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TXT下载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全文阅读

作者:执笔见春秋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txt下载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十九章:皇宫小霸王朱雄英(求订阅求月票)

    昨天,朱英刚从孝陵回来。

    对于孝陵的情况,记忆犹新。

    自古帝王家对于风水极为关注,作为皇家陵墓,孝陵被重兵把守。

    几乎有着自己单独的体系,不受到任何人的节制,直属皇帝管辖。

    当时和锦衣卫宋忠一起过去的时候,还只是接近钟山,就已经遭到了孝陵卫的盘问。

    到后面更是层层关卡,制度森严。

    孝陵卫看似是给皇帝守墓,实则地位极高,俸禄从来不缺。

    孝陵卫内并设经历司,在职官兵编制五千六百名。

    一卫中有五个个所,每一个所中有一千一百二十人。

    这些官兵都是经过长期训练而挑选出来的,其中又挑选了五百名精兵,作为孝陵卫核心战力。

    御赐斗牛服,绣春刀,地位极高。

    精兵的选择标准是,能骑马扬鞭,飞速奔驰,还要骑马跨过一道壕,越过一堵墙,并在马上开弓射箭,三箭中两箭者才为合格。

    这些精兵每五年进行调整考核一次,并实行末位淘汰制。

    不能胜任的人,就可以令他们的儿子来继续帮着守陵。如果没儿子顶职的士兵,就可以领着俸禄回乡养老去了。

    这是孝陵卫才有的特殊福利,跟后世的养老退休金一个道理,可见大明对于孝陵的重视。

    孝陵卫也从未让皇室失望,自明初到明末,共计二百七十六年,孝陵卫驻扎了二百六十七年。

    看似有十年的相差,但实际上,孝陵卫是在洪武十年,才正式驻扎到孝陵。

    这意味着,一直到明朝灭亡后,孝陵卫才被迫解散,此后孝陵不再有驻军把守,遭到严重的破坏。

    老爷子说他的大孙,葬在钟山附近。

    这钟山孝陵,还能有别人敢随意安葬?

    何况老爷子还是朝堂大臣,他的大孙死后,能偷偷的葬到钟山去?

    在大明这里生活十年,朱英非常清楚如今的风俗。

    未出嫁女子,横死者,终身未娶男子,早夭,皆不可入祖陵。

    对于皇家来说,祖陵自然就是孝陵。

    按大明习俗,未满十六岁身死,便算作夭折。

    老爷子的说法,他的大孙十年前,才刚刚八岁,就已经早夭。

    连入祖陵都没有资格。

    更何况还是钟山孝陵。

    哪怕天大的功劳,和陛下再好的关系,也不可能。

    就算是陛下亲生的皇子皇孙,也......

    想到这里,朱英思维顿时僵住,眼眶微微扩大,瞳孔紧缩。

    皇明嫡长孙,朱雄英,虞王殿下。

    洪武七年生,洪武十五年薨逝,八岁早夭,葬于钟山。

    呼.....

    热闹的街道上,朱英深吸一口气,而后缓缓吐出。

    这一刻,他似乎有了什么了不得的发现。

    “东家。”张伯的声音传来,将朱英从思绪中拉了出来。

    朱英回过神来,眼神中带着少许的复杂,微微沉吟,而后说道:“没事,回去吧。”

    刚才朱英突然停住脚步,在这街道上站立了许久,张伯不知情况,这才出声提醒。

    ......

    大明皇宫,奉天大殿前广场。

    朱元璋向着华盖殿走去。

    因为朱元璋本身也是从沙场拼杀出来,最是看不得懒惰和懈怠。

    还有那奢华的作风。

    因此规定,紫禁城内禁止骑马坐轿,要求所有官员一律步行上朝。

    现在所指的紫禁城,可不单单是内城,而是包括外城一起。

    这可苦了上朝的官员们,因为只能不行,不管风雨雷电也是如此,夏天还好,一旦到了冬季,那可是真的要命。

    早前就有官员因为住得比较远,因为是寒门出身,有些营养不良,患有夜盲症。

    摸黑赶早朝,摔入内城的护城河,差点溺死,最后得侍卫救上来。

    因受到惊讶和风寒,足足在家里躺了半个月。

    “陛下今日带着茹尚书一同前去,昨日长孙殿下又去了虞王陵寝,以长孙殿下的聪慧,怕是有可能猜到了陛下的身份。”

    蒋瓛见陛下心情愉悦,因此开口提醒着说道。

    “猜到了好呀,咱还怕他猜不到呢。这个小兔崽子,现在长大了,翅膀硬了,啥事都不听咱的呢。”

    “咱对大孙,又不忍心责怪,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

    “咱记得大孙小的时候,最是顽皮捣蛋,借着他奶奶护着,简直是无法无天,这要是打了,骂了,咱下去也没法跟大妹子交代。”

    “嘿嘿,他要是把咱的身份猜出来了,想必日后定然会老实许多。”

    朱元璋笑着说道,很是开心。

    这宫里,随便换哪个儿子孙子,还能和他对着来么。

    自大明建国以来,唯一一个敢在他身上拔胡子的,也就大孙子了。

    调皮捣蛋得很。

    朱元璋还记得清楚,当时在坤宁宫里,晚上不肯睡觉,非得要玩。

    没得办法,朱元璋只能屏退所有宫女太监,然后伏地,让大孙子玩骑马马的游戏。

    等大孙子玩累了,也就可以睡觉了。

    这天底下,敢骑在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玩骑马马游戏的,恐怕也就朱雄英这么一个宝贝大孙了。

    朱雄英还在的时候,在皇宫里可是名副其实的小霸王。

    偶尔去一趟皇宫学府,整个学府都要抖三抖。

    七岁多,身体还健康的时候,就是亲生父亲朱标看见了,也得绕道走。

    要是被朱雄英缠上,那可就不好受了。

    随便说上几句重话,朱雄英直接到皇爷爷面前哭闹,少不得一番训斥。

    那种溺爱,管你什么理由,无脑站边。

    朱元璋其实也很无奈,哪怕他不想站边,马皇后也由不得他。

    就连朱标都这样了,更何况其他皇子皇孙。

    这也是朱元璋见到朱英后,什么事情都让着,哪怕在朝堂是个忌讳的倭国。

    在朱英说起的时候,朱元璋也得忍着,只能好言劝说。

    这是来自大明皇帝的隔代溺爱。

    也就唯独朱英一人了。

    这话要是朝臣提出。

    呵呵,家里可以吃席了,当场给你赐死。

    朱元璋想着大孙小时候的往事,嘴角不由微微翘起,走起路来都健步如飞。

    “对了,传咱的谕旨,跟孝陵卫那边交代清楚,咱大孙的陵墓,得多安排些人镇守,莫要给咱出什么乱子。”

    “老四那混蛋玩意心中咋想的,咱这个做老子的还能不清楚。呵,这些民夫估计早就被他安排了人手。”

    “指不定就是想坏咱大孙的陵墓,让孝陵卫给我看管严实了,若是出了什么差错,咱拿他们是否。”

    朱元璋突然想起陵墓的事情,脑海中微微一转,就猜到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猫腻。

    大孙本来游走西域,草原。被老四朱棣直接带到京师来。

    在锦衣卫发现了两个大孙子养父亲子的坟墓后,这点小道道,岂能瞒得住朱元璋。

    要是连这点猫腻都猜测出来,他朱元璋还能拿得下这大明江山?

    这也就是因为老四朱棣和朱元璋的性格极为相像,就目前而言,算是自己儿子中军事天赋最为出色的那个。

    前年还立下了泼天功劳。

    加上目前大孙子的身份,还没真正的铁证支持。

    不然就这一手,都足够朱元璋将朱棣的藩地收回,削除王爵了。

    “臣遵旨。”蒋瓛在一旁躬身说道。

    眼睛里闪过一丝喜色。

    他现在非常庆幸,当初得到消息之后,冒着得罪太孙朱允炆的风险,也要将此事单独向陛下汇报。

    当然他心中也清楚,太孙朱允炆对于他这样的锦衣卫头目,早就看不顺眼。

    长孙殿下,才是他唯一的出路。

    长孙殿下目前没有其他势力可言,他只需要提早进入,日后长孙殿下即位,便就相当于从龙之功了。

    朱元璋吩咐完后,又说道;“对了,帮咱把信国公接来。让光禄寺准备些酒菜,就到后花园吧。”

    “臣遵旨。”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

    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

    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轿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

    现在的汤和,正是一直居住在皇宫的内城中。

    这么多年过来,朱元璋身边的老朋友,也没几个了。

    关于大孙的喜悦,朱元璋迫切的想找人分享,这就想到了这个昔日的老大哥。

    汤和对于朱元璋有知遇之恩,不过曾经在常州镇守的时候,经常因为酒醉犯错。

    在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答复后,酒后失言,埋怨的话被朱元璋知道。

    以至于平定中原后,论功行赏时,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重受骚扰。

    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使为由,不封汤和公爵。

    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又当面数落其逗留之罪,汤和顿首谢罪,此事才作罢。

    哪怕被封为信国公的时候,朱元璋仍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并命人刻在世袭凭证之上。

    直到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不愿兵权被诸多勋贵将领长期把持,还没公开收回兵权的时候。

    这个意图被汤河察觉到。

    汤河自幼和朱元璋一同长大,对于朱元璋的脾性非常了解。

    尤其是封信国公的坎坷经历,让汤河更加明白,现在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儿时的朱重八了。

    尤其是胡惟庸案的出现,朱元璋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让汤河明白,如若一直把持着兵权,只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

    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赐宝钞五万,在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两人这才重归于好。

    至今,朱元璋身边唯一剩下的老朋友,也只有汤河一人了。

第九十章:给我找老婆?真香(求订阅,月票)

    汤河算是目前,极少数能够乘坐轿子到皇宫里的人了。

    就在朱元璋前往后花园,等待汤河过来的时候。

    东宫,春和殿里。

    朱允炆也得到了皇爷爷回宫的消息。

    “四叔到底给皇爷爷灌了什么迷魂汤,以至于皇爷爷对四叔府上,如此念念不忘。”

    朱允炆恨恨的说道。

    他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何四叔突然就得到了皇爷爷的重视。

    黄子澄在一旁,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

    “最近这些时日,殿下是否发现陛下的神色,似乎越发红润,精神也好了很多,看上去容光焕发。”

    朱允炆听闻,不由猜测说道:“先生的意思是,四叔找了方士炼制丹药,让皇爷爷的身体好转了过来?”

    朱允炆说完,脸上出现恍然大悟。

    经黄子澄提醒,他越发回忆,就越发觉得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大。

    自从父亲薨逝后,皇爷爷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本来精神矍铄的模样,变得有些老态龙钟。

    朱允炆当时一直陪伴在皇爷爷跟前,好几次皇爷爷差点都昏厥了。

    这也让朱允炆极为担心皇爷爷的身体,同时也担心自己是否有可能继承皇位。

    现在把时间一捋,皇爷爷身体的改变,正是从去四叔的那个时候开始。

    这也就清楚了。

    定然是丹药。

    黄子澄听完,面色露出尴尬。

    他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不过太孙殿下的说法,在黄子澄看来也有一定的可能。

    于是附和说道:“或许,是不是燕王府中,有什么人让陛下一直流连忘返呢,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

    所谓文人风流,黄子澄自然也不例外。

    而且由于伴读东宫,黄子澄很多时候,也不需要上早朝。

    翰林院那边也没有太过于具体的公务需要处理,所以相对来说,黄子澄每天的时间,还是比较空闲。

    虽然他并不是很喜欢这种空闲,但这并不妨碍他偶尔去下秦淮河畔的花船上散散心。

    搞几杯小酒,听几首小曲,抚慰一下目前得志的心情。

    大明建国至今已有二十五年,如今天下大多安定,逐渐繁荣昌盛。

    秦淮河上也开始热闹起来。

    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

    画船萧鼓,昼夜不绝。

    这般景象,自然都是因为文人的热捧才能出现。

    这等雅事,怎能少得了翰林院文人大家。

    以己思人,陛下本身也是宝刀未老,说不准就是相中了什么人呢。

    朱允炆年少,尚未及冠,也未成亲。

    在朱元璋的看护和朱标的熏陶下对于,礼义廉耻十分讲究。

    因此不知肉味。

    便也跟不上黄子澄的思维节奏,而是皱眉说道:“先生的意思是说,在四叔的府邸里,可能隐藏着某个有才之人,皇爷爷时常出宫,便是向此人请教。”

    想起现在正在火热施行的‘新以工代赈’,朱允炆觉得黄子澄的这种想法,确实有道理。

    只是让朱允炆觉得有些奇怪的是。

    假若皇爷爷遇到有才之士,应当直接封下官职才对,怎么会特意跑到四叔的府邸上去呢。

    黄子澄看着太孙殿下若有所思的模样,手扶额头,无言以对。

    只好不再绕弯子,直接说道:“或许还有一种可能,便是陛下看中了某位女子,但又不好接入宫中,所以才会每过几日便出宫一趟。”

    听到这话,朱允炆突然想起。

    已经很久不近女色的皇爷爷,最近好像突然召后宫嫔妃,美人张玄妙侍寝。

    前段时间,这个事情在后宫里兴起了不小的波澜。

    他也是从母妃那里听闻的,也没太当回事。

    这般经黄子澄一提醒,顿时就想了起来。

    这么说来,还真有这个可能。

    “先生,看来大概就是如此了,既然知道四叔所为,先生可有什么对策。”朱允炆不由问道。

    黄子澄抚着胡须,笑着说道:“燕王能做,殿下亦是做的。待臣出去寻访一般,必定能找到胜过燕王府中的美人。”

    “好,便是拜托先生了。”朱允炆郑重的说道。

    对于黄子澄这样的想法,朱允炆心中也算认可。

    他读史书典籍的时候,史上诸多皇帝喜欢美色的不在少数,皇爷爷如此并不奇怪。

    朱元璋当然想不到朱允炆如此编排自己,要是知道,还不得把黄子澄打断两腿。

    朱元璋对于黄子澄还是非常欣赏,不然也不会安排其伴读东宫。

    在最初的安排中,黄子澄本来就是作为太孙党过去的。

    ......

