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统计大明TXT下载统计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统计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怕起重复     统计大明txt下载     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零六十四章民用蒸汽船

    松江府依靠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即使没有被特别关注,它依旧发展成了大明少有的超大城市之一。

    五年的时间,松江府的布匹产量增长了八十三倍,今年再次超越京津地区成为大明的棉纺织中心。

    天色微明的时候黄浦江上,汽笛声想起,一天的繁忙又开始了,这是一条从莫卧儿发来的船,满满的一船棉花堆的跟山尖一样,让整个船显得重心很高。

    实际上这一船棉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即使大明改进了打捆机和打捆工艺,棉花在海上运输中依旧是泡货,载重三千吨的船实际上只装了两千多吨棉花。

    不过随着松江府棉布产量的暴增,对于棉花也无限渴求起来,皮棉的价格从当初的二十几文一斤,到现在已经涨到五十文。

    而从莫卧儿拉来的棉花进价依旧不到三十文钱,这一吨棉花就能净赚四两银子,像这艘蒸汽船跑一趟就是八千两到手。

    莫卧儿那边的棉花拉不完,这边的棉花到港就被预定,所以船只只需要来回运输就行。

    来的时候装的是棉花,回去的时候从松江拉棉布,这边的棉布一匹的出货价格已经降低到一钱八的样子。

    而莫卧儿那边土布的价格虽然从三钱银子下跌到俩钱八,但一匹机器布依旧有一钱的利润。

    关键是这个装的多呀,一艘三千斤的载重船一次能堆装两万匹棉布,这一趟就是两千两银子。

    使用蒸汽船之后,从莫卧儿到松江府的时间缩短到五十天,去掉货物装卸的时间,一年最少能跑三个来回。

    也就是说跑这条航线,一条三千吨的蒸汽船,一年能赚三万两银子。

    而一条三千吨的蒸汽船现在造出来不过八万两银子而已,也就是两年多就能把一条船赚回来。

    这买卖一般人都知道这有多划算了。

    当然拉棉布回去还只是低端操作,实际上松江府可不只是大明的棉纺织业中心,他的印染,还有棉质衣物加工,甚至鞋袜生产都是非常有名的。

    如果有渠道销售这样的货物,那么一艘挣钱船的成本两年就能赚回来。

    而普通的大帆船,想要走一趟这个航线,顺风的情况下要跑四个月,而平时的话一个来回基本上一年也就过去了。

    在这种惊人的效率提升下,各种船主眼巴巴的等着开放民间蒸汽船建造业务,对于蒸汽船的需求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

    今年十一月的时候天津造船厂刚宣布开放一批船台接受商船预定,订单就已经排到了复兴十年,还都是那种先给全款的那种订单。

    这种繁荣让天津造船厂直接傻眼,挣钱大家都想,但是天津造船厂还是以生产军舰为主的呀,这要是因为船台被占影响了军舰的建造,军部是要跳脚的!

    还有就是蒸汽机产量有限啊,皇明商号的订单还没有搞完呢,后面还要增加订单的,这怎么搞?

    果然这边天津造船厂的管事刚担心呢,当天军部就急眼了,找上门来,军部正在计划大规模建造蒸汽军舰和蒸汽后勤补给船呢,你这时候开民船船坞,那我们的订单还能不能如期完成。

    天津造船厂也委屈,你们军部都几年不造新军舰了,这指望你们的订单,我们这么大的船厂喝西北风啊?要不是有皇明商号的订单养活着,指望你们早就饿死了。

    这帮军部的,没钱架子还大,造的少事情还多,船厂早就不待见他们了。

    管事的就解释了一下,这是按照五年计划规定,发展蒸汽商船提高大明船用蒸汽机技术储备,让更多的应用场景,来丰富大明蒸汽船的适用范围。

    但是无奈人家架子确实大,管事的这么一说,军部的人直接不跟他们谈了直接找皇上告状了。

    你们这些工匠懂个屁的军国大事,军队的事情那是天大的事情,五年计划又怎么样,没有军队维护和平环境你计划个屁!

    看到卢象升递上来的折子朱慈烺也是挠头:“你们军部的计划明年只有两百艘战舰和后勤补给船的建造计划吧?占那么多船台干什么?”

    卢象升抬头:“明年虽然只有两百,但是后年我们还要追加啊,再说明年要是军舰卖的好,明年我们还要增加订单呢。

    现在天津船厂把船台都用来装民船了,一年的船用蒸汽机配额也都分完了,我们想要增加订单岂不是又要拖一年。

    这兵贵神速,这不是吧军国大事当做儿戏么!”

    朱慈烺想了想:“现在天津船厂装蒸汽机还必须进船坞么?不能在码头区域舾装么?”

    问这个管事的也抬头了:“回禀陛下,蒸汽机主体体型很大,单臂起重机吊不起这个重量,需要船坞的龙门吊才能撑起。”

    朱慈烺也没有办法,科技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能不能把这个大型主体采用分段的形式吊装,然后在船上在进行组合完善?”

    管事的想了想摇摇头:“恐怕不行,船只晃动误差比较大,在船上空间也不足,影响安装效率。”

    确实作为一个精密仪器,在这样晃动的平台上很难做到严丝合缝,最终朱慈烺放弃了这个想法。

    既然非要上船台,那么只有增加船坞的数量了:“天津船厂还能建几个船坞?”

    管事的挠头:“那边能建船坞的地方都已经规划了,想要在建船坞,必须规划新区从新建造新的船厂,或者……”

    朱慈烺最讨厌说话说一半皱眉问道:“或者什么?”

    管事的躬身:“或者直接收购民船厂,天津船厂附近又不少民船厂,这些都是为了抢皇明商号的订单,就近建造的,他们都有不少三千吨以上的船坞,如果天津船厂把这些买下来,船坞的问题就一下子解决了。

    剩下的就是蒸汽机分配的问题了。”

    所谓的抢皇明商号的订单,其实就是造船壳,按照天津造船厂的老规矩,如果订单太多造不过来,就会安排其他民船厂按照他们的规格尺寸要求生产船壳,然后他在进行最后的舾装。

    例如当年的崇祯八年式炮舰采用的就是这种办法。现在的蒸汽船船壳依旧是分包的。

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前置科技

    分包给民船厂,民船厂造好船壳之后,在拖到天津船厂装蒸汽机完成最后的舾装,

    否则以天津船厂两三百个船坞的水平怎么可能一年造船过千艘。

    而这些民船厂为了争夺订单,肯定要降低成本降低报价,而这拖船的距离当然是越近越省钱了,不少船厂干脆就在天津开船厂,以求达到效率最大化。

    这也就造成了整个渤海湾的造船工业的繁荣。

    现在管事的提出兼并民船厂,朱慈烺持保留态度,皇明商号现在已经很臃肿了,这两年一直琢磨着瘦身呢,现在还想扩大兼并,朱慈烺觉得还是慎重一点。

    朱慈烺敲着桌子:“那能不能这样,船壳拖到天津船厂完成蒸汽机上船,然后立刻就把船拖走,在拖回民船厂完成最后的舾装,这样是不是有能节省一部分时间?”

    管事的没有敢第一时间答应:“可是舾装的过程中,还要对蒸汽机进行试车调校,要是有漏气的管道还要修补。

    如果蒸汽机装上就下船台,那还要派工匠到民船厂处理这些问题。要是离得近还好,要是离得远,这工匠来回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朱慈烺握拳说道:“那就放到天津附近的船厂进行舾装嘛,距离也近,刚刚你说船台也够,如果这个改之后,天津船厂一年可以造多少船?为多少船装好蒸汽机?”

    管事的算了一下:“如果这样的话,船厂可以为两千三百条以上的船完成蒸汽机安装,比现在增加一千艘。”

    朱慈烺满意的点点头:“这样一来留下五十个船台名额应急,剩下的加快民船建造速度就是了。

    至于蒸汽机的事情,你不用担心,明年的预算中,蒸汽厂打算在天津新建一座船用蒸汽机厂,一期的产量就是年产一千,到后面还会继续扩大。”

    管事的松了一口气,这个事情他有耳闻,现在皇上也确定了,那就代表着真的要建了,有了自己的专用蒸汽机厂,再也不用跟那帮子人抢了。

    说完天津船厂的事情,朱慈烺又看了看卢象升:“海军也不要乱来,你没有那么多的生产计划,总不能让天津船厂的船台空着吧?

    建造蒸汽动力的民用船只,即是大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将来的后勤运输提高效率做准备。

    军部应该关心的是这批民船该怎么设计,加上哪些设备,进行哪些改进才能在作战的时候,征调来后勤运输不至于不方便。

    当然不能光想着自己方便,你们这些改进影响了人家的拉货数量,也要给人家赔偿。

    也就是说,军部出一部分钱,让这些船主在生产的时候加上能服务后勤的标准,这个要凭自愿。”

    朱慈烺这么一说,卢象升立刻就想到了其中的好处,连忙拱手:“是,臣回去就吩咐后勤部研究改进方案。”

    处理完天津船厂的事情,朱慈烺又面临一个新问题,那就是金州船厂和胶州船厂的定位。

    当初朱慈烺是奔着把两个船厂发展成跟天津船厂一样大的船厂的目标来定的,甚至在未来这两个船厂将会比天津船厂更重要。

    但是现阶段,这两个船厂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这两个船厂,没有炮厂的支持,也没有蒸汽机厂在旁边。

    现在已经沦为跟民用船厂一样为天津厂生产船壳。

    其实朱慈烺也想过是不是从海路把蒸汽机运到两个船厂,让两个船厂也有舾装能力。

    但是一个是现在吊装蒸汽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况蒸汽机还不够用,所以这个提议就搁置了。

    现在看来如果明年船用蒸汽机厂建成,后年在完成第二期,那么船用蒸汽机的转运就成为了可能。

    那么两个船厂是进行技术升级,使得他们也拥有舾装的能力,还是继续当船壳生产基地呢?

    这里面除了运输的难题,朱慈烺还担心的是技术扩散问题,朱慈烺对于军事和高科技管理的非常严格,基本上大明重要的军工作坊都在京津和永平地区。

    而蒸汽机的生产也是一样,如果把蒸汽机运到金州和胶州,那么以后这些地方产量增加了是不是要新建蒸汽机厂?

    到时候这个技术不就扩散了么?

    要是不建厂,这船上都装蒸汽机满世界跑了,怕扩散有点自欺欺人了吧?

