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玄幻魔法魔界狂想曲TXT下载魔界狂想曲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魔界狂想曲全文阅读

作者:名为绅士     魔界狂想曲txt下载     魔界狂想曲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七五零章 笨法织布(一)

    用这么密的线织出的布应该是合格的。

    栅格是使用红线绷出来的。它们的特点是排列的非常密,并且每一根的中点处结了个圈,方便日后向里面穿线。

    下面就开始绷线。

    用针进行操作。

    两根骨针。它们的直径都超过了两毫米,虽然比较粗,但是用于穿线是合适的。

    他把两根针都给纫好线。

    开始在前方的木框上绷线。

    先确定布的左右边缘都在哪里,总宽度六十厘米。

    最左边开始绷第一道红线。目的是把三百根红线绷在六十厘米长度的木框上,形成密集的栅格。

    用针动手。

    起手在上面的横木上绕个圈,打个扣。把拉出的线量出半尺的长度,在这个位置挽个线圈,做成死扣,圈的直径不要太大,最多半厘米。继续用针拉着线向下,到达正下方的横木,拉紧,绕圈,打个死扣。

    把针拔出来,喊个小孩专门帮忙给针纫线。

    换一根纫好线的针,开始绷第二道红线。

    距离上一根红线两毫米左右距离,窄于这个距离没有关系,在上面的横木上用针牵着线转个几圈,再量出半尺的长度,挽个线圈,做成死扣,继续向下牵线,到达下方的横木,拉紧、绷直,再绕几圈,打个死扣,把针给拔出来。

    小孩已经帮忙把另一根针给纫好了。

    于是换针绷第三根红线。

    一共要绷三百根红线。

    预计要花上至少一天半。

    这些竖着的红线便形成了栅格。称它是没有横线的网也行。

    马林使针线的手并不巧,他只能想着,自己使的多了之后就会越来越巧了。

    每当绷好十根线,他就担心它们会在横木上滑动,然后发生错位、纠缠。

    他拿了个小碗,里面有团树脂。

    他在火中稍微烤一下小碗,树脂就会烧熔。

    他用棍子蘸着树脂,滴到上下两根横木上,与那些已经绷好的线进行粘合。等到树脂冷却,它们就会被固定,不会再滑动和错位。

    十根红线大约占据的总宽度是二厘米。

    他用了一个钟头才完成第一个二厘米。

    时间花费在给线打扣上,尤其是每根红线正中挽的那个圈,只有半厘米的直径,却必须打成死扣。不是不能打,而是需要花费时间。他是拿着针来打扣,而且得量好长度,线圈的位置距离上下的横木都是十五厘米左右。

    但是至少他能够确定,用针来这做这件事,确实能够把红线给排的比较密集。

    关键是密集,绷的相对较紧。

    至于这竖线是否足够垂直、均匀,那就不要紧了,反正上下两端都给用树枝给胶在横木上了,不会发生错位就行了。

    小孩帮他纫了一个钟头的针,总共十次,然后就觉得无聊,跑了,马林只好再喊来一个小孩,帮忙给针纫线。

    马林小时候就经常做这种事,把线给穿进针眼里,看起来容易,但是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花个十分钟都纫不好。

    他觉得最吃力的地方还是在正中间挽那么一个线圈。线圈的位置正好不上不下,距离上下方的横木都是十五厘米,不要差太多,线圈的直径只有五毫米左右,却必须打个死扣,像他这种用针线不多的人,这个动作必须非常的小心而又吃力。

    新来的这个小孩非常的耐心,就坐在毛团垫子上,一边吃野果,一边随手帮他纫针。

    一个上午,总共绷好了四十根红线。它们形成了密集的栅格,或者说,网,不太均匀,但是互相间有清晰的界线,没有交叉和错位。

    在用树脂来把线头固定在横木上的时候,也遇到了一点麻烦。

    操作的时候,棍子可能会粘着线,拉动它们,造成错位和纠缠。

    而树脂把纠缠的线给胶合在一起之后,就得使大力气才能拉开。而一使大力气,就可能把栅格线给拽得在横木上滑动起来,于是更多的线纠缠到了一起。

    因而必须小心操作,不能着急。

    他从没做过这么细心的工作。

    这是第一次。

    为了得到这个世界第一块布。

    而这块布可以用于过滤面水,制取苦薯淀粉,从而能够制作出粉条。

    他喜欢吃粉条,他能够确定,这些原始人全都会爱吃粉条。

    他聚精会神的做这件事。

    对于熟练的缝纫工来说,这些操作都是小意思,可能五六个钟头就能够把三百条红线都给绷好。

    他一上午只绷好了四十根。

    也都用树脂进行了进一步粘结加固。

    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无法对木材进行细致的加工,于是只好使用这么笨拙的方式。

    下午‘猫尿’过来看他在做啥。

    “我要织布。布穿起来用起来都非常舒服。”

    ‘猫尿’看的津津有味,还帮助他纫了几次针。

    一下午他又绷好了四十根红线。

    一共八十根红线。总宽度十六厘米。

    都绷的比较紧,不是松松垮垮的样子,正中间距离上下都十五厘米的位置都有个五毫米直径的线圈。

    其实马林对这些线圈充满了担忧,怕它们在纺织的过程中会阻挡纵线在栅格中的上下滑动。

    但是他也没有啥好办法,只能让相邻的线圈在位置上稍微有点差别,这样子产生阻挡的概率就会降低很多。

    ‘猫尿’一下午就觉得很无聊,不再来看,于是马林再喊个小孩来纫针,而报酬就是马林愿意把自己的水饺、肉丸子都让给他吃。

    小孩说话奶声奶气的,虽然只有三四岁,却一直说个不停。

    不管他说了啥,马林都尽量赞同他,于是他越说越是起劲。

    小家伙纫针真是快,几秒到十几秒就能够成功的把线穿过针眼,马林前两天有一次纫针花费了整整一个钟头。

    结果这一晚上又绷好了三十根线。马林觉得头晕眼花,腰酸背痛。

    心说,自己真是没用。

    这一天的工作就差点把自己给整趴下。

    所有这些红线形成的栅格的总宽度是二十二厘米左右。超过了三分之一。

    一想到还要再花两天,而且栅格做好后还有别的穿线工作,他更是觉得心累。

    但是这都不要紧。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块布要以这种方式诞生,他有必要多花费点力气。

    而且为了日后能够吃上粉条,他也有必要多花费力气。

    回去睡觉。一闭上眼睛就觉得床在旋转。

    果然是有些过于疲劳。从早到晚,总共只绷了一百一十根线。

    他的手脚就是这么笨拙。

    换个熟练的缝纫女工估计半天就能做完这些活,还活蹦乱跳的。

    他只好安慰自己,多忍耐疲劳,动手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第二天继续。

    有人进来参观。

    马林解释,自己现在做的这个玩意跟前几天纺织麻绳垫子的那个玩意其实是一个原理的,只是纺织的更为细致。

第一七五一章 笨法织布(二)

    一直有人进来。

    马林非常担心会有谁不小心把他的工作成果给碰坏了。所以给‘大鹅’说明过,让大家都小心。

    于是‘大鹅’就以族长身份告诉大人小孩不要随便碰坏马林这些东西。

    至于布到底能够有什么好处,‘大鹅’并不关心。

    其实马林很希望能够有人给他帮忙。但是大家都是只看不帮忙。

    他想了半天,不好意思喊他们,只能自己动手。

    连给他纫针的小孩都不愿意做了,他只能自己纫。

    工作效率一度变得非常低,忙活了半晌午,结果只绷好了九根红线。

    还搞的很累。

    主要原因在于,生怕把已经绷好的那些线给碰坏了,想了一下,又滴了些树脂给胶的更结实。

    终于有个大娘过来帮忙给马林纫针,一边纫一边嘴里骂骂咧咧的,马林不能完全听懂她在说啥。

    只觉得自己一听她说话就从心里烦的要死,特别的吵,充满了各种激烈的情绪,他必须花最大的力气来克制自己的嫌弃。这并不是大娘的问题,而是他自己的问题。

    他跟原始人相处最大的问题就是经常觉得他们很烦。

    到了中午的时候,总共绷好了一百五十根红线,它们形成的栅格的总宽度是三十厘米。

    按理说,自己这活也并不多么精细,比起刺绣什么的简单多了。

    可他就是觉得累。

    大约是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做,并且对自己的做法缺少把握。

    他心里总是嫌这种织布法太笨了。尤为重要的是,这法子是他自己鼓捣出来的,他一点把握都没有,生怕自己的这个主意太蠢。

    他必须摆平心态,即使这是很蠢的做法,既然他只有这一个主意,那就有尝试的价值,试过之后才能心里有数。

    如果他没有在土丘村用笨法编出了一个麻绳垫子,他就不会掌握后来的织垫子方法,把编织一张草垫的时间缩短到了一天之内。

    吃饭的时候他觉得两眼发昏。即便如此,他还是把自己的四个肉丸子给了那个小孩,希望小孩下午能够来帮他纫针。

    小孩吃的开心,就答应了。

    肉丸子外面是用苦薯面做的面皮。

    原始人压根就不懂得多少种吃法。自从试过了用面裹着肉团炖,他们就喜欢上了。

    马林制作的三个箅子都被用来制作蒸饺了,只是每天只做有限几个,四十多人口只有五六人能够吃到。

    马林制作的三个石臼现在也都被用于磨苦薯面了。

    苦薯远不如红薯、土豆好吃,磨出的面也是比红薯面、豆面、玉米面味道都差很多。

    但是用来包饺子味道还不错。天天吃大锅炖肉,吃到这种猪肉荠菜饺子,即使面皮不够美味,感受也是非常棒的。

    下午还没开始绷线,他就有点眼花。他心说,我这动手能力真是差,这才做了多少活?

    小孩果然跑来帮他纫线了,四个肉丸子就是有这么强的吸引力。

    他几乎是竭尽全力,一下午又绷好了四十根线。晚上绷好了三十根。

    于是总共绷好了二百二十根,总宽度四十四厘米。关键是已经绷好的线互相之间都没乱,每一根都很清楚明了,没有变松弛,没有纠缠起来。

    考虑到每个栅格只有两毫米宽度,这件事算是很难得了。

    栅格内部的缝大约一毫米。

    针肯定穿的过去。

    这天睡觉的时候依然是觉得自己的床一直在旋转。

    怎么累成了这个样子?

    他觉得自己真是没出息。

    接下来,他希望不要有任何差错。

    关键是红线正中间那个线圈打起来有点吃力,直径五毫米,还得打成死扣,本来这个动作就需要花点功夫,可他还得小心别碰坏了旁边的那道线,所以动作更加的慢。

    一半的时间花在了这个动作上。反正他是非常的讨厌打绳扣,每次打都要花费一些力气。

    此外涂树脂使得红线能够固定到横木上,这个环节也是容易出差错。

    要是树脂滴到了栅格上,麻烦就会非常的大。因为栅格的宽度只有两毫米,一滴树脂就能够把三根线给粘在一起。

    接下来,一上午加一下午。所有红线都绷好了。

    栅格做好了。

    这个木框中间六十厘米的宽度被三百零一根红线分成了三百个栅格,每个格子宽度两毫米。

    用线造出来的栅格,最大的问题是结实程度。

    他用了非常有韧性的线,但是一个小孩使劲的拽一下,就可能拉断几根红线,他三天的辛苦就会白费了。

    现在他至少应该很高兴,因为直到现在都没出啥差错。

    一直有人进这间房来看他。

    这么三天的努力,并不是在织布,而是在制作织布的工具。

    他抓紧制作了个木框,上面稀稀疏疏的绷了几十根红线,中间不需要有线圈,也不怎么密集,半个钟头他就弄好了。用途后面再说,他把这个叫做‘拨子’。

    下面终于开始织布了。

    前面制作的那个栅格,是垂直于地面的。

    而织的布是平行于地面的,布的横线和纵线也都是平行于地面的,他要织的是‘十’字花纹的布,每一根横线与每一根纵线都是垂直交叉的。

    下面他做的事情是,把纵线手动排好。

    先不理会横线的问题,把所有纵线全都拉好,两端各自绑在一根横棍上,先前制作的光滑的横棍现在就派上了用场。

    六十厘米宽的布,有六百根纵线,全都要手动绑好。

    所以他在栅格的前方又立了两根竖棍,方便把一根横木固定在上面,然后才方便手动绑这么多根线。

    制作的三百个栅格如今便派上了用场。

    每两根纵线做一对,穿过一个栅格。

    把纵线从左到右编号,从一到六百。

    所有奇数位的线都是从栅格内部穿过。

    所有偶数位的线都是从栅格右边的红线中心的线圈中穿过。

    为什么?

