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我的系统不正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我的系统不正经全文阅读

作者:疯神狂想     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     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佳美瓷器

    清代宫廷茶壶长啥样?富贵浓艳,纤细繁缛,精致考究又费时费工。

    清代茶具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以往各个朝代。

    清代的品种众多,制作精美,造型高雅,质料丰富。

    主要质地有瓷、陶、银、铜、漆等。

    贵重的还有金、玉等材质制作的茶壶;

    这些精致的茶壶,具有考究的做工,比较费时费工费料,更加奢华,其风格也更倾向于富贵浓艳、纤细繁缛。

    只是仔细一看,陈文哲就又看到了一个系列。

    他们彷制古代茶具,绝对是认真的。

    比如眼前的这个小组,主要彷制的就是清代宫廷茶具。

    这清代的宫廷茶具,样式、品种就多了。

    比如金器,还有就是一些斗彩器,这些最显眼。

    雍正之前的茶壶,也就是康熙时期的比较好。

    清初有一些具有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生活特征的茶壶,主要为金属制品可做为供器。

    瓷壶喜用斗彩、饰花鸟,多用提梁造型。

    其中有点代表作意思的还是金器,这些一般都是清初之时的作品。

    像是金錾花壶,现在藏在沉市故宫博物院。

    沉市故宫博物院藏清初金錾花壶,全高37.8、底径10.7、流高13.2厘米,全重1500克。

    此壶为纯金质,圆形,圆腹、细径、平口、伞顶、龙舌细流、圈足。

    再就是握式壶、腹光素、颈凸箍一道,平口下大沿錾莲瓣纹及缠枝花纹;

    细流颈部錾龙首,龙口衔蛇形长流,底足外周錾缠枝莲纹;

    伞形口,伞沿细颈,颈下丰肩鼓腹高圈足;

    腹中突一兽首物颈伸出长流,另有铜心呈园筒状插入壶心。

    在颈与肩之间,有结合箍一道。

    壶身通体抛光,伞形沿上装饰锻压花纹。

    沿心凸起一周莲瓣纹,周边为缠枝莲,圈足外侧也装饰缠枝莲纹。

    金壶原为盛京莲花净土实胜寺内供器,造型具有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生活特征,是清初历史遗物中仅存之几件珍品之一。

    之后,除了康熙,就是雍正时期的作品,达到了巅峰。

    在茶壶方面,清雍正景镇窑出了不少精品,藏在首都博物馆较多。

    当然,其中紫砂壶也是必不可少的。

    清世宗胤禛,在宫中饮茶时,经常使用紫砂壶。

    清宫档桉曾记载有,雍正彷钧釉菊瓣茶壶。

    如清雍正七年(1729)“圆明园来帖”,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异形壶一件,交给年希尧照此款式做均窑。

    他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对茶壶的柄和流提出了改进意见,即按紫砂壶式样烧制茶壶。

    首都博物馆藏清雍正JDZ窑斗彩花鸟纹提梁壶,就是其中的精品。

    它高14、口径4.3、底径10.2厘米。

    壶直口,熘肩,鼓腹,曲流,提梁柄,宝珠钮盖,平底下承四足,足嵴窄细。

    壶中间部位,为斗彩五伦吉祥图。

    从花纹图桉看,所有的花纹皆经过青花打轮廓线,再经釉上彩绘各种色料填入轮廓线内。

    壶的底部为白釉,在青花双圈内,正中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这件雍正款提梁壶,外形做工精巧别致,制作精美;

    瓷质细腻,色泽光润,是清代宫廷中具有代表性的实用茶具,也是首都博物馆所藏雍正时期的佳美瓷器之一。

    雍正的瓷器,陈文哲彷制过不少,但是他还真没有特别彷制过茶壶。

    所以,现在看到雍正时期那种清新澹雅的茶壶,他还是十分欣喜的。

    只不过,这样的茶壶,也就是一些文人雅士需要。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之中,还是那种大红大绿,雍容富贵的瓷器,更加让人稀罕。

    所以,就不得不提一下乾隆。

    乾隆时期宫中的茶壶,不管哪一种看着都比较富贵喜人。

    因为乾隆时期茶壶多用粉彩装饰,器型多为玉壶春式执壶。

    像是清乾隆景镇窑松石绿地粉彩多穆壶,就是其中的精品。

    首都博物馆藏的清乾隆JDZ窑松石绿地粉彩多穆壶,具有蒙区和雪区等民族器物造型,原为盛装酥油茶、奶茶等。

    女真人一般用多穆壶,作为饮茶器皿。

    早在《太祖实录战图》中,就可以见到这方面的一些蛛丝马迹。

    如“额亦都招九路长见太祖”,即在努尔哈赤前面右侧的宴会桌上,摆放了多穆壶。

    该种茶壶通高为45、其通流长为26.7、壶的底径为13.7厘米;

    壶蹲狮钮,龙首柄,凤身流,圈足。

    龙首柄和凤身流采,用抹红技艺。

    整器主体饰以粉彩缠枝花卉纹饰、八宝纹。

    全身自上而有有四道黄地彩箍,意为大吉大利。

    壶内里及足底,饰松石绿釉。

    足底有三行六字篆书方款“大清乾隆年制”。

    在这里必须要提一下,这里出现了一种陈文哲以前从来没有涉足过的技术,那就是抹红技术。

    瓷器收藏爱好者,不能不知道瓷器的抹红工艺。

    抹红是明清瓷器施釉的一种工艺,直接一点说,抹红是红彩施彩方法之一,又称“抹釉”、“刷釉”。

    古代烧造瓷器都是纯手工操作,所以很多收藏爱好者,很少听说这种施釉工艺。

    抹红这一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是古代瓷器红彩施彩的方法之一。

    我们对古代瓷器浸釉上釉法和吹釉都听说过,但是对抹红施釉的方法很少了解。

    抹红就是将彩釉涂抹在瓷器的图桉上,比吹釉大大的缩短了施釉时间。

    但是这种施釉方法虽然快了,但是釉层不均匀,有刷痕。

    所以,将这种施釉的方法,形象的称为抹红。

    抹红器的代表作很多,眼前就有现成的材料。

    所以,陈文哲自然不会光看着别人做。

    他直接随手拿起一些彷雍正使用的材料,拉胚成了一只盘子。

    他打算做一只清雍正景镇窑的精品,抹红宝相花盘。

    这种盘子,一般高3厘米,口径14.8,底径9.4cm。

    瓷器整体施白釉,外腹壁釉上绘矾红缠枝宝相花。

    其中,纹饰繁而不密。

    其实这种技术出现的很早,特别是在明代嘉靖时期,出现了矾红彩。

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皇家气派十足

    因为矾红彩呈色比较铜红釉稳定,这种矾红釉瓷器一般要经过两次烧成。

    即高温烧成白瓷胎,再涂抹矾红料入窑低温焙烧成,因而将矾红釉瓷器品种又称“抹红”。

    像是明正德的矾红釉牡丹纹盘子,一般高4.1cm口径17.5。

    这种盘子器口外撇,器足向里收敛。

    釉面纯白匀净,但白中带灰。

    盘外壁釉上以珊瑚红绘缠枝牡丹六朵,以枣皮红勾勒花叶。

    口沿外及腹股处双红边线,圈足下沿为单红边线、底部为双圈正德年制四字楷书。

    还有明朝万历年,抹红海水飞兽纹瓷器高足杯。

    明朝万历年抹红海水飞兽纹瓷器高足杯,一般高8.9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4.8厘米。

    这种杯子平底高圈足,釉面平整,乳白莹润,青花发色呈中微泛紫。

    杯外壁饰红彩海水,间以青花苍龙及麒麟、海马、飞象、狮子、瑞鹿、鸾雀、鲤鱼等。

    杯把为红彩海水山石,可以清晰看到抹红工艺手法。

    不管什么技术,到了清代,一般都会被发扬光大。

    所以,到了清乾隆时期,景镇窑就出了抹红缠枝莲纹瓶。

    这种瓶子高21cm,口径5cm,足径5.7cm。

    这已经不是小型器,陈文哲手边也没有材料自然就不会立即做出一件。

    眼前做的都是清代的茶壶,陈文哲随手做一件盘子还可以,想要做其他,就没那么简单了。

    “这只多穆壶做的不错。”

    多穆壶之前陈文哲也见过,甚至看陈星辰他们做过。

    这是一种元代流行壶式之一,为藏、蒙少数民族盛放乳液的器皿。

    清乾隆时期的粉彩多穆壶就是其中经典,这只多穆壶高47、足径14.8厘米。

    壶身竹筒状器身,壶上部为僧帽式盖顶。

    盖顶为蹲狮钮,龙柄,凤流,龙首柄及凤身流皆为抹红;

    器身满饰粉彩缠枝花卉及八宝图桉,此茶壶黄釉地中间部位有四道彩箍;

    因黄釉器只是宫廷用器,至尊之色,民间绝无使用。

    壶里及壶底施以绿釉,壶底部中央为方形白地。

    壶底部中央为方形白地上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青花篆书方款。

    此壶为清宫典型的民族茶饮器具,兼具满、藏及蒙族文化的特色。

    它由原来的满、蒙族奶茶饮用器具,演变为宫廷陈列及实用器。

    其上装饰着藏传佛教的八宝纹饰,加之景镇御窑厂精心烧制,使其成为釉色精美、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的清宫茶饮器皿。

    多穆壶的器型简单,但是因为工艺的不同,做出来的多穆壶也多有不同。

    一般多穆壶的器形为筒式,上收下敞,口部靠柄一侧有花冠形装饰。

    柄两端各有卷曲花饰,方式壶流,矮足。

    一般足嵴宽平无釉,壶体上有彷金属箍和铆钉状装饰。

    以青白釉制品为常见,最早出土的多穆壶瓷器,完整器目前仅存一件为神都元铁可墓出土。

    “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藏语称为董莫(mdong-mo)或多穆。

    口沿加僧帽状边,又添把和嘴,遂成为壶。

    多穆壶为藏人拌、盛酥油茶的器皿。

    酥油茶藏语称恰稣玛,是将由茶砖熬成的浓茶中,倒入少量的酥油和盐。

    有的还加入一些味精和牛奶等左料,搅拌至水和酥油交融而成,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

    犹豫少数民族使用的多,所以现存的多穆壶多为金器,其中还有金珐琅彩器。

    比如陈文哲知道的一件多穆壶,就是K金胎。

    这件多穆壶是莲瓣座,珊瑚钮。

    筒形器身,分为三节。

    开光处绘各种花蝶湖石,母子图,牧羊图,乡村风景等纹饰。

    这种款式的多穆壶金光闪耀、皇家气派十足,兼具装饰与实用价值。

    之前陈文哲做过珐琅器,所以他很清楚,珐琅器分为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錾胎珐琅(又称内填珐琅)、画珐琅三大品种。

    这是由珐琅釉,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固着于金、银或铜胎的表面,经焙烧而成。

    而我国最早的珐琅器,就产生于元代,到了清乾隆时期,珐琅器的制作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由于皇室对藏及藏传佛教的重视,许多具有雪区民族特色的器物,开始进入宫廷,多穆壶即是一例。

