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舌尖上的大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舌尖上的大宋全文阅读

作者:呼啦圈大神     舌尖上的大宋txt下载     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579章:请缨(下)

    利用他们中的一部分部族,杨怀仁觉得可以尝试,主要是也想试探一下这些林莽部族的实力如何。

    但若是把肃清交趾地方上所有势力的任务交给他们,就不太现实了。

    让他们在背后给那些交趾大族使使坏牵制一下还好,真当主力使唤,他们也确实没有那样的能力,要不然也不会一直以来受交趾人的欺负了。

    还有一点也是杨怀仁要考虑的,杨怀仁一直本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路数,一来是不想让手下的将士们做无谓的牺牲,二来是尽量隐藏武德军的实力。

    杨怀仁也不想因为攻打一个小小的交趾,就把武德军所有的实力展现出来。

    如今武德军的实力已经展现的很强势了,几位监军也看在眼里,这些将来都是要汇报给朝廷和皇帝知道的。

    所以武德军越是强,杨怀仁于是担心他会被赵煦所忌惮,他并不是贪恋权柄,而是自己打造的这支强悍的军队,会被朝堂上那些大佬们拆解了。

    如果武德军真的有比东京城的禁军还强大多倍的实力,枢密院的大佬们是绝对不会把这么厉害的军队放在杨怀仁手里的。

    当初给龙武卫和虎贲卫降格,是出于皇帝心中的阴影,而调走诸如杨世虎等人的做法,实际上也是朝廷向杨怀仁表示了明显的意图了。

    杨怀仁也只能盼着赵煦能继续把武德军当做大宋军队改造的一个典型来看待,而不是换了心思,开始把武德军的强大当做了对他皇位的威胁。

    杨怀仁也早已不是那个莽撞的毛头小伙子,早就看穿了这一点,于是一直以来内心里都是纠结的。

    一方面心想着要尽量把武德军培养成大宋最强的一支军队,另一方面又担忧皇帝忽然变卦,因为疑心而中断了这次军事的改革。

    史云所处的位置,自然不会像杨怀仁一样去考虑问题,他只要看重一个点就好了,而杨怀仁却要看全了一个面才行。

    何况杨怀仁当初让黑山给林莽部族传话,给他们承诺了诸多好处,也并没有打算真的让他们真正做到平等。

    将来许多的部族从林莽中走出来,必然要和眼下的交趾农民形成争夺土地的局面,这必然形成了矛盾点。

    部族与部族之间,有功劳也没功劳,所能得到的好处,分到的土地,自然也是不同的。

    也正是因为有不同,也让他们之间有了差距,而有了差距,必然会引起部分部族的不满。

    而有了不满的情绪,也就容易形成新的矛盾了。

    不管是部族和交趾人的矛盾也好,还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好,杨怀仁都是刻意安排了这些矛盾点的存在的。

    目的就在于让他们之间相互制衡,才能在让交趾变为交州的过程中,减少大宋统治交州的压力。

    让交趾人和部族之间内耗,宋人出面调停,维持一种平衡,一方面让他们相互削弱,逐渐消耗多余的力量。

    一方面大宋也不断教化这些人,慢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统治。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点杨怀仁还是清醒的,知道绝不能操之过急。

    所以眼下对林莽部族的使用上,就要谨慎小心了,要用,但不能全用,而且要用的巧妙,让他们帮上忙,却一定要他们懂得分清主次。

    杨怀仁考虑了一下,觉得这个办法还是要用,毕竟武德军的数量就这么多,必须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解决于静昶虽然势在必行,却不能因小失大,杨怀仁觉得有些话还需要单独跟史云讲明白,才能让他按照计划行事。

    “史云,明日从你部点一百人,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吧。不过本帅有句话可要事先给你讲明白,灭于静昶事小,救大宋的百姓事大,你可要分的清楚。”

    史云心中大喜,忙喏道,“末将得令。请大帅放心,末将一定不负众望。”

    杨怀仁点点头,接着对众将道,“将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交趾地方势力来投诚,咱们要尽量接纳,但绝不允许他们乱开条件,或者胁迫宋军。

    这样一来,咱们的人手也就会显得不够了,那必然会利用当地的林莽部族去帮咱们解决问题。

    对于林莽部族势力的使用上,也不能滥用,要谨慎小心,绝不能留后患。

    军中将士,这几日里有骄躁之风气冒头的迹象,这并不是好事,希望诸位回营后各自约束手下将士。”

    众人知道杨怀仁这些话说的认真,绝不敢不当回事,忙起身唱喏。

    众将各自回营,杨怀仁才终于能喘口气休息一下。当大帅确实很威风,但要操心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这一个月来杨怀仁身后感悟。

    之前武德军在驻地训练,杨怀仁还真是可以撒手不管,但现在真带兵出来打仗,他可就没有那么悠闲了。

    ……

    还有一个多月就过年了,杨怀仁原本还打算年前能回到大宋和家人团聚,过一个团圆年。

    可现在看来,交趾的事情绝对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看似顺利,实则危机四伏,他现在还没到掉以轻心的时候。

    每当每日躺下来休息的时候,闭上眼睛便会看到老婆孩子们的面孔,当了爹的人一定都有同样的感觉,离家在外,最想念的便是家中的孩子们。

    孩子还小,但在这个年纪,却是一天一个样,杨怀仁这一出门,大概要几个月见不着他们,怕是回到家再见了他们,和现在想象里的样子又要不一样了。

    大官最是调皮,加上二丫头这个女汉子,带的家里几个小的淘气的不成样子。

    母亲最是疼爱几个孙子孙女,又不让韵儿她们几个严加管教,孩子们没了约束,就更是调皮捣蛋。

    杨怀仁虽然觉得调皮捣蛋是孩子们的天性,但儿子也就算了,女儿要是也跟着她们的姑姑学着成了女汉子,杨怀仁就要担心将来她们不好找婆家了。

    鬼姐还大着肚子,年后也该生产了,杨怀仁特希望将来的孩子能随他,长的像个汉人多一些才是好的。

    万一随了母亲的蓝眼睛高鼻梁,怕是在大宋要遭多少白眼。

    还有那些契丹仆子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赶走他们……

第1580章:五军大战(上)

    交趾人打仗很有意思,这大概跟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北方草原上的游牧部族打仗,自然是在广阔的草原上骑兵对骑兵,也不讲究什么阵势或者战略,用一种最野蛮的方式厮杀,谁的骑兵更强谁便容易胜出。

    到了中原,骑兵依然是最强悍的兵种,只不过因为中原战马少,骑兵实际上并不是作战的主力,而常常作为战略性的兵种来使用,比如突袭。

    更多的,则是不同作用的步兵摆开阵势,比拼的除了单纯的武力之外,还有军略和战术。

    兵将的数量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军略和战术只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在兵将数量差不多的情况下,谋略才会起到最关键的影响力。

    汉人的军事文化里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其实这都是军略里的一部分,对战争局面和结果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兵种上来说,也相对复杂,除了骑兵之外,近战的还有刀盾兵,长枪兵等等,远程攻击的有工程兵(投石)和弓弩兵等等。

    多兵种的配合运用,在很早的兵书里就有大量的战例和理论性叙述。

    在交趾和中南半岛以及附近的岛屿国家,他们也效仿中原的战争文化,对兵种进行了划分,也讲究军略和战术的应用。

    只不过由于这年代这些地方大多数还是大片的原始密林,其实某些兵种的划分只是照葫芦画瓢的模仿罢了,实际应用上他们还很不擅长。

    加上特定的气候条件,战争的规模是很难发展到很大的。

    像李乾顺和李乾礼这样的皇族后嗣,早就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尽管如此,他们的兵将数量也十分有限,能有一万人的军队就已经算是很强大的所在了。

    而按照实际情况来说,一万人就算没有吹嘘的成分,真正的作战部队数量也要腰斩一半,更多的是不具备实战能力的军卒。

    所以李乾顺、李乾礼和黄之间的混战,笼共也就一万多人,挤在一个并不大的环境里大乱斗。

    李乾顺对李乾礼没有谦让他这个兄长很是不满,大骂李乾礼,终于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李乾礼自然不会有什么愧疚,回应说大家都是李氏皇族的子孙,谁都有资格去继承祖宗的权力。

    黄的想法很简单,在他眼里只有二李对他形成了威胁,觉得只要能消灭了二李的势力,交趾境内便再也没有别的势力可以跟他叫板。

    黎氏和丁氏在军队上能力不足,或者说原本就没打算掺和到这场争斗中来,他们更愿意坐山观虎斗,要么在特定的情况下异军突起,要么做随风倒的墙头草。

    战斗的局面很是有意思,李乾顺还想着能先拉拢李乾礼,把外姓人黄给干掉,然后他们再决斗,这样一来,起码交趾郡王的头衔不会落到姓黄的手里。

    但李乾礼假意合作,却在最紧要的时候背叛了他的二哥,反倒联合黄,对李乾顺反戈一击。

    李乾礼自觉他很精明,他觉得争夺交趾郡王继承人的争斗里,李乾顺才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黄似乎并没有被他放在眼里。

    只要把李乾顺的势力大幅削弱,他有足够的把握把鲁莽的黄干掉,在交趾便再没有人能威胁他的继承人地位。

    战斗的场面从一开始就很惨烈,在格金河和红河之间,从封溪城到西于城的二十里的范围里,三军打作一团。

    李乾顺因为腹背受敌,损失惨重,最先退出了战圈,打算回他的大本营重整旗鼓,可半路上却被忽然杀出来的丁焕福截杀,被砍下了脑袋送到了李乾礼手里。

    李乾顺如何也想不到,原来对他最是恭敬的丁氏一族,在他失势的一瞬间便背叛了他。

    丁焕福这样做也是向李乾礼示好,在他加入了李乾礼的阵营之后,黄也紧急联络了黎文英,竟说服了原来和他最是不对付的黎氏家族加入了他的阵营。

    黎文英本也不想这样,但他不得不这么做,帮助黄,是因为他怕黄被李氏和丁氏两家联合剿灭之后,李丁联军转过头来就来对付他们黎氏。

    四大家族全部都加入到这场争夺交趾郡王之位的大战中之后,战斗便进入了白热化,在不大的区域内,集中了交趾地方上最强大的军队。

    他们从太阳升起杀到太阳西下,不知多少交趾军卒在大战中命丧黄泉。

    在大战之地格金河下游观望的宋军,也发现格金河的河水都变成了淡淡的红色,可见战斗场面是多么惨烈。

    小七每一日都带着宋军负责侦查刺探的斥候,从战场上带回来战况的消息,杨怀仁看着那些战报,心里很高兴。

    看来四大家族是已经拼了命了,几乎把所有的家族军队都带了出来,开战也才不过三天,根据前方斥候的判断,已经有过万交趾军卒死于这场战争之中。

    而受到影响的交趾百姓更是不计其数,原本格金河两岸的富庶土地,都因为战争而遭受到了破坏。

    为了躲避战祸而背井离乡的交趾百姓以数万计,他们无处可去,只能向升龙城方向逃难。

    杨怀仁为了应对数目庞大的难民潮,从宋军已经实际控制的格金河下游的一些城镇晋级调运粮食等物资。

    陈翔带领交趾官员在升龙城外的平坦地面上搭起帐篷,垒砌灶台;圆法大师和玄参再次合作,组织起医疗队伍,大家协作配合,共同应对难民潮的到来。

    难民来到升龙城外之后,一开始见宋军控制了升龙城,也得知李乾德早已经过世之后,还有些抵触情绪。

    但后来从城内外的百姓口中得知事情的经过之后,又知道是杨怀仁组织起了营救难民的整个计划,便把宋军当做亲人一样看待了。

    解决难民潮,确实耗费了大量的财帛和精力,不过杨怀仁不在乎这些,消费财帛本来就是交趾朝廷的国帑,而精力嘛,相比他即将得到的民心,就更不算事情了。

    杨怀仁和宋军的声望也与日俱增,在军、政和宗教三方的努力下,并没有出现大批难民得不到帮助而大面积死亡的情况。

    这便让交趾人对杨怀仁的崇敬渐渐变成了拥戴。

第1581章:五军大战(中)