    因为这样子做,奇数位的线都能够自由的在栅格中上下移动。栅格有一尺长,所以移动的幅度有三十厘米,同时偶数位的纵线都被固定住了,不能上下移动。

    穿过栅格的纵线都绑到后面那根横木上。绑的比较密集,均匀,总共有三百根呢。

    穿过红线中间的线圈的纵线都拉往下方,缠到栅格正下方一根新加的横木上,也是绑的密集、均匀,总共三百根。

    织布用的线都是白线。

    还是喊了那个小孩来帮忙纫针。

    每穿一根纵线,加上两端都绑结实,平均要花一分钟。

    用针牵着线,不管是从栅格中穿过,还是从红线中心的线圈中穿过,都非常简单。

    只有打绳扣比较花时间。

    纵线绷的并没有那么直。

    同先前一样,线绑到横木上之后会用树脂进行胶合、固定,这样子它们便不会在横木上滑动、移位。

第一七五二章 笨法织布(三)

    总共有六百根纵线要穿。

    他认为自己一晚上要穿两百根。

    但是穿到一百根的时候他已经非常疲劳了,不仅是腰酸背痛,而且头痛眼晕。

    使用针线使他疲劳。

    他做各种事情都非常的放松,可是穿针的时候却必须精神集中,保持紧张。

    每次给线打扣的时候都觉得有点烦躁,它们又细又软,打的扣又小。

    横木上相邻两根线的距离是两毫米,可以略微有出入。

    它们是手动缠上去的,缠的时候自然也要非常仔细。

    再考虑到今天白天的劳动量。

    他觉得自己累的有点撑不住。但是强行坚持了下来。

    因为他觉得,这种活虽然把自己搞的非常累,但是如果换成一名熟练的缝纫女工,可能只是小菜一碟,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必须忍耐疲劳。手艺是由疲劳换取的,‘熟能生巧’的意思其实是指累的够多才会变巧。

    为什么要这么拼命?目的是希望让自己变得快乐。

    快乐是由吃苦等价换来的,主动吃苦日后就会越来越快乐。被动吃苦则是无效的,不会给生活带来改进。

    于是他一直穿了两百四十根纵线,都缠好,等到以后穿满六百根纵线,把奇数列和偶数列分离,然后才能开始穿横线。

    他觉得明天白天完全可以把纵线都给缠好。

    他不知道老家的织布机是什么原理的,纵线是不是全由人手事先绑好的。

    他走回家的时候走路都有点晕晕乎乎的,确实是累的。

    洗好手脚,躺到床上,一时半会却睡不着。只觉得床一直在旋转,脑袋一直有点晕。

    他知道这是自己的问题。

    自己吃苦耐劳的程度不够,做一点活就累成这样子。

    不过这件事确实很麻烦,整个流程是他自己一拍脑袋设计出来的,具体效果怎么样,完全不清楚,于是心里就非常犹豫,充满了担忧。

    心里不踏实造成疲劳。

    壁炉真是暖和。

    不知道这块布什么时候能够织好。

    他采用的这种做法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发现问题。按理说是可行的。

    这块布他将会用来过滤面水,以便制作粉条。

    这个世界第一块布居然是这个用途的。

    他并不知道粉条是怎么制作的,需要用布来过滤面水他也是道听途说,具体用多细的布他更是不了解,试过才知道。

    第二天早上爬起来,觉得头还是有点晕。

    身上哪里都不舒服。

    他再次觉得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足。

    早饭,他吃到了七个蒸饺,苦薯面做的。苦薯面的味道让他有点一言难尽,连红薯面都赶不上,更是无法比上细面。但是在原始社会能够吃上饺子,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能要求更多了。

    他现在想吃的是粉条,包括宽粉和细粉。

    他希望以后每天的炖肉里都能够加上粉条。

    如今的吃饭太简单,缺少花样,啥都得他自己想办法。

    他觉得自己非常的奇怪,连续很多天都在惦记粉条。

    如今村子里有个人专门在石臼那里磨苦薯粉,他来自东边的部落,年龄较大,身体不太健康,难以加入狩猎队,在那边备受嫌弃,到了这边之后,‘大鹅’便把磨面粉这份活交给了他,认为他来的正是时候。

    苦薯干非常的脆,比小麦容易磨粉很多倍。

    这个人可以从早到晚不停的磨粉,中间不休息。他认为这是份好差使,一直晒着太阳,手上不紧不慢,还能一边干活一边聊天。

    他的唾沫会落到磨的面粉里,马林想了一下,并没有管。先前他看着原始人男女老少都光着屁股跑来跑去,他都没管。

    总之,有专人用苦薯干磨面,大家就能够更容易的吃到水饺面条了。

    掌厨大婶用猪肉炖面条,手艺比马林老家的餐馆差了一些,但是味道也算是很不错了。

    早饭能够吃到蒸饺,马林居然觉得有点感动。即使这面皮质量不好,可是馅好啊。在他老家,这么好的肉怎么可能用来包饺子?

    现杀的猪,这种肉味道是城里人不容易尝到的。

    先前他总是嫌早饭吃炖肉不太合适。如今有了蒸饺,里面是荠菜猪肉,即使只能吃到七个,心里也是快乐的。

    大家都是不懂他现在在鼓捣啥,但是看到他从早忙到晚,就觉得他在做的事或许很有价值。

    这天继续穿纵线。织布的时候,必须先把纵线全都穿好,才能开始一根一根的穿横线。

    难点就是布的线这么密集,全靠手工来穿,花费的力气真不小。

    半晌午的时候‘大鹅’进来过一次,看到了那个密密麻麻的栅格,以及这么多穿好的纵线、不明所以的木头架子,感到很惊奇。

    马林告诉他要站远点,免得碰坏了。

    他用来缠纵线的横木上既没有槽线,也没有钉子之类的东西,线都是直接系在横木上,为了固定住它们,他都是用树脂进行粘结。每穿好十根纵线,就涂一次烧熔的树脂。

    越是用力越是觉得累,他为了提高动手能力,所以特别的用力,于是就特别的累。

    一上午穿好了两百四十根纵线。

    然后抿着嘴唇,坐着不说话,尽量让身体歇过来。

    这穿的有点太用力了。

    下午又花了很多力气,穿好了一百二十根。

    他这做法极为笨拙,但他没有更好的办法。

    他喝了杯水,里面泡了山楂和枸杞,别的能够泡茶的东西都找不到。

    至于茶叶,他见到了茶树都不认识。

    喘了口气。

    然后把桃大娘给喊过来,让她帮忙纺线。

    到此为止,所有纵线都排好了,六十厘米的宽度内一共排了六百根,是用针牵着线手动排出来的。

    如果是别人,见到这工作量估计造就被吓跑了。

    即使他先前非常用力的把线给绷紧了,可事实上,它们现在还是有点松,然后就会弯。考虑到每两根纵线距离那么近,它们很容易纠缠到一起。

    他一看这些密密麻麻的线就知道自己的疲劳乃是应该的。不累才怪呢。

    随便找个别人,让他来用针排好这么多根线,密密麻麻的,却两两平行,一目了然,不存在交叉和重叠,肯定会把这人给吓跑。

    但是马林就徒手做完了这件事。

    他认为用针是有可能做好这种事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不但排好了纵线,还对奇数列的纵线与偶数列的纵线进行了分离。

    奇数列的纵线都绑在一根可以上下活动的横木上。

    偶数列的纵线都穿过了红线中心的线圈,距离栅格的上下都是十五厘米左右。

    如今那根可移动的横木正处于最高处,于是奇数列的纵线都被比偶数列的纵线高出了十厘米左右,这十厘米足够胳膊握着横线穿过去了。

    横线是捆在一个‘工’字形的线轴上的,充当梭子。

第一七五三章 笨法织布(四)

    马林手握线轴牵一根横线,从两层纵线的中间穿过去,然后用‘拨子’把它给向马林这头推,以与别的横线紧紧靠在一起,缝隙非常小、。

    让桃大娘把可移动的横木放到最低处,于是所有奇数列的纵线也都下降到了最低处,落到了偶数列的纵线的下方,这就使得所有纵线完成了对这根横线的交叉编织。

    纵线现在依然分为两层,层间距较大,马林可以手握线轴再拉一根横线从中间穿过,再用‘拨子’把这根线给拨到马林这头,与先前的纵线紧密排列。

    再然后,让桃大娘把可移动的横木给提到最高处,于是所有纵线又完成了一次对横线的编织。

    马林每穿一根横线,就让桃大娘动那个可移动的横木一次,于是奇数列纵线就跟着也上下移动一次,完成一次编织。

    速度还不慢。反正比先前穿线快多了。这些动作都很简单,马林的心情一直很放松。

    唯有的问题是,桃大娘上下移动横木的时候,奇数列纵线可能会被红线中间那个线圈给挡住。

    于是马林就得手动帮忙绕过去。

    即便如此,纺织的还是挺快的。

    一个钟头大约穿好了一百多根横线。

    有人进来,见到了这神奇的景象。

    于是就有更多人来围观马林纺线。

    ‘大鹅’说道:“马林,你真是有耐心。”

    前面绷线无比辛苦。后面纺线则是轻松惬意。

    虽然这块布非常小,只有六十厘米长,六十厘米宽,却是块真正的布。

    晚饭他就比别人多吃到了几个肉丸子。

    晚上继续纺线,一大堆人观看。

    总共又花了三个钟头,所有横线全都被穿完了。

    他这是完成了六百根纵线与六百根横线之间的编织工作,每根横线与每根纵线都进行了一次‘十’字交叉。如果是手动穿针的话,仅仅这些交叉就需要穿三十六万针,而且以他使用的骨针的直径,比线间距大了几倍,压根就无法完成穿针任务。

    总之,这块布虽然不大,却是真的编好了。

    于是就面临着封边的问题。

    他压根就不知道该怎么封边。

    他觉得自己应该先手动把这一千两百根线的线头给两两系在一起,需要系一千两百次。

    这件事是极为耗费耐心,好在他最厉害的就是耐心。

    但是想一下吧,他或许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

    他把布的边缘略微向内折叠一小截,然后用针进行缝合。如果不放心的话就缝两道线。

    于是就把线头都给用火烧断。

    然后按照上面的办法,把边缘向内折叠一厘米左右,再用针先缝上一圈,再在里面多缝上一圈,于是布的封边就完成了,非常的结实。

    这块布的总面积就稍微变小了一些。可是依然能够胜任过滤面水的工作。

    马林拿着这块布展示给大家看。

    他是用羊毛纺的,虽然线有点粗,但是依然很柔软。

    它只有一层。

    马林忽然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把它给做的更大一点,折叠一下便拥有了两层,牢固度会更高。

    现在非常怕把它给损坏。

    看样子自己得再织一张。

    马林向大家说明,这么柔软的布适合用来制作衣服,以后大家都可以穿上布做的衣服,分为很多种类型,既有夏天穿的汗衫,也有冬天穿的棉袄。此外还能用布制作床单、被子、褥子、背包之类的东西。

    “以后大家会使用很多布,它们又舒服又方便。”

    ‘大鹅’说道:“这么一小块你就花了六天才织好,想做出一件衣服来不知道要花多少天。”

    马林说道:“以后我们会有更方便的方法来织布,一块能盖住整张床的布可能只要一天就能够织出来了。”

    马林说的是用木头制作的织布机。

    如果他能够获得金属,便能够拥有木工工具,再然后就可以对木材进行细致、精确的加工,还拥有了钉子,他就拥有了制作织布机的条件,前提是他能够想明白织布机是怎么做的。

    眼下这种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华夏国有个词,叫做男耕女织。

    古代的女人在自己家可以很方便的织布。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在一千年前华夏国就有织布机了。

    因此织布机的原理应该是比较简单的。

    再想一下,黄帝的妻子就会养蚕了,自然会用丝织布。说不准那时候就有织布机了。那是原始社会,马林现在也是原始社会。

    马林拿着这块布,心里冒出无数个念头。

    别看它只有六十厘米长,六十厘米宽,只有最简单的‘十’字形花纹,却花费了他整整六天。中间一度觉得这个办法行不通,也累的几乎崩溃。

    现在他想不到任何改进的办法,脑子里乃是一坨浆糊。

    织布的原理他是明白的,要让布的奇数列纵线与偶数列纵线分离成两层,方便徒手把横线从它们中间穿过去。

    让他为难的是如何把纵线排那么密。

    六十厘米宽的布,他排了六百根纵线,这是否有必要?

