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特级厨师TXT下载特级厨师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特级厨师全文阅读

作者:甜沫但不甜     特级厨师txt下载     特级厨师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咨询

    杨振兴只是提了一点建议,结果拿到这次拍摄的台本时,他发现节目组或者说史振乾已经有了尝试相同想法的打算。

    不过跟他提出来直接去其他省份拍摄不同,史振乾显然放弃了拍摄京城的内容。

    而是想把剩下的几期节目,至少是这次拍摄的几期节目,全都去驻京办拍摄,来试试水温。

    驻京办的内容,早在节目今年初改版升级后,就一直是固定内容之一。

    只是最开始去了苏省驻京办以后,接下来这几个月,他们只拍摄了六期节目。

    看似很多,实际上就去了川省、鲁省和吉省三处。

    跟京城本地内容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

    ‘是不是那几期驻京办内容的节目收视率比其他内容更高?不然节目组也不会孤注一掷,全都拍摄探访驻京办的内容。’

    拿着台本,杨振兴任由化妆师帮忙化妆,看着上面的内容心里不断猜测。

    看起来他现在没有当初刚接到邀请时那么兴奋,但实际上对于节目,杨振兴一直都十分上心。

    别的什么社会知名度和影响这类的先不说。

    自从《街头美食王》上星向全国播出,他公司在其他省份扩张时,受到的阻力很小。

    几乎不存在刚开店先宣传一段时间,把店面养起来,才会有收益。

    不少观看了节目的人,在得知他在当地开店以后,都愿意掏钱去品尝品尝。

    严格的员工素质培训和质量监管,让每家店水平算不上惊艳,但菜肴品质还是会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借由节目带来的观众打开突破口,经过他们的宣传。

    只要门店开起来,短短一个月之内就能做到收支平衡,下个月直接开始正常盈利。

    接下来再开分店,都不用等下个月,当月就能有不错的盈利。

    所以如果没有必要,杨振兴是打心眼里希望节目能坚持下去,并且收视率越来越高。

    少了电视综艺这么一个平台,他不敢保证公司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持续迅猛发展。

    “杨师傅,您化妆呢?”

    心里正琢磨着节目的事情,突然有人打开电视台公务车的门,探进头来跟杨振兴打招呼。

    毕竟他们是在外面拍摄,不是在电视台的演播室,化妆转场只能在车上进行。

    像他妻子高园园,成立工作室以后,就专门买了一辆保姆车,在外地拍戏时十分方便。

    杨振兴平时不经常用,所以就在台里派来的车上应付一下。

    抬起头,他发现来人正是另外一位副主持人周洋。

    “哦,小周来了,你准备好了吗?过来坐!”

    看到对方明显有话想跟他讲,杨振兴对电视台的化妆师说道:“小李,我看差不多了,你先休息一会儿,我跟小周说两句话。”

    化妆师闻言点了点头,收拾好化妆包转身离开,还贴心的把车门从外面关上。

    看到人都了,杨振兴看着周洋,笑着问道:“小周,是不是有事儿要跟我说?”

    周洋坐下来搓了搓手,有些小心的问道:“不是别的事儿,我就是看节目最近情况似乎不太好,想问问您知道点儿消息吗?”

    杨振兴了然的点点头,立刻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别的不说,杨振兴算是节目组的老人,跟史振乾他们合作了一年多。

    从最早节目大改版开始,一直合作到现在,上星后节目依然围绕他进行改动,是节目说一不二的核心。

    反倒是周洋,跟莫愁两个人,是节目上星调整加入的新人。

    根基不如杨振兴那般稳固,也不像杨振兴已经在上星前在节目里证明了自己的水平。

    就现在节目组因为收视率上不去发愁,消息自然瞒不住。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马上下档倒不至于,毕竟现在还有赞助商大把投钱,电视台还有得赚。

    可赞助商不满意收视率,要减少投入,电视台肯定要让节目进行改变。

    到时候他们俩新人,很有可能首先成为替罪羊被换掉。

    好不容易公司在自己身上投入大把资源,能加入全国播出的综艺节目担任固定主持人。

    这么好的机会,周洋自然不甘心轻易被抛弃。

    再说另一位女主持人莫愁本就是京城台的签约记者,换掉的可能性很小,至少比他要小。

    这不经理人从节目组工作人员那里打探到史振乾有心对节目进行调整后。

    两个人商量了一下,他就立刻找到杨振兴,想从对方嘴里探出一点口风。

    有了比较详细的消息,接下来就能提前做些事情来应对。

    至少到时候真要被节目辞退,有了心里早就有了底,不至于太过难受。

    斟酌了一下词语,杨振兴这才宽慰道:“放宽心,节目组的确有些头疼收视率的事儿,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可能会进行一些小的调整,但不至于现在就涉及到人员变动,会先从内容方面儿下手。

    接下来你好好表现,但不要用力过猛,你也是头一次主持节目,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只要史导演能看到你的进步,除非情况真的无法挽回,是不可能把你辞掉的。”

    看着周洋稍微松缓,但依然有些阴晴不定的表情,杨振兴叮嘱道:“这事儿你自个儿知道就行,除了你经纪人,不要在外头说。

    等回去可以商量一下,花点儿钱请个老师,学习一下主持节目。

    就算以后节目停了,你有这一手能耐,也会有其他节目组邀请你。

    哪怕你自个儿去其他节目应聘主持人,选上的机会也比其他人大得多。”

    周洋点了点头,认真的感谢道:“杨师傅谢谢您的指点,我不会出去乱说,回去后会和经纪人商量一下,尽快请个老师过来。”

    看到周洋孺子可教,真的把自己的话听进心里,杨振兴很高兴。

    他平时除了对自己徒弟或者看好的员工会进行说教,对其他人从来都是不加言辞。

    今天跟周洋说这么多,还是因为两个人都是皇城根底下出生的孩子,都是京城人。

    再加上对方年纪虽然小,懂事的时候懂事,耍的时候能逗人开心,很有眼色和情商,有什么话都不会藏着掖着。

    所以他不介意跟对方多说几句,让他能在电视上,有更好的发展。

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龙港酒楼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杨振兴!”

    “我是周洋!”

    “我是莫愁!”

    经过一番准备,今天的拍摄正式开始。

    说完开场,莫愁背着手,略带不高兴的问道:“杨师傅,今天咱们怎么还在京城啊!咱们节目什么时候能出差啊?”

    周洋也立刻附和道:“对啊杨师傅!您就不能出点儿资,让我们俩能出去旅旅游?”

    杨振兴挑了挑眉毛,说道:“我倒是想出资,奈何我的钱都在我家那位手里,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看着俩人怪异的眼神,杨振兴装作无事发生,安慰道:“你们俩甭伤心,今儿个啊,我带你俩不出京城,也能领略祖国大好河山!”

    莫愁按照台本,装作灵机一动,开心的拍手说道:“啊!我知道了!今天我们要去驻京办对吧?

    咱们今天去哪里的驻京办?我已经等不及要吃当地的美食了!”

    “瞧把你给馋的!”

    杨振兴打趣了一句,直接揭开谜底。

    “今儿个啊,我带你们尝尝地道的东北菜!咱们去黑省驻京办——龙港酒家!”

    开场拍完,一行人坐着车开始移动。

    今天跟以往不同,三个人都坐在同一台小巴上,不像之前路上都是分三辆车走。

    而且史振乾还要拍摄一部分车上的对话镜头。

    摄像师扛着摄像机跟着上车,刚一开起来,莫愁就按照台本,询问道:“杨师傅,小周,你们俩是京城人,这黑省驻京办在哪儿啊?”

    周洋立刻回答道:“这我清楚啊!就在复兴门北大街上,在西城区,我小时候就是西城区长起来的。

    旁边儿是儿童医院,我原来看病的时候家里常带我去。”

    杨振兴点点头,补充道:“黑省驻京办算是京城最早一批驻京办之一,不过他们没有随大溜,跟其他驻京办扎堆儿。

    单独找的地儿,现在反而是所有驻京办里位置最好的几家之一。

    外头都说他们家是‘金融街周边最实惠的馆子’。”

    莫愁一副了然的模样,说道:“东北菜在我印象里,都是大盆装的,分量十分足,一份儿菜两三个人吃都够,的确很实惠。”

    “不光如此。”

    杨振兴继续补充道:“他们家菜价在周边算是实在的,制作却一点儿不马虎,很有讲究。

    所有食材全都是从东北运过来的,大厨包括服务员,都是当地过来的,地方风格十分浓厚。

    去那儿吃饭,就跟去了东北那嘎达一样。”

    谈话间,一行人来到目的地。

    只是站在门口简单说了几句,拍了拍饭店全貌,他们就直接进入到包间里。

    这种改变让杨振兴和另外两位主持人觉得很流畅。

    介绍的东西在移动中拍摄完,到了地方直接进入主题,看起来干脆利落。

    不像以前,各自坐车赶路,等到了地方现在门口啰嗦一大堆,等介绍完才进门。

    耽误时间不说,环境也不如车上安静。

    毕竟介绍东西的时候,总会说许多内容。

    在街边嘈杂的环境里介绍,大家总会听不进去,觉得都到门口了,还啰嗦这么多,不直接进去。

    但是在车里安静的环境介绍,又是坐车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

    观众们看的时候,也会更有耐心。

    看样子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这段时间史振乾带着节目组,没少收集观众们的反馈进行研究。

    进入包间,三人围着菜单研究。

    莫愁这时候问道:“东北菜我知道的就只有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小周你知道什么别的菜吗?”

    周洋摇摇头,回答道:“我就知道东北四大炖。”

    听完,莫愁提议道:“不如我们把点菜的任务交给杨师傅吧?让他来点菜。

    杨师傅身为大厨,知道的比咱们多得多,店里有什么拿手菜他准清楚。

    这样咱们就能直接品尝到招牌菜了不是吗?”

    杨振兴斜眼一瞧,笑着说道:“你丫头倒是聪明!行吧,点菜的事儿以后就交给我了,我保证让你俩吃到最好吃的菜!”

    菜没有多点,杨振兴点了冰城十大名菜中的锅包肉、得莫利炖鱼、酥黄菜。

    再就是龙港酒楼看家的东北大烩菜、酸菜白肉、地三鲜。

    主食点的是草帽饼,汤直接点的玉米粥,还点了一道凉菜东北大拉皮。

    点完菜,杨振兴没让服务员立马走,而是对另外两个人说道:“来到咱们黑省驻京办,有一样儿零嘴儿,不得不尝尝。

    凡是去冰城玩儿的游客,到了那儿都会买来吃。”

    两人十分好奇,异口同声的问道:“杨师傅,什么零嘴儿啊?”

    “不是别的,就是冰城老字号,马迭尔冰棍儿!

    有原味儿的、香草的、榛子的、巧克力的,好几种口味儿,你们俩想吃哪一种?”

    “我要香草的!”

    “我要巧克力的!”

    两人说完,杨振兴对服务员说道:“麻烦再拿三根冰棍儿,原味儿的、香草的和巧克力的。”

    所有菜全部点完,服务员离开包间,莫愁看着杨振兴问道:“杨师傅,这马迭尔冰棍有什么讲头?”

    杨振兴一乐,回答道:“这是冰城知名冷饮之一,有上百年历史了,味道至今没有变过。

    因为温度低,在那儿卖冰棍儿,跟红肠一样,都是没有包装直接卖的。

    具体怎么有什么历史,请书友们自行搜索!”

    莫愁点点头,周洋接着问道:“杨师傅,为什么叫马迭尔冰棍儿啊?创始人叫马迭尔吗?”

