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我的系统不正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我的系统不正经全文阅读

作者:疯神狂想     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     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零五章雍八乾九

    看着精美的不像是真品的彩绘,另外一名老头也点头附和。

    陈文哲做的这批瓷器,漂亮的跟假的一样。

    这话说着像是有矛盾,但却是事实。

    市场上做假的家伙,一个个都跟此时眼前的瓷器一样漂亮,但是那些瓷器经不住推敲。

    只要稍微懂行,就可以看出破绽,而眼前这些漂亮的如同复制出来的瓷器,怎么看都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漂亮的像假的,就真的是假的,而眼前的明显不是。

    这也主要是雍、乾时期,景镇御窑厂生产的粉彩瓷,工艺水平实在是太高。

    一般人不说其他,就是一个彩绘,就绘制不出来,更不要说彩绘需要的釉料,合不合适了!

    现在陈文哲仿制的瓷器当中,有不少先前都在苏富比拍卖公司先后拍卖过。

    像是最近制作的“雍正御制”款白地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再有就是之前试手制作的“乾隆御制”款粉彩梅瓶,真品成交价全都超过四千多万元。

    近年来,粉彩瓷市场价格不断攀升,收藏潜力日益提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以至于高仿越来越多。

    所以这几年来愿意掏钱进货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慎重。

    这就是高仿的难处,想要的人找不到真正的好东西。

    想卖的人,还找不到好渠道出手。

    也就是陈文哲,略微有点虚名,还能拿紫砂壶当突破口,要不然他要单纯依靠制瓷实现财务自由,还不知道要等多久呢!

    至于国内其他瓷器匠人,不成名,都应该不好混。

    其他不说,只是市场上各种造假的瓷器,就能实现率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主要是作假成本太低了,比如一种全新作伪方式,印刷贴花的上市。

    目前所见的这种东西,和市面上泛滥成灾的印刷品假画一样,成本极低,很漂亮。

    几百块钱你也能吃药,要是花上4-5位数,估计贩子要笑开怀。

    想象一下,原来复制一份假画,你还需要临摹,而现在呢?

    丝网印刷就可以,甚至拍照复制也可以,这样做出来的跟真的就是一模一样。

    眼前陈文哲制作的这批瓷器,不说其他,只是一个彩绘水平,就足以让两个老专业人士佩服!

    一件件的比对纹饰,对于陈文哲做得这些作品,两位老头越看越满意。

    因为他们不止是看不出任何破绽,反而看到了更多优点。

    说点最简单的,不说纹饰画的好不好,就说纹饰的布局,还有一些小细节,一般人就做不到现在的程度。

    一件瓷器从开始制作,到完成,都是规划好了的。

    比如说纹饰,每一件瓷器的大小不同,其上布局的纹饰,也有多少。

    特别是一些特殊时期,比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如果一些纹饰装饰的特点,没有人点出来,你就绝对不知道。

    而这三朝,为什么说是特殊时期?

    因为这三朝的官窑瓷器特别好,流传到现在的不能说特别少,但是也不多,所以价格就特别贵,所以才会特殊。

    那個时代的瓷器,有什么特点,很多人都清楚。

    很多人做高仿、精仿,仿的也是这些特点。

    比如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

    纹饰明显疏朗、规整,这些是基本功,一点点学着仿就好。

    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

    仿的好不好,完全看本事,你画的好,制瓷工艺有水平,使用的材料合格,最后烧制出来的成品就不差。

    如果再有点合格的做旧手艺,这就是高仿。

    如果有着最顶级的做旧工艺,那就是精仿,是完全可以当做真品来卖的东西。

    但是,在这个仿造过程当中,往往会有一些小细节,可以让你精心制作的瓷器,变成一眼假。

    这里面就涉及到读书的作用了,很多东西,正史上甚至都没有记载,但是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或许这就是一个小习惯。

    但是到了后来,有人研究过,发现确实是事实,那就有意思了。

    还是说先前的粉彩过枝桃蝠盘,这就是一个盘子,上面画的是过墙枝,再就是桃子和蝙蝠,有什么难度?

    要是让一般人来仿制,还真没难度,最多就是画工好坏的问题。

    但是,对于真正的高手来说,想要仿制出最顶级的精仿官窑,就要小心了。

    其中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就是雍正时期的官窑果蝠纹瓷器,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所以才会有有“雍八乾九“之说。

    简单吧?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布局,在仿制雍正瓷器的时候,瓷器表面画八个桃子,而仿制乾隆时期瓷器的时候,就要画九个。

    说着很简单,只要知道,就不可能犯错。

    而最重要的就是你要知道,如果不知道呢?

    什么八个九个,纯粹扯淡!

    这样的人不少,他们制作高仿,就是蒙头乱造。

    毕竟市场上有几个真正的行家?都不知道,还不是随他怎么造?

    可是,进入高端市场就不一样了,因为利益所在,一大群人挖空了心思研究古代官窑,任何一点瑕疵、错误,都会被放大。

    还是说清三代的过墙枝果蝠纹瓷器,雍正朝画的蝙蝠翅膀顶端下弯有钩,钩中有一点,嘴上有毛(但不绝对)。

    仕女幼童人物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简的山石树木等背景,或留较多的空白。

    精细之作还在纹饰上方,用墨彩行书题相应的诗词歌赋,并绘红色迎首或压角章,显露出当时社会文人的儒雅之风。

    通过这些特点,就可以初步判断这个粉彩的年份。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时代的瓷器,都有这种细微之处见文章的特征。

    比如陈文哲最早接触过的一种精品瓷器,七五零一瓷。

    这种瓷器的制作过程当中,就有一些细微之处,跟七八零一锋瓷不同,也是一上一下,一撇一捺的事情。

    这说的是绘画的习惯,而器型、纹饰等。

    相比工艺,绘画习惯微不足道吧?可要一个不注意,不尊重当年匠人的习惯,那你仿制出来的东西再漂亮,艺术价值在高,也不算是高仿!

第一千零六章优质高岭土

    想到毛瓷,陈文哲又一次忍不住手痒,如果不是武三他们就在跟前,他都有想着跑回工作室,亲自动手仿制一批。

    最近李金鲤给他送过来了一批材料,其中还有一些相关毛瓷制作的信息。

    现在陈文哲才知道,零七年四月,代表着华夏陶瓷研究最高水平的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在投资200万元后,历经2年多时间的改造,终于将备受收藏界关注的“7501瓷”生产线恢复。

    并且将当年的窑炉、生产车间修旧如旧,甚至连烟囱也被依原样修复。

    当然,这样做不是为了去仿制“7501瓷”,而是想保留一段历史,展现景镇传统的瓷器文脉,告知世界,景镇有着不可撼动的瓷都地位。

    这是景镇的骄傲,也是眼前两位老人的骄傲吧?

    之所以提到七五零一瓷,主要是陈文哲还没有放弃高仿这种瓷器。

    最主要的是这是一批生活用瓷啊,人有钱了,追求的是什么?还不就是高品质的生活?

    如果他能高仿出一批毛瓷,用起来是什么效果?

    要真仿制出来了,根本就不用做旧。

    近代一来瓷器的巅峰,真不是吹的,只要做出来,这种品质的瓷器,就是巅峰。

    所以,陈文哲要真能仿制出来相同水准的毛瓷,那就根本不用做旧。

    最近他也有了一点收获,当然,最大的收获不是他的制造工艺提升,而是原材料的进步。

    最近在南越这边,做了不少白瓷。

    主要是白瓷在这边很畅销,特别是制作成神像,就更加容易卖。

    所以,对于“7501瓷”他也就顺便研究了一下。

    这么一研究不要紧,这居然让他发现了更多隐秘。

    比如当年在景镇接到研制生产任务后,大家一致认为“7501瓷”应该走“白如玉”的高白釉工艺路线,这样可以给其一种高雅纯洁之感。

    这也是陈文哲制作白瓷,居然又联系到毛瓷的原因。

    而制作白瓷,单纯依靠工艺是不行的,最主要的还是材料。

    高岭土是制造瓷胎的重要原料之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瓷器的质量。

    因此,研制生产“7501瓷”必须先解决高档高岭土的来源。

    对于陈文哲需要的东西,李金鲤从来都是十分上心的。

    因为陈文哲上心,他就会做出很好的作品。

    而只要有好作品,李金鲤就肯定能给他卖出一个高价。

    价格卖得高,他的提成当然也会高,就是水涨船高的的事情,李金鲤很上心,因为最近一念堂发展的有点不尽如人意!

    不是不快,也不是不好,而是在国内,现在一念堂已经处在一个颈瓶期。

    如果陈文哲愿意制作仿古瓷,那一切都好说,以他的制作工艺水平,不管做什么瓷器,都能卖出高价。

    那么一念堂的利润,也就不用发愁了。

    可是,在国内制作出的仿古瓷怎么卖?这一点很有说法,一个不好,很可能会去唱铁窗泪。

    再惨一点,没准要去铁窗里面捡肥皂啊!

    这样的事情,陈文哲不想在国内做,李金鲤当然也不想。

    最近一段时间,一念堂没有陈文哲坐镇,李金鲤已经感觉到危机。

    而此时陈文哲居然在南越又建立了一家陶瓷厂,这让李金鲤看到了希望。

    所以,不管陈文哲要什么,他都想办法弄到。

    最近陈文哲实在是太给力,毕竟给的钱太多,这让李金鲤更加如鱼得水。

    这也是没办法,原来他就是一个普通应届毕业生,在大海市这种国家大都市之中,根本就没有什么人脉、关系。

    而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不管是一念堂,还是一念堂诊所,甚至是最近开工建设的一念堂博物馆,或者还要加上投资巨大的陈文哲家乡振兴计划,都让李金鲤变得极其有名。

    没办法,面对这种等级的财神爷,就算是傲娇的大海市政府,都不敢不重视。

    有关系,有人脉,一些东西、一些隐秘,自然也就更加容易获得。

    就比如制作毛瓷的优质高岭土,李金鲤那家伙甚至都弄到了原版的东西,也就是当年制作毛瓷的高岭土。

    这就厉害了,此时陈文哲才知道,原来当年的高岭土,不止是从景镇那边的古老矿坑刷出来的,还有一大批是当地重新开采出来的。

    有着金钱开道,李金鲤就从州抚,天价买到10吨上好的优质高岭土。

    这种高岭土早在1955年,就因为其可烧制高档瓷器,而被当地村民开采。

    上世纪60年代已经开采过半,“7501瓷”研制生产时,省部官员从接近枯竭的矿储备中,紧急调运来10吨优质高岭土。

    所以,不是有人脉,不是出了天价,甚至还答应到当地去投资,真没法弄到这种稀缺的优质高岭土。

    而有了高岭土,也不是万事大吉,因为还需要处理。

    至于处理过程,跟实验室做实验差不了多少。

    如果是一般人,这种麻烦事,十年八年都不一定研究出个结果。

    而对于陈文哲来说,就没有这么麻烦,因为李金鲤给他弄到了当年特意保留下来的一份图纸。

    这是烧制毛瓷的设计图纸,当年很多都被销毁,但是最终还是保留下来了一份。

    要不然,后来特意修复的生产线什么的,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就是有了这一份原产图纸,陈文哲才会获得足够的信息。

    他通过回溯看到,当年那批优质高岭土送到研究所后,技术人员立即投入到坯釉的制作中。

    所有坯料在实际球磨60小时后,再经三次180目筛,三次除铁后,再成腐15天。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增强可塑性,使得成型后的坯料不易开裂报废。