    杨怀仁这边,大家也非常紧张,宋军将士们也早就做好了加入战团的准备。

    不过杨怀仁还是非常冷静,他在中军大帐中做了一套沙盘,不断地和麾下将领在推演不同的局面和结局,然后才能做出最佳的决断。

    从军队数量上看,李乾礼和丁焕福的联军似乎占据了上风,但从军队质量上看,黄和黎文英的联军似乎要强一些。

    所以在李乾顺一军被歼灭的情况下,四军分列两个阵营,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实力上的平衡。

    大战进行了四天之后,终于迎来了一天的休战,李丁联军和黄黎联军都向对方派出了使节,试图说服对方投降。

    如果是一方占据了战争中的绝对优势,或许强势的一方这么做还有用,但在势均力敌之下,劝降就变成了一种挑衅和侮辱。

    双方什么礼数和规矩也顾不上了,竟都斩了来使,约定明日一早继续拼命。

    在他们休战的这一天里,杨怀仁也担心他们会停战,于是也向他们四方都派出了使节。

    表面上,这些使节是劝说他们停战,说大家意见不合,可以坐下来谈的。

    但实际上这些使节却暗中告诉四位主君,这场仗打完了,谁能成为胜出者,杨怀仁便把交趾郡王之位交给谁。

    并拐弯抹角地告诉他们,他们如果希望杨怀仁支持他们,杨怀仁甚至可以派出宋军来帮助他们。

    李乾礼和黄已经顾不上去考虑杨怀仁的意图了,但黎文英和丁焕福这种心机很深的人,却不能不去考虑杨怀仁的实际打算。

    派去的使节其实是风神卫的人,他们更熟悉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和情况。

    烟鬼对疑心重重的黎文英说道,“黎氏原本就是交趾皇族,我们大帅早先就觉得李氏对黎氏不公,阴谋篡夺了黎氏皇位,这种行为就是大逆不道。

    如今交趾大乱,我们大帅觉得黎主君最是懂得我们大宋的礼仪和文化,如果让黎主君治理交趾,大宋和交趾之间一定能和睦相处。”

    这些话对黎文英来说是很受用的,他们黎氏家族本来就崇尚宋朝文化,家中子弟也都修习宋朝礼仪,对杨怀仁这样的想法,他觉得不算出奇。

    但他也有怀疑,便问道,“王爷若是从一开始就支持在下,如何当日投票选举之时,却没有为在下撑腰投票呢?”

    烟鬼笑道,“黎主君有所不知,我们大帅其实不太关心交趾郡王由谁来当。李乾德已死,李乾顺作为李乾德最年长的弟弟,大帅本意是想尽量不找麻烦,便想让李乾顺来继承的。

    但后来李乾顺这小子一点主见没有,也导致后来我们大帅面对四大家族,不想寒了其他人的心,才提出了选出新的交趾郡王的主意。

    在选举的时候都那么明显的偏帮李乾顺了,他却还是没有胜出,可见李乾顺在交趾根本就不得民心。

    我们大帅发觉这一点之后,便改变了看法,觉得要找一个最合适的交趾郡王的继承人出来,不应该看他们的家族势力,而应该看他们的人品和能力。

    我们大帅就曾经当着我们的面前说过,李乾顺也死了,李乾礼竟然背叛兄长,可见此人心胸狭窄,心肠恶毒。

    而黄乃一介武夫,把交趾交到他手里,怕是交趾要以武立国,将来必定会成为大宋的威胁和麻烦。

    丁焕福呢,则太年轻,能力大有不足。只有黎主君你,不论年纪、在交趾的威望还有学识才华,在四大家族的首领里边,都是最出色的。

    而且黎氏百年以前原本就是交趾皇族,所以让黎主君继承祖宗遗志,从新成为交趾郡王也是顺应天意的做法。”

    黎文英心中大喜,心里仔细盘算了一下,觉得按照杨怀仁的地位和智慧,确实会这么想。

    他一个大宋文化氛围里的王爷,如何会看上黄这等粗俗之辈?丁焕福这种墙头草,就更不会入了杨怀仁的法眼。

    原本打算让李氏的宗弟继位,确实是出于尽量省劲的想法,如今李乾顺已死,李乾礼背叛兄长,德行有失。

    最后剩下的能让杨怀仁看得上眼的,恐怕也只有他知书达理的黎文英了。

    黎文英一想到能光复黎氏皇族,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和感慨,便对烟鬼的话深信不疑。

    他问道,“王爷若是愿意支持在下,不知王爷可有什么详细的计划?”

    烟鬼佯作为难,“这个王爷只是有心支持黎主君,但具体计划嘛,现在四大家族争夺交趾郡王之位,王爷还真不好出动宋军干涉。”

    黎文英很快明白了杨怀仁的担忧,他又问,“王爷是担心他冒然出动天军名不正言不顺吗?

    还是担心我黎文英没法在这场大战之中胜出?”

    烟鬼点点头道,“不瞒黎主君,这两方面的担忧,我们大帅都有一些。如果黎氏如今在大战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优势明显,恐怕我们王爷不会介意立即出兵,直接帮助黎主君消灭另外三家。

    黎主君也不要心中埋怨我们王爷的担忧,打个比方,若是这场大战让李乾礼赢了,我们王爷又明显表达了对黎主君的支持,到时候我们大帅的脸面上就不好看了。

    小人相信黎主君应该明白,我们大帅可以不在乎交趾人怎么看他,但大帅回到宋朝之后,怕是要被朝中其他人私底下耻笑啊。”

    黎文英也认可了这些话,心说杨怀仁这种人爱惜脸面,也是理所应当,人家支持了他,却让另一个人胜出了,将来杨怀仁回到大宋之后确实会被一些文人耻笑他眼光太差。

    黎文英道,“请使节回去告诉王爷,我黎文英绝对不会让王爷失望的,虽然比起军队实力来我不如黄和李乾礼,但要比起智慧来,他们俩在我眼里和那些荒蛮野人无异。

    只要王爷肯出兵帮助,我一定会设计让黄和李乾礼相互交战损失惨重,到时候王爷再率宋军出面,便可以一举掌控局面了。”

    烟鬼道,“小人一定把黎主君的话一个字不差的带到,三日后宋军一定会抵达战场,助黎主君重登大宝!”

第1582章:五军大战(下)

    黎文英兴奋之余,却不知杨怀仁总共暗中派出了四拨人,与四大家族的人都进行了会面。

    杨怀仁的想法很直接,四大家族激战正酣,但大家打到一定时候,不论是体能上还是精神上,都会觉得疲劳。

    而一旦停战,将士们是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休息,但对四大家族的首领来说,这种休息也给了他们重新冷静下来思考问题的机会。

    不论是谁,就连最鲁莽无脑的黄在内,也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念头,我们这么拼命,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得到交趾郡王之位吗?表面上看是如此的,但真正往深了想,他们肯定会发觉,四大家族这样打下去,是很难出现一个强势的胜利者的。

    就算某一家最终取胜,但家族的实力也几乎被这场大混战消耗的差不多了,更严重的是他们这么内讧,受到伤害最大的还是交趾的无辜百姓。

    百姓寒了心,哪怕他们最终拿到了交趾郡王的爵位,也失去了民心了。

    杨怀仁绝不想看到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好比燃起一堆火,一开始烧的旺盛,烧一段时间之后,柴火烧完了,火焰也就渐渐熄灭了。

    所以这种时候,杨怀仁要做的就是在这堆已经变小的火堆上,重新添加柴火,让火焰继续燃烧下去。

    最终的结果,烧光的不仅仅是四大家族的有生力量,还有交趾人对他们的信心。

    烟鬼对黎文英说的话,另外三家的首领也会听到,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对黎文英,杨怀仁自然用他们黎氏崇敬大宋文化的理由,让黎文英相信杨怀仁已经转变了支持的对象,从最开始的李乾顺变成了他。

    而对其他人,说法就不同了,比如李乾礼,自然是用兄终弟及的礼数。

    告诉他如今李乾德和李乾顺已死,李氏皇族要想延续在交趾的统治地位,他的其他三个兄弟都太年轻不合适,只有他才是杨怀仁目前最看好的继承人人选。

    对黄呢,则换另一种方式,让使者告诉他,说杨怀仁厌倦了,想赶在新年之前能回到大宋,所以希望最有军事才能的黄快刀斩乱麻,赶紧结束交趾没有君主的局面。

    对丁焕福,则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道理来打动他,尽管丁氏家族在四大家族中不算最强势的,但杨怀仁看出来丁焕福此人心机很重。

    尽管他表面上总是对别人唯唯诺诺一副墙头草的模样,但丁焕福其实对交趾郡王之位的野心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少。

    他之所以隐忍,是因为受限于家族势力,他不得不选择隐忍罢了,如果另外三大家族能在这场大战中损失惨重,他便有了好机会。

    杨怀仁的离间计其实也不是多么高明,或者说二桃杀三士的法子很容易被人瞧出端倪来,但在权力面前,四大家族的首领都失去了应有的理智。

    不敢说他们对杨怀仁派来的使者的话尽信无疑,但那些话也确实像一柄重锤直击人心,深深打动了他们。

    面对权力的诱惑,面对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千载难逢的称谓交趾之主的机会,他们都选择了冒险。

    到第六天的时候,战斗重新打响,四大家族从新缠斗在一起,而且因为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战况也重新回到一开始的时候那样的激烈。

    杨怀仁见状成竹在胸,八千武德军精锐将士分成三军,由黑牛哥哥和柯小川各带两千人分局左右策应,杨怀仁亲自带领其余众将和四千将士居于中路,浩浩荡荡开赴战场。

    四大家族这样的打法,人员损失非常严重,各家损兵折将,在六天时间里就已经超过半数。

    第八天的时候,杨怀仁按照和四家的约定,抵达了战场外十多里的地方,而且毫不隐蔽,就是让四大家族都看到他率军来了。

    只不过杨怀仁并没有冒然出手,而是派人给四家的首领带去了消息,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只说杨怀仁是支持你的,不过最终还是要看今日之战谁最终能获得明显的优势。

    四大家族的首领心中也明白,不管杨怀仁口头上表达了支持谁的意愿,但他也一定会支持胜利者。

    所以今日之战,即将是生死之战。

    于是四大家族毫无隐藏,尽数派出各自最后的军队,准备和另外三大家族拼个你死我活。

    从上午开始,战斗一打响就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拿着十分简陋的武器的交趾将士们,为了他们的家主能成为新的交趾统治者奋力拼杀。

