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明末虎啸TXT下载明末虎啸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末虎啸全文阅读

作者:遥远之矢     明末虎啸txt下载     明末虎啸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三十五章 春耕仪式

    四个时辰后,抚恤与奖赏银子终于下发完毕。…≦頂點小說,接下来,李啸开始给授田的家属颁发地契。

    130户家属喜孜孜地从李长材手中接过六开大小,用厚实牛皮纸写了田地地界,户主姓名地契,小心翼翼地揣入怀中。

    每户人家都拿得地契之后,李啸在台上对他们大声说道:“各位,为表彰你们所得的军功,现将雄唐所内1950亩无主田地分发给你们。本官与你们约定,今年这一年,不收粮税。从明年开始,一亩地收一斗粮,一年收两次,每户共缴30斗粮。到后年,则一亩地收二斗粮,一年收两次,每户共缴60斗粮。自此以后,永为定例,再不增加粮税。”

    李啸言毕,立刻引发了一阵欢呼。每户授得田土的家属,都用热烈欣喜的眼光看着李啸。

    李啸微笑地回望着他们的目光,心下亦是莫名的欢欣。这个纳粮税的数字,是他仔细计算过的。

    在安东卫地区,每年秋分之后,可种冬小麦,至明年5月成熟。随后在谷雨或芒种之间,便可种高梁,到复种小麦前可成熟收割。这样一来,每户农家一年可有两季收获,这就是李啸决定一年收两次粮的做法依据。

    而按明朝的种植水平,一亩良田中,可产小麦8斗,高梁产量略大,可产11斗左右。而按雄唐所这些中下品质的田地,一亩田地,估计可产小麦5至6斗,高梁7至8斗左右。

    这样一来,按最低产量算,每户人家一年可产小麦75斗,高梁105斗,粮食总量为180斗,李啸的粮税政策。要求他们不限品类,只缴纳60斗粮,只占了每户产值的三分之一,比起明朝普遍的过半粮食上缴,实在是太优惠了。

    而且农户如果努力改善土地质量,大力施肥精耕细作的话,一年粮食总量绝对会在200斗以上。这样一来,粮税负担便会更轻省。

    这样的话,从后年开始,李啸每年可增加780石的粮食收入。虽然相比全军所需用粮仍旧很少,但这却是李啸军收入增加的开始。

    李啸看到李长材、李忠文等人投来的目光,亦是满满的钦佩与感激。

    李啸望着下面群情振奋的新农户们,继续大声说道:“现在下发之田土,为我军公田。尔等不得弃耕,不得转卖,如确有家属不愿或不能耕作,可交还地契至民政司,由民政司重新安排新户耕作。各位听明白了吗?”

    “明白!”下面又是一片欢欣的叫喊。

    “很好。等下由军前赞画告诉各位分发农具、种子、和耕牛的细节规定,以及每十户人家设立里正的安排。”

    李啸下了站台,让李长材上台来和他们讲述这些规定。

    李长材的规定讲完,不知不觉已是黄昏将过。

    这时有些新授田的家属。忍不住想去看看自已的新田地,李长材制止了他们,让他们今天先去把行李物品打包整理好,告诉他们明天一早。他将会亲自带他们前去选地并安顿。

    李啸把李长材叫过来,告诉他,这些农户搬过去后。如果当地房屋不够分,便从马耆山拆些草棚过去,以便这些农户能安心定居。

    李长才欢喜应诺,然后对李啸说道:“大人,现在种小麦的农时已过,可去安东卫城进一些粟子来种。粟子成熟期短,耐干旱,耐瘠薄,极适合在初春之时播种,最多三个月便可收获,随后可开始种高梁,等到了秋天后,再安排农户种小麦吧。”

    李啸点头道:“此法不错,就按长材你所说的办。”

    李长材应声离去,李啸望着一众欢欣跳跃而去的授田农户,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第二天,130户授田家属,总共295人,带上行李包裹,在李长材的率领下,前往雄唐所的那些耕地。

    马耆山剩下的1825名家属十分羡慕地欢送他们离开。

    每个人都在想,他们总算是有个好去处了,自已该会被怎么安排呢。

    这也是李啸在一直思考的问题,虽然他现在还没有什么更好的安排。

    又是一周过去了,农户春耕的各类准备措施皆以完备,李长材亲自邀请李啸前去参加新农户的春耕仪式。

    闻听得还有春耕仪式,卓那希一脸新奇与兴奋,嚷着要与李啸一起去。李啸拗不过她,只得带上。

    李啸换了一身崭新的衣服,带着卓那希,连同黄策等一众护骑,来到农户定居之地。

    热闹的鞭炮和喧天的锣鼓一同响起,好闻的硝烟味飘散开来,从淡淡云彩中透出的点点阳光,映照着身着新衣服的农户们,那张张喜气洋溢生气勃勃的脸。

    卓那希东张西望,这些汉民族的习俗,每一处都让她感觉惊奇。尤其是那些农户喜悦欢快的眼神,卓那希以前从未在自家的包衣阿哈处见过。

    李长材首先摆开一张桌案,请李啸为这个新成立的村寨命名。

    李啸想了想,在展开的宣纸上,挥毫泼墨,写了龙飞凤舞的“兴和村”三字。

    看着李啸铁划银勾的字迹,卓那希望向他的眼神充满了崇拜。

    李长材掂须笑道:“好个兴和村,兴旺和睦,李大人真真好寓意。我明天便去安东卫城刻成石牌,立于村前。”

    众人皆大笑,李长材随即宣布,春耕仪式开始。

    锣鼓与鞭炮立刻高声大起,浓烈的硝烟薰得卓那希几乎难以呼吸,看着周围拥挤的人流,她下意识地抓紧了李啸的衣摆。

    李啸看到,众农户们在震耳的鞭炮与锣鼓声中,抬出一只硕大的纸糊耕牛,然后将几把黄米、黄豆等粮食抛向纸牛,表示新的一年风雨调和,五谷丰登。

    按李长材悄悄对李啸说过的仪式要求,李啸率众人来到田中,焚香祷祝,祀奠皇天厚土,他领头三叩三拜,众农户们则跟随在后依礼参拜。

    李啸望向天空,高悬的太阳有一张和蔼的笑脸与他对视。

    祭奠完皇天厚土后,李啸又率众三叩三拜东南西北四方土地神灵,随后李啸亲自扶犁,套上耕牛犁田,一声悦耳的扬鞭后,耕牛奋蹄前行,大团大团地掀起沉睡一冬的泥块,犁出了一道深深的泥沟。

    李啸的这个动作,象征着春耕正式开始。

    李啸卸下犁钯,看着农户抬着纸牛围着田土转了几圈,然后放在田地的中央点火烧掉。至此,春耕仪式正式结束。

    李啸带着卓那希离开之际,犹能听到快乐开耕的农人们在放声高歌:““秋耕深,春耕浅。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春耕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耕好耙好,光长庄稼不长草。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

    李啸悄悄地看了看身后的卓那希,发现这个女真族的女子同样在竖着耳朵聚精会神地听农夫的歌谣,脸上似有莫名的沉醉向往之色。

    李啸心下暗暗想道,卓那希,你可知道,这些汉族千年传唱的春耕民谣,乃是我们大汉民族代代传续永恒不灭的精神之魂。。。。。。(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六章 谁说盐碱地无用

    回到马耆山后,心情大好的李啸随即下令,让李忠文与刘扬壮前往雄唐所其他各散落村庄,给当地的村民百姓登记户口散发腰牌。

    这些1253名散居的百姓生活条件更为艰苦,因为田亩产出极低,连基本的生存都相当困难,差不多是人人衣衫褴褛面有菜色。李啸决定,不收这些穷苦百姓的粮税,相反的,以后有条件了,还要尽心改善他们的生活。

    而付铁与刘一显则去给渔民们上户口,发腰牌,李啸曾一度考虑要不要让这些渔民交税,后来还是感觉暂时不收为好,毕竟他们户数太少,而且是靠海吃饭,没有占用土地。

    李啸随后听从李忠文建议,在军中下发通知,告诉全体人员,如果有什么合适的增加雄唐所经济收入的措施,皆可提出来,如被采纳,定有奖励。

    又是一天晚饭时间到了,训练完毕的辅兵们开始进餐,而辅兵郑如宝却没有食欲。

    坐在一个角落里的他,一手拿着一只热乎乎的面馍,一手捏着一只蒸得红通通的诱人海虾,望着旁边吃得狼吞虎咽的队友,却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

    郑如宝永远记得那一天,登州孙喬镇那个严寒的冬日,处于冻死边缘的单身流民郑如宝,被突骑队长上官云杰选中,带回了李啸军,从而幸运逃脱了冻毙街头的命运。

    随着在李啸军中呆的时间越长,郑如宝就越后悔自已加入李啸军太晚。

    他是李啸军准备离开登州前才加入的,当时李啸军在登州的大仗都已打完,挑选流民完全是为了将来而作的人员贮备。而郑如宝因为身体素质一般,没有入选战兵,从登州到安东卫,一直都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辅兵。

    其实郑如宝很珍惜现在的生活。

    那天他从李长材手里接过属于自已的户口本,戴上刻了自已名字的腰牌时,郑如宝越发切实地感觉自已与李啸军血肉相联,密不可分。

    不过。珍惜现在的生活与向往更美好的未来并不矛盾。

    辅兵阵中的郑如宝,曾眼热地看着那些有军功的战兵领取的赏银,也颇怀羡慕地看过那些分得田土的家属前往兴和村定居耕作。

    郑如宝在心中隐隐地感觉,自已其实也可以做一番大事业的。只不过,暂时没机会。

    他看到李啸在全军兵营张贴的那份有奖告示,能感觉自已的心在砰砰地跳。

    他知道,自已的机会,来临了。

    只是。从三品的同知大人李啸,会在乎自已这样一名小小辅兵的建议吗?

    想到这一点,郑如宝又开始犹豫,到现在为止,郑如宝已想了两天。

    最终他下定了决心,快速吃完分给自已的那只海虾与面馍后,郑如宝鼓足勇气将自已的想法禀告给发放腰牌回来的军前赞画李忠文。

    郑如宝没想到,李忠文听完他建议后,大喜过望,连忙带他去见李啸。

    李啸正在自已的房间中准备休息。听得外面李忠文叫喊,连忙让他们进来。

    李忠文刚跨入房门,便一脸喜色地对李啸说道:“大人,这位郑如宝军士刚刚向学生建言,倒有个极好的法子为我军增加经济收入。”

    李啸顿时来了兴趣,让两人就座详谈。

    郑如宝心下拘谨,在一个凳子上斜签着坐下。

    “郑如宝,你有何好建议,请一一告诉本官。”李啸和颜悦色地说道。

    郑如宝听得李啸言语亲切,心头一暖。忙说道:“李大人,在下认为,我雄唐所内,大量的盐碱城弃置不用。实为可惜。”

    李啸叹道:“这盐碱非是本官不想利用,只是上面庄稼难种,没什么好办法,难只能暂时闲置。”

    郑如宝忙说道:“大人,这些盐碱地,经改良后。其盐碱程度会减弱很多,虽然还不能用于种粮食,却可以用来种桑树。因为桑树为耐弱盐碱、耐低温干旱之树木,完全可以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上种植。桑树若能种植,便可以养蚕缫丝,此为可为我军一大财源。小人家乡登州,以前在家里时,也在盐碱地种过桑树,若大人信得过我,小人愿为大人改造盐碱地种桑。”

    郑如宝的这番话,让李啸不觉心头大喜。

    他看过明史资料,知道养蚕缫丝的利润乃是极高,若能改良盐碱地,用来种桑养蚕,却是最好不过。

    李啸心下决定,为加快速度,充分利用时间,这一次整治盐碱地,先以一千亩盐碱地为试验。

    明末松江府的相关资料中记载,当时每亩桑田可产桑叶1600斤,可养蚕虫10斤,生茧100斤,缫丝10斤。而生丝在明朝国内的价格,大约 是每斤6~7钱银子,每担60~72两这样的价格。也就是说,如果李啸能有1000亩田拿来种桑缫丝的话,每年可获生丝一万斤,售出可得银子5000~6000两。

    而且,生丝这种东西,若只在国内销售的话,价格不算太高,真正利润大的,乃是对外出口贸易。明末海外贸易资料显示,当时许多洋商从广州购买生丝贩回欧洲各国,或者转运美洲墨西哥等地纺织,其进货价约在每担160~180两之间,为国内市场价的三倍!如果是质量好,品相佳,份量充足没有弄虚作假的优质生丝,更可高达每担300~400两之多!

    李啸不觉想起前世的历史书所记录的,大海商兼大海寇郑芝龙,把福建生产的生丝贩运到日本后,每担的出手价更高达600两,达到国内市场价格的十倍!实在是完完全全的暴利。生丝贸易因此成为郑芝龙迅速崛起的重要财源。甚至,在福建因此有了「一船细丝朝东去,一船花银往家来」这样的的儿童民谣。

    李啸算得清楚,哪怕自已只开了一千亩桑田,每年只产这一百担生丝,卖到海外的话,就有4~6万两银子啊!

