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宋好官人TXT下载大宋好官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宋好官人全文阅读

作者:飘依雨     大宋好官人txt下载     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百二十二章:我意已决

    也许石可斓没有想到这一层,但石可斓也明白,这一笔买卖石家并不亏。首先,就如同张正书宣传的那样,石家得到了相应身份的马车,这是绝对可遇不可求的。第二个,就是展现了石家的财力,没有财力,石家就是想买,也买不起啊!第三个最为重要,就是石家向朝廷传递了一个信号——我继续赚钱,你们继续打压就好了,井水不犯河水……

    这种状态,怕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张正书却知之甚深。

    “那我们石家建造的钢筋混泥土楼房呢?”

    石可斓不会轻易服输的,接着追问道。

    没错,张正书和石家生意分别是茶叶,四轮马车和高楼。但是,张正书不会承认这一点的:“诶,这话你可别乱说啊,那些施工队和我没多大关系,我顶多是材料提供商贾而已。也就是说,我提供水泥钢筋,他们把水泥钢筋加砖头盖成楼房。”

    石可斓张大了嘴巴,虽然他知道商贾想要赚钱的第一个要素是不要脸,要是顾及脸面,怕是连生意都做不成。但是不要脸到睁着眼说瞎话这等地步,还是要属张正书了!

    “也罢,算你说得有道理……”

    不然呢,石可斓还能怎么样?

    张正书也笑了:“反正你也不吃亏,家里的楼房快要盖好了吧?那可是天底下第一高楼啊,单单是这个名头,都足够载入史册了!”

    石可斓叹了口气,也不知道张正书是真傻还是假傻。如果愿意的话,谁想这么高调?

    这都是因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

    就好像今天石可斓找张正书,都是身不由己。

    “本来就是有道理,正因为互相有所求,才会做成生意。生意的本质,就是共赢。就算从理论的角度说,财富也是在增长的。人口越多,财富增长也就越快……”张正书把后世的经济理念抛出来后,彻底震住了石可斓,让他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张贤弟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合力为新城池带来足够的人口,这座新城池将是另一个汴京城?!”

    石可斓有点不敢相信,要知道,新城池可是一个山城啊!

    山城不方便,这是世人说共知的,如何能吸引到百姓到那里定居?

    张正书却丝毫不以为然,很有信心地说道:“石兄若是不想合作,那也就算了。反正酒香不怕巷子深,新城池建好之后,肯定会有人来的。到时候,石兄莫要后悔了便是。”

    石可斓笑了笑,以石家的财力,支出个几十万贯也不过是寻常的事。他今天到“京华报社”来,也是为了花掉这笔钱——不花掉不行啊,赵煦都下命令了。

    很快,张正书和石可斓就在互相试探,互相算计的情况下,定下了一个口头协议。

    祥符石家将不用花一文钱来建设城池,但可以花更多的钱买下城中的商铺,最低不能低于十万贯钱。还有,祥符石家将再花十万贯钱去扶持一批属于自己的小作坊,比如酿酒作坊、腊肉作坊之类的。

    张正书还劝说石可斓,要弄一些“高科技”的作坊,但却被石可斓拒绝了。

    “张贤弟,你莫要再劝了,我意已决。”

    石可斓很坚定,再说了几句场面话之后就告辞而去。

    张正书有点懵圈了,先前还“相谈甚欢”,怎么后来石可斓就突然这么固执己见呢?

    “郎君,你在想些甚么?”见张正书还是一副沉思的模样,正在收拾茶具的曾瑾菡不解地问道。

    “你说那个姓石的,为什么后来突然变脸呢?”

    曾瑾菡闻言“扑哧”地笑了:“郎君,亏得我还以为你早就明白了呢!你想啊,你那些技术,哪一个不是颠覆常人所想的,祥符石家可是将门啊,岂会触碰这等要命的技术?”

    “……”

    张正书无语了,还真的就是这样。

    将门历来被朝廷和文官忌惮着,深怕他们脱离了掌控。而将门自己也很注意,稍稍敏感的东西他们都是不会去碰的。别的不说,就拿冶炼作坊,甚至是打铁作坊来说,将门就绝对不会牵连上的。万一被台谏官抓个正着,弹劾个“意图谋反”的罪名,不死也脱层皮啊!

    “这不是智慧,而是悲哀……”

    张正书摇了摇头,大宋的文武太过畸形了,畸形到已经国防孱弱的地步。这样的朝代居然还能撑着,也是一种奇迹。

    “不是如此,将门岂能传承繁衍?郎君先前不是说了么,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就要失去一些东西。道理是一样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曾瑾菡也看得开,“就好比商贾做官一样,你可曾见过有哪个大商贾出身的官,能做到宰相的?一个都没……”

    张正书一凛,他还真的没注意到,宋朝居然还有这么一种情况:“因为文官的联手打压?”

    “不,是因为他们做了官之后,就主动放弃经商了。”

    曾瑾菡很认真地说道,“就算没有放弃也罢,经商规模也会日益缩减。比如当今宰相章相公,他家先前也是福建一方巨贾,但自从进入仕途之后,各种资源向官场倾斜,经商一事也被耽搁了。怕是朝中只有将门,才能毫无顾忌地如此经商吧?”

    张正书叹了口气,这就是官本位的思想,也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中国人。

    这能说什么呢?只能说是环境造就的,没办法。

    不过,张正书也不是没有扭转这个现象的希望,他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没错,在家中设立的印刷作坊,已经开始加足马力印刷了。声响传到书房里,张正书露出了笑意。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哪怕过程是曲折的;社会也是永恒发展的,一旦适应了某个东西,就不可能出现倒退的。就好比数千年前,人类第一次使用了“火”之后,就脱离不掉了。好比在后世,有了手机之后,人们就再也离不开手机了。这就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所以,张正书根本不用担心出现的技术会消亡。

第八百二十三章:唯有自强

    说到技术,张正书突然想起一件很可乐的事:在后世,很多人都吹嘘欧洲那边的人喜欢阅读,特别是在地铁上、火车上、巴士上……然而事实真相却是欧洲的通信基站建设落后,自从中国通信设备公司某为给欧洲带去了足够的基站后,欧洲人也在地铁、火车和巴士上尽情玩手机了。毕竟,手机是时代的选择,你可以选择不用,但别人却离不开它了。

    在后世,这样的东西还有很多。最典型的是电脑、高铁、汽车……只要是能让生活变得美好的东西,要舍弃那是不可能的。

    一样的道理,张正书“发明”的东西,不管是银行,还是玻璃,抑或者是水泥……只要技术还在,人们就不可能离得开。这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曾瑾菡也感受到了,用惯了香水,就不会再去挂一个香囊了;穿惯了“尚衣坊”的衣裳,又怎么会自己去裁缝衣裳?

    “所以郎君,你是怕自己做官了之后,也会放弃经商?”

    曾瑾菡猜测道,她好像明白了张正书的心思。

    “主要还是我做不来。”张正书叹了口气,“要是我真的当官了,怕是连家底都保不住。”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不知道多少家族为了成为官宦之家,倾尽家底。以张根富的尿性,肯定会这么干的。但是,这也得看情况啊?要是后代子孙读书不成,别说什么官宦之家了,能保得住家产,做一个小地主都是奢望!

    瞧瞧苏轼的后人就知道了,境地可谓是凄惨。

    这就是党争失败的后果了,只要是当官,就脱离不掉这个。哪怕是张正书知道历史的走势,可他哪里会趋炎附势?

    所以,张正书一旦做官,就是沙丁鱼群里的那条鲶鱼,哪怕一时厉害,最后怕是也逃不过黯然落幕的结果。既然如此,张正书还不如用有用之躯,多享受,多做点实在的事。

    曾瑾菡沉寂了好久,突然才笑道:“郎君,你想做甚么就做罢,我都会一直支持你的!”

    “合着你以前都跟我对着干啊?”

    张正书傻眼了,这都娶了怎么样一个傻媳妇?

    “哼,不然你以为呢?”曾瑾菡也半开玩笑地说道。

    “好嘛,今晚就让你尝尝我张家家法的厉害!”

    ……

    事实上,张正书的动作被很多人盯着。而张正书的动作也很快,这边赵煦的钱银一到账,张正书就开始了各种动作。最先动起来的,是勘探之人。也就是俗称的风水先生,没办法,这时候要建城,必须要算好风水方位。不然的话,没人敢担这个责任的。

    好在,这些风水先生也还算敬业,充当了地质研究员,把地质情况说了一遍,认为山包上的小平原,足够承受得住一座城池。

    其实不用他们说,张正书已经让系统勘探过一次了。

    对于来自未来的系统,早就把中国地质的数据全都记录下来了。即便宋朝的地质和后世有点出入,比如后世的上海,宋朝是还没有的;比如河流的流向都有改变。但不管怎么说,大体上的的地质结构是不会变的。所以,张正书才敢提出这样的建议。

    风水先生“勘察”了风水之后,就是择吉日开工了。

    为了弄出声势,张正书还特意弄了个祭天拜地的仪式,他当然也不会出席,任由小刘工匠他们鼓搞去。

    接下来,水泥作坊在新城旁边开了个分店,还有不少烧砖的作坊,也纷纷建了起来。

    最让人捉摸不透的,是那些铁匠铺,为什么要来这里开店了。

    但后来看到这些铁匠铺里的铁楸什么的供不应求,很多铁匠就捶胸顿足了,悔不当初省那些个开分店的钱,导致什么大钱都赚不上了。要知道,当初张正书为了让那些铁匠铺过去,可是许下了免费传授新技术的承诺的。这新技术,其实就是打制钢铁的技术。不同于什么包钢、灌钢法,而是实实在在的冶炼法子。

    一时间,大宋的冶铁工业上升了一个台阶!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干馏窑口多了起来,新城周遭的天空都变得灰了起来。这还是张正书规划得好,把这些污染的作坊都隔离了十几里远,差点没赶到大名府边上了。饶是如此,原始的工业还是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后来,连张正书都忍不了了,准备鼓搞一个减污减排的机器,最起码要把有害气体给过滤出去,建设一个专门的污水厂。

    不得已,又要多动用资金了。但张正书觉得很值得,毕竟环境好了,才能吸引得到百姓过来定居。

    即便是只有一万余工匠聚集的地方,也吸引了不少商贾过来了。

    这也就印证了那句话,只要有人就有市场。

    当然了,这也是张正书“仁慈”,如果换做其他人,哪怕是朝廷,舍得给这么多工钱吗?

    要知道,一个普通工人,张正书也包吃包住,还每个月给一贯多钱!要是赶工及时,超额完成工期,还有额外奖励。算下来,如果卖力工作,起码一个月都有两贯钱!这还只是卖力气的活,要是水泥作坊里的工匠,就更加多工钱了。工人有了工钱,自然是要消费的,一消费,新城都没建好,这商业氛围就带动起来了。

    石可斓得知这件事后,长叹一声:“幸好走对了这一步……”

    没错,新城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了,资本的恐怖就在这里。

    张正书却有种错觉,这里真的很像后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深圳,因为政策而聚人,因为人多了带来经济效益,呈现良性循环。深圳特区,也成为了经济史上的奇迹。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新城,有多么恐怕的潜力?怕是只有张正书自己知道了。

    说实话,只要有钱,张正书分分钟能复制第二个新城。

    比如沿海城市,那才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但是,这么一座坚城的建设也是很重要的,这里是大宋的底线和底气所在!没有这座坚城,宋人的脊梁就挺不起来!张正书深知文人的尿性,大多是倾向妥协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味退让就代表着软弱可欺。在丛林规则之中,这样的大宋岂能不被欺辱?自强,唯有自强,才能威慑四方!