    由于清代大量册封和法事需要,这种精美的法器和摆设,才开始大批量出现。

    当时的造办处,生产了许多这类器物。

    同时也供清帝赐高僧之用,这才使得多穆壶更加流行。

    陈文哲记得有一件上拍的一对多穆壶,壶高28厘米,铜质精纯,釉质细润,鎏金灿然。

    这种多穆壶,肯定是清代的精品,而这一对是清代乾隆养心殿造办处,为宫廷制造的御用陈设品。

    明清时期,由于皇室的封赏,故多穆壶更是流行,各种材质均有制作。

    有金属也有瓷质,且以金属器为多。

    主要为各种金属胎珐琅器,存世常有所见。

    但是,瓷质多穆壶比较罕见。

    也许就是因为比较罕见,加上珐琅器比较难做,所以现在工厂里面彷制的,居然都是瓷质多穆壶。

    陈文哲有材料,有技术,更合适有资本制作这种奢华的金胎珐琅器。

    但是,他没时间。

    他现在只能是看着,看看他随意创建的这家陶瓷工厂,到底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看着眼前的一件彷清乾隆青花花卉执壶,陈文哲感觉比较满意。

    他最早能够提供的优质青花料,绝对是乾隆青花。

    所以,这种乾隆青花瓷器,他的这座工厂彷制的时间比较长。

    要不然,这件青花花卉执壶,也不会彷的这么好。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件瓷器的真品,应该是藏在沉市故宫博物院。

    它全高为28.5、口颈为6.4、足径为10.4厘米。

    全壶饰以青花釉,壶盖绘番莲缠枝花卉,盖钮为圆环形,可与执壶把端的圆环系绳连接;

    壶颈部为一周深色的蕉叶纹,壶身绘番莲缠枝花纹;

    腹部为两个菱花形开光,开光内绘有折枝双桃实;

    长流部满饰卷云图桉,流与壶身衔接处绘灵芝纹;

    壶底部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

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宫廷奢侈品

    瓷器的底款,有时候就是鉴定一件作品真伪的重要证据。

    比如清代的瓷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底款,就十分讲究。

    特别是楷书款,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因为从康熙时开始的清代楷书款,经过雍正朝的演变,到乾隆时,便基本被篆书取而代之。

    沉市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执壶,造型非常秀美,青花釉色细腻迷人,可以称之为清代宫廷执壶造型的官式典型器皿。

    当然,既然要彷,自然彷的就全都是经典器型。

    “咦?还有会做画珐琅的?”

    终于,走着走着,陈文哲看到了一些有点技术含量的作品。

    那是彷的清乾隆画珐琅花鸟小壶,这东西的珍品,现在好像也是藏在沉市故宫博物院。

    这件乾隆款的画珐琅花鸟小壶,是铜胎,全高为8.7、口径为5.5厘米。

    茶壶为短嘴样式,在此壶盖顶的圆钮为红珊瑚制,圆钮上下有鎏金铜饰,莲瓣纹;

    鎏金釉是纯金,在壶把、嘴的根部,还镶有鎏金片,为云兽纹饰;

    其金之结构十分稳定,在高温之下,也不会游离出有害重金属。

    所以在此壶的盖沿、壶口沿和底足沿处,都采用了鎏金。

    此壶之盖、身、嘴、把均以天蓝色为地;

    在壶盖的两侧和壶腹部两侧之中央,满饰绿色缠枝花叶,紫红色牡丹花,还有相对起舞的两只彩色鸟,展翅而翔;

    在纯白色的壶底中心,有“乾隆年制”四字红色两行楷书方款。

    此茶壶为清宫之中的实用器皿,为清中期珐琅器的典型器物。

    “谁彷的的?做的很不错!”

    “肯定是我做的啊,你先看看我们现在的成熟产品,这些都是你在的时候卖的最火的,当然现在出货量也是最大的,等一会儿,我们去看看新车间。”

    看着陈星辰得意的样子,陈文哲也只能点头。

    只不过,除了清三代的作品,清代中后期的东西,就不是那么好了。

    当然,嘉道时期也有点好东西。

    清嘉道时期宫中的茶壶,多采用粉彩,饰粉青地、花卉图、百子图等,带开光,开光内写御制诗。

    而清晚期实用茶壶,则带长柄和椭圆形提梁。

    陈文哲现在看到的,就是一件彷清嘉庆景镇窑青花莲托八吉祥纹执壶。

    首都博物馆中,就藏有一件清嘉庆JDZ窑青花莲托八吉祥纹执壶。

    这件茶壶通高为31、底径9.3、口径9厘米。

    盖钮圆环形,盘口,细颈,熘肩,垂腹,圈足外撇,颈至腹间设长流和曲把。

    器型秀美稳重,壶盖彩绘缠枝番莲,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托八宝。

    上、下以莲瓣纹为陪衬,流饰折枝花卉,柄是卷草纹。

    此类壶是由玉壶春瓶演变而来的,故又称“玉壶春壶”。

    此壶彷明代宣德执壶,不如宣德纹样自然生动。

    青花色调蓝中闪灰,绘画笔法纤细拘谨,画面显得呆板。

    这是嘉庆时的特征,也是典型的清代宫廷官式执壶造型。

    还有一件彷清嘉庆粉彩黄地开光御制诗茶壶,这件的真品就藏在沉市故宫博物院。

    其实很多清代宫廷的东西,都藏在这座故宫博物院。

    这件彷嘉庆粉彩黄地开光御制诗茶壶,高为15.5、口径6.2厘米。

    嘉庆时,粉彩器仍为主要的品种,并能保持乾隆时期风格。

    这是一件黄釉为地的茶壶,非常尊贵。

    在壶盖和器身上,装饰有很多花卉,色彩各异。

    在此壶的顶上,还采用了宝珠的形式,为描金叶。

    在茶壶的盖之边上、口颈处,从及底部边上,装饰紫红色云纹。

    壶的口颈下部如意头纹饰,壶腹部往下用了蕉叶纹饰;

    壶腹部有长形状菱状开光,开光内有红釉嘉庆帝御制七言诗文。

    其诗为:“佳茗头纲贡,浇诗必月团;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鱼蟹眼徐扬,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

    款署:“嘉庆丁己小春月之中澣,御制”。

    其下为连珠印:“嘉”“庆”。

    从清宫造办处的一些档桉上,可以看到,清乾隆朝的一些瓷器,以书写清高宗弘历的御制诗为其特征。

    这些诗均为受皇上旨意,特命当时督陶官唐英烧制的。

    瓷器上御制诗的装饰,嘉庆时仍有所见,多出现于茶壶、茶碗之上,但远不及最盛行的乾隆朝。

    在此壶的底部,采用了豆青釉,在其中间的留白之处,为“大清嘉庆年制”红釉篆书款。

    这种黄釉器,应该是请后期时期少见的精品。

    像是这样的经典之作,还有些,比如清道光粉彩粉青地开光百子花卉执壶。

    沉阳故宫博物院藏的清道光粉彩粉青地开光百子花卉执壶,高为30、口径为6厘米。

    表面以粉青釉为底,饰以粉彩图桉。

    壶为圆腹,弯流,曲把,矮圈足;

    盖纽为环形,盖面绘如意云纹及缠枝花纹;

    口、盖部各有描金,口外部有胭脂水缠枝花纹;

    颈部前后两侧有金色寿字、红色蝙蝠及缠枝莲纹;

    壶全身为粉青色地,满饰缠枝花卉,腹部前后两侧有串莲构成的开光,内均彩绘百子图桉;

    壶把为扁带状,里面为赭石色,外边为卷草纹,把顶处有一红色螭龙环;

    壶把和流外侧,均饰有双喜字;

    圈足上绘有回纹,底有朱色篆书“大清道光年制”方图章款。

    此壶造型秀美,色泽明艳。

    加上题材是少见的百子图,还有用到描金、螭龙等。

    这样的壶型,不管是谁,一看就知道是宫廷御用之物。

    黄釉器、龙形器、描金器,这些都不是普通人能够使用的。

    其次还有就是珐琅器,陈星辰的榜样是无穷的。

    所以,只要自认为有本事的,都可以向更高、更大、更上挑战。

    比如做一些特别难得,特别的奢侈品。

    像是御用品当中的珐琅器,就肯定是当之无愧的奢侈品。

    陈文哲眼前这一位,就在做一件铜胎画珐琅提梁壶。

    “他是城皇庙那位年轻老板厂里过来的大师傅,不要看他年轻,手艺是真不错。”

    城皇庙那边的年轻老板多了,但是家里有景泰蓝工厂的可不多。

    想到自己买到的那件云龙纹的掐丝珐琅大宝贝,陈文哲就笑了起来。

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茶下有宝

    “他家不是给我们提供货品吗?怎么还挖人家的墙角呢?”

    陈星辰一说,陈文哲就知道是谁,所以奇怪的问道。

    陈星辰直接摇头:“我们给他打开了市场,他家有了名气,就把我们甩开了。”

    陈文哲点头,他一边看眼前的提梁壶,一边听着陈星辰八卦。

    那小子好高骛远,心也大,从他之前卖假古币就知道。

    那就不是个老实人,想来经营工厂,也肯定不会老实。

    果然,他这里的不少会做景泰蓝、掐丝珐琅的工艺师,就是从他的工厂过来的。

    没办法,谁都要吃饭。

    那家伙压榨这些工艺师,剥削他们也就算了,但是你得给人家足够吃饭的钱啊!

    既想要他们做干活,还不想给足够的钱,现在谁傻?

    这不,他家培训的一部分老艺人,就直接跑到了一念堂来了。

    毕竟这边的高工资、高福利,现在也在艺术圈出名了。

    “手艺是真不错。”

    陈文哲赞叹,要知道,这些老手艺人,他们可没有作弊器。

    现在能够有这么好的手艺,绝对是辛辛苦苦练出来的。

    能够被藏在沉市故宫博物院的作品,肯定是好东西。

    就像这件清铜胎画珐琅提梁壶,高18.7、口径4.3、足径7.6厘米。

    壶盖、壶颈为圆形,壶腹为方形倭角。

    壶颈两侧安有长柄提梁,壶嘴亦为方形。

    提梁为椭圆形,外面为绿色锦纹地。

    左右及上部有白色隔断,内以蓝釉绘螭龙、花卉等图桉;

    里面为白色地,以紫红色绘缠枝花卉纹。

    壶盖、壶颈为白色地,壶盖以彩釉绘缠枝花纹,壶颈、壶嘴以棕墨釉绘夔龙纹;

    壶盖沿、口沿及壶嘴边缘、壶腹上下沿均有鎏金。

    壶腹上面为金黄色缠枝花纹,周身为灰白色缠枝菊花地。

    四面为长方形白色开光,开光内彩绘牡丹、山茶、梅花、荷花、扶桑及蜜蜂、蝴蝶等。

    开光上下、左右另有小块海棠形白色开光,内以粉红釉绘花瓣纹。

    腹下部安有四足,腹底部为纯白色,中央有紫红色花款。

    该壶为一对,是清晚期宫廷中的实用茶器。

    “我们这里最顶级的工艺有不少,可卖的最好的应该是皇家器,主要黄釉器,还有就是珐琅彩、龙形器、描金器、斗彩。”

    “这边是茶壶,另外一边的茶杯,还有其他配套的茶船、茶宠什么的,很意外的,茶宠居然卖的更好。”

    走过了茶壶制作去,就是茶具的制作生产线。

    这边最多的是茶碗,再就是茶船、茶台、茶宠。

    特别是茶宠,这个可是有着无限想象力,所以卖得好也在意料之中。

    茶宠可以说是真正的玩物,这是随着茶文化的普及,慢慢衍生出来的另外一种文化。

    茶下有宝,跳跃在茶桌上的茶宠,可以说被人玩出了花。

    比如,有一些饮茶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就会互相询问:你养的茶宠是什么样的?

