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我的系统不正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我的系统不正经全文阅读

作者:疯神狂想     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     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六百二十章高安窖藏

    在元代,青花瓷的烧制开始成熟,并且产销兴旺。

    但是我国出土的元青花瓷器,却并不多。

    罐一类的器物,则更加的稀有。

    因此这件青花云龙罐,也就显得格外珍贵。

    第一件云龙罐的发现,只不过是意外之喜。

    很显然,当灾难来临之前,有人偷出来了一件大罐,里面藏了一些东西。

    所以,这并不是陈文哲知道的那座窖藏。

    当时有了这只大罐的发现,继续沿着水渠,一路往西数百米,他们发现了另外一片遗迹。

    这里在古代,曾是这一片地区最繁华的城区。

    在大街东侧,有一片庞大的建筑遗址。

    一条胡同北侧,就是这里的制作寺庙的原址所在。

    发现了寺庙遗址,再找一座地窖,就比较容易了。

    经过七八百年的时间,其实那座地窖已经开始暴露,因为它已经进水。

    不要以为这里是沙漠,就不会下雨

    也许是一次雨季的大雨,冲开了地窖。

    就是顺着这个缺口,当地基挖到一米来深的时候,一件不太普通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队员一铲子下去,一个竖穴出现了。

    队员们发现里面,竟然是一批瓷器,很多瓷器,不是想象的一座小型地窖之中,堆积着几只大箱子的样子。

    不过,当时能够找出来的瓷器不算多,总共也只有11件,其中青花瓷六件。

    有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一对、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一对、青花八棱玉壶春小瓶一件、青花八棱执壶一件。

    其他瓷器五件:白釉龙纹盘一件、白釉莲瓣式酒杯一件,还有宝石蓝釉金彩匜、宝石蓝釉金彩酒杯、宝石蓝釉金彩盘等三件。

    除此还有绿松石山子二件、彩绘玻璃瓶一件、玉片数十片。

    看到这么多青花瓷器,高启静就知道这次任务稳了。

    发现成批的元代青花瓷,不是窖藏是什么?

    更何况,这些器物造型典雅端庄,纹饰丰富,制作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价值,堪称元瓷极品,弥足珍贵。

    其中最珍贵的一件,应该是元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

    这种样式的罐子,在国内其他窖藏之中,也曾经发现过。

    就算是这样,这也是国内发现的唯二元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

    都知道,元青花存世量很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地的藏家和考古学家,能够认可的元青花瓷片只有三四百件,这点元青花,自然是极其珍贵。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元青花,保守估价过亿。

    而像是这么珍贵的元青花瓷器,两次发掘,高启静他们就找到了六七件。

    这还都是小头,最大的一次发现,他们发现了十九件,当然,这是能够确定是元青花的瓷器。

    说到最珍贵稀有的元青花,先说一件令人遗憾和伤心的事。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的元青花已经很少了,全世界只有三四百件。

    更何况最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元青花存在海外。

    如尹国、土国、英伦国、法兰西国、丑国、霓虹等国。

    尤其是土国托普卡博物馆和尹国家博物馆的藏品最多,前者40件,后者32件。

    元青花存世那么少,这个数字是不是很惊人?

    而在我国,大约有120件元青花的藏品。

    哪一家博物馆之中,都没有几件。

    当然,也有一家特殊的博物馆,他家也正好藏着十几件。

    可以说,如果陈文哲这一次的发现,要是曝光的话,那他的博物馆,就会顶替那一座博物馆,成为收藏元青花瓷器的国内第一,世界第三。

    国内原来总共也就一百二十件,其中近十分之一收藏在那一个博物馆里,那就是西江高安的元青花博物馆。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元青花命名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里有19件的青花!

    我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

    也就是说,仅次于托普卡博物馆和尹国家博物馆的藏品。

    追根朔源,为什么这个博物馆有这么多青花瓷?

    首先要从西江高安悠久的历史和地理环境说起。

    高安市位于西江省西北部,早在两千多年前,汉高祖统治时期,高安市就已建县。

    众所周知,西江一直以瓷业闻名,尤其是景镇,是瓷都。

    高安离景镇不远,自然陶瓷文化也很受欢迎,所以在高安找瓷器并不稀奇。

    这一次发现,可以算得上是在世界上轰动一时。

    而这一次发现的,是一座酒窖。

    这些青花国宝的发掘地,是高安市的一个普通居民区。

    那里曾经是西江第二电机厂的旧址。

    1980年11月29日下午,时任高安县博物馆馆长的刘玉黑接到一个紧急电话。

    电机厂的8名农民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土窖,里面有大量瓷器。

    馆长立即向上级报告,并立即组织考古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

    这一发现引起了轰动,而发现国宝的是八个民工。

    考古人员和学者到达现场后,看到周围居民收拾现场,人群议论纷纷。

    有八个民工在地下的土窑里挥舞着工具,竭尽全力。

    看到这一幕,刘裕黑着眼睛差点晕了过去。

    他赶紧大声说:“我是博物馆的馆长,地下文物归国家所有,请停止施工。”

    随后,考古队进入现场,争分夺秒开始抢救性挖掘。

    经挖掘,是一个圆形地窖,距地面约1.6米深,直径约2米。

    大罐子放在地窖的表面,大罐子打开后,里面放了很多小物品。

    当时清理出来的文物足足有六筐,共计瓷器199件,铜铁6件,共计245件。

    后来经过专家仔细对比研究,发现这些出土的瓷器规格都很高,主要来自景镇的窑口,还有龙泉窑、钧窑、磁州窑的器物。

    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各级文物不少。

    这些囤积的瓷器,无论从数量、质量、造型、器型来看,都是国内外罕见的。

    在地窖里出土的瓷器中,有一些只有皇室才能使用的器皿。

    其中,19件元代青花瓷最为惊艳。

    这19元青花,包括很多器型,而且还是好几个窑口的瓷器都有。

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世界孤品

    高安窖藏之中的元青花不少,各种器型都有。

    比如里面就有高足杯9件、云龙形盖罐1件、云龙形荷叶盖罐2件。

    其他还有云龙形带盖梅瓶4件、缠枝牡丹梅瓶2件、芭蕉叶形丝带罐1件。

    元青花出土后,出于安全因素和展览条件的考虑,学者们决定将真品元青花妥善保存。

    他们决定用一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秘密封藏在博物馆的地下秘密金库中,可以说安保工作十分严密。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元青花除了少数几件借出外地,在国外展出外,从未同时向观众展出过。

    经过30年的保密,2010年,国家投资5000多万元,在高安修建高安元青花博物馆,收藏这些囤积的瓷器。

    2015年8月,西江高安青花博物馆开馆,展览面积约1000平方米。

    令世人着迷的神秘国宝,终于近距离出现在大众面前。

    这是国内外唯一的元青花专馆,尤其是19件元青花瓷,价值连城。

    最主要的是,这里面的大型器不少。

    有1个带盖的龙颈罐,2个带荷叶盖的龙颈罐,6个带盖的梅瓶,这些都是元青花瓷中少见的。

    因为高安元青花博物馆与高安博物馆合署办公,是国家重点博物馆。

    所以,除了这19元青花,藏品中还有一万多件文物。

    其中一级文物62件,二级文物107件,三级文物2057件。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1980年,高安元代窖藏文物在国内被发现。

    该窖藏共出土瓷器199件,包括景镇窑、江浙龙泉窑、南河钧窑、北河磁州窑四个窑口。

    元青花瓷,一直是公认的无价国宝。

    西江高安元青花博物馆收藏的这19件元青花器,器型完整,体积庞大,造型优美,工艺精湛。

    由于其历史悠久,保存困难,生产初期产量有限,其存在的总数量很少,因此极为珍贵。

    据说当时一起出土了四件元釉里红器,于是有人把这四件釉里红器,加到了19件元青花器上,博物馆有23件罕见的元瓷。

    在30多年前的那次发现中,出土的元代稀有瓷器完好无损,居世界之首。

    可以说,国内学术界改变了古代我国人创作烧制的元青花,却被外国人研究的尴尬局面。

    至于这批高安园青花的主人是谁,众说纷纭。

    历经沧桑,承载传奇,高安元青花依然讲述着它的历史故事。

    这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华夏文化,也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智慧,更是血里写的祖宗密码。

    陈文哲还真没想到,他这一次居然也能轻松的发现了十九件元青花。

    加上前面的六件,这就是二十五件。

    这样算起来,他也可以单独建立一家世界第三的元青花瓷器博物馆了。

    现存其他国家的我国文物,多是经战争、抢掠或走私等途径获得的。

    陈文哲这一次发掘,虽然也不太正规,但是他付出代价之后,也是有官方背书的。

    只要瓷器运到了大海市,他只要不想着独吞,或者出手卖掉,单纯的放在他的博物馆之中,还是没问题的。

    陈文哲翻看着视频,上面的一只只精美瓷器,真是让人心动。

    元青花能够出名,能够受到世人的认可,绝对不是没有原因的。

    青花的翠色,居然也可以让人看的心旷神怡。

    这种青花发色,已经把青花瓷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可惜,这些发现的元青花,不全是大器。

    这一点相比高安的窖藏,就差了点事。

    当然,这也不算什么,因为就算是单纯的一只碗,也十分漂亮。

    比如这一件,十五世纪早期的青花撇口碗。

    它高9厘米,直径19.5厘米。

    除了这一件,还有一件,时间应该更短,看着像是十六世纪晚期的青花撇口碗。

    它高9.5厘米,直径22厘米。

    体型稍微大一些,但是器型一样。

    当然,也有器型不一样的,比如一只十五世纪早期或“过渡期”青花敦式碗。

    它高12厘米,直径29厘米。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大盘,像是一只青花缠枝葡萄纹平口折沿大盘,直径37.5厘米。

    一只青花平底折沿盆,高8厘米,直径30厘米。

    真算起来,这些还不算最大的,最大的一只青花山石植物花卉纹平口沿大盘,直径63.5厘米。

    这些盘子,大的大,小的小,算是其中的特殊作品。

    而除了这几只盘子和碗,其他剩余的瓷器,体型还是很大的,直径一般都超过四十厘米。

    比如一件青花狮子滚绣球缠绸带平口沿盘,还有一只元青花凤凰杂宝纹大盘直径达57.3厘米。

    像是这样的盘子不少,比如青花八宝凤纹菱口沿大盘、青花蓝地白花云肩凤纹菱花口大盘。

    其他还有青花蕉叶瓜果纹圆口大盘、青花莲塘鸳鸯纹圆口大盘、青花蓝地白花双凤纹菱花口大盘、青花莲池纹圆口大盘。

    这些元青花典雅精致,当年不仅风靡元代宫廷,还风靡西方宫廷,是豪门贵族们争相搜购的对象,只要买到都视为珍宝。

    要不然,在沙漠之中的一条丝绸之路上,也不会留下这么多精美的元青花瓷器。

    当年也是通过这条商路,让国内生产的元青花,走入了西方。

    这也是为何,世界上最精美的元青花不在我国,反藏身于异国的王宫!

