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玄幻魔法魔界狂想曲TXT下载魔界狂想曲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魔界狂想曲全文阅读

作者:名为绅士     魔界狂想曲txt下载     魔界狂想曲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三五五章 徒手造机械?

    这充分证明了一点。

    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人不可能什么都会。

    一个人的主意也是有限的。

    想推动社会更快的向前走,最好能够把整个社会的活性都给提高。

    而不是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

    他能够做到的事情确实是有限的。

    他既没能力发明出酱油醋、味精来,也没能力发明出钟表、蒸汽机之类的东西来。

    他需要社会的力量。

    而不是自己单打独斗。

    不过目前他离自己能力的极限还差了很远。

    目前看来,他至少有项本领需要快速提升。

    他在金属方面的手工加工能力是可以提升很多的。

    他希望自己手工加工的金属柱子可以像是机械加工的一般精准,达到生产手扶拖拉机那种程度就行了,不需要太美丽,允许它有一定的误差。

    这是人的手所能够达到的程度。

    为什么要这样子?

    因为他知道他没有机床,而想手工把机床给制作的比较精密,难度极高。

    先前他以为肯定有啥法子把钢材给加工的又直又圆。

    结果进行了很多实验之后发现找不到。

    最早的精密制造,只能全靠手。

    这便是他的结论。

    其实他对这个问题感到非常头痛。

    后来又觉得,既然大家都在尝试掌握一些手艺,他也应该进行努力。

    马林的车床,用于打眼不够精准,但是大部分时候还凑合着能用。

    ‘小树’等人现在正在生产木头车轮。

    采用的就是先前马林的做法。

    外面的轮圈是用几块木头拼成的,木头的外部边缘是比较标准的圆弧形,并且可以拼接在一起。

    最里面有个用非常硬的木头做的支撑结构,二十多根辐条的一端都插在这个圆柱形木块里。

    再下面还有一块圆柱形木头作为轴承,它的中间要掏个圆洞,车轴可以插入里面。

    有了独轮车,那些远方来的人就不需要再以肩挑手扛的方式来搬运货物了。

    想生产独轮车还有个原因。

    那些看中了这里的家具的人,不愿意购买,因为路途遥远,携带不便。

    如果他们能够有个独轮车,他们说不准就愿意买了。

    经常有原始人从野外弄到一些好东西,然后带到这里来,希望能够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马林欢迎这种交换活动。

    他对自己当前的生活也充满了担忧。

    努力真的会带来快乐么?

    他现在的努力程度真的足够么?

    不管怎么思考,心里都缺少答案。

    手上打磨的这么多钢材,除了生产刀具,还有什么用途?

    有什么机械需要用到这么好的钢么?

    这么打磨下去是不是种浪费?

    不是。他迫切需要制造专门用于加工金属的机床。

    那就是更为精密的车床、刨床、铣床、镗床,等等。

    它们都有大量零部件。

    此外马林还想起了一种东西。

    自行车。

    他想自己制作一个自行车。

    用钢材制作骨架。

    那么自行车有个难题,那就是转轴和轴承。

    他或许需要自己手工生产转轴和轴承。

    这个就有点难了。

    要是他搞得定这个,他手工制作的车床在精密度上应该足以加工制作一些机械了。

    那么自行车轮子的转轴和轴承应该怎么制作?

    外面一个金属圈,用于支撑轮子上的辐条。

    金属圈下面应该有个圆环状金属块,它负责衔接轮轴和外面的那个圈。

    两个圈可以都相对于它转动。

    似乎钢珠可以用于这个结构中。具体该怎么用?

    他能够手工加工出这些钢珠么?

    手工精确到这种程度,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再考虑一下吧,有的画家可以画十几个钢珠摞在一起,外面用一个框框住,钢珠分为几层,画家能够把每一个钢珠的形状、大小、位置都给交待的一清二楚,所有这些钢珠都不出现差错。

    换到手工上,意思就是马林能够徒手加工出球状钢珠来。

    就跟画家徒手画圆、雕塑家徒手雕球一样。

    这是种职业技能。

    别的行业都要做那么好,为什么他不可以做到?

    最初的工业美感可能体现在像他这样的徒手加工金属的人的手艺上。

    这项本事是否值得练习?

    考虑到日后的工作量多有繁重,他觉得需要练习。

    于是他就每天忙活个不停。

    要是他连标准的球都磨的出来,那么给钢锭开一个标准的圆洞只是小菜一碟。

    他的车床因而也会非常标准。

    大约他的手艺有没有真正的练成就体现在这一点。

    他手工制作的圆柱状转轴,插入他手工打的眼里,转动起来,一点都不摇晃。

    即使这转轴有一米多长,它的最顶端都不摇晃。

    这样子就厉害了。

    然后他可以手工打磨出一个标准的枪筒,它是实心的,然后用他方才制作出的车床在中间开出个标准的枪膛,这也不是很难。

    至于怎么给枪管开出膛线。

    进行手动的控制呗。

    当他的手工这么好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手工装备出一套机械来,各部分都很标准。

    比如说,他的钻头可以以标准的直线前后滑动,角度不会出任何问题。

    他现在才意识到,这是手艺的问题,不是机械的问题。

    他每天都在打磨一些钢材,它们都将被用于他的机床。

    他从没想过,自己居然要以这种方式来解决没有合格的机床的问题。

    精密的零配件是由机床加工出来的,而最初的机床的零配件是从哪里得来的呢?

    都是手工制作的。

    手工就是能够加工成那么标准的样子。

    这件事真是夸张啊。

    练习使他疲劳。

    但是他似乎看到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错觉。

    似乎机械的世界确实在向他打开。

    它一开始一直是封闭的。在他的动手能力提高之后才会真正打开。

    那么回到前面的问题。

    他的手真的那么准的情况下,他的车床怎么实现那些常见的功能,比如推着钻头直线前后移动,而它的上下左右都不会发生偏移呢?

    这个钻头在一个仪器上。

    仪器上也有一个洞,洞套在一根圆柱状棍子上,棍子完全平行于钻头。

    那么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吧。

    这个圆柱状棍子必须非常的圆、直、标准。

    仪器上这个洞也必须非常的圆,直,标准。

    否则这个结构沿着直线前后滑动的时候,钻头的位置会发生偏移。

    还有个问题,那就是一根棍子并不能保证准钻头的位置保持标准。

    必须还有第二根棍子。

    而第二根棍子也要打磨成特别标准的圆柱,承载它的洞眼也必须特别标准。

    否则这个砖头压根就滑动不了。

第一三五六章 手工练习

    其实,用一个金属块快速在另一个金属块上摩擦,交界面肯定会越来越平。

    马林在想,要是涂上油,再使用这种打磨方式,是不是最后会得到非常平的金属台面。

    真正进行尝试之后发现,想以这种方式打磨一块金属板劳动量特别巨大,但是最后确实能够获得符合工业生产要求的金属台面来,他的刨床、台锯因而都有了合格的工作台。不过他要不停的打磨,不断的观察和改进。

    关于手工打磨圆柱和圆球,其实也都是耐心活。

    只要拥有足够的耐心程度,徒手都磨的出来。

    这样子这个世界最早的机床都可以由他手工打磨、装配出来,而利用它们,他就生产得出各种结构复杂的机械。

    他想起了上学的时候做实验调光路。

    有个老师的实验室里有个工作台,上面几十个激光器,据说进行一次校正需要花费两三个月,新来的老师可能前两年都在调光路,调好后才能做实验出成果。

    把金属给打磨成球状、圆柱状、长方体状、圆锥状等等对他来说都是正常的工作内容。

    他练习这些本领,就像是画家在练习画画。

    绘画有个门类,叫做结构素描,画家可以画出非常复杂的机械来,各个零部件都画的非常标准,互相间的咬合都跟实际情况一致。

    实际上能够徒手制作出符合马林要求的机床的工匠大约是百里挑一。

    虽然也很少见,但是并不是说就没有。

    马林手脚比较笨拙,想做到这件事需要的时间就比较久,但是会有更强的表现。

    他只要练习的够多,确实能够达成这种要求。

    所以他一直都在进行手工加工和装配。

    所有零部件都是徒手打磨,偶尔用一下砂轮、刀具来加快速度,而精确度最终都靠手工能力进行控制,这种做法很是符合他的性格。

    他是起早贪黑的在车间中忙活。

    节段性的成果就是给木工们制作出了几台比较标准的设备,用来锯、刨、打孔都比较轻松。

    它们的动力都是人,这一点不大好。

    比如说,台锯是由三个人踩踏板驱动。

    如果能够换成牲口,或者水力,那就好了。

    至于如何对水力进行有效利用,他决定日后再考虑。

    现在先练好手工能力,再装配出几台机器再说。

    在练习的过程中,他装配出了一台机子,能够车出一个又长又细又标准的圆柱,还能在它的内部钻出同样标准的洞来,然后就适合做枪管。

    他想不通枪的膛线有什么用,为什么可以推着子弹旋转。

    大约是因为产生的气流就是旋转的?

    至于怎么给枪筒开出膛线,他在进行思考。

    他的主观感受是其中的难度相当的大。

    大约要把四个旋转的钻头插入枪膛,向里面推,慢慢的旋转枪管,然后形成放射状的膛线。

    枪膛的洞本身已经挺细的了,这四个钻头肯定更细。

    它们必须又细又圆又直。

    互相间还要平行。

    它们必须由他徒手制作并装配。

    自己制作的圆柱体直不直,怎么进行观察?

    推着在它一个平的台面上转个几圈,不直的话它的滚动明显不平滑,而且瞧的出来是哪里有问题。

    只是想一下,他就觉得不管是加工,还是装配,都困难无比。

    徒手打磨出标准的圆柱体,这本身就是个难题。

    装到机械上后,还要保持它们互相平行,每一个还要都飞速自转。

    这是他自己想到的开膛线的办法,需要花费的力气就大了。

    手艺好的匠人是存在的。但是能够好到这种程度的就比较少了。

    他这能力,凭手工给螺栓开出螺丝来也不是很难。

    他也手工生产了几百颗子弹的弹头和弹壳。

    他不知道在他老家弹壳结构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他的做法是,在烧硬的陶板上钻出弹壳结构的管子状空腔来,然后进行浇铸。

    这样子极为笨拙,效率低,产品也很不美观、标准。

    但是能使。

    这都是他提高自己的手工能力的方式。

    怎么给枪管开膛线这一关实在是把他给难的够呛。

    似乎难度太高了。

    相关设备他只能徒手打磨出零件来,再徒手装配,想保证精确度不知道有多难。

    他打磨出的一些金属几何体瞧起来挺好看的,有一些装饰性。

    他甚至开始尝试这样子用金属制作雕塑品,以此提高手工能力。

    他的最大优点就是非常勤奋、用功,愿意起早贪黑在这方面忙碌。

    冬季最后一个月就这么过去了。

    他的手工能力离预定目标还差了很远。

    春天来了。

    他每天都在加工钢材、铸铁。

    ‘机灵鬼’那个炼钢炉子在一些环节不容易进行控制,炼出什么样的钢来与运气有不小的关系。

    马林便经常与各种各样的钢铁材料打交道。

    观察它们的形状,考虑着它们能够用来制作什么。

    他加工金属的手工能力也越来越强。

    像是徒手雕刻螺丝,并且丝跟螺母的螺丝还能互相间咬合,这种雕刻能力确实很了不起。

    想一下,其实他可以自己对陶土材料进行雕刻,使之跟螺母的内部结构一致,然后用它浇铸出螺母来。

    虽然徒手生产效率很低,但是确实制作的出来。

    他装配出的机械在这方面的精度也不错。

    至于给枪管开出枪膛和膛线的装置,他在春季第二个月就安装成功了,与运气有很大关系,他的手工能力这时候还没有那么好。

    这个装置加工完三四个枪管就会坏掉,他得再手工制作几个零配件,并且以比较精准的方式安装上去。

    他感到自己真是笨拙。

    没有啥好法子。

    他不知道蓝星是怎么进行这么精密的生产的。

    那些复杂的机械的生产工厂肯定不是靠工人的手工能力来完成各种安装的。

    为什么他们能够生产的那么精准?

    他们是用激光进行校正、切割、打眼的吗?

