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汉道天下TXT下载汉道天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汉道天下全文阅读

作者:庄不周     汉道天下txt下载     汉道天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253章 北军凯旋

    袁徽想了一夜,还是觉得不作为绝非上策。

    知其不可而为之,本就是儒门精神,传自夫子,岂能轻易放弃。

    再者,哪有不发声能活,发声了反而不能活的道理?如果人人都不发声,任由天子一意孤行,不仅是士燮的悲剧,更是儒门的悲剧。

    高柔做了贾诩的女婿,别的没学会,学会明哲保身了。

    次日一早,袁徽对高柔说,他要求见司空周忠,为士燮申诉。若有责任,愿一力承担,绝不连累其他人。

    见他坚决,高柔没有再劝。

    吃完早餐,高柔就带着袁徽去见周忠。

    听袁徽自报家门,说明来意,周忠抚着胡须,盯着袁徽上下看了好一会儿,一声叹息。

    “我知道了。”

    “周公能否向天子进言?”

    周忠眉头紧皱。“司空府自有司空府的章程。你可以建议,却不能干扰司空府做事。至于是否向天子进言,更不是你能问的事。”

    袁徽很惊讶。“难道司空忘了当年太学生议政的义举了吗?”

    “如今的太学生都在邸报上议政,你若有兴趣,不妨试试。公府卿寺都是处理政事的地方,由不得你们乱来。”周忠扬扬手。“我和文惠还有公事要谈,你不宜旁听,且退下吧。”

    袁徽懵了,稀里糊涂的就被人引了出去。出了门,才意识到自己是碰了壁,不由得仰天长叹,跺跺脚,回到高柔的住处,取了行李,自往天竺客栈,找刘熙去了。

    刘熙正在客栈发愁,见到袁徽,连忙询问情况。

    袁徽心中有气,也不对刘熙说他与高柔、周忠等人见面的经过,对刘熙说道:“我要写文章,为士燮鸣不平。”

    “我写了文章,没什么用。”

    “你说得太客气了。”袁徽大声说道:“乱世用重典,重症下猛药。不说点重话,他们都装聋作哑,起不到作用。”

    刘熙很尴尬,只好不吭声。

    袁徽与薛综等人也是至交,几个年轻人一商量,决定写几篇檄文,向沉默的中原士大夫开战。

    他们原本还担心这样的文章不能见报,还想找找门路,让印坊的校书祭酒放行。结果事情比他们想象的还要顺利,校书祭酒简单的看了一下文章,立刻放行。

    次日,袁徽的文章就出现在邸报上。

    北军到达行在,光禄勋马腾代表天子,到城外迎接士孙瑞。

    见了面,寒喧过后,士孙瑞旁敲击的问起袁徽的行踪。

    马腾一脸茫然,问了身边的随从,才知道袁徽是谁,这两天又有什么动静。

    马腾很不好意思,表示自己闲散,不太关心这些文人墨客的事,平时也不看邸报,不了解情况。

    士孙瑞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有些打鼓。

    他已经看到了袁徽的文章,颇有那激烈的语气担心,生怕刺激了天子,适得其反。本想先向马腾打听一下,没想到却是打听了个寂寞。

    无奈之下,士孙瑞只好先放下这件事。

    马腾说,天子有诏书,泉陵城比较小,北军就不要进城了,在城外驻扎,士孙瑞带八校尉进城见驾即可。

    士孙瑞扎下大营,沐浴更衣,带着八校尉进了城。

    来到充作行营的院子门口,看着门口当值的郎官,士孙瑞很是惊讶。

    “天子就住在这里?”

    马腾见怪不怪。“泉陵没什么大院子,这算是大的了。好在天子身边也没多少人,用不了多大的地方。”

    “马贵人没跟着来?”士孙瑞开了个玩笑。

    “原本是打算来的,不是又怀上了么,就留在宛城了。”马腾咧着嘴,乐得脸上的皱纹都开了。“这不,三个月前又生了一个皇女,十七斤重,壮实得像头小马驹。”

    士孙瑞吃了一惊,掰着指头数了数。“那这一年时间里,天子又添了三个皇子,一个皇女?”

    “应该是吧。”马腾抚着胡须。“天子子嗣众多,种性强韧,是大汉兴盛之兆。”

    士孙瑞连连点头,也从心里欢喜。

    这百十年来,大汉之所以政权不稳,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皇嗣传承出了问题。不是没有成年皇子,就是登基不久就早夭。

    如今天子年轻有为,又接连生下皇子,加上皇后地位稳固,传承不存在隐患,自然是大好事,说是兴盛之兆也不为过。

    身后的诸将听了,也觉得是好事,笑逐颜开。

    正说着,赵云从里面走了出来,向士孙瑞拱手行礼。

    “天子请诸君入见。”

    士孙瑞点点头,与马腾一边说一边进了门。

    关羽一个大步迈了过来,挤到赵云身边。“子龙,别来无恙。”

    赵云笑了。“不如云长意气风发。每次北军有捷报来,我都能到云长的好消息。”

    关羽抚须大笑。“惭愧,惭愧,都是些小功劳。子龙,不瞒你说,北军进入益州之后,就没有打过一场真正的硬仗,都是所击辄破。有时候都等不到我上阵,前面就已经取胜了。尤其是射声营,自从子义做了射声校尉,射声营就是最会抢功的。”

    关羽一边说,一边转身招呼太史慈。

    太史慈含笑摆手,表示不敢苟同。

    说话间,便到了中庭。

    刘协坐在堂上,手里拿着一卷文书,看到士孙瑞等人进来,便站起身来,走到廊下,笑道:“我大汉的将星们凯旋了,欢迎啊。”

    士孙瑞赶上几步,在阶下站定,郑重其事的整理了一下衣冠,躬身施礼。“北军校尉,臣瑞,见过陛下。”

    刚才还谈笑风生的八校尉也收起了笑容,神情肃穆地在士孙瑞身后一字排开,齐唰唰的拱手行礼。

    “步兵校尉,臣杰,见过陛下。”

    “虎贲校尉,臣晃,见过陛下。”

    “……”

    “……”

    八校尉行完礼,士孙瑞又躬身说道:“陛下,臣出征两年,射声营长史荀衍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协助臣出谋划策。最近那幅益州南部地图就是由他主持完成的。臣自作主张,带他来见驾,此刻在前庭等候。”

    在此之前,士孙瑞就已经通报过,得到了刘协的同意,否则也不敢直接带过来。现在说,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仲谋,请荀衍进来。”

    站在一旁的孙权应了,快步出了门,将在前院等候的荀衍叫了进来。

    荀衍急趋上前,躬身行礼。

    “射声长史臣衍,见过陛下。”

    刘协打量了荀衍两眼,满意地点点头。

    “颍川荀氏人才辈出,老八龙声犹在耳,小八龙又横空出世了。”

第1254章 预防为主

    荀衍心中狂喜,几乎落下泪来。

    士孙瑞要推荐他接任北军中侯,他是非常担心的。除了北军八营的同僚之外,最担心的还是天子。

    荀氏风头太劲,他又是袁绍旧部,身份实在太敏感了,天子有无数理由拒绝士孙瑞的推荐。碍不过老臣的面子,召见一下,然后就晾在一旁,就算是不错的结果。

    如今听到天子这句话,他才真正放了心。

    眼见为实,他算是见识了天子的大气,也理解了士孙瑞为什么那么有信心。

    士孙瑞对天子的了解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

    见完礼,刘协请士孙瑞等人登堂就座,畅谈这两年来的征程。

    虽说每次战后都会有战报,可是听他们当面讲述,还是难得的享受。

    这支军队虽然兵力并不算多,也就两万上下,没什么特别提得上嘴的赫赫战功。但这正是他们的强大之处。常言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他们之所以看起来如游山逛水一样轻松,就是因为他们无论在将领的指挥能力还是将士的战术素养上,都碾压了对手不止一个层级。

    当然,这背后同样离不开宏观政策上的优势,从根本上化解了潜在对手的根基,让他们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士孙瑞一路走一路推行新政,看似慢,实际进度却并不比孙策慢多少。

    君臣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天就黑了。

    奉诏参加接风宴的大臣陆续赶到,掀起一阵又一阵的高潮。

    借此机会,士孙瑞向刘协汇报了士燮等人的情况,并不经意地提了一下袁徽刚发表的文章。

    他一直关注袁徽,并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袁徽的文章。

    刘协笑笑。“我也看到了。”

    “陛下的意思是……”

    “士孙公,你觉得他这篇文章会有多少人呼应?”

    士孙瑞想了想。“应该不多,但文章传到各地也需要时间,至少要等一两个月才会有结果。”

    “那就等一两个月再说。”刘协不紧不慢地说道:“那么多年都等了,不差这点时间。司空府、廷尉寺研究判决方案也需要时间的,等等也无妨。”

    刘协笑笑。“趁此机会,正好看看中原士大夫这几年有改变,好为下一阶段的新政做准备。”

    士孙瑞心领神会,连连点头。

    正如他所料,士燮等人并没有那么重要,天子也从来没把他们放在心上,最多算是一个测试,一个对中原士大夫的测试。

    这就好办多了。他最怕天子盯着士燮不放,一点操作空间也没有。

    正说着,司空周忠走了进来,径直来到刘协面前,拱手施礼。

    “陛下,臣扫兴来了。”

    刘协诧异地看着他。

    周忠从袖子里取出一份文书,双手递了过去。刘协一看,就忍不住地咂了咂嘴。

    居然是西凉驻军长沙扰民案的判决文书。

    这个案子早就审判完毕,周忠这次来行在的任务之一就是报告此案,只是一时没有提交最后的结果。刘协以为他忙,没想到他是等这个时机。

    “周公,非要这个时候吗?”

