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隋唐大猛士TXT下载隋唐大猛士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隋唐大猛士全文阅读

作者:木子蓝色     隋唐大猛士txt下载     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109章 会盟

    李靖回到了南海城。

    现在他每天忙的都只能睡两个时辰,做为岭南三道经略安抚使,宁氏等人的叛乱虽平定了,可善后之事并不容易。

    除非朝廷能够效仿前朝,对岭南也实行羁制度,不编户,不量地,不征税赋,不设军府,任命那些俚帅汉豪为郡县官长,每年只收点象征性的进贡。

    这终究是不可能的了。

    “岭南自汉朝起,虽列入中央版图,可不列入朝廷户口统计,也不征税赋,至如今七八百年了。”

    郡中官员对李靖道。

    “岭南三道有多少汉人呢?”

    “不满十万人。”

    “那岭南三道有多少俚僚蛮人?”

    “这个没有确切的数字,因为从不曾有过正式的统计,但预计有不下二三百万人。当年冼夫人执掌冯冼两家的时候,就统领千峒,数十万人口。而冯冼两家也不过占据两三郡之地而已。越往西,俚僚蛮越加多,也越不守王法不服教化。”

    李靖点头,这么说来,岭南蛮人起码是汉人的二三十倍,甚至更多,而就算是这十万不到的汉人,也有许多其实是早已经与百越不知道混居多少代了,他们许多人甚至跟那些熟俚没什么区别,一样的断发纹身,说着白话。

    如今朝廷虽在岭南设立三道,置二十郡,上百县,可也仅仅是光有个架子而已,除了对南海郡、桂林郡和交趾郡因为是历朝控制岭南的中心要害之地,所以才控制力较强些,其它地方,根本谈不上什么统治。

    “如今七十二个府兵营已经都部署好了,接下来是修营堡,实营兵,建驿站,军事这块,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不过如果我们连那些蛮人有多少都搞不清楚,那接下来的改土归流也休提。”

    清查户籍,绘制地图,这是统治的基础。

    就如兵临城下,被迫投降时,也一样要先献上户籍图册和山川地图一样的道理。

    “宣帅,岭南三道,溪垌成千上山,更有无数溪峒联盟,大的上千家,小的几十峒联合一起,这些僚俚各据山岭与溪谷之间,以前都互不统属,仇杀不止,如今只怕未必肯服王化啊。”

    李靖却不理会这个。

    “冯陈宁等族在岭南也不过几代人,可他们不也各令一地的俚僚顺服?”

    “宣帅,就算如冯氏联姻俚人首领冼氏,可俚人也并不因此就归籍啊。”

    俚僚不肯入籍,因为入籍就意味着要缴税纳赋服役。

    “得想个办法!”

    连户口都掌握不了,那接下来其它都休谈。

    “这个,派人前往各溪峒联盟,去通知那些大小酋帅、都老们,让他们前来南海,就说本帅代表朝廷,要与他们会盟。”

    “会盟?”

    “前来者,本帅将代表朝廷授他们官阶,不来者则为对抗朝廷,心怀不轨,本帅将率兵征剿。”

    一众官吏都愣住,不是说不再给这些酋帅们授官们,怎么现在却又要授官?

    “此官非彼官,只是散官阶而已,非实授职事官也。”李靖解释道。

    散官和职官还是有极大区别的,散官只是相当于一个品阶,享受相应的一些待遇和特权,而职官则是相当于管某一块的事务,因此一个是阶一个是职,有职方管事。

    对这些自称为渠帅也好,都老也好,酋帅也罢的俚人首领,朝廷绝不会再轻易授他们太守、县令等职,但是授他们点文武散官阶倒不碍事。

    “那会盟谈什么呢?”

    “就以本帅要为诸溪峒调解旧怨,为他们划定边界为由,召他们前来。”

    只要这些大小溪峒联盟的首领来了,坐到了一起,李靖就有机会。

    以调解为名,与他们会盟相商划界。到时还可以以通商交易为名,组织下这些溪峒酋长,让他们协助修几条路。

    “慢慢来,我们不急于求成,本帅已经向陛下请得旨意,只要这些俚僚蛮肯归附入籍,那么朝廷就会承认他们所占之山林田地,并免除他们五年之两税,五年后,还可以再半税五年。”

    “宣帅,就算是免税十年,他们也未必会愿意,毕竟他们以前从不纳税的。”

    “别急着下结论,一步步来,朝廷自今年起,将免除各地溪峒酋帅的进贡,不需要他们再纳半点土产方物了。”

    有一个年纪较大的八品官坐在那里听了半天,倒是想到一个不错的主意。

    “宣帅,俚人擅渔,僚人擅猎,也多少会点耕种,不过技术落后,刀耕火种,甚至多不会牛耕。我觉得朝廷若强制他们入籍,会适得其反,不如诱之以利。比如说,愿意入籍者,朝廷不但承认他们原有的田地,若其田地一户不满百亩,我们还可以给他再划一块荒地给他们为永业,凑够一百亩。”

    “另外,只要入籍后,还可以由官府派人去指挥他们使用牛耕,以及售给他们更好的农具,甚至是,入籍后的俚僚人,若是家中有年过六十者,或年未满十岁者,官府每年都可以免费发给他们一些盐。”

    “无须多,一个老人或小孩一年发给他三五斤盐,花费不大,但哪个俚人僚人家没有老人小孩子呢,一家若是有三四个老人小孩,那一年也有二三十斤盐了,这白捡的好事,相信会很诱人的。”

    岭南三道都靠海,朝廷已经在这边设立了数个盐场,不仅能供给岭南的所需,甚至岭南的盐还能运销江南、中原等地,连林邑那边也是他们的市场。盐的成本很低,直接从盐民手里收也不过一斗十文钱,这还是给盐民留了足够的利润了。

    一户俚僚一年就算补贴他们两三斗盐,不过二三十钱,几十万户全补贴到位了,也没多少钱。

    至于说盐税的问题,反正岭南现在这边也还很混乱。

    倒是运输得要些成本,结果那官员道,官府只要把盐送到各郡就好,到时让各峒自己去郡中运回去就行,甚至可以让蛮人自己来领。

    “这个想法不错,可以一试。”

    李靖赞赏道,只要用心,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的。

    两次岭南战争,大秦朝廷实际上击败的并不是俚僚蛮人,而是那些过去统领这些蛮人的汉人豪强,他们算是地方代表,如今朝廷不需要这些人来中间代表,直接要来统领这些南蛮。

    “按这思路,我们也可以对这些溪峒蛮首领们,诱之以利。比如授他们官阶,跟他们做生意,甚至是给他们一点交易的代理权等。”李靖说道。

    “宣帅高明!”一群官吏纷纷拍马屁,结果李靖却并没有高兴,“所有官员回去都写份报告交上来,提提自己的建议。”

第1110章 南海三王

    南海城的繁华,丝毫不像是岭南之地。

    虽还远不及淮南江都,江南江宁,但南海城却能让每一个来此的中原人,以为还是在中原。而又能让每个来此城中的俚僚蛮人,甚至是海外来的胡商们惊叹赞扬。

    李靖身上挂着岭南三道经略安抚使的头衔,使的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岭南之王。有新建立起的岭南三道南衙七十二营府兵在,李靖的底气可是很足。

    平定叛乱后,宁氏被连根拔起,冯氏陈氏也被打压,李靖成了岭南跺跺脚,南海都要起波浪之人。

    而南海城不仅有南海市舶司,还有皇家南海船队以此为大本营,又有皇家造船局在此设立分局,数家造船相关的工坊都正在建立。

    李靖向各路酋帅们发出会盟邀请,接到者没有几个敢怠慢的,毕竟李靖可是让人传了话,若是不来,则视之对朝廷不忠,心怀不轨,他回头就要带兵来平乱。

    而愿意来的,都将由朝廷授给官阶,还要为他们调解诸部家的恩怨,为他们划定界线,这倒是很诱人的。

    各地的酋帅们都在赶来。

    南海城一天比一天的热闹,南海港码头,虽不是在城中,可这里却已经沿码头建起了十里商街,热闹无比。

    这里被人称为海市,岭南的各种南珠象齿,昆仑海的各种香料,天竺的霜糖,波斯和罗马的胡姬女奴、波斯地毯等东西,还有来自中原的各样各式的精美商品,简直是让人看花眼。

    更别说沿街的那些酒楼饭馆茶铺,尝过之后都不愿走。此外还有许多青楼楚馆,里面来自四海八方的波斯姬罗马女新罗婢等,各种肤色各种样貌各种服饰各种装扮,简直更是销魂。

    甚至这里还有极具特色的赌坊,甚至是得到李靖特发营业执照的合法买卖,不管你是市井百姓,还是胡商大贾,都可以在这里一试运气,说不定运气好的就能一夜暴富,当然也有人一夜输光所有。

    山里的俚僚蛮子们哪里见过这等世面,有些人以前来过南海城,可也没这般热闹啊。

    眼里看到,什么都是稀奇的好东西,都想买。

    各种美食,就是吃上一年估计都不带重复的,何况还有这么多美人,还有那么刺激的各种赌戏博彩。

    李靖的帅府,在南海城中。

    那是一处很豪奢的宅子,不过并非李靖所修,这只是以前的太守所修,南海做为一处重要的岭南港口,这里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是十分富裕,每个来南海任职的官员,呆上几年,都能赚上大笔的钱财。

    正所谓手拿猪肉,就算不割一块下来,可过过手,都能沾上满手油,几年下来,随便个万把贯都是非常轻松的。衙门有钱,官员们除了装入自己口袋,当然也会把自己要呆几年的衙门好好修一修。

    于是一任又一任下来,这衙门居然占了极广之地。此前隋末动乱,那位太守干脆花了大钱动用许多人力,把衙门建成了一座衙城,与原南海城并排一起。

    于是南海有了两座城,而现在,码头海市街的兴起,让当地百姓把南海称为三座城。

    这三座城,有三位主人。

    衙城的主人,自然就是那位经略安抚使李靖了,而外城的主人,当地人称为郭公公的郭承恩。

    郭承恩是南海市舶司的市舶使。

    朝廷现有七大市舶司,市舶司比较特殊,虽是隶属于民部管辖,但却又受内侍省管理,并且各市舶司的市舶使都是由内侍省派出宦官管理,在地方上并不隶属于地方衙门。

    市舶司要受内侍省管理,并由宦官担任市舶使的原因在于,市舶司不仅要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甚至还要向出口的船舶货物征收出口关税。

    同时,市舶司还要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外来商品,并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

    同时,市舶使还负有替朝廷转运地方钱粮税赋之职,并有监督地方官吏的职责。

    正因此,市舶使皆由宦官担任,且不受地方官府节制。

    因为南海市舶司衙门在外城,故人们把市舶使郭承恩称为外城之主,皆因他在南海不受李靖节制,甚至反能监督李靖。

    而那条海市待,虽无城墙城门,可百姓也习惯称之为港城。

    港城之主,则是皇家南海商队的贸易使牛朝恩,这位同样是一位宦官。牛朝恩是皇家南海商队的首领,为皇帝管理经营南海商队,负责对外贸易。不仅仅如此,他还兼管皇家造船局南海分局的船坞和诸工坊。

    甚至整个码头十里港城,其实差不多都是皇家商队的产业。

    他手下有一百多条大小船只,仅船队的护卫就有五千人,除了跟船的护卫常在海中船上,南海港城里,时常保持着一千余护卫。

    说是护卫,可皇家商队的护卫都是从北衙禁军中退下来的,他们有的甚至是原来整编制调过来的,其训练、装备,一点都不比原来在禁军中差。

    有这样的一支力量在,故此这位牛朝恩公公便成了南海城实际上的三把手。

    他负责贸易,同样有监视李靖和郭承恩之职。

    尤其是他手下的那支力量,算是皇帝直接插在岭南的一把尖刀。

    今天,李靖的帅府中,三位南海城主难得的聚在一起。

    “最近各溪峒酋帅们陆续到来,这些蛮子大多没见过什么世面,若是对二位有所冒犯,还请见谅。”李靖举茶。

    “卫公说的这是何话,我们三个都是为陛下办差效力,卫公你是方面大帅,我们呢一个管市舶海关,一个负责出海贸易,各司其职嘛。”郭承恩呵呵笑着。

    两个宦官都只是五品,可李靖这个国公却也不敢小瞧他们。

    相比起来,这两人还是皇帝私人,与皇帝的关系甚至比自己近多了。

    “牛公,能否劳驾你组织一些商货,与这些溪峒蛮们搞一次贸易互市呢,最好是能够让他们有些甜头尝。”

    “这没问题,我手里别的没有,但你说各式商货,要什么有什么,不论是海外的还是中原的,卫公你尽管开口,列个单子,我这就给你调来。”

    而郭承恩也道,“这些蛮子们手里的东西其实也还是有些好东西的,我到时可以为宫廷采买一些下来。”

    “郭公,以往俚僚蛮年年要向皇帝进贡,某打算今年不再让他们朝贡了。”

    郭承恩皱了皱眉,岭南之地,不论是酋帅还是商贾,对皇帝的朝贡,都是要经过他手管理的。现在李靖却绕过他,直接说不要蛮子们朝贡了。

    “卫公,此事怎么没事先与咱家商量呢?”