    马林是没能力搞定激光技术。

    他也不可能啥都会。

    他觉得自己的上限是火车、轮船、螺旋桨飞机。

    更高科技的东西他不可能自己搞出来,也没兴趣自己搞出来。

    他用自制的机床制作出了大炮炮筒,里面也开出了放射状的槽线,但是他不确定它们是否是合格的膛线。

    他连膛线的原理都不懂。

    他自己加工出了类似火箭的炮弹弹壳,对其外形进行了尤其多的加工,以避免它被卡在炮膛里。

    这也花费了很长时间。

    对于怎么流水线生产这些金属部件,靠机器而不是手艺高超的匠人,他是有一些思路,但是他的手不曾巧妙到能够把对应的机器给手工制作出来。

第一三五七章 水力设备

    他发愁的一点在于这里,他生产的所有设备的精准程度都取决于他的手。

    想机械化生产这些金属物品,必须有精准的设备,而设备的零件的生产以及后续安装都靠他的手。

    不管他多么的想搞工业化,他自己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

    这种大事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而不能只靠自己一个人。

    他需要把知识给传播出去,培养帮手,鼓励怀有兴趣的人对各个领域进行研究。

    反正不可能啥都靠自己研究。

    即使他的手工能力提高了不少,他制作的火枪还是不够好使。

    点火装置如同先前一般不容易操作。

    同时还没有扳机。

    一根铁棍子上面插着火绳。

    抠动扳机,铁棍子自动旋转,把火绳给按到一块铁片的火药上。

    不管怎么说,他都应该制作出一个最简单的扳机。

    这个铁棍子可以连接着一个转轴,转轴连接着一个金属片,金属片压着一根弹簧,同时由扳机前方的另一个金属块给卡住。

    扣动扳机,金属片滑脱,弹簧弹开,转轴转动,带着棍子逆时针转动,带动棍子上的火绳,点燃火药。

    抠完一次扳机,需要手动把金属块给拉起来直到被扳机前方的金属块给卡住。

    扳机也由弹簧拉着,会自动复位。

    原来他生产不了弹簧,如果有了熟铁和一些比较软的钢材,可以较为容易的生产出来。

    把钢丝烧软,然后像是缠线一样把它给缠到一根圆柱状棍子上,再压紧,冷却后可以当做弹簧。

    遗憾的是马林的同伴们能力都有限,目前能够给他提供的帮助还不够。

    他先以这个样子制作了几把火枪出来,然后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进行改进。

    目的就是要使火枪更好使、更可靠、不容易出故障。

    他还在练习自己的手工能力的时候,便顺手制作出了几把火枪。

    一瞧就是手工产品,不是流水线产品。

    ‘大树’、‘小树’等人拿着火枪出去玩耍,很是开心。

    想一下吧,他们一年前还是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能够玩到火枪,心里真是开心。

    马林知道接下来的工作都不能着急。

    因为蒸汽机、汽车、轮船、飞机的难度比火枪、火炮大多了。

    蓝星的西方人扛着火枪殖民全世界的时候,蒸汽机连个影子都没有呢。

    他是否要再努力一把,快点把蒸汽机给发明出来么?

    心目充满了怀疑。

    如果不发明蒸汽机,他现在有什么要做的么?

    他觉得即便发明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他还是应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蒸汽机上。

    蒸汽机发明出来后就把精力给放在火车、飞机、轮船上。

    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啥?是创造与发明么?

    他心里开始产生很多怀疑。

    他一心希望这些原始人都能够生活的更好。

    他在每天的授课工作上都非常用力。

    至于自己怎么才能生活的快乐。

    其实他只要想生活的快乐就可以生活的快乐。

    这个世界自身也是非常有趣的。

    人口很少,面积非常大。到处都是可以玩耍的地方。

    旅游观光便是最好的娱乐方式。

    而旅游观光的时候最好能够有方便的交通工具,不要全靠两条腿。

    没有轮船和飞机,确实不方便。

    他是否需要继续生活的像先前那么辛苦?

    他的感觉是,一松懈就没有好处,必须继续很辛苦的工作。

    于是他继续在车间中打磨着金属器件,希望能够制作出更多的机械设备来。

    ‘小树’等人总是抱怨,人力驱动台锯、刨床等设备太累人了。

    “马林,你不是说能够用水力驱动这些设备么?”

    马林说道:“确实是能够用水力驱动啊。”

    “那你瞧瞧我们的木工工厂是否可以挪到水边,我们的机床全由水力驱动,制作这些桌椅板凳就会容易很多。”

    马林说道:“让我再想想。”

    ‘大树’就提了建议。

    “南边鸭子河那里,水流不是很急么?用那里的水是否可以驱动机床?”

    马林点头,表示可以。

    确实可以。

    是否很麻烦呢?

    也不是很麻烦。

    马林现在已经明白了很多事情的难度,也知道欲速而不达的道理。

    比如蒸汽机的发明就不是简单的事情。

    他花上个很多年都未必搞的出来。

    经验的积累从来都不那么容易。

    尤其关键的一个问题在于,贫星的人口极为稀少。

    事实上,他听说过贫星有一百万人口,大部分都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他有必要前去找到他们么?

    从地理环境上讲,他觉得暂时没有这个必要。

    啥交通工具都没有,没有地图,不清楚路线和地理环境。

    很可能走在半路上就出事了。

    除非他能够研究出飞机、轮船,他才方便前去寻找更多的原始人。

    如果各种技术研究都没有突破,大家也不用去找那些原始人了,只进行一些普通的地理探索就行了。

    马林认为南边鸭子河水流很急,确实适合运用其中的水力来推磨和驱动机床。

    其实还可以用于给炼铁炉鼓风。

    他一直怀疑自己提供的鼓风力度不够,导致炼铁炉的温度不够高。

    他打磨着金属器材的时候,‘小树’等人便一直向他提意见,想用水力来驱动机床。

    于是他只好前去鸭子河进行调查。

    鸭子河在东南边某个地方地势忽然下降,然后水速便很急。

    至于怎么利用河水中的力量,他是一点经验都没有。

    直接建立水轮拦水么?

    水轮有几十片叶片,都垂直于流水的方向。

    水一冲过来,叶片就被推着沿流水的方向前进,而水轮的轮子就这么转动了起来。

    因为水流够猛,叶片够大,于是水轮就会转动的非常快,力气也大。

    水轮的转轴就可以用于驱动一些设备。

    比如磨盘和木工的机床。

    那么,水轮应该怎么建造呢?

    它的动力装置又该怎么设计呢?

    这么大的水轮,大水一冲是不是很容易就被冲倒了?

    怎么才能把水轮给造的比较结实?

    造水轮的过程中是不是要把河道上游给堵住?

    其实上游比较容易被堵住,下游河道变窄,流速急,反而不容易被堵住。

    仔细考虑一下。他们到底需要多大的动力?

    怎么把一台很大的水轮的动力分散给多个小型机械?

    有没有必要建造多台小型水轮?反正水力充足。

    如果想减少麻烦,马林觉得建造多台水轮是正确的做法。

    一台小型水轮的转轴带动一个轱辘转动。

    轱辘用连杆装置驱动另一个轱辘。

    这个轱辘可以通过齿轮带动一个小一些的轱辘转动。

    再带动另一个较小的齿轮飞一般的转动。

    关键在于它们的力气都非常大。

    刨床和台锯都可以用它驱动。

第一三五八章 水车

    又想了一番。

    他觉得一切都是越简单越好。

    比如说,水轮的转轴直接带动磨盘的转轴。

    水轮的最重要特点是力气大,用连杆装置推个磨简直小意思。

    而且如果只用于推磨的话其实只需要一个比较小的水轮就行了。

    马林在想的是,用水轮的力量来给炼钢炉的鼓风机提供动力。鼓风机做的像是手风琴一般,就算是做的非常大,水轮的力气也推得动它。

    至于木工的机床应该怎么驱动。

    使用齿轮组。

    水轮转动太慢,驱动机床的转速不够。

    但是水轮力气大,所以完全不用担心。

    水轮的转轴可以带动一个非常大的轱辘,这个轱辘用宽皮带动一个小轱辘转动。

    大轱辘转一圈小轱辘能够转个几十圈。

    这样子转速和力气都够了。

    问题是,大轱辘与小咕噜之间的传动带具体怎么制作?

    它必须非常有弹性、拉的非常紧才行。

    此外两个轱辘都需要制作的比较标准,它们的位置也应该对的比较正。

    关于传动带的力量的问题。

    怎么让它不打滑?

    在轱辘的表面各固定一层皮,皮比较粗糙,传动带就很难打滑。

    只要把传动带装上去,下面再垫紧,摩擦力就是足够的。

    其实还有个做法。

    他心里有个想法,要是两个轱辘都做成纺车的轱辘那样,不是圆盘状,而是几十根辐条中间拉了绳索,这样子它们提供的摩擦力是否会足够。

    他不知道答案。

    此外还有个比较废材料的法子。

    水里的轮子的转轴带动一个大齿轮转动,它再带个一个较小的齿轮,再带动一个更小的齿轮。

    这些齿轮都使用铸铁生产,而且都比较厚,于是就非常的结实耐用。

    其实仔细考虑过之后,马林更喜欢齿轮组这种做法,因为它们的配件都很结实,一看就让人放心,调整的时候也让人放心。

    还有个原因是他对传动带不熟悉,缺少信心。

    他记得以前的拖拉机是用传动带的,效果具体怎么样他没有认真观察过。

    一台小型水轮驱动一台机床。

    磨盘、台锯和刨床都是适合的。

    鸭子河的水力驱动几十台机床都没问题。

    关键是建造水轮有点难。

    需要拦水。

    马林的想法是,去上面水浅的地方拦水。

    鸭子河在上游又浅又宽,流速很慢,到了下游河道变窄,加上坡度的缘故,变得湍急了很多,于是适合推动这些机床。

    其实马林还希望能够利用水力发电。

    大不了功率低一点,能发电就行。

    可是他没有铜丝,也没有磁铁,更没有涂在铜丝外面的绝缘油漆,发电机的原理和具体结构他已经忘记了。

    但是他觉得,难度应该不比蒸汽机难太多。

    又想起来一个问题。

    他既不会制作灯泡,也不会制作玻璃。

    他大约可以让铁丝发光用于照明。

    话又说回来,大家真的需要这些东西么?

    鸭子河确实适合建造一个微型发电站,给几百人的村子供电是没有问题的。

    自从动手能力变强了一些,他考虑问题的思路都与原来不同了。

    现在他开始觉得自己能够把这个村子给造的非常漂亮了。

    除了机械,其实他还可以尝试生产两样东西,一是混凝土,二是玻璃。

    如果要更进一步的话,他还可以考虑生产化肥,氮磷钾肥都需要一些。

    下一个问题。水轮应该怎么建造?它必须非常结实,耐久,地基应该怎么打?他没有混凝土。

    于是不容易对河堤进行加固。

    仔细考虑一下。

    如果用比较大的石头垒起地基来,而且用很多石头,不是垒一道墙,而是垒一个完整的台子,石头比河床还低一米。

    这样子就会比较的结实了。

    可是这又有了个问题。那就是河水水位会变化。

    夏季与冬季水位线位置不一样。

    那水轮到底应该有多高呢?

    马林被这个问题给难的够呛。

    他的想法有两个。

    一个是,从鸭子河引出一条支流专门用于驱动这些水力设备。

    第二个是,给鸭子河上游建立水闸,控制一年四季的水位。

    不管哪一次种都显得工作量有点大。

    倒是‘小树’对此非常上心。

    ‘小树’找到了一处河段,适合从鸭子河引出一条支流,专门用于水力生产。

    引水口可以建立水闸调整水量。

    水闸也不用多大。

    只是这么一来就要挖掘出一条水道。

    全长大约一百米,宽三米,深接近两米,还带有十来米的落差。

    为了防止这段沟渠边缘的泥土掉落,还得砌上石头,而且得是比较厚一层石头墙,否则很容易被水冲垮。

    于是施工量就有点大。

    他们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手。

    于是这个方案马上就被否则了。

    回到原来的方案。

    给水轮准备两个转轴,冬天枯水期用较低的转轴,夏天丰水期用较高的转轴。

    地基用同一个。

    这个建议几乎是立马就被通过了。

    那么,所有水轮都建在鸭子河北岸。

    更具体一点,应该怎么造?

    一个很大的木轮子,叶片都是横着的,垂直于水流的方向。

    它的转轴应该被固定在哪里?

    既然它的力量很大,也很沉,他觉得它的转轴应该有二十厘米粗。

    应该用铁制作。

    那么转轴在什么东西里面旋转呢?