    “陛下,这个时候最好,臣可是紧赶慢赶,终于赶上这个时候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若能使北军将士们安心庆功,又不扰民,臣愿意做个不合时宜的恶人。”

    听周忠提到北军将士,又有扰民的话题,士孙瑞立刻明白了,连忙起身拱手道:“陛下,臣附议。”

    刘协点点头,打开文书看了一遍,随即转手交给了士孙瑞。

    士孙瑞恭恭敬敬地看了一遍,随即又传递给魏杰等人。

    听到刘协与周忠对话时,魏杰等人就猜到了大概,立刻严肃起来,一一传阅文书。虽然觉得有点扫兴,可是在天子面前,却也不便表现出来。

    毕竟周忠说得也有道理,事先警告,总比出了事再处罚好。

    况且北军的军纪一向都不错,只要不放纵,不太可能出现西凉军那样的问题。

    既然如此,大家都不妨表现得体面一点。

    周忠刚正不阿,北军也不能落了下风。在士孙瑞的带领下,齐唰唰的起身,向天子保证,一定以身作则,严格约束将士,绝不允许出现扰民的恶性事件。

    大臣们见了,纷纷叫好,表示这才是王师应有的风范。

    尴尬的只有张济。

    天竺客栈,袁徽与刘熙师生围在火塘,默默的喝着茶。

    北军到达泉陵,士孙瑞等人进城见驾,北军将士却没有进城,就驻扎在城外。不少百姓收到消息,都出城去看热闹,城里城外都在谈论北军的军容,却没有人想到北军的军营里不仅有北军将士,还有士燮一族。

    这让他们很惊讶。

    他们本以为零陵离交州这么近,多少会有人为士燮惋惜。

    “天子在泉陵驻跸一年,禁军将士军纪甚严,泉陵百姓对他们印象很好,爱乌及屋了。”薛综解释道。

    他最近随刘熙外出选址,与当地百姓接触得比较多,了解的情况也多一些。

    “禁军如此,那天子在他们的心目中印象岂不是更好?”袁徽小声说道,仿佛怕别人听到似的。

    “那还用说?”刘熙没好气的瞥了袁徽一眼。“若非如此,泉陵百姓会将天子与大舜相提并论?”

    袁徽苦笑。“天子若是大舜,那我们又是什么?”

    刘熙语塞,半天没说话。

    薛综接过了话题。“夏卿,我觉得……高文惠的意见或许有些道理,值得参考。”

    “现在下结论还为之过早。”袁徽有些烦躁。“就算驿道通畅,我和刘公的文章传到中原也要一个月左右。等中原士林响应,撰写文章,形成声势,至少要三个月。我们现在要考虑的,应该是阻止司空府、廷尉寺在三个月以内做出判决。人死了,可就什么办法也没有了。”

    众人纷纷点头答应。

    袁徽又道:“天子身边的近臣贪恋权位,都不愿意出头。我想回一趟中原,联络故旧,看看能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名士,一起发声。”

    刘熙刚要说话,薛综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刘熙会意,紧紧的闭上了嘴巴。

    事到如今,他们也清楚,靠写文章来呼吁意义不大。新政推行近十年,中原士风早就不是他们熟悉的模样。袁徽不死心,就让他去奔波好了,他们大可不必掺合太深。

    他们都是纯粹的书生,没有袁徽那样的家世和人脉,起不了什么作用,也承担不起后果。趁此机会与袁徽切割,或许是最理智的选择。

第1255章 一语中的

    袁徽离开泉陵的时候,凯旋的北军刚刚刚举行了献俘仪式。

    士燮兄弟以及主要的附从官员被押解着,在泉陵城的主要街道上走了一圈。泉陵并不算大,半天时间就搞人人皆知,都知道那个想割据交州的士燮是什么模样,自然而然地被拿来和天子对比。

    天子驻跸泉陵一年,泉陵人对他并不陌生。

    对比的结果只有一句话:不自量力,自寻死路。

    百姓不懂那些太高深的东西,他们只是觉得不论是外貌还是年纪,士燮都无法与天子相比。这样的一个人,不在家享清福,抱儿孙,非要造反,这和寻死有什么区别?

    袁徽在船上听到这样的评价,很是无语。

    他不会和陌生人争论,也不认可这样的结论。

    在他看来,士燮本来就没有造反的想法,最多只是有割据一方的心思,即使这样的心思也没有表露出来。比他野心更大,表露得更直白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那些人都能赦免,偏偏士燮就不能被赦免?

    他想为士燮求个公道,也为自己求个心安。

    他不相信中原士林都认同高柔等人的看法,觉得士燮该死,总有人会认同他的观点,支持他的想法。

    他一路北上,每到一地,先查阅最近的邸报,看看有没有相关的文章。他看到了一些与士燮有关的报道,但是为士燮鸣不平的人却几乎没有。

    相反,响应蔡琰那篇《以仁立法论》的倒是越来越多。

    一开始,袁徽对这个观点还是支持的。仁是儒门核心观念,以仁主导立法,符合儒门的作风,也表明朝廷对儒门观念的坚持,并没有走到法家的老路上去。

    可是看着看着,他就觉得不对劲了。

    在他看来,以仁立法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但相关的条令却在讨论如何禁止兼并,如何鼓励实学。

    最让他不能接受的一点是对经学进行压制,将更多的资源转向实学。

    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在中下层官吏的考核中几乎没有经学的要求,内容仅限于《论语》《孝经》《孟子》《荀子》等几部启蒙书,而且集中在部分篇章。儒家最为看重的五经根本没有涉及。

    袁徽对此忧心忡忡。

    四月初,他赶到洛阳,第一时间求见荀彧。

    接待他的是陈群。

    荀彧还在县里视察春耕的情况,暂时不在洛阳。

    袁徽倒也不介意,他与陈群更熟,也知道陈荀两家的关系。陈群既然在荀彧府中做事,与荀彧交流起来更方便。

    他将自己的来意说了一遍,最后问陈群。“若是太丘公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置?”

    他虽然不是汝颍人,却对陈群的祖父陈寔并不陌生,知道陈寔不仅是名满天下,更是一个很务实的的人。

    当初大宦官张让的父亲去世,士林厌恶张让的名声,没人愿意去吊唁,只有陈寔去了。张让因此感激陈寔,后来看在陈寔的面子上,帮了不少忙。

    听袁徽提到祖父,陈群心中不快。

    “以我的愚钝,无法揣摩先人的心思,恐怕很难让你满意。”

    袁徽碰了个软钉子,自知失礼,讪讪而笑。

    陈群想了想,又道:“你之前来到洛阳吗?”

    “来过,记忆犹新。”

    “再去看看吧。”陈群说道:“看完现在的洛阳城,你或许会有感悟。”

    袁徽将信将疑,但他还是听了陈群的劝,决定在洛阳城里转转。

    三天后,他收到了陈群的通知,荀彧回来了。

    荀彧在几个县跑了一圈,刚回到洛阳。人又黑又瘦,但精神极好。

    一见面,他就很兴奋地告诉袁徽,如果风调雨顺,今年他肯定能超额完成任务,让河南郡的百姓人均收入翻一倍。

    袁徽莫名其妙,问荀彧道:“这就是府君如今最关注的事吗?”

    荀彧愣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拍拍额头,请袁徽入座。“你为士燮的事而来?”

    袁徽点点头,将自己一路上的煎熬说了一遍,然后请荀彧出面,请天子赦免士燮,至少是从轻处罚,不能族诛。

    “谁说要族诛的?”

    袁徽愣住了。“难道……”

    荀彧笑了。“我两天前收到钟繇的书信,提到关于士燮的事。先告诉你结果,免得你担心。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士燮应该不会被族诛,最重的惩处要么是流海外,要么是禁锢。不出意外的外,他应该会选择前者,毕竟交州也离海外不远了。”

    袁徽长出一口气,沉重了很多天的心情终于轻松了一些。

    “是哪位贤者进言,说动了天子?”

    荀彧咧嘴一笑。“你。”

    “我?”袁徽又惊又喜。

    “是的,你那篇文章发表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没有一人响应。”

    袁徽顿时语塞,尴尬到无地自容。

    “夏卿,处士议政,左右公卿的时代过去了,也不应该再来。”荀彧语重心长的说道:“听长文说,你这两天一直在洛阳城里,想必有所感悟。洛阳毁于谁之手?董卓肯定难辞其咎,但袁氏兄弟呢?他们就没有责任吗?真要论起来,他们的责任或许比董卓更重。”

    袁徽一声长叹,默默地点了点头。

    “四世三公的袁氏,最后却成为险些倾覆的罪魁祸首,这值得所有人反思,尤其是我们这些以道义自居的山东士大夫。只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治理天下更需要踏踏实实的做事。都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多人连修身齐家都做不到,却天天想着治国平天下,岂不可笑?更可笑的是,这样的人还成了天下士人的领袖。”

    袁徽眉头微皱。“你说的是袁绍?”

    “包括士燮,当然也包括你我。”荀彧严肃地说道:“你之所以为士燮奔走,不就是因为在你流落交州,不能自给的时候,士燮供你衣食?你真要有谋生的能力,何至于仰人鼻息,做人门客,如果欠着人情,不得不还?”

    袁徽臊得满脸通红。“原来在府君眼中,我就是这样的人?”

    荀彧不急不躁。“那你说,你是怎样的人?天下儒者那么多,比士燮学问好的人不可胜数,因为州郡而被天子惩处的也不少,你又为谁鸣过不平?”