    有了这些优质的原料,才保证了“7501瓷”素胎洁白如玉的品质。

    就是通过这一张图纸,陈文哲回溯看到太多隐秘。

    比如,制作过程,烧炼过程等等。

    如果看历史记载的档案,就是一位参与“7501瓷”研制的技术人员,在成型师傅夜以继日地赶制下,很快就完成了一定数量的瓷坯送到烧炼车间。

    这种记录根本没用,因为最难的竞选白瓷器胎的制作,根本就没有提到一句。

第一千零七章7801瓷

    陈文哲是不同的,因为他有作弊器。

    要想获得具体信息,在这里就要用到隋侯之珠,而且是现在优化了功能,变得更加强大的隋侯之珠。

    又一次提到隋侯之珠,是因为陈文哲对它现在的功能,太满意了。

    它是真的进化了,不再是原来只能看到回溯之物跟前发生的事情,而是能让陈文哲看到这件东西引申出来的所有历史片段。

    据陈文哲推测,现在隋侯之珠要是启动回溯,就只是需要一件坐标物。

    通过这件坐标物来跨越时间长河,读取留存在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微小片段。

    这种能力,明显更加好用。

    所以只是回溯了当年一份图纸,陈文哲就看到了很多他想知道的事情。

    比如高岭土的处理,瓷胎的制作,瓷器的烧制过程,特别是烧成温度。

    最顶级的瓷器,从来都不容易烧制,就算是毛瓷也不能例外。

    陈文哲就清楚的看到,当年烧制毛瓷可真不容易。

    比如,“7501瓷”的烧成温度在1390℃~1400℃之间,高低都不成器。

    当窑内温度达到这个温度后,一旦加煤时有冷风吹入炉中,就容易“倒窑”。

    窑炉在烧成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倒窑事故,使生产不得不停下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造成烧成过程中倒窑事故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潮塌倒窑,另一种情况是焙烧倒窑。

    毛瓷烧制失败,很明显是因为后者。

    看着一窑的瓷器毁于一旦,当时的技术人员心理压力特别大。

    不要说当年,就说现在,如果出现倒窑,就会一次损失大批精心制作的瓷胚。

    不说浪费的人工、精力,就只是浪费的高岭土,就足够让人心痛。

    也是看过了当年的烧制过程,才让陈文哲有了足够的自信。

    要不然,他还真没有太多的优质高岭土来浪费。

    毕竟现在不是以前,以前以国家的力量,才能弄到大批量高岭土。

    他呢?现在他能买到一批就很不错了,哪里舍得浪费?

    在这一方面,陈文哲的优势太大,他只要多看一看当年那批大师是怎么烧制的,就可以避免踩踏太多的巨坑。

    这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好处,他只要虚心学习,很多可见的巨坑,他都可以避掉。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只要是得到好东西,他回溯之时都看的比较仔细。

    而这样一来,就比较耗费时间。

    因为回溯看到的画面,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比如制作瓷胚,每一件制作成功,需要耗费多少时间,陈文哲就必须回溯多少时间,一点都不能省略。

    幸亏有时候他在梦中,可以使用一梦千年的神通,让他在梦中沉浸式体验。

    睡一觉,就可以经历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

    最多的一次,他感觉接连烧制了好几年的瓷器。

    这难道不是神通?而且是十分厉害的时间神通吧?

    有时候陈文哲甚至在想,他这也就是生错了时代,如果是在神话时代,没准他也是时间之主一类的大能高手。

    有着一件强力的作弊器帮忙,对于掌握毛瓷的烧制,还是很有好处的。

    比如在釉下彩的屡次试验中,釉下红色在1400℃窑温时就开始出现龟裂。

    现在他知道了,以后烧制毛瓷的时候,就可以避开这个大坑。

    而当年的一大批大师,在特殊时期执行特殊任务,只要掉进这些坑里,就有人因此遭受处分。

    当时整个研究所里压力重重,相关人员只好上报,请求再延长一些时间交货。

    当时上方领导只同意延长20天,并表示,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要军法从事。

    所幸在全所的努力下,总算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了任务。

    任务很重,处罚也很严厉。

    但是通过回溯,陈文哲确定,研制生产“7501瓷”的那段日子,有些媒体报道过的生产“7501瓷”时有军人守在研究所,由军代表实施军管,很显然这种说法纯属误传。

    看到最后,陈文哲确定毛瓷价格高,肯定是有原因的。

    因为最后实际生产出的合格品,只有4200余件。

    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自1975年初受命研制“7501瓷”,至当年8月底,共烧制了22窑产品。

    实际成品4200余件,包括两种花面的釉下红梅、釉上水点红梅、釉上水点桃花、釉下对画芙蓉花与竹叶等5个花面,共34個品种。

    其配套方式极为特殊,釉下红梅专用瓷5组合为一套,计92头,其中一组47头餐具、1组13头餐具附件、1组13头书房用具、1组13头茶具、1组6头观赏器。

    其式样简洁、典雅、端庄、稳重,线条流畅优雅。

    当年精挑细拣出了最好的10套精品,分装成10个箱子,当年9月分配给神都中海4箱、南湖警卫接待处2箱、西江“828”3箱和相关人员1箱。

    之后,留下的残次品瓷器全部打碎,同时销毁设计图纸。

    因研究所副所长请求将剩下的部分“7501瓷”留在该所作科研用,并还提出保留一套图纸。

    因此,余下的“7501瓷”得以保留下来,暂时存放在研究所。

    1978年,一位领导再次来到研究所时,提出希望研究所为伪二代同志制作一批专用瓷后,研究所才将库存的“7501瓷”作为锋专瓷,补缺的同时,再增加一些新东西。

    因此,在接受任务的3个月内,就将需要的锋专瓷生产任务完成。

    后来,许多不知情的人,将华专瓷称为“7801瓷”。

    而陈文哲先前明显也是其中之一,他也以为“7801瓷”和“7501瓷”是不同的。

    没想到,看到最后,居然发现,它们还真就是不同的。

    这也是没办法,虽然品质上“7801瓷”就是“7501瓷”,仅仅是补充了两样新的瓷品。

    但是,两个批次的作品,毕竟其主人是不同的,再说,后来制造瓷器的人,也有所不同。

    还有,当时烧制“7501瓷”的时候,一批不合格的瓷胎,这个时候就因为任务时间太短,就再次启用。

    当时也许看不出多少差别,但是后来就不行了,因为有人会拿后来出库的一批,跟第一批次的作品相比较。

    比较的结果呢?不用多说!

第一千零八章盛名之下无虚士

    比较之后,结果是很明显的,七五零一和七八零一的品质是一样的吗?

    世人看的清清楚楚,所以爆出的伤害,还是很大的。

    就算是两批瓷器,确实是出自同一张图纸,甚至是同一批次同一窑口,可它们确实是不同的。

    不管现在的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再怎么吆喝,这两批次的瓷器,品质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说回制瓷工艺,在历史上,很多时代都有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一些小习惯!

    种种原因,造成了两批瓷器的差距,或者说是轻微区别。

    这也许就是匠人的习惯,也许就是一个时期的缩影,反正就是有着这种不同。

    毛瓷、锋瓷什么的,武三带来的两个老人不清楚,但是他们了解欧洲定制瓷。

    眼前的果蝠纹大盘,其上的桃子绘制的就很好。

    陈文哲连这种细节,都把握的很好,实在是让两个老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但是,该有的鉴定程序,还是得有。

    只不过到了此时,他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盛名之下无虚士。

    “陈老板有师承吗?”一边看着两位老人鉴定瓷器,武三一边询问道。

    想到刚才想到的各种用在毛瓷上的技艺,陈文哲感觉自己有必要有师承吗?

    还真有必要,他的老师太多,都躲在历史长河之中。

    而只有看到他们的作品,陈文哲才能找到这位老师。

    他确实有很多老师,所以陈文哲微笑着道:“自然是有的,只不过我是师法前人,我要是说,只要看到过的瓷器,经过慢慢的揣摩,我都能够仿制出来,不知道你会不会信?”

    别人行不信不要紧,反正陈文哲是信的。

    如果不能看到前人的经验,他哪里会知道,除了水点桃花,居然还有水点梅花?

    既然有了水点梅花,那是不是可以做水点杏花?

    这就是他学习快速的一个愿意,随便一句话,就可以让他想到很多技术,并且快速实现。

    当然,这也是他野路子出身的弱点,没有系统性的接受教育,也没有一个从头开始教授他的师傅,很多基础的东西,他居然不知道。

    武三还没有说话,一名老人就开口道:“信,你要说你的一身本事是天授,我都相信,你这么年轻,还这么有本事,实在是太厉害了,比如这款识,我认识不少专业人士,他们都写不到这种程度。”

    看着中规中矩的款识,两個老人也只能无奈叹息。

    让他们难受的就是这一点,明知道是仿品,就是眼前的年轻人仿制的东西。

    而且仿制的时间不长,最多半个月,可他们就是看不出任何破绽,这就让人太难受了。

    虽然按照收货方的处境来说,他们应该高兴,但是看到这种极致的高仿,他们却很心寒。

    如果陈文哲放开手做仿古瓷,不管做什么品种,他们都看不出来吧?

    他们也不是只卖瓷器,也是会收购瓷器的,万一要是落在陈文哲的手中,那怎么办?

    想一想,看到一件瓷器,要价居然只有真品的一半,甚至更少,你会不会心动?

    本来以为是捡漏,结果用不了多少时间,市场上就突然冒出大批相同的品种,那时你会不会很绝望?

    这样的事情,古玩市场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出一次。

    原来他们是操盘方,可是此时遇到了陈文哲,他们的信心不太足了。

    因为他们害怕陈文哲也想操盘,到时候他们肯定也是傻眼的那一批人。

    武二就是有着这种心思,所以他从来都没有放弃,通过陈文哲这条渠道,购买一些仿古瓷。

    就算是陈文哲躲在了南越,他也安排人上门来,还用一件真正的国宝,勾引他。

    为的什么?还不是为了避免掉进陈文哲的大坑?

    他是真害怕,突然有一天陈文哲开始觉醒,把他们的买卖抢了。

    “陈老板这么年轻,居然能仿制出这么标准的清宫器型,不容易啊!”

    两名老头都很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难道就只能死在沙滩上?

    这时武三也开口道:“陈老板能说说,到底是怎么学的吗?”

    制瓷工艺什么的,武三不感兴趣,因为他也听不懂,更不想学。

    但是,看一看前人制作的瓷器,自己也就会烧了?

    你能看得出人家是怎么塑造的瓷器造型,难道还能看出釉料配方吗?

    瓷土呢?怎么配比也能看得出来?

    釉料呢?什么颜色是个人都能认出来,但是,见到了你就能烧出来?想什么好事呢!

    别的他不懂,他就知道,最近他们集团从陈文哲的公司,卖了大批的原材料,而且贼费钱!

    他原来还真不知道,瓷石、釉料,居然那么值钱。

    谁能想到,一些青花料,其价格居然是可以上亿的!

    没办法,他们需要,而且从别的地方还买不到。

    人家陈文哲卖给他,还是给了很大的面子。

    这生意做的,是真让他眼热。

    卖给你材料,还是看得起你。

    这生意做的好像整个颠倒了,他们出钱的居然成了孙子,这去找谁说理?