    “这倒不是,创始人叫嘛我早忘了,不过记得是个俄裔的犹太人。

    之所以叫马迭尔,因为在俄语里,有现代、时髦的意思。

    到冰城不吃马迭尔冰棍儿,就跟来咱们京城,不去看故宫长城一样,白去一回。”

    听杨振兴这么说,周洋和莫愁不由得期待起来。

    等冰棍送过来以后,立马拆开包装,在镜头前展示过后,直接吃了起来。

    杨振兴慢悠悠的拆着包装,看着俩小年轻跟小孩似的,不由得摇头直笑。

    “如果冬天你去冰城,在大街上总能看到穿着貂的当地人,手里拿着冰棍儿啃,他们笑称这是独有的取暖方式。

    像是许多家里,还会特意买一箱冰棍儿当年货,可见那边的人对冬天吃冰棍儿的喜爱。”

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消失的龙江名菜

    吃冰棍只是图个新鲜讲一下。

    一根冰棍十块钱,这么贵还没给广告费,史振乾肯定不会拍太多镜头。

    暂停拍摄休息了一会,该上厕所的上厕所,该补妆的补妆。

    等点的菜全都端上来摆整齐以后,节目组继续开始工作。

    “杨师傅,您给说说今天为什么点这些菜吧?这里头有什么讲头吗?”

    面对莫愁的询问,杨振兴用比较简练的语言,尽可能详细的给他们进行解释。

    “黑省有著名的十大名菜,民间说法比较多,没有一个统一的排名。

    但不管哪一个排名,里头必定有锅包肉、得莫利炖鱼,酥黄菜现在年轻人很少有知道的了,这道菜也是冰城传统名菜。

    不管是宴席菜还是年夜饭,酥黄菜永远都是以压桌甜菜的身份登场。

    老一辈儿的人可能知道,酥黄菜之前不叫这个名儿,而是叫酥白果儿,民国时期,大饭店总是能见到这一道菜。”

    周洋眼前一亮,追问道:“杨师傅,那这道菜岂不是快要失传了?

    现在还做这道菜的地儿很少了吧?”

    杨振兴摇摇头,回答道:“失传倒不至于,不少东北厨师还是会做这道菜的,我忘了哪一个等级的厨师考试,这是必考的一道菜。”

    随后,他继续说道:“要说失传,那得说别的菜,东北那边儿的失传老菜,可是不少,一时半会儿说不完。”

    杨振兴说着,不漏痕迹的瞥了眼节目组这边。

    看到史振乾和编剧商量后同时点头,他知道这是同意他多讲点。

    于是没有犹豫,杨振兴立刻说道:“既然你俩好奇,那我就稍微简单点儿说说,别让这菜都凉了。”

    黑省菜,也就是龙江菜,最早得到发展是在明清时期。

    清朝皇室起源于这边,自从入关以后,就把东北地区设立为禁区,封锁了起来。

    像是里面的飞龙、人参等名贵特产,只专供皇室使用。

    但什么时候都有上行下效的人存在。

    皇室远在京城,所谓天高皇帝远,当地的官员动动脑子就能谋取好处。

    加上清皇室宣淫无度,只会享乐,就发展出了飞龙宴、东巡宴、鲤鱼宴等一系列东北特色宴席和菜式。

    接下来蓬勃发展,还要数闯关东时期。

    当时大量鲁翼晋的人口大量迁移,加上辽东地区的移民,使得东北地区第一次得到大开发。

    人口的迁移随之而来的是各地文化和关内相对先进的技术。

    于是龙江菜在这时候迎来了大发展,许多饭馆应运而生,各菜系厨师结合当地丰富的物产资源,融合了俄国的特色,最后形成了独特的龙江菜系。

    现在失传的许多龙江菜,几乎都是那时候每家饭馆的招牌菜。

    几百年下来,有的因为倒闭没了传人,有的因为成本所以放弃,也有的因为制作起来费时费力赚不到钱,换成了更容易赚钱的简单菜肴。

    比如当初冰城最有名的一道应季菜,血炒肉。

    这道菜只在夏天供应,以鸡血为主,搭配肉丝翻炒,酸辣开胃、消毒解暑。

    因为物美价廉,当时所有大小饭馆都卖这道菜,很受大家欢迎。

    杨振兴最早知道这道菜,还是从家里掏来的1979年版《冰城菜谱》上看到的。

    但从这本菜谱之后的其他版本菜谱,就再也没见过有记录这道菜做法的了。

    新菜谱没有记录,可不就意味着这道菜没人做了吗?

    菜谱上都没有,学校的学生按照菜谱学习,年轻人也就不会这道菜,甚至有的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

    再比如残灯豆腐,是黑省厨坛元老张锡财张大师的拿手名菜。

    这道菜也是由他最初创制的。

    对于这道看家菜,张大师和古代其他行业一样,对徒弟是挑个别表现突出的秘密传授。

    这倒也没办法,大环境和封建思想就在那摆着,社会上‘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道理依然占据主流。

    不只是张大师,许多其他大师手里的名菜,也几乎都是因为这个思想导致最后失传的。

    说起老师傅传菜,并不会给徒弟详细讲解这道菜怎么做。

    他只会跟徒弟讲这道菜的由来掌故,具体做法则写了一首云里雾里的打油诗。

    徒弟能看懂诗的意思,那就能了解这道菜的正宗做法。

    看不懂也只能怪他们没有天赋,怨不得别人。

    这种方式倒是可以起到保密效果,还能筛掉天赋水平不够的徒弟。

    可张锡财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徒弟们居然没一个看明白那首打油诗的。

    倒是有个徒弟机灵,趁着记忆清楚的时候,把诗偷偷记在了烟盒上。

    怎奈后来烟盒遗失,这道菜的正宗做法也随之消失,再也没有厨师能做出最正宗的残灯豆腐了。

    还有一道名菜,很符合之前说的那些消失条件,那就是葡萄鱼。

    葡萄鱼听名字就知道是一道象形菜,很考验厨师的刀工。

    一定要熟练掌握十字花刀法,才能做出最完美的葡萄粒造型。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道菜在冰城非常流行。

    但因为做法繁杂、刀工复杂,对烹调的厨师要求十分严苛,加上很少有菜谱记录。

    所以这道菜就渐渐消失在了大家的餐桌上。

    其他的例如蒲棒裹脊,菜谱里鲜有记载,同样很少有人会做这道菜。

    再比如酥白肉,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十分流行拔丝菜。

    酥白肉也是拔丝菜,说白了就是拔丝肥肉。

    那个年头吃点油星都十分难得,瘦肉炸了吃不到东西,哪里像肥肉可以解馋?

    所以当时过年过年,或者偶尔大方一回外出下馆子,都要来一盘酥白肉解馋。

    但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更注重健康养生,当初少油星,也变成了摄入过量。

    别说肥肉了,鲍鱼龙虾想吃也随时都可以吃到,那还需要肥肉来解馋?

    酥白肉这道富含时代气息的菜,也就在这种背景下,消失在了大家眼前。

    说起酥白肉,就不得不提冰城另一道硬菜,也是名菜,樱桃肉。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不普通的玉米粥与东北拉皮

    人们一提到樱桃肉,脑子里想到的只有苏菜传统名菜樱桃肉。

    其实这道菜在川菜和龙江菜菜谱里也有记载。

    可能还会有人说辽菜同样有樱桃肉。

    实际上辽菜的樱桃肉,应该说是对锅包肉的改良版。

    xian事变之后,东三省归张氏家族管理,许多道台府的菜,都成了当时的禁菜。

    台府菜名菜锅包肉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普通老百姓吃不到锅包肉,于是辽省厨师突发奇想,对锅包肉进行了改良,用番茄酱来进行制作,减少了原有的香酥金黄。

    为了不让名字跟锅包肉撞了犯忌讳,于是便起名樱桃肉。

    但现在更多的还是会把这道菜叫做锅包肉。

    当然也有类似哪里的锅包肉最正宗、哪里的是异端这类的讨论和争执。

    不过后来随着社会交通的飞速发展,南北交流日益深入,众多南方菜进入东北。

    大家想摆脱南方人眼里‘土包子’的刻板印象,于是开始流行起了菠萝咕咾肉。

    这道樱桃肉,也就渐渐销声匿迹了,基本在饭店里见不到了。

    但是都有例外。

    许多龙江传统名菜正在消失,或者已经失传,但后来人一直都在努力复原这些名菜。

    例如曾经冰城始创的名菜麻雀大虾。

    这道菜是一道用虾肉炸制的象形菜,看上去就像麻将牌一样。

    许多老菜谱上都无法找到这道菜,当时属于那种老师傅手里的拿手菜,只传授给少数几个徒弟。

    结果因为种种关系,最后失传。

    在93年黑省烹协编纂的菜谱上,由名厨宋国胜进行了复原,这道冰城历史名菜才重现于世。

    一番讲解说的杨振兴口干舌燥。

    他喝了口茶润润嗓子,招呼道:“先吃菜!菜都要凉了!如果你俩还想知道其他的故事,等回头有时间我继续跟你俩讲。”

    听到杨振兴这么说,另外俩人这才把注意力集中在桌子上的菜。

    拍摄回到正轨,杨振兴先说道:“吃饭之前,我建议咱们先喝玉米粥,‘吃饭先喝汤,胜过良药方儿’。

    健康饮食,先喝汤或者粥会更好。”

    莫愁十分配合的从大碗里,给三人分别盛了一小碗粥。

    周洋谢过之后,接过来闻了闻,惊奇的说道:“杨师傅,这粥似乎不太一样啊!跟平时家里喝的玉米粥味道不一样!”

    莫愁闻言也闻了闻,同样惊奇的说道:“还真是!这个粥有股甜丝丝的奶香味,是加了牛奶吗?”

    杨振兴有些意外的点点头,介绍道:“不错,这个粥的确是加了牛奶。

    这道菜虽说是龙江菜,其实也是曾经宫里的御膳,康熙皇帝跟慈禧太后据记载,都偏好这一口。”

    莫愁一脸的不可思议,瞪大了眼睛问道:“这不是粗粮吗?都是寻常老百姓家里吃的东西,难道这还真是宫里的御膳?”

    “哈哈哈!”

    杨振兴咧嘴一笑,说道:“宫里头可比外头普通老百姓更注重养生,古代帝王哪个不想着自己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你要是真以为宫里皇帝每天都大鱼大肉的,那可是错误的印象。

    要知道古代的执政者,早就明白这么吃身体不会健康,人是活不长的,会有发生许多疾病。”

    周洋跟着感慨道:“的确如此,我小时候就经常听胡同里的大爷们说这些事儿。

    他们说宫里的御膳那就那么回事儿,大鱼大肉的只是摆设,皇帝老儿都怕死,平日吃的都是清淡的东西,嘴里没个味儿。

    那些大鱼大肉的全都让老公们偷出来卖给富商豪绅了。”

    “老公们?”

    莫愁发现今天自己获取的知识有点超出脑容量。

    她楞楞的问道:“老公们是什么意思?难道宫里有许多老公?皇帝他愿意吗?”

    “哈哈哈!”

    这下杨振兴和周洋同时笑了起来,节目组一些老京城人,也跟着发出了笑声。

    周洋看到莫愁瞪眼鼓着腮帮子想生气,立刻忍住笑,解释道:“宫里头出来的那些老公公老太监,平日里这么称呼他们有些不礼貌。

    于是大家就把这个称呼简化了,都称呼这些人为老公。

    谁知道现在大家都把结婚的男方称呼为老公,你不知道我每次听见了憋得有多难受!

    想笑不敢笑,想说也不好意思说,真的很困扰!”