    为了排这么密,他是用针把一根一根的纵线给缠在横木上的,每两根纵线都是紧密排列的,平均起来每根线加上旁边的间隙,总共只有一毫米宽。

    这六百根线把他给为难的够呛。

    但是还有更麻烦的地方。

    偶数列纵线他是穿在三百个线圈里的。

    六十厘米的宽度,他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绷了三百根线,每根的正中央都有个直径大约五毫米的线圈,而偶数列的纵线都穿在这些线圈里。

    他是手动绷了这密密麻麻三百根线,同时手动在它们的正中挽出了线圈。这道工序花费了他两天时间,几乎觉得自己的脑袋要爆炸了,而浑身都酸痛的厉害,几次想半路放弃。

    然而终于获得了一块布。

    这是真正的布,而且应该被称作细布,因为每根线加上旁边的间隙只有一毫米宽。

    如果他采用更粗的线以及更大的间隙,这个过程就不会这么辛苦,工作量会降低好几倍。

    用两毫米粗的线织出的粗布依然是可以穿的,同时排线的难度会降低几十倍,布置那些线圈的难度也会降低几十倍,疲劳度会降低很多,他也不会再被为难成当前这种样子。

    回想一下,他这几天的行为就像是个强迫症患者,居然能够借助针在六十厘米宽的横木上排出了六百根纵线。

    再考虑一下他在土丘村徒手编织麻绳垫子的经历,那时候编每一根横线他都徒手穿针两百次,总共有一百多根横线,那也是强迫症一般的行为。

    拿着手上这块布,他几乎开心的不得了。

    以现在的方法,他确实可以比较方便的织出粗布来,虽然没有用织布机那么方便,但是多花点时间还是能够成功织出布来的。

第一七五四章 磨面

    南石村居民传着看这块布,充满了惊奇,觉得人居然能够制作出这种东西,真是了不起。

    马林想起来,自己为了把排好的纵线固定在横木上,不要出现滑动和错位,便用树脂把它们都给粘了起来,这种行为其实也非常好笑。

    但是,不管他有多么笨拙,他是真的织出了这块布。

    那么,他有没有能力对这种纺织方式进行进一步改进呢?

    他有一些思路,但是执行起来都非常耗费时间。

    他陷入了犹豫之中。

    现在到底是去制作粉条呢,还是改良织布机,以便织出更多的布呢?

    他这六天织布织到了吐血。

    其实他啥都不想做,只想休息。

    他目前最常用的休息方式是纺线和制作箭头。

    他有个自制的纺轮,觉得自己或许应该想法子对它进行一些改良,现在的它实在是太笨拙了。

    用这个纺轮纺线的时候,他需要喊个小孩帮他转动它。没有手柄,只有一个方向盘。

    这纺轮本身并不多圆,所以转动的时候会出现偏心现象,不停的晃动。

    纺轮的转轴也不圆,插在一块石头中间的洞里,这洞同样不圆,而且与转轴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他已经花费了很多力气来改良它了,为的就是让它转动的更加平稳,不要咣咣咣的老是晃动个不停。

    即使晃动,耐心一点依然能够纺出细线来,但是太花费力气了。

    他在自己的房间里纺着毛线,让思维完全放空。

    他不知道纺车的原理,只知道纺车纺线更快、更稳定,纺织细线的时候更不容易断。

    他认为自己需要金属工具来加工木头,这样子转轴与它所在的洞才能结合的更加紧密,转起来才不会摇晃。

    手工纺线其实也挺有意思。

    把一根线拴在一个陀螺的转轴的顶端,然后转动这个陀螺,让它悬空。

    它就会带着这根线旋转。

    线的另一头牵着一束蓬松的纤维,线一转,这一束纤维也发生旋转,并且越拧越细,成为线。

    一只手不停的把新的蓬松的纤维接到前面那一束的尾部。

    其实他心里非常的高兴。

    毕竟得到了一块布,不管自己使用的办法有多笨拙,这都是值得开心的事情。

    南石村的人对布有一些兴趣,但是无法想象以后所有人都穿用布做的衣服到底是种什么样子,所以没有动力去织布。

    他们的线一部分来自于麻,一部分来自于兽毛。

    他们有一些兽毛,但是想用来织布的话还是有点不太足。

    马林这织布方式实在是太笨,需要想法子进行改进。有大量的地方应该被改进的。

    这涉及到很多细节工作。

    刚织好一块布之后会产生一些激动心情。

    毕竟这是这个世界第一块真正的布。

    他这织布法太慢,每块布都要耗费太久,不可持续,至于怎么才能变得可持续,他需要多想法子。

    到处都是难题。

    织布真的有这么重要么?

    现在大冷天穿羊皮袄,春天夏天穿什么?

    直接弄块革穿身上,很不舒服。

    所以大家确实需要布。

    附近又有麻,又有兽毛,还是织一下布比较好。

    但是考虑一下南石村的现状。

    这里只有四十多人口。

    鸟巢平原估计有两千人口,每两个聚居点相距五天路程。在这种时候他就考虑让大家穿上布衣,这件事是不是有点不大现实?

    再考虑一下,他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来织布,比蓝星古代那些织布机还更加的原始,劳动效率极低,做这种事是不是有点为之过早了?

    他心里没有答案。

    不管怎么说,他是获得了一块布。这布不那么平整,表面有起伏和褶皱,因为他织布的时候没能把线给绷紧,到底怎么才能绷紧,他心里一点数都没有。

    接下来一天,他又想起了粉条。

    他心里觉得接下来要是吃不到粉条他会死的,实在是太馋了。

    现在南石村有个专人磨苦薯粉,也有专人每天去挖苦薯。

    苦薯这种作物,味道不大好,但是容易成活。巢族人压根就不拥有什么种植技术,他们只学会一个法子,把苦薯上发出来的枝叶给埋到地里,稍微浇点水,就不用理会它们了。几个月之后就可以过去挖了吃了。

    非常省心,容易活,田里长杂草什么的他们都不问。

    种植的时候就是用棍子在地上捣个小洞,然后把秧苗栽进去就行了。

    他们在下雨天去栽,这样子就不用浇水了。

    这样子栽种,一亩地能够产五六百斤苦薯。对比一下,马林老家一亩地能够产七八千斤红薯,红薯含有的水分多,所以亩产重量才会比小麦、大米高那么多。

    南石村人人都是三顿饭吃肉。最近两年都是这样子。在此之前的几年则是猎物匮乏,天天饿肚子,原始人靠天吃饭,好日子与坏日子相差特别大。

    所以见到他们现在生活的这么容易,不要觉得奇怪,这是遇到了好年景。

    马林现在希望能够拥有二十多斤苦薯粉。

    他现在心里有个疑问,那就是,想用来制作粉条的话,是应该直接把刚挖出的苦薯磨成粉,还是应该先切成片,晒干,然后再磨成粉。

    现在狩猎队会拿薯干、肉干作为干粮。

    苦薯粉可以捏成团,放在锅里蒸,熟了之后便成了死面馍馍。单独吃不大好吃,但是如果你一顿饭有很多肉,吃的油腻腻的,就会想要一小块馍馍来调剂一下。

    现在庭院里晾晒着很多苦薯干。

    少说也得有上百斤。

    马林想了一番,取了二十多斤,用篓子盛着,端到石臼跟前,开始磨粉。

    他不好意思喊别人帮忙,于是便自己动手。

    等到他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在这里受到了足够的认可,他再喊帮手来一起做事。

    他使劲的磨着面。

    因为目标是制作淀粉,所以必须磨的非常细。否则大的颗粒内部的淀粉怎么都不会被水泡出来的。

    他是打算先把苦薯面给泡进水里,搅拌,用刚制作出来的布对面水进行过滤,把大的颗粒都给弄出来,面水进行沉淀,然后倒掉上面的污水,再加水重新搅拌和沉淀。

    等到水不再那么浑浊,倒掉后晒干,剩下的就是淀粉。

    接着用这些淀粉和水,拌成稀糊,用一个带洞的漏勺漏下去,变成条状,落入开水中,打个滚再捞上来就成为粉条了。

    到底是开水还是热水,他不知道细节。

    用石臼磨面速度还是太慢了。

    一小时一斤。

    二三十斤不知道需要多久。

    他尽量磨的比较碎。

    别人一看他这架势就知道他可能又在折腾什么新鲜东西。

    一上午磨了四斤,累的浑身都疼。

    他这面磨的比用来吃的要细,原因是怕太粗的面出不了淀粉。

第一七五五章 过滤网

    他老家用机器打粉,刚挖出来的湿红薯就能够进行粉碎。

    他这里哪里有条件?

    只能在石臼里捣苦薯干,然后用石杵进行研磨。

    下午和晚上也都是在使劲的磨。

    ‘猫尿’看他磨的太累,就过来帮忙。

    他制作了三个石臼,‘猫尿’在另一个石臼里研磨。

    接下来一天继续。

    直到晚上,获得了三十斤苦薯粉。

    想了半天,发现自己缺少一个大盆。

    反正湿淀粉不能放在大缸里晾晒。

    他自己估计,这三十斤苦薯粉经过过滤,只能出两三斤淀粉。

    所以他老家那种洗衣盆的大小就足够了。

    自己不如烧制一个大盆。

    他在晚饭后返回半山腰,点燃火堆,开始摸黑挖红泥。

    挖了得有四五十斤。

    都倒入一个坑里,再倒入水,进去踩。

    春天尚未到来,天气依然非常寒冷。这么踩脚冻得非常厉害。

    他不知道怎么又想到了远处的那些原始部落。

    无疑这些原始人正在度过一年中最艰难的时刻,又冷又饿,不知道多少人会死亡。

    他需要早点找到他们,把实用的生活技巧传播给他们,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猎弓便可以大幅度的改善他们的生活,会烧陶、会盖房子、会编织,基本上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大变样。

    他觉得自己必须多吃苦才能适应原始社会的生活,遇到这些原始人的时候才不会嫌弃他们,能够与他们同甘共苦,然后才能知道怎么进一步把生产力发展起来。

    他前面吃过大量的苦,然后才有了红石村、南石村的局面。而嫌弃这些原始人的话,各种事情的进展都会陷入停滞状态。

    他想起来自己刚来的时候,原始人男女老少都光溜溜的跑来跑去,一起住在大山洞里,做传宗接代的事儿的时候压根就不避着人。

    当时他对原始人生出的嫌弃心理极为严重,导致他无法展开任何事情。

    后来他花费巨大的力气忍耐住,极力保持友善和宽容,如今大家都有衣服穿了,即使这服装特别的丑。

    脚下的泥水非常的凉。所以他倒了些热水进去。

    一直到这些红泥被踩的非常软,他把它们给掏起来,放在一块板子上。

    然后开始捏制陶盆。

    它的底部直径大于一米,高度二十厘米。捏制的过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他知道制作这种大型陶器的时候有种叫做陶车的东西可以降低制作泥坯的难度。

    但是他不知道陶车是怎么制作的。

    一边捏制,一边考虑,要不要给这个陶盆上釉。如果想上釉,就需要给它涂上一层草木灰,然后用窑来煅烧。

    他的窑装不下它。

    他用红泥垒成的窑内部直径一米,他先前烧制的陶缸直径都小于一米。

    为了把草木灰浆给烧成釉质,温度必须非常高。

    他听说过的法子是,要么给窑加鼓风装置,比如他老家那种风箱。

    要么使用他当前的做法,给窑垒个三米高的烟囱,窑内便一直有气流。

    这种窑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炉膛的体积较小,装不下这么大一个陶盆。

    于是便没法给它上釉。

    没有釉质,它就会渗水。

    不过如果只是用它来沉淀面水,渗水也不成问题。

    但现在还是别尝试了。

    他花了两个钟头左右终于捏好了这个陶盆的泥坯。然后开始在它周围和内部放入干柴,点燃。

    这些干柴够烧几个钟头的。

    接着他就睡觉去了。

    下一个早上。

    爬起来到外面看,陶盆已经烧制好了。非常沉。

    有点犹豫应该把它给放在哪里。

    他会把经过过滤的面水给倒到盆里,进行沉淀。

    他估计只会产生一斤淀粉。

    铺在这么大的盆里只会有非常薄的一层。

    一开始盆里的水会很多,他需要先等待沉淀,然后把上面的浑水给倒掉,留下底部湿漉漉的淀粉。

    为了保证淀粉的清洁度,需要再向盆里倒水搅拌,沉淀,倒掉水的过程。等到水比较清了,再次倒掉水后剩下的淀粉晒干后就可以用于制作粉条了。

    淀粉怎么制作粉条?

    用水和面做成面糊,放入漏勺,漏出去一条一条的糊糊,掉入开水中,翻个身捞上来它们就成为粉条了。

    马林担心的是这个过程是否需要化学品来促使粉条成形。

    万一淀粉不够粘,缺少弹性,那怎么成为条状呢?做出的粉条炖菜的时候要是粘性不够,一碰就断,那还好吃么?

    不知道。

    先试试再说。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麻烦。

    他又想,现在使用的盆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如果只能产生一斤的淀粉,那么一个小盆就够了。

    但是考虑到以后可能需要生产更多的粉条,准备一个大盆也不多。

    开始下一步。

    把苦薯面准备好。

    先倒两斤到一个小盆里。

    搅拌。

    形成浑浊的面水。

    接下来要用布对这面水进行过滤。

    具体怎么做呢?