    “东家,安南那边传来消息,今年的朝贡被大明官府拒绝后,安南太上皇安排了安秀公主前来大明京师联姻。”

    “想要借此获得陛下的欢心,朝贡是一方面,更多是想要争取大明的支持。”

    院子里,张伯向朱英汇报说道。

    这是刚刚到达的消息,在得到的第一时间,张伯就连忙赶回院里。

    朱英闻言点点头。

    安南的局势,在两年前确定安南开国的想法后,就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

    为此化了不少银子,安排人员对整个安南进行渗透。

    不仅仅安南朝廷的官员,甚至包括安南的军队也是。

    不过目前安南军队稀碎,吃空饷喝兵血的太多,倒是没有像在高丽那边顺利。

    以至于后面朱英自己安排了不少心腹过去。

    “赵秀才那边,是怎么安排的。”朱英听完后问道。

    赵秀才,就是潜伏在安南的军师型人物,那个瘦弱男子。

    赵秀才并非真的秀才,乃是最初调笑的时候随口称呼,后来被一直沿用。

    不过在朱英看来,赵秀才的才能,远不止秀才功名。

    “赵秀才安排人劫持安秀公主,他在信中说道,希望东家能把安秀公主收入房中,而后以安秀公主夫婿的名义,进入安南,定能事半功倍。”

    “甚至,可以伪造大明官府的印信,假装大明皇家子嗣,则更为容易。”

    张伯说完,小心翼翼的看了眼东家,见其没有大怒,这才放下心来。

    “好个赵秀才,还真是敢想。”

    朱英非但没有发怒,反而笑着说道。

    赵秀才这个法子,以朱英的眼光来看,真是不错。

    安南目前的情况很是混乱,而且当今陛下朱元璋对于安南颇为不喜。

    假借皇室成员的名义这等行为,看来似乎极为危险,然而放在安南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

    朱英有自己的人马,顶着大明的名头,可以更快的在安南打开局面。

    对于大明,安南不管是太上皇也好,还是现在的安南权臣胡季犛(mao)也罢,甚至包括地方豪强,都得忌惮三分。

    这是来自于大明目前的威慑。

    以安南的眼光,怎么可能怀疑来自大明的皇族子弟。

    况且如今陛下年纪大了,安排一名皇室成员,娶了南秀公主为妻,这也是非常正常的行为。

    到时候朱英完全可以携带兵马,制造文书,直入安南。

    哪怕行事嚣张跋扈,肆无忌惮一些。安南那边,也是敢怒不敢言。

    “好个赵秀才,我还是小看了他,这等法子确实不错。”

    想通其中关节后,朱英不由感叹道。

    当初收下赵秀才,如今看来,还真是没有让他失望。

    同时也有些纳闷。

    最近这是怎么了,方才不久老爷子要给他找女人。

    这才回来多久,远在天边的赵秀才,也给他送女人来了。

第九十一章:白肚兜(求订阅,月票)

    大明皇宫后花园,宫后苑,千秋亭。

    这里是坤宁宫后门所在。

    千秋亭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

    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彩石铺路。

    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

    这里曾经是朱雄英最喜欢玩耍的地方。

    不过自从朱雄英早夭,马皇后驾崩后,朱元璋就很少来这里了。

    这次将汤和唤到这里见面,显然朱元璋已经解开心结。

    没有等待多久,汤和的轿子就被抬了过来。

    看着从轿子里下来的汤和,朱元璋有些感慨。

    真是岁月催人老。

    当年的汤和,可是一等一的猛将,经常带头冲锋在前,长得也是极为魁梧,体型彪悍。

    和现在朱元璋面前的干瘦老头,完全对不上号。

    汤和征战一生,留下诸多暗疾。

    洪武二十一年,当时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道:

    “虽然你已经年迈,但别人过去,咱不放心,也只能辛苦你了。”

    汤和请求与熟悉海事的方鸣谦一同前往。到实地巡视后,便决定在江浙沿海一带设卫所五十九座,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城。

    因为长期待在海边,受到海风侵蚀,汤和当时已然有风湿之症。

    大明的冬季严寒无比,便是正月初一朝拜的时候,就得了中风之症。

    中风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痛苦,汤和也越发消瘦起来,直到变成了今天这般干瘦老头的模样。

    “微臣见过陛下。”

    从轿子上被太监搀扶下来后,汤和躬身作揖对着朱元璋道。

    “老伙计,咱俩就不讲究这些虚礼了,过来入座吧。”朱元璋温和的说道。

    “谢陛下!”

    听到朱元璋的话,汤和坚持行礼后,这才入了千秋亭,坐在朱元璋对面。

    现在的汤和,可没有了往昔的桀骜。

    “咱这次叫你过来,是想跟你说个喜事。”

    朱元璋挥手,让四周的宫女太监全部退下后,唯有蒋瓛候立这才对汤和笑着说道。

    感受到陛下的心情似乎很是不错,汤和也放下心来,问道:

    “不知陛下是何喜事。”

    朱元璋神秘一笑,道:“可还记得咱的大孙雄英,你小时候还抱过他呢。”

    汤和一头雾水,有些不明所以,谨慎的回道:“老臣自然记得。”

    朱元璋哈哈一笑,说道:“咱告诉你,可莫要被吓到了,咱的大孙呐,他回来了!”

    汤和一脸懵逼。

    这是个什么事情,如今光天化日,皇宫里还闹鬼不成。

    看着朱元璋面色红润,精神焕发的模样,汤和虽然迷惑,却还是问道:“陛下所言的回来,老臣听不懂其中的意思。”

    朱元璋也知道此事有些骇人听闻,解释说道:“雄英吾孙,他没死,咱又见到他了,在外流浪十年,如今回到京师,在秦淮河畔经营着一家茶楼。”

    汤和闻言,心中震撼。

    对于朱元璋此刻的话,他完全不信。

    当时朱雄英死去的时候,他正在京师,送葬钟山他也在。

    那可是眼睁睁看着下葬的。

    一个死去十年的人,怎么可能就复活了过来。

    微微犹豫,汤和还是咬牙说道:“陛下可莫要遭小人诓骗,这等离奇之事,老臣从未听闻过。”

    听到这话,朱元璋也不恼怒,说道:“老伙计,最开始知道这事的时候,咱也不信呐,便去了茶楼,真真切切的看了一回。”

    “你也知道,咱的大孙,那可是咱和大妹子亲手抚养长大,日日夜夜的陪着。别人认不出来,咱还能认不出来。”

    “这个事情,咱知道但凡听到的人,都认为咱是老糊涂了,可咱年岁虽然大了,还没糊涂到,连咱大孙都认错的道理。”

    汤和闻言,眉头皱起。

    朱元璋的这番话,听起来极为清楚,条理有据,思维清晰。

    不像是犯了糊涂。

    但是这人都死了十年,怎么可能说复活就复活。

    看到汤和不说话,也不反对。

    朱元璋再次说道:“咱已经安排人,将大孙的陵寝挖出来,十年前地龙翻滚的事情,想必你也知道。”

    “咱当时也是看着大孙入的棺椁,如今只需将陵寝挖掘出来,开馆验尸即可。”

    汤和闻言,试探着说道:“陛下,若是棺椁中,虞王殿下的尸身尚在呢,那在外的虞王,又当如何。”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绝不可能,咱早前也跟你这般想过,直到今天,咱从大孙那里打听得出。”

    “咱大孙被人捡到的时候,曾经有一块贴身破碎的布片。听大孙的形容,那布条便是大妹子,亲手给大孙绣的兜肚。”

    说起那块兜肚,朱元璋心中就非常确定。

    兜肚就是小孩子传的肚兜,小孩肚兜的用料多为红布,也就是红肚兜。

    但朱英跟朱元璋说的那块肚兜碎片,却是白色。

    这才是让朱元璋确认无误的关键。

    因为朱雄英早夭。

    早夭的人按照习俗是不能入皇陵的,这会影响到皇陵的风水。

    由于朱雄英受到的宠爱过高,朱元璋以以皇嫡长孙视皇子,葬入孝陵。

    本来小孩才会用红色肚兜,也换成了白色成年人用的肚兜。

    并且这和肚兜,还是马皇后抱恙在床,带病所绣。

    因为马皇后身体的缘故,这块白肚兜极为简单,并没有和其他小孩肚兜一样,绣什么吉祥如意的图案。

    仅仅只是绣了朱雄英的名字。

    这事知道的人不多,给朱雄英换衣服的那几个太监,也被朱元璋直接赐死殉葬。

    目前知道这个事情的,唯独朱元璋一人。

    便是如此,在听到朱英的描绘后,朱元璋才会如此的坚信,现在的虞王陵寝里,绝对是一个空着的棺椁。

    汤和闻言,虽然心中对此仍旧保持怀疑态度,但看到陛下显然也作了很多调查,甚至不惜挖开陵墓,开馆验尸。

    心中也就放下心来。

    汤和谨慎,不想过多去谈朱雄英的身份是否真实。

    看到朱元璋的相貌,就知道若是质疑太过,可能会引起陛下的反感。

    转而问道:“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安排。”

第九十二章:关于朱英的安排(求订阅,月票)

    汤和很是精明,哪怕现在年纪大了,他也知道必须要顺着朱元璋的心意去。

    尤其他们这些老将。

    看似没了兵权,但是在军中的影响力太大,很容易就会引起朱元璋的猜忌。

    朱元璋,早就不是那个在幼年时候,可以一起玩耍的朱重八了。

    君臣有别,说些什么犯忌讳的话,那完全就是自己找死。

    对于这一点,汤和的心中非常清楚。

    听到汤和的话,朱元璋有些顿住。

    自从发现大孙朱英后,朱元璋就一直沉浸在喜悦和猜忌之中。

    情感告诉他,这就是他的亲大孙。理智告诉他,这又不可能。

    直到今天,他才终于放心的确定下来。

    然而对于日后如何安排大孙,却是根本没有考虑过。

    在朱元璋的心里,这大明日后的皇帝位,必然是大孙无疑。

    汤和的这个话。

    朱元璋能听明白其中的意思,并非问的是关于皇位的继承。

    而是指朱英在外流浪十年,对于怎么去当一个皇帝,完全没有经验。

    微微沉思一下,朱元璋这才有些感慨的说道:“老伙计,还是你看得明白,咱现在年纪也不小了,活得岁数够大了。”

    “心里就想着大孙陪着,忘记了大孙现在的情况。以大孙的性子,直接入宫,可能会引起很大的反弹。”

    汤和闻言,说道:“陛下,依照老臣的看法,若是陛下当真能够确认长孙殿下的身份,应当让长孙殿下,慢慢的接触朝中大臣。”

    “有些事情,急不来。毕竟长孙殿下出现得太过离奇,朝中的文武大臣,包括殿下的诸多龙子龙孙,恐怕会有不少意见。”

    朱元璋点点头,汤和这话属实没错。

    证据再是充足,也只有朱元璋自己能够确定,或者说一部分重臣都能够知晓。

    但是就放在天下而言,如果出来的皇嫡长孙,还是死了十年后复活。

    这等怪异之事,特别容易成为把柄。

    朱元璋若是强行提上来,大孙就得面对这天下的大风。

    即便朱元璋为开国皇帝,怎么能堵住这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到时候一旦有人出现不轨之心,少不得这天下就得动荡起来。

    “老伙计,你说得有道理。”

    朱元璋皱眉说道。他在世的时候,这天下当然可以压制,但他若是走了。

    大孙就要独自面对。

    此时,朱元璋的心中开始考虑,如何能够让大孙,把这个皇位做得安稳。

    “陛下,老臣认为,或许可以先给长孙殿下,安排一些班底。”

    汤和看了看沉思的朱元璋,迟疑了一下,开口说道。

    汤和这人,自从曾经常州出事,导致后面没有被封为公爵后,心中对于朱元璋的想法,就开始不断琢磨起来。

    开国的功勋将领太多了,而且功劳太大了。

    其中最关键的是,朱元璋本身的皇子皇孙也非常多。

    在很早前,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太多的功劳大的军中将领,除了保持对朱标嫡系,或者为数不多的几个藩王有恭敬外。

    对于其他不太出名的皇子皇孙,根本就是不屑一顾。

    所谓家国天下,是指这大明天下,为朱家的。

    嫡系是朱元璋的子孙,难不成庶出就不算吗。

    朱元璋小农出身,在个人的思想觉悟上,就觉得自己的家,便是一个大家庭。,

    从扶持老二朱樉,老三朱棡,老四朱棣等年长的皇子从军,掌军就能看出来。

    朱元璋更愿意相信的,是自己的儿子孙子们。

    再好的兄弟,那也是外臣。

    外臣的功劳太大,这会影响到朱元璋儿子。

    汤和就是明白了这一点,在洪武二十三的时候。

    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因为年老约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从汤和这里借卫士三百人。

    汤和回去后,左思右想,就将此事汇报给了朱元璋。

    虽然李善长被朱元璋赐死,最大的因素并非此事,但汤和的这个汇报,毫无疑问算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善长被赐死。

    这是汤和完全没有想到的。

    他原以为,朱元璋顶多将其责罚,没成想直接划到了谋逆。

    连同李善长在内,还有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起被冤斩。

    这可是在当初,朱元璋委以重任,甚至将其比喻成萧何的存在。

    至今,汤和还记得,洪武元年,大明开国的时候,李善长被封为宣国公时,朱元璋说的那番话。

    李善长和朱元璋,可算是亲家。

    李善长的长子李祺娶了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为妻。

    便是如此,李祺因驸马身份得以免死,夫妇和子女都被流放到江浦。

    毕竟是朱元璋的长女,那些孩子也是外孙,外孙女,日子也能过得下去。

    可见朱元璋在除了亲情外,便是无情。

    所有的威胁,都被朱元璋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不过现在的情况,在汤和看来又有反转。

    因为朱雄英的出现,给目前的局势带来了不一样的变化。

    朱元璋听完汤和的话,颇为认同。

    现在的大孙,对于整个皇室而言,相互十分陌生。

    像是老四朱棣那点心思,朱元璋看得更是透彻,沉吟一番说道:

    “老伙计说得有道理,咱大孙如今身边也没几个文臣武将,缺少臂助,咱得想办法安排一下。”

    汤和听到朱元璋这话,明白自己算是猜对了,便是接着道:“老臣记得,凉国公当是和长孙殿下关系匪浅,陛下或许可以将凉国公召回来,让其接触一番。”

    朱元璋听到,并没有立即回答。

    对于凉国公蓝玉,其实现在已经上了朱元璋的必杀名单。

    哪怕是在见到朱英后,朱元璋杀蓝玉之心,也没有断绝。

    概因蓝玉此人,太过于骄纵,太子朱标能够压制,孙儿朱允炆肯定压制不住。

    在朱元璋看来,大孙朱英,可能也压制不住。

    但是这般听汤和一说,朱元璋心中的想法,就发生改变。

    朱英和朱允炆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朱允炆一直生活在皇宫,而且因为受到儒家教育的关系,天然就得到了文臣们的支持。

    所以朱元璋就想着把武将这一块,给削弱一番,免得孙儿朱允炆压不住。

    但朱英的情况,从茹瑺那边可见一斑,并没有对于大孙有很强烈的支持欲望。

    其沉默的态度,表达出了自身的选择。

    朱元璋能够夺得天下,对于人心的把控,还是十分透彻。

    凉国公蓝玉的缺点很明显,但也有其自身的优点。

    和大多数草莽一般,蓝玉此人非常讲义气,如果蓝玉认可朱英,那么就是朱英最大的臂力。

    蓝玉作为目前淮西武将集团的领头羊,朱英就不怕无兵可用。

    虽然现在没有那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朱元璋也是同样的意思。

    文臣再是闹腾,也闹不过武将。

    况且大孙的性子,也不是软弱可欺之辈。

    想到这里,朱元璋说道:“看来,咱得把凉国公召回来,看他认不认这个外甥孙了。”

    汤和听这话,顿时就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

    蓝玉要是不认这个外甥孙,恐怕少不了杀头之祸。

    朱元璋说完这话后,心里对朱英的安排,已然有了计较。

    随即不再多说,笑着举起酒杯,道:“今日咱很开心,老伙计来,咱俩走一个。”

    汤和颤抖着手,拿起酒杯,恭声道:“谢陛下。”

第九十三章:朱英的震撼(求订阅,月票)

    次日,天还未破晓。

    朱英就从床上起来,收拾完后,骑马出门。

    昨日下午,朱高炽派人过来,通知今日终于可以去兵仗局,火药司了。

    朱英并不知道,之所以拖了两天,完全是朱元璋在背后操纵。

    朱元璋想见自己的大孙子,怎么可能跑空呢。

    要是真给跑空了,蒋瓛这锦衣卫都指挥使,还怎么当下去。

    对于大明的火器,朱英心中非常向往。

    明初的火器,可是领先世界2两百年,最为可惜的是,明明在明初已经发展起来的火器,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直到了明末,都没有出现腾飞的情况。

    火器的发展,到了宋代,算是进入一个繁荣期。

    因为宋朝经常要面临北面来的威胁,战争不断,对于武器的研究和制作必须得创新一下。既然兵员素质不如游牧民族,那就在技术上虐一虐那些大老粗吧!

