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玄幻魔法魔界狂想曲TXT下载魔界狂想曲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魔界狂想曲全文阅读

作者:名为绅士     魔界狂想曲txt下载     魔界狂想曲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七三五章 苦薯面条

    四个饺子吃完,马林希望以后每天早上都吃饺子,而不是炖肉。

    炖肉虽然也不错,但是不适合早上吃。

    早上吃蒸饺、蒸包、煎饺、煎包都可以,配着一份胡辣汤,大家都会吃的很开心。

    虽然制作起来有点麻烦。

    烧制胡辣汤非常容易,野菜加上少量的肉就行了。

    比炖肉省料。

    蒸饺、包子使用的是苦薯粉、野菜以及少量的肉。同样非常的节省肉食。

    味道还更好。

    如果能够更多的食用苦薯粉、藕粉,同一块猎场便可以养活更多人口,于是南石村的人口便可以增加。

    苦薯和藕都非常容易种植。

    其实如果他们能够多驯养几只羊,南石村也能够养活几个人。

    他继续磨苦薯粉末。

    中午他想吃上苦薯面条,里面加上炖肉。他们有很多肉,所以一日三餐顿顿吃肉是现实的。

    而为了好好吃上一碗面条,而不是只吃上几根,他需要多磨一些苦薯面出来。

    最好能够磨出二十多斤。

    苦薯的口感不如红薯、玉米、大豆,但是不见得做成面条后就差多少。

    至少从营养角度看,这种面条是很值得吃的。

    四十多人,要是人人都想吃上一碗面条,需要多少面粉呢?

    马林觉得至少需要十来斤。

    他不准备做这么多面条。

    想了一下,他还是应该先进行一番尝试,做出一两碗面条吃吃看,味道要是好,以后就多做,味道要是差,以后就不做了。

    他吃苦薯面水饺的时候,认为苦薯面其实味道还可以。

    在没有谷子的情况下,它是种说得过去的替代品。

    于是他就自己用石头磨着苦薯粉。

    为了吃一顿饭,真是煞费力气。

    想用这种粉来和面,就需要把颗粒给磨的非常细。

    他用一块小石头加一块大石头来磨面,效率要多低有多低。

    他不知道石磨是怎么制作的,即使知道,他现在也没有工具来加工。

    这么磨面的过程真是辛苦。

    先把苦薯干放在石臼里给搋碎,然后取出来放在平坦上的石板上,用手来回磨。

    清早的水饺好吃,除了苦薯面本身味道不错之外,他磨的很细也是个重要原因。

    如果没有那么细,味道就会差很多。

    他看到别人都很忙,没空帮助他,他就自己动手。

    他是花费了很大的力气。

    一个上午总共磨好了两斤苦薯面。

    抓紧和面。切面条。

    没有金属菜刀也不要紧,他这里有非常直的竹刀,切买条的时候还是足够锋利的。

    为了口感,和面的时候很是用力。

    这种面条不管怎么样,相当的筋道。

    两斤面全都切成了面条,等着下锅。

    有很多猪肉、野菜可以一起煮了吃。

    厨房大婶看着他准备好的两斤面条,显然有点糊涂,不知道这是啥东西。

    马林自己专门弄了口锅,里面先炖上猪肉、白菜、大蒜、一种不知名的野菜。

    等到猪肉炖熟了,便把面条给下锅。

    不到五分钟,便可以盛了吃了。

    他先给自己盛了一大碗,然后尝了尝,味道相当的好,缺点就是面条有点硬,他磨面的时候走了神,所以面粉不够细致。

    大婶自己尝了一碗,另有三人也各自尝到了一大碗猪肉炖面条。

    面条是给猪肉的绝佳补充。

    老是吃肉总觉得腻,现在吃上了面,这感受非常的棒。

    面条汤也好喝,被人刮了个干净。

    没吃到的人一直在那里着急,想也尝上一口。

    ‘大鹅’表示自己晚上就想吃到面条,不如让这里所有人都吃上。

    可是这么一来,就需要很多面粉。

    他们都是用手磨粉,先把苦薯干在石臼里搋碎,然后放到石板上,用一块小石头使劲的磨。

    效率非常的低。

    马林一上午才磨了两斤,但这只是因为他走神了。

    如果不走神的话可以提高一倍,如果更卖力一点的话半天手动磨个六斤面粉也是可以的。

    苦薯不像是小麦、大豆、玉米那么硬。

    于是有四个人来磨面粉就可以了。

    为了吃,真是要花费不少功夫。

    对于没有吃过面条的人来说,这种吃法相当的美味,巴不得天天吃。

    结果是所有苦薯干都被用于磨粉了。

    有六个人在忙着磨粉工作。

    但是马林知道,以后不可能每天派四五个人啥都不做,只磨面粉。

    如今人口如此稀少,每个人的劳动力都不应该被浪费。

    现在大家都想尝一尝面条是啥味道的。

    关键是在肉很足的情况下,面条怎么做都好吃。

    他花了不少时间考虑怎么提高磨面的效率。

    这一整个下午都是一边磨面,一边进行这种思考。

    却毫无收获。

    利用两块粗糙的石头,手动磨那些已经被搋碎的薯干,手上要使很多力气。

    最难的地方在于他完全没有能力对石头进行加工。

    只能利用它们的天然形状。

    薯干比小麦容易磨面很多,所以他这种手动方式是可行的。

    如果真的获得了小麦,他应该怎么磨面呢?也是这么手动磨么?

    晒干的小麦又坚硬,又结实,想用小石块在大石块上面把它们给压碎、磨成粉,是件特别吃力的事情。

    马林觉得脑子有点累,便决定先啥都不管,多动手就行了。

    结果发现苦薯干越来越好磨。

    它自身比较软,需要他手上花费的力气不大,只是人多之后食量太大,想让人人都吃上,就需要很多人手来磨。

    考虑到苦薯的种植比较容易,吃的时候麻烦点也不要紧。

    磨制苦薯粉的时候大家都说说笑笑。

    马林也发现了用更粗糙的石头来磨的时候,更为省力,效率更高,但是粉末会相对较粗。

    到傍晚的时候,大家磨好了接近三十斤的苦薯粉。

    把其中的一半用于和面,然后切成面条,这工作量不小,是五个人一起动手的。

    马林也进行了帮忙,好在这些原始人女人普遍很有力气,把面给和的特别筋道。

    接着炖了五锅野猪肉,等到炖好了,把面条给加进去。

    接着给每人都盛了一碗猪肉野菜面条。

    结果这顿饭每个人都吃的喷香。

    面条被吃了个精光,没得补充,没吃饱的人得从另外两口锅里捞更多的炖猪肉和野菜。

    有人就抱怨为什么不多做一点。

    事实是制作起来太麻烦,当前这些就动用了很多人手。

    最麻烦的一道工序大家都看到了,是把苦薯干给磨成粉。

    手动磨,即使苦薯干没那么硬,一个小时也只能磨一斤。

    没有石磨,所以是用两块石头一上一下来回摩擦,效率能高才怪。

    这顿面条都吃的大家非常开心。

    马林说明,以后会有工具来磨苦薯干,一个人半天功夫就能够磨够四十人一天的饭量,所以不用担心这道工序。

第一七三六章 梦

    苦薯如此容易种植,大家开始明白这件事的含义。

    种更多的苦薯就能够养活更多的人。附近土地如此辽阔,大家想种多少就可以种多少。

    几百几千人住在周围都不要紧。

    马林解释,在将来,人口确实会分布的比较密集,一个村子几百人,每两个村子相距五六里路,这是正常现象。

    “不管我们生多少儿女,他们都不会挨饿?”

    马林说道:“只要不遇到饥荒年月,庄稼不绝收,牲口不得瘟疫,是这样。”

    饭后他继续把苦薯干给磨成粉。

    越是考虑该怎么制作石磨,越是觉得疲劳。

    他不知道石磨的原理,自己也无法凭空想出来。

    这时候他开始佩服起华夏国的祖上来,他们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使用石磨了。

    到底该怎么制作石磨?

    没有任何思路。

    晚上他在脑子非常疲劳的情况下返回了自己的山洞。

    完全是被石磨这件东西给为难的。

    发明不出来。

    就算他能亲眼见到内部结构,也未必能够想明白其中原理。

    于是他决定先休息一下。

    比如说,搓绳。

    他用麻的纤维搓绳。

    他这是最简单、原始的手段。

    把三束纤维给放在手心,用力一撮,它们就先旋转,然后纠结在一起,成为一小段绳索。

    他一直缓缓的搓着。以便让自己的脑子放空。

    他需要休息。

    胡乱的思考会使脑子特别疲劳。

    而多动手会会使脑子重新恢复活力。

    北风呼呼的,但是他坐在壁炉前暖烘烘的。

    他有一罐子的木柴,都是劈好的。

    用石斧能够劈木柴么?

    软木是可以的。

    搓绳索使他越来越放松。

    心里也越来越安静。不再头疼,不再那么累。

    他生出了一股疲劳感。

    但是尚未到睡眠的时候,他继续搓绳索。

    他不知道毛线是如何纺织的,也暂时不想去思考。

    他只想休息一下。

    他这里有开水,于是倒了一杯,里面泡了山楂。

    这山楂太酸,用来泡茶味道不大好。

    但是他没有别的东西来泡。

    酸的山楂对他造成刺激,也使他的脑子获得了一定的休息。

    一开始他是想搓一米绳索,越是搓越是觉得放松,于是就一直搓了下去。

    他觉得自己搓了大约五米左右。

    用热水洗了手脚,然后准备睡觉。

    他使用的水都是从三十多米外的泉眼那里提过来的,家门口有个水缸。

    为了保证自己从山洞中出来的时候不被猛兽伏击,尤其是晚上的时候,他修建了木栅栏,因而有个二十平米左右的庭院。

    他煮饭的锅台就在这庭院里,可事实上他从没煮过饭。

    他的水缸也在这庭院里。

    对于外面的木栅栏,他非常的放心。一头老虎也爬不过来。

    它就不适合攀爬。

    洗好了手脚之后,马林开始感到非常的放松,心情很好。

    他禁不住哼起了小调。

    然后他又想起了住在远处的原始人。

    他可以大幅度的改善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一个人无法在荒野远行。

    除了土俊,所有人都不应该独自在荒野远行。

    马林不确定土俊是否来过鸟巢平原。

    土俊从没提到过这么一个地方。

    土俊并不会造草屋,所以才一直住在土丘村的山洞中,不懂得把族人都给迁到猎场旁边居住。

    会造房子,就不会被风吹雨打,就不担心火堆熄灭,也不怕野兽的骚扰。

    一个三十人的部落完全不用畏惧野兽。

    对马林来说,鸟巢平原是个神奇的地方。

    他认为这里有上百个小部落,总人口两千多。

    这样子才合理。

    会造房子的原始人在平原上开枝散叶,形成众多有血缘关系的部落,邻居之间互相都有联系,这是马林在土丘村、红石村的时候希望看到的事情,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他不希望人口少到每个部落都孤零零的,不走上一个月都找不到邻居,这种样子。

    接着爬上床睡觉。

    毯子和被子是两块完整的熊皮。

    这日子真是奢侈。

    南石村最大的特点是猎物充沛,肉多毛皮多。

    原来附近并没有这么多猎物,直到前年才显得这么充沛。两年间他们的人口提高了十个,有自己生育的,也有从临近聚居点搬过来的。

    壁炉已经把整个房间给烤的暖烘烘的。

    他睡的非常的香。

    连续做了很多个梦。

    有关于他老家的。

    他的华夏国老家是个农村,南边一里路有条河,是灌溉用水的主河道,冬季有二十米的宽度,夏季得有四十多米的宽度。

    有一年他见到了施工队来扩挖这条河。时间是夏季,这个时候不怕冷。

    他们在河的上下游都修了水坝。然后用抽水机把中间这段的河水给抽干。

    很多人站在桥上观看。

    马林也去看了。

    当河水真的被抽干,河底的淤泥露出了很多。

    很多条鱼在这淤泥上不停的跳。

    有很大的接近两尺的鱼,而一尺左右的鱼也不少。

    小时候的马林一个月也吃不上一次肉。

    一尺长的鱼对他来说就是大鱼了。

    他当时一边看,一边馋的流口水。

    他日后反复回忆起这种景象。

    几个穿着塑胶防水裤的人,一手拿着网兜,一手拿着口袋,捞取那些活蹦乱跳的鱼。

    有的鱼非常能跳,会跳到水边岸上。

    马林心痒难搔,想冲下去,捡这些鱼。

    但是他不敢。

    他只敢在梦里去捡。

    他这天的梦境中便再次出现了这种景象。

    被抽干水的河道只剩下黑色的淤泥,而无数的鱼正在淤泥上跳跃着。

    马林站在岸边的淤泥中,非常开心的想去抓脚边几条正在跳的鱼,同时又隐隐怀着恐惧,担心这鱼是不真实的,即使捉住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个梦境持续了比较久。

    直到清早醒来他仍然记得。

    即使在这个梦里,他也未能捉到那些鱼。它们都白花花的,跳的非常起劲,一看就很好吃。

    到下面去吃早饭。

    苦薯可以晒干磨面吃,这是这里的原始人一开始所不懂的。

    但是即使磨了面,味道也不够好,只能当做一种新花样。

    马林看到大婶又在用苦薯面包饺子。

    马林不知道水饺和蒸饺在制作上有啥区别。

    似乎蒸饺应该做的更狭长一点?

