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玄幻魔法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TXT下载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全文阅读

作者:不吃小南瓜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txt下载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九十六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会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

    王浩坐在办公室里很凝重的看着手里的一份报告。

    那是关于反重力区域和外界没有形成强烈空气循环对流的研究报告。

    正常来说,反重力区域的空气会不断上升,周边的空气会不断补充进来,就会形成一定的空气循环对流,可过去的实验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过类似的现象。

    这个研究还是比较简单的。

    何毅带领实验组很快就设计了几套方案,并针对性的进行研究。

    通过跟踪带有标记的特殊气态分子,并用特殊的摄像机做记录,他们有了明确的结论。

    何毅正做着报告,“在反重力区域的最边缘,特殊气态分子的常规密度比周围高出十几倍。”

    “同时,高分子密度也让分子交换的速度大大降低。”

    “最边缘的位置,就像是具有一种特殊的磁性,让周围的分子被吸引过去……”

    他一边说着,一边指着报告上的一张图,图上显示的正是反重力区域场的横切面,横切面的半圆形边缘,密密麻麻的都是小黑点。

    其他位置的小黑点则稀疏很多。

    何毅说道,“空气交换还是存在的。”

    “这个特殊区域,并没有影响到常规的分子运动,但我们发现分子运动过程中,似乎更‘喜欢’接触这一层区域。”

    王浩思考着点点头,不由露出了期待的笑,“和我预想的差不多。”

    “这里存在特殊的薄膜层,有一些奇特的物理性质。”

    他继续道,“看来我们是找到方向了。我们要做的力场叠加实验,主要针对的叠加力场边缘,会不会产生一些特殊的物理特性。”

    何毅也跟着点头,心里同样满是期待。

    之前王浩交代说要做叠加立场的实验,实验组里很多人都不知道具体目的是什么。

    实际上,他们做过好几个力场叠加的实验,每一次都证明反重力场不能够叠加,只能够把场力区域连接在一起。

    现在研究组每个人都非常期待,因为他们发现了新的特殊物理现象。

    那么力场叠加以后,特殊物理现象可能会有更明确的表现。

    何毅忽然想到了之前王浩让他思考论证一下‘强湮灭力’的问题,再联系到现在的物理发现,顿时不由得惊讶道,“这……这不会是强湮灭力吧?”

    王浩抬起头微微一笑,“也许是,也许不是。”

    “我们暂时能确定的就是,它是一层特殊的薄膜层,具有很奇特的物理特性。”

    “而我能确定的,也只是它和强湮灭力相关,是否是强湮灭力也不能百分百确定……”

    这就是确定的内容。

    王浩能肯定的只是‘和强湮灭力相关’,他们的研究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

    这就足够了。

    他已经对于接下来的叠加力场实验非常期待了。

    何毅也同样如此,他甚至还非常的激动。

    薄膜层,已经表现出特殊性态,强湮灭力则是新的物理现象,绝对是非常惊人的发现。

    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反重力实验组并没有太大的成果,他们在反重力的研究上,并没有质的突破,唯一的突破只是更换了材料,也让制造出的反重力场强度更高。

    但是,材料是超导材料公司制造出来的。

    从这个方向来看,他们就好像沦为了实验材料特性的研究组,而不是专门做顶尖研究的实验组。

    现在进行一项全新的研究,甚至是全新的物理探究,自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

    于此同时。

    国际物理界焦点依旧是‘暗物质’。

    ‘暗物质’的热度持续不断,还是和王浩、帕森斯,分别发表了两篇完全不同的论文有关。

    王浩的研究论文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暗物质的存在。

    来德利-帕森斯则是以湮灭理论为基础,论证了暗物质的存在方式,甚至还联系了希格斯力场,说明暗物质存在于宇宙的各个部分,和物质形成的原因直接相关。

    在论文正式发表出来并引起国际热议以后,帕森斯最开始是非常忐忑的,后来发现有好多学者支持自己,他就到各种场合阐述起自己的理论。

    他甚至还去了好几个顶尖搞笑,比如,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大学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演讲,去阐述自己的理论。

    在不断的宣传下,有更多的人支持起了帕森斯的理论。

    舆论上也出现了很多声音,“暗物质当然存在,帕森斯才是正确的。”

    “谁也不能否认王浩的权威,他是湮灭理论的创造者,他以数学的方式发现了湮灭力,但是,任何一个学者都不可能不犯错误,在暗物质的研究上,王浩是错的。”

    “来德利-帕森斯,是非常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也被认为是湮灭理论的第三人……”

    “在完成了暗物质的研究后,他也许已经超越了保罗菲尔-琼斯……”

    这当然只是少量学者的说法。

    只要对比保罗菲尔-琼斯以及来德利-帕森斯的成果,甚至只对比两人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影响因子,就能发现来德利-帕森斯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之所以有些学者会吹捧帕森斯、贬低保罗菲尔-琼斯,只是因为保罗菲尔-琼斯是在西海大学做研究而已,好多研究还是和王浩合作完成的。

    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在很多西方学者眼里,保罗菲尔-琼斯能称作是‘半个叛徒’,甚至一个弦理论的顶尖天才,湮灭理论的‘二号’人物,竟然到中国的大学工作,不是叛徒是什么呢?

    更多的人则注意到了另外很关键的一点--

    理论分歧。

    “湮灭理论内部第一次产生了分歧,而且还是在王浩和其他研究者之间。”

    曼彻斯坦大学着名教授罗尹-赫本,在推特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项有影响力的事物,包括国家、宗教、学派,也包括学术、理论等等,真正发展起来以后,内部都会产生矛盾和分歧。”

    “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

    “以史为鉴,我们可以断定,暗物质的学术争议具有标志性意义,代表湮灭理论内部的分歧加大,后续逐渐形成两个不同的派系……”

    罗尹-赫本说的当然是欧美派和东方派。

    值得一提的是,罗尹-赫本不是物理学家,而是一名专注于研究历史、人文科学以及哲学的学者。

    ……

    所谓‘湮灭理论内部分歧,并形成不同派系’,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来德利-帕森斯。

    在发表了暗物质的研究论文后,帕森斯获得了大量学者的支持,颇有一种成为‘湮灭理论欧美派’领军人物的趋向。

    这让帕森斯的社会地位以及影响力大大提升。

    好多媒体记者都来采访帕森斯。

    在几次采访报告后,帕森斯也知道该说什么,才能够引起舆论热议并获得更多支持,“我的研究当然是正确的,我对此非常确定。”

    “我承认,在湮灭理论领域,王浩很有权威,但他可不是百分百正确。”

    “这次,我才是正确的,湮灭理论的发展,需要个更多的人参与。在物理理论方向,阿迈瑞肯拥有丰富的人才,我们将会一起把湮灭理论推向高峰……”

    这就是内容核心。

    帕森斯强调的是,阿迈瑞肯的学者一起研究湮灭理论,未来的学术贡献也会超过理论的创造者王浩,至于什么‘东方派’,就根本不需要特别提及了。

    类似的说法很容易引起争议,也同样能会让更多的人支持帕森斯,因此他都感觉自己成了学术明星,不断有人喊出支持的口号,不断有媒体记者采访,还接连上了广播、电视报道。

    等等。

    帕森斯很享受这种生活,他甚至有一种感觉--自己已经不比王浩差了!

    ……

    有关‘暗物质争议’持续不断,舆论发酵也影响到了西海大学,好多人都在谈论的时候,王浩也注意到了舆论。

    他公开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谈论起了有关‘否定暗物质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舆论上对我的研究说法是不准确的。”

    面对记者的采访,王浩很澹然的说道,“我所做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暗物质不在湮灭理论体系内。”

    “准确的来说,是我无法用湮灭体系来构建暗物质的数学表现。”

    王浩继续道,“区别在于,我并没有否定其他理论对于暗物质的构架,比如弦理论,弦理论用了膜宇宙论,认为暗物质和我们所在的宇宙,并不处在同一膜层,但产生的引力作用是共通的。”

    “关于膜宇宙理论,学术上来说,是无法否定的。”

    王浩回到了初始问题,说道,“我也注意到了帕森斯先生的研究,其中有些数学构造、逻辑很模湖,但整体上还是通畅的。”

    “往往基于这种模湖构架出的理论研究,是很难否定的。这其实就像是宗教一样,你可以相信,也可以相信佛祖,你也可以拜道教真人,谁也无法用逻辑直接否定神灵的存在,只有相信和不相信。”

    “我只能说,我确信自己的研究没有问题。”

    王浩说完满是不在意的继续道,“我看到了很多舆论信息,有好多国外的学者更愿意相信帕森斯。”

    “他们愿意相信帕森斯当然是可以的,愿意相信我,当然也是可以。”

    “在没有确定的理论面前,每个人都可以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我个人来说,完全不认可帕森斯先生的研究……”

    王浩连续说了一大堆,言论先对还是有些保守,但最后给了一个直接评价,“在我个人看来,帕森斯先生的研究,有些构造、逻辑都很模湖,就像是急于结论的想象,东拼西凑出的内容。”

    “中国有一句话说的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更愿意相信帕森斯先生,当然也是正常的。”

    等王浩全部说完以后,记者马上又问起他是否有后续研究,以及最为重要的‘天文学质量计算矛盾’的问题。

    暗物质的出现就是用来解释天文学上质量计算的矛盾问题,基于天文观测得到的质量数据,和基于万有引力定律所计算得到的数据,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王浩笑道,“我确实有做这方面的后续研究,对于这个问题也有解释。”

    “但是,这个理论性的研究工作,我已经交给了我的学生,陈蒙檬和海伦,相信她们的能力,足以完成后续研究了。”

    采访到这里,差不都可以结束了。

    王浩说完了内容。

    采访记者也非常的满意,因为王浩的回答里有很多亮点。

    一个两点就是,王浩直接否定了帕森斯的研究,认为他的论文是‘东拼西凑’的产物。

    另外,王浩把后续研究交给了自己的学生。

    这可以理解为,王浩认为研究的重要性不高,认为后续研究交给学生就可以了。

    帕森斯,也就和他的学生一个等级,根本用不着他特别出手去做后续研究。

    王浩确实是这么想的,他不会为了帕森斯,为了一些学术争论,就亲自下场去做研究,或者是到处去阐述自己的观点。

    帕森斯,还达不到这个级别,根本不用特别去重视。

    在王浩的眼里,帕森斯就是个‘有些水平’的学者,但这次做的研究,确实有点东拼西凑的意思。

    最少王浩不能理解,论文里面的逻辑思路。

    他相信很多顶尖的学者,一定能看出帕森斯论文中的问题,问题并不在于逻辑、架构的模湖,而在于正常的理论研究,不可能有那样的推导过程。

    所以研究肯定是‘以固定结论去完善过程’才完成的。

    之所以国际上一些顶尖的学者没有站出来否定帕森斯的研究,主要是因为‘派系之争’,帕森斯得到了欧美派的支持,而类似的研究又无法用实验证实,再怎么也只是理论争议,去打口水仗根本没有意义。

    所以王浩还是专注于实验研究,希望能够制造出强湮灭力场,才会是给予理论最有力的支持。

    力场叠加实验,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准备。

    王浩还是关心起学生的研究,海伦和陈蒙檬做的不错,她们已经完成了一部分构架,主题内容就是强湮灭力场下粒子的性态收敛。

    某种程度上来说,研究同样是以结论去完成过程,区别在于王浩知道结论是正确的。

    但是,海伦、陈蒙檬,可不像是帕森斯,会‘完全不要脸’的填充内容。

    她们希望过程更加完善,希望真正依靠推导、数学分析,来得到希望得到的结果。

    王浩查看了一下研究进度,就发现她们卡在了粒子性态变换问题上。

    这也是正常的。

    强湮灭力并没有被解析过,只是王浩确定存在的现象,针对强湮灭力对粒子产生的作用,展开也是非常困难的。

    想要得出‘强湮灭力作用下,粒子性态弱化’的结论,中间还缺少了很关键的环节。

    比如,强湮灭力作用下,粒子的第一表现是什么?

    性态弱化,也只是表现之一,肯定会有其他的性态表现,单独论证性态弱化,研究就显示无根之萍,构架就显得有些空旷了。

    ……

    很快。

    何毅率领实验组已经完成了叠加力场的准备工作,三台完全相同的反重力装置被制造出来。

    为了能够更好的观察到效果,设备被放置呈现‘立三角’布局,中间叠加力场的区域,就会呈现出类似于橄榄球的形状。

    实验准备完毕。

    王浩就和何毅、向乾生等人一起,站在二十多米外看着设备。

    新组装的设备规模很大,看上去像是个大型三角建筑,有近六米的高度,三角的中心以及边缘装配着好多复杂的设备。

    那些都是用于检测的实验装置。

    何毅简单的说了一下,“在实验开始以后,我们会向中间释放出可用摄像机观测的气体分子,来研究气体分子的动向。”

    “同时,也会做一些其他的测试,来研究叠加力场以及边缘部分的物理特性。”

    “还有一些数据,都在资料上了。”

    王浩听着点点头,就和向乾坤一起走向安全室。

    安全室是个小屋子,是特别为了安全制造出来的,墙体都是极为坚硬的金属,还有防辐射的功能,房门则装有抗磁、防爆的透明玻璃。

    如果实验发生什么意外,待在安全屋里也能保证安全。

    当进行一项从未有过的实验,安全问题还是需要重视的。

    实验场内。

    何毅则开始指挥起来,接通了电源以后,实验就正式开始,负责各部分的实验人员,也马上做了报告,“一号设备,正常,反重力强度百分之五十四。”

    “二号设备,正常,反重力强度百分之五十三。”

    “三号设备,正常,反重力强度百分之五十四……”

    “一切正常。”

    “中心反重力强度百分之五十四。”

    “……”

    在报告了各个位置的反重力强度以及其他数据后,测试实验正式开始。

    首先是向场力区域释放了特殊气体,随后利用摄像机记录起详细的气体分子流动。

    这个过程会持续十五分钟左右才结束。

    安全屋。

    王浩透过厚重的玻璃门,看向设备中心空旷部分,以肉眼看过去,那里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切都非常的平静。

    王浩的脑子里则开始构建起‘气体分子流动分布’,即便是实验还没有结束,他差不多已经有结论了。

    三个反重力场的叠加,肯定会形成新的‘特殊薄膜’,吸引气体分子附着,区别只是在于附近气体分子的密度而已。

    “即便是密度存在区别,得到结果也很难分析出什么。”

    “也许,需要新的测试方式……”

    王浩忽然眼神一动,马上拿起对讲机,交代道,“何主任,找一些密度不等的物体,放到叠加场力的区域内,看看会不会发生什么。”

    实验场地边缘的何毅马上点头,“收到!”

    他迅速交代下去。

    王浩没有特别去说是什么物体,实验人员干脆就把一些小东西收集起来,一起通过设备放置到了叠加力场的中心。

    其中有钥匙扣、有水杯、有海绵,还有一些小的金属零件,还有人脱下了身上的工作服,包着几个小东西一起放了进去。

    这些东西放进去,当然不会出现什么肉眼能看到的反应。

    很快。

    实验结束了。

    设备中心的一大堆小东西被拿了出来,实验人员则是针对每个东西进行检测,主要是检测质量、重量等特性有没有变化。

    当把东西送入检测室的时候,就有人发现了异常情况,“你们看,这两个钥匙扣黏在了一起。”

    其他人马上看过去,“铁的吧?还有一个是铜制品,怎么黏住了?”

    旁边马上有人提醒道,“不要用手碰!”

    何毅走了过去,也注意到了情况,马上说道,“把这两个东西送检,看看具体情况。”

    等东西送到了检测室后,其他人也忍不住讨论起来。

    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发现,但仔细想想可能不一般,铁制品和铜制品,怎么会黏在一起?

    这些东西中肯定是没有胶水的。

    那是为什么呢?

    王浩听到消息也走了过来,他觉得新发现很不一般,就干脆等在检测室门口。

    研究中心的检测室,只是个小的房间,专门针对两个小物件进行检测,肯定就有了结论。

    负责检测工作的王善庆教授,出来有些惊讶的对王浩说道,“王院士,经过详细的检测,两个钥匙扣表面都产生了磁场。”

    “不过我们能确定,磁场强度是随着时间而衰减的,但是,到现在依旧有微弱的磁性!”

    王善庆说着脸上带着惊喜,因为他知道新发现可能很有意义。

    王浩听罢只微微思考了一下,马上做出了决定,“准备新的实验,找更多的金属放置到叠加力场的中心。”

    他说着停顿了一下,思考着说道,“这样!”

    “设计实验,让一部分金属材料,缓慢的穿过叠加力场的外围后,就立刻拿出来送检!”

    王浩说完满是期待。

    他相信,这绝对会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第二百九十七章 实验重大发现,理论研究初步完成,投稿《自然》杂志!

    当已经有了实验以后,再做同样的实验,很快就有了进展。

    何毅拿着最新的报告,带着激动说道,“合金钢材质地金属,通过特殊薄层后,表面上最高的磁场强度为0.2T。”

    “铜制金属,最高磁场强度为0.07T。”

    “同时,实验进行了后续测定,发现磁场强度随着时间而降低,并很可能呈现出类似于幂数型下滑的曲线。”

    “所以保守估计,金属通过特殊薄层,激发出的瞬时磁场强度很可能超过1T。”

    何毅的话音明显十分激动。

    研究团队上下都知道,眼前的发现非常的重大,很可能是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理现象。

    王浩拿过报告仔细看了一眼,他主要看的是磁场强度的数据记录,只列为扫一眼表格,他就知道何毅说的没有错,瞬时激发的磁场强度很可能超过1T,只不过是因为磁场强度下降速度快,再加上检测有延迟,最高检测到0.2T。

    0.2T,数据已经相当高了。

    如果做一个数据对比的话,一般的永磁铁,比如铝镍钴合金磁铁、铁氧体磁铁,散发出来的磁场强度在0.4~0.7特斯拉之间。

    0.2T,已经接近了永磁体的强度。

    王浩点头道,“我们的研究重点就在于特殊薄层。”

    “接下来继续实验,继续做检测,争取能拿到更精确的数据。”

    当针对一项全新的实验,并且有已经有了全新的发现,肯定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

    更何况,研究已经找到了方向。

    研究中心内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有了新的发现,新发现具体是什么他们并不清楚。

    但是团队的核心成员们,却知道肯定和强湮灭力有关。

    王浩一直都在研究强湮灭力,设计实验的目的就是想找到和强湮灭力有关的现象。

    在有了新发现以后,研究中心也马上召开了内部会议,参会的都是团队的核心,包括何毅、颜静、向乾生等人。

    会议首先还是对新发现做报告,包括实验检测到的气体分子流动情况,包括反重力区域内的特殊薄层分布,也包括其他一些重要的数据。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金属材料,被激发出强磁性的发现。

    向乾生带着激动肯定道,“这种特殊薄层的物理特性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一则,它具有吸引气体分子的作用,阻碍了反重力场内部和外界的空气交换。”

    “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达到了一种平衡。”

    “我认为这并不是巧合,也不可能如此巧合,我们之前已经做了实验,发现控制的风力并不能影响到反重力区域,简单来说,针对空气流动来说,反重力场的效果就像是不存在一样。”

    “再加上现在金属物体展示出的强磁性,我认为下一步的研究,必须要制造出强度更高的特殊薄层,也就是创造出更高强度的叠加力场。”

    颜静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只有金属材料展示出磁性,而其他材料没有任何的反应?”

    “这是实验问题,还是说,不会给其他材料造成影响?”

    王浩听罢点头肯定了颜静的说法,“这个点很重要。我们不确定是否对其他材料造成影响,所以必须要第一时间做检测。”

    下一步方向确定下来。

    研究中心就是安排迅速对通过特殊薄层的物质做出检测,有人提出直接把检测磁场强度的设备放在叠加力场内部,但最终还是被否决了,因为反重力场会对于设备运行造成影响。

    另外,这个方案想要实施也不容易。

    现在最快的办法就是,把检测设备放置在实验装置旁边,就可以直接做出检测。

    所以实验团队干脆就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安全屋,把检测设备放在了安全屋旁边。

    因为实验进行了很多次,安全问题是有一定保障的,王善庆教授干脆就直接在安全屋工作。

    第二天进行的实验就有了结果。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王善庆教授就举着一个材料,兴奋的喊道,“27高斯!”

    “有数据了!”

    其他人顿时都看了过去。

    何毅干脆快步走过去,激动的问道,“有数据了?”

    “27高斯!”

    旁边有个参与实验的研究员,赶紧拉着何毅往外走,“何主任,注意安全!”

    反重力实验还是有一定危险的,最初的危险来自于冷却液,以及高压电流。

    现在实验的电流更高,出现一点‘漏电’的情况,都可能会造成巨大的风险。

    另外,危险还添加一个‘不确定的高磁场以及放射性危害’。

    那些通过特殊薄层的物质都要进行安全处理,因为他们不确定出了产生磁场外,是否还产生了其他变化。

    比如,放射性就是一种可能。

    王善庆喊了一声以后也没有再喊,他很认真的继续进行检测,但脸上明显非常的激动。

    等实验结束以后,他迫不及待的报告说道,“有好几个材料都检测出了磁性。”

    “虽然磁性非常的微弱,有的甚至只有几高斯,而且很快就弱化消失了,但已经能够确定,所有材料都会激发磁场,磁场强度不同,只是因为材料性质不同。”

    王浩听着也深吸了一口气,脸上都有的露出了轻松的笑。

    如果只是金属材料产生了磁场特性,他感觉以理论很难做出解释。

    但所有材料都产生了磁场性特性,就说明特殊薄层对于所有材料都是有作用的。

    那么理论上就说的通了。

    王浩马上做出决定,“把新发现给上级做报告。”

    “还有,继续实验,拿到更多的数据,我们接下来要准备论证后续实验工作了。”

    ……

    科技处的反应速度非常快。

    徐保功看到反重力实验组报告,也意识到新发现很可能非常重要。

    他第一时间就联系了相关的专家,让他们跑一趟西海大学,看看具体情况。

    来西海大学的专家组由三个人组成,领队还是个老熟人--吴晖院士。

    吴晖见到王浩马上苦笑道,“王浩啊,我感觉最近几年时间,我就是给你打工的,每年都要跑这边几趟。”

    “谁让您可是专家啊?”王浩打趣。

    吴晖好笑道,“你可别埋汰人了,除了你以外,谁敢说是反重力研究的专家啊?”

    他把话题引到了正题上,“我看你们的报告说,是在研究反重力区域特性的时候,发现材料通过边缘区域可以激发磁场?”

    他说着都觉得很有意思,甚至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王浩道,“和我一起去看看实验就知道了。”

    这个实验说白了就只是制造反重力场,因为使用的都是高温超导材料,实验消耗的并不大,只要有足够多的电力和冷却液,就可以不断的进行实验。

    王浩干脆让研究中心再进行一次实验。

    当确定通过特殊薄层的材料确实激发了磁场特性以后,专家组三个人都感觉很不可思议,他们惊讶的讨论着,“这绝对是个重大发现。”

    “完全搞不懂其中的原理,这种叠加立场的设计,难道能让边缘产生特殊的力场?”

    “这很有可能是新的突破!”

    专家组的几个人一起看了实验数据、听了报告。

    现在的发现就是,材料通过叠加力场边缘的特殊薄层,能够激发出磁场特性。

    磁场特性强度和材料材质有关。

    铁制品,表现出的磁场强度最高,大部分金属制品表现出的特性也很高。

    像是塑料、木制品,甚至是液体,也可以产生磁性,但效果极为微弱,基本上都是以高斯为单位的。

    磁场强度的定义里,高斯(Gs)和特斯拉(T)相差一万倍,以高斯为单位的磁场强度是非常微弱的,比如,地球磁场强度大约为0.5~0.6高斯之间。

    等实验报告结束以后,吴晖和王浩一起谈着实验发现问题,“王院士,你觉得这个发现代表什么?”

    当吴晖称呼‘王院士’,自然就变得认真了,他是带着工作任务来的,需要知道一些详细情况。

    王浩道,“强湮灭力。”

    “强湮灭力?”吴晖听的一愣。

    在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强湮灭力’不是个陌生的词汇,早在一年、两年前,王浩就一直和何毅、向乾生等核心人员,讨论过‘强湮灭力’问题。

    他是希望其他人能带来一定的灵感,以便能找出和强湮灭力有关的物理现象。

    其他人就完全不一样了。

    吴晖还是第一次听到‘强湮灭力’的说法,他惊讶的说道,“强湮灭力。我看过你的理论说反重力场,就是弱化湮灭力的作用,降低空间挤压效果。”

    “所以说,强湮灭力就是增加空间挤压效果?”