第八百二十四章:这一夜

    新城池建设如火如荼,很多人都大跌眼镜,闹不明白为什么区区一群工匠,不过万余人,就能创造出这样的繁华?

    其实,这还是钱银在作怪。

    一般的工匠,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消费能力?但张正书麾下的工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拿到的工钱,就算是在汴梁城中也算是高收入了。看看李家村就知道了,如今的李家村,聚拢的人数超过十万人!只要是有手有脚肯干活的,都能在李家村活得很好,甚至还能赚到不菲的身家。这样的李家村,说是一个村,其实规模已经和一个县城差不多了。汴梁城有的东西,李家村都有,甚至还要便宜。

    这样的情况下,李家村能不火吗?要知道,这只是区区一年多的时间而已啊!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但凡是牵扯到金钱,那就会聚拢一大堆嗅觉灵敏的人。

    不仅仅是李家村,就连蜂窝煤作坊遍地的中牟县,也是如此。

    这样的模式已经证明了可行,可笑还有很多人在质疑张正书的选择。

    就连赵煦,都感觉不可思议。

    在大宋皇宫,垂拱殿之中,赵煦看着皇城司的密报,惊疑不定:“彭元量,这上面说那甚么‘天险之城’,连城墙都尚未建好,已经有不少商铺开张了?”

    “回禀陛下,确实如此。但按照张正书所言,那些都是临时店铺罢了。张正书特许他们在此经营三年,无需交租地费用。但是,商税还是要交的。三年后,待得城池建好城墙、护城河,这些临时商铺都要拆除的。”

    彭元量的回答,让赵煦很疑惑:“既然建好了,为何要拆?”

    “那张正书说了,木质的房屋不能防火,一旦敌人用火攻,抛火球进城,木质的房屋立时会毁之一旦。但如果是钢筋混凝土的房子就不会如此,甚至敌人的石砲都毫无用处。”彭元量也算是上过战阵的人,对此也是极为认同的。为什么自古以来都有火攻这个计策?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房子,大多都是木头建成的。敌人只需要抛射火箭,或者用油浸湿了麻布,再裹着石头点燃,利用抛石机抛入城中,只需要十几发正中房屋,那就能火烧连城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靠近城门的地方不准建造房屋了,甚至要在里面再建一个瓮城,既能藏兵反击,又能防止火攻。

    冷兵器时期就是这样的,一种武器制造出来,一种攻城战术证明有用了之后,很快就会有反制的办法的。

    最经典的,就是春秋时期,墨子和公输班那场攻防赌斗。公输班有厉害的攻城武器,墨子也有厉害的防守武器。结果怎么样呢?“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也就是说,公输班最后还是输给了墨子,因为守城的优势,公输班的武器用尽了,墨子还有余力。

    赵煦也是知道这个典故的,因为公输班造的攻城武器,经历了几千年都被证明还是有用的。就算赵煦对军事不熟悉,但火攻的厉害,他也是知道的。甚至军器监在建造配重投石机时,他也亲眼见识过投石机的威力。那简直是开山裂石,打在城墙上,只需要几发就能把不坚固的城墙给轰掉。

    这样的利器,赵煦也是心有余悸的。汴梁城的城墙是怎么样的,赵煦心中也有数。虽然内城还算坚固,但外城简直是“年久失修”的。看起来还挺坚固,但实际上并不是那回事!事实上,因为城墙年久失修,又经过黄河决口泡了一次,汴梁城的外城城墙已经很酥了。这也是为什么金兵再攻打汴梁城时,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的缘故。

    城墙都守不住,只需要撞木撞击几下,连抛石机都不用,就能把城给破了。

    这样的城墙,这样的京都,赵煦能有安全感吗?

    所以,但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赵煦大喜过望:“那个铁公鸡,终于肯拔毛了?”

    “陛下,那张正书也没说,那些商铺不要钱啊?”

    彭元量连忙提醒赵煦道,怕赵煦误会了。

    “嗯?好似他还有后手?”

    赵煦也明白了,“哼,真个是掉进钱眼里去了,那些商贾在‘天险之城’赚了钱,又怎么舍得离开?到了那时候,姓张的再把商铺吊高来卖,又大赚一笔钱!”

    不错,赵煦把张正书的意图看得很清楚,因为他早就知道,那天险之城的所有土地,都是张正书盘下来的。虽然张正书承诺过,当把房子、商铺卖完之后,张正书还将建设一座比大内还要富丽堂皇的行宫。但赵煦怎么还是觉得,是张正书赚大发了呢?

    “陛下所言极是,若不然叫他赚的钱,再分一半出来,收入内帑之中?”

    彭元量这老小子,阴起人来也是一套一套的。

    “算了算了,朕岂是那种人?他能把‘天险之城’弄成第二个汴京,朕是要承他的情的。至于他赚多少,是他的事。”赵煦也是感慨,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就不愿意做官呢?要知道,满朝文武都憋着劲要从国库里分一杯羹,可张正书呢?愣是另辟蹊径,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高下立判,高下立判啊!

    这样的人才,偏生就不愿意做官!

    赵煦也是气苦,但转念一想,其实也还算不错的。因为赵煦知道,张正书的性子和他一样,一旦做官了,说不定立马就得罪人了。要是闹得大了,赵煦都保他不住。“孤臣,让他做一个孤臣倒也没问题。只是……”赵煦顾虑着什么,但思虑太甚,突然猛地咳嗽了起来。

    “陛下,陛下,没事吧?医官,快传医官!”

    彭元量慌了神,大声喊了起来。

    “咳咳咳……朕没事……”

    赵煦的脸上现出不自然的潮红,吓得彭元量手足无措。

    翰林医官很快到了,他们是要在宫中值班的。翰林医官院掌以医药侍奉皇帝,治疗疾病。有翰林医官使与副使主管院事,以尚药奉御充任。层层选拔之后,聚集了大量优秀医者,翰林医官数目十分庞大。元符年间,翰林医官院的总人数(包括非医人员)竟然达到七八百人之多!当然了,也不乏因人设岗的嫌疑。但总的来说,这些医官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说来也嘲讽,有这么多医官,却无法救治宋英宗、宋神宗。历史上的赵煦,更是二十五岁就英年早逝了!

    这一夜,皇宫不太平。

第八百二十五章:不择手段

    事实上,是彭元量关心则乱了,而赵煦也没啥事。

    因为之前旦旦而伐,把身子搞坏的缘故,养将了一年多,也只是好转而已。距离真正的恢复,还差了老大一截。医官们虚惊一场,诊断了说这是季节转变,所以赵煦才会旧疾复发的。多休息,吃几剂药就没事了。但是,房事还是不能行。因为赵煦现在的身体还处在濒临崩溃的状态,一旦激动过度,或者体力消耗过甚,反而有生命危险。

    要是搁在以前,赵煦肯定不当一回事的。

    但先前被张正书这么一吓唬,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体出问题了,对医官的医嘱也不敢太过忽视。虽说皇帝向来没有休息好的时候,但赵煦也尽量压制住浴火,好好休息了。倒是苦了贤妃刘氏。原本正史上的今年,孟皇后要被废后的,刘氏代为皇后。只是现在这么一来,刘氏忽然失宠了,几乎每天有要去向向太后、朱太妃哭诉。这刘氏本名叫刘清菁,容貌生得艳丽,再加上能言会道,把向太后、朱太妃哄得团团转,也正该她上位。

    只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刘清菁虽然实为正宫了,可孟氏还是顶着皇后的名头,这让她好生烦躁。

    有好几次派贴身宫女去请赵煦赴宫就寝,可赵煦就是忍住了。不得不说,赵煦这人对别人狠,对自己的也狠。先前因为没生出儿子,他可以旦旦而伐;现在为了能生儿子和不英年早逝,他也能像和尚一样恪守清规。

    “官家,刘贤妃又派人来了,这会是送些进补食膳的。”

    彭元量看着正躺在卧榻上,两眼发呆的赵煦,低声地说道。

    “放着吧……”

    赵煦叹了一声,他忽然明白了一些什么东西。有些人虽然可恨,但总归是有些事没有做错的。有些人虽然一味在帮你,为你好,却总是把事情弄得糟得不能再糟。说实话,刘清菁很聪明,也很“体贴”,但赵煦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这份体贴背后,隐藏着什么东西。

    先前,赵煦也是被蒙住了眼,只注意到了刘清菁的美貌,却忽视了她的手段。

    其实,先前刘清菁做的事,赵煦都知道。那会刘清菁正得宠,就开始秘密造谣传播诽谤孟皇后,说她合该一辈子无子。皇后无子,就是失德——没办法,在宋朝就是操蛋。事实上,孟皇后也是生过一个女儿的。但由于先天不足,再加上那会皇宫地下还埋着大量水银,对小孩子的成长太不利了,所以在绍圣三年时,这个福庆公主就薨了,早夭。所以说,能在皇宫长大的孩子,都是幸运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清菁才有造谣的机会。

    其实,以皇城司在皇宫内的把控,谣言从哪里来的,赵煦早就知道了。

    但那会赵煦恨透了高太后,对高太后强加给他的东西,都恨不得一脚踹开。很不幸的,孟皇后成了这么一个出气筒。也正是因为这样,刘氏那荒唐谣言,才越传越火,越传越离谱。只不过离谱没关系,只要空穴来风,赵煦就有借口了。

    这事主要的起因,还是因为福庆公主早夭。为了挽救女儿的性命,孟皇后的姊姊听信谗言(其实就是刘清菁布下的局)持道家治病符水入宫医治。由于符水之事向为宫中禁忌,孟氏大惊失色,命将符水藏之,等到赵煦到时,再一一说明原委,本来赵煦也认为是人之常情,并不怪罪。

    不料于福庆公主病逝后,孟氏养母燕夫人等人为孟氏及公主祈福,此事正落人口实。得到赵煦专宠的刘清菁趁此机会,将前后两件事情联系起来在赵煦面前搬弄是非,说孟皇后这是在诅咒皇帝,诅咒他合该一世无子。

    赵煦心中最忌讳的就是这件事,立即命梁从政、苏珪调查此案。在宰相章惇和刘清菁的授意下,他们逮捕了皇后左右侍女及宦官数十人,并将这些人刑求逼供,“搒掠备至,肢体毁折,至有断舌者”。太监、宫女们不愿诬蔑孟皇后,个个被打得体无完肤,割舌断肢者不在少数。最后,梁从政等人不得不伪造供词,才让赵煦相信孟皇后图谋不轨。

    事实上,真相早就被赵煦所掌握了。只不过赵煦本就厌恶孟皇后,那会也实在宠刘清菁,也不好意思责怪章惇,所以借此机会用“旁惑邪言,阴挟媚道”的罪名废了孟皇后,一脚踢她到瑶华宫,成为一名女道士,赐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现在,看清了刘清菁的手段,赵煦突然念起孟氏的好来。

    事实上,孟氏就是赵煦的发妻,虽然没感情,但也是“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说实话,孟皇后端庄贤惠、聪明多才、礼仪周到,加上极为赵煦着想。即便被废,也还是在瑶华宫内为赵煦祈福。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赵煦虽然心性薄凉,不怎么相信人。可事情到了这地步,他也算是看清人心了。

    “刘清菁心术不正,确实不能为后。”

    赵煦百般不愿相信,但事实就是这样。突然,赵煦开口说道:“彭元量,孟……额,冲真法师她如今在做些甚么?”