    但是想制作蒸饺,最好有蒸笼。没有笼子的话就应该有箅子,蒸饺总得有个地方放。

    在没有金属钉子的情况下,箅子只能用竹片和棍子制作,用绳索绑起来。

    这样子的结果就是它会非常的不结实,容易损坏。

    但是蒸东西吃乃是大家必须具备的技能。

    还是制作出箅子比较好。

    箅子整体上应该是圆形的,一排横的竹片加上一排竖的竹片。

    马林会用芦苇进行编织,或许可以制作出蒸笼来。

    蒸笼分为好几层,对热量的利用效率比较高。

    但是现在他并没有木工工具,难以把笼屉做的比较圆,更没法把上下层之间做的很密实。

第一七三七章 箅子

    煎饺子应该用什么油呢?

    他这里有不少动物油脂,但是压根就没有植物油脂。

    ‘大鹅’用一桶猪油来点灯,可见动物脂肪的富足。

    这些人并不知道怎么煎东西吃。

    先前他们自己会烤肉,最近有了陶锅,学会了炖肉。

    但是并不知道还能蒸东西吃,以及油炸东西吃。

    马林不知道煎饺和蒸饺为什么都做成长条形状,大约是因为这种形状内部受热通透,而水饺那种样子里面不容易熟。

    这里现在并没有箅子,饺子没法坐到锅里。

    这件事不能着急。

    反正今天清早是吃不到蒸饺了。

    想一下,他真是可怜。只是弄到了一些苦薯面,然后就想制作饺子、包子、面条了。

    南石村附近有丰沛的猎物和野菜,但是没有谷子,他们也没掌握什么烹饪方法,只会烤和炖,炖还是因为马林教他们制陶,他们才学会的。

    先制作箅子吧。外面的事情也不需要他操心。

    竹片怎么制作?

    把竹子给砸的裂开,然后用手掰。

    接着用石凿和磨刀石进行打磨。

    掰的时候便可以形成竹片,形状上可能会不满足要求,只能想法子磨了。

    石凿很难加工已经晒干的竹子,所以最好能够新砍一些翠绿色的竹竿回来。

    那么,需要多少个箅子呢?

    如果没有蒸笼,四十个人想吃上蒸饺、蒸包,那么需要多少张锅来蒸呢?

    是不是可以再动动脑子,想想怎么制作蒸笼?

    蒸笼分成很多层。

    每层有一个箅子,上面摆放一笼蒸饺或者蒸包。

    上下层之间要能合拢,别漏气。

    他在老家的时候就没认真观察过蒸笼。

    如果他有木工工具,那么也许制作蒸笼就比较容易。把木头加工成圈,把箅子放入圈中。上下层的圈之间有台阶可以扣起来,这么做的话热胀冷缩会不会造成形状不一致,互相错位,导致漏气?

    想吃个蒸饺、蒸包,结果被难为成这种样子。

    如果只自己一个人吃的话,制作一个箅子就行了。别人可能会提意见,他可以解释,这些蒸饺只是实验品。

    磨苦薯粉很是花费力气。

    人手不容易分配,那么不妨提出要求,谁想吃水饺、蒸饺、蒸包,谁就自己磨粉。

    这顿早饭,大婶只制作了五十多个水饺。

    都不大。

    分给了几个头目吃,普通人最多能够尝一个。

    这里本来是原始社会,大家统一进行分配,人人平等。

    但是现在水饺数量不足,造成了不公平。

    大婶给马林盛了四个水饺。

    然后他再去盛炖肉。

    水饺比炖肉好吃么?

    他们现在每天的食物都是炖肉,没有啥新花样。

    水饺就是稀罕,吃起来就是香。

    有人没有尝到,于是产生了抱怨。

    饭后,马林跟随采集队出门,在挖野菜的时候顺便去砍根青竹竿回来制作箅子。

    结果这一趟转的比较远,来去总共花了接近四个小时。

    肉类还是比较珍贵,不能随便浪费,于是便需要多挖野菜。

    而冬季的野菜种类实在是少,味道也比较差。

    这么做事,效率非常低。

    中午依然吃的野菜炖肉。没有面食。

    马林觉得自己应该想法子提高磨粉的效率。

    他不知道用石臼搋以及用两块石头磨,到底哪种效果更好。

    苦薯干自身不算多硬,也不那么结实,也许夹在两块石头上磨比较好。

    石头的表面最好能够进行一些处理,前后比较平,能够更大面积的贴合起来,同时有更多纹理,磨的时候上下两块石头的纹理可以对苦薯干进行剪切。

    至于怎么给石块制造纹理,先烧熔,再雕刻。

    选择比较平整的石块这么做。

    至于效果怎么样,需要反复尝试。

    他心里没有数。

    接着他就开始制作箅子。

    竹片从哪里来?

    用石头砸青竹竿,砸到裂出很多缝,用手去掰,就得到很多竹片。

    接着把二十多根竹片分为横竖两个方向,简单的绑起来。

    然后要把它给加工成圆形。

    用线量出锅的尺寸,给箅子也确定个尺寸。

    然后用木炭在这些竹片上画个圆,只要绳索的一头固定,另一头转个圈就能画的很准确了。

    再接着把这些竹片拆下来,根据木炭画的线进行加工。

    先用石凿进行粗糙的加工,接着用石头进行打磨,直到竹片的形状跟记号一致。

    重新把竹片都给绑起来,越结实越好。一个箅子就成形了,放到锅里正好合适。

    他老是走神,所以加工的效率非常低。手上是挺忙的,也搞的有点累,但是其实没有做多少事。

    一个下午,这个箅子才做好。

    然后用开水浸泡、冲洗、蒸煮,接着就可以用来蒸东西吃了。

    晚饭依然是炖肉。

    回到自己的山洞,放弃了制作石磨。现在他认为杵臼用来磨苦薯粉便是合格的,不用考虑别的设计了。至于石磨,等到有了金属凿子之后再考虑该怎么加工。

    继续搓绳索。

    他这里有足够多的植物纤维,采自麻类。

    把麻的茎秆上的皮给揭下来,晒干,就能够获得很多纤维。把粘结的皮给清除掉,把纤维给理顺,然后便可以借助纺锤来制作麻线。

    两根或者三根麻线便可以搓成绳索。

    他在这里制作的麻线比较粗糙,即使编织成布料也会带有毛刺。

    至于兽毛怎么制作成毛线,原理其实差不多。

    至于怎么织布,他知道原理,但是具体怎么设计织布机、怎么进行具体操作,他则是完全心里没数。

    另外,那就是他知道怎么编织草席了,如果有合适的席草或者藤条,他能够编出比较漂亮的席子来。

    他耐心的用纺锤纺着线。

    纺锤就是个有点沉的悬空的陀螺,拧它一下它可以悬着转动很多圈,它的尾部系着一根线,然后就会带动这根线旋转。线的末端连接着一束纤维,它们就这么因为螺旋而被拧到了一起。

    马林用黏土烧制的很小的一个纺锤,圆柱形的一团黏土就可以用了。

    每当纺出一段线,他就把它给缠起来,然后在纺锤尾部系个新的绳扣。

    动手使马林感到放松和快乐。

    思考使他感到疲劳。

    他始终没想出来制作石磨的办法。

    没有金属工具,他完全没能力对大石头进行细致的加工。

    他既没法做出圆形、平整的磨盘,也没法在上下磨盘的接口雕刻出合理的花纹,以便转动石磨的时候磨的更彻底。

    石杵和石臼就是他现在能够制作的最适合磨面的工具。肯定比用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夹着谷子摩擦来的快。

    他决定在接下来一天就制作这两件东西。

    即使粗糙点也不要紧,只要比直接磨方便省力就行了。

第一七三八章 石臼

    手上的纤维其实有点脏,纺线的过程中,地上掉落了不少毛樱。

    他只管多动手。

    他知道自己的问题是想的太多,动手太少。

    多动手才能逐渐改善自己的生活。

    他把房间里的麻都给纺成了线,然后就去休息。

    纺线这个词,说起来高大上,实际操作起来极为简单。

    一个容易旋转的重物,中间插根棍子,根子末端绑根绳,用手拧一下这个陀螺,它就会大力旋转,然后把上方的绳索拧的更紧,绳索的尾部连接着松散的一束纤维,这么一拧,纤维束也被拧紧了,然后就成为绳索了。

    第二天爬起来,他取了一块非常沉的大石头放到自己的黏土窑中烧熔。

    他不知道它是什么石头,但是知道,他的黏土窑能够把草木灰泥浆给烧成釉质,温度足以烧熔这种石头。

    他只要看准时机差不多了,它已经被烧熔化了的时候,拿着棒槌使劲的捣它,争取捣出个半球形的坑来。

    他也在另一个黏土窑里烧一块长条状石头,目的是想把它给加工成石杵。

    窑下面添柴火,里面添木炭。

    石杵和石臼的外形要求都不是那么高,所以可以这么加工。

    之所以要先进行烧熔,是因为他没有金属凿子来加工石头的外形。

    都弄好后,他下去吃早饭。

    现在大家的早饭又恢复了正常,野菜炖肉。

    马林不认识自己正在吃的是什么野菜。

    其实他早上并不想吃这么多肉。

    但是他没有选择。

    目前大家仅能吃上的一种面乃是苦薯面,昨天试着做了面条,包了饺子、包了肉丸子,味道不错。天天吃炖肉的人希望能够多吃到这些新鲜花样。

    他听到有人表示自己想再吃饺子和面条。

    大婶说道:“想吃就自己去磨面粉啊。最好从头开始,自己动手把苦薯切成干,晾晒,然后再自己动手磨。”

    吃完洗碗。他看到两个原始女人正在非常笨拙的尝试用陀螺纺麻线。

    这些麻杆是前天马林背回来的,已经晒了接近两天,非常干燥了。

    马林心里冒出很多关于纺织的想法,可行性都不大高。

    他不知道华夏国的织布机是什么朝代发明的,他非常佩服这位发明家。

    现在他在考虑石磨的制作方法,于是对发明了石磨的人也非常佩服。

    他凭借着自己的脑子就完全想不出石磨这种东西来。

    发明石磨的人大约是花费了很长时间徒手磨面粉,经历过无数辛苦,忍受过无数劳累,然后就灵光一动,把它给发明了出来。

    大石头下面带有花纹,磨面的时候就会省力。转动式的磨面比来回推更加的方便省力。

    这些估计都是经验。

    可是把花纹给雕刻成辐射状的,一转动石磨,面粉会从外面掉下来,这主意真了不起,是马林怎么都想不到的。

    他只能解释为,实践出真知。

    就算是现在给他齐备的工具,让他做出一个好使的石磨来,他都未必做得到。

    现实情况是,他压根就没有那些工具,于是更加的做不出。

    并不是说离开了石磨他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先用杵臼来凑合磨面吧。

    苦薯干不如小麦那么坚硬,用杵臼磨粉勉强可以凑合。

    他去半山腰黏土窑观看两块正在煅烧的石头。

    从上方盖子的缝隙能够看进去。

    它们都已经被烧的发红了,但是并未真正融化,难以被加工。

    它们都挺沉的。

    再过一会马林会用陶制的大铲子把它们给铲出来。

    他坐在空地中,认真的加工着一块拳头大的石头,它是一种天然的粗糙砂石,适合打磨使用。

    现在他想把它给加工成轮子形状,以便拿来加工别的石头、木头、骨头。

    至于怎么做成轮子模样,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停的磨。磨个不止一天,直到它变圆。

    这件事真是费力。

    大约一个钟头后,他看到长条石已经被烧熔了。

    于是就前去掀开盖子,用铲子把它给铲了出来。

    然后拿着两块圆石对它进行捶打。

    现在它处于被烧软了的状态,通体发红。

    想加工它就趁这一会。

    他是想把它给做出石杵,既能捣,又能磨。

    它的形状不需要多么标准,但是最好能够像个圆柱,边缘还带有一定的弧度。

    用圆石捶打被烧的通红的它,力量不好把握,敲出来后形状很不规则,他尽量在它冷却钱前多进行一番加工,越是细致越好。

    尽量让它像个石杵的模样。

    石杵是个沉重的圆柱,便于抓握,便于使力,顶部边缘带有弧度,方便研磨。

    七八分钟后,又用铲子把它给铲了回去,继续烧。

    又是半个多钟头后,石臼那个窑,它的表面都要淌岩浆了,马林赶紧用棒槌从上方捣它,想捣出一个半球形凹坑来,形状不太规则也不要紧。

    下方的火先给撤掉。

    捣着捣着,它渐渐变硬,马林把盖子给盖上,把火重新点旺。

    马林知道自己在做的是极为简单的事情。

    而且做的非常差。

    即便如此,这些原始人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懂,必须他自己动手,自己出主意。

    到了中午的时候,充作石臼的大石头被他反复捣了三次,中间已经有了明显的半球形窝,大小呢,放得下一个西瓜。

    于是把它给撅出来,等待冷却。

    充当石杵的那块石头被他反复的敲打了五次。现在的形状有点像个长圆柱了,底部边缘也有了圆角。

    也是铲出来等待冷却。

    下去吃饭。

    他很想吃炒菜,但是他没有炒锅。现在大家使用的锅都是红泥捏制的,热传导非常的差,炒菜容易糊。就算是大厨师过来,也容易炒糊。

    在拥有金属之前,他都吃不到炒菜。

    而即使拥有了金属,比如说,黄铜,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制作一个炒锅。

    模具是怎么制作的?