    “你们说的那个叠加力场边缘的特殊薄层,就是制造出了增加空间空间挤压效果的区域?”

    王浩思考着说道,“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这样理解。”

    “但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确定特殊薄层就是强湮灭力场,这还需要很多的研究。”

    吴晖问道,“王院士,在你看来,它是不是强湮灭力场?我还是相信你的判断。”

    “不是。”

    “不是?”

    吴晖感到非常的意外。

    王浩仔细想了一下,才说道,“这样说吧,在我看来,特殊薄层并不是强湮灭力场,而是强湮灭力场的一种边缘表现。”

    “我们并没有制造出强湮灭力场,只是制造出了一种边缘效应。”

    “现在我们就是根据这种边缘效应来研究强湮灭力场……”

    吴晖点头道,“不管是强湮灭力长也好,还是强湮灭力场的边缘效应,总之你们的研究和强湮灭力有关。”

    王浩笑道,“这样说也没错。”

    “那我就明白了。”

    等专家组的几个人离开以后,王浩又开始论证起了接下来的实验工作。

    他们的主要方向就是制造出强度更高的叠加力场,看是否能让物质通过特殊薄层,来展示出更强的物理特性变化。

    实验收集了三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以现在的50%反重力场设备为基础,去制造出四重或四重以上的力场叠加效果。

    另外,就是制造横向反重力场的包围性叠加。

    换句话说,就是把横向反重力场包围在另外一个大型的反重力场内。

    横向反重力场有个优势就是强度高,他们可以制造出强度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反重力场,再被另外的力场包围,叠加在一起很可能效果更好。

    第三种就是制造不同强度的反重力场叠加,实验相对就简单很多了。

    这三种实验都需要进行,就能拿到一系列的数据,即便不能发现更多的材料物理特性变化,也能根据同一种材料激发磁场强度的数值,对比研究其于反重力场强度叠加之间的关系。

    每一种研究都是需要大量实验经费支持。

    另外,也需要制造新的设备,新设备还要进行论证,就需要更多的时间。

    ……

    研究中心方面,短时间已经不可能有更多的发现。

    王浩回到了梅森数实验室,认真思考起理论问题,有新的物理现象发现,其理论基础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像是超导相关的研究,必须完善了理论基础,技术才会有飞跃式的突破。

    现在王浩唯一知道的是,叠加力场边缘的特殊薄层,和强湮灭力直接相关。

    但是,为什么叠加力场边缘,会产生特殊薄层呢?

    其中的物理原理肯定是需要探究的。

    这是和实验有关的研究内容。

    另外一方面,强湮灭力的作用,倒是有了很大的进展。

    在否定暗物质的研究中,王浩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也就是强湮灭力场环境下,粒子或物质的外在物理性态会弱化。

    “现在又发现了强湮灭力边缘效应,会激发物质的磁性……”

    “那么,就和弹性问题类似,突然性的挤压,会造成弹性形变效果。”

    “这种挤压力的消失,形变自然会恢复,恢复的过程产生了外在效果,也就是产生了磁场。”

    “如果持续性的挤压,并且超过了一定的强度,弹性形变就会变成非弹性形变,彻底的改变物质的物理特性……”

    “粒子的最终变化,就是物理性态弱化?”

    王浩仔细思考着。

    他觉得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粒子会受到湮灭力的影响,一时间的湮灭力增强,会对于原子核、电子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当强湮灭力效果消失,影响自然也就会恢复,过程中原子内部的变化,很可能会散发出磁场效果。

    如果强湮灭力一直持续,并强度超过一定的界限,就很可能会给原子带来‘不可逆转’的变化。

    “湮灭力增强,粒子活跃度增加,同时,内部力场强度增加,原子的性态反倒会更加稳固,也就表现出对外物理性态弱化……”

    王浩不止是进行思考,还进行了一定的数学构造工作,也就是以湮灭理论为基础,构造出强湮灭力给粒子带来的变化。

    他只做了简单的描述,随后就找到了海伦和陈蒙檬,说起了自己的想法,“你们遇到的问题,我有了个新想法。”

    “强湮灭力给粒子带来的影响,第一表现很可能是原子核、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单单的论证原子核内部,或更微小粒子的变化。”

    “另外,粒子性态弱化,很可能和强湮灭力环境下,粒子的稳固构造有关……”

    “还有,当粒子稳固到一定阶段,本身也可能关联到强湮灭力,不过这个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并不一定是准确的。”

    王浩指导性的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其中有些内容是真实的,有些还停留在‘想法’阶段,但对于海伦、陈蒙檬进行的初步研究来说,已经完全足够了。

    之前海伦和陈蒙檬的研究,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但缺少‘性态变化’的过程。

    换句话说,她们的论证缺少过程。

    现在从原子核、电子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出发,就能够以数学的方式描述并推导出作用过程。

    女研究员,投入研究的时候也是很疯狂的。

    当找到了明确的方向、方法,海伦和陈蒙檬日以继日的待在工作间,不断的讨论、不断的记录研究,研究进度也快速提升。

    两周后,海伦和陈蒙檬一起把归纳好的研究论文交给了王浩。

    王浩花费了两个多小时,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下,也忍不住赞叹起来,“太精彩了!”

    “最初论证了强湮灭力作用下,原子核、电子之间的作用变化,甚至推导出,可能会产生磁场特性?”

    这一点是王浩没有想到的。

    他根本就没有说起叠加力场边缘薄层让物质产生磁场的发现,结果海伦和陈蒙檬竟然依靠论证推导出来了?

    陈蒙檬有些期待的问道,“王老师,你觉得我们的结论正确吗?我和海伦讨论了很久,都觉得强湮灭力很可能会让粒子对外产生磁场特性。”

    王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朝着两人竖起大拇指。

    接下来的论证都是围绕强湮灭力会使得粒子内部稳固、对外性态弱化去论证的。

    比如,强湮灭力能够增强强力作用,同时会让质子、中子的结合更加紧密。

    比如,稳固粒子对外‘放射性’损耗会降低。

    ‘放射性’指的不是衰变,而是对外散射的光波,以及一些对外的物理特性。

    等等。

    王浩把研究论证中的数学内容,从头到尾的梳理了一遍,指出了几个小问题,再让她们回去简单做了一下修改。

    之后就可以投稿了。

    这一篇论文的名字是个大标题,直接就叫做《强湮灭力》,分开两部分分别作为海伦和陈蒙檬的博士论文。

    主体研究论文则直接进行投稿,作者就是海伦和陈蒙檬,她们一起并列一作。

    王浩则是通讯作者。

    因为是一篇物理理论研究论文,他下意识就要投给《科学》杂志,随后想到了上一次的事情。

    《科学》一起发表了两篇暗物质相关的论文,而且两篇论文内容还是截然相反的。

    王浩顿时做出决定,直接把《科学》杂志拉入黑名单,把论文投给了《自然》杂志。

    《自然》杂志,曾经也有过合作。

    至于审稿不审稿之类,因为是学生的论文,王浩倒是觉得正常审稿也可以,毕竟论文也不急着发表,间隔一个月、两个月发表,也是能够接受的。

第二百九十八章 大家都相信才是真的?来自好友的背刺准备……

    《自然》杂志总部,《自然-物理》编辑部。

    初晨的阳光从窗外打在电脑屏幕,映射出有些刺眼的白光,照耀在了坎贝尔的脸上。

    那张满是皱纹的脸,相比两年前明显苍老了不少。

    坎贝尔有些哀愁的叹了口气,用力的揉了揉额头,习惯性的打开了电脑。

    两年前,他根本不会这么勤快。

    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先要冲一杯咖啡,再看一些杂志新闻,放松一下以后,再去投入到工作中。

    现在就不一样了。

    过去的两年时间,他担任最普通的审稿编辑,换做其他人也就没关系了,但他曾经是《自然-物理》上一级的编辑,心态完全是不一样的。

    所以他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希望能依靠表现重新得到晋升。

    上个月,他成功了。

    玛格达来娜-斯基珀对他的表现很满意,就让他重新担任原来的职位。

    《自然-物理》的主编,上一级就只有《自然》总编辑玛格达来娜-斯基珀,可以认为是《自然-物理》的负责人。

    虽然成功回到了原来的职位,但坎贝尔一点都不敢放松,他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把‘唐纳德-科迪尼’狠狠的记在心里。

    “这个卑鄙的老女人!”坎贝尔想到科迪尼的名字,都忍不住咬牙切齿的,但他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因为唐纳德-科迪尼已经退休了。

    最近和唐纳德-科迪尼有关的消息,是对方退休后找了个四十岁的男朋友,还手牵手亲密的到商场购物。

    坎贝尔想想就更难受了。

    他还在每天努力的工作,为的就是赚取薪水养家湖口,‘仇人’科迪尼则是安稳的退休,还找了个年轻健壮的男朋友。

    “可恶……”

    “如果我在纽约,咳咳……”

    坎贝尔用力攥紧了拳头,最终还是轻呼一口气,抬头看了看时间看,赶紧收敛思绪,查看起邮箱里的稿件。

    第一份,没什么意思,直接打回。

    第二份,什么东西?彗星撞地球不存在灭绝恐龙的可能性?

    第三……

    坎贝尔连续看了好几篇,看的有些头昏脑胀,就看到了一份‘大标题’内容。

    “强湮灭力?”

    他带着疑惑看了介绍,随后才注意到了作者名字。

    之所以最开始没有注意到,因为他看到一作是两个陌生的名字,海伦-欣顿和陈蒙檬。

    在下载了论文以后,他才注意到通讯作者--王浩?

    坎贝尔一个机灵的站了起来,随后他就知道自己不用审核了,马上就给了通过,并标记了一句话‘王浩,直接发布’。

    在确定论文直接发布以后,坎贝尔才轻呼一口气,耐心的看起论文内容。

    这次是真的很耐心,一看就是一个上午。

    虽然不是字斟句酌的审阅,但也浏览了主体的内容,知道主要论证的是强湮灭力对于粒子产生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

    持续性的强湮灭力,会让粒子的构造更加稳固,并会造成粒子性态弱化。

    “这个结论……”

    坎贝尔感到稍稍有些疑惑,他又重新到结尾的地方看了一下,忽然想到了国际物理界,有关暗物质是否存在的争议。

    顿时,他明白了。

    坎贝尔意识到问题有些大,他马上打电话给了玛格达来娜-斯基珀,说明了王浩投稿的论文,以及内容存在的问题。

    “那是针对暗物质的另外一种解释,补足了暗物质不存在的情况下,天文物理领域解释的缺失。”

    “但肯定会引起争议,现在暗物质是否存在已经是国际学术问题了。”

    “更多的学者相信帕森斯的理论,这篇研究发布出去,就不清楚会不会有影响……”

    玛格达来娜-斯基珀听罢根本不在意,反倒是非常感兴趣的说道,“直接跟随下一期发布。”

    “不,直接放到网站上,网络提前发布,并且是公开免费发布,挂在首页!”

    “坎贝尔,你要知道,我们只是学术期刊,工作是发布学者的论文,王浩的最新研究,很多学者会感兴趣。”

    “这就够了!”

    “我们的工作,是让跟多的学者看到他们感兴趣的论文,至于是否会引起争议……”

    “如果有,才是最好的。”

    这下坎贝尔明白了。

    他确实想的有点复杂了,他们就只是发布论文而已,至于湮灭理论内部的争议,和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重要的是,王浩决定把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而不是《科学》杂志。

    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

    ……

    《自然》杂志,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发表速度’。

    王浩是在两天前进行的投稿,只过了两天时间,论文就出现在了《自然》杂志主网站的大屏新闻上,新闻背景图片是玄妙的数学符号,下面带着一句话--

    “王浩最新成果!”

    再下面则是一个小标题,“《强湮灭力》。”

    在点进了新闻页面以后,就看到有关‘强湮灭力’研究的简单说明,还附带免费下载的链接。

    《自然》杂志的做法,也真正显示出了诚意,他们都没有经过审核,就像是发布新闻一样,直接把论文挂在主网站,让每个人都能直接下载观看。

    那些没有订购《自然》杂志的人,也同样能够免费下载观看。

    这会让论文被更多人看到。

    王浩都被发表速度以及发表方式震惊了,他得到的特殊待遇有很多,但这一次还是很不一样。

    “不是说,《自然-物理》要审核吗?”

    他感到有些疑惑,“我记得是,两年都以前投稿的那一次,说肯定需要同行评审……”

    海伦首先看到了论文的消息,她同样感到非常惊讶,但也有些郁闷,“那个新闻图片上根本没有我和蒙檬的名字。”

    “是啊,我们本来是一作。”

    “结果只有王老师……”

    两个女学生满是哀怨的看向了王浩。

    王浩也只能哈哈一笑,“这也没有办法。要不这样,下次再投稿,我和他们特别强调一下?”

    “下次?”

    “哪里还有下次啊……”

    “也许有吧,但到时候也已经毕业了。”

    “……”

    《自然》杂志官方网站主页上挂的论文,肯定会吸引很多学者的注意。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只是注意到是王浩发表的论文,后来才发现作者是海伦和陈蒙檬,王浩是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比第一作者还要重要。

    这主要是因为,通信作者往往意味着是项目获得人、研究小组组长或者是导师。

    王浩是海伦和陈蒙檬的导师,研究是他指导学生一起完成的。

    研究的作者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论文的内容。

    实际上,学术领域来说,‘强湮灭力’并不吸引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超越光速一样,就只是一个概念性问题而已。

    超越的光速会怎么样呢?

    大概很多人只是会好奇一下,但并不会非常感兴趣,因为人类的科技无法实现超越光速。

    当对论文内容深入进行研究的时候,好多学者就发现不对劲了,论文主题内容是论证强湮灭力对于粒子产生的作用。

    首先是会让原子内部产生反应,增大原子内部的作用力,让电子出现‘奇异反应’。

    同时,也会让原子结构变得更加的稳固,粒子结构变得更加稳固,直接影响就是物质对外性态弱化。

    进一步再去进行理解,就发现强湮灭力的论文内容,直接和暗物质问题联系在了一起。

    曼彻斯特大学物理教授斯波尔森解释道,“强湮灭力会让粒子性态弱化,简单来理解,就是外在表现弱化。”

    “比如,当被光照射的时候,吸收的光也会弱化。”

    “假设存在一个可以吸收百分之五十光能量的切面。”

    “如果组成切面的物质性态弱化,那么光能量吸收率就达不到百分之五十,可能是百分之四十、三十,等等。”

    “换句话说,粒子、物质的外在表现以及一些物理特性减弱了。”

    “在天文学上,如果一些星系存在大量的强湮灭力区域,其中的物质性态弱化,它们散射的光谱也同样会弱化。”

    “这就会影响到天文学对于星系质量研究的计算。”

    “现在的天文学针对星系质量,都是各种光谱分析手段。当然,我们也不可能直接去测量,所得到的数据只能是组合图片……”

    斯波尔森最后总结道,“强湮灭力作用下粒子性态弱化,替代E了暗物质在天文物理中的作用。”

    ……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一所教学楼的三楼大教室里,正进行着一堂理论物理的公开课。

    来德利-帕森斯是公开课的主讲人,他讲的就是‘以湮灭理论为基础构建暗物质’的内容。

    现在帕森斯就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学术明星,他拥有大量的崇拜者,好多学生都喜欢来听他的课,不止是因为帕森斯的成果,他风趣的教学风格也是原因之一。

    帕森斯很喜欢开着公开课来宣传自己的理论。

    他很确信一个道理。

    针对一个无法被验证的理论,当相信的人更多的时候,自然就会成为真实的理论。

    其实就像是宗教一样,神灵是否存在不确定,但相信的人多起来,神灵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如果全世界都相信某个神灵存在,有人说不存在就会成为异教徒。

    帕森斯不是一个人讲课,他还有一个朋友帮忙,他的朋友也是个重量级人物。

    林文基,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国家物理实验室,反重力研究组负责人。

    林文基和帕森斯成为好朋友,是因为他们的研究能够互补。

    林文基希望帕森斯能提供理论基础,来帮助反重力相关的研究。

    现在林文基的反重力团队有了新发现,他也希望帕森斯能够参与其中,来以湮灭理论对于新的发现做出解释。

    “如果能完成这项研究,我们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林文基很有信心的说道。

    帕森斯自然是非常感兴趣的。

    所以他和林文基成为了好朋友,还邀请林文基一起开设公开课。

    这节公开课有一半是林文基讲解湮灭力和反重力实验的关系,另一半就是帕森斯宣传自己的理论,“湮灭理论是重要的物理基础,而以湮灭力的存在,可以构建我们所知的所有物理现象。”

    “其中当然包括暗物质,我的研究认为,暗物质是宇宙中最重要的组成,甚至可以理解为,物质存在的基础。”

    “暗物质支持希格斯粒子存在……”

    “虽然到现在人类并没有发现暗物质,但我相信只是手段问题,我们存在于三维宇宙空间,需要一些特别的手段,才能够发现不同于三维组成的暗物质……”

    “同时,我们需要构架出更多的理论基础,继续去论证……”

    帕森斯兴致勃勃的说着。

    等到课程结束以后,就有学生告诉他,“《自然》杂志首页内容,暗物质已经有了新的替代,是王浩的研究。”

    帕森斯和林文基一起回到办公室,马上研究起了《强湮灭力》的内容。

    他们都是最顶尖的物理学家,自然很容易就看到了关键。

    “粒子形态弱化?”

    “不可能!”

    “强湮灭力怎么可能存在,根本不存在!”

    “这是虚构的!”

    帕森斯下意识的就否定起来,因为强湮灭力对于粒子形态弱化的作用,几乎等于是直接否定他的研究。

    帕森斯确定的对林文基说道,“谁也无法证明强湮灭力存在。”

    “这也只是一个理论而已,我的也是一个理论,但我相信,我的研究更可信!”

    帕森斯一时间有些慌乱,但他仔细想想又澹定了很多。

    因为,无法证明。

    哪怕出现了‘强湮灭力’理论,但理论也就只是理论而已,只要没有发现强湮灭力,就无法证明他的研究是错误的。

    这就像是‘超越光速’一样,就只能去论证会发生什么,谁又能去证明呢?

    大家都相信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所以才会有肯定的答桉。

    如果不相信,又能怎么样?

    反正不会有影响。

    所以帕森斯就变得澹定起来,他还一直和林文基强调着,自己的研究才是正确之类。

    林文基的反应却有些怪异,他只是应付式的说上几句,明显有些心不在焉。

    实际上,林文基想到了自己的新发现。

    他的反重力实验组利用三重叠加力场的方式,发现金属物体通过叠加力场边缘后,表面上出现了微弱的磁场反应。

    这个发现很可能是惊人的,他才会希望帕森斯参与研究,以湮灭理论为基础做出解释。

    现在似乎不需要了!

    《强湮灭力》的论证内容中,‘电子奇异反应’的结论刚刚好和研究有关,所以说,叠加力场边缘就是强湮灭力?

    理论有了,实验有了。

    这个发现公开出去,可能是个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吧!

    林文基思考着深吸一口气,他决定不再和帕森斯做朋友了。

第二百九十九章 一项全新的物理,组织反重力国际会议!

    林文基的反重力实验团队确实有新的发现。

    在进行叠加力场的研究中,他们发现金属材料通过力场边缘,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极为微弱的磁场反应。

    这个发现的过程也很巧合。

    当时实验人员把叠加力场内的实验品调整位置,后来实验结束以后,他们看了整个实验过程,通过监控录像才发现,有两个金属材料黏连在一起。

    有人觉得可能是个新发现,后来连续做了几次实验才确定下来,因为金属材料表面的磁场反应极为微弱,他们又追加了进行几次实验。

    整个团队都认为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但他们却没有公开出来,暂时只是内部讨论一些实验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担心,把研究发现公开出来,可能会给其他团队做嫁衣。

    一则是,他们并不知道发现意味着什么。

    二则,这个实验并不复杂,就只是对叠加立场的研究而已。

    林文基的团队技术水平也不够,他们最高只能制造出38%的反重力场强。

    现在国际高端的技术,比如菲利普-罗雷尔的团队,已经能制造出60%以上的反重力场了。

    西海大学的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甚至能制造70%以上的反重力场,而且他们能制造出超高强度的横向力场,据说最高能超过80%。

    其他的反重力团队,技术水平各有不同,但大多都处在35%到50%之间。

    这只是以制造反重力场强的高低来做判断的。

    实际上,有一些反重力研究团队,并没有投入精力在提升反重力场强上,而是专门去研究反重力场的特性。

    现在林文基团队的新发现,毫无疑问和反重力场特性相关,成果发布出去,肯定会快速被其他团队复刻,而他们又不知道具体代表了什么,发布出去有害无益。

    所以林文基才希望能够找到相关的理论解释,来确定新发现代表了什么。

    他最开始是希望和帕森斯一起研究。

    帕森斯是着名的湮灭理论专家,也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教授,自然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现在就不一样了。

    当看到《强湮灭力》的研究论文,林文基马上就意识到,他们的新发现很可能和强湮灭力有关。

    “其中有一段电子奇异反应的解释,可能就会引起磁场反应。”

    “所以我们的新发现很可能和强湮灭力有关……”

    林文基思考着回到了团队,马上就提醒所有人,针对新发现要进行绝对保密,他还说明了自己要做什么,“我觉得应该咨询一下王浩博士。”

    “比起来德利,我还是更相信王浩……”

    其他人也表示同意。

    虽然王浩是种花家的学者,但要比其他人值得信任的多。

    一则是,王浩是湮灭理论的创始人,湮灭理论领域范围内,根本不可能有人比得上王浩。

    即便湮灭理论内部已经形成了派系,一些强硬的‘欧美派’人士,甚至宣称有些物理学家,对湮灭理论的理解水平,已经完全不亚于王浩。

    但是,宣称毕竟只是宣称,说出来也根本没有人相信,最少没有顶尖学者会相信。

    另外,王浩并不缺少荣誉。

    面对一项可能是诺贝尔级成果的诱惑,也只有王浩这样的顶级科学家才会不心动。

    原因很简单,他有很多项研究,早已超越了‘诺贝尔级’。

    ……

    《自然》杂志快速发表了论文,让王浩都感到很意外。

    当然,快速发表也是好消息,只不过王浩更在意的是强湮灭力相关的研究。

    现在已经发现了和强湮灭力有关的现象,但想从这个方向进行研究也是很不容易的。

    现在能确定的是叠加立场边缘,只是和强湮灭力有关,并不是强湮灭力场。

    那种效果可以理解为强湮灭力的能量边缘效应,也可以理解为强湮灭力场的拓扑表现。

    区别有两点。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非持续性,或者称作是‘间歇性’,叠加边缘的效果并不是一直持续的,即便叠加力场一直维持存在状态,效果也是‘出现、消失、再出现、再消失’,体现出了一种间歇波动性质。

    总之,效果并不稳定。

    王浩也不清楚具体的原因,但他能肯定效果确实具有间歇性。

    另外,就是叠加力场边缘,有效果的部分太过于薄弱。

    实验组下一步研究计划就是,制造更强的叠加力场,希望得到更多的数据。

    虽然下一步研究还没有开始,但王浩已经有了预感,觉得研究不会有太大收获,最多就只是叠加力场边缘,会让通过的物质表现出更强的磁场特性。

    仅此而已。

    “想要有新的发现,只是增加叠加力场的强度肯定不行,必须要有新的设计……”

    “但是,要找到方向就必须有足够多的数据支持。”

    这里是‘数据’指的就是不同叠加力场强度,给材料带来的磁性强度数值。

    材料,不是一种材料。

    叠加力场,也需要分强度去进行实验。

    两者加在一起,就需要很多的实验,考虑到制造不同强度反重力场,调整设备再实验,都会消耗不菲的经费,再加上制造叠加力场的需求,想要得到大量相关数据,可以称作是系统性的大工程。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就只是一个团队而已,研究人员加在一起也只有几十人。

    国内还有另外两个反重力团队,就是科学院物理所的团队,以及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组建的反重力实验团队。

    两个团队都是全新的,也只有相关基础技术,暂时只能做一些简单的研究。

    王浩思考着叹了口气,“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是要慢慢来……”

    工作之余。

    王浩也打开电脑浏览一下网络信息,他打开了微薄发现了好多的留言。

    因为每天收到很多的留言,他只会看那些关注人的消息。

    有好几个知名学者,都做出了同样的提问,“王院士,我看了你发表在《自然》的论文,强湮灭力真的存在吗?”