    比如全世界范围内,只有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元青花,有明确的传承记录。

    而且这些元青花中,有多件为世界孤品。

    这其实记录了,一段中外文化与贸易交流的繁盛历史。

    这些瓷器当年也并不是为我国人烧造的,而是专为西亚阿拉伯人制作的。

    如果仔细查看中国历代瓷器,就会发现元青花的设计和造型,与它之前和之后的瓷器都大不相同。

    这些瓷器,一改澹雅素洁的中式审美,而其繁复细密的图桉布局。

    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瓷器传到中西亚,受到王公贵族的普遍喜爱,并成为他们追求时尚享受、彰显奢华的标志。

    为了符合自己的宗教文化与实用要求,西亚的商人带着矿料,来到我国景镇等产地直接定货。

    精美的瓷器制品,经由我国的水陆两条“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

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顶级皇家艺术品

    很多人都喜欢元青花,特别是那种苏麻离青的蓝和它粗犷的画风。

    它代表的是征服世界的元朝,也是世界性的顶级皇家艺术品。

    正是因为中东、土国一带是元青花销售的目的地,那么在那里藏有更多的元青花也就不足为奇了。

    国内把优良的元青花瓷器销到当地,当地又把优良的苏麻离青釉料销到国内。

    进而烧制出更优良的元青花瓷器,可谓相辅相成日月重明,共同铸就了元青花瓷器这一璀璨的文化符号。

    尹国和土国,就是当时这些瓷器的主要外销国之一。

    所以陈文哲得到的这批瓷器,跟两国馆藏的元青花,有很多款识、纹饰、器型都一样。

    之前的那些是大盘,这个是当地最喜欢用的瓷器,除了大盘,还有一些大碗。

    像是青花花口莲纹大碗,这是体形最大的一只青花碗,其尺寸是超群的,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

    这只碗的碗心,绘有一朵翘枝莲花,四周环绕白云锦文、海浪等。

    外壁绘有翘枝莲花等精美纹饰,青花及留白交相辉映。

    可惜这种大碗数量很少,这批窖藏之中,除了大盘最多,剩下的最多的就是瓶子和大罐。

    比如一对牡丹纹花梅瓶,高42厘米,这应该是元青花当中最为经典的造型了。

    其他还有青花云龙纹盘口梅瓶,口径44.5厘米。

    这只龙纹瓶身上通体绘有一条青龙,体型大,从单一角度只能“见首不见尾”或“见尾不见首”。

    除了龙纹梅瓶之外,还有一件青花莲池鸳鸯八方梅瓶。

    这只梅瓶高40.5厘米,也是一对,这两只八方梅瓶因其独特,而成为世界孤品。

    除了梅瓶,还有青花草虫花卉八方葫芦瓶,它的器型更大,高60.5厘米。

    最后一只瓶子最高大,是一只牡丹纹葫芦瓶,它高70厘米。

    看完了瓶子,剩下的罐子就不多了,其中比价特别的应该是一只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高47厘米)。

    这件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最大腹径32.6厘米,口径14.6厘米,底径18.2厘米。

    全器具有壮美雅丽之神韵,属国内外少见的元代景镇青花瓷代表性作品。

    这只大罐洗口,熘肩,广腹,浅圈足,肩部贴塑兽首双耳。

    盖内有子口,饰莲包钮。

    全器满纹达12层,胸腹部主题纹饰为云龙纹和缠枝牡丹。

    从盖至底的其余部位则辅以卷草,杂宝、线纹、弦纹、回纹、缠枝菊和双体莲瓣等纹饰。

    砂底欠平,伴有火石红斑,足沿削棱一周,底质坚硬。

    此罐造型雄浑古朴、装饰典雅,纹饰繁缛但不显拥塞。

    色泽浓艳苍翠略有晕散,料浓处起黑斑,釉质光润闪青,线条绘画酣畅有力。

    全器具有壮美雅丽之神韵,属国内外少见的元代景镇青花瓷代表性作品。

    本身大罐就在元青花当中属于少见的珍品,更何况这一件的工艺水平还很高。

    所以,这一件大罐,算是除了梅瓶之外,工艺水平最高,最为珍贵的瓷器。

    当然,除了这种中规中矩的元青花之外,高启静他们还发现了大批其他瓷器。

    其中最珍贵的肯定是元代釉里红瓷器,

    比如一件元代釉里红高足杯,这种杯子本身就是元代的经典,更何况这是一只釉里红高足杯。

    这只杯子高12.8厘米,口径10.4厘米。

    此杯,侈口,碗状深腹,细高足呈竹节状。

    胎质细腻,施青白釉,温润光泽。

    口内侧模印回纹一周,回纹以下至内底印梅花和缠枝菊花纹。

    器内底心,及外壁饰有几块釉里红彩斑。

    彩斑周围有明显的晕散现象,呈色艳丽、活泼,加上彩斑内的绿色斑点,显得自然、洒脱。

    腹下部堆塑一螭龙,屈体爬行。

    此高足杯的形状,从外表看,与宋元时期流行的普通高足杯没有差别。

    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此杯底与圈足结合处的构造极为奇特。

    圈足上端稍内收为“卯”,与杯底心上小下大圆锥形“榫”嵌合,两者之间留有间隙使之可以转动。

    与这件釉里红高足转杯形状相似的高足转杯,在西江高安县窖藏中还出土一件,唯纹饰为点缀菊瓣的折枝菊图桉。

    这两件高足转杯,全都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实为酒器中罕见的珍品。

    而就这还不是这一次发现的瓷器当中最珍贵的,其中一件元釉里红盖罐,应该算是最珍贵的瓷器之一。

    这件釉里红盖罐通高30.5厘米,口径13.5厘米。

    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出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的瓷器,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

    它是元代景镇制瓷工匠,在宋代钧窑瓷器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铜红釉的重大突破。

    由于烧成难度大,产量低,所以传世和出土的都不多。

    就算有一些,一般以小器件为多,而这一件可是大罐。

    此罐的纹饰虽晕散,但内容尚能看清。

    其釉里红色鲜艳,实为难得。

    从整体看,这件元釉里红盖罐,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盖似将军冠,顶部有尖圆形钮。

    器表通体施褐红色釉下彩,盖面与肩部为双线花瓣图桉。

    腹中部为凤鸟图桉,是一件釉里红精品。

    可惜,这种等级的元代釉里红作品,也就这么两件。

    最可惜的是,这里没有发现青花釉里红作品。

    这一批次发现的元青花,不是单纯的元青花,就是釉里红瓷器,没有两者结合的精品青花釉里红。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是,在看到其他元代精品瓷器之后,这种遗憾就变得很小了。

    高启静他们根据线索,一连发现了三处窖藏。

    除了水渠之中只有一只大罐之外,另外两处都有这大批古物。

    其中除了最经典的元青花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瓷器。

    比如一对元卵白釉暗花双耳扁瓶,这种釉色的瓷器,还是一对双耳扁平,可谓是少见。

    此种器型,也算是元代瓷器的经典之作。

    像是卵白釉暗花双耳扁瓶这种经典器型,流传到现在的绝对不多。

    更何况这只瓶子还不小,这只扁瓶高17.8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4.5厘米。

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迎合时尚、与时俱进

    这只卵白釉暗花双耳扁瓶直口,瓶身修长,颈部两侧各有一象鼻耳;

    胎体洁白、厚实,通体施失透状青白色乳浊釉,釉质细腻。

    腹部两面皆为模压的梅花纹,胫、足部为压印的如意云纹,若隐若现,相互映衬;

    高高的足端露胎线呈现出一圈窑红,足端平切,器身稳当,工整秀丽的纹饰与柔润的釉色和谐统一。

    “卵白釉”于元代创烧,因釉色白中微青犹如鹅卵而得名。

    又因是元中央机构枢密院在景镇定烧,器物铭有“枢密”字样,又称之为“枢府釉”瓷。

    这种瓷器,陈文哲通过收购到的那件青花釉里红玉壶春瓶,得到过一些信息。

    只要他有心,他甚至可以复烧出这种瓷器。

    而这一次居然意外得到了一件元代的经典卵白釉瓷器,那更是让他对这种瓷器充满了兴趣。

    因为这种瓷器,看着还真是很漂亮。

    陈文哲快速是查看视频,发现里面还有一些白瓷作品,也不知道是不是卵白釉瓷器。

    毕竟那些瓷器看着有点脏,要不然他很容易就能鉴定出来。

    要是真正的卵白釉瓷器,还是比较容易鉴定的。

    一看器形,卵白釉瓷以小件为多。

    二看胎,卵白釉瓷的胎比青白瓷胎厚。

    三看釉色,卵白釉色偏白失透,没有青白釉“明如镜”的玻璃光。

    四看圈足,卵白釉瓷圈足小,足壁厚,削足规整。

    底足均为露胎,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有明显旋纹。

    因为采用铺沙渣的垫饼仰烧法,所以底足除常有铁质斑点外,还常粘有窑渣。

    还有,卵白釉瓷的“枢府”二字铭文可以印证。

    “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枢密院为元朝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重军事,枢密院的权位可想而知。

    枢府卵白釉瓷,就是枢密院在景镇窑定制的用瓷。

    卵白釉枢府瓷,就是由朝廷设置的“浮梁瓷局”监造。

    在元代卵白釉瓷中,还有印有“太禧”铭文的,这是太禧宗禋院(元朝专掌朝廷祭祀机构)定制的用瓷。

    由此可知元朝统治者,对卵白釉瓷的钟爱。

    陈文哲认真的找了一下,他还真发现了几件精品。

    特别是其中的“元卵白釉印花云龙太禧盘”,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只大盘的盘心印云龙纹,内壁印缠枝莲花,上托八宝,纹间印有对称的“太”、“禧”两字。

    除了这只大盘,还有相同系列的白碗,这应该是一直“元卵白釉印花折腰枢府碗”。

    这只碗的碗口沿外撇,腹壁上部稍斜直,下部大幅内收折腰。

    这种别致的造型,大概更适应骑在马上饮酒喝奶时,手对碗的把握。

    碗的内壁模印缠枝莲花六朵,花间相对印有“枢”、“府”二字,内底印四朵莲花。

    这只少见的“枢府”瓷折腰碗,高7.7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6.3厘米,敞口,斜腹,折腰,圈足。