    “还是很好学的,看看造型,在研究一下器胎的颜色、质地,釉料多调配几次,最后多烧制几窑,摸索着就做出来了。”陈文哲一边想一边道。

    他记得没错的话,从古至今,瓷器一直是这么发展的。

    历朝历代,所有瓷器匠人,都是这么摸索着,不断做出更加精美的瓷器,他也不能例外。

    只不过,他跨过了摸索的阶段,直接要结果。

    “这么简单?”很明显,武三不相信,如果瓷器这么容易制作,哪还有陈文哲什么事?

    “真没有什么难度,比如这批定制瓷,你都给了照片,我做起来还难吗?大不了我就按照清宫档案记载的来就行!”

    陈文哲在这一点上,说的是真的,会做这些定制瓷,真没有什么得意的。

    说的简单了点,但是他也不算完全骗人。

    看过回溯的画面,不就等于看过了清宫档案?

    还是真实的影像档案,在这一点上,就算是景镇那边的师徒传承,也不如他有优势。

    毕竟景镇那边传承的时间太长,再加上一些劣性根,比如留一手什么的,那么长时间传承下来,很多技艺就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第一千零九章一点都不带心虚的

    陈文哲跟武三吹牛,旁边两个老人就只能听着。

    他们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就只能根据陈文哲的提议,认真比对瓷器的款识。

    款识,特别是宫廷官窑器的款识,每一款,都有档案记载。

    这一点陈文哲也不算是提醒他们,因为只要是懂行的,都知道,而且能看一眼就知道跟真品有什么区别。

    如果是新手,也许还要专门找出清宫档案之中的款识,一一比对。

    但是对于这些老手,就不用这么麻烦,他们能把所有官窑的款识,全部印在脑子里,如影随形,达到这样的程度之后,就能一眼就看出仿品的不足。

    当然,清宫档案之中,不止是记载款识的式样,还有其他。

    所以说,对于清代粉彩瓷器的鉴定,清宫造办处档案极为重要。

    古代人烧制瓷器是认真的,他们认真的超乎现代人的想象。

    比如制作一件瓷器,古代匠人可不是如同陈文哲一样,想起什么做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

    他们都是做的定制瓷,从设计、模具到工艺,都是事先设计好了的。

    所以,款识,图案,文字皆有定式,如果你现在在市场上看到不符合定式的东西,极有可能就是新仿品。

    对款识的研究,对于清代官窑极为重要。

    乾隆粉彩官窑瓷器大多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六字款,少数书‘乾隆年制“篆书四字款。

    民窑粉彩器亦有书六字款和四字篆书款的,但款识书写极不工整。

    这些仿制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熟练,字体写的好就可以。

    陈文哲虽然不是专业写款的,但是他要认真起来,肯定不是一些专门写款人可以比拟的。

    专精一行,虽然很重要,也很容易做的更好。

    但是,这样也限制了眼光、格局,甚至是手法!

    要知道,古代的制瓷匠人,可没有专业写款的,他们都是从头做到尾。

    两个老人互相对了几眼,接着同时摇了摇头。

    他们过来可是带着任务的,最少也要找出点瑕疵,这样也许能多弄几件高仿离开。

    就算不可以,也不能让陈文哲小看了。

    可是,事实却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之外,他们是一点毛病也挑不出来。

    看的时间长了,一名老头敲着一件大盘,听着那清脆的声音,看着盘底露出的胎泥,一脸苦笑。

    “你这胎泥,不知道卖不卖?”

    憋了好一会儿,好像是忍不住了,老头才开口询问。

    “卖!”根本就不带犹豫的,乾隆时期的青花釉料都卖给武二多少了?

    现在他们连胎泥都想买,陈文哲又怎么可能不卖给他们?

    再说,好的胎泥,他不卖,武二他们就买不到了?

    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再就是花费的代价大小的问题。

    这时也显示出陈文哲的影响力和人脉,因为有些东西,不是在行内有一定的话语权,还真买不到。

    瓷胎好不好,肯定要看胎泥。也可以说是高岭土。

    胎泥的品质,完全看瓷石,陈文哲使用什么瓷石,他们肯定有渠道能够获得,并且是一模一样的品质。

    可是,得到一模一样的瓷石,就一定能够得到相同的胎质?

    不尽然,就比如紫砂壶,制作紫砂壶的很多人,都是从同一个厂家购买的紫砂泥,可真正制作出来的紫砂壶,却千差万别。

    “李老,这瓷胎很好?”旁边的武三,忍不住开口询问。

    “肯定很好,你看这件,我们观察这件瓷器的胎质,不能只看这一件,而是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比如晚清民国时期瓷器的胎质,不如清代早期中期瓷的胎质那么好。

    但是胎质仍然是有润度的,而现在仿品往往做的比较干,没有那种瓷器的润度,再看这个瓷器的胎质,在胎釉结合处有这种火石红,这种火石红算是比较好认的,开门的火石红,逐渐过渡有渐变,有一条黄色的线。

    这些特征都有啊,你应该知道这批瓷器是最近做的,可你看出来这是新东西了吗?看不出来,完全看不出来,不止是你,就算是我们,也看不出一丁点痕迹!”

    这时另外一名老头也开口了:“你们看这件汤盆,从它的内部也可以看出来,胎釉结合处这条线很自然,那么从釉面上来看呢?

    这件东西釉面比较肥润,光亮度也很好,釉面的温润度还是非常好,现在仿品往往就没有这种润度,仿品一种可能就是有贼光,火气非常重,另一种可能呢?

    它这个釉面,经过酸咬腐蚀,使这釉面失光,但是这上面的宝光,又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都懂得做旧,你们看出这是使用什么做旧方法做出来的吗?这看着就十分自然啊,怎么可能使用酸洗过?”

    几個人全都沉默下来,他们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断代呢?”武三突然开口道。

    “我肯定是没有照过,你们要是想要准确的时间,就只能自己想办法!”这时陈文哲开口道。

    几个人同时点头,没照过,他们要是有需要,可以自己把握时间,找个老手照一照。

    这种等级的东西,处理起来一定要小心,万一一个不小心,照成了两千年的,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本来是上周的,一下照成西周的,那不是搞笑,肯定是悲剧!

    而只要找的人和事,照的时间准确,弄个两百来年,就肯定不会错。

    到时候,这东西他们就当真东西处理,而且肯定处理的理直气壮,一点都不带心虚的!

    找不到问题,两个老人干脆就放弃了,没有缺点更好,他们三方也许都会很满意。

    陈文哲可以顺利完成任务,武三可以得到好东西,还能保证卖出高价。

    而他们两位鉴定师,自然也可以拿到自己的一份分红。

    “看看粉,如果没问题,这就是完美的宝贝!”

    突然间,武三好像是再次想起来了什么,说道。

    陈文哲奇怪的看向武三,这人还能想到这一点?

    这是细节,也只有细节之处才能见真功夫!

    陈文哲还真没有想到,这些人能认真到这种程度,看来不管是哪一行,赚点钱都不容易。

    比如说他,为了这一批仿古瓷,也算是绞尽了脑汁,耗费了无数精神,要不然也不可能不漏任何一点破绽!

第一千一十章难仿不是不能仿

    看粉,可不是看馒头上的白面是不是多了,这可是专业术语,一般人还真不知道。

    陈文哲一听就知道,这是说脱粉。

    脱粉是指陶瓷表面,因长年风化,经清洗,抚摸有粉状物脱落。

    很难仿,比脱粉风化轻微些的是发粉,发粉一般只出现在高古瓷上,清代的五彩粉彩,则只是发矇。

    发粉是指瓷器年久风化现象,素胎较明显,表面象有粉状物,手擦拭则无。

    风化再严重些,便是冬瓜霜现象。

    冬瓜霜现象再严重些,便就是脱粉、掉粉、手擦拭之,有粉状物。

    伴之发粉现象的,是显示豆腐花、白云纹,放大镜下可见。

    要知道粉彩是玻璃白打底,这碗、盆、盘上面,特别是大型器的瓷器上面,就明显能看到玻璃白。

    粉彩这种粉质感,很重要。

    就是它有一定的厚度,但这粉彩又不是很结实。

    真品在漫长时间流传中,会有这种自然的脱落,这种自然脱落是粉彩鉴定真伪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哎,这做的!”脱粉现象有,但是十分轻微,这就厉害了。

    脱粉厉害了,那肯定要严重影响瓷器的价格。

    现在好了,有脱粉的迹象,但是十分轻微,根本就不会影响到瓷器的美观,这种细节的把握,才是真厉害。

    “还有这爆釉,陈老板的处理手法,肯定是大师级的!”

    拿着一只盘子,武三一边看,一边挪动身体。

    他进来之后,很快就看到博古架上的展品。

    其中很多一看就不是国内的瓷器,加上现在所处的地区,武三就知道,肯定是南越这边的瓷器。

    这些瓷器流入国内,肯定是不值钱的。

    但是,其他那些带有明显国内特色的瓷器,就不一样了。

    最主要的,一些瓷器武三看的很疑惑,他怎么看都感觉那老化痕迹太正了。

    就在他想要过去看看之时,没想到还有人比他更快,居然拿起来了一只康熙的瓷器。

    虽然只是一只康熙粉彩大盘,但这是一件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瓷器,其上做旧的手法,跟乾隆还不同。

    毕竟乾隆时期的瓷器,怎么也少了五六十年的历史。

    “爆釉?”收住脚步,武三询问道。

    “对,就是爆釉,其实还有火石红这些,还有牛毛纹,都做的太经典了!”

    口沿的爆釉是否自然,也是一个鉴定瓷器真伪的重要特征。

    武三面前的这件康熙粉彩大盘,口沿原来是有描金的彩,随着时间的流逝,金彩已经逐步脱落。

    金彩脱落,也是鉴定粉彩瓷器真伪的一个特征。

    武三不太懂鉴定,但是两位老人都很明白,这批瓷器的细节,做的很完美。

    比如瓷器口沿釉面质感也很好,像是牛奶一样,有一定的乳浊度,不是那种十分清透的,但是也能看出来宝光内晕,从这个内部发出来这种光,才是非常典型的时代特征。

    看到那层自然的宝光,两个老人都有点沉默。

    他们虽然能够看出一丝不对劲,但是他们却没法说出口。

    因为这层宝光太过自然,就算没有其他光芒,难道就说明是做旧的赝品?

    虽然没法用他们的知识,打败陈文哲,但是他们也不能什么都不说。

    “陈老板,这宝光是不是太过了?”突然,一名老头开口询问。

    陈文哲一愣,这宝光还有太过的说法?

    老头看陈文哲的反应,立即精神一震,很明显陈文哲没有听懂。

    什么是宝光?五百年以上的古瓷,若没经日晒,水烫,火烤,若闷热天,或大雾天,可见古瓷四周散发白光,大而圆,区别于朦胧光。

    发光大时,隔布,隔纸,都可见。

    因其神奇,故前辈称为宝光。

    看着得意的老头,陈文哲笑了:“这是粉彩!”

    “这個当然,粉彩其上生蛤蜊光,这个正常,但是太过温润,太过自然,怎么看都是宝光啊!”另外一名老头也开口道。

    陈文哲有点沉默,他是真没想到这一点,他也知道,只有四五百年以上的瓷器,才会产生宝光。

    当然,也不是所有瓷器都有,那些保存不善的瓷器,肯定就不会有。

    但是,他做的瓷器保存的肯定很好,但是时间太短,撑死了算三百年。

    可是,真想制作四五百年以上历史的瓷器,问题更多。

    “幸亏颜色不是发紫!”

    “对啊,要是发紫,那就可以判定为紫宝光!”