    “郭公,这也是陛下先前的旨意,不再强求岭南土著进贡,将来慢慢的是要正常征收税赋的。”

    “卫公说的是没错,可若是有土著蛮人自愿进贡,你我也不能拦着他们的一片赤诚忠心嘛。”

    李靖只能苦笑,对这事不再强求了。

    “总之,这次召集诸蛮首前来会盟,希望两位公公能够帮帮忙。”

    “放心吧,我们拎的清楚,不会给你拖后腿的,都是为圣人办事。”牛朝恩笑着说道。

    李靖对二人拱手谢过,确实,只要这二人不拖后腿就足够了。

第1111章 和稀泥

    转眼已经到了端午时节,洛阳城的三衙宿卫各军府,奉皇帝之旨,各出队伍,于城外运河上龙舟竞渡。

    无数京城百姓争相围观,好不热闹。

    皇帝与太上皇、皇太子一起观看龙舟比赛,有皇帝在,众将士更是无比的卖力,你争我夺,好不精彩。

    等比赛完后,头名夺得八百八十八贯的奖励,二三名也各有六百六和三百三的奖励。

    甚至为了与民同乐,皇帝还在龙舟比赛结束后,特意让人往河里放了三千只肥鸭大鹅,任由百姓下河争抢,无数会水的百姓都跳入河中争抢,鸭鹅乱舞,百姓欢腾。

    魏征身为宰相,坐在皇帝旁边。

    “李靖将军在岭南会盟诸蛮酋帅,倒是很成功,以区区散官和些许盐,就让那些俚僚蛮子们愿意入籍了,真是了得,这可是千百年来各朝都不曾做到的啊。云南黔中那边可以好好学一学了。”

    罗成点头,“李靖确实用了一招很不错的办法,不过也别高兴的太早,这些南蛮虽为利诱,现在入籍,可一旦朝廷要真正的清地征税,他们只怕依然还是不会肯的。”

    “起码现在已经入了籍,又给诸溪峒划定界线,登记在册,各立界桩碑石,接下来就是要修建道路,设立驿站,甚至派出乡亭吏员,一步步来,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正不断增强的。”

    至于说征税,反正皇帝先前不是给李靖下了道诏书,把五年免税五年半税直接改成了十年免两税十年半税了。真等到十年后开始征收半税的时候,相信朝廷对于岭南的控制力已经不比今日可比了。

    十年免税,其实朝廷没有丝毫的损失,因为过去也不曾征到过税。而现在以免税为名,再以散官和私等诱这些人入籍,朝廷摸清他们的底细,修路进去,设立乡里,建立亭部。

    在县城和乡亭,建立市场和墟集,与这些当地人交易。通过交易,也一样能够征到税收,这个税甚至可能比正税还高,更别说,通过贸易,也能赚不少。

    “最关键在于,与这些蛮人达成了眼下的盟约后,我们官府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入,不受阻拦,而有七十二营府兵打前锋,今后也可以往岭南移民更多的汉人百姓过去。

    对于治理这种蛮荒之地,罗成其实早有经验,十分好用,就是人口。只要汉族人口能达到一定比例,那蛮子们再桀骜不驯也是斗不过汉人的。而且汉人的扩充速度是非常快的。

    皆因为中原有几千万汉民的庞大基数做依撑,只要取得立足地,有相对安稳的环境,那接着就会涌入大量的汉人百姓,不管是经商的也好,家眷也罢,还是其它,现在岭南汉蛮比例一比数十,甚至许多汉人还是已经与百越混居了许多代的汉民。

    可如果汉民能有个二三十万,哪怕是一郡有个两三万汉人,一个县有个几千汉民,那蛮人就永远也压不过汉民了。

    “只要保持现在这样的势头,维持住安稳,那么十年后,确实就再无翻盘的可能了。不过也不能大意,毕竟几百万的俚僚蛮人,现在他们是一团散沙,所以我们有机会,绝不能把这些人弄的成了团,最后反而过对付我们。”

    “陛下可以召诸酋帅子弟入京,安排他们或入国子监或入内衙亲军,这也算是对那些授了散官的酋帅们的一个优待,同时也可以以他们的子弟为质。”

    罗成觉得这主意不错,可以加强与他们的联系,甚至这些蛮人子弟在中原开阔了眼界,见识了大秦的强大后,也许就不会再轻易做乱了。

    “各地郡学县学,也可以招这些溪峒都老、渠帅子弟入学。同时也不要忘记加强与他们的贸易,岭南的土产很多,过去交通不但,渠道有限,他们的东西不好卖出来,我们现在要加强贸易,把东西收上来,把我们中原的各种手工商品等卖进去,让这些蛮人过上好日子,尤其是让那些酋帅们因为改变过上好日子,这样,也就没有人愿意再回到从前了。”

    不管怎么说,对于那些奚峒蛮们来说,岭南的那些土地,是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大秦说要改土归流,实质还是等于要抢他们的地盘,哪怕他们以前一直名义上隶属中原朝廷。

    不给些利益交换,不让他们感觉到好处,只是强制命令,是不会有作用的,只会引起叛乱和战争,而一个混乱的岭南,并不是皇帝所需要的。

    “在岭南沿海多兴建几座港口,港口增多,既有利于海上丝绸的航海补给和中转贸易,也将是我们控制岭南的关键堡垒。”

    李宪过来。

    “陛下,刚刚接到的消息,铁勒薛延陀汗乙失钵快不行了。”

    皇帝惊讶,“怎么回事,乙失钵正旦时还亲来洛阳朝拜,这才几个月?那时他的身体壮的跟头牛一样,还曾献给朕他亲手猎杀的虎皮啊?”

    “铁勒回纥部叛乱,乙失钵前往征讨,结果被突袭,身中数箭,大败而归,人虽撤回了汗庭,可伤势很重,射中他的箭上甚至涂了狼粪,有毒。乙失钵已经派人来洛阳,请求陛下让他的孙子夷男回去继位,并请陛下派兵帮薛延陀征讨不臣回纥。”

    回纥也称韦纥,是铁勒的一支,而铁勒也称敕勒,最早是居住于北海(贝加尔湖)以南的部落联盟。又因常用车轮高大的车子,因此也称为高车。

    他们算是匈奴之别种。

    薛延陀和回纥都是铁勒诸部中的一支,在隋末时,铁勒诸部在东西突厥中摇摆不断,叛服不常,大业时铁勒诸部本是隶属于西突厥,后来叛乱不敌,于是再投奔东突厥。

    后来在随始毕可汗南征时,为隋将罗成大败,于是铁勒诸部又改归附于隋,听命于罗成。

    罗成立国后,大败南下的颉利可汗,于是依附于罗成的乙失钵便率部趁东突厥元气大伤,开始围攻突厥,抢夺漠北草原的控制权。

    乙失钵以薛延陀部首领,得罗成支持,而建立了薛延陀汗国,铁勒诸部皆臣属于他。

    回纥就是铁勒诸部中仅次于薛延陀的部落,在早前,本来铁勒诸部最强的是契部,不过被始毕暗算,于是让薛延陀成了铁勒老大。

    “回纥为何要叛乱呢,请陛下发兵讨伐。”魏征道。

    薛延陀是大秦的漠北藩属国,如今他内部有乱,大秦确实有助其平乱之责。

    可罗成却平静的反问他,“当初始毕和颉利两汗兵败后,乙失钵确实为我围攻漠北突厥,出了不少力,去年又发兵入西域攻射匮,有功。可是如今东西突厥或亡或降,几乎名存实亡,不复为我大秦之危也。可薛延陀如今占据漠北,号令诸部,却拥有二十万帐,这还没算上其它诸部的,仅仅是薛延陀部就有二十万账。这意味着,薛延陀随时能拉出二十万骑来,还不算其它铁勒部众。魏征啊,薛延陀占据漠北,拥数十万众,已经成了一个潜在威胁了。”

    对于国家来说,没什么绝对忠诚的藩属、

    就如东突厥的启民和始毕可汗父子,那是隋朝一手扶持起来的,结果两代都没过,始毕一强大不就要噬主攻隋吗?

    一旦实力强大,必然就会如此。

    如今的薛延陀,确实已经太强了。

    统一漠北诸部,而西域的西突厥现在随着射匮的兵败逃亡,莫贺咄汗虽为西突厥汗,但也仅仅只是一个傀儡而已,西突厥已经被打的没了脊梁骨。

    又有安西三郡,加上伊丽七十二诸侯在,西突厥虽还没灭亡,可也已经不再构成威胁了。

    这个时候,薛延陀其实也就没有了半点其它的牵制和威胁。

    乙失钵这两年其实表面对大秦忠心,可暗里却已经有些跋扈了。他对于铁勒诸部的管控很严,其实就是想效仿大秦,加强汗庭的权威,削弱诸部的实力,他不满足于传统的部落联盟的形式。

    乙失钵的这种行为,其实罗成早看在眼里,甚至已经提起了警惕。

    回纥的反叛,对罗成来说,这是好事啊。

    “韦纥部联合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落成立联盟,总称回纥,这就是不满乙失钵的专权行为,他们要维护传统的部落联盟制。魏征啊,漠北之地,远隔瀚海戈壁,朝廷是无力直接控制的,若任由漠北出现一个强力的专权可汗,早晚又是一个突厥始毕。韦纥与其它几部联盟起兵反抗,对朝廷来说是好事,漠北若有回纥与薛延陀两个部落联盟,相互牵制,这总好过一家独大啊。”

    魏征怔怔出神,皇帝这番话真是很出骨,但却又道出了国与国之间的本质利害关系。

    与其相信薛延陀会一直忠心耿耿,倒不如让回纥帮忙看着平衡。

    “可我们是薛延陀的宗主,藩属内乱,难道就干看着?”

    罗成轻轻一笑,“你怎么就没转过弯来呢,我们当然不能直接承认回纥,但我们可以打着调解的名义,和和稀泥嘛,手段不重要,结果才重要啊。”

第1112章 老铁枪

    开元五年,五月。

    长安城,西市。

    端午节后,天气渐热。

    西市的市面并没有因为长安城放开了街市,拆除了坊墙而变的萧条。相反,由于西面局势已经稳定,丝绸之路重新畅通,无数的商旅都汇聚长安。

    这是丝路上重要的一座城池,也是如今大秦西部的商贸中心,甚至形成了转口贸易城。

    午时临近。

    长安诸坊的百姓,那些贵族官员府的管事采买,还有许多来长安进货以转贩到他地的商贾们,都涌入西市。

    长安的坊墙已经拆掉了,原来禁侵街开门的坊街上,如今却成了热闹的街市,甚至已经初步形成了几大有名的坊市商街。

    但再怎么样,西市这里依然热闹不减,这里现在是长安甚至是整个大秦关陇地区最大的胡货交易集散中心。

    万国商货,这里应有尽有。

    那一排排的香料店,门口都站着风情万种的胡姬。

    张超走在街上,眼睛都快看花了,脚步都跟不上前面的老爹。爷俩在西市开了一家食铺,但专卖糜子做成的黄馍馍,因为味道独特,馍馍松软甜口,因此深得西市商贩百姓们的喜欢,甚至能跟粟特胡人们的胡麻煎饼有的一拼,并称双绝。

    老爹是个退伍的老兵,一只眼睛打仗时受伤瞎了,蒙了一只眼罩,但身子骨却依然硬朗的很,他以前是个长矛兵,但却用的是一柄家传的缠铁枪,故人送外号老铁枪。

    早年也算是转战东西,当过隋府兵,也造过反,投过杨玄感,跟过李密,又降过王世充,还投过李渊,最后长安城破后,归附了大将军王罗嗣业。

    不过大非川一战,伤了眼睛,于是战后退伍。

    在长安城郊的灞上均了百亩地,因膝下无子,孤独一人,于是便收了一个还俗的年轻和尚张超为继子。

    老铁枪虽退伍了,可那百亩田还在,因此日子还算可以。而这收的继子也是头脑聪明,他有个秘方,可以从湖碱里炼出一种能添加到面食里的食碱,使得面食松软而无酸。

    爷俩在农闲之时,便也做些馍卖,后来名气渐响,于是干脆也来西市租了个铺面,卖起了老铁枪牌黄馍馍,生意倒是很兴隆。

    “三郎,要我说,咱们没必要搭理那人,咱们买卖做的挺好的,没必要卖方子。”

    年轻的张超将目光从一个美妙的波斯胡姬身上收回,赶紧走几步,跟上老爹,“阿耶,那人可是崔家人,他以前也常在咱们这里订馍,最近越订越多,现在提出要买方子,这是东西受欢迎,所以想直接自己做来卖呢。”

    毕竟,到他们这里订,一来他们爷俩每天只能做那么多,不可能有很多供给崔管事,二来嘛,天天来买,肯定比自己做要成本高的。

    老爹却是个保守的性子,觉得现在这样手握着这秘方,每天也能赚他几贯钱,就很好了,知足常乐吗。

    不过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

    “阿耶,咱们的铺子还是太小了点,我打算等卖了这方子,拿这笔钱干脆把我们那铺子买下来,然后开个饭馆儿,到时肯定能赚更多。有钱了,咱们就在灞上起个三间九屋的大窑洞,再带个大院儿,买上一头牛再买匹马,再买匹骡子。到时,老爹你把七婶也娶进门,日子可就红火多了。”

    老爹听了呵呵一笑,“你娃就是想的多呢。”

    爷俩到了西市自家铺面,今日因为要谈生意,所以便干脆歇业一天。

    崔掌柜的早已经在那里侯着了,这位崔掌柜是清河崔氏族人,不过因是旁支庶出,因此便给长安县的功曹参军事崔善福做了外府管事,负责经营崔家的一座酒楼。

    这崔掌柜的胖胖圆圆的,本事还是很不错的,借着崔家这块招牌,把座福满楼经营的红红火火,整个长安都有一号。

    虽说如今五姓七家不比早年,但总归还是千百年的名门高族。

    崔胖子一见到爷俩过来,笑呵呵的上前。

    “老铁枪、三郎,你们爷俩可是已经想好了?”