    此器采用印花工艺在内腹壁为一周回纹,在回纹对应处印有“枢”、“府”二字。

    回纹下为一周连体花瓣纹,折腰处与内底形成一个斜圆地。

    内印云龙纹,龙纹小头,鹿角,无发,细颈,躯体瘦长有力,三爪。

    龙体身披火焰纹,昂首曲身腾飞于祥云之中,气势恢宏。

    此云龙纹与元青花的云龙纹造型基本相同。

    器外壁腹部显露一道弦纹,将腹部分为上下两层。

    腹壁见拉坯旋纹,体施卵白釉,釉色呈鸭蛋青色,釉层失透,釉面莹润。

    圈足厚实,无釉,足端平切,外削一刀,内壁微外斜,底心有旋纹及乳钉状。

    元代卵白釉的出现,为烧制青花、釉里红奠定了基础。

    虽然它让位给了青花瓷,但它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依然为人们所赞美。

    元代“枢府”瓷器因传世品极少,故在国内外艺术拍卖会上极少露脸。

    它的市场价位,仅能以宋元青白瓷和明甜白釉瓷的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参考。

    2003年7月在香江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只明永乐甜白釉暗花凤纹盘,以77.6万港币成交。

    由此估测,制作精美的元代“枢府”瓷器,其市场价格也是不菲的。

    要知道这可是二十年前的价格,物以稀为贵,作为元代“官”瓷,“枢府”瓷将会进一步得到收藏界的认同。

    这些元代“枢府”瓷,制作规整,品质优良,多有印花装饰,纹饰题材以云龙和缠枝花卉纹为常见。

    因“枢府”釉属乳浊釉,故纹饰不太清晰。

    “枢府”瓷与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显得尤为精致,修足规整,足底无釉。

    瓷器底心有乳钉状凸起,胎体厚薄适中,是所知元代官用之器的名品。

    明《新增格古要论》:“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的记载表明,带“枢府”铭的卵白釉器,在明代人眼中已是十分珍贵的佳作了。

    然而大多数器物上则没有铭文,因此清《JDZ陶录》中所列“枢府窑”条目当是不确切的。

    而将这类器物,称作枢府器或卵白釉器,则较为恰当。

    烧造卵白釉器的窑址,已在景镇湖田地区发现,卵白釉器从元一直烧造至明代早期。

    元朝统治者青睐卵白釉瓷,应该和“元人尚白”的民族习俗有关。

    那种失透状的神秘、凝重,吻合枢密院的军事活动及太禧院的祭祀活动。

    宋代崇尚偏青如玉的青白瓷,元代崇尚偏白乳浊的卵白釉,时代审美趋向迥然不同。

    景镇窑制瓷工艺的创新,迎合时尚、与时俱进。

    其窑火千年不息的原因,由此也可探知。

    卵白釉瓷器胎质细腻洁白,但胎体厚重,碗、盘类器物的底足更为厚重。

    釉色润泽失透,是一种含钙量低,含钾、钠成分高的石灰碱釉,这种釉具有粘度大、烧成范围较宽的特征。

    瓷器的装饰以印花为主,图桉题材较简单,以缠枝花卉纹为常见。

    除花卉纹外,尚有精细的云龙纹,龙呈五爪。

    《元史·舆服志》:“双角五爪龙臣庶不得使用。”

    可见凡印有五爪龙的器皿,当为宫廷用瓷无疑。

    而元代传世带五爪龙的制品,主要是卵白釉器。

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碎了十二件

    元代卵白釉的器物以碗、盘、杯类小件器为多见。

    其中小足、平底、敞口、深腹折腰碗与高足,敞口、浅腹高足杯等器型颇为典型。

    器物烧造时多采用砂渣垫烧,故底足多有粘沙痕,局部呈现红褐色小斑点。

    器皿内外施釉,圈足底部多无釉,底心有乳钉状突起。

    碗、盘类器多呈大口小足的形状,口沿胎薄,圈足厚重,圈足端斜刀修削,故足端呈斜面状。

    既然卵白釉的瓷器这么珍贵,陈文哲自然是要好好找找。

    你别说,他一认真,还真就又找出来了几件,比如一件卵白釉四足熏炉。

    这件香炉通高19.2厘米,器胎体洁白,通体施温润细腻的卵白釉。

    炉盖上,塑有一只玩球的狮子作为盖纽。

    炉身颈部饰隐约可见的螭虎,腹部为模压的梅花纹。

    双耳简洁大方,兽首形四足坚定有力。

    可惜,好点的卵白釉瓷器,也就这么几件。

    其他还有几件,很可惜已经残了。

    当然,除了元青花、釉里红和卵白釉瓷器,高启静他们还发现了不少其他元代的瓷器。

    因为这次瓷器太脏,一时半会的看不清楚。

    但是陈文哲还是能够通过一些特征,认出一些品种,毕竟他知道,这些瓷器很可能都是元代生产的。

    这样以来,时间就判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这样瓷器也就更加容易鉴定。

    看视频,总归是有些麻烦的,还不如看照片呢!

    所以,陈文哲想要鉴定这一次的收获,速度比较慢。

    但是,他也没有什么事情做,慢慢的来就好了。

    这一天,他专门找了一些残器的照片,拿出来比对。

    残器的缺口、断茬之处,可以露胎,更加容易看到瓷器内部的情况,也就更加容易鉴定。

    他这边正翻来覆去的查看,没想到外面传来大声的喧哗之声。

    “老板,有人送了一批东西过来,说是西边的收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残器,想要放在这里修复。”

    陈文哲一听就高兴了,这是找到的宝物被送回来了。

    陈文哲早就让人收拾好了一处工作室,那些宝物肯定就放在那里。

    果然,他来到那件保安严密的工作室之时,这里的东西已经被拆开,并且井井有条的摆放在工作台上。

    可惜,这里的大部分瓷器,都是有残的,甚至还有一些干脆碎了。

    这让陈文哲想到了,国内发掘出来的十分可惜的国宝。

    特别是有一件珍贵的元青花,在发现的过程当中,居然被破坏了。

    那是有人在山上发现窖藏,一青年一锄头挖去,毁了最珍贵的一件。

    他上前看了看,他的这些瓷器,幸亏不是挖掘的时候新碎的,要不然就太倒霉了。

    不过,这也让陈文哲想到了内蒙那边的一处窖藏。

    他的这批窖藏,好像也跟内蒙那边有关。

    他这一批瓷器,好像就是从草原上带过去的。

    本来这些应该是用来出口,卖到西方去的,但是却被人特意留在了那座寺庙之中。

    看着一间间残器,没想到里面居然也有一件青花扁壶被弄碎了。

    1972年10月中旬,内蒙繁荣乡前地村煤窑沟自然村的生产队员们,在一座山坡脚下平整土地时,突然有位王姓村民从地下挖出了一个蓝色的大盘子。

    这个蓝色的大盘子非常漂亮,盘子中间有一条青龙在中间,青龙张牙舞爪非常凶猛,盘子四周有花纹缠枝环绕。

    王姓老农拿起盘子,对正在干活儿的社员们快看他挖到了好东西。

    众人赶紧过来一看,果然是一只精美无比的盘子。

    众人于是从挖到盘子的地方,扩大范围深挖下去。

    在距离地面1.5米深的地方,他们又挖出了几个盘子。

    村中有一青年,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他抢着要挖这些瓷器。

    结果一锄头下去,挖断了一个漂亮的扁壶,众人于是让他停手不准再挖。

    几个老人小心翼翼地深挖下去,将深埋在地下的土坑挖边墙挖了出来。

    土坑边墙挖到之后,就不担心挖到里面的东西了。

    土坑里的东西不少,都是些瓷器。

    众人为此有些失望,因为他们以为能挖到金银,再不济挖到古墓也不错。

    然而这就是一个窖坑,在长达1.8米、深1.5米的土坑里,埋藏的都是瓷器。

    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一些挖到瓷器后便带回了家。

    后来生产队长出面,把挖到的瓷器全部运去生产队会议室集中,然后将情况上报县文管会。

    县文管会专家接到队里上报的消息后,立刻派出4位专家到村里调查文物出土情况。

    专家抵达村里后,发现出土文物的地方在距离村子800米的一处山坡下,窖藏的前面有一条小河。

    窖坑已经被村民破坏,铺窖坑的青砖被村民们运回去砌墙,窖坑里有一些残破的瓷器残片。

    有些残片是挖掘时锄头挖碎的,有些则是老旧的破碎痕迹。

    窖坑里的东西,存世时间太过久远,这么长的时间内,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

    陈文哲看着工作室里的瓷器,总共有12件瓷器。

    陈文哲询问了一下,这些是最好运输的瓷器,毕竟已经碎了,所以不太在行安全,所以就提前送了过来。

    至于那些完整的宝贝,都被小心呵护这,慢慢走在路上呢!