    “茹素诵经,为陛下,为大宋祈福……”彭元量不假思索地说道。

    沉默了好一会,赵煦才突然叹了口气,说道:“朕这般对她,她一点怨恨都没?”

    “冲真法师她……不擅长勾心斗角之事……”彭元量答非所问,但赵煦也明白过来了。

    赵煦突然有点疑问:“绍圣三年时,章卿为何不劝阻朕,反而要和刘贤妃密谋废后一事?”

    “……”

    彭元量不知道怎么回答,但赵煦看着他的表情,就知道一切了。

    那会的赵煦,刚刚亲政没多久,章惇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极力打压元祐党人,不得不向刘清菁妥协,开始狼狈为奸。事实上,宋史将章惇列为奸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章惇这人做事,其实和蔡京一样,都是不择手段的。应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政客。哪怕他的初衷很好,但他的手段确实狠辣。从平定荆湖两路就知道了,那是流血漂橹,弄得这两路的百姓好几年都不敢吃河里的鱼虾。

第八百二十六章:恼恨

    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章惇和刘清菁合作,那就可以解释的了。再加上那会赵煦已经有了废后的念头,章惇察觉到了,自然是要迎合赵煦的。这不,一手促成了这一事件。为此,还弄残了不少宫女、宦官。章惇之狠,可想而知。

    但只有狠人,才能掌控得了整个大宋。

    赵煦也心知肚明章惇的狠劲,所以他用起来也算放心。因为章惇想做一番大事,也算是为了大宋好,赵煦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再加上章惇的理念和他的理念一致,这就足够了。至于章惇手段如何,只要不太过界,赵煦都能忍。

    那些被弄残废的宫女、宦官后来怎么样了,就没人过问了。

    政治斗争就是这样,牺牲的人,都无法留下姓名。甚至,只能默默地死去。“或许,这就是那姓张的不愿意踏入官场的原因吧?确实……腌臜。”赵煦在心中感慨了一番,他却没有同情那些在政治斗争上牺牲的人。因为在帝王的教育里,本就缺少了这么一课。

    “明日,朕想见见那姓张的,你带他到宫里来。”赵煦突然说道。

    彭元量没有意外,他早就猜到了:“遵旨!”

    “还有,孟氏……许她还俗,移居掖庭。不许安排活计给她干,再把原先的侍女还她,照顾起居。”赵煦想了想,突然再说出了这句话。

    惊讶的彭元量抬起头来,似乎第一次认识赵煦一样。

    “怎么了,朕的旨意不对?”赵煦眉头一皱,眼眸里透出一丝冷意来。

    彭元量连忙低下头,说道:“遵旨!”

    “你下去吧,朕想一个人静一静。”赵煦叹了口气,其实他也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先前他把孟氏放在瑶华宫,未必不是暴怒之下的报复。谁让孟氏养母燕夫人等人为孟氏及公主祈福呢?这就犯忌讳了,赵煦最恨就是这个。所以,让孟氏做女道士,完全是报复。你不是想做道士吗?那就出家做一辈子道士吧!

    但其实,赵煦还是念着情的。他内心深处知道,如果贬孟氏入掖庭,保管一年不到,她就香消玉殒了。刘清菁的手段,太过阴狠。这样的女人,心肠很毒。而在瑶华宫呢,远离皇宫,孟氏反而能保命。

    “哼,真不知你还有多少手段要冲着朕来?刘贤妃啊刘贤妃,你莫要自误的好!”

    赵煦的心很硬,因为他是帝皇。他会喜欢一个妃子,但绝不会让妃子扰乱后、宫的,因为赵煦并没有时间去管理后、宫。然而,刘清菁让他失望了。也是因为这样,才让赵煦更加看清楚一些人。赵煦手中掌控着皇城司,虽然很多事皇城司都不上报,但这种后、宫争斗,皇城司是不敢隐瞒的。

    有些时候,赵煦很大度,他想达成某件事的时候,被利用一下还是可以的。但平时,他绝不会被人支配的。然而,赵煦并不知道他已经被那些臣子利用过很多次了。赵煦的心态,大抵上就如同后世某个姓张老爷子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那个皇帝一样,“朕不给,你不能抢”。

    大抵上皇帝都要这种奇异的心态吧?

    刘清菁最犯赵煦忌讳的是什么呢?就是去讨好向太后。

    虽然忌惮向太后的身份,赵煦不好去动她。因为女性在宋朝的政治格局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赵煦动了向太后,就是“大逆不道”,这是有失君德的事,会大失民心的。甚至,处理不好的话赵煦会被天下人所唾弃。而向太后也算机警,在高太后薨了之后,她就深居简出,对任何事情都不发表意见。

    但向太后不是好惹的主,她见赵煦迟迟没有子翤,就暗中支持赵佶,经常召见赵佶。其次,向太后也对刘清菁很好,因为她想要保住眼下的地位,就不得不再扶持一个支持她的人。至于赵煦的生母朱太妃,则是一个毫无主见的妇人,可以说是半点心机都没有。其实,朱太妃能成为妃嫔,完全是个意外。可以说,赵煦的出生,也是一个意外。

    那一日,天气不晴不朗,风也不算太好。宋神宗不知道为什么,就看上这个朱氏了,宠幸了之后生下了赵煦、赵似还有一个徐国公主。因缘际会,赵煦被立为皇太子,宋神宗死后自然就当了皇帝。但那个时候,赵煦才十岁,却已经极有主见了。只可惜高太后以辅佐之名摄政,把赵煦当成了傀儡。再加上朱氏不懂抗争,因为朱氏性格温顺恭敬,对人十分温和,不干预朝政,也不以自己是皇帝生母而自傲。高太后不喜欢朱氏,甚至还经常训斥她。

    因为这个缘故,赵煦把高太后恨之入骨。

    赵煦早就想把朱太妃变成朱太后了,但是他要封自己的生母为太后就需要废掉向太后,向太后并没有过失,并且他也没权利废父亲的正妻,一意孤行只怕会留下昏君的名号。

    而向太后的手段也很厉害,先是下令提高朱氏的地位,为她居住的地方建立宫殿,称“圣端宫”;改乘车为乘舆;可以由宣德东门进出宫廷;百官上笺称“殿下”……但无论如何都好,都不肯松口把朱太妃变成朱太后。

    朱氏也常常劝赵煦,不要为她着想,她不在乎虚名。

    然而,赵煦却把向太后恨上了。如今刘清菁去讨好向太后,正正犯了赵煦的忌讳。

    刘清菁虽然手段狠毒,且不择手段,但她这举动真的是昏了头。赵煦是不想管后、宫那些事,但不代表他能容忍得了这个。

    这也是为什么赵煦在听了翰林医官的诊断后,顺势就断了和刘清菁的情,任她百般求见,都不曾心软。刘清菁就更慌了,虽然她也有耳目,知道赵煦的隐疾,可慌不择医之下,继续抱紧了向太后的大腿。如此一来,更是让赵煦恼恨了。

    “刘贤妃不甚贤淑,不可为后。”

    赵煦叹了口气,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话说,为何姓张那小子,能忍得住不纳妾?”

    也对,赵煦是个典型的男人,是钱、权、色缺一不可的。在他看来,男人嘛,总得要喜欢两样才行。张正书是有钱了,但他居然不好色,赵煦就非常纳闷了。

    “明日他来之后,须得问问他才行。”

    ……

第八百二十七章:有真有假

    此刻的张正书,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赵煦盯上了。

    “你是说,夏国已经遣使到辽国了?”

    张正书在书房之内,秘密见到了“黑客”的头周铭,拿到了这一个绝密情报。

    “不错,夏国已经乔装打扮,遣使入辽了。原先也是不知道的,但他们演技太差,被一些沿途商贾察觉到了。”周铭冷笑道,“夏国已经撑不住了,如今秋收在即,宋军却不断在骚扰,甚至抢收粮草。夏国境内人心浮动,小梁太后不知道杀了多少人来震慑,才勉强压得住。据可靠消息称,夏国的大臣,已经有过半和西军有所接触的……”

    “夏国,完了。”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钝刀子割肉,这是最痛苦的事。

    偏生,宋朝看出了辽夏的虚实,坚定不移地用逐步蚕食,军事为主,招降为辅的策略,成功瓦解了西夏的民心。

    可以说,因为宋朝军队的形象不错,也不曾劫掠,连党项人都不想反抗了。

    最关键的是宋军的配重抛石机太恐怖了,兴庆府的城墙已经挨了不少石弹,眼瞅着就要崩塌了。这还是西军要为了争取人心,才没有一下子破城的。

    “小官人,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办?继续截杀他们的使者吗?”

    周铭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他也恨那些党项人,简直不拿汉人当人看。

    在西夏走私那会,他差点就被党项马匪给杀了。要不是见机送上了大半财物,说不定他都没有命回到开封。

    这种血海深仇,周铭是一定要报的。

    “截杀一事可一不可再,夏国使者乔装打扮就肯定是有所防范了的。”张正书叹了口气,截杀一道,终归是小道。灭亡一个国家,除了军事打击,政治招降,文化入侵之外,别无他法。截杀使者,并不足以改变大局。先前张正书截杀辽国使者,不过是让大宋看出辽国虚实罢了。此次目的不同,不需要再截杀了。

    “那如何帮助朝廷拿下夏国呢?”

    周铭跃跃欲试的模样,张正书很怀疑自己是不是培养出了一个战争狂人了?

    “什么都不用做,继续侵蚀夏国的经济。”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假以时日,夏国自败。”

    “好!”

    周铭也知道张正书的“侵蚀经济”是怎么回事,不外乎用经济优势,继续压榨西夏的战争潜力。比如,利用粮食诱惑被西夏掳去的、胁迫的汉人,把他们迁徙回中原。比如,用金银收买他们的高官……反正,能用钱做到的事,周铭都在努力,努力地在挖西夏的墙角。

    事实上证明,除了西夏的贵族之外,西夏的百姓都活得很苦。

    之前西夏百姓之所以全民一心,是因为怕宋朝的报复。毕竟那会的宋朝,可是视西夏为叛徒,作势要把西夏灭国,叛乱的人都杀了。这就给西夏机会了,再加上宋朝的轻敌,自然是西夏屡战屡胜,逐渐稳住了脚跟。

    但现在宋朝西军都对他们丝毫无犯,西夏对百姓撒的谎,已经不攻自破了。

    西夏人想要再团结一致对外,那是不可能的了。宋朝连党项人也能接受他们的投诚,而宋朝百姓也接纳了他,不会太过敌视。这样就行了,西夏人还抵抗什么呢?要知道,去到宋朝就有饭吃,留在西夏就要饿肚子。这样的选择,怕是谁都会做吧?

