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TXT下载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全文阅读

作者:执笔见春秋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txt下载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十三章:我没事

    皇嫡长孙朱雄英?

    听到这个名字,朱英有些迷糊。

    因为在他的印象中,似乎从来没有这个人的记忆。

    而且还是嫡长孙。

    前世也看过不少跟明初有关的影视,但从未有关于这个名字的印象。

    众所周知,每个家族起名都有一定的讲究,作为皇室家族更是如此。

    朱元璋就是个讲究人。

    他对自己后代的名字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朱元璋的总体思路是以‘木火土金水’来为后代辈分排顺序。

    他有26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的,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

    可是这朱雄英,作为嫡系长孙,明显和朱元璋本身的起名规则相悖。

    朱英的第一反应,是不是义子之类的。

    譬如西平侯沐英,早前便是义子,本来也叫朱英,后来改回沐英。

    不过朱英马上否定,张公公说得很清楚,朱雄英是皇嫡长孙。

    张公公似乎看出了朱英的疑惑,毕竟陛下的所有子孙的名字,都是严格按照祖训录而来。

    开口解释道:“虞王殿下生得较早,便是在祖训录还未编修完成的时候,由陛下亲自取名。”

    “虞王殿下作为皇长孙,深受陛下和娘娘的喜爱,从小由娘娘亲子抚养。”

    “虞王殿下自幼天资聪慧,陛下寄托厚望,即便定下祖训录后,也未给虞王殿下改名。”

    朱英听完,这才了解到朱雄英的存在。于整个大明朝有多么的特殊。

    雄英二字,显然就是文武双全的意思。

    要是朱雄英不夭折,必然就是日后的大明皇帝,这一点毫无疑问。

    真是可惜了。

    微微感叹后,朱英转念一想,朱雄英和自己还是挺有缘分的。

    自己叫朱英,他叫朱雄英,也就相差一个字。

    更有意思的是,朱雄英是十年前,也就是洪武十五年薨逝。

    便也是那一年,自己恰好来到大明。

    “虞王殿下薨逝,便是娘娘悲痛不已,不过三月,便也撒手人寰,陛下遭此噩耗,险些陷入崩溃。”

    张公公的声音,略微有些哽咽的说道。

    当初因为犯错,张公公险些被陛下赐死,最后还是娘娘求情,这才幸免。

    张公公深受娘娘恩惠,便也是在朱雄英薨逝后,自请离开皇宫,为娘娘长孙守墓。

    十年来,青灯相伴,昼夜为娘娘及长孙虞王殿下诵经祈福。

    朱英有些唏嘘,没想到大明还有这么一个人物存在。

    马皇后对于朱元璋的重要性,众所周知。

    甚至可以说,没有马皇后,这天下能不能到朱元璋的手里,都是两说。

    因为朱雄英的薨逝,马皇后也随之悲痛而去,足可见朱雄英还在的时候,受到了怎样的恩宠。

    不过朱英对这种隔代亲也非常的理解。

    前世的爷爷对自己,那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

    哪怕是天上的星星和月亮,都得想法子给孙儿摘下来把玩。

    这样的人物,若是还或者,有朱允炆什么事情。

    燕王朱棣还敢靖难?

    便是削藩,也只能忍受,不敢有丝毫的异动。

    想到这里,朱英觉得。

    若是朱雄英真的还或者,或许明年二月的蓝玉案,爆发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蓝玉虽然骄纵跋扈,但太子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对于蓝玉只是严加训斥,也没有要弄死他的心思。

    最近这一两年蓝玉表现得也还可以,目前正在平判月鲁帖木儿,以蓝玉的能力,平叛这种事情,自然没啥压力。

    刚刚抵达,叛军迫于蓝玉的威慑,就闻风而逃。

    眼看着一份功劳到手,却偏偏在这个时候,太子朱标薨逝。

    这下子,就很尴尬了。

    蓝玉也算是最为核心的太子党成员了。

    当然,最大的太子党领袖,必然是朱元璋本人。

    超一流的武将集团加文臣集团,这就是太子党的根基。

    现在,太子病逝,太子党分崩离析。

    朱允炆年幼,不过十五岁的被定为皇太孙。

    朱元璋仿佛看到自家孙儿,日后继承皇位的时候,被这些骄横的武将压制。

    所以,清除以蓝玉为首的淮西武将集团,在太子朱标薨逝后,朱元璋就已经定下了。

    不过以朱元璋的脾性,自然是会等蓝玉将平叛的事情搞定后,才会动手。

    现在的蓝玉浑然不觉,朱元璋会对自己下手。

    哪怕临死前,他都不敢相信,自己为大明立下如此多的功劳,最后落个诛九族的下场。

    “张公公,我给虞王殿下上柱香吧。”唏嘘过后,朱英对张公公说道。

    张公公点点头,从柜子里拿出竹立香,递给朱英。

    朱英接过,转身去香烛点燃。

    便是在这个时候,张公公和朱英近距离接触。

    朱英的侧脸,清晰的被张公公所看见。

    只是一瞬间,张公公整个人都僵持住了,看着朱英的背影,眼眶扩大,心神震撼。

    守护虞王庙十年。

    这里甚少有人出入。

    往年除了陛下,来的人并不多。

    但张公公曾经,可是在坤宁宫当过差的,小时候的朱雄英,他当然是接触过。

    朱英刚刚的侧脸,和脑海中的模糊记忆逐渐重合。

    他总算知道,为什么看到朱英就有一股很熟悉的感觉了。

    也是为什么,初次见到朱英的时候,就称呼为殿下。

    朱英转身没有注意,点燃竹香后,恭敬的对着朱雄英的灵牌鞠躬。

    而后插在香炉里面。

    咦!

    就在插下竹香的一瞬间,一种奇怪的感受突然在心中升腾。

    好似是有什么枷锁破开,整个人突然变得更加轻松起来。

    微微用心感受一下,朱英发现自己对于身体的操控,更加的细腻起来。

    如同在武学上突破了境界一般。

    身后张公公,在短暂的失神之后,眼中闪过一丝坚毅。

    心中暗暗下定决心。

    只要陛下没有明确下旨要以朱英为祭品。

    那么他便是豁出这腐朽的身子不要,也要力保朱英安全。

    在孝陵中,哪怕是锦衣卫,也不得胡来。

    这里是孝陵卫,神宫监的地盘。

    朱英祭拜过后,下意识的转身,见到张公公正在自己身旁,下意识的后退了一步。

    “张公公,这是...”

    本来以朱英的警觉,张公公的靠近能轻易察觉,但是刚才那股奇妙的感觉让他沉浸,所以才未发现。

    “朱公子,后院的祭祀差不多要开始了,随老奴一同入内吧。”

    那一刹那的靠近,让张公公清晰确定。

    简直是太像了。

    像太子殿下,更像虞王殿下。

    有那么刹那恍惚,张公公都认为是虞王殿下活过来了。

    倘若不是在这里守候十年,亲眼见证虞王殿下进入棺椁,张公公都会认为是虞王死而复生了。

    虞王庙后院。

    刘日新整个人都在哆嗦,浑身颤抖不停,犹如抽搐一般。

    “刘先生,你这是怎么啦。”

    有钦天监的官员察觉到刘日新的异样,不由关心问道。

    “我..我..我没事...”

    刘日新回道,说话结巴,语气颤抖。

    说话的钦天监官员,看着刘日新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滚落,又看了看并不炎热的日光,满脸不信。

第七十四章:祭祀

    刘日新最为出名的学问,是相术。

    相术,便是根据人的五官、气色、骨骼、指纹等推断其寿夭、荣枯、吉凶、祸福。

    相术是刘日新的看家本事。

    尤其是在最近十多年,刘日新游走天下,见识更加广泛。

    相术于大成之上,更加精深。

    相术的特质,就是在于眼力。

    刘日新初见朱英的时候,就感受到那五官面容,卓尔不凡,便是在人群中,也犹如鹤立鸡群,十分惹眼。

    见到这般人物,尤其是宋忠只是介绍了个名字的情况下。

    刘日新职业本能,下意识的就在心中掐算。

    哪怕不知道朱英的生辰八字,以刘日新如今的境界,透过五官,气色推算命格,也能推算出一些情况。

    刘日新也没多想,暗中在衣袖里就掐算起来。

    毕竟能让锦衣卫随同护卫的人,自然是勋贵人家子嗣无疑,就是看看未来造化如何了。

    然而只是初步掐算,刘日新就心中一震,小拇指抖动极为厉害,同时更是有一股心悸的感觉。

    这种感觉,唯有在推算命格极为强劲的人。

    甚至对天地有极大影响的人,才会出现。

    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在给朱元璋和其麾下众多将领推算的时候。

    刘日新感受到后,立即就停止了下来。

    到了后院等待祭祀的里,这才安心在衣袖中推算起来。

    随着详细的推算进行,刘日新眉头微皱。

    “这命格,为什么有一种特别熟悉的感觉?”

    刘日新有些纳闷,他仔细回忆过,自己肯定没见过朱英,这般人物,只要一眼就终身难忘。

    绝不可能忘记。

    “最近也没给人推算,怎么就感觉这般熟悉,好像就是不久前算过一样。”

    刘日新心中嘀咕,越是推算,越发觉得熟悉感铺面而来。

    便暂时停下,仔细回想。

    “自向京师出发后,这一路上也没推算过几人。”

    “唯一推算过的,就是陛下给的两个生辰八字.....陛下?”

    刘日新一愣,随即马上回忆陛下给的两个生辰八字。

    那两个生辰八字他记忆犹新,毕竟过去的时间也不算太长。

    况且两个八字反差极大,且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早夭之相。

    一个极为普通,就是寻常人家。

    另一个富贵之极,现在的刘日新也已经清楚,便是虞王殿下朱雄英。

    而他刚才推算的朱英,其命格和虞王殿下非常相似,甚至给人一种就是此人的感觉。

    “这不可能。”

    刘日新后背发凉,刚才之所以没想到这茬。

    因为一个是活生生的站在他面前的人,另一个则是已然死去十年之久,自己正在准备挖墓。

    短暂的犹豫过后,刘日新尝试着,用朱雄英的命格,套入朱英的身上进行验证。

    说来简单,但这也只有像刘日新这样的顶尖相师,才能轻而易举的做到。

    随着推算的进行。

    刘日新的身体开始哆嗦,颤抖,抽搐。

    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在不停的滚落。

    “莫非是...鸠占鹊巢?”

    这是传说中,甚至带着点神话色彩的神仙手段。

    将一个人的命格瞒天过海,逆天改命,套在另一个人的身上。

    野史中的相关记载最相近的,便是东汉末期,诸葛孔明七星灯续命的传说了。

    刘日新作为如今大明玄学巅峰人物,自然明白很多野史记载,多数都是谣言吹嘘,不太尽实。

    然而今天,却是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站在了他的面前。

    给他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只是震撼过后,刘日新的心中,就剩下恐惧了。

    阴谋,大阴谋。

    能有如此手段,甚至于操纵这一切的人,到底想干什么。

    朱雄英,皇嫡长孙。

    难道他们,是想要窃社稷神器不成?

    刘日新的心中,一下子就被恐惧填满,整个人都有些魔怔了。

    不知过了多久,或许是几个呼吸,或许是更长的时间,旁边的钦天监官员察觉到不对劲,出声将刘日新的心神,拉了回来。

    “刘先生,祭祀马上就要开始了,这没问题吧。”钦天监的官员有些担忧的说道。

    刘日新作为祭祀的主持,在这个关键时候要是出了岔子,这可是大罪过。

    一个不好传了出去,自己这些人可能都要被砍头了。

    “我没事。”

    刘日新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声音这才平稳了下来。

    钦天监的官员见此,心中虽有疑虑担忧,但也没有再出口说话。

    此时,院门打开。

    朱英随着张公公走了进来。

    看到院子内很是熟悉的场景。

    中间摆着香案祭品,诸多人员躬身站立,这等在前世影视中才会见到的,现在出现在朱英面前。

    会不会要跳大神?

