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TXT下载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全文阅读

作者:执笔见春秋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txt下载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章:我命休矣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对于吃这方面,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是极为重视。

    朱元璋较为出名的‘四菜一汤’是对于勤俭的一个态度。

    而不是真的每餐都只有四菜一汤。

    实际上朱元璋的膳食,还是相当丰盛的。

    早膳:羊肉炒,煎烂拖磼鹅,猪肉炒黄菜,素蒿插清汁,蒸猪蹄肚,筭子面,香米饭,豆汤,泡茶。

    午膳:胡椒醋鲜虾、烧鹅、燌羊头蹄、鹅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觔、羊肉水晶角儿、丝鹅粉汤、三鲜汤、菉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

    晚膳的话,就要相对来说简单很多,几个菜就搞定了。

    菜很多,当然不是朱元璋一个人吃。

    一般就膳的时候,朱元璋多是在处理政务,六部尚书及其他在场的官员,都会一起吃。

    不过从食谱上可以看出,朱元璋是特别喜欢吃肉的。

    对于饮食,吃多了好的,胃口自然会变得极为挑剔。

    当朱英茶楼早点的香味传来的时候,朱元璋立即就察觉到了不同。

    “怎么可能这么香。”

    看着摆在面前六样早点,朱元璋忍不住开口问道。

    这些早点,也不是什么难得一见。

    馒头,肉包,烤饼,蒸饺。

    还有朱元璋未曾见过的胡辣汤,鸡蛋生煎包。

    其中的香味,主要来自于烤饼,胡辣汤,还有鸡蛋生煎包。

    朱元璋忍不住先吃了一个生煎包,这种独特的味道,一下子就把他给吸引住了。

    而后馒头的柔软,肉包的汤汁,胡辣汤的美味,更是让朱元璋根本停不下来。

    古代自然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但精细化食物的制作,也就是在宋朝发展得比较好。

    后面蒙元讲究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到现在的明初,饮食文化比起宋朝来,显然是在退步。

    朱英长年在西域游荡,其中掌控可以用来制作调味品的很多。

    虽然达不到后世那般程度,但对比大明现在来说,基本上就相当于降维打击了。

    当然,作为食物大杀器的味精,朱英也制作了不少。

    真要开个饭馆,那在整个大明,都能掀起一场食物变革了。

    “咱走南闯北这么多年,就从未吃过这等美味,舒坦!”

    没有多久,桌面上的早点,就被朱元璋一扫而空,待最后一口胡辣汤喝下。

    朱元璋打了个饱嗝吗,舒适的躺在椅子上。

    他总算是明白,为什么两次来早点都卖光了。

    这等美味,试问谁能拒绝。

    再美味的早点,也要看跟谁一起吃。

    看着大孙的面容,朱元璋心中极为感慨。

    他从未想过在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自己的大孙。

    如今的大孙,已然不是那个抱在怀里的孩子。

    俊秀的面容,跟马皇后非常的想象。

    “这么些年,苦了你了。”

    终究,朱元璋还是感叹的说道。

    说完后,朱元璋也知道自己该离开了。

    他能够感受到大孙的戒备心,这让他有点失落,但他并没有灰心。

    他坚信,锦衣卫一定能证实大孙的身份。

    假若,不能的话。

    大孙,依旧是他的大孙。

    身为皇帝,哪里需要向被人证明。

    “谁敢质疑咱,咱就送他去下面问大妹子去。”

    朱元璋眼底闪过一丝精光。

    朱英送老爷子下楼。

    楼梯间,蒋瓛正在守候着。

    看着老爷子走远,这次朱英没有再多说话。

    他实在是不忍心让一位老人家,欢喜过后又是悲伤。

    也不想依靠老爷子去得到什么。

    .........

    “蒋瓛,你说咱大孙怎么就把咱给忘记了呢,没道理啊。”

    半个时辰后,过了奉天门,行走在皇宫的朱元璋,不由向蒋瓛问道。

    蒋瓛微微停顿,便回道:“陛下,可能是朱公子,小时候遭遇了很大的变故。”

    “臣在军中的时候,也曾见过有袍泽如此,那是被伤了头部,醒来后所有人都不认识了,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是谁。”

    失忆的情况,在大军中也是有的。

    战场之中,头部受伤失忆这等事情,不算常见,但也是有过的。

    朱元璋点点头。

    他认为,在大孙被埋葬后,尤其是地龙翻滚,斗转星移的那天,必然是出现了什么难以知晓的大变故。

    朱元璋本身也是迷信,或许古人对于神鬼之说,都有敬畏之心。

    想到这里,朱元璋便对蒋瓛问道:“刘日新,他最近到哪里去了。”

    “游玩了这么多年,也该是玩够了吧,召他入京,咱有事要问他。”

    蒋瓛道:“刘先生的行踪,在各地皆有备案,臣立即着手调查。”

    元朝末年,在凤阳有一个算命先生,名叫刘日新,人送外号“半仙”。

    半仙刘日新在当地名气非常大,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巨商富贾,都喜欢找他算命,而且算的非常准,这就引起了当时朱元璋的注意。

    当时朱元璋还在陈友谅逐鹿天下,甚至一度处于下风,前途未卜。听说刘日新看相算卦非常准,于是便让人找来刘日新,让他给自己看相。

    刘日新仔细查看朱元璋样貌,又时不时掐指一算,很快得出结论“将军当极富极贵”,意思是觉得朱元璋会当皇帝。

    随后又给朱元璋手下将士看相,说有的能封公,有的能封侯,朱元璋极为高兴。

    大明建国四年后,朱元璋找来刘日新,要赏赐他,并请他做钦天监监正。

    但刘日新什么都不要,只求能够在大明疆域内可四处行走,不受关卡限制。

    朱元璋便给了他一把扇子,题诗:

    “江南一老叟,腹内罗星斗。许朕作君王,果应神仙口。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持此一握扇,横行天下走。”

    以此为凭证,可以任意通行。

    不过朱元璋怕他被奸人所用,命令刘日新不得再给任何人在算命。

    此刻便是想到了大孙自地龙翻滚,斗转星移后,又死而复生的情况。

    就想找刘日新询问。

    就在朱元璋对蒋瓛下达命令后。

    大明某地,

    屋内。

    一男子心中悸动,微微犹豫一番,单手掐算。

    良久,面若死灰,喃喃道:“我命休矣!”

第三十一章:日月同辉

    朱英以为,这次跟朱老爷子说清楚了,也就差不多。

    虽然这样的方法,让朱英觉得对一位孙子早夭的老人家,或许有点残忍。

    但他也没有选择。

    因为他不会在京师逗留太久的时间。

    等朱高炽那边把兵仗局搞定后,他就要离开京师,去往安南。

    到时候,那编织的梦境破碎,绝对会让老爷子疯狂。

    相当于再来一次丧孙之痛。

    这更加的残忍。

    终究是长痛不如短痛。

    老爷子的孙子已然是早夭十年,想必内心早已经接受这个事实。

    就没必要再揭开这个尘封已久的伤疤了。

    然而,

    事情的发展,出乎朱英的预料。

    三日后。

    茶楼管家:“东家,老爷子过来了。”

    朱英:“......”

    又三日。

    茶楼管家:“东家,老爷子又过来了。”

    再三日。

    茶楼管家:“东家,老爷子又又过来了。”

    还是第三天。

    茶楼管家:“东家,老爷子又又又过来了。”

    一晃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朱元璋无论是刮风下雨,每过三日,必然准时到茶楼来看望朱英。

    待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吃个早餐,大约半个时辰左右就会离开。

    大明皇宫,华盖殿。

    朱元璋手里提着食盒走了进去。

    这食盒里是他从茶楼带回来的几个没吃完的馒头。

    便是这一路走来,他都亲手提着。

    “蒋瓛,你说大孙最近是不是对咱越发亲近了。”朱元璋面色红润,对着守卫在一旁的蒋瓛问道。

    蒋瓛恭声道:“臣看长孙殿下,已然被陛下所感动。”

    终究是好奇心害死猫。

    这半个月的时间里,蒋瓛在第二次朱元璋见朱英后。根据一些朱元璋无意间透露的信息。

    然后亲自去查询卷宗。

    便是让他知道,朱英就是陛下口中所说的,于洪武十五年早夭的嫡长孙,朱雄英。

    知道这件事后,蒋瓛察言观色下,从一开始称呼为‘朱公子’直接改成了‘长孙殿下’。

    当蒋瓛第一次小心翼翼称呼长孙殿下的时候,朱元璋果然很是高兴。

    甚至直接拍了拍蒋瓛的肩膀。

    蒋瓛心中激动,这等亲昵的动作,代表了朱元璋对其的认可。

    目前朱英便是朱雄英的事情,鲜有人知。

    就像是后世般,当你和领导有共同秘密的时候,关系就更为亲近了。

    与此同时,蒋瓛也打起了心中的小九九。

    他当然能感受到,朱允炆对他的恶意。

    况且锦衣卫作为朱元璋的亲卫,被文武大臣所厌恶。

    尤其是文臣,对其避而远之,背后更是谩骂指责。

    蒋瓛并不知道,于明年蓝玉案爆发后,他的下场就会和前任的锦衣卫都指挥使毛骧一样,被朱元璋赐死。

    此刻他只能想到,若是等朱允炆登上大位后,自己的下场肯定不会好过。

    倘若是朱英日后登上皇位呢?

    那么....

    最近这段时间,他去茶楼的时候,哪怕对待小厮,都是极为礼貌客气。

    并且尽量加强自己在朱英面前露脸的次数。

    现在朱英在野,除了一些手下,朝中无人知晓,这就是他的机会。

    甚至他还冒险的和朱英手下张伯说。

    茶楼里若是有什么事情,只管说,他在锦衣卫衙门里有关系。

    保准能够帮忙摆平。

    甚至于,蒋瓛在心中想到。

    若是派出去的调查朱英身世的锦衣卫,有什么不利于对朱英身份的情报。

    他可能都会来个春秋笔法。

    暗中协助一波。

    听到蒋瓛的回答,朱元璋显然很是满意,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处理奏疏。

    而是小心翼翼的打开食盒。

    然后从中拿出一个柔软的馒头。

    小口的品尝起来。

    馒头很暖,更是有着一种香甜在其中,细腻味道,正是老年人所需要的。

    关键是在这其中,朱元璋似乎能感受到大孙的味道。

    .......

    朱英在茶楼,无奈的叹息。

    俗话说,烈女怕缠郎。

    这话放在朱英和朱元璋身上,也是能用。

    十五天,每三天一次的过来,看上去只有短短五次。

    但朱英的心态,却在悄然不觉的开始转化。

    老爷子对他的嘘寒问暖,亲切关怀,是朱英来大明后,从未感受过的。

    前世的朱英,还未出生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

    这种爷孙亲情,也从来没体会过。

    人终究是一种情感的动物,此刻的朱英,也慢慢接受了老爷子的存在。

    ......

    南京燕王府。

    “殿下,每过三日,陛下都会去一趟茶楼,和朱英会面。”姚广孝说道。

    “本王知道,每三天的早朝,父皇就下朝特别早,大臣们最近都极为欢喜。”

    “半个多月的时间,父皇都没处死过大臣了,便是前两日有灾情报来,父皇也只是降职处理。”

    朱棣笑着说道,作为藩王,他也要每天上早朝。

    这段时间,父皇的转变很大。

    尤其是在杀性这一块,更是变得判若两人。

    早前有饥荒灾情,流民这等问题,随之而来的便是大批的死亡名单。

    现在却一改往日习惯,对于地方官员,顶多便是流放,余者罚俸降职。

    “殿下,事情比预计的发展要更好,只是这般,似乎有些太过于顺利了些。”

    “贫僧认为,还是应当抓些把柄在手,日后方便一些。”

    姚广孝有些迟疑的说道。

    事情太顺利了,短短半个月的接触,姚广孝就感受到陛下对于朱英,几乎是盲目的认同。

    这让他的心中,有了一种不安的情绪。

    总感觉是有什么地方,被他们给遗漏了。

    但仔细想去,又完全没有任何的发现。

    “不必了,朱英这小子,翻不起什么大浪来,倘若是真的登上大宝。”

    “文臣武将们又怎么会认定一个死了十年的人,再度复活呢。”

    “随便一点风言风语,都足够让他皇位不稳。”

    “况且朱英势单力薄,父皇的性格本王清楚,固执得很。”

    “哪怕是奉天殿上血流成河,父皇都会给朱英证名。”

    “父皇在的时候,当然没人敢反对,若是不在了.....”