    更重要的是,因为私榷的存在,宋朝和西夏的民间关系已经缓和多了。

    再加上报纸的兴起,西夏人也仰慕中原文化,自然知道了更多事实。

    虽然西夏贵族拼了命想要隐瞒,却怎么都隐瞒不住的。

    这不得不说《京华报》了,因为《京华报》宣传同根同源论,认为党项人和汉人并无不同,两者同根同源,还列出了“考证”证据,证明了数千年前在逐鹿之战时,党项人就是其中一支,属于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到了汉朝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唐朝时,经过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河套一带,但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后来,党项的宥州刺史拓跋思恭被赐姓李,这是西夏李姓为国姓的来历……如此种种,有神话,有历史,反正九分真一分假,唬得党项人自己都相信了。

    其实,党项人和汉人的联系,已经是割舍不掉的了。

    甚至可以说西夏国内纯正的党项人已经没有了,全都是党项和汉人混血的后代,包括西夏的王族都是如此。

    既然这样,那融合就没有大义的困难了。

    这个说法提出后,除了一些腐儒竭力反对,连宋朝百姓都觉得有道理。其实西夏和宋朝之间打了那么久的仗,死了那么多人,百姓已经厌烦了,希望好好过日子。不管是宋朝百姓,还是西夏百姓都如此。有了这个人心基础,西夏便只剩下投降一途。但西夏为了恶心宋朝,居然派人去向辽国投降,想把辽国拉下水来。

    殊不知,辽国也一样觊觎着河套之地。西夏向辽国投降,不一样是成为附庸吗?

    “小梁太后这是狗急跳墙了。”

    张正书对周铭说道,“你要小心小梁太后的异动,我怕她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如果有什么重大的情报,可以牺牲一些‘黑客’。至于他们的家眷,我保他们三代富贵!”

    “小官人,有你这句话,他们愿意为你效死的!”

    周铭笑道,但笑声中,略带着自嘲和无奈。如果可以不牺牲,当然是不牺牲的好。周铭却知道,斗争是残酷的,是要死人的。能帮他们照顾家眷,别说三代了,就算把他们的儿女养大,都算仁至义尽了。

    “对了,辽国那边,最近有什么消息?”

    张正书突然问道,虽然他知道辽国不会是宋朝最终的对手。但是辽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怎么说都是大宋的一个威胁。

    “耶律洪基现身了,但今年的秋猎,耶律洪基取消了。”

    周铭很认真地说道,“最起码,现在都没宣布秋猎的消息。”

第八百二十八章:搅局者

    “这就对了!”张正书在心中说了一句,耶律洪基不久于人世,这是可以确定的。所以,辽国会不会接受西夏的投降,也是两说。不过,以辽国自大的心态,张正书认为很有可能耶律洪基会赌一把。

    毕竟宋辽已经好几十年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了,双方都很克制。

    这就给了耶律洪基很大的信心,因为耶律洪基不傻,虽然他不怎么喜欢打仗,只喜欢玩乐,喜欢围猎。可这并不妨碍耶律洪基的眼光,他知道,一旦宋朝得到了河套之地,那将会是实力上的剧变。

    辽国和宋朝之间,差了什么?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一块低成本的养马地罢了。当西夏和辽国联手遏止住宋朝的马源,就足以导致宋朝如今的模样——缺战马。没错,其实宋朝不缺马,民间有很多马匹。但是这些马匹,并不能作为战马,只能算做是驽马。不堪大用不说,就连做驽马拉车,都有点勉强了。

    可一旦宋朝得了河套之地,那就是轮到辽国不好受了。

    让敌人难受,就是得利。相反,如果任由着敌人得好处,那自己的下场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不管怎么说,辽国都应该和西夏达成协议的。明面上西夏是向辽国投降了,但辽国可能只会提供少量粮食援助而已。

    这些,都在张正书的预料之中。因为辽国不可能出兵的,一旦辽国出兵,就会激化宋辽之间的矛盾,得不偿失。但是,辽国会进驻河套,断了宋朝的念想。最后,三国会找到一个平衡点,然后准备坐下来继续扯皮了。

    很无耻吧?

    你想得到的,就是不让你如愿;我想得到的,我就能不择手段去得到。你看我不顺眼?有本事你打过来啊!

    大体上辽国就是这么一个心态,赌宋朝不会和它发生战事的,可能摩擦会有点,但也不至于弄成一次大战。没错,这就是赌徒心态了,玩的就是心跳。

    当张正书说出自己的判断后,周铭也很认同:“那些契丹人,都不是甚么好人!”

    张正书乐了:“朝廷里哪有好人呐?好人在朝廷里,早就死了!”

    “呵,那倒是!”周铭乐得回了这么一句。

    “辽国那边暂且不说,女真人有消息么?”

    张正书最为担心的就是女真人了,没人比张正书知道女真人的潜力。说实话,草原上的部族,几十年间兴衰都很正常。为什么呢?说是女真人部落,或者说契丹人部落,哪怕是辽国,它仍然是一个多部落的王朝。草原部落就这么个尿性,谁强大谁能获得利益,他们就跟谁走。

    这也是为什么女真人区区几十年间就崛起的缘故了,完完全全是靠劫掠人口吗?

    并不是,而是把很多小部落都绑上了自己的战车。等女真人觉得自己的人口能够和辽国掰一掰手腕了,它自然就会忍耐不住了。就好像狼群里头狼地位一样,是会被年轻的狼挑战的。这是自然更替,也可以说是必然的选择。除非草原上的王朝,都学会像汉人一样,把部落制度先消除了。不然的话,这样的剧情几千年,上万年都会这么上演的。

    这样的挑战,是你死我活的。张正书乐于培养一个还算强大的女真人,但他更乐意在适当的时候,把情报捅给辽国。

    为什么?自然是要辽国头疼去啊,这就是辽国的死穴,为什么张正书不能利用呢?

    至于大宋能不能抵挡得住未来的金兵?

    张正书也不敢夸下海口,但有了“天险之城”的大宋,再怎么输,也不至于说皇帝都被掳了去吧?

    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很多时候都是无可奈何的。明知道这样下去两败俱伤,但由于某种原因,还是不得不进行下去。就好似宋夏辽一样,这还加上一个女真呢,外面还有交趾啊、回鹘啊在“密切关注”着,这样的国际局势,可比三国那会复杂多了。

    “女真那边须渡海才能传回消息,是慢了些。不过,也不是没有收获的。最起码女真在前一段时间,又挖了辽国不少人马过去。”周铭也很佩服现在的女真,为了崛起几乎是不择手段了。

    “完颜盈歌这么能干的吗?”张正书倒是有点惊讶了,合该女真人崛起啊,看看这几代女真酉长,从完颜绥可到完颜石鲁,再到完颜乌古乃、完颜劾里钵、完颜乌雅束,更别说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完颜阿骨打了。这么天才赫赫的几代人下来,女真人合该从小部落变成一个大部落!

    但是呢,女真人的酉长制度并不是父死子继的,而是类似于禅让制,大多情况下是兄终弟及。好比完颜劾里钵现如今已经死了,元祐七年就死了,但他的“都勃极烈”,也就是女真的酉长位置并不是传给完颜乌雅束的,而是传给了他的弟弟,完颜颇剌淑。但好景不长,两年后的元祐九年,也就是绍圣元年的时候,完颜颇剌淑也死了,又传给他的弟弟完颜盈歌。

    所以,现在女真的当家人是完颜盈歌,和张正书以前的认知并不一样。

    女真人崇尚武力,以武力论英雄。

    所以“都勃极烈”这个位置,往往是传给智勇双全的人的。

    比如当初完颜乌古乃就没有把位子传给相对柔弱的长子完颜劾者,而是传给了强悍的完颜劾里钵。女真人并不认为这样有什么不妥,他们崇尚武力,哥哥完颜劾者和弟弟完颜劾里钵两家相处得还不错,后来完颜劾者的儿子完颜撒改和孙子完颜宗翰一直是完颜劾里钵家的重要支柱,长期担任“论勃极烈”(相当于国相)一职。

    所以张正书很惊讶,一个历史上声名不显的完颜盈歌,居然会有这样的手段,实在出乎意料。

    不过,周铭冷笑一声道:“还不是完颜乌雅束和完颜阿骨打这两兄弟才干过人?据‘黑客’的消息,女真人趁乱掠劫辽国人口的主意,就是他们两人联手提出来的。”

第八百二十九章:看不顺眼

    “完颜阿骨打啊……”

    张正书感慨了一声,这可是一个传奇人物。没有完颜阿骨打,女真别想这么快就能灭亡辽国。同时,这一个英雄,也是极力反对反对攻宋的。在位期间,素来想和宋朝交好。也是因为完颜阿骨打,在灭辽一战中没帮到忙,反倒帮倒忙的宋军,也按照联盟上的协议,分得了幽云六州之地。

    可惜的是,完颜阿骨打在灭辽同年八月,就在返回上京的路上死掉了。

    可以说,完颜阿骨打这人,和后来的金国皇帝敌视宋朝不一样,如果完颜阿骨打还在位,说不定宋朝能苟延残喘个几年。等宋朝把燕京六州之地巩固下来了,金国想要灭宋,还是破费功夫的。

    甚至那会,“江湖义气”颇重的完颜阿骨打,是想把幽云十六州都还回给宋朝的。因为,这是宋金之间的盟约,完颜阿骨打是想完成的。但可惜的是,完颜阿骨打并没有撑得到完全灭辽,他打下了幽云六州,已经灯枯油尽了。

    没办法,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寿命都不算高。完颜阿骨打能活到五十五岁,已经算女真人中的高寿了。

    当然了,完颜阿骨打会归还幽云十六州,这只是一个假设而已,即便成真了,后面完颜阿骨打的态度也会存疑。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别人的手中,这是最为愚蠢的做法,偏生正史上的宋朝就是这样。

    女真人对宋朝有想法,那是肯定的。从宋朝军队的孱弱就看得出来了,连辽国都打不过的宋朝禁军,凭什么占据最好的地盘?

    即便完颜阿骨打不想打宋朝,但金国里面的势力,也会逼着他这么做的。但张正书猜测,雄才大略的完颜阿骨打,不可能看不到宋朝的软弱可欺。只不过在正史上完颜阿骨打没有时间完成而已,毕竟女真人的人口还是太少了,真正打仗的,还是依附着女真人的部落。

    这种情况,其实就跟正史上的后金,也就是后来的螨清一样,对不是“自己人”防范甚深。

    这也就印证了那句话,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不错,完颜阿骨打此人乃是天生雄才,虽然才三十来岁,但手段、眼光都极为独到。甚至,我认为契丹人的祖宗耶律阿保机,也不过如此了。”周铭很认真地说道,“完颜一族,不止有完颜阿骨打,还有完颜希尹、完颜宗翰等一干青年才俊。若假以时日,女真必然崛起!”

    “嗯?”

    张正书惊讶地看着周铭,“你是自己看出来的?”

    “不,原先我也对女真人掉以轻心,但看到小官人你对女真人这么上心了,我才特意让‘黑客’仔细了解他们的底细。不了解不知道啊,他们女真人打起仗来,真的悍不畏死。虽然武器不算精良,但那股悍不畏死的劲儿,叫人不寒而栗,未战就怯了三分……”

    周铭说的这些,张正书都清楚。

    女真人还是没有这种本事,他们就起不来了。

    要知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可不是吹起来的,在辽金争雄的时代,哪怕是在宋金交战的前期,女真人是真的勇猛无敌。没有这股拼劲,女真人怎么可能打得赢辽国?要知道,女真的兵力和辽国的对比,可是十比一的!

    这正是说明了在冷兵器时期,打仗其实打的是士气,人才是第一要素,武器、人数什么的,都是次要的。辽国比女真多那么多军队,有用吗?还不是节节败退?宋朝比金国多几十万军队,有用吗?还不是两帝都被掳了去,成为了耻辱?