    想了半天朱慈烺也没有定下最后的决定,不过先期的研究还是要跟进的:“楚管事,你回去之后,继续对吊车进行研究,以后蒸汽机要吊装上船最起码要运往金州船厂和胶州船厂的。

    如果大明连一个能把几十吨重的东西吊装上船的机械都没有,这对以后的发展就非常麻烦了。

    要知道以后海军的主炮会越来越大,几十吨重那都是正常现象,搞不好还要生产百吨以上的重炮,所以这吊机不可轻忽。”

    楚管事躬身应是,这个东西说着简单,但是真的研究的时候,确有不少问题,钢结构问题,钢索问题,蒸汽机动力输出问题,滑轮组问题,超控问题等等。

    不要说大明没有了,整个世界上也没有能吊起几十吨的大型吊机啊?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皇上说该有,那就必须有,回去派人安排就是。

    朱慈烺继续问道:“还有就是标准集装箱船的事情,现在的集装箱标准是根据税关箱标准制定的。

    但是以后随着大明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兴起,这种小型税关箱转运起来就会非常的费时。

    随着吊车吊起重量的提高,将来大明肯定要推行新的更大的集装箱尺寸,甚至一个火车皮就一个集装箱,一个箱子就重百吨都有可能。

    所以这个新吊机并不是一次性用品,设计的时候,既要起重质量大,也要成本尽量低,将来可是要在所有港口推广的,你要是一个花几十万上百万,那怎么推广。”

    管事的连忙点头:“是,臣一定注意。”

    朱慈烺挥挥手让他下去,海运现在还只是初级阶段,大明现在最大的商船才六千吨,八千吨的商船还在建造中,所以现在谈大型集装箱还为时过早,不过前置科技确要开始点了,总不能到时候在临时抱佛脚吧。

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原来舰队

    “哎,听说老家下雪了。”

    “可不是,这个季节就该下雪,报纸上说今年的雨雪线又回到了秦岭淮河,大明的极寒天气已经过去了。”

    “真他娘的晦气,从家乡来的时候是夏天,到这边还是夏天,这南大陆竟然真的跟大明的气候是反的!”

    “那有什么,听说地球的另一半新大陆那边,跟大明白天黑夜都是反的呢。”

    “走游泳去!热死了。”

    说着其中一个把仅剩的大裤衩子脱掉,飞奔向海湾。

    “小心点,这边经常有鲨鱼。”

    跑远的人吆喝着:“有鲨鱼算啥,那玩意又不咬人,你来不来?”

    另一个拄着枪摇头:“算了,按照规定,咱们要站岗放哨的,你去吧,我在这看着。”

    另一个人站住:“有啥好放哨的,我来半年了,一个鸟人都没有见过,怕个啥,就算有人,咱们也来得及,别游远了就是了。”

    拄着枪的搭着手看向海面:“就算没人,也要看着啊,这是咱们的工作,你去吧。”

    下海的人嘟囔了一句死脑筋,然后去海里游泳去了。

    正游得兴起,突然听见岸上的哨子声,他猛人回头,岸上的人端着枪朝他挥手。

    他转身看向海面,没有看到任何问题,莫不是跟我开玩笑?不过这家伙这么死脑筋什么时候会开玩笑了?

    一边想着一边朝回游着,不管怎么说,都要回去看看。

    一边游着一边回头看,渐渐的天边出现了一个黑点等他来到岸边的时候,黑点已经变成一片白帆了。

    两人就这样呆呆的在海边看着,之所以没有示警,是因为船上明晃晃的大明金龙旗还有船帆上的大大的明字。

    这一眼就能看到,这是皇明商号的标志性装扮,金龙旗代表的是皇家,大大的明字代表着他们商会的名字。

    皇明商号的名字就叫‘明’也是大明唯一一个以国名为商标的企业,任何人都不得模仿。

    只是这个舰队有点怪异,不仅有帆船,还有一边走一边冒烟的没有帆的船,而且船队的规模很大,有九艘船之多。

    这绝对不是来送补给的,至于到底是来干什么的,两个人也不知道。

    等离得近了对方放了一条小船下来,快速的朝他们俩划过来,两人就这么站在这看着,一直到船只走进,前面的士兵指着游泳的:“你的衣服呢?”

    这时胡三才反应过来脸红的去找自己的大裤衩子穿上:“长官勿怪,我们这从来没有人来过,所以习惯了……习惯了。”

    士兵可不管那个:“刚刚是你在游泳么?”

    胡三点头:“是……是我。”

    士卒抽出鞭子:“刚刚管事大人说了,站岗放哨私自离岗,在海里游泳,不穿衣服有伤风化,要揍十鞭子,趴下!”

    胡三一下子傻眼了:“啊?”

    士卒瞪眼看他:“怎么?你不服?”

    胡三哭丧着脸:“不敢,您高抬贵手,轻一点。”

    士卒哼哼道:“本来没有人愿意搭理你,但是你站在海滩上,在那晃来晃去,跟遛鸟似的,你这不是故意嘲笑我们管事是宫里的人么!”

    胡三这才知道:“没有啊,真的是忘了,真的是忘了。”

    啪啪一阵鞭子响,胡三在地上哼哼唧唧的,士卒看向另一个:“你很不错,知道这新厦门的煤矿在那,还有多远么?”

    穆查连忙指了一个地方:“往西还有二十里海程,那变有旗杆,你们再走几里就能看到了。”

    士卒嗯了一声:“行了,你们继续值班吧。”

    胡三等士卒走了,心里别提多憋屈了:“平白无故就打人,太过分了,我又不是当兵的,我就是垦殖公司安排来放哨的!”

    胡三越想越气:“穆查,你在这看着,我回去报信去,这些人跟平时的舰队不一样,别有什么问题。”

    穆查想了想:“那你快去快回啊,这天快黑了,我一个人在这害怕。”

    胡三走小路飞奔回新厦门港,新厦门就是南大陆最东南角的一个地方,也就是后世的堪培拉附近。

    因为是厦门卫的人改的垦殖公司驻扎这里,这里又是整个新大陆的西南方跟厦门在大明的位置一样,所以干脆就叫新厦门。

    去年这边勘探到了煤矿,不过因为这边没有啥工业,所以这个煤矿没有啥用,一直维持小规模开采作为大家供暖吃饭烧火的来源。

    回到垦殖公司安全部,胡三还没有说话,管事的吴千户就瞪眼看着他:“胡三,你是不是有逃岗了,我看你是真的想吃鞭子了!

    穆查这么老实的人,你天天欺负他,这么晚了还乱跑他一个人在那,要是有危险怎么办!快回去。”

    胡三哭丧着脸:“千户大人,我已经挨鞭子了,刚刚有一伙九艘的船队,路过,看到我在沙滩上没有穿衣服,问路的时候顺便抽了我十鞭子。”

    吴千户奇怪了:“他们为什么要抽你鞭子?还有他们是什么船?”

    胡三得意的嘚瑟:“还不是因为咱的鸟养的好,特别的大,所以他们看着嫉妒,不让我遛鸟,还听说他们的管事是宫里出来的,看到有鸟的就嫉妒,京城乱发脾气。”

    吴千户一听就知道他是在瞎扯:“别废话了,到底是什么船队?”

    胡三想了想:“打的旗帜是皇明商号的,不过这个船队有点怪,九条船,有六条有帆,有三条没有帆,冒着黑烟跟帆烧没有了似的。”

    吴千户哈哈一声笑了:“瞎说什么,那是飞鱼蒸汽船,不用翻,那是烧煤的,不过这种船很少来咱们这边,这次来是干什么?”

    吴千户一时想不明白,就挥挥手:“行了,你回去吧,我知道了。”

    胡三刚走没有多久,码头方向传来叮叮当当敲钟声,船队已经到了,正在进港,吴千户也跟了过去,这样的船队确实不常见,而且这个规模也不像是来拉货的。

    因为,这边前几天刚运走一批货,剩下的别说九船,两船都装不满啊,但是不是拉货的,怎么又空船来的呢?奇怪奇怪!

第一千零六十七章采集生物标本

    不一会船队靠港,这九条船一下子把整个新厦门的港口码头占满,管事的下船,新厦门的垦殖公司王指挥使也刚到。

    老王上前:“这位是?”

    跟在一旁的小太监用尖细的声音说道:“这位是皇明餐饮的采买管事刘管事,你是这里的指挥使么?”

    王指挥使连忙拱手:“哎呀稀客稀客啊,没想到您能亲自来这偏远之地,如果您要是有什么需求,您直接跟我说就是,就是上刀山下火海都给您准备。”

    不怪王指挥使马屁拍得恶俗,整个大明都知道,新上任的皇家商号总管事陈公公是一位吃货。

    而这皇明餐饮就是陈玄的心腹中的心腹,而皇明餐饮的采买管事不仅权力大,而且负者为陈玄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好吃的稀罕物,自然比他这个偏远地区的垦殖公司指挥使可有面子多了。

    更何况这位到的地方,那就是说这里有陈公公看上眼的东西,如果一旦被选为贡品,或者皇明餐饮专用专销,那代表的是财源滚滚而来啊!

    刘管事朝他也拱拱手:“咱家也有礼了,王指挥使是吧,我们这次是奉命而来,还请王指挥使帮我们安排好补给,尤其是三条飞鱼蒸汽船,一定要选最好的煤炭装满。”

    王指挥使的愣了一下:“管事这是又是还要离开?”

    刘管事打量了他一眼,王指挥使连忙拱手谢罪:“下官失言,不该问,管事勿怪勿怪。”

    刘管事想了想说道:“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这不是趁着你们这边夏天么,按照陛下的意思,我们要继续往南探查一下,找到南方那个被冰雪覆盖的大陆。

    那里有一种鹅,叫企鹅,听说是当地特产,还有海豹、磷虾等等,顺道都要抓一批。

    王指挥使要是有兴趣,也可以派两条船跟着熟悉一下航线,如果那边确实有稀罕玩意,或者特别美味,那么我们皇明餐饮就从你这里订购了。”

    王指挥使一听也是一阵高兴,这不是说挣钱的机会来了,至于南边有没有大陆他不知道,既然有那么多特产,那肯定有不少好吃的东西,值当去一趟。

    王指挥使连忙说道:“那还请刘管事等两日,我们好组织船只,顺便安排人员。”

    刘管事嗯了一声:“那就等你两日吧,你可要找几个有经验的向导,还有你们这边的龙虾运输问题还没有解决么?”

    王指挥使叹了一口气:“是,刘管事,这种龙虾,这南大陆有,但是大明很多沿海都有,要是运输办法太费钱,没有竞争力,要是不费钱的办法,又容易降低了品质,我们也很挠头呢。”

    刘管事也不在意:“那我们就不管了,今年龙虾的价格又涨了,已经是普通海鱼的十倍了,你这守着金山确吃不上,那只能怪你自己没有本事了。”

    王指挥使点点头:“不怪别人,不怪别人,今天刘管事来的正好,今天渔船队出港抓了一只十斤的大龙虾,今晚刘管事尝尝?”

    刘管事眼睛一亮:“这么大,是个稀罕物啊,我就不尝了,养起来,等我回京的时候带着,到时候让陈公公尝尝鲜才是。”

    王指挥使哎呀一声:“还是刘管事想的周到,我这就安排人看着养着,到时候一定让刘管事带回去。”

    一边走着一边往前走,吴千户一直没有说话的机会,确也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了解了清楚。

    刘管事回头看看海湾:“对面那个岛叫什么?有没有人居住?”

