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隋唐大猛士TXT下载隋唐大猛士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隋唐大猛士全文阅读

作者:木子蓝色     隋唐大猛士txt下载     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914章 换地封王

    山高野旷,北风呼啸。

    皇帝率轻骑在北邙山围猎,百官随从。选择在这个时候围猎,倒不是皇帝已经开始喜欢排场贪图享受。

    “朕已经让人给沈法兴、林士弘和萧铣三家给了回复,朕接受他们的称臣请和,也会给李袭志、罗艺、冯盎等三人降旨,令三人停止北伐,休兵罢战,但是也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萧铣退出长江以北,将南阳、襄阳交给大秦,并停止攻打汉东四郡,从此以长江为界。”

    而对林士弘和沈法兴二人,皇帝的要求是两人的兵马也都退出淮西,把所侵战之郡县交还大秦,并将俘获的秦军将士都放还。

    做为交换条件,罗成愿意让罗艺冯盎他们的北伐军退出五岭。

    “朕愿封沈法兴为江东郡王,其地为江东道。封林士弘为江西郡王,其地为江西道,封萧铣为湖南王,其地为湖南道。”

    至于李子通,他是大秦的叛逆,必须死,经不姑息。三王都不得救援李子通,否则就视为撕毁了议和协议,将被大秦视为叛乱。

    魏征腰悬一个酒葫芦,手里虽拎了张弓,但却根本没有要射猎的意思,他跟在皇帝身边,身上还带着酒气,很明显,他一边骑马还不时的喝两口小酒。

    “封为郡王,三人只怕未必甘愿啊。而且,让他们割让土地,更不容易吧?”

    “无妨,是他们向朕求和,又不是朕向他们求和。条件就是这个,愿意接受就接受,不愿意接受就算了。”

    占据主动权的是罗成,又不是这些反王。在罗艺冯盎他们北伐后,其实这三家反王已经压力巨大,虽说北伐军不多,并没有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但也一样是打了些胜仗,还攻占了一些城池的。

    只要罗成从北面大军南征,那么这背后的北伐军,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到时会让三王腹背受敌。

    罗成现在固然需要先休养生息,但三王之前也是互相争夺地盘,又内乱不断,也不好过。

    如萧铣此前已经有许多手下投秦,连大将董景珍都欲降秦,虽然被萧铣派张绣击败斩杀,可杀了董景珍后的张绣吞并他的地盘后,实力大增,也跋扈起来,最后萧铣又不得召集其它几员实力大将,封官许诺后,联军把张绣又杀了。

    连斩两员大将后,本就实力大减的梁朝,越发虚弱。而萧铣为避免再次出现董张这样的军阀跋扈,便坚定的推行解甲归田策略,一下子把四十万梁军,裁撤了个七七八八,在全梁朝推行整军,结果就是朝廷的军队序号是立起来了,军队也整编好了,军将们再不如过去那般跋扈,但整个南梁的军事实力也大减。

    现在罗成说,我们都不要打了,大秦不跟你们打,你们自己也不要跟自己打,咱们一起休兵罢战,你们奉正朔,大秦分封你们,从此安心过日子。

    萧铣等人以前称帝建国,如今罗成却只封他们为郡王,这不是藩属国的待遇,而仅是诸侯国王的待遇了。

    “陛下霸气,老道我觉得他们虽然会抗议,但最终还是会接受的。”

    从他们来请降称臣的那刻起,就完全说明了这三家既不团结,也没有雄心壮志。哪怕他们称过帝,可还没跟罗成打,就怂了。

    这种人,不可能相信他们有跟秦朝一战到底的决心。

    “再派人安抚下剑南和云南两道,这天下算是差不多勉强一统了。”魏征说道,剑南那地方,从来出不了王者,战乱时或许能有个割据者。但隋末以来,时间太短,蜀地还来不及出现这样的枭雄呢。

    蜀地曾经归附关中李唐,如今李唐覆灭了,他们归附大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至于云南,大业朝时就已经脱离中原了,后来朝廷派宇文述入云南镇守,修路驻军,刚勉强有点样子,结果大乱一起,宇文述一死,云南又尽入诸蛮之手。

    眼下鞭远莫及,魏征也只是推荐派人去宣抚诸蛮,只要他们肯表面上称臣归附便好,至于实际的控制,等将来天下一统后,再派军过去也不迟。

    “青海的吐谷浑人复国了,陛下打算怎么办?”

    “派使者前去册封吐谷浑汗为西海郡王,先安抚住他们,不令其侵边扰民。”

    天下纷乱,对于这些遥远边疆,皇帝也只能一步步来。

    全面开打,固然是痛快,但大秦还没有这个实力。

    “待萧铣应诏,把长江以北汉水流域新设为湖北道,以秦岭以南,剑门以北,夷陵以西之地设为巴汉道。剑门以南,依然为剑南道。”

    原本这片地区就一个剑南和山南道,可现在山南地区还有个萧铣,将其所在地单划为湖南,然后再划出来湖北和巴汉两道来。

    “将伏牛山以南的南阳郡,和方城山以南的淮安郡也从河南道划入湖北道。”

    “老道。”

    魏征扭头,“陛下?”

    “我打算以镇定襄阳、平关陇之功,赐封嗣业八百里封地,待平定吐谷浑后,就将他分封在青海湖边,划八百里封地给他,赐封为青海王,让嗣业与他的子孙永镇青海湖边,人以为如何?”

    魏征想了想,“青海紧邻关陇,又扼守河西走廊,战略位置关键。不过一直以来,这里都是游牧民族所占据之地,秦汉以来,虽屡屡征战,可从来没能够真正纳入中原朝廷的直辖之中,若是分封晋王到此,倒也不错,就怕时间久了,会出乱子。”魏征直言不讳。

    “有推恩令在,晋王的八百里封地会分割成无数个小封地,虽受封者皆为嗣业子孙,但应当不会出乱子。朕更在意的,是这些罗氏子弟,将来能够永镇边疆,为我大秦开疆拓土。”

    “要封得封西边一点去,河湟之地利用农耕种植,这块地方应当归由朝廷直辖才安稳。”

    魏征所说的是黄河与湟水之间长达六百里的一块三角河谷,这是一块物产丰富,风光美丽的农业带,此时主要集中在西平郡内。

    罗成打算封嗣业在青海湖以西的西海郡,这里主要是放牧区,也是在青海盆地中。

    “若在祁连山以南,青海湖以西,那就太荒僻了点。”魏征喝了口酒道。“陛下又打算把魏王封在哪呢?”

    “封到云南之南的怒江以西如何?”这差不多是后世云南国界最南端了。

    魏征想了想这个怒江在哪,“陛下,太遥远了,我看不如分封到耗牛河去。”耗牛河便是后世的金沙江,这里也就是在大理以北的丽江一带。

    罗成想想,丽江可是个山好水好的好地方,“嗯,不错,那给嗣业划分六百里地,封他为丽江王吧。”

第915章 使团灭国

    寒冬的一个早晨。

    一支骑队高举着赤色的秦旗,行进在河湟谷地,在这条风绮丽的走廓中,队伍整齐。

    队伍中间,是此次出使吐谷浑的秦使唐俭。

    曾经是李唐大臣的他,在唐覆灭后归附于秦,被授鸿胪寺的六品官,从过去的紫袍玉带高官,到一个绿袍小官,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但对于唐俭来说,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毕竟比起他的上一位皇帝李渊,他还活着,家族也还保存着,只是降了职,倒也没什么了。

    何况,他的上司也告诉他,只要此次出使成功,那么升职加官是肯定的。

    骑着一匹陇右骏马,唐俭心中也是十分复杂,不久前他还为李唐四处奔波,可转眼间就成了一名秦使了。

    不过比起此前一趟趟出使突厥,这一趟虽也是出使蕃邦,但唐俭心里却要淡定的多。

    以往出使,都是李唐和他有求于人,不得不称臣进贡以换取支援。但如今,大秦强横无比,他此行是来宣威吐谷浑,为吐谷浑可汗册封的。

    身边的骑士们是一支五百来骑的队伍,带着皇帝的册封诏书,还有皇帝则给汗王慕容伏允的印信冠带,以及一些御赐的美酒丝绸瓷器等。

    统一着红色军袍的骑士们显得十分整齐和威严,但唐俭却清楚的知道,这五百骑,其实不久前还是来自各方势力。有的人曾经是西秦霸王薛举的部下,也有曾是河西凉王李轨的部下,更有来自关中李唐的骁果,也有来自河套的突厥骑兵,真正来自关东的秦军骑兵,其实很少。

    而那些秦军骑兵里,也没有一个最早随罗成起兵的忠武骑兵。

    可不管他们以前是效力于谁,此时,他们都全穿着一样的赤色军袍,胳膊上都一样佩带着铜章军衔,他们的军袍整齐,装备也统一。

    红旗飘飘,士气高昂。

    “报!”

    三骑飞奔而至,“前方发现吐谷浑骑兵!”

    唐俭勒停战马,举起手来,“无妨,继续前进!”

    吐谷浑的骑兵出现在附近,三三两两,如影随行,可唐俭却并不理睬,他有自信吐谷浑人不敢来劫掠他们。

    因为他们出发之时,早就送了几位曾经在长安的吐谷浑人回家,他们是吐谷浑可汗伏允前太子慕容顺留在长安的妻儿们。

    当年隋帝杨广出兵击灭吐谷浑国,在其地设立西海等四郡,但对四郡基本无力控制,伏允依然带着吐谷浑人继续抗击隋军。

    后来天下大乱,伏允便趁机复国,李渊占据关中后,派人送还了伏允的太子慕容顺,并册封伏允为西平郡王,与他结盟,联手攻薛举。

    不过李唐灭薛举后,并没有按约定把六百里河湟河谷割让给伏允。

    伏允大怒,于是此后不断派兵劫掠边境,关系交恶。当河西李轨归附秦朝后,李渊又欲与伏允结盟讨伐,奈何这次伏允却不肯理会了。在嗣业攻略陇西,平灭关中的过程中,伏允一直按兵不动,给了不少便利。

    队伍不断前行。

    当即将抵达青海湖边时,终于出现了吐谷浑人过来会面迎接。

    亲自来迎的是吐谷浑的前太子慕容顺,这位前太子在隋击灭吐谷浑后将他俘往长安,一直被杨广带在身边,跟处罗可汗差不多成了个陪酒客。

    江都之变后,他和处罗一样从江都与李渊一路回到长安。

    只是等他高兴的从长安返回青海,却发现父亲此时早已经另立了他的弟弟尊王慕容恪为新太子。

    重新回到青海的慕容顺极为失落,却又无可奈何。

    此时他亲来迎接中原使者,看到唐俭这个熟人,反有种亲切感。

    “将军可已经见到妻妾儿女了?”唐俭问。

    慕容顺长的高大粗犷,虽在中原多年,但身上反而多了几分儒雅。

    “多谢秦皇陛下,送还我妻妾儿女,他们一路平安到达,都很好。”

    唐俭拉着他的手,“如今青海情况怎样?”

    慕容顺叹气道,“实不相瞒,我父亲老迈且变的昏庸,如今国内处处都听天柱王的,我很担忧。”

    他告诉唐俭,权臣国相天柱王最近劝说大汗伏允,要为太子慕容恪向大秦求娶公主,并要求大秦把河湟河谷赏赐于吐谷浑。

    “这是不可能的。”唐俭摇头,“秦皇不是唐王,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和亲之事也不可能,因为秦皇早就立下训言,不和亲不割地不称臣不纳贡。”

    有慕容顺一路相陪,唐俭知道了吐谷浑如今国内的形势。

    在隋乱后,吐谷浑复国,但国力也是大减,尤其是后来李渊把慕容顺送回国内后,更是让吐谷浑内部复杂。当年杨广灭吐谷浑国,曾经把慕容顺立为新汗王,并把他带在身边。

    因此慕容伏允早就立了次子尊王为太子,现在慕容顺回来,兄弟俩关系紧张,伏允年迈,又变的昏庸,处处让权臣天柱王把持国政,已经使的这局势更加复杂。

    慕容顺回来后,处处受限,被兄弟排挤,也想借此机会跟中原拉上关系,借力夺回太子之位甚至是汗王之位。

    青海湖边。

    伏俟王城。

    唐俭在一众吐谷浑贵族面前,向可汗慕容伏允宣读大秦皇帝的诏令。

    “册封慕容伏允为西海郡王、西海郡都督、太守。”

    “册封慕容顺为河源郡王、河源郡都督、太守。”

    “册封慕容世安为且末郡王、且末郡都督、太守。”

    “册封慕容恪为鄯善郡王、鄯善郡都督、太守。”

    这册封诏书一出,本来倚在美人中的吐谷浑汗慕容伏允当即愣住,怎么还册封四个郡王,他这大汗怎么也只是一个郡王?

    这不对啊。

    慕容顺和慕容恪都是他的儿子,慕容世安是他的兄弟,怎么也封王?

    伏允的脸色很不好看,当年他父亲死前,传位给他兄弟世伏,世伏娶隋光化公主为妻,后来世伏死,伏允继位,并妻光化公主,生慕容顺。

    “我是吐谷浑大汗,统领鲜卑慕容吐谷浑诸部,统领诸羌氐部族,拥有这三千里河山,秦皇怎能如此辱我?”