    李啸不由得心下大喜,忙说道:“郑如宝,你之建议甚好。这样吧,我将你从辅兵队中调出,担任桑蚕课课长,今后专管桑蚕之事。”

    郑如宝顿时一脸喜色,他连忙说道:“小的定为大人尽心效力。”

    李啸转头对李忠文说道:“赏给郑如宝献策赏银20两,并在全军张贴布告,以彰其功。忠文,这桑蚕之事,就暂由你协助郑如宝,所需资金人力一概优先,务必早日改造好土地,植桑养蚕。”

    李忠文拱手而道:“大人请放心,学生定会尽力协助郑课长。”(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事在人为

    第二天上午,郑如宝带着李啸与李忠文等人,一起来到马耆山下一块盐碱地处。

    郑如宝指着盐碱地上的白色霜晶说道:“大人请看,这些白色之物,便是盐碱,此土俗称烧土,其意为能烧死树苗与种子之土。此土肥力极差,易于板结硬化,连野草亦难生长。定需彻底改良方可使用。”

    李忠文在旁边说道:“既如此,该如何着手呢?”

    郑如宝连忙说道:“一般来说,治盐碱地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便是去盐。”

    李啸点头道:“如宝,你详细说来。”

    郑如宝说道:“所谓去盐,便是将盐碱地表面结晶盐土彻底铲去,现在已是初春,土地皆已解冻,可先派人手将此项工作完成。”

    李忠文哦了一声,又忙问道:“是否这样一来,就完成了去盐的工作?”

    郑如宝摇摇头:“没这么容易,这只是除去表面的盐皮。在铲去表面结晶盐皮后,需得挖掘引水沟,引来活水漫洗,将土壤中的盐份溶化,这样一来,土中盐份溶于水中,一可通过排水沟排出,二可因此随水渗透至土地下层。按我原来的经验,大概要两天一灌一排,连灌三次后,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去盐的工作。”

    李啸笑道:“如宝到底是懂行的人,说得很有条理。那接下来第二步要如何呢?”

    郑如宝也笑了,他挠了挠头说道:“在下不敢说懂行,一点经验而已。这第二步,就是翻耕。”

    李忠文插言道:“这个我倒能想到,应该是将土地彻底翻过来耕作之意吧?”

    郑如宝点点头:“正是此意。在下观察过,盐碱在土层中的分布情况为,地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经过去盐后的表层土壤中所残留的盐碱翻扣到耕层下边。把下层含盐碱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翻耕还能疏松土层,减弱土壤水份散失,可有效地防止土壤重返盐碱状态。在山东,春季与秋季是返盐较重的季节。此时开始翻耕最为有利。”

    李忠文掂须而道:“原来如此。”

    郑如宝笑了笑,又说道:“最后一步,则是上肥。要注意,不可上带盐碱之类肥料,如草木灰之类常用农肥。皆不可用。要直接淋人畜粪便之类。这样土中的盐碱反会减少,又可有效增加土壤肥力。”

    郑如宝说完,李啸沉吟了一下,他知道,郑如宝之所以要只淋人畜粪便,因为这类有机肥料皆带弱酸性,正好可与土壤中的盐碱相中和。而草木灰为弱碱性, 故不可用。当然,明代的郑如宝不知道其中的化学原理,但他能摸索出这套方法。却是难得。

    李啸笑着对郑如宝说道:“郑如宝,就按你所说的方法去做吧。现在首先开垦出一千亩盐碱地出来,如试验成功了,再作大范围推广。”

    郑如宝连忙说道:“大人,如欲加快进度,需得多派人手。”

    李啸回道:“这个人力物力,我可让李忠文尽力协助你,你自已对接下来的工作又作何安排?”

    郑如宝回答:“大人,去盐的工作,一个劳力一天可完成除表面盐皮1亩。如此一来1000亩地则需1000人力。在下认为,在铲去盐皮之时,还需派人从靠河水处开渠引水灌地,争取铲皮完成之时。水沟亦能挖好。”

    李忠文点头道:“铲盐与开渠的人力,我会放排好,接下来又要怎么做呢?”

    郑如宝回答:“去盐完成后,可立刻开始翻耕,因为有耕牛可用,一头牛一天可翻耕一亩半。我算过时间,等到我们这边要开始翻耕时,兴和村中的春耕早已结束,正好可以从他们那边借耕牛过来使用。”

    李忠文接过话来:“那这样的话,那些人畜粪肥,也需提前备好,跟着翻耕的进度播撒。”

    郑如福点头道:“大人说得对,我计算了一下,若要完成这1000亩盐碱地改良,如果人手足够的话,去盐工作约需**天左右。再有一周多的时间,人与牛一齐翻耕撒肥完毕,这样一来,最多半个多月,便可全部完成。”

    李忠文突然想到了什么,问李啸道:“大人,这一千亩桑田,是选择我雄唐所哪个位置呢?”

    李啸想了想道:“为了便于去盐与灌溉,就在绣针河的支流荻水处开辟吧,这里正好在我雄唐所的中间靠北位置,将来不论是运丝至港口,还是再作扩展,皆是方便。”

    郑如宝连声道:“大人这个安排好,将来这块地区里,不能用来种植的空闲地块,正好开设养蚕作坊与缫丝工坊,这样从产出桑叶到加工,都是便利得紧。”

    李啸笑了笑,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其实李啸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想法没有说出来。

    那就是他将来若有条件,不光要卖生丝,更要卖丝绸。如果把生丝纺纱织染加工成丝绸,获利会进一步暴涨。

    李啸前世看过明朝丝绸加工的一些资料,一般来说,生丝在纺织前要经过沸煮、漂白、染色和复缫几道工序的处理。在这一处理过程中,会有一些生丝消耗损失。据统计,在松江府这样的纺织技术成熟的地方,大约一斤半生丝可以制作一斤绸缎。

    至于绸缎价格,视种类质量不同,每匹大约在10~20两白银之间,少数品质极佳者,更可以达到30~40两白银。若是把绸缎重量以每匹长5丈重24两,价格也以每 匹15两的中间值估计,那么每一担半生丝可以织染出一担绸缎,约为80匹,价格可高达1200两白银。而这只是国内市场价格,出口价需要再翻上两三倍,可达3000两以上!

    这样算来,就算加上织成绸缎而产生消耗,那么同等重量的绸缎比生丝的出口价格,高了整整10倍多!

    可以轻易地算出,1000亩桑园若能产出100担生丝,那么,便可产出66担丝绸,约5280匹,出口价格更可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整整198000两!

    更重要的是,种桑养蚕织缎是可持续产业,是可再生资源。黄金白银会挖完,但是生丝绸缎却是可以年复一年地持续生产。

    事在人为啊!这看似无用的盐碱地,若真能成为种植桑树的土地,岂不为雄唐所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李啸心想,现在是农历二月中旬,那么按郑如宝的安排,顶多到下月中旬,便可开始种植桑树了。

    想到这里李啸转头对李忠文说道:“那么,为加快改良进度,把现在马耆山全部空闲人力都调过来吧。如果人手还不够,可将雄唐所各散居百姓中抽调劳力,告诉他们,只要来干活,吃饭管饱。”

    李忠文应声说道:“学生谨遵大人之令。”(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八章 雄唐所分区规划

    李啸是个说干就干的人,回到马耆山后,他让李忠文即刻去通知山上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家属,安排他们明天便跟着郑如宝去改良盐碱地。而那些工匠则被安排去开挖沟渠,修建从荻水中引水的水沟以及盐碱地排水沟。

    刚刚给渔民上完户口回来的刘一显与付铁,则被李啸安排去雄唐所各处散落村子,通知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让他们前来做事,并告诉他们做事的日子里,吃饭管饱,晚上回去还可以给家人带一顿晚饭。

    而昨天才从兴和村回来的李长材,则被李啸安排与刘扬壮一起,立刻去安卫城购买劳动工具。

    到了当天晚上,全部准备工作完毕。

    第二天上午,吃过早饭后,由1200多名家属与工匠组成浩大的队伍,跟着一脸喜色的郑如宝下山而去。

    等他们到达李啸指定的开垦位置时,已有400多名闻讯赶来的村民在开垦处等待。

    桑蚕课长郑如宝四处奔跑,给劳动人员分发工具并安排任务。很快,热火朝天的劳动立刻开始了。

    李啸另外交待了后勤队长刘扬壮,中饭与晚饭,都由后勤队安排人员着送饭到干活场地,尽量不要耽搁宝贵的农时。同时要保证每名劳动者都能吃到足够的鱼虾肉,以保证干活的体力。

    刘扬壮大笑回复:“这是自然,何劳大人吩咐。”

    郑如宝一脸兴奋地向李啸跑过来,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大声说道:“在下没想大人能安排这么多人过来,这下进度可就快了,在下估计,最多十天,就可全部完成这1000亩的盐碱地的改良工作。”

    李啸大笑:“好好干,你自已把握进度,要及时去安东卫城采买定购桑苗。你到时可与李材先生一起去,一定要选些好桑苗回来。”

    郑如宝拱手笑道:“且待这两天工作顺畅了。我便立刻与李先生前去。大人放心吧,我自有安排,不会耽误种桑的。”

    。。。。。。

    李啸等人一直呆到中午,在工地上吃完午饭才回去。

    回去时。李啸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那就是,现在的雄唐所,是否有必要开始象现代的城市规划一样,划分城市功能区。

    回到狮子峰的议事大厅,李啸立刻与李长材、李忠文、刘一显、刘扬壮、付铁五人商议此事。

    李啸向他们讲述了自已的想法。

    “各位。本官有个想法,现在雄唐所,应该要开始分区管理才好,如此日后规划才会景然有序。”李啸侃侃而谈。

    “大人说得有道理。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划的话,雄唐所日后定会蔽端丛生,管理不便。”李忠文掂须附合。

    “却不知道大人要如何划分?”问话的是付铁。

    “各位请看,”李啸摊开李忠文当日粗粗绘制的雄唐所地形图,细细说道:“我的意见,可将雄唐所划分为5个区。一个是我雄唐所现在已在中南部建成兴和村,那么兴和村及周边临近之地,可命名为的南和区。”

    刘一显笑道:“南和区,这个名字好,大人之意,在下在想,应该是将这一片土地划分为农业区吧。”

    李啸笑道:“刘叔所言甚是,这块土地,便是我军农业区,乃是我雄唐所最重要的粮食产区。规划为方圆100多里。将来还要将此区内,将可以开垦的荒地开垦出来,进一步为我军增加粮食产量。”

    “那我军现在中北部建了蚕桑试验田,是不是要划成蚕桑区呢?”李长材若有所思的问道。

    “长材之意。甚合我心。就以现在的蚕桑试验田亩为中心,将这中北部周围的盐碱地的大片地方,划为蚕桑区。”

    “可以叫它北兴区。”付铁一脸笑容地急急插言。

    “嗯,这名字不错,这北兴区将是我军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地,面积也是最大。初步规划为方圆300多里。”李啸一脸兴奋之色。

    “那这样规划的话,还有东西两头的土地可以划分。”刘扬壮也插了一句。

    “各位,这东边,因其靠海,我打算将其划为工坊区,面积设为方圆200多里,将来要在这里修建港口,修建各类工厂作坊。”

    “此区在东,学生以为,取日出东方之意,可命名为东升区。”李忠文颔首而道。

    “此名字甚好,各位,等日后资金更充裕,人口更多之时,我打算在东升区,建起比安东卫城还大的一座城市,取代现在的马耆山,成为我雄唐所的真正经济、商业、文化中心。”李啸眼中,精光闪烁。

    “太好了,在大城市中可比这马耆山要舒服得多了。”付铁喜笑颜开。

    “李大人之雄心壮志,我等叹服。”李长材闻得李啸此语,脸上亦是一脸向往,看着李啸的眼神更加热切。

    李啸回给他一个温和的笑脸,随即又说道:“最后,就是西边这马耆山一带了,因此这里产铁和木头,以后,我打算将此地建成一个重型工业区,什么铁厂,炭厂,砖厂,枪械厂,火炮厂等等,皆开办在这里,规划大小为包含马耆山在内的方圆120多里。”

    “哈哈,这个名字我来取吧,我军以后要发展壮大,这钢铁产业乃是根本。就从我的名字取一个字,叫西壮区吧。”刘扬壮朗声大笑。

    众人皆大笑,认可了刘扬壮灵机一动想出来的名字。每个人眼中都闪着希望的神采,大家都被李啸的蓝图所打动了。

    李长材突然想到一点,他问道:“李大人,如果这样规划的话,我军的战兵今后将屯驻在哪里呢?”