    王指挥使正引着刘管事往食堂走,突然被这么一问有些愣神:“啊,哦,那个岛叫琼崖岛,取天涯海角的意思。

    人倒是也有,不过只有一些当地土著,我们很少过去。这边的大陆都开采不玩了呢。”

    刘管事点点头:“按照地图计算,我们往南还要走五千里呢,一个小岛也近不了多少,不过你们最好在岛的最南边修一座灯塔,然后修建一个渔港,以后那里将是前往南极地区的最后补给点呢。”

    王指挥使皱眉想了想:“管事说的对,如果这一次探查收获丰厚,那我们垦殖公司就在那边建立一个港口用来给来往船只补给。”

    刘管事也就是随便提一下,爱弄不弄,反正这边他也就会来一次,有没有补给港口对他无所谓。

    王指挥使虽然想在那建港口,但是他们的垦殖公司哪有那么多人能派到那边,他们是真的大陆上的资源都用不玩了,谁愿意去探查那个小岛。

    当然那个岛实际上也不小,足够再容纳一个垦殖公司,可惜大明已经无人可派了。

    新厦门这边还是有十几条远洋船的,厦门垦殖公司更是得到了郑芝龙的商会的资助,而这里也是郑芝龙的封地前往大明的补给港口之一。

    大部分时候郑芝龙的船队都直接穿越大洋前往新几内亚岛进行补给。

    不过两方好歹是邻居,又是老乡,所以郑芝龙也不在乎这些船钱。

    这边生产的货物不多,贸易航线也有待开发,所以这些远洋船到了新厦门垦殖公司手里,就变成了打渔船。

    虽然咸鱼不值钱,但是等堆满一船之后运回大明压仓也是好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咸鱼都不值钱,海鱼也是大家食物里肉类的一个重要补充。

    船只回港的时候,王指挥使挑了两条船况最好的,跟着,刘管事也没有说什么,舰队再次浩浩荡荡的南下。

    这次刘管事的主要任务是登陆南极,配合锦衣卫证明这里曾经郑和来过,至于怎么证明,锦衣卫也没有告诉他。

    然后就是在这边立碑宣布这里被大明占领,反正现在是谁发现谁拥有的时代,朱慈烺不介意把南极洲纳入大明的国土。

    尽管就算占了也没啥用,朱慈烺就是本着不占白不占,白占谁不占的原则,想划拉下来再说,现在没有用,不代表一直没用,说不定后世子孙就因为他的提前下手感激不尽呢。

    而采集生物标本,找找有啥好吃的,那就是陈玄的私下里的任务了,朱慈烺懒得计较,只要不耽误正事就行。

第一千零六十八章裁军计划

    朱慈烺也有想过,是不是组织人搞一个穿越两极极点的行为,或者在南极和北极设立一些考察站,但是最后都被否定了。

    那里实在太艰苦了,没有高科技的支持,把人送到那里,跟让他们送死没有啥区别。

    反正别人也上不去,大明又何必非要去抢。

    就像大明为了守住勒拿河河口那边,每年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那边已经深入北极圈了,根本就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那里是边境线,即使再不适合居住大明也要在那里保持军事存在。

    就像现在那边应该正经历极夜,而寒冷的天气让他们根本不能出门,只能躲在地堡里,每天烧着火,在里面玩,锻炼。

    时间全靠钟表,日期全靠日历。

    一开始没有这两样的东西的时候,那边每年都有人被逼疯,要么自杀,要么直接走进荒原再也没有回来,要么直接开枪杀人。

    现在虽然有了钟表有了日历,还有专门的人给他们报时,告诉他们日期的变化和白天黑夜的变化,但是孤寂,无聊,还是让不少人直接抑郁。

    所以这边的军队管理是大明管理最宽松的地方之一,这里不仅允许打牌,甚至可以适当赌博,来麻将,或者是读书学习,,甚至还能安排人每年给他们说书读报。

    以往还有赏金猎人能来这边,偶尔跟他们交流一下,交换一下物资,但是今年,他们一个冬天就看到过两只捕熊队。

    这些人是来抓北极熊的,这种熊纯白色的皮毛可以在大明境内卖上高价,还有北极银狐等等。

    每次有人来了,这边都会举行一次大联欢,大家在篝火旁举行联欢晚会,一办就是一天,因为这边一直是天黑。

    尤其是进入腊月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守住大明的最北边疆,所有人都会想念家人,进而感到孤独。

    对此朱慈烺是无能为力的,他不可能去边疆去慰问,他们的上级也没办法去慰问,因为那边太冷,太危险,那样的天气不宜出门。

    今年依旧有不少赏金猎人接到任务清缴北疆的探险队,虽然沙俄和大明的和平条约已经签订了。

    但是有些人可能根本就收不到消息,因为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回去了。

    他们只记得每到冬天,就要按照上面的指示对大明进行骚扰,一直等到沙俄的正规军到来为止。

    西伯利亚实在是太广袤了,实在是太人烟稀少了,以至于他们要是不出来找事,大明根本就无法找出他们的存在。

    大明也有很多这样失联的赏金猎人,大明跟沙俄约定,双方进行一换一的交换,所以今年抓活的比死的给的钱要高。

    所以大明说是不打仗了,其实军部也没怎么消停,倒是今年莫卧儿那边稳定的速度惊人,不愧是一群最好统治的人。

    现在那边顶多也就是一些小的信仰冲突,虽然看着也很暴力,不过不是对付大明正规军,大明也没镇压。

    莫卧儿的迅速平定导致大明在那边有点军力过剩,六十多万的靖安军加上四十多万的正规军,百万大军规模,比起大明关内驻军都多。

    卢象升认为那边已经不需要那么多驻军,大明应该抽调更多的兵力投入非洲的争夺上。

    现在欧罗巴人已经开始加大对欧罗巴的投入,目前地球上也只有这里的殖民地还没有抢完瓜分完了。

    而大明在非洲驻扎的还不到三个师实在是太少。

    除了非洲那边之外,美洲那边也是有点兵力太少,新大陆不是兵力太少,而是几乎没有兵,一个师能干什么,那边那么大的国土全靠垦殖公司的护卫队在防守,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朱慈烺确不认同,这帮人光想着往外派兵,也不看看,莫卧儿那边都是什么兵,靖安军那叫兵么?

    至于正规军,要是把正规军都调走了,谁来看住这些靖安军?

    再说了,这兵派出去容易,想要再收回来就难了。大明还有多少机动兵力?如果突然发生战争,朱慈烺还指望从莫卧儿那边调兵迅速投入战斗呢!

    再说了,把军队派到地球的另一边,这补给是开玩笑的么!

    大明为什么在非洲和新大陆驻军规模这么小,还不是后勤跟不上,只能维持这个规模。

    要是贸然扩大,那岂不是增加后勤压力,而大明现在的军队规模,刚好够用,你派去十万,也不过是干成这样。

    要知道大明的运输能力有限,军队不多,这些欧罗巴国家的军队也不多,他们能集中一万人就算是大战了,集中几千人就敢灭国了,往往攻城的时候不过几艘船不到一千人。

    所以大明没有必要突然增加兵力,因为增兵都是对等的,你增加了兵员数量,对方为了维持平衡,也只有增加,不要多久,这军备竞赛就开始了。

    把欧罗巴引入军备竞赛,这是大明极力避免的!

    最后计划没有通过,军部又提出裁撤一部分靖安军,因为这些家伙战斗力有限,吃拿卡要确非常擅长,贪污腐败更是专家级的。

    大明在莫卧儿的名声就是他们败坏的。

    对于这个朱慈烺依旧持保留态度,莫卧儿的贪污腐败问题,那是历史遗留问题,早就有了,靖安军只能说是继承了这种传统。

    更何况要说腐败靖安军还没有这些地方上的官吏腐败,这些高种姓人种好像高高在上习惯了,根本不知道时代已经变了。

    他们只是觉得换了一个国王,其余的造旧,大明现在在那边官员缺口很大,不要说下乡了,有些县城里都没有几个大明官员。

    在这种范围的包围下不少大明派去的官员要么就跟着腐化堕落了,要么就因为刚正不阿被架空被孤立,甚至被暗杀。

    锦衣卫今年在那边忙的焦头烂额,派了一半的查案高手在那边,依旧还有很多悬案没有告破。

    所以莫卧儿的腐败问题已经成为毒瘤,但是要是先拿靖安军开刀,这不是做事,这是找事。

    军部是看不惯这种军队,但是想法太激进,军队裁撤从来都不是小事,很容易就成为动乱之源。

第一千零六十九战略参谋四杰

    最后经过商议,朱慈烺同意了军部抽调十个师的莫卧儿靖安军进入非洲维持常规治安的计划。

    靖安军师和大明正规军师是不一样的,大明正规军师一个师是三万五千人,五个团,一个骑兵团,一个炮兵团,两个步兵团,一个后勤团,每个团五千人。

    靖安军师一个师是一万人,也是五个团的编制,一个骑兵团,一个炮兵团,两个步兵团,一个后勤团。只不过靖安军一个团只有两千人。

    所以十个靖安军师只有十万人的规模。前面刚说后勤支撑不了,后面就派了十万靖安军是不是前后矛盾呢?

    实际上并不是,十万人的靖安军其消耗还没有大明一个正规师的消耗大。

    首先是日常饮食,靖安军吃的都是莫卧儿当地的特色食物,非洲这边离得近,再加上非洲也不是没有吃的。大多数的可以从非洲替代。

    而大明正规军每个月,要吃多少米,多少面,多少杂粮,鸡鸭鱼肉等等都要按照标准,如果当地没有,就要从大明采购运过去。

    军装等,靖安军用的也是当地土布和大明常规机织布的军装,这个成本也很低。到了非洲用这边的土布也能做军装。

    而大明正规军,除了一年四套常服之外,还有四套作训服,还有一套军礼服,鞋子也是牛皮鞋,就是擦枪布都是从松江府专门订购的上好松江棉步。

    再说武器,靖安军使用的是燧发滑膛枪,火炮的口径都是小口径常规弹药。而且靖安军参加的都是维稳工作,几乎没有高烈度的作战任务,所以这弹药消耗就非常小了。

    这些东西特点就是量大,生产成本底,一船能运一个师的军火还有剩余空间,这种需求,十万人的部队,估计只需要五条后勤船只就能供应。

    而大明的正规军,不仅武器弹药型号多,枪支火炮还有使用次数限制,就像火枪,一般是三百发的使用极限。

    这个数据不要说打仗了,就是光训练,火枪也只能用一年半到两年,如果有仗要打,一般火枪只能使用一年甚至更短。

    火炮也是一样,炮管变形了,就不用了,要换新的,这来来回回的光拉这些替换的武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总之靖安军大多数东西要么在非洲能够替代,要么就是从莫卧儿就能发货,跟大明正规军完全不一样。

    不仅消耗更低,工资还更低呢。

    靖安军平常日常维护治安的军饷一个月就一两多银子,即使去了非洲加一点,一年总军饷也不过二十两银子左右。

    而正规军就不一样了,在非洲作战的这些每年军饷开支已经超过了百两银子,加上各种补贴,一年甚至达到一百八到两百。

    这十万人才花两百万两银子的军饷,而大明一个师在非洲,一年光军饷就需要六百万多两银子。

    正常军饷肯定没有这么高,高的是各种补贴,反正大明的用兵原则就是离大明越远,环境越恶劣,战争越频繁的地区补贴越高。

    而非洲战场,恰恰这三个条件基本上都满足了,各种补贴都是拉满的,各种补给也都是拉满,所以才压力大到大明支撑不起的地步。

    原本以为这种妥协之后,军部就消停了,莫卧儿的总兵力减少了,靖安军的规模也降低了,非洲地区兵力匮乏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但还是谁能想到,因为这军部那边吵的更厉害了,吵到了朱慈烺都不得不亲自过问的地步。