    于是乎宋朝建立伊始就设立了类似军器监,东西军器作坊这样的部门来管理开发新的火器。

    同时为了集思广益,宋朝还下令“天下有知军器利害者”到有关部门建言献策,被采用的还有奖励。

    这么一来,各地的人才就都跑来京城献策来了。

    火药,火球,火箭制作法,火蒺藜等物都是从宋代开始法杖。

    宝元三年宋仁宗命令曾公亮等人写了一本书,把大宋的武器都总结起来,这也让后人得以窥见宋代武备之繁杂先进一二,这本书就是赫赫有名的《武经总要》。

    其中还有最早的生化武器:毒药烟球。

    蒙元虽然以骑兵为主,但对于火器的威力非常重视,研究出金属质的管制火器,铜火统。

    这一类的火铳做工看起来比较粗糙,大小也都不一样,但是形制一样:都有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

    管身细长,在尾部安装了木制的手柄,代表这个火铳可以手持使用。同时,还出现了真正的火炮。

    现在的明初,更加不用说了。

    说起来,目前西方火器的发展,还是由于蒙元攻略亚欧大陆才带过去的。

    朱英独自骑马向着燕王府过去。

    现在大概是凌晨五点左右,上早朝的官员,早就在奉天门前集合了。

    街道上并不冷清,反而有些热闹。

    那些小摊小贩,已然开始占据位置,准备一天的经营了。

    虽是天还黑着,但许多人家,灯火点亮。

    行至燕王府门前,

    朱英看到,马车已经准备就绪。

    朱高炽因为过于肥胖无法骑马,只能乘坐马车。

    “英哥儿。”

    朱英刚刚到达,朱高炽正好从大门里出来,看到朱英,惊喜的喊道。

    “大王子,今日就拜托了。”朱英笑着说道,随后翻身下马,将缰绳递给旁边的仆从。

    对于这些细节,朱英比较注重。

    顾及到朱高炽的体面,他若是骑着马,显得有些不礼貌。

    显然朱高炽的心思也比较敏感,看到朱英如此,脸上笑得更开心了。

    “英哥儿放心,我仔细询问过,却是可以带英哥儿进去。”

    朱高炽笑着说道,内心却有些感慨。

    他的谕旨,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和亲自送来的。

    刘和在给谕旨的时候,特意嘱咐朱高炽,可以再带一人过去。

    朱高炽哪能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谢过大王子了,咱们这是先去兵仗局,还是去火药司呢。”朱英问道。

    兵仗局就在京师内城,火药司是在京师郊外,需要将近一个时辰才能到达。

    “自然是直接去火药司,兵仗局里哪有什么看头。”朱高炽说道。

    听到这话,朱英就放心了。

    目前所有的火器制作,都是在火药司内。

    一番寒暄后,两人也不耽误,直接朝着城门而去。

    大明火药司的前身,乃是宝源局。

    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下令设立宝源局,主要负责铸造大中通宝钱。

    由于当时铸造大中通宝钱和火器的主要原料都是铜,所以朱元璋就将麾下的火器工匠归入宝源局中,使宝源局成为一个具备铸造钱币、生产火器等职能的部门。

    随着战争对火器需求的激增,朱元璋曾一度命令宝源局停止铸造钱币、专门生产火器。

    这也导致大明缺铜,开发出了大明宝钞。

    洪武八年,大规模战事逐渐减少,对火器的需求也相应减少,朱元璋又下令宝源局恢复铸造钱币。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将宝源局中负责生产火器的人员分离了出来,与负责生产刀枪剑弩、盔甲、军装、盾牌、鞍辔等军事装备的部门合并到一起组建了军器局。

    由于火药容易引发爆炸,单独成立火药司。

    朱元璋问鼎天下,火器功不可没,无论是水站陆战,火器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称朱元璋为火器皇帝。

    朱元璋对于火器也是极度重视,制造火器的工匠,全都有着极高的待遇。

    火药司的地方极为偏僻,人迹罕至。

    行至火药司这边,立即就有数十名骑兵前来排查。

    为首的统领,下来查看过朱高炽的谕旨后,这才躬身退下。

    再过数里地,便到了火药司的大门。

    前方已经有太监等候,显然是早就得到了消息。

    “殿下,请随臣往这边走。”

    朱高炽下了马车,为首的太监立刻迎了上来,朝着朱高炽和朱英躬身作揖后说道。

    朱英气质非凡,虽然太监并不认识,但能够来到火药司的,绝非普通人。

    这里的严密程度,和孝陵卫是同一个等级。

    除了皇帝本人,其他人过来,不仅仅是谕旨,还需要宫内的通传。

    过了大门,走了几里,就听到敲打的声音不绝于耳。

    “不知道殿下是想从何处看起。”火药司的太监恭声问道。

    朱高炽将目光转向朱英,示意朱英回道。

    朱英说道:“我等对于火药司并不熟悉,还请公公介绍一番。”

    太监闻言,开始讲述起来。

    火药司占地面积很广,足足有数百亩地。

    其中火药和火器的制作,全是单独分开。

    火药司里面的厂房,显然和后世的区别很大,都是一个个单独的房子,并且间距很长。

    和常规的房子不同,并非完全的木质,更是用到如同城墙一般的糯米石灰浆,显然是为了防止意外。

    随着太监的介绍和深入的观看。

    朱英心生震撼。

    明初的火器制造能力,完全超乎了他的想象。

    这里给他的感觉,就像是后世的科研机构一般。

    不仅仅管理有序,规章制度极为完善,还有各类的跟火器有关,类似于研发中心的存在。

    朱英想要捞工匠的心思,泡汤了。

    火药司听上去好像是个衙门,实际上这里完全相当于一个小城。

    所有的工匠的吃穿用度,全部都在这里,不得出去。

    包括家属,也都生活在此。

    这里还有专属的教育机构,类似于学堂之类的存在,可以让工匠的后代读书识字。

    其中最让朱英感到震撼的,便是朱元璋对火器要求的严格。

    每个工匠,都有自己的专属记号,这个记号,在火药司是备案的。

    这就是说,这里生产出来的每个火器,是由那个工匠制作,全部都能查出来。

    如果在战场上,出现了哑火,炸膛,就能寻着记号,直接追究到某位工匠身上。

    轻则受刑,重则赐死,重大失误者,族灭。

    好家伙,听到太监这么一说,朱英顿时明白,难怪他们看到那些工匠,一个个精神专注,没有丝毫懈怠。

    原来根本的原因,竟是如此。

    只有真真切切的在火药司转了一圈后,才能明白。

    在大明明初,十四世纪这个年代,拥有这般精良的火器,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降维打击。

    而且,这并非是初创,早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就下令规定::“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

    也就是说,哪怕最基础的常备军,百人中也有十名火统兵,火器的配备最低已经达到百分之十。

    一些特殊的精锐部队,可能火器的配比已经达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程度。

    在火器的制作上,更是让朱英叹为观止。

    其中的集束火箭,被称为一窝蜂火器,从三连发的神机箭,到百连发的百虎齐奔,射程三百米,跟后世的机关枪,已经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而这样的火器,在现在的明军早已经大规模使用。

    就朱英手里五千骑,对上大明的正规军,还真就一点波浪都翻不起来。

    朱英悲凉的发现,哪怕他安南开国成功。

    想要达到如今火药司这般规模,受到人口资源的限制,得举全国之力,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功夫,可能还不止。

    大明火器领先世界两百年,唯有亲眼看到,才能明白其中的意义。

    目前大明在火器方面无论是技术水平、创新观念、战术思想实践等等都比较积极。

    后世的影视中,那种明朝军队只有大刀长矛进行砍杀,完全是忽悠人的。

    大明火器发展的多样化,更是后世不少热兵器的祖先。

    舰对舰导弹(火龙出水)、火箭炮(佛郎机欧洲大炮改进)、半自动步枪(十眼铳)、连发手枪(拐子铳),以及古代地雷和水雷,还有燃烧瓶(万人敌)。

    更厉害的是结合了冷兵器的近身格斗和热兵器的远程发射与一体,成为了大明精锐部队的标准装备。

    从火药司出来后,朱英的脑子还是嗡的。

    便是朱高炽也是震撼无言,很少接触军事的他,从来不曾知道,自家的火器竟是如此强大。

    一直回到京师后,朱英这才缓过神来。

    突然间,他对于安南开国的想法,变得没有那般积极了。

第九十四章:大哥回来了(求订阅求月票)

    朱英从火药司回来的时候,已经临近黄昏。

    此刻大明皇宫里,朱元璋也结束一天的忙碌。

    晚膳过后,朱元璋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仁智殿。

    他想跟大儿子朱标唠唠。

    摆摆手让刘和等太监在殿外等候,朱元璋就独自走入了仁智殿中。

    在刘和的示意下,殿内伺候的太监,纷纷躬身退出。

    一入殿中,朱元璋就看到朱允熥还有朱明月两人,正跪在灵柩前颂念经文。

    “真是好孩子呀。”

    朱元璋忍不住感叹的说道。

    他没想到孙子孙女,每天从皇宫学府回来后,还会每天到这里来悼念。

    听到声响,朱明月和朱允熥转头过来,看到朱元璋,忙道:

    “皇爷爷。”

    “皇爷爷。”

    朱元璋走了过来,将两人扶起来,顺口说道:“都是好孩子,你们每天都过来嘛,就不害怕?”

    朱允熥看了眼姐姐,朱明月回道:“皇爷爷,父王在这里庇佑我们,我们怎么会害怕呢。”

    朱明月犹豫了一下,又补充说道:“我和弟弟没有母妃,如今父王也走了,每天晚上难以入眠,唯有过来祭奠父王后,才能回去安然入睡。”

    女孩子向来要比男孩子要早熟一点。

    朱明月和朱允熥,都是太子朱标的正妻常氏所生。

    常氏薨逝,吕氏成了继妻。

    忙碌于国事的朱标,显然对子女要疏忽很多。

    吕氏也有自己的亲生孩子,对于朱明月和朱允熥自然不会花费太多的心思。

    如今的父王去世,待遇可想而知。

    朱元璋听到朱明月如此说,心里头有些愧疚。

    毕竟也是自己的嫡系孙子孙女,但他并没有时间太多照顾。

    看着前方大儿子的灵柩,朱元璋眼前一亮。

    朱英可是他们的亲大哥,也是该让那小兔崽子,尽下当大哥的责任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便对着两人说道:“过两日,咱带着你们去宫一趟,去见见你们大哥。”

    朱明月和朱允熥两人听到这话,一头雾水。

    迟疑一番,朱明月问道:“皇爷爷,我们的大哥,不是早就去世了吗。”

    朱明月洪武九年生,比朱雄英也就小两岁。

    对于记忆中的大哥,印象深刻。

    朱雄英早夭的时候,朱明月也已经六岁了。

    当时的朱雄英,对于自己这个妹妹还是非常好的,带着肆意皇宫。

    朱明月作为女子,地位相对来说要低很多,宫中规矩森严,懂事得早。

    自然明白大哥朱雄英当时在皇宫是怎样的地位。

    尤其受到皇爷爷和皇奶奶的宠溺。

    这种地位,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现在皇爷爷突然说带他们去见大哥,这就让朱明月有些迷糊了。

    朱元璋说道:“咱也以为你们的大哥去世了,但是老天待我不薄,时隔十年,你们大哥,又回来了。”

    “这......”朱明月听到这话,一下子就不知道怎么说了。

    看着皇爷爷面色微微潮红,有些激动的模样。

    不知怎的,她突然有些害怕。

    朱允熥显然也是,下意识的楼住姐姐。

    本来胆子就小,后面还是父王的灵柩,宫女太监全部离开,更显得冷清。

    皇爷爷突然说带他们去见死去的大哥。

    这气氛,一下子就变得有些惊悚起来。

    两人相互依偎,瑟瑟发抖。

    朱元璋回过神来,看到孙子孙女如此模样,这才明白可能是吓到他们了。

    解释着说道:“别瞎想,咱还好着呢,你们大哥现如今,正在秦淮河畔那里开茶楼,活得好好的。”

    说到这里,朱元璋又问道:“前日的早点,你们有没有吃到呢。”

    听到这话,朱明月和朱允熥眼睛一亮。

    作为皇子皇孙的他们,自然是锦衣玉食,吃喝不愁。

    但是前日的早点,却是让他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山珍海味。

    “吃到呢,皇爷爷,那早点真好吃,那是大哥做的早点吗。”

    朱允熥回忆早点的味道,不由舔了舔嘴唇说道。

    在美食面前,些许惊悚的气氛,直接消失不见,朱允熥的胆气似乎都足了起来。

    “没错,那就是你们大哥做的早点,十年前呐,你们大哥没薨,那些个该死的庸医,连假死都查不出来。”

    朱元璋解释着说道。

    两人听到皇爷爷的解释,眼前一亮。

    他们自幼读书,对于墓葬的一些规矩之类并不了解。

    皇爷爷总不会骗他们的,这般一说,自然就直接信了。

    朱明月听完,并没多想,而是直接问道:

    “皇爷爷,既然大哥回来了,怎么还没进宫呀。我都好多年没看到大哥了,我好想他。”

    听到这话,朱元璋一顿,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

    犹豫了一番,这才解释道:“你们大哥现在还不能入宫,十年前的大病,让他失去了记忆,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忘记了。”

    “就连咱,你们大哥都认不出来了。”

    “这些年呀,你们大哥,就如同咱当年一般,都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翌日的太阳。”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脑海中,又想起了朱雄英满身伤痕的模样。

    大孙这些年,能够挺过来,真的就是老天爷眷顾。

    说着说着,朱元璋的声音都有些哽咽起来了。

    看到皇爷爷如此模样,朱明月连忙上千搀扶,安慰道:“皇爷爷不要伤心了,大哥已经回来了,他肯定不想看到皇爷爷伤心的样子。”

    不得不说,朱明月确实嘴甜,就这么一句话,顿时让朱元璋心情就好转起来。

    看向自己的孙女,朱元璋连连说道:“对对,大孙都回来了,咱也得高兴起来才是。”

    说完后,朱元璋看向朱标的灵柩,说道:“标儿,你听到了吗,你的雄英他回来了,咱这心里呀,总算是有了依靠。”

    朱允熥有些不明所以,朱明月眼睛微微眨动,闪烁着亮光。

    朱明月清楚的知道,大哥回来了,他和弟弟的日子,就好过起来了。

    大哥是皇爷爷的依靠,何尝不是自己和弟弟的依靠呢。

    有了大哥,他们在宫里,再也不怕受到欺负了。

    大哥肯定会像以前那样,照顾自己和弟弟的。

第九十五章:要你读书你喂猪(求订阅求月票)

    次日,洪武二十五年,六月初一。

    安南边境。

    “大哥,咱们怎么走云南,而不走广西呢。”

    上百骑兵的队伍,带着一辆马车,趁着天亮,朝着前方行驶。

    自一个岔路口,赵飞微微犹豫后,选择往左,而不是往右。

    李老四不由开口问道。

    “废话真多,听我的还是听你的。”赵飞一声呵斥,吓得李老四脖子一缩,不敢搭话。

    看了眼李老四,赵飞这才解释道:“云南有西平候镇守,哪怕多耗费些时日,也好过途中生变故。”

