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宋吹TXT下载宋吹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宋吹全文阅读

作者:花花和尚老道     宋吹txt下载     宋吹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百三十七章 武林大会五十九

    陈抟老祖仙逝后,其血裔陈踏法正式开创道教华山派并受到宋太宗赵光义册封为明月教主,成为华山派开山掌门人,先后历经陈云科、陈仁书、陈易承、陈露信、陈梦亮、陈子确、陈法然、陈道易、陈空化、陈添灵、陈归忆、陈德兴、陈公旺、陈宏登、陈帅录等共十七代掌教的传承,虽然历经千年但是道脉永续、道宗传承从没中断。

    公元1268年华山派第六代掌教仁君先师陈露信道长来到福建泉州传扬道法,因道法高深深受闽粤善信喜爱,善信们自发建设道观《希夷宫》(泉州市旧城区东北部)华山派的道法便在闽粤之地生根发芽并跟随着当地的信众们一起漂洋过海来到了东南亚各国,直到现在东南亚各国供奉陈抟老祖的华侨信众不计其数。

    在蒙古人的支持下,全真七子之一广宁子郝大通在华山创建全真华山派。为了区分两派之别华山派改称呼为老华山派。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公元1268年华山派第六代掌教仁君先师陈露信道长会远走闽粤了。

    此时的老华山派正值如日中天,历任掌教皆接受朝廷的册封,如今的掌教正是被朝廷册封为太极先生的陈云科。

    此时道教各流派之中,唯有天师道与华山派不相伯仲,故此,刘混康飞鸽传书遍邀各流派,自然也不会拉下华山派。

    华山派接到刘混康的飞鸽传书有点不以为然,觉得祖师天降纯属无稽之谈,但是以刘混康在道教的地位,华山派也不得不派出一个代表算是给其一个面子吧,于是真传弟子华斋就这么被派了过来。

    华山派是属于隐仙派,一心潜修不问俗事,派个真传弟子也算可以了,但是这人和事啊就怕比较,人家天师道小天师张继先亲自带队,倾巢而出,一下子就把华山派给比了下去,所以当刘混康看到华山派只来了一个真传弟子,心里是相当不快的,看看人家天师道,再看看你华山派,这分明是看不起老道我啊!

    到了刘混康这样的岁数,喜怒早就不行于色,脸上笑呵呵,却在安排张安安与道家众人见面的时候,将华斋排除在外了。

    刘混康的理由是与师祖见面的都是各门各派能做主的,你华斋又不是华山派掌教,什么主都做不了,安排你与师祖见面,反而会让师祖觉得是对他老人家的不尊重!

    华斋本来就不相信什么师祖,这年头,江湖骗子多如过江之鲫,如果不是掌教考虑要给刘混康一个面子非要将自己派来,自己来懒得跑一趟。如今不见就不见呗,自己正好乐得清净。

    可是随后清净的华斋坐不住了,随着道家弟子口中流出的关于师祖的种种传闻,还有其后的雷电小实验、神器火枪,无不证明了师祖就是师祖,绝不是在招摇撞骗。

    自从雷电小实验出现后,华斋也从其他道家弟子口中了解了一下,并亲自做了实验。

    关于雷电对于道家的重要性,前文已经说过了,如今被道家认为只有上天才能掌控的雷电居然可以人为制造,这已经完全颠覆了华斋的三观,而且师祖张安安的那番道便是万物规律的言论,更是令华斋深深信服。

    至此,华斋已经完全信服了,立即飞鸽传书回华山。

    其后令华斋更加坐不住的是三清院更是将华山派排斥在外。

    三清院的利益对于像华山派这种隐仙派来说,其实不是重点,但是三清院在师祖的指点下,对于道的探索和研究才是华山派最关心的。

    华山派潜心修道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探索大道,以求成仙得道!

    华山派还在研究如何成仙,人家三清院已经在师祖的指点下,林灵素等人已经高嚣着要屠神了!这高下一眼就能分辨了!

    华山掌教还没赶来,华斋却已经不愿意再等了,之前清静无为,那是利益不够大;现在嘛,要主动出击了。

    华斋向刘混康据理力争,却被刘混康轻轻一句话给弹了回去,等你华山来个能做主的再说吧!