    慕容恪也是大怒,这秦人是要把他们吐谷浑国分家?那他父亲一死,他不是只能继承一半吐谷浑国了?

    “秦人欲开战乎?”

    酒宴之上,闹的不欢而散。

    当晚,半夜三更之时,伏俟城突然乱起,火光冲天。

    慕容顺率领部下联合唐俭的使团五百骑士,突起发难,杀向兄弟慕容伏允的汗宫,打的是清君侧杀天柱王的旗号。

    天亮后,慕容顺控制了汗宫,进而接掌了伏俟城的控制。

    “慕容恪跑了,慕容世安也跑了,还有不少贵族也跑了。”

    “天柱王呢?”

    “也跑了。”

    慕容顺坐在父亲的汗宫里,听着这一道道消息,面沉如水。最关键的三个人都没样掉。

    “怎么办?”慕容顺问唐俭。

    唐俭看着殿中躺着的伏允,昨夜大乱,伏鸡见慕容顺一身是血的提剑闯宫,惊怒之下中风瘫掉了。

    “请郡王对外发布伏允大汗的丧讯,同时派兵追捕慕容恪、慕容世安和天柱王。”

    “请唐公留下助我!”慕容顺期盼的望着唐俭,昨夜的动乱,是他迎接唐俭路上,两人一起商议许久的计划。只是没料到,计划执行的并不完美,几个关键家伙全跑了。

第916章 禁嫁十万三韩女

    日出东方。

    安东道、带方郡。

    车岭山下,南汉江边,一队神威军士兵得胜而归,耀武扬威。他们用长矛挑着击杀的高句丽人叛军首级,骑着雄骏的战马在江边驰过。

    还有的士兵把夺来的叛军战旗、仪仗等也高高举着,一路高声欢笑。

    他们的马后,还绑着一长串的高句丽叛军士兵。

    此时他们的衣甲被剥下,手被绑着,连腰带都被抽走,还得随时提着裤子,然后奋力迈着沉重的步伐,跟紧战马的速度,否则一不小心摔倒了,就得被战马拖的皮开肉绽。

    相比起其它战败的同伴,这些俘虏的命运还算好的。

    他们的军官上级,人头此时都在那些秦军的长矛上插着,至于更多的同伴,此时则还散落在沟边山脚,或已经沉在南汉江底了。

    到处都是战败的俘虏,遍地都是被击杀的尸体。

    秦军们已经结束了战斗,此时正轻松高兴的在打扫战场,他们成队成队的游荡在战场上,拿出尖利的横刀割下战死的叛军首级,剥下他们的衣甲,牵走他们的战马,他们身上任何有用或值钱的东西都会被带走。

    连死去的战马,也会有人被宰杀分割。

    此战的统帅徐世绩骑着马在一队亲卫的护拥下,也来到战场。

    沿途所过之处,神武军将士们无不对这位年轻的统帅致以热烈的欢呼。

    正是在这位的指挥率领下,他们带方的神武军将士无往而不利,从刚来时的孤军至此,到如今打的后高丽和后朝鲜国都是溃不成军,无法立足。

    两个小朝廷的国王都换了三四个了,从北面的汉城,一直被打到了富饶的江汉平原,再杀到了太白山区和车岭山区。

    如今两支叛军只能躲藏在山岭之间,游击逃窜。

    就连那些假冒叛军的百济和新罗军,也被他们狠狠的击溃过几次,杀的百济和新罗人有苦难言,不敢申诉。

    又是一场大捷,他们成功的围歼了三千多叛军。

    天越来越冷,山里越来越难熬,叛军下山想要抢粮的时候,就是他们的死期。

    “报告都督,斩首七百余级,其余尽皆俘虏,三千二百余叛军,一个也没有逃脱。”

    徐世绩满意的点头,“很好,就是要这样。”

    此战过后,叛军肯定无法再在车岭山脉藏身,定会向更南的地方移动,再往南,便是百济了。

    徐世绩倒是想知道,百济王扶余璋有没有这个胆子敢收容他们。

    百济国使者扶余康站在南汉江边,看着神武军的记室正在记录着军功册,此战的具体过程,原来实际斩获情况,全都记录的很详实。

    各团营队的主官和副官都还要分别向军部报告,以核对战功。等所有战功记录完后,还要张榜公告,所有的将士若是对此认为有不对处,可上报,核实,上报者有奖,而之前录功时虚报假冒者则重罚。

    扶余康已经在徐世绩的军中呆了一段时间了,没办法,他奉命来找徐世绩这位大秦的带方最高长官,奈何徐世绩整天在军中,四处征讨,他也只能跟着。

    “王太男可是高句丽朝的六大将军之一啊,想不到居然被斩首于此。”扶余康看到军功册上有他的斩首记录,忍不住叹惜,他以前可是见过王太男的,扶余康此前没少跟这些高句丽叛军打交道,甚至代表扶余没少暗里支持他们。

    那位身着军袍,留着长须的记室,一手持笔在卷上书写,一面笑呵呵的道,“赵老三可是走了狗屎运了,让他斩样了王太男,这份军功,足以让他在南阳湾边的新汉平原上,获得五百亩肥沃的土地了,这王八蛋,狗屎运。”

    南阳湾边的新汉平原,是车岭山脉北南汉江西的一片平原,很肥沃,神武军把那片海湾称为南阳湾,把边上的平原称为新汉平原,处处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

    神武军对那些立功将士们,最普遍的奖赏就是授田分地,而且给的很豪爽。

    此外还有绢钱和粮食的赏赐,以及奴隶和牛马。

    可以说,神武军在带方平乱,如今许多将士都成了汉江边的地主了。

    而徐世绩鼓舞军心士气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不死,你就能在这里当个大地主!

    扶余康心中很苦涩,跟着徐世绩跑了段时间,他现在已经越来越对秦军深感无力了。

    秦军太强悍了,尤其是他们的装备太强了。

    以前说高句丽人强,高句丽军拥有许多铠马骑兵,但是高句丽人的铠马骑兵与人家秦军的的骑一比,差远了。

    更别说秦军的士气了。

    扶余康找到徐世绩,向他表达要回去的意思。

    “我回京面见我家大王后,定请我家大王出兵拦截围剿入境之高句丽叛军,绝不收容他们,但也请大将军约束麾下将士,莫要越过边境,进入我百济境内。”

    徐世绩呵呵一笑。

    “我说老康啊,听说你虽是扶余族人,但打小就读我汉家的经典子集,据说你家几代都还是饱读诗书的文化人,算是百济国内的有名士族了?”

    “我百济三百年前便推行儒教,学习汉字,我家族只是一般,可不敢称为士族。”扶余康忙道。

    “既然你也常读中原汉家的书,当也明白我汉家皇帝的雄心壮志。高句丽是必灭的,汉家旧疆也肯定是要恢复的,谁也别想存什么腻歪心思,否则你也见识过我神武军之强大精锐。”

    “是的是的。”扶余康连忙道,“绝不敢阻拦秦皇大家恢复汉家旧疆。”

    “你回去呢,也好好劝下你家大王,别想跟我们耍什么花花肠子。这不眼看又到年度了,你们也得好好准备一些朝贡之礼,然后派使团去中原京城朝贡天子,表表忠心。”

    “多谢大将军提醒,请问我们当进贡什么好呢?”扶余康问,中原地大物博,什么也比百济强啊。

    “金银珍珠多进贡点,另外也可以进贡些年轻美丽的百济女子嘛,增进交流,表明忠心啊。”

    扶余康认真的记下了,当天他告别徐世绩,一路返回了百济都城泗城。见到国王扶余璋后,扶余康详陈秦军之强大,声称绝不可招惹大秦,当向秦皇称臣纳贡,以消解祸患。

    “传吾王命,凡百济国内年满十四至二十岁之未婚嫁女子,两年之内禁婚禁,全部都得参加选美,从中择选一百名年轻美貌之女子,送往中原进贡给大秦天子。”

    “大王,所有十四至二十未婚女子,只怕不下十万之数,若是禁婚两年,只怕影响太大,请三思。”有大臣反对。

    可扶余璋却没理会,“此事就交由扶余康主持,另外筹备黄金五千两,白银一万两,珍珠十斗,准备一同进贡给秦国皇帝。”

第917章 高原雄鹰

    高耸而又洁白的雪山下,草原茫茫。

    一条清澈的河流曲折流入一片澄净的湖泊之中。

    湖边,一片白色的帐篷。

    吐谷浑天柱王跪坐在一座巨大的帐篷之中,他面前的毯子上,摆着酥油茶和奶酪干,另外还有风干的手撕耗牛肉。

    一边的炉子里,干牛粪正在燃烧着,散发出淡淡的草木香味。

    天柱王静静的等待着,不敢乱说话。

    做为吐谷浑的国相,大汗伏允最信任的权臣,又是新太子慕容恪的岳父,天柱王以前是很得意的,只是他从没有想到,慕容顺这个曾经在中原为质十年的旧太子,居然能勾结秦使玩出这么狠的一招来。

    他措手不及,只能仓惶逃走。

    虽然逃回了自己的部落,但天柱三部落虽强,也无法再夺回伏俟城,必须找到盟友。

    天柱王的部落在吐谷浑的西南,过去与苏毗交境。

    天柱部落与苏毗都是西羌种,以往也一直有来往交易,几年前,苏毗发生了内乱,当时的苏毗被更南的吐蕃南日论赞巅覆吞并。

    南日伦赞是英雄达日年赛之子,据说非常彪悍勇武,击败了高原上诸多部落,如今实力相当强大,天柱王希望此次前来能够求见到南日伦赞,向他借兵杀回伏俟城。

    只是天柱王没有跟这位南日伦赞见过面,也没打过交道,并不知道他的脾气。他以前倒是跟苏毗的国王有过往来,苏毗的旧国王是森波赤达甲吾,是苏毗国的大女王。

    苏毗也是西羌种,苏毗国在开皇年间也与他们吐谷浑一样向大隋称臣进贡,那个时候苏毗就有户十余万了,拥有数十万人口。他们国内以女王治国,且有大小女王。

    大女王居于辗噶尔旧堡,小女王墀蚌苏则居于悉补尔瓦之宇那。

    大女王达甲吾晚年与伏允一样,都是颟顸昏庸,骄纵暴戾。苏毗大臣、贵族念几松劝谏,反为达甲吾所逐。当年念几松被逐后,曾来到吐谷浑向伏允请求借兵,意图杀死女王,拥立小女王。

    但伏允没答应,使得错失了一个机会。

    后来念几松在吐谷浑求援无果,便又向吐蕃求援,得了支持后去投奔小女王墀蚌苏,他们联手密谋,最终成功暗杀了达甲吾。

    墀蚌苏成为大女王后,重赐念几松,结果念几松依仗功劳,恣意妄为,尤其是他的妻子更是残酷虐待奴户,激起民怨。

    吐蕃赞普南日伦赞见机,于是暗地里又支持其它苏毗贵族,图谋巅覆。两边结盟起誓,然后里应外合,一举攻占了苏毗王宫,处死了女王,苏毗王子茫波杰只得逃遁吐谷浑。

    但吐谷浑拒绝收留,王子只得继续逃往突厥。

    苏毗也从那时起归于吐蕃,此时的吐蕃,南到雅隆、达波,东到达布,娘波,西到藏地、朱孤,北到苏毗,实力强劲。

    南日伦赞甚至把苏毗改名为彭域!

