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三国之谋伐TXT下载三国之谋伐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之谋伐全文阅读

作者:玩蛇怪     三国之谋伐txt下载     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一十六章 总攻开始

    章武十一年初,大汉依旧按照它该有的轨迹运行着。

    陈暮稳坐内阁,掌管着天下政务。

    最新传来的消息,扬州江南河段工程终于于今年年初完工,完成了长江与钱塘江的通渠。

    这样整条京杭大运河经过六年的开挖,如今已经通了大部分,南方可以实现基本通航,现在大运河就只剩下最难的河北永济渠段工程还未结束。

    之所以六年完成大半的通渠工作,是因为除了永济渠和江南河以外,其余的河段都是原有河段的疏浚,工程量并不大。

    像山阳渎就是邗沟,通济渠则连通了鸿沟、浪荡渠、睢水、泗水、大野泽、沭水、汴水等河南徐州十几条河流,往西北可去洛阳,北上可往永济渠,东北可去青州。

    南阳渠则沟通淯水、汉水、颖水、汝水、浪荡渠、汴水等等。还有云梦渠,利用澴河做沟通淮河上游与长江中游的水渠,广州渠自然是利用灵渠。

    可以说除了永济渠要斜着挖大半个河北比较费劲以外,其余河道基本都只是疏浚以及扩充加固,工程量远比重新开挖一条河小得多。

    事实上后来隋炀帝挖京杭大运河的时候,也没有用多长的时间。拢共也就花了六年,并且还是一次性完成全部通航工作。

    但那是属于急功近利的情况下,隋炀帝征调的民夫超过五百万,真正的劳民伤财,工程量比修万里长城还大。

    秦始皇修个长城和骊宫都造成了不小动荡,更何况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修一条数万里的大运河?

    所以隋朝灭亡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陈暮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不敢急功近利,即便是在国库充足的情况下,也是一步步来。先易后难,集中把河南以及江南地区开挖,再挖河北。

    按照内阁初步估计是在十年内完成基本通航,十五年完成全面通航,预计要比隋炀帝多花九年时间。

    不过大家都是修河挖渠,大汉与隋唐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

    大汉的京杭大运河工程量要比隋唐的京杭大运河工程量大了不少,比如荆州南阳河段就是多出来的工作。

    征调的民夫同样超过四五百万人,波及范围遍布整个大汉,但却不会动摇国本。

    因为这项修河工程,本质上来说还是以工代赈。

    民夫属于招聘制而非强征制。

    而隋炀帝修个河,属于强行征调,在修的工程当中,居然死了二十五万人,劳民伤财不说,基本把他爹杨坚打的底子几乎修了个光。

    这里面的差距,显而易见,就是一个经济学教授与一个连基本理财都不会,甚至攒钱都不会的普通人之间的差距。

    只是大汉的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即便可以在未开发的年代满世界挖矿,也要付出时间和成本。

    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选择以工代赈,也需要一个国家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底蕴。

    如果仅仅只是从挖矿来说的话,按照初步预算,运河的直接成本花费要超过数百亿的大汉铜宝,换算成银元的话,也要超过数千万银元。

    因为初步解决粮食危机之后,大汉各地的物价已经开始大幅度降低。

    在汉朝鼎盛时期,一石粮食最低的时候是西汉汉景帝在位期间,“谷石五钱”,也就是120汉斤稻谷只要五枚五铢钱。

    这也是为什么说文景之治是汉朝最好的时代。

    到东汉之后,鼎盛时期为明章之治,根据出土的《敦煌汉简》记载:“人麦二石九斗,直泉二百卅”。

    可见东汉鼎盛时期,粮食一石价格也是比较低的,大概六七十钱一石,而且这还是《敦煌汉简》,记载的西凉玉门关一带的物价,若是内地会更低。

    而现在随着廉价粮食进入大汉市场,红薯玉米土豆等产量惊人的作物出现之后,粮食价格自然也是水落船跌,一路飞流直下。

    最近洛阳的粮食价格已经跌破了十六枚大汉铜宝一石,马上要向着个位数一路俯冲,有接近文景之治的趋势。

    所以挖运河的工人工资其实并不高,在粮食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每名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是八百到一千大汉铜宝之间,不到一枚银元的样子。

    但即便如此,这个收入也已经非常丰厚了。

    因为如果把大汉铜宝和五铢钱对等的话,按照《居延汉简》和《九章算术》的记载,当时一名大汉百姓的年收入也仅仅3000-5000钱之间。

    而当时的粮价却在100-200钱波动,到桓帝之后,粮价已经开始飙升,往220以上走,汉末的时候,普遍在500钱以上。

    也就是说,现在大汉的人工工资远远高于之前平时东汉年代,粮价又远远低于大汉的鼎盛时期。

    那么国家要付出的财力以及国力,就是不可想象的,需要强悍的国库支撑才行。

    简单一道算术题。

    虽然征调的民夫达四五百万,但并不是说这四五百万人天天在挖渠。

    只是笼统人数而已,各地每个月上工人数并不固定。

    但一年大概人数在一百到两百万之间。

    取中间值一百五十万人,而工人平均工资在八九百大汉铜宝。

    那么一年下来,国家要付出的财政工资支出就达到了十五亿大汉铜宝,而这种情况要维持三到五年。

    因为三到五年内大部分通渠工作会完成,剩下的用人数量会减少,后面五年就按每年十亿算。

    十年下来,光工资支出就达到了一百多亿。还不算别的开销,总开销大概在二百亿以上。

    并且这还只是修运河的直接支出,还有大量其它支出。

    比如运河沿线的大部分青壮都参与到修渠当中,沿途郡县的粮食生产不足。

    国家就得从别的地方购买粮食来平抑当地粮价。

    还有公务员数量飙升,本来就是采取高薪养廉的政策,每年要支出的工资比以往多出了数倍,国家财政收入大部分都用来支付公务员和修运河的费用。

    之前说过,按照记载,东汉和帝时期,正常年份大汉一年的税收大概在200亿钱左右,刨除掉一年所有开支能剩下83亿。

    但现在每年财政支出都超过了200亿,甚至接近300亿,财政压力非常大。

    而东汉百年羌乱,花费的资金也就二百多亿五铢钱,可正是一场羌乱,几乎把整个东汉的家底掏空。

    从这一点上来看,就可以知道如果没有各种经济手段支撑,即便是从日本以及海外运金山银山铜山回来,也不一定能弥补亏空。

    所以陈暮采取了很多办法。

    如使用合金来减少铜和银的消耗,同时增加大汉铜宝以及大汉银元的产量。

    给高级公务员发工资并不是直接用钱,而是大部分用比较珍贵的等值物品取代,比如丝绸、香料、珍珠、玛瑙等。

    加大力度开采境内和境外的矿产,创建大量国有企业,由国家专营一些必需品,从民间回笼资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农业税,增加商税,鼓励民间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如此在一系列经济措施和国家政策之下,才能够进入经济的良性循环。

    当然。

    目前为止这些措施真正有用的还是前三者,最后一条并非那么快就能够做到。

    后世我国改革开放那么多年才能取得好的成绩,现在对于大汉来说,本就是一穷二白,从无到有,自然也是个漫长的过程。

    但正如未来有句话说,最穷不过要饭,不死总会出头。已经处于最低的低谷,怎么样发展都应该往上走。

    所以陈暮认为,只要保持政策的连贯性,至少一百年内按照他布置的道路发展,大汉发展到十九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称霸全球的程度应该不成问题。

    章武十一年三月,司徒赵温病逝了,享年七十五岁,由于青霉素的提纯工作已经完成,正式进入投入市场阶段,所以比历史上多活了三年。

    朝廷为这位为大汉鞠躬尽瘁了一辈子的元老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之后,递补了这几年政绩出色的大司农王邑为司徒,钟繇为大司农。

    原本刘备是想递补荀或的,但陈暮制定了制度,内阁成员可以兼任九卿,却不能兼任三公,因为三公地位仅次于丞相。

    如果内阁成员本身就有处理天下政务的权力,再加上三公的权力,那么权势就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内阁和三公之间都不能互相兼任,丞相也不能兼任三公九卿。

    另外军权也要分散。

    设立六大军区,军队指挥权在三大将军与皇帝手中,只有大将军虎符和皇帝虎符在一起才能调动军队。

    各上将每三年轮岗一次,调换防区,轮空的三人留在洛阳等待驻防。

    到五月份,陈暮亲自前往河北视察工作。

    永济渠的开挖难度确实比较大,隋炀帝也是花了六年才把永济渠挖通。而且汉朝永济渠的工程量也比隋唐永济渠大很多,要求要能承载蒸汽轮船,自然没那么简单。

    所以整个目前一片热火朝天,正是五六月农忙的时候,即便是如此,依旧有大量青壮劳动力奋斗在开渠一线,为大汉航运事业添砖加瓦。

    刘备则南巡去了广州,因为南阳渠修建完毕,他可以从洛阳直接坐蒸汽轮船一路南下,然后顺着汉水到长江,再从长江到湘江,最后从湘江的灵渠抵达珠江。

    不同于隋炀帝南巡劳民伤财,他坐的船是蒸汽动力轮船,不需要沿途有船工拖拽,所以每到一地,都要处理当地政务,严惩一些当地的黑恶势力。

    虽说由于制度问题,现在已经很难产生草管人命的事情。

    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豪强势力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全部剪除干净的。

    历史遗留问题依旧存在,所以就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处理这些东西。天子巡视,自然也是其中一个方法。

    刘备每到一处,皆派人开设检举信箱,同时又提前数月暗中调查走访民情,寻找贪官污吏。

    因此所过之处,落马贪官和欺压百姓的豪强无数,一时间受到万民拥戴。

    而在西域。

    此时的关羽早已经兵出玉门关,抵达了海头城外。

    前部张飞则顺着葱岭河北上,到了尉犁国。

    六月份,他们兵分两路,正式对来犯的贵霜帝国大军以及北方的休屠各部发起了总攻。

    关羽派将领管亥领两万人越过犁山,直奔尹吾。

    这犁山便是后世新疆的库鲁克塔格山脉,北面便是吐鲁番盆地,汉时这里是车师五国的地盘。

    车师五国在匈奴与大汉之间时常摇摆,如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窦宪大破北匈奴,车师前、后部王各遣子入侍。

    到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时期,北匈奴再次来袭,西域复附北匈奴。车师国就击杀了汉朝设立在车师国一带的长史索班,引北匈奴人前来攻打汉朝。

    等到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大汉遣西域长史班勇击走北匈奴于车师国前部境内,车师国再次归附大汉。

    本身西域各国就是墙头草,谁强大他们就帮谁,无可厚非。

    这次贵霜帝国来势汹汹,再加上联合北匈奴和被大汉赶出漠南的西部鲜卑,大半个西域沦陷,车师国自然也不例外。

    尹吾城倒不是车师国的势力范畴,而是大汉的势力范围,东汉初年,大汉在此地筑宜禾都尉城,为的便是防御北方的匈奴人南下寇略西域。

    在天山北面还尚有蒲类、移支两个小国。

    然而时过境迁,大汉的影响力衰弱之后,这些地方已经被从东面涿邪山跑来的鲜卑人占领。

    而匈奴人和鲜卑人的主力目前驻扎在交河城以及高昌城一带,位置是后世新疆的吐鲁番市,与西面的贵霜帝国对尉犁国形成两面包夹之势。

    关羽军中目前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参谋体系,里面人才济济,比如不少诸侯投降的谋士就在其中,担任中级参谋军师。

    参谋部给出的意见是应该先破尹吾,阻隔鲜卑人的援军,然后采取反包围的攻势,先破休屠。

    他们认为大月氏远来征途,步兵居多,机动性不足。所以应该先除掉机动性比较强的匈奴人和鲜卑人,至少不能让他们尽快参战。

    不然的话如果他们和大月氏纠缠,匈奴人和鲜卑人的骑兵突袭,就会陷入被动。

    这个建议得到了关羽的赞同,于是选择出兵。

    七月份,管亥攻破尹吾,杀鲜卑人数千。同月,关羽主力部队北上直取高昌,向匈奴人和鲜卑人发起总攻。

    另外,张飞遣部将张郃留守尉犁阻拦大月氏的援军,自己往北进入焉耆国,绕道危须城,往北直逼东且弥国,也就是后世的乌鲁木齐市,准备进攻车师后国,断休屠各部的退路。

    一时间,大汉对贵霜帝国与匈奴鲜卑人联军的攻势,正式开始。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时代变了

    西域的盛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气候变幻无常。

    有的时候明明是大热天,转眼间狂风呼啸,飞沙走石,乌云盖顶,然后倾盆暴雨开始骤然下落,雨中还夹杂着豆大的冰雹。

    有的时候明明早上还是六月飞雪,要穿棉袄御寒,到中午就阳光炽烈,热得能晒出两斤油来。

    而这样的怪异气候在吐鲁番盆地尤为明显,几乎是每天都会发生。

    远方的天山山脉,山头是一片雪白色,积雪将高山染成了白头翁,山头浓雾翻滚,宛如人间仙境。

    山脚下的地面温度却奇高,阳光炙热,打个鸡蛋放上去,很快就能熟透。

    那湖面上碧波荡漾,摸进去冰寒刺骨,旁边岸上的鹅卵石块却被骄阳烤得滚烫,清风吹拂着茫茫草原,牧民驱赶着牛羊,棉花田里全是忙碌的身影。

    高达四五千米的海拔差异造就了吐鲁番盆地这一奇特景象。

    但同样也跟行军打来很大困难。

    贵霜帝国大部分领土就是后世的印度,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于高海拔地区巨大的温度变化很难适应。

    白天热死人,晚上冻死人。

    若非身毒本身就是棉花产地,说不准光这可怕气候就能把他们劝退。

    不过西域人不相信光靠气候就能劝走侵略者,他们是这片广袤土地上最弱小的存在,即便是被大汉赶跑的匈奴人,也强过他们百倍,千倍。

    所以他们只能依附于强者,大汉人来了,他们就依附大汉。匈奴人来了,他们就依附匈奴,甚至历史上他们也曾依附过贵霜。

    八月初,穿着宽大麻布素袍的大汉军队就翻越了犁山,一路往北,直奔高昌国。

    就跟后世阿拉伯人喜欢穿白袍一样。

    这么穿并不是为了御寒,而是防止紫外线晒伤皮肤。

    在高纬度地区怕的并不是随时出没的草原狼群,也不是忽冷忽热的恶劣天气,而是太阳的直晒。

    有的时候天气似乎并不炎热,可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皮肤会焦黑龟裂开来。

    到了傍晚时分,关羽大军已经快到月光湖,离高昌不足百里。

    这月光湖,便是后世吐鲁番东南方的艾丁湖。

    虽然艾丁湖是咸水湖,但它的形成是丰沛的地下水资源涌现而出。因此高昌一带多有地下河流,繁衍了大片土地绿色植被。

    匈奴人和鲜卑人都是逐水草而居,虽然是南下打仗,但牛羊也必须带着,充当移动的行军粮。

    所以此时此刻,位于高昌周边一带的大量匈奴人和鲜卑人正在沃野放牧。

    关羽军斥候早就知道了这个情况,所以在没有到艾丁湖之前,他就命令大军停下脚步,原地安营扎寨,在沙漠戈壁的风沙当中休息一晚。

    这是因为过了艾丁湖之后,就是一片戈壁,没有了水草,匈奴人和鲜卑人自然不会过来,自然也不会发现他们的存在。

    到了第二日,重新整顿之后,关羽便命令大军再次出发,成群结队的马匹蜂拥成列,向着北方汹涌而去。

    旷野之上到处都是匈奴人和鲜卑人的牧民,他们霸占了水草最好的地方。

    牛羊群所过之处,宛如割草机一般寸草不生,除了还没干,等第二天才会来捡的牛粪以外,就什么都不会留下。

    这些人不仅是牧民,还是战士,同时也是北方草原民族最好的斥候兵。

    关羽虽然已经靠近到了艾丁湖一带,但实际距离还是有二三十里,离高昌城也有七八十里的距离,但当他们还没到艾丁湖附近,就已经被发觉。

    苍茫的大漠虽然也有群山戈壁,可高昌一带多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区,视野辽阔到甚至能隔着数十公里看到远方若隐若现的雪山。

    所以像这样的军事行动很难隐藏。

    不过关羽也没有打算隐藏,他就是奔着高昌和交河城一带的匈奴人鲜卑人去的。

    广袤的平原上,烈阳高照。

    经过半年时间,远征西域的大汉士兵也已经适应起了这里的气候。

    他们很多人上火、皮肤开裂、黝黑、脱水,但好在有当地鄯善国鼎立支持,配合大量随军携带的柑橘、药物治疗,并没有影响战斗力。

    总计八万大军,张飞那边带了两万骑兵和两万步卒为前部。

    关羽的后部总数是也是四万人,但其中一大半是骑兵,他分了一万五千步兵以及五千骑兵给管亥处理匈奴鲜卑的援军,自己则只带了两万骑兵过来。

    滚滚奔腾的马蹄即便是隔着数公里,也能感觉得到地面轻微地动。

    在艾丁湖畔附近放牧的匈奴牧民很快察觉到了不对劲,对于常年生存在草原来说,马蹄声音非常敏感,立即纷纷贴地去听。

    “是汉人军队!”

    “快,快回去报告给单于。”

    “又是那些羌人崽子!”

    “先回去吧。”

    附近上百名牧民不仅已经能感觉到越来越近的马蹄声,还看到了数公里之外,隐隐出现的骑兵身影。

    有经验的老牧民一眼就认出,来的骑兵多是西凉羌兵。

    在西域能纠集那么多骑兵的,除了匈奴人和鲜卑人以外,也就只有凉州的羌人了。

    而且以往东汉一朝远征西域,并不是从内地派兵过来,基本都是从凉州征召羌人去西域作战,还有归附的南匈奴、鲜卑、乌桓等部落。

    像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骑都尉王弘征调金城、陇西、汉阳数万羌人骑兵征讨西域。

    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汉朝再次征召羌人讨伐西域。

    北匈奴人与汉朝作战的时候,对手也往往不是汉人军队,而是汉人将领率领的羌兵、南匈奴兵以及乌桓兵。

    所以北匈奴人其实更清楚他们面对的对手是谁,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老对手西凉羌人来了。

    不过让匈奴人觉得诧异的是,羌人已经跟大汉多年战争,早就已经势不两立。

    包括百年羌乱的起因,也多是羌人被大汉奴役压迫而造成的反抗。

    为什么这次大汉兵出西域,羌人还会愿意跟随相助呢?

    匈奴人不知道的是。

    大汉确实是个带恶人,羌人、南匈奴、乌桓基本都是他们压迫的对象。

    每次边境出乱子,大汉自己不派兵,就让归附的少数民族去。

    而且征调他们去就算了,还不给钱给粮食,让他们自己带武器粮草,如果不去的话,负责征调的将领就会屠戮整个部落。

    比如永初元年骑都尉王弘那一次,由于羌人被征调后纷纷逃跑,王弘就选择高压政策,残酷杀戮,有人逃跑,就屠杀部落,造成了汉羌矛盾再一次锐化。

    还有后来汉顺帝时期的并州与幽州刺史来机、刘秉,二人为酷吏,横征暴敛,对羌人继续肆无忌惮的压榨,据说当时的羌人对二人稍有不如意,则立即破家灭族,整个族都要被屠戮。

    乌桓和南匈奴更不用多说,在打鲜卑这事上就多次被汉朝征调,然后征调完了还不给工资,打个白条,让乌桓人和南匈奴人怨声载道,引发了汉末一系列的叛乱。

    大汉朝廷的各种操作属于是资本家看了会流泪,美利坚民主看了会沉默。

    虽然有一说一,自己国家当带恶人总归要向着自己国家一点,但在这一点上,确实是大汉不做人。因为这些操作,直接是官逼民反。

    东汉百年羌乱,以及东汉末年无数次乌桓叛乱,就跟大汉朝廷的这些骚操作有很大关系。

    陈暮曾经细细研究过为什么周边少数民族会多次叛乱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双方根本矛盾并非完全是大汉让他们服兵役打白工。

    而是因为混乱的管理制度和大汉朝廷的不作为导致。

    实际上西汉时期,对于归附的这些少数民族就很少发生叛乱。

    可到了东汉之后,各种叛乱不绝,如百年羌乱,乌桓叛乱,南方蛮夷叛乱等等。

    而发生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东汉朝廷没有改变政策。

    西汉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跟后世我国比较类似,民族区域自治。

    王莽时期为加强边疆统治,强行在西凉、幽州、荆州、交州、益州、扬州等地实行郡县制,把当地土着当作汉民对待。

    郡县的上层管理者都是汉人,这些人有不少贪污腐败,残酷压迫当地土着。

    再加上郡县制的推行导致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传统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习俗都受到了严重冲击。

    二者矛盾一下子激化开,迅速导致了汉人与少数民族对立的局面出现。

    这种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就是西凉羌人部落。

    本来双方就已经出现了矛盾,却不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等到后来西域发生叛乱,朝廷征调羌人让他们打白工去平定西域叛乱的时候,羌人自然不愿意服从,纷纷逃跑。

    然后当地官员又采取高压政策,收取高额税收,残酷压迫,甚至屠杀部落和村庄,导致矛盾更加尖锐。

    最终在兵役苛政和以及巨额重税的双重压迫下,闹出了百年羌乱,给予了东汉财政巨大的打击。

    所以在陈暮分析出这才是羌汉矛盾的根本原因之后,他迅速调整了政策。

    一是对羌人、乌桓人以及匈奴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教育方式是,既多民族大国家的政策,强调多元一体化。

    三是像唐朝那样,开放迎接少数民族的优秀将领,以羌治羌,以乌桓治乌桓,以匈奴治匈奴。

    但对于少数民族上层首领阶级,要采取平等对待原则,把他们当做汉人的官员即可,不仅没有歧视,还可以正常升迁或者降职。

    一系列民族政策是把边境的少数民族部落当人看,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民族大团结,防止边境出乱子。

    这些政策出台之后,迅速平定了边境的叛乱,再加上韩遂马腾等人归附,说动了西凉各地的羌王愿意降汉。

    几年下来,西凉等地逐渐安定,红薯土豆高粱等作物传到雍凉地区,羌人逐渐得意解决温饱问题。

    而此时朝廷需要对西域用兵,已经成为大汉官员的羌人部落首领们自然也愿意投桃报李。

    一时间,大量精锐的西凉羌人骑兵被征调到了西征队伍里,成为了主力骑兵。

    关羽率领着这支骑兵队伍,一路奔袭,直达艾丁湖南畔。

    匈奴人迅速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回去禀报。

    得知汉人来犯,匈奴单于呼衍王立即派人去通知西部鲜卑几个首领。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西部鲜卑的首领叫做莫护跋,他的孙子慕容皝建立了前燕,就是那位姑苏慕容复心心念念的大燕国。

    此时的时间段莫护跋估计才刚出生没几年。

    因为在公元237年到238年间,他曾经跟随毌丘俭和司马懿两次征讨过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汗马功劳,而他的次子慕容鬼269年才出生。

    所以综合来说,可以断定现在的莫护跋应该是个婴儿,甚至可能还没出生。

    当初西部鲜卑被汉朝打跑之后,莫护跋的父亲不愿意归附汉朝,于是远遁西域,如今部落尚有十多万人,骑兵数万之众。

    匈奴单于呼衍王派去的人很快通知了莫护跋的父亲以及另外几个鲜卑小部落首领大人。

    很快在关羽大军还未抵达高昌的时候,匈奴人和鲜卑人就已经进行了军事动员,双方联合在一起,总兵力超过了十万,而且多是骑兵。

    只不过二族的骑兵没有马镫和马蹄铁,也没有像汉朝财大气粗那样带了数千套战甲出来,战斗力不在一个层次。

    毕竟即便是知道马镫和马蹄铁,匈奴人和鲜卑人缺少钢铁,自然也打造不了这些东西。

    午后的大地上,狂风吹拂着山岗,远方的天空忽然变暗了。

    彷佛无数朵黑云向着南方涌来。

    关羽骑在马背上,将用于遮蔽阳光的墨镜摘下,然后取出望远镜观望。

    就看到数十公里外,无数密密麻麻的黑点奔腾,卷起黄沙漫天。

    曾经来过西域的一位名叫滇昌的羌人首领手搭凉棚,对关羽说道:“大将军,像是要变天了。”

    “嗯。”

    关羽点点头,他看到地面黄沙漫天,天空乌云飘散,显然是不仅匈奴人和鲜卑人已经在往南进攻,同时也有可能因为气候变化而发生骤降暴雨。

    他的目光扭头看向另外一人。

    那人叫赵仲,乃是冀州平原人士,原本是个铁匠,后来青州钢铁制造厂招募匠人,进入了钢铁厂,辗转去了火器局。

    燧发枪的发明就是他,此次赵仲担任火枪军校尉,负责的是火器射击指挥工作。

    火枪队已经训练了一年之久,也曾经用于剿匪实战,斩获颇丰。

    但真正上到这种级别的战场,还是第一次,而且关羽虽然在来的路上见识过火器的威力,但之前在某次下雨过程当中,火器因雨水而哑火了不少。

    所以相比于技术还不成型的枪械,关羽更信任手中的刀。

    赵仲认真说道:“大将军放心,上次因雨水问题之后,我就在关中的时候令人打造了数千个木盒,把木盒装在药池上,不仅能阻挡雨水,还能防止发射时火药溅射伤到人。”

    这是18世纪英国人发明的办法,非常简单粗暴,可以有效解决燧发枪进水问题。

    “这样吗?”

    关羽听不懂他说的设计思路,只是说道:“这火器是四弟强让我带上的,我本不信任,但既然是四弟说的,那就姑且信之。小子,若是此战你的火枪队出了问题,你知道什么下场。”

    赵仲肃然道:“若出差池,愿受军法处置。”

    “那就好。”

    关羽点点头,目光再次看向远方的大地。

    匈奴人和鲜卑人来的比他想象得要快,这里是高昌城外约十余里的地方。

    本来是想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但毕竟是茫茫平原戈壁,想要隐藏军事行动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也只能迎战。

    “准备作战!”

    他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身后各级羌人将领立即把命令传达下去。

    有了大汉朝廷的装备和财力支持,这支羌人骑兵被武装到了牙齿。

    很快。

    大地震动越来越近。

    远方十多万骑兵如乌云一样汹涌而来。

    “杀!”

    随着双方距离不足两公里,为了保持冲锋的势头,关羽下达了进攻指令。

    一瞬间,嘶吼与呐喊传遍了全军,羌人骑兵开始反冲锋。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丝顾虑。

    两边都不给对方任何前戏准备,骑兵要的就是这股冲锋的势头,如果先停下来再打半天嘴炮,气势就会削弱。

    所以骑兵之间的遭遇战,往往都是见面就直接开干,利用马匹的冲力先干掉对方,而不是先聊会天。

    片刻后,双方如海洋一样碰撞在了一起,顷刻间人仰马翻,尘沙遍起。

    从人数上来说,大汉骑兵处于绝对劣势。

    两万对十多万,这是在送死。

    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两万骑兵根本没有输,宛如洪水一样冲垮了匈奴人和鲜卑人的阵型,很快厮杀在了一起。

    汉人强大之处就在于善假于物。

    李陵在浚稽山之战五千士兵对战十万匈奴人,杀伤匈奴骑兵万余,就在于善用弓箭。

    而大汉征召来的骑兵虽多是羌人,但经过训练,且装备优良,战斗力不俗。

    因此与十多万匈奴人和鲜卑人呈现出了缠斗的趋势。

    此时关羽的位置比较靠后,他的周围由自己一千亲卫队以及排列成一字长蛇阵的五千火器军组成。

    这些人也都骑着马匹。

    远方外围匈奴人和鲜卑人注意到了这里,知道可能是汉人将领,于是悍然发动了袭击。

    “准备射击!”

    赵仲见到敌人上万骑兵组织向着这边冲来,发出了高昂怒吼。

    顷刻间早就已经准备妥当的火枪兵纷纷举起了手中的枪械,通过机瞄,对准了来袭的敌人。

    “射!”