    “这就是我规划的最后一个区了,处于西壮区与南和区之间,具体为从仙女峰至兴和村这块土地,规划土地方圆80多里。里面包括军营、训练场与小型牧场。就用个平常名字,叫屯军区好了。”李啸笑道:“各位,至此,雄唐所方圆800多里地全部规划完毕。”

    “李大人之规划,甚是有条理有特点,这样一来,我雄唐所各项工作皆可井井有条地开展了。”李忠文脸上是满满的欣赏之色。

    “咳,我们李大人那是文武全才,没得说。”付铁也在一旁打趣。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等笑声方歇,李啸接着说道:“现在雄唐所各区规划完毕,接下来,我要对民政司做更进一步的安排。”

    李长材忙道:“请大人明示。”

    李啸说道:“现在雄唐所内,万事皆新,故我不打算采用大明现行的卫所制度。现在事情不算太多,我军先创立民政司以管理百姓民情。现在我宣布,民政司总体由李长材负责,下面按区设立分所。”

    看着众人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自已讲话,李啸平静地说道:“东升区的民政司分所由付铁负责,南和区民政司由民政司长李长材兼任,北兴区民政司分所由李忠文任分所长,西壮区的民政司分所长由刘一显担任。各位分所长,皆受司长李长材管理。刘扬壮你管理后勤队,事情繁多,我就不委任了。”

    “那么李大人,我们任这个民政司分所长,主要是管些什么呢?”付铁好奇地问道。

    “各位,你们主要负责维持当地治安,登记核查新增百姓户口,查验当地百姓腰牌佩戴,处理百姓之间的民事纠纷之类。”李啸回答道。

    “大人,若要维持治安,需得拔给兵力人手方可。”刘一显连忙提醒李啸。

    “此事我已想过,这些兵力人手,可由我军伤残军士担任。刘扬壮,现在我军中,恢复好了,却不能达到归队继续战斗要求的伤残军士,有多少人?”李啸问。

    “禀大人,有56人。”

    “很好,那就按4个区每区分14人,成为该区的镇抚队,主管当地治安与协助分所长工作。再从这些军人中选中一人,为镇抚队长,选拔原则为,原先担任过军官职务的人优先,治安队全体人员受民政司分所长的节制与管理。”李啸朗声说道。

    “大人,是不是接下要在各区成立办公场所?”李长材问道。

    “是的,这事由李长材与刘一显你二人负责,招些泥水匠于各区建好分所后,各位就前去上任吧。”李啸的脸上,又是满满的笑容。(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九章 绸缎换种马

    让李啸没有想到的是,热火朝天的开垦盐碱地工作开始后的第三天,三名葡萄牙人竟然硬拉着火器总头赵杰,大咧咧地进入议事大厅,声称找李啸要赏银。

    看到赵杰脸上一副无可奈何的表情,李啸忍住笑意没有表露,让四人落座而谈。

    萨琮首先开口:“尊敬的李大人,我们听说,你打算给能够带来经济收益的人丰厚奖赏,可是事实?”

    李啸随即回答:“这是自然,本官说话向无虚言。“

    萨琮的蓝眼珠中立刻跳跃着灼灼的光采:“那好,李大人,我等有个极好建议,相信你一定会采纳的。”

    “愿闻其详。”李啸大笑。

    一旁的阿弥额尔插话过来:“李大人,我军中现有的130多匹军马,我看过,皆是普通的蒙古马种,这类马种,虽耐力好易喂养,便身材太过矮小,速度也不够快。我等认为,可以对马种进行改良。”

    李啸说道:“你的意思,是要通过引进优良马种,以逐渐汰换现有的军马吗?”

    阿弥额尔笑道:“李大人真是个聪明的长官,我们的建议就是如此。当然,我们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我们知道哪里有合适的种马来源。”

    李啸忙道:“但请告知。”

    阿弥额尔还未回答,一直没说话的拂朗亚兰达开口了:“李大人,你听说过柏布马吗?”

    李啸眨了眨眼,然后摇了摇头。

    一旁的萨琮笑了起来:“李大人,这柏布马,在北非与南欧,可是号称最优秀的战马。而且这类马种,还是现在鼎鼎大名的英国纯血马的祖先,也是久负盛名的阿拉伯马的亲戚。”

    见李啸听得聚精会神,一旁的阿弥额尔顿时来了兴致,他兴致勃勃地赶紧说道:“大人,柏布马原产北非。这种柏布马高大强壮、耐力超强、速度快、反应快,训练为战马之后,柏布马与阿拉伯战马一样,面对对手的时候。不会鸣嘶,以降低对手的警觉,在战场上的表现异常勇敢,就算是进攻的时候遭遇到了惊吓,也绝不退却。堪称与阿拉伯马齐名的顶级战马。但他的价格却比阿拉伯马要便宜得多。也更易喂养与适应环境。所以我们在想,如果能引进这种马来代替现在的蒙古马,对我军的骑兵作战,会是一个大大的提升与帮助。”

    李啸笑道:“今天李某倒是长知识了,你们的建议非常好。”

    拂朗亚兰达补充道:“大人,你知道吗,当今世界,很多马种通过它的改良,培育出了很多优良的新马种。如果我们引进马种后,不单可繁育柏布马作为战马使用。还可以与现有的蒙古马交配改良。生产出新马种来,如果效果好的话,既可以留为战马,又可以卖马为我军增加收入。”

    李啸大笑:“三位想得透彻,很好,这个建议我准了。只是,这柏布马,要去哪里买呢?”

    萨琮抢过话来:“大人,在我们葡萄牙的人的据点澳门,驻守的葡萄牙的军队专门配备了这类马匹。我们可以从澳门的葡萄牙军队处购买引进。”

    “澳门,有点远啊。”李啸沉吟了起来。

    “大人,我听说,我们现在有水师军舰一直停在安东卫港口。那我们可以坐水师的军舰去澳门。我们算过时间,最多半年之内,可以返回。”阿弥额尔眨着眼睛说道。

    “那在澳门买的那价格是多少?李啸想了想,问道。

    “大约是一百二十两银子。“萨琮赶紧说道,见李啸皱起眉头,他连忙补充道:”大人。如果我们采购的数量多的话,应该可以优惠一点。”

    “那这样的话,引进多么马匹合适呢?”李啸又问。

    “大人,我军中现有一百多名骑兵,为保证乘骑与替换,就先引进个200匹吧。”一直没说话的赵杰开口了。

    “这也是我们的想法,就算回来的路上,会有马匹死掉,也不会因此而导致骑兵不能有柏布马可以骑乘。”拂朗亚兰达补充道。

    李啸沉吟起来,三名葡萄牙人所说的的更换战马的建议,其实很不错。只是李啸在想,这个价格,却是太高了些。

    如果按一百二十两银子一匹的价格计算,那么购入200匹后,价格就要24000两!

    不料,没等李啸说话,赵杰先笑着说道:“大人可是为价格过贵而忧虑,我倒有个办法,可以不用花银子。”

    “赵总头有何好办法?”

    “大人,我军现在有储存绸缎2230匹,在下觉得,我军没有专门的布匹仓库,这些绸缎一直存在这里,也不是个办法。很可能会有有虫蛀与霉变,倒不如趁此机会,全部带到澳门去销售。这样一来,不需要花我军银两,便可买回种马,另外还可为我军增加一大笔收入。”赵杰侃侃而谈,一脸兴奋。

    李啸点头赞同了他的想法。

    他知道,按明末广州商行的绸缎价格,一匹绸缎为5两银子,那么2230匹绸缎价格总额为83625两!

    也就是说,除掉买马的24000两银子,李啸还可以赚得到59625两白银!

    这绝对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李啸大手一挥:“准了!就按赵总头的意见行事。”

    三个葡萄牙人一脸喜色:“多谢大人采纳。”

    李啸想了想道:“你们若都去澳门了,这火器部队训练,可曾安排好?”

    赵杰回答道:“现在我军钢铁尚未投产,火器研究暂无法开展,我已安排副总头顾子发负责每日训练,当不会出差错。”

    李啸笑道:“如此,我便放心了。赵杰,这一路上,你可得把这几个葡萄牙人看好了,要是跑了一个,拿你是问。”

    赵杰大笑:“若跑了一个,赵某提头来见。”

    随后,李啸让人去把正在训练的突骑队长上官云杰叫来。

    “大人找我何事?”一脸汗水的上官云杰拱手问道。

    “云杰,现在骑兵训练,暂时由副队长鲍照负责,我安排你一项新任务。”李啸平静说道。

    “什么任务?”

    “与三名葡萄牙人,一同坐船前往澳门买种马。”

    上官云杰犹是一片迷怔,待李啸简要地将去澳门买种马一事向他说明后,上官云杰脸上霎时浮现惊喜的笑容。

    “大人放心!小的对马也算颇有了解,此去澳门,定当为大人选得好马回来,路上也会尽量将马匹照顾好。”上官云杰脸上泛红,神情莫名激动。

    “好吧,那就着你上官云杰、赵杰、拂朗亚兰达、阿弥额尔,萨琮五人一同前往澳门买马。一路上,由上官云杰总体负责管理。我今晚便飞鸽传书,通知水师总头马屿。你们准备好了,便出发吧。”

    “在下明白。”上官云杰与赵杰一齐拱手道。

    “大人,那我们的赏银呢?”三个葡萄牙人面带焦急之色,几乎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

    “我李啸说话算数,赏银会给你们的。这样吧,每人赏银30两。不过,要等你们从澳门回来再发。本官怕你们拿了钱,就跑到澳门不回来了。”李啸脸上带着戏谑的笑容说道。

    众人皆大笑,只有三个葡萄牙人一脸苦色,互相瞪着眼睛观望对方,眼神中满是无奈。(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章 如何安排俘虏

    两天后,一艘装着2230匹绸缎的全副武装的二号福船,从安东卫水师港口缓驶出。

    这艘武装福船由李啸新任命的水师副总头余昊然亲自驾驶,李啸在给水师总头马屿的信中,要他务秘派出可靠有经验的人手前往澳门。于是,马屿便安排了操船经验丰富的副手余昊然亲自驾驶。

    上官云杰、赵杰与三名葡萄牙人伫立船舷,咸腥寒冷的海风顿时扑面而来。放眼远望,海天相接处,有如一条细细的灰线,在目光的尽头晃动。船只周围空无一物,只有成群的海鸥围着被北风吹得极鼓的船帆鸣叫,上下翻飞。

    一声悠长的抱怨传入了赵杰的耳朵。

    “唉,这位李大人,他为什么就这么对我们不放心呢?”说话的人,是一脸不乐意状的葡萄牙人阿弥额尔。

    “中国人害怕我们逃走了。”旁边的萨琮做了一个夸张的逃跑姿势。

    “可能这位李大人,从来就没在心里信任过我们吧。”拂朗亚兰达脸上浮现一种莫名的苦涩。

    赵杰听到他们的议论,缓缓走了过来,朗声说道:“各位先生,你们想多了。我们中国人有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李大人若信不过你们,何必派你们一起出驶澳门?”

    “那他为什么扣着赏银不给我们?”萨琮也是一脸不满。

    “哈哈,你们这几个洋人倒还想得挺多。我告诉你们,在我们大明,象李大人这样开明通达又富有智谋的长官,实在是凤毛麟角。你们几个能遇上,却是难得的福气。李大人说过你们回去后会给你们,就一定会给的。如果没给,把我这个头砍了去。”听到他们说话的上官云杰也走了过来,边说话边用手做了个砍脖子的姿势。

    “各位,不用再纠结了。我说过。我们将会一起做一番大事业的。我相信,如果我们把购买种马的事情办好了。莫说这点赏银,将来肯定还会有更多的赏赐更多的荣耀在等着我们。”赵杰微笑着,向三个葡萄牙人伸手做了个“v”字。

    。。。。。。

    在赵杰他们离开雄唐所的第二天。带着一队辅兵,前往周围着县城与村寨贩买刀剑枪盾的常正与关质,终于回到了马耆山。

    “李大人,我们终于把全部的刀剑枪盾都卖完了。他娘的,每日东奔西跑。可把我等累得够呛。”常正一脸笑容地进得议事大厅,却是连连开口抱怨。

    “两位辛苦了,这近一个月的奔忙实为不易,来来,都坐下说话。”李啸脸上笑容满满,连声招呼。

    “李大人,你不知道,安东卫经过了这场战乱,各村寨及临近县城中,逃走的百姓很多。这人一少。买武器的人可就难遇上呀。”关质在旁边叹气说道。

    “大人,你可知道,我们去了莒南县时,发现那家仁心医铺搬走了。”常正在一旁小声说道。

    李啸突然感觉内心仿佛被刺了一下一般。

    “可知搬哪去了么?”李啸急急发问。

    “听那些街坊说,孙大夫为躲避战乱,将医铺搬到蒙阴县的亲戚那儿去了。”常正答道。

    李啸哦了一声,没有继续发问。

    他在心中迅速地浮起孙婉儿那如苹果般清丽的脸,想起这个姑娘当日痴痴地说一定会好好等他回来,心头猛地一阵难过。

    婉儿,李啸回来了。为什么,你却又离开了呢?

    何况,还是因为我回来才带来的这场战事。。。。。。

    李啸轻轻晃了晃脑袋,努力将负面的情绪从脑海中剔除。毕竟在下属面前。展露自已感伤的一面,是一件有损威信的事情。

    “那武器全部卖完了没?”李啸转移了话题。

    “托大人的福,到昨天上午全卖完了。10950件刀剑枪盾基本上按一件6两这样的便宜价格场卖出,共卖得米粮6850石,银子24600两。”常正一脸欣悦笑容,欢喜地回复。

    “甚好!两位先下去休息。你二人每人各领赏银10两。米粮与银两我让李长材带人清点。便安排入库。”听到这个数字报上来,李啸脸上也立刻浮现欣喜。

    “谢大人。”常正与关质接过赏银,脸上更是欣喜非名,连声谢过李啸,便转身退出厅外。

    议事大厅外,李啸目送着常正他们离去。

    议事厅门口,正对着一树开得颇得灿烂的梨花,上面几只鸟儿正在欢快的鸣叫,李啸看得出神。

    他又想起了孙婉儿,想起了她清澈无尘的眼眸和害羞的低头浅笑。这种美好的感觉,有如刚在昨天。

    这个姑娘与吴之菡相比,一个是一杯清茶,一个是一杯烈酒,都让自已向往而不舍。

    原你一切安好。等我这边得空,我会去蒙阴县城找你。

    李啸在心中对自已默默说道。

    经过了一个这样多事而艰险的冬天,这初春的天气里这几只欢跃的小鸟,让李啸心下莫名陶然。

    从思念中摆脱出来后,李啸在心下默默思考。

    现在又补充了一大批银子与粮食,那么,自已接下来,要开展什么项目呢?

