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我的系统不正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我的系统不正经全文阅读

作者:疯神狂想     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     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百章重叠堆积

    陈文哲在这条通道里,转悠了好几圈,好不容易才确定了一处薄弱之处。

    “从这边爆破,这边的岩石厚度,只有不到四十厘米。”

    这还是陈文哲第一次使用搬山道人的技能搬山,这个技能,主要就是用来挖掘山体隧道的。

    当然,用来开矿什么的,也应该不错。

    可惜陈文哲自从学会之后,就没有一次机会用到,没想到这一次寻宝,还能用到这种技能。

    高启静招来人,很快就布置好了装置。

    不过,他可不会愣头愣脑的就开始爆破。

    高启静让人回到外面,通过手机联系了港口,让那边派出搜索小组,搜索港口附近小山,看看有没有什么情况。

    很快,高启静就回来了。

    “我们很幸运,外面下起大雨了,就算有船出海,此时也应该早就回港,外面什么人也没有。。”

    “那就爆破。”陈文哲也有点兴奋的道。

    他还真没想到,事情居然这么顺利。

    他就感觉轻轻的一震,接着一声闷响,爆破就结束了。

    等烟雾散去,陈文哲过去一看,一个一米多高的洞口,被炸了出来。

    看了看里面,一些岩石被炸碎,崩飞到了那个小洞穴的内部。

    陈文哲还真没想到,爆炸破碎的小石块什么的,居然是向洞穴之内飞的。

    他快速钻进去,一看,通道里面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

    转过头,却立即看到了一片人影。

    不对,应该是一片佛像。

    大大小小,绝大部分是坐佛,而只要出现站立的佛像,个头都不小。

    可也不算真大,因为太大了不好运输,能够轻易搬到洞穴深处的,个头最多也就一两米高。

    这也很不容易了,这些佛像一看就知道很重。

    稍微扫视了一圈,陈文哲就发现了不少释迦摩尼,这佛祖的造像,一看就是出自大象国那边。

    这些造像有早有晚,其中好像还有不少是释迦摩尼的弟子?

    对于佛门的一些事情,陈文哲只是稍微设略了一些,他看过一些资料,没有深入研究,所以也不算很明白。

    但是,见到了,他还是能够认出一些的,毕竟记忆力强悍!

    比如眼前的一片佛像,很明显就是讲述的佛祖传法的事情。

    公元前6-5世纪,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出了解脱轮回的方法,功行圆满成佛。

    五个与他一起出行的随从,成为他第一批弟子。

    以前六尊佛像,一看就是一个系列,这就是佛祖和他的五个弟子。

    至于后面更多的佛像,那肯定是之后弟子收的弟子。

    慢慢的佛教就随着佛教徒的脚步,扩散到全世界。

    到现在,还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应该不多了吧?大象国是极其少数的一个。

    大象国还没有建国的时候,佛教就通过与阿三僧侣交流被引进。

    从13世纪开始,佛教就是大象国的国教,就算是如今有95%以上的大象国人信佛。

    现在大象国有全世界最多的寺庙,足足有3万多所。

    他们那边也有全世界最多的佛像,全国总人口才6000万,佛像就多达4000万尊。

    就是因为大象国寺庙多,佛像多,所以这里才能出现这么多佛像。

    只是稍微一看,陈文哲就知道,这些佛像都是精品。

    也对,不是精品,小鬼子也看不上。

    这算是意外收获,看到了,自然要想办法弄走。

    不过,在运走之前,肯定要好好看看,顺便登个记,以便之后运输。

    陈文哲叹了口气,之前的工作还没做完,没想到又增加了这么多工作。

    可是,这种只能算是幸福的烦恼,他肯定是乐在其中的。

    一边走,一边点数,顺便记忆一下特征,当然,拍照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每一尊佛像,或者说佛龛、宝塔,都要拍照留念。

    陈文哲还真没想到,这里藏着的不光是佛像,居然还有很多黄金造物。

    比如一些黄金底座,嗯,青铜镀金的底座,甚至是木雕底座,这里也有不少。

    这些东西相比佛像,肯定不太受重视,所以全部被堆积在一些角落里,甚至是重叠堆积。

    如果不是仔细查看,它们都被灰尘掩埋了。

    当然,主要也是里面有一些宝物,它们十分显眼,想要错过也很难。

    比如眼前的一溜宝塔,最低的都有一米高,这么一大溜,想要看不见都难。

    而其中最显眼的,肯定是一些黄金宝塔,大大小小,都被重叠堆积在一处狭小的洞穴之中。

    相比那些佛像,这些宝塔什么的,肯定不是多么珍贵的东西。

    再说,此时沾染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就更不起眼了。

    伸手抹了一把,一尊两米高的宝塔,露出璀璨的光芒。

    “没有什么特色啊!”陈文哲有点失望。

    相比慈禧的陪葬的那座九玲珑宝塔,这一尊黄金宝塔就太差劲了。

    它也就是用黄金堆砌起来的一尊塔楼,除了一些镶嵌的红蓝宝石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显眼的工艺。

    所以只是稍微查看,陈文哲就失望的离开了。

    还是先处理那些佛像,这些才算是珍贵的文物。

    此时他在遇到佛像,全都会用手摸一把,看看是什么材质的。

    看了一会儿,他也发现了。

    在那么多佛像当中,有泥做的,也有石头雕刻的,还有木刻雕像,其中少数是玉佛和金佛。

    小鬼子搜刮佛像,肯定是要选择珍贵的来抢。

    所以这里的佛像,最多的是铜像,鎏金铜像,在其次就是木雕像,最少的反而是玉佛、金佛和石佛!

    “这是老国的佛像?”

    看着眼前的一尊佛像,这是一尊金佛,旁边还放着一座一米多高的黄金宝塔。

    宝塔细长,看着倒也像是大象国那边的风格,可是佛像,很明显是老国那边的风格。

    老过佛像,最大的特点就是耳垂线非常优美。

    由于老国受到西方殖民影响,因此佛像基座结合了基督教的造型,眼前这尊佛祖为降妖除魔姿态。

    “看来,不止是大象国遭殃,老国、缅国也有佛像来到这里啊!”

    又看向另外一尊佛像,一看就不是纯金的坐佛。

    因为要是纯金的,这尊两米高的坐佛,怎么不得有个三四吨重?

    摸了摸,果然,是木刻的坐佛。

第九百零一章超大玉佛

    陈文哲眼前的这尊木雕坐佛,是一尊缅国的阿马拉普拉时期的皇冠佛,特征也很明显,它的手指一样长。

    这个时期的佛像,大多数是木雕刻。

    一般用檀香木、樟木等五种吉祥木雕刻,完成之后,涂上黑胶漆在贴金箔。

    看了一圈,还是发现大象国的佛像最多,其中铜镀金的佛像,绝大部分都是大象国的风格。

    当然,这里面金佛像也有不少,不过个头都很小,最高的也不会超过一米。

    可就算是一米,那也绝对不轻,甚至是说很重。

    比如不远处的一尊佛像,它可是坐着三头大象,要都是实心的,那肯定要超过两吨重。

    可惜,摸了摸,重心虽然很稳,但是空心的。

    “这是鲁士吧?看样子存在的时间很长啊!”

    鲁士是世界最早的修行者,佛陀当年最开始也是和鲁士学习。

    后来阿三《吠陀经》就是介绍世界10位鲁士,也是婆罗门教的由来。。

    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宗教的始祖,都是鲁士的弟子。

    在还没有宗教的时候,鲁士已经成为原始萨满所依赖的圣人。

    现在大象国卖的一些佛牌,就有纯银做的鲁士,这东西现在都成了辟邪转运、助智慧、看管古曼,镇宅的吉祥物了。

    古曼是什么都知道吧?就是小鬼,大象国重要的一种特产,就是古曼童,在国内的称呼就是养小鬼!

    这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

    就比如眼前的这些佛像,要是佛教徒得到了,会极力的供奉。

    可是,落在小鬼子的手里,不就是一些珍贵的藏品吗?

    当然,落入陈文哲手中,也肯定变成他的馆藏品。

    也许等这批宝贝运回大海市,他的博物馆也盖起来了吧?

    不过,他的博物馆肯定要重新设计了,因为原来设计的太过小家子气。

    此时不用多做计算,陈文哲就肯定知道,原来设计的博物馆,根本就装不下他的收藏品。

    喜滋滋的看着眼前的佛像,看完了,还要顺便摸一把,接着拍张照。

    这些照片,在前期也是珍贵的资料,因为有了它们,就可以更加精细的设计未来的博物馆。

    “咦?怎么变小了?”

    正走在一排排等人高的佛像中间,可却突然空出来了一个位置,这边的一尊小佛像,吸引了陈文哲的目光。

    “我艹,这是翡翠?玉佛?”

    顺手摸了一把,没想到这一尊不是他想象的黄金佛,而是一尊玉佛。

    陈文哲看着眼前接近两米高的玉佛,十分的吃惊。

    先前他也看到过一些玉佛,可那些玉佛的个头,最大的也不过巴掌大小,跟这一尊没法比啊!

    看到眼前的玉佛,这碧绿碧绿的样子,应该达到玻璃种帝王绿的级别了吧?

    两米高的玻璃种帝王绿翡翠,雕刻成了一尊佛像,还出现在了这里?

    小鬼子当年这是撅了大象国的祖坟?要不然这样的玉佛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大象国是旅游之国,只要稍微关心旅游的,就都应该他们国内的一些旅游胜地。

    比如其中最出名的三大寺庙,那就是:金佛寺、玉佛寺、卧佛寺。

    玉佛寺之中供奉的就是一尊玉佛,那尊玉佛是用整块碧绿剔透的翡翠玉石雕刻而成的。

    它高有66厘米,宽有48厘米,被供奉于黄金制成的宝座上面,其价值连城。

    大象国人认为玉佛为镇国之宝,这尊神灵也威力无边。

    历届大象国国家政府的内阁组成以后,总理与全体内阁成员,都要到玉佛寺,向玉佛宣誓效忠国家与国王。

    老百姓若有升学、婚姻、生育、就业等切身大事,也全要去那儿祭拜祈祷。

    两个人若打赌起誓,也要请玉佛作证。

    每到换季的时候,都要举行十分盛大的仪式,由国王亲自给玉佛洒水沐浴,更衣、更换头饰。

    这么重要的一尊翡翠佛像,体高也不过六十六厘米,而眼前这一尊超过两米高啊!

    高度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翡翠的质地,还有加工工艺。

    不用说,这尊翡翠佛像,加工工艺肯定十分突出,要不然就太对不起这么好的翡翠了。

    仔细清理了一下,特别是清除掉其上的灰尘之后,看着眼前的玉佛,陈文哲沉默了。

    只见这尊佛像脸部丰满,犹如满月,眉如新月,双眼半开,向下俯视。

    嘴角处微微上翘,带着一种安祥、甜美的微笑。

    双耳垂肩,肩膀宽阔。

    身披袈裟、偏袒右肩,右臂戴着臂钏,上饰有翡翠、玛瑙等宝石。

    佛像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腿上,掌心向上,作禅定印。

    这表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寂静处入定,最后觉悟成佛。

    右手直伸下垂,手指触地,称触地印,表示佛在前生,在菩萨位时,为众生作种种奉献,修种种菩萨行,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

    整尊佛像雕琢精致,玉质细腻,晶莹透剔,研磨得圆润光滑,线条流畅优美。

    各部分比例也和谐匀称,呈现出一种安祥、宁静、飘洒、柔美的神情。

    身上的袈裟及底座上的彩绘,也是精心绘制,笔锋细腻,颇有超尘脱凡之感。

    这么一尊翡翠佛像,不管出现在哪里,都是国宝吧?