    想了一番,他觉得自己应该把这块布给做成网兜状。

    四个角都挑起来。

    边缘都隆起,中间向下凹。

    他用绳索拴着这块布的四个角,缝了几道线对这绳索进一步加固。

    四条边的中心也用线进行一定的缝合,使之隆起来。

    现在它这形状已经是道合格的过滤网了。

    下面需要把它给固定住。

    做个长方体木头架子,把布给悬在正中央,下方放个陶盆。

    这样子就行了。

    他把刚刚搅拌好的面水给倒到这张布的上方,果然一些渣滓被留在了布上,剩下的面水都落入了下面的陶盆中。

    十几斤苦薯面,都这样子一盆盆的倒水浸泡,过滤,渣滓留在布上,干净的面水流入下方的陶盆。

    马林仔细的看了一番布上留下的渣滓,认为它们是研磨的不够细的苦薯粉粒。他不想再研磨它们了,所以把它们单独收集起来,做饭的时候倒进锅里。

    下方收集了很大一盆面水。

    先进行沉淀。

    他在大盆周围用绳索和竹竿建了道简易的围栏,让别人不要来把这面水给弄脏了。

    二十斤苦薯粉,经过过滤得到了一百多斤面水。

    他觉得沉淀半天就够了,但是不知道他老家是怎么做的。

    得到了一点空闲时间。

    他心里开始考虑怎么改进自己的纺织方式。

    在当前的条件下他完全没必要生产细布,只要有粗布就行了。

    一根线一毫米甚至两毫米粗,织出来的布都是能穿的。

    他现在认为,用直径超过一毫米的线织的布也足以用来当过滤网制作粉条。

第一七五六章 制作淀粉

    而纺织粗布的过程肯定比他前几天纺织那块布容易很多倍。

    怎么进行改进呢?

    如果线比较粗,空隙比较大,排线的时候他就不需要针的帮忙。

    徒手就行了。

    而织布的关键是把奇数列的纵线与偶数列的纵线分离成两层。

    先前他把偶数列的纵线都穿过了一个线圈,由线圈限制位置。再把所有奇数列的纵线的前端都缠到了一根横木上,上下移动横木,就使得奇数列的纵线和偶数列的纵线之间出现了高低差。

    本来最使他为难的步骤就是制作那些线圈,把它们吊在正确的位置排好。

    现在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先截取好一段线,正中间打好线圈,然后再把线的两端系到上下方两根横木上,这样子线圈正好处在正中间。

    他照这个样子截取几百根线,正中间都挽好线圈,然后再绷好到一个木框的上下两根横木上。

    比如一米的长度的木框,可以在上下之间绷上二百五十根线,线的正中都带有一个线圈。

    平均每根线占据四毫米宽度,徒手就能够绷好。

    木框可以稍微高一点,比如两尺高,线圈的直径可以做大一点,比如三厘米,这样子徒手就能够完成把一根线穿过这个线圈的工作。

    制作出这么一个木框,绷好这么二百五十根线,难度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从头到尾不用两天就能够完成。

    再用树脂把所有这些线固定在木框上,以后可以反复使用它,不用重新制作了。

    他先前的做法,纵线排的太密,六十厘米排了六百根,具体操作极为困难,几乎把他给累死。

    现在这种一米宽度排五百根线的做法明显简单了不少,不需要借助针,纯手工就能够做好了。

    那么还有个难题。

    他这种做法能够织出宽一米的布。

    那么能够织多长呢?

    为了减少重复劳动,这布织的越是长越好。

    他先前的做法只能织较短的布,没法织较长的布。

    每织完一段长度,织好的布最好能够被收走,别占据架子,同时放出更多的纵线,继续编织下去。

    这件事就难了。

    马林想不出办法来。

    好在他暂时不需要更多的布。

    大约等到他有了金属工具,能完成一定程度的木工工作之后,他才有法子解决这些问题。

    他跟随采集队出门挖野菜,走了非常远的距离。

    冬季的野菜非常少,好在他们的领地范围实在是大,方圆三百里,只要自己肯多走上一段距离,肯定弄得到足够多的野菜。

    气温比前几天暖和了一些,光线也更有热量了,春天已经走在了通往这里的路上。

    马林完全不认识自己挖到的这些野菜。毫无疑问它们可以用来炖肉,但是味道有点差强人意。

    到了南石村之后他并没有做到太多事情。

    于是威望便不够,没法带着一队人进入荒野,寻找别的原始部落。

    至于如何获得威望,他暂时缺少思路。

    这里的气氛与红石村不同,他需要逐渐熟悉这些人,-融入他们。

    他每次出门都会尝试收集一些石头,带回家。

    他的房间外面有个用黏土垒的炉子。

    他可以把石头给锤碎,混合木炭粉,放在一块中间凹下去的石板上,在窑中进行煅烧。

    希望能够因此发现金属。

    但是他从没发现过。

    他见过一些怪模怪样的石头,遗憾的是它们并不是金属矿石。

    在哪里能够找到金属,他完全不知道。也没有经验。

    他想把南石村周围区域都给查看一遍,也去过了不少地方,但是至今都无所发现。

    这次出门发现了一群不知道什么鸟,似乎是从北方过来的,暂时在一片芦苇塘歇脚。

    他们并没有过去查看。

    还见到了一丛叶片很大的野菜,略微有点臭,但是用来炖牛肉非常好吃。

    有个女孩跟随采集队出来真是皮的不得了,结果不小心把脚给崴着了。她大约有六岁,头发像鸡窝,身上的皮袄又潮又臭,手指甲非常长,满满的都是泥。

    她实在是走不了,马林只好背着她走。六十斤左右,跟他每次出远门背着的行李差不多,但是她实在是皮,过一会就尝试拔马林的头发一次。

    有那么一小会马林很想把她给放下来,好好的打一顿。

    但只能在心中想。

    他总觉得一起出来的这些原始女人说话非常烦,吵的他心里非常暴躁。

    他只管进行忍耐。

    越多的忍耐,自己与原始人的沟通能力就会越强。

    回到家后他帮忙烧制午饭。

    接着前去那个盛满了面水的大盆,想知道是否澄清了。

    结果上层的液体依然很浑浊。

    又等了个把钟头,把这些液体给倒掉半截,接着用勺子一勺一勺的舀,把能够舀到的水都给泼出了大盆。

    重新倒入了水,搅拌,等待澄清。

    到傍晚的时候又换了一次水,并且把黏糊糊的面和水都转到一个小盆里,等待澄清。

    半夜的时候又换了一次水。

    第二天早上,再把盆里的水给倒掉。

    盆底留下很多黏糊糊的粉末状物质。

    放在太阳下晾晒。

    继续跟采集队出门。

    去了个全新的地方。挖到不少萝卜,但是没有马林想要的东西。

    这次同路的人把重物都交给他背着。他啥都没说,只管背着。

    回来后,又磨了十几斤苦薯面粉,继续用那块布过滤,获得一大盆面水,静静的等待淀粉沉淀下去。

    再接下来一天重复这个过程。

    于是又得到一些湿淀粉,放在另一个盆子里晾晒。

    他解释过,这是为了获得一种比较好吃的食物。

    这段时间狩猎队一直在尝试从野外活捉一些羊回来看是否能够驯化。

    效率很低。

    大约四五天能够捉回来一只,有三分之二的几率驯化不了。

    照这样子下去,南石村的养殖大业离发展起来还远着呢。

    闲下来之后他就纺线。

    不管是麻线还是毛线,都有重要的用途。

    他们从来都不缺绳索,也有很多张网。

    南石村旁边也有小溪流过。向下游走上一里路,里面的鱼虾开始变多。

    即使现在是冬季,依然有鱼。

    马林只用芦苇编织过一个捕鱼的笼子。

    基本上就是一个篓子,前面带一个倒V形的入口,鱼进去容易,出来不容易。人把笼子提起来的时间压根就不够它跑出来的。

    那鱼为什么要进入笼子?

    宰杀动物的内脏放在笼子里,自然的就会有鱼向笼子里钻。

    编织鱼笼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但是能够获得的收获一直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他们天天吃牛羊肉,偶尔吃一顿鱼可以换换口味。

第一七五七章 野人苇生

    朝北三里路左右有一条河,河边有片苇塘。

    冬天苇塘里的水位大幅度下降。

    浅水洼中既有鱼,也有水鸟。

    有时候他们会前去芦苇丛碰运气,但是不方便在其中行走。

    天太冷,光着脚走进去太冻。

    苇塘有二十多亩大小。

    ‘大鹅’说自己曾经在里面捉到过一米长度的大鱼。

    “我和我父亲,两个人把它给扛上来的。它在半米深的水洼里吃一只发臭的水鸟,我和我父亲把出口给堵上,它就只能在浅水里跑。然后我们用棍子打它,我一棍打中脑袋,它就不大行了。”

    马林不明白为什么有的水塘里生有藕,有的水塘里则生有芦苇。

    这天采集队从苇塘经过的时候,见到了芦苇丛中钻出来一个人。

    不是巢族人。

    身上有一张破破烂烂的兽皮,手里拿着一条两尺长的大鱼。

    从头到脚都散发着浓烈的臭味。

    瘦的像是芦柴杆。

    人不人鬼不鬼。

    那条鱼已经被他狠狠的咬了一口。

    这人生吃鱼。

    生吃淡水鱼是极为容易感染寄生虫的。

    这人见到他们,显得极为开心,像是很久没有见到人了。

    于是把自己拿着的鱼递向他们,想表示友好。

    采集队的几个女人都吓坏了,连连后退。

    马林则是走上前,接下了这条鱼,然后从背篓里拿过两块肉干,递给他。

    他接过去肉干,闻了闻,充满了好奇。

    这肉干是由熟肉制作,加了盐和辣椒面、花椒面。

    马林自己示范吃了一块肉干,这人犹犹豫豫的吃了一口,明显觉得好吃,一阵狼吞虎咽。

    采集队挖够了野菜,正好可以向回走了。

    双方试图交流。

    语言不通。

    但是马林弄懂了他的名字,发音很像是‘苇生’,马林心说,这名字真是容易记,从苇塘里钻出来的野人。

    马林带着他返回南石村。

    苇生对他们从头到脚的行头都充满了兴趣。

    毕竟马林几个穿着羊皮袄、羊皮裤,戴着羊皮帽,穿着羊皮靴。

    身上背着弓箭或者篓子,篓子里还有罐子。

    很明显,马林这些人都拥有足够的食物,面色极好。

    三里路很容易就走到了地方。

    苇生见到了这个村子,两眼直放光,看了大半天,接着手舞足蹈,大声叫唤,呜噜呜噜呜噜。

    他没见过石头房子,更没见过铺着瓦的石头房子。

    村子外面一个小孩一边晒太阳,一边放着五头羊。

    苇生对此也极为惊讶。

    带着苇生进入宅子。

    有四个女人正在准备午饭。其中两个人正在用苦薯面包饺子。

    西侧一间小屋前有个石臼,有个人正坐在一边,拿着石杵捣里面的苦薯干。

    而正对着大门有两个人,一个在编织苇席,一个在编织背篓。

    苇生显然从未见过这种生活场景。

    他处于喜悦与呆滞互相掺杂的状态。

    而他身上的臭味则是熏走了刚进来的两个人。

    马林让苇生坐到一个木墩子上,在旁边的桌上上倒了一杯温开水,递给他。

    这个杯子乃是红泥烧制的,带有把手。

    马林手里则是握着一个红泥大茶壶,前面有嘴,后面有一个较大的把手。

    马林先用自己的杯子示范怎么喝,苇生几乎是一气喝完了。

    于是马林又给了他倒了两杯水。

    采集队的人把野菜都放到厨房外面,其中一个女人开始处理那条大鱼。

    马林的巢族语言掌握的还是不够熟练,跟‘大鹅’等人的沟通不够顺利。

    ‘大鹅’过来了,问明情况,说道:“他要是听话,就让他住在这里。多一个人干活总是好的。”

    ‘大鹅’看过马林折腾过的这些新玩意之后明白了一件事,所有好东西都需要花费很多力气才能生产出来,而南石村需要更多人手。

    ‘大鹅’总是觉得干活的人不够多,所以想多弄到几个,连老人小孩他都要。

    像是挖掘苦薯、切成片、晒干、磨粉,这种活老人小孩都能做。

    烧陶也是老人小孩都能做。

    放羊同样也是。

    还有马林前几天织布一直没有帮手,要是村子里能够多一个人,那就好了。

    马林也没法跟苇生沟通。

    于是就坐在苇生旁边,捡起几根竹片,放在一块磨刀石上打磨,用以制作烤羊肉串用的竹签。

    这些竹片都是从新砍的青竹竿上掰下来的。

    相对较湿、脆,容易打磨。

    即便如此,想磨光滑不伤手、不起毛刺,还是需要一些时间。

    扁圆的竹签用来串羊肉也不成问题,关键是边一定要圆、光滑。

    苇生伸脑袋观看,马林就也递给他几块竹片以及一块磨刀石。

    苇生似乎很好奇磨好的竹签能够用来做什么。

    反正马林是这么猜测的。他把一盘子穿好的羊肉串端过来给苇生看了一眼,又放到一边。

    苇生也是完全不懂得羊肉为什么要用竹签穿成串,但是至少知道了为什么要制作竹签。

    然后握着竹片在磨刀石上打磨起来。

    动作其实挺利索的。

    但是明显苇生非常的饿,急着吃东西,不时偷看厨房。

    于是马林又给了他一块咸肉,他一阵狼吞虎咽。

    ‘大鹅’从一边经过,说道:“这个人手挺巧的,看他愿不愿意留下来居住。”

