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兴汉使命TXT下载兴汉使命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兴汉使命全文阅读

作者:开先洞人     兴汉使命txt下载     兴汉使命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765章 六出祁山

    “丞相,你我君臣有多长时间没见了?”蜀帝刘备躺在竹椅上,命令左右加速扇风。看着满头大汗的诸葛亮,忙命令扇风的人站了一个过去。

    “陛下,自从臣昔日上奏出师表之日算起,至今六年有余!大军五出祁山,仅得武都二郡。臣有罪,请陛下责罚!”诸葛亮说道。他先后五次出兵与曹魏大战,钱粮耗费无数,士卒损失也超过了十万,可是战果寥寥无几,实在是对不起出师表上的豪情壮语。

    “丞相,你说蜀汉北伐曹魏是不是做错了?”蜀帝刘备盯着诸葛亮,突然开口问道。

    “陛下何出此言?”诸葛亮不解的问道。他被蜀帝刘备的一番话吓坏了。倘若蜀汉改变国策,北伐曹魏再无可能。

    蜀军五出祁山,收获有限。然而兴汉军就不一样了,先有镇帅马超拿下了河东全境,再有督帅魏延进据武关雄城。麦城陈到,更是赶在张苞回转之前拿下了永安。蜀军只得退回江州。

    “丞相不知国中变故,再继续与曹魏纠缠,只怕兴汉军会走咱们当年的入川之路!”蜀帝刘备说道。当年南中王孟获大军犯境,这才有了成都易主的故事。倘若蜀军受制于北伐,永安的陈到难保不会兵进江州。筑阳关的赵统厉兵秣马,随时准备进攻南郑。

    “陛下是想要更改国策吗?”诸葛亮问道。

    “丞相,朕也是没有办法。即便是拿下长安城,又能怎么样呢?”蜀帝刘备苦口婆心的劝说道:“到时候陈到攻江州,赵统打南郑,魏延出武关!三路兴汉军都是兵强马壮,若是咱们分三处出击,后果难以预料。”

    “陛下有什么话就直说吧!”诸葛亮说道。他也没有办法同时应对三个战场的考验。关键是相隔千里之外,只要是其中一个方向力有不逮,蜀汉就危险了。

    “西南方向是一片净土,兴汉军鞭长莫及,咱们大有可为!”蜀帝刘备说道。他也不卖关子了,反正只有说服诸葛亮之后,才能展开新的计划。

    “南方百姓茹毛饮血,咱们得来无益!”诸葛亮说道。他心中的圣地可是长安城。对于陌生的南中,他根本就没有兴趣。

    “丞相此言差矣!前些日子益州李家的一个分支弃国而走,据说到了南海边缘。刺候回报:那里山高林密,只有春夏,没有秋冬!物产丰富,一年三熟!”蜀帝刘备眉飞色舞的说道。

    “陛下,臣恳请再给一次北伐的机会。只要看到长安的城墙,臣立即回师南下!”诸葛亮说道。他很不甘心,刚把司马懿父子打趴下,如今就要永久的失去伐魏的机会了。

    “将军关索已经回到成都多时,正在组织太医院研制抗虫药物!丞相,你还有一年的时间北伐,到时候大军一路向南!”蜀帝刘备说道。他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

    诸葛亮到了太医院之后,发现关索正在忙碌,只是不得其法,效果很不理想。

    “关索将军,你的药物主要功效是什么?”诸葛亮问道。

    “丞相,南方环境特殊,人很容易受伤。军中配专药,必须要以清热解毒,速效止血为主!”关索倒是没有隐瞒,有什么就说什么。

    “我知道一味药草,可以在取汁涂抹之后可以降低受伤位置的血液流速!”诸葛亮说道。

    关索也是病急乱投医,得知诸葛亮有办法,顿时就喜出望外的让人到丞相府取药。

    药草入了太医院,配药很快就完成了。研制成粉末之后,关索居然给自己来了一刀试药。伤口止血的速度很快,基本上药到血止。

    “成了!”关索舞动着爱伤的那只手。有了新药,蜀汉南下的成功率大增。

    “请将军给新药命名!”太医院的众人列队高呼。

    “诸位,此药能成,得益于丞相指点迷津!我决定将新药命名为:诸葛行军散。载入史册,光耀千秋万世!”关索一锤定音。早有史官记录,诸葛亮名垂青史。

    数日之后,诸葛亮携带新制成的诸葛行军散前往阳平关。由于时间有限,立即召王平,吴班和文聘商议出兵。

    长安朝堂之上也是风起云涌,司马昭和徐庶明争暗斗,曹爽可就倒霉了。

    魏帝曹丕一碗水端平,司马师和曹爽同时解职,赋闲在家。司马懿总领魏军,司马家的权势达到了巅峰。

    诸葛亮领兵十万,以王平,吴班和文聘为大将,出陈仓,攻占郿县,驻武功。

    蜀军在五丈原设置大本营。一时之间长安朝堂震动,魏帝曹丕坐立不安。更有巡幸灵州城的故事在坊间流传。

    司马懿奉命抵御诸葛亮,把大营安排在了渭河北岸。十五万魏军气吞万里如虎。大战的阴云笼罩在秦岭之北,战事一触即发。

    讨逆将军费曜,深恨司马懿畏诸葛亮如虎,不敢主动出击。于是就领一万大军渡河。诸葛亮命令前军大将镇北将军,南郑侯文聘趁魏军半渡而击。

    两军鏖战,渭水血流成河。费曜血战三日,均被文聘击退。司马懿鸣金收兵,蜀魏交锋暂停,隔河对峙开始。

    文聘命人打扫战场,缴获战利品无数。

    诸葛亮见司马懿不攻,于是就安排吴班带领三万大军主持屯田,打算自给自足,以免受到粮草方面的制约。

    蜀军的动作瞒不过司马懿,魏军上下顿时就炸锅了。费曜深知五丈原易守难攻。要是诸葛亮解决了粮草问题,魏军的防线就漏洞百出了。

    “大将军,蜀军前几次犯境,都是在粮草问题上跌倒了。这回屯田自保,再等下去只怕麻烦更大。”费曜说道。

    “诸葛亮算无遗策,费将军有把握全身而退吗?”司马懿问道。他一闭上眼睛,就会重回落马谷的烈火之中。面对诸葛亮,他没有勇气野战。

    “十五万大军耗费钱粮无数,大将军居然畏敌如虎,我等皆以为是奇耻大辱!”费曜不服气的说。他情愿战死,也不愿意被南岸的蜀军将士嘲笑。

    司马懿严令魏军各部固守营寨堡垒,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击。违令出击者,虽胜亦斩!

    诸葛亮顶着压力屯田,时间久了也有些熬不住。毕竟魏军人数众多,一个失误就会全盘皆输。司马懿据守堡垒,蜀军不好主动出击。为了引诱魏军出战,前军文聘遣使过河,把一套女装送入了魏军大营之中。

    司马懿看见女装,就明白了诸葛亮的用意是激怒魏军将士。

    “贵使稍待,本将军入内更衣便回!”司马懿托着女装就离开了。

    一柱香的时间之后,身着女装的司马懿设宴款待蜀军使者,命众将作陪。席间言笑晏晏,毫无违和的感觉。

    蜀军使者回到五丈原大营,向诸葛亮禀报了司马懿的态度。

    “丞相,司马懿深得缩头乌龟的精髄,只怕是不好对付!”王平担心的说道。他知道,诸葛亮的身体越来越差了。整日军务繁杂,还得与司马懿斗智。

    “无妨!”诸葛亮说道:“司马懿可以穿女装,魏军中的其他人也愿意吗?”

    王平得令,连夜取出军中蜀锦赶制出数十套女装,又派人送到对岸。魏军大将人手一套,倒也没有厚此薄彼。

第766章 向天借寿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送了多套女装过河,甚至有将军不堪受辱毁衣斩使。忙使出了病遁的奇招稳住众将,再安排人向魏帝曹丕言明军略并请求援助。

    魏帝曹丕命曹爽持节前往渭北大营,重申固守方略。司马懿佯怒出战,曹爽均持节从中作梗。

    司马懿深得军心,曹爽却被打上了软蛋的标签。人都有同情心,特别是军人,对于同袍的要求几乎有些苛刻得过分。魏军大营的女装事件,司马懿那一穿就成了兵仙韩信式的大丈夫。

    费曜主动出击,渭水河面浮尸五千。强行出战对魏军不利,魏军将士心里清楚。然而蜀军诸葛亮欺人太甚,女装一出骂翻了十五万长安勇士。没点儿反应行吗?

    魏军众将请战只是一个态度。司马懿的佯怒也拿到了同情分。可怜的曹爽,持节阻止却成了不敢出战的替罪羊。军中诸事,有人唱红脸充好人,与之对应就得有人唱白脸充坏人。好人名利双收,坏人就只能寄希望于上位者的信任。

    十五万魏军不耻曹爽的行为,虽然说不能找个借口或者是理由弄死,但是却绝了他在军中的前途。即便是魏帝曹丕信重,也得不到魏军上下的效忠。

    曹爽持节阻止魏将请战,等于是替司马懿背了黑锅。就连那被曹真举荐的后起之秀费曜,也大叹虎父犬子。

    魏军稳住了,司马懿解决了军中的信任危机。堡垒固守的策略得到了坚持。曹爽隔三差五的阻止魏将请战,人缘越来越差。甚至连裨将军也敢冲着持节的曹爽吐上一口唾沫,大骂一声软蛋。

    诸葛亮绞尽脑汁,都被司马懿的太极大法给挡住了。原本司马家散乱不堪的军中资源,倒是在曹爽的主动配合之下整合完毕。

    五丈原中,诸葛亮的军务日益繁重。再加上殚精竭虑的琢磨破敌之策,他的身体早就亏空了。习惯了江南温热的环境,长期驻屯渭水之滨又有些水土不服。

    诸葛亮自知身体问题严重,特别是落马谷的那把火,没有烧死司马懿父子,却害了谷中无数飞禽走兽。破坏环境的人,注定是要折寿的。

    蜀军毁林开荒,屯田自救。把原本和谐的自然环境变成大片的良田。为了粮食增收,特别从兴汉国走私了肥料。树少了氧气就少,再加上各种肥料的存在超出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十万蜀军吃喝拉撒造成的破坏,让五丈原的环境迅速恶化。

    诸葛亮在山清水秀的环境里养尊处优,突然到了五丈原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时间久了自然就会身体不适。别的不说,仅仅是十万蜀军每日操练扬起的粉尘,就足以破坏人的呼吸系统。

    诸葛亮每日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时辰,身体的恢复速度赶不上消耗速度,慢慢的就垮掉了。

    诸葛亮有些顶不住了,于是就用七星续命灯的名义争取七七四十九天的休息时间。讨寇将军王平奉命封锁五丈原的中军大帐,并且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点燃了七盏长明灯。

    “庄主,诸葛亮真的是在向天借寿吗?”贾诩问道。看着蜀营的巧妙布置,似乎有一股气运流向了阵心的位置,那里有一座八卦祭坛,诸葛亮盘腿坐在那里。

    “文和,诸葛亮是想借助阵法之力强行突破!”刘正说道。

    “能成功吗?”贾诩问道。

    “不好说!”刘正说道。说句老实话,他并不看好诸葛亮的突破。七星续命阵虽然巧妙,但是十万人马集结五丈原,已经破坏了自然环境。再加上毁林开荒式的屯田,让多年积聚的自然之气毁于一旦。

    简单的说,就是十万人马和毁林开荒,破坏了五丈原的生机。诸葛亮与五丈原的万物争夺生机,即便是七星续命阵也办不到。

    “庄主,我怎么听不懂?”贾诩问道。他不能理解所谓的生机,也不明白七星续命阵如何抽取生机。

    刘正只好解释,人类摄取生机通常是通过食物作为媒介。人很难从空气中直接获取能量,只有那些能量通过特定的形式转化储存到特有的生物之中。这就是人类所谓的食物。

    在一片天地之中,可以转化为人类需要的食物的能量极其有限。这就涉及到一个承载力问题。众所周知,天地的自我恢复需要一定的周期实现循环。为什么大能都要选择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潜修?是天地能量的消耗所决定的。

    诸葛亮选择在五丈原进行突破原本没有问题。可是毁林屯田,消耗了大量天地能量;再加上十万人马生活在五丈原,日常的能量需求十分巨大。

    七星续命阵运转之后,五丈原的能量储存就无法满足日常需求。五丈原天地能量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就会自动的引起周边的天地能量蜀营流动。

    司马懿作为与诸葛亮同等级别的对手。对于七星续命阵闹出的动静心知肚明,于是就派出费曜主动出击。

    前线全靠文聘一个撑着,吴班带人屯田的命令是诸葛亮闭关之前下达的。费曜的试探之后,司马懿亲率十万大军进行佯攻。

    文聘一个人有些扛不住了,以五万大军正面硬扛司马懿的十万魏军,特别是背上软蛋名声的曹爽,为了洗清污名,在渡河之战中更是获得了拼命三郎的称号。

    司马懿的攻势十分逼真,十万魏军损失了八千余,曹爽更是数次踏上南岸河滩,与文聘打得难解难分。

    文聘的五万人在河滩上无险可守,硬拼的结果就是损失惨重。在诸葛亮闭关的第四十六天,五万蜀军前锋仅剩不到四万。魏军的十万大军依旧是十万大军。蜀军的压力倍增,防线摇摇欲坠。

    文聘看着麾下儿郎无端战死。就想着找吴班的三万屯田兵帮忙。毕竟打得太惨了,要是河滩阵地失守,蜀军的屯田还有意义吗?

