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我在明朝当皇帝TXT下载我在明朝当皇帝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我在明朝当皇帝全文阅读

作者:你个小老头子     我在明朝当皇帝txt下载     我在明朝当皇帝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零一章 三夫人也要香皂

    三夫人听到李天这话,顿时展颜一笑,紧接着却又是皱起眉头来。

    轻轻拍了下自己那宏伟的胸膛,做出一副小女儿状道,

    “哎,奴家也不瞒公子,奴家现在如此烦恼,还不是那个香皂给闹得。

    香皂生意现在火爆了全京城,不管是达官贵人家还是普通百姓家,几乎家家都将之奉为宝贝,奴家自然也不甘人后。

    着人去买了些回来,用过之后,效果让奴家震惊不已。

    于是奴家就想着,这东西这么好,却只在京城一地售卖,其中有着大把的商机。”

    说到这里,她稍微停顿了,看了看李天的脸色然后接着说到,

    “可是让奴家没想到的是,和奴家想法一样的人大有人在,奴家凭着以前的面子。

    虽然是见到了目前掌管那家工坊的张国舅,可是奴家费劲了唇舌,依然无法打动他,让他多给奴家点货。”

    说到这里,她不动声色的靠近了李天,仿佛是在诱惑李天似得,轻轻一抓李天的袖子,嗲声嗲气的道,

    “奴家知道李公子你手眼通天,你要是能帮奴家弄到点货,奴家保证在两个月内将工坊造好,绝不耽误公子您的正事。”

    嗅着她身上的幽幽香气,再看着她那姣好的面容,比皇后还略胜一筹的爆好身材,中午才皇后撩起的火,差点有被点燃。

    李天深吸了好几口气好不容易才将这股邪火给压了下去。

    不动声色的后退了半步,朗声道,

    “我还以为什么了不得大事呢,不就是区区香皂吗,李某给你弄几千块又有何妨。”

    三夫人一听此话,顿时激动的花枝乱颤,两座小山,也是地动山摇般晃动个不停。

    若不是她是个有夫之妇,又是生在这个礼教森严时代,估计下一刻就会跳过来,猛亲李天几口都是有可能的。

    但她还是整个人都欺了过来,抱住了李天的手臂,上下摇晃了好几下。

    “李公子肯帮忙真是太好了,奴家真是感激不尽……”

    李天十分艰难的从她手中将手臂抽了回来,感受着刚刚那柔软坚挺的触感,他的心是狂跳不止。

    “我了个擦,这个小娘皮到底是不是古代人啊,怎么会如此的豪放。”

    其实若不是三夫人当面和他说,李天仅从张永日等人的报告中,根本就看不出香皂此时到底是有多火爆。

    这让李天不得重新正视下先前的规划。

    之前他给工坊定得生产标准是日产九千块普通肥皂,一千块香皂。

    之所以搞这样的比例,主要是原因是香皂卖价比较贵,他怕卖不出去,所以才定这么低的产量。

    香皂本质上和普通的肥皂差别并不算大,只不过在制作的过程中,多加了一些香料而已。

    若想改变生产结构,只要加大配给就可以,十分的简单。

    其实有一点李天是没太搞清楚的。

    那就是这个时代,香料是十分珍贵的东西,不管是富贵人家平时佩戴遮掩体味的香囊,还是吃大鱼大肉时放的调味,

    或者是读书、祈祷时焚烧的犀角、檀香,都是价格高昂的好东西。

    香囊还好说,至少在香味散尽之前,能带上很长一段时间。

    可是不管是调味料,还是檀香,可都是用过之后就没了。

    但香皂不同,若是节省一点,一块香皂足够一个人用一个月之久。

    也就是说能保证一个月的香气袭人。

    而这一个月仅需要花二两银子,实在是太划算了。

    更别说,香皂还拥有杰出的清洁功能,效果可是比此流行的皂角,好了无数被。

    这样的东西,对那些表面很轻,其实背地里富得流油的达官贵人来说,只卖二两银子实在是太划算了。

    于是就有大批的商人开始动脑筋,想要将收集大量的香皂贩卖道更加富裕的南方去。

    到了那边就算是买到四两银子一块,估计都会立马被人一扫而空。

    且不说别的地方,单说秦淮河畔那动辄几百上千艘的花船上的姑娘们,谁手头还没有几两银子啊。

    这种既好用,又能让人香气缭绕一整天的好东西,人手一块指定是没问题的。

    单单是她们,一个月消耗几千块都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若是再加上江南那些豪富之下的老爷公子小妾们,这个数量即便是再翻上十倍,其实也是消耗的过来。

    在京城二两银子收购,转手到了江南就能卖出一倍的价格,这如果都不算是暴利,那还有什么算是暴利。

    要知道,一块香皂本身也就二两重,这等同于和银子等价啊。

    坊间甚至已经有人将香皂当成了硬通货,直接当钱花了。

    只不过这种事李天是不可能知道的。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香皂是消耗品,即便再怎么省都会消耗完的。

    一个月后,又可以收割一笔,这可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也难怪会有那么多人几乎踏破了张永日家的门槛。

    就连一向高傲的三夫人都差点对李天投怀送抱了。

    李天随口就答应了三夫人给她几千块的货,若是按照五千块算,运到南方去一块卖四两,她转手就能赚将近一万两银子。

    这可是比冶铁坊还要赚钱很多的买卖,而且还没有什么风险。

    三夫人会如此的眼红心热实在正常不过。

    不过李天答应了给她供货,其实也不算冲动。

    他也是有着自己的考量的。

    先前他已经让张永日他们提高产量了,而中午又答应皇后,让那些靖难遗孤们也参与其中。

    若是在稍微提高一下普通香皂和普通肥皂的比例,凑出这几千块来,其实一点问题都没有。

    他的想法是,此时施恩于三夫人,她越是感激自己的帮助,到时候他将整个冶铁坊收到手里过程就越轻松。

    只不过他此时还需要三夫人帮自己张罗各种事,还有用得上她的地方,并有这个打算而已。

    看着似乎快要黏在自己身上的三夫人,李天赶紧说到,

    “好了三夫人,香皂的事,就全包在本公子身上了,咱们是不是该谈下正经事了。”

    三夫人此时才发现自己居然快要贴到李天身上了,俏脸一红,俩忙欠身道,

    “公子见谅,奴家……奴家意识得意忘形,还请公子见谅。”

第三百零二章 画图奇人

    按理说,以三夫人的能耐,找个合适建造工坊的地方,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之所以耽误这么久才决定。

    一是因为,京城外的好地方,几乎都被人给占据了,而且各个有权有势,即便她手眼通天,结交的权贵无数,可还是有很多人得罪不起。

    二是因为,这段时间,她其实也没闲着,而是私下里用重新贷款出来的两万多两银子,在京城大肆收购其他的大大小小的冶铁作坊。

    此时的三夫人,其实已经不只是京城最大冶铁坊的拥有着了,而是已经成为了整个行业的话事人。

    因为京城一半以上的冶铁坊此时或是被她参股,或是被她彻底掌控。

    她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就是切断了李天再找其他冶铁坊合作的可能,尽可能将李天这尊大神留在自己的手中。

    其次就是她有一种感觉,李天的这次的五万斤精钢的生意,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很有可能会持续的发展下去。

    五万斤看似很多,可是要把这点量和全国年产几千万斤的铁产量比起来,还是不够看的。

    而且以钢铁的重量来算,五万斤也不过二十多吨而已,一艘普通的漕船都能装的下。

    但精钢的价格可是极其昂贵的,单独一笔生意虽然能赚不少,可又怎么能比得上,细水长流呢。

    所以她才耽误了这么长的时间,场地准备的是最好的,物资人员也是准备的最好的,为的就是彻底将李天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

    只是她不知道的是,李天其实心里早就有将她工坊全盘接收的打算,一饮一啄,到头来到底是谁在占便宜,此时还说不清。

    两个人心中各有算计,却并不耽误,这次工坊的落成。

    在三夫人的带领之下,李天跟着她,来到了她准备开设新工坊的地方。

    由于这个地方仅仅是冶炼精钢的地方,并不需要将矿石冶炼成熟铁的过程。

    随意规模上比陈记要小上不少。

    而且由于锻锤的必选依靠水里的关系,所以这个工坊看起来有点奇怪。

    并不是像其他工坊那样,挤成一团,而是沿着河水一字排开。

    只是在中间地方有着几个比较大的库房和铁匠们住宿吃饭的房子。

    工坊其实占地并不算很大,只不过,工坊的存在堵住了庄户们取水浇地的路径,让身后的大片土地价格大打折扣。

    于是李天干脆大手一挥,将整个皇庄全都交给了三夫人。

    三夫人也不知道是找了什么人,居然弄出了一套看上十分不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说实话,这年头虽然也有图纸什么的。

    但古人为了保密,让自己的手艺不被人窃取去,绝大多数的图纸,其实画的都十分的简易,让人看得云里雾里。

    待三夫人将这副十分详细的图纸交给李天看的时候,李天倒是没怎么在意图纸上的内容,反而更加关注这个画图纸的人。

    看了半响,李天是越看越喜欢。

    这副工坊的构造图,不仅连占地的大小都标示的十分清楚,就连各地各地方用料多少,都会用到什么材料,都在图纸上做了详细的备注。

    甚至连挖掘地基的具体深度之类的繁琐之事都有详细的描述。

    在这个年代,李天还是第一次见到,居然有人已经学会了用标注的方法来表示图中所言之物的尺寸。

    这可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再见到这个图之前,他以为整个大明,就他自己是用这种方式来画图呢。

    这让他不由的暗自惊叹道,

    “这他喵的那里只是一个结构图纸啊,这简直施工纪要大全啊!画图之人绝对是个人才啊。”

    李天连忙翻找图纸的角落,想要找出这个画图之人的姓名。

    但是让他失望的是,找遍了全图,也都没有发现有关画图者的只言片语,即便连个名字都没留下。

    于是李天急忙将三夫人给叫了过来。

    “三夫人这图你是找何人画的?”