    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专门铸造一个铁块,它的中间有洞,可以容纳一个二十厘米的转轴。

    它的体积也比较大,非常结实。

    然后怎么固定它呢?

    它也带有横向的孔,粗木桩可以从中穿过。

    粗木桩的粗细跟孔不太贴合也不要紧,多打几个楔子就行了。

    其实马林的手工加工能力是可以把双方给都做得相对较为标准的。

    然后这种充当轴承的铁块要制作两个。

    水轮的转轴的长度要达到三米多。

    二十厘米粗的话这转轴是否够结实?

    用久了会不会变弯?

    马林觉得二十厘米粗已经非常粗了,怎么都不会变弯。

    他需要加工什么?

    三米长、二十厘米粗的圆柱形钢质棍子他需要加工七个。

    他可以在烧硬的陶块上开出这么大的圆洞,他的刀具的尺寸都不大足。

    他的车床,有个稳定的转轴,上面可以装刀具,而且可以推着刀具横向滑动,从而钻出又直又深的洞来。

    但是有个问题。

    滑动的最大距离只有一米多一点。

    为什么不能滑动更多?

    因为这个机床的所有零件都是他徒手加工出来的。

    精度有一定的限制。

    他没能力让刀具再多滑动一些,否则它肯定会偏离原来的转轴。

    他的想法是,他没必要把这个又粗又长的圆柱给加工的多么精密。

    他可以重新制作一个不太精准的车床,它能够推着刀具直线移动三米多,大体上不歪斜。

    其实这挺难的。

第一三五九章 齿轮

    于是‘小树’便问他:“马林,你行不行?不行的话我就用木头来制作转轴,虽然不如铁的结实,但是也能使,也好加工。”

    从好加工这个角度考虑,确实是木头的转轴更好。

    二十厘米粗的木头也足够结实了。

    大不了给这木头制作一个金属轴承来保护它。

    它与架子衔接的位置,给它敲一层铁皮来减小对它的磨损。

    大不了就使用钢珠配合钢圈来制作轴承。

    考虑到马林并没有精密仪器来加工这些钢圈和钢珠,他得靠纯手工来把它们给制作出来。

    再考虑到这轴承受力非常大,不能制作的太马虎。

    他要制作至少七台这种水力驱动设备,总工作量太大,耗时太久。

    接着又想起了一个问题。

    一台水轮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推动两台机床?

    其实是可以的。

    于是他可以减少水轮的数量为五个。

    即便如此,他也不打算制作五个带钢珠的轴承。

    全手工制作,吃不消。手动打磨出一枚钢珠,至少需要一天时间才能保证它足够圆,而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速度了。

    最终的方案还是给木头柱子套一层钢圈,钢圈外面有另一个更大的钢圈,两者之间涂润滑油。

    万一有虫子来蛀木头怎么办?

    他对这个问题感到非常为难。

    他的想法是,用木焦油来防蛀,但是具体效果怎么样他并不清楚,需要浸泡多久他也不清楚。

    于是水轮的制作基本上不需要他花费多大力气,他的主要任务是制作齿轮。

    他准备先铸造出这些齿轮,然后进行打磨。

    它们是否需要很标准呢?

    还是需要比较标准的。

    他的机床的精度并不超过他的手,它们的存在意义是加快他的工作进度,减少疲劳度,而不是提高制作精度。

    正常的齿轮都很薄。

    可是这个水车的齿轮必须非常的厚,甚至有一米厚,这样子才能够把距离较远的两个齿轮给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他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进行加工。

    它不涉及到车床的问题。

    这是第一次遇到。

    他不能自己用小刀子把齿轮给凿出来,因为它的齿有一米的厚度,它是个圆柱状齿轮,比较长。

    这是他从来都未曾考虑过的问题。

    怎么利用机床进行加工呢?

    难道只能采用最笨拙的办法么?

    其实还有个办法。

    他用木头把这个齿轮的形状给做出来。

    而木材被分成多个小块,它们拼接到一起。

    再然后用它们制作模具。

    只要分出的块够小,便可以使用锯子。

    问题是,这样子加工出来的模具是否够标准。

    他是被这个问题给为难的够呛。

    如果齿轮厚度不超过二十厘米,他可以徒手进行加工。

    他最担心的是齿轮制作的不标准,相邻齿轮咬合的过程中忽然打架,然后就崩坏了。

    把齿给制作的稀疏一点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会降低传动的效率。

    最好能够一次性的就把这种大小的齿轮给做的比较标准。

    又想了一番,他想起了一种工具。

    不是有台锯么?如果它的锯片比较的厚,就适用于把比较厚的金属给打磨掉。

    效率会比较的高。

    而且这种锯片还有多种规格。

    它只能进行粗略的加工,而更细致的加工他只能靠自己的手。

    齿轮的数量也不少。

    他现在的手到底算是比较巧,还是比较笨拙呢?

    不清楚。

    几套水力设备都没开始建造呢。

    马林的想法是,把它们的尺寸按照同一个规格制作。

    他要加工七个直径一米,厚三十厘米的齿轮。

    有多少个齿呢?

    他觉得有一百个齿是合适的。

    再制作七个直径半米,厚度一米的齿轮。

    它应该有多少个齿呢?

    他觉得应该是五十个齿。

    再制作七个直径五厘米,厚度三十厘米,有五个齿的齿轮。

    这种做法是否可行?

    对工艺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如果换成用轱辘和传动带驱动,是否可行?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制作呢?

    用半径一米的轱辘驱动直径五厘米的轱辘是否可行?

    因为它们的力道非常大,马林中担心传动带会在轱辘上打滑。

    尤其是小的那个轱辘,它很容易与传动带打滑。

    就算是在轱辘表面雕刻很多花纹,传动带再制作的很粗糙,依然可能打滑。除非传动带绷的非常紧。

    马林不知道怎么把传动带给绷的比较紧。

    不管是用齿轮组还是传动带,在制作和装配方面都需要花费不少力气。

    毕竟这些设施是用来驱动机床的,要求比较高。

    机床要求转速快、力气大。

    如果只是驱动磨盘的话就不必这么麻烦,毕竟磨盘并不是什么精密设施。

    仔细考虑一下这件事。

    用于驱动磨盘、鼓风机的水轮和后面的传动装置可以制作的比较粗糙,而用于驱动机床的水轮和传动装置却必须比较的精密,否则齿轮压根就咬合不上。

    他特别害怕齿轮组因为咬合的不够准,出现冲突,然后崩坏的问题。

    然后越是考虑这些齿轮组越是觉得头大。

    关键问题在于,它们都要承受巨大的力量,转轴与支撑装置之间出现摩擦,磨损越来严重,洞眼逐渐加大,齿轮的转动开始晃动,然后两个相邻的齿轮的锯齿可能出现冲突。

    所以他觉得自己需要制作轴承。

    轴承磨损之后可以进行更换,别的部件不用更换。

    而制作轴承对他来说是个挑战。

    那些直径半米和五厘米的齿轮,都需要轴承。

    它们侧向受到的拉力非常大。

    直径半米的齿轮转轴有十厘米粗。

    两头需要轴承。

    轴承由两个可以相对旋转的金属圈组成。

    如果用钢珠来制作轴承的话可能效果会更好。

    但是工作量太大了。

    大部分零部件他得徒手进行加工,机床只能提供非常粗糙的帮助。

    如果这些轴承他能够造的比较好,齿轮反而会比较容易制作,精度要求也不是那么高。

    那么,怎么制作轴承?

    两个金属圈,一个可以在另一个里面旋转,这种结构应该怎么制造?

    里面那个金属圈应该怎么装进去?

    他的想法是,外面那个金属圈分为三块,可以拆开,这样子它们两个就会比较容易被装到一起。

    他的车床可以对这么两个金属圈进行粗糙的加工,而想磨的更细只能靠他自己。

    其实它们都是又厚又硬的金属块,各自都呈环状。一个套一个,最里面那个日后还要套着转轴。

    关键是转轴装进去之后要非常的正,稳定,转起来之后不摇晃。

    他把自己当做一个画师,要在纸上把这么复杂的几何结构都给画精确。

    画师能够对空间和几何体把握到那么精确的程度,他应该也有同样的本事。

    总共二十八个轴承。总共需要不少时间才能做好。

第一三六零章 拦河

    这份工作极为耗费力气。

    手艺不够好的话怎么做出来都不标准,到时候装配不上,强行装上后会摇晃个不停或者出现剐蹭问题,把设备给磨坏。

    他对几何体的空间结构能够把握的越来越好了,但是制作轴承的要求还是太高。

    两个轴承相隔一米以上距离,把转轴插进去,要能够保证尺寸正好合适,转动起来不摇晃。

    而每个轴承都是由一个大的钢环套住一个小的钢环。

    他的车床不够精准,能够把大概模样给加工出来,更具体的调整他全靠自己的手。

    他需要进行很多观察、尝试、打磨、调整。

    齿轮的转轴他也是先用车床加工出来,然后用手调整。

    都是极为费心费力的活。

    一开始他经常产生错觉,似乎自己的整个人生都会被浪费在这些打磨工作上,无穷无尽。

    事实上他的手会越变越灵巧,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再然后就有能力改进自己的车床。

    他的车床是自己手工制作的,所有零部件都是手工打磨出来的。那么直钢棍子,那么圆的转轴,全都是手磨的,中途会利用自制工具进行一些加工,但是最终要靠手来进行大量的调整。他像画师、雕塑师一般工作。

    反正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挺复杂的,需要消耗无数的力气和时间。

    但是他的手艺确实会逐渐提高。

    所以他啥都不抱怨。

    ‘小树’那边进展顺利。

    一周时间就把一个水磨给做好了。

    一个轮子,带动转轴转动,转轴上有个轱辘和连杆装置用于推动磨盘转动。

    但是尚未安装到河边进行测试。

    想安装的话得去上游拦河,然后才能打地基,把这个水力机械给装好。

    马林看了一圈,心里有很多问题,但是不安装到水边试一试他也不知道会发生啥。

    接着‘小树’又开始制作一个用水力鼓风的装置。

    鼓风机做的像是手风琴一般,一端受到压挤,另一端就出风。

    这个装置力气必须非常大,因为它的鼓风机是给炼钢炉准备的,风要先经过很长的风道得到加热,然后进入蓄热室,再接着才会进入高炉。

    推力不猛的话,热风炉出口处的风力便不足,炉子的温度便上不去。

    问题是,如果想让风力够猛,水轮就必须比较的大,传动装置就必须够结实。

    好在鼓风机对精确度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只对力气有较高的要求。

    水轮带动一个轱辘转动,轱辘用连杆装置推动鼓风机,就是这么简单的装置。

    马林的想法是,水轮每个叶片都两米长,一米宽,五厘米厚,每一时刻都有两片轮页处于水中。

    如果他把页片给做成勺子状,更容易兜住水流,上升的时候也更容易让水落下去,它的力气会不会更大呢?不知道,那么麻烦,先别考虑。

    这是‘小树’的工作。

    马林觉得想把这水轮给做的比较结实也不大容易。

    转轴与洞眼之间的摩擦力太大,最好用金属轴承来减小摩擦力提高耐久度。

    金属轴承肯定是由他制作。

    虽然尺寸很大,精确度的要求却不是那么高。

    这一点比较的省心。

    炼铁炉需要一个专门的场地,所以水轮建在哪里需要认真的考虑。

    此外还有个问题。

    马林花费多久能够制作一个蒸汽机出来?

    如果蒸汽机出来的早,这些水力设备是不是就不建了?