    炒锅的模具应该怎么制作?

    也许不需要倒模,他可以先制作出铜板,然后烧红,反复捶打,使它出现弯折和拉伸,然后一口铜锅便出现了。

    他距离获得青铜还有十万八千里。

    非常平常的一顿炖肉。

    最近他们的日子非常奢侈,一日三顿饭,每顿都是炖肉。

    可他需要一些变化。

    回去后山,看到石臼和石杵都冷却了下来,形状都很不理想。

    但是肯定可以用来磨面了,比那种用两块石头磨的方式效率要高很多。

    他把石臼和石杵都给抱了起来,下山。

    到了东边围墙里,把这两件东西都给放下了。

    先是拿水把它们都给冲洗了几遍。

    然后就开始尝试用它们搋苦薯干。

    一次里面放上半斤。使劲的一通捣,捣到了差不多了,就抱着石杵使劲的磨。

    可以预见,日后石臼会被磨的越来越圆,石杵也同样。

    确实磨面的速度提高了很多。

第一七三九章 蒸饺

    用石杵在石臼中磨薯干,比较得力,比拿着两个石块磨效率高很多。

    南石村原来有个天然带凹坑的石头,马林一开始试着在里面磨过豆子。但是效率太低,那坑又浅又窄,凹凸不平,不容易使力气。

    现在的石臼乃是自己动手制作的,这个坑就比较的圆,大,光滑,方便使力气。

    用它磨粉会省力很多。

    他连续磨了两斤苦薯粉,感觉用了不到一个钟头。大约是因为薯干不像豆子、玉米那么坚硬。

    管厨大婶看到后非常高兴,自己过来试,表示挺方便的。

    对于原始人来说,这种石臼石杵瞧起来就很神奇。

    马林希望自己每天都能够吃到一定量的苦薯,至少能够当做调剂。总是野菜炖肉,没有个花样,压根就撑不住。

    南石村这两年猎物特别丰富,所以现在就面临着这种吃肉吃腻了的烦恼。

    可能日后会迎来灾荒年月,但是眼下,想节俭也做不到啊。不使劲的猎杀那些野生动物,它们的数量就会泛滥,带来生态的崩溃,再过一段时间,他们这里估计会变得非常贫瘠。

    马林的建议是,可以邀请周围居民点的人过来居住。

    比如桃林村那么困难,不如把一两个小孩、老人、姑娘给搬到这边。桃林村嫌养活他们太累,南石村却养的起。

    即使老人、小孩不擅长干活,放羊和磨苦薯粉这种事却是做得了的。

    马林认为南石村缺少人手。想顿顿都吃苦薯面制品都做不到。

    他的箅子已经做好了,可以用来蒸馒头、包子、蒸饺了。

    其实他很想吃煎包、煎饼,但是没有锅。

    倒是可以炸丸子、油条,但是他不懂得用完的油应该怎么处理,用来炒菜有没有问题?

    油条怎么炸的?他也不知道。是不是把面糊用筷子蘸着拉成条状,甩进油里,它自己就会膨胀,形成油条?

    那馓子又是怎么做的?

    他觉得自己真是馋,在没有小麦粉的情况下便开始考虑这些食物了。

    他得承认自己是个馋鬼。

    他给大婶展示箅子,把它放到锅里,解释它是怎么用的。

    把饺子捏好,放在箅子上,坐到锅里。水烧开之后的水蒸气便可以把饺子给馏熟。

    不止饺子,各种面食都可以这么熟,用苦薯面做馒头,也能这么蒸。

    大婶自然没吃过蒸的东西。

    为了了解味道怎么样,他们抓紧开始剁饺子馅,和苦薯面,擀饺子皮,包饺子。马林要求把这些饺子都包的比较狭长,他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自己在华夏国吃过的蒸饺都比较狭长。

    剁了一盆饺子馅,但是只和了三斤苦薯面,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箅子。

    这个箅子只是个样品,让大家了解怎么蒸东西吃。

    包了大约五十个饺子。箅子上已经放不下了。

    继续把面都给和完,多余的饺子都下锅,跟猪肉一起炖。

    猪肉有很多种吃法,但是马林都不会。

    他只知道把各种挖来的野菜与猪肉一起做大杂烩。

    肉快要炖熟的时候可以把最后包的这些饺子下到锅里。

    饺子是种很好的调剂,味道跟肉以及野菜都区别很大。

    一想到自己只有苦薯这么一种作物,心里就觉得惋惜。

    如果还能有玉米、大豆、小麦、土豆之类的东西多好啊?

    他想吃火锅,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既不知道底料该怎么配,也不知道油从哪里来。或许他们可以奢侈一把,用纯猪油、羊油来煮火锅。

    他又想制作粉丝、宽粉条、凉皮。如果有这些食物,他会觉得生活非常的快乐。

    他压根就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制作的。

    没用多久,蒸饺就蒸好了。

    基本上每人只能尝一个。

    大家都觉得非常好吃。

    猪肉荠菜馅,在马林老家也算是好吃的东西。

    吃完后,大婶希望马林能够制作更多箅子,要是能够再制作一个石臼,那更好。

    为了磨面粉方便,供四十多人吃,最好能够有两个石臼。

    马林答应了。

    大婶让他再弄一个石臼,他决定弄两个。

    没有金属凿子进行加工,那么就烧熔了,然后用棒槌捣出个大坑来。

    他的黏土窑能够烧陶器,甚至可以把草木灰浆烧成釉质,用来熔化石头是非常容易的。

    温度最高的那个窑,他垒了三米多高的烟囱,炉膛里的风比电风扇吹的还猛。

    吃完晚饭,他就前去挑选合适的石头。

    见到了两块四十斤左右重量的石头疙瘩。他也不知道它们叫做什么石,但是确定它们的熔点低于一千度,跟他烧陶器用的温度差不多。

    把它们放进两个不同的炉子里烧。

    准备好了棒槌用来捣它们。

    大约八百多度它们的表面就会红通通的,接近一千度的时候它们就会开始变形。

    他会等到它们被烧的更彻底一些的时候再用棒槌捣它们,直到捣出个大坑来。

    反正睡觉前就能够弄好。

    火都生好了,木柴填好了,两个炉子并排着。

    不需要他进行多少照看。

    他在火光前耐心的制作箅子。

    竹片都是用石凿加上手掰从青竹竿上获得的。

    接着再对外形进行进一步加工,使得箅子整体上呈圆形,放到锅里合适。

    他做的箅子大约直径三十厘米,适合放到小锅上蒸。

    他平时用的陶锅都是餐馆里的砂锅那种形状的。

    但是为了蒸饺子、包子、馒头,他需要坡度更平缓的锅。

    他很希望这种锅可以用于炒菜,但是他知道,陶锅传热不如金属锅,一炒菜就会糊。

    竹片的外形加工起来有点吃力。

    他需要先用木炭画出线条来,然后依照线条,先用石凿使劲的凿掉一些料,然后用磨刀石进行打磨。

    打磨的过程非常的费力。

    有时候为了防止把竹片给磨劈了,得在下面缠线。

    马林先前加工过一个天然的砂轮,尚未完成,它是圆的,表面充满沙粒状凸起。

    用来打磨竹片还是做得到的。

    把它称为圆形磨刀石或许更好。

    他的工作进展的非常缓慢。寻找合适的竹片并加工它们,花费了他很大的力气。

    他没有钉子,于是只能把它们用绳索给绑起来,而为了绑的更结实,他只好在竹片上刻出凹槽来。

    于是花费的时间便比较久。

    他尽量表现的耐心。

    反正他拥有很多时间。

    一个箅子大约花了他三个钟头才做好。

    并不是他制作的有多细心,而是因为没有加工工具。

    用石头做这份工作非常的难。

    做第二个箅子的过程中,去两个黏土窑边看了一下。

    两块石头都已经烧熔了,正在变形,说不准快要变成岩浆向下淌了。

第一七四零章 烤羊肉串

    赶紧掀开上面的盖子。拿准备好的棒槌,挨个在它们的上面捣,一定要捣出个半球状大坑来。这坑的形状不需要多规则,但是一定要有这个弧度,方面捣粮食。

    他有个木头棒槌,还有个用黏土烧成的棒槌。

    后面这个棒槌比较短。但是头部比较大、圆。

    他就把棒槌当做杵,把这石头当做臼,重复磨粉的动作,使得中间这个坑越来越光滑、有弧度。

    大约五六分钟,一个就好了。

    浇冷水使之冷却变硬。

    下面的柴火也都拔出来塞入灰里。

    又是五六分钟,另一个也弄好了,就是坑的形状不大好看。

    也是浇冷水。

    继续加工箅子。直到困倦,去睡觉。

    接下来的早上,先把两个石臼依次给抱到下面。

    它们的形状都很奇怪,但是中间的大坑形状都不错,用得久了之后会变得更光滑。

    有人当下就用它们磨薯干,效率很高,很快就获得了一斤苦薯面粉。

    做好的箅子也拿了下来,但是大婶并未包饺子,只是把它放在开水里烫,进行清洁。

    马林对所有竹片都进行了仔细的加工,不会有毛刺,因而不会有谁吃蒸饺、包子的时候被毛刺给扎伤。

    这天采集队专门派出五人,去挖田里的苦薯,准备背回来切成干,晾晒,然后磨成面粉。

    现在大家都非常希望能够吃到这种面食。

    马林回去,花了两个钟头做好了另一个箅子,也拿了下来。

    接着开始考虑自己晒干的藕片应该怎么处理。

    想了一下,觉得同样可以磨成粉末状,要么用来煮粥,要么用来跟苦薯粉混合,做饺子、包子之类的东西。

    当下就在一个石臼里捣了起来。

    心里在考虑另一个问题。

    他应该怎么制作油炸食物。

    他总不能用猪油、羊油、牛油来炸丸子吧?

    这也太奢侈了吧?

    但是换个角度考虑一下,现在的面食如此稀少,肉食如此之多,也许这也是一种做法?

    其实现在还有种吃法。

    那就是烤肉串。

    原始人的烤法太简单,各种肉直接串在棍子上就烤了。

    马林这里有竹签,可以穿上肉串,放在长条形的炉子上烤。

    他可以用红泥烧制这种炉子。

    内部的燃料使用木炭。

    竹签恰好可以横着架在炉子上方。

    而炉子可以摆在垒好的台子上,或者专门给它做个木架子。

    木炭马林可以自己烧制。干木柴放在窑里焖烧,时间到就成为木炭了。他这里最充足的资源就是木柴。

    可惜他没有孜然。

    他上学的时候以为孜然是种合成调味料,跟味精似的。

    后来才知道孜然就是种植物的果实,磨成粉后就适合制作烤肉串了。

    他这里并没有孜然,只有花椒。

    他也没发现茴香。

    于是烤肉的时候他只能撒辣椒面和花椒面。

    这样子一想就觉得心中非常惋惜。

    一个上午他都搋藕粉。

    石臼石杵用起来还算比较省力。藕和薯干都不怎么硬,较为容易加工。

    他想制作粉条。

    他知道苦薯肯定可以用于制作粉条。

    但是他不知道具体的过程。

    粉条味道非常好,他不知道具体是种什么东西。

    他猜测是一些淀粉。

    而怎么才能获得淀粉呢?

    淀粉不溶于水。

    苦薯中有什么杂质呢?他知道,其中有一些植物纤维、脂肪、蛋白质。

    他不知道怎么把淀粉给分离出来。

    如果脂肪和蛋白质分离不出来,会导致什么后果么?

    他不知道。

    一上午搋了很多藕粉。

    虽然藕的淀粉含量少,但是毕竟与肉类存在很大的差别,可以用于丰富大家的口味。

    马林现在满脑子都是吃。

    别的事情几乎都停下了。只想着吃了。

    吃这件事到底重要不重要呢?

    他认为很重要。

    他现在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而改善大家的伙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这些食物会改变原始人的思想观念,也会改变这里的社会形态。

    毕竟生产美食需要花费大量的力气。

    需要有人专门做这件事。

    同时美食的数量也很有限,有一些美食只有少数人才吃得到。

    于是分配方式必然要发生改变。

    但是现在的社会条件对马林的所有计划都存在很大的制约。

    想让社会一下子就发展起来是件压根就做不到的事情。他必须保持耐心。

    目前他在南石村这边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无法说服五六个人跟着他一起在鸟巢平原旅行,一个一个的找到那些原始部落,并且教会他们最基础的生活技巧,比如说制作长弓、箭矢、烧陶、燧木取火、造房子编绳纺线。

    巢族人并不会编绳索,他们都是直接拿藤蔓、条状兽皮来捆东西。

    其实用树皮、草茎的皮可以比较容易的编绳。

    三块条状树皮就可以编出非常结实的绳索来了。

    如果找到了麻,能够制作出更细的麻绳,然后可以用于编织垫子、衣物。

    纺线在技术上非常容易。

    织布非常的不容易。

    马林经过无数次尝试已经知道怎么手工纺线了。

    用麻纺出的线会比较粗。

    用毛纺出的线则可以细很多。

    粗线怎么纺成垫子,他知道。

    细线怎么纺,他完全心里没数。

    细线那么的密集,是怎么排线的?