    前锋的行军司马拿着文聘的手书找吴班求援。

    “文司马见谅,不是本将军见死不救!实在是丞相军令难违!”吴班回绝道:“马谡将军的事情,你我都不陌生。我要是坏了屯田大计,丞相的刀砍在脖子上,我们屯田部队会有很多人人头落地。”

    蜀军前锋行军司马苦苦哀求,吴班却不为所动。他也表示无能为力,没有诸葛丞相的命令就擅自做主,人头落地的后果谁也承担不起呀!

    求援不成,蜀军前锋的行军司马大失所望。他神情恍惚的回到河滩阵地,却被告知又有五千将士血染河滩。

    “将军,末将无能!”蜀军前锋行军司马哭倒在地。

    “为什么?”文聘问道。他的精神很不好,说话的声音里充满了疲惫。

    “没有丞相的指令,吴班将军不肯调动一兵一卒!”蜀军前锋行军司马恸哭说:“他不想做第二个马谡将军呀!”

    文聘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虎泪,却在听完行军司马的话之后忍不住了。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将军,也让众将成了提线木偶,哪怕是战况紧急,也没有人敢临机决断。

    援军无望,文聘彻夜难眠!

第767章 借寿成功

    诸葛亮闭关的第四十八天,司马懿十万魏军争渡,文聘看着支离破碎的河滩阵地,红通通的双眼里满是泪水。

    “文三刀,你跟随本将军多久了?”文聘突然开口问道。

    “将军,三刀自幼进入文家,至今已有五十四年!”文三刀回答说。他不知道自家老爷,蜀汉的镇北将军为什么要问一个两人都心知肚明的问题。

    “五十四年了,真好!东侧河滩阵地的校尉,已经在昨天的战斗中阵亡了,你带着我的亲卫队顶上去吧!”文聘说道。他看着渭河水面上的帆影遮天蔽日,只好尽可能的填补漏洞。

    “将军放心!”文三刀舞着大刀大吼道:“亲卫队跟我走!”

    文三刀带着一百亲卫队风驰电掣的冲向了东侧河滩阵地。

    魏军攻势很猛,蜀军的抵抗也十分顽强。

    大战持续了一整天,战斗结束的之后,跟随文三刀出战的一百亲卫队,只回来了两个人,都是缺胳膊少腿的。

    两名重伤的亲卫带给文聘一个噩耗——蜀军前锋行军司马文三刀战死。

    文聘绝望了,没有吴班的援兵相助,前锋守不住河滩阵地。他连夜召集将校军议,决定放弃河滩阵地,全军固守一个点。

    安排好防务之后,已经是黎明时分了。文聘策马赶往五丈原,不顾一切的求见诸葛亮。王平的级别不够无法阻拦。

    诸葛亮正在关键的时刻,文聘的突然闯入。七星续命灯被冷风一吹就灭了一盏。灯灭阵亡,天地能量发生反噬。

    王平见诸葛亮吐血重伤,挥刀就要砍文聘。

    “罢了!”诸葛亮说道。他挥手制止了王平。

    “庄主,诸葛亮的命令实在是太死板了!”贾诩说道。他没有想到,诸葛亮作为蜀军统帅,为什么不授予军中大将临机决断的权力。文聘的部下损失惨重,吴班碍于军法袖手旁观,影响太坏了。

    “文和,天水由你出面,五丈原的事情也由你了结!”刘正说道。

    贾诩会意。立即化身成扫地老人的模样,脚踏祥云走到诸葛亮的面前。

    “诸葛孔明逆天而行,本欲严惩断绝生机。感念你为主尽忠的诚意满满,故赐下续命丹一枚,切不可再行逆天之事!回去吧,给雍凉百姓二十年太平!否则定会祸延子子孙孙!”贾诩舌绽莲花,倒有一番言出法随的模样。

    水晶丹瓶飞至诸葛亮身前,王平想要劝阻。

    “无妨!”诸葛亮说道。伸手取了丹瓶,打开盖子,倒出丹药立即吞服。

    一个时辰之后,诸葛亮恢复精气神。贾诩已经离开了,至于刘正也不想再在蜀营浪费时间。

    文聘忙把河滩阵地的战况如实相告,还呈上了厚厚的伤亡名册。

    “将军吴班,为什么不派兵增援呢?”诸葛亮问道。

    “吴班将军说了,没有丞相的军令,屯田兵不敢擅离职守!”文聘实话实说。

    “为将者,关键时刻临机决断不行吗?”诸葛亮问道。他不知道吴班在怕什么?

    “丞相难道忘记马谡将军的事情了吗?”王平附在诸葛亮的耳边小声的问道。

    “马谡那是打了败仗!”诸葛亮说话的时候底气不足。

    “吴班将军也没有必胜的把握!特别是增援河滩阵地之后,魏军进击屯田区域的后果太可怕了!”王平说道。数次北伐,他终于明白了马谡罪不至死。

    马谡的死,让蜀军上下不敢拼命战斗。吴班不敢出兵救文聘,河滩阵地上的那些蜀军将士的亡魂,就是在为诸葛亮的失误买单。

    诸葛亮不禁反思第一次兵出祁山的事情。马谡到山上扎营,就是不想跟优势魏军正面对抗。即便是街亭败了,也让四万剑阁军全身而退。

    然而马谡回到阳平关之后,却被开刀问斩。要知道死的可不是一个人,而是荆州派的重要支柱。马良自尽,马秉出逃。益州张家和荆州马家的产业,尽归英雄酒肆。

    蜀汉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支柱,永安居然被陈到一举攻占。马谡的死,让原本元气大伤的益州再遭重创。

    诸葛亮一心想要消除派系,却没有想到弄巧成拙。吴班更是借机让荆州派唯一的军方代表文聘损失惨重。

    摆在帅案上的伤亡名册,就是对诸葛亮的控诉。那些从南阳拖家带口追随蜀帝刘备的将士,居然在五丈原外河滩阵地上变成了政争的牺牲品。

    吴班按兵不动让文聘的前锋损失惨重,诸葛亮还没有理由加以指责。

    诸葛亮一心为公没有错,益州派的自保也是迫不得已。文聘麾下却成了替罪羊。

    五丈原中,痛定思痛的诸葛亮设置香案,大祭那些死于军法的将士。特别是马良,更是成了主祭的对象。

    事毕之后,诸葛亮结束伐魏战事,大军过阳平关,经南郑回转成都,终其一生,再无北伐之举。

    镇北将军文聘带着三万残兵回到阳平关,看着那些阵亡将士的骨灰。蜀汉经济紧张,伤亡抚恤金削减大半不说,有功将士更是不得赏赐。

    诸葛亮故伎重施,打算用自贬的方式抹掉前锋大军血战渭水河滩的功劳。文聘替麾下求赏无果,对蜀汉倍感失望。

    诸葛亮劝文聘自请削爵以安将士之心,文聘痛恨蜀汉的无情,封金挂印退隐山林。

    战场上风云变幻,即便是一场大败,也有无数立功之人。倘若有功不得赏,谁还会拼命。文聘指挥大军在渭水河滩殊死大战,五万前锋大军,仅有三万回程。司马懿十万大军强攻,蜀汉前锋有多少立功将士可想而知?

    诸葛亮一个自请处分,就相当于抹杀了前锋将士的所有功劳。这样的事情换了谁也不会服气。文聘一走,阳平关就由王平独自支撑。

    兴汉军上庸驻军强势进入汉中南郑,典满率部前往阳平关。

    文聘旧部不愿追随王平,马谡的事情,是荆州派永远的痛。

    王平退守剑阁。

    消息传到成都之后,蜀帝刘备痛心疾首的质问道:“孔明,朕的好丞相。自请处分不能当饭吃,可惜镇北将军麾下的五万儿郎。战死两万抚恤金不足,生还将士有功却不得赏。这就是你的北伐大计?”

    “陛下,臣错了!”诸葛亮请罪说。

    “孔明,不要怪朕!”蜀帝刘备说道:“战争需要成本,你在雍凉折腾了好几年。把阳平关弄得天怒人怨底蕴全无。兴汉军轻轻的一捅,咱们就失去了汉中。”

    诸葛亮无法回答了。他能怪文聘挂印封金的不忠,还是血战余生的前锋军将士不义呢?六出祁山耗费钱粮无数,第一次自贬求全的策略有效,可是渭水河滩血战之后的不功不赏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陛下,臣懂了!”诸葛亮大声的说道:“战争要是不赚钱,不如回家过大年!”

    “孔明,你要记住:将士们朝不保夕,也不会太在意长远的利益。有功赏,有罪罚,都需要立即生效才行!”蜀帝刘备说道。他总算是明白了——大义不能当饭吃。百姓的大义就是吃饱穿暖。谁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谁就拥有大义!

    天下战事,均围绕吃饭穿衣展开。

第768章 曹爽之死

    兴汉军以最小的代价拿下阳平关城,一举隔断了曹魏与蜀汉之间的联系。同时对长安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

    五丈原中,蜀汉大营旧址。诸葛亮撤军之后,荒废的营地杂草丛生。偶而有麻雀惊起,带起了一粒粒看似饱满的野谷。

    七星续命阵的祭台已经荒废,那断垣残壁的八卦台也缺了一角,就像是一块大饼让人咬了一口。

    在八卦台的中间,一个精致的石桌上面搁着一把冒着热气的紫砂茶壶。

    刘正拈起茶杯,细细的品茗一番之后才开口说:“白先生,天无二日,更何况现在出现了四个。我必须要重申一点:坚持一个华夏的原则永不动摇是梅园的立国之本。兴汉军有能力也有义务完成统一的任务。”

    “人生而平等,可是在经历了不同的际遇之后就不平等了。这是人类竞争的核心思想和标准。上位者拼祖宗,中位者拼父母,下位者拼命。”白衣人说道:“虽然说咱们每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点——殊途同归,一切为了成功。”

    “我认为应该先打上一轮,然后坐下来慢慢的谈;谈不拢再打,打到精疲力竭之后继续谈。”刘正慢慢的说道。兴汉军已经完成了走位,后面的事情就掌握了主动权。

    “长安汇聚天下龙脉,一旦开打导致龙脉暴走,将会影响五大门派之间的默契与平衡。刘庄主还是考虑一下——如何和平解决长安问题才好?”白衣人说完,对着茶汤吹了一口气,溢出了一丝清香。

    “白先生,你和我坐而论道没有任何的意义。你应该明白现在的长安城,到底是魏帝曹丕一言九鼎,还是大将军司马懿主宰乾坤,还得两说呢?”刘正说完,将杯中茶汤一饮而尽,转身就走,让白衣人在风中零乱。

    长安城,未央宫。

    “元直,曹氏先祖托梦于朕,似乎陵寝漏水了,你认为朕该怎么办才好?”魏帝曹丕靠在暖榻上,把梦中的经历直言相告。

    “陛下万金之躯,高平陵山高路远,不可轻出!”徐庶望着身旁的曹爽,认真的拿出反对意见。

    长安朝堂被司马家控制了绝大部分,徐庶与曹爽结盟,就是想要对抗针对寒门崛起的九品制。其核心理念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徐庶不想成为下品寒士,曹爽也不愿意司马家欺人太甚。两人一起结成了攻守同盟。这才有了联袂入未央宫面圣的一幕。

    只是碰上了猪队友的徐庶,注定了会遭遇失败。曹爽不想司马家一枝独秀,于是就千方百计的劝说魏帝曹丕驾幸高平陵。虎豹骑随行护驾,正好让文武百官见识一下大魏铁骑的威风。

    徐庶被曹爽捅了一刀,再也拿不出理由阻止魏帝曹丕的离开。高平陵祭扫先人墓的决定算是板上钉钉了。

    魏帝曹丕以孙子曹芳监国,司马昭和司马懿分别为辅政大臣。随后就带着太子曹叡和尚书令徐庶离开了长安城。曹爽带着虎豹骑随行护卫。

    一路之上,虎豹骑将士对于曹爽的各种军令阳奉阴违。究其原因还是持节阻止渭水北岸魏军出击雪耻的那段经历寒了人心。

    魏帝曹丕不仅带走了徐庶,还带走了要害部门的一把手。司马昭领着一群副手一手遮天。在圣驾到达高平陵的第一天,长安城也开始了行动。

    司马懿命令司马师封锁长安十二门,又让司马昭禀奏上官贵妃:将军曹爽携虎豹骑挟持圣驾,长安驻军需要懿旨带兵前往救驾。

    上官贵妃主动配合司马懿,命令十万大军火速救驾。

    司马懿这么一闹,本来行踪隐秘的魏帝曹丕,就被邓艾率领潼关驻军团团围住了。

    虎豹骑数次突围,都被兴汉军给打回了高平陵。

    “元直,司马懿为何背叛?”魏帝曹丕问道。

    “陛下,当务之急是摆脱兴汉军的合围!”徐庶说道:“至于长安城中所发生的一切,咱们鞭长莫及!”