    关于蒸汽机,马林知道原理。

    锅炉中的高压水汽进入细的管道后像是大炮似的凶猛,而管道粗一点之后它们的速度会降低,而力气依然很大,能够推动重物。

    在管道中间塞一个金属块堵住气路,高炉的水蒸气一会从管道的左边入口进入,一会从右边进入,于是这个金属块就一会被推向右边,一会推向左边。

    给金属块装一个连杆装置,它就能够推动外面的一个轮子旋转了,而且力气还很大。

    至于怎么控制锅炉水蒸气进入管道的时候到底走左边还是右边,有个做法是,高炉的水蒸气与管道的两边开口都有气路连接,而半途存在气门,一个气门关闭,另一个就打开,这样子就控制了进气的方向。

    马林的问题是,蒸汽机不管是锅炉还是气缸的外壳都必须做的非常结实,他准备用厚钢板配合卯榫结构固定。

    至于活塞的大小、它所在的管道应该有多长,马林心里一点数都没有。

    实验过才知道。

    如果他想研制蒸汽机,他是没有帮手的,也没法从社会购买原料、工具,或者请一些技师来帮忙加工零部件。

    他只能自己动手。

    他比起瓦特,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有质量好的钢。

    蓝星的西方国家在瓦特去世几十年后才懂得怎么大规模生产钢,而热风炉是一百多年后才出现,那时候人们才能把钢给炼成钢水。

    马林拥有适合制造气缸的好钢材,还有各种方便好使的刀具。

    他打算在日后先制作一个简单的蒸汽机模型,让它驱动玩具火车,瞧瞧具体效果如何,也激发一下这些原始人的创造力。

    日后再把蒸汽机给造的更大一点。

    当蒸汽机都难不倒他的时候,发电机和电动机也不是那么难以制作。

    他缺少的是包有绝缘漆的铜丝。

    这种漆他不知道该怎么制作,也不拥有铜丝。

    想了一下,他有很多事情要做。

    当下要做的是把那台水磨和水力鼓风机都给安装到河边。

    而想这么做的话,必须先把上游的河道给拦住,接着用石头对下游的河堤进行加固,在河堤上再建造这两个水力设备。

    施工需要多久?

    马林不知道。

    在河底施工感受肯定不好。

    他们还没有钢筋混凝土。

    即便如此,‘机灵鬼’积极性非常高,马上就说明希望水力鼓风机建在哪里。

    “看这个地方,地基很牢,道路方便,不管是运输铁矿石还是木炭都很容易。”

    接着大家开始用独轮车推石头,倒在水边,等着打地基。

    再接着又是去上游,给麻布口袋灌土,用来堵住河道。

    灌了几百个麻布口袋,用木船给拉到预定位置,扔下去,水深只有一米多,并不难施工。

    事实上他们先把一张网给拉了起来,横跨河两岸,然后把沙袋放到网前,堆起来,从两岸向河心合拢。

    水流也不快。

    几十个人一起忙这件事。

    时间大约是农历三月底,水有些凉,而中午的时候水温较为暖和。

    大家都觉得这件事真是新鲜。

    马林在河心先把网给绑的更结实,然后再把更大的沙袋给投入水。

    很容易就把堤坝给合拢了,河水被堵住了。

    下游存在坡度。

第一三六一章 水磨和水力鼓风机

    要施工的河段的水位在慢慢降低,露出充满了淤泥的河床。

    在这种又湿又黏的河床上施工是大家都不喜欢的。

    即便如此,马林还是要求大家跳下去,先挖开淤泥,填入大石头,然后再用更多的大石头当做地基,筑起石头台子来。

    因为人多,花了一天半就筑好了一处石头台子。

    它在水下的部分是由大石头垒成的,水冲不开,在水上的部分则是由石块、黏土垒成,又结实又平整。

    接着又花了一天垒了个略小的石头台子。

    再接着安装两个水轮。

    一个比较大,直径两米,宽两米。马林看到它后感觉自己设计的极不合理,应该加大它的直径,减小它的宽度,现在这样子重心极为不稳,容易向河里栽。

    然后发现自己需要在河里建造支架,把水轮的转轴给擎起来,否则它很容易倒入河里。

    这个支架是他预先没有设计的。

    于是又向淤泥里投石头。

    在石头上固定住一个架子。

    架子上装有轴承,可以把水轮的转轴塞进轴承里。

    水轮的另一侧则是装有两个支架,支架上各有一个轴承,水轮的转轴从其中穿过。

    马林担心地基不结实。

    水轮半径一米,吃水很浅。

    水里不是有个支架么?他在支架前又堆放了几块大石头,分开水流,防止支架的地基不够牢固。

    然后用人力推着水轮转上几十圈。

    很流畅。

    有摩擦,但是可以接受。

    它最让人担忧的部位就是三个轴承。

    马林制作它们的时候精度不够高,所以摩擦可能会比较严重,此外它们可能会产生锈蚀。

    轴承的结构是两个套在一起的环状铁块,都很厚。

    他是怎么给厚铁块中间开出大洞的?

    他使用了车床和专用的刀具。

    ‘机灵鬼’每炼出一炉钢都会对不同时间产出的钢锭进行检查,观察它们质量如何,然后给它们安排合适的用途。

    最硬的钢他会用皮袋子装好,有时间的时候问马林是否用得到它们。

    马林的刀具非常的棒,比起瓦特那时候强了很多。

    他的问题是技术能力不够,还没到研制蒸汽机的时候。

    这个大的水轮,是用来给炼钢炉鼓风的,大约明天‘机灵鬼’就会过来安装鼓风机,然后垒高炉和热风炉。

    他们对铁压根就没有多大的需求量。高炉其实只有三米高。

    现在的高炉有个问题,那就是炼一炉铁就得砸了重新垒,炉渣太多不便清理,此外墙壁经常受到化学物质的腐蚀,变得不再牢固,继续炼下去容易出事。

    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种问题。

    他先前建议‘机灵鬼’用石灰石来这清除铁水中的酸性杂质,有一些效果。但是最后的铁水中依然存在很多杂质,一部分容易清理,其余的不好清理。

    然后开始在下游二十米外安装水磨。

    有了水之后马林巴不得天天把苦薯磨成粉,制作粉条和粉皮。

    水磨的技术难度较低,大约两个钟头后,水轮装好了,磨盘也装好了,传动装置经测试没有问题,运转很流畅。

    又检查了一番。

    带动水磨的水轮在尺寸上比上游那一个小了很多。

    对地基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

    即便如此,马林还是在河里给它造了个支架,防止它向河里倾倒。

    接着就是对它们进行了仔细的检查。

    千万别一把水放下来,它们就被冲坏了。

    马林觉得没问题。

    ‘机灵鬼’和‘小树’也觉得没问题。

    于是又去上游一里外把水坝给扒开。

    又是忙活了一个钟头。

    已经到了午饭时间,但是大家都不肯去吃饭,要到下游去瞧瞧。

    水比他们跑的快。

    远远的就看到了两个水轮在旋转,速度不快不慢,正好。这是马林设计的尺寸与流水速度比较般配。

    现在它们都在空转。

    日后大部分时间都会在空转。

    用于推动石磨的水轮现在并没有跟石磨连上,那个连杆装置正被绳索吊在空中。

    马林正在考虑一个问题。

    可否用一个水轮驱动多台设备?

    比如说,纺车不需要多大的力量就能够驱动。

    据说,黑火药的三种成分在研磨的时候需要比较大的力气。

    是不是可以用水力驱动石杵在石臼里捣它们?这种装置比起石磨到底强在哪里?

    他不知道。

    到了石磨跟前,当下就把连杆装置挂到水轮带动的轱辘上。

    石磨便转动了起来。

    速度倒是很合适,连杆装置的摩擦却非常严重,而且那根长杆子明显有点太长了,几乎要把石磨给捅翻了。

    赶紧取下来,拿锯子给锯掉一块,重新打个眼。

    重新装好。

    然后就觉得这水磨的运转非常的流畅,让人心里高兴。

    ‘大树’扛过来一口袋苦薯干,塞进磨眼里磨面。

    磨盘又大又沉。

    磨面效率非常高。

    有一大堆人挤在这里看水磨磨面,不愿意离开。

    因为太新鲜了。

    正常来说,这么一台石磨需要两个人推着才能转,而且还很累的。

    现在则是开始自动磨面。

    ‘方头’等人则是推着两辆独轮车过来,上面有四个缸,里面有炖好的大锅菜。此外还带来了洗好的碗筷。

    于是众人就抱着碗,一边吃饭一边看水磨磨面。

    所有人都胃口大好。

    ‘小树’说道:“我可以看一整天,啥都不做。”

    别的原始人有类似的观点。

    马林到达贫星后有很多值得回忆的时刻。

    无疑现在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教原始人使用机械装置,而其中一些学的这么快。

    ‘机灵鬼’则是说道:“明天我就把鼓风机给弄过来试试。”

    上游二十米外那个较大的水轮正在空转,大家急需给它找到用途。

    一直有人把苦薯干给推过来,磨成粉然后再推走。

    这些粉将被用来制作粉条和粉皮。

    这个地方距离铁炉村不到两百米,路很平坦。

    马林对‘小树’说道:“你会不会造两轮板车?比独轮车拉的货多,也更轻巧。”

    ‘小树’说道:”我可以试试。你画过的图纸我还留着。”

    这些原始人说话跟马林越来越像,这是他一直在进行授课的结果。

    两轮板车也不难造。

    晚上,马林回到车间,又开始考虑用水力驱动机床的问题。

    传动带的问题怎么解决?

    传动带要是绷的不紧,就容易与轱辘之间产生打滑的现象。

    究竟怎么才能绷紧。

    他的想法是传动带用两层牛皮制作,先别缝合。

    实际装到轱辘上之后用力拉紧,然后用针、钉子固定住,缝合好。

    这样到底行不行?

    他不知道。

    使用齿轮、履带结构是否可行?

    他觉得不大行。

    履带以及自行车的链条对他来说生产起来都有点太难了。

    考虑半天,决定先用传动带试试。

第一三六二章 设备的限制

    车间中有两个并排放在一起的轱辘。

    把它们对齐,然后用一根传动带把它们给连接在一起。

    传动带缠的也不是很紧。

    拉力还不错,但是想再提高难度就比较大了。

    用一个直径四米的轱辘带动一个直径四厘米的轱辘转动,用传动带连接,会发生什么?

    他觉得如果两个轱辘的尺寸不够标准,它们的位置摆的不够正,那么传动带会越来越松,也越来越没力气。

    他在想,牛皮不是那种能够精确加工的工业品,他也没有别的材料来制作传动带,还是改用齿轮组比较好。

    而使用齿轮组之后就面临着精确度的问题。

    对于他的水力机床而言,这些齿轮组都传导着巨大的力量。

    不管是加工木材还是加工金属,都需要机床比较有力。

    所以齿轮组如果咬合的不够精密,出现锯齿互相冲突的情况,那么传动装置肯定会崩坏,甚至可能把设备给推翻,伤到工作人员。

    齿轮对马林来说算是另一种几何体,多加练习的话也可以徒手加工的比较标准。

    先用车间里现有的机床进行加工,再靠眼力进行调整。

    他觉得应该单独从鸭子河引来一道水流,用于驱动这些机床,水流比较平稳,动力装置也比较平稳,容易控制,这样子对齿轮组的要求就会降低。

    否则制作起来太难了。

    事实上有了水磨与水力鼓风机之后,铁炉村的原始人便已经非常满意了。

    只有‘小树’等木工急着使用水力机床,不停的催促马林快点加工那些零件。

    马林在调试自己的机床,希望能够提高它们的精度。

    每当他的手变得更为灵巧,他就会首先升级自己的机床。

    机床的很多零部件在安装前需要他徒手进行打磨、调整。

    如果他的手工不够好,那么机床便始终不够精密。

    他现在要加工齿轮。

    首先他要能打磨出非常标准的圆柱。

    其次他要能够在这个圆柱内部开出比较标准的转轴。

    打磨和开洞都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要推着刀具直线前进。

    让他为难的就是这个环节。

    想推着刀具直线前进,就应该有三道滑杆支撑着刀具所在的架子,也对架子进行约束。

    三道滑杆都必须非常直、圆,架子上的洞眼也必须非常标准。

    否则,要么推动的时候路线不直,要么推不动。

    这就是考验老师傅的能力的时刻。

    就像是一个画师能够把几何体给画的非常标准,他这位加工金属的老师傅也需要这方面的手工能力。

    而这种能力很是不好获得。

    那个三道滑杆以及三个洞眼,他可以先用仪器给加工出个大概,然后再用手进行调整和修正。

    足够锐利的眼睛和足够灵巧的手。

    这是靠手艺支撑起的精密制造业。

    他其实心里有点怀疑,真的需要把齿轮给加工的那么精准嘛?

    马虎一点不行么?

    但是如果他不想使用传动带,而想使用齿轮组驱动机床,那没法子,还是制作的更精密一点吧。

    机床要飞快的转动。

    比如说,每秒十转以上。

    水轮正常情况下每秒四分之一个转,这是建立在鸭子河一直水流较急的情况下的。

    相差四十倍。

    用一个直径两米的大齿轮带动一个直径五厘米的小齿轮,就能够实现这种转速转变。

    或者用直径二点四米的大齿轮带动一个直径六厘米的小齿轮。

    不管哪种,在手工制作方面都存在不小的难度。

    他觉得直接用直径两米的大齿轮带动直径五厘米的小齿轮,非常的麻烦。

    如果小齿轮有六个齿,大齿轮就要有两百四十个齿。

    中间可以再过渡一次或者两次。

    比如说,直径五厘米的齿轮用直径三十厘米的三十六齿齿轮驱动,这个齿轮再驱动更大的齿轮,这样子在咬合的时候能够更容易一些。

    即使嘴上说更容易。实际制作起来可是一点都不容易。

    直径五厘米的齿轮,它的齿应该有多深呢?