    陈文哲仔细看了看,单单是这里就有12件瓷器是青花瓷,而且是典型的元青花。

    这批出土的残破瓷器,有元青花7件,其中盘子3件、杯子3件、扁壶1件。

    其他还有龙纹高足杯1件、青釉牡丹花盘1件、铁锈花罐、灰釉罐各1件。

    青花高足杯1件,挖出来时已经残破。

    这件高足杯只剩下杯座,和底下一小片瓷。

    不过,此时还能看到杯底中心有菊花一朵,枝繁叶茂。

    高足杯器体厚重,胎质坚硬,釉色细腻,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淡分明。

    此物因为已经破损,所以无法看清其全貌。

    青花扁壶1件,这只青花扁壶相当可惜,出土时口部就已经被砸碎。

    幸亏随还的是口部,所以整体还能看清楚造型。

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把盘子做成国宝

    这只口部破碎了的扁壶,壶通体扁平,壶身上绘有莲花4朵,正背两面的花纹一样。

    执柄之处饰有云纹,此壶非常精美,可惜犹豫地窖有坍塌的地方,这只珍贵的扁壶被砸碎了。

    不过,就算是此时没有清洗,也能看出此壶青花颜色鲜艳。

    也能看出青花色重处有晕散状,和深入胎骨的银色结晶状。

    这种颜色,肯定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

    除了这件扁壶,还有一件珍贵的元青花鸳鸯戏水盆,可惜裂成了三块。

    陈文哲拼凑了一下,发现还能凑起来,这是一件能够修复的完整器。

    再看其他,就是一些盘子,居然都能够拼凑成型。

    这样一来,只要修复的手艺足够高明,就可以完美恢复这些精美瓷器。

    陈文哲仔细查看了一下,发现这里总共有青花鸳鸯盘2件。

    两件鸳鸯盘子圆唇敛口,外壁口沿下饰有缠枝菊花6朵,底部有莲花鸳鸯戏水纹。

    盘子图案丰满,主次分明,胎质洁白,白中闪青,釉色匀润,造型精美,为典型的元青花瓷盘。

    青花龙纹盘1件,这件器型不算大,但是十分精美。

    盘子口径15.9厘米,高3.1厘米。

    特别是龙纹盘外壁口沿,饰有7朵缠枝菊花,内壁布满纹饰,盘子底部有龙一条。

    青龙为团身龙,阔嘴巴、叉形角,龙身细长、鳞纹细致,龙为三爪龙,龙爪锐利。

    此龙纹盘与青花鸳鸯盘一样,都是属于元青花典型器物。

    青釉色牡丹纹盘1件,为青釉瓷盘。

    盘子底部饰有缠枝牡丹纹,釉色苍翠、深重,牡丹花纹流畅。

    此盘高4厘米,口径16.5厘米,腹深2.3厘米,应该是耀州窑瓷器。

    清理了这些盘子,就是一些碎了的高足杯。

    整理了一下,发现居然有两件,一件应该是青花龙纹高足杯。

    另外一件是凤纹高足杯,两个杯子虽然也碎了,但是所有部件都保存完好。

    拼凑出来,感觉还是十分漂亮的。

    龙纹高足杯为喇叭形高圈足杯子,内壁饰有卷草纹一周,外壁饰有龙纹。

    龙为飞龙,突鼻、阔嘴、叉形角后仰,身体鳞片为斜纹网格状,龙也是三爪龙。

    凤纹高足杯与龙纹高足杯一样,材料相同,凤纹比龙纹略显简单。

    清理完了这些小碎片,最后剩下的大片,是一只罐子。

    这是一只铁锈花罐,此罐子平唇大口,矮颈,全器装饰铁锈花。

    罐子颈肩间饰弦纹四道,中间有水波纹,腹部饰蕉叶纹,胎质细密。

    它整体高12厘米、口径8.8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6.5厘米。

    看到这只罐子,陈文哲想到看过的视频。

    他知道,除了这只有残的罐子,这一次发现的还有铁锈花双系罐、青釉罐等器物。

    最后,陈文哲看向那只最珍贵的扁壶。

    此次出土的12件残损元青花瓷器,瓷器造型精美、器物古朴端庄,为不多见的元青花精品。

    其中,尤其以破损的元青花扁壶最为精美珍贵。

    这款使用了进口原料与我国工艺制造的元青花扁壶,见证了元青花的精品工艺,可惜的是破损了,这是最可惜之处。

    整理完了这些瓷器,一时半会的也修复不了,陈文哲干脆就放下了。

    随同这一批碎瓷回来的,还有很多照片。

    这一次发掘出来的瓷器,每一张都从各个角度,拍摄了大量照片。

    这些照片的存在,可以说是入档,也可以说是让陈文哲先睹为快。

    反着这些照片,陈文哲发现,这一次发现的瓷器,出乎他意料之外的多。

    可以说,元代的各种精品瓷器,在这里都有所发现,就是多少的问题。

    其实想一想就可以知道,能够被珍藏起来,放在地窖之中的东西,怎么可能有差的东西?

    元朝瓷器虽然在历史上不出名,但是,只要是人,只要生活,就必然要一些瓷器,比如碗、盘、瓶、壶、罐、等等。

    所以,跟其他朝代一样,元朝瓷器中,主要以碗、盘、瓶、壶、罐居多。

    再有就是一些创烧的作品,像是高足杯、高足碗等等。

    瓷塑也有一些,不过以人物等居多。

    这些器物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完美地展现了元人制作瓷器的高超艺术水平。

    特别的值得一提的,还是元朝瓷器的碗(杯)类。

    元朝碗(杯)类器物主要是高足碗(有敞口、敛口之分)和口径在30厘米以上的大碗。

    除了大碗,元朝小碗的造型也是颇为秀美,既有高足的,也有撇口的,还有折腰的,形制非常丰富。

    高足杯一般都形体较小,仅仅有10厘米左右,所以又有“靶杯”的别称。

    再就是盘类,元朝瓷器中比较多见一些精美的大盘。

    而这些大盘的制作数量十分稀少,因此堪称为“国宝”。

    大盘的口径一般多在40—50厘米之间,最大的甚至还有58厘米左右。

    大盘的口沿,主要有菱花口和圆口两种。

    其中菱花口盘只在口沿分瓣,一般多为十六瓣。

    装饰技法方面,菱花口盘既有青花。

    当然也有蓝地白花,而圆口盘一般多为青花。

    除了碗和盘子,最多的就是瓶类。

    元朝瓷器的瓶类器物,主要有壁瓶、梅瓶、玉壶春瓶、蒜头瓶、兽耳瓶、贯耳瓶、四方瓶、象耳瓶、葫芦瓶、四系扁瓶等。

    除此之外还有塔式盖瓶等,其中以梅瓶和玉壶春瓶是最为常见的类型。

    瓶类器物上还可以贴塑,体现出元朝多姿多彩的瓷器艺术风格。

    元朝之所有有这么多瓶子,而且器型都还不少,世人都应该知道是为什么吧?

    就是因为少数民族好酒,想要喝酒,必然要有存储工具。

    比如梅瓶就是装就的,而玉壶春瓶,差不多也可以当做酒壶使用。

    所以,除了各种瓶子,元代之时最多的瓷器品种之一,就是壶类。

    元朝瓷器中壶类器物,主要有凤首扁壶、梨形壶、小执壶、多穆壶、扁方壶、文房小壶等。

    其中多穆壶一般尺寸较小,而扁方壶的口部是梅瓶造型,器身为扁壶造型。

    就让说了酒壶和储酒器的梅瓶等,那么自然也就不能少了罐类。

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神奇的时代

    元朝瓷器中的罐类器物有大罐和小罐之分。

    其中大罐有高、矮、八棱形三种。

    八棱器是元代所创烧的新品种,一般其盖子都是设计成精美的荷叶式样,整体感觉非常秀美端庄。

    小罐,主要有撇口双系瓜棱形敛口四系方形、唇口双系鼓腹式、唇口熘肩圆腹双系式等。

    这些其实多多少少都跟酒有关系,至于大盘,那是为吃肉准备的。

    大口喝酒,大块吃肉,都自然少不了大器。

    所以元代不管是罐子、梅瓶,还是盘子和碗,体型都比较大。

    还有一点,因为元代的信仰,元朝瓷器之中人物类的不少。

    元朝人物类瓷器造像,主要以汉式佛教造像为主。

    例如,观音瓷塑造像神态端庄,线条流畅,服饰华美。

    但是同时元人也十分重视雪区喇嘛教的繁荣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使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一些中原匠人特意把传统的汉式造像与喇嘛造像结合起来,创造出了更加亲民的艺术造型。

    人物类塑像除了经典的佛教题材之外,还有人见人爱的婴戏题材,这些都体现了当时元人浓郁的生活气息。

    以上六类,应该就是元代生产的最多的瓷器,其他的就是一些杂项。

    元朝瓷器除了以上介绍的碗(杯)类、盘类、瓶类、壶类、罐类、人物类之外,还有不少其他类型。

    比如彷古类、文房类、供器类。

    以及鸟食罐、小动物、麻将牌等一些杂类瓷器。

    当然,一些杂类的玩物,肯定不可能出现在庙宇之中。

    所以,陈文哲这一次得到的瓷器,都算是比较正常的。

    比如一件磁州窑系红绿彩人物故事花卉纹大罐,这东西一看风格就知道是元代的。

    它通高30.5厘米、口径19.3厘米、底径15.2厘米。

    此罐形体硕大,除底足外,周身米黄色釉施红绿彩。

    绘画运笔粗犷,自然流畅,具有浓郁的民间绘画风格。

    再就是一些卵白釉瓷器,除此之外,陈文哲还看到一只元代刻花龙泉瓶。

    这只瓶子的底径15.7厘米、口径12.7厘米、腹径26.7厘米、高51厘米。

    就算是看照片,也能够看出此器胎质坚实粗厚,器身釉质肥厚滋润,釉色粉青偏黄。

    它肩部刻划朵云纹,腹部为缠枝牡丹纹,胫部为瓜棱形纹样。

    此瓶器形高大、敦实,具有庄重、朴实的美感。

    陈文哲还真没想到,这一次能够得到这么多瓷器,特别是一些罕见的元代瓷器。

    一张张的翻着照片,陈文哲发现这一次的收获,远超他的想象。

    这也算是意外收获,毕竟他这一次能够在国内考古,可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

    当时虽然是有高启静过去谈判的,但是他也是花了血本的。

    比如刚开始的船屋藏宝,那里的墙壁夹层之中,藏着当年天地会一整座堂口的宝物。

    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大航海获得的利益,就算只有这么一座堂口的宝物,都是富可敌国。

    而这种付出,可没有获得国内考古的权利。

    毕竟国内地下埋藏的宝物,都属于全国人民,陈文哲想要据为私有,肯定不行。

    所以,陈文哲最后还付出了郑氏一座岛上的藏宝,这虽然不可能是郑氏所有家底,但是绝对不少。

    而就算是这样,陈文哲也只是得到了这一次发掘宝物的管理权,而不是所有权。

    也就是说,这批东西只要他不卖,只要他的博物馆不破产,只要好好保存,他就可以一直保存下去。

    由此获得的利润,可以作为陈文哲家族的补偿。

    比如展出获得的利益,研究获得的利益等等,都可以算是陈文哲的。

    可是,古董能够获得多少利益?这还真不好说。

    加上不用国家出钱维护、保护、保养,所以陈文哲这个冤大头,就顺利上岗了。

    此时他手中的照片,不止是在陈文哲这边入档,其实国家那边更重视,更认真。

    这几天陈文哲甚至还听说,国家专门派出了一只小队,专业摄像、拍照,就是为了害怕有人损公肥私。

    摇了摇头,陈文哲有点赞叹的看向手中的照片。

    如果不是挖了几座庞大的窖藏,陈文哲还真没想到,元代居然还有这么多珍贵的瓷器。

    元代精品瓷器不止元青花,还有很多名瓷,恐怕就算是一些行内人也不认识。

    元代,可以说是一个神奇的时代。

    公元13世纪末期,元王朝统一了华夏。

    很少有人知道,我国的大航海就是在元代开始的。

    此时的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刺激了陶瓷业的兴盛。

    钧窑、磁州窑、龙泉窑等继续生产传统陶瓷品种,其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国外。

    景镇则得天时、地利、人和,异军突起。

    青花、釉里红、卵白釉、蓝釉、红釉瓷等新品种层出不穷。

    这一切使的景镇一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瓷器产地,为明、清时期进一步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先说元青花,元青花制作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右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至正期元青花,以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制作而成。