    袁徽哑口无言。

    他觉得荀彧的话就像一把刀,割开了他的伪装,让他赤身露体地站在世人面前。

第1256章 当者辟易

    陈群坐在一旁,也有些惊讶。

    他是第一次看到温润如玉的荀彧如此不留情面地对待一个后生。

    袁徽僵立了半晌,脸色红了又白,白了又红,嘴唇咬出了血。

    荀彧也不着急,自顾自地喝着水,直到袁徽的脸色恢复平静。

    袁徽一声长叹。“府君言辞如锋,当者辟易。”

    “看来你没见过天子。”荀彧笑了。“夏卿,你来得太晚了。天子身边人才济济,想与他见面可没那么容易。与天子论道,你才知道什么叫当者辟易。”

    袁徽神情沮丧。“我虽未曾见过天子,却听过不少传闻,知道他辩才极佳。”

    “不是辩才佳,而是见识高。”荀彧纠正道:“天子不好辩,你不要将他当作辩士看待,否则只会越错越多。”他顿了顿,又道:“夏卿,我说你来迟了,还有一个原因。如今选用官吏,几乎都要经过考试,就算是三公也不会轻易辟除了。要不然……”

    袁徽连忙拱手。“府君误会了,我来见你,只是为士燮兄弟说情,并无求仕之意。既然他们没有性命危险,我也就放心了。”

    荀彧有些不好意思。“那你在这儿住几天,四处看看。”

    袁徽想了想。“多谢府君,我还是想去找舍弟,听说他有意在大河上筑堰,我想去看看,或许能有用武之地。”

    荀彧点头同意。

    虽说朝廷没有明令禁止公府辟除,可是随着考试入仕渐渐大行于世,大部分人都会优先考虑通过考试,以免被人看作能力不足,只能走私人关系,将来被人轻视,影响发展。

    袁徽还年轻,不可能一辈子不入仕,去找袁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他的身份太敏感,帮袁徽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送走袁徽,陈群回到堂上。

    荀彧翻看着最近刚收到的邸报,不时的摇摇头。

    陈群上前。“府君为何要瞒袁徽?”

    荀彧不在府中的时候,相关的文书都是由他来处理,他根本没看到钟繇的书信。

    荀彧淡淡地说道:“我没有瞒,只是抢先一步告诉他结果而已,免得他浪费时间,四处奔走,还影响了别人。别人说他,他未必肯听。我说他,他不会反驳。”

    陈群深有同感。

    他与袁徽一见面,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只是他与袁徽年龄相近,不好说得太直接。荀彧则不然,他的身份、影响力无人能比,袁徽更容易接受。

    “府君觉得天子能放过士燮?”

    “只要那些人别惹事,天子才懒得计较一个七十老翁。”荀彧淡淡地说道:“有一件事,先告诉你一声,不要外传。”

    “什么事?”

    “家兄休若,要接替士孙君荣,出任北军中侯了。”

    陈群大吃一惊,随即露出狂喜。“府君,这可是大好消息啊。”

    “你现在明白我为什么不辟袁徽为吏了吧?”

    陈群不好意思地笑笑。“明白,明白。这种时候,的确不宜多事。府君,这么说,友若他们……”

    “钟元常都已经入职律学堂了,友若他们还用担心吗?他们要考虑的,只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不要再浪费时光。”荀彧一声叹息。“盛世将至,时不我待。”

    陈群连连点头,喜形于色。

    荀彧看了陈群两眼,又道:“长文,你年纪也不小了,赶紧成亲吧。”

    “喏。一旦有合适的,我立刻求亲。”

    “曹孟德的女儿怎么样?”

    “谁?”陈群一愣,怀疑自己听错了。

    “曹孟德的女儿,上次去长安,你不是见过了吗?丁夫人对你印象颇好,还特地写了信来,问你的情况。”

    “她啊……”陈群有些为难。“她……好武事,一心想考羽林,怕是不合适吧?”

    荀彧摇摇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看不起武人?我跟你说,你这辈子想封侯是不太可能的,相比之下,她倒是机会更多一些。将来成了亲,生了孩子,继承的很可能她的爵位,不是你的。”

    陈群神情尴尬,一时无语。

    不过他也清楚,荀彧说的是实情。天子重武事,他就算做到三公,也不太可能封侯。相比之下,曹操的女儿曹英好武事,与天子身边的马贵人、吕贵人关系都极好,再加上曹操身为都护,将来从征立功的可能性极大。

    “怎么样?你要是不反对的话,我就做主了。”

    陈群有些扭捏。“府君,我倒是没什么,只是……我怕将来闺门不安啊。我可听说,她那脾气急得很,一言不合就动武,有时候还拔刀呢。”

    荀彧险些将嘴里的茶水喷出来。“你一个男子,还怕一个女子动武?真要怕,就花点时间练习武艺吧。以后可没人喜欢文弱书生,文武双全才叫真丈夫。若你不是独子,我真想推荐你从军。”

    “好……吧。”陈群无奈地点点头。

    “那你准备一下,先回一趟老家,禀告你的母亲,然后去泉陵。”

    “去泉陵?”

    “北军班师,很快就要进行征讨交州的封赏,丁冲这次一定能加官进爵。趁此机会,也许能同意你的求亲。曹英的婚事不仅要曹操同意,也要丁冲同意,丁夫人对丁冲可是言听计从。此外,曹昂也在交州,这件事,也要他点头才行。”

    荀彧笑笑。“你可能不清楚,曹丕、曹彰、曹植、曹冲都在行在,曹彰是最年轻的散骑,将来必是猛将,曹冲则是天子用心栽培的神童,期望之高,不亚于诸葛亮。”

    陈群吃了一惊,这才意识到曹氏与天子走得有多近,荀彧又为什么会建议他迎娶曹操的女儿。

    有这么多兄弟做后盾,曹英将来封侯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谢府君。”陈群再拜,这一次是发自肺腑的感激。

    荀彧这是真的为了他好。没有荀彧出面,就算丁夫人看中了他,其他人也未必肯接受。

    荀彧松了一口气,抚着胡须,看着陈群退下。

    为了弥补心中对陈群,对陈氏的愧疚,他着实花了不少心思,如今总算达成心愿。

    他原本还担心陈群会拒绝,现在看来,是他多虑了。

    在家族前程的压力下,陈群已经完成了心态转变,不再是那个自恃家世,目无余子的少年名士,学会了面对现实。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荀彧也说不清楚。

第1257章 循序渐进

    刘协合上习题集,抬手用尾指挠了挠眉心,突然有些庆幸。

    亏得诸葛亮对政治的兴趣大于学术,要不然早就漏馅了。

    数学这东西真是很依赖天赋,不是努力就能解决的。自己靠着穿越者的优势,装了几年高手,如今面对两个天才少年,有点装不下去了。

    其实这也不能怪他。工作之后,高等数学之类的就没怎么用过,除了一些概念,大部分都已经忘光了。他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学数学,但那些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并没有太明显的代差,只用了三五年时间,一批高手就赶上了他。

    论思想,他还有点余额。

    论技术,他已经被掏空。

    再过一段时间,他在算学上就没什么好教周不疑、曹冲了,还是让他们跟着赵爽等人去做研究比较好。再跟着自己,怕是会被耽误了。

    “你们的进步很快,明天起,就去讲武堂,随赵祭酒学习吧。朕最近太忙,恐怕没时间指导你们了。”

    周不疑和曹冲交换了一个眼神,一起拱手施礼。

    “唯。”

    曹冲又问道:“陛下,臣冒昧,敢问是立法的事,还是封赏的事?”

    刘协瞥了曹冲一眼,有些意外。

    曹冲虽然年少,情商却高得离谱,甚至比智商还要出色。他怎么会问这种一看就知道不太适合的问题?

    “你有什么想法?”

    “臣有一事不解,关于立法的,想请陛下指教。”

    “说来听听。”刘协十指交叉,抱有腹前,来了兴趣。

    讨论数学,他怕露怯。讨论这些,他可就不困了。

    事实上,他已经在考虑以后将主要精力用来启蒙他们的政治、经济,从一开始就给他们打下实事求是的基础,免得被经学带歪了之后改不过来。

    曹冲拱手再拜。“臣最近经常听人讨论立法之事,关于内外朝,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取消内朝,政由三公,天子垂拱而治。一种是强化内朝,天子决策,三公施行。支持前者的理由是人非对贤,孰能无过,天子虽贤明,毕竟一人而已,难以遍及所有政事。有权而不能用,必被左右所趁,不如授权三公,天子行监督之责。支持后者的理由是三公各有专长,事务繁多,又牵涉切身利益,难免顾此失彼,反不如天子高瞻远瞩,旁观者清,可以决策。”

    刘协听完,会心一笑。“你自己怎么看?”

    “臣觉得都有道理,无从抉择,所以才想请陛下指点。”

    “元直,你呢?”刘协又看向周不疑。

    周不疑也说道:“臣与苍舒讨过多次,未有定论。”

    刘协点了点头。“没有定论就对了,这种事,本来就不可能有定论。”

    周不疑与曹冲互相看看,更加疑惑。

    “你们都读过荀子的文章,当知学与思的关系。施政与学习近似,同样有思和行的关系。思而不行,只是空想。行而不思,必落下乘。前者是道,后者是法。儒则介于两者之前,而近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内朝决策,三公施行,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

    周不疑想了想,说道:“陛下所言有理,天子垂拱而治,近乎无为,未免被动。”

    “没错。天子垂拱,无为而治,是上古之政。有人说是空想,有人说是史实,孰是孰非,且不去论他。但是有一点不可忽略。”

    刘协欠了欠身子,让自己坐得更舒服一些。“上古蒙昧未开,君主掌祭祀之权,沟通天命,才能垂拱而治。自夫子立学以来,民智渐开,岂能恢复上古之政,全凭天意行事?有了问题,不集思广益,却去殉人祭天?”