    最多两厘米深。

    于是整个齿轮组的精度要求就是,误差不超过一厘米。

    直径两米的齿轮,误差不超过一厘米。

    它自身的圆盘是存在误差的,它的转轴与轴承之间也是存在误差的。

    两者加在一起不能超过一厘米。

    否则这个齿轮组运行的时候肯定会发生崩坏现象。

    这对他的手工加工能力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没有这种能力,就没有齿轮组,没有水力驱动的机床。

    同样也没法用蒸汽机驱动。

    如果他降低对车床的转速要求,从每秒十转改成每秒五转,是否可行呢?

    其实也不是不能用。

    一个直径二十厘米的圆锯,每秒五转的话,锯齿的移动速度是每秒六米。

    人挥斧子用尽全力砍下去,斧头的速度是多少呢?

    大约是每秒十米以上。

    而直径四十厘米的圆锯,每秒五转,锯齿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十二米,是可以轻松的锯开木材的。

    这种尺寸的圆锯是比较常见的。

    所以说,把大的齿轮的直径降低到一米也不是不行,这种条件下他的工具和手在精密度上是达标了。

    可是这样子的锯子不够好使,遇到硬木头可能会锯不动,比如说,胡桃木和紫檀木就很硬,另外木头长瘤的地方也会很硬,这种锯子的锯齿可能会被弯折。

    他的想法是,先制作几个小的,凑合着使用。再制作几个大的。

    水轮的转轴上自带一个直径一米的齿轮,它咬合着一个直径二十厘米的齿轮,后者又咬合着直径五厘米的齿轮。

    这样子行不行?

    不行。

    问题在于,直径五厘米的齿轮,如果齿深两厘米,那内部实心的部分直径只有一厘米。

    不结实。

    车床的转轴自己就得有五厘米直径,再加上两厘米深的齿,总共直径九厘米。

    直径变大,转速就会降低。

    所以最小的齿轮的直径应该是十厘米,把齿的深度可以稍微改大一点,二点五厘米,给制作降低一点难度。

    于是水轮上的那个齿轮直径应该是两米以上,否则实在是保证不了转速。而保证不了转速,圆锯就会经常崩坏。

    他的想法是,不妨把这个直径做成三米,它允许的误差是一厘米零两毫米。

    马林被为难的脑门上直冒蒸汽。

    他的仪器没有这么准。所以他只能手工矫正。

    对精钢制作的齿轮进行手工矫正。

    这个误差实在是令他头疼。

    首先,这个大齿轮的铁块怎么割出来?

    它可是直径三米。

    它的厚度会有二十厘米。

    想把它给打磨的比较光滑就挺吃力的。

    他的机床的尺寸不够。

    于是只能先用机床进行粗加工,然后自己手动细加工。

第一三六三章 齿轮组

    事实上他心里在骂骂咧咧的。

    这难度有点太高了。

    这么大的钢板,重量就能够把人给压垮了。

    想了一下,它的厚度不能是二十厘米,否则倒下来就砸死人了,因为体积会超过一个立方米,重量超过七吨。

    于是有个办法。

    那就是把它中间给掏空,只留下几根骨架进行支撑。

    到这时马林才开始意识到这件事的复杂。

    一个水力驱动装置,为什么这么难以制作?

    必须另想法子。

    主要问题是转速不足,于是需要从转速上下手。

    把水轮的直径变成一米,半径零点五米,它的转速就提高了一倍。

    它的力量是否足够?

    叶片零点五米宽,一米长,被水推的时候力气大不大?

    其实已经满大的了。

    这样子转轴上那个齿轮就不用太大。

    直径一米就行了。

    先试着造出来吧。

    这个齿轮直径一米,厚度多少?二十厘米,中间掏空以减轻重量。锯齿直径深度两厘米。不掏空的话,会有一吨重。

    掏空的话估计也有上百斤重。

    那么把厚度从二十厘米改成十厘米是否可行呢?

    结实程度是否够呢?

    够。水轮都改小了,力气也改小了,结实程度没必要那么高了。

    直径一米,厚度十厘米的钢材。中间打很多洞,掏空,以减轻重量。

    一共多少个齿?

    六十个齿。

    每个齿深度两厘米。

    误差不超过一厘米。

    因为尺寸降低了,所以做得到了。

    原来用齿轮驱动会遇到这么大的麻烦。

    为了弥补转速不足的问题,他需要把水流速度给加快。

    河道中要修建V状堤坝拦水,以提高水流速度,进而提高机床的转速。

    这是做得到的。

    转速提高一倍的话,这个精度也是做得到的。

    原来他想把齿轮给做的那么厚,是想扩大空间位置。

    现在看来,钢质的齿轮重量太吓人,必须避免做太厚。

    好在他的机床的精确度是合格了。

    为了转速,他必须进行很多修改。

    那么,直径两米,误差一厘米的齿轮他是否还需要?

    他认为不需要。

    原因是太重了,他没能力进行打磨。

    没有必要制作这种零部件。

    给直径一米、厚十厘米的圆盘凿六十个齿。

    每九十度十五个齿,每个齿六度。

    齿深两厘米。

    他的想法是先磨,后用锉刀锉。

    因为把水轮的直径减小了,于是传动装置承担的力可以减少很多,硬度上可以有所降低。

    这个齿轮在手工上还是有不小的加工难度。

    主要是厚度方向也要保持精度,有点不大容易。

    他觉得一个这种齿轮需要他很多时间进行制作。

    但是制作好之后,用于倒模,别的齿轮的制作时间都会大幅度缩短。

    只是他缺少用来制作模具的材料。

    他的黏土质量不够好。

    他需要找到质量更好的黏土。

    先把圆饼状的钢材给切出来。

    具体做法怎么来呢?

    他有特制的锯片可以锯出不那么标准的切口,但是确实能够把钢材给切开。

    接着手工把这个圆饼给打磨的越来越圆,两面越来越平。

    其中难度可不低。

    直径一米。

    最大误差不超过一厘米。

    因为它很厚,有十厘米厚,所以这个要求其实非常高。

    先加工成标准的圆饼。

    正面和背面都磨平,厚度均匀,十厘米。

    借助机床能够粗略把厚度给调整到十厘米多一点。

    剩下的都靠手工打磨。

    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

    他对台锯、刨床的主要担忧是转速不足。

    水轮由水力驱动,不方便提速。

    其实他可以这么做。

    水轮驱动一个大齿轮转动,后者驱动一个小齿轮。

    跟小齿轮的同一转轴装一个大齿轮,这个大齿轮的转速就会比最开始那个快很多,比如说,五倍。

    接着再衔接一个小齿轮,小齿轮同一个转轴上再装一个大齿轮。这个大齿轮的转速比最开始那个又会快很多,比如说,二十五倍。

    后面再接一个小齿轮,把转速再提高几倍,可能已经能够达到水轮的转速的一百多倍。

    如果水轮的转动周期是五秒,那么最后那个小齿轮的转速是每秒二十五转。

    如果小齿轮的转轴上装一个直径四十厘米的圆锯,锯齿的速度就是每秒三十米左右。

    人全力抡斧子,斧子的运动速度都没有每秒三十米。

    于是这个圆锯的转动非常快,同时由水轮驱动,力气很大。

    至于刨床,转速需要更快,所以可以尝试再来一级齿轮组来加快转速,达到每秒一百多转后肯定够刨木头用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只需要制作直径五十厘米和十厘米两种齿轮就行了。

    至于精度。

    确实对精度要求很高,安装的时候面临着很大的难题。

    但是并非搞不定。

    他们的锯齿深度都定为两厘米。

    需要的齿轮越是多,对精度的要求越是高。

    如果需要六个齿轮,他觉得制作每个齿轮的误差不要超过三毫米,这样子总误差才不会超过两厘米,才具有装配的可能性。

    这些齿轮还有转轴和轴承。

    装好后转不起来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这些齿轮最好都制作的比较厚,这样子才能比较结实,不怕磨损。

    而为了降低重量,需要把齿轮所在圆盘的中间给挖出很多洞来,只留下支撑结构。

    这样子的一个齿轮的重量能够有多少斤呢?如果不掏洞,大约能够有六十多斤,掏洞后有二十多斤。

    这是可以接受的。

    这种齿轮厚度五厘米。

    如果不结实的话加到十厘米也不要紧,重量方面是承担得了的。

    他大约需要加工四十多个齿轮,一半大,一半小。

    问题是,每个都需要加工的很精确。

    如果他有精度比这些齿轮高一级的仪器,那么他完全可以用仪器把它们给制作出来。

    可是他没有。

    他的仪器把齿轮给做出来后还是存在不小的误差,他得靠手进行修理和调整。

    于是他就觉得非常的头疼。

    好在这些齿轮组需要的转轴都不长,不到二十厘米就可以了。

    他自己装配了很多个仪器,现在能够派上用场了。

    用它们加工出的金属零件跟他自己动手加工精度是一样的。

    而他的手工能力用于加工这么复杂的齿轮组,还是差了一些。

    所以最难的一关在于最后的调整与安装。

    怎么给齿轮开出齿来?

    手动,用刀具开。

    十厘米直径的齿轮八个齿,那五十厘米直径的齿轮有四十个齿。

    他需要先用仪器把钢材都给加工成标准尺寸的圆饼。

    怎么切出直径五十厘米厚五厘米的圆饼?

    他的设备切不了这么大。

    必须另外调试出一个设备用于切这种铁饼。

    比如几把刀具形成直径五十厘米的圆,被固定的非常好,可以飞速旋转,而且可以沿着转轴滑动。

    要么用另一种方法。

    一种圆锯,锯片很厚,可以用来切割钢板,只是切口非常的难看,由三个大汉以踏板驱动。

第一三六四章 手工的精度

    仔细的想一下吧,其实他的车床能够用于这个目的。

    把铁盘中心套在车床的转轴上,快速的旋转。

    他的刀具固定在架子上,铁盘转一圈就会被刀具给刮掉一部分铁屑。

    车床由三个大汉踩踏板驱动。

    四十多个圆盘的圆柱状侧面大约需要两天才能加工好。

    还需要额外一天把底面给磨平。

    这时候它们还都不够标准,需要他自己动手进行进一步调整。

    他会手动把侧面给打磨的更圆,把底面给打磨的更平。

    为什么仪器加工的还不够圆、平?

    因为仪器的零部件非常多,都是他手工凿出来的,在装配的时候容易卡住或者装不上,他就会对它们的外形进行微调,于是装好的仪器自身就是不够准的。

    这番手动打磨需要非常久。

    他不吝惜多花费时间。

    比如为了打磨第一个圆盘,他花了两天时间。结果尺寸小了,报废了。

    他没有啥意见。继续打磨。

    第二个圆盘又是打磨了两天,从早到晚不休息,工作强度非常大,依然是尺寸小了,报废了。

    第三个圆盘,打磨三天。同样是非常高的工作强度,不休息,又是磨出了瑕疵,报废了。

    第四个和第五个也都是这样子。

    他已经累的两只胳膊都非常疼痛。

    第六个圆盘磨的勉强合格,他觉得能够使用。

    第七个、八个、九个也都是各自消耗两到三天,报废了。

    他每天花一个钟头给原始人讲课,其余时间都是用于打磨这些圆盘,没日没夜的。

    老是磨出问题来,导致它们报废了。

    他知道本事来自于疲劳。

    此前他从未进行过这么紧密的加工,于是便被这道技术难题给卡住了。

    他也明白,如果这些水力机床建造成功,意义会非常重大。

    基本上意味着他拥有了基础的机械加工能力,此后他就可以生产一些更复杂的机械了,比如说,蒸汽机、火车、轮船。

    有了轮船,又有火枪火炮,他可以‘坚船利炮’,开始大航海了。

    有了这种交通工具,他就更方便到世界各地寻找原始人了。

    这个世界不是有一百万人口么?他有了轮船便可以把零零散散的人口给集中起来,形成城市,而最早的城市就有火枪、火炮、蒸汽机和轮船可以使用。

    有了蒸汽机,便能够驱动各种机械工作。

    至于车辆,锅炉和气缸有可能太重了,做成车头也太重,于是得给轮子加履带。

    想一下履带他就觉得头疼,难度高啊。

    其实他现在最好奇的是,在蓝星精密制造业依靠的是什么技术。

    激光么?

