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三国之大太监TXT下载三国之大太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之大太监全文阅读

作者:愤怒的扑街     三国之大太监txt下载     三国之大太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601章 制度改革

    “拜见陛下,陛下万岁!”

    刘苟笑道:“平身。

    “谢陛下!”

    刘苟见陈群年龄跟自己也差不多。这家伙可是牛人啊,虽然不是智慧军师形,可这家伙是个政治家。历史上曹魏时期深受曹丕曹睿重用,官拜司空。”

    “长文,朕征辟你来长安,是有件大事要让你来做。”

    陈群道:“陛下言重了,微臣现以是白身。当不起什么重任。”

    刘苟道:“朝廷如今用的是六部制。你也应该了解吧!朕打算任命你为吏部左侍郎。梳理一下朝廷官职。”

    “啊,陛下,这吏部可是主管官员任免升迁,臣刚到便领此要职,太重了。”

    刘苟道:“吏部尚书是周洪,你任左侍郎,算是他的左手右手。朕让你任此职自有道理。你也不用谦虚。”

    “朕问你,如今这官职俸禄都是按粟米等粮食算的,而且朕也觉得分得不够细。太守两千石,刺史也两千石,县令六百石。朕觉得这样不够好。从长远来看,俸禄还是要以货币发放为好,通俗讲就是发钱,而且俸禄还要涨点。”

    “朕想给官员搞个等级,就像军队功爵一样。你给点意见。”

    陈群道:“陛下,臣这些年想了很多。总觉得举孝廉入仕弊端太多。故而想设置一套选官制度。但陛下新政又搞了个科举制。恕臣直言,这科举制说白了就是考读书人的真本事。学习好,文采好便能做官。”

    “就事实而言,科举制能选人才,毕竟是真才实学考出来的。就论才学而言,绝对比举孝廉要强。”

    “但是臣又觉得这科举制也不完美,凭心而论,臣不赞同。”

    刘苟笑道:“那长文,你说说怎么不完美了?怎又不赞同了?”

    陈群道:“从古至今,最基本的道理都知道是有德者居之。我大汉以忠孝而治天下。而科举却唯才而论,不管是孝还是不孝,只要有才,有学问,即便是狼心狗肺不忠不孝之辈也能考进士入仕为官。这长久下去,朝堂必然会奸诈成风,不忠不孝之徒,窃居高位。这与我汉家儒学所提倡的忠孝之本背道而驰。一个人不忠不孝,他再有才学又有何可取?故臣不赞同。”

    “《诗经》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臣觉得陛下应该更多的注重官员德行,而不应该一未的求才。百善孝为先,若一个人对生养的父母都不能尽忠尽孝,还能指望他为百姓谋福吗。”

    刘苟点了点头,道:“朕受教了。长文说的对,一人对自己父母都不孝,怎么能指望他去善待百姓。以后科举还要有一道政审,如果考生有不孝的行为,一律取消考试资格,永不录用。”

    “忠孝乃为人之根本,若忠孝都不要了,与禽兽何异?”

    陈郡道:“陛下,臣有一套取仕之法,名“九品中正制”。

    “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需是朝廷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朝廷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分别品级,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这些选评选出来的人才,品行,才学都可以得到保证。”

    刘苟听完陈群的话,寻思,我信你个鬼。你这出发点是好的,如果能够公平严格评选当然是好,可这中正官权力太大,掌握入仕做官的否决权。到了后面全是私相授受。这“九品中正制”说到根上还是察举制的延升。与举孝廉都是换汤不换药。

    道:“长文,你这九品中正制,是不错,但这核心便是中正官。由其是大中正。这与举孝廉时的举荐人没什么俩样,只不过多了个调查表而已。”

    “中正官肯定也是由世族门阀掌握。这让寒门士子永远没有机会。中正官的亲戚、族人、门生,才是受益者。到最后,一定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绝非长久之道,寒门没了进升之道。久而久之便会心生怨恨,若遇到什么天灾**。到时只需有人高呼一声,又是黄巾重现。”

    “陈胜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这岂不成了笑话?”

    “朕决心改变这个情况,就是希望能给寒门一些希望。你应该知道天下寒门很多大才被埋没了。如曹操身边的郭嘉,刘备身边的徐庶。这些人都是寒门中的翘楚。可如果不是天下大乱,他们是不可能有机会出头的。”

    “长文,你是出身门名世家,可能有些体会不到寒门士子那种报国无门的痛苦。”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你我都是这个时代的达者。更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考虑问题。”

    “察举制度与科举制度哪个更好,谁更合适,现在这种情况下,咱们暂且不论。可土地兼并,咱们总不能视而不见吧。世家大族掌握着太多的土地。而穷苦百姓埋骨之地都没有。这种情况必须遏制。”

    “只有让寒门崛起,世家大族就不会一家独大,土地兼并也才能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朕不是非要重用寒门,而是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先帝刘宏为何卖官鬻爵?还不是因为不卖也是让世家大族自己私相授受了。不如卖点钱来个实际。”

    “长文,科举取士制度不能变,但是可以稍加修改。比如不孝之人不能参加科举。这样从源头上就杜绝了他晋升的可能。另外在礼法上要提倡孝道。在科举的考题上也要注重孝道的一部分。”

    “就事实而言,不孝者毕竟是极小部分。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否决科举唯才是举的好处。”

    陈群道:“陛下,若不用九品中正制,那您想怎么给官职评等级?您又不用俸粮评,难道说官大官小看每个月发多小俸禄?这也太露骨了吧?”

第602章 九品

    刘苟笑道:“朕还是想要用你的九品中正制。但是要去掉一部分。”

    陈群见刘苟要用九品中正制,很高兴。

    道:“怎么去掉。”

    刘苟道:“你刚才说的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等等。朕算了一下。刚好是九等18级。朕想干脆取九品十八级。”

    “朕想以后的官员品级就按这个来。”

    “例如,内阁辅政大臣,太子太傅,督察御史,正一品。六部尚书从一品。”

    “如你这吏部侍郎正二品,各州刺史,从二品,或者正三品。各郡太守四品。各县县令六品七品,等等以此类推。”

    “各武官也一样,如大将军,可为一品。各郡都尉与太守同级,以此类推。”

    “而发放俸禄,以品级为依据。如一品,每年俸禄一万钱,这只是俸禄。还发养廉一万钱。衣食补贴一万钱。如二品,就只有六千。三品就只有四千。以此类推。这只是假设发放这么多,真正具体发多少俸禄,要根据国家的财政情况而定。”

    “怎么样,你觉得朕这九品十八级怎么样?”

    陈群道:“给官员设品级是很好,只是这与中正制没什么关系了啊?”

    刘苟笑道:“你的九品中正制,朕要的是九品。也可以说是九品制,至于中正制还是算了吧。以科举制配上九品十八级。更能简洁的处理朝廷官职问题。”

    “陛下,那您觉得新科进士能算几品?”

    刘苟结合后世朝代情况,道:“新科进士从七品。但是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为正七品。进士算是朝廷候补官员。没有实际的职位。必须分配工作了之后才算正式官员。”

    “长文,你把这套九品十八级制度,作一详细的规划,然后拟一个凑章,拿到朝堂上去讲。朕将与内阁大臣审议,然后采纳,并加以实施。”

    “诺!”臣靠退!”

    刘苟道:“长文,在长安还没有房子吧。就先住驿馆,朕让杨松再给你找个院子。”

    “谢陛下!”

    “嗯,你去忙吧!”

    “诺!”

    几日后,陈琳到了。

    刘苟立马召见。

    “拜见陛下!”

    刘苟道:“孔璋请起,朕召你入京,有些匆忙。如今中原刚定,到处缺乏有实际经验的官员。你曾在何进帐下多年,也算经验丰富。朕想问问你,你打算随军还是治民?

    陈琳道:“惭愧,何进召董卓进京,琳没有制止住,以至国家大乱。这些年在河北,臣也时常反醒,当时怎就让这种事发生了呢?哎!”

    刘苟笑道:“出这个馊主意的是袁本初,也许袁氏父子是觉得有恩于董卓能控制得住董卓吧。或许袁绍觉得天下大乱对他来说并非坏事。君不见诸侯讨董,他袁氏兄弟发展最快吗?其兄弟都有代汉之野心。若非朕横插一杆,也许袁氏登顶也尤未可知也。”

    陈琳道:“袁绍刚愎自用,在河北十来年,也未并造福百姓。琳才疏学浅,在其帐下也并未得重用。袁绍败亡,琳本应舍身取义,可贪生之念又苟活于世。今陛下不计前嫌召臣入京,臣深感厚恩。臣粗通文墨,若陛下恩准,臣还是想到地方上去治理一县。能任一县令足矣。”

    刘苟笑道:“朕若召你来只任一介县令。岂不有些小题大做了。朕现在不缺县令。马上便又要科举了。县令多矣!既然你想去地方。朕便成全你。这样,徐州还缺刺史,你去徐州任刺史吧!”