    朱英微微有些期待。

    不过显然最后的结果让他失望了。

    时辰到了后,他和张公公只是站立一旁。

    然后由刘日新念祷词,念完后,便是和诸位钦天监官员,一同颂念晦涩经文。

    便是这般,足足一个时辰过去,接近正午的时候。

    颂念经文才算完成,而后包括张公公,朱英在内的所有人,一番叩拜,祭祀仪式算是完成。

    祭祀结束后,显然朱英的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

    张公公有些紧张起来。

    他担心锦衣卫进来拿人,将朱英押到后山陵寝处血祭。

    等了许久,庙外宋忠等锦衣卫,丝毫没有要进来的意思。

    “难不成是我猜错了?”张公公心中暗道。

    没有锦衣卫在场,钦天监刘日新等人,也放松了许多。

    朱英对于这些官员也是好奇,相互攀谈起来。

    “在下朱英,为秦淮河畔平安茶楼的东家。”

    朱英自我介绍说道。

    现在祭祀已然结束,他也该差不多返回了,少了许多忌惮,估摸着是自己多想了。

    “在下刘日新,见过朱公子。”

    刘日新对朱英极为好奇,主动过来交流。

    他想要弄清楚,朱英身上,到底隐藏着多大的秘密。

    一番相谈中,刘日新似乎不经意间问朱英的年岁。

    朱英也没隐瞒的必要,直接说了出来。

    虽然不是完整的生辰八字,但刘日新得到这些已然可以了解。

    朱英的生辰八字,便是陛下当初给自己那个寻常人家。

    稍一推算,刘日新完全可以确定。

    这生辰八字和朱英本身不符合,明显是错误的。

    反而是虞王殿下的八字,与其完全相符。

    想到这里,刘日新脑海中闪过一道灵光。

    他自幼从事相师行业,这些相对比较基础的推算,自信不会出现错误。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

    站在他面前的人,才是真正的虞王殿下,而即将要挖开的陵墓,实则是个空墓,甚至是,李代桃僵。

    这般想来,刘日新就明白了,为何陛下动用如此多人,甚至不惜有可能影响到皇家陵墓的风水,

    也要把虞王殿下的陵墓挖掘开来,一探究竟。

    微微迟疑,刘日新便向朱英问道:“朱公子不知对虞王殿下可有了解。”

    ----

    ps:感觉最近心态有点崩,大量的本章说,有给我一种带节奏的感觉。

    上架才能爆更,但是推荐和曝光资源,是新书期才会更多。

    上架之后,很多新读者,根本就找不到这本书了。

    我压力也很大,希望大家能够呵护一下这棵小幼苗吧。

    给他足够的安慰,让其茁壮成长。

    新书榜下了之后,各项数据呈现断崖式的滑落,

    但细心的读者应该发现,已经没有再求票了。

第七十五章:朝闻道,夕死可矣

    朱英闻言回道:“对于虞王殿下,知道今日才有所了解。”

    “早前从未听闻过。”

    刘日新点点头,便是他对于虞王殿下,也是这几日才知道的。

    因为朱雄英一直在深宫大院里,包括学问上的培养,都不是和其他皇子皇孙一般,而是朱元璋单独请的知名大儒。

    甚至于朱元璋和马皇后本人,都是亲自教导。

    八岁早夭后,这也造成除了皇宫内的人知晓,外界传言不多。

    尤其是朱雄英早夭,导致马皇后过于悲痛驾崩。

    哪怕是皇子皇孙,都不敢在朱元璋的面前,轻易提到。

    以至于如此朱雄英如此宠儿,在整个大明史上,只有短短两句记载。

    因为朱元璋给诸多儿子定下的取名规则,十分盛行。

    为了避讳,不影响民生,皇子世袭有大量的生僻造字。

    这也导致后世听到朱雄英这个名字,下意识的会感觉到,并不会认同。

    这也是朱英最初对于朱雄英的存在,感觉到十分的陌生的缘故。

    随着朱英和刘日新聊得越发深入。

    刘日新心中就越发震撼。

    并非跟因为其未解的身份,更多的是朱英的一些见解,那些奇特的见识,让刘日新豁然开朗。

    两人聊到关于玄学的时候。

    朱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玄学,后世的人相对来说都很是感兴趣,朱英也曾查询过资料,甚至依托前世父辈的关系,跟一位风水师父短暂学习过。

    后世的风水跟大明的风水,已然有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主要是受到科技发展的冲击,让风水这门学问,有了更多的融入。

    关于和刘日新风水的讨论,朱英直接提出地磁的概念。

    “宋朝时,梦溪丈人沈存中的《梦溪笔谈》里,有讲述过地磁。”刘日新回道,作为相师的他博览群书,关于地磁的说法,他也印象深刻。

    朱英听到刘日新的回答有些诧异,他原本以为自己要耗费口舌,解释一番后,刘日新才能明白。

    在他的印象里,地磁的概念好像是西方研究出来,没想到宋朝时期就有了。

    只是因为思想的限制,还有读书的门槛,这才导致知道的人不是很多。

    微微组织一下语言,朱英便跳过直接说道:

    “在我看来,天地之间,笼罩着一个巨大的磁场,在这磁场之内,有很多的属性。”

    “道家学说中的阳气,阴气,煞气,福气,晦气,等等诸多都包括在这磁场之中。”

    “叫法不同,但这本质并没有区别,先生刚才说到山脉地气,便也是如此。”

    “这些磁场中的特质,分为好坏两种。所谓风水宝地,便是由于特殊的环境,导致磁性非常强大。”

    “这些磁性都是非常好的一方面,先人尸骨埋葬在此,长期受到磁性的熏陶,便是尸骨本身,也蕴含了大量好的磁性。”

    听到朱英的讲述,好像给刘日新开启了一个新的大门,崭新的学识出现在刘日新的面前,冲击非常强大。

    虽然朱英说的简单,哪怕一些学问稍低的钦天监官员,都有些听得云里雾里。

    但刘日新本身对于玄学,已然达到一种学问的巅峰,甚至是瓶颈。

    短短几句,便是犹如醍醐灌顶一般,看到了新的世界。

    沉吟片刻,刘日新语气有些恭敬的问道:“在下有一事不解,照朱公子的说法,先人的尸骨受到这磁性的蕴养,又是如何福泽后人呢。”

    朱英回道:“先人于之后辈,最大的勾连便是血脉。”

    微微思索一下,朱英解释道:“我认为的血脉,不仅仅单指血肉之中,余者毛发,骨骼甚至吐纳气息,都蕴含其中。”

    “先人尸骨受到磁场的蕴养,磁性越发强大,散发于天地之中,和后人有相同磁性开始勾连,后人冥冥中诸多气运加持,福泽安康,便是如此。”

    听到这番话,刘日新的脑海中万千灵感开始碰撞,绽放出璀璨的火花。

    朱英说得不长,但刘日新能够感受到,对于磁场的理念,绝对是有一套完全的阐述。

    仅凭一个概念,无法讲述出这般深入浅出的道理。

    玄学本身就是晦涩深奥,刘日新在这么多年的琢磨钻研中,也同时存在了不少困惑难以解开。

    今日听到朱英这一席话,有股茅塞顿开的感觉,诸多困惑,似乎都找到了解开的方向。

    朝问道,夕死可矣。

    现在的刘日新,突然就不甘心死去了。

    道就在前方,触手可及,这般死去,真就是死不瞑目。

    他突然就想陛下恳求,在陵墓事后,哪怕是幽禁也好,再给他多一些时日,让他把这些道理研究明白,著书传承下去。

    压下心头的激动,刘日新趁着现在短暂的交流,有些急促的向朱英问道:

    “朱公子所言,皆是地理,不知这磁场跟周天星象可有何等关联。”

    刘日新精通紫微斗数,天文地理皆有所涉猎。

    听到这话,朱英微微一笑,道:“不知先生,可有到钱塘江观潮过。”

    “月有阴晴圆缺,每逢月圆,那钱塘江上大潮,便是受到月亮的磁场的影响,”

    刘日新福至心灵,顿时说道:“周天星象,便如同大地一般,皆有磁场。”

    “这磁场,便是包罗天地万象。”

    朱英点头肯定道:“自是如此。”

    关于磁场,自后世而来的朱英,极为清楚,言语间自信非常。

    刘日新闻言恍然大悟,一些长久以来的困惑顿时消散。

    不同于西方的地心说,日心说。

    东方古代的‘天圆地方,不是地平说那般具体的概念,而是一种哲学思想,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

    天与圆象征着运动,地与方象征着静止。两者的结合则是阴阳平衡、动静互补。

    因此磁场的概念,也很容易被刘日新所接受。

    刘日新还欲询问,钦天监的官员过来提醒道:“先生,时辰到了。”

    便是此刻,已然到了午时。

    在虞王陵墓那里,已然有数百孝陵卫镇守,三千民夫待命。

    只等午时三刻,阳气最足的时候就开始挖掘。

    涉及到地下密布的暗河,挖掘的过程,需要刘日新和钦天监的官员全程看守,避免出现纰漏,引发塌陷。

    刘日新此刻心中对于朱雄英身份悬疑,兴趣已然不大,更多在乎的是朱英本人那渊博的学识。

    不过时辰已到,他不能违背,只能无奈的告辞,随着一众钦天监官员离开。

    挖墓这样的活,朱元璋自然不会安排自己的大孙过去。

    现在的朱英也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祭祀而已,并不知道后山还有数千人,正在等候挖掘陵墓。

    张公公看了看庙外正在把守,没有丝毫动静的锦衣卫。

    微微犹豫了一下,便对着朱英问道:“朱公子,不知可否有空闲,跟老奴一同前去皇后娘娘那里,祭奠一番。”

    “公公委实折煞在下,如果能去祭奠皇后娘娘,那是在下的荣幸。”

    朱英客气的说道,他听到张公公自称老奴,有一股受宠若惊的感觉。

    东汉前,官宦泛指行走大内之人,其中不仅仅是太监,也包括士子。

    蒙元时期,太监更是指二级官吏。

    直到大明,宦官和太监才混为一谈。

    虽然朱元璋严禁太监干政,由于行走内宫的缘故,太监的地位还是算高的。

    公公是常人对太监的一个雅称。

    一般太监因为方言的区别,自称咱家,洒家,杂家。

    明朝中后期,太监权倾朝野,更是自称爷。

    当热只有地位高的才会如此。地位底的小太监,一般自称奴婢。

    像张公公这般自称老奴,则只会针对皇室成员。

    “朱公子不必多言,便随着老奴一同过去吧。”

    张公公的手微微抬起,又放了下去,下意识的想去拉朱英的衣袖,又觉得不太恭敬,这才作罢。

    从最初称呼殿下,现在又自称老奴。

    显然久居孝陵的张公公与世隔绝,又看到锦衣卫镇抚使亲自陪同,误会颇深。

    朱英无奈,也不方便过多解释,只好躬身作揖道:

    “那便多谢公公了。”

第七十六章:沿海倭寇

    孝陵之中,目前最为重要的地方,便是马皇后的太庙陵寝所在了。

    朱英随同张公公出门后,

    宋忠等锦衣卫跟上,在马皇后的太庙前,就遭到了孝陵卫的阻拦。

    “朱公子稍等片刻,我进去通报一声。”

    张公公对朱英说道。

    神宫监的掌印太监主官,就是守候在马皇后的太庙里。

    这里比虞王朱雄英可要气派多了。

    入口把守的孝陵就有十二人,还有不少巡逻的队伍。

    太庙看上去跟宫殿相差无几,气派非凡。

    除了陛下外,哪怕是皇室成员到了这里,也得通过神宫监掌印太监主官的同意后,才能进入,看守极为森严。

    十二名孝陵卫一个个身材魁梧,目不斜视。

    来这里的藩王皇子何其多,虽然朱英看上去也是气质非凡,但这并不能让他们有所迁就。

    孝陵卫虽然在孝陵这里受神宫监节制,但直属上司,是皇帝本人。

    马皇后太庙内。

    张公公向掌印太监汇报,请求入内祭奠。

    “你是说,此人是由锦衣卫宋忠镇抚使送来,而且长得跟太子殿下极为相似?”掌印太监魏公公,皱眉问道。

    “没错,我怀疑可能是太子殿下的私生子。”张公公说着心里的猜测。

    他当然不可能想到朱雄英。

    不过这人长得跟太子殿下如此相似,也唯有这种可能。

    而且由锦衣卫送来,说是一介商贾,自然陛下也是知道的。

    “嗯,我等一同前去迎接。”魏公公微微沉吟,说道。

    神宫监守卫陵墓,权力还是很大的。

    由于不在皇宫,哪怕皇子藩王到这里,也不好使。

    不过涉及到陛下,掌印太监魏公公还是决定亲自去一趟。

    不到半炷香的时间,以魏公公为首的数名神宫监太监,就朝着朱英这边走了过来。

    魏公公作为神宫监的掌印主官,对于太子朱标极为熟悉。

    毕竟每年皇后祭日,太子殿下都会按时前来祭奠。

    虽有些心里准备,看到朱英后,眼底终究有些震撼。

    即使是亲生父子,长相气质都这般相像的也不多。

    “这位是掌印主官魏公公。”张公公介绍说道。

    “见过魏公公。”朱英作揖道。

    “朱公子见外了,还请里面就座。”魏公公笑着说道,看了一眼宋忠等锦衣卫,也没搭理。

    神宫监因为与世隔绝的缘故,对于锦衣卫可没有什么好脸色看。

    也不需要忌惮他们,锦衣卫管辖不到神宫监。

    宋忠也不恼怒,这样的情况见得多了,也就无所谓了。

    锦衣卫在上一任都指挥使掌管的时候,臭名昭著也是广为流传。

    朱英随着魏公公,张公公等人一同进入马皇后的太庙。

    对于马皇后,朱英虽然不太熟悉,但也颇为敬佩。

    其中对于朱元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后世广为流传的那句。

    ‘凡我大明女子,无论贫穷富贱,嫁为人妇时皆可着皇室服装,凤冠霞帔。’

    目前没有任何事实证明,也没有任何史实证明,这句话是马皇后说的。

    但是这个习俗,确实是从大明就开始了。

    凤冠霞帔在民间女子婚嫁中使用,确实得了皇室的默许。

    朱英也见到过多次。

    凤冠霞帔不是一件衣服,是配饰。

    凤冠,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

    霞帔大明女子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披肩。

    大明时期,婚服可没有租赁这个概念,自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得起,唯有大户人家才行。

    进了太庙后,朱英点燃竹香香,恭敬的叩拜起来。

    普通的祭奠,并不需要太多的仪式,表达尊敬的心态就可以了。

    一番祭拜过后,朱英也没再多停留,向魏公公,张公公请辞离开。

    看着朱英离开的背影。

    魏公公有些疑惑的说道:“为什么洒家觉得朱公子如此眼熟,好像在那里见过。”

    说完后,又补充道:“并非是跟太子殿下长得相似的缘故,而是感觉另有其人。”

    听到这话,张公公迟疑了一下,说道:“魏公公也有这般感觉吗。”

    魏公公闻言问道:“你知道是谁?”