    说道最后,朱棣自信的一笑。

    到那个时候,诸多皇子,谁能比他更有竞争力呢。

    便是此刻,

    春和殿,东宫所在。

    “黄先生,你说皇爷爷最近,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如此!难不成是四叔的缘故。”

    朱允炆的面部,有些扭曲。

    自从上次朱棣进了华盖殿和皇爷爷相处后。

    朱允炆就发现,皇爷爷突然就对他疏远了。

    虽然他还是跟随着每日上早朝。

    但是下朝后,他再也没去过华盖殿和皇爷爷一同批阅奏疏了。

    而每过三天,皇爷爷便是早早退朝出宫。

    在朱允炆看来,那就是去宫外四叔朱棣,燕王的府邸中。

    黄子澄的面色也不是很好,听闻此话开口说道:“殿下放心,臣必委托好友,查清其中缘由。”

    “便是拜托先生了。”朱允炆起身微微作揖道。

    “殿下切莫如此,折煞臣也,这是臣的本分。”黄子澄神情有些激动。

    朱允炆的这般作态,让他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受。

    这日黄昏。

    京师城门处。

    刘日新在锦衣卫的陪同下,一同进城。

    此时天色已然有些暗了,

    天空上,西边太阳还未落下,东边的月亮已然升起。

    形成日月同辉的奇特景象。

    日月同辉在古人看来,是一种美好的寓意,象征着有吉祥的大事发生。

    刘日新也没多想,下意识的掐指一算。

    然而下一刻,他却是面色骇然,神色惊慌的看向天穹。

    ----

    ps:求推荐票,月票。

第三十二章:朱元璋灵机一动

    次日,即洪武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晴。

    太子朱标于四月二十五日薨,二十八日朱棣受到消息,于二十九日出发。

    历经是十一天,于五月十日抵达京师。

    京师第三日,朱英于朱元璋第一次见面。

    现在过去半月。

    朱英在例行茶楼检查后,便朝着燕王府的方向过去。

    最近他有些奇怪,这半月以来,朱高炽从未找过自己。

    按照先前的习惯,朱高炽不说天天来,顶多隔两三天就来一趟。

    他还一直准备着如何劝说朱高炽想办法去兵仗局。

    结果人影子都没了,这就很尴尬。

    无奈之下,只好自己上门了。

    此时,大明皇宫,奉天殿里。

    也传来了司礼监太监的退朝声。

    朱元璋阴沉着脸,自奉天殿后门离开,向华盖殿走去。

    “把六部尚书过来,给咱都叫过来。”朱元璋对着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刘和吩咐道。

    “臣遵旨。”

    刘和立即快步离开,传达谕旨。

    在朱元璋没看到的角落,朱允炆看着皇爷爷直接离开,很是有些悲伤的朝着春和殿回去。

    在没有朱元璋的口令下,虽说朱允炆现在是皇太孙了,但也不是说随便就能跟着一起参议朝政的。

    早朝可以一起上,旁听。

    但是下朝后,没有朱元璋的允许,他也只能默然神伤,独自回宫。

    华盖殿中。

    现在已然是临近正午,便是十一点多了。

    当六部尚书到来的时候,光禄司那边已然是准备好了早膳,送了过来。

    说是六部尚书,实际上目前只有五人。

    其中上一任的礼部尚书,被朱元璋赐死后,目前还没人补上,暂时空缺在这里。

    其中五位尚书,分别是:

    工部尚书沈溍,兵部尚书茹瑺,户部尚书赵勉,吏部尚书詹徽,刑部尚书杨靖。

    “都坐吧,先把早膳吃了,咱再跟你们好好唠唠。”

    朱元璋语气有些不善的说道。

    他也不是针对谁,只是昨日的好心情,全部都被破坏了。

    本来眼看着跟大孙的关系越发亲密,今日上朝,却来了件让朱元璋很是心烦的事情。

    水灾的问题。

    黄河是古今华夏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文明。

    但自古黄河也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历朝历代斗在努力的综合治理黄河。

    今年二月八日,黄河在阳武决口。

    南宋灭亡后,到元朝时期,黄河经历一次大的治理,相对来说影响不是很大。

    但实际上受灾人数,绝对是百万级以上。

    虽然朱元璋下令,免除了受到黄河水灾影响范围内的田租。

    但更多的灾民,哪里是田租的问题,是根本吃不上饭食。

    这些灾民没有了田地,唯一能想到的活命办法,就是逃荒。

    一般来说,灾民们逃荒的方向,就是京师。

    从河南出发,到南京京师,直线距离约莫上千里地。

    古代的道路,显然不是那般好走,弯弯曲曲,灾民们只能用步行赶路。

    可没有资格使用驿站。

    普通百姓的脚程,一天大约在三四十里地的时候。

    这些逃荒的灾民,饿着肚子赶路,偶尔还要乞讨,自然更慢。

    自水灾出现,饥荒爆发后,最快的第一批灾民,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抵达京师附近。

    而作为皇帝的朱元璋,显然要想办法解决这饥荒问题。

    这第一批到来后,后面自然还有大批的灾民。

    其中的难题就在于,哪怕朱元璋是皇帝,也不可能天天养着,必须要让他们回去。

    水灾治理好了后,还是要他们继续种田才行。

    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把灾民稳住。

    而据各地奏疏上的消息,这次灾民的总数目,约莫有二十万之多。

    二十万灾民是什么概念。

    整个大明目前的常备军力,也就是百万出头,这灾民的数量,直接就达到了整个大明军力的五分之一。

    当然,若是不管不顾,二十万灾民真正能够抵达的京师的,恐怕一半都没有。

    朱元璋曾经也是流民,对此深有感受。

    自元朝开始,小冰川时期到来,各种灾乱繁多。

    朱元璋也颁布了一套有效的处理灾情的方式。

    首先是报灾,堪灾。

    受到灾情的地区,地方官员首先进行汇报,让朝廷对受灾人数和情况,有个大概的估算。

    第一肯定免除田租,当地先进行一番赈灾。

    然后就是灾民转移,调粮以平抑灾区粮价上涨。

    灾民的流动,也是在官府的管控之下,在这个路程中,逐渐的进行分流。

    其中每天都会给一定的口食。

    真要一点东西都不吃,别说上千里地了,上百里地都没几个能坚持下来的。

    然后就是抚恤安置,比如赐葬,赐地等等一些列措施。

    那种数千上万人四处流浪的场景,一般是很难见到的,只会在朝代末期才有。

    这等情况一出现,立马就是冲击官府,揭竿起义,直接造反了。

    大灾荒的出现,各地官府能够接收的灾民也是很有限。

    一般来说对于这些拖家带口的灾民,当地官府收纳之后,就会用以工代赈的形式,进行本地安置。

    等灾情完全过去后,官府就会给予盘缠,遣送回户籍所在。

    早膳吃完后。

    朱元璋便直接开口问道:“都说说,关于这次的灾民们,该如何安置。”

    “现在秋收未到,各地粮库的粮食也不多,随着灾情的扩大,现在的粮价飞涨。”

    “尔等都来议议。”

    诸位尚书低头相互对视一眼,却都是微微沉默,没有一人开口。

    他们知道,陛下问的当然不是短暂的处理灾民的问题。

    而是怎么将这次的灾情消化。

    大明不缺银子。

    这句话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目前的情况来说,确实如此。

    掌握大明宝钞的朱元璋,想要多少银子,直接印就完了。

    虽然就目前来说,大明宝钞已然开始贬值,但购买力依旧还是很强劲的。

    关键不是银子的事,是粮食的问题。

    再多的银子,买不到粮食也是无用。

    京师的储备粮,也不算很多,各地的粮商囤货居奇,不用看都知道外面的粮食,已然是涨到了天价。

    对于这些粮商,朱元璋恨不得全给杀了。

    不过大小粮商何其之多,无罪屠民,只会让局势更为破碎,反而闹出大乱子。

    一阵沉默后,诸位尚书依次开口。

    扯了大半个时辰,还是之前的老一套,让朱元璋听得烦躁,最后直接把几位尚书赶了出去。

    这个时候,蒋瓛进来汇报:“陛下,刘日新于昨夜抵达京师。”

    听到这话,朱元璋眼睛一亮,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便对蒋瓛吩咐道:“立即召刘日新入宫。”

    “臣遵旨。”

第三十三章:朱高炽的小心思

    南京,燕王府。

    “大王子,你什么时候也开始研究兵书了。”

    朱英到燕王府后,寻到正在院子里读书的朱高炽,笑着问道。

    “这还不是没办法嘛,皇爷爷让我们几个王长子,过几天去巡查防务。”

    “我对于兵事知之甚少,这便是临时抱佛脚呢,也不知道管用不管用。”

    朱高炽放下兵书,无奈的说道。

    他因为身体肥胖,体力不支的缘故,很少在军营里待过。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朱棣对于这个长子,并不是很喜欢。

    自从来到京师后,基本上就是不管不问了。

    “这是让你去查看防务,又不是带兵打仗,你看兵书有什么用。”

    朱英无奈的说道,这佛脚都抱错了。

    “英哥儿,教下我呗。”朱高炽微微一愣,随机马上就反应了过来。

    短短几句,直入精髓,朱高炽立马明白朱英对此当是精通。

    这等事情,朱英也没必要藏着,直接说道:

    “防务的事情,其实就一个点,军纪。”

    “当然,这个话说来简单,严格实行起来还是很难的。”

    “不过我想,陛下让你去查看防务,大概也不是冲着军纪这一块去的。”

    琢磨了一番,朱英才接着说道:“我觉得你可以从几个地方入手。”

    “比如将士们的饮食,生活水平,对于大明的忠诚,平时巡查时候的认真情况。”

    “从这几个点出来,然后写一本奏章出来,加上你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最后提出改善的建议。”

    “如此一来,想必便能通过陛下对你的考校。”

    朱英边沉思边说道。

    然而他没发现的是,朱高炽眼睛都在冒光了。

    朱英的回答,在他自己看来,很是简单,就像是后世的作业一样。

    作为完美通过后世九年义务教育的三好学生,这等事情,早就熟悉透了。

    但是他没想的是,这里是大明。

    大明的文人,读什么书?基本上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主。

    这可不是什么注释版本,通篇的文言文,别说研究其中学问,能够读通畅,都算得上是秀才了。

    大明读书,启蒙是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

    然后就直接到四书五经,相当于后世小学直接升大学,这可谓是大浪淘沙。

    多少学子,直接就是在这里倒下了。

    而朱英说出来的,这等在后世司空见惯的套路模板,对于朱高炽的冲击,便是完全不一样了。

    大儒,名儒可能不会太过在乎。

    但对朱高炽这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无异于画龙点睛。

    “英哥儿,委实太感谢你了,本来我还一头雾水,你这般一说,犹如醍醐灌顶。”

    朱高炽说完后,连忙起身,对着朱英躬身作揖拜谢。

    “大王子客气了,此事不过小事尔。”朱英托住朱高炽说道。

    朱高炽却是苦笑着说道:“对英哥儿来说,不过是几句话的事情,但是对于我来说,关系重大。”

    朱英闻言,稳稳沉默。

    朱高炽在王府的情况,他当然也是清楚的。

    作为王长子,根本没有王长子的待遇,很多情况下,朱棣都不带他。

    这次到京师来,对于朱高炽来说,倒是一个机会。

    大明王爷的世子,并不是由王爷自己指定的,而是由皇帝册封。

    在讲究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大明,除非是朱高炽德行有亏,不然朱棣也没办法。

    所以,现在的朱高炽,迫切得到朱元璋的认可。

    “你这身体,我觉得还是要加强锻炼才行。这般对你自身的负担太大。”

    朱英安慰着说道。

    他知道日后,在朱棣靖难成功后,朱高炽最终还是当了皇帝。

    虽然有一些波折,但终归是有惊无险。

    历史上的朱高炽,活到四十八岁病逝。

    作为现在的好友,哪怕日后可能成为敌人,但朱英依旧不想朱高炽太早离世。

    人生难得一知己,虽然都有着各自的小心思。

    但毫无疑问来说,在很多兴趣方面,两人还算得上是臭味相投。

    “我也想如此,只是每次都坚持不下来,感觉整个人都散架了。”

    朱高炽苦笑着说道,他的肥胖,更像是天生和病症。

    不过早就有御医检查过了,并非病症,说是五气紊乱,阴阳失调。

    朱英对于肥胖症这块并不了解,毕竟前世他也不是医生。

    不过这话他能理解,大概就是内分泌失调。

    “若是信我,这段时间随我一同锻炼,在饮食上也要有所调节,或许过一段时间后,能见到些许的成效。”