    “听说你和庞统是同门?”魏帝曹丕问道。他善于揣摩人心,当然想要利用一下。

    “陛下,兴汉军一定会放陛下回长安城!只不过不会是现在。一旦长安城被司马懿掌握,陛下真的要回去闹个鱼死网破吗?”徐庶直接陈明了利害关系,认真的问道。

    “朕不知道!”魏帝曹丕亲自修葺坟头,自言自语的说。

    司马懿独揽大权已成定局,即便是魏帝曹丕回到长安城,也只是多了一个囚徒而已。更何况庞统兵困高平陵,肯定会想方设法的敲谷吸髓。

    面对重围,魏帝曹丕诏命徐庶到山下与庞统讨价还价。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双方议定了释放俘虏的条件。

    魏帝曹丕没有军旅经历,做的事情太欠考虑了。徐庶把庞统的三个条件带回高平陵,虎豹骑上下顿时就炸锅了。暴乱的士卒不仅乱刀砍死了虎豹骑统领曹爽,还违令出营与兴汉军大战。

    庞统做梦都想消灭虎豹骑,当即重兵围剿。双方血战三天三夜,最后一名虎豹骑将士才倒在了血泊之中。

    “元直,虎豹骑怎么样了?”魏帝曹丕开口问道。他努力的挺直了腰板,瞪大眼睛想要表现得英明神武。

    “陛下,兴汉军把将士的遗体摆放整齐,虎豹骑全军覆没!”徐庶说道。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司马家的报复居然比落马谷的消息泄漏更加的凶狠。

    徐庶给诸葛亮通报消息,只是想弄死司马昭,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私心。然而司马懿的报复就不一样了,让曹芳做了傀儡,魏国权力永久易主。

    “死战吧!没有虎豹骑,咱们就失去了自由!”魏帝曹丕拥有一份骄傲,他不愿意成为俘虏,于是就说出了一番话。

    “臣遵旨!”徐庶组织魏国的文武百官守营,等待着最后的决战。

    高平陵中,魏帝曹丕已经决定认命了。即便是突围出去,也无法从司马懿手中夺回大权。两人携手多年,当然明白彼此掌握的底牌。

    徐庶也无计可施,虎豹骑的崩溃归咎于曹爽之死。究其根源,还是魏帝曹丕主动配合司马懿。让有着“软蛋”之称的将领统帅最精锐的虎豹骑,简直就是刷新了世人的三观。

    文武百官劝魏帝曹丕活着才有希望。只是进退维谷,以九五至尊苟活,那就是让整个魏国蒙羞。

    司马懿在潼关浅尝辄止,相当于放弃了高平陵中的人。

    魏军在班师回朝的时候,司马问道:“长文,拿什么笼络世家?”

    “九品定制,先到先得!”陈群回答说。

    利益动人心,手快有,手慢则无。这样一来,上品世家就上了司马家的贼船。

    司马懿同意了陈群的意见,忙命令相关部门进行条陈。定制容易任官难,九品定制之后,由谁来实施就成了关键。

    改革不容易,总有人会鸡蛋里挑骨头。陈群终于出人头地了,他拿到了九品定制的关键权力。

第769章 城外杨村

    司马懿任命陈群主持九品定制的大计。除了上品的世家已有定数之外,其余六品均有可操作性。

    长安城外,杨村。

    村中的贫困户杨大头由于在山中捡回了一个老人,读了几天书,认得几个字。他居然被县里莫名其妙的选定为杨村中正官。一向神出鬼没的刘正,恰好带着贾诩在杨村做客。

    “老神仙,这就是中正官的具体的职责。”杨大头说完,拿出一本制式的小册子。

    刘正接过一看,里面简明扼要的指出了中正官的业务流程:

    首重家世,即受评人的家庭出身和背景。具体的就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知识。

    特别是有外来人员落籍村中的时候,需要进行相关的报备。毕竟家世摆在第一位,也是免于村民欺生的有效途径。

    兼顾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县里提供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反正一个村子就那么几家人,大家的祖宗十八代都不陌生。除了生人落籍之外,都是看着长大的孩子。在行状方面的品评一般不会出现重大的失误。至于其中会有多少水分,那可就不好说了。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定品。即确定品级是中正官最重要的职责,同时也是一项得罪人的工作。定品的丫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只是那些家世好的人,门生故吏无数。中正官也是人,也不好过于得罪。

    随着门阀世家完成内部的梳理之后,为了堵塞寒门的晋阶道路,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也就是说七品是最高品级。出身门阀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与家世匹配的品级。久而久之就行成了世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杨村作为三无村庄,有百姓一百二十七口,其中适龄青年二十八人。杨大头作为中正官,仅拥有两张九品行状。

    当然了,最后定品得由县里的中正官一言而决。杨大头只有向县里递行状的资格。毕竟杨村太小,要不是为了照顾天子脚下的子民,杨村村民入九品的资格都没有。

    二十八个受评人,只有两个入九品行状。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给谁不给谁都是大麻烦。

    “大头,你打算怎么做?”刘正饶有兴趣的问道。

    “老神仙,这事好办,您就瞧好吧!”杨大头信心十足的说道。

    当天晚上,杨大头在院坝里召集村里开会。提出九品行状授予的办法。

    由于村子接近山林,时常有毒虫猛兽的侵扰。村里武力最厉害的杨三宝父子三代为村子流血,积极与毒虫猛兽做斗争。这第一张九品行状给了保卫村子的勇士,算是实至名归。

    至于第二张九品行状,当然不能给武力第二的那个人,而是授予了村里最有智慧的那个人。

    村民都很服气。只是事后贾诩逗那杨大头,为什么不明码标价,至少可以改善生活。反正又不是什么坏事,利人利己有何不可?

    “老人家,一个村子的风气,学坏容易学好难!”杨大头说道:“大家都是乡里乡亲,守望相助!更何况那两个孩子有了九品行状,就可以从军或者是谋职。杨村虽小,也要把最优秀的人才送出去!”

    正在这个时候,获得九品行状青年的家长拿着腌制的山货前往杨大头家谢评。杨大头坚持不肯收。杨村当前只有两张九品行状,至于能不能保住份额,就得看送出去的两位人才所取得的成就了。

    杨大头不是不想改善生活,而是怕吃拿卡要惯了,会让杨村的人才失去水准。要是拿了九品行状的人出了问题,就会祸及全村。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当然持身要正。

    “文和,你怎么看?”刘正看着义正辞严的杨大头,突然问身边的贾诩。

    “九品中正制,挺好的!”贾诩回答说。他觉得杨大头的做法很不错,把最优秀的人才送出杨村。一旦人才获得了成功,就会反哺整个村子。

    刘正摇了摇头。杨大头做为杨村中正官,这第一次写行状倒是公平公正,廉洁自律。可是作为杨村的村民,邻里矛盾不可避免。到时候可以给闹矛盾的人公平公正吗?

    关键的是行状年年有,点评行状得看中正官的心情。倘若前几届九品行状的人获得了成就,甚至是为杨村争得了八品的行状。那行状应该给谁,还可以公平公正吗?

    刘正不敢想象,杨大头坚持清贫的结果会怎么样?杨三宝是以勇力著称的直肠子,再加上亲爹亲娘早丧,也没有兄弟姐妹。即便是有所成也不会索要行状名额。

    杨四孬可是杨村最有智慧的人了,家中兄弟姐妹十来口子人。这要是为村子争得了荣誉,那行状的名额该如何分配,还能由杨大头说了算吗?

    九品中正制品人,只怕是难以坚持百年。中正官也很无奈。他送出村的人才混差了就会成为县里的笑柄,混好了就更头痛了,对于人才的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是照顾还是不照顾?

    更何况送出村的人才有了大成就之后,村里的中正官还有资格在村民之间一言九鼎吗?刘正很不看好杨村的公平公正。

    “三宝,四孬!你们是杨村的脸面,拿了行状,就去县里报到!记住:你们是杨村的希望,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杨大头站在村口,语重心长的叮嘱两个年轻人。

    “杨叔放心好了,谁要是敢欺负四孬,得问我杨三宝的拳头答应还是不答应!”杨三宝挥舞着拳头大声说。

    “杨叔,我会看好三宝的!”杨四孬轻声说。

    刘正站在不远之处,看着两个精神焕发的年轻人,忍不住的在想一件事情——文武矛盾自古存在,走出村子的杨三宝和杨四孬,还能保持初心守望相助吗?

    “子义!”刘正低声呼唤。他似乎回到了当年的青州,那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和那间瑟瑟发抖的草屋。

    “庄主,您没有错!”贾诩想要说什么,却没有办法开导刘正。

    “算了,人总是会变的。就让咱们见证两个年轻人的成长吧!”刘正说道。他的情绪很低落。也许站得高的人,会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走在离开杨村的路上,杨三宝和杨四孬兴致勃勃的交谈着。

    “三宝,你拿到品级之后想要干什么?”杨四孬问道。

    “加入军队!”杨三宝回答说。

    “为什么要加入军队?”杨四孬再问。

    “为了吃饱饭?”杨三宝的话吓跑了路边草丛里的兔子。

    “吃饱饭之后呢?”杨四孬不死心的问题。

    “不知道!”杨三宝挠了挠头,表示找不到答案。在他的印象中,生命中唯一的大事就是吃饱饭。他觉得应该问杨四孬一个问题,于是就开了口:“四孬,你呢?”

    “听说县里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我想去实现我的梦想!”杨四孬的双眼光芒四射。

    两人走了一路,聊了一天。

    “四孬,什么是梦想呀?”杨三宝打着哈欠问道。

    “不知道,睡吧!明天还要赶路呢?”杨四孬闭着眼睛说道。靠在大石头上睡着了。

    杨三宝强打起精神,在周围布置了几个小陷阱。

第770章 分道扬镳

    “庄主,年轻就是好呀!”贾诩倚在一棵大树上,看着忙碌的杨三宝和熟睡的杨四孬。

    “听说长安乱了!”刘正看着下面的两个年轻人,无限感慨。

    “庄主,你说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贾诩问道。

    “等着看吧!”刘正说道。他决定安心做一回旁观者。为了见证九品中正制的心路历程,从杨村出发踏上了新的征程。

    天很快就亮了。杨三宝和杨四孬继续赶路。就这样晓行夜宿,终于赶到了谷口县。县衙的中正官收录两人的行状之后就安排在驿馆住下了。至于正式的定品,需要负责核查的吏员前往杨村走访。

    过了十来天之后,杨三宝和杨四孬才拿到了正式的九品告身。两人刚要离开谷口县,恰逢魏后将军费曜树旗招兵。

    “三宝,千万不要冲动!”杨四孬劝阻说:“魏军征兵早有定制,更何况招兵的名义是为了平叛。谁是叛军,平的又是谁?不搞清楚状况的话,加入军队就是炮灰!”

    “四孬,咱俩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再熬下去,只怕都得饿死。”杨三宝说道:“我也是没有办法。县里不比乡下,连个打猎的地方都没有的。既然有人树旗招兵,肯定会给咱一口饭吃。为了肚子,计较那么多干什么?”

    杨四孬不想杨三宝在冲动之下丢了性命。招兵的告示不是县里下发的,以平叛的名义树起大旗,意味着即将面临的战事并不简单。

    杨四孬看着招兵处的流程:先是登记姓名,再就是一张锅盔饼,一把带鞘的朴刀。然后有专人领进营地。至于衣甲,似乎不见踪影。

    “三宝,咱不能去,否则就会摊上大祸事!”杨四孬说道。他伸出手就想把杨三宝拽走,只是却捞了一个空。

    杨三宝走到招兵处,不由分说的领了刀和大饼。

    杨四孬慢了一步,刀和饼都没有了。

    “四孬,接住!”杨三宝吼道。他在即将迈入营房的瞬间,扯开了半张锅盔饼扔给了目瞪口呆的杨四孬。

    杨三宝被带入了兵营,杨四孬想要强行入营,却被营门口的哨兵一顿暴揍。

    杨四孬受了重伤,从地上捡起那半张被踩了半个脚印的锅盔饼,一瘸一拐的离开了招兵处。

    第二天,杨四孬回到招兵处的时候,发现招兵的大旗没了,营地也消失了。他正要转身离开,一队县兵经过,不由分说的抓了壮丁。

    就这样,杨四孬也入了军营。几天之后,他在屯长的带领下出了谷口县,据说到某个地方与叛军作战。

    杨四孬看着自家的将旗:魏大将军司马师。再看对面,居然是同样的魏军大旗,只是内容为:魏后将军费曜。

    “费曜匹夫,天子诏命在此,你等聚众谋反,还不下马束手就擒,更待何时?”司马师出阵骂战。众军一齐鼓噪。

    “司马师狗贼,陛下信重司马家并以国相托,却没有想到会引狼入室呀!”费曜怒骂道:“本将军身受国恩,誓与反贼不共戴天!”