    而且刘混康还告诉华斋,由于你华山掌教至今还未赶来,师祖很生气,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其实是刘混康很生气,觉得自己被华山派看轻了,推到了张安安身上,但是华斋不知道啊。

    华斋以己度人,觉得换成自己也会很生气,师祖驾到,华山掌教却迟迟不来,这分明就是没把师祖放在眼里啊,这个态度大有问题啊!就算掌教稍后赶来,只怕也难以取得师祖的谅解!

    华斋觉得自己身为华山派弟子,应该在师祖面前积极表现来改善师祖对华山派的看法。

    所以当师祖要召开武林大会的时候,华斋一改往日懒散的作风,是道家弟子中第一个报名的,而且在得知要与各国武士进行生死战的时候,主动向刘混康请缨。

    华斋的主动请缨算是解了刘混康的燃眉大急。

    参加武林大会,道家弟子很积极,可是一听说要进行生死战,这些弟子就有些退缩了。

    武林大会说白了,就是给武人一个小小的上升通道,这对于武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可是对于背靠权贵,现在又有师祖指点的道家弟子来说,那就是个鸡肋,之所以踊跃报名,那完全是照顾师祖的面子,进行生死战那就没什么动力了。

    而且不光是报名的道家弟子不愿意,就是各流派的高层也不愿意啊,刀剑无眼,功夫低的上去就是送人头,不但折损了弟子,还丢了师祖的脸面;功夫高的都是各家辛苦培养出来,万一折损了,这还不得心痛死啊!

    于是,武功低微的弟子被劝退了,别上去送了人头不说,还丢了师祖的脸面连累师门;武功高强的,各派高层舍不得,有些小流派就靠着这一两个高手撑门面了,折损了怎么办?

    可是不出人又不行,据可靠消息,佛门已经召集了大批的俗家弟子,其中不乏成名已久的高手,要是被佛门比下去了,道家是绝不能忍受的,所以甄选高手出战,成为了刘混康的当务之急。

第七百三十八章 武林大会六十

    华斋的主动请缨让刘混康眼前一亮,有道是贵精不贵多,华斋正合适。

    首先,华斋是华山派真传弟子,这身份就足以代表道家。

    其次,华斋的身手好啊,高手中的高高手。

    因为造神运动,陈抟老祖算是响彻了神州大地,华山派更是陈抟老祖的亲传,在普通人眼里,华山派弟子那都是神仙的弟子啊。

    名声是个双刃刀,你在享受名声带来的光环的时候,也得承担名声带来的负面作用。

    比如华山派,门下弟子行走江湖,那是万人敬仰,这可是神仙门下,但是总有那么一两个不开眼想要踩着别人出名的出来挑事。

    有道是没有三分三不敢上梁山,这些出来挑事的,基本上都是武艺高强之辈,如果华山弟子不敌,那么连陈抟老祖的名声也会受到牵连,神仙的弟子居然干不过普通人,那么这个神仙也不过如此!

    还好华山派是隐仙派,门下弟子不怎么在江湖上走动,但是你也架不住别人找上门来啊。

    人家都上门蹬鼻子上脸了,你难道报官吗?先不说届时能不能出去报官,就算能官府赶来,只怕人都凉了。

    再说了,神仙门下居然还要靠官府解决,顿时就会让人看轻一眼。

    所以道家各流派都会竭尽全力培养一个或几个武艺高强的真传弟子,专门应对这种情况。这也是为什么道家一听要生死战,就舍不得门下弟子了的最主要原因。

    那些外出行走的弟子,更是将武艺列到了第一位。

    像张怀素、林灵素这些一人行走江湖的,都有着一身的好武艺。要知道如果武艺不行,被人按在地上一顿胖揍,那什么高人形象就都没有了,还如何招揽信徒?