    结果这顿午饭做的非常的慢。

    马林磨好了六根竹签才开饭。

    管厨大婶先盛了一碗炖羊肉,端过来,外加一双筷子,给苇生。

    苇生显然既没用过碗,也没用过筷子。

    他还挺聪明,懂得先看看大家都是怎么吃的。

    然后非常笨拙的用筷子捞肉吃,即使很烫,他也很快就吃完了。

    马林则是稍微离他远了一点,在一个台子上吃东西,因为苇生身上气味真是大。

    吃晚饭后,观察大婶收走苇生的碗筷,前去刷洗。

    下面马林就开始好奇一件事,苇生是会在这里住下来,还是有什么别的打算。

    他正在考虑,苇生就向他打招呼,他走过去。

    苇生示意他跟着。

    如果外出,马林认为自己需要携带弓箭和标枪。

    他携带了一张弓,二十支箭,两支标枪。

    此外也给了苇生两支标枪。

    标枪非常的笔直、光滑,前端的燧石枪尖非常的锋利,固定的也非常结实。

    苇生拿到手中后,看了一圈,充满了赞许。

    马林则是比划着,把一支标枪给投了出去,飞行了接近三十米远。

    于是苇生也试着投掷了一下,更加的满意。

    都捡回标枪,苇生就带着马林向北走。

    马林心说,可能他有什么东西遗忘在了那片芦苇塘。

    三里路,走了十几分钟。

    果然是到了那个苇塘。

    苇生一直向里面走。

    几分钟后从里面出来,抱着一块兽皮,上面托着几样东西。

    马林一看,是各种骨头饰物,打磨的算是非常漂亮了,跟‘大鹅’有的一拼。

    其中有一根巨大的牙齿。马林认为它是一根象牙。

    他没见过象牙,不认识象牙。

    但是他觉得这么大的牙齿肯定是大象的。

    这根象牙经过了打磨。

第一七五八章 以物易物

    显然苇生认为这些东西非常贵重。

    马林觉得这根象牙确实很值钱,骨头饰物中有两件比较值钱。

    然后苇生带着马林走到河边,然后伸手指着地上一个石堆,摆的非常奇怪,呈十字形,用的大部分都是小石块。

    显然不是南石村的人摆的。

    苇生一直在说着什么,又指石头堆,又指向河流的西方。

    马林觉得他是在说,他是从西边沿着河岸走来的。

    而马林知道西边有片大山挡着路,过不去。

    那山距离南石村大约有五天路程,红石村人活动的范围就是这么远。

    为了狩猎,他们最远愿意走五天的路程。

    其实他们的领地非常的大,以至于无法对各处的情况都了解清楚。

    然后又返回南石村。

    明显苇生的心情变好了很多。

    进了东边大宅子,苇生找到‘大鹅’向他展示自己的这些‘宝贝’。

    ‘大鹅’拿起来玩了很大一会。

    看样子苇生是想进行交易。

    ‘大鹅’让自己老婆把一张完整的熊皮给拿过来,放在苇生面前。

    苇生却不接受,而是伸手指马林背的弓箭,一边桌子上一个红泥大茶壶、两只带把红泥茶杯,一张捕兽网,以及墙角摊着的一堆箭头、矛尖。

    于是马林把他指到的东西都给拿过来,放在他面前。

    他的要求是合理的,并没有贪多。

    然后苇生就把自己的所有宝贝都交给了‘大鹅’,‘大鹅’抱着它们,走回了屋里。

    交易完成。

    苇生把自己得到的所有东西都给收了起来,放在一边墙角里。

    ‘大鹅’这时候又走了出来,拿着一个羊皮帽子、一张羊皮袄以及一双羊皮靴,递给了苇生。

    马林有点惊讶,他印象里‘大鹅’并没有这么好。

    接着马林开始对‘大鹅’有些满意了。

    苇生也有点惊讶,随后却是特别开心,把身上的兽皮给脱了下来,换上了新皮袄。

    一边的管厨大婶直皱眉。

    苇生身上那泥足有一寸厚,不洗个澡就换上了新衣服。

    如果苇生是怀着交易的目的而来,这真是件好事,说不准日后苇生会反复过来做交易。

    显然现在苇生还没有离开的意思。

    于是马林就喊上他,一起干活。主要内容是制作石头箭头和矛尖。

    马林做示范,拿出一块从河中捡到的鹅卵石,用一块非常硬的石头连续砸它,使它先行成石片。

    然后拿着一块砂轮一般的石头,缓缓的在石片的边缘进行摩擦,蹭掉一些石头颗粒,而石片的形状逐渐变成三角形,并且边缘比较锋利,一看就知道很有杀伤力。

    接着他演示怎么把矛尖给固定到标枪的杆上。

    先用石片在枪杆顶部划出凹槽,用烧熔的树脂把矛尖给粘合到凹槽里,接着用绳索把枪尖与枪杆捆绑在一起。制作枪尖的时候就留下了凹陷,以便把绳索捆在里面。

    苇生看得饶有趣味。

    尤其是盯着树脂看了很久,马林便取来一块固态的树脂给苇生看,苇生显然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马林把它给放到一只碗里,碗下烧着火,这树脂很快就烧熔了,成为合格的粘结剂。

    想了一下,马林开始向苇生表演怎么纺织麻线。

    利用纺锤,对蓬松的纤维束的一端进行旋转,它就会越拧越细,形成一根线。

    不停的补充纤维束、转动纺锤,线就越纺越长。

    苇生自然是看的更加感兴趣。

    有了线之后,便可以编绳索。

    有三根线的编法,有两根线的编法。

    显然苇生从没见过。

    苇生的腰带是块树皮,没有经过编织。

    马林又演示了一番如何用树皮编绳。同样分为三块树皮的编法和两块树皮的编法。

    苇生显然很是高兴。

    但是他的学习能力有限,已经有点发懵了,不能学更多了。

    然后马林示意苇生继续加工矛尖和箭头,自己手上则是加工箭杆。

    苇生明显手比较巧,学习加工箭头速度比较快。

    一开始总是失败,把卵石给敲碎了,到了傍晚的时候终于加工出了一个合格的箭头,瞧起来非常的锋利。

    到了傍晚,管厨大婶切了两盆碎肉,交给几个比较闲的人把它们给穿到竹签上。

    接着给马林制作的烤肉炉加好炭,开始烤肉。

    晚饭也正式开始了。

    这顿饭是白菜炖牛肉。

    白菜是从野外挖来的,味道不如马林老家的白菜,即便如此也是种好食材。

    每个人都有两个肉丸子吃,外面包了层苦薯面皮。

    然后烤羊肉串也端了上来,每人都有五串,而几个头目则能够多吃到几串。

    苇生也获得了五串。

    不用说,这顿饭把苇生给吃的非常的开心。

    不停的进行称赞。马林听不懂他说的话,但是能够明白他的意思。

    吃完饭,管厨大婶过来找到马林,说道:“马林,你让这个苇生洗一下澡。他身上那臭味让人完全吃不下饭。”

    其实马林不想管这种事。

    管厨大婶又说道:“我们好心管他的饭,他应该照顾一下我们的感受是不是?”

    马林说道:“这么冷的天,怎么洗?”

    大婶说道:“我这里多烧一些水,你都用桶提到外面的大缸里,一大缸水总够他洗的吧。”

    马林想了一下,这件事难的地方在于不知道怎么向苇生表达。

    如果能够说明白,苇生理解了自己的处境肯定会愿意洗澡。

    现在苇生正在加工箭头。

    大婶似乎是早就有准备了。

    现在已经烧好了两大罐子热水。

    马林把一口大缸给弄到外面墙角避风处。

    然后把两罐子开水都倒进去。又加了两罐子冷水。

    接着喊苇生到缸跟前。

    马林搬了个木墩子,先做了个示范动作,自己爬到木墩子上,一只脚似乎要伸进缸里。

    然后下来,让苇生也爬上这个墩子。

    苇生莫名其妙。

    但是爬了上去。

    马林又示意,羊皮袄要脱下来,自己做了脱袄、脱靴子的动作。

    苇生就比划了个把脚给伸进缸里的动作。

    马林点头。

    苇生就明白了,这是要洗澡。

    于是就把臭的咸鱼一般的衣服都给脱了扔掉。

    身上的灰说不准有一厘米厚。

    马林都看的惊讶。

    接着他就进入了缸里,水温有点烫,但是还算受得了。

    然后马林拿了块肥皂给他。

    这位原始人当然不知道肥皂怎么用的。

    马林就示意,把肥皂打到自己手臂上,搓揉,用水冲,灰就可以洗掉。

    可惜这件事这位老兄怎么都看不懂。

    这缸里的水已经变得比较黑了,可见他身上的灰有多少。

    马林就抓过苇生一条手臂,耐心的演示怎么打肥皂,怎么搓,怎么洗。

    这位老哥终于搞明白了。

    然后坐在缸的边沿打肥皂,清洗,这里是室外,温度有点低。所以马林拿了个火罐过来。

    马林想起了自己去年在荒野漂泊了六个月,忽然见到了土丘村原始人,那时候有多开心。

    ‘大鹅’过来,拿着一条旧羊皮裤。

    然后示意,苇生这头发太臭,必须洗。

    折腾了一个钟头。

第一七五九章 制作粉条

    换上干净衣服后,苇生身上的咸鱼味终于消失了,能够靠近别人了。

    ‘大鹅’给苇生安排住宿。

    ‘大鹅’是想让苇生多干活。

    马林则是返回后山。

    他先前见到自己晾晒的淀粉中有一盆已经干燥了。

    他希望自己能够早点吃到粉条。

    最好明天就能够吃到。

    于是明天就得开始制作粉条。

    他必须准备好一个漏勺。

    他老家的漏勺是用金属制作的,有很多个洞。

    他想了一番,打算用红泥烧制一个漏勺,底部有三四个洞就行了。

    管厨大婶那里有个用葫芦制作的瓢,在底部穿洞也可以当做漏勺使用。

    但是马林并不打算破坏这里的唯一一个瓢。

    他在南石村住的这段时间就没见过第二个葫芦。

    红泥制品比较脆,容易摔坏。

    如果制作勺子,木柄应该怎么插呢?

    更进一步想的话,也许用木头来制作勺子更为合适。

    即使他不拥有金属工具,但是坚硬、锋利的石头是有能力加工软木的。

    有的树是硬木,有的则是软木。漏勺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也许用软木是可行的。

    但是马林不仅想用红泥烧一个漏勺,还想烧一些汤匙。

    陶器汤匙虽然比不上瓷器汤匙,但是至少用来喝汤是没问题的。

    那么,烧制汤匙是否需要模具呢?

    没有模具,制作出来的汤匙会不会非常的难看?而且制作的过程也会比较麻烦?

    想了一下汤匙的造型,又觉得不是那么难以捏制。

    用一个火罐照明,挖了十来斤黏土,就用手抱着,到了自己的房子前。

    把黏土放到一个大盆里,倒入一些温水。

    开始捏制。

    漏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洞的大小对于制作粉丝有影响么?

    他认为影响不大。

    自己这漏勺有五个洞就行了。

    这勺子得装把手。

    他的想法是把它用绳索给绑在木棍上比较合适,勺子后面有凹槽,棍子上也有凹槽,绳子勒进去,绑的就会非常结实。

    如果这么做的话,恐怕这个漏勺无法下油锅捞丸子。

    用绳子绑有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不干净。

    不过现在不用考虑那么多。说不准日后就有金属了呢?

    当下就捏制一个勺子头,里面用木棍捅五个洞,后方捏制出一个柄,上面带三处凹槽方便绑绳索。

    他担心这一个烧制失败产生裂纹,于是又捏了一个一模一样的。

    然后就放在一个火坑里烧。

    接着又开始捏制汤匙。

    他觉得这里需要五十个汤匙。

    他的速度肯定一下子捏不出来这么多,今天弄几个是几个。

    第一个汤匙捏制的时候心里没数,但是捏着捏着就有了信心。

    一块红泥,让它四周向上翘,然后逐渐调整形状,让它像一个汤匙。

    越捏越是顺手。

    结果玩泥巴玩的起劲。

    所有红泥全都拿来捏制汤匙,外形方面也越来越好看。他想起了包饺子,捏制汤匙的手工难度跟包饺子差不多。

    大约制作了五十多个。

    非常开心,甚至觉得自己的手艺逐渐进步,全都捏好之后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然后在地上又掏了个坑,先把柴火摆好一层,把五十多个汤匙的泥坯放里面,外面再摆好一层柴火。

    接着生火。

    时间已经比较晚了。

    多添加了些柴火。

    认为放着不管也没事,足够烧成形的。

    回去睡觉。

    第二天早上,先查看自己烧制的东西。

    两个漏勺的勺子头都没有裂纹。

    汤匙有七八个没有被烧透,不够坚硬,另外有四个上面有裂纹,五个显得脏兮兮的,让人不想拿来吃饭。

    把完好的都用手给抱起来,带到下面去。

    ‘大鹅’看到后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用来做啥的。

    马林拿着汤匙示范:“这个叫做汤匙,是用来喝汤的。”

    ‘大鹅’说道:“直接抱着碗喝不就行了?”

