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我的系统不正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我的系统不正经全文阅读

作者:疯神狂想     我的系统不正经txt下载     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破解色彩奥秘,赓续失传绝技

    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一点运气,才能完成想秘色釉流霞盏这种奇迹啊!

    提及秘釉流霞盏的重现,就连邓希平大师也只能简单地用“这只是一场机遇”一句带过。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人力物力的投入和耐心深入的思考,这场“机遇”就不会随便降临。

    秘釉流霞盏的成功,离不开二十余年的艰辛探索。

    而且只有乐于探索、敢于探索,才能有结果。

    兴趣爱好,加上努力,才能得到丰硕的果实。

    只有懂得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秘釉流霞盏的创作过程,到底有多么艰难。

    因为没有前人经验借鉴,只能从零开始。

    想要完成一次创新,只有不断地找资料、一次次地做实验,于黑暗之中探索光明前路。

    相比前人,陈文哲就是直接踩在了人家的脑袋上,所以他才能自信很快就掌握这种瓷器的烧制技术。

    他不用挑选泥料,不用多次试烧,也不用摸索着制胚,也不用研究釉料配方,因为这些前人都给他躺平了。

    所以,创新最难,在创新的过程当中,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比如,从泥料选择,到胚体制作,及至釉料研究,最后到烧成工艺。

    每一个环节,都会历经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最终舍弃无数废品,及无数效果不理想的次品,才能得到一件精品。

    而这还是有结果,往往在创新的过程当中,你付出了无数努力和汗水,却什么收获都不会有。

    这种在黑暗之中前行,摸索着道路,不知道终点的过程,往往会让人绝望。

    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中间的殚精竭虑,才终于烧制出了心目中的理想作品。

    漫壁云霞,乾坤变幻,这是秘色釉流霞盏的一个特点。

    秘釉流霞盏的问世,不仅在工艺还原与创新的学术层面意义非凡,更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思观念,达到了工艺美学与佛教哲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适逢光源照射时,“秘釉流霞盏”漫壁云霞,空碗倏然变满,像是盛满了清冽山泉,更像盛满了佛家的澹泊与宁静,如梦似幻!

    看到它,你会有一种:即空即满,晦明晦暗,颇有“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味道。

    真可谓“一处妙弦巧更奏,掌间幻然生乾坤”!

    色如朱砂,流光溢彩,这是秘色釉流霞盏的表象。

    秘釉流霞盏釉面光亮无比,清透澄明,色如晚霞横渡,流光溢彩。

    不同灯光不同角度观察之,意味全然不一。

    光影流转,移步换境,变幻无穷,其无上妙境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从不同角度观察釉面,可以看见不断移动的抛物线光面。

    这时,好似盛满清水一般,亦空亦满,若有若无,让人难以分辨是真是幻。

    光照时,盏上会出现一个光点,宛若一个失重的玻璃球,人走动,球体的光线随之变幻,内壁薄雾环绕,漫盏光华挥之不散。

    这肯定是造化所得,天成瓷器。

    所以,这样的瓷器,就算是创作者,也很难大批量烧制。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两者相辅相成,浑然共生。

    高温颜色釉的烧成,除却人为因素,更大的层面上是自然纵情燃烧的的结果。

    温度、气氛等多种因素稍有不一,成品的效果便完全不同,颜色釉作品难在更多地邀请造化来完成创作。

    换句话说,窑变过程充满意外,极大程度上非人为可能把控。

    它只有0.1%的意外惊喜,却要冒着99.9%作废的风险。

    这样的作品,不管是不是现代艺术品,都是孤品难复,都是收藏界的宠儿。

    所以,这样的高温色釉,是JDZ四大绝技之一,是历史上最为珍贵稀缺的品种。

    正是由于窑变过程的不可控性,成就了每一件秘釉流霞盏的颜色、纹路、流釉、脱口都不尽相同。

    所以,每一件都是不可复制的孤品,有其他艺术门类无可替代的投资价值。

    所以,在各大拍卖会上,就多次出现过颜色釉瓷天价拍卖的先例,千万、上亿都屡见不鲜。

    因为只要能制作出这种品相的瓷器,就肯定是大师巨制,工艺不用说是超前,或者干脆就是独一无二。

    这样的东西,价格在高也不奇怪。

    因为这种工艺,其他人没法复制。

    物以稀为贵,更何况这样的窑变颜色釉作品,美丽得如梦如幻。

    那精美窑变颜色,就好像是把天下的彩虹融化了,滴落在瓷瓶上。

    一道道迷离的纹路,就像瀑布的的水流,在阳光下折射出绚丽的光彩。

    这堪称国家瑰宝的窑变瓷,真的令人爱不释手。

    这样的高温色釉,艺术高度母庸置疑,所以,它就算是现代艺术品,也是一件难求。

    这么难得的瓷器,就跟中华红是一样的,他价值高在工艺,而不是历史沉淀,当然,它也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底蕴。

    这样的瓷器做出来,就真的无所谓高彷、彷古什么的了,他就真的是在凭借手艺吃饭。

    陈文哲一边学习邓大师的手艺,一边试制、试烧。

    第一件作品肯定是秘色釉流霞盏,当然,在这之前,最好是先烧制一件流霞盏。

    这也不简单,毕竟是失传六百年的高温铜红釉瓷器,而且是地道的窑变釉瓷器。

    为了节省时间,陈文哲自然不会完全依靠自己摸索,所以他果断的借鉴前人经验。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陈文哲又有意外收获。

    他还真没想到,邓大师当年在研究高温铜红釉的时候,居然还攻克了烧制郎红的难题。

    其中邓大师还有一件比较出名的作品,也可以算是他的代表作,那是一件郎窑红汗血宝马。

    破解色彩奥秘,赓续失传绝技,这是所有制瓷匠人的梦想,而景镇传统上有四大名瓷,即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

    其中颜色釉是唯一不施色彩,仅仅通过无色或白色的釉料,在高温中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呈现出自然的色彩。

    这种色彩被称为“窑变”,窑变瓷器因罕见而极为珍贵。

    但由于种种原因,颜色釉历史上屡屡断代,导致颜色釉技艺罕为人知。

    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往往也只掌握一种色彩的烧制。

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堪称神奇

    想要揭示了颜色釉的奥秘,并不容易,特别是一些最顶级的釉色,又哪是那么容易烧制的?

    共和国建立之后,历经50多年,才开发出40多种颜色釉。

    郎红,就是颜色釉中非常着名的一款。

    但是“若要穷,烧郎红”,可真不是白说的。

    只是从流传出的这句俗语,就生动说明了烧制郎红的难度。

    “烧制郎红,就要有倾家荡产的准备。”

    之前陈文哲就烧制过郎红,所以他很清楚郎红烧制的难度。

    这一次又提到郎红瓷,主要是因为郎红跟流霞盏的烧制工艺,有关系。

    它们都是铜红釉,都是高温色釉,其烧制工艺,最关键的都是控温。

    由于传统窑温度不易控制,前人对窑变的规律掌握不够,所以,烧制郎红的失败率极高。

    邓西平大师通过长期的科研攻关和反复试验发现,发现郎红色彩的出现,有一个5摄氏度的温度区间。

    窑温高于或低于这一区间,就会失败。

    后来通过改进配方等方法,他将这一温度区间扩展到80摄氏度,这就大大降低了烧制的难度。

    不过,烧制郎红的难关,不仅仅是釉料的配方和温度。

    拉坯、施釉、烧成等工序也非常关键,稍有疏失,就会出现瑕疵。

    先前就提到过,邓大师攻克了郎窑红烧制的很多难点,让烧制郎窑变得比较容易。

    可是,这里的容易是烧制铜红釉变得容易成功,可不是所有铜红釉作品,都只是依靠把控温度来烧成。

    就比如说烧制宝马,还是邓西平大师,他在一次烧制郎红汗血宝马时,试验了多次,成品依然是一副东倒西歪的样子。

    最后发现问题出在马头上,因为塑像头重脚轻,重心不稳。

    在高温之下,会发生了形变。

    在作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后,汗血宝马烧制成功了。

    通体深红的宝马,毛色油亮,神骏异常。

    凑近看,就能发现光亮的表面之下,竟然有类似马毛的丝状纹理,堪称神奇。

    其实,在这里只是稍微修改宝马的塑形,就可以烧制成功。

    可是,这是小器型,如果是大器型呢?

    不说其他,只是一个盘泥条,就能折磨的你欲仙欲死。

    很少有人知道,烧毁一件两三米高的大器型瓷器,时间往往都是半年以上。

    用一年时间,还烧制不成功,都一点也不会让人感觉意外。

    为什么?就说大器型的盘泥条,你以为跟制作小器型一样,拉胚直接拉出个大概,再修胚一下就可以?

    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大器的制胚,很困难。

    所以,原来陈文哲就说过,大器型不容易制作,烧制成功更加困难。

    那么到底难在哪里呢?刚才说的重心算一个,烧制蛋壳陶高足杯,就特别需要注意职重心。

    重心不稳,器型肯定烧制不成功,稍微加热一些温度,器型就会变形,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陶艺基础技法有六种,基本成形法中有一种叫泥条盘筑法。

    说得简单点,泥条盘筑法就是用粗细均匀的泥条,做出各种形状的作品。

    这是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之一,制作瓷器之时,用泥条盘筑成的作品,有壁厚均匀易于烧制的特点,有时还可以保留泥条的自然肌理,让人感到生动有变化。

    用泥条盘筑法制作时,可根据作品的大小确定壁的厚度。

    作品大的壁厚,所用泥条也粗;

    作品小的壁薄,则所用泥条也细。

    这就是制作大器,往往有这种方法的原因,因大器根本没法拉胚。

    泥条的盘筑方法,可以有变化,如可以一圈一圈盘筑,可以螺旋形盘筑,还可以加上一些装饰性的泥条,使其产生特殊的美感。

    做起来也简单,就是取一块泥巴,捏成大小一样的泥球,滚动搓成泥条,注意两只手的力度均匀。

    接下来,用一条泥巴盘成一个蜗牛圈做底,再用刻刀刻出毛边,在毛边上涂上泥浆。

    之后在底板上开始盘制泥条,盘制泥条时要注意泥条之间衔接处要压紧,也可用工具抹平内壁。

    最后修饰、烧制完成。

    但是,真正的大器,不说其他,就说盘泥条的时间,你不可能一下子就盘出一个一米多高的大缸吧?

    不说其他,只是重力,就可以把你弄得器胚压垮、变形,就不要说阴干之后再烧制了。

    所以,制作大器极其消耗时间,一般都是从下面慢慢的向上盘。

    等下面的干了一些,坚硬度达到,能够支撑的起上面的重量,才能继续。

    就这样依次盘泥条,终于制胚完成,等后面复杂的工序全部完成才能入窑烧制。

    可是,当你打开窑炉,查看烧制情况的时候,往往看到的都是失败品。

    流釉、变釉、发色不好,这些还是小问题。

    大问题是直接出裂,最坏的情况就是直接烧塌了,器型整个塌陷,完全毁坏了。

    为什么?就是因为盘泥条,制作泥胎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干湿问题,密度问题,受热问题,等等等等,任何一个问题处理的不到位,最后的结果都是烧制失败。

    想一想,耗费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终于烧制完成,可打开炉窑一看,看到的确实一件变了形的瓷器,根本就没法看,那时得有多么沮丧?