    “强湮灭力,到底该怎么理解?是超越三维的高维,还是宇宙可能存在的强空间挤压?”

    “王院士,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黑洞,中子星等高密度星体,是否和强湮灭力有关?”

    “……”

    王浩连续看了好几个留言,发现都和强湮灭力有关。

    他干脆发表了一则消息,“看到很多人问我‘强湮灭力’有关的问题。

    这里,我声明一下。

    《强湮灭力》,是我的学生海伦-欣顿和陈蒙檬一起进行的研究,我只是给学生提供了方向。

    另外,我确定强湮灭力存在。《强湮灭力》论文中,所出现的‘粒子性态弱化’的解释,我个人认为是真实的。”

    王浩发布了微博信息以后,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点击和评论,关键字‘强湮灭力’,一时间都冲上了网络热搜榜单。

    由此可见,他的个人影响力有多大了。

    王浩并没有特别去关注,他认真看起来邮箱内容,他每天收到很多的邮件。

    其中有好多是高校、会议邀请,也有国内外学者发邮件过来询问问题,还有的则是工作上的事情,等等。

    王浩特别注意到,一封来自阿迈瑞肯佛罗里达州的邮件。

    “林文基?华人吧?”

    他仔细看了内容,顿时被惊住了。

    林文基在邮件里面说,他的团队研究反重力场时,发现金属材料表面形成了微弱磁场。

    邮件内容对于实验内容说的很模湖,就只是强调说‘发现金属表面的磁场反应’,并没有说‘叠加力场’之类的关键词。

    如果换上一个人,肯定不明白林文基说的是什么,或者就干脆回邮件详细询问了。

    王浩则是被惊住了。

    虽然邮件上只是说起金属表面的磁场反应问题,但和‘反重力场’联系在一起,他马上就知道林文基的团队,也同样发现了叠加力场边缘效果。

    王浩仔细想想,心情也稍稍平复下来。

    叠加力场的研究并没有多复杂,就只是把几个力场叠加在一起而已。

    只要有反重力实验团队往这方面去做研究,就肯定能有相关发现。

    林文基团队能有发现也是很正常的。

    这时候,王浩反倒是想到了研究遇到的问题,他们需要大量相关的数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叠加力场。

    现在只是他们一个团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

    如果是几个团队一起呢?

    叠加力场的研究并不复杂,林文基的团队已经发现了,其他团队发现也只是时间问题,或者说,林文基的团队也可能把发现公开出去,再去保密也就失去了意义。

    “倒不如大大方方的公开出来,联合其他的反重力实验组,一起做相关的研究。”

    “到时候,相关实验数据共享,强湮灭力,也等于是研究一项新物理吧?”

    王浩思考着,觉得想法还不错。

    强湮灭力,消息肯定是捂不住了,但研究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另外,强湮灭力的研究,肯定是一项全新的物理。

    他们的优势在于了解更多底层的基础理论,还包括一些没有发表的理论。

    如果说起相关的技术,他们就更加有优势了。

    哪怕底层的理论全部被公开出来,他们掌握着最先进的反重力技术以及超导技术,也肯定会掌握最高的应用科技。

    王浩仔细思考了一下,还是给林文基写了封回复邮件。

    “林教授,你好。

    我已经知道了你所说的研究,事实上,有关力场边缘对于物质造成的磁场特性,我们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研究。

    我们已经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一项新的物理发现,会对于物理学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正考虑组织一次国际会议,专门针对强湮灭力研究,邀请各个反重力团队一起参加。

    我们需要携手合作,来加快强湮灭力的研究。

    如果组织召开会议,我可以邀请你一共向全世界公开消息……”

    ……

    很快。

    林文基看到了回复邮件,他仔细看了邮件内容以后,心里稍稍有些失落,同时也有些激动和兴奋。

    失落,是因为确定王浩的团队,也同样发现了叠加力场边缘对于金属物质表现出的强磁性,甚至还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

    激动和兴奋,是因为王浩说要召开国际会议,只邀请反重力实验团队参加。

    到时候,王浩还会邀请他,一起公开实验发现。

    这就等同于肯定,新发现一部分属于他和他的团队,一定程度上,也会抬高他和他的团队,在反重力研究领域的地位。

    事实上,他的实验团队组建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放在全世界几乎没什么影响力可言,就只是一个很普通反重力研究团队而已。

    如果能和王浩一起公开消息,也肯定会得到国际认可,另外,参与‘强湮灭力’的研究,也确实非常有吸引力。

    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机构,都希望和王浩一起做研究。

    那才真正代表了科技最前沿!

    林文基也不例外。

    在查看了邮件消息,并消化其中的信息以后,林文基立刻转变了态度。

    首先,他交代实验组所有人,不再让帕森斯来实验基地。

    “我们不再和帕森斯合作了!”林文基很确定的说道,他还想着用其他方式,和帕森斯直白的划清界限。

    这很重要。

    在强湮灭力存在的前提下,帕森斯的研究都是错误的。

    下一周,理论物理课程。

    林文基在正常教学之余,还发表了自己有关‘暗物质’争议的看法,“我相信王浩博士的理论。”

    “《自然》杂志最新的研究,强湮灭力带来的粒子性态弱化效应,才是真正的解释……”

    “来德利-帕森斯?那就是个骗子!”

    林文基说起帕森斯都咬牙切齿着,“对,他就是个骗子,我看过他的理论,完全是胡编乱造,有很多数学构造内容,都是东拼西凑,只勉强凑出了逻辑。”

    “他的研究就是个骗局!”

    “他想欺骗全世界,但我可不会相信,我是那种只相信真实科学的人!”

第三百章 所有的矛盾在新物理面前都不值一提!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来德利-帕森斯结束了课程以后,就去了高磁物理实验室,想了解一下林文基团队的新发现。

    林文基已经和他说过一次,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但他不觉得新发现有什么了不起。

    帕森斯不是不看好反重力研究,而是不看好林文基团队。

    国际上有近二十个专门研究反重力技术的团队,技术实力强一些的都是老团队,已经组建了三年、四年,并且已经有了不少的成果。

    林文基的团队相对还很年轻,年轻也就代表没有什么基础。

    这样的实验团队说有了新发现,也不太可能是什么了不起的成果。

    帕森斯并不太在意。

    他带着轻松的心情,走到实验楼的门口的时候,就被保安直接拦住了。

    那名保安是个胖黑人,看起来就非常的强壮,他手里拿着个电棍,腰上还别着手枪,直接就把电棍横在了帕森斯身前,“停下!这里是禁入的。”

    “我是来德利-帕森斯!”帕森斯有些懊恼的自报家门。

    胖黑保安马上一瞪眼,“我说的就是你!”

    帕森斯愣了一下,“林文基没和你说吗?我是来看实验的。”

    “我不管你是来干什么的,我只知道不能让你进去!”胖黑保安的话音铿锵有力,刚看到帕森斯有些不服气,还要往前走的时候,他很干脆摔了个电棍,还摆出要掏出手枪的姿势。

    帕森斯吓的一个机灵,赶紧举起了手,往后退了好几步,还差一点被台阶绊倒。

    最后他只能气呼呼的离开了。

    等离开了实验楼以后,帕森斯越想就越生气,他马上拿出手机要打给林文基。

    这时,有个只知道名字的同事,看到他马上走过来,有些幸灾乐祸的说道,“来德利,你肯定不知道林文基说了什么。”

    帕森斯顿时一愣,“他说什么?”

    “他说完全不相信你的理论,还说你就是个骗子,你的研究就是东拼西凑出来的。”

    那个同事的语气可不怎么好,明显有些火上浇油的意思,“听听这些话吧,我都不敢相信,在佛罗里达大学居然还有人这么说。”

    “他可是在课程上直接和学生说的。”

    帕森斯顿时非常的恼火,他直接拨了电话过去,电话接通以后,满是懊恼的质问道,“林文基,你到底说了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

    对面的林文基马上回道,“来德利,我正式通知你,从今天开始我们不再是朋友了,请不要再给我打电话,我也会把你的号码拉黑。”

    “还有,我再说一次,我并不相信你的理论,而且还认为你是个骗子。”

    “就这样了,拜拜!”

    帕森斯听着目瞪口呆,气的差点把手机摔在地上。

    他完全不明白具体发生了什么,也琢磨着,“难道是因为王浩那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

    “不应该吧……”

    “那篇论文说的是强湮灭力,根本只存在于理论中的东西,怎么会影响到林文基?”

    “他可不做理论物理研究……”

    帕森斯完全想不明白,后来干脆也不想了,因为很多人都支持他。

    哪怕王浩在自然杂志发表了新的成果,用‘强湮灭力导致物质形态弱化’的理论,补足了暗物质的天文物理中的作用。

    可是,又怎么样?

    以强湮灭力为基础的理论,也根本是无法证实的。

    他的理论才受到更多的物理学家支持,原因很简单,他的理论认可暗物质的存在,还把暗物质和希格斯粒子联系在一起,后续可能沟通粒子标准模型,和现有的量子物理结合在一起。

    好多物理学都认为,他的理论可信度高,值得继续深入去研究。

    帕森斯当然知道自己的研究都是东拼西凑出来的,但只要短时间无法证明错误,至于几十年后,几百年后被推翻,也根本都无所谓了。

    未来,谁在乎呢?

    ……

    王浩已经向上级做了详细的研究汇报,说明了反重力实验中,叠加力场边缘对物质产生的磁化效应研究的重要性。

    这个研究不是一个团队能完成的。

    如果让一个团队去完成,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并且耗费很长的时间。

    针对一项理论研究,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就像欧洲粒子对撞实验,总花费高达几百亿美元。

    一个大国支持完成当然也是可以的,几百亿美元并不是不可接受的数字,但没有国家会那样做,因为只是做理论性的研究,好多成果要是要公开的,就等于自己掏钱惠及全世界。

    现在的研究也是一样的。

    叠加立场边缘效应,并不是什么有难度的实验,后续肯定会被很多实验团队发现,相关的研究牵扯到强湮灭力,短时间内肯定只是理论性研究,技术上想应用非常困难。

    实际上,哪怕是到现在,反重力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成果,但大规模应用依旧没有实现。

    即便是已经有了一些应用,也都是科技投入类的项目。

    比如,反重力磁悬浮列车。

    这个项目不会创造任何的利润,列车以及主干线的维护保养还需要不断的投入。

    上级部门很快做出了批复,并支持召开国际性的反重力研究会议。

    会议是由国内牵头进行的,并确定会在一个月后举行,主办方是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以及科学院物理所,也就是国内三个反重力研究机构。

    当举办会议被确定下来以后,国际各个反重力研究团队和机构纷纷收到了邀请函。

    会议邀请函上标注的内容也很简单。

    主要就是两点,第一点就是要举办反重力国际会议,并邀请各个团队做研究报告。

    第二点就是会确定公开一项全新的物理研究,并牵扯到了‘强湮灭力’。

    其他团队听到消息都感到不可思议。

    他们自然会关注湮灭理论领域的最新成果,知道王浩和他的学生最新的研究,就和强湮灭力有关。

    多数人看到《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下意识就觉得是一个理论研究,感觉就和‘超越光速会发生什么’是一样的。

    那篇研究唯一的亮点,就是说明了一项全新的理论,来补足暗物质在物理中的作用。

    但是,理论终究只是理论,就像是弦理论对于暗物质的解释、帕森斯所做出的暗物质解析,理论物理上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和现实就没什么关系了。

    一名物理学家,可以随意选择相信哪一个理论,总归都是短时间无法被证明的。

    现在会议邀请函上直接说明了,会公布一项和强湮灭力相关的实验内容?

    确定一个全新物理的研究方向?

    这是多么大的诱惑!

    对于任何一名物理学家来说,全新的物理都充满了诱惑,因为全新的领域代表着无数的机遇、无数的方向,也代表着无数的荣誉,甚至可能会带来新的科技。

    实际上,好多反重力团队,尤其是阿迈瑞肯的实验团队,对于国内的团队乃至于王浩,都是有抵触情绪的。

    如果没有后面一条‘新物理’的说明,好多团队肯定不会简单同意参加会议。

    这种单独学术领域的研究,往往都是阿迈瑞肯和欧洲牵头进行,种花家牵头就很难有多大的号召力。

    可是,所有的矛盾在新物理面前都不值一提。

    当想到全新的发现、全新的物理,而且还会被公开出来,好多人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

    那些反重力实验团队的负责人,都可以说是国际物理学界的大老。

    他们知道会议的消息以后,就忍不住开始讨论起强湮灭力的问题,其中自然也包括林文基。

    阿迈瑞肯的几个反重力研究团队都互相有联系。

    林文基很是兴奋的说道,“我非常相信强湮灭力,因为我的实验团队也有了同样的发现。”

    虽然和王浩约定好,到会议上一起宣布,但他还是迫不及待的说了出来。

    其他实验团队自然会打听究竟有什么新发现。

    最开始林文基是绷住不说的,他坚定了保密的想法,但后来他就感受到了压力。

    反重力的研究可不只是普通科技,很可能代表了未来的主要方向。

    当在研究中有发现,并且知道一些消息的时候,就会受到国家部门的重视。

    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反重力团队,归属能源部旗下做研究,有充分的官方背景。

    菲利普-罗雷尔把消息上报以后,很快就让林文基感受到了压力,有特派的官员前来做调查。

    林文基也只能说明了他们的新发现。

    这个消息很快被送到了菲利普-罗雷尔的面前,他对于林文基团队的新发现感到惊讶,“通过叠加力场边缘的物质,产生了微弱的磁场反应?”

    “这和强湮灭力有关……”

    菲利普-罗雷尔皱眉思考着,“种花家肯定已经研究很长时间了,这方面也许有了很大的进展。”

    “他们还是要公开消息,肯定是希望更多的团队一起参与……”

    “所以,后续的理论性要远远强于应用?”

    “但即便只是新领域的理论研究,我们也要争取主导权……”

    菲利普-罗雷尔还是有信心的,因为他们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现,但相关方向的研究一直都没有突破。

    他们发现是‘高磁场作用下,反重力场的恒定偏移’。

    简单来说,一个稳定而持续的反重力场,会受到高磁场的影响产生场力位置偏移。

    虽然偏移的非常微弱,而且只有在特定高效能的情况下,才能检测出偏移,但不管怎么说也是个新发现,可能会让反重力的研究取得跨越式突破。

    “我们就在会议上公开这个研究,到时候,就能争取到主导权……”

    菲利普-罗雷尔思考着。

    一项国际合作研究的主导权,主要在于各个参与方的支持度。

    作为阿迈瑞肯的实验团队,想获得更多支持并不困难,因为好多团队都是‘欧美派系’,但争取主导权还有个关键,就是能率领其他团队一起取得突破,而不是没有方向的让研究停滞。

    菲利普-罗雷尔觉得还是很有机会的。

    ……

    当国际物理学界很多人都开始讨论反重力会议、强湮灭力问题的时候,即便相关的消息也只限制在反重力相关研究的圈子里,物理学界的风向还是有所变化。

    帕森斯很快就察觉到了变化,比如,一些偶尔有交流的学者,都不再给他发邮件,他发过去的邮件也没有得到回复。

    再比如,不再有顶尖的物理学家,站出来宣称支持他的理论。

    还有,林文基公开宣称‘支持强湮灭力理论’,也没有顶级物理学家站出来表态。

    理论物理的研究当然是自由的。

    之前有很多的物理学家都表示支持帕森斯的理论,反对以及不屑一顾者也是存在的,但国际物理的风向还是支持他,反对的学者也不会站出来。

    现在就不一样了。

    极少量站出来支持他的学者都没有什么影响力可言,反倒是有一些重量级的物理学家,表示了对于强湮灭力的兴趣。

    这种风向的转变让帕森斯感到有些不安,但他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

    西海大学。

    王浩依旧投入很多精力在强湮灭力的研究上,理论方向上的研究已经很难突破了,必须要有相关的实验配合,才能够再有新的进展。

    他希望能够制造出‘强湮灭力场’,但从叠加力场边缘入手去研究有两大问题。

    一个问题就是边缘性态表现出的间歇性。

    间歇性问题,其实根本在于‘交流’两个字上。

    反重力实验,实际上是‘交流重力’实验,交流重力的‘交流’,说的就是‘交流电力’。

    交流电力没有恒定的方向,是不断变动的,而不断变动才会不断的‘挤压微观形态’,从而进行恒定的反重力场。

    也正因为电力方向的不断变动,就导致叠加力场边缘效应,呈现出了间歇性。

    另外,就是叠加力场边缘效果薄弱。

    要解决边缘效果薄弱的问题,王浩仔细研究理论基础,认为还是应该从磁场角度入手,但因为理论的缺失,具体怎么入手还不清楚。

    想要制造出真正的强湮灭力场,两个问题都需要解决。

    王浩倒是有一些想法,“间歇性,或许可以制造直流重力场?”

    他思考着还是摇摇头。

    直流电力,因为不具备变动性,就连反重力场都制造不出来,自然也不可能出现什么叠加力场。

    “边缘薄弱,可能需要从磁场问题入手,添加强磁场,也许能产生影响?”

    这还需要新的实验设计。

    王浩思考着干脆建立了系统任务,目标就是创造出强湮灭力区域。

    【任务四】

    【研究项目名称:创造强湮灭力力场(难度:S+)。】

    【灵感值:0。】

    S+?

    果然!

    王浩思考着摇了摇头,短时间能做的还是从实验入手,因为有了一些发现,灵感肯定会增长快速一部分。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已经造好了新的设备,并制造出76%高强度的三重叠加力场。

    当天研究中心进行了实验,并且也有了新的实验发现。

    何毅总结说道,“我们在实验中检测出了一些材料更强烈的磁性效应。”

    “各项数据指标不同,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

    他说着拿出一份文件递给王浩,“有三种金属材料,对比上一次的数据,几乎没有变动。”

    “也就是说,更强的叠加力场,并没有让金属材料表现出更强的磁性效应?”

    “对!”

    何毅肯定的点头。

    王浩看着手上的文件资料,皱眉思索了很长时间,才终于轻呼了口气,“我知道了。”

    “强湮灭力作用下,粒子受到影响是存在某种上限的……”

    “这会是个很有价值的结论!”

    他说完把文件留下来,也马上起工作,“实验到这里先放一下,我们也要准备一下会议了。”

    “这次会议一定要重视,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的团队参与进来……”

第三百零一章 万里送灵感,王浩:罗雷尔真是好人啊!

    针对即将进行的反重力国际会议,王浩对何毅交代了很多,后来又找到了向乾生,一起认真交代起来。

    何毅和向乾生,是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的主要代表,他们在会议开始前一个星期,就去津开市参与会议的准备工作。

    之后王浩就没有再关注强湮灭力研究的问题了。

    他去了SMES技术实验基地,和其他人一起进行SMES电池的主体设计工作。

    相比还只能说是理论的强湮灭力研究,SMES电池是真正的应用技术,关系到反重力飞行器制造,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他们掌握的SMES技术,只能说是和国际齐平,有些地方要强于阿迈瑞肯的团队,有些地方可能要差一些。

    但只要能够研究出SMES电池,所掌握的SMES技术,就可以说是国际第一水平了,甚至能够超出国际几年、十几年时间。

    在王浩的带领下,SMES技术团队完成了SMES电池主题设计构架,确定了主要技术攻关方向。

    和大型的SMES储能装置相比,SMES电池要尽量的缩小,设计上自然是完全不同的。

    在会议上,梁静叶代表王浩进行了总结,“首先是预留制冷导管,冷却液可以放置在电池之外。”

    这种设计和民用汽车发动机类似。

    发动机所使用的燃料是放置在汽车油箱里的,SMES电池运行过程中消耗的制冷剂,也是放置在电池的外面。

    “另外,我们需要整合电子系统,数据监控系统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

    “对比SMES储能装置,我们需要把状态监控、失超保护在包括功率调节等功能,全部整合在一起,用一个体系控制。”

    “第三,我们要继续新型储能线圈的设计,提升线圈的储能效率,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平衡以及安全问题。”

    梁静叶说了三个问题,后面两点是必须要解决,而且还是非常有难度的问题。

    在总结会议结束以后,王浩就交代起了工作。

    SMES电池设计,好多体系都要整合在一起,好多技术小组要组成一个大组。

    他直接指定了几个主要负责人,其中包括副主任刘明坤,电子技术专家袁付贵教授,电磁学专家在周桂生、计算机专家黄文等人,分别负责两个主要技术方向的设计攻关。

    梁静叶担任王浩的助手,工作内容相对来说比较自由。

    会议结束。

    梁静叶和王浩一起去了办公室,她帮着冲了杯咖啡,开口问道,“王院士,你觉得我们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多久?”

    她对于研究非常了解,很清楚两个方向的技术难度。

    如果让梁静叶来看,每一个问题要解决都是很不容易的,花费的时间甚至要以年来计算。

    王浩轻抿了口咖啡,打趣的点评了一句,“小梁啊,你冲咖啡的技术还真是不错,比我冲的好。”

    梁静叶不知道该怎么接话,腼腆一笑。

    王浩继续道,“不用担心,主要技术难度,一个是设计,一个制造。”

    “如果只是谈设计,几个月时间就足够了。”

    “做研究最重要的就是找对方向,只要问题能够解决,那就一定能够想到办法。”

    王浩说着很是自信。

    梁静叶盯着他的眼睛,听的微微有些发愣。

    几个月?

    “怎么可能!”她惊讶的直接说了出来,意识到问题慌忙的用手捂住了嘴。

    王浩都看笑了。

    梁静叶确实是很优秀的女研究员,但外在表现总是显得有些直白,简单来说就是憋不住话,有什么想法直接就说出来了。

    王浩倒是很欣赏这一点,做研究可不是勾心斗角,性格深沉可不受人喜欢。

    他笑道,“不管怎么说,信心还是要有的。”

    梁静叶摇头道,“我不是不相信,但几个月……太短了。”

    其实她对于工作分配还是有些不满的,她是希望做一线技术类的工作。

    比如,带领技术小组攻关某个难题,但是,她并没有能继续担任技术组长。

    梁静叶眨了眨眼,说道,“要不这样,王院士,我们打个赌吧?”

    “打赌?”王浩有些好奇了。

    梁静叶道,“这样,你说几个月就能完成,几个月,就是半年吧,如果我们没能攻克新型储能线圈技术,那么就让我去技术组工作。”

    她说着还补充一句,“我在潘老师的团队,就专门负责储能线圈部分的工作。”

    王浩来了兴趣,问道,“如果完成了呢?”

    “完成?”

    梁静叶一愣,她犹豫着想了半天,也不知道以什么为赌注,就干脆道,“王院士,你说吧,要是能完成,我怎么都行!”

    王浩上下打量着梁静叶,挑了下眉头问道,“真的?”

    梁静叶不知道想到了什么,顿时脸颊一红,还是点头肯定道,“当然,我说到做到。”

    王浩笑道,“那我可记住了。”

    ……

    一周后。

    王浩去了津开市的会议中心,参加反重力国际会议。

    反重力性态中心是会议的主办方之一,但实际上,他们就只是挂个名,主办会议的主要是科学院和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参与的大多数是官员而不是学者。

    何毅、向乾生等人,提前到了会议中心,也只是参加了几个内部小会,帮着转达一下王浩的要求,其他就参与一些附带工作了。

    王浩来到了会议举办地点,第一个见到的是林文基团队。

    林文基是主动找过来的,他说起一起宣布实验新发现的问题,“我们是要在会议报告中宣布吗?”