    “啊!陛下,这太重了,臣惶恐。”

    刘苟笑道:“朕相信你能干好,不过朝廷采用新政,刺史治民而不管军。故没有兵权。这也是防止再出现军阀。希望你能理解”。

    “臣明白,原本朝廷也是这样的。只是黄巾之后,朝廷允许各州郡自募兵马,已至军阀异起,尾大不掉。如今兵权收归朝廷,实乃社稷之幸事也!”

    刘苟道:“嗯,那就这么办啊!你去找周洪荀彧他们聊聊,对新政也熟悉熟悉,过几天就去上任。徐州本是富足之地。朕希望你能把他治理好,让他成为大汉的粮仓。”

    “诺!”

    “臣尽力而为,绝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嗯!朕等着这一天的到来。你去忙吧!”

    “臣靠退!”

    陈琳走了,可这何虎的职位还是没人能代替。妈的,去哪找这么个人才啊!

    后宫,刘苟来到唐妃宫中。只见刘韦在读书。

    “拜见父皇。”

    刘苟看着这个自己第三子,如今也七岁了。个子到长高了,可还是比较偏瘦。

    道:“认多少字了?”

    “回父皇,所有汉字基本认识了。”

    刘苟笑道:“行啊!看什么书呢?”

    “孩儿在看《鬼谷子》。”

    刘苟道:“小小年纪,看这个干嘛?”

    刘韦道:“学兵法权谋,生存之道。”

    刘苟大惊,这小子,小小年纪怎会懂这些?小小年纪就有这种思想。这长大了还得了。

    道:“谁叫你看的?”

    “没有谁,孩儿喜欢看这些。”

    刘苟道:“有没有去看大哥二哥?”

    刘韦不说话。

    “怎么了?哑巴了。”

    谁知这小子道:“没有去。”

    刘苟道:“为何不去看你大哥?”

    这小子道:“孩儿,有空再去。”

    “嗯,没事去看看你大哥,兄弟之间多走动一下。”

    刘韦道:“父皇,孩儿想练武,恳请您答应我一件事。”

    刘苟道:“习武强身健体是好事,朕支持你,你想让父皇答应什么?”

    “孩儿想让典满大哥教我习武。”

    刘苟两眼盯着这小家伙,内心突然有些恐惧。

    妈的,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家伙小小年纪就懂得这些。难道这就是早熟?还是基因里面带来的?小家伙拉拢典满,明显不光是为了习武这么简单。

    典满是谁?典韦的独子。刘苟把典满看得比儿子还亲。这小家伙名字带着韦字都是当时自己伤心失去典韦随意取得。这家伙如果拉拢典满。那真是下了招好棋啊,就他这小心思当然瞒不过自己。。

第603章 内心恐惧

    刘苟道:“宫里的师傅很多,你身为皇子习武只是强身健体,并不是要上阵杀敌。典满不适合教你。”

    “父皇问你件事,你说人的脚掌为什么比手掌白?”

    这小子一时想不明白,干脆脱了袜子陷入沉思。

    刘苟见他这样很想笑,毕竟还是孩子。

    突然这小子跪下。拜道:“谢父皇赐教,孩儿明白了,以后谨记父皇教诲。”

    刘苟笑道:“你明白什么了?”

    刘韦道:“藏起来了!”

    刘苟突然恨不得抽自己的嘴巴,真是多嘴,干嘛教这小子这个啊?这小家伙聪明得很,如今受到自己点拨,以后这家伙肯定是个阴险狡诈之辈。刘平只怕不是他对手。知子莫如父,刘平其实平庸的很,要不是占了长子的光。也不会立他为太子。

    娘的,可千万别兄弟相残啊!老子这是造孽呀。想想杨广杀兄弑父,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兄弟想残。不寒而栗呀。刘苟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历史就是从刘苟这句玩笑话开始彻底变了。刘韦这小子开始彻底隐藏自己。把自己的野心全部裹起来。等待时机发动致命一击,犹如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一举夺权。最后还成功了,逼得刘苟只能认了。

    “好了,你去!好好学习。”

    “诺!”

    “唐妃,韦儿你要多教教他。可别让它成了个书呆子。”

    “诺!臣妾知道。”

    …………

    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大兴四年春,刘苟派马超为主将,许攸为谋士,带骑兵两万前往西域。重新收复西域,重建西域都护府。历史上东汉以后有四百多年,西域便不再受中原王朝管理。

    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当权,作为一代雄主,李世民想着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便派大将侯君集灭亡高昌,并征服了焉耆和龟兹,然后疏勒和于阗归附唐朝,自此唐朝完全控制了西域。唐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效仿西汉,建立了永久性军事和政治机构西州和安西都护府,后设立北庭都护府,以此来管理西域。

    而且唐朝在西域的兵力多达四五万,可见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力还是很强。李世民时期,对于西域的控制可以说是最强的时候,因为唐朝这个时候处于盛世,有足够的实力管理少数民族。

    但是,唐朝实行“羁縻政策”,就是西域各国的统治者保持原有地位不变,其国王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大唐朝廷的册封,不能自主。由于中原王朝没有直管接理西域地区行政事务,所以西域很多小国家,往往会为了一些利益叛乱。

    到了唐朝后期,吐蕃崛起与唐朝内部的**,使得唐朝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这这一丢就又是数百年。到了大宋。连自己中原国土都丢了,别说去管西域了。

    直到元蒙,满清才又控制西域。可惜已不是汉人朝廷。而明朝最强盛的时候也没有到达过西域。

    这次刘苟便想改改,看能不能找个更好的办法来管理西域。只是西域实在太远了。就古代实际情况来说,像中原地区这样郡县制的直接管理确实不切实际。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精力放在这个破地方。刘苟也是希望找出个折中的办法。

第604章 下邳王

    时间就像匹野马拉都拉不住。又两年过去了。时间来到了大兴六年(公元207年)。

    大汉宫,皇后孙灵的长秋宫。

    孙灵道:“子民,如今晋儿天天守在医学院,这怎么行啊?难道你真想让他做医匠?”

    刘苟笑道:“朕当初为了支持化佗开医学院,可是答应让晋儿学医的,如今他喜欢治病救人这不挺好的嘛。”

    “好什么好啊,堂堂皇子去学医匠亏你想得出来。要是姐还在不得骂你才怪?如今成这样我看着都心疼。”

    刘苟道:“你啊,妇道人家,晋儿干喜欢干的事有什么不好?汝非鱼焉知鱼之乐?”

    “晋儿也快成年了,朕想让他去就番,你说给他选哪呢?”

    孙灵活:“他还小你让他去就番你舍得啊?”

    刘苟道:“都17岁了,要指婚了,不能留在宫中了。你说选哪?”

    孙灵道:“选个富足的方吧?不能亏待他。不如封齐王,把青州封给他?”

    刘苟摇头道:“这怎么行?封一州之地乃是取乱之道。大汉虽大,但也只十三州。朕不能埋下祸根,七王之乱不能重演。”

    孙灵道:“下邳怎么样?徐州富足,下邳国宫殿都是现成的,修一修就能用。”

    刘苟没有回答,而是找出一本族谱。查了一下历代下邳王。刘秀儿子汉明帝第六子刘衍封下邳王。定都下邳县,改下邳为国。死后谥号下邳惠王。

    刘衍死后刘成嗣位。刘成死后刘意嗣位。刘意这家伙活到90岁才死。刘意死后刘宜嗣位,可惜几个月就死了。谥号哀王。并且刘宜无子。这一年正是184年黄巾闹事。历史上建安11年下邳国才除国改下邳郡。这中间有二十多年没有国王。

    下邳国(郡)(今邳州市)乃是徐州治所,是政治文化中心。历史上韩信改封为楚王,建都下邳县。

    汉未吕布、刘备、曹操等都力争下邳,著名的曹操灌城、吕布被缢、关羽降汉等事迹都发生在这里。后曹魏建国后沿袭汉时旧制,徐州刺史部治所仍于下邳郡下邳县。

    刘苟又想了会,道:“罢了,就下邳吧!封晋儿为下邳王。让他去就番。再给他找个好相国。”

    孙灵道:“那给他找门亲事,你选谁家女子?”

    刘苟笑道:“这个朕还没想好,你有人选吗?”

    “荀彧女儿怎么样?”

    刘苟笑道:“不怎么好,太惹眼了,还是再换个吧!”

    孙灵道:“周洪的女儿怎么样?周洪跟咱们住过皇陵对你忠心耿耿。他女儿没那么招眼吧?”

    刘苟笑道:“你什么时候成了媒婆了。也罢,你先去周洪家看看他女儿,看长的怎么样。你先别说婚事。要是长得还可以就把婚事说下。要长的难看你就别提了。咱们不能太委屈了晋儿。”

    “你们男人怎么总是以貌取人呢?”