    想到大象国对那尊六十六厘米的佛像的尊重,陈文哲突然之间感觉有点心虚。

    这尊佛像,虽然没有多少大象国的艺术风格,但是它的底座,却有着他们的文字。

    这尊佛像肯定是当地华人请工匠制作出来的,所以有着满满的华国风格,可是,底座上的文字太明显了,怎么也不能掩饰起来。

    “也不能换了它啊!”

    陈文哲有点发愁,这尊佛像要是出现在国内,大象国会不会眼热?

    “呵呵,就算把他们的卧佛搬到国内,他们还有本事讨要回去?”

    很快,陈文哲就不发愁了,债多了不愁。

    他的藏品要是放在博物馆中,以后麻烦躲着呢!

    不说其他,只是他从沉船上打捞起来的那批金器,特别是其中的几幅黄金面具,就肯定要惹来麻烦。

    都是麻烦,陈文哲也不怕麻烦更多,更大。

    再说,现在华国强大了,他们还会害怕一些小国犬吠?

第九百零二章泥胎藏金佛

    恋恋不舍的离开玉佛,陈文哲一边走一边看,佛像没有了,突然之间,开始出现陶俑。

    这些陶俑比较熟悉,因为他之前通过小熊鼎回溯,全都看到过。

    当然,里面也有一些没见到过的,但是形制都差不多,所以陈文哲只是稍微数了数,拍了照就不想关注。

    数量肯定超过五千尊啊,那些人还真是会找地方,居然把这些陶俑,放在了小鬼子藏佛像的地方。

    这地方通风良好,空气也不会多么潮湿,放在这里,还真就毁了不少!

    看着一些颜色剥落很厉害的陶俑,陈文哲感觉十分可惜。

    这些陶俑保存的太差,如果他要发现不了,时间长了,再来这里,也许就全都变成一堆泥渣了。

    一边走一边查看,很快,陈文哲就来到了通道的尽头。

    只不过,来到了尽头之后,陈文哲怎么就感觉比较奇怪?

    这堵着洞口的是什么?看着好像是一尊佛像?

    靠近了,仔细查看,在灯光的照射之下,一些泥块散落在周围,甚至都把一些附近的陶俑掩埋了起来。

    “这尊佛像得多大啊?”

    稍微计算,陈文哲就有点咋舌,这尊泥塑的佛像,最少也有五米高。

    “一尊泥胎的佛?那些小鬼子吃饱了撑的?就因为它大,居然就运到了这里?运不进来,居然还用来堵门?”

    看到这尊大佛,陈文哲忍不住就想起来大象国中的金佛寺。。

    大象国金佛寺中供奉的那尊大佛,是一尊5500公斤重的黄金大佛,它分成五个部件铸造,再拼装成了一个整体。

    而眼前这一尊呢?就算是泥佛,里面也需要有骨架,如果没有支撑,这四五米高的体型,早就垮塌了。

    可是,此时它的筋骨掉落了不少,可这尊大佛居然还保存着大体的样子,这就更加难得。

    “小鬼子辛辛苦苦运输这么大的佛像过来,难道真是因为这是古董?不要闹了!”

    陈文哲使用回溯,立即看到了一些他想要的画面。

    不用说,这尊泥胎里面,还真藏着一尊纯金大佛。

    纯金的大佛啊,话说,大象国金佛寺中的那一尊,也是号称纯金大佛的吧?

    看着眼前的泥胎,陈文哲脸上的笑意更浓。

    这尊佛像,还真跟金佛寺中的那一尊有缘。

    要真说起来,大象国金佛寺中的那尊号称纯金的大佛,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金佛寺是最特殊的一个寺庙,因为里面有全世界最大的金佛,高达4米,重5.5吨。

    其实,从这个数据来看,就知道那尊佛像,不可能是纯金大佛。

    如果真是四米高,要真是纯金大佛,不管在体型上再怎么精简,重量也肯定超过五点五吨。

    当然,就算是重量达到五点五吨,也很了不起。

    之所以说这尊佛像具有传奇性,是因为在1955年以前,大象国并没有发现这尊大金佛。

    而它的出现,是因为搬运工人不小心,磕掉了金佛外面的泥塑,才发现泥佛原来是金身。

    这件事说起来很有意思,这要从金佛寺的建立开始说起。

    金佛寺位处曼谷华人街,是三位华人集资建成的,因此又被称为“三华寺”。

    那三位华人修建金佛寺前,金佛还是个泥佛,它在英伦国东亚公司建造的木材厂里吃灰多年。

    1955年才遇到那三位华人,当年这三位华人出资,在附近建了一个新寺庙,金佛被起重机吊起准备去往新的寺庙。

    搬运人员非常小心的将绳索系挂在金佛身上,可是百密一疏,还是有一个挂钩没有挂稳,导致金佛倾斜。

    任工人怎么拉,都拉不起。

    工人眼睁睁看着金佛摔在地上,发出一阵沉闷的巨响。

    大象国人信佛的虔诚心非常深,看着金佛掉在地上,都害怕佛祖会怪罪他们。

    可实际上,是佛像冥冥中安排了这一出故事,只有把外面的泥摔碎了,才能让人们发现金佛的本来面目。

    工人将修复佛像的师傅请来修复,可是还没一会,天上就下了暴雨。

    修复师傅无法在雨中修复,只能跑到一边避雨,金佛就只能在空地之上淋雨。

    雨停之后,修复师傅才去修复金佛,却发现雨水将佛像的裂缝,越冲越大,原本外面是泥的佛像里面露出了金色光芒。

    他们以为自己看错了,可怎么看那些光芒都在。

    这时,他们确定泥巴里面是金子,就用工具将泥巴凿开。

    随着凿开的面积越来越大,人们才真的相信,泥巴里面包裹着一尊金佛。

    这尊金佛是13世纪素可泰时期的产物,在大象国平安度过500年时间。

    可1767年,大象国与缅国发生战争,它面临着被缅人抢走的风险。

    当时的大象国皇帝,不想这么好的金佛被缅人抢走,就让大臣们想办法。

    把金佛运走是不可能的,金佛目标太大不利于搬运,而且还容易招来缅人注意,说不定才刚搬走二里地,就被缅人抢走。

    用东西装起金佛也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要找一个4米高的东西来装,不是那么容易。

    并且也没有地方,可以隐秘藏起来。

    这时有人提出了一个最危险的方法,这就是最安全的办法。

    缅人肯定以为大象国会把最值钱的东XZ好,他们就故意利用缅人这点心理想法,把金佛堂而皇之摆在世人面前。

    只不过要对金佛稍作一点处理,那就是用厚厚的泥巴裹住金佛,让缅人以为是泥佛,是个不值钱的玩意。

    泥佛果然骗到了缅人,战争结束后并没有被缅人带走。

    可是这一招,也瞒过了很多大象国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泥佛是金佛。

    直到搬运工人不小心将泥佛摔了下来,人们才知道泥佛的本来面目。

    经过检测,金佛全身的黄金纯度有40%,头发和头顶是含金量最高的地方,高达99%。

    这尊金佛全身的含金量,按照当时的市值,价值2.5亿美元。

    作为一个全民热衷信佛的国家,金佛寺的大金佛,无论多少钱都没有出售。

    它到现在还好好地安放在寺庙里,成为寺庙一景。

    很多游客都慕名而来,祈祷佛像能够保他平安健康。

    这尊金佛因为是全世界最大的金佛,吸引了世界各国游客。

    它每年都能给大象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润,这让大象国人也就更信奉它。

第九百零三章不比金器差的银器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在金佛寺金佛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当还是泥佛时,只能在木材厂生灰,金装一出身价倍涨,摆在金佛寺最显眼的位置,享受所有人的跪拜。

    陈文哲眼前的这尊泥佛,应该是跟那尊金佛寺的金佛,有着相同的命运。

    只不过,它的命运更加坎坷,之前被包裹上泥胎之后,居然一直没有被人发现。

    后来肯定是被人发现了,但是,发现它的不凡的是小鬼子,所以它就被悄无声息的运输到了这里。

    而到那时命运还没有放过它,所以它又在这洞穴之中,暗无天日的待了六七十年。

    随着回溯结束,陈文哲确定这是一尊金佛,而且还是纯金的,不是只有含金量百分之四十的假货!

    如果它出世之后,之后大象国的那尊金佛,就没法在被称之为世界最大的纯金佛像了吧?

    “只是这尊金佛,体重就超过十吨啊!”

    看清楚了铸造工艺,陈文哲十分满意。

    虽然也是分段铸造的,但是这一尊金佛可是绝大部分使用的纯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的黄金。

    其体内,只有寥寥一部分,使用的金铜合金,这一部分只是作为骨架存在。

    还有,相比金佛寺那尊细胳膊细腿的佛像,这一尊体态就十分丰满了。。

    也是因为这个,这尊金佛的个头,虽然没有比那一尊大,但是体重却是沉了很多,也是这样才会消耗了十吨黄金。

    只不过,这么一尊黄金大佛,要怎么才能运走?

    陈文哲的大脑高速运转,当年那些小鬼子是怎么运来的?

    看着那掉落的泥胎,当年有着这些泥胎保护,希望里面的金胎没有伤到吧!

    不管小鬼子是怎么运来的,他肯定是要运走的。

    而要运走,不外乎使用吊机。

    他外面那搜渔船上有吊机,功率有点小啊!

    要想办法弄走这尊大佛,就一定要更新渔船上的设备。

    可是,他总不能无缘无故的就更设备吧?

    看来还是要用一用那艘渔船,最好还是弄出一些名堂,让南越人知道,他需要一台功率更大的吊机。

    一时半会的,洞穴之内的文物肯定运不走,所以这些事情并不着急。

    陈文哲慢慢的退出最后这一条通道,里面的这些文物,不管大个头还是小不点,都没有时间整理。

    而之后运输到国内,肯定要想个万全的办法。

    不过,他这一次应该是把这里的宝藏,一网打尽了吧?

    “还有金缕玉衣啊!”

    相比一尊黄金铸造的大佛,陈文哲最感兴趣的还是金缕玉衣,所以,他很快就回到了放置金器的洞穴。

    他看到的一些画面,让他知道,这边的通道更是复杂,如果有青铜器和金缕玉衣隐藏,就肯定是藏在这边。

    一时半会的也找不到线索,陈文哲就再一次开始清理那些金器。

    把这些金器全都清理出来,到时候隐藏青铜器和金缕玉衣的通道,自然会暴露出来。

    想到还有可能隐藏着的一座洞穴,陈文哲又一次兴奋起来。

    慢慢的来就好,他反正这一次寻宝,就实现了财富自由。

    之前他找到了那么多黄金,一下就换到了十八亿多的现金,没想到居然还不够用。

    这一次好了,只是最不值钱,最没有收藏价值的金砖,就找到了一百多吨,这么多钱,以后想要干什么都够了吧?

    更何况,他还会有不少收获。

    就算不出去打捞沉船,只是去缅国、老国等小国家走一走,没准也还能收获不少!

    来到存放金器的洞穴,陈文哲心念一动,就在隋侯之珠内部,设置了关键搜索词。

    之后清理这些金银器的时候,肯定要同时启动回溯,只不过陈文哲不会读取这些记忆,他只要设定好搜索的关键词,提示他一些有用的信息就好。

    其中最关键的当然是金缕玉衣,其次就是青铜器,比如青铜鼎、青铜尊等等。

    普通的金器,陈文哲已经看不在眼中,因为他这一次过来,找到的黄金,或者黄金器物,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在看到眼前的盘子和碗,他就不太上心。

    这些金碗也算是黄金容器吧?按照道理来说,也算是珍贵。

    “就从这边清理!”