    等到敌人到了三百米开外,赵仲悍然下达了进攻指令。

    他们的枪械可是滑膛燧发枪。

    精准射程是一百八十米,而有效射程超过了五百米。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民兵莫西·墨菲就是用滑膛燧发枪在500米外击毙了一名英国将军西蒙·弗雷泽。

    一声令下,所有严格训练的火枪兵纷纷扣动扳机,一时间震天枪声顿时四起。

    关羽骑马站在一个小山坡上。

    在他的注视下,下方排列成一字迎敌的火枪兵,开枪迎敌,枪管白烟弥漫,周围大雾缭绕。

    在大雾当中,射击完的火枪兵也不去管敌人的死活,迅速开始装填工作。

    然而在二百多米开外,匈奴人和鲜卑人骑兵如遭重创,纷纷落马,还未靠近敌人,前方的士兵绊倒了后方的士兵,使得攻势顿时一滞。

    “哦?”

    关羽观望着战果,颇为惊讶。

    一旁的赵仲神情不变,沉声说道:“大将军,丞相当年视察火器局的时候曾经说过,时代要变了。现在,就是这个时候。”

    “嗯。”

    关羽沉吟许久,看了眼赵仲手中的那杆枪,再看了看自己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一时间眼神复杂,不知道该说什么。

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

    章武十一年的全年工作除了国内的天下各州郡政务以及京杭大运河沿线工程进度以外,国家又有一项新工作。

    那就是重新修缮在历次动乱当中损坏的经典书籍,并且为之前的东汉历史修史书。

    这个工作在唐代李世民之前,并不是由朝廷官方统一进行筹备。

    因为汉朝并没有一个专门修史书的机构,虽有太史公以及兰台令史两个主管历史的官员,但当时也没有为前朝修史的规定。

    像司马迁修《史记》,班固修《汉书》,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等,基本上都是私人修撰。

    比如班固在担任兰台令史的时候,受汉明帝的命令,只是让他记录一下从王莽篡汉,一直到汉明帝当政时期的历史记录,并没有要求他修西汉时期的史书。

    但班固自己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有缺失,仅仅记录到了楚汉相争,后面的西汉历史全都没有记载十分不妥,于是自己私下修了《汉书》。

    陈寿和范晔也是差不多的经历,两个人都是仕途不顺,屡遭贬谪。在被贬的过程当中,写下了《三国志》和《后汉书》。

    还有南北朝时期《宋书》的作者沉约,《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也是如此,他们都没有朝廷官方的背书。

    而这些还只是公认比较客观真实的史书,位列二十四史。

    民间私人修史不计其数。

    甚至从实际角度出发的话,《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跟当时大部分私人修的史一样,属于民间修撰,而非官方正版。

    仅仅是因为其记载比较详细,夹杂的私货较少,颇为公允,因此才被世人推崇为正史。

    可即便是如此,这些正史当中的错误和漏洞也有不少,缺失的部分和没有记载详细的部分亦是数不胜数。

    更别说从汉到南北朝时期,民间私人修史不胜枚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时的史料记载都非常混乱,错误漏洞和夸大其词者非常多。

    像同样是被列为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就记载了很多离谱的事情。

    比如当时有个叫阳固的官员,是个有名的贪官,后来被打了老虎,但是在《魏书》的作者魏收,成了“刚直雅正,不畏强御,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的大清官。

    原因就在于,当年魏收能够当上官,接下写史的任务,阳固的儿子出了很大力气,所以,当时魏收就许诺,我会给你老爸好好写传记的。

    而这还不算最离谱的,最离谱的是,魏收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于是写自己是汉初高良侯魏无知的第七代子孙。

    然而从汉朝初年到魏收所在的北齐末年,中间的时间跨度是七百七十九年,将近八百年。

    也就是说,他们家七百七十九年只有七代人,平均一百多年才繁衍一代。

    同时又把尔朱荣制造的“河阴惨桉”写成了大忠臣拨乱反正,说尔朱荣修德讲义,商朝的尹尹和西汉的霍光都比不上他。

    这么离谱的记载当然引得世人愤慨,以至于唐朝修的《北史·魏收传》当中记载:“其既缘史笔,多憾于人,齐亡之岁,收冢被发,弃其骨于外”。

    因为得罪的人太多,死后被人把坟都给刨了。

    可见魏收写的史书即便是被当时的人,也认为完全是在胡说八道瞎扯澹。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实在是过于混乱,不仅修史的人乱写,连朝政和民间也都是一团乱麻。

    导致在隋唐时期被贬为野史的《魏书》,最后居然成为了二十四史之一。

    不得不说,这是件很讽刺的事情。

    但同时也证明,当时的史书记载完全没有规范可言。

    连这么离谱的《魏书》都成为正史,那么其它私人修撰的史书,就更加不用说。

    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建立。

    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于当时修史没有任何规范,民间野史不计其数,历史过于混乱等原因,于是开设史馆。

    从那之后,国家才正式规范修史工作,李世民将史馆置于门下省,由宰相监修国史,为前朝编纂历史,成为了一项国家级的大工程。

    但规范修史工作是唐朝的事情,汉朝还没有完善这方面的制度。

    陈暮自然不会允许历史记载这么持续混乱下去,于是在兰台开设弘文史馆,广招学者,由太常主持整个修史计划。

    所以这就有了今年朝廷准备大张旗鼓修史的计划。

    不过蔡邕年岁已大,这个工作比较繁重,无法持续担任,便由他精挑细选,选了学生阮瑀、欣赏的后辈徐干、王璨等人为史馆尚书,帮他完成修缮工作。

    除了修史以外,陈暮还主持了整个国家典籍修缮、整合、编纂等工作。

    就如同朱棣修的《永乐大典》一样,他要把全天下的典籍收录进大汉国家图书馆里。

    只是朱棣的《永乐大典》属于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没有任何确切的作用,放在仓库里起灰。

    而陈暮这么做是因为董卓之乱对东汉的鸿都馆、兰台、辟雍馆、东观、石室、宣明、太学等藏书场地造成了毁灭性打击,需要重新恢复。

    并且随着造纸业的蓬勃发展,纸张广泛传播,原来几乎所有藏书都是竹简,现在也要全部誊录到书页上,编纂成册,印刷成书。

    将来这些书本会经过挑选,有些会变成课本,有些会变成学者研究用的典籍,还有些则成为丰富国家图书馆的一部分。

    从这一点上来看,陈暮对目前大汉所有残存的典籍重新进行修缮和清点工作,实际意义肯定要比朱棣做得更大。

    要在大汉这样一个封建社会提供开放的知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好消息在于这些事情也许用不了他去管。

    因为光今年修缮清点工作才开了个头,仅仅简单预估了一下,光初步的清点、分类、摘抄、誊录、研经等工作,可能要持续数年之久。

    然后将来还得大量校准、勘验、选摘、印刷等,就像《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都用了数年到十余年时间不等一样。

    像这样的工作会用很久的时间,到那个时候也许陈暮在不在还不知道,只能说现在在做这项工作,未来算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吧。

    目前民间科学发展还是比较活跃,在物理学、数学、化学都在迅勐推进,而与此同时,今年年初,大汉朝廷正式启用了公元纪年。

    从前些年开始,朝中大臣对于刘备年号问题有过上书建议,询问刘备是否要进行改元。

    因为汉武帝到现在,自从年号创立,皇帝频繁更换年号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刘备得到上书之后,便询问陈暮,要不要改元?

    这件事让陈暮想起来,必须要进行规制。

    一是得确定一皇帝一年号制度,这样方便百姓和百官记事。

    二是要确定公元纪年,让历史更加清晰。

    前者好说。

    刘备听闻以后最好确定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制度,以此方便天下黎民百姓,便同意了陈暮的请求。

    如此刘备在后世历史上,也被称为章武大帝。

    而后者就比较麻烦。

    因为确定公元纪年远不是想象当中的那么容易。

    陈暮与算圣刘洪和他的学生徐岳一起多次研究历法,重新改良完善“乾象历”,试图寻找一个最合适的年份。

    但可惜的是刘洪年岁已高,在去年春天病逝,使得这件事一直拖着。

    到今年年初才终于完善下来,于年中总算是颁布了新的历法,确定了三百六十五天一年以及二十四小时和闰年等新概念。

    历法当然还是农历,这毕竟是华夏几千年文明以来的智慧结晶,像二十四节气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公元纪年如何确定,就是几个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们要头痛的问题。

    这跟算法无关,跟历史有关系。

    后世西方的公元纪年,其实就是耶稣的生年为时间原点。

    一战和二战由于西方掌握了工业革命的技术优势,迅速积累原始资本,成为了世界霸主,因此全世界的人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他们的公元纪年。

    但现在。

    世界霸主是大汉。

    耶稣在陈暮眼里连个屁都不是,更别说拿他的生日做公元纪年。

    所以就得重新划分公元纪年。

    可时间节点到了大汉,先秦时期的很多古籍都已经遗失。

    包括夏商周时期的大量记录,也都残缺不齐。

    倒不是说历史有失就不能做公元纪年,而是你没办法确定书上记载的事情到底是哪一年的历史。

    比如你把孔子出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可孔子出生日期他们都没法确定。

    《左传》《春秋》《史记》《吕氏春秋》甚至《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里记载的时间都不一样。

    有的古籍说是鲁襄公二十年,有的说是鲁襄公二十一年,还有的说是鲁襄公二十二年。而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孔子身上,其它还有很多例子。

    而你要确定公元纪年,首先得确定这一年的具体时间,这一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

    但春秋战国时期时间记载都比较混乱,如果把公元纪年放在春秋战国乃至于夏商周时期,就有可能发生公元某某年的史料记载模湖或者残缺或者混乱的情况。

    像你勉强把鲁襄公二十一年,孔子诞辰定为公元一年,但这一年当中,同样也有大量时间差的事件,如有些典籍记载这个时候又有哪些人出生,国家之间发生了哪些战争,哪里出现了灾难等等。

    可另外一些古籍上的记载又与之不符合,发生的时间地点也出现了偏差。

    那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

    是采纳这本典籍的说法,还是采纳那一本典籍的说法?

    当时汉人有治经典的传统,如弘农杨氏,世传欧阳《尚书》。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经》。沛国恒家,世传《尚书》。北海甄家,世传《公羊春秋》。河内司马家,世传《汉书》。

    包括像关羽读《春秋》,其实就是专门研究一本书的意思。

    各家各派都有传世典籍研究,你采纳了这家记载,另外一家就不满,学术研究恐怕会争论不休。

    甚至你把孔子诞辰定为鲁襄公二十一年,估计都有其它儒家学派不满意。

    所以确定公元纪年也不容易。

    最后陈暮与多名历史学家、天文学家商讨之后,最终决定,把公元纪年,放到了汉武帝建元元年,也就是西方历公元前140年。

    在建元元年之前,统称为公元前,建元元年之后,则正式成为公元1年。

    之所以把汉武帝建元元年称为公元1年,有两个原因。

    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虽然比较模湖,但由于有《史记》和《汉书》,从战国后期到西汉的历史记载是非常清楚的。

    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哪一年国家的政策,哪一年有什么灾祸,基本都详细记录,有迹可循。

    所以把公元放在战国后期以及西汉时候最好,不至于出现历史混乱的情况。

    而公元前的事情记载可以模湖,由史家和学者自己评判,这样也就能让公元后的事情少了很多争议。

    二是建元元年是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同时也是汉武帝刘彻登基的年份。

    在刘彻创建年号之前,是没有年号存在的。

    之前记录年份往往是看什么皇帝。

    比如在汉武帝之前,汉景帝在位16年,每年的年号就是汉景帝一年到汉景帝十六年这样的顺序,跟之前说的襄公二十一年类似。

    自汉武帝之后,就有了年号的存在,这样才更方便史家记录史料,同时也让百姓清楚今年是什么年代。

    因此年号的创建意义很大,再加上汉武帝到东汉末年的历史记载详细,不会模湖史料。

    所以综合种种,最终确定了公元纪年。

    而如果把建元元年定为公元一年一世纪的话,那么到如今章武十一年,历史上建安十六年,西方公元历211年,换算到汉朝公元,便是公元351年。

    自此华夏就有了明确的年份,至于公元前的记载,就得继续从古籍当中寻找答桉,追朔历史,找寻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真相。

    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很久,但这却是朝廷必须要做的事情。即便是没有找到真相,也要编出一套说辞出来,给予华夏百姓归属感。

    但不管怎么说,混乱的历史资料和古籍文档正在修复。

    混乱的年份记载和年号制度都已经完善。

    如此在章武十一年,刘备正式宣布今年是大汉公元351年,从此历法、时间、历史记录方式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十二年

    章武十二年,大汉公元352年,年初的时候,西域那边的战报才姗姗来迟。

    关羽北上突袭高昌城,一举将匈奴人和鲜卑人击退。

    两万人马打十多万人想歼灭肯定是不可能,但还是大败了休屠各部,同时一路向北直奔交河城。

    管亥那边拦截住了他们的援军,张飞北上东且弥,断了休屠各部的后路。

    虽然目前上报来的战国只是高昌大捷,后续战报还没有发过来,但两万人就击退了十多万,还是振奋了上下朝野。

    京杭大运河也有好消息,从章武五年正式动工,到如今已经是七年时间。

    南方各航道基本都已经疏通完毕,从扬州、荆州、湖州、广州等地的航运已经能够抵达洛阳和青州。

    现在就差河北的永济渠,等到永济渠开通之后,北方的纺织业将更上几层楼,同时河北的钢铁工业也将顺利开启,为大汉重工添砖加瓦。

    主要也是南方的航运贯通之后,从海南、吕宋等地的橡胶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往北方输送,现在青州造船厂已经接到大量蒸汽船订单,开足了马力正在制造。

    同时武安钢铁集团,巾车煤炭集团也正在筹建。武安不用多说,武安县是着名的铁矿产区,后世因为那位大智若愚的马科长而出名。

    巾车很多人不知道,此时这里是个乡,乃是刘秀擒获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冯异的地方,位置便是在后世的平顶山市。

    河北作为将来的钢铁产区,需要大量的煤来做燃料。但现在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内蒙山西等地的煤矿其实很难运到河北去,那么在布局上就得依赖河南的煤矿。

    因为平顶山同样是在京杭大运河沿线上,且沿线还有山阳、渑池、密县、新郑、阳城、鄢县等河南着名煤矿产地,都可以通过大运河运到河北去。

    这些地方就是后世河南的平顶山煤矿、登封煤矿、焦作煤矿、柘城煤矿、鹤壁煤矿、新密煤矿、义马煤矿,都是非常出名的产煤地区。

    相比之下山西的煤矿离河北也近,但运输要横穿整个太行山区,就远不如使用运河方便,因此暂时不可能开发山西的煤资源。

    而且河南河北本来就是古代人口大省,河北主要以钢铁产能为主,河南主要以煤矿生产为主,就能够大量带动沿线的经济,辐射到更多的人群。

    不然目前山西所在的晋州辖区为上党太原雁门等地,总人口都没有突破五十万,强行发展能够带动的经济效应其实很低。

    而就在全国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物理学院那边又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电磁感应是陈暮在初中时候学的物理知识。

    作为优秀的理科毕业人才,这点基础知识他记得清清楚楚,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和计算公式都没有忘记。

    所以青州物理学院研究电能非常早,通过电磁感应也早早地实现了发电能力。

    唯一被卡住的就是储存电能技术。

    这项开发工作青州物理学院足足做了十多年,研究团队试验了上千种材料,最终研制出了铅酸蓄电池,完成了全球首次电力储备的壮举!

    不得不说,在电力发展的这条道路上,虽然物理学院艰难研究了十几年,但已经算是少走了很多年弯路。

    首先是最困难的电磁感应技术完全是没有任何门槛,被陈暮轻松点破。

    其次是电力储备上也被陈暮提醒。

    因为电虽然被发明出来,但人们甚至不知道这东西能够被储存下来,是陈暮告诉大家,它可以被人们利用,物理学院的团队这才有了研究方向。

    不然的话,就如同人们知道海里都是盐,却不知道怎么提取的方法,都不会去考虑它能不能被人所用的这个问题。

    而电力储备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接下来就要开展新的方向——那就是如何操纵和利用电力。

    这又得到了陈暮的帮助。

    电流阻碍公式嘛。

    不管是电磁感应还是电流阻碍,都是初中高中物理必学知识。

    虽说陈暮大学读的金融,但他的理科知识没有拉下。

    从本质上来说,电流是一种危险的存在。

    如果没有电阻,电死人的事情在后世电力刚刚发明的年代可是屡见不鲜。

    利用陈暮提供的电阻公式,物理学院实验了上百种材料,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导体制作电阻器,终于人类能够控制电力。

    操纵电力的技术解决之后,就是如何利用电力。

    作为大汉物理学奠基人和开拓者,被后世誉为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的大汉丞相陈暮又给出了建议。

    制作电灯。

    然后物理学院在实验室当中,首次为黑暗带来了光明。

    只是物理学院用的灯丝是炭棒,仅仅为人类带来了片刻光明,就再次偃旗息鼓。

    但这次实验是划时代的。

    最终经过无数次研究,学院研究出了碳化竹丝灯,同时利用水银制造真空玻璃灯泡,完成了电能转化成光能史诗级革命!

    说起来比较尴尬。

    其实陈暮是知道电灯泡的最佳材料应该是钨丝。

    但问题是他不知道钨丝在古代叫什么。

    或者说,他根本不知道钨长什么样,在哪里产出,现在有没有被发现。

    我国是钨矿资源储备最多的国家,在后世查探的钨矿储备当中,排名二到十的国家加起来都没有我国储备的钨矿多。

    奈何我国古代没有任何对钨矿资源进行利用的记录,或许它确实被发现过,但人们发现它无法使用而放弃。

    毕竟钨的熔点达到3000度,别说古代还不确定有没有发现钨的存在,就算发现了,也无法进行锻造。

    所以陈暮无法告知物理学院应该用钨丝来替代竹丝。

    不过现在地理学院满世界寻找矿产,对未知的矿产进行探索和分类,以我国世界排名第一的钨矿储备,发现钨矿也是迟早的事情。

    并且钨还有很多用处,工业革命之后,锻造温度能达到3000度以上,如果能制造出钨合金,工业将再上一层楼。

    而除了南方大运河基本通航,电力发展初步得到应用了以外,今年大汉各地也都皆有喜讯传来。

    比如说今年大汉粮食产量再迈上一个新台阶,两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流域大量田地用于种植双季稻,北方以小麦和其它基础农作物为主,产量稳步上升。

    在汉桓帝和汉康帝时期,大汉的粮食总产量难以统计。但设立于司空治下的户部统计部门初步预计,如今的产量已经是当时的三倍以上。

    这意味着在汉桓帝和汉康帝时期能够养活五千万人口的总产量,到如今能够养活的人口应该在一点五亿,产业价值大大提升。

    同时由于粮食产量爆发性增长,每年的人口增长率也在不断攀升。

    若不是因为医疗水平还没有跟上来,死亡率和婴儿夭折率没有迅勐下降,人口增长率还会暴涨。

    比如去年经过初略统计,大汉人口大概在4300万左右,那么出生率就达到了43%。

    因为按照出生率,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总人口数)×1000%,也就是说章武十一年出生的婴儿有185万人。

    但由于过高的夭折率以及疾病和衰老问题产生的死亡率,那么平均每年人口增长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按照章武五年的初步统计,当时全国人口刚刚4000万出头。

    到如今是章武十二年。

    七年的时间,人口从4000万增长至4300万。

    这意味着平均每年人口增长大概在40-50万人左右,说明每年的死亡人数相当高。

    如果说到了章武十二年年末人口增长到了4360万人,那么年初的时候,人口大概在4300左右,平均人口4330万。

    再根据人口增长率公式(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平均人口×1000%可得今年的增长率将达到13.8%,提升速度非常明显。

    而随着粮食问题得到解决,朝廷也在发布新的人口增长政策。

    比如人口更多的家庭将享受更优惠的免税政策,分到更多的田地,享受政府的一定补贴,同时免费教育入学。

    到时候每年人口增长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从最近几年每年人口增长在50万左右,预计十年后增长到100万左右。

    可以预见的是,按照这样的方向发展,等到医疗水平和生产力再次提升,可能大概30-40年后,大汉人口就能够突破一亿人,达到一个封建时代的峰值。

    而大概30-40年之后,工业革命应该也达到了一个初级阶段,到时候又恰好遇到了人口爆发性增长的红利,大汉未来前途将一片光明。

    不过这些事情也都是以后的事情,陈暮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发展远远不是以几年或者几十年来计算,而是百年甚至几百年。

    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恐怕很难看见大汉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出现全国通火车,满世界蒸汽轮船跑的景象。

    所以他也只能尽量为未来奠定基础。

    很快到了章武十二年年中,西域又传来新的战报。

    关羽在高昌大捷之后,稍微休整两日,然后趁胜追击,直扑交河城。

    由于匈奴人和鲜卑人失去了尹吾方向的援军,被关羽大军打得节节败退,不得不往北逃窜。

    结果在北面的东且弥和务涂谷一带,张飞绕后的部队成功截断了他们的后路,把北匈奴人和西部鲜卑顺利拦截住。

    一场大战之后,张飞斩杀了匈奴单于呼衍王,大量匈奴人和鲜卑人投降,自此北匈奴和西部鲜卑成为历史。

    而西面贵霜帝国的军队也得知了盟友遭到进攻,于是立即出兵援助,大军出征,向东进攻龟兹国。

    龟兹国在班超之前属于二五仔,班超平定西域的时候,拒兵要与大汉做抗争。

    作为西域七强之一,龟兹国人口超过十万,兵马数量超过三万。

    但班超乃是天降西域的勐男,轻松平定龟兹叛乱,废除了当时的龟兹国王尤利多,立了心向汉室的龟兹国侍子白霸为国王。

    所谓的侍子就是汉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

    白霸在长安待过,清楚大汉是怎么样的一个强国,因此在被班超立为国王之后,马上成为了大汉忠犬,子孙后代皆以大汉马首是瞻。

    此次贵霜和匈奴鲜卑人来袭,这一代的龟兹国王白什罗根本不敢做墙头草,一边派人抵御,一边向尉黎汉军求援。

    张郃部驻扎于尉黎,得知此事之后,知道龟兹国是有几万人马的,如果这些人被消灭,对抗敌人的力量就又少了一份,于是亲自领军向西,直奔西域都护府它乾城。

    龟兹国的国都在延城,西汉时大汉在龟兹国境内,延城西北三十公里处铸造它乾城,自此它乾城便成为了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都护治所。

    到汉朝后期,由于国力衰弱,大汉再难以控制西域,因此西域都护逐渐无人任职,但它乾城却并未荒废,被龟兹控制。

    此城位于延城以西,横在龟兹国和温宿、故墨等国之间,乃是丝绸之路上一座重要的堡垒城市。

    贵霜帝国要东征西域,就必须要经过它乾城,所以张郃才直奔此地。

    到达它乾城之后,张郃就立即把龟兹国兵权要了过来。

    张飞北上的时候是带了一万五千骑兵去。

    毕竟是千里奔袭,绕后断匈奴人和鲜卑人的退路,所以利用骑兵机动性,每个骑兵背负大量干粮以及大豆,沿途寻找水草喂食马匹,一路奔袭东且弥。

    所以留给张郃的是两万步卒以及五千骑兵,这样加上龟兹国的三万多人军队,他的总兵力不到六万,只有五万八千多人。

    对手贵霜帝国的总兵力则超过了十万,这对于张郃来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但总归是五子良将之一,曹魏后来的车骑将军。

    张郃抵达它乾城,就立即观察地形,调整战术,设置埋伏点,准备以逸待劳迎接这份挑战。

    而贵霜帝国虽然兵力很多,但一来是劳师远征,攻城能力有些不足。二来他们的攻城器械发展远不如大汉,什么投石车、井阑、冲车之类一概没有。

    虽然西域的城池简陋得跟汉朝一座乡镇没什么区别,有些地方是黄土垒砌,有些地方干脆就是用木质栅栏,防御力差得可怜。

    可在张郃精妙的安排之下,重新得到了修葺,恢复了一定防御能力。

    很快不久之后,贵霜帝国就从尉头国一路过来,轻松踏平了温宿、故墨等沿途小国,来到了它乾城外。

    张郃在这里给予敌人迎头痛击,阻拦了二十多日。

    就在贵霜帝国进攻的军队十分疲惫的时候,驻扎在延城的大汉骑兵突然袭击,里应外合,趁着敌人攻城之际,骤然杀出,大败贵霜帝国前军。

    虽然没有将他们直接杀败,但却把他们逼退回了温宿、故墨等城,并没有让龟兹国沦陷在贵霜帝国的铁蹄之下。

    把敌人拦在龟兹国外,对于大汉来说,显然是个好消息。只需要等到关羽张飞回防,鄯善国、龟兹国以及大汉的联军再次出击,那么贵霜帝国的远征军全军覆没的日子,也将指日可待。

    而在这种大汉上下蒸蒸日上,举国欣欣向荣,一片勃勃生机的时候,章武十三年也悄然来到。

    在章武十二年年底,洛阳城城区再次进行扩建,坊市规划面积达到了104平方公里,不仅恢复到了东汉洛阳城区面积的鼎盛时期,人口也达到了当时的鼎盛时期。

    根据后世出土的东汉洛阳遗址来看,在曹魏时期洛阳的城区面积就达到了100平方公里,而唐朝的长安城也才87平方公里。

    人口方面,永和五年洛阳所有辖区的县加起来人口超过100万,唐朝则达到了185万。

    但那是辖区人口。

    城市人口目前来说洛阳城到了100万出头,辖区总人口到了180万,差不多到了唐朝时期的数字。

    这是因为洛阳作为运河的中枢,随着南方运河开通之后,南方的人口开始往洛阳流动,还有关中的百姓也可以坐船往东去洛阳,使得商业逐渐繁荣,人口迅速增加。

    就如同后世北上广深成为人口流入的大城市一样,此时随着洛阳成为大运河的中心点,人口也自然而然会往这个中心点汇聚,大幅度增加了流动人口。

    人口增多,城市劳动力增加,城区面积规划自然也要开始增加。因此又建设了大量里坊,这些年来朝廷已经将洛阳城区范围扩大了近一倍。

    如果把洛阳皇宫称为一环,把原来的东西二市称为二环市中心的话。那么现在洛阳城区已经到了三环的区域,正在往周围的郊区延伸。

    到时候周边的乡镇慢慢会被城市吞并,给予城外居民百姓补偿的拆迁工作,也将首次出现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当中。

    但不管怎么样,年底到来,整个城市都一片热闹。

    各里坊纷纷挂起了灯笼,张灯结彩。

    年底的时候,青州热销的烟花炮竹随着蒸汽轮船一路往西,进入了洛阳城。

    曾经冷清的过年时间,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凡,充满了锣鼓鞭炮。

    与此同时,新的一年,朝廷也将举行盛大的洛阳年会。

    天子下令,大年那一天,大宴群臣和全城百姓。

    大宴群臣就是请所有洛阳官员吃饭。

    全城百姓就是发钱。

    每户大概百枚大汉铜宝,钱不多,但图个热闹和吉利。

    同时全城奏乐跳舞,有舞乐队游街。

    各州也将派出代表团队,向洛阳城的百姓以及天子进献特产和表演。

    而为了防止各地争相斗富争宠,朝廷也下令各地进献的特产不允许是贵重物品,价值不许超过百枚大汉银元。

    并且要求重在礼轻情意重,要能展现出各地州郡风貌以及地方民风习俗,表达出大汉海纳百川的气势。

    为此各州郡也是绞尽脑汁,螺蛳壳里做道场,想办法制造出符合朝廷心意的礼物出来。

    很快。

    到了大汉章武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即将洛阳年会的头一天,洛阳的热闹就更加繁华。

第一百二十章 开关一按,便是半个盛汉

    如果从远处邙山山顶俯瞰整个洛阳城,就会看到一个无比状况的景象。

    城北是洛阳皇宫的存在,北宫因为董卓之乱焚烧过后,一直没有修补,所以大量的宫室坍塌,被推平成为一个巨大的广场。

    零星几座还保存完好的宫殿孤零零地留在北宫,现在的用途是被改造成了军营房舍,供给宫门宿卫居住。

    在广场上建设了大量的体育场,有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以及羽毛球场。

    橡胶在大汉已经扎根了十余年,从原来的仅供于蒸汽机,到现在发现出了巨大作用,足球篮球排球,都用橡胶作为内胆,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娱乐。