    下午的时候,李长材带着铁场作头颜均来找李啸。

    “同知大人,在下前来,是想问大人,现在天气已开始转暖,我军的铁场,也要开始复工了吧。”颜均刚落坐,便急急地表明来意。

    李啸心下暗叹,此人倒是个做事的人,一点也闲不得。只是现在人力不足,恐难于安排。

    “颜作头心意我明白,只是现在因为要开垦盐碱地,人力缺乏,可再过一阵方好。”李啸无奈回答。

    “大人,我听说,当日大人击败陈为果那厮后,那700多名贼兵俘虏,一直被关押在军中,不若先将他们放出来当苦力。若只是这般每天看押,倒白白地养他们了。”颜均见李啸反对,连忙说出了自已的想法。

    李啸心下一惊,颜均的说法却有道理,这样一直关着这些俘虏,确实不是个事。自已之所以不让这些俘虏参加开垦盐碱地,也是主要怕他们趁人多混乱而逃脱。

    “大人,依我之见,现在铁场若要重新修复开工,必得大量人手先做准备。我看,可派军兵看管这些俘虏,监督劳动。现在矿场没有其他人手,这些俘虏被集中看管挖矿,料难脱逃。”李长材在一旁补充道。

    “对对对,苦活重活就让他们干,谁叫他们竟敢与我军为敌,就该给他们一些苦头尝尝。就先让这些俘虏采矿吧,铁场若复工,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准备工作。”颜均又说道。

    “很好,我准了。趁铁场未重建,正好让他们先去挖矿准备。长材,你安排每天轮一队辅兵前去看管这些人做事,由颜作头负责安排各人工作,如有俘虏偷懒逃跑,立斩不赦。”李啸的右手,狠狠地在桌子上敲了一下。(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一章 女子澡堂之争

    李长材与颜均离开时,天色已黑。

    看着他们离开的身影,李啸心里暗想,现在先等那些俘虏苦役挖出矿来,积累一些铁矿原料。等过了一个月后,人力充裕了,自已就要亲自指导铁场运作。

    毕竟前世作为机械系毕业生的自已,在很多方面,相比这个年代的人来说,还是有技术优势的。而且李啸觉得,铁场要做,就要利用最新的知识做到最好,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搬明朝的钢铁生产方式,未免有裹足不前之嫌,对今后的雄唐所更大规模的发展,意义不大。

    在李啸思忖之时,开垦盐碱地的家属们回来了,每个人都是一脸一身的汗水,不过精神劲头却很好。

    他们都记得李啸说过的话,表现好的人,可以优先安排去养蚕种桑,从此就拥有了自已的一份基业了。

    这动乱的年代,没什么比拥有一份属于自已的产业更让人动心的了。很多家属心里憋了口气,上次分田时没轮到自已,现在一定要争取好好表现,不能再错过这种桑养蚕的机会。

    看着这些一身是汗的家属们从自已面前走过,闻到每个人身上都是是酸哄哄的汗味,李啸突想到到一件事,应该立刻开始实施。

    那就是,设立公用澡堂。

    李啸前世看过的资料中讲,在明朝中叶,其实就已有有澡堂出现了,甚至还有专门在澡堂给人搓澡为生的伙计。不过这些澡堂仅限于一些大城市,而且进入澡堂者以男性居多,女性多半还是在家里沐浴洗澡。

    传教士汤若望曾记述过南京的澡堂,他写道,在中国南京这座繁华的城市中,通常有池堂和官堂二种澡堂。前者为一个偌大的浴池,是南京城中的普通百姓所用,众多人可以同时入浴。后者则专为官员和富豪所开办,进云后,每人可享受单独一室。有仅容一人的普通房间,若出价更高,则有可容数人的宽敞房间,内中还有为客人打水或搓澡之伙计。

    汤若望感叹。相比还在大街上倒粪尿与垃圾的欧洲,和那些几个月不洗澡只得在身上倒香水以摭盖臭味的欧洲人,中国才是真正的文明世界之典范。

    第二天一早,李啸就把李长材,李忠文两人叫过来。商量此事。

    李啸告诉他们自已的决定,那就是,在马耆山前不远的浔水边上,在离仙女峰最近的一处建立公用澡堂,以便采水。

    “两位,这公用澡堂,李某是必定要建的。自天启年间以来,为何我大明各地流行之疫病频发,两位可知何故?”李啸问道。

    李忠文想了想回答道:“禀大人,学生认为。应为战乱频仍之故,百姓迫于生计四处流亡,不得不在蚊蝇鼠虫之地苟以存身,故至疾病流行,亡者众多。我等思之,唯有哀民生之多艰矣。”

    李啸点头道:“忠文的观点,我亦认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我想对两位说,那就是,百姓生活在这么脏乱的地方,却没有办法经常洗澡。这也是导致疾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李长材附合道:“李大人所忧之事,吾亦以为然。百姓皆是群居,一个得病,众所难免。李大人建立澡堂之意。可是专为防止疾病?”

    “正是!现在天气转暖,很快就要到疫病多发的时节,如果马耆山的家属或军士中有人生病,势必造成疫病大流行。我军初创,如何受得起这番打击。我等务必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措施,方可尽量减少疫病的发生。”李啸郑重地说道。

    李长材与李忠文两人皆表示赞同。李啸见两人无异议,便问道:“我之意,建男女两类澡堂,务必让马耆山全体人员,至少每隔几日可洗一次澡。”

    让李啸没想到的是,他此话一出,李长材与李忠文皆脸色大变,连声说道:“大人,不可啊!”

    “有何不可?”

    “大人,自古礼教,无过乎男女之大防。现在我马耆山的女子,参加劳动实为不得已,但在外面澡堂洗澡,实在太过骇人听闻。”李忠文连连摇头。

    “是啊,大人,女子澡堂,我大明朝中还从未有过,大人行此举,不惧流言蜚语乎?”李长材亦是满脸忧色。

    “你们。。。。。。”听得他俩的反对之词,李啸一时语塞。

    “大人,男子澡堂可建,女子澡堂,却是万万不可啊。”李忠文在旁边又叹气说道。

    “别说了!苟为民利,虽千万人吾往矣!两位,难道女子就不是人,难道女人就连进澡堂洗澡的权利都没有?”李啸顿一脸痛心疾首:“这疾病要是流行发作了,它可不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倒霉受害的可是我全军兵民,是整个雄唐所啊。”

    李长材与李忠文陷入了沉默。他们虽在内心认为李啸说的有道理,但孔圣人的礼教,总不能去违背吧。

    “我意已决,女子澡堂一定要建。移风易俗,就从这澡堂开始。”李啸最后做了总结发言,然后他问道:“长材,现在我军中,男子有多少,女人复有多少?”

    “禀大人,我马耆山军兵总数为2284人,工匠321人,家属1825人,其中男子为3600多人,女子为900多人。”李长材回答道。

    “这样的话,总共修3个澡堂,一个军用澡堂,全军将士皆在军用澡堂洗澡,一个民用男子澡堂,为马耆山非军士的男子使用,一个民用女子澡堂,为全体女子使用。”李啸一锤定音。

    接下来,李啸又规定,澡堂全部修建为单个淋浴式,也不搞什么官员与富豪特殊化,统一为喷淋式浴头冲洗。

    其实李啸的这个想法,无非是照搬现在大学集体澡堂的样式。这样的澡堂设计有一个好处,方便快捷,便于大量的人员使用。

    然后,李啸规定军用澡堂的喷淋浴头为200个,民用男子澡堂为100个,女用澡堂为120个。

    他这样设计,有优先考虑军队之意,毕竟军队每天训练,要大量流汗,更要保证将士们能及时洗好澡。然后,细心的李啸考虑到女性洗澡速度要慢得多,故虽然她们人数比男子少,但却有必要多装些喷浴头。

    接下来,李啸提供了澡堂的设计方案。

    首先建一座水塔,从浔河中汲水伫存于其中,利用重力,采用最简单的杠杆式从下往下供水,随后,水塔中的水导入锅炉房,由锅炉房烧热后,再送入三座澡堂。所有导管,按主次管道,分别用粗细竹管连接。

    而澡堂内部则用木板隔分成一个个细小的单间,上面一根粗大的竹管通过,在这根竹管之上,开凿连接了一根根细竹管,用于直接喷水洗澡。整个澡堂设计成地面稍呈倾斜类,以便排水,各个澡堂均挖一根排水沟,直接排入浔水下游。

    “两位,现在盐碱地中的引水沟与排水沟应该快建好了。可从我军现有的工匠中调拔人手,务必在三周之内,建好这三座澡堂。”李啸的目光,闪烁着希冀的神色。(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二章 桑田与启发

    八天后,一脸泥水的郑如宝兴冲冲地跑到李啸处,大声告诉他,到现在为止,一千亩盐碱地已改良完成。

    “如宝,做得真不错。我李啸没有看错人啊。”看着一脸泥水的郑如宝露出憨厚的笑容,李啸十分感慨。

    “李大人如此看重小人,小人定当尽心全意为大人效力。“郑如宝连声说道。

    “那桑苗可曾买好?”李啸想了想问道。

    “大人,小人改良土地的第二天,就和李长材大人去安东卫城定好了,是产量较好的鲁桑。按10棵桑苗1钱银子购买,共买了130万棵,花了13000两银子。可把那卖桑苗的店主给乐坏了,他告诉小人,说他是从整个山东才弄到这么多桑苗呢。”郑如宝笑得真咧嘴。

    “价格倒还合适,不知道产出会是多少?”李啸又问。

    “大人,按小的经验,一亩地可种桑1300多棵,产桑叶1500到1600多斤,每亩地的桑叶产量可养蚕虫10斤,得到生茧100斤,最终可缫丝10斤。而且桑树寿命长,若成活后,可有十多年的丰产年限呢。”一连串的数据从郑如宝的嘴中侃侃而出。

    李啸心下甚喜,看来这个郑如宝真是个种桑养蚕的行家呢。他说的数据与明朝松江府的资料大抵相同,可见此人应该没有说谎。

    “如宝,那现在一千亩桑田要管理的话,需要多少桑蚕户?”李啸又问道。

    “种桑养蚕,相比种粮食的农活要轻松点,两个成年劳力至少可管理20亩地,但因为现在我们桑户与蚕户为一体,这样的话,一户人家2个成年劳力管10亩地还是可以胜任的。除了可收获桑叶用于养蚕外,另外桑树所结的桑椹,也是可作为粮食吃呢。”郑如宝笑着说道。

    李啸笑了,他知道。这桑葚在古代,一直是做为粮食食用的,当年南北朝时期,燕成武帝慕容垂缺粮之时。就曾强迫桑蚕户进献桑葚以充军粮,结果饿死桑蚕户无数。

    “哈哈,这桑椹就留给桑蚕户自已吃吧,本官不会如此与民争利。那就如你郑如宝所说,我拔给你100户家属。来管理这些桑园吧。”李啸也笑了起来。

    “多谢大人,现在正在桑树泡种之际,可利用这段时间先将家属所住的草棚修好。”郑如宝建议道。

    “很好,此事我安排李长材去办理,如宝,以后这些桑蚕户由你统一管理。等过几个月桑树开始出叶后,我还会及时建立缫丝厂,到时统一收购桑蚕户的蚕茧。”李啸朗声说道。

    “谢大人,在下定会更加尽心尽力。”

    一周后,桑苗根系已长全之际。100户桑蚕户的草棚业已搭好。被选中的100户家属,共256人带着行李与农具,欢天喜地地离开了马耆山。

    李啸兑现了自已的诺言,让在这次改良盐碱地中表现最突出的家属前去,这样一来,马耆山剩余了1569名家属。

    这些家属临行前,李啸告诉他们,这些桑田乃是雄唐所公产,因他们表现突出,才授与他们耕种的权力。要这些桑蚕户努力耕种。不可抛荒,不可转卖。现在种植的桑树由雄唐所的存银中出,不用他们另外交钱,只是若以后桑苗死亡的话。才要自已出钱去重新种过。在产出蚕茧后,第一年每亩交蚕茧10斤为税金,从第二年开始,则每亩交15斤,从此永为定例,不再加税。其余蚕茧则由蚕桑课统一按市价收购。而桑树所产的桑葚。则留给桑蚕户自已食用。

    李啸的的话语,迅速地被桑蚕户们的热烈欢呼所淹没。

    一张张激动的笑脸望向李啸和他旁边的郑如宝,让他们二人都充满了成就感。

    看着郑如宝带着这些桑蚕户离开后,李啸忽然想起,应该去看看铁场挖矿的情况了。

    他随即带着李长材前去。

    这几天,随着各地民政司分所的建好,付铁、刘一显、李忠文等人均按计划去了各民政司分所任职。当然,每所由14名伤残军士所组成的镇抚大队也随之前往。

    李啸安排,现在南和区的民政司分所长不再由李长材兼任,而是让卖完刀剑回来的常正担任。这样,李长材便可留在身边,随时听侯安排。

    一个多时辰后,两人来到了马鬃峰不远处的挖矿场。

    这一天风很大,犹然清冷的寒风呼啸地刮着。整个挖矿工地上灰尘漫天,呛鼻难闻。敲打凿击之声与监工呵斥之声不绝与耳。一辆辆装满了铁矿石的板车,顶着漫天的风沙,艰难地拖往炼铁高炉的位置。