    士卒素质,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的底气。

    可惜的是,大宋自己把自己给阉割了,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也怨不得别人。

    “女真人确实厉害,但也不是没办法打败的。”

    张正书在心里想,这会岳飞虽然没有出世,但是岳飞练兵的法子,或者是戚继光练兵的法子,都是能用的嘛!女真人虽然厉害,但是碰到了岳家军,特别是背嵬军,那就只能被打得抱头鼠窜,一败涂地了。

    更为难得的是,岳飞麾下是有骑兵的,分别是踏白军、游奕军和背嵬军三支骑兵。缺马的宋朝,是怎么组建得起骑兵的呢?很简单,去抢女真人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岳飞才能组建得起一支骑兵来。

    可惜的是,宋朝的将领,哪怕是折家将、种家将,都不曾想到这个。宋朝虽然有骑兵,但是少得可怜,不能大规模用于冲锋,只能骚扰袭击,甚至很多时候都被骑术更好的敌军反杀了。

    周铭点了点头:“小官人的意思是,女真日后是大宋的劲敌?!”

    “必然的事。”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他们要崛起,就肯定会和辽国起冲突。两者的胜利方,那肯定是要找大宋麻烦的。如果辽国放任女真如此下去,女真必然灭了辽国。”

    “嘶……”

    周铭被张正书这种肯定的语气吓坏了,谁能准确无误地预测这种事啊?

    “小官人,这不可能罢?!”

    张正书笑了笑,也没继续这个话题,而是很平静地说道:“你再去盯紧一些,或许再去高丽活动活动,宣传一些女真人对高丽做下的恶事,引得高丽讨伐女真。对了,再到女真那边说,高丽的玉石,我们宋人很喜欢,可以拿任何东西去换……”

    没错,张正书就是要挑起女真和高丽之间的战争。

    其实,不用张正书挑拨,现在高丽和女真人已经打得很欢乐了——嗯,是张正书很欢乐。

    怎么回事呢?

    原来,女真人的出身啊,充满了争议。但女真族里的完颜部,确确实实是从高丽迁徙出去的。所以,自从完颜部成了女真的头之后,对高丽怀有特殊感情,所以完颜部酋长完颜盈歌多次遣使来高丽通好;高丽听说完颜部日益强盛,也与之保持友好往来。但这会高丽同时密切关注北方局势,对女真的崛起充满警惕。没办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哪怕是后世的新加坡,国内百姓大多还是华人后裔,不也对中国横看竖看不顺眼?

第八百三十章:挑动各方

    一样的道理,你从高丽出去的,还混得这么风生水起,这算什么事?

    要知道这一会,女真人已经把版图扩张到曷懒甸地区了,还吞并了许多曾经依附高丽的东女真部落,与高丽接壤,高丽当然不乐见。这一年多以来,已经发生很多摩擦了。拥有系统的张正书知道,再过两三年,女真就忍不住要入侵高丽了,但高丽会先发制人。但由于高丽是把汉文化学到精髓的,军事也不咋的,所以被打得落花流水,接连吃了两个败仗,还被迫与完颜女真缔结城下之盟。高丽怎么会心甘啊,一边向辽国这个宗主国告状,一边设立“别武班”,大修武备,欲雪败于女真之耻。

    到了后来,高丽终于出兵了,越过千里长城,征讨女真,占领曷懒甸之地,修筑东北九城,但因不堪女真的反扑与骚扰,最后还是将九城归还女真。再后来,辽金大战爆发,高丽趁机发财,夺取保州,改名义州,至此高丽的疆域抵达鸭绿江。

    这就是高丽和女真的关系,说不上血海深仇,但也摩擦不断。

    对了,这里得说说高丽也学着汉人建起了千里长城,只不过当初是和契丹交恶,才匆匆忙忙修筑起来的,怕契丹人打过来。但后面嘛,高丽忍让了,所以这千里长城也没啥作用。不过嘛,也正是有这千里长城的存在,女真才没狠下心来灭了高丽。一是长城难打,二是高丽也没啥资源可以贪图的。

    但现在不一样了,张正书说高丽有玉石,宋人还特别喜欢。

    现在女真缺人,缺钱,缺粮食,什么都缺,怎么可能不打高丽的主意?

    要知道,高丽也就一个小国,比起辽国、宋朝来太容易对付了。如果能把高丽的玉石资源,变成钱粮,穷疯了的女真人是很愿意的!

    “呵,小官人,你可真狠!”

    周铭对高丽还是挺有好感的,最起码高丽是唯一一个仰慕中原,且历来奉行交好宋朝的政策,算得上是一个还不错的隔海相望的邻居。

    但张正书却不这么看,高丽现在人畜无害,是因为它没有人畜有害的本钱。

    野心这东西,到底和实力有关。要是宋朝这会武力足够,早就把西夏打下来了,还用得着和西夏对峙?就是因为后力不继,才只能和西夏耗着。不过耗着有耗着的好处,最起码钝刀子割肉,人也更疼。

    “这算得了什么?”

    张正书不以为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让他们打生打死,对大宋有好处。”

    “也对。”其实,周铭对大宋也没啥归属感,他还记得很清楚,如果不是朝廷无能,他又怎么会沦落成孤儿?但为了报答张家的恩情,张正书说要帮大宋,他也就照做了。

    听出了周铭的敷衍,张正书也不勉强。归属感这个东西难以说得清楚,说实话张正书也对宋朝没有多少感觉,只不过他觉得宋朝的百姓是无辜的。勤劳善良的汉人,不应该被异族这么糟践。“尽快去做吧,我怕女真崛起太快了……”

    没错,女真人崛起太快是不符合宋朝利益的。

    宋朝现在需要时间消化一下从西夏那里获得的利益,同时积蓄力量,准备一举灭掉西夏。

    当然了,这是张正书的一厢情愿,至于赵煦是不是这么想的,张正书就不知道了。甚至赵煦的意志,也不是宋朝唯一的。如果满朝文武都反对,赵煦也不可能乾坤独断。

    “小官人,那交趾……”

    周铭欲言又止,他是知道的,张正书最恨的就是背后捅刀子的交趾人了。

    张正书皱了皱眉,说道:“交趾又不安分了?”

    “倒不是,李乾德此人对儒家极为推崇,并不打算兴刀兵。但是,交趾国内有人叫嚣着让大宋付出代价……”周铭也觉得好笑,说着自己都笑了起来。

    张正书冷冷一笑,他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的。大抵上是因为宋朝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也是,谁叫之前是交趾入侵的宋朝呢?后来叫宋朝打怕了,才不敢吱声。

    “这也好办,让大理国去制衡交趾吧。”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大理和交趾恩怨颇多,虽然大理国尊崇佛教,但我观那大理国,也不是完全没有野心的。”这是实话,如果没有刀兵,一个国家怎么可能存在呢?

    “小官人,你可真的是坏啊!”

    周铭也知道张正书的风格,忍不住笑道。

    张正书却叹了一声:“如果大宋的武力强悍,我用得着这么费心思?一路碾压过去就是了,还需要什么阴谋诡计?任何计策,在绝对力量面前,都是那么不堪一击。”张正书想到的,却是萌古人横扫欧亚的威风,在灭了宋朝的途中,还顺手灭了好几个国家,其中就包括大理。

    至于萌古为什么不打交趾?很简单,因为交趾密林丛生,萌古人根本进不去。

    直到明朝明成祖朱棣时,交趾不听话了,明朝就把交趾收归版图了。再后来,因为路途遥远,管理不到,交趾又脱离了中原的统治。可以说,交趾一国和中原牵扯太多,张正书是早就念念不忘了。

    不曾想,他一句感慨,却让周铭沉默了起来。

    说实在的,大宋孱弱,感触最深的就是周铭这种走私商贾了。

    在边境上,异族肆意地欺辱,让这些宋朝商贾义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好几次,周铭都是死里逃生的。这样的宋朝,早就让周铭失望透了。这也是为什么周铭对大宋朝廷不感冒的原因,实在是喜欢不起来啊!如果宋朝实力够强,好像汉唐那样,这些异族人敢这么对他们?

    也正是因为几次的死里逃生,周铭才会变得如此腹黑,以及精通各种化妆潜入,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黑客”的头头。

    “好了,这种事不是你我能操心的,我们挑动各方混战,不过是想让我们的货物卖得更多些罢了。这样一来,我们就更有利润可图了。”张正书见周铭的脸色不对,连忙安慰道。

第八百三十一章:养马场

    这是实话,周铭也是走私惯了的,他自然知道发战争财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一件事。

    当然了,前提是自己有能力去做这种事,不然的话,只会成了散财童子。这时候,有渠道走私的,那就成香饽饽了。可以说,周铭早就了解到了这方面,这几年来一直在致力打通这个发“战争财”的渠道。可惜的是,因为宋夏战争开启,周铭原先想“资敌”的,但被张正书否决了。要是这么做了,这和明末的晋商行为有什么区别?都是在挖国家墙角,资敌做汉奸。

    可以说,如果没有晋商资敌,明朝还亡不了这么快。

    一样的道理,正因为周铭等人眼中只有金钱,没有国家,他们才会下意识地去发“战争财”。

    事实上,“战争财”也不是不能发,但也要区分时候。比如女真和高丽打生打死,这就可以去发战争财了。要是大理和交趾发生冲突,这样的战争财也是可以发的。但是,身为宋人,却要在宋夏战争期间贩卖粮食给西夏,这就是明显资敌行为了。

    周铭虽然对大宋没多少感觉,但既然张正书执意要帮大宋,他自然也只能支持了。

    “小官人说的是……”

    周铭明显兴致不太高,张正书也明白的,白白失去了一个发财的机会,任谁都不会开心的。

    “周铭啊,眼光要放长远一点。区区夏国,能有多少经商价值?且不说人口稀疏,地广人稀的,百姓还穷。而如果大宋把夏国拿下来了呢?别的不说,如果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还愁赚不到钱吗?”张正书知道拿下西夏的意义所在,不在于拿下河套,而在于打通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这一条古老的黄金之路,虽然路上尸骸累累,但不可否认,如果没有这条丝绸之路,中原王朝就失去了补充血液的来源。

    这个血液,就是战马。

    很多人都以为大宋没有养马地,所以才一直对外软弱的。其实不然,中原的战马,在宋以前大多是来自西域的良马混血而产下来的。这会宋朝并不缺马,甚至宋朝官员上朝也好,去点卯也罢,大多都是骑马的。当然了,也有一些年老的官员为了贪图享受而坐轿子。

    四轮马车兴起之后,马匹突然又受欢迎了。

    无他,因为四轮马车平稳,骏马能更大限度提高四轮马车的速度。

    就好像后世的豪车一样,速度的快慢直接决定了车辆的价钱高低。好像什么跑车,绝对是比一般轿车要贵的。为何?因为人家跑得快啊!

    一样的道理,你买得起四轮马车,却配不上一匹好马,这算什么事?

    因为市场的需要,民间自发起来养马的人就多了。其实养马并不算难,主要还是缺少动力罢了。张正书原本也以为,中原是没有养马之地的。殊不知,他一开始就错了。宋以前,战马都是在中原养的,也不见得比北方草原部落的马匹落后什么。反而因为经常喂养大豆等精饲料的缘故,爆发力反而更胜一筹。

    到了宋朝,为什么就不能养马了呢?