    仔细想一下吧,其实他可以用针来慢慢的排线。

    一个陶器棍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凹槽,互相间靠的比较近,他把线给缠进这些凹槽里。

    以前他编织过很多东西,在土丘村的时候用麻绳编过垫子。

    他喜欢称那些线为纵线和横线。

    其实在华夏国,它们被称为经线和纬线,意思就是纵线和横线。

    想织布,经线要排的比较密集。

    纬线最好能够有个梭子用来穿过纵线。

    在土丘村的时候,他是把纬线穿在骨针里,然后手动拿着骨针,一针一针的上下穿过那些经线,在每根经线前都要穿一次。

    在线比较粗,一块垫子只有上百根经线的情况下,这件事并非不能接受。

    但是如果线比较细,一块垫子有上千根经线的情况下,这操作量实在是太大了。

    在土丘村的时候他完全被这个问题给难倒了。

    完全不敢相信能有啥好办法来用机械织布。

    后来则是在跟人聊天的时候才明白,纺织的时候,经线其实具有规律性。

    对同一跟纬线来,经线分为两种,一种在它上面,一种在它下面。

    可以把这两种经线绑在不同的东西上。

    把这两件东西给拉开,这两种线也会拉的很开,一根纬线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穿过它们中间的缝隙。

    每穿一根纬线之后,把这两种经线上下对调一次,就完成了一次编织。

    问题在于,马林不知道怎么进行上下对调。

    他从没制作过任何机械,所以在这方面笨拙的很。

    他被这个问题给难住了。

    如果线很粗,经线数量较少,那么他知道一个非常笨拙的办法。

    可是如果线很细,经线数量非常多,那他的办法就不可行,绷好经线这道工序就能够把他给累死。

    他完全不懂,经线怎么才能排列的密密麻麻的,织好的布几乎没有多大的缝隙。

    下午的时候他决定放松一下。

    他做两件事,一件是制作烤羊肉串的炉子。他没有金属,但是这并不要紧,用红泥制作就行了。

    它呈长条状,肉羊串可以横着架在上面,排成一排。

    他不具备条件制作金属栅格。于是他希望能够把竹签横着架在炉子的两侧。

    是否能够用红泥制作出栅格来?

    别人烤肉炉上面的金属栅格细的像是网一般。

    马林能够制作出这么细的栅格么?

    粗一点要紧么?要紧,栅格太粗,挡住了下方的火焰,使得烤肉不能被均匀的烤熟。

第一七四一章 制作烤肉炉

    这里有这么多肉,以及四十多人。

    如果烤羊肉串,那么自然是四十多人一起吃。

    他心里存在怀疑,自己烤肉的时候只有辣椒粉和花椒面,没有酱油和孜然,能够有老家那么好吃么?

    他压根就不知道怎么制作酱油,即使知道,他也没有材料。

    同样不知道醋怎么做。

    野外也没有孜然,即使见到了也认不出来。

    野生的孜然的生长环境似乎与鸟巢平原区别很大。

    然而他非常确定,华夏国烤羊肉串的做法比原始人的烤法精细了很多倍。

    即使手中缺少调味料,烤出来的肉也会比他们平时吃的美味很多。

    南石村现在有丰沛的吃不完的肉,旷野中也有很多种类的野菜,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庄稼,收集不到谷子、大豆、玉米之类的东西。

    只能望着这些好肉干瞪眼。

    他开始挖取红泥,浇水,然后用手捏制烤肉炉。

    如果希望大家日后经常使用烤肉炉,他就需要尽量把它们给制作的更加结实、漂亮,而不是老被嫌弃。

    只是他的手艺其实很一般。

    只能尽量用心点。

    怎么让烤肉炉更加方方正正?

    他准备用棍子制作木框,当做模具,把锤好的红泥填进去,压结实,取出来,就成为了方方正正的泥板。

    制作三块狭长的泥板,两块正方形的小泥板,合起来,就成为了烤肉炉,板板正正的。

    老家烤羊肉串的炉子是用不锈钢制作的。

    他不知道炉子上是否要有气孔,是否要有小门来倾倒木炭和炉灰。

    再接着又觉得自己用红泥烧制的这个烤肉炉会比较的沉,拿起放下可能都不大方便。

    他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工作台,另外他也希望烧瓦片、陶器这件事能够有别人帮忙。

    在‘红石村’的时候,‘独眼’负责烧陶,而且手艺特别好。

    在南石村,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烧陶。

    其实他完全可以喊‘猫尿’和‘花狗’来帮忙,但是很明显这两位对打猎、采集更感兴趣。

    想了一下,他可以制作两个一米多长的烤肉炉,把它们对接在一起烤肉,应该就够四十来人吃的了。

    制作好烤肉炉之后还需要制作竹签。

    羊肉之类的东西都需要用竹签给穿好。

    四十个人,每个人吃二十串肉,那就需要八百个竹签。

    现在他们有个问题,那就是没有金属工具,想加工竹签,只能用石头。

    他们得把竹签放在磨刀石上来回打磨。

    一根竹签需要制作多久?一千根以上的竹签需要制作多久?

    想好好的吃一顿就是要花费这么大的力气。

    此外他们还没有菜刀,想把肉给切碎可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原始人制作烤肉的手艺那么粗糙。

    仔细一想,简直到处都是问题。

    先不胡思乱想了。

    他的黏土窑就是垒在半山坡空地上的。

    就算用来烧砖和瓦,一次也烧不了多少块,它们就是直径一米,高一米多的圆柱。

    烤肉炉显然大于两个窑。

    所以得露天烧制。

    想了一下,直接拿细竹竿制作框子,把红泥塞进去就行了。

    地面不平整怎么办?

    稍微垫一垫,挖一挖。

    心里又是一番犹豫,觉得还不如直接动手捏,搞那么麻烦做什么?就算是弄出了四四方方的泥板,想把它们固定成立方体,像个烤肉炉那般,不知道有多麻烦。

    他可以先用细竹竿绑出一个架子,然后用红泥把这个架子给糊在里面。然后在旁边堆柴火烤,烤到通红冷却,一个烤肉炉就成了。

    那么每次烤完肉,都要把这炉子给翻倒,以便倒炉灰么?

    想一下,还是留个洞口比较好,烤完肉之后,用笤帚把炉灰都从这个洞口给扫下来。

    这些炉灰可以拿去制作肥料,扔在坑里,倒入一些干草和粪水发酵就行了。

    于是就拿着细竹竿,绑架子。

    烤肉炉要有多长呢?一个两米长、一尺宽的烤肉炉,烤出来的肉够四十个人吃的么?

    他觉得是不够的。

    得做两个。

    尺寸合格的细竹竿和树枝倒是有不少。

    他耐心的掰断它们,绑好。先是形成长方体,然后再绑上一些竖的木棍,以便减小空隙,方便把红泥给糊到架子上。

    他的动作非常的慢,原因是心里犹豫不决,这是缺少动手能力的明显表现。

    花了接近一个钟头,框架才绑好。

    接着开始用水和泥。这里的红泥质量不错,少有什么杂质,倒入一些水,搅拌,用拳头使劲的锤,就会变得又软又粘,像是蒸馒头那种面似的。

    接着用手抓起和好的泥,糊到了竹竿架子上。

    竹竿绑成架子的时候,两端都冒出了一点点。

    马林做事非常谨慎,花了些时间把竹竿的头都给磨的比较圆,以免戳伤人。

    架子带有比较窄的栅格,红泥很轻松就能够糊上去。

    里外都糊,完全把竹竿给包在泥里。

    先保证它足够结实。

    然后用个竹片蘸着新和好的稀泥,刮这个红泥制品的表面,使它更平整、光滑。

    又是花了一个钟头。

    最外面的架子的竹竿都从泥里冒出来了一点。

    先不管。

    堆上柴火开始烘烤。那些竹竿应该都会被烧焦,到时候重新修理一下,上方再粘上两块泥就行了。

    然后开始去绑另一个竹架子。速度快了很多,半小时就绑好了,四壁和底座都带有栅格。

    又拿红泥来糊这个架子,把架子都包在泥里。

    折腾这么久,只是为了制作非常简单的烤肉炉。

    他必须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非常差。

    即使天天在外面冒险,他的动手能力还是这么差,他真的有点发愁。

    同样堆好木柴,开始烘烤。

    炉子下面有挖好的沟,里面塞有柴火,所以炉子的底部也是烤的到的。

    他已经出了一身的汗。

    春季尚未到来,天气非常的冷。

    和稀泥以及用手把稀泥给糊到架子上的时候,手还是非常冷的。

    他先前去洗了一下手,给自己倒杯水喝。

    杯子自然也是自己捏的。

    稍微休息一下。

    虽然没做多少事,倒是累的够呛。

    接着开始考虑下一个问题。

    那就是怎么制作竹签。

    如果竹签打磨的不光滑,那么串肉的时候容易出现毛刺。然后吃的时候可能会出事。

    他不知道华夏老家的人是怎么打磨竹签的,也许他们有打磨机,对着竹签一阵‘吱吱吱’就磨好了。

    他这边得徒手打磨。

    如果每根竹签都很细的话,工作量太太。

    太粗的话,肉块就需要切的比较大。蓝星西方国家的烤肉肉块就比较大,比华夏国大了几倍。

    但是马林觉得华夏国那种小竹签、小肉块,撒上孜然粉的做法才是最地道的。

第一七四二章 制作烤肉炉的竹签

    在现在的条件下,竹签又不是一次性的,只要制作好,以后可以反复使用。

    这里又有了问题。

    吃完羊肉串的竹签,他们应该怎么清洗。

    用开水煮?

    里面加上一点碱?

    碱从哪里来?

    ‘南石村’向东两天的路程,有座山,山缝里有白色的粉末状物体。呈碱性,量不大,但是考虑到这里的人这么少,完全够用的。

    他怎么知道它是碱性的?

    能够用来洗油。

    还能够制作出肥皂来,自然是碱性的。

    现在回到竹签的制作上。

    他们需要很多打磨。

    怎么进行打磨?

    在此之前,他们怎么获得那种粗糙的竹签?

    用石块劈竹子能够得到么?劈的动么?

    劈开了之后能够控制形状么?太粗了怎么办?太细了怎么办?

    他不知道自己老家的机械是怎么加工竹签的。也许机械的刀具能够调整间距,使得切下来的竹条都粗细均匀,恰好符合要求。

    马林这里只有石块作为工具。

    想把竹子给劈成片,本身就很吃力。想给劈成粗细合适的竹条,那是更加的难。

    几乎能够想象,这里的原始人加工竹签的时候手会经常被割伤、刺伤。

    真的有必要整的这么麻烦么?

    换用别的树枝行不行?

    把竹签给做的粗一点行不行?

    一开始只能制作粗的竹签和树枝用来烤肉。

    劈开竹子的时候他们会随机得到一些粗细不同的竹条,先依照它们的形状进行制作。

    日后细竹条会自发变得越来越多。

    这些原始人真的有耐心进行打磨么?

    他手上现在就有竹竿。

    他非常用力的把它给掰断,然而依然有一些竹条连接着上下,他必须借助石斧使劲的砍,才能把它给劈开。

    他不得不重新考虑制作竹签的问题。

    也许对原始人来说,用粗竹签来烤肉就已经很奢侈了,想用细竹签烤肉,那简直是强迫症。

    他用石头把掰下来的小半截竹竿给砸裂开,然后用锋利的石块沿着裂纹把它给劈成竹条。

    这件事非常的吃力,而且很容易划伤手。

    他也没有手套。

    竹条边缘的毛刺同样使人心烦。

    花费了很大的力气,结果只获得十几根粗细长短都不同的竹条,而想把它们做成烤肉的竹签,还需要进一步打磨。

    能劈的更细一点,那就尝试劈的更细。

    怎么打磨?趁着竹子湿,用石片刮,只要刮的足够光滑,穿肉的时候不产生毛刺,那就行了。

    他得到了一跟粗细合适的竹条,截了一下长度,然后把它放在一块台子上,拿个锋利的小石片刮它。

    主要目的是把毛刺、锋利的边缘都给刮掉。如果连石片都刮不动,那说明串肉的时候不会再有毛刺了。

    他打磨出的竹签并不多么圆。但是表面确实比较光滑。

    刚砍的竹子相对来说还算是容易打磨。即便如此,这一根花费了他半个钟头才勉强修好、磨好。

    八百根竹签需要多久?

    四百个钟头。

    一天十个钟头的话需要四十天。

    如果四十个人一起的话,大约一天就好了。

    关键是这件事有必要这么兴师动众么?