    此时的青藏高原,也只剩下了羊同、象雄、女国、吐谷浑几国,还未被吐蕃征服而已,但吐蕃之实力,已经远强于其它各部。

    都说南日伦赞是一位高原上的大英雄,现在天柱王希望能够借着当年他们拒绝了苏毗王子依附的这点旧情,能够向吐蕃借兵援兵,打回伏俟城,将那投靠秦国的慕容顺杀死。

    只是来了好几天了,他也始终没能见到那位高原雄鹰。

    这里的人,他大多数都不认识,那些人也基本上不理睬他,虽然他送来的礼物他们收下了,那是他精心准备好的礼物,有中原的丝绸、瓷器、精美的佛像铜器等,甚至有十几个美丽的汉家女子奴隶。

    他再度环顾大帐。

    能看到帐外站立的吐蕃武士,这些人身着皮甲,手持长矛,背着弓箭,腰挎长刀,个个彪悍无比。

    有些武士甚至身上披着虎豹之皮。

    就在相距不远的另一处大帐里,吐蕃赞普南日伦赞正与一众大臣们商议着,议事内容就是吐谷浑天柱王求援的事情。

    南日伦赞很年轻,此时不过三十出头,他长的高大而又魁梧,一张脸通红通红,一副络腮胡须。

    他是吐蕃第三十二任赞普,赞普也就是国王之意。

    不过在他父亲继位之前,吐蕃其实也仅是在后藏地区的一个小邦国而已,在邦国林立的高原之上,一点也不起眼。

    虽然传承三十余任,可实力一般。

    正是在他父亲达日年赛的不断扩张之下,吐蕃才渐渐强盛。可他父亲却并不长寿,在扩张正兴之时突然去世,留给他一个严峻的局面。

    初登大位的南日伦赞首先要解决已经箭在弦上的战争动员,和江对岸盟友们的惴惴不安。

    为此,他不得不把雅鲁藏布江对岸的盟雄们再次召唤过江,重新与他们盟誓,以表示继承父志,誓死干翻苏毗的决心。

    而就在此时,后藏小邦藏蕃的大相琼波.邦色反叛,砍了他们大王的首级,并将藏蕃两万户民居全都献给南日伦赞。

    这下令刚继位的南日伦赞大喜过望,身处雅砻的吐蕃对于后藏地区的觊觎可以说是由来以久,但又因其地远民悍而一直不敢下手,现在对方主动来投,那真是天降惊喜。

    南日论赞马上把后藏地区赐封琼波邦色管理,把这两万户都划给为他的属民,通过赐封代理人的方法,吐蕃迅速的安稳了后藏地区,而因为琼波邦色杀了老国王,也使得他不得不依靠吐蕃的支持。

    稳定了盟友,又新得了后藏,初继位不久的南日伦赞还是按父亲即定的战略,召集盟军向苏毗进军。

    这一战对于吐蕃来说异常关键,南日伦赞也十分谨慎小心,他将母亲和弟弟留在国内主持大局,自己率精兵万人北上,在内应娘氏的带领下,轻军急进直插苏毗的王城宇那城堡,对手毫无准备,王城被攻破,在内应的联络下,苏毗各部贵族们纷纷表示臣服,至此,苏毗的广大领土终于被吐蕃收入囊中。

    经此一战,吐蕃新增十余万户人口,又拥有了面积广阔的草原牧场,终于从一个山南地区的农业小邦,转为农牧结合的大国。

    正是拥有了苏毗的人口和牧场,使得南日伦赞迅速组建起了令高原诸邦胆寒的吐蕃骑兵。

    更别说,夺取苏毗后,还取得了令他们向来垂涎的食盐产地。

    拥有了牧场,控制了食盐,再加上吐蕃本来的山南农业,以及后藏归附带来的人口和农业,使得吐蕃迅速成为高原的中心,大量的财富开始迅速向吐蕃聚集,吐蕃的实力也是一日千里。

    面对天柱王的求援,有人认为应当打,理由是这和当年苏毗贵族求援一样,是一个极好的北上扩张机会。

    但也有人反对,理由是中原的汉家太强大了,若插手吐谷浑,必招惹汉家,得不偿失。

    两派大臣已经争论了许多天,都没有结果。

    南日伦赞看着争论不下的两边,终于下了决心。

    “机会难得,机不可失,中原现在也还内乱不止,这正是我们夺取吐谷浑的机会。我决定,出兵北上!”

第918章 请赐公主 忝列子婿

    自征服苏毗之后,南日伦赞在吐蕃的威望也达到了他父祖辈们未达到的高峰,诸臣为他上尊号,称赞他政比天高,盔比山坚。

    因此当他决定出兵吐谷浑时,之前还反对的那一派便都收声不语。

    既然决定了打,那御前会议上要讨论的便是如何打,让谁带兵了。

    此时南日伦赞的身边,都是他继位之后,征服诸部后他大力赏赐的新贵族们,比如杀了后藏国王,率两万户人口和整个后藏归附的琼邦波色,以及在灭苏毗过程中为内应的娘氏。

    以及在此次征战中立下大功的韦氏、农氏和蔡邦氏等,都先后得到了大量的封赏,拥有众多的封地和人口,比如琼邦波以就拥有整个后藏两万户人口和地区。

    这些新贵族并不是以往吐蕃的世代旧贵族,可却凭着这样那样的功绩,得到南日伦赞的巨大奖赏,因此他们也对这位赞普全力支持。

    琼波等人都想要争夺统兵权,认为打吐谷浑不需要赞普亲自出面。

    毕竟这次是吐谷浑国相来求援,因此他们此次出兵,是要先打着助吐谷浑平叛乱的旗号过去的,等歼灭得中原扶持的慕容顺后,他们到时再想办法扶立一位听吐蕃话的新可汗,或者直接扶天柱王继位。

    然后再挑起吐谷浑内乱,如当年他们颠覆苏毗一样,到时把吐谷浑也给巅覆了。

    众新贵争论不下,这时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贵族僧果米钦自告奋勇,说杀鸡不用牛刀,他愿意担任将军统兵前去吐谷浑。

    琼波邦色一听,你算老几?

    “你以前干过将军吗,我听说厉害的人就像是放在袋子里的锥子,锋茫必现,可你现在干着悉襄妣巴这个小官都好多年了,也没做出点像样的事来,所以,你有什么脸在这里大言不惭?”

    这位僧果米钦虽然职位低,但他的官职类似于赞普的近臣,面对大贵族的嘲讽,他毫不畏惧的反驳,“之前大家确实没有称颂过我,但那是因为我没有机会表现,现在只要给我这个机会,别说是锋芒,就算是锥柄我都能露出来给你们看。”

    南日伦赞听完,哈哈大笑,伸手制止了琼波邦色。

    “僧果米钦勇气可嘉,而且他在我身边许久,我也对他很有了解,确实是个有能力之人,只是欠缺表现的机会而已。既然如此,那我就给你一个机会,授你兵马两万,你随天柱王北上去吐谷浑!”

    僧果米钦极为兴奋,跪谢领命。

    琼波邦色极脸色难看,也不明白为何这么重要的任务,却要交给一个毛头小伙。

    可南日伦赞却也有自己的打算,之前以后藏封赏给琼波邦色,那也是为了尽快稳定这块新附之地,免的再生变乱。

    但琼波邦色的实力还是太强了,他也不得不防。

    尤其是他继位后大量重用苏毗和后藏的那些归附之臣,使得吐蕃旧贵族们也是十分不满,甚至连东部小邦领主波塔都已经很有怨言,而这个小邦可是他爷爷仲念德如娶的那个爱吃鱼的妃子的部落。

    这样的亲戚都不满了,南日伦赞也不得不放在心上。

    当然,对于琼波邦色这样的重臣大领主,南日伦赞还是需要安抚的。

    他想了想,“我们得做好两手准备,一边派兵入吐谷浑,一面也要跟中原接触。我打算派一位有份量的重臣前往中原,代表我出使秦国,向中原那位秦国天子求亲,求娶一位公主。”

    过去,吐蕃不过是在高原山南的一个农业小邦国,因此他们也听说过北边的邻居苏毗向中原称臣纳臣,求得册封。还听说更北边的吐谷浑国,能够求娶中原汉家的公主。

    但以往他们只有羡慕的份,是没有那个资格向中原求娶和亲和册封的。

    但现在,南日伦赞觉得自己实力已经很强大了,在高原上已经纵横无敌手,他们要粮有粮有盐有盐,还要牛马有牛马,吐蕃骑兵极为精锐,中原怎么也得给自己一个面子。

    而若是能够得到中原的和亲与册封,那说不定夺取吐谷浑就会更顺利。

    “给中原天子带去一千头耗牛,五百匹藏马,再带些玉石和黄金过去。告诉大秦天子,我吐蕃赞普南日伦赞愿与大秦天子结为翁婿,申以婚姻之好,结为翁胥之国,岁时维护,长睦久安。”

    琼波邦色道,“中原内乱不止,秦国未必能够称霸中原呢,给他们送这么多牛马金玉,还不如向南求娶泥婆罗的公主,以安稳南面。”

    泥婆罗在喜马拉雅山之南,虽然说国家不大,但实力不弱。对于吐蕃来说,泥婆罗明显更近,比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中土大秦更应当搞好关系。

    可伦日南赞却说他仰慕中原文化许久,早听闻过中原汉家之强大,如今虽有内乱,但既然我们打算夺取吐谷浑这块地方,那我们早晚就得和汉家打交道。所以若是能够和亲,是最好的。

    南日伦赞还亲自给大秦天子罗成写了封信,说仰慕中原文化,敬崇大秦天子的威势云云。

    天柱王在等待了十几天,经过了一遍遍的烦躁之后,终于见到了那位高原上的雄鹰南日伦赞。

    他也终于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出乎他的意料,吐蕃居然愿意派出两万兵马北上,随他回吐谷浑讨伐慕容顺。

    天柱王喜出望外,本以为借个三五千人马就不错了,想不到吐蕃王居然如此大方豪爽,一出手就是两万人马,要知道,这吐蕃兵可是极强的,两万人,足够干死慕容顺那个废太子了。

    若是太子慕容恪再从西突厥射匮可汗那里再借来一支援兵,则讨逆必胜。

    天柱王在心里暗暗期盼,希望前往龟慈三弥山西突厥王庭求援的女婿慕容恪也能顺利借到兵。

    “大王的慷慨仁义,令我不知道如何感激了。”天柱王面对着那位年轻的赞普,只得躬身感激。

    “不必如此客气,本赞普平生最是急公好义,我们两家本是邻居,如今你家有事相求,我又岂会坐视。”

第919章 东方不败、一统北方

    开元三年,二月。

    冯孝慈联合赵贵,进驻邯郸,武安郡高君雅部全军覆没。三月,魏王罗存孝连下清河、武阳两郡,夏军第一猛将刘雅被罗存孝阵斩于运河东岸贵乡城下。

    五月,皇帝派大将裴仁基、屈突通率军自河内出击,破汲郡守将范愿。

    三路兵马,十五万人围窦建德、曹宝等于魏郡。

    到六月,除邺城外,整个河北已经尽入秦军之手。

    秦军对夏军形成了彻底的包围。

    邺城惶恐,风雨如晦。

    曹宝眉头紧锁,再次来见窦建德。

    “秦军势猛如此,难与争锋,奈何?”

    窦建德依然还处于被软禁状态,邺城的行宫之中,他手持着一张洛阳报,看的津津有味,这半年来,夏军连战失利,已经丢失了邺城外所有的地盘,但窦建德却长白了点,甚至长胖了点。

    “阿宝,势以如此,为何还不归降?”

    “归降?如何了得?”曹宝不甘心,也无法归附,他兵变软禁了窦建德,力主抗秦,如今山穷水尽,就算归降,罗成只怕也不会给他好下场。

    “我还有十万精兵!”

    “十万精兵?又有几人还愿意战斗呢?不如降秦,也免的一场围城之苦。”

    夏去秋来,邺城的形势已经危急万分。

    因为被长期围困,城中缺粮,百姓无粮可食,每日都有人想办法逃出城去投奔城外的秦军。

    秦军在城外架设了许多大锅,每天大锅煮粥炖肉,那香气飘入城中,不知道令多少腹饥百姓心动。

    曹宝禁之不能止。

    诸军将士虽还有粮可食,但也人心不安,自感前途茫茫,军中一片悲观。

    董康买、王小胡、曹湛等夏将纷纷来找曹宝商议。

    “今日议事之前,我先立个规矩,当初是诸位与某一起指天立誓,要坚决抗秦到底。故今日但有谁敢言降秦者,休怪我横刀无情。”说完,曹宝把腰中定剑解下,交给自己的亲卫队头,告诉他,谁敢说降秦,就直接斩下他的脑袋。

    如此一来,董康买诸将不由的讪讪,本来他们确实想说降秦,可曹宝一来就把路给堵死了。

    “丞相,如今城中乏粮,粮食将尽,奈何?”

    “我意出城决战,突出重围,杀回河间去,重整旗鼓!”曹宝提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计划。

    原本退守邺城,是希望借助这时的地形以坚守,然后等待天下局势变化。

    只是谁料到,局势反而越来越糟糕。

    新年时,江南的吴楚梁三国,与秦国达成了议和,罗成撤回北伐军,把攻占的三国地盘交还,然后三国也把越过长江攻占的秦国地盘还给罗成。

    其中与梁朝萧铣达成协议,秦国以长江以南的夷陵等郡,换萧铣汉江以北的南阳襄阳。

    四国的这份协议的达成,可以说让曹宝最后一丝幻想也破灭了。

    江南三国向秦国称臣,自降藩属,奉开元年号。

    淮南的李子通想当藩属秦国还不肯,结果三国出卖了李子通,秦琼在彭城集结兵马南征。

    大军都还没越过淮河,结果李子通部下就纷纷叛变降秦。

    一场兵变,李子通狼狈的逃离江都城,他渡江欲投沈法兴,结果被沈法兴诱擒,反将他送过长江交给了抵达江都的秦琼。

    秦琼派人直接把李子通押送洛阳,淮南之地的李子通旧部纷纷归附,几乎是不战而下。

    从汉江口到长江口,江北尽归秦国。

    而从汉口到秭归的这一段荆江,虽然江北岸到汉江南岸还是萧铣的,但汉江北也已经尽归秦国。

    更别说一过秭归往西的巴蜀地方,现在几乎是传檄而定。

    在五岭以南,岭南东和岭南西现在更名为广东道、广西道和广南道,还有西南的云南道和黔中道,也已经全都改旗易帜,名义上归附大秦一统,奉开元正朔。

    连原本朔方的梁师都这块硬骨头,虽然也想反抗到底,可是他的部将贺遂、索周等纷纷率部献所守之城归降,一时间,十二城降秦。

    梁师都一时间只能退守朔方城。

    嗣业率军围攻朔方,又拔东城,梁师都退守西城隅顽抗。奈何此时四面楚歌,连原本他倚之为心腹的稽胡部族兵,也不可靠。稽胡大帅刘汝成眼见梁师都困顿,于是暗中派人求见嗣业,约为内应。

    五月,梁师都部下大将辛獠儿、李正宝、冯端等欲归降,刘文、刘兰成等也都秘派人联络嗣业。

    五月底,李正宝等发兵突袭梁师都的皇宫,刘汝成带兵打开城门引秦军入城,而混乱中,梁师都的堂兄梁师洛手刃兄弟,提梁师都首级跪迎秦军。

    梁师都一死,其北梁将士皆降。

    整个关陇地区,再无一反王。

    曹宝寄希望于局势大变,然后东山再起,明显是不可能了。眼看着粮草一天天减少,他也只能寄希望于突围。

    虽然如今北方一统,突围出去,也无地可逃,但他还不是不肯降。

    邺城外。

    三路大军十五万人马,把邺城围的跟个铁桶似的。

    眼看着已经入秋,但存孝却没急着猛攻城池。

    “据情报显示,眼下城中只剩下十万夏军了,他们被困多时,粮草将尽,如今梁师都也被灭,李子通又被擒,整个天下,我秦军已无人可敌,无不臣服,曹宝等也再无幻想,他们即将要出城决一死战。”

    “大帅,曹宝真会出城决战?”