    为什么蓝星有能力把机械给加工的那么精准?

    电子技术也有用么?

    关于蒸汽机。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

    或许他能够制造出蒸汽机来,但是它是否够格来驱动车辆,他就不清楚了。

    他们这里的现状,只能铺有限长度的铁轨来帮忙搬运物资。

    比如说,从铁炉村向山外运输各种铁制品。

    关键在于,他到底多久才能突破相关的技术?

    加工这些铁盘的时候他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关于火枪的点火方式,既然火镰和火石可以引燃火绒,那么自然也有很高的几率来引燃火药。

    有可能一下子不够,他可以多来敲击几下子。

    比如说,像是打火机的点火方式那样,一个金属转盘用力一转,在火石上摩擦,产生了火星。

    打火机点燃燃气,可能需要好几下。

    那么以这种方式来点燃火药可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那就是需要好几下才能射击成功。

    现在他也知道了枪的膛线的作用。

    子弹是软的,本身尺寸其实比枪管略大。

    子弹射出后,与枪管进行摩擦。

    膛线比较凸出,就在软的子弹上留下了凹痕。

    然后凹痕在膛线上滑行,膛线呈旋转状,子弹也跟着旋转。

    炮弹的膛线是类似的道理。

    对他来说,这是种很难实现的技术。

    因为他既没有铅,也没有铜这样子的比较软的金属。

    此外他没能力以流水线的方式生产枪管、炮管、枪弹、炮弹,想利用膛线让枪弹和炮弹旋转起来难度很高。

    即便如此他也能让它们旋转。子弹后方雕刻出旋转的凹槽,空气一吹,受力不均,它就会旋转。炮弹后方带旋转的翅膀。

    他被打磨这些铁盘的任务给累坏了。

    手工真的要精准到这种程度么?

    如果他希望自己的机床转速又快、力量又大,就不用精准到这种程度。

    但是那样一来,它们的加工制作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完全发挥不出机械的优点。

    考虑一下,他认为自己应该先用水力驱动一些不那么精准的机床工作,即使它们转速有点慢,而且有点摇晃也不要紧。脚踏式圆锯和车床都能够运行良好,那么水力驱动应该也没问题。

    水力驱动怎么也不会比脚踏式驱动更差。

    比如用水力推绳弓,原理跟踏板一致,提供的力量却不弱于三位大汉踩踏板。

    当下就可以用起来。

    马林把法子跟‘小树’说明白了,‘小树’立刻就开始制作,一个绳弓推圆锯,一个推刨子,而动力都是由水轮提供。

    木工对这两种设备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之所以想利用水力,就是嫌锯木头、刨木头太累,结果马林那边的设备老是制作不出来,他们都等着急了。

    既然马林那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好,所以他们决定先行动手制作这些精度不那么高,性能不那么好的机床,反正家具不需要那么精准。

    马林则是为了装配出性能够好的机床花费无数心思。

    他得徒手打磨这些大大小小的铁盘。

    他的手艺正在接受考验。

    其实他的理性程度非常高,数学学的好,只要勤加练习,对空间感的把握会更好,然后徒手打磨能力会更强。

    这些铁盘把他给烦的够呛。

    从前他从未考虑过,精密加工的‘精密’是靠他的手实现,他像是画家学画一般越来越精准,眼力也越来越好,最后徒手加工出的东西就符合工业标准了。

    他的手工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其实他的手工能力算是相当的不错了。

    但是距离加工出这些齿轮组,让它们好好的运转起来,还差了很远的距离。

    他希望大圆盘的误差不超过三毫米。

    直径五十厘米、厚五厘米的圆盘,他希望它在形状上的最大误差不要超过三毫米。

    这到底是什么概念?

    反正是很难做到。

    他的手真的做得到这种事情么?

    他一点都不清楚。

    心里也缺少把握。

    他希望能够有比较精准的机床来加工各种机械部件。

第一三六五章 不顺利

    最起码,他希望自己能够像是木工加工木头那般来加工金属块,一辆火车的各种零件他就像做木工活那般使用台锯、刨子之类的设备加工好。

    虽然比起用生产线生产麻烦很多,但是比全徒手打磨要省力很多倍。

    所以他必须有这么几个机床。

    否则他怎么生产蒸汽机啊?

    他又打磨了四个圆盘,花了十二天,报废了三个,只有一个勉强能用。

    他认为自己工作足够拼命,所以本事确实一直在进步,但是距离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他经常觉得自己可能在哪里出了错。

    直径五十厘米、厚五厘米的圆盘,人手工打磨,误差不超过三毫米。

    这可能么?

    不知道。

    反正一直在进行尝试。

    依然是起早贪黑。

    中间不休息,不进行多少思考,手上一直忙活。

    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眼和手,实际上这两者是一起进步的。

    他要让自己的本能发挥出更多作用,让身体产生机械记忆。

    他知道一点,疲劳换来进步,巨大的疲劳换来巨大的进步。

    这么花力气做事,要么手艺会变好,要么脑子会开窍。

    反正努力不会白费。

    反正是想强行突破这道难关。

    他用仪器能够进行一番测量,但是他并不依赖仪器。

    他要能够用眼睛看出来被加工的零部件的不规则之处,而不是被动的等待仪器的测量结果。

    事实上他自己能够制作出游标卡尺来测量零点一毫米。

    他的打磨工具在逐渐改进。

    有句话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他有支笔,它的尖有三毫米宽。

    用它可以对钢材进行打磨。

    这时候他在考虑,或许自己想把误差控制在三毫米以内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为不管他多有耐心,他也不会用这种笔把一块尺寸比较大的金属给磨成球体、平板、圆柱、圆盘。

    他的时间是有限的。

    他的耐心是有限的。

    当他尝试全靠手工把金属给加工成球的时候,误差肯定是存在的。

    不管他的手艺有多么精湛,考虑到时间上的限制,他都不能保证加工的精准度。

    但是问题又回来了。

    他已经用仪器把圆盘给加工的接近预定目标了,剩下的加工量并没有那么大。他的笔足够硬,能够在铁板上磨出铁屑来,符合精度要求。

    所以他还是能够进行改造的。

    他更加觉得自己像一名画师,用笔来加工金属几何体,全靠手。

    换了工具后他有可能做到的事情确实多了很多。但是距离目标还是差了很远。

    于是他就拿着这种笔天天练习。

    三毫米的误差啊。

    想让手这么精准,需要的锻炼量大着呢。

    他倾向于认为,眼和手都不可能精准到这种程度。

    他也不应该继续这个练习。

    他要做的是,把齿轮做出来,进行调试,如果存在咬合上的冲突就进行小的调整,如果调整不了就抛弃掉手上的零件,进行更换。

    大约这就是手工加工的精度的极限了吧。

    对制作出的圆盘进行检查和微调,然后加工出齿轮。

    选取质量好的的三个大的,三个小的。

    制作出六个轴承,都是一个大钢圈套着一个小钢圈,没有钢珠,内部的钢圈自身进行滑动并承担压力。

    制作出三个转轴。

    再制作出结实的金属架子把它们都给固定好。

    尝试让它们互相咬合,然后转动起来。

    很快就出现了卡死的现象。

    进行一番检查后,他把卡住的两个齿都给锉窄了一些。

    继续运行。

    大约几分钟后又出现了卡死的现象。

    还是把锯齿给锉的窄一些。

    然而一番尝试之后发现,齿轮组的要求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精密。

    这种直径半米的齿轮,最大误差不超过一厘米就行了。

    他的设备做出个大概模样,再手工进行一些调整,就能用了。

    之前花费的无数力气都是搞错了方向,白累自己。

    想一下,其实力气没有白费的,努力带来进步。

    他最近的动手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他手上的工具都是自己打磨出来的,又用这些工具制作了几个简单的设备,又用这些设备制作出了更复杂一些的设备。

    尤其是这种人力车床、锯床、刨床,精密度已经相当高了,当时为了调整它们,他可是花了巨大的力气。

    他的车床能够车出一根细长的圆柱来,再在里面打眼,形成枪管,虽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做好后需要再手动进行一些调整,但是已经可以使用了。

    接下来抓紧加工这些齿轮、转轴、轴承。

    轴承里面没有钢珠,他生产不了,它们就是一个厚铁环套着另一个厚铁环。

    轴承对他来说是相当难的零部件。做出来总容易出问题,安装的时候需要用手进行微调。

    好在这种精密度对于齿轮组的运转已经够了。

    圆盘初步加工好,给它们雕刻锯齿。

    锯齿深度两厘米。

    直径十厘米的圆盘八个齿,直径五十厘米的圆盘四十个齿。

    这些齿必须均匀。

    不均匀齿轮之间就会存在冲突,然后崩坏。

    他也没有量角器。

    怎么分出这么多角来?

    他是割圆割出来的。

    他经过了这么多的劳作,手上功夫比普通人强很多,就像是画师徒手能够画出一个圆,并且在里面画出各种度数的角来,误差非常小。

    他的行为类似。

    借助尺子和线,他就能够给直径十厘米的圆盘画出八个锯齿,给直径五十厘米的圆盘画出四十个锯齿。

    如果连这都做不到,他也没能力安装出那几个设备,它们的零件他都是徒手打磨出来的。

    他其实有点惊讶。他的这项本事其实很像是画家、雕刻家,离开了它他还真的是寸步难行。

    他的工作内容也更像是画家、雕刻家,只是动手能力更强。画家可以把几何体在纸上画的很保准,他则是要更进一步,能够徒手打磨出这些几何体,比如说,能够把铁块给磨成球。

    他觉得自己既像个艺术家,又像个机械师。

    其实加工齿轮又费心又费力,生怕制作出来的不标准。

    他制作了一个类似量角器的东西,用来帮助他加工这些齿轮。

    把每个锯齿的位置都确定,轮廓画好之后,他就用刀具先凿出来,再用锉刀进行打磨。

    为了不歪,过程极为繁琐。

    他从来都不放飞自己胡乱凿、雕刻。

    每一步都必须认真的做。必须耐心。

    每天他都先保证工作时间够长,然后保证工作量够大。

    反正是累的够呛。

    工作的时候非常专心,想开小差也做不到,毕竟精度有要求。

    他的臂力、手力一直都在增加,耐久度也变强。这都是通过忍耐疲劳获得的。

第一三六六章 水力设备

    先做出十二个大齿轮,十二个小齿轮,六根转轴,十二个轴承。

    然后进行试装。

    问题到处都是,他必须慢慢的进行调整。

    最终它们都能够运转正常。

    接着把先前老是出问题的那个齿轮组也进行了一番修理、更换,它也能正常运转了。

    ‘小树’等人已经用木头造好了水轮、支架和简单的传动系统。

    水轮以连杆装置来驱动齿轮组,毕竟连杆装置不需要多么精密就能够运转。

    马林对自己的齿轮组的结实程度存在担忧,怕水轮的力气太大,把它们给推坏了。

    把所有这些配件都用独轮车推到河边,又推去很多车石头。

    接着依然是在上游拦水。

    下游先等水干了,然后向淤泥里埋石头,加固河堤。

    再在河堤上建立支架,安装水轮。

    水轮以连杆装置驱动齿轮组。

    齿轮组连接到机床上,给机床提供动力。

    水力的特点是力气大。

    比用两头牛拉还有力。

    三个机床,分别是车床,锯床,刨床,都是马林先前就在使用的,现在只是挪了个位置。

    安装又花费了很久。

    他看到‘机灵鬼’在上游几十米外建了一个炼铁高炉,由水力进行鼓风,进气管经过一段二十米长的炉子加热,再连接到蓄热室。

    因为风力非常猛,不用担心气路复杂导致高炉内部风不足的问题。

    三个蓄热室轮流对高炉内部送风,气门的调整是靠人手来完成的,这是马林以前采用过的笨法。

    原来他的炼钢炉最大的问题就是耗费太多人力,他非常笨拙,生怕风力不足,所以给每个蓄热室准备了一台鼓风机,每台由四个人推拉。

    给铁水吹氧的热风炉也需要一台鼓风机,于是总共四台鼓风机,由十六个人推拉。

    炼一炉子钢非常的费力气。

    现在一台水力鼓风机把十六人全都给节省了下来。

    ‘机灵鬼’最近几天开心的合不了嘴。

    可惜的是,他们只有贫铁矿,炼制起来需要耗费大量木炭,而且炼一炉钢,就得拆一次高炉,还是很麻烦。

    安装机床真是吃力啊。

    时间大约是农历三月中旬,草长莺飞,野外春光灿烂。

    马林安装这些齿轮组、机床,累的满头大汗。

    现在他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手工能力存在极限,在当前条件下,他的设备的精密度便也存在极限。