    杨振兴等周洋说完,不等明白怎么回事的莫愁继续发问,打断道:“好了,我们继续说这个玉米粥吧!”

    “这道玉米粥,可跟平时家里做的玉米粥不一样。

    家里做玉米粥,玉米面儿都是用水调和,但这里用的是牛奶调成糊。

    等水烧开倒进去澥开以后,还会再加一个蛋黄提香增色,最后不烫口还要再加入白糖。

    整个过程都需要用手勺不停搅拌,一定要把玉米糊搅拌均匀,不能有块儿状物。

    所以这道玉米粥,才会比平时的玉米粥,喝起来味道更香,也更浓郁。”

    莫愁和周洋听完后,瞪着眼睛一个劲的瞅着碗里的粥。

    节目组也有许多人发出了低声的惊呼。

    谁能想到看似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一碗玉米粥,做起来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又是牛奶又是蛋黄的,难怪宫里头会把这碗粥写入御膳谱里面。

    也在心里感叹清朝的那些外族皇室,是真的把吃喝玩乐研究的明明白白。

    喝完粥,接下来吃的是东北大拉皮。

    这是一道东北各地都常见的家常凉菜,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做法。

    但要说知名度,更多的还是冰城普及度最高最出名。

    “拉皮儿有许多做法,冰城这边儿的拉皮儿,以炒肉拉皮儿最为出名。

    要说跟咱们北方其他地区常吃的凉皮儿之间的区别,是按照制作的原材料来区分。”

    杨振兴说完,周洋秒懂,立刻捧哏道:“杨师傅,有啥区别啊?”

    对周洋的表现满意的点点头,杨振兴解释道:“凉皮儿多是用玉米淀粉做的,拉皮儿是用绿豆淀粉做的。

    所以凉皮儿不透亮,拉皮儿则十分透明,像炒肉拉皮儿或者东北大拉皮儿,都是宴席菜或者平时吃饭时的头牌凉菜。”

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拍摄进行时

    东北大拉皮,说实话杨振兴吃着感觉一般。

    首先制作这道菜的厨师,刀工就不行,配料切的有粗有细,有些糊弄事。

    把花生酱改成芝麻酱也就算了,可酱汁淡的跟水一样。

    不知道澥麻酱的时候到底用了多少水?

    稀释的都没芝麻酱的味了。

    而且没有干豆腐的大拉皮,叫什么大拉皮?

    稍微点评了一下刀工,调侃了几句芝麻酱的问题,他们继续吃下一道菜。

    “地三鲜是东北地区传统名菜,用的是地里的三种时令蔬菜制作而成,只有茄子、土豆和青椒。

    不仅能品尝到新鲜时令蔬菜的鲜味儿,关键是营养十分丰富,制作简单,成本便宜,是不可多得的家常美味。”

    杨振兴介绍了一下,紧接着提醒道:“现在外头许多餐馆儿,地三鲜端上来都是蚕豆、蒜苗、木耳、韭菜之类的。

    也不能说不正宗,但不能说是东北地三鲜,只能说中原或者其他地方的地三鲜。”

    这一点莫愁很有发言权,说道:“在我的老家,没有地三鲜的说法,只有大小三鲜或者普通三鲜。

    大三鲜就是对虾、海参和蟹肉,搭配玉兰片和韭黄。

    小三鲜是海参、小河虾、肥瘦猪肉。

    普通三鲜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猪肉、韭菜和虾仁,基本多以全肉为主。”

    “不错!”

    杨振兴点点头,说道:“咱们国家地域广阔,经纬度跨度非常大,有多种气候,也就导致每个地区的物产大不相同。

    由此造就出了许多名字一样,但内容不一样的菜肴。

    所以大家伙去外省出差或者旅游,在当地品尝到跟家乡菜一样名字的菜肴时,不要去追究哪儿才是最正宗的问题

    只管享受我们国家丰富多彩的菜系文化就可以。”

    吃了一口龙港酒楼的地三鲜,周洋迫不及待的询问道:“杨师傅,您尝过之后,觉得这里的地三鲜怎么样?”

    杨振兴组织了一下语言,回答道:“传统地三鲜,材料改刀切好后,都要先用油炸。

    随着咱们现在老百姓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很显然店里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份儿地三鲜油不是太大。

    可关键是他们虽然改良过,想要注意少油,却又不想直接略过油炸下锅炒,失去传统的口感和味道。

    在下过之前,肯定简单的过了遍油。

    结果成菜有些顾此失彼,依然有点油腻,可又没有传统地三鲜的口感特点。

    在我看来,他们还可以再深入研究研究。”

    周洋和莫愁听完点评,再次仔细品尝了一口,发现正如杨振兴刚说的那样。

    茄子有些偏硬,土豆和青椒也没有焦脆感,吃完后感觉不到清爽,反而有些油腻。

    慢慢品尝还能吃到植物油的那种说不上来的味道。

    迄今为止只有玉米粥算得上惊艳,其他两道菜都很普通,让周洋和莫愁心里多少有些着急。

    毕竟他们清楚节目现在的困境,也在今天的拍摄中看到了节目组做出的改变和努力。

    可现在才刚开始拍摄第一期的部分,结果菜肴质量十分拉胯。

    他们担心后期剪辑可能没有太多好的素材,这样直接播出拍摄的内容,估计收视率依然会提不上去。

    带着担忧,他们开始品尝下一道东北大烩菜。

    之所以接下来杨振兴安排这道菜,其实就是为了让节目‘先抑后扬’。

    有铺垫有高潮,才是艺术吸引人的地方,总是不入眼或者全程好评的内容,换谁也不愿意看。

    就好像小说一样。

    主人公总是站不起来,一直被人欺负,大家看着心里憋屈难受。

    可换过来一直见神杀神,见佛杀佛,刚开始或许很激情,可时间久了,也会造成审美疲劳。

    遇见对手不需要看接下来的情节,就知道肯定又是主人公直接干脆利落的灭杀,会觉得寡淡无味。

    “这道菜可是黑省驻京办的招牌之一,也是东北闻名全国的名菜。”

    杨振兴移动转盘,把这道菜移动到三人面前,介绍道:“烩菜,说白了就是一种把所有食材都放在一个锅里炖煮的烹饪方法。

    而东北大烩菜,其实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北大乱炖。

    这道菜是清末闯关东的灾民,带到东北的,当时大家能吃的东西很少,但土豆之类的耐造高产的作物,就是平时吃的最多的东西。

    光吃土豆也不行,所以大家就把眼前类似粉条、腊肉这些食材全都放在一起炖煮。

    土豆和粉条吸收了腊肉的油腻,更加有滋味儿,腊肉没有那么油腻,吃起来也更美味。

    简单炖一大锅,一家人可以吃一两天,既能省下本就不多的粮食,又能好好的填饱肚子。”

    等他介绍完,周洋和莫愁立刻迫不及待的拿筷子吃了起来,吃的那叫一个满嘴流油。

    莫愁刚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去,立刻竖起大拇指,称赞道:“杨师傅您说的一点儿也不差!

    这道菜吃起来一点儿也不油腻,吸满油水的土豆和粉条那叫一个香!

    不会感到过于油腻的腊肉和猪肉,也让人可以不顾虑减肥一直吃下去。”

    周洋不甘示弱,紧随其后说道:“说实话才吃了几道东北菜,我觉得都可以配着大米饭一起吃,不愧是下饭神器!”

    杨振兴点点头,又摇摇头,笑着说道:“这话说的不错,北方菜的确容易让人下饭。

    不过这才哪儿到哪儿啊!加下来还有更下饭的呢!”

    说着,他把桌子上最大的硬菜得莫利炖鱼转了过来。

    “得莫利炖鱼是冰城十大传统名菜之一,得莫利是一个地名,是俄语的音译。

    用的是鲤鱼,搭配粉条儿和鲜豆腐炖的,地道的得莫利炖鱼,还会放大白菜、五花肉、榛蘑和土豆。

    小干红辣椒更是必不可少,怕辣的点菜时可以提前说少放,但一定要有。”

    虽然杨振兴极力推荐这道冰城传统名菜,但品尝过后,他心里十分后悔。

    因为这道菜他只是吃了一小口豆腐,就知道翻车了。

    不由得埋怨这驻京办的厨师,水平真的是越来越不行!

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再次提议

    吃了一口,杨振兴真的膈应的不行。

    用的是鲤鱼,鱼腥味大倒也能理解,可这配料少的少却的却。

    除了鱼身上盖了一层粉条,就那么一两朵香菇、三两块辣椒,白菜和五花肉愣是一个没有。

    豆腐用的也不是鲜豆腐,哪怕用冻豆腐也好啊,结果吃起来一点味道都没进。

    菜里面倒放上了杀鱼取出来的鱼鳔和鱼籽。

    吃了以后那叫一个苦,绝对在杀鱼的时候把胆给弄破了,只是用水冲了冲就直接丢进锅里。

    亏他刚才把这道菜吹得那么厉害。

    但杨振兴也不知道,身为黑省驻京办,居然连十大名菜都做不好!

    还不如去阜外大街上的冰城驻京办吃呢!

    周洋和莫愁在品尝过后,神色有些莫名,显然他们也尝出来了菜并没有杨振兴说的那么好。

    有时候你什么都不说,大家心里没期待,一般的也觉得不错。

    可你把人的期待钓起来了,大家带着标准去吃,即使做的还行,也会觉得不行。

    现在他们遇到的就是后面这种情况。

    看着杨振兴眼神里露出来的难受神采,他们心里立马明白了怎么回事。

    ‘原来杨师傅也不知道这家驻京办,居然做十大传统名菜也不行!’

    理清了思路,周洋首先说道:“恩,这菜的确不错,如果放到第二天吃,应该能和炖鸡炖排骨似的更有味道。”

    “我也这么认为!”

    莫愁立马附和道:“虽然现在吃也很有味道,但很多硬菜都是放一放有不同的滋味儿。

    这道得莫利炖鱼,应该也是这类菜,杨师傅,您看我们俩说的对吗?”

    知道两个人给自己解围,杨振兴投去一个感谢的目光,说道:“的确如此,你们俩说的很对!

    说实话这道菜火候差了点,豆腐没有入味儿,但炖的时间长了,鱼肉会烂掉,成不了形状。

    所以吃鱼还是不错的,豆腐的话泡一晚上或者用冻豆腐做,会更好一些。”

    虽然另外两个年轻人给他留了一个台阶下,但杨振兴还是放不下脸,稍微点评了一下这道菜的不足之处。

    算是变向承认自己刚才没吃之前,给出的说法有些想当然了。

    这一条拍完,史振乾立刻暂停了拍摄。

    作为导演,他一直盯着录制过程,出现意外情况的话,肯定要即使进行调整。

    很显然,他看出来刚才杨振兴表现的不是那么自然,另外两名主持人,也帮他打掩护圆话。

    这种情况在杨振兴身上可是不多见的。

    经验丰富的史振乾,猜到了刚才的菜可能出现了问题。

    而且刚才因为杨振兴花了不少时间介绍快要失传的龙江菜,桌子上的菜现在已经有些凉了。

    正好用这个时间,端回后厨请厨师帮忙再热一下。

    把三位主持人招呼到没人的角落,史振乾看着杨振兴询问道:“刚才是不是菜有问题?我看着你们脸色不太对劲,需要重拍吗?”

    另外两个人知道不是自己开口说话的时候。

    他们在旁边默不作声,只听杨振兴叹气说道:“唉!史导演,我觉得您还是认真思考一下今儿拍摄之前我跟您说的那些建议吧!”

    “怎么了这是?”

    史振乾有些慌,追问道:“今天前面拍的效果都很不错,怎么突然又说起这事儿来了?”