    三夫人还以为图纸有什么问题呢,连忙说到,

    “李公子可是觉得有什么问题?奴家这就让人去改,绝对不会耽误工期的。”

    李天急忙摇头道,

    “图没问题,本公子就是想知道这个图是何人所画,想要见见这个人而已。”

    听他居然问起一个匠人的事,三夫人虽然有些奇怪,却也没有多想,只要图没问题,其他的都是小问题。

    “这图是奴家命人在街上虽然找人画的,至于那个人的去处,奴家还要问过小梅才能知道。”

    小梅是她的贴身丫鬟,是她从娘家带过来的,十分的伶俐乖巧,可能是有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家仆,最近这些年小梅可是帮了三夫人不少的忙。

    李天本想此时就见见这个人的,但没想到,小梅被三夫人打发去忙别的事去了,并不在这里,这个想法暂时也就落空了。

    暂时见不到,可是要办的事,还是要办的。

    于是李天让王福将经过天工院众人联手改进的锻锤图纸交给了三夫人。

    并且说到,

    “这图纸已经过了修改,不管是效率,还是建造价格,都进行了极大的优化,基本上能满足工坊的需求了。”

    三夫人虽然不太懂这方面的事,可是这段时间她也是研究了不少,有关冶铁之类事情。

    稍微看了一会,就看出了这东西的价值。

    今天的这幅图纸可是比当天李天所画的要复杂的多,但结构经过了极大的优化。

    而且一个水轮通过简易的操作杆,可以同时为三个锻锤提供动力。

    这样一来,效率比之前可是要提高了三倍不止。

    若是按照现如今这个锻锤图纸来进行施工,新工坊的花销起码能降低一倍还多,而且还一点不耽误产量。

    捧着这幅珍贵的图纸,三夫人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能和李公子您这样既有才学,又有魄力人合作,真是奴家的幸运啊!

    李公子放心,有了这幅图纸之后,奴家有信心在三个月内,就能将第一批五千斤的精钢赶制出来。”

第三百零三章 送佛送到西

    听到三夫人说三个月之后才能生产出第一批精钢来。

    李天盘算了一下,郑和那边的造船进度,感觉还是有点慢了。

    他皱着眉头说到,

    “不管是场地还是人员,基本上都已经齐备,而且锻锤又经过了改进,怎么还需要两个月啊。”

    三夫人苦笑了一下说到,

    “李公子可能不知道,此时已经深秋,温度变得极低,不管是筑基。

    还是搭建高炉用的三合土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干透,不然一碰就碎,贸然开工会得不偿失啊。”

    “还有一点就是搭建高炉用的砖都是耐火砖,需要特殊的方式烧制,也需要也一定的时间。”

    听了她的解释,李天微微点了点,觉得她说的也在情在理。

    可是若是精钢两个月后才能炼制出来,将精钢制作成蒸汽机所需要的零部件也需要大量的时间,这样一来可能会耽误很多时间。

    他可是没耐心干等那么长时间,于是他对三夫人说到,

    “不知道三夫人听说过,水泥这种东西没有!”

    三夫人微微一愣,水泥她还真听人说过,只不过以她所知,水泥这东西貌似是天工院潜心研究出来代替三合土的好东西。

    而且不管是造价还是性能,都要比三合土强上很多。

    本来,她在听说有有这种好东西问世之后,较劲了脑汁想要从天工院搞到配方,在接连碰壁之后,也就放弃了。

    转而想要从天工院买些这东西出来。

    可是还是受到了天工院的严厉拒绝,于是慢慢的她也就是死心了。

    但此时猛地听到李天提起此物,她顿时惊呼出声,

    “李公子居然连这种东西都能弄到手?”

    李天淡淡的一笑,

    “哈哈,这个天下还没有什么事能难得住李某,区区小事而已,不足挂齿!

    既然三夫人听说过水泥这种东西,就应该知道它的优点。

    若是李某能为三夫人弄来打量的水泥,不知道工期是否会提前一些。”

    三夫人此时心里的小鹿都要从嘴里蹦出来了。

    她实在是想不出,这个神秘的李公子到底是何方神圣,能弄到肥皂也就算了,毕竟那东西本来就是拿出来销售的。

    可是水泥这种东西,目前还是天工院独家一份,根本就没有往外售卖过,他到底是有什么能量,居然连这东西都能弄到。

    此时她已经笃定,李天绝对是皇家中人,就是到底是什么王爷,还一时猜不出来。

    对于能攀上这样的高枝,对她来说是绝对不可多得机会。

    于是她狂点头道,

    “能,一定能,奴家听说,那水泥只需要三两天就能彻底定型,半个月就能干透稳固,可是筑城造桥的利器。

    只要有足够的水泥供应,臣妾有把握在半个月内,就将工坊建造好,一个月内就能开始生产!”

    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李天既然已经决定,将水泥这种还未面世的东西交给她来用,其他的,能帮就再帮他一下吧。

    正好天工院先前在筹建烧制水泥的高炉时,准备了大量的耐火砖,临时调集过来一部分,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

    于是他就再次对三夫人说到,

    “一个月投产还是有点慢,这样吧,耐火砖的事情,本公子也帮你搞定,这半个月,不管你是让匠人加班加点也好,还是多雇佣人手也好。

    本公子希望,你能在半个月之内就将工坊建好,一个半月之后,就能见到第一批精钢。”

    听到李天居然连耐火砖都替她解决了,三夫人对李天的能耐算是彻底折服了。

    摊上这么一个财大气粗又有通天之能的雇主,她的作用几乎降到了最低,有些无奈的苦笑着道,

    “李公子能耐奴家算是了解了,既然李公子将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了,奴家无论如何也不会让李公子失望的。

    一个半月之内,若是不能按时交货,奴家甘愿将陈记的剩下股份双手奉上。”

    得到了她的保证,李天微微一笑,

    “三夫人不必介怀,本公子向来不喜欢等待,想做的事,从来都是想到就去做,慢慢的你就会习惯了!”

    三夫人心中吐槽道,

    “您这那里是不喜欢等啊,分明就是急性子,而且还是急性子中的急性子。”

    心里虽然在吐槽,可是口中还是十分恭敬的说到,

    “哪里,能快点投产,奴家是求之不得呢,怎么会介怀呢。”

    场地,施工,投产,基本都已经解决,剩下的事,除了等待,李天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了。

    只有两人又商议了一些细节之后,工坊的事就算彻底敲定了。

    临走的时候,三夫人热切的想要请李天去大吃一顿。

    原本李天也是不打算去的,可是还想着让她帮忙引荐一下,那个画图纸的人才,于是就半推半就的答应了下来。

    待三夫人等人走后,李天和王福江保等人来到了皇庄庄户们居住的地方。

    因为皇庄已经被李天扔给了三夫人管理,这里的管事,在几天前就已经离开。

    此时的庄户们还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不是皇庄的人了,依然按照从前的规定,还在整理土地,打算为来年开春的播种做准备。

    在皇庄原来的管事住所中,江保和王福跪在地上一言也不敢发。

    李天慢悠悠的喝着茶水,手指不时有节奏的敲击两下桌面。

    他其实也知道,江保和王福虽然在内廷权利很大,可是皇庄他们的确是管不到,再加上皇庄也算是皇产的一部分。

    先前是交给朱高燧打理的,他们就更插不上手了。

    他原本并不知道,皇庄的百姓生活的居然连普通百姓都不如。

    此时亲眼见到了,他如何能不生气。

    他堂堂一个皇帝,自己的庄户被压迫成这个鬼样子,这让他的面子玩哪放。

    先前在朝堂上纵横捭阖,激情澎湃的进行变法改革,到头来整个天下最苦的却是自己的庄户,这让他如何受的了。

    连自己的庄户都无法让他们富足,他还谈何治理天下。

第三百零四章 窑洞大棚

    他的一腔怒火着实不知道该向谁发泄。

    痛揍江保和王福这两个左右大总管一顿?

    可这能有什么用,充其量让他俩将这些年吃的供奉给吐出来,区区几万两银子,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庄户的问题,还要从根上入手。

    皇庄不同于普通的田地。

    别的庄户租种大地主家的土地,每年上缴三成的收成,在出去田税的一成,起码还能落下六成,养活一家其实勉强也够了。

    但皇庄因为是皇家私产,而他们名义上是庄户,其实更像是奴隶,不仅要上缴一半以上的收成,还要被管事的太监剥削。

    一年下来,落到手里的收成能有三四成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貌似除了减免他们的税负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

    但皇庄原本就是皇帝和皇子们的私产,是用来给他们攒零花钱的。

    若是将上缴的田税变成和普通庄户一样,他们虽然得到了实惠,可是皇庄存在的意义就算彻底的失去了。

    李天此时已经有了皇家钱庄和工坊替自己赚钱,皇家的开销其实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就算将皇庄全部改革,也并无不可。

    可是他并不想这样。

    皇庄毕竟是皇家的一部分,是皇权的一个特征,冒然放弃不仅可惜,而且还有损颜面。

    这样的事,李天是指定不会去做的。

    他现在想的是,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皇庄在存在同时,提高这些庄户的生活水平。

    他原本是有很多想法的。

    就是让皇庄的所有人都种植比较稀少却很值钱的农作物,比如辣椒土豆玉米什么的。

    可惜的是,这些东西还都躺在美洲大陆的野地里呢。

    这个方法行不通,剩下就只有一个了。

    那就是建造蔬菜大棚,让他们种植反季节蔬菜,这样一来不仅能供应皇家冬季的瓜果蔬菜,多出的部分还能卖给京城的达官贵人,大赚特赚一笔。

    可在这个时代建造大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首先他没有通明的塑料,无法在保证透光的情况下保持大棚中的温度。

    虽然他可以用玻璃替代碎料,可蔬菜大棚所需要的玻璃绝对不是个小数目,这样一来投资就太过巨大了,有些得不偿失。

    其实李天不知道的是,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有反季节蔬菜的概念了。

    不管是唐朝还是宋朝,都有反季节蔬菜的记载。

    只不过,由于技术的上的限制,从前只能在温室之中种植那些不怎么需要阳光就能生长的东西。

    例如韭菜,大葱,蒜头,豆芽之类的东西。

    到了明朝末期清中期这段时间。

    已经发展到可以在温室之中培育花卉的程度。

    方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一头烧火炕,一头放置几口装有粪便泥土的大缸。

    这样的方式虽然很是笨重,却也是难得突破。

    在清代,这样的小规模的种植,有一个学名,叫做地窝子。

    地窝子不仅能种植一些蔬菜花卉,还能储存大量的不易腐烂的蔬菜。

    虽然不多,可是供应皇室和一些达官贵人在冬天能吃到几口新鲜蔬菜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李天虽然对早期古代的温室并不怎么了解。

    可是他对现代农村用地窖储存过冬蔬菜的方式还是很熟悉的。

    想起地窖,他就突然想到了用窑洞的方式种植蔬菜的方法。

    这种方法很虽然远不如后世,那种通体透明的大棚效果好。

    可简单种植点容易生长的蔬菜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这种窑洞方式的大棚,原理其实很简单,那就一头做成透明的,后屁股全都用厚实的泥土加稻草混合的墙体封起来。

    再在边缘磊上一圈灶坑类似的东西来给这个窑洞来保暖。

    透明的窗体部分迎着太阳,若是后屁股部分不建造的太长,至少能保证一天之中能有三四个时辰被阳光照射。

    这样一来,基本上就能保证里面种植的东西能够存活生长下去了。

    由于只有向阳的一面是透明的,所以用的玻璃数量就极大的降低了。

    原本只够建造一个大棚的玻璃,就能建造十倍以上的简易大棚。

    这样的窑洞式大棚,虽然需要人工烧火来保证大棚的温暖,可能会耗费大量的柴火。

    可一旦能真的种植出东西来,售卖的价格绝对是远超消耗的柴火价格的。

    再加上,这里马上就要建造起无数做高炉,到时候只要稍加改造一下,让高炉的一部分热气通过坑道传入窑洞之中。

    只要操作合理,省去百分之八十的柴火消耗量,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相同了这些,李天就还是在三夫人给的那个图纸的基础上,开始设计这种新式窑洞大棚。

    写写画画足足一个多时辰,李天总算是将这个设想搞定了。

    而王福和江保也同时在地上跪了差不多一个时辰。

    他们两个虽然都有功夫在身,可是跪这么长时间,对他们的体力消耗还是极大的。

    待李天缓过神来之后,他们俩的脸色都开始发青了,整个人都开始打摆子了。

    看着他们这个倒霉样子,李天心头的怒气,总算是消减了不少。

    冷哼一声道,

    “你们俩可是知道错了吗!”