    张铁枪便道,“崔管事若要买也行,但具体的要跟我儿谈。”

    “放心,总不会让你们爷俩吃亏的,我可是愿意出五百贯来买呢。”

    年轻人面皮白净,脸带微笑,不过倒是不急不缓的。

    “崔管事,到里面谈吧。”

    开了铺门,进到里面。

    老铁枪给崔胖泡了杯茶,然后自己便去一边收拾铺子了。

    “张三郎,钱我已经带来了。”

    “崔管事,不急,买卖要谈,但得谈清楚了。你也知道,我们家这黄面馍馍在整个长安城都有一号的,每天多少人想买都得排队,来晚了就没了,吃过的都说好呢,不瞒你说,这买卖我们现在见天就能赚个好几贯呢,一月下来,都有百贯利了,你说五百贯,其实也就我们一季多点的利而已。”

    崔胖笑呵呵道,“话虽如此,可生意也会有好有坏,总不会一直如此的,这五百贯你只要应下,可就直接入你口袋了。有了这本钱,再做其它的,岂不是赚的更多?”

    张超却没顺着胖子的话,而是直接掏出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不少内容。

    “崔掌柜的,和气生财,有钱大家一起赚,当今皇上也鼓励大家工商赚钱嘛。你看上我的这方子,这是我的荣幸,你看,这是我拟的一点交易的办法。”

    崔胖接过一看,越看越皱眉。

    本来他想的是五百贯钱,直接把这秘方买下,以后就是他独家的了。

    可现在按这张三郎拟的,却有好几种交易法。

    第一种,只转让黄馍馍的制作配方,但不包括其中一种独家材料食碱制法,张家转让这种黄馍馍制作方法后,愿意继续向他们提供食碱出售,这种转让也分两种,一是独家拥有,一是不限独家。

    价格也各不同。

    而另一种就是既买黄馍馍制作方法,也买食碱提炼方法,同样分独家和非独家。

    可就算是第一种只买黄馍馍制作方法,张三郎都开口要五百贯,如果是独家还要八百贯。

    第二种就更贵了,就算非独家拥有都要一千五百贯,如果独家则要三千贯。

    “张三郎,你这就不够意思了,之前可没这样说的。”崔胖不高兴了,黄馍馍卖的再好,那又岂有那食碱值钱?

    “崔掌柜的,之前你说要买我方子,提出五百贯,我可没答应啊?我只说今天与你细谈而已,你看我这铺子这么小,爷俩一天都能净赚几贯呢,五百贯你就说要把我两个方子都买去,这哪可能啊。”

第1113章 长安张超

    崔胖左瞧右看。

    “要独家买断你的这两个方子,得三千贯?”

    “没错,一文不能少。”

    “呵呵,我总得验验方子吧?”

    “崔管事,方子这东西,要是看过了,那就一钱不值了。”

    “必须三千贯?”

    “其实若不是我急着想用钱,三千贯我也不愿意卖的,这也是给崔家的面子。”

    崔胖心里计算着,原本以为五百贯应当能拿下,现在想不到这年轻人居然狮子大开口。

    这个开价倒也没问题,值这么多,可三千贯也不是小数字,他并不想出。

    崔胖一招手。

    “把箱子抬过来。”

    两名随从抬了一个钱箱过来,打开,里面是银灿灿的银虎币。

    “现在市面上,银虎一个直开元钱一千六,这里是三百一十三枚,折钱五百贯零八百文。”

    张超看着那箱子银币,却只是道,“这是?”

    “三千贯,方子我买了,独家,现付五百贯,剩下的两千五百贯,验过方子后便一起付了。”

    “崔管事,没这样做买卖的,方子得先交钱再验,我收了你的钱,难道还敢给你假方子吗?”

    “毕竟三千贯钱,我也得稳妥点吗,再说,你不信我崔胖,难道还不相信清河崔氏吗?我们千年名门望族,难道还会赖你这点钱?我也是刚好没带那么多,我们先验过方子,你随我去取钱,也是一样。”

    清河崔氏这四个字,确实值几千贯的,张超想想,先方子还是先钱,其实也没多大问题。

    “这样吧,我们现在就写个契约,声明我把这黄馍馍和食碱的配方,以三千贯独家卖于你,以后我除了自家食用外,绝不再出售或经营之用。”

    崔胖叹声气,“你这年轻人,小心思也太多了,好吧。”

    契约写成,两人各自签名按印,然后一人一半收好。

    立了契约,又拿了五百贯的银钱,这张超也就把两个方子交给了崔胖,并做了详细说明。

    “好了,张三郎跟我去取剩下的两千五百贯吧。”

    崔胖笑呵呵的道。

    张超见这么顺利,也松口气,当下便跟老爹打声招呼,把那五百贯的银币和契约交给老爹,他随崔胖去取余下的钱。

    “我随你一起去吧!”

    “爹你把这银钱拿去钱庄先存起,要不放在店里也不放心,我自己随崔管事去就行了。”

    老爹应下。

    等他把银钱送到附近的钱庄存起,回到铺子里等到天黑,结果也没见儿子回来,他前往福满楼找崔胖,结果他却说张超早就领了那两千五百贯钱走了。

    “走了,不可能,一直没见他回啊。”

    “老铁枪,你这继子莫不是卷了钱财跑了?”

    “不可能,这方子本就是他的啊。”老铁枪根本不信。

    “崔管事,你说我儿领了钱走了,可有他领钱的凭据或留下的签字画押?”

    “这还要什么画押?他拿钱直接走了。”

    老铁枪如何肯信,自己这个继儿虽年轻,可做事却向来一板一眼,之前交易还特意订了契约,现在他领走那么多钱,不可能没有个手续的。

    这不是他的行事风格。

    “崔管事,你把我儿藏哪去了?”

    “哎你个老铁枪,你自己的儿子不见了,你找我干什么?”

    张铁枪也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见崔胖越是如此,便越发的认定这里面有问题,他很怀疑是崔胖为了赖掉那两千五百贯钱,把张超给绑了或害了。

    “你要是不交人,我就去长安府衙门击鼓告状!”

    “张铁枪,话莫乱说,没有半点证据,当心我告你污蔑。”

    “我提醒下你,我家郎君,可是长安府的功曹参军事,而且我清河崔氏关东士族名门,多少姻亲在朝为官啊。”

    他越这样说,张铁枪越认为这崔胖有问题,他万分后悔当时没跟儿子一起来。

    “我张铁枪就不相信这长安城没有王法了。”

    说着,他转身便往长安府衙门去。

    崔胖一见老铁枪居然软硬不吃,也有些意外。

    他黑着脸,一挥手,“把这独眼给抓回来,不能任由他去污毁我们崔家的名声。”数名崔家的家丁奴仆就拥上前去。

    可岂料,老铁枪那曾经是百战余生的老兵,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一见他们这行事,越发肯定他们害了张超,现在肯定也想把自己害了。

    当下愤怒挥起拳头,几下就把那几个家丁打倒,然后也不与他们纠缠,直接就奔往长安府衙。

    老铁枪敲响衙门前的大鼓时,长安府尹长孙无忌正在翻看长安今年的工商税收表。

    听到鼓声有意外。

    外面这鼓可不是随便能乱敲的,那是鸣冤鼓,一般百姓若要告状,得逐级上告。比如长安的百姓,若有诉讼,一般的民事诉讼,是由里坊吏员先负责处理,一些重大的案件,则是报由长安或万年两县衙。

    未经县衙审理,是不能直接告到长安府衙来的。

    越级上诉,先要打上二十大板。

    甚至可能,打完了还要把案子发回县中。

    当然,如果是有重大案子,或重大冤屈,也是可以敲这鼓的。

    “去看下是什么情况!”长孙无忌对门口随从道。

    府尹是不直接审理诉讼官司的,一般就算呈到长安府来,也是先由长安府的录事参军事负责接案,由他先评估是否当由长安府审理。

    如果符合规矩,则他受理案件,然后再转呈给负责诉讼司法的法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负责先初审,然后呈报给长安府司马,司马审核后要交给长史,长史最后又要把案子审判结果呈给府尹。

    府尹只是最后审核判案结果的,若是觉得不对,可以驳回重审,一般情况下,并不会亲自审理案件。

    一个长安府的府尹,管着二十多个县,上百万的人口,负责的是方方面面,是抓总的,具体的各项事务,都有下面的专人处理的。

    “大尹,是一个退伍的老兵,鸣鼓诉冤,要状告长安县功曹参军事的管事崔琮,说他谋害自己的继子张超,请求官府为他做主。”

第1114章 右骁卫队正

    长孙无忌放下手里的表册。

    “退伍的老府兵?”

    “嗯,是个瞎了只眼的伤残老府兵,自称老铁枪,说崔家管事买他家一个方子,结果不想付剩下的两千五百贯钱,便把他儿子骗去害了。刚才还想把他也害了,派人要抓他,他打倒了崔家的人,跑来告官。”

    长孙无忌若有所思。

    “陛下今年下诏再三重申,要提高军人的待遇,这张铁枪是一位退伍的伤残疾老府兵,他现在说有冤情,还涉及到了我们长安府下的县中官员,对方又是名门望族子弟,这事就更得慎重小心了。”

    “你去前面传我话,让录事接案,不要打板子,先把案情录下来,然后拿来给我看。”

    “大尹,这么小的案子交给张录事办就好了。”

    “这不是一个小案子,一个普通的退伍府兵,断无胆量敢诬告崔功曹家。”

    那边。

    长安府录事参军事张志正要让人把这越级上告之人先打上二十大板,结果府尹的随从过来传话了。

    “张录事,大尹说,这位老铁枪既然自报是退伍的伤残老兵,就不能一般对待。”

    张志也是个聪明人,一见长孙无忌都直接插手了,也不敢大意。

    当下亲自出去,把老铁枪请到了自己的公房里。

    “你自称是退伍老府兵,可有身份证明,原是哪个军伍的兵,在哪里服过役?”

    张铁枪胸脯起伏,见没有打板子,还被这官员请进来问话,当下直接报出身份。

    “退伍前隶属于右骁卫,军籍长安郊外灞上,是白鹿府的府兵,退伍前为队副。”

    听说退伍前还是队副,张录事又客气了不少,毕竟队副那是有官阶的,一问,果然之前是从九品下的官阶,虽是最低一阶还致仕了,可有了官身就不一样了。

    何况,他还有正七的勋在身。

    等听张铁枪说他那只眼睛是在大非川下,跟吐蕃和西羌做战瞎的后,更加动容。

    “老哥哥退伍后可有任职?”

    一般情况下,有九品官阶在,有七品勋官位,就算是退伍,可不比普通府兵,军官伤残退伍,除非是彻底残疾,否则总还会安排些职事的,比如在乡里任个亭长或者是里正之类的。

    张铁枪说自己也没读过书,不识字,因此退下来后,便也拒绝了任乡亭长之职,而是直接回了家,在家种地。

    张志很耐心的询问着,然后仔细的把张铁枪的身份记下来,同时也询问了这次他上诉的起因。

    “老哥稍坐。”

    张志出来,叫来一名吏员,让他马上去查张铁枪的身份,核实一下。

    没多久,那吏员就从衙门里的档案那边查到了张铁枪的话籍和身份登记情况。

    “张铁枪确实是在大非川一战中瞎的那只眼,也是在那战后退伍的,退伍前确实是队副,也有七品勋品。”

    “非如此,他以前还曾是李渊的禁军,曾任步兵校尉。更早前,还先后投过李密、王世充、杨玄感等,最早他是隋大将来护儿的亲兵队正。”

    张志捻着须,“我记得大将军秦叔宝也曾是来护儿的亲兵?”

    “录事真是记忆惊人,确实如此,当年秦大将军在来护儿手下为亲兵时,这老铁枪正是他的队正,听说两人关系还很好,秦大将军还曾喊他兄长呢。”

    张志不明白,既然老铁枪跟秦琼关系这么好,怎么现在却一个人呆在灞上呢。

    “这个就不清楚了,不过听说秦大将军每次回京朝集路过长安,都会去灞上老铁枪家坐坐的,应当是关系依然很好。”

    隋朝时在来护儿麾下就是亲兵队正,在李密手下当过将军,在李渊禁军中任过校尉,到了本朝却还只是个队副伤残退伍,这老铁枪经验还真不一般。

    张志赶紧去见长孙无忌,把了解到的情况如实上报。

    “想不到这老铁枪还有如此经历,这么说来,他告崔家之事十有八九是真的了。”

    长孙无忌想了想,直接提笔写了一张条子。

    “马上派人去崔琮的福满楼,搜寻张铁枪义子张超下落,另外,把崔琮和之前打张铁枪的人都带回来审问。”

    “大尹,情况未明,直接带崔家人回来可好?”