    华斋便是华山派精心培养的真传弟子,有着高强的武艺,以绝对的武力打退了前来华山挑衅的好几波江湖人士,其中更是以一人独战恶贯满盈的华山七寇名动江湖。

    当张安安还差一个人选的时候,向刘混康要推荐。

    刘混康暗道一声幸亏自己早有准备,立即将主动请缨的华斋给推荐了出来。

    这一战终于轮到了华斋,因为之前花荣有了出色的表现被张安安当众招揽入府,急于在师祖张安安面前表现的华斋也终于有了计较。

    华斋这个人比较懒散,平时就喜欢安安静静地呆在道观静修,所以根本就不知道花荣早就被张府预定了,还以为花荣是凭借着上一场的出色表现打动了师祖,决定效仿,希望能引起师祖的重视。

    这次是轮到华斋出比试方式,但是华斋觉得这样就算是胜了也平平无奇,不会引起师祖的关注,况且华斋对自己有着绝对的信心,所以来到擂台之后,向着对手修不奇拉傲然表示,之前你们肯定觉得骑射按照花荣的方式来,输得有点冤,如今我也不占你们得便宜,这一场,你们来提议!

    华斋此话虽然说得大气,但其实是个小小的话术。

    在这么重要的节点,华斋可不敢托大,万一输了,不但自己的性命不保,还丢了师祖的脸面,本来就已经不受师祖待见的华山派就更不受待见了。

    华斋很鸡贼地说了提议,这就和之前花荣提议一样,最终还是需要萧奉先点头的。

    如果辽人选了一个华斋没有把握的比试方式,那么华斋自然会有各种理由来否决。

    现在就看辽人是怎么选了!

    在辽人眼里,这是宋人大方地让出了选择权,不由大喜。

    修不奇拉原本很忐忑,之前四战两胜两负,战平了,那么这一场比试就尤为重要了,但是这一场轮到了宋人选择比试方式,这就很让人着急了。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擅长的地方,自然也有不擅长的地方了,就像之前的晁盖,谁敢说晁盖不能打,但是偏偏遇上了相扑,还是宋式,结果就直接跪了。

    修不奇拉在上擂台的时候,就已经在心里祈祷了,不求宋人选择一个自己最擅长的(那是不可能的,修不奇拉觉得自己擅长得,宋人就没几个人会),只求宋人千万不要选个自己听都没听说过的方式。

    如今,修不奇拉感觉天神收到了自己的祈祷,不然面前的这位宋人道长怎么会脑袋像是被马踢了一样,居然会放弃如此巨大的优势,让出了选择权?

    在这一刻,修不奇拉感觉自己是受到了天神的眷顾,顿时信心百倍,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套马!”

    套马是游牧民族在牧马的时候发展出来的一项技能,骑手持约3米的竹竿,竿顶扎一绳环,环的大小能套住马头为宜,又或是骑手手持打着活结的绳索,让烈马疾奔,骑手纵马飞驰追赶,至适当距离时即迅速套马,以先套住马头、拉住烈马者为胜。

    套马可以说是游牧民族的基本技能,甚至在军队击溃对方追击逃兵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游牧民族对套马术很重视,军中甚至流行起了一个非常残忍的游戏-放风筝!

    军队在打草谷的时候会驱赶手无寸铁的边民四处逃散,然后手持套绳的骑手会策马狂奔,用套绳套住奔跑的边民,利用烈马的速度,将被套住的边民犹如风筝一般飞起来,这个时候,骑手会挥刀砍断绳索,其他骑手便会策马而上,用手中的套绳套住下坠的边民,利用烈马的移动速度,将人重新放飞起来,如此周而复始,直至失手为止。

    这个游戏非常的残忍,被放风筝的百姓死亡率高达九成九,侥幸活下来的那也是重伤在哀嚎中痛苦死去。

    修不奇拉便是凭借着一手漂亮的放风筝技术在军中脱颖而出,被萧奉先看中的。

    不过在现在这种场合,修不奇拉可不敢提出放风筝,不然很有可能被愤怒的大宋军民给活活打死,甚至那个现在与萧大王谈笑风生的男人,会像在天宁节大宴上打死也速达达一样,掏出那个神器火枪,一枪把自己给轰杀了。

    所以,修不奇拉提出了套马,这是放风筝的技术基础,而且缺马的宋人必定不精于此道。

第七百三十九章 武林大会六十一

    辽人提出套马,华斋微微一笑,指出套马需要广阔的场地,比拼的是对绳索的运用,不如干脆一点,你我双方就在这擂台上,以人为马,套住对方者胜出!