    从广西直行往京师出发,当然是最快的道路,其中至少可以节约将近十日的时间。

    但是广西如今土司很多,而且道路曲折,他们虽有百骑,但如果遭遇伏击,很容易直接被击溃。

    云南就不一样。

    云南的大土司,基本上都被西平候镇压,不仅如此,西平候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大滇池,兴修水利。

    招引商人来云南,运进米谷、布匹和盐,发展商业。

    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

    就目前而言,云南的土著受到沐英的教化,相对来说要平和许多。

    最为关键的是,赵飞手中,有着安南国的文书。

    随着赵飞一声令下,队伍急速朝着云南出发。

    半日后,

    前方突现大量人群。

    赵飞单手一挥,队伍立即停下。

    “李老四,去前方打听,如此多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得令。”

    赵飞带着队伍安静的等待,在他们的前方出现大量的平明,甚至还有兵卒。

    看着模样,似乎有什么大事发生。

    赵飞不欲产生纠纷。

    很快,李老四就骑马回来。

    “大哥,西平候沐英突然病死了,这些土著,都是自发组织为西平候吊唁。”

    赵飞闻言,呵骂一声:“你这混账东西,要你读书你睡觉,先生的话,都当耳边风了是吧。”

    “像西平候这般人物,那叫薨逝。你这话,是对西平候的不敬。”

    听到大哥的呵斥,周边的骑士纷纷传来嘲笑声。

    李老四摸着后脑勺,很是尴尬。

    朱英对于自己的所有骑兵,包括兵卒在内,都请了先生教学。

    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朱英非常明白,教育对于士兵的重要性。懂知识的士兵,更容易发展成将领般的人物,很多小规模的战役,可能会爆发出惊喜的场景。

    哪怕是大漠的一些游牧民族,朱英都会让他们每天抽出时间来,接受教育。

    当然,这教育之中,自然是夹带了很多私货。

    这些传授学问的先生,乃是朱英一手打造出来,专门负责士兵忠诚教育问题。

    简单直白一点来说,就是维持对朱英的个人崇拜。

    在信息并不发达的古代,个人崇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强大的个人崇拜,可以维持士兵的忠诚,加上共同利益的捆绑,背叛的可能就会被无限制的降低。

    “有没有打听到,西平候是怎么薨逝的。”

    赵飞在训斥完后,长长的叹息一声,对于西平候的薨逝感觉非常遗憾,而后问道。

    “好像是说因为太子殿下病逝,西平候听到消息,受不了打击,就卧病在床,然后薨逝的。”李老四回忆了一下说道。

    “西平候,真英雄也!”

    听到这话,赵飞翻身下马,摘下头盔,对着西北方向,深深的鞠躬作揖。

    众多骑士见此,也纷纷下马。

    上百人恭敬的行礼。

    这是对西平候沐英的尊敬。

    便是如同那些自发组织起来,为西平候送葬的土司平民一般。

    片刻后,众人这才上马,再度前行。

    这一路上,人数越发多了起来。

    官僚、士庶、胥吏、卒伍、缁黄、髫白,莫不奔号其门,泣语于路。

    此时,大明皇宫,已然临近亥时。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并没有睡觉,而是在乾清宫前殿的书房里,继续处理政务。

    外面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和守候陪伴。

    “陛下,亥时了,该歇息了。”

    没过多久,刘和看了看天色,恭敬的说道。

    朱元璋每天的作息非常规律,基本上批阅奏章,用膳,睡觉,都有固定的时辰。

    这些时辰自然是由贴身太监刘和随时提醒。

    朱元璋轻轻点头,借着烛火,批阅完手中的奏章,这才起身。

    刘和见此,连忙为陛下披上外衣,而后朝着后面的小太监挥挥手。

    后面的小太监,立马端上来一个盘子,里面放着一片片木牌,上面刻着各个后宫嫔妃的名字。

    “陛下,今日是安排哪位嫔妃前来侍寝。”刘和小声问道。

    不管陛下需不需要嫔妃侍寝,这也是刘和每日必问的程序。

    朱元璋扫了一眼众多木牌,也没去翻,而是直接吩咐道:“便还是让张美人过来吧。”

    “臣遵旨。”

    听到陛下的吩咐,刘和从众多木牌中,翻出美人张玄妙的牌子,拿给小太监。

    小太监接过木牌后,躬身退出殿外,而后立马开始奔跑起来。

    这也是后宫常见的现象了。

    之所以这般着急,是因为时辰对于嫔妃来说,十分重要。

    后宫的嫔妃侍寝,可不能整夜留在朱元璋的寝宫,只能陪朱元璋睡到凌晨时分。

    过了凌晨,就只能离开寝宫,回到后宫歇息,并没有资格和皇帝同床共枕一整晚的。

    就算朱元璋特许,也只能在寝宫外面的围房去睡。

    所以对于后宫的嫔妃来说,多一点时间,就能陪在陛下的身边多一些。

    此刻,后宫中灯火通明,一片安静。

    都在等待着今日份的临幸。

    “陛下翻牌,今日由美人张玄妙侍寝。”

    小太监高举木牌,一入后宫就大声喊道,然后迅速朝着美人张玄妙的寝宫跑去。

    这个木牌他需要移交给伺候张美人的太监,这是伺候皇帝的凭证,相当于路引的意思。

    乾清宫的侧门,要有这个木牌,才能进入。

    就在朱元璋准备更衣就寝的时候,一名小太监急急忙忙的跑了过来,汇报道:

    “陛下,云南传来急报,西平候于数日前,薨逝。”

第九十六章:见面(求订阅求月票)

    东宫,春和殿。

    朱允炆作为太孙,在宫里还是有很高的地位。

    朱元璋此刻外出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朱允炆这里。

    “怎么回事,皇爷爷为什么这么晚了,还要出宫。”朱允炆已然准备入睡,却被这个消息惊了起来。

    “好像是西平候薨去了。”太监小心翼翼的回道。

    这样的事情,在皇宫里并不算什么秘密,很容易就会流传开来。

    “沐叔叔,怎么回事,沐叔叔怎么突然薨逝了。”朱允炆一愣,随即问道。

    “这..奴婢不知。”太监回道。

    朱允炆眉头紧锁,对于沐英,皇爷爷的样子,他并不像朱棣这些叔叔一样的厌恶。

    沐英的死讯,对于朱允炆来说,只是觉得很可惜,悲伤不至于。

    他唯一疑惑的是,为什么在接到沐英的死讯后,皇爷爷却突然出宫去了。

    此刻黄子澄不在身边,朱允炆一时间找不到人商量,心中思绪纷飞。

    他突然感觉,自己和黄子澄的猜测,好像是出了问题。

    按理来说,这么晚了,皇爷爷不可能跑到四叔的府邸去。

    以皇爷爷脾性,在接到沐英的死讯后,更不可能去宠幸一名女子。

    能够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让皇爷爷出宫去见的人,必然对皇爷爷来说,十分重要。

    可是任凭朱允炆如何作想,也想不出这人是谁。

    甚至连怀疑猜测的人都没有。

    甚至于冥冥之中,朱允炆突然出现一种预感,这人对自己来说,也是极为重要。

    甚至于,可能影响到自己的皇位。

    “不行,明日我得找黄子澄说说,必须想尽办法,也要打听到此人的消息。”

    朱允炆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冒然去打听皇爷爷的行踪,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很容易就会被锦衣卫查到。

    但是朱允炆感受到心中的这种心悸感,他感觉事情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就算是牺牲几人也值得。

    想到这里,朱允炆才再次回到床上,睁着眼睛,久久不能入睡。

    夜半时分,晚上十一点。

    哪怕是秦淮河畔的歌声,都已然弱了下来。

    这个时候的朱英,也已然准备睡觉了。

    突然,外面传来声响,朱英皱眉,将丝绸制作的睡衣脱下,换上了布衣。

    这才打开房门出去查看情况。

    然而打开门,看到院子里的来人,朱英一愣,随后说道:

    “老爷子,都这个时候了,你怎么来了。”

    朱英仔细一看,突然发现老爷子的神情有些不对,脸上似乎带着泪痕。

    连忙几步过去,有些紧张的问道:“老爷子,这是怎么回事。”

    “咱又一个儿子,去世了。”

    见到大孙,朱元璋再也忍不住,突然就嚎啕大哭起来,似乎所有的悲伤,都要在大孙这里宣泄出来。

    朱英见此,连忙将老爷子搀扶到院子里的亭子坐下。

    “老爷子,还请节哀。”

    朱英并没有安慰人的经验,只能搀扶着老爷子,轻声说道。

    不过听老爷子这话的意思,却是又一个儿子去世了。

    朱英心中微微思索,却是想不到是谁。

    良久,朱元璋这才平缓了下来,看向朱英的面庞,好像找到了依靠。

    “这般晚了,咱本来也不想过来找你,但是咱是真的难受,怎么也睡不下去。”

    “如今呐,老朋友一个个都走了,咱这四处一看,连个贴心人都没有。”

    朱元璋的声音,明显还有些干涉。

    “老爷子,若是睡不着,咱爷俩便整几个小菜,喝上一蛊吧。”

    “要是有了困意,今晚便睡在我这里吧。”

    朱英说道。

    他知道这个时候的老爷子,已经完全的沉浸在了悲伤中。

    喝上几杯,好好的睡上一觉,对于老爷子来说,才能得到更好的恢复。

    老爷子的年纪也不小了,过度的悲伤,容易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朱英唤来张伯,让他安排厨子炒几个下酒菜,然后把酒送来。

    “老爷子,这酒你尝过没有。”

    接过张伯送来的玻璃杯,还有葡萄酒,朱英对老爷子问道。

    这是朱英从西域自己种植,酿制成酒之后,才带过来。

    存货不多,偶尔就换着口味喝喝。

    朱元璋见此,果然心神被转移了过来,笑着说道:“你还真当咱啥都不认识呢,这不过就是西域的葡萄酒么。”

    说完后,朱元璋更是念着关于葡萄酒的诗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一时间,朱元璋都不由有些豪迈起来。

    诗词中夜光杯,乃是玉石制作而成,而朱英手里的夜光杯,却是纯由透明玻璃制作而成。

    这般透明玻璃,哪怕是在整个大明,都实属罕见。

    玻璃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在尝试了数百次失败后,这才造出几个能用的玻璃杯。

    趁着月光,葡萄酒的颜色入了杯中缓缓流淌起来。

    “大孙,你这真是个好玩意呢。”

    朱元璋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透明的玻璃杯,没有丝毫的杂色。

    “老爷子若是喜欢,拿去便是,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朱英不在乎的回道。

    很快,些许热菜也被送了过来。

    朱元璋吃了几口热菜,喝上一杯葡萄酒,整个人感觉都轻松下来。

    再看看大孙,心情不由舒畅了许多。

    心里那股子气,都平缓了下来。

    只是可惜了,他原本想让沐英来京师给大孙保驾护航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对朱英问道:“大孙,你对于凉国公如何看。”

    朱英正吃着菜,听到老爷子这话,顿时愣了一下,眼底里闪过一丝复杂。

    微微沉吟后,这才皱眉说道:“蓝玉此人,嚣张跋扈至极,蓄养义子过千,目无法纪。如若不是功劳甚大,早该处死了。”

    听到大孙的回答,朱元璋显然极为满意。

    不过大孙对于蓝玉直呼其名,也让朱元璋意识到了什么。

    要知道蓝玉可是凉国公,别说寻常人家,哪怕是朝中大臣,对蓝玉意见颇大者,也会称呼一声凉国公。

    想到这里,朱元璋嘴角微微翘起,对着大孙说道:

    “到时候,咱安排你和蓝玉见见,如何。”

第九十七章:葡萄美酒夜光杯

    朱英微微皱眉。

    老爷子安排他和蓝玉见面,这是几个意思。

    微微沉吟片刻,朱英回道:“好,凉国公的风采,我还没见识过呢。”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你可别被他给吓到了。”

    听到这话,朱英自信道:“若是凉国公率五千人马,我率五千人马,或许我要要避开。”

    “若是单打独斗,嘿,老爷子,一个凉国公,可能还不够我打的。”

    这话或许旁人听来,有吹牛的可能。

    但朱元璋清楚知道,自己这个大孙,还真就是一个狠岔子。

    加上前些日子的以工代赈,真就算得上文武双全的角色。

    想到这里,朱元璋觉得十分欣慰。

    “好,咱知道大孙勇猛无双,可当万人敌。只是这行军打仗,并非一人之力,讲究的是排兵布阵,不知大孙对打仗这块如何看待。”朱元璋问道。

    朱英闻言,知道老爷子这是在考校自己的军事能力了。

    微微思索,他并没直接去回道老爷子的问道,而是转过说道:

    “昨日,我和燕王府的大王子,一同去看了火药司。”

    朱元璋听到这话,放下手中的玻璃酒杯,倾听起来。

    朱英继续说道:“现我大明,火器之强堪称第一,曾经的打仗方式,已经在发生悄然改变,我观日后的军队作战,当以火器为先。”

    “如果更好的运用火器配合作战,当是现在需要探索的重点。”

    朱元璋微微点头,大孙没有去谈兵书上的那些东西,反而是谈到火器上面,显然和自己的看法相同。

    夺取天下,火器至关重要,由始自终,朱元璋对于火器的研发和在军队中的大规模使用,都非常的重视。

    “大孙去火药司看了,可有什么想法。”朱元璋随口问道,并没有太过当回事。

    他也不认为大孙能够提出什么独特的见解,毕竟火药的技术和制作,一直被他严密的控制,绝不容许外泄。

    听到这话,朱英面上闪过一丝犹豫。

    其实就目前的火器制作来说,受到工业的限制,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太多的变化。

    唯一的能够改进,并且快速提升火器威力的,便是火药颗粒化。

    他在火药司看那些粉末黑火药的时候,已然发现了极小部分的颗粒化火药。

    现在的人对于火药颗粒化不够理解,当时还有不少工匠,将成颗粒化的火药碾压成粉末。

    这是属于认知和习惯的问题,朱英也并不意外。

    像是这种自然形成的颗粒化火药,实际上在使用的时候,也看不出太过于明显的效果,反而会更加容易导致炸膛。

    朱英目前犹豫的点在于,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像老爷子说出火药颗粒化的效果。

    见大孙陷入沉思,朱元璋微微颔首,也不催促。

    夹着菜吃了一口,又把杯中的葡萄酒喝完,再给大孙也满上。

    现在对于葡萄酒,可没后世那么多讲究,直接就是一口闷就完了。

    朱英看到老爷子给自己倒酒,想起前面老爷子说,让自己和蓝玉见面,心中微微沉思后,就说道:

    “老爷子,其实在西域,火药已经出现了新的改革。”

    听到这话,朱元璋一顿,眉头皱起,问道:“什么改革。”

    “火药颗粒化。”朱英回道。

    朱元璋本身对于火器十分了解,甚至于在火药配方上,火器制作上,都很是熟悉。

    这个词对朱元璋而言,很容易就能听懂,问道:“这能使得火药的威力,更加强大?”