    他们俩此时都快神志不清了,那里还敢辩驳,急忙开口道,

    “陛下,老奴知错了,是真的知道错了!”

    “哼,错在那里了!”

    相比痴迷武学的江保,王福其实更加圆滑一些,他也知道皇庄的事其实和他们关系并不大。

    而李天之所这么惩罚他们,是因为他们没能如实的将情况说给李天听。

    王福一边擦着额头的虚汗,一边说道,

    “皇庄庄户生活的如此困顿,老奴身为御前总管,没能替陛下体察民情,此乃罪一。

    枉顾陛下信任,没能及时改正提点,此乃罪二……”

    王福的口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练的,一口气说了自己十来条的罪状。

    可即便这样,居然没有一条是什么真正的重罪的。

    最严重的也莫过一个知情不报而已。

第三百零五章 劝农官

    听完王福的一通告罪之后,李天不禁苦笑了起来。

    “王福啊王福,你也算激灵,还知道朕真正生气的是什么。”

    “好了,你们俩都起来吧,好好休息一下,朕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交给你们去办。”

    两人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可是由于跪的太久了,双腿都有些麻木了。

    有些站不稳,两人晃来晃去,最后还是依靠着彼此的扶持才算勉强站稳。

    看着他俩这个好笑的样子,李天心里是开心不已。

    “这两个老货,表面上恭顺无比,其实私底下作威作福的事,也都没少干,这次的惩罚也算是给他们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人。”

    “陛下,尽管吩咐,……”

    “行了,不用在那边晃悠了,晃的朕眼睛都快花了,找个地方做下吧!”

    带两人落座,李天将画好的图纸交给了他们,并且指着图纸说到。

    “建造这样的窑洞不是什么难事,但却需要不少的玻璃。

    恰好,前段时间天工院传来了消息,王晨他们说,玻璃的烧制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只是还不能做到晶莹剔透。

    不过即便是那样带有少许杂色的玻璃,对这些窑洞来说也足够用了。

    你们俩一个人找个时间去和周镇商议一下,在水泥工坊附近建造几个玻璃工坊,用最快的速度烧制出一批玻璃出来!

    一个人负责督建这些窑洞。”

    见他俩似乎没怎么听懂的样子。

    李天不得不给他们解释一番,这些窑洞的作用,以及这些窑洞建成之后,对于这些穷苦的庄户们的意义。

    两人对李天的层出不穷的各种发明创造,几乎都快要免疫了。

    此时见到大冬天依然能种植蔬菜瓜果的新奇玩意,还是忍不住发出了惊叹之声。

    “陛下……您真是天纵奇才,不仅能创造出肥皂这样的宝贝,居然连农桑之事也都了如指掌,老奴拜服!”

    “陛下真乃神人降世,天佑我大明,天佑天下百姓,居然能有此圣主……”

    听着他们家让人肉麻的恭维之词,李天是浑身的鸡皮疙瘩都差点起来,赶紧出言打断了两人,

    “此事关系到京城周边十几个皇庄,数千庄户的福祉,尔等不可马虎。

    而且马上就要入冬了,此事是越快越好,绝不可耽搁……否则朕就罚你们俩在这里种地一年……”

    两人一听如此惩罚,想到此时外面那些庄户半死不活的鬼样子,同时打了个寒颤。

    “陛下放心,老奴,当竭尽全力……”

    李天想了想又说到,

    “朕对农桑之事,也不算怎么了解,这些窑洞弄好之后到底该种些什么,具体该怎么种,何时施肥浇水,朕都无法给出指导。

    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对他们进行指导,这方面你们有什么人推荐吗!”

    宫里虽然也有专门负责照顾花卉之类的太监,可是他们对农桑之事,也并不怎么了解。

    于是江保拱手说到,

    “陛下,宫里恐怕没这样的人,不如改天老奴去户部找几个劝农官来专门负责此事。”

    听见劝农官这个词,李天的脑袋转了好几圈才想起这个官职来。

    明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劝农官制度的朝代。

    原本劝课农桑是地方官的责任之一,只是到了明朝才将它当做了地方官一个考核的标准。

    在前期并没有专门的人负责此事,到了明宣宗时期,这种制度才被正是确立,从地方官身上剥离出来,有了专门的人去负责。

    所谓劝农官,实际上就是教导农民怎么样进行种植,如何改善种植环境,提升粮食产量的官员。

    品级也不算怎么高。

    一般都是那些不怎么受待见的官员去担任的。

    因为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所以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这样的官员,在此时的大明,还不怎么多。

    不过李天倒是留心了下来。

    因为他知道古时候,由于人们常年聚集在某些地方,百姓们也不懂的休养生息的道理,

    这就导致,土地逐年贫瘠,粮食收成自然是一年不如一年。

    很多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开始寻找新的可耕种的土地。

    如果劝农官知道该怎么改善土地,使土地变得肥沃,这对此时还在以农业为主体的大明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

    可惜,此时的明朝人除了使用大粪、腐烂的稻草之类东西当做肥料之外,并不懂得化肥的制作方法。

    再加上见识的问题,此时的劝农官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的有限。

    李天其实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了。

    想要提升粮食的产量,改良农作物的种子是一个方法,发掘新的农作物也是其中一个办法。

    可这些都没有发明化肥来的给力。

    只是李天此时也是哪化肥没什么办法,那东西需要十分复杂的手段才能制作的出来,对工业的要求可是极高的。

    虽然化肥没办法做,但他知道,这个时代,鸟粪肥已经逐渐被人运用到种植之中。

    而他恰好知道几个储存这大量鸟粪的地方。

    只不过,那几个地方,距离此时的大明还都很远,唯有等蒸汽轮船这样既能远航,载重量又大的东西被建造出来,才有可能派的上用场。

    眼看轮船已经有了眉目,这件事似乎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而且一旦轮船普及开来,各种来自美洲的农作物,还需要劝农官的大力普及才能让大明的百姓认可这些新农作物。

    所以劝农官此时虽然只是不起眼的小官,可今后对大明的发展却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李天也不得不对他们重视起来。

    想到这里,李天觉得有必要找一帮真正懂得农桑之事的人,来编撰一部劝课农桑的科普书籍了。

    凡是都需要有个开头,这次弄这个窑洞大棚,正好是一个机会。

    “此事就交给江保你去办吧,但在他们到任之前,朕打算见一见这些劝农官,找个时间安排他们觐见一下!”

    江保虽然不知道李天见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但并没有迟疑,连忙说到,

    “是陛下,老奴会尽快安排!”

第三百零六章 蜂窝煤

    不管是江保还是王福,其实都不是很适合,留在此地监督工坊和窑洞大棚的,这个管理必须还要找一个合适的人选。

    只不过短时间之内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人并不容易,李天暂时也只能将这件事交个他们两个来负责。

    建造窑洞大棚改善皇庄庄户们的生活,这里还只是个试点,到底成不成,要等到几个月后,大棚种植的东西成熟之后,才能见到分晓。

    若是能成,就开始大面具推广,要是不成,就只能另寻他法了。

    但李天也不是一个把什么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的赌徒。

    双车道并行,才是他的一贯作风。

    皇庄的庄户虽然不算太多,可也有好几千人,全部都搞蔬菜大棚,也是不现实的。

    于是他就绞尽脑汁想到了很多,让他们增收的办法。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搞养殖。

    不管什么年代,肉都是比较珍贵的。

    养猪要消耗大量的杂粮,这对自己都吃不饱的庄户来说,基本上是奢望,只能先放放。

    可是养些鸡鸭什么的,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它们食量小,而且好养活,尤其是春夏时期,将他们放出去自己觅食,能省下很多的粮食。

    若是养的多了,逢年过节的还能有点肉吃,鸡蛋也能卖钱贴补家用。

    发家致富的方法有的是,缺少的只不过是发现的眼睛而已。

    诸如其他的,搞纺织,漂染,养桑纺丝,其实都是不错的养家手段。

    但李天想到的另一个方法却是另辟蹊径。

    那就是搞蜂窝煤。

    这个时代的大明虽然已经开始普及烧碳了,可是他们烧的基本上都原始的煤炭。

    而京城附近的西山煤矿虽然储量很大,可是以此时的开采工艺来说,还不能挖到比较深层的好煤。

    所以整个京城烧的其实都是那些露在外面的次等煤。

    这种煤烧起来会冒出大量的烟,由于其中还有硫磺之类的矿物质存在,燃烧的时候,还有一些刺鼻的味道。

    价格随便很便宜,可是烧多了会对人体造成很严重的危害。

    所以有的人家,即便强忍着冬天的寒冷,也不愿烧这种煤取暖。

    但李天想到的办法不仅能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还能让煤炭成为一个发家致富的好生计。

    蜂窝煤制作起来很简单。

    首先就是将煤炭彻底的打碎,然后配合一部分定型用的黄泥,加入少量的水混合,最后放到拥有一个个小孔的模具之中,压实晾干,就可以了。

    由于煤炭之前被粉碎过一次,经过水洗之后,就能去除掉其中大部分的杂质。

    尤其是容易产生刺鼻气味的硫磺等东西,一融水就会分解。

    单单是这一步,就能让煤炭的品质提升一个层次。

    再者,蜂窝煤因为上面有空,燃烧起来更加的充分,极少会产生燃烧不充分时产生的那种白烟。

    还有一点,就是蜂窝煤因为被重塑定型,表面变得光洁,不会产生煤灰,所以取用之时也更加干净便捷。

    总的来说,原本十分便宜都没人愿意烧的东西,经过这一番改造之后就能变成宝贝。

    如果在配合上刚好能容下一块蜂窝煤的小巧火炉。

    相信它一定能迅速的在京城风靡起来。

    整个京城一年消耗的煤炭虽然没人具体的统计过,但数量绝对是不少的。

    生产蜂窝煤是一个十分需要消耗体力的活,想要满足整个京城的需求,恐怕皇庄这几千号人全都行动起来,还都不一定够用。

    所以这注定是一个大型产业。

    皇庄基本上都在城外,比京城距离西山煤矿更近一些。

    再加上陈记冶铁工坊需要大量的煤炭供应,相信通过他们,匀出一部分煤炭来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不管是供货渠道还是生产场地,皇庄都拥有天然的优势。