    “我是这么想的。”

    王浩确定道,“会议的流程,最开始就是做研究报告,第一天下午我们会一起宣布新发现,到时候,会有会议记录,也会对外公开消息。”

    这下林文基放心了。

    接下来他和王浩说起了研究问题,王浩很确定的说道,“我们在叠加重力边缘场上,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并且已经有了基础理论。”

    “下一步就需要做很多的实验补充研究。”

    “所以我才会发起国际会议,这个方向对于强湮灭力的研究非常重要。”

    “而且,可以肯定,是全新的物理。”

    王浩连续说了很多东西,也让林文基听着都忍不住参与到后续实验中。

    他的目的就是让更多团队参与到实验中。

    当有了更多、更完善的数据,才能根据数据总结一些规律,来完成强湮灭力相关的研究。

    想要获得更多团队的支持,可不是提出‘新物理’就能实现的,做科研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为了能有成果。

    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技术研究,主要目的都是希望能够有成果,最好是影响全世界的大成果。

    这是科学家最基本的追求。

    国际上各个反重力实验团队就更是如此了。

    各个反重力团队都可以说不缺少经费,他们做的是最前沿的研究,都是在大机构或者国家支持下进行实验。

    所以他们需要的就是成果。

    只要能够抓住这一点,说服更多团队加入研究就没有问题了。

    ……

    菲利普-罗雷尔,是提前两天来到津开市的。

    他只比王浩晚来了一天。

    在这个会议的消息以后,他就一直在想怎么能获得其他团队的支持。

    实际上,他对于会议的目的也是支持的,好多团队一起做同样的研究,相互之间共享相关数据,肯定对研究有促进的作用。

    但是菲利普希望能够在后续占据主导权。

    比如,建立个反重力研究的国际组织,肯定要把控组织的管理权,才能够更容易在未来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菲利普-罗雷尔看来,王浩发起了反重力国际会议,还确定会公开叠加重力边缘的新发现,目的也同样是未来共同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们必须要先下手为强。

    菲利普到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联系其他反重力实验团队,相互之间的交流只是次要的,他的目的是获得其他团队的支持。

    这对于菲利普而言也是不容易的事情。

    有些反重力团队代表的只是学术机构,学术机构并不是国家,而哪怕针对国家来说,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他口头上获得支持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想要获得真正的支持,就必须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但是,在反重力研究方面,他也很难给其他团队带来什么利益,难道把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贡献出去吗?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菲利普最大的底气还是他们在反重力实验中的新发现。

    高磁场让反重力场发生定向偏移的发现,公开出去肯定会引起巨大的关注,也能够让其他团队知道他们的实力,奠定他们在反重力相关研究领域的定位。

    ……

    实际上,王浩根本没有去想建立反重力国际协会,或者是在研究中占据主导权等问题。

    或许一些官员会有相关的想法,但王浩觉得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反重力相关的研究,真正有顶级的成果,很多都牵扯保密性。

    比如,反重力场强问题,每一个团队都不可能公开自身研发出,针对提升场强的实验设计。

    在反重力研究的某个方向上,为了能够取得更高的成果,各个团队倒是可以一起合作,各负责一部分的工作。

    这已经是极限了。

    很快就到了会议举办时间,早上的时候会场内已经有很多人了。

    这次来参会的反重力实验团队总共有十八个,还有一些是湮灭理论以及其他方向的学者、官员等,所有加在一起将近两百人。

    虽然参会的只有两百人,但考虑到每一个都是重量级人物,最基本也只是个顶尖物理学家,会议就相当了不起了。

    上午最开始是简单的开幕式,会议主办方以及受邀人进行讲话,王浩是湮灭理论的专家,反重力研究也是重量级人物,还是会议的发起人,自然也进行了讲话。

    他的发言也没什么可说的,都是按照准备好的稿子,念出来的官话。

    之后才进入到主要内容,就是各个团队代表,上台做研究以及工作报告。

    这是展示实力的平台。

    反重力研究的圈子就这么大,会场内集合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顶尖人物,同行面前展示实力也是很重要的。

    一个个团队代表上台说明了研究成果。

    其中有一些进展让人眼前一亮,包括反重力区域的性态研究,包括超导材料和反重力场强的关系,也包括反重力区域的范围控制。

    等等。

    有一些成果,王浩听着都感到惊讶。

    反重力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全新的领域自然很有探索性,很多的研究想都想不到,一起交流也可以扩展视野。

    上午时间,最后上台的是菲利普-罗雷尔,他带着微笑上台就宣布了爆炸性的消息,“我们在反重力实验研究中有了全新的发现。”

    “这个发现非常的惊人。”

    “我们把反重力设备放在了高层上的区域内,通过一定的技术和设计,我们发现在某种特殊情况下,高磁场会让反重力场出现定向偏移!”

    这个消息公开出来,顿时让会场陷入沸腾状态。

    好多人都忍不住现场讨论起来,“高磁场会让反重力场出现定向偏移?”

    “定向?应该是确定偏移方向吧?”

    “我们也做过高磁场的实验,根本没有任何发现……”

    “没听罗雷尔说吗?是在特殊情况下。”

    “这是全新的发现,也可能代表全新的技术、全新的物理,他当然不会公开出来!”

    “这代表了什么?”

    “……”

    看到台下热烘烘的讨论,菲利普-罗雷尔得意的翘起了嘴角,他就知道公开发现后,会引起巨大的热议。

    所有团队都会对这个新发现感兴趣。

    但是,他肯定不会公开实验细节。

    那牵扯到保密性问题。

    除非其他反重力团队确定以他们为主导进行研究,还要签署合作的保密协议,否则根本就不可能公开任何消息。

    现在只是说明有了新发现就可以了,就能显示出实验团队强劲的实力。

    这就是目的。

    王浩坐在第一排位置,听到菲利普所说的发现,也感到非常的惊讶。

    如此重磅的发现,甚至不亚于叠加力场边缘对物质的磁化效应问题了。

    同时,新建立的任务也出现了系统提示。

    【任务四,灵感值+7。】

    【任务四】

    【研究项目名称:创造强湮灭力力场(难度:S+)。】

    【灵感值:27。】

    系统灵感值的提升,也代表了脑中思维想法的提升。

    王浩也跟着想通了‘叠加力场边缘效果薄弱问题’,不由发自内心的感叹一句,“罗雷尔教授,还真是好人啊!”

第三百零二章 公开理论,《自然》快讯报道,帕森斯的末路

    菲利普-罗雷尔只是说起了他们在实验研究中的发现,并没有详细的说明细节,但也足以给王浩带来灵感了。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高磁场会影响到反重力场”。

    这一条信息就足够了。

    很多应用科技的研究就是这样的,短短的几个字,或者谈到一些关键的内容,就足以透露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了。

    王浩一直都知道强湮灭力的研究可能会和磁场问题有关,只是不知道是从理论去论证,还是去做某种实验。

    菲利普-罗雷尔说明的实验发现来的恰到好处。

    给反重力设备以及覆盖区域持加超高的磁场,因为超导状态的特殊性,磁场并不能够影响到超导材料的内部运转。

    反重力场的形成,是超导材料内部微观形态和湮灭力发生作用的表现,和磁场不存在任何的关联。

    但是,高磁场却能够影响到反重力场,甚至让场力发生定向偏移,那么影响的就不是反重力场,很可能是反重力场的边缘薄层。

    换句话说,菲利普-罗雷尔团队的实验发现,和叠加力场边缘效应的关联性很强。

    “那么下一步,就可以研究高磁场对于叠加力场边缘的影响。”王浩找到了研究方向,脸上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会场台上。

    菲利普-罗雷尔看着台下众人的反应,也不由得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说明了高磁场影响反重力场的发是,但并没有说明实验细节。

    那可不是制造高磁场就能够让反重力场发生偏移,而是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以及环境。

    其他团队想复刻实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他们想要跟着一起做研究,就必须要和自己的团队合作,以此就能够拿到研究的主导权。

    这就是菲利普-罗雷尔的目的。

    这样做也是很有好处的,因为他们在这个方向上迟迟没有进展,即便是自己团队一直做研究,短时间也不会有进步。

    既然如此,公开出来并和其他团队合作,再争取到研究的主导权,自然就是很好的选择。

    台下众人议论纷纷。

    菲利普-罗雷尔公开的实验发现,确实是非常惊人的。

    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能够影响到反重力场的发现,新的发现很可能意味着新的研究方向,甚至是全新的体系,可能会帮助在反重力研究以及基础物理理论领域取得飞跃式的突破。

    等菲利普-罗雷尔再对实验进行了说明,带着微微笑意走下台的时候,王浩都直接鼓起掌,主动迎过去和他握手,“罗雷尔教授,了不起啊!”

    “你们的实验发现非常了不起,这可能会引导反重力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还能以此探究新的物理理论。”

    王浩的一连串赞叹,让罗雷尔不由得喜笑颜开。

    罗雷尔和王浩握手,不断说着谢谢,也恭维道,“在反重力研究方向上,你们比我们还要深入,而且你们的横向场力技术,都已经有了应用。”

    他指的是反重力磁悬浮列车项目。

    这个项目也是目前位置,反重力技术目前唯一的科技应用,甚至可以说‘成熟的应用’。

    罗雷尔确实恭维了王浩,但他得到了王浩的肯定,心头不由得有些得意。

    后来再和其他人握手的时候,回想起来就有点别扭了。

    确实,王浩肯定了他。

    但是,他们是直接竞争对手,对手的恭维有什么了不起?

    虽然是这么想的,但罗雷尔还是忍不住翘起嘴角,他的内心深处也知道,自己和王浩确实是无法相比的。

    ……

    中午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讨论着高磁场对反重力场的影响。

    同时,他们也期待起王浩的报告。

    其中有一些消息灵通的人,已经知道王浩要公布什么样的实验发现。

    比如,菲利普-罗雷尔。

    他已经知道叠加力场边缘对于物质的磁化效应问题,但却没有太放在心里,他觉得王浩是走了一步臭棋。

    这个实验发现公开出来很有些得不偿失。

    原因很简单,只要把实验发现公开出来,其他团队就能轻易的进行复刻。

    既然其他团队都可以进行实验的复刻,就都可以自己做研究,为什么还要进行合作呢?

    大多数团队倒是不知道王浩要公开的实验发现,他们还都是非常期待的。

    下午一点半,会议继续展开。

    在很多人的期待中,王浩站了起来,他还邀请了林文基,“林教授,我们一起上去。”

    “好!”

    林文基立刻兴奋的站了起来。

    不知道消息的人都有些不明所以,他们不明白王浩要做报告,为什么还要拉着林文基一起。

    两个团队没有任何关系吧?

    王浩和林文基一起走上了台,他的脸上带着澹笑,开口说道,“这个实验发现并不独属于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

    “虽然比我们的时间晚,但林教授的团队,也有了同样的发现,所以我才决定和林教授一起公开实验消息。”

    “下面就请林文基教授,来公布消息吧!”

    王浩很给林文基面子,让林文基来公开新的发现,主要是因为他来公开消息,林文基可能就没有说话的机会了。

    林文基满是感激的看向王浩,随后带着激动说道,“我的团队在研究叠加力场的时候,发现金属物质通过叠加力场边缘,会出现短暂的磁化反应。”

    “我很确定这是个惊人的发现,只是没想到,王浩教授的团队早已有了同样的发现。”

    他确实是满心的感激。

    一般的实验研究来说,第一个发现才叫新发现,荣誉也只属于第一个发现的团队。

    第二个发现的团队或个人,不会得到任何的荣誉。

    现在王浩拉着他一起上台,等于是把荣誉分享给他,这样的做法实在太让人感动了。

    王浩则是根本不在意,拉着林文基一起公开消息,也是提前想好的事情。

    一则是为了展示出‘不贪图成果’的做法。

    另一方面,林文基的团队再怎么说也来自阿迈瑞肯,分享一点不影响的荣誉过去,也是向其他团队展露出合作的诚意。

    等林文基说完了实验发现以后,王浩则是补充说道,“实际上,并不是只有金属物质才表现出磁化反应,很多其他材料也可以,只是表现出的磁化反应微弱。”

    这一句话其他人都懂了。

    林文基的团队只检测到金属物质的磁化反应,是因为他们的实验技术不足。

    王浩的研究团队能够制造更高的反重力场,叠加力场边缘‘强度’更高,就能够让其他材料也表现出磁化反应。

    台下的很多团队也琢磨起来,叠加立场边缘引起的物质磁化反应发现,和菲利普-罗雷尔公开的高磁场影响反重力场偏移不同。

    后者,想要复刻肯定不容易。

    前者要复刻就容易太多了,甚至说只要制造出足够强度的叠加力场,就肯定能够复刻出实验。

    在场的团队掌握的反重力技术,绝大多数不比林文基团队差,他们都可以轻易做到。

    其中有不少人都想着回去一定要试一试。

    王浩继续道,“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

    “甚至说,我们还完善了相关的基础理论。”

    这个说法让台下很多人惊讶了。

    王浩并没有在意其他人的反应,而是继续道,“下面,我就论证一下,叠加力场边缘引起物质磁化反应的原理。”

    好多人听罢都深吸了一口气。

    如果仅仅是公开实验发现,他们可以认为是研究过程中碰巧发现的。

    现在王浩直接说明要公开基础原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肯定是深入研究了很长时间。

    但是,问题来了。

    既然已经摸透了基础的理论,直接发布成果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说什么合作研究?

    王浩开始讲解起来,“物质被磁化,最基础的原因就是原子内部承受更高的湮灭力,导致一系列反应。电子则被挤压跳转。”

    他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原子的图形,旁边点上了几个小黑点,也就代表了电子。

    “当受到更高的湮灭力的作用时,原子会趋向于形成更稳固的形态。”

    “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作用力会增强,也就导致电子会向内跳转……”

    “电子跳转,并不会引起磁化反应,但当强湮灭力消失,回复到源看来的强度,电子就会发生定向的回转……”

    “这个过程才让物质发生了磁化反应。”

    “磁化反应也是存在上限的,这主要受到电子运行轨道影响,跳转,并不是平移……”

    研究的后续内容说明的是物质磁化反应存在上限。

    比如,某种物质受到强度为5的湮灭力作用,所发生的磁化反应,和受到强度为6,所发生的磁化反应强度是相同的。

    但是,当湮灭力强度超越一个上限值,物质受到的磁化反应又会进行下一步的跳转,也许一下子就翻了几倍。

    “任何物质在强湮灭力作用下,发生的磁化反应强度并不是连续的。”

    “我们可以理解为,跳转波动。”

    “某些区域会逐渐增加,某些区域会放空,某些区域则会固定不变。”

    “这和物质基础的原子组成、电子分布有关。”

    在说明了基础的理论后,王浩给了众人一段时间消化,还回答了几个提问。

    他随后就进入到主体内容,“所以,研究需要大量的实验、大量的数据,针对很多物质的磁化反应,已经不同强度叠加力场效应,都要特别做实验研究。”

    “当有了足够多的数据,就可以以此进行分析。”

    “这对于强湮灭力对于物质作用的解析至关重要。”

    当王浩正认真说着的时候,台下很多团队都已经反应过来。

    叠加力场边缘效应,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理解为‘强湮灭力对于物质的作用’。

    这种研究肯定需要大量的数据。

    如果能参与合作研究,第一时间查看分析数据,肯定能从数据中得到很多的成果。

    就像是粒子对撞实验,拿到第一手的数据,第一手进行数据分析,就能够轻易得到很多成果,发表很多影响力重大的论文。

    这也是粒子对撞实验,吸引很多物理学家参与的原因。

    虽然粒子对撞实验的数据也是对外公开的,但公开也只是对于参与方公开,其他人是没有权限进行查看的。

    哪怕后续其他人能够查看到数据,但因为相关数据已经被分析过好几遍,也很难再分析出新内容了。

    现在的研究并不是大型的粒子对撞实验,他们不需要到实验现场参与研究,也不需要付出高额的投入,只是进行同样的实验,并互相共享数据成果,参与其中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好多团队的负责人、代表,听着都已经迫不及待了。

    王浩不止是公开了一个成果,还帮着他们找了一个,肯定能有成果的研究方向。

    ……

    王浩的报告可以说是大获成功。

    等报告结束以后,好多团队负责人当即表示会参与到叠加力场边缘效应的合作研究中。

    之后他们就开始讨论合作方式,包括建立一个共享数据的平台,包括实验内容相关的分配。

    因为实验数据需求很高,再考虑到各个研究团队的技术水平不同,实验工作分配也是个令人头疼的工作。

    这方面,就需要详细的去谈了。

    不管怎么说,其他团队都确定参与合作研究,会议可以说是大获成功。

    王浩的收获也非常大,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其他团队参与合作研究,就会让研究速度加快,也能够获得大量的数据。

    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另外,就是菲利普-罗雷尔有关高磁场影响反重力场的消息,所带来的灵感收获了。

    王浩也找到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其他团队的收获也不少,他们得到了两个重磅实验信息,并确定参与一个,未来肯定能有成果的合作研究。

    菲利普-罗雷尔团队的实验发现,也引起了其他团队的兴趣,但他们也只是有兴趣而已。

    因为他们知道复刻实验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想要真正参与到研究中,就必须要和罗雷尔团队合作,但让罗雷尔团队免费共享实验细节,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到时候,一定会付出代价。

    相比来说,参与王浩提出的合作研究,不止不需要付出什么,还肯定会有成果,任何人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菲利普-罗雷尔就变得没什么号召力可言了。

    整个会议过程中,唯一没有收获的就是菲利普-罗雷尔了,因为没有其他团队明确表示参与他们的研究。

    另外,王浩和林文基所公布的叠加力场边缘对于物质的磁化效应,他来参会之前就已经知道了。

    最终菲利普-罗雷尔还不得不明确表示会参与合作研究。

    他没有选择。

    当其他团队都参与合作研究的时候,只有他们团队不参与肯定就会落后。

    菲利普-罗雷尔最终只能苦叹一声,“还是没做好准备啊!”

    “如果我们也能研究出基础理论,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就能号召其他团队一起参与……”

    “但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甚至还弄懂基础理论,也不是我能做到的啊!”

    菲利普-罗雷尔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是标准的实验物理学家,反重力相关的理论研究,则需要湮灭理论的学者,最少也要量子物理的专家。

    他,可做不了。

    ……

    一周后。

    《自然》杂志主刊发布了反重力研究的两则快讯报道。

    第一条消息是,“种花家的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以及高磁物理国家实验室,共同发布了反重力研究的新进展。”

    “在反重力叠加力场的研究中,两个实验团队均发现叠加力场边缘,会让物质产生磁化反应……”

    “对此,王浩教授解析了理论机制,认为叠加力场边缘和强湮灭力相关……”

    第二条消息是,“第一次反重力国际会议在种花家津开市举行,国际十八个反重力研究团队代表参与了会议,并确定携手研究强湮灭力对物质效应……”

    在快讯新闻下方,还有一些针对反重力团队负责人的采访。

    王浩:“强湮灭力代表全新的物理方向。强湮灭力场的研究,会让人类科技取得质的飞跃……”

    林文基:“叠加力场边缘效应,和强湮灭力直接相关。在新的物理领域,我们一起进行合作研究,会大大加快人类对于新物理的了解。”

    斯波尔登:“强湮灭力代表新的物理方向,我们非常期待……”

    本-扎克:“我从来没想过,反重力技术也能合作研究,但针对全新的物理体系……”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三号教学楼,二层教室。

    帕森斯正在进行湮灭理论公开课,他依旧是原来的特色,基础的讲解完成后,就宣扬起自己的理论,“暗物质是物质存在的基础。”

    “暗物质和希格斯场直接相关,我们后续的研究,需要探索希格斯力场和暗物质的关系。”

    “这样就能够把湮灭理论,和量子物理关联在一起,为粒子标准模型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在讲解的中途,有学生举手提问,“帕森斯教授,你怎么看待王浩的强湮灭力理论?”

    帕森斯立刻摇头,

    “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意义。我承认,王浩的强湮灭力影响粒子性态的理论,确实能补足暗物质在天文物理中的作用,但是,强湮灭力终究只是假设。”

    “我非常确定,强湮灭力根本不存在!”

    他的话音铿锵有力,表现出心底无比强烈的信心,但却发现好多学生议论纷纷,并都用奇怪的眼神看向他。

    帕森斯看懂了。

    那种眼神已经不仅仅是质疑,甚至可以说是‘嘲讽’,都有些看笑话的意思。

    帕森斯有些不明所以,直到有个学生给他看了一则报道。

    那是《自然》杂志新一期内容,上面说国际上十八个反重力实验团队,共同参与叠加力场边缘效应的合作研究。

    重要的是……

    好多的顶级物理学家,站出来肯定叠加力场边缘效应,和强湮灭力存在直接关系。

    强湮灭力不存在?

    国际上好多顶级实验团队,都已经开始通过实验研究强湮灭力了,竟然还说强湮灭力不存在?

    学生们会信谁,根本就不用怀疑。

    帕森斯顿时慌了。

    面对一众嘲讽的眼神,他站在讲台上无所适从,干脆抱着书本直接离开了。

    教室里则留下一片热烘烘的讨论,“他的研究果然是错的!”

    “我一直都相信王浩,不相信他,就他那个水平,还和王浩打擂台?”

    “我早就听说了,之所以好多人支持他,只是因为他是阿迈瑞肯人,并不是说他的研究有多厉害。”

    “上次林文基教授就说了,他就是个骗子,研究都是拼凑出来的。”

    “我估计,不少顶尖学者也看的出来,他们只是不想理会而已……”

第三百零三章 这个飞行装置,搭上电池就可以直接起飞了!

    《自然》杂志发布的内容,成为了国际科研关注的焦点。

    国际上的反重力实验团队也就只有二十几个,十八个反重力实验团队,携手研究叠加力场边缘效应问题,是规模相当庞大的科研合作。

    可以说,有实力的团队全部参与其中。

    这足以说明问题了。

    比如,很多学者关心的问题,强湮灭力是否真实存在?

    虽然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叠加力场边缘效应和强湮灭力直接相关,但最少反重力的实验团队都相信了两者直接相关,并携手进行合作研究。

    王浩做的叠加力场边缘效应原理的报告,被现场绝大部分学者所认可,他们也都相信强湮灭力是存在的。

    这就足够了。

    好多颇有影响力的学者针对相关话题发表了看法,表示相信强湮灭力的存在,对于反重力团队合作研究,充满了期待。

    以此,反重力相关的研究再次成为了国际焦点。

    很多人都在谈论强湮灭力相关的理论,海伦、陈蒙檬所完成的‘粒子性态弱化’研究,以及研究中对于强湮灭力的表述,自然就成为了物理学界的焦点。

    于此同时,王浩在会议上针对叠加力场边缘效应,所做出的原子内部变动原理解析,也发表了在了《自然-物理》期刊上。

    那些没有参与会议的学者,看了论文就对于叠加力场边缘效应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相信其和强湮灭力直接相关。

    苏格兰着名的物理学家,牛顿研究院的布鲁森-杰维尔,接受采访时说的话很有代表性,“湮灭力,可以理解为空间挤压。”

    “反重力研究,也就是降低空间挤压强度。”

    “而强湮灭力,自然就是增强空间挤压强度,和反重力效果是截然相反的,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

    “利用反重力实验,可以研究与之相反的强湮灭力边缘效应,这就体现出了物理学的奇妙。”

    “在物理学中,总会出现截然相反却息息相关的现象,就像物质、反物质,量子物理中的超对称性问题。”

    “任何的物理、物质,都会存在与之相反的另一面……”

    “强湮灭力,似乎反向增强空间挤压,也等于是一项全新的物理,基于对反重力的研究,我们就能推导出一些特别的性质,比如说,在强湮灭力场中,粒子的表现会更加活跃,直接体现就是光速增加。”

    “当然,粒子性态弱化也是一种表现,只不过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证明。”

    布鲁森-杰维尔说了很多内容,也表现出他对于湮灭理论、反重力雅研究的理解。

    其他很多的物理学家,也都期待有关强湮灭力的研究。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带着期待的心态,有些人则因为强湮灭力的出现受到巨大影响。

    比如,《科学-物理》期刊的主编索洛恩。

    索洛恩被《科学》杂志解雇了。

    在《自然》杂志发表新一期内容的第二天,《科学》杂志信任负责人查尔伯特,就直接叫来了索洛恩,语气平澹的说道,“索洛恩先生,你可以换个工作了。”

    然后,索洛恩只能收拾东西离开。

    索洛恩的心情很不平静,他当然知道自己为什么被解职,就是因为当时决定,一起发表两篇截然相反的论文。

    在两篇论文发表了以后,舆论上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当然论文错误确实怪不到《科学》杂志的头上,帕森斯的论文是正常进行评审的,物理编辑部找不出错误,同行评审也通过了。

    但是,由此产生了两个重大后果。

    一个重大后果就是,王浩的研究被认为是正确的,强湮灭力也快速确定了存在,而帕森斯则被认为是‘骗子’。

    好多学者自然开始抨击去了《科学》杂志,认为他们不应该一起发表两篇截然不同的论文。

    还有学者直白的说道,“为什么和王浩的结论完全相反的论文也可以发表呢?”