    周不疑、曹冲不约而同的打了个寒颤,连连摇头。

    以人祭天这种事,想想都觉得野蛮。

    秦穆公行人殉,秦人哀之,作《黄鸟》之诗,一直被人当作秦人野蛮落后的象征。相比之下,中原很早就废除了人殉。

    现在别说恢复人殉,想想都觉得荒唐。

    “但天子决策,三公施行,也有其难行之处。”刘协接着说道。

    曹冲提到的这两种意见,他都知道,大臣们之间已经讨论过多次。甚至可以说,曹冲有此问,就是大臣们想借曹冲之口来试探他的态度。

    毕竟所谓的内外朝只是由头,真正的关键在于皇权。

    要不要限制皇权,如何限制,才是这场争论的核心。

    既然涉及到皇权,当然要说得委婉一些。就算是再坚持限制皇权的大臣,也无法否认他这个中兴英主的影响力。没有他,大汉不可能有今天。现在说限制皇权,不就是过河拆桥,甚至还没过河就想拆桥?

    之所以还有人敢提,只是因为一个原因:他之前就放过风,他将来要西征,由太子监国。

    既然要西征,那限制皇权对他个人的影响就有限了。趁此机会,形成制度,对后继之君加以限制,才是很多大臣的目标。

    就他个人来说,他也是赞成限制皇权的,毕竟这是历史大趋势,也是现实要求。

    随着管理的精细化,天子大权独揽是维持不下去的。要么勤政累死,要么躺平摆烂,两者都不可取。

    所以,他支持限制皇权,但是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

    “一是决策绝非凭空而定,需要了解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只能由三公而来。若是三公提供的信息有误,决策自然也无从落实。二是三公施行,是否符合决策之意,有无偏颇,同样是个问题。若事有不谐,是决策有误,还是施行有误?不管将责任推给哪一方,都有失公平。”

    曹冲皱起了眉头。“依陛下之见,又当如何?”

    “总体上,内朝、外朝应该有所分工,但又不能分得太清,太绝对。”刘协沉吟道:“具体怎么分工,才能兼顾效率与公平,可能还需要斟酌。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权力不仅要和能力匹配,更要和责任挂钩。任何人,包括天子、太子在内,都不能只享受权力的好处,不承担责任。当然,三公更不能例外。”

    周不疑沉吟片刻。“陛下,人力有时而空,事则永无止境。当我大汉铁骑踏遍天下,四海皆行华夏衣冠,天子一人,又如何能治天下?所以这内朝还是必须要有的。不仅要有,还要集天下之英俊,以为国之元首。”

    刘协点头赞同。“不仅要有人,更要有技术。这也是我建议你们去研习实学的原因。政治不能脱离经济基础,而科学技术则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决定着经济基础,进而决定政治形态。”

第1258章 人心所向

    “陛下是这么说的?”周忠喜出望外。

    周不疑笑道:“周公,我们可没有矫诏的胆子。这都是陛下亲口所言,每一个字都记在起居注上。周公若不放心,不妨到太史处申请借阅。”

    周忠哈哈一笑,转头看了一眼高柔、钟繇等人。

    他们是负责修订法律的小组,为了是否限制皇权、如何限制皇权的争执不下,如今终于得到了天子的口信,可以向前推进了。

    他当然要去太史署申请借阅起居注。这么大的事,必须看到白纸黑字,才能最终确定,免得理解有误。

    为这了件事,他不仅头发白了,胡须都被捻断了无数根。

    有时候急了,他就大骂杨彪、贾诩,说好的三公议政,一个躲在南阳,一个虽然在天子身边,却天天装神弄鬼的修道,就是不参与讨论,只有他一个人劳心费力。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接任司空。

    当然,这只是一时气话。

    最后还是钟繇想了个主意,让曹冲、周不疑借着讨论学问的机会,探一下天子的口风。

    他们是天子最器重的天才少年,就算有什么冒犯之处,天子也不会计较他们。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聪明的选择,而且物超所值。

    天子不仅传达了他的态度,而且做了进一步阐述。

    天子反对取消内朝,并不是舍不得权力,而是认为现实不允许。三公有太多的政务需要操心,未必能余力考虑决策的事,这个任务只能由天子来承担。

    “行,那就这样,多谢你们两位小友了。”周忠起身,客客气气地向周不疑、曹冲行礼,吓得两个少年连忙起身避席,口称不敢。

    周忠正色说道:“你们不要小看这次立法。这部新法修订完毕,意义不下于当年董仲舒春秋决狱。春秋决狱只是在儒家五经中打转,未免有刻舟求剑之嫌。这部新法以仁为本,直追夫子本意,是儒门大道在当今的践行,更符合儒门求新求变,与时俱进之意。”

    钟繇、高柔都表示赞同。

    他们对这部新法同样寄予厚望,希望能一代风气,为大汉再兴五百年保驾护航。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有足够的动力夜以继日的讨论每一条文字,务必做到既有儒门经义根据,又符合实践,还能指导未来。

    送走周不疑、曹冲,周忠依然兴奋难以自抑。

    “文惠,元常,大法根本已定,士燮兄弟的事也该提上日程了吧?”

    “当然,我们从来没拦着司空府。”高柔笑道。

    周忠一愣。“文惠,你这是什么意思?”

    钟繇说道:“周公,如何判决士燮兄弟,本来就与新法无关。新法不问旧事,之前的事,自然要按之前的法来判。之所以拖延至今,伱真是因为新法未立,没有依据吗?”

    周忠眼珠转了转,笑而不语。

    钟繇转身拍拍案上的邸报。“我已经统计过了。自从袁徽的文章发表以来,附和者屈指可数,反倒是反驳的文章更多一些。由此可见,稍有见识之人,都知道天子乾纲独断固然不可取,处士操控舆论,左右公卿同样不可行,还是依法治国更合理。”

    周忠目光闪烁。“你们精研法令,说说应该如何判处?”

    钟繇不假思索。“渎职,越权,擅自封拜。”

    周忠吓了一跳。“这岂不是要杀?”

    “按律自然要杀。不过士燮七十有余,余日无多,兄弟几年也都年过花甲,加上其族人已经被杀,请天子下诏赦免其死罪,流放海外,应该没什么问题。”

    周忠长出一口气,连连点头。

    “这样最好,这样最好。”

    周忠很快就做出了判决,亲自将文书送到了刘协面前。

    刘协看完之后,沉吟半晌。

    判决文书写得很老道,将判处依据说得清清楚楚。刘协虽然觉得就这么放过士燮兄弟过于宽仁,却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当然,如果他坚持要杀士燮,也能做到,只是这样一来,就违反了他自己说的依法治国的原则,得不偿失。

    “士家还有多少人?”

    “包括士燮幼孙在内,一共三十七人。”周忠拿出一份名单,双手递了过去。

    刘协接在手中,打开一看,愣了一下。

    这份名单上可不止三十七人,至少有三四百。只不过大部分名字上面都有一个红色的圆圈。

    “这是……”

    “回禀陛下,这是苍梧士氏的族人名单,上面用朱砂标识的是已经被杀的。有些是阵亡,有些是病死,大部分是被孙策部所杀。”

    刘协眉头一跳,看向周忠。

    周忠再次拱手。“陛下,臣昧死敢言。士燮辜负朝廷,万死不能赎,但其年过七旬,余日无多,其族九成身死,与覆族无异,足以警告来者。上天有好生之仁,陛下不妨赦其死罪,处以流刑,使其子孙感陛下之怀……”

    刘协抬手,打断了周忠。“周公,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行,就依你的意见,处以流刑吧。”

    说完,他提起朱砂笔,在判决文书上写了一个字。

    可。

    “谢陛下。”周忠如释重负,躬身再拜。

    “周公最近为制新法,焚膏以继,辛苦了。”刘协离席,将周忠扶了起来。“看到周公如此用心,朕心甚慰。”

    周忠鼻子一酸。“陛下,老臣愚钝,积重难返,唯陛下宽容,记功忘过。老臣感激铭内,幸甚幸甚。”

    刘协也有些感慨。

    虽说周忠时不时的还有些老思想作祟,可是比起建安初年,如今的周忠已经改了很多。作为一个老臣,能做到这一步,已经难能可贵了,不能要求太高。

    况且周忠已经年过六旬,身体又不怎么好,再过几年,就要致仕了,就让他站好这最后一班岗吧。

    “周忠要保重身体,增设长史的事尽快办了吧。”

    “唯。”周忠大喜。“臣尽快拟一份候远名单,请陛下过目。”

    “名单确定之后,将律学堂拟定的新法草案抄写几份,先请他们过目,提些意见,就当作他们的入职考核。要做好司空府的长史,可不仅要有理事的能力,还要有足够的见识。必要的时候,让他们到律学堂来进修,周公不妨亲自给他们讲讲课,扶他们一程。”

    周忠笑得合不拢嘴。

    有了天子这个安排,他这新政第一任司空的位置就稳了,将来必能在青史有传。

    “陛下圣明。”

    本来想今天结束,现在看还需要几章才能收尾。

    先过节,休息几天,明年再说。

    不过也没什么好说了,之前老庄就说过,这本书就是施政纲要,不会有什么高潮了。有兴趣的就接着看,没兴趣的就别看了。

    感谢诸位的纵容,能让老庄这么任性。

    新年快乐。

第1259章 未来可期

    周忠告退,回到临时的司空署。

    钟繇、高柔都在堂上等着,看到周忠进来,他们便相视而笑。

    不用说,肯定是如愿以偿,否则周忠的笑容不会这么灿烂,脚步不会这么轻快如风。

    两人同时起身,向周忠拱手施礼。

    “祝贺周公。”

    周忠哈哈一笑,甩甩袖子。“坐,坐,有好消息告诉你们。”

    钟繇很惊讶。“还有好消息?”