    两人不欢而散。双方就开始了混战。谷口县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杨四孬跟在队伍之中冲向了对面。

    杨三宝也被众人拥着向前跑,右手的朴刀早已出鞘。左手拿着一个圆形的锅盖当成盾牌。经过数日的军旅生涯,他已经鸟枪换炮了。

    紧了紧不太合身的皮甲,杨三宝加入了混战。一刀砍倒了对面的屯长之后,却被一股巨力推偏了。

    战场上杀红了眼,见到了人就兜头一刀。

    “三宝,是我!”杨四孬一个懒驴打滚,躲开了致命的一刀。

    “砍的就是你,可耻的叛军!我是平叛的先锋!”杨三宝吼了一句口号。为了对得起出战前的那顿肉,他砍得很卖力。

    “三宝,你疯了吗?”杨四孬左躲右闪,好不容易才找到说话的机会,气喘吁吁的质问道。

    杨三宝没有答话,运刀如风毫不留情。杨四孬没有办法,只能专心致志的对战。

    大战持续了三个时辰,双方谁也奈何不得谁,只好各自收兵。杨四孬走在回营的路上,忍不住的回想着战场上的细节。

    “四孬,不要怪我,战场之上,受伤总比丢命好!”杨三宝小心翼翼的擦拭着刀上的血迹,自言自语的说道。

    费曜大营外面的小山坡上,刘正和贾诩倚在石头上看风景。

    “庄主,杨三宝和杨四孬同出一村,却阴差阳错的分道扬镳。难道各为其主的缘故,会令他们兄弟二人拔刀相向吗?”贾诩问道。

    “文和,你似乎有些误会杨三宝了!”刘正说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杨三宝挥刀猛砍杨四孬,看似无情无义,实则手下留情。两人同出一村,彼此知根知底,动手的时候也好掌握分寸。

    杨三宝对于杨四孬的武力水平心知肚明,要是换了其他人,结果就会不一样。战场不是儿戏,捉对厮杀最为要命。

    杨三宝可以做到让杨四孬伤而不死,换了别人可就不一定了。战斗分寸的把握,在于彼此之间的了解程度。

    杨三宝为了拯救杨四孬而进行了一场假打。两人战斗的场面看似惨烈,其实是做戏给周围的人看。两大阵营各为其主,谁也逆不了大势,只能尽一切努力的自保。

    司马师的大营之中的某个角落里,杨四孬正在清理身上的刀伤。

    “三宝,你为什么要那样对我?同出一村,却进入了不同的军营。再次见面居然拔刀相向!”杨四孬自言自语的说道。

    杨四孬忍不住的回忆起战斗的细节,特别是那虎虎生威的刀风。此刻回想起来,他依旧觉得心有余悸。

    战斗的画面在杨四孬的脑海里反复回放。一遍又一遍的梳理,他终于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杨三宝好像变弱了。

    突如其来的想法,把杨四孬吓坏了。他不敢继续往下想。既然当兵吃粮,就得替人尽忠。两大阵营都在指责对方谋反。基本上没有回旋的余地。

    杨四孬听着同袍的呼噜声,不再回想白天的事情。只是杨三宝的举动,似乎证明了费曜的军队还有人情味。这可不是一件好事情,一支不能全心全意投入战斗的军队,注定会遭遇惨败。

    “三宝,你跟对了将军,选错了阵营。”杨四孬自嘲式的嘀咕:“而我则是跟错了将军选对了阵营。”

    谷口县似乎是两大阵营争夺的焦点。费曜和司马师之间的对抗远远没有结束。至于被命运席卷的杨三宝和杨四孬,只能被动的在战场上挣扎着求存。

    交战的主力都是谷口县周边的青壮,特别是那些真刀真枪对砍的人们,只是阵营不同,砍杀的时候居然刀刀见血。像杨三宝和杨四孬式的对战,着实不多见。

    第一天的交战,只是试探性的交锋,却是把仇恨的种子播撒在了对立双方士卒的心中。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谷口县外,血流成河!即便是将来司马师和费曜握手言和了,底层士兵之间的仇恨也是无法化解的。

    播种仇恨容易,一旦长成了参天大树,就没有办法除根了。

第771章 手足相残

    战争依旧在持续着,杨四孬总是在杨三宝的有意照顾之下全身而退。然而战场的态势,对于费曜所部越来越不利了。

    战场最能锻炼人,杨三宝和杨四孬都获得了各自的际遇。拳头与智慧的碰撞,成了最残酷的战场交响曲。

    “三宝,你这又是何苦呢?”身为行军司马的杨四孬,把敌军的一个屯堵在了绝地才发现,领头的都尉居然是杨三宝。

    “四孬,我知道自己没有你那么聪明。为了身后的弟兄,我没有别的选择。”杨三宝义正辞严的说道。他不仅拒绝了杨四孬的招降,还放弃了独自逃生的机会。

    “杨司马?”带兵的都尉上前请示。

    “给我三息的时间,我再劝上一劝!”杨四孬红着眼睛说道。他走到了杨三宝的面前,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劝说。

    “四孬,造化弄人,你又何必犹豫再三呢?”杨三宝说道:“我不会怪你的,动手吧!”

    “众军听令:杀!”杨四孬转过身下达了绞杀的命令。此刻的他多么希望杨三宝可以放冷箭,也好过独自活着承担无穷无尽的痛苦。

    山谷中的喊杀声渐渐的弱了,杨四孬看见好多将士抱着对手的遗体痛哭。原来那些都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只是被动的选择了阵营,又被动的拿起刀枪对阵。

    “如果可以的话,我情愿自己依旧是杨村的猎户!”望着屹立不倒的杨三宝,杨四孬哽哽咽咽的说道。

    杨三宝的身上插满了箭羽,身上的皮甲早就支离破碎。费曜部的援军赶到,杨四孬来不及带走昔日的兄弟,只能匆匆忙忙的离开了。

    “文和,你去看一看!”刘正说道。他似乎迟了一步,并没有阻止悲剧的发生。

    “庄主,还没有断气!”贾诩跑到杨三宝身边,用一根手指试探了鼻息,发现还有一丝若有似无的呼吸,立即回报说。

    “文和,你带上杨三宝,咱们离开这里!”刘正吩咐道。

    贾诩用真气托住了杨三宝,跟随在刘正的身边离开了山谷。

    杨三宝的山谷血战,并没有改变费曜部战败的命运。积功升任校尉的杨四孬,带着大军拿下了谷口县。成了七品告身。

    谷口县外的战斗结束了,司马师承诺爵位军职保持不变,劝得费曜罢兵。

    立下大功的杨四孬成了谷口县尉。县中正官衙门特别提升了杨村的行政级别。五份八品行状,九份九品行状,助杨县尉衣锦还乡。

    离开杨村近一年的时间,杨四孬也想回家看看。军营的生活,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

    “四孬,三宝呢?”杨大头站在村口,望着骏马青衣的杨四孬大声问道。

    “叔,对不起,三宝他已经回不来了!”杨四孬说完,泣不成声。

    左右忙把准备好的行状交给杨大头。他看着手中的十几份行状,惨笑着问道:“四孬,你把三宝弄丢了,就带回这些东西?”

    杨四孬无言以对。俗话说得好——落叶要归根!他也想过要把杨三宝带回杨村。只是大战结束之后他回去找寻却一无所获。找原费曜部的人打听,却是下落不明。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此刻站在杨大头的面前,杨四孬实在是无从辩解。

    “叔,对不起,我已经尽力了!三宝不见了,我也很伤心!”杨四孬跪在村口,随行的将士闻令而动,一齐单膝下跪。

    杨大头把手中的行状放到杨四孬的手中,缓缓的说道:“四孬,叔累了,不想继续做杨村的中正官。你找别人吧!”

    杨大头步履蹒跚的离开了。杨三宝的下落不明,对老人的打击很大。

    几天之后,杨村的坟山上垒起了一所新坟。坟前还破天荒的树起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都尉杨三宝之墓,谷口县尉杨四孬立。

    去了职的杨大头做起了杨三宝的守墓人,他总是对往来的人们说道:“行状定品,福兮祸所倚!我害了三宝!”

    杨四孬的堂哥主动请缨做了杨村第二任中正官。至于行状定品,先紧着自家人给,多余的部分才交给别人。

    杨四孬本能的觉得堂哥的做法有些不妥。然而得利的是自家的亲人,他也没有理由拒绝堂哥的好意呀!

    杨大头听说新任杨村中正官的做法之后,抱着杨三宝的墓碑大哭一场,然后就消失了。从那以后,在整个杨村里,杨四孬一家独大。

    兴汉山庄,杨三宝终于睁开了眼睛。

    “你醒了,感觉怎么样?”一身白衣的华佗俯身问道。

    “我这是已经死了吗?”杨三宝问道。他的记忆,似乎停留在生命中的最后一战。

    “起来走两步试试!”刘正从外面走进病房,想要看一看杨三宝的治疗效果。

    华佗忙仔细的检查了杨三宝的身体,才同意了刘正提出的康复训练。

    华佗安排好杨三宝的康复训练之后,才与刘正一起前往会议室。

    “庄主,为什么这么着急?”华佗没有想到刘正会突然缩短杨三宝的住院时间。

    “华老,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初见端倪!”刘正说道。他取出了杨村的最新消息——杨大头卸任,杨四孬的堂哥接任,行状归属以亲疏为准。

    试问整个华夏大地上,有多少个杨村?又有多少像杨四孬那样的人。亲朋好友得了利,他能主动拒绝吗?敢于主动拒绝吗?大义灭亲说得容易,可是紧随其后的却是众叛亲离。连亲人都敢牺牲的人,谁会相信,谁敢效忠?

    华夏是人情社会,需要用制度进行矫正。杨村发生的事情,正在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发扬光大。贵者恒贵,贱者永贱。杨四孬一家包圆了品级行状,就意味着同村的普通人再也无法获得公平公正。

    “庄主,这下麻烦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世家都希望光宗耀祖,九品中正制还是很有市场的新型制度呀!”郭嘉说道。他一眼就瞄准了九品中正制对于世家的诱惑力。特别是作为规则制定者,可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奉孝,你为什么觉得九品中正制势不可挡?”刘正有些头痛了,赶忙问道。

    “庄主,世家制定规则,一旦成功之后就可以获得数不清的好处!一个上品世家的名额少不了!”郭嘉说道。陈群为什么对九品中正制那般上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主持定品可以让陈家获利。

    “大家都议一议吧!”刘正望着与会众人说道:“杨村百姓毫不抵触的就接受了九品中正制,关键在于品级行状有利于村中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同时也形成了全国范围之内的标准考量!”

    “是啊!拿着品级告身游学,大家都可以知道各自所在的层次!乱世人才流动,九品中正制一出,大家都可以节省时间。”贾诩认真的说道:“长安城推广品级告身,就相当于梅园的各种证书。虽然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利于找到最适合的人才。”

    按照九品中正制的原则,乡亭招募无需品级,县里招募最低限制也得九品,郡里八品,州城七品,长安城的入场券为六品。

    这就好比梅园招募的文凭。商人需要南山大学毕业证书;做官需要北山大学的毕业证书;当军官需要南山军校的毕业证书。

    九品中正制虽然说不能满足专业细化,但是却能够实现人才层次的粗略划分。除了那些自信的人之外,完全可以涮掉大部分滥竽充数的人。

    “庄主,大势如此!我建议梅园引进九品中正制!”一直沉默的鲁肃也开口说话了。

第772章 九品定官

    “子敬,杨村发生的事情,足以证明九品中正制的存在,会压缩寒门的生存空间,会盘照抄长安的制度有些不妥!”刘正说道:“半个世纪之间的我们,都是从寒门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今天。倘若彻底的封锁了寒门的晋级之门,难保将来的某一天不会有人取我等而代之!”

    “庄主,九品中正制一出,就可以看出梅园的官制过于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文武差异化对待让地方出现了管理混乱和重叠现象!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事情时有发生。”鲁肃说道:“为了维护梅园的尊严,文武同制的施行必须要依托九品中正制来实现。”

    “庄主,九品论官不论人!”郭嘉说道:“九品中正制的存在,似乎是先有相应的级别,才有相应的任官资格。九品官制恰好相反,必须要上位之后才有品级。”

    “我同意九品制论官!”刘正说道。他知道必须要清晰明了的确定各级官员的级别。这样有利于规范化管理。

    首先是文官系统方面:村长九品,亭长正八品,县令正七品,郡守正五品,刺史正三品;梅园各部的部长均为正三品,五相职级为正二品。各级属官依例降低一个品级任命。一品作为荣誉的象征,只授予兴汉山庄的成员。

    其次是武官系统方面:屯长正九品,都尉正七品,校尉正五品,副将正四品,督帅正三品,镇帅正二品。各部参谋长依例降一级。

    梅园总参谋部拥有独立的任官系统,总参谋长的级别为正二品。

    梅园情报部同样拥有单独编制的任官系统,参照军方编制即可。情报部总负责人为正二品。

    这样的设置,是为了避免以下犯上的情况发生。乱世武为尊,盛世文作本。武将是刀,文官是握刀的那只手。倘若不能平衡文武之间的利益,不管是以文抑武,或者是以武压文,都会危及整个华夏的利益。

    用九品官制确定文官武将的品级,可以彻底的厘清级别,也利于文武之间的交流与配合。

    兴汉山庄确定了九品官制的引入使用之后,就交给梅园方面主持实施。长安推广的九品中正制,让整个华夏进入了品级秩序时代,丞相门人七品身,由此而始。

    长安方面,魏帝曹丕和徐庶等人音信全无。司马家完成了军政两系统的全面掌控。后将军费曜改旗易帜以后,长安上下只知司马氏三父子,不知魏帝有曹芳。

    兴汉山庄,杨三宝终于完成了康复训练。

    后山凉亭,刘正望着禹山的浮云闭目沉思。

    “庄主,杨三宝前来报到!”杨三宝肃手而立,声音十分洪亮。此刻的他,多了几分军人的风采。

    “让你追随太子刘民,你有什么想法?”刘正问道。

    时间过得真快,太子刘民和青梅竹马的上官清都已经长大了。杨三宝的武功得到了赵云的指点之后突飞猛进。

    如今到了第三代纵横天下的时候,刘正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与儿子刘立讨论一下之后再决定?