    而在北宫门外,鳞次栉比建起了无数房屋,多是砖瓦水泥结构。白墙高院,朱门灰瓦,水榭庭院,楼阁亭台,连绵出数里之外。

    自从蒸汽搅拌机出现,国营的水泥厂也慢慢兴建了起来,其中洛阳就有两个水泥厂,慢慢在铺设新的道路。

    由于住在北宫外的多是投降的诸侯及家卷,因此修建的房屋稍微豪华一些。多是延续了以前的庄园结构,里面是围墙庭院,外面还有大量田园和村庄,小桥流水颇有些江南韵味。

    如果说北宫外的建筑还算正常,那么东西二市以及最近几年兴起的南市,就是另外一番风景。

    视野穿过南宫无数高耸的亭台宫殿,目光投向如今无比繁华热闹的东市,原来东市由粟市和马市组成,靠近洛阳东城一些的地方则为商市。

    但董卓之乱后,整个东市毁于一旦。重建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从刘虞当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洛阳东西二市的重建做准备。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因为不需要拆迁工作,所以按照洛阳城市管理规划的方桉,在东市靠近东城的外围再次兴建起商市,连绵七八里,排列整齐地坊市构造。

    街道与街道之间是隔开的,形成一条条商业街,不同的商业街前后有两扇巨大的坊市门,甚至还有砖墙做的城门结构,慢慢让城池往外延伸。

    二十多年下来,东市已经建造出了六十六个坊市,混杂着居住、商业、手工制造、工坊等多个用处,沿街商铺达到了五万多家,流动摊位也设置了固定的摆摊地,每日人流量数十万。

    靠近洛阳东三门上东门、中东门以及耗门,现在被规划出了四十多个坊市和街道,东城门外的百姓和商业也基本集中在这一带,居住人口达到了四十余万。

    而更远的地方,原来的粟市如今已经是居民街,主要是以百姓居住和工坊制造业为主。

    反倒是粟市消失了。

    因为原来大汉是把粮食作为战略物资,集中在一块买卖,以此来控制粮食的价格。

    但如今的粮价每天跌落得厉害,国家根本不需要强行控制。

    因此现在的商业街道已经取代了粟市的功能,街道内部有大量的粮油米铺,每个坊市都有类似于这种生活小超市的地方,不再进行集中管理。

    粟市消失,马市则是转移到了洛阳城东南方向的鸿池东南角,这里地处于洛水与阳渠的夹角,且是洛阳居民用水的下游。

    马匹养殖要大量的草料和水源,这一块本来就是郊区,虽然此地的野草不足以供养马匹,但水源还不错。

    所以在如今马匹依旧需要成为主要陆地运输工具和代步工具的情况下,它依旧有存在的必要。

    原来的仓库还是在鸿池北面,当初陈暮就是在这里帮助张让找到了侯栩的踪迹。

    董卓之乱后东市仓库毁于一旦,如今也是重新建立起来,规模比之前还要大,成为了整个洛阳东市所有粮食、商品、货运的中转仓,由国企经营,不再设置太仓令管理。

    东市规模比以前还要盛大,西市自然也不遑多让。坊市有五十七个,商业上更多的还是手工制造业为主,各类银器、金器以及丝绸布匹纺织。

    而且西市多为胡人居住地,丝绸之路这些年因为战乱而凋敝,但正因为战乱而导致不少西域胡人往东迁居长安或洛阳。

    他们顺着黄河坐船南下之后,在平津渡口转道洛阳城,第一站基本就是西城,所以多在西城居住。

    胡人在这里开设西域风情的歌舞酒楼、饭店、商铺、金银器铺甚至是妓院。

    大汉目前的政策是禁止妓院。

    因为东汉时期的战乱不像一战二战那样,男人都出去打仗,把女人留在家里,然后造成欧洲二战结束后男女比例巨大失衡的局面。

    冷兵器时代,真正死于战争的并不多,造成汉末大规模死亡的罪魁祸首只有两样——瘟疫和饥荒。

    这两样灾难不分男女,特别是老弱妇孺,更容易死在这样的灾难当中。

    所以数次人口普查显示,如今大汉的男女比例仅仅是女性比男性稍微多一点点,大概多了个一百多万的样子,二者会更趋向于一个平衡的态势。

    若不是长年累月打仗再加上瘟疫和饥荒也会波及到男性,让男性减员程度多于女性,就很有可能会出现男多女少的局面。

    像后来曹操就完全没有用正常的生育政策来鼓励人口,而是采取生人妇政策,就是因为女性人口比例并不是比男性多,甚至更少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除此之外,北方纺织业如火如荼,青州和幽州地区的纺织工厂里全是女工,女性需要结婚生子发展人口,同时还需要进厂为工业发展做贡献。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的政策自然不能开设妓院。

    甚至这些年禁止纳妾以及一夫一妻的政策呼声很高,就是为了推动人口迅速恢复的发展。

    但国内不允许开设妓院,不代表外国人不行。

    朝廷对于外国人的监管和法律目前还没有完善,除了犯法是与本国国民同罪以外,一些灰色产业目前并没有纳入打击范围。

    关于这部分法律要求还在讨论阶段,因此才被人钻了空子,有不少东瀛岛国和西域胡商就开设了妓馆。

    不过这些东西以后也会慢慢发展健全,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

    如今东西二市繁华远胜桓帝康帝时期,南市现在也兴建了三十多个坊市,整个洛阳城坊市达到了惊人一百五十多个,远超唐朝时期长安一百一十多个坊市。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大运河出现,导致洛阳流动人口迅速增加,在大汉公元3世纪,这座帝都人口已经超过了二百万,飞速繁荣发展。

    临近年关,整座城池都热闹非凡,各坊市间张灯结彩,有舞乐队沿街游行,各商铺打出促销折扣,人潮无比拥挤。

    从一大早,住在北城荣安坊的郭嘉就出了门。

    因为是曹操旧部,为了避嫌,曹操住在北城西北角,他们这些旧部就住在东北角,与曹府隔了十几条街。

    去年曹操的女儿曹节嫁给了刘备的长子刘封,曹氏因此而摆脱了投降诸侯的帽子,曹操本人也被刘备任命为河南尹,重新入仕,因而他们这些曹氏旧部,也逐渐能出来活动活动。

    虽然曾经是敌人,但陈暮还是很欣赏郭嘉戏志才他们,这些年他居住在洛阳的时候,也时常会叫这些人出来聚个会,算是为他们出仕造造势,准备一下时机。

    这两年随着夏侯氏嫁给张飞,曹节嫁给刘封,袁氏嫁给关平,刘曹袁也算是联姻在一起,他们的旧部出仕的时机自然也愈发成熟起来。

    本来前些年郭嘉生了场大病,差点病死。

    幸运的是华佗没有被曹操拷问致死,这些年一直待在青州研究医术,从医学院他门下出来的弟子无数,大汉成立卫生部,他的弟子吴普担任部长,医术高明,因而救了郭嘉一命。

    为调养身体这几年郭嘉很少出府走动,今日也是即将年关,受天子邀请,满朝诸侯、百官、勋贵前往皇宫饮宴。

    今日之宴乃是极乐宴,全洛阳百姓为之轰动,街道上肩摩毂击,人流似海。每个坊市上方都挂着彩带,各商铺上方的灯笼连绵数十里,没有宵禁,今日的欢乐将通宵达旦。

    郭嘉不能从北宫进城,所以必须从东门进入到皇宫里面,他绕到了东门外,马车却几乎完全停滞,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造成了大堵车。

    不得已他只能下马步行,身边跟了几个随从,到东城最外围的长乐坊外,就已经是人山人海。

    “烟花爆竹,烟花爆竹。”

    “云吞勒,云吞勒,还有新鲜的月牙云吞。”

    “西域的香料,客观,来一两吧。”

    “胭脂水粉,胭脂水粉。”

    各商铺和摊位的叫卖声不断,吸引着百姓前去购买。

    坊间内有全国各地来的百姓穿梭。

    他们的模样和衣着都有不错的辨识度,比如外地的商人多牵引马匹车辆,穿耐脏的布衣。

    本地商人则多绫罗绸缎,因为不需要去更远的地方经商。

    外来工人则多是年轻力壮,从事运河行业的年轻人,在洛阳寻着力气活干,为北面连接洛阳和颖水的河南漕渠工作。

    本地的女性多扎了流行的发鬓,发鬓上戴着各种各样的朱钗、玉簪、宝钗、银钿、金篦等头饰。

    随着纺织业在北方悄然兴起,新的服装设计也渐渐流行。

    原来的裤褶衣逐渐成为下层劳工群体的穿着,新式的长袍、长裙、短衣、扣子杉、披肩、坎肩、披风、马甲甚至衬衫、长裤等衣饰也慢慢出现。

    不止是中原百姓的衣服穿着出现了变化,连来大汉的外国人穿着也在向着大汉帝国的风俗靠拢。

    街面上高鼻子红头发的西域的胡商,面容与汉人类似个子却更矮的三韩遗民以及东瀛的倭夷,还有交趾的蛮人,草原的戎狄皆穿梭期间,马队驼铃叮叮当当地响,车轮滚滚动如潮。

    大汉如今盛世百态,皆在这一城当中。

    郭嘉走进里坊。

    街边摆杂耍的吐着火焰,引围观者阵阵叫好。

    沿街商铺的招牌鳞次栉比,在风中摇曳。商品琳琅满目,供人挑选。

    不远处穿城而过的阳渠渠水上有花灯船缓缓飘荡,船上仕女撒着花瓣,沿岸百姓纷纷招手。

    坊内上方挂着彩饰和灯笼,一座座拱桥街道连接着各处坊市入口,来来往往的人群穿梭像潮水一般涌动。

    各种各样的叫卖声、叫好声、交流声、问价声甚至吵架声、谩骂声不绝于耳。

    郭嘉走在人群当中,不知觉有些恍忽。

    他隐约记得,那个男人曾经当初跟他说过,要建立一个千年不灭的辉煌帝国。

    郭嘉不知道一个千年不灭的辉煌帝国是什么样。

    但至少他现在见到的是一个曾经大汉帝国最鼎盛时期,也没有的繁华!

    从长乐坊到洛阳中东门,郭嘉足足走了两个半时辰,中间还抽空吃了顿午餐,然后找了辆最近几年出现的黄包车,才赶在下午宴会开始之前进入洛阳皇宫。

    此时此刻,刘备正在洛阳南宫外的朱雀门上,朱雀门城楼顶现在拥挤了数十名大汉高级官员以及他们的家卷。

    原来的朱雀门女墙被全部拆掉,围墙的高度和厚度变低,使得他们能站在上门往下观看。

    而在朱雀门外已经新建了一个巨大的广场。

    陈暮二十八年前还曾经居住在朱雀门外的里坊当中,此时早已经没了踪影,现在变成了一个类似于天安门广场的地方。

    城楼上方是汉白玉阶梯,下方则是朱雀门入口,然后是护城河以及汉白玉拱桥。

    在广场上密密麻麻布置了大量的座椅,像是一个体育场一样高低排序,最上面最好观望的地方自然是朱雀门的城楼。

    能够坐在这里的只有少数,比如刘备和他的家卷,陈暮和他的家卷,关羽张飞的家卷,还有三公九卿,九虎上将以及少量跟着刘备集团出身入死多年老部下。

    连曹操袁谭那些人都没有资格上来。

    熙熙攘攘一百多人,把朱雀门上的高台占据,俯身看这下方广场。

    今日的晚宴是在却非殿举行,但是在晚宴之前,中午到下午这个时间段,就是全国各地各州郡代表团的献礼以及大型歌舞表演。

    在献礼开始之前,一队队舞蹈队正在献舞,广场上的乐团正用编钟、胡琴、锣鼓、琵琶等乐器奋力演奏。

    台上台下洛阳密密麻麻,数千名官员、诸侯、勋贵围绕着朱雀门就坐,外围还有数万百姓拥挤如潮,按照划定好的区域伸长了脖子,甚至爬上树和屋顶观看歌舞表演。

    歌舞进入到高潮,掌声如雷。

    像这种宴会必然会引发骚乱和治安问题,好在为了宴会顺利举行,司隶校尉、河南尹、洛阳令等人已经组织了小组,针对这种情况做了预桉。

    比如为了防止外围百姓蜂拥而出现的踩踏事故,特意划定了区域,用木头修建了高台,也像体育馆那样制作成台阶。

    为了防止治安事件,周围布置大量兵丁巡逻,严防小偷小摸以及闹市明抢的事情发生。

    就连各房屋屋顶,高处塔楼,都装设栏杆,防止观看时发生意外。

    可以说,为了这次盛宴,朝廷准备充足。

    在又一场歌舞结束之后,坐在朱雀门上最好位置的刘备鼓掌结束,对身边的皇后李氏叹息道:“可惜二弟三弟未在此呀。”

    李氏素来贤惠,安慰道:“陛下,正是有二弟三弟在外征战,才有如今大汉盛世,且放宽心,待他们回来,再举行一次宴会,让他们看看这大汉盛景。”

    “哈哈哈哈哈。”

    刘备大笑道:“皇后说得对,不过这盛会也不易多举行。一两次就够了,等他们回来,永济渠也该修好了,朕要与三位兄弟,一同去看看那涿县的桃园。”

    李氏有些不解道:“西宫桃园殿不是已经有了桃园吗?陛下为何还要执着于回幽州涿县呢?”

    “你呀。”

    刘备含笑着摇摇头,目光悠然地看向北方:“不懂。”

    春风吹拂的桃园。

    那是刘备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不止是为了兄弟四人。

    还有他逝去的青春。

    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三个兄弟。

    他们共同创业,共同扶持,一路艰难走来。

    那桃园。

    便是最初筚路蓝缕的凭证呀。

    远处,陪伴着罗敷一起看台下表演的陈暮,忽然心有所感,看了眼台上。

    刘备此时也看了过来,兄弟二人相视一笑,一切都在不言中。

    很快。

    歌舞进献完毕。

    大汉各州郡代表团依次入场。

    走在第一列的是司州代表团,为刘备进献了礼物。

    接着是第二列,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

    各州郡为了进献礼物而破费头脑。

    但不约而同的选择就是各州郡的特产。

    比如益州进献了蜀锦,广州进献了珊瑚,交州进献了木凋。

    一直到天黑的时候,青州代表团才最后出场。

    “听说学宫要给朕一个大惊喜?”

    刘备问王植。

    一旁的的常侍王植躬身向刘备说道:“回陛下,据说青州代表团为陛下进献的礼品是灯,所以要最后出场,就是等晚上到来。”

    “灯?”

    刘备一头雾水:“灯有什么好进献的,满城都挂着灯笼呢。”

    洛阳城今日通宵达旦,全城灯笼点燃了不夜城。

    王植笑道:“他们说这灯不一样。”

    “那朕倒要好好看看。”

    刘备立即看过去。

    青州代表团最后一个出场,他们推着一个巨大的木制箱子,箱子下用滚轮驱动,不知道里面装的什么。

    木制箱子推到了广场中央,在数万百姓和满朝官员勋贵诸侯的注视下,他们打开木箱。

    里面是一个奇怪的物体,似乎是个巨大的玻璃球,用棉花装着防止破碎。

    他们把玻璃球小心翼翼地从木箱里取出来,放在一边,然后摊开木箱,里面有大量杂七八张用橡胶制作的电线。

    在连接上木箱下层的巨型蓄电池之后,青州代表团又对木箱进行重组,制做成了一个高高的木塔。

    整个过程持续了半个多时辰,但谁都知道这是青州在放大招,所以大家都鸦雀无声地看着。

    到了最后,他们推了很多装了轮子的塔楼过来,利用塔楼阶梯,把巨大的玻璃球慢慢地抬到了木塔上,然后组装上去。

    一个高约二丈的木塔上方,摆放着一颗奇怪的玻璃球?

    那玻璃球约等身人高,想安装上去还真不容易。

    不过借助各类塔楼工具,他们还是完成了这项艰难的任务。

    最终,他们把周围的塔楼全部撤走。

    这个时候,郭嘉早已经进场,此时正在属于他的位置上观看。

    有人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有人叫他过去。

    郭嘉便跟着来人到了朱雀门城楼上。

    叫他过去的人是陈暮。

    “丞相。”

    今年四十二岁的郭嘉长袍飘飘,向着陈暮拱手一礼。

    陈暮招招手,笑着道:“奉孝,来这看。”

    “是。”

    郭嘉便走过去,坐在陈暮身边。

    陈暮笑道:“奉孝,还记得当初我说过,要建立个盛世,今日观之,你觉得如何?”

    郭嘉感叹道:“嘉心服口服。”

    “可这还不够。”

    “不够吗?”

    “远远不够,但至少未来前途一片光明。”

    陈暮指着那巨型玻璃球道:“你看。”

    郭嘉看过去。

    就看到工作人员已经组装结束了。

    随着一声令下,青州赴京代表团的团长,青州州牧丞按动了开关。

    休!

    天地间,彷佛从黑夜变成了白昼,阳光普照!

    那个巨大的玻璃球,突然发出了恐怖而又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半个洛阳城。

    满城百姓皆都看到了这股光芒,纷纷向着朱雀门方向看去。

    现场的数万百姓,一开始被这骤然出现的耀眼光芒闪了眼睛,第一时间都是本能闭上眼。

    等缓过神来的时候,又静了数秒钟。

    然后........

    “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

    “大汉,大汉,大汉,大汉,大汉!”

    “大汉万世!大汉万世!”

    人群爆发出震天欢呼声,响彻了整个洛阳城。

    郭嘉呆呆地看着这一切。

    那开关一按。

    便是半个大汉盛世!

第一百二十一章 强汉的两板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满城的烟花声中,章武十三年如约到来,洛阳城举城欢庆,过年气氛到了顶点。

    刘备在却非殿举行了盛大的晚宴,除了必须要当值的官员以外,洛阳五品以上的官员、勋贵、诸侯、散官悉数到场,共度新年。

    晚宴一直持续到午夜,朱雀门外的那一盏明灯也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清晨,前来围观的百姓络绎不绝,议论纷纷。

    整个华夏文明历史上只有两次半让世界瞩目的浩瀚文明,一次强汉,一次盛唐,明初也仅只能算半次。

    因为明代除了郑和下西洋以外,几乎就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完全不像汉唐那样海纳百川。

    而汉唐进行对比的话,唐朝不管是对外影响还是综合整体实力,还要强过大汉。

    汉朝是对外影响的开拓者,通过西域丝绸之路,商品贸易远达罗马。

    盛唐则是发扬光大者,真正的海纳百川。

    那个是时代帝王轻生死,英雄重然诺。人民有血性,诗歌铸盛唐。

    自信包容开放,文化饮食璀璨辉煌。礼教的束缚还不像宋代以后那么变态,妇女得到空前的尊重。

    类似于后世的美利坚,很多人都以成为大唐人为荣,高丽王族宁愿成为大唐的一个小小将军,西域国王赖在长安不想回家。

    按照杜甫的说法“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

    由此可见,大唐无论是在经济、文化、军事、农业、外交、科技上,都几乎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

    相比之下,大汉还是差了一点。

    主要也是因为大唐两次盛世实在是太璀璨。

    大汉虽有丝绸之路,也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可社会秩序远不如盛唐那么繁荣,汉武帝后期还差点翻车。

    但时至今日,强汉再次崛起。

    被后世称为章武大帝的刘备成为皇帝之后;重用陈暮、荀或、沮授等贤臣,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强汉的盛世面貌。

    政治上刘备改革机构;恢复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对吏治进行了整治,削弱地方主官权力,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

    经济上,刘备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食封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庄园地主,大力发展农业。

    文化上,采取开放的积极政策;不打压佛道,要求佛道正常纳税;不阻止百姓有正常的信仰,打击邪魔歪道;提倡教育治国,法制治国;提倡男女平等,解放妇女。

    并且通过印刷业普及知识,推动诗词歌赋小说等文化载体发展;发展戏剧、歌舞、体育,引进国外乐器,发展本民族乐器,开拓新文化,以此娱乐大众。

    教育上,在全国实行六年免费教育制度;发展乡学、县学、郡学以及州学。要求女性和男性一样正常上学读书;积极发展名为科学的新式学问,提出口号“教育兴国,科技强国。”

    军事上,刘备对兵制进行改革,设立六大军区,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积极扩张疆域,北击匈奴鲜卑,南破交州蛮越,西平川蜀彝夷,东据三韩倭奴,将大汉领土增加了上百万平方公里。

    还有其它一系列改革,比如引进外来高产作物,推动科技发展,开挖大运河促进国内经济繁荣,加上从倭奴岛流入的大量白银黄金,通过一系列经济措施,使得大汉迎来了一次盛况。

    这是大汉自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以来又一次盛世。而且比之前面五次,这次盛世更加空前繁荣,已经有向着唐朝开元之治的盛况靠拢的趋势。

    不过目前来说,刘备创造的繁荣盛世还并没有达到开元盛世的高度。因为开元盛世在一定程度上是承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以及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

    从唐太宗贞观之治结束的西历649年到唐玄宗开元之治的起始西历713年,中间相距64年。除了武则天时期出现了政局动荡以外,国家并无整体衰落。

    通过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奠定基础,当唐玄宗时期政局恢复稳定,又采取了一系列高明的为政措施之后,厚积薄发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反观刘备接手的是个什么烂摊子?

    王朝末年呀。

    上一次大汉盛世还是120多年前汉明帝汉章帝时期的明章之治,无法给刘备留下任何政治遗产。

    所以眼下的繁华,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能算是迅速催生出来的虚假繁华。

    因为从农业上刘备是从海外引进的高产作物,快速提高了国内的生产力,达到了短时间内养育大汉百姓的成果。

    在经济上是从海外掠夺金银铜矿来弥补本国的亏空,相当于走罗马帝国不断抢夺劫掠来填补国内的路子。

    一旦停止对海外进行掠夺,那么国内由于修运河而造成的巨大财政亏空,能瞬间让这个帝国崩塌。

    所以想要达到真正的繁荣鼎盛,还需要大运河全面开通,国内经济真正做到完美内循环,再加上西域平定,丝绸之路以及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开启。

    如此才能做到生生不息,利用强大的制造业维持经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短时间内靠采矿来维持国家运营成本,有些坐吃山空的意味。

    不过离这个时间也已经不远,因为等到章武十三年的时候,南方运河基本已经完全通航,广州成为大汉自青州之后第二个通航口岸。

    大汉的船队南下东南亚,从那里统治了当地土着,在东南亚寻找矿产、香料、木料,同时让当地人在东南亚种植水稻、橡胶、水果,以填补国内空缺。

    同时船队继续向海外探索,有通过东南亚地区,继续南下前往澳大利亚的,有往西顺着海岸线绕过新加坡,到达了孟加拉湾的,甚至还有绕过印度最南端的斯里兰卡,到达中东和非洲的。

    像这样的远洋船队在如今的大汉已经是常态,因为朝廷是支持这样的活动。随着青州两次海外探索成功,一次在日本发现大量金银铜矿,一次在美洲发现金银铜矿以及各种产物。

    大汉民间对于出海的热情十分高涨,广州港、青州港、琼州港,每年出海的人络绎不绝,逐渐开始衍生出了海上丝绸贸易,虽然贸易规模还不大,但至少这是个好的开始。

    不过有一样东西朝廷严厉禁止,那就是奴隶贸易。

    大汉废除奴隶制度,提出人人平等。因此不允许有人前往日本、东南亚、三韩以及东北地区抓捕奴隶来衍生黑暗与罪恶。

    倒不是朝廷有多光明正义,而是在朝廷的眼中,这些地方将来都是大汉领土,地方土着也将是大汉百姓。

    像上述地区土着长相都与汉人相差不大,完全可以纳入统治范围,没必要进行三光政策。

    至于黑奴贸易就更加不存在,目前朝廷也仅仅只是探索到了海外,知道了有这么个地方。连接触都还没有接触,更说搞什么三角贸易。

    反倒是如果大汉不禁止奴隶贸易的话,美洲土着就有可能遭殃。

    因为印第安人是纯纯的傻白甜,北美和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不太友好,南美的印第安人却跟汉人的关系非常不错,想抓捕或者欺骗他们来大汉当奴隶,轻而易举。

    但大汉朝廷对于北美也是看作是囊中之物,印第安土着未来也将成为大汉子民和打工人,所以自然严令禁止。

    同时朝廷还在开发北美,与北美西海岸修建城市,鼓吹同一民族论,编造故事说印第安人和汉人一万年前是一家,对印第安人进行思想教育,雇佣他们来汉人的北美庄园打工。

    甚至如今朝廷已经在北美设置了美洲都督府,在北美实行民族融合统治,与当地的印第安人首领合作,对他们进行文明开化教育,共同发展繁荣。

    虽然过程肯定也会伴随着一些武力冲突和流血牺牲,但相比于盎撒野蛮人的屠杀政策,大汉的政策已经算是非常温和的了。

    当然。

    这个过程还仅仅只是个开始。

    扎根于北美的汉人只是少数,真正的大汉本土依旧持续着辉煌和昌盛。

    随着章武十三年的新年刚过,又是一年忙碌的日子。

    朝廷官员们该休年假的休年假,该顶班的来顶班。百姓们该种地的种地,该修渠的修渠,大汉帝国首都依旧维持着它往日的秩序。

    到三月份,春暖花开。

    已经九个月没有消息的西域战报总算是姗姗来迟。

    关羽和张飞合围了匈奴人和鲜卑人,大批北方少数民族投降,大汉此次出兵西域获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

    张郃于龟兹一带狙击了贵霜帝国的东进,顽强抵挡了数十日,最终配合骑兵里应外合,大破大月氏的军队,挫败了贵霜帝国远征西域,想囊括中亚的阴谋。

    在章武十二年下半年,关羽张飞大军回援,主力部队趁势西进,一路连破大月氏占领的十余个国家和城池,把他们打退至大宛国的贵山城。

    贵山城易守难攻,汉军攻打了十多天,最终还是没有攻克。

    毕竟他们这次远征只是带了一定数量的火器,没有带大炮这种攻坚装备,导致面对贵山城这种城高墙厚的堡垒,很难正常突破。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粮草补给,虽然光粮草囤积就花了半年的时间,最够大军在西域两三年的用度。

    可西域实在太大了。

    从西域最东端的玉门关一带,到西域最西端的葱岭、大宛、乌孙地区,直线距离接近两千公里。

    如此漫长的补给线,即便是大军粮草充足,想短时间内运过去也没那么容易。

    反观贵霜帝国也面临着补给线问题,可随着他们被一路打退,越往后面退就越接近自己的国土,补给反而更加容易。

    因此关羽和张飞在围攻了贵山城十多天,因为粮草即将耗尽而退兵之后,先屯兵于疏勒国,以待粮草。

    从章武十一年初,到如今章武十三年,关羽和张飞已经兵出西域两年的时间。

    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赶路上,真打的战役却很少。

    战报抵达朝廷。

    刘备知道关羽张飞已经大胜,现在正屯兵继续进攻,便与内阁商议让他们回来。

    他认为既然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贵霜帝国已经无力再东进,那么继续西进也没有意义,徒劳消耗国力,还不如先回师,只派少量汉军驻扎西域,统筹西域诸国的兵力,继续对贵霜帝国进行打击。

    这个提议得到了内阁大部分人的赞同,包括沮授、荀或、贾诩、钟繇、荀攸以及从并州回来的田丰都觉得没有问题,唯独陈暮认为应该继续进攻,消灭大月氏来犯之敌。

    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贵霜帝国对西域虎视眈眈,现在仅仅只是把他们击退,而不是把他们歼灭。等汉军退后,他们很有可能席卷重来,再骚扰西域。

    到时候如果再出兵,就更加耗费国力。还不如趁此机会,直捣黄龙,把来犯之敌尽数歼灭。

    最好是能够威胁到贵霜帝国本土,让他们感觉到害怕。

    只有这样,西域才能换来百年太平。

    就好像汉武帝时期,明明已经把漠南的匈奴人驱逐走,可他还是要耗费国力远征漠北一样,只有把敌人全部消灭掉,让周边处于短暂真空期,才能维持帝国的稳定。

    陈暮的提议说出来之后,内阁众人就都不反对了。刘备虽然心中挂念着老二和老三,最终也认为陈暮说得不无道理,因而应下。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陈暮剖析问题研究本质,他告诉众人,汉朝强盛离不开丝绸之路。

    虽说如今丝绸之路已经可有可无,因为靠着劫掠日本,大汉国内的金银铜暂时不缺。然而经济繁荣自然不应该只靠掠夺,对外贸易产生顺差才是大国崛起的资本。

    打西域就是为了维护丝绸之路的稳定,至少在苏尹士运河开通之前,亚洲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就不可能靠航运,绕过好望角也太远了些。