    杨振兴摇摇头,看了眼周围,叉着腰低头轻声道:“问题不是别的,这驻京办厨师的水平是真的不行!

    咱们拍摄驻京办内容也有三期了,今儿是第四回。

    除了偶尔有几道还算得上亮眼,剩下的没有一道行的!”

    顿了顿,杨振兴继续说道:“驻京办是什么地方,是用来干嘛的,您心里头难道不清楚吗?

    他们说是请来的当地大厨,做出来的菜哪儿有大厨的水平?

    大厨真要都是这种水平,那外头随便找家饭馆儿,都能找出来几个大厨!”

    看着史振乾面露为难,一声不吭的捂着嘴思考。

    杨振兴决定再添把火,接着劝道:“史导演,真要找大厨,只能去京城那些闯出名声的酒店或者老字号。

    再不成就去当地,任何菜系,在当地大师傅那都是扎堆儿的,很简单就能联系上。

    您请台里领导帮忙联系驻京办,花钱不说,还要往里头搭人情。

    有这个钱,咱们为嘛不稍微添置点儿,狠狠心去外省拍摄?

    一来不需要搭人情,二来到了当地,人家还会欢迎我们过去宣传,大师傅也乐得有电视节目可以介绍当地美食。

    说不定咱们去了只需要掏来回路费和租赁设备的钱,其他的费用当地烹协或者拍摄的饭店都能帮咱们给出了。”

    周洋和莫愁在旁边听着杨振兴不停的劝说史振乾,很默契的互相看了一眼。

    他们这才知道,原来之前杨振兴已经给史导演提出了许多改进的建议。

    也大概猜到了今天拍摄的一个月节目内容,应该也是因为杨振兴建议里的内容稍微进行的尝试。

    之所以选择驻京办,而不是去当地拍摄。

    可能是因为经费的关系。

    也有可能节目组这边不敢去赌,想要用折中的办法再多尝试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这时候他们虽然心里很认同杨振兴的建议,但也不敢随便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

    要去外地拍摄,人吃马嚼的,节目组二三十口人,吃饭住宿还有机器设备,这些全都是钱。

    人工等成本,加起来不是一笔小数。

    就算到了当地,如果联系的好,可以回收一部分费用。

    但这么多钱花出去了,收视率却没有明显提高,是要有人出来背锅的!

    杨振兴背锅,以他现在在节目组和京城台备受领导信任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动摇多少。

    很大程度是要史振乾这个节目组老大承担。

    可一旦他们两个小胳膊小腿的小虾米开口表示赞同,说不定回头这口锅就会扣在他们头上。

    这不是没有可能。

    俩人一个混娱乐圈,一个身在电视台,比一般人更了解里面的许多门道。

    史振乾和杨振兴不会伤筋动骨,但这会直接要了他俩的小命,进而被踢出节目,影响以后的发展。

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暂时搁置与酸菜白肉

    瞅着周洋和莫愁不说话,史振乾吩咐道:“你俩先去补补妆,一会儿马上接着拍。”

    知道俩人是有话要说,他们巴不得早点离开呢。

    等史振乾说完,立刻转身找化妆师去补妆。

    打发走了这俩主持人,史振乾看着杨振兴说道:“杨师傅,你的意思我清楚,但今天录制是来不及了,只能等下个月再说。

    具体怎么安排、布置,等回去以后,我带着节目组的人好好商量商量。

    如果下个月真要去外地拍摄,我会至少提前一个礼拜通知你。”

    “行,如果能早点儿告诉我一声最好,一个星期也没问题,我让我助理先把时间空出来,省的届时候跟别的事儿撞了日子。”

    史振乾还有些不甘心的询问道:“杨师傅,你跟我交个底儿,这驻京办的厨师,真的没拿得出手的吗?”

    杨振兴摇摇头,遗憾的打破了对方最后的幻想。

    “有能拿得出手的,但实力勉强说得过去,您要是能请动给领导们做菜的大师傅,那指定没问题。”

    史振乾一听就知道彻底没戏了。

    请驻京办的大师傅?

    大师傅们非一定级别的领导来吃饭,平日里是不会出手的。

    他们节目能来驻京办光明正大的录制节目,就已经让台里领导搭进去不少人情了。

    再请大师傅出山,那又要多一分人情。

    不要说什么身为电视台领导,为了台里节目,欠点人情没什么关系。

    人情债最难还的道理,换做是谁都知道。

    整个京城台上下,单单上星没上星的综艺节目,就有二十来个。

    领导为了史振乾的节目搭人情,那其他节目组的人会怎么想?

    这个口子真的开起来没完,那以后别人打着这种旗号找上领导寻求帮助,那领导是帮还是不帮?

    帮了又要搭人情进去,不帮打击士气,寒了下面员工的心。

    他们跟央视同在一座城市,本来压力就很大。

    央视成立之初的人马,还是从他们台里抽调过去的精英。

    这些年许多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也没少跳槽去央视。

    因为这种事情让员工产生了跳槽的心思,即便是台领导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所以说,要是这次拍摄的几期节目收视率还没有进步的话,那史振乾还真得抓紧时间豁出去一次,争取申请到去外地拍摄的许可。

    要是这一招还不行的话,那只能调整主持阵容,以观后效。

    俩人这边说完话,端回去加热的菜也已经热好,节目再次开始录制。

    得莫利炖鱼直接略过,他们开始品尝下一道菜酸菜白肉。

    “说道酸菜,这可是大有讲头。”

    继续拍摄,杨振兴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情,认真的拿出专业知识讲解。

    “南方泡菜花样繁多,尤其以川省最为明显,但北方地区,腌制酸菜大多数只选择大白菜。

    具体的文字记载,最早能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西周时期。

    第一次详细介绍使用白菜腌制酸菜的工作和多种方法,明确指出酸菜是北方人饮食结构中的一大组成部分。

    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

    莫愁不由得提问道:“杨师傅,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上学的时候,历史老师教过,北魏似乎没有完全占领东北地区吧?

    而且《齐民要术》,具体记载的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生产经验。

    怎么到现在,反而成了东北那边儿的特色?”

    杨振兴笑了笑,回答道:“你说的有些片面,其实除了东北,北方其他地区不少地方依然保留着腌制酸菜的习惯。

    比如我家里,冬天的时候空闲多了,就会腌上一缸,用来包饺子或者炒菜。”

    “具体传到东北,应该还要说是闯关东时的灾民,带到东北那边儿去的。”

    想了想,杨振兴打算稍微再多讲一些,至少多拍一些素材,方便后期剪辑的时候不会没有东西剪。

    “东北冬季时间久,原来又没有蔬菜大棚这种技术,为了方便食物储藏,让当地人安心猫冬,于是酸菜便迅速流传开来。

    在东北人家儿里,有两样儿必不可少的物件儿,一样儿是酸菜缸,另一样儿是压酸菜的大石头。

    没这两样儿物件儿,别人瞧见了都会说这家人不会过日子。”

    周洋了然的点点头,追问道:“那杨师傅,酸菜讲完了,白肉又是怎么来的?”

    “说道白肉,就得提满族皇室祭祀,满族喜欢使用白肉当贡品。

    加上咱们国家不少农村过年都喜欢杀年猪,吃杀猪菜,尤其是在东北,每个村子过年前都会热闹这么几回。

    冬天没有其他新鲜蔬菜,所以酸菜就成了为数不多的选择,自然也就诞生出了酸菜白肉这道菜。”

    讲解完,三人立刻开吃。

    比起得莫利炖鱼,酸菜白肉明显水平高出不少。

    杨振兴心里也满意的点头,心道‘不愧是这家招牌之一,如果这道菜还做不好,那直接关门儿算了!’

    “恩,这道菜不错。”

    杨振兴心里念叨完,开始了点评。

    “酸菜爽口,五花肉细嫩,吃起来又酸又鲜,香味儿十分醇厚直接。”

    周洋也附和道:“五花肉看似肥肉挺多,其实吃到嘴里一点儿也不觉得腻,酸菜很好的中和了肥肉的油腻。”

    点点头,杨振兴也指出了几处不足之处。

    “不过五花肉切的稍微厚了点儿,再薄儿点就更好了,酸菜丝儿也不够细,不然能更加细腻爽口。”

    莫愁开玩笑的说道:“杨师傅,您这都是怎么吃出来的啊?我这儿吃了好几口了,怎么就没像您吃的那么细致?”

    “哈哈哈!”

    杨振兴哈哈一笑,回答道:“你也不看看我是干嘛的!身为厨师,又是专业评委,这点儿再吃不出来,那我以后别干这一行了!

    来,咱们话不多说,赶紧品尝下一道菜吧!”

    莫愁和周洋立刻来了精神,兴奋的说道:“终于轮到这道菜了吗?我们俩可是从进门儿就开始期待。”

    “那是自然,这可是大名鼎鼎的锅包肉啊!”

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魔怔的杨振兴

    锅包肉,也叫做锅爆肉,是道台府菜名菜,也是张氏管辖东北地区时的禁菜。

    这道菜现在有许多争议点。

    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争议的地方围绕黑省和辽省两个不同版本的锅包肉上。

    现在去东北的馆子,如果你要点这道菜,基本都会问一句要老式的,还是番茄式的。

    老式的就是传统锅包肉,番茄式的就是辽省改良的锅包肉。

    而且在黑省,对于锅包肉也有很多争辩的声音。

    传统锅包肉,吃过的人应该都知道,那个酸是没边的,还很甜。

    可以说除了酸和甜之外,基本吃不到其他味道。

    发明这道菜的名厨郑兴文,接待俄国客人,以焦烧肉条为基础研制,改酸甜口烹糖醋汁。

    后来鼠疫的时候,宴请各国政要,又改了一种熘汁锅包肉。

    发明人都有两种不同的做法,更别提随着社会发展,地区局限逐渐打开,各地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

    不像以前交通不便,去别的省市十分麻烦。

    所以融合了其他菜系特色,加上迎合市场需求,又有大量厨师对锅包肉进行了改良。

    黑省人于是开始争论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正宗的锅包肉。

    “锅包肉制作起来很简单,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调糖醋汁儿和炸肉上面,只要做好这两点,基本都可以做出一份儿好吃的锅包肉。”

    杨振兴再次开始普及起专业知识。

    “原来黑省厨师考试,锅包肉是必考菜肴之一,当时的要求是,肉片儿四厘米厚、八厘米长。

    挂糊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要零星可以看到肉色为标准。

    下锅炸的时候,第一遍油温要七成热,中火浸炸,起泡儿捞出后,等八成热油温,再下锅冲炸一遍。

    这时候火候大了,肉片儿颜色就会变深,等回锅烹糖醋汁儿就会回软。

    如果火候小了,不上颜色不说,干炸还会炸的里外全都变得干柴,咬都咬不动。”

    周洋这时候说道:“这道菜我当时拍戏时,有位前辈老家是东北的,他就带我去吃过一次东北菜。

    吃锅包肉的时候,那位前辈就说现在的锅包肉都不正宗,不是太甜,就是不酸也不甜,肉炸的也不行。

    说现在做老式锅包肉的师父越来越少,不像他那时候,去吃席端上来立马扫光。”

    “话也不能这么说。”

    杨振兴有些不赞同这个观点。

    “保留传统非常重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不能固步自封,一直都抱着传统原地踏步。

    我们国家的饮食文化能延续几千年一直到今天,这个过程里也有数不清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老百姓的饮食追求变化,该改良的地儿还是得改,该在原来基础上创新演变的,也必须要做。

    这样才能继续不停的往前迈进,才能继续传承下去。”

    说完,他举了个例子。

    “就像刚才菜刚上来的时候,我跟你俩讲过的那些快要失传或者已经失传的老菜。

    比如酥白肉,最早是鲁菜,辅料还要加青红丝儿,后来传入东北,又进行了改良。

    但现在因为大家追求健康饮食,这道菜没人做了,全是肥肉,又是油炸,吃了对身体会有很大负担,会影响健康。

    这时候就需要厨师们站出来想办法,该如何去改进这道菜,或者又该怎样从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出其他菜肴。

    这样一来,老的菜有继承,新的菜有发展,才是中餐发展正确的方向。”

    一番话说的在场所有人一愣一愣的。

    他们是没想到只是简单的一道锅包肉,杨振兴就能扯出这么多东西来。

    从点评一道菜,居然说到了饮食文化和中餐的发展上。

    杨振兴说完也反应了过来,稍微有些尴尬和不好意思。

    自从前段时间参加了‘名厨进北大’活动,给北大师生们做了那次演讲。

    他似乎跟着了魔一样变得魔怔不少。

    有些时候和人聊天,说着说着就歪到了传统饮食文化上面。

    出发点是好的,想法也是好的,但分不清场合,就会让别人觉得十分别扭。

    “哈哈,刚一不小心跑题了,咱们继续说回这道菜!”