    想了会,朱英便对朱高炽说道。

    其实也比较简单,早上起来跑步,吃饭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肉,减少脂肪的摄入。

    大概就差不多了。

    朱高炽闻言有些意动,对于朱英,他非常的佩服,四书五经可能一窍不通,但在各种杂学上,却是极为精通。

    只是心中想起父王的交代,在一针犹豫后,朱高炽最终还是以自己备懒为由,拒绝了朱英的提议。

    朱英面对朱高炽的拒绝,神色平静,他已然看出其中必有隐情。

    朱高炽的借口,当然是不成立的,看似肥胖的朱高炽,其实不管是读书还是其他的方面,都非常的坚持,毅力很强。

    只是可能有些其他的忌惮。

    朱高炽见朱英没追问,也是暗暗的松了口气。

    他总不能说,是父王让他最近尽量减少跟朱英的接触。

    身为人子,父王对于朱英的一些想法,朱高炽隐约有些猜测,但他却不敢深入思索。

    毕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算得上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兵仗局那边的事情,现在有什么进展嘛。”

    经过一阵的寒暄,朱英感觉时机也差不多了,开口询问道。

    朱高炽有些无奈的说道:“我早前跟父王说起过此事,但却被父王拒绝了,让我好好读书就行,别管这些事。”

    迟疑了下,再次说道:“若是这次考校能得到皇爷爷的赏识,或许能进去一观。”

    朱英无语,这小子心思还挺多,此话摆明了就是想让自己帮他一手。

    “不知大王子查看防务,可否能让我陪同过去。”朱英问道。

    “这当然可以,只是到时候要委屈一下英哥儿了。”朱高炽闻言很是惊喜。

    “行,哪天过去,大王子通知我一声即可。”

    “英哥儿,此番多谢了。”

    就在朱英和朱高炽相谈的这个时间。

    刘日新也终于进到皇宫中了。

    华盖殿中,

    刘日新跪拜道:“草民刘日新,拜见圣上。”

第三十四章:挖墓

    “起来吧,刘先生,最近可还过得如意。”

    朱元璋笑着问道,对于刘日新,他还是有几分佩服的,确实是个有真本事的。

    “托陛下洪福,草民日子一直过得很是如意。”

    刘日新起身后,微微躬身说道。

    只是想起这些年的日子,却是有些腹诽。

    相士是他的本行,但朱元璋却禁止他从事这个行业,好在艺多不压身。

    刘日新的丹青之书也算是不错,还能靠卖画维持生活。

    不然哪怕有朱元璋御赐的宝扇,通行天下,也只会饿死街头。

    朱元璋微微点头,随后道:“咱这次把你召过来,却是有件事情要麻烦你。”

    “你帮咱测一测这个生辰八字,看此人是个什么情况。”

    朱元璋说完后,向旁边的蒋瓛示意。

    蒋瓛从袖中掏出一张纸条,上面正是某人的生辰八字。

    刘日新没想到圣上召他过来,竟然还是算命。

    不过这是他的老本行了,虽然二十余年未曾给人测算过,但刘日新对于这学问可没丢掉,反而日以精深。

    接过字条,看完生辰八字后。

    刘日新便开始测算起来。

    现在的刘日新所用的算命术,便是在后世也比较出名的四柱推算法。

    所谓四柱,便是生辰的年,月,日,时。

    生辰八字在古代极为重要,不仅要记入族谱中,哪怕是嫁娶,也得看八字合不合。

    古代结婚,明媒正娶。

    其中明媒这一块,若是八字不合,便是过不去。

    就算是相爱,也不能结婚。

    刘日新单手掐算,右手大拇指于食指,中指的指节点动。

    这不是什么高深的手诀,其实就跟后世的加减乘除表一般,是一种对于年月日的推算方式。

    刘日新自小传承,对于推算早就默背于心,然而这次一番推算过后,却是皱眉深锁,久久不语。

    朱元璋等得有些不耐烦了,便问道:“先生,这到底是什么个情况。”

    刘日新微微迟疑,说道:“回禀陛下,从这生辰八字来看,却是个早夭之相,想必早已去世。”

    朱元璋闻言,微微沉思过后,便向蒋瓛再次点头示意。

    蒋瓛随即再送上一张纸条,是另一个生辰八字。

    “先生,再帮咱推算下此人。”朱元璋再次说道。

    早前给的生辰八字,乃是从朱英的。

    是从朱英的户籍档案里直接调取来的。

    而第二章生辰八字,却是朱元璋的大孙,朱雄英。

    “草民遵旨。”

    刘日新微微躬身双手接过纸条,看了八字后,便再次开始推算起来。

    “咦!”

    初一推算,刘日新便忍不住发出惊咦之声。

    “先生这是为何?”朱元璋问道。

    “回禀陛下,此八字极富极贵,紫气冲天,想来便是陛下皇孙。”

    刘日新的话,让朱元璋颇为满意,道:“还请先生接着推算。”

    刘日新躬身点头,便继续推算起来。

    “咦!”

    片刻,刘日新又发出一声惊咦之声。

    而后向朱元璋作揖道:“陛下,此人便也是早夭之....咦,不对。”

    刘日新的话,只是刚刚达到尾声,突然脑海中闪过一丝回忆。

    马上转口说道:“陛下,此子的命相暗藏玄机,还请陛下赐予笔墨,草民需重新演算一番。”

    朱元璋点头,让蒋瓛搬来桌椅笔墨。

    刘日新立即在白纸上,开始用道家符号开始演算起来。

    片刻间,一个星宫图,跃然于纸上。

    朱元璋都忍不住走过来观看。

    “草民刚才推算时,发现其中玄机隐晦不明,似有逆转阴阳之象,便单以四柱推算法不足以完全演算。”

    “草民另使一法,此为紫薇斗数,先作命盘,而后以星宫演算。”

    看到陛下走来,刘日新微微躬身后,向陛下解释道。

    朱元璋虽不精通算命术,但对其也有少许了解,自然明白刘日新话中的意思,道:“还请先生继续。”

    刘日新开始在纸上继续推算起来。

    然而这次,却不是想象般的顺利。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一张张白纸都被填满,大量的道家符号出现。

    可已然是半个时辰过去,写废的纸张成堆,却依旧没有任何结果。

    “不对,这不对,怎么会这样,怎么可能。”

    刘日新用笔越来越快,同时脸上逐渐浮现一股惊骇之色,嘴里更是喃喃念叨,像是魔怔了一般。

    就好像遇到了什么术算难题,百思不得其解。

    良久,朱元璋忍不住开口问道:“先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刘日新终于停下笔来,无奈叹息道:“陛下,此子命数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复杂。”

    “看似早夭之相,却有隐约透露着一丝生机,阴阳交汇,天机隐晦,实属奇怪。”

    “请恕草民无能,此子命数,却是无法勘破。”

    不管是四柱推算,还是紫薇斗数,亦或是梅花易数。

    皆是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出发,解开八字生辰。

    首先,要把八字解开,才能看到结果。

    就像是前面有个门,你得把门推开,才能看到其中的轨迹。

    刘日新目前就是卡在了解八字的步骤,用尽了浑身解数,也不能解开这个八字。

    不过刘日新玄学精通,通过多方测算,还是能摸到一丝边际。

    朱元璋闻言后,便是一阵沉默,而后突然笑着说道:“倒是麻烦先生了,只是兴之所以,倒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说完后又嘱咐道:“今日这算命之事,咱希望先生能够守口如瓶。”

    “草民自当遵守陛下谕旨。”刘日新连忙说道。

    说完后,刘日新又禀告道:“草民还有一事禀告。”

    “说吧。”

    “草民昨日黄昏进城的时候,见天穹上出现日月同辉的景象,却是没忍住推算了一番,察觉有异。”

    “昨夜草民夜观天象,却是发现北斗七星异动,似有暗星闪耀,临近帝星。”

    微微停顿一小会,刘日新躬身,语气更为慎重的说道:“便是此前太微星落,似乎也与此星相关。”

    朱元璋听完,眉头顿时皱其,却反常没有多问。

    朱元璋虽是农民出身,却是自学成才,哪怕如今政务繁忙,都会抽出一个时辰的时间来读书。

    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留下很多著作。

    对于玄学,也算是微有涉猎,对于刘日新的意思,也是清楚。

    所谓太微星落,便是指太子薨去。

    暗星,其实指的就是潜龙。

    刘日新的意思,就是天穹上突然多了一颗星辰发光,有着潜龙命相,太子的星辰陨落时候,暗星有异动。

    半晌,朱元璋突然开口说道:“咱有一事,需要劳烦先生,多年前钟山地龙翻滚,咱大孙的陵寝塌陷。”

    “这次借着修建太子陵寝,咱想把大孙的陵墓挖出来修整一番。”

    “又怕坏了风水,只能请先生协助了。”

第三十四章:就地格杀

    “草民遵旨。”

    刘日新嘴角抽动,躬身作揖道。

    他听到陵寝的时候,心中悸动,顿时就明白了大概自己就丧命于此了。

    不过,

    钟山,貌似是块风水宝地呀,便是死在那里也很不错。

    至少可以福泽后人吧。

    想到这里,刘日新一下子就觉得未来可期,自己的年岁已然不小了,死后还能蹭一下帝王的龙气,真不错。

    曾经刘日新暗中推算过,大明皇朝至少有三百年的国运。

    如此看来,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能延绵不绝。

    这下子,刘日新的心情,顿时就高兴了起来。

    能够葬在帝王陵寝,这是何等的荣耀。

    他感觉整个人都充满了干劲。

    待刘日新离开后,朱元璋对蒋瓛下旨道:“通知钦天监监正,安排几个懂堪舆的过去,随同检验。”

    “另着锦衣卫严密监视,其中关键,务必不可遗漏,详细记录下来。”

    “臣遵旨。”蒋瓛躬身道。

    事关帝王风水,朱元璋当然不会就这般交给刘日新。

    倘若真要被他暗中作了手脚,这可就不好了。

    以朱元璋多疑的性子,不仅要让钦天监和刘日新相互监督,还要锦衣卫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

    便是定好后,朱元璋还要找人反复核对,感觉没有问题遗漏,这才会让其动工。

    便是这个时候,刚好灾荒,太多的难民过来。

    朱元璋正好召集数千民夫,也算是解决部分的灾情。

    别小看这数千民夫,好像对如此多灾民如同杯水车薪。

    实际上用处很大。

    首先灾民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拖家带口,一个民夫的后面,往往就是一个家庭数口人。

    便是三千民夫,都能解决上万灾民的吃饭问题了。

    ......

    次日一早,朱英还在茶楼吃着早餐。

    张伯便是急急忙忙的上了楼梯。

    “东家,大事不好了。”

    朱英皱眉道:“何事如此慌张,坐下说。”

    张伯缓了口气,忙道:“东家,咱们的商队,在距离京师六十里地外,被人给打劫了。”

    “打劫?”朱英放下手中的早点,有些奇怪的问道:“这京师附近,竟是还有人敢打劫?”

    “这等事情,直接报官就是,有什么大不了的。”

    朱英颇感无语,就目前朱元璋统治的大明,在这洪武年间。

    违法乱纪的事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很多人也比较克制。

    毕竟朱元璋杀起人来,可从未手软过。

    远的地界可能差些,但是在这京师周围,敢打劫,岂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东家,其实也不算是打劫,就是咱们的货物被人给看上,强买强卖了。”

    而后张伯停顿了下,犹豫着说道:“便是和对方起了冲突。”

    朱英闻言,问道:“是咱们的哪个商队出了事?”

    张伯想了下回道:“好像是从大漠来的商队。”

    朱英一愣。

    大漠来的?

    自己手下的势力,朱英当然清楚。

    大漠那一批商队,说是商队,其实个个都是强人。

    干的基本上都是无本买卖,带着空荡荡的车队到大漠走上一圈,基本都是满载而过,然后变卖货物。

    想到这里,朱英不由问道:“对面有多少人。”

    “一百人。”

    “咱们有多少人?”

    “三十人。”

    “然后呢?”