    刘苟笑道:“人嘛,视觉动物,要长得太寒碜了,在也一起也别扭。这是天性。”

    “好了,这事就交给你了。过几天朕还想跟晋儿好好谈谈。”

第605章 种子到了

    “哎,朕有时候羡慕普通人家的生活。一家人能守在一起。可现在你看晋儿要远走了。还能不能再见面都难说呢。”

    “最是无情帝王家,朕现在算是彻底的了解了。没做皇帝的时候做梦都想当皇帝,可真正当上皇帝了,这日子也就这样了。朕也没发现好在哪!”

    孙灵道:“你还想怎么样?后宫佳丽三千。富有四海。”

    “别提什么佳丽三千,都是些苦命的女子罢了。这么多女子,真正能得到宠幸的有几个?有时朕都不落忍。”

    孙灵道,:“你知道就好,那你就雨露均沾呗,臣妾老了,又不跟她们争宠。”

    “行了,朕心里有数。”

    这时刘全过来道:“陛下,大将军来信了。”

    刘苟打开信一看,是诸葛亮请求出兵江南。

    刘苟对孙灵道:“灵儿,孔明闲不住了,想过江。看来现在时机成熟了。可以答应他了。”

    孙灵道:“政事我不懂,但这些年积蓄的粮响,打一仗应该问题不大吧?”

    刘苟道:“哎,打吧!四年了,也该收网了。也不知刘备那家伙把交州开发到什么程度了。”

    “好了,朕要忙去了。”

    “李全,把几位军机大臣叫到偏殿来。”

    “诺!”

    不久,荀彧、周洪、田丰、杨松、贾诩都到了。

    “拜见陛下。”

    “叫你们几位来议一议,孔明来信,想要过江,船也造好了。朕想问问你们今年打还是明年打?”

    田丰道:“陛下,现在才二月底,好多地方才开始解冻,天气还很寒冷,这时候出兵不好吧,长江上也很冷的。”

    刘苟笑道:“元皓,天气冷出兵对咱们更有利,掉到长江里不管是南方士兵还是北方士兵都会冷死。若到了夏天,江东那些水猴子,可以钻到水里做水鬼防不胜防。这天气冷,他下水去就冷死他了。”

    “更主要的是,天气寒冷就难有瘟疫,春夏之际瘟疫最多。只不过孔明现的这个季节也没选好啊,也不是最冷的时候,大冬天的时候其实出兵是最好,我估计冬天可能是不会下雨。所以孔明才决定这个时候出兵。朕曾经跟他讲过了。要在下大雨的时候渡江,以防对方火攻。”

    “火攻?怎么攻?”贾诩自言自语道。

    刘苟道:“跟你们几位说吧,朕让孔明打造的是连环大船。把大小不一的船只用铁索相连,上面铺上木板,做成像一座座移动的小城池一样,上面可以载人,还可以载马,这样咱们北方士兵就不容易晕船。江东那些小战船也拿这些庞然大物没办法。”

    “但是这样有一个弊端,就是要防止火攻,铁锁连在一起,对方如果用火攻的话,那就是一烧一大片,逃都逃不开。所以必须是选择一个下大雨的天气渡江。让对方火攻无法可用。”

    “十几万大军只要过了江,凭咱们北方士兵的骁勇,骑兵的犀利。朕不信还收拾不了曹操。”

    众人点了点头,贾诩道:“陛下此计甚好。北方士兵不善驾船。若用铁锁相环,几十条大船锁在一起。那便如履平地。南方缺马,老夫估计曹操帐下不会超过万骑。”

    “若我军的骑兵过了岸,马踏脚踩也能踏平江南。况且我军士气暴涨,以正压邪,摧枯拉朽一般,直取长沙。”

    荀彧道:“陛下,既然有这么好的计策,又能防止对方火攻,那就听大将军的吧!打吧,早晚有一仗。打完了再治理。”

    田丰道:“陛下,您是天子,打下江南应该算是平叛,在打之前,应该跟孙权曹操,分别下一道诏书。令他们进京述职,若他们抗旨,再出兵则名正言顺。”

    “其实这么多年了,天下早已安定。孙权,曹操手下的那些将领。我估计早就信心不足了,必定士气低落。毕竟造反的事,不是人人都想干的。陛下应该给他们强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内部瓦解。”

    “据臣所知,江东世族众多,臣就不信,那些人都愿意陪着孙权一起玩命。难道他们就不想退路吗?”

    刘苟点头道:“元皓所言极是,现在可不是军阀混战。现在只能算是平叛。造反的事,谁干也心里没底。朕以正压邪,岂能不胜?”

    “罢了,朕再亲自拟两道诏书,让人传去江南。给江东那些世家大族试试水。”

    就在这时。

    一名殿前甲士进来,喊道:“陛下,徐州八百里加急。说是送种子来了。”

    “什么?”刘苟大惊?什么种子?人呢?”

    甲士道:“就在殿外,来人快跑断了气。”

    刘苟话还没听完撒腿就往外跑。众人大惊。还从来没有见到陛下这么失态心急过。立马也跟着跑过去。

    刘苟跑到殿外,只见四人上气不接下气的在台阶下面等着。

    刘苟立马冲过去,道:“种子呢?”

    几人见刘苟穿的衣服上有龙形图案,心想穿龙袍的应该是天子。

    立马跪下拜道:“臣东海郡朐县县尉,(后世连云港)王寿拜见陛下。”

    刘苟道:“平身,你们辛苦了,是谁派你们买的?”

    王寿道:“回陛下,几天前朐县海上飘来一只大船。其中有一个老者,他说是偏将军,奉陛下的旨意去海外找种子。当时臣等不太相信。可他拿出陛下的诏书。还有平海大将军印章,县令看过后说是真的。”

    “那老者让县令把种子送到洛阳来,说是事关紧急,不可耽误。要用百八里加急。小臣行武多年,这便亲自代劳。日夜兼程赶来长安。”

    刘苟道:“种子呢?”

    “陛下请看”。只见几人身后,用麻布裹着一只不大的框子。刘苟立马冲过去,亲自打开一看。

    是红薯,只是个头很小。用手一摸。软的,完了,全部坏死了。再仔细一查,妈的,红薯上面全部有盐。

    “完了完了,”刘苟大急。道:“就这点吗?还有没有?”

    王寿道:“没有了。”

    刘苟道:“老刘头他们人呢?回来多少船只?还活了多少人?”

    王寿道:“就只有一艘船,几个人,而且个个瘦的皮包骨头。”

    刘苟内心悲痛,来不及伤心。抱起筐子,道:“你们去驿馆休息,等朕的通知。”

    “诺!”

第606章 全是坏的

    刘苟往回走,荀彧道:“陛下,您这是怎么了?”

    他们这些人只有杨松知道这种子究竟是什么来头。

    刘苟道:“文若,传诏孔明,暂不过江,让他准备好等冬天再说。”

    “陛下,这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是为什么呢?”

    刘苟道:“朕要抢救这些种子,没空你理会别的事,朕想为蒋干守陵一日。”

    “杨松,具体怎么回事,你跟他们几个人说。”

    “诺!”

    刘苟抱着筐子就往宫中走去。

    田丰道:“杨兄,这到底怎么回事?我怎么越听越迷糊?陛下抱着个筐干嘛呢?”

    杨松笑道:“快四年了啊,准确来说是三年半了。”

    “诸位老兄,可还记得三年前,陛下去青州三个多月,就是为了派人出海寻找种子,如今种子找回来了,就是不知道还能不能种活。”

    “陛下让蒋干带一千人岀海,如今只回来了几个人,何等的惨烈?百不存一。”

    贾诩摸一下胡须,道:“莫不是出海找长生不老药?世上真有长生不老药?”

    杨松道:“哪有什么长生不老药啊?听陛下说这个粮食可以亩产20石。反正我也是半信半疑。”

    “亩产20石?没开玩笑吧?”荀彧问道。

    周洪道:“当初陛坚持派人出海,我等以为陛下还是去找药,虽然反对过,但也没怎么坚持。毕竟陛**体要紧,做臣子的也不好反对。”

    杨松道:“但愿天佑我大汉,让陛下找来的粮食种子是真的。”

    “诸位老兄,要真是亩产20石的粮食,那意味着我大汉再也不用饿死人了。你我也不用再为军粮而发愁了。”

    田丰道:“老夫在河北也种过田,能亩产个两三石就顶了天。还没听说亩产过三石的粮食。20石?开什么玩笑。”

    杨松道:“元皓兄别说的太早了,陛下可不是个随便说大话的人。也许真有呢?咱们还是拭目以待吧!这不还是找回来一筐了嘛?”