    这句话说的很没有道理,不可能说和某个重量级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研究就不能够发表。

    但仔细想想,还真的是很有道理!

    现在不就证明王浩的研究都是正确的,自然和他的结论相反的研究,肯定就是错误的。

    另外一点就是,大家都去关注《自然》杂志,因为《自然》杂志发布了影响力巨大的内容。

    为什么不是《科学》杂志?

    还不是因为索洛恩确定让帕森斯的论文发表,引起了国际舆论问题,导致王浩本人决定不再《科学》发表论文。

    所以索洛恩被解职了,他没有选择只能接受。

    至于帕森斯……

    一个失败者,早就已经被遗忘了。

    ……

    在会议结束以后,王浩回到了西海大学,就开始交代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的工作。

    他们当年第一任务就是按照会议分配进行实验。

    王浩还希望做高磁场对叠加力场影响相关的验证,但类似的研究并不是直接能做的,而且也需要根据叠加力场相关实验的结论分析,去对新实验进行设计。

    另外,想要制造大规模的高磁场,就需要引入新的设备,还需要对于整体实验装置进行升级。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王浩安排了工作以后,就投入到了SMES电池的研究设计工作中。

    SMES电池的设计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最少是王浩认为的关键时期。

    好多的设计工作准备都已经完成了,首先需要攻关的技术就是新型储能线圈。

    新型储能线圈,就是SMES电池的核心。

    储能线圈是储能、释放装置,自然就是电池最关键的组成部分,而相关的设计,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就是材料选择,一个就是针对材料的拟定形态以及缠绕方式。

    后者相对比较复杂,而前者的也是不容易确定的。

    如果放在几年前,材料选择根本不是问题,因为他们根本没有选择。

    现在就不一样了,超导材料工业公司,生产了好几种超过120k临界温度的超导材料,都可以直接用在工业上。

    临界温度不同,材料的性态也不一样。

    有些材料能够承载的电流强度高,但受环境影响的波动也大,临界温度相对也低一些。

    有些材料符合后两者要求,承载的电流强度相对低。

    不过可选择的材料还是有限的,王浩去了超导材料工业公司,只花费了一个小时就确定了一种新型材料,工业代号为‘CW013’。

    ‘CW013’的临界温度为147K,所能承载的电流强度也不低,也符合超导电池制造设计需求。

    这个需求的基础,指的主要是高功率‘转变输出’。

    之后实验组就开始进行储能线圈的设计论证。

    如果只是提升线圈的储能效率,方法当然是有很多的,但最关键的是平衡储能效率和安全稳定性问题。

    储能线圈所处的环境非常特殊,高磁场、内部持续高电流以及温度都会带来影响。

    不管是瞬间过流、热扰动等,都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就是储能线圈的失超问题。

    在原来潘东的团队里,梁静叶就负责解决失超相关的问题,而王浩的团队底层设计完善,并没有遇到失超问题。

    现在设计全新的储能线圈,就必须要考虑检测以及安全平衡问题了。

    在储能线圈的设计问题上,王浩的做法就是不断的召开论证会议,针对每一个问题,让相关的负责小组拿出解决方案。

    那当然不是直接的解决方案,就只是一些在问题上的想法。

    这还远远不够。

    技术小组不可能想出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王浩还要针对每个问题和很多人进行讨论,有些问题一讨论就是很长时间,还会让其他的技术小组人员发表看法。

    这种论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王浩针对每一个问题确定了设计方案。

    实验组很多人都参与到了储能线圈设计论证工作中,当然也包括梁静叶,她是王浩的助手,是全程参与论证工作的,中途还提出了不少的想法。

    在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梁静叶就发现了奇怪的地方。

    储能线圈的设计工作是很复杂的,每一部分的设计都要牵扯到很多的因素,有些问题想要解决,几乎不可能想到完美的方案。

    但是,王浩总是能确定一种设计方式,即便这种设计方式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还是会确定下来,之后就进入到其他问题的讨论。

    最开始,梁静叶觉得针对某些问题,王浩对设计方案的确定有些仓促,还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之后她就得到了刘明坤的提醒,“小梁啊,我知道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你在储能线圈技术上,也是很有研究的。”

    梁静叶认真点头听着。

    刘明坤继续道,“但是,只要王院士是确定了设计方案,你就不要再质疑了。”

    “为什么?”梁静叶很不理解。

    刘明坤轻笑的说道,“其实最开始我们都一样。后来,就会发现王院士才是对的。”

    他提醒你一句,也就不再说了。

    梁静叶则是有些摸不到头脑,他倒是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针对王浩确定的设计方案提出疑问的人员,几乎都是潘东团队,并和她一起来到研究组的人。

    实验组原来的老成员们,根本就不会质疑王浩的。

    梁静叶也只好压住心里的想法,还去提醒其他人,也不要对确定的设计方案提出疑问。

    很快。

    梁静叶和其他人,都理解了刘明坤的话。

    虽然王浩针对一个问题确定的设计方案,似乎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当几个确定的技术方案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好多问题就直接解决了。

    几种针对不同技术难题的设计方案,可以说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实验组好多人都为之惊叹不已。

    他们都对于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感到惊讶,尤其想到每一个小细节的设计,都是王浩敲定下来的。

    问题来了。

    如此复杂的设计方案是怎么逐条确定下来的?

    哪怕他们是一起跟着做讨论,一起跟着做研究的,也想不到王浩是如何做到的。

    最终他们只能得出结论,“王院士,是天才啊!”

    “我们是远远比不了的,即便是一起跟着做研究,也完全想不通。”

    “可能就是智商的差距,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中,但智商处在不同的维度上……”

    ……

    新型超导储能线圈的设计,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

    实验组花费了一个月时间才确定了设计方案,然后就是通知相关的合作工厂进行生产,有了实验品以后就开始做测试。

    于此同时,检测、保护、数据监控等后台软系统,也一起跟着做研究。

    王浩把整体的设计分成两大部分,一个就是最核心的储能线圈,另一个就是包括失超保护、自动化冷却控制、功率调节等结合在一起的软系统。

    后者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在完成了新型超导储能线圈的设计以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软系统的研究了。

    软系统的研究要比储能线圈还要复杂,还需要结合储能线圈的测试进行完善。

    这部分工作是耗时最长的。

    另外一个部分,制冷系统,相对就容易了,因为使用了新型高温超导材料,临界温度达到了147k,温度调节就相对容易了很多,只需要保证储能线圈内部温度稳定就可以了。

    下一步实验组的工作就转移到软系统的研究中。

    ……

    两个月后。

    实验团队已经完成了储能线圈的测试工作,很大一部分软系统的设计工作也完成了。

    下一步就是准备制造出实验品了。

    这是不容易的事情。

    虽然储能线圈的测试已经过完成,相关软系统也相对完善了,但线圈、检测器材、内部管道等,想要结合在一起,制造出对应的SMES电池也很不容易。

    在基础的设计上,还是要进行一定的修正、改进。

    王浩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SMES电池的使用场景,可不像是民用汽车或是无人机那样,制造好成品电池使用就好了。

    SMES电池,设计的目的首要是供给‘反重力飞行器’,后续论证可能会用于其他大型设备,甚至是大型军-事设备。

    那么SMES电池要怎么进行整装?

    王浩有些不确定,就干脆先放下电池研究问题,直接去了航空工业集团团队的实验基地。

    这天他收到了航空集团团队的邀请,参加第一次‘反重力设备’的起飞测试。

    其实并不是直接制造出了反重力飞行装置,就只是测试让‘反重力设备’设备升空。

    所谓的升空,也只是脱离地面而已。

    航空集团的团队在反重力设备下安装了四台小型推进器,反重力设备也连接着电源线。

    因为横向反重力技术让设备自身减重,最终设备的重量也只有不到两吨。

    那么就可以以小型推进器,让反重力设备原地升空。

    这是反重力飞行装置实验设计中的一环。

    虽然只是简单的脱离地面,甚至电能还来自连接的线路,还是很具有代表意义的。

    很快。

    王浩到了航空集团团队的实验中心就看到了所谓的‘线路能源’反重力飞行装置。

    其实就和反重力性的研究中的实验装置差不多,只不过包括冷却系统在内,都已经被独立出来,并搭载在了反重力装置上。

    其他和地面连接的就只有电力线路。

    王浩看到了装置以后,马上就想到了SMES电池,第一个反应就是,“可以试着搭上超导线圈,再对内部改装一下,电子系统结合SMES电池软系统……”

    “不就能直接起飞了吗?”

第三百零四章 飞行器悬浮测试,合并项目,徐保功:肯定要两年吧!

    西海市,航空工业集团,反重力飞行器研究组实验基地。

    基地大厅内正放置着一台大型的反重力设备,设备是个圆盘式的结构,直径有大概二十米左右,被支撑着悬空放置。

    站在大型装置的下方,近距离看过去给人以很大的震慑感。

    王浩也有些期待接下来的测试。

    这次测试实验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技术难度还是非常高的,可不只是推进器让反重力装置悬空那么简单。

    有个留着板寸头的中年人,正站在王浩旁边介绍着这次进行的悬空测试实验。

    他就是技术组总负责人段清柏。

    段清柏正说着,“我们这次测试主要两点,一个就是电力推进器,另一个就是平衡性系统。”

    “还有第三点,但是现在很不稳定,是自动控制以及重力调节系统。”

    “在自动控制以及重力调节上,我们的后台做的还不太好。”

    段清柏说着摇了摇头。

    任何的电子技术谈起自动控制,都会变得非常复杂,但眼前的测试最主要难度还是在于电力推进器上。

    如果电力推进器能运转稳定,修正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对就容易了很多。

    王浩也听着点了点头,他自然知道测试实验的难度。

    这次测试最重要的就在于反重力装置下面的四台电力推进器,一般航空航天所用的推进器都是火箭推进器,就是以固体或液体燃料为动力来源,相对来说,电力推进器还是很少见的。

    反重力装置使用电力推进机才是最适合的。

    其原因也很简单,激发横向反重力场本来就需要高功率电流输送,电力就是天然的能源,并且在超导材料中没有损耗。

    这样一来,就可以利用其高功率电流支持其他配套设备的运转,否则电力就会被平白消耗掉了。

    段清柏继续说着技术难度以及研发碰到的问题。

    王浩则不断思考着,“如果以SMES电池作为动力,需要补充的一个是电池的电力,另一个就只有冷却液。”

    “高压缩的冷却液,使用液氮就足够了。”

    “冷却后向外输送的氮气,也可以直接在空中排出,并且无污染……电力、液氮为损耗的飞行装置,应该算是环保吧?”

    王浩思考着都有些憧憬。

    接下来他就旁观了反重力装置的悬空测试实验。

    他并没有插手过相关的研究,只是对于研究进度有些了解。

    等实验正式开始以后,反重力装置通电,电力推进器以及电子系统被打开,就听到了设备下方嗡嗡的响声。

    电力推进器就是利用电力让扇叶推动空气来获得向上的推力,理论上没有什么难度,但实际难度还是非常高的。

    几台电力推进器都是最新的设计,所使用的扇叶都是以特殊镍铁合金为材料,最大的技术难关就在于动力控制。

    简单来说,四台电力推进器必须协调工作来保证整个反重力装置的平衡。

    “我们的做法是选取了一个平衡标,平衡标出现了倾角,就让一侧的电力推进器加大马力。”

    “但试了几次还是很不稳定,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这一次应该好一些了……”

    段清柏说着也有些紧张。

    这时候,电力推进器运作达到一定数值,反重力装置的一侧颤颤的升起。

    好多人都揪心的看着,生怕装置只有一侧升起,或者出现什么其他大的故障。

    好在其他位置也很快升起,整个装备被推动慢慢悬空,但明显可以看到装置的颤抖,有一侧还稍稍高出其他方位。

    这个倾角非常的明显,肯定是平衡标、后台系统或者电力推进器控制存在什么问题。

    整个装置距离地面有半米,悬浮了三分钟左右,段清柏就赶紧宣布停止了。

    “准备降落!”

    他赶紧到旁边去指挥降落控制。

    整个装置升空的过程就已经很复杂了,降落的过程就更加的复杂。

    为了保证装置的安全降落,就必须慢慢的降低电力推进器的功率,而且还要对位置进行调整,防止发生什么意外。

    同时,他们还要搬运一个更高的支架,放在反重力装置的下方,升空半米距离不高,但考虑到反重力装置超过四十吨,即便只距离地面半米,中途电力中断或出现其他问题,也会是巨大的实验事故。

    王浩旁观了整个测试过程,他对于实验整体还是很满意的,有平衡控制系统、电力推进器,就说明整体上已经没有问题了。

    现在的主要还是后台功率输送以及自动化控制。

    这些软问题就没有不可跨越的技术难关了。

    在实验全部结束以后,段清柏也和王浩谈起了设计问题,“我们对于反重力飞行器的设计有好几个方案。”

    “其中有一个方案,是在推进器的下方,安装一个大型的扇叶,等装置正式升空,就可以利用扇叶的旋转来带动装置,几个电力推进器只是保证平衡。”

    “另外,还有个设计方案,是在……”

    段清柏连续介绍了起来。

    王浩听着也非常的感兴趣,他建议道,“你们没有考虑过超导电机吗?如果是用超导电机制造的推进器,功率肯定会更高。”

    段清柏摇了摇头道,“超导电机一直在研发,但是目前还不稳定,现在我们主要就是完善平衡性系统,目前电机的功率已经够了。”

    这是事实。

    现阶段就只是让反重力装置升空。

    等技术真正成熟以后,需求肯定就会变得不一样了,比如说,需要制造大型的反重力运载飞行器,就需要更高的推动力,才会考虑更换更高功率的电力推进器。

    目前谈这些还是太远了。

    王浩想了想,说道,“当前要解决最大的问题还是电力啊。”

    “确实。”

    段清柏苦笑道,“电力问题不解决,飞行器根本不可能运作,我们有想过利用锂电池,只不过电力还是太差了。”

    “那种最高效的电池组,也只能勉强带动起来……”

    王浩笑道,“锂电池肯定不行,必须是超导电池,正好,我们也正在研究SMES电池,我觉得可以一起合并研究。”

    “合并研究?”

    段清柏惊讶的张大了嘴,“你们的SMES电池,不还在论证设计阶段吗?”

    王浩摇头说道,“我们已经有了新型储能线圈技术,电子控制也有了很大进展,现在差的就是封装,你明白吗?”

    “换句话说,电池整体设计已经完成了,也没有了技术难关,差的只是最后一步。”

    “不是吧?”段清柏终于反应过来,“等于说你们的设计论证才刚刚完成,也只是攻克了一些技术难关……”

    “下一步不应该是测试完善吗?”

    这才是正常的研究过程。

    就像是研究一台发动机,首先做的是对发动机进行设计,过程中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下一步就是制造出样品。

    等制造出了发动机的样品以后,正常来说研究才完成了三分之一,样品制造出来以后肯定会有各种问题,剩下的三分之二都是对发动机进行完善。

    现在的SMES电池也是类似的,电池设计完成、各项技术难题都解决了,但难题解决也只是理论上的,下一步就是制造出样品,然后不断进行测试完善。

    王浩拍着段清柏的肩膀道,“不用担心,我对于储能线圈以及电子控制系统都非常有信心。”

    “之前我还想着要继续去完善,但现在看了你们的进度,我觉得可以合并在一起。”

    “如果我们一起研究,就能直接跳过封装设计阶段,整个电池各个部分嵌入到反重力飞行器中,接下来就可以以电池为能源。”

    “段工,你忘了吗?”

    王浩说着笑道,“我们的电池研究,主要就是为了支持反重力飞行器啊!”

    “……也对。”

    段清柏听着扯了扯嘴角,沉默了好半天,明显有些不能接受,但最后还是点头了。

    原因很简单,眼前说话的是王浩。

    王浩不参与反重力飞行器整体设计工作,但他挂着个实验组总负责人的头衔。

    反重力飞行器实验组,使用的反重力技术就来自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

    那才是真正的核心技术。

    段清柏是技术组负责人,也只是项目副总工程师。

    王浩才是最直接的负责人,只不过他主要负责的项目,是SMES电池的研究而已。

    其实也不只是职位的问题,王浩个人影响力也非常大,他开口说要合并项目,即便段清柏对所谓‘SMES电池’没有信心,也肯定会点头认可。

    好消息是……

    如果项目真正合并在一起,王浩肯定就会参与到反重力飞行器的工作中。

    到时候,碰到什么问题,再一起商议解决就好了。

    ……

    航天工业集团总部,副总经理滕建军,主管新型技术的研发事务,他已经收到反重力飞行器研究组提交的电力推进器以及平衡性测试实验报告。

    滕建军对于反重力飞行器的研究是非常重视的。

    哪怕放在国际上也都认为反重力技术,才是未来航空航天的主流技术,也是能直接改变航空格局的技术。

    滕建军看了实验报告以后,不由用力按了额头,“进度倒是很正常的,只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动力问题啊!”

    他自然知道技术的关键。

    反重力体系运作是需要高功率电力支持的,即便反重力飞行器研究进度再快,没有高功率电力支持,也只是空中楼阁而已。

    他赶忙又看了一下SMES电池研究组提交的报告。

    那已经是半个月前的报告了,报告上是对于储能线圈测试的说明,基本山可以认为,新型储能线圈技术已经完善了。

    “新型储能线圈技术完善,但是距离SMES电池完善,估计还要个三年、五年吧?”

    “再加上反重力飞行器的测试,还需要几年时间……”

    滕建军思考了摇摇头,“也不知道十年内,能否看到反重力飞行器升空,哪怕只是试飞也好。”

    他摸着头上花白的头发,脸上不由得露出了愁苦。

    他是希望能看到反重力飞行器的,但他已经将近六十岁,快到了退休的年纪,也不知道任上是否还能看到。

    滕建军思考的还是决定到西海市看看,只是看实验报告很有个全面的了解。

    如果能去实验基地看看,就能够知道研究遇到了什么样的技术难关。

    另外,也能够对于研发进展做到心里有数,不止是反重力飞行器的研究工作,SMES电池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科技处。

    徐保功和滕建军有同样的想法,也想到西海市看一看实验进展,只不过他主要是去SMES实验基地,目的是了解SMES储能装置的后续测试问题。

    目前,国家正在论证建造大型的SMES储能装置,并且已经决定把试点放在用电大户苏东省。

    苏东省紧靠着东港市,两个省市用电都需要外部输送。

    如果能在苏东省和东港市交界处,建立一个超大型的SMES储能装置,就能够更稳定的保证持续用电需求,那么相关技术的完善就很重要了。

    至于SMES电池……

    徐保功是想都不敢想的,他也看到了SMES电池研究的报告,但也只是完善了新型储能线圈技术而已,距离制造出真正的SMES电池,想来还非常的遥远。

    想想……

    科学院电工所最初就有超导储能线圈技术,超导材料工业公司也提供了最好的材料,但潘东的团队花费了两年时间,也只是设计出了实验装置。

    之后就面临着一大堆的问题,要解决看起来遥遥无期。

    王浩的研究组倒是进展迅速,只花费几个月时间,就完善了SMES储电技术,但SMES电池比SMES储能装置更加复杂,想来肯定会碰到更多的问题。

    现在谈SMES电池还太早了,能攻克新型储能线圈基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徐保功对王浩更加了解,判断也比滕建军乐观的多,“要完善电池技术,怎么也要两年吧?”

    “反正要去看看……”

    “就再过两个月吧!”

第三百零五章 这就是UFO啊!

    “我们要和反重力飞行器组合并研究?”

    “但我们是研究SMES电池,即便是已经有了很多进展,但是距离完善使用才是太早了吧……”

    “是谁说的要合并?王浩院士?那没事了。”

    ……

    “段工,你不是在开玩笑吧?和超导电池组合并研究?”

    “难道我们是真准备研制出飞行器?但是,电池组那边能行吗?”

    “当然,我不是质疑王浩院士,但也太……”

    “完全搞不懂!”

    不管是反重力飞行器研究组,还是SMES电池研究组,听到要合并研究的消息都有些懵,他们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两个研究组的主体内容,都可以说是未来科技,但都没有完成研究,就更不用说技术成熟了。

    有些飞行器的设计,确实是要把各项技术放在一起做研究的。

    比如,战斗机。

    战斗机的设计需要考虑各种技术,尤其是发动机性能是必须要考虑的。

    但是,SMES电池和航空发动机可不一样。

    航空发动机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成熟了,最先进的甚至都开始发展第五代、第六代,国内也拥有完善的航空发动机技术。

    SMES电池就不一样了,他们还没有成熟的SMES电池技术。

    反重力飞行器研究组也才刚开启研究,他们没有完善反重力飞行器设计体系,拥有的只是一些研发中的技术,比如横向反重力技术、相对成熟的电力推进器,也包括正在完善的平衡性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等等。

    总之,反重力飞行器和战斗机相比,实在是差太多了。

    两个研究组的人都无法想象怎么一起合作研发。

    王浩确定了把两个研究组合并在一起以后,马上召集核心技术人员并召开第一次会议。

    两个组的负责人,刘明坤以及段清柏,早早的就来到了会议室,他们带着惊讶和不解谈论起来。

    刘明坤带着好奇问道,“你们的飞行器设计已经完成了?”

    “那可真没有。”

    段清柏赶忙摆手道,“什么完成,差太多了,上次我们只是做反重力装置的悬空测试,而且悬空还不稳定。”

    “不是起飞测试?”刘明坤有些不解的问道,等说完就知道自己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

    起飞?

    在没有足够电力供给的情况下,反重力装置还要用电线连接地面,根本不可能做到起飞。

    段清柏苦笑道,“看王浩院士这个架势,感觉和做战斗机一样,把技术组召集在一起,然后一起研究……”

    “但是差太多了啊!”

    他说着问道,“你们那边怎么样?据说进展很快。”

    刘明坤也摇了摇头,“要说研究进展,确实是很快,我们的新型储能线圈过了充放电测试,但也只有这项技术了。”

    “也就是说,你们没有办法提供可供使用的SMES电池?”

    刘明坤的表情有些夸张,他摊开手反问道,“段工,你觉得可能吗?”

    “……确实不可能。”段清柏扯了扯嘴角。

    SMES电池是什么技术?

    这种超导电池技术,根本是想都不敢想的。

    哪怕是研究有一些进展,都可以说是国际性的科技顶尖成果,已经走在了人类科技最前沿。

    两人正说着的时候,王浩也从门口走了进来。

    他已经听了几耳朵,就直接说了句,“段工、刘教授,你们不必担心,我们并不是设计战斗机。”

    “王院士!”

    “来了!”

    段清柏和刘明坤赶忙站了起来。

    王浩挥手示意他们坐下,他也坐在了旁边说道,“我刚才听你们对比战斗机设计,其实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设计的反重力飞行器,不需要考虑灵活性或者高动力问题,也不需要考虑什么雷达性能、战斗模块,我们的目的就只有一个,让反重力飞行器飞起来。”

    “哪怕只像是民用无人机,能做简单的起飞,低速飞行,这就已经足够了。”

    段清柏和刘明坤一起听着点头。

    如果只是让反重力飞行器飞起来,不考虑其他的因素,确实相对简单很多,只考虑动力和平衡性就足够了。

    这就好像是给无人机安上了电池,有动力驱动的情况下,就足以让无人机飞起来了。

    想想……

    好像确实容易……个P啊!

    动力,怎么解决?