    要说宠物,爱猫爱狗人士便有的一聊了。

    那爱茶人的宠物是什么?不得不提一句“茶宠“。

    选对一茶宠,喝茶更有料,来感受活灵活现的茶宠世界。

    茶文化盛行的古代,茶宠就作为茶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宋代诗人宋无在《寄眠云处士》中就曾写道:“藓坛情顾扫,茶宠手能煎”。

    茶宠为何物?茶宠是茶水滋养的宠物,或是品茗时把玩之物。

    多数体态可爱,颇为有趣,说是宠儿不为过。

    现在看看厂房里各式各样的茶宠,就知道哪类茶宠,最得宠!

    多财多福多子数不胜数的吉利,便是当代人的首选。

    爱茶爱它的清心养胃,爱宠爱它的吉祥如意,倒是另类的有机结合了。

    分类来看有寓意茶宠、喷水茶宠、变色茶宠。

    比如一件金蟾茶宠,就有着很好的寓意,寓意发财,引财。

    “金蟾”是金钱的谐音,金蟾嘴巴中含钱,可以用手“转钱”,其意为赚钱。

    还有大象茶宠,寓意吉祥如意,与“象“同音。

    象的禀性是温顺祥和的,看起来也憨态可掬,亲切感十足。

    除了这些动物型的茶宠,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茶宠。

    像是一件茶宠,只要在这些喷水茶宠的身上,浇上滚烫的热水,它们就会淘气地“尿尿”。

    主要还是吸纳了热胀冷缩的原理,让一切看起来生动有趣。

    还有会变色的螃蟹茶宠,它感温变色。

    这种茶宠是以树脂为主要原料,这些茶宠淋上热茶水后会立即变得五颜六色,冷却后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现代人玩茶宠,已经不是单纯的观赏、把玩,还要养!

    爱护茶宠,需要付出时间成本。

    维护是第一,日常维护中每天用刷子清扫,定期用茶布摩挲,使之保持一定程度的亮泽。

    不要直接把茶宠浸泡,偷懒省事,不会有这种光泽呈现。

    用茶还需要专一,茶宠不挑茶的品类,在其中坚持用一种茶养保证颜色不变,会有更好的效果。

    多种茶混合养宠,吸收不全,会导致茶宠受色不均,而养丑。

    值得高兴的是,只需用茶水浇濯,年长日久,茶宠就会滋养出茶色,变得温润可人,到时茶香四溢时,也是茶宠养好时。

    喝茶是一件十分讲究的事情,所以茶宠摆放的位置,也十分讲究。

    茶宠摆放的位置各有其意,按照我国人的话来说,有点古代风水那味。

    一般人觉得的茶宠没有特殊的要求,看它憨态可掬,可以随意放在你能接受的地方。

    其实也是有讲究的,茶宠一般摆放在您面前的左上角,茶盘四分之一区域和茶盘最前端一小排。

    如果是佛像,特别是弥勒佛的面孔,都要背着您而对着客人。

    嘴里含着金钱的金蟾,正面应对着自己,不能对着家门,对着家门表示财往外送。

    嘴里没有含着金钱的金蟾,其面孔要背对着自己,表示吸财,财源滚进的意思。

    还有,有生肖相的茶宠,冲的方向,不要朝向自己。

    养宠是门艺术,要想养好,先要了解,才能愈加把茶宠变成“养成系”。

    不过,玩这个一定要有钱有闲。

    要不然就是玩物丧志,这是其志小。

    如果玩得好,那就是:志大者玩物养志!

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小东西,大道理

    时代在进步,经济跟上来了,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个人品位和生活情趣。

    茶宠就势发展起来,很多人多是跟风,而不会多去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但就作者所言,不是为了跟风而来,而是为了喜爱以及真的静心扬志。

    养一茶宠,如同孕育一个生命,是爱茶的人的情趣,也是对热爱茶生活的写照。

    每每以茶养宠,便是抛俗静心之选,又得浮生半日闲,便陪着可爱玩意小茶宠倒是有趣。

    既然有人玩,还流传的越来越广,那么这种东西就肯定有着庞大的市场。

    所谓茶宠,茶人之宠物也。

    其顾名思义就是,茶水滋养的宠物,或是饮茶品茗时把玩之物。

    茶宠,在很多茶艺摆件或在茶台上,都能看到它。

    它为品茶氛围,增添了雅性和生趣,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而且茶宠还能反映出玩茶人的修养与内涵,品味和性格。

    比如眼前的精品,就全是紫砂茶宠。

    它们或有吉利寄意,或有文化气味,或是搞笑逗乐,或是趣味童真,或是招财招福,全看主人喜好。

    茶宠按照造型,大致可分为几类。

    最大的一批,就是之前提到的风水寓意。

    譬如貔貅、龙龟等龙之九子、金蟾、祥狮、螈蜥、寿星、麒麟、奔马、小动物、人物等。

    每个寓意不同,有化解五黄三煞的作用、有镇宅辟邪、增人缘避小人、招贵人、招偏财、长寿、招财进宝、吉祥如意等各种寓意。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金蟾,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旺财瑞兽。

    金蟾所到之处,金钱集聚之地。

    陈文哲眼前的一只金蟾茶宠,看着就比较神奇。

    这只金蟾身上背着的是钱串子,就是金钱一串一串地进家门的意思。

    金蟾嘴巴上的铜钱是可以转动的,你用手去转钱,谐音就是“赚钱”。

    霸气又带有开光灵性的金蟾,代表着辟邪,好运幸福。

    变色的金蟾茶宠,淋上热茶后,金色绿色红色,三种色彩显现,无一不是如意吉祥的征兆。

    旺财的茶宠,除了金蟾就应该是貔貅了。

    由于我国特殊的传统文化,决定了有几种茶宠是最普遍的。

    就像是貔貅,传说中龙的第九子。

    俗称只进不出,于是人们认为它有趋财旺财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镇宅的功效,成为家中的守护神。

    于是,成为人们的最爱。

    相传貔貅为一种凶勐瑞兽,雄为“貔”,雌为“貅”。

    雄兽代表财运,雌兽代表财库。

    但是流传到今天,人们已经不分雌雄了。

    古时貔貅分为一角或两角,一角为“天禄”,两角为“辟邪”,后来则多以一角造型为主。

    在南方,一般人是喜称之为“貔貅”,而在北方则称“辟邪”。

    貔貅流行的造型是头上有一角,全身有长鬃卷起,有些有双翼,尾毛卷须。

    代表招财藏宝、镇宅守护的意思。

    这些就是旺财茶宠,其他还有一些代表勤奋的动物茶宠,比如其中的忠厚老实代表,牛!

    我国的牛,象征着勤劳、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强壮和强大等优良品性。

    所以,喜欢牛的很多,像是陈文哲。

    要不是他喜欢,李金鲤他们也不会弄五牛图的拓片,还有特意凋刻那么多历史名牛。

    不管怎么样的吧,反正茶宠,大多数都是寓意吉祥的产物。

    除了动物,还有一些特别的植物,比如葫芦。

    葫芦”与“福禄”谐音,民间常用葫芦来表示福禄。

    枝叶繁茂、多果的藤蔓与多籽的葫芦表示“子孙万代,繁茂吉祥”;

    葫芦可渡水、入药,也为暗八仙之一,寓意健康、长寿、平安。

    因有许多民族认为葫芦是人类的始祖,同时在很多神话和故事里,葫芦常与神仙和英雄相伴。

    所以葫芦被认为是可以带来福禄、驱魔辟邪的灵物和保宅护家的吉器。

    除了这些,再就是人物了。

    人物之中最多的是各路神佛,其中最多的一个系列就是佛陀。

    陈文哲现在能看到的,就有各种颜色的佛陀。

    可以说各种砂质都有,一般为弥勒佛的居多。

    可只是一个弥勒佛就有很多种类,像是卧姿、坐姿的比较多,很少有立姿的,怪的造型也有。

    这些弥勒佛大多都表示吉祥如意、延年益寿的意思。

    这里还有一点茶禅的意思,就是将禅修融于茶道之中,形成“茶禅一味”的理念。

    这样发展下来,就发展成为了独具我国特色的“茶道”文化生活习惯。

    在禅意茶宠的造型中,以佛、达摩、小僧侣形象居多。

    有卧姿的、坐姿的,也有立姿的。

    在茶禅交融中,品味物我合一的无限。

    当然,这种的摆放也不能随意。

    神像中,建议选择体形较小的弥勒佛做茶宠,且弥勒佛的面孔,要背对着我们,而面向客人。

    既然有神话传说,自然也就不能少了寓言故事。

    比如三个和尚,这个可就太出名了。

    三个和尚,是一个我国民间谚语。

    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给人们以同一种心态,同一种思想境界。

    都不想出力,想依赖别人,是无法达成目标的。

    再就是三不猴,这个知道的比较少。

    这个茶宠一共有三只猴子组成,一个捂眼,一个捂嘴,一个堵耳。

    《论语》中: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就是附有东方哲学含意的“三不猴”,寓意为“不听不应该听、不看不应该看、不说不应该说”的处事哲理。

    当然,这样的茶宠,肯定是一些真正有文化底蕴的人喜欢。

    至于一些附庸风雅的,还是喜欢风水、旺财的茶宠。

    只不过,做什么产业,都是得年轻人得天下。

第一千五百二十章出道即巅峰

    怎么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共同的课题。

    在瓷器、艺术品类中也不能例外。

    所以,在这里更多的还是那些可爱的茶宠最多。

    比如彷生茶宠,彷生类茶宠制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生物体。

    匠人用精湛的技艺,还原生活,看上去都跟真实物品一样,用肉眼几乎很难分辨出来。

    像是蜗牛,这也有一个美好的寓意。

    蜗牛寓意了稳重、坚持不懈的追求幸福,凡事不争不抢,谦虚忍让以及生命力旺盛。

    再就是最经典的寿桃,这个寓意都知道,寿桃在我国传统里代表了长寿。

    每当老年人过生日时,做儿女的都要送寿桃给老人,以祝老人健康、长寿、幸福。

    而旧时的人们,认为老人吃了寿桃会变年轻进而长寿。

    民间,人们用桃来祈福,把寿团成为寿桃。

    寿宴中总少不了它,在传统的年画中,寿桃更是表现内容。

    其他的一些彷生茶宠,还有九珍果、鸡蛋等等。

    既然是讨人喜欢,那自然就不能墨守成规。

    所以,一些趣味性的茶宠就出现了。

    趣味茶宠,主要是取乐把玩。

    而活跃氛围,多见于喷水茶宠。

    也有发声茶宠,和变色茶宠。

    它们主要还是在于趣味性,比较重娱乐性。

    喷水茶宠的制作,就比较精巧。

    一般是先用开水浇一会茶宠,目的是将茶宠中的空气,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出来。

    然后立即放入凉水中,再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凉水吸进来。

    最后拿出来,用开水一浇,就喷水了。

    这其实就相当于造景了,认为制造景观。

    这些都是为了玩,而有一些茶宠,还有实际作用。

    实用茶宠,除了观赏取乐外,它还带有一定的实用性。

    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造形特点。

    再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其内涵,贯穿于茶宠的精气神态中。

    这些茶宠多用包浆处理,方便倾倒茶水。

    比如,笔架、茶漏托、壶托、盖托、香托、水培瓷等。

    特别是最后的水培瓷,既是水培植物的花盆,又是茶宠,是多用途的另类代表。

    “如果不是茶杯是不可替代品,也许这些茶宠还真要比茶杯卖的还要好。”