    “这个情报非常可信,现在邺城中已经有许多人盼着我们早日收复城池了,因此各种消息很多。”

    仗打到现在,已经没有半点悬念了。

    存孝的三路大军一路打来,收复了河北各地,还歼灭了夏军近十万人马,现在仅剩下一个邺城和十万孤军,存孝都不用打,只要围困就能困死他们。

    北方的战事已经结束,甚至南方也暂时不会有战事,大秦兵精粮足,粮草辎重源源不断的抵达,就算再围半年都不会有半点事情。

    可夏军就不同了,邺城再坚固,也只是座孤城,丧失了外围全部地盘后,城里别说粮草将尽,就是连烧火的柴都没了。

    “十万饥困之军欲突围,当心他们做困兽之斗。”屈突通提醒道。

    存孝却不急不缓,“无妨,我这里早就得到了一条锦囊妙计,就等着他突围呢。”

    原来,早在半月前,存孝就已经通过情报,判断出夏军要出城突围,于是他特意秘密组织了许多民夫和辅兵,在漳水上游截断水流,筑河堤蓄水。

    就等夏军出城后,来个水淹七军。

    果然。

    不出三日,曹宝果真在一个清晨,打开了邺城城门,率军突围。

    两万夏军骑兵为前锋,后面跟着步兵辅兵,护着皇帝窦建德以及众将校们的家眷等,浩浩荡荡的突出城来,直扑秦军阵营。

    秦军依托阵营,与夏军展开激战。

    从早上杀到午后,夏军的骑兵被秦军围住,其步兵又被随后赶到的两翼秦军合围,近十万步兵和家眷前进不能,后退归路又被截断,只得被驱赶着往东。

    他们被赶到了漳水的河岸边。

    节节败退的夏军发现漳河水浅,可直接过河,大喜。

    然后他们却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一个陷阱。

    当无数的夏军开始渡河后,时机终于到了。

    罗存孝命令上游决堤放水,汹涌的河水滚滚而下,顷刻间就冲了下来,原本极浅的河床,突然就河水奔腾,水深很快达到一丈多深,且水流湍刀。

    被驱赶至此的数万夏军步兵,哪料到会有此灾,一时间溺毙数千,队伍冲散,军阵不再。

    八万步兵与数千夏军家眷便被冲溃,而那两万骑兵也彻底成了孤军,被秦军大军围困在邺城外附近。

    曹宝等少数将领逃走。

    绝大多数的夏军最终投降。

    骑兵投降后,存孝派人开始拉网搜捕被大水冲溃的步兵。

    面对奔驰来去的秦军轻骑,夏军步兵毫无斗志,纷纷放下了手中的兵器,举手投降。

    八月初三,曹宝曹湛两兄弟在清河郡被窦红线率女兵围堵,对于继母的兄弟,窦红线却毫不客气。

    她亲自提着马槊追杀曹宝。

    曹宝兄弟身边不过数十骑,又如何是窦红线和她那一千女兵的对手,最终兄弟俩被乱箭射杀,窦红线亲自砍下了两人的首级。

    而董康买、高雅几员夏军,也没有最终逃脱。

    整个河北都拉起了大网,到处搜捕通缉,这些夏将逃离战场后,都纷纷落网被捕。

    而夏皇窦建德则在邺城外投降,面对秦军轻骑,他没有丝毫反抗,很平静的告诉了他们自己的身份,并投降。

    八月初五。

    存孝的捷报送至洛阳。

    邺城大捷,生擒窦建德,斩杀曹宝董康买等,河北平定!

    值班的宰相房玄龄接到这份捷报,迫不急待的就往宫中去,皇帝还没睡醒,结果就被内侍叫醒了。

    等皇帝来到延英殿见到房玄龄,这位宰相激动的献上捷报。

    “陛下,北方一统!”

    罗成接过捷报,迅速扫过一遍。

    然后,皇帝把身子后靠,半躺在椅中。

    良久。

    皇帝才终于长长的吁了口气。

    “虽然早就料到了这一天,可这一天真的来临时,朕还是有些激动。”

    “恭喜陛下,一统北方!”

第920章 延英殿群殴

    又是一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

    今年的中秋节,洛阳城里格外的热闹喜庆。

    连年的战事,总算看到了点到头的希望。虽还有江南三藩在,但起码北方已经彻底平定了。

    而随着北方战事平定,皇帝也下诏宣旨,免去河北河东淮南关中陇右朔方定襄这诸道的一年两税。

    同时,随着北方平定,朝廷也开始对北方诸道派出官吏,考核胥吏,全面普查人口户籍,清量田地,然后以此为基础全面推行两税法。

    朝廷也正式的废除了租庸调的税制,而全面推行两税法。两税法分为户税和地税两税,户以贫富分九等,地按亩征粮。

    虽然依然还是均田授地,但已不再是按丁纳租调,而是按户等和田亩来纳户税田租。除此外,一应杂税钱也全都纳入了两税之中,不再额外征收。比如百姓们以后不再用免费服役,因为他们交的两税钱里,已经包含了一笔代役钱。

    朝廷要做役,则出钱雇佣服役,百姓若被征召服役,不再是免费服役,相反还有钱。

    过去一丁一年要免费服二十天的役,若没服完,还要出钱折役名为以绢代庸。

    新的这种两税制下,不论官绅贵族平民,皆一体纳粮缴税。以往官员们不纳课不服役,现在一样的是按亩纳税赋,一样的交钱代役,唯一不同的,也只是官员们可以按品级减掉本人相应的减税额,但除本人外的子女兄弟亲戚等,都不能减免。

    新的税制更简单,分夏秋两季征收,也更公平合理。

    占田地多者,家庭富裕者,缴纳的税多,占地少者税少,若是无地则无地税,无财产也无户税。

    同时,工商则有工商税,茶盐酒矿等还有专税,这是过去隋时未有的,同时,就算是官商贵族士人之家经营这些,也一样是不能减免税额的。

    没有征兆显示接下来还会有大战,虽然所有人都清楚,南方的三王肯定还会被平灭,但起码不是现在。

    紫微宫中。

    皇帝今天设下宫廷酒宴,款待功臣。

    平定关陇的罗嗣业、殷开山、段志玄、侯君集等,平定河北的罗存孝、冯孝慈、赵贵等,还有平定河东的屈突通、裴仁基、尉迟恭等,有平定关外的宋老生、罗士信、徐世绩等。

    并有平定淮南的秦琼、苏定方、杜伏威、辅公祜、阚棱、王雄诞等。

    平定山南汉中的单雄信黄君汉翟让等。

    平定岭南的罗艺、李袭志、冯盎、李靖等等。

    又有朝中的诸位宰相侯莫陈、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张须陀、杜淹等做陪。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其实还是另一群人。

    当李密、王世充、窦建德、李轨、陈棱、慕容顺、梁师洛、李世民等入殿后,一众宰相功臣们的目光都变的很有意思。

    “蒲山郡公,这边请!”

    一名内侍过来唤有些失神的李密,请他对号入座。

    鄂国公尉迟恭看到李密居然坐到了自己的上首,登时那张黑脸就更黑了,他劈头盖脸,冲着李密直接拍桌子。

    “你算老几,一个降臣败将,安敢坐在我之上?”

    李密被吓一跳,他个头本就小,也是张黑脸,但他的人跟尉迟老黑坐一块,便显得很小个了,尉迟的块头几乎是他两倍,这宫廷宴会之上,他当着满殿公卿宰相们咆哮他,这令李密非常难堪。

    本来降秦之后,就不得重用,虽授了个九卿之职,还有个郡公爵位,可实际上一直是坐冷板凳,连寺里的职事,其实都一直是由少卿掌着,他去不去衙门坐班都是一样。

    但再憋屈,也不曾有人如今日这般当众辱他。

    李密也是有脾气的人,想当年那也曾当过中原盟主,手下四十万大军。而那个时候,尉迟老黑还在代北打铁呢。

    “这座位都是排好的,我也只是对号入座,为何在你之上,你也不当问我!”他也直接回敬了过去。

    “什么意思,莫非你想说你功劳还有我之上了?”尉迟本来自认为自己很勇猛能打的,可开国凌烟功二十四功臣没有他,辽东的元从功臣里也没他。

    虽说得封鄂国公爵位,但心里还是很不爽的。

    现在李密这么个降臣,偏偏还要坐到他的前面去,这就更不爽了,李密现在居然还敢这么不阴不阳的,他这个暴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二话不说,挥拳就打。

    李密长于谋略,单论勇武,十个他也打不过一个尉迟恭啊。哪怕尉迟手里没有马槊,那也一样是个高手。

    一拳就把李密打的飞起。

    那边同是降将出身,今日也得以列席的李仲文跟李密没隔多远,一看侄子被打飞,也恼了,扑身上来。

    两人拳来脚往打了起来。

    李世民冷眼看着这场面,一声不吭。倒是他身边的堂兄弟李道宗很积极的上前劝架。

    “不要打了,成何体统。”

    他不劝还好,尉迟恭一看,李仲文扯着他一只手,李神通又来拉他,当下更恼了,“你又算个鸟,滚!”

    说着,一拳砸过去,正中李神通左眼,打的李神通天炫地转,甚至眼睛都出了血。

    李世民本来自顾自的喝着冷酒,可一看神通眼睛都差点瞎了,也大怒,操起面前的几案就跳上去狠狠的砸在尉迟恭的脑袋上。

    尉迟恭甩了甩头,看到是独眼李二。

    “找死!”

    他摆臂挥拳,李世民早有预防,闪身躲过,可尉迟的凶猛可不是一般,马上又摆臂来砸,李世民虽举臂挡住,但也感觉一双手臂痛楚无比。

    “休伤我二哥!”

    玄霸冲了过来,他挥起双拳就如流星般砸落。

    那边李密也从地上爬起来,转身加入战团,也趁机围攻尉迟恭,一时间,倒是战的热闹。

    皇帝刚从殿外进来,结果就看到这么一出。

    当下也不由的恼了,“怎么回事?”

    魏征笑着上前来,简单把事情一说,“这尉迟老黑有点糊涂!”

    罗成走上前去,大吼一声,“够了,住手!”

    尉迟本来还想反驳一句,你又算哪根葱,结果一扭头发现是皇帝,于是扬起的拳头赶紧放下。

第921章 武川一司马

    “看看你,像什么样子,你当这是哪里,你当自己是谁?以为这里是菜市场,觉得你还是那个打铁匠?”

    皇帝的质问,让尉迟恭清醒过来。

    他瞧瞧四周,低下愧疚的头,知道自己一时冲动,惹祸了。

    罗成没有急着走到自己的御座前,他就站在大殿中央,手指着尉迟恭的鼻子骂他,“北方才刚平定,天下还未一统,你们这些武将就开始飞扬跋扈起来了?朕前几天还在与宰相们商议实封之事,可是看看现在的样子,一群公侯,居然在宫廷酒宴上群殴!”

    “陛下,臣错了。”

    尉迟恭后悔莫及,单膝下跪请罪。

    “你确实错了,而且错的有些离谱。必须给予严惩,方能让你警醒。温待诏,马上草诏,尉迟恭降爵为马邑郡开国公,食邑削减为八百户真封,贬官为西平郡郡尉,降为从五品下游击将军散阶,三日后出京赴任。”

    如此重的贬降,尉迟恭却不敢吭一声。

    他跟皇帝也有段时间,知道皇帝有时越是发作的快,发作的急,反而是越没真往心里去。

    从三品武将贬为从五品下的散阶,再到四品的郡尉实职,从中央朝廷一下子贬到了青海湖边,这个力度不可谓不大。

    但刚才皇帝骂的这么重,现在的这个处置其实还是留了余地的,起码去西平郡任郡尉,这还是个实权差事。毕竟如今统一北方后,朝廷开始休养生息,虽说不至于就搞偃武修文,但也确实重新调整文武军政。

    道一级不但有三司六使,郡一级也是太守主民政郡尉负责军事兵马,文武分治。

    没贬他去地方任个长史或司马,确实是留了余地了。

    “臣尉迟恭奉诏,谢恩!”