    华斋很有把握,虽然中原大地缺马,对套马十分的陌生,但是套马本质还是对绳索的运用,而华山派便是以鞭术闻名于天下,甚至到了现代,华山鞭术更是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绳索是人类最古老的工具之一,远古时候,绳索便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甚至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绳索还肩负了文字的部分功能-结绳记事。

    华山派是属于道教隐仙派,而隐仙派可以说是道教中最神秘的流派,是文始先生(尹喜)所创。

    据说当年老子西出函谷关,紫气东来三万里,史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在古代,想要通关,是要有通关文牒的,就和如今的护照是一个意思。

    老子很明显没有通关文牒,关令尹喜是有权将老子抓起来的,不过关令尹喜见老子一路骑着青牛走来,自带紫气,可见不是凡人,于是提出了“强为我著书”,于是便有了《道德经》!

    看到了《道德经》的关令尹喜当即要拜老子为师,可惜被老子拒绝了,于是只能大手一挥,将老子放行。

    老子走后,尹喜将《道德经》反复拜读,越读越觉得深奥,直接官都不做了,回家研究《道德经》去了。

    研究了数年《道德经》后的尹喜有所得,写下了《关尹子》九卷,并创建了文始派,是道教最早的流派。

    一开始这只是一群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并无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于是就有一群更为激进的人提出,喧嚣的城市、密集的人群,已经破坏了道的存在,唯有隐居人迹罕至的山林,才能更好地探索大道,这就是隐仙派的由来。

    隐仙派可以说是一个自发组成,比较松散的群体的总称,不受世俗的约束,甚至回避帝王的诏见,一心扑在探索大道的路上,也因此显得神秘非常。

    隐仙派可以说是由一群真正的隐士组成的,众所周知,做隐士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先不是这毒蛇猛兽,光是吃喝拉撒睡就很难一个人能搞定,探索大道虽然重要,但是前提你还得活着。

    因此,一个真正的隐士不但要有超凡的武力来应对山林中随时会出现的猛兽,还得有着丰富的知识来分辨各种食物来源以及出现各种意外状况如何应对,妥妥的荒野求生,这也是为什么在世人眼里,隐士和高人是挂上钩的,没点真本事是真做不到的。

    隐仙派行事低调,世人对其了解甚少,最广为人知的便是被称为隐仙六祖。

    始祖:太上老君→二祖:文始先生(尹喜)→三祖:麻衣子(李和)→四祖:希夷先生(陈抟)→五祖:火龙先生→六祖:张三丰。

    希夷先生(陈抟)便是隐仙派五祖,其门下弟子自然也是继承了其衣钵,但是隐居山林的苦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于是其血裔陈踏法便开创了华山派。

    荒野求生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的,大家一起抱团成立个门派吧,再培养点得力弟子来分摊一下杂务,自己不就是能静下心来探索大道了。

    此举虽说有违隐仙派的教义,但也是不是办法的办法。

    华斋便是华山派全力培养的真传弟子,主要工作就是处理各种杂务,以便掌教及各位师长能安心探索大道。

    华山派的传承来自陈抟老祖,教中的典籍自然也是传承自隐仙派,其中就有一部典籍是记载了绳索的运用。

    隐仙派的典籍可以说是一部荒野求生大全,因为只有保证传人能在恶劣的荒野生存下来,才能再谈其他,而绳索作为人类最早也是最原始的工具,自然是被着重讲解了。

    在荒野求生中,绳索至今还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对于隐仙派这种几千年来一直在荒野求生的流派来说,绳索更是最为重要的工具,没有之一。

    在山林里,你也许找不到其他工具,但是制作绳索的原料在山林中那是唾手可得,也就是说你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随时可以在山林里制作出一条绳子来,这一点尤为重要。

    有了绳索,下面自然是如何运用了,比如利用绳索捕捉野兽又或是设置陷阱等等,这在隐仙派的典籍中都有着详细的介绍,陈抟老祖更是留下一套华山鞭术,可以说是将绳索运用到了极致。

    华斋作为华山派真传弟子,自然将华山鞭术勤学苦练,虽然距离陈抟老祖的所谓大成还有一段距离,但也已经是惊世骇俗了。

    辽人提出套马,对于华斋来说,也就是绳索的一种运用,不由大喜,辽人这是自己撞到枪口上来了!