    张公公说道:“虞王殿下。”

    “这不可能。”魏公公下意识的反驳道。

    而后脑海中回忆曾经在皇宫里见到,虞王殿下的身影。

    “这...怎么可能。”魏公公不可置信的说道。

    “陛下既然让朱公子前来孝陵,想必已然知晓,我等当不必多虑。”张公公说道。

    “言之有理。”魏公公回了一句,而后感叹道:“真是多事之秋啊。”

    .....

    虞王陵墓所在。

    在刘日新看了时辰,点头确认后,三千民夫顿时开挖。

    数名钦天监官员,拿着罗盘,分别在四方观测挖掘的动向。

    周边有数百孝陵卫协助,刘日新看似不断游走监督,实则袖中在不停的掐算。

    并非算人,而是算己。

    在开挖的那一刻,刘日新福至心灵,突然有一种解脱的感觉。

    一番推算下,他竟是发现自己的命格发生了转变,似乎出现了新的生机。

    就好像,再世为人一般。

    “莫非,跟朱公子有关?”刘日新心中暗道。

    .......

    孝陵的挖掘,哪怕有三千民夫的劳力,但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毕竟不像后世,相当于纯手工挖掘。

    受到暗河的限制,动作还不能太快。

    而且因为有过塌陷,挖得深度肯定不小。

    至少需要十日以上,才能见到成效。

    大明皇宫,华盖殿中。

    宋忠送朱英回去后,立即将情况上报。

    收到消息的蒋瓛,便赶忙向陛下汇报朱英在孝陵的举动。

    “好大孙,哪怕是失忆了,都知道去看望他奶奶。”

    朱元璋听完后,有些唏嘘的说道,心中有些安慰和遗憾。

    遗憾的是,大孙目前还不能名正言顺的祭奠。

    “传令过去,让刘日新务必时刻监督,不得造成塌陷。咱大孙的棺椁,必须要挖出来。”

    “咱要亲自开棺验尸。”

    朱元璋说道,眼中闪过一丝冷色。

    对于朱英是大孙的可能,他没有丝毫怀疑。

    那么这般说来,在棺椁里的,极有可能就是李代桃僵了。

    “看来宫内,需要彻底的清查一番了。”

    就在朱元璋因为大孙的事情,深思的时候,兵部尚书茹瑺求见。

    “宣。”

    “禀告陛下,先前陛下让臣警惕沿海倭寇,现已有奏报过来,果真有倭寇出现。”

    ---

    ps:大雪停电,迟了一会。

第七十八章:守口如瓶

    在数日前,朱元璋在和朱英相谈的时候,朱英就提出沿海的倭寇匪患。

    这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视。

    倭寇,指的是倭奴和贼寇。

    自唐宋时期,倭寇就已然存在。

    不过因为唐宋开房通商的缘故,相对而言没有这般厉害,这段事情顶多算是海盗,也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

    倭国倭人在唐宋期间,对于中原的文化非常向往,和其他的小国也差不多。

    其中最大的改变,来源于蒙元。

    忽必烈,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蒙元的开国皇帝。

    高丽国王向忽必烈称臣,并且在忽必烈的帮助下,成功驱逐了朝野中武臣的势力,让高丽国王重掌大权。

    一年之后,在高丽人的建议下,忽必烈派出蒙古使臣前去日本,向他们提出了前来臣服的要求。

    倭国受到唐宋文化的影响,和当初的南宋,金,辽都有很好的外交关系。

    而且由于文化的深入影响,倭国对于蒙元非常的看不起,认为就是一群野蛮人。

    蒙元强大是强大,但是双方之间毕竟有一海之隔,倭国人对蒙古人并不是那么畏惧。

    对于蒙元提出的臣服要求,置之不理。其中蒙元使臣赵良弼,在倭国呆了三年的时间。

    但是他没得到倭国天皇的接待,也没有得到倭国幕府将军的接待,只能无奈返回。

    忽必烈是天生的征服者,在蒙古人所到之处,亚欧大陆的众多地区和国家都无力抵抗,他建立起了一个空前辽阔的帝国。

    而作为一个征服者,他的骨子中流着的是征服的血,在周围全部称臣的情况下,唯独倭国不但不臣服,但流露出看不起的意思。

    这让忽必烈怎么接受得了?

    他奋起三万联军,大小船只近千艘,风风火火地开始了第一次远征倭国的征程。

    在蒙元大军下,倭国根本没有抵抗之力,然而眼看就要完成大业,随后降临的天灾让蒙元大军全军覆没。

    顺风顺水的忽必烈,结果在一个小国面前失败了,这引起了忽必烈的愤怒。

    于是第二次远征大军开始。

    然而,又是一场台风,大军一半的士卒被淹没,统帅差点都回不来了。

    赵良弼上奏,说倭国穷山恶水,百姓不尊礼法,根本不值得出兵攻打。

    然忽必烈如何肯罢休,继续筹划第三次远征。

    不过后来在大量朝臣的反对,以及当时交趾局势混乱的情况下,忽必烈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也是因为两次远征耗费巨大,损失惨重,又没有得到丝毫好处。

    以至于蒙元统治下的中原,更加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不到百年,蒙元灭亡。

    取得胜利的倭国过得也不是很好,哪怕没有正面对抗蒙元大军,损失也是极为惨重。

    其中取得抗元战争胜利的镰仓幕府最终先于元朝而灭亡。

    倭国进入战国时代,也就是出现两个天皇,俗称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候的倭国,认为有神风庇佑,蒙元都不行,何况你大明,一下子就变得特别自信。

    朱元璋派去的使臣,都被直接斩杀。

    自蒙元兴起的倭寇,已然尝到了侵略的甜头。

    倭国内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战争下更是不断侵犯东南沿海。

    蒙元自忽必烈往后,一年不如一年,从中期开始,皇位继承紊乱,内乱频繁,再加上政治腐败,矛盾加剧,根本顾不上沿海倭患。

    这也给了倭寇壮大的时机。

    朱元璋大明开国的时候,首先面对的就是长期发展,蒙元遗留的倭寇问题。

    朱元璋为了避免沿海百姓和海盗、倭寇等勾结,制定了“海禁”政策,禁止了民间贸易,甚至不允许出海捕鱼。

    洪武十七年春正月,倭寇频繁侵犯浙东地区。

    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江南、北,浙东、西海上五十九城,咸置行都司,以备倭为名。

    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两浙防倭卫、所。

    同年四月命江夏侯周德兴往福建福、兴、漳、泉四郡视要害,筑海上十六城,籍民为兵,以防倭寇。

    自洪武二十二年后,至今洪武二十五年,沿海倭寇在朱元璋的海禁加防御的政策下,已然减少很多。

    这也是因为朱元璋对于朱英提出来的看法,或者说想要征伐倭国避而不谈。

    更多的是想要说服朱英,不必征伐倭国。

    朱英并不知道,其实朱元璋对于倭国境内,是有一定了解的。

    蒙元时期出使倭国的赵良弼,赴倭期间他记载的倭国群臣爵号、州郡名数、风俗土宜等重要史料,最终被朱元璋所收集。

    虽然已经过去百年,但其中并没有大孙所说的金山银山。

    只是因为疼惜大孙的缘故,朱元璋不想和大孙过于争执,惹发矛盾。

    不过涉及到倭寇问题,尤其是大孙经营海外贸易,回来后朱元璋还是下令兵部尚书,沿海但凡有倭寇踪迹,即刻汇报。

    若是没有大孙提醒,往常这一点点倭寇作乱,朝臣甚至朱元璋,都不会过于重视。

    但是由大孙言明后,这概念就完全不一样了。

    “看来咱大孙说得没错,倭国境内的战争结束,那些失败者流浪海上,即将对咱大明沿海形成冲击。”朱元璋开口说道。

    “陛下,但是沿海过于宽广,尤其是倭奴通匪,更是频繁攻薄弱之处,如此长久难以维持。”兵部尚书茹瑺说道。

    东南沿海的海岸线太长,倭寇一般不存在正面进攻,而是勾结沿海百姓,尤其是走私商贩后,获得情报,进行烧杀抢掠。

    大面积的屯兵备倭,对于大明国库压力很大。

    朱元璋闻言,看了看茹瑺,微微沉思片刻后,说道:“明日早朝后,你随咱一同出宫,去见一人。”

    “倭寇的事情,想必能从他那里得到一番见解。”

    茹瑺闻言,顿时就想到了之前陛下所说的那个‘以工代赈’的法子。

    那等策略,显然不是陛下所想,而是另有其人。

    朱元璋说完后,又交代道:“这个事情暂时你不得宣传,可明白咱的意思?”

    茹瑺忙道:“陛下放心,臣自当守口如瓶。”

    此刻日落黄昏,夕阳的光芒照射在华盖殿的地面上。

    想起明日早朝后,就能又见到大孙。

    朱元璋心情舒畅。

第七十九章:好个孝顺的老四

    次日。

    早朝过后,朱元璋眉头就没松开过。

    他发现当自己提起倭国的时候,朝中的诸多大臣,反对的意见很大。

    甚至没有人觉得目前出现的倭寇,是即将大规模侵犯沿海的征兆。

    这主要因为前两年,倭寇的匪患平静了太多,在防备上,已然有些松懈了。

    其实若不是大孙的提醒,哪怕看到倭寇的情报,朱元璋自己也不会多想,甚至会忽视。

    从奉天殿后门离开后,朱元璋就准备去华盖殿换一下衣服。

    朱允炆直接跟了过来。

    “皇爷爷,最近在批阅奏章的时候,孙儿还有许多不懂之处,想向皇爷爷请教。”

    朱允炆躬身,恭敬的说道。

    这是他在黄子澄的建议下,主动出击。

    最近皇爷爷对于他的关注,甚至比那些王长子世子都要来得少了一些。

    前天还让王长子世子等人,去京城查看防务,对自己却没有任何安排。

    朱元璋闻言,微微思索就猜出了孙儿朱允炆的想法。

    眼神中闪过一丝愧疚。

    大孙出现后,他已然没想过让朱允炆当太孙了。

    不管是从法理上,还是其他方面,显然大孙比之允炆更加适合。

    朱元璋总不可能,就放任大孙在野,一直承受着商籍的身份,不问不顾吧。

    要是这般,下去了都不知道如何面对大妹子。

    只是现在大孙的身份不宜公开,其中的证据太少,容易形成朝堂动荡。

    想到这里,朱元璋直接反问道:“咱问问你,刚才在朝堂上提到的沿海倭寇匪患,你是怎么想的。”

    朱允炆听到这话又惊又喜。

    惊的是他不知道怎么去回道,喜的是皇爷爷终于再次考校他了。

    微微迟疑片刻,朱允炆还是决定走稳妥的路线,回道:“皇爷爷,孙儿认为,沿海如今有大量屯兵,即使有少许倭寇,也无法和我大明抗衡。”

    “如今有零星的倭寇出现,不至于大惊小怪,让军民安稳防御便是。”