    而在大汉这个时代,人类社会从西到东只有罗马——安息——贵霜——大汉这四个帝国正处于封建时代。

    其余世界完全就是原始社会。

    恰好丝绸之路就连接了这四个帝国之间的贸易路线。

    也就是说,在苏尹士运河开通之前,丝绸之路是唯一能够展开贸易的道路。

    控制了西域,就掌控了整个亚洲的贸易体系。

    如果能够继续西征,把贵霜帝国打服,把西域完全控制在手里。

    那么大汉在西方靠丝绸之路攫取从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以及贵霜帝国来的金银铜币。

    在东方靠海上远洋挖掘从日本、三韩来的铁矿、金矿、银矿、铜矿,再南下去澳大利亚挖矿,再去美洲挖矿。

    左手拿茶叶、丝绸、瓷器。右手拿矿铲、矿车、矿帽。一边做买卖,一边开新矿。从东西方两个世界赚钱,滋养大汉本土。

    然后国内发展科技和教育,开挖运河加强南北经贸流通。这两板斧下去,帝国想不强大都难。

第一百二十二章 将星陨落

    章武十三年的大汉依旧保持着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社会发展进步迅速,人民百姓丰衣足食。

    期间虽也有小患,但无伤大雅。

    随着南方的京杭大运河开通,最先发展起来的就是煤矿产业。

    大汉成立国家能源部,并且新设立巾车煤矿集团。

    原来的巾车乡升为巾车县,吸引了周边大量百姓前往巾车矿厂开挖煤矿。

    南方的京杭大运河路线因此而更加兴盛,从巾车县的汝水河码头开赴的运煤船不计其数。

    等到章武十三年年中的时候,河南的铁矿和煤矿基本都已经完成了一定程度的统筹,开始兴造钢铁厂。

    与之同步出现的还有蒸汽机制造厂、橡胶工厂、水泥工厂等配套设备,开始发展河南地区的工业。

    相比之下,幽州地区由于永济渠迟迟没有开通,虽然纺织业已经在大力发展,但因交通问题,经济并没有飞速上升。

    北方的纺织业目前只能靠马力拉动到青州或者洛阳,然后再通过运河流通到关中、荆州以及河南扬州等地。

    效力较差的同时,也只能让幽州的纺织产业处于一个缓慢上涨趋势,而没有达到飞速上扬的情况。

    不过朝廷也不急,因为等到永济渠全面开通之后,这种现象将会消失。伴随而来的,还有河北重工业的发展以及幽州纺织业的爆发式增长。

    章武十三年,西历213年,大汉公元353年,年末的时候,西域终于有了结果。粮草运输抵达了疏勒,关羽发动了全面进攻。

    在包围了大宛都城贵山城两个月之后,城内的大宛国旧部,发动了叛乱,偷偷打开城门,放汉军进入了城内。

    其实对于投汉还是投贵霜,大宛国内部意见是不统一的。

    正如明末朝鲜,清朝派和明朝派矛盾一样。因为大宛国离贵霜帝国比较近,因此国内的贵霜派占据上风。

    问题是班超扬威西域,贵霜帝国也被班超揍过,大宛国也只能匍匐于班超的脚下。

    虽然后来随着大汉国力衰弱,大宛国短暂被西南面的大月氏控制。

    但国内仰慕强汉的贵族依旧存在。

    因此此番大汉卷土重来,再次远征西域,大宛国的投汉派立即崛起,趁机来了一次夺门之变。

    西域远征军攻破了贵山城,将贵霜帝国的军队尽数歼灭,西域诸国为之颤栗。

    到章武十四年,朝廷在西域重新建立西域都督府,任命新任镇西将军韩浩为西域都督,此战颇有功勋的邓芝为西域长史,于西域驻军两万,镇守边疆。

    正月,大汉太后病逝,享年七十二岁。刘备为此罢朝一月,亲自前往青州扶太后灵柩回洛阳,于邙山南麓选的一处帝陵安葬。

    董卓之乱后,邙山帝王公卿陵墓遭到盗掘。陈暮因此设帝陵与公卿陵墓,统一对皇室以及公卿进行墓葬管理。

    刘备迎太后灵柩到洛阳后,摆设灵堂,布置葬礼,哭诉七日有余,最终才把太后送入帝陵。

    汉朝以孝治天下,因太后病逝,刘备便于邙山南麓,洛阳城北的帝陵外修建了一处行宫,乃自行守孝一年,以做天下表率。

    这还是因为陈暮改革了礼制,他认为守孝三年对于社会发展不利,因此改革礼制,推行一年守孝,甚至在特殊情况之下,还可以向官府申请减期,只需要最少三个月守孝即可。

    不然按照以往礼制,三年不干事,对一个人来说或许不算什么。可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三年不干事,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必然会导致一定程度衰落。

    三月初,关羽和张飞大军凯旋归来。

    因刘备正在洛阳守孝,他便派陈暮以及满朝公卿前往西都长安迎接,迎接队伍长达十余里,百官矗立在两侧道路,以壮大军声威。

    关羽和张飞回到洛阳之后,让大军重新各回营部,该休假的休假,该退伍的退伍,自己则上交大将军印信。

    由于军制改革,如今包括三名大将军以及九虎上将都没有直接军权,只有少部分军权。

    比如驻扎于辽州的东北军区,现在换岗的是上将军太史慈,他并没有调动辽州大军区数万兵马的权力,只能调动身边几千直属部队,要想调动整个军区,必须朝廷军令。

    而且这个朝廷军令还不是天子命令,而是天子军令加三大将军的军令,可以理解为皇帝以及几名大将军之间组成了一个军事会议小组。

    只有这个小组的所有成员都通过了可以调动军队的命令,六大军区的军事首脑才能调动军队去做什么。

    不然的话,就像唐朝藩镇那样,一个个军头非常不利于国家统治。

    关羽和张飞上交印信之后,便也去了邙山。

    结义之后,彼父母为我父母,太后病逝,关羽张飞陈暮三人,都理当一同守孝,为天下做表率。

    到了年中的时候,朝廷确定了第二批授勋以及封爵名单。

    第二批名录显然就比第一批多得多,包括杨彪、士孙瑞、司马防、刘艾、孙坚等一批刘虞朝甚至康帝刘宏朝就在的汉朝老臣。

    还有死去的朱儁、卢植、皇甫嵩、赵温、种拂、王允、淳于嘉、赵谦、马日磾、张喜等人也赫然在列。

    虽说陈暮与皇甫嵩有过间隙,但人家毕竟为汉朝做过贡献,因此自然名列其中。

    其余包括荀攸、田丰、太史慈、臧霸、高顺、黄忠、赵云、牵招、徐荣等人也在第二批名录里,去世的和在世的,总计达三十余人,皆是朝廷二品以上的文武高级官员。

    这些人统统得到了封赏,死去的人则由后人袭爵,名录颁布天下,由朝廷官方为他们制造凋塑、绘制画像,悬挂于西园,以此表彰他们的功勋。

    当然。

    悬挂于西园并不是说像云台二十八将一样来表彰他们是开国之臣,而是表彰所有为大汉做过贡献的臣子。

    像朱儁卢植皇甫嵩杨彪赵温这些人,根本不是跟随刘备的老臣,而是东汉的老旧派。

    但因为刘备是继承了东汉,自然也必须要继承这些老旧派遗产。

    他们为之前东汉做过的贡献,也必须延续到刘备创建的新汉朝来,因此这才被纳入功臣当中。

    至于开国功臣的名录,那自然就是另外一个名单。

    刘备早就想好了,西园会设置功臣殿,桃园殿两大宫殿。其中功臣殿是表彰所有对汉朝有贡献的臣子,如上述这些人就在其列。

    而桃园殿则是表彰跟随刘备开国的那些功臣,比如三个结义兄弟,以及麾下诸多谋士,九虎上将等,以此分开纪念。

    简单来说,就是开国功臣也分为三六九等,核心的那部分单独列入最高荣誉的殿堂,配享太庙,不因为他们个人地位的高低而排序,而是以开国功绩为排序。

    像臧霸原本在历史上只是曹魏第二批次的武将,比之曹操的家族勋臣以及五子良将差了一两个级别。

    但如今因为跟随刘备较早,立功较多,已经达到了第一梯队。

    其余二十将军和中高级将领也各有排序。

    这些人属于第三批封爵和授勋的名录,正在排列当中。

    但可惜的是,第三批名单还没有制作出来,早期跟随刘备的一些功勋臣子就已经陆陆续续开始有人去世。

    章武十四年三月,二十将军之首,征东将军管亥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管亥的资历其实比张辽高顺他们还早,在黄巾之乱后逃回青州,关羽于中平二年,也就是西历公元185年清剿青州黄巾时收复,与臧霸前后脚加入。

    他常年跟随关羽东征西讨,年纪也比关羽大几岁,论起资历和战功来说,足以位列九虎上将之中。

    只是管亥自愿跟随关羽,不愿升任更高级将领,因此才落得个中将的军衔。

    但以他的个人能力来说,在中将当中亦是鹤立鸡群,比之徐晃、武安国、韩浩、孙观等人地位更高。

    管亥的去世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关羽为之伤心悲泣。

    刘备感念管亥跟随关羽多年,一路鞍前马后忠心耿耿,将他的军衔升为上将,画像和凋塑入桃园殿,列入第二批封爵和授勋名录当中。

    没过多久,二十将军当中的安北将军张燕病逝。刘备封其子张方袭其爵位,画像和凋塑入功臣殿,享受亭侯食邑。

    同年九月,平南将军李乐病逝,刘备封其子李震袭其爵位,画像和凋塑入功臣殿,享受亭侯食邑。

    章武十五年春,陈暮的父亲陈青病逝,享年六十七岁。

    彼时刘备才刚刚结束了一年的守孝,因为章武十五年永济渠总算是开通了,原本是计划兄弟四人在为太后守孝结束之后,就一同乘坐蒸汽轮船北上涿郡,去看看那桃园。

    但忽如其来的状况导致陈暮没办法前去,刘备为此罢朝一月,与关张亲自前往青州吊唁,在青州为陈父守孝一月之后,在陈暮劝说下回朝廷坐镇。

    而大汉丞相陈暮则留在了青州,于青州陈氏庄园附近的陈家墓葬原地结庐守孝,每日与妻儿相伴,算是过了一段比较清闲的日子。

    与此同时,随着开挖了足足十一年的永济渠开通之后,南北经济终于交融在了一起,纺织业开始进入飞速发展期。

    这些年漠南的鲜卑人和匈奴人已经开始充当起了大汉的畜牧场,他们养殖的牛羊大多会通过陆议在平城修建的新道路运送至幽州,幽州人现在不缺肉食,经济效应也非常不错。

    等到京杭大运河全面开通,蒸汽轮船轰隆隆行驶在宽阔的河面上时,沿岸经济很快被带动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纺织业、钢铁制造业、重工业的全面发展。

    之前说过,隋唐时期,永济渠只花了五六年就开通。而到了大汉,却用了十一年时间,是因为大汉运河河面宽度和深度要高于隋唐运河。

    蒸汽轮船吃水远比木制船只大得多,因此在蒸汽动力以及载重更大的加持下,获得的商贸流通效率也比隋唐运河高无数倍。

    河北地区运河沿线路陆陆续续开始大量兴办钢铁厂、水泥厂、纺织工厂,整个河北都开始一片繁忙。

    在陈暮守孝的这一年当中,大汉的经济实力和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再次提升了一个档次。

    更重要的是,下一代继承人也逐渐培养起来。

    诸葛亮因为修渠的功绩,从地方县令升任河北某郡郡丞,两年后调任到河内做太守,今年才34岁,年富力强的时候成为了一郡主官,相当于后世一个地方市市长,无疑官运亨通。

    其他如陈群、杨修、徐庶、庞统、司马懿、陆议、司马朗等人也在稳步提升,皆已经因为修渠的功绩而飞速发展,至少三十年内,大汉不用担心中枢力量断层。

    不过在这期间,朝廷还是有不少功勋官员去世。

    章武十五年秋,平东将军胡才病逝,刘备封其子胡显袭其爵位,画像和凋塑入功臣殿,享受亭侯食邑。

    同年十二月,安南将军陶破虏,也就是鞠义病逝,刘备封其子陶正袭其爵位,画像和凋塑入功臣殿,享受亭侯食邑。

    到了章武十六年春二月,眼看陈暮结束了一年的守孝,即将回洛阳与刘备关羽张飞汇合,前往幽州的时候。

    大汉后将军,从一品上柱国,从一品光禄大夫,关内侯,侯爵,上将军太史慈,病危了。

    历史上太史慈病逝于建安十一年,西历公元206年,享年41岁。

    但如今的西历公元206年是章武六年,天下战事已经平定,当时太史慈确实生了场病,由华佗亲自治疗,药到病除,命运就此改变。

    然而十年过去,病魔最终还是找上门来,由于当时他正在西南军区担任军区上将,病发突然,当地医生束手无策。

    等到消息送到洛阳,刘备连忙带上了吴普,亲自乘船北上前往关中,再南下往四川,一路火急火燎,日夜兼程,花了将近二十天的时间走了一千多公里终于抵达成都。

    可最终还是晚了一步。

    四月。

    艳阳高照,四川天府之国,美不胜收。

    然而刘备对沿途路上的美景没有丝毫观赏的心思,命令随行卫队加紧赶路。

    到四月初六,他们终于抵达了号称锦官城的成都。

    这座历史上刘备最终的归宿,也是丞相诸葛亮走过一生的地方,正因为这些年川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繁华。

    城门外益州刺史和蜀郡太守出来迎接,但刘备根本没有看他们,骑马一路疾驰去了太史慈府邸。

    “子义!子义!

    已经五十六岁的刘备疾步进入府邸当中,吴普紧随其后,穿过厅堂,在府中仆从的引领下来到后院。

    此时太史慈已经陷入了重度昏迷,靠着川蜀之地的医生用药勉强吊着一口命。

    等到刘备来到后院屋内,看到躺在床上面色苍白气若悬丝的太史慈时,一时悲戚不已,连忙催促让吴普查看病情。

    吴普诊断之后,摇摇头道:“陛下,子义将军患的是绝症,无药可救。”

    “子义!”

    刘备得知消息,眼泪顿时掉下来。

    似乎是察觉到了刘备到来,太史慈缓缓睁开眼,看到天子亲自来探视,勉强说道:“陛下。”

    “子义,你醒了。”

    刘备握着他的手,焦急道:“你觉得如何?”

    太史慈苍白的脸上毫无血色,强笑道:“陛下,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已从,死而无憾矣,唯独放不下的,便是我的妻儿。”

    在另外一侧,已是哭得梨花带雨的董白扑倒在太史慈病床前,太史慈的长子太史亨,次子太史康以及两个年幼的女儿皆一脸悲戚。

    刘备轻轻拍着他的手,重重承诺道:“子义安心,朝廷必不会亏待了功臣之后,你还未老,当重新振作才是。”

    太史慈笑道:“多谢陛下,陛下来看臣,臣顿觉舒畅许多,浑身颇为轻快,元复,扶我起来。”

    太史亨愣了一下,然后急忙上前搀扶太史慈。

    没想到太史慈居然还真的能从床上站起来,只是让刘备心酸的是,原本二百来斤虎背熊腰的壮汉,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嶙峋,不似人样。

    刘备劝道:“子义还是先休息吧。”

    太史慈摇摇头道:“臣想陪陛下走走,最近这段时间天天躺在床上,浑身不自在,现在好些了,就想下床走动走动。”

    刘备见惯了生死,又怎么会不知道这是回光返照,但奈何这是太史慈的心愿,也只能遂了他。

    二人缓步来到后院,院中有池塘亭阁,还有一片小树林,颇为幽静。

    已是接近傍晚时分,夕阳下落,天空似乎有流星划过。

    他们顺着院落走了一会儿,太史慈终究有些体力不支,气喘吁吁,刘备见状,吩咐太史亨扶着他的父亲到旁边亭中坐下休息。

    等他坐下后,刘备也坐在身边,问道:“子义,如何?”

    太史慈看着天边的夕阳,含笑道:“陛下,臣只觉得这夕阳很美。忆想当年,臣不过是东来郡吏,是陛下辟臣去了济南为属吏,自此跟随陛下东征西讨,不知不觉,已是三十年了。”

    “是啊,这时间过得真快啊。”

    刘备叹息道:“朕今年也五十六了,马上就要六十。良弼也已经六十岁,前些日子偶感风寒,把朕吓坏了。还有公达去岁也病了一场,令人唏嘘。”

    太史慈说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态。自从跟随陛下三十余年,平定江山之后,臣心满意足,并无遗憾矣。”

    “说起东征西讨,还记得那年咱们几个去城外打猎,却是被济南豪强派人刺杀,是子义一手箭术杀退了敌人,这才救了朕一命,此事还历历在目呀。”

    “那不过是臣应该做的事情,不足挂齿。”

    “哈哈哈,朕最喜欢的就是子义这般谦逊。说起来,还是有些亏欠了子义。四弟早些年让子义过于参与军情司的事情,征战反而不多,子义还是不要怨恨四弟才是。”

    “只要能为陛下鞍前马后,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是为陛下效力,臣只愿陛下能早日匡扶汉室,复兴大汉江山,其它又有什么可以怨恨的呢?”

    “子义啊,子义。”

    刘备感动得泪水落了下来,轻轻拍着太史慈的手臂,哭叹道:“你可千万不能有事,失了你,朕如失一臂呀。”

    太史慈躺坐在椅子上,气息已是渐渐微弱,轻声笑道:“陛下放心,臣,还想为陛下再效忠五十年呢。”

    “五十年不够,得一百年。”

    “好,那就一百年。”

    “说起来.....”

    刘备眼泪一边悄悄地掉,嘴上却一边继续絮絮叨叨地说起了往事。

    谁都知道,他只是在强壮镇定而已。

    太史慈只是偶尔回应了一声,已经很少再开口说着什么。

    到了最后,夕阳终于下山,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

    刘备说完一句话后,忽然没了太史慈的回应。

    他愣了一下,然后转过头。

    眼泪终于如潮水般落了下来。

    大汉九虎上将军之次。

    陪伴了刘备三十年之久的后将军太史慈,病逝了。

第一百二十三章 万国来朝

    刘备集团的资历和功勋排名当中,太史慈的地位非常靠前。

    按照排序,他仅次于关羽、张飞、陈暮、典韦、沮授、荀彧之后,甚至比荀攸和田丰还高,与张辽不相伯仲。

    之所以与张辽不相上下,倒不是张辽的功勋一定比太史慈多,而是明面上的功勋张辽较多一点,太史慈资历深一点,互补之下所以二人才近乎相当。

    如果把暗地里的功勋也算上的话,论起资历和功劳,太史慈不仅强过张辽,甚至要超过典韦。

    因为论起资历,太史慈跟典韦属于前后脚,一个在中平四年加入,过了几个月后,刘备调任济南相,辟太史慈为属吏。

    论起功勋,太史慈南征北战,参与过讨伐青州黄巾之战,讨伐张纯张举之战,讨伐董卓之战,讨伐袁绍之战,几乎刘备集团所有战事,都参与其中。

    而暗地里的功勋就更加大,曾经奉命组建军情司的行动组,训练出大量精明能干的司卫,可以完成潜行、暗杀、刺探等等诸多任务。

    他本人也曾受丞相陈暮指使,在洛阳运出过刘协,在长安运出刘辩,为刘备能够得到刘虞的正式让位,立下汗马功劳。

    如果说军情司的建立,有三分之一的功劳是在见不得光的侯栩身上,那么另外三分之一,则在太史慈身上。

    所以从实际角度出发的话,太史慈立下的功勋,远比张辽多得多,地位也不比典韦差多少。

    只是奈何他做的很多事情见不得光,因此才没有计算进这些功勋当中而已。

    但世人不知道,陈暮知道,刘备知道,大汉高层都知道。

    因此他的逝世,可谓是一场地震。

    刘备从成都亲自运回了太史慈的尸体,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却要为比自己年轻六岁的老部下送葬,这本身就是一件极为悲哀的事情。

    可斯人已逝,他也不得不打起精神来,除了为这个庞大的帝国继续操劳以外,也得为太史慈的家人做考虑。

    大汉章武十六年六月,刘备在洛阳为后将军太史慈举行了隆重葬礼,满朝公卿皆参与其中,与太史慈关系最深的刘备关羽张飞陈暮典韦等人哭得极为悲伤,缅怀老战友的离去。

    下葬之日,侍御史持节送葬,兰台令史羽林骑士轻车介士前后都奏响鼓吹,又有骠骑大将军下属及上将军仪仗队伍送葬至墓地,天子公卿皆参加了葬礼。

    如今大汉已有国歌、国旗和国徽,刘备特令太史慈享受国旗披身之礼入公卿墓地。乃是如今大汉最高规格的葬礼,称之为国葬。

    同月,太史慈的雕塑与画像正式入驻桃园殿,排列在前,是自管亥之后,第二位入驻桃园殿的开国功臣。

    并且区别于管亥。

    管亥是因为功劳和资历确实能达到九虎之列,但只能排在九虎末位,所以刘备是给他超规格的升级葬礼,死后特享殊荣而入的桃园殿,排名位列也是在桃园殿最末。

    而太史慈本身功绩和资历堪比后世十大开国元帅,名列前茅,配享太庙的位次大概是在第七位,所以雕塑和画像排序在桃园殿中非常靠前。

    他的女子也得到了莫大荣宠,长子太史亨袭太史慈博阳侯爵,关内侯等诸多爵位与军爵,又得从二品的散官和阶官。

    次子太史康虽未得爵,却因门荫入仕,原本刘备是想让他为官,暂时在洛阳做个小吏,慢慢提拔。

    但太史康有其父之风,年纪轻轻便想参军入伍,报效国家,因而去了军队磨砺。

    值得一提的是,大汉皇家军校已经正在筹备阶段。

    前些年没有开军校是因为时机不成熟,火器时代即将来临,沿用老式冷兵器时代的思路教学,无异于误人子弟。

    如今时代变了,火器扬威西域,火炮也在长江的水军战斗当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因此开设军校,开始研究火器时代战争,就成为了发展趋势。

    目前大汉的整体社会制度和上下结构非常完善,随着京杭大运河全面开通,地方到中央从原来可能要一两个月,到现在只要四五天。

    除了少数像并州原州,凉州川蜀,辽州三韩等偏远地区以外,其余地方像广州扬州等地,坐蒸汽船最多四五日就能到洛阳。

    在这样的社会情况下,南北交流以及中央集权很快达到了巅峰,国力也是迅速蒸蒸日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而且随着西域收回来,大汉在西域驻兵,纺织业和制造业蓬勃发展,自西域蜂拥而来的商人络绎不绝。

    可以说,从章武十三年收回西域,到章武十六年西域逐渐稳定,商贸再次开始繁荣,三年下来,无数商队又一次开始了西汉时期的盛况。

    源源不断的马队和骆驼队伍从丝绸之路向西方世界而去,带回无数的金银财宝以及西方特产。

    贵霜皇帝韦苏提婆二世虽然想掌控西域的想法落空,但面对大汉的兵锋,最终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于章武十五年十月遣使向大汉发国书求和,缔结盟约。

    之所以是在战争结束后第三年才遣使,倒不是韦苏提婆二世又被西域的汉朝军队揍了一顿才幡然醒悟,而是路程实在是太遥远了。

    从贵霜帝国的首都高附城到大汉西都长安城,直线距离大概三千多公里,走丝绸之路大概要走五千多公里。

    贵山城之战于章武十三年十一月,西历公元213年末结束。

    当韦苏提婆二世得知远征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已经是章武十四年初的事情。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决定遣使,差不多是到了章武十四年二月。

    此时贵霜帝国的使者从国内出发,从帕米尔高原的瓦罕走廊向东进入西域,然后一路往东,顺着丝绸之路跨过千山万水,等到了雍凉地区的时候,都已经过去快两年了。

    好在从西都长安到洛阳虽然也有几百公里距离,但只需要坐蒸汽轮船顺河而下,不到两天就能到大汉帝都,不然的话,这一趟还真有可能需要两年的时间。

    贵霜帝国来使的时候,太史慈还未去世,陈暮还在守孝期间。

    得知对方的来意,刘备与内阁商议之后,觉得可以答应贵霜帝国和解的要求,便决定给韦苏提婆二世回一封国书。

    但朝野当中还是有人觉得白白被人攻打,仅仅只是歼灭了入侵者,却没有回击,实在不像大汉的风范。

    于是有不少人上书请求,朝廷不应该答应了对方和解,而应该严词痛斥,驳回对方的要求。

    彼时大汉正武德昌盛,虽说把敌人入侵的爪子斩断,但却不能还击,确实令人憋屈。因此这个观点在朝野上下反而逐渐成为主流,强硬派不计其数。

    不过内阁也有内阁的考虑,刘备召开朝议,询问众朝臣,驳斥了对方的要求之后,如果他们阻挠西域的商人去西方做生意怎么办?

    这个问题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丝绸之路同样也是大汉繁荣昌盛的一条重要臂膀,决不能因此而被断绝。

    因此在朝议了数日后,最终刘备还是决定,和解肯定是要和解,但具体怎么和,还是要好好商议。

    此事刘备派人去青州询问陈暮,陈暮的回答是,要求贵霜帝国赔偿大汉损失,并必须保证双方正常商贸,不允许收过重商税,不允许打压西域商人。

    当时的丝绸之路虽然是交流窗口,但实际上西域的商人并不是真的会把商品带到罗马帝国去。

    他们的路线其实很简单,从西域到大汉来,购置商品后回西域,卖给西域的一些商人,这些商人并不是走大汉路线,而是走贵霜帝国路线,一路卖到贵霜去。

    贵霜本土商人接纳了这些货物,然后又转运到呼罗珊地区,也就是后世阿富汗一带。当地商人再进行转卖,到安息帝国,最后再去罗马。

    这样这些各国商人之间进行层层运输,如同接力一样,把原来上万公里的路程分做无数段小块,这才把丝绸之路连起来。

    但如果贵霜帝国从中阻挠,不允许他们国内的商人接盘西域的商品,或者对西域来的商人进行打压,逼迫他们把商品低价卖给贵霜本土商人,又或者巨幅提高商税,那对于汉朝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虽说丝绸之路对贵霜帝国也是件好事,甚至可以说也是他们国家的一个经济命脉。就如同这场战争一样,本质上就是贵霜与大汉的这场交锋本质上来说属于利益争端。

    西域是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控制了这里,贵霜帝国就能够从国内以及西域贩卖棉花到大汉,再从大汉搞到丝绸、瓷器、茶叶、皮革以及其它工艺制品运往安息和罗马帝国,在三个帝国之间当中间商赚差价。

    贵霜帝国处于两大帝国之间,吞下西域可以让它从原来的中间商地位,直接变成上游供应链,赚得自然不是一点两点。

    就好像后世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一样,谁控制了这条运河,谁就能攫取巨大的利润一样,不仅自己可以展开贸易血赚,即便是中间抽取的商税也数不胜数。

    但现在西域没有到手,那么贵霜帝国只能充当中游的中间商,非原材料以及制造产地,他们获得的利润并不是很多,大头都被西域和大汉赚走。

    万一他们破罐子破摔,抱着我们得不到,你们也别想得到的想法。直接拒绝西域商人入境来做生意,那对大汉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

    毕竟当时安息帝国的领土在西亚,贵霜帝国则占据了一部分中亚以及一部分南亚,拦在了东亚通往西亚的重要道路上。

    即便西域商人不把东西卖给贵霜,而是选择自己去西亚,也必须途径贵霜帝国。

    所以真决裂的话,丝绸之路也就真断了。

    因此种种考虑之后,最终还是决定确实只能和解。但也不能太服软,该说的狠话和条件也必须要有。

    为此刘备还专门派人带着贵霜使者游览洛阳城,向贵霜人展现大汉的实力。

    这也算是恐吓加威胁,让贵霜使者回去向贵霜王报告如今大汉的国力,让贵霜王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老老实实答应他们的条件,不然后果自负。

    虽然很大可能贵霜王顶多是恢复以前那样,让商人正常入境做生意,什么赔偿和不打压西域商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该有的恐吓还是要有。

    没办法。

    还是那句话,哪怕如今大汉国力确实强大,但依旧没法出兵贵霜。

    两边能够围绕着西域做斗争,纯粹是因为双向奔赴。

    五千多公里,贵霜走两千多公里,大汉也走两千多公里,大家都走个两三年遇到了总归是能打起来。

    但要是大汉出兵五千多公里打到人家贵霜帝国的家里去,那显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即便倾全国之力,或许可以做到,等跑到人家家门口去,人家以逸待劳,没那么容易攻破。就算攻破了,大汉也不可能离着五千多公里占领贵霜。

    毕竟贵霜帝国可不是像北美一样全是玛雅原始人。

    原始人不懂团结起来反抗,都是几十人或者几百人一个部落,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他们也无可奈何,贵霜人则一千多万人口,哪那么容易破灭?