    有关蜂窝煤的想法,是李天在进城之后,见到一个在街头摆摊卖茶叶蛋的老大娘,被不好烧的煤炭,弄得回头回头土脸时想到的。

    此时他正打算去赴宴,并没有急着将这个想法实施开来。

    不管是废碎煤炭的装备,还是压制蜂窝煤的机器,以及配合蜂窝煤的小火炉,李天还都只是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这一点还需要去天工院找周镇等人重新设计之后才能决定。

    生产蜂窝煤,需要调动大量的人手。

    此时只是刚刚完成秋收,那些皇庄的庄户们还都有不少的活没做完,并不急于一时。

    而且,蜂窝煤不像窑洞大棚这样的东西需要等待两三个月才能见到收益。

    它是一年四季随时随地都能开工制造的,所以晚上一两天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

    三夫人亲自宴请李天,排场自然是不能小了。

    一大桌子的山珍海味,少说也要数百两,偌大的包间之中,主人只有李天和三夫人两个。

    除了江保王福这两个陪客之外,还有刚刚忙完事情,被三夫人召回的小梅。

    除了他们,边缘还有数个唱曲谈凑的乐师。

    一应菜色是清爽可口,乐师也是人美声甜。

    只不过,李天毕竟是当了一个多月的皇帝了,什么样的排场没见过。什么样的好东西没吃过。

    对于这些安排他并没有什么新鲜感。

    不过,像是这样,和一个不知道自己身份的人,还是一个大美人一起喝酒谈天,也是一种特殊的享受,他也是喝的很尽兴。

    李天前世虽然只是一个小职员,但是因为还算能说会道,加上酒量也算不错,经常被领导们拉着去挡酒。

    各种酒局场合也算都经历过。

    三夫人是这个时代的女强人没错,但毕竟是个女人,几轮酒下来,她就开始有点迷糊了。

    此时李天喝的也差不多了,看着醉眼朦胧,脸色酡红的三夫人,是越看心越痒痒。

    他身为皇帝,想要什么女人,不能得到!

    可是他也算是非常能自律之人,虽然对三夫人很有好感,但还不至于兽性大发,对她做那种龌龊事。

    为了不让自己的心思往那边想,李天连忙转移了话题。

    “对了,三夫人,本公子先前让你帮忙找的那个画图纸之人,你找到了没有。”

第三百零七章 名匠之后李公辅

    也不知道三夫人是否是真的酒醉了,听见李天的话之后,微微一笑,对着小梅招了招手,

    “李公子,吩咐的奴家怎敢忘记,早就命人将他唤来了。”

    见到三夫人的示意,小梅就急忙起身,转出包间,不多时就带着一个个子不高,身形有些瘦弱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那个年轻人好似生活十分的拮据,一身的粗布衣裳,还是浆洗的快要看不出原本颜色的那种。

    这个年轻人虽然穷困,可是脸上却是没有,普通人那种见到贵人时的谦卑之色,腰板挺得比值,像是一颗坚韧不拔的松柏。

    “小人李公辅见过几位贵人,不知几位唤小人过来有何事。”

    其实这个李公辅在包厢外面已经等了差不多一个多时辰,心里多少有些不耐烦了。

    可是即便如此,他依然彬彬有礼,不见愠色。

    李天识人辨人的本事虽然不是多么厉害,但见过朝中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官员之后。

    什么人是趋炎附势之人,什么人是刚正不阿的贤臣,他多少还是有些分辨能力的。

    这个名叫李公辅的年轻人,一样看上去有些平平无奇,可是越看越是能发现他那隐藏在骨子里面的一股傲气。

    这种傲气是真有才学之人,才能酝酿出来的。

    不用特意去问,李天也能知道,那张图纸应该就是出自此人之手。

    于是李天微笑着说到,

    “不错,不卑不亢,是个有志气的年轻人。”

    向着他找了找手,让他过来。

    李公辅不明所以,他此次被三夫人命人唤来,还以为是之前的图纸出了什么问题,让他来修改的。

    却没想到,却是被人叫道了饮宴场所,四下打量也没见到,周围有什么笔墨纸砚需要修改的图纸之类的东西,他就更加的迷茫了。

    虽然心中有些疑虑,但他还是向前走了两步,来到了桌前。

    “不知道贵人可有什么吩咐,是否是小人的图纸出了什么问题。”

    李天摆了摆手道,

    “此事不急,你且先坐下吧!”

    看着满桌琳琅满目的美食基本上都没怎么动,李公辅心里有些戚戚然,暗自嘀咕道,

    “有钱人家真是奢侈啊,这么一桌子酒菜,足够几十个普通百姓一年之用了,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不过如此吧。”

    李天也算是见猎心喜,想要好好和这个李公辅好好说说话。

    于是亲自起身给他倒了一杯酒。

    这时陪在一旁的江保二人,脸皮一阵抽搐,险些直接起身,一抓将李公辅抓个透心凉。

    堂堂一国之君,九五之尊,天下共主,居然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工匠倒酒,这要是传扬了出去还了得。

    不过最后还是更加圆滑的王福看出了李天此举的含义,死死的将江保拦住了。

    李天一边给李公辅倒酒,一边问道,

    “李生不用太过拘谨,今天叫你过来也没别的事,本公子就是想要了解一下,能画出如此出色图纸之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听见李天提起了自己的图纸,而且还给出极高的凭借,李公辅的心微微有些触动。

    接过酒杯时的双手都有些颤抖了。

    “这位公子抬举了,小人不过是尽了本分而已,当不得如此夸赞。”

    李天举杯示意,自己先喝了一杯,然后才微笑着说到,

    “本公子夸赞,可不是什么随便什么人都有资格承受的,李生的确是有大才之人不用拘礼,来让咱们满饮此杯。”

    李公辅一时有些懵逼,他从小到大,凭借这祖传的手艺和自己的苦心钻研,虽然接到了不少的工作,可还从未被人如此的夸赞过。

    他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才好。

    但他毕竟还是个充满了热血和激情的年轻人,自己的作品受到了别人的赏识,难免有些激动。

    也不再顾忌什么礼仪纲常,拿起酒杯一饮而尽。

    估计是不常饮酒的关系,他被那辛辣的酒给呛得猛烈的咳嗽了起来。

    李天对这个略微有些腼腆的家伙是越看越喜欢,轻笑着道,

    “看样子,你也不是常饮酒之人,也别光顾着喝,吃点菜吧!”

    能被人如此看重,李公辅心里其实已经十分的感激了,那里还敢不知好歹的大吃大喝,连忙起身道,

    “公子赞誉小人是在是贵不敢当,能的一杯水酒,已经是小人之幸,实在不敢僭越下去了。”

    李天见他如此的张弛有度,说话也是条理清晰,心里更加笃定他的人品和才学了。

    见他不愿继续喝酒,于是一挥手道,

    “来人将酒席都扯去吧,上点茶水来,本公子要和这位李生促膝长谈。”

    说完这句话才转头对三夫人道,

    “三夫人见谅,李某见猎心喜,今日宴席就此作罢吧,改日李某必当回请!”

    见李天居然对一个区区工匠如此的热情,不管是三夫人还是江保王福等人,都是有点懵逼。

    三夫人看似醉意朦胧,实际上却是清醒的很,轻笑着道,

    “李公子难得有此雅兴,奴家怎敢打搅,这就去了!”

    说完就在小梅的搀扶之下,款款而去,临走还不忘给李天抛了一个媚眼。

    搞得李天是小心脏砰砰跳个不止。

    待众人散去,房间之内就留下李天李公辅和负责端茶倒水的王福。

    “不知道李生是何方人士,如今在京城作何营生。”

    李公辅实在是搞不懂李天的此举的含义,可是又不好拒人千里之外。

    只好恭敬的说到,

    “不敢隐瞒公子,小人家在冀州顺德府人士,如今在京城替人画图营造为生。”

    李天听到顺德府这个名字的时候,脑海中不由的蹦出一个名字来,赵州桥。

    当面上学的时候,他就曾经学过一篇有关赵州桥的课文,而后在出差的时候,还特意去河北赵县旅游过。

    而此时的顺德府就是后世的邢台,而邢台最出名的人就是,主持修建了赵州桥的隋朝工匠李春。

    他原本也是不知道这件事的,但在导游的详细解说下,多少还是记住了点。

第三百零八章 工举(上)

    于是他忍不住的问道,

    “不知道当年修建了闻名天下的赵州桥的李春是李生什么人!”

    一提起李春这个名字,李公辅顿时愣了一下,有些疑惑的道,

    “李春正是祖上,但祖上主持修炼的桥之中并未有所谓的赵州桥啊!”

    李天顿时惊呆了,他怎么也没想到,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居然就是名满天下的李春后人。

    这让他的心顿时激动起来。

    不过在听到李公辅说到,他先祖并未主持修建赵州桥,李天就有点懵了。

    但他马上又想起,当面的那个导游貌似说过,在古代赵州桥并不是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安济桥’!

    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一边掩饰着自己的尴尬,一边说道,

    “想不到李生居然还是名匠之后啊,失敬失敬,刚刚是李某记错了,不是赵州桥,而是安济桥。”

    李公辅在听到安济桥这个名字之后,才明白李天说的是什么。

    “李公子过誉了,家祖一生造桥无数,安济桥的确是其中之一……”

    营造原本是官方的说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平民百姓也有了建造房屋的需求,营造这一词也就不再专指在朝廷的专门人士。

    所谓营造其实就是古代的包工头。

    而李公辅在这帮营造之中担任的角色就是画图纸的人。

    如果以后世的说法来看,他其实应该算是一个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结合体。

    李春虽然出身工匠世家,但却并不是匠籍。

    李天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突然问道,

    “李生谈吐不凡,想必是读过书的人,为什么没去参加科举,反倒是在街头巷尾干起了营造这种营生呢。”

    李公辅苦笑一声,轻轻摇着头道,

    “哎,小人也曾有过这个想法,奈何祖上虽然脱了匠籍的身份,却因为前两代有人经商,又沦为贱籍,并没有这个资格。”

    听他这么说,李天心有所感,实在是为他的遭遇感到不平。

    就在心里还替他惋惜的时候,李天突然想起,貌似天工院建成也有一段时间了,也该到了举行工举的时候了。

    于是他对李公辅说到,

    “不知道李生可否听说过,工部马上就要举行工举了,李生何不去尝试也一番。”

    李公辅先是一愣,但紧接着又苦笑着说到,

    “先前小人也是听闻这个传言,可小人听说,工举乃是为天下工匠提供的一次入朝为官的机会,小人既不是士人也不是匠籍,恐怕也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李天顿时激动一拍桌子,大声道,

    “你是从何处听到的这个说法,工举不同与科举,从来就没限制过任何籍贯的人参加,凡是天下有志之士,皆可参与。

    这是当今陛下亲自定下的规矩,以李生的才学,正是工举需要的人才啊!”