    听到这话,朱元璋沉默少许。

    这个言论是朝堂上的主流,朱元璋也不会认为孙儿这般想法是错误。

    毕竟大孙的信息要来得更多一点。

    虽然自己在朝堂上提到倭国如今的局势,不过弹丸之地,很少被朝臣们放在眼里。

    “那你觉得,如果要根治倭寇作乱,应当如何。”朱元璋继续问道。

    这个问显然是一个很大的面,朱允炆闻言沉思,半晌没有说话。

    朱元璋静静的等待朱允炆的回道。

    良久,朱允炆说道:“倭国不过蕞尔小国,我等天朝上国,应当以礼仪将其驯服,借朝贡施以恩德,让其感化。”

    朱元璋听完后,面色平静,并没有立即作出回答。

    朱允炆所提到的这个对策,也是现在朝堂上的主流。

    倭寇不好打的情况下,只能像是对待其他的小国一般,用朝贡来解决。

    即能保持上国颜面,也能维护两国关系。

    虽然现在还没有经济制裁的说法,但实际上朝贡贸易的体现,就是经济制裁的手段。

    譬如安南,今年的朝贡就直接被大明官府拒绝,便是如此。

    这也是老祖宗的智慧了。

    看似对于大明没有丝毫利润,但实际上稳定边疆的关系,内部休养生息,就是最大的好处。

    “回去好好读书,多像黄子澄请教,不要懈怠,尤其是如何治理地方,你可明白。”

    朱元璋没有去评论朱允炆说的对错,而是另外嘱咐着说道。

    “是,孙儿明白了。”

    朱允炆心中有些忐忑,他不知道自己刚才的对策,是否说到皇爷爷的心里去。

    皇爷爷面上息怒不见,他也没法判断,只能回去请教黄子澄。

    朱允炆走后,朱元璋来到华盖殿中换衣。

    “陛下,兵部尚书茹瑺觐见。”随伺太监刘和禀告道。

    “来得挺快,让他在外面候着。”正在换衣服的朱元璋,随口说道。

    “是,陛下。”刘和恭敬回道。

    就在朱元璋衣服差不多穿好的时候。

    蒋瓛进来,看到四周的宫女太监,作揖道:“陛下,昨夜有朱英的情报传来。”

    朱元璋眼睛一亮,恰好此时衣服已然换完,便挥挥手让宫女太监退下。

    随着人都走后,蒋瓛禀告道:

    “陛下,关于长孙殿下的情报,过去的锦衣卫已然查明。”

    “长孙殿下的养父确有一子,经过我们调查,此子早在十一年前,于行商途中,感染风寒不治而亡。”

    “我们查到长孙殿下养父的行商好友四名,其中一人与长孙殿下养父相交莫逆,收养长孙殿下的事情,也清楚知道。

    “经过审讯,收养之事确凿无误,并且找到了长孙殿下养父其子掩埋所在。”

    朱元璋听到这里,有些激动的说道:“咱就知道,这小兔崽子,如今长大了,翅膀硬了,连他爷爷都欺瞒。”

    “咱今天倒是要好好的问问他,到底是咋想的,连这点事情都要瞒着咱。”

    蒋瓛等陛下说完后,有些迟疑的补充道:“陛下,我们的人,循着蛛丝马迹,还发现了一处掩埋所在,但是长孙殿下的养父,确实只有一名亲子。”

    “这一处地方,是根据村里找出来的线索,而后顺藤摸瓜找到的。”

    蒋瓛汇报道。

    锦衣卫分两批调查,一批调查朱英养父的好友关系,然后全部抓捕起来审讯。

    另外一批则是通过村子里的一些痕迹,然后不断推导巡查。

    然而两处都查出来了朱英是养子的证据,还找到了两个坟墓。

    显然这其中,有人弄虚作假,混淆视听。

    蒋瓛反而觉得一下子,本来此事眼看就要水落石出,又变得有些扑所迷离起来。

    朱元璋闻言后,并没有立即回道。

    眉头微皱,心中开始沉思起来。

    没有多久,蒋瓛只听见陛下一声冷哼。

    “好个老四,还想跟咱玩狸猫换太子的戏码,真当咱老眼昏花不成。”

    “呵,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大概连老四自己都没想到,他以为是个假的,没成想是个真的。好个孝顺的老四!”

    朱元璋冷声说完,而后有些感叹道:

    “老天待咱不薄啊!这便是借着老四的手,将大孙给咱送来。”

    说到这里,朱元璋突然就笑了。

    “真想知道老四这兔崽子,要是知道朱英真是他亲大侄子。”

    “想必会非常开心吧。哈哈哈!”

第八十章:煌煌大明

    朱元璋心情大好。

    随即带着蒋瓛和兵部尚书茹瑺,直接出宫而去。

    京师燕王府。

    “殿下,有传信过来,咱们安排的坟墓,被锦衣卫找到了。”姚广孝说道。

    他当然不敢让人去追踪锦衣卫的行踪。

    但是他可以安排人时刻观察制作的假坟所在,当锦衣卫的人过来查探,便就知晓。

    “好,既然我们能够得到消息,想必锦衣卫已然把情况汇报给了父皇吧。”朱棣笑着说道。

    现在计划的实行就目前看来,一切非常顺利。

    不仅仅父皇对其怀疑逐渐减弱,安排的后手现在也一一呈现。

    唯一担忧的,便是孝陵那边了。

    “孝陵那边,昨日开始动工,这个就是目前关键,只要找不到棺椁,父皇对朱英就会深信不疑。”

    “即使稍微有点怀疑,以父皇对本王那大侄子的宠爱,也会强行让其上位。”

    朱棣分析着说道。

    这一段时间,他已经能够感受到,父皇对于朱英的宠溺。

    最为明显的就是,从宫里传来消息,父皇对于侄子朱允炆,已经没有像之前那般宠爱。

    本来天天带着批阅奏疏,亲自教导治理天下的经验。

    现在对其开始逐渐的疏远。

    要是别人还察觉不出太大的异常,但朱棣清楚,父皇的心思已经不在朱允炆的身上了。

    “殿下尽管放心,不说虞王殿下的陵寝深陷地底,难以挖掘不说,稍稍破坏分毫,就会再次塌陷。”

    “而且,以贫僧所见,哪怕虞王殿下的棺椁,真的被陛下找到,开馆验尸后,陛下极有可能认为是李代桃僵。”

    姚广孝说完后,仔细一想,又皱眉问道:“贫僧听殿下说,虞王自幼和陛下,皇后共同长大,不知可有其他不同之处。”

    朱棣闻言,思索了一会,说道:“这个本王倒是从未听说过,不过十年过去,想必有一些细微之处,也应当找不到了。”

    说完后,朱棣心中还是隐约有些担忧。

    皇宫不同于寻常百姓。

    下葬前会对尸身进行处理,如同太子朱标的灵柩,摆放在仁智殿却没有丝毫腐朽异味。

    而且皇家的棺椁是石椁套木棺,十年的时间,可能并没有太过于腐烂。

    “殿下莫要过于担心,想来殿下派过去的亲卫,必定会将此事办妥。”姚广孝见朱棣神色有些不对,开口说道。

    朱棣闻言点头道:“希望如此。”

    朱英是他对于皇位唯一的希望,其中所有的寄托,都在于父皇之上。

    只要父皇认定朱英,那么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撤销朱允炆太孙之位的可能性就很大。

    父皇年迈,已经没有太多的时日了。

    便是按照大明如今的平均年龄,父皇六十多已然算是高寿。

    之前大哥薨逝,父皇痛心下险些昏厥。

    虽然这样思索有些不孝,可现在的朱棣也必须要早作打算。

    在朱棣看来,只要朱英坐上皇位。

    待父皇驾崩后,他就有足够的理由,将朱英赶下去。

    死去十年的人复活,这等荒谬至极的事情,怎么可能被天下接受。

    只是现在的父皇,身在局中,宠爱遮蔽了双眼,所以才会执意如此认为。

    到时候,自己把这一切捅出来。

    还能有谁,比自己更加适合坐上皇位。

    “殿下,贫僧出门一趟,寻些好友,为日后做些安排。”

    聊完之后,姚广孝起身说道。

    哪怕是朱英真的坐上皇位,姚广孝心中清楚,要想将其推翻,也不是几句话的事情。

    以陛下的脾性,只要确认了朱英继承大位,那么极有可能,就有帮其扫清一切障碍。

    姚广孝要做的事情,就是想尽办法让朱英即位后,朱棣能够有能力将其推翻。

    其中起兵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还是大义所在。

    否则真的让朱英坐稳了皇位,那可就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朱棣闻言,点头起身。

    对于姚广孝的想法,他当然也清楚,包括朱英上位后的难度,也是明白。

    朱英上位自己能不能将其推翻,实则也是两说。

    但这已经是他唯一的希望了。

    现在的他,当然想不到朱允炆即位后,竟是会有那样的动作。

    现在的朱允炆隐藏得很深,不说朱棣,就是朱元璋都看不出,仁慈宽厚的朱允炆即位后,竟是这般凶狠。

    要是朱棣知道,朱允炆即位不过四年,就一顿天秀操作,然后被自己夺取了皇位,哪里还会管朱英。

    第一时间见到,自当是将其斩杀。

    “一切便麻烦大师了。”朱棣向姚广孝作揖说道。

    这些事情,朱棣本身不方便出面,唯有依靠姚广孝去暗中安排。

    “殿下放心,贫僧定当竭尽所能。”姚广孝信誓旦旦的说道。

    便是在这个时候。

    孝陵那边已经开始大肆挖掘。

    三千民夫自然不是全上,挖掘的总体安排。

    真正参与挖掘的民夫,不到一千人。

    更多的民夫,需要将挖出来的泥土,挑到别处。

    待挖掘完成后,再挑回来填上。

    不过一天的时间,整个虞王陵寝,已然下降了四五米深。

    这还是因为顾忌地面再次塌陷,不然速度更快。

    便也是越往下,越要注意。

    众多挖掘的民夫中,有三位颇为魁梧的大汉。

    三人在不经意间对视一眼,心中了然。

    他们便是朱棣安排过来的亲卫,现在才开始挖掘,还在潜伏之中。

    在来之前,姚广孝已经给他们讲解了大概的地理情况。

    再挖个十几米深,触及到暗河的时候,就是他们献身的时候。

    京师外城。

    兵部尚书茹瑺紧紧跟随着陛下,旁边则是蒋瓛对于讲述一些交代。

    比如见到朱英,不要过于震惊。

    陛下在外用的名字,还有谎称的官职。

    这些都要清楚,否则要是露馅使得陛下难堪,后果自然不言而喻。

    茹瑺少年即有大志,聪颖好学。

    唐诗宋词过目不忘,六岁能背千家诗,十岁已熟读《大学》《中庸》。

    十六岁时就由贡生选拔进入国子监学习。入太学,伴读当朝太子,皇亲国戚,王孙亲王。

    是文臣中的太子党核心,即便太子薨逝,也依然受到朱元璋的重视。

    听到蒋瓛的讲述,茹瑺眉头深锁。

    对于这个尚未见面的朱英,他却是不太认同。

    死而复活这般的怪力乱神,在茹瑺看来实属天方夜谭。

    其中,必然是有人暗中阴谋,想要祸乱朝纲!