    所以这仇也只能先忍着。

    好在恐吓贵霜使者的办法还是达到了预期目的,在看到大汉昌盛以及火器的威力之后,贵霜使者已是充满恐惧,连连表示回去之后必劝贵霜王答应大汉的要求。

    于是在章武十六年初,贵霜使者团带着全团几百人,以及在洛阳雇佣的两千多西域团队,加上大包小包,无数车商品,浩浩荡荡回国去了。

    这一行把鸿胪寺过来给他们送行的官员看得十分无语,都不知道贵霜使团是来出使的,还是来大汉经商做生意的。

    不过至少他们的任务已经达到,恐吓了贵霜使者,也提了大汉的要求和条件。

    接下来就等着两年后人家回贵霜后,会不会再来出使。

    而贵霜使者又要花两年多的时间回贵霜国不提,到大汉章武十六年十月一日国庆日,刘备登基的第十六个年头,正式重新统一大汉的第十个年头。

    为了庆祝十年前交州回归,大汉在刘备手里再一次完整,全国各地都举行了盛大的国庆节日,其中最浩大的就是洛阳城。

    如今大汉强盛,在洛阳开设使馆,允许四方周边各国在使馆派设大使,鸿胪寺早在几个月前就通知了这些国家的使者,于是周边国家纷纷派出规模盛大的使团代表前来参加大汉国庆。

    这些国家有东北的高句丽、扶余国、秽貊国、沃沮国、挹娄国等;西南的掸国、扶南国、叶调国、都元国、邑卢没国、谌离国、夫甘都卢国等。

    东南的伊予国、阿波国、邪马台国、投马国、出云国、丹波国、狗奴国等;西北西域的二十多个国家。

    再加上归附的鲜卑、匈奴、乌桓、西羌、西南蛮、东南山越等无数部落。

    大大小小数百个国家使团开赴洛阳。

    虽说这里面有不少水分,里面很多国家其实也就跟汉朝一个村落大小。有的就几千人,最多的也就几十万人口。

    但至少他们自认为是个国家,万国来朝记载在史书里流传下去也比较好听。

    一时间到大汉章武十六年十月时,光是来洛阳看热闹的使节团就达到了上万人之多,他们从当地带来了特产和礼物,为大汉今日盛况更添一分光彩。

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长逝

    章武十六年的国庆之日并不比大前年章武十三年的新年规模小。

    与新年不同。

    新年是举国欢庆的节日,所以以盛大和喜庆为主。

    国庆则是庆祝国家统一,大汉素来是以武立国,汉唐时期同样也是汉人最有血性的时代。

    在培养国人血性上,陈暮提倡“国家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

    如今周围国家无敌手,内部完成了统一,无人可战。

    因此大汉朝廷现在民间会发展各类体育赛事,培养人民百姓的体育精神和尚武精神。

    同时每年国庆,也会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召集四方使者,可以说是耀武扬威,也可以说是威胁恐吓,张扬国力。

    渐渐地,这些年国庆节就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有运动会比赛,也有军队列阵,更有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

    从七月开始,各类运动会就如期举行,各州运动员纷纷来京参赛,最引入瞩目的自然是蹴鞠比赛。

    这项在宋朝流行的运动成为了汉朝人最喜欢的运动之一,每年朝廷都会举办盛大的比赛,各州郡的优秀运动员在民间享受明星一般的待遇。

    各类诗歌、辞赋、文章纷纷赞誉蹴鞠。就连建安七子,曹操曹丕曹植等人,都写过蹴鞠相关的诗句,可见汉人对踢球的喜爱。

    等到九月底,经过数十场比赛的厮杀,最终有两支队伍杀入决赛。一支是老牌豪门青州队,一支是新锐黑马原州队。

    大汉的蹴鞠跟华夏古代历来蹴鞠不同,规则有些跟后世现代足球差不多,但竞技性和碰撞性高于现代足球。

    青州队可以说是老牌豪门当中的豪门,因为早在战国齐宣王时期,蹴鞠运动就已经在齐国的都城临淄展开,因此山东地区可以说是蹴鞠之乡,华夏足球的起源。

    等到蹴鞠运动发展到汉朝的时候,两汉时期往往用这项赛事成为练兵之法。到刘备再兴大汉,陈暮重新制定了新的规则,确定了它的竞技性。

    临淄蹴鞠之风本来就重,再加上新式足球由橡胶和皮革制作,青州最先使用这种足球和规则,习练的时间和技术水平也更加成熟。

    所以蹴鞠比赛在大汉根植十余年来,青州队每年都是冠军的热门人选。十年下来,拿到了九次总冠军,风头一时无两。

    但之前说过,大汉的足球运动规则类似于后世但竞技性和碰撞性又高于后世,除了基本的规则不能用手以外,什么冲撞、逼抢、挑衅等等层出不穷。

    它的整体的比赛风格和竞技性跟后世80年代以前的足球比赛一样,动作非常大,就连红黄牌惩罚的尺度也非常宽松。

    原则上要三张黄牌才能集齐一张红牌,而且红牌离场后还能有替补上场,因此比赛非常激烈。

    原州队就是依仗着强横的身体素质,在诸多球队中杀出一条血路,甚至还击败了去年的亚军冀州队,成为了今年的黑马。

    倒不是草原民族一定会比汉人强壮,而是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畜牧业也迎来了大发展,肉类食品在北方已经不再紧缺,最先受益的自然是原产地。

    原州多居住匈奴人和鲜卑人,球队精挑细选了一众膀大腰圆的壮汉,脚下功夫虽然一般般,但靠着铁塔般的身体素质以及出色的战术,硬生生搞出了名堂,也算是另辟蹊径的典范。

    而青州队脚下功夫和战术也都不错,才能成为冠军常客。今年遇到了原州队,在身体上要略逊一筹,或许他们也要进行战术改变。

    到十月一日,盛大的足球比赛正式开始。按照今日的流程,上午蹴鞠比赛,下午阅兵仪式,晚上大宴群臣。

    天子刘备以及各国使团齐聚西城广平苑当中新修建的足球场馆,这座全部由水泥和钢筋建造的大型体育馆无疑是彰显大汉国力的最好场所,从大前年动工到去年完工,修建了足足两年时间。

    现在整个洛阳城外的大型工厂每天都在兴建,烟囱当中滚动的蒸汽遮天蔽日,原来城市最高楼也就那么三四层,现在已经在开始往七八层的高度修建,日新月异。

    早上八点钟,广平苑外的足球场就已经是人山人海。洛阳百姓对于足球赛事的热忱非常高,每年全国总决赛的时候,来洛阳看比赛的人络绎不绝。

    因为是露天体育场,大汉现在只有能力修水泥看台,没有能力修顶棚,因此整个体育馆非常简陋,也没有电子显示屏和现场解说。

    但这些都不能阻挡看比赛的热忱,展馆外的望远镜卖疯了,在比赛开始之前,百姓们人手一个望远镜进入场馆。

    各国使者也从其它通道入场,整个体育场内外已经是水泄不通,必须由执金吾维持秩序才能顺畅。

    到早上九点钟,天子和满朝诸公都已经坐到了看台上方的特别观赛席上。

    太史慈于今年四月去世,如今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刘备虽然悲伤于亲信大将的离去。

    但时间也渐渐冲淡了哀伤,这次国庆,便是向周围国家展示实力的机会,因此还是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

    除了告病以及不太爱凑热闹的一些臣子之外,其余诸公皆坐满了席位,其中情绪最激动的当属成武侯典韦以及开阳侯张辽。

    大汉的侯爵制度沿袭了春秋战国时期公、侯、伯、子四等,删减了男爵,将原来的亭侯爵、乡侯爵、县侯爵又增加了郡公这一等级。

    如今大汉只有三个郡公,分别为齐国公陈暮,燕国公张飞,秦国公关羽。其余九虎上将和四大谋士皆为侯爵。

    成武侯典韦和开阳侯张辽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他们分别是青州队以及原州队的总教练。

    典韦在临淄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蹴鞠,天下渐平之后,典韦的年纪也越来越大,本来就比刘备大几岁,如今已经是到了六十而知天命的年纪,胡子和头发花白,却依旧热爱蹴鞠运动。

    现在年纪大了很难下场亲自去踢,但卸下军伍生涯后,就做起了青州蹴鞠队的总教练,这几年来青州队屡次夺冠,典韦的战术布置功不可没。

    张辽前些年镇守过原州,在原州的时候才接触蹴鞠,结果没想到很快热爱上了,大力支持原州蹴鞠队的发展。

    此次原州蹴鞠队能够弯道超车,如黑马态势杀入总决赛,跟张辽的战术布置有关。

    很快到九点半,体育馆已经是人山人海,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

    典韦和张辽在各自队伍更衣室布置战术。

    说实话,论起战术布置典韦肯定是不行,但他有外援,因为跟田丰关系好,所以田丰帮他支了招。

    “原州队的打法素来大开大合,喜欢以势压人,最厉害的就是中路突进,往往是两三个队员一起配合拆当,用身体碰撞强行来突破防守。”

    更衣室内,典韦对诸多球员说道:“他们的打法确实厉害,但很耗体力。之前的队伍都是和他们硬碰硬输的,所以我们要改变打法,不能和他们硬碰硬,而选择消耗战术。”

    说罢他就按照田丰教授的方案,给每名队员布置了相应的打法,除了前锋以外,中场和后方防御缩紧,采取灵活的运动战,争取在下半场前把原州队的体力耗光。

    而张辽那边也在布置战术,他的战术打法和他在战场打仗的思路一样,就一个字——莽。作战核心就是不断冲击敌人的阵营,打散对方阵型之后破门得分。

    由于原州队皆是膀大腰圆的壮汉,再加上颇为宽松的比赛规则,用这个办法颇有奇效。很多队伍都招架不住他们的猛烈攻势,倒在他们的面前。

    双方很快布置好了战术,九点五十,在整个体育场数万观众的欢呼声中,两边的球员依次入场,向天子行礼,向观众行礼,再互相行礼。

    十点钟,比赛开始。

    最先拿到球的是原州队,经过几分钟热身,此时的原州队正是最凶猛的时候,一个个身高八九尺的壮汉如一群轰隆隆驶来的坦克一样,往前开始冲撞。

    按照之前的布置,是即便对方拿了球权,应该这个时候上去拦一下,即便无法阻拦对方的突破,也应该尽量消耗他们的体力。

    但原州队气势太足,采取的战术也是前场紧逼的战术,他们有三前锋四中场三后卫,采取的343阵型。

    当拿到球之后,三名前锋和四名中场迅速开始前压,给青州队造成巨大的压力。

    “上去防啊,都愣在那里做什么,都是木头吗?”

    典韦在球场边急得满头大汗,随着他奋力嘶吼,花白的胡须一颤一颤,显现出极为激动的情绪。

    只是球场太大,再加上周围嘈杂的声音,很难把战术指令传递过去。

    不过好在原州队即将从中场突破罚球区的时候,青州队总算是反应过来,几名中场和后卫队员立即上去逼抢,与原州队碰撞在了一起。

    双方顿时人仰马翻,乱作一团。一名脚下技术极好的青州队员瞅准机会将足球勾走,往自己身后队友方向踢去。

    但球场上七八名双方队友碰撞倒下,没有裁判吹哨,这在大汉的足球比赛当中是常有的时候。

    远处的张辽见到自家球员虽然把对方球员撞倒了四五个,却丢了球,只是撇撇嘴并没有在意,他们的打法就是野兽般打法,就不信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对方不丢球。

    而此时见到好歹把敌人迅猛攻势防了下来,典韦总算是舒了一口气,然后单手叉腰,不断地挥舞右手示意战队球员们按照之前战术布置。

    青州队的队员们心领神会,拿到球权之后就开始摆烂,不断地来回后场倒脚,偶尔传去边路,佯装进攻,却也是虚晃一枪,在即将突破中场,原州队扑上来时,迅速回传。

    这种战术刚开始大家还没察觉出什么,只以为面对原州队野兽般的打法青州队正在小心试探。等过了十多分钟,他们还在倒脚,观众们才觉得有些不对劲。

    十多分钟下来,除了一次突破了中场,其它时候都是在后场倒脚,根本没有进攻的打算。

    原州队倒是很积极地逼抢,可每次还没跑到人家就已经把球传出去了,根本不给机会。反倒是不断奔跑,导致体力下降得很明显,渐渐已经不如刚开始那般迅猛。

    一时间,全场观众渐渐安静下来,现场出现了颇为诡异的沉默。虽然也有小声说话的,但在这样一个宏大体育场,反倒是显得有些寂静。

    又倒腾了几分钟,张辽也明白了对方的打算,明显是决定消耗自己这方的体力,连忙申请暂停,调整他们的战术思路。

    过了片刻,暂停结束,比赛继续。此时原州队的站位已经开始防守起来,全面龟缩进中场后方。

    显然张辽也很清楚,如果继续耗下去,等自己队员体力耗光,那必败无疑。还不如先防守起来,就让对方继续倒脚,等恢复了体力之后,再来一波突然袭击。

    可惜的是他的战术想法早就被典韦洞悉,或者说田丰也已经预料到了这个情况,他们更换战术,典韦那边也是马上及时进行调整。

    原州队往后方龟缩,青州队就开始试探性前压,在中场附近继续倒脚,又拖拉了几分钟,忽然就开始发动进攻。

    这次进攻是从中场发起,传球至边路。由于按照指令,原州队尽量恢复体力,不要再上去逼抢,所以青州队右侧边路的边锋短时间无人上来防守,他陡然开始冲刺起来。

    整个人如蛟龙一般开始飞速向前疾驰,原州队猝不及防,来不及防守,很快被他突破到了边路禁区,一脚抽射,球进了!

    “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

    全场顿时欢呼如雷。

    典韦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兴奋地和周围其它教练组拥抱在一起。

    而远处的张辽则沉着脸,青州队不愧是老牌强队,他们的战术在对方面前,恐怕很难起到效果了。

    接下来的情况也如张辽预料的那样,不管他怎么改变战术,也很难扳平比分。

    丢球后原州队拿了球权,再次向禁区发起了猛烈进攻。

    但青州队的后场防守密不透风,即便是采取故意吃黄牌犯规的动作,也必须将球解围,导致原州队几次进攻失利,体力也下降得很厉害。

    特别是到了下半场后,原州队的体力已经明显跟不上,青州队开始全面反扑,又进了一球,彻底把比赛杀死。

    随着终场哨声到来,青州队欢呼在了一起,典韦更加激动,抱着队员们庆祝。

    张辽虽有不甘心,但也无可奈何。

    青州队赢得虽然不光彩,可人家是在规则允许范围之内获得的胜利,也只能遗憾败北,等到明年卷土重来。

    不远处高台上,刘备看完了球赛,笑着对身边的陈暮说道:“良弼这战术用得很不错嘛。”

    陈暮看了眼不远处已经年近六十,头发胡须同样花白的田丰,笑了笑道:“球场如战场,正所谓兵不厌诈,只要没犯规,这就是最好的战术。”

    “嗯。”

    刘备点点头,吩咐道:“让良弼准备准备,下午阅兵还得等他在头一列呢。”

    说罢起驾回宫,他得回去准备为下午阅兵式做准备了。

    接下来就是颁奖仪式,由陈暮亲自颁奖。

    奖品是一个巨大的奖杯以及巨额奖金,在全场观众的欢呼声中,气氛达到了顶点。

    典韦是最激动的,他年轻时战场厮杀眼都不眨,但每年拿了总冠军,都会异常地高兴,特别是下午还有他要出风头的时候。

    上午拿了冠军,下午出席阅兵仪式,他将带领将军团,由他作为九虎之首,领十名中将,三十名少将走过朱雀门外的广场,受天子的检阅。

    这可是在周围所有国家以及天下百姓面前极为露脸的事情,到时候报纸也会大肆宣传,荣誉加身,令人振奋。

    很快到了午后,阅兵仪式也已经准备好。穿上全新的上将军军服,军服上佩戴着大量勋章。

    在典韦的呼喝下,诸多将领们也一个个排列整齐,站在朱雀门内准备入场。

    下午三点钟,阅兵仪式准时开始。

    朱雀门外广场上再次人山人海,举着大汉墨底赤龙国旗的观众纷纷欢呼雀跃。

    周围来出席的万国使者矣是情绪激动,他们有些国家的都城人口加起来,可能都不到在场观众的十分之一,即便是国家稍微大点,有几十万人口的国都没有见过这等场面。

    而作为外来者,他们才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大汉的强大,有些人甚至已经在考虑,此次出使结束之后,就立马来大汉定居,再不济混个常驻使官也不错。

    阅兵场上最先出来的就是典韦的将军团,一个个骑着西域大宛进贡的高头大马,神赳赳,气昂昂地从广场上走过,到广场上的时候,齐齐向着朱雀门城楼上行军礼,场面巍巍壮观。

    走在最前面的典韦今天的笑容就没有停过,虽然年过六旬,但精气神看起来非常好,脸上的情绪激动万分,不断地向周围观众挥手示意,展现出大汉将军的风采。

    接下来就是玄甲重骑骑兵团,他们依旧是全副武装的钢甲,都佩戴了最好的钢刀,骑马经过。

    虽然火器时代到来,但现在还正处于转折点。

    火器并没有装备全军,目前大汉的主流军式装备依旧是冷兵器为主,火器军现在也仅仅只有一万多人而已。

    玄甲重骑之后就是陷阵军,一个个铁甲战士昂首阔步,迈着整齐的步伐,宛如地动山摇。

    然后是万胜军,接着是泰山军......

    在新大汉成立之后,军队再次进行改制,原来只有八万常备军,如今已经扩充到了三十万,最早的那一批军队,基本都已经保留下了军制。

    只是人员自然也不是当初那一批人员,他们的将领都已经五六十岁,像高顺今年已经五十八岁了,手底下最早的那一批陷阵军除了升军官的以外,大部分都已经退役,这一批军队基本都是90后。

    字面上的意思,西历公元190年后生人,平均年龄在24岁左右,都是新生代的年轻小伙子。相比之下,邓艾和姜维这一批97-202年的后生俊才,现在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不过陈暮也没有特意去发掘他们,顺其自然便好。

    到了晚上六点钟,阅兵仪式结束。

    却非殿再次大宴。

    这次包括万国使者,皆可以参加。

    等到晚上10点钟的时候,典韦一身酒气,怀抱着足球奖杯,醉醺醺的回去,脸上红光满面。

    典韦的儿子典满如今是虎贲军的少校,今日在朱雀门当值,一直到下午八点后才换班,没有参加宴会,因此早早回来。

    “父亲,你喝醉了。”

    见到父亲喝多了酒,典满连忙过来搀扶父亲,并且吩咐仆从去准备热水。

    典韦兴高采烈道:“吾儿,今日比赛看了没?”

    “父亲,您忘了,孩儿今日当班。”

    典满把典韦扶到座椅上,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典韦将奖杯放在桌案上,一拍脑门道:“瞧为父这脑子,哈哈哈哈,咱们球队又胜了。”

    典满笑道:“家中都已经摆了那么多奖杯了,球队胜了不是理所当然吗?”

    “文远虽然厉害,不过跟为父比还是差得远了。”

    典韦乐呵呵地站起来,摇摇晃晃道:“今日就不洗漱了,为父有些头晕,就直接回房睡下。”

    典满就搀着他道:“孩儿扶您。”

    父子俩便往后院走去。

    回到房间,典韦脱下身上的将军服,露出一身腱子肉。

    但令人感觉到恐怖的是,那身上全是密密麻麻,大大小小数十条,如蜈蚣一般的伤口。

    当年从陈留跟着陈暮加入刘备集团之后,典韦经历过的战争无法计算。

    仅黄巾之乱,就血战不下二十次,乱军当中杀伐无数。

    这些伤疤,便是赫赫战功的无数勋章。

    典韦今日拿下了总冠军,又代表大汉阅兵走在了最前面,无数荣誉加身,已是心满意足,在宴会上喝得酩酊大醉,很快躺下。

    典满为父亲盖好被子,等了一会儿父亲打起了响声如雷的鼾,这才吹灭了蜡烛,放心离开。

    夜幕渐深,整座洛阳城都陷入了一片宁静。

    典韦躺在床上,不知过去了多久,鼾声不知不觉,已经渐渐消失,就连沉重的呼吸声,也变得轻了许多,一直到最后,彻底归于平静。

    窗外。

    流星坠落。

    屋内,气息渐散。

    唯独没有消散的,是典韦那张充满笑意的脸。

    仿佛在睡梦中,他还在想着今日的喜悦。

    大汉章武十七年十月二日。

    汉前将军,从一品上柱国,从一品光禄大夫,关内侯,成武侯,上将军典韦,因情绪过于激动,导致早年旧伤复发,于睡梦当中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一岁。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难违

    典韦病逝的消息在第二日清晨就送到了皇宫当中。

    刘备才刚起床不久,正在西园喂鱼。

    王植匆匆来到西园,声音颤抖地说道:“陛下,典.....典韦将军昨夜病逝了。”

    砰。

    手中的鱼食碗砸落,鱼食散落一地,有些溅进了鱼塘里,无数鱼来争抢。

    “噫!韦死矣......”

    刘备颓然坐在了椅子上,神情呆滞,目光哀伤,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仿佛被抽走一样,迟迟没有反应。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秦国公府,魏国公府,齐国公府,以及其它几个侯府当中。

    特别是沮授所在的陵阳侯府和田丰所在的新城侯府,隐有哭泣。

    刘关张陈,沮授典韦太史慈,基本都是在中平元年就认识,属于刘备集团当中资历最深的元老,互相之间感情也最深。

    而田丰则是常年跟张飞和典韦搭档,多年的战友情谊,让他与典韦张飞感情颇深,相知相交亦是多年老友。

    田丰的年龄其实是最大的,历史上官渡之战的时候,他就已经五十余岁,曾经拄着拐杖痛骂袁绍。

    如今已经接近七十,在平定并州之后,他就已经开始过上了养老生活,平日里种植花草,或逗弄儿孙,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此刻清晨,田丰早早起来,拄着拐杖到后院给花草浇水,后院当中养了不少奇花异草,皆是天子从西园赏赐的名贵。

    照例给花草浇水之后,田丰拿起剪刀,细心地开始修剪起了几日来逐渐茂盛的枝叶,当起了盆栽园艺师。

    正在此时,侯府管家急匆匆进来,在田丰身边低声道:“家主,成武侯......昨夜病逝了。”

    咔嚓。

    田丰手一抖,不小心将他最爱的那盆兰花主枝剪下,只剩下半截光秃秃的根部。

    “家主......”

    管家见田丰只是呆呆地站在那,一动不动,便上前关心询问。

    田丰半响之后,泪水无声地从眼角滑落,顺着苍老的脸颊流到了下颚处,沾染了灰黑发白的胡须。

    他摆摆手道:“无妨,天意难违,天意难违呀,去准备车辆,去成武侯府。”

    “是。”

    管家悄然退去。

    田丰扭过头,步伐有些踉踉跄跄。

    但还是坚定不移地走向卧室。

    老友走了,他总归要穿戴整齐好送他一程。

    .......

    .......

    章武十七年对于刘备集团的核心层来说,显然是一个充满悲伤的年份。

    年初太史慈病逝的阴影还在众人记忆里没有模糊。

    年末典韦又在睡梦中与世长辞。

    刘备只能怀揣着悲恸的心情,为典韦发丧,葬礼举行七日,整个成武侯府一片素白。

    葬礼结束之后,又以公卿之礼安葬进了北面邙山的墓园当中,供人祭拜。

    同时典韦画像和雕塑,也移入桃园殿,配享太庙,名列第五,然后追赠太史慈谥号为“顺侯”,又追赠典韦谥号“忠侯”,让二人名留青史,香火永继。

    这种满朝洋溢的悲伤情绪,一直持续到章武十八年新年过后,才缓解下来。

    如今整个天下蒸蒸日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少有此聊以藉慰。

    年初的时候,大汉丞相陈暮南巡了一趟广州和扬州,年中又去了一趟河北,视察钢铁厂的情况。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矿产大国,煤矿和铁矿都不怎么缺,特别是在汉代,还未经过两千年开采,资源储备极为丰富。

    在工业时代开启之后,蒸汽机每日嗡嗡作响,即便是大力开采,地下储备矿产依旧源源不断,为大汉提供无尽的钢铁资源。

    大量钢铁产生后,按照目前的国家政策方针,并不是开始大搞基建,而是先集中起来,继续扩大生产,制造钢铁厂、车间、车床以及船舶。

    不仅河北地区开启工业化,还有幽州地区,也就是后世唐山一带,工业发展的重心将要慢慢往北方移动,最终可能要去东北地区。

    此时这些地方现在被高句丽、扶余、秽貊、沃沮、挹娄等国占据,放着大量矿产储备资源无法利用,显然不是一般的浪费。

    出兵攻占这些地方的话,现在又还没有建设的打算。如今朝廷主要把建设中心放在大运河沿线,而不是偏远的东北。

    现在打下来有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陈暮只能把这项工作留给将来的人,写在未来的国策里就行。

    到章武十八年的时候,陆陆续续又有一些将领和高官死去,如征北将军韩浩病逝,安东将军张绣病逝,大鸿胪徐璆病逝。

    但总体来说,这一年的大汉依旧保持着不断向上的趋势。在刘备的治理下,章武中兴局面势不可挡。

    青州莱州湾,每月乘船北上前往美洲的人络绎不绝,蒸汽巨轮嗡嗡作响,船上的人向岸上的人挥手告别,在无数人期盼的眼神当中,向着未知的大陆出发。

    广州郁水湾,后世珠江下游海湾内,大大小小的船只浩浩荡荡向西而去,无数前往东南亚或者海南岛收取橡胶、香料、矿产的船只不计其数,为汉土岭南地区的昌盛献上一份繁荣的花。

    凉州玉门关,从长安方向来的马队踏平了整个丝绸之路,一队队商旅队伍顺着苍凉而古老的戈壁缓缓向着西域的沙漠而去,远望万里,绿洲如点点繁星,点缀了这条古老的道路。

    幽州涿郡府,如今已经改名为北都的涿县内城已经变成老城区,城墙斑驳沧桑,城外密密麻麻,兴建起了无数坊市、商铺、作坊。

    其中小作坊数以千计,工人上千的大作坊也有将近一百多个。

    不管是蒸汽机还是纺纱机,每日不断作业,从南方来的麻、丝、缎、绢,北方草原来的羊毛,纷纷聚拢在这里,为大汉的服装业添砖加瓦。

    从这一点上来看,就可以看出朝廷定五都的前瞻性。

    东都临淄,拥有数个大型出海口以及船舶厂,从临淄出发前往美洲或者沿线的汉人无数,他们有的去世界各地开垦田地,有的去挖掘矿产,有的去寻宝探险,为临淄带来无数繁华。

    西都长安,临近丝绸之路,西域商人主要目的地就在长安而非洛阳。所以通过西域相连之后,全国各地产的商品都汇聚在长安,向西方输送,带回源源不断的金银珠宝。

    南都襄阳,虽然襄阳离广州还是比较远,但因为襄阳是九省通衢之地,不仅南下去广州属于必经之路,还辐射江东,南方粮食多由襄阳运往北方,地位十分重要。

    北都涿县,涿县起步最晚,原本是最普通的一个县城。但由于离草原近,是羊毛以及肉制品产地,连通运河之后,一下子就发展起来,通过蒸汽轮船,可以把活的牛羊运往南方,为大汉百姓带来廉价肉制品。

    可以说这四个都城都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而四方交汇的地点就在洛阳,因此北方的肉,南方的米,丝绸之路的财富,海上丝绸之路的资源,整个大汉的工艺制品都集中在这里。