    他不清楚。

    如果他使用更细的竹竿,或许加工起来更快。

    细竹竿一掰就断,长度很容易加工。再把一截长度正确的细竹竿给劈开,很省力,能够控制一下宽度,获得的竹片比筷子薄很多,正好适合打磨烤肉的竹签。

    关键是应该使用刚砍来的细竹竿作为原材料。它们软、不结实,用石块也能劈、打磨,而打磨好后一晒干就变得又硬又结实了,肯定适合串羊肉了。

    他去柴火堆里找出了一根今天上午砍的细竹竿,试着先掰断,劈出竹片,再用石块打磨。算是比较简单,这些竹片又湿又脆,比较容易处理。

    他觉得八百个竹签很容易就可以打磨出来。

    他需要它们能够尽量磨得又圆又光滑,一个一个都瞧起来很漂亮,但是他也不强求。原始人吃那么讲究做什么呢?

    给外面两堆火都填了点柴火。

    冒出来的竹竿都被烧焦了。等明天早上拿石块把它们都给砸断,打磨干净,上面再糊一块红泥,保证不会有谁的手被划伤。

    两个烤肉炉都用到了不少红泥,得有三四十斤。

    试着制作了三根竹签。都有点粗,形状比较扁,长度合适,两头都比较尖。适合用于烤肉。

    睡觉去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

    出去看,外面的火堆已经熄灭了。连个烤肉炉都冷却了,红泥已经被烧成了陶。表面有裂缝,但是并不碍事,毕竟它是做烤肉炉的,不是盛水的。

    底部冒出的竹竿被烧焦了,马林拿石头砸了几下子就都砸断了,稍微磨一下就不会扎手了。

    烤肉炉内部有竹竿绑的骨架,所以成品外面才会有竹竿冒出来一小节。

    他把所有这些竹竿都给砍断,然后打磨断口。接着在断口上再糊一层红泥。其实这是谨慎过度了,即便如此,他还是把两个炉子都给卧倒,加了点柴火,对着新加的红泥进行烘烤,等待把它们也都给烧硬。

    反正午饭他不准备吃烤肉。

    下去,要求采集队带回来一些细竹竿,说明是加工竹签用的。

    “一定要是青色的细竹竿,不要是干枯的,也不要多粗。十来根就行了。”

    他们这里的竹子不多,但是确实有几丛。

    到了春季,马林会尝试进行移栽。

    于是就有人问竹签是要做啥用的,以及为什么要用青色的细竹竿。

    “竹签是串肉用的。青色的细竹竿不结实,用石头就劈的开,粗竹竿和晒干的竹竿加工起来都太吃力。这种竹签我们需要上千根,越是省力越好。”

    这里的大部分原始人都不懂得一千到底是多少。

    砍十根竹竿回来非常容易,采集队马上就答应了。

    马林则是在一个台子上加工竹签。

    他手中的竹竿有两米多长,他估计能够加工出四五十根竹签。

    这里的台子都是他用红泥烧制出来的,非常的平整、干净。

    真的动起手来,发现速度不快不慢。

    一小时能够加工十来根,主要是打磨这一环比较花费力气。

    磨好后还需要进行烘烤,否则不够坚硬。

    一上午加工了四十根竹签左右,它们都比较的扁,但是表面光滑,用来烤羊肉是不成问题的。

    采集队果然带来了十几根青色的细竹竿,适合他加工竹签用。

    他自己去后山,依次把两个烤肉炉都给背了下来。

    它们都有两米左右长度,一尺多一点的宽度,一尺左右的高度。

    别人都问他这是什么。他说道:“烤肉用的炉子。”

    这些人满脸都是问号。

    原始人想不通烤肉的炉子为什么长这种样子。

第一七四三章 吃一次烤肉

    下午,他先是用石头垒出一个台子,把两个烤肉炉给放在了上面。

    然后弄了两个陶盆,自己动手切碎肉。

    没有金属刀具,怎么切肉?

    他有块非常锋利的黑曜石碎片,可以用来削肉。

    他小心的把肉削成一个一个小片。

    肯定没有用菜刀剁的细。这个过程非常的花费时间。

    削下来的肉片捏成团,继续削。

    连续两次后就削不动了。肉片相对来说,也算是比较碎了。

    大婶拿了个黑曜石刀,对着这些肉沫又是一通砍,这个刀比较的炖,但是依然有一些剁肉的效果。

    肉勉强算是合格了。

    把肉末放入盆里,加上辣椒粉、花椒面,进行搅拌。

    马林心里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调味料,比如酱油醋,但是他并没有。

    够串个上百串的了。

    他又出去,继续制作竹签,并且喊了‘猫尿’来帮忙。做好的竹签架在火上进行一番烘烤,使它变硬变结实,毕竟这是新竹子,又湿又脆。

    制作好了总共接近两百根竹签,依次烘烤干燥。

    又放在热水里煮了一番。

    花了不少时间。

    已经到了傍晚。

    赶紧把这些竹签都给捞起来,端来肉盆,开始串肉。

    告诉大婶这些烤肉够四个人吃的,厨房做饭的时候可以减四个人的量。

    ‘猫尿’和‘花狗’两个串肉,马林前去提了一篓子木炭,放在了一个烤肉炉里。

    这是他自己用窑焖烧得到的木炭。

    点燃木炭,接着把穿好的肉串给架到炉子上。竹签的长度非常合适。

    一炉子能够烤四十串左右。

    马林心里又在抱怨缺少调味料这件事。

    香味很快传了出来。

    原始人从来都没有见过这种吃法。

    竹签羊肉串,一看就很高大上。

    烤的也很快,烤好后用一个陶制的盘子端上桌。

    马林自己先吃了两串。

    没有孜然,缺少了灵魂。

    但是味道依然非常好。

    想一下吧,这些原始人本来就不懂得任何美食,最近才拥有陶器,知道了怎么炖肉。

    如今一下子吃上了这种烤羊肉串,觉得简直太好吃了。

    一盆肉全都穿好,烤完,一共不到两百串。

    每个人都至少吃上了两串。

    于是便索要更多。

    马林表示没有了,全都吃完了。

    每人吃完用的竹签都要经过回收,放在开水中煮,然后用碱水清洗。

    以原始人的卫生程度,回收一下根本就不要紧。

    只有两百个竹签。不够吃的,但是吃过一次就不会忘记了。

    烤完肉,炉子里面的木炭都手动倒到一个盆子里,然后再添到厨房火炉里。

    此前,南石村人对火堆的照顾特别慎重,生怕它熄灭。

    如今懂得怎么钻木取火了,胆子就壮了很多。即使火堆熄灭了,最多一个上午就能够钻木头生出来。

    晚饭后,马林继续加工竹签,有别人来帮忙。现在知道了这么做的目的,变得热心多了。

    马林又加工了二十来个竹签,返回后山自己的房间。

    重新考虑一下这里的问题。

    南石村虽然有大量的肉类和野菜,却没有粮食作物。

    现在只拥有苦薯这么一种自己种植的食物。

    还很不正规。

    目前大部分苦薯都还在田里,并未被挖出来。

    马林建议‘大鹅’快点都挖出来,但是‘大鹅’遵守自己祖辈的规矩,不许挖。

    马林认为其中的原因在于,巢族人原来不懂得挖窖。

    他再怎么解释,‘大鹅’都不愿意一次都挖出来,而是吃多少挖多少。

    马林说道:“它们会在地里烂掉的。”

    ‘大鹅’不理会。

    马林知道自己需要慢慢的提高声望。

    南石村如今的羊圈里有了五只羊,都是从野外捉来,然后驯化成功的。

    这个数量远远的不够。

    马林又在搓麻线。

    这是他的日常练习。越多的做这种活手越是灵巧。

    他需要能够有一双灵巧的手。

    他对将来缺少规划,但是知道,自己肯定不会闲着的。

    再接下来一天,他都在用红泥烧制比较大的板子。它们比较的结实、平整、沉重,适合当桌面和工作台。

    他已经发现了,南石村非常缺板子。

    没有桌子怎么办?

    烧出板子来,再用石头垒个架子,人就能坐在旁边吃饭了。

    大家也可以在这些桌子上干活。

    此外,马林也在烧砖,既有板砖,又有方砖。

    用板砖垒台子最为方便。

    十来块板砖垒个台子,上面放一块方砖,就能够当做自己的床头桌了,还挺干净。

    红泥这么多,想怎么烧砖就怎么烧砖。

    马林一时之间想不起更多的事情。

    他这种窑烧砖的速度非常慢,一次只能烧五六十块,这件事很是令他不满意。

    但是又不想垒一个更大的黏土窑。

    事实上,他连续三天都在烧制砖头和板子。

    保证南石村的各人都有充足的数量。

    天气略微暖和了一点,不再那么寒冷逼人。

    他能够察觉到春天正在逼近。

    不知道别处的原始人都生活的怎么样。

    另外这里的食盐剩下的不多了。

    虽然动物的血中含有食盐,但是喝起来味道很差,量也不是很充足。

    如果有更稳定的途径获得食盐就好了。

    桃林村有一老一小搬到这里居住,东边的部落也有两名女子搬过来,毕竟这边食物充足。

    人手多了,安排活才容易。

    现在南石村能够派一个专人从事磨苦薯粉的工作。用上石杵石臼的话,一天磨出个十几斤苦薯粉还是不成问题的。

    然后就能够用来包包子和饺子。

    同样也能够用来制作丸子,混合了肉末之后更容易成形,味道也更好。

    既然有了苦薯粉,马林认为大家可以试着驯养一下别的牲口了。比如牛、马,驴子。

    “养了之后有啥好处?”

    马林说道:“可以用来驮东西。”

    “驮东西做啥?”

    “比如,你出去买盐,装了两口袋。你自己背着很累,你牵着马,马驮着口袋,你就会觉得非常省力。你还可以骑马。”

    “啥叫做骑马?”

    马林又进行了一番解释。

    南石村周边荒野中确实存在野马、野驴,但是马林并不建议现在驯养它们,除非见到了刚出生的小马、小驴。

    南石村人口稀少,而驯养野马、野驴都可能使人受伤。

    关键是马林不知道驯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过程,以及马鞍、马镫、马笼头都是怎么制作、装配的。

    马林也极力倡导捕捉带着羊羔并且正在产奶的母羊,这样子便可以获得羊奶,然后便能够喂养别的幼崽了。

    他在这里到底能够做到什么?

    心里完全没有数。

    ‘黑虎’等人大约还在返回红石村的路上。

    红石村与南石村,现在是他的两个重要基地。

    而他在南石村的声望并不够高,想做事面临着种种麻烦。

    这里的人多掌握了几种烹饪方式,在伙食上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第一七四四章 简陋的纺织法

    原来只能吃烤肉,而且是非常粗糙、暴殄天物的烤法,如今会制作多种炖肉,会用苦薯粉包饺子、下面条,会像马林老家那样子烤羊肉串。

    马林现在还想吃到别的东西。

    比如说,粉条,凉皮。

    然而他不知道该怎么进行制作。

    苦薯中的淀粉含量多不多?

    马林自己的感觉是,很多,清洗苦薯的切口的时候,水里经常会有一些淀粉。

    比他老家的红薯、土豆、藕洗出的淀粉都多。

    也许这就表明它适合制作粉条?

    粉条到底是种什么东西?

    接下来这天他在纺织毛线。

    破烂的毛皮、掉落的兽毛等毛料都收集起来,清洗干净,晒干,用手撕几下,弄成蓬松的毛团。

    然后就可以纺毛线了。

    纺线的原理是什么?

    把蓬松的毛条给拉长,然后使劲的旋转一头,它就会越转越紧,而且拧到一起,这样子最后就能够得到毛线。

    把一头给拴在悬吊的陀螺上,用手一拧陀螺,它就带着毛条不停的螺旋、拧紧,形成一条线。

    拧好一截就手动抓起新的毛条塞进去,于是越拧越长,实在太长了,就停下,把线收好,陀螺上方系上新的毛条重新开始。

    这就是纺线。

    其实纺线非常容易学。

    马林不知道纺车是怎么做的,又有什么原理。但是用吊着的陀螺纺线已经挺快了,暂时能够满足他的要求。

    陀螺可以使用转动力足的任何东西。比如说,一块圆柱形红泥,中间插根筷子,就成了陀螺。

    毛线可以得到进一步加工。

    比如说,针织毛衣,针织帽子,针织手套,针织袜子。

    南石村这里的人对这种手艺一点兴趣都没有,只想不劳而获。

    好在从桃林村以及东边搬来的人中有两个兴趣很浓。

    马林教会她们怎么用竹签打毛衣,她们就开始动手了。

    马林的建议是先织手套。

    南石村这边用骨针缝纫,这是种非常粗的针,钻出的洞很大,缝制衣物的时候便有比较大的针孔和稀疏的缝线。想结实,缝的线就应该更密集一些。

    因此南石村这边的皮手套非常的不好使。

    它们是用牛皮缝制的,但是丑巴巴的,不结实,戴起来也非常的不舒服。

    针织手套更为舒适、方便。

    但是也有问题。

    使用贵重的兽毛缝制手套和袜子,真的合适么?

    不管怎么说,先让这两人学习怎么编织手套。

    至于怎么纺织,马林会一个最笨的方法,而且只能纺织比较粗的线。

    考虑到麻绳和手工搓的毛线都比较粗,这个方法便是可以使用的。

    怎么做呢?