    再次来到金器洞穴的入口,这边最多的就是金碗和盘子。

    从这边开始清理,终归是会把所有东西,全都清理出来的。

    只不过,他刚刚拿起一只盘子,就犯了职业病。

    看着手中鎏金刻花的盘子,陈文哲还是感觉惊奇。

    这工艺看着不像是汉代的,倒像是秦代的,所以,他手中这只盘子,难到是秦代的?

    陈文哲有点好笑,刚才还想着快点整理,没想到随手拿起一只银盘子,就是好东西。

    相比国外的金佛,陈文哲更喜欢国内的古董。

    就算这是一只银盘子,他也很稀罕!

    这样的盘子在汉代,它也是古董了啊!

    看着手中的银盘子,准确的说,这是一件秦鎏金刻花银盘。

    秦代金银器迄今为止极为少见,不过,国内曾在齐鲁淄城窝托村西汉齐王刘襄陪葬器物中,发现一件秦始皇三十三年造的鎏金刻花银盘。

    那件银盘也制作的十分精细,装饰讲究。

    这种在银器花纹处鎏金的作法,唐代以后才十分盛行,之前的时代,可是很少见的。

    金花银盘,在唐代金银器中,是很有特色的主要品种。

    要真认真说起来,在秦代,银器是十分少见的。

    因为那个时期,没有多少使用银子制作器具的,也不流行。

    现代人都知道,金器要比银器值钱、珍贵。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国内银器的出现比金晚。

    到了汉代,银器的使用范围才扩大开来,那时才出现了很多容器。

    那个时间已经有的不少银子制作的容器,就像眼前陈文哲发现的如银匜、银合、银盘、银碗等。

    这些银质的器物,之前也均曾被发现过。

    除了上述的银器,在这边陈文哲还发现了不少银器,比如小件服御器如银带钩、银指环、银钏、银铺首、银车马具等,数量更多。

    不用说,这些东西在西汉时期,也是宝物,是不比金器差的宝贝!

第九百零四章金银器之极致

    在发现的这些银器当中,其中造型最新颖的,就是陈文哲眼前的这一件带盖的银豆,它的盖与腹,均饰以花瓣形凸泡。

    这种以凸泡组成的花纹,在国内非常罕见。

    然而在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金银器上,却是常用的装饰手法。

    这只能说明,在汉代,这些东西或曾受到西方的影响。

    这里还有两件西汉银盘,器腹均饰以鎏金花纹,这就是金花银盘。

    而金花银盘即所谓“钑镂银盘”,这在唐代曾成为金银器中最主要的品种。

    陈文哲眼前的这些东西,足以说明,这种技法在汉代已经出现!

    在汉代银盘、银碗不稀奇,但是在秦代,就比较稀奇了,因为那个时代,这种东西才刚刚出现。

    所以,陈文哲特别注意了一下,看看这里还有没有秦代的东西。

    他这么稍微留意,还真就又发现了一件,是一件秦错金银乐府钟。

    这一件秦代的器物,其上使用的工艺可就多了。。

    看着这些金银器物,陈文哲能从其上看出不少顶级技艺。

    秦朝的金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技术,而且达到很高的水平。

    如果陈文哲想要学习金银器制作,只是通过这么几件秦汉时期的银盘、扁钟,就可以学到很多技艺。

    可惜,贪多嚼不烂,他现在已经过了见到好东西就学的状态。

    这个世界上好的技艺多了,他难带还能全都学会?

    要知道他现在学到的技术已经很多,而且到现在还没有全部融会贯通。

    要是想学,也需要等他把现有的技术全部学透了,最少也全都要达到大师级,才能再贪多求全。

    “咦?终于又遇到好东西了。”

    一件一件的取出来,整理记录一下,再装箱。

    翻出来了不少金银盘子和碗,就连扁钟都找到了四五件,这个时候,一个方方正正的金印,出现在他的眼前。

    翻过来一看,篆字,而且是大篆。

    其他他不认识,但是“楚王之印”四个篆字,他还是认识的。

    以前出土过滇王之印,跟这块金印只有一字之差。

    而楚字的篆体,陈文哲肯定认识啊!

    因为这一次他过来,就是想要找到几座楚国的王侯陪葬品,自然早有准备。

    看着手中的金印,陈文哲还真没想到,这种代表楚国传承的金印,居然也可以陪葬?

    想想也对,原来的滇王之印不也埋在地下了吗?

    不管是仿制的一枚,还是真正楚王使用的金印,反正已经来到了他这里。

    至于西汉时期的楚王,以后使用什么金印,他也管不着啊!

    稍微研究了一下,陈文哲就收了起来。

    这里的好东西多了,可以说,不挖一下汉代的王墓,你真认识不到当年汉王朝的强大。

    现在陈文哲就见识到了,比如一些少见的金银容器,在这里就太多了。

    在这里多,可不意味着在古代,在之前的出土墓葬中发现的多。

    当然,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银器,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抑或是制作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先秦时代。

    总体上说,金银容器并不少见。

    但是,相比金银首饰,金银容器就少的多。

    以前出土的一些墓葬之中,金银器中最为常见的仍是饰品,金银器皿其实并不多,金质容器就更少见。

    可能因为这个时期鎏金的作法盛行,遂以鎏金器充代之故。

    在以前的考古发掘中,所见汉代金银器皿,大多为银制。

    银质的碗、盘、壶、匜盒等,在各地均有发现。

    一般器形较简洁,多为素面。

    但是在这里,最多的居然是黄金制品,而且,最精美的居然还是黄金容器。

    比如眼前的这只黄金壶,特别是其上的龙纹,或者说是黄金龙,制作的实在是太精美了。

    “咦?这上面金龙缠绕的金珠,也不简单啊!”

    稍微一看,陈文哲就发现,这是采用了拔丝、金粒焊缀工艺。

    现在陈文哲也算是见多识广,他自然知道,国内自商周以来,加工黄金所用的制箔、拔丝、铸造等技法,甚至一直到现在仍继续沿用。

    古代,特别是汉代,金箔除裁成条状,用于缠裹刃器的环首等处外,还剪成花样以贴饰漆器。

    而金丝多用于编缀玉衣,在各地出玉衣的大墓中,曾大量发现。

    就制作技术而论,汉代黄金细工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金粒焊缀工艺。

    这是将细如粟米的小金粒和金丝,焊在金器表面构成纹饰。

    发现的汉墓,有不少都出土过镶有琉璃面的马蹄金和麟趾金状金饰,它们的器壁上部,都焊有用小金粒组成的连珠纹带。

    最出名的就是海昏侯的墓葬,其中就出现过这种马蹄金和麟趾金。

    现在这种工艺出现在了一只金壶之上,让陈文哲有点意外。

    小心的拿起来,托在手掌之中细看。

    上面的灰尘有点多,等他稍微清理了一下,陈文哲看的有点瞠目结舌。

    这只金壶的制作工艺,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还真没有想到,一只金壶,居然制作的这么复杂。

    相比其上的工艺,制作金壶的这点金子,实在是不值什么。

    不说其他,这只金壶上的重环纹,就是用细如苋子的小金粒焊成的。

    同时,金壶上的几条金龙,也是使用这种工艺做出来的。

    特别是其中一条小龙,制作的就太精细了。

    那是在豆粒大小的龙头上,竟能以细小的金粒、金丝构成眼、鼻、牙、角、须等器官,而制作出的这些特征,秋毫必现,粒粒可辨。

    而在另外一边,那条稍微大点的金龙头,不仅其金粒和金丝的组织更加精巧,连龙角上都缠以纤细的金丝,其上还镶嵌有绿松石和红宝石。

    如果只有一条龙,复杂一些,耗费点功夫,也不是做不出来。

    可是,这一只金壶上面,有1条大龙和6条小龙,这些大小龙,全是采用这种复杂工艺制作出来的。

    这样还不算完,这么焊接出来之后,还要做出效果,让它们出没于缭绕的云气之中。

    这只金壶上的图案,其构图之生动,工艺之精细,已臻汉代金银器之极致。

第九百零五章青铜尊盘

    陈文哲一脸惊叹的看着眼前的金壶,特别是其上的几条龙。

    只不过,当他看清楚这些龙追逐的龙珠之后,他的视线就直接被这只龙珠吸引住了。

    这些龙围绕的龙珠,也就是其上的那一颗金珠,好像也很不简单。

    这只金壶上面镶嵌的是一只空心金珠,仔细观看,你会发现,这是用两个较大的和12个较小的金圈,拼焊成24面空心球体,再在各金圈相连接处,以4枚小金粒堆焊出24个尖角。

    这种工艺,就算是现代人,也很少有人掌握。

    而只要掌握了,就一定是非遗吧?

    一边查看,一边小心的把这把金壶,单独装在一个箱子之中。

    收好这只金壶之后,陈文哲的动作变得更加小心了一些。

    这里的任何一件东西,好像都不简单,还是小心为妙。

    把周围清理了一下,就算是脚下的泥土,也翻动了一下。

    没有发现什么遗落,陈文哲才再次取出一件金盘。。

    “刚才那只金壶,是从这边找到的?”

    拿起金盘子来,看了看,上面没有铭文,纹饰也不复杂,陈文哲有点失望。

    此时他倒是想起来了,一大堆普通的金银器之中,怎么就突然出现了一只特别的金壶呢?

    看了看四周,陈文哲看到了一处坍塌的地方,那边有一些土堆。

    心中一动,陈文哲不在清理地上的东西,而是来到土堆跟前。

    看了看,土堆上什么都没有,只不过,他好像知道那只金壶的出处了。

    那只金壶就是从这堆土上滚落下来的,果然,使用回溯看了看,陈文哲还真发现,原来金壶就是放在这里的一个土台之上的。

    当时土台上,可不止是那只金壶,还有一些其他黄金容器。

    造型精美的金盏、尊盘,全都埋在了土堆之中。

    金盏,这东西不多见,但也不少见,只不过比较珍贵的不算多,眼前这一件很显然就很珍贵。

    这只金盏通高10厘米、口径15厘米重2056克,这就是两公斤多重,四斤啊!

    就算是现代的亿万富豪,有几个用四斤重的容器吃饭?

    这东西的器型看着像是一只小碗,但是有盖,它直口,方唇,浅腹,平底。

    有三个凤首形矮足,腹上部有两个对称的环耳。

    盖略大于盏口,盖沿有三个等距离的外卡。

    盖顶有一个圆形捉手,盖面和盏口下饰云纹、绹纹、勾连雷纹、蟠螭纹等。

    打开盖子,发现盏内放置配套的金漏匕一件,它方柄圆身,器身镂空变形龙纹。

    这东西就像是一只金勺子,长13厘米,重56克。

    这一件金盏虽然相比那件金壶,制作工艺简单了点,但是,规格却一点都不低。

    这种金盏是仿铜的金制容器,能使用这种等级的金器,墓主人的身份肯定十分特殊。

    当然,尊盘肯定也不简单,这里出现的这一件,肯定是青铜器。

    之所以叫尊盘,肯定是因为这东西看着像是尊,而又有一件配套的盘子。

    原则上来说,这像是两件青铜器,但只是看了一眼,陈文哲就知道,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尊盘。

    它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曾侯乙尊盘,肯定是没法比的,不管是工艺、个头、造型,都没法比。

    但是,这确实是一件尊盘。

    曾侯乙尊盘是失蜡法的标志作品,被誉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

    这件铜尊上34个部件,经56处铸接、焊接而成。

    陈文哲眼前的这一件,肯定不是那么复杂的工艺品。

    但是,这件尊体上也装饰了九条蟠龙、九条蟠螭。

    相比曾侯乙尊盘上的三十二条,总共六十多跳的龙纹,这一件尊盘就差远了。

    看了一圈,也没发现铭文,这让陈文哲有点失望。

    人家曾侯乙尊盘的颈部,刻着“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

    从铭文可知,尊(酒器)和盘(盛水器)是曾侯乙生前的用器,合称曾侯乙尊盘。

    这一件之所以能叫尊盘,肯定也是沾了曾侯乙尊盘的光。

    要是先前没有发现那一件,陈文哲也不可能知道这种东西叫尊盘。

    当然,古代也许就不叫这个名字,但是传承到现在,现代人叫什么,古人也没法管!