    刘正不想耽搁,直接赶到梅园去找刘立。

    “父亲!”刘立的声音有些疲惫不堪。经过多年的主政生涯,兴汉国上下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只是有得必有失,繁重的事务严重的耗损了身体健康。

    “太子已经加冠,你认为放到哪里比较合适?”刘正问道。他努力的想要表现得平易近人,只是多年的隐居生活令身上自带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父亲安排就好,我没有意见!只是生儿怎么办?”刘立的话里充满了怨怼。当年他的两个弟弟,先后被送到了海外。想不到新一轮的骨肉分离,又将成为现实。

    “梅园太小了,容不下两个孩子共同生活!”刘正说道。

    刘立沉默不语。兴汉大帝的位置只有一个,不能两分。兴汉国资源有限,总有人会吃不饱。为了多拿多占,世家就会选择冒险。倘若两个儿子同在梅园,兄弟阋于墙的悲剧在所难免。

    即便是两个孩子愿意相亲相爱的过日子,也敌不过背后的世家为了各自的利益挑拨离间。两个对立的阵营,会把竞争和人性刻绘得淋漓尽致。

    想要长成参天大树,就得挤压周边树木的生存空间,甚至是杂草也不允许存活。栋梁需要不断的修剪和打磨。

    大树有大树的责任,小草有小草的生活。杂草为了生存,只会努力的走向远方。大树就不一样了,轻易不会挪窝,只会拼尽全力的吸收养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就是栋梁的价值与意义。

    梅园的继承人是唯一的。失败就意味着失之交臂。很显然,刘正选择了刘民。剩下的刘生就只能抱撼终生了。

    “父亲,我不服。常言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刘立说道。他不忍心骨肉分离。已经做了二十年的慈父,为什么不能是一辈子呢?

    “继祖,你是一国之君,应该明白刘民和刘生作为你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单独存在的一个人。在他俩的身后,各自跟随着庞大的世家群体。”刘正说道:“我愿意相信两个孩子的兄弟情谊,可是他们身后的世家团体呢?”

    刘立无言以对。华夏产出的资源有限。大家都想多拿多占,谁也没有本事让世家停止侵占资源。要是刘生不走,就得和刘民分出生死来。养蛊的道理,活着的那只获得所有的资源,绝无共存的可能。

    “父亲,你好狠!”刘立的眼睛红了。他一世孤独也就罢了,连孩子都无法摆脱同样的命运。作为梅园的继承人,孤独是唯一的宿命。

    “继祖,你要明白。把孩子按照你的意愿养,那是盆栽!与其将来修剪得乱七八糟,不如当成一棵草丢到外面,没准儿还能收获一片草原!”刘正说道。

    刘立终于想通了。把孩子留在身边不经历风吹雨打,甚至是吸收多少营养都有着严格的安排,养出来的孩子看起来十分精致,其实不堪一击。

    给了孩子生命也就罢了,再安排孩子的人生就有些过分了。只是刘民和刘生作为梅园的后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就注定了没有选择。

    刘民的一生已经被安排好了,剩下的刘生就只能自生自灭。

    刘正决定让刘民成为律师,至于刘生,则是带着一队人马沿东海岸一路向北,前往那个叫做美洲的地方。

    刘正也考虑过立贤的问题,只是世家关于“贤”的标准不唯一。成王败寇的原则,无休无止的内耗,不是梅园想要的局面。无论在什么时候,嫡长才具备唯一性,可以完美的契合那把椅子。

    刘正也想过让刘民进入军营历练,只是梅园依法治国几十年,却依旧没有摆脱人治的尴尬局面。律法的裁决者是人,人都是会讲感情的存在。

    刘民成为律师,就是要从根子上明白什么是依法治国。刘正知道战争不是永恒的追求,和平才是人类孜孜不倦努力的方向。

第773章 冀州大旱

    刘民带着杨三宝和上官清离开了兴汉山庄,打算到冀州巨鹿的宁晋开启新的征程,刘正决定暗中跟随观察,找到依法治国的根据。

    此刻的冀州人口已经超过了千万。即便是宁晋,人口规模也达到了二十万。刘正看着一望无际的良田,忍不住回想起讨伐黄巾军大起义的那个年代。

    当年那座连两万人都养不活的宁晋,如今却要承担着养活十倍人口的使命。这就让那个从北山大学毕业的县令梅知节焦头烂额了。

    冀州大旱,宁晋是重灾区。特别是新米粮安全标准的施行,宁晋的库存陈粮都处于封存待销毁。灾难降临,启封陈粮有违律法。倘若坚守律法,二十万百姓的生计就成了大问题。

    粮食安全无小事,作为北山大学的毕业生,当然知道口子一旦打开就无法合拢了。只是宁晋粮价飞涨,不启封库存陈粮,就没有办法平抑物价。

    梅知节倒是想过从周边郡县调粮救急。然后冀州大旱赤地千里,家家都没有余粮。粮食安全新标准通过得不是时候,库存未清,新粮未进。

    人道是: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在新旧交替的节骨眼上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大旱。紧接着就是蝗灾肆虐,冀州新粮减产八成。

    宁晋县内,梅知节召集两大粮商开会。

    兴汉集团的主事刘巴亲临,糜氏集团的掌柜糜芳也到了。

    “两位大人,宁晋粮荒如何解决,还请拿出一个章程?”梅知节问道。他把姿态放得很低。问题来得太突然了,严重的影响了两大集团的整体布局。

    冀州大旱,百姓出于恐慌疯狂抢购粮食。宁晋的粮食激增数百倍之多。特别是那些经历过黄巾军大起义的人,抢购粮食的态度十分坚决。

    原本一年的销量,短短的数日就清空了存量。冀州新粮减产,两大粮食集团也来不及补充符合新标准的粮源。

    没有粮源,宁晋粮商就面临着无粮可卖的窘境。摆在两大集团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限售,要么提价。

    粮食涨价危害太大,限售更是雪上加霜。手快有,手慢无。那些慢了一步的人家中无粮,不可避免的就要冲撞粮商。有钱买不到粮食让百姓倍受委屈。

    宁晋的粮商无力应对,只得向高层请示。事关重大,刘巴和糜芳只能亲自出面。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粮源,人心惶惶。

    “梅县令,我认为应该立即停止陈粮销毁,启封库存用于救市!至于新粮食安全标准,暂缓执行!这是目前唯一的可行性办法了。”糜芳说道。他知道宁晋急需粮源,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万万不可,新粮食安全标准已经公告施行。粮商继续贩卖不符合新标准的陈粮,不仅违反了律法,还忽视了百姓的健康!”刘巴面红耳赤的反对说:“兴汉集团和糜氏集团作为粮食行业的龙头,一旦带头贩不合格的粮食,粮食安全新标准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后果不堪设想!”

    刘正隐藏在宁晋县衙会议室的某个角落,看着言之凿凿的三人。时穷节乃现,宁晋的困境,考验的是县令梅知节的担当。

    缺粮问题就摆在梅知节的面前了。粮源的变更牵一发而动全身。冀州新粮减产八成,对粮食安全新标准来说是犹为致命的一击。兴汉集团和糜氏集团作为粮商的龙头,无论是提价还是限售,都会造成信誉缺失,同时酿成信任危机。

    两大集团的存在,事关数千万人的生计,每一项重大的决策都必须要慎之又慎。宁晋的问题,刘巴和糜芳也不敢轻举妄动。百姓的恐慌抢购,已经让库存告急。没有粮源,大厦将倾。

    梅知节很难做。知法犯法,作为梅园政务体系中的一员,倘若公然破坏粮食安全新标准,于未来的前途极其不利。固守律法倒是容易得多,宁晋百姓就得面临无粮可买的局面,后果更是灾难性的。

    刘正冷眼旁观,想要看宁晋县令梅知节如何选择:是坚守律法让百姓饿死,还是以身试法启封库存提供粮源?

    面对绝境,梅知节的选择会带给宁晋二十万百姓相应的命运。刘巴和糜芳的身后,承载着数千万人的命运。

    两权相害取其轻,倘若不得不牺牲的话,梅知节站出来扛事是最好的选择。

    “两位大人,我如果启封陈粮作为应急粮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未来又该如何面对明枪暗箭?”梅知节问道。他心里很清楚,一旦迈出这一步,生死就不能自主了。

    “保你不死!”糜芳说道:“启封旧粮,是对粮食安全新标准的重大挑衅,更会对依法治国形成冲击。影响过于深远,我无法承诺太多的东西给你。”

    “性命无虞,官运难料!”刘巴说道:“梅县令,何去何从,你自己决定吗?天亮之前得有结果,开市之前必须要补充粮食。否则兴汉集团就只能遗憾的放弃宁晋分店了。”

    梅知节的额头上冒出了冷汗。兴汉集团为了大局,不得不对宁晋的局势做出预判。毕竟二十万人相对于数千万人来说就有些微不足道了。

    兴汉集团放弃宁晋不会伤筋动骨。宁晋百姓无粮可购那才是天大的事情。刘巴也是没有办法,关闭分店是损失最小的做法。

    糜芳也表示会与兴汉集团共同进退。毕竟粮食涨价和限售,都会对自家集团的信誉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关闭分店只是产业布局,不会影响企业形象。即便是有轻微的利益损失,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梅知节已经没有退路了。刘巴和糜芳都表明了态度。兴汉集团的名誉不能受损,糜氏集团的形象也不容抹黑。关于宁晋的问题,只能由宁晋县衙出面顶雷。

    至于顶雷的后果,刘巴代表的是兴汉集团,梅园不管怎么处理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糜氏集团也是根深蒂固,公然对抗律法,也承担不起那样的责任。只有梅知节,牺牲极其有限。即便是获罪入狱,或者是开刀问斩,受到影响的也只不过是一家几口。

    “两位大人,你们让我如何面对如意和花儿呀?”梅知节问道。

    “我答应你,兴汉集团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保住你女儿梅花的学籍和求学的渠道!”刘巴郑重的承诺。毕竟梅知节愿意牺牲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刘正听了梅知节的话,终于明白了宁晋县令的担当。以身试法也要维护二十万百姓的利益,德行倒是不亏,只是政治不成熟。

    刘正可以清楚的预料到——即便是宁晋的粮食问题得到了解决,梅知节也不会受到嘉奖。不仅会遭遇问罪,还会被当成知法犯法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

    陈粮一旦启封,不仅会引起百姓的思考,还会让无数的人质疑律法的合理性。这可是动摇根基的大问题。即便是有人想保梅知节,也不能免于处罚,更不用奢望什么立功受奖。

    刘正看得一清二楚,陈粮启封所冲击的粮食安全新标准,是在开法制建设的倒车。

第774章 梅花救父

    梅知节认命了。宁晋县衙拒不执行粮食安全新标准,强令兴汉集团和糜氏集团的宁晋分店售卖封存的陈粮。

    宁晋的粮食问题得到了解决,倒是周边的几个县的百姓纷纷涌入宁晋买粮。更有百姓无粮可购,饿死在前往宁晋买粮的路上。

    梅知节所打开的缺口,让周边几个县的封存陈粮疯狂的涌入了宁晋,恰好满足了周边百姓们的购粮需求。只是事情闹得太大了,宁晋陈粮走私案成了冀州惊天动地的大案子。

    案情报送梅园政事堂,政相李严立即上奏:

    查宁晋县令梅知节,知法犯法拒不执行粮食安全新标准在前,公然插手商业并强令守法商家售卖陈粮在后。并与周边数县形成走私团伙坑害百姓牟利。影响极其恶劣,必须要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法相蒋琬也表奏:

    法制尊严不容亵渎。今有宁晋县令公然抗法开法制倒车。不仅令世人开始质疑律法的合理性,还让一部分人不再敬畏律法。陈粮走私并公开售卖就是明证。为了表明梅园依法治国的决心,需公开审理并处以极刑。

    刘立接到奏章之后,立即召集五相议事。

    商相辛宪英发言说:“陛下,宁晋粮源断绝,二十万百姓的生计是大事。梅知节的决断,宁晋没有百姓饿死,倒是周边的几个县,那几位奉公守法的县令治下,据情报部统计有一千二百七十三名百姓饿死于购粮途中。法理人情,梅县令的做法违了法,却救了百姓的命呀!”