    “有什么不好?我知道你顾忌清河崔的名头,哼,都什么年月了,还五姓七宗呢?如果这次的事情查明属实,就算只是那崔管事所为,可崔善福这次也逃难干系。”

    这种情况下,长孙无忌岂会为了一个过气的崔氏旁枝的崔善福,而把自己也搅进这浑水中?

    他可不会被人加一个包庇下属之名。

    “如果崔琮等不肯老实交待,那就直接用刑,往死里打,别打死就行。”

    一般案件长孙无忌不会直接插手,但现在这个案子明显已经不简单了,他不仅仅涉及到退伍的伤残老军官,同时也牵涉到了五姓崔氏和秦琼大将军。

    秦琼可是皇帝的表兄,他的老哥哥牵涉其中,他长孙无忌必须得把这案子办的漂亮。

    福楼满。

    崔琮正指挥手下准备把柴房里的张超给转移走。

    可谁料到,他这边还没出门,那边就有大队的长安府衙役前来。

    最前面的,赫然就是长安不良帅。

    “长安府办差,所有人等不得妄动。”

    虽说不良帅只是不入流的吏人,可在长安城中,不良帅却又是手眼通天之辈,尤其是对于市井底层来说,这些人简直就是净街虎。

    “崔琮?”

    崔胖咽了咽口水,“什么风把张帅吹来了?”

    “别套近乎,没用,这次你可是惹大麻烦了,你不但要害死你自己,你主子也要被你害死了,你知道吗,崔善福已经被停职了。看在过去交情份上,你老实点配合,我也不为难你,说吧,张超在哪?”

    崔胖还想掏钱行贿,结果不良帅张小敬却只是冷哼一声,然后一拳把他打倒在地。

    “公然行贿官差,罪加一等,来人,给我封锁福满楼,搜!”

    如虎似虎的不良人,很快就从后院搜出了张超。被发现时,他被套着麻袋,手脚被绑着,口也被塞住,整个人还昏迷着。

    张小敬看到被抬过来的张超,拿出画像对照了一下,确认就是他后,对着崔琮冷冷笑了起来。

    “立即查封福满楼,所有人都带回去审讯!”

    这案子太简单了,当然,这是有大尹亲自干涉关照此案,否则若是一般案子,只怕这个张超今天就会被沉入渭河,或是活埋在哪个乱荒岗中了。

    一口冷水喷在张超脸上。

    “这是哪?”

    张小敬笑呵呵的看着他,“三郎兄弟,这里是福满楼,我是长安不良帅张小敬,别担心,我们已经救出你来了。”

第1115章 天子侍官

    长安府衙。

    长安府尹长孙无忌背着手,在书案之间来回的踱步。

    公房一角,水漏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的落下,铜壶里的刻箭上指明着当下的时间。

    巳初三刻。

    长孙无忌公房里的这水漏钟很精准,比起要看太阳的日晷和看月亮的月晷,水漏钟要精准的多。尤其是先前朝廷太史局的李淳风博士把过去的十二时辰,又各分初、正后,便有了二十四小时辰。之前一天有百刻,但除十二不便,于是调整到了九十六刻,每时辰八刻,分为上下四刻,一小时便只有四刻。

    巳初三刻(早九点四十五),往常这个时候是他喝早茶的时间了,不过今天,他明显没有什么喝早茶的兴趣。

    重新回到案前,他对站在下首的录事参军张进问道,“张录事,你觉得张铁枪这人如何?”

    张进在那里站了半天,上官没让他走,他又不好走,于是只能在心里默默的盘算着手里的几个案子,听到长孙无忌发问,不由的道,“据卷宗来看,张铁枪是个百战老兵,或许是年纪大了,因此也没什么功名之心,只求安稳余生。”

    张进是个寒门庶子出身,家里往上数八代也找不出一个显赫之人来,年轻时给大户人家当随从,有幸当了个书童伴读,因此也算读了书。后来乱世之中,也投身军伍,做了军中书笔吏,再后来也因功得授官职,一步一步的也坐到了长安府的录事参军事,虽说只是八品小官,但对于这样出身的人来说,已经非常不易了。

    他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官职,平时行事十分小心谨慎,生怕有所差错。

    已经四十多岁的张进也没有什么大的野心,很满足现下的状态,他对张铁枪这个案子也是细心研究过的,毕竟是上官插手的。

    长孙无忌手指头在桌案上敲击着,“这个张铁枪为来护儿队正之时,大将军秦琼还只是他麾下的一员小兵。后来他又在杨玄感麾下当过旅帅,在李密麾下当过校尉,在王世充麾下当过将军,最后又在李渊手下干过禁军校尉,然后归附我大秦,又当了队头,真是传奇的经历。”

    别人都是越当官越大,这位军伍转战数十年,结果临老了反而还不如二十年前了。

    张进叉手回话,“据查卷宗,大非川一役中,张铁枪曾为斥候,数次出任务,砍下的贼首有七个,战后论功本当提拔为百人之都头,授正七品之武阶,可最后他却拒绝了,只是请求退役归家。”

    张铁枪大非川瞎了一只眼,但如果他愿意,也是可以继续留在军中的,可他却依然主动要求退役了。

    张进想不明白张铁枪为何会坚持退伍,甚至拒绝了封赏。

    长孙无忌道,“其实我倒多少明白一些他的想法的,其实军中有许多张铁枪这样的人,军伍半生,九死一生,打了半辈子仗,兜兜转转,升升降降,官职这些对他们来说已经没什么吸引力了,他们厌倦了战争,厌倦了打仗,只想过几天安稳日子,张铁枪在前朝时不仅是来护儿的部下队正,甚至后来随来护儿一起征辽,也曾在吾皇麾下效力过,据说当时就已经是旅帅了。”

    他也不明白,张铁枪怎么后来又到了杨玄感的叛军中去了,若是没有这转折,张铁枪现在或许也起码是个开国侯伯了。

    没有人知道张铁枪的一生是怎么起伏变化的,但看卷宗会发现,张铁枪征战半生,最后却成了孤家寡人,他曾有妻子也纳过妾侍,甚至家中殷富,有数个儿女。

    可到后来,却只孑然一身。

    长孙无忌对张铁枪的出身经历很感兴趣,是因为这个案子很关键,甚至是一个典型案子。

    一个是退伍军官,一个是名门旧士族,其中又还牵扯到秦琼这样的新贵,那这案子肯定得办铁。

    “张录事,你可知道,陛下在今年年初,下诏把三衙兵士由过去的卫士改称为侍官?”

    张进点头,毕竟他也是军中吏出身。

    在前朝时,把府兵皆称为卫士,后来,又把诸卫府番上宿卫的府兵称为侍卫,言侍从天子。

    而今年年初,皇帝下了一道诏令,把三衙之兵,皆称为侍官,意为侍从天子,卫保国家。

    皇帝表明三衙之兵皆为国家之士,皇帝之侍。

    甚至诏令中,皇帝还明确的规定了这些侍官们的地位,那就是等同于读书的士子。

    侍官与士子并列。

    此诏下达不久后,皇帝又颁一诏,便是关于三衙士兵点选招募的条件,规定了罪犯、不良人、胡人蕃子、贱籍等不得参军应募入伍。

    最重要的一条,则是三衙军士立功后不但得勋受赏,累功还可取得官身,从此进入仕途官场。这一条,就改变了隋朝大业年间皇帝关于军府士兵立功得勋后,却也不能授予官职的规定。

    当年杨广取消得勋士兵授官,是认为士兵只会打仗,不懂为官不会理政,但罗成却认为,有功的将士们必须得保留他们上升的通道。

    不识字认懂为官?朝廷可以给他们职前培训。尤其对于多数军人来说,他们就算升职为官也多还是留在军队体系中,只有少数优秀者,才可能转任文职。

    罗成没有禁止武官转文职,也不禁文职转武官,只要有足够的能力,都可以转换,甚至武将也一样能够出任宰相辅臣,关键就是能力。

    “陛下三令五申,要加强侍官军人的地位,尤其严禁贵族、官员等驱使军人为仆役,而如今崔氏居然为了一个方子,就要谋害退役的侍官,这岂能容许?”

    张进马上明白过来。

    “下官明白,这是顶风做案,是无视朝廷诏令。下官一定严审此案,办成一个铁案。”

    长孙无忌指示,不仅要办成铁案,还要办成典型。

    并且对于崔氏,要从严打击。此案不光光要查崔家管事崔琮和他的打手,还要严查崔善福。

    “崔家如此做恶,只怕向来作恶多端,张录事,你派不良人好好查一查崔家,看看到底还有多少恶没有被查出来,一定要严查,丝毫不放过。”

    “顺便,借此案,整个长安府也一一次大查处,对于那些在役或退役的侍官,都要主动的去调查询问,看是否有遇到欺凌等情况,若有,要及时主动的帮忙解决。”

    张进暗暗心惊。

    知道自己这位年轻的府尹上司,怕是要借机在长安府二十余县掀起一轮大风暴了。

    说是调查侍官们遇到的麻烦,实际上不就是冲着贵族官员们去的吗?毕竟大秦士兵们的地位向来还是很高的,一般百姓也欺负不到他们头上去。

    “喏!”张进叉手领命。

第1116章 长安崔氏

    丫环端来一壶泉水,放好后退下。

    崔君绰打开壶,嗅了嗅壶中的泉水,这水是府中派人每天一大早便去数十里外的终南山中取来的清泉水。

    专用来煎茶。

    虽然如今因皇帝爱泡茶,世人也渐改饮茶之风,由煎茶改为泡茶,但崔君绰却依然喜欢用旧法煎茶。

    红泥小炭炉已经烧起,姜葱蒜桔子皮青盐等各种煎茶调料也已经备好。

    取出一块上好的团茶,拿茶夹夹起先放在火上微烤,待烤出茶香后,形如虾蟆背,再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

    茶自然冷却后,再放入擂钵,轻轻的捣碎成细末。

    崔君绰动作不急不缓,很享受这个过程。

    他也不需要煎茶的茶仆茶婢,全由自己动手。

    小泥炉里添上银霜炭,架上银壶,把新鲜的山泉水注入。

    小火慢煮,当烧到水有鱼目般的气泡,微微有声之时,这便是一沸时,崔君绰便往盐水里加入了适当的盐,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否则饮之则其味不正。

    接着继续加热烧煮,待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时,这便是二沸了。

    先从银锅里舀出一勺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捣好的茶末。

    等烧到锅中茶汤汽泡如腾波鼓浪之时,这便是三沸,加进二沸点时舀出的水,使沸腾暂停,以育其华,然后可以投入其它的作料。

    等水再开,茶汤便算是煎好了。

    茶要热饮,尤其是第一碗茶汤最好,是不隽永,越后面的越差了。

    崔君绰饮茶不喜人打扰,这是府中的规矩,人人都知道这个时候若去打扰,定要受罚的。

    崔君绰的茶杯很漂亮,是精巧的紫砂茶杯,他不喜欢如那些暴发户新贵一样,拿着河北邢窑洞的白瓷杯或是江南的青瓷杯饮茶,那是喝酒的,怎么能饮茶呢。

    饮茶就得紫砂,那才是上品。

    舀出第一杯茶,手捧着热茶,刚要趁热饮下。

    结果门却被敲响了。

    “阿郎。”

    崔君绰放下茶杯,脸色难看。

    “何事?”

    “阿郎,胜业坊五郎出事了,宅第被查抄,五郎也被带走了。”

    崔君绰眉头一皱。

    “他又做了何事?哪个衙门的人带走他的?”

    “好像是五郎家的管事跟一个西市做买卖的退伍府兵买卖方子的事,是长安府的人带走五郎的。”

    崔君绰抿了一口热茶。

    “些许小事,慌慌张张,成何体统,拿我的贴子去趟长安府衙递给长孙府尹,去询问下情况,弄清楚了再来报。”

    放下茶杯,崔君绰不由的想到了过去。

    当年,那是后三国时代了,北齐北周和南陈三国纷争。那时的清河崔氏名声正隆,北方士族领袖。当时北周重臣杨坚妻子独孤氏的外祖父是崔彦珍,而他父亲正是崔彦珍的亲弟弟崔彦穆。

    当年西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是他的堂妹夫,后来的北周大丞相杨坚是他的侄女婿。

    凭着这关系,崔彦穆在北周为东郡公,周世宗时,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俄拜安州总管、十一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入为御正中大夫。

    大象二年,宣帝崩,杨坚辅政为大丞相,三方起兵,崔彦穆为行军总管,率兵与襄州总管王谊讨司马消难,军入荆州,杀有异志之荆州总管独孤永业,镇守荆州,讨灭司马消难。

    事平,奉诏入朝,授为襄州总管、六州诸军事、襄州刺史,加授上大将军,邑二千户。

    那个时候,他父亲朝野闻名,而崔君绰也成为丞相府的兵曹参军。

    杨坚灭周立隋,年号开皇,这一年他父亲病死,崔君绰袭爵为东郡公,并成为太子杨勇的东宫官。

    崔君绰在东宫深受太子杨勇倚重,只可惜最后杨勇被废,杨广夺嫡成功,本来为独孤皇后堂舅的崔君绰因此受到牵连,被杖责后除籍为民,家族男丁流放岭南,女眷没入掖庭。

    那次是对清河崔氏极大的打击,甚至堪称是北魏崔浩因修国史而被灭诛九族以来,崔氏受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好在当时崔君绰有个女儿在宫里被杨广看中临幸,崔家子弟也因此得回到中原,女眷也回到家中。

    不过这次的打击还是很大,崔君绰不但没有了东郡公的爵位和朝中官职,甚至连家族子弟也一度不得入宫侍卫,家中产业最后更是只发还了十不足一。

    也是从那次起,崔君绰变得低调起来。

    他终于明白,北方士族领袖之名,五姓七家之首的吹捧,其实在皇帝面前不堪一击。

    皇帝真要动手,直接就可以连根拔起整个崔氏家族。

    当年北魏皇帝灭过崔氏九族,隋朝杨广也差点让崔氏万劫不复。

    经此一事,崔氏低调了许多。

    也正是这低调,让崔氏在隋末的动荡之中,屡屡躲过大劫,特别是在大秦开国之后,旧士族旧贵族们不满新朝,暗暗谋反,崔君绰就从不跟他们一起,就算开始承认了旧爵后来又收走,他也没什么不满怨言。

    结果便是如太原王氏差点整族被灭,只留了王通和王两支,荥阳郑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等等许多百年千年大士族,都是遭受惩治打击,许多大族整个支房都被流放,可崔君绰这一支却始终没受到什么牵连。

    没有爵位了又如何,没有官职又怎么样?