    自己给自己垫了一个台阶,杨振兴又把话题拉了回来,说道:“这道名菜说了那么多,到底龙港酒楼做的行不行,咱们先尝一尝。”

    周洋和莫愁也借着台阶下来一步,举起筷子附和道:“对,先尝尝!闻着味儿我们都快忍不住了!”

    简单吃了一口,杨振兴心里立刻有了数。

    这道锅包肉只能说是一般,水平也就刚刚及格,而且也做了适当的改良。

    不像传统锅包肉那样很酸很甜,味道能让大多数人可以接受。

    可能考虑到在京城的关系,面糊里还放了一点胡椒面,吃起来还能吃到胡椒的香味。

    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普普通通,炸出来的肉以脆为主,没有传统锅包肉那样以酥为主,稍微带点脆的口感。

    面糊裹得也有些厚,一口下去没法轻松咬穿面衣,外壳没有充分鼓起来。

    但这样倒是能够充量,端上来显数,可以减少肉的使用,降低成本。

    杨振兴觉得还凑合,但没吃过正宗锅包肉的周洋和莫愁,对这道菜是赞不绝口。

    毕竟店里的厨师把菜改良了,像刚才说的,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酸酸甜甜,又不过酸过甜,基本上外地人都能够接受。

    锅包肉获得了好评,接下来的酥黄菜又再次拉胯,让刚才的好评大打折扣。

    倒是杨振兴特意点的东北特色小吃草帽饼,给这次驻京办拍摄做了个好的结尾。

    草帽饼得到好评并不意外,这道菜基本和千层饼、手抓饼没有区别,只是造型做的像草帽罢了。

    如果简简单单的烙饼还做不好,那真的别当厨师了,早点去找个别的工作还来得及。

    黑省驻京办算是经历几番波折拍摄结束。

    可想到今天的内容全都是去驻京办拍摄,杨振兴再次翻看台本,觉得后槽牙有些疼。

    可以的话,他是真的不想再去驻京办了。

    不然多年前也不会带着高园园去过一次川省驻京办,就直接把去驻京办了解各地特色和手艺的想法彻底丢掉,再也没提起过。

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接踵而至的邀请

    从黑省驻京办龙港酒楼出来,接下来杨振兴他们又去了位于景山西街的西山省驻京办晋府大酒店。

    这里算是全国驻京办距离故宫最近的驻京办,隔壁就是北海公园。

    作为面食的发祥地之一,西山省烹饪面食的历史不可谓不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

    不仅历史悠久,在烹制花样上也十分繁多,单单面条就有十多种烹制方法。

    不然也不会有‘天下面食,尽在三晋’的说法。

    在这里,一行人点了刀削面、揪片、晋中四小碗(合合碗)、过油肉、焖羊肉和香酥鸭。

    其中香酥鸭不算是传统晋菜,因为西山有水的地方不多,基本没什么鸭子。

    但是在川菜、湘菜、苏菜中,均有记载这道菜的菜谱。

    这道菜是当年京城晋阳饭庄开业后,金老爷子参照鲁菜香酥鸡、其他菜系的香酥鸭,还有烤鸭的做法,融合创制了这道菜。

    算是晋阳饭庄的独创,随后也因此被收录到晋菜菜谱里,成为了一道新的晋菜名菜。

    但是尝过晋阳饭庄金老师傅的手艺,这里的香酥鸭自然入不了杨振兴的眼。

    在他看来,也仅有刀削面和揪片,算得上水平,其他菜普普通通,也就那么回事,跟大锅菜的味道差不多。

    隔天拍摄继续,他们首先去的是东单公园对面的内蒙驻京办。

    点的不多,有手扒肉、烤羊腿、烤羊腩、对夹、羊肉稍美和奶茶。

    只是简简单单六样东西,就要五百多,很符合蒙菜全是硬菜的印象。

    不过想到这些羊肉,全都是从草原精挑细选以后运过来的,其实倒还可以接受。

    内蒙的羊肉菜,基本和晋省的面食一样,都是各自的名片,做的也都有水准。

    但是对夹,也就是类似肉夹馍的烧饼夹肉,不过里面放的是熏肉,而不是肉夹馍一样带汤汁的炖肉。

    所以吃起来比较干,得配着奶茶或者别的喝头吃。

    羊肉稍美,其实就是烧麦,但和南方众人所熟知的烧麦不太一样,只用牛羊肉和大葱,没有南方烧麦那么多花样。

    这道菜传闻是清朝时期,归化城(呼市)有一对亲兄弟以卖包子为生。

    后来当哥的娶了媳妇,就要求兄弟俩分家。

    包子铺归哥嫂,弟弟则在店里打工,管他吃主,不给工钱。

    当弟弟的自然不愿意,但形势比人强,他只能接受。

    为了自己以后娶媳妇有钱,就在做包子的时候,另外做了一些皮比较薄的包子。

    还防止自己做的和店里的混在一起,特别在包子上开了个口。

    包子钱归他哥哥,这些特殊的包子卖的钱归他。

    久而久之,熟客们很喜欢这种新颖的包子,就取名‘捎卖’,意思是捎带着卖。

    蒙语里捎卖发音读作shaomei,于是就有了稍美的叫法。

    不知道是不是前面羊肉太多了,这道菜杨振兴吃着一般,有些类似在吃大葱羊肉馅的包子。

    从内蒙驻京办出来,他们又去了川省驻京办贡院蜀楼。

    这里几年前杨振兴带着高园园来吃过一次。

    旧地重游,点的菜没太大变化,味道跟原来比没区别,既没有退步,也没有什么进步,使得杨振兴兴致不太高。

    原本两期一个驻京办,浓缩成了一期一个,看样子史振乾和节目组是真的有意想要出差去外地拍摄。

    大家都期待这四期节目播完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

    看看他们做出的尝试,是否能有好的效果和回响。

    但是杨振兴并不怎么看好。

    驻京办早已经不是早年间的驻京办了,这里厨师的水平还不如外面那些各菜系酒店呢!

    正不正宗不管,水平行不行不说,光价格上,让人感觉是在宰冤大头。感觉不到很值。

    可能会在这些驻京办当地出现讨论的声音。

    想要收视率有明显的提高,还是不要抱太大期望的好。

    辞别节目组众人,杨振兴就没在怎么管节目的事情。

    该说的他都已经说了,也劝了史振乾好几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扪心自问,他已经做了身为主持人该做的事情。

    如果对方不接受采纳,依然坚持自己的思路,要么继续在节目里混下去,要么早点退出,省得最后从困境里出不来,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

    拍完节目,杨振兴本以为除了公司的事情之外,就没有别的事情。

    哪曾想过完生日后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他就接到了好几份邀请。

    有三四个烹饪比赛,聘请他去担任比赛评委。

    首先是2010中国双泾螺蛳美食节暨螺蛳烹饪技能大赛。

    然后是首届全国海鲜烹饪大赛、第二届全国江鲜烹饪技能大赛、第四届全国厨艺绝技演示暨鉴定活动。

    虽然几个比赛举行的时间不同,都在不同的月份。

    但如果全都接受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半年里,杨振兴每个月都要出一趟差。

    而且还要提前准备各个比赛的资料。

    毕竟每个比赛种类都不相同,想要担任评委,自然需要提前做一些功课。

    等比赛开始的时候,海鲜类、河鲜类比赛不能把所有食材和现有菜谱记住,厨艺绝技没有全部认识甚至了解。

    那到时候点评打分,他就无法说出具体的缘由,到底为什么打这个分数,选手的作品又有怎样的说法。

    比如一个选手根据某个菜谱,改良或者创新了一道菜拿来参赛。

    当评委的不知道选手根据的是哪个菜谱,这种评委打出的分数,哪个选手能接受?

    怕不是其他评委也没办法接受跟这样的人一起共事。

    别人都知道你不知道,可不只是丢人现眼的问题,而是会质疑杨振兴专业的问题。

    甚至连带上他的两位师父,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在接到邀请后,杨振兴没有第一时间正式答复,他先去找了自己的师父们,打算听一听师父们的建议。

    说实话,这还是杨振兴第一次接到这么多比赛的评委邀请聘书。

    这都是全国性质的比赛,跟之前参加的那些学校或者区里的比赛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在他看来,还是多询问一下意见再决定,是最稳妥的办法。

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约见

    杨振兴拿着几封邀请,分别去拜访了自己的两位师父。

    师父们对自己徒弟成为中级评委后,能收到这么多全国大赛评委职务邀请,心里十分高兴。

    他们不约而同的建议杨振兴把所有邀请都接下来。

    这个可是全国大赛,参赛的厨师来自全国各地,担任评委的更是名厨大师或者专家学者。

    对他提高声望很有帮助。

    说白了就是刷脸,让更多从业人员认识他,意识到他的能力已经达到了评委层面,不再是以往的参赛者。

    只要在这种全国比赛上多露脸,参加的多了,名声自然也能逐渐积累起来。

    从原来的各类比赛冠军,升级到大赛专业评委的档次。

    甚至还鼓励杨振兴,主动去全国烹饪协会了解各类比赛信息。

    找到那些进入筹建状态的比赛组委会,毛遂自荐,主动提出希望担任评委的意愿。

    以他全国烹饪协会理事、名厨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相信没有人会拒绝他上门自荐的请求。

    同时还能积累满足参加高级评委资格的条件。

    等时间到了,就可以立即参加高级评委审核考试,进而开始向他成为国际评委的目标迈进。

    让杨振兴接下全部邀请之后,康师傅和黄师傅还特地给他讲了许多当评委要做的事情。

    虽然他之前在不少比赛担任过评委,还成为过全国烹饪大赛的评委。

    但相关经验依然很少,有的只是初级烹饪比赛的评委经验。

    这次邀请他的比赛,请他去可不只是让他担任普通评委,只管监督操作打分或者试菜打分。

    而是让他担任主要评委的工作。

    不单单要看选手操作,还要对每一位选手的作品,给出整体分数,会直接影响选手比赛的最终成绩。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开玩笑的,需要考虑的方面非常多。

    收获了一堆经验回来,杨振兴一一对发来邀请的组委会回复,表示自己接受他们的邀请。

    各个比赛组委会也会尽快把聘书和详细比赛规则寄过来,让他提前进行了解和准备。

    忙活着这些事情,助理王鹏突然找过来,询问道:“杨总,北大汤教授那边儿,您打算什么时候见面?”