    “天子要我增设长史,还要安排他们去律学堂进修,你们二位以后要辛苦了。”周忠眉开眼笑。钟繇、高柔都是熟人,他也不用掩饰心中的喜悦。“到时候,我如果有空,也会去说几句,不过主要责任还是你们的。尤其是这新法,会是讨论的重点。”

    周忠说着,将手里的文稿抖得哗哗作响,正如他此刻雀跃的心情。

    钟繇也是喜出望外。“天子要将这新法作为增设长史的教材?”

    周忠入席,长出一口气,才将与天子见面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最后对钟繇说道:“元长,伱入了律学堂,这长史之位怕是吸引不了你,我也不勉强了。可是这推荐人选,你可不能置身事外。新政设立之初,总有不周到的地方,须有精明能干之人打好基础,后来人才有章可循。天子顾念老臣,对我寄予厚望,可是我老了,精力不济,只能让你们辛苦一些。”

    钟繇笑了,连连拱手。“周公言重了。你可一点也不老,再干十年不成问题。”

    周忠哈哈大笑,连连摇手,谦虚了几句。

    知足不辱。他能走到这一步已经知足了,不想赖在朝堂上,堵别人的路,让人嫌恶。

    如果可能,他也想学杨彪、贾诩,做个安逸的三公。

    所以,挑选合格的长史至关重要,至少不能比张松、祢衡等人弱,被司徒府比下去。

    周忠吩咐置酒,要小酌两杯。

    数日后,一则消息出现在邸报上不起眼的角落。

    故交阯太守士燮擅自封拜,兄弟并列州郡,不受诏命,抗拒王师,其罪当诛。天子悯其年老,家族覆灭,特减死一等,流放日南。

    这则消息波澜不惊,不注意看,很容易漏过去。

    相比之下,另一则消息则占据了头版。

    天子依仁重法,司空府将优选官吏,研习法律,拟定新法,以体现圣意。兹使各州郡举荐明法之人,赴行在,参与考核,并为新法提供建议。

    消息之后,节选了新法的总纲和部分条文。

    有心人一看这些节选内容,立刻想到了不久前的文章《以仁立法论》。

    如果说那篇文章只是论理,新法就是在落实理论,将之变成一条条切实可行的条文,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

    这可比士燮的下场引人关注。

    而朝廷立法之前,先公布条文,征询民众的意见,更是闻所未闻的举措。

    于是乎,不管是否有意应选司空府,凡是对朝政还算关心的人都开始关注新法,哪怕这些条文还只是一小部分,最多算是管中窥豹。

    这股热潮首先在行在兴起,官员们不管是不是与司法有关,茶余饭后,都会聊上几句新法。有的关注新法内容,有的则关注立法本身,有的则纯粹是八卦,猜想谁会进入司空府长史的候选名单。

    其中难免奇谈怪论,甚至是阴阳怪气的说法。

    刘协很快就收到了报告,有大臣为此表示担心,觉得不能太过放纵,低级官吏评价朝政很可能会演变成清议,再现当年处士横议的景象。

    刘协没有立刻表态,只是安排人关注邸报上的反应。如果有好的文章,要加以点评,重点推荐,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晚饭后,刘协出门散步消食,曹冲跟在后面,君臣二人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从天文到地理,从古代到将来,从眼前到万里之外,漫无目的。

    不知不觉,话题又转到了西征。

    曹冲说到了一件事,不仅他的父亲、兄长想随天子西征,他的姊姊曹英也想随天子西征。她一直苦练骑射,想考羽林骑,为此还多次写书信,向父亲曹操求助。

    求助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良马,还有支持。

    嫡母丁夫人反对她习武,希望她能嫁个好夫婿,相夫教子。

    因为屡教不听,丁夫人对曹操的意见越来越大,觉得就是他在背后捣鬼,一心想让她孤苦伶仃,无人相伴。

    丁夫人自己没生孩子,将曹昂、曹英视如己出。曹昂已经外放为官,常年见不到面,曹英再远征西域,丁夫人就真成了一个人,形同守活寡。

    刘协听了,也有些感慨。

    西征虽然还没开始,却已经影响了很多人,曹操一家只是其中的代表罢了。

    正说着,曹彰赶了过来。

    “陛下,河南尹荀彧的使者求见。”

    听说是荀彧派来的使者,刘协立刻让曹彰带人过来。他在路边停下,准备了解一下河南的情况,看看荀彧能否实现诺言。

    曹彰却不离开,脸上带着怒气,用力向曹冲使眼色。

    刘协看得清楚,忍俊不禁。“有什么事就直说,不要藏着掖着。”

    “唯。”曹彰盯着曹冲,得到了曹冲的点头后,拱手说道:“陛下,陈群除了来汇报情况,还是提亲的。”

    “提亲?”

    “他托荀尹做媒,想娶我姊姊曹英。”

    刘协转头看了曹冲一眼。

    他这时候才明白,曹冲刚才并非随口一说,而是有意为之。如果他刚才表示一下态度,很可能就会在无意中决定了这桩婚事的成败。

    “你不赞成?”

    “那个书生除了嘴硬,身子骨弱得很,我怕他禁不住我姊姊两拳。”曹彰撇撇嘴。“再说了,他是陈元方独子,肯定要留在中原守祖坟的。嫁了他,我姊岂不是不能西征了。到时候我们一家人相隔万里,可能一辈子都见不着。”

    曹冲说道:“兄长,现在说西征为时过早,姊姊就算嫁了,也有足够的时间生子。陈氏有了后裔,西征就没什么问题了。再者,西征不仅需要精兵猛将,也需要通晓政务的文官,陈长文虽然有些迂腐,终究还年轻,又随荀尹历练,还是可造之材,未必不能随行。”

    他打断了曹彰。“天子在此等候,你不必多言,影响公事。”

    曹彰不敢多说,深深地看了曹冲一眼,转身去了。

    刘协在一旁看着,暗自感慨。

    曹冲虽然年幼,却比曹彰更有气度,更有主见。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成了兄弟中的主心骨。不出意外的话,他也许会成为曹家的下一代家主。

    过了一个年,很多内容都忘了。

    这几天更新不会正常,大家担待些啊。

第1260章 时势如潮

    陈群很快赶了过来,躬身行礼。

    刘协仔细地打量着他,嘴角不经意地挑过一丝笑意。

    陈群走路依旧从容,只是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多了几分干练,少了几分做作的矜持。

    这说明他的心态上可能有所不同,不再是那个觉得躺在祖辈名声上就可以平步青云的天真少年,而是要用自己的努力来换取荣华富贵。

    陈群随后的表现验证了刘协的判断。他条理清晰的汇报了荀彧这两年来的工作成绩,不仅各种数据对答如流,很多细节也说得清清楚楚,显然是亲身经历,而非道听途说。

    再看看他那张微黑的脸,可以想见,这两年在河南跟着荀彧走了不少地方,协助荀彧处理了不少政务,甚至有些事就是他直接处理的。

    比如以硝石制肥的试验,他就说得非常细致。

    刘协非常满意。

    等陈群告退,他对曹冲、曹彰兄弟说道:“你觉得他能胜任西行的艰苦吗?”

    曹冲点点头。曹彰抬起手,摸了摸脑袋,嘀咕了两句,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人都是会变的。”刘协感慨地说道:“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朝廷有了好的用人政策,就不用担心没有人才。”

    曹冲说道:“陛下所言甚是,所谓时势造英雄,唯有圣人能造时势。”

    “也不尽然。”刘协继续向前走。“就算是圣人也不能逆势而行,只能顺势而为。圣人异于常人处,在于不为眼前所惑,能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可若是让他以无为有,那也是做不到的。以夫子之执着,知其不可而为之,不也一样望川兴叹,逝者如斯夫?”

    曹冲沉默不语,眼中却露出光来。

    曹彰眼中疑色更浓,一会儿看看刘协,一会儿看看曹冲,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见完驾,陈群立刻找到了钟繇。

    看到陈群,钟繇很兴奋,问陈群对士燮的处理结果是否意外。

    陈群却说,在此之前,荀尹已经做出了预判,分毫不差。看到邸报时,他一点也不意外。

    钟繇问了经过,大笑之余,又不禁感慨。

    论对天子的了解,他不如荀彧太多。

    当初做出判决,由周忠去汇报时,他们都捏了一把汗,担心天子不肯。没曾想,荀彧在千里之外就得出了结论,而且信心满满。

    得知陈群此行还有提亲的任务,而且提亲的对象是曹操的女儿,钟繇多少有些意外,理解不了荀彧的安排。在他看来,曹氏父子受天子影响极大,对西征建功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执念,曹英也不例外。以他所知,除非陈群愿意西行,否则这门亲事不太可能成功。

    丁夫人虽然对曹昂、曹英有抚养之功,却做不了主。

    她虽然一直在长安,却深居简出,根本不知道年轻一辈在想些什么。

    陈群想了想,说道:“我觉得西行也不是不可接受。”

    钟繇诧异地打量着陈群,欲言又止。

    他觉得陈群似乎没有必要对这门亲事如此执着。以他的家世和才能,就算不娶曹英,也不用担心没有佳偶,完全没必要跟着曹英背井离乡,远赴万里。

    “钟公可能不清楚,我在荀尹身边,经常收到荀长倩从西域送回的消息,对西域并不陌生。”

    陈群笑了起来,带着一丝掩饰得很好的得意。在他看来,钟繇终究还是年纪大了,对新事物的接受太慢。随着西域商路的畅通,汉胡商人往来,西域的典籍、货物进入中原的同时,各种人文、地理也不再陌生。