    杨怀仁远远地找了一处地势稍高的地方观战,看着那些只有简陋的片子刀和竹枪的交趾军卒拼杀在一起,心里觉得还真是有意思。

    战斗进行到午后,丁焕福就溃败退出了战团,毕竟丁氏家族的军事力量不足,丁焕福和李乾礼的联盟也十分脆弱,李乾礼明显拿丁焕福当炮灰使。

    丁焕福也不傻,让那些老弱病残去送了命,却保留了最强悍的军卒,佯败退出了战场。

    另一边的黎文英部也退出了战场,也明显有保存实力,等到太阳落山前再奋力一击的打算。

    而李乾礼和黄却不能败退了,他们担心他们中不论谁败退,在远处观望的杨怀仁会认为他们这你的败了,然后出动宋军帮助胜利者拿下最终的胜利。

    双方的军卒死伤的很快,在丁焕福和黎文英退出战斗后不到一个时辰之内,李乾礼和黄的军队便快速的消耗,很快便几乎消耗殆尽。

    就在此时,黎文英和丁焕福果然又重新加入到战团中来,李乾礼和黄这时才幡然悔悟,知道黎文英和丁焕福是打算抢夺最后的胜利了。

    可惜他们明白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他们的主力军队已经打光了,两个人已经没剩下多少有生力量,除了几百亲兵之外,差不多已经是光杆司令了。

    但李文英和丁焕福的人马真的不怎么样,双方对上之后,也没有迸发出更大的火花,半个时辰之后,两方也落了一个和李乾礼、黄差不多的结果。

第1583章:四大家族的陨落

    阳光的强度渐渐转淡的时候,杨怀仁也觉得到了为这场战争收尾的时候了。

    他一声令下,三军齐出,八千名武德军将士踏着遍地交趾人的尸体进入了战场。

    宋军的鼓声响起,并没有多么豪放的气势,但听在李乾礼、黎文英、黄、丁焕福,以及他们各自家族的军卒的耳朵里,便如死神的丧钟一般了。

    这时候其实也没有人抱着宋军是来援助他们的想法了,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就算是最蠢的蠢蛋,也明白杨怀仁不可能去帮助他们任何一人。

    宋军并没有着急的行进,却在加入战场的伊始,便控制了整个战场的局面。

    一声爆炸声响起,紧接着是数不清的爆炸声陆续响起,让本来纷乱的战场立即又安静下来。

    不论是来自哪个家族,每一个交趾人看到宋军的那一刻便彻底绝望了,宋军没有任何选择性的对任何留在战场上的人发起了进攻。

    不管他们来自哪个家族,都面临着死亡!

    宋军丝毫没有怜悯之意,冷酷的如凶猛的海浪一般,把任何阻挡他们前进的障碍物都冲击成了碎片。

    李乾礼和黄本来还认为他们率先推出了战场,还有不小的机会逃脱的,但他们发现无论他们往哪个方向逃走,面前都涌现出来数不尽的宋军。

    黎文英自然知道瓮中捉鳖这个成语,但却从来没想到被别人用瓮中捉鳖的方式围捕,会是什么样的场面。

    现在他知道了,作为鳖的绝望和挣扎,都没有任何的意义。

    丁焕福很想笑问苍天,他当初为什么要参与到争夺交趾郡王之位的争斗中来,若果他一直低调下去,一直忍辱负重的做人,或许他不会落到现在这样的下场。

    一边是气势如虹,一边是残兵败将,半个时辰之后,本来就不算很广阔的战场上便没有了任何活着的交趾人。

    黑牛哥哥和天霸弟弟率军回报的时候,他们的座下马儿的脖颈下都各自挂着两个人头。

    杨怀仁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便挥了挥手,下令打扫战场,同时派人安抚战场周边没有逃离家园并躲藏起来的百姓。

    交趾百姓本来还非常害怕威风凛凛的宋军,但当他们发现宋军出现在他们面前之后并不是要杀他们,而是来安抚他们的,甚至还把四大家族的军粮发给他们让他们读过难关的时候,便喜极而泣了。

    经历了这一切,人的心理都是脆弱的,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

    面对仁慈的宋军,他们心中的感激无以复加,想起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引发了战争的四大家族,他们又恨之入骨。

    战场周围的封溪城和西于城的百姓得到战争结束的消息之后,便派出地方上的乡绅出面,来请杨怀仁去他们的城中休息。

    杨怀仁命大军兵分两路,他亲自带领四千将士进驻封溪城过夜,而另外一半人马由黑牛哥哥率领进驻西于城,他们得到了当地百姓一致的拥护。

    尽管入城的时候已经入夜,但城内的百姓却纷纷涌上街头,对他们夹道欢迎,像欢迎自己的亲人一般的热烈。

    宋军进城后,也保持了严格的纪律性,除了占据了原来四大家族的财产和领地之外,对普通百姓则秋毫无犯,更是得到了百姓们的交口称赞。

    第二天早上,消息便被传了出去,交趾两河地方最富庶,也是城镇最密集的地方上,纷纷派人来投诚。

    比起于静昶来,这些人并没有提出任何条件,甚至有人带来了四大家族中人的人头,来表示对杨怀仁的忠诚。

    杨怀仁也亲自接见了他们,表示了对他们主动投诚的赞赏,除了会派人接手原来四大家族的产业和土地之外,许诺保证地方官员的职位不变,地方乡绅和百姓的利益,绝对不会受到侵害。

    交趾四大家族彻底完了,根本不用杨怀仁或者宋军出马,自然有顺应时势的交趾人出面去做。

    四大家族的首领全部伏诛,他们在各地的势力没有了武装力量的保护,家族中的子弟也只能携家带口的四处逃窜。

    可惜整个交趾都没有了他们的栖身之所,甚至有人以捉拿他们,并把他们献给宋军为业。

    短短数天的工夫,四大家族在交趾的势力便崩塌了,四大家族也从此覆灭。

    杨怀仁落了个轻松,不过面对这些事情,他也有很深的感慨。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虽然有些残忍,但这就是人世间的现实。

    肃清四大家族的残余势力,并没有消耗几天时间,十二月初杨怀仁重回升龙城,整个交趾已经尽数在宋军的控制之下。

    一个曾经在中南半岛最强大的国家,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便彻底灭亡了。

    普通的百姓其实并没有多少国家的概念,对他们来说,宋人并不是敌人,因为这世上没有敌人比自己人对他们还好的道理。

    甚至整个交趾渐渐产生了一种思想和风气,大家都觉得他们能当天朝的子民,更加脸上有光。

    杨怀仁和宋军是得民心的,升龙城外的难民也纷纷回到了家园,这么大批的难民竟然没有一个人饿死,这便证明了一切。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是有不少无辜的交趾人白白送了命的,不过那些人大都是四大家族的族人。

    而动手的,也不不是宋军,而是其他被四大家族压迫了许久的其他交趾人,还有从林莽中走出来的部族。

    杨怀仁还觉得这样的结果或许违背了当初他答应陈翔不伤害交趾百姓的诺言。

    但陈翔似乎并没有重新归隐的打算,而是主动出面,带领着原先的交趾官员尽力帮助杨怀仁稳定局面,也正应了杨怀仁当初对他的判断。

    杨怀仁也的确给了陈翔很大的自由度和权力,让他尽力施展他所有的本事,相比陈翔也是心中感激的,至于曾经的约法三章,或许当初就是他故作姿态而已。

    原本陈翔对李乾德的感恩知遇的心情,也早就被他抛之脑后,现在在陈翔心里,杨怀仁才是那个真正发掘了千里马的伯乐。

第1584章:赏赐(上)

    于静昶死的很惨。

    史云和黑山联络了许多咸安城周边的林莽部族,在某天夜里偷袭了咸安城。

    凭借一帮部族兵,自然不可能打得过咸安军,不过史云采取了擒贼擒王的策略。

    几个宋军和野人组成的突击队刺杀了于静昶,之后咸安军便投降了,并没有做出任何的抵抗。

    或许那些交趾兵也早就明白,如今的交趾局面,所有人都在向杨怀仁和宋军投诚,抵抗就是死路一条。

    于静昶的自大害死了他,其他人却没有多少忠诚愿意陪着他一起去死,而被他们掳劫回来的大宋百姓,也毫发无损的被解救了。

    事情解决的很圆满,史云也得到了杨怀仁的称赞。

    杨怀仁感觉上交趾的事情解决的差不多了,于是他很想回到大宋,能在新年的时候和家人团聚。

    但可惜的是,交趾虽然已经恢复了稳定,但实际上在某些看不见的地方,依旧暗流涌动。

    这些看不见的势力没有蠢蠢欲动,也只是暂时慑于宋军的强悍罢了,如果宋军离开,怕是交趾立即又会进入混乱。

    杨怀仁也明白这一点,但大宋的朝廷派人来治理交趾,把交趾真正变为交州,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事情。

    就好比锅中的沸水,停了火之后,可能看上去已经不再翻滚了,但依然还没法喝,必须让它自然而然的冷却下来,才能真正舒舒服服的入口。

    杨怀仁打下升龙城,征服了交趾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皇帝和朝堂上倒是一片欢腾。

    特别是赵煦,在他重掌皇权以来先后征服了西夏和交趾,让大宋持续的开疆拓土,这可是他的祖宗们都没有做到的。

    赵煦就算再冷静,也难免要膨胀了,起码在他的心里,他已经在成为万古明君的道路上走了一半的距离。

    外事上一片大好,只要内事上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认为他会超过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成为古今第一帝王。

    可惜他的改革,在杨怀仁眼中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短期内也许会有些好的起色,但长期来看,却因为改革本身的问题而无疾而终。

    当然,现在的赵煦可看不到将来的事情,他对于杨怀仁打算把交趾重新划入大宋治下,改为交州的建议非常认可,也立即吩咐朝堂上的重臣着手此事。

    文官们做事都有他们的一套路数,细致而缜密,不过就是有点拖沓。

    在他们看来,要往交趾派驻军队和文官,确实能解决一些大宋本土的官员冗余的问题,也能让很多科举之后一直没有任命的进士进入仕途。

    只是要协调做好这些,怎么也要年后了,而真正意义上让交趾成为交州,重新成为大宋朝廷的治下,最少需要半年时间。

    对于程序上的问题,杨怀仁也不是不懂,但是他面对的问题就是他和武德军现在却不能离开交趾里,必须等到年后朝廷派来的官员和厢军接手,他才能安然离开。

    这让杨怀仁十分恼火。

    尽管他理解占领一个地方和统治一个地方绝不是一码事,但他还是因为他和兄弟们,已经武德军的将士们不能回家过年而感到懊恼。

    将士们其实还好,大家打了胜仗,轻松占领了交趾,为国家开疆拓土的功劳,这在他们的人生里可都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他们能不能回家过年还不是要紧的,他们的功劳能不能立即得到皇帝和朝廷的赏赐,那才是他们看中的。

    尤其是那些原来来自贼配军,还有被招安的将士们,就更在乎这种事。

    赵煦也不是不明白这一点,黄泉把杨怀仁打劫了交趾皇宫的宝贝之事奏上去之后,赵煦大喜,金银加上那些珍珠宝石加起来价值近一千万贯,朝廷上的大佬们也喜出望外。

    这些钱的分配上,赵煦也没有小气,自己收了二百多万贯的珍珠宝石进自己的内库,六百多万贯的金银划去了国库,对杨怀仁和武德军,给予了整整一百万贯的赏赐。

    此外,军功的赏赐赵煦也好不吝啬,按照吴蔚上报的新的军功计算方式,也参照之前征西战争中对军中将士的封赏范例,也给了武德军上下类似的赏赐。

    杨怀仁受封爵位第四级国公,号齐国公;检校官阶升第五阶太子太师,也就是少师;武阶升第四阶宣正大夫,且配享太庙。

    这些勋、爵、官可谓都已经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地步,随便拿出一个来,就足够在整个大宋让他声名显赫了。