    崔君绰看的很明白,新朝旧朝交替,总是一朝君子一朝臣,这是很正常的。只要崔氏不要螳臂挡车,凭着崔氏千百年积攒下的这份家声家财,还有家学,总还是有极大的机会再出头的。

    朝廷现在不是搞大科举吗?

    崔君绰认为这就是机会,因此他早早让族中子弟,安心的读书备考。

    当然,如崔善福这样的族中旁支子弟,能出去做点官吏,他也是支持的,毕竟朝中有人好做事。而如崔琮这样更旁支的庶子,出去经营打理族中产业,自是更好的。

    毕竟读书备考也是要花钱的,光靠点田地产出总不够,何况现在朝廷总搞限田又官吏皆一体纳粮,族中庞大的开销,还是需要有工商经营支持的。旁支子弟经营产业,按例都是要每年进贡宗族的,族里按比例抽成,对于崔君绰这样的族长来说,这是千百年来的规矩,天经地义的事。既然是崔氏族人,那就得贡献一份力。

    读书的将来做了官,要照顾族人。

    不读书经商的,则要以钱财支持家族。

    清河崔氏如今有八大房分支,开枝散叶千年,不正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崔善福是崔君绰的侄子,崔善福的父亲是崔君绰父亲与妾侍所生之子,地位卑下。因此崔善福在崔氏族中地位不高,哪怕他现在做了长安县功曹参军,也改变不了多少。

    至于崔琮,他其实是崔善福的兄弟,不过崔琮的母亲是府中的奴婢,地位更加低下,做为婢生子,崔琮的地位其实与奴仆差不多,故此崔善福能读书最后做官,他却只能成为外府管事,在外面经营酒楼。

    崔琮经营的酒楼还不错,每年能给族里进贡不少。

    敲门声再次响起。

    崔君绰低头瞧了眼茶杯,茶已经凉了,浪费了一壶好茶。

第1117章 罪恶

    “说吧,查的怎么样了?”

    门外响起一道笑声。

    “崔公倒是好大架子,我锦衣卫登门拜访,结果连门也不打开下?”

    崔君绰听到锦衣卫的名字,吓的一激灵。

    本以为是府中下人回报消息,想不到却是锦衣卫上门。

    他赶紧稳了稳心神,说了声误会,然后下榻穿起鞋子,走过去开门。

    门外,一名身着飞鱼袍的锦衣卫军官笑呵呵的站在那里,“崔公!”

    崔君绰倒是知道能穿飞鱼服的,那都是高级武将,整个锦衣卫里,能穿上飞鱼服的不超过十人。

    除了锦衣卫都督指挥使外,便是下面的副使和五位都督了。

    锦衣卫都督指挥使坐镇洛阳,其余五位都督则分镇其余五京,镇守长安的,自然就是右都督房彦藻。这位是齐郡房氏,乃当朝宰相房玄龄的族叔,早年本是宋城县尉,但很早就投奔皇帝罗成,甚至比房玄龄还早,因此如今也是爵封侯,官为锦衣卫之右都督,坐镇长安,赐飞鱼袍绣春刀。

    看到这位,崔君绰心中大恐不安。

    “房都督若有事,派一人相召即可,何须亲至。”

    房彦藻虽说是文人出身,可多年军伍生涯,却也如军人般率性。他进屋后,径直坐到案前,不客气的给自己舀了碗茶。

    “茶已凉,都督若要喝茶,小老再给都督煎一壶。”

    “无妨,我也不是来喝茶的。”

    房彦藻喝了口茶,手指摩挲着紫砂茶杯,缓缓淡,“我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我此来,想必崔公心里当有些数的。长安东市福满楼掌柜崔琮,约好与退役侍官张铁枪父子交易秘方,谈好三千贯钱,结果只付五百贯,说让张铁枪之子张超随他去取,结果到了福满楼,却把人打晕,捆绑起来准备天黑后投到渭河沉河,张铁枪发觉不对,上门询问,结果崔琮还让人动手,想把张铁枪也绑了,幸亏张铁枪老兵,身手了得,逃出来后到长安府衙击鼓鸣冤报案”

    “崔琮只是一个酒楼的掌柜,而福满楼却是长安功曹崔善福所有,这个崔善福乃是崔公亲兄弟之子,没错吧?”

    崔君绰汗水已经下来了。

    本以为只是点小麻烦,可现在锦衣卫的右都督都亲至,这说明事情不简单了。

    难道说,终究还是逃不过朝廷的打击?可是看风向,近来不是已经没那么严了吗?

    朝廷经过上轮对旧士族旧贵族们的打击后,不是已经没再穷追猛打了,现在是怎么回事?

    “如果真有此事,那肯定是崔琮那个小婢养的贱种胆大妄为,是他个人所为。”崔君绰忙辩解道。

    房彦藻呵呵轻笑。

    “崔公啊,你是士族名门出身,我出身于齐郡房氏,不能与你们清河崔相比,但也算是地方名望,早年我也是用心读书,还曾参与前朝科举,得中进士,可结果也不过是授一县尉而已,怀才不遇啊。幸后来遇到当今,这才有了施展抱负之地,虽说多在军伍中任职,但也不是谁都能蒙骗的了的。”

    “你说崔琮私下妄为,可崔琮不过是个小小的酒楼管事,若没有你们崔氏在后面撑腰,他岂敢如此妄为?”

    “况且,我锦衣卫办事,从来都是讲究证据的。你以为我此来,是毫无准备吗?告诉你,我早已经派人详细调查,不仅仅是这次的案子,而是历年来你们崔氏的底子我都让人查了。”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啊,你们崔氏是真不干净,不说本朝立国之前的事了,那些旧事不提,就只说本朝的事,这才几年,可你们干的破事还真多。什么偷税漏税,什么强买强卖,甚至还有走私等等,真的很多。那个崔琮和福满楼,就是个藏污纳垢之地,崔善福能当上长安县功曹,可没少出钱行贿。”

    房彦藻直接掏出一本册子,然后扔到了崔君绰面前。

    “好好看看,这还仅仅是一小部分,你们崔氏号为士族领袖,可做的恶真不少!”

    崔君绰捡起,翻开。

    越看越心惊。

    等翻到后面,已经翻不下去了。

    “后面还有呢,继续看啊。”

    崔君绰顾不得一把年纪,也顾不得名士身份,直接就跪到了房彦藻面前。

    “这是做什么?”

    “还请都督高抬贵手,崔某愿意以家财一半孝敬都督,请都督帮忙。”

    如今的崔氏虽不如早年,但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做为清河崔氏八大分支中的长安房,就算是一半的家财,也是相当惊人的。

    可房彦藻却只是呵呵一笑,对身后人道,“记下来,崔君绰公然行贿,且数额巨大。”

    崔君绰瘫坐在地。

    他脸色复杂,神情惶然,“房公,你我皆为士族,请放我们崔氏一马。”

    房彦藻冷笑。

    “崔君绰,多行不义必自毙。本来这几年,你倒是挺识时务的,可是这次,对不住了,有人要弄你,而你自己也确实不干净。”

    崔君绰不明白得罪了谁。

    “都督,真要深究,哪个家族是真正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为何就是要盯着我们崔氏不放呢,难道就因为我们是五姓七家关东士族领袖?”

    “士族领袖?呵呵,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如今的你们就应当夹起尾巴低调做人,可偏偏还总控制不住贪婪,那又岂能怪他人盯着你们?记住一点就好,就算是苍蝇也不盯无缝的蛋。”

    崔君绰浑身颤抖起来,多少大风大浪都经历过来,想不到老了老了,还是要翻船。

    “都督,若是我与崔善福、崔琮都自杀以谢罪,以否保全长安崔氏?”

    房彦藻摇头,“一码归一码,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崔郡绰,你和长安崔氏,准备接受审判吧!”

    他站起身来,冷声道,“查封崔宅,所有人带走!”

    一阵臭味传来,房彦藻扭头一看,发现崔君绰瘫坐在地上,衣服下居然流出一滩水来。

    不由的掩鼻。

    “都督,崔君绰好像风疾了!”

    房彦藻嫌恶的扭头,“叫个医生来。”

第1118章 韦氏姐妹

    锦衣卫有监督参与重大案件的权力,因此长安府对崔氏一案,锦衣卫很快就插手了。

    他们的效率可比长安府要高的多,不仅很快掌握了案子的进展,而且还迅速的奏报洛阳皇帝御前。

    本只是长安崔氏的一个外管事图财害命的案子,可经长安府和锦衣卫插手后,案子已经迅速扩大,长安崔氏被查了个底朝天,历年来的不法之事都被翻出,什么行贿啊什么放高利贷啊什么超额占田、强买强卖、打杀奴婢等等,一桩桩一件件,单独一件还没什么,可如果全加起来,就很惊人了,实在太多了。

    皇帝听完奏报后勃然大怒。

    立即亲自批复,严查此案。

    站在殿里的内侍噤若寒蝉,常在宫中的他们知道,长安崔氏完了。

    又一个旧士族倒了。

    晚上。

    崔妃赶来皇帝的宫中,向皇帝哭求放过长安崔氏。

    长安崔是清河崔氏八支中的一支,而崔妃是郑州崔氏,也是清河八崔一支,同族同源。

    罗成揉了揉太阳穴,看着哭的梨花带雨似的崔妃。

    “起来吧,谁告诉你这些的,又是谁让你来求情的?”

    皇帝的话语并不温柔,甚至有些冰冷。

    崔妃这些年为皇帝生了三儿二女,也算是圣眷有加,尤其是父亲又为当朝宰相,平章事兼民部尚书,执掌国库财政,因此郑州崔氏近年来,反而成了清河八崔之首了。

    “其实你不用说我也知道,肯定是你父亲传信给你的,而你父亲,估计也是接了长安崔氏那边的求救信。不过朕可以直接告诉你,这个事情不许你插手,这次朕只追究长安崔氏,不会牵连到其它崔氏,更不会牵连到你们父女,所以这事你们不要管,若是你们硬要插手,到时被牵扯到头上,可就休要后悔莫及。”

    这冰冷的话语,令崔妃不安的扭动了下身子。

    当初父亲让她给罗成做妾,她是极不愿意的,嫁到罗家后,也一直与大妇单氏还有妾侍李氏阎氏等不和,不过随着罗成地位的不断提升,尤其是他登基后,崔氏便很惧怕罗成。

    看到崔氏安静了许多,罗成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回头告诉你父亲,虽然他是朕的宰相,可有的事情不该他插手就别乱伸手。跟你说实话,长安崔氏之事,谁也插手不得,他们自寻死路,怨不得谁。朕向来就看这些人不太顺眼,如今既然犯下这些事情,那少不得要拿他们做儆猴的鸡,砍了脑袋当个典型。”

    “别跟朕说什么士族名门,在朕的眼里,他们若是能安份守已,朕都要派人十二时辰盯着。千年士族又如何,在普通百姓眼里,他们高高在上,但在朕的眼里,他们却只是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名门士族的身份或许让他们在卖婚的时候,能够多要点陪门财,但只要触及到朕的底线,朕可不会跟他们讲什么士族名门,讲什么影响力。”

    “朕或许不能对整个天下的士族名门一起下手,但要对付一个家族,还是没什么可顾忌的!”

    士阀的名望在皇权的威严下,一钱不值。

    “回去告诉你父亲和你的兄弟们,让他们守好规矩,只要他们守着我大秦的律法制度,那么朕不会为难他们,能赚钱是他们的本事。可如果他们以为你是朕的妃子,他是朝廷的宰相,就能无视规矩,那么你们郑州崔氏,就是下一个长安崔氏,切记!”

    崔妃唯唯诺诺。

    “回去吧,有空多用心照顾下几位皇儿公主,有些事情不该你管的就别乱插手,切记。”

    “喏!”