    陈文哲无语,此时他才意识到,人家两位老人是真的有本事。

    这种他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他们也注意到了。

    但是,紫光不可能出现在清代瓷器之上,这个他可没做错。

    什么是紫光?侧视唐、宋、元青花瓷,可见到隐隐地紫光。

    因无金属的宝色宝气,故曰“紫光”。

    能现紫色光的青花料,自古就名贵,价倍于黄金。

    想要做这种等级的高仿,还不知目前能否找到类同古代的矿藏。

    至于紫宝光,是指唐、宋青花瓷出土后,没有慢慢地阴干,就乍见日照,此时就会出现一片金属闪亮般的紫光。

    不是局部,而是全瓷,迎日照处,展示时间约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后,逐渐消失。

    后人不知其故,而曰“紫宝光”。

    若现在再将唐宋青花瓷,泡在水中三五年,再拿出来日照,也可见紫宝光,但十分黯淡了,不强烈了。

    这种现象肯定仿不出,也没人想着仿,主要是没必要。

    只是寥寥几句话,就让陈文哲十分被动。

    只不过,陈文哲都听得费劲,旁边的武三就直接是听不懂。

    “这些瓷器不会都是做旧的吧?”武三不想跟两位老人研究太过专业的事情,所以他立即改变话题。

    “当然,比如这牛毛纹,应该是用新技术做出来的吧?陈老板不亏是年轻人,与时俱进啊!”

    牛毛纹是一种象粗牛毛一样的流淌纹,有动感,但不及活流纹艳丽。

    各个时期的牛毛纹,也各异,难仿,当然难仿并不是不能仿,对于高手来说,比牛毛纹难仿的多了。

    陈文哲看了一眼,这一件还真不是他做的,而是张股做的。

    这一次来南越的学院派出身的员工之中,张股的天赋最高,也有野心。

第一千零一十一章吹糠见米,涂花露水

    有野心,又有天赋,加上努力,陈文哲教的又用心,学的自然就快。

    本来陈文哲也不知道,做旧技术国外也很厉害,但是,张股却关注到了。

    就是在他的提议之下,陈文哲学会了这种新技术。

    其实也不是多难,就是有人用新材料做旧了一些瓷器,意外被张股得到了一件。

    张股知道这种技术之后,很是研究了几天,可一直没有研究明白。

    在他询问陈文哲的时候,陈文哲直接作弊,就什么都明白了。

    只是最近一段时间之内,国内做旧行业引进的一种高科技水晶研磨棉材料做出来的。

    这是一种促使瓷器釉面传世陈迹牛毛纹,快速形成的材料。

    牛毛纹成型后,看效果,仿真度还真是很高。

    既然效果好,用的就多,所以这种水晶研磨棉流入国内市场应用后,直接是吹糠见米,很快就完全代替了近百年来传统的老牛皮夹着沙粒,擦釉面、酸蚀釉面的低劣技法。

    老牛皮加细砂擦釉面,擦出来的陈迹牛毛纹,整洁有序,轻易能够辨伪。

    其次,部分细砂的硬度,很难划破釉面,擦起来费时辛苦。

    用旧手法做旧,几月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而高科技水晶研磨棉材料,与釉面接触,会刹时出现几百根细碎划痕。

    若用水晶研磨棉拍打瓷器釉面,划出来的牛毛纹混乱无章。

    再加上手里把玩,汗水油渍浸润,贼光顿掉。

    这时,釉面急速温润,光泽柔和。

    这样的作品,高手辨别起来也很艰难。

    若高手用来做旧,在判断上更是难上加难。

    这种技术,陈文哲也是刚刚学会,没想到这些景镇的老家伙,居然也知道。

    他们说陈文哲与时俱进,而陈文哲还认为他们才是真不墨守成规的高手。

    这一件瓷器上的牛毛纹做的漂亮,两位景镇高手自然也不能示弱。

    两人可不管武三是不是听得懂,直接通过做旧牛毛纹,开始考校陈文哲。

    陈文哲确定,这俩老头肯定是在考他,如果他应对不好,不是被人小看了,就是要压价?

    陈文哲看了一眼旁边的一些瓷器,这些家伙是带着任务来的。

    有备而来,加上是真有点实力,陈文哲应付起来还是有点吃力的。

    他还真没想到,做旧之中,瓷器上的划痕,还能形成不同的特征。

    而比牛毛纹还难仿的肯定是活流纹,这是北宋钧瓷特有的现象。

    后人仿不出,只能造出牛毛纹。

    似流水,又似流沙;活流纹中的色彩绚丽,在放大镜下看,很美,诱人。

    而现代工艺仿的活流纹,纹路太粗。

    虽然好像是被两个老头教训,但是陈文哲是一点也不介意。

    只要知道什么是活流纹,他以后注意一点就行。

    要是见到有这种特征的瓷器,就知道活流纹是什么样子。

    再要遇到了这种高仿,他没准就能学到怎么仿制这种特征。

    应付过这两个老头的询问,陈文哲终于松了口气。

    不过,就在此时,其中一个老头要求一杯水。

    “我的错,居然忘了上茶!”

    陈文哲一愣,立即道歉。

    远来是客,他这做的欠妥。

    “不用,我们可没有讨要茶水的意思,只是需要一杯水,做最后的鉴定!”

    “最后的鉴定?”陈文哲这一次是真不会了,用水来鉴定?

    “其实是多此一举,毕竟你这些瓷器看起来就很漂亮,也可以说是新,我就是想看看最后的结果!”

    陈文哲还真是好奇,用水怎来鉴定。

    取来一桶水,就见其中一人拿起一件瓷器,另外一个用水杯把水浇在瓷器之上。

    水流过瓷器表面,表面一片崭新。

    “对了,最后也没问题!”

    接着,这两位又给陈文哲上了一课。

    这叫涂花露水,是鉴别五彩粉彩的一种有效方法。

    老货,用清水涂拭一遍,色彩则截然不同。

    呈崭新状,故曰涂花露水。

    原理也很简单,就是上百年的古瓷,表面老化,已呈冬瓜霜,发粉,蛤蜊光,无色水斑,亚光等现象。

    如遇水,诸现象被掩盖,而呈新瓷状。

    这也是检验古瓷,是否发矇的一个有效手法。

    一一试过,所有瓷器浇水之后都崭新如故,没有普通瓷器做旧之后,留下对瓷器的伤害。

    到了此时,这一批定制瓷的鉴定也就接近尾声。

    一行人来到里面一個角落,这边有着一组沙发,当然,旁边摆放的也全都是仿古瓷。

    特别是陈文哲刚制作出来的一批精品,就摆放在这里。

    这是他的得意之作,自然要拿出来交流一下。

    当然,如果先前对于外面的那批定制瓷,他们说不出个一二三来,陈文哲自然不会领他们过来,而是直接带到办公室,完成合同。

    “陈老板真是厉害,这火石红做的太完美了。”

    看着一件斜着放置,并且暴露出盘底的盘子,一名老头开口道。

    “还没问您老的称呼?”陈文哲坐下之后,给众人倒水,一边倒水,一边开口道。

    武三立即介绍道:“这是李老,这是周老,都是景镇那边的名家!”

    “我们见过,就是没有特意认识一下。”陈文哲笑呵呵的道。

    “在武二的店里吧?之后我又见过陈老板几次,还去过城隍庙一念堂,也看过陈老板的作品,那些可没有这么漂亮的火石红。”李老开口道。

    周老这时道:“怎么没有?那件价格过亿的瓶子!”

    “哈哈,那件我可没有捞着过去看,当时堵在那边欣赏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看他们说这些没用的,武三有点着急。

    他对非卖品不感兴趣,所以一念堂中展出的那只瓶子再好,他也不想多说。

    “周老,您只是说着火石红做的漂亮,到底有多完美?”

    只是转念一想,武三就把话题转移到眼前的漂亮大盘之上。

    “小武,你说这只大盘上的火石红怎么样?”周老没开口解释,反而询问道。

    “我也看着很漂亮,十分自然,感觉不像是做上去的啊!”武三实话实说道。

    周老满意的点头,李老却笑了起来。

第一千零一十二章有来有往

    武三这些混江湖的,能一直混的如鱼得水,不管有没有点文化底蕴,都是不可小觑的,最少他们说话就很有水平。

    武三挑起话头,剩下的就是两位老人的表演时间。

    “你知道火石红是怎么形成的吗?”周老不以为意的道。

    只要是玩古董的,都应该知道火石红,要是不知道,就是纯正的韭菜。

    这里的几个人都懂,就算武三也懂,但是他懂的不多。

    至于陈文哲,他还真没有专门研究过火石红,但是他知道怎么做出合格的火石红,这就够了。

    当然,人家景镇那边是专业的,只要是瓷器相关的东西,他们都研究的很深入。

    就比如这看似很平常的火石红,火石红是指古瓷露胎处,显示红色,也有黄红色,紫红色,灰红色等。

    个别火石红严重者,也可从胎上爬上釉面一、二毫米。

    很多人会认为,这种现象肯定只有在古董上能见到。

    也就是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一种老化的现象。

    可事实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有些瓷器出窑时便有,俗称“窑成火石红”。

    出窑后逐渐形成的,称“后天火石红”。

    古时的窑成火石红,其当时的面貌,只能从现代瓷器上推知。

    其经历了若干年后,面目全非,因为其它的一系列古瓷持征干扰了它。

    所以寻找古瓷特征,则以后出火石红为主。

    一般会出现在器物的凹处、支钉上、片缝上、吐筋线上、火性土垢上,并面上会有金属光泽,这是千年氧化加之火性外吐所致。

    时间不超过几十年的,不会产生金属光。

    年代越久远,金属光越强。

    当然,也不是所有瓷器都会形成火石红,因为火石红的主体成份是氧化铁。

    若瓷质本身的含铁量极低,则不容易找到火石红,有的须借助百倍放大镜。

    若是一点儿火石红也找不到,则可判为新瓷。

    若是瓷器凹处的后出火石红的金属光不明显,则需结合其它古瓷特征综合判判。

    早就知道两位老人是高手,对于他们了解火石红,陈文哲是一点也不奇怪。

    而他做的那只大盘,就是窑成火石红,只不过后期他又做旧了,比如金属光泽等等。

    其实,他做旧最厉害的肯定不是火石红,因为这个太明显,也有太多人会做。

    像是特征很明显的牛毛纹、火石红,肯定不会难住景镇那边的高手。

    所以,陈文哲就是听着他们吹捧,并不说话,他要认真,没准两个老头就会嘲笑他。

    但是,这两位老人也不是毫无眼力的,虽然没有细看,但是那瓷器有面上的气泡坑,他们却也看到了一些。

    这才是真正厉害之处,这也是陈文哲通过那件秘色瓷,获得的一些意外收获。

    垮了好一会儿之后,周老才再次看向陈文哲:“小陈,你那件瓷器上做的是破泡吧?”

    一听这话,陈文哲就笑了,这老头还真是能忍,居然现在才提起。

    “处理的太好了,破泡之后泡水,能形成现在的样子,不容易啊!”

    老李也有点感慨,毕竟眼前的瓷器,都很漂亮,这就对于气泡的处理要求很高。

    “还真是!”陈文哲对于景镇那边的做旧手法,还是很感兴趣的。

    主要是他见到的现代高仿瓷器太少,因为只要是景镇高仿出来的,一般都上了顶级的拍卖行,最后都流入了一些私人大藏家的藏宝库之中,他哪里能见到?

    见多才能识广,他没见过几件精品仿古瓷,自然也就不了解景镇那边的技术。

    就像先前提到的活流纹,他连见过都没有,又怎么可能会仿制?