    “没错。”朱英肯定的说道。

    “目前的粉末火药,极为容易受潮,运输不便,哪怕一些小雨,都只能停止火统的使用。”

    朱元璋闻言点点头,目前为了保证火药的正常使用。

    火统兵会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粉分开携带,然后等到快要上战场前再将它们配制成火药。

    这在战场上是个很大的缺陷,突发的遭遇战、糟糕的天气都会给火药的临时配置带来很大的麻烦。

    “大孙说的法子,到时候咱让人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朱元璋听完说道。语气比较平淡,并没有过于激动。

    有些东西不见识到,只凭别人去说,是根本体会不到。

    朱英也不意外,他知道不可能短短几句,就让老爷子意识到火药颗粒化所带来的巨大改变。

    其实这个技术,到大明中后期,就已经开始被逐渐发现,并且开始使用。

    但对于现在的火药技术而言,属实属于黑科技了。

    一旦全面改变,对于敌人,可是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葡萄酒喝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感觉,但是这后劲,可要大上不少。

    渐渐的,老爷子就有些微醺的感觉了。

    和大孙在一起,沐英薨逝所带来的悲伤,一下子就被冲淡了。

    “咱给你安排了几个老师,赶明带过来,到时候你多跟着他们学学。”

    朱元璋又喝了一杯,笑着对朱英说道。

    朱元璋现在的准备,就是像培养自己的儿子一样,来培养大孙。

    文成,武将,逐渐给大孙打造一个强大的班底。

    他很清楚大孙日后要面对什么,唯有强力的班底,才能够镇压一切的不服。

    他已经给出征罕东的蓝玉,发了紧急传诏,命他立即返回京师。

    同时也让锦衣卫,停止了收集蓝玉,还有一系列淮西武将的罪证。

    在朱元璋看来,大孙比之朱允炆更加的优秀。

    最为主要如果蓝玉认可这个外甥孙的话,淮西武将集团,就是大孙手里最好的一把刀。

    况且,朱元璋非常明白,和自己一般厮杀出来的大孙。

    绝不会安安稳稳的守着这个家。

    现在的大孙不过才十八岁,未来还有这么多年,以大孙的脾性,别的不说。

    打倭国那是肯定的。

    他这个做爷爷的,能有什么办法呢。

    劝又劝不了,那就只能跟着打吧。

    趁早打。

    打了也好,大孙还能得一身功勋,到时候继承皇位,也没人敢说三道四了。

    “葡萄酒虽好,老爷子可不能贪杯呢,喝完这杯,就休息去吧。”朱英给老爷子倒上半杯说道。

    “满上,满上,就这么个小酒杯,看不起咱呢。”朱元璋看着半杯酒,佯怒道。

    朱英无奈,只好给满上。

    现在大明的习俗,茶满送客,酒满敬人。

    老爷子拿这个来说,他也没有办法。

    朱元璋嘿嘿一笑,端起玻璃杯就一饮而今,大笑道:“爽快。”

    葡萄酒有降低血压,保护心脏的功效。

    适当的喝一点,显然对老爷子的身体比较好,而且也更容易促进睡眠。

    没过多久,这葡萄酒的后劲上来,老爷子就有些困意了。

    “今日,大孙和咱一起睡吧。”

    朱元璋由朱英搀扶着像房间里走去,语气中带着一丝恳求。

    朱英闻言,并没有犹豫,点点头说道:“好,今天我陪老爷子一同睡,你这喝了酒,一个人睡我也不放心。”

    听到这话,朱元璋开心的笑了起来。

    到了房间里,朱元璋坐在床上,朱英帮老爷子更衣,脱鞋。

    脱去外套的朱元璋,里面绸缎所制的内衣,极为华贵。

    朱英看到了,也没有什么惊讶的表情。

    待帮老爷子搞定后,朱英也脱了外衣,睡在老爷子旁边。

    看着大孙近在咫尺的侧脸,随着葡萄酒的后劲,朱元璋闭上眼睛,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第九十八章:家国天下(求订阅求月票)

    清晨。

    朱元璋睁开眼里。

    “这是哪里?”

    此刻的朱元璋还没缓过神来,看到不是在自己的寝宫,有些迷糊。

    回忆了一下,这才想起昨晚发生的事情。

    “真好啊,咱终于又和大孙睡在一起了。”朱元璋眼角的皱纹都起来了,笑得很是甜蜜。

    这么多年了,今天睡得最为香甜。

    醒来的这一瞬间,朱元璋感觉整个人都身心舒畅,完全没有在皇宫里,醒来后的那种混沌感。

    作为大明皇帝,朱元璋从来就没有睡懒觉的习惯,然而感受到被子里的味道,这个时候他却想着再睡一会。

    这时,门被推开。

    “老爷子,睡得还舒服吧,这都日上三竿了,还赖床呢。”

    朱英走了进来,看到已经起身的老爷子,调笑着说道。

    好家伙,这可是号称古往今来最为勤奋的皇帝,竟被调笑赖床。

    不过朱元璋也没气恼,反而说道:“怎么拉,咱都辛苦一辈子了,就不能放松放松?”

    “好,当然可以,不过给你准备的热粥,可是要凉了。”朱英笑着说道。

    一大早,他就安排厨房给煲了老母鸡粥,给老爷子补补。

    还安排了一些蔬菜,水果。

    昨日睡觉的时候,老爷子呼噜声很大,并不是说影响到了朱英的睡眠。

    毕竟朱英早前也经常和兵卒们混睡在一起,早就习惯。

    只是老爷子这般年纪了,打呼噜,说明身体是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多多调理。

    听到有东西吃,朱元璋直接就从床上起来了,手臂一展,道:

    “大孙,来,伺候咱更衣。”

    朱英无奈一笑,拿起旁边的衣裳,帮老爷子穿上。

    朱元璋眼睛都笑成一条缝隙了。

    大孙给他穿衣服,这是这十年以来,或者说这辈子都没想过的事情。

    这种感觉,让他好像又回到了从前,那种真正的家的感觉。

    这一刻,朱重八又回来了。

    “咦,老爷子,你的玉佩呢,咋没带在身上。”朱英帮老爷子穿戴好后,突然想起之前的玉佩,有些诧异的问道。

    朱元璋闻言,脸都黑了,冷哼一声:“碎了,正让工匠修补着呢。别提这事,让咱心烦。”

    老二那个侧妃,已经被朱元璋赐死了,给了个体面。

    秦王朱樉也被关了紧闭,这气也没地方去了。

    “行吧,真是可惜。”

    朱英见此,道了句可惜后,也不多说,带着老爷子去院子里吃早膳。

    就目前来说,朱英的饮食习惯和现在大明多数人还是有很大不同。

    现在的大明多数是一日两餐。

    大概上午十点左右一餐,下午三四点左右一餐。

    像家里条件好的,大户人家,也算是三餐,第三餐大约在七八点左右,俗称宵夜。

    朱英则还是保持着前世的习惯。

    “好你个大孙,咋一点肉都没有,这是要虐待咱呢,咱这还是第一次在你就膳吧,就弄点这破玩意给咱。”

    揭开锅后,朱元璋看着只有一点肉沫子的鸡汤粥,还有旁边的两个小菜,顿时就不爽了。

    朱元璋喜欢吃肉,每餐必定是大鱼大肉。

    后世传言中的‘四菜一汤’,那是为了惩制官员的骄奢之风,并非常态。

    朱元璋本身也是一员猛将,年轻的时候,向来都是冲在最前面的,只有大量的肉食,才能够维持体力。

    看到大孙准备一堆素菜,鸡肉粥里也没几块肌肉,就有些不爽了。

    朱英解释道:“老爷子,你可少吃点肉吧,看看都发福成啥样呢,还能提得动刀嘛,盔甲套身上走几步都得累得够呛。”

    “太胖了可不好,会导致很多病症,你现在的身体,要多吃点素菜才行,我还想你多活几年呢。”

    朱元璋听到前面一句,顿时就不舒服了。

    什么叫我提不动刀了,立马就想找把大刀,让大孙子见识一下,什么叫威武雄壮。

    不过听到多活几年,朱元璋就顿时气消了。

    朱元璋作为皇帝,自然随时有太医帮忙关注身体。

    这样的话,太医也提出过。

    只不过朱元璋执拗不在乎,还把太医给训斥了一番。

    羊吃草,狼吃羊,不吃肉吃草,感情咱是要去当羊?

    就这么一句,吓得太医顿时不敢多说。

    朱英看着老爷子有些不服气的样子,解释道:“并不是说不吃肉,是少吃。年纪大了,太过于油腻的东西,对于脾胃的影响过大。”

    “咦,大孙你还懂医?”朱元璋有些诧异的问道。

    “不懂,不过这些养生的学问,一般大夫都知道一些。”

    朱英摇摇头说道,基础的养生常识在前世还是很简单的。

    虽然大明目前很多百姓都面黄肌瘦,营养不良,但这并不包括达官贵人。

    朱元璋听完后,心里想着。

    便是回到皇宫,他就去把太医叫来,琢磨琢磨如何把身子给养好。

    他自己的身子,心里也清楚,目前来说还是小的病症比较多。

    一些小的病症,没太多感觉的,一般也没人在乎。

    不过现在看到大孙,朱元璋就想着能够活得长一点。

    对于大孙,属实是不放心呐。

    “行,咱听你的。”

    说完,朱元璋端起粥,伴着小菜,就吃了起来。

    “咦。”

    一口热粥下去,朱元璋不由轻咦一声。

    这粥的味道,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伴随着鸡肉的鲜美,粥的粘稠,一点也没有寡淡的感觉。

    普通的小菜也是鲜香无比,和皇宫里那些厨子们,弄出来的完全不一样。

    “老爷子觉得怎样,味道还行吧。”朱英喝了一口粥,看到老爷子有些惊讶的模样,笑着说道。

    “好你个大孙,在吃食这块,还真是有一手。”朱元璋不由笑着说道。

    一大碗粥几下就被他吃没了,仍然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其实没啥,就是料的干系,有些调味料,西域那边才有,也就吃个新鲜。”

    “老爷子你要是喜欢,我让人给你备上一些。”

    朱英解释道。

    这些粥,菜里,最主要还是因为味精。

    味精本身就是美食界的一项革命,制作的方式也不算太难。

    朱元璋本来就喜欢重口味,这也算是刚刚好了。

    “不必了,咱就到你这里吃,才吃得最香。”朱元璋说道。

    “好,正好最近几天琢磨出了一些糕点,下次也一并尝尝。”朱英随口说道。

    听到糕点这个词,朱元璋眉头一皱,问道:“怎么,秦王还不死心,又来找了你?”

    对于上次在茶楼里,老二的次妃让大孙做糕点这事,可算是记忆犹新。

    朱英摇摇头,说道:“不是,自从那次后,秦王那边就没人来过了。是我自己想吃,就让厨子们研究一下。”

    其实朱英本身对于厨艺,并不是很擅长。

    厨艺并非简单的调料,其中还涉及到火候,刀工,还有对于食材的处理方式等等。

    同样的流程,甚至炒出来的饭菜味道都不相同。

    只是朱英见识多,能够在一些方面对厨子做出指导。

    朱元璋闻言,这才轻轻点头。

    要是老二朱樉还敢来欺负大孙,看不把他双腿都给打折了。

    想到老二,朱元璋不由说道:“秦王那小子被关禁闭呢,也不知道有啥悔改。”

    朱英微微沉吟,道:“其实秦王还是很能打的,待在京师有些可惜了,治理地方就算了,带兵还是不错。”

    朱元璋认同的点点头,对于老二的安排,心里也有个数了。

    恰好最近把蓝玉给召回来,罕东那边诸军无人节制,把老二派去也不错。

    早膳也吃了,看了看天色,朱元璋也明白自己要回宫了。

    早朝没开,只能去开个午朝处理政务。

    “好了,咱也得回宫了,宫里还有一堆事情等着咱呢。”

    朱元璋说完后,又补充道:“陛下那里没了咱,可就不好办了。”

    朱英无语,随口道:“我看陛下呀,是管的事太多了,管来管去的,结果给把自己给累坏了。”

    听到这等暗讽,朱元璋执拗的脾气就上来,本来准备站起来的身子,又坐了下去,训斥道:

    “你这娃,根本不明白皇宫里的那点事情,这皇帝的权力,要牢牢的把控在自己的手里。”

    “什么都交给别人,到时候被蒙在鼓里还不知道。哪天醒来,说不准这江山都给别人了。”

    朱元璋说着,就想起了之前发生过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

    胡惟庸案,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加强了专制皇权。

    空印案,让朱元璋受到欺瞒,也因此成立锦衣卫,加强耳目,避免受到群臣欺瞒。

    郭桓案,就是锦衣卫立功了,贪污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简直是骇人听闻。

    也就是因为这三大案的因素,让朱元璋的心里有了阴影。

    本来就猜忌多疑的朱元璋,对于文臣更加不信任,安排锦衣卫进行严密的监视。

    其实对于武将,朱元璋还是以包容居多。

    蓝玉这般闹腾,如果不是为了给朱允炆开路,也没有后来的蓝玉案。

    不过现在为了给大孙保驾护航,但凡蓝玉能认大孙,估摸着蓝玉案也不会发生了。

    朱英闻言,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陛下管的事情太多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哪怕是现在的陛下,不也得设立殿阁大学士,来帮忙分担政务嘛。”

    “作为皇帝,并非是自己有太大的能力,而是在于知人善用。”

    “别的不说,大明的传承,就陛下心中所想,当时千秋万世。”

    “可陛下如此英明神武,他能保证后世子孙,代代都是如此嘛,要是蹦出几个昏君,譬如几个月不上朝,你说咋整。”

    朱英说道。

    他这话还真不是瞎说。

    自朱元璋后,最为勤奋的恐怕就是大明末代皇帝崇祯了。

    一个开国皇帝,一个末代皇帝,在勤奋这一点上都差不多。

    即便后来的朱棣,也是乐于打战,封狼居胥。

    大明的内政基本上都交给朱高炽管去了。

    有人认为朱棣之所以御驾亲征,是因为大明有名的武将都被杀完了。

    其实并不是如此。

    偌大的大明,青年降临还是很多的。

    朱棣喜欢御驾亲征,完全就是想向父皇朱元璋证明自己,能够为大明开疆扩土,封狼居胥。

    本身朱棣从小在军营中长大,在藩地里长期和草原上游牧民族对战。

    终于当了皇帝,没多久就不习惯了。

    尤其是听到兵败的消息,忍不住率五十万大军,直接干仗。

    至于后面大明后面的皇帝,那更加不用多说了。

    纵观明朝将近三百年,明初最强,然后几乎一直都在走下坡路。

    中间虽有几次起伏,却也止不住的下滑。

    朱元璋听到这话,本来想立即回宫的心思,顿时就淡了下来。

    其实这个问题,困扰了朱元璋很久。

    他亲自所设定的大明制度,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把大明这个家给看好了。

第九十九章:便是真的又如何(求订阅求月票)

    朱元璋的职业分配制度,有着很大的缺陷。

    甚至内核上,跟种性制度的概念一样了。

    目前来说,对于大明的安定还是很适合的,一旦经济开始繁荣起来,就不行了。

    不过自朱棣开始,这种职业分配制度,就慢慢的无人搭理。

    哪怕是后面皇帝本人,也不聊祖训。

    “治国,并非你想象的这么简单,若真是出现了昏君,大明再是强大,也会逐渐衰亡,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朱元璋平静的说道。

    受制于小农思想,历史局限。

    他建立了如今大明比较僵硬的制度,也希望大明可以千秋万代。

    但饱读史书的朱元璋也更加明白,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制度。

    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让大明的存在,更加长远一点。

    听到老爷子这话,朱英愣住了。

    他没想到在这个年代,老爷子竟是有这种觉悟。

    微微迟疑片刻,朱英说道:“其实还是有更好的办法,只要大明的疆域足够广阔,便如周朝,便有将近八百年的国祚。”

    听到周朝,朱元璋眉头微皱,反驳道:“若不是将大明拆成数十块,是以封邦建国来维持国祚,这还有何等意义。”

    朱英沉默,片刻后说道:“海外,封国。”

    朱元璋一顿。

    他没想到大孙说来说去,最后的想法,还是征伐。

    原先他只是以为,大孙打完倭国,大概就能安稳下来,可听这意思。

    哪里是仅仅打倭国,这是要一路打下去。

    这等心思,跟蒙元有什么区别。

    朱元璋想要发怒,训斥,呵骂。

    然而看到大孙,却又舍不得。

    只得冷哼一声,起身道了一句:“时候不早了,咱先走了。”

    说完便拂袖而去。

    朱英看着老爷子离开的背影,久久不语。

    想要大明长盛久治,征服天下才是最好的办法。

    伴随着火器的日益强大,日后的战争方式会有很大的改变。

    无须大量的人力物力,只需要小部分的精兵,携带精良火器,就能征服一个小国,直接纳入大明版图。

    哪怕受限于信息传播的速度,但若是海外封国,教化天下,哪怕这大明亡了,又如何。

    这天下,能够变成汉文化的天下,就已然足矣。

    当汉文化遍布日月之下的时候,这天下姓朱,亦或是姓赵,姓李,又有什么关系。

    随他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

    千百年之后的事情,他朱英也管不了那么多,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这日后的天下,以汉文化为中心即可。

    ........