    很快有辅兵向颜均报告了两人的到来,颜色均一脸兴奋地跑了过来。

    “不知两位大人前来,颜均有失迎讶。”颜均笑着拱手说道。

    “颜作头,这些俘虏做事如何?”李啸问道。

    “回大人话,这些俘虏来这里干活,开始之时,颇有怨言,不过,被军兵们打过一顿后,都老实了,现在干活还算卖力。”颜均回答道。

    “颜作头,这些人干这挖矿苦活,也实为不易,平日里,伙食方面也尽量弄好些。”李啸看着一个用布包了头面摭挡灰尘,从自已面前用力推着一辆装满矿石的板车走过的瘦弱俘虏,皱眉说道。

    “大人,你放心吧,我也知道干这重活不吃好是不行的。他们的伙食,与马耆山的家属们都一样,我还额外给他们加了另外份量的鱼肉,绝不会让他们干垮的。”颜均赶紧回答。

    “颜作头,你看这些矿石,里面含铁有多少?”李啸手里拿着一小块赤红色的铁矿,想了想问道。

    “禀大人,以小人经验,约含铁一半。”

    李啸知道,颜均所谓的含铁一半,其意为内含50%的铁普通铁矿。

    “颜均,现在一天一人可挖多少矿石。”一旁的李长材问。

    “现在设备缺乏,基本上,一个人一天可挖二百斤吧。”颜均面有难色地说道。

    李啸心下暗暗计算了下,一人一天200斤,700个俘虏一天也能挖个7吨了。如果挖上一个月,就有21吨铁矿可以挖出来了。

    前世读机械系的李啸,选修过冶金科目。他知道,哪怕按现代工业的要求,如一吨含铁量为50%的普通铁矿,因矿砂中的残铁不可能尽脱,再加除杂与去除水分,最多也只能炼出450公斤的钢铁。

    当然,现在明朝的工业水平来说,钢铁产量只会更低。李啸看过介绍明朝产铁状况的书,在明朝很多地方,因为工艺原始,一吨含铁量为50%的普通铁矿只能产出不到300公斤的铁,如果矿石中含硫磷砷等杂质多的话,能产个200公斤就不错了。

    李啸心下决定,不能完全照搬明朝的生产方式,自已一定要开始研究最能与明朝现有技术相结合,但能更快更好地生产钢铁的方法。

    李啸犹在沉吟,却听得颜均叹道:“李大人,现在若要重新再建高炉,又得去安东卫城或附近县镇购买砖头泥灰,若是这些东西,都能自已造就好了。可以省一大笔钱呢。”

    颜均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瞬间点燃了李啸脑中思维的火焰。

    对啊,为什么不能自已造?

    雄唐所不久便要各处都要大规模建设,砖头与泥灰当是需要大量生产的东西。

    若还只是在外面买,成本太高不说,定购运输都要耽搁时间。

    现在自已盐碱地已改良完成,人力充裕,工匠亦有,所缺的,也就一点技术而已。

    那么,我用前世的学识,应当可造出比这个时代更好的砖头,泥灰,哦,也许应该叫它水泥。(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三章 炭粉内燃砖

    第二天,李啸便召集一批工匠,让他们立刻把原先被陈为果的贼兵砸碎的炭厂重建起来。

    李啸关于炭厂的最新设定,让他们感觉十分新奇。因为,李啸设计的炭窑是各位明朝工匠前所未见的模式。

    李啸设计的是半截埋在地下的炭窑,半埋地下可以有效的保温,提高原料利用率。它的结构类似一座二层小楼,一楼用来烧火加热,二楼放置烧制木炭的原料木材。

    李啸让工匠们敲下原来被砸毁的炭厂上的砖头来修建,三天后,一座炭窑便建好了。

    用一名工匠的话来说,这炭窑,象一只巨大的乌龟。

    李啸闻言大笑。

    随后,这三天内,从马耆山砍下的木材开始搬进窑的上半部,窑的下层则放入原先被砸毁的高炉内,那些没有烧完的煤。接下来,李啸让工匠在一楼的火嘴处点火,引燃煤层,这时二楼窑中木材开始被火炙烤,发湿的木材中,水分蒸发,混合其他挥发物,形成冷白的烟雾,从烟囱中冒出,迅速被风刮散。

    温度渐渐升高,此时一楼的煤炭已经烧尽,二楼窑内木材自身开始氧化发热,木质材料发生热分解反应,其组成开始发生了变化。其中不稳定组成,如半纤维素发生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少量醋酸等物质。

    木材自身分解发热把窑内温度推到了最高点,大约摄氏400度,木质材料急剧地进行热分解,木材表面有粘稠的油状物流出,那是反应生成的大量醋酸、甲醇和木焦油,时不时的还会鼓起一个气泡,这是甲烷、乙烯等可燃性气体,它们在炉内缺氧的环境下缓慢燃烧,释放热量、保持窑温。

    此时,冒出的烟也开始变化。开始先变黄,后变青,渐渐变成淡青色的透明状烟雾。

    见到烟雾变成透明,工匠们便开始封窑。把窑顶的烟囱堵住。

    这样,窑内的木柴开始在非常缺氧的环境下反应,固为彻底堵住了氧气,窑内氧化反应就慢慢停下来,窑温逐渐变低。

    又过了三天。李啸让工匠打开窑顶透气,随后又冷却了两天,李啸便让人开窑取炭。

    工匠们打开窑门,一股呛人的烟气扑面而来,让在场的工匠皆咳嗽不止。一名年纪较大的老工匠命令大家,赶紧把嘴闭住,包上湿巾,然后弓背屈膝,把一段一段乌黑发亮的木炭从窑内捞出来。

    两个多时辰后,挥汗如雨的工匠们终于取完了所有的木炭。

    木炭总重。整整三千斤。

    李啸带有试验性质的烧炭大获成功。

    可用于冶炼优质铁料的木炭,就这样烧成了。它的炭含量极高,磷、硫等杂质含量低,还原性强,还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燃烧充分,供热均匀,在高炉炼铁中比焦炭更加优秀。

    不过,李啸现在要奢侈一把,他打算先用这些木炭来烧制内燃砖。

    李啸的制砖坯方法便让工匠们目瞪口呆。

    李啸教给他们的方法是。把烧出的木炭研成碎末,再砸成粉状,掺和在用来烧砖的粘土中,以一比八的比例搅拌均匀后。扣入长八寸、宽四寸、厚二寸标准木框模具内压制成形,这也是现代标准砖的大小,就形成了烧制前的砖坯。然后要求他们按李啸规定的方式竖一块横一块的相互叠加,中间留空进气,就可以开始烧制了。

    这是当代社会里,北方农村中常见的烧砖方式。只不过是以煤粉代替炭粉,因其破坏环境,高污染,高能耗,现在已被国家严令禁止。

    只是这样的技术,在几百年前的明末,那绝对是毫无疑问的高科技。

    只烧过普通的红砖和青砖的工匠们面面相覤,这种在砖里掺炭粉烧制的方法,还是第一次听说。

    “大人,我大明之中,皆是用火直接烧烤打好的粘土坯,这种加炭粉烧砖的方法,真是闻所未闻啊。”那个年纪大的工匠叹道,脸色满是犹豫之色。

    “各位,这种砖头,叫内燃砖,乃是海外泰西之技术,大明朝内尚无此类工艺。”李啸故弄玄虚,却引得一众工匠咂咂连声。

    他们半信半疑的按李啸的方法制作,共经过了三天时间,已晾晒干燥的六千块砖坯送入了用粘土夯成的简单泥窑内,工人们将点燃的火把扔进窑里,点燃窑下堆积的煤块,等火焰腾起之后,就封闭了大部分的窗口,只留下少数窗口通气供氧,让砖块慢慢的燃烧。

    一旁参观的人群远远地散开,但泥窑内高温还是烤得每个人都汗流满面。

    一个工匠通过窑孔仔细观看了一下,以一种惊喜的声音叫道:“李大人这个方法好,每块砖都好象自已烧起来了,金光灿灿的倒象一块块金砖呢。”

    李啸大笑,这种高能耗,高污染的内燃砖的制造方法,是在二十一世纪被国家严令禁止的生产工艺,在这个明朝末年可是多么超前的先进技术。

    “以后,我们雄唐所的砖头,皆按此方式生产。”李啸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一脸欣喜地说道。

    一天后,当这四棱四角整齐均一的六千块砖烧好出窑冷却后,每个工匠望向李啸的眼神,顿时充满了了敬畏与崇拜。

    工匠们不太会表达自已的情愿,但每个人都凭直觉感知,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向自已走来。

    “大人在上,请受小老儿一拜。”那个年纪大的老工匠率先下拜,他身后,一众匠人同样向李啸跪地叩首。

    李啸亲自扶起那大年纪大的工匠,又连忙招呼众人起身。

    “敢问老丈尊称。何方人氏?”李啸一脸笑容地问道。

    “小的祝大声,辽东铁岭人氏,原为石匠作头,当日大人在金州招工匠,小的便来了。“祝大声的声音恭敬而紧张。

    “很好,以后我军中,除铁匠外,这一众泥匠,石匠,皆由你负责。炭厂与砖厂的技术我已教给你们,从现在开始,每周给我出五千斤炭,二万块砖。这些原料,可是我雄唐所兴盛的基础。”李啸郑重地说道。

    “小人一定不负大人之托。”祝大声抬起黑红的脸庞,大声回答道。

    李啸随后返回自已房间休息,还未进门,便见李长材一脸忧色地走了过来。

    “长材,怎么一脸不高兴。”李啸笑问道。

    “大人,有一事,在下要向大人禀报。”李长材依然皱着眉头。

    “到底何事?”

    “大人,从昨日起,澡堂已开始正式运作,只是军用澡堂与男子澡堂洗澡者众多,可女子澡堂却至今无人前去。”李长材表情怪异地叹道。

    “哦。。。。。。”(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啸的女人

    李长材一脸忧色,李啸一时也没什么好主意。

    想凭一个人的力量,对抗数千年礼教形成的男女大防的僵化思维,谈何容易!

    李啸突然感觉自已,有如那个与风车搏斗的唐吉诃德一般,不自量力,甚至滑稽可笑。

    只是李啸不是一个轻易妥协的人。

    他心下暗想,是不是自已可以用为了防止疫病发生为由,而强令这些女子去洗?只是这样一来,可能那些女性会惧怕他的威压,但这样做未免失了人心。

    李啸不是一个喜欢强迫别人的人,尤其是在对待女性方面。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李啸让李长材先离开,让他自已好好思考一下。

    双手靠在脑后的李啸,正凝神细思之际,卓那希端着一盆水进来了。

    李啸正欲从卓那希手中接过她拧好的毛巾洗脸,卓那希却调皮的一笑,按住他的手,轻轻地帮他擦起脸来。

    李啸轻叹一声,闭上眼睛,享受她的充满温柔的擦洗。

    “大人,我看你好象不开心。”卓那希帮李啸擦完了脸,微笑着对他说道。

    李啸回给她一个温暖的笑容。“没什么。”

    卓那希笑了笑,接下来,开始熟练地帮李啸洗脚。

    他闭上眼睛,享受着卓那希灵巧又力道适中的按捏,李啸感觉浑身有如过电一般酥麻,却又有一种说不出的适意与放松。

    李啸的脑海中,突然灵光一现地想到了一个主意。

    “卓那希,有件事,希望你能帮帮我。”

    李啸看见,卓那希的脸上竟然瞬间有了一丝惊喜的表情,她急急地说道:“大人,如果有什么事,是卓那希能帮到大人的,请尽管说。”

    李啸笑了。长叹一声说道:“也不算什么大事,只是想你,带头去女子澡堂洗个澡。”

    卓那希脸上顿时飞红,她低下了头。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怎么了?”

    “没什么,只是我听说汉族女子都是从来不肯在外面澡堂洗澡的,我怕。。。。。。”

    “怕什么,怕别人说你吗?”

    卓那希脸更红了,头低得更下。

    “哼。有什么可说的!我就是要让那些人看看,连我李啸的女人都去澡堂洗澡了,她们还能有什么理由不去!”李啸冷哼了一声。

    李啸的这句话,让卓那希的心剧烈地跳了起来,脸红得象个熟透了的苹果,似乎连呼吸都变得不自然。

    李大人,他竟然说,我是他的女人?

    我没听错吧?