    马林说道:“要是汤太烫呢?要是烫盛在一个大碗里,供七八个人喝,你不得有个汤匙?”

    ‘大鹅’说道:“穷讲究。”

    接着马林去找一根拇指粗的木棍,打磨好,前端刻好凹槽。

    然后把漏勺的勺子头给绑在了上面。

    接着用开水烫洗。

    野人苇生过来跟大家一起吃饭,身上比昨天干净多了,不再臭的像条咸鱼。

    炖肉加上每人两块苦薯馍馍。

    苦薯馍馍味道还不如玉米馍馍,但是在有炖肉吃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想吃上两口。

    最近他们的肉食非常充沛,是因为周围的沃土都属于他们,他们又有了强力的猎弓,狩猎队每次出门都可以带回猎物来,而且不用走多远就可以找到猎物。

    这种好日子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村子里的人口出现膨胀。

    饭后马林用一口小缸烧了不少开水。

    然后开始尝试制作粉条。

    心里忐忑不安,生怕制作不成功。

    现在他有三斤多苦薯淀粉。

    非常的细,凝成了块状,用手一抓便会粉碎。

    他用一个大盆,倒入一些苦薯淀粉,搅拌成浆糊。

    他觉得这浆糊比较稀,而且有韧性,用手拉能够拉出很长一团面,一端粗,一端细。

    他心说,这怎么制作出粉条来?

    我就没见过这种形状的粉条。

    但是,至少这些东西确实是淀粉,只要能够成形,不管有多难看,肯定会好吃。

    然后又想念起了酱油、醋。

    没有酱油、醋,做饭会难吃很多。

    可他这里压根就没有制作酱油、醋的原料。

    即使有,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制作。

    把‘猫尿’给喊过来帮忙。

    给猫尿两根非常长的筷子,方便他从缸里把刚成形的粉条给捞出来。

    至于能否成形,马林并没有把握。

    马林一手端起漏勺,另一手用那个瓢舀起一瓢浆糊,倒入漏勺里。

    漏勺位于小缸上方,小缸盛满了开水。

    浆糊从漏勺下面的洞里漏了下去,拉长。五个孔,漏出的浆糊的形状像是五根有弹性的草绳。

    马林非常笨拙的摇动漏勺,加快浆糊向下漏的速度。

    它们拉的足够长之后便要断掉了,马林一颠漏勺,它们全都落入了开水中。

    ‘猫尿’问道:“现在么?”

    马林点头。

    ‘猫尿’两根长竹筷插入水里捞起一条浆糊,发现它已经不再是浆糊,而成了一种硬条状的物质。

    他看了两眼。

    马林则是心中高兴。

    这确实是粉条。

    比较粗,算是粗粉。

    ‘猫尿’把五根粉条都放到一边的盆里。

    接着马林把三斤多斤淀粉都给拌成浆糊,漏完,做成粉条。

    然后再检查粉条质量如何。

    用手抓起一根,尝了一下。

    不够韧,确实是粉条的味。

    他担心把这些粉条下到锅里,不久后就都会断掉,没有嚼劲。

    粉条就应该很长,用筷子一夹拖起来一大截。

第一七六零章 纺车是什么原理的?

    至于怎么给粉条增加粘性,让它不容易断,马林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老家似乎会使用添加剂来保证这一点。

    而他肯定没法制作这些添加剂。

    可能这种样子就是他能够做出来的最好样子。

    虽然花了不少功夫,耗费了接近三十斤苦薯粉,却只做出了两斤多粉条。

    好在用布过滤出的那些渣滓也能吃,都拿去炖肉了,还使得肉汤的味道变好了一些。

    他在一个木架子上晾晒这些粉条。中午就准备把它们都给吃掉。

    苦薯的产量明显不大足,到了春季必须扩大种植面积。

    巢族人并不懂的种植业,都能够把苦薯种活,可见难度比较低。

    似乎整个过程非常省心,不需要多少照顾。

    虽然产量也比较低。

    不管怎么说,它们确实可以充当口粮。

    对马林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太稀少。

    南石村只有四十多人,方圆三百里只有他们一个聚居点。想前去下一个聚居点需要步行五天。

    好在原始人生育能力比较强。

    十三四岁便算是成年人,可以生育了。

    只要条件适合,人口会迅速膨胀。但是这种膨胀需要几十年时间。

    让马林等几十年时间可不容易。

    野人苇生跟着狩猎队出门了。

    管厨大婶让他们不要走远,中午便回来,目的是尝一下马林制作的粉条到底味道怎么样。

    马林心里开始考虑起石磨、纺车、织布机来。

    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制作石磨是不是非常难?

    是的。

    把石头给做成磨盘,底部雕刻出花纹来,手上必须得有凿子。

    他不知道青铜的凿子是否中用,可他现在连青铜都没有。

    用石头也可以加工石头,但是太吃力,想把大石头给做成圆盘形状,只会做到非常粗糙。

    想在这圆盘的底部刻出花纹来,同样难。

    但是如果强行制作,能否做出个样品来?就算很粗糙,只要比石臼效率高,就是有价值的。

    这个磨不需要有多大。反正是研磨苦薯用的,苦薯的坚硬程度远不如小麦、黄豆。

    那种脸盆大的带手柄的磨就符合要求。

    然而存在很大可能,磨盘在他加工的过程中碎裂。

    他用石头加工石头,全靠力气砸。

    一下子使力太大,磨盘说不准就会有裂纹。

    有裂纹的磨盘使不了多久就会坏。

    他认为这件事自己还是别逞能了。等到有金属了再进行尝试。

    至于什么时候能够有金属,他是一点概念都没有。

    没有人口他就没法组织一队人去找矿。

    红石村与南石村的人都没见过金属,更不知道金属矿是长什么样子的。

    他早就渴望获得金属了。

    石磨做不出来,那么纺车是否能够制作出来。

    他不知道纺车是什么原理的。

    他知道,纺轮的作用是帮忙把蓬松的纤维束给拧成一根线,只要把纤维束的一头不停的旋转,肯定越拧越细。

    纺车有个手柄,可以摇动纺轮。

    马林自己就制作了一个纺轮,中间插一根圆木棍,转动起来很有劲,于是纺线的时候就可以省去他很多手上功夫。

    他的纺轮最严重的问题是,重心不稳,一转起来就摇晃,同时转轴与支撑它的那个洞之间有很大的空隙。

    如果他认真的加工,多花费一些时间,是可以把转轴做的更圆,更均衡,转轴与它外面的那个洞结合的更紧密。这只是时间问题。

    他不懂的是另一件事。

    他每纺好一段线,就得停下纺轮,把一端的绳扣给解开,把纺好的线手动缠到线轴上,然后再留一小段线重新在转轴的末端打个扣。

    他记得看别人纺线,从来不会有停下来缠线、手动打扣的动作。

    所以纺车肯定有个功能,那就是能够自动的把纺好的线给缠起来,并且转轴顶端不需要系那么一个绳扣。

    那个绳扣的作用是带动纤维束的一端进行旋转。

    怎么自动缠线?

    手上有一大捆绳索,一端栓在一根圆棍上,绳索与圆棍垂直,这样子,只要一直转动这个圆棍,它就可以成为线轴,把线都给缠在上面。

    这圆棍越是粗,上面能够缠的绳索越是长。

    这解释了纺车上那个比较大的辘轳的作用,它们相当于一个非常粗的圆筒,可以缠更长的线。

    可是新纺的线怎么才能缠到这个辘轳上?到底是个什么原理?

    他想出了一个非常笨的办法。

    他所有的办法都非常笨。

    但是笨不要紧,关键是要先做出一个样品来,凑合用着,以后再想法子改进。

    他可以在转轴的前端安装两个环,一上一下,位于转轴的两侧。

    刚纺织的线通过这两个环,接到后面的辘轳上。

    辘轳跟它们同步转动,这样子线不会盘到转轴上。

    那么,前面的两个环有什么用?

    它们位于转轴的两侧,新纺的线先后穿过它们,再连接到后方的辘轳上。

    转轴一带动它们转起来,它们便会带着新添加的蓬松的纤维束进行旋转,并且越拧越细、结实。这个过程中辘轳会把纺好的线给拉走缠起来。

    是这两个环对线进行旋转的。

    反复的考虑过之后,认为这个办法可行。不如动手。

    最前面这两个环,他准备用一块木头实现它们的功能。

    这块木头中间有个洞,可以套在纺轮的转轴上,上下各有一个洞,纺织的线要先后穿过这两个洞再连接到后面的辘轳上。

    转轴不从这块木头中冒出来,这样子旋转的时候线不会缠到转轴上。

    这块木头其实很好加工。

    一根比较粗的木棍,打磨光滑。

    正中掏个大洞,套到纺轮的转轴上。

    上下各掏一个小洞,洞内要穿绳子,而且绳子会一直在滑动,必须减少磨损,因此要把洞给掏的比较圆润、光滑,绳索经过的都是圆滑的地方,而没有锋利的边。

    这两个洞掏的不好可能会影响纺出的线的质量,并且造成纺织过程中的卡壳。

    那么,重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把圆环给做的稍大一点,用红泥烧制,内部和外部都涂抹釉料以增加光滑程度,是否可行呢?

    其实还是不要太光滑。否则线容易滑动,这两个环就无法制造出旋转。

    所以还是用木棍制作吧,洞口稍微打磨一下,里面涂上猪油润滑,这样子线就不会被磨损,同时摩擦力也足够对线造成旋转的。

    纺轮他可以用红泥烧制,肯定比打磨石头轻松。

    转轴不是要在洞里旋转么?这个洞可以开在木头上、石头上,内部涂猪油增加润滑。

    但是马林同样可以用红泥烧制。

    他的想法是,先用红泥烧制,看效果如何。

第一期六一章 思路错了

    最麻烦的问题就是洞的尺寸难以做标准,可能与转轴不太般配。

    即便如此,比起加工木头、石头都容易很多。

    至于用来缠线的辘轳应该怎么设计呢?

    他也不需要它把线缠多好,蓬蓬松松的都没问题。

    做个米字型架子,固定在纺轮的转轴上。

    给架子增加点厚度就可以用来缠线了。

    他的做法是,做两个一样大的米字形架子,都垂直于地面放置,再用八根横木把它们的八个角的顶点给连接起来,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有厚度的架子。

    把这个架子给固定在纺轮的转轴上,能够随着转轴一起旋转。

    这个纺车将会非常的简陋,也很丑。但是能够实现纺车的功能。

    使用时候可能出现的最大的问题是,转轴与外面的洞尺寸不一致,一转起来就摇摇晃晃的。

    至于怎么进行改进,他心里完全没有数。

    如果这纺车摇起来粥吱吱呀呀的响,刮擦音非常的刺耳,那么可能他压根就不想使用它。

    但是如果它能用,那么纺线的效率会提高很多倍。

    一旦想明白了,那么就动手吧。

    首先是弄一根木棍作为纺轮的转轴。

    他找到的是一种手腕粗的硬木棍。

    新砍的。

    把皮给剥掉。

    趁着潮湿,抓紧时间用石头进行打磨。

    磨掉接近一厘米厚度,使之更直、圆、光滑。

    这花费了他一天的时间。主要目的就是让它更直,更圆、更滑。

    即使他的手艺不够好,认真程度却要展示出来。

    加工好后,做出来的转轴还是不够直。他也没有啥办法。

    接下来要用红泥烧制纺轮以及支撑转轴的中间带洞的巨大的砖头。

    把挖来的红泥放入一个大盆里,倒入温水,光着脚在里面使劲的踩。

    直到把红泥踩的特别韧,然后先取出一大块,做出一个圆形的比较沉的泥饼。

    这泥饼的厚度跟砖头差不多,直径二十厘米,相对较圆,边缘也做得比较圆润。

    至于怎么做这么圆,一根绳索一端固定,另一端绕一个圈,就会比较圆。

    这是还很软的红泥饼。

    用棍子在中心掏个洞,洞的尺寸尽量跟转轴一致。

    用转轴反复比划了几下子。

    现在的这个泥饼重心不平衡,转动起来会晃动,但是在烧干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热胀冷缩现象。