    这些齿轮在安装的时候都需要矫正。

    而做的最不好的零配件乃是轴承。

    它们歪的有点厉害。

    他知道自己没能力把钢珠给打磨的太标准,所以轴承里没有钢珠,因而质量就不够好,转动的摩擦也大。

    如果他想制造车辆,就必须先制作那种带钢珠的轴承。

    而他没有任何仪器适合生产钢珠的,只能先用模具制作出接近球形的钢块,然后徒手打磨,像是雕塑师一般把它们给做成球形。

    越是想象越是觉得工作量巨大。

    每天都会异常辛苦。

    一共花了两天时间才把三个水力机床都安装调试好。

    接着去上游扒开水坝放水。

    马林心里忐忑不安,生怕水一流下来就把他的这些设备都给冲毁。

    水终于来了。

    水轮都被推着转动起来。

    把连杆装置接上机床。

    机床开始运转起来。

    非常的流畅。

    用来锯木头、车、刨、打眼,都很利索。

    换上好的刀具后甚至能够用来加工金属。

    &;

    他的心情变好了很多。

    但是依然存在问题。

    那就是他的机床不存在开关。

    每次跟水力设备进行连接都很麻烦。

    他都是手拿着连杆装置,把它的一头给套到一个轱辘的转轴上,而这个连杆一直在被水轮推拉着。

    好在水轮转动的比较慢,五秒一转,连杆动的也不快,用手抓的住,也套的上去。

    &;

    他的心情非常复杂。

    他加工着这些零配件的时候,播种季已经过去了。

    铁炉村自己只种植非常少量的谷子、苦薯、菜,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炼铁炼钢。

    不过最近一直有外来人口到这里定居,‘机灵鬼’一直表示欢迎,巴不得自己这里人越来越多。

    巨大的炼铁炉以及河边这些水力设备对原始人来说充满了魅力,对他们来说,铁炉村就是大城市,就是发达地区。

    尤其是从远处来的原始人,到了这里之后简直不愿意离开了。

    他们原本处于旧石器时代,握着石矛、骨矛狩猎和采集。

    结果到了铁炉村发现这里在炼钢,有重弩用于狩猎,有明晃晃的钢刀作为武器,还拥有几支火枪。

    关于火枪,马林正在考虑燧发枪的设计问题。

    而且想制作出左轮枪来。

    要是一杆枪能够连续开枪五六次,即使点火方式不太靠谱,威力也会很不错了。

    马林也看了出来,自己这里现在存在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文化建设跟不上技术进步。

    怎么进行文化建设,他心里存在很大的疑问。

    这个春季,铁轮村的人口增加到了七十人。

    有一些别的村子的人来到这里之后就不走了。

    他们出售铁器就足以富得流油了。

    来这里的原始人带来了各种商品,马林每天都会进行一些检查,希望能够有所发现,比如说,新的植物种类,新的原材料。

    原始人自身不识货,不知道什么东西有价值,所以马林要自己进行分辨。

    现在铁炉村这边除了生产铁器,还生产木质家具。

    整个村子所有房子都有不少家具。

    ‘大树’出门带回了他说的擅长打磨骨饰品的人,想让这人改行雕刻木头。

    这人一开始掌握不了要领,随后手艺却在逐渐变好。

    春季适合放风筝。

    铁炉村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手巧的人自制风筝,放到天上,让前来参观的别处的原始人看的出神。

    ‘方头’自然不会忘记滑翔伞的问题。

    铁炉村西南边有片山坡,适合玩滑翔伞。

    现在天气正好合适,他们有空就会去玩一番。

    此外‘小树’等木匠制作了几个木船,可以在水上划着走。

    这个季节划船也是非常快活的。

    南边的麻雀村、北边的吃土寸的人口也都在增长。

    ‘六月’认为铁炉村附近既然有土地,就应该进行好好的开发,让更多人口住进来。

    马林也希望能够有更多人口住在附近。

    人少了之后做事不方便。

    想做啥都少人。

    接下来,他开始帮助‘小树’制作两轮平板车。

    车轮都是木头的。

    有六台机床,工作效率非常高。

    离机床不远有一排房子,其中一间属于马林。

    他有一张雕花的长桌,一张橡木的方桌和两把橡木椅子。

    一大一小两个橡木柜子。

    一张橡木长椅。

    椅子上和床上都铺着兽皮。

    称得上是很奢侈了。

第一三六七章 人口

    现在是原始社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而原始人获得了超出于时代的生产力,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他多次看到光溜溜的蓬头散发的原始人一手拿着石矛,一手拿着雪亮的钢刀,不知道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鸟巢平原与鸡毛平原的种植业、养殖业到底发展的怎么样,他心里充满了担忧。

    他是很想走一走,瞧一瞧。

    ‘大树’建议他不要急着出去,先想想在铁炉村还能鼓捣一些什么东西出来。

    马林知道自己最近这段时间做的事情又忙又乱。

    外来的原始人到了铁炉村,可以自行学习各种生活技巧。

    还能通过物品交换来获得铁器、弓弩、布匹、陶器,回家后生活状况就会发生显著的改善。

    非常关键的一条在于,铁炉村欢迎这些还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

    毕竟铁炉村的居民一年多以前也是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之所以这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有马林不小的功劳。

    这里的气氛也与马林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马林渴望获得更多人口,所以他的地盘在外来原始人眼中是非常热情友善的。

    马林最近给原始人上课,会一直强调这一点。

    “我们需要更多人口,当人口长了上去,我们才能生产一些更复杂的产品,并且获得更有意思的娱乐内容。”

    他向大家解释电视、电脑、智能手机都是什么东西,然后说明,人口不多的话,想制作出它们便很难,即使制作出来,节目也会非常难看。

    ‘机灵鬼’、‘六月’等人都受他的影响。

    马林正在考虑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

    铁炉村现在略微发展起来了一点。

    但是问题依然很多。

    人口太少,导致日子不热闹。

    这里正在形成一个小市场,但是不繁荣。

    交通太不方便。

    鸡毛平原边缘存在一些零零散散的原始部落,其中一些会找到铁炉村来。

    马林希望接下来能够把文化给发展起来,却没有任何思路。

    文化的发展跟科技完全不同。

    如果马林自身是出色的画家、乐师之类的,那他确实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可他不是。

    文化不发展起来,生活空洞无物。

    应该怎么发展文化,他心里完全没数。

    自己加工各种机械设备已经很费力了,还要负责文化事业的发展么?

    自己还要掌握某种艺术?

    科技和艺术两开花么?

    这是不是有点太难了?

    这种要求是不是很不合理?

    想了很久。

    他知道能够掌握的才能是有限的。

    搞技术发明已经很是消耗时间和精力了。

    原始人中有唱歌、跳舞略微有点好的。

    但是都不够好。

    现在还缺少乐器。

    最简单的乐器,鼓和锣,他应该发明出来吧?

    而娱乐项目中其实有非常重要的一种,那就是摔跤。

    某些原始人确实有过人之长。

    比如有人擅长一字马,抬起一条腿能够放到肩膀上。

    有的人跳的非常高。

    跳大绳现在是个受欢迎的玩法。

    小孩子喜欢滑滑梯,玩跷跷板。

    ‘机灵鬼’给他们制作了一些铁环,让他们有的推。

    推铁环对于男孩子来说始终具有很大的诱惑。

    至于球类运动,因为球的质量不好,所以现在玩起来不是很尽兴。

    马林试着用棍子和羊肠制作了网拍,可以把毽子当做羽毛球打,只是玩起来不够有意思。

    交通不便严重阻碍社会发展,也使得大家生活的不够开心。

    铁炉村是有一些文明成果,但是难以传播到远处。

    马林反复的考虑,自己是否要掌握某种艺术。

    学习艺术也是非常辛苦的,如果学好了同样可以给社会带来很多好处。

    比如他要是一名足够出色的乐手,他就可以沿着大路去拜访那些聚居点,给当地人表演,让他们生活的更快乐,还可以带学生。

    但是仔细想一下吧,机械加工制作其实也是一种艺术。

    让水流驱动水磨,这种行为其实可以当做某种类型的艺术创作。

    此外他徒手加工金属块的本事很不错,所以能够制作一些金属雕塑。

    几个亮闪闪的钢铁几何体堆放在一起都称得上是种艺术。

    但是不够吸引眼球,不够迷人。

    他也可以用钢铁进行雕刻。

    虽然对刀具的损耗会非常巨大。

    他可以试着用比较软的金属块当做材料,雕刻出一些小人、小动物之类的。

    这个过程中他的动手能力也会获得一些进步。

    别人都是利用铸造技术来生产金属雕塑。

    他的铸造技术完全不够格。

    连模具都不知道该怎么生产。

    如果他的雕塑能力足够好,他可以在烧硬的陶泥板上完成雕刻,然后把铁水浇进去,冷却后把陶泥板砸了。

    复杂的造型他可以雕刻出两部分,然后对接起来,接着向里面浇铁水。

    他意识到如果自己的雕刻能力足够好,那么手工打磨金属零件的能力也可以变得更好。

    身边的原始人,只有那个木雕老头在认真从事一门艺术。

    老头能够用胡桃木雕刻出马、牛、羊、人。

    还缩小比例雕刻了一个水磨模型。

    手艺确实不错。

    自己到底要不要认真掌握一门艺术?

    他觉得设计和制作各种机械就是种艺术,感兴趣的话,他可以继续设计和制作各种机械产品。

    现在他有简单的机床,能够自行加工出一些金属零件。

    他可以试着生产很多种东西了。

    但是他毫无思路。

    他发现等在自己面前的乃是蒸汽机。

    他不确定自己是否要在现在就尝试进行制作。

    自己还能生产一些什么机械产品呢?

    收割机?

    打谷机?

    它们的原理都是什么?

    这时候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东西,叫做耧车,是播种用的。

    谷子的种子,有人直接撒在田里。

    而华夏国古代用耧车进行播种。

    种子从容器里漏入三根管子,每根管子头部都比较尖,可以插入土里,人或者畜力拉着耧车向前走,就会自动种好三行种子。

    这是种效率非常高的播种法,每亩田都会因此节省种子,提高产量。

    而耧车的制作并不多么难,交给木工就行了。

    种子漏下去的管子并不需要多大的口径。

    他就前去找‘小树’等人,说明情况。

    ‘小树’现在说话做事都不太像个原始人,马林说完之后,他说道:“不是很难,我可以进行制作。”

    一番考虑之后,研制蒸汽机的工作成为了重中之重。

    别的事情都可以暂时放下了。

    就像是艺术家的主要职业是艺术创造。

    他现在的主要职业就是研制各种机械。

    蒸汽机虽然笨拙,却可以驱动各种机械。

第一三六八章 蒸汽机模型机(一)

    如果他在铁炉村建造两道铁轨,那么就能够用蒸汽机把铁矿石、木炭、石头、砖头之类的物资在几个地点之间来方便的运输。人还能顺便搭便车。

    铁矿石所在矿洞与河边炼铁炉的距离大约有一里。

    有了蒸汽机之后就不用水力驱动各种机床了,一台蒸汽机差不多就够了。

    此后他有无数种机械需要进行研发。

    比如说,织布机。

    不知道它会耗费他多少力气。

    用蒸汽机驱动织布机,一天织无数布。

    他并不知道原理,也不明白自己到底需要花费多久才能研制成功。

    再想一下蒸汽机吧。

    它是一种比热风炉炼钢法诞生更早的技术。

    按理说,它的难度不是那么高。

    他连钢都能炼了,干嘛不动手研究蒸汽机呢?