    华斋提出以人为马,辽人也没有异议,反而认为很合理,于是在中人智清大师的一声“开始”后,双方各持一绳挥舞了起来。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根绳子在华斋的手中犹如游龙一般,围观的百姓是纷纷鼓掌叫好,但是落到懂行的人眼中,却都不免皱起了眉头,修不奇拉更是大喜,华斋虽然舞得好看,但是其手法却是暴露了其是个菜鸟。

    修不奇拉本来还是有点担心的,听说神州大地能人辈出,奇人异士层出不穷,看之前华斋信心满满的样子,难道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无所不能的奇士?

    现在华斋一出手,立即就暴露了其就是个一知半解的半吊子,俗话说“满罐子水不响,半罐子叮当响”,原来这就是华斋的底气!

    修不奇拉彻底放心了,一改守势,手中的长绳一抖,如同一条毒龙缠向了华斋。

    修不奇拉这一抖,没有几年的苦功是绝对抖不出来的,而且后招绵绵,如影随附,这是修不奇拉苦练了八年的绝技,就是在草原上也很少有人能躲过,更不用说华斋这个菜鸟了。

第七百四十章 武林大会六十二

    场面也如修不奇拉所预料的一般,华斋躲避得很狼狈,手忙脚乱,但是却总能在千钧一发之际堪堪避过修不奇拉的必得一击,大概是其今天的运气好吧。

    修不奇拉决定与华斋再拉近点距离,使用自己最为拿手的套中套绝技,修不奇拉相信就算华斋今天的运气再好,也决计逃不出自己的五指山!

    华斋在修不奇拉的不断逼迫下,果然与修不奇拉越来越近,就在修不奇拉以为大局已定的时候,大喝一声:“中!”,却突然脸色大变,痛苦地眼珠子都突了出来,手中的绳子也掉落在地,双手捂着裆部,缓缓地倒下,神情充满了愤慨与不甘!

    修不奇拉愤概与不甘来自于对手的不讲武德,导致了自己在胜利的边缘倒下了。

    场外的辽人也是纷纷叫嚷着,指责华斋违规,宋人也是一脸的尴尬,敌人虽然倒下了,但是胜的有点那个,自己也不好意思鼓掌啊!

    华斋却丝毫不受影响,手上一抖,手中的绳子在修不奇拉倒地的那一刻缠了上去。

    就算是张安安帮亲不帮理,但现在的这种情况,张安安脸皮再厚也说不出华斋获胜的话来啊。

    萧奉先安抚住了身边那些骚动的手下,有些愤怒地看向了张安安,这个事,怎么说?

    这个时候,赵默默来到张安安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张安安顿时就有了主意。

    赵默默地眼光是多么的毒辣,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华斋的那一脚上面,赵默默却注意到了华斋最后捆住修不奇拉的那一抖。

    华斋的这一抖,看似简单,其实难度非常的高,手法、时机的把握缺一不可,绝不是个半吊子能做得到的,再联想到闻名天下的华山鞭法,赵默默顿时就清楚了,华斋的套术不在修不奇拉之下。

    不过赵默默也想不通,华斋明明可以光明正大的获胜,却又为何选择了如此有争议的一脚。

    赵默默想不通没关系,知道华斋此举必有深意,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给华斋一个出声的机会,于是上前提醒张安安。

    赵默默的忠心,张安安是绝对不信的,但是赵默默的眼光,那还是非常有保证的,于是张安安站出来表示,不妨听听华斋是怎么说的,如果其说的没理,我们再谴责也不晚!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张安安的袒护之心了,就算是没理,谴责一下,罚酒三杯,下不为例!

    得到指示的中人智清大师跑上了擂台,大声询问华斋,为何违规?

    华斋一脸茫然,我违规了吗?我这是跟辽人学的,辽人做得,我做不得?这世上没有这个理!

    智清大师虽然也有心偏袒华斋,但是面对华斋如此的回答,在大庭广众之下也不好公然袒护,只能表示自己这个中人看得明明白白,并反问修不奇拉什么时候出脚了?以致于你华斋有样学样!