    众人也不出声了,摇头晃脑的走了。可苦了孔明,又要等一年了。

    …………

    刘苟抱着个筐回到书房,拿块床单铺在地上。小心翼翼把筐里的红薯全部倒在床单上。

    十来斤红薯,是白皮红薯,个头很小,有些还也就够大拇指大。像是未生长成熟的红薯。每个红薯上面都有盐。而且大多都有些腐烂了。芽孢都已经变黑色了。不知道这个红薯有多长时间了。

    木薯,土豆,玉米,辣椒、西红柿。怎么一个都不见?难道他们没有找到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怎么会有盐在上面?难道老刘头是用盐腌制保存。当初不是教他们放在船底部吗?

    难道他们船翻了。掉到大海里面去了。是从海水里面捞出来的,所以上面有盐。看来掉到海里的可能性比较大。也不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过段时间得把老刘头接到长安来聊一聊。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过现在也没有时间去想这些,必须保存好这些种子,或许还有一些能发芽。红薯生命力是很强的。但愿老天保佑,别白忙了一场。

第607章 温室

    如今是2月底,要是在南方的话,正好是红薯育种的季节。可长安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根本不适合红薯发芽。红薯是喜温植物。北方一般要到四月份才红薯育种,五月份移栽插种。

    要想早点发芽,要么送去南方,要么温室大棚。可古代哪有这个啊!送去南方更不可靠。不能再这么折腾了。

    想了一会。

    “李全,跟朕过来。”

    “诺!”

    刘苟看到宫内防火装水的大缸。

    道:“李全叫几个人来。”

    刘苟来到御花园,用手摸了一下地上的泥巴,带沙性的,透气性良好,看上去也很肥。

    道:您们几个把这土装到两只大缸里面去,把缸里的水倒掉。记住只要这一块比较肥的土。”

    “诺!”

    几个太监立马动手,他们也不知道陛下要干什么。

    满满的两只大水缸装满了土。

    “你们再叫几个人把这缸抬到偏殿里面去。”

    “诺!”

    众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两缸土抬到了宣室殿后面的偏殿。

    “李全,你去御马房里找一些晒干的马粪过来,要是晒干的。”

    “诺!”

    不久马粪找来了。刘苟用手扒开缸中的土,扒成一条条沟。沟条边上放上马粪,然后把所有红薯每隔十几公分摆放一个到沟里,再覆盖上沙土。怕温度不够,沙土稍微盖的有点厚。再淋一遍水。

    “来人,把房间炉子里的火烧旺一点,”

    “诺!”

    这偏殿空间较大,温度比外面要暖和的多。这年代没办法测量,刘苟估计应该有二三十度。这个温度是比较适合红薯的出芽生长的。

    “来人,把高顺叫过来。”

    “诺!”

    不久高顺到了,刘苟道:“伯达,你安排几名可靠的兄弟,轮流守在这门口,不许任何人进来。”

    “这两个缸里面是蒋干他们找来的种子。你知道这有多珍贵吧!不知道能不能活,只要能活一株,咱们大汉就幸运了。”

    高顺跟刘苟在青州这么久,对所有的经过一清二楚。

    高兴道:“我明白了,我自己亲自守在这里。”

    刘苟道:“那倒不必,主要是怕有些人误撞进来。”

    “伯达,这几天咱们守在这也好,你记住这个温度,不冷不热才最好。七天到八天左石。如果还不发芽,说明这种子全部坏死了,那咱们费了那么大的精力,就全白忙活了。”

    “如果只要有一株发芽出土,咱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蒋干他们他牺牲才有价值。朕要给他们立庙。”

    “诺!俺明白了,我马上去安排!”

    随后几天,刘苟一门心思放这两口大缸里。着了魔一样,半夜三更还起来查看房间的温度。生怕热了又怕冷了。比对自己的儿子还上心百倍。

    七天了,两口大缸一点动静都没有。还没有发芽的迹象。刘苟内心无比的绝望。红薯温度合适一般3~7天都会发芽。这玩意本来很好种植,可如今七天到了,还一点动静都没有。难道种子都坏死了?老天爷,你就不能可怜可怜老子吗?

    “高顺两个眼睛都凹进去了,也是好几天没睡好了。”

    刘苟道:“伯达,咱们可能白忙活了,蒋干他们可能是冤死了。哎!”

    高顺道:“再过几天看看吧!既然找到这种粮食了,就不算白死,起码证明这种种子还是存在的。实在不行,明年再派人去吧!”

    刘苟点了点头,道:“如果明年派的话,干脆派两批,一路向南,一路向北,分开行动。不把它种植下去我实在不甘心。”

    又是三天过去了,刘苟彻底绝望了。

    道:“伯达,回去休息吧,还是明年再派人吧。哎!功亏一篑。”

    高顺也没办法,道:“好吧,陛下也不用着急,就当这事不存在好了。明年再派人就是了。”

    刘苟笑自潮道:“也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行了,朕也去好好睡一觉。”

    “李全,让人把缸抬到外面去,先别管他了。”

    “诺!”

    李全,对刘苟这一切都很清楚,见种子没有活,他也内心急得不得了。也只好把它抬到外面。

    刘苟心有不甘,也许是这段时间一直没睡好,这一觉睡到第二天大天亮。

    “陛下,大喜啊,大喜啊!”李全高兴道。

    刘苟道:“哪位娘娘又生了?有什么好喜的,朕儿子多的是。”

    “陛下,种子发芽了,活了。”

    “什么发芽了?快,给朕更衣。”

    刘苟连忙跑去偏殿,只见两只缸在外面院子里。

    刘苟趴着身子,仔细观看,只见有一株红薯发芽破土而出。长出了两根小嫩芽。刘苟知道这应该是一棵红薯发的芽。育种红薯只要活了,一般一颗上面会发很多芽苗。

    刘苟笑了,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还是有一颗活了。活一棵便是有希望。虽然只有一株,不便于品种改良。但是不管怎么说,红薯这个东西绝对是个高产作物。哪怕一亩地只收个六七百斤。也远远好过目前的农作物。

    刘苟高兴道:“来人,你们守在这里,不许任何人碰这个缸。尤其是防备动物,谁碰到这个缸杀无赦。”

    “诺!”

    刘苟知道,现在天气还比较冷,白天可以让红薯在外面晒晒太阳。补充光合作用。到了晚上还是要抬到房间里面去保温。古代没有薄膜育种,只能采取这个办法。

    又是十天过去了,两棵红薯苗长的有一个手指头长了,开始发出嫩叶了。

    李全道:“陛下,朐县县尉还在驿馆等您的旨意呢。

    刘苟这才想起来。道:“哎呀,朕给的忘记了。你马上传诏,升王寿为东海都尉,赏百金。”

    “另外派人把老刘头他们活着的所有人,都接到长安来。一路上要有马车接送,好生伺候。”

    “诺!”

    又是十几天过后。天气也越来越热了。现在这口缸晚上也不用抬到房间里面去了,让它自然生长吧。

    荀彧等人来找刘苟。

    刘苟笑道:“文若啊,高产的种子活了一株。再过几年,我大汉就不缺粮食了。”

第608章 独苗

    荀彧道:“臣听杨松说这粮食可亩产20石。臣是有些不信的。”

    刘苟笑道:“老实讲,朕也不太清楚到底能结多少果。但是比咱们现在的粮食多三倍产量绝对是有的。这是绝对可以保证的。”

    荀彧道:“要是能多三倍的产量那都不得了了。只需几年,百姓就都能吃饱肚子。”

    刘苟点头道:“是啊,咱们很多百姓大多数都只能吃个半饱,有了这种粮食,起码可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才有心思去干别的嘛!”

    “陛下,这粮食叫什么名字?”

    刘苟想了一会,道:就叫“番薯”吧!毕竟是在海外番邦弄过来的。”

    荀彧却摇头道。:“不妥,臣以为叫“汉薯”更好,虽是番邦传过来的。但是也是我大汉将士们的心血换来的。起名“汉薯”更有纪念意义。”

    刘苟没想到荀彧刘家伙也学韩国棒子。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连名字都要改过来。

    道:“好吧!那就叫“汉薯”,朕也得更好。”

    “哦,你找朕还有什么事吗?”

    “陛下,徐荣老将军西去了。臣想问陛下怎么安置?”

    刘苟惊道:“徐老将军走了?哎!国失是一柱啊!”

    “传诏,厚葬徐荣,封徐荣为安平亭候,让他儿子继承爵位。”

    “诺!”

    荀彧明白,陛下终于开始赐爵了。虽然是亭候,但也是候爵啊,有一亭的封地。

    “陛下,那谁来接替徐荣驻守凉州?”

    刘苟想了下,道:“如今还没有拿下江南,众将士都分不开。你传诏给钟繇,让他举荐一个吧。让吏部发任命书。”

    “诺!臣一会便去找周洪。”

    “文若,今年秋收之后,派人运粮去合肥,朕实话告诉你,荆州出兵是假,直取秣陵才是真。先拿下江东,然后再两面夹击曹操。”

    荀彧道,:“先打孙权?再对曹操?”