    其一,是宋朝马匹没有经过优选优育,自然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其二,就是养马亏钱。亏钱的事谁做啊,哪怕是朝廷,也不想做了。

    其三,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崇文抑武!

    没错,就是因为崇文抑武,宋朝才不想养那么多好马,万一被野心之辈拿来造反,那宋朝岂不是要很头疼?出于种种顾虑,所以民间养马兴不起,官方养马又是得过且过的。这样的大宋有好马才怪了。其实,宋朝不是能不能养马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养马,会不会养马的问题。

    就好像张正书自己在大名府那边圈了一个马场,也不大,只有区区百来亩薄地而已,还是丘陵地带,除了能种粟米之外,就只能长草了。可张正书愣是让周铭走私回来了苜蓿草,种牧草配合鼓动开封府百姓种植的大豆,仅仅一年时间,就得到了不少好马了——虽然还只是小马驹,可前来预订的富贾巨绅,已经不计其数。

    这也要归功于周铭,如果不是他有渠道,从辽国那里愣是搞来几匹没有阉割的蒙古马,甚至还有河曲马、西域马等等。数量也不多,大概就那么十几匹的模样。

    经过了优选优育,总算是出了一点成果。

    张正书估摸着,如果给他几年的时间,保不齐能弄成一个产马数千的大马场了。

    虽然现在的马场还是亏钱在弄,可已经让人看到了曙光。

    特别是枢密院麾下的安抚司,已经不止一次派人来沟通了,希望能引入良种马。

    张正书的回答模棱两可,没办法啊,才刚刚得到一点种子,给朝廷养马场,这是糟蹋了好东西啊!当然了,如果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西域良马还用愁吗?

    周铭自然不知道张正书的打算,笑了笑没说话。

    其实在周铭看来,宋朝有海贸就够了,得利不在丝绸之路之下。甚至海贸的风险,比陆地上的丝绸之路小多了。毕竟是近海航行,最大的危险就是触礁。可宋朝又有隔水密舱的技术,不怕触礁。瞧瞧后世发现的宋朝沉船,虽然略比历代要多,可对比起宋朝的出海比例就知道,这样的沉船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也许是看到了周铭的不在乎,张正书耐心地说道:“海贸是要发展的,但丝绸之路的得利,也不在海贸之下。西域有大小国数百,百姓数百上千万户,如此庞大的市场,是海贸所去不到的……”

    周铭总算是来了点兴趣了:“西域有这么多人?!”

    “就算有出入,也差不了哪里去的。”

    张正书算了算,西域各国加起来,应该也是有几千万人的,但到底是一千万还是九千万,那就不得而知了。

    “那确实还算是有利可图……”周铭盘算了一下,如果是这样的话,丝绸之路上贩卖丝绸,好像确实挺赚的?

    就在他们密谈的时候,门房又来禀报了:“小官人,不得了了,宫里又来人了……”

第八百三十二章:花样作死

    张正书和周铭对望一眼,大抵上都猜到是谁了:“他来作甚?”

    “不知道。”张正书哪里知道赵煦哪条筋抽了,又来找他啊?不是开始建城了吗,进度也还可以啊,难道这也不符合赵煦的意思?反正张正书是摸不清赵煦到底想干嘛了,感觉这个不靠谱的皇帝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像熊瞎子掰棒子一个,掰一个扔一个,就不会沉下心来做一件事。

    “比我还不靠谱,这皇帝……”

    张正书心中吐槽了一声,但他也知道此刻不能多想了,连忙对周铭说道:“你且回避一下……”

    周铭也知道来人可能是皇城司真正的头,本着王不见王的原则,周铭肯定是要回避的。

    刚刚让周铭回避了之后,张正书就迎了出去:“彭内官,这回你可不算稀客了,这几天你净往我这跑……”

    来人确实是彭元量,皮笑肉不笑地说了一句:“你准备一下,跟咱家进宫!”

    “等等等等等!”

    张正书大惊失色:“卧槽,彭内官,你不会在开玩笑吧?我还没子翤,你叫我进宫?!”

    “嗯?!”

    彭元量一时间也没反应过来,毕竟宋朝说的进宫就是进宫的意思,可没有后世进宫当太监的意思。不过,结合张正书的表情和话语,彭元量也黑了脸:“张小员外,这并不好笑。是官家要见你,这两日官家龙体抱恙,且不能前来,才叫你进宫的!”

    “好吧……”

    只要不是做太监,张正书就放心了。

    看着张正书松了一大口气,彭元量怎么心里就堵得慌呢?

    “走!”

    张正书还没来得及和曾瑾菡说一声,彭元量就不给他机会了,一把拿住他的肩膀,拉着就走。

    “唉哟,彭内官,疼疼疼……能放手吗?我自己能走……”

    也许是恼恨张正书暗地里讥讽他,彭元量这一次绝没有手底下容情,丝毫不理会张正书的呼痛,拿着张正书的肩膀。听着骨头在“咔嚓咔嚓”响,再加上彻骨的疼痛,张正书真的以为他的肩膀骨已经裂开了。好在,这会他锻炼身体已经有了点成效,整个人壮了不少。虽然看上去还是跟没长肉一样,但也比之前好多了,最起码还能抵抗彭元量的“暴力”一二。要是之前,就这么一拍,张正书可能就昏阙过去了。

    得到消息的曾瑾菡追出来,结果只能看到张正书一路呼痛地离去,刚想追出去的时候,却被周铭拦住了:“小娘子,莫要冲动。”“可郎君他……”

    曾瑾菡急了,她再聪明,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女子啊!

    “此事无妨,乃是官家下旨召见小官人。”周铭此刻很沉稳,虽然他在见到美女的时候会把控不住自己,但其他时候周铭还是挺靠谱的。

    “那为何彭内官要这么对郎君?”曾瑾菡眼泪都下来了,心疼呐。

    “可能要怪小官人自己口无遮拦罢!”

    周铭躲在暗处,已经看了个全。他内心不得不感慨,这小官人作死的本事,真的是天底下第一份的。要知道,彭元量的武力在大宋几无敌手。张小官人连这样的宦官都敢揶揄,说他傻大胆好呢,还是没心没肝好呢?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张正书自己咎由自取的,须怪不得别人。

    话说张正书也知道是自己大意了,这个死太监怎么说都好,也是赵煦的贴身太监。只要赵煦在位一日,他那无形的权柄就会一直存在。得罪这样的死太监,比得罪一个文官来得更危险。好在张正书的智商及时回来,开始不呼痛了,而是演戏起来,一张俊脸被他憋成了铁青色,让彭元量都有点捉摸不定,最后只能放开了他。其实张正书并不算是装的,这种彻骨的疼痛,他不想经历第二次了。

    “张小员外,你老实点比较好……”

    也许是内心有点慌,彭元量也顾不得撂狠话了,只是试探性地说了一句。

    然而,张正书并不想搭理他,铁青着脸,并不说话。

    说实话,要不是张正书克制住了,他很想现在就拿出别在后腰处的燧发手枪来,给彭元量来点教训。也许是彭元量异于常人的第六感察觉到了危险,他忍不住稍稍远离了张正书。

    气氛怪异,彭元量把张正书带入了皇宫。

    虽然汴梁城的防守稀疏,但是皇宫大内的防卫却是很严的。一般人,根本不敢靠近皇城边上。就算有人敢在御街上做买卖,但也离皇城还有一段距离。阶级之间的鸿沟,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这不是张正书第一次来宋朝皇宫了,大内对于张正书来说,太过压抑。也不知道地底下的水银起开了没,还有朝堂上的明枪暗箭,后、宫里种种算计……这种危险的地方,说实话张正书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想来的。

    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所愿,张正书终归是踏上了这个危险之地。

    看着墨绿色的瓦片,遮掩在高大树木下,宛若一体的皇宫大内,张正书心中也是有点感慨的。

    权力集中的地方,果然滋生了世间所有的恶。

    人性的恶劣面,全都能在这繁华底下暴露无遗。

    有人说资本万恶,其实更加万恶的是这里。一言蔽,而天下受罪。没有比这里更龌龊的存在了,可偏偏张正书要在这里,倚靠掌握着最大权力的人才能扭转宋朝命运,也扭转汉人的命运。不得不说,这好像是有点嘲讽。

    “张小员外,看甚么?”

    彭元量的语气已经缓和了不少,但张正书却依旧不鸟他。

    一个死太监而已,真以为自己是个东西了。

    彭元量看着张正书这个气死人不偿命的脸,好几次怒气上涌,都被他克制住了。说实话,彭元量的态度算好的了。看看章惇他们,哪一个不想巴结他的?唯独张正书,却对他一点尊重都没,反而还带着一点厌恶感。做了宦官的人,心理都有点敏感的,彭元量哪里能受得住张正书这种态度?

    还好,张正书是赵煦点名要见的人,甚至赵煦时常挂在嘴边,彭元量也不敢做出什么动作来。但可想而知,日后说几句张正书的坏话是难免的了。

    彭元量拿张正书没辙,只能闷头在前面带路。

    看着面色不豫的彭元量,皇宫内的人都噤若寒蝉。

    “那小子不知甚么来头,居然得罪彭内官如此?”

    “依俺看,是彭内官故意整他的罢!”

    “难道是官家要召见的人?”

    “可他一身白衣……”

    ……

第八百三十三章:当面告状

    有人的地方就有八卦,更别说巡逻兵卒众多的皇宫大内了。不一会,这个八卦就传开了,很多人都很同情张正书,认为这小子得罪了彭元量,怕是不死也脱层皮。可惜的是,他们猜错了,彭元量不仅不敢动张正书,反而要给他最好的保护——万一赵煦心血来潮还要找人,彭元量能怎么办?

    其实,彭元量是欣赏张正书的,最起码他对任何人都是一副僵尸脸,哪怕是章惇当面,也别想他有什么好脸色。但是,章惇也别想让彭元量动怒。偏生张正书一句话就做到了,彭元量都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涵养不过关。

    “走快些,有甚么好看?”

    彭元量不耐烦地催促道,然而张正书却好像没听见一样,闲庭信步的模样,真让人怀疑他是回到了自家的后花园。

    当然了,张正书是有脑袋的,这只是大宋皇宫的前面部分,也就是上朝点卯办公的地方,是没有女眷、妃嫔出现的。要是到了后、宫所在,张正书也不会这么无礼了。他还是要脑袋的,万一被那些妃嫔诬陷,那他说不得都要把小命交代在这,或者最起码落个家破人亡。

    反正磨磨蹭蹭的,一段不长不短的路,愣是走了小半个时辰才算走完。

    彭元量算是见识到了,什么是汴梁城第一混世魔王,他也被弄得毫无脾气。哪怕彭元量知道,张正书这是故意在报复他的,却也毫无办法。在皇宫外面,他能拿捏张正书;可偏生在皇宫内,彭元量却无法怎么样张正书。

    当然了,宋朝皇宫不算大,而赵煦的寝宫也不算远,福宁殿就在垂拱殿的后面。怎么磨蹭都好,迟早都会到的。

    张正书为啥要走得这么慢?