    杨振兴这才懊恼的拍了拍自己的脑门,心里感到十分抱歉。

    之前去参加‘名厨进北大’活动,当时杨振兴和汤教授约好了过段时间见面。

    但正巧赶上汤教授突然临时有个会议要参加,需要去外地出差。

    所以两个人也没能见上面,只是说等回来以后再联系。

    结果回来后,汤教授有时间,反倒是杨振兴那两天需要参加节目录制。

    等他录完节目,又陆续收到几个比赛组委会的邀请,一直忙活着这件事情,把和汤教授的见面抛在了脑后。

    “这周四周五我没有重要的工作安排吧?”

    王鹏看了眼手里的本子,回答道:“没安排别的事儿,这两天您都有时间。”

    杨振兴点点头,吩咐道:“你打电话问问汤教授这两天哪天有时间,有的话就和怹的助手安排一下。”

    离开办公室,王鹏立刻和汤教授的助手取得了联系。

    好在这次没有意外情况,汤教授那边这两天也没有事情。

    两边迅速在电话里敲定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还没等王鹏去向杨振兴汇报,刚挂断电话的汤教授助手,又再次打来了电话。

    “王助理,汤教授刚跟我交代了一下,说他希望能去杨总家里见面,顺便拜访一下。

    不知道杨总那边同意吗?”

    王鹏心里有些犯嘀咕,但还是一板一眼的回答道:“这事儿我得先问问杨总才能给您答复。

    您稍微等一下,等我跟杨总汇报之后,有了结果会再打电话通知您。”

    “好的,麻烦您了王助理,您多费心!”

    ‘怎么好好的要去杨总家里见面?’

    百思不得其解,王鹏挂掉电话后,立刻来到办公室跟杨振兴汇报刚才的事情。

    “恩?汤教授说希望去我家里见面,顺便拜访一下?”

    杨振兴听了王鹏的汇报后,同样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汤教授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是他助手说的,还是汤教授本人的想法?”

    王鹏老老实实的回答道:“是汤教授转达他的助手,过来告诉我的。”

    琢磨了一会,杨振兴抬头看着王鹏问道:“这事儿你怎么看?你觉得汤教授希望去我家里拜访,为的是嘛?”

    王鹏大脑飞速运转,试探的回答道:“我猜汤教授想去您家里看看您收集的那些古籍吧?”

    “恩,有这个可能。”

    杨振兴点头表示认可。

    毕竟他们俩之间早就说要见面,结果一下子耽误了这么久。

    当时杨振兴跟汤教授提过家里面的藏书,也说了有不少祖辈从宫里带出来的起居录之类的书籍。

    他猜汤教授原本打算见过一两面以后,等和自己熟悉一下,再提出观看古籍的请求。

    现在过去好些日子没见面,原来的打算自然没办法用。

    让汤教授再耐心的按照原本的计划来,估计老教授也沉不下这个心。

    要知道在杨振兴说了这些事情以后,汤教授当时那眼睛亮的吓人。

    如果不是俩人才认识,彼此之间不熟悉,不能做出没礼貌的举动。

    杨振兴觉得汤教授那时候就想直接拉着他回家里来,阅览家里面的那些书籍。

    老教授嘛,又是研究了大半辈子历史的专家,见到珍贵的古书,希望能早日阅读,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事情。

    至于第一次见面就到家里去,杨振兴也没觉得不礼貌。

    想通之后,他对王鹏说道:“行,这事儿你跟汤教授那边儿再去个电话,说我同意了到我家见面儿。

    不过时间要晚点儿,早上二环里的交通你也清楚,刚从家出来再回去,还不知道要多长时间。

    得把路上耽误的功夫也算上,太早了咱们也没法儿准时回去。”

    王鹏点点头,回答道:“好的杨总,我会先计算好时间,再跟汤教授助手打电话确认。”

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汤教授拜访

    转眼来到周四。

    今天是杨振兴和北大历史系汤教授约好见面的日子。

    早上去公司开完会,十点钟的时候,他已经赶回家里,在门口等待迎接对方到来。

    杨婉如还没有跟着高园园搬到新家去住。

    她跟在杨振兴屁股后面,好奇的问道:“爸爸,今天有客人来吗?是何大爷还是李大爷来啊?”

    何大爷李大爷指的不是别人,就是杨振兴的发小何尚超和李国庆。

    俩人现在也有了孩子,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少。

    尤其是自从胡同口上四号院子收回去,原来的几家人都搬到新宿舍以后。

    就只剩下杨振兴还住在胡同里,家里还有大院子。

    他们俩没事就带着孩子过来玩一天,一边吃着烧烤,一边看着孩子在院子里撒欢的闹腾。

    虽说有些吵闹,但还是给没几个人住的院子增添了不少活力。

    杨兴盛也喜欢家里能热闹点,每次都很高兴的看着一群小孩玩耍。

    杨振兴低头摸了摸女儿的头发,叮嘱道:“不是你俩大爷过来,今儿来的是北大的老教授。

    一会儿人来了注意礼貌,见了人要喊爷爷,听见了吗?”

    杨婉如使劲甩着脑袋,把杨振兴使坏的手甩开,嘟着嘴不高兴的说道:“我知道啦!

    好好跟小豌豆说,小豌豆还能不听爸爸的话吗?为什么总是摸我头发!辫子都让你给弄乱了!”

    说完,不再继续搭理杨振兴,转身逗弄着跟在最后面的两条老狗。

    杨振兴无语的摇了摇头。

    他的这个闺女,随着岁数越来越大,是越来越没法沟通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随了高园园演员的基因,总是十分注意自己的发型,没事还跟着往脸上贴黄瓜。

    这么小的年纪,脸上嫩的都能掐出水来,还贴哪门子黄瓜?

    没再继续叮嘱杨婉如,因为杨振兴看到胡同里进来一辆车。

    大老远就能看到车玻璃上摆着北大的进出许可,不用猜就知道汤教授坐在车上。

    “闺女,汤教授来了,记着我刚跟你说的,一会儿见了人喊爷爷。”

    杨婉如一脸好奇的垫着脚,拉着杨振兴的手,往门外面瞧。

    同时点着脑袋保证道:“放心吧爸爸!我不会给你和妈妈丢人的。”

    说话间,汽车正好停在院子门口。

    杨振兴领着杨婉如,两步走过去,冲着下车的汤教授伸手欢迎道:“汤教授又见面儿了!欢迎您能来家里做客!”

    汤教授握着手,笑着说道:“杨师傅你也好啊!希望你不要怪我任性,把见面的地点定在你的家里。”

    “您这是哪儿的话啊!我巴不得您能来家里做客呢!话说这还是家里头头一次有教授来呢!知道消息后,我爷爷和妻子都十分高兴。”

    说着,他把身边的杨婉如拉出来,介绍道:“汤教授,这是我家闺女杨婉如,婉如,快喊汤爷爷!”

    不用杨振兴多说,杨婉如跟大家闺秀似的,鞠着躬说道:“汤爷爷您好!我叫杨婉如!欢迎您来我们家做客!”

    “小丫头你好啊!”

    汤教授显然对十分有礼貌的杨婉如非常有好感。

    毕竟听话懂事,还跟他鞠躬打招呼的孩子可不多见。

    一方面说明了杨婉如十分懂事,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家里的家教。

    见到这个场景,汤教授对今天的拜访更加期待起来。

    只有有底蕴的家庭,才能在乎这些事情,能教出这样懂礼貌的孩子。

    这种东西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是家族一代代的积累和传承,才能形成这种修养和文化。

    远不是说有点钱就可以,那只是暴发户,算不上贵族。

    都说‘富不过三代’,其实‘穷也不过三代’。

    只要这样的底蕴不消失断裂,即便杨家后人落魄了,迟早也能再次站起来。

    汤教授弯下腰,眼神和杨婉如持平,询问道:“小丫头今年几岁啦?上学前班儿了吗?”

    杨婉如也不害怕,她觉得眼前的老爷爷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脆生生的回答道:“马上要五岁啦!等秋天,我就要去上幼儿园了!”

    “好,真不错!”

    俩人说话的时候,杨振兴帮着汤教授助理,在车后面搬出一堆礼物。

    他有些埋怨的说道:“汤教授,您来就来吧,买点儿水果就行了,花那个钱买这么多东西干嘛?”

    汤教授牵着杨婉如的手,毫不在意的说道:“第一次上门拜访,总不能失了礼数。

    我听说你还有个比我大几岁的爷爷,这些东西大多都是给他的。

    大多数是我学生送给我的保养品,我用了觉得不错,所以带一点过来送给你爷爷。”

    见汤教授想的这么周到,杨振兴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他和助手抱着东西,点点头说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汤教授,您先请进,先到屋里喝口茶。”

    把人领进院子,杨兴盛已经杵着拐棍站在正堂前的台阶上迎接。

    介绍完之后,两位老人先一步进屋,杨振兴则和汤教授的助手,把对方带来的礼物搬到仓库里。

    可能考虑到两人第一次正式见面交流,就有些过分的把地方定在别人家里。

    汤教授今天上门拜访,可是准备了不少礼物过来。

    杨振兴和对方助手搬了两趟,才把后备箱里的东西搬完。

    等他带着助手来到正堂,这时候看到两位老人已经跟多年的老朋友似的,开怀大笑的聊了起来。

    杨婉如也趴在自己爷爷腿上,乐呵呵的听着两位老人聊天,也不知道她乐的什么劲。

    见到自己爷爷已经把茶水备好,杨振兴先给两位老人续上茶,然后倒了一杯递给汤教授的助手。

    接着说道:“爷爷,正式跟您介绍一下,这位是北大历史系,研究中国历史的汤教授。

    这次上门儿是希望借阅家里的那些书籍,还有当年从宫里带出来的古籍。

    汤教授,这位是我的爷爷,家里又不少古书,都是我爷爷之前淘换来的。”

    等他说完,杨兴盛爽快的说道:“汤教授能光临寒舍,顿使蓬荜生辉!我一辈子最尊敬您这样的文化人。

    想看哪些书籍,尽管看,我让我孙子把书都搬出来。”

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惊人的藏书室

    杨兴盛的话,让汤教授十分高兴,同时心里也非常感激。

    他们这些研究历史的都知道,国内许多人家,都有不少古书古籍。

    当年清算国党的时候,可是有不少文物文献流失出去,后来被不少人收走。

    想要借阅这些人手里的文献或者文物,有爱国意识的很好说话,但大多数人张嘴只认钱。

    文物倒还好,有价值的国家出面,私人也不敢怎么样。

    可是许多历史文献,本身价值很难估定,也比一般文物更容易藏起来。

    杨家这么大方,显然出乎了汤教授的期待。

    他原本以为杨家最多只会把一部分宫里带出来的文献拿出来让他借阅,一些类似老菜谱之类涉及到家族事业利益的内容,不会拿出来。

    结果杨兴盛居然告诉他,想要看哪些书,就看哪些书,杨家一本也不藏私,全都提供给他借阅。

    关键是还不提任何要求和回报,这点上实属难能可贵。

    杨振兴听了爷爷的交代,心里也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家里的那些书,说实话这么多年他早就全部看过一遍,有些甚至还看过不止一遍。

    除了记录宫里饮食之类的书籍,剩下的几乎都是农书、菜谱或者药膳这类连医术都算不上的养生书籍。

    说价值大概有一定价值,但看完后也就那样,还不如建国后出版的老菜谱价值高呢!