    李天的这一番话,仿佛醍醐灌顶一般,让李公辅顿时激动了起来,忍不住上前抓住李天的手腕道,

    “李公子所言当真,小人真的也有资格参与工举?”

    “那是当然!若是连李生这样的人才都没有资格,那李某不知道天下人还有什么有资格了。”

    听李天说完这句话,李公辅是更加的激动了。

    急得在包厢之中到处乱转,可是没过多久,他就仿佛想起了什么似得,脸色是一会红一会白的,最后突然像是泄了气一般跌坐到椅子上。

    “晚了,一切都晚了,先前误听传言,以为自己并没有这个资格,就没有报名,此时时限已过,今年是没这个机会了。”

    这时,王福凑到李天的耳边说道,

    “陛下,工举虽然还有几天才举行,但报名的确是在前几天就结束了。”

    李天愣住了,心里疯狂的吐槽道,

    “不是吧,这个李公辅居然如此的倒霉,竟然连这种事都能错过!”

    但他又不甘心,错过李公辅这样的人才,于是将自己的一块随身玉佩解了下来,递到了李公辅的面前。

    “李生不必如此窘丧,天无绝人之路,李某在工部也算有些人脉,你凭借这块玉佩,去天工院找院正周镇,他自会替你安排一个工举的名额。”

    李公辅呆呆的看着李天手中那块,纯净的绿色玉佩,有些不可置信。

    几乎是颤抖着将玉佩接到了手中。

    最后纠结了半天,还是将玉佩递了回来,

    “小人何德何能,能得公子如此看重,这东西是在是太贵重了,小人是万不敢接啊!”

    李天却是微微一笑,将他的手掌合起,宽慰他道,

    “本公子也是惜才之人,李生你既然身具真才实学,又何惧区区工举呢,再说,你今后若是有所成就,造福一方黎民,那可是天大的功德。

    这件事对李某来说不过是捎带手的事,你不用介怀。”

    话都说到如此份上了,李公辅若是还不接受,就是真的有些矫情了。

    他最后感激的双膝一弯就要跪下,李天见状连忙将他扶住,没让他跪下去。

    “李某和李生你一见如故,愿意帮你一把,也是看在你的才学上,你若是对李某行如此大礼,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李公辅这一拜没能拜下去,不禁有点脸红,

    “是小人唐突了,公子高义小人铭记于心,今后但有任何成就,都是公子栽培,小人绝不辜负公子的这番心意。”

    轻轻拍了拍这个年轻人的肩头,李天高兴的笑道,

    “哈哈,你也不用感激本公子什么,你只要记住今天自己的话,将来造福一方百姓,就是对本公子最大的报答了。”

    李公辅貌似从未有过如此经验,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端起桌子上的茶杯,当做酒水一般,对李天说到,

    “小人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写过公子的大恩,就以此茶代酒……小人先饮而尽!”

    说完,也不顾茶水的滚烫,仰头直接喝了下去。

    都说二十一世纪人才最贵,可李天却是感觉,无论什么时代,人才都是难得的。

    这个李公辅这么年轻不管是本身才学,还是为人都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第三百零九章 工举(下)

    若是好好培养一番,将来成为第二个周镇也不是不可能。

    由于是从头培养,没被现在的官场腐蚀过,说不定将来的成就会比周镇还要高出一截。

    他庆幸自己在看到那种图纸之后,多问了两句,不然要是错过了这样一个注定闪耀千秋的人才,那才是他的损失。

    又好言宽慰了李公辅几句,让他在接下来这段时间好好备考之后,就让他离去了。

    待他走后,王福忍不住惋惜道,

    “陛下,您可知道,您刚刚送给他的那块碧玉,乃是价值连城的绝品,若是放到海狮楼去贩卖,少说也能卖个几千两银子呢。”

    李天瞧他那一脸守财奴模样,忍不住上前给了他一脚。

    “你知道个屁啊,这李公辅看着年轻,可才学一点都逊色他的先祖,要是错过了这样的人才。

    不仅是朕的损失,更是大明的损失。区区一块碧玉而已,和人才相比算的了什么。”

    王福既是被李天给踢了一脚,却还是满脸堆笑的道,

    “陛下所言极是,是老奴龌龊了,没能明白陛下的一片苦心。”

    李天没怎么理会王福的这番话,心里却是对李公辅刚刚所说的话升起了疑虑。

    按理说工举这类大事,应该是早就传的沸沸扬扬的,但李公辅这样的人,为何还是被误解了。

    这其中必有什么隐情,说不定是有什么人在暗中捣鬼也说不定呢。

    “走回宫,顺便给朕将工部尚书吴中叫来。”

    王福领命而去。

    ……

    御书房中,不止吴中来了,就连杨士奇杨荣等人也悉数到场。

    李天脸色不善,但并没有直接责问,而是平淡的道,

    “吴尚书,工举在即,你们准备的如何了。”

    吴中是被王福直接从家中给传召而来的,他并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一路上虽然多番询问,可是王福就是闭口不言。

    开玩笑,这事能说吗。

    堂堂皇帝,去给一个平头百姓开绿灯,若是让人知道了,且不说李公辅会受到如此对待,其他参加工举的考生又该怎么看李天,又该怎么看待这次的工举。

    吴中见李天脸色不是太好,虽然还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但还是连忙回答道,

    “回禀陛下,工举一切都已经准备停当,考试场地、考官、考题也都都已经齐备,只等正式开始了。”

    李天冷笑一声,

    “是吗,你们真的全都准备好了吗!”

    吴中不明所以,冷汗涔涔的道,

    “还请陛下明示,臣的确是按照陛下和杨大人的吩咐,准备好了一切,哪里还未准备好,臣的确是不知啊!”

    李天也分辨不出他是否有所保留,但见他一副不知情的样子,还是忍不住喝道,

    “哼,朕问你,工举是如何宣传的,为何还有人未曾听到过这件事?”

    这下吴中更懵了,直接跪倒在地颤抖着道,

    “不敢欺瞒陛下,张榜告示贴在各处城门已有月余,每日还有工部的官吏在告示前讲解,并无一日怠惰,臣真是不知为何还有人未曾听闻啊。”

    听吴中的话,他大概也是明白了怎么回事。

    心中也是叹息不已。

    这个时代最有效的宣传手段,也就是张贴皇榜告示了。

    告示一般都是贴在城门口,以及热闹的街道上,每日还有人当众宣读,按理说也该知道的人,也都该知道了。

    可并不是什么人每天都会去城门口和热闹的街市去转悠的。

    有的人忙于生计,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甚至有的人,钉在一个地方几个月都会动弹一下,不知道告示上的事也很正常。

    再加上有些人天生就对皇榜之类的东西有所抵触,即便听到了相关的消息,也不会到处宣扬。

    这就导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知告示上的消息,即便是偶尔听到了那么几句,在得知和自己无关之后,也并未深究。

    李公辅估计就是在听说,工举是为天下匠人准备的科举之后,知道自己不是工匠身份之后,也就没深究下去,错过了报名的时间。

    吴中的确是做了他应该做的全部,某些人理解错了,其实也并不能怪到他的头上。

    知道了这个情况之后,李天也只能无奈的叹息一声。

    “算了,此事也不能怪你,你起来吧!”

    随即他又对杨荣等人问道到,

    “这次报名参加工举的人有多少?”

    杨荣作为天工院的院长,又是内阁大臣,对此事还是比较清楚的,他上前一步拱手道,

    “回禀陛下,到截止日期共有两千三百八十五人报名!”

    听到这个数据李天的脸不禁抽搐了两下。

    按照他对此时大明科举考试的录取数据来看,这点人数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

    整个大明的乡试录取率大概在百分之四左右,按照中举人数在一千一到一千二上下,可以推算出,应试人数在两万到三万人。

    以科举通过率,也就是秀才录取比例在百分之十左右,可以推算出全国的生员大概在三十五万到四十万之间。

    而天下工匠的人数大概也和这个数据差不多。

    但科举每年是录取八百到一千人,而工举虽然是第一年,但只有区区一两千人来参考。

    真正能被录用的,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呢,相比其庞大的数量而言,这点人数实在是不够看。

    李天忍不住问道,恼怒的道,

    “为何人数如此的少,你们谁能给朕一个解释!”

    杨荣苦笑着说到,

    “陛下,报考人数不多,各中原因其实有很多啊!”

    “那就给朕一一说来!”

    不得已,杨荣只好详细讲给李天听,

    “工举第一年应试,天下人还不太清楚工举意味着什么,是最主要的原因。

    再者就是,工举自从张榜告知天下,才仅过去一个多月,有的考生即便得到了消息,去赶考,在时间上恐怕也有所不急,这也是其中之一。

    其次就是,天下在籍工匠都是有轮值的,也就是同一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工匠是在当值,根本就没时间来参加!”

第三百一十章 报纸,大明日报

    听到这个解释,知道不是他们故意从中作梗,李天的怒气削了大半。

    但他也从杨荣的解释中听出了很多的问题。

    工匠的匠籍虽然在名义上已经被废除,可是工匠手里的活不是说马上就能干完的。

    再加上他们也要养家活口,所以即便得到消息也不可能立马就行动起来。

    再加上这个时代的工匠们手艺都是代代相传积累下来的,识字认字的比例其实并不高,工举考试,多多少少会涉及到一些作答之类的考题的。

    不识字的他们,即便有真才实学,也是没勇气参加的。

    还有一点就是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的重点也不是很清晰。

    李天弄工举考试的本意的确是想给天下有能力的工匠们,一个出路,但参加工举的人,并没有说就局限在工匠之人身上。

    秀才,举人,甚至是一个生员或者平头百姓,若是他们也有着百工方面的才学,李天对这类人也是求之不得。

    可是在宣传的时候,吴中他们搞错的重点,认为李天此举只是为了造福天下工匠,从而让工匠之外的人,误会了工举的含义。

    再加上皇榜的宣传力度实在有限,错失了很多人才,也是在情理之中。

    工匠们有手艺,却不识字这一点,李天也没有办法,即便他现在就开始倡导甚至强迫他们识字,短时间之内也是不可能见到什么成效的。

    唯有在宣传这块上他还能做些什么。

    于是他对众人说到,

    “今次工举报名已经截止,就算了。”

    听到李天这句话,不管是吴中,还是杨荣都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可是李天接下来的话,又让他们的心提了起来。

    “也许在你们看来,科举才是朝廷的重中之重,但在朕看来工举的重要性。

    一点都不比科举差,所以朕打算,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开展一次工举考试。”

    “那些工匠不是都有轮值吗,那好朕给他们充分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信还有人因为有活要忙离不开。”

    对于李天这个决定,掌管着天工院,又非常了解李天从不做没用之事的杨荣是举双手赞成。

    唯有吴中有些异议。

    他带着些忐忑的心情对李天说到,

    “陛下,每年两次的工举是不是太过频繁了,现在天下匠人的匠籍已经在逐步去除了,用不了明年春,就没有匠籍的存在了。

    他们都可以向普通百姓一样自由的选择应试,此举是不是……”

    他的话没有说完,但李天已经知道他接下来的话,于是直接打断了他的话说到,

    “吴尚书不必多言了,朕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其他原因的,接下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中,工匠必将成为大明最闪耀的一群人,所需的数量也是极其巨大的。

    一年两次工举不光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更是为了让更多人明白匠人的存在对朝廷对整个大明的意义。”

    李天的解释索然有些笼统,可是不管杨士奇等人还是吴中,他们都是思危局的成员。

    听到李天提起未来几年的发展,他们顿时都明白了李天此话的意义。

    也就不再多言。

    杨荣更是激动地道,

    “陛下您是有什么新的打算吗,臣等定会全力配合陛下的决定。”

    李天表情还带着几分凝重,他在此时看出了,即将跨上快车道的大明所欠缺的东西。

    于是轻声说到,

    “大计划,朕的确是有很多,但这还都不是目前迫切要做的。

    变革一旦开始就不会停下,掌握天下口舌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然后才双目放光的对众人说到,

    “所以朕打算在邸报的基础上,开办一版大明日报!”