    “把对面都给俘虏了。”

    张伯说完,又急忙说道:“东家,这里可是京师啊,这下子,商队的领头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可是足足一百人啊,全给掳走了。”

    “东家你说这可如何是好。”

    朱英有些尴尬。

    他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张伯说的大事不好,原来是自己的商队把别人给俘虏了,现在不知道咋办了。

    要是惊动官府,肯定会出大乱子。

    沉思片刻,朱英嘱咐道:“审讯了没有,这些人是哪里来的。”

    张伯回道:“审了,据说这些人都是蓝家庄的,便是凉国公蓝玉麾下义子。”

    听到是蓝玉义子,朱英就有无奈了。

    蓝玉作为凉国公,明初的著名大将,哪怕在大漠草原,也是名声极大,他当然知道一些其中情报。

    蓝玉喜好收义子,据说麾下义子有八百之多。

    八百义子,朱英感觉估计蓝玉连自己这些义子的名字都记不全。

    蓝玉本身仗着军功,也是嚣张跋扈,无视大明法纪。

    霸占东昌民田不说,哪怕御史来了,都给人强势的顶回去。

    在徐达,常遇春等一代名将去世后,蓝玉作为后起之秀,尤其是捕鱼儿海之役大捷后,被册封为凉国公。

    蓝玉在大捷后,居功自傲,感觉达到了人生巅峰。

    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

    又有人说他与元主的妃子有私,致使元妃羞愧自杀。

    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

    蓝玉犹不改过不谈,在庆功宴上,更是酒后口出狂语,无法无天。

    朱元璋对此多次训斥,却也是屡教不改。

    “现在的蓝玉,好像是在平乱吧?”朱英回忆了一下,问道。

    “是的,东家。”

    “四月初一,凉国公蓝玉出征罕东。二日,建昌卫指挥月鲁帖木儿叛乱,被指挥鲁毅击败。”

    “二十七日,都督聂纬、徐司马、瞿能讨伐月鲁帖木儿。”

    “五月一日,蓝玉到达罕东,叛军逃跑,趋兵建昌,节制诸军。”

    张伯应声回道。

    若是被外人听见这等话,绝对要大吃一惊,心神震撼。

    看似简单的情报消息,可这是大明的军事机密。

    然而张伯却能详细的说出,明显极为熟悉。

    朱英闻言并不意外。

    虽然他的势力主要遍布在西域,大漠,草原这些大明的边疆地区。

    但是以他的敛财手段,在不计代价的情况下。

    早就在整个大明铺设了一张地下情报网络。

    大抵都是一些小官小吏,甚至一些官吏在不经意间,透露消息都不知道。

    朱英深知情报的用处,其中的暗手很多,并非简单的渗透。

    比如某某官吏的情人,某些酒楼的小二,包括一些大户勋贵人家的车夫。

    甚至于,朱英资助了一批文人,供其读书,同时伴随洗脑教育。

    考取秀才,取得官位,然后私通。

    在朱英的帮助下,这些上位的官吏,政绩自然都是相当不错,而且两袖清风,贤名远播。

    这就是涉及到一些细微的操作。

    一个好的名声,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管用的。

    只是可惜京师附近的锦衣卫机构太强劲,朱英一直插手不进。

    微微沉思一番,朱英冷声到:“蓝玉的这些义子,一个个骄纵跋扈,霸凌乡里,死不足惜。”

    “传令过去,全部就地格杀,事后也不必来京师了,把货物交接一下,分散回大漠去吧。”

    “是,东家。”

第三十五章:朱雄英的弟弟妹妹

    朱英有兵马嘛?

    答案是肯定的,

    他有人,还不少。

    总数约在五千骑上下。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现在的朱英,更像是后世的军阀。

    不过这也正常。

    在大明的边疆混,没点人马,那就不是吃羊的狼,而是待宰的羊。

    钱财物资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是要有部队。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后世的名言,朱英自然不会忘记。

    这五千骑并非是集中一块,而是分散开来。

    大概五十骑到一百骑为一个小队,这样的小队朱英有几十个。

    不止骑兵,其他兵种也有涉及。

    不过在大漠和草原,轻骑兵才是唯一,其余的没啥用,机动力为王道。

    这些兵马对于大明来说不算什么,但在大漠草原上,可算是一股不小的势力了,也是朱英能够潇洒至今的底牌。

    其中主要维护商队的安全,同时也偶尔客串一下马匪。

    秉持着后世人的原则,主要抢劫的对象,一般都是敌对势力为主,俗称:黑吃黑。

    很不幸,蓝玉义子想要欺占的那个商队,便是大漠里过来的老鸟。

    这些老鸟,甚至有些还在蒙元的残余势力里干过。

    现在被朱英收服。

    或许他们要是碰到从西域来的商队,结果会好上很多。

    西域那边相对来说,还是比大漠和草原稍微文明一点。

    凉国公蓝玉,包括其他的国公,侯爵,伯爵等武将勋贵。

    正常来说,都不会待在京师。

    大明在军政上并不是分得泾渭分明。

    号称淮西武将集团个勋贵们,一般都在地方上。

    现在的大明虽然一统,但地方上也不是一片祥和,局部地区依然有动荡不安的趋势。

    武将勋贵们的事情也很多。

    比如屯田,练兵,节制军队,防御边疆,抵抗倭寇,镇压叛乱。

    还有赈灾,抗险等等诸多事宜,一并参与。

    凉国公蓝玉,现在隐约为淮西武将集团的领头羊人物,虽然有很多资历老的将领存在。

    但在军功上,他依然可以说是最靓的那个崽。

    若是常人听到是蓝玉的义子,肯定早就慌了。

    但朱英却是敢直接弄死。

    他并不是想跟蓝玉对上,直接跟蓝玉对线,指定是搞不赢的。

    不过现在的局势,朱英比任何人都要看得更清楚。

    不可一世的蓝玉,看似气焰滔天,然而却是即将倒塌的大树。

    自太子朱标薨去,朱英就知道以蓝玉为首的,这些极为骄纵的武将们,差不多也是死到临头了。

    年幼的朱允炆,根本压不住这些骄纵的武将们。

    朱元璋也不给了孙子留下一堆烂摊子,肯定要收拾干净了才行。

    况且曾经的屠龙者,现在也成了恶龙一般,全杀了朱元璋的心中也不会有太大的愧疚。

    蓝玉此人从来都是无视法纪,朱元璋杀他的理由足足有数百个,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够他死上几回了。

    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爆发。

    看似还有半年多的时间,实则朱元璋已然开始收集证据,准备下手了。

    毕竟蓝玉的功勋摆在这里,杀他还是需要找点理由才行。

    而且蓝玉在军中根系很深,死他一个肯定不行,连根拔起才能永除后患。

    所以别说现在的蓝玉还在平叛,哪怕是立即回来,也只会陷入泥沼之中。

    这就是情报信息的优势,也是朱英底气的来源。

    至于他的那些手下。

    额,

    逃窜的蒙元残余作案跑路,这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嘛?

    以古代的情况来说。

    从发现人员消失,到报案调查,寻找线索,破案,下达海捕文书。

    这一系列的操作后,

    那些手下早就跑得没影了。

    除非搞个什么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去追赶,不然连灰都吃不到。

    只是驿站资源,哪里是这般好用的。

    应天府的捕快,也只是针对当地。

    况且这样的情况,在古代中很是常见,杀人跑路,以古代的信息传播速度。

    便是有逃犯站在你面前,你能认识我是谁?

    在茶楼没待多久,朱英就出门逛街去了,俗称踩点。

    他的诸多商队就要到了,也避免无人可用的窘迫状态。

    首先要对南京城多多熟悉。

    之前燕王朱棣的人一直监视他,让他不好行动,现在确定人已经撤走,朱英也要开始行动起来了。

    凡事要作最坏的打算。

    京师不能白来一趟,等查清楚那些火器工匠所居住的地方后。

    或是威胁,或是利诱,到时候说不准还要掳走一批跑路。

    ......

    夜,大明皇宫。

    在仁智殿中,此刻朱允炆已然不在。

    作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已经开始学着处理政务,不必天天守灵。

    由于朱标薨去得太过突然,现在陵寝还没完全修建好。

    历史上四月底病逝的朱标,一直到八月中旬,才下葬孝陵东侧。

    遗体足足停放了有将近四个月的时间。

    这么长的时间里,不可能人没人守灵。

    此时,殿中尚有一少年一少女守候。

    便是嫡子朱允熥,嫡长孙女朱明月。

    朱标嫡妻常氏,于洪武七年生嫡长孙朱雄英。

    洪武九年,生嫡长孙女朱明月。

    洪武十一年生嫡次孙朱允熥。

    自朱标薨前,还有继妻吕氏除朱允炆外。

    另有子三人,一人早夭,女三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造人这块,朱标还是秉承了老朱家的风格,拿捏得很准。

    一阵风吹来,在这五月炎热的天气,带来些许的凉爽。

    只不过对这阴森森的环境来说,却有些毛骨悚然的意味了。

    “姐,我有些怕。”

    年仅十三岁的朱允熥,拉了拉旁边的姐姐朱明月衣袖,小声的说道。

    “怕什么,爹爹在这里呢,有什么好怕的,你可是我皇家嫡子,莫要这般胆小。”

    女孩早熟,大了两岁的朱明月,对着弟弟朱允熥就是一番训斥。

    朱允熥瞧瞧看了一眼父亲朱标的灵柩,颤巍巍的点头。

    只是他也没发现。

    自家姐姐的小腿,好像在微微的抖动。

    或许是为了安慰弟弟,也是安慰自己,朱明月抱住朱允熥轻声道:

    “弟弟莫怕,爹爹不在了,还有皇爷爷保护我们呢。”

    两人不知道的是。

    宫殿外,朱元璋站在门口,寂静无声。

    听着两姐弟的话,心中有些难受,还有丝丝愧疚。

第三十六章:回忆

    朱元璋静悄悄的离开了仁智殿。

    本来他今天是想过来看看儿子,顺便述说一下见到大孙子的心情。

    但是听到孙女和孙子的交谈,朱元璋的心情就有些悲伤了。

    陪伴在朱元璋旁边的,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刘和。

    司礼监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素有第一署之称。

    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首席衙门,亦是整个宦官系统中的权势地位最高者。

    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纠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

    晚上锦衣卫除了值守巡逻,其他的包括蒋瓛这个贴身侍卫在内,都已经下班了。

    毕竟皇宫的夜晚,不可能让这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去值守,要是来个监守自盗,那可就是青青草原一片绿了。

    司礼监,在现在的大明,某个程度上来说,便是相当着夜晚锦衣卫的职责。

    包括对整个皇宫的监察,对后宫情报消息的掌控,都在司礼监的范围内。

    朱元璋漫无目的在皇宫内行走着,刘和小心在身后伺候着。

    他能看出,现在的陛下心情忧郁。

    喉咙滚动,他本想提醒夜深了,陛下该回去歇息了。

    但话到了嘴边,终究是没能说出来。

    刘和的年纪也不小了,对于陛下所经历的这些丧子之痛,他深有体会。

    毕竟他过继的儿子,在数年前也不幸病逝了。

    宦官虽然丧失了生育的能力,还是家族还在,一般混得比较好的官宦,都会选择从家族里找个合适的孩子过继。

    便也是血脉至亲,宦官们在对待自己的继子,往往视作亲生儿子。

    走着,走着,朱元璋走到了一处宫殿附近。

    “刘和,咱这是走到了哪里呀。”

    皇宫很大,回过神来的朱元璋不由问道。

    刘和抬头看了看,道:“回禀陛下,这是到了坤宁宫附近了。”

    听到‘坤宁宫’这个词,朱元璋忍不住一个哆嗦。

    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曾经马皇后的居所。

    虽然理论上来说,朱元璋是居住在乾清宫,可基本上三天两头的,都睡在坤宁宫里。

    可是自从马皇后驾崩后,朱元璋就很少过来了。

    不过来,是因为每次过来,朱元璋都有一种极为心痛的感觉。

    这里承载了他太多美好的回忆。

    便是在马皇后驾崩后,朱元璋再也没有立新的皇后。

    这坤宁宫,也就一直空置着。

    朱元璋此刻的有些犹豫,脚步往坤宁宫的方向轻轻的递了一步。

    下一刻却又收了回来。

    他想去看看,又不敢去。

    如此来回几次,半晌,朱元璋微微一声叹息,终究是朝着坤宁宫走了进去。

    刘和连忙帮忙打开坤宁宫的侧门。

    哪怕这里无人居住,但还是有不少宫女太监值守着。

    点点的灯光,也能让人将周围看清。

    “拜见陛下。”里面的宫女太监,看到圣上驾临,连忙拜见。

    “都出去吧,咱想一个人静静。”朱元璋摆摆手,对着周围的宫女太监吩咐道。

    很快,宫女太监们便从另一个侧门,鱼贯而出。

    整个坤宁宫里,只剩下朱元璋还有刘和。

    “刘和,你也退下吧。”朱元璋再次说道。

    “陛下,容老奴在身边伺候着吧。”

    刘和迟疑了一下,还是恭敬的说道。

    这夜深了,光线不太好,陛下的年岁,如今也不小了,若是有什么闪失的地方,可就不太好了。

    作为太监,朱元璋便是刘和的唯一依靠。他的忠诚,当然是不容质疑的。

    “老了,咱老了喲,人啊,还是得服老才行。”

    朱元璋闻言,感叹着说道,便也没再让刘和退下。

    走到前方的台阶,刘和连忙上搀扶,朱元璋也避开,便是这般走入了坤宁宫的院子里。

    匆匆十年过去,物是人非。

    朱元璋颤颤巍巍的走到一个秋千的旁边,伸手抚摸着。

    脑海中,十多年前的景象,犹如昨日一般历历在目。

    “我不要爷爷陪我玩,我要奶奶陪我坐秋千。”

    “好好好,奶奶陪你玩。”

    “爷爷去哪了呢,怎么还不回来睡觉呀。”

    “你不是嫌爷爷胡子扎你么,怎么还要爷爷陪你一起睡呢。”

    “唔...爷爷肚子圆滚滚,可以当枕头呀。”

    “哈,爷爷来了哦。”

    “爷爷,为什么奶奶说你是皇帝啊,你明明就是爷爷啊。”

    “爷爷既是皇帝,也是咱大孙的爷爷呀。”

    “呜呜呜,爷爷就是爷爷,不是皇帝,不是,呜呜...”