    华斋表示自己不是跟修不奇拉学的,而是跟达不赖学的。

    华斋转身面向了张安安和萧奉先所在的看台,大声表示,之前达不赖与花荣的骑射比试,目标明明是各自的铜钱,达不赖却直接射向了花荣的面门,分明就是要取花荣的性命,失手后又故意碰倒了所有障碍,还以法不禁止即可为理由,那么达不赖能做,弟子为什么做不得!弟子与修不奇拉的比试规则中也没有规定了不能用拳脚啊!弟子与达不赖唯一的区别就是花荣躲过了,而修不奇拉没躲过,还请师祖明鉴!

    达不赖射出的一箭是直奔花荣的面门还是铜钱,张安安是没看出来,但是萧奉先一边的高手都看得出来,也都明了达不赖的那点心思,现在被华斋当众点出,不由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也没人再喊华斋违规了,实在是华斋基本上就是照搬了达不赖的做法,区别就是达不赖失败了,而华斋成功了。

    而此时场外的观众也在一些高手的解说下,了解到了之前花荣与达不赖一战的凶险。

    高手们更是表示,华真人乃华山派真传弟子,华山派又以华山鞭法闻名于天下,而鞭子本来就是从绳子发展而来的,因此华真人不是真的不通套术,从华真人最后套住快要倒下的修不奇拉就可以看出华真人是精于此道的,华真人这完全就是为花荣在出一口恶气。。。

    众人分析得很到位,华斋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之前达不赖的所作所为惹怒了华斋,这才有了故意让出选择权然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而且这么做,还能赢得师祖的关注,这一点对于现在的华斋和华山派来说,很重要!

    果然,当张安安了解了华斋的真意后,咧着大嘴笑得合不拢了,当众给出了评价:“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深合吾意!”

    而此时的华斋又出来表示,如果辽人觉得自己胜之不武,规定好所有的细节再比一场!

    华斋这么一说,张安安更喜欢了,当即指示华斋,好好地再比一场,堂堂正正地赢下比赛,师祖我有重赏!

    华斋等得就是张安安得这句话,当即向张安安表示只要自己堂堂正正地赢下比赛,还请师祖准许华山派加入三清院,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

    对于华斋的这个要求,张安安更满意了。

    张安安刚才一激动,许下了重赏,心里就有点忐忑了,万一华斋这小子开口向自己要个仙术什么的,自己该怎么办啊?可是话已出口,而且是在这种场合,断无收回的道理。

    如今华斋很识相,只要求华山派能加入三清院,这对张安安来说,完全就是一句话的事,避免了张安安的尴尬,不由对华斋更满意了,当即指示刘混康和林灵素等华山掌教来了之后,就把此事第一时间办了。

    萧奉先一方原本以为自己已经输了,现在华斋表示再赛一场,这无疑是给了萧奉先一个翻本的机会,萧奉先岂有不答应的道理,况且是在萧奉先一方还有一个高手没出的情况下。

第七百四十一章 武林大会六十三

    萧奉先一方又不是神仙,能掐会算,会知道今天的比试萧大王会因为怕张安安上头,临时起意,和张安安更改了比赛规则,所以这上场的五个选手都是以武力值为优先的,其他的诸如相扑、骑射、套术都是属于第二技能。

    说起套术,萧奉先一方还有一个高手,不过此人的武艺一般,所以没有上场,如今华斋要堂堂正正地以套术再比一场,辽人觉得翻本的机会来了,呼死乌更是当仁不让地出列了。

    在呼死乌的眼里,修不奇拉的套术完全就上不了台面,和自己比,那就是天与地的区别,也就是这小子仗着有几分蛮力这才压自己一头,要说玩技术,自己是他祖宗。

    呼死乌来到擂台上,与华斋及中人智清大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规定了很多的细节,基本上可以说完全摒弃了武力等其他因素,只剩下技术的比拼。

    中人智清大师在擂台上大声宣读了长长的比试细节,然后宣布比赛开始!