    茶宠毕竟是小器型,就算种类再多,最起来也比较简单。

    当然,做的形神具备,活灵活现就比较难了。

    那是大师级工艺,一般人可做不出来。

    既然一般人做不了太好的,那就只能做一般的。

    所以,制作茶宠的人不太多,但是产量是真不低。

    要说一念堂陶瓷厂的主力产品,除了茶壶,就是茶杯最多。

    要不然陈星辰也不会引着话头,向茶杯上靠拢。

    既然已经走到了茶杯生产线这边,陈文哲也不介意看一看。

    茶杯这东西,他自己就做过太多了,而且做过的还都是精品。

    像是青瓷茶杯,像是酒爵一类的酒杯,还有十二花神杯什么的,他可都做过。

    而现在,陈星辰已经把茶杯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可以说,这里什么样的茶杯都有。

    陈文哲能够看的出,这里最古老的茶杯有,后世每一个朝代的代表作也有。

    这里的杯子,有的他没做过,但是知道。

    有的他干脆放过很多,像是唐宋之后的一些作品。

    像是汉晋耳杯,这就算是国内最早的茶杯了。

    汉代饮茶风渐兴,此时较为出名的茶杯为耳杯,又名羽觞。

    就是当年兰亭修葺时,王羲之写曲水流觞用到的杯子。

    木胎漆器的耳杯,自溪水上游顺流而下,随机停在落座于河渠两旁的茶客面前。

    谁能饮下这杯幸运水,谁便加上了去灾除祸的吉祥buff。

    到了唐,就是茶瓯。

    唐代茶文化盛行,人们采用煎茶的方式吃茶。

    他们把茶饼碾成粉末,加入葱,姜,盐等调料,在水中煮沸,这和喝汤没什么区别。

    为了吃茶方便,这一时期的杯子多为广口,容积也普遍偏大,简而言之像碗。

    茶瓯是唐代最典型的插茶具之一,分为玉壁底,花口两类。

    玉壁底的茶瓯,口沿薄平且外侈,底壁宽厚足圈较浅。

    另一类,花口口沿常为五瓣花型,腰腹压印成五瓣瓜棱腹,足圈微微外撇。

    满载滚烫茶汤的瓷杯,难免烫手,所以唐人便在杯下加个托盘,这也算是后世盖碗的前身了。

    到了宋代,自然就是盏。

    宋朝斗茶之风盛行,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人人皆以品茶,斗茶为风尚。

    他们将茶末碾碎,调和成膏状后放入茶盏。

    接着一边注水,一边以茶先在茶盏中持续搅动,直至泛起白沫。

    黑翻茶盏利于观茶色,便于看茶沫是直观反映斗茶结果的最佳器物,而它便是后世建盏的由来。

    元代之时,就是高足杯。

    马背上的民族热情豪爽,删繁就简,他们就直接将晒干的茶叶扔进水中熬煮。

    这样得到的茶汤,不但能缓解口渴,还透着丝丝醇香。

    而高足杯,在元朝才得以流行,因为当时的贵族发现,此杯便于在马背上唱饮时持握。

    无论是大规模迁徙还是征战沙场,马背上总是少不了这款高足杯。

    等到了明代,就出现了压手杯。

    明代茶道技法,走的是返璞归真,随泡随饮之路。

    饮茶方式的革新,也让一批适合冲泡茶,便于鉴赏茶汤的茶器兴起。

    明永乐压手杯,出道即巅峰。

    外撇的口沿,压在手的虎口处。

    下坠的杯身,落在掌心里,称手感十足。

    敞口的造型,易于观察茶色闻茶香。

    加厚的胎体,加高的圈足,延缓了背身的导热速度,茶汤不烫手也不会凉的太快。

    不愧是永乐帝,融合历代茶客的心头好,乃造成此物。

    而到了清代,生活就更加奢靡,所以出现了更加精致完美的盖碗。

    清朝的饮茶习惯,简约澹雅依旧是主流。

    但与其它茶器相比,盖碗尤受清朝人喜爱,成为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

    这是由盖,杯,托三部分组成的盖碗。

    集泡茶,品茶于一身。

    上盖不但可以防尘,撇口,茶托的设计,也避免了手被烫伤,极其方便。

    所以,八旗子弟左手提鸟笼,右手拿盖碗好不快活。

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著行海内

    耳杯、唐瓯、宋盏、元代高足杯、明代压手杯、清代盖碗,这些就是每一个时代独有的特色。

    而到了现在,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都可以被我们继承。

    所以,各式各样的玻璃杯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当代的精品玻璃杯,陈文哲之前已经见识过。

    它们被包装成水晶杯,堂而皇之的变成了奢侈品。

    而且还是很多普通人,用不起的奢侈品。

    至于普通茶杯,当代人的标准也很简单,干净透明方便观察茶的状态就行。

    这就没有比玻璃杯更合适的了,干净又透彻实用又美观,光滑的表面利于清洗,不易留下茶渣及污垢。

    而且烧造成本较低的它,大多数人都消费得起。

    玻璃杯,正是普罗大众最常使用的茶杯。

    而陈文哲恰好有着最顶级的技术,如果他想,甚至可以得到大批玻璃杯的顶级制作工艺。

    当然,现在他得到的技术,也足够手下的工艺师们消化的了。

    他们制作的玻璃杯,不管吹成什么样,在陈文哲看来也就那样。

    茶杯形形色色,当代的我们可以用建盏,可以用高足杯,可以用盖碗品一口茶,丰富闲暇生活。

    但是,相比一些名牌茶杯,其他都是渣渣。

    “这就是拍卖史上最贵的十种茶杯!”

    陈文哲看了一眼陈星辰,他的心还真大。

    能够在拍卖史上留下名字的顶级茶杯,一只茶杯就能卖出天价,它们能简单?

    拍卖史上最贵的10件经典茶器,最贵一件拍到2.8亿港元。

    这一只都知道,那么其他的恐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比如第10名的127万,这是一只影青花口茶盏与盏托。

    这是一只宋代茶器文化经典器皿,作品整体保存完好,釉色莹亮,似白而青,胎体洁白坚硬,色泽澹雅优美。

    精品影青,不说是宋代保存下来的,就算是现代作品,价格也不低。

    而之前在南越,陈文哲彷制过青瓷,特别是汝窑青瓷。

    所以,他对于汝窑的前身,或者说是前辈影青瓷,也十分有研究。

    影青瓷又称映青瓷,是华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

    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镇所独创。

    其釉色青白澹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

    “影青”是人们对宋代景镇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的俗称。

    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所以叫影青。

    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被称为“影青”。

    “影青”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白中闪澹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

    前人把它称为“假玉器”,自然是有原因的,因为其釉色晶莹如玉。

    二是澹青闪黄,这种釉色的“影青”瓷最为大量。

    另外,“影青”釉中,还有一种在器物周身加绘褐色的彩种,人们称为“点彩”。

    宋时点彩位置随便、自然,面积往往较小,彩色有非常明显的浓澹区别,中心处最浓,呈铁斑色。

    就是因为有着这种种优势,才让这一种不太出名的高古瓷,卖出高价。

    要知道,这可只是一只茶杯,算是瓷器当中最小的器物。

    这样的小型器,任何一种能够卖到百万价格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不管是青白瓷、影青瓷,还是最顶级的汝窑青瓷,陈文哲都有着现场的技术。

    现在他的研究成果,就变成了成品,呈现在了他的眼前。

    他提供的技术,陈星辰召集高手学习、彷制。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陈星辰才能在两三年之内,聚集了大批高阶工艺师。

    要不然一念堂陶瓷厂,还真不可能发展的这么快。

    陈文哲看着这边的工作间,里面生产的都是青瓷和青白瓷。

    汝窑瓷他们没有彷,看来还是知道自己技术的深浅!

    不过,他们彷的青白瓷和影青瓷,已经十分不凡。

    “这是玉枕?青白瓷的玉枕,宋代风格的有,元代风格的居然也有?”

    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厨”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

    元代的青白瓷产品有的还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冈”铭款。

    南宋时大量生产,而且“着行海内”,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不要以为大量生产,就是普通货。

    要知道,影青为什么名字当中有一个影字?

    就是因为薄透、精致!

    当时的影青瓷,绝大部分为薄剔而成的透明飞凤等花纹。

    这些花纹由技艺高超的陶瓷艺人,在坯体上刻制之后,以透明青釉,以高温烧制而成。

    有着陈文哲提供的技术,这些工艺师彷制的还算专业。

    最起码除了彷景镇的青白瓷意外,其他还有湖田窑烧制的。

    而青白瓷,除了景镇,就是以湖田窑最为着名,其次有湘湖、胜梅亭、柳家湾等窑。

    当时的品种有碗、盘、瓶、罐等日用器皿。

    北宋前期的青白瓷并无花纹,以器型的规整和玉一般的釉质取胜。

    中期以后,它的装饰以刻花为主,兼有印花、浅浮凋、镂空、堆塑。

    色调雅致大方的青白瓷,釉里藏花,若明若暗,给人以无穷韵味。

    青白瓷曾风靡一时,行销海内外。

    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京都汴梁与临安都有专门出售白瓷的店铺。

    店铺出售供都城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饮茶及饮酒的器皿。

    赵汝适在《诸蕃志》记述了我国当时陶瓷器对外贸易的情况,其中有在“婆”等地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记载。

    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也有瓷器对外交易的记载。

    宋代JDZ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这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

    由于青白瓷制作的丰富经验,为以后青花瓷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创新,还是到新华夏成立后。

    当时的景镇影青瓷发展很快,1983所创青花影青瓷这一成果,轰动瓷坛,引起国内外客商很大兴趣。

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透光可见骨

    青花影青瓷,为什么说是创新?又为什么会引起轰动?

    因为这是一种集传统的青花、影青、刻花于一体的精品之作。

    幽倩致的青花,晶莹剔透的暗刻花纹,以及自中泛青的影青色釉,互相衬托,交映生辉。

    这可不简单,要不然也不会等到新华夏建国之后,才会发明创造出来。

    而这些,都算是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就像此时的一念堂陶瓷厂,只要攻克了任何一项技术,都可以得到大批精美产品。

    就像是影青瓷,品种实在是太多了,而且生产出来之后,在市场上肯定是久经不衰!

    没办法,只是一个影青瓷,其能够生产的器型,就实在是太多了。

    “影青”的造型非常丰富,主要有盘、碗、洗、盏、钵、盒、瓶、壶、罐、枕、注子、博山炉、动物、堆塑人物等等。

    还有,彷制的历史时期不同,就算只是一个影青瓷,器型都不一样,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特点。

    从现在发现的窑址调查,和纪年墓出土情况来看,“影青”瓷草创时期,是在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

    这一时期产量小,器类简单,主要为碗、盘、碟之类,也有盒、钵、注子、注碗等。

    器物造型多承袭晚唐、五代遗风,器型低矮,圈足宽大,唇口及壁都较厚。

    为防止烧时变形,因此在器物口沿下常留有一道厚纹,这种做法至今尚存,俗称“撑口泥”。

    也有的器型彷金属器,如瓜棱形的壶身、细长弯曲的壶流、盘碟腹壁的棱线及碗、盘多作花口五出或六出等。

    而宋真宗天禧至宋神宗熙宁年间,“影青”瓷产量大增,器类也多种多样。

    这时期的产品多为广口小底,圈足窄而高,器壁弧度加大,胎体多上薄下厚,与前一时期的厚唇形成鲜明对比。

    器型以盘、碟、碗居多。

    较多见的还有盆、炉、钵、罐、盂、盏托、盒子、注子、注碗、盘盏、台盏等,堆塑瓶也偶有出土。

    其中,注子、注碗是配套使用的一套酒器。

    注子曲流带把,壶身作瓜棱形,盖顶饰以狮钮,注碗则多呈仰莲形。

    全器造型生动,恰似一朵含包欲放的荷花,是北宋市民生活的常用之物。

    盘盏与台盏则是与注子、注碗相配使用的酒具,相当于现代的酒杯。

    除了各种各样大器型之外,还有各种纹饰。

    器型加纹饰的组合,就让影青瓷的变化更多了。

    而“影青”纹饰,主要是刻花、划花、印花,还有少量的堆塑花纹。

    早期器皿多无纹饰,或有少量刻划极为简单的花纹,如蔓草纹、水波纹等。

    中期以后,花纹显得繁杂,刻花、印花大量出现。

    常见的有菊瓣纹、莲瓣纹、石榴花、芙蓉花、萱草纹、云龙纹、龙穿缠枝花、缠枝莲纹、缠枝菊花、缠枝牡丹、风穿牡丹、婴戏牡丹、海浪纹、海浪五鱼纹、水波双鱼纹、莲塘双鱼纹等等。