    更别说还有荀恽的书信。

    对他来说,西域和凉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更远一些而已。

    也许用不了百年,西域就会纳入大汉的疆域,到时候中原人到西域做官,就和现在的关东人到凉州做官一样,没什么好奇怪的。

    “如果蒸汽机能在百年之内成为现实,代替马匹,往来西域的时间大大缩短,去西域或许不会比现在来零陵更麻烦。”陈群不紧不慢地说道:“百年看似很久,也就是两三代人而已。若是再快一些,比如说五十年内,我或许可以坐着蒸汽机荣归故里。”

    钟繇看了陈群片刻,抚须而笑。

    “好,好,这才是我大汉少年应有的意气。”他兴奋地站了起来,走到陈群身后,双手按在陈群肩膀上。“我现在总算明白天子的意思。十年新政,便有如此变化,百年之后,又将是何等盛世?可惜,我看不到了。长文,我很羡慕你啊,如果能年轻二十岁……”

    他咂了咂嘴,没有再说下去。

    他经常为自己年过半百,功业未就而惋惜,但没有哪一次比这一次更真实,更强烈。

    从陈群身上,他看到了光明灿烂的未来,但他却等不到那个未来了。

    如果他现在正当壮年,或许也会和陈群一样,壮怀激烈,不会以西域万里为畏途。

    陈群起身,拱手笑道:“钟公不必如此。虽然你已经年过半百,但你身体强健,心胸开阔,寿至期颐也不是难事。若所料不差,三十年内,盛世必至,甚至可能更快。”

    钟繇哈哈大笑,连连点头。“期颐不敢望,耄耋还是可以努力一下的。”他想了想,手一挥。“明天就去找华佗请教五禽戏,不亲眼看一看盛世,我死了也不瞑目。”

    “一定能如愿。”

    两人相视而笑,重新入座。

    陈群讲起了荀彧这两年的成绩。得知石韬、孟建等一群汝颍后生真将硝石变成了肥料,使得亩产增加三成以上,钟繇非常兴奋,不知不觉地向陈群靠了过来,凝神倾听,仿佛没见过世面的小儿。

    陈群说完了河南的事,又说起了沿途的见闻。

    他这一路走来,最感兴趣的就是蒸汽机。

    研究蒸汽机最积极的就是洞庭船官,据说有七八个小组在努力,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协作,还定期召开会议,通报进展,或者进行比试。

    据说船官出了悬赏,谁先造出可用的蒸汽机,不仅能得到一大笔钱,还有机会获得船官的股份,从此躺在家里收钱。

    钟繇将信将疑。“这蒸汽机这么重要?不会是一时风气吧。”

    陈群微微一笑。“钟公,现在船越造越大,人力已经难以推动。真能造出蒸汽机,等于突破了桎梏,从洞庭湖走进大海,收获之大,岂是万金可比?如此收益面前,谁肯落后,谁敢落后?”

    钟繇抚着胡须,感慨地说道:“是啊,时势如潮,不进则退,谁愿意成为被抛弃的人呢。”

第1261章 宽严皆误

    新法的消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邸报上迅速出现了大量的文章,有针对新法具体条文的,有针对以仁立法的思路的,有支持的,有批评的,不一而足,非常热闹。

    刘协非常关心这些文章,命人收集起来,分类存放,对其中有新意、有见地的文章组织讨论。遇到好文章,还会命人送给周忠、钟繇等人,让他们重点关注,最好能和作者联系,进一步征求意见。

    立法是百年大计,不能仓促,宁可多花点时间征求意见,尽可能达成一致,争取各阶层的支持。实在无法一致的地方,也要取得相关利益方的理解,减少新法推行的阻力。

    周忠很赞成刘协的观点,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年纪大了,体力不足,已经无法支撑他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

    增设长史便成了必须。

    经过推荐、评选,几个人选先后进入了刘协的视野。

    其中包括冀州刺史满宠、益州刺史李严、青州刺史伊籍,都是年青才俊,李严更是刚刚被任命为益州刺史不到一年,便以行事果决,雷厉风行而闻名。

    与周忠商量后,刘协将这三人调入司空府,设为长史,协助周忠处理具体事务,减轻周忠的压力。

    与此同时,在征得周忠同意的前提下,刘协又与钟繇、高柔协商,除了他们二人协助司空府主持新法的修订之后,再从律学堂抽调人手,具体负责新法的理论探讨,并在合适的时候在小围范内进行试点。

    那些对讨论新法有兴趣,却对具体事务不感兴趣的儒生、名士一概纳入律学堂的管理范畴,给予员外郎的编制,并象征性的给予一定的报酬。

    钟繇、高柔正中下怀,迅速在邸报上发布招贤公告,广招天下名士,为新法献言献策,共商国事。

    这份招贤公告一经发布,便如一块巨石投入水中,让本就牵动了无数关注的新法再次成为焦点。即使是再苛刻的人,也能从这份公告中看到朝廷的诚意,看到朝廷以仁立法的决心,无法再斥之为沽名邀誉、口惠而实不至。

    更多的文章涌现,更多的人向泉陵汇聚,以至于泉陵令魏陶上书太守府,要求扩建学舍,为从外地赶来的名士、儒生准备住处,并趁此机会扩大郡学规模,让更多的百姓子弟有读书的机会。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刘熙一样,固守高深的学问,治学之余,教几个蒙童,增加一点收入,也是不错的选择。抓住这个机会,整个零陵郡将迎来一次跳跃式发展,泉陵更是受益最多。

    天子驻跸泉陵已经一年有余,迟早要走的,不抓住这最后一波,他们会被泉陵人戳脊梁骨。

    “陛下,发现了一篇好文章。”周不疑、曹冲并肩走上了大堂,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

    “谁的大作,竟能让你们如此激动?”刘协放下笔,笑道。

    这两个神童在他身边不仅见多识广,而且起点高,一般的文章很难让他们如此失态。

    “陛下先别看作者名字,看了文章再说?”周不疑故作神秘。

    刘协瞅了他一眼,哈哈一笑,点头同意了。

    周不疑转身,拿起一张签纸,贴住了作者的名字,然后才将文章递了过来。

    刘协扫了文章一眼,便觉得字迹有些眼熟,应该是一个熟人。他也没多想,随即读起了文章。

    文章的名字很直白——《宽严皆误论》,内容也很实在,虽然时间跨度极广,从战国说到当下,立论却非常朴实,紧紧围绕文章标题。

    文章论述了有史记载以来的政策得失,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施政当宽严相济,综合考虑不同人群的利益,既要保证公平,也不能罔顾效率。如果一味偏颇,哪怕初心是好的,最后也很难落到实处,更别说取得理想的结果。

    文章说理透彻,但最精采的却不是说理,而是举证。

    这篇文章用近一半的篇幅介绍了一个社会调查,针对经济情况,将数千户分成三类,衣食无忧的富户,满足温饱的中等家庭,以及温饱得不到保证的贫民,分析了他们的人才培养的动力、成果。

    最终的结论是,温饱得不到保证的贫民情况最差。

    在生存还是问题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够挤出原本就不多的口粮去供养子弟读书,子弟不能读书,就无法得到更好的机会,别说做官,就连进工坊做工都做不了收入更高的技术工种。

    但是他们想改善生活的动力很强,只要给他们一点机会,他们就能付出全部的努力。

    对这样的家庭来说,少量投入,就能产生极大的收益,应该成为重点扶助的对象。

    温饱能够满足的家庭最理想,不仅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有足够的动力,不需要额外的投入,只要朝廷有合适的政策,提供足够的上升空间,他们就会付出足够的热情和努力。

    衣食无忧的富户最难出人才。

    虽然条件最好,但动力却最弱。因为衣食无忧,有的人更是不愁仕途,读不读书,读得好不好,都不重要。除非有更高的信念,并且有极强的自律,否则在他们身上投入多少资源都是浪费。

    因此,朝廷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前两类家族,适当压制条件最好的家族,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

    适当压制条件最好的家族,并不是为了打压而打压,而是给他们一定压力,才能促进他们修身养心,进而成才。

    这也应了孟子那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点压力也没有的人,是很难成才的,大概率会成为纨绔或者败家子。

    因为有具体的数据支持,这个原本是老生常谈的结论也变得丰满起来,让人很难不信服,也很难反对。

    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家族花了大量钱粮,最后却养出一堆废物。

    寄希望于人的自律,等于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未免太理想化。除了那些满脑子只有圣贤、经典,不知人间疾苦的儒生,没有人会相信。

    看完文章,刘协沉默了片刻。“谁写的?”

    周不疑、曹冲互相看了一眼,笑嘻嘻地说道:“陛下不妨猜猜。”

    刘协咂了咂嘴。

    他觉得文风很熟悉,名字就在嘴边上,却一时想不起来。

    主要是这种以数据支撑论点的社会调查第一次见,而有条件写出这样文章的人更不多。

    “我有几个备选名字。”

    “陛下说来听听。”

    “尊兄苍梧太守曹昂。”刘协看向曹冲,先提到了曹昂的名字。

    在他看来,曹昂是有机会,也有这个见识的。

    曹冲笑着摇摇头。“多谢陛下谬赞,臣会转告家兄。但是很可惜,不是他。”

    “常山太守杜畿。”

    “近了,但不是他。”

    刘协笑了。“那就是赵相诸葛亮。”

    曹冲、周不疑抚掌而笑。“陛下可谓知人。”

    刘协看了看手里的文章,哑然失笑。

    诸葛亮写《宽严皆误论》,这还真是宿命啊。

第1262章 不忘初心

    刘协很欣慰。

    诸葛亮的智商一如既往的在线,并没有被他耽误,反而在他的引导下提前开悟了。

    沿着这条路发展下去,二十年后,大汉将迎来第一位真正符合他期望的司徒。

    诸葛亮也许无法在军事上一展天赋,可是将精力集中到民政上之后,他会爆发出更强大的战斗力,将大汉的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有了强大的生产力,还用得着担心军事不强?