    常言说‘理越辩越明’既然谁也不能说服谁,就搞大辩论呗,让两方畅所欲言呗。

    结果辩论会一开始朱慈烺就被恶心到了,正方认为可以派兵,主辩手是赛信,没错这就是赛伯温的侄子。

    这家伙靠着赛伯温的名额进入皇家军事大学学习,以前都很低调,但是今年他叔从首相位置上退下来之后,他就开始活跃起来。

    这家伙对于参谋上面确实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擅长的也是战略谋划,为人方毅,制定战略的时候大开大合,喜欢以惶惶大势碾压对手。被同期学员认为是皇家军事大学‘战略参谋四杰’。

    其余三杰是杨继德,这位是杨嗣昌的第三子,完全承袭了他父亲的特点,也是战略见长,但是这家伙善用阴谋,布局长远,一旦这些阴谋爆掉,立刻能收到扭转战局的奇效。

    杨继德往往能以弱胜强,但是朱慈烺对于这家伙的名字真的无力吐槽,继承德行完全没有看到,而且这家伙,人送外号‘杨阴险’。

    这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果然是父子一脉相承。

    第三位就是王复旺,这位是王再晋的孙子,说道王再晋就不得不提一下这一位跟孙承宗的矛盾了。

    当年王再晋经略辽东的时候,因为萨尔浒之战之后辽东崩坏速度太快,王再晋就提出了把关外的人力物力都撤回关内。

    理由很简单,关外没有地方守,硬守只能损失人又损失钱。不如把人撤回山海关内,以山海关防守,积蓄实力等待机会在一举消灭建奴。

    这位还提出了花钱从林丹汗那边买建奴的人头,这个策略初期效果不错,但是孙承宗上台之后给取消了。

    王再晋提出加强山海关防御,修新城和旧城两关,如果新城失手在依托旧城防守,两关之间辅以河流天险和地雷等防御。

    向朝廷申请二十万两资金,这个计划遭到袁崇焕等人的反对,所以朝廷就派当时的帝师孙承宗去辽东看看。

    当时王再晋因为救援十三山的十万难民失败,让孙承宗非常生气,就否决了他重修新关的提议。

    回京之后孙承宗可是没有少给王再晋上眼药,认为他太保守,那时候没有人觉得大明会打不过建奴,失败只是一时的,只要大明重整旗鼓,一定很快能平定辽东。

    所以王再晋直接被调到金陵吏部任职,又迁金陵兵部,然后王再晋和孙承宗的仇就算结下了。

第一千零七十章王孙之争

    一直到王再晋因为张庆臻改赦书案牵连被去职,这位一直在不停弹劾孙承宗。

    从王复望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位肩负着王家复兴王再晋名望的期望。

    本来以孙承宗在大明的社会地位,王再晋这辈子都不要想翻身了,而且会被钉在耻辱柱上不停鞭尸。

    但是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巧,孙承宗因为跟太子理念不和,先是被重用,然后又被贬回家了。

    一个过去的帝师,还不被皇上所喜欢,谁还会给他尊重,从哪以后参谋部各种推演,都遵循这朱慈烺的想法。

    当初朱慈烺曾经跟以前的参谋部简单的提过,说对建奴作战失败,辽东不停的筑堡筑城计划失败,不停的损耗国力这个有重大关系。

    不想着练强兵,光想着修城堡,完全就是一座座监狱,不仅抽光了大明的财政,大明境内的流寇之乱这个政策的失误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个计划是谁提出来的,是孙承宗啊,所以从那以后,孙承宗就成为了不停被拿出来推演的反面教材,没有人再替他翻案。

    加上他又没有全家死难的光环加身,他是一直被批评到死,然后后面本着死者为大的精神才消停。

    如果说孙承宗的战略是错的,这不就凸显出王再晋的计划的正确来了?

    王再晋的放弃辽东战略,不说辽东会被祸祸成什么样,至少大明省钱了啊。

    然后在联系林丹汗,给予支援,不用太多,就把一个建奴的人头三十两银子照实给了,那么林丹汗就有动力一直骚扰建奴。

    这也不至于林丹汗跟大明闹翻,也不至于林丹汉实力大损被建奴收拾的这么惨。

    而大明依托山海关防线,剩下的钱足够练一支强兵,就算不能收复辽东,关内有强兵之后流寇之乱也不用这么一直剿灭不了,也不用加税这么多,说不定流民也少一点。

    按照王再晋的计划,整个山海关防线只需要八万兵就行了,辽东这么多堡垒的兵撤回来守卫九边宣大等防线,也不至于被建奴屡次入关。

    所以推演来推演去,发现王再晋的策略可能更符合当初的明朝形式。

    可惜这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嫌疑,毕竟当时那个事情,没有人觉得大明守不住辽东,也没有人觉得建奴是个威胁,更不会有人想到建奴能霍乱到这个地步。

    不过对了也没有用,王再晋虽然被正名了,但是确没有被追封,因为皇上没有肯定谁对谁错,王家也就不算彻底平反。

    朱慈烺是不愿意为了一个过世的人去毁坏一个三朝元老的名声的,况且王再晋救援十三山的十万难民失败,只救回了六千,使得十万人被建奴杀害抓捕,这个是朱慈烺非常不喜的。

    在朱慈烺看来,王再晋未必就有那么长远的战略眼光,只不过是参谋部在他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才智推演而已。

    而王复望靠的正是张庆臻家的名额,而张庆臻是惠安伯之后,虽然其家的爵位是因为外戚的身份获得,但这不正是证明了他皇亲国戚的身份。

    所以张庆臻尽管有私改赦书的事情,也不过是被罚奉三年而已。

    朱慈烺也没有追究,也没有追回他的爵位,这位在原本历史上,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他散尽家财然后举家自焚而死。

    所以朱慈烺不仅没有为难他,后来还屡有封赏,这位外戚可比周皇后家的那位靠谱多了。

    就为了他这份忠义之心,朱慈烺甚至都有加封他们家的想法,无奈这一家选择了躺平。

    张庆臻自己回家之后基本上就不奋斗了,而他的儿子们,也是京城纨绔一员,斗鸡遛狗,养蛐蛐,赌钱逛园子。

    反正正事不干,歪门邪道的事情确是门清。

    别家因为有爵位,家里人都争着抢着去皇家军事大学进修,好将来为家族再添荣誉,这位家里倒好,让谁去谁不去。

    王庆臻也不催促,这也是因为他们是外戚爵位,所以王庆臻也怕他们家真的出一个人才了,到时候人家再拿他外戚的身份说事。

    别便宜没有占到,反而惹的皇上猜忌,再把爵位给搞没有了。

    不过随着王再晋的平反,两家走动也很频繁,张庆臻觉得自己没有受到惩罚,而王再晋确因为自己丢了官,反正外戚只要老实本分就行,不需要出啥人才,他家也确实没啥拿得出手的人才。

    所以他这个可以送一人到皇家军事大学进修的名额就转给了王再晋的孙子王复望。

    王复望入军事大学之后,学习刻苦,也表现出了优秀的战略眼光,擅长防守,擅长防守反击,擅长使用外交个藩国军队整体调度来实现战略目标。

    王复望是号称每一战都能用尽自己方的潜力的战略大师。

    这三位四杰都可谓是名门之后家学渊源,在父辈祖辈的熏陶下,成就非凡。

    而最后这位确实天分流的代表,王佐,湖南沙市人,出身一个平民之家,早年读书考中秀才,后来张献忠到湖北,王佐觉得乱世将至,不如读书无用,不如从军,恰逢皇明讲武堂第一次招募秀才以上生员。

    王佐就是那一次获得两百个入学资格的其中一个。

    而大明的乱世没有如他预判的那样到来,反而被太子以摧枯拉朽饿速度迅速解决。

    之后王佐潜心修习指挥参谋学,毕业之后到莫卧儿实习,获得不错的成绩,然后又回来继续进修战略参谋学。

    在同期学员中展露头角,特别是今年的大推演,王佐屡次提出新战略设想,差点把卢象升打败,要不是朱慈烺紧急叫停,卢象升会输的很难看。是一位实打实的草根崛起的战略指挥天才。

    王佐最擅长的是扼喉战略,在复杂的战略战场上,他总能轻松的找到敌军的战略节点,并且借助战略态势迅速出击,一下子精准扼住对方的咽喉。

    然后整个战场战略形式都只能跟着他的指挥棒来走,使得敌人明明知道这样做会失败,会导致重大损失,还不得不拼命的使用添油战术。

    这个就像被扼住咽喉的人,明知道很多挣扎都是徒劳,还是不愿意放弃。

    其他三位暂且不说,今天正方的这个主辩手赛信其实还有一个名号,那就是‘马屁信’。

第一千零七十一章吴三桂的论点

    他奉行的原则就是没有原则,战略的主要思想就是‘皇上这么做自然是有道理的,如果你们没有看出来的话,那是你们的水平不够,要是连我都没有看出来,那只能说陛下才是最伟大的战略家。’

    所以赛信最擅长的就是根据朱慈烺的计划解析背后的战略意图,然后鼓吹皇上的高瞻远瞩,鼓吹皇上的战略战术才是当下最好的应对办法。

    虽然大家都觉得皇上说的对,但是像他这样盲目的崇拜,就让人有点恶心了,毕竟参谋的主要工作就是找到自己的漏洞,找到别人的漏洞,然后补完自己的计划,在破坏别人的计划。

    而赛信不仅能拍马屁,他还能兜的住,只要是朱慈烺的计划,他都能脑补出一套完整的战略战术思想,偏偏以你的水平还反驳不了,这就很让人抓狂了。

    当然朱慈烺说的恶心不是说赛信恶心,这家伙一副狗腿的模样,确实让别人不舒服,但是朱慈烺确很喜欢。

    有这样的战略人才整天为自己补充战略战术,很多地方朱慈烺自己都没有想到,被赛信一说,就跟朱慈烺早就想到了一样,还是很爽的。

    所以对这样的铁粉,朱慈烺怎么可能讨厌。

    让朱慈烺恶心的是反方的主辩手,这位就是吴三桂同学了,朱慈烺虽然很不喜欢他,但是偏偏这家伙还特么的是个人才!

    在没有投降之前,谁能想到,这位以后的没有原则,朱慈烺也不能因为对方没有干的事情治罪吧。

    吴三桂可是当初跟郑森那一批出来的人物,那个时候皇明军事大学还叫皇家讲武堂,也没有流行什么评选四杰五虎三才啥的称号。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吴三桂凭借其过人的骑兵指挥天分,加上自身的努力,在同一批学员中也是佼佼者。

    无奈陛下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打仗没有份,功劳没有份,升迁也都是能不升就不升。

    现在其他人很多都已经是师长团长的高官了,吴三桂在今年夏天才因为看守额哲部落的功劳被升到团级。

    这次回来就是进行进修,然后准备安排其他任命。

    吴三桂可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皇上挂了号的不喜欢,所以还是很勤奋的,努力表现自己,好得到升迁的机会。

    而吴三桂也不是一个庸才,经过这些年的学习,他擅长‘骑兵奔袭加大规模切割包围战术’。

    这就让朱慈烺恶心了,很明显吴三桂擅长的正是后世闪电战的战法,这种先进的军事思想换一个人擅长朱慈烺都会直接往总参谋长的方向培养。

    但是偏偏这个人是吴三桂,这家伙现在竟然还是反对立场!