    听到日报这个词,众人顿时一愣,不过他们很快就从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上明白了李天所说的东西是什么。

    但他们也只是在字面上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含义,却并清楚报纸的真正力量和含义。

    杨士奇思量再三最后,还是忍不住劝谏道,

    “陛下,传递邸报的驿站、驿马、驿卒,每年都要消耗朝廷大量的税负,若是改成日报,每日传递,那朝廷的负担将会增大很多,还请陛下三思啊!”

    听完杨士奇的话,李天知道他们这是误解了日报的含义。

    轻笑了一下,给他们解释道,

    “朕所说的日报并不是士奇你们心中所想的那样。”

    “这日报不同于专门负责传递朝廷各种文书的邸报,它不是面向各地官员的,而是面向全部百姓的。”

    “当然,朕也没打算,第一步就将这种东西传遍天下,可以现在京城搞个试点,先试试水。”

    听到李天这么说,杨士奇等人顿时大大的松了口气。

    要知道朝廷每年为了养活这些传递文书的驿站,每年差不多要花费一百多甚至两百万两银子。

    若是这个所谓的日报,每天都要向天下各地发送,就算驿站再增设三五倍的驿马驿卒估计都是不够用了。

    这样一来,花销将直线上升,每年都要耗费上千万两银子,可不是此时的大明能承担的起的。

    见到众人的脸色都很奇怪。

    李天也知道他们是在为什么担忧,于是接着说到,

    “朕知道你们担心朕此举可能会消耗大量的税负,可朕要是和你们说,朕办这个日报不仅不会赔钱,还能赚钱,你们应该就不会有此担忧了吧!”

    杨士奇奇怪的道,

    “陛下,莫要拿老臣等说笑,为了向天下各州府传递邸报,朝廷一年要花费多少银子,老臣可是一清二楚的。

    这面向平民百姓的东西,数量恐怕要远多于邸报的数量,怎么可能会不赔钱呢。”

    李天摇头苦笑道,

    “士奇啊,枉你当了这么久的首辅了,你给朕说说,朕何时说过大话!”

    杨士奇老脸一红,尴尬的道,

    “陛下所言,大多都能成真,是老臣糊涂了,老臣只是一时间弄不到这其中门道还请陛下释疑!”

    “在给你解释之前,朕想问你们一下,你们认为什么东西对经商之人最为重要。”

第三百一十一章 筹备

    杨士奇考虑都没考虑就直接说道,

    “经商自然是以诚信为本,这是千古不变的理念,陛下此问,着实让老臣糊涂了。”

    李天淡淡一笑,轻摇头道,

    “士奇,你这个回答倒也不算错,却并未说道点子上,你说的只是为商之道,看得的只是内在因素,并未看到外在的因素啊!”

    杨士奇等人听到李天这个新奇的说法,都是微微一愣,杨荣更是像一个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好奇宝宝一样问道,

    “还请给臣等详细说说,何为外在因素!”

    李天的前世不是什么成功的商人,自然讲不出什么大道理来。

    可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各种软件中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讲坛,讲座什么的。

    他多少也是能胡诌两句的。

    “经商首重诚信,自然是存在的根本,可是一家商铺的生意好坏,却并不一定都是受到诚信的影响。

    朕所说的外在因素,其实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虽未外在因素,其实不外乎,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商品的质量,第二就是地段的选择,第三就是宣传。”

    “其他两样,朕不必多说了,就单单说说这个宣传。”

    “在朕看来,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

    一个酒家的即便酒水真的好,若是没有酒客们的口口相传,那引来的也不过区区几个回头客而已。”

    “所谓口口相传其实就是宣传的一种。”

    “但这只是宣传之中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

    “而朕所说的日报,是面向全京城的达官贵人们和普通百姓的,即便做不到全城覆盖,但想要让全城三成以上的人都看到还是很轻松的。”

    “若是朕在日报之中,赞扬某个隐藏在深巷之中的酒肆一句,可想而知,会有多少人瞬间记住这家原本不起眼的酒肆!”

    说到这里,杨荣仿佛瞬间名来了什么,惊喜的道,

    “难不成陛下是打算,收取那些想要替自己宣扬的店铺的钱财,来解决日报的经费问题。”

    “子荣你猜的不错,朕正是有着打算。”

    杨士奇这时又问道,

    “可是这样一来,陛下所说的日报,岂不是都会被这些商贾的叫卖消息给占据,那陛下还如何用这东西掌握天下口舌咽喉呢。”

    “这有何难,日报不同与邸报,可以随意的排版啊,咱们可以将日报分为正版和副板,正版上说朝廷每天发生的大事,副板则是用来给那些商贾做宣传。

    一举两得互不耽误,有什么不好。”

    杨士奇等人看着李天此刻满面红光的意气风发的样子,心里都不仅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陛下最近莫不是掉进了钱眼里了吧,怎么想到的各种事情,都是和赚钱有关。

    似是这等能为朝廷宣扬重大决定的绝好平台,陛下都能找到赚钱的门路,真是太绝了。”

    心里虽然对李天的惊人想法给震惊了,可他们可不敢当面和李天说这样的话。

    算是差不多理解日报这种东西运作方式的杨士奇,第一时间拱手道,

    “日报此物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老臣附议。”

    杨荣吴中等人也都跟着说到,

    “臣等附议。”

    李天也是没想到,自己竟然三言两语就将这个朝廷重臣给说服了,他竟然有些意外。

    其实这也和李天最近一段时间的行事做派有关。

    就那前段时间,闭关三天不上朝来说吧。

    他们原以为总算抓到了李天一次小辫子,正想好好给李天上一堂思想教育课呢,却没想到,李天反手就给所有人一个响亮的巴掌。

    轮船横空出世,唤醒了大明之魂,点亮了未来之光。

    如此打脸的情况之下,今后不管李天做出何种惊人之举,恐怕群臣都要在私下考虑一下李天此举是否另有深意了。

    报纸这东西,原本就是一个极好的想法。

    而杨士奇等人不仅是思危局的成员,更是李天各项政策的铁杆拥护者,一声令下,从者云集也是很符合情理的事情。

    “既然如此,这件事就由你们几个商议之后,在交给户部和礼部合作办理吧!”

    众人点头表示同意。

    李天在说完这句话之后,有继续提点道,

    “日报主要是给百姓们看得,邸报上的那些之乎者也歌功颂德之类的话,能少说就少说,尽量白话一些,更容易让百姓们听懂一些!”

    又想了想又道,

    “今后每天的日报编撰好之后,先给朕来一份,朕先审阅一次,若是朕没有时间,就由你们接联合审阅一次,然后在发版印刷。”

    “是,臣等记住了。”

    说完这些,李天还是有些不放心的道,

    “这样吧,前期你们可能也不太懂这日报真正作用,弄巧成拙就不美了,暂时就每三天一版,等官吏们和百姓都适应了这东西,在改成每日一版也不迟。”

    说完这些,李天又给他们讲述了一番,有关日报排版之类的事情。

    “日报这东西必须要做的足够吸引眼球,标题之类的东西,能多劲爆就多劲爆。

    若是没有劲爆的消息,就弄几张几张画册上去,面向百姓的东西,用不着多么的文雅……”

    经过了李天这一番教导之后,他们多少也明白了一些,报纸这东西的用法。

    杨士奇最后问道,

    “陛下,若是人手足够,相信三五天的筹备,第一版日报就能赶制出来。

    这是日报的第一版,内容上必定不能太过平凡,不知道具体该写些什么东西好!”

    李天思虑了一会,觉得杨士奇的话也不无道理,作为日报的第一版的确是应该与众不同一些。

    他想了一阵之后说到,

    “你们先去弄日报选址印刷编撰人员的事,这第一版的内容,就让朕亲自来弄吧,也正好给他们一个可借鉴的模板!”

    杨士奇等人连忙微笑着道,

    “还是陛下想的周到,臣等翘首以盼第一版的诞生。”

    看他们都是一副如释重负的模样,李天没好气的道,

    “还愣着干什么,该忙什么忙什么去吧!”

第三百一十二章 卖报,卖报

    礼部郎中杜忠是永乐二年进士,今年已经五十多了,能在二十年的时间内,爬到正四品的一部郎中的位置上,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杜忠中进士的时候已经三十多了,当官的前十几年,还有精力和心思往上爬,可这几年随着年岁越来越大,加上看透了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

    这些年他往上爬的欲望是越来越低。

    于是在三年前,他上下打点,从原本繁忙油水很大的户部,调任到了比较清闲的礼部。

    打算在礼部郎中位置再干几年,就弄个离退,安享晚年。

    谁知道前几天,一纸诏令,将他的这个计划彻底打乱了。

    他稀里糊涂的被礼部尚书邓师颜叫了过去,说是要让他负责组织一个新的衙门,叫什么京报司。

    开始他还不太清楚,这个新的衙门是干什么的。

    邓师颜虽然给他讲解了半天,可他还是似懂非懂的。

    最后看了一遍,由李天亲自撰写的京报细则之后,他才逐渐搞懂。

    接下来的几天,他可算是忙的脚不沾地,整个人连个囫囵觉都来不及睡。

    京报司是李天亲自下令筹建的,各个衙门必须通力配合,杜忠在寻找人手方面还算通畅,没遇到什么阻碍。

    可是寻找雕版印刷之类工匠的时候,却是遇到了不小的阻碍。

    由于京报是当天晚上印刷完成之后,第二天就要送到各个繁华街道售卖,工作量是极大的,再加上他找人的时候又比较急。

    即便京报司给出了很高的价格,却还是没多少工匠愿意来。

    杜忠最后是没办法,才不得已运用各种手段,强势征用了一家书馆,这才将印刷的事情搞定。

    其实这时的大明印刷技艺已经到了一个顶峰。

    不管是什么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方面的技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的成熟了。

    只不过,京报的尺寸和排版有别于普通的印刷物,这就导致印刷的难度直线上升了不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杜忠可谓是较劲了脑汁,才总算找到了办法。

    他想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粗暴,那就是采用复印、雕版和活字相结合技术。

    简单点说,其实就是每期固定的内容部分采用雕版做出一个通用的模型出来。

    然后在中间部分对雕版进行掏空,将活字的铅块填充进去。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省去了每天雕版的烦恼。

    要知道,雕版印刷虽然是印刷质量最好的方式,可也是印刷技术里面最耗时耗力的。

    每一个雕版,都需要技术十分纯熟的雕版匠人,用刻刀一笔一划的雕刻出来,只要有一个地方刻错了,整张雕版,就算废了,要重新雕刻。

    ……

    经过了三天紧张的筹备之后,第四天的早上第一版大明京报终于是新鲜出炉。

    在清晨的京城大街上,突然涌现出一大批八九岁到十一二不等的孩童来。

    他们一个个背着斜挎包,高举着一张张比正常书页要大上四五倍的报纸,高声叫卖起来。

    “卖报啦!卖报啦!”