    不存在的。

    真正的军事实力靠的从来不是灵机一动的奇谋妙计,而是经济、文化等软硬实力形成的综合实力,除非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否则根本用不着什么奇谋妙计,直接用实力堆死你。

    某种程度上,诸葛亮就是这样的硬核军事家,而不是演义中那种靠锦囊妙计克敌制胜的军事家。

    可惜的是,蜀汉的基本盘太小,撑不起他的梦想。

    但凡蜀汉的实力再强一些,他真有可能改历史,逆转乾坤。

    现在,他给了诸葛亮一个更大的舞台,就看他能有什么样的表现了。如果大汉真有一统天下的那一天,诸葛亮就算不在前线统兵,也必然是最大功臣之一。

    谁说只有战场上斩将杀敌的才是功臣?

    比起开悟,诸葛亮的做法更让刘协欣慰。

    他没有直接发表在邸报上,还是先送到行在来,请他过目,这既是身为臣子的谨慎,更是一种难得的谦逊。即使他很聪明,领悟了天子施政的原则,并付诸实践,依然保持低调,先向天子请示,而不是迫不及待的发表,享受人们的欢呼。

    “你们都看过了?”

    周不疑和曹冲相视而笑。“看过了。”

    “感觉如何?”刘协端起茶杯,呷了一口,又补充了一句。“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好在何处?”

    “务实,透彻。”周不疑有些迫不及待的说道:“虽然这篇文章没有高妙的字句,讲的道理看起来也不过中庸的窠臼,但结合实际,立论坚实,令人信服。”

    曹冲补充道:“也正因为用字平实,全篇无一僻典,但凡读过半年书的人都能明白,没读过书的人也能听明白,母须刻意讲解,是以受众极广。一旦发行,必然风行。不仅如此,还能常读常新,时有发现。如果能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简直就是对圣人之道最好的践行。”

    刘协忍俊不禁,心中的喜悦又添了一成。

    与其说这是周不疑、曹冲对诸葛亮文章的认可,不如说是自己这些年来的努力终于在年轻人身上开花结果。等他们走上舞台,他们将和诸葛亮一样,成为有强大行动能力的理想主义者。

    大汉将在他们这一代人的建设下,走向辉煌。

    未来将至。

    刘协感慨了一番,忽然意识到自己比周不疑、曹冲不过年长十余岁。如果自己活得够久,完全可以亲眼看到他们的成就,看到自己种下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甚至是茂密丛林。

    想到这一点,他不禁兴奋起来。

    “取笔墨来,我要写几句按语。”

    一直以来,刘协都保持着克制,尽可能避免在公开场开评价哪位大臣的言论,以免有人为了迎合他而发违心之论。

    这一次,他要为诸葛亮的文章写按语,除了如曹冲、周不疑所说,诸葛亮的文章极为平实,如果不加以提醒,极易为人忽视之外,还有借此机会转变政策的用意。

    交州平定,天下重归太平,不仅之前的一些战时政策需要调整,急于西征的冒进思想也要适当的泼一泼冷水,免得臣民的头脑过热。

    当务之急,还是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并将大汉士人的风气引导到位,并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下一步的发展打好基础。

    只在基础坚实,将来才能飞得更高更稳。

    社会发展自有其规律,不是一腔热血就能实现的。

    以中兴英主的威望引导民风士气,将一些积弊痼疾解决掉,深化改革,为后继之君排除障碍,比匆匆西征更有价值。

    有些事,只能他来做。

    刘协用了一夜时间,写了一篇长达两千字的按语,篇幅和诸葛亮的文章接近。一开始,他自己还没想到这一点,等曹冲一边读一边惊呼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表达欲太强,喧宾夺主了。

    但是反复读了几遍后,他决定还是全文发表。

    算是这十年以来的总结,以及接下来十年的展望吧。

    曹冲赞同这个观点,只是建议单独发表。

    毕竟作为按语,篇幅太长,不仅喧宾夺主,而且头重脚轻,会压住诸葛亮的文章。

    刘协想了想,接受了曹冲的建议,让诸葛亮的文章先发。

    他这篇按语则改为评论,算是对诸葛亮的呼应。这样既能体现对诸葛亮文章的重视,又不至于夺了他的风头。

    很快,诸葛亮的文章就发表了。

    不出刘协所料,因为平实的文风,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重视,尤其是那些读书人,甚至有人觉得这篇文章很平庸,刀笔吏的味道太重,不够高大上。

    反倒是一些读过书,但儒学造诣有限的人,觉得这篇文章有点意思,值得一看。

    几天后,刘协的文章发表了,而且点名道姓,是对诸葛亮文章的评论,一下子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很多人将之前扔在一边的文章拿起来重读,细细品味其中的妙处,对照着刘协的文章,揣摩圣意。

    熟悉官场的人大多知道,诸葛亮虽然和天子同年,却是由天子一手调教出来的。别说杨彪、周忠等老臣,就算是荀或、刘巴这些中生代,也不如诸葛亮得天子信任。

    不出意外的话,二三十年后,诸葛亮一定会官至司徒,成为大汉民生的掌舵人。

    某种意义上,他的态度就是天子的态度。

    更何况天子亲自写了文章,如此明显的表示,如果还看不明白,还是别在官场上混了。

    有动作快的人,拿到文章的第一时间赶到司空府,向周忠表示祝贺。

    诸葛亮是周忠推荐给天子的。诸葛亮得到天子的器重,周忠这个举主自然与有荣焉。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周忠即使现在致仕,也是荣宠无忧,绝不可能落到张喜那种田地,甚至会超过司徒杨彪。

    周忠欢喜得合不拢嘴,拿着文章读了又读。

    仔细研读之后,他上书天子,表示对天子改变政策的支持,并提议改元。

    天下已安,太平已至,不宜再用旧年号,当改元以示百姓。

    刘协读了之后,对周忠的支持表示赞许,却不同意改元。

    天下初安,太平已至,但中兴的历程远远没有结束,百姓的生活也远远没有恢复大乱以前的光景,甚至度田都尚未全部完成。君臣当继续努力,以破釜沉舟的精神,推进改革,争取二十年后,将人口、经济恢复到最盛之时,才算是达成初步目标。

    收到回复后,周忠有点尴尬,但他很快就把这点尴尬放在一边,大赞天子不忘初心,身为司空,他愿意紧跟天子步伐,加紧推动新法,为接下来的发展立纲纪。

    周忠表态,其他的公卿大臣不甘落后,纷纷上书表态。就连一向澹泊,没什么存在感的太尉贾诩都发了言,体现了君臣一心的和谐局面。

    除此之外,太尉府还向都护府、州郡驻军发出通报。

    即日起,战争状态结束,各地驻军当牢记保境安民的责任,除了必要的训练、演习之外,严禁扰民,以配合朝廷休养生息的政策。

    (第四卷完)

尾声

    建安十年春三月,好客之海东岸。

    周瑜、蒋干并肩站在岸边,谈笑风生,不时往远处的海面看一眼。

    “公瑾,收到新年诏书了吗?”蒋干笑道:“司空大人可以衣锦还乡了。”

    周瑜微怔。“我叔祖致仕了?”

    “还没有。”蒋干凑了过来,低声说道:“但是天子已经许了他,他不用担心身后名了。百年之世,也不会像张喜一样,连个谥号都没有。”

    周瑜眼神闪烁。“这新年诏书里还说了什么?”

    蒋干转身,让人取过一份诏书抄本,塞到周瑜手中。周瑜也不多说,展开细看,一会儿就看完了。只是看完之后,他的表情并没有因此更清楚,反而有些凝重起来。

    “这么说,天子十年内西征的可能微乎其微?”

    蒋干点点头。“有些遗憾,不过这也是好事。中原是大汉根本,大战之后,百废待兴,的确需要天子坐镇,才能将新政推行到底。十年、二十年后,等诸葛孔明辈成为二千石,新政才算真正落地。现在嘛,只是播下了种子,生出了嫩芽,能不能收获还不清楚。”

    他说着,伸手指了指远处的山川。

    周瑜没有回头,但他清楚蒋干在说什么。

    他从北疆赶来,用了大半年时间,在两海之间找到了一条通路,并开辟了土地,撒下了种子。可是秋天能不能收获,现在还不清楚。四周的山民对他的到来并不完全是欢迎,不少人觉得他惊动了山神,有可能招来灾祸,时刻想着砍下他的头颅,向山神请罪,然后再踏平他开辟的土地。

    正如此刻,中原虽然太平,却还有不少人因为度田被夺去了土地,对天子抱有敌意,时刻准备着推翻新政,甚至改朝换代。

    改变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就像好客之海,也不总是风平浪静,时不时会掀起波涛。

    “你说得有理。”周瑜将诏书抄本收起,递还给蒋干。

    “你收着吧,我还有。”蒋干吸了吸鼻子,目光越过山顶,看向远处。“天子虽不能来,但有些人却不会等。不出意外的话,已经有人在路上了。我这次赶来,除了看你,也是想知道你有多大的地盘,能够接收多少人。我们汉人远离故土,只有团结才能生存,可不能各自为战,甚至内讧。”

    周瑜回头,思索片刻。“我抓紧些,到年底就能建成小城,收拢千人应该不成问题。由此向东千余里,能建城的地方很多,只要他们不怕吃苦,居住肯定不成问题。只是……西域都护府打算接管吗?”