    想到这里,茹瑺眼中闪过坚毅之色。

    待会见面,他一定要仔细观察,寻其破绽。

    哪怕一死,也要让陛下回心转意。

    怎可让煌煌大明,被阴谋诡计,阴险小人所窃。

第八十一章:大小琉球国

    茶楼二楼。

    朱英刚到这里没多久,他有些郁闷。

    昨日去孝陵,错过了和朱高炽一同去看火器的机会,让他倍感可惜。

    不过回来后,朱高炽派人前来通知,说是火药那边,因为安全的问题要整理一番才能进入,就改到了今天。

    对比火器,朱英早就忘记了,今天是和老爷子见面的时间。

    大清早就去燕王府,准备随朱高炽一同去火药司。

    很悲催的被告知,今日又取消了,火药司那边,似乎还没整理好。

    至于具体时间,已然无了。

    “算了,顶多是多等几天,便是再等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又如何。”

    朱英自顾自的说道。

    便是在这个时候,楼梯那边伴随着笑声,传来老爷子的声音:“大孙,是不是等久了。”

    朱英一愣,今天老爷子会过来这事,他给忘记了。

    转头过去,老爷子带着一名三十多岁,身穿官服的中年男子过来。

    “大孙,咱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兵部尚书茹瑺茹尚书。”朱元璋也不含糊,直接开口介绍说道。

    “在下朱英,见过茹尚书。”朱英连忙起身,作揖说道。

    好家伙,这可是朝廷的六部尚书之一,就这么给老爷子拉过来了。

    朱英都有些惊了。

    尚书算是目前文臣中的最高等级了,正二品。

    至于正一品的官员,除了武将外,基本上和朱元璋沾亲带故才可以。

    自幼贫困,父母早死的朱元璋,对于亲戚可谓是情深义重了。

    “朱公子客气了。”茹瑺的声音,显得非常的平淡。

    他承认,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这极为相似的面庞,还有气质,让他震撼到了。

    只是短暂的震撼过后,眼底闪过一丝了然。

    难怪陛下会如此认定朱英,原来这一切都是靠着和太子殿下极为相似的面容。

    走近后,仔细看去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主要还是神似,这才容易看错。

    朱英招呼老爷子和茹瑺就座,并且吩咐小厮准备早点。

    在看到老爷子先行坐下,茹瑺才坐下的时候,朱英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这种行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老爷子的身份地位比之茹瑺还要来得更高一些。

    想下老爷子朱国瑞的名字,还担任殿阁大学士,也就不以为然了。

    很多朝代,或许一些人在历史中记载不多,但是对于当朝皇帝,却有不少不小的影响力。

    朱英来到大明前,可没读过《明史》,尤其是明初,除了一些比较出名耳熟能详的外,其他的基本上就是两眼一抹黑了。

    “咱这次带茹尚书过来,最为主要的便是沿海那边,确实已经出现了零散的倭寇,和大孙你说的情况差不多。”

    “所以这次便是想来问问,看看如何治理。”

    一番客气寒暄后,朱元璋直接开口说道。

    朱英点头说道:“现在出现的这一小部分倭寇,可能连先锋都算不上,要不了多久,倭国那边大量的战争失败者,就会成批的出现了。”

    听到这话,茹瑺不由皱眉说道:“朱公子所说的这个问题,我等也非常清楚,然我大明沿海宽广,难以全面防御。”

    大明和倭国隔着东海。

    海上天气复杂,但从倭国乘船出发,只需向着大明方向过去就行,随便都能漂到大明。

    大明去倭国就不一样,很容易漂离开来,错过倭国。

    所以别说大明去巡查,就连倭国出发的船只,自己都不知道会具体在东南沿海哪个地方登陆。

    “倭寇之患,之所以如此难治,并非倭寇的兵力有多强,而是在于里应外合,就像是老鼠般难以抓到。”朱英开口分析着说道。

    “那朱公子可有什么对策。”茹瑺直接问道。

    朱英看了眼老爷子,见老爷子微微点头,这才说道:“对策我已然跟老爷子说过,第一步就是清查沿海通倭之人。”

    “茹尚书有所不知,在下不才,长期经商,和海外也有些许了解,对于那些做走私买卖的商贩,大多熟悉。”

    听到这话,茹瑺不由眼前一亮,说道:“朱公子可能确定,这可开不得玩笑。”

    “自然可以。”朱英自信说道。

    “好,只需清楚通倭商贩,区区倭寇没人呼应,不过是瓮中捉鳖。”茹瑺面露喜色,直接说道。

    “若是攻打倭国,大孙你可是有什么思路。”

    这时,听了半晌的朱元璋,突然开口说道。

    他知道大孙心里一直想着攻打倭国,堵不如疏,恰好茹瑺也在,干错把事情给清楚了。

    他本身不好暴露身份直接说明,便也算是借力茹瑺。

    茹瑺听到这话,沐然一惊,本想反对,瞧了瞧陛下的面色,闭口不言。

    显然陛下和面前的朱英,聊这个话题已然很久。

    在茹瑺的心中,或者说在整个朝堂文臣的心中,攻打倭国都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前朝之患尤在眼前,甚至于在朝堂上,打倭国这个话题,都是一个禁忌。

    谁若是提出,还会影响到陛下颜面。

    稍微资历有些老的,都知道当初大明使臣被倭国杀害的事情。

    朱英闻言,也不意外,微微思索一番后,说道:

    “其实打倭国不难,倭国不过弹丸之地,只需数万大军,就能将其征服。”

    “其中最大的难点,便是在于海上风险。前朝蒙元,两次打倭,便是输在这大海飓风之上。”

    “飓风的行径,其实并非凭空而升,有一定的规律可以知晓,尤其是长期生活在海上的人,有些老人甚至能够猜测到飓风来袭的时日。”

    听到朱英的话,朱元璋眉头微皱。

    这些事情,朝堂上的大臣谁不知晓,但是一旦征伐倭国,其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实在太多。

    要是失败,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绝对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看到老爷子和茹尚书并没有认可的神情,朱英笑着说道:“莫要忘了,倭国附近有一国,为大小琉球国,可是心向我大明。”

    “大小琉球国距离倭国很近,长期经受飓风袭击,对于抵抗飓风经验丰富。”

    “征伐倭国,并非一定要从沿海出发,完全能以大小琉球国为跳板,屯兵以攻倭国。”

第八十二章:足大明数百年之需

    朱英之所以对于琉球王国这般熟悉。

    主要是还是因为一个特殊的地方:钓鱼屿。

    洪武五年,大明杨载出使琉球,途中发现并登上了钓鱼岛。

    后世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赤尾屿等地名的史籍,是成书于永乐元年《顺风相送》。

    自洪武五年开始的朝贡体系,和琉球王国臣服建交后,琉球王国一直就是大明朝贡的宠儿。

    大明对于朝贡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限制朝贡的次数,比如两年一贡,三年一贡。

    包括朝贡的道路,也有专为设置的贡道。

    在人数上,目前是限制在两百人以内。

    譬如大明中后期的土木堡之变,便是正统年间,瓦剌竟派三千余人前来大明朝贡。

    也许因为人太多,于是大明“赏不如例”。

    正是因为“赏不如例”,瓦剌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且带有挑衅的行为,诱发了次年的土木堡事件。

    而现在的琉球王国,落后贫瘠,对于大明俯首称臣,唯首是瞻。

    这样的态度引起了朱元璋的好感,对于琉球王国给了很多优待。

    因为落后贫瘠,琉球王国没有造海船的能力,大明直接送船。

    而缺少维护海船的工具,多次琉球王国到了大明后,海船出现损坏,尴尬导致回不去,只能向大明求援。

    琉球王国也有独特的土特产,因为火山地貌,大明对其主要获得用来制造火药的硫磺和用于陆地运输的马匹等军需物资。

    包括部分苏木、胡椒、乳香等东南亚的物产也出现在对大明的朝贡物资中。

    琉球王国现在并没有统一,而是有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

    因为过于贫瘠,所以朝贡的时候,三个国家的使臣也是一同出发。

    为了抑制倭寇和沿海地区居民互相勾结,大明实施海禁政策。

    海禁实施后,大明就面临着寻找一个能替代本土商人向大明提供各国物产的固定海外贸易渠道的问题。

    在众多的朝贡国之间,朱元璋选择了拥有特殊地理优势的琉球,使得琉球因此成为联结大明与东亚、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唯一中转站。

    这就是说,大明将原本属于大明商人的那份利益让给了琉球。

    这也是为何纵观整个明朝期间,自明初到明末,一直都受到倭寇的严重袭击的缘故所在。

    其中沿海走私商贩,海上贸易利益的丢失,唯有勾结倭寇才能不断的找回。

    对于琉球王国的情况,朱元璋和茹瑺自然也是极为清楚。

    茹瑺皱眉说道:“倭国如同琉球,小国寡民,地处贫瘠,又远隔东海,便是征伐下来,又有什么意义。”

    “如今我大明扶持琉球,日后完全可以使得琉球抗衡倭国,牵制之后,倭寇之患自然消除。”

    陛下在此,茹瑺也不瞒着,直接将朝堂上的想法说了出来。

    目前对于琉球的扶持和优待,其中主要的想法,就是让琉球成长起来,取代倭国的地位。

    这个政策确实也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后来的琉球一度在综合国力上压制倭国,海上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琉球作为藩属国,对于大明极为忠诚,或者说对于整个神州大地一直忠诚。

    自洪武五年成为藩属国开始,其中延续五百年,哪怕大明灭亡,满清即位也未停止朝贡。

    直到满清末年,倭国强令琉球王国停止对满清的朝贡,并改用倭国年号。

    而后宣布琉球废藩置县,完成所谓的‘琉球处分’,将琉球强行并入倭国,设冲绳县,至此,琉球王国覆亡。

    朱英听完茹瑺的意思,沉吟片刻,便将倭国境内金山银山遍布的消息说了出来。

    然而这不但没有引起茹瑺的好感,反而下意识的想要冷笑一声。

    不过茹瑺很快就察觉到,自己的旁边坐着的是陛下,连忙把冷笑憋了回去,只是面部的肌肉抖了抖。

    这才说道:“朱公子莫要见怪,我曾经度过蒙元使臣赵良弼,在倭国三年的随记,可没有像朱公子所言的金山银山。”

    听到这话,朱英有些尴尬。

    对于赵良弼出使倭国,他并没有丝毫印象,心中认为大明对于倭国完全不了解。

    下意识的看了看老爷子,只见老爷子偏过头去。

    显然,这个事情,老爷子也是清楚。

    朱元璋博览群书,当初受到倭国的羞辱,曾下令搜集过所有关于倭国的记载,对于倭国,并没有朱英想象中的陌生。

    之所以没有直接反驳朱英,只是朱元璋估计大孙的颜面,直接捅破感觉会伤到大孙的自尊。

    茹瑺对于朱英,本来心中就极为怀疑,自然不会顾及这么多。

    石见银山是蒙元末期才会发现,开始开采。

    而且由于勘测技术不发达的缘故,现在的倭国境内石见国也不知道,石见银山会有如此大的储藏量。

    两百年后,在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上半期的鼎盛时期,倭国银约占世界产银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便是来自于石见银山。

    其中不仅仅是银矿,在开发间还陆续发现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等矿脉。

    尴尬过后,朱英微微沉吟,说道:“茹尚书有所不知,我从海外番商那里得来消息,目前倭国境内石见国,已然发现巨大银山。”

    “番商中有善于查勘矿脉者,初步判断其银矿蕴含量巨大无比,骇人听闻,堪称平生所见之最。”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他算是明白了,为何大孙对于征伐倭国如此在意,原来是因为了发现银山矿脉。

    朱元璋微微皱眉,大孙终究还是被限制在商人的身份中,过于追求利润。

    不过区区一座银山,难不成还能跟大明内的银山相比?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问道:“大孙你具体说说,那银山估摸着能够产出多少银子。”

    朱英淡淡的说道:“倭国内的石见银山,足够如今大明,数百年所需。”

    听到这话,茹瑺直接僵住。

    朱元璋更是站起身来问道:“大孙此言可当真!”

    朱英神色平静的回道:“自是千真万确,早在数月以前,我便差心腹过去再次确认过,绝无半分虚假。”

    “甚至心腹回来汇报,银山的储量,比之前的预估,只高不低。”

第八十三章:你不是你爹亲生的吧

    “倭国,据传自古以来,当是我神州后裔。”

    良久,茹瑺轻轻吐气,缓缓说道。

    “茹尚书,是从古籍中看来的嘛。”朱元璋微微颔首问道。

    “正是如此。”茹瑺肯定的说道。

    “不知从何看来,咱孤陋寡闻了,还未听说过这等事情。”朱元璋继续问道。

    茹瑺自幼博闻强记,微微思索回忆后,说道:

    “‘秦始皇本纪’及‘淮南衡山列传’中,有关于此相关记载。”

    “先秦始皇嬴政,求长生不老之药。有方士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

    “始皇便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物和耕具乘坐蜃楼入海求仙,耗费巨大。”

    “徐福初次寻仙未果,自二次出海后再未回归。”

    “书中所言瀛洲,便是如今倭国。倭国文字与我大明相近,更类似于先秦文字,由此可见,倭国国人,也当是我神州后裔。”

    朱元璋深深点头,颇有些感叹的说道:“原来如此,倒是咱小瞧了倭国,没想到竟是我神州同源。”

    朱英看着老爷子和兵部尚书茹瑺,相互探讨起倭国起源。

    嘴角不由微微抽动。

    大明不缺钱,但缺真金白银。

    大明宝钞因为不回收,大量印发的问题,被限制在大明内部流传。

    出了大明疆域,大明宝钞几乎就成了废纸。

    自古中原出师,讲究名正言顺。

    显然老爷子和兵部尚书茹瑺,已然被石见银山所蕴含的大量银矿所撼动。

    听到这里,朱英也随波逐流,开口符合道:“倭寇犯我大明,犹如兄弟阋墙,自相残杀。”

    “如今倭国境界,战火连绵,我神州后期同胞民不聊生,自应由大明出师,拨乱反正,解救后裔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闻言,肯定道:“大孙言之有理,咱明日便向陛下上奏,必然要晓之以倭国危难。”

    茹瑺听到朱元璋这话,眼皮子一跳。

    朱英则是嘴角含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倭国的重要性比之草原,就更加不同了。

    大量的白银确实不能在大明换成物资,但是可以从国外换取啊。

    大明朝贡贸易极为发达,仅仅现在洪武年间,就有六十五个小国朝贡。

    在永乐后,因为郑和七下西洋的缘故,朝贡最高多达一百四十八个。

    足够的白银,对于朝贡贸易其中的优势,朱元璋自然能够想明白。

    最为主要的是,如果真的能够攻下倭国,夺得银山,大明的国库,将会变得极为充盈。

    “朱公子,之前听你说,对于沿海通倭的商贩比较清楚,我看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细细的讨论一下。”茹瑺开口说道。

    早前对于朱英的话不屑一顾的他,现在已然开始转变口风。

    至于朱英到底是不是陛下的亲孙子,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如何先把沿海的伪倭给清除掉,而后寻思如今进攻倭国。

    不对,

    是如何拯救神州后裔同胞的事情。

    回想一下,之前朱英提到过的屯兵琉球,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建议。

    “茹尚书不必担心,如果有需要,我当安排人员随同出发,必叫那些通倭匪寇插翅难逃。”朱英自信的说道。

    对于沿海那些走私商贩,他早就看不顺眼了。

    因为海禁的关系,朱英商队里的大量货物,只能通过走私牟利。

    这就跟沿海的这些大走私贩脱不开干系。

    垄断的买卖往往是暴利,想要货物走海上这条线,就只能被他们截取大量利益。

    朱英虽然势力不算小,几千骑兵召集起来,这些走私商贩没一个能打的。

    但账不是这么算的。

    首先朱英麾下的骑兵,总数虽有五千,但基本上都是散开,维系朱英的商队贸易。

    其次这么多骑兵,只能在大明外行动,想要进入大明疆域,是当大明的兵马不够多吗?