    “好好好,爷爷不是皇帝,爷爷就是咱大孙爷爷,啥也不是。”

    “嘻嘻...”

    曾经的一幕幕,和大妹子,大孙子的生活场景,在朱元璋的脑海中不断的闪现。

    当他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早已经是老泪纵横。

    “大妹子,你看到了吗,咱们的大孙呐,他没死呢,没死,他回来了。”

    “大妹子,你不该走的呀,你就这般走了,咱大孙子回宫后,要是看不见你了,他会哭的呢。”

    “他要是哭了,谁来哄呢,咱不会,咱不会啊。”

    朱元璋哽咽着,用哀求的语气,不断的述说着。

    他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和他最爱的大妹子,大孙子,再荡一次秋千。

    良久,朱元璋拖着沉重的脚步,朝着坤宁宫里走了进去。

    刘和紧随其后不敢打扰。

    走到寝宫里,朱元璋看着铺好的龙床,怔怔的望了许久。

    最后他换换的解开衣裳,脱掉鞋袜,朝着床上走去。

    安静的躺在床上,朱元璋闭上眼睛,仿佛闻到了曾经大妹子身上的味道。

    还有大孙子身上的奶香味。

    两行清泪从滚落,朱元璋却不肯睁开眼睛去擦拭。

    他怕睁开了眼睛,那熟悉的味道,便就会消失殆尽。

    现在的朱元璋,就像是一个无助的孩子般,紧紧的搂住被子,就像是抱住大妹子一般。

    大孙的稚嫩的声音,似乎再次从耳边响起。

    这一刻的朱元璋,完全的沉醉在以往的记忆中。

    良久,安静的侍立在一旁的刘和,听到了陛下的呼噜声。

    这才缓缓退下,小心翼翼的关上房门,唤来值守的太监。

    “希望今夜,陛下能做个好梦。”

    --------

    ps:求推荐票,月票,求追读。

    追读是新书期间的一切,追读够,就能快速跳过推荐申请上架。

    存稿不算很多,但上架就能肆无忌惮的爆更了。

第三十七章:对策

    次日。

    随着退朝的声音响起。

    早朝结束。

    燕王朱棣面色沉重的回到了府邸中。

    作为藩王,虽然在京的时候也需要早朝,但也没其他的事情做。

    比起下朝后还要继续工作的大臣们,相对而言要轻松许多。

    “殿下,朝中何事发生,让殿下心情如此不愉。”

    回到府邸,朱棣唤来姚广孝,然后屏退四周,显然有要事相谈。

    姚广孝见此,便开口问道。

    朱棣闻言,冷哼了一声,随后解释道。

    “今日早朝,父皇突然宣布,为解决灾荒,同时加快修建大哥的陵寝,从灾民中征调三千人去孝陵,实行以工代赈。”

    听到这话,姚广孝心中微微琢磨,说道:“陛下之举,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朱棣点点头,肯定道:“这是自然,大哥的陵寝,早前就有上千工匠在修建,大体上都已经完成,只剩下一些精雕的细活。”

    “这些个民夫,哪里能干这等事情,粗手粗脚的,别说修建,毁坏还差不多。”

    “父皇怎么可能连这些都不懂,显然这三千民夫,并非是为了修建大哥陵寝而去,当有其他目的。”

    姚广孝有些疑惑的说道:“三千人如此之多,难不成有其他用意,便是...”

    犹豫了下,姚广孝才说道:“便是为了挖墓,也不至于要如此多的人手吧。”

    姚广孝并未直言朱元璋要挖开朱雄英的坟墓,查看尸骨的情况。

    但朱棣自然是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意思。

    “大师有所不知,便是十年前,本王那大侄子下葬后的第二夜,突发地龙翻滚。”

    “恰好就是在本王大侄子的陵墓那块,这也导致整个陵墓完全的塌陷了下去。”

    “当时父皇也派人挖掘过,只是塌陷得太深,动的地方过多,父皇怕坏了祖陵的风水,便就停止了。”

    “现在朱英出现了,以父皇的性子,无论如何都会挖开来一探究竟。”

    朱棣沉声说道,曾经的宫廷秘闻,也这般讲述了出来。

    姚广孝顿时就明白了,为什么朱棣的心情不好了。

    显然这要是真的挖出来了,到时候尸骨在那里好生生的摆着。

    那么现在活着的朱英,便就是假的无疑。

    朱棣所有的安排,便直接作废了。

    一旦朱允炆被册封为了皇太孙,那可就万事皆休,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现在的朱棣,虽然很想当皇帝,但心中可没有造反的想法。

    哪怕朱允炆真的当了皇帝,朱棣也不会,或者说不敢造反。

    就凭他手里那点兵马,造反岂不是找死么。

    后来是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不造反是死,造反也是死,这才舍生一博。

    在诸多因素下,朱棣最终侥幸成功。

    纵观古今,藩王造反的很多,但唯一真正的成功的,也就只有朱棣一人。

    这跟运气,实力,军事天赋,还有朱允炆将一手烂牌打得稀烂,全都有不可忽视的关系。

    随便哪个地方出了漏子,指定就是失败的下场。

    所以朱棣谋划皇位,却是没想到用造反的方式得到。

    对于朱棣所说的宫廷秘闻,姚广孝当然是不知道的,听完后,脑海中的疑虑一下子就消失了。

    “这般看来,此事确凿无疑了。”姚广孝沉声说道。

    朱棣点点头,有些不甘心的说道:“大师,你看如今,可还有什么法子可用。”

    给大明守灵的孝陵卫,对于皇室极为忠诚,朱棣根本插手不进去。

    而且这等事情,父皇肯定会安排锦衣卫的监视,想要瞒天过海,来个偷天换日之举,太过于困难。

    姚广孝沉默良久不语,心中急速思索应对方案。

    朱棣见此,安静的等待,自己也在心中想着对策。

    良久后,姚广孝才开口说道:“殿下,不知可有办法,让贫僧到那孝陵一观。”

    朱棣闻言说道:“祖陵有重兵把守,便是本王未得谕令,也不得擅自入内。”

    迟疑了下,朱棣再次说道:“不过办法倒是有,本王可向父皇言说心中牵挂母后,想去祭奠一番,想必父皇不会拒绝。”

    姚广孝点点头,朱棣的这个理由非常充分,儿子祭奠母亲,作为父亲的朱元璋,肯定没有拒绝的道理。

    于是姚广孝解释道:“贫僧曾经跟随师父学习阴阳术数,对于堪舆亦是有所涉猎。”

    “殿下言地龙翻滚,从而导致陵墓塌陷,在贫僧看来,便是属于地底有缺。”

    “若贫僧能仔细堪舆,测算其中地理,则只需殿下安排数人,在挖掘的时候,按照贫僧制定的方位动土。”

    “则贫僧有七成把握,可以令其造成二次塌陷。”

    姚广孝自信的说道。

    他曾经跟随的师父席应真,对于阴阳术数,天文地理极为精通。

    姚广孝便是衣钵传人,不说超越,八九成本事还是学到的。

    阴阳术数本身就包含了风水堪舆的学问,姚广孝通过短短几句,就能琢磨出一个大概的情况来。

    朱棣听到这话,本来紧缩的眉头,一下子就舒展开来。

    若是真能让陵墓造成二次塌陷,深埋地底,或许就能打消父皇的念头。

    挖陵墓可不是像盗墓那样,打个盗洞进去就可以了。

    而是需要大面积的动土,然后不断像下深挖。

    挖得越深,动的面积越大。

    其他地方倒也无所谓,但是帝陵这块,涉及到整个大明帝国的风水国运。

    再者说了,便是姚广孝有能力造成二次塌陷,想必也同样能造成三次塌陷。

    所谓可一可二不可三。

    真要造成三次塌陷,便是不详的征兆。

    哪怕是父皇到时候,也需要顾忌三分。

    “那就麻烦大师了,待明日早朝后,本王便向父皇请求祭奠母后。”

    定下此事后,朱棣便是要开始安排亲卫,潜伏到流民中去。

    便是此时,

    已然接到朱英命令,那些从大漠过来的强人们。

    毫不留情将所有的俘虏全部坑杀。

    而后将货物运输到指定地点后,骑马扬长而去。

    次日早朝后,

    本来要去拜见父皇,请求祭奠母后的朱棣,站在空荡荡的华盖殿前独自忧伤。

    朱元璋匆匆下了早朝,就急不可耐的直接出宫去见大孙了。

    并根本没有去华盖殿处理政务。

第三十八章:朱英的锦囊妙计

    “东家,老爷子又来了。”

    “嗯,把早点上了吧。”

    茶楼二层,朱安的独立雅间,朱元璋轻车熟路的走了进来,笑着问道。

    “今天给咱安排了什么好吃的呢。”

    朱英无奈道:“我这里的早点,都被你吃了两轮了,哪还有什么新鲜花样呢。”

    “好吧,大孙你也没吃吧,来,一起吃。”朱元璋坐下直接说道。

    朱英对于老爷子的这个社交牛逼症,也算是适应了。

    一口一个大孙不谈,在茶楼吃东西,就从没结过账。

    白吃白喝,还把自己当孙子使唤,也是没谁了。

    吃到一半的时候,朱元璋突然感叹道:“咱在这里吃着美味,可城外那些人呐,却是连树皮都要抢夺。”

    朱英白眼一翻,道:“老爷子,有话直说就行了,何必这般拐弯抹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昨天我可是调了二十石的粮食过去应灾。”

    朱元璋一愣,顿时就开心的笑了起来。

    关于茶楼的动静,朱元璋自然是安排锦衣卫多加关注。

    便是在几天前,茶楼这边突然开始大量采购粮食。

    这么多的粮食,朱元璋顿时就感觉,可能自己的大孙在囤货居奇。

    怎么说大孙也是个商人。

    做这些事情,不算奇怪。

    只是朱元璋心中有些难以接受。

    便是想着开导一番。

    只是没想到才刚刚开始问话,就得到这么一个结果。

    却是误会了大孙。

    “咱就知道,大孙和那些心眼贼坏的商贾们,完全不一样。”

    朱元璋称赞道。

    朱英吃了口包子,叹道:“略尽微薄之力罢了,终究不过是杯水车薪。”

    以现在朱英的看法,现在的大明每个人,都几乎相当于他的老祖宗级别了。

    指不定哪个流民,就是自己后世的某个先祖。

    这要是因为蝴蝶效应影响,让自己的先祖给饿死了。那么后世的自己,可能就不存在了。

    “可别这么想,二十石粮食可不少了,煮成稀粥,这可要活不少人呢。”

    朱元璋肯定的说道。

    大明一石约等于后世九十四公斤,朱英这一手,便是三千多斤的粮食。

    饥荒前,一两银子就能够买一石大米了,宝钞两贯钞。

    现如今许多粮商囤货局奇,价格飙涨,十两银子一石还有价无市。

    更有许多粮商,大明宝钞都不收。

    当然不是明的不收,而是直接宣布没粮了,暗地里用银子交易。

    现在二十贯钞,都买不到一石的粮食。

    市面上,都是官府开粮仓,在平抑物价,不过已然是按户籍限购了。

    朱英能搞到这么多粮食送出去,还是暗地里花了大价钱。

    “却也是治标不治本呐。”朱英感慨道。

    “这些该死的商人,每逢灾荒便是如此,咱真的想亲手把他们都给宰了。”

    朱元璋有些气愤的说道。

    “省省吧,别人藏家里不卖,你能有啥办法,难不成还真去抢,那跟盗匪有什么区别。”

    朱英说道。

    朱元璋无奈的点头,哪怕他是皇帝,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没有办法。

    唯有印刷大明宝钞,外地调粮。

    善良的粮商,其实还是有,只是鱼龙混杂,难以摸清。

    说到这里,朱元璋说道:“可怜陛下哟,为了这灾荒的事情,都愁白了头发,咱看在眼里,真就是心疼。”

    “咱看唐宋史记,也为有这般灾荒,自元后,便是这中原大地,灾荒不断,也不知是不是老天的惩罚。”