    反对朱慈烺往非洲派靖安军?咋的你觉得自己比皇上还聪明?你是不是想死?

    吴三桂正在复习他的辩论提纲,他丝毫不知道,皇上已经在心里诅咒他,他只觉得自己的自己的仕途坎坷完全就是因为他们吴家和祖家在辽东作死太过的原因。

    也只有这个才能解释了,当初皇上平定辽东之后,就差直接把祖家和吴家驱逐了,现在两家人更是直接取消了军职去了新大陆当卫所指挥使去了。

    但是吴三桂还年轻着呢,他可不想直接去养老,他始终坚信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所以他非常积极的参与学校的活动。

    这不这次辩论会就被他认为是一次在陛下面前展现自己的好机会!

    虽然自己持的反方观点和陛下的意思相违背,但是吴三桂觉得,这个并不是问题,因为这个本来就不是皇上的意愿,这是军部的争取和皇上的妥协。

    辩论会开始,首先赛信发言:“陛下,各位将军以及各位同学,我们是正方,我们认为派遣靖安军前往非洲是正确的选择。

    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这是陛下首肯和军部讨论通过的,我们不要狂妄自大,觉得自己多聪明,我们应该相信群体的智慧和陛下的判断。

    第二就是靖安军在莫卧儿的兵力已经超过实际需求,遣散又会引起社会动荡,让他们前往更多区域参与更多治安维护任务,这即是对资源的优质再分配利用,又解决了潜在威胁。

    第三靖安军既然是大明正规军的补充,作为地方上治安维护力量,就应该多历练,以备将来承担过多的任务。

    所以靖安军进入非洲,是正确的,是陛下和军部的正确政策,这个不容辩驳。”

    赛信说完之后,下面响起热烈的掌声。

    接着吴三桂站起来发言:“首先我不同意正方的观点,我们认为派遣靖安军前往非洲并不会当前的最优解。

    原因也有三点:

    第一,派靖安军前往非洲是政策妥协的产物,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构想。

    第二,大明有足够兵源和预备兵源,不需要使用靖安军去非洲维护治安。

    第三,大明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大明预备役和赏金猎人以机会,让他们得到锻炼,以备将来战争的时候能够发挥作用。

    所以我方认为,派靖安军往非洲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大明有自己的战略,所有的行为都应该以完成战略为导向。”

    说完观点之后,双方进行五分钟的内部讨论,这中辩论并不是为了显示谁的巧舌如簧,也不是考验急智。

    这场辩论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双方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同时,批驳对方的观点,最终在辩论中有所收获。

    经过几次改进之后,在双方阐述完之后,会有五分钟的讨论时间,商讨对方观点的漏洞,然后双方进行逐条辩论。

    两方的观点并没有什么新奇,因为双方已经吵架吵一段时间了,彼此谁还不知道对方的观点。

    五分钟之后,反方首先进行观点驳斥,这次又是吴三桂站起来:“我不同意正方的第一条观点,首先这并不是一次经过长时间的考虑然后推演过的计划。

    大家都知道一开始,军部的计划是抽调莫卧儿的驻军到非洲和新大陆,陛下没有同意,紧接着军部又提出,裁撤莫卧儿的靖安军,陛下也没有同意。

    最后才妥协把靖安军调往非洲一部分,这才勉强通过,所以从结果上来看,这只是一次妥协,并不是提前计划好的。”

第一千零七十二章人心难测

    赛信身边的二辩手站了起来:“首先我要更正对方的一个观点,你所认为经过讨论和没有经过讨论跟军部有没有讨论是两回事。

    军部有自己的参谋,有自己的战略战术推演室,每一个计划从制定到抽调,到安置,在安排这些人的防区进攻方向等等,这些都有专门的人进行过计算评估。

    而你所谓的没有讨论是没有让你讨论么?还是说一个计划不讨论个三五个月甚至一年半载就不是计划了?

    那要是这样的话,是不是所有战争开始前,军部都要让对方先暂停一年等我们讨论出结果我们在接着打?

    打仗不是下棋,对方不会等你下好一个子他才会落下另一个,对方不会等你,犹豫就会失败。”

    吴三桂这边的二辩战了起来:“对方是在偷换概念,大明军部这次的计划是新一年的预算以及新的一年的军队调动使用计划。

    什么是预算,就是预先判断,预先计划好了,到时再再按照计划实施。

    这制定的也不是战场战争,而是一次战略计划的兵力调动,打仗的时候,我们必然要快速决断以免延误战机。

    但是也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越快越好,特别是这样的战略计划制定,每一步都会对全局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就像大推演那样,看着一次很不起眼的小调动,最后确能起到左右战局的作用。

    紧急情况下,我们确实需要快速决断,但是在这种有时间也有精力慢慢思考的时候,军部不应该满目下定论,应该仔细斟酌提出最优秀的解决方案。”

    赛信这边的三辩站起来:“我想问对方,你对后勤了解么?你对莫卧儿靖安军了解吗?你对非洲的敌人了解么?

    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就是后勤,我们大明的后勤系统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欧罗巴人在万里之外尚不能集结超过一万人的军队的时候,大明就能在万里之外进行一场百万人规模的国战。

    但是大明的后勤系统在面对两万里以上的地方的时候,投送能力一样捉襟见肘。

    经过计算莫卧儿驻扎的四十五万新军,和六十五万靖安军消耗了大明后勤舰队一半的运力,后勤物资总量的百分之四十。

    而如果和各位说的一样,大明以新军派往非洲,那么每派遣十万人就要消耗的明后勤部百分之二十以上的运力。后勤物资的消耗更是会增加百分之十。

    更关键的是,如果大明派驻更多的军队,那么必然导致欧罗巴各国效仿,到时候大明只有不断的增加军队派遣。

    而欧罗巴距离非洲很近,后勤运输消耗只有大明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样的后勤消耗比例,将会成为一个黑洞,会蚕食大明的潜力,让大明根本无力顾及其他战场。

    而莫卧儿的靖安军,也不像大家想象的一无是处,其综合战斗力,甚至不比欧罗巴的二线军团差。

    而大明在非洲的敌人欧罗巴的正规军有大明的正规军来应对,而那些拿着骨刀骨箭的部落才是莫卧儿的靖安军的对手。

    使用靖安军,十万人后勤运力消耗不过百分之十,后勤物资消耗不过百分之一,明明能使用更少的资源来办成这件事情,为什么要堆砌过量的资源在这种没必要的战场上。

    大明还没有富裕到可以让你们肆意挥霍的地步,使用靖安军才是最划算的。”

    这次吴三桂没有让自己这边的三辩来跟对方进行问答,因为接下来的论点就是他们这次辩论的核心,需要他自己亲自阐述,这样才能让人记住他。

    吴三桂站起来:“我不同意对方的论点,省钱从来都不是军队考虑的优先选项,也不是部队应该列为优先选项的思考规律。

    怎么才最省钱?那干脆地方不要了,人都撤回来更省钱!

    打仗也不用打了,直接投降,那更省钱,连军费军饷都不用出了,但是这还是军队么?

    我们讨论靖安军,最大的问题不应该围绕这省钱节省军费上,而是人心,大家都知道莫卧儿和我们的人口相当,我们统治其不过短短两年。

    在漫长的历史上,这块土地被很多人统治过,也被很多人推翻过,大明想要统治的更长久,除了政通人和之外,军部更应该有自己的长远规划。

    靖安军的战力已经相当于欧罗巴的二线军团,我认为,这不应该是我们的骄傲,这应该是我们最担心的最警醒的问题。

    各位战友,莫卧儿靖安军的战斗力已经相当于欧罗巴的二线军团,这还是他们的武器只是滑膛枪,炮只是普通小炮的情况下。

    如果对方换上跟我们一样的武器,使用一样的大炮,他们的战术战法还都是我们教的。

    如果他们发生叛乱那是不是会成为大明新军的劲敌?不要说什么不可能,我们军部就是要把所有情况都考虑进去,找出最优解。

    显然现在我们可以把靖安军调到非洲,那么下一次新大陆缺人我们是不是也从那边调靖安军?将来欧罗巴开战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调动靖安军?

    那要是将来关内某地出现动乱,是不是还调靖安军,频繁地使用是不是靖安军不够了?我们是不是要重新招募?

    经过无数次战场锤炼之后,靖安军的战斗力是不是越练越强?为了让他们承担更多的任务,大明是不是要让他们的武器越来越好?

    十年后没有问题,那二十年年后呢?就算二十年后依旧没有问题,那一百年以后呢?

    古语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莫卧儿不仅跟我们不同种族,还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你怎么能保证他一直会跟我们一心?

    如果这些人将来出现反心,那么大明派往世界各地的靖安军是不是就是一颗颗定时炸弹?

    有些人觉得我在危言耸听,杞人忧天,但是我想告诉诸位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世。

    各位都是大明战略参谋的人才,如果你们不想在前面,谁还会替你们想这个问题?那么谁会替大明想在前面?

    这不是一个用钱和消耗来衡量的事情,这是为大明将来万世之基衡量的事情。”

第一千零七十三章说啥屁话呢

    朱慈烺都有点意外了,吴三桂的这个说法也不是不成立啊,确实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可是历史有着深刻教训的。

    正方一时没有人站起来,赛信只能自己抗了:“首先对方所有的问题都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假设是什么,是一种可能性。

    有这么一种可能,那么就会有另外一种可能。

    大明会认识不到这个问题么?大明有这么多参谋这么多人才,不不知道防备异族的危害么?

    再说了,大明能有今天的伟大,不正是我们包容,帮助这些异族,把他们一个个代入文明社会的结果么?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将来世界上唯一的帝国,难道我们不应该用更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四海友人么?

    今日这些莫卧儿人还是异族,但是这些靖安军是有优先落籍的权利的,也就是说他服役期满,只要表现良好,那么就会成为大明公民。

    到时候接受跟大明百姓一样的教育,学习一样的文化,那么怎么还会有你我之分?

    当年活跃在我们国家的那些异族现在在哪?还不是最后都以汉人自居?

    你既然提到了从万世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么你怎么能把目光局限在一代两代人呢?

    大明的万世之基,不仅需要大明百姓的努力,还需要大明统治范围内所有异族的努力。

    现在大明已经放宽了入籍限制,那么既然普通人可以当成自己人,这些为大明做出过贡献的人咱们不能把他们看做自己人呢?

    大明应该有更宽容的胸怀,只有你张开怀抱别人才能拥抱你。”

    吴三桂这边的三辩站了起来:“我不同意正方的观点,因为我觉得正方的这个说法似曾相识。

    在华夏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朝代,他们张开胸怀接纳四海宾朋,一时间国都里四海异族汇聚,天下万国敬仰。

    这位皇帝甚至被尊称为天可汗,而胡儿更是可以当将军,带领几个节度使的军队,被皇帝认作干儿子。

    可够开放了?可够包容了?可跟你说的一模一样了?