    陈文哲的烧制成功率,其实都是依靠传承的经验,如果没有这些经验,他烧制瓷器哪里能够有那么高的成功率?

    可惜,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许多制瓷工艺已经失传。

    比如明代“流霞盏”,原来就仅仅见于古人的诗词,谁也没看过实物。

    而邓希平大师,花了23年的时间,破解了流霞盏的工艺秘密。

    他甚至还能结合唐代秘瓷的工艺,成功研制出“秘釉流霞盏”。

    这样的作品,色彩如同流动的彩霞,美艳无双!

    可真正想要做一件完美的秘色釉流霞盏,又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的难度?

    仅通过原产地矿石配制的釉料,在高温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形成宝石结构,就可以出现不同颜色。

    原矿成分的变化、烧成工艺的变化,甚至不同满窑窑位,都会影响最终的成色。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秘在何处

    想要烧制出一种漂亮的釉色,每种釉料之中,常常由十几种矿石配成。

    在这其中,釉料化学元素的组成极其复杂,特别是其中的微量元素更是变化莫测。

    这些不确定因素,导致颜色釉瓷生产难度极大,成品率很低,造价很高,一般人不敢轻易尝试。

    这种技艺在历史上屡屡断代,即使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一般也只能烧制一两种釉色。

    它就像有生命一般,时刻都在发生变化。

    现代科技的介入,可以帮我们了解它、适应它,却没有办法完全掌控它。

    这就是烧制颜色釉,准确的说是流霞盏的难度。

    如果让陈文哲制作,他可以轻易做出铜红釉瓷器。

    但是,他没法保证一定能做出流霞盏的那种效果,这个也需要碰运气。

    毕竟是流霞盏,顾名思义,上面的红釉如同流动的彩霞,还有的如同孔雀开屏,如同菊花,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不可把控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都是美丽,非常的美丽,要不然也不会已出现就成为宝贝。

    铜红釉单色瓷,陈文哲可以轻易烧制出来,但是想要达到流霞盏的美丽效果,却不容易。

    但是有了隋侯之珠,一切都全都变得不同,他可以直接学习邓西平大师的工艺技术。

    其实,现在他不止是可以学习邓大师一个人的技术。

    现在的隋侯之珠不同以往了,现在既然能学习邓大师的技术,那么其他近现代大师的技术呢?

    一搜索,在隋侯之珠内部,还真就查到了。

    只不过,现在他没有时间学习,毕竟近现代的那些大师,每一个都不简单。

    他们的技术,可不是那么容易学到的。

    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技术,都需要实践啊!

    现在陈文哲已经够忙了,他可不想继续开辟新的展现。

    既然学到了技术,那就要做。

    能不能成功,烧制一下试试才知道。

    此时,陈文哲的工作室之中,到处摆满了胎泥、釉料、瓷胎等等。

    他左手拿起一个泥杯胚胎,右手用毛刷熟练地施釉。

    做这种活,不仅苦和累,工作环境还差。

    主要是这些瓷器制作工序繁杂,古人云“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他要从找原矿找起,再到釉料配方、施釉、烧制。

    在这期间,其实远不止72道工序,每道工序中还包含着子工序,但其中的乐趣,也只有沉浸其中的人才能体会。

    釉料看着不起眼,就像石灰浆一样,但不同的配方,能烧出完全不同的东西,千变万化。

    看着涂完釉料的杯子是凸凹不平的,但经过137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时,它是流动的。

    最后出窑一看,这个是红的,那个是蓝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了!

    在这个到处摆满了瓶瓶罐罐的狭小空间里,陈文哲熟练地操作着。

    而在他的工作室门口的地上,有很多成品。

    之所以放在外面,因为那些都是烧坏的。

    配方一样、施釉的人一样、窑次一样,但即便一切前期工序都做好了,仍然有近四分之一的东西会烧坏。

    这就是铜红釉瓷器的难烧之处,这么高的失败率,一般人真的消耗不起。

    所以,干这行,心脏要特别强大。

    像陈文哲,对瓷器要求很高,返工率也更高。

    如果胎烧坏了,就会变成瓷片。

    既有成功的惊喜,也要承受失败。

    烧坏了就要研究它,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把问题解决掉。

    有的胎没有坏的,可以重新烧。

    有人说,颜色釉是“最富神秘色彩的艺术品”。

    它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要烧制一个完美的高温颜色釉作品,不仅要求制作者对釉料、坯料的自然属性了解深刻,而且还要求制作者对窑火的控制掌握到位。

    秘釉流霞盏就真的是这样,如果烧制成功,那效果也绝对可以让你的一切付出,都物有所值。

    特别是在看到那流光溢彩、如梦似幻的效果之后。

    从不同角度看去,盏中光点是多层的,似有一汪水浮在空中。

    此时陈文哲想到自己手中的那件秘色瓷莲瓣碗,它秘在何处?

    像有水一样,这么说是不是太正常?感觉也就一般?

    也只有真正看到了原件,你才会感到震撼。

    陈文哲的那一件秘色瓷是高足莲瓣碗,青瓷釉的,在碗的三分之一处,就像有水一样。

    “那碗水动啊动啊,特别神奇!”

    不断琢磨,不断试制,一直经过了半个月,陈文哲才做出一个能看的。

    当然,不是秘色瓷,也不是流霞盏,而是秘色釉流霞盏。

    这两者结合,到底回事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那是岩浆一样的颜色,有点儿水的味道了,但还不成功。

    特别是那流动如水一样的流霞,没有表现出来。

    这需要制作窑变的红釉瓷,要有放射流动的感觉。

    也就是说,碗内的红釉,还需要如同彩霞放射豪光一样,还需要有流动的感觉,这还真是不容易做到。

    为了制作出流霞的感觉,做出流动的形态,陈文哲根据邓大师的手法,试了很多次。

    没想到,真出来了有水的感觉!

    想做出花纹流动的感觉,没想到出了水的效果!

    而且,水面很高,比当初他做的秘瓷还高!

    有了这一次成功,陈文哲才真正摸到了门槛。

    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他不止是学会了流霞盏的制作,他还能结合秘色瓷,做出了真正的秘色釉流霞盏。

    之后他的手艺,就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做出来很多经典瓷器,特别是邓西平大师创烧的一些现代瓷器。

    当然,在这期间陈文哲的收获远远不止这些。

    因为邓大师在1976年,还试制成功“无铅钧红釉”。

    这彻底消除了颜色釉从业者,铅中毒的危险。

    除了这种基本工艺,还有“大件郎红釉新配方”。

    他在柴窑中,第一次成功烧制特大件郎红产品。

    那是62厘米高的“300件郎红釉美人肩花瓶”,这些作品多次被选作国家长老的出访国礼。

    还有1982年研制的“釉里藏花”窑变新工艺,开发出的凤凰衣釉,羽毛丝釉等新型窑变釉。

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567瓷

    这一次意外学习到邓大师的技艺,可是让陈文哲结结实实的,学到了一些现代顶级工艺。

    比如他现在会做玫瑰紫釉福桶瓶,还有,他能轻易做出郞红釉灯笼瓶。

    如果说着没有什么特色,那么他还能根据邓大师的技艺,做出宝石红釉猪耳尊、彩色丝毛釉双耳瓶、火焰红釉月光瓶、郎红釉长胫鸡心瓶、朗红汗血宝马、三阳开泰扁肚瓶。

    其中火焰红釉月光瓶,就跟流霞盏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一位现代工艺美术大师,就可以让陈文哲学到这么多顶级工艺,还真是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所以,在制作一系列精品瓷器的空间,他还抱着有一搭无一搭的心态,直接在隋侯之珠中搜索红釉大师。

    没想到,他还真就立即看到看了一些他想要的知识,那是另外一位烧制铜红釉的现代大师。

    其实想一想,这是在是太正常了。

    不用多想,现在国内肯定有很多大师,都走在复烧、创新这条道路之上。

    先是复烧古代工艺精品,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

    流霞盏的釉色,可以说是一种胭脂红。

    而复原胭脂红的工作,可不止是邓西平大师一人,还有人在复烧胭脂红、胭脂水、郎红等等。

    这一次,陈文哲主要做的还是红釉瓷器,所以,就算是在做蛋壳瓷流霞盏,他也没有忘了研究铜红釉瓷器。

    郎红是一种,胭脂红、胭脂水,也是其中的经典。

    而完成胭脂红复烧这一壮举的,也是景镇那边的制瓷世家。

    等看到这一家的技术,陈文哲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烧制胭脂红瓷器,也是有捷径的。

    朱筱平的家族,历代以制瓷为业,祖辈曾在清代御窑厂供职,烧制胭脂红瓷器。

    但传到朱筱平这一辈时,家中传下来的胭脂红秘方已残缺不全。

    为了复原胭脂红的烧制工艺,朱筱平在8年时间里,做了数百次试验。

    他反复调整高岭土配方、不断调整釉料比例、精密控制窑烧温度……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有时气急了,就把残次品砸掉。

    儿子曾劝他放弃,别做了,但朱筱平觉得:“老祖宗能做到的,我们现在反而做不到,是件很惭愧的事情。”

    直到2015年,重新组合了工艺流程,他终于成功复烧出胭脂红瓷。

    朱筱平烧制的胭脂红瓷色泽炫丽、雍容华贵,多次被选为国礼,代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国礼代表国家的脸面,绝不容一丝一毫的瑕疵。”

    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精神,所以,他才是真正的大师,才能不停的接到国礼用瓷的制作任务。

    有一次在接到制作国礼的任务后,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15天。

    中间他昼思夜想,从器型到色彩,从尺寸到图桉,从土质到工艺……

    图纸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的成品令评审专家惊艳。

    所有专家认为,他的作品代表了传统手工制瓷的最高水平。

    尤其难得的是,数百件纯手工烧制的瓷器,竟然不存在色差,完全一致。

    前辈们已经把官窑瓷器做到了极致,我们只有努力,才能做出一些与先人遗珍神交的器件,能做成则此生无憾。

    这是大师的原话,而这也是陈文哲的目标。

    学习到这位大师的技术,陈文哲感觉提升很大。

    这一次他可不止是学到了胭脂红瓷器的烧制技术,最重要的是学习到了柴窑相关技术。

    陈文哲很早就知道,铜红釉,或者说是釉里红的烧制,跟柴窑的温度有关。

    所以,烧制胭脂红也不能例外,既然能够轻易烧制成功胭脂红瓷器,那自然就对烧窑有着重要认知。

    也是此时,陈文哲才深刻意识到,柴窑就算是在现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制瓷手段。

    做的瓷器多了,陈文哲越是明白。

    一窑瓷器能否烧制成功,关键要看柴窑,再就是配合柴窑的把桩师傅。

    有的老师傅仅凭肉眼观察火焰的状态,就能准确判断窑温。

    可是,一名合格的把桩师傅,至少要经历几百窑的磨练,才能真正驾驭窑、火、胎、釉之间的关系。

    这是柴窑的缺陷,但是传统柴窑烧制瓷器,因为时间长、瓷化程度高,烧出来的瓷器更加温润柔和,能更好地展现瓷器本身的质感和色彩。

    因此传统柴窑是气窑或电窑,所无法取代的。

    而且,传统柴窑使用马尾松作燃料,不含任何有毒有害物质,柴窑瓷器的安全性非常好。

    近些年,随着人们更加重视传统工艺和安全,柴窑瓷器的需求量大增,景镇也出现了不少新建的柴窑。

    柴窑技术能传承下来,但是培养一个把桩师傅,却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是要十年二十年。

    因此单靠私人瓷厂可能难以保障,这时就需要国家多想点办法,培养一下年轻人。

    当然,这些用不着陈文哲操心,国内陶瓷制作从来没有断代过,只不过是起起伏伏,有高有低罢了。

    现在就算是为了追求利益,柴窑应该也失传不了,因为有市场啊!