    段清柏和刘明坤都不由用力扯了扯嘴角,即便研发目标听起来最简单,也必须要使用SMES电池,也就是超导电池。

    原因很简单,也只有超导电池才能持续提供高功率供给。

    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

    王浩并没有再继续解释,而是等待其他人来到会议室以后,就宣布会议正式开始。

    会议开始。

    王浩让两个团队负责人分别介绍他们掌握的技术。

    首先站起来的就是刘明坤,他认真说了起来,“我们已经拥有了可使用的储能线圈技术,可以在人为控制下让储能线圈正常的充、放电。”

    “这个技术我们已经经过了几轮测试,也包括高功率输送测试。”

    “但暂时还只能人为控制,很多因素,包括监控、功率调节等,还不能做到自动化处理。”

    简单来说,他们掌握了电池核心的储能线圈技术,但附带的控制体系还没有完成,更不用说制造供完整的超导电池了。

    之后段清柏也站起来说起了掌握的技术,他主要说起了刚完成的测试。

    等两个研究组负责人说完技术以后,王浩就开口说了起来,“我知道,你们中有很多人,都在疑惑我们两个组为什么要一起合作研究。”

    “实际上,大家应该都知道,SMES电池的研究,就是为了反重力飞行器准备的。”

    这是事实。

    但是,多数人并没有把两个研究组联系在一起。

    很多人都认为,SMES电池研究组,主要攻关的就是SMES储电技术,而不是真要研制出超导电池,只是没想到SMES储电技术很快就被完成,才正式开启SMES电池的研究。

    另外,SMES电池动力支持的反重力飞行,听起来实在有些太过于科幻。

    即便所有人都认为反重力技术代表着未来的航空核心技术,但毕竟是‘未来’,真要实现反重力技术的航空应用,要等好多相关的研究成熟以后才有可能。

    现在谈研发反重力飞行器还太早了点。

    比如,SMES电池还没有研制出来,动力都没有谈什么飞行器?

    王浩继续说道,“我之所以决定把两个研究组放在一起,最主要就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储能线圈充、放电技术。”

    “这就足够了!”

    “可能很多人会想,我们还不能制造出可使用的SMES电池,可是,我们并不需要那样做。”

    王浩说着认真起来,“我们并不需要做出完善的SMES电池,反重力飞行器也不需要完善的SMES电池。”

    他站起来走到了白板前,画了一个反重力装置的简略图,随后认真说道,“大家看看这张简略图,这就是反重力装置,旁边画的一圈虚线,就是横向反重力覆盖的区域。”

    “从这张图上,你们能发现什么?”

    会议室的人愣住了,他们不明白王浩要说什么。

    梁静叶思考着开口道,“除了中心位置以外,其他区域并没有足够的空间放置电池?”

    “没错!”

    王浩朝着梁静叶比了个大拇指,“小梁说的很对,超导电池也是很重的,现在的技术来说,即便再缩减也达到几吨,甚至可能超过十吨。”

    “大部分重量都集中在储能线圈上,冷却液也会占据一部分。”

    大量超导金属材料,堆叠组成了几个大型的线圈,当然是非常重的。

    王浩继续道,“所以我们不用考虑制造个完善的电池,再和反重力装置连通在一起,而是要把电池嵌入到反重力装置中。”

    他说着用笔画了一个圈。

    “反重力装置的超导材料中间是有空隙的,这一圈最大的空隙,超过一米距离,空间足以放置小型的储能线圈。”

    “那么我们就可以在第一圈范围放满储能线圈,也能够起到平衡作用。”

    “另外,大家注意外围的一圈,距离也超过半米。”

    “我们可以把外围空间,制造成冷却箱体,就可以把高压缩的液氮充入其中。”

    “现在反重力所使用的材料,临界温度在100K左右,储能线圈所使用材料临界温度不到150K。”

    “发现了吗?”

    “我们完全可以把支持反重力场以及储能线圈所使用的冷却装置联合在一起,形成一套体系。”

    王浩开始仔细讲解起来。

    他所讲解的是核心设计,主要在于反重力和超导电池,所使用的都是超导技术,只是使用的超导材料不一样。

    储能线圈所使用的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比反重力技术所使用的材料高46K。

    两者在运行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冷却,那么就能够共用一个冷却系统。

    首先让冷却液进入反重力体系,排出再进入储能线圈体系,就可以把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当然,储能线圈不能和反重力长期共一个体系,因为储能线圈是要进行充电的。

    但是储能线圈释放热量的过程主要就在于放电过程,放电过程需要很多冷却液持续流动供给,就可以单独去做充电体系。

    简单来理解,可以把储能线圈体系的两端封闭,到地面上去进行充电。

    当整个体系运行以后,进入放电模式,就可以再把两端连通,和反重力装置共用一个冷却体系。

    这样就可以把反重力装置和SMES电池结合在一起。

    等王浩全部讲解完以后,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每一个看着白板上设计内容的人都感到非常的震撼,他们完全没有想过这种联合设计问题。

    现在把超导电池嵌入到反重力装置,绝对是非常精湛的的设计,完全把两个体系结合在了一起。

    他们已经没有了对于联合研发的疑惑,反倒对于联合研发工作非常的期待。

    ……

    两个研究组每个人都是干劲十足。

    他们能够看得出来,王浩是真希望能够研究出反重力飞行器,而且也表现出了十足的信心。

    既然王浩院士都这么有信心,他们还需要过多考虑什么呢?

    现在最大的难点,一个就是整体的设计,另外就是电子系统。

    不管是超导电池的失超监控、功率调节,还是飞行器的平衡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都可以归在‘电子系统’上。

    软技术成为了关键。

    在飞行器整体设计方面,他们还要论证驱动力问题,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包括电力推进器的问题、单旋转风扇设计,圆形环绕起降架,等等。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会议,王浩很快就确定了主设计方案,飞行器会采用八个电力推进器的设计,其中有四个电力推进器可以做到多方向的扭动,一方面是辅助平衡体系,另一方面也作为横向推进的驱动。

    其他的四个电力推进器,只负责升空、降落以及平衡体系。

    在确定了主设计方案以后,几个技术组就开始协调合作,进行细节技术的研究工作。

    研究组每天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召开论证会议--

    刘明坤:“储能线圈的独立充电系统,可以在上方开一个特殊的管道,来独立充电维持的冷却体系。”

    段清柏:“主仓下面的四个电力推进器可以增加旋转的方向,只是后台控制会更复杂一些。”

    梁静叶:“在飞行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降低冷却温度,以保证电力输出过程的安全性。的”

    郝军:“我们依旧可以添加单风扇设计,当飞行到一定高度后,就可以关闭平衡电力推进器,这样会让飞行器更加灵活。”

    “……”

    不断的研究,不断的论证。

    反重力飞行器的设计可以说每天都有进展,一个设计方案的敲定,飞行器各个部分的设计不断的完善着。

    很快。

    一个月时间过去了。

    这一天的会议确定了主仓设计,决定在反重力装置的中心位置上方,独立建立一个凸起的主仓。

    这就能够保证主仓控制的飞行员,不会受到横向反重力的影响而引发健康问题。

    等主仓的设计完成以后,整个飞行器的设计全部完成,就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完善的构图。

    飞行器组的罗永军就负责整体构图,每一个设计方案确定下来,他就会依照方案进行构图,并记录下所有内容。

    等完成了主仓设计构图以后,就可以把其他部分构图缩小,并完成飞行器外在构图。

    罗永军控制把所有部分放在一起,还在外表添加了一层灰色的外皮,掩盖住内部的复杂器械,也就完成了飞行器的概念图。

    等完成了最后一步后,罗永军就一直盯着屏幕的概念图,眼神动也不动一下,就连旁边人喊了一声都没有听见。

    段清柏不满的喊了一声,“罗永军,干什么呢?你不是完成了吗?打印啊!”

    “哦、哦,知道了。”

    罗永军有些慌张的赶紧操作打印图片。

    段清柏走到了他的身后,也看到了屏幕上的概念图,不由得惊讶的喊了一句,“这不就是UFO吗?”

    这一声喊让办公室的几个人都愣住了。

    他们马上都过来看。

    屏幕上的概念图有个凸起的原型主仓,下面是主体的圆盘,因为圆盘中心有各种设备,还留出进入主仓的通道,就显得中心鼓鼓的。

    圆盘的两侧末段,就只有反重力体系的超导线路,并没有其他装置,看起来就显得薄了一些。

    圆盘下放占据最大空间的是圆形起落架,还有主仓的通道,也同样凸出了一块。

    所以整体来看……

    段清柏半张着嘴,指着屏幕,再次惊讶的感叹道,“这就是UFO啊!”

第三百零六章 为了测试,你们竟然打劫了外星人!

    “这个设计整体概念图,明显,它就是UFO啊!”

    “我也感觉是UFO,你们看看,我找到了一张图片,外形看起来差不多……”

    “只是整体的形状差不多吧,区别还是很大的,比如,设计图下面那一圈的推进扇叶,比你这张凸出了一大块,上面和下面也不一样……”

    “但还是很接近啊!”

    “我也找到一张类似的,只不过上面是透明玻璃罩,你们说,我们也这样设计,行不行?”

    “我终于知道了,原来我们是在研究UFO,研究外星人的科技!”

    “……”

    罗永军是在构架组的办公室工作。

    最开始看见概念图的也是构架组的人员,后来消息就快速传了出去。

    段清柏让罗永军多打印几张概念图,然后一起送到了王浩的办公室,其他人则忍不住纷纷讨论起来。

    很快,整个研究基地都知道了。

    每个人都带着惊讶和激动讨论着,他们实在感到非常惊讶,完全没有想到设计结合在一起,会是个很UFO外形很类似的装置。

    王浩很快也拿到了概念图,他盯着概念图上和UFO很类似的飞行器,也感到稍稍有些惊讶,随后就了然放了下来。

    刘明坤也是同样的动作,只不过他愣愣盯了好半天,忍不住说了一句,“王院士,我们是设计UFO吗?”

    段清柏也看向了王浩。

    王浩脸上带着轻笑,神色明显不太在意,他说道,“其实我从最开始就知道,设计出的飞行器会和UFO很相似。”

    “你们要考虑一点,横向反重力覆盖区域本来就是圆盘形状的。”

    “不管怎么去设计,都要考虑平衡性问题,那么最终的方案肯定会和UFO很相似。”

    刘明坤和段清柏一起点了点头,但他们再看一下概念图,还是感觉很不可思议。

    刘明坤忍不住继续问道,“王院士,你觉得UFO是否存在?”

    这是很多人心里的问题。

    如果以前去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大多数只有不在意的态度,全世界多数人都是这个态度。

    虽然说有很多发现UFO的说法,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证据,也很难说UFO是否存在。

    现在就不一样了。

    他们通过正常的研究手段,设计出了一款和UFO非常接近的飞行装置。

    这不正巧说明UFO存在吗?

    王浩仔细考虑一下,干脆决定召开一次会议,很多研究人员都来参加会议。

    他站在最前面,很认真说道,“我们完成了整体设计,构架组出了设计的概念图,大家都能看到,这个概念图,似乎就是个UFO。”

    “我知道很多人都在私下的讨论,现在我在这里,就做一个说明。”

    王浩的表情非常认真,他停顿一下继续道,“首先说一点,现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UFO存在,多数明确说UFO存在的发现,都是看到一些不能解释的光点,那并不能作为直接证据。”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UFO的存在,我也不知道UFO是否存在。”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所有有关UFO发现的传闻,或者是对UFO外形的描述,都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

    “UFO的外形并不符合常规飞行器设计逻辑!”

    “不管是圆盘状的也好,是锥形状的也好,或者是其他形状,总归UFO的外形,不能用常规飞行器来解释,所以才会变得神秘。”

    “但是大家现在要改变看法了,我们以反重技术为基础做的飞行器设计,也同样不符合常规飞行器的逻辑。”

    “所以不管我们怎么样去设计,只要是依托反重力技术设计出的飞行器,放在普通人眼里,就一定会是UFO!”

    当王浩说完最后一句,其他人顿时讨论起来。

    他们明白了。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有一些影响外观的部分,也有其他的设计方案。

    不管哪一种设计方案,都是依托横向反重力技术,范围划定在横向反重力所覆盖的区域内。

    所以最终的设计就一定会接近UFO。

    现在的概念图接近UFO也就可以理解了。

    等大家稍微消化了一下,王浩继续道,“第二点,如果我们在湮灭物理上有更多的探索,也就是掌握更高超的、更先进的技术,可以畅想能设计出更先进的飞行器。”

    “比如,强湮灭力。”

    “可能有很多人知道,这是我正在研究的理论方向,我希望能够制造出强湮灭力场,但它一定不会和反重力场表现形式一致。”

    “在我的理解里,未来强湮灭力技术会用在很多领域,比如军事上的武器、防护,核聚变能源领域,也包括材料学,等等,会有更多的发展。”

    “如果强湮灭力技术应用在航天上,也许就会彻底改变反重力飞行器设计的逻辑,到时候,飞行器可能是圆球状,或者是其他奇特的外形。”

    “即便是圆球状,你们想象一下,是不是依旧可以当成是UFO?”

    其他人顿时想象着,一个圆球状的飞行器从地面拔地而起,能灵活的飞行直达太空,感觉比UFO还像UFO。

    王浩点头继续道,“所以我们不管怎么去做研究,只要依托的是新型科技,制造出来的飞行装置,就一定会是普通人眼里的UFO。”

    “最后,有一点,大家要注意,讨论UFO是否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只有站在科技顶点,研制出远远超出现有航空技术的飞行器,才有资格去探讨外星人是否存在……”

    ……

    王浩在UFO的问题上说了很多。

    他可不希望因为研究出的飞行器外形类似于,UFO而引起什么恐慌问题,即便只是影响到研究,也根本是没有必要的。

    这一番讲话还是有意义的。

    虽然很多人眼里,他们依旧是在研制类似于UFO的飞行器,但剩下的只是对工作的热情。

    每一个人都是干劲十足,满是斗志的投入到工作中。

    他们也非常期待能够完成研究,并制造出类似于UFO的飞行器,到时候,看着飞行器升空,也肯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飞行器的整体设计已经完成了。

    接下来各个部分和合作工厂进行对接,以便能够制造出相应的装置,每一个部分制造出来都会直接运送到研究基地。

    整个过程用时接近两个月,最有难度的还是一些关键位置的轴承以及冷却箱的制造。

    冷却箱内是个复杂形状的高压装置,内部会直接冲入高压液氮,只是对接口的制造都需要超过一个月时间。

    因为飞行器是全新的,设计好多部分甚至要人工来完成,自然用时是非常多的。

    好在飞行器设计组也包括王浩的研究组,有着科技处、航空集团的全力支持,一切的需求都会优先供给,也大大减少了制造时间。

    研究组并不是一心等待,他们还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软技术相关的攻关。

    软技术,也是飞行器研究的核心。

    包括超导电池组的失超保护、功率调节、自动控制检测体系,也包括反重力飞行组的推进装置自动控制、起降控制、平衡性系统,当然也包括故障检测,临时应激体系……

    等等。

    其中每一个部分的研究都非常复杂,不只是电子软件的工作,也要装配一些检测装置,并联通整个飞行器。

    这种复杂的体系放在其他团队,用时几年都不一定能够完成,但放在反重力飞行器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王浩亲自带队做研究,他还找航空工业集团的自动化研究中心以及科学院的电工所和软件所,直接开口要了十几个电子、软件以及信息学专家过来。

    针对每一个技术难关,王浩都亲自上任去做论证,并和其他人一起设计整个框架。

    每一天都有大量的工作被分配下去,每一天都完成过万条代码,还要做大量的BUG修正工作。

    整个研究团队中,每一个参与软技术工作的人员,都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他们还是第一次发现,软技术攻关速度会这么快。

    他们仿佛找到了明确的方向,每一个部分都知道该怎么解决,然后就依照指示去打出代码,完善相应的功能就可以了。

    整个软技术公关用时达到了两个月,才终于进行了整体的运行,并开始漫长的‘改BUG’之路。

    电子软件系统总是充满了BUG,系统最开始运行就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在王浩的带领下,一些大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至于软件系统的小问题,就让软件工程师、电子工程师们慢慢的修正了。

    王浩也不是万能的。

    他能把握主方向没有问题,至于一些小的错误就不能保证了,他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现阶段也不需要特别完善,只要整个主方向没有问题,保证不出现大的问题就可以了。

    整个系统能够运行以后,就可以直接装载到飞行器上,作为控制检测系统来使用。

    “现在的电子系统,最低也能保证飞行器起飞测试正常运转,后续还要经过调试才能确定。”

    “我们首先要做的,还是准备第一次起飞测试。”

    “或者叫做悬浮测试……”

    ……

    两个多月时间里,反重力飞行器组因为制造可飞行的样机,耗费了大量的经费,总计已经超过了四个亿。

    这种大规模的经费消耗,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航空集团和科技处都注意到了。

    之前滕建军就想来西海看一看,注意到大规模的经费消耗,再加上研究组上报的‘飞行器第二次悬浮测试’,他马上决定过来看看。

    于此同时,徐保功也有同样的打算。

    两个月时间过去了,超导储电项目已经确定下来,他必须要去西海看一下,也顺带和王浩讨论大型超导储电装置的建造问题。

    当得知航空集团也要来西海看一下反重力飞行器组的工作,同时知道SMES电池组,正和反重力飞行器组一起做研究,就干脆决定和滕建军一起过来。

    最终科技部联合航天集团一起组成专家团来到了西海市。

    这一次的专家团规模庞大,各级部门领导以及专家学者人数加在一起超过四十人。

    徐保功是科技处方面的负责人。

    滕建军是航空集团方面的负责人。

    徐保功比滕建军高出一个行-政级别,而且所属的是科技部,也作为专家团的总负责人,他们一起乘坐专机抵达了西海。

    等下了飞机以后,徐保功和滕建军走在最前面,说着前来的目的,“我们主要是来看一下超导储电技术,现在王浩院士带来的团队,研究已经趋于成熟。”

    “真是很了不起啊!”

    徐保功说着不断赞叹,“我都没有想到,超导储电技术会这么快就能完成,而且还确立了项目。”

    “这种新技术的运用,未来肯定会改变电力规则。”

    滕建军也跟着说道,“确实,超导储电技术太了不起了,如果这种技术成熟,未来我们的一些研发基地,也想申请建造储电装置,不管是哪个方面去考虑,都非常有意义。”

    他感叹着继续道,“我们这次主要是来看一看反重力飞行器组的研究,这是一个未来科技,但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是第二次悬浮测试,上一次的报告还不错,最少成功了,希望这次能有进步。”

    “现在王浩院士正带两个组一起做研究,能有什么成果还是很期待的。”

    “是啊……”

    徐保功说着疑惑问道,“不过王浩院士为什么让两个组一起做研究呢?”

    滕建军摇头,“这个就不清楚了,可能因为都是基于超导技术的研究吧。”

    这是两个研究的共通点。

    不管是反重力技术,还是SMES技术,都是基于超导技术做出的研发。

    他们一路谈着,就到了反重力飞行器实验基地。

    实验基地已经知道专家组回来。

    王浩、刘明坤、段清柏等人,都等在门口迎接。

    在等到了专家团以后,一番寒暄自然不用多说。

    一群人引着专家组往前走,路上段清柏也介绍起测试实验,“我们这次是第二次进行悬浮测试,但装置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哦?”

    滕建军和徐保功都来了兴趣。

    段清柏笑道,“我们在王院士的带领下,完成了新装置的研究,并且的技术和功能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一次的测试,我们的目标是让新装置悬浮高度超过二十米,并进行一定距离的横向移动。”

    “同时,处在空中的时间不低于十分钟。”

    滕建军听罢顿时很惊讶,他满是不解的问道,“悬浮高度超过二十米,再加上空中横向移动,装置和地面连接的线路不会影响吗?”

    旁边的其他人也看过来。

    段清柏神秘的笑了笑没有解释。

    王浩则是开口笑道,“大家进去看看就知道了。”

    他说着一指远处的装配间的大门。

    徐保功和滕建军带着疑惑,一起快步的走过去,等走到了大门口,朝着里面看了一眼,他们顿时停住了脚步,表情全都凝在了脸上。

    滕建军盯着装配间里面的庞大装置,好半天才忍不住伸手指过去,带着极度的震惊问道,“这是……UFO?”

    徐保功愣了好半天,转头看向王浩问道,“你们造了个UFO?”

    这时候,后面的人也走了过来,看到装配间里面的庞然大物后,,做出的反应都差不多。

    震撼。

    惊讶。

    不可思议……

    其中有个叫邹晓童的女工程师的反应很有意思,她朝着装配间里面看了一眼,随后马上喊了一句,“不会吧!”

    “为了做个新型飞行器的悬浮测试,你们竟然打劫了外星人?!”

    “——!!”

第三百零七章 这就是真正的黑科技啊!

    “这就是UFO啊!”

    “还真像是传说中,外星人的飞碟!”

    “难道这就是新的飞行器?确定不是把外星人打劫了……”明明是一句玩笑话,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

    徐保功站在门口,盯着远处的庞然大物愣了半天,才终于憋出了一句,“王浩啊,你们是制造出了飞碟?”

    一群人都看上了王浩。

    王浩澹然道,“就只是外形相似而已,主要是因为横向反重力……”

    他只刚说了一句,干脆就闭口不谈了。

    因为他不想解释了。

    不管是怎么去解释,所制造出来的飞行器外形确实和传说中的飞碟很相似。

    所以飞碟就飞碟吧!

    他们确实制造出了飞碟,只不过不是外星人的飞碟而已。

    王浩引着徐保功、滕建军走在最前面,段清柏、刘明坤都跟在后面,他们也成为了众人的中心,被一大群人围着不断追问。

    刘明坤正走在邹晓童的旁边,他们是老相识了,曾经还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他笑着说道,“邹姐啊,你真是误会了,我们可没有打劫外星人,我们不会做这种违法的事情。”

    “违法?打劫外星人违法吗?”邹晓童好笑道。

    刘明坤很认真的说道,“违反银河联盟高等宪法,你们可能不知道,我们在做出飞碟以后,已经代表地球加入了银河联盟。”

    “……还是你能吹!”邹晓童捂着嘴笑着。

    其他人也听的笑了出来。

    王浩走在前面也做了介绍,“飞行器的外形确实类似于飞碟,也可以当做是飞碟,但是功能上就差太多了。”

    “那些传闻中的飞碟,可是来无影去无踪,我们现在只是让飞碟悬浮以及横向移动。”

    “今天也希望测试能顺利……”

    这时候,大家的心情都平静下来。

    虽然很多人还在讨论‘UFO’、‘飞碟’之类的话题,但他们也接受了制造出类似于飞碟外形的飞行器。

    其实根本不用王浩解释,其他人也能够理解,横向反重力在顶尖圈子里已经不是秘密了。

    横向反重力场覆盖区域是一个圆盘形状,那么以此制造出来的飞行器,就一定会和飞碟的外形很相似。

    既然和飞碟的外形很相似,是否就是未来的飞碟呢?

    好多人都对此非常期待。

    这也导致反重力飞行器组都有些郁闷了,他们本来对于测试实验是非常期待的,结果专家组一来都开始期待飞碟。

    飞碟?

    开什么玩笑!

    他们也期待能制造出真正的飞碟,但今天就只是做悬浮测试而已。

    当然,未来的飞碟暂时只能想一想,所有人都冷静下来以后,就开始关注新技术制造的飞行器的技术问题。

    首先就是电力供给问题,也就是能源动力系统。

    滕建军对此非常的惊讶,他本来以为会看到连接电线的反重力飞行器,结果看到飞行器单独存在,并没有连接地面线路,“你们这个新的飞行器是用的电池?”

    王浩微笑点头。

    “SMES?”徐保功立刻反应过来,他说起了四个字母,还非常的惊艳。

    王浩道,“准确的说是,是SMES电池技术。”

    “不是一样吗?”

    在多数人看来,两者的意思是相同的,使用的是SMES电池技术,自然就等于是SMES电池。

    这样的理解也没有问题。

    当得知使用的是SMES电池,立刻就一群人围住了刘明坤,好多人问题非常专业的问题,“王院士的组已经能制造出SMES电池?”

    “功率怎么样?充电量有多少?”

    “性能稳定吗?”