    朱英闻言,犹豫了一下,微微沉默过后,坦然说道:“其实就大明的粮食而言,面对各种灾情,在粮食总数上还是够用的。”

    “若是上下一心,共度难关,也不见得会有如此多流民出现。”

    朱元璋点头道:“这倒是实话,只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哪家会愿意把粮食拿出来分给别人。”

    “其实,倒也不是没有办法可想。”朱英神色平静的说道。

    朱元璋眼睛一亮,忙问道:“大孙有可法子,给咱说来听听。”

    他并未指望大孙真的能想出什么好的法子来。

    不过在朱元璋的心中,大孙是日后的大明皇帝,对于处理灾荒的学习,自然极为重要。

    流落在外这么多年,朱元璋也不知道大孙如今的才华如何。

    这次过来,也存在着考校摸底的意思。

    “以工代赈,老爷子应该很清楚吧。”朱英问道。

    朱元璋微微皱眉道:“这个咱自然清楚。”

    就在昨日早朝,他还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下令召集三千民夫去挖大孙的陵墓呢。

    只是大孙的这话,让他不是很满意,这法子自古就有,终究是大明官府承担,意义不大。

    “清楚就好,我说的法子,便是这以工代赈的变法。”

    “自古以来,以工代赈,便是由官府招募,换个角度去想,实则民间乡绅,勋贵去以工代赈会如何。”朱英缓缓说道。

    朱元璋眉头皱得更为厉害了,因为他并未听懂。

    朱英的话,在朱元璋听来其实跟徭役是没有区别的。

    像是乡间小路,一般都是在农闲的时候,由乡长带领村民修建,便也是这个道理。

    朱英见此,思索了一下,再次解释道;“大明的官道,驿站,每年都需要不少经费的修缮。”

    “假若把这修缮的活,交由给乡绅勋贵,而后每年分批由官府返还,老爷子你觉得那些乡绅,勋贵是否同意。”

    朱元璋心思聪慧,却也不解的问道:“这等好事,自当同意,可这般说来,终究还是官府出利,与现在有何区别。”

    朱英无语,老爷子看来对于商业,果真是不太精通,话都说到这里了,还没体会其中意思。

    “老爷子,大明可不缺银子,缺的是粮食。”

    “这些乡绅勋贵组成的团体,官府的活包给他们,他们总要找人做吧,找人做,那就得出粮食啊。”

    “官府给的银子,他们出的粮食。这般换算下来,便是相当于官府花银子,买了粮食,还把事情给做了。”

    “官府出了银子,乡绅勋贵们出了粮食,百姓有了活路,这事,不就给解决了么。”

    一席话,顿时让朱元璋如同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他在心中迅速思索此对策的可行性,越是琢磨,越是觉得是锦囊妙计。

第三十九章:至死方休

    朱元璋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自小贫民出生的他,靠着当和尚念经的机会,开始识字。

    而后就是不断的学习。

    像朱元璋这般勤奋好学的人多嘛?

    很多,多不胜数。

    但是能够学以致用,甚至学到文韬武略的境界,却是凤毛麟角。

    朱元璋起事于穷乡僻壤,当时陈友谅兵马众多,势力强大。

    张士诚则钱财万贯。

    唯独朱元璋在这两方面,都不算强。

    有人提议先攻张士诚,夺其财,而后战陈友谅。

    朱元璋直接否定,反而先攻陈友谅。

    他慎重分析两人性格。

    陈友谅性格骄狂,张士诚器量窄小,性格骄狂则喜欢挑起战事,器量窄小则没有远大抱负。

    因此要先攻陈友谅。

    果然,鄱阳之战,张士诚军队没有迈出姑苏一步去进行援救。

    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制胜于敌,可见一斑。

    能平息祸乱,取得天下,哪里是运气二字就能说得清楚。

    而后大明建国,治理天下。

    大明律法,军法,礼法,祭祀等各项制度,皆是由朱元璋亲自操刀。

    元末战乱过后,大明在朱元璋的治理下,休养生息,国力蒸蒸日上,足可见其治国也是大才。

    朱元璋终究不是全才,在商业这块,却是属于朱元璋的弱处。

    这也算是受到了历史的局限性吧。

    不过在理解能力这一块来说,朱元璋算是通透。

    经过朱英的解说后,顿时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和套路。

    “秒呀,真是秒,这般如此简单的道理,怎么就从未有人想到过。”

    朱元璋一拍桌子,差点没把朱英吓一跳,而后大声道。

    还没等朱英说话,急速的楼梯声想起,蒋瓛已然出现在了雅间门口。

    “咱这没事,下去吧。”朱元璋也知道自己有些激动了,对蒋瓛吩咐道。

    蒋瓛没有说话,微微躬身,而后退下。

    “老爷子,你这护卫,到时忠诚得狠。”朱英看了眼蒋瓛,久经杀场的他,自然能感受到蒋瓛身手不凡。

    “还算不错。”朱元璋随口说了一句后,紧接着说道:“你这个想法咱刚才仔细琢磨了一番,确实大有可行,只是其中细节还有待商榷。”

    朱英点头道:“不错,看似简单,实则操作起来还是比较难的。”

    “有几个特别的地方需要注意。”

    “首先对于这些能够承接官府活的乡绅勋贵,要有一定的资历才行。”

    朱元璋听闻,不由打断道:“如何判断其资历呢。”

    说到这里,朱英反而开始思索起来,该如何更加具体的讲述。

    其实朱英所说的法子,跟后世的工程承包制是一个道理。

    让这些乡绅勋贵们,以工程队的形式,去承接官府给的项目。

    然后竞价中标。

    思索了一番,朱英继续说道:“有些地方,可能某一户人家承接不下,便就可以让他们一起合作。”

    “至于资历的问题,地方官府可以先出示一个详细。”

    “例如某个路段修缮,大致需要多少人,多少日才能完成,和当地的团队达成一个约定,白纸黑字的写清楚。”

    “如若违反了约定的期限,当然要加以罚款。”

    “而后不管是什么地位的勋贵,在开工前,都必须先缴纳足够的粮食,作为抵押。”

    “这缴纳的粮食,便就是资历。给予其适当的利润,便就可行了。”

    “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这些民夫的口粮,不应该由勋贵们负责,而是该由官府负责”

    朱英一边思索,一边参照后世的工程模块进行讲述着,却没有注意到老爷子的眼睛越来越亮了。

    朱元璋忍住心中的激动。

    这哪里是什么法子呀。

    这已经是完全的策略了,连具体的应对措施都安排好,只需要按照这个流程直接安排就可以了。

    要知道现在的大臣们的奏章里,因为古人在学习上的一些局限。

    很多对策,相对来说都是一个大体的方向,就是提出一个思维。

    然后具体的实行,就是看下面的官吏如何操作了。

    像朱英这般,几乎就是手把手教着怎么做了。

    ‘类咱,真类咱啊。’

    朱元璋心中感叹道,果然是自己带大的大孙。

    就算失忆了,还是受到了自己的影响。

    在处理事情上,朱元璋本身也是喜欢精确到个人身上的那种。

    比如在服饰上,对于官员服饰的颜色,用料,长短,图案,都是极为精确。

    职业的分配,百姓官员什么身份做什么事情,都给一一安排上了。

    这般行事的风格,整个大明来说,朱元璋暂时是没有找到志同道合之人。

    可现在,他听到大孙的言论和对策,顿时就有一种知己的感觉。

    “大孙的这个法子,是自己想出来的嘛,还是有所听闻。”朱元璋忍不问道。

    朱英笑了笑,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惊世骇俗,反而有些谦虚的说道:

    “倒是让老爷子见笑了,我本就是个商人罢了,偶尔会琢磨一些从商的道理。”

    “商业首先是建立在繁荣的基础上,所以算是天马行空吧。”

    朱元璋闻言,笑呵呵的说道:“你这哪是什么天马行空,你这分明是有大才啊,咱看以大孙的才华,便是户部尚书,也远远不如。”

    “老爷子过奖了,我就一商人,哪能和尚书相提并论。”朱英笑着说道。

    被人夸奖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尤其老爷子还是翰林院的大学士。

    朱元璋停顿了下,便试探着问道:“咱在陛下跟前也算是有几分颜面,不若咱给你举荐个官位试试?”

    “老爷子可别这么干,就我这备懒的性子,哪是能做官的,能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行了。”朱英连忙说道。

    他可是知道老爷子为殿阁大学士。

    刚刚自己说的那一套,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本身就是制度改革上的冲击。

    真要是被陛下看重,把自己召过去,那可就凉凉的。

    众所周知,在洪武年间当官,可不是个好差事。

    平时战战兢兢不说,就每天起早,都累个够呛,那点工资就够吃个饱饭。

    一年下来是全年无休。

    说是放假三天,冬至,正旦,还有朱元璋本人的寿诞。

    然而冬至要祭祖,正旦是大朝会,虽说不用干事,但全部都要上朝给陛下拜年。

    至于朱元璋的寿诞就更不用说了,常规的就是宴请群臣。

    这是陛下的恩泽,你敢不去?

    这般算下来,就是全年无休,干到退休才算。

    便是退休,年老乞骸骨。

    那也得经过陛下的同意才行。

    要是能力十分出色,一般不是到完全干不动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让你退休的。

    所以说,在朱元璋的统治期间。

    勤奋是第一要素。

    能力差的,小心脑袋。

    能力强的,便就是至死方休。

第四十章:石见银山

    朱元璋当然不是真的要给朱英整个官做。

    什么官能配得上咱大孙?

    唯有皇帝才行。

    只是这种试探,让朱元璋有些恨铁不成器。

    只是目前来说,却有些无可奈何。

    ‘等陵寝那边确定下来,咱就让你天天跟咱一同起床,上早朝去。’

    朱元璋心中暗暗的说道。

    至于陵寝挖开,会不会再出现一具尸骨,这不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完全可以确定,面前的大孙就是自己的亲大孙。

    这世界上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大孙。

    哪怕长得九成九相似的双胞胎,只要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便就能分得清楚。

    面貌再相似,眼睛也会不一样。

    朱元璋之所以在看到朱英的第一眼,就能确定朱英是自己大孙的身份。

    除了那种血脉相连的感觉,还有那八年如一日的陪伴。

    否则以朱元璋的猜忌、多疑的性格。

    在事情没有完全水落石出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和朱英过多接触的。

    而现在,即便是挖开陵墓,里面的棺椁里真的还有一具尸骸。

    朱元璋只会去怀疑,是谁在暗中布下阴谋。

    目前朱元璋,在得到朱英的解决灾荒的根本对策后,本欲直接离开。

    只是身子微微一动,他又留了下来。

    “大孙呐,你对咱大明的宝钞,是怎么看的呢。”

    朱元璋对于大明宝钞贬值的问题,当然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眼睁睁的看着大明宝钞,却没有任何的办法。

    或许他可以强制整个京师的人,用大明宝钞交易,但是这些宝钞到了地方上,可就是鞭长莫及了。

    自大明宝钞发行到现在,严重的贬值,已然让朱元璋有些不安了。

    可是这等货币经济体系,却不是朱元璋的强项。

    想了很多办法,甚至颁布制度去解决这个问题,依旧不能延缓大明宝钞的贬值。

    朱元璋也清楚大明宝钞不能随便印,但是随着国库财政的不善,不印又不行,便是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中。

    朱元璋甚至有些忧虑,害怕大明宝钞在多年以后,完全的沦为一张废纸。

    蒙元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朱元璋担心大明宝钞也会重蹈覆辙。

    朱元璋的担心显然是正确的,后面大明宝钞挺了一百多年,因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于正德年间废止。

    “大明宝钞?很好啊,很不错,很方便呢。”朱英随口说道。

    朱元璋顿时无语,而后无奈问道:“咱不是让你夸它,你作为商人,对于宝钞肯定熟悉得很。”

    “你倒是帮咱琢磨琢磨,怎么咱大明的这个宝钞,百姓们就越来越不认了呢。”

    朱英听到这话,说道:“要是认,那才是奇怪了呢。”

    “这是啥意思?”朱元璋询问道。

    “大明宝钞也好,黄金白银也罢,本身并没有价值,又不能当饭吃,之所以能交易买卖,便是人们对他赋予的信任。”

    “大明宝钞的信任,则来自大明官府,金银本身则更加的长远。”

    朱英解释道。

    “大孙的意思是说,是因为百姓们对官府的不信任了?”朱元璋思索后说道。

    朱英迟疑了一下,回道:“也可以这般说吧。”

    “对比黄金白银,大明宝钞虽然更加方便容易携带,但也更容易损坏。”

    “官府对于宝钞,没有发行只有回收,这就导致会出现一个折损。”

    “其次便是准备金了。”

    朱元璋打断道:“准备金是什么意思。”

    朱英解释道:“所谓准备金,便是国库里有多少金银,就印多少宝钞,其中两者之间的相差,不能过大。”