    崔妃不敢反驳,只得退下。

    “等下,既然来了,今晚就在这里侍寝吧。”

    崔妃听了不由的欣喜,虽说生了五个儿女了,可哪个宫里的女人会嫌圣眷多呢,皇子公主生的越多那自然就越好,毕竟在宫里,靠的还是母凭子贵。再漂亮的女人,也会有年老色衰的时候。

    宫里规矩,除了皇后,妃嫔们到了五十岁就不得进御。而一般的才人采女等,甚至过了四十岁就不得进御。

    膝下有皇子公主,就算再怎么样宠幸不再,可也还能有一份亲情在的。那些没有所出的宫中女子才最可怜,一旦年轻不再,连皇帝的面都再见不到了。

    “陛下,臣妾最近新学了支舞,跳给陛下观赏如何?”崔氏讨好的道。

    罗成呵呵一笑。

    都说帝王无情,其实到了这种身份,有时确实难以再讲什么感情,因为总会掺杂其它的东西在内。

    崔氏虽说是他刚起家的时候就跟随他,可当初崔君肃把女儿许给他,本就是利益使然,两人也是毫无感情基础,早年也是聚少离多。

    罗成有时也很瞧不上崔氏的五姓女傲慢性子,可毕竟也这些年过来,如今她还给自己生了五个儿女,说来反而是在后宫妃嫔中生育最多的。另一方面,罗成也需要崔氏的支持。

    一面打压,一面拉拢,皇帝要做的就是不让整个士族与自己为敌,始终只是对付其中的一小部份而已。

    崔妃跳的是一支胡舞,从西域石国传来的柘枝舞。

    随着丝路重开,朝廷重视工商贸易,大量的胡商前来,也带来了许多胡人的风俗,还有他们的饮食服饰歌舞等。

    现在长安洛阳,就很流行胡风,尤其是女子喜穿胡裙。

    崔妃的功底是不错的,跳的胡舞很优美,如果单纯欣赏的话,确实很上佳。

    一曲舞罢,皇帝轻轻拍着巴掌。

    崔妃居然很妩媚的轻笑。

    “哈哈哈!舞跳的很好,当赏,朕就赏你合浦南珠项链一条,再赐你波斯地毯一件,进贡白山雪貂大氅一件。”

    “臣妾谢陛下赏赐。”

    崔妃欣喜不已,得意洋洋。

    她没想到,本来是听父亲的话,来为长安崔氏求情,不成想自己到是得了皇帝的欣赏。

    “陛下,臣妾为陛下推拿按摩一下吧,陛下日夜为国事操劳,辛苦了。”

    “嗯,好,按的好,朕还有赏!”

    那边殿外,一名内侍悄悄的招来一名小宦官,“你去下尚宫局,转告赵尚官,就说今日崔氏得陛下临幸侍寝,跳胡舞得陛下喜欢,重赏!”

    尚宫局属于后宫六局二十四司之一,皆隶属皇后,尚宫局的女官赵尚宫,自然也是皇后的人。

    殿中。

    崔妃帮皇帝揉捏着肩膀,力道适中,很让皇帝满意。

    “陛下,臣妾以为陛下春秋鼎盛,然则如今宫中嫔妃不过十余人,实在太少了。陛下,京兆韦氏有一对姐妹俩,姐姐韦圭、妹妹韦尼子姿容端丽,仪态万方,进退有度,德容俱佳;尤其写的一手好文章,在长安小有名气。”

    “哦?”皇帝趴在那里只是哦了一声。

    “韦氏姐妹的曾祖便是隋朝名将韦孝宽,祖父韦总任过京兆韦。韦圭之父韦圆成曾是隋朝陈州刺史、袭爵郧国公。韦尼子父亲韦伯匡是韦圆成之弟,隋时为舒国公。”

    韦氏家族,按魏晋以来的大族著姓当归为关中郡姓,天下士族可分五类,五姓七宗自然是山东士族,而韦氏是关中郡姓,与宰相杜如晦家族,并称为京兆韦杜,去天五尺。

    韦氏家族下分九房,韦圭姐妹是韦孝宽这一支的郧公房。

    做为魏晋以来最为显著的门阀之一,韦氏家族在隋朝时就有多人嫁为皇子妃或尚公主为驸马都尉,向来与皇室有联姻传统。

    韦氏姐妹的叔父韦圆照,便是尚隋丰宁公主。

    “何意?”罗成问。

    崔氏便道,“臣妾是听闻韦氏姐妹名门出身,又姿容端丽、德容俱佳,因此想像陛下荐举入宫呢。”

    身为后宫嫔妃,虽说也挺得宠,但后宫的争斗也是厉害,虽不公开,但暗里激烈。崔氏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引以援手。

    她举荐韦氏姐妹,自然是因为韦氏姐妹确实长的漂亮,又有才华,如果二人入宫后肯定能得皇帝喜欢,这样一来,她在宫中就也有盟友。

    魏晋以来的名关陇名门韦氏家族,其实在新朝并没有多显赫,盖因他们还不如崔君肃早早投靠罗成,无功自然也就无勋,新朝也就没什么位置。

    韦氏想通过崔氏送女入宫,也是为了联姻后提高地位,想在新朝占一席之地。

    罗成笑笑。

    “不要停,继续按。”

    崔氏继续,“陛下,要不臣妾明日让韦家把韦氏姐妹的画像送入宫给陛下过目?”

    “你就不怕引韦氏入宫之后,朕有了新人就忘了你这旧人?”

    “陛下要宠幸新人,臣妾也不敢有不满的。”崔氏撒娇,压在皇帝背上。

    罗成呵呵一笑。

    其实朝廷每年都搞选秀女,因为现在宫女都是四年一期,到期就放还。但这些选秀女子,一般都只是入宫执役,做些洒扫浆洗等工作。

    而皇帝的后宫,则是授选良家,这个良家的范围,其实就是贵族官员之女,起码也得有五品以上的爵、官、阶、勋,这样人家的女子才算是有条件的良家女子,选拔条件极为严苛,一年也就选那么几个人入宫,甚至几年才选一次。

    韦氏姐妹自然是够的上良家女子身份的,关键还是皇帝愿不愿意了。

    “京兆韦氏,呵呵,也好。”皇帝回了一句,让崔氏欣喜不已,转过念头又有些妒忌了。

第1119章 人情世故

    皇帝站在阁楼上,背负双手眺望着前方。

    登临阁楼,站于此处,便能将整个洛阳一览无遗。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圣人又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嘉文,你说这两句话是何意思?”

    身旁的皇太子还没回答,结果倒是十三公主罗淑抢先道,“父皇,儿臣知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指治理国家其实跟做菜一样简单。”

    “哈哈哈!”罗成不由的哈哈大笑,伸手在十三公主的头上轻敲了一下,“你跟先生们怎么读的书,这句话的意思可不是简单之意,恰相反,圣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指的是治国得如煎小鱼仔一样得小心翼翼,否则一不小心不是煎焦了就是煎破了。”

    “可是煎鱼明明就很简单的嘛。”公主不服气的道。

    十三公主是太子胞妹,皇后所出,今年不过五岁不到,但却古灵精怪,十分讨皇帝喜欢,皇帝给她取小名为阿狸,说她跟皇后养的那只狸猫一样可爱。

    太子就要稳重的多,或许是这个孩子承受了不该他这个年纪承受的重担。从他懂事起,就开始被区别对待。

    特别是当罗成登基之后,嘉文也从国公府嫡长变成了大秦的皇太子,年纪虽小,可皇帝给他的东宫就配置了数百官吏,甚至还有直属于东宫的军队。

    足足有一万多人是围着皇太子转的。

    上次嘉文与楚王斗殴之后,楚王被重罚,嘉文表面上没受什么惩治,但那也不过是皇帝在维护太子的名声,可暗里却也对他单独一番狠狠训斥,自那以后,太子更显老成了。

    太子后来亲自出宫去长卿的府中道歉陪礼。

    嘉文已经十岁了,这个年纪说大不算大,但说小也不算小,是已经懂事的年纪。做为自己的钦定继承人,罗成希望自己的太子能够优秀,不说超过自己,起码也得是个守成之君。

    只不过现在看来,他对太子的期望过高,从种种迹像来看,太子嘉文其实只是个很普通的孩子,谈不上什么天资聪颍。

    学文一般,学武也一般,甚至身体的素质都算一般。

    唯一让罗成比较满意的是这个孩子现在还算比较听话,虽然可能做的不好,但很努力的去做,没表现出什么叛逆之心,但罗成又想,也许是孩子还太小,等长大点或许又不一样了。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自己的太子是一个普通孩子的事实,然后便是多给东宫安排一些忠厚能干之人,希望给太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引导。

    “嘉文,朕听说你在崇文馆读书,与馆里同学们关系并不亲近?”

    太子并不是只在东宫读书,罗成为了让太子能够更好成长,特意让太子在皇城崇文馆读书,馆里不仅有皇族宗室子弟,也有皇亲国戚子弟,还有宰辅重臣们的子弟。

    里面学生不多,也就那么百把人,可哪个不是宗室王公子弟或宰辅子弟。

    但太子虽然每旬去上学九天,可却没有跟哪个同学关系较好,这方面他远不如其它皇子们。

    “他们都怕我。”嘉文道。

    “你是太子,国之储君,是君,他们是臣,身份有差别,这是自然的。但你得主动的去化解。”

    罗成道,“我最近让人在洛阳府,挑选了二百名与你们同龄,但出身于普通军人、农夫之家的良家子弟,让他们也入崇文馆读书,他们虽出身普通,但可能天资聪慧,做为你们的陪读,也让你们多了解下外面的世界。”

    崇文馆里全是宗室王公宰相子弟也不好,但让太子去国子监读书也不当,毕竟国子监现在生员极多,洛阳国子监总共有八千多员监生,无数官员将军子弟还有胡人藩国的子弟也都在里面读书,鱼龙混杂。

    “嘉文,学问不仅仅是在书上,更在生活之中。你十岁了,得多接触接触外面的世界和人,哪天你把人情世故弄明白了,你也就真正的成熟了。”

    那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太子就算将来当了皇帝,也往往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都是因为他们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脱节,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他们掌握的这帝国是个什么样的,更不懂的要如何处理天下大事。

    “算了,现在说这些你也未必懂,记得等那些伴读进来后,主动跟他们接触,交几个朋友。

    “嘉文,父皇给你买了匹小马,还有只小狗,送给你,你不要假手他人,亲自负责照顾,养大他们。你要跟着学习如何喂马,如何刷马毛,剪马鬃束马尾,将来甚至要自己给马修蹄子钉马掌,你的狗要教会他定点撒尿拉屎,还要教他捕猎看门。”

    十三娘在边上不解的问,“父皇,哥哥是太子,将来的皇帝,为何却要学马夫一样呢?”

    “呵呵,就算父皇是皇帝,可父皇也要自己吃饭啊。就算是皇太子,也不能事事假于他人,现在让他学习喂马养狗,也是锻炼他的能力之一。将来,你太子哥哥还要学习骑马打球、走马射箭,甚至要学习如何赶牛耕田驱马驾车呢。这些看似小事,但都很重要。”

    小十三不解,“父皇,儿臣也可以养小马和狗狗吗?”

    “你不是有狸猫雪花吗?”

    “儿臣也想以后学骑马打球,牵狗打猎。”

    “哈哈哈,好,父皇也给你准备一匹小马一只小猎狗崽子。”

    “谢谢父皇。”

    一名内侍匆匆赶到。

    “圣人,银台司急奏,关外安东急奏,百济联倭叛乱,已攻入我带方郡内,无数高句丽奴跟着暴乱。带方郡内数座屯庄被攻破,数百屯民被杀被掠。”

    罗成皱眉。

    “过年时,百济和倭国使团来朝,不还十分恭敬吗,为何突然就反了?”皇帝甩袖,“召锦衣卫都督贾润蒲入宫。”

    “嘉文,父皇有要事,你带妹妹淑娘在这玩会便回去。”

    “是,父皇。”嘉文应声。

    罗成匆匆下了阁楼,去召见锦衣卫都督贾润蒲,询问为何会有这安东之乱。

第1120章 倭寇

    亿岁殿。

    罗成询问为何安东会出现叛乱,老贾有些无奈。

    “我们也是刚收到的情报,自安东裁军,行营战兵转为驻地卫营后,安东便有些不太安稳,先是高句丽余孽活动更加频繁,然后是百济和倭人也不安份。”

    “别说那些废话,就说为何会突然叛乱,总有原因的。”罗成对安东局势又不是一无所知,之前对高句丽的围剿已经算是阶段性的胜利,后高句丽和后朝鲜两个叛乱朝廷,上到国王下到将军,几乎都被围剿诛杀。

    旧高句丽国境,再没有一个据点堡垒属于叛军。

    而新罗和百济两国也受到朝廷警告,停止了各种小动作,大秦在半岛南面划定疆界,立下界碑。

    新罗和百济皆对大秦称臣进贡,接受册封。

    皇帝在这个时候裁军休兵,正是时候,按理,没有特殊意外,不至于这个时候百济叛乱,还拉上了倭国。

    “其实这事情说来话长。”老贾苦笑道。

    说到底,问题其实还是不是出在大秦这边,先前百济和新罗、倭国海东三国称臣进贡,朝廷对于三国也没有攻击之意,一切都挺好。

    三国向朝廷进贡了大量方物土产,朝廷则也回赐许多东西,这本是皆大欢喜之事。

    问题出在百济使者身上,那位大使回国后,因贪图朝贡之利,回国之后马上就向国王谎奏说大秦要求更多进贡。本来大秦是说百济可以多朝贡,但这朝贡本就是宗藩贸易,他们以朝贡之名来贸易,还能免关税,算是一种贸易优惠了。