    刘苟笑道:“这是朕与孔明先讲好的。在江夏虚晃一招,吸引周瑜的注意力。实则突然渡江直取秣陵。等到出兵的时候,朕亲自去一趟荆州,吸引注意力。孔明偷偷去庐江。”

    荀彧道:“如此也好!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定能一举拿下江东。”

    “是啊!争取今年冬季出兵。”

    “陛下,臣告退!”

    “嗯,忙去吧!”

    一个多月后,红薯可以移栽了,刘苟挖开缸中的红薯。查看究竟,十来斤红薯就活了半棵,而且只发育了两根薯藤。其余的全部死掉了。

    刘苟在御花园,找了个地势较高,阳光充足的地方。挖了一块小空地,把土晒几天。又放了一些马粪做肥料。用剪刀把两根薯藤,剪断成六根小苗,然后斜着插栽进去,再浇点水。

    唯一存活的一棵红薯发了两株芽,现在两株芽又变成六颗小苗了。虽然不多,但只要这六颗小苗都能存活。到了秋后,应该能收获几斤红薯。全部留着育种,那明年起码能种一两百株。不需几年,便能呈几何型的增长。五年之后便能传遍大汉。

第609章“故事”

    “李全,找些木棍,插到泥土里,做一个篱笆,把它围起来。”

    “诺!”

    “另外,安排十几名忠心可靠的内侍12个时辰轮流守在这里,不许任何人破坏这六根苗。尤其是防范老鼠与鸟,别让它给破坏了。这可是大汉的希望!”

    “诺!陛下放心,奴婢明白!”

    红薯很容易栽活的,这东西,喜肥,耐旱,喜温。

    回到长秋宫。“子民,你都在忙什么呢?怎么搞的身上还一身泥?”

    刘苟笑道:“朕上次不是跟你说了嘛。那种子找回来了,刚种下。等到秋天就知道产量了。”

    “哎!就是少了点。才种下六株苗,所以特别珍贵。现在可以说是无价之宝。朕让人日夜守着呢。”

    孙灵道:“晋儿就番的事,怎么说?相国找到了吗?”

    “还没呢,也不急,等秋后科举之后再说吧!”

    “老实讲,让晋儿走,朕又有些舍不得。可儿子长大了,不分家又不行。秋后再走吧!”

    “哦,周洪女儿怎么样?”

    “长得很水灵,十五岁了,年龄也合适,知书达理,我很喜欢。我看这门亲事可以。”孙灵道。

    “善,那就这么定了,周洪那朕去说。让他们完婚再去就番。”

    第二天刘苟又来看自己种的这六株苗。

    只见几名小太监围着小篱笆边坐在那守。旁边的树下,还拴了一只猫。

    “奴婢见陛下。”

    刘苟道:“很好,你们就轮流守在这。放条猫这主意很不错,旁边有条猫,就不会有老鼠偷吃。不过这猫不许放出来,免得他把苗毁坏了。”

    “诺!”

    “你们几个,以后就专门守这个。从现在开始,你们每人升一级。等秋天收获了,朕还有赏。”

    “谢陛下!”

    “嗯,切记,不要让任何人弄它,也不用你们施肥浇水,看着就行。”

    “诺!”

    几天后六株苗都活了,长出新芽了。刘苟高兴坏了。看来再等几个月便有收获了。

    “陛下,老刘头他们来长安了,现在驿馆,您什么时候见?”李全道。

    刘苟道:“明日早朝后,在宣室殿见,让他们几个都来。”

    “诺!”

    第二天,刘苟在宣室殿接见了老头一行。只剩七个人。

    “拜见陛下!”

    刘苟亲自扶起老刘头。道:“爱卿请起,你们受苦了,朕感谢你们。”

    “谢陛下。”众答道。

    刘苟道:“爱卿,你们跟朕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怎么才你们几个人回来呢?”

    老刘头道:“陛下,我们开始还好,过了东嬴(日本)到也还顺利。再往东北走了大概一个多月。天气越来越冷。”

    “一天晚上,突然刮起大风,我们只能收帆躲在船舱里。等第二天风停了,有八条船不见了。其中有一条撞冰船碎了,兄弟们全死了。”

    “茫茫大海,我们根本就没法找。在原地等了一天,也没见的人出现。正准备再。可有几条船不愿意走了。都要返回。”

    “蒋将军去到他们船上命令他们。他们居然叛乱,杀害了大将军。然后带着三条船又返航了。”

    “臣不敢再火拼了,只能带着剩下七条船继续航行。这中间遇到几个小岛屿。岛上都是冰天雪地,除了能拿冰块融化做淡水,别的什么也没有。”

    “大概两月多月后,我们到达了美洲大陆,可上岸后也是什么也没有。再沿着海岸线找了一个多月,也没发现种子。”

    “这时天气越来越热,船上又发生瘟疫。兄弟们都想回家。七条船有三条船上的人都得了瘟疫。没办法,臣只好抛弃他们。带着四条船继续南下。这时候我们剩下的,只有一百多人了。”

    “也不知在什么地方上了岸,发现有红毛野人。我们跟踪野人。发现他们居然也有茅草屋。地里还有庄稼。也就是您说的这个红薯。可是我拿了跟您画的红薯一比,觉得这个红薯还没有熟。所以就打算留下来等几个月。”

    “可是没多久,野人就对我们发动了攻击。他们人很多,但是他们没有铁器。我们用弓弩,射杀了他们不少人。自身没什么损失。可是一个月后又得病了。那个地方天气好湿热,我们根本受不了。

    “陆陆续续又病死了好几十个。大家内心都崩溃了。挖几个红薯,觉得个头够大的我们就偷偷挖一些带回来。”

    “然后我们又南下去找别的种子,可是什么也没找到。”

    “我们把四条船上的补给,搬到两条船上。开着两条船返回。”

    “可能是我们走错了方向,应该还要往北走,我们向西有点早了。这一路连个小岛都没有。”

    可后来遇到一个大岛。岛上有果汁,我们在岛住了一段时间,休养一**体。然后再往西走。一切都还蛮顺利的。

    可就在咱们快到大汉不远了,突然刮起巨大的风,两条船都翻了,兄弟们死伤无数,种子也泡了水。臣关闭甲板舱。还好船没有沉,臣等只能任凭风吹浪打,四处飘着。等风停了,另一条船也不见了。就剩下九个人。几天后我们在朐县上了岸,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一打听才知道回到大汉了。

    “可惜上岸后,又有俩名兄弟没挺过来。朐县令,见臣有蒋干大将军印,便相信了臣等。”

    “陛下,那一筐种子,都是海水中泡过了,也不知还能不能活。本来有两三百斤,可惜就剩这么一点了。”

    刘苟听完,内心震惊了。还好当初让老刘头一起去。否则都完了。蒋干是个文弱书生,压不住那些粗汉子。老刘头,内心坚硬执着,否则不可能成功。海上航行久了,内心压抑。见到有人死去,更加会内心崩溃。一旦发生瘟疫,内心与恐惧。自相残杀也就发生了。

    “老刘头,朕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种子有一株活了下来。你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按你刚才这么说,可能还有些船飘远了,船员并未死掉。但是不管怎么样,那些叛逆朕也不再追究责任了。”

第610章 收获

    “对于杀害蒋干将军的那些叛逆朕也就当没有发生过。出海这么久有些人意志不坚定,朕也能理解。这件事,你们几个人也不要再说出去,就当没发生。”

    老刘头道:“臣明白,这件事就算再追究责任,也不知是谁起的头。过去的就过去吧!臣与这几位兄弟也想回老家了。还请陛下应允。”

    刘苟道:“诸位想回乡朕理解,这样,你们七人,每人奖励两百亩地,再加百金。”

    “对于那些死去的船员,你把花名册交给户部。给他们每人分一百亩地,分给他们家人。”

    “啊!陛下,这可是一千人,10万亩地啊!”老刘头道。

    刘苟道:“爱卿,君无戏言。当初出海,朕就知道会九死一生。朕便答应每人一百亩地。只是朕没有想到,蒋干他们死于自相残杀。这桩丑事我们也只能瞒下来。希望你们几位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把这件事彻底忘掉。以免影响国威形象。”

    “诺!”

    “众爱卿,你们付出了太多。可谓意志坚定,九死一生的完成任务。国家现在还不富裕,朕只能奖励你们这么多。等国家富裕了,朕还有重赏。”

    众人道:“谢陛下!”

    刘苟喊道:“李全,传诏,令工匠打一块大石碑,立在太庙旁边。把众位爱卿的名字都刻上去。”

    “诺!”

    老刘头道:“啊,陛下,这太过了,臣当不起啊!”

    刘苟道:“当得起,当得起,过几年爱卿就知道了。再说,这是朕答应蒋干的。不得失信。就这么办啊!”

    “诺!”

    “爱卿,你们现在就去户部找荀彧。把众将士们的土地商量着分出来。”

    “谢陛下!”