    眼前这两位已经露了好几手,陈文哲也是时候表现一下,要不然还真要让这两个老人小看。

    遇到了两位高手,看样子他们也想要交流,陈文哲自然是不会拒绝。

    毕竟他对于瓷器釉层之中的气泡,还有破泡,甚至是之后的所有变化,还真是有着很深的认知。

    破泡是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

    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层的破泡,釉面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

    宋瓷上,会有此现象,难仿。

    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

    另有种叫冰裂破泡的特征,很神奇美妙,气泡的顶端呈放射性的冰裂,更难仿,很少有人能仿出来。

    这也是汝窑、冰裂纹瓷器难以仿制的重要原因。

    至于臭干黑、黄水斑,也是一种古瓷之上的特殊表征!

    臭干黑是指腐败的有机物沁染了古瓷,多数表现在素胎﹑破泡处。

    经长期水泡,会发软,涨大,而被洗掉。

    作伪仿者,是用河塘污泥来做。

    在放大镜下有区别:臭干黑,无定形,河塘泥,有土粒。

    特别是微破泡里钻进的臭干黑,是需上百年才能形成,一般是出现在明之前的古瓷上。

    清三代的瓷上也会有,但很少,用放大镜寻找,也较难。

    晚清的,只有在欠火的低温瓷上,才能找到一点点。

    至于黄斑,或者称之为黄金斑,这是指金器常年压挤古瓷,而渗透进釉泡﹑或毛粗糙处,而留下的黄金痕迹。

    这种斑仿不出,年代越久,渗透的越深,也不容易清洗掉。

    当然,黄水斑就很容易做,顾名思义,水浸入破开的气泡之中,留下的黄色痕迹,就是黄水班,这個容易仿。

    但是还有一种泡黄浆就比较难仿,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宋官、哥瓷之上。

    在清水中泡上一天,清水会产生黄色的,较混浊的感觉,如黄釉官﹑黄釉哥﹑辽黄釉﹑更显眼。

    这疑是金丝与黄釉中的铁氯化合物被水解后形成的,到现在陈文哲都没听说过,就不要说见过有仿的。

    交流嘛,就要有来有往,陈文哲说了一些做破泡的手法。

    破泡眼就是釉面大泡破裂后,釉里出现一个较大的洞,口小内大。

    内形不同于棕眼,破泡眼是呈园球状的洞。

    而只要破泡眼,时间长了,这些泡眼之内就肯定积累灰尘等等。

    这里区别就出现了,因为外界环境的不同,破泡眼内含有的物质就不同,这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破泡眼。

第一千零一十三章投桃报李

    比如在水坑之内,破泡眼内,就常钻有陈附迹和臭干黑,或有黄水斑。

    这是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算是陈文哲能说的少有的干货。

    而两位老人,也告诉了陈文哲一些秘技,比如水流痕。

    水流痕是指古瓷在封闭的空间,长达数百年,其四周的物体挥发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迹,有动感。

    一般为深黄色,很难洗净。

    这个浸入破开的釉面之下的气泡之中,也就形成了黄水斑。

    这些东西都是互有因果的,肯定不是凭空出现的。

    就这样,两位老人说一种做旧方法,或者是古瓷特征,陈文哲也投桃报李,就更进一步,说的深一些。

    双方有来有往,也算谈的愉快。

    做旧的技术,跟制瓷的技术不同,你要想做的完美,必然要懂得什么是古董。

    古,到底古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你需要知道,各个时代的瓷器流传到现在,都有什么样的特征。

    就像刚才说的黄水斑什么的,其成因是什么?有什么表现?

    黄水斑的成因原理,同于黄水线,区别在于黄水斑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也不成线条型,而是片斑状。

    出现黄水斑的古瓷,其郭、窖必是早年被毁,古瓷因某种原因,还保留在原位,又经若干年,才又面世。

    若是黄水斑穿透瓷骨的,绝对无假,几十年的时间是仿不出的。

    至于黄水线,很多古瓷内外会有一道水平的黄线条,线条较宽,色是呈渐浓形,黄线条的一侧有道十分醒目的分界线,越靠近分界线的,黄色越浓。

    此黄水线已渗入瓷骨,甚至渗透瓷骨,百年不褪,浸泡反复清洗十年,也不奏效。

    注意,真品的分界线,只有一道线。

    细推为何会有明显的分界线,则自然会领悟到另外一系列名堂。

    这种特征现在有仿,区别在于分界线不分明,或多道分界线集中在一起。

    另,仿者做出的仿品特征,很容易被洗干净。

    若是二、三十年前就开始伪造的,则另是一说,因时间长了,也难洗净,则需另寻鉴定方法。

    若有多道分界线的,必假无疑。

    因为这一次陈文哲制作的都是粉彩瓷,所以他还特意提到铁笔黄斑。

    此术语是粉彩五彩釉上,彩绘鉴定专用的。

    釉上彩绘的轮廓线,是用铁笔绘制,笔触较深,线条处也毛糙些,毛糙处也就容易被污染,年代久了,就有多种颜色附上,以黄色为主。

    另外,若是几百年来都浸在黄水中,其毛糙则更不易洗净,黄斑色更重。

    这主要是鉴别传世的,还是新面世的,还是面世已久的一个重要依据。

    也有人著文,称此为“黑彩紫光”。

    说到这里,陈文哲已经说的很多,也很深,甚至说的很透。

    这样的表现,自然让两位老人刮目相看。

    早就知道陈文哲厉害,但是见到之后,终究会因为陈文哲太过年轻,不经意之间,就会小看他。

    现在他们已经收起那点小心思,开始认真对待。

    既然陈文哲说到了黄斑,他们也不能让小年轻小看了啊!

    说到瓷器上的各种斑块,两位老人一唱一和,直接说了好几种古瓷上的斑块。

    像是铁锈斑,分青花铁锈斑和胎釉铁锈斑。

    古瓷因年久风化,都有水溶现象,故铁锈斑越洗越深沉。

    凡是天然青花料,都会有铁锈斑持征,只是浓淡轻重有区别。

    说到斑块,实在是太多,比如陈酸斑,这长期受酸的有机物浸染,而形成的斑。

    斑痕深入胎骨,坑洼明显,坑洼边缘有锐角。

    而仿品的酸咬斑,是急拿,有模糊感,并只是表面。

    还有就是阳光斑,这种斑块的表现是老黄色,微红。

    这是经十年以上,长期定位在野外阳光下,日照形成的斑。

    其斑点可透瓷面,内外一致。

    破碎观胎,胎色也被晒成红黄的斑色。

    再就是水汽斑,不同于黄水斑,是水汽微量久聚,静止若干年形成的,直视可见。

    除了有颜色的水斑,还有无色水斑,因无色,不易被感觉到,须侧目寻视,与周边有细微色差,洗不掉。

    最后就是明显的脱落斑,釉泡破裂,摩擦时,破裂的残体聚在一起,被人感知。

    摩擦的前后,釉面在放大镜下观察,有较大的变化。

    古瓷因经年久风化,也经不住人手的摩擦。

    说到摩擦,懂的人自然知道什么环境之下的古瓷,会有水流痕,这也是摩擦痕迹。

    如果没有,那就是赝品,这也是鉴定为古瓷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并且很容易用肉眼鉴别出来。

    陈文哲提到了黄水班,周老就说了更多的各种斑块。

    而最后又引申出了流水痕等等,这可不是一种,这让陈文哲感觉有点打脸。

    而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这一次这两個老头过来,难道是专门打击他的嚣张气焰的?

    这让陈文哲有点怀疑人生,他也算是学识广博,但是在做旧方面,还真不如人家传承几百上千年的底蕴。

    这样的情况,陈文哲自然不想持续。

    所以接下来两位老人不管说什么,他都要接几句。

    而当他说到黄金斑的时候,那位李老就说的更多,而且都是各种各样的斑块,最后他居然还提到了水银沁。

    这又是一种陈文哲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古瓷特征,如果无意之中碰到了这种瓷器,还仿制了,那肯定要被人打脸。

    水银沁的形成跟黄金斑的形成差不多,黄金斑的形成是因为黄金器的挤压。

    而水银沁则是古瓷长久接触水银,会粘合,极难洗净。

    目前,尚没见有仿者。

    不是没法仿,要真没法仿制,李老也就不提了。

    而是这种特征在没必要的情况之下,一般没人会仿,因为水银有毒。

    再说,仿起来也有点麻烦,这一点跟黄金斑很像,不难仿制,甚至是都知道怎么仿,但是真仿制起来,却十分麻烦。

    在这里注意的是,古瓷上的与古铜上的水银沁的概念,是不相同的。

    古人为了防腐,多有用水银的。

    秦始皇的陵墓里,便大量地使用水银,以铜为山,以水银为河。

    水银沁,也就是指陶瓷上沾有了金属汞。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透漏一些绝技

    水银应该没有人会喜欢,所以就算仿制古瓷,一般没必要,谁也不会弄上一些金属汞来膈应人。

    不得不说,景镇那边还是很有底蕴的,只是聊了几句,陈文哲就大有收获。

    本来他还以为,自己在做旧方面已经很厉害,知道、了解的很多。

    去贼光、包浆术、水锈术、土锈术、血沁术、鸡爪纹,打磨术、蛤蜊光,这么多技术,有几个人能全知全能?

    但是他忘了,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与时俱进的。

    当然,古代的一些技术达到巅峰,现代人很可能做不出来。

    但是,相同效果的肯定能做出来,就是用的工艺不同。

    这就跟大学生和小学生解答应用题,小学生会更难因为知识面太窄。

    而大学生就不同,他可以使用很多高级技能,来变着花样解答小学级的应用题。

    在制造行业也是这样,而在做旧手段上,反而现代人更加厉害,因为可以得到、使用到的东西更多,见识、信息渠道也更广。

    从古到今,古玩收藏就是热点,但是任何朝代,都不如明末民国和现代社会,更加追求做旧的极致。

    因为到了近代,做旧之后的古董,实在是太赚钱。

    所以,近代一来,各种各样的做旧方法就冒出来了。

    在这一点上,陈文哲原先是谁也不服的,但是,他的见识有所欠缺。

    不懂就学,不懂就问,当然,你想要学习别人的技术,自己也要透漏一些绝技。

    想了一下,陈文哲发现,他能拿得出手的做旧高端技能,好像也就只有从秘色瓷上得到的气泡相关的知识。

    刚才他虽然笼统的说了一下破泡,还有破泡之后时间对瓷器的洗礼。

    要说真正的干货,还真是不多。

    现在就算是为了抛砖引玉,也算是回复一下两个老头,让他们知道,关于宋代五大名窑的做旧,他也不是一无所知。

    特别是相关青瓷,他更是最顶级的专家一级。

    比如泡青浆,这是鉴定北宋天青釉专用术语,这种瓷器浸在水中清洗,水会微显天青色,水变浊,如浆。

    与泡黄浆相关联,这也是千年自然老化形成的特征,非人力所为,一般人可仿不出。

    其他还有气泡坑,钧窑釉面气泡里的气,因高温跑出,继而缩釉,缩釉中央留下一个小坑,曰“气泡坑”。

    另,桔皮纹就是由若干个小小的气泡坑组成,与气泡眼有明显区别。

    再就是气泡眼,在窑里烧造时形成,泡里气跑出,而釉面不收缩,外呈圆形小口,内呈球形大洞,明显区别于气泡坑、缩釉气眼、缩釉棕眼。

    古瓷的气泡眼、缩釉气眼、缩釉棕眼,其内是漆黑的,少部分是古铜色。

    再说缩釉气眼,在窑里烧造时形成,气泡里的气跑出,继而釉面收缩。

    外呈圆形小口,内呈球状大洞。

    区别于气泡眼的是,外小口四周有明显的缩釉。

    古瓷的缩釉气眼内,漆黑,或在外口显冬瓜霜,或在外口显黄色小斑点,洞口大点的,可查到百年陈附迹。

    除了缩釉气眼、缩釉棕眼,还有缩釉洞眼,这也是窑里烧成,胎中有易燃物,或有可气化的固体,遇火消失,继而釉面收缩,其内空洞无定形,内漆黑。

    与棕眼有明显区别,棕眼内是一派珊瑚石景象。

    最后陈文哲有说回破泡气眼,这种现象在钧窑里常见。

    釉下大气泡,因历经千年腐蚀风化,气泡中心釉薄处,率先破裂。

    显示出球状洞眼,古瓷洞眼里漆黑,常有臭干黑集聚其内,或有百年陈附迹钻入。

    这一次陈文哲说的就很细,而且说的比较深,要是不懂,就真的听不懂。

    两位老人也不耻下问,刚才他们吐了干货,这一次陈文哲好不容易也吐口了,他们怎么会放弃?