    桃林村来的大娘绰号就叫做桃大娘。

    桃大娘对于编织毛衣很感兴趣。

    她生怕自己因为年老而被人嫌弃,所以急着掌握一门手艺。

    这天马林把大娘给叫来,向她演示一项本事。

    她在桃林村的时候便学会了用芦苇或者藤条编织篓子,懂得编织是怎么回事。

    马林要展示的是更复杂的编织法。

    他姑且称之为纺织。

    他准备了两大团麻绳,准备把它们给编成垫子。

    他编的方式是纵线稀疏,横线密集。

    他准备了很多根截短树枝。

    下面要怎么做呢?

    他先制作了一个木架子。

    四根树枝竖在地上,呈长方形。

    最前面两根绑上下两根横木。

    最后面两根绑上一根横木。

    在最前面两根横木之间绑上一堆竖着的棍子,形成栅格。

    为什么要有栅格?

    为了把垫子的纵线给分开。

    纺织为什么比手动编织效率高呢?

    正常编织的原理是手动把横线和纵线进行交叉,有多少个交叉点,手就穿绳多少次。

    纺织则是要简化这个过程。

    纺织的时候,把纵线分为两部分,比如说,奇数列的线都悬在高处,绑在一根横木上,偶数列的线都垂在下方。上下之间不就有了很大的空么?手可以很轻松的把横线给穿过这个空,然后再把高处的奇数列的线全都给拉下去,低于偶数列的线,这样子就把一根横线给成功穿完了。

    如果有一百根纵线的话,原来编织一根横线,需要手动穿针一百次。现在只穿一次就行了,而且空档那么大,非常容易。

    上述办法,接下来,再手动穿一根横线,把奇数列的纵线给拉上去,又完成了一次编织。

    那么,怎么把奇数列的纵线与偶数列的纵线给分离呢?

    这就要用到这些栅格了。

    每个格子里穿过去两根纵线,一根拴在上方的横木棍上,一根拴在栅格的竖木棍的半腰。每个栅格都这么穿线。

    然后奇数列的纵线都绑在了一根横木棍上,而且可以沿着栅格上下移动。偶数列的纵线都拴在了固定的竖木棍的半腰,不能移动。

    把那根横木棍给抬高,奇数列的纵线便高于偶数列的纵线。

    把那根横木棍给降低,奇数列的纵线便低于偶数列的纵线。

    而且上下之间距离很大,便于把胳膊给伸过去。

    这是马林教给桃大娘的简易纺织法。

    马林背地里称之为‘澳洲小哥纺织法’,非常的简单醒目。

    马林自己曾经花费几十个小时都未能想出怎么用机械进行纺织。

    他在土丘村的时候,为了用麻线编织一个垫子,用了两个人,花了五天时间,这垫子长两米,宽一米,每根线有半厘米粗,坐在上面非常的不舒服,瞧起来非常的难看。

    而使用当前的防治法,大约两个钟头就能够编好了,而且自己一个人就行了。

    桃大娘并不知道他在做啥,只听说这是一种很方便的编垫子的办法。

    桃大娘用藤条编过垫子,知道编起来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马林向桃大娘比划:“一个这么长,这么宽的垫子,你要多久能够编好?”

    他的胳膊一抱,大约半米长、半米宽。

    桃大娘说道:“一天左右。用藤条编。”

    马林又用胳膊比划,大约两米长,一米五宽度,问道:“这么大的垫子呢?”

    桃大娘一呆,说道:“需要很久很久。”

    这个时间随着面积的扩大,呈现几何倍率上升。

    马林说道:“我们今天上午就编好它。”

    大娘是不信的。

    于是马林就先绑了前述的木头架子。然后在上面穿绳。

    穿绳的过程花费了比较久。

    因为纵线太多,他得一根一根的绑,还得两头都绑在对应的棍子上。

    一米五的宽度,有三十个栅格。

    总共绑了六十根纵向的麻绳。

    奇数列的麻绳绑在最后面那根能够上下移动的横棍上,偶数列的麻绳绑在对应的栅格的半腰,这样子每个栅格里都算是穿过了两根麻绳。

    花了接近一个钟头才绑好。

    接着让大娘拿着最后方的横棍,让她抬起来一些,于是奇数列的纵向麻绳都高于偶数列的麻绳,中间留下空档,便于手穿过去。

    他有个自制的梭子,上面缠满了麻绳。梭子就是个放线的工具,比棍子好使一点,呈‘工’字形。

    他拿着梭子拉一根线穿过上下两排纵线的中间。

    然后让大娘把横棍向下放。

    于是奇数列的纵线如今又低于了偶数列的纵线,并且完成了一次编织。

    下面马林每穿一根横线,都让大娘移动一次横棍。

    进展的真是快。

第一七四五章 麻绳垫子和毛线垫子各一张

    这样子编出来的垫子中间有孔隙。主要是纵线太稀疏。

    他也没有啥好办法。

    木棍也是有自己的粗细的,导致纵线怎么排都会存在孔隙。

    一米五宽度的垫子,总共有六十根纵线。

    平均每两根有二点五厘米的间距。

    栅格的竖着的木棍大约有两厘米粗。

    现在这样子其实已经不错了。

    一上午总共编了一米多长,并没有编完。

    但是可以说这个由麻绳编的垫子质量不错。

    即使纵线稀疏了点。

    事实上来围观的人已经看得非常惊讶了,连连表示马林编的好,这种办法真是神奇,了不起,聪明。

    马林说道:“其实这没有啥了不起,我老家的人会比这还好的编法,我只能想起来这么一种。”

    距离织布还是差的很远哪。

    织布用的线更细,于是纵线就要排列的更为密集。他这种做法就不中用了。

    最难的地方在于怎么把奇数线与偶数线分离,然后反复的交换上下位置,每次交换完成一次编织。

    还有就是那么密集的纵线到底是怎么缠在木板上的?

    用石块虽然无法加工硬木头,但是可以加工软木头。

    能够劈开、打磨,做的还算是光滑平整。

    想制作家具的话非常的难,但是只要加以时日,还是能够把木材给加工成自己想要的形状的。

    织布机价值非常大,如果他知道该怎么制作,肯定会进行尝试的。

    但是他并不知道。

    连最简单的织布机都不知道该怎么制造。

    有了织布机之后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大家就有舒服的衣服穿了,也有干净的毯子能用,出门既有麻袋,也有布口袋和背包。

    这日子简直过得有点太好了。

    但是他并没有织布机。

    也不知道该怎么制作。

    下午继续把这个麻绳垫子给做好。

    立刻就有人把它给拿走了,要垫在席子上,坐上面比较舒服。

    接着又用毛线以同样的方式纺织一张垫子。

    新的这张垫子会比较的舒服。但是线之间的眼依然有点大。

    能用,柔软舒服。

    除了晚饭的时候休息了一会。

    织到了深夜,毯子终于编好了。长度两米,宽度一米五。横向的线排列的非常密实,但是纵向的线非常稀疏,导致洞有点大。但是当床单肯定是合格的,唯有结实程度略有问题,用力拉的话可能会变形。

    ‘大鹅’毫不客气的把它给占为己有了。

    其实这种纺织物也可以被称作布了,用来做衣服也不是不行。

    但是距离马林想要的布还是差了很多。

    他希望能够获得真正的布,即使丑陋、难看,那也是布,好过直接把兽皮给穿身上。

    大家的羊皮袄都是皮朝外,毛朝内,用骨针给缝合起来的。

    骨针非常的坚硬、锋利,但是比较粗。

    ‘大鹅’作为族长,有不少毛病,但是也有真本事。

    ‘大鹅’加工的骨针非常的漂亮,好使,相比别人制作的显得又细又结实。

    但是依然比马林见过的最粗的钢针还是粗了一截。

    它的粗细像是那种又细又长的钉子,他也说不出来型号。

    用这种骨针缝衣服是可行的,针脚也算是比较密集,但是比起钢针还是差了太多。

    这种羊皮袄外观非常难看。但是穿起来很暖和。

    不合身。

    丑兮兮的。可是他们直到最近才穿上衣服,不能要求太多。

    ‘大鹅’是凭借手艺和生活经验成为族长的。

    ‘大鹅’加工的石斧就是好使,能够劈软木并进行一定的加工。

    ‘大鹅’能够用榆木制作长弓,经过马林的一些说明,质量相当的好,能够有四五十磅,杀伤力很是不错。

    南石村虽然有很多兽毛,但是能够拿来纺织毛毯的并不多。

    马林这种做法也可以用来纺织席子。

    藤条本身比较硬,于是就不需要那么纵向的绳索来进行固定。

    一米五宽度的席子,使用三十根纵向的麻绳肯定能够编织的足够结实。

    马林回家后,一边搓着麻线,一边考虑着制作织布机的问题。

    现在他织出的麻绳垫子连他老家的麻布口袋都赶不上。

    纺出的毛线垫子也太粗糙,用来做衣服的话还是有问题。

    现在不管是吃,还是穿,他都想进一步的进行提升。

    甚至想制作个石磨都没那个本事。

    缺少金属工具的情况下,磨盘他雕刻不出花纹来,然后这磨就会特别难使。

    多动手,手才会变得更加的灵巧。

    于是他一直搓着麻线。

    一开始梳理纤维这一步比较的耗费时间,纺线却比较容易。借助一个吊在空中的陀螺,很容易把松散的纤维给拧成线。

    每次做这件事的时候他都觉得脑子会放松,心情也会变好。

    一直忙活到自己非常的困。洗了手脚睡觉。

    有壁炉真是方便。

    华夏国之所以没有壁炉,大约是因为人口太拥挤,木柴太贵。

    南石村这里木柴如此充足,想怎么烧就怎么烧,所以压根就不用担心。

    南石村目前尚未分家,大家集体劳动,集体吃饭。

    但是各人都有了自己的房间,也有了一些私人物品。

    或许等到经济条件再改善一点,大家便会要求分家了。

    真的分家之后,经济会更为繁荣,马林明白这一点。

    但是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起来之前,分家并不现实。

    而想发展种植业,大家需要金属农具。

    倒是养殖业较为容易发展。

    这里的羊比较容易被驯养。

    苦薯倒是一种容易种植的作物。虽然味道不够好,产量不够高,但是比较容易种植,不需要多少照顾,而附近土地又足够多。

    他现在的问题是,走不出南石村,目前暂住在这里,无法前去寻找别的部落。

    原因在于,没有同伴。

    他相信一点,无论在多落后的社会,人都可以生活的很愉快,而具体的手段是多吃苦。

    有个词叫做苦尽甘来。吃苦能力跟不上自己遇到的困难,那就快乐不起来。

    ‘大鹅’就生活的很快乐。

    土丘村的‘长腿’、‘矮壮’几人也都生活的非常快乐。

    红石村的‘黑虎’、‘斑鸠’也生活的很快乐。

    他马林就生活的不那么快乐。原因是吃苦还没吃够。

    等到他吃的苦足够了,良心不再折磨自己,他就能够快乐了。

    在南石村这边过着清闲的日子,他是否会有良心问题?

    仔细想的话还是有一些。

    他总觉得自己应该更加辛苦的前往荒野,找到那些原始部落,传授他们一些本事,而不是在这边每天研究怎么吃。

    然而他需要同伴。

    在鸟巢平原行路比先前都更容易。

    原因在于这些定居点互相之间是有来往的,路上有标记,而且互相之间的距离最多只有七天。

    先前马林的出行,都是并不知道哪里存在原始部落。经常一走就是一个月。

第一七四六章 离织布差了多远

    即便如此,他还是需要至少五名伙伴。路上要带着帐篷、垫子以及一定量的肉。

    最好再带上一些商品以便进行交换。

    他的目标是收集到更多的豆类种子、谷子,找到更多的口粮作物。

    以及教会这些原始人最基础的生活技巧,顺便劝说他们驯养野羊。

    可是他并没有适于交换的商品。

    有哪些东西是南石村能生产,而别的部落生产不了的?