    “李全,你陪众位爱卿去户部。”

    “诺!”

    众人走后,刘苟也肉疼,十万亩土地呀,够荀彧头痛了。可能荀彧也只能给这些人大多数是荒地。毕竟良田去哪找这么多。不过这一千人都是分散在各县,这样到还好办一点。

    刘苟身为天子,出海前许下的承诺,当然不可能作废。那不是自己抽自己的脸吗?君无戏言绝不是空话。

    …………

    四个月后,几千读书人来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可刘苟却守在御花园发笑。因为红薯已成熟了,红薯藤开始枯黄了。

    常侍李全道:“陛下,近半年了,这“汉薯”终于可以收获了。您为了这几棵苗可谓呕心沥血。不如现在就挖开吧。也好让奴婢们开开眼界。”

    刘苟笑道:“想开眼界的可不只是你们。朕也想啊!荀彧他们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花这么大代价找这么几棵种子,光土地就花了十万亩。他们也想开开眼界啊。”

    “李全,你马上派人去传诏,凡是二品以上的在京官员。全部叫到御花园来。朕在这等他们。”

    “诺!”

    近一个时晨后,长安二品以上官员都到了御花园。

    众人好奇,议事怎么不去大殿。怎么都到御花园来了。

    “拜见陛下!”众人拜道。

    刘苟笑道:“众爱卿免礼!”

    “诸位爱卿,朕今天叫你们来,是有件事要与你们一同分享!朕花巨资,费尽物力人力,终于找到了这几棵高产粮食种子。如今到了收获的时候了。朕也不知道这个产量到底有多高。所以请大家来一起看一看。看看花的这个代价到底值不值?”

    周洪道:“陛下,光抚恤金就赔了10万亩地。可谓是个天大的代价。一千将士葬身大海,可谓悲壮。”

    “众人也是点头。”

    孔融道:“陛下,那些高产的庄稼在哪呢?”

    刘苟指着篱笆里面几根红薯藤。

    道:“你们看,就是这几棵藤。”

    众人盯着薯藤,也没看到什么粮食啊!

    陈群道:“陛下,您这不是粮食,这是枯藤。这喂牲口还可以,人怎么能吃?”

    刘苟笑道:“别急啊!”

    说完,刘苟亲自进入篱笆,撸起袖子拿起一把剪刀。“咔咔”几下,把藤条剪断。扔到一边。

    随后徒手便挖,他不敢用工具,怕挖坏了。这可是要留做种子。一旦破了皮,就会坏掉的。

    还好土质比较松,挖岀了第一株,慢慢小心翼翼松掉泥土,只见大小不一结有红薯三个。大的一个估计有二两多重,两个小的大概有一两多重。

    众人这才知道,这粮食原来是长在泥土里。

    刘苟摇头,道:“产量太低了!”

    田丰立马道:“陛下,这一亩地能种多少株?”

    刘苟道:“大概四千株左右吧。”

    杨松惊道:“陛下,这不得了耶!就您挖的这一株,臣估计起码也有半斤。若每亩地种四千株株,那就是两千斤,我的乖乖。”

    “众人震惊了。亩产两千斤粮食,这是个什么概念?做梦都不敢那么想。”

    刘苟继续挖……

    孔融却道:“陛下,这不是粮食吧?这像是何首乌?这玩意能吃吗?”

    刘苟一边挖,一边笑道:“你把那个吗字去掉,这玩意煮熟了吃,香甜软糯,比粟米还要营养的多。你说能不能吃?”

    荀彧高兴道:“要真能吃,这个代价值了。”

    又笑道:“文举公,您老还是通知家里把田卖了吧!用不了几年土地就不值钱了。”

    众人都是人精,要是粮食亩产这么高,粮食肯定会便宜。那士地肯定就不值钱了。

    孔融道:“老夫也没多少土地,要真是能让百姓都吃饱,老夫家里那点土地就是送给百姓也无妨。”

    不一会刘苟把六株红薯全挖完了。

    “李全,拿把秤过来。”

    “诺!”

    众人看到地上这堆红薯。人人面带笑意。

    田丰道:“不用秤,起码有三四斤”。(按后世一斤算)

    刘苟道:“哎呀,产量还是太低了,刘苟明白,主要是没有化肥。也可能是品种没有改良,像后世这么肥的土地,平均一株一斤,那只是个起码的数字。最高的红薯亩产上万斤。普通也有四千斤。”

    片刻,秤便拿来了,大大小小十几个红薯。一秤,刚好四斤。

    “陛下,刚好四斤。”李全道。

第611章 仓廪实而知礼节

    “陛下,刚好四斤。”李全道。

    刘苟道:“哎,每株还不到七两。产量太低了。”

    众人差点晕倒!

    杨松道:“每株要是都有七两,那一亩地四千株,便可收两千八百斤。就按六两算,也能收两千四百斤。”

    “我不是做梦吧?天下真有这样的粮食?”

    众人也是心惊。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刘苟笑道:“杨爱卿,数不能这么算,朕这几颗苗,放了不少马粪做肥料。普通百姓家哪有这么多肥料?”

    “你看这个土也很肥,如果大面积播种,不可能都有这么肥土地。产量可能还要减少一点。”

    “不过再怎么说,这玩意亩产千斤是板上钉钉的。而且这玩意耐干旱,少病虫。不分南北,犄角旮旯都能种。成活率极高。”

    田丰道:“就是亩产千斤,那也不得了了。比现在的粮食高产得多。我大汉百姓有福了。”

    刘苟笑道:“诸位爱卿,现在你们也算开了眼界了。可就这么四斤,朕得留他做种子,不能让你们吃了。明年朕再请你们一人吃一点,尝尝味道。”

    荀彧道:“还是别吃了,明年还是继续留着做种子吧!以后再吃不迟。要想办法,尽量增加种子。”

    周洪道:“就这么四斤,这要想大面积播种,要等多少年啊?”

    刘苟道:“可能要六年时间吧。六年之后,朕估计能种上百万亩。到那个时候也就不缺种子了。”

    “也可以这么说,六年之后,只要朝廷大力推广这个“汉薯”,那么基本上就不会饿死人了。到时候粮食多的可以喂牲口,酿酒。”

    “可以这么说吧,只要不出现太大意外,这玩意解决了千年缺粮的问题。”

    众人都高兴坏了,多么宏伟的目标啊,解决了千年缺粮问题。

    孔融道:“陛下之功,亘古未有也!”

    “若天下不再缺粮,就不再会有黄巾之祸。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今陛下一举解决千年饥饿难题,尔后我大汉百姓,腹中有食岂能不礼乎?”

    刘苟笑道:“那朕就借孔爱卿吉言了。不过自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各国征战不乱。大肆僭越,到如今这礼乐之规矩也应该提倡一下。”

    “孔爱卿,重新修一下礼乐,提倡忠孝之道。这方面的教化工作就交给你了。您老再写一本注重教化礼乐的书。朕让人印刷出来,推广给天下学子。”

    “诺!”

    “好了,诸位爱卿可以回去了。科举要抓紧了。还有,今年的科举要糊名,防止舞弊。”

    “诺!”

    众人走了,李全道:“陛下,这“汉薯”怎么保存?

    刘苟道:“你拿个筐来,再找些纸来。”

    “诺!”

    片刻,刘苟小心翼翼的把红薯捡起来。每个都用纸包好,生怕把皮搞坏了,随后拿到自己的书房,放到阴凉处凉干。

    “李全,朕要挖一个地窖,地势要高一点的地方防止透水,并且要是泥土窑。你说挖哪?”

第612章 郭嘉挂了

    李全道:“您看,御花园前面那座小坡可以吗?那下面全部是红土。”

    刘苟走过去了看了下,道:“行,这地方不错。”

    “你让人对着这个坡斜着挖一个地窖,要挖深一点。但是洞口要小,以后在里面专门放种子。”

    “诺!”

    十日之后,红薯开始入地窖中收藏。这个地窖先用生石灰消毒。然后又把生石灰清理出去。再喷撒一下水,增加湿度。随后红薯入窖收藏,封好洞口。

    为了防止子有老鼠打洞进去偷吃红薯种子,在地窖周围,栓养了两只猫。并派人守在地窑外面。

    …………

    长安的科举在举行,而刘苟的一封诏书却让江东孙权,长沙的曹操坐不住了。

    刘苟诏书旨意是召孙权曹操入京述职,并且不容推脱。

    孙权立马召集众人商议。

    道:“长安来诏,让孤亲自去长安述职,诸位说说孤要怎么应对?”