    虽然内心很激动,但汤教授也不是沉不住气的人。

    他比80多的杨兴盛小不了几岁,这么多年的养气功夫还是很扎实的。

    又陪着聊了一会天,直到杨兴盛有些累了,他这才告辞,跟着杨振兴去翻阅杨家的古籍。

    拿着钥匙,杨振兴领着汤教授来到后院。

    看着干干净净,种着枣树的后院,汤教授不由得感慨道:“杨师傅,别的不说,就你家里这院子,保存的是真好!

    现在京城像你家这样私人的院子,保存这么完整的,真不多见!”

    杨振兴开着防盗门,笑着说道:“听我爷爷说,是家里祖辈儿从旗人那儿用几匹布换来的,然后主家就搬过来一直住着。”

    说完,他继续介绍道:“这后院儿原来有四间屋子,不过现在打通改成了两大间。

    这边改成了藏书的书房,不常看的那些古书都保存在这里,另外那间存了一些原来收来的旧家具之类的。”

    汤教授闻言眼前一亮,赞叹道:“原来你家里还有不少老物件儿?看样子你爷爷也是懂行的,现在外头这些物件儿价格可是飞涨。”

    杨振兴只是笑了笑,并没有多说其他的东西。

    当年他不理解自己爷爷的做法。

    家里本来经济就不宽裕,还要花几块钱甚至几十块钱买那么多不能吃不能穿的东西。

    后来饭馆再次开业,经济好转以后,更是动辄上百元去收东西。

    那时候一般工人一个月工资还到不了一百呢,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在败家。

    但时至今日,他算是明白了当初自己爷爷的做法,感叹老人的魄力。

    不光明白了什么是‘盛世古董,乱世黄金’,更明白了爷爷当初跟他说的‘未来你就会感谢我现在收这么多东西回来’究竟是什么意思。

    以现在外面古董的价格,哪怕家里生意失败了,全都赔干净了。

    只需要捡几件后院保存的物件,就足够一家人潇洒过完一辈子。

    后院的屋子,一共装了两道门。

    第一道是用铁棍和纱网做的防盗门,防盗门里面,是原本修缮过的木门,同样用铁链和铜锁锁住。

    打开两道门,杨振兴把汤教授请到屋子里。

    虽然后院不是经常有人来,屋里除了有些阴凉,其他地方都打扫的十分干净。

    汤教授进屋以后,立刻被屋里的景象震惊到了。

    他指着一个个的柜子,瞪着眼睛看着杨振兴问道:“你们家里就用这个藏书吗?”

    杨振兴有些纳闷,理所当然的回答道:“当然啊,这本来就是书柜,不用这个藏书,那还用嘛东西?”

    汤教授之所以这么震惊,因为屋里面全都是摆的满满的柜子,大大小小什么尺寸的都有。

    他原本以为杨振兴把书都放在类似图书馆的书架上,或者一般家里用的带玻璃的书柜里面。

    谁曾想,柜子倒是柜子,但这些柜子全都是古代的那种柜类家具!

    简单一扫,他就看到了圆角柜、万历柜和方角柜。

    这些家具是古代常见的家具,一般用来陈设器物,或者是储藏物品。

    像是圆角柜,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它的四边与足脚,全都用一根木头做成,柜顶角和柜脚均呈外圆内方,整体上窄下宽,亦被人称为‘面条柜’。

    在设计上,圆角柜十分经典。

    框门利用物理上的重心偏里原理,可以自动关闭,因而也被称呼为‘懒人柜’,多以中小型为主。

    但很显然杨振兴家里不只是有中型和小型的圆角柜。

    距离汤教授最近的这个柜子,应该有一米八高,选用的是楠木,清水皮壳(包浆)、圆腿圆帽、底枨(g)锼(sou,镂刻)出云纹图案。

    整个柜子古朴典雅、简洁大气,文人气息十分浓郁。

    而这还是只距离他最近的柜子,整个屋子里满满的全都是明清时期的各类柜子。

    这样的场景,怎么可能不让汤教授感到震惊!

    “这也是圆角柜,用的是红木,这个用的是松柏木,还有这个方角柜,是榉木做的!”

    汤教授如数家珍的穿梭在各个柜子之间。

    别看他经常和各类文献打交道,可别忘了他本身是历史系教授,课题是中国历史方向。

    也对各个时期的古董文物有很深的了解和认识,亲自鉴定过许多出土的文物,查找其相关文献记载。

    明清时期的家具,他不是没见过。

    远了不说,京城故宫里,就有大量这个时期的家具,甚至他们北大里面,也保存有不少文物。

    但是像杨振兴这样私人家庭,拥有大量各种各样材料、样式、规格的家具,一般较大的收藏家也拍马不及!

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汤教授吓人的反应

    说实话,一般较大的收藏家,家里也不一定有这么多明清时期品相这么好的家具。

    关键这些柜子还只是杨振兴拿来装家里藏书的。

    他记得刚才介绍的时候,说旁边还有另外两间同样打通的屋子里,还存放着不少其他老物件。

    这加起来的话,他们家得收藏了多少东西?

    刚才和杨振兴爷爷杨兴盛在正堂喝茶,汤教授就称赞过正堂摆放的一整套六件红木官帽椅和配套的茶几、方桌,心里觉得这家人是在摆架子。

    这一套家具放在外面,你就是有钱也买不到,因为没地方买。

    放在正堂招待客人,可以向来客展现自己家里深厚的底蕴。

    现在看到藏书室的情况,才知道人家那不是摆架子,而是真的当作普通家具在使用。

    正堂都是如此,其他屋子里的家具说不定全都是古董家具。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汤教授就要重新认识一下杨振兴和杨家了!

    其实汤教授心里的猜测一点也没错,杨振兴家里各个住人的屋子里,用的还真都是明清时期的古董家具。

    这些都是当年杨兴盛骑着三轮走街串巷收来的。

    也有后来在卖古董的圈里有了一定名气,那些古董贩子从地方上搜集来以后,跑家里卖给他的。

    像杨振兴屋里,因为结婚,床啊衣柜之类的,全都是新打的家具。

    但是他的书房,里面的书架、桌椅、笔筒等物件,没有一样不是古家具。

    更夸张的是家里的小祠堂,供奉祖先的条案,整长四米五,是完整的一块黄花梨,当时九十年代出的时候,买下来花了五十万!

    几乎把当时店里的资金抽调空了!

    放到现在,估计价值没有一个亿也差不了多少。

    汤教授要是见到这张条案,估计心脏都会受不了。

    因为外面都把这种整洁的黄花梨条案叫做‘一块玉’,把木头比作是宝玉,足见黄花梨的漂亮和珍贵。

    要是拿到外面去,整个收藏圈都得炸了锅!

    杨振兴安静的在一边看着汤教授小心翼翼的抚摸观察着这些明清家具,心里那叫一个得意。

    能让北大大名鼎鼎的历史系教授这样,估计世界上也找不出来几个人。

    好在汤教授并没有忘记这次过来的‘正事’。

    他恋恋不舍的看完各种柜子,再次惊叹道:“杨师傅,看来我要重新认识一下你了!

    没想到你们家里除了有珍贵的古书古籍,居然还有这么多古代家具!

    说实话,光这一屋子柜子,就能很大的丰富在古代柜子这方面的资料,让我们知道更多明清时期家具的技术和特点!”

    杨振兴十分谦虚的说道:“汤教授您捧了!其实家里也就这几样儿柜子罢了,再多也没法儿跟故宫里头比。”

    面对如此凡尔赛的回答,汤教授差点没背过气去!

    在血压拉满之前,他很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摇头说道:“罢了,这次我过来是希望借阅古籍的。

    还麻烦杨师傅帮忙把书找出来。”

    杨振兴自无不可,点头问道:“汤教授,不知道您想先看哪儿方面的书?

    是宫里记载的起居录?还是其他那些农书、菜谱或者药膳医学书籍?”

    汤教授闻言,不由得再次拉满血压。

    他瞪大眼睛不敢置信的反问道:“什么?除了起居录和菜谱,你家里还有农书和医术?”

    不怪汤教授这么吃惊。

    之前两个人见面时的确聊到过杨振兴家里的藏书。

    但因为汤教授先入为主的以为他家里的书,除了起居录,剩下的只有菜谱。

    毕竟杨振兴祖辈是宫里的御厨,能接触的到也只有这些书籍,哪怕有起居录,就已经让汤教授感到意外了。

    也因为对方没问,杨振兴就没详细说过家里到底都有哪些书,只是顺着意思说了有起居录和菜谱。

    要知道当年刚开始学习厨艺以前。

    杨兴盛可是先让杨振兴阅读抄录了大量的农书。

    让他了解都有那些动植物原材料,具体什么样子、生长环境如何、如何才能培养出最好的食材等等。

    对汤教授的反应感到有些疑惑,但杨振兴还是肯定的回答道:“是有不少这方面儿的书籍。

    不过不是医术,而是药膳和养生方面儿的内容,农书的话,就是教人种植养殖的那些书。”

    “快快快!快带我看看!”

    汤教授也顾不得礼貌不礼貌了,直接拉着杨振兴,让他把柜子全都打开。

    因为这些柜子都有闩杆,闩杆就是门两边竖着的金属立柱。

    穿钉可以把柜门和闩杆闩在一起,方便落锁。

    所以这些柜子每一个全都挂着一把锁,都是锁起来的,没钥匙可打不开。

    见汤教授这么激动,杨振兴只好按照爷爷刚才的吩咐,把柜子一个一个打开。

    一打开柜子,迎面而来就能闻到樟脑球、花椒的味道,放这些东西是用来驱虫的。

    另外柜子里还放了不少食品干燥剂,防止书籍受潮,每一本书也都用牛皮纸包裹起来。

    看到这些书保存的还算十分妥当,汤教授满意的点了点头。

    然后小心翼翼的拿出书籍,打开牛皮纸,逐一观看封皮写着的书名。

    看到有自己需要的,就包起来放在一边的桌子上,不需要的再放回原来的位置摆好。

    就在汤教授跟照顾孩子似的一本本翻着书籍。

    还在开锁的杨振兴突然听到一个声响,猛然回头一看,发现老教授整个人靠在柜子上,面色红的不像话。

    两只手紧紧地抱着几本书,但嘴唇却白的跟看见鬼一样,整个人都在哆嗦。

    这让杨振兴吓了一跳,生怕老教授发了病。

    他赶忙跑过去,扶住对方,带着颤音害怕又急切的询问道:“汤教授!您怎么了!没事儿吧!您的药放哪儿了?”

    询问的同时,大声吵前面呼喊,想要把在前面休息的助手喊过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毕竟那是汤教授的助手,时刻跟在老教授身边,对于老教授身体情况是最了解的。

    万一老教授真的在自己家出了事,那杨振兴罪过可就大了。

    后院屋里就只有他两个人,如果对方家里找他麻烦,认为是他导致老教授出现情况。

    没监控没证人的,杨振兴可百口莫辩。

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激动不已的汤教授

    杨振兴大声的呼喊立刻把前面休息的汤教授助手引了过来。

    小伙子急急火火的跑过来,见到汤教授的样子后,脑门子立刻冒出汗来,三步并作两步就来到了身前。

    他扶住老教授另一只胳膊,一只手还打算把怀里包着的书拿走,同时焦急的问道:“教授!您哪儿不舒服?我这就联系救护车!”

    哪曾想,汤教授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晃动胳膊把对方拿书的手打掉。

    同时急躁又带有中气的呵斥道:“我没事!你别动这书!”