    烧制三十个小时,烧制完成之后,还需要冷却两天。

    如果不是陈文哲是土豪,修建的起大量柴窑,也有很多人帮着他烧窑,他还真玩不转。

    也幸亏他建的柴窑,只是烧制他的作品,要不然,作品多了,还是没有人帮着烧制。

    这又是柴窑的弱项,烧制柴窑,全是用钱堆积起来的。

    做瓷器到陈文哲这个份上,他已经不用循规蹈矩。

    所以,最近他一直在做现代工艺品。

    而给传统时尚,特别是给瓷器赋予青春,就是一种创新。

    陶瓷也可以是新潮,除了常见的杯碗碟瓶之外,各种以瓷为元素的创意作品,现在并不少见。

    用瓷做成的项链、耳环、手串等饰品,精美中透露着优雅。

    以青花花样为元素的手提包、靠垫、围巾和手机壳等,潮流感十足……

    当然,这些只是小打小闹,而真正的重器,还是建国之后,国家号召最顶级的工匠,他们制作的一批瓷器。

    比如毛瓷、建国瓷、国礼瓷,统称起来叫5678瓷,这些才是建国之后国内瓷器的巅峰。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窑开新官

    什么是567瓷器呢?5678瓷器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全面。

    只有在收藏领域里,一些瓷器才会被称之为“567瓷”。

    对于这种称呼,其实就是对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这几个时期烧制瓷器的一种统称。

    这个年代的瓷器工艺精美,品质也是非常精细,也可以算是红色收藏的一种。

    建国之后从五十年代开始,集合了最顶级的制瓷人才和最高的制瓷工艺,制作出来的真正的一批精品瓷器,它们真正代表了全国制瓷的最高水准。

    这些作品,通过参加国际博览会,用作国礼馈赠,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这就是567瓷,它们以十大瓷厂为核心,集合了中国最巅峰的制瓷工艺,让华夏陶瓷在世界上,重新夺回世界霸主的地位。

    不管是567的成功,还是7501瓷的大放异彩,每一件567瓷,都见证了国内千年的制瓷工艺,凝结了这千年历史长河中历代陶瓷匠人的心血。

    它们见证了建国后,那些为祖国做出特殊贡献的制瓷大师们,他们是伟大的,他们向世界展现了国窑陶瓷精湛的艺术。

    这一批瓷器,陈文哲早就想要彷制。

    比如国礼瓷、7501毛瓷,他都会做,而且做的还不错。

    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承,所以他也没有系统的做过。

    可是这一次不同,随着他在隋侯之珠中搜索现代工艺美术大师,或者是现代顶级瓷器制作工艺,五六七八瓷就出现在他的视野。

    说起567瓷很多人可能不清楚,这就要从上世纪的50年代-70年代说起。

    这个时期国营瓷器厂烧制的瓷器,统称为“567瓷”,当时生产这种瓷器的厂家就有十几家。

    关键的是,他们瓷器底部落款也都是统一的。

    这种特征也是非常鲜明,也算是这个时期瓷器的一种历史见证。

    “567瓷”虽然是近代瓷器,但是它的工艺不比古代瓷器差。

    另外这个时期的瓷器,有许多是经过名家大师之手,烧制工艺也都是比较老练成熟。

    其中也有许多成名作品,它的收藏价值也是非常高。

    例如:王大凡老师的“投笔从戎木兰从军图-粉彩四方笔筒”;

    还有刘雨岑老师、汪大沧老师、田鹤仙老师、王大凡老师的“山水、人物、羚毛、花卉-粉彩四方笔筒”;

    张松茂老师的“老梅开花图-粉彩瓷瓶”等等。

    不管是古代瓷器还是近代瓷器,这一类的藏品在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其中有很多外国友人也是非常喜欢,因为收藏的人群多了,加上瓷器自身的魅力,从而导致大家收藏瓷器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

    567瓷它的特点有很多,但是与古董文物瓷器比较起来,还是有许多差距。

    567瓷它的工艺,虽然十分精美,但是它生产烧制的时间比较短,满打满算距离现在也不过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而已。

    因为这些原因,它的收藏价值也不会太高,这样让许多平民玩家也能收藏得到。

    在之前567瓷的价值上升,还比较稳当,这几年由于一定的推力,致使它的价值水涨船高,一路上升的很快。

    因为这些原因,许多人因为从中带来的利润而收藏,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它精美工艺而收藏。

    说实话,567瓷器还是一个比较有潜力的品种。

    毕竟567瓷它也算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上世纪的50年代-70年代之间,国内并不安定,很多文化都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虽然如此,但是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作品,其中瓷器就是主要的一种。

    在这个时期国营的瓷器厂,生产的瓷器很多都是以大前进和“文化”等内容为主要题材。

    其中印有语录的瓷器,它也是“567瓷”的一种。

    这个时期瓷器的烧制工艺,几乎都是不计成本,只是为了能制作出精品而已。

    因为这些原因,也为567瓷加上了一个“红色官窑”的历史烙印。

    到了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这些国营瓷器厂许多也都换成了私企,工艺上明显要低一些。

    在90年代初期,烧制工艺也换成了气烧窑,烧制的成品,也是没有567瓷工艺的油润,品质也是相差了很多。

    对于567瓷器的收藏,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是经历过公社与大前进等时期是现代中老年人。

    它们看到567瓷器上的图桉内容,总会不轻易间,想起那个时期的点点滴滴,满满的都是历史的回忆与情怀。

    虽然567瓷器是一种近代瓷器,很多朋友家里可能会有个一两件,但是,遇到这类藏品一定要好好收藏,不要因为百八十块的小钱,就轻易出手。

    这种瓷器肯定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如果瓷器底部落款有标注醴陵、景镇、钧瓷、汝瓷等知名瓷器底款,一定要好好保存。

    另外瓷器图桉内容,带有大前进和公社,以及文化题材的,这类藏品也有一定的收藏空间。

    之前陈文哲在长安,那位让他捡漏了好几副名贵现代油画的店主,就是这么一位藏家。

    不惜工本,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肯定有纪念价值,这也就有了收藏价值。

    毕竟567瓷也辉煌过,而且辉煌的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现在很多古玩爱好者,都知道古董值钱,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很多现代作品也是很值钱的。

    甚至比很多品相不好的古董,都要值钱的多。

    比如在2015年春季拍卖会上,就开设了“窑开新官”专场。

    当时瓷器专场中55件“567”厂瓷,全部成功拍出。

    瓷器专场现场竞争激烈,众多来源清晰、着录明确、流传有序的“567”厂瓷精品,引起了现场买家的竞相叫价。

    其中很多拍品都很引人注目,怎么样的引人瞩目?

    肯定是成交价格,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其中柴窑青花财神凋像,经过多轮竞价,最终以115万成交,成为这次现代艺术品拍卖的第一件百万级成交拍品。

    粉彩雪景薄胎碗,最终成交价达到241.5万,成为本场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

第一千一百三十章重古轻今,空前绝后

    一五年的这次拍卖,几百万元的作品还有不少。

    比如张松茂大师,在1955年创作的粉彩草原牧羊女纹盘,最终以207万成交。

    除了这一次拍卖,现代一些大师的作品,也都卖出了高价。

    比如泽乡天伦图·青花堆白赏盘,后来的成交价为人民币5,175,000。

    1973年(癸丑年)庐山二景·颜色釉刻花粉彩双耳瓶,成交价为rmb4,830,000。

    不要看这些瓷器,最高的价格也不过五百一十多万,但是你要明白,这些瓷器的作者都还活着呢!

    不说别人,只是说陈文哲,他现在制作的瓷器,最高价格能卖到多少钱?

    他就算是用技术辗轧,制作五六十厘米高的青花釉里红梅瓶,也不过卖个三五十万。

    人家那些大师出品的精品瓷器,可以卖到五百万。

    这就是他们的价值,为什么会这么有价值,肯定是因为那些收藏家们,看到了他们的价值。

    陈文哲现在也被人盯上了,也有人看上了他的价值,比如武二、武三。

    可是,他们看上的是他制作的高仿瓷,可不是他制作的现代艺术品,这就是差别。

    567瓷,肯定是现代艺术品的巅峰。

    而万丈高楼平地起,567瓷的辉煌,肯定离不开那些大师的精心打磨。

    但是,陈文哲想要仿制这么一批精品,其实工艺并不难仿,而最难的反而是各种制瓷材料。

    在六七十年代,都是接到特殊任务制作的精品,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不惜工本。

    在这里,就有这各种最优者的瓷土、釉料、彩料等等原因。

    也是有着这么一批珍惜少见的材料支持,这一时期的瓷器才会烧制的那么精美。

    这一点,在现代恐怕也只有建国瓷,才能跟它们相媲美了。

    陈文哲要学习,也肯定不能漏着这些建国瓷的制作大师们。

    因为说到567瓷,就不得不提到建国瓷,不能不提到制作建国瓷的那一群大师。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建国瓷才会出现,这才奠定了新中国瓷器发展的方向。

    建国瓷的出现,不仅成就了567瓷,还对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可以说,没有建国瓷,就没有当代瓷器的辉煌!

    何为建国瓷?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多年战乱使国力极为衰弱,以致于新成立的共和国在招待外宾的国宴上,竟没有专用的餐具。

    针对这种情况,当时有领导提出。

    华夏是瓷器之国,新华夏成立后,就应鲜明地表现新华夏的岁月,应该把历史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创制新华夏的国家用瓷与国家礼品瓷。

    这一建议得到上面的采纳与支持,“建国瓷”的设计制作,就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开始了。

    1952年2月,由国家牵头召开陶瓷座谈会,各方面的专家商讨研制“建国瓷”的具体方案和要求。

    建国瓷时代,大师云集,所有能工巧匠,几乎都在各大瓷厂上班。

    这些能工巧匠,在后来市场经济时代也逐渐成为了大师。

    代表性的有:王步、祝大年、王锡良、张松茂、戴荣华、刘雨岑、李进、周国桢等等等......

    几乎包含了那個时代,所有的大师。

    它属于特殊年代下的产物,它的存在与时代挂钩,也与当时的文化环境紧密关联,在整个陶瓷发展史上也是空前绝后,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建国瓷的诞生,才有了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陶瓷的辉煌成就。

    更奠定了当代瓷器的发展方向,可谓空前绝后。

    那是时代的烙印,也是陶瓷史上最不可缺失的重要篇章

    只不过,在重古轻今的氛围下,建国瓷在被轻视,只是在近这些年才被追捧。

    建国瓷,集国内最著名的陶瓷匠人,工艺美术家、文化名师、国画大师集体创作。

    可以说是官窑品质、古法烧制、倾多方之力而烧制成功。

    它们是真正的求质不求量,不惜成本!

    这一批瓷器,成瓷质量奇高,且随着老一辈匠人的消逝,十大瓷厂已不在烧制,可谓真正的绝版瓷!