    “商相此言大谬,梅县令身为政事堂属官,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官府行为。持身不正,何以成为百姓的表率。有困难也不是知法犯法的理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地方都有源源不断的困难。要是不能惩前毖后,如何规范官府行为?梅园政事堂属官十万,此例一开,后果不堪设想!”政相李严反驳说。

    “宁晋县令梅知节公然抗法,虽情有可原,然法不容情!倘若有人知法犯法而不受惩罚,心存侥幸者必定会以此为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旦百姓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消失殆尽,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法相蒋琬拱手表奏。

    “医相,军相,你们两位怎么看的?”兴汉大帝刘立示意法相蒋琬暂停发言。

    “陛下,人比人得死,货比货该扔。咱们不管从什么角度考虑,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宁晋在冀州大旱中没有百姓饿死。周边几个县却饿死了一千多人。”医相董奉起身说道。

    “陛下,臣觉得只要是做事的人都会有错处!政事堂的内部事务,臣本来应该插手。只是情报部的消息摆在面前,又不能视而不见。只好替梅县令说一句公道话!”军相姜维见实在是躲不过了,只好硬着头皮说道:“奉公守法饿死千人,公然抗法一个不死。一旦处罚宁晋县令梅知节,就是告诉政事堂属官——为了自保就可以不顾惜百姓的生命。这样的结果很可怕?”

    “军相应该知道,宁晋县令公然抗法,强令治下粮商店铺销售劣质粮食!不仅挑衅了法律的尊严,还形成了走私劣质粮食的利益集团。要是不抓个典型,别的地方再来个有样学样。法律就是一纸空文!陛下,巨以为:功是功,过是过!法律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任何人都不得例外。”

    兴汉大帝刘立综合了五相的意见,达成了对于宁晋县令梅知节的处理决定。

    梅园特使快马奔赴冀州传达诏命,随后又赶到宁晋县衙,当众宣读:

    宁晋县令梅知节在冀州大旱期间措施得力,应对精准。百姓安居乐业,是为大功一件,特晋爵一级以酬功勋。

    劣质粮食走私案,宁晋县令梅知节知法犯法,罪不可赦。着刑部衙门冀州分部公开审理,依法宣判治罪。

    宁晋县令梅知节革职留爵,交由刑部衙门冀州分部监押。暂免劳动改造,应有待遇保持不变。

    “做事受罚,这是哪门子的道理呀?”梅知节的女儿梅花不服气的质问特使:“是不是应该奉公守法,坐视百姓饿死?”

    “花儿,不要胡闹。爹就你一个孩子,将来的一切都要靠你来继承呢?记住:凡我梅家后人,当有兼善天下的胸怀!为了百姓不惜身,方是为官处事之道!”梅知节义正言辞的说道。

    “爹,花儿不服!”梅花说道。她实在是想不通。宁晋百姓安然度过了冀州大汉,作为父母官的父亲却要问罪待审。特别是先晋爵再问罪的矛盾做法,更是让人不解其中意。

    “花儿,爹不后悔!你已经长大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爹相信你可以撑起梅家!”梅知节说道。

    梅园酬功在前,是认可了梅知节造福一方百姓的努力。只是公然抗法,走私劣质粮食,也是不可估量的大错。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这就是最好的明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刑部的人带走了梅知节,宁晋二十万百姓沿途相送。百姓吃水不忘挖井人,都记在心里呢?

    梅府花园的凉亭,梅花刚哭过一场,突然发现亭中出现了一个陌生人。

    “你是什么人,我爹才刚刚被刑部的人带走,就有人明目张胆的欺负梅家吗?”梅花后退几步靠在凉亭的柱子上,色厉内荏的喝问。

    “姑娘不必误会,有我在可保梅府上下的安全无虞。只是我分身乏术,拯救宁晋县令梅知节的事情就靠姑娘你了。”刘正望着稚气未脱的梅花,郑重其事的说道。

    “我也想救我的父亲,可是我没有办法!”梅花说道:“再说了,父亲把梅府交给我,我也不能擅离职守呀!”

    “要是你父亲不在了,你也守不住梅府。倒不如信我一回,替你父亲争取那一线生机。事不宜迟,赶快行动吧!”刘正说道:“我是兴汉山庄的人,你应该有所耳闻吧?”

    “那你为什么不跟刑部的人说一说,叫他们把我父亲给放了?”梅花问道。

    “依法治国是根本,也是保障!咱们允许有人钻法律的空子脱罪,却不能以一己之喜好干预司法!”刘正说道:“在法律框架内替你父亲争取利益,是对律法最好的维护和信任。”

    “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做?我全听你的。”梅花说道。她决定放手一搏。

    “宁晋城南新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可以协助你替你父亲争取合法权益!”刘正说道。

    “律师是什么?”梅花问道。

    “律师是讼师的升级版!”刘正回答说:“讼师为了胜诉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是颠倒黑白;律师的存在,是最大限度的在原告和被告之间达成平衡,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双方之间的争议问题。”

    “你的意思是说找了律师,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我的父亲,让他老人家少遭点罪吗?”梅花问道。

    刘正点了点头说:“你可以这么理解。想要解决你父亲的问题不太容易,有律师的存在就可以保障他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好!”梅花说道。

第775章 百家之争

    刘正望着梅花离开的背影,忍不住的在想——律师事务所出现的利与弊。

    弊端很现实,律师只是为了金钱服务的一个群体。他们可以为了钱钻法律的空子,甚至是指导委托人合理规避法律条文。还有就是让委托人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凡事有弊必有利。律师的存在可以让大家信任法律,主动在法制的框架内解决争议问题。律师会想方设法的寻找脱罪办法,绝对不会颠倒黑白的破坏律法公正。

    不可否认,律师的存在对世家更为有利。不过生存在竞争激烈的三国乱世,侠以武犯禁的事情层出不穷。关羽闹市杀人亡命他乡,典韦替友报仇投身军旅。他们两个都是跳出了法律框架了结恩怨情仇的典型。

    世家可以为所欲为,武力强悍者更是可以代替执法。梅园推动依法治国,就是要把在法律框架内解决争议问题当成唯一的手段。

    世家依靠律师钻法律的漏洞虽然可恨,但是却代表着一种对法律的认可。要知道世家拥有大量的资源,完全可以从肉体上消灭对手,大家的认知不同,解决问题的手段必定会天差地别。

    如今律师事务所的出现,可以让世家主动依靠律师规避法律,一切为了合法,认可法。当然了,世家可是在律师的帮助下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也约束了世家的行为。

    刘正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一个关于商君变法的案例。

    关中秦川,沟渠不畅。水资源更是分布不均。土地缺水,庄稼欠收。两村百姓为了争水,械斗经年死伤不可胜计。

    后来立法为凭,决刑正道。各村村民以“私斗受刑为耻,公战流血为荣”而凝聚了秦川民心,大出天下定始皇帝大统。

    然后村民械斗可禁,任侠犯法不绝。“民不告,官不究”的中庸之道更是让暗流汹涌。世家资源充足主宰世道,各家为了上位明争暗斗无所不用其极。

    梅园经年力主恢复百家繁荣的局面。只是百家争鸣不仅仅是思想上的争端,还有肉体上的抗衡。

    二十年前,墨家后人受梅园的感召出山相助,制造出了一批划时代的武器。可是利益受损的兵家,居然利用武力从肉体上消灭了那批专家。

    新武器意味着新战法,以前学习的阵法知识不堪大用。兵家的地位不保。乱世兵家敢欺主。墨家的行为让兵家的能力受到质疑。没有差劲的武器,只有不会用的人。

    墨家出了成果,就是在给兵家出难题。习惯了枪兵,盾兵,弓箭兵合而为一的战法体系,你让那些兵家传人如何使用新式武器?如何构建全新的战法防御体系?

    在讼师没有出现之前,兵家和墨家的解决争斗的办法就是从肉体上消灭对手。倘若墨家优胜,不会使用新武器的兵家必定会败给熟练使用旧武器的对手;倘若兵家干倒了墨家,武器研制就会停滞不前。

    心灰意冷的墨家必定会选择遁世隐居,不再参与新式装备的研发工作。制式装备无法革新,必定会导致兵家的用兵理论停滞不前。最终会影响到兵家在战场上的发挥。

    兵家用不好新武器怪墨家研发的武器过于超前,理论跟不上,再好的武器也是烧火棍。有了讼师之后,百家之间就可以初步实现沟通了。

    墨家研制的新武器是否进行大规模的换装,需要舌尖嘴利的讼师进行争论。渐渐的就形成了讨论解决分歧的办法。

    武器的更新换代,必须要和兵家理论保持同步。新武器,新战法更需要配套的后勤保障系统。又是到了兵家理论革新的时代。

    刘正知道,九品中正制的问世代表着华夏进入了新告身时代。未来的战斗,面对的可是一群有理想的对手。以往那种将死兵败的情况很难重现。

    普通将士为了保住品级告身,肯定会拼死战斗。兵家的排兵布阵需要考虑品级告身问世带来的新问题。

    觅封侯是有志青年的梦想,可是由士兵到军官,再到拜将封侯的经历,可以说是万里挑一。普通人很难做到那一步,当然就容易破罐子破摔。

    然而九品中正制推出的新告身就不一样了。只要愿意努力,就触手可及。品级告身不是梦,面对身份的诱惑,打仗不再是将军们的私事。

    将灭军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了品级告身而战斗,是一个很容易实现的理想,也是非常残酷的理想,需要在战场上拿命拼。

    就拿普通士兵的斗志来说,许诺都尉校尉几乎无人敢相信。官升三级也不至于让士兵们欣喜若狂。倘若承诺凡战者官升一级,想必很多人都愿意尝试。

    闻战则喜的时代即将来临。这就涉及到了军功核算的问题。谁来替士兵说话很关键。倘若士兵受了委屈由将军出面解决,就会让给士兵委屈受的将领心存不满。军心不稳就在所难免了。

    刘正也知道,军中护短是一种传承文化。可是利益之争总有受害者。称了婆的意,必定得不到媳的欢心。律师事务所的出现,完全可以把可能影响军心士气的争端交给第三方在法律框架内解决。这样一来,就不会因为站位问题而不得不选择追随对象。

    士兵需要的是一个说话的人。将军要是做了士兵的靠山,士兵就得为知己者死。甚至是不问是非对错的盲目服从。有恩报恩,有仇就得报仇。

    士兵抱团的级别越来越高,到最后形成利益整体,也就是所谓的阵营和站队。这可是军中大忌。军人必定会受委屈,小到一场普通的战役,有人顶在前面挨刀子,有人躲在背后放箭。

    有分工就有不公平,牺牲都有先后。即便是一个伍的人,也不会一窝蜂的参与决战,有人主攻,有人掩护。这就会形成战场压力差异化。有人苦战无功,有人轻而易举的获利。

    士兵为了自身的利益着想,只能绑在上级的身上。少挨几刀,多拿点儿功劳,就在顶头上司的一念之间。

    有人享受福利,必定会有人受委屈,倘若上级拉偏架,结果就是阵营对抗。一个伍只有五个人,伍长可以凭借着威望实现公平。一个什二十五个人,在战场上分工合作不可避免,想要保证公平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就拿一场小型的战斗来说,战场只能满足一个伍的兵力展开。谁先上谁后上是一个问题;谁死谁生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将领带兵,有人爱就有人恨。上升到某个层次,那就是嫡系和炮灰的区别。

    刘正也是多年带兵的人,也会对嫡系加以照顾。如今引进律师系统替士兵说话,让精研军法的专业人士保证功勋落实的公平性,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嫡系与炮灰之间的差别。

    士兵立功受赏,怎么赏?受赏的比例如何?有了精研军法的律师帮助落实,既可以让将领免去信任危机,也可以减少同袍之间的矛盾摩擦。

    刘民的律师事务所,就是一个试点工程。刘正不知道在军功核算中引进律师系统的好坏,只能拿宁晋县令梅知节的事情试试水。

    依法治国时代,在军功核算中添加律师系统,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军队的凝聚力。用法制代替将领的喜好,是治军的一大进步。

    刘正心里清楚——梅园即将进入全面法制的新时代。刘民作为太子必须要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技能。

第776章 争讼焦点

    梅花按照刘正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刘民开设的律师事务所。上官清负责接待了她。

    “梅花姑娘,你想好了吗?”上官清问道。

    刘民的律师事务所是摸着石子过河。一上场就要面对特别复杂的案件,上官清也不敢大意。

    “有人让我来这里寻求帮助,我就来了。这有什么可想的?”梅花不懂上官清的意思,理直气壮的反问道。

    “我的意思是你真的信任刘民律师吗?愿意无条件配合他为你父亲进行辩护取证吗?”上官清耐心的解释了一番。

    “当然愿意!”梅花回答说。

    上官清把梅花带到后院,与刘民见了面,同时办理了委托代理协议。

    “梅花姑娘你先回府等候消息,我需要取证并制定辩护策略!三天之后,将会前往邺城刑部衙门参与首轮辩护!”刘民说道。

    上官清把梅花送出了律师事务所。

    “爷爷,宁晋县令梅知节的事情太大了,只怕是不好弄呀!”刘民回到后院,对盯着树叶发呆的刘正说道。

    刘正转过身,突然问道:“民儿呀,你觉得宁晋县令梅知节违法了吗?”