    “今日重大新闻,工举即将举行,各地匠人学子齐入京师……”

    “震惊,汉王居然有这种爱好……”

    “重大好消息,京城洁皂工坊招新,预计招募工人五百……”

    一个个往常打听都打听不到的消息,顿时在街头巷尾传扬开来。

    大时雍坊的一座茶楼之中,几个正准备去六部衙门点卯的六部官员,突然听见报童的叫卖声,顿时来了兴趣。

    其中一个官员,伸手将报童招了过来,问道,

    “这京报什么价钱!”

    那个报童虽然是第一次出来叫卖,却一点都不胆怯,高兴的说到,

    “不贵,一张京报只需要五文钱。”

    那个官员心里一琢磨,只是一碗茶钱,的确是不贵。

    “给本官来一张!”

    在京城的官员们消息自然是比普通百姓要灵通的多。

    礼部和户部新组建了一个衙门,要发行一版报纸的事情,早就传遍了朝野。

    但他们虽然知道即将有这么个东西要出来,却并不知道这东西到底是什么。

    此时听见报童叫卖的声音之后,他们多少是明白了一些。

    那个官员今天似乎心情很不错,随手摸出来几文钱,让给了那个报童。

    报童一看居然多出一文钱,顿时高兴的合不拢嘴,用力的给这个官员行礼道,

    “多谢官爷赏赐!多谢官爷!”

    他们每卖出一份报纸能得到一文钱的报酬,而这多出的一文钱等于是多卖出一份,等于是他今天的额外收入,他如何能不高兴。

    那个官员随便挥了挥手,就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了起来。

    由于京报是当天晚上加急印刷出来的,上面的一些油墨还未彻底的干透,有一些沾到了那个官员的手上。

    但他却并不在,眼睛直勾勾的盯着京报上的内容。

    这个京报不同于以往朝廷的任何文件。

    每则信息的都是用加大加粗的醒目标题作为开头,让人一眼就能明白,这条信息要说的是什么事。

    开篇第一条就是有关工举即将举行的消息。

    这个官员是刑部的一个员外郎,工举和他没什么关系,他只是匆匆一扫就略过了。

    下面的一条说的是汉王的一些小癖好,什么吃鸡只吃胸脯肉,喝酒只喝陈年女儿红之类的。

    用词语句十分的风趣,看得这个官员是嘴角微微翘起。

    心里暗自琢磨,这条有关汉王的信息虽然暴露说出来的事,都算不得什么大事。

    可这么一来,凡是看过这篇报导的人,都知道了汉王私生活的奢靡,汉王指不定会怎么发飙呢。

    “汉王奢靡,这事在京城也算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可这么大写特写的被人宣扬,还是第一次,也不知道撰写之人到底是谁,胆子居然这么大!”

    看完这条,这个官员就开始看一条。

    看着看着,他的脸色不由的开始变了。

    这条内容十分新奇,居然是用一种评论类型的文体。

    标题叫做,“杨首辅浅谈商税”

第三百一十三章 风波乍起

    这则消息,用杨士奇的口吻,表述了他对商税的一些看法。

    其中一小段看得这个官员是手脚冒汗,头皮发麻。

    “商人重利,为了盈利不惜趁着国朝困顿之时,不顾黎民百姓的死活哄抬物价,此等搅乱民生的做法,必须受到严惩……然惩戒也不足以震慑宵小。

    利益驱使循环往复……唯有征收商税,严格制约物价才能有效遏制这种情况。天下财富汇聚京城,商税自当由京城始征……”

    短短几百只的评论,其中暴露出来的信息量是十分惊人的。

    虽然这篇短评,用的是一种讨论口吻,并不是朝廷的决定。

    可杨士奇是什么人,那可是当朝首辅,天下文官的极致,他说出来的话,又岂能被人当成儿戏。

    这个官员的官职虽然不怎么高,手里的权利也不怎么大,可是他的家族却在京城经营者不少的生意。

    若是杨士奇所说的将要在京城征收商税,对他的家族来说,一年少说要少收入几千两,甚至上万两。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旦开始征收商税,户部必定会派人清查各家商户的账务流水。

    这样一来,他们家收入最大头的那些灰色产业,必将会暴露出来。

    一旦被人知晓,不仅他们家即将蒙受极大损失,他的官位恐怕也将要不保。

    看到这里,他如何还等淡定。

    连和其他几个相熟的官员打声招呼都没来得及,就直接回了家。

    其他几个人还有些奇怪,拿起他扔下的报纸继续看了起来。

    剩下的几篇报导,大多是关于朝廷最近一段时间,实行的各种新制度,这些内容这几个官员也都了解的,并没有感觉到什么新鲜的。

    翻开副板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副用工笔画的某样机械的结构头。

    标题的名字是,“直辕犁和曲辕犁有什么区别!”

    这边报导,用十分详细的笔触,解说了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优缺点。

    并且直接指出了,相比直辕犁,曲辕犁为什么更加省力,犁地为什么更深。

    最后更是号召天下百姓,都采用曲辕犁来进行耕种。

    更是在报导的旁边附上了曲辕犁的具体制作方法和工艺。

    看这篇报导的那个官员是工部的一名官员,而他负责的也正是和农桑种植有关的事情。

    看完这篇报导之后,那个官员是激动的拍案较好。

    “居然是这个原理,若这上面说的是真的,那曲辕犁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国之重器啊!”

    其实曲辕犁这东西已经诞生好几百了,却并没有被大面积普及开来,其中有很多原因。

    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且被真正懂得制作之人,当成秘笈从来不外传,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李天这回京报之中将曲辕犁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全都暴露了出来,虽然会让一部分手艺人失去活计,可是却能让更多的人学会制作这东西的方法。

    总的来说是绝对利大于弊的。

    这个工部的官员在看完整篇报导之后,整个人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

    “这么好的东西,居然直到现在才有人发现他的价值,简直暴殄天物,不行,我一定要向堂部大人建议,让这种曲辕犁在整个大明普及开来……”

    这个官员也是看完之后,几乎是颤抖双腿,直奔工部衙门,可见他心中是有多么的激动。

    小小的一张京报,引起的震动,可不止这一点。

    有关朝廷将要在京城征收商税的消息,就像是长了翅膀一样,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一个商户在听到店铺中的客人谈论这件事之后,飞奔到大街之上,找到一个报童,直接扔下一两银子,抢走了他手中的京报,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

    “居然是真的,朝廷果然是要征收商税了,也不知道具体的税率是多少,不行,要马上和大掌柜他们商量一下!”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京城之中比比皆是,全京城的商人以及他们背后真正的主人全都像是热锅上蚂蚁。

    到处乱窜,向朝廷中各种知道具体消息的人打探这件事的真实性。

    那些官员开始还被问的一脸茫逼,在看过他们递过来的京报之后,一个个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

    着急忙慌的直奔各自的衙门,向自家主官打听虚实。

    京报第一天发行,由于不知道到底销量会怎么样,京报司在和李天商议之后,仅印刷了五千多份。

    却没想到在开卖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之内,就被一扫而空。

    京报司不得不马上将人手叫回来,又重新印刷了一大批。

    ……

    金台坊汉王府,一个早晨出去采买的管事,连东西还都没买,就抓着一张京报匆匆忙忙的跑了回来。

    汉王朱高煦才起来,还没来得及洗漱,就听见那个管事在外面大呼小叫的喊道,

    “殿下不好了,出大事了!”

    朱高煦此时脑袋上除了一个锦衣卫指挥使的名头之外,基本上什么权利都没有了,而锦衣卫的职权又接连被李天消减,几乎快成了空壳衙门了。

    朱高煦一天基本啥事都没有,于是就开始自暴自弃,三五天都去锦衣卫的衙门一趟。

    这段时间他的心情也是十分的不好,听见管事在外面大呼小叫的,他十分恼怒的道,

    “瞎叫嚷什么,有事说事!”

    那个管事连滚带爬的冲了进来,一边喊着大事不好,一边将京报递给了朱高煦。

    “殿下,不好了,居然有人在这东西上面,说您每天都是山珍海味,大吃大喝的,这简直就是无法无天啊!”

    朱高煦连忙将京报接了过来,没关其他的,直接将目光锁定在了有关自己的那篇报导之上。

    看到上面说,自己吃鸡肉只吃鸡胸脯,喝酒只喝陈年女儿红之类的事情之后,他的脸色不由的开始抽搐起来。

    “混蛋,这是那个混蛋在造谣,居然如此的摸黑本王,不要让本王知道这个混蛋是谁,否则本王非活剐了他不可。”

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大一只出头鸟

    那个管事还算是有些头脑,见到朱高煦居然如此的暴怒,生怕他一时激动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来。

    急忙说到,

    “殿下,老奴感觉此事必有蹊跷,咱们汉王府饮宴向来如此,先帝在位之时,都未曾有任何人对此说过一句,此时被人如此大肆宣扬。

    老奴感觉,这一定是有人在针对殿下您”

    朱高煦接连被李天收走手中权力之后,已经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没牙的老虎。

    他对李天的威胁已经降了极低的程度。

    实在是想不起,自己都这样了,还有什么人会针对自己。

    他想了半天之后,对那个管事问道,

    “你感觉本王应该怎么做,难道就任由这帮家伙这么诋毁,那本王的颜面何在。”

    管事眼睛咕噜一转,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殿下,此时正是多事之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如您亲自去和陛下解释一番,想必陛下也不会在这种小事之上为难您的。”

    冷静下来的朱高煦,头脑其实也不算笨,他一抖手里的京报,向那个管事问道,

    “这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干什么用的。”

    “这件事老奴打听过了,据说是来自一个新组建的叫做京报司的衙门,但这东西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老奴一时间还没弄清楚!”