    所以要等烧好之后再进行打磨,以使之更平衡。

    然后又用很多红泥制作了一个巨大的泥砖,厚度三十厘米,高度四十厘米,重量得有四十多斤。

    接着用棍子在最中心再开一个洞,口径也是尽量与转轴一致。

    接着马林心里又开始觉得,用红泥烧制的物品不结实。

    好在纺轮、轱辘其实都不太沉,对坚固度的要求不是那么高。

    在大泥块中心钻出了洞,把转轴塞进去试了试,转了几圈。

    知道在烧陶的过程中会出现热胀冷缩现象,到时候里面的洞会变形,所以现在不用做多细致的加工。

    接着制作转轴前方的那个木块。它要套在转轴的顶部,带有两个洞,里面用来穿线,而两个洞位于转轴的不同侧。

    制作它的要求比较低。用软木稍微加工一下就行了。

    石凿凿得开软木,所以这一环最是简单。

    找到一块软木,最中心凿个洞,能够把转轴的顶端塞进洞里,并且固定住。

    接着两侧各凿一个洞,稍微凿的光滑一点,纺织的线会先后从两个洞中穿过去,别被磨坏了。

    结果经常使用的那块石凿被他敲碎了。

    换一个石凿,又被敲碎了。

    他心里说,我这运气真是背。

    又制作了一个石凿,终于把木块上的洞都给凿好。

    如果他有金属的话,压根就用不到这个木块。用根钉子在转轴上钻个洞,然后把一根金属丝穿过去,两头都打个圈,再让圈都突出于转轴的顶端,它们就能够对要纺的线进行螺旋,并且不会阻碍轱辘把刚纺好的线都给牵走缠起来。

    下面是制作那个用来缠线的轱辘,它的原理是越粗的棍子能够缠越多的线。

    他用石凿与竹钉相互配合,在转轴上钻洞。转轴有手腕粗,他必须小心点别把它给钻裂了。

    总共要钻两个孔,互相平行。

    结果这道工序花费了三个多钟头,敲坏了三根竹钉。

    接着把两根木棍给穿过两个洞。

    然后以每根木棍都作为对角线,各绑制一个米字形架子。架子外面绑好横木形成八边形,没必要那么标准。

    两个八边形中间再绑上横木,然后就形成了辘轳。

    他嫌弃这道工序非常的不合理。

    他只能用很细的树枝来制作这个辘轳,非常的不结实。

    但是纺线本身并不需要它们有多结实。

    八边形,中间带有米字形骨架,是很稳固的。

    总算做好了辘轳。

    接着把转轴最前面的那个木块也给套上去,用树脂进行粘结。

    转轴的一头并没有从木块中冒出来,这样子就不会缠住刚纺出的线。

    做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狩猎队回来了。

    管厨大婶把接近三斤粉条下到了六口炖肉锅里。

    不久后肉便炖好了。

    六个女人给大家打饭。

    这是真正的大白菜粉丝炖猪肉。

    可惜严重缺少作料,www.uukanshu.co只有盐、辣椒粉、花椒面,没有酱油醋之类的东西。

    每人都盛到了一大碗。大家使用的都是红泥碗,马林的手工作品,外观瞧起来一般化。

    苇生也获得了一碗。

    每人都盛到了满满的肉。

    加上少量的粉条。

    原始人用上陶器只是最近的事。

    吃炖肉也是最近的事。

    如今的炖肉中又加入了粉条。

    每人都吃的极为愉快。

    尤其是对粉条赞不绝口。

    他们哪里也想不到这种吃法。

    马林自己也吃的很开心。

    至少食物种类变得更丰富了。

    不再是单纯的野菜炖肉,不断的重复。

    如今有了些新花样。

    饭后管厨大婶就过来找马林问清楚粉丝是怎么制作的。

    她远远的看过一遍,但是依然要确认一下。

    马林说完后,大婶说道:“粉条是好吃,但是磨面太费力了。”

    他们都是在石臼里捣面,不累才怪。

    可是马林实在不知道怎么才能制作一个石磨。

    有金属工具便容易,没有便难。

    有金属工具,他能够用金属锤配合金属凿子把石头给做成圆盘状,再然后在下面刻出花纹。

    他决定先把石磨的问题给放在一边。

    没有工具做不了。

    吃到粉条使他心情大好。

    下午的时候他看到苇生被‘大鹅’派去磨苦薯粉,为的是制作更多的粉条。

    马林希望食物种类能够更加丰富,但这件事极为难以实现。

    他回到半山腰,从窑中取出那块圆饼和那块更大的泥块。

第一七六四章 磨盘难制作

    但是到了第三天之后,他的动作开始变快了。到了第四天终于完工了。

    麻烦的地方就是把那些边角料给裁切成需要的形状,然后缝到帐篷上。

    他试着把这张帐篷给搭起来。

    先绑好木架子,一根竖直的标枪在正中间,然后绑上四根倾斜的标枪,呈金字塔状。

    然后把帐篷给展开,绑上去。

    帐篷上自带很多根带子。

    四个三角形覆盖金字塔的四个侧面。

    绑的很结实。

    帐篷的底部可以向内收,压好,这样子便不会与地面存在缝隙。

    有缝隙则会漏风。

    帐篷是整体的,只留了一道缝作为门。

    帐篷底边长度大约是三米多。

    里面住宿四个人是完全没问题的。如果没有行李的话里面住六七个人都没有问题。

    有了帐篷之后,狩猎队出远门就不用担心雨雪天气了。

    南石村的居民现在也会钻木取火,随身携带那些容易钻出火的软木条,基本上五分钟之内就能够生出火来。

    但是这个帐篷耗费的皮料实在是太多了。

    而且都是真皮。

    他这边搭好,就有小孩钻进去玩,并且有狩猎队员过来仔细查看,认为出门的时候带着这个帐篷比较好。

    他们为了狩猎猛兽,有时候需要步行很远的距离。

    前几天有六人跟踪一只受伤的猛虎,想把它给消灭掉,一直在外面住宿了五天,实在是太辛苦,便回来了。

    有了这个帐篷之后,体验会改善很多倍。

    其实把帐篷给做小一点也不要紧。比如四个人的帐篷,底部两米乘以两米,高度一米多一点,也是行的。

    不过马林这个帐篷乃是给狩猎队使用的,有时候携带的东西太多,又有时候遇到雨天,必须在帐篷内呆很久,所以大一点是不要紧的。

    做好这个帐篷之后,又做了两个两人帐篷,底部边长都是两米,只用来睡觉是可以的。

    速度都比先前快了很多。

    三个帐篷都很受欢迎,狩猎队巴不得能够背着它们出远门。

    有五人决定去找一下东边的一个聚居点,大约有七天的路程,双方已经有几年没有联络了。

    他们想用大帐篷,马林自然乐意给他们,而且马林想跟着一起去。

    他早就想出门了,他一直觉得自己有必要快点走遍整个鸟巢平原,把各种生活技巧带给那些原始部落,从而大幅度的改善他们的生活。

    但是‘大鸟’不同意。

    “马林,你留下,你在这边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马林的道德观使他想动身去寻找那些原始人,即使过程会很辛苦。他认为教会原始人钻木取火、烧陶、制作弓箭、编织、纺织,这些事情都非常的令人有成就感。

    但是‘大鹅’的态度不可以商量,就是不许马林出去的。

    ‘大鹅’不允许,那五位狩猎队员就不好带着他同路。他自己又没法进入荒野。

    马林非常担心这五人到地方之后不肯好好的进行教学,或者态度很差、私心太重。

    ‘大鹅’说道:“你不用担心。‘虾碰’是从东边那个聚居点来我们这里找对象的,他自然是会把各种技术都教给他爹妈兄弟。”

    然后马林就觉得放心了一些。

    这五人走后,马林开始考虑自己还能做到什么。

    他现在相当于一个发明家,给南石村‘发明’了很多东西,其实他只是把老家常见的东西给做了出来而已。

    也许他应该尝试制作织布机了?

    南石村众人连种庄稼都不会,也刚刚开始驯养牲口,就让他们用上织布机,穿上布衣,这是不是有点太超前了?

    马林知道华夏国原始社会的人便会纺织,既有纺车,又有织布机。

    如果进一步考虑的话,别人能够用织布机织出花纹来,那到底是怎么样的原理呢?

    吃了几天粉条之后,他又想起了凉皮,完全不知道凉皮是怎么制作的。

    到此为止似乎自己的事业陷入了僵局。

    连续几天他都跟随狩猎队外出,试图活捉几只野羊回来。

    因为拥有苦薯粉的关系,他们也在尝试驯养别的牲口,比如牛、马、驴子,目标是野生的幼崽。

    这几天时间,气温便上升了一小截。

    马林猜测,‘黑虎’等人应该已经返回红石村了。

    苇生估计正在西边那片大山中奋力前进。

    马林花费了不少时间用于研究石磨。

    他还是嫌石臼的效率太低。

    制作石磨最大的难度是制作磨盘。

    没有金属工具的时候实在是无从下手。

    他能给用窑把石头给烧熔化,然后让它的形状比较接近圆盘。

    但是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工呢?

    制作一个石锤,是否可行?

    用一块更为结实的石头来制造石锤,用于敲打稍微不那么硬的石头。

    这种做法是否可行?

    他心里并没有数。

    也许他可以制作一个比较小的石磨。

    上下盘的半径都是五十厘米就行了。

    至于怎么对外形进行加工,用硬石头做的石锤去慢慢的砸,可以么?即使砸的不太好也不要紧。

    具体效果会怎么样,他也不清楚。

    怎么制作一个石锤?

    一根粗木棍,中间用石凿凿个洞,然后把一块坚硬的石头给塞进去,依照形状固定好。

    然后多用这些石块进行尝试,哪种石头最硬,容易把别的种类的石头给砸掉一块,自己却很少崩裂。

    这种尝试非常吃力。

    他连续几天做这件事都没有啥结果。

    事实上敲击起来到底效果如何与自身形状也有很大的关系。

    从某个角度讲,只要他足够耐心,他便能够把一块石头给加工成磨盘形状。

    想一下吧,一块燧石都能够被加工成箭头,一块更大的燧石为什么不可以被加工成磨盘呢?

    只借用石锤是完全做得到这一点的。

    只是需要花费的时间会非常久。

    他到底是否有必要花这么久时间来制作一面石磨呢?

    到底花费在哪里是合适的?

    石锤自身的形状,自己使的力气,被加工的石块自身的形状,都会对敲击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管怎么说,想制作出一个石磨出来,他需要加工很久,而且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或许他可以先尝试把它们给烧熔化,对外形稍微进行一点加工?

    接着再用石锤和石凿缓缓的加工。

    马林总觉得这盘石磨可能要花费他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工。

    磨盘底部不平整是最严重的问题。

    而想更为平整,除了使用石锤石凿加工,可能还有个办法,那就是放在窑里烧熔,底部放一块平整的陶制垫板。

    黏土熔点高达一千五百度。

    很多石头的熔点只有七八百度。

    马林的黏土窑的温度想达到上千度还是比较容易的。

    把大石头的表面给烧熔是完全没问题的,甚至能够让它们流淌起来。

    他可以事先就选好表面比较平整的石头,下面垫个更平整的陶板。

    陶板上甚至可以事先设置好花纹。

    然后把想加工的石头给放在这个陶板上。

    接着点火加热。

    有一定可能性是,上方的石头已经烧熔了,下方的陶板还没变形。

    然后上方的石头变得柔软,像是盖章一般,下方的陶板的凹凸花纹就被印到了石头上。

    同时石头的底部受到陶板的塑形也变得比较平整。

    那么,隔着陶板真的能够把石头给加热到熔融状态么?

    这么大的石头是很难烧透的吧,中心的温度可能会比较低。

    马林的想法是,陶板上可以多开一些圆孔,使得火焰能够从陶板下方透过圆孔,烧到上方的石头。

    再加上陶板本身的花纹带有起伏,空气在石头底部是流通的。

    于是上方的石头确实可能会被较好的烧熔,被陶板塑形。

    这种做法未必可行,但是能够用来降低他的工作量。

    感觉他是钻进了牛角尖里了。

第一七六二章 纠正错误

    他很高兴的是这两件东西都没有开裂。

    接着他尝试把转轴插进它们中间的圆洞中。

    圆饼的洞现在有点大,转轴插进去有点松。

    泥砖的洞又有点小,转轴插不进去。

    于是用一根棍子使劲的打磨泥块中间的洞,把它给稍微撑大一点。

    木头与陶砖的刮擦声极为刺耳。

    他咬着牙强行忍耐,一共刮了两个钟头,终于把洞给撑的大了一些。

    于是先把转轴给插进那个作为支撑的四十多斤重的泥块里,它现在被烧成砖了。

    泥块是纺车的支撑物。现在转轴带着前面的轱辘一起,已经悬空了。

    又把圆饼,也就是纺轮给套到了转轴上。

    纺车的原型就这么成形了。

    这时候马林才发现,转轴上现在没有手柄,没法摇。

    其实他可以手动拨那个轱辘,或者那个纺轮,但是肯定不如用手柄摇的方便。

    那么怎么制作手柄呢?