    “凭空生出来的钱财,会导致宝钞的价值不断下跌。便是官府只允许金银兑换宝钞,却不能用宝钞兑换金银,却就造成了这个问题。”

    朱元璋听到这话,却是有些不开心了。

    当初大明征伐北元残余的军费,包括大臣们的俸禄,都是由大明宝钞承担的,这要是宝钞能兑换金银,国库里哪有这么多银子。

    朱英见此,笑着从桌面上拿过一个茶杯,将杯中倒满茶水说道。

    “假若这个杯子便是大明,杯中的水,就是大明所有的钱财。”

    而后,朱英在茶杯上加水,让茶水全部溢了出来。

    再说到:“大明官府不断的印刷宝钞,便是如同不断的往这茶杯里加水一般。”

    “那么这些溢出来的大明宝钞,是谁来承担呢。”

    朱元璋见此,眉头皱起问道:“可有何等对策。”

    “自然是有,且有上策和下策。”朱英笑着说道。

    “下说说你的下策听听。”朱元璋顿了一下,问道。

    “下策便是扩土开疆,抢夺他国的物资,平抑国内的物价,或者将溢出来的大明宝钞,让他国去承担。”

    “不过此法,却是治标不治本,一旦战败,就越发雪上加霜。”

    听到朱英这话,朱元璋不屑的说道:“蕞尔小国,能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大军开动,粮草无数,便是将其打下来了,又有什么用处。平白劳民伤财。”

    朱英闻言,淡淡一笑道:“老爷子这就有所不知了,其他且不谈,便是那倭国,老爷子可知道,却是金银遍地呀。”

    听到这话,朱元璋怎么可能相信,直言道:“大孙莫要诓咱,那等野蛮之地,怎可能有金山银山。”

    “若是真有,那些倭寇何以犯咱大明沿海。”

    朱英闻言,解释道:“那是因为老爷子久居中原,对海外诸事并不过于仔细。”

    “现如今的倭国,一片纷乱,战火连天,怎有可能去探查银矿,知晓者,也不可能大肆宣扬。”

    “不过前段日子,有消息传来,现在倭国那边,也差不多迎来一统了。”

    朱元璋问道:“即是这般隐秘的事情,那你又是如何得知。”

    朱英笑着道:“自然是从海外番商那边得来,想必老爷子应当知道我雪花盐的来源了吧。”

    “雪花盐,可不仅仅对大明销售,海外诸国,包含倭国在内,自然都有买卖。”

    朱元璋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却没有再提及倭国的事情。

    对于倭国,朱元璋当然是十分痛恨。

    建国之初,朱元璋派使者出使诸国,别的小国都是乖乖臣服,唯有日本不仅不臣服,还把他派去的使者直接杀了。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等行径让当时的朱元璋勃然大怒。

    就要出兵攻打倭国,最后还是在刘伯温的劝阻下方才停止。

    可这恨意,可不会消失。

    不会即使听到倭国内有大量白银,朱元璋也没有立刻表态。

    现如今的大明,休养生息自然是更为重要,妄起战端可不算太妥。

    半晌,朱元璋问道:“大孙所言的上策,又是怎么一个法子。”

第四十一章:朱元璋的精明

    “上策便是发展民生,国富民强呗。”

    朱英晒然一笑道。

    这句话,让朱元璋一下子就愣住了。

    他以为朱英会说出更有效的法子,毕竟下策都说了这么多见解了,然而轮到上策的时候,却是简单一句话就解决了。

    “所谓下策,便是剑走偏锋,上策,便是行堂皇大道。”

    “无论策略如何,追根究底,便是提高国力。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则天下太平矣。”朱英笑着说道。

    朱元璋闻言,也跟着笑了。

    这段话,朱元璋当然是看过的,便是宋史·岳飞传里的一段话。

    仔细想来,这治理天下,哪有什么捷径可言,治大国如烹小鲜,唯有缓缓图之。

    “即是如此,那大孙便说说,这治理天下,该如何着手呢。”朱元璋带着有些考校的意思问道。

    “既然是民生,自然是从民开始,如今大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吃。”

    “吃饱肚子,不饿死,对于现在的百姓来说,才是最为关键的地方。”朱英回道。

    朱元璋点点头,这是一个大方向,不过大孙有这个觉悟,却是很好的。

    “仅仅如此嘛,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策略跟咱说说。”朱元璋再次问道。

    听到这话,朱英却是有些犹豫了。

    毕竟他感觉今天已经说得够多了,治理地方这种事情,从他一个商人口中说出来,却是有些太过。

    朱元璋一直观察着朱英,一下子就看出了其中意味,笑道:“这里就咱爷孙俩,有什么可担心的,莫不是还怕咱害你不成。”

    “既然老爷子想听,那我便说说吧。”短暂的迟疑过后,朱英笑着说道。

    老爷子是陛下的秘书,相当于每天都是有机会和陛下会晤。

    一些方案说出来,让这大明过得更好一些。

    对朱英来说,其实也是很有利的。

    有些事情,以他个人的精力,需要太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还不如借大明的风。

    “就大明目前来说,增加粮食的亩产,是个中关键。”

    “兴修水利,开垦荒田,肥沃土地,这些是大明一直在做的事情。”

    “但是其中,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便是农业本身。”

    “自古文人读书,读的是圣贤书,却从未有人去研究过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本身。”

    “如何让土地更加的肥沃,让荒田变良田,是否有更加有效的耕种方式。”

    “便是如同唐初的曲辕犁一般,影响如此深远的农具,却是一些目不识丁的老农研究而出。可见历朝历代,对于农业本身的忽视。”

    朱英缓缓的说道。

    其实在他的手中,另有番薯,马铃薯,玉米等作物。

    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却是更为重要。

    玉米还好,番薯,马铃薯等薯类作物,在不断的培育过程中,减产十分明显。

    历史上的爱尔兰大饥荒,便是如此。

    便是后世,农业如此发达,也是小麦,大米为主。

    农业生产技术,才是一切的根本。

    听到这里,朱元璋问道:“大孙的意思,就是建立一个研究农业的衙门,让文人去研究农业。”

    “没错。”朱英点头道。

    朱元璋眉头深锁,这个事情,想要做到,非常难。

    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金榜题名,哪个读书人会去研究这等事情。

    “并非一定要有大学问,可专门找一些农户进行学习培养,只要能识字就好了。”

    “这等事情,并非一朝一夕便能有所成就,不过却是必须的积累。”

    朱英补充道。

    现在欧洲,已然是文艺复兴的萌芽。

    目前大明虽然是世界第一的帝国,但后期就被欧洲弯道超车了。

    工业革命,很重要。

    朱元璋听完后,微微颔首。在这个方面,其实朱元璋也算是个行家。

    毕竟他是正儿八经的贫农出身,对于农业可谓是非常熟悉。

    自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虫,施肥,引水,收成等一系列的流程,朱元璋那都是亲身体会过的。

    但凡当初有一块地,一口饭吃,朱元璋都不会生出造反的心思。

    眼看已经到了正午时分,朱元璋知道自己该回宫了。

    还有太多的政务等着他去处理。

    包括大孙提出的新以工代赈的法子,他也召集六部尚书商讨一番。

    制定具体的细则,然后试点实行,看看成效。

    朱英也没说留着吃午饭之类的,现在的返点,一般是上午十点,下午两三点。

    第三餐也是到了黄昏落日的时候。

    然而,朱元璋起身走了几步,却突然回头问道:

    “你这娃儿,年岁也不小了,如今你父母皆不在,咱便帮你寻个好姑娘。”

    朱英闻言苦笑着说道:“这就不必劳烦老爷子了,我这人居无定所,便是看缘分吧。”

    “你这娃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寻常人家十六就已成家,你都二十了,怎能拖着。”朱元璋顿时训斥道。

    朱英听到这话,却是无法反驳,犹豫了下,便说道:“那便劳烦老爷子了。”

    话虽如此,实则朱英根本没打算在京师找对象。

    对于成家,朱英并不排斥。

    其实他麾下的各个头目,很多都明里暗里催促过朱英成家。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朱英有了后代,他们的心思就更加稳定了。

    这在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很普遍的想法。

    这代表着势力会更加的稳定,因为人有祸兮旦福,真要是主公出了什么意外,还有继承人在。

    大家有效忠的对象,才不会出现太大的混乱。

    就像是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便要马上确定储君人选,也是一个道理。

    朱元璋听到朱英的妥协,笑呵呵的,顺其自然的问道:“大孙你的生辰八字是多少呢,要是咱看到中意的,先帮你合下八字。”

    朱英闻言一愣。

    真要找老婆的话,他不知道是该报前世的生辰,还是报这个身份原本有的生辰八字。

    随即他就反应了过来,本来就没打算在京师成家,自然是要报养父亲子的。

    不过他一回忆,好像对于养父亲子的生辰八字,已然是有些模糊。

    出生的年月日当然知道,就是具体的时辰,一下子想不起来。

    微微停顿,朱英转过话题笑着说道:“老爷子若是寻到了好姑娘,可还是要我见上一面方可。”

    “我这人呐,还是比较注重眼缘。”

    作为后世人,自然不会喜欢现在大明的嫁娶方式,成婚前连自己老婆长啥样都不知道,掀盖头跟拆盲盒似的。

    “好说,好说。”

    朱元璋笑着回道,只是转头的那一瞬间,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要知道对于古代来说,生辰八字就跟后世的身份证一样。

    而且古人认为,生辰八字代表一生的命数,极为重视。

    便是目不识丁的乡间老农都能准确的说出自己生辰八字来。

    然而大孙,很明显的避开这个话题。

    此刻朱元璋可以确定。

    大孙他,

    并不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

    一个人,怎么才会忘记自己的生辰八字呢。

    只有一种可能,他失忆了。

    如此一来,所有的一切都能对上了。

    离开茶楼后,朱元璋朝着皇宫过去,同时吩咐道:

    “蒋瓛,立即召六部尚书到华盖殿来,咱有要事和他们商议。”

    “臣遵旨。”

    ----

    ps:求推荐票,月票。

第四十二章:谋取安南

    “好像被老爷子察觉到了。”

    朱英站在窗口,看着老爷子和护卫的身影在街道的尽头消息。

    “不过,发现了又如何,还能比商贾更差?”

    朱英爽朗一笑,就商人的身份已经够低了,从目前的猜测看来,自己原身的身份应该还可以。

    就是可能扯上一些麻烦事。

    假若真是老爷子的孙子,认祖归宗就是。

    对朱英来说,大明大都是他祖宗,关系不大。

    况且他也不需要一个身份来证明自己。

    他的志向不在大明。

    等夺下安南,当个开国皇帝,还能和大明建交呢。

    或许,还有机会见一见在后世极为出名的朱元璋。

    想到这里,

    朱英突然想起。

    安南那边,最近应该有情报传来了吧。

    于此同时,

    安南,

    皇宫外,

    一名穿着安南官服的中年男子,急匆匆的在一个街道上行走。

    受到大明,或者说中原的文化影响。

    这边人服饰和大明几乎类似。

    这个时候的安南也是以汉语汉字为主,除了方言上有些不同,在沟通上障碍不大。

    官服男子穿过大街小巷,很快来到一个破败的小门前。

    咚咚,咚咚咚,咚。

    在有节奏的敲打房门后,很快里面就传来了脚步声。

    紧接着门被打开,一个身形有些消瘦的男子出现。

    “什么事。”男子低声问道。

    “家里长短事。”官服男回道。

    瘦弱的男子点点头,查看了一下外面,将男子放了进来。

    “为何穿着官服就来了,这太过容易暴露。”瘦弱的男子训斥道。

    “事务紧急,怕耽误了时辰,还请原谅则个。”官服男子似乎有些惶恐,连忙说道。

    “何事,速说。”

    “朝贡的事被大明拒绝了,胡季犛(mao)现在权势滔天,上皇身体愈加严重,担心陛下年幼,因此想与大明联姻。”

    瘦弱男子闻言,眼睛一瞪道:“安秀公主?什么时候出发。”

    官服男子战战兢兢的说道:“是安秀公主,我朝中地位低下,知道这个消息,已然出发七八日了。”

    “该死,要你何用,这等大事竟是现在才报,给我滚回去。”

    瘦弱男子厉声呵斥,吓得官服男子后背冷汗直冒。

    躬身作揖后连忙离开。

    官服男子前脚离开,瘦弱男子随后出门。

    转折几处来到一个小酒馆里。

    酒馆里有七名彪形大汉正在肆意喝酒,见到瘦弱男子出现,连忙停止,口称‘大哥’。

    “安秀公主约七日前出发大明京师,尔等立即出发拦截,顺便把消息向东家传递。”

    瘦弱男子直接命令道。

    “遵令。”

    七人立即起身,迅速出门。

    “这么好的机会,可不容错过了。”瘦弱男子看着众人离开的背影,喃喃说道。

    现在安南奸雄弄权,豪族割据,民众起事频繁,正是东家入手的大好时机。

    瘦弱男子曾是大明秀才,也算是朱英为数不多的军师型人才。

    安秀公主的消息之前就有传播。

    但一直没有具体定夺下来。

    当时瘦弱男子,就察觉到这是一个机会。

    如果能将安秀公主劫持,东家以安秀公主夫婿的名义进入安南,便是师出有名。

    以东家的目前势力,谋夺安南,想必不会太难。

    到时候,他便是开国功臣。

    想到这里,瘦弱男子忍不住有些激动起来。

    ........