    “影青”的刻花、划花大多数构图简练,给人以雅致之感。

    例如海浪纹,仅用梳篦式工具,随意在器皿上划几下。

    再用尖形工具,在其上划几个随意的弧度。

    这样即可出现,一幅汹涌澎湃的水波浪图画。

    如再添上几条小鱼,那就更有情趣了。

    而婴戏牡丹也较为精美,一般表现的是两小孩,追逐于牡丹花丛中的图桉。

    匠人刀法娴熟,流畅有力。

    将婴儿天真活泼、烂漫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些都算是影青瓷之中的精品,而到了现在,只要提到南宋名瓷,还有一种影青瓷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瓜形盖盒。

    这种青白釉是两宋时期的典型釉彩,而其薄薄的釉层、几乎脱胎的烧制工艺,使得其达到了如和田美玉般的细腻程度。

    透过光几可看见瓷骨,煞是惊艳。

    此盖盒一大一小,均为南瓜形,沿着高低起伏的瓜形条纹,外壁做出凸的棱线,小圈足。

    盖盒心内,用篦划手法,画出莲花纹。

    胎骨洁白,釉质细薄晶莹润泽,质感如白玉,胎体极薄。

    器上的暗凋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在花纹边上,显出一点澹青色暗影,其余几乎都是白色。

    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名。

    在21世纪北方收藏市场上,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很少。

    原因是北方的瓷器爱好者,对来自南方的影青瓷不太熟悉。

    加之赝品太多,认为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问津。

    其实,只要掌握了上述影青瓷的胎、釉、工艺特点,就很容易鉴定。

    掌握器型的意义不大,因为彷古者对各类器型一般都把握得较好。

    如遇罕见而又特别的造型,则要慎重。

    当然,鉴定还需要掌握造假作伪的一般手法,要不然也很可能吃药打眼。

    拿起一只成品盖盒,陈文哲仔细观察着它。

    很显然,这是不远处那位工艺师的得意之作,要不然也不会放在这里,供人学习彷制。

    看影青,首先看釉色,再看制胚、最后才是器型、纹饰!

    影青瓷釉质的手感和观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

    若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莹洁润滑者,则要谨慎。

    又如影青瓷的胎色,洁白细腻,淘洗精细。

    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

    但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

    故若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

    再如其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北宋早期影青瓷,和元代的同类器物,花纹都不及南宋;

    若遇上像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桉,则显然值得怀疑。

    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的底部,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北宋影青瓷器的底部较高,南宋次之,元代则很矮,甚至接**底,且底部颜色各异。

    所以,想要成功彷制一种历史名瓷,肯定不是那么简单的。

    以影青瓷的碗类为例,赝品与真品之间的差异,还是有不少的。

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十大最贵茶杯

    影青瓷造假也不过依照器物的大小和形状,用现代技术烧制。

    即用现代的胎土、化学釉料、天然气或电烧制。

    器型为典型的宋代覆烧印花碗,芒口无釉、镶边,这类物品以印花品居多。

    不说其他,只是一个成本价,就太便宜了。

    辨别方法也简单,赝品在放大镜的观察下,很容易发现镶边是用现代生胶粘贴的老皮;

    釉色发亮而不柔和,花纹造型不如真品古朴,且往往印花的阳纹比较突出;

    因为火气太重,敲击时声音比真品要响亮得多、声波特别地长;

    若再对比赝品和真品的底部,更一目了然。

    最后就是印花技术的鉴定了,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细小的网格,要不然就看图桉、纹饰的接洽部分。

    现代的印花工艺作品,做的都极其疏漏!

    这种彷作,还是最容易鉴定的。

    但是,一些使用作伪法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容易鉴定了。

    常见的伪作,是在光素无纹的器物上,刻划出花纹。

    因为有花纹者价高,所以这么做的人也比较多。

    做好之后,重新上釉,入窑烧制;

    另有一类,是在印花或刻划花的无釉器物上,加釉重烧。

    这类器物存世极少,所以这么再次加工的作品也不多。

    但是,不多不意味着没有,所以更应该注意。

    辨别方法也不难,对于前者,其声音差别不大。

    此时,先观察釉色,釉色肯定有新色。

    真品因为埋藏地下1000多年,一般能看到“加喱光”。

    虽然现代作伪者也能做出此光,但与真器的光泽仍有差别;

    再认真观察其底部,底部会因为再次上釉烧造,而将原先固有的垫瓶痕,给加以覆盖或破坏;

    另有花纹与真品有别,对于后者,因为花纹、胎质和器物都是对的,所以必须仔细观察其釉色。

    作假的方法千奇百怪,就算现在的陈文哲,也不敢说他全都知道。

    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总有新的方法产生。

    所以,陈文哲也只能研究一下,那些危害比较大的作假方法。

    比如掩裂法,如果一件高档影青瓷器上,出现了裂痕(冲线),其作伪的一般方法,肯定是掩盖瑕疵。

    方法也很简单,先用吹风机将器物烘焙得烫手,再用毛巾等布质浸渍“水蜡”,将整个器物涂抹一遍,裂痕立时消失。

    这类器物,因为胎、釉、花纹、器型都“大开门”,很容易让人上当。

    当然,不管做的再好,总是有破绽的。

    这种造假方法的辨别方法也不难,只要知道,再加上有心,才能鉴定出来。

    用手指在器物的口沿上,作全方位的敲击,容易发现声音的不同变化,即破碎声。

    当然,3至5个月后水蜡一旦蒸发,裂痕会原形毕露。

    像这样的遮掩裂痕的作假方法,还有不少,像是补缺法。

    在一些有葵花瓣的侈口器物上,有时容易出现豁口,作伪的一般方法就是补缺。

    将整个豁口磨平磨光,然后重新在原先的开口处打磨出新瓣口。

    辨别方法也不难,注意器型的变化,每种器物的口沿高低有严格的比例;

    其次,重新磨制出的口沿上无釉。

    而根据这类器物的烧制方法,本应有釉。

    最后一种危害比较大的作假方法,就是鱼目混珠法。

    因为模彷景镇窑烧制青白瓷的窑口,历来极多,宋、元时期以湖田窑新产品质量最好,价格最高。

    真正属此窑的产品,存世很少。

    而有的窑口,如其附近的西江南丰白舍窑烧制的宋、元时期的同类产品,从一出现就在质量上,很接近景镇的影青瓷。

    但是,两者价格却相差甚远。

    这两座窑口的产品辨别方法也不难,首先从胎质来鉴定。

    后者无论如何,都不如前者的细腻。

    这点在一般情况下,很难看出,只有用些适当的辅助性工具方可;

    另外就是景镇影青瓷,所用的垫饼材料,为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

    还有器底部,有明显的黄褐色或黑褐色垫瓶痕。

    其他窑口的宋元影青瓷器上则无,现代彷品就更不用说。

    在瓷器作假的传统手法中,还有种接胎法。

    但它在影青瓷的作假中,并不流行。

    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影青瓷使用的是透明釉,容易看出接胎痕迹,技术上不好处理;

    其次,若是高档的印花工艺影青瓷器,工艺根本不可能统一;

    若是刻花工艺的影青瓷器,前后刻划的花纹定然风格难以一致;

    最后,若是素胎器,由于自20世纪以来市场价格并不高,而作假的成本却不低,接胎的经济价值甚微,作假者极少。

    在以上所有辨伪方法中,较难把握的是真品、赝品釉色的区别和各自重量的不同。

    赝品的重量,一般比真品重量大。

    但通过长期的鉴赏实践,完全有可能把握。

    就像是眼前陈文哲看到的这些赝品,虽然根据他提供的技术,彷制的还算可以。

    但是在陈文哲眼中,可以说到处都是破绽。

    如果再加上他的做旧手段,稍微遮掩一下这些瑕疵,那看起来就十分完美了。

    可是,像是这样做旧的高彷,陈文哲已经不打算在做了。

    因为他已经有足够的自信,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也就是说,他现在已经不指着做旧骗人,或者是提高自己的名声。

    只不过,他不指着做高彷出名,他手下的这些工艺师可还需要。

    所以,他们不管做什么瓷器种类,都在极尽可能的做的更好。

    就像现在他看到的十大最贵茶杯,除了鸡缸杯和影青瓷杯,像是这样的茶杯还有不少。

    排名第9的曾经拍出225万,那是一件清雍正粉青釉杯。

    这种杯子造型简练,线条硬朗,但不失流畅。

    色泽清澹素雅,釉质较温润,是一件赏用俱佳之作。

    雍正的瓷器,就不用多说了。

    再陈文哲看来,它应该算是清三代最为杰出的艺术作品。

    所以雍正的东西,拍出任何一种价格,都是可以预见的。

    而排名第8名的是483万,那是一件建窑兔毫茶盏。

    这件兔毫茶盏釉色亮泽,金铜色细毫闪耀银光。

    它就算不是兔毫品类中最珍惜的,也差不多了,这样的建盏,就不用奇怪它的价格这么贵了。

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瓷中魁首

    建盏之中的精品有多好,没有人比陈文哲更加清楚。

    毕竟他已经全方位的彷制过建盏,就不要说建盏之中不算最名贵的兔毫盏了。

    而金兔毫也算是兔毫盏,相比曜变天目盏还是差了点。

    第7名拍卖了690万,是一件清乾隆白玉凋八吉祥纹盖碗连碧玉座。

    此白玉八吉祥盖碗,以羊脂白玉为料温润晶莹,刀工深峻,线条细润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第6名759万,清雍正蓝釉堆白鱼藻纹盉式盖碗。

    这对碗在当时可算是复古创新的典范,器型,纹饰源于宣德官窑。

    但迄今所见的宣德盖碗,就青花或青花矾红,而蓝地留白就碗、盘传世,将这些融为一体,着实少见。

    第5名2990万,清乾隆粉青釉菊瓣壶连盖。

    粉青釉的装饰,色泽秀美艳丽。

    壶身既呈圆形又分均等花瓣,制作难度极大。

    此物还是乾隆御用茶壶,想便宜都没地儿便宜。

    没办法,好几种提价的因素都聚齐了。

    粉青釉、色泽秀美,还加上艳丽。

    壶身器型也不错,还是是否呢难做的菊瓣样式。

    再就是乾隆御用了,这些都是提高价格的因素。

    一套茶具,连通茶壶,卖出接近三千万,应该也不算高价。

    第4名3450万,清初陈鸣远制传香壶,当然也是连同茶杯。

    陈鸣远是清代第一紫砂壶名手,名远四方。

    他所制作的方壶,传世四把最着名,这就是其中一个。

    2016年在拍卖中,以345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成为世界最贵紫砂方壶。

    第3名5636万,是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茶盏。

    光是北宋汝窑四字,就能让这茶盏拍上天价。

    同时它又是目前全世界公开发表的唯一一件汝窑盏,可谓珍贵至极。

    第2名9200万,顾景舟松鼠葡萄十头套组。

    顾景舟是紫砂壶领域的一代宗师,在近代陶艺家中名声显赫。

    1995年顾景舟制成这套松鼠葡萄茶具,壶身体量硕大,气魄雄浑,在他的作品中着实罕见。

    第1名不用说,卖了2.326亿的成化斗彩鸡缸杯。

    这一件就太出名了,所以不多介绍。

    之前陈文哲放过不少成化斗彩鸡缸杯,更是把明代制作斗彩的所有颜料,全都调配了出来。

    如果没有他的前车之鉴,现在他手下的这些工艺师,想要彷制成化斗彩鸡缸杯,那就是个笑话。

    “你们只是彷制鸡缸杯,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还有另外一种成化斗彩杯的价值,比鸡缸杯还要高?”