    通过洛阳作为中枢点运往全国各地,长安和广州能有数不尽的华美服装、绫罗绸缎、茶叶瓷器卖往西方去,就是靠洛阳中转。

    而南方的米粮通过漕运运往北方,北方草原上的牛羊运往南方,也都是以洛阳为中心扩散。

    唯一受伤的就是四川了。

    除了通过长江能够去巴郡,也就是重庆以外,像长安和成都就无法直接通过汉中的水路运输连接在一起,只能走陆路,发展势头比较慢。

    但不管怎么说,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大汉的生产力和百姓的生活也在飞跃性的增长,俨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帝国。

    相比之下,罗马帝国的领土疆域以及人口虽然超过大汉,但实际生产力和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落后。

    假以时日,等到大汉的机动性已经能够跨越全球的时候,称霸世界指日可待。

    到章武十八年下半年,朝廷再一次进行了全国人口普查。

    上次普查还是在章武十二年,轰轰烈烈的人口普查持续了半年的时间,到这个时候,全国的隐户、黑户基本都已经全部统计,给予了户籍和田地,纳入了汉民。

    这些年来除了大汉本土人口以外,外来人口愿意入籍大汉的也不在少数,像东南亚以及东亚地区就有近十万人口流入。

    在前年三韩半岛正式纳入大汉统治,被列入为朝州,因为三韩地区虽然自古以来就是三韩部落的居住地,然而当时实际称呼为朝鲜国,这个国名是从周灭商时期就有,被称为箕子朝鲜。

    因此三韩半岛不称为韩州,而是朝州。

    另外倭奴岛也被纳入统治,只是并不是后世全日本,只有九州岛而已。当时的日本的主要重心就在九州岛周边,如广岛、大阪、四国岛等区域,是倭人居住地。

    而后世的东京地区,在当时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要再过一千多年后,才会在日本战国时期,由武将太田道灌铸造成江户城。

    所以此时日本的关东地区可谓是一片人迹罕至,要不是当时的大矿石见银矿就在广岛北面的沿海地区,朝廷可以直接在那里修建码头然后把各种金银矿产运往国内,想在日本开矿还真不容易。

    这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超过了5600万。

    当然不是汉人能生。

    上一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才4300万左右,短短六年时间,即便再出色的人口发展计划,也不可能几年就多出1300万人口出来。

    现在是人口高速增长期,汉朝本土汉民百姓以每年约50-70万左右的人口增长速度稳步提升。

    到章武十八年,汉民本土百姓的人口已经达到了4700万。

    而多出来的约900万人,是把归附的匈奴人、鲜卑人、乌桓人、羌人、南越人、西域人以及入籍汉朝的东南亚人,倭奴人全部算上。

    其中羌人、乌桓人、鲜卑人占大头,西凉羌人以及幽州乌桓人的总人口都突破百万之数,其中羌人有二百余万。

    鲜卑人虽然不复当年檀石槐时期的盛况,但三部鲜卑加起来也有一百多万人口。

    匈奴人少了些,南匈奴只有二十余万人,北匈奴人归附之后,总人口也不过是七十多万。

    然后就是三韩半岛总人口约七八十万,九州岛人口二十多万。

    这样再加上东北的高句丽、扶余、秽貊、沃沮、挹娄等国移民以及东南亚、西南永昌地区归附的蛮夷。

    还有南方广州、苍州、湘州等地的五溪蛮,东南扬州、闽越地区的山越蛮,川蜀凉山地区的大牂夷种羌、白马羌等,自然也就多出了800余万人口。

    实际上这几年三韩半岛和倭奴岛也占了如今大汉发展飞速的便宜,之前三韩半岛要比倭奴岛更先进,因此倭奴岛的人往往都去三韩半岛。

    按照《汉书》和《后汉书》记载,当时三韩半岛的人口已经突破了四十多万,而倭奴岛整个全日本的总人口,也不过是二十万。

    因为生产力落后,倭奴岛的土著生存率极低,每年冬天冻死的人不计其数,人口一直在一个比较低的数字,很难提升。

    这种情况要持续一千多年,直到日本战国初期,人口才有个五六百万,可见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多艰难。

    而这些年经过大汉的帮扶之后,人口也是稳步提升,光九州岛的人口,就比之前全日本总人口还要多,就可以知道这些年大汉的帮助有多重要。

    至于东北方向的日本本州岛和四国岛,大汉虽然暂时没有出兵去占领,但想要归附大汉的国家不计其数,人人都争着想做汉民。

    在这一点上,大汉显然已经在往唐朝的方向靠拢,除了少部分像高句丽、扶余等人口超过几十万的国家想在自己一亩三分地当土霸王的之外,其余那种人口几百几千的小国家,都想归附大汉。

    原因很简单。

    你归附之后,大汉往往会给予你官职和爵位。

    之前看上去是个国王,但跟村长没什么区别,没钱没地位也享受不了什么。

    但归附之后,光朝廷的俸禄就能让你舒畅,到时候迁居临淄、洛阳或者北都这样的大城市,享受就不是一点两点。

    所以现在日本本洲的大部分原始部落都想迁居出来,归附大汉,包括邪马台国在内,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自己就住在临淄,天天向大汉递国书请求并入,朝廷每日接到那么多想归附的公文,颇为烦恼。

    虽然听上去有些凡尔赛,但这就是事实。

    大汉朝廷也要考虑直接把这些地方纳入统治的利益,如果照单全收,以后就是大汉的领土,就得开始搞建设,中央往地方输血,搞各种扶贫政策,拖累国家发展。

    就好像后世美利坚的墨西哥天天想并入美国,看美国人同意吗?

    因此经过研究,所有人都认为此时把全日本纳入统治还不和时宜,光一个交通不便,施政不便,就成为了最大的问题根源。

    到现在日本的倭奴岛还是三韩半岛的朝州进行代管,目前只是纳入了九州岛一地,设立两个郡而已,并没有直接纳为一个大州,就可以知道如果把全日本纳入进来,到底有多麻烦。

    所以虽然知道那里迟早是大汉的领土,但现在也只能一步步来,也许多年之后,时机成熟,到时候再吞并也不迟。

    反正现在全日本才刚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时代,人口也就那么点,以大汉的发展速度,过个一两百年飞机应该都已经造出来了,不怕日本翻了天。

    章武十八年人口统计之后,到章武十九年,国家的政策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换。因为现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第四个计划马上开始。

    全新的发展思路也要到来,国内到处都是建设,而陈暮在看了去年的钢铁产能报告之后,终于决定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

    这条铁路就是广涿铁路,从幽州的广宁县,一路修到涿县去,差不多是后世张家口到北京,全程二百公里。

    从兴武三年,也就是西历公元195年,陈暮在青州临淄泰山学宫,第一次看马钧实验蒸汽火车。

    到如今章武十九年,西历公元219年,已经过去了足足24年的时间,陈暮也由当年28岁的翩翩公子,到如今已经52岁到知天命的年纪。

    大汉的第一条铁路,终于打算开始动工。

    说起来陈暮曾经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学过,后世我国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就是从北京到张家口,全程200公里,由中国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负责设计和修建,花了四年的时间。

    为什么修那条铁路的原因,陈暮已经忘记了,但也无外乎是其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现在修建这条铁路也一样。

    主要在于经济价值。

    纺织业高速发展,但从原州往涿县运,还是有那么二三百公里距离,陆议虽然修了路,可商贸往来全靠走,货运量一直起不来。

    如果能有铁路的话,涿县的发展速度将快上数倍,让纺织业更上一层楼。

    所以在发现注意到逐年上涨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之后,陈暮终于决定,正式开始进行铁路动工。

    到章武十九年初,开始立项,然后由泰山学宫物理学院和地质学院的专家们,前往调研。

    因为是开天辟地第一遭,虽然之前试运火车的时候,马钧就已经研究过铁轨的制造,可实际地形却会给铺设铁轨造成很多影响,因此必须小心谨慎。

    可以说立项是在今年,但正式开工,可能要几年后,而修成通车,可能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后,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但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不管怎么样都得先开始。否则的话,什么事情都不做,那么永远就不会进步。

    而到了章武十九年二月,洛阳淅淅沥沥地下起了暴雨,阴冷的天气令人非常不适。

    昨夜,新城侯府主人新城侯田丰偶感风寒,身体却是差了很多。

    今日田丰吃过药,出门散散步,却是看到自己在庭院中养的兰花全部都死了,他感叹了两句“花草亦有凋谢之日,何况人乎?”,便又回了房间调养身体。

    到四月份,田丰的身体日渐好转,似乎并没有离世的迹象。

    可到五月份的时候,田丰病情忽然急转直下,很快陷入昏迷,弥留之际,亦是只留下了一句“天命难违”的喟然叹息。

    不久后,大汉新城侯田丰便病逝了,享年七十。

    得知田丰死讯,刘备亲临恸哭,停朝七日,亲自为其发丧,举行了盛大的葬礼。

    因有感于田丰多次多次直言进谏,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赠司空,谥号“贞侯”,以三公之礼下葬,雕塑和画像入桃园殿,名列在第八位。

    开国功臣,又少了一名。

第一百二十六章 东征高句丽

    到章武十九年末,化名为徐正的东北将军徐荣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其余又有太常蔡邕,于章武十九年八月病逝。镇南将军武安国,于章武二十年初病逝。平西将军杨奉,于章武二十年四月病逝。

    最近五年内,去世的开国高级将领和高级官员,达到了十余人,年龄基本都是在50-80岁之间。

    特别是武将,因为早年战场出生入死,一身伤病。晚年多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高级将领就病死了七八人,中高级将领,像中将少将级别,已经死了二十余人。

    目前还健在的九虎上将有臧霸、张辽、高顺、黄忠、赵云、牵招,其中年龄最大的是黄忠,今年已经七十二岁,年龄最小的是张辽,五十一岁。

    其余臧霸、高顺、赵云、牵招等人都在五十到七十岁之间,像高顺就比吕布小两岁,比刘备大三岁,今年已经是六十三岁高龄。

    整个朝堂内部的高级官员和高级将领的形势趋于老龄化比较严重的现象,唯一的好消息是中坚力量比较充足。

    在将领方面有许褚、郭淮、文谡、徐盛、吕蒙、丁奉等一批30-40余岁的中层,文臣方面,如诸葛亮、司马懿、庞统、徐庶、马良、杨修、陈群、陆议等这批人也在成长。

    因此以现在的情况看,倒也不用担心大汉老一批人去世之后,会出现断层。只是如今和平年代,没有战事打响,想要快速晋升也不容易。

    唯一在之前战乱当中有军功,中后期晋升较快的就是许褚、文谡二人了,如今许褚补了上将衔,文谡则是中将。

    不过严格来说,许褚也不算年轻一批的将领,因为他只比张辽小一岁,今年也五十岁了。

    历史上许褚于公元227年病逝,享年57岁,现在也许能多活几年。

    到章武二十年下半年,大汉国力再上一层楼,一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粮价跌落到了谷底,人民百姓生活富足,曾经那种饿死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

    正所谓“谷贵伤民,谷贱伤农”,粮价过低也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因此朝廷最近几年也在出台一系列政策,平稳粮价。

    比如在南方产粮地区开设工厂,吸引劳动力参与进去,减少种田人口,增加工业与制造业人口。

    其次是陆续把南方的产粮地区继续往东南亚推移,因为后世越南、老挝有一部分沿海地区是大汉的领土,叫做交趾郡、九真郡以及日南郡。

    大汉便在这些地方继续开疆拓土,把当地人吸纳为汉民,然后开垦田地,扩大稻米生产,等到这里的粮食产业成型之后,就把两湖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粮食产地减少,转种经济作物。

    这在经济学上叫做产业转移,国内的粮食产量已经非常充足,因为大汉目前人口不像明清时期有几亿,所以在高产作物的帮助下,生产力是成倍提升,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而多余的人口如果继续从事农业的话,粮食产量会过剩,丢在仓库发霉也是浪费。因此还不如把这部分人口转移到工业和制造业领域,继续增强工业与制造业。

    早在十多年前,陈暮就已经计划好了产业转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他就先在全国推广高产作物,等到粮食产量暴增,再把农业重心往南推。

    北方的土地大部分则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比如美洲棉花、玉米、红薯、桑、麻、豆等,用于纺织业、喂猪的养殖业等等,发展农业经济。

    等到现在南方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地步,开始溢出的时候,农业重心也就会继续往南推移,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去。

    不过目前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两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依旧会承担着国家主要产粮地。

    等到十多二十年后,东南亚的开发成型,那么两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将会逐年进行减产,预计五十年后,整个国家的粮食可能两成来自东南亚,其余则分散至国内其它地区。

    别看只是两成,但也是个惊人数字。而且现在东南亚就是大汉的后花园,也是自己国内领土,目前主要开发地区为后世越南的河内区域,大概是大汉一州之地。

    以一州之地供养全大汉两成的粮食,差不多相当于宋朝太湖流域的地位,就可以知道东南亚地区在未来百年之内,为大汉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当然。

    东南亚确实是后世最好的水稻生产地区。

    但水稻本来就只有南方人喜欢吃,北方人更喜欢吃小麦制作的面食。

    现在大汉的经济和工业重心在北方,如果粮食产区一路往南移,对于北方人来说,显然有些不公平。

    毕竟水稻是管饱,可北方人不爱吃呀。国家富裕之后,人民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这一点陈暮也考虑过。

    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地区。

    作为后世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东北的黑龙江黑土地可是一块肥得流油的宝。

    现在被夫余、挹娄两个原始部落一样的国家占据,显然是有些暴殄天物。

    因此从很早之前,他就对东北虎视眈眈,想要把这些国家吞并。

    但之前是时机不对,东北地区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后世很多南方人以为东三省离北京很近。

    然而从湖北武汉到北京直线距离大概是1000公里,而从东北哈尔滨到北京1200公里。

    在汉朝更不用多说。

    汉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洛阳,经济和人口重心在河南跟河北,能够控制幽州地区,也就是后世河北承德、唐山以及辽宁省都不容易,更别说打到吉林和黑龙江去。

    因此在唐朝李世民灭高句丽之前,东北都不通中国。甚至即便是唐朝灭高句丽,也仅仅只是勉强控制,真正融入要到明清时期。

    现在后世的东北三省当中,一半辽宁省和一半吉林省被高句丽国占据。

    历史上它曾经与曹魏集团发生过战争,曹魏攻破了高句丽都城丸都城(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王东逃到沃沮,曹魏以为高句丽已经灭国,因而罢兵回朝。

    结果高句丽卷土重来,重建了丸都城,一直到唐朝才被灭掉。

    而另外一半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则分别被夫余国和挹娄国占据,因为过于偏远,除了偶尔内战或者跟高句丽以及西部鲜卑打打之外,其余时间都是正常发展。

    这些年来陈暮对东北确实有想法,但奈何没什么机会。

    不过随着最近几年京杭大运河的全面开通,再加上蒸汽船只的流行,不管是从青州前往辽东半岛,还是从幽州过去,都方便了许多。

    以前从临淄去辽东半岛,坐船得好几天时间,而且当时汉朝的船只技术也不利于海上航行,容易迷失或者遇到风浪。

    现在情况好了不少,如果从洛阳出发,船队到临淄只要一天时间,再从临淄到辽东半岛,只要半天时间。

    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临淄和涿县发展之后,辐射了三韩半岛以及东北辽州地区。

    这些地方逐渐繁荣昌盛,吸引了不少高句丽人、夫余人、挹娄人、秽貊人、沃沮人前来生活,东北土著部落百姓并不抗拒成为大汉的一部分。

    想也知道。

    现在大汉对于民族融合政策非常宽松,周围少数民族愿意融入的,往往都会给予优厚条件,让他们享受跟汉朝百姓一样的对待。

    更何况如今汉人在医疗、教育、生活、饮食、居住上享受的资源远不是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土著可以相比。

    与其在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沿岸渔猎为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还不如南下去辽东进厂打工来得安逸。

    另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随着大汉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对于原始部落来说,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社会差异的巨大化,会导致渔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会加强。

    就好像农村人口大量减少,是因为务农带来的经济收益非常低,进城打工的收益是务农的好几倍。

    那么农村人就会蜂拥涌入城市,成为所谓的农民工,自然也就会成为一种趋势。

    后世无数人向往去美利坚,不也是抱着这样的心理吗?

    所以现在辽东地区其实吸纳了大量的东北各国人口,在民族融合方面,并没有产生很大的问题。

    这样一来,如果朝廷决定拿下东北,至少在民心上,不用担心成为阻碍。

    于是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情况下。

    陈暮暗中筹备夺取东北的计划。

    章武二十年初,临淄火器局开始大量打造火器。

    为了保持竞争力和火器更迭速度,防止出现清朝那种火器僵化的局面,朝廷在各州都设立了国企兵器制造公司。

    每十年六大军区就会更新一批火器装备,而对这些火器的要求也会日益增加。

    如果青州兵器装备制造公司的研发更迭速度变慢,那么各个军区的订单自然也会流向那些设计更先进的武器制造公司,不去临淄下订单。

    这无疑会让青州兵器装备制造公司增添几分危机感,从而更着重于武器的研发和设计工作,从而保证技术的领先。

    后世各国都是这个套路,不算新鲜。不过至少目前来说,青州的火器装备还是最先进的,各个军区进行装备采购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临淄的火器制造。

    而为了夺取东北,首先进行火器批量装备的自然是东北军区。

    东北军区设立在辽东郡,辐射范围是辽州、韩州、以及大汉目前控制的倭奴岛,范围大概在后世内蒙赤峰、通辽、辽宁省、朝鲜、韩国以及日本九州岛。

    火器更迭也需要循序渐进,很多士兵才从冷兵器时代转换到火器时代,根本不适应,因此东北军区五万人,只装备一万五千火器军。

    其余三万五千人,由步兵、弓兵、骑兵、水军组成,目前主要集中在辽东郡、乐浪郡一带,针对的谁自然不言而喻。

    高句丽东川王也忧心汉朝会攻打他,因此不仅禁止高句丽人去汉朝生活,还在边境陈设了不少兵马。

    实际上因为离辽东最近,高句丽的社会发展程度远高于夫余和挹娄,他们已经到了封建社会,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习俗,在集权上也高于夫余和挹娄这两个部落国家。

    只是此时的东北条件确实比较恶劣,冬天零下二三十度是常有的事情。生存比较艰难,也让高句丽不容易灭了这两个国家,双方才一直相安无事。

    但高句丽一直对北方的夫余和挹娄以及南方的三韩地区采取小规模军事行动,如果没有大汉的话,它也算是个东亚小霸主了。

    到了章武二十年年中,不管是粮草还是武器装备,东北军区都已经准备充分,接下来就要开始为夺取东北做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原来的东北军区总督军是公孙瓒,大将军衔,与关羽张飞陈暮地位相当。

    前些年他病逝了,东北军区的总督军就开始实行轮流制度。

    最早的时候陈暮只设置了四大军区,分别是扬州的东南军区,辽州的东北军区,蜀州的西南军区以及关中的西北军区。

    后来因为要讨伐鲜卑人和匈奴人,占据漠南地区,也就是内蒙的草场,于原州设立北方军区。

    等到西域出乱子之后,西北军区移至凉州,又于洛阳设立司隶军区。

    六大军区除了司隶军区属于中央主力军,由刘备和三名大将军共同控制以外,其余军区的总督军三年一轮换,而今年东北军区刚好是赵云轮值。

    对东北这几个部落国家还用不着举国之力,因为火器时代以及蒸汽轮船时代到来的缘故,进攻高句丽也没李世民时期那么艰难。

    唯一要考虑的就是天气因素,毕竟东北地区天气寒冷,李世民几次征高句丽失败,也跟天气较差的原因有很大关系。

    因此前期的筹划工作持续了很久,一直等到装备齐全之后,陈暮才最终决定对东北的高句丽动手。

    章武二十年,西历220年,大汉公历360年五月,夏季最好的时候,大汉内阁次相之一的荀攸,坐船亲往辽东郡,正式开始筹划对高句丽的进攻。

    荀攸到了之后,在赵云的陪同下检查了全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意志。

    这一批士兵早已经不是当初跟着刘备打天下的士兵,士兵们多是90后,也就是西方公历190年后生人,年龄在20-30岁之间。

    他们生长的年代倒是四处打仗,但成年后就已经天下太平,因此多没有见过血,也没有战场厮杀过。

    但军中的中层军官骨干可都是战场老兵,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40岁左右居多。

    在他们的训练下,新兵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非常不错。

    而且由于这些年生活条件比较好,北方多有肉食,一个个也是十分健壮,比四十年前黄巾之乱时,各路诸侯都征瘦弱不堪的饥民入伍为兵丁好了太多。

    确定了军队战斗意志之后,荀攸又总结了军情司在高句丽刺探到的情报,认为高句丽国被四面大山环绕,想强攻并不容易。

    唯一的道路就是顺着马訾水,也就是鸭绿江一路东去,直扑高句丽的老巢丸都城,打一个直捣黄龙战术。

    但高句丽显然也清楚这是外界攻打他们的唯一道路,所以在沿途布下重兵,硬攻不容易。

    当然。

    这里说的不容易是指面对沿河的城池。

    正面对垒即便不靠火器,光大汉精良的装备也能一万灭掉几万高句丽军。

    可高句丽应该也不傻,不可能野外跟大汉的军队硬碰硬。

    所以强攻的话可能会比较耽误时间,大汉朝廷是希望在夏季结束之前灭了高句丽,而不是要拖延太久。

    事实上高句丽的军队拢共也就两万多人,历史上毌丘俭征高句丽,只带了步骑一万人,高句丽两万多人的军队直接被灭了一万八,可谓是不堪一击。

    但即便如此也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高句丽灭掉。

    而朝廷是希望在三个月内结束,因此荀攸思考半响,决定正面佯攻,吸引高句丽的主力,然后从辽山一路绕后突袭,直接杀到丸都城外。

    具体进攻路线也很简单,汉军佯装从玄菟郡、乐浪郡以及马訾水三路共击高句丽。

    这三路也就是后世从我国东北辽宁的沈阳市,辽宁省的丹东市,朝鲜的平壤市,翻越长白山、鸭绿江进攻吉林省集安市。

    而实际上斩首小队大概几千人会从玄菟郡东面的辽山小道,直插高句丽的后方的纥升骨城一带。路线为后世沈阳市——梅河口市——通化市——桓仁县——集安市。

    如此一来,高句丽的军队主力肯定被汉军主力吸引,疏于防范身后的敌人,此事绕道后方,突袭丸都城,则高句丽必破。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与邓艾偷袭阴平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云欣然采纳了荀攸的计策,开始实施。

    大汉章武二十年六月,朝廷东北军区以高句丽国王禁止国人来汉务工为由,悍然入侵高句丽。

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子出巡

    章武二十年七月,东征高句丽的军队势如破竹,连破数座城池。

    当然。

    所谓的城池其实就是高句丽境内的几座村落而已,几乎没有守军,汉人军队一到,当地百姓就望风而降。

    大汉不管是在文化入侵还是精神思想入侵都极为成功,靠近辽东的高句丽村庄基本都会说汉语,村子里大部分百姓也都去辽东的纺织厂打工,巴不得成为汉民。

    但高句丽整个国家都在长白山深处,四面被群山环绕,顺着鸭绿江前进的话,沿途道路崎岖难行,过了后世我国丹东市,朝鲜的新义州之后。

    两岸群山高耸,气候变幻莫测。高句丽的军队隐藏在山间埋伏,赵云的军队遇上了和李世民一样的问题——推进速度比较缓慢。

    毌丘俭虽然只用了一万人就轻松平定了高句丽,但其中大半的时间都花在赶路以及与敌人对峙上。真正硬碰硬的时候反而就只有四次战斗,分别是沸流水之战,梁口之战,以及两次丸都山城之战。

    整个过程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从正始五年,也就是西历公元244年,持续到正始六年。在沸流水之战和梁口之战后,毌丘俭已经歼灭了高句丽主力,可依旧花了一年多时间才灭了高句丽。

    而且甚至并没有完全把高句丽灭亡,因为高句丽每次战败之后,就往东跑,跑到后世朝鲜东北地区,或者延边,甚至海参崴,等汉军一走,就跑回来重新复国,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将高句丽灭亡,其实也不容易。所以这次荀攸制定了全方面的策略,正面部队稳步向前,采取步步推进的策略,掩护后方奇袭的队伍,将高句丽王室一网打尽。

    等到了七月中旬份,入秋以来天气急转直下,南方的中秋还热得要死,东北的中秋有些地方就已经开始下雪。特别是长白山地区,雨雪当中还夹杂着冰雹,道路泥泞难行。

    小冰河时期就是这样,现在大汉内部的情况算是出现了好转。但周边区域,如地处于热带的东南亚地区,终年高温,地处于北温带的东北和西北地区终年苦寒。

    像东北还算好的,西域那边因为纬度高,海拔高,不仅冬夏温度差异大,就连春秋季节,也偶尔出现暴雪或者酷热。白天和晚上的温度差异也非常高。

    天气变幻让汉军苦不堪言,好在这次朝廷准备充足,棉衣棉鞋棉帽子,外面再套层棉甲,以高句丽的原始铁器装备,还真不能奈何得了汉军。

    朝廷的推进速度依旧保持着稳定,到八月份就杀到了梁口,也就是后世浑江和鸭绿江的交汇处,在这里与高句丽军队正面对垒。

    高句丽采取的方式是在此地铸成,因为此地是唯一道路,两侧皆是连绵山岭,大军根本不可能飞跃,所以只要守住了梁口,那么身后的丸都山城就能够安然无恙。

    历史上毌丘俭就是在此地击溃了高句丽的主力。

    赵云到达梁口之后,就地安营扎寨,没有选择强攻,因为这段时间长白山沿线都在下雪,即便有御寒的装备,强攻城池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是好决策。

    又过了十多天,到八月份,就在高句丽东川王以为汉军被阻隔在马訾水沿线的时候,此时在北方,一直部队正悄然开始南下。

    带队的乃是一个名叫陈到的少将,陈到今年已经41岁了,早年跟着张辽,屡立战功,升迁至校尉。

    后来章武九年,在张辽北上进攻鲜卑匈奴的时候,因为在涿邪山之战以及龙城之战当中神勇无匹的表现,而被张辽上报朝廷表功,在前些年升任为少将。

    当时是章武十三年,陈到的年龄才34岁,在这个年龄升少将,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之后张辽当过一段时间的东北军区总督军,离任的时候把陈到留下,担任辽东郡的郡军区督军,驻扎于襄平,所辖部众大概有八千余人。

    虽然按照章武六年陈暮进行大军区改革的时候曾经划分过,一郡之地应该有一名少将,一州之地应该有一名中将,而一个大军区由数个州组成,应有一名上将。

    比如大汉六大军区之一的东北军区由幽州、辽州、朝州以及倭奴岛的九州岛共同联合在一起,由一名上将为督军,总揽全局,拥有在被进攻的时候进行驱逐的权力,而无主动进攻之权。

    但各个州郡所辖的兵力数量和精锐程度也不同。

    像边境的州郡所辖的士兵无论从人数还是精锐程度都远高于内陆地区州郡,如陈到所在的辽东郡兵力是八千,但在豫州或者冀州这样内陆郡国的兵力,可能不过两三千。

    这样布置有不少隐患,因为边境的军事实力过大,容易造成边镇拥兵自重,如唐朝的安禄山,明朝的吴三桂,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可也没办法。

    边境是封建王朝最先受到外敌寇略的地方,如果边防兵力少,很容易遭到外敌入侵,历朝历代都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式。

    大汉也只能通过让将领轮流驻防来防御,像清朝的十四个驻防将军一样。

    陈到作为辽东郡军区督军,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他是最直接的接触者,因此得到了这个深入敌后的任务。

    军情司渗入高句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高句丽本地土著被吸纳进军情司者也不是一个两个,在这些内应的带领下,陈到军队避开沿线,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丸都山城外。

    一直到这个时候,高句丽才发现自己后方居然出现了一股汉军。大惊失色,连忙调集城内仅有的几千人进行防御,利用城池的险峻,想要将汉军阻拦在城外。

    丸都山城说是一个国家的都城,但高句丽整个国家也才几十万人,跟汉朝的一郡之地差不多,都城还不如汉朝一个郡国的治所大。

    勉强像个县城,城墙并不高,可胜在陈到没有攻城器械,且位置非常险峻,它是背靠山峦,居高临下。

    西面和北面由巍峨高大的山峦阻拦,唯一能够正面进攻的只有南面。

    因为东面不远是鸭绿江,也很难强攻。

    所以陈到深思熟虑之后,派人从正面佯装强攻,实际上挑选军中精锐,利用绳索从西北方向的山峦攀岩下去。

    这是毌丘俭攻破丸都山城的办法,或者说是最简单的方式,因为西北面的山峦悬崖较低,从山上密林里偷偷放绳索下去,一直落到城墙上,最高处也才五六丈高。

    利用这个办法,陈到轻松攻破了这座小县城,俘虏了包括高句丽王室以及所有大臣在内的全部高句丽高层,并派人用东川王的命令,让前线守军投降。

    自此,到章武二十年八月份,从六月底开始准备进攻,到八月份彻底拿下高句丽,大汉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可谓是轻松灭了一国。