    在杨怀仁还这么年轻的情况下,有这么多的封号已经是很突出了,不过赵煦这次给了杨怀仁封赏,却并没有引起朝堂上那些大佬们的反对。

    毕竟和以前比起来,杨怀仁这次可以是有拿得出手的实打实的军功,为大宋开疆拓土,可不是那些文官可以随意议论和反对的。

    杨怀仁之前的南方王或者北方王的封号,实际上是赵煦和耶律跋窝台怄气的产物罢了,名义上那么叫,可实际上他并没有得到任何王爷的待遇。

    就连朝堂上的官员们,也并没有把这个虚之又虚的王爷当回事,连太庙都进不去的王爷,那算不得真正的王爷。

    不过这次的齐国公,可是真金白银的国公了,虽然不如王爷好听,但该有的待遇是全都有的,而且能进太庙,这可就是真正的至高无上的殊荣了。

    这么多名头,杨怀仁其实还真没太在意,他心里是有数的,帽子太多了,戴在头上只能让他感觉太重太累,并没有多少实际的好处。

    现在因为真正的郡公让他得到的这些,确实实实在在能得到国人的认可和崇敬的。

    至于金钱方面的赏赐,赵煦和杨怀仁之间似乎还真有一种默契,赵煦不提,杨怀仁也不怪,他也从来没想要过金银上的赏赐。

    其余武德军中将领、校尉和有功的将士们,也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比如黑牛哥哥被擢升为第二十阶武经大夫,史云被论功升三十五阶武功郎等等。

    这样的勋位赏赐,足够他们他们光宗耀祖了。

第1585章:赏赐(中)

    其实赵煦之所以没有特意赏赐杨怀仁真金白银,还有另一个考虑,武德军新的军功计算方式是注重集体的功劳的。

    所以赵煦或许觉得,既然以集体的功劳为主,他赏赐了武德军这个集体,那么杨怀仁自然会从中分到一杯羹。

    实际上是赵煦忽然很大方赏赐下来的一百万贯,杨怀仁不会从中拿一文钱。

    在杨怀仁心里,他本身也不缺钱,甚至不时的贴补武德军,这点赏钱在被人眼里很多,可在他眼里也就那么回事而已。

    再说赵煦能这么大方赏赐一百万贯,也是以之前征伐西夏胜利后的标准来的。

    但不要忘了,西夏灭亡的时候,西夏的财富是被西夏的贵族们抢夺并带走了的,并没有给宋军留下多少东西。

    而杨怀仁征服交趾,却把交趾皇宫中的财富悉数交给了朝廷和皇帝,并没有任何贪渎。

    当然,在吴监军和黄公公这俩财迷兼笨蛋的监督下,皇帝和朝廷是看不见杨怀仁为武德军留下了什么样的财富的。

    所以比起去年年初赵煦愁得没钱赏赐获胜的将士们而发愁的状况,这次的赵煦则轻松的多,也不用再用杨怀仁那种用新领土上的土地收入来赏赐将士们的办法。

    一百万贯的赏赐,其中有五十万,赵煦暗示杨怀仁,用这笔钱来补贴当初武德军水军造船的费用。

    这其实是赵煦爱惜自己脸面了,杨怀仁当初为了集资造船,可是麻烦了不少江南的商贾,其中最典型的,比如黄百万和白银海。

    江南的商人能把生意做大做强,在京中都是有自己的靠山的,所以这种事根本就瞒不过他们的眼睛,赵煦也自然会知道这些。

    只是当时因为刚刚打完了征西战争,不论是朝廷的国库还是赵煦的内库都相对空虚,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来给武德军造船。

    所以赵煦理解杨怀仁以商养军的做法,却也会感到自己面子上是有些过不去的。

    不得不说宋朝的皇帝对文人也好,对百姓也好,起码面子上是非常好的,不与民争利,是每个皇帝个朝廷上大臣的基本守则。

    所以赵煦对杨怀仁的这种暗示,就是表达想让杨怀仁把当初从江南的商贾那里借贷的钱财补上的意思了。

    杨怀仁可没有赵煦那么要面子,实际上从结果来看,他的主意不错,军队用商业化的手段来养活,比单纯的依靠朝廷那点钱来养活,是一定要滋润的多的。

    将士们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自然有了能力上的相应提升,武德军之所以有这么强的战斗力,是肯定离不开这么好的资金供应的。

    还是那句老话,一支强大的军队,除了自身素质之外,它的强大也是用钱堆出来的。

    武器都供应不上,将士们的一日三餐都得凑合,怎么可能成为一支强悍的军队?这世上是绝对没有不给马儿吃草,还非要马儿成为千里马的道理的。

    杨怀仁自然不觉得颜面有失,不过赵煦的面子,他也必须照顾到,于是他召集了随军的那些商贾派来的掌柜的们,表达了皇帝的意思。

    这把那些掌柜的们给吓坏了,他们还以为是杨怀仁故意试探他们或者是怎么样,对于那五十万贯钱,他们是说什么都不要。

    杨怀仁想想也是,这帮商人这段日子其实也是和武德军的将士们吃住在一起的,他们自然知道武德军的厉害,哪里敢要这份钱?

    再说了,跟着杨怀仁和武德军来到交趾的这帮商人,是一个比一个的精明,比起他们当初付出的那份钱来,如今早就得到了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回报。

    交趾地处热带,蛇虫鼠蚁非常多,这本来是人类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要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可这些东西在这帮精明的商人严重,却都是可以转变为财富的东西。

    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格金河里的鳄鱼,被这帮商人盯上了以后,就差点有要灭绝了的意思。

    鳄鱼的确是种很可怕的动物,但鳄鱼也浑身都是宝。

    鳄鱼的皮可以用来制作皮具,如今的大宋,猪皮羊皮并不罕见,牛皮也越来越不稀罕了。

    经营皮货生意的商人,虽然也是比较赚钱,但普通皮货的成本和利润其实没什么秘密,算是比较透明的。

    皮子从原材料到制作成各种皮具,最终卖出去变成现钱,利润率大概不到五成。

    如果买卖做的大,有能从辽国带皮子的商队的大商家,因为辽国皮子比大宋便宜很多的原因,利润会更高,但也绝对不可能翻倍。

    但鳄鱼皮就比较稀罕了,一张鳄鱼皮,从在交趾获取之后,到运回大宋加工并制作成皮具然后销售后转成现钱,利润率可是十倍起步!

    杨怀仁和武德军忙着打仗的时候,这帮商人就在搜罗人手搞鳄鱼,杨怀仁虽然不清楚具体的数目字,但他身边的亲兵告诉他的情况,应该至少有上万条鳄鱼被祸祸了。

    除了鳄鱼皮,还有鳄鱼肉和鳄鱼骨,这都是可以加工制作成食材或者中药的,这些东西也很稀有,弄回大宋的利润同样不低。

    商人们的精明还仅仅如此,就连鳄鱼的牙齿,也被他们全部拔下来,弄回去请一些雕刻匠人,制作成比较新奇的工艺品,在那些文人墨客们里也是很受欢迎的。

    杨怀仁记得他们刚来的时候,格金河里真的有数不清的鳄鱼,可现在再看,河里安静多了,几乎都看不见鳄鱼了。

    杨怀仁都不得不感慨,比起这帮商人们,他那点道行可真是不够用的。

    除了鳄鱼之外,遭了秧的还有林莽中的蟒蛇。林莽部族的人最近都来到了升龙城,接受了杨怀仁的接见和安抚。

    商人们主动找到了他们,骗他们说杨怀仁最喜欢林莽中的蟒蛇皮,这一说不要紧,蟒蛇们又遭了秧。

    野人为了巴结杨怀仁,没日没夜的在林忙里抓蟒蛇,蟒蛇就搞不懂它们到底是得罪了谁还是走了哪门子霉运了,没多久工夫,蟒蛇又快在林莽中消失殆尽了。

第1586章:赏赐(下)

    除了鳄鱼和蟒蛇之外,还有很多东西被商人们变成了商品,弄回大宋就能赚钱。

    比如交趾盛产大米,且当地的价格只有大宋的一半甚至更少,把大米运回大宋贩卖,同样有可观的利润。

    只不过因为现在商人们忙着弄更赚钱的东西,才把大米放在一边,不过从长远来看,贩卖粮食也是一桩能稳定和长期赚钱的好生意。

    商人们的眼光都很毒,从很多事情上都能看出来一般人看不出来的商机。

    杨怀仁之前许诺了给林莽部族肥沃的土地,让他们从林莽中走出来,从野人变成农民,过上更加稳定和富足的日子。

    但有个现实问题是,交趾并不是个很大的地方,差不多只有大宋的一个路那么大而已,而且三分之二的土地上都覆盖着原始的森林。

    再除去一些沼泽地等没法利用的地方,目前剩下的可供人类生活的土地面积,也只是交趾面积的五分之一而已。

    原本属于皇族和四大家族的产业和土地,杨怀仁的想法是把它们变成官田和军田,只能拿出一部分来分配给那些林莽部族。

    但林莽部族的数量和人口规模都超出了杨怀仁的预计,二十多近三十万人都从林莽中走出来,要提供给他们足够养活自己的土地,杨怀仁就拿不出来了。

    总不能去强占了普通交趾百姓的土地割让给林莽部族,这样恐怕会给将来大宋在交趾的治理带来更多的麻烦。

    杨怀仁正因为这事发愁,商人们就给他出了一个点子,说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就是从刀耕火种开始的。

    既然如此,那么只需要砍伐林地,就能开垦出大面积的优质土地来。

    一句话让杨怀仁茅塞顿开,他觉得这法子还真不错,倒是能解决他面对的那些问题,但后来转念一想,这特码是这帮商人们看上了那些木材吧?

    不得不说人家精明,交趾有大量的森林资源,而且大多数都是几乎没有人类涉及的原始森林,有的古树几个人环抱着才能勉强抱过来。

    这样的木材在大宋都不多见了,如果运回大宋去贩卖,这可是能赚一大笔钱的。

    但随军来到交趾的商人们可没有足够的人力去砍伐森林,这是他们把那些野人当免费的劳动力来用了。

    杨怀仁其实也没什么可犹豫的,他这趟来交趾本来就是抢劫的,他抢走了交趾皇宫里的金银财宝,人家商人就来抢劫别的东西,这也合情合理。

    这件事跟林莽部族的首领们一说,他们竟非常惊喜,乐呵呵的答应了下来。

    在他们心中,也早就有类似的想法,只不过以前李乾德不允许他们这么做罢了,现在杨怀仁主动提出来,他们不会在乎族人的那点劳动力。

    只要让他们走出环境恶劣的林莽过上农耕生活,他们做什么都愿意。

    既然如此,杨怀仁倒了落了个轻松,不过也跟商人们约法三章,将来不管是砍伐森林获取木材也好,还是捕获鳄鱼和蟒蛇也好,都不能用一种竭泽而渔的心态。

    交趾以后会是交州,也是大宋的土地,所以没有把自己的土地变成荒漠的道理。

    森林可以砍伐,鳄鱼蟒蛇也可以继续抓,但要有个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的章程。

    森林过度的砍伐会导致水土流失,鳄鱼和蟒蛇的过度捕获会导致生态失衡,这都不是长久发展之道。

    商人们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甚至他们心里有一种新的想法,认为这是杨怀仁把交趾当做了他自己的势力范围了,所以才有心保护。