    所以,接下来陈文哲有解释了气泡、棕眼的形成。

    其中涉及到一种特性,就是过烧石灰。

    其实这算是烧窑的一种,对于其他问题,他还有多少忌惮,认为两個老人可能比他厉害。

    但是真说到烧窑,他还真不怵任何人。

    过烧石灰说的是石灰石遇到高温,会烧成熔融状,不是白色,而是蓝黑色,放在水里三天都不化解。

    如胎中含有过烧石灰颗粒,出窑后,遇水并不开炸,须经几十年﹑上百年才会膨胀,而造成胎体炸裂。

    因颗粒大小,深浅的原故,而有炸瓷,炸线,棕眼炸包之说。

    棕眼此术语特乱,在陈文哲的理解之中,特定为古瓷表面混杂有小颗粒,过烧石灰,年久风化后,膨胀,因在表面,而不炸瓷,只是逐渐从釉面冲出小眼跑出,形成空洞,曰棕眼。

    仿伪者,洞眼可看出新迹。

    炸线是因胎中含有小颗粒过烧石灰,其膨胀﹑力度有限,只能炸出一至几道线,看线纹,可知过烧石灰的所在。

    炸瓷是因胎中含有大颗粒的过烧石灰,膨胀,而炸开瓷器。

    一般是炸裂成大缝,很少断裂。

    究其理,炸瓷的过程是几十年,上百年的缓慢过程。

    这种现象,肯定是不容易仿制的,陈文哲也从来听说过有仿的。

    各种隐秘,陈文哲说了一大通,如果不是真正懂行的,直接就听晕了,就不要说听明白。

    很显然,两位老人对于这些知识,也不是很明白,但是他们听得懂。

    虽然没有说这些怎么做旧,但是他们知道这是真正的干货。

    既然陈文哲说了些有用的东西,他们也不介意投桃报李。

    这时他们说到的一些知识,就真正进入陈文哲的知识盲区。

    比如瓷器之上的玻璃胶,不要说仿,陈文哲原来就没有特别注意过。

    玻璃胶前人称陈骨胶,是古瓷年久,釉面硅胶化,微水溶。

    新瓷也有硅化胶,三次清洗,便没有了。

    而古瓷,再多次清洗,都有。

    玻璃胶特征,一直伴随着古瓷,直至釉面全部风化脱落瓦解。

    随时检验,随时可感知。

    检验感知玻璃胶,也是鉴定古瓷的一个重要手段。

    听老周的意思,这种鉴定和做旧的方法,到现在还么人注意到,也没有人根据这种特征进行仿制、做旧。

    这怎么可能?景镇那边注意到了,研究的还这么透彻,他们会忍着不用?

第一千零一十五章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景镇那边对于古瓷的研究,是真的专业。

    各种迹象、特征研究出来有什么用?

    难道只是单纯的威力欣赏,找出古董之上独特的美?

    对这一点,陈文哲是不信的,景镇那边都注意到的古瓷特征,就肯定有人仿制。

    看到陈文哲一脸若有所思,两个老头都笑了,这才是他们想要的效果。

    这时老李也说了一件趣事,当然也是关于做旧技能的。

    他说的是土香气,这是指古瓷在地下若干年,瓷吸收了土里的气味,水温之,则发出。

    因地下环境各异,而土香气也有别,出世百年,都可闻到。

    老李刚说完,老周又开口了。

    人家知道的是真多,既然有土香气,那是不是有酒香气?

    这是说的烘酒香,一般是酒器之中产生的,这种酒器古瓷,出土之后,水湿之,文火烘之,土香气中可闻辩到酒香,陶器为最。

    而干坑或烂坑出的,则又是另外的气味。

    不同的气味,可判知出土时的大概环境。

    这是一个判定古瓷的辅助特征,这需嗅觉敏锐的人才便于感知。

    对于这方面的知识,陈文哲肯定涉及到过,比如土腥味,但是瓷器之上不止是土腥味。

    至于土香气,他还真不知道,什么环境之下,会产生所谓的香气。

    而酒香气,这个很容易理解,只不过这种细节,他原来没有关注过。

    陈文哲十分感叹,人家这才是专业的啊!

    就算是说到了瓷器之上那层宝光,也有很多说法。

    之前提到过,陈文哲知道有很多光芒,但是他真不太懂亚光什么的。

    原来陈文哲就着重关注蛤蜊光,现在他才知道,除了蛤蜊光,细分之下,还有另外的光芒。

    比如朦胧光,这种现象现在可用热释光原理解释。

    古时视觉敏锐之人,在暗处,用开水烫古瓷,可见白色的﹑模糊的﹑略大于古瓷的光,而新瓷没有。

    除了朦胧光,还有亚光,因釉面年久老化,而生成的一种温和的暗淡的光。

    又称一片光,年越久,越温和。

    因出窑十多年后,釉面结晶体分化瓦解,晶格组织之间,开始陆续产生无数肉眼观察不到的间隔,并随着年代的增长而加大,从而光线不能直射,产生散漫光,故见到的是亚光。

    亚光,肯定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种细分出来的宝光,陈文哲肯定不清楚,也从来听说能仿的。

    除了亚光,还有酥油光,这种类同于亚光,但有油润,常见于官﹑哥窑。

    这就更加没见有仿得,就算三分像的的很少。

    因为对于官﹑哥窑,人们还没能弄清古人的生产工艺。

    听到这种说法,陈文哲若有所悟,他有弟窑的手艺,甚至能够引申出哥窑的技术。

    加上他现在也会一些宝烧技术,这些都加起来,是不是汝窑瓷也可以肖想一下?

    其实这两个老头说的这些,他大体都涉略过,但是他没有研究的这么细,这么透彻。

    这一次两個老头是真的吐干货了,一些原来陈文哲没注意,或者说注意到了,但是没有途径了解的更深的知识,两个老头都说了一些。

    比如还是先前的牛毛纹,也就是瓷器因为存世时间长,各种外因造成的划痕。

    划痕除了硬伤,还有软伤痕。

    古瓷中的细货,一般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护,或不便实用,被放在冷僻处。

    还有一些,从购买回来之后,就小心保护,甚至都没有人动手摸过。

    这么小心保护的瓷器,市场上也不是没有,这就是老如新!

    这样的瓷器硬伤很少,如果要仿造的话,仿者不知就里,故作硬伤痕,那就是纰漏。

    还有一些瓷器出土不久,大多釉面无伤痕。

    这样的瓷器,仿制起来也需要注意。

    出土瓷器和存世瓷器,时间久了,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

    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前两位老人也说过一些,比如蟹爪纹。

    只不过这种特征,较多的出现在汝瓷上,是釉面开裂,裂缝上串有多个小气泡,后又被污染成黑色,故形象地称蟹爪纹。

    还有鱼籽纹,形如鱼籽的裂片,片较小,间隙大,色黑,古瓷特征,很难仿。

    最后是龟裂纹,如龟壳的裂片,大片。

    古瓷龟裂纹片缝大,色黑,以汝瓷为最显著。

    缝色是出窑后形成的,千年前形成的必有管状片缝迹象。

    目前无人能仿出,也没有多少人知晓这一特征。

    更是没有著作论及,近百年面世后出的瓷器,多无色,与现代仿品差别不大。

    除了原来陈文哲知道的一些古瓷特征,真正的古瓷之上,还有不少细节之处。

    这时陈文哲才意识到,做旧还真是一门大学问。

    就像他之前知道的元青花,如果想要做就,可以找出几十种特征,需要全面覆盖,一一做好,做标准,才能做出一件高仿。

    所以元青花的高仿,市场上的价格一直很贵。

    此时他才意识到,其他古董陶瓷,难道就容易仿制?

    只不过是价格不同,仿制的用心程度不同。

    如果想要做出真正最顶级的高仿,一些细节,还需要把握。

    原来陈文哲仿制的作品,只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他根据传承技艺,能够做出跟古代瓷器十分近似,甚至外表看着一模一样,但是很多细节,他却把握的并不精准。

    而这才是他没法仿制高古瓷的重要原因,到现在陈文哲能够高仿的瓷器,最多设计到明末清初。

    比如康熙、乾隆,他连明代巅峰的一些瓷器,都没法做出来。

    原来他只不过是因为没有麻仓土,没有仿制明代精品瓷器,现在想来,就算是给他麻仓土,他好像也做不出清三代的这种精品高仿。

    古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这话一点也没错。

    到了此时,人家说的一些深入的东西,陈文哲已经没法接口。

    只不过,别人说了一些有用的东西,陈文哲不能只是听。

    幸亏他也真是博闻强记,再说,不能说古瓷,还不能说古墓?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见识短了,就用自己的专业来弥补!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抛砖引玉

    先前两位老头提到过因为水银、黄金而造成的古瓷变化。

    还有,他们提到了土香气,还有酒器的特殊。

    这些陈文哲不懂,但是他懂古墓,也知道什么样的古墓,能够出现什么样的古瓷。

    就比如一些特殊的瓷器,像甜水货,应该跟先前他们提到的瓷器差不多吧?