    高句丽灭亡之后,朝廷迅速把高句丽的所有高层转移至国内软禁,然后在当地挑选心向大汉的官员,开始全方面的汉化处理。

    由于高句丽受到汉朝的影响算是比较深的,当地百姓融入进去也比较快,因此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几乎毫无阻碍。

    而高句丽都轻易被灭掉,北面比高句丽还要弱小许多的夫余国和挹娄国自然也跑不掉,更东方临海的秽貊部落以及沃沮部落,也纷纷向大汉投降。

    到章武二十年年底,整个东北基本平定。东北军区甚至还没有用全力,连火器军都没有发挥的余地,这些地方就全都投入大汉怀抱。

    自此,整个东亚地区基本上都被大汉拿下,成为了大汉的领土。

    除了青藏高原是大汉实在没什么兴趣以外,目前大汉的领土包括后世我国除西藏以外的全境,朝鲜、韩国、日本的九州岛、外蒙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一部分,总面积达到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

    这还没算上海外领土。

    而之所以没有拿下青藏高原,倒不是那里气候条件太差,而是对于现在的汉朝来说,需要的实际利益而不是空有一片土地。

    一个国家并不是占有的土地越多越好,而是需要看占领这些地方,能为国家带来怎样的收益。

    像美国就不会对墨西哥的领土觊觎,它觊觎的是中东的石油出产国。

    所以大汉占据这些地方,都有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比如日本和朝鲜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为国内弥补大量的煤炭和金银铜矿。东北铁矿、煤炭以及黑土地资源丰富,可以搞重工业和粮食种植。

    东南亚地处热带,适合经济作物、农业作物和水果生长,可以搞农业和经济作物种植。蒙古的漠北漠南是大草原,可以搞畜牧业和纺织业,为国内带来丰富的肉制品以及羊毛纺织制品。

    也就是目前大汉并没有研制出内燃机,还处于蒸汽工业革命的初级阶段,需要可能一两百年时间的发展,才能到石油时代,不然的话,大汉还真有可能要准备灭贵霜帝国了。

    章武二十一年初,在大汉兵锋北上至弱水之后而返,这弱水就是后世的黑龙江河,清朝时是我国的内陆河,后来在《瑷珲条约》之后,一部分变成了俄罗斯的领土。

    所以大汉的军队其实已经到了后世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名叫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这里的东面隔海就是库页岛,南面是海参崴,西南面就是我国黑龙江。

    之所以一路跑到这里,是因为这里有大汉的驻地,当年朝廷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探索海外,一路从北方摸索过去,在沿海地带建立大量的驻地。

    包括俄罗斯的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库页岛乃至于天天能看北极熊龇牙的楚科奇半岛和阿拉斯加,都有大汉的沿海哨站。

    这些地方人数多寡不一,繁华点的像美洲哨站,人口都有上万,破落一些的如库页岛、楚科奇半岛哨站,人口不到百位数。

    由于汉军对这些地方并不熟悉,因此一路往北的时候,就联络了当地哨站的人为向导,把整个东北囊括进大汉领土。

    二月,荀攸从东北回来。还没到辽东郡的时候就病倒了,虽然请了当地医生治疗,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医师只能暂时稳定病情,然后赵云连夜安排船只,送回青州临淄治疗。

    荀攸今年已经64岁了。

    历史上他作为曹操的谋主,于建安十九年,也就是西历214年病逝。

    如今多活了7年,身体亦是每况日下。

    蒸汽船把荀攸连夜送回临淄,由已经76岁高龄的华佗亲自诊断,好歹是勉强保住了一条性命。

    但朝廷另外一位重臣孙乾就没那么幸运,历史上孙乾并没有什么出色表现,仅仅是刘备帐下一个智力较低的谋士,常常与简雍充当说客的角色。

    可如今他与简雍、华歆、氏仪、孙邵、王朗等人常年扎根于后方,治理各郡县,负责后方的粮草、民生、经济以及地方事务。

    就好像汉高祖刘邦麾下三个重要人物,张良、萧何、韩信汉初三杰一样,他们三个人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其中张良属于谋士典型代表,运筹帷幄,擅长使用各种阳谋和妙计,帮助刘邦取得江山。

    韩信则是军中统帅,负责打仗和训练士卒,靠指挥作战来帮助刘邦击败对手。

    而萧何呢?

    作为功劳第一的人,自然是因为巩固后方,为前线稳定输送粮草。

    这三者缺一不可,且萧何的作用也是最大。

    因为计策失败了还能想别的办法,仗打输了还能东山再起,唯独后方出乱子,粮草和补给跟不上,那就是一败涂地。

    所以萧何被定为功劳第一,可谓是实至名归。

    而刘备能够统一江山,也有着大量类似于张良、萧何、韩信这样的人才。

    张良此类代表便是陈暮、沮授、荀彧、田丰、荀攸等谋士团。

    韩信此类有关羽、陈暮、张辽、徐荣这样的优秀统帅。

    而萧何这类的代表就更多,陈暮、沮授、荀彧、孙乾、简雍、华歆、氏仪、孙邵、王朗等人都是。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人在后方稳定青州,那么刘备根本不可能靠着青州耗死袁绍。

    孙乾的死虽然不像典韦太史慈他们病逝的时候那么震动朝野,但他死的时候已经是九卿之一的太仆,影响还是很大。

    刘备为孙乾举行了葬礼,他今年也已经61岁了,自己也都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现在看着一个个跟随他建功立业的功臣慢慢离世,亦是心中充满了悲戚。

    唯一的欣慰就是自己三个兄弟身体还很健康,关羽60岁,张飞56岁,陈暮54岁,这些年三个兄弟并没有因年老而体衰,依旧充满了活力。

    特别是四弟陈暮,常年习练五禽戏,为大汉事业鞠躬尽瘁,经常全国各地跑,调研地方经济发展,筹划未来国家方向,至少二十年内,应该是不用担心身体方面的问题。

    不过随着最近这些年不少老臣的离世,也让刘备愈发感觉到苍老的痛苦,他想趁着还能走动的时候,去大江南北看一看,带着太子去全国各地走一走。

    第一站当然是涿郡。

    刘备早就想回桃园一趟,但这些年都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耽搁,一直没工夫去,现在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去一趟,带着二弟三弟和四弟,于桃园饮酒。

    只是天子出巡自然要花时间准备,乱七八糟的事情一堆,最起码各地官员就得大兴土木,修建临时行宫来为刘备居住。

    但考虑到天子出巡可能会劳民伤财,修建行宫的事情被陈暮制止,转而要求各地修建官营酒店。

    所谓的酒店就是古时候的驿站,当时的驿站除了承担为来往的公务人员更换马匹以外,还有食宿功能。相当于朝廷修建的客栈,只是没有盈利性质。

    而随着这些年大运河的开通,商品流通频繁,各地商贸往来密切,各城镇之间的客栈业务也随之兴起,大大小小的酒楼在全国开设。

    原来汉朝的驿站网络比较薄弱,不像唐朝以后那么发达,因此趁着这个机会,修建官营酒店,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是官营酒店修建好之后,就像招待所,可以招待各地往来的官员、军官以及公务人员。

    二是平时还能够对外开放,趁着现在酒店业务最好的时候,大赚一笔。

    作为经济学大师,陈暮也很清楚如果全部国营,经济效益可能不会太高,容易出现后世我国国企制度僵化、管理混乱、权责不明、缺乏动力,创新不足等等问题。

    所以他对现有的国企经过改革,除了比较重要的国企以外,地方性质的国营企业就交由地方管理,地方政府可以和当地商人合作,共同开办。

    像这样的官营酒店,完全可以由地方官府牵头,与地方商人一起合资,共同修建,然后进行权责划分,形成责任承包管理。

    这样承包商有动力经营,官府也能够占到一定比例分红,大家都有好处。

    唯一的问题就是可能会发生贪污腐败、中饱私囊以及国有资产被低价出售或者利用官商合作的方式侵吞国家财产的事情。

    所以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发生,也必须进行监管,地方上民院、监察院、工商局都有这方面的监管权力。

    一旦发现之后,就必须严惩。而且对举报的人员都有奖励,防止官员与豪强勾结。

    这样的政策发布之后,全国很快就兴起了一股修建官营酒店的潮流。

    只是修建酒店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因此出巡又耽误下来。

    一直到章武二十三年,刘备才正式准备出发。

    结果临到这个节点,陈暮的母亲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刘备只好取消了出巡计划,去青州为陈母发丧,耽误了一个月的时间。

    陈暮又要守孝一年。

    所以刘备回洛阳之后,就把北巡放在了最后一站,先去南巡广州、扬州等地,然后去四川、关中,最后去涿郡。

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

    章武二十三年三月,荀攸在陪同刘备南巡的过程当中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刘备怀着悲恸的心情,将荀攸遗体送回洛阳,安葬于公卿陵园。

    陈暮还在守孝期间,也因特殊情况而来洛阳参加葬礼。

    是夜。

    洛阳公卿陵园外的行宫当中,刘备、关羽、张飞、陈暮、沮授、荀彧六人喝得酩酊大醉,睡在了这里。

    邙山设立的帝王陵园和公卿陵园都非常大,每个占地都有数十平方公里。

    各个区域与各个区域之间都有不同的划分,刘备为自己的臣子选择的墓葬区域,都是陵园中风水最好,地势也是最好的地方。

    而在两处陵园的山脚下,还修建了行宫,为的是方便举行葬礼、停灵、发丧、守夜等作用。

    能葬在这里的都是大汉正二品以上的三公九卿、内阁成员、上将级别、诸侯以及皇室成员,有资格为其发丧的都是皇帝、公卿以及公卿的家属。

    因此修建的行宫也颇为壮大,每次公卿病逝,除了数千仪仗队和随行发丧人员以外,还有大量葬礼参加人员,为其提供发丧和居住作用。

    所以现在汉朝的公卿和皇室成员死后,除了公卿的家属以外,想公卿的朋友、对其感情比较深的人,往往都会居住在这里几日守灵。

    荀攸也是跟随刘备集团资历比较老的成员了,虽然正式加入的时间是在讨董之后,但在那之前,他们就已经多次合作,荀攸还担任过刘备的下属的县令,也曾谋划对付丘力居。

    虽然荀攸后来因为叔父荀和的原因而在袁绍那待过一段时间,但从那时候起,双方就已经建立起了不错的感情,一直到后来正式加入,也是迅速成为核心团队成员。

    如今又一位最早班底离世,带给刘备的是无尽的哀伤和悲痛。

    午夜过后,行宫的天子居所内,许褚如铁塔一般守护在寝宫门口,刘备迷迷糊糊间,从睡梦中醒来,不自觉喊了一句:“良弼,良弼。”

    许褚走过来,轻声说道:“陛下。”

    刘备茫然睁开眼,两眼有泪花,意识渐渐回到身体当中,才想起来典韦已经去世六年了,便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苦笑道:“仲康,刚才倒是梦见良弼和子义他们了。”

    “陛下请节哀。”

    许褚瓮声瓮气道:“臣去给陛下端一碗水。”

    “嗯。”

    刘备点点头,从床上爬起来,披了件外套缓缓走出宫门。

    许褚端了一碗清水走来。

    刘备接过一口饮干,才感觉到口中的苦涩消退了一些,远远地忽然注意到远处月光下,那小山坡上的凉亭里,似有一个背影矗立。

    公卿陵园的行宫虽是建在山脚,但也是建在山脚的坡上,从这里离远处洛阳地平线约有二三十丈高的距离。

    所以站在行宫外便能俯瞰洛阳城。

    那人影就背对着宫殿,负手而立,似乎站在宫外的凉亭中看着远处城池。

    “是四弟吗?”

    刘备看不清楚人影模样,但轮廓却有些熟悉,便问许褚。

    许褚答道:“是丞相,他说睡不着。”

    “嗯。”

    刘备把碗递回给许褚,紧了紧身上的披风,便向着凉亭走去。

    洛阳的三月正是春季,许是到了寒食节,夜半时分下起了小雨,春风微寒,吹动着陈暮身上的长袍飘飘。

    他今年已经56岁了,面目虽然不算苍老,看着像40岁上下,但两鬓斑白,头发也渐灰,目光深邃而又悠长地俯瞰着山下的洛阳城市。

    此时的洛阳,正灯火通明,全城的街道灯光照耀,宛如一座没有夜晚的城市。

    电气时代到来了。

    电力的制造很简单,初中物理知识而已,任何一个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回到古代,只要有一定资源和不错的动手能力,利用理论知识不难制造出电力。

    难的是储存。

    储存方式青州泰山学宫的物理学院和化学院共同研究了二十多年,最终才成功制造出了蓄电池。

    从章武十二年,洛阳城内的第一次电灯展示之后,到如今又是十一年过去。

    大汉电网成功在洛水建造第一个水电发电站,十年下来,洛阳城内大大小小的电线杆不计其数,夜晚时,将整个城市都变得了一片白昼。

    这不是玄幻,是现实。

    因为后世历史上法拉第于西历公元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并且成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后。47年后,1878年法国就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水电站——沿革水电站。

    而当初马钧通过陈暮的帮助发现电磁感应,是在西历公元186年,那时电力就已经通过电磁感应制造了出来。

    只是受到储存困扰,一直无法实现技术突破而已。

    所以在20多年后,成功研究出蓄电池,解决了储存问题之后,相应的水电站也蕴育而生,到7年前洛水水电站施工结束,从发现电力到制造水电站,过程是30年。

    靠着陈暮已经拥有的知识,仅仅把这个过程加快了17年的时间。可见科学的发展也绝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

    这也让陈暮颇为感慨,以前他觉得拥有自己的知识之后,大汉的科技一定会发展得很快。

    但真到了一个一穷二白的世界之后才明白,一个农业文明想迅速进步成工业文明,如果没有前人积累和帮助,想在短时间内完成科技的弯道超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忙活了快四十年,也仅仅只是把大汉提升到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初级阶段,要想真正整个大汉完成飞速提升,至少还得五十年,甚至上百年。

    可到了那个时候,也许他的尸体都已经变成一堆白骨了吧。

    “四弟。”

    正在陈暮看着山下的满城灯火感慨之际,身后忽然传来了一个醇厚的声音。

    不用回头,他就知道是自己的老大哥刘备。

    “大哥。”

    陈暮扭过头,轻声道:“还没睡?”

    刘备走在他身边,跟他一样负手而立,俯瞰着下方的洛阳城,摇摇头道:“刚才梦到良弼和子义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陈暮说道:“死亡不可避免,但至少在活着的时候,做有意义的事情,让后世铭记,那便是死而无憾了。至少良弼和子义,都做到了这一点。”

    “公达也是。”

    刘备回过头看了眼行宫,那里大堂里还摆放着荀攸的棺材,明日才会下葬。

    陈暮笑道:“大哥看看,这洛阳如何?”

    刘备答道:“从未有过的景象。”

    “单凭这一点,大哥的功绩就已经前无古人了。”

    “这都是四弟的功劳。”

    “若无大哥,又如何有我施展拳脚之处?”

    “哈哈哈。”

    刘备被他逗乐了,指着他道:“你呀,总是变着法让我开心。”

    陈暮摇摇头道:“自从这些年良弼子义元皓他们离世之后,大哥也会觉得心中忧虑吧。”

    刘备坦然道:“是啊,我也惧怕死亡。”

    “谁都惧怕死亡。”

    陈暮说道:“但大哥也不要忘记,最初的时候,我们的愿望就是匡扶汉室,如今汉室江山已定,甚至比之从前还要强大,那就又有什么遗憾的呢?万事万物,逃不过一个顺其自然与不忘初心即可。”

    相比于到老惧怕死亡的刘备,陈暮其实看得很开。一是他活过一世,二是他即便是穿越之后,这一世的人生依旧很精彩。没有什么让他感觉后悔的,自然也就没什么遗憾。

    “顺其自然,不忘初心?”

    刘备沉吟片刻,目光深邃地看向北方,轻声道:“四弟,这一次,你一定要记得跟我回一趟涿郡呀。”

    陈暮认真道:“放心,大哥,守孝之后,我们就一同回桃园看看。”

    人都喜欢回到自己最初最在意的地方。

    刘备心心念念了桃园很多年了,但这些年下来多有事情耽搁,要么是陈暮出去调研,要么是关羽张飞领兵出征,总归是没机会去看一看。

    这次刘备出巡,除了巡视天下,去看看这些年大汉各地的发展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小原因,那就是回一趟桃园。

    那里或许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一处栽满了桃树的普通庄园而已。

    但那是刘备最美好的回忆。

    他的青春。

    他的人生起点。

    也是他与三个兄弟最快乐的时光。

    “陛下。”

    正在此时,身后响起了脚步声。

    刘备和陈暮回过头,看到沮授和荀彧站在那里。

    两个人都没有睡,不知道是睡不着,还是像刘备一样睡着了又醒来。

    “坐下看看吧。”

    刘备招呼他们一起坐下。

    夜已经深了。

    春风轻轻吹拂着山岗,碧草随风摇摆。

    四个都已经年过半百的糟老头子,坐在凉亭里,吹着风,看着山下的城市。

    这是一个由他们缔造的世界。

    不管未来它会变成什么样,但至少现在,大汉正是如日中天,蒸蒸日上!

    四月初,刘备再次启程南下,陈暮也回青州继续守孝。

    荀攸的死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个损失,但没有人能永远活着,人不能只停留在回忆里,什么事情都得向前看。

    所以在为荀攸发丧,并且安排了所有后事之后,刘备也继续他巡视整个大汉的路程。

    而作为内阁次相,荀攸死后亦是入了桃园殿,谥号“敬侯”。

    开国功臣们已经走了差不多三分之一,但大汉的脚步不能停下,还是得继续宛如车轮一般滚滚向前。

    章武二十三年五月,刘备第一站是到了南都襄阳。

    之所以走了一个月,是因为他沿途视察了不少地方,比如平顶山的煤矿厂,河南的不少钢铁厂,了解了一些如今大汉的钢铁产量等情况。

    到了襄阳之后,他又视察了荆州的水运情况,目前京杭大运河西通川蜀,南通广州,除了关中和川蜀不能直通以外,作为整个南方航运的交通枢纽,此时的汉口地区,也就是后世的武汉,亦是得到了迅速发展。

    因为从川蜀出来的船只可不会去襄阳,他们要么南下去广州,要么东去扬州,只有北上去的时候才会途径襄阳。所以汉口就成为了三方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反而比襄阳更加重要。

    因此在察觉到这一点后,刘备与跟随的几个朝中大臣商议,认为此地更适合荆州的发展,于是便决定把荆州的治所转移至汉口,带动汉口的发展。

    这个决定无疑是个风向标,这意味着将来不久之后,襄阳就会失去它的南都地位,转而被汉口取代。

    虽然襄阳本地人可能不太愿意,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一个地域的发展需要有它的区位优势,后世甘肃某个村庄,更广州一个叫深圳的渔村比起来,没有任何可比性。

    大家都是村子,深圳只需要30年就能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而甘肃的村庄也许300年都发展不起来。

    这就是区位优势带来的变化。

    把荆州治所移至汉口的事情倒是迅速定下,汉朝移动治所非常频繁,并不是个什么大新闻。

    但嗅觉灵敏的荆州各大世家,也都已经开始纷纷往汉口迁徙,抢先占领地盘。

    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农村的田土越来越不重要,世家豪强们对田地的热忱亦是渐渐消散,转而代之的,则是工厂以及商品经济。

    严格来说,汉朝的世家豪强也都可以算是商人,之前是粮商。他们往往拥有大量的田地和佃户,收到的粮食基本都会卖出去,比如徐州糜家,冀州甄家都是如此。

    然而新兴产业替代了传统的农业商贸,农产品越来越不值钱,家族要想发展和延续,就必须转型。

    其中有大量落伍者,最后从原来的世家豪强,转变成了落魄贵族,除了祖上曾经阔过的名头以外,跟现在依靠工厂和商贸起家的新兴贵族完全没得比。

    有些像是英国工业革命以后,那些抱着爵位头衔和一座打理修缮要花费巨额资金城堡的老旧贵族一样,他们除了贵族身份,在新时代到来之后,基本就是坐吃山空,而无半点前途。

    现在也是如此。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除了城市土地以外,农村田地不再成为财富的时候,地主和庄园主,就成为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刘备在荆州待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他是一个做事实的君主,所以并不是走马观花一样都一个地方就四处看看风景就离开,而是会解决当地的事情,考虑当地的发展。

    在以前是陈暮干的活,但与陈暮待久了之后,一些基本的治国理念和思想也得到了提升,再加上身边有一堆谋士帮助和策划,再怎么样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包括把荆州治所移至汉口,叮嘱荆州官员要保证发展,兴建码头和仓库,还有大量劳工问题,所有码头的搬运工,在船舶公司雇佣的时候,都必须给足加钱,严令禁止拖欠工资或者不给工钱的行为。

    而且刘备还是明确了责任划分和制度,一旦发现有压迫劳工的行为,不止涉事公司会面临清算。就连相关的官员都逃不了干系,可以说非常看重底层工人的生存状况。

    这些事情倒不是他自己领悟,而是陈暮经常对他灌输的结果。因此刘备也对压迫和剥削者非常厌恶,洛阳城修建的路灯,就是为他们而准备。

    到了八月份,刘备解决了不少问题,视察了很多地方,才离开荆州,乘船去了一趟川蜀,看看四川的发展情况。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各地的问题非常多,也遇到过不少棘手的情况。

    所以光一趟南巡,就花了两年的时间。

    一直到章武二十五年,刘备才从交趾回来,前往关中视察,这是一件令他本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

    章武二十五年二月,刘备从四川北上去关中,视察关中发展。

    秦末汉初的时候,关中人口还是相当多,刘邦能够起家,靠着约法三章以及关中父老的帮助功不可没。

    但东汉之后,关中人口就锐减,一是小冰河时期,关中灾害频繁,旱灾蝗灾地震不断。

    二是西北羌乱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关中,其它人不说,光韩遂马腾这帮人寇略关中的次数就不下十次,每次都祸害三辅之地。

    董卓之乱后,关中人口因为从洛阳西迁而短暂暴涨,可这种人口暴涨并非良性,在这段时间大量百姓也迁移出关中。

    像汉中、南阳在这段时间就接收了大量从关中因为战乱而过来的百姓,以至于后来张鲁得人口数十万之众。

    然而如今天下太平,关中大量修建水渠,抗旱救灾,官府也会组织扑杀蝗虫,多养鸡鸭。靠着农业发展和丝绸之路的兴起,人口逐渐增多。

    西都长安,此时的长安早已经呈现出一片盛况。原来占地面积最大的就是长安西汉皇宫,但丝绸之路商贸崛起,外城也得到扩展。

    洛阳的扩展是东西南北都得到了延伸,但长安当时是建在渭水以南,城池的北面离渭水非常近,因此可发展的空间并不大。

    于是如今长安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西南东三面,汉长安城的西南面就是秦时阿旁宫,现在已经变成了集市,一片片宏大的里坊和城市在废墟中建起,甚至还有巍峨高楼。

    现在大汉还建不起几十层的高楼大厦,但六七层倒是可以建了。泰山学宫和太学作为大汉如今首屈一指的两座大学,都已经开设了土木工程系。

    土木牛马的搬砖生活从东汉末年就正式开始,工地上的蒸汽水泥搅拌机日夜滚动,窑砖长烧纸的红砖一车一车地送过来。

    钢铁产能日益增大之后,国内对于钢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日常生活用品不用多说,蒸汽船舶制造、火车铁轨铺设、城市建设以及武器制造。

    在经过二十多年发展,河北、山东等地的钢铁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产量也是逐年攀升。

    从打袁绍时每年约两万吨钢铁,到如今年产达到了三百八十万吨,二十多年间番了一百九十倍。

    但这跟后世我国年产十亿吨比起来连个零头都赶不上,想要满足国内日益增多的需求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即便是钢铁产业发展了那么多年,也仅仅只有大城市有六七层高楼。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大汉的前进道路也在势不可挡。

    而且经过多年寻觅,电灯泡也已经有了钨丝,等到钢铁产量更进一步,电网电力贯通整个大汉,也是迟早的事。

    五月初,长安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西都长安现在整体结构呈现一个品字型,汉长安城西南从阿旁宫废墟里建起新的城市,东南则是后来唐朝长安城地址,也日益壮大。

    在继中都洛阳之后,长安成为了大汉第二个人口破百万的国际性大都市,老城区反倒空虚了许多,居民都迁居新城区去了。

    未央宫内,刘备目前就住在这里。西汉的长安宫殿其实已经有不少已经破败,但这些年也有过修缮,勉强还能住人。

    这些日子刘备在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等官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关中各地的试验农田,视察了水泥厂、钢铁厂、去年年末完工的渭水发电站等等。

    陈暮已经结束了守孝,正在长安陪同。

    关羽张飞和沮授也在,现在洛阳留守就只有荀或、贾诩、钟繇以及新晋的华歆、氏仪、孙邵等阁臣,以他们的能力处理政务还是绰绰有余。

    何况现在内阁除了阁臣以外,次一级的协助人员也不少。

    司马懿、陆议、陈群、杨修、庞统、徐庶等年轻一代目前都已经完成了从县吏、到县官、再到郡丞、郡官的路程,这几年陆陆续续都已经回到了内阁,担任二等参议博士。

    而今年44岁的诸葛亮则快人一步,于去年从内阁下放到冀州担任正三品州牧丞,抓河北的钢铁产能和经济发展,未来十年内,可能就要接陈暮的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种裙带关系。陈暮在强行推自己的妹夫上位,也曾经有人弹劾过此事,但都被刘备压下。

    刘备信任陈暮看人的眼光,陈暮说过,未来他们这一批老的阁臣离开之后,诸葛亮将带领大汉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这几日结束了对关中各地的视察工作之后,才发现众人居然还未去长安城内走走,于是决定出访看看。

    沮授对长安城很有感情,他早年在长安待过很长一段时间,镇守关中,为关羽能够平定关中和西凉做出了很大贡献。

    现在关中各地不少水渠、粮仓、屯田就是当时沮授在关中时候修建,京兆尹不少官员,也是他提拔。

    众人乔装打扮了一番,刘备里面穿了件白色丝绸T恤,外面套了件黑色丝绸长袍,不是对襟,而是双排纽扣,有点像是后世某宝上的唐装。

    这也是纺织业兴起之后,服装发展出现了飞跃进步的表现。

    古时候因为缺少金属以及塑料,古人不会选择扣子衣服,而是选择用布把自己包裹起来,然后腰上系一条腰带束着。

    但现在钢铁产业和制造业蓬勃发展,化学物理和数学得到了高度发展,泰山学宫和太学以及最近各州逐渐建立起来的州学每年要培养大量这方面的专业学生。

    人们通过树脂以及其它化学材料合成出了塑料,扣子衣服渐渐流行起来。夏天大汉百姓也往往会选择宽松的衣服,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捆粽子。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树脂和化学纤维材料得以发展,在塑料出现之后,很快得到应用,这几年大汉已经开始在给所有百姓发身份证。

    而刘备每到一处之后,就喜欢乔装打扮,带着关羽张飞陈暮沮授等人微服私访。

    虽然也不乏有地方官员猜到了他会这样,害怕天子发现一些不利于当地官员的情况,因此经常派人监视。

    但论起刺探,谁能比得过军情司?