    他们也不用过多的商议,便决定了一些事,除了按照杨怀仁的建议,用更合理的方式来开采和利用这些资源以外,还准备把交趾商业上获利的一半交给杨怀仁。

    杨怀仁一开始是想拒绝的,毕竟当初答应了人家,人家出钱帮忙打造舰队,将来在交趾的利润要归人家商人。

    不过后来仔细一算,这帮商人这趟来交趾可是发了大财了,未来的利润和当初他们付出的那些钱财比起来简直九牛一毛,杨怀仁也就不再拒绝了。

    就当大家合伙做买卖,杨怀仁是没有什么心理压力的。

    皇帝给的一百万贯赏赐,杨怀仁决定一文不留的全部分给武德军的将士们,平均每个人能拿到三十多贯。

    因为军功的计算方式,普通将士们可以拿到的赏赐差距肯定是有,但也不算大。

    战斗中表现英勇的,负伤的自然要拿的多一点,杨怀仁又刻意让家中人口多条件差的多分一些,所以他们能拿到四十多贯钱。

    少的呢,也能拿到二十多近三十贯,这样的分配大家也都没有意见,毕竟他们从来没拿过军功的赏赐,而且这个数目,也已经是非常大的一笔钱了。

    要知道,在大宋,十贯钱可以买一亩上好的田地,三十贯钱可以在城里买一个小院子了,换了在农村,可以买地又买房了。

    将士们有了这份钱,回去之后可以给家里人置下一份足够他们过上安逸生活的产业,所以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光彩。

    至于那些将领和校尉们,大多数都不差钱,杨怀仁也尽量为他们争取了一些其他方面的福利。

    能升官的给他们升官,能讨到勋位的尽量给他们讨勋位,这些人升官晋勋,足够他们回去光宗耀祖了。

    总体来说,这趟跟着杨怀仁来交趾的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赏赐。

    甚至有些将士们不在乎功劳的,把自己的功劳暗地里卖给了别人,来换取更多的现钱。

    杨怀仁一开始不太理解,但后来也渐渐明白了,有些人就是不想当官,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赚多的钱给家里老婆孩子,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就足够了。

    所以杨怀仁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个人愿意,而且又不是作假冒功,军功的交易也只是利益互换而已,大家都各得其所,并没有什么可计较的。

    而开垦的那些土地,也被林莽部族的人们当做了杨怀仁对他们的赏赐,对宋军和将来宋朝对交趾的统治,也就更拥护了。

第1587章:独贵独富,君子耻之

    交趾的风貌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大改变,原来的交趾人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害,对于林莽部族走出林莽成为农民,他们也并没有太大的抵触。

    不过像杨怀仁之前预料的一样,当原来的交趾人和部族野人毗邻而居之后,他们之间并没有很快融洽的相处在一起,而是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原先的交趾人必然会维护他们本来传统的生活习惯,而部族野人虽然会渐渐从原始丛林生活方式尽快向农耕生活方式转变,但也会保留他们古老的信仰和某些生活习俗。

    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以及饮食习惯方面的差距,必然让他们之间形成隔阂,虽然表面上两边相处还算平和,但这种平衡却是相对脆弱的。

    一旦出现矛盾,平衡就会被打破,两方之间为了争夺各种资源的斗争必然会上演。

    杨怀仁既然预料到了这一切,必然也想到了,当两边出现摩擦的时候,宋人和宋朝派来的官员,就必须出面去当和事佬了。

    双方碍于面子也好,摄于宋军的威力也罢,肯定不会把事情闹大,但这样一来,便形成了双方之间的博弈,而宋人和宋官却自然而然的成了调和他们之间矛盾的润滑剂。

    当宋官和宋人的作用渐渐放大的时候,必然会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主宰。

    而经过了许多年之后,三方才能逐渐形成一种文化和习惯上的融合,真正成为和平共处的大家庭。

    另外,原来的交趾禁军,除了保持一定的数量维持必要的治安和防卫需要之外,大多数也被杨怀仁以解甲归田的方式让他们回家。

    一方面可以丰富民间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初期宋朝朝廷治理交趾的压力。

    杨怀仁和武德军必然不会留在交趾很长时间,等杨怀仁和武德军走了之后,被朝廷派来的厢军战斗力可就没有那么强悍了。

    杨怀仁和武德军的余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许还会在,至于几年后交趾被治理的如何,那就要看那些文官们是真有本事还是酸臭无用的文人了。

    这不也不是杨怀仁该考虑的问题,他只能往好的方面去想而已。

    年后才能回家,让武德军的将士们有些不快,军中的将军校尉们也尽量去开导将士们,让他们理解大帅杨怀仁其实也决定了不了这件事。

    好在赏赐很快落到了将士们的口袋里,实打实的真金白银让将士们非常安慰。

    杨怀仁是理解将士们的想法的,想回家和家人团聚,能一起过年是必然的,但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想把自己拼了命得到了赏赐赶紧带回去。

    杨怀仁便拜托那些自由的商人们去做这件事,将士们的钱和家书让他们顺路带回大宋,并负责交到每个将士的家人手中。

    这其实是件费力,却又讨好的事情。

    商人们自然清楚他们能开拓商路,能在交趾获取丰富的商业资源并以此开战新的生意赚大钱,很大程度上要感谢杨怀仁和武德军的将士们。

    所以对于这种费力的事情,他们竟没有拒绝,而且非常主动的向杨怀仁示好,说这些事都是他们该做的事情。

    杨怀仁很欣慰,商人虽然被人瞧不起,甚至心里暗骂他们是奸商,但商人也并不是全都无奸不商。

    他们眼中也不全都是最实际的经济效益,有些对他们有利的其他效益,他们也不是看不见的。

    一来他们这么做可以讨好杨怀仁,二来他们虽然付出了运输和转交方面的成本,但同时也赢得了将士们的好感,对于将来在交趾的生意上,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杨怀仁的获利也是很客观的,甚至可以用无法估量来形容。

    商贾们主动把交趾的生意的一半股权送给他,他自然也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商人虽然有钱,但身份卑微,是上不了台面的,特别是面对有功名的文人和官府,他们依旧是非常弱势的一方。

    在交趾赚这种钱,利润虽然丰厚,可也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谁敢保证那一天皇帝或者朝廷上的大佬们看他们不爽了,要收回这些生意的经营权呢?

    到时候商人根本没有跟朝廷斗的能力,甚至那些朝堂上的大佬们随口一句话,就能迫害的他们家破人亡,就更别说这点生意和赚钱了。

    随意他们必须找到一棵大树,躲在大树底下才能在赚钱的道路上挡风避雨。

    杨怀仁虽然是个名义上的王爷,可如今却是个实权的国公和大将军,皇帝的宠臣,这样的人物来给他们当靠山,那是最合适不过了。

    杨怀仁倒也不贪,虽然现在还没法计算这些交趾的生意每年能给他带来多少财富,但大致想一想数目应该不小。

    礼记有云,“独贵独富,君子耻之”。

    杨怀仁还是很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这份钱,他打算分成几份,可以说是不论是他自己,还是武德军上下,甚至连朝中某些推崇并支持武德军这种模式的大臣或者勋贵,他都要照顾到。

    拉着更多的人跟他同坐一条船,船就不会那么容易翻,连天朝太祖都说团结就是力量,这道理绝对没错的。

    大家抱团做生意,就是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利益链接,以前他这么做,现在他还是这么做。

    就算某些大嘴巴非要给他扣个结党营私的帽子,估计也用不着他亲自出手,有的是出于利益链条中的人帮他堵住那些大嘴巴们。

    而他要做的,也只是继续低调下去就好,立了大功却绝不恃功自傲,这才是大智若愚应该有的样子。

    两位监军已经带着财富回去了,他们迫不及待的要把那些财富赶紧交到皇帝和朝廷手里。

    杨怀仁是很乐意的,还亲自护送他们的船队离开,没了这些眼睛盯着他,他也感觉更自由自在一点。

    回家过年的事情是不用想了,不过杨怀仁留在交趾也实在是闷得慌,陈翔遇上一些大事,还是总喜欢来请示他。

    杨怀仁表现出了对他极大的信任,用人不疑嘛,既然放权,就没有再过多干涉的道理。

    陈翔很感动,也认定了他终于遇上了一个真正的伯乐,对杨怀仁的忠诚,那就不用说了。

第1588章:再见苏轼

    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不过杨怀仁觉得,他去看一看就在不远处的老朋友还是可以的。

    留下武德军在升龙城外的营地和格金河河口的大营继续训练,杨怀仁只带了天霸弟弟和几十个亲兵乘船出海,到交趾对面的儋州去看望苏轼。

    说起来两人也不过有几面之缘,不过不论在苏轼心里还是杨怀仁心里,两人之间是君子之交,也是忘年之交。

    船在海上行了两日,便来到儋州西面的海上,距离儋州海岸还有十多里的时候,遇上几艘当地渔民的小渔船。

    渔民是比较懂船的,看见武德军的战舰,一眼便知和普通的过路商船是不同的,便判断这是一艘战船。

    或许在他们心里不相信大宋有如此崭新的新式战船吧,竟闹了些误会,渔民以为这是别国的战船,吓得掉头便跑,回到儋州又立即报告了官府。

    苏轼这段日子正在因为某些事情发愁,听到渔民的报告更是忧上加忧,大惊之下立即命人收拾衣甲武器,赶往码头应对。

    儋州地方偏僻,人口也不多,虽然名字叫州,却连大陆上一个下县还不如,除了二三十儋州府衙的衙役,也并没有军队。

    苏轼不敢大意,立即命人集中了些民勇民壮,好不容易凑了百余人,手持各色武器来到儋州海岸边,准备抵御“外敌”的侵犯。

    等杨怀仁的大船靠近,苏轼眯着眼睛望见了杨怀仁,这才长出一口气,命众人放下武器,赶紧焚香设案,迎接杨怀仁的到来。

    儋州的港口不大,停不了大船,杨怀仁只能让大船行至海岸外二三里地的地方,然后带领天霸弟弟和十几名亲兵换乘平底小船登陆。

    远远的杨怀仁也在岸边的人群里一眼看见了苏轼,只是让他吃惊的是,几年前他第一次见到苏轼的时候,苏轼还是个可爱的大胖子。

    可这才几年工夫,苏轼已经瘦成了一道闪电,脸上和身上的赘肉都不见了,皱纹却更加明显,人也显得老了不少,早已没了当初的羽扇纶巾的风雅之感,更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庄户老汉。

    脸色也干枯黢黑,长时间的暴晒让他整个人都换了另一个样子,海风也在他的脸上吹满了沧桑。

    一身素色的长衫应该是还是以前体胖时候的旧衣裳,穿在如今瘦削的他身上,显得非常宽松,走起路来都觉得衣服在身上晃荡。

    若不是他头上戴着他最具代表性的“子瞻帽”,估计杨怀仁还真的在人群中找一会儿。

    杨怀仁终于见到了苏轼,虽然几年没见了,友人的容颜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他却有一种从心底自然而然升起的熟悉和亲切感。

    小船缓缓向岸边靠近,还未停稳之时,杨怀仁早已按耐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跳下船来向苏轼这边紧赶了过来。

    苏轼忙领着手下官员和衙役给杨怀仁行礼,其余民壮和围观的百姓见儋州府尊都给来人行礼,猜测来人应该是个大人物,便也跟着跪了下去。

    杨怀仁见状心中惶恐,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去扶住了苏轼,“先生何故行此大礼?可折煞学生了!”