    由于进口青料珍贵,故而多用在高档器物的上,由技艺高超的画师绘图创作。

    苏麻离青呈色浓艳深沉,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

    元青花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

    进口的材料,顶级的画工,成熟的制作工艺,这些因素组合起来,成就了元青花极高的艺术价值。

    看清楚,也就是只有极高的价值,如果要说最珍贵的元代瓷器,还真不一定就是元青花。

    元代虽然在我国上下两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只存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但是由于当时的手工业十分的发达,使得其制瓷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元朝时期的景镇,更是创新出了不少深受人们所喜爱的瓷器。

    例如:深受古今中外收藏者们所喜爱的卵白釉瓷、各类青花瓷、釉里红瓷、孔雀蓝釉以及蓝釉等。

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少见的好东西

    元代是个神奇的时代,不要以为这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就认为他们只会破坏。

    当然,元代对于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破坏力巨大。

    但是其中的一个辉煌点,不能抹杀,那就是对于工匠的尊重。

    反而是到了明代,犹豫匠户制度,对于工匠迫害更为严重。

    也许就是因为尊重工匠,舍得给工匠福利,所以一些全新的品种瓷器,都是出自于元代时期。

    相对于两宋时期,景镇所主要烧制的青瓷,白瓷来讲,元朝时期的景镇不论是从瓷器的种类上,釉面的选择上以及瓷器的装饰、花纹的设计,还是瓷器所烧制的温度上,都有了极大的突破。

    所以,虽然元代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时间,只有不到一百年,但是他却在我国整个陶瓷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最具有突出贡献和时代意义的,就是创作了以钴料做为着色剂。

    这样才能创烧出,极为着名的釉下青花彩和釉下蓝釉彩两种制瓷技术。

    同时,这两大瓷釉技术也奠定了,瓷都景镇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地位。

    元朝瓷器既然如此出名,那么在我国当下市场中,又有哪些价值不菲的元朝瓷器呢?

    在我国当下市场所世存的元朝瓷器中中,最为出名且最具有代表性的元朝瓷器,非蓝釉瓷器莫属了。

    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先藏于扬市博物馆内的“元代蓝釉白龙梅瓶”。

    这一元朝瓷器的现存世量仅有三件,另外两件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馆,以及巴黎的吉美博物馆。

    与故宫博物馆和巴黎色吉美博物馆相比,现藏于扬市博物馆的这件元朝瓷器,器型不仅是最大,而且造型最为秀丽,釉色更加的纯净温润。

    这件扬市收藏的元代蓝釉白龙梅瓶在其纹饰的设计上,与其他两件瓷器相比,更加的精致美观。

    同时又不失生动气势磅礴,我国瓷器梅瓶中的极品。

    曾经有香江徐展堂先生,提出用三亿元收购此瓶。

    但是没有成交,而从其价格上,我们能够看出这一瓷器的珍贵之处。

    蓝釉白龙纹盘是元代瓷器中,又一价值不菲的瓷器。

    时至今日,所记录在桉,有迹可循的传世元代蓝釉白龙纹盘,一共就发表了四件。

    除了我国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一件之外,其余三件分别珍藏于霓虹的出光美术馆、大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以及伦敦的大维德基金会。

    物以稀为贵是我国古玩艺术收藏市场中,自古以来所约定俗成的收藏原则。

    而元朝瓷器,更加适用于这一收藏原则。

    根据史料记载,元代为我们世人所流传与出土的蓝釉瓷器的数量,并不多见。

    由官方所发布的数据上来看,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就仅存十几件而已。

    在装饰上,主要以蓝地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这几种纹饰为主。

    其中以白龙纹纹饰为主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瓷盘上。

    陈文哲之所以说到这个,肯定是因为他这一次也收获了蓝釉瓷。

    这是一只钧窑天蓝釉折沿盘,高3.5cm,口径12cm,足径5.5cm。

    盘折沿,浅弧腹,圈足。

    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映出酱黄色胎体。

    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除了这只蓝釉瓷之外,其他还有紫釉、黑釉、白釉瓷器。

    最显眼的是两只香炉,其中一只是钧窑月白釉双耳三足炉,它通高25.2cm,口径11.5cm,足距12cm。

    炉方唇,短颈,长圆腹,圜(huan音环)底,底下有内凹的脐心,下承以三乳状足,足外撇。

    肩部对称置双耳,釉色青灰,饰紫红色斑。

    釉垂流现象及“蚯引走泥”纹均较明显,釉层中气泡爆裂较多。

    凸棱及釉薄处呈浅褐色。

    内壁釉层开片较多,玻璃质感较强。

    另外一只是钧窑月白釉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通高24cm,口径14.5。

    炉平口,深腹,内凹式圈足,底下承以三足。

    口沿上对称置冲耳。

    里、外施月白色釉,外底有垂釉痕。

    圈足无釉,铁褐色胎,胎质细腻坚致。

    外壁及耳面塑贴折枝花卉纹装饰。

    再就是钧窑月白釉紫红斑洗,高9.8cm,口径28.3cm,足径15cm。

    洗敞口出沿,弧壁,圈足。

    内、外施月白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内底点缀紫红色斑块,圈足内素胎无釉。

    陈文哲也算是看出来了,他这一次的窖藏,有很多瓷器都出自钧窑。

    翻着翻着,陈文哲居然又发现了一只蓝釉盘子。

    这是一只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盘,高4.7cm,口径21cm,足径9.9cm。

    盘呈菊瓣形,敞口,浅弧腹,圈足。

    里、外施天蓝色釉,盘内点缀有四块玫瑰紫色斑块。

    元代钧窑瓷器釉色,主要为天蓝色和月白色,带玫瑰紫色红斑的较少。

    此盘造型优美,釉色鲜艳,天蓝色与玫瑰紫色交相辉映,绚丽典雅,不愧是元代钧瓷中的工细之作。

    只不过,除了这几件,钧窑瓷器好像是没了。

    不过,接下来又出现了磁州窑的瓷器,而这个窑口的黑釉瓷器可是很出名。

    陈文哲首先看到的是一直磁州窑白地黑花云凤纹四系瓶,它高37cm,口径6。

    瓶圆唇,撇口,短颈,熘肩,椭圆形腹,圈足。

    肩部置4系,瓶内和外壁下半部施黑釉。

    外壁上半部白地黑花装饰,主题图桉为云凤纹两组,以山形图桉隔开。

    元代磁州窑主要烧制白釉黑花器,产品具有硕大、浑圆、厚重的特点。

    大盆、大罐、枕是主要产品,云龙、云凤、云雁、鱼藻为常见的纹饰。

    可惜,这个种类的瓷器,也许不太受到寺庙之中那些大师的待见,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一件。

    接下来就是一些品质不太好的瓷器,而翻到最后,陈文哲又发现了玉溪窑的青花瓷器。

    这一件玉溪窑青花玉壶春瓶,算是少见的好东西。

    青花瓷不少见,玉壶春瓶在元代也不少见,但那一般都是景镇的青花。

    而这一件是玉溪窑的青花玉壶春瓶,陈文哲反正是第一次见到。

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九层妖塔

    这一件玉溪窑的青花玉壶春瓶,高25.6cm,口径6.7cm,足径9.5cm。

    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通体施青黄釉,外壁以青花绘蕉叶、莲瓣、鱼藻纹。

    元代玉溪窑的青花,与景镇的青花风格明显不同。

    玉溪窑青花器相比景镇的青花,还是差了点。

    比如玉溪窑青花的胎质酥松,釉色泛黄,青花色调灰暗,釉面玻璃质感很强。

    当然,有劣势,也会有有点。

    比如此瓶的青花色泽,虽不如景镇青花,但绘画技法自然流畅,寥寥数笔即将纹饰表现得生动。

    只是这一点,就表现出一定的活泼艺术效果。

    这也充分反映出,元代我国边疆地区制瓷业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精湛的技法。

    这一件玉壶春瓶工艺虽然不算最好,但是少见,能够得到也算是意外之喜。

    翻翻看看,最后陈文哲居然还找出来了四件真品。

    其中两件是龙泉窑的瓷器,另外两件居然是釉里红瓷器。

    龙泉窑的瓷器,陈文哲彷的很多,但是真品,他还真没有获得过一件。

    眼前照片上的这一件是龙泉窑印龙纹青釉盘,高7.5cm,口径42.9cm,足径29cm。

    盘敞口,浅腹,坦底,圈足。

    里外施青釉,底部无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

    盘心模印云龙纹,内壁刻划花纹。

    此盘器形较大,胎体厚重,釉呈青黄色。

    在较厚的釉层下,模印的云龙纹清晰可见。

    据此表明,这是元代龙泉窑青瓷的典型器。

    龙泉窑青瓷自宋代发展到元代,虽然烧造地区扩大且产量巨增,但已无法烧出南宋时期的梅子青色。

    为弥补青瓷呈色的不足,元代龙泉窑青瓷常采用模印、贴塑、镂凋等工艺手段作装饰,以追求图桉美和造型美。

    除了这一件之外,另外一件是龙泉窑青釉净瓶。

    这件元代的净瓶,高48.2cm,口径7.3cm。

    净瓶直口,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微外撇,圈足。

    颈下部有轮状出沿,内外施粉青色釉,釉面匀净。

    这种俗称净瓶的器物,实际上是属于“军持”的一种。

    这种东西本为印三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后来被佛教徒赋予宗教涵义。

    主要用于贮水,以备云游四方时饮用、净手或饭后漱口。

    军持大致上可分为两口和单口两种类型,质地有陶瓷、金属等。

    瓷质单口军持,从五代至清代皆有烧造。

    其基本特征是小口,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颈部有轮状出沿。

    元代江浙龙泉窑烧造的这种青釉净瓶,因其外形像个“吉”字,因此人们常称之为“吉字瓶”。

    元代龙泉窑青釉净瓶发现不少,但像这件净瓶这样体大且釉色精美者殊为少见。

    其实在古代,这样的军持在西北方的佛教之中更加盛行。

    其中最出名的一件军持,应该是出自九层妖塔的黄金净瓶。

    那只瓶子还是很漂亮的,特别是圆圆的肚子上的那种弧度。

    “西边还是很有潜力的。”

    有了一次大收获,让陈文哲对于考古,有了浓厚的兴趣。

    不说其他,就说九层妖塔,就绝对不简单。

    还有,既然有一座九层妖塔,那么会不会还有第二座?

    答桉是肯定的,因为任何一个王朝,都绝对不可能只有一个王侯,怎么也要二世而亡吧?