    他小心翼翼的给转轴末端打洞。

    用的是石凿和竹钉。

    整整花费了两个钟头。

    接着把一根棍子给穿进去,棍子上带有凹槽,用木条卡在洞的两侧,这样子这根棍便会非常的稳固。

    在棍子的一头栓一根绳,手抓着绳,绕圈摇动,转轴就会快速的转起来。

    这道工序又是花费了两个钟头才完成。

    他又是一直在嫌自己的手脚真是笨,这么简单的事要做这么久,做出的物品的质量还这么差。

    晚上吃了碗炖羊肉。

    然后开始试用自己的纺车。

    先是把一根线的一端绑在辘轳的一根横木上,接着把另一端依次穿过辘轳最外面的一个环、转轴顶端的两个洞,然后再接上一束蓬松的麻纤维。

    然后左手摇动纺车,麻纤维束的左端被带着旋转,然后收紧,变细,成为线。

    右手则是握着更多的麻纤维束向前面那束的尾部贴上去,螺旋一传过来,两束纤维就自发的拧到了一起。

    转轴确实比较的摇晃,这自制的简陋纺车一直‘咣咣咣’响个不停。

    那块承担转轴的陶砖似乎一直在被摩擦,掉出一些粉末来。

    不够结实。日后就把它给换成石头的。

    摇起来有问题。完全改变思路,把那个圆饼去去掉,并且用转轴缠线,手动调整缠线速度,然后就可以防线了。

    它有很多不便,但是纺线的效率远高于纯手工。

    接下来他先把它给拆了,把零部件都给抱到下方的宅子里。

    然后组装好,花了半个钟头。

    然后给大家表演纺线。

    确实能够纺,但是转轴与陶砖刮擦产生的声音真是刺耳,而且摇动的时候总觉得非常涩,费力气。

    他不得不又进行一些调整,让纺轮、辘轳都更平衡一些。

    结果又花了半个钟头,他向转轴与陶砖间的空隙里塞了几块猪油,那种刺耳的刮擦声才终于结束。

    接下来纺线,真是又方便又快捷。

    于是有几个经常手动纺线的人便过来观看,并叫好。

    ‘大鹅’马上就派了一个人专门用这台纺车纺线、搓绳,别人都不用做这件事了。

    这架纺车很是不稳定,晃的厉害。还不结实。

    但是考虑一下现在的社会状况,能够有一辆就很不错了。

    是个年轻姑娘来纺线,她原来没有名字,现在大家叫做‘线女’。

    ‘线女’原来就会徒手纺线,知道粗线和细线都是怎么纺的。

    显然她对这纺车非常的喜爱。

    这一晚上她都在‘呼噜呼噜’的摇着这特别笨拙的纺车来纺线。

    纺车的原理也很容易看懂。即使坏了她也能够知道怎么修。

    线的问题解决了。

    马林本来觉得自己这天累的够呛。

    结果现在又觉得精神抖擞,似乎这天啥没做似的。

    以后只要有足够多的麻和足够多的兽毛,大家始终不会缺少线。

    那么,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

    有了足够的线,怎么织布?

    怎么提高织布的效率?

    马林先前怎么织的那块布,先后有二十多人观看过。

    总共六十厘米长、六十厘米宽,织了六天。

    以这种方式压根就织不够大家穿的布。

    但是如果进行进一步思考,他能够明白,他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准备工作上,而纺织本身花费的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

    难题就在于准备工作。

    他需要改善做准备工作的流程。

    织布的窍门在于,把布的纵线分成两层,比如说,从左向右数,奇数列一层,偶数列一层,中间有很大的空隙,这样子手可以拿着横线从中穿过去,不用一针一针吃力的上下穿。

    他并不需要纺织多细的布。

    有布能穿能用就行了。

    比如说,线粗两毫米,旁边缝隙宽一毫米,这样子织出来的布是可以穿、可以用的。

    一米宽的布不用排一千根纵线。只用排三百多根就行了。

    他一直是利用栅格对奇数列纵线和偶数列纵线进行分离。

    栅格是用线绷出来的。

    栅格的每一根竖线的中间都有个圈,偶数列的纵线穿进圈内,奇数列的纵线则是穿在栅格内。

    以前他需要在一米宽度内绷五百根栅格线,现在只需要一百六十多根就行了。

    也就是说,六毫米一根。

    徒手就能够完成这份工作,都不需要借助针。

    这个栅格绷好后以后可以重复使用,因而可以省却不少时间。

    他发愁的是别的事。

    一是织好的布要卷起来,二是织布的线用完了,要放出更多的线来,都应该怎么进行。

    他的笨法子是全都徒手进行操作。

    他认为自己需要带有锯齿的木头。

    以便把线给缠在上面,每两根都互相分离。

    每个锯齿最好能够又细又深,比如两毫米粗,两厘米深。

    但是他并没有工具进行这种加工。

    他没有锯子,即使有也难以加工出这种缝来。

    只是很浅的这种缝都很加工。

    暂时不知道该怎么做。

    也把它给放下吧,去考虑别的事情。

    野人苇生对这个无比笨拙的纺织机显然也非常感兴趣。

    以前他就没见过线,见到线便很惊讶。

    结果见到个纺车。他蹲着一直看。

    显然‘大鹅’对马林鼓捣出了纺车感到非常满意,认为自己负责马林的食宿其实赚大了。

    依照马林这个粗陋的纺车,还可以制作出更多的纺车。

    接下来一天马林都在接待苇生。

    苇生似乎手非常灵巧,所以马林乐意多教会他一些本事。

    比如这天,马林就在教他烧陶。

    既捏制了碗、罐子、锅、盆、缸,也制作了砖、瓦。

    至于砖和瓦该怎么用,马林也进行了一番演示。

    砖可以用来砌墙,瓦可以用来铺屋顶。

    他还演示了怎么用草木灰制作灰浆,涂在陶器表面,这样子当它们被烧好之后表面就会有一层防水的釉质。

    马林考虑到苇生来自的地方没有山上这种红泥,于是他便带着苇生去小溪边找那种深红色的黏土。

第一七六三章 制作帐篷

    黏土本身不容易被雨水给冲下土坡,不像普通的土,因而很容易暴露在土坡上。

    在小溪边找到的几率更大。

    马林挖取了一篓子这种黏土,提回去,同样用来捏制这些陶器,放到窑中去烧。

    于是苇生很高兴自己掌握了一项新本事。

    这天晚上陶器便都出窑了,苇生得以验证这种做法是可行的。

    另外没有釉质的陶器不需要在窑中煅烧也能成形。马林进行了演示。

    再接下来的一天是教苇生怎么编织各种东西。既包括绳索,也包括背篓、苇席、斗笠。

    再接下来的一天则是教苇生怎么制作弓箭。

    弓是加工树枝形成的。

    用石斧砍下老榆树粗树枝,长度两米多,进行一番打磨和加工,使之成为弓的模样。大约会有四十多磅,已经可以用于打猎了,配合制作较好的箭矢,平射四十米,抛射一百多米是不成问题的。

    树枝原本应该比较粗,直径大约十来厘米。

    为什么石斧能够砍断树枝?

    新鲜树枝是可以被石凿凿出豁口来的,用石凿多花点力气砍树,是做的到的。

    再接下来一天教苇生怎么造房子,包块泥屋、草屋、石头屋。

    这位野人非常积极的学习这些东西。也不是那么难学。

    ‘大鹅’经常抓着苇生,使劲的安排活。

    ‘大鹅’的意思是,不能白吃白喝,必须多干活。

    苇生一直比较配合。

    然后苇生在这里一直生活了半个月。

    气温已经有了回暖的迹象,但是春天依然遥不可及。

    苇生与他们交流,表示自己家那里大约有六十多人,现在生活的极为窘迫。

    周围几乎没有多少食物,打猎极为困难。

    他从山里走过来花了一个月。

    一个月的路程啊,让人望而却步。

    然后苇生表示自己想回去。

    这也是正常现象。

    但是一个人在野外极为危险,而且难以获得食物。

    马林的想法是,让苇生背着三十斤肉回家,一天吃一斤至少饿不死。

    三十斤重量也不算太重。

    可安全问题还是很难解决。

    ‘大鹅’的建议是,让苇生去桃林村找个媳妇,然后跟媳妇一起返回自己家。两人怎么都比一个人安全,路上再用竹筒携带着火种,住宿的时候就点火堆惊走野兽。

    但是显然苇生急着回去。

    想保证安全的话,最好四个青年男子都握着长矛、背着弓一起走。

    可是这里没有谁对出这趟门感兴趣。

    苇生比比划划半天,表明自己野外生存经验极为丰富,让大家不用担心他。

    其实马林很想去瞧瞧家那边是什么情况,尤其是想知道那边有什么矿产资源。

    但是‘大鹅’显然不希望马林离开。

    南石村这边这么多事,先都搞定再说。

    此外鸟巢平原那么多部落,道路都是已知的,最好先想法子把这些部落给发展起来。

    马林心说,只要能够找到金属,织布机和石磨都不再是问题,武器和农具也都可以迅速升级。

    这位野人苇生居住了半个月,担心家里日子过不下去,于是急匆匆的就离开了,想把自己学到的这些生活技巧传给那些亲戚。

    苇生表示自己在来这边的路上也见到了猎物特别充沛的平原,但是猛兽特别多,离他老家只有十天距离。

    他既然学会了制作强力弓箭,可以给同族人每人都制作一把长弓,接着他们就可以搬去那个猛兽多的平原打猎了。

    马林则是暂时有点困惑,似乎各项工作都卡死了。

    现在他每天都能够吃到粉条。这是‘大鹅’对他‘发明’出粉条的奖励,也每天都吃得到肉丸子或者水饺,同样是一种奖励。

    马林高兴的是,南石村众人的饮食都有改善。

    有时候他们还会集体吃烤串,对这种吃法非常喜欢。

    马林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他在南石村能够做到的事情似乎非常的有限。

    这里有多余的皮革。

    他知道自己想要帐篷,这样子出远门的时候方便住宿。

    但是他只能自己动手制作。

    南石村确实有多余的皮革,拔掉毛的那种。

    这些都是真皮。

    马林有点糊涂,制作帐篷到底应该用什么材料。

    他老家用合成材料制作帐篷,此前还有油布帐篷。

    马林没有这两种东西。

    他只有粗布和皮革。

    用真皮制作帐篷,这种事是不是很奢侈?

    不过红石村确实使用羊皮和牛皮制作了几个帐篷。

    都比较沉。

    但是出门的时候确实更加的放心。

    因为工艺的问题,他们制作的都是锥形的帐篷。

    金字塔形状的,中间一根竖直的木头,周围四根倾斜的木头,帐篷分为三角形的四部分,分别与金字塔的四个面一致,每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大约都是两米、两米、三米多。

    这样子的帐篷能够住四人。

    重量大约是三十多斤。

    一般都是先折叠,再卷成筒,然后扛在身上。

    马林自己动手缝制帐篷。

    他尽量只使用质量比较差的薄皮。不使用那些好皮。

    老家人要是知道他用熊皮、老虎皮做帐篷,不知道会怎么笑话他。

    两米、两米、三米二的三角形缝四个。

    他只有骨针进行缝合。

    ‘大鹅’那里有张牛皮是从死牛身上剥到的,质感非常差,不适合制作衣服。

    又有张牛皮是上面戳了二十多个洞,也是不适合制作衣服。

    此外还有不少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

    马林用骨针进行缝合。

    他现在相信认真、吃苦这两个词。

    即使自己缝纫的手艺不好,也要足够认真。

    于是他就拿着线认真的量那些皮,用泥在上面小心的划出直线,用于确定怎么进行裁切。

    他在一片平地上,也利用绳索,画出帐篷摊开之后的形状,乃是四个拼在一起的等腰钝角三角形。他只要把这些整皮和碎皮给缝合成这种形状就行了。

    所以他要一块一块皮的拿过来比划,画线,然后用黑曜石碎片进行裁切。

    黑曜石碎片可以像手术刀一般锋利。

    他的缝纫手艺确实很差。

    那几个经常缝纫衣服的女人也不来给他帮忙。

    他想了一下,自己以后要经常前往一些完全陌生的原始部落,对方可能什么都不会,连衣服都没一件,他必须掌握更多的动手能力。

    他只讲究认真以及忍耐疲劳这两件事。

    他一针一针缝的特别仔细。

    最开始两天进展的非常慢。

    其实南石村居民见过马林与‘黑虎’等人带来的帐篷,但是他们不愿意自己动手制作。

    于是马林只能一个人进行缝制。‘大鹅’肯给他这些皮革使用已经很不错了。

    他每天都缝到特别疲劳的程度。

    头晕眼花腰疼胳膊疼腿也疼。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707/ 第一时间欣赏魔界狂想曲最新章节! 作者:名为绅士所写的《魔界狂想曲》为转载作品,魔界狂想曲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魔界狂想曲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魔界狂想曲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魔界狂想曲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魔界狂想曲介绍:
终有一天,我将征服整个魔界。人若没有梦想,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分别?魔界狂想曲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魔界狂想曲,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魔界狂想曲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