    对,我没听错,他说我是他女人。要我开个头,带着那些汉族女性去澡堂洗澡。

    一种无可言喻的巨大幸福与失去方向的迷蒙感觉交织在一起,瞬间填满了卓那希的心灵。

    她突然感觉自已眼眶中,竟然有泪水在打转。

    卓那希赶紧用衣袖拭去,然后,她小心翼翼地抬头看了看李啸,却发现,自觉失言的李啸正尴尬地将头扭向一边。

    房间,一阵尴尬的沉默,两个人都能听到彼此沉重的呼吸。

    李大人。有你这句话,卓那希知足了。

    “大人,我去。”她压得低低的声音里,满含欣喜。

    “谢谢你卓那希。我会让我的下属妻子们与你同去。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你们开头,那些女性也会渐渐都去澡堂的。移风易俗,就在当下,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李啸郑重地说道。

    迎着李啸信任与期盼的眼神。卓那希重重地点了点头。

    一个惊人的消息很快就在整个马耆山传开了。

    那就是,卓那希,这位李啸跟前的女子,与刘一显妻子王氏,常正妻子孟氏等下属女性,一同去了女子澡堂洗澡。

    每个听到这个消息的人,在最初的震惊之后,便陷入了沉默,也许,还有无奈。

    连李啸的女人都能去洗澡,你们这些普通家属女性,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去?什么,想批评李啸的做法,吃了熊心豹子胆么。

    卓那希每隔几天去洗一次,她欣喜地发现,来女子澡堂中洗澡的女性越来越多了。

    她甚至听到了那些同来洗澡的女子,更多关于她的悄声议论。

    “瞧见没,那位便是李大人的女人,长得多俏呀。”

    “那是,咱们李大人是啥眼光,看那妮子那胸,那腰,嘻嘻,是个男人都要想死了。”

    “哎,你这八婆,看你这眼红心热的样儿,怎么着,你也看了上李大人不成?要不,我去给李大人报告一下。”

    “老娘撕了你的嘴,看你的嘴欠的。唉,想成为李大人的女人,要等下辈子啰,哈哈。”

    这几个婆娘的说笑,一字不拉地传入了在不远处洗澡的卓那希耳朵。

    她发现,自已竟然一点也没有为这几个婆娘的放肆话语而生气,反而在心里有种微微沉醉的感觉。

    被别人看成李啸的女人,这感觉真好。

    也许,从濒死的自已被他救上船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是他的女人了吧。

    卓那希扬起白晳如玉的面孔,闭上眼睛,任那从竹管喷涌而出的温热之水从额头流遍整个脸庞。

    这在自已脸上漫流的热水,有如想象中李啸温柔的抚摸。

    于是,卓那希幸福的眼泪与温水混在一处,悄悄滑落。

    。。。。。。

    见女子澡堂渐渐被全马耆山人员所接受,李啸趁热打铁,又开始兴建公用厕所。

    李啸规划的公用厕所,分男用与女用。其中男用厕所蹲位100个,女用厕所蹲位50个。

    李啸的考虑是,兴建了公用厕所,那么所有的粪尿便可尽量集中在一处,便于采集。毕竟,明朝没有化肥工业,基本上都是靠人畜粪便为有机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粪尿也是一种宝贵资源。

    还有一点,李啸决定更进一步,利用这些公共厕所中的粪便采集沼气,这样一来,可以用这些沼气来给澡堂烧水,给后勤队做饭,从而大大减少煤炭之类物资消耗。而剩下的沼液和沼气残渣都是上好的肥料。沼气池中经过发酵的粪便,又可以安全的施用在农田里,减少寄生虫的危害和传染病的传播。

    李啸设计了一个草图,即让公用厕所的粪尿,通过一个砖砌的宽阔的管道流入沼气池,在里面发酵产气。整个沼气池主要分为发酵间、水压间、出料间等。这个沼气池的设计原理十分简单,当池内产生沼气时,储气间内的沼气不断增多,压力不断增高,迫使主池内液面下降,挤压出一部分料液到水压间内。当人们打开炉灶时,沼气池内的压力逐渐下降,水压间料液不断流回主池。这样,不断地产气和用气,使发酵间和出料间始终维持压力平衡地状态。

    随后,李啸让李长材根据图纸,带着工匠去实施兴建。

    他要求,公用厕所与沼气池,最迟要在三周之内完成,毕竟现在有现成的砖块可用。李啸相信,这样的措施成功实施后,一定会对整个雄唐所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五章 我的地盘我做主

    过了几日,经李啸亲自堪查,结果在离马耆山主脉不远处的一个小丘陵内,发现了可以轻易开采的浅层石灰石。

    其实在他前世中,国家已探明,在整个鲁南地区,这样的小规模储量的石灰矿,各县都有,这也是李啸对能在雄唐所中找到石灰石有信心的原因。只是因为量小,在现代社会的开采价值不是很高。

    但是,发现了这样小规模储量的石灰石,对于现在的李啸来说,比发现一座金矿更让他高兴。因为他知道,有了这石灰石,他一直向往的水泥研发终于可以开始了。

    水泥与钢铁一样,都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是雄唐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资。

    李啸大致记得以前高中的化学课本上讲过,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合黏土入窑锻烧,然后加以磨碎,就可以制造出水泥。

    只是水泥制造的原理虽然简单,但问题在于,如何合理化、经济化与规模化地进行生产,这就是不小的难题了。李啸毕竟不是学硅酸盐专业的,对于如何生产水泥也不是特别清楚。他只依稀记得,在他前世发展到巅峰的现代水泥产业,都是用巨大的立式转窑与球磨机来生产的。只是这转窑与球磨机到底是什么样子,要怎么制造,李啸也不知道。

    一个脸色黑粗的工匠走近来,提醒李啸道:“大人,俺看东家您调的这个细料吧,是粘土、石灰石和煤炭粉合在一起的,和烧陶瓷倒有点象,倒不如用烧陶瓷的窑子来试试。”

    李啸眼光一亮,忙说道:“你这个办法不错。可以一试。”

    “你叫什么名字?”李啸又问道。

    “小人廖全禄,登州人氏,以前在登州城中干过陶瓷烧制。当日被叛贼李九成捆绑带出登州城后,在高龙堡被大人救出。”廖全禄嘿嘿地笑着。

    “你不错,有想法有头脑,这样吧。由你带着这些工匠,就按我的配方去试验改进。如能成功烧制水泥,本官给你重重奖赏。”李啸心下有如开锁一般高兴。

    “谢大人看重,小人一定尽力去做。”廖全禄一脸喜色。

    他心下暗想,现在没什么好办法,就只能用烧陶瓷的窑来顶一顶,争取早日产出水泥。将来有机会的话,让工匠改进流程与窑型造个立式土窑出来试试。

    在李啸正在指点工匠们开始试制水泥之时,亲兵来报。海商蔡守来到雄唐所,求见同知大人。

    李啸心想,这个蔡守到是消息灵便,现在知道自已有了这份基业,一定是要来雄唐所开设商铺了。

    李啸随即前往议事大厅,去会见蔡守。

    “蔡掌柜,多日不见,掌柜的生意可好?”李啸一进厅内。大声向正在喝茶的蔡守打招呼。

    “托大人的福,在下生意还过得去。今天前来宝地,大人的雄唐所却让在下大开眼界呀。”蔡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条缝。

    “现在我雄唐所万事初创,处处粗疏,倒让掌柜的见笑了。“李啸笑道。

    “哪里哪里,我自入雄唐所来,虽处处草创。却是井然有序,规划极好。特别是这马耆山,连大城市中才有的澡堂都建起来了,真真让人赞叹。”蔡守向李啸伸出大拇指赞道。

    李啸大笑,随后压低声音说道:“蔡掌柜你来我雄唐所。可是要开设商铺?”

    “大人心思真是精细,一下就猜出蔡某之思了。蔡某和道大人事情繁多,却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鄙人在想,大人的雄唐所,万事初创,定然有诸多商品事物缺乏,那安东卫城与临近县镇采买,岂有在雄唐所内开设商铺更为便捷?蔡某若是能帮着周济下大人,却是幸事。”蔡守的脸上依然是笑意满满,目光中,却满是期待。

    直面蔡守期待的眼神,李啸心下却在沉吟,蔡守的话,还是挺有道理的。自已再能干,也不可能在雄唐所内,把所有的工业与民生用品都生产完毕来个自产自销。与外界的商品交换交流,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而且,在李啸的初步规划中,雄唐所将来会以钢铁与丝绸为主打产品,也许还有马匹与海盐出产。但是,象工业所用的煤,百姓生活所用的布匹,以及诸如瓷器,酱油茶醋、针头线脑、生活用具之类,还是必需从外界采买的。

    现在蔡守上门能提供服务,却是个极好的开端。

    李啸相信,随着蔡守的商铺进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商人前来雄唐所开设店铺,做各类生意。

    这对于雄唐所的发展是一个大好事,只是,此时的李啸在考虑另一件事情。

    那就是,从现在开始,要不要开始对包括蔡守在内的商人,进行登记与收税?而如果收税,又有收多少合适?

    李啸想起明朝初年的商税为三十取一,过者则以违令论,税率之低,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而且,在万历十年又有规定,铺行下三免征税契,买价不及四十两及典价,一概免税。买价至四十两以上者,每两止税银一分五厘!

    由于明朝的商人负担非常轻,加上官商勾结,以及商人出钱培养士子进入仕途作为自已的朝中代言人,终于导致在明末之际,商人势力高涨,嚣张非常,动不动就罢行罢市,要挟官府。还有如山西乔家常家曹家侯家渠家亢家范家孔家,这八大家巨商,更是不顾国家危亡,与满清和蒙古勾结,出售珍贵的粮食与铁器、布匹等战备物资以资敌,甚至连明朝的机密情报都出卖给鞑子,实实可恨之极。

    而被商人势力裹协的大明朝廷,在国家危亡之际,不向这些富得流油的商人征税,反而只是一个劲地压榨正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穷苦百姓,终致流民遍地,赤地千里,为陕西的李自成与张献忠等反贼,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造反兵源。

    想到这里,李啸在心下喟然长叹。

    李啸作为熟知历史的穿越者,当然要防患未来这样的事情出现,那就必须要对这些商人作出强有力的管控,要让他们成为自已发展壮大的工具,而不是让他们反客为主,最终使自已陷入被动与裹胁。

    我的地盘我做主,加强对商人的管理,就从严格登记制度与收取商税开始吧。

    李啸决定,要迅速成立商业司,凡是需要在雄唐所内开设商铺的商人,都得拿着自己的户贴向商业司申请市籍开业保证书,登记批准后,方才取得在雄唐所内居住开店的权利。

    这种商人市籍制度曾在明初实行,不过到了明朝中后期后,这种市籍制度在商人的抵制及官府不作为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名存实亡。

    商人登记后,这些商人还要交纳一定的租税,税额李啸初定为每月店家销售额的八分之一,才准许这些商人在雄唐所中建立商铺,从事商业贩卖与销售。

    想到这里,李啸主意已定,他微笑着抬起头,对蔡守平静地说道:“蔡掌柜,你能来我雄唐所开设商铺,自是极好,只是,李啸也有些要求要先和蔡掌柜讲明一下。”

    “大人便说无妨,蔡守洗耳恭听。”蔡守急切地说道。

    于是,李啸把自已对商业管理的方法,对蔡守简略讲述了一番。

    他发现,蔡守的脸色,突然变得发白,在这微冷的早春天气里,甚至还有冷汗渗出。

    “大人,你要凭户贴担保登记,小的无活可说,只是,这商税订得实在颇重了些,整个大明朝内,都怕没有地方会收这样重的商税啊!”蔡守颤声言道。(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六章 独特优惠

    “蔡掌柜,你恁精明的人,如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頂點小說,”李啸斜了蔡守一眼,故意用一种不满的语气说道。

    “大人,蔡守愿闻其详。”

    “李某不才,也知道杀人生意有人做,赔本买卖无人干的道理。蔡掌柜你在我雄唐所开商铺,我的商税虽比别的地方略重些,但我雄唐所有两个优惠条件,你蔡掌柜是在别的地方花钱也买不到的。”李啸卖个关子,脸上却是满满的笑容。

    蔡伦守的眼睛睁大了,他望向李啸的眼神里,说不清是向往还是疑惑。

    李啸的双神望向遥远的地方,淡淡地说道:“当年永乐皇帝有道圣旨,是针对你们商户的,蔡掌柜想必也知道?”

    蔡守脸色突然一灰,他低声说道:“大人说的可成祖那道从商户采买物件的圣旨?”

    “正是。本官没记错的话,成祖当年在圣旨中的原话是,那军家每在街市开张铺面做买卖,官府要些物料,他怎不肯买办?你部里行文书,着应天府知道:今后若有买办,但是开张铺面之家,不分军民人等,一体着他买办,敢有违了的,拿来不饶。”李啸平静地说完这段话,转眼观看蔡守的表情。

    却见一旁坐的蔡守脸色却更加灰败与难堪,李啸说的这道成祖圣旨,其实就是高悬在象蔡守这样的普通商人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利剑,不知道何时便会掉下来,砍掉自已的脑袋。

    在明朝,普通商户最怕的就是当行头,所谓行头就是记录在官府案上的承役正户,衙门派出人手“协助”行头。行头则负责将和买各家应供之物和各种差役服完,但基本是差役服完,这户商人也就被官府的种种盘剥与压榨弄得资不抵债,家破人亡了。

    成祖这道恶旨,成了明朝官府胥吏理直气壮**裸欺凌商户的最大理由。

    说得难听点,没有背景的普通商户。若当了行头,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举家逃走!