    “退下吧!”

    尉迟恭没脸再留下参与宴会,告退,皇帝准许。

    李密有些鼻青脸仲的站在一边,看着皇帝心腹打手的尉迟恭都罚的这么重,自知今天自己也难好。

    “陛下,臣请罪。”

    罗成瞧了李密一眼,“自知有罪就好,朕待你不薄,也希望你能明白。现免去你的太常卿一职,再降爵为受命侯!”

    原本是蒲山郡公,这个爵位还是他们李家的家族爵,现在一下子贬成了受命侯,这爵号就摆明了有含义的。

    可李密还不能有什么不高兴,不得上前谢恩。

    “与你保留五百户真封食邑,在家好好读书反省吧。”

    罗成过去看了看李道宗的眼睛,“御医!”

    御医上来瞧过,说受伤不轻,不过及时医治的话能保住眼睛,只是以后肯定视力受损,而且将来估计也受不得风。

    “李道宗,朕授你为带方郡司马,待中秋后,你便去安东带方郡徐世绩那里任职做事吧,安心做事,莫辜负朝廷和朕的一片期望。”

    李道宗今天也是无妄之灾,被差点打瞎一只眼睛,结果还要被贬去朝鲜当个司马,甚至皇帝连做态给个爵位安抚下都没有。

    至于李世民,罗成只是瞧了他一眼,然后哼了一声就算了。

    李世民被这一声冷哼激怒了。

    “这不公平!”

    罗成扭头,“什么叫公平?”

    “尉迟恭嚣张跋扈,殴打官员,却只是不痛不痒的贬官。李道宗平白无故,却要被流放到朝鲜去,岂是公平?”

    罗成想了想。

    “朕此前已经准备在原北魏六镇基础上,在阴山、燕山以北,设立沃野郡、怀朔郡、武川郡、抚冥郡、柔玄郡、怀荒郡以及御夷郡。此七郡守御北疆边塞,正需猛将能臣,李世民,朕削去你爵位,贬你为武川郡司马,前往北地戍边守疆。”

    李世民冷眼瞧着皇帝,“你就不怕我去了武川后造反?或者直接叛投突厥或铁勒人?”

    从云中向北出塞之路,东边一道自晋阳经云中、怀荒至大漠。西边一道自云中经沃野、燕山至大漠。

    中间一道则有武川,在阴山道上。

    古人都称阴山以北皆戈壁大漠,戈壁东西数千里,南北亦千里,无水草,不可驻牧。

    得阴山,乘高而望,踪迹皆见,故此六镇为要地。

    北魏认为,朔州是白道的要冲,此处不全,则并肆危殆,武川成为朔州北面的屏障,沃野处于河套平原,是北魏重要的牧场,因此六镇对北魏极为重要。

    如今大秦虽北破突厥,把阴山以南之地皆收归直辖,但罗成依然认为,必须把防线推到阴山以北,因此与宰相们商议许久后,决定不修长城,而是在阴山北到燕山北这一北境线上,设立七个郡。

    然后修建城池堡垒,建立朝廷的牧场,屯田放牧并举,驻军移民,守疆拓土。

    直接把边疆城堡修在大漠之南,使漠北的草原诸部越过漫漫黄沙的大漠后,无立足之点,无法威胁到北疆。

    云中、河套这些能够适应农耕的地区,将成为不受侵袭的稳定农业区。

    为了显示重示,所以罗成破格将新设立的这几地立为郡。

    李世民的祖上,就曾经是武川镇的军人,后来他曾祖李虎才能成为关陇集团的一员,成为西魏八柱国。如今皇帝罗成,却又让他去新设的武川郡任司马。

    罗成笑笑。

    “我既然敢让你去,就不担心这些。当然,若是你真的想不开,做了这些蠢事,那对我来说也不会有什么麻烦,麻烦的只是你。”

    归命侯王世充和违命侯窦建德座位相邻,不过两人从头到尾只是喝着酒看着戏,却没有插一脚的意思。

    本来是崇礼侯的窦建德就因没及时归附,最终兵败投降后封了个违命侯,好在最后一心抵抗秦军的是曹宝,所以归降后倒还能留个富贵。

    窦建德对于什么带方郡司马、西平郡郡尉、武川郡司马这些毫不在意,他很清楚,虽然他降了秦,但他与李密、王世充他们一样,这辈子都难得到秦皇罗成真正的信任,更不可能授他们什么实职要职。

    能在长安领一闲职,安安稳稳的过完下半生,就不错了。

    王世充见李世民这般顶撞皇帝都能无事,不由的一声长叹,“李渊也真是想不通,若是归秦,怎也不失一个顺命侯之爵啊。”

    窦建德却没理会他,只是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

    酒入喉,满是苦涩。

第922章 分封·天之南、海之角

    延英殿的酒宴出了场闹剧,不过也只是个小插曲,皇帝发了通火,贬了几个闹事者,酒宴继续。

    酒宴上,皇帝也宣布了实封的旨意,政事堂负责此事,即将拿出一份实封名单出来。

    “诸位功臣将士们的爵位可能有所调整,但都是论功行赏,且开国实封爵都将为实封,有封地有封户邑民。”

    听到皇帝亲自确认这个消息,众臣们的心情无不喜悦。

    魏王存孝哈哈大笑,忍不住问皇帝,“实封之后,封臣诸侯是否就要离京就藩之国,然后不得离藩?”

    这也是许多大臣们关心的问题。

    他们都知道实封是要分到边疆去的,若是分封后就不能离藩,那就要去当野蛮人了。

    “分封赐邑,那是赏赐功勋,诸侯们一样可以担任朝廷官职。”

    不但是异姓功臣,就是宗室皇族,分封后也一样可以担任朝廷官职,前提是有才有功。若是不任职时,则确实需要返回封地藩国,特别是他们的家眷是必须留在藩国的。

    当然,朝廷也会考虑这些封臣子弟们的教育等问题,因此适龄者送入崇文馆、国子监等学校读书,长大还可以优选入亲勋翊卫府当宫廷侍卫。

    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质子,更能有效的加强中原与诸侯们的关系。

    “这样好,这样好。”存孝哈哈大笑,管他封到哪去,不妨碍他继续在中原当官,就很不错,两不耽误,在边疆有了块可以世袭的封地,中原这边也没妨碍。

    众臣们也都放下心来。

    其实关于这点,之前宰相们也是多有争议。如萧和陈叔达就认为,皇族宗室子弟分封,待年满十八岁后就藩之国,此后每两到三年入京朝见一次,然后其余时间就不得离开封地。甚至杜淹更提出,宗室子弟就藩之后,就不得再离藩,更不得入京,以免以后发生麻烦。

    相反,侯莫陈则提出,宗室子弟应当养在京师,虽分封,但永不就藩,封地只派国官管理,得租赋收入,以免藩王在地方作乱。

    这两种想法,其实在后世比较有名的就是明清的做法,明朝便是不许藩王入京,分封地方,圈养在地方的王府中,甚至轻易都不得出王府所在地。而清朝却又恰巧相反,清朝则是不许藩王出京。

    唐朝时,一开始也是分封宗室就藩之国的,但后来有齐王佑等的谋反叛乱,所有后来干脆也就不让他们就藩,尤其是玄宗继位后,干脆建立了十王院百孙院这样专门圈养皇族的地方,派专人看管,极为严格。

    各朝有各朝的作法,各有利弊。

    罗成始终认为,宗室应当成为助力,为国家和皇朝的屏藩,而不是一直防敌人一样。

    秦朝一统天下,那般强大,可就因为始皇帝对皇族削弱太厉害,结果导致赵高和李斯这一宫廷宦官和朝廷宰相的联手,就主掌了国家政权,皇帝都只成了傀儡,而且天下无一人能够保护皇帝。

    当年汉朝立国后,便大肆分封诸王,可以说若不是如此,说不定大汉也就二世而亡了,诸吕夺位,说不定就成了吕氏天下。

    而曹魏政权的灭亡,也可以说是对宗室防范过严导致,宗室不能护佑朝廷。司马氏篡夺曹家政权,建立晋朝,于是吸取了曹家教训,大分封宗室,还给了汉朝诸王都不曾有的大权,上马统兵下马管民,结果又因宗室权柄过大,且多分封于腹心之地,导致了八王之乱。

    其实历朝历代的政策,都不过是在修补前朝政策上的一些错误,修修改改,兜兜转转,没什么新鲜的。

    罗成希望宗室能够成为朝廷屏藩,成为皇权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又要防范他们坐大,反过来威胁皇权。

    于是他最终还是决定,边疆分封且实行推恩令,并加以控制封国的兵权等。

    只要让封国的兵权、经济权甚至是立法司法等权,都由朝廷控制,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平衡,不致于失控。

    既要让诸侯们拥有一定的实力,不致于只成为养的一头猪,又不能让他们过于强大。

    至于分封之地,罗成更是慎之又慎,经过无数次的思虑后,罗成决定了分封的四大方向。

    东面,将白水黑水之地,拿来分封。那里是人的地盘,但地方大,部落多,也比较分散,眼下他们对朝廷也还算臣服,分封一些诸侯是没问题的,将来诸侯壮大,移民繁衍,再扩大地盘,慢慢的把这些化外蛮荒之地,也变为汉家疆土。

    向南,则是分封到广南道以南以东的地方去,那里是林邑以及真腊,更南是扶南国。

    西南,则可分封到云南之南,西北,可分封到青海。

    至于西域,虽此时还在西突厥之下,但罗成认为,西域之地比较重要,应当将来由朝廷征服之后设立道郡直辖。

    至于北面诸地,阴山南北也已经都设立了郡县,朝廷直辖。至于更漠北之地,朝廷暂时不打算分封到那去。

    而燕山北的奚、契之地,会少量分封一些宗室子弟,形成宗室封国与奚契并存的局面。

    这是一个很大的战略布局,分封的方向和范围已经定下,但谁分封到哪,封多少地,这则还要具体的商议拟定,名单一时还不会出。

    虽具体分封还未颁下,但众臣们已经得到了皇帝亲自的肯定,个个心情大好。虽然也有如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这样坚决反对分封的宰相,认为实封并不是好事,他会削弱朝廷力量,将来甚至可能形成威胁。

    毕竟实封就得给人口,这个诸侯给几千,那个给几百,这可不是小数字,加起来会带来大量的人口外流。

    而且他们也认为,如白山黑水、青海湖边、天南占城、云南之南这些地方,根本难以立足生存,更别提长远发展了。诸侯过去,朝廷不但得给人,还得派兵给他们,那里遍地蛮夷,说不好就国灭人亡。

    但皇帝还是坚持分封。

    分封一则强皇族之力,二则酬功臣之勋,三则还可开疆拓土,若是几代之后,边疆封侯站住了脚,则边患问题可能就大大减少,朝廷的边地开支减少,更别说还能开疆拓土了。

第923章 进贡美人

    延英殿酒宴结束之后,当天晚上,由太上皇召集,皇族又在永安殿举行了一场皇家家宴。

    这一次,皇家众人算是到齐了。

    太上皇和太后坐在那里,看看齐齐整整的一家子,笑的非常开心。

    罗成六兄弟,还有五个姐妹,然后是一众儿媳妇和女婿们,再两边则还有那些年轻一辈的孙儿孙女以及外孙外孙女们,济济一堂,足足有一百多人。

    一大群孩子更是活泼热闹无比。

    众人都很开心,唯独嗣业一直情绪低落。

    今天,对大家来说,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可唯有嗣业,却是孤独一人。

    太上皇罗贵过来拍着三儿子的肩膀,“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得向前看。你兄弟不是从杨家和李家选了四名女子送给你吗?”

    为了安慰被李渊杀死妻子女儿的嗣业,罗成先前特下旨,从隋杨宗室里挑选了两名未婚女子,又选了李渊的两个女儿赐给嗣业,让他们给嗣业为妾。

    只是人送过去后,嗣业却碰都没碰过。

    “是不是对杨李二家女子不满?父亲给你再挑一个大户名门,你是要关陇贵族,还是要山东士族?还是江南华族,五姓七宗可入的眼?”