    但是最后怎么样了,安史之乱席卷而来,繁华顷刻间土崩瓦解,煌煌天朝威严丧尽,这就是你想让大明学习的‘典范’么?”

    朱慈烺摸了摸鼻子,你还说啥有一个朝代,你直接指着大唐的鼻子骂得了呗。

    赛信这边的三辩也站了起来:“大家都知道唐朝的安史之乱,并不是大唐的国力的问题,也不只能简单的理解为异族造反的问题。

    他是三线开战,导致中原军力空虚,才使得敌人乘虚而入,就算不是安禄山,换一个人叛乱,一样能有这样的效果。

    而大明又不同,大明关内之地驻扎着大明三分之一的兵力,京城附近更是驻扎了二十万精锐,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赛信看了三辩一眼,三辩立刻开始总结,不再争辩。

    下面的明眼人一听就知道,这位三辩是根本没有想好,站起来就说啊!

    人家聊的是军队空虚的事情么?人家话的关键是大明能不能防住么?你这明显说跑题了。

    也不能说完全是跑题了,就是没说到关键点上。

    辩论到这里,赛信算是输了一分。

    这时候吴三桂这边的四辩抓住了机会:“看来对方三辩也认可我们的观点,这异族不可不防,既然异族靠不住,那么大明就应该依靠自己人,而不是依靠这些异族。

    大明有这么多预备役,有这么多赏金猎人,还有各垦殖公司的保安团,这些人都是大明军队的重要补充。

    既然非洲军力不足,又资金不充裕,大明完全可以放赏金猎人前往,甚至抽调垦殖公司的安保团前往驻防。

    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锻炼了人才,甚至大明还可以以预备役拉练的名义把预备役放到非洲训练,到时候一样能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

    朱慈烺对这个四辩的话就不认同了,这简直就是一堆废话,赏金猎人组织松散,干干一些小任务还行,你要是把一座城交给对方去驻守,这些人就不会生出野心么?

    况且大明的大型赏金猎人团已经开始资本化了,不少都是商会支持的,而这一个个商会就是一个个财团啊。

    所以赏金猎人团朱慈烺不仅不会再鼓励发展,还要限制起来,禁止他们在扩大,也禁止他们职业化军队化。

    要不然这些商会有钱,又有了军队,到时候一个不高兴,那就会搞事情的!

    然后就是垦殖公司的保安团,这就更扯了,垦殖公司的保安团,那是朱慈烺一直想取缔的,特别是那些已经不再边疆的垦殖公司。

    他们的保安团规模已经在逐渐缩小了,最后以什么形式出现,这个还要慢慢来。

    但是肯定是不会让他们有机会上战场,上了战场这些人就成了脱缰的野狗再也拴不住了。

    最后把预备役拉过去,那完全就是不过脑子了,什么是预备役,就是趁着农闲的时候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的以后准备服役,或者打仗的时候在经过强化训练就能参战的平民。

    预备役最长的训练时间也就两个月,你给拉到非洲,闹着玩呢,人家还没有到呢,两个月的时间就到了。

    虽然可以延长时间,那延长多少?三个月?五个月?还是半年一年?

    那还是预备役么?那岂不是成正规军了?这跟扩军有区别么?

    就算是一年可行,那一来一回,路上就耽搁四个月,这一年岂不是还要运两拨?

    再说了,这预备役的待遇也不低了,比起靖安军可高多了,那可是大明公民。

    结果又搭了钱,又搭了后勤,最后运过去的人还没有待几个月,时间到了,人家又回家了?你是来搞笑的么?

    吴三桂看来也不怎么认同自己四号辩友的观点,听着对方的话一直皱眉。

    其实他也很烦恼,要是不让靖安军去?让谁去?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接下来的观点陈述反驳已经进行了一轮,下面就是寻找对方话语的漏洞,然后以急智取得更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了。

第一千零七十四章年终总结

    十二月份,京城到徐州的电报线正式贯通,这是继京津线的大明第二条电报线。

    而京城往北的已经修到沈阳,计划从那里一直往北然后从哈尔滨城分成两条线,一个朝东前往努尔干,一个朝西到北海城然后在延伸往北疆。

    往南的将会在徐州设立电报中转站,然后一路往东过连云港然后沿着海岸线到达胶州还有威海卫。

    往西的一路会从中原延伸到西安,然后从这里过河西走廊一直到轮台和莎车。

    往南的线路会一直到金陵城,然后再分两条线,一条往松江府,一条一路南下到广州,然后从这里沿着海岸线到交趾,然后从这些属国海岸线,阮氏,占城,柬埔寨,真腊。

    在真腊国会再次分成两个节点,一条直通往莫卧儿,另一条从真腊南下,一直通往龙牙港。

    这就是大明第一阶段的有线电报主要线路,也是大明电报的主干线。

    而京城到徐州线路修好之后,工程队就变成熟手了,接下来工程队就会拆分重组一分为三,往三个方向一起修建。

    相比起电报线路的持续稳步推进,京城到天津铁路建设就比较困难了,老实说,这么大的工业化基建项目,大明还是第一次搞。人员,技术,器械,配套设施,物料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

    这群菜鸟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分段施工。

    朱慈烺也没有指望他们能够上来就做的完美,这不就是在培养队伍么,只要越做越熟练越做越好就行。

    按照预计,京津铁路至少要明年一年才能完成铺轨修建,这使得孙传庭非常挠头,如果铁路建设的效率这么底,那将会影响他整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因为他有很多计划都必须依靠铁路的巨大运力来实现,所以孙传庭最近没少为铁路的事情来找朱慈烺,那着急的劲,就差自己亲自动手下场了。

    复兴五年年尾,内阁对明年大明税收的增长比较乐观,定下了五亿的目标,除了大明关内的工业增长之外,对于莫卧儿税收改革的成功和新大陆和南大陆开发的持续推进。

    当然最主要的是莫卧儿税收改革的成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大明已经梳理了莫卧儿的税收改革。

    虽然朱慈烺制定了很多的限制措施,不过对于莫卧儿来说也不过是限制了其增长高科技的发展潜力。

    不少大明的商人商会看中了他们庞大的原料人力成本还有市场,纷纷投资,纺织、食品加工、矿产,服装加工等等产业都有不错的盈利。

    这本事朱慈烺意料之中的事情,大明在打莫卧儿之前自己的税收都已经快三亿了,莫卧儿这边这么大的体量,又是中西方贸易的中转站,至少做出口贸易这一块比关内优势更大。

    最近孙传庭正在商讨改革关税制度,因为大明的领土已经遍布世界各地,现在这些商船到底是前往大明自己的港口还是前往他国已经很难区分。

    所以关税跟普通税收进行同步就成为了大家争论的焦点。

    但是关税这个事情也不是大家说改就改的,因为关税不仅涉及到钱的问题,还有各种资源的调配,例如铜。

    大明的铜进口是免关税的,但是出口确是禁止的,除了铜币之外,其余的铜制品都是禁止的。

    而大明的铜制品因为制作精美,机械加工的成本低,在国外偏偏很受欢迎。

    人就是这么奇怪,大明越是禁止,这些人越是趋之若鹜,甚至把大明的铜器认为是高端奢侈品。

    这就让不少商人选择了铤而走险,反正以内贸的名义出港大明也不能一直派人跟着。

    从关内出发往东可以说是去新大陆,往西就多了,可以说去莫卧儿甚至去非洲新城,有的是借口。

    大明也不可能一直派船堵着设卡盘查吧?

    你别说税部还真这么干过,但是这些商人也不傻,干脆直接在海上交易,或者直接在这些西方国家的殖民点交易。

    然后在由这些殖民点的商船在运回欧罗巴,甚至有藩国也参与了这样的交易。

    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在从内阁手里偷钱!

    甚至有些人在报纸上还鼓吹,说大明其实现在已经不缺铜了,以前关内是铜矿比较少,但是现在在云南,在努尔干,在莫卧儿,在南大陆在新大陆,在非洲等等很多地方大明都发现了铜矿。

    然后鼓吹大明不用再限制铜制品的出口,让铜成为一种能正常流通的商品。

    对于这个朱慈烺自然是不会同意的,开玩笑,这些人懂个屁啊,铜矿和铜怎么可能够用?在没有电解法,没有机械化大生产的前提下,现在大明乃至全世界的铜生产产量都不够大明消耗的。

    且不说电报这个耗铜大户了,单单是铜币就是一个不小的用量,现在大明货币可是实打实的世界性货币。

    如果说纸币让大家使用还有顾忌的话,那么铜币作为有价货币,其推广就顺利很多了。

    有些人甚至还为了挣这个汇率差把出关时候的白银全部换成大明的铜币,然后再用这些铜币在本国买东西,以获得更好的回报。

    这个时代,世界上虽然还没有汇率结算体系,但是哪个钱值钱哪个钱不值钱的区别已经很明显的开始分化了。

    当然对于大明来说制造铜币也是一项不错的生意,除了加工成本之外,因为大明铜币是合金铜币,进口的铜矿石和铜锭价格更低一点,所以利润一直能达到百分之三十五以上。

    这个利润率已经很高了,因为这玩意量大。现在一台机器日夜不停能加工十万枚铜钱,大明有五千台这样的机器,日产铜钱五亿枚。

    全年能生产铜钱一千七百亿枚,听着很多,其实也就价值一点七亿两白银。

    按照百分之三十五的利润算,全年利润是五千余万两白银,而出去人工、机器等开销之后,全年能还能盈利四千多万两。

    而铸币厂的盈利绝大多数都用来购买金银铜这些贵重金属了,因为世界性货币也是要准备金的嘛。

第一千零七十五章一件小事

    对于税收改革的事情朱慈烺很少发表意见,不过大方向上还是要朱慈烺来确定的,最后内阁商议认为妥当之后提交给朱慈烺,然后审议通过,陛下用印之后,这才能发布出去。

    别的朱慈烺可以不管,但是只要是对法律动手,哪怕只改一个字都要他亲自批准,甚至对于法律的任何解释性条款都要朱慈烺亲自看过用过印之后才能实施。

    实际上对法律条文的注解说明,并不是后世什么创举,在明朝这种东西已经很普遍,对大明律的各种解释甚至比大明律本身要厚的多。

    因为大明以及前朝的法律都是比较宽泛的,在实际执行中,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而一些官员机会因为这个情况给出新判例,然后刑部甚至皇上亲自动手,对这些进行注解。

    朱慈烺前前后后修订了上百次的大明律注解,剔除了很多不合时宜的法律解释。

    例如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玷污义女案’这个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这里面说的义女并不是大家以为的那种干女儿关系,这只是大明奴仆制度的一个变种。

    当初朱元璋制定大明律的时候,明确规定了,普通百姓不得为奴,也不得蓄养奴隶,如果发现了奴隶主就要杖责一百,然后把奴隶发还。

    而官员和贵族阶层,对于拥有奴隶的数量也进行了限制。

    本来是一心好意,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不让我样奴仆,那我就养义男义女,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明朝人动不动义子数百的原因之一。