    甜水货是指古瓷常年埋藏于地下水位以下,水质不酸,不碱,不苦,谓之甜水,养瓷,其出土时,如新。

    要用年久必然老化的观点,去观摩,考虑,才能找出古瓷鉴定的依据,但是,有时候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还要分情况。

    这种事情,一般人还真不清楚。

    对于墓穴之中的情况变化,陈文哲可是很熟悉,他很清楚甜水货的出现,就一定是墓坑的原因。

    而说到墓葬,特别是古墓的环境,陈文哲知道的就更多了,毕竟他是专业的。

    比如火坑,这是指没有被开启过的,密闭很好的。

    开洞时会有一股气体跑出,此气体遇到抽大锅头旱烟的,会发出“轰”的爆炸声。

    按现代的科学角度分析,那是甲烷气体,并非什么“宝气”。

    火坑里出来的东西,曰“火坑货”。

    这中坑中出土的瓷器崭新如故,当即手抓时有软质感,时过几分钟,风吹干后,则硬。

    过渡用力,釉面会留下指痕,过后极难洗净。

    在清末,火坑也只能是百坑而遇其一。

    在民国,行里还有人能识别此类货。

    再有就是最多的破坑,这是指历史上已被开启过的,金银软细已被取走的。

    剩下的是不值钱的、不易变卖的、不宜带走的瓷器,曰“破坑货”。

    此类瓷器,也多是细瓷,曰细俏货。

    大件常有人为地破损,这类东西也有其具体的特征。

    解放初期,仍有人能识别。

    既然有了破坑,那就肯定有烂坑。

    几百年前就被开启过的,其内有机物体已无法辨认的。

    其内一般只存有陶瓷器,少数小件杂项、烂坑所出的瓷器曰“烂坑货”。

    烂坑货的特征比较明显,也是面世量大的一种,其关联词汇量也多。

    如:土沁、树根斑、草根须、黄水斑、臭干黑、土香气、脏气、陈酸斑、水流痕、水银沁、玻璃胶、脱落斑、浮蜡、百年蜡、吐筋线、陈附迹、蟹爪纹等。

    说别的陈文哲也许不清楚,但是说到出土的坑货,他真是很专业。

    而此时,先前通过两位老头学到的一些知识,陈文哲已经开始融会贯通。

    原来一些他不知道的古董特征,现在他也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既然说到坑货,陈文哲就像多说一些,以便抛砖引玉。

    毕竟这种知识,现在可不太有用,毕竟用了就有可能国家免费发一幅银手镯。

    所以,这样的知识,没必要秘而不宣。

    既然说到了坑货,那就说透,比如坑货最大的两个分类肯定是干坑和水坑。

    干坑是指没有被水浸的,一般是地理位置高的,其所出之物曰“干坑货”,又曰“北边货”,其特征又是一番话。

    干坑瓷的破泡里,钻入的是黄水斑。

    而烂坑瓷的破泡里,钻入的是臭干黑。

    水坑是对应干坑,是指常年在地下水位之下的,其所出物曰“水坑货”。

    这种行话,是用于判别出土的大概地理方位。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出土的东西,特别是瓷器,只要是水坑货,都有这各种不同的特征。

    像是开芒片,是指出水后,釉面重新开裂,裂片翘起,手抚如触芒。

    个把月后,又自行关闭,如平面。

    复置水中数年,再拿出,又会开芒片。

    以临汝瓷,冰瓷为最。

    还有活芒片,这是开芒片后,片隙里进了脏物,则谓死芒片,不会再开闭。

    活芒片是干净的,再经水泡,可重新开闭的。

    水坑之中的瓷器,主要是因为处理不好,而出现各种特征,这种水坑之内出土的瓷器,都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但是,一些盗墓贼能有多专业?

    所以急干片就出现了,古瓷出水后,没有慢慢凉干,便遭风吹日晒,不该开片的瓷器,也会开片。

    但因是同时急干片,故片纹色彩一致。

    收缩缝小,以区别其它开片形式。

    这种特征也有人仿,但仿的太不象。

    其实这些都是小问题,大问题是瓷器遭受破坏。

    比如说脱衣伤,这是瓷器长期受腐,釉面全部脱光。

    脱衣伤常有发粉和脱釉等特征伴随,容易鉴定。

    “陈老板知识渊博啊!”周老有点感慨。

    他说的什么,陈文哲这小年轻,居然都能接上几句。

    虽然说的不多,但是每一次都说到了点子上,这说明他是真懂。

    这就很不容易了,他能知道这么多,是几十年的积累,陈文哲呢?博闻强记?

    “修旧如旧,要想修复瓷器,还真需要陈老板的这些知识。”这时武三笑嘻嘻的道。

    李老有点看不上武三,他直接道:“说的这么好听?我们研究古瓷的特征,还不就是为了做旧?说到这一点,我还真想起来了一些东西。

    刚才陈老板说了那么多,我们也需要回应一点,比如针状芒硝,出土瓷,不洗不动,阴干,一月后,会生成针状芒硝,唐之前陶瓷为最显。”

    听老李的意思,是有点不服气!

    “说到做旧,就要研究古代瓷器在时间作用下,出现的各种特征,一般的特征都知道,我们景镇那边,更注重一些细节,比如西瓜霜、豆腐花等等。”

    这时老周也不甘示弱,他也看出来了,陈文哲对于各种坑货是真了解。

    这时他才想起来,人家还是一位考古大师。

    所以,老周看陈文哲的目光变得有点诡异,他甚至都怀疑,这小子是不是真的挖了不少古墓?

    陈文哲可不知道老周想的什么,他们说到细节,他就有点麻爪。

    不是不知道,而是原来的研究不够。

    比如西瓜霜,陈文哲绝对听说过,但是他真没关注过。

    所以,此时他也不打岔,就听着,而且听得十分认真。

    因为这些真的都是干货,是陈文哲原来根本就接触不到的知识,甚至是隐秘。

第一千零一十七章一山还有一山高

    发现陈文哲听的认真,两个老人说的也更加起劲。

    原来陈文哲还真没有注意过,瓷器表面的各种老化痕迹。

    他只是想要做出老化痕迹,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

    至于这些老化是怎么来的,陈文哲最多算是一知半解。

    就说冬瓜霜,这是古瓷千百年自然风化的现象。

    试将古瓷洗净,放在封闭的玻璃罩里,时隔两个月,便可感到瓷面上生有一层霜化感。

    旧仿品也会有冬瓜霜,那是偏黄色,出窑年代不多,火性特重,与古瓷的白色冬瓜霜有差异,这也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再说豆腐花,这是前人用以此比喻釉﹑胎,因老化而分裂的形态,相似盐卤点豆腐,而产生的花形。

    用两个老头的说法,这种老化痕迹无法仿。

    当然,一般人也注意不到这一点,因为要想看到这种特征,需借助八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观察清楚。

    说到豆腐花,就不能不提到白云纹。

    这种老化痕迹是与豆腐花同指一种现象。

    这种白云纹是受外界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老化痕迹,一般人还真不知道,这是因为继续经风吹日晒,便会转化为龟裂纹。

    白云纹的边缘,没有直线条,都是自然的弯曲的交界不清的。

    老周的说法,还是没法仿。

    这陈文哲肯定不信,没法仿你研究出这种种细节干什么?

    陈文哲现在只能是感慨,一山还有一山高。

    这些细节他原来可都没有注意到,这样他仿制的瓷器,在这些细节上,就到处是破绽。

    想到这一点,陈文哲看两个老头的眼神,就变得不同。

    他在看放在旁边的高仿瓷器,好像它们现在到处都是破绽?

    陈文哲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他原来也属于无知者。

    原来怎么看怎么漂亮的仿古瓷,此时却变成了丑小鸭。

    不过,丑小鸭却是真天鹅,现在就算还没有变漂亮,但是总有一天会变得。

    “您这些瓷器,少了一层浮蜡!”

    老周终于图穷匕见,说了那么多,还不是挑刺。

    而陈文哲还真就说不出什么来,因为人家说的是真的。

    浮蜡又指百年蜡,是指有机物长期污染瓷器,而留下的蜡状物。

    干燥时滑溜,湿热时涩手。

    出土年久的,需清水泡半個小时才能感知到涩手。

    天气干燥时,摸之,则如同摸小孩屁股一般,很细腻的感觉。

    浮蜡,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依据。

    仿的作品不滑手,这就可以鉴定出一丝端倪。

    点到即止,这种东西不能多说,因为陈文哲仿的已经足够好,就算没有浮蜡,也不过是美中不足,你也不能就因为这一点,说这些瓷器就是现代艺术品。

    所以,点了陈文哲一句之后,老周就直接转移话题。

    “说到坑货,我还真知道一些,坑货什么特征,我研究的肯定不如陈老板透彻,但是我见过不少回坑货。”

    回坑货是指古瓷早年出土后,被人们长时间把玩,而留下很多痕迹,很多信息后,又被入土埋藏,又经若干年,再次面世了,故曰“回坑货”。

    此类瓷,特征很多,所含的信息也很多,是值得花大气力去研究探索的。

    可惜,现在连知道回坑货这个术语的人,都很少,这样又谈何挖掘整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哈哈!我就知道回窑货!”老李笑着道。

    回窑货是指有重新回窑加工过的迹象的古瓷,此类瓷,必有奇特精贵之处。

    常见的是:窑补。

    此类瓷,通常是成套的,其中有一、两件有明显的回窑迹象,其色差是明显的。

    对于这种因为烧制不好,或者是出窑之后有缺损、缺陷的瓷器,回窑就是最好的选择。

    像是补生粉,这是瓷器有缺陷后,用瓷粉修补之,曰“补生粉”。

    或再次入窑烘,但因温度不高,还是曰补生粉。

    若是高温修补,则曰“窑修”,或“窑补”。

    可见,补生粉的,也不是一般的粗货。

    补生粉,常见于明前的陶瓷,多是陈设瓷,清降以来,尚没见到。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补釉,这是指二次入窑挂釉。

    与回窑的区别在于,目的专一,专为挂釉,不是修补,也不是成套器。

    补釉,远离窑场的人是很难办到的,能办成的可不是一般人。

    需要补釉的瓷器,也肯定也不是一般的瓷,遇到了自然不可轻视。

    有了补釉这一说,就又有补题文、补绘画的。

    补釉货,多与历史上的大名人、大事件有关。

    惜,前人无力研究,而造成瓷史上的一些空白。

    特别是一些高古陶补釉的,玩者当宝,后人当草。

    对于烧窑,陈文哲可是真懂,既然两个老头把技术向着烧窑靠拢,陈文哲自然也就会稍微露一手。

    对于烧窑,他最厉害的是控火。

    而控火不行,就会出现次火。

    这种现象又叫欠火工,即窑火温度不足。

    因欠火,会使瓷器相应地出现差异,如色彩,硬度,瓷声等方面。

    常有人将次火瓷,当仿品判断。

    另有工艺设计的低温瓷,也会如次火瓷。

    例如黄土胎的北宋哥窑,若是温度高了就变成灰胎了,也就失去黄土胎的神韵。

    完整的次火瓷是很少见到的,其自身半生不熟的,易损。

    如遇残器,一看断口就明白次火了。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说的已经不是古董的特征,而是涉及到了真正的技术,特别是烧窑的技术。

    烧窑两位老人不太擅长,但是他们擅长回窑、窑补。

    这已经涉及到修复,所以他们干脆就向自己擅长的方向引。

    景镇那边最不缺的就是瓷器,而古董之中最多的还是残器。

    遇到了残器,自然就要修复。

    既然说到回窑,那修复瓷器就不能不说,而且这也是一个大项。

    陈文哲笑容满面,他修复的龙泉青瓷,已经进入大海市博物馆了啊!

    不过,交流嘛,取长补短,谁也不敢说,自己就一定什么都懂。

    这一点先前两位老人已经证明给他看,所以他也不敢小觑人家。

第一千零一十八章不吝相授

    说到修复瓷器,就不能不说宋锔。

    这个术语更冷僻,古瓷珍贵,古时就贵。

    残破了就要修补,补之,常用的就是锔。

    锔又称“抓钉”,条形,两头九十度下弯,弯头尖细。

    在瓷器断裂缝的两边,各用金刚钻打洞,将锔嵌入,而固定断裂瓷器。

    宋朝时期的锔,长度超过两厘米,厚度超过两毫米,锻打的,锔身有棱有角,材质多数为铁,少数是铜。

    钻眼较大,直径超过两毫米,但是到现在已经很难见到。

    这是宋代的锯瓷技术,之后还有明锔,也就是明朝时流行的锔,一般长十五毫米左右,小于宋锔,而大于清锔。

    到了近代,肯定就是清锔。

    清锔又明显比明锔苗条,长约一厘米,锔身的棱角消了,边缘已显圆滑,锔的厚度也轻薄多了,并以机器冲压为主。

    到了清代,还常见到,没有听说有彷锔的。

    清锔不见棱边,锔身两头尖,中间宽,细瓷常用铜锔。

    其中最顶级的工艺也有不少,陈文哲知道的就有泥鳅背什么的。

    陈文哲听得十分认真,人家一说,就从宋代一直说到清代,真的是不吝相授。

    对于这一点,陈文哲还真是十分佩服,虽然他们肯定是有所求,但是这种知识,还真就是陈文哲欠缺的。

    锯瓷他也懂,但是他没有做过,甚至是没有见过高手修复过的锯瓷作品。

    没见过,他就算有作弊手段,也没法利用。

    这就是他的金手指的局限性,真见多识广。

    没见过,他再厉害也白搭。

    “你们景镇那边,还真是传承有序!”对于这一点,陈文哲也不得不感叹。

    “是啊,我们就是仗着底蕴深厚,才能学到这些,陈老板就不同了,天赋异禀啊!”