    “从已有的证据来看,我认为梅县令是一个实干家,不违法!”刘民仔细的回想梅园的相关法令,似乎想要找到无罪辩护的依据。

    “你可别忘了,宁晋县令梅知节无视粮食安全新标准并走私劣质粮食。证据确凿,当然是性质极其恶劣的违法行为。”刘正直接切中要害的说道。

    “那是为了保障二十万宁晋百姓的生活所需,情有可原!”刘民据理力争。

    “律师说话,需要的是证据,而不是情有可原式的混淆视听!”刘正说道。他直接指出了刘民作为律师的短板——感情用事!

    “爷爷,既然都已经认定梅县令违法,那还有争讼的必要吗?”刘民有些垂头丧气的问道。

    “当然有必要,你必须要找到争讼焦点才行。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事半功倍!”刘正说道。他提醒刘民,认定宁晋县令梅知节违法是进行邺城辩护的根本前提。切入点找不好,容易自乱阵脚。

    法制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畏法时代,世家恐惧律法,遇事喜欢私了。这个时期的人们畏法如虎,不敢信任法律。如关羽、典韦、徐庶等人替友复仇,然后亡命他乡。

    控法时代,世家利用法律条文内容。通过人为制造与之相符的证据构陷对手,从而达到清除异己的目的。如前不久发生的高平陵事件中曹爽谋反。伪造证据斩杀对手,是控法时代的标志。

    这一时期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先确定嫌疑人犯了什么法,再找到相应的佐证。至于证据是否充分,那就不是刑部的责任了。证据只是为了证明嫌疑人有罪而存在,至于该证据是真是假,没有人会在意。

    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先确定嫌疑人,然后证明其有罪。至于证据是否经得起推敲,其实并不重要。特别是世家之间的博弈,构陷对手是最常规的手段。用法律打击对手,谁掌握执法权就拥有绝对的主动权。

    世家在见识了法律的威力之后就会主动进入重法时代。人们都会选择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律师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争议的双方化解矛盾。

    重法时代,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这一时期,世家会倚重律师合理规避律法的限制条款内容,从而实现目标利益。

    律师的存在,会主动承认律法的权威。所有的证据都经得起推敲论证。世家可以通过合法手段获得额外利益,自然就没有必要采取非法手段了。

    其实在法制建设的三个时期,弱势群体均处于不利地位。关羽杀了人一走了之,留下孤儿寡母在家乡受人欺陵。曹爽谋反更是祸及家人。

    只有重法时代,人们的生命权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爷爷,您的意思是说梅园即将进入重法时代吗?”刘民问道。

    “不错!”刘正回答说:“宁晋县令梅知节的案情,就是重法时代开启的见证。”

    重法时代最核心的要求在于尊重法律。宁晋县令梅知节公然抗法走私劣质粮食。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也是实实在在的违法行为。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宁晋县令梅知节违法了。这就是律师选择为其辩护的根本立场。只有尊重法律的权威性,才能实现法律的公正与公平。

    因此关于宁晋县令梅知节的辩护必须要选准切入点。案件的关键在于劣质粮食走私。

    刘正坚持认为争讼的焦点不在于是否有罪,而在于梅知节本人是否以权谋私。

    “爷爷,即便是梅县令的举措大公无私,又有什么意义呢?”刘民问道。

    梅园政事堂追究的是拒不执行政令问题,刑部的着眼点是宁晋县令梅知节的公然抗法和走私劣质粮食问题。

    刘民不认为把争讼的焦点放在是否牟利上,就可以免除宁晋县令梅知节的罪责。只是劣质粮食走私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想要打开突破口就只能另辟蹊径了。

    既然无法彻底的无罪释放,那就只能在减轻罪责上做文章。刘正建议刘民把案件的重心放在宁晋县令梅知节,是否在劣质粮食走私的过程中以权谋私上面。

    按照律法,梅园政事堂虽然说可以允许属官犯错,但是却对以权谋私零容忍。

    刘民走访了宁晋的涉事粮铺。不仅获悉了粮铺在劣质粮食售卖过程中的情况,还找到了其中最有力的佐证。劣质粮食的零售价格仅仅是新粮的七成,同时还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最关键的是宁晋县令梅知节,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走私,也没有收取任何的好处。

    第三天,刘民带着收集整理成册的证据前往出发前往邺城,对宁晋县令梅知节案进行辩护。

    在宁晋县城的城门口,一行人正在给刘民送行。

    “民儿,你要记住:解说律法必须要有根有据!律师的职业道德在于据理力争,而不是信口开河!”刘正认真的叮嘱说。

    “爷爷,我记住了!”刘民挺直了腰板回答说。

    “刘大人,拜托了!”梅花上前说道。

    “放心,一切有我!”刘民信心十足的说道。

    看着远行的马车,刘正觉得似乎比将士出征更显荣耀。重法时代的来临,意味着诉讼成本的增加。还不知道是好是坏呢?

    面对全新的形势,刘民的行为将掀起滔天巨浪。律师作为一个全新的职业,注定会成为律法建设最关键的一环。

    只是刘民踏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注定会孤军奋战。律师解释法律的行为,很快会激发世家之间新一轮的博弈。

    刘正决定亲自前往邺城为刘民提供安全保障。世家不是傻子,肯定会明白重法时代意味着什么?对于改革的先行者,一定会有人选择从肉体上予以消灭。

    控法时代,法律由世家说了算数;重法时代,世家会主动按照法律要求行事。法律的权威大于世家私法,肯定会引起反弹。

第777章 去职留爵

    邺城会审十分隆重,法相蒋琬亲自主持案件的审理:

    宁晋县令梅知节,其罪有三——拒不执行梅园政令,犯了渎职罪;公然抗法,犯了藐视法律罪;强令粮铺接收并售卖劣质粮食,犯了干涉正常商业活动罪。

    刘民辩护:

    冀州大旱,宁晋二十万百姓面临粮源断绝的绝境。根据梅园颁布的特殊政令,梅知节的行为适用于紧急情况下事急从权。渎职罪和藐视法律罪无从说起。

    至于劣质粮食走私案,梅县令并无贪腐受贿行为,也没有直接参与其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从法律角度来说,总不能认定我就是杀人犯吧!

    宁晋劣质粮食走私泛滥,在于宁晋粮食监管标准出现了问题。然而特殊时期行特殊之事,更何况梅县令洁身自好,没有任何的以权谋私,不足以认定为同罪之人。

    梅县令的行为虽有违律法,却是在关键时期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替百姓做事的人,不应该受到苛待。

    “刘律师,事急从权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妄为!粮食安全无小事,劣质粮食走私就是明证——缺口一旦打开,后果不堪设想!宁晋县令梅知节的行为,虽然说出于公心,但是却造成了劣质粮食泛滥的合法走私行为。这相当于让粮食安全新标准成为一纸空文。更是在动摇依法治国的根本!”法相蒋琬说道。他的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轻判梅知节的严重后果。

    “法相大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冀州大旱,宁晋周边数县均有百姓饿死,唯独宁晋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事实必须要加以考虑。倘若坚持重责梅县令,那就相当于纵容政事堂属官忽视百姓的生死。当官为民做主要被问责,那就等于变相的鼓励尸位素餐之辈。”刘民说道:“梅县令受罚,天下将无敢于任事的属官。请大人三思!”

    法相蒋琬听了刘民的话之后,也觉得不好处理。要是梅知节以权谋私,倒是容易宣判。如今出于公心壮举,再要严惩那就会打压政事堂属官干实事的积极性。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蜀汉再无敢战之师。这就是最好的经验教训呀!兴汉军兵不血刃的拿下汉中,还不是因为诸葛亮的行为伤了人心军心。吴班公然见死不救,理由很充分——不想步马谡的后尘。

    可想而知一旦处理了宁晋县令梅知节,谁还敢事急从权步了他的后尘。这不是公然告诉政事堂属官们——真心做事有罪,尸位素餐有理了?

    法相蒋琬综合考虑了一番,最后宣判:

    宁晋县令梅知节抗法为民,虽事急从权,然而却开了劣质粮食走私的先河。情节特别严重,必须要从重处罚以儆效尤。故数罪并罚,革除宁晋县令之职。

    宣判完毕之后,法相蒋琬又转达了政相李严的褒奖意见:

    冀州大旱,蝗灾绵延。生民饿死,天地同悲。经查宁晋县令梅知节于大灾期间处置得力,特晋爵一级以示褒奖。

    刘民总算是明白了。宁晋县令梅知节去职留爵,其实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世人心中均有一杆秤,可以认真的称量梅知节的得失。

    政相李严用实际行动告诉广大属官——只要认真做事,就会受到奖赏;法相蒋琬同样用邺城宣判告诉天下人,法不容情,违法必究。

    梅知节回到梅府之后,整个梅府如丧考妣。好在他有爵位护身,倒也不至于受人欺凌。只是终日无所事事,长吁短叹。

    “梅知节,你后悔了吗?”梅府花园凉亭中,刘正问道。

    “庄主,我不服!”梅知节狠狠的砸下了一枚棋子,疲惫不堪的说道。他是黄巾军的后人,从父辈口中得知了无数易子而食的悲剧。劣质粮食也可救人命,所以他选择了抗法救民。

    “法律是什么?”刘正问道:“是标准,是规则。今日你可以事急从权而不受罚,他日必定有人会依样画葫芦!到时候只需要证明事急从权,就可以把法律条文视作儿戏。真要到了那一天,谁还会尊重法律呢?”

    世家掌握大量资源,可以选择是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还是跳出法律框架肆意妄为?普通人就不一样了,一旦冲动,就会付出一辈子。

    律师的存在,就是在引导世家用法律手段解决争端。要是没有刘民的辩护,梅知节问罪下狱不可避免。真要那样,肯定会有任侠劫狱生事。

    如今通过律师辩护就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了,谁还愿意铤而走险呢?

    “要是人人都墨守陈规,百姓的权益如何保障?”梅知节问道。

    法制思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了。梅知节的行为,算是给法制建设上了新的一课——利用劣质粮食缓解灾情,究竟是功还是过呢?

    邺城刑部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安民有功,抗法大过;功过分明,赏罚有序。

    律师刘民的存在让整件事情在法律框架内圆满收官。这是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

    “梅知节,我知道你委屈。可是你想过不处置你的后果吗?”刘正问道。

    梅知节不敢答话,事情是明摆着的。倘若他公然抗法而升官,势必会引起后来者的效仿。他可以一心为民而乱法,别人也做得到吗?倘若有人以权谋私又该如何处理?

    牵一发而动全身,梅知节的去职,就是给企图乱法之人敲响警钟的。无论是谁,也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乱法之人必定受罚。

    “梅府因我而衰败,我对得起宁晋百姓,却对不起阖家老小。这件事情对梅府来说不公平!”梅知节情绪激动的说道。

    “天下的事情,有得必有失!做好官是要付出代价的。”刘正大声说道:“你既然选择了走上仕途,就应该知道会有这样的一天。”

    梅知节很痛苦,走上仕途的人都会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倘若你的家人不愿意为你牺牲一切,你就得为了家人牺牲一切。

    梅知节做了好官该做的事,可是整个梅府就得承担他丢官的所有后果。梅府完了,他的政敌肯定会落井下石对付梅府的产业。

    “庄主,你告诉我,我还有重回政事堂任属官的希望吗?”梅知节问道。他不想沉沦后半生。可是前途无亮,他的心态即将崩溃了。

    “绝无可能!”刘正斩钉截铁的回答说:“走私活动利益庞大,肯定会不断的有人以身试法。你的事情注定会成为标本案例吸引世人的眼球。作为世家津津乐道的去职留爵第一人,你所受的关注度必定会超乎想象。重新启用你,必将会把你推到风口浪尖之上。从今天起,做一个自由的人。这是我对你最大的忠告。”

    “梅府没了顶梁柱,又该何去何从呀?”梅知节问道。一想到女儿梅花,他就心急如焚。替家人寻找出路的事情,已经成了他的心病。

    “你放心,兴汉集团和糜氏集团都会承你的情。合法走私劣质粮食也是合法,他们不敢忘记你的功劳和牺牲。”刘正回答说:“梅府可保太平,只是想要崛起得另寻他法。”

第778章 梅花从军

    梅知节听了刘正的话,总算是在黑暗之中看见了一线曙光。梅府崛起的希望,就寄托在了少女梅花的身上。

    梅知节回到书房,命家人去请梅花。

    “爹,你找我?”梅花忐忑不安的问道。

    “我不在府上的这段时间,你做得不错。”梅知节喝了口茶,润了润喉咙才继续说道:“爹的事情牵扯太大了,此生复职无望。振兴梅府的重担,希望你可以扛起来。”

    “爹,您可别吓我!”梅花吓得面如土色,唯唯诺诺的问道:“等这件事情平息了,应该会有转机?”

    “梅园即将进入重法时代,爹的事情注定会成为标本案例!”梅知节说道:“关注度太高,梅府太引人注目了。想要复出,难于上青天!”

    “爹想让我做些什么呢?”梅花问道:“梅园政事堂虽然说不排斥女子属官,可是上位的机会仅限于商相一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必定会十分惨烈。以梅府的实力,恐怕难以达成所愿!”