    苏轼缓缓起身,“王爷乃是天使,下官自当循礼而行。”

    苏轼这么跟他说话,让杨怀仁感慨颇深,以前的苏轼,曾经多么的放荡不羁,面对朝堂上的那般大佬都不曾卑躬屈膝过。

    他那张出了名的大嘴巴,更是针砭时弊,从未怕过谁,虽然这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也被朝中重臣排挤,被贬谪到了儋州这种极远之地。

    但是,杨怀仁的印象里,东坡先生也没有因为被贬谪而自暴自弃,或者改变自己刚正不阿的风骨。

    今日之事,应该是苏轼以为他是皇帝派来的钦差,才如此重视了。

    杨怀仁想想心里有点难过,如此一位大才子大文豪,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文人雅士,如今竟落得如此下场,这没法不让他唏嘘感叹。

    一个人,从一个大胖子瘦成这种样子,可以想象,他的精神和身体上是经历了多少折磨。

    俗话说心广体胖,苏轼由胖变瘦,可见他被贬谪到儋州之后,一身本事无处施展,心中抱负无法实现,他的心情是多么的压抑了。

    杨怀仁忽然有一种感同身受之感,竟不自觉的红了眼眶,“东坡先生,学生这次来并无皇命在身,是单纯来看望您的。

    先生千万不要见外,想当年学生第一次见到先生的时候,学生只不过是一个小厨子,先生乃是国之重臣。

    当时先生并没有丝毫瞧不起学生的意思,跟学生平辈论交,学生记在心里,时刻不敢忘怀。

    如今学生虽然贵为齐国公,头上头衔一大堆,但学生在先生面前,还是当年那个怀仁小友。”

    苏轼听完杨怀仁这番话,也受到的极大的感动,本来黯淡无光的双眸里忽然照射出微微的亮光,仿佛万丈深渊里射出来的光芒一般,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怀仁小友,你来看老夫来了。”

    简简单单一句话,把两个人都说的潸然泪下。

    不过从苏轼的两行老泪里,杨怀仁看到的却并不是那种因为自身境遇的兀自神伤,更多的是一种老怀感慰。

    在他被贬配儋州,仕途再无任何希望的情况下,还能有人记得他,能亲自来看望他,这样的情感,足以让一个老人感动了。

    只是儋州地方偏僻,连朝廷的邸报都传送的比其他地方要晚上几个月,苏轼还不知道杨怀仁率武德军征伐交趾之事。

    也并不知道杨怀仁已经拿下交趾,被皇帝赐封实权国公,还以为他是刚刚被皇帝一句轻巧话儿随口说的那个北方王呢。

    杨怀仁把他来儋州的缘由大致说了一番,苏轼听罢大喜,“怀仁小友志向远大,为我朝开疆拓土,功不可没,不论什么样的爵位和封赏,也都受得。”

    杨怀仁笑道,“先生过奖了,微寸之功,不足道耳。等哪天学生有幸能率十万甲士踏平北方,收回燕云,才是学生真正有功之时!”

第1589章:黄花梨(上)

    苏轼遣散了跟来的民壮还有围观的百姓,请杨怀仁去儋州府衙坐下来叙话。

    杨怀仁一路走来,眼中看到的儋州风貌让他又惊讶又疑惑。

    儋州并无城墙,地方也并不大,整个县城都被特殊的地形划分为好几块,儋州府衙便在最中间的一片地方。

    儋州府衙可以说是杨怀仁见过的最简陋的官府衙门了,地方也并不算小,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太破,好像几十年都没有修缮过一般。

    苏轼如今住在府衙后的一座小院中,生活不能说多么凄苦,但和衙门一样,就是有点破,让杨怀仁不自觉地感到有些心疼老先生。

    按道理说,苏轼虽然被贬官外放,但实际上他的官俸和职田以及其他福利等,都是按照他翰林学士的等级供给的。

    加上东坡先生以前积攒的家业,他应该还是比较有钱的,不至于穷困到如此地步。

    但后来杨怀仁一想,东坡先生被贬儋州之后,自知仕途无望,也再没有回到中原的可能,便倾尽家财发展儋州。

    他兴办教育,开设东坡书院,接济穷困的百姓,要是这么算的话,他那点俸禄和家产,估计也就不够花的了。

    杨怀仁很想说他愿意拿出点钱来,支持东坡先生兴办教育等改善儋州地方民生之事,但又担心东坡先生清高不肯接受,便隐忍了下来。

    另一方面,杨怀仁也觉得东坡先生这么做是非常高尚的,但方式似乎也不是太妥当,光指望他那点家产和俸禄,实在也办不了多少事情。

    只有帮儋州找到一条致富的道路,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苏轼带杨怀仁回家,命家中唯一的老奴烹茶待客,等茶水端上来,杨怀仁一眼便知这些茶只不过是市井里最普通的散茶,心中又是非常难过。

    东坡先生在他记忆里是个大吃货,最是讲究吃食,不论是酒还是茶,他都非常有品位,是绝不会饮用此等散茶的。

    可再想想他现在的境遇和生活方式,人都从一个大胖子瘦成一副枯骨样子了,恐怕他也是放弃了自己最讲究的生活习惯,过上了最简朴的日子。

    两人说了些往事,杨怀仁也讲了些他在交趾的见闻,算是相谈甚欢,苏轼也惊讶于杨怀仁拿下交趾的种种计谋,不断大加赞赏。

    只是杨怀仁却发觉苏轼似乎有些心事,便开口问道,“东坡先生,您最近可是受到什么烦心事困扰?”

    苏轼知道杨怀仁是真心担心他,也是真心为他着想的,所以并没有任何隐瞒,把心中苦水一一倒了出来。

    “怀仁小友,老夫可不是因为如今个人的境遇而忧愁,老夫自从来到儋州,便早就明白老夫这辈子都不用想再回到朝廷中枢了。

    既然人生道路如此,与其郁郁寡欢自怨自艾,不如接受现实,好好在儋州当一个父母官,让儋州也能逐渐富裕起来,让儋州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只是儋州地方基础薄弱,远离大陆,商业凋敝,农业生产也处处受限,老夫苦思百想,也没有想出一个能让儋州变好的办法。

    老夫也只能出钱建了一座书院,教授儋州的年轻人读书习字,若是能为朝廷培养出一些可造之材,也没白白浪费了老夫的些许本事。”

    杨怀仁点点头,“东坡先生俸禄本是不低的,把钱拿出来兴建书院,让儋州年轻学子免费读书,又时不时接济贫苦百姓,先生此举可谓高洁。

    只是学生以为,先生此道,不足以改变儋州的贫困面貌,先生在或许还能勉强维持,但说句先生吧不爱听的,将来先生若不再了,换了别人来治理儋州,情况又会如何?”

    苏轼陷入了沉思,这正是他最近所担心的事情,他已经年过六旬,也自知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连他这么在乎儋州发展的都没有能让儋州百姓富裕起来,将来换了别人,恐怕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要知道,以往被贬谪到儋州来当官的,哪一个不是自暴自弃的,谁还有心关心民间疾苦?

    苏轼其实也明白他现在的做法,也不过是授人以鱼,根本不会让儋州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也想授人以渔,却苦无好办法而已。

    东坡先生自然不在乎自己脸面,笑问道,“怀仁小友啊,老夫是技穷了,老夫却知道怀仁小友你最是懂得生财之道,不如你给老夫指点一二如何?”

    杨怀仁也笑道,“我的先生啊,你们真是抱着金碗在要饭啊!”

    苏轼一愣,“此话怎讲?”

    杨怀仁敲了敲放茶水的小几,又指了指院子的大门,苏轼随着他手指的方向瞅了瞅,可还是没搞清楚他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杨怀仁微笑着摇了摇头道,“先生啊,你看看您家里这些制作了家具和门板的木材,这可都是好东西啊!”

    苏轼重新打量了一下,这才疑惑道,“你说的是这些花榈木?”

    杨怀仁重重地点了点头,“对啊,本地人叫的花榈木,可是上好的木材呢!”

    其实杨怀仁上岛之前,就在琢磨着,儋州地方产黄花梨,这在后世可是极其珍贵的木材,价格都是随随便便都能卖上天价的。

    可他印象里在中原,文人和富贵人稀罕的多是紫檀木,鸡翅木等等,却少见黄花梨,杨怀仁便想到,大概是因为海、南岛地方偏远,海、南黄花梨还没有被世人所知,才没有流行起来罢了。

    实际上早在唐朝就有记载,《本草拾遗》就有“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四紫檀而色赤,性坚好”的记述。

    只是因为交通运输不便等原因,海、南黄花梨一直都没有被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所以也没有在中原广泛流行。

    但黄花梨木的木性极为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一定的韧性,能制作各种异形家具,和中原流行的诸如紫檀等贵价木材却有相似的特点。

    杨怀仁觉得,从古到今,人们还是识货的,只要有办法能把儋州的黄花梨砍伐、加工,并有运输途径运送回中原,那这个产业所能产生的经济价值,足够让儋州以及本地百姓致富了。

第1590章:黄花梨(下)

    其实杨怀仁一进城的时候就发现了,儋州的林木种类很多,可以说木材资源十分丰富。

    而黄花梨,学名降香黄檀,也就是被当地人称作的花榈木,在这里非常常见,四处都有,而且看起来树木的年岁比较久,根本没有被大规模采伐的痕迹。

    儋州城看着很穷困,但与之相反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是满眼的用黄花梨木做成的各种东西。

    杨怀仁亲眼看到,大街上很多人家的门板,就是用黄花梨做的,要知道,黄花梨木材质好,性质稳定,但生长速度缓慢。

    正常来讲,一棵降香黄檀,平均每十年时间,直径才能长五厘米左右,百年的树木,大概也只有半米多宽。

    而且不是所有的黄檀木都能长成黄花梨木,刨除了树皮的部分,它还有一层白皮的木质结构。

    这些白皮的木质结构和普通的杨树材质差不多,是不值多少钱的,值钱的是芯材,也就是木材最中间的那部分。

    而不是任何一棵黄檀都能有上好的芯材的,一棵直径半米多粗的百年黄檀,很可能芯材连十公分的宽度都没有,也有可能有超过四十公分的上好芯材,这都是说不定的。

    杨怀仁看见家家户户都有近半米的上好芯材做的门板,真的差点哭出来,真的搞不懂儋州的百姓是穷困还是土豪了。

    要是后世有一棵能做门板的黄花梨,不用想就知道能卖上一个令人咋舌的天价,一棵树在一线大城市换一套别墅,是一点儿都不夸张。

    杨怀仁想想就冒汗,用上好的黄花梨做门板,甚至坐了最普通的板凳桌椅的,这还真是奢侈的不像话。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这也不算奇怪,很多东西在被人发掘出它的价值来之前,它就是不名一文的,宝石玉石被当做宝贝之前,一样也只是被当做好看点的石头而已。

    苏轼还是有些不相信,他又问,“你说的可是真的?这些百姓家里都有的最普通的花榈木,弄到中原之后真的能卖上价钱?”