    随便一个藩王手里,就有数万兵马。朱英的五千骑入大明,恐怕一点水花都溅不起来。

    哪怕乔传进入大半,沿海那边,朱元璋吞兵备倭几十城。

    这些走私商贩隐藏其中,恐怕还没得开打,就被大明兵卒给干完了。

    如此一来,朱英也没有办法,只能任由沿海这些走私商贩们,足足抽取六成以上的暴利。

    甚至有些贪心的走私海商,抽取八成利都有可能。

    当然,就算如此,朱英还是有得赚。只是这货物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就算是大漠上的无本买卖,那也是折算人手不是。

    平白被人截了去,谁心里没个疙瘩。

    茹瑺听完朱英的话,微微点头,脸上流露出沉思的神色。

    作为大明兵部尚书,他已然开始思考,就沿海地区,大明的兵力布置,甚至已经开始在心中推演。

    等那些通倭的走私商贩被清楚之后,该怎么调集,调动多少兵马攻划倭国。

    就目前来说,打倭国根本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因为倭国本身就已经给大明提供了太多借口。

    朱元璋也没想到,本来叫茹瑺过来,他有两个意思。

    大孙既然掌握了通倭名单,自然是要予以清除。

    其次就是想借茹瑺之口,劝说朱英攻打倭国的想法。

    家国天下。

    在朱元璋的心中,自然是先有家再有国。

    这个家在朱元璋目前看来,已经足够大了,经过元末战乱,应当以休养生息为主,不必轻启战端。

    朱元璋年纪大了,只想这个家能够安安稳稳的传承万世就足够了。

    甚至在最新修订的皇明祖训里,已经将包括倭国在内的十五个国家,立为不征之国。

    作为贫农出身的朱元璋,也没有封狼居胥那般豪情壮志。

    就是想着子孙后代能够安安稳稳的治理大明疆域就好。

    “茹尚书,咱还有些话要跟大孙单独聊聊。”眼看已经过了不少时辰,快要到回宫的时候,朱元璋对茹瑺说道。

    “嗯,那我便在楼下等候老爷子吧。”茹瑺神色平静,起身说道。

    听到这话,朱英的眼里闪过一道精光。

    看来自己终究还是小瞧了老爷子在朝廷的体量。

    老爷子必然跟陛下的关系极为亲近,才能有这般地位可言。

    待茹瑺下了楼梯,没了声响后。

    朱元璋这才转头,对着朱英幽幽问道:“大孙,你当不是你爹亲生的吧。”

    -----

    ps:1号上架,爆更。双倍月票,求月票支持。

第八十四章:不装了,我摊牌了,我确实不是我爹生的

    朱英听到这话一愣。

    不是亲爹亲生,难不成还能跟孙猴子一样,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不成。

    “老爷子,你这话,几个意思呢。”朱英无语的回道。

    朱元璋闻言,这才反应过来,刚才自己的话,好像有歧义。

    再次解释道:“咱不是那个意思,咱的意思便是,大孙你早前说过的父亲,当不是你的亲生父亲吧。”

    朱英微微皱眉。

    他没想到老爷子完全不死心,一直在找人调查自己。

    能如此肯定的说出这个话来,想必调查的程度非常深。

    此刻朱英的心中有些不舒服,他本身的秘密非常多,摆在明面上的,其实已经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贪欲了。

    目前靠着燕王朱棣的牌子,还能震慑一番。

    日后也不会在京师逗留太久的时间,这才有恃无恐。

    微微皱眉,朱英看向老爷子,想要矢口否认。

    然而对上老爷子那双充满憧憬,期待的眼神。

    他好像一下子读懂了老爷子此刻的心情。

    话到了嘴边,又收了回去。

    沉默半晌,朱英悠悠一叹,这才说道:“既然老爷子你都查出来了,我也不瞒着你了。”

    “确实,我只是父亲的养子,当初父亲收养我的时候,恰逢亲子感染风寒早夭,便直接让我替代了。”

    “后来,我便以父亲亲子的身份,入了族谱,为其养老送终。”

    “只是仅过两年,我与父亲在行商途中遭遇飞来横祸,父亲因此身亡。”

    朱元璋虽然早就知道了这一切。

    但是由朱英亲口承认,还是忍不住激动起来。

    听完后,连忙问道:“在你父亲收养你之前呢,你是在哪里生活,你父亲收养的你的时候,你才八岁大吧,之前呢,八岁之前你没印象了吗。”

    听到朱元璋的询问,朱英也大概明白老爷子的想法。

    也不迟疑,摇头说道:“没有丝毫印象,八岁之前的事情,我全都忘记了,一丁点也想不起来。”

    朱英解释着说道。他毕竟属于借尸还魂,前身的记忆没有丝毫继承,总不能说前世的事情吧,那会被当成妖孽打死的。

    朱英说完之后,看着老爷子略微有些兴奋的目光,不忍其陷入太深,直接说道:

    “老爷子,或许我和你孙子年岁差不多,也长得有些相像,但我真不是你孙子。”

    “你上回也说过,你孙子是早夭之后,好生生的埋葬了,但我可不是从土里钻出来的。”

    朱元璋听完,不由反驳道:“可你也是洪武十五年,才被你父亲收养,又长得这般相像,天下哪有这般巧合的事情。”

    朱英没想到老爷子还是不死心。

    再者说了,小时候跟长大后的模样能一样嘛。

    人言女大十八变。

    男子小时候跟长大后的模样,那也是变化极大。

    仅仅凭借八岁时候的长相,说十年后,十八岁的长相相似,怎么想都不靠谱。

    这段时间,正是青春期发育的时候,其中相差甚大,便是亲生父母,都不见得能认出来。

    犹豫一番,朱英也不过多隐瞒,坦言说道:“老爷子,我也不欺瞒你。当时我父亲捡到我的时候,是从长江边上,水里捞出来的。”

    “你的孙子是被埋在土里,我是被沉水江中。这完全没理由可以对上。”

    “再者说了,你大孙死后,是否有发生尸体被盗,或者棺椁被盗的情况?”

    朱元璋闻言,不由怒道:“谁敢盗咱大孙是尸首!”

    “那就是了。”

    朱英补充说道:“你大孙尸首好生生的在那里,我活生生的站在这里,怎么会是你的大孙呢。不管怎么看,这完全不可能。”

    朱元璋一顿,有些哑口无言。

    朱英说的这些,其实他都想过。或者说但凡正常人,都能想到这些情况。

    可是他看到朱英,那种亲切的熟悉感,自己养育了八年的感觉,顿时就回来了。

    长相和小时候,肯定有很大的差别。

    但是这种差别在朱元璋看来,完全不算。

    因为朱英的面相,气质,本来就和儿子长得很是相像。

    单纯像儿子也就算了。这天底下相似的两人,却没有血缘关系。

    朱元璋也不是没听说过,甚至也见过。

    但朱英那眉眼,五官。和跟他朝夕相处的大妹子年轻时候,极为类似。

    大妹子在朱元璋的心中,是永远的那么年轻。

    别人不记得大妹子年轻时候的貌美,他朱元璋还能忘记?

    像一个人也就算了,同时像两人,还是同年差不多月份的时候失忆。

    诸多巧合勾连在一起,这还能是巧合吗!

    想到这里,朱元璋再次反驳说道:“可是大孙你完全不像是个商人。据咱所知,你的养父并没有供你读书的能力。”

    “你这读书人的气质,也不是寻常人家可以培养出来的。”

    在大明,尤其是古代。

    其实很多人从事何等职业,除了服饰上有很大的区别。精神状态和感官也是相差很大。

    这天下八成都是文盲。

    武人粗鲁,文人儒雅,商人市侩,贫民面黄肌瘦,唯唯诺诺等等。

    这些外在的表现,便是封建阶级的划分,在古代任何时候,都非常明显。

    像朱英这样,身世简单,行商之子长大,怎么可能有这饱读诗书的气质。

    朱英闻言无语。

    他的气质,跟这世有什么关系。

    前世他可是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的优秀毕业生。

    别说他了,后世随便一人过来,这读书人的气质,都能给拿捏得死死的。

    微微思索一下,朱英就反问道:“对于当今陛下,老爷子应当极为熟悉吧。”

    朱元璋一愣,不明白大孙这是什么意思,回道:“日日可见,当然熟悉。”

    “那就没错了。”朱英说道:

    “老爷子既然熟悉陛下,当知道陛下年轻的时候,当过和尚,做过乞丐。可是为何扑一从军,就能立即脱颖而出,打下这大明偌大的江山呢。”

    朱元璋听到这话,心情顿时舒畅,笑呵呵说道:“那你和咱说说,这到底是为何。”

    朱英回道:“那是因为陛下自幼聪明好学,在当和尚的那些日子,研读万卷书。”

    “此后虽是乞讨求生,也不忘书中知识,更是行万里路,学问更加精通。”

    朱英说完后,笑着看向老爷子。

    其中意思非常明显。

    我这气质呀,可是跟当今陛下同一个来路呢。

    -----

    ps:一号上架,爆更二十章(上架原定10更,包含上次欠债,虽然之前的盟主大佬已经消失不见,但债还是要还。另加上本次首萌10更,总计20更)。

    现在起点搞活动,从29号至31号凌晨24点前,打赏可返京东卡。

    活动期间,盟主打赏返15%,白银打赏返30%,黄金返50%。

    趁此机会,上架打赏加更提前。

    活动期间内,盟主+5更,白银+88更。

    目前欠盟主总计20更,打卡加更楼2更,上架后应该三天内就能还完,压力不大。

    不管多少打赏,关小黑屋码字还债,1月全部爆更完成清算。

    求大佬垂怜!上架前给个体面。

第八十五章:伤痕累累

    朱元璋酷爱读书,自学成长。

    哪怕是现在,政务再是繁忙,他每天都会抽出一个时辰,博览群书。

    大明如今的制度,包括传到后世的诸多典籍,注释,基本上都是由朱元璋亲自操刀,瀚林辅修。

    现在大孙的话,朱元璋如何不明白。

    便也就是说,他跟自己是一样,完全是靠自学成才,这才有读书人的气质。

    说到这里,朱元璋也有些自得,不亏是咱的大孙,路子都跟咱一个样。

    朱英见老爷子脸上还带着笑意,显然毫无感觉。无奈再次问道:“老爷子,你那大孙子,是什么缘故早夭的呢。”

    朱元璋听到这话,笑意僵住,整个人突然就沉默了下来。

    良久,这才说道:“先天心气不足,心痹之症去世。”

    朱英先是疑惑一下,而后马上反应过来,换作后世,这个病便是先天性心脏病。

    朱元璋说完后,眼神有些飘忽不定,十年前的回忆,似乎就在昨日。

    从某天开始,大孙每日啼哭不止。

    稚嫩的声音,不断的喊着:

    “奶奶,我好难受,胸口好疼。”

    “我不要吃药,好苦!”