    大明皇宫。

    今天没有早朝,这让文武大臣们极为诧异。

    不过就算如此,他们也还是要按时上班,按时下班,没得休息。

    并不是说皇帝休息了,大臣就能休息。

    顶多就是早点五点到丰天殿门口等了一炷香的时间后,然后太监通知退朝。

    东宫,春和殿。

    “皇爷爷昨夜出去,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回来,早朝的时候,四叔也去了。”

    朱允炆沉声向黄子澄说道。

    黄子澄闻言,顿时明白了。

    陛下时常出宫,怕是跟燕王府的关系不大。

    “昨夜里,皇爷爷出宫之前,乃是接到了沐英叔叔的薨讯。”朱允炆再次补充道。

    “是因为西平候薨逝?”黄子澄不由问道。

    “大致如此。”朱允炆点点头。

    黄子澄面色,顿时就难看起来。

    道衍误我!

    自从上次和姚广孝见面之后,黄子澄就一直认为,陛下的出宫就是因为燕王。

    然而如今完全可以肯定,这跟燕王绝对没有关系。

    什么贤才美女,更是无稽之谈。

    “到底能是谁,能够让陛下有如此大的变化,此人绝非常人,必然和陛下的关系极为亲密,甚至...”

    说到这里,黄子澄突然就停了下来。

    联想到最近陛下对于太孙殿下的冷淡表现,他的背后不由冒出冷汗。

    这么一个人物,如果是皇室成员。

    那么殿下太孙的身份,可能会徒声变故。

    不,即使如今,已然对太孙殿下的身份地位,有了很大的冲击。

    “我想要弄清楚,他到底是谁。”

    朱允炆咬牙说道。话毕,他对着黄子澄深深作揖道:“还请先生助我。”

    “殿下玩玩不可如此。”

    黄子澄一惊,连忙扶住。

    然而朱允炆双手作揖,不肯直身。

    黄子澄见此,只得说道:“殿下放心,这事便是交给臣吧。”

    听到这话,朱允炆才愿意直起身子,说道:“一切就拜托先生了。”

    黄子澄苦涩的点点头。

    他当然知道去打听陛下的行踪,这等事情有多么的困难。

    困难首先放到一边,若是被锦衣卫发现,这后果可想而知。

    便是如今朝廷之中,对于陛下每三日就快速结束早朝的事情,满是流言蜚语。

    即便如此,也只是私下议论,哪怕是六部尚书,甚至正一品的皇亲国戚。

    也没谁敢去打探陛下的消息。

    一个不好,身死也就罢了,连忙族中老少,才是祸患啊。

    黄子澄原以为自己作为东宫伴读,如今更是太孙心腹,日后必定为大明重臣。

    没成想出了这么一个岔子。

    这能不能活到太孙殿下即位那天,都是两说了。

    .....

    京师燕王府。

    “昨夜父皇当是睡在了朱英那里。”朱棣眼睛微微眯起,向对面的姚广孝说道。

    姚广孝点点头,这个事情,他昨日夜里就得到了消息。

    长袖善舞如他,自然还是有些门道。

    对于朱英的住所,只需要在附近旁人看着就好。

    “看来陛下对于朱英,是越来越信任了,贫僧昨日也得到消息,西平候薨逝。”

    “西平候于陛下,与亲子无异,自是伤心欲绝。去寻朱英,确实情有可原。”姚广孝笑着说道。

    朱棣点点头,对于沐英,其实朱棣还是非常熟悉的。

    只是自小从军营中长大,见贯了生死,也不存在多少伤心。

    况且他和沐英的关系,算不得好,也算不得差。

    主要和他一起长大的发小,还是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沐英一直跟着朱标,受到父皇的重视。

    便是小的时候曾经有段时间,朱棣对于大哥朱标有些怨恨,同时也恨上了沐英。

    不过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才对大哥心服口服起来。

    但是对于沐英也就一般般了。

    “不知道孝陵那边挖掘得如何了。”朱棣皱眉说道。

    孝陵被孝陵卫把守,里面的情况和外界与世隔绝,根本探听不到任何的底细。

    “殿下只管放心,不会出什么大的差错。”姚广孝说道。

    “不,本王担心的不是这个。”

    朱棣回了一句,而后眉头皱起,说道:“昨日,父皇突然传诏兵部,令凉国公蓝玉返回京师。”

    姚广孝闻言,眉头一挑,下意识说道:“难不成...”

    朱棣点点头,说道:“没错,父皇不等陵寝挖掘开来,已然完全信任朱英。本王的大侄子,可是蓝玉的外甥孙。”

    “父皇把蓝玉给召回来,其中的目的可想而知。若是父皇像帮助大哥那样,帮助朱英,这事,怕是....”

    朱棣话没有说完,姚广孝完全听懂。

    陛下的这些举动,明显就是在给朱英铺路,文臣,武将,恐怕一步步都会给朱英安排到位。

    沉默片刻,姚广孝说道:“殿下其实大可不必担心,陛下在一日,朱英这身份就真实无比,若是哪日陛下不在了。”

    “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又有什么关系呢。”

    “假的,他既然能变成真的,那么真的,也自然可以变成假的。”

    朱棣听到这话,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

    随后更是笑道:“大师所言有理,真的假的,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就凭消失十年,死而复活这事已然足够。”

    朱棣心中豁然开朗。

    朱允炆继位,他没有任何办法去反驳。

    但是朱英若是继位,就凭死而复活这事,就能让他皇位不稳。

第一百章:加急送来(求订阅求月票)

    朱英从火药司回来的时候,已经临近黄昏。

    此刻大明皇宫里,朱元璋也结束一天的忙碌。

    晚膳过后,朱元璋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仁智殿。

    他想跟大儿子朱标唠唠。

    摆摆手让刘和等太监在殿外等候,朱元璋就独自走入了仁智殿中。

    在刘和的示意下,殿内伺候的太监,纷纷躬身退出。

    一入殿中,朱元璋就看到朱允熥还有朱明月两人,正跪在灵柩前颂念经文。

    “真是好孩子呀。”

    朱元璋忍不住感叹的说道。

    他没想到孙子孙女,每天从皇宫学府回来后,还会每天到这里来悼念。

    听到声响,朱明月和朱允熥转头过来,看到朱元璋,忙道:

    “皇爷爷。”

    “皇爷爷。”

    朱元璋走了过来,将两人扶起来,顺口说道:“都是好孩子,你们每天都过来嘛,就不害怕?”

    朱允熥看了眼姐姐,朱明月回道:“皇爷爷,父王在这里庇佑我们,我们怎么会害怕呢。”

    朱明月犹豫了一下,又补充说道:“我和弟弟没有母妃,如今父王也走了,每天晚上难以入眠,唯有过来祭奠父王后,才能回去安然入睡。”

    女孩子向来要比男孩子要早熟一点。

    朱明月和朱允熥,都是太子朱标的正妻常氏所生。

    常氏薨逝,吕氏成了继妻。

    忙碌于国事的朱标,显然对子女要疏忽很多。

    吕氏也有自己的亲生孩子,对于朱明月和朱允熥自然不会花费太多的心思。

    如今的父王去世,待遇可想而知。

    朱元璋听到朱明月如此说,心里头有些愧疚。

    毕竟也是自己的嫡系孙子孙女,但他并没有时间太多照顾。

    看着前方大儿子的灵柩,朱元璋眼前一亮。

    朱英可是他们的亲大哥,也是该让那小兔崽子,尽下当大哥的责任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便对着两人说道:“过两日,咱带着你们去宫一趟,去见见你们大哥。”

    朱明月和朱允熥两人听到这话,一头雾水。

    迟疑一番,朱明月问道:“皇爷爷,我们的大哥,不是早就去世了吗。”

    朱明月洪武九年生,比朱雄英也就小两岁。

    对于记忆中的大哥,印象深刻。

    朱雄英早夭的时候,朱明月也已经六岁了。

    当时的朱雄英,对于自己这个妹妹还是非常好的,带着肆意皇宫。

    朱明月作为女子,地位相对来说要低很多,宫中规矩森严,懂事得早。

    自然明白大哥朱雄英当时在皇宫是怎样的地位。

    尤其受到皇爷爷和皇奶奶的宠溺。

    这种地位,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现在皇爷爷突然说带他们去见大哥,这就让朱明月有些迷糊了。

    朱元璋说道:“咱也以为你们的大哥去世了,但是老天待我不薄,时隔十年,你们大哥,又回来了。”

    “这......”朱明月听到这话,一下子就不知道怎么说了。

    看着皇爷爷面色微微潮红,有些激动的模样。

    不知怎的,她突然有些害怕。

    朱允熥显然也是,下意识的楼住姐姐。

    本来胆子就小,后面还是父王的灵柩,宫女太监全部离开,更显得冷清。

    皇爷爷突然说带他们去见死去的大哥。

    这气氛,一下子就变得有些惊悚起来。

    两人相互依偎,瑟瑟发抖。

    朱元璋回过神来,看到孙子孙女如此模样,这才明白可能是吓到他们了。

    解释着说道:“别瞎想,咱还好着呢,你们大哥现如今,正在秦淮河畔那里开茶楼,活得好好的。”

    说到这里,朱元璋又问道:“前日的早点,你们有没有吃到呢。”

    听到这话,朱明月和朱允熥眼睛一亮。

    作为皇子皇孙的他们,自然是锦衣玉食,吃喝不愁。

    但是前日的早点,却是让他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山珍海味。

    “吃到呢,皇爷爷,那早点真好吃,那是大哥做的早点吗。”

    朱允熥回忆早点的味道,不由舔了舔嘴唇说道。

    在美食面前,些许惊悚的气氛,直接消失不见,朱允熥的胆气似乎都足了起来。

    “没错,那就是你们大哥做的早点,十年前呐,你们大哥没薨,那些个该死的庸医,连假死都查不出来。”

    朱元璋解释着说道。

    两人听到皇爷爷的解释,眼前一亮。

    他们自幼读书,对于墓葬的一些规矩之类并不了解。

    皇爷爷总不会骗他们的,这般一说,自然就直接信了。

    朱明月听完,并没多想,而是直接问道:

    “皇爷爷,既然大哥回来了,怎么还没进宫呀。我都好多年没看到大哥了,我好想他。”

    听到这话,朱元璋一顿,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

    犹豫了一番,这才解释道:“你们大哥现在还不能入宫,十年前的大病,让他失去了记忆,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忘记了。”

    “就连咱,你们大哥都认不出来了。”

    “这些年呀,你们大哥,就如同咱当年一般,都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翌日的太阳。”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脑海中,又想起了朱雄英满身伤痕的模样。

    大孙这些年,能够挺过来,真的就是老天爷眷顾。

    说着说着,朱元璋的声音都有些哽咽起来了。

    看到皇爷爷如此模样,朱明月连忙上千搀扶,安慰道:“皇爷爷不要伤心了,大哥已经回来了,他肯定不想看到皇爷爷伤心的样子。”

    不得不说,朱明月确实嘴甜,就这么一句话,顿时让朱元璋心情就好转起来。

    看向自己的孙女,朱元璋连连说道:“对对,大孙都回来了,咱也得高兴起来才是。”

    说完后,朱元璋看向朱标的灵柩,说道:“标儿,你听到了吗,你的雄英他回来了,咱这心里呀,总算是有了依靠。”

    朱允熥有些不明所以,朱明月眼睛微微眨动,闪烁着亮光。

    朱明月清楚的知道,大哥回来了,他和弟弟的日子,就好过起来了。

    大哥是皇爷爷的依靠,何尝不是自己和弟弟的依靠呢。

    有了大哥,他们在宫里,再也不怕受到欺负了。

    -----

    “张伯,安南那边,让他们走官道出发,直接过来京师。”

    老爷子走后。

    朱英独自在院子里沉思良久。

    其中对于老爷子的一些话语,朱英心中当然有自己的计较。

    他唯一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身份,居然有如此离奇。

    不过事到如今,他的心里还是存着几分疑虑。

    毕竟早前他是从河中被捞起来的,和养父相处三年,养父的生活再过于普通不过,绝没那等能力,从孝陵里做些什么事情。

    之前他并不知道,朱元璋的孙子里,有朱雄英这般人物存在。

    对于老爷子的身份,也没太多的考虑。

    如今看来,锦衣卫当初抓了自己的人后,又急急忙忙的放了出来。

    这些事情如今看来,倒也是极为正常了。

    现在的朱英,思绪有些混乱,因为老爷子的突然出现,完全的打乱了他的计划。

    如今看来,安南那边,似乎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假若他能够.....