    目前并没有。

    他这里的任何东西都未曾达到这个标准。

    西北的红石村有项合格的商品,那就是食盐。

    那边以淋盐的方法从盐土中生产食盐,供应给几百人是不成问题的。

    他们来去一趟,可能要花费两个月,而这些盐换取两三百张毛皮是不成问题的。

    一斤食盐可以换取一张毛皮。

    然后他们会背不动这些毛皮。

    马林认为他们需要驮兽,但是他们压根就没有驯养驮兽的经验。

    马林认为他们会用盐来换取谷物、豆类以及一些土特产,这是马林给他们提的建议。

    收集了足够的谷子和豆子,才方便种植。

    马林给他们讲述过谷子到底有多重要。

    有了谷子,日后一亩地大约能够产出一千斤粮食,够一个人吃上个两年的。

    红石村周围那圈土地就能够养活上万人。

    而人口多,谷子也种的多之后,就会出现各种美食。

    马林给他们讲述各种面食,包括馒头、面包、饺子、油条、煎饼、面条、饼干,诸如此类。

    还能够酿制酒、醋、酱油、植物油,制作麦芽糖、玉米糖,诸如此类。

    红石村众人跟马林关系非常铁,马林一说,他们就充满了兴趣。

    一起旅行的时候,马林也经常跟他们讲这些美食,使得他们深受感染。

    思想观念的提升肯定是巨大的提升。

    他们开始觉得要是不种植口粮,不养殖牛羊,这日子简直就没法过。

    所以他们对驯养羊才那么感兴趣。红石平原有非常适合驯养的羊,马林称之为红石黄羊,性格接近山羊。

    不知道这个冬天红石村会捉到多少羊。

    马林跟他们交代过,羊不要太大的数量聚集在一起,否则容易得传染病。

    在没有兽医的时代,一次瘟疫可能会造成灭顶之灾。

    所以如果羊的数量太多,最好把它们给分开。

    ‘黑虎’问马林,多少头就该分开。

    马林想了一下,说道:“最好五十头就分开。我老家存在兽医,所以一个农场可以养殖几百只羊,但是你这里啥都没有,还是不要聚集在一起比较好。”

    现在‘黑虎’尚未回到红石村呢,估计还在路上。

    马林诚心的希望‘黑虎’几人能够生活幸福。在这个时代遇到他们真是件幸运的事情。

    ‘黑虎’也能够理解马林为什么要呆在鸟巢平原,因为马林想获得更多人口,而鸟巢平原存在接近两千人口。

    这是‘黑虎’知道的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大约也是这个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马林一想到自己后面要做多少事,就觉得有些焦虑。

    他必须学会在这个世界生活,日后逐渐衰老并死亡,反正这对他来说只是一款游戏。

    他想吃到粉丝。

    他知道苦薯是可以制作粉丝的,但是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

    他有石臼,可以把苦薯给磨成粉,然后应该怎么做?

    似乎是要用块布进行过滤?

    他没有布。

    他织出的垫子洞太大,压根就没有过滤功能。

    过滤之后就行了么?

    不清楚。

    反正自己凭脑子想完全想不清楚。

    至于纺织机应该怎么制作,他更是完全想不清楚。

    他不知道奇偶数纵线如何才能被方便的分开,并且能持续的上下调换位置。

    他心里想出一个笨拙的办法,可行性比‘澳洲小哥纺织法’还不容易实现。

    他现在是在原始社会,既没有金属,也没有木工工具,想加工出任何机械都很难。

    他真的需要自己研究一台织布机出来么?

    他真的有这种才能么?

    事实上只要可行,即使需要花费很多力气,他也愿意试一试。

    只要布能够织的比较细致、像是真正的布一样,那就行。

    而这件事实在太困难。

    花费了很多力气进行思考,依然认为难度太高,不如暂时先不考虑。

    如果不考虑织布机,他在红石村还能做到什么呢?

    他还有别的办法来制作粉条么?

    他应该怎么把苦薯面粉中的杂质给过滤掉,单独留下淀粉来?

    他能够用什么来进行过滤?

    苦薯粉中含有很多纤维,是他应该过滤掉的东西。

    用布就能够做到这一点。淀粉很轻松的就能够穿过布,而那些纤维不行。

    可是在没有布的情况下,他应该怎么做呢?

    他并不知道多少种过滤法。

    先前他用木炭过滤过水。

    后来用塞满干草的管子来过滤泥土。

    这些过滤并未如何给予他启示。

    都不适合过滤苦薯粉。

    他织的布孔隙太大了,那些纤维也能通过。

    他通过踩踏制作的毛毡的孔倒是够小的,但是既不干净,也不容易清洁,甚至可能把淀粉一起给过滤掉。

    采用更薄的毛毡是否有用?

    更薄的毛毡压根就不结实,他的制作手段就是浸湿兽毛之后使劲的踩踏,直到它们纠缠在一起,形成毛毡。

    这种毛毡在形状和外观上都非常差。

    他已经决定弃用它了。

    因为他现在已经能够用毛线纺织垫子了,虽然质量不大好,至少比毛毡还是强多了。

    这种垫子形状端正,厚度适合。

    这种垫子的制作很花时间么?

    也不是很花时间,同样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机械。

    对于如何织布,其实他有个非常笨拙的主意。

    纺织一块布需要花费无数的时间。但是确实能够织出布来。

    原本徒手织布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使用这种方法后,至少具有了可行性。

    纺毛的时候如果比较细心,便可以产生比较细的线。

    正常情况下他都是使用悬吊的陀螺徒手纺线。

    可是事实上,他可以把比较沉的石头轮子给套到木棍上。横着放,然后转动这棍子,它带动石轮,旋转的力道就会又大又稳,这样子纺线的过程就会变得更稳,从而能够纺出细线来。

    说是细线,其实还是有点粗。

    但是用它织出来的纺织品至少配得上布这个称号了。

    织布的时候,纵线必须排列的非常紧密。

    马林完全不知道织布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织布的时候,纵线是预先用手一根一根排好的。

    那么怎么把纵线给排的比较密集呢?

    他可以用针来排。

    给针纫上线。

    握着针,牵着线缠绕在横着的棍子上。每一根纵线都用针这么缠绕,便可以保证它们互相紧贴,中间几乎没有多少空隙。

    那么如何避免这些线在棍子上滑动并纠缠在一起呢?

    如果棍子上有凹槽,线就不会乱动。

    马林的思路就在这里。

    怎么给一根棍子制作出密密麻麻的刻槽来?

    这些刻槽都像线一般细,互相间的距离也像线一般细。怎么制作?

    马林的想法是,依然用线制作,做成一次性的。棍子外面涂覆一层比较湿的红泥。在这红泥即将变硬,还有些软的时候,用线在上面勒出刻槽来。

    再然后红泥变硬,线就被固定了。

    马林是想获得一块布,无论使用什么手段。

    所以这个棍子和这些线可以做成一次性的,用完就可以丢弃了。

    排线因而有了思路。

    那么下一个问题,如何把奇数列、偶数列的纵线给分成上下两层,以便横线轻松的从两层中间穿过去?

    如先前使用的笨办法那样。

    奇数列的纵线都绑在一根横着的棍子上。

    偶数列的纵线分别绑在一排竖向的栅格的正中间。

    这样子上下挥动横着的棍子,奇数列的纵线会在自己的格子内上下滑动,于是就可以与偶数列的纵线形成高低差,从而方便拿手穿横线。

第一七四七章 想有历法

    马林需要一块布。

    原因在于,他隐隐约约的记得想制作粉丝、凉皮需要一块布对混合了红薯粉的水进行过滤。

    苦薯与红薯存在非常大的差别,苦薯味道不好,虽然含有淀粉,但是含量远不如红薯。

    红薯随便咬一口,都能够感受到其中有大量的淀粉。

    苦薯便不同了。

    直接用嘴咬只觉得硬,比土豆好一些,比红薯差很多。

    但是他比较馋。

    只要搞得到淀粉,就做得出粉条来。

    连藕都能够做出好吃的粉条来。

    他认为自己有必要给南石村原始人引入粉条这种食物。

    然后便可以提高大家对种植业的兴趣。

    目前猎物充沛,大家都比较懒。

    想一下,一群原始人先前靠石矛、骨矛打猎过日子,这样子都活的下来。忽然马林过来,给他们每人配备了一把四十磅以上的长弓,周围是开阔的平原,方圆几百里都是他们的。

    这打猎的难度一下子降低了十几倍。原来就能够依靠猎物的丰沛吃个半饱,如今则是一天三顿饭吃肉。遍地奔跑的都是他们的食物。

    一方面他们觉得现在的日子非常的好,另一方面也容易变懒。

    他们对种植兴趣不大。

    因为他们现在没有人口压力。

    等到过个几十年,他们的人口增加几倍,猎场被迫分割成几小块,每一小块都不太够相应的部落利用的。

    那时候他们便会明白种植和养殖有多重要。

    附近气候条件如此之好,用于种植和养殖更为合适。马林老家的无数游牧民会眼红这种土地。

    明明是适合作为耕地,现在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各种羊、马、驴子之类的动物遍地跑。

    原始人只要把掠食者都给捕杀了,这些食草动物的数目就会迅速膨胀,他们就有了足够多的肉食。

    但是他们压根就不懂的怎么制作美食。

    马林需要给他们开个头。

    他觉得当这些原始人吃上了粉条、凉皮,那么这个南石村会理所当然的诞生出自己的文明,只等着人口膨胀起来就行了。

    他不知道老家蓝星的印第安人分布密度有多高,眼前这里的人口密度实在是太低,在鸟巢平原,想从一个聚居点走到另一个聚居点,平均要步行五天。而鸟巢平原之外,平均要步行二十天。

    他的推算是鸟巢平原总共有两千人口。

    想做啥都难。

    他最关心的事情,一是种植业,二是采矿。

    人口多了才有可能发展起这两种事业。

    目前他还处在收集种子的阶段,从野外收集野生的种子,并且尝试弄懂该什么时候播种。

    播种时间如果差了一个月,结果估计就是颗粒无收。

    即使马林老家科技发达,他妈妈种豆子和玉米依然会有回不了本的年景。

    他手上辛辛苦苦收集起来的各种豆子、谷子,总重量不到二十斤。很可能播下去之后就没了,收不回来了。

    种子播在土中,容易被虫子、老鼠、鸟雀食用。

    必须在它们发芽的那个节气种下去,几天之内就发芽,这样才能降低被食用的几率。

    而发芽之后如果获得的日照和温度不够,到了成熟的季节就结不出果实。

    华夏国亩产千斤的杂交水稻被引进东南亚,一开始几年都是颗粒无收。原因似乎是东南亚生长季短,稻子结不了实,他不记得详细。

    所以他非常珍惜手上的种子。

    也明白,种植业是件需要一定量的人口才能够发展起来的产业,经验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

    他以前看到网友嘲笑菲洲人有土地不知道耕种。

    事实上农业技术是需要时间积累的,马林在鸟巢平原遇到的情况就是压根就不知道该种什么,怎么种。

    第一个问题,收集到的种子应该在什么时间种,他就不知道答案,必须多观察。

    而想通过观察获得这方面的经验,他最好能够有历法。

    农业历法。

    “今年三月初种植豌豆,用种子两斤,大部分都没发芽,估计原因是种早了,都被虫吃了。明年不如改为三月末种植。”

    “今年五月末种植黄豆,用种子两斤,八月中旬收割,大部分豆荚都是瘪的,估计原因是日照不足,种晚了,明年不如改为四月底种植。”

    这样子的经验才是真正的经验。

    农业历法是通过月相来记录四季的变化,预测每年的日照和气温的变化规律,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准确可靠了。

    没有历法,种植业的效率会非常的低。

    加上没有金属工具进行劳作,效率会更加的低。

    马林极度想找到金属矿,但是他本身就不具备任何探矿知识,只知道世界上存在铁矿、铜矿等矿石来制作农具和武器。他需要带领着一队人四处寻找资源。

    他知道有些矿石长得非常醒目,比如说,有的铜矿石就是石头上嵌有铜块,只要眼睛不瞎,就看得出来这是铜矿。

    有的铁矿石表面都是铁锈,也比较容易判断。

    马林上学的时候见过硫酸铜溶液,知道它是蓝绿色的,也见过铜锈,知道它是绿色的,因而他怀疑铜矿石头也可能是蓝色和绿色的,天生蓝色、绿色的石头说不准就是他的目标。

    他还知道炼铜炼铁的做法就是把矿石锤碎,跟木炭粉一起煅烧。

    木炭的作用是把锈蚀的金属给还原成原本的样子。

    他烧陶器用的黏土炉子的温度就够炼铜炼铁的了。

    他缺少的就是这样子两种金属。

    不过今天他考虑的是怎么织布。

    真正的布。

    他离研究出纺织机差了十万八千里,现在他只想用最笨的方法织出一块布来。

    反正徒手编织是行不通的。

    他编织过藤席、苇席、背篓,在编织方面算是很有经验了。

    但是想生产布,用的线那么细,排列的那么密,徒手肯定是编不了的。就算是想用针一根一根的穿线都是很难行得通的。

    而他想获得布的理由却很简单,那就是用它过滤苦薯面水,从而获得淀粉,制作粉条。

    最终目的仅仅是为了吃。

    最近他掌握了‘澳洲小哥纺织法’,用麻绳和毛线各织出了一张长两米、宽一米五的垫子。

    它们是真正能用的垫子,如果他用手一下一下的编,一张需要花费十几天。

    可是这两个垫子总共只花了他一天。

    这种垫子的问题是,绳太粗,纵向的孔隙太大,肯定无法用来过滤面水。

    不要低估一个吃货的决心。

    南石村做到了一天三顿饭都能够吃肉,但是吃法实在是单调。

    给他们的炖肉中加入粉丝,肯定能够大幅度提高美味程度。

    于是这块布对他来说就非常重要了。

第一七四八章 纺织原理

    他的想法是,即使产量很低,能够让少数几个人吃上粉条也是好的,比如他自己。

    他其实心里有点急躁,想快点去荒野寻找更多的原始部落,却始终找不到同伴,无法成行。

    自己一个人穿越这个时代的荒野,还是算了。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果他成功制作出了粉丝,它们很容易被保存和携带,然后他就可以带着它们去与各个部落交换,使得远行有了更正当的理由。

    他不可以用陶器进行交换么?