    嗣业端着一杯酒,摇头。

    “现在没这个心情。”

    他与公主的感情还是不错的,虽然他后来选择了追随兄弟造丈人的反,可妻子也并没有就因此与他决裂,只是谁能料到,这么好的妻子那么可爱的一对儿女,却惨遭李渊毒手呢。

    罗成端着酒杯过来。

    “嗣业,你的心情我们也知道,但也过了这么久了,你也总不能一直光棍,总得续弦再娶,总得生儿育女。博陵崔氏第二房的崔民干现为民部侍郎,他有一个适龄的女子,年芳二八,听说长相端庄,又知书达礼,是个良配,我明天给你亲自做媒,为你向崔民干提亲。”

    嗣业摇头。

    “现在没这个心情。”

    结果老爹一巴掌拍在儿子后脑勺上,“说什么混话,知你与杨氏感情深厚,可你也当把这份感情放在心底,而不是整天要死不活的,日子还过不过了?你知不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嗣业很无奈,被父亲和兄弟逼着,只好点头。

    结果老爹马上又道,“杨家和李家的那几个女子,我也是见过的,都还不错,你也不能浪费了,早点圆房多生几个胖大小子。”

    罗成笑道,“是啊,我给你准备了八百里封国,你不多分几个儿子哪行呢。”

    “你看看老四,儿子都生了十几个了。”

    罗贵说着,又对罗成道,“皇帝你也要多努力,不要整天想着国事天下事,有时也要多关注下你的后宫,想想家事,多生些儿女。咱们皇族本就人丁单薄,我这辈只有三兄弟,你们这一辈,更是只有七兄弟。”

    按罗贵的话说,罗成身为皇帝,怎么也得生他三五十个儿子才够数。

    罗成盯着老爹,“阿耶,我看你也还蛮年轻的,这两年感觉越长越年轻了,你看这头发全都乌黑了,皮肤也亮起来了,不如儿子也给你再找一些美人,你也再努力一下,为咱们皇家多分枝散叶一下?”

    老爹嘿嘿的一阵讪笑。

    以前日子苦,人也老的快,整天也没功夫琢磨其它。现在嘛,日子确实好过了,也清闲了,有的时候吧,确实也会有些小想法。

    只是老爹觉得这种想法很愧对老妻,毕竟秦氏陪了他一辈子,为他生儿育女,与他患难与共。

    “阿娘应当能理解。”罗成笑道。

    这年头纳妾娶小,属于非常正常的事情。

    “算了算了,一把年纪,半截身子都要入土了,就不让人背后戳脊梁骨了。”老爹摆手。

    “徐世绩从带方回来,带回来高句丽女子一百,又有百济和新罗两国,各送了一百民选秀美人,本来我不打算收,可路途几千里,再退回去也不便,所以我打算分赏给诸王和功臣们,正好给太上皇你孝敬些,百济高句丽新罗女子各给你十人如何?”

    老爹有些心动,但还是摇手。

    “不行不行。”

    “可是嫌多?若是嫌多,那就一样孝敬阿爹两个。”

    老爹还在那犹豫呢,结果不妨太后已经过来了,“既然是皇儿孝敬,你就收下罢了,我这老婆子又不会吃醋,我可不是房玄龄的妻子。”

    吃醋这还是个新词,这次徐世绩带回来的三百半岛美人,皇帝分赏给诸侯大臣们,房玄龄身为宰相,于是也一样得了一个。结果房玄龄说不敢收,问他为何,他说家中妻子定会不肯。

    于是罗成便笑说他惧妻,然后派人把三个女子送去房府,同时送去一道旨意。

    若是卢氏不肯让房玄龄纳下这三妾,则赐她一壶毒酒。

    结果出身于五姓七家的范阳卢氏,十分刚烈,居然直接拿起御赐毒酒就喝。

    可等她喝完,却发现这毒酒很酸,原来是一壶醋,并不是真的毒酒。

    这样一来,吃醋这个故事,也就传遍洛阳,人人皆知。

    后来还是罗成的皇后单氏亲自到房府安慰了卢氏半天,才让她勉强同意接纳这三个夷妾。

    老爹听妻子这般说,尴尬的笑笑。

    “笑啥,我还不知道你们这些男人,天下的男人都一般样,这有钱有势之后,便想着纳妾娶小,都一样。”

    想当年,隋文帝杨坚与独孤氏感情多好啊,曾经说好一辈子就夫妻两个相伴一生。结果临到老了,杨坚不也还是喜欢上了年轻貌美的尉迟氏。独孤氏趁杨坚上朝时把尉迟氏杀死,气的杨坚骑上马,一口气跑了四十里地,一人蹲在河边流泪。

    后来独孤伽罗无奈,只得亲自给杨坚选了陈朝宁远公主进御,封她为宣华夫人。

    秦氏还是个比较开明的妻子的,纳几个妾,都只是小事而已。

    三百个半岛美人,倒是很快分完了,皇帝自己也只是留了三个。

    徐世绩面君的时候问皇帝,罗成板着脸说,“下不为例啊。”

    可徐世绩瞧皇帝的样子,似乎一点也不像是不满,而且他最近见到大臣诸侯们时,大家都对他赞许不已,说那些新罗百济高句丽女子很是温柔,有人甚至托他回带方后,再给他们弄点来呢。

    见皇帝回来,徐世绩去鸿胪寺见新罗和百济的使者,对他们说,“去年你们这里进贡的女子们,胖的胖,麻的麻,矮的矮,都不甚好。只看你国王敬重心的上头,封美人的封美人,赐诸侯的赐诸侯,都封赏了去。”

    两个使者听了惶恐不安。

    “我们回去马上再另选,请将军说个美人标准。”

    徐世绩哼嗯了几声,“就照着上次的样子,再各送一百来吧,记得不许歪瓜裂枣充数。”

    两个使者先是愣了一下,怎么先说上次的不行,又说照上次的再送来?然后一下子回过神来,原来是他们嫌少啊。

    两人于是心里松了口气,甚至对本国美人得天国上朝欣赏喜爱而沾沾自喜,非常自豪,我三韩美人,果然名不虚传,连中土大秦皇帝和诸侯们都征服了!

第924章 功成名就

    周德威、王子明、赵贵、周新还有杜伏威五个连襟坐一块喝酒,过去,五人出身都差不多,也就周德威是个小地主,王子明是个读书人,而赵贵是个猎户,周新是个渔夫,杜伏威只是个放猪倌。

    可如今,却一个个皆封国公,尽着紫金。

    “听说大姐夫你马上要出任长安留守了,恭喜啊!”

    周德威哈哈一笑,“都是为皇帝办差。”他年纪稍长,而且向来稳重敦厚,过去征战之时,虽然冲锋陷阵时少,但多是留守策后,也是立下不少汗马功劳的。如今北方平定,皇帝选了这位大姐夫出镇长安城,留守西京,也看出皇帝对他的看重。

    王子明是读书人出身,以前便一直是皇帝的钱袋子管家,之前一直任民部尚书一职。而现在,皇帝已经提拔他为尚书右仆射,原右仆射杜如晦转为左仆射。

    而左仆射侯莫陈转为中书侍郎加同门下平章事衔。

    现如今的宰相班子,又经过了调整。

    中书侍郎侯莫陈、房玄龄,门下侍郎魏征、萧,尚书左仆射杜如晦、右仆射王子明,御史大夫杜淹、翰林学士承旨陈叔达、枢密使张须陀,吏部尚书屈突通、兵部尚书卫文升。

    皆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宰相人数达到了罕见的十一人之多。

    而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宰相由过去的三高官官,到如今的不再局限于三高官官,而是以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才是宰相。

    且三高官官都空缺,只是仆射和侍郎主持省务。

    另一方面,中枢也从尚书省,转移到了门下省的政事堂,政事堂还专设了五房,有下属官吏协助宰相们理事。

    十一位宰相没有首相次相辅相这些,而是轮流主持政事堂议事,并设有政事笔,当值宰相则执政事笔。

    政事堂平时由当值宰相坐班当值,遇重大事务则召集诸位宰相一起议事商决,平时下朝后,宰相们各回本衙,处理本衙事务。

    这种改变,其实也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这好比隋初时,朝廷大事是在尚书省,就类似是国wu院中总理主持,然后现在的政事堂,则相当于常wei会,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方为真宰相,就类似于加了常委衔。

    群相议政,能避免权臣奸相,同时也能大大提升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效率。

    天下之大,若是事事亲为,皇帝累死也办不完。所以他效仿明朝制度,另设通政司,所有奏折都先送到通政司,由他们抄录备份,然后送一份到政事堂,送一份至皇帝御书房,再留备入档一份。

    送到政事堂的奏折,由宰相们议论,给出相应的处置方案,他们将处置的方案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外。并且根据奏章内容的轻重缓急等,贴不同颜色的纸,一般寻常事务,只贴白纸,然后是绿纸,再是黄纸,重大紧急的事务则贴红纸。

    贴纸完,再交回通政司,再次抄录存档,然后送御书房。

    这时,翰林学士院的学士们,则要负责为皇帝先行浏览分类,如确认白绿贴纸的奏章分类属实,且贴纸上的处置得当,便会代皇帝朱批转回通政司。

    通政司再按其类别,转到尚书省,尚书省给予自己的建议或附议,再转给相应的六部九寺衙门,对应的部寺根据宰相和尚书省的指示执行。

    而对于贴黄贴红的重要奏章,则才会送到皇帝面前过目。

    翰林学士会先拟好一个目录,简略注明各道奏章的内容和宰相的处置,由皇帝过目。

    皇帝便可据此先筛选一遍,既做到心中有数,又不错过重大事务。

    对宰相们票拟得当的奏章,皇帝会指示翰林学士代朱批通过。而对有疑惑的,则会亲自研究,甚至做出指示,由翰林学士代批旨意。

    若是对宰相票拟处置不满,也可否定,打回让宰相重拟,或直接给出自己的处置结果,交由宰相商议。

    最终形成决议,则还是要交由中书拟诏,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翰林院学士在这个决策层里,充当的是皇帝的秘书角色,甚至是智囊顾问角色。

    中书门下政事堂,是最高决策中枢,而皇帝则是最终决策人,但门下省又负有最终审核权。

    层层架构,既要保证皇帝不被宰相百官欺瞒,同时又得保证皇帝能够及时的掌握和处置军国政务。

    皇权和相权相互制约,保证平衡。

    虽说如今的皇帝之权威,不是宰相们能够掣肘的了的,但罗成却还是不嫌辛苦的亲自设计了这一制度,就是为了保证以后的皇帝,在这个框架之下,不会出乱子。

    既避免后世子孙专权乱政,又防出现权臣奸臣夺权乱国,可谓是用心良苦。

    王子明在这个时机下,出任右仆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是尚书省权力下降的时候,但不管怎么说,也是拜相了。

    一众连襟中,他算是第一个拜相的。

    “读书人就是好啊,你看十一个宰相,也就是枢密使、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这三人是武将出身。”

    赵贵有些忍不住道。

    他刚刚被诏授为襄阳太守,算是从武职转为文职,但心里落差很大。此前他镇守北京,后来又担任了都统。

    那可是统领两道兵马啊,如今转为襄阳太守,却只是一郡之民政长官了。

    相比起周德威的西京留守,明显要低了一级。

    可八大都统,尽皆罢撤,赵贵也无奈。

    毕竟眼下北方一统,朝廷打算休养生息,并不打算这个时候南征,所以各行营都撤了,都统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周新则是被授命为蜀郡太守。

    “老五,你呢?”

    赵贵扭头问最小的妹夫杜伏威,这位曾经的江淮之王,最近似乎过的有些不太顺。先是王君廓谋反一案牵连到他,虽是后来没事。可他又被李子通阴了一记狠的,把淮南几乎全丢了,损兵折将众多,狼狈不已,自己还受了重伤,差点没命。

    如今回京,虽然伤好了,但皇帝却迟迟没有给他再授新职,淮南有秦琼坐镇,他是回不去了。

    杜伏威有些尴尬的笑笑,“暂时还没消息呢,估计陛下想让我再留京养养伤再说。”

第925章 山头

    罗成打量着杜伏威,“看你的精气神儿,倒是不错,看来伤势已经好的差不多了。”

    杜伏威笑道,“臣的那点伤早已经好了,追随陛下以来,臣也大小百余战,负伤数十次,有好几次比这还重呢。上次只是一时不察,着了李子通那叛贼的道,将养这么久,早好了。如今,又是生龙活虎,依然可以为陛下披甲上阵,统兵讨逆。”

    罗成拍了拍杜伏威的肩膀,笑呵呵的道,“年轻确实筋骨强,但也不能大意,可不能落下什么病根,将来遗祸无穷。你啊,就安安心心的呆在洛阳休养一段时间,先前朕下旨敕造的吴国公府住的可还舒适?”

    杜伏威直言道,“陛下所赐宅第十分好,只是我这些年久在军伍,整天东奔西走,早习惯了营伍生活,这一下子闲下来,天天对着些歌妓舞姬家丁奴仆的,倒是十分不惯了。臣还是想出去做点事情,如今江南虽暂不征讨,但也需要做好准备,臣熟习江南,想回去做事。”

    皇帝却没答应,转而问道,“你觉得辅公怎样?”

    “陛下?”

    “辅三虽说当初也是跟着我一起打天下的,但他后来与你在江淮呆的时间也长,倒是跟我有些远了。我想问问,你对他是何印象,又如何评价?”