    “天赋好,也没法在瓷器制造上有创造性发展,还是不如你的传承重要。”陈文哲认真的道。

    周老直接摇头:“像你这样,喜欢听我们讲这些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传承,就是传承后世,我们景镇那边也快要后继无人了!”说到这个,李老也有点感慨。

    “不要说这些,什么有后无后的?国家看到了这种情况,正在保护嘛,以后我们也肯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到老周这么说,老李直接笑喷了。

    可笑过之后,又感觉有点悲哀。

    受不了这种气氛,陈文哲直接改变话题。

    他笑着道:“说到有后,我还真想到了点有趣的事情,不知道您二老知不知道,在古玩行里,有后也是个特有名词。”

    有后指有后人的意思,相对应的便是绝后,指后代绝户的意思。

    但凡绝后者,墓穴因无人用心看管,早就被毁了。

    有后,破坏者还是有些忌惮,不敢张扬,躲躲闪闪的。

    有后的依据,也来源于古墓出土的瓷器上的符号。

    有的用毛笔在瓷器面上书写,更有甚者,将其原阳宅的地址,写的清清楚楚。

    金刚钻刻划的有后瓷,再好也没人要,故没有一件流传于世,只有传说。

    有后的瓷,时间跨度较大,一窝儿的瓷器,能相距一、二百年。

    有些还能找到盛放食物的遗迹,鸡蛋变成空壳,核桃内无果仁,酒成干粉等。

    成窝的有后瓷,可以推知其家族的兴衰史。

    “这个难道不好笑?”说完之后,看两位老人脸色还是不好,陈文哲有点奇怪。

    “好笑吗?都说有千年的世家,可你见过有几家千年世家?特别是近代以来?就说千年世家裴家,他们家都变成博物馆了。”

    对这个家族,陈文哲可是太知道了。

    不是因为这个家族除了多少公侯将相,而是因为裴家的家族风水之地,还有就是裴家的黑膏药,当然还有他家被毁的祠堂碑林!

    裴家村九凤朝阳的风水格局,天下闻名。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

    其他还有各种人才,甚至是皇后等等都出了很多。

    可是,这么一个大家族现在又是什么情况?

    别的陈文哲不知道,他就知道他家里的祠堂碑林。

    去过长安之后,陈文哲就对国内的一些石碑、时刻开始感兴趣,所以就了解过一些。

    裴氏祠堂又称晋公祠,建于唐贞观叁年(629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

    裴氏碑廊,几乎是中华精品书刻博物馆。

    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

    其中的《裴鸿碑》,魏隶合一,书法稳健,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叁年(568年),是裴氏现存最早的碑刻。

    《裴镜民碑》,由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楷体,既近颜风,又含柳意,端庄凝重,笔力挺拔。

    《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

    《平淮西碑》,由唐代着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

    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被称为“叁绝碑”。

    此外还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谱序碑17通,为氏族遗物之精华。

    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陈文哲还真是有点遗憾,他居然没有时间过去看看。

    不说其他,只是过去看看那里遗留下来的石碑,也肯定是收获巨大。

    当然,他先前最感兴趣的还有裴氏墓冢。

    裴氏墓冢,坐落在裴柏村东五公里风光秀丽的凤凰垣。

    当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现今虽大多平夷、被毁,但仍可观其概貌,有的墓地还存有石碑。

    现在那边应该是国内遗留下来的,仅存的还能看出是九凤朝阳格局的大墓。

    当然,现在陈文哲对古墓感兴趣,绝对不是因为他想要去挖一下,获得里面的陪葬品,而是真的出于兴趣爱好。

第一千零一十九章阵式、普式

    你能想象到,古人能够根据各种地理环境,就研究出一地的风水好坏?

    反过来,现在通过古人留下的文化传承,现代人也可以根据地理地势,确定是什么风水格局,又能通过这种风水格局,来确定地下有什么规格的古墓。

    这样的文化传承,可是国内独有的,外国人恐怕连想象空间都没有吧?

    这种涉及到玄学,或者说是神秘学的东西,国外虽然也有,但是绝对没有国内的传承完善、深邃!

    对于陈文哲的博学,两位老人已经很适应。

    他们只是稍微提了一下,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的大家族,人家就说出来了一连串的石碑。

    陈文哲好像对裴氏的历史十分了解,特别是对人家的祠堂、墓地,要不然怎么对他家的碑林那么熟悉呢?

    既然熟悉,两位老人还真想多了解一些。

    对这一点,陈文哲也不以为意。

    既然说到墓葬,他知道的就太多了,既然两位老人提到了,他也不介意多说一些。

    当然,还是跟古董有关,毕竟这是双方共同的爱好。

    既然跟古墓有关,那自然是要说出土文物。

    古代古墓之中出土的东西,可不止是甜水货、烂坑货什么的,还有其他很多分类。

    比如石床货,石床肯定是用石板加工的床,床上放着一系列享用的东西。

    因石床重,很多人也只是听说而已,但确实存在。

    石床货很古,但价值不一定高。

    再就是轿床货,轿床是用耐腐的木材制作的,象大花轿式的床。

    床上放着一系列东西,一般流行于唐代,竹木漆器偏多,却无一件面世,风干便毁,陈文哲也肯定只是听说过而已,但可信。

    不管是石床货还是轿床货,价值都不大,而且很难遇到。

    如果说现代人能接触到的,还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就是郭货。

    郭是指规格很高的,以砖木石块制成的,有多重保护的郭。

    郭里出的东西曰“郭货”,直至现在民间口语俚语,贬低华而不实之人,称其为郭货。

    其实郭货虽不中用,却是有很高造诣的艺术品。

    但对于饥寒交迫的农夫、山民来说,郭货确是无用之物。

    但是对于现在像陈文哲这种闲得蛋疼的人来说,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珍宝。

    而郭货常是成套的,无损伤的,高档精致的陈设瓷器,或礼器。

    这种东西之中,还能被人可再度使的实用器很少。

    所以,普通人认为没用,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却很有研究价值。

    多了解郭货,便知古代的官僚地主、将相王侯,有着众多的越礼之事。

    既然有郭货这种代表高品质生活的奢侈品,那么就一定有普通的东西,那就是篓子货。

    篓子货,是指千百年前的古人,特意埋藏在地下的古物。

    篓子的第一层含义是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爱好干偷鸡摸狗勾当的人。

    因为这类人普遍干瘦,身材就象古代赶集装货,打猎装物的,背在身后的油皮货篓子。

    篓子是用竹篾编成,外用油皮纸粘煳,再浸桐油防水,上有个盖。

    篓子货,又暗指来路不明的货。

    篓子的第二层含义,又是指古代的郭与窖,故过去民间有“盗篓子”这一词汇。

    篓子货的特征是:脏、臭、残、缺、湿、麻、烂。

    民国古玩行的人,一眼就能辨出。

    现在则被造假、打假搞煳涂了。

    注意,篓子货只是在店铺看货论价,绝不交易,交易则在黑市。

    在民国以前,县级以上城镇,都有约定俗成的黑市地点。

    但在地方志的地名中,是查不到的。

    篓子中常会出现新、奇、特的东西,而且价极低。

    不管是郭货,还是篓子货,价值高低都要看运气。

    而下墓寻宝,肯定想要找点好东西。

    甜水货那种东西,除非是考古,一般盗墓贼可不想在古墓之中见到水,因为很难发掘出来。

    如果真想盗墓,肯定是想要遇到阵式。

    这里的阵,可不是阵法,而是真多!

    说到这个,就及其专业了,毕竟涉及到陈文哲的摸金技能。

    原来陈文哲只是会使用这种技能,而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他就下过一次墓穴,就使用了一次摸金技能,那还是依靠本能。

    而到了现在,他了解的摸金,却不是依靠本能,而是依靠博学的知识。

    摸金的特效怎么来的?就是通过这些知识来的。

    摸金两个字太过笼统,也太过玄幻,其实真说明白了,也很简单。

    还是需要大量的知识底蕴存储,比如你要了解古墓的格局、再就是知道石床、石椁的摆放规矩。

    历朝历代墓葬的制式、各种身份不同人物殉葬的规格等等。

    就说阵式,阵式的第一个含义是量大,成阵势,形成一个大的组合体。

    只要发现了阵式排列的陪葬品,那么从单件阵式瓷,可推知整个阵式里有多少单件。

    如唐叁彩马,从器形颜色可知,是六匹组合、八匹组合。

    如看马车车形,便可知配的是几匹马,但是,现在这个已经很少有人知晓。

    第二个含义是摆布方位,在古墓之中,如果见到一个阵式货,便能推知第二件在什么位置。

    阵式势小的,尺寸小的,曰“一窝仔猪”,其相距也不太远,不超过一市尺。

    除了阵式,还有谱式。

    谱式货是一窝一窝地出现,相互印证,纪年相距不远,象有谱本,有规矩,有规模似的。

    阵式货是规模大,尺寸大,单件多,成组合体,都是同一纪年的。

    而谱式货,是单组规模小,器形小,但是一窝接着一窝地出现,各窝的纪年也不相同。

    当然,现只剩传说,因为近代以来,最疯狂的盗掘古墓时期,就是民国和建国初期。

    就像之前提到的裴氏墓地,如果陈文哲过去考古一下,没准就能发现一些阵式、普式货。

    若将各窝的谱式货,综合分析,可以推知其家族的兴衰史,身份高低,还可联系到国史,并可补地方志之缺,之错。

    这些东西,都涉及到考古,而且是真正有用的东西。

    比如在一座古墓之中,发现了一件文物,如果是阵式、普式排列,那很快就能推断出其他方位的文物,一挖一个准,这可就厉害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208/ 第一时间欣赏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作者:疯神狂想所写的《我的系统不正经》为转载作品,我的系统不正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我的系统不正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我的系统不正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我的系统不正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我的系统不正经介绍:
得隋侯之珠,遍观古今技艺,识宝造宝,传承文明。
只不过,这件宝贝内部的系统,好像不太正经!
谁家传承的是做旧、高仿?
要不就是挖坟、掘墓、搬山、卸岭、摸金!
既然学到了,那就传承下去吧!
陶瓷、木器、石雕、金银铜器,非诚心之人不传!
正骨、按摩,千金方,非仁心仁术之人不传!
寻龙、点穴、搬山、卸岭、摸金、仿古,非德才兼备之人不传!
扩展技能:寻矿、开山、采金,非一身正气之人不传!
安宫牛黄丸、南云白药、片仔癀、清宫寿桃丸,国家绝密,自己用用就好,不敢传!
获得文明传承系统,终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我的系统不正经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系统不正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