    顾雍道:“主公,今天下大势以定,刘子民继承汉统已有数载。天下三分其已占二分。帐下带甲百万,兵精而粮足。主公既以承认汉室朝廷之正统。以雍之见不如向长安请降,以免再起刀兵。”

    孙权不出声。

    这时黄盖道:“不可,我江东以立三世。虽承认是汉室之土,但主公乃江东之主。若前往长安岂不成了笼中之鸟。今刘子民要主公前往长安,实则是想占领江东,主公万不可答应。”

    张昭道:“公复(黄盖字)所言差矣!主公吴候爵位乃朝廷所封。即便投降,主公也仍可为列候。今长安有诏,如若不去长安述职,则是抗旨不尊,刘子民便有借口取消主公之官职爵位。到那时如之奈何?”

    黄盖道:“刘苟若是取消主公爵位。主公便可自立。何必在乎这些?”

    陆绩道:“黄将军此言乃陷主公于大不义也。主公本是汉室忠臣,若自立那算什么?学袁氏兄弟称帝乎?”

    孙权还是不说什么。

    目光看相鲁肃。道:“子敬,你且说说孤怎么办?”

    鲁肃道:“主公,去不去长安取决于我江东士卒能否击败北方将士。若不能胜,一切都是空谈。”

    “从刘苟的诏书来看,其明显是打算出兵南下了。主公去不去长安他的兵马都会南下。若主公去,则兵不血刃占领江东。若主公不去则强行过江。总之朝廷的兵马是要进驻秣陵的。”

    “从刘苟称帝到如今已有数年了,坦白讲刘苟是已经很有耐心了。否则只怕早就出兵了。如今传诏给主公,不过是找个借口罢了。”

    孙权道:“那孤去不去长安?”

    鲁肃道:“主公,与其问去不去。不如问大督都能否击败朝廷的水军,否则问去与不去,没有任何意义。”

    孙权道:“言之有理。”

    “来人,传信去鸠兹(今芜湖市)让大督都回秣陵一趟。”

    “诺!”

    又道:“诸公,且先回去,去与不去长安,孤要与公谨商议后再作决定。”

    没办法江东这帮投降派,只得乖乖的回去。

    而鲁肃留了下来,众人都走了后。

    孙权道:“子敬,可还有话说?”

    鲁肃道:“主公,刚才众人想让主公请降都是为自己考虑。以刘苟收复中原各郡县来看,收回后各郡官员基本未动。他们这些人很清楚,刘苟拿下江东,他们仍不失郡县之官位。故而怕主公激怒刘苟,才让主公请降。”

    “而在下以为,江东任何人都可降,唯主公不能降。我等若降,仍不失郡县之官位。再不济,起码还有个自由之身。”

    “而主公若降,必将软禁,到时再想南面称孤,岂能如愿?一切将为泡影。君不见韩遂、刘璋乎?”

    孙权道:“哎!孤知道也,只是子布等人所言,大失孤之所望。如今一心想要投降。孤如之奈何?”

    鲁肃道:“主公也不必心急,公谨一定会支持主公的。我江东水军不惧北方将士。”

    孙权点了点头!

    第二天,周瑜回到秣陵。孙权召见。

    “公谨,你说孤降还是不降?”

    周瑜意气风发,道:“江东乃是伯符与江东将士打下来的。主公怎可不战而降。刘苟在北方裁军,如今兵力也就十几万。孔明在江夏新练水军不过三五万,瑜有把握吃掉他的水军。主公不必忧心。况且曹阿满也不会投降的。”

    孙权有信心了,道:“公谨所言深得我心,罢了。孤决定死守江东,与江东共存亡。”

    鲁肃道:“主公,在下愿前往长沙,与曹操谈一谈,双方再次合作,让其同意我军进驻柴桑。与孔明的水军决战。”

    “善,那就有劳子敬了。”

    …………

    孙权这边急,曹操是更急。曹操就从来没想过投降。可是曹操急的是蔡瑁这个王八蛋带着近万水军开船北上过江投降孔明了。如今曹操帐下毛介是水军督都,可曹操明白,毛介水战是个门外汉。根本不是蔡瑁的对手。

    水军不行也就罢了,更让曹操急的是郭嘉不行了,高烧不退瘦的皮包骨头。马上要嗝屁了。

    “奉孝,你还有何话要交代?”曹操问道。

    郭嘉也算是弥留之际了。道:“主公,孝先(毛介字)非蔡瑁孔明对手。主公欲想久守江南,必须与孙权合作。让周瑜到赤壁一线驻扎。我军则守岸边,方有胜算。”

    曹操道:“孤明白,奉孝可还有事教我?”

    郭嘉咳嗽几声,有气无力,道:“主公,从长远来看,天下终归会一统,但主公万不降刘苟。”

    “主公应该再坚持下去,刘子民已经四十六了,他早晚会死。等刘平继位,主公再降,到时情况大不一样。到时大小姐是皇后,您再投降则又是大功一件。彼时才可安享富贵。”

    “若现在降,轻则软禁,重则不得善终,再好一点,韩遂、刘璋便是榜样。”

    曹操说道:“可孤比刘苟还大几岁。只怕会死在他前面啊!”

    郭嘉道:“昂公子内有乾坤,亦能托付大事,主公不必忧心!”

    曹操点了点头。

    两日后,(公元207年秋)郭嘉病世于长沙,享年37岁。比历史上晚死几个月。

第613章 再下荆州

    曹操失去郭嘉,内心悲痛。但接受郭嘉的计策,结盟孙权,迎周瑜驻守长江。……

    江夏郡治西陵城中,蔡瑁得知郭嘉死了。

    高兴道:“孔明,曹操没了郭嘉,不足为虑,本将一战便能打过江去。发兵吧?”

    诸葛亮为人还算忠厚。虽然对蔡瑁没什么好感,但蔡瑁却摆谱,但毕竟是黄月英舅父,他也只能忍了。

    道:“郭嘉死了,亮实则也觉得可惜。若非郭嘉,亮在中原早就把曹操挤死了,怎么会拖这么多年。哎!一代智者,可惜了。”

    “蔡将军,陛下有令,暂不过江,亮怎敢抗旨?还是等着吧!”

    “还等?再等就入冬了,大冬天怎么开战?”

    诸葛亮不想再跟他废话,道:“要不蔡将军去长安向陛下请旨?”

    蔡瑁见孔明不想鸟他,只得闭嘴。

    刘苟在长安把科举的事忙完,便打算再去荆州一探。

    这时,荀彧来了。

    道:“陛下,您去荆州,臣不反对。但千万不可上船,如今国事还离不开您啊!臣担心水战有危险。”

    “行吧,你放心,朕不过江,只在江夏玩几天。长安有你,朕也放心。太子你多照顾一下。”

    “哎,不瞒你说,朕对平儿并不太满意。朕现在有些担心啊!”

    荀彧道:“太子仁爱宽厚,为人正直,陛下不必多心。”

    “刘苟摇头道:哎,就是太老实了嘛,朕希望他能更狡诈一点。朕要是死了,他这个性格,怎么能降服这些娇兵悍将?文若,你得多教教他。自古君弱臣强都不是个好事。”

    “陛下放心,太子并不弱,只是宽厚仁慈。”

    “哎!”罢了,就这么着吧!你回去吧,咱们这帮兄弟都见老了。多注意休息。”

    “诺!”

    荀彧走后,刘苟道:“李全,把太子叫来。”

    “诺!”

    不久刘平到了。

    “拜见父皇!”

    “起来吧!”

    刘苟看着自己这儿子内心也无奈。太老实了,将来面对诸葛亮等人吗、他能压制得住吗?难道自己也学朱元璋,把这些立功之臣全部处死?

    真怕他成第二个朱允炆。守不住江山啊!

    “平儿,朕要去躺荆州,由你监国,朕允许你代拟诏书。你能做好吗?”

    “孩儿尽力而为,一定不让父皇失望。”

    刘苟道:“多看,多听,少开口。一旦认准就去做。不可偏听偏信。也不要轻意相信任何人,以免受人蛊惑,心中要装着百姓。在你眼中要有功臣亦是臣,没有特权。明白吗。朕希望你能成为一代名君。”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好了,你去忙吧。”

    “诺!”

    刘平走后。

    刘苟自嘲道:“哎!这太子当初立的确实有点草率了。姐啊,你弥留之际,还要害我,给我下套。你这真是吃定了我啊!如今真是骑虎难下,平儿资质平平却担此重任。朕总不能换人吧?哎!真是欠你的。”

    这时蔡氏求见。

    刘苟道:“让她进来吧!”

    “诺!”

    “陛下,听说您要去荆州,臣妾想跟着去。”蔡雅道。

    刘苟笑道:“爱妃啊,朕是去打仗,可不是游山玩水。你跟着去干嘛呢?”

    “臣妾想回襄阳去看看嘛!来长安这些年,我还没回去过呢。”

    “行吧,那就顺道回去吧,不过鑫儿谁照顾?”

    蔡氏道:“有宫女太监管着应该没事吧!”

    刘苟笑道:“你把他放到皇后那去吧!皇后会照顾好的。你争取年前返回呗!”