    杜伏威不知道皇帝为何有些发问,他暗暗打量皇帝的表情,却什么也看不出来。如今的皇帝,越发的有些喜怒不形于色,不怒自威,根本猜测不出君意。

    他斟酌着道,“宁国公与我在江淮搭档数年,为陛下也是出生入死,忠心耿耿”

    “可为何却有人说辅公对朕颇有怨言,甚至说他在军中广收义子,拜把子结兄弟,大立山头?”

    皇帝这番话,让杜伏威大惊。

    事实上,皇帝所说的收义子拜兄弟立山头这些,其实他也一样有。甚至可以说,辅公的这山头,他才是首领。

    但这本来也不是什么稀奇之事,历来军中就山头多,各种乡党、亲戚、朋党等便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山头,而收义子更是普遍现象。

    比如皇帝都收了好些个义子,大秦的诸将,哪个又没有义子?

    据说张亮曾经行走在黑暗之中,负责情报时,收的义子更是多达五百个。

    可偏偏现在皇帝却拿这事来说辅公,这就说明,已经不仅仅是山头这么简单的事了。

    怨言。

    这两个字,说轻也轻,说重则重。

    对皇帝有怨言,若是往深追究,那就是死罪。

    “陛下,军中将领向来有收义子假子的习俗,宁国公也不能免俗,说来臣以往在军中也收了一百多个义子,如今想来,确实有些过头。至于说山头,其实可能是被人误会了,宁国公这人嘴巴直,有时说话不过大脑确实,臣也曾经说过他多次,可他就是不知悔改,但若说他对陛下不满,那真是冤枉,他对陛下可是忠心耿耿,绝无二心的。”

    “伏威啊,当年我江南平乱后,留你和辅三在江南,是看重你们年轻又有拼劲,胆大,能干。我也知道你们在江南并不容易,孤军做战,几次遭受兵败,十分艰难。可朕把这些都记在心上,所以开国后,对你们的封赏也高。你画像凌烟阁,辅三也一样得封国公。”

    “可有的时候啊,总有人会膨胀,就好比王君廓和刘武周,这二人的下场你们也看到了。朕不是汉高祖,不是那种杀功臣之人。这江山是你们与朕一起打下来的,所以朕也想与你们共享这江山,所以才有改爵实封,但是”

    杜伏威脸色发青。

    他们久处江淮,所有他们当初那支人马比较封闭,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山头。可后来皇帝入关,却让单雄信等外来大将接掌大权,这让江淮将校上下确实有些不满。

    上次李子通的叛乱,其实里面就有江淮将领对朝廷的诸多安排不满,结果导致江淮系和朝廷下派系之间的不和,最终给了李子通可乘之机。

    而后杜伏威兵败重伤,朝廷空降秦琼接掌江淮,辅公等不少江淮系将领都受到了贬降,而山头的杜伏威入京后更是被闲置,这越发让辅公这个江淮军二号极为不满,发了不少牢骚话。

    若仅是些牢骚话,皇帝今天也不会拿出来跟杜伏威说。

    “向朝廷检举辅公的可不是一个两个,连阚棱和王雄诞都检举了他,可知辅公最近举动有多出格了。朕不想看到他走岐路,我知道你们关系好,非同一般,希望你能给他去封信,劝他入京。”

    “陛下。”杜伏威没想到事情已经到这么严重的地步了。

    “伏威啊,你知道辅公最近在做什么吗?他暗中派人四下散布谣言,说朕要杀你,还说朝廷要对江淮系赶尽杀绝,如对代北的刘武周义武军一样,这不是一派胡言吗?辅公不知道从哪结识了一个邪道左游仙,整天服丹迷信,真以为自己多了不得。”

    辅公暗中派人散布谣言,说杜伏威被朝廷诱往京城,准备毒杀他,还说杜伏威难以回淮,传来书信,让他们准备起兵。他又暗中派人去游说林士弘旧部张善安,张善安此前以淮西地归附大秦,被授任为太守。

    两人书信往来,欲联合起兵,尽取淮南,也想如林士弘等三王一样,割据称王。

    “他已经越走越远了,趁现在还不晚,你出面劝说一下他,让他来京,则朕可以从轻处置。若是他一心孤行,那他就不会有好下场,他自以为一切行事机密,可其实朕对他的一举一动,都清清楚楚。朕也完全有能力,随时可以擒杀他。”

    杜伏威汗如雨下,他这时已经完全明白,皇帝表面说让他劝辅三,但未必就不是怀疑他也卷入其中。

    “陛下,臣对陛下和朝廷忠心耿耿,绝无二心,更完全不知道辅公祜的这些所为。”

    皇帝拍拍杜伏威的肩膀,扶他起来,“朕相信你的忠诚,你不必惊慌,辅三是你和士信的结义兄弟,朕还是希望你能拉他一把,回头是岸。”

第926章 孤身

    辅公这个元老之臣,与张善安这样一个新附降臣,勾结到一起,阴谋叛乱,其实罗成虽有些意外,但不奇怪。

    这缘于朝廷对地方的新一轮调整。

    在先前,征战之时,对于那些统兵之将自然是授权颇大,他们往往有权宜行事的权力,甚至拥有承制拜封特权,所以那些在外统兵的大将,尤其是镇守一方的大将,往往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山头。

    他们大肆提拔亲信,拉帮结派,这本来也是很寻常的事情,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嘛。

    而朝廷对于那些愿意归附的敌将,往往也是给予极高的待遇,甚至带着军队和地盘归附的,往往依然让他们统领着旧部管理着旧地。

    但那往往都只是一时的权宜之策。

    当天下一统,形势渐趋安定之时,朝廷便不可能再这般权宜下去。

    一方面是全国军队的整编,裁撤的裁撤,调换的调换。另一方面,官员重新考核,调换、升降甚至是罢撤都是在所难免的。

    杜伏威入京闲置。

    辅公改任淮南道的左提刑按察使,这是个三品的官职,一道三司六使之一,算是道级的长官了。但相应的,这个左按察使,既不能统领民政,也无法掌管军队,只负责司法监察。

    这样的调整,本来是很正常的,毕竟这是大秦的制度,战乱结束,趋于安定后,便要文武分治,各司其职。

    辅公以前虽是淮南道的二把手,但毕竟那是以前,是战时,与现在情况不同了。朝廷授他此职,也是鉴于他的一些风评不好,所以授给此职,也是给予一点警告的意思。

    可辅公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愤怒怨恨了,居然开始想要谋反。

    张善安本是降将,当时率部献城归附,朝廷授他开国伯爵位,还给他太守之职,让他继续统领旧部。到如今,淮南安定,于是朝廷要裁撤他的兵马,同时要调整他的职务,要将他调离江淮,同时授他一个郡长史之职。

    这只是正常的调动,毕竟张善安以前只是个渔民,大字都不识一个,十七岁就做了盗贼,此后加入乱军之中,纵横江淮,投奔过的势力都有好几个。

    让他继续当一个太守,肯定是不合适的,安排他去做个长史,那都是对他的优待了。但张善安不这么想,他认为这是过河拆桥,虽然朝廷授他的开国伯爵位没变动,可他依然不甘心。

    马上能打天下,但马上不能治天下。

    所以当初打天下时,出力最多的都是那些武将们,但现在要治天下,不论是朝廷还是地方,都更需要那些读书人出身的文臣们。

    当然也有些武将是文武皆能,但毕竟少数。所以现在朝廷上下都在进行着这轮大调整,官吏们要接受吏部的考核,还有巡视特派组的暗访明察,对于各道郡县的各级地方官员,都将优者上,劣者下。

    如张善安这样既是半路投降,又没啥出身,尤其是大字不识一个,且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治民本事的官员,往往都是要调离重位岗位,退居二线的。

    而还有一些官员,就算确实有本事,可也为了其它方面的考虑,可能要调换岗位。

    别说这些地方文官,就是所有的军队,现在都在大调整,重新整编,大量裁军,同时对将领们实行大对调。

    一般的官员们也能接受这些,可偏偏还是有不少人是不愿意接受,不肯接受的。似乎这一动,就不得了。

    只是有的人也只是心里不满,有些人嘴上说几句,但真如辅公这样,丹药吃多了,被妖道左游仙蛊惑几句,就真以为天神附身的糊涂鬼并没几个。

    至于张善安这样的人,本就是愚人一个,乱世里的墙头草,信奉的始终是武力,所以紧握着兵马不肯松手,谁想动他的兵,他就反谁,过去因此几次归附又几次反叛改换了好几家门庭,如今归秦不久,又想反了。

    “陛下,都是臣没有带好头,臣愿意将功赎罪,亲自往淮南一趟,以平息这场变乱。”

    罗成笑道,“你真想亲自去淮南?”

    “臣请陛下准许,臣不要一兵一卒。”

    “伏威啊,你是我老兄弟,又是我妹夫,我担心你把辅三当兄弟,可辅三到时未必把你当兄弟,若是一个不好,你估计得丧命在那。其实,若辅三执迷不悟,朕有的是办法除掉他。”

    “请陛下给臣一个机会,也给辅三一个机会,当年我二人刀山箭雨追随陛下走过来,如今不想他因为一个妖道蛊惑而丧命。臣相信,若是辅三见到臣,听臣言明道理后,定能幡然醒悟的。”

    “好,朕就给你和辅三一个机会,记住,若事不可为,你自己回来,别丢了性命,我可不想我五妹年纪轻轻就做了寡妇。”

    杜伏威跪谢。

    淮南道,道城便设在庐江郡,而非设在江都。

    杜伏威陛辞出京,自洛阳乘船沿大运河而下,一路上不断换乘舟船,运河联通着一条条的河流,因为运河是沟通诸河的,所以运河的水流方向变化不断,有时向北,有时却又向南,甚至有的时候,因为水位相差大,运河上还要修坝建闸。

    因此,运河虽联通南北,但实际上船只在运河上并不能够畅通无阻,很多时候,运河行船都是分段的,因此便也有汴船、淮船等各种称呼,每种船只专跑一段运河。

    不过就算如此,从洛阳到庐江,其实也很快。

    全程水路,洛阳到荥阳,荥阳又至盱眙,再至山阳,然后下江都,入长江逆流西上,入巢湖,再沿河逆水而上便直抵庐江郡合肥城。

    杜伏威此行,轻车简从,就带了一个老仆,余者谁也没带,他甚至沿途都没有住过官方的驿站。

    当他踏入合肥城的时候,能感受到这座城池的不一样。

    他嗅到一丝战争前的味道。

    他带着老仆,径直入城,一直来到了按察使衙门。

    “闲入勿入!”

    守门士兵看到身着布衣的杜伏威,根本不知道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江淮之王。

    “滚进去告诉辅三,就说杜伏威来了。”

    守门士兵听到杜伏威三个字,惊讶,左右瞧了瞧他,也实在无法拿他跟那位江淮之王联系起来。

    杜伏威冷眼一瞪,那士兵居然有些慌,不由自主的就往衙门里跑去报告了。

    衙门内。

    辅三正跟左游仙在一副地图前谋划着,屋里还有好几位将校。

    “时机已经成熟,随时可以起事。”左游仙笑着道,他身着道袍,手执柄拂尘,留着山羊胡,倒有几分魏征以前的模样。

    “报,门外来了一人,自称是杜伏威,让将军出去见他。”

    辅公愣住。

第927章 将功赎罪

    辅公提着一把出鞘的剑,大步奔门口而来,嘴里还喊着,“我倒要看看是哪个不长眼的贼子,好大的胆子,居然冒充我兄弟之名。”

    他脚刚踏过门槛,结果就见一物向他砸来,连忙挥剑挡下。

    “大胆,竟然袭击本官,来人,把此贼拿下!”

    “我看谁敢!”

    一声大喝,杜伏威指着辅公,“辅三,睁开你的狗眼瞧瞧,我是谁?”

    辅公本来听说门外有人自称杜伏威,还是孤身一人而来,还穿着布衣,便以为是哪个胆大之徒冒充的。毕竟以他对杜伏威的了解,杜伏威虽也跟他一样出身贫穷,但发达后还是喜欢奢华爱摆排场的。

    身上穿的肯定绫罗绸缎,出行肯定得有几十人护卫,怎么可能一人来。

    再说了,杜伏威入京之后就不得回了。

    这声大喝,让辅公吓了一跳,这声音太熟悉了,仔细瞧去,可不就是杜伏威吗?

    “二哥?”

    辅公欣喜的扔下剑,跑上前来,“二哥你怎么回来了,还这副打扮?可是逃回来的?太好了,我这里正准备干一件大事,就缺大哥领头。”

    杜伏威却扬起巴掌,狠狠的扇了辅公一巴掌。

    辅公被打懵了,左游仙和其余一众将校也懵了。

    杜伏威打完,转身对身后老仆道,“取我官袍玉带!”

    那缺了两颗门牙的老仆干巴黑瘦,却很淡定的站在那里,闻言,便把身后的包袱取下,从中为杜伏威取出他的飞鱼袍来。

    形似蟒龙的飞鱼绣在红色袍服上,十分的张狂。

    杜伏威当众脱下身上的布衣,穿上飞鱼袍,然后又扣上玉带,再戴上了嵌玉梁冠。

    “剑来!”

    老仆把刚才挑着包袱的长棍解开包着的布条,里面居然是一把玉具长剑。

    “请御赐尚方宝剑!”