    大明皇宫,

    朱元璋已然来到华盖殿外。

    “老四,你在这里作甚。”

    刚过来的朱元璋,就看到朱棣在华盖殿守候着,显然是呆了不少时间。

    “父皇,儿臣昨日梦见母后,半夜惊醒,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今日想请父皇恩准,让儿臣去母后陵寝祭奠一番。”

    朱棣面色微微有些伤感,似乎沉浸在昨日的梦境里。

    也是难为他了,在这里足足候了两个时辰。

    朱元璋听到这话,心情变得极为惆怅,感叹道:“还是老四你有孝心,那些个兔崽子,哪里还记得这些。”

    说完后,朱元璋对着身边的司礼监太监刘和吩咐道:

    “刘和。”

    “臣在。”

    “传咱的谕令,容燕王入孝陵祭奠。”

    “臣遵旨。”

    朱棣见此,连忙道:“谢父皇恩准。”

    朱元璋不愉的说道:“哪有老子拦着儿子不让见娘的说法。”

    停顿了下,又道:“老四你到了陵前,帮咱跟大妹子说上一声,她的大孙子,回来了。”

    朱棣微微一震,眼底里闪过一丝喜色:“儿臣遵旨。”

    他没想到事情这般顺利,父皇能这般说,证明心中已然是接受了朱英。

    只是碍于没有证据,所以还不能立即召回宫内,公布身份。

    死而复活这种事,文武大臣没也很难接受。

    父皇必须给出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朱英就是嫡长孙才行。

    不然即使强行立为储君,终究也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意味。

    朱棣当然心中知道,这个证据,肯定只能是假的。

    毕竟他已然深度调查,朱英绝不是自己的亲大侄子。

    虽然和大哥长得很像,但是这天下长得相似的人,虽少但也有。

    只能说是自己机缘巧合撞到了。

    而朱允炆,就目前来说是名正言顺,一旦即位,朱棣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转身离开的朱棣,正好和被朱元璋召来的六部尚书五人遇见。

    “见过燕王殿下。”几位尚书微微躬身作揖道。

    朱棣微微颔首,几位尚书便急忙朝着华盖殿快步过去。

    见此,朱棣心中有些疑惑。

    今天早朝上,并没什么太大的事情。

    父皇下朝后,朱棣也能猜出是直接去了朱英那里。

    只是看几位尚书的神态,显然是父皇急召。

    难不成这事还跟朱英有关?

    朱棣暗暗留了个心思,便直接朝着王府回去。

    现在已然是午后,来回钟山孝陵时间上已经不够了,只能明日一早过去。

    有了父皇的谕令,他明天也不用上早朝了。

    华盖殿中,看到各部尚书过来的朱元璋,笑着说道:

    “你们来得正好,咱想了个绝妙的法子,尔等帮忙参谋参谋,看看对这灾荒,是否能有大用。”

第四十三章:暴躁老哥朱棡

    朱元璋说这是自己的主意,也是暂时不想公开的朱英的身份。

    而几位尚书,听完朱元璋的对于灾荒的策略后。

    刑部尚书杨靖一拍大腿,大声道:“陛下之才,臣等难以望之项背,这等奇思妙想,臣愚昧,感觉多年圣贤书白读了。”

    余下几位尚书,更是奉承起来。

    “以宝钞换粮食,即造福了地方,又解决了国库的问题,最主要便是解决了分化吸收了灾民。”

    “不仅如此,官道,桥梁等诸多地方都得到修缮,陛下真是大才,这等妙计,可谓是一石三鸟。”

    “你们只看到目前的利润,却根本体会不到陛下的良苦用心,如此一来,地方乡绅出粮,再大的灾荒,都无法损我大明根基。”

    “没错,臣认为,此法应立即盛行起来,进行地方上的推广。”

    “臣附议!”“臣附议!”“臣附议!”“臣附议!”

    朱元璋满脸笑容,喜气洋洋。

    虽然这些尚书重臣都是在恭维他,可他知道,这法子可是他大孙提出来的。

    所以在朱元璋的耳朵里,就是在不断告诉他,大孙果真是才华横溢。

    “便这般着急,先在京师附近试行一下,若是成效不错,便立即全面实施吧。”朱元璋说道。

    工部尚书沈溍躬身作揖说道:

    “陛下,臣认为,此事看似简单,实则影响深远,甚至能改变我大明原有之格局。”

    “尤其是此中钱财几何,粮食几何,更是关乎天下百姓。”

    “而且一旦我大明全国实施,其中人力,物力数目数额巨大。”

    “因此臣建议,则单独设置一衙门,直接管理此事,包括陛下先前所言的担保粮食数目,完工期限等,都由此衙门负责。”

    朱元璋所说的类似于以工代赈的承包制,实际就是属于工部管辖。

    沈溍作为工部尚书,对于兴修水利,土木建筑,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

    敏锐的嗅觉一下子就让他明白,这个看似一个简单的小工程,一旦推广开来,其中涉及到的人员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这已然是涉及到了徭役的变化。

    工部下面的各类水里工程,基本上都是直接召集当地青壮,直接服役。

    现在却是换了过来,相当于把徭役的事情,当成了短工在做,以此吸引乡绅在其中赚取盈利。

    让乡绅首先缴纳足够的粮食作为担保,民夫的吃食由官府负责,这就避免了乡绅借此剥削流民的可能。

    流民吃饱了肚子,灾荒之后回户籍所在地,就能继续给大明国库提供税收。

    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沈溍的这个想法,咱觉得很不错。”

    “具体的策略,到时候你给咱写个奏章呈上来。”

    朱元璋闻言,心中微微琢磨一下,开口说道。

    “臣遵旨。”沈溍躬身道。

    “既然大家都觉得咱这个法子没问题,那便明日早朝的时候拿出来议议,尔等也去京师周边查看一下情况。”

    “尽早将此事完成,不可耽误。”朱元璋吩咐道。

    “臣遵旨!”众尚书齐声道。

    ........

    朱棡(gang),朱元璋第三子。

    明朝第一任晋王,攘夷九大塞王之一。洪武三年四月封晋王,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

    他修目美髯,顾盻有威,多智而残暴。

    同时,他也是个正儿八经的吃货。

    洪武十一年,朱棡二十一岁就藩太原的时候,因为厨子做的饭菜难吃,他就将其鞭挞。

    朱元璋知道这个事情后,就训斥朱棡,说自己讨平天下的期间,什么人犯错都一一处罚,惟独二十三年来不敢责备厨师‘徐兴祖’。

    徐兴祖是朱元璋的御厨,朱元璋认为厨师掌管饮食,随意处罚导致其恨意的话,就容易就在饭菜里动手脚。

    然而朱棡被训斥后,表示自己懂了,随即将之前鞭挞的厨子,直接车裂。

    只能说,朱棡的这个阅读理解,确实没毛病。

    按朱棡的想法来说,既然这个厨子可能以后会因为我鞭挞他而恨我,甚至在饭菜里动手脚害我。

    那还不如先下手为强,先干掉他,反正他做的饭菜味道也是很差。

    朱元璋知晓后,勃然大怒,他认为朱棡这是对自己对着干。

    违抗父命,且还是帝令,大罪。

    要将其王爵的身份废掉,赐封的藩地收回。

    最后还是在太子朱标的调解下,这才得以幸免。

    此刻,京师晋王府邸。

    朱棡将桌子上的包子,馒头一口气全部吃完。

    善于武事的他,饭量极大,足足七八个大白馒头,还有肉馅包子吃完后,却还是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本王长这般大,还从未吃过这等美食,简直难以置信。”

    朱棡不由说道。

    “爹,我就说了你一定会喜欢的吧,这个可是我特意给爹留的。”

    旁边,朱棡世子朱济熺开口说道。

    洪武八年生的朱济熺,而今也有十七岁了。长得也算是一表人才。

    幼年他和朱允炆,朱尚炳(朱樉长子),朱高炽,朱有炖(朱橚长子)一同在宫内读书,关系很好。

    太子朱标薨,诸多藩王都是带着王长子前来吊唁,因此朱济熺也随同过来。

    朱济熺相对来说性格温和儒雅,这也是这些世子们,从小都被朱元璋留在皇宫教导的缘故。

    在不久前,意外得到管家献上来的早点,只是一口就被缠住了。

    只是父王下朝后,经常四处饮酒作乐,天黑才回家。

    直到今天,这才有机会给献上。

    “确实不错,这是京师宫内哪家厨子做的,本王找父皇说说,看能不能将此厨厨子赏赐给我。”

    “若是父皇不愿,来个徒弟也成。”

    朱棡还以为这是长子从大内里拿出来的,献给自己,就是让自己从父皇那里把厨子求过来。

    “父王错了,这是儿臣从秦淮那边一个茶楼买的,那边的早点可出名了呢。”

    “常人若是去得晚了,早点就全部卖光了,不过对于勋贵王府,茶楼早上有小厮配送,倒是方便。”

    “这家茶楼,倒是会做买卖,只是这配送的早点,却是要贵上许多。父王不知道,各家勋贵都在他家下单。”

    “自个派人去买,还有些掉份呢。”

    世子朱济熺笑着说道,对于这家茶楼的早点,显然很是喜欢。

    朱棡闻言奇道:“民间厨子竟是有这般手艺,本王还以为是御厨呢。”

    说完后,心中琢磨一番问道:“你可知道这茶楼背后有什么背景。”

    世子朱济熺微微思考了会,说道:“上次听朱高炽说,好像跟他家有些关系吧,没太过留意。”

    听到朱高炽的名字,朱棡顿时不爽。

    倒不是因为这个侄子,而是因为朱棣。

    早前还好,其中最大的矛盾,便是在前年,即洪武二十三年。

    当时他和朱棣分别掌管一支大军,征讨北元残余。

    朱棣直接不顾及风沙,直接莽了进去。

    在西路的朱棡没有冒进,而是耐心等风沙停下。

    这个时候,朱元璋下令要朱棡返回藩国迎接皇太子朱标视察,朱棡没遇到北元人马就直接回去了。

    但是后来朱棣大胜,不费一兵一族就将北元残余降服,立下大功。

    也有谣言传播,说他晋王朱棡,胆小如鼠,连北元腹地都不敢进,就灰溜溜的跑了。

    这让朱棡气死火冒三丈,本来和朱棣关系一般的他,便是更加看不过了。

    尤其他感觉,朱棣总是仗着那次的军功,来压他一头,让他心中越发郁闷。

    本来他就脾气暴躁。

    是个正儿八经的暴躁老哥。

    就是这段时间天天上早朝看到朱棣那张脸,朱棡就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此每次下朝后,就找人饮酒作乐。

    理论上来说,此时朱棡的这等行为,并不符合礼法。

    毕竟长兄为父,大哥死了你还喝酒。

    不过还好,现在青楼没开。

    朱棡的这等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借酒消愁。

    况且这是皇三子,而且暴脾气很多人都知道,也没人去朱元璋面前告他于礼不合。

    “熺儿,你去带几个侍卫,把那茶楼的东家,给我召过来,我倒想看看他和朱棣,是个什么关系。”

    朱棡想到这里,冷哼一声,直接对着世子朱济熺吩咐道。

    一介商人,在朱棡的眼中,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正好做的这吃食很不错,审讯一番,到时候直接绑回藩地去。

    “这...儿臣遵命。”世子朱济熺无奈的说道。

    虽然他不是很喜欢父王这样的行为,但父王的命令,他也必须遵从。

    -----

    ps:加更一章,求推荐票,月票。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4910/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 作者:执笔见春秋所写的《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为转载作品,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介绍:
洪武二十五年,朱英来大明第十年,于西域创下偌大基业。
燕王府中,朱英和后世永乐大帝朱棣相谈正欢。
时日四月二十五,大明太子朱标薨。
朱英随朱棣南下京师吊唁。
朱棣:可恶至极!没想到竟是本王亲手送他上位。
朱元璋:老四是个好孩子,把大孙给咱送来了。
朱英:日月光辉之下,皆我大明江山!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