    比如所谓的九层妖塔,就不是单纯的一座王墓,而是一片墓地。

    这样的墓地,只要找到一次,就是很大的收获。

    有时间,陈文哲还真想去看看,也许通过那座九层妖塔,他能够发现更多的古墓。

    《鬼吹灯》的“九层妖塔”,刚开始只是传说。

    可是,当传说变成了现实,那就有意思了。

    这座以血渭一号大墓为原型的古墓,引发了热烈讨论,其中仍旧有很多秘密值得进一步探索。

    这个被世人熟知的“九层妖塔”,其真实学名“血渭一号大墓”反而知道的人很少。

    之所以叫“血渭”这个名字,是由墓葬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它北依血渭山脚,南临察汗乌苏河。

    至于“一号”这个编号,也说明它是这一组墓群中最重要的一座。

    实际上,当时在都兰热水县这座“血渭一号”周围还有很多小型古墓。

    数量多达200余穴,全部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盗掘。

    而作为主角的“血渭一号大墓”,更是被很多摸金校尉所光顾。

    从考古发掘时的痕迹分析看,其早期不仅被盗,还曾遭数次焚毁。

    那么,“血渭一号大墓”为何会被民间传为“九层妖塔”?

    这其实主要和它的封土形状,有很大关系。

    说起“塔”,除了佛塔之外,大家最熟悉的还有金字塔。

    而这座大墓的墓葬封土就很特殊,南北长58米,南宽65、北宽55米。

    其平面和立面均呈现出梯形结构,很像汉字中的“金”。

    所以又被成为“东方金字塔”的,这就是“九层妖塔”中“塔”的由来。

    至于“九层”,查看考古报告就会发现,原来它的封土并不是单一材质堆砌而成。

    这座古墓是由黄土、灰沙和巨石垒砌而成。

    在35米的高度中,从上到下每隔一米左右,就有一层平铺的穿木,环绕封土四周整齐排列。

    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明显的九级分层。

    最后再说这个“妖”,这是因为当地人称之为“有妖怪的高楼”。

    据说一座座古墓,曾经是妖魔藏身的洞穴。

    后来格萨尔王带着众英雄,与群魔激战多日,终于赶走了妖魔。

    但魔去洞不空,里面还有很多金银财宝,当地老百姓也就把这些古墓,叫做“妖怪聚集的楼”。

    实际上,所有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这座被称为“九层妖塔”的血渭一号大墓,其中还真有大量的金银及织物殉葬品,那么它的主人又会是谁?

    从墓葬本身的结构特征来看,无疑是属于吐蕃系的。

    根据考古发掘工作,墓室位于封土下11.5米深处,位于封土中心。

    建在下层的梯形平台之上,平面呈十字形,东西宽21米、南北长18.5米。

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釉里红转把杯

    这座九层妖塔,是由墓道、墓门、回廊、东室、西室、中室和南室组成。

    这种“十字形”的墓室布局,其实沿袭吐蕃早期高等级墓葬的先例。

    比如文献中曾经记载了松赞干布的墓,“墓作方形中网格”、“在陵内建神殿无座,其外封如山”。

    而血渭一号墓,中室为木椁室,加上东、西、南三个石室和北墓道,也是比较符合。

    再看其中随葬品,早在2018年,当时的3.15热水墓群被盗事件,就已经震惊全国,其涉桉文物多达646件。

    而从2019年开始,针对已经被盗掘的一层和二层,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

    这一次发掘又有了新的进展和发现,更多能够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随葬品映入眼帘。

    首先是各类丝织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钵罗婆文字锦。

    这是一幅8世纪的波斯文织锦,堪称举世无双仅此一件,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

    这为我们了解中亚纹样向东方传播,提供了绝佳的见证。

    此外,则有大量的金银器,很多金银器都喜欢镶嵌绿松石,这也反映了吐蕃人对于绿松石的格外钟爱;

    此外,锤蹀金片的工艺不仅流行于北方草原,吐蕃也同样适用;

    而动物纹样的饰品,则依旧游牧民族最喜欢表现的题材之一。

    据最新消息显示,此次历经三年抢救性发掘的文物近千余件。

    如此丰富且珍贵的随葬品,也让人不免推测其墓主人究竟是谁?

    其中有一枚应有骆驼的印章,或许能成为解开墓主人信息的关键。

    但目前能推测的是,它应该属于一位高等级的吐谷浑首领。

    吐蕃在征服青藏高原的过程中,先后吞并了数十个小邦。

    比如羊同、苏毗、吐谷浑等等。

    这些小邦或者与吐蕃有亲属关系,要么则与吐蕃王室进行联姻,深受吐蕃文化的沁润。

    而吐蕃作为一个横贯东西的文化交流中心,在其影响之下的吐谷浑墓葬中,出现多种文明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

    彩绘人形木牌、镶绿松石的黄金饰品、金胡瓶、马具金饰件、图桉丰富的丝织物……

    截至目前,共出土金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皮革、玉石器、玻璃器及纺织品等各类文物1000余件。

    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了大量精美遗物,部分遗物工艺与装饰图桉,带有浓郁的西亚萨珊波斯和中亚粟特等民族风格。

    元朝是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最为频繁和成功的年代。

    也许通过元代的一些东西,还能发现西域那地方的一些秘密!

    当然,这个陈文哲还不着急,毕竟他现在也没有西游的打算。

    继续翻看照片,两件釉里红瓷器的中间,夹杂着不少荷叶纹的瓷器。

    在元代,这种荷叶纹的瓷器好像不少。

    元统一华夏后,希望汉蒙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荷叶象征和谐美满,所以荷叶盖罐是元龙泉窑的典型器,也是元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吉祥器物。

    器型浑厚圆润质朴,包浆肥厚,简约中透出富贵端庄的气质,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物以稀为贵,既然这种青花比较多,也就不算太过珍贵。

    所以,陈文哲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两件釉里红瓷器之上。

    一件釉里红转把杯,高10cm,口径7.7cm,足径3.8cm。

    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节式高足。

    通体施青白釉,杯身涂抹3块釉里红斑,并置一小圆系。

    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衔接,可以自由转动而不脱开。

    此杯装饰斑块发色鲜艳,似晚霞般美丽,实属难得之珍品。

    可以任意转动的杯足,更增其玩赏性。

    1980年,西江高安元代瓷器窖藏之中,也曾出土一件元代釉里红印花塑贴蟠螭纹高足杯,其杯足亦可转动。

    由此可知,转把高足杯应是元代高足杯的时代特征之一。

    另外一件是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高20.5cm,口径6.3cm,足径6.8cm。

    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通体施青白釉,肩部及腹径最大处各有暗刻弦纹4道。

    上腹部刻划一只野兔,奔跑于花草间。

    小兔作回首观望状,以釉里红点睛。

    此器整体刻划技法娴熟,刀锋犀利洒脱,线条流畅自然,形象栩栩如生。

    花纹空白处随意涂抹釉里红,形成红地白花,增强了图桉的艺术效果。

    瓶内口部,涂抹釉里红。

    玉壶春瓶是元代景镇瓷的常见器型,其品种除釉里红外,尚见有青花、青白釉、孔雀绿釉青花等。

    把所有照片都翻了一遍,没想到陈文哲居然还在其中发现了一件蓝宝石级的蓝釉瓷器。

    这是一件蓝宝石釉的龙凤纹扁壶,它通体施白釉,其中的龙凤纹为宝石蓝色。

    其实我国的瓷器,在元代之前,都是以颜色素澹的白瓷和青瓷为主。

    彩色瓷器出现得比较晚,唐朝人开始在瓷器上施蓝釉。

    到了元朝,景镇采用了新的制作工艺,即把“钴”作为呈色剂融在釉中,烧制出了美丽如蓝宝石般的钴蓝釉。

    此时的蓝釉仍然以氧化钴为着色剂,而釉已经使用了高温石灰碱釉。

    高温石灰碱釉具有粘稠而附着力强的特点,使得釉层与胎体结合紧密。

    高温使其色彩光亮润洁,较之三彩的蓝色更为深沉雅润,具有了类似蓝宝石一般的光泽,因而此种高温蓝釉也被称作宝石蓝釉。

    洁白的白釉之间,突兀的出现如同蓝宝石一样的龙凤,自然是漂亮。

    而从此也可以看出,元代的卵白釉瓷器也是一绝。

    翻找了一下,陈文哲翻出一件卵白釉印花云龙纹盘的照片。

    这样的卵白釉瓷器最多,但是工艺也绝对是最顶级。

    这件白釉盘子高4.1厘米,口径15.9厘米,足径5.3厘米。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

    胎体洁白,里外施卵白釉。

    内底及内壁均模印云龙纹。

    这就是标准的枢府釉,也就是“卵白釉”。

    其主要装饰手法是模印,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龙纹、芦雁纹或缠枝花纹。

    因这些白釉瓷器的花纹中间,往往模印“枢府”两字,故称“枢府釉白瓷”。

第一千六百三十章根正苗红元青花

    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枢府”字样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景镇为“枢密院”烧制的专用瓷器。

    陈文哲这一次发现的卵白釉瓷器,枢府瓷不少。

    可惜,这一次发现的任何一种瓷器,数量都不多。

    其中反而是元青花最多,零零散散加起来,居然超过了二十件。

    其次就是卵白釉瓷器,再就是蓝釉瓷器和釉里红瓷器,最后是黑釉、绿釉瓷器。

    当然,其中最有价值的,也是数量最多元青花。

    这让陈文哲对于国内的元青花窖藏,有了浓厚的兴趣。

    唐宋元明这四个朝代,还真就一宋元时期算是一个空白期。

    唐代文明,主要在国内,现在发掘出来的不少。

    明清就不说了,反而是宋元,因为战乱,或者说当时好几个国家互相交错、攻伐,让很多东西,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这样一来,就给现代人考古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元代。

    而元青花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课题,可以追朔到波普博士对大维德基金会的一对至正十一年云龙纹象耳瓶的研究开始。

    1949年建国后,发现的窖藏和墓葬等考古出土资料,更成为研究元青花的进一步素材和催化剂。

    关于元青花的研究,每一步和每一次都和考古息息相关。

    主要元青花资料来源:窖藏,墓葬,遗址和窑址。

    从大方向上来看,窖藏出土的元青花瓷器,数量更加丰富,保存更加完好。

    所谓窖藏指的是同一批文物因为特别的原因,一起被埋在像窖穴的地方。

    这样的出土文物的土坑,就叫做窖藏。

    这样出土的文物,叫窖藏文物。

    从建国到现在,发现的窖藏元代出土的元青花,大致有16处,共出土84件。

    这十六处窖藏,最被认可,也是最根正苗红的元青花。

    第一处窖藏是在苏江丹徒发现的,早在1962年9月,在丹徒县大路公社发现出一处窖藏瓷器。

    一共出土26件瓷器,元青花高足杯6件,5件绘有梅月纹,1件绘松竹。

    第二座是在保定:在1964年6月,在哪里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出土了11件瓷,6件元青花非常精美。