    其实,这也多亏了后世的天、朝神剧。张正书不止一次看过了被皇帝召见的大臣,忙不迭地就去了。从常理上讲,这是应该的,毕竟是皇帝召见嘛。但实际上呢,张正书觉得这就很傻瓜了,除非你知道皇帝找你什么事,你预备好了说辞,不然的话,你都是一路慢慢走,慢慢揣摩才行。

    张正书就是这样,一路揣摩地走到了福宁殿前。

    彭元量恨恨地看了张正书一眼,压低声音,却满带着恼怒的口吻:“你且在这呆着,咱家去禀告官家。”

    张正书很大度地说道:“嗯,你去吧。”

    闻言,已经转身的彭元量差点没摔倒,这都什么浑话啊!

    张正书饶有兴致地看着这福宁殿,总算是来到后、宫了,这可是张正书第一次见到皇宫里的后、宫啊!瞧那几个在殿外服侍的宫女,拿着好奇的眼神打量着他。张正书也不怯场,一样拿着好奇的眼神打量着她们。说实话,这些宫女的姿色都是中上之选,甚至还有不少容貌清秀的。

    “妹的,怪不得人人都想做皇帝,这享受……”

    张正书在心中酸溜溜的想着,但他又绝对不会自讨苦吃。他早就听说了,在垂拱殿上有堆积如山的奏折,赵煦每天的工作就是看那堆奏折,然后写上批示。虽然大多是一个“可”、“善”,或者直接留中,甚少有否决的时候。最多心血来潮了,给个长长的批示。

    别看这么工作量不大,好像拿着报纸看新闻一样。但想到这政策施行下去,就关乎千万百姓的,你就只能提起精神来应付了。好在这堆奏折,已经有重臣提前筛选过了,重点的奏折都会放在前面。不重要的,他们自己做主批示了。不然的话,累死赵煦都看不完这些奏折。

    饶是如此,工作量也大大超出了后世的八小时工作制度。

    这也是为什么明君都不长寿的缘故了,太过劳心劳力。

    如果叫张正书俯首埋案在这样的奏折堆里,他宁可做一个昏君。

    不过,这也是文官底气的来源——你瞧,皇帝都离不开我们,一旦我们罢朝,皇帝岂能不就范?

    所以,宋朝的文官之所以敢指着皇帝鼻子骂,不是没有原因的。

    正胡思乱想的时候,彭元量回来了,阴鹫着脸说道:“官家宣你觐见……诶,你等会!听好了,你守些规矩,若是坏了小命,莫道咱家没提醒你!”

    张正书大咧咧地说道:“放心吧!”

    说罢,张正书跟着彭元量抬脚进了福宁殿。

    扑鼻而来的,是一股还算好闻的香味。

    这香,自然是焚香了。从古代到后世,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的雅趣。文士淑女操琴时焚香,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幽静风雅的氛围。这种“香”不是后世常见的竹签香,而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原料有蜜、枣膏、白芨水、蜡等等。焚香需要借助炭火之力,并非直接燃烧。焚香时须不断往香炉内添加各种配料,以保证香气的质量。香炉中的炭火燃得很慢,火势低微,久久不灭。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会尽量减少烟气,使香味低回悠长。

    “还真舍得用料啊……”

    张正书忍不住吐槽道,做皇帝的享受真的不一般。

    转过屏风,张正书才看到彭元量站在一张床榻前,赵煦正穿着内衣,坐起来看着他。

    不得不说,赵煦的脸色有点白得吓人。张正书知道,这是伤了元气的表现。幸好他这段时间忍得住,不然的话,他早就病情恶化了。

    “参见陛下!”

    张正书也不算小白了,知道见了宋朝皇帝可以不下跪的,也就还算恭敬地拱了拱手。

    赵煦却笑了:“你这家伙,还不情愿了?你可知道,多少人想见朕一面吗?”

    “确实不怎么情愿,我很早就想进皇宫看一看了,毕竟好奇心大嘛。但是,可不想被人一路扯着过来的,我肩膀还疼着哩!”张正书毫不客气地就告状了。

    赵煦一愣,扭头看着彭元量眉头在挑动着,也知道了是怎么回事:“那你肯定是得罪了他。”赵煦果然是“英明神武”,一下就猜中了事情的真相。听了赵煦的话,彭元量松了口气,到底赵煦还是知道他的。

第八百三十四章:动心思了

    “哼,算了,他是你的人,你肯定是护着他的。我不管啊,反正跌打酒什么的,你得给我一瓶回去搓一搓,怕是都淤青了。”张正书瞪了彭元量一眼,就欺负他现在不能开口反驳。果不其然,彭元量又被气得眉头直挑。

    “甚么是跌打酒?”赵煦倒是奇怪,他还真的没听过这种东西。

    其实在汉朝,治疗跌打损伤已经很有经验了。甚至还知道用酒来处理伤口,虽然流传不广,但却一直有流传的。至于为什么流传不广,大抵上和酒精度数不够有关,在张正书鼓搞出高度数的蒸馏酒之后,这个法子才被广泛地接受。比如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张仲景等,都有涉猎治疗骨伤、逐淤的药方。而自汉朝到宋朝,治疗跌打损伤的法子不外乎热敷、针灸、蜡疗、夹板固定、内服药剂壮筋骨等等,至于外用的跌打酒,还真的没有。

    “跌打酒就是用活血化瘀的药材浸泡而成的酒,外敷用的……好吧,看你们的眼神就知道了,没有这回事。”张正书失望了,虽然宋朝的医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地,但后世一些常备药却还是没有雏形的。因为宋朝这时候坚信病症不同,病人情况不同,能当面看的就当面看。

    走街贩药的郎中,则会卖些中成药。比如什么肠胃药啊、醒酒丸之类的。而在城西的赵太丞家医铺,因为是退下来的翰林医官,所以医铺门前很多人慕名前来看病。这里是很多郎中的“进货”地点,有“太医出丸医肠胃药”、“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说白了就是类似藿香正气丸和醒酒丸的中成药。至于为啥会有醒酒丸,大抵上是因为开封经济发达,百姓多喜欢喝酒,酒鬼也多的缘故吧。

    但很可惜,并没有专门针对跌打损伤的中成药,哪怕是跌打酒也还没出现。

    “待会让翰林医官给你看看。”

    赵煦淡淡地说道,“还有什么要求,你一并提出来罢!”

    听着赵煦这话,张正书一下子就警觉了起来:“官家,你要是不舒服,可以躺下说的。”

    见张正书眼睛盯着福宁殿中的那张太师椅,赵煦也笑了:“好,我躺下。彭元量,扶我到太师椅上,我躺着和他说……”

    张正书的脸有点垮了,这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赵煦也是知道张正书的懒散性子,能坐绝不站,能躺绝不坐,松松垮垮的,倒像个没骨头似的。原先,赵煦接受的宫廷教育告诉他,作为皇帝一定要守礼。所谓的“守礼”,就包括了仪态方面的要求。但是在张正书面前,赵煦就没有这个顾虑了,怎么舒服怎么来。再说了,他现在还是一个病号!

    “你现在还有什么要求?”

    赵煦戏虐地看着张正书,似乎想看看他能站到什么时候。

    没有罚过站的人不清楚,站着也是一件痛苦的事。久了,脚一样会疼,腰会酸。赵煦是知道这事的,毕竟他召见群臣的时候,很多臣子也有体力不支的时候。要知道这些大臣已经“练了”很久了,据赵煦所知,张正书是没站过这么久,所以他很想看一出好戏。

    好吧,预料到赵煦会报复的张正书也没怨言了。

    “要求先放一放,我现在想知道,‘天险之城’那边,真的不会有人掣肘我吧?”

    张正书最关心的是这个,他现在可算是把宝押了一半在那“天险之城”上面了,容不得有半点意外。

    “说实话,我并不能担保。”赵煦叹了口气,“朝局之事,波谲云诡,非你能想象得到的。”

    这句话是实话,所以张正书也没有反驳,只是嘟哝了一句:“我就知道……”

    “不过,也不是没有法子的。”赵煦正色道,“就是不知你愿不愿意?”

    张正书直觉,这里面有一个大坑等着他跳。

    “不愿意。”

    张正书很无赖地说道,“反正得利最大的是你,你自己看着办吧!”

    赵煦躺在太师椅上,差点都没被气得跳了起来:“你这小子,有你这么说话的吗?”

    “我怕你把我卖了,我还要说谢官家赏赐。”张正书撇了撇嘴,赵家人还真的能做出这种事来。能做皇帝的,都是心黑手辣的主,现在张正书还有用,赵煦自然是护着点;要是哪一天张正书没多少用了,就该卸磨杀驴了。最不济,也要把他踢开,自己来玩。毕竟合伙赚的钱,哪里够吃独食来得多?

    “你就不先听听是甚么?”赵煦有点郁闷了,这家伙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啊。

    “我猜猜看,难道你想给我一官半职?我谢谢您咧,您还是别害我了,你就算给我做宰相,我也是不会到任的……”

    赵煦看张正书如此自大的模样,倒是气乐了:“你倒是想,这宰相是个人都能做的?!”

    张正书却接着说道:“你也知道啊,那也该知道,有些人就不适合做官。比如我,你叫我做官,那绝对是把我推入火坑里。我倒霉倒是没关系,但是你瞧瞧我那些产业,银行不说了,还没开始冲击钱荒呢;还有那‘天险之城’,没有我的调度统筹,你认为能在五年内建好这座城池?”

    “呵,这世上就没有不能替代的人。”赵煦自信地说道。

    张正书也不说话了,一副你爱咋咋地的模样。

    赵煦顿了一下,然后才说道:“你可知,你的两季稻已经成了?”

    “我知道啊,必然的事。”张正书早就得到消息了,虽然两季稻的产量差强人意,也还是一亩地三石粮。但是,两季稻比一季稻就是翻了一倍!这什么概念?就等于用原来一样的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最关键的是,宋朝的粮食危机得到解决。没错,宋朝也是有粮食危机的,而且很大。

    想想也是,这会宋朝的人口已经在一亿左右了,要不是精耕细作,要不是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宋朝早就饿殍满地,起义遍地了。即便如此,宋朝各地还是烽火不断,平均半年就要来这么一次,弄得赵煦不胜其烦。

    但现在,最大的危机被张正书解决了,赵煦怎能不动动心思?

    “朝廷必须要推广两季稻。”赵煦用毋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朕打算赐你一官半职,是寄禄官,不用点卯就职赴任的。”

第八百三十五章:权衡

    即便张正书有心理准备,还是有点傻眼了:“为啥是我?朝中那么多大臣,你随便找个大臣顶替我不就行了吗?”

    赵煦笑了一声,说道:“你认为那些百姓会相信这个?”

    “……”

    张正书大概也明白了赵煦的顾虑,不错,宋朝的文人以习文为荣,但好逸恶劳,别说种地了,就连五谷都未必分得清。这样的“秀才”们,能发现得了两季稻的秘密?要说是一个小吏发现的,或许说服力都比文官发现来得让人信服一些。

    这也是宋朝百姓的智慧了,虽然他们很崇拜读书人,但百姓们似乎也自动划分了阶层——文人就是提笔吃饭的,和泥腿子扯不上半文钱关系。就算有人跟他们说起这个,他们也是不相信的:“朝中的相公,那都是天上的文曲星,怎么可能种地哩?定是你错了……”

    这叫什么?这叫刻板偏见,百姓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看法了,认为文人都是要“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

    就好像百姓幻想皇帝的生活一样,一定是富足而美好的,如果给他们知道皇帝比大多数百姓都要辛苦的时候,他们铁定不会相信。一样的道理,如果赵煦找人来顶替这个功劳,也不能找一个文官,没人相信呐!