    杨怀仁道,“先生啊,这一点你可以放心,像眼下最流行的紫檀木和鸡翅木为什么被推崇,就因为这两种木材木质稳定,要么有沁人肺腑的香气,要么有精致美丽的花纹。

    只要有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加上稀有这一点,这些花榈木就不难卖上价钱。

    学生刚才交趾那边过来,交趾那边也有不少的黄檀,但交趾的黄檀在品质上还没法和儋州的降香黄檀相比。

    儋州这边的降香黄檀气味芬芳,木纹优美,在价钱上起码是交趾黄檀的数倍。”

    苏轼有些犹豫,“据我所知,花榈木的确是比较稀有的,也只有在南海这边才有些分布,陆地上是不常见的。

    只不过要让中原的文人和富人认识花榈木,并喜欢上花榈木,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想来老夫可能看不到那一天了,唉……”

    杨怀仁笑道,“先生不要悲伤,用不了那么多时间的,花榈木本来就是好东西,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

    至于这个过程嘛,咱们可以用很多营销的手段来加快,学生自信可以用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让中原人能认识花榈木,并喜爱上它。

    而价格因素是由很多事决定的,比如供需关系,只要能让花榈木的名头一炮打响,根本就不愁卖不上价钱。

    先生可以放心,学生可以接手这份买卖,保证给出一个让儋州百姓十分欢喜的价钱来收购这里的花榈木。

    当然,如果要让花榈木更上档次,花榈木这个名字就显得不太好了,不如我用说的那个名字,黄花梨,念起来又顺口又显得档次高。”

    苏轼见杨怀仁肯出钱收购当地的花榈木,已经乐不可支,只要能帮儋州百姓改善生活,老先生想想就觉得很开心。

    “名称的事情,老夫懂你说的道理,你想怎么改都可以。

    不过有一点,虽然现在看起来花榈木的资源好似非常丰富,但实际上花榈木的成材时间非常漫长。

    能用来制作家具的,起码都要五十年生的树木才可以,如果现在过度砍伐花榈木的话,恐怕这门生意没法长期做下去。”

    杨怀仁不得不承认东坡先生眼光长远,这年头商人们看上某种买卖发财,都不会太多的去考虑未来。

    大多都是有钱赚的生意,就使了一股子狠劲,把钱往多了赚,等生意做不下去了,便抛弃了再转去寻找新的生意。

    就像前几日在交趾的时候,那些商人发现鳄鱼和蟒蛇的商机之后,就拼了命的抓捕鳄鱼和蟒蛇,根本不考虑未来的发展。

    如果照他们的方式经营下去,估计两三年格金河里的鳄鱼就会被他们祸祸到灭绝,用不了十年,交趾的蟒蛇就能被抓干净。

    所以杨怀仁才限制了他们的抓捕行为,一点点给他们灌输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东坡先生是真心为了儋州地方上的老百姓着想的,所以他眼光放的很远,可以说是个高瞻远瞩的人。

    一些事稍微想想就能明白,黄檀本身因为生长速度缓慢,所以才显得稀有。

    如果一开始为了赚一大笔钱就大肆砍伐,短期内是可以赚一大笔钱,但长期来看,黄檀资源却会受到极大的破坏。

    从长期的效益来看,这样做无异于杀鸡取卵,并不是长久之道。

    杨怀仁赞成道,“先生说的不错,现在看起来好像花榈木很多,那是因为儋州百姓使用这些木材的量毕竟不大,所以显得资源丰富。

    但如果要开发花榈木的经济价值,很可能用不了多少年,花榈木的资源就会被消耗尽的。

    学生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所以要做黄花梨的生意,绝不能竭泽而渔,而是有计划的进行。

    砍伐了多少,同时要补种多少,始终保证树种的栽培面积和优质树种的延续性。

    与此同时,也不仅仅是让儋州百姓依靠卖木材来发家致富,而是让黄花梨的生意在儋州形成产业链,集采伐、加工以及手工制作为一体的发展方式。”

第1591章:产业链

    杨怀仁说的头头是道,但苏轼是个谨慎的人,若果他不懂,他绝对不会因为爱惜自己的脸面去装懂。

    刚才那番话,他能听出话中的大致意思,却也有些词汇和经济学上的道理听不太明白。

    “你说的产业……链,是个什么链?这个产业链又有什么好处?”

    杨怀仁这才意识到刚才说的起劲,以至于忘记了现在是古代,很多词汇根本还没有产生,苏轼听不懂,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耐心解释道,“产业链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体系,学生给先生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比如说我开饭馆。

    开饭馆呢,说简单点就是采购食材,然后通过厨艺把食材变成成熟的食物销售,通过提供烹饪服务,来赚取食物从原料到成菜之间的差价的过程。

    这个差价,就是毛利润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扣除经营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开设饭馆的硬件折旧的成本,最后得出来的就是净利润。

    但餐饮业的链条呢,不仅仅是酒楼这一部分,其实还包含很多上游的食材生产的部分,比如种菜,以及养猪养鸡等。

    食材生产呢,是通过生产食材赚取利润的经营过程,比如养一头猪,从买一头小猪开始,在小猪喂养成大猪并出栏的六个月内,会产生养猪的饲料和人工成本等成本。

    而猪养大了之后卖出去变成钱,扣除成本就是养猪的利润。

    把餐饮业和食材生产的各个行业串联起来,就是一条产业链了。

    如果我开饭馆,没有形成产业链,而是全部依靠从外部采购食材,一方面食材的品质没法控制,而且成本也会相应的提高。

    所以拥有产业链的好处在于可以掌控食材的品质,同时因为完整的产业链呢,可以极大程度的解约成本,也就是会产生更高的利润。

    就像我家,我自家有庄园,可以养鸡养猪,种菜种地,相当于有了自己的食材生产基地,规模化的生产降低了平均单位食材的成本,又保证了食材的品质。

    最重要的,便是把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利润尽可能的控制在了我自己的手中。

    而酒楼只不过是把这些食材变成最终成菜的终端罢了,整个过程产生的利润,比仅仅生产食材或者淡淡开酒楼的利润要高很多。”

    苏轼似乎听明白了,“也能更合理的分配资源,同时也节省了成本。”

    杨怀仁惊喜地点头道,“先生一点便知。把这个理论用到未来儋州的木材生意上呢,就更容易理解了。

    儋州有大量的黄檀木资源,但如果儋州百姓仅仅是通过砍伐这些黄檀木,贩卖到中原去呢,肯定能产生不小的利润,但这个利润却不是最大的。

    木材运输到中原看上去耗费大量运输成本,但这些黄花梨最高的增值却是在从木材生产成家具或者其他木质工艺品的时候。

    但如果这些黄花梨能在儋州的时候,就从木材生产成相应的成品或者半成品,便相当于儋州本地把整个黄花梨生产和销售产业链里产生的更多的利润给留住了。

    所以我认为,将来儋州要想在黄花梨生意上获得最大的收获,除了砍伐木材和初加工之外,也要培训本地百姓,进行木材的加工。

    比如培养一部分百姓成为木工,再培养其他一部分百姓成为雕刻工匠,尽量让黄花梨在儋州本地就被生产成可以直接销售的成品。

    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儋州官府也要尽量帮助百姓,把黄花梨产业链中其他部分的配套也完善起来。

    比如运输,比如包装等等,只要儋州能形成一条完整的黄花梨产业链,将来这桩生意能带动的不仅仅是儋州当地的百姓,甚至连整个岛上的其他几个穷苦的州也带动起来。”

    苏轼感叹,“这真是为岛上的贫苦百姓找了一条走向美好生活的好路子啊。”

    老先生想了想,忽然觉得哪里不对,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但这样一来,怀仁小友如果来做黄花梨的生意,不是利润就更低了吗?”

    杨怀仁坦然一笑,“东坡先生,学生不是自夸,这点生意,对我来说真的不算什么,我只要黄花梨制作的成品最后运送到中原和江南之后的销售利润就可以了。

    我个人赚的钱已经够多了,家里生意也五花八门,连我自己都搞不清家里到底有多少生意了,每年赚的钱在我眼里只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数字而已。”

    苏轼抚须大笑,“哈哈,小友的几位娘子,也是体恤小友,你整天忙着为官家和朝廷办大事,她们不忍心再用家中生意来让你费心。”

    杨怀仁不好意思的承认道,“先生说的是,我是个有福之人,家中娘子也好,身边的兄弟朋友也好,都能为我分担不少。”

    苏轼感慨,“怀仁小友宅心仁厚,聪明绝顶,人品和学识都让老夫敬佩之至,天下之事,不光是用一句运气好就能解释的。”

    杨怀仁被这句话夸得很是得意,心说用后世的话说,就是靠脸了呗?哈哈……

    苏轼明白杨怀仁说了那么多,不但帮儋州百姓找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光明大道,也是杨怀仁可以帮助了他个人。

    他心中感激,却又不知如何去感谢他,只得笑道,“怀仁小友帮了老夫一个大忙,老夫都不知该如何感谢你了。”

    杨怀仁本来这趟来儋州就是自己闷得无聊,所以才来儋州看望多年前的老朋友的,心里也从来没想过要苏轼如何谢他,助人为乐,本来就是一件非常有满足感的事情。

    杨怀仁抖了抖眉毛,故作机灵状道,“东坡先生若是要谢我,倒也不是没有办法。”

    苏轼笑道,“哦?那好,怀仁小友尽管说来听听,只要老夫能做到的,老夫绝不推辞。”

    其实苏轼也早就看透了杨怀仁,没等他开口,便接着道,“怀仁小友号称厨神,老夫也是这世间少有的爱吃之人。

    若是怀仁小友不弃,便在儋州多停留几日,老夫带你品尝一下儋州的特色美食如何?”

    杨怀仁起身施礼道,“哈哈,学生正有此意,那就多谢先生了。”

第1592章:苏轼下厨(上)

    儋州在宋朝时候还比较贫困,没有什么流动人口,所以商业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城内街面上几乎看不见什么比较大的商铺,整座城也只有一条商业街。

    说是商业街,其实都还算不上,十几间小小的铺子,杂货铺米店布庄铁匠铺之类是有几家的,提供的商品也不算丰富。

    除了一家提供熟食的小店,并没有任何形式的酒楼。

    这也不奇怪,儋州百姓几乎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城里也没有什么富户人家,所以那些商铺除了提供给百姓必要的商品之外,很难出现以消费为目的的大型酒楼。

    苏轼是主人,请杨怀仁吃饭也没法带着他去下馆子,家里又只有一位跟随他多年的老仆,所以东坡先生只能在自家自己下厨。

    对杨怀仁来说,能吃到东坡先生亲自下厨做的食物,心里是十分高兴的,他心里也从来没怀疑过东坡先生的手艺。

    这世上的吃货,基本上都是有自己的手艺的,要不然也成不了吃货,或者说,不会几道拿手菜的吃货,那都算不上是个合格的吃货。

    东坡先生想了想,吩咐老仆去街面上买些时鲜的食材回来,老仆出去也没多久,便抱回来不少杨怀仁都不认识的东西。

    苏轼请杨怀仁稍作,自己撸起袖子便去了厨房,杨怀仁也不跟老先生客气,即便不用他帮厨,他在一旁见识一下东坡先生的厨艺,也算是一种乐趣。

    东坡先生也知道杨怀仁作为一个厨子,自然对厨艺之道和美食十分感兴趣,也不觉得杨怀仁自己进了厨房无礼,还笑着给他端了一把板凳坐。

    苏轼的老仆叫苏福,看样子和东坡先生年岁差不多大,应是从孩童时期就是东坡先生的随身小书童,经过了近五十年的时间,依旧陪在东坡先生身边。

    东坡先生老家在蜀地,也是地方上的大族,家中可以说是有些钱的,本来他身边的仆役也不少。

    只是后来东坡先生屡次被贬官,这几年一直都是四处漂泊,东坡先生也觉得带着许多仆役不是很方便。

    所以除了身边的苏福之外,都打发回了老家,这几年的日子过的简单,也有些清苦。

    苏福不爱说话,但脸上却总是洋溢着一种坦然的笑容,对于主人的遭遇,他或许心中烦闷,但经过了这么多之后,也便如主人一般的看开了。

    东坡先生亲自下厨,苏福便在一边帮厨,一主一仆忙活起来,配合的倒是十分默契,在杨怀仁眼里,竟有一种配合得天衣无缝的感觉。

    东坡先生根据现有的食材决定了要做哪几样菜,苏福便利索得把所有食材按不同的菜式分好,或洗或涮,帮主人备菜。

    第一道菜相对简单,三四条一尺余长的海黄鳝被洗净之后,被东坡先生切成了寸段。

    黄鳝的表皮非常光滑,东坡先生却很熟练的用麻布片垫底,便固定了住了黄鳝,切的时候刀工或许没有专业厨子那般精湛,但却也非常实用。

    东坡先生处理黄鳝的同时,苏福也已经淘好了米,刷干净的一只个头较大的砂锅,把米下到了砂锅中。

    东坡先生用猪油小炒了一下海黄鳝,厨房里立即溢满了海黄鳝的香味。

    杨怀仁也立即明白东坡先生这是要做一道海黄鳝焖饭了。

    海黄鳝段被炒制焦黄,然后被倒入了砂锅之中,苏福立即稍稍摆放了一下炒好的海黄鳝段的位置,然后便盖上锅盖,把砂锅放到了已经起火的红泥火炉上。

    在中国的南方沿海地区,很流行这种做法,一只砂锅里放上讨好的大米,然后把各种海产品放在米饭上,用焖的方式来烹制。

    在近乎密封的砂锅中,不同的海产品的香味和鲜味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存,而且食材在被焖蒸受热后,会产生很多的汁液。