    他也会用红泥陶器进行少量的交换,但是他会亲手教给这些部落怎么烧陶。

    他同样也会教怎么制作质量好的弓箭。

    怎么编织背篓、苇席。怎么造房子,包括草房、石头房子、砖房。

    其实他心里还有一个模糊的想法。

    他希望把南石村发展的足够好,别的部落的人听说后自发的从远处赶来,进行观摩和学习,顺便带来一些用于交换的资源。

    只是考虑到这个时代的落后状况以及鸟巢平原的人口密度,他觉得这种事很难实现。

    回到织布。

    他压根就不知道织布机的真正原理。

    他只会一个最简单的纺织法,只能织粗绳索和席子,而且纵向的孔隙太大,导致编织物不够结实。

    他用来过滤面水的布必须更细一点。

    他认为一厘米至少应该有十根线,而两根线间的孔隙宽度不超过半毫米。

    这样子的布肯定够他过滤面水了,他的粉条就有希望制作出来了。

    他知道这块布将会耗费他非常大的力气。

    他在土丘村的时候曾经徒手用几百根麻绳编出了一个垫子,它比麻皮口袋还粗糙,却耗费了他七天时间。

    每一个交叉都是用针穿出来的。

    每一根横线他都用针上下穿了三百多次。

    总共有两百多根横线。

    为了把纵线给绷直,他使用了几根木棍,并给每根纵线的两端绑了个用黏土烧的坠子。

    这个垫子是水平的,所以他要在垫子的上下方之间穿针,胳膊不够长,所以他专门喊了土俊的孙女坐在这垫子的下方,跟他配合着穿针,导致后来小姑娘天天喊脖子疼。

    从某个角度讲,他是患有强迫症,做事特别的一根筋。

    那种垫子他都做得出来,如今他知道一个最简易的纺织法,自然要想法子织出一块布来。

    这布的用途是过滤面水,以便制作粉条。

    他用的线是自己纺的,乃是他目前能够纺出的最细的线。即便如此,它也有半毫米以上的直径。

    线是怎么纺的?一束松散的纤维,对一端进行旋转,它不就被拧细了么?继续拧就成为了线。一团蓬松的棉花,随手一扯,不就扯出了一束松散的纤维?

    那旋转是怎么来的?

    把纤维的一头拴在一个陀螺的转轴上,陀螺一转,它不就开始带着纤维的这一头旋转了么?

    手工纺线的时候常常是用一手吊着一个陀螺,另一手从棉花上扯出纤维束来,接到前面的纤维束里,于是就一直纺了下去。

    而这种悬吊的陀螺不宜太沉,转动的惯性也不够大,纺线也不够稳。

    于是便有了横向的纺轮。它用圆盘状石头中间掏洞制作出来,转动起来惯性大,而且转的很平稳,于是便能纺出细线。

    马林现在用的细线在他老家肯定算是粗线。

    可是他只能纺这么细了。

    他没有金属,既无法做木工,也没法做石工。

    他的纺轮的转轴被塞在一块大石头中间的孔里,因为尺寸不够准确,所以一转起来就咣咣咣摇个不停。

    他的纺轮也不够圆,所以转动也不平衡。

    他没有把手来摇这个纺轮,所以制作了一个方向盘。

    他不知道纺车是什么原理的,所以需要一个小孩帮他摇这个方向盘,自己两只手都用来纺线。一只手把新的纤维束给接到前面的线上,另一只手放出更多的纤维束。然后每纺出两米长的绳子,他离纺锤就有两米远了,太远了,他们就会停下,把纺好的线给缠到线轴上,然后把一根新的短线给系到转轴的顶端,从头开始纺线。

    这样子纺出来的线确实比较细。

    即使这个办法非常笨拙,但是至少真的获得了细线。

    自从进入欧卓大陆冒险,他就转变了思维方式。

    有好过没有。不管用多笨的办法,先搞出个样品出来再说。

    现在他的细线的长度肯定是够纺织一块布来的。

    万事具备。就差动手了。

    布分为横线和纵线。纵线必须必须手动排好,横线借助工具来穿过这些纵线,而且是一上一下这么穿。

    正常的编织的办法是,纵线固定,横线一上一下的穿过每根纵线。

    而简易纺织法的做法相反,纵线是可以动的,横线不用上下穿针了,只要拉直,然后把纵线上下移动,就完成了一次编织。奇数列的纵线作为一个整体上下移动,偶数列的纵线作为另一个整体。

    那么纵线是怎么上下移动的?

    给每一根奇数列的纵线准备一个栅格,它们在栅格里可以上下移动,这种就不会出现交叉和混淆。它们的尾部绑在同一根横杆上,推着横杆上下移动,它们就在栅格里上下移动。

    偶数列的纵线则是绑在栅格的竖棍的正中间。这样子每个栅格里算是有了一对纵线,一根是奇数列,一根是偶数列。

    这样子便可以轻松的把一块布的所有纵线按照奇数偶数顺序,轻松的分成两层,层间距很大,方便用胳膊把横线穿过去。

    然后就是每穿一根横线,就推一下后方那个横杆,奇数列的纵线就会完成一次上下编织。

    这就是最简易的纺织法。

    现在他要用这个办法来织布。

    说来可怜,他只会这么一个纺织法。

    他知道用这种方法织布有多难。

    每个栅格里面只有两根线。于是栅格的宽度决定了布的纵线的间距。

    他想用这块布来过滤面水,自然间距需要比较小。

    那么每个栅格就必须比较窄。

    可是棍子本身就有粗细,即使他使用竹签来做栅格,这个粗细也是超过了布料的要求的。

    他被为难了很久,然后出了个馊主意。

    他用线来造栅格。

    比如说,他用红线做栅格,显得比较醒目。

    一个长方形木框。上下之间密密麻麻拉着一排红色的平行线,两两间距两毫米,可以有一定的出入,反正只要够密就行了。

    他得借助针来把它们给布的这么密。

    为了让这个栅格保持稳定,不滑动,不交叉纠缠,他要么需要在横木上刻出凹槽,把线给勒在里面,要么使用另一种办法:

    栅格的纵线绷好后,用树脂给粘上。然后它们就不会再滑动了。

第一七四九章 准备工作

    他先前还想了办法,那就是在横木上涂上一层湿软的红泥,等到红泥半软半硬的时候,把线给勒上去,等待红泥干燥,这些线就被固定了。

    他希望这块布有六十厘米宽,正方形。

    于是他需要事先排好六百根纵线。

    于是他需要三百个栅格,每个栅格的宽度是两毫米左右,要求没有那么高。

    本来这么密集的栅格是很难制作的,但是如果他采用的是半毫米粗的线,用针来绷线,那么它们互相间的距离是可以小于两毫米的。

    他要把三百根线这么给绷好,互相平行。

    回到前面所说,布匹的纵线分为奇数列和偶数列,或者说,一号位与二号位。

    所有奇数列的纵线要从栅格中穿过,这个栅格的宽度只有两毫米。

    他必须用针来完成这个操作。

    所有偶数列的纵线要绑在栅格的右侧竖棍的正中间。现在马林的栅格是用线给绷成的,也就是说,偶数列的纵线要被绑在这些红线的正中间,怎么绑?

    他准备采用的办法是,这些红线的正中事先打好一个圈,这样子可以用针把偶数列的纵线给穿进这些圈里,绑好。

    于是每根红线中间都有个预先打好的线圈,用来固定住布的偶数列纵线。

    想一下这件事有多麻烦。

    他认为他需要找一位帮手来一起绷好这个栅格。大约需要花费两天时间。

    然后开始排纵线。也许需要两天时间才能排好。

    接下来纺织横线,这一步反而比较简单,也许一天就能纺好。

    总共需要五天,两个人一起动手。

    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差错,导致一切都从头开始。

    他的心理准备是,这块长宽都是六十厘米的布可能会花费他半个月的时间。

    而它将成为这个世界的第一块布。

    它的用途不是用来穿,而是用来过滤面水。为的是他想吃粉条。

    他感到不好意思把这件事告诉别人。

    他的这种织布法实在是笨拙。

    但是不管有多笨拙,他认为它是可行的。

    问题是,现在的社会条件是否允许他这么折腾?

    他带着一个人,啥都不做,专门在这里用这种笨法子织布,它只有六十厘米的长宽,花费半个月。值得么?

    别的原始人会怎么看待他?

    为了重复利用这块布,它必须非常结实。

    粗线确实比细线结实。

    可是除了粗细,他还希望纤维本身能够比较结实。

    他用老虎毛来编织这么一块布,用途是过滤面水,这值得么?

    用豹子毛行不行?

    想一下,纯粹是暴殄天物啊。

    他手上的细线是用羊毛纺出来的。

    这里的羊毛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红色的。

    他准备用红色的羊毛来绷出那三百个栅格。

    他拉了拉,希望这些线能够足够结实,以便日后重复使用。

    今年拔下来的羊毛,按理说应该比较结实。

    它们是山羊毛,不是绵羊毛,有点硬,质量没有绵羊毛那么好。

    他真是有点不放心哪。

    用更粗的线来绷出栅格来是否可以?

    他觉得眼下的线实际上就够粗了。

    关于一毫米、一厘米、一米他是怎么量出来的?

    全凭感觉,没法量。

    反正栅格绷的较为密集就对了。

    接下来开始动手。

    他没有剪刀,是怎么剪断线的?

    目前都是用黑曜石碎片割的。

    这件事想想都觉得可悲。

    可是他没有什么好办法。

    骨针他有两根,是‘大鹅’制作的,两毫米粗,非常坚硬,美观。

    怎么制作的?

    ‘大鹅’有块圆形的适合打磨的石头,像是个砂轮似的,只有拳头那么大,他徒手握着这块石头,打磨一根牛骨。这块牛骨本身厚度就超过了两毫米,得有三毫米多,用石斧砍下来的碎片大约是十厘米长,三厘米宽,三毫米厚。

    ‘大鹅’手动把它越磨越细。

    马林刚开始观看的时候不以为然。

    直到‘大鹅’把它给磨好了。

    真是漂亮。

    又是漂亮,又是锋利,又是坚硬,有点像是件艺术品。

    两毫米粗的尾部是怎么打出针眼的?

    其实他是先用燧石箭头的尖钻出针眼,很小,然后再把尾部给磨的更细,再然后把针眼给扩大。

    这两根骨针应该能够胜任他织布的任务。

    但是他并不能马上动手织布。

    他这几天必须多干活,多劳动,多吃苦,然后他花费那么多时间去织布的时候便不会有人提意见。

    想了一下,他开始烧制瓦片。

    他对此已经轻车熟路了。

    南石村的房子没有红石村那么多,屋顶面积较小。

    大约需要五千多块瓦就够铺的了。

    而且也不是那么急着用。

    最近南石村最忙碌的事情是,去野外捉羊,然后带回家,看是否能够驯养。

    而他们的领地中,羊的数量比较少,远不如红石平原。于是他们做这件事就比较吃力。

    ‘大鹅’最近在跟东南西北几个方向的邻居都做生意,愿意用好的兽皮来换羊。

    但是他们如今也明白了驯养羊的好处,压根就不愿意换。‘大鹅’必须把压箱底的老虎皮、熊皮、豹子皮拿出来才能换到被活捉的羊,很不划算。

    附近猎物非常充足,‘大鹅’想要羊只是想瞧瞧自己饲养几十头羊是什么感觉。

    尤其是想看到自己养的羊产崽。有的母羊一胎能够生五六个,那羊群一下子就可以扩大很多。

    至于怎么喂养小羊羔,除了让它们吃奶之外,大家现在还有苦薯粉作为饲料。

    苦薯味道很差,但是制作成饲料后就好吃了不少。

    ‘大鹅’让马林想做啥就做啥,管吃管住。

    即便如此,马林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劳动。他教给这些人基础的生活技巧,他认为都是应该的,不应该居功。

    如今他们都学会了,他就应该向前一步走了。

    具体应该怎么走,他并没有思路,只能慢慢来。

    这块布长宽都是六十厘米,所以他并不需要制作多大的架子。

    他去砍了四根硬木树枝,大约都有拇指粗,截成一米左右的长度。

    把树皮剥光,用石块进行一番打磨。

    因为是新砍下来的,还比较湿,这一步比较容易。

    然后用火烤,掰直,越直越好。等到冷却变硬。

    大约一个钟头后便已经又直又坚硬了。

    然后开始制作木架子。

    地上树立四根树枝,呈正方形,边长九十厘米左右。

    在前方两根树根上绑两道横木,使用方才做好的光滑、笔直的硬木棍子。

    为了绑的更结实,可以在木头上划出凹槽,把线给勒进去。

    都绑好后,接着下一步。

    用线绷栅格。栅格的要点是,非常密集,每一根竖线的正中都要有个固定的圈。

    前方现在不是有个长九十厘米,宽一尺左右的木框了么?

    就是要在这个框中绷出三百个栅格。

    每个栅格宽两毫米,是布上相邻两根线的总宽度,算上孔隙。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707/ 第一时间欣赏魔界狂想曲最新章节! 作者:名为绅士所写的《魔界狂想曲》为转载作品,魔界狂想曲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魔界狂想曲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魔界狂想曲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魔界狂想曲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魔界狂想曲介绍:
终有一天,我将征服整个魔界。人若没有梦想,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分别?魔界狂想曲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魔界狂想曲,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魔界狂想曲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