    杜伏威恭敬的对着北面拱手,然后接过宝剑,他拔剑出鞘,指着辅公。

    辅公看着换装完毕,威风凛凛的杜伏威,脸上笑容很难看。

    “二哥,你这是做什么?”

    “我来救你的命。”说完,杜伏威挥剑上前,一记劈砍。

    这是把剑当刀使。

    辅公吓一跳,慌忙后退。

    结果却发现这如匹练般的剑光不是指向他,而是他身边的左游仙。

    剑光闪过,红光乍现。

    左游仙怔怔的站在那里,怎么也没有料到,这看热闹怎么看到自己身上来了。

    他伸手去摸颈项,却发现血喷涌而出,怎么也止不住。

    “我我”

    杜伏威收回剑,冷冷看着左游仙,“妖道邪门,妖言惑众,诛之而后快。”

    左游仙不甘的倒地,抽搐几下,不动了。

    “二哥,你这是做甚,为何杀我道师。”

    “不杀他,你就不会醒悟。”杜伏威冷眼看着辅公,“辅三,我才离开多久,你为何就如此走上岐途,你难道不知道,这是条死路,王君廓、刘武周的前军之鉴,你就没看到吗?”

    辅公脸也黑了下来。

    “二哥,看来你是来替皇帝做说客了。”

    杜伏威摇头,“不,你以为皇帝需要说客吗,你真以为这淮南是你的,你以为,你真要起事,会有几人支持你?不说秦琼就镇守在江都城,就说这淮南旧部是握在谁手里,是你吗?不,是在阚棱、王雄诞和西门君仪他们手里,而他们是你的心腹吗?不,他们是皇帝的义子。”

    “醒醒吧!”

    辅公摇头,“西门君仪娶了我妹妹,与我向来默契,王雄诞与阚棱也与我并肩作战多年,关系岂是一般?”

    “二哥,你错了,皇帝过河拆桥,大家早就心怀不满了,阚棱他们也与我表达过此意,他们都表示只要我起兵,便愿意随我一起再战天下。”

    “屁,你是不是吃丹药吃傻了,他们这是在骗你,你还傻乎乎的相信,他们只是想看看究竟有多少如你这样又狂妄又愚蠢之人,到时让你们全都跳出来,然后一网打尽。”

    “你骗我!”

    “辅三,我们兄弟多年,我为何要骗你?我千里迢迢赶来合肥,那是苦求陛下给的一个机会,你的这点小阴谋,洛阳的皇帝早就了如指掌。听我一句劝,回头是岸,还来的及。”

    辅公怔怔出神。

    “你不要为了自己的那一时冲动,葬送了自己,想想我小妹,你不想让他被送入教坊吧,想想我那小外甥,你不想他小小年轻便被斩首吧?想想吧,如今的这一切,是我们拿命换来的,没错,可这一切,那也是在皇帝的带领下,没有皇帝,我和你还是章丘的那两个穷小子,也许在隋末乱世时,也加入了一股乱军,或早就死在哪个荒野河边,或许也当过一方枭雄,但又如何?看看李子通,看看左才相这些人吧,你辅三以为自己很厉害吗,你莫一时冲昏了头脑,你想起兵,什么也不会得到,只会毁掉现在这一切。”

    杜伏威当年与辅公还有罗士信一起结义为兄弟,后来杜伏威娶了士信的妹妹,辅公则取了杜伏威的妹妹。

    他们的关系,不是一般的亲。

    辅公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把一切想的太简单了。在左游仙整天的蛊惑下,他似乎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我要怎么办?”

    “将功赎罪!”杜伏威道。

    开元三年,十二月初二。

    杜伏威伪装成辅公的亲兵,随辅公前往西南同安郡见张善安。

    同安郡怀宁城中,辅公与张善安相见。

    辅公陈明厉害,说明来意。

    “将军为何出尔反尔?”张善安大怒。

    杜伏威亮相,“既然执迷不悟,那就休怪王法无情,来人,拿下此贼。”

    辅公的亲卫捉住张善安,接着夺取怀宁城。

    张善安各部听闻,都十分愤怒,欲围攻怀宁,夺回张善安。

    辅公亲自到城头上,向城下的叛军喊话,“非我擒拿张太守,而是张太守有心悔改。他对我说,本无反意,只是被麾下将士们裹挟,实属无奈。因此,他请求我接管郡城,你们这些人为何却不明白,还一心要反叛朝廷呢?”

    张善安的部下见怀宁城守卫森严,难以攻夺,又听说这番话,都以为张善安真的反悔投降朝廷,于是骂道,“姓张的居然出卖我们,自己去讨好朝廷,真他娘的不要脸。”

    骂完,这些人一商量,既然姓张的不肯干,那咱们自己干吧,于是众人各自引兵退去。

    杜伏威和辅公下令部下和城中兵马追击,连败叛军数阵,叛军于是溃散,许多人干脆投降。

    数日间,杜伏威与辅公平定张善安诸部,江淮的一场叛乱于是消弥。

    事毕,杜伏威带辅公和张善安一起返回洛阳,将江淮之地交付给秦琼、阚棱诸将。秦琼和阚棱便立即推行整编,设立军府,裁撤老弱,调换军官,一时江淮稳固,消息传回洛阳,皇帝大喜。

第928章 开国上将

    “陛下,杜伏威已经带辅公和张善安入京,秦琼顺势推进淮南军改,如今淮南道裁汰老弱,省并多余,现余一万二千兵马,分设军府,驻于各要紧处,对调军官,划田军屯、授分府兵军田,一切井然有序。”

    魏征笑着向皇帝拱手道喜。

    本来一场叛乱,因杜伏威一人,便解决了。

    皇帝倒没显得太过高兴,对他来说,这个解决的结果,不过是证明了杜伏威的忠心,还有辅公的一点悔改,其实杜伏威不去,他也有好几个方案可无声无息平定这起乱子。

    “玄成啊,你说朕要如何处置这辅公和张善安呢?”

    魏老道捋着胡须,他是诸位宰相中,与皇帝关系较亲近的,有时候,有些事情皇帝不愿意跟其它宰相谈及,却愿意与他商量,这份信任是极难得的。

    “臣觉得,辅公毕竟是凌烟阁功臣,当年的从龙元勋功臣,既然反迹未显,也没有什么坏结果,他及时的悔改,还助朝廷除去了张善安这个逆贼,可以从轻发落。”

    “怎么个从轻发落法?”

    “不如不对外公布其谋反之事,保留他的凌烟阁画像,保留他的宁国公爵位,但是,将他贬官降职,贬往边地,令他悔过,将功赎罪,以观后效。”

    魏征提醒皇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已经除掉了王君廓和刘武周之名,这么短时间要是再除去一个,终有些不太好听。

    若是皇帝的功臣,个个都成了反贼,那总不是好事。

    “那就将辅公贬往黔中道,贬为夜郎郡太守。”

    夜郎郡,是大秦在原西南的柯郡中划出的一个新郡,柯郡很大,几乎占据了后世半个贵州那么大,为了加强对西南的统治,所以不久前朝廷特新划一个黔中道,并设立了黔西、夜郎、黔中、黔安、安顺、镇远等数郡。

    大业时,这里仅一个柯郡就占据大半个后世贵州境,便可知当时的隋朝对这里的统治有多薄弱。

    朝廷新设的夜郎郡,主要辖区便在后世遵义一带。

    这里处于朝廷的云南、剑南、巴汉、湖南四道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朝廷对于西南的经营策略,其实也就是一带一路,修路、筑城、驻军、屯田、移民、贸易,就是这么简单。

    但西南的重重大山,却会成为阻碍,路难修,城难筑,尤其是这边聚集的原住民都是各个部族的夷人,许多夷人都不开化,处于蛮荒之中。

    虽然传说古夜郎国曾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比华夏文明短,但汉朝时就被灭了,而且当时的夜郎国也只是部落联盟,古夜郎灭亡后,西南夷各部为政,混乱不堪。

    就算中原各朝不断的南下经营,但推进缓慢。

    西南夷虽不如草原部族对中原的威胁大,但叛乱也是家常便饭。

    要想彻底的稳固西南,并不容易。

    朝廷计划修一条贯通巴汉道南北诸郡的道路,自汉中向北还可联接西北关中长安、东北联接襄阳、洛阳。

    这条路向南还可延伸入黔中,甚至进入云南、广西、广南,这条西南大动脉若是修成,将比长安入成都抵云南的那条道路更加重要。

    新设的夜郎郡,便处在这条大动脉的重要节点上。

    因此让辅公去夜郎任太守,虽为贬降,但其实是给了他将功赎罪的机会,并不是让他去混吃等死的。

    “辅公脑子还是很活的,也挺有干劲,只是一时脑子糊涂走了歪路,希望陛下再给他一个机会。”

    “好吧,明天朕亲自跟辅公谈谈,敲打敲打一下他,希望他能明白大家的一片苦心。至于张善安,这种朝三暮四之徒,必杀之以敬效尤。”

    张善安在洛阳被公开处死,李密王世充等人也被通知前去观刑。看着张善安被处以千刀万剐之刑,死的无比痛苦,李密这些曾经的反王,也不由的后背汗湿衣襟。他知道这是皇帝的警告,虽心里苦涩,却也无奈。

    杀死张善安后,皇帝便下诏,各道诸郡,全面推进军改、税改,全面考核官员,能者上,弱者下。

    此时朝廷名义上一统天下,除了江东、江西、湖南三道还未平定,其余各地皆已扫平。

    安东、辽宁、河北、定襄、朔方、河东、山东、河南、淮南、关中、陇右、河西、巴汉、湖北、剑南、云南、黔中、广东、广西、广南,实际统有二十道,划为二百零八郡,县一千零十五。

    枢密院和兵部拿出的军改方案是实行府兵制的同时,再增加了禁军系统。

    禁军编设左右神策左右神威左右神武,和左右神机左右神捷左右神勇,共十二军,每军两万四,共计二十八万八千人。

    他们称为北衙十二军,负责拱卫六京,宿卫皇城,随扈皇帝。十二军主要驻于六京,同时也轮流到边疆驻守,并且遇一般的战事、叛乱,优先抽调禁军出征。

    除这北衙十二军外,原府兵十二卫四府,依然保留,十二卫为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翊卫、左右屯卫、左右侯卫和左右御卫,十二卫统领南衙府兵,天下各道设立军府,编额五十七万六千,每卫编有四万八千。

    此外南衙还有四府,四府为金吾卫府、千牛卫府、备身卫府、监门卫府。此四府不统外府兵,只统皇帝近身侍卫以及宫门守卫。

    另外还有内军十二军府,内军则是亲勋翊三卫六军府,以及东宫亲勋翊三卫六军府,内军皆由贵族勋戚官员子弟充当。

    整个大秦军队体系很清晰明确,规模也十分庞大,达到百万之众。

    其中南衙府兵是属于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的农兵一体,而禁军体系,则是募兵制下的常备军职业兵体系。

    主要是从府兵中精选的年轻精锐之兵,他们当兵拿饷,职业军人。

    至于南衙四府,则是府兵番上宿卫。

    而内军,则是勋戚官员子弟充当,这些人充当皇帝的侍卫同时,也相当于是武官培训。

    没有全面继承隋朝的府兵制,是因为大秦的国策是要不断开疆拓土的,因此必须有常备军,而不搞全面募兵制,则是因为全面募兵制军费太高,大秦也吃不消。

    所以北衙禁军和南衙府兵,其实就相当于是两级军制,一般情况下,有北衙军就够了,若是战事规模扩大,或者内部叛乱的情况下,则开始征召府兵补充。

    北衙军由皇帝直接统领,而南衙军由宰相负责。枢密院、兵部、十二卫、十二军分别掌握军令、军政、统兵等职权。

    一般情况下,大秦朝廷只需要供养北衙的十二军以及南衙四府和内军即可,军费开支降低同时,秦军的战斗力又能保持。

    而将来分封诸侯后,各诸侯国内的驻军,也一样还是在南衙十二卫府里抽调兵马,在其兵额之内。

    南衙十二卫主将称大将军,北衙十二军主将则称上将军,品级皆为正三品。

    四府和内军二十军府主将,则称为中郎将,品级正四品。

    军改内容巨大,随之而来的也将是全军范围内的一次巨大将领对调。

    十二位南衙大将军,十二位北衙上将军,四位南衙中郎将,十二位内军中郎将,再加上二十位左都督指挥使和二十位右都督指挥使,这么多职位,谁能上,谁不能上,足够让皇帝和宰相们头痛许久了。

    好在有辅公的前车之鉴后,皇帝和宰相们相信,军改应当会比较顺利,不会再有人脑子发昏乱来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231/ 第一时间欣赏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 作者:木子蓝色所写的《隋唐大猛士》为转载作品,隋唐大猛士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隋唐大猛士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隋唐大猛士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隋唐大猛士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隋唐大猛士介绍:
我表哥秦叔宝,我弟罗士信。
本是乡间一少年,终成隋唐大猛士——白虎罗成。
读者交流群:六五六一一八四八八隋唐大猛士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隋唐大猛士,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