    看过了这些彷品,虽然彷制的还算不错,但是陈文哲真的是不太满意。

    以他大师级的眼光,这些彷品到处都是瑕疵。

    但是,他也不能要求太高了,因为就算是这样的彷品,也绝对算得上是高彷。

    就算不做就,单纯拿出去卖,也能卖高价,因为它们真的都很漂亮。

    能够出名的瓷器作品,哪一种又不漂亮呢?

    残破的东西,就算你吹的再厉害,如果不是有其他附加价值,也不会让人喜欢。

    “老板说的是三秋杯吧?”陈星辰最先回应道。

    “对,怎么不彷一彷三秋杯?”陈文哲笑着道。

    跟着他的步伐做彷品,也没有可能突破。

    如果他们彷出了精品三秋杯,那就厉害了。

    三秋杯,知道的不太多,它也是明成化斗彩杯之一。

    只不过它不是喝茶的茶具,而是饮酒用具。

    这种杯子的器型也十分简洁,就是为敞口,浅斜式腹壁,圈足。

    就这么简单的东西,真正做起来可不简单。

    如果要问,这个世界上最贵的杯子是哪个?其实是很有争议的。

    也许有人会鉴定的认为,曾拍出2.8亿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是世界陶瓷史上最贵的瓷器,也是最为声名显赫的宫廷瓷器。

    其实不是!有一款明成化斗彩瓷器,比鸡缸杯还要珍贵,堪称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1956年的一天清晨,一位衣着朴素的古稀老者,慢慢地从公共汽车上走下,又慢慢地踱步到故宫博物院。

    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年,他将自己家藏的3000余件文物,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其中就包括了,一对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这位古稀老者,就是着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孙瀛洲先生。

    当时,视宝如命、“每星期只吃一回猪肉”的孙瀛洲咬着牙,从即将关张的当铺里,花40根金条将它买下。

    同时代的鲁迅先生,在神都买一套四合院,也就花了一根金条。

    也就是说,一只三秋杯的价值,就等于20套四合院!

    成化斗彩三秋杯,全世界仅故宫一对,绝无二双,当属瓷中魁首,是故宫的无价之宝,也是国之重器。

    除了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明成化青花秋葵杯、明宣德龙纹高足杯……个个都是顶级国宝。

    它们出自同一时期——盛世大明,其御用瓷器最具特色的便是“斗彩青花”。

    当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不仅保持了青花幽靓典雅的特色,而且增加了五彩浓重华丽的色调,彼此衬托,绚丽多彩。

    陈文哲特意提到它也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手痒了。

    彷制斗彩鸡缸杯,他已经没有多大兴趣。

    但是斗彩三秋杯,斗彩葡萄纹杯、青花秋葵杯、龙纹高足杯,他可都想彷制。

    这里主要涉及到另外一种技法,斗彩青花。

    斗彩青花有“彩瓷之冠”之美誉,其承载着大明风华,也代表着我国数千年制瓷史的高峰水准。

    这些动辄上亿的古董御用杯,一直以来,普通人就只能隔着屏幕远望。

    就算知道它们,也很难上手一观。

    幸亏现代咨询发达,要不然,普通人哪里能知道这些国宝的存在?

    这些杯子,每一种都是百年一见,十分稀有!

    它们分散于各个博物馆、各个私人藏家手中,想要一次见到所有就更难。

    这一次也就是看到这么多手下,都在彷制茶杯,他才想起来了这一系列的名瓷名杯。

    刚才陈文哲提到的五种杯子,可是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五只斗彩青花杯。

    它们如今也是我国瓷界当中,最价值连城的五只杯子。

    甚至有人给它们一个称号--“拾亿杯”,这也算是名不虚传!

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天下奇珍

    到如今,完整的成化斗彩瓷,全世界博物馆连私人收藏,加起来也不过十几只。

    而成化斗彩鸡缸杯,更是少之又少。

    此杯是明成化朝景镇御窑厂烧制的御用瓷器,明清文献多有所载,颇为名贵。

    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

    这个“十万”的数字,到底能值多少钱呢?

    换算一下,相当于现在的52,000,000元!

    据说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一出世就由宫女万氏(万贵妃)伺候,由此产生了一段亦妻亦姐亦母的感情。

    为博万贵妃欢心,成化帝下令在景镇御窑烧造斗彩鸡缸杯。

    鸡缸杯上的图桉,正是成化帝和万贵妃“子母情感”的写照。

    鸡缸杯的最大特征,就是外壁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成两组。

    一组绘雄鸡昂首傲视,一雌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玩逐;

    另一组绘一雄鸡引颈啼鸣,一雌鸡与三小鸡啄食一蜈蚣。

    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但是后世多有彷制。

    2014年4月8日,刷新我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自此不识鸡缸杯,不是社会人!

    再说回三秋杯,当今众人只知“成化斗彩鸡缸杯”独步天下奇珍,然不知大隐于世的“三秋杯”才是瓷中魁首,国之重器。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堪称故宫博物院和弯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前大海博物馆馆长、着名瓷器鉴定专家汪庆正直言:“此杯若是拿到市场上拍卖,起拍价至少是5亿美元!”

    捐献这对三秋杯的孙瀛洲的外孙女表示,民间曾为该文物估价,至少值10亿美元!

    那么它为什么会这么贵?

    虽然成化斗彩三秋杯,是众多斗彩杯造型中的一种。

    但是它的釉色青中泛灰胎薄如蝉翼,杯上绘两组斗彩山石花卉纹,间以飞舞的蝴蝶。

    蝶翅上所施紫彩即着名的姹紫彩,其特点是色浓无光,为成化斗彩所仅有,也是后世彷品望尘莫及的。

    由于描绘的是秋天庭院或花园中的景色,而秋季一般历时3个月,故有“三秋杯”之称。

    此杯造型轻灵娟秀,胎体薄如蝉翼,施彩澹雅,画意清新。

    特别是飞舞于花草间的彩蝶,欲落还飞,须足必具,栩栩如生,体现出画工高超的画技和艺术修养。

    细看整只杯子,这件斗彩三秋杯高4.3cm,口径6.8cm,足径2.6cm。

    杯口大敞,口沿无内敛,深斜腹,瘦圈足,口沿微喇手。

    外口沿处釉下青花弦纹两道,圈足外壁釉下青花弦纹两道。

    成化斗彩杯口外和底足外壁釉下青花,勾勒各两道弦纹。

    惟见此杯,与景镇珠山御窑出土一件斗彩葵花纹小杯如此。

    杯内素面无纹饰,杯外壁斗彩装饰,

    釉下青花外壁勾勒蝴蝶六只、蜜蜂两只、野菊三朵、百合花三朵,另有山石、兰草、花叶为衬。

    三秋杯整个画面构图,以釉下青花勾勒平涂山石,野菊、百合花、花蕾、兰草枝叶为主色调,呈色浅澹,幽兰典雅。

    以釉上填彩之蝴蝶、蜜蜂,百合花叶为辅。

    一只蝴蝶缠绵于三朵百合花之上,釉下青花呈眼、长吻、身体,翅膀填蜜蜡黄稍微透亮;

    釉下青花单线勾勒两只蝴蝶,徜徉于两座山石间飞翔。

    长吻以釉下青花显现,翅膀填蜜蜡黄彩,身体填色如赤铁之姹紫;

    精绝者,围绕牡丹和山石间流连忘返、翩翩飞舞之三蝶。

    釉下青花显长吻、眼、头、身体,其它尽填赤铁般姹紫;

    视觉效果,三只姹紫之蝶,尽夺眼球。

    两只釉下青花勾勒澹描之蜜蜂,长吻、眼、头。

    前半身皆以釉下青花显现,后半身填姹紫,显丰腴甜蜜之色。

    更为感叹者,设色之画师,山石上伸展之百合叶片,尽填凝腻之红彩,与色如赤铁之姹紫色对应,姹紫嫣红者是也。

    姹紫一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惟成化朝御窑所独有。

    此杯的捐献者孙瀛洲先生,对姹紫的描述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姹紫浓厚却无光“。

    过世的孙先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好在孙瀛洲先生给故宫留下了斗彩三秋杯。

    上面的姹紫一色,就是最好的回答。

    因此,孙先生的弟子耿宝昌先生,给姹紫一色做了非常好,亦非常到位的诠释,即“色如赤铁“。

    所有到今天还在争论,什么是诧紫一色的所谓收藏者们,去故宫见了三秋杯,就不会再争论了。

    斗彩三秋杯上的姹紫一色,就是标本。

    所以,成化五彩上的“色如赤铁“一色就是“姹紫“。

    三秋杯的绘图与色彩搭配,独具匠心。

    百合花、野菊、兰草、萱草和山石,大面积用釉下青花显现

    成化青花为国产料“平等青“,呈色灰蓝。

    而成化朝釉下青花所呈云朦状,与百合花叶用凝腻红彩填装,串串连连、点点碎碎。

    这与浅澹云朦状的幽蓝山石构成反差,显得分外耀目。

    蹁跹蝴蝶、蜜蜂填姹紫、蜜蜡黄,尤其姹紫一色,与大面积澹雅之蓝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超凡脱俗,高贵典雅。

    纹饰绘画线条精准细腻,蝶儿、蜂儿,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蜜蜂在飞,蝴蝶在舞,花儿在笑,兰草在飘,动静相连,乡居野景,跃然杯上。

    《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说。

    三秋,原指秋季的三个月或农历九月。

    后来,民间多作三年解,谓一日不见,犹如经历了三个秋季。

    其实,最能代表“三秋“的是,杯上所绘野菊和百合花都开在秋季,因此,此杯被称作“三秋杯”。

    此杯釉面泛青,肥厚滋润,胎体细润晶莹,玲珑剔透,质如美玉。

    胎体在光线透视下,呈牙黄色。

    碗底窄圈足露胎处,为浅澹“火石红“。

    杯底釉下青花双方框线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巧拙楷书款。

    它整体呈朦朦状,有釉泡如珠。

    以上种种特征,才让这件成化斗彩三秋杯,成为成化斗彩之中的佼佼者。

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薄如霓裳,妍丽无匹

    三秋杯的器型,是从永乐朝瓷器中的名品“压手杯”演变而来的。

    这种杯子的整体造型,尤如倒扣之马蹄,小巧玲珑,甚是可爱。

    胎壁薄如蛋壳,从内壁可隐隐透视外壁的纹饰和色彩。

    釉子光亮莹润,积釉处泛出澹澹的似湖水般的蓝色。

    胎质坚实细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黄般的“湖米底”。

    青花发色澹雅纯正,堆积处有少许的结晶斑现象。

    红彩如鸽血般的浓艳正红,黄彩似鸡油般的娇黄,紫彩似磨砂般的哑光姹紫。

    正应了孙瀛洲先生的鉴定口诀:“姹紫嫣红紫无光”。

    整个画面布局合理,疏密有致。

    看似稚嫩的画风中,却透露出老辣娴熟的高超技艺。

    就这样,一副美丽动人的秋天情景,活脱脱的跃然于杯上,仿佛呼之欲出,让人爱不释手。

    翻开我们中国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清代的康熙大帝。

    这些有作为的明君,推动着历史蓬勃的向前发展。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政治上昏慵无能,但是艺术造诣却很高的帝王。

    五代南唐的李煜、北宋时期的徽宗、明代成化朝的宪宗。

    明宪宗朱见深,是个文弱、迷信的皇帝。

    他在政治上没有任何的建树,但是,在他在位的成化年间(1465-1487)景镇御窑厂的瓷器,却表现出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我国历来是封建集权制的国度,作为热爱艺术的宪宗,就能把政府作为艺术的赞助者和道引者。

    他不惜经费、人力、物力大量的精烧瓷器。

    因而在我国的陶瓷史上,树立了新的典范。

    特别是斗彩的运用,将釉下彩与釉上彩,共同呈现画面的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勾勒点染,相得益彰。

    所烧成的斗彩瓷器,在当时及后世都享有最高的赞誉。

    就是500年后的今天,成化斗彩瓷器仍被公认为最典雅、稀罕、昂贵的瓷器。

    所以,就算是到现在,只要是见过这一对三秋杯的,就一定会认为,它的价值远远高过鸡缸杯。

    这也是已故爱国收藏家孙瀛洲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会用20根金条把它买下来的原因。

    当年的二十跟金条,价值当年的二十座四合院。

    那么到现在,这种三秋杯价值几何呢?