    面对一大堆类似的问题,刘明坤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当然对于参数非常了解,但也只能还会应对,因为涉及到了保密问题。

    因为相关的技术并没有进行上报,可能就存在很多保密相关的问题。

    哪怕面对的是考察的专家组,回答专业问题也要谨慎。

    其他人也明白,有一些数据是不能公开说的,也就没有继续再去追问。

    接下来就是正式测试了。

    早在两天前,测试实验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就等待专家组到来进行实验了。

    所以当宣布测试正式开始的时候,研究组的人员有条不紊的开始工作,首先就是把反重力飞行器运送装配间外。

    动力飞行器的保护减震支架没有打开,是用一辆超大型卡车,牵引拉拽着支撑板,直接拉拽到了外面的空地。

    一大群人则站在装配间左侧的小楼前,远远看着飞行器进行升空测试。

    这次的测试简单来说就是让飞行器启动,慢慢的悬浮到空中二十米,随后一直保持平衡超过五分钟,再打开电力推进器,进行横向移动测试。

    等完成了横向测试工作以后,就会控制飞行器降落在固定的位置,但依旧不会让飞行器自主降落,而是把各种保护装置放在下方。

    虽然听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但实际上,还要同时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工作。

    比如,要在悬浮过程中开启下方的舱门。

    比如,仓体内会放置几种动物,来看动物是否会受到影响。

    再比如,SMES电池端要进行输送功率的稳定性测试。

    当然中途也少不了平衡性测试,电子系统更要保证稳定性,检测到问题后续都会修正。

    等等。

    这一次实验测试工作,主要就是以上的内容。

    在几十、上百人的瞩目下,飞行器打开了电力推进器,随后慢慢的漂浮起来,上升的过程中就给人以非常震撼的感觉。

    虽然飞行器只是刚刚组装制造,也只是一台最初步的样机而已,但伴随着慢慢的悬浮到空中,还是让人感到非常的震撼。

    如果不知道是新制造的飞行器,很多人肯定会认为亲眼见到了传说中的飞碟。

    眼前可是真正自主制造出来的飞碟,即便刚刚研制出来,但任何人都知道代表什么。

    这是反重力技术在航空领域的第一次正式应用,同时,也代表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依靠反重力技术制造出来的飞行器,对比传统的飞行器有三大明显的优势。

    一个就是灵活。

    因为反重力技术让飞行器非常的轻,动力就只依靠电力推进器,就会让飞行器变得非常灵活,随时能够灵活的调整方向。

    这和传统的、以航空发动机为动力来源的飞行器完全不同。

    不管是民航飞机,还是高端的战斗机,在行进过程中,轨道都是可以计算的,想要变换方向,只能依靠调整机翼的方向。

    其中的原理就和帆船很类似,把帆船的帆方向调整,就可以让船体调整方向,而动力方向一直是固定的,只有‘向前’一种选择。

    现在有一些高端的战斗机,也会利用喷射口,来短时间迅速调整方向。

    那些毕竟是少数,即便有相关的技术,使用也是极少的。

    现在的反重力飞行器则完全不同,动力来源就是电力推进器,而电力推进器,是可以随意调整方向的,飞行器在空中的动力原理,已经从基础彻底有了变化。

    这会让飞行器的性能得到质的提升。

    灵活性指的不仅仅是改变方向,还包括环境适应能力。

    普通的飞机也包括战斗机,某种程度来讲,依靠的是‘空气动力’,有空气进来、压缩、加热,再排出空气给飞机动力。

    反重力飞行器因为大幅度的减重,只要略微升级推进方式,比如,以自主排出的氮气作为动力,理论上就可以不断的提升上升,甚至可以飞行几十公里高空,甚至直接应用在航天领域。

    第二点就是载重。

    到目前为止,反重力飞行器还很难说有载重优势,但只要技术慢慢发展下去,因为反重力技术本身可以大幅度减重,未来的飞行器肯定拥有超大的载重。

    最后一点,就是环保了。

    电力、氮气为动力来源,自然就意味着不排出有害气体,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环保。

    等等。

    很快,飞行器完成了悬浮测试,当上升到二十米高度时,可以注意到整体还是有些颤抖,主要还是因为电力推进器的功率不稳定。

    王浩和徐保功、滕建军站在一起,他解释道,“现在在低空悬浮,使用的是四台电力推进器,平衡手段还是差了一些。”

    “如果是上升的百米高空,并进行横向飞行,飞行器就会关闭电力推进器,自动开启下面的一大圈扇叶,以单圈扇叶旋转就能保证平衡问题。”

    之后就是横向移动测试,就只是调整了两台电力推进器的方向,输出的是极小的功率,就可以见到飞行机缓缓的横向移动。

    等差不多移动了两百米距离,因为测试一切顺利,控制人员继续调整推进器方向,就像是在地面控制一个大玩具一样,让飞行器在空中旋转了一圈,随后返回了起飞位置,再停下来悬浮着慢慢下落。

    整个降落过程,比起飞要复杂的多。

    经过了近二十分钟的调整以后,飞行器才成功的降落在准备好的安全架上。

    所有人都长呼一口气。

    眼前的飞行器很让人震撼,但因为技术还不稳定,也只是刚刚组装起来,出什么问题还是很让人心疼的。

    飞行器里面蕴含的技术绝对代表了人类最前沿。

    等测试实验结束以后,一行人就去了研究基地的办公楼,徐保功关心起了最重要的能源动力问题。

    SMES电池技术肯定是要绝对保密的,暂时有资格听的就只有徐保功和滕建军。

    办公室里,王浩认真介绍道,“我们是把SMES电池技术嵌入到了飞行器中,包括最核心的储能线圈,也包括冷却箱体,电子系统也和飞行器的控制系统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分支系统而存在。”

    “现在飞行器所使用的SMES电池,储电量最高只有不到三万千瓦时。”

    “我们主要考虑到保证安全性,就减少了小型储能线圈的数量,另外,还考虑到维护成本问题。”

    王浩说着直摇头,“现在我们的技术来说,给储能线圈冲满电,要维持需要每过八个小时,就更新一次冷却液,太麻烦了。”

    最后一句直接被徐保功和滕建军忽略了。

    滕建军用力扯着嘴角,问了一句,“输出功率是多少?”

    “最高五百千瓦。”王浩说了个模湖数字,随后解释道,“正常使用,飞行器的功率会稳定在四百千瓦左右。”

    “不管是起飞、降落,或者正常飞行,功率一般都是保持不变的,这个功率刚好能维持反重力体系,也能支持八台电力推进器运作。”

    滕建军的心里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随后表情有些夸张的说道,“所以说,这个飞行器能在空中运行七十二小时?”

    “应该可以吧。”

    王浩有些不满道,“其实我们有一种更好的设计,增加一倍的储能线圈,也增加横截面积,就能让储电量超过10万千瓦时。”

    “最后考虑到是记录的第一次应用,还是选取了保守的方案。”

    徐保功追问了一句,“你们有计算过,目前的动力系统来说,飞行器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吗?”

    “应该超过六百公里吧?”王浩思索着说道,“还不确定,因为只是第一次实验机,没有具体计算过,只能做初步的估算。因为电力推进器功率不足,外观也没有完全考虑到阻力问题,我估计最高也不会超过八百公里。”

    “……”

    滕建军和徐保功对视一眼,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时速六百公里,飞行续航时间72小时,简单做计算就知道,总续航肯定超过四万公里。

    目前,国际上已知续航能力最强的飞机,是一块超大的运载机,续航也只刚达到一万五千公里。

    现在还只是一台实验机,动力系统考虑到安全性,做了一定规模的简化,续航就超过四万公里。

    果然是高端技术!

    滕建军和徐保功的眼中都闪着火热。

    即便只考虑超高的续航能力以及理论上达到几十公里的飞行高度,飞行器都会拥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比如,制造出来放置大量的雷达设备,来当做侦察机、预警机来使用。

    这还只是眼前能看到的潜力,飞行器后续技术肯定会提升,会拥有灵活的性能、超高的速度、超高的运载能力等,只考虑军-事潜力,都可以说是无穷的。

第三百零八章 最重要的技术、院士大会,王浩:我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

    反重力飞行器的悬浮测试带给专家组巨大的震撼。

    在测试完成以后,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讨论,包括对外形以及电池性能的惊叹,包括分析其中包含的高端技术,包括展望飞行器的发展和未来。

    徐保功和滕建军的心情也都差不多。

    在听了王浩的介绍以后,他们对于飞行器以及内部超导电池的性能有了全面的了解,更加肯定飞行器蕴含的技术代表了未来。

    两人当即表示,会对于项目全力支持。

    徐保功更看重超导电池技术,因为超导电池技术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上,暂时考虑的还是一些军事方向的领域。

    所以他强调了研究的保密问题。

    “保密问题,一定要重视。”

    “这种飞行器,只是外形就会引起很多的讨论,其中蕴含的技术,会引起国际重大关注。”

    “飞行器要绝对保密是不可能的,但还是要尽量拖延……”

    这是事实。

    一款全新的飞行器,想要做到完全保密,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做正式的飞行测试,就肯定会被监测到。

    另外,不管是在哪里做测试,即便是在无人区的荒漠,也有很大可能被普通人看到。

    所以,徐保功才说‘尽量拖延’,而不是做到完全保密。

    徐保功又说起了超导电池技术,“你们这个电池能用在飞行器上,而且有这么大的储电量和输出功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肯定非常广泛。”

    “暂时还只用在国家的重要领域,但未来很可能会涉及到民用领域。”

    “所以技术也要慢慢的进行完善……”

    从徐保功的话里也能听得出来,他对于超导电池技术的重视,甚至还要高过飞行器本身。

    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

    反重力飞行器在军事上的应用空间比较大,而在民用上短时间就很难看到效果了。

    超导电池技术完全不同,民用领域比军事领域前景要广阔的多。

    想想……

    反重力飞行器上的超导电池,装载了十八个小型储能线圈,容量高达三万千瓦时,即便是缩小十八倍,只装载一个储能线圈,再包括高压缩的冷却箱体,体积也能轻松缩小到一立方米以下,电容量则能够超过一千六百千瓦时。

    这个储电量是什么概念?

    现在的民用汽车领域,高端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也不过在一百千瓦时左右。

    一百千瓦时的电量,足够让汽车行驶五百公里以上;作个简单的计算,一千六百千瓦时,就能支持汽车行驶超过八千公里……

    民用电动汽车领域,最关键的就是电池技术。

    如果有一款民用电动汽车,充电以后能够支持行驶八千公里,显然足以吸引所有的汽车消费者。

    这个数据还是王浩口中的‘保守’设计,显然同样的体积内,还可以容纳更多的储能线圈,或者是扩大单个储能线圈的储电量,就能让总储电量更进一步。

    徐保功思考着都感叹不已。

    他都有些期待自家的汽车能够用上超导电池技术了。

    当然暂时超导电池技术,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最直接的维护成本问题,电池储电维持需要不断更换冷却液,就需要不菲的成本。

    现在技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要放在民用领域还需要很多的研究和论证,暂时也只能是保密技术。

    滕建军也做出了表态,代表航空工业集团,全力支持项目研究的需求。

    全力支持,一个是足够的经费,另外就是足够的资源。

    资源,是很重要的。

    有很多技术、人才、设备,并不是有足够经费就能得到的,航空集团旗下超过二十个科研机构,所属以及合作工厂达到几百家,有了航空集团的全力支持,只要能在国内找到的材料、设备、技术,都可以马上就能得到。

    在听了滕建军的话以后,王浩当即就说起了一个关键部件,“我们这个飞行器核心技术倒是没有问题,但在样机制造上,就碰到了很多问题。”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轴承。”王浩说的非常认真,“飞行器中心舱体下方,有个平衡整体的主轴,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要保证绝对的稳定。”

    “但是我们的主轴,精度明显不足,而且质量很难说,因为一直承受很大的压力,也许过一阵子就会损坏……”

    他说的很无奈的摇了摇头。

    如果飞行器一直放置在那里还好一些,只要是正式运行起飞,中心的主轴,就一定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因为主轴的质量和精度不足,持续承受过高的压力,就可能会导致损坏,到时候,最小的问题是飞行器平衡性受到影响,近一步则可能会威胁到飞行器的安全。

    在听了王浩说的主轴问题后,滕建军半张着嘴直接卡住了,过了好半天才说了句,“国内的精工制造领域还是差一些,这个问题,你可以联系汉实工业,让他们提供最好、最高端的主轴。”

    “不过你放心吧。”滕建军说完还是做了保证,“即便汉实工业解决不了,我把问题报上去,到时候,哪怕是从一些大型设备上拆卸,我也给你把问题解决!”

    “……好吧!”

    王浩最后也只能接受这个说法。

    ……

    这次的悬浮测试实验可以说是大获成功。

    他们不止收获了实验的成功,还得到了航空集团以及科技部的肯定,后续肯定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不管是人才、经费,还是设备、配件,或者是电力以及其他供应,能解决的肯定会快速得到解决。

    王浩则是率领实验组继续投入到研究中。

    反重力飞行器绝对是重中之重的研究,飞行器推翻了以往的航空逻辑,性能相比传统的飞机绝对是超标的。

    在测试实验结束以后,王浩召开了内部会议,确定了未来研究的两个主方向。

    一个主方向就是对于飞行器的进一步完善。

    这个范围就比较大了。

    简单来说就是继续做研究,包括电子系统、监测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的技术,都要进一步的进行完善,也要开始论证,让飞行器进行自主的升降以及快速飞行。

    后续肯定要实现让飞行器稳定运转,实现高速巡航、灵活转向、自主升降,其他配套的技术也一定要跟上。

    如果飞行机能实现以上要求,再经过不断的测试调整,技术基本上就可以说是成熟了。

    另一个主方向,就是审视一些部件的安全以及性能问题。

    飞行器想要实现预定的性能,可不只是设计和技术问题,另一项很关键的就是制造问题。

    这个方向才是最头疼的,因为一些部件的制造问题,不是研究组能够解决的。

    飞行器很多设计的部件都是全新的,好多都是合作工厂打造出来,因为没有流水线生产,有一些都是人工制造出来的。

    其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部件要求比较高,就会存在精度和质量上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最需要解决的部件就是轴承。

    在测试实验过程中,飞机在空中不断的颤抖,其中有电力推进器的问题,但另一部分原因就是主轴的问题。

    简单来说,承受巨大压力的主轴,在旋转的过程中发生了极为微小的偏移。

    这还只是让飞行器进行悬浮,若是飞行器进行高速飞行,并开启一些其他的功能,主轴承担的压力会更大,到时候影响也会更大。

    “不只是最中心的主轴,其他部分的轴承,也应该提升……”

    “未来还要添加其他的功能,就需要更高精度的轴承。”

    王浩思考的都有些郁闷。

    国内高端制造领域,有很多方面和国际水平存在差距,有一些方面甚至差了好几代。

    像是最顶尖的高精度轴承领域,长期都被国外公司所垄断。

    最关键的是,最顶尖的高精度轴承还是对国内禁-售的,也就是想买都买不到。

    这也是滕建军说‘要在其他大型设备上拆卸’的原因,但‘拆卸’到适合的轴承,可能性也是很低的,因为高端的车床,包括一些高端的大型机械设备,也同样是买不到的。

    如果是几十年前的车床、设备,显然轴承的精度也不可能符合要求。

    这个问题暂时无法解决,王浩还是优先解决其他能入手的问题。

    他和研究组的其他人一起继续投入到飞行器各个部分的完善工作中。

    时间,慢慢过去了。

    这天王浩离开研究基地,返回了西海大学,他是例行过来打个卡,也准备好好休息几天,长期待在研究基地,生活实在是有些枯燥,也应该给自己一点假期。

    他才刚休息了一天,事情就又找上了门。

    来的人是保罗菲尔-琼斯。

    保罗菲尔-琼斯刚刚步入婚姻的殿堂,正在享受他自认为完美的爱情果实,他总是把自己的妻子,形容成‘完美的灵魂伴侣’。

    其他人就很不理解了,但是对保罗菲尔-琼斯所谓‘灵魂伴侣’的说法,都持有绝对肯定的态度。

    因为他的妻子实在是太胖了……

    江金翠是西海大学公认最胖的教职工,两百多斤的重量放在一个女人身上,实在有些挑战正常的审美。

    所以大家一致同意,江金翠是保罗菲尔-琼斯的灵魂伴侣。

    否则,还怎么解释?

    王浩见到保罗菲尔-琼斯,就忍不住想到他和江金翠站在一起的样子,又忍不住捂住了嘴,防止自己不礼貌的笑出声。

    他顿时绷住了表情,审视着自己和保罗菲尔-琼斯的差距,“怎么能这么想呢?”

    “爱情的制高点,就是心灵的沟通,外表根本是不重要的。”

    “唉~~”

    “还是和保罗有差距啊,看看保罗,是真正只重视内在美,重视灵魂和心灵的沟通……”

    保罗菲尔-琼斯来找王浩,当然不是显摆自己美好婚姻的,但因为处在‘完美婚姻’中,他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王浩,你还单身啊!”

    “不过,不要着急,我也是在去年才遇到金翠……”

    虽然不理解所谓的‘灵魂伴侣’,但王浩还是感觉心脏一痛,单身?

    扎心了啊!

    “有什么事?”王浩的语气自然不怎么好。

    保罗菲尔-琼斯也不在意,他笑笑说道,“你忘了吗?过两天要一起去首都参加会议。”

    “会议……哦!!!”

    王浩用力拍了拍脑门,才想起要去首都参加院士大会。

    这段时间,首都要举行一系列会议。

    他去参加的是科学院举办的院士大会,其他还有政策性的会议也邀请他参加,但是否参加就比较自由了,院士大会则是必须要参加的。

    保罗菲尔-琼斯也要一起去参加会议,他当选了今年的科学院外籍院士,受邀到会议现场领取外籍院士证书。

    王浩也不止是去参加会议,他还拿到院士大会颁发的一个奖项--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是科学院和种花家银行共同出资成立的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设立的奖项,奖项包括: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以及技术科学奖。

    这个奖项只会在院士大会上进行颁奖,随着院士大会没两年评选一次,奖金则为一百万人民币,同时会办法荣誉奖章和证书。

    虽然奖项的国际影响力不大,但在院士大会上颁奖,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在众多的院士面前,拿到奖项也算是一种荣誉了。

    在和保罗菲尔琼斯商定好时间以后,第二天早上,他们就一起去了首都。

    等到了首都入住安排好的酒店以后,王浩就和保罗菲尔-琼斯分开了,他要比保罗菲尔-琼斯忙的多,要提前到会议现场,和其他相关的院士以及一些官员,谈一下会议相关的内容。

    现在王浩可不是普通的院士,说他是‘首席院士’有点都不为过,最少从科研贡献方面来讲,他是国内以及国际排名第一的。

    自然。

    哪怕只是来参加院士大会,他也是最受关注的人物。

    院士大会可不同于普通会议,到时候也会有最高领导出席讲话,后续还会召开一系列的工作报告会、技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议。

    有些会议王浩会参加,有些会议则不会参加。

    比如,学部工作会议,他就根本没有任何兴趣,学术交流会则会旁听一下,也许就有什么想法,能给自己带来灵感。

    等到了大型会议中心的广场,王浩正要进入会场的时候,就远远的看到了一个竖着辫子,英姿飒爽的身影。

    他盯着那个方向看了好半天,总觉得似乎是认识对方。

    对方也扭头看过来。

    两人对视一眼,脸上同时出现了惊讶和欣喜。

    对方立刻快步走了过来,远远的挥手打了个招呼,“王浩……王院士?”

    “苏经理!”

    王浩带着感叹喊了一声,他也露出了笑容,伸手和苏映雪的小手握在一起,“苏经理,真是好久不见了。”

    “好久不见!”

    苏映雪的话音,也颇有一种感慨,她盯着王浩看了好半天,才说道,“虽然很久不见,但我总是在新闻上看到你,真是想不到,几年时间,你已经是……”

    她的话没有继续,而是道,“可别叫我苏经理了,我已经不是经理了。”

    “那是?”王浩疑惑问道。

    苏映雪爽朗的一笑,开口道,“我还在创微集团,但已经不负责具体事务了。”

    王浩愣了一下,随后忽然想到了什么,好奇的问道,“……提前退休了?”

    苏映雪用力按了下脑门,好笑的说道,“接了老爸的班,开了家投资公司,但负责的工作不多,也算是提前退休了吧。”

    两人说笑着一起往前走。

    在闲聊的过程中,苏映雪也说起自己的情况,她的老爸是创微集团最大的股东,接了老爸的班,自然就成为了创微集团的董事长,但公司运转主要是CEO负责,董事长相对就比较清闲了。

    苏映雪也是个女强人,她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新开设的投资公司上。

    王浩听着笑道,“所以说,你已经不是经理,而是成为女土豪了。”

    苏映雪听的小脸一红,有些不满道,“什么女土豪啊,真难听,就是资产多一些而已。”

    “那还不是女土豪!”王浩笑问道,“资产多一些?多少?几十亿?”

    “差不多吧。”

    苏映雪赶紧转了个话题,说道,“我的新公司发展的还不错,也有内部的理财业务。你要是想找经理人打理财产,可以考虑一下啊。”

    “是吗?那挺好的。”王浩点头道,“我的钱一直放在账户里,平时也用不到,好像从来没动过。”

    苏映雪建议道,“那你真应该考虑一下理财,放在银行账户吃利息,收益太低了。”

    她说完把头凑过去,感兴趣的小声问道,“那么,王大院士,能不能透露下,你账户里有多少钱要打理?”

    “这个……”

    王浩仔细想了一下,顿时有些迷茫,“我还真没注意过。我都不知道自己现在有多少钱……应该不少吧?”

    “……”

    苏映雪愣愣的盯着王浩。她感觉作为‘女土豪’的自己,似乎是被秀了一脸。

第三百零九章 稳赚不赔的投资艺术!

    等到了会议中心的主厅门口,王浩就和苏映雪分道扬镳了。

    王浩是去和其他人一起讨论会议,了解一些研发事务、政策以及会议内容之类的信息。

    苏映雪则是来参加商务部举办的会议。

    在分开之前,两人约定了第二天晚上一起用餐,随后就各自干着各自的事情了。

    王浩进了会议中心的主厅,顿时被热情的接待,随后就和几个熟悉的老朋友,一起去了后面的办公楼,谈了一下会议的问题。

    在进行了简单了解以后,他只感觉会议非常的繁琐,琢磨着有的学部相关会议不用参加。

    之后王浩也想起了和苏映雪说的事情。

    简单一个字--钱!

    王浩认真思索起了人生问题,他发现自己近两年时间里,真是有些脱离常人范畴了。

    现在的金钱对他来说真的只是数字而已。

    他仔细回想了一下,发现自己的改变,是在第一次拿到超导材料工业公司年终分红以及奖金之后开始的。

    那真是一连长串的数字,单单位数就达到了九位。

    现在的超导材料工业公司可不是几年前了,公司最初建立就投入五百个亿,而凭借生产垄断性质的超导材料,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超导材料公司已经成为估值近万亿的大公司。

    公司生产的十几种超导材料,只要生产出来就是供不应求的,伴随着超导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相关的材料。

    所以超导材料公司赚多少钱也只是和生产挂钩而已,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够卖的出去。

    现在公司的销售相对稳定一些,增长速度没有最开始那么快,每个季度的销售额都超过两百个亿,利润率则超过百分之八十。

    超导材料工业公司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最主要的限制就是出-口受限,大部分市场都只是在国内,一些特别的超导材料,则干脆完全不允许出口,只能供给国内的研发团队以及军事采购。

    即便是受到如此大的影响,超导材料工业公司依旧在膨胀式的发展。

    如果未来能够政-策开放,允许一些材料出口,那么毫无疑问的是,公司肯定会继续膨胀,成为国际最顶尖的材料制造公司。

    王浩持有超导公司一个点的股份。

    虽然只有一个点的股份,但因为公司没有上市,他也是唯一持有股份的个人,每一年都能够拿到利润分红。

    他根本什么也不用做,就能够拿到大笔的分红,再加上平日生活都有国家负责,几乎用不到什么钱,所以对他来说,金钱真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但是,王浩忽然发现自己的心态有些不对,怎么能直接脱离普通人呢?

    他自认为只是个普通人,没有那么伟大的情怀,没有那么高尚的情操。

    所以怎么能不在乎钱呢?

    即便金钱的多与少影响不到自己,最少也要要知道自己究竟的有多少钱吧!

    等谈完了会议问题,回到了酒店房间以后,王浩就仔细研究了一下个人账户,他有好几个账户,有的是自己开通的老账户,有的是为了接收奖金,有的则是接收分红,等等。

    他仔细的查了一下,有一个账户的金额非常多,甚至快要达到了十位数。

    其他账户金额就相对比较少了,最多的只有五千多万,有的干脆只有几十万、几万块。

    其他账户的金额比较少,也只是相对而言。

    王浩看着一个个账户上的数字,心里不由的感慨一生,自己竟然有了这么多钱。

    “原来,我也成富豪了啊!”

    “十个亿!”

    “理财、必须理财!”