    明朝直到南明时的隆武帝朱聿键,皇帝才真正认识到官府对普通商户的压榨与盘剥的残酷。

    这位短命皇帝曾感慨道:“府州县之行户,实地方害民之恶政。官之稍有良心者,尚以官价买之,比市价十去五六;全无良心者,直票取如寄。胥吏缘之,奸孔百出。朕昔潜邸,久知此弊。宜行永革。”

    只是到这时,明朝已近覆亡,隆武帝的良心发现,对于商户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所以说,对于象蔡守这样的普通商户来讲,虽然平时有低商税的优势可以让他们活得很滋润,赚很多的钱财。但这些商户都明白,其实他们的命运如同在刀尖上跳舞。财产随时可被官府侵夺,被胥吏盘剥,若当了个行头的话,更是等于被判了死刑。

    见蔡守低头不语,李啸又说道:“蔡掌柜,有一点我可以保证。那就是在我雄唐所,绝不会有让商户当行头这无耻之事发生。而且,也绝不会允许出现官吏肆意侵占商户财产物品。所以说,只要商铺在雄唐所中正规做生意,诚实纳税。守法遵规,那么,你们绝不用考虑会有官府来侵害与盘剥,也绝不会有市痞恶霸之类欺压商户。雄唐所良好的经商环境,是我李啸绝对可以保证的,也是你蔡掌柜在其他地方,花钱也买不到的优惠。”

    蔡守的眼中闪出亮色,经商最怕公权力的侵害,这点每个商户都心知肚明。蔡守暗想,他与李啸打过这么久的交道,深知此人一向说话算数,所做的承诺,全然没有未兑现的。这样看来,这李同知的雄唐所,倒还确是一块可以平静安稳经商的好地方。

    “蔡掌柜,你的商品再多再好,也得百姓能有钱购买。所以,我说的这第二点优势,就是我雄唐所百姓的购买力。本官敢向你保证,最多过个一两年,我会让我治下百姓财力宽裕,家底丰足。从而让他们有更多的财力来采买商品。到时候,蔡掌柜的商铺售卖旺盛,日进斗金之际,便会明白本官今日之言,当为不虚。”李啸见蔡守心思泛动,立刻趁热打铁地说出这段话。

    蔡守被说动了,他长叹了一口气后,笑道:“蔡守与李大人打过多次交道,深知李大人为人重情守义,实为磊落君子。蔡某相信,李大人今天所说之话,来日必将一一兑现。如果真能有安稳的经商环境,有富足的百姓来支撑生意,那每月八分之一销售额的税金却也不多。那么,蔡某按李大人定的的商税交纳便是。”

    李啸也笑了,他望着蔡守的面孔,颇为感慨地说道:“蔡掌柜当日愿租船助我军攻打辽东之恩情,李啸至今难忘。更何况今日蔡掌柜亲自前来谈在我雄唐所开商铺,对我雄唐所的发展也是颇有助益。蔡掌柜,这样吧,以后我雄唐所需的大宗物品,我优先从蔡掌柜处购买。”

    蔡守顿时大喜,连声说道:“想不到李大人竟能如此念旧情,蔡某由衷感激。大人投之以桃,在下定报之以李,将来要所需之物品,我定会以优惠价格卖于大人。”

    两人大笑,随后一起商谈开办细节。

    李啸决定,让蔡守的店铺在东升区,南和区,北兴区,和西壮区四区开设商铺。军屯区因涉军事机密事宜,不得开办。而西壮区的商铺也指定在马耆山之前颇远的位置,以防止马耆山内的重工业基地的工业机密被发现。

    李啸向蔡守订购了大量的煤,整整一万吨,可分批送货。

    这笔大订单可把蔡守高兴坏了,心下简直就是喝了蜜一般甜。

    要知道,现在大明,煤的价格一般是4到5两一吨,因为主要产煤地山西战乱,现在煤价已涨至6两一吨了。

    而蔡守给李啸报了个优惠的价格,每吨5两。李啸略谦让了一下,便大笑同意。

    蔡守十分高兴,他知道,仅仅是这一万吨煤,他就有55000两银子入帐了。

    其实李啸更是欣喜,因为他现在有了个新的打算,那就是以后做饭、洗澡、烧砖之类,除了沼气外,全部用煤,以代替用木柴与炭。

    毕竟马耆山上木材虽多,但与整个雄唐所工业生产所需用的木料来比,还是相当不足的。李啸来自后世,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他前世的那场大炼钢铁全民炼钢运动,把一座座山砍得光秃秃的,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恶果让他印象很深刻。

    而李啸之所以订这么多煤,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将普通煤炼成焦煤来炼铁,这样产生的钢铁,虽然比不上用木炭烧制的钢铁,但有现代技艺作保证的话,品质也会很不错。

    李啸心下暗想,以后这焦煤所制的铁,可用来打造农具、生活用品与普通铠甲与武器,而用木炭精制的钢铁,则要用于打造顶级的刀剑与铠甲。

    也许,在我手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精制的顶级刀剑铠甲,会成为传世精品。。。。。。(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七章 招聘书生

    蔡守满意离去,并与李啸约定,最迟二周之后,便来雄唐所开设商铺。

    李啸亲自送他离开。归来后,一直在想,如果现在要成立商业司的话,毫无疑问,他手上的人才不够用了。

    其实,哪怕不成立商业司,就现在的可用人才来说,都有捉襟见肘之嫌。李啸只有李长材与忠文两个读书人可用,而那些同墩兄弟们,全部都是文盲,如果不是李啸顾念旧情,他们不可能有机会去担任民政司分所长的。

    李啸决定开始招聘一些书生,不单是成立商业司需要,另一点便是,李啸打算在雄唐所内分区设立学校,也需要一定数量的读书人担任教师。

    李啸首先对内招聘,让他失望的是,全军人员之中,仅有两人粗读过半年私塾,水平仅仅为识得几十个字的程度,李啸颇为失望,看来只得面向社会招聘了。

    李啸觉得,可以先去安东卫城的东儒学院找找,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读书人愿意前来。

    安东卫城内的东儒学院,建于明弘治年间,这几百年间,也出过好几名进士,内有学生一百多名,还有学正,教谕,训导等多名教员,以这些人的水平能力,让他们出来担任商业司的慕僚文员,或是作为学校教师,都应该是绰绰有余之事。

    为体现对读书人的尊重,李啸亲自前往拜会。

    前来开门迎接李啸的,是一脸冷淡之色的东儒学院学正,崔拱瑄。

    “不知李大人前来蔽院,有何贵干啊。”崔拱瑄一脸平静地向李啸说道,脸上却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傲然不屑之色。

    护骑队长黄策脸上顿时满是怒色,他正欲指责崔拱瑄的倨傲,却被李啸拉到了一边。

    “李某前来,是想问一下学正,可有学子愿来我雄唐所做事,如有愿来者。李啸愿出丰厚薪资延请。”李啸脸带微笑,语气平知地说道。

    没想到李啸的诚意之言,那崔拱瑄却只冷哼了一声,随即冷冷说道。“李大人。我东儒学院之学子,才学鄙薄,恐有负大人之望。大人还是前往别处,别觅良材吧。”

    “你这厮好生无礼!李大人如此诚心诚意想从学院延请文士,你这酸儒连门都不让大人进入。便立刻冷语回拒,究竟是何居心!”一旁的黄策实在忍不住了,大声喝骂。

    “哦,不让李大人进门是崔某之错,却不知,当日李大人以下犯上,击杀安东卫指挥使王大人,却是该当何罪呢。”崔拱瑄冷笑道。

    李啸心中咯噔了一下,果然,这个一直不肯给自已好脸色看的崔拱瑄。对自已的不友好是有缘由的。也不知道此人,是不是王铭世什么亲戚故交?

    黄策已是大怒,他刷地拔出腰刀,作势便要横搁着崔拱瑄脖子上。

    李啸一声怒喝,黄策方气恨而退。

    “崔某这一腔热血,正欲遍洒五步,以洗被尔等所秽之门庭,尔等不砍,却不可惜。”没想到崔拱瑄毫无惧色,连声讽刺。

    “崔学正可是与王铭世有旧?”李啸没理会他的讥讽。平静问道。

    “非亲非故!只是,崔某读过几句圣贤书,只知道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崔拱瑄收了冷笑。咬牙大声吐出这句话。

    李啸心下暗叹,原来这个崔拱瑄,竟对自已击杀上官之事如此痛恨,以至于抓住机会来自已面前表达愤怒。

    好吧,你既出言不逊,那就别怪我李啸说话不客气了。

    “崔学正。道不同不相与谋。李某与王铭世之间的恩怨,非是你这般所谓的读书人能明晓。只是本官要告诉你,李某所作所为,上无愧天,下无惭地,皆是利国护民之举。你等所谓读书之人,眼光如豆,只知所谓的上下等级,却根本不知何为国家兴亡,民族大义!”李啸最后这句话,语气大大加重。

    “你,你这武夫,竟然出语讥讽本学正。”崔拱瑄一脸愤怒,右手食指颤颤地指着李啸。

    “崔学正,本官最后再说一句,别看你在这里道貌岸然地作引颈就戮的正义状,只是,别怪李某说得直,象你这样的人,纵在此处死一百遍,于国于家何益?李某想说,如果学正你能出得一策,以解我大明现在兵戈四起,战火遍地之危急局势,李啸绝无二话,可立死于崔学正面前,以全学正清正之名。”李啸冷笑一声,字句清晰地说出这段话。

    “你,你。。。。。。”崔拱瑄脸色煞白,嘴唇哆嗦,手颤巍巍地指着李啸,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李啸用充满蔑视的眼神斜了他一眼,转身带着护骑们离开。

    只剩下一脸涨得通红的崔拱瑄,兀自在学院门前打颤不已。

    回到马耆山后,李啸改了主意,决定不再从这些所谓的学院中招学子来做事,而是让哨骑队长张行猛带着哨骑去临近县镇,张贴布告,让有意来雄唐所的书生前来应聘。并且特别注明,不强求要秀才及学院生员,只有读过书能识字的童生便可。

    李啸想明白了,不一定非要什么秀才之类的读书人才能做事,这些人思想僵化,自命清高,一肚子君臣等级与仕途前程之类花花肠子,工作起来恐会人浮于事。而那些童生,因为对自已学历的自卑,及对李啸丰厚薪水的感激,反而更能沉下心思放下身段来学习与做事,这样的话,反而更能把事情做好。

    张行猛领命而去,三天后,他带着一众哨骑在五莲县城街巷中贴布告,方欲转过一个街角,猛的一个头戴方巾,身穿破旧儒衫的瘦弱书生模样的人,低着头摇摇晃晃地走过来,一头撞在他的马脖子上!

    张行猛的坐骑突然受惊,长吁一声,高高扬起马蹄,将张行猛差点掀下马来。

    幸得他马术精良,控制住了马势,没从马上摔下,只是头盔却滚下马下,让他颇为狼狈。

    而那瘦弱书生,被那马脖子一弹,又倒撞在墙上,踉跄不稳,一声哎哟,趴倒在地上。

    “混账东西!找死啊!怎么走路的?”跳下马来的张行猛,左手急急拾起头盔戴上,右手中的马鞭指着书生大骂。

    一名哨骑走上前去,将正欲从地上翻爬起来的书生一脚踢翻,正欲挥拳猛揍此人之际,被张行猛喝止。

    那哨骑被喝止,犹一脸怒色地骂道:“你这厮,走路也不看人,地上有什么金坷垃,你就这么着低头走?若不是遇到咱们队长,只怕你少不得要吃大苦头,就算你是一个秀才,打你一顿军棍也算是轻的了!”

    那书生挣扎坐起,已是吓得面色青白,嘴唇哆嗦,听得这名哨骑发问,只得颤音答道:“学生确是五莲县学秀才,我低头走路,是要捡掉在地上的馍馍。。。。。。”

    “这秀才,你也是有功名的人,怎么就沦落到如此地步?”张行猛大脚走过来,一脸疑惑地向着那秀才问道。

    听得此语,这秀才清瘦的脸上,立刻浮起浓浓的悲凉:“学生陈闵,家中贫苦, 交不起束修,已然无法再去县学中进学。这几个馍馍,是老母命我卖掉家中下蛋母鸡所买,母亲多日未足食,已饿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学生买这些馍馍回家,乃是救我母亲性命之攸关大事!惜乎不慎一个掉到地上,学生便是拼了性命,也要把这个馍馍捡了回来啊。”

    张行猛听得心下发酸,刚才那个哨骑,脸上亦是满布同情。

    “那馍掉了就算了,这两银子拿去,给老人家买点好吃的。”张行猛从怀里摸出一两银子,不由分说塞在秀才手里。

    陈闵脸上露出不可置信的神色,怔了好一会儿,才紧紧地握牢了手中的银子,连声说道:“恩公,请问尊姓大名。”

    张行猛已起身率众离开,见陈闵在后面喊问,便回头大声说道:“陈秀才,墙上贴有我军招人告示,你若愿意,可来我雄唐所面试,到时自会知晓。”(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八章 面试

    陈闵手里紧捏着那一两银子,感激涕零地站在原地,怔怔地望着张行猛的一众哨骑地消失在远处。

    随后,他仔细看了墙上的告示。脸上随之浮现淡淡笑容。

    心情豁然开朗的陈秀才,满脸憧憬之色地返身向集市走去。

    他买了半包米,又去买了二斤猪肉,那屠夫见是他来买猪肉,顿时满脸疑惑。这个一年到头也难得吃到一次猪肉的穷秀才,怎么今日竟如此阔绰?

    屠夫以为陈闵是无聊来消遣他,正欲呵斥,陈秀才急忙亮出手中银两递过去,屠夫不由得目瞪口呆。

    这穷秀才,今天哪来这么多银子?