    陈文哲能看出来,这东西也是采用失蜡法铸造的。

    这一件尊盘的工艺,肯定没法跟曾侯乙尊盘相比。

    可是,在这件尊盘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失蜡法的风采。

    失蜡法所需的原料有“土”和“蜡”两部分,土用来制作陶范,蜡用来制模。

    其中的“蜡”,并不是我们现在制造蜡烛所使用的石蜡,而是在当时更易得的蜂蜡。

    制作工艺说难不难,说简单,还真不简单。

    不要以为制作这东西,现代人可以轻易做到。

    其他不说,就说曾侯乙尊盘的复制工艺品,知道在博物馆卖多少钱吗?

    陈文哲前阵子看过一片报道,有游客在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看到了一个曾候乙尊盘的复制品作为工艺品出售的,店员说价格要20万。

    他不太明白,为什么一个复制的工艺品,价格会这么贵?

    博物馆的纪念品价格都是很贵的,一个小笔记本甚至60元以上。

    在博物馆相关人员眼里,文化是无价的。

    但在外人眼里,未必就如此珍重值钱。

    例如弯弯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仿品,要价上万美元。

    很多普通人认为,仿的水平甚至比不上国内很多地方的地摊货,根本不及文物原品风貌的万一。

    这样的东西,凭什么那么贵?

    还有很多人认为,之所以这么贵,可能卖的不仅是文化,还有博物馆的招牌。

    打上博物馆的标识,价格就没有便宜的。

    当然,这些都是卖的很贵的原因之一。

    但是,你就没有想到过,复制一些形制十分复杂的高仿,也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的?

    比如曾侯乙尊盘,复制出一件高仿,可不容易。

    甚至道现在都有人认为,那件曾侯乙尊盘,国内任何专家都没法仿制。

    当然,这里的仿制,肯定是高仿。

    所以,只要是高仿,卖二十万还真不贵!

    可惜,想要得到高仿曾侯乙尊盘,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真的很难仿制。

第九百零六章青铜器现

    陈文哲知道的有一位业内前辈,也是一位青铜器修复、制造专家。

    他耗时20年,在电、烙铁等帮助下,运用失蜡法仿制出1:1的曾侯乙尊盘。

    尽管如此,在业界仍有争议。

    有青铜修复专家称,参照文字、图片资料等,进行重新塑型的仿制品,不同于在实物上制模的复制品,其精湛程度、神韵上与原件尚有一定差距。

    也就是说,这样仿制出来的曾侯乙尊盘,也就勉强称之为高仿。

    要知道,曾侯乙尊盘多层透雕,表面彼此独立,互不相连,靠内层铜梗支撑;

    铜梗分层联结,参差错落,且有数不清的蟠虺装饰,制作成本和技术难度都相当大;

    加之出于保护国宝考虑,官方至今未对曾侯乙尊盘进行复制。

    宝贝就是宝贝,不管古今,都是珍宝。

    我们现在看曾侯乙尊盘,觉得他是宝贝,可是在古代,曾侯也确定他是宝贝。

    而这里面,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件曾侯乙尊盘原来是他爷爷的,后来被这个孙子改了名字,就成了曾侯乙的了。。

    这可不是陈文哲胡说,而是有真实证据的。

    那件博爱被的尊与盘内,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意思是曾侯乙永久享用。

    但盘内铭文“乙”字,是打磨后补刻上去的,打磨痕迹清晰可辨。

    曾侯乙墓出土器物有“曾侯乙”铭文的有208处,仅此处是打磨补刻而来。

    之前的铭文是曾侯與,也就是曾侯乙的爷爷的名字。

    近年以来,随着曾国考古的持续深入,曾国的历史序列基本厘清。

    经研究得知,这位曾侯與,应是曾侯乙的爷爷。

    青铜器上改字的情况,大多出现在改朝换代、灭族之灾的情况下。

    把爷爷的名字改掉,这样的事情很罕见,所以很多研究人员就推测,因为这件尊盘太过精美,在当时就是稀世珍宝,曾侯乙才不惜据为己有。

    这样的国宝,一件仿品卖二十万,贵吗?

    不要说曾侯乙尊盘的高仿,就说陈文哲眼前这件尊盘,要想复制出来也不容易。

    比如在这件尊盘之上,口沿以及盘方形透空附饰,这些部件的制作,可以分型翻制出五块纹饰范,将其组合倒置,就是一个可盛蜡液的器皿。

    向内注入蜡液,巧妙操作,就可得到一个不透空的蜡壳。

    将蜡壳镂空,再重新制范,再向范内注入铜液,就能得到一个纹饰繁缛,却浑然一体的整体透空铸件。

    尊圈足、颈部内外壁、豹形兽、盘腹部的扁体夔等镂空附饰,需先向范内注入蜡液,使之成为蜡型,通过修理蜡型,达到镂空效果,再以此为模二次制范,再向内浇注铜液,便能得到铸件。

    关于尊体的制作,是将尊体分成四段制模,分别在模上制范,向范内注蜡形成蜡模,将蜡模熔接为整体,清理范缝和焊痕,再于整体蜡模上制范,失蜡法浑铸成形。

    尊制作完成,还需要做盘。

    再说盘体制作,盘体合范先做一个蜡模,然后直接与口沿蜡模熔接,再用失蜡法浑铸。

    看着手中的尊盘,陈文哲有点感慨,他能够复制出眼前的这件形制简单的尊盘,但是却没法复制出曾侯乙尊盘。

    眼前这件属于他,他也没必要复制。

    而不属于他的东西,居然复制不出来。

    摇了摇头,总不能所有好东西都想要据为己有。

    这一次,总算是在这里见到青铜器了,挖开这边,肯定能够有点收获。

    只不过,这边好像就埋了两件东西?

    没有什么好犹豫的,陈文哲回溯眼前的两件器物,而这里的一幕幕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出现在他的眼前。

    陈文哲看着坍塌的土堆,这是一处特别垒起来的土台。

    金壶、尊盘虽然吸引人眼球,但是,他对于这座土台,更加感兴趣。

    在这里,修建这么一处东西,要是没有原因,肯定是不可能的。

    找来一把工兵铲,只是几下,就把这处土堆铲平,后面露出来的居然是一些墓砖!

    “空心砖?空心砖画像砖墓?”

    陈文哲一脸怪异的看着眼前的墓砖,或者说是古墓?

    这怎么看,都像是从古墓之中挖出来,又在这里凑合着用了一下。

    果然,随着暴露出来的墓砖越多,陈文哲发现的也越多。

    这些砖使用的并不太好,最起码砖缝对接的就不太标准,这也是陈文哲认为,这是拼凑出来的原因。

    随着挖掘的进行,暴露出来的空心砖上,显露出大量模刻的精美图案。

    这些拼凑起来的画像砖上,刻画有枝繁叶茂的大树、形态各异的飞鸟、纵横奔驰的骏马、单膝跪地的人物等。

    这些壁画,虽然已经尘封了不知道多少年,但图中各形象仍然栩栩如生。

    这些墓砖也是宝贝,所以它们被人发现之后,最终也被挖掘出来,搬运到了这里。

    而来到了这里,也没有浪费,而是废物利用,又垒了一座古墓?或者是垒了一座藏宝库?

    小心的挖了一会儿,没有地基,挖掉下面的土层之后,上面的墓砖就开始松动。

    慢慢的一块一块撬下来,小心的放到另外一边,这些墓砖也算是宝贝。

    等清理掉这些墓砖,眼前的情景,让陈文哲欣喜。

    他想要找的青铜器,终于出现了,而这一次可不是一件两件,而是堆积如山。

    此时在陈文哲眼前的狭小洞窟之内,堆积的到处都是鼎。

    圆的、方的、高低、低的,什么样子的都有。

    看到这种情况,陈文哲之内加快速度。

    等去掉挡路的墓砖墙之后,后面显露出来的肯定不全是青铜器,值不够最显眼的还是个头比较大的鼎。

    青铜鼎,青铜尊、青铜盘,盘子的个头好像还不小。

    这里面圆鼎最多,当然,也有可能是簋、釜。

    有圆鼎,也可以叫鬲。

    鬲,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

    其形状一般为侈口,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青铜鬲这东西,可是流行于商周时期,要不然就是春秋,汉代应该很少见了吧?

第九百零七章金缕玉衣

    这里的圆鼎最多,可最有价值的肯定不是这些。

    仔细看了看那堆积在一起的青铜器,除了青铜鬲,其他还有铜方壶、铜勺、铜鼎、铜甗。

    除了这些青铜器,好像还有一些陶制品?

    那是彩绘壶、陶俑头,这些也算是珍贵文物。

    在这里,只有更珍贵,没有最珍贵。

    此时陈文哲的眼中,就只有那些他不认识,或者是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重器的宝贝。

    比如其中一件铜方壶,就很显眼,因为它好像是被特别保存,单独放在了一边。

    陈文哲小心的拿起来,没想到里面居然还装着有液体,一晃动,还能有清晰的感觉。

    此时陈文哲到是想起来了,汉墓之中,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

    此前就有不少出土的容器之中装有液体,也不知道是酒,还是药!

    之前出土过一只壶,其内就装有约7斤液体。

    那也是一件青铜壶,那里面的液体后来被证实为矾石水。。

    现在我们看着很普通,甚至是感觉古人的行为很怪异,但是,矾石水在古人眼中是“升仙药”。

    再加上这次墓室画像空心砖上飞鸟、仙树等元素,可以看出西汉时期人们信奉道家,升仙思想浓重。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死后的墓葬也很重视。

    不管是酒,还是仙药,陈文哲都不感兴趣,他最感兴趣的还是这里的一些青铜重器。

    汉代凤首青铜鼎、鎏金鼎、四方高足鼎、三足鼎、凤鸟纹青铜四方高足鼎、青铜饕餮纹双耳鼎、兽纹鼎、四蛙盘口鼎、虎宝鼎、矮足方鼎、小方鼎、错金银鼎等等。

    可以说,这里面就是一件汉鼎博物馆,这里各式各样的汉代鼎,实在是太多了。

    陈文哲能够看得到的,就有七八十件,当然,里面好像也不全是鼎,还有一些比较大型的尊。

    一座汉墓,到底能够陪葬多少只鼎?

    这里的青铜鼎,到底是挖了多少汉墓?

    其他陈文哲不知道,他就知道,先前有过报道,魏家庄汉墓随葬11只鼎。

    就算平均一件墓中五鼎四簋,那一件没有被盗过的汉墓之中,怎么也有就只鼎簋。

    这可不多,要知道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

    天子的墓,陈文哲就不想了,彭城那边不可能出现。

    但是诸侯的墓,那边可不少,如果一座朱厚木就出十三件青铜器,那挖十座就是一百三十件重器。

    这说的是重器,还没计算尊、盘、壶等普通青铜器呢!