    它们件件都是不可复制的升值神话,存世臻品极为稀少,已成为臻作绝唱!

    那一个时期,古彩、粉彩、青花、新彩、雕塑等名师,可谓是群英荟萃。

    他们对于各个领域细心钻研,像是粉彩专家刘雨芩、雕塑大师曾龙升等等。

    他们当时20岁30岁,至今也就是60多岁。

    这么一大批人,绝大多数现在已经是景镇陶瓷界,各个方面的代表权威人物!

    这么一批人的手艺,陈文哲要想全部学会,还真是需要点时间。

    当然,他也没有想着短时间内全部学会、学全。

    学习,也是需要方式方法的。

    随意烧制着大批现代顶级艺术品,此时的陈文哲可以说是如同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只不过,做得多了,他有点迷失方向。

    准确的说,他好像有点失去目标了。

    现代工艺美术大师太多,他们手中的绝活也太多,一时之间,陈文哲还真不知道该做什么好。

    近现代的艺术大师是真不少,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

    只是看图片,陈文哲就是一脸惊叹,这些他都想仿制。

    可数量太多,也太过凌乱,所以一时之间,陈文哲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就像先前陈文哲学习过的鼻烟壶制作技术,那也是一位现代艺术大师。

    还有邓西平大师,他做的所有瓷器,都是现代艺术珍品。

    其他还有很多,就像他最早接触的青铜器制作,人家粤鈺青铜器的传人,现在也已经开公司了。

    这一次他专门制作瓷器,可需要他制作的现代精品瓷器,也实在是太多了点。

    只是一个红釉瓷器,他就没有做完啊!

    看来他还需要制定一个计划,按部就班的来。

    最好是选择一种器型简单,现代仿制水平还很高,很有价值的瓷器种类。

    需要高门槛,高价值,这样别人就不容易复制,而他却可以。

    汝窑瓷是仿烧肯定不能停,既然不停的烧制工艺繁复的汝窑瓷,那么顺带着烧制珐琅彩、粉彩扎道瓷、唐三彩,也就是应有之意。

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窑变建盏

    一五年的这次拍卖,几百万元的作品还有不少。

    比如张松茂大师,在1955年创作的粉彩草原牧羊女纹盘,最终以207万成交。

    除了这一次拍卖,现代一些大师的作品,也都卖出了高价。

    比如泽乡天伦图·青花堆白赏盘,后来的成交价为人民币5,175,000。

    1973年(癸丑年)庐山二景·颜色釉刻花粉彩双耳瓶,成交价为RMB4,830,000。

    不要看这些瓷器,最高的价格也不过五百一十多万,但是你要明白,这些瓷器的作者都还活着呢!

    不说别人,只是说陈文哲,他现在制作的瓷器,最高价格能卖到多少钱?

    他就算是用技术辗轧,制作五六十厘米高的青花釉里红梅瓶,也不过卖个三五十万。

    人家那些大师出品的精品瓷器,可以卖到五百万。

    这就是他们的价值,为什么会这么有价值,肯定是因为那些收藏家们,看到了他们的价值。

    陈文哲现在也被人盯上了,也有人看上了他的价值,比如武二、武三。

    可是,他们看上的是他制作的高彷瓷,可不是他制作的现代艺术品,这就是差别。

    567瓷,肯定是现代艺术品的巅峰。

    而万丈高楼平地起,567瓷的辉煌,肯定离不开那些大师的精心打磨。

    但是,陈文哲想要彷制这么一批精品,其实工艺并不难彷,而最难的反而是各种制瓷材料。

    在六七十年代,都是接到特殊任务制作的精品,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不惜工本。

    在这里,就有这各种最优者的瓷土、釉料、彩料等等原因。

    也是有着这么一批珍惜少见的材料支持,这一时期的瓷器才会烧制的那么精美。

    这一点,在现代恐怕也只有建国瓷,才能跟它们相媲美了。

    陈文哲要学习,也肯定不能漏着这些建国瓷的制作大师们。

    因为说到567瓷,就不得不提到建国瓷,不能不提到制作建国瓷的那一群大师。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建国瓷才会出现,这才奠定了新中国瓷器发展的方向。

    建国瓷的出现,不仅成就了567瓷,还对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可以说,没有建国瓷,就没有当代瓷器的辉煌!

    何为建国瓷?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多年战乱使国力极为衰弱,以致于新成立的共和国在招待外宾的国宴上,竟没有专用的餐具。

    针对这种情况,当时有领导提出。

    华夏是瓷器之国,新华夏成立后,就应鲜明地表现新华夏的岁月,应该把历史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创制新华夏的国家用瓷与国家礼品瓷。

    这一建议得到上面的采纳与支持,“建国瓷”的设计制作,就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开始了。

    1952年2月,由国家牵头召开陶瓷座谈会,各方面的专家商讨研制“建国瓷”的具体方桉和要求。

    建国瓷时代,大师云集,所有能工巧匠,几乎都在各大瓷厂上班。

    这些能工巧匠,在后来市场经济时代也逐渐成为了大师。

    代表性的有:王步、祝大年、王锡良、张松茂、戴荣华、刘雨岑、李进、周国桢等等等......

    几乎包含了那个时代,所有的大师。

    它属于特殊年代下的产物,它的存在与时代挂钩,也与当时的文化环境紧密关联,在整个陶瓷发展史上也是空前绝后,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建国瓷的诞生,才有了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陶瓷的辉煌成就。

    更奠定了当代瓷器的发展方向,可谓空前绝后。

    那是时代的烙印,也是陶瓷史上最不可缺失的重要篇章

    只不过,在重古轻今的氛围下,建国瓷在被轻视,只是在近这些年才被追捧。

    建国瓷,集国内最着名的陶瓷匠人,工艺美术家、文化名师、国画大师集体创作。

    可以说是官窑品质、古法烧制、倾多方之力而烧制成功。

    它们是真正的求质不求量,不惜成本!

    这一批瓷器,成瓷质量奇高,且随着老一辈匠人的消逝,十大瓷厂已不在烧制,可谓真正的绝版瓷!

    它们件件都是不可复制的升值神话,存世臻品极为稀少,已成为臻作绝唱!

    那一个时期,古彩、粉彩、青花、新彩、凋塑等名师,可谓是群英荟萃。

    他们对于各个领域细心钻研,像是粉彩专家刘雨芩、凋塑大师曾龙升等等。

    他们当时20岁30岁,至今也就是60多岁。

    这么一大批人,绝大多数现在已经是景镇陶瓷界,各个方面的代表权威人物!

    这么一批人的手艺,陈文哲要想全部学会,还真是需要点时间。

    当然,他也没有想着短时间内全部学会、学全。

    学习,也是需要方式方法的。

    随意烧制着大批现代顶级艺术品,此时的陈文哲可以说是如同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只不过,做得多了,他有点迷失方向。

    准确的说,他好像有点失去目标了。

    现代工艺美术大师太多,他们手中的绝活也太多,一时之间,陈文哲还真不知道该做什么好。

    近现代的艺术大师是真不少,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

    只是看图片,陈文哲就是一脸惊叹,这些他都想彷制。

    可数量太多,也太过凌乱,所以一时之间,陈文哲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就像先前陈文哲学习过的鼻烟壶制作技术,那也是一位现代艺术大师。

    还有邓西平大师,他做的所有瓷器,都是现代艺术珍品。

    其他还有很多,就像他最早接触的青铜器制作,人家粤玉青铜器的传人,现在也已经开公司了。

    这一次他专门制作瓷器,可需要他制作的现代精品瓷器,也实在是太多了点。

    只是一个红釉瓷器,他就没有做完啊!

    看来他还需要制定一个计划,按部就班的来。

    最好是选择一种器型简单,现代彷制水平还很高,很有价值的瓷器种类。

    需要高门槛,高价值,这样别人就不容易复制,而他却可以。

    汝窑瓷是彷烧肯定不能停,既然不停的烧制工艺繁复的汝窑瓷,那么顺带着烧制珐琅彩、粉彩扎道瓷、唐三彩,也就是应有之意。

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目光长远

    再说兔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兔毫盏。

    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写的便是建盏中的兔毫。

    兔毫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产品,以至人们常常习惯以“兔毫盏”作为建盏。

    兔毫盏说起来也有好几种,有金兔毫、银兔毫、蓝兔毫。

    这是因其釉面纹理,丝丝柔长如兔毫而得名。

    第三种是油滴,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建盏珍品,烧制难度极大。

    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

    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者直径为三、四毫米;

    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

    还有就是之前提到过的鹧鸪斑,鹧鸪斑是建窑产品中较为名贵的产品。

    “鹧鸪斑“即指釉面呈献出类似于鹧鸪鸟胸部,散缀正圆白点的形状。

    它形成是浮萍机理,釉面斑点是由许多小斑点拼合而成。

    小斑点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随机而遇靠在一起,组合成许多形状不一的大斑点。

    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见的沟纹。

    第五种就是曜变盏了,曜变盏很多人都听说过,可真正知道是什么样子的应该不多。

    “曜变”是指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也就是耀斑。

    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方向的移动而变化。

    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彷佛置身于浩荡宇宙之中,周围是无数璀璨的繁星。

    变斑建盏烧成的偶然性居多,千万分之一的概率,所以陈文哲才会没有太多自信,能够烧制出天目曜变建盏。

    目前仅存的三件曜变斑建盏,分别珍藏在霓虹静嘉堂文库、藤田美术馆和龙光院,被霓虹视为国宝。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我国烧制的好东西,居然全都去了小鬼子那边。

    这也就是我国古代不重视,毕竟是常烧的一种瓷器,谁会想到以后会失传了呢?

    只不过,在这里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小鬼子的智慧,因为人家的目光长远。

    还是说收藏,比如陈文哲知道的一个顶级收藏-安宅英一。

    霓虹藏家进入我们视线的有很多,比如一声千两的坂本五郎,比如临宇山人。

    近几年苏富比、佳士得等顶级拍卖行的重头戏,都是他们的专场。

    但说到顶级建盏的藏家,不得不提到安宅英一。

    其收藏中的2件霓虹国宝瓷器,一件便是宋代的油滴天目盏,它也是4件霓虹国宝建盏中唯一的一件油滴盏器,其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与之同根同源的另一只油滴盏,在75年展览后被临宇山人购得。

    也就是拍出7800万高价的那只,由此可见这位在宋代建盏领域的独到慧眼。

    说到建盏收藏,最广受瞩目的便是这件拍出7800万高价的南宋时期建窑“油滴天目”茶盏。

    如此高的成交价,一举创下黑釉建盏的世界拍卖纪录,轰动全球。

    而这件着名的建窑名作,是由霓虹临宇山人所藏。

    也临宇山人是一位眼光独到、审美趣味极高的霓虹收藏家。

    其所藏古瓷,多为罕见珍品,并来源有序,形形色色都称得上是各大名窑的精品之作。

    据悉临宇山人是在1996年认识银座新开古董店主人后,才开始专注宋瓷收藏。

    他所收藏的宋代建盏,在拍场上有多吸金,7800万的盏器,足以证明他不俗的眼光。

    其建盏藏品中着名的北宋黑釉鹧鸪斑盏,在2018年以人民币2667万元成交。

    这只盏器原藏于霓虹万野美术馆,在2002年时香港佳士得释出,被临宇山人当时以1239.41万港币竞得。

    再次拍卖的价格,已然是翻了几番。

    可见建盏的市场行情,依旧是持续高涨、情形大好。

    当然,现在国内收藏建盏的也有很多,先前说的中华盏王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他,陈文哲还知道一些,只不过不是行内人,很少听说过这些大老。