    屠夫心下嘀咕,暗疑银子可能有假,仔细验看过后,却发现是成色极足的上好银子,一脸笑容顿时迅速地堆起,他手脚飞快地割下二斤五花肉,用草绳麻利扎好,剪下一小块银子后,殷勤地将剩余银子递回给陈闵。

    右手拿着米包,左手拿着二斤猪肉的陈闵,心情极好,腰板前所未有地挺直了,大步向家里走去。

    当天晚上,陈闵与母亲徐氏、妻子马氏,难得地吃了一顿带肉的饱食。

    二天后,赶做了一身新衣裳的陈闵,黎明即起,揣上妻子蒸的两个面馍,前往雄唐所马耆山面试。

    五莲县与马耆山交界,徒步行走的陈闵虽走得慢,也不过三个时辰后便到了。

    陈闵方进入雄唐所,立刻就有西壮区镇抚队的军士来查验他的腰牌,陈闵向镇抚队长通报说自已是来面试的,那队长倒也客气,简单问了几句后,便着了一名军士陪他同去马耆山仙女峰下的临时面试场所。

    场所分内外两个房间,外面是等待面试的人,里面则是雄唐所的指挥同知李啸在亲自面试。

    陈闵入得外面房间,只见里面竟然至少有几十个穿儒衣戴方巾的人在等待。其中有几人虽然穿着儒衫,但神情外表却一点也不象个读书人。陈闵暗想,这些人,很有可能是来混水摸鱼的江湖骗子之类,毕竟这乱世之中。想找碗稳定的饭碗,实为不易。

    陈闵伸长脖子向内房张望,看到那位面目英俊的雄唐所最高指挥官李啸正一脸严肃地听着对面的书生纵意高谈。

    书生唾沫横飞地说了很久,核心观点则是,挑动陕西的高迎祥张献忠这些流贼。与辽东的皇太极反目互斗,然后双方决战于塞外,最终我大明坐收渔人之利,成为最后的赢家。

    李啸是个很有耐心的人,只是,在听到对面的书生滔滔不绝地讲述他所谓的千古奇策,并且丝毫看不到停顿下来的迹象时,李啸终于开口打断他的话。

    “如果叛贼高迎祥与鞑子皇太极都象你想的这样愚蠢的话,他们根本活不到现在。”李啸平静地说道。

    “大人,如此奇计。不用可惜啊。”书生一脸惋惜,显然意犹未足。

    “不要再说了,我找不到愿意把铃铛挂在猫脖子上的老鼠。而且,本官想告诉你管毅,我雄唐所乃是招聘商业司幕僚文员以及学校教师,不是来招张仪苏秦这样的纵横说客。”李啸微笑向他说道。

    书生仰天长叹一声:“可恨管某饱读兵书,思得如此千古奇策,奈何无人能用,报国无门,惜哉!悲哉!”

    “好了。这位自比管仲乐毅的先生,不用再感叹了,一句话,愿意在我雄唐所当教师或文员的话。就留下,不然,请君再投明主去吧。”李啸已是一脸不耐烦。

    管毅脸色黑沉,最终说道:“好吧,我干。”

    “很好,下一个。”

    说实话。本来,李啸确有从这些人,招一些人为贴身慕僚,甚至引为智囊的想法。在明末,不少将帅身边都有这样的文人幕僚。这些幕僚往往都各有所长,有的文笔好,可以代写奏折,批复公文,出示文告。有的通刑名钱粮,可以帮助将领打理财产物品,有的则懂军机阵战,可以赞襄军务谋划计策。

    只是这几天下来,李啸发现,自已想得还是太天真了。

    那些将帅身边的读书人,往往是将领们多年罗致方得,绝非临时招揽便可得来。而明朝真正有本事有智谋的精英书生,早以通过科举爬上或大或小的官位,上位之后加入各种党派开始奋斗仕途,自己这样没根基没门路的小小武将想招揽他们,简直是天方夜谭。

    想想从前几日到现在,自已也记不清面试了多少个号称博学鸿儒,自封孙武再世的书生,甚至还有自称自已有道术有法力,能千里探敌情,能请天兵天将的江湖骗子来忽悠自已。听着他们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乃至奇谈怪论,李啸真的很想对他们说一句,各位,如果你们真有偌大本事,还至于来这小小雄唐所混碗饭吃吗?

    陈闵远远地看到,这位明朝的管仲一脸悲愤地从面试间出来,嘴里还在不停地嘟囔:“想不到管某如此高士,竟屈身以为稻梁谋,斯文扫地,复何言之!”

    终于,过了一个多时辰,轮到了陈闵。

    “原来你就是张行猛所说的陈闵,此番前来我雄唐所,却是想谋何职?”李啸一脸笑容地望着他。

    陈闵心下一阵温暖,忙说道:“在下来投,岂敢擅专。但凭李大人量才为用,陈闵得以安身立命一展所学便好。”

    李啸大笑,便随意问了陈闵一些经典章句,陈闵对答如流。李啸叹道:“陈秀才出言本份老实,也颇有才学,本官便安排你作学校教师吧。”

    “但凭大人安排。”陈闵见自已被录用,脸上浮现如释重负的神色。

    最终,又过了三天,李啸的招聘工作终于结束了。

    李啸决定,商业司司长由原民政司北兴区分所长李忠文担任,他的工作由李啸任命了一名反应敏捷口才颇好的书生任自重接任。而被录用为商业司慕僚的书生有4人,分别任四个区的商业司分所主管,统一由李忠文管理安排。

    而象陈闵这样被录用为教师的书生,共有12人,每3人为一组,准备分别派往雄唐所的4个区内担任语文、数理、国史教师。

    随后,李啸对他们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统一培训。要求他们按李啸已编好的教材讲学。

    让学生们在这样的三年制初级学校毕业后,语文要求识写一千多个常用汉字、能写一段流畅的短文,基本上听说读写没有问题。

    数学要学会加减乘除。另外还有学些浅易的自然科学知识。

    历史要懂我中华从炎黄二帝绵延到明的四千年文明以及华夷之辨与民族大义。

    李啸的要求,这些原本兴致勃勃以为只是教童蒙之学的书生们大吃一惊。反应最激烈的是管毅,这位自封为管仲乐毅之材的书生,被安排教数理,他整整一天没有和任何人说话。

    不过,他们最终沉默屈服了李啸的安排。毕竟要拿每月1两银子的高额俸薪,就得听从雄唐所最高指挥官李啸的安排。

    这个李大人,为什么他要我们教的东西,会如此奇怪?难道,他不打算让这些学生以后去参加科举吗?这个李大人,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参加培训课程之前,指定为语文教师的陈闵失眠了,他彻夜在想这个问题,却有如陷于五里迷雾。(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九章 读书为何用

    在教师培训的第一节课上,陈闵忍不住向李啸讲出了心中的疑惑。

    其他被选为教师的书生亦连声附合,看来,这个问题在大家心中都盘桓很久了。

    李啸微笑地看着下面纷说不已的书生,伸手作了个安静的姿势,然后说道:“各位初来乍到,对本官的安排存有疑虑,我可以理解。那现在在回答各位的疑问之前,本官先问诸位一个问题。”

    台下鸦雀无声,12双眼睛直直地盯着台上微笑的李啸。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国朝几百年的科举选士,按说人才济济,文武皆有,如今却为何对流寇与建虏愈来愈猖獗无有良策?”

    李啸缓缓说完,然后环视了一圈下面陷入深思的书生们。

    下面的书生全部陷入了沉默。

    要回答李啸的这个问题,难啊。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有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种种因由,多方累积,才造成了大明朝今天这样内外交困危机重重的局面。

    李啸提出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打算让这些书生说出多有建性性的意见与话语,只不过是想隐晦地提示下这些书生,我不要你们去为了科举选士而培养人才,而是能真正教给学生用于救国图存知识,这才是当下最迫切与要紧之事。

    陈闵第一个反应过来,他拱手道:“学生知道了,原来大人自有打算,一开始就不打算让这些学子走科举取士之路。”

    “陈秀才说得对,本官之意,乃是要培养真正有知识能做事的人才,而不是满口之乎者也百无一用的所谓读书人。”李啸脸色郑重地说道。

    陈闵感觉自已脸上微微一红,他偷偷瞥了几眼旁边的书生,发现很多人脸露尴尬。

    一个书生一脸激愤地站起来:“大人之言,毋乃太过乎?我们读书之人,岂会如此不堪?”

    李啸笑道:“那我问你,我大明现有秀才近十万。能为官者,不过数千,更有诸如阁下之类童生近百万,请问这些读书人出路何在?”

    这名书生一下子脸红到耳朵根。

    “所以。各位,莫怪本官说话直接。我们培养人才,乃是为了学以致用。现在我雄唐所内已有民政司,商业司两司成立,将来还要成产工业司。农牧司、海产司等机构。随着诸般事物管理的复杂与深入,所需之人材定然只会更多。”

    李啸顿了顿,见各名书生听得专注,又接着往下说。

    “各位,你们在我雄唐所这几日,也都看到了,现在我雄唐所内,农庄、桑园、蚕户、炭场,砖厂都已建成,将来还会有钢铁厂、枪械厂、火炮厂、剿丝厂、绸缎坊等厂坊兴建。这些厂坊,都需要有专来人材来管理,若不教我所编之教材,只教学子们科举章句之学,对我雄唐所发展何益?对这些学子将来出路何益?”

    李啸的话语,越到后面声音越大,在场的书生一片寂静。

    一个书生站起来,拱手说道:“大人之言,似只为谋身之辞,却不知何以谋国。何以报君?又如何能消灭流寇与鞑子?”

    李啸大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身不定,何以定九州。若我大明处处皆能如我雄唐所这般生机勃勃,百姓如我雄唐所这般生活有盼头。则大明内部必然安稳,不复为虑矣。若如此,且待时日,等到银钱丰足,粮饷积盛,更兼武器精锐。士卒效力之际,则流寇与鞑子定当被我逐次扫灭。”

    李啸铿锵有力的话语说完,这名书生无言以对,惭愧而坐。

    “诸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现在我雄唐所百业待兴,正是急需人材之际,还望各位抓紧时间好生教育学子,务必让他们成为通文墨,知数理,晓国史,有健康的人格、国格、和民族自尊心的真正人材!我李啸,拜托各位了!”李啸最后做了总结讲话,向各名书生拱手致意。

    做通了思想工作,李啸接下来的培训,便顺利多了。这些书生都有底子在身,学这些入门级的课程,上手也很快。语文与国史自不必说,就是数理这一块的教师,学习掌握也是蛮快的。

    当然,不指望这些书生能一蹴而就地达到李啸的要求。李啸对他们要求,隔一段时间就要来进修培养,以期所教的内容,不致与李啸的预想出现太大偏差。

    二周后,各个区的简易初级学校也已建成,这12名教师便分别被派往各区教学。

    与此同时,雄唐所各地从7岁到13岁的适龄儿童,不分男女,皆被强制入学,李啸给他们的待遇上,上学免费,在校期间吃饭也免费,课本笔墨学杂之类全部由李啸的库银中出。

    李啸的丰厚好条件让整个雄唐所为之轰动。几乎个个百姓都在感念李啸的恩德。

    不过李啸让女子也须上学的做法,却让一些百姓颇为抵触。但在李啸强制下,又有最早的马耆山家属为榜样,雄唐所各处的女子最终还是陆续前来上学。

    毕竟免费上学,免费吃饭的诱惑,对整个雄唐所的百姓来说,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陈闵与管毅都分在西壮区,陈闵看到,管毅这个人,虽然心下还有对李啸的安排不满,但上课还是极认真的,尽管让这位自称明朝的管仲来教学子们一加一等于二,看上去颇为滑稽。

    站在学校窗外的李啸,脸上露出了自信而向往的笑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已经有许多个国家成功的秘诀证明,教育出了合格的人才,才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普鲁士普及了小学教育,结果全员具备小学以上文化水平的普鲁士军队,拥有高昂的士气、严格的纪律、将欧洲大国法兰西一举击溃,为以后的德意志帝国的发展与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本在二战后普及了中学教育,结果这个千疮百孔的战败国强势崛起,迅速地成为在工业与制造业中全球领先的发达国度,在二十世纪**十年代,成了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组织。

    而现代社会的霸主美国,则得益于大学教育的普及。在吸纳了全球顶尖的智力资源和人材后,人均智商只有95的美国,催生了核能利用,硅谷、交互式图形操作界面、因特网、虚拟经济、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外太空探索等引领全世界发展潮流的现代科学与技术。

    李啸深深知道,未来世界的竞争,必定会是人才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

    而雄唐所将来的强盛与发展,必定会要这些从这些模仿现代教育的学校出来的学子来担当。

    这些培养出来的学子,才是李啸心中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希望。

    也许,我将开创一个时代。。。。。。(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446/ 第一时间欣赏明末虎啸最新章节! 作者:遥远之矢所写的《明末虎啸》为转载作品,明末虎啸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末虎啸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末虎啸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末虎啸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末虎啸介绍:
1632年,壬申。
大明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
大学生李啸魂穿成山东省安东卫牛蹄墩内一名弱智小卒。
当时的中华大地,西边陕西、山西等地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四处肆虐。北边后金挟大凌河之战胜利余威,在辽东愈发猖獗。而在山东本地,孔有德、耿仲明叛军攻城掠地,气焰嚣张。
时局危如累卵之际,李啸该如何在明末乱世中,生存,发展?
其实我一直觉得,与立刻就改天换地称霸世界这样的宏图伟业相比,主角李啸在每日生活中,在逐渐强大的过程里,所渐渐改变的每个明末百姓原本的命运与悲欢,应该是一种更真实、更平民化的爽点。
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明末虎啸》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明末虎啸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末虎啸,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末虎啸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