    套术其实说白了,就是鞭法中的缠字诀,对于精通华山鞭法的华斋来说,根本就没有难度。

    此时华斋既然决定要堂堂正正地赢下比赛,自然不会像之前一样藏拙,一根绳子在华斋手中犹如活过来一般,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最令人称奇的是,当绳子落到地上的时候,竟然会突然弹起,有两次都差点缠上了呼死乌的小腿,虽然被呼死乌侥幸躲过,但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局面已经完全被华斋控制住了,呼死乌的落败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华斋一出手,呼死乌便知不妙,这简直和之前判若两人,华斋哪里还是个菜鸟,分明就是在扮猪吃老虎,你有这技术,赢下修不奇来完全就是分分钟的事,为什么要用那么下三滥的手段?呼死乌想不通。不过此时场上的形势也容不得呼死乌多想,只能全力应付着华斋的攻势。

    华斋手腕一抖,半空中的绳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圈,如同浪涛般向着呼死乌套去,之前修不奇拉引以为傲的套中套与之一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呼死乌从一开始就被华斋以精妙的鞭法压得毫无还手之力,一边在心中吐槽修不奇得背成什么样,才能遇上这么一个对手,还千挑万选选了个对手最拿手的,一边手忙脚乱地躲避着,手中的那根绳子除了一端被呼乌死紧紧地抓在手心,整根绳子随着呼死乌不断躲避的身影在地上拖出一条长长的黑影。

    华斋步步紧逼,不断挤压着呼死乌的闪避空间,期间甚至有几次计算了提前量,但都被呼死乌手忙脚乱地躲避了,引得观众是一片叹息之声,纷纷感叹呼死乌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华真人这般精妙的招数都被其凭着运气避过了。。。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华斋已经胜券在握,呼死乌手中的那根从开场至今一直被拖在地上的绳子突然从地上弹起,在华斋的身后犹如一条毒蛇缠向了华斋。

    呼死乌能在萧奉先身边必非泛泛之辈,自然也是有两把刷子的,不过华斋一出手,呼死乌就知道华斋的技巧远在自己之上,自己万万不是其对手,但是这场比赛又是那么得重要,认输是不可能得,那么如何败中求胜就成为呼死乌的考虑。

    呼死乌知道机会自己只有一次,还必须是出其不意,自己才有一丝胜算,所以从一开始,呼死乌就不曾出手过一次,因为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自己只要一出手,以华斋的实力绝对能看出自己的真实水平,那么自己也就失去了出其不意的机会。

    呼死乌假装从一开始就被华斋逼得手忙脚乱以致根本就无力还手,营造出自己技不如人,苦苦支撑的假象,不然这个世上岂有运气这般好的人,每次都能堪堪避过对手精心计算的绝杀。

    当华斋步步紧逼,呼死乌知道机会终于来了,因为此时自己的绳子的一端已经在华斋的身后了,这个时候,自己突然暴起发难,华斋除非身后长眼睛,否则绝难避过自己一击!

    呼死乌一直在隐忍没有出手,华斋虽然看不出呼死乌的真实水平,但是可以判断呼死乌必有后招,因为呼死乌几次都是堪堪避过了自己精心计算的绝杀,不管是其的运气也好,还是藏拙也罢,这都需要华斋打起十二份的精神。

    华斋是有传承的,陈抟老祖所创的华山鞭法是对于隐仙派众多前辈对于绳索的运用的汇总。

    华斋精于华山鞭法,自然知道不管是什么鞭法,如果要发劲,都必须通过手腕,只需盯着对手的手腕便知其下一步动作,这也是华斋敢步步紧逼最主要的原因,要知道这场比赛对于华斋而言,同样很重要,华斋可不想因为自己的大意留下遗憾!

    从呼死乌堪堪避过华斋几次经过精心计算的绝杀之后,华斋便知道呼死乌的身法堪称一流,那几次的精心计算已经是华斋的极限了,照这样的趋势,自己想要堂堂正正地胜过呼死乌很困难。

    不过,呼死乌至今不曾出手,也给了华斋希望。

    华斋知道呼死乌一定是在等自己出现失误,想一招必杀,直接锁定胜局。

    华斋决定利用这一点,看似步步紧逼,其实一直不曾放松过警惕。

    果然,呼死乌终于忍不住,手腕悄悄一抖,华斋便知道呼死乌已经发动了。

    华斋敢越过安全线,让呼死乌的绳子一端在自己的身后,自然心中已经有了对策。

    在场外众人的惊呼声中,华斋手中的绳子突然改变方向,向着身后