    这么多资金放在银行账户里动也不动实在是太亏了。

    哪怕去存一个大额的存单,每年也有很多的利息,单单是利息都足够过上挥金如土的生活了。

    另外,他确实不在乎钱,但并不表示其他人不在乎,他也有家人、亲近的人。

    “理财、投资赚钱,似乎也很有意思?但是怎么理财呢?”

    “不懂啊!”

    “要不,找苏映雪?”王浩思考着觉得可行,毕竟理财还是要找专业人士。

    苏映雪应该不会坑他,把钱交给专业的投资人搭理,也是一种很正规的方式。

    ……

    院士会议来了。

    每两年举行一次的院士大会还是很正式的,会由最高领导人出面作重要讲话。

    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也会做工作报告。

    以上两个会议和报告,都是要认真听一下的,只不过王浩不太喜欢类似的会议。

    其实他是想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很可惜,每个人的座位都是固定好的,王浩的座位被安排在第二排中间,是非常显眼的位置。

    他只能耐心的听着讲话和报告,中途还要和其他人寒暄着说上几句。

    等到了下午的时候,就是学部常委会工作报告,学部院士是要听取并审议的。

    王浩对这个工作报告就不怎么感冒了,他也没对学部常委会的工作不感兴趣,就干脆找了个借口,提前走了。

    等走出了会议大厅的门,他拿出手机打算打给苏映雪,约一下一起用餐的时间。

    即便是没有到用餐时间,也可以和苏映雪一起到旁边逛一逛,他对苏映雪还是有好感的,暂时算不上恋人关系,最低也是老朋友了。

    门口却有人喊住了王浩,是一个五十出头的中年人,他直接走过来开口道,“王院士,等等。”

    “你是?”王浩疑惑。

    “汉实工业总经理李宗明。”李宗明自报了家门。

    王浩有些奇怪的问道,“李经理,你找我是……?”

    李宗明马上认真了许多,他解释道,“王院士,是这样的,我是作为代表来的,代表的是国内制造产业。”

    “这不是大会就要开始了吗?还牵扯到科研支持、分配。我们好多人都在谈这件事,就是希望今年能够在政-策上,给制造企业一些研发补贴。”

    “我们听说您也要参加这个会,就想让您在会上帮忙说一句……”

    “我还是不太明白。”王浩继续朝前走,继续道,“我们边走边说。”

    李宗明跟着王浩一起往前走,也认真解释起来。

    每一年的会议都会确定下一年的科研支持分配工作,其中会牵扯到大笔的资金,还会有政-策上相关的清晰。

    比如,有些企业就能享受到研发相关的税收减免。

    有些重要企业则是可以把一部分利润,直接投入用于相关科技的研发。

    好多国有的制造企业,都希望享受到科研相关的政-策倾斜,因为他们需要把大笔的款项投入到研发中。

    不管是税收减免,还是其他方式的优惠,都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投入到技术研发中,来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像是我们汉实工业,如果能够享受到税收减免,就能多超过两个亿的研发经费。”

    “但是,从两年前开始,税收减免被取消了……”

    李宗明说着郁闷的摇了摇头。

    王浩奇怪道,“这种事,你找我也没用吧?”

    “当然有用。”李宗明说的非常肯定,“如果王院士您肯开口,上级部门肯定会考虑啊!”

    王浩默然。

    李宗明说的确实很有道理,如果他肯在政策上开口说话,尤其是科研支持政策上,上级部门就肯定会考虑。

    但是他根本没有道理开口,因为他所属的阵营和李宗明代表的阵营是冲突的。

    王浩确实没有去拉帮结派,但从大的方向来划分,他天生就属于学术派,也就是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经费依靠财政支持。

    李宗明则属于‘企业派’代表。

    企业也会投入很多经费在研发上,但一些重要企业是属于国家的,国家就可以插手企业的一些工作中。

    不管是高校的研发,还是企业的研发,都算在国内‘科研’圈子里。不管是利润直接用于科研投入,还是政-策上的税收见面,也都是对科研领域的财政支持。

    每一年科研支持的经费是固定的。

    每一个‘阵营’都会分配一部分,具体到单个企业来说,比如,汉实工业,不再享受科研方向的税收减免,大方向的原因还是和王浩直接相关。

    因为,超导。

    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国内在超导领域投入到了大笔的研发经费,因为科研支持经费只有限的,超导领域的研发获得了大量的经费,其他领域就肯定会受到影响。

    汉实工业的运气很不好,也许是因为研发实力不强,或者是其他原因,总是他们的研发投入税收减免政策就被取消了。

    即便事情本身和自己存在一定的关系,王浩也直接摇头说道,“李经理,我不可能在这件事上发表态度。”

    李宗明早就有心里准备,但听了还是感到很失望。

    王浩忽然一皱眉,倒是说起了另外一个问题,“你们是汉实工业,生产轴承?”

    李宗明点头道,“轴承是我们的重要业务,只是竞争力不强……”

    他说着摇了摇头,“我们只是在低端有市场,高端根本竞争不过,和国际最高水平,能差上好几代。”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想投入更多经费在研发上,哪怕用逆向工程,研究一下国际高标准的轴承来提升技术也是好的。”

    王浩忽然来了兴趣,他说道,“我现在手里有个研究,用的就是你们的轴承,质量和精度都不达标啊,你能仔细说说轴承的问题吗?”

    “那当然没问题。”李宗明马上点头说道。

    “走,一起转转,顺便吃个便饭。”王浩说完就走在了前面,他没忘了给苏映雪打电话,让她过来一起转转,一会儿就能一起吃晚饭。

    ……

    他们一起去了附近一个着名的环湖公园。

    王浩和李宗明边走边说,他们谈着轴承相关的事务,以及生产高精度轴承遇到的技术难关。

    李宗明确实是个合格的管理,他对于轴承相关制造技术非常了解,说了很多专业的内容。

    王浩则技术、设计等方面,问起了一些相关的内容,也把自己的要求说了一下,只等来了李宗明无奈的摇头。

    “王院士,你这个要求太高了。”

    “我们生产出的最稳定、承压能力最强的主轴,也远远达不到你的要求。”

    “你说的这种主轴,是国际最先进水平,比我们的超越两代以上……”

    两人一直谈着。

    苏映雪则在旁边跟着,她只能跟着听一下了。

    王浩倒是给双方介绍了一下,但两人确实没什么关联。

    李宗明是国有制造企业的领导,苏映雪选择是私企创微集团的董事长。

    两个公司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国内来说,汉实工业是重要的制造企业,一些业务和军-工直接关联。

    创微集团则是一家制造业私企。

    如果谈起国际竞争力来说,创微集团远远超越汉实工业,因为创微科技是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公司。

    现在创微集团的发展势头还是很好的。

    这和王浩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他帮助西海大学纳微实验室,攻克了0.1微米级微球筛选技术,也让创微集团拥有了高端微球生产技术,并快速挤占了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单单是这一部分市场,就达到了几十个亿。

    如果是在其他的场合,苏映雪作为年轻的女富豪,一定会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很可惜,王浩更在意主轴技术。

    李宗明和王浩谈着,注意到旁边的苏映雪,也有些不好意思,他不确定两人具体是什么关系,但总感觉是打扰了小情侣约会,现在充当的就是一个电灯泡似的人物。

    但是,他还是希望能获得王浩的支持,就只能继续卖苦,“我们是希望有更多的经费能投入到研发中。”

    “主轴技术也是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这方面儿的研发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

    “所以……”

    其实高端制造的研发是很郁闷的领域。

    这个领域需要源源不断的经费投入,但还不一定有结果,就和材料研发很类似,持续的投入很难说就一定会有成果。

    最尴尬的地方在于,因为技术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即便是研发有了一定成果,技术提升的意义也不大。

    这也是高端制造很难提升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浩耐心的听着李宗明的麦苦,心里连一点波动都没有,因为科研本来就是这样的。

    总归,他不可能到正式会议上为企业的研发投入开口。

    但是他仔细思考着,忽然想到了理财的问题。

    同时,还想到了反重力飞行器所需要的主轴。

    那是非常关键的部件。

    当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王浩的眼神里闪过一丝亮光,嘴角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他忽然问道,“李经理,你们汉实工业是上市公司,对吧?个人可以购买股份吧?”

    “这个,当然?”李宗明有些不明白了。

    王浩继续道,“我想收购汉实工业的股票,要怎么做?”

    李宗明思考着说道,“如果是少量的股票,到证券市场购买就好了,如果是大笔收购,慢慢操作购买,转让,定增……”

    他说着不解的问道,“王院士,您怎么突然说起这个?”

    王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向苏映雪,“苏董,我记得你昨天好像是说,能帮忙做投资,对吧?我想做个投资,收购汉实工业的股份,你能帮忙操作吗?”

    苏映雪听的愣了好半天。

    这时候,李宗明开口道,“王院士,如果你是做投资的话,我觉得买我们公司的股票很不好。”

    “换做其他人,我肯定不这么说。王院士,你研究一下证券市场就知道,制造业领域,就只有超导相关的模块行情好一些,其他领域……一言难尽啊!”

    “像是我们汉实工业,最近三年不但没涨,反倒是跌了几块钱。”

    王浩摇头道,“我没做过投资,不懂你说的,但我还是看好汉实工业。”

    “……”

    李宗明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他是汉实工业的总经理,都有些不看好自己的公司。

    王浩看好?

    苏映雪则是问道,“你要买多少?如果是小额,都没关系了。”她心里想着,即便投资亏损了,自己给补上就好了。

    几十万、几百万,她根本就不在意。

    既然王浩想做个投资,就让他做就好了,也许只是临时的兴趣爱好而已。

    王浩思考了下,说道,“先投个八个亿吧?”

    “多少?”

    “八个亿?我没听错吧?”

    “……”

    “……”

    苏映雪和李宗明对视一眼,同时惊讶的长大了嘴巴。

    他们来不及惊叹王浩的身家,马上一起劝道,“王院士,不能这样啊,你投资汉实工业肯定赚不到钱。”

    “八个亿太多了,投资不是这样做的!”

    “你这样持股没有用,汉实公费的利润不高,每年的分红很少的……”

    显然。

    王浩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他肯定的说道,“我已经决定了,就买汉实工业。苏董,李经理,你们也别劝我了。”

    他说完忽然转了个话题,问向李宗明道,“现在我手里的项目,对主轴的要求很高,你们制造出来的主轴不符合要求,要不这样,我就在你们公司挂个技术顾问,你们把制造、技术资料拿给我,我抽空也研究一下。”

    “如果有国外高端的轴承样品就更好,我也研究一下,到时候,也许就能制造出符合要求的主轴了。”

    这个话题转的有点大,李宗明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王浩追问道,“不行吗?”

    “当然行、当然行!”

    李宗明深吸一口气,立刻激动的握住王浩的手,“完全没问题,王院士,你来当我们的技术顾问,是我们公司的荣耀啊!”

    “不管要什么资料,都可以,您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那就好。”

    王浩满意的点点头。

    苏映雪直接愣住了,李宗明暂时还没反应过来,她已经完全明白过来了。

    王浩是准备收购汉实工业的股份,然后自己去当技术顾问,帮助汉实工业解决主轴生产技术。

    如果能帮助汉实工业提升主轴技术,别说是赶超国际水平,哪怕只是提升个一代、两代,生产出拥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轴承,到时候,汉实工业的股价一定会大涨,他的投资肯定只能赚、没有亏。

    这才是投资的艺术啊!

    苏映雪忽然发现,自己和王浩相比,就是个投资的小白,因为王浩拥有‘只赚不赔’的投资方法,而她……

    好吧!

    这种方法也只有王浩才能用了!

第三百一十章 王浩:我果然是个平庸的人!

    其实苏映雪还是想差了。

    王浩确实是打算投入一定精力轴承的研发上,也顺便帮着自己理一下财。

    可实际上,投资对他来说是次要的,能让自己的资产增长肯定是好的事情,但他早已不把钱财看在眼里。

    在对钱财的轻看问题上,即便是有数的富豪,也很难和王浩相比,因为富豪还要考虑搭理资产,而王浩根本不需要打理,他的资产就会不断的上涨。

    其源头就在于超导材料工业公司的股份。

    虽然王浩仅持有百分之一的股份,市值预估最高也不超过一百个亿,但超导材料工业公司的股份是根本买不到的。

    哪怕花费两百亿、三百亿,或者更高的资金,也不可能买到超导材料工业公司的股份。

    全世界所有人都知道超导材料工业公司,未来根本是不可限量的,肯定会成为国际最顶尖的材料公司。

    伴随着超导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司的体量会不断的增加,未来前途一片光明。

    这种情况下,预估市值根本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百分之一的股份,未来肯定会达到几百亿,甚至更高,毕竟未来是很难想象的,就像是着名的水果公司,放在几十年前,没有人能想象水果公司的市值会达到两万亿美元的程度。

    王浩持有的股份,未来就足以让他成为有数的富豪了。

    所以他根本不需要做什么投资,个人资产就会不断的上涨,再加上最顶级科学家的地位,钱财对他来说真是如粪土一样。

    王浩重视的还是轴承技术本身,反重力飞行器需要高端的轴承,技术和精度要求比那些高端的坦克、战斗机更高。

    这种情况下,几乎只有自行研制一条路可走。

    所以王浩必定会参与到高端轴承的研发工作中,而投资就只是突如其来的小想法而已。

    接下来王浩和李宗明简单商讨了一下收购股票的问题,同时也提了几点要求,首先一点就是,要求汉实工业不要披露他担任技术顾问的消息。

    李宗明顿时感到很惊讶,也为刚才的想法感到羞愧。

    他本来是想着王浩收购了汉实工业的股份,在公布他担任汉实工业技术顾问的消息以后,公司的股价一定会短时间大涨。

    这种事情在国内有很多,而且也不触犯法律,一些明星就会依靠个人的影响力,做一些股票投资的事情。

    王浩的影响力可要比明星大太多了。

    任何公司一旦和王浩扯上关系,马上就会被市场看好,股价说立刻会暴涨,一点儿都不奇怪。

    但是王浩并没有依靠个人影响力赚钱的想法,那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

    他很认真的强调了这件事,并强调他只是参与研发,挂着技术顾问的名头,到时候,正常拨付研发经费、成果奖金,牵扯到专利给专利费就可以了。

    王浩只是做技术研发的工作,后续也不要披露和他有关的内容,他根本不想依靠个人名气来赚钱。

    这时候,李宗明对于王浩的投资,持有的态度稍稍有了变化,他觉得还是要观望一下。

    虽然对于王浩的研发能力非常有信心,但是高端制造可不是简单做一个设计,或者简单改善一个技术就能够发展的。

    哪怕只是把轴承技术提升个一代,牵扯的也是包括材料、制造工艺、设计以及附带其他技术,等等一系列的提升。

    王浩肯定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带来一些全新的东西,但短时间要起到效果实在太难了。

    “不过,有王浩担任技术顾问,碰到一些技术难题,研发能力肯定会大大提升。”

    “短时间看不到效果,时间长了,效果也肯定很显着。”李宗明思考着,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动力。

    苏映雪和李宗明的判断差不多。

    高端制造领域完全是不一样的,牵扯的技术实在太过于复杂,想要提升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果不借助王浩的名气,就只是单纯做研发,想要把技术提升上来,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当然了。

    有王浩担任技术顾问,汉实工业的未来可期。

    ……

    李宗明离开了。

    他感觉自己的收获实在太大了,本来找王浩是想让他在会议的科研政策支持上开口,结果王浩直接担任了技术顾问。

    有了王浩担任技术顾问,即便是研发经费有限制,他都感觉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另一边。

    王浩和苏映雪一起去用餐,他们去了一家有名的餐馆,坐在了一个小包厢里。

    两人面对面坐着。

    苏映雪看着对面的人,心里忍不住的感叹,回想几年前在西海的时候,王浩就只是个普通的大学教师,当时她还考虑是否让王浩帮忙做项目……

    现在王浩则已经成为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被成为人类科技‘希望’也不为过,他创造的湮灭理论成为最着名的物理理论,他解决了很多数学难题,他率领团队进行的反重力研究,是国际上最重大、高端的研究项目。

    同时,苏映雪也回想着和王浩接触的过往,心里也忍不住产生了涟漪。

    当适龄单身男女,坐在一个小包厢里,无人打扰的情况下,气氛总会变得有些小暧昧。

    苏映雪也主动说了起来,她端起了红酒杯,开口道,“王浩,我还记得第一次见面,当时你站在走廊里,脸上充满了自信。”

    “当时我还以为你是个学生,就和夏教授打听了一下,没想到,你是被东港大学辞退的讲师……”

    王浩也端起了酒杯,笑了笑道,“苏董,这么长时间不见,你还来揭我的短。”

    “你还叫我苏董,不记得了吗?上次说好了,叫我名字。”

    “……映雪?”

    苏映雪甜甜的点了点头,“是啊,我也叫你名字。”

    “映雪……还真有点不适应。”王浩笑着说道。

    两人一起轻抿了一口酒。

    苏映雪继续道,“我记得离开西海的时候,还让你多联系我,结果倒是联系过你几次,你啊……”她说着都有点郁闷。

    在离开西海以后,她有联系过王浩几次,结果王浩大部分时间都在忙。

    后来联系就慢慢少了。

    现在再见到王浩,苏映雪想想还是感觉很郁闷,人和人的关系就是这样,当联系少了以后,关系都感觉澹了。

    另外,也有一个原因是,王浩的名气越来越大。

    苏映雪的心里都不由得有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她摇头道,“我知道,你不是普通人,时间都贡献给科技事业了。”

    “你是那种很伟大的人,注定是载入史册的……”

    她感叹着。

    王浩被说的都有感觉自己很伟大,但他总感觉自己还是个普通人。

    两人慢慢的聊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气氛变得有些暧昧了。

    他们喝光了一瓶红酒,也让苏映雪的脸颊染上了红。

    酒不醉人人自醉!

    苏映雪醉了。

    王浩还是很清醒的,他看看时间就准备回酒店,他正要叫苏映雪的助理过来,结果被苏映雪阻止了。

    她拉着王浩的手,睫毛一挑一挑的,有些迷醉的说道,“王浩,送我回去吧。”

    “……好吧。”

    王浩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他让司机开车送了苏映雪回去,搀着她一起去了酒店房间。

    房门关了。

    王浩才刚转过头,腰部就被软软的手臂缠上,耳畔传来一声泥泞的轻语,“很晚了,在这里休息吧……”

    然后,他也醉了。

    他头晕。

    他感觉自己只能躺倒在床上,连一点想再出门的力气都没有,结果只能遭受无情的鲍击。

    脉动的心,

    疲惫的夜。

    ……

    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王浩才带着迷茫醒来,感受着手边的柔软,再看一眼时间后,他干脆点了个餐,随后去冲了个澡。

    等餐品送来以后,他和苏映雪一起简单吃过饭,再看了下时间,干脆磨蹭了一个小时。

    一点钟。

    王浩带着复杂的心绪走出了酒店的门,就直接去了会场,路过花坛时正巧遇到了保罗菲尔-琼斯。

    保罗菲尔-琼斯直接走了过来,最后满脸幽怨的看着王浩,眼神一动不动的也不说话。

    “怎么了?”王浩有些奇怪的问题。

    “你上午去哪了?怎么没来参会?”保罗菲尔-琼斯深吸一口气,满是幽怨的问道。

    “哦,睡过头……咳咳。”王浩注意到保罗菲尔-琼斯的表情,赶紧找了个借口,“是科技部的徐部长,找我谈了一下超导的研究问题,我本来是想来的,结果,没办法啊。”

    “……真的?”

    “当然。”王浩很肯定的点头。

    “好吧,原谅你了。”保罗菲尔-琼斯还是有些幽怨,上午是学部年会,有个流程是给新晋外籍院士颁发证书。

    这对于他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时刻,也代表了他更加的融入种花家环境。

    本来是希望王浩能在台下,看着自己取得院士证书,结果王浩根本就没来。

    在保罗菲尔-琼斯的心里,王浩就是科研事业的引领者,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结果……

    一言难尽!

    王浩能理解保罗菲尔-琼斯的心情,他赶紧加强解释,“都怪徐部长!本来是计划来参会的,结果非要讨论一下什么技术,还说这个会不重要。”

    “唉,我也是没有办法,错过了,错过了,真是太可惜了……”

    “是啊!”

    保罗菲尔-琼斯一脸认可。

    王浩做完了解释,就和保罗菲尔-琼斯一起走进了会场。

    下午依旧是学部的年会,还有几个重要的工作报告,等到了三点钟的时候就进入到颁奖环节。

    陈嘉庚科学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放在国际上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在科学院里还是很重要的。

    王浩获得了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等公布了数理科学奖以后,王浩就走到了台上,随后就是领奖过程,他还站在台上,说了一下获奖感言。

    王浩可不是一般的获奖者,他的个人名气已经达到了高峰,就不用再说什么‘个人感受’之类,只是说‘获奖很激动’,估计现场都没有人相信。

    所以他还是站位青年学者,强调一下培养青年学者,以及青年学者对科技支持的重要性。

    “我希望种花国未来能有更多的青年学者投入到数学、物理理论的研究工作中……”

    “理论研究支持科技进步,在科研的领域,青年学者才更具有创造力……”

    “我们在政-策上,也要更倾向于青年学者。”

    “……”

    在参会结束以后,好多院士拉着王浩说起了学术问题。

    一直等到了晚上七点钟,王浩才回到了酒店,就见到了等在大厅里的苏映雪。

    两人一起回了房间。

    一番耳鬓厮磨、身体力行、床前低语自不用多说。

    第二天王浩要回西海,苏映雪则要留在首都,继续参加商务部的会议,两人都要忙自己的工作。

    苏映雪非常的不舍,她紧搂着王浩不想分开。

    本来她就对王浩很有好感,再加上近两天的事情,初入爱情漩涡,只短暂分别都会很难过。

    王浩的心情则是有些复杂,他都没想到来一趟首都,再见到苏映雪会进展到这种地步,但心里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

    回去的路上,王浩回想着和苏映雪的点点滴滴,觉得到了这一步也不错,他对苏映雪还是很有好感的。

    他转头看向了保罗菲尔-琼斯,开口问道,“保罗,你对爱情和婚姻是怎么理解的?”

    保罗菲尔-琼斯顿时来了兴趣,马上道,“爱情?婚姻?当然了,你还是一个人,可能不明白,我说一下我和金翠吧!”

    他似乎是想到了江金翠,不觉带上了幸福的笑,“我们是最好的灵魂伴侣,是互补的。”

    “我们总是有很多话题,哪怕只是生活上的小事,也能说上很多……”

    “我在科研上能指导她,而她在教学工作上能指导我……”

    “我们就连外表也很匹配,你看,我的身材,她的身材……”

    “最重要的是,我们互相欣赏对方的内在美……”

    保罗菲尔-琼斯一口气说了很多,脸上的表情不由得有些得意。

    王浩都听愣了。

    他把每一条嵌入到自己和苏映雪身上,发现似乎全都不符合……

    工作互补?没有。

    话题很多?也说不上来。

    身材匹配?别开玩笑了!

    王浩脑子里出现了胖乎乎的江金翠,图像又变成了英姿飒爽的苏映雪,最后感叹着,“保罗,你果然是天才!”

    “我也这么认为,但是你比我要天才的多。”保罗菲尔-琼斯纠正了一句。

    王浩赶忙摇头,“不,我只是普通人、平庸的人,远远比不上你,最少在看待爱情问题上是这样。”

    “我对待女人,还是更注重外表,而你完全不看外表,已经上升到只注重内在美的程度,真是很了不起啊!”

    王浩高高的竖起了大拇指。

    保罗菲尔-琼斯接受了他的赞叹,有些得意的点了点头,随后仔细琢磨着似乎有些不对,就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

    刚才那句是赞扬,还是讽刺?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3991/ 第一时间欣赏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 作者:不吃小南瓜所写的《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为转载作品,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介绍:
穿越年轻博士,开局科研背锅被全网抨击,反手一个月狂刷十篇论文。
有学界大佬站出来表示:“别说是一个月,一年写十篇论文,都是灌水,都是论文刷子,是无效的科研。”
后被扒出,每一篇都是硬实力,影响巨大。
震撼全网。
当记者采访时,王浩淡然的表示,“我没有去专门做科研,那些只是给学生讲课过程中的感悟而已。”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