兵相助,两面夹击。夺取江州。”

    庞羲有些心惊,他对刘璋很了解,刘璋没什么野心,对再回益州肯定没什么想法。这只怕是刘琦的主意吧!

    庞羲道:“季玉并非有野心之辈。这只怕不是出自季玉本意吧?”

    孙乾道:“不瞒将军,这是刘循大公子的主意。但眉候是点头赞同的。在下绝不敢骗将军。”

    “楚王答应,只要拿下益州,便让大公子任益州刺史,接眉候入川。楚王与眉候都是宗亲,他们对刘苟窃居汉室有切肤之痛。然,刘苟实力强大,在北方实难与之抗衡。今刘苟大军在北方,唯有益州有可乘之机。还请将军看在多年情份上出手相助。”

第539章 庞羲不干

    庞羲脑子也是天人交战,刘偱小小年纪有这本事吗?刘琦听说也资质平平,刘表在荆州这么多年,中原打成了一锅粥也不见他出荆州一步。怎么这时候到敢打刘苟的主意。如今这天下这苟已占七成。想取益州哪那么容易啊!

    庞羲道:“难啊,僰道到江州好几百里。本将一举一动很难瞒过刘晔。况且我只有不到三万人马?如何能助楚王攻下江州啊!”

    孙乾道:“将军,僰道走水路顺长江而下,便可直达江州,将军只需接应楚军便可。攻打江州由楚军负责。”

    庞羲很矛盾,刘苟实力太大了,他若敢接应楚军,那便是造反,吃里扒外。一旦刘苟得了天下他庞羲九族都难保。

    如今的刘苟就是个庞然大物,刘琦想来益州,定是荆州都守不住了。想想刘苟当年在巴东与自己一战就心有余悸。当初刘苟突围不过一千多骑兵,硬是冲破了他万人大阵。凭六百人就拿下了益州。刘琦根本不是刘苟的对手。

    刘苟若得知刘琦来益州了,不管刘琦有没有打下江州。凭着刘苟现在的威望,只要刘苟亲自到益州来,哪怕不带一兵一卒,刘琦也拿不下益州。

    想了一会,庞羲道:“孙先生,本将已经降过一次了,实不愿再降。如今天下情况越来越明朗。即便是本将再投奔楚王,也难以改变局势。”

    “本将帐下多数都是益州士兵,本将也难以命令他们去与江州守军作战。将士们临阵倒戈也不无可能。对楚王的好意,本将实在无能为力。”

    “若楚王能打下江州,其实有没有本将这点人马。也无关紧要。本将保证只要楚王大军进入益州。本将绝不攻击楚军。”

    “至于刘循公子,还请先生带话给他,若他愿意来僰道,本将愿把犍为太守府让给他。”

    孙乾见庞羲不肯,道:“将军,您这又是何必呢?眉候可天天念着你呢!”

    庞羲道:“哎!羲不能不为将士们想想啊!本将帐下有一些兄弟是从中原跟随过来的。好不容易在益州安了家,实在不能让他们再去冒险了。先生若没别的事,那就这样吧!先生远道而来可去驿馆休息,一切费用由本将负责。”