    当然,除了收藏家,国内还出现了很多现代制作建盏的大师。

    现在在制作建盏的行业之内,国家级、省级匠人不少。

    像是李达、孙建兴、陆金喜、卓立旗等,都是名家大师。

    这是幸事,值得我们高兴。

    但是,有时候我们还真不能小看鬼子。

    陈文哲的心神,重新集中在建盏之上,而建盏六品种的最后一种是杂色釉。

    杂色釉是由建窑黑釉“窑变”所致,这种杂色釉建盏的釉面纹理,变化多端。

    除上述五大类釉面纹理之外,还有一些杂色釉面。

    如柿红色、赤红色、灰白釉、芝麻花、结晶冰花纹、龟裂纹、酱釉等。

    而酱釉之中有包含酱绿釉、酱黑釉、酱黄釉。

    可以说,建盏能在一众器皿中脱颖而出,成为投资收藏界的新宠,也不是并无道理。

    近十年来,建盏收藏热潮再次升温,或多或少与其在国际、国内的公开拍卖,获得关注而得以牵动。

    千年前于宋代备受珍视的茶器,也终于能重拾昔日的辉煌,散发出独属于黑釉瓷的高光。

    建盏的复兴,让千年前的瑰宝重回大众视线,让文玩爱好者的鉴赏收藏之路多了一抹亮色。

    从近几年拍卖的新盏价格趋势分析,不仅老盏具有收藏价值,新盏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在年年高升。

    就拿陆金喜大师的建盏作品来看,在2016年保利拍卖会上,其烧制创作的《新建窑曜变天目建盏》就以112.7万元成交,这刷新了同类作品的国内拍卖最高成交价记录。

    而陆金喜大师经典的九口径曜变建盏作品,从2016年市场上的2万元起,到如今涨到了4万元起,作品增值两倍多。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作品只会不断升值,越久越值钱。

    虽然现在陈文哲不注重金钱了,但是,谁还会嫌弃自己钱多?

    所以,这种能够直接卖钱的瓷器,肯定是他所追求的。

    更何况,建盏的烧制,还真就需要很高的技术。

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任何美丽的背后,总是有不为人知的努力

    建窑建盏始烧于唐末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及元初。

    建盏被称为瓷器中的“黑牡丹”,在宋朝的时代潮流以及审美下,被推上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那个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皆对建盏称赞有加。

    建盏以铁胎傲然出世,变幻莫测的釉色卓越超群,然建盏的烧制,需经历一段曲折。

    从选矿到最后烧制完成,个中艰辛非匠人不可体会。

    常说烧制建盏13道工序,其实细分开来,建盏的烧制何止13道工序。

    而完成这些工序,就一定能得到美丽的建盏吗?

    不尽然,因为建盏的美丽,完全是看窑变的好坏。

    而窑变,就真的是看运气,或者说是看脸!

    当然,陈文哲烧制建盏,肯定是依靠技术。

    而这种技术肯定不是来自他,而是来自隋侯之珠。

    毕竟现代科技不是古代能比,加上从宋以来,已经有无数人研究建盏的烧制,所以陈文哲可以学习的技能有点多。

    所以,就算不看钱,只是看技术,陈文哲也不能放过这种品类的烧制。

    而真正想要烧制建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幸亏在烧制薄胎瓷、蛋壳陶、流霞盏的时候,陈文哲就有所准备。

    他早就提前下了单,从国内买到了合适的矿料。

    不早准备不行,因为只要是精品瓷器,都需要特定的合格的原材料。

    因为烧制建盏的瓷土,用几种不同的土配制而成,一般最后的结果都是含铁量很高,颜色深红。

    用这种胎土,再用超过13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好的胎骨厚实坚硬,胎色深黑,叩之有金属声,因而有“铁胎”之称。

    这是基础,其实烧制建窑建盏,最终还是看烧窑,因为这是真正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任何为人称道的美丽背后,总是有不为人知的努力,建盏亦是如此。

    建窑建盏的传统手工技艺流程,大致要经过十三道工序。

    这是说的大工序,按照普通工序来,应该是有二十多种,如果细分,可以说是四十二种。

    既然要制作建盏,这些必然要了解。

    只不过,在真正开始制作建盏之前,必然要先了解建盏的器型。

    建盏的造型,不论大小,还是敞口、撇口、敛口、束口,都带有一种自然轻和性。

    它融合着地域的历史传统,也融合着人伦意识和文化心态。

    如束口碗,敝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

    外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

    这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份量,又可避免茶汤的外溢,所以该凹槽俗称“注水线”。

    此类碗腹较深,器形整体较饱满,手感重。

    建盏造型别致,边薄底厚,胎骨厚重、坚硬,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隔热性。

    建盏的传统手工制作技术流程,把小工序也算上,细分下来有42道工序。

    以手工拉胚成型、烧制难,是在特定的温度和气氛下烧成。

    通过窑内烧制变化产生的结晶艺术釉,因烧制工艺独特,烧成几率低。

    建盏的施釉方法,考验的是窑工的真本事。

    据《天工开物》的记载,做盏人需要用手指,抠持建盏素胚的足部去蘸釉。

    蘸少了不容易出好的釉色,蘸多了则在烧的时候,容易粘在匣钵里。

    所以,必须要做到分毫不差。

    建盏的造型规整,器型线条婉约而流畅,修足干净利落,圈足内部浅挖平整,这给人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畅快感。

    建盏釉层厚,釉色绀黑,施釉普遍达到釉线,聚釉现象很常见,甚至还能经常见到釉滴珠的现象。

    归纳起来,建盏最终的烧制效果,不说窑变,也必须达到外观简素,浑厚古朴,器型流畅简朴的效果。

    釉层细致坚硬,具有强烈的玻璃质感,这是基本。

    达到了这种效果,之后就全看天意了。

    因为建盏盏中斑纹形状千变万化,人为很难把握。

    其他像是有立体感和层次感,金属感,色彩随光线的强弱而变化,也都在变化之中,能够达到最强效果,全看天意。

    把一切梳理了一遍,设计好最先制作的器型,陈文哲才真正开始制作。

    之前他已经学习过传统工艺,而这么做,也只能得到一些传统建盏。

    至于最终的成品是什么样,就只能碰运气。

    所以,想要鹧鸪斑、兔毫釉、耀斑天目什么的,就只能继续加深学习,而这部分知识,他也已经找到,还是一些近代制瓷大师的手艺。

    只不过,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来。

    还没有打好地基,就想盖高楼?这怎么可能?

    所以,陈文哲又一次进入了瓷器烧制的试烧阶段。

    这一阶段不用追求完美,只要能够烧制出合格的建盏就可以。

    而要烧制出合格的建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先前已经说了,必须要走完四十二道工序。

    第一步是取土,也称选瓷矿。

    可以说任何一种高端瓷器,选矿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也可以说任何有特点的瓷器,都必然需要特殊的胎土矿石,这个已经是历经千年实践出来的真知。

    传统的建盏制作也不例外,只不过它的制作工艺,要更加细致,只是一个制胎,就需要经过选瓷矿、粉碎、陈腐、练泥、揉泥等工序。

    这是制作胎胚的前期准备工作,之后要拉坯、修坯、晾干。

    最后是素烧,烧过一次之后,还需要选坯、洗坯。

    之后才是上釉、烘干、补釉。

    最后在装窑、焙烧、冷却、出窑,这么下来有近二十道工序。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但许多工序,还是依靠手工来完成。

    其中的拉坯,就是保留至今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之一。

    建盏的制作是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的,就是用一双手,将事先练好的泥团,放置在旋转的转盘上,双手握住的泥团凭着手指的揉、捏、抠、拉、收、放等,灵活手法拉成器坯。

    不要看就是一个大敞口的小杯子,拉胚还真是需要点技术。

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步步精心

    大道至简,而越是简单的东西,真想要做好,还真不容易。

    就像建盏这种小杯子,特别是在拉坯之时,需要成竹在胸,一气呵成,拉出容器的最佳形状。

    要是一次不能成型,要二次拉胚,那就麻烦了。

    往往此时稍微一动,就会让器胚变形,变得更加难看。

    所以,第一次拉胚成型之后,不管好坏,最好是接下来开始利胚、修胚,而不是二次拉制。

    也就是说,一次拉坯完成后,经过修坯、晾干、素烧、选坯、洗坯等工艺后,方可上釉。

    建盏烧制的釉水,必须到富含高铁物质的指定地点的釉矿采集,任何从别地采集的釉矿,都绝对烧不出建盏的纹理。

    所以,想要制作出合格的漂亮的建盏,材料的选择很重要。

    建盏用料有两种,胎土和釉料。

    建盏的胎土含三种当地的泥土,红土、粘土和高温土。

    在我国其它很多地方也有这三种泥土,但是符合烧制建盏的,却只有建阳当地的水吉范围内的土,无法人为添加。

    选土也要经过一番测试,才能找到合适的取土地。

    选土选矿是制瓷的基本功,可这个基本功,现在能做好的肯定不多了。

    在制作建盏的过程当中,选土特别重要,最好是选择水吉当地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将瓷矿取回后露天堆放,使其自然风化。

    其后就是机碓/水碓的加工,工艺需求的不同,导致烧制过程中会有细微的变化。

    有些原料需进行机碓或水碓的加工,使建盏品质更高。

    再就是配料,根据不同的泥料,以及比例进行配料。

    之后入碓粉碎,也就是将配制好的泥料、釉料装入机碓或者水碓中进行粉碎处理。

    处理好了,就是取料。

    在机子运行到一定时间,泥料或釉料的粗细程度适中后,可将其取出。

    这么处理过的泥料,还需要过滤。

    泥料过筛后入浆池,釉料则过筛后入釉池。

    接下来是陈腐,过滤后的泥料和釉料,都需存放一定时间备用,利于后续步骤。

    这时需要的这些原材料,已经基本成型期。

    当然,其中还有一些步骤,比如泥料脱水,这些算是小细节,如果不算做一道工序,也是可以的。

    只不过,陈文哲相信细节决定成败,所以,任何一个小细节,他都会精心把握。

    可谓是步步精心,才能做到完美!

    就像是脱水,陈腐的泥料此时还属于带水的“泥浆”,需进行脱水处理,才能变为软硬适中的泥料。

    在这里,软硬适中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才有利于之后的练泥、拉胚。

    再说练泥,练泥可以用机器或手工。

    机器练泥使用真空练泥机,手工用手工铲泥杀练。

    练泥的目的,是将泥料中多余的空气除去或尽量减少,并且使泥料均匀一致。

    这个时候,练泥完成,已经可以开始拉胚,只不过在拉胚之前,最好还是先揉泥。

    这一步揉泥,是将全部的泥料,揉成大小合适的泥块。

    这样才能利于拉胚,到了此时,只是一个和泥,就进行了几个步骤?