    这些香味浓厚的汁液会渗透到下层的米饭中去,而且味道会融入的特别深,所以吃起来都特别美味。

    不仅如此,焖饭的做法,让米饭的上层是饭和海鲜,或者肉类的混合,中间的米饭相对软糯,而边缘的米饭则都被烘焙成了锅巴。

    一道焖饭能吃出最少三种不同的口感,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海黄鳝比起淡水的黄鳝来说,其实味道上是要差一些的,但好处在于海黄鳝体型较大,且汁水非常多,更适合用来做焖饭。

    东坡先生先用猪油把海黄鳝炒制一下,便更让海黄鳝的味道变得浓郁,微微发干甚至有点发焦的海黄鳝段,在焖之后却更有味道。

    这道菜既是菜也是主食,倒是方便了不少,用了小红泥火炉来焖,也是十分巧妙的。

    这种小红泥火炉在大宋很常见,大多数都是文人们用来煮茶或者烹酒用的,火炉不大,炉膛里的火焰也不算大。

    不过却不是说这种小火炉的火候就很弱,只要燃料合适,足以让小火炉的火候非常旺盛,即便是一个大砂锅,也能焖出美味成熟的米饭来。

    海黄鳝焖饭在小火炉上慢慢焖着,苏福已经准备好了新鲜的弹涂鱼。

    弹涂鱼的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这种鱼还有一种大家熟悉的叫法,跳跳鱼。

    中国的海岸线上,几乎都有弹涂鱼的分部,弹涂鱼实际上一种属于鲈形目的海洋鱼类,味道上和淡水的鲈鱼也有些相似。

    鲈鱼的味道可以说是鱼类中比较突出的,由此可见弹涂鱼的味道是如何的了。

    尽管弹涂鱼体型较小,体长一般只有三四寸长,体重不足一两重,但弹涂鱼身上的肉却非常多,且肉质紧实富有弹性,稍稍烹煮之后便软嫩细滑,口感非常好。

    苏福买回来的弹涂鱼非常新鲜,应该是今天岸边的渔民起早捕获回来的。

    说到弹涂鱼的捕获方式,也是非常有趣,弹涂鱼一般躲藏在海边的泥沙之中,只有在清晨和傍晚才出来觅食。

    而聪明的渔民制作了特殊的鱼竿,便站在海边的泥中用旱钓的方式捕捉弹涂鱼。

    听起来很简单,但这门手艺却是非常复杂的,只有少数熟练的渔民才能掌握钓弹涂鱼的技巧。

第1593章:苏轼下厨(中)

    寻常捕获弹涂鱼的方法有很多种,弹涂鱼一般会躲在一个泥窝里,不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的人,还真不容易找到。

    而海边的渔民便不同了,退潮的时候,弹涂鱼便会到浅滩上来觅食,一般以被海浪推到浅滩上,或者退潮后留在浅滩上的一种底栖硅藻为食。

    弹涂鱼是一种相对古老的鱼类,体型非常有趣。

    它体型侧扁,背缘平直,腹缘呈现出一种浅弧形,尾柄则较高,身体及头部均被小圆鳞。

    第一背鳍颇高,基部短,有五根鳍棘延长丝状;第二背鳍鳍条较低,倒后伸达尾鳍基,腹鳍短,胸鳍,尾鳍均为尖圆形。

    体蓝褐色或灰棕色,体侧上部沿背鳍基部有六到七条灰黑色的横纹,体侧及头部散布许多亮蓝色小点。

    腹部白色,第一背鳍深蓝色,第二背鳍蓝灰色,腹鳍浅黄色,尾鳍灰黑色。弹涂鱼虽然属于进化中比较缓慢的鱼类,但却是鱼类中的天才。

    它们一生有很多时间都不在水里度过。它们喜欢居住的地方一般长满了红树林,它们很高兴爬到树干或树枝上去。

    它们把腹鳍用作吸盘,用来抓住树木,用胸鳍向上爬行。弹涂鱼的鳃的周边长有小口,可以盛住一次呼吸的水,很像我们能屏住一次呼吸,所以能在涨潮时呆在水域外。

    弹涂鱼可以利用胸鳍和尾鳍在水面上,沙滩和岩石上爬行或跳跃。

    它可用内鳃腔、皮肤和尾部可做为呼吸辅助器。只要身体湿润,便能较长时间露出水面生活。

    正是因为弹涂鱼特殊的食性和特殊的生活方式,让它们的肉质非常鲜美。

    最简单的捕获弹涂鱼的方式就是直接在退潮后的浅滩上寻找它们栖息的洞穴,直接用手就能把它们从洞穴中抠出来捕获。

    但这样的方式一是捕获量较少,二是在用手抓它们的时候,容易把他们弄死,会影响到食用的口感。

    后来也有养殖的方式来获得这种奇妙的食材,不过最巧妙的方式,还是旱钓。

    旱钓的用具是鱼竿和鱼钩,但和普通钓鱼用的鱼竿、鱼线和鱼钩却有很大的不同。

    钓弹涂鱼的鱼竿不用太长,却一定要轻便有弹性;鱼线用普通的鱼线便可,不过却要特别长,钓鱼的高手甚至可以用五六十尺长的鱼线来钓鱼。

    最特殊的应该算是鱼钩了,鱼钩上并不需要浮标,而是在一块长条形的铁条上,分别有三根鱼钩,且三根鱼钩是一种均匀分散的方式呈倒钩状。

    精于钓弹涂鱼的渔民,要做到眼疾手快,他们鹰一样的眼睛能很快发现本身具有保护色的弹涂鱼。

    然后甩起鱼竿,用最快的速度,把鱼钩甩在弹涂鱼身后的一段距离,甚至不被弹涂鱼所发现。

    先让鱼钩、弹涂鱼和鱼竿保持一条直线,然后缓缓地往回拉动鱼钩,然后忽然的发力,就在一刹那间,迅速拽回鱼钩,让鱼钩快速的回行的时候,刺入弹涂鱼的鳃中。

    鱼钩拉到弹涂鱼的一瞬间,改变拉动鱼竿的手法,让鱼钩彻底勾紧了弹涂鱼,并向上拉到半空中,并回到钓鱼者身边。

    就这样,一条弹涂鱼便被钓到了,听起来很简单,但却十分讲究技巧和经验,钩鱼的时候也需要非常精准,有些高手拉钩的手法精妙,让这个过程变得非常快。

    甚至普通人的肉眼都没有看清楚怎么回事,可谓达到了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速。

    弹涂鱼的烹制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多少调味料,只需要把弹涂鱼洗净,加一些盐,用清水煮出来就非常美味。

    有些人有口味的需求,会添加不少调味料,比如辣椒等等,但实际的说,弹涂鱼的肉质清淡,只需要少许盐或者酱油就可以了,加入别的味道比较重的调味料反而让鱼肉的鲜味损失了。

    苏轼的厨艺虽然不算专业的,但手法却很熟练,一道海黄鳝焖米饭和一道水煮弹涂鱼,虽然做法简单,但他却表现出极大的认真和乐趣。

    不做饭的人或许不懂,享受美味是幸福的,而烹制美味的过程,同样是感受美味的一种,做菜的人拥有一种别样的快乐。

    焖饭还在小火上焖着入味,弹涂鱼也在咕嘟咕嘟煮着,东坡先生又拿出一种杨怀仁不认识的食材来。

    沙虫的名字听起来挺恐怖的,但实际上沙虫确实一种非常具有食趣的食材。

    沙虫在南方海边有广泛的分布,营养价值甚至可以和著名的海参和鱼翅相媲美,甚至有点不客气的说,海参和鱼翅的味道很难被烹制出来,不是专业的厨师是做不好这些贵价食材的。

    但沙虫便显得更草根,也更接地气了,即便不用很高的厨艺,用最简单的炒或者油煎,就能发挥出沙虫的鲜嫩脆爽的味道来。

    苏轼跟杨怀仁开玩笑道,“怀仁小友,老夫请你吃沙虫,你不会不敢吃吧?”

    杨怀仁笑答,“先生做的,必然是美味,学生自然会吃个干净。”

    他是北方人,虽然没怎么接触过沙虫,却也知道沙虫的大名,以前也是接触过被晾干的沙虫干的。

    在这里,苏轼用的是新鲜的沙虫,当地渔民把沙虫叫做沙肠子,是一种很家常的食材。

    比起晾晒后的沙虫干,新鲜的沙虫虽然看起来有点吓人,有点像大号的蚯蚓,但长得丑不要紧,沙虫的味道却是极其鲜美,很多渔民甚至会鲜食。

    东坡先生的做法是把新鲜的沙虫洗净去沙后,就用刚才干煸海黄鳝的油锅,用油煎的方式把沙虫煎制。

    因为沙虫肉质很嫩,所以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只需要翻炒几下,什么调味料都不用加,即可出锅食用。

    不过新鲜的沙虫毕竟还有一些海腥味,东坡先生又切了几种当地的时鲜蔬菜的菜叶,再剁上一些葱碎,花花绿绿的加入到油煎沙虫里,稍事搅拌一下,菜才算做好。

    杨怀仁越来越对东坡先生的厨艺感兴趣,这三样菜,都是儋州当地的特色食材所做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662/ 第一时间欣赏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作者:呼啦圈大神所写的《舌尖上的大宋》为转载作品,舌尖上的大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舌尖上的大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舌尖上的大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舌尖上的大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舌尖上的大宋介绍:
天才小厨子穿越到大宋,开动头脑风暴忽悠到万贯家财开了家饭馆。
杨怀仁看着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宋子民大声宣布:“哥来拯救你们了!”
百姓们说:“吃了他做的面,腰不酸腿不疼了,上楼都不费劲了!”
皇帝说:“吃了他做的菜,朕觉得龙体康泰,一夜十八次郎不再是梦!”
将士们说:“吃了他做的饭,砍起胡人来如砍瓜切菜,爽!”
番邦蛮子们说:“我要做宋人!我再也不要做胡人!”
烹东西南北四方菜肴,品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友情提示: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打妖妖灵。
书友群:567,499,926,欢迎各路吃货前来指教。舌尖上的大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舌尖上的大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