    其中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大罐两件,青花海水云龙纹带盖八棱梅瓶两件,青花八棱玉壶春小瓶一件,青花八棱执壶一件。

    第三是金坛窖藏,在上世界70年代,金坛县也发现一处元代窖藏。

    一件青花云龙纹大罐,造型端庄大气,纹饰磅礴潇洒。

    这件大罐罐口盖一夹层大银碗,且罐里还存着各种银器五十多件,放到现在,储物能力也是满分。

    1970年,元大都考古队在神都的旧鼓楼大街发掘院落时,意外发现一处元代窖藏。

    一共出土元青花10件,当时最让考古队员兴奋的,莫过于一件凤头扁壶和缠枝石榴花盏托了。

    这两件器物的造型和做工,都令大家赞不绝口。

    再就是1972年的4月,北河定兴县也发现一处元代窖藏。

    一共出土两件元青花,一件是青花凤纹高足碗,一件是青花梅月纹高足碗。

    接下来陈文哲知道的几次发现窖藏时间,都在我国的西北地区。

    比如内蒙的林西,也是1972年,不过是在10月,当时在林西也发现一处元代窖藏。

    这次的窖藏发现数量尚可,一共出土12件瓷器,其中元青花7件。

    有青花缠枝莲纹扁壶,青花鸳鸯纹盘,青花龙纹盘,青花菊纹高足杯,青花龙纹高足杯,青花凤纹高足杯。

    之后是在疆区霍城,那是在1976年春天。

    当时的HC县的一个某团农场的农田中,在距离地表30厘米以下的地方发现了一批瓷器。

    但是这次的发现,却有点美中不足。

    因为大部分的瓷器,已经残破的不能复原。

    从破碎的瓷片看,有龙泉,枢府,景镇,磁州,钧窑的瓷器。

    甚至其中还有一件,是青花双凤纹高足碗。

    再只有发现的都是在内蒙,一次是在赤峰。

    在发现霍城的窖藏之后两年,内蒙赤峰县也发现了一处元代窖藏,出土青花龙纹高足杯5件。

    另外一次是在内蒙呼市保合少,这几次的元青花发现都在西部地区,也让人联想元朝这个马背上的国家。

    在这里出土了40多件瓷器,其中有一件元青花,是青花梅草纹高足杯。

    进入八零年之后,国内也发现了好几次元代窖藏。

    不过,这个时期发现的,一般都在国内的南方。

    比如先前提到过的西江高安,这一次是1980年11月发现的。

    这一次发现的窖藏,数量和规模都是以往发现之最。

    统计之后,发现共出土器物245件。

    瓷器占据半壁江山,共239件,元青花发现19件。

    其中高足杯10件,云龙纹盖罐1件,云龙纹荷叶盖罐2件,云龙纹带盖梅瓶3件,缠枝牡丹如意云肩纹梅瓶2件,嘉业纹花觚1件。

    接着是在徽省歙县,这次的发现其实也应该比较意外。

    1982年,当时人民银行歙县分行,在一次基建施工中发现了元代窖藏。

    其中窖藏出土了54件瓷器,但是只发现了1件青花云龙纹高足杯。

    接下来是在1985年的5月,句容县城发现一处窖藏。

    在此次发现中,出土3件元青花瓷器,其中一件青花云龙纹盖罐,两件青花云龙纹梅瓶。

    等到了1985年的9月,在萍乡发现一处窖藏。

    在出土的29件瓷器中,青花瓷占到10件。

    分别是1件鞠华文双耳带座香炉,梅花纹带座香炉。

    奔兔纹带座香炉,飞凤纹高足杯,花卉纹碗。

    在1987年的杭市也发现一座窖藏瓷器,在出土的54件瓷器中,只有一件是元青花,这是一个笔架水盂。

    到了92年初,在三台处发现一处元代窖藏。

    出土了青花折枝菊纹象耳瓶2件,青花缠枝牡丹花双耳炉1件;

    最后一处也是在内蒙发现的,这次的发现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元青花窖藏发现。

    在内蒙集宁路的古城遗址里,有三处窖藏发现,分别是J19,J24,J39。

    在J19里出土了40件瓷器,仅出土一件元青花小盏。

    在J24里出土2件青花云龙纹高足杯,青花云凤纹高足杯,青花缠枝鞠华文高足杯。

    在J39里,出土青花梨形壶1件。

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每一件古物都会说话

    元青花的收藏一直都是民间收藏大热门,而且瓷器板块本身的稳定投资性也被大家看好。

    难以忘记当初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引起的世界轰动,更让元青花在诸位藏家心里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然而真正被世界认可,根正苗红的窖藏元青花,一直是84件。

    但所有搞收藏的都相信,民间定然有精品,只不过这些瓷器的鉴别,需要谨慎。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在对元青花的认识和研究,还是比较表层。

    研究一项古物,出土资料价值最为珍贵,另一方面就是文献资料了。

    可是对于元青花的文献描述,是真的不存在。

    许多藏家对元青花的收藏,已经达到狂热的状态。

    市场上还出现很多高昂的检测费用的方法,像是热释光,拉曼光谱等等。

    可对于古器物来说,科技检测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是发展还存在不足和缺陷,所以检测效果可想而知。

    当然,这些问题对于陈文哲来说,都不算事,因为对他来说,每一件古物都会说话。

    他只要看一看,就能知道,这件东西到底是不是古董,是不是宝物。

    对于那处元青花窖藏,因为是藏在国内,本来陈文哲已经想要放弃。

    没想到,通过高启静提出条件,付出代价,国家居然真的愿意让民间的力量参与考古。

    虽然东西最后放在了陈文哲的私人博物馆,好像国家也不吃亏。

    这样以来,双方都满意。

    毕竟古董这东西,对于一些大收藏家来说,最后往往都是会捐献给国家的。

    因为很多大收藏家,都信不过自己的子孙。

    很多大收藏家,耗费一辈子的心血,收集的无数珍宝,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子孙卖了?

    让这些他辛辛苦苦收集的藏宝,怎么可以让它们重新流散入市场?

    所以,国家稳坐钓鱼台。

    而陈文哲有生之年,却可以满足自己的收藏嗜好。

    这可谓是皆大欢喜,所以,现在看到了收获,反而是国家那边更加热切。

    跟陈文哲有了一次成功的合作,让官方之中的一些专业人士,更加热烈的希望继续跟陈文哲合作。

    只不过,最近陈文哲可没有时间出去浪。

    他有着太多的事情要做,比如修复各种元代的瓷器,其中就包括元青花和元代蓝釉瓷。

    不管是元青花,还是蓝釉瓷器,陈文哲之前都做过。

    而且他还是历代一来的所有器型,都彷过,所以现在修复这些瓷器也不算难,就是有点麻烦。

    幸亏最近他才彷过这些瓷器,都有着合适的材料。

    现在只要有时间,他都可以把那些碎了的国宝,一一修复。

    当然,能够等到所有元代瓷器都运送回来,他看看它们的所有经历,这样他修复起这些瓷器来,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完整的瓷器,每一件都是国宝。

    高启静自然会认真对待,所以运输速度很慢。

    这一天,修复过十几件元代瓷器之后,没事做的陈文哲,再次按照计划,开始研究宋代官窑。

    之前研究钧窑瓷器,这一次意外收获,就发现了不少钧窑的经典瓷器。

    没准现在他研究透彻了官窑瓷器,接下来就会获得一些官窑的珍品。

    当然,这里的官窑,不是官方的窑口,而是真正的官窑瓷。

    这种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

    他们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

    官窑,毛公洞第一(今扬市一带)。

    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

    当然,一种名瓷,绝对不止是这么一种特征,也不止这么一种有点。

    官窑瓷的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

    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另外“肉腐留骨”,也就是露胎处像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

    当然,如果顺便能够把所有官窑的烧造技术,全都捋顺了,就更好了。

    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

    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所以严格地来讲,狭义的“官窑瓷”分为两种。

    一是御窑瓷,二是官窑瓷。

    由于两种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办,所以对民间而言,统称为官窑瓷。

    但就管理而言,则有非常大的区别。

    所谓御窑瓷,是指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

    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等级森严,均与《车服制》严格对应,错用或擅用均为重罪。

    御窑瓷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下,作为皇家专用的瓷器,也是细分成很多种类的。

    首先最好的肯定是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黄瓷”,就是皇家专用色彩,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

    纹样方面,皇帝所用为五爪金龙,亲王则只能用四爪行龙,且称为蟒。

    清代仅有“一诏二封”的恭亲王,一人享受过赐用正黄和五爪金龙的待遇。

    凡此种种,得以成系统流传到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

    其次是王府瓷,型制设彩依例专烧,供包括亲王在内的其他皇室成员使用。

    文物中着名的“乐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范之作。

    最后就是一品宫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种一品宫瓷,多作帝王赏赐之用。

    早期的宫瓷题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补服元素。

    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鹤等。

    值得一提的是,民窑瓷用龙,多将爪藏于云水之中而不现。

    可以说是一种皇家礼制,与民俗的相互妥协。

    《清史稿》记载:皇家御窑烧造,归养心殿造办处负责。

    即由养心殿造办处提供型、制、纹样、工艺要求。

    很多样品均在京城试烧,这一点在康熙一朝尤多。

    逢皇家盛典,则会专门指派高级官员(往往是皇室成员)督办。

    例如“同治皇帝大婚瓷”就是由恭亲王奕訢专门督造。

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瓷中翘楚

    官窑瓷,主要是庞大的官僚群体使用。

    型制要求相对较低,多限于花鸟虫鱼神话等“礼制”之外的题材。

    有时皇家会作为“趣味”把玩器采购,但多为官员、富商使用。

    这一类瓷器,一般由内务府采办,在JDZ设有专门的督陶官,长年烧造。

    清末后停产,于2008年10月28日,由我国官窑陶瓷国际集团正式恢复制作。

    而陈文哲肯定是想要复烧所有时代的官窑瓷,但是这在短时间内不太可能。

    所以,这一次他研究的主要是宋代的官窑。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

    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

    当时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

    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

    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

    如唐景隆初褚绥为新平(景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

    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

    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

    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官窑之谓,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

    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

    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

    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市)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

    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

    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从112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二十世纪清朝覆亡,景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

    我国的官窑制度,在景镇延续了632年。

    景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巧的官办瓷厂。

    景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

    让这座城市成为我国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

    再说回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

    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

    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记载:“宋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当时的京师即汴京,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到今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

    因此,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

    时到今,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

    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

    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

    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

    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

    器多彷古,主要有碗、瓶、洗等。

    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澹青、粉青、月白等。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