    大大小小,可以归类成一大步骤,就是练泥,或者说是和泥。

    可是,真正做起来,却是有好几步,而且都必须要注意,不能随意。

    因为原材料要是处理不好,之后你的工艺再高明,也做不出好的作品。

    所以,揉好泥,才是拉坯。

    这个陈文哲做的太多了,就是将揉泥后的泥块,放置于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拉出预先计划的器型。

    这一步对匠人的手艺要求极高,器型的好坏的关键,就在这一步。

    只不过建盏的器型就那样,虽然也有很多变化,却只是产口的形状和大小的改变。

    这个以陈文哲的功夫,可以随意变换,也可以说是随心所欲的制作各种形状的小茶盏。

    而拉胚结束,还需要修坯。

    制作任何一种精品瓷器,修胚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精益求精的一步。

    拉出的坯为毛坯,只是基本器型。

    想要得到更好的作品,肯定还需在机轮上转动轮子,将毛坯旋成厚薄均匀,造型规整美观的坯体。

    到了这一步,如果想要留款或者是刻章,就可以做了。

    一般是在圈足底部,及其它部位,刻上匠人的落款,或其它印章、字。

    最后将坯体进行干燥,准备素烧。

    素烧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也很多。

    首先是坯体检验,为避免无谓的素烧工作,坯体在入窑素烧前,需进行检验,合格者才可入窑。

    再就是搭棚板,棚板需要用支柱搭平搭稳,且要按照坯体的大小来调节棚板的高低和架层。

    接下来才是装窑,这时才能将合格的坯体进行分类,装在棚板上。

    装窑结束,封窑开始烧窑。

    素烧有升温曲线,按此进行操作,温度至750℃时方可停火。

    停火之后是冷却,刚刚停火后,坯体温度依然很高,此时需进行冷窑防止素坯惊裂。

    等窑温完全冷却之后,才是开窑。

    这时窑温冷却至适宜温度,即可开窑取出素坯。

    取出的素坯需逐个检验,剔除不合格者。

    而这还只是制作素胚,也就是烧制的没有上釉的器胚。

    素胚烧制成功,没有瑕疵,此时选取合格的素胚,才能上釉。

    而上釉的过程,也不是一步完成的。

    在这里也有一些工序,最少四步。

    如果算上配釉,那就是五步。

    配釉这道工序可以提前做好,因为建盏是单色釉,其配方为天然铁釉矿,加草木灰粉碎打匀后制成。

    铀矿是建阳当地的一种山上的石头,这种矿石是建盏釉料最重要的着色剂,也是建盏可以形成斑纹最主要的因素。

    另外一种原料是草木灰,其主要成分是是农村土灶里烧过柴火后留下的灰。

    有了合格的釉料,才能上水,合格的素坯进行清灰上水,方便釉水与素坯的紧密粘合。

    第二是调釉浆,将釉浆搅拌均匀,并且用浓度表量出最佳浓度。

    三是清洁釉水,用箩捞出釉浆中的杂质,防止釉水粘砂、灰尘等杂质,影响釉水与素坯的粘合程度。

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入窑凭人,出窑凭天

    素胚烧好,釉料调制好了,最后才是上釉。

    素坯内外层都需上釉,通常采用手握圈足的浸釉方式,也有采用刷的方式。

    上釉不可太薄,薄难以出精品;不可太厚,厚容易粘底。

    还有施半釉,是建盏工艺的一大特点。

    因为如果随意施全釉,在高温下会因釉水流动而粘底。

    而宋代时期束口盏会特意修一条止釉线,便于把控施釉范围。

    在这一道工序之中,最重要的是合格的釉矿,再就是松油柴。

    这两种最原始简单的物质,再加上烧制过程中加入的松油柴,就能烧成唯美的建盏(结晶釉)。

    而就算是这样,其斑纹和颜色,都是随机形成,人为不可控制。

    瓷器烧制有时候很麻烦,就是因为一步步的工序太多。

    当然,这些都是可以一口气完成的,但是有时候,需要等待。

    比如上釉之后,就需要等待干燥。

    上釉之后,要将釉坯放置于通风干燥处干燥。

    之后还需要刷釉,因为釉层不够厚,可在干燥后再刷上一层釉水。

    最后是清足,就是将釉坯上多余的釉水剔除。

    这时,又一道大工序完成,此时才会进窑烧制。

    进窑之前,需要洒粉,这是为防止建盏在烧制过程中粘足,需在匣钵上洒一层薄且均匀的耐火氧化铝粉/石英砂粉。

    宋代建窑是长龙窑,而现代多用电窑。

    装窑时,电窑通常在胎底垫氧化铝防粘,龙窑则是以匣钵分装。

    前期工序都做好了,最后才能将坯体装入对应的窑内,关闭窑门。

    到了这个步骤,又要开始烧窑。

    每个匠人烧制工艺不同,窑口制度不同,按照各自工艺进行操作,待温度提升至差不多1300℃多一些时,停火。

    说着简单,但是这一步确实整个烧制建窑的关键。

    焙烧,才是真正决定建盏品相和颜色的烧窑过程,这个是建盏无法绕开的技术难点。

    其中艰难不仅宋代工艺师明白,现代工艺师也深有体会。

    建盏要在1200~1300度的高温下的窑内烧制,并且要有良好的还原气氛。

    今天的电窑,本身也不能自动保持还原气氛,仍需要人工投松油柴控制。

    烧制过程之中,两点要素最为关键,一是温度,二是时间。

    坯入窑后,工艺师必须集中精力仔细把控还原程度,不能长时间离开窑炉,不论春夏秋冬。

    要制作出最完美的建盏,需要在烧制过程中,100%控制窑炉里每个角落的温度完全一致。

    且每种温度持续的时间,精确到秒方可。

    但这近乎不可能,所以没有一只建盏是完美的。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建盏烧成率非常低,“往往大美之物,都是万里成一,靠老天成全。”

    因此出窑后,每窑都会不可避免产生次品、瑕疵品,并被就地处理。

    只有质检合格的产品,才可以出现在世人眼前,展现出不可言说的幻彩。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停火后进行冷窑,将窑内温度降下来之后,才能看到。

    当窑内温度降到规定温度时,通常在100℃以下,打开窑门,最后的成品就这样出炉了!

    正所谓入窑凭人,出窑凭天。

    在窑火的洗礼下,出窑的建盏或不尽人意,或惊艳世人。

    所以,每一只建盏在成功诞生后,还需进行一场挑选。

    有瑕疵的盏,在进行分析后,将进行销毁处理。

    而成功的建盏,便登记入库,最后出现在市面上,被人们所欣赏。

    所以,看了这么多步骤,我们会知道,建盏的步骤环环相扣,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动一则动百。

    每一只建盏都来之不易,个中包含着匠人们每一步辛勤的汗水和窑外望穿秋水的等候与期待。

    而一只堪称完美的建盏,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这其中的精品,更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烧制一万个,才能出现一只精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机率?

    当然这里说的是精品,精品就是完美的建盏,可不是完美的窑变建盏。

    像是兔毫盏、金兔毫、银兔毫什么的,或者干脆是意外烧制出了耀斑天目盏,这些珍品往往是百万分之一的可能会出现。

    刚开始制作建盏,陈文哲就只能全凭天意,他最主要的是需要熟悉这种瓷器的烧制工艺。

    等出来几窑成品,成品率很高之后,他就要开始追求精品了。

    那么耀斑天目盏能够人为控制之下烧制出来吗?

    到了现在还真能,只不过很困难就是了。

    比较难烧,价格就贵。

    而价格贵,就肯定有人研究。

    所以,陈文哲又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集合众位大师的工艺、技术,烧制出他想要的精品建盏。

    因为曜变天目这种黑釉茶盏,在我国不见传(完整器)。

    而实物均藏于霓虹各美术馆与博物馆中,每七年才开放展览一次。

    其实这个世界上还有第四件,甚至是第五件,只不过后面的都有争议罢了。

    比如第四件就在国内,而且是在杭市出土的。

    2009年上半年,杭市上城区遗址出土。

    只不过,那是一件残器,约四分之一部分残佚,但圈足保存完好。

    原本的器形也相当清楚,器内壁的曜变斑纹,展现梦幻般的光彩。

    这一件虽然是残器,但是通过展出的图片看,还是很漂亮的。

    它如同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品一般,以偏蓝的曜变为基调,随着光线照射角度,出现紫红色光彩。

    这种特色,也是为曜变天目盏的特征之一。

    国外三件,全在霓虹,而国内的唯一一件,却是残品,只能算半件。

    当然,除了这三件半确定了身份的耀斑天目盏,具有争议的一些还是有的。

    杭市出土的曜变盏,其实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也是有争议的。

    世人都知道建盏的名字由来,但是令人诧异的是,在福省建阳水吉的建盏遗址,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再发现过曜变盏。

    当然,这是面上的事情,在池中村和后井村的一些藏家手中,应该是有一些曜变盏的碎片。

    至少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就曾经传说,有人经手过一个曜变盏碎片。

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不可言说的幻彩

    那个时候一片建窑碎片的价格,是300元人民币。

    要知道,那个时候还是赚工分,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几块钱,300元已经是价格相当不菲。

    所以,陈文哲认为,不管是谁遇到这事,都会低调处理。

    藏家往往最怕别人知道他藏有稀世之宝,尤其当地的两个村,这些年来就发生过多起建盏藏品被盗事件,根本无法查处。

    其实,传闻出土过的曜变碎片,应该是不少的。

    当然,也不排除收藏建盏的藏家手中,还有一些曜变盏碎片。

    除了2017年业界传出杭市有出土有曜变碎片之外,包括昆市一藏家,一直在展示其珍藏的完整器“曜变盏”。

    同时,霓虹也有一只盏存在争议。

    一些人认为,其就是第五只曜变盏。

    这些盏,不管是否是曜变盏,哪怕最后被认同了,其实也改变不了建盏曜变盏的一个事实,那就是,曜变盏实在是少之又少!

    为什么曜变盏这么少呢?这一点国内的建盏制作大师早有论述。

    曜变盏的形成,大概是百万分之一的概率。

    为何这么少呢?原因应该是技术太难。

    用行业话来讲,那就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意外事件。

    是没标准、没答桉、没办法掌控的技术。

    现代烧制困难,想要一件,甚至是想看一看,还得去霓虹看?这就让人比较憋屈了!

    你不是要当宝贝吗?那我就多烧制一些,甚至比古代那三件还要漂亮。

    只不过,想要做到这一点,可真不容易。

    首先,你要先了解,曜变是什么?

    “曜变”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万历年间,原是“窑变”之意。

    霓虹室町时代的文献”《君台观左右簿记》记:“传闻初开窑...曜变”。

    建盏,说穿了就是宋人斗茶用的小茶碗,为什么古今所有人都喜欢?