    “爷爷,抱抱我,孙儿好疼,好疼。好像有人在掐着我脖子,爷爷帮我赶走他,我快喘不过气了。”

    朱元璋抱着大孙子,看着其痛苦的呼喊,整个人心儿都碎了。

    大妹子更是苦得跟个泪人一般。

    一批批太医救治无果,被暴怒的朱元璋迁怒,全部处死。

    整个太医院,因为此事,将近一半的太医被朱元璋处死,本来有些热闹的太医院,顿时冷冷清清,人人自危。

    无尽悲痛下,马皇后再也支撑不住,病倒在床。

    朱元璋在这个时候,五十多岁年纪,哪怕身为大明皇帝,也感受到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最为疼爱的大孙,就这么活生生的疼死过去,药石无用。

    噩耗接连而来,大孙病逝的打击还没缓过去,挚爱马皇后又到了生死边缘。

    悲痛欲绝,心力憔悴下,马皇后心怀死志。

    最后拒绝服药,只求朱元璋不要再处死太医,为孙儿积些阴德,便就撒手人寰。

    朱英看着面前的老爷子,老泪纵横的模样,知道这是勾起了老爷子的心中往事。

    陈年悲哀,旁人的安慰没有太大的作用,朱英保持沉默,安静的等待老爷子恢复过来。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时间,眼珠子有些呆滞的朱元璋,缓缓转动,待看到朱英,这才恢复起一丝光彩,逐渐的缓过神来。

    “老爷子...”朱英轻声呼唤道。

    “咱没事,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还能再打倒咱不成,便是年纪大了,总是想起一些往事。”

    朱元璋感受到朱英的关心,笑中带泪说道。

    现在大孙回来了,他的心里,总算是有了一股寄托。

    要是换了往常,恐怕恢复起来就没这般容易了。

    皇宫太大,特别容易让人感受到孤独。

    看着面前完好无损的大孙,朱元璋神情有些恍惚,微怒道:“那些个庸医,统统该死。连大孙的病都看不好,要他们有何用处。”

    说完后,又有些心疼的对着朱英说道:“咱对不起你呀,咱当年就这般看着你喊累,却帮不上半点,咱真是没用。”

    “大孙,你会原谅咱的,对不对。”

    朱英看着老爷子有些恳求的目光,心中不忍。

    然而想过来,便是不想让老爷子总是陷在这里。

    他也不能长久的留在京师,一直陪伴着老爷子。

    等这几天,从兵仗局,火药司看过后,或许要不了半个月,他就会离开京师,动身前去安南。

    现在因为可怜老爷子而欺瞒,让老爷子沉浸在自我世界里,到时候恐怕自己离开后,会更加接受不了。

    还不如趁早断了念想。

    想到这里,朱英咬牙说道:“老爷子,先天心气不足,心痹的病症,想必你也是有些了解。”

    “这等病症,哪怕治好后,这辈子都不能过于劳动,只能靠要药材维持。”

    “我身上,可没有这等病症的痕迹。”

    先天性心脏病,但凡稍微有点了解都知道,即使在后世进行手术根治,也不能剧烈运动。

    很容易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梗,不然就有一定的几率复发。

    尤其在古代,没有手术医治,只能靠养。

    他醒来的时候,可没有这般感觉,除了一些淤青,像是被人打的外,其他方面健康得很。

    朱元璋闻言,看着如同文人般瘦弱的朱英,一脸的不信。

    朱英感受到老爷子的目光,很是无语。

    大明的服饰,男子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身材看不太出。

    在古代,所谓强壮的概念,一般都是膀大腰圆,魁梧粗壮。

    朱英受到后世审美的影响,对于身材的塑形有些讲究,属于刀劈斧砍般精雕细琢的好身材。

    这用大明的眼光来看,尤其是在长衣的遮蔽下,就是如同文人般瘦弱了。

    正常的实战中,绝对的实力比较,真正能打架的人都是体格庞大。

    大明中诸多非常能打的将领,放在后世的审美中,脱了盔甲,跟死肥大叔相差不多。

    后世俗称的将军肚,就是这般由来,形容将军的较多称呼,常是身长九尺,腰大十围。

    “老爷子,你可别不信,一般的将领,可没几个能打过我的。”朱英不由说道,在武力值这一块,他可是有着很强的自信。

    遍观大明,还真就没见过能让他忌惮的。

    “咱信,大孙的话,咱肯定信呐。”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

    只是眼里那股寻味,太过于明显。

    听到老爷子这么敷衍的回道,朱英有些耐不住。

    直接站起身来,走到一旁稍微空旷处,就开始脱衣起来。

    朱元璋见此,好整以暇的看着,他倒想看看大孙如何证明自己的勇武。

    随着衣服逐渐脱下,朱英的上半身的身材直接展现了出来。

    抛开如猎豹一般的流线型肌肉不谈,那密布的伤疤让朱元璋这等久经沙场之人,都不由直接站了起来。

    看着那从横交错,横贯全身的骇人伤疤,朱元璋的眼神中充满震撼。

    这十年以来,他的大孙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有如此痕迹。

    ----

    ps:尴尬,盟主白银没影,还是求一波月票,众筹打赏吧。

第八十六章:成家立业

    “洪武十八年三月,我随父远走西域行商,路遇强匪,父亲惨死,独留我苟活。”

    “这一刀,便是当初匪寇留下。他以为我当场身亡,却没想到我运气好,活了下来。”

    “侥幸活命,流落西域,左肩这几处,便是当时与野狗争食留下。”

    “同年七月,偶遇一重伤马匪,伤势过重被同伴所弃,求我给他一个痛快。”

    “那是我第一次杀人,意外没有不适,得了马匪的砍刀,也算是有了兵器。”

    “九月,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杀害我父的那些强匪,被敌对势力大溃,夜,手刃仇人七名。”

    “十月底,天寒地冻,靠着黑吃黑,我活了下来。右侧的这一条伤疤,便是当初和人拼杀所致。”

    “正旦,三名流亡的盗匪被我所摄,第一次有了属下。”

    “洪武十九年二月,第一次抢夺番商货物,大卖。”

    “三月,被马匪势力盯上,血战。”

    “四月,杀西域恶匪,夺其山寨。”

    “五月,从者数千人,进发大漠,血战,大胜,斩杀八十。”

    “七月,进发草原,血战,大胜。”

    “八月,遭七次围杀,命大,未死。”

    “九月....”

    “十一月....”

    朱英平静的述说着,语气微微有些唏嘘。

    这些便是他最早到大明的时候,在养父身亡后,最开始的艰难。

    这些伤疤,每一条都是在那个的时候留下。

    从侥幸活命,到野狗争食,到最后一人一刀,行走西域,创下势力地盘。

    这其中的经历,堪称传奇。

    诸国交界,可没有大明这般礼义廉耻,多是亡命之徒,人性的卑劣,在这得到诠释。

    从那里走出来,有些事情,只有自己体会了才会知道。

    朱英身上展露的多处伤疤,都是致命伤。

    换了常人,早就身死了。

    如果不能难以想象的身体恢复能力,早就没有现在的朱英了。

    朱元璋看着大孙身上累积的伤痕,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向着朱英走去。

    这是他的大孙啊!

    他最为宠溺的长孙。

    哪怕磕着,碰着,都能让他心疼半天。

    这十年,他到底是怎么过来的。

    朱元璋走到大孙的面前,手颤抖着,向着朱英身上的伤疤上摸去。

    临近的时候,又有些害怕。

    似乎怕弄疼了大孙,嘴唇哆嗦了几下,问道:“还疼吗。”

    朱英咧嘴一笑,道:“不疼了,早不疼了。这都过去多少年了,怎么还会疼呢。”

    “老爷子,我说的没错吧,这伤痕能否证明我说的话。”

    朱元璋眼睛看着大孙身上的伤疤,一块一块的仔细看过去。似乎想要看清大孙这些年的苦楚。

    “能,当然能。”朱元璋收回手,眼睛里充满怜惜的回道。

    朱英被这眼神看着有些别扭。

    他无法体会老爷子的那种心情。

    在这个空间里,两个大老爷们,一个光着膀子,一个看着光着膀子的人。

    似乎气氛有些尴尬。

    朱元璋当然没啥感觉,帮忙从旁边拿起衣服递过来。

    “天有些凉了,别受寒了。”

    朱英接过衣服,以他的体格,自然不存在担心风寒这些。

    现在六月的天气,虽然受到小冰川时期的影响,但也算不上冷。

    看着穿衣服的大孙,朱元璋突然回忆起关于朱英的情报。

    而在他的面前,朱英有一条很长的伤口,似乎直接贯穿到了大腿内侧。

    “大孙,你那里,没受伤吧。”

    朱元璋问这个问题的时候,颇为紧张。

    因为看到这个伤口,朱元璋才想起一个事情,所有跟朱英有关的情报里,似乎从来就没有女人出现过。

    这意味,朱英似乎不近女色。

    这不可能。

    一个十八岁,血气方刚的男人。

    不愁吃穿,有钱有人,虽说商人的户籍,在大明地位底下。

    但朱元璋并非对边疆不了解。

    那些混乱的边疆,像大孙这样的商人,地位着实不低。

    再者说了,边疆的奴隶交易很多。可在跟朱英有关的情报里,他的身边,从来就没有女性。

    是不是,那里,受了不可逆转的伤势?

    朱英听到老爷子的询问,顺着老爷子的目光低头看去。

    正是从腹部延伸到大腿内侧的那一道伤疤。

    “想什么呢,怎么可能,我这里好着呢。”

    朱英顿时炸毛,连忙说道。

    这可是他传宗接代的东西,哪怕拼杀得再是激烈,也得给保护好了,自是不能让其受到半点伤害。

    话虽如此,但朱元璋的眼神里还是有些担忧。

    大孙要真是伤了龙根...这就出了大问题了。

    “莫要讳疾忌医,若是有什么问题,咱可帮忙寻几位太医,好好的瞧瞧。”朱元璋不由说道。

    他还想着抱重孙子呢,这要是...那就难受了。

    “老爷子瞎说什么呢,我真没事。这种事情,犯不着骗你吧。”朱英无奈,他都想要脱了裤子给老爷子证明一番。

    但这般行为,委实太过于羞耻了。

    “真没事就好,咱只是担心一下。咱看你也老大不小了,赶明帮你相个好人家。”

    “成家立业,你如今年岁也算不小了,钱财不缺,也是该成家了。”

    朱元璋说道,语气带着些许的匆促。

    他的想法很简单,其他的啥也不说了,直接给大孙整个媳妇,不就什么都知道了。

    朱英无言。

    这不是讨论老爷子大孙的事情么,怎么聊着聊着,就聊歪了呢。

    他并非对女色排斥,只是因为常年奔波,一直没有稳定的日子,这才没有成家。

    成家的话,在朱英的心里,大概是等安南的局势稳定后,就差不多了。

    以现在的情况来看,估摸着也不远,大概两三年足矣。

    他今年才满二十,成家的事情,却不是太过于着急。

    “老爷子,你放心,若是遇到好的姑娘,我定然会成家的。”朱英随口说道略带敷衍。

    这种感觉,就像是前世大学毕业后,遭父母催婚一般,真是让人无奈。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还能等你自己去找,如今你父母不在,咱便帮你寻个好姑娘家。”

    朱元璋眼睛一瞪,说道。

    大孙按照年岁来算,已然十八岁了。

    在大明,一般十六岁就成婚了。

    自己现在已经六十多了,还等着抱重孙子呢。

第八十七章:那块布条

    “不必麻烦老爷子了,我应该不会在京师待太长的时间。”

    朱英婉拒道。

    他能想到,以老爷子的身份地位,肯定会帮忙在京师找个好人家。

    但他不过一介商人,一般的勋贵大户人家,哪怕你钱财再多,又怎么可能瞧得上。

    即便是真的答应了,到时候估计也没啥好脸色看。

    阶级的制度,在大明体现得非常明显,他才不愿意受这鸟气呢。

    再者说了,大明成家的流程,可不是随便定个日子就能搞定的。

    《大明律户律》规定,要想结婚,就必须经过“写立婚书,依礼聘嫁”。

    从订婚到成婚,少说也是几个月的时间。

    他哪里可以耽误这么久。

    本来这次来京师,就已经是个意外,不在他的计划之中。

    早些离开才是正道。

    朱元璋闻言一顿。

    大孙要离开京师?这怎么能行!

    “你要去哪里,这京师还不够你待的么。这茶楼的盈利,我看也足够你所需了吧。”朱元璋沉声问道。

    “老爷子,我在外还有很多买卖呢,我是行商,并非坐贾。别的不说,就单单是雪花盐的买卖,就得四处张罗。”

    朱英随手找了个借口,解释道,他当然不会说安南的事情。

    朱元璋急了,这大孙跑了,大明的皇位谁来继承?