    七八十件大型青铜器,就算不全是鼎,堆积在一起,也是十分让人震撼的。

    这一次的收获,肯定足够让陈文哲支撑起一家大型博物馆。

    可以说,这一处洞穴从里到外,堆的满满的,根本连落脚到地方都没有。

    不过,陈文哲还是能看出来,大型的鼎之中,还堆积着盒,壶,钫,盆,盘,巵,匕,勺,耳杯等等。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一具十分显眼的人形物体。

    只是一眼,陈文哲就认出来了,那是一件金缕玉衣。

    而在旁边,还有一些散乱的东西,不用说,也是金缕玉衣,只不过,这件玉衣出土时已严重散乱。

    看样子,它曾经经历过不止是一次盗墓。

    能把一件金缕玉衣破坏成这样,肯定是曾被盗墓者从棺室中拖出了。

    甚至陈文哲都知道,肯定是拖至塞石上,之后被抽走金丝。

    玉衣片散布于内墓道,塞石上和盗洞内塞石之间的夹缝中,不少玉片在抽金丝时就被损坏。

    之所以知道的这么详细,就是因为这座墓后来被考古了,考古出来的就只有一些零碎的玉片,而且玉片就是在到洞内塞石之间的夹缝之中发现的。

    没有继续看那件被破坏的,陈文哲的眼睛,盯在了那件完好的金缕玉衣之上。

    那玉衣片,玉质温润,呈半透明状。

    不用说,这件保存完整的金缕玉衣,肯定是最顶级的宝贝。

    清理了几件小个头的鼎,陈文哲靠近了这个心心念念的宝贝。

    来到它的跟前,也顾不得恶心,因为里面的某个人,早就化成灰了。

    留下的就只有这精美的人形衣服,掏出软皮尺,直接测量。

    它长180厘米,肩宽48厘米,稍微计算,陈文哲就计算出来,这件金缕玉衣使用的玉片总数,肯定超过四千片。

    而金缕玉衣的制作,只有超过四千片以上的,才算是珍宝,这样的金缕玉衣代表的才是最尊贵的身份!

    一点点的看着,陈文哲最终确定,这一件保存的十分完整。

    松了口气,这一次过来,还真是收获多多。

    他虽然早就想到了,很可能得到一件金缕玉衣,但是此时真看到了,还是感觉十分激动。

    这东西在国内可真是少见,而只要出现一件,就肯定会引起轰动。

    此时,陈文哲是真的不为钱担心了。

    就算不卖东西,只是抵押贷款,这件金缕玉衣,怎么也能贷出二十亿吧?

    站起身,再看这件完整的玉衣,它的外观和人体形状相似,分为头罩、上身、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

    玉衣又称玉匣,是由玉片组成,玉片之间用纤细的金丝、银丝或铜丝加以编缀。

    而制作玉衣的玉片,形状也有很多种,有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及半圆形等十余种。

    陈文哲记得,一般这么大的金缕玉衣,都有四千片以上的玉片,穿缀玉片用的金丝,肯定要超过280米。

    这可是之前有过出土过记录,陈文哲记得很清楚,就算重量,这一件也肯定超过三斤,也就是一千五百多克。

    可惜,这件衣服也不知道是谁使用的,这个以后肯定要仔细研究一下。

    要知道,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尸用具,用金属丝或丝线将玉片连缀而成,也是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

    汉代玉衣依身份地位的高低,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等,这就十分鲜明的表现出了等级差别。

    皇帝、皇后用金缕玉衣,诸侯王等用银缕玉衣,大贵人等用铜缕玉衣。

    这个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除了金缕玉衣之外,还有银缕玉衣等等。

    西汉时期的楚国当年肯定属于诸侯王,但是,在西汉的时候,制度还没有那么严谨,也就是没有详细规定。

    没有详细的规定,那就是能用。

第九百零八章银缕玉衣

    制度的完善,肯定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关于玉衣的使用,更加准确的说,玉衣是在西汉中晚期盛行,到东汉则根据不同身份确定严格的使用制度。

    所以西汉时期的诸侯王,也可以使用金缕玉衣。

    当时,人们认为玉能使尸体长存不朽,故用玉衣作为殓服。

    看着被随意堆放在什么东西之上的金缕玉衣,这样它不会被压坏,但是,它也许会压坏其他东西呢?

    这金缕玉衣看着不小,可却一点都不重,甚至是出乎意料的青。

    所以,陈文哲一个不小心,手就落在了这件东西之上,这样造成了意外!

    看到了一件心心念念的宝贝,陈文哲虽然感觉有点脏,但是他还是忍不住摸了一把。

    没想到,只是稍微一动,金缕玉衣居然也跟着动了!

    陈文哲的心脏一缩,这是要诈尸的节奏?

    在这种地方,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自己动了,那就很惊悚!

    这一次算是意外,还没等他来得及做出反应,这件金缕玉衣就哗啦一下,滚到了他的脚面子上。

    幸亏这东西不重,要不然只是这么一下,就够他受的。

    只不过,上面的金缕玉衣滚落,却暴露出下面的一片银黑色。

    有点闪烁的银色,更多的是黑色,这种氧化银的颜色,陈文哲太熟悉了,之前他还从海底,打捞上来了不少银条呢!

    看到这种东西,陈文哲就是心中一喜。。

    有了金缕玉衣,还不是一件,他自然很满足。

    但是,知道有银缕玉衣,也知道这东西的宝贵,那要是再来一件,那不是会更加满足?

    不用说,眼前这一件被金缕玉衣压在下面的,就肯定是一件银缕玉衣。

    刚才还担心下面的东西被压坏,现在就更加担心了。

    不要以为银缕玉衣的价值,就不如金缕玉衣。

    这种等级的宝贝,就算是出现一具铜缕玉衣,其价值一点也不差。

    甚至都不比金银两种玉衣来的差,因为不管是哪一种玉衣,都很少见。

    物以稀为贵,少,就珍贵。

    所以,不管是什么丝线穿起来的玉衣,都是玉衣,其价值都很高。

    小心的把上面的金缕玉衣抱出去,露出下面完整的银缕玉衣。

    这东西肯定不是西汉时期的,要是西汉时期的,那时的大贵族,特别是诸侯王,肯定要用金缕玉衣。

    而到了东汉,有资格穿银缕玉衣的,也肯定是诸侯王或者是王后。

    看着如同铠甲一样的玉衣,陈文哲还真是有点感慨。

    不了解银缕玉衣的人,很容易将它看作盔甲。

    只不过这种盔甲,制作的也太过精巧了。

    从此也可以看得出来,古人对待死亡是多么的郑重!

    自古以来,古代皇帝多有追求长生不老者。

    在两汉时期,人们信奉“侍死如奉生”,他们觉得就算一个人死了,他的灵魂也是活着的。

    而在古人观念中,玉便是一个人气质德性的象征。

    在玉的加持下,人能保持尸身不朽。

    在如今看来,也许这是一种无稽之谈,可于当时而言,这便是真理。

    就连“药圣”李时珍,都对它深信不疑,曾为玉正名说:“玉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耳。”

    因此,两汉时期的贵族,便着玉衣下葬。

    《后汉书》中更有明确记载:“帝崩,唅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广二寸半,为柙,下至足,亦缝以黄金镂。诸衣衿敛之。凡乘舆衣服,已御,辄藏之,崩皆以敛。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

    这里就清楚的记录了,什么样的人,什么身份,应该用什么玉衣陪葬。

    陈文哲知道的,南都博物院,就藏了一件银缕玉衣,而且是属于18件镇馆之宝其一。

    这些,肯定是亿级国宝,出现任何一件,都可以支撑起一家博物馆。

    现在陈文哲放心了,他的博物馆,开馆就会无敌!

    小心的动了一下银缕玉衣,发现这一件安放的也不安稳,不用想,他的下面肯定还压着一件东西。

    果然,搬掉上面的银缕玉衣,下面还有一件银缕玉衣。

    下面这一件稍微小点,一看就是女式的玉衣,很可能这两件是一对。

    这件玉衣表面看来平平无奇,但定眼一看,便能发现其精妙所在。

    它长有1.7米,与一普通成年男子身高相差无几。

    玉衣上的玉片总共2600多块,有长条、三角、半圆、橄榄等形状。

    玉衣由玉片和银丝钩织而成,共使用银丝不少,稍微测算,就知道肯定超过五百克,或者能达到一千克。

    它包括头罩、脸盖、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拇指、左右裤筒、左右鞋子这十四个部件,且它各个部位的玉片形状,尽不相同。

    如头顶,是用璧形玉片;头部其余地方,则用梯形玉片;

    两眼是用的橄榄形玉片,鼻子是用的梯形玉片和半圆形玉片;

    下颚是用的月牙形玉片;肩部是用的三角形玉片。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尸体气血两失,它还会塞住九窍,其力求逼真,故做工精细,工艺复杂。

    幸亏这两件保存的十分完整,如果破坏了,那修复起来就麻烦了。

    以前国内也出土过银缕玉衣,只不过都是破坏了的。

    而一件损坏的银缕玉衣,单单是修复方面的工作,便最少需要四个月。

    哪怕在工艺纯熟,科技发达的今天,修复工作也要持续很久。

    所以不难想象,在古代制作这样一件玉衣,是非常消耗时间、精力的,包括需要大量的人力和高超的工艺技术。

    发现了一具银缕玉衣,陈文哲自然高兴,不过看着堆积的还是有点高度的银缕玉衣,他又忍不住心生贪心。

    这下面会不会还有一件?也许就是一件铜缕玉衣呢?

    要是出现铜缕玉衣,那他金银铜三种玉衣就收集齐全了。

    还是那话,不管身份高低,只要是玉衣,就十分珍贵。

    不管是之前的金缕玉衣,还是眼前的银缕玉衣,它们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历经千年而不变,还在于它的稀少。

第九百零九章地大物博的好处

    于古代人而言,玉衣本就是一种奢侈品。

    在古代,本身就很少有人能置办的起,加上存在的时间短,所以流传到现在的数量,就更少。

    这些象征身份的玉衣,存在的时间不长,其真正开始流行的时代,不过东汉和西汉时期。

    魏文帝曹丕继位后,他发现民间有不法分子为谋求钱财,纷纷投入盗墓事业。

    而玉又是当时的奢侈品之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玉衣便首遭其害。

    玉衣的存在,不仅未替墓中人守住灵魂,还招惹来不法分子扰起安宁。

    这便违背了贵族的本愿,所以魏文帝便下令废除玉衣制度。

    如此一来,玉衣便在历史舞台中落幕了。

    时至今日,之前我们国家出土的银缕玉衣仅有两件,可以说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宝。

    如果古人知道,他们用来保护灵魂、身体不朽的宝物,成为了展品,恐怕会气的诈尸吧?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古人为了保护灵魂,耗时耗力制作这件银缕玉衣,实在是“愚俗所为也”。。

    可若没有这些“愚俗”之人,又何来今天的无价之宝?

    所以看待文物不能用上帝视角,无论古人出发点是好是坏,他们都为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目前,根据相关统计,在全国出土的文物中,超过2000片玉片的银缕玉衣寥寥无几。

    现存南都博物院的那件银缕玉衣,作为镇馆之宝,也是第一件修复完整的银缕玉衣。

    南都博物院更像是一座宝库,其中文物藏品不胜枚举,单单一件银缕玉衣,便能引得世界叹为观止。

    想到这一点,陈文哲有点熏熏然,他要真把这些发现公之于众,那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人家博物馆的东西,他肯定是只能眼馋,甚至连靠的近一些都不行。

    自己的东西,就无所谓了!

    陈文哲慢慢的清理着周围的东西,他先把周围的鼎、尊什么的青铜器,全都搬出去,再慢慢的清理玉衣。

    最后,他清理出来了三件金缕玉衣,两件银缕玉衣,还有大量玉片和金丝。

    仔细整理了一下,最后也没有发现铜缕玉衣,这是一个遗憾。

    当然,这也是陈文哲的贪心。

    能够得到三件金缕玉衣和两件银缕玉衣,已经是极大的幸运。

    这五件玉衣,意味着最少是三对楚王夫妇的墓穴被挖了。

    而要是这三对墓穴,之前没有被盗过,这里肯定要出现六件玉衣。

    现在只剩下了五件,而且其中一件金缕玉衣还是残缺状态。

    这些都需要修复、保护、保养!