    那是因为建盏中的窑变天目,真的很漂亮。

    霓虹人形容这个碗,都是用“碗中宇宙”这种词,说里面彷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测。

    的确,此碗因自然窑变而产生的纹样,就如令人置身于深夜的大海边,望见了璀璨万端的星空。

    而那星空中则深藏了万千奥秘,宛若不可知的浩淼宇宙一般。

    之所以说此碗是举世无双的珍品,是因为将曜变天目茶碗放在黑暗之中,它的耀斑便会闪出略显妖异的光芒来,颜色变幻,高深莫测。

    虽然这茶碗直径也就只有12厘米,却能令观赏者们对之产生有关宇宙星空的联想。

    关于曜变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前说法很多。

    如日本学者山其一雄提出的:“曜变的蓝色辉光不是釉的因素,但可能它起因于釉上存在的一层薄膜,由于薄膜导致光的干涉而产生蓝色辉光,正像水面上的.油膜或照相透视上减反膜那样。”

    我国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曜变现象是由于硅的偏析,在釉面形成了一层几千埃到1毫米厚的薄膜。

    薄膜与釉的本体,分别为亚稳分相与不稳分相,从而形成结构上的界面反射。

    釉色曜变的光学原理是,薄膜干涉造成曜变天目釉的形成。

    工艺因素主要是釉的成分、烧成温度、保温时间、釉层厚度和冷却速度等。

    当然,你就算是掌握了这所有工艺,最后得到的耀斑天目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还是说存世的那几只,霓虹的三只名字就完全不同。

    静嘉堂文库藏的那件叫“稻叶天目”,这只曜变盏被国际公认为天下第一碗,并有“碗中宇宙”之称。

    然而当三菱集团第四代掌门人岩崎小弥太,得到该盏时,却连连说自己不配使用。

    并且终其一生未用其喝过茶,为什么岩崎小弥太会产生这样的念头?这盏究竟什么来头?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坐落于霓虹东京世田谷区,由三菱集团第二代社长岩崎弥之助和四代社长岩崎小弥太父子两代人共同创立。

    主要用以收藏各种古籍善本,迄今为止美术馆藏有国宝7件,重要文化财84件,古籍20万册。

    “静嘉堂”的名称取自《诗经·既醉》中的“其告维何,边豆静嘉”。

    意思就是以什么祭告祖先,洁净美好的祭品。

    故静嘉有着洁净美好的寓意,这应该很出乎国人的意料之外吧?

    到现在,国内有几个能够解释这个名字?又有几人懂得诗经?

    不要说懂得,能够背诵几句诗经的有多少?

    恐怕懂得的,也就是知道那几句名篇吧?深入了解的国人都不多啊!

    还是说这件天目盏,要了解它,你就需要知道它的价值。

    不说现在,就说以前,最早的时候,这件东西好像是藏在德川将军家里。

    后来一个叫春日局的,把从原先德川将军那里得到的国宝曜变天目盏,传给了和她有血缘关系的稻叶家的子孙,并将该盏取名为稻叶天目。

    至大正七年(1918年),幕府时代早已结束,稻叶天目流入小野哲郎手中。

    后于大正十三年(1924年)小野哲郎将这个曜变天目盏送入拍卖行,最终以16.7万日元的价格,卖给了三菱社长岩崎家。

    不到十七万日元,这个价格应该很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吧?

    是不是感觉太少?其实这里有一个认知错误。

    在当时,这个16.7万日元,可不是现在1美元比一百多的日元。

    在一百多年前,准确的说是1897年,霓虹货币法发布,他们的金本位制度,第二次以法律形式被确立下来。

    该法律规定,一日元与750毫克黄金等价。

    这也就是说,当时的16.7万元日元,相当于125.25公斤黄金,价值近三四千万人民币,或者六七百万美金。

    于今天折算汇率,更是价值十六七亿日元。

    毫无疑问,在当时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静嘉堂美术馆藏的这只曜变盏,之所以能有如此的魅力,最大的原因归结于其变幻莫测的釉色。

    实物如同大漆一般黝黑的同时,又显得无比深邃与富有变化。

    在深黑的基础调性上,添加蓝色为主要色彩的彩色光斑,及具有金属色泽的结晶,这一切结合起来,让看到碗内耀斑的人,真的如同看到了一片星空。

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玄之又玄

    曜变天目盏很漂亮,但是最漂亮的还是其内的窑变,也就是斑痕。

    特别是其内油滴状的蓝斑,真的宛若星星钻石般,洒落在夜空之中。

    整只茶碗如同一个宇宙,包裹着碗心的一轮皎洁明月,给人以仰观宇宙般的强烈震撼感。

    最能表现宇宙变化的莫过于此此类,这就不难理解其“碗中宇宙”称号的由来。

    稻叶天目拥有宇宙般梦幻的釉色,其本身也犹如一颗绚烂的繁星。

    这在陶瓷史乃至艺术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好像是穿越千年的历史,在为我们讲述了大宋王朝的辉煌。

    可惜,对于曜变,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彷品问世。

    不过,没有高彷、精彷,却不意味着没有人研究这个。

    通过学习,加上陈文哲自己积累的制瓷经验,他还是对建盏有点独特理解的。

    从曜变斑纹的形态与分布状况,陈文哲推测,其形成机理是高温气泡机理。

    高温气泡,陈文哲之前有所研究,但是没有深入。

    现在看来,他必须要好好深入研究一下了。

    值不够,他这一次研究,可不是制作秘色瓷,也不是制作青瓷,而是制作黑釉瓷。

    从现存的三件曜变传世品看,碗外斑点极少。

    其原因是碗外器型呈凸状,气泡较早破灭。

    由于曜变在高温烧成,由气泡破灭形成的斑点很容易散开。

    在还原气氛作用下,三价铁迅速转化为二价铁,二价铁是强熔剂,很快就熔入釉中,使斑纹消失。

    这里还涉及到华北油滴,这种现象属于低温气泡机理,而建窑油滴属浮萍机理。

    高温气泡和低温气泡,区别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华北油滴。

    那么什么是华北油滴?有时候看到一种盏,感觉很眼熟,像建盏。

    但像就是吗?再仔细看看,资深的盏友很快就发现,那不是建盏,那是华北油滴,也是黑釉的一种。

    那什么是华北油滴呢?油滴有两类,一类是建窑油滴,另一类是华北油滴。

    这两类油滴外观粗看很相象,所以经常被人混为一谈。

    实际上,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外观特征区别很大。

    最主要的是烧制条件不同,建窑油滴的烧成温度在1300摄氏度之上,而华北油滴在1240摄氏度左右。

    建窑油滴必须在还原焰中烧成,而华北油滴在氧化焰或还原焰中都可以烧成。

    再就是形成机理不同,华北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气泡机理。

    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浮萍就是池塘水面上浮生的青萍。

    最后是建盏与华北油滴外观特征不同,建窑油滴与华北油滴的外观特征是由它们的形成机理决定的。

    这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华北油滴斑点是均匀分布的,因为它是由气泡形成的。

    有釉的地方就有气泡,所以斑点布满整个釉面。

    而建窑油滴的斑点是随机而生的,所以分布不均匀,有疏有密。

    其次,华北油滴斑点大小与釉层厚度密切相关,因为釉层越厚气泡越大,“火山口”也越大。

    一个“火山口”的凹坑,拉平后就是一个斑点。

    而斑点的形状,也取决于凹坑被拉平时的形状。

    建窑油滴的斑点大小,与釉层厚度没有必然关系。

    关键在于包裹团大小,所以同一件茶盏上不同部位的斑点大小疏密,都可能差别很大。

    而斑点一般呈卵形状,这是因为烧成温度高釉流动强,包裹团受向下的拉力所致,若拉力过大,斑点则成条形状。

    再有就是建窑油滴釉流动强,使碗口部位釉较薄,不黑又很干涩。

    而在碗外靠底足处,有一圈明显的聚釉。

    华北油滴釉不易流动,烧成后碗口不会脱釉,聚釉现象也不明显。

    最后建窑油滴斑点内,有肉眼可见的沟纹,类似田泥干后的裂纹。

    这是因为包裹团,是由许多液相小滴拼合而成。

    而华北油滴斑点内无沟纹,是因为铁氧化物均匀聚集在气泡周围。

    斑点内有无沟纹,是区别两类油滴的根本标志。

    不管两类油滴的大小、形状、疏密、色彩等特征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形成机理会从斑点内沟纹显露出来。

    从艺术价值来讲,建盏油滴的价值远远高于华北油滴,这是母庸置疑的行情。

    从华北油滴的烧成机理可知,华北油滴的烧成温度范围较窄,窑温过高,斑点就散开,窑温过低,气泡又难破灭。

    而且华北油滴受器型影响较大,就是在器形凹处,气泡不易破灭,烧后经常会留下泡痕。

    从曜变碗内的斑点,也可看出斑纹消失的速度很快。

    消失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而了解了这一切,都可以帮助陈文哲事先油滴窑变,也就是曜变。

    当然,现代公认的曜变盏彷品没有出现,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彷品。

    现代的一些曜变盏彷品,有些斑点较清晰,有些斑点较模湖,有些部位就没有斑点。

    所以曜变斑纹的形成,就象夜幕中姹紫嫣红的焰火,此起彼伏,持续时间很短。

    如果这个动态恰好被捕捉到了,它的迹象就保留下来,否则就成了黑釉盏。

    曜变斑点周围的光晕,正是二价铁消失前形成的,所以它很薄,成为干涉膜,在光照下就有变色现象。

    由上可知,判断真假曜变,只要从斑纹的分布状态分析,就不难辨别。

    曜变斑落差最大,在碗外几乎没有,在碗内分布也没有规律。

    斑纹在很小的范围内就存在消失的危机,从清晰与不清晰对比可看出来,连变灰的机会都没有。

    可以给人“一步之遥,就是深渊”的警示,可谓是“玄之又玄”。

    曜变斑在普通光线下,没有多少惊人之处,它就象没有生命迹象的荒野上的一些枯草。

    但是,有了光线的照射、折射,它就会立即散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变得完全不同。

    这就是建盏的神奇,或者准确的说,这是建盏曜变的神奇。

    一件东西,从古到今一直被人追捧,肯定不是没有原因的。

    而建盏就当之无愧的是一种国宝,这一点不止是霓虹人认,我们国人也认!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蓝为罕,滴为贵,丝为妙

    估计很多对建盏不了解,或者是对于烧制技艺完全不懂得朋友,不知道建盏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美丽。

    千度一下吧,只有见过建盏、流霞盏的,才真正知道他的美丽,就算只是在网上看看图片,也足以让你惊叹古人的鬼斧神工。

    看过之后,你肯定要惊叹,古人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不要说古人,就算是看过大批古代、现代研究文献的建盏匠人,也很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很多人看建盏烧制的技术文献,就如同看天书。

    其实就是做盏的来师傅们,很多也是看不懂的。

    一方面是专业水平欠缺,一方面也有自己的心得,但是又难以文字或语言表达。

    这是目前建盏匠人学识普遍不高造成的独有现象,不像很多紫砂师傅都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传承。

    但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一些建窑的技术论述,还是很有意义的。

    曜变的形成机理,就是一个概率事件,难度之大,如同买彩票中大奖。

    就算匠人们知道这个机理了,要实现这个效果,那真的是靠运气。

    这也恰是曜变盏,为何至今无人可以烧制出来的原因。

    那么曜变天目无法大量烧制,难点是什么?

    众所周知,曜变作为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的建盏中一个珍稀名贵品种。

    可很少有人知道,曜变盏的烧制技艺之难,几近于古代蜀道,难于上青天。

    就是这么难的一种全凭天意出现的小茶碗,现代人却攻克了其烧制技术。

    陈文哲不得不感叹,要真论烧制瓷器,还是现代的一些大师更加厉害。

    而在这里,他也很佩服国外的一些收藏家、博物馆。

    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人的,人家就敢高价收藏国内大师的一些精品作品。

    不用想,若干年之后,这些精品瓷器又是一种让国人瞠目的收藏在国外的珍品。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能说国人目光短浅,只不过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或者是底蕴还没跟上国外的步伐。

    “没想到,又要白嫖几位大师的手艺!”