    猛然的爆发让杨振兴和助手都吓了一跳,随后过来的杨兴盛也在门口十分吃惊。

    他们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才让一直温文儒雅的老教授变得这么暴躁,一点也没有平时的样子。

    似乎感觉到自己刚才态度很恶劣,把其他人给吓着了。

    汤教授缓了两口气,才用正常的声音说道:“我没事,就是刚才有些过于激动了。扶我去椅子上坐会儿,我喘两口气休息一下就好了。”

    虽然这里是藏书的屋子,但也有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

    听了汤教授的话,杨振兴两个人立刻扶着对方坐在椅子上,。

    等老教授坐稳,他还跑去正堂倒了杯白水端过来,让老教授喝两口缓缓劲。

    杨兴盛打发走杨婉如,等自己孙子回来以后,跟着进屋,坐在另一把椅子上。

    扫了眼全部打开的柜子,又看了看还被对方抱在怀里的书。

    心下多少猜到了一点事情,但还是关心的询问道:“汤教授,您这是怎么了?是振兴惹您生气了吗?”

    汤教授喝了口水,摇头苦笑着说道:“杨老先生,杨师傅没有做错什么,不过您老可真是瞒得太紧了!

    您家里有这么重要的书,怎么刚才也没跟我提过?”

    杨兴盛和杨振兴对视一眼,见孙子摇头,他接着问道:“您这话我有些闹不明白,家里有嘛书啊,至于让您这样?”

    见祖孙两人平淡的态度,汤教授再一次激动起来,胸口随着急促的呼吸迅速起伏,一张脸又变得通红。

    杨振兴见了,赶忙安抚道:“汤教授哎!您别激动!有嘛话慢儿慢儿说!书就在您手里逃不了,咱们不用心急!”

    汤教授闻言又平缓了一下心绪。

    一边为自己刚才的表演感到羞愧摇头,一边把怀里的书放在桌子上,依然有些激动的说道:“我没想到您家里居然还完整的保存有已经失传的著作!”

    说着,他用颤抖的手,小心翼翼的把牛皮纸拆开,露出了里面的书籍。

    杨振兴打眼一瞧,发现是再普通不过的《齐民要术》,瞬间觉得汤教授作为北大历史系老教授,不应该犯这种错误吧?

    于是疑惑的问道:“汤教授,您搞错了吧?这《齐民要术》怎么就失传了?外头书店不也有卖的吗?”

    汤教授耐心的解释道:“那都是后世注释的版本,但这几本却是最早的刻本!”

    原来《齐民要术》最早的时候,同时通过手抄的方式传播。

    从春秋战国的碑石拓印,到唐朝雕版印刷,再到北宋活字印刷,印刷术逐渐开始普及。

    北宋天圣年间,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赵祯在位时期,曾多次关心图书馆文化事业。

    当时三馆秘阁藏书缪乱不全,便召集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编次整理。

    于是皇家藏书馆‘崇文院’便开始校刊各类书籍,其中就包括了《齐民要术》。

    这一版的《要术》,也是脱离手抄阶段最早的刻本,是最好的本子。

    现在在国内,这一版本已经失传,唯一的孤本还远在霓虹,于唐末时期传入。

    英吉利学者达尔文在其名著《物种起源》和《植物和动物在家养下的变异》曾提到参阅了‘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并援引有关事例作为进化论的作证。

    这本书就是传到霓虹的北宋最早刊印的《齐民要术》。

    但是霓虹那边现在十卷里已经丢失了八卷,只存五、八两卷残本。

    也是当下唯二的两卷‘崇文院’校刊版《齐民要术》。

    现在居然在杨振兴家里意外发现了完整十卷北宋校刊版本,汤教授怎么可能会不激动?

    如果刚才不是他心脏没有问题,估计换个人来,就直接躺下了。

    要是能验证这十卷《齐民要术》的确是最早的印刷刻本,那将是全世界唯一完整的孤本!

    霓虹那边只剩下两卷的残本,在完整的十卷书面前,只能做弟弟!

    这对于研究了大半辈子的历史系教授而言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即使现在老教授因为过于激动整个人背过气去,他也无怨无悔。

    至少在最后那一刻,他亲眼看到、亲手摸到了失传千年的完整古卷!

    杨振兴和杨兴盛爷孙俩在听完解释后,心里同样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们没想到家里这最残破的几卷书,居然是这么了不得的东西!

    当初杨兴盛还准备把这几本书交给杨振兴阅读抄录,但看到书卷实在不堪重负,拿出来给孙子看了一眼就又封上牛皮纸保存起来。

    转而把清朝张海鹏编纂的《学津讨原》交给杨振兴作为替换。

    这本巨著里同样有完整的《齐民要术》。

    另外还包含一百七十七种明代以前的经史实学、朝章典故、遣闻轶事或书画谱录等等。

    汇聚了一大批极有学术、资料价值的古代文化要籍,堪称研习古文化者不可不涉及之津源。

    杨兴盛把这件事也告知了汤教授,老教授又一次激动不已,顾不得礼仪,让杨振兴也把这二十集,合一千零四十三卷书找出来给他看。

    看了一眼爷爷,见老人微微点头,这才转身去寻找书籍。

    在他找书的时候,情绪依然十分激动的汤教授,看着杨兴盛请求道:“杨老先生,我有个不情之请不知道该不该说。

    您能把这些书借给我,让我拿回去研究一段时间呢?”

    心知对方肯定会有这个请求,杨兴盛还是不由得犹豫起来。

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研究的条件

    一开始,杨兴盛没觉得这些书有多少价值,大方的让汤教授借阅,只是想给孙子交好一位北大地位颇高的老教授罢了。

    但现在知道了其中几本书居然有这么高的价值,他却又变得犹豫起来。

    不怪杨兴盛犹豫,说到底还是人之常情。

    换谁发现自己家里原本不很在意的东西眨眼间成了无价之宝,态度上都会有变化。

    原来家里装盐的是皇宫御器、垫桌脚的是武功秘籍,不知道也就罢了,知道了怎么可能不好好供起来?

    更别提家里的这些书,都是祖辈从宫里带回来的。

    跟房子一样,是他们家里传下来的家底。

    作为一个十分传统的人,让他拿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跟别人大方,是绝对不可能的。

    汤教授看着杨兴盛神色变化,哪能猜不出来对方心里想的什么?

    这种事情他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了。

    别说普通老百姓,就是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去故宫或者其他博物院借文物、文献,那里的负责人也经常不痛快。

    斟酌了一下言语,他解释道:“杨老先生,我只是借这些书,不会跟你要的。

    回去之后我们要用仪器分析这些书具体是哪个朝代的东西,才能正确的判断它的历史和价值。

    分析完会拍些照片然后誊抄一遍,后续研究也只会研究照片和新抄的书,原本会在弄完这些事情后,第一时间给您送回来。”

    害怕杨兴盛不答应,他紧接着补充道:“当然也不会白跟您借阅,我会申请资金作为报酬。

    毕竟这些初步断定是珍贵孤本和原本,肯定不会白拿来研究,您也不用拒绝,后续的论文和研究成果,会给我们带来多出几倍的回报和收益。”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加上自己之前也把随便借阅的话说出口,自然没有反悔的道理。

    水都已经泼出去了,正所谓覆水难收。

    把书籍借给北大,回头能收获整个历史系甚至部分校领导的好感。

    这对杨家或者自己孙子杨振兴而言,都是好事。

    考虑好以后,杨兴盛点头回答道:“之前已经说了书籍任由汤教授借阅,这是咱们说好的,我绝对不会反悔。

    不过我有几点儿要求,还是希望您能答应下来。”

    汤教授挺起胸,认真的说道:“您放心,只要您愿意把书借给我们,多少要求我都能答应下来!”

    “那好,我就跟您客气了!”

    杨兴盛伸出手指,一边说一边数道:“第一,这些书肯定不能有损坏,虽然我保存方式不是十分专业,但也比较妥当,不然不可能保存的这么好。

    您知道这些书的价值,而且这也是家里祖辈儿传下来的,到我这儿已经是第四代了,要毁在我手里,我没脸下去见家里的祖宗。”

    汤教授保证道:“这是自然,就算你不说,我也不可能让这些书受到损坏。

    回去我会全程盯着这些书,保存也会存在系里的保险柜,钥匙密码只有我和几位系领导知道,不会有人随便就能拿到,也不会被人偷走。”

    杨兴盛点点头,算是对这个回答满意。

    他接着伸出第二根手指,继续要求道:“其次这件事儿只能您和您北大历史系知道,我不希望有第三方人马知道这个消息。

    等回头您和其他教授还有学生研究出成果,上面也不要出现任何我们家的痕迹。

    有人质疑,可以拿出录像、照片或者仪器分析出来的年代结果,我不希望杨家人的名字,出现在任何地方。”

    这一点,汤教授答应的没有刚才那么痛快。

    在知道杨家保存着北宋版本的《齐民要术》时,他已经盘算着召集圈里其他权威教授一起过来参阅研究。

    毕竟这是中国历史瑰宝,要研究不能只有北大自己研究,这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可话虽这么说,但实际上书籍的所有权是属于杨家的,这是他们家自己的东西。

    就跟许多古董一样,虽然是全人类的文化,但拥有权是收藏家本身,是他们的财产。

    拿人类大义,道德绑架这些人,让他们交出自己收藏的古董文物,跟抢劫没有两样。

    以后谁再有个什么东西,也不会拿出来,而是悄悄的藏好,算起来损失会更大。

    问题是如果邀请其他人,势必会有人透露出去,进而找到杨振兴家里,然后想尽办法动一些歪心思。

    如果消息宣扬出去,他们杨家除了要应对各方人马的骚扰,还要提防违法者上门偷窃。

    别的不说,就这一屋子明清家具,就足以让许多人铤而走险。

    万一再有亡命之徒不顾一切,那杨家一家老小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之前喝茶聊天的时候,汤教授已经知道了杨家的事情。

    知道杨家之前的各种遭遇,眼下家里只有一位老人和杨振兴一家三口,外带一个在国外不回来的孙女和一个收养的好友家的孩子。

    如果他们发生危险,那杨家直接就断了传承,整个家族就消失了。

    权衡利弊之后,汤教授试探的问道:“杨老先生,您家里的信息我不会透露,但能不能允许学校邀请其他资深教授过来一起研究?”

    见杨兴盛拉下眼帘,他赶忙解释道:“凭我们北大历史系,有充足的力量可以研究,但其他教授手头还有自己的课题需要进行,他们各自都带着学生。

    这些事关学生们的学习,肯定不可能丢下工作转头去研究别的内容。

    而且我们邀请也只会邀请历史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他们的品德都经得起考验。”

    “这个没得谈!”

    杨兴盛态度十分坚决。

    “如果不答应,我回头会把这些东西全都锁到银行保险库里,届时候谁来也白搭,我不会再拿出来给任何人看。”

    汤教授一下子着急起来,但没有立刻作保证,反而再次思索了一会。

    这才说道:“那您看这样行吗?只要涉及到这件事情的人员,不管是专家教授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包括我和我的助手。

    都会事先签订一份保密合同,保证不会透露关于您家里的信息,否则会追究法律责任。

    我想在法律的约束下,没有人会违反规定,把您和您的家人暴露出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751/ 第一时间欣赏特级厨师最新章节! 作者:甜沫但不甜所写的《特级厨师》为转载作品,特级厨师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特级厨师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特级厨师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特级厨师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特级厨师介绍:
法餐讲究?日料精致?韩食美味?你怕是没有见过真正的中国菜吧!
御厨世家传人杨振兴,在振兴家族老字号的同时,通过各种方法努力向全世界宣传中华饮食文化与中华料理。
让全世界人民能够真切的享受、体会到中华饮食文化深深的独有的魅力!
有百万字作品《北地直播间》,欢迎大家品鉴!特级厨师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特级厨师,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特级厨师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