    这种朝贡根本不会影响到百济什么,可偏偏那大使贪利,大秦回赐本来是给了百济很多好处的,不但没收关税,甚至还是高于一点市场价收他们的贡物,然后回赐许多中原商货。

    但那位大使却伙同其它使团成员,不但夹带大量私货贸易不说,还把大秦回赐的商货侵吞大半,结果便是百济的朝贡亏本了。

    这还不算,那些百济使团甚至还假传大秦的旨意,本来是要求百济进贡五百童男童女,结果他们要求进贡一千。要求进贡耕牛万头马万匹,说好不限时间,可那使者却要求一年内贡齐。

    如此种种,引的百济朝野惊慌,可百济国王又不敢不从,于是只得下令从民间强征童女童男,强征耕牛马匹,以及诸多贡物。

    国王旨意一下,许多官员趁机又贪污,层层加征。

    结果到后面,居然引发了一出兵变。

    百济朝中有大将不满,暗中联络,发动兵变,结果废了国王,另立了百济王扶余障的一个孙子扶余隆为王。

    兵变夺权之后,百济新朝廷立即下令废除原国王的征贡令。

    而兵变后,不少百济王族和官员们纷纷逃入带方郡,他们向徐世绩哭诉国内叛乱等等,还说那些叛贼不肯尊奉大秦宗主,拒不纳贡云云,还说他们大量收容高句丽余孽,不顾之前大秦的诏令。

    徐世绩听后,当然也是不肯了。

    做为宗主国,大秦有义务协助藩属平乱。

    尤其是情报显示,这百济新朝廷确实公开支持高句丽余孽,另外又拒绝再向大秦称臣进贡。

    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也为了维持宗藩关系,徐世绩于是下达征召令,准备进驻百济边界,防范万一。

    可他的这举动,却让对面的百济叛乱朝廷惊惧不已,认为秦军要出兵南下。这些惊惧的百济人干脆先下手为强,他们一面给高句丽余孽们武装起来,给钱粮给武器,让他们进入带方郡内袭扰,一面又派人去向倭国联络。

    为了能够对抗大秦,新百济王甚至向倭国称臣纳贡。

    倭国以往连诸岛都未完全平定呢,北方的虾夷人都时常做乱,现在百济人居然愿意做藩属臣邦,倭人一下子就兴奋了。

    其实倭人一直以来,都很期盼北方半岛,希望能够进入岛上,可是百济和新罗那也不是吃醋的,防范很严。

    现在有了名正言顺插手半岛的机会,倭人马上就同意了百济新王的请求,立即动员发兵。

    得了倭国的支持肯定后,百济叛乱朝廷于是更是坚决信心了。

    徐世绩那边还没集结完,这边百济已经杀过边界,攻入大秦安东道带方郡境内了。

    “百济王派薛武与高句丽余孽高延儒率一万兵马为先锋攻入带方!”

    “高句丽余孽剑牟岑还在百济立高句丽宝藏王的外孙、渊净土之子安舜为王,复国高句丽,百济王扶余隆和倭国推古女皇额田部皆承认安舜复国为王。

    三王还订立攻守同盟,要一起对抗大秦。

    “陛下,倭国虽是女皇在位,但实际上一直是由其侄子厩户皇子和其舅父苏我马子联合执政,厩户皇子之父是推古天皇的同母兄用明天皇,而他的母亲是推古天皇的异母妹。”

    “什么乱七八糟的关系?”罗成皱眉。

    “其实直接点说,就是倭国虽然现在是女皇在位,可实际上是厩户皇子和大贵族苏我马子联合执政,厩户皇子和苏我马子却是相互不合。厩户皇子早年就曾派使者赴中原隋朝,学习中原的先进制度,然后他便在倭国进行大改革,目的是想摆脱氏姓制,改变倭国固有的豪族联合政权制为中原的中央集权君主专政制。

    他设立冠位十二阶,作宪法十七条,大力推行佛法,引用中原的儒学、法家、道家的典故和成语,连冠位十二等,也同样是引用儒学的五德来区分官阶,十二等分别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冠服则以紫、淡紫、青、淡青、红、淡红、黄、淡黄、白、淡白、黑、灰等不同颜色及其浓淡来区分。

    “这厩户皇子倒是挺有眼光啊?”罗成道。

    “陛下,推古女皇即位后,他是女皇血脉最亲近之人,因此被立为皇太子,随后又被立为摄政,但大豪强贵族苏我马子却把持朝政多年,因此他是想要摆脱苏我氏的控制,这才学习我中原改革。”

    罗成不屑的道,“既然学习我中原,可为何却还要出兵联合百济反秦?”

    “出兵反秦,是苏我马子的意思,此前他就数次派兵渡海进攻新罗,意图逼迫新罗称臣进贡。”

    不管怎么说,如今的局势就是百济兵变叛军扶立王子扶余隆为新王,而倭国在执政苏我马子的强势干涉下,不顾推古女皇和摄政圣德太子的反对,集结了两万五千兵马准备北上攻秦。

    “新罗呢?”皇帝关心的问。

    “回陛下,新罗暂时还没有动静。”

    罗成看着面前的海东三国地图。

    “既然倭人曾经数次出兵新罗,那么新罗和倭国就是大敌,如今倭国和百济联盟叛秦,我们可以把新罗拉过来。”

    “陛下,虽然百济联倭反秦,可朝廷只要出兵,必能灭掉二贼,何必拉拢新罗?”

    “朝廷要灭二藩当然容易,但问题是朝廷现在不可能集中全力跑到半岛上去打这样一场大战,朕现在没这个精力,也没这个余力。拉上新罗,以夷制夷,这样朝廷不需要再额外增兵半岛,也足以应对那边局势了,说不定还能借机把三国实力都削弱一番。若是能拉着新罗把百济一举灭了,就更好了。”

    “这样,派人去跟姓金的新罗王说,让新罗出兵协助平叛,待灭掉百济和倭国后,倭国归新罗,百济归大秦。”

    “陛下,只怕新罗人不会同意吧,灭倭国并不易。”

    “那就许诺攻灭百济后,大秦和新罗两家各取一半。”

第1121章 劫掠许可证

    百济和倭国做为大秦册封的藩属国,如今的形为妥妥就是叛乱。对于这种叛乱行为,自然不能容忍。

    早朝上,无数大臣提出要出兵讨伐。

    可皇帝却仅仅是在朝会上颁诏,授封徐世绩为海东道行军大总管,负责联合新罗军以及藩属军征讨百济和倭人叛乱和高句丽余孽。

    许多人不解,认为朝廷完全可以多派兵,甚至派上十万大军也并不是不行。毕竟如今不比去年西北大战的时候,十万人马还是可以抽调的。

    但皇帝却拒绝了这些奏请。

    下朝后,来请安的皇太子也向皇帝提出疑惑。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但凡只要是战场,就没有小事。军队是一把利剑,每次出鞘都很危险,而且成本也很高。不到危急时候,不要轻易拔出这把剑。剑一出鞘,必见血方能回。”

    对于朝廷来说,打仗还得先考虑计算。

    得计算用兵成本。

    “嘉文,你知道百济和倭国在哪吗?”

    “知道,在海东。”

    “那你知道,距离大秦有多远?若是从中原调兵过去打仗,行军路线怎么走,后勤军械粮草得从哪里发运?路上要多少时间,得耗费多少?那边的气候如何,将士们是否能适应?还有出动一军万余人,得多少民夫供应,得多少钱粮耗费,得多少赏赐抚恤?”

    这下嘉文答不上来了,他只知道百济在高句丽故地之南,是在安东道带方郡的南边,与大秦的东莱半岛隔海相望。

    “孙子兵法,开篇就是关于计算的,而不是计谋的。你要知道,百济距离中原太远了,从中原发十个兵过去,还不如当地征召一个兵。因此若是我们能够利用新罗一万兵马,实际上远超过我们从中原派过去十万军队的效果。”

    “新罗兵这么能打吗?一万抵秦军十万?”

    “论能打,十万新罗兵也未必能抵的上我们一万精锐秦军,但是战争还得考虑后勤等等因素,这里面的学问太大了。而且朕要用新罗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海东这个地区,主要就是我大秦和百济、新罗、倭三国,还有就是北方的诸部。

    诸部可暂时忽略不计,在朝鲜半岛,尤其是南部地区,其实我们大秦的实力是最弱的,虽有中原为依靠,但鞭长莫及。

    若是我们独自出兵平叛,让新罗人在旁边坐山观虎斗,那最后我们可能就要被他捡桃子,所以我们必须把他们也拉下水,这样四国大战,谁也别想坐视,谁也别想捡便宜。”

    大秦虽强大,但自立国打到现在,一直没停过。

    四面八方,皆有敌人,更兼还有江南三藩未靖,因此罗成不可能这个时候发全力去打百济和倭国,只能是局部战役。

    弓箭引而不发之时,才是最具威胁之时,当箭射出去的时候,威胁也就不存在了。

    对于罗成来说,他得始终保持有强大的战力在手,以应对各种情况,而不是轻易的就把刀剑砍出去,砍出去容易,要收回来就难了。

    “只派徐世绩将军能行吗?为何不派三皇伯和四皇伯还有六皇叔、二皇叔祖他们呢?”

    罗成呵呵一笑。

    存孝嗣业士信还有罗艺,个顶个的能打,但对于如今的朝廷来说,这几位宗室王,是最后的核威慑力量,是皇家的压箱底功夫,不到关键时候不会轻易使出。

    “嘉文啊,你记住今天父皇跟你说的话,皇家宗室,是朝廷最可信的力量,但也是最需要防范小心的力量,非到不得已之时,不要轻易让皇族宗室担任要职,更不能让他们轻易统领大军。”

    “为何?”

    “容易危及江山社稷。”罗成拍了拍嘉文的脑袋道,虽然当初尽夺诸王官职兵权,是在罗成病重之时宰相们做的决定。

    可是直到如今,皇帝的病早好了,但罗成也不曾提出过要恢复诸王的官职兵权等。

    为何?

    倒不是说罗成怕了存孝他们会危及他的皇位,他只是想开个好头。他是开国之君,存孝他们再怎么也危及不到他的皇位,但是以后呢?

    西晋可是前车之鉴。

    一开始,西晋的宗室分封虽封地大,可实际上也是既不治民也不统军的,可是到了后来,改来改去,结果成了宗室们出镇各地,势力坐大,于是皇帝只能让自己的皇子分封更大的封地,出镇更重要的州郡,担任更重要的职务,统领更多的兵马,到最后,便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一人统领数州甚至是十余州之地,最终酿成了八王之乱。

    当初开国定下制度的晋武帝司马炎肯定也想不到西晋亡的这么快,还是亡在自己的子孙内斗手里。

    正因有这样的教训,所以罗成现在并不再用皇族宗室担任地方官员或军中将领。

    这些宗室分封地方,只有到了一种情况下,他们才能统兵,那就是当朝廷出现了叛乱危及皇权时,皇帝下勤王令,让诸王勤王卫国之时,他们才能起兵共讨之。

    除这种情况外,诸王这把大秦利剑,都只能深藏鞘中。

    “其实我朝名将辈出,猛将如云,就算不出动你皇叔伯他们,依然足够了。朝廷南衙十二位大将军,北衙十二位上将军,内衙还有十六位中郎将,哪一个不是能征善战,名震三军?更别说枢密院一正二副枢密使和五院总督,以及兵部尚书和侍郎们,更都是军中打出来的威名赫赫之将。”

    大秦开国的这些名帅猛将们,并没有几个出事,这比起历朝来都是难得的,因此皇帝随时可以拎出一个又一个的大将来,随便一个挂帅,都能出镇一方。

    “皇叔伯们那么能打,朝廷却不重用,太可惜了。”

    “哈哈哈,嘉文,记住,以后你当了皇帝,全天下的人都将为你所用,用人也是有学问的,并不是有才有能力就用。”

    “父皇,有什么讲究学问啊。”

    “现在跟你说也太早,以后你慢慢悟吧。一个用人之道,可是学问极深,若是你哪天能悟明白用人之道,那你就能当一个圣君。”

    百济和倭国敢叛乱,那就打吧,但不需要增派大军,不用搞的跟杨广一样发兵百万,十万都不需要。

    他罗成只需给徐世绩一道诏令,不给他增派一兵一座,但他相信徐世绩定能为他平定海东这场叛乱。

    “允许安东百姓抗敌平乱,若杀贼俘虏,皆有赏赐!”

    “允许商船入百济、倭国沿海劫掠,特颁义民劫掠许可证,劫掠合法,杀敌有赏!”