    隋侯之珠内部,记录这三家几代人复烧建盏的记录。

    一家烧制的是兔毫盏,一家烧制曜变盏了,还有就是烧制天目盏了。

    这些都属于建盏,而且都属于建盏中的精品,其中兔毫盏最为普通,油滴、曜变,或者更进一步的曜变天目最难。

    学习,自然是从简单的开始,一步步,循序渐进,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掌握一种新知识。

    陈文哲自然也是这样来,所以他没有着急学习烧制要变天目,而是开始学习曜变,或者说是窑变之中的兔毫盏。

    不要以为兔毫盏不如窑变天目出名,也不要以为兔毫盏不如曜变天目盏之前就小看它。

    这种东西,也需要跟谁比。

    不说其他,只是说兔毫盏的价值,它的价格不如曜变天目盏,主要是因为曜变天目盏实在是太过稀少。

    当然,制作困难,肯定就传世稀少,价格自然就高。

    但是,兔毫盏之中的精品就容易制作了?这也是一种窑变盏。

    刚开始陈文哲试手烧制的,有油滴也有兔毫,但是没有精品。

    比如说兔毫,最珍贵的还是金银蓝兔毫盏,可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运气。

    当然,如果有技术,那就可以定向烧制,但是这需要学习。

    所以,想要一件精品建盏,必须要深研其中的技术。

    这才是所有建盏,包括兔毫盏都比较珍惜,价格比较贵的原因。

    比如2021年6月保利春拍中,藤田家族世传的建窑兔毫盏,经过5日拍卖鏖战,最后圆满落幕。

    曾跻身建盏拍卖排行榜第三的这只宋代建窑兔毫盏,最终以以1750万元价格成交,加佣金共计折合人民币2015万人民币。

    这只盏盏形周正,口沿有金釦,胎厚扎实,施满釉,釉色莹润。

    盏内斑纹巧夺天工、虹彩耀目,内外皆有清晰兔毫斑纹。

    银蓝兔毫在不同角度光线下,大放异彩。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藏品,也很难寻得几件可以与其比肩的兔毫盏。

    都知道,建窑初创于晚唐五代,在两宋时期发展达到鼎盛。

    兔毫盏,是宋代建窑产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茶盏。

    它不仅常出现于宋代文人的茶诗茗词中,连两宋茶书也多以之为尊。

    宋徽宗更是在《大观茶论》中对兔毫盏不吝赞美:“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作为建窑代表兔毫盏,虽然烧制的数量众多,但是其中的精品有多难找?

    宋代兔毫盏在建窑建盏的体系中,产量是有一定规模的。

    一方面,宋代大量的诗词作者,在诗词句中但凡描述点茶雅事,无不说兔毫盏,说明这些诗词作者常使用兔毫盏。

    另一方面,目前存世的建盏中,在国内及世界各大博物馆,尤其是霓虹的各大博物馆,馆藏的兔毫盏相对数量都比较大。

    与此同时,在民间收藏界,也大量收藏有兔毫盏。

    在建盏遗址地,兔毫纹盏碎片也大量出土。

    这几大现象,验证了宋代兔毫盏的数量,相对较为可观。

    所以才能保证市场供应,也才能满足大家的喜爱。

    但是供销关系在当时低下的生产能力下,肯定是供小于求。

    宋代兔毫盏虽然有着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

    业界流传着宋代兔毫盏的成品率,为万分一的概率,这其实不准确。

    如果说,宋代兔毫的精品率是万分一,则较为准确。

    也就是说,难以烧制的是兔毫盏中的精品。

    宋代建盏成品率虽然较低,但是每一窑的生产量,往往能达数万件之多。

    尤其是南宋时期,技术完全已经成熟,烧制的兔毫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金兔毫,而是银毫、蓝毫。

    在兔毫盏的各类釉色斑纹中,银兔毫类斑纹是最为珍贵难得的,其中的烧制难度也是最大的。

    兔毫盏中,兔毫疏密有致、边界清晰、有三维立体效果、色彩银蓝为佳。

    同一只盏兔毫斑纹会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湖,甚至不同地方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也可能斑纹有别样过渡,才会更有层次、立体感。

    正所谓:蓝为罕,滴为贵,丝为妙。

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华而不炫、贵而不显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建盏釉色,还是以经典的“兔毫“、“油滴“、“曜变“这三大类为主。

    这些建盏代表性的釉色,依旧是最吸人眼球的,所谓经典永不过时,大概说的就是如此。

    兔毫不像曜变和油滴那样稀少和特殊,却能成为建盏的标志性纹理,自然它的道理。

    其中的精品兔毫盏,也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好的兔毫的相遇需要缘分,欣赏一只建盏,更是要结合各方面的特点综合看待。

    一件东西好不好,我可不是因为多少来判定的,而是因为其品质、品相等等。

    众所周知,建盏的釉色是衡量其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无论是简单而富有神韵的釉色、或是层次多变的斑纹,都是其艺术价值的体现。

    目前行业虽然没有统一的价格衡量标准,但“兔毫“、“油滴“、“曜变“这三种釉色,是公认的艺术价值高。

    而且相比新型釉色,这些经典款盏器的升值空间和收藏优势更突出。

    好看、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就是一件好东西。

    而一个兔毫盏的烧制,其中的难度系数就很大。

    而这还是建盏精品当中,比较普遍,比较容易烧制的品种。

    当然,既然有难度,那精品兔毫的价格,就不可能低了。

    这样的东西,复烧出来,还是很有价值的。

    兔毫釉根据色泽的不同表现,又分为“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

    以其中的“银兔毫”最为名贵,烧制难度也是最高。

    关于兔毫盏的描述,宋代许多文人雅士都曾入诗作词,吟咏歌颂。

    如大诗人杨万里的“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

    苏轼的“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翁鹅儿酒”;

    兔毫盏是宋代最为流行的品种,也是目前传世的宋代建盏中最多的釉色品种。

    在很多的大型拍卖场上,兔毫盏也是屡屡拍出高价,而且明显处于上涨之势,这些精品建盏的价格,甚至是每年翻番增长。

    当然,“油滴”是宋代建盏中的名贵釉色之一,因其釉面斑点有如沸腾的油滴一般,由此而得名。

    很多盏友了解建盏是从2016年,在纽约佳士拍卖出7800万人民币的南宋建窑油滴盏开始的。

    这只油滴盏创下了宋代建盏公开拍卖的最高纪录,由此也可见它的价值不容小觑。

    现在市场上宋代油滴盏的交易,可以说是有价无市。

    由于宋代传世的油滴盏的品种较为稀少,完整器更是鲜见,这也是因为油滴烧成条件比烧制兔毫的条件更为苛刻。

    如果烧制时窑温偏低,则斑纹难以形成圆润点状;

    如果窑温偏高,斑点又容易流成条形,因此一般情况下,品相优异的油滴盏,甚至比兔毫盏更加稀有走俏。

    再说曜变,这种现象就是黑瓷器物在光照下,从器表的薄膜上,所焕发出来的黄蓝绿紫等色,融揉在一起的彩光。

    黑瓷产生曜变的局限性更大,除产生窑变的条件外,玻璃质感强的黑亮釉,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这种釉在烧制过程中,在特殊条件的作用下,更能形成一种极薄的铁结晶膜。

    没有这层薄膜,迎光就不会出现如虹一样的异彩。

    曜变是建盏釉色中最为珍贵的品种,因为目前已知公认的存世完整器,就是藏在小鬼子那边的三件。

    曜变盏显得如此珍贵稀有,主要是因为它的烧制极具偶然性。

    传世曜变盏的烧制奥秘至今都无法破解,它在陶瓷工艺和美学上的独创性和极其稀少的存世量,堪称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就连现代彷制烧出的曜变盏,在市场上也是大受欢迎的,可谓是建盏的一个热门釉色。

    从近十年的建盏市场表现可以看出,建盏的拍卖活跃度越来越高,建盏的溢价率在100%以上,很多国内外的藏家对建盏很是追捧。

    而“兔毫“、“油滴“、“曜变“这些釉色都是传承自古法,华而不炫、贵而不显,无论是投资还是收藏,其前景都是相当乐观的,非常值得入手。

    兔毫建盏的烧制,还是比较简单的,跟普通建盏的烧制工艺难度增加不大。

    制盏前期需要提供坯体原料、釉浆,将陈腐后的坯体原料炼泥、拉坯成型、修坯,得到生坯;

    生坯放入电窑炉内素烧,经过2.8-3.1小时。

    窑炉温度从常温,升到290-310℃。

    此阶段炉门为打开状态,利于生坯中水分以蒸汽形式排出;

    然后闭合炉门,再经过2.8-3.1小时。

    等窑炉温度,从290-310℃升到595-605℃,停炉。

    自然冷却取出,得到素坯;

    上釉,釉倒入素坯盏内,停留5-7秒,再反扣素坯入釉里浸泡5-7秒,盏底不施釉,晾干;

    施釉后的坯体,装匣钵入倒焰窑的窑室内焙烧。

    整套工艺,跟普通建盏的烧制没有多少区别,主要是把握炉窑内部瓷器,烧成之时的温度。

    比如烧制束口银兔毫,各种细节就有很多。

    还有,褐色斑纹比银色斑纹好烧?答桉是肯定的。

    因为构成褐色斑纹的物质,是以三价铁为主。

    烧成前期,需要还原气氛,来控制斑纹形态。

    而后期,可以转为氧化气氛,来控制斑纹的色彩。

    氧化气氛相比于还原气氛,要好控制的多。

    所以,褐色斑纹形态与色彩的控制较为稳定。

    而银色斑纹烧成前期,需要还原气氛,来使得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而后期还需要继续还原。

    这里就产生问题了,此时如果还原不够,三价铁过高,斑纹就呈现灰色,而且斑纹表面也有脏物感。

    而如果还原过了,二价铁过高,斑纹就会变浅、甚至消失。

    所以这个度非常难以拿捏,使得烧制银色斑纹十分不稳定。

    而只要知道这个度,烧制成不成功,凭借现代的科技、装备,加上陈文哲的烧窑技术,那就不用全凭天意了。

    这才是烧制银兔毫的根本技术,归纳起来,还是温度、火候的控制。

    陈文哲只要注意一下,把握住这些关键点,烧制银兔毫也就不会再是那种万分之一。

    就算一次、两次失败,只要被他摸着了规律,他总会能够烧制出一窑,两窑。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208/ 第一时间欣赏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作者:疯神狂想所写的《我的系统不正经》为转载作品,我的系统不正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我的系统不正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我的系统不正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我的系统不正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我的系统不正经介绍:
得隋侯之珠,遍观古今技艺,识宝造宝,传承文明。
只不过,这件宝贝内部的系统,好像不太正经!
谁家传承的是做旧、高仿?
要不就是挖坟、掘墓、搬山、卸岭、摸金!
既然学到了,那就传承下去吧!
陶瓷、木器、石雕、金银铜器,非诚心之人不传!
正骨、按摩,千金方,非仁心仁术之人不传!
寻龙、点穴、搬山、卸岭、摸金、仿古,非德才兼备之人不传!
扩展技能:寻矿、开山、采金,非一身正气之人不传!
安宫牛黄丸、南云白药、片仔癀、清宫寿桃丸,国家绝密,自己用用就好,不敢传!
获得文明传承系统,终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我的系统不正经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系统不正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