    你以为那些义子义女就是跟后世的干儿子干女儿一样?其实人家只是仆人比较多而已,认义子的风气就是这么形成的。

    后来这种情况成为普遍之后,在后来的案件中主仆纠纷就变成了,主家跟义子义女的纠纷。

    万历十五年之前,这种判定相当混乱,几乎完全依靠地方官员自己的主官判断来定案。

    而万历十年,大明对于这种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认定如果雇佣合同上没有写明时间的,以雇工论,如果写明时间长短的则根据短工雇佣计算。

    而如果收受的雇佣钱款比较多的,则又以奴仆计算。

    对于奴仆义男义女这些,在家养的久的,配有家室的,那就按照家中亲眷子孙论,要是家养的时间不长,没有给予配家室,那么就按照雇佣工人算。

    而士绅之家要是出现这种情况就按照奴婢法论。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有了这个解释条款,那么很多地方也都是宽泛的有操作空间的,例如这家养日久,多久算就?受雇欠款较多,那多少算多,这些事情完全又是靠着主官的想法来。

    后来朱慈烺曾经又出台过一个规定那就是‘禁止把汉人卖为奴婢’。

    这只是一个圣旨,但是具体执行的时候发现,这跟朱元璋那说法完全没有区别,不卖奴隶,那大家还收义子义女嘛,反正一直都是这么干的嘛。

    而这个玷污义女案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这位刘姓雇主靠着购买的几台轧棉机在乡里开了一个轧棉工坊。

    平时就是帮乡间的农民把棉花脱脱籽,然后弹棉花打被子等等。

    后来他看见纺纱也挺赚钱的,这些百姓打完棉花之后,一般都喜欢把棉花直接出售,他卖棉花哪有把棉花加工成棉纱赚钱。

    然后他又买了几台纺纱机,然后雇佣了几个女工干活,前几年因为大明不少地方都发生了大旱,所以农民为了生活不少就到城里当雇工干活,然后买粮食吃。

    这位刘姓雇主就以给更多工钱为由诱骗这些百姓签署长约契约。

    但是今年大明的旱灾过去了,不少百姓想要回乡种地,不愿意再接着在工坊干活。

    这刘姓雇主就不干了,他觉得他有理,这签署的明明是长期契约,应该按照奴仆论,这些人应该算他的义男义女。

    但是这些人就是来打工的,怎么可能承认自己是奴仆,然后刘掌柜就拿出契约,上面可是写明了,要是没有干到年限,那么要赔偿违约金。

    这违约金一算,好家伙不仅这两年干活挣的钱要全部吐出来,还要到给刘掌柜很多钱。

    这些人算是被刘掌柜吃的死死的,只能继续为他打工,反正长工十年,干完再走就是了,这些人也没有想着报官什么的,百姓法律意识淡薄嘛!

    但是刘掌柜显然不满意这些人干完就走,他一开始就是奔着买奴仆去的,所以才给这么多工钱,现在这些人一闹,想走那算是撕破脸了。

    刘掌柜很直接的降低了工钱,当然刘掌柜也不敢违法,那就按照大明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来发。

    这一下子这些人不干了,这接着干可以,但是这工钱那么底凭啥?

    刘掌柜也硬,不想干可以走,只要把违约金缴纳了,你们爱哪哪去。

    要是还想要当初那么高的工钱,那你们就必须签订义男义女契约,变成他刘家的奴仆,要不然就这么多!

    有些人是宁愿拿得少也不愿意给人当奴仆,但是有的人确习惯了,反正社会氛围就这样,刘家平时对待奴仆也不错,而且刘家这两年也没少挣钱,看着也是越过越好。

    而且刘掌柜许诺的条件还非常好,签个协议打一辈子工而已,也没啥。

    所以不少人最后熬不过刘掌柜,干脆签约了。

    刘掌柜这欺负人欺负得利了之后,顿时觉得自己能够支配这些人的一切了,这纺织工坊嘛,女人比较多,所以刘掌柜只是犯了一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有人是会认命,但是有人不会,例如某些接受过新学小学教育的人,始终被朱慈烺保护好的孩子,他们对于大明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着希望,

    然后刘掌柜就被告了,然后当地官员对于这件案件就比较头疼了。

    虽然这些人状告刘掌柜是诱骗这些人签署的协议,但是契约上没有体现出来啊,但是刘掌柜的整个契约都是正常的,而且全程不违法。

    所以这些人到底是按照义男义女算,还是按照雇工算?还是按照家中子孙后辈算那可就量刑的标准就是大问题了。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以史为鉴

    要是朱慈烺还是没有当皇帝那一会,肯定是觉得把这个作坊主扔荒岛上算了。

    但是现在不行,因为他现在是偌大一个帝国的皇帝,不能在随随便便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所谓皇帝言出法随,出口成宪,对于昏君来说是一种权利,想要当一个明君,那这就是一个责任。

    朱慈烺把人往荒岛一方他倒是爽快了。

    而这一次的结果会被大臣记录下来,作为判例发往大明的所有县府,以后再有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按照朱慈烺的处置来执行。

    然后大明的奴隶制度等等都会因为这个判例而修改,甚至大明律的司法解释也要跟着迎合朱慈烺的判案思想。

    而且这个问题的核心根本不是这个作坊主的案子,而是大家对于大明奴隶制度的疑问以及思考。

    大明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算上以前朝代,这种奴仆制度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不是朱慈烺说一句全部废弃放为良人就行的。

    有些人不仅不会感激,甚至还会抱怨,甚至有人因为放良之后吃不上饭饿死都有可能。

    并不是所有的地主老财士绅阶层都是恶贯满盈,对待下人不当人看非打即骂,动辄打死更是极少数。

    尤其是那种家生子,祖祖辈辈都为某一家的家仆,这样的人主家一般都视为心腹自己人,而且很多都是跟主家的小姐公子一起长大,结下深厚的友谊。

    所以这样的人怎么会有怨气?再说那种高门大户家的下人奴仆,虽然他只是奴仆,但是‘宰相门前七品官’,他在高门大户做下人,他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这样的人要是被放为良人,那岂不是降低了他们的阶层,他们不仅不感激还会抱怨。

    而会有人吃不上饭饿死,那就跟宫里的宫女太监一样,甚至比宫女太监还不如。

    有些家仆从出生开始就被指定了某种身份或者某个活计,那么他一生都在围绕着这件事情转,根本不会别的,甚至洗衣做饭都不会。

    这种基本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人,一旦方良,那很可能就找不到活干,白白饿死了。

    当然这些各种各样的理由都不是大明继续维持这种奴仆制度的理由,既然有问题就解决问题,生活有困难就培训教育就是了。

    所以这种签长约的奴仆至少在汉人之间是要禁绝的,当然你也不能忽视人家之间的感情,也不能忽视别人确实花了大价钱付出了成本的事实。

    所以经过协商,朱慈烺决定以圣旨的形式修改大明律正式把雇佣关系这一块给改掉,时间就是复兴六年一月一日。

    也就是大明的新传统重大消息日这一天。

    从复兴六年一月一日开始,禁绝所有公民之间的长约,所有劳务合同,最高可以签五年,五年之后如果经双方同意可以续签。

    而复兴六年之前的所有长约一律修改成短约,如果有超越正常契约金额的契约费用的,可以通过契约者工作年限扣除,如果依旧不能偿还可以在双方协商的情况下以部分薪资抵账。

    但是原则上不超过十年,而且该工人的薪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薪资水平标准。

    大明律不再承认公民之间的任何的奴仆关系契约,不再承认公民之间的任何形式的义子义女等非血亲关系的契约。

    以后此类案件一律按照劳动契约条例来审判。

    而非公民跟公民签署的奴仆契约受到大明律保护,但是汉人百姓,不论是公民还是非公民,一律不得成为奴隶。

    当然具体的法律条文很多,光是一些判定薪资标准和判定契约金额是否超过正常水平的表格就有一大张。

    反正朱慈烺是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如果以后有什么新情况,那只能到时候再说了。

    大明已经开始从人治走向法治,法律是弱者最后的公平,朱慈烺要带头捍卫他。

    进过上次辩论之后非洲那边派遣不派遣靖安军的事情又搁置了下来,军部那边其实挺着急的,这个涉及到预算,十万人的开销可不是小事情。

    要是能在年前预算上通过,那就省的过完年又申请特别资金了。

    不过吴三桂的话确实让朱慈烺犹豫了,吴三桂不管人品怎么样,他说的确实有道理,这种事情只有一次或者无数次。

    而且第一次之后,后面每一次都能找到必须要用的理由。

    如果朱慈烺不能在制度上杜绝这种事情,那么各地靖安军各族的靖安军都会陆续出现,甚至当大明富裕到一定程度之后,那么军人的素质会不会下降?

    到时候会不会出现靖安军比大明正规军还要强大的情况?到时候会不会更倚重他们?那么有一天这些人突然想闹事了,大明能不能拦住,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拦住?

    这都是一个问题。

    这还不是危言耸听,因为罗马帝国和大唐的历史教训都在那放着呢。

    罗马太远就说大唐吧,在安禄山造反前,难道就没有一个人发现这个问题么?就没有一个人劝过唐明皇不要用这些异族么?

    有!这样的人还不少,但是大唐帝国缺人呐,府兵制度已经崩坏,大唐关内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封赏给新的府兵了。

    人家跟着你打仗就是为了钱为了地,你要是没有地了,那谁给你打仗。

    唐玄宗有着自己的宏伟计划,在西部跟大食人打,在北面跟回鹘人打,还要压制吐蕃,还要再东北压制崛起的靺鞨人。

    这么多地方用兵没有兵怎么办?只能用异族兵,异族兵好忽悠啊,只要随便给点东西,给点草场就能打发了。

    这些草原要是分给府兵,看看有谁鸟你。

    所以唐玄宗明明知道有风险,但是因为一次次战事吃紧,一次次胜利,还有一次次心存侥幸,最后是越用越多。

    大明将来就不会有那么一天么?聪明人再多又如何,挡不住这些人用着香啊,现在大明的新军就已经是一种高消耗状态了。

    那么以后只会更高,新军用起来越来越贵,在没钱的时候,那么以后肯定有人源源不断劝说用靖安军。

    到最后,会不会被引爆?那肯定会啊!