    皇帝给徐世绩的诏令后面,加了两条特旨。

第1122章 席君买

    开元五年,六月。

    安东道,带方郡。

    连绵五百里的车岭山脉自东面太白山脉五台山分出,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直入海滨。

    这道五百里的山脉,也便成了大秦带方郡的南界,也是大秦安东道与百济的国界线。

    席君买站在天安城军营的大厅中,手里握着半枚虎符。

    他神态平和,柴绍、王伯当、王君廓站在他的下首,都静默不言。

    厅中,许多将校都静坐不言。

    席君买没出声,谁也不敢发出声音,此刻,厅中他的地位彰显无疑。

    这时,厅外一名传令兵跑来,他先扫了眼众军校,又望向席君买手里的虎符、

    喘了喘气,这才向席君买行军礼,大声道,“太守已经发下虎符调令,令我天安城驻守卫营府兵迎敌!”

    “虎符呢?”

    席君买嗓门不高,可声音却不容拒绝。

    传令兵从背上解下一个锦盒,呈到席君买面前。

    席君买打开,里面放着半枚虎符。他取出,与自己的那半枚合在一起,完美楔合。

    席君买是大秦安东道带方郡天安城南衙左御卫驻扎卫营府兵指挥使,率领一营五百人。

    但按制,调动府兵,需有虎符调令。

    枢密院下发调令,兵部颁给虎符。不过这虎符却不是直接给将领,而是一半给将领,一半给地方太守。

    太守与将领的虎符合二为一,这时方有调令之权。这样的做法,也是让地方太守有监督卫府将领之权。

    天安城南倚车岭山脉,北临平原,虽只五百人,但却位居前线,十分重要。

    百济人已经越过了车岭山脉的国界攻了过来,虽然说车岭山脉东南的新罗人没有异动,可不得不提防。

    “都将,出兵吧。”

    说话的是王伯当,这位隋末的风云反将,当年也是横行一时。不过后来随李密归降后,也授了官职。

    不过调任朝鲜半岛任职后,因为纵容部下抢掠以及杀俘,被徐世绩一贬再贬,如今只是个营司马。

    不过相比起旁边那两位来,他还算好的,毕竟另两位柴绍和王君廓过去可比他还曾风光过。

    柴绍将门出身,关陇贵族,隋朝时就已经是太子千牛了,可惜后来跟李渊一条路走到黑,虽说后来兵败被俘投降了,可也最终落得个发配朝鲜的下场,如今仅为席君买的都将。

    而王君廓就更了不得了,当年那可是大秦天子的心腹,统领特务情报部门,最后还当了开国八大节度使之一,成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是最早封国公的那批人。

    可惜他因谋反,而差点被斩,皇帝念旧情,最后将他贬官扔到了安东来,如今是席君买的营长史,区区七品。

    相比起他们三个,席君买只能算是一个后进小辈,年纪不到三十,而且相比起资历来,更是差的远,虽说也是皇帝的齐郡老乡,但因为投入军伍晚,所以到现在也仅是一个营指挥使。

    不过席君买治军严厉,打仗也猛,因此倒也在这位置上很安稳,柴绍三个带罪之身的下属,更不敢炸刺。

    毕竟,席君买不仅是皇帝老乡,还曾当过皇帝的亲卫,因此可以说是皇帝的亲信了。

    “百济将军薛武,还有高句丽余孽高延儒的一万前锋,如今越过车岭山脉,正四处攻击我们的屯庄,现在有数个屯庄被破,死伤及被掳的百姓上千。”席君买拳头砸在地图上,“这些该死的百济叛军,该死的高句丽余孽,真是不知死活!”

    倒是柴绍劝谏席君买。

    “都将,贼锋甚锐,风头正劲,我营只五百人,虽得了虎符调令,可也还是不要轻易出击。不如先坚守天安城,收拢百姓,坚壁清野,等待其它各营集结,等探明形势之后,再出击不迟啊。”

    席君买哼了一声,“柴司马,等到那个时候,黄花菜都凉了。我们必须立即出击,贼势虽众,可对方首先是百济叛军与高句丽余孽组成,内部定然也不默契,再者百济刚经历叛乱,我相信百济军中也有许多人并不愿意背叛甚至攻击大秦?再者,叛军越过山脉之后,十分嚣张狂妄,他们分兵四出袭击攻打我们的屯庄,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

    敌人轻敌好啊,轻敌,那他们就有可乘之机。

    就算他席君买只五百名士兵,也一样要干他们。

    “都将,你勇于任事,敢挑重任,这是好事,可你也要量力而行啊。咱们天安府虽说有五百侍官,可现在营里才一百二十人,其它的侍官都还在分散在各个屯庄呢。”

    年前皇帝下诏,把安东的兵马从战时行营改为驻地府兵,并裁撤了大部,只留一万二千人。

    一万二千人不过二十四个营,要统领大半个高句丽旧地,这是任务很紧的。但府兵的特征又是战时为兵,闲时为农。

    因此当半岛无战事时,多数府兵是不在军营而在自己的屯庄耕地的,军营里只留了一百二十人守营。

    “虎符在此,可即刻征召所有府兵回营!”

    “按制,如今叛军作乱,敌国入侵,我身为本县驻扎卫营指挥使,便有全权接管本县防务之权,除统驻扎府营外,另外本县土团乡兵,还有乡村民兵,以及所有退役士兵、预备役士兵,都需听本指挥使调动指挥。”

    柴绍提醒他,“都将,你还忘记了一条,县令战时则为观军容使,负责监督。”

    这监督的不仅是军纪,也自然还有临时握有指挥权调兵权的将领。

    王君廓倒是一直沉默不言,自从发配到了朝鲜半岛后,这位曾经的凌烟阁功臣跟变了一个人似的,整日沉默寡言,甚至也从与结交他人。

    席君买听不进柴绍的持重之言,依然下令召回府兵,同时下令全县所有的土团乡兵、各村屯民兵,以及退伍士兵等皆武装备战,各村屯紧守屯庄,又令各庄以烽烟联络。

    几名传令兵刚走,结果又有一名传令兵跑进来。

    “报,南面丰岁屯出现大股叛军,丰岁屯已燃起求救烽烟。”

    “烽烟几股?”

    “五股!”

    “五股?那就是已经到了万分紧急之时,随时都有可能破屯,之前燃起五股烽烟求救的屯庄,莫不被破。不能等了,召集营中的一百二十位兄弟,上马,随我前去救援!”

    “都将,敌情未明,营中仅一百二十人,贸然出动,实在太莽撞了。”柴绍再劝。

    席君买却只冷哼一声,“有劳柴司马留守城中,等召集的其它弟兄们到了,替我率军守好天安城。”

    柴绍叹口气,无言。

    那边王伯当和王君廓这两人,却都不吭声的跟着席君买出去。

    “你们?”

    “随都将去救丰岁屯,杀贼!”王君廓冷冷吐出一句话。

    “好,杀贼!”席君买大笑走出。

第1123章 丰岁屯

    “集合!”

    “喂马饮水,领取装备,准备出营作战!”

    席君买走出大厅,站在厅门口大声吼道,这几声如龙吟虎啸,全营震动。守营的,训练的,营中一百二十名侍官闻声,纷纷停下手中事情,全都赶到厅前校场集合。

    “丰岁屯已升起五股烽烟,十万紧急,等不及其它兄弟们回来集合了,我们现在就走!”

    席君买一挥手,一百二十人全都涌去甲仗库。

    一切都有制度,一切也皆有预案。

    天安营的府兵们有条不紊,眼下已经是战时,奉令出战,那便按战时出战的条例方案,领取相应的装备。

    丰岁屯离天安城约有八十里,在车岭山下,是一座约五百人的屯庄,隶属于带方郡天安县下,丰岁屯也是丰岁乡的乡亭所在。

    这样大的一个屯子,本身就有治安队和联防队,更别说屯里也有民兵,可都马上就升起了五股烽烟,可知多么紧急。

    领取武器,备好鞍马,带好干粮凉水。

    一百二十人再次集结于厅前校场,席君买也已经换上了一套锃亮的明光铠,两块大圆护闪闪发亮,他目光扫过一众士兵们,“报数!”

    “一二三四”

    身披铠甲的都头王伯当大步上前,“天安营第一都百人,皆到齐。”

    王君廓身披甲,手捧盔上前,“天安营直属卫队二十人,到齐!”

    “好,上马!”

    席君买把凤翅盔扣在脑袋上,提着自己的马槊大步走到坐骑前,翻身上马,带头出营。

    营中,柴绍看着一百二十骑奔腾而出,留下股股烟尘,只能无奈苦笑,他扭头四顾,发现营里只剩下了几个做杂役的老苍头,还有十来个侍从少年们。

    “但愿他们能都活着回来!”

    八十里路,骑马奔驰并不算远。

    一个多时辰,一行就已经赶到了丰岁堡附近。

    “下马,休息一刻钟,喂好马匹。”

    王君廓冷声下令。

    一百二十名府兵并不都是骑兵,事实上多数都是步兵,只有王君廓率领的那二十骑才是轻骑兵。

    士兵下马,给马喂点豆饼饮点水,自己也补充点干粮。

    吃完,重新整理装备。

    弓上弦,刀出鞘,盔甲也全都披戴好。

    “我去前面打探下。”王君廓走到席君买身边道。

    “用不着长史亲去。”

    “没事。”王君廓冷冷的回了两个字,便转身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席君买有些出神。

    “都将,咱们能相信他吗,万一他投敌怎么办?”一名军官小声的问席君买。

    “这倒不至于,我相信他不会在战场上出卖自己的同袍。”

    “可是他曾经谋反过。”

    “那不一样,我看的出来。”

    大家席地而坐,抓紧时间休息。

    约么两刻钟后,王君廓带着几人骑马回来了。

    “丰岁屯还没失守,但围攻的贼人很多,有上千。”

    说着,他从马上拎下一人,“抓了个舌头。”

    席君买审问,那人开始不肯说。

    他二话不说拿刀就削掉了个一根指头,“现在肯说吗?”

    那人还是摇头。

    于是这次他不削他指头了,他削了个签子,然后刺进了他的指甲中,那人痛的叽里哇啦的大叫。

    “说!”

    “不说,那再试试爷的手艺。”

    “说不说?”

    “你说不说?”

    那人死去活来,最后红着眼睛用生硬的汉话吼道,“你说什么?”

    “什么意思?”席君买很生气。

    王君廓在一边看不下去了,“都将,我觉得这人一来不太会说汉话,二来,他刚才的意思可能是说你究竟要问什么,你什么也不问,他哪知道说什么?”

    席君买懵了下,觉得脑瓜子翁翁的响,怎么犯了这么个低级错误了,只是一个劲的让他说说说,自己好像确实都什么也没问啊。

    “呵呵,长史你听懂他刚才的鬼叫了?”

    “百济话。”

    “还是你来问吧。”

    王君廓既没削手指,也没插签子,他很好言好语的问话,还给那人包扎,结果那家伙真的一五一十,问什么就答什么。

    最后,王君廓点了点头。

    “好了,我已经知道了,谢了。”说完,拔刀出鞘,一刀砍下了那人首级。

    “他不是都说了,怎么还杀了?”

    “刚才我答应他,他若是老实交待,我给他一个痛快。现在,他回答了我的问题,所以我也信守承诺给他个痛快。”

    席君买无言。

    “怎么样?”

    “围攻丰岁屯的是两伙人,一伙是高句丽余孽,当初从这边逃过去的高句丽逃民,如今反攻倒算来了,另一伙是百济叛军。高句丽余孽约千人,百济叛军只有二百人。”

    审出来的消息很有用,高句丽余孽虽多,但他们以前并不是军人,这次过来,勿勿征集,装备训练都不足,而那二百百济叛军,之前也一样并不是百济军,也是刚拉的壮丁。

    百济将军薛武其实也是个二代,本身是没什么本事的,而高句丽人高延儒虽是高句丽王室子弟,但一样也没什么本事,两人带着一万人马过来打前锋,其实就是来抢劫的。

    两人还意见不一,最后决定分兵四掠。

    这与百济王扶余隆交给他们的任务背道而也,扶余隆是让他们打前锋,出其不意,趁其不备,要打秦军一个措手不及,越过车岭山脉,一直杀到汉城去,在秦军各地驻扎府兵集结前,就先把汉城突袭夺取。这样占据汉城这座带方郡城后,秦军想守住带方郡就能了,后续的百济和高句丽军一到,自然就能趁势夺取汉江以南地区,甚至直取整个汉江平原。

    再次上马。

    席君马和一百二十名天安营府兵更加士气高涨,原来面前只是一群乌合而已。

    一百二十骑如旋风般冲出,直奔丰岁屯而去。

    丰岁屯中,丰岁亭长正带着屯中青壮民兵们死守屯子,屯墙并不高,只是木栅围成,栅外一条小溪绕屯,这并不好防御。

    好在大家众志成城,团结一心。

    不但青壮们举着木盾木枪在前面抵抗,就是老人妇女们也在后面投木棍削成的投枪助阵,连一些少年,也都在那里扔石头帮忙。

    不过面对着千多的贼军,还是很惊惶的,因此早早就燃起了五堆烽烟求救。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231/ 第一时间欣赏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 作者:木子蓝色所写的《隋唐大猛士》为转载作品,隋唐大猛士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隋唐大猛士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隋唐大猛士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隋唐大猛士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隋唐大猛士介绍:
我表哥秦叔宝,我弟罗士信。
本是乡间一少年,终成隋唐大猛士——白虎罗成。
读者交流群:六五六一一八四八八隋唐大猛士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隋唐大猛士,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