    “行!臣妾听陛下的。”

    如今刘苟儿子又多了好几个,牲口配种一样,孩子当然多。

    几日之后,刘苟率三万人马,从长安出发前往荆州。随行有大将田柾。刘苟又把司马懿带上做个随军参谋。

    【作者题外话】:ps:各位书友,这本书已有上百万字,但成绩并不太好。中间没有断更过,硬着头皮一路坚持了下来,实属不易。以后更新会少一些,但不会断更,留下更多时间创作新书。本人也是业余写手。每天只能留四五个小时创作。新书将偏向更黄更暴力。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多多投票,谢谢大家!!

第614章 揽二乔

    宽大的马车摇摇晃晃,蔡氏搂着刘苟。加上太监李全伺候着。

    蔡氏在刘苟耳边轻道:“陛下,您都很久没有宠幸臣妾了。”

    刘苟笑道:“爱妃,朕老了,人过中年,哪能像小伙子一样。这些年也算是雨露均沾,宫中待宠的良佳子这么多。朕也需要照顾她们啊!”

    “都说帝王最享受,可真正其中的无奈谁能理解?朕有时觉得自己就像是牲口。”

    蔡氏道:“那些良佳子能得陛下临幸是她们的福份。”

    “是吗?可朕是没发觉,朕开过“苞”之后,连她们的名字都记不住。这算什么幸福?”

    李全道:“陛下,您已经几年没选美了。李恢大人前几日还问奴婢,陛下是否想过选美?五年了,该选了。”

    刘苟道:“不选了,朕以后都不选了。天下美女也不过如此。”

    “不过说到美女,朕到想起来了江东可还有俩名美女。”

    “有诗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李全道:“陛下,这二乔是谁啊!”

    刘苟笑道:“大乔乃孙策的夫人,小乔乃周瑜的夫人。此二女乃庐江皖县乔家姐妹。听说有绝色之资。可惜朕未得一见。”

    蔡氏道:“陛下果然好此道,这江东的美女,陛下都清楚。”

    刘苟笑道:“怎么?你不高兴了?”

    “没有,臣妾可不敢,马上要打过江了。陛下要是喜欢,到时把二女请来伺候陛下便可。”

    刘苟笑道:“罢了,说说罢了。你给朕按按肩,朕眯一会。”

    可刘苟随便说一下,这李全可不这么认为。陛下想得到的,身为陛下的奴婢,当然得想办法为陛下办到。李全把这事记心上了。看来得找大将军谈谈了。怎么着也得把二乔给找来。让陛下高兴高兴。

    几日后大军到达襄阳,蒯良等人到汉水码头迎接。

    随后刘苟在襄阳休息一晚。

    蔡氏许久没被宠幸了,这一晚上硬是拉着刘苟来了回“梅开二度”。刘苟腰都快整断了。

    蔡氏留在襄阳,而刘苟则继续带兵南下,前往江夏。

    刘苟大张旗鼓的南下,当然瞒不过孙权,曹操的眼线。细作也立马把消灭往回传。

    孙权立马派周瑜带三万水军,前来荆州。想彻底灭了朝廷的水军。

    “臣等恭迎陛下!”诸葛亮率众人拜道。

    刘苟道:“众爱卿不必多礼。朕来此就是想看你们立功,收复江南!”

    诸葛亮开始留起了短须,更加有股风仙道骨之感。

    “陛下,请入城!”

    随后大军入城。

    太守府内,诸葛亮,蔡瑁、蔡和,李蒙等人都在。

    刘苟道:“孔明,现在什么情况?船有多少了?”

    诸葛亮道:“中小无篷船,有一千多艘。艨艟战船有三百多搬。木板铁链都已经准备好了。这些船有些放在湖中,有些放在城中。若要组装成巨形平台,用两万人,一个晚上便能装好。”

    刘苟道:“一次能渡过多少人?”

    诸葛亮道:“臣算了一下,用三十条船做一个平台,能做三十多个,一个平台运送两三百人不成问题。一次渡六七千人不难。”

    刘苟笑道:“有六七千上岸,就好好办了。”

    “只是这大冬天的,怎么会下雨啊!”

    诸葛亮道:“以亮看来,正月初便会下雨。亮查过了,近十年来,江南一带正月都或多或少下雨了。明年也不会例外。”

    刘苟道:“也罢,朕只有一条,必须是下大雨的天才行动,如果不下雨,咱们就继续等。反正这么多年也等过来了,不急这一时。”

    “诺!”

    “孔明,过几天你就去合肥吧!这边有朕在,周瑜便不会起疑。”

第615章 苦肉计

    孔明道:“陛下,法正他们也不知准备得怎么样了。臣以为还是让张辽他们自己行动吧!臣就不去了。”

    刘苟道:“你这是为何?这不是说好了吗?”

    孔明道:“张辽、阎行、法正准备多年,这时候臣去等于贪他们几个之功。臣与法正接触过,对他的才学深为欣赏。臣以为只要周瑜不在秣陵,他们几个拿下秣陵问题不大。所以臣就不去了,以免他们三人有想法。况且铁索连舟之法,臣早已经与他们几个讲过,而且他们也在准备着。”

    刘苟想了下,孔明说的也有理,这时候派孔明去,的确是去摘桃子。这三个家伙内心肯定也不舒服。

    道:“罢了,那你别去了。”

    “蔡和,你带几百人去合肥,听张辽指挥。告诉张辽,拿下秣陵,不愿投降的一律赐死。争取活捉孙权。”

    “诺!”

    “另外派人去江州,让郝昭带一万人来荆州,如今益州不会再有什么事了。朕也有几年没见他们了,怪想念他们的。”

    “诺!”

    散会后,蔡和准备动身,这时李全来找蔡和。

    蔡和见是中常侍李全,他可不会傻到去得罪大太监。

    道:“李常侍不知您找在下有何事?”

    李全道:“蔡将军,听说江东有二乔。陛下有意此二女名气。今蔡将军前去合肥,若拿下秣陵,还请蔡将军把二乔带去长安。”

    蔡和道:“二乔?末将未听说过啊?”

    李全道:“你到合肥再打听打听嘛!想必张辽他们知道。切记不可伤了此二女。好生带回来,陛下会有重赏。”

    “诺!李常侍放心,末将明白。”

    第二天蔡和便带着几百人前往合肥。从江夏到合肥远到不是很远,主要是翻过大别山余脉,不好走。

    长江南岸赤壁,(今湖北咸宁市)曹操周瑜在此集结。

    周瑜道:“孟德公,诸葛亮在江夏的水军战船在长江的并不多,不瞒孟德公,瑜对刘苟怎么渡江来攻还有所怀疑。就凭蔡瑁手下那点战船,根本不可能击败咱们的水军。”

    曹操对周瑜没什么好感,但如今也不得不与他连手。

    道:“据斥候来报,孔明在内湖中还藏了不少船只,而且船都不太大,随时可以用人力运到江面。刘子民既然人已到江夏,自是打算渡江。大督都可不能小瞧了。”

    周瑜道:“待明日我亲自带兵去对岸水寨,先查看下。”

    “善!那就有劳大督都了。”

    第二天,周瑜率几艘快舟,来到蔡瑁的水军大寨前观看。只见水寨井然有序,进退防御有度。有离墙,碉楼,栅栏,后面又停无数艘战船,排列有序。

    周瑜道:“孔明蔡瑁,到也有些本事,这水寨防备严密,井然有序,有此人在实难攻克矣!”

    这时黄盖道:“大督都可有破敌之策?”

    周瑜盯着黄盖看了一会,内心悲痛一下。

    道:“贼军势大,兵力充足,若要阻止对方渡江,最好的办法是烧毁他的战船。”

    黄盖道:“大督都的意思是想用火攻。”

    周瑜道:“是啊,可要想火攻,需要冲入栅栏,最好是有内应接应,否则实难实施。”

    黄盖道:“不如诈降?”

    周瑜道:“刘苟孔明都是狡诈之徒,若要诈降谈何容易?除非用苦肉计,赚得刘苟相信。可苦肉计本将怎舍得?”

    黄盖道:“盖愿行苦肉计,老夫深受吴候三世厚恩,无以回报,今愿行苦肉计,望大督都成全。”

    周瑜有些不忍,道:“不可,将军已年迈,若行苦肉计必须是真打,将军怎可受此酷刑?”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079/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之大太监最新章节! 作者:愤怒的扑街所写的《三国之大太监》为转载作品,三国之大太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之大太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之大太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之大太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之大太监介绍:
简介:后世娱乐城洗浴中心经理魂越汉末,被人陷害稀里糊涂成了皇宫中一名小太监。看他如何在宫中混得风声水起,权倾天下。袁绍骂其是“嫪毐。”曹操骂其是“赵高!”……迷人的何太后说:“你眼里泛起山河,碧浪里却不是我。”而他却说:“十年挣扎,十年撕杀,却因你一方绣帕,戒了争打!”三国之大太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之大太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之大太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