    就像是艺术家每天从事艺术活动,他应该每天从事技术上的发明创造。

    实际上,他此前的所有发明都是在想法子实现蓝星已经有的技术。

    此后他依然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只是还会搞出一些自己独创的东西。

    蒸汽机首先要有一个结实的锅炉。

    他觉得这炉子不需要鼓风机,温度也不需要超过九百度,否则容易把铁锅给烧熔。

    锅炉喷出的气要是能够拖动火车,那破坏力肯定很强,他的锅炉要是质量不好,可能烧着烧着就炸了。

    他打算用钢材制作锅炉。

    它要有盖子可供打开添水,以及进行维修。

    它还要足够结实。

    他的想法是,锅炉是长方体形状的,制作的时候分为两部分,每部分都用整块钢材制作。

    两部分扣在一起,侧面打入很粗的钢条进行加固。

    上面的部分尾部要有出气孔。

    出气孔要连入动力装置,分出两条气路。

    一个炮膛一般结实的金属管,两端的口子连接到上述两条气路上。

    管子中间放一个金属块,它能够把左右两侧气路都给堵死。

    金属块上带着一个连杆装置,接上外面的轮子。

    上面的两条气路都有个入口,可以由一个装置进行调整,一边的气路打开,另一边的就闭合,于是金属块一会左边连通锅炉蒸汽,一会右边连通锅炉蒸汽,它像是炮膛中的炮弹那般,被推着一会向右跑,一会向左跑,进行往复运动。

    而连杆装置能够把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

    整个结构都需要非常结实。

    否则会像是爆炸一般被剧烈的气流给冲坏。

    除了从锅炉上面出来的输气管,其余部分他打算都用整块的钢材制作,这样子便可以保证它足够坚固。

    可是依然存在一个问题。

    那就是气缸里那个金属块连接着一根铁柱子,这个柱子是插入气缸的。

    那就会有缝。

    如果缝不够紧密,那么就会漏气。

    这个问题他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气体压力那么大,这道缝肯定会漏出很多气。

    有什么解决办法没有?

    连接锅炉与气缸之间的输气管,他同样打算用整块的钢进行铸造。

    他被上面那道缝给为难的够呛。

    不知道怎么堵上它。

    不堵上是否可行?

    此外还有一条,活塞在气缸中运动,互相间也是应该有缝隙的吧,要是缝隙漏气怎么办?

    再仔细想一下吧,即使这道缝漏气问题也不大。

    这么大的气缸,即使漏气也漏不多,力量不会降低多少。

    那么问题来了,锅炉运行的时候需要多少水呢?

    又该怎么给锅炉补水呢?

    他需要拉着一个巨大的水箱随时准备补水么?

    它是否具有足够的价值?

    马林被这个问题给为难的够呛。

    他的蒸汽机可能会非常的巨大。

    而且效率可能会非常低,不够实用。

    想用在火车和轮船上大约是不可能的。

    如果技术发明被卡死,难以更进一步,他将怎么来改善大家的生活呢?

    除了科技之外,还有种东西能够显著的改善大家的生活。

    那就是艺术。

    艺术给人带来享受。

    让人生活的更愉快。

    艺术工作应该怎么进展呢?

    比如他不断的练习画画,掌握高超的技艺,画出很多漂亮的作品,也带学生,把附近装饰的特别美观,这确实也能够改善大家的生活。

    发明创造与艺术创造,到底哪种带来更多的社会进步呢?

    马林觉得,各行各业的贡献应该由当事人克服了多大的困难来决定。

    所以艺术创作一点都不弱于发明创造,两者的难度也差不多。

    话又说回来,他有必要同时搞技术发明和艺术创作么?

    如果技术发明会被卡住,那么艺术创作就不会被卡住了么?

    问题是,以现在的社会状况,他想搞更多的技术发明也找不到门路。

    这两天他进入车间之后就不知道该做啥。

    如果他有强迫症,他可以前去金水村、南石村、红石村,观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帮忙建造水磨、水力机床。

    但是有个问题,那些村子都没有铁,铁器对他们来说很昂贵,用不起。

    想从事木工、金属加工都很难。

    技术发明能否再进一步?

    不知道。

    他想着,先制作一个蒸汽机试试。

    即使力气不大,先让大家了解一下它的存在,日后再进行改进。

    他找到两块比较厚的钢材,中间掏空。

    他的机床能够把刀具给旋转的比较快,加上刀具质量非常好,所以这一步并不用太久。

    接着把它们拼成一个铁箱子,上面的那块能够把下面的那块给套住。

    然后给上面的那块掏两个洞。

    一个洞进水。

    一个洞出气。

    这个箱子只用一天就做好了。

    有点丑陋,但是基本上满足他的要求。

    先试试水蒸气的力量怎么样。

    他又制作了一个能够被蒸汽推着转动的轮子,直径二十厘米左右。

    轮子固定在一个竖着的杆子上,叶片对着铁锅的排气口。

    这个轮子再用齿轮带动五个轮子转动。

    这些轮子都可以用于纺线。

    这只是在尝试给这个模型找到一些用途。

    手摇纺车都比这个东西好使。

    装配好这些轮子,给铁锅里装水,下面加木炭,开始烧水。

    火很旺,很快水就沸腾了。

    蒸汽喷了出去,吹动着那个轮子不停的转动。

    转速还可以。

    只是力气比较小。

    马林想起了先前的气缸的结构,之所以那么设计,是为了堵住气路,更大比例的利用蒸汽中含有的动能。

    想了一下,还是制作个简单的气缸吧。

    要想做就得把一整套东西都做好,包括轮子、连杆和调控气门的装置。

    不过他可以先制作的简单一点。

    一整块钢材,中心开出个圆柱形管道来。

    一个金属块,尺寸塞进管道中刚好合适,可以左右滑动,跟管道的缝隙非常小。

    给金属块装一根柱子,柱子尽头有个转轴,转轴上装另一跟柱子,后面这根柱子的另一端装到一个轮子边缘的转轴上,形成曲柄连杆装置。

    转动几圈轮子,发现没有问题。

第一三六九章 蒸汽机模型机(二)

    有一个比较大的金属块,跟先前那块恰好可以组装到一起。

    在这个较大的金属块的左右两侧各开一个贯穿的洞。

    然后跟先前那个金属块装到一起,上面的金属块的洞眼恰好跟下面的管道的两端连通到一起。

    下面这个金属块的底部比较大,可以包住上面的金属块,然后用铁桩子给锁死。

    再接着铸造一个弯曲的管子,它的一头可以连接到铁锅内,另一头分叉,有两个洞,与方才那个两个洞的金属块恰好可以装到一起,并且它们的洞眼可以对正。

    一个金属板夹在它们之间。

    金属板有两个洞,它可以被左右推动,推向前的时候,左边的洞使得两个金属块左边的管道处于连通状态,右边的管道处于关闭状态;拉向后的时候,两个金属块左边的管道处于关闭状态,右边的管道处于连通状态。

    这个金属板与上述两个金属块都连接的非常紧密,中间几乎没有缝,漏气现象会比较轻。

    这个金属板通过另一个连杆装置与右边的轮子相连。

    先不忙着组装,观察一下金属板与活塞的运动是否一致。活塞推到管道的左边快到头的时候,金属板恰好把管道左边的气路打开,从而把活塞给推向右;活塞快到管道的最右边的时候,金属板恰好可以把右边的气路给打开,从而再把活塞推回左边。

    金属板的运动是受到约束的,所以会一直以直线的方式左右运动。

    接着就是安装。

    这些巨大的金属块都是一个包着另一个,侧面开洞,用粗粗的钢棍子把它们给固定到一起,非常结实,很难崩开。

    那个连接锅炉与气缸的管道在铸造的时候遇到了一定的麻烦。

    马林动用了自己的雕刻能力,在两块陶泥板上各自雕刻出管道的一半,就像是把管道从圆心处剖成左右两半,接着再把两块陶泥板拼接到一起,管子也拼成了整体。接着向里面浇铁水进行铸造。

    造好后管子上存在很多多余的部分。

    但是它很结实,通气也很顺畅。

    这个管道可以包住气缸的中部方便从侧面打入铁棍进行固定。

    管道的另一头可以塞进锅炉的出气口,由进气口给包住,同样能够从侧面打入铁棍进行固定。

    锅炉的上面一块可以把下面一块给包住,从侧面打入铁棍固定。

    整个装置最大的特点是非常的结实。

    都装好之后他忍不住就开始进行实验。

    给铁锅装好水。

    下面加木炭,开始燃烧。

    一开始气缸没有任何反应。

    气缸连着的轮子只有非常小的摩擦力。

    很容易被驱动,主要阻力是活塞与气缸之间的摩擦力。

    几分钟后活塞开始往复运动。

    速度很慢。

    接着速度越来越快。

    再然后发出缓慢的咣当咣当的声音。

    似乎动力很不足。

    马林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他先不管,让它一直运转下去,想知道它的稳定性怎么样,会不会出现故障。

    它的动力非常的令他不开心。

    只够带动风扇乘凉的。

    具体是哪里出的问题,他并不清楚。

    他闷闷不乐的坐着观看它。

    为了造这个蒸汽机模型,他花费了很多天,先后有不少人见过。

    它运转起来后不久,便有人过来围观。

    虽然马林对它非常的不满意,观众们却对它非常惊奇。

    “它能自己动啊。真是了不起。”

    ‘机灵鬼’凑上前来观察它的连杆装置。

    连杆就是两个棍子以一个转轴连接在一起,它的最大用处就是能够把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或者反过来把旋转运动变成往复运动。

    华夏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还在用手推磨,因为不想弯腰和走动,他们就会使用连杆装置。用一根棍子推动另一个棍子,而前面这个棍子以转轴与磨盘的手柄相连。于是人一推一拉石磨就会转一圈。

    用曲柄连杆推动轮子旋转,这是瓦特的关键发明之一。

    他还有另一个重要发明,那就是给活塞两个方向都连通气路,通过对气门的掌控,让活塞往复运动,更加充分的利用了锅炉的水蒸气,减少空耗时间。

    如果这个锅炉和蒸汽机装在车子上,它的动力甚至无法驱动自己向前跑。

    至于怎么进行改进,马林准备再进行一番观察。

    它很小。活塞的直径只有十几厘米,这并不重要,关键是锅炉也不够大,能够提供的热力有限。

    如果把活塞和气缸都给做的更大,是否能够提高推力呢?

    他不清楚。

    这可能涉及到热力学问题。

    对于同样大小的锅炉,可能气缸做的更大之后,爆炸的危险会降低,设备的磨损也会降低。

    但是他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活塞与气缸之间存在缝隙,他无法把缝隙给缩小。

    他有个想法是,活塞的边缘使用软金属,做得稍微大一些,强行塞进气缸,多摩擦几回,双方就会产生非常小的缝隙。

    可是不精准可能有多种形式。气缸的内壁在不同位置可能不一致,这个误差不容易消除。

    据称这个问题曾经把瓦特给为难的够呛。

    马林知道自己可以用镗床来加工气缸的内壁。

    但是他的镗床不标准,存在很大的误差。它是他自制的。

    瓦特的镗床,生产内径一米五的气缸时,活塞与内壁之间塞不进一枚硬币。

    这种事可是了不得。

    他的镗床怎么也没有这么精密。他加工内径二十厘米的气缸时,活塞与气缸的夹缝就会有一枚硬币这么大。

    把这个缝隙给变小具有重大意义。

    事实上,一根直线就把他给难倒了。

    他是生产不了那么直的钢尺,也打磨不了那么平的钢材台面,想加工出标准的圆柱形钢材也是太吃力。

    这种事就没有什么好法子么?

    他知道,两块钢板如果都很平,那么它们便可以精密的贴合在一起,中间不出现夹缝。

    通过这一点可以逐渐对它们进行打磨,使之越来越平。

    如果边缘合拢,他就看不到内部的合拢情况,这怎么办呢?

    对一块钢板涂颜料,不给另一块钢板涂颜料。

    然后把它们对接在一起。

    另一块钢板会染上颜色,但是中间一些部分会没有颜色。

    这就说明,这个位置可能凹了,或者对面的钢材这个位置凹了。

    然后就需要进一步打磨。

    不断的反复进行。

    问题是,这么两块钢板对到一起,长宽都是一点五米,它们的最大间隙不超过一枚硬币的厚度。

    这个难度就高了。

    它就要求这种加工必须非常的标准。

    马林对此不知道该说点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707/ 第一时间欣赏魔界狂想曲最新章节! 作者:名为绅士所写的《魔界狂想曲》为转载作品,魔界狂想曲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魔界狂想曲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魔界狂想曲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魔界狂想曲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魔界狂想曲介绍:
终有一天,我将征服整个魔界。人若没有梦想,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分别?魔界狂想曲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魔界狂想曲,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魔界狂想曲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