第一千零七十七章坏消息

    当然不用靖安军就要多花军费,确实挺让人心疼的。

    而如果不用靖安军,那么这支靖安军的安置又成了问题,最后军部给出了一个折中计划。

    因为有一部分靖安军是在当初大明登陆孟加拉湾的时候就已经招募的,这一批人多少都有点功劳。

    如果不能遣散,那可不可以提前退役呢,只要给这些人一个大明公民的身份,然后让他们在莫卧儿担任一些治安工作,甚至可以让他们到大明这边给他找一份不错的工作。

    这也是算是一个勉强说得过去的解决方案了,反正这里的治安管理人员都是莫卧儿当地人,既然普通人能干这些靖安军为啥就不能干。

    有这些成功的榜样,相信这些靖安军也会更加努力为了自己的未来奋斗。

    这一批靖安军有十六万之多,如果全部退役之后,莫卧儿的靖安军的总数就下降到了四十八万人。

    而大明这边的四十万人的驻军就可以抽调回来至少十万。

    朱慈烺打算往非洲再派遣两个师,不能再多了,再多就吃不消了。

    剩下的部队直接调一师一旅往倭国驻扎,最近因为非洲那边的争端,倭六国和高丽已经有了几次小规模的交火了。

    为了防止这群神经病别真的打起来了,所以朱慈烺趁着手里有多余的兵力就派兵镇压一下子。

    奥斯曼帝国那边,因为苏伊士运河逐渐修通,他们也是越发的嘚瑟,特别是因为大明插手英格兰暴乱导致西班牙和欧罗巴各国都回缩了军事力量,

    这让奥斯曼在巴尔干地区喘了一口气。

    而北面大明对于准噶尔和沙俄的惩戒战争直接让沙俄紧张的差点全民动员。

    所以北方战场奥斯曼也喘了一口气。

    这两口气一喘可不要紧,折让奥斯曼把省出来的军力都堆到埃及这边了。

    反正就是坐船从黑海里海运一下而已。

    因为最近这些大明帝国的小藩国们也太闹腾了,在看到大明不会亲自下场之后,奥斯曼决定给这群小家伙一个难忘的教训。

    奥斯曼这一增兵,这些藩国一下子就感觉到压力了,本来他们就干不过,后来经过大明的调教勉强有了一点起色,现在对方竟然增兵了。

    一下子庞大的压力压下,这些人就变得难受了在损失之后自然就相互抱怨相互撕逼,你骂他攻的太突出,他骂你支援没有跟上等等。

    而倭六国个高丽相互看不顺眼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应该说他们从来都没有相互看顺眼过。

    事情顺利的时候,大明还能把他们糅合在一起大家共同发财,这一旦遇到阻碍,这帮人就开始相互推诿,甚至要动手。

    对于他们这些破事朱慈烺是懒得去给他们去判一个谁对谁错,总之就是两个人都不是啥好鸟。

    大明可以容忍你们有点小摩擦,但是谁要是敢乱来,那大明可就要好好收拾你们!

    原本以为年底了各方都该安静了,没有想到英格兰那边传来了坏消息,艾克赛特丢了,李信和李定国俩人已经在艾克赛特西面的山里从新建立了新的阵地,但是具体能守多久还不好说。

    根据情报显示,艾克赛特之所以会丢是因为先丢了艾克矛斯,议会军那边炮击并占领了这个港口,然后从两面一起进攻艾克赛特,然后在城下点燃炸药炸塌了城堡。

    英格拉的问题让朱慈烺很头疼,大明支援了一批之后,后面想要突破议会军的海军防线就难了,不仅突破难了,大明非洲地区的殖民地还受到了对方的威胁。

    根据议会军那边的线人的说法,议会的目的很简单,他们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国王把新大陆的那几块殖民地卖了。

    然后克伦威尔就提出通过海军前出让大明后续的补给支援跟不上,同时也迟滞了大明军队进攻新大陆殖民地的准备。

    因为大明如果想要进攻新大陆殖民地,那么就必须要走非洲的港口,所以只要截住了非洲的军港,那么大明就无法安全出兵前往新大陆。

    事实上克伦威尔的计划是对的,也是成功的,大明的非洲舰队根本打不赢议会军的海军,尤其是有情报显示,荷兰已经倒向了英格兰的议会军。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这个时代而言,不算大明,如果没有大明参与,这两位都先后击败过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导致了西班牙海上力量的真空。

    这两位是目前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海军和世界第二海军。

    现在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要联合起来跟大明干,大明怎么不感觉到空前的压力。

    好在荷兰还知道他们的香料群岛贸易航线还在大明的眼皮子底下,所以荷兰虽然倒向英格兰议会,但是没有敢亲自下场。

    大明自然也愿意保持这个状态,因为大明不想引发世界大战。

    所以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让李信和李定国打胜仗确实强人所难了。

    他们已经退无可退退过那片山林后面就是普利茅斯了,这是查理二世最后的据点了。

    目前大明正在争取法兰西的支持,让他出兵跟大明一起驱逐英格兰议会暴乱。

    但是法兰西的情况也很复杂,虽然当时法兰西答应了,可以让大明在这里雇佣士兵干涉英格兰暴乱。

    但是当大明逼迫查理二世签署割让新大陆殖民地的时候,法兰西的态度就变了。

    因为法兰西在新大陆可是一直跟大明在争夺殖民地的,五大湖的北面,密西西西比河的西岸,到处都是大明的殖民地。

    好么,现在大明竟然还要英格兰的殖民地,那岂不是把法兰西的殖民地进行了全包围了。

    这样的协议法兰西怎么会高兴,就算要继承这些殖民地也应该给法兰西继承好吧。

    况且法兰西人又不傻,他们也没有能力跟英格兰议会军的海军较劲,这些年光在欧陆上打仗了,哪有时间发展海军,现在海军水平跟英格兰议会军的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所以参与不了,要是能参与他们早就参与了还能轮到克伦威尔在那嘚瑟!

第一千零七十八章可共富贵呼?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过了腊八之后,京城西便门外白云观门口的庙会就越来越热闹了,尤其是进入复兴历之后,西便门外的房子已经快延伸到宛平了,这里已经不是城外。

    所以内城外城的百姓都会到这里逛庙会,烧香等等。

    朱慈烺跟崇祯夫妇像是一般的游客一般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崇祯夫妇更是看着什么都稀罕,啥都没有见过,看到耍猴的都能站半天。

    这也导致了一个上午,一家三口连一条街还没有逛完。

    朱慈烺看了一眼身边的贵喜:“饭安排在哪里?”

    贵喜弓着身:“就在前面的得月楼。”

    朱慈烺嗯了一声然后转头看向崇祯夫妇:“爹娘,咱们先去吃饭吧,都中午了,吃完饭我们在接着逛如何?”

    崇祯意犹未尽的看着那个耍大枪的:“我看路上不少人在买那炸糕糖饼啥的,不如我们随便吃一点,然后边走边吃,也是一种趣事不是。”

    朱慈烺脸色都黑了:“爹娘,安全为重,这路边摊怎么能安心1

    周皇后白了他一眼:“怎么吃不得,百姓吃得,我们怎么就吃不得?又没有人知道我们要来,还能有什么?”

    崇祯也点点头:“是啊,不放心让锦衣卫他们看着就是了,最多我跟你娘我们俩在街上吃,你自己去酒楼就是了。”

    朱慈烺连忙说道:“这哪有把你们扔在街上我自己去吃饭的道理”

    崇祯也不答话,就是不想去酒楼,什么山珍海味他没有吃过,他现在就想体会一下市井小民的快乐。

    崇祯看着那人把大枪耍的虎虎生风,百姓们一阵阵叫好声,他忍不住感叹:“想不到我大明民间如此卧虎藏龙,如果这样的好汉送到军中岂不是万人敌的猛将?

    你说,这大明军中的猛将可有这样好的枪法?”

    朱慈烺差点被气死:“爹,这些都是套路,就是为了好看的花把式,不经用的,真正的军中杀敌之术,那是要最简单最省力的招式千锤百炼的结果。

    军队的武功是杀人的,不是为了漂亮,这人要是在军中,怕是一个回合不到就被刺死了,哪有什么”

    朱慈烺也没有刻意压低声音说话,毕竟现在大明能让他小声说话的人已经没有了,他也习惯了不在意别人听到没有听到。

    不过在这可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话还没有说完,那为耍大枪的不乐意了:“对面的这位公子,您要是不爱看,就请离开,我这枪法好不好,自有各位公论。”

    朱慈烺被怼的哑口无言,刚想说话,一边的王国兴不乐意了呵斥了一声:“放肆!我来教你什么是真正的枪法1

    朱慈烺暗道一声要糟糕,这王国兴不会把人刺死吧?这要是死了人他们今天的游玩计划就彻底泡汤了。

    还没来得及呵斥,王国兴已经从兵器架子上翻出一根长棍,然后一个闪身朝着那持枪汉子刺去。

    那汉子只觉得眼前一花,刚想出手去挡,然后才发现对方的长棍已经抵在自己的心口。

    汉子羞恼的大怒:“你这人怎么偷袭!看我杨家枪法1

    王国兴撤后一步让那汉子耍起了枪花,结果汉子刚要抢跳,王国兴直接来了一个后发先至一枪抵在他的咽喉。

    汉子立刻吓得不敢吱声,汗水顺着脑门流下,因为他感觉到了死亡。

    王国兴撤回长棍:“你可服气了?”

    汉子呐呐半天:“服气了,佩服。”

    王国兴把棍子仍会兵器架:“给我加公子道歉1

    汉子只好躬身行礼:“小的有眼不识泰山,得罪了公子,还请公子海涵。”

    朱慈烺微微一笑:“术业有专攻,你又不上阵杀敌,你的枪法确实很好看。”

    朱慈烺是不介意,不过那些看热闹的人这下子知道了这位汉子的枪法只是花把式,一下子走了大半。

    看着一脸晦气的汉子,李亨跟贵喜示意:“赏他五两银子吧,咱们这也是砸了人家的生意了。

    爹娘咱们走吧,这里没啥热闹看了。”

    崇祯意犹未尽的打量了一下王国兴:“你这个是新的锦衣卫指挥使吧?”

    朱慈烺点点头:“嗯,是上半年刚上任的。”

    崇祯打量了一阵:“不错。”

    几人继续往前走,那汉子谢过了贵喜之后又去换个地方卖艺去了,虽然在这丢了面子,不过庙会这么大,人流量这么多,不至于因为丢了面子就不干了。

    崇祯走了几步看向朱慈烺,朱慈烺也莫名其妙的看着崇祯,崇祯尴尬的张了几次嘴还是没有开口,倒是一旁的周皇后不介意了:“给我们拿点银子我们买东西吃。”

    朱慈烺这才明白,确实崇祯哪有出来带过钱,这次跟着朱慈烺出来逛街更是临时起意,所以根本一点准备也没有。

    朱慈烺看到这崇祯夫妇是铁了心要在这庙会上买零食当饭吃了,只能朝贵喜示意了一下:“小心伺候着。”

    几人继续往前走,有了钱的崇祯夫妇,不一会手里就拿着各种小吃了。有时候也给朱慈烺,但是朱慈烺有点犹豫。

    最后还是拿着了,看到贵喜苦着脸点头,他也试吃了,不得不说,味道确实不错。

    一家三口开心的往前走,突然前面一个卖糖葫芦,一个小孩正抓着大人的手在那哭闹着要糖葫芦。

    看到这个崇祯站在那久久呆立不动了,手里的吃的也扔在了一边,叹了一口气。

    朱慈烺正在莫名其妙呢,崇祯突然回头:“我想到你那些兄弟姐妹从出生到现在还没有出过玉泉宫半步呢,他们应该也喜欢这种叫糖葫芦的小吃吧。”

    朱慈烺沉默了一下,然后微笑着:“那不如我让这些人到玉泉宫内也办个庙会吧,让大家在玉泉宫内好好乐一乐。

    其实不光我那些兄弟姐妹了,就是我后宫那些人也没有几个人逛过庙会呢1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868/ 第一时间欣赏统计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怕起重复所写的《统计大明》为转载作品,统计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统计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统计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统计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统计大明介绍:
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能提供至少2000项关于国家的统计数据。
如果崇祯对于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那他的结局一定是另一个模样。统计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统计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统计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