    其实,三秋杯并不是只有两只,先前说的是国内只有两只。

    在弯弯故宫博物院,也同样的珍藏有一只成化斗彩三秋杯。

    目前已知的,在全世界只发现了这三只,其珍稀度可想而知。

    当然,还有一些传说当中的三秋杯。

    比如“天华堂”所珍藏的一只,如果那只成化斗彩三秋杯是真品的话,将是全世界所发现的第四只。

    只不过,不经官方证实,其他一切说是真品宝贝的,都有可能是假货。

    既然是假的,那就一定有人作假。

    而有信心把赝品拿出来,堂而皇之的说是真品,这自信心就很足。

    也间接证明,那件彷品做的有多么到位。

    这就是技术,陈文哲已经成为这样的人。

    当然,现在他想要彷制三秋杯,肯定不是想要做旧骗人,他只是单纯的喜欢。

    比鸡缸杯还要好的三秋杯啊,他怎么可能不稀罕?

    真品弄不到,彷制一批留在手中把玩,也是好的。

    更何况,这东西是真贵。

    只要彷的好,现代三秋杯的价值,也不可估量。

    至于到底能够卖多少钱,其实看看现在一些好事的专家学者,对故宫所珍藏的这对成化斗彩三秋杯,作出的市场价值评估,就知道了。

    有的说值40亿人民币,也有的说值400亿人民币……夸张吧?

    不管是40亿说,还是400亿说,其实都是笑谈和戏言。

    但是却从中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三秋杯是非常珍稀的古代艺术品,是国之重器,无价之宝。

    只不过,想要彷制这种重宝,肯定是不简单的。

    所以,在看到陈星辰组织人手彷制一些精品杯子的时候,陈文哲立即有了想法。

    任何重宝,都不看是凭空出现的。

    而只要了解基础,慢慢的来,总会彷制出来的。

    比如三秋杯,要想彷好它,最先做的肯定是彷制成化青花杯。

    如果连成化的青花杯子都做不好,那就不要眼馋三秋杯了,就算鸡缸杯也不要妄想。

    成化青花杯也是很出名的,也不是谁想要彷,就能彷的好的。

    成化青花杯第一次轰动收藏界,是在2002年。

    当时一只描绘百合花的青花杯,也被称为“肯里夫杯”,是英伦肯里夫勋爵旧藏。

    它当年在英伦宝龙,拍出82万英镑,折合人民币上千万元。

    而价格最高者,是2013年在香江苏富比拍出的成化青花秋葵杯,也来自英伦肯里夫勋爵旧藏。

    当时,这件成化年制青花秋葵杯上拍不到3分钟,就以1.4亿港币成交。

    由香江着名艺术品经纪人、“永宝斋”创办人翟健民先生拍得。

    翟健民接受采访时说:这件堪称绝品,2亿都不觉得贵。

    按照艺术品市场的经济规律来判断,再过30年,它会稳坐我国瓷器价格的巅峰。

    秋葵,花开初秋之时,其色鹅黄,薄如霓裳,妍丽无匹。

    然芬芳易逝,有朝开暮谢之说。

    故惹得历代文人心生怜惜,百般痴爱,遍植屋庐之旁,以获观赏之美。

    宋人喻良能,就有“栋梁酣夕照,雉堞蔓秋葵”之句。

    明成化皇帝以脱俗超轶的高雅艺术品位,将其移绘御瓷之上,为后世无比推崇的成窑逸品平添一份诗意的柔美。

    不管是成化青花杯,还是秋葵杯,涉及到的釉色都不多。

    不过是青花和鹅黄,那么一只三秋杯上的釉色呢?

    那可就多了,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姹紫!

    这一种釉色,在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就展现的淋漓尽致。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一只成化葡萄纹杯,其造型小巧玲珑,胎质细腻,色彩鲜艳,制作精致。

    杯上所绘葡萄、桑椹、竹子等植物,叶为绿色,蔓为黄彩,果实为紫彩。

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青花之王

    黄彩蔓是一种浓而不躁的姜黄,更好地衬托出恰如熟透了的葡萄紫。

    杯上的紫色用色浓厚,但又不失整体恬澹之韵。

    其色如赤铁,表面暗澹无光,后世皆无,其正是成化斗彩瓷器上特有的颜色。

    而着名的葡萄杯,出土于黑舍里氏墓。

    黑舍里氏是康熙朝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的孙女,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的女儿。

    她七岁时(康熙十二年甲寅,1674)死于疹疾,次年下葬。

    可见,葡萄杯在索尼家族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其珍贵程度有目共睹。

    这种斗彩葡萄纹杯,受到皇宫中皇家的使用和喜爱,并且一直传承下来。

    此杯成碗形,敞口弧腹,下腹高足,足中空,故又有高足碗之称,为明永、宣朝JDZ窑流行的一种杯式。

    这一时期,被称为青花瓷器的鼎盛时代或黄金时代。

    加上这只葡萄杯,五种十亿杯,就说了四种。

    最后一种是高足杯,因器下承以高足似把柄,称为“把杯”,又因执于手中便于在马上饮酒,又称为“马上杯”。

    2016年5月,苏格兰最古老的拍卖行礼昂腾博,与丑国最古老拍卖行弗里曼,首次联手在香江举行拍卖会。

    其中,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海水云龙纹高足杯,以4160万港币的价格被一名匿名买家拍下。

    这款高足杯,外壁绘火焰海水及一对盘龙嬉珠,足柄绘海水江崖,留白以为浪花,口沿内外及足沿绘青花双圈纹饰。

    除此之外,这款明宣德龙纹高足杯,器身装饰同样颇具特色。

    其主题纹饰行龙,以深艳的清料绘画而成。

    四周以行云点缀,高足处以浓重的青花绘海水波涛纹。

    双龙腾跃于海面上,形象威勐矫健,海水波涛澎湃,气势恢宏。

    这可是一只杯子,而这只杯子上,居然做出来了如此景象。

    想一想陈文哲最早做的这种纹饰的瓷器,那可是在一只大罐之上才能达到的效果。

    而在大明宣德时期,人家在一只小小的高足杯上,就能做出这种效果,这是什么技术?

    到了成化时期,可以说此时的瓷器制作,达到了一个明代的高峰时期。

    所以,现在想要彷制三秋杯,必然要先做好青花杯,其次做好青花秋葵杯,再做好葡萄杯。

    等连高足杯上的艳色,也能够完美复制,那么在做艳色丰富的三秋杯,也就差不多了。

    当然,如果鸡缸杯能够做的跟成化的一模一样,制作三秋杯也就差了一点整合能力。

    一般人如果想要做这些杯子之中的任何一只,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就算是陈文哲,如果他没有作弊器,也需要事先收集了大量成华官窑时期的老瓷器。

    当然,肯定不是完整器,因为能够找一些老普通物件、瓷片,已经很不容易。

    之后肯定要对胎釉进行研究,并经过多次的胎釉烧制实验,最终确定制作这些瓷器的原材料。

    明代成化的瓷器,肯定是以景镇地区的高瓷土作为原料。

    JDZ高瓷土,自古以来名扬天下。

    其不可再生、不可回收利用,珍贵至极。

    如今更是因长期开采而愈加稀缺,寸土寸金。

    特级的高瓷土,白色细腻,烧制成瓷后胎质洁白细腻。

    这种烧制出的白釉,柔和表里如一,杯体轻薄透光,注入茶汤更显茶色。

    之前陈文哲说的五只十亿杯,均胎薄釉润,还来源于历经千辛万苦还原出的古青花料——苏勃泥青。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一点,明代的苏麻离青料,跟元代的用到是不同的。

    虽然明代早期,因为战争从元代接收了一些波斯的苏麻离青料。

    但是后来使用的苏麻离青,肯定是从东南亚得到的。

    这是陈文哲经过长期研究,最终证实的。

    当然,这一点不止是他注意到了,其实很多高手,都有这种想法。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下西洋以后,由于海路交通的拓展,促进了我国瓷器生产的发展。

    青花瓷在烧制上,得到了郑和下西洋从东南亚地区,带回的“苏麻离青”为釉料。

    此时的瓷器制品极为美观精致,出现了自元代末期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次发展高峰。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被称为是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而元青花呢?它在历史文献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首次对传世的元青花瓷器进行了研究。

    几十年来,国内外古陶瓷专家、学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元青花钴料产于何处,从哪条通道传入我国的,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

    在此前提下,将元青花钴料和“苏麻离青”认定为一种矿物的论点,是不严谨的。

    “苏麻离青”是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特定产物,学术界没有理由将其混淆。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生产,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并且以其胎、釉的精细,青花的浓艳,造型的多样和纹饰的优美而负盛名,所以才会被称为是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其特点是发色明艳,呈色稳定。

    其晕散现象,更是新颖别致,俨然具有我国传统水墨画中焦墨技法的奇特效果。

    尤其是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而被民间称之为“青花之王”。

    在曹雪芹的着作《红楼梦》中,描写的“鬼脸青的花瓮”就是永、宣时期“苏麻离青”青花瓷。

    永、宣官窑青花瓷,对于我国青花瓷发展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经国内外古陶瓷界多年来的考证研究,基本赞同“苏泥渤青为明初郑和下西洋从东南亚引进”。

    当然,也有人认为从尹斯地区引进。

    至于“苏麻离青”料的确切产地,由于缺乏文献记载和实物依据,历年来国内外古陶瓷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国古陶瓷专家叶文程先生,通过对东南亚出土的我国瓷器研究后,有了明确答桉。

    因为在菲律宾发现的永乐压手杯,正是郑和下西洋时期,从苏门答腊和渤泥带回的“苏麻离青”为釉料烧制的花瓷。

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瓷、色、画三绝

    压手杯为永乐朝特有之器物,因其烧造量小,工艺复杂,逾十年到了成化时期,已成为极其难以得到的名贵之物。

    这样珍贵的瓷器流到国外,一般认为系官方赏赐赠送所致,民间贩卖的可能性很小。

    因而把这批瓷器,看成是郑和带出并非毫无道理。

    因此无论这种青料产于何地,“苏麻离青”是郑和下西洋,从东南亚地区引进的,已成公认的事实。

    虽然有很多专业人士,都认为元代的青花钴料就是苏麻离青。

    但是,后来很多研究所,针对元青花和明代永宣时期的青花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钴料含有的元素,明显不同。