    孙乾内心很不甘心,可庞羲都要送客了。他也没办法,只好先退出太守府。

    庞羲是只老狐狸,他虽然对刘苟没什么好感,更谈不上忠心。可刘苟实力强横啊!要是早两年,那时刘苟没有拿下河北,袁绍曹操还在中原。这时候来找他,他会毫不犹豫的答应。

    可如今刘苟天下都快统一了,现在再去反叛刘苟,一旦刘苟再次入川岂能饶过他。到时妻儿家小都会陪葬。刘璋虽有恩,但与全家性命相比熟轻熟重就得好好想想了。

    再说,这孙乾***是刘琦的人,不过是打着刘璋的幌子罢了。刘璋胆小软弱,守在眉坞只怕还不敢反叛刘苟。

    孙乾在僰道休息两天,见庞羲并未派人来找他,说明庞羲是不会答应出兵了。再找他也没什么意义了。只能先去江州看看。

第540章 王累坦荡

    带着俩随从,租了条小船,顺长江而下便可直达江州。宜宾到重庆水运很方便。古代水运才是运输的主力。

    孙乾在江州上岸,既然一时找不到内应,那到江州打听些情报消息也好。

    在江州逛了两天。孙乾便去找巴郡太守王累。

    孙乾很聪明,他都是打着刘璋的旗号去拜访,若是报上刘备的的旗号,王累一刀便会砍了他。

    “拜见王太守!”孙乾道。

    王累也不认识孙乾,听他北方口音。

    道:“先生不必多礼。不知先生找吾何事?”

    孙乾道:“在下受眉候所托,来益州看看!”

    王累听说是刘璋所托,到有些好感。王累对刘璋以前可是忠心耿耿。

    道:“眉候现在可好?”

    孙乾道:“哎!身体到也还好,只是软禁在眉坞,处处受监视。”

    王累道:“身体好便好,如今汉王还未一统天下,过两年天下太平了,监视也自然解除了。汉王不是小气之人。眉候也非野心之辈。过两年就好了。”

    “哦!眉候派先生来益州,所为何事?”

    孙乾多精,道:“到也没什么事,大公子刘循,替父来益州给老皇叔祭拜一下。大公子本想来见王太守,可又怕汉王生疑,故而只好让在下前来。”

    孙乾这话说的可谓滴水不漏,刘焉就葬在成都。刘循来祭拜再合理不过了。

    王累也没怀疑,道:“大公子有孝心这是应该的。他就是来见我也没关系。吾不怕别人说什么,眉候乃我旧主,天下皆知。如今派儿子来看看旧友,这有什么的?君子坦荡荡。有何见不得人的?”

    孙乾道:“王太守坦荡,真乃英雄也,可眉候怕汉王多心啊!还是不惹麻烦的为好。”

    “哦!刘循公子想让在下问一句王太守。若将来有一天他能再次入主西川,不知王太守可否再次加入他的麾下?”

    王累寻思,这什么意思?刘循有这本事?还是说梦话?

    道:“累曾是眉候旧臣。但时过境迁,如今已是汉王之臣,怎可再叛?忠臣不侍二主,累已经苟活如今了。若再返叛,与婊、子何异?”

    孙乾明白了,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王累秉性耿直,性情刚烈,为人坦荡,这种人想让他去吃里扒外帮助刘琦做内应那是不可能的。自己再去忽悠那就是自取其辱了。

    道:“既如此,那在下便告辞了!不知王太守可有何话要带给大公子?”

    王累道:“请转告大公子,不要再去涉政。好好本份生活。不要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己的亲人。”

    “在下记住了,告辞!”孙乾道。

    哎!孙乾内心有些悲凉,益州之行并不太顺利,只得到严颜愿意打开成都城门的承诺。其余收获不大。但愿庞统他们有办法吧!

    随后孙乾租船顺长江而下,过三峡,直奔荆州。

    …………

    长安,刘苟的印刷出版事业正越做越大。关中、西凉等地的榆树皮。源源不断的经过渭水运往长安。百姓运来榆树皮卖给造纸作坊,也可以赚不少钱。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079/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之大太监最新章节! 作者:愤怒的扑街所写的《三国之大太监》为转载作品,三国之大太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之大太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之大太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之大太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之大太监介绍:
简介:后世娱乐城洗浴中心经理魂越汉末,被人陷害稀里糊涂成了皇宫中一名小太监。看他如何在宫中混得风声水起,权倾天下。袁绍骂其是“嫪毐。”曹操骂其是“赵高!”……迷人的何太后说:“你眼里泛起山河,碧浪里却不是我。”而他却说:“十年挣扎,十年撕杀,却因你一方绣帕,戒了争打!”三国之大太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之大太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之大太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