    这要是等水落石出了,结果找不到大孙的人,那可就尴尬了。

    当然,以锦衣卫的能力,想要找到大孙的踪迹,并不算难。

    只是这些日子,朱元璋看不到大孙,这心里的牵挂怎么能放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朱元璋对于大孙的溺爱,恨不得天天在一起看着就好。

    哪能容许大孙远离。

    想到这里,朱元璋说道:“咱在宫中还是有些关系的,雪花盐的买卖,咱帮你办了,也省得你四处奔波。早些在京师安家才是正理。”

    “老爷子,你可千万别这样做,这是官盐的买卖,哪怕你是殿阁大学士,但这等事情,若是让陛下知道,恐怕会不太行。”

    朱英连忙劝说道。

    盐铁官营的税收,对于大明国库极为重要,这是随便一个大臣,就能去改变的吗。

    老爷子要是涉及到盐铁官营,以当今陛下的脾性,那可就非常危险了,指不定得出什么事情来。

    况且即便真能办成,朱英对此也没有过多的在乎。

    因为涉及到保密运输的问题,朱英严格控制了产量,每年倾销的雪花盐,远远没有达到市场饱和的程度。

    不说海外诸国,就连大明这边,也只有顶层的贵族才能享受到。

    在大明如今,更是有着一两雪花一两金的说法。

    虽然实际上没这么夸张,但也足以看出如今的雪花盐市场,供小于求的供需关系。

    然而,官盐的买卖,能值几个钱?

    雪花盐最大的利润所在,是走私啊。

    和官盐的对接,只是为了更好的掩护走私关系,大量的走私雪花盐,才是朱英商会的根本利益。

    “这个就不用你担心的,咱的心里自有分寸,总之,大孙你不能离开。”朱元璋执拗的说道。

    “老爷子,我离开只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就会回来,我在这里,还有着茶楼的生意呢。”朱英再度解释着说道。

    “你那生意,咱还能不知道,一走至少都是几年,尤其那些小国边疆,混乱不堪,出了岔子你要咱怎么活。”

    “你也这般年纪了,没必要四处奔波,钱财也够。听咱一句劝,待在京师,好生安家便是。”朱元璋苦口婆心的说道。

    他怎么能让自己日思夜想的大孙离开呢,这万万不能够。

    朱英闻言,也差不多明白了老爷子的心思。

    然而他也不想欺瞒老爷子,耐心解释道:“老爷子,这茶楼的产业,只是部分,麾下还有几百号人盼着吃喝呢,总不能置他们不顾吧。”

    茶楼的生意虽然好,但在朱英看来,这才几个钱,只是随手安置的罢了。

    比起生意来,朱英更为在乎的,还是安南开国的计划。

    朱元璋听到这话,心中冷笑。

    咱这大明,可是万万人都盼着你吃喝呢,区区几百号人算个啥。

    微微思索,朱元璋也不想跟大孙对着干。

    其实以他的脾性,哪怕是儿子朱标要是忤逆他的意愿,都会拿着棍子追着他。

    但对于大孙,哪怕有些争执,朱元璋也根本生气不起来。

    “那你跟咱说说,你是准备去哪里,又几时回来。”朱元璋问道。

    朱英心中迟疑了片刻,终究还是说道:“从京师离开后,我应当会先去一趟安南,那些的雪花盐买卖这才开始。”

    说完后,想了下又补充道:“大概需要数月的时间即可,正旦之前,我当可以赶回京师,陪老爷子过春。”

    朱英这话,也算是给老爷子一个念想和交代。

    他虽然不是老爷子的亲孙子,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老爷子对他的心意,自然能够感受到。

    他在这大明,也没什么亲人可言,如今老爷子多少也算半个亲人。

    偶尔过来京师,陪伴一下老爷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老爷子年纪也不小了,能陪一次,算一次吧。

    朱元璋听到这话,心中怎能情愿。

    一去数月,这是要让咱天天把心儿提在嗓子眼过日子么。

    心中思索。

    哼,还好没给大孙把户籍给换了,以大孙如今商人的身份,想要离开京师,首先得把路引办下来。

    到时候要是这路引办不下来,那可就不能怪咱了。

    不行,还得让锦衣卫把大孙给看好了。

    免得哪天突然跑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笑着说道:“好,你有这个心,咱也就满意了。啥时候走,记得跟咱说一声。”

    朱英听到老爷子这般说,也松了口气,说道:

    “老爷子放心,也就这十来天了。”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好,好。”

    好个锤子,知道了大概的时间,到时候咱一定让锦衣卫给你看管严实了。

    想跑?门都没有,咱还指望着,元旦让大孙成亲呢。

    明年咱就得抱重孙。

    想到这里,朱元璋笑得越发开心了。

    聊到这里,朱英突然想起一事,早前安排属下将番薯马铃薯带来,还有那跟自己身份有关的破碎布条。

    于是转而说道:“老爷子,虽然我不是你的孙子,但我感觉既然和你孙子长得像,说不准还真是一家人。”

    “当年我醒来的时候,身边也没啥东西,唯有一块小碎条,上面依稀绣着一个英字。”

    “我已经差人将那布条送来,到时候便麻烦老爷子帮忙掌掌眼。”

第八十八章:那可是孝陵(元旦快乐求订阅求月票)

    那算是朱英在大明唯一跟身世有关的东西了。

    看那布条的成色,多少也算是个富贵人家吧。

    待朱英说完,朱元璋听到这话,整个人都有些激动起来。

    “是个怎样的布条,快拿给咱看看。”朱元璋匆促着说道。

    “现在还不行,那布条被我放在西域那边呢,不过前几日,我已经安排人,将布条给带过来,到时候老爷子再帮我看看。”

    朱英说道,他对于自己的身世,没有过多的在乎。这般带过来,也只是顺手为之。

    说完后,朱英笑着补充道:“到时候,我还给老爷子准备了一个惊喜呢。”

    朱英所说的惊喜,自然就是番薯还有马铃薯,包括玉米这些产物。

    哪怕再是减产,对如今的大明来说,还是非常重要,可以拯救大量的灾民。

    “跟咱说说,那块布条是长得怎样的,是穿在身上的衣裳嘛。”朱元璋闻言,有些急不可耐的问道。

    朱英点点头:“当时从江边被父亲捞上来的时候,浑身衣裳破碎,父亲给我留了绣字那块。”

    “布条当是蜀锦制成,有金丝绣字。”

    犹豫了一下,朱英嘱咐道:“老爷子还需注意些,当年我应当是被人沉江,曾经我也托人到京师里打听过。”

    “不过洪武十五年,尤其是夏季的时候,朝廷里被斩杀的大臣实在是太多了,或许我就是因为那事才被沉江的。”

    在西域,大漠,草原有了一定的势力后。

    朱英就派人到京师来过,打听自己的身世。

    但在洪武十五年,尤其是夏季那段时间里。

    和朱英被沉江的时间差不多的时候,恰逢马皇后病重,而后驾崩。

    陛下龙颜大怒,大量的朝臣被斩杀,无数大臣的家庭破碎,满门抄斩的太多了。

    像朱英这般年岁,因为各种原因死去的太多。

    得到消息的朱英猜测,自己或许就是某个大臣家的孩子。

    在古代,为了避免悲惨的后果,将自己的孩子溺死,这般行为不在少数。

    所以从那之后,朱英也就淡了寻找身世的想法。

    假若自己是某个罪臣的子嗣,甚至是被诛九族的那种,岂不是头铁往海捕文书里钻么。

    “只有一个字吗?”朱元璋再次问道。

    他的大孙朱雄英,由马皇后带大,其中贴身衣物,都是由马皇后亲手裁剪而成。

    朱元璋清楚的记得,大孙在下葬的时候,穿的贴身内衣里,就有大妹子给大孙子绣的名讳:朱雄英。

    朱英解释道:“倒也不是,当时衣物碎裂,那个英字也剩下不多,只能依稀辨别是个英字,至于到底有多少字,这便就不知道了。”

    在内衣上面绣字,绣花,绣诗词图案这样的事情,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尤其是女子,最是喜欢。

    比如女子的肚兜,很多就是由女子自己绣鸳鸯,诗词之类。

    听到这话,朱元璋按捺住激动的心情,他有一种预感,这块布条,就是大孙身份的铁证。

    只要大孙的身份确凿无误,那么朱元璋就能将大孙带回宫里去了。

    到时候,看你这个小兔崽子还敢跟咱备懒。

    “行,今天时候也不早了,宫里还有一堆事情等着咱呢,咱就先走了,改日再过来看你。”朱元璋起身说道。

    随着朱元璋起身,朱英也起身相送。

    到了楼下的时候,朱英意外的发现,兵部尚书茹瑺,竟然还在楼下一直等候着。

    “好了,你也别送了,咱跟茹尚书一同回去。”

    朱元璋交代了一声,便随之离开。

    朱英看着老爷子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茹瑺是什么身份,那可是六部尚书,虽然说是正二品,但现在的大明可没有宰相的说法。

    算是顶尖大臣,朝廷栋梁。

    老爷子只是殿阁大学士,如今的殿阁大学士,可还没发展到永乐之后的内阁。

    除了协助陛下之外,出谋划策,批阅奏章之外,其他的权力没有丝毫。

    甚至于殿阁大学士批阅的奏章,还要经过六部尚书的审核,没有其他问题,再由陛下审核这才算过关。

    只是作为陛下秘书一般的存在,虽官职只有正五品,但地位尊崇。

    但让一个六部尚书等候,这可有点不同寻常了。

    老爷子名朱国瑞。

    这个名字在朱英看来,也算是比较普通。但老爷子姓朱,还担任大学士这般要职,说明跟朱元璋的关系极为亲近。

    和老爷子认识这般时间,朱英也能感受到老爷子的威严。

    而且看其身材,年轻时想必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这样的人物,在大明怎么可能没有记载。

    虽然朱英前世没有研读过明史,但这样一个人物,不应当没有丝毫印象。

    假名?

    朱英微微皱眉,对旁边的张伯吩咐道:“给燕王府大王子送去拜帖,明日我前去拜访。”

    从燕王府搬出来后,燕王府的大门,也不是说进就进,常规情况下,都会提前把拜帖送过去,这是礼节。

    朱高炽经常出入大内,想必对于殿阁大学士,应当比较熟悉,找他询问一下,大概就能知道老爷子的身份了。

    离了茶楼,朱英在京师的街道上向院子里走去,身后张伯跟随。

    如今的京师,算是整个大明,甚至于全世界来说,都是最为繁荣的地带。

    现在的秦淮河比后世宽阔许多,秦淮两岸人烟稠密、高楼林立、粮船云集。

    街道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有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坐轿的家眷、问路的游客、行乞的老人、背篓的僧人等,可谓是男女老幼、官商士绅无所不有。

    轿子里的豪门贵族傲气自矜,酒楼上的纨绔子弟肆意狂欢,街上的小贩不停地叫卖着东西,小巷子边上的残疾老人静静等待别人的施舍。

    朱英拿出几个铜板,放在残疾老人的破碗里,在一声声道谢声中离开。

    京师的乞讨,要比其他地方来得更加文明。

    出了京师,若是遇到其他乞丐,朱英可不敢施舍。

    一旦施舍,必定无须多久,就会被一群乞儿围上。

    “爷爷,我要吃糖葫芦。”

    “好,乖孙儿,爷爷给你买。”

    旁边不远,一堆爷孙俩的对话,引起了朱英的注意。

    听完后,朱英突然就想起了老爷子。

    对于老爷子,朱英心中总是有些愧疚,如此大年纪,却总是把心思寄托在自己的身上,这给了朱英很大的压力。

    他怕老爷子陷入太深。

    又想到刚才老爷子的威风,连兵部尚书都得作陪,朱英不由觉得有些可惜。

    老爷子目前看来,啥也不缺,唯独对于亲情极为缺少。

    “也不知道老爷子家中几口,总是这般自己独自出来,也没个子女陪伴。”

    朱英微微叹息。

    比六部尚书还要来得强势的老爷子,也算得上是位极人臣了。

    这个年纪,老爷子应当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却总是一幅孤苦无依的模样,真是叫人可惜。

    总不能自己去冒充他的大孙吧,也不知道老爷子是否有了老年痴呆。

    自己从水里被捞出来,他的大孙子明明葬在.....

    忽然,

    朱英就僵住了。

    他仔细回忆,就想起老爷子曾经说过,他的大孙子是葬在钟山附近。

    钟山,那可是孝陵所在。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4910/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 作者:执笔见春秋所写的《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为转载作品,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介绍:
洪武二十五年,朱英来大明第十年,于西域创下偌大基业。
燕王府中,朱英和后世永乐大帝朱棣相谈正欢。
时日四月二十五,大明太子朱标薨。
朱英随朱棣南下京师吊唁。
朱棣:可恶至极!没想到竟是本王亲手送他上位。
朱元璋:老四是个好孩子,把大孙给咱送来了。
朱英:日月光辉之下,皆我大明江山!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