    想到这里,朱英直接把张伯喊了过来,吩咐安南那边的事情。

    “是,东家。”

    对于东家的吩咐,张伯自然不会反驳,应完之后,这才有些疑惑的问道:

    “东家,咱们不离开京师了吗。”

    朱英直接说道:“事情有变,暂时不离开了。”

    说完后,朱英再次嘱咐道:“即刻传令西域那边,快马加鞭,迅速将我的东西送过来。”

    “番薯马铃薯,让他们准备十石农种,全部送过来。”

    听到这话,张伯先是应了一声,然后面色有些不情愿的问道:“东家,可是出现了什么变故。”

    本来就送一石的粮种,现在突然改为十石。

    哪怕在西域那边,因为严格把控的问题,他们的粮种可不算太多。

    最为主要的,东家之前要求送的粮种,可是高产粮种,而不是那些已经翻秧了好几代的低产。

    这些粮种,一直被有效的控制,严格使用。

    一下子调过来十石,这可是将近两千斤。

    西域那边,优良高产的粮种,恐怕也就二三十石。

    最为主要的是,现在已然是六月了。

    面对今年的冬季,这些粮种都要下地,这样到了严寒的时候,才能有大量的粮食产出。

    这些产出的粮食,不仅仅是为了维持西域,大漠,草原上东家势力的人员所需。

    更是东家每年冬季,壮大势力的关键因素。

    一下子调集过来这么多,那么今年扩张的步伐,就要大幅度减慢了。

    尤其是因为布局安南的缘故,西域,大漠,草原上的人手,已经显得有些不足。

    就等着今年进行一番大肆扩张,弥补人手缺口。

    这么一来,东家麾下的那些势力,都有可能出现不安定的因素。

    若是东家在那边还好,现在东家又远在京师,距离太过遥远,生了什么变故都不见得能及时稳住。

    朱英闻言,并没有过多的解释,有些事情不是张伯能够明白了解,可以接触的。

    只是沉声说道:“按我说的去做,其余的话,就不必多问了。”

    “是,东家。”

    听到东家有些不善的语气,张伯立即不敢多说。

    “对了,先别急着传讯,过两天我去找衙门拿个通行文书,到时候走官府的驿站。”

    “我的那个箱子,务必加急送来。”

第101章:这皇位,我朱英怎么就坐不得?(求月票求订阅)

    当老爷子说起蓝玉的时候,朱英就意识到一种可能。

    自己主宰大明的可能。

    说实话,他对于关于自己身份的猜测,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或者说,从来到大明,苏醒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从未想着靠身世来做些什么。

    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是他自己一步步争取过来的。

    从野狗的嘴里抢食,到如今一方军阀。

    如果不是时运不济,恰逢明初大世,元末的逐鹿中原,成王败寇还犹未可知。

    然自古以来,都是时势造英雄,并非英雄造时势。

    没有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朱英能够到今天这样的地位,区区一介商贾,不过十年便掌控如此庞大的势力。

    已经是相当不错堪称传奇了。

    朱英若是想称王,高丽那边,还有李成桂什么事情。

    便是现在谋划安南,在朱英看来,都算不得一个难题。

    计划之中,五年之内,他必征服安南,开国称王。

    甚至这五年的时间,在朱英看来,都只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安南,掌控安南,顺利接手。

    毕竟安南的人口不算多,混乱之下出现大量死伤,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目前,一个绝佳的机会,摆在朱英的面前。

    足以让朱英掌控安南的步伐,至少能加快两年。

    这也便是为何哪怕猜出了老爷子的身份,甚至对自己的身份有一定的猜疑的时候,他还是选择前往安南。

    也就是昨夜,今日。

    老爷子的突然到访,

    尤其是那一句,让他和蓝玉见见的话。

    让朱英的心中,升起波澜。

    一丝丝淡淡的希望,一撮撮燃烧的火苗,在朱英的心中升起。

    我若是能及继位大明,何须去安南那山沟子里,谋求发展。

    我若是能掌控大明,以大明之火器,征服天下,何异于唾手可得。

    想到这里,朱英的身子,有些微微的颤抖起来。

    并非害怕。

    是激动,是兴奋,是强烈的,充满着激情的动力和欲望。

    他的人马,他的势力,他的财富。

    和整个大明相比,如同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尤其是大明万万人的人口。

    还有那世界第一大明水师。

    能够做的事情,简直太多太多了。

    有他的相助,火器的发展,显然可以直接呈现腾飞的趋势。

    不需要大量的军队,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打一场战争,也不需要堵上大明的根基。

    只需要强化火器。

    火药颗粒化,加强火统,火炮的威力和续航。

    在弹药充足的情况下,数百人就能征服一个小国。

    数百人的行动对于大明而言,根本不会有任何的负担。

    经济制裁,文化入侵,教育改革,农业研究,内政调整。

    还有如今,大明的百万雄狮。

    纵观如今天下,谁能阻挡!

    “我说燕王在北平的时候,怎么一直阻拦着我不让出城,原来竟是如此。”

    当时朱英对于朱棣的一些行为,感觉到迷惑看不懂。

    这个时候想起来,心里就很是清楚了。

    “话说回来,我还得好好感谢燕王,要不是他,我大概可能直接去往安南了。也就见不到老爷子。”

    “时也,命也。”

    想到这里,朱英不由嘴角微微翘起。

    燕王朱棣的那点心思,在朱英得到足够的信息后,只需要微微思索,就能猜个透彻。

    “只是燕王,难道你就真的认为,若是让我上位,你还有翻牌的机会?”

    “不过也是,对你来说,或者说对你目前来说,唯一能够看到的希望,也就是在我身上吧。”

    “唔...或许我更应该感谢姚广孝,这个主意,应当便是他所想的,真是贴心呐。”

    想起姚广孝,朱英就觉得很有意思。

    这人根本没有忠诚可言,唯一的目的,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

    哪怕为此搅动风云又如何。

    毕竟在姚广孝的脑海中,便是那句:贫僧只知天道,不管民心。

    “也是和我类似,不逢时势,不过这么好的人才,在大明真是可惜,去海外教化番民多好。”

    最初朱英接触到姚广孝的时候,他就想试试,能不能把姚广孝拐走,带到安南去。

    姚广孝精通儒释道三教,又懂阴阳术数。

    如若能够在海外发光发热,那简直是一大神器。

    只是和姚广孝接触一番后,朱英就感觉到十分遗憾。

    在和姚广孝的交谈中,不难感受到,姚广孝心中对于实现在大明的抱负太过于执着了。

    朱英自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估摸着也说不动他。

    若是早个十年二十年,大概是没有问题。

    但是姚广孝已经老了,元末出生,今年的姚广孝,已经五十七岁了。

    这在如今的大明,可以说是已经超过了平均的寿命。

    如今大明人均寿命不到五十,五十七岁的姚广孝,已然算得上是高寿了。

    而他如今,籍籍无名,尚未成事。

    大明皇帝朱元璋活着的每一天,他姚广孝就翻不起任何的风浪,整个大明,也没有谁能够翻得起任何风浪。

    哪怕是他全部希望寄托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的面前,根本没有任何的反抗心思。

    如此高寿的姚广孝,不停的在京师布局,联络他人,孜孜不倦。

    便是因为,他要跟朱元璋进行寿命上的赛跑。

    他更是想告诉朱元璋,你不用我,是你的损失。

    这话,估计就是姚广孝,最想在地下和朱元璋见面后,想说的话了。

    不过现在嘛,嘿嘿。

    还是去海外发光发热吧,也一样能青史留名呢。

    想到这里,朱英的眼中闪过一丝玩味。

    “要是燕王朱棣知道,若是没有我,日后他照样能当上这大明帝国皇帝,会不会有种特别开心的感觉呢。”

    “我可不是朱允炆,躺平都能赢的局,还能玩垮了。真就成了古往今来最大的笑柄。”

    “史上唯一藩王造反成功的,也就朱棣这么一位吧,真有意思,还是在朱元璋给扫除所有障碍之后。”

    朱元璋给在朱允炆安排皇位的时候,可不仅仅对于淮西武将集团的清扫。

    各大藩王,边疆九大塞王。

    对于他们的军权,同样有着很大的限制。

    不管是粮饷,还是各方面都有掣肘。

    亲王能够直接统属的军队,顶多只有三万。

    这和大明的百万雄狮相比,朱元璋完全不可能想到,自己这个孙儿能输。甚至于朱棣都想不到,自己能赢。

    况且只是区区四年,这大明就给易了主。

    不过对于朱元璋来说,终究这个家还是这个家,儿子孙子,都是正儿八经后代,没可能落到外人的手里。

    院子里,思绪越发透彻的朱英,缓缓的起身。

    他要争。

    争这大明皇位,争这天下之主。

    他朱允炆能坐得上这皇位,我就不能做得?

    朱棣,姚广孝,晋王朱棡,朱高炽,朱济熺,老爷子。

    他们的身影,从朱英的脑子里依次闪过。

    身份变了,计划也要变了。

    从今日开始,他将主动出击,想尽办法去争这皇位。

    老爷子的音容笑貌在朱英的脑海中盘旋。

    或许之前,他不知道,没想太多。

    但这之后,一切就要变了。

    朱英清楚的明白,他是有很大胜算的。

    不然老爷子不会安排蓝玉过来。

    “好像,如若没错的话,我当是凉国公蓝玉的外甥孙吧。”

    想到这里,突然朱英发现一个事情。

    貌似,我爹刚死?

    好像是,现在我爹的灵柩,还停留在皇宫里,没有下葬吧。

    朱英对于这个从未见过面的父亲,有些好奇。

    太子朱标,可是号称古往今来,位置最为稳当的储君。

    对于自己的亲爹朱标,朱英自然谈不上有多大情感,悲伤之类的情绪更不可能。

    “好歹也是我亲爹,假若和老爷子说说,我应该有机会去见上一见,送上一程,也算是全了朱雄英的孝顺。”

    “目前,唯一能够证明我身份的,就只有那块布条了。”

    朱英眉头微微皱起。

    虽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是从河边醒来,但目前得到的消息,也足够让他明白自己的身世了。

    老爷子说长得像,这么坚持。

    加上同样是洪武十五年那一年,那一月。

    这天下就没这么巧合的事情。

    最为主要的,当朱英苏醒的时候,他可是细皮嫩肉的,这根本不是寻常人家能够培养出来。

    所以他才会派人去京师里寻身世。

    周边的一些村落,小镇都直接无视了。

    “老爷子调查我的事情,锦衣卫肯定知道,我去找他们要个驿站的通行文书,当不是什么难办的事情。”

    朱英并非迂腐之人,早在草原上打拼的时候,就常用狐假虎威,借力打力的套路。

    现在虽然自己的身份,还存在被质疑,甚至老爷子都无法公布的情况。

    但锦衣卫那边,自己若是想去办点事情,应当是很简单的。

    想清楚了,朱英也不犹豫。

    没有带张伯,独自出门而去,前往锦衣卫衙门。

    毕竟有些事情目前来说,知道人还是越少越好。

    此时正是申时,便是下午三点多时候。

    京师的街道上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然朱英看向这些行人的时候,眼神已然变了味道。

    这些人,日后当是我的子民呀。

第102章:朱英的心思(求订阅求月票)

    锦衣卫衙门在内城,需要过了外五龙桥承天门。

    在端门到承天门中间的这条路的右侧。

    这条路也是每天官员上下班的地方,再向前就是午门。

    午门之后,便是内五龙桥,然后就是奉天门,门后就是奉天殿,俗称金銮宝殿。

    内城城门口,朱英走到这里,就被拦住了。

    “这位公子,请问进入内城是有什么事?”

    内城的守卫,看到朱英走了过来。

    本来想训斥一番,不过看到朱英读书人一般的气质,态度就缓和下来。

    大明这年头,看脸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要是面黄肌瘦的模样,恐怕就没这么好说话了。

    当然主要拦住朱英的原因,还是因为朱英一身麻布青衣的缘故。

    看似不像是有官职在身。

    “这位小哥,我想去锦衣卫衙门,寻镇抚使宋忠有些事情。”

    朱英没有恼怒,毕竟这是别人的职责所在,心平气和的讲述自己的需求,连宋忠的名字也是直接报了出来。

    这样可以充分佐证自己的话,避免一些无关紧要的麻烦。

    守门兵卒听到宋忠的名字,果然有些动容。

    锦衣卫衙门,这可不是谁都能去的地方。

    微微迟疑一下,就给朱英让开了路。

    毕竟朱英看上去就像是个书生,体型也不魁梧。

    内城的防卫并不算严格,没必要因此去得罪一些人。

    无脑找茬这种事情,一般很少存在。

    朱英微微作揖,算是谢过,而后直接往内城走去。

    过了内城,尤其是下午三四点这个时候,前面的道路上还是比较冷清的。

    这个点官员还没下班,早退这种事情,在现在的大明不可能出现,尤其是京师这边,怕不是嫌活得不够长。

    加班不是后世独有,现在能在京师上班的官员,比之后世的996或许还来得更加强烈些。

    一路前行,朱英很快就到了外五龙桥。

    这里相当于皇宫外的第一道护城河,不算太宽,大约六米左右,由石材铸造,没有攀爬的地方,属于掉下去就上不来的那种。

    因为天还没亮,官员就要从这里经过,偶尔会有摸瞎的官员掉下去。

    所以可以看到前面承天门那里,还给准备了竹梯子,便是为了防止官员掉下去后,能够及时捞起来,不会被溺死。

    过了五龙桥,到了端门,这里的守卫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

    端门后面的办公地点,可不是寻常人能去的。

    能够在皇宫门口办公的,无一不是朝廷里的重臣。

    普通的衙门,百姓能够去的地方,一般都是在内城边上,属于外城的地界。

    “劳烦通报一声,秦淮河畔茶楼东家,朱英,寻锦衣卫衙门镇抚使宋忠有些事情。”朱英说道。

    为首负责城门的侍卫,看到一介布衣过来,下意识的想要赶走。

    这里来往的人员,就不可能有布衣的存在。

    哪怕是官员,也需要木牌凭证才能入内,没有木牌凭证,官员都不能进去。

    就算是上早朝的,哪怕你是六部尚书也好,国公侯爵也罢,没有木牌凭证,一律不得入内。

    何况布衣?

    然而为首的侍卫,看到朱英的面容,却有一种特别熟悉的感觉。

    好像是,在哪见过?

    这种感觉,让侍卫统领有些把握不住,听到朱英的回话,皱眉说道:

    “皇宫重地,没有腰牌,一律不得入内,还请公子回去,若是想寻人,可以找人帮忙通传。”

    听到这话,朱英微微皱眉。

    他走了大半个时辰过来,就这么回去?

    这也是因为朱英对于大明现在的一些制度,尤其是皇宫的制度并不熟悉。

    这大明皇宫,还是第一次过来。

    早前因为心里想的事情太多,反而忽视了这一块。

    就在朱英有些无奈,准备返回的时候,身后突然传来声音:“朱公子,你怎么来了。”

    朱英转过头一看,是一位身着锦衣的锦衣卫。

    看上去好像有些面熟,但却没有什么印象,仔细回忆一下,这才想起,好像是当初宋忠第一次到茶楼的时候,某个锦衣卫。

    “我想找宋镇抚有些事情,还请这位小哥能否通传一声。”朱英作揖说道。

    那位锦衣卫看到朱英作揖,连忙避开,忙道:“朱公子稍等,我这就进去,立即通知宋镇抚过来。”

    说完,也不待朱英回话,出示身上的腰牌,连忙朝着里面进去。

    一过承天门,就开始飞奔起来。

    察觉到来人的身份,可能比他想象中的还要重要一些,侍卫统领也不多说,朝着朱英抱拳,然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

    朱英面无异色,站在原地安静的等候。

    他心中清楚,这名锦衣卫的出现,并非一种巧合。

    依老爷子的脾性,安排锦衣卫监视自己,这种现象太正常了。

    很早的时候,朱英就知道,自己可能处于监视之中。

    只是这种监视的范围很广,并非是到自己的院子里,或者茶楼里面,所以朱英也没有太过于在意。

    想来自己入了内城后,这锦衣卫就一直尾随着。

    没过多久,承天门那边就传来急速的走动声音,朱英转头看去,果然宋忠直接亲自过来。

    “朱公子大驾光临,我等锦衣卫衙门蓬荜生辉。”

    宋忠上来哈哈一笑,熟络非常的说道。

    “便是有些事情,需要劳烦宋镇抚帮忙了。”朱英作揖说道。

    宋忠见此,如同此前的锦衣卫一样,顾不得有失仪态,连忙避开。

    这里可是皇宫面前,面前朱英的身份,虽然还没公布,但也不是他一个镇抚使能够承受得起的。

    哪怕有被发现端倪的可能,他也不敢。

    朱英见此,也不意外,眼神平淡如常。

    “朱公子客气了,能够帮到朱公子,是宋某的福气。”

    宋忠说完,拿出自己的腰牌,给侍卫统领进行登记。

    锦衣卫衙门目前的职责比较特殊,因为牵扯到保护陛下安危的职能,还有抓人到锦衣卫大牢的权力,所以是有资格代入皇宫的。

    不过也就仅限于承天门了。

    想要进入大内,自然是不可能的。

    真正的进入大内,后面还有午门,奉天门两道关卡。

    除了上朝的官员和换防的侍卫,其他人想要进去,那真就是难如登天了。

    宋忠在前面引路,朱英随同进入。

    过了承天门后,便是千步廊,一路通行,很快就到了锦衣卫衙门。

    宋忠一路带领,很快就将朱英带到了自己的办公房屋里。

    并且嘱咐麾下沏茶。

    “不知朱公子这次过来,可是有什么地方需要宋某的帮助,朱公子尽管开口,但凡宋某能够帮得上的,绝不含糊。”

    安排朱英就座后,宋忠也不坐到主位上,就朱英的旁边坐下,开口大包大揽起来。

    朱英说道:“我这边有些东西放在西域,想要尽快送到京师来,路途遥远,便想着求一份通关文书,方便通行驿站。”

    刚刚还大包大揽的宋忠,一下子就卡主了。

    驿站这玩意,可不是他锦衣卫衙门能够玩得通的。

    驿站对于大明极为重要,尤其是在通讯落后的古代,朱元璋对其非常重视,明确规定了驿站只能供给朝廷要办事出差的官员,其他人一律不能使用。

    便是在洪武十八年左右,有一位驸马,想要偷偷地运输茶叶,谋取暴利,便想着自己也算是皇亲国戚,行使一些特权。

    为此,这驸马让他家的仆人拿到驿站的凭证,去驿站借马车使用。

    可是当时驿站的负责人不肯借给驸马的仆人马车,仆人一气之下,便动手打了他们。

    这件事被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很是生气,觉得这驸马完全漠视自己定的法规,哪怕自己女儿守寡都要把驸马和仆人给处死。

    当时这件事情,在朝野上下掀起了欣然大波,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涉及驿站分毫。

    看着宋忠为难的模样,朱英微微皱眉。

    对于驿站的了解,显然朱英并没有宋忠那般感触。

    宋忠也察觉到了朱英的不愉,银牙一咬,起身开口说道:“还请朱公子稍等片刻,我去将此事帮朱公子办妥。”

    朱英眉头展开,也知道这件事可能比较麻烦,起身作揖道:“那便麻烦宋镇抚了。”

    “不敢不敢,朱公子在此稍作歇息,某去去就来,若是有何吩咐,直管安排麾下即可。”

    宋忠连连摆手,朱公子什么都好,就是太礼貌了,动不动就作揖,让他大感吃不消。

    说完之后,就急忙出去了。

    朱英无语,端起茶水,安心的等候起来。

    宋忠出门后,马上对门外守候的麾下吩咐。

    “但凡朱公子有什么需求,务必办到,若是办不到的,也得想法子办到,可明白?”