    “从军!”梅知节缓缓的说出了刘正给予的建议。

    梅花愣住了。梅知节的事情,军中多有同情之辈。

    梅知节勇于任事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爱屋及乌也就对他的女儿有了爱才之心。只是政事堂属官直面大众,梅花作为梅府的代表,容易受到影响。进入政事堂容易成为别人攻谑的靶子。

    梅知节心知肚明,刘正建议梅花从军。其实是想把梅府从舆论的漩涡中摘出来。办法虽然简单粗暴又直接,但是却可以快刀斩乱麻。只要事件迅速的平息,就没有人会过分的关注梅府的动向。

    “军营相对隔绝,可以更好的保护孩子!梅府的风波,短时间内难以平息!”刘正说道:“在这个节骨眼上,梅府倒是可以借着与两大集团的交情转行从商。只是劣质粮食走私案余波未平,从商只会招惹更多的是非。梅府想要发展,就不能沉默太长的时间。现在看来,从军是唯一的出路。”

    “我不同意!”梅花反驳道:“我已经收到了北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领取函。即便是没有梅府的支持,也有能力自给自足的读完四年大学。现在放弃,我会遗憾终生的。”

    “孩子,命运抉择,从来都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刘正望着满怀期待的梅花说:“在人生的岔路口上,选择哪一条都是身不由己。北山大学是人生最后的净土,也是各种人和事的浓缩,更是直面惨烈竞争的前站。”

    “花儿,发生在爹身上的事情,势必会影响你在北山大学的前途。有人为了毁掉梅府,肯定会干扰你的学业。”梅知节说道:“爹知道你想要跟那个人在一起。可是梅府衰败,你已经失去了站在那个人身边的资格。即便是你勉强的跟上去,也只能卑微的成为那个人的附庸。”

    梅花作为梅知节的女儿,注定要扛起梅府的重担。她必须要努力的长成一棵大树,而不是附庸在那个男人家族之上的一根树枝。

    做大树可以扎根实地,拥有独自存活的资格。然后做附庸在男人身上的枝丫,势必会抽取男人家族的资源反哺梅家。梅府就会成为人家的附属而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倘若将来那个男人的家族不堪重负,梅花和梅府就是被割裂的对象。已经习惯了做树枝的她,还有能力带着梅府在早已陌生的土壤上扎根求活吗?

    女儿当自强,拒绝做枝丫。梅花想要跟那个男人肩并肩的站在一起,就必须要撑起一片天空,而不是躲在男人的保护伞下予取予求。

    大树被砍倒了,只要根还在,就一定有机会发出新芽。这就是百折不挠的男人。男人失败了,只要命还在,就有机会东山再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一个习惯了做枝丫的女人,在男人遭遇失败的时候,势必会被彻底的割离。要知道一棵树要是出了问题,最先枯萎的一定是树枝。梅府不想,也不愿意做那样的树枝。

    “孩子,你要明白!梅府的变故已经让你失去了与那个男人并肩的机会。即便是他承诺给你更多的东西,你有能力掌控吗?”刘正大声的问道:“更何况你还肩负着梅府振兴的责任。你想为了爱情而让梅府成为男人家族的附庸吗?”

    “为什么要我一个女儿家来扛起整个梅府?”梅花不甘心的问道。

    “你爹是一个好官。这就注定了梅府需要为之付出代价。”刘正望着梅花,缓缓的说道:“你爹会名垂青史,成为政事堂属官的榜样。只是替他的行为买单的人会是梅府。特别是你,连坑爹的资格都没有。”

    梅花不傻,她听了刘正的话之后,总算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为好官的孩子,注定会承受更多的苦难。

    勉强的进入北山大学,在那个拼爹的环境中挣扎求存。梅花也不知道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完成学业?她不仅没有拼爹的可能,还会被亲爹拖累。到时候内外交困,真的可以静下心学习吗?

    军营相对封闭,是梅花最理想的避风港。有军中条例作为保障,她才可以心无旁骛的成长。

    “爹,您别说了!我答应您的要求,前往阳平关大营!”梅花说完,哭着离开了梅知节的书房。

    “花儿,爹对不起你。只是爹不后悔,爹无愧于二十万宁晋百姓!毁家纾国难,爹实践了当初就职时候的誓言。”望着梅花消失的背影,梅知节老泪纵横的说道。

    “贪赃枉法只会显耀一时,你的行为才是传承不绝的保障。你的精神是梅府唯一的榜样。纵然岁月沉浮,你会成为替梅府指引方向的明灯。”刘正说道。

    刘正纵览史书,对于世家形成的原理心知肚明。世家的首要条件就是有一位被百姓永远铭记的大贤存在,更要留下唯一的核心理念供后人传承。

    梅知节的行为,足以令政事堂属官们效仿。他已经替梅府锻造出了传承核心的精髄。儒家的有教无类,敦促着广大儒生坚持仁义智信勇的理念。学无止境,只要核心不变,就会永葆生机。

    墨家的兼爱非攻,也让无数墨家人坚持发明创造。让兵家永远马不停蹄的追赶并革新战术理论。让训练成为军队的核心,就会减少不必要的战争。

    梅府已经拥有了世家的传承理念雏形。只要后人不辱没祖宗,就一定会被发扬光大。梅知节的好官精神,一定会引起广大梅园属官的共鸣。这是很好的导向,更是凝聚世家的必经之路。

    刘正也没有想到,世家的凝聚其实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精华融合。他当年矢志消灭世家而兴兵。几十年过去了,那群为百姓奔走的华夏人杰,居然凝聚出了新的世家。

    鲁肃的勤,吕布的勇,典韦的忠,郭嘉的义,贾诩的智,赵云的贞,都是传世理念的集中体现。他们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拥有无数的追随者,都是梅园精神支柱的核心传承世家。

    通过梅知节的事情,刘正明白了一个道理——世家不可绝。只要家有贤者出现,新兴世家就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刘正醒了,其实华夏之害不在世家,而在于既得利益世家的固步自封。甚至有的世家抱残守缺,坚持杜绝新兴世家的崛起。

    梅园进入重法时代,就可以更好的在法律框架内规范世家的竞争行为,同时给新兴世家的崛起留出一线生机。

    只要人活着,一切皆有可能!希望源于生命权的保障,世家崛起于人世间。

第779章 对话郭嘉

    梅花代表梅府转向军旅,前往阳平关做了一名军人。刘民三人继续主持律师事务所,让更多的世家相信并接受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的好处。

    刘正见宁晋诸事已了,就返回了兴汉山庄。只是他对新兴世家崛起之路的思考并没有中止,反而有了发散思维。

    “庄主,你的意思是说新兴世家取代旧有世家是历史的必然,彻底的消灭世家注定不可取?”郭嘉大惊失色的问道。

    “奉孝,只要人类之间还有分工合作,竞争就不会断绝。优胜劣汰的根本原理,注定会让无数的理念进行碰撞。理念升华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形成新兴世家。”刘正说道。他手中拿着蔡文姬整理出来的世家发展简史。

    蔡文姬用了五十年的时间,才找到了世家形成的根本原因。一个核心理念,无数追随者的共同锻造升华。就拿轩辕家来说,替华夏开疆拓土是无数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传承至今,永不过时。这就是世家存在的根本。

    梅园致力于消灭世家,可是到头来却免不了用新世家取代旧有世家的老路。真正根深蒂固的世家无法撼动,参与洗牌的是那群地位不稳的人。

    富不过三代,就是对普通世家命运的真实写照。大浪淘沙,每个时期都会崛起无数新兴世家与老牌传承世家竞争。只有那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核心思想,才可以突破桎梏成为传承世家。

    百家争鸣之后,唯有三教九流源远流长。谋士的最高境界是谋万世,华夏改朝换代的核心在于消耗多余的人口。新兴世家的崛起,老牌世家的消亡,归根结底是锻炼出传承世家。

    家国天下,家在前,国在后,家大必成国。每一个进入普通人视线的世家,都有一套足以影响世人的理念。想要经久不衰,就得拥有无数的粉丝。就拿儒家来说,有教无类,仁者爱人。这是每一个读书人都渴望达到的境界,更是穷极一生的追求。

    只要天下还有读书人,儒家思想就不会灭。孔门作为读书人心中的圣地就会永恒。这就是世家永恒的根源。孔门的核心理念,是所有读书人追寻的真理。

    世家的传承能到哪一步,取决于核心思想拥有多少追随者。百十人追随可保一世,千万人追随则香火不绝。

    刘正原以为创建南山城白手起家就可以瓦解世家,可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之后,才发现只不过是崛起了一批新兴的世家。

    如今成为梅园支柱的人,新兴世家初具规模。其实真正掌握话语权的世家,是那些与时俱进的传承世家。隐族九姓已历经数千年而不朽,就在于永远站在对的一方。

    轩辕家实力强悍,夏商周时期不问世事,春秋战国替华夏守北海数百年。秦汉之间,翻手为云让祖龙大功告成;覆手为雨令天下尽归刘姓。

    刘正读史知事,华夏的历史,其实是争夺资源分配的战争史。人多了资源不够用,百年太平的后果是人口激增,以前养活一个人的资源,现在需要养活十个人。

    即便是资源利用率增加,也无法达到那么夸张的比例。人口数量的激增,不仅仅是普通百姓,世家也是一样。

    就拿赵云的赵家来说,当初追随刘正的时候孑然一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后来到了南山城娶妻生子,一家十几口子人,需要的资源增长十倍。

    随着兴汉国的发展,梅园赏赐给赵府的资源足以让十几口子人安居乐业。可是如今的赵家,仅嫡系就达到了千人的规模。以当初兴汉集团成立时的利润分配比例,赵府实在是无法养活那么多的人。

    赵府作为新兴世家,形成了一种虚假繁荣。新兴世家的崛起需要不停的锻打。赵府作为武将世家,只能到战场上拼命。一将功成万骨枯。倒在战场上的人,不仅有站在对立面的老牌世家,还是新兴世家的追随者。

    人口增长潜力无限而资源总量相对有限。新兴世家想要崛起,就必须要挤占老牌世家的资源份额。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父母都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对于拥有无数世家的华夏来说,想要实现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模式根本就不可能。

    顺者昌,逆者亡。内部竞争虽然有一定的秩序,但是同样充满了血腥。百姓为了生存,只能抱团取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世家。经过千百年的考验之后,拥有传承理念的世家就可以屹立不倒了。

    资源竞争不绝,人们就会本能的寻找同盟。在与老牌世家的残酷竞争中发展壮大,最后实现生生不息的崛起之路。

    刘正原以为分家可以达到瓦解世家的目的。可是事实证明,世家的核心思想不会消亡就不会灭绝传承。

    就拿冠军侯霍去病来说,只要世界上还有一寸土地不属于华夏,封狼居胥的理想就不会断绝。生而为人,总会把冠军侯的历史功绩铭记于心。也就是说霍家有了霍去病的存在,霍家后人就会一直坚持替华夏立功的信念。

    霍去病是霍家作为隐族九姓之一的根本。不管岁月如何变迁,都不会改变后人追逐梦想的脚步。世人在崇敬冠军侯的时候,就会在潜意识中记住霍家后人,还会比对一番。

    祖上大贤,后世子孙纵然有不肖之举,也不敢做得太过分了。至少不会背弃祖宗之德。这也是世家凝聚力强悍的根本。光宗耀祖是世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庄主,你的意思是说世家的形成源于一个伟大的核心?”郭嘉兴奋的问道:“世家源于骄傲,一个姓氏只要存在一个值得骄傲的英雄,就会形成一种向心力。一旦追随的人多了,就会演变成世家。”

    “不错!世家其实是一群拥有共同骄傲的人的结合体。”刘正认真的说道:“当然了,同姓之人更容易形成共鸣。即便是嫡系人丁不旺,也会有其他的同姓接力传承理念。这就是世家传承的根本保障。武将世家的传承通常以师门和姓氏进行传承。儒门世家就不一样了,达则兼善天下,成就决定传承。”

    据刘正所知,儒门传承的世家有孔门,孟门,董门,荀门,杨门等。他们都有着庞大的追随者群体和能量,甚至一度主宰了天下读书人的命运。

    刘正还记得孔门如今的代表是孔融,青州大学教育为本,有教无类的思想执行得犹为彻底;孟门的代表孟达,在上庸教化百姓,引人向善;董门的代表人物董承,把礼之一字演绎得淋漓尽致;荀门崛起于中原,荀彧把忠君爱国的思想长期坚持;杨门世称关西孔子,杨修所谋,均以人为本。

    除此之外,蜀相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帝刘备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魏帝曹丕的典论等都已经具备了世家传承的特性。

    世家的形成,在于一个人的光辉形象存在,然后再拥有一个值得众人追随信重的理念。

    同一个英雄,同一个信念。这就是世家!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635/ 第一时间欣赏兴汉使命最新章节! 作者:开先洞人所写的《兴汉使命》为转载作品,兴汉使命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兴汉使命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兴汉使命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兴汉使命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兴汉使命介绍:
科技进步,基因研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MK基因研究基地在比对唐代古尸与汉代古尸基因时发现:唐代古尸的基因发生了变异。为了探寻基因变异的真正原因,助理研究员刘正乘坐兴汉1号穿越时空,前往汉代。由于电磁风暴的突然爆发,时空机发生故障,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且看刘正在群英荟萃的架空三国里收赵云,战吕布,劝贾诩,得郭嘉。勇斗豪强世家,开启兴汉使命!
为华夏打下一座铁桶江山,让汉字大旗成为永恒。兴汉使命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兴汉使命,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兴汉使命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