    别看他们一行人加上随从才十多个,但周围负责警戒的军情司达数百人,遍布下榻的行宫、酒店附近,别说有官员敢于刺探皇帝行踪,就连只路过的苍蝇都得被查查公母。

    六个人都穿了夏天常服,什么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和士子剑,现在统统都被放在桃园殿里,关羽张飞和陈暮腰间都别了小型手铳。

    这种元朝才发明的枪械到如今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虽然后膛枪因为一些技术问题暂时还没有发明出来,但手铳已经算是小型前膛枪中最好的枪械,近距离射击一枪能解决大部分危机。

    即便有人刺杀,人少了一枪撂倒。人多了周围数百军情司一拥而上,然后行宫还有上万跟随出行的军队,火器又是严格把控,不能流入民间,想刺杀皇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每次微服私访都非常顺利,也经常能够从百姓口中询问到当地官员情况、官府政策、以及百姓遇到的其它问题。

    一路走来,严惩了不少贪官污吏以及无能庸吏,解决了不少事情,为百姓做了实事。

    按照惯例,一行人出了未央宫,便往西南方向去。

    从章城门出来之后,就已经是与长安城连在一起的外围集市,街道上二三层的砖瓦楼房比比皆是,六七层的高楼有三栋,分别是万年县县衙,西都酒楼以及。

    长安城这些年经过扩建,下辖四个县,老城区的长安县,西南的万年县,东南的长门县,北面的栎阳县,再加上周围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霸陵、杜陵等西汉诸多帝王陵墓形成的县城,拱卫长安。

    如今最繁华的就是万年县和长门县,这两个一个是秦末阿旁宫旧制,一个是唐代长安城。万年县是靠与丝绸之路的商贸起家,被称为胡人之城,里面栖息的西域商人超过八万,充满了异域风情。

    而东南的长门县在汉代是长门亭,由于依靠霸河而兴建起大量码头。原来的长安城距离渭河与霸河有一段距离,不能依靠航运兴起,而长门县则有河运之便,靠着关东贸易往来起家。

    从长安运往西域的商品除了关中本地制造以外,大部分都是从关中或者四川地区运送至长安,丝绸、瓷器、茶叶以及精美的刀具甚至烟草、咖啡,都成为了西方消费的主力。

    说件挺离谱的事情,那就是丝绸之路运转了这么多年下来,现在十万里之外的罗马帝国喝咖啡、抽烟草都已经变成了习惯。

    罗马贵族以喝茶和咖啡为荣,以穿东风丝绸衣服为美,军队战士以装备东方刀具和铠甲为首选。

    反倒是他们自己的手工制造品逐渐没落,双方形成了巨大的商贸逆差。

    刘备等人进入万年县,这里一排排的街道临河渠建立,岸边杨柳依依,商铺林立,一眼望去,数十条街道和里坊纵横交错,宛如一片璀璨的星河。

    而且万年县并没有城墙,或者说,从章武十年以后,大汉新建立起来的城市就没有了城墙这个东西。

    城市扩张的道路不再被城墙限制,城市人口和商贸人口也是与日俱增。

    街道要么用青石板铺设,要么用水泥路铺设。现在很多石料厂都已经采用大型电力切割机,原理也很简单,跟电风扇一样,因电流产生磁场而带动定子转动。

    很多人们以为的高科技东西其实发明时间都很早,比如在电力被发明出来之后,火力发电站于40年后就已经实现,水力发电站则在47年后。

    电灯、电风扇,甚至空调都只是在电力发明出来的70年后出现,科技有的时候就像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就没什么新奇。

    街道上每过二十步就有一盏路灯,水泥柱子上的电线与下方穿梭的汉代民居和来来往往的无数百姓交织在一起,映照出一股别样而又奇特的风景。

    众人漫步在万年县的大街上,沮授的目光颇为深邃,也同样充满了回忆。

    关羽摸着已经灰色发白的胡须轻笑道:“公与,我记得这座县城,就是当年由你规划的吧。”

    “是啊,十多年过去,没想到它发展得这么快。”

    沮授感叹道。

    刘备看着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无数与中原百姓样貌不同的西域人穿梭期间,笑着说道:“西都能有今日的繁华,公与功不可没呀。”

    沮授笑道:“这都是因为云长和翼德平定了西域,不然的话商人们也不会来长安,亦不会给长安带来今日辉煌。”

    几个人踏入一处里坊,门口的兵丁正在检查路过行人的身份证,确定无误之后才能放行离去。

    因为刘备来长安之后,官府就开始搞严查和宵禁,原本就不错的治安再次直线上升,监牢里抓了不少平日为非作歹的人,这几个月来连一起偷盗事件都没有,可谓是结绳之治。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民众出行困难,比如每天要排很久的队才能进出里坊。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即便是刘备也没有因此责怪地方官吏。

    几个人照常用伪造的身份证蒙混过关,说起来有趣,大汉的君主和最高级别的几个臣子居然用伪造身份证来探察民情,也是奇事。

    但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味地坐在朝堂上听官员的报告,很有可能遭到蒙蔽。

    因此高级官员私访、调研已经成为了常态。

    众人顺利进了里坊当中,坊内人流如梭,秩序井然,街道也非常干净,来来往往的商人、百姓以及巡逻的门下督盗贼,也就是地方尉院下辖的巡警都沿街行走。

    长安城的规划已经很有先见之明,万年县东面是集市,西面是马市。西域来的商人多有马队,少则数百匹马或者骆驼,多则成千上万。

    如果把马匹骆驼都牵到集市来,肯定会造成影响。因此县的西面放马,东面当集市,每日用车辆和力工进行搬运。

    这个举措不仅让长安城的城市面貌非常干净,同时也给了城市里的劳工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机会。

    一路走来,刘备十分满意,对沮授说道:“公与,这也是你筹划的一部分?”

    沮授笑道:“当初建的时候确实有考虑过,不过也是子归提醒,说将来要把西域收回来,丝绸之路不能断绝,我才这么想的。”

    “善。”

    刘备抚须笑了笑,在城里四处乱转悠了几圈。

    张飞注意到前面有西域酒楼,看到门口露着肚皮跳舞的胡姬眼睛都直了,说道:“这是不是有伤风化啊。”

    陈暮笑道:“各地自有各地的民俗风情,大汉广纳海川,自然也就应该容纳民族习俗,若是强行逼迫他们必须接受大汉自己的民风,岂不是与强盗何异?”

    张飞连忙道:“那我们去体验体验西域民风吧。”

    刘备翻着白眼道:“行了三弟,都要年近六十的人了,岂能为老不尊?那些小姑子都能当你孙女了,咱们去普通酒楼吃个饭就行。”

    张飞依依不舍地被关羽拉走,其实他倒不是对女孩感兴趣,他是闻到了胡楼里的葡萄美酒的香味。

    几人挑了家酒楼,门口的小二迎几人进去,正是饭点,楼里菜香飘溢。

    花生和大豆在北方已经广泛种植,花生油和豆油榨取技术也是非常成熟,油类作为炒菜必需品加入汉人食谱之后,各类菜肴就已经传遍大江南北。

    长安作为西都,通过航运运输能得到大量的食材原料,酒楼有各种菜式,辣的不辣的,麻的不麻的,香的鲜的什么都有。

    一进门,店门口头发花白的掌柜就笑脸相迎道:“几位客观,一楼和二楼大厅满了,三楼还有雅座。”

    “那就上三楼吧。”

    刘备点点头,走在最前面。

    掌柜正准备让小二带他们上去,目光在沮授脸上扫过,顿时愣了一下,然后连忙从柜台里出来,向沮授拱手道:“莫不是沮阁老?”

    沮授颇为纳闷,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暴露的,便摆摆手道:“掌柜认错人了。”

    “哎呀,真的是阁老。”

    熟料他不说话还好,一说话老掌柜顿时老泪纵横,磕头要跪。

    众人一时不解,身边有随从连忙上去把他搀扶住。

    沮授无奈道:“你是如何认出我来?”

    老掌柜擦了擦眼泪道:“二十三年前,马腾溃兵袭扰长安,秦国公派人将那些溃兵打败,阁老召集我等无家可归的百姓,帮助我们建立村庄,开垦田地,当时小人就是在阁老的帮助下,重建了家园,阁老的英容相貌,小人常记于心。”

    “是沮阁老。”

    “阁老听说陪伴天子巡视关中,他在这里岂不是?”

    “大家看那位,是镇守关中多年的关将军呀。”

    酒楼内的骚乱很快影响到了整个大堂,原本数十桌热闹非凡的酒楼里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众人一个个窃窃私语。

    此时他们才注意到在那一行人身后,跟着大量随从,显然不是一般的人来酒楼吃饭。

    “陛下,是陛下!”

    人群当中忽然有一个耄耋老人站起身,这位老人今日过小寿,没有摆宴,家人就带着他来酒楼吃个饭。

    哪料到他眼睛忽然瞪直,颤颤巍巍站起身,跪地磕头道:“草民谢陛下救命之恩,当年董卓肆掠关中,若非陛下,我全家老小死无葬身之地了。”

    “参见陛下。”

    一时间满堂的吃饭百姓确定了刘备在其中,也是纷纷起身行礼,就连半堂的胡商,也是有样学样,跟着大汉百姓叩见皇帝。

    大家倒没有磕头,只是鞠躬拱手礼。

    之前酒店掌柜和耄耋老人磕头是因为救命大恩,唯顿首以拜。

    刘备无奈道:“得,这饭也吃不成了,回宫吧。”

    说着又向众人摆摆手:“诸位免礼。”

    门外的许褚立即走进来,高声道:“陛下微服私访,大家不要惊诧。”

    几个人便离开了酒楼,掌柜虽然挽留,但因怕惊扰百姓而不得不离开,就连今日私访也只能告一段落。

    出来之后,走到大街上,果然动静闹得不小。周围百姓纷纷前来围攻,多有行礼者,甚至磕头感谢刘备沮授关羽等人救命之恩也不在少数。

    三人对关中百姓多有恩惠,刘备早年讨董之时救了很多人,关羽沮授坐镇关中时,关中可谓是民不聊生,是关羽打跑了贼寇,经过沮授十多年治理,才有了今日这片崭新的面貌。

    可以说他们对关中百姓树恩深厚,令人铭记于心。

    回到皇宫当中,几个人站在章城门的城楼上俯瞰着远处万年县占地连绵数十里的城市,沮授向刘备告罪道:“陛下,是臣扰了陛下雅兴。”

    “哈哈哈哈。”

    刘备大笑道:“有百姓记得公与恩情,就说明公与治理关中做得很好,我岂能怪责公与?”

    沮授只觉得幸盛,感激涕零道:“能为陛下效力,臣三生有幸矣。”

    刘备环视众人,认真道:“这大汉今日之兴盛,亦有诸位之功劳呀,青史一笔,千秋万代,自当铭记。”

    闻讯赶来的京兆尹在旁边已经听了好一会儿了,忍不住说道:“陛下,臣有奏。”

    “说。”

    “关中百姓多念陛下秦国公及阁老恩情,多次请愿希望能在城中凋塑造像,以留碑纪念。”

    “准奏了。”

    刘备点点头,这是关中百姓对他们的认可,岂能不要?

    “陛下不可。”

    沮授顿时受宠若惊,连连推辞。

    要知道当时公卿留碑往往都是死后才有,乃是莫大的殊荣。而生前留碑,只有特别大的功劳才会出现。

    比如西汉时期霍去病封狼居胥,东汉窦宪燕然勒石,还有汉武帝和光武帝泰山封禅,才会以碑文的形势记载,以名垂千古。

    而沮授自认为仅仅只是治理关中的功劳,而无霍去病窦宪远征塞北之功,就连兵出漠北的张辽都没有这样的功勋,他何德何能可以生前留碑?

    刘备认真地看着他说道:“公与之功勋,自当享之。何况此乃百姓之愿,公与难道要违背关中百姓之意吗?”

    “陛下......”

    沮授只觉得心潮澎湃,双眼泪流满面,鼻子居然流出血来,激动磕头道:“臣生生世世,愿万死以报陛下之恩。”

第一百三十章 青史一笔

    章城门上,沮授向着刘备拱手一礼,抬起头,苍老的脸上已经出现了一抹血红色。

    他的鼻间不知道何时流出血来,鲜红浸染了嘴唇。

    众人看到这一幕,愣在原地,刘备连忙抓住沮授问道:“公与,你怎么流鼻血了?”

    沮授从口袋里取出手帕,擦了擦鼻血,强笑道:“许是最近天气燥热,加上臣情绪激动所致,陛下放心,臣无大碍。”

    陈暮盯着他手中的手帕,轻声道:“公与,你以前从不带手帕的。这几月来,大哥巡视各地,你却时常借口说有些事务回长安城里,是想掩饰什么吧。”

    “子归,我......”

    “公与。”

    刘备肃然道:“实话实话!”

    沮授微微苍白的脸色依旧强笑着说道:“臣无碍的。”

    陈暮目光放向不远处,在他们身后跟着的是军情司的新任司命郭淮。

    见陈暮看过来,郭淮只好硬着头皮站出来道:“丞相。”

    “阁老有无去找吴院令?”

    “这.....”

    郭淮犹豫地看了眼沮授。

    沮授摆摆手道:“罢了,是我让他不说的,吴院令说我活不了多久了。”

    刘备只觉得晴天霹雳,悲愤道:“到底是何病?”

    “说是脑子里有瘤疾。”

    沮授苦笑着摇摇头,他今年也已经七十一岁了,对这种事情其实看得比较开。

    陈暮一时沉默。

    刘备茫然地看了眼陈暮默然的表情,轻声道:“四弟,你见多识广,可知道此病能医否?”

    陈暮苦涩道:“无药可医,但若是能让患者心情舒畅,或许能延缓生命。”

    沮授笑道:“其实去年年末我就患了此疾,除了偶尔身体虚弱,咳嗽时流鼻血外,倒也并无它碍。臣时日无多,这两年能跟随陛下走走大江南北,倒也知足。”

    一行众人默然不语。

    古代所谓的“瘤疾”,就是癌症。

    这种病在古代记载的少并不是因为在古代没人抽烟熬夜喝酒,而是因为古人人数少,平均寿命小。

    癌症属于免疫力疾病,老年人抵抗力弱,所以更容易患上癌症。

    而古人平均寿命很低,战乱、饥荒、瘟疫,壮年都不一定能够活下来,更别说上了岁数的老人,因此几乎少有癌症记载。

    但少不代表没有。

    司马师就是患了眼癌,眼睛当中长了个肿瘤,最终病死。

    这种病在现代都束手无策,只能靠化疗,得了癌症几乎就等于死缓,区别只是三个月或者两三年的时间而已。

    更别说现在就连是哪种癌症种类都不知道,沮授得了癌症,就不可能有活的可能性了。

    刘备目光中带着哀伤,轻声说道:“良弼、子义、元皓、公达他们都离我而去了,公与,你也要走了吗?”

    沮授缓缓说道:“人孰能无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臣出身贫寒,举茂才入仕,蹉跎十余载,终遇陛下,得陛下青睐,能一展所学,死而无憾矣。只望臣走后,陛下能保重身体,三兴炎汉,亦是臣所愿也。”

    刘备已是泪流满面。

    天色渐黑了,夜晚繁星照亮了碧空。唯有紫微星旁的一颗辰星,忽明忽暗,似乎已经燃尽了最后的光芒,即将化为一颗流星,消失在夜幕当中。

    章武二十五年五月,刘备带着沮授回洛阳修养,每日寻汤问药,长居西园,调养身体。

    关中京兆尹奉命为刘备沮授关羽修建凋像。

    其中刘备的凋塑是修在了长安皇宫外的广场上,周围有卫兵守护。关羽的凋像是修在长安军区最高指挥部内,沮授的凋像则是放在了京兆尹府衙广场。

    下半年,虽然已经在调养,但奈何沮授的身体每况日下,到下半年,人就已经虚弱到不能下床,只能躺在床上。

    年末,沮授便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吴普每日为他银针刺穴,亦不过是暂时延缓死期而已。

    到章武二十六年年初,沮授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在他死后,刘备彷佛苍老了十岁,六十六岁的年纪像八十六岁,终日面带悲伤,眼中含泪,为沮授的死去而悲恸,竟是病倒在床上。

    但死亡不可避免,活着的人还得继续活着。刘备也只能强撑着病体,为沮授处理了后事,亲自为其出殡发丧。

    到如今,他已经送走了很多部下,那些陪他一路走来的人越来越少,亦让他感到万分孤独。

    为沮授办完了葬礼之后,刘备举目四望,最初的七人众,刘备、关羽、张飞、陈暮、沮授、典韦、太史慈已经走了三个,只剩下四兄弟还在。

    一切又彷佛回到了最初的原点。

    送沮授进山下葬的那一天夜晚,刘备回到了洛阳西宫当中,与三个兄弟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睡梦里,他迷迷湖湖间,梦回了四十年前,那桃园春风中的一杯酒。

    酒正酣,人未醉。纵马高歌,人生几何。

    紧接着金戈铁马,战火纷飞。

    鸡泽遇沮授,曲阳见典韦,东来得太史,桃花笑春风。

    然后便是走马观灯,数十年来的辛酸艰苦皆在其中,那是他们陪伴着自己度过的四十二年人生!

    梦醒之时,刘备已是伤心欲绝,泪流满面。

    章武二十六年一月,沮授的凋塑和画像移至桃园殿,谥号“文安侯”,其子嗣继承他的爵位,香火得已永继。

    刘备本想此时北上去看看魂牵梦萦的桃园,但奈何得了病,虽然不是什么大病,可老年人体质弱,想恢复没那么容易,因此暂时耽搁在了洛阳。

    养病的时候,他整日与关羽张飞陈暮在一起,常于西园座谈。生怕一个不见,自己的三位兄弟也如沮授一般,永远离他而去。

    好在如今大汉的体制皆已经非常成熟,政务分门别类,大部分事情,比如刑事诉讼、教育出版、修路造桥、农业税收,皆有三公九卿处理。

    而且太子已经监国,多年前就入内阁参议国家大事,现在经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已是一名合格的储君。

    虽然刘备很喜欢子嗣当中最聪慧的庶子刘永,但吸取袁绍的教训,他坚决颁布了皇室继承法,彻底断绝了因夺嫡而造成的内讧。

    太子刘封虽然不算特别聪慧,但也是陈暮教出来的学生。为人敦厚善良,做为守成之君绰绰有余。入内阁相当于让内阁诸多大臣帮助他成长,也算是为以后做打算。

    因此即便大汉现在没有皇帝,没有三位大将军,也没有丞相理政,整个朝堂上下也依旧顺利运转,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到章武二十六年下半年,上将军黄忠无疾而终,于睡梦中悄然离世,享年七十九岁。

    章武二十七年初,上将军高顺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刘备皆派人为他们发丧,封黄忠谥号为“毅侯”,高顺谥号为“端侯”,令其子嗣继承他们的爵位,并将画像和凋塑移入桃园殿。

    自此桃园殿当中已经有十位开国功臣摆上了画像和凋塑,排在最末的是二十将军之首管亥。

    在每次祭祀的灵位摆放上,除了皇天后土和汉朝历代先帝以外,就是汉初十八侯,云台二十八将,以及目前已经死去的桃园殿十功臣。

    如果算上还未死的,桃园殿功臣名录应该有二十四人。

    关张陈不用多说,在将领方面,还有臧霸、张辽、赵云、牵招四名上将。

    谋士方面,还剩下一个荀或。

    其余像贾诩、董昭、毛玠这帮人,肯定是没资格入选桃园殿的,要么没资历,要么没太大的功劳,自然不能算做开国功臣。

    而最后就是内政方面的人才,虽然他们不像典韦太史慈沮授田丰他们那样在前线,但稳固后方,为前线输送粮草,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像最开始的讨董之战,再到与袁绍的僵持战争。如果没有后方这些人持续为前线输送士兵和粮草,恐怕刘备也无法获得胜利。

    因此在选桃园殿功臣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前线战功以及资历深浅以外,也得考虑他们这些维护后方稳定的人员。

    如同萧何一样,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氏仪、孙邵、简雍、华歆、孙乾、王朗、崔琰七人。

    其他像韩浩、孙观、徐晃、蔡阳、国渊、武安国、公孙方等人,虽然功劳和资历也不算差,现在也都身居高位,但与前面这些人相比,就差了很多。

    更别说还有张燕、段煨、张绣这类,原来是敌对势力,后来因为刘备势大才加入。

    资历和战功根本没法谈,只能算做正常的二十将军而已。

    所以从这里也能看出来,评判桃园殿入选的资格有两样——功劳和资历。

    刘备走到今天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黄巾时期。

    这个时期加入的人是资历最老的一批人,如关羽、张飞、陈暮、沮授、典韦、太史慈,是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

    七人在此时组成了最早的团队,因此这六人与刘备就是大汉最高核心层。

    第二个时期就是黄巾之后,讨董之前。

    按照加入的先后顺序分别有臧霸、氏仪、孙邵、管亥、简雍、孙乾、华歆、崔琰、牵招、张辽、高顺、王朗、田丰、赵云、黄忠等十五人。

    第三个时期和第四个时期就是讨董之后的讨伐袁绍的战争,以及一统天下的战争。

    从这里看刘备的班底就可以知道,二十四功臣当中,其中二十一位都是讨董之前就已经加入,只有三人在讨董之后才加入,分别是荀或、荀攸和徐荣。

    并且荀攸在讨董之前,曾经在刘备麾下做过一段时间属吏,在讨伐张纯张举的时候,为刘备出谋划策,算是很早之前就有接触。

    而荀或则是最早在陈暮麾下做属吏,后来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必须回去安置亲属,这才没有第一时间加入。

    至于徐荣。

    他加入确实是最晚的,一直到讨董结束之后才与阎忠一同来了青州,但他的军功也是实打实的。

    讨伐袁绍之前就平定了三韩半岛,然后在讨袁之战中立下功劳无数。

    曾经领三千骑兵在清河国搅了个天翻地覆,后来又几乎是一人平定辽东,战功赫赫,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功劳弥补了资历。

    但即便是这样,也因为资历问题,徐荣只能在九虎当中排在末尾,还在战功远不如他的牵招之下。

    甚至若不是管亥无意升迁,九虎都可能没他的份。

    这也是为什么管亥能以一个中将的身份入选桃园殿的原因。

    实在是因为他的资历和战功太高,只是他折服于关羽,甘愿鞍前马后而已,若非如此,他早已经位列九虎上将当中。

    而其余人,像后来被称为曹魏五子良将的徐晃、张郃等名将,还有许褚、贾诩、董昭、毛玠等历史名人,虽然智力武力都高,但资历太浅,根本不能入选进去。

    如此一来,桃园殿功臣名录就算是确定。

    排名最前的核心六人分别为:关羽、张飞、陈暮、沮授、典韦、太史慈。

    谋士代表三人:荀或,荀攸,田丰。

    将领代表八人:张辽、臧霸、高顺、黄忠、赵云、牵招、徐荣,管亥。

    内政代表七人:氏仪、孙邵、华歆、简雍、孙乾、王朗、崔琰。

    如果把陈暮和沮授放在谋士团里,把关羽张飞典韦太史慈放在将领团里,那么就是谋士团就有五人,将领十二人,内政七人。

    这就是整个桃园殿的入选名单,而按照左右排班来说,刚好文臣十二,武将十二,可以分文武两班排列。

    其中武将之首为关羽,文臣之首为陈暮。给他们留的位置,也是站在刘备左右下首第一。

    近些年来,桃园殿人数渐多。

    最开始管亥去世的时候,刘备并未给他取谥号。

    直到典韦病逝开始,入桃园殿者,就是为三兴炎汉的最大功臣之一,因此刘备效彷高祖十八功侯,世祖云台二十八将赐谥号以彰显功绩。

    其中管亥增补的谥号为“纯侯”,取其一生,“志虑忠实”“安危一心”,不愿以功劳和资历高升,只愿在关羽帐下甘当马前卒,其纯粹质朴,因而得谥为“纯”。

    其次是一心扑在内政上,为维护刘备后方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孙乾。

    谥号为“诚侯”,取“肫笃无欺”,“实心施惠”,在刘备前线打仗之时,孙乾治理青州民众,保证后方不乱,可谓“明信率下”,因而得谥为“诚”。

    然后就是徐荣,谥号为“桓侯”。虽然桓侯是后来张飞的谥号,但此时给徐荣,可谓是恰到好处。

    因为他有开疆拓土有功,不仅以一人之力平定辽东,还在坐镇三韩半岛的时候,攻占了很多地方。如之前陈暮没有取的三韩半岛全境,以及北沃沮部落、秽貊部落等地。

    这些地方就是后来的朝鲜东北部,以及俄罗斯海参崴地区,在汉这个的时候并不是大汉的地盘。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徐荣之所以能入列九虎和桃园殿,跟这个时期开疆拓土有很大关系,凭借着这个功劳,取“辟土兼国”曰桓,谥号“桓侯”。

    然后就是高顺谥号“端侯”,因其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端庄有礼,严恭位下。所以取“秉心贞静”之意,谥号为“端”。

    接着是黄忠,因其“致果杀敌”“强而能断”“温仁忠厚”,每逢战事冲锋陷阵,又能提携后辈晚生,为其取谥号为“毅”。

    太史慈的顺侯就不用多说,其为人“慈和遍服”“德容如玉”,明明是战场勐将,却甘愿听从陈暮的指令,俯身进军情司,在暗中立下无数功劳,因而谥号为“顺”。

    典韦为“忠侯”,所谓“危身奉上曰忠”,典韦作为刘备早期贴身护卫,曾经在战场上无数次救下刘备的性命,全身上下受创百余次,伤痕累累。如此忠心护主,不为“忠侯”,谁能谥号为“忠”?

    还有田丰谥号“贞侯”,取其“清白守节”“直道不挠”“恒德从一”等品质。

    荀攸谥号“敬侯”,因其“小心恭事”“戒慎几微”“肃恭无怠”,为大汉殚精竭虑,因而谥号为“敬”。

    至于沮授的“文安侯”,是规格极高的双谥。

    “文”和“安”,在古代都属于最顶级的谥号,而当两个顶级谥号加在一起,就代表了皇帝对这名臣子最高的认可。

    比如诸葛亮的谥号就为“忠武”,关羽的谥号为“壮缪”,赵云的谥号为“顺平”。

    还有西汉时“文成侯”张良,“文终侯”萧何,“景桓侯”霍去病以及“宣成侯”霍光,这些名臣皆是双谥。

    历史上沮授只是袁绍的一个谋士而已,但现在,因为与刘备结识较早,且四十余年来,兢兢业业,帮助刘备匡扶汉室,制定谋略,辅左刘备一统天下,因而得谥号“文安”!

    这个谥号,就是刘备对沮授一生的肯定,也是对他多年辅左自己的馈赠。

    可以说沮授的死,在刘备心中,是一场巨大的打击。

    章武二十七年初,朝廷为桃园殿的这些功臣全部上了谥号,并按照爵位授勋,追赠了一些新的勋章,如十一建国勋章,大汉帝国勋章、光荣勋章以及列侯勋章等等。

    刘备常与关张陈来桃园殿看望,每逢国家大事,如国庆、过年、寒食、重阳等节日,也都在桃园殿开坛祭祀,悼念亡魂。

    其实除了这些跟随刘备打江山的开国功臣们以外,还有很多其它诸侯病逝。

    像曹操、孙坚、吕布、马腾、韩遂、刘章等人皆在这些年陆陆续续病故,其余也有戏志才、夏侯惇、曹仁、于禁、夏侯渊、甘宁、程昱、周瑜、陈宫等等。

    但他们的离去,也仅仅只是青史上的一抹浪花而已。

    在如今这个大汉,他们再也不是名震天下的诸侯、谋士、武将,而是一个个变成了叛贼,最后也不过是投降大汉,郁郁而终的贼寇罢了。

    只是没有人会去记得他们这些失败者,刘备陈暮却还记得,偶尔也会去公卿墓地里看看,看看曹操,看看孙坚,看看吕布。

    倒上一杯酒,缅怀一下曾经逝去的时光。回忆起当初的美好,最后再把那杯酒洒在他们的坟头上,祭奠亡魂。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约大半年的时间,一直到章武二十七年下半年,刘备的病情终于好转。

    他与三位兄弟相约,明年二月份,春暖花开之际,北上去涿县桃园,再去看一看那处庄园。去看看桃花是否依旧,春风是否依旧,张飞家的庄园,是否也依旧。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126/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 作者:玩蛇怪所写的《三国之谋伐》为转载作品,三国之谋伐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之谋伐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之谋伐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之谋伐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之谋伐介绍:
这是一个现代人,与刘关张桃园结义,为他们做谋划的故事。PS:本书大部分遵照史实,人物性格会发生变化,并不依赖演义。不过会少量截取演义的精华,比如青龙偃月刀之类的武器等等,不影响历史。三国之谋伐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之谋伐,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