    “属下明白。”

    门外候着的,正是之前帮朱英通传到宋忠这里的那名锦衣卫。

    经常守护朱英,对于朱英的情况,多少都是有一些了解的。

    宋忠吩咐完之后,没有丝毫犹豫,快速朝着大内过去。

    他要将这件事,马上传达给蒋瓛渡指挥使。

    大明皇宫,华盖殿里。

    朱元璋正在和几位六部尚书,还有数位真正的殿阁大学士,讨论关于以工代赈的效果。

    “陛下,目前来说,以工代赈的策略非常之好,乡绅勋贵都愿意拿出粮食作为担保,换取承接项目的机会。”

    “这次的灾荒,很多的灾民都因此活了下来,臣认为,已然可以大规模的施展开来。”

    工部尚书沈溍说道。

    以工代赈主要还是由工部负责,对于目前的情况,便是沈溍最为了解。

    朱元璋听完点点头,对着众人说道:“都议议,看下还有什么地方能够查漏补缺。”

    话落,在场众人便开始交头接耳,讨论起来。

    这时,华盖殿门外,一位锦衣卫快速过来,对守在门外的蒋瓛,小声汇报。

    蒋瓛听完,顾不得里面正在讨论政要,推门而入。

    “陛下,臣有要事启奏。”

    朱元璋微微皱眉,道:“说。”

    听到这话,蒋瓛说道:“事关重要,请陛下允许臣附耳详说。”

    朱元璋点点头道:“准了。”

    蒋瓛小步走到朱元璋的旁边,小声说道:“陛下,长孙殿下现在正在锦衣卫衙门,想求一份驿站的通行文书,说是要从西域拿些东西过来。”

    ----

    ps:正常每天三到四更,两更保底,一更或者两更加更,均是3k章节。

    第一更,中午12点左右,第二更,下午五点左右,第三更晚上11左右。

    今天有些特殊情况,稍稍推迟了一点。

    见谅。

    求月票支持。

第103章:空白文书(求订阅求月票)

    朱元璋听到这话,微微沉吟,便明白了大孙的想法。

    “看来大孙,心里已经清楚自己的身份了。”朱元璋颔首笑着说道。

    “刘和,过来。”

    “臣在。”

    “给大孙安排驿站的文书,多准备几份空白文书,让大孙自己去填吧。”

    朱元璋笑着吩咐道。

    “臣遵旨。”

    刘和低头说道,随后走去安排。

    这种操作,还是朱元璋从‘空印案’里得出的想法。

    当初的空印案,就是大量的盖印空白文书。

    朱元璋明白,大孙的跑大明边疆的行商,对于驿站的需求,肯定很高。

    犹豫一下,又把刘和叫了回来。

    “给大孙准备一份驿站的印章,还有文书,让大孙自己去安排吧。”

    “臣遵旨。”

    午门外,宋忠来回走动,一直焦急的等待着。

    哪怕他是锦衣卫镇抚使,但在没有诏令,并非今日值班人员的情况下,也不得出入大内。

    值班的锦衣卫,则是提前两天,就已经定好名单,上交审核过后,然后凭借腰牌进入。

    “怎么去了这么久,这些小兔崽子办事,太不靠谱了。”宋忠不停的向着大门张望。

    紧闭的大门,依旧没有丝毫动静。

    “该死,这要是让朱公子等得不耐烦了,回去某一定要好好操练这些小兔崽子。”

    宋忠恨恨的说道,传递信息的时候,他已经让值守的锦衣卫,全力以赴了。

    终于,午门嘎吱一声,传来了开门的动静。

    听到声音,宋忠毫不犹豫,急忙的走了过去,看到人影出来,就想先劈头大骂一顿先。

    “你....”

    刚刚开口,宋忠的声音戛然而止,出来的身影,根本不是锦衣卫的锦衣,而是司礼监太监服饰。

    再看那脸,分明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和,刘公公。

    锦衣卫掌外,司礼监掌内。

    目前的司礼监和锦衣卫相互之间的关系算是比较融洽的。

    完全明中后期,锦衣卫和太监之间的对立。

    大家都是一心一意的为了皇权服务,最为主要的便是,现在的锦衣卫和司礼监的名声相差不大。

    都被朝堂的文武大臣,勋贵集团所鄙视。

    而作为司礼监掌印的刘和,在地位上是和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相当。

    这可比宋忠这个镇抚使,要大上几级。

    “刘公公,这点小事,怎么能让你亲自过来了。”宋忠赔笑着说道,刚刚怒气冲冲的模样,完全不见。

    刘和冷哼一声,说道:“长孙殿下的事情,哪怕再小,对我们来说,那也是天大的事情,你这家伙,一点规矩都没有。”

    宋忠闻言,连忙说道:“公公教训得是。”

    理论上来说,宋忠并不害怕刘和,毕竟不在一个系统里面,就算是惩罚,也只能是蒋瓛过来。

    大家干的活计差不多,蒋瓛不存在讨好刘和,便是没那么多顾忌。

    一点小事要是闹到陛下那里去,谁都没有好果子吃。

    而目前这个事情,主要是涉及到长孙殿下,这要是刘和殿下面前,随便吱一声,他刘和小命不保。

    刘和也没心思去和宋忠计较,而是从身后的小太监手里,小心接过一个木盒,递给宋忠,同时嘱咐道:

    “这里面是十份空白文书,还有通行驿站的印章,待会交给长孙殿下。”

    宋忠闻言一愣。

    空白文书?驿站印章?

    朱英公子好像就是想要一份驿站的文书,结果直接送来十份不说,连印章都给送来了?

    这可是驿站啊。驸马插手一下,就能被处死的驿站。

    宋忠的手有些微微颤抖,他到现在完全感受到了朱英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

    这还没入宫呢,身份都没完全的确定下来。

    这一刻,宋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大明帝国未来的皇帝陛下。

    “还愣着作甚,赶紧给长孙殿下送去。”

    刘和看到宋忠突然就僵住,呵斥道。

    “是是是。”

    宋忠双手接过锦盒,不敢怠慢,和刘公公招呼一声,急忙朝着锦衣卫衙门赶去。

    奔跑的同时,双手托着锦盒,不敢有丝毫懈怠。

    锦衣卫衙门中,朱英安静的坐着,心情平定,没有丝毫急躁。

    趁着空闲,他在思考,如何让自己更有利的争夺皇位。

    “蓝玉现在还在罕东,老爷子急诏令,估计也要差不多十天左右回来。”

    “和蓝玉的见面很关键,若是他不认我这个外甥孙,就尴尬了。”

    朱英心中暗自揣摩,早前他对蓝玉不屑一顾,不过一莽夫而已。

    然现在知道老爷子的大致安排,这可就要进行一定的改变了。

    “老爷子早前肯定是想铲除蓝玉,现在我出现了,对于蓝玉来说,算是唯一的求生机会,只是蓝玉这厮,过于嚣张跋扈,根本不懂这些条条道道。”

    “完全凭借着自己的喜好行事,真是难搞。”

    “况且老爷子,应该不是简单的看我和蓝玉的关系,更多意义上,是要我能完全压制蓝玉,而不是被蓝玉所左右。”

    “只有这样,蓝玉才能成为我臂助,他才可能活下来。”

    想明白后,朱英有些郁闷。

    他虽然没有和蓝玉接触过,但对蓝玉的情报收集不少。

    这个家伙,可是在皇宫的酒宴上,连老爷子都敢顶嘴的玩意。

    真是难搞。

    左思右想,唯一能够震慑到蓝玉的,不过两点。

    一则是自己的身份。

    二则就是靠个人武力值镇压了。

    在古代,武力值碾压的情况下,还是能容易造成个人崇拜的,加上这种特殊的关系,压制蓝玉的可能性总的来说,还是很大。

    思索间,房门被小心翼翼的推开。

    “朱公子,让你久等了。”

    宋忠双手托着锦盒进门,门外的锦衣卫轻手将门关上。

    朱英起身笑着说道:“这才多久,不过盏茶功夫,倒是劳烦宋镇抚了。”

    “朱公子千万不要跟宋某客气。”

    宋忠回了一句,然后走过来,双手奉上锦盒。

    “这是?”朱英边问,边接过来。

    “朱公子,这里是驿站的印章,还有十份空白文书。”宋忠说道,却也不敢多言,哪怕陛下和朱英公子都知道了。

    只是就算隔着一层窗户纸,也不是他这个小小的镇抚使有资格去捅破的。

    朱英点点头,眼底里闪过一丝诧异,也没多说。

    直接打开锦盒查看起来。

    盒子的里面,右侧是一堆空白文书,左侧着放着一个印章。

    朱英有些好奇的拿起印章,看了看底面。

    上面刻着的正是:兵部车架司。

    好家伙,这可不仅仅是驿站的干系。

    兵部车架司,其中还涉及到军马的调动,和马车的使用。

    也就是说,朱英有了这个印章,权利可不仅仅限制在驿站上面。

    朱英不动神色,将印章放入锦盒,笑着对宋忠说道:“有劳宋镇抚了。”

    宋忠微微躬身的说道:“能够为朱公子效劳,是宋某的荣幸。”

    朱英轻轻点头,说道:“宋镇抚的帮助,在下会铭记于心,还请宋镇抚放心,日后说不准,还要来打扰宋镇抚。”

    听到这话,宋忠的眼底闪过一丝惊喜,忙道:“朱公子若是有什么需要宋某的地方,尽管吩咐就是,宋某定当竭尽全力,为朱公子办事。”

    “好,那我就不过多打扰,先告辞了。”朱英听到这话,也不意外,点点头后,便准备转身离开。

    “朱公子,我送你。”宋忠连忙上前几步,身子微微躬着,为朱英打开门。

    门外,除了把守的锦衣卫,还有一名锦衣卫拿着卷宗,正在等待。

    显然是有什么事情,想要找宋忠处理。

    不过被门口把守的锦衣卫拦了下来。

    朱英看了一眼,随口道:“就不多多劳烦宋镇抚了,宋镇抚先处理公务吧,公务要紧。”

    “朱公子慢走,小子,还不感觉去送朱公子。”宋忠先是陪笑着对朱英说道,然后对之前,那个给朱英通传信息,把守门外的锦衣卫说道。

    “卑职遵命。”

    那锦衣卫说道,便恭敬的随着朱英离开。

    宋忠一直看不到朱英的身影后,这才转身走回屋内,待坐到主位上,这才对前来汇报的锦衣卫说道:

    “什么事情,说。”

    锦衣卫连忙递上卷宗,说道:“大人,这是瀚林编修黄子澄的卷宗。”

    “就在刚才半个时辰以前,我等抓到两人鬼鬼祟祟,似乎想要打听陛下出宫后的事情。”

    “兄弟们将其擒获,严加审讯下,他们交代是由黄子澄幕后主导。”

    宋忠闻言,接过黄子澄的卷宗,仔细的看了看,确定和他知道的那个黄子澄是同一人。

    这是东宫伴读黄子澄,作为皇孙朱允炆的心腹,尤其是之前朱允炆被陛下定位太孙后,最近很是春风得意。

    关于黄子澄的资料,锦衣卫有着详细记录。

    宋忠皱眉,涉及到太孙,这个事情可不好处理。

    打开卷宗翻了翻,便看到最近黄子澄经常出入风月场所,秦淮花船,教坊司,几乎每天都去。

    “这个家伙,都四十岁的人了,也不知道爱惜身体。”

    宋忠无语说道。

    “大人,您看这....”锦衣卫询问宋忠安排。

    宋忠微微沉思,就目前来说,长孙殿下很太孙殿下,显然是暗中的对头。

    能够打击到太孙朱允炆,便是相当于帮助了长孙殿下。

    只是他直接出手的话,可能还不够格。

    “卷宗封存,大牢里的那两个,先关押着,等蒋指挥使回来后,再作处理,这事你们先不要管了。”

    “卑职遵命。”

    此刻,京师某院内。

    黄子澄在院子里,焦急的来回走动,受到太孙殿下的委托,他只能硬着头皮安排仆从去查探。

    便也已经一个时辰过去了,现在还没有任何消息,让黄子澄心里有一种慌乱情绪。

    私自打探陛下的行踪,这可是大罪,真要被发现,严重处理的话,几异于暗藏不轨,与谋反同罪了。

    只是黄子澄能有什么办法,太孙殿下都那般了,他完全无法拒绝。

    他甚至都不敢去找同僚好友帮忙。

    这等事情,只能自己私下里偷偷去做。

    “他们都是我从老家带来的,想必就算被抓住了,也不见得会供出我来。”

    黄子澄心中自我安慰。

    派出去的两个仆从,乃是他同乡,一直被黄子澄依位心腹。

    就在这个想法刚刚出现的时候,只见到老管家急急忙忙的走了过来。

    那慌乱的样子,让黄子澄心中一震。

    “老爷,大事不好了,他们被锦衣卫的人给抓走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4910/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 作者:执笔见春秋所写的《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为转载作品,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介绍:
洪武二十五年,朱英来大明第十年,于西域创下偌大基业。
燕王府中,朱英和后世永乐大帝朱棣相谈正欢。
时日四月二十五,大明太子朱标薨。
朱英随朱棣南下京师吊唁。
朱棣:可恶至极!没想到竟是本王亲手送他上位。
朱元璋:老四是个好孩子,把大孙给咱送来了。
朱英:日月光辉之下,皆我大明江山!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