    朱高煦疑惑的道,

    “又是一个新衙门?”

    随即他脑子一转,好像明白了什么,苦笑着说道,

    “不用说,这奇奇怪怪的东西,一定是皇兄搞出来的,除了他也没有人敢这么说本王。”

    那个管事有些不理解,

    “殿下的意思是,这东西是陛下搞出来的,上面说的事也是陛下授意的!

    可这是为什么啊,殿下您此时已经没有什么实权了,难道陛下对您还是不放心吗!”

    朱高煦没有理会这个管事的话,从头到尾将京报彻底看了一遍,看完之后,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皇兄这招真是高啊,简直是出其不意,这下京城中的这些达官显贵们可是要糟糕了。”

    那个管事有些不太明白,

    “殿下越说老奴是越糊涂了!”

    朱高煦轻笑着一直那篇杨士奇对商税的评论说到,

    “整张纸上,其他的消息都无所谓,唯有这一条才是重点。

    皇兄居然想出用这种方式,来试探京城权贵们的态度,你说高明不高明。”

    那个管事,先前只是关注了关于汉王的那边报道,接下来的内容还没来得及细看。

    听完朱高煦的分析之后,他的脸色顿时变了好几次。

    “这……这……陛下居然打算开始在京城收商税?那咱们的那些生意岂不是……”

    朱高煦却是大笑道,

    “枉你跟了本王这么长时间了,皇兄将本王的事放到前面,又将征收商税的事放到了后面,这不是很明显吗!

    皇兄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提点本王,让本王给这次征收商税开个头罢了。”

    这时,那个管事才总算明白过来,他惊呼道,

    “陛下之所以将咱们汉王府的日常饮宴如此宣扬,就是为了让殿下做个表率?”

    “除了这个,还能有什么!本王早已经日薄西山,除了能在这个时候,被拿出来当个表率之外,还能有什么大用。”

    那个管事脸色凄苦的道,

    “陛下实在是有些过分了,收走了殿下您的兵权也就罢了,难道连点银钱也不舍得给您留吗!”

    朱高煦却是无所谓的摇了摇头道,

    “这一点,你就不明白了吧!皇兄既然还有用得着本王的地方,那就是说本王此时还不是个摆设,还有用武之地,区区几万两银子而已,本王还花的起。”

    听着朱高煦这无所谓的言语,这个管事的心里却是十分的不是滋味。

    “京城那么多王公贵族,陛下偏偏挑选殿下您做这个出头鸟,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

    朱高煦冷笑一声道,

    “你懂什么,本王越是被欺负的,就越安全,即便是被当了出头鸟,咱们损失的不过是区区银钱而已。

    京城的商税估计马上就要实行,要是到时候还不知好歹的和皇兄对抗,那时候损失的可就不只是银钱了。”

    “那殿下您准备怎么做!”

    “还能怎么办,准备好银子,进宫觐见呗!”

    ……

    其实不管是放出征收商税的消息,还是在京报上大肆炫耀汉王奢靡。

    最开始,李天的打算只是想试试水,顺便拿朱高煦开个玩笑,为京报的娱乐属性增添一点谈资而已。

    谁知道,在这个封建皇权时代,朝廷的什么消息都能被过分的解读。

    完全不像是后世那般,将报纸上的内容当成娱乐消遣的方式。

    不过他也算是歪打正着,朱高煦的一番过度解读,却让京城征收商税的事情,变得十分的好着手了。

    这对李天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之喜。

    此事不管是对李天还是对大明朝廷来说,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开端。

    不管是商贾们还是朝臣们都是各有算计,持续的发酵下去,等待结果真正公布的那一天。

    到底是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其实在朱高煦自愿上缴税款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商税并不高,李天也没趁机提高商税,三十税一,不管在任何时代,都已经是足够低的税率了。

    商人们的收益至多也不过比之前少了三十分之一罢了,对他们来说根本算不上伤筋动骨。

    只不过,一年平白少了不少的收入,让他们有些不爽罢了,要说倒霉倒也说不上。

    可能唯一比较苦恼烦躁的就是,被李天当枪使的杨士奇而已。

    杨士奇这次是完完全全的躺枪。

    京报的第一版,所有内容其实都是李天亲手写的。

    杨士奇也是在看到发行之后的内容之后,这才得知自己是被李天给利用了。

    虽然如此,但杨士奇并没有发出任何怨言,而是心安理得承受起了,来自各方面的风暴。

    征收商税这件事,是李天和他们几个商谈过很多次的。

    而他们几个在李天的一次次训导之下,也都明白,商税对于大明来说,有着什么意义。

第三百一十五章 记者

    对于李天用这种方式,将朝廷要征收商税的想法表达出来。

    不管是杨士奇,还是杨荣等知道内情的人,对于李天的这一手,都是佩服不已。

    此事若是放到朝堂之上商议,不管李天的措辞多么严厉,再怎么陈述厉害关系。

    这件涉及到大量官员的切身利益大事,一定会受到极大的阻碍的。

    到时候支持派和反对派,将脑浆子大成浆糊都是有可能的。

    可是用这种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

    京报的内容是一种评论体,既能表述出李天等人的观点,又没有实质性的行动。

    那些极力反对的官员们,即便想要用这个当做攻击的借口都做不到。

    而风已经放出去了,整个京城的人都在讨论这件事,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承认,事实已经摆在他们眼前,他们不得不作出决断。

    是打算坚持抵抗下去,还是顺应大势准备妥协。

    每个人心中都已经有了准备。

    当舆论出现一面倒的时候,李天等人在使用响应的策略,完全来的及。

    到底要不要发布,甚至何时发布,都已经尽在掌握。

    不管最终的结果怎么样,最后的赢家指定是李天等人。

    ……

    这第一版京报引起的震荡,远不止商税这一件。

    不管是对朝廷举行工举考试意义的解析,还是洁皂工坊招募新工人的含义,在不同的人群之中,都引发了各种讨论。

    有的人在弄清楚,工举并不只是局限于工匠之时,后悔自己没能深入的了解一下,为自己错过了这一次的工举感到惋惜而痛哭流涕。

    有的人则是在听闻工坊招募新工人之后,第一时间涌到工坊进行面试。

    而有的人则是在了解了曲辕犁的好处之后,预感,这东西指定会流行开来,觉得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打算开办一个专门制作曲辕犁的工坊。

    区区几个消息,涉及到的却是方方面面,就仿佛在京城这个人口稠密的城市中。

    投放了几枚重磅炸弹一样,将平静的京城彻底搅动的风起云涌,各种潮流涌动不熄。

    然而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的李天,此时也并不在宫中,而是穿着便装。

    在一座拥有三层楼的热闹酒楼,倾听着,酒楼之中各种人士对京报上内容的议论。

    两个看上去像是读书人样子的文士一边喝酒一边讨论着,

    “想不到汉王竟然如此穷奢极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古人言诚不欺我!”

    “嘘,你小声一点,要是让人知道了,你就不怕汉王诛你九族!”

    “哼,我怕什么,京报此时满京城都是,汉王即便再有权有势,难不成能将所有看过净京报的人全都杀了不成……”

    另一波人则是说到,

    “也不知道这京报是何人想出来绝妙主意,这还仅是第一版,就已经出了这么多大重大消息。

    要是今后每一版都是如此,这天下恐怕就没什么不可对人言的秘密啦。”

    “行啦,你也少说两句吧,京报这东西刚刚出来。就放出这么多大消息。

    说不准就是锦衣卫和东厂的人搞得阴谋,就等着收集尔等言论,好将尔等抓个现行呢。”

    听到这几个人的谈论,李天不由的苦笑了一下,对身边的江保问道,

    “对了,黄严那个家伙最近在干什么,好长时间都没见到他了。”

    江保想了一会才说到,

    “前段时间,陛下不是让他去监听御史言官们的言行吗,估计黄督主还在忙这件事。”

    李天轻笑着道,

    “黄严这家伙,办事效率是越来越不行了,回头告诉他一声,他要是在查不出什么有用的消息,就不用回来了。”

    江保虽然和黄严交情并不深,可大家都是从小太监一步步熬到现在这个地位的,多少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

    听见李天如此说,他小心翼翼的道,

    “陛下,黄督主的东厂,既要检查百官,又妖负责抓捕、缉拿、审讯等要职,一时间忙不过也是情有可原,陛下您看是不是……”

    李天眉毛一挑,看了一眼江保,感觉这俩家伙私底下关系绝对不差,居然会替他开脱,想要试探他一下,就故意装出一副恼怒的样子道,

    “他打探来的消息,朕在这酒楼之中都能打探出来,要他何用,要他东厂何用!

    你如此袒护他,是不是也收了他的好处。”

    江保还以为李天是真的生气了,吓得差点直接跪下,急忙辩解道,

    “陛下息怒,老奴一时失言,老奴回头就去提点一下黄督主……”

    见他被吓得那个样,李天顿时感觉无趣,摆了摆手道,

    “真没出息,真不过是说笑罢了,看把你吓得。”

    江保先前想要跪下请罪,又怕暴露了李天的身份,一直弯着腿,搞得他十分狼狈。

    听到李天这么说,他一边擦着虚汗一边带着有些哀怨的语气说道,

    “陛下,老奴老骨头一大把了,可经不住您这种吓唬啊!”

    李天刚刚之所以提起黄严,就是因为,这种时候的确是收集百官和百姓想法的好时候。

    若是黄严能趁此机会,说不准还真能打探出一些有用的消息来。

    不过经过刚才和江保的对话之后,李天突然又想到一个好主意。

    那就是给京报司增设一些采风记者。

    相比于东厂锦衣卫这种让人谈之色变的角色,记者这种比较亲民的角色,其实更容易深入百姓群体之中,他们才是真正能打探出百姓疾苦的人。

    锦衣卫和东厂的虎狼之名,估计短时间之内是无法消除的,而李天有不可能每天都出来自己搞民意调查。

    所以增设记者这一类人,对于他掌握真正的民意,还是有着不小的作用的。

    想到这里,他把心一横,

    “干脆在京报上再开辟出一个民意版块,让他们将平时不敢说,不能说的事,说出来报道出来。”

    就像后世的那些曝光新闻一样,采用匿名举报的方式,这样朝廷就又会多出一个惩治揭发贪官污吏的渠道。

    而京报也能多一些可以报道,更吸引人的内容。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886/ 第一时间欣赏我在明朝当皇帝最新章节! 作者:你个小老头子所写的《我在明朝当皇帝》为转载作品,我在明朝当皇帝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我在明朝当皇帝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我在明朝当皇帝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我在明朝当皇帝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我在明朝当皇帝介绍:
一梦过后,李天竟然穿越成了皇帝!
我的个乖乖,后宫佳丽三千啊!
那可是李天的梦想,这一刻,梦想成真,三千佳丽排队吧……我在明朝当皇帝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在明朝当皇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我在明朝当皇帝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