    陈文哲没有时间,也不是专业人士。

    再说,他就算是可以成为专业人士,只是他一个人,又能干多少活?

    所以,还是先把这些东西运回国内,再慢慢的清理修复好了。

    接下来就简单了,拍照,不停的拍照,顺便建立档案。

    拍照留念,归类整理,最后装箱运走。

    这活做起来可不轻松,甚至说很累,但是,只要能发现好东西,陈文哲就甘之如饴。

    先收拾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可惜没有发现铜缕玉衣,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而且是没法弥补的遗憾。

    这也就是这批宝贝出现了在了国外,他弄回去算是文物回流,这样才有点可能,让他保存下来。

    如果是在国内,不要说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就是铜缕玉衣上的一缕铜丝,他也捞不着。

    “不要说玉衣了,就算是这些青铜器,任何一件在国内出土,都会上新闻吧?”

    就那么几件玉衣,清理干净了,陈文哲又开始整理那些青铜器。

    此时,他正抱着一只青铜鹿。

    这是西汉的一只青铜卧鹿,此铜鹿做伏卧状,身体后部略向左倾侧。

    它头颈昂起,双耳耸立,两眼眺望右前方。

    头顶犄角槎枒,各分四叉。

    在脊、臀、颈、耳等部位镶嵌有成组的绿松石。

    之所以拿起它,肯定不是因为这件东西更好,而是因为上面出现了镶嵌技术。

    要知道这可是西汉时期的镶嵌技术,陈文哲这种技术达人,自然是最重视技术的。

    这卧鹿之上的绿松石的镶嵌,是在铜鹿的不同部位上,先铸成阴刻纹饰,然后依照纹饰的规格,将绿松石裁割成各种合适的形状,以树胶或漆等当作黏剂,黏在器表的阴刻纹饰处。

    这种镶嵌技术,在现代人看来,只能算是尚可,甚至说是简陋。

    但是,要放在西汉时期,那就是最顶级的工艺。

    不说其他,只是树胶就难以制作。

    这么一看,相比铜鹿本身,这镶嵌技术也就不算差了。

    当然,这件工艺品能出现在这里,足以证明铜鹿本身的工艺,也是很高的。

    可以说,这只卧鹿做的很不错,整体来看,铜鹿身体各部分比例匀称,肌肉表现恰当,形态毕肖。

    此鹿四足踡卧,抬首向前直视,双目有神,双耳直竖,面露惊异之色,仿佛一只正安逸小憩的小鹿,忽然听到异常响动,遽然抬头寻视。

    从艺术形态上看,这件铜鹿完全仿照成年雄性梅花鹿塑造。

    放下这只卧鹿,陈文哲在周围寻找了一下,很快,他就面露喜色。

    向前走了几步,陈文哲拿起一只漆黑的圆形青铜器。

    这肯定不是盘子,而更像是一只镜子。

    这是古代的青铜镜,肯定也属于汉代,而且是跟那件卧鹿是一套的。

    仔细查看了一下,这是一面蟠螭纹铜镜,它虽然与铜鹿已分开,但是在墓葬中的时候,肯定是同置一处的,这卧鹿是铜镜的支架。

    这玩意之前也有出土过,要不然陈文哲还真不知道。

    这就是地大物博的好处,什么东西都有其出处,只要发现了,稍微研究,就能知道是干什么用的,是怎么用的。

    就像是这件卧鹿蟠龙纹铜镜,如果不懂,这两件东西就分离了,肯定不会放在一起,也根本就不知道人家就是一套。

    收拾好这东西,继续寻宝。

    当然,这里到处都是宝贝,都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所以,一些大件就只能随意的装箱搬走。

    这些东西,先运到通道之内,只要有机会,就运到船上。

第九百一十章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咦?这是弩机?不是三国时期才有的东西吗?”

    看着手中奇形怪状的青铜器,陈文哲满脸惊讶。

    三国时期的诸葛连弩可是很出名的,没想到此时在他眼前,居然出现了一件汉代的铜弩。

    这是一件青铜器,也肯定是一件弩机,这也不可能是三国时期的东西。

    看着手中锈蚀在一起的青铜器,它的弩机露于木拊之外的地方,均施错金银装饰。

    整体看,这已经是一件很成熟的弩机,而且上面的各个部位,都有着精美的纹饰。

    不说其他地方,只是望山上就有五组:分别为蛇形龙纹、凤纹、金蛇纹、奔兽纹、飞鹤纹;

    双牙上两组:外侧面为一对奔鹿,正面为一对灵鹤,牙下转轮上为两只飞雁;

    键两端两组:一为白虎和朱雀,另一为奔鹿和奔兽。

    比较复杂的是郭台及箭槽内,也都有图案。

    郭台后部为白虎啮野猪图,前部则为两组对称的奔鹿图;

    斗山和牙槽边上,则用金丝装饰了13组复合菱形小图案。

    箭槽中画有利剑和大雁图案:一支金色利箭脱弦而出,前方两只大雁仓皇而逃。

    方寸之间,大雁的表情和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似乎可以听到两只大雁的哀鸣。。

    如果确定这东西为西汉时期的造物,那肯定可以称之为“天下第一弩”。

    “又是一件宝贝啊!”

    这一支兵器之上,居然施加了这么多纹饰。

    特别是其上的纹饰,还是错金银装饰,这就更加难得。

    当然,还有一点更加重要,那就是它还是一件实用兵器!

    这里使用错金银的装饰器还真不少,随便看一看,就能发现不少。

    收好这只弩,陈文哲看向旁边放置的一件铜壶。

    它应该是一件铜壶,毕竟陈文哲对于壶的制作,有着很好的造诣。

    只不过,相比他制作的那些茶壶,这只铜壶的工艺就复杂的多了,而且也是使用了错金银装饰的手法。

    当然,这不算什么,这只铜壶之所以吸引陈文哲,主要还是因为工艺。

    这是一件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只不过,他好像不是汉代的,而好像是战国时期的东西。

    为什么说它是战国的,因为这东西流传有序。

    齐宣王五年(公元前315年),北方燕国太子平和将军市,发动兵变攻打丞相子之。

    子之成功地进行了反政变,燕国内乱,齐国将军陈璋攻下了燕都。

    陈璋的军队攻下燕都后,“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重器”,其中一件便是燕国宫廷里的器具——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陈璋命人在该壶上,刻下了他攻打燕国的记事铭文。

    所以,这只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又名陈璋圆壶,它为战国中期的容酒器。

    这只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通高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圈足径13.8厘米,重6250克。

    由器身和肩与腹上的网套组成,器身作侈口,长颈,圆腹,圈足。

    此器口沿刻有记录壶的容量的铭文,圈足外刻有“陈璋伐匽(燕)之获”的字样。

    这反映了公元前315年,齐国与燕国的战争。

    这些想因为铭文,而附带的价值。

    就算是不看这些铭文,只是看这件铜壶的工艺,这也绝对是件宝贝。

    其实,就是因为这件铜壶的工艺复杂,任是谁看到都知道是件宝贝,才会有人在其上刻上铭文。

    所以,是因为这件铜壶,才有了铭文。

    而有了铭文,又增加了这件铜壶的价值。

    看着眼前的铜壶,再想象一下它的名字,其实这就可以看出,这件器物的制作工艺极其的不简单。

    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这些工艺,到底复杂到什么程度呢?

    其他先不说,只是看起腹部,其上焊接纵横有致的花枝。

    这没什么,但是,其花枝上焊接花朵,花朵上由五个花瓣和花蕊组成,花瓣纹饰细如发丝,共为五百七十六朵盛开的桃花。

    这样就很不简单了吧?还有更加复杂的。

    这只铜壶的上腹花朵上,还焊接有金银错铜圈,圈的四围焊接对衬的四只铺首。

    铺首两角根部正中,镶嵌一颗圆珠。

    弯曲的角梢,铸成龙头。

    龙张口,口内含舌,唇的两边露出两对小牙,尖小如针尖。

    腹部焊接四只金银错虎状把手,上端连铜圈,下端连花朵,与铺首交错排列。

    虎作驱体弯曲状,头部向下,张开大口,前后足分开,爪子抓着圆柱。

    这种复杂的纹饰,制作起来很难吧?够复杂的了吧?

    这还没完呢!还有铜丝网套的工艺呢!

    这只铜壶上的铜丝网套,是由九十六条卷曲的龙,和五百七十六枚梅花钉,交错套扣而成。

    网罩中间有错金云纹铜箍,箍上有相间兽首衔环和倒垂的浮雕兽各四个,衔环与立兽上有错金银纹饰。

    这些还只是铜壶的腹部纹饰,除了腹部,还有颈部、圈足等等。

    它的壶颈和圈足上、网套下面的肩与腹部,分别饰错金银斜方格云纹。

    壶座圆形,平面有镂空圆形对衬图案。

    壶颈、壶座施以金银片、金银丝组成几何纹图案。

    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这件铜壶制作工艺有多么高超、繁复。

    最主要的是,增加了这么多复杂的工艺,最后整体的效果,还是那枚的别致,器形还是那么的优美自然。

    这就很不简单了,这足可以说明,其制作工艺有多么的精美绝伦。

    就这,还只是说了一下其上的纹饰,还没有说到整体的布局,还有整体的工艺。

    要说整体布局,这件器物是以长龙、梅花钉构成的三层网络立体镂空网套装饰的青铜壶。

    壶身外面以铜丝网套作装饰,网套分上下两半部,上部连接于壶身肩部,下部起于圈足座缘,上下于壶腹部套合,套合处以一道横箍为饰。

    网套为立体镂空的三层网络结构,由蜷曲起伏的长龙上下左右盘用,头尾交错,彼此纠结相连而成。

    两龙蜷曲交接处又用梅花钉连接,梅花钉贯通内外三层网络。

    网套上半部有长龙四十八条,每条起伏蜷曲三次,梅花钉为四十八竖行,每行三枚,其一百四十四枚;

    下半部亦有长龙四十八条,每条起伏蜷曲九次,梅花钉亦为四十八坚行,每行九枚,共四百三十二枚。

    这能说明,它的浇铸工艺有多么复杂了吧?

第九百一十一章最顶级的一批宝物

    一点一点的查看眼前铜壶的工艺,越看,才越知道这件东西为什么是重器。

    这么复杂的工艺,不要说在几千年钱的古代,就算是现在,不管是谁也能看得出这是一件宝贝。

    其他工艺都不说,就说网套,这件东西上的网套两半部接合处的横箍上,居然也装饰有错金的流云纹,以及相间排列的普面衔环和立兽竖环耳各四个,立善为虎形,通体错金银饰。

    可以说,这件铜器的每一个部位,能够坐上装饰的,就全都给做上去了。

    这件铜壶的铸造工艺之精细,之复杂,远超人们的想象。

    这样的浇铸工艺,陈文哲认为,范铸法肯定是没办法达到的,唯有运用精密铸造的失蜡熔模法,才可能制作的出来。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网套与壶身间的空隙,仅有1毫米。

    龙体铜丝的直径为2.5毫米,以如此纤细的铜丝构成网络,而三层网络的总厚度不过16毫米。

    这样的技术,肯定可以把失蜡法的使用,提早到战国时期。

    也就是说,战国时期失蜡法这种技术就已经大成,毕竟已经做出来了这么精细复杂的器物。。

    工艺加上铭文,让这件器物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宝。

    看清楚了其上的工艺,陈文哲的老毛病又犯了。

    他忍不住,就想着怎么复制出一件。

    他懂得古代工艺,还有一件作弊器,能够让他看到古代人是怎么制作这件宝贝的。

    这些结合起来,加上他的天赋,复制出一件还真不算难。

    只不过是合算不合算的问题,毕竟到了现在,什么样的工艺现代人做不出来?