    “接管不了。”蒋干收回目光,露出狡黠的笑容。“所以,我向都护请了一道命令,由你主持这里的军政事务,从咸海到黑海,都是你的辖区。你赶紧取个什么名字,尽快上报。”

    周瑜眉梢轻挑,也忍不住笑了。

    怪不得蒋干心情这么好,原来给他争取了这么多好处。

    两海夹一川,这个辖区够大。

    他想了想。“黑海直通地中海,以后就是我大汉的西海,不如就叫西海,如何?”

    蒋干眉头微皱。“凉州有个西海,你再叫西海,是不是重了?都护可是金城人,你骗不过他。”

    “正因为都护是金城人,我才想叫西海。一想到西海还在西域之西,他是不是就不会想家了?”

    蒋干哑然失笑,抬手指指周瑜。

    周瑜又道:“再者,凉州的大湖之所以叫西海,是因为当时那里不受中原正朔,在中原以西。如今大汉疆域已经跨过葱岭,那个西海已成境内之湖,再称为西海未免名不符实,应该改一改。这西海之名,还是留给好客海更好。”

    蒋干拍拍手。“听你这么一说,还真是有些道理。”他想了想,又笑道:“只怕罗马人会不高兴,他们可是一直当地中海当作自己的内海的。”

    周瑜微微一笑。“两强相遇,必有一战。我们已经不远万里,来到了这里。他们也该出来走两步,亮出他们的鹰旗了。”

    蒋二嘿嘿一笑,带着几分不屑。

    他这几年穿梭于安息、罗马之间,对罗马的情况最为了解。如今的罗马就像十年前的大汉一样,地方割据,内忧外患,崩溃在即。他们不重经义,奢侈成性,不仅出不了天子那样的英主,就连曹操、孙策那样称霸一方的俊杰很难看到。

    说实话,他很怀疑罗马出兵的可能性。

    即使是罗马最强盛的时候,这里也在他们的疆界之外,更何况他们已经奄奄一息。

    这就是命。

    “公瑾,我这次赶到这里来,除了传达都护的命令之外,就是联络沈子正,看看他那边的进展如此。安息的情况和罗马差不多,权臣逼主,内乱在即,西域都护府有出兵的打算,只怕时间仓促,兵力不够,想和鲜卑人联手。”

    “你说的权臣,是那个自称女神后裔,崇拜火的阿达希吗?”

    “你也听说过?”

    “听人说过一些,知道此子野心勃勃,有如袁绍。”

    “天下事,了无新意。”蒋干哈哈大笑。“大汉有袁绍,罗马也有袁绍,安息岂能例外。”

    正说着,远处有人大叫。

    蒋干、周瑜举头看向,只见靠岸的船中,有两人站在船头,其中一人挥舞着手臂,大声叫喊。他的身后站着近百名武士,个个身形雄壮,腰带长刀。

    “子正来了。”周瑜笑着。“我们去迎一迎。”

    蒋干一边跟上周瑜,一边惊声说道:“这竖子,是不是也收到消息了,带了这么多人来?”他追上周瑜,扯了他一下。“他娶轲比能的女儿了?”

    “不知道。”周瑜也反应过来,随即停住脚步,脸色微变。“你是说,他带了大军?”

    “那不能。”蒋干脱口而出。“除非沈子正被女色迷住,忘了自己是谁,否则他不可能教鲜卑人水战的。”

    周瑜松了一口气,却还是不安的看了看远处。

    大船靠岸,沈友先跳了下来,一手抓着周瑜的手臂,一手抓住蒋干的手臂,用力晃了晃,连声说道:“能见到你们真好,能见到你们真好。”

    周瑜、蒋干也很激动。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沈友压低了声音。“伯言传来消息,他们已经到了罗马,成了最受当地权贵欢迎的贵客,并说动了其中一位,将与我大汉联手,夹击安息。我这次来,就是想看看你准备得怎么样了,能召集多少人马,能否为我筹集粮草。”

    蒋干、周瑜互相看了一眼,随即说道:“你们拿下罗马人的石城了?”

    “不,我们讲和了,罗马人可以保留石城,但必须向我们纳税。石城之外,都是我们的牧场。”

    蒋干又惊又喜。“怎么做到的?”

    “石城坚固,没有大型攻城器械,很难攻克,所以我们威胁罗马人说,他们要是不投降,我们就另建一个城,然后禁止沿途两岸的部落和他们做生意,让他们无利可图,以后吃的每一块饼都要从罗马运来。”

    沈友摊摊手,眉毛轻耸。“然后他们就答应了。”

    蒋干又道:“那轲比能呢?”

    “他有大片的土地等着接收,何必在乎一城。再说了,匈奴人还在背后虎视眈眈,他不能不防。这时候和罗马人决战,时机还不成熟。”

    蒋干释然,正准备说话,一眼看到刚刚下船,在沈友身后不远处站定的人群前的年轻人,盯着看了两眼,才意识到那不是一个少年,而是一个少女。

    他转身对沈友说道:“子正,别只顾着说话,还是向我们介绍一下吧。”

    沈友恍然,转身将少女拉了过来。“子翼,公瑾,这是我的妻子唐苏合。”随即又对唐苏合说道:“这就是我对你说过多次的好友,这位是蒋干蒋子翼,这位是周瑜周公瑾。蒋子翼在西域都护府,是西域都护的使者。周公瑾则刚征服了这片土地的主人……”

    蒋干接过话题。“正式官职是大汉西域都护府西海督。”

    沈友眼中露出喜色,随即又向唐苏合解释了一番。

    唐苏合也很惊讶,上前施礼,又转达了轲比能的敬意。

    周瑜出现在这里,轲比能是知道的,只是不知道周瑜这么快就站稳了脚跟,还成了西海督。

    这里的山民野蛮凶悍,轲比能曾派人联络,很不顺利。得知周瑜来此时,他们甚至想过周瑜会被山民杀掉,加上与罗马人的战事一触即发,根本脱不开身,以也没当回事。

    现在看来,父帅吃了几次亏,还是没摸清汉人的真正实力。

    好在沈友已经成了她的丈夫,从此之后,鲜卑人与汉人是一家了。

    见礼完毕,作为东道主,周瑜热情的招呼道:“走,进城,我请你们尝尝我中原的美食。我从中原来,什么也没带,只带了几包种子,一到这里,先开辟了一片菜地,韭葵葱姜,一应俱全。”

    沈友大笑,搓着手道:“这可太好了。你是不知道,平时虽然能买到一些美酒,却买不到蔬菜。我想家乡的美食简直快想疯了。”

    “今天就让你尝个鲜,等今天再来,瓜果熟了,再让你大快朵颐,一饱饕餮。”

    “一定,一定。”沈友一声长叹。“有朝一日,待我功成名就,解甲归田,我也要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开一片菜园,种上我想吃的菜,再养一群大白鹅。平日里观赏,有客人来了,就宰了待客。”

    蒋干、周瑜听了,忍俊不禁,放声大笑。

    笑了一阵,蒋干拍拍沈友的肩膀,挤挤眼睛。“我可以给你推荐一个地方,一定能满足你的愿望。”

    “哪儿?”

    “罗马被称为七丘之城,其中有一座山丘三面临海,名为卡彼托林,所养之鹅,最为美味。”

    “行。”沈友一本正经的说道:“罗马七丘,我取其一,足矣。”

    蒋干说道:“公瑾,我们也勉为其难,各占一丘,与子正为伴,如何?”

    周瑜一口答应,抬起手掌。

    “君子一言!”

    蒋干、沈友互相看了一眼,也伸出手,与周瑜击掌为誓。

    “驷马难追!”

    (全书完)

写在最后

    如果不算(可能的)番外,这本书到此就算结束了。

    老庄还有几句话想说。

    首先当然是感谢起点这个平台,感谢读者。没有起点这个平台,没有读者,老庄挣不到饭钱,这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其次,要特别感谢正版阅读,尤其是打赏的读者。没有你们真金白银的支持,老庄坚持不到今天。

    最后,感谢一直跟到现在的读者,是你们的支持给了老庄任性的底气,维持最后一点自信,不至于彻底放弃。

    再次感谢。

    说一下计划(仅仅是计划)。

    结合网文的整体趋势,以及老庄本人的情况,老庄打算做一些改变。

    初步计划是不再写有具体背景的历史文,可能是架空,也可能是其他的。

    至于里面会不会加一些科幻的元素,甚至直接转到科幻去,现在还没定。可能会尝试一些中短篇,也可能充一段时间电后,再莽一波。

    具体到这本书,可能会写一些番外,几万字、十几万字都有可能,也算是架空历史的一种尝试。除了风格之外,因为篇幅不会太长,老庄还打算尝试一下全部写完再发。

    随性的写作习惯开始很爽,后面太累了。漏洞比脑洞大,永远填不完。硬伤更是比比皆是。每次回看,自己都觉得无语。

    这他妈写的什么玩意。

    最后再说一件事,看小说是娱乐,讨论小说是兴趣,千万不能当历史书看。

    尤其是我这种半壶水的。

    从第一次写小说开始,前前后后也算是读了十多年的历史书,但我依然是个半壶水,书里的很多评价、议论都是一家之言,甚至是胡说八道,不足为据。大家觉得有新意,可以另当一说,老庄就很满意了,千万不要当真。

    误人子弟这种事,老庄是坚决不认的。

    ^_^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718/ 第一时间欣赏汉道天下最新章节! 作者:庄不周所写的《汉道天下》为转载作品,汉道天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汉道天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汉道天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汉道天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汉道天下介绍:
独尊儒术,禅让闹剧一再上演。
养士百年,党锢之祸接踵而至。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年轻的汉文化在十字路口彷徨。
——
匡扶大汉,少年意气如龙。
道行天下,气吞万里如虎!
我是汉献帝,我不是亡国之君!汉道天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汉道天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汉道天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