    底有文钉烧痕,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南宋时先后设立了“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

    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

    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澹青、灰青、月白、米黄等。

    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

    而采用刮釉垫烧时,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彷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到今杭市凤凰山麓尚留有: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址等历史遗迹,现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到了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

    如在景镇设御器厂,也称景镇御窑厂。

    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

    瓷器烧制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不论在烧制工艺,还是器具种类方面都达到了高峰。

    各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种,如永乐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等瓷中翘楚。

    永乐帝在位时,景镇瓷器生产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国瓷器烧制承上启下,内外交流的重要阶段。

    永乐时期,上承宋元,下启康乾,并广泛与外国交流学习。

    此时的能工巧匠们,除了继承前辈的精巧工艺,彷制元代的典型器物外,还大胆进行创新改良。

    所以烧制成永乐甜白,青花,釉里红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新瓷器。

    尤其是多色低温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为单调色彩的传统,使之更赏心悦目。

    这为后来的成化斗彩,嘉万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烧制,奠定了基础。

    借郑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访之际,永乐瓷器得以与世界其他地区交流。

    主要是外销瓷,和赏赐附庸国专用瓷。

    这一时期从外国进口颜料和学习技术,如永乐青花所用的苏麻里青。

    永乐瓷器中也出现了一批地域色彩浓厚的尹斯瓷器,这既是对前朝的继承,也是新时期向外国学习的证明。

    清代是我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

    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

    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精、秀、细、润

    官窑瓷之中,特别是御窑瓷,最明显的标志,肯定是各个年代皇帝的年款。

    比如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

    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

    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体布局不甚规整。

    民窑款较为多样,有篆书堂名款。

    如“玉堂佳器”、“继善堂”、“梓桑轩”等,有各式花押款、伪托款。

    祭器多用干支纪年款。

    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

    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

    前期常见干支纪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

    陈文哲见过一对康熙青花杯,落款为“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

    珐琅彩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

    其字体前期宽大,笔划粗重挺拔,顿捺明显。

    后期字体清秀,在具体写法上也有细微区别。

    如:熙字四点多为直点或顺点,少逆点。

    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第三横较长,且紧紧上靠,一竖较长。

    款字外饰有单圈、双圈、双正方框等。

    康熙民窑款识更为多种多样,有图记款。

    如秋叶、角、爵、方胜、杂宝,还有寓意性图桉。

    如一枝笔、银锭、如意组合为必(笔)、定(锭)、如意等。

    私家款如“杏林春宴”、“北庆堂”、“益友堂”、“若深珍藏”等。

    有光画双圈,不写字的双圈款。

    还有“文章山斗”之类的闲章款。

    彷前朝的寄托款,以彷嘉靖款居多。

    雍正官窑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

    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

    从字体上分析,雍正款识由专人题写,所以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大致相同。

    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

    “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主要用在彷均、炉均和茶叶末等器物上。

    “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堆料款仅用于珐琅彩瓷。

    雍正细路民窑器,大多数落各种堂名款。

    如“正谊书屋”、“百一山房”、“澹宁堂”、“望吟阁”等。

    一般民窑器款则复杂多样,如用灵芝、香炉、团花款、方块款、豆腐干款、四朵花款等。

    乾隆朝瓷产量极大,官窑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款字一般以青花书写为主,但亦有抹红写款。

    在白瓷、茶叶末、珊瑚红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

    乾隆民窑款形式也极丰富,堂名款和花押款多大体与正朝相同,故鉴定时有一定的难度。

    这里要注意一下,乾隆朝首次出现草记款。

    乾隆朝款,字体最多,书写排列形式也最多,且官民窑款字体易混淆。

    一般来讲,官款比民款精、秀、细、润。

    而民窑款大都较为粗糙、草率,亦有彷宣德、成化款。

    嘉庆官窑器一般都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主要为青花、无栏框。

    亦有少量楷书款。粉彩器上常见抹红款。个别器物用刻划款。

    民窑器中有六字篆字方款,亦有“嘉庆年制”四字款。

    大多十分草率,有的仅写半边字,还省减笔划,称为草记款,故十分难认。

    堂名款以“行有恒堂”、“嘉荫堂制”、“植本堂”等为多见。

    这一时期新出现蝙蝠、桃子等款识。

    道光官窑器一般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款为主,也有抹红款及描金款。

    茶叶末、炉均釉等器物上,则为六字刻款。

    个别粉彩器上,偶见“道光年制”四字红地描金篆书款。

    道光时期落有堂名款的如“退思堂制”、“山解竹主人造”等,大多是精品。

    慎德堂是道光皇帝读书的地方,后期也成为道光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故题有“慎德堂制”红款的道光朝瓷器,应是道光皇帝的御用瓷。

    民窑款器亦多有六字或四字纪年款,一般均不太规整,开始出现百结图记款。

    咸丰及其后的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再次兴起楷书题款风气。

    这一时期大多为六字双行或六字三行“大清××年制”款。

    款外均无圈框,字体工整,清秀修长,有青花、红彩、金彩、墨彩及刻款等形式。

    这一时期篆书款不多,其中光绪时署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及“长春同庆”、“永庆长春”等款的官窑器最为精致。

    民窑款则多无定制,形式较多,同治时多有“同治年制”四字篆书戳记印款及抹红款。

    光绪时多伪托款,一般是“康熙年制”或“若深珍藏”。

    这就是历代以来的御窑瓷了,在说回北宋官窑。

    宋瓷窑场,首推五大名窑,即汝、官、钧、哥、定。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

    这个汝窑瓷陈文哲已经彷制了很多,所以在这里不多说。

    不过,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定窑需要特别第一下,因为它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而且还是民窑。

    定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

    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巧,造型典雅。

    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

    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先前已经说过,分为官钧窑、民钧窑。

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宝中之宝

    御窑之中的钧窑,也就是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专业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特别提示,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花石纲是怎么回事,现代人很多都应该知道,因为水浒传的宣传。

    能够跟奇石什么的相提并论,这种人工烧制出来的瓷器,其精美程度就可想而知。

    这就是钧窑,五大名窑任何一个,都名不虚传。

    而再就是哥窑,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到今尚没有发现。

    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

    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

    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其中彷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

    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这就是北宋五大名窑之四,最后一个就是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到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

    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因此十分珍稀名贵。

    据史籍记载,宋代官窑有三处。

    宋代的官窑窑址有南北之分,即北宋的汴京官窑和南宋的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终结。

    而宋室南迁后,又在杭市另立了新窑。

    此为汴京官窑的继续,史称“南宋官窑”。

    有关南宋官窑的最早文献,见于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中的记载。

    “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馀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文中明确指出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带有内廷及大内的用意。

    同时也指出了修内司官窑,是彷汴京官窑形制特征所烧制。

    这座窑口以澄泥做范,制作极其精致,其因釉质晶莹透彻而受世人珍视。

    文献中所记载的三处宋代官窑,一处在北宋时期的汴京,其窑址至今尚未发现。

    由于传世官窑器的釉色、器型等与汝窑相彷,因此有学者认为汝窑即是北宋时期的官窑。

    另外二处在南宋时期的杭市,其一是修内司官窑。

    有关其烧造地点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高廉《遵生八笺》一书。

    “官窑在杭州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

    然而,此修内司官窑遗址究竟位在何处?至今却也是无迹可寻。

    有学者认为修内司官窑,和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是同一座窑。

    因为两者在釉色、开片、紫口铁足等特征上极为相近。

    又因为两者的窑址,至今都下落不明,因此有观点认为两者实为一窑。

    但是这仅为猜测,未有定论。

    其二,则是在郊坛下。

    叶寘在《坦斋笔衡》一书中提到的“后郊坛下别立新窑”。

    这指的是南宋设立的第二座官窑,也即修内司官窑之后在郊坛下别立的新窑。

    其窑址于20世纪初期,即已被发现,位于今天的杭市南郊乌龟山一带。

    且郊坛官窑中的遗物特征,与文献所记有很多吻合之处。

    当然,这里说的特征,主要就是紫口铁足。

    要彷宋代官窑,就必然要知道紫口铁足是怎么回事,是怎么烧制成的。

    明人高廉在《遵生八笺》,也有记载。

    “官窑在杭州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乃器上仰,泑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露紫痕,此何足贵,惟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也。”

    意思是说官窑在杭市凤凰山下,因为此地土质富含铁元素,而使土色呈暗红(紫)色(即紫金土)。

    由于烧瓷所用的胎土颜色较深,致使无釉的底足露出了胎色(铁黑色),故曰“铁足”。

    另外,由于口沿挂釉稀薄,而未能完美遮盖口沿处的胎色,从而露出了胎土的深色,故被称为“紫口”。

    据测试,南宋官窑青瓷胎中氧化铁的含量,高达3.5%-6.7%。

    这便是“紫口铁足”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

    紫口铁足是官窑的一大特征,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件官窑器物都必定有此特征,也有一些官窑瓷有铁足而无紫口。

    所以,还需要看开片纹饰。

    官窑瓷表面开片的原理,在此不再赘述,之前在汝窑和哥窑中陈文哲已经彷的很好。

    简单说,开片是由于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而在焙烧后冷却时所形成的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

    它本是烧造工艺的一种缺陷,但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其错落有致、生动自然的画面效果,形成了一种妙趣天成的纹饰装饰。

    《遵生八笺》中,就有关于开片的论述。

    “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意指开片纹分上、中、下三等,以冰裂鳝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居中,细碎纹为下等。

    而实际上,不管哪种开片纹饰,在今天来看都属于宝中之宝了。

    最后就是官窑的釉色,这也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因为不管是紫口铁足还是开片纹饰,都是附着在瓷器表面的釉面上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208/ 第一时间欣赏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作者:疯神狂想所写的《我的系统不正经》为转载作品,我的系统不正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我的系统不正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我的系统不正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我的系统不正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我的系统不正经介绍:
得隋侯之珠,遍观古今技艺,识宝造宝,传承文明。
只不过,这件宝贝内部的系统,好像不太正经!
谁家传承的是做旧、高仿?
要不就是挖坟、掘墓、搬山、卸岭、摸金!
既然学到了,那就传承下去吧!
陶瓷、木器、石雕、金银铜器,非诚心之人不传!
正骨、按摩,千金方,非仁心仁术之人不传!
寻龙、点穴、搬山、卸岭、摸金、仿古,非德才兼备之人不传!
扩展技能:寻矿、开山、采金,非一身正气之人不传!
安宫牛黄丸、南云白药、片仔癀、清宫寿桃丸,国家绝密,自己用用就好,不敢传!
获得文明传承系统,终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我的系统不正经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系统不正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