    就算有一些所谓失传,所谓做不出来,也不过是不想浪费那个金钱和精力罢了。

    就算是不能复制出古代的工艺,也肯定能够制作出古代效果,甚至是超出古代工艺水平效果的器物。

    只不过是合算不合算,愿不愿意的事情。

    所以,这件青铜器的价值,还是在于其上的铭文。

    青铜器为什么被国家重视,甚至严厉禁止交易?

    就是因为很多青铜器,都承载了一部分华夏的厚重历史。

    这一件青铜器的出土,肯定会为研究我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增添了重要的资料。

    再有,就是该器上的铭文的释出,揭开了多年未解的谜底,为国内的考古工作又增添了新的篇章。

    其上铭文反映的公元前315年,齐国伐燕国的史实,也可印证和补充文献的记载。

    还有就是铜壶是以长龙、梅花钉构成的三层网络立体镂空网套装饰的青铜壶,这在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这东西只要出现在国内,肯定会被列入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陈文哲算是看出来了,那群彭城的村民还算有点见识,也有点水平,他们弄到的宝物虽多,但是分类却十分准确。

    这一大批宝物当中,自然是金砖最不值钱,其次是作为货币的各式金饼,再其次就是各种黄金器,最后是藏在这个隐秘角落的青铜器和金缕玉衣。

    当然,还有那一大批陶俑和佛像,那些应该是最不受看中的。

    不要说汉代陶俑,就说唐代的唐三彩,在那个时期,也应该不受待见,毕竟属于冥器,一般人不想着收藏。

    至于唐三彩到了现代为什么价格飙升,完全是由外国人带起来的。

    外国人可没有什么忌讳,他们认为唐三彩漂亮,就高价收购。

    更到价格越来越高,反哺国内,就让国内的很多人,也认为是好东西了,没办法那东西值钱。

    值钱不值钱的,要看跟什么东西相比啊!

    看着眼前的洞穴,陈文哲笑了起来。

    国家的领导肯定是睿智的,他们更加清楚,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东西。

    漫步在一条条通道之中,通过这一次次的发现宝物,结合这山腹之中的通道,陈文哲大体也能描绘出这地下的情况了。

    虽然黄金、青铜器什么的最重,但是这些容易运输,也不容易损坏,所以搬运到了山腹通道最里面。

    而作为体积最大,容易碎,不容易运输,数量还有可能很多的陶器,肯定要就近处理。

    ,那批数量庞大的陶俑,就被埋在了靠近港口的洞穴。

    加上那批意外收获的佛像,也因为太过沉重,就遗留在了那边。

    想到一些小型的黄金、玉石佛像、宝塔,陈文哲知道,不管是当年那批从彭城来的人,还是后来的小鬼子,都是急匆匆的把宝贝藏在了这里,都没有太多的时间整理,要不然,这里的一些小东西,也许就消失了。

    现在他也不着急,慢慢的整理着,等把这些发现的宝物,全都弄走之后,再处理那批陶俑。

    现在对于眼前的这些宝贝,陈文哲是越来越感兴趣,因为能不时的就发现一点特别让他高兴的事情。

    比如现在,他又找到了一件宝贝,是一件能够跟之前看到过的重宝相比的真正宝物。

    之前他就查过资料,自然知道国内很少见的一次大发现,就是满装刘胜的墓穴。

    从那里曾经挖出来过的长信宫灯,那绝对是最顶级的一批宝物。

    甚至因为那件宝物,让世界上所有文明都在叹服,因为国内在差不多两千年前,就有环保意识。

    而此时陈文哲眼前的一件宝物,就跟那件长信宫灯差不多。

    相比刘胜墓之中出土的朱雀宫灯,甚至可以说是更胜一筹。

    这是一件东汉错银铜牛灯,它通高46.2厘米,身长36.4厘米。

    全器作牛驮灯盏造型,其结构分为灯座、灯盏、烟道三部分,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很方便。

    灯座的牛俯首站立,体形肥硕,这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四足矮而敦实、尾卷曲向上、雄浑壮硕的黄牛。

    它看似静态,但螺旋翘尾、睁眼张嘴、竖立的耳朵和对角、略微移动的腿。

    灯盏安在牛背正中的圆形座基上,灯盏有两片可转动的菱格镂孔灯罩,可双透光。

    灯罩镶入圆形灯盘边缘的凹槽中,灯盘有短把,点燃蜡烛后可以转动灯罩以调节光照的角度。

    灯盖顶端有一弧连接牛首,这是为了灯座内产生烟烬,能够排到牛腹内而设置的,使用这种排烟装置,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第九百一十二章青铜雁鱼灯

    总体看,这件铜牛灯设计的十分精妙,甚至是十分科学。

    比如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

    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

    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

    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这种种设计,可谓巧妙,再加上极致的工艺,让这件铜牛灯,就显得更加不同凡响。

    这件东汉错金银铜牛灯,主要采用的是错金银工艺。

    它先采用金、银或其他金属丝、片嵌入青铜器表面,构成花纹图案。

    再用错石(即磨石),将嵌入的金属线错平磨光,使器物整体看上去表面平滑亮丽。

    这种工艺战国时期相当流行,东汉时渐衰,但这件错银铜牛灯却使人看到了东汉时的此种工艺的精湛表现。。

    这件东汉错银铜牛灯不但设计精美,而且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精巧搭配。

    铜牛灯通体光滑,工艺精湛。

    除灯罩外,通体饰错银的流云纹。

    云纹中有龙、凤、虎、鹿飞行其间。

    纹样线条圆转流利,飞动飘逸。

    这件器物肯定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而这件东汉错银铜牛灯的出现,更进一步证明了,早在2000多年前,华夏人在青铜灯具的设计上,就已具备了环保意识。

    这可不是个例,因为还有一件更好的长信宫灯呢!

    可以说,这项发明在世界灯具史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当然,如果说这么一盏灯不足以证明什么,那么就加上长信宫灯。

    如果这样还不能证明华夏古人的环保意识,那么就再加上一件雁鱼灯。

    陈文哲还真没想到,他这边刚刚整理完了铜牛灯,就又发现了一件雁鱼灯。

    西汉的雁鱼灯、雁足灯,都是很出名的。

    雁足灯形制比较简单,就是一种汉代雁足盘形青铜灯,这个没有多少好说的。

    而雁鱼灯就很有说头了,陈文哲手中的这件西汉雁鱼灯,造型生动,工艺考究,肯定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节能减排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再制造灯具时,也力求环保实用与赏心悦目的完美统一。

    然而,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极具智慧与创造力的古人,就制造出了将艺术与环保融于一体的铜灯——青铜雁鱼灯。

    设计的巧妙什么的先不说,先说工艺。

    这件雁鱼灯全系铜铸,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

    雁额顶有冠,眼圆睁,颈修长,体宽肥。

    它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掌有蹼。

    雁喙张开衔一鱼,鱼身短肥,下接灯罩盖。

    雁冠绘红彩,雁、鱼通身施翠绿彩。

    并在雁、鱼及灯罩屏板上,用墨线勾出翎羽、鳞片和夔龙纹。

    雁鱼灯长34.5、高53厘米。

    雁鱼灯由雁首颈(连鱼)、雁体、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

    雁颈与雁体,以子母口相接。

    鱼身及雁颈、体腔均中空相通。

    灯盘圆形,直壁,浅腹,内有两道直壁圈沿。

    一侧附灯柄,可控制灯盘转动。

    盘下有圈足,与雁背上的直壁圈沿以子母口套接。

    灯罩为两片弧形板,其上部插入灯盘内的直壁圈沿中,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的照度。

    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防止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雁鱼灯的四个部分又可自由拆装,便于擦洗。

    铜灯上用漆彩绘出雁的翎毛、鳞片,施以黑、白、红、绿四色,彩绘简约概括。

    雁,在我国古代是一种信鸟,多用于缔结婚姻的纳彩或大夫相见时的礼品。

    而像飞雁衔鱼这样的装饰题材,早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便已出现,到汉代时此题材尤其多。

    大体由于“鱼”与“余”同音,“鱼”又是丰收富裕的象征,因此这种装饰题材,一定寄托了当时人们追求美好、富裕生活的愿望。

    这就是古人制作的低碳环保灯,而这样的灯,肯定不止是这么一种,也肯定不止是只有陈文哲提到的这三种,而是有很多。

    汉代的青铜灯具形式多样,铸造工艺精巧实用。

    造型多取祥瑞题材,如雁足灯、朱雀灯、牛灯、羊灯、连枝灯等,铜牛灯和雁鱼灯只是其中的两种。

    长信宫灯之所以出名,之所以珍贵,其实是因为其上有铭文。

    说起铭文,这里面也有一些说头。

    之前陈文哲还不太清楚,也就是来了南海这边,涉及到汉代的古董文物太多,陈文哲也算是长见识,又努力学习力一次!

    现在他可是很清楚,长信宫灯也是一件铜灯,灯体的一些部位,有九处刻有铭文,共计65个字。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铭文之上。

    这里的铭文,就跟那件曾侯乙尊盘差不多,也被人改刻过,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增刻!

    长信宫灯上部灯座底部周边,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

    仔细观察,其字迹稍嫌潦草,可能是后来才刻上去的,故“长信尚浴”似乎并不是此灯的最初所有者。

    最初的所有者,应当是先刻上去的,且字迹比较工整。

    所以灯体上6处“阳信家”字样的铭文,说明宫灯原本是属于阳信夷侯的刘揭之家。

    那件宫灯还有“长信”字样,为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故名“长信宫灯”。

    先前就说过了,有铭文,记载了历史,证明一段史实的器物更加珍贵。

    但是,这件长信宫灯是修复器,当时考古专家们打开墓室时,长信宫灯散落一地,并非它的完整形态。

    出土长信宫灯的那座墓室,由于墓主室顶部为两坡式构造,并不十分牢固。

    所以,主室的东半部顶发生过坍塌,原本放置在几案上的长信宫灯,被震落在地上,摔散了。

第九百一十三章各式各样,什么都有

    当年发掘出长信宫灯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一地破碎的零件。

    侍女头部、灯盘、灯罩等零部件,全都散落在地。

    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是后经专家们修复之后,才得以回复原本容貌的铜灯。

    而陈文哲手中的这两件环保低碳的古代铜灯,可是完好无损的。

    真要说比不过长信宫灯的,也就是没有铭文,还有就是它们当年的主人,也许不如窦太后有名。

    不管怎么样,这都是宝贝,陈文哲一件一件的拍照之后,详细的登记造册。

    他这些东西真要带回国内,要是建成博物馆,并且放在里面展览,造成的轰动,恐怕要远远超出他的想象啊!

    一件一件的宝贝,从手中流转一遍,绝对不能细看,因为稍微关注,就要浪费很多时间。

    反正能够出现在金缕玉衣跟前的青铜器都是国宝,这个应该是没错的。

    不用细看,小件的青铜器,就比较容易处理。

    只要摸过来,小心的拍照,记着装箱就可以了。。

    所以,很快,陈文哲眼前就只剩下了大件。

    大件的青铜器,几乎都是尊和鼎。

    当然,最显眼的肯定是鼎,比如眼前形状比较奇特的鼎。

    至于普通的圆鼎什么的,太普通,看一眼就算了,直接搬走。

    也就只有造型奇特的鼎,再加上大个头,才能吸引陈文哲的关注。

    “这是一件瓦鼎?”