    张正书立马提了个建议:“那我提供一个顶替的人选给官家……”

    “不准。”赵煦带着威严淡淡地说道,“你可知道,这两季稻关乎大宋江山传承?贸贸然找个人来,朕就给他封官,万一他德不配位,如何处之?”

    张正书立马说道:“我也德不配位啊?”

    “你不一样。”赵煦露出了一个神秘莫测的微笑,“你是有大本事的,汴京之中谁人不知?若是你进献两季稻,朕相信很多人都会相信的。而且朕……和你也熟,接下来的事,需要你配合一二。”

    “……”

    张正书还在做无用的挣扎:“官家,我安排的人也很乐意跟你配合的……”

    “朕找的是你!”

    赵煦不耐烦了,虽然带着病,但这一声低吼出来,却把张正书给震慑住了。而后,赵煦忍不住咳嗽了起来。彭元量连忙过去,给赵煦抚拍后背。好不容易,赵煦才止住了咳嗽。

    “能知道要怎么配合吗?”

    人就是这么奇怪,在事情来临之前拼命抵抗,抵抗不了的时候,却也只能默默接受了。张正书其实是觉得不忍心,赵煦这个身子骨了,还算计着这些,累不累啊?这不,心一软就算是默认了。

    “你有了官身之后,朝中的大臣也不好对你下手了。最起码,朕会把银行、‘天险之城’都算作赏赐给你。”赵煦脸色有点潮红,张正书却知道这绝对是不正常的。“你不知晓,因为‘天险之城’,朕给你挡住了多少想伸进去的手?”

    张正书确实不知道,但他能猜得到。

    别的不说,单单是那五百万贯钱的建设费用,就是一块大肥肉,是个皇亲国戚、文官缙绅都想揩一下油。

    但张正书就想不明白了:“官家,你觉得随便找个借口把这两项巨利赏赐给我,他们就消停了?”

    “这叫占据大义名分,你懂甚么?”

    赵煦恨铁不成钢地说道,有这么一个政治头脑跟不上的猪队友也是很心累的。“占据了大义名分,就是名正言顺。若是有人再敢伸手,你就有反击的借口了。别的不说,到时候皇城司给你撑腰,看看还有谁敢伸手的?”

    张正书明白了,只能开始衡量利弊起来。

    这就是成年人的悲哀,遇到事情不管对错,只衡量利弊。只有小孩子,才在乎对错。但这也是成长的代价,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自己就被磨平棱角了,准备和这个世界妥协了。而妥协,也是政治的艺术。虽然张正书很不齿这样龌龊的政治,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张正书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其实,这也是必然的。

    这是在宋朝,不是在后世。

    想要保住这样庞大的利益,张正书必须要做出一定的妥协。

    “当然,如果你想要什么实职,朕也能考虑一二的……”赵煦继续加码道,在他看来没有人不喜欢权力的。

    但偏偏,张正书是个怪胎。

    “妹的,真的是两难啊,一旦被赵煦这小子招安了,那我岂不是跑路都有困难了?要是不被他招安,别的不说,报社、银行肯定首当其冲……”张正书不得已,只能开始询问起了系统:“你认为我该怎么选择?”

    “有官当然是做官好。”系统理所当然地说道,“最起码还能扯一扯虎皮,吓唬吓唬人。”

    “……”

    张正书就知道,问系统是向来没有什么好建议的。

    “要求当然还是有的。”

    张正书突然抬起头来说道,“这样一来,我有递奏折的权力了吧?”

    “嗯?”赵煦倒是很意外,他还打算用点阳谋逼迫张正书就范呢,不曾想他居然要答应了。赵煦不怕张正书有条件,就怕张正书不干。“身为臣子,自是能递奏折进言的。”

    “能不能直接递给你?”张正书知道他很多想法,都是超越时代的。或许,只能给赵煦一个人看,不做第二人想。即便是章惇看了,怕是也会斥为“歪门邪道”!

    “那何必递奏折呢?”赵煦觉得奇怪,“朕先前不是给了你令牌,可以命皇城司进递密信么?”

    张正书想了想,也是,这样反而更加方便些。

    “那我还有一个条件。”

    张正书总算是露出了狐狸尾巴:“我打算建一个图书馆,甚至可以提供笔墨纸砚给以抄书。但这样的图书馆,我希望得到官家你的支持。别的不用,赐我一块亲笔写的匾额,再盖上印玺就好了。”

    “图书馆?又是甚么物事?”

    赵煦迷糊了,这人怎么一天到晚老是说些听不懂的新名词啊?

    “所谓的图书馆,顾名思义就是集众多书籍于一身,并且对外开放,任何人都能进来看书,但不能带走书籍。当然了,我会提供笔墨纸砚给他们抄书。在我的图书馆里,怕是不会有太多儒家经典,而大多涉及物理、化学、算术、经济。因为比较离经叛道,需要官家你的支持。”张正书解释道。

第八百三十六章:讨价还价

    想都不想,赵煦就皱眉说道:“既然知道离经叛道,又为何要建?”

    “大宋想要强盛,离不开物理、化学、算术和经济。”张正书给出了一个理由,“如果事情顺利的话,我能继续设计出比配重抛石机更厉害的武器,这是物理方面的内容;我可以利用化学,继续发展冶炼业,冶炼出来的武器,甚至都能削铁如泥;算术就不用说了,没有算术,物理、化学都发展不了,经济也无法展开研究。至于经济,我的本事你也见识到了。跟你透个底吧,你别看我这一年多以来都在烧钱,其实今年年底,我就能回本了。剩下的,都可以算是纯赚的。当然了,我还会继续烧钱的……”

    “那又如何?”赵煦表现得很冷淡。

    其实,对于一门学说,任何一个皇帝都是很谨慎的,深怕出了什么岔子。

    想在宋朝恢复百家争鸣的局面,动摇儒家的根基,还想走皇帝路线,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呢?看看那满朝文官,整个天下有多少读书人就知道了。要是儒家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他们保不齐是第一个跳出来的人。

    张正书当然也知道是这么个情况,他不过是习惯于讨价还价罢了。图书馆的事情嘛,随便操作都能规避风险的。要知道宋朝文人喜欢猎奇,再加上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和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已经存在很久了,就好像之前曾瑾菡在努力搜寻书籍,却还是一无所获。如果不是这样,《射雕英雄传》也不会这么火了——好吧,在后世金老爷子的《射雕英雄传》一样是雅俗共赏,火遍整个华语泛华语圈。

    “真的不行?”张正书不死心,继续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赵煦冷笑着看着张正书,觉得他在装傻。

    “好吧,那我退一步,你保证我的图书馆会继续存在,甚至提供一些书籍的印刷本,这怎么样?”

    张正书总算是露出了他的獠牙,赵煦却早就掌握了他的意图。

    “这才是你的目的罢?”

    说实话,这样赵煦还能接受,毕竟一个图书馆什么的,赵煦并不在意。要知道很多文人家中都有藏书阁,里面不乏孤本、珍本之类的书籍。当然了,和图书馆不一样的是,这些文人的藏书阁一般是不会轻易对外人开启的。毕竟里面的孤本、珍本太难得了,哪怕只是弄坏一页,都能把这些文人心疼几年。

    张正书被说破了心思,也尴尬地笑了笑:“这不是讨价还价嘛,只要官家你保证我这图书馆存在,我就做了这官。”

    “说起来,朕好像还吃亏了啊?”

    赵煦寻思了良久,才谨慎地说道:“也罢,应承了你又何妨?”

    只要不动摇儒家的地位,不让读书人造反,赵煦也是乐意见到这样的事。毕竟让百姓多些读书识字的机会,也是增强大宋国力的体现。但赵煦万万没想到,张正书此举可是极为“阴险”的,几乎是能颠覆儒家的举措。

    要知道,儒家之所以能处于知识垄断的地位,只是因为朝廷把儒家作为了唯一的教材,通读、熟读儒家经典的秀才,才能考举,才能做官。这样一来,儒家的地位想不垄断,想不独尊都难。

    但是,张正书这个图书馆的出现,就打破了这个垄断。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毕竟能读书做官的,还是少数。可学会了物理、化学、算术、经济,可是能赚钱的!官本位的社会风气下,做官自然是第一选择。可做官希望渺茫了,赚钱就是首选了。毕竟人生在世,处处离不开一个“钱”字,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没钱寸步难行!

    有了比做官更加功利性,更加具有操作性的事,做官似乎也不是读书人唯一的选择了。

    张正书的“阴险”之处就在这里,他在撬儒家的墙角!

    固然,在儒家里有很多像赵鼎,像司马光那样的顽固,腐儒,抱残守缺,愣是不知变通;但儒家也还有一些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平心而论,儒家的存在,自然有它的理由,大抵上也是有好处的。但儒家独大的弊端,也太明显了。别的不说,就一条——儒家不适合拿来治国,就已经是原罪。

    汉宣帝那句话说得好啊,“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儒家另一个弊端,就是“是古非今”了,一味崇古,贬低今人,那本身就是种错误。可笑的是,这种错误,不仅在宋朝的时候后,连带后世一样存在!可见,儒家荼毒之深。

    最后一个弊端,就是“不达时宜”了。其实儒家就是一门哲学,拿哲学来治国,连方法论都欠奉,或者是不严谨,又怎么能“达时宜”呢?

    张正书深知,儒家难以完全取代。

    但是,改造儒家还是可以的。怎么改造呢?就是潜移默化,革除儒家的弊端。

    其实,很多宋朝大臣也意识到了儒家的不足,也会自己翻看法家的书籍。比如范仲淹、韩琦、王安石等等名臣,都是外儒内法的代表性人物。也正是因为他们半桶水,不知道怎么周全改革,才最后落得失败的下场。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师父领进门,他们就看着书乱来了。结合实际结合得不完整,改革又没触到痛点,也无法真正扭转乾坤,甚至也没有舍身成仁的念头。所以儒家的改革,都是虎头蛇尾的,以失败告终。

    但是,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学了算术,甚至还懂得经济的儒者,这又会是怎么一个局面呢?

    一个也就罢了,如果未来形成一个团体呢?

    或许,只能用“新儒”来命名他们了吧?最关键的是,张正书还把《荀子》放在图书馆里,潜移默化让他们接受荀子的观点。在儒家里,张正书认为集大成者,就是这个不被待见的荀子了。因为荀子,主张治国礼法并用,主张与时俱进,而是不是好古非今。或许范仲淹和王安石,都看过《荀子》吧?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218/ 第一时间欣赏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作者:飘依雨所写的《大宋好官人》为转载作品,大宋好官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宋好官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宋好官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宋好官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宋好官人介绍:
开封繁华,市列珠玑。张正书穿越到了北宋元符元年,开启了他的逍遥人生。没事就种种田,搞搞发明,赚赚钱,娶个娇妻过幸福日子。然而,无心插柳,他获得了一个好名声。佃户、工匠评价他:“张小官人雇我做工,薪资不曾短过,过年还有福利,真是好人!”合作商贾评价他:“张小官人有好买卖都告知我,合作共赢,诚信之人!”皇帝评价他:“为国着想,为君分忧,乃大宋好子民!”唯独邻国对他咬牙切齿:“这绝户毒计是谁想出来的?实乃天底下第一恶人!”(有两百万字完本作品,人品保证不断更)大宋好官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宋好官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