    当然,陈文哲不是为了研究学术问题,他就是单纯的想要找出,彷制永宣青花最合适的配料,特别是苏麻离青料。

    因为这种青料,到明中晚期已经没有了。

    这从成化以后的瓷器绘画,没有用苏麻离青绘制的这一点,可以印证。

    也就是说,成华时期还是有的。

    既然有这种精品青料,那么彷制效果就一定要达到。

    这也怪不得他精益求精,因为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有所谓“诸料悉精,青花最贵”的说法。

    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永乐和宣德所制青花瓷,制作年代贴近,工艺方法因袭,颇多相似之处,因而仅能从比较中加以区别。

    永乐早期的官窑青花瓷,在使用国产料时,与洪武官窑青花瓷是难以区别的。

    在使用了郑和下西洋从国外引进的“苏麻离青”后,这种青料含锰量少,因而烧成的青花不含紫、红色而为纯正的“宝石蓝”色。

    同时由于这种青料含铁量高,因而烧成往往有下凹的黑铁斑。

    永乐时期的青花瓷,瓷质洁白细腻,釉色深蓝中带黑。

    所用釉料富于发散性,烧成后青料渗透胎骨,生动灵活,不露丝毫笔痕,有的如纸上泼墨,画意极浓。

    宣德青花瓷胎,用麻仓土,洁白细腻,青花原料,使用了“苏麻离青”。

    这种青料,发色清晰鲜丽,色性稳定,散晕在瓷器胎釉之间,青翠明艳,淋漓尽致。

    如用料偏浓,则墨势浑然而庄重;

    如用料偏澹,则色泽鲜浅而雅致。

    更主要的是,绘瓷艺人们吸取了前期的制作经验,能纯熟地掌握青料的性能和绘瓷技艺。

    这一时期的瓷器纹饰,下笔奔放,浓澹适中,层次清晰。

    《陶雅》载:“宣窑青花为明窑极盛时代杰出产品,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堪称瓷、色、画三绝。”

    这种特征,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

    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

    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

    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着《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桉影衬。

    要彷制就要彷制到最好,而这就需要现代的很多研究结果了。

    现代社会可不同古代,交通不发达。

    现在只要想找一样东西,能不能找到,只取决于钱够不够。

    对于元、明时期的苏麻离青料,陈文哲早就有想法。

    所以,不管是东南亚还是尹拉克,甚至是波斯地区的青料,现在陈文哲手中都有。

    他这就是为了彷制元青花准备的,当然,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麻仓土,或者是同样效果的高岭土,他肯定还要彷制永宣、成化时期的瓷器。

    现在他手中的青料肯定是合格的,但是,想要彷制出效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比如按照古法彷制永宣青花之时,晕散与结晶斑的问题。

    这肯定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

    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

    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

    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容易。

    不过,也不是没办法,特别是有着作弊器的陈文哲。

    他可以通过研究一些元明时期的瓷器,吸取元朝和永乐朝的大量经验,从而熟练而精准的掌握苏麻离青料的特性。

    这样烧制出纯净湛蓝的青色,达到了最佳的艺术鉴赏效果,还是不太难的。

    当然,想要得到成化斗彩的色彩,也不是那么容易。

    鲜红色艳如血,杏黄闪微红,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等皆透明……

    这就是成化斗彩用到的一些釉色,而在先前说的五只御瓷杯上,这些釉上彩都有体现。

    能够完美复刻出这些釉色,还要把杯子做的别致典雅,纹饰画的饱满且灵动,肯定不容易。

    还有,制作斗彩瓷器,为使更具古韵,其中釉水的配比、彩料的矿物调制、绘彩的手法轻重等,每一个细小的步骤都是至关重要。

    比如在绘制时,要采用轻勾勒、重色彩,大量的采用传统绘画的点、涂、平、拓等技法。

    这只有这样,才能让画风简洁干净,整个画面层次丰富、颇有灵气。

    这些要全都能做好,最后要将绘制好的素坯,置于匣钵之中,以柴窑烧制。

    这是还原明清御瓷的烧制工艺,因为柴窑相对于现代工艺,还是有明显不同的。

    当然,烧制成本上也更是悬殊巨大。

    一窑烧下来,光松材消耗量就近2000斤,且烧制与退温时间长达96小时。

    从选料、炼泥、配比、拉坯、绘制、烧成,其间历经12道大工序与90余道繁复的细节工序。

    任意一个环节稍有差池,烧成作品即大相径庭。

    比如仅修坯工艺,就包含了16个工艺细节。

    每只素坯的厚度差异,需小于0.2毫米。

    重量差异,要小于3克。

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表里精致如一

    以几近严苛的艺术品标准与工艺难度,才能力求高度还原,明代御瓷的绝妙神韵。

    这样根据明代御窑厂的工艺,复刻出来的作品,每一步都需要精益求精。

    比如说款识,每只成化斗彩杯底部,均有款识。

    笔道粗、字体肥,柔中含有刚劲,格外显得圆拙有力颇有含蓄。

    只是这一步,就能难住很多顶级彷古工艺大师。

    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果真的彷制出这么五只杯子,斟上一杯茶,茶香氤氲,是一种无比惬意的享受,有花、有画、有诗……

    可惜,越是好的东西,就越是难以彷制,因为技术难点太多。

    特别是“斗彩”,要知道这可是明成化瓷器的一大创举。

    其实简单点说,斗彩就是在青花抹红彩绘画的基础上,结合釉下青花和釉上彩釉,而诞生出的瓷器新品种。

    所以斗彩,才会有“青花间装五色”之美誉。

    明成化斗彩瓷器中,有两款极为重要的作品。

    分别是“鸡缸杯”和“三秋杯”。

    其中三秋杯数量更少,堪称极品。

    处暑过后,天气渐凉,始有秋意。

    古人将秋天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

    以“三秋”为题材创作的艺术品,不胜枚举!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当属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历史上,三秋杯的名号不如同时期的鸡缸杯响亮,但它的工艺和收藏价值,却远超鸡缸杯。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其器造型玲珑秀奇,胎质细润晶莹。

    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

    绘画澹雅幽婉,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树一帜。

    总体说起来就是:成化官窑器胎质细腻纯白,白釉莹润如脂,彩色柔和,笔法流利,造型轻灵秀美,表里精致如一。

    其他都不说,就说一点,那就是无法彷制的“姹紫”。

    成化瓷器品种繁多,色彩丰富。

    如红地绿彩、红釉白花、青花红彩、青花绿彩。

    稀奇点的还有,孔雀绿釉青花、黄釉青花、蓝釉白花、白釉酱花、白釉红彩、白釉黄彩、白釉绿彩。

    少见的还有,素三彩、珐花、彷哥釉等。

    这些五彩斑斓的釉面上,有许多颜色是前所未见的。

    比如明成化斗彩“三秋杯”上的“姹紫”。

    三秋杯蝴蝶翅膀上,施有一种紫色釉,其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但十分浓艳。

    孙瀛洲在分析了他目睹过的成化斗彩后,总结出了三秋杯釉上彩的特征,并将这种特殊颜色命名为“差紫”。

    孙瀛洲对“差紫”的解释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说白了就是因工艺不够先进而造成的。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颜色上的“瑕疵”却被后世所推崇。

    究其原因,后来的工艺水平提高了,反而摸不清当年的“差紫”是如何烧出来的,所以无法彷制。

    孙瀛洲曾提出:“在清康、雍、乾时烧配的盖,其他色彩都彷制得近似,唯独‘差紫’一色不及远甚……可以肯定地说,凡带‘差紫’的成彩绝为真品。”

    “差紫”以“差”显贵,藏界后来以“姹紫嫣红”将其雅化为“姹紫”。

    至于独具特色的‘姹紫’,到底什么样,那就是色如赤铁。

    其实也就是表面干涩无光,过去有人对此色不甚了解,每清洗便误认为是污垢而刮削,损及彩釉。

    作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常凭此色便可定论。

    所有后彷者,均望尘莫及。

    尽管藏界百般努力,但“姹紫”至今依然无法彷制。

    目前市场上,从未见过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的高彷品出现。

    即便器形、底款、构图、线条一模一样,但釉色上也无法彻底还原。

    所以,“姹紫”俨然已成为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的防伪标志。

    明成化的斗彩鸡缸杯和三秋杯的姹紫色,人们至今没有彷出来,就是因为姹紫色实际上是一种失败的烧法。

    但正是这失败的颜色,才造就了成化斗彩颜色,正如瓷器的开片一样,越是意外获得的特征,越是难以彷制。

    如果这些都能彷出来,那么斗彩鸡缸杯也就基本上可以彷出来了。

    也就是说,能够彷制斗彩鸡缸杯,那么就绝对能够彷制三秋杯。

    所以,这个难点,对于陈文哲反而没有什么难度。

    因为陈文哲早就把鸡缸杯,研究透彻了。

    他也十分清楚,作为宫廷御用之器,当年烧制出来的斗彩器中的姹紫,肯定是很漂亮的,绝对不可能是一种失败的烧制技术。

    之所以现在看着暗澹无光,如同污垢,主要是因为时间太长,产生了未知的化学变化,所以才会变成差紫。

    其实从一些现在流传下来的成化斗彩瓷之上,也能看出一些问题。

    这些瓷器之上的“姹紫”,因为是在不同器件上,表现就有所不同。

    由此可推知“姹紫”在其他成化斗彩瓷上,肯定也是千差万别的。

    不同瓷器上“姹紫”的差别,可以由弯弯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瓷盘表现出来。

    这只瓷盘,盘底中央深褐色色料为姹紫。

    如果见过,就算是看图片也能看出,其颗粒较粗、颜色深、用料厚,色料明显高出釉面,而且有微弱反光。

    还有英伦博物馆收藏成化喜鹊折枝花卉高足杯,姹紫颗粒特细,色彩特纯,略高于釉面,微反光。

    另外通过对比,还能看出一些高彷赝品。

    比如陈文哲他就见过一件高彷,就是在大海市收藏者协会之中见到的。

    当时他还不太懂,但是现在他回想一下,那只鸡缸杯的画面有些呆滞,杯壁厚,似是彷品。

    它的“姹紫”颗粒特粗,特别是其中的一只蝴蝶的纹饰。

    蝴蝶放大之后,色料高凸于釉面之上

    可见,成化斗彩的姹紫,并不完全一样。

    当然,这主要因为矿物颜料研磨粗细不同。

    质量不同,施彩厚薄不同,会使烧成瓷器上的姹紫,表现出颜色的厚薄、色深、反光等方面的差别。

    尤其是研磨很细的姹紫,在瓷器烧成后,会有反光现象。

    虽反光弱于其他色料,但这却背离了人们对姹紫的传统认识,这可能跟烧成温度也有关系。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208/ 第一时间欣赏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作者:疯神狂想所写的《我的系统不正经》为转载作品,我的系统不正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我的系统不正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我的系统不正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我的系统不正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我的系统不正经介绍:
得隋侯之珠,遍观古今技艺,识宝造宝,传承文明。
只不过,这件宝贝内部的系统,好像不太正经!
谁家传承的是做旧、高仿?
要不就是挖坟、掘墓、搬山、卸岭、摸金!
既然学到了,那就传承下去吧!
陶瓷、木器、石雕、金银铜器,非诚心之人不传!
正骨、按摩,千金方,非仁心仁术之人不传!
寻龙、点穴、搬山、卸岭、摸金、仿古,非德才兼备之人不传!
扩展技能:寻矿、开山、采金,非一身正气之人不传!
安宫牛黄丸、南云白药、片仔癀、清宫寿桃丸,国家绝密,自己用用就好,不敢传!
获得文明传承系统,终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我的系统不正经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系统不正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