    一堆青铜器之中,居然出现了一件陶器。

    陶器,或者说陶鼎的出现,陈文哲并不感觉意外。

    因为他知道,夏商周,春秋战国之后,到了秦汉时期,青铜鼎慢慢的就不在流行了,而后起来的是陶鼎。

    这里出现一件,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只不过,瓦鼎,还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所以值得一说。

    瓦鼎,就是一种陶制有耳有足的炊器。

    《后汉书·礼仪志下》:“东园武士执事下明器……瓦鼎十二,容五升。”

    宋代陆游《初到荣州》诗:“地炉堆兽炽石炭,瓦鼎号蚓煎秋茶。”

    这些都说明,在古代瓦鼎也不是普通之物。

    接下来,陈文哲特别注意了一下,没想到,里面还真有不少陶鼎。

    之后,陈文哲又发现了不少其他的特殊的鼎,比如同样为陶器的三足彩绘陶鼎,还有云纹漆鼎。

    云纹漆鼎是木器,因为上了大漆,所以才能保存到现在。

    木头制作的鼎,陈文哲还是第一次见。

    不过,他听说过,国内马王堆汉墓之中,就出土过不少木胎制作的鼎。

    其实,这些造型奇特的鼎,也就是出现在了这里,如果是在外面,或者说在外面的古玩摊位之上,就算是陈文哲见到了,他也不敢相信是真东西。

    其实想一想,要是在古玩摊位之上,看到一件木头做的鼎,还用彩色的大漆,涂的花里胡哨的,你会认为是汉代的鼎?

    就算有点古玩功底,也需要慎之又慎的鉴定了再鉴定几次,这样恐怕也不敢百分百的确定是真东西。

    陈文哲是真不敢多看了,因为太浪费时间了。

    所以,他只能加快动作。

    幸亏这里的青铜器,总共也就两三百件,原来他还以为,只有八九十件呢!

    没想到清理了一下,隐藏在大器之内的,被盖在下面的,还有一些小器型。

    这些零零总总加起来,肯定超过两百件,就算少算一些,怎么也得有两百八九十件。

    这主要是小件的太多,当然,这点数量相比金器,这些青铜器就要少的太多。

    之后的几天,陈文哲晚上清理宝贝,白天就休息。

    一连干了十来天,就连外面的金器,他也打包了个差不多了。

    到了此时,他登记造册的文物,已经超过三万件。

    在这个过程当中,陈文哲也算是梳理了一下汉代的各种生活设施,而且还全都是最顶级的一批奢侈品。

    从此,陈文哲也看到了汉王朝的繁华盛世!

    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前后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

    她肯定是一个充满蓬勃朝气的大一统封建帝国,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这代表着财富、地位和荣耀的金银器皿和制品,在汉代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品种繁多,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这一批出土的宝物,总体上说,金银器中最为常见的仍是饰品,金银器皿相比起首饰不多,纯金质容器也不多见。

    经过详细统计,陈文哲发现,这批汉代的金银器皿大多为银制,银质的碗、盘、壶、盒等,数量很多。

    一般器形较简洁,多为素面。

    从统计的数字来看,这批金银器按其功能划分,主要有5大类:装饰类、生活用具类、金银货币、印章、医用器具。

    其中装饰类,又分为首饰类和车马饰类。

    装饰件中的首饰类最多,汉代佩戴金银首饰,己经成为一种风尚。

    戒指、指环、手镯、串珠、各种形状的金银佩饰等,在汉代墓葬中大量出现。

    这也是稍微清理,就清理出来了三万件文物的原因,主要是那些金器之中,隐藏的小件太多了。

    除了那些首饰,再就是车马饰件。

    陈文哲发现的车马饰,有银马面具12件,银马饰35件,有蹄形兽首、兽面等。

    其他还有金车马器67件,铜构件更多,绝大部分是经贴金加工而成。

    当然,相比这些饰品,其实生活用具,陪葬的也不少。

    只不过首饰体积小,数量就更多,而生活用具体型稍微大点,价值自然也不小。

    金银制的生活器具,在汉代墓葬中也多有发现,尤其是以实用的银碗、银盘、银盆等银质器具居多。

    汉代人有:“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观念。

    因此,银质实用器具,在汉代得到广泛使用。

    陈文哲整理的这批西汉早期王墓陪葬出土的生活用具,可以说各式各样,什么都有。

    比较经典的有鎏金花纹银盘13件,银盒11件。

    13件银盘制作精致,装饰华丽,其中1件大者的,好像是战国晚期制造;

    其他小件,制作年代为西汉初年,形状、大小及花纹装饰雷同。

    这些银盘口沿饰波折纹和花叶纹,内外腹饰几何云纹,内底饰云龙纹和两周弦带纹,带纹之间用平行线条相连,可以说是构图十分巧妙。

第九百一十四章真正的好东西

    最重要的是,这些银盘之上,都刻有文字,其中包括了华夏古文、秦隶、汉初楚国文字三种。

    这么多铭文的出现,肯定会对研宄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以及盘子的制作、收藏及流传过程,提供极其珍贵的资料。

    还有银盒也不简单,其中一只银盒呈豆形,高圈足喃八形铜座。

    盖上饰有三个铜兽钮,铆合,周围及腹部饰外凸莲瓣纹。

    这些都足以说明,当时的生活用具,最少在贵族之中,已经十分普及。

    除了这些,还有常见的陶壶、陶罐、铜鼎、铜镜、铜灯,弩机,又有罕见的四神铜染炉、骨雕器、汉白玉虎镇等等。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金银货币,再就是金银印。

    金银货币没有什么好说的,再说也没有印来的重要。

    两汉时期是国内玺印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金银质地的汉印有不少。

    金银印章因其贵重性,在汉代玺印中所占比例极小,以官印为主,也有部分私印传世。。

    在整理这处藏宝的过程当中,陈文哲也找到了十几方印章。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那枚楚王金印,其他的有一些像是官印,还有一些是私章。

    因为陈文哲并不太了解篆字,也没有特意学过刻印,所以对于反着刻的印章字体,绝大部分都不认识。

    再说,他也没有时间仔细分辨那些印章,也就匆忙收集起来,等到以后在细细研究。

    又忙碌了几天,把所有容易搬运的东西,全部装箱,随时准备运走。

    这个时候,陈文哲也不能继续留在这个小山村了,因为他在这里待的时间,有点长了。

    如果再在这里待下去,没准就会惹人怀疑。

    其实,此时就已经开始惹人怀疑了,只不过,他们都不知道陈文哲的目的所在。

    毕竟单纯看他那座宅子,根本就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一天,陈文哲没有去宝库,就躲在家里听雨、看雨。

    最近隔三差五的总是会下一场雨,所以,陈文哲就借着天气没有出海,最多也就是在周围随便逛逛,最多还是在海岸边上钓鱼。

    当然,这是白天做的事情,一到了晚上,之前他还是要进宝库去整理宝贝。

    现在里面的宝贝,整理的也差不多了,陈文哲才真正闲下来。

    只是他还没有清闲一会儿,外面高启静就带着吴明珠走了进来。

    现在看吴明珠,哪里还有之前那个落魄渔民的样子?

    此时的吴明珠,比他还显得现代,毕竟陈文哲也不过是一身休闲服,进宝库、上渔船的时候,都是一身迷彩。

    而此时的吴明珠,却是西装革履,如同一名精英人士一样。

    只不过他的脸黑了点,怎么看着也不像是职场精英!

    “陈老板,今天我们领导要过来感谢你,还特地带来一种我们国内的好东西。”

    进来说了一会儿话,假客气了几句,吴明珠就说明了来意。

    “好东西?什么?难道是红木?我这一次过来,投资了不少,真正的好东西,却没有见到。”陈文哲笑着道。

    他就知道越柬紫檀,上一次他买那栋别墅,里面的那套家具,可是给了他足够的惊喜。

    现在来到了南越,要是不搜罗一些越柬紫檀,那可谓是白来了。

    “哈哈,越柬紫檀多了没有,打制几套家具的材料我们还是有的。”吴明珠立即笑了。

    “真是越柬紫檀?”

    “真的有,不过不止是紫檀木,还有其他好东西,红木是生意,其他好东西是情谊!”吴明珠有点得意的道。

    陈文哲眼睛亮了亮,虽然不是多么让人惊喜,但高兴是肯定的,越柬紫檀这种东西不怕多。

    虽然很多人说越柬紫檀不好,但是,那是跟阿三的小叶紫檀相比,或者是跟黄花梨、金丝楠木等珍贵木材相比。

    如果跟其他木材,甚至是跟一些普通红木相比,越柬紫檀还是很好的。

    其实这一点可以从价格上就能看出来,好不好,看价格!

    市场价格贵的东西,你说不好,那有可能吗?

    还真有,但是这样的东西,价格一般维持不住。

    而越柬紫檀的价格,维持多长时间了?

    要知道,越柬紫檀的顶级老料价值一般在3000左右。

    普通的新料一斤也在1500左右,就连边角料也在一斤600左右。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会一直往上升。

    为什么越柬紫檀价格,会这样一路飙升呢?

    还用说麻,这种材料的观感好,货卖一张皮啊!

    来到南越,怎么也见收到了一些越柬紫檀老料,只不过个头都很小,也不成才。

    这种东西车成珠子带带还可以,制作家具就不行了。

    正在跟吴明珠说着话,外面传来一阵阵汽车的声音。

    声音很大,很可能是运输卡车。

    早就知道要来车,高启静已经让人开了大门。

    很快,两辆车子就驶进了院子之中。

    一辆越野,一辆卡车,而那辆卡车之中,装满了木材。

    只是稍微看了看,陈文哲就知道,这上面的木材要全是红木,那数量肯定不少。

    这么一车越柬紫檀,怎么也有个十来吨,看来这一次还真是一笔大生意。

    “哈哈,陈老板,有日子没见了,我们还真是没想到,您能够在我们这里待这么长时间!”

    这次下车的也是一名熟人,他就是此地的镇长,当然,也可以说本地最大的坐地虎。

    这人的家族,在本地根深蒂固,而且关系网密集,可以说是真正的坐地虎。

    这样的大家族,在南越比比皆是。

    “这里的气候很好,我在国内也没事,再说,在这里每天都有收获,自然要多待一些天!”陈文哲笑着道。

    他在这里确实每天都有收获,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的收获是什么。

    而在外人眼中,就是收购的一些药材、梅花鹿、木材、稻米、水果。

    这些东西,陈文哲借助南海那边的优势,很多都被倒腾到了那边。

    南海自贸区,对于进出口业务,可是太有优势了。

    本来陈文哲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后来他不要利润,只要行事方便,才慢慢的看清楚,原来南海那边的政策是真的利于经商,特别是进出口贸易。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208/ 第一时间欣赏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作者:疯神狂想所写的《我的系统不正经》为转载作品,我的系统不正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我的系统不正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我的系统不正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我的系统不正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我的系统不正经介绍:
得隋侯之珠,遍观古今技艺,识宝造宝,传承文明。
只不过,这件宝贝内部的系统,好像不太正经!
谁家传承的是做旧、高仿?
要不就是挖坟、掘墓、搬山、卸岭、摸金!
既然学到了,那就传承下去吧!
陶瓷、木器、石雕、金银铜器,非诚心之人不传!
正骨、按摩,千金方,非仁心仁术之人不传!
寻龙、点穴、搬山、卸岭、摸金、仿古,非德才兼备之人不传!
扩展技能:寻矿、开山、采金,非一身正气之人不传!
安宫牛黄丸、南云白药、片仔癀、清宫寿桃丸,国家绝密,自己用用就好,不敢传!
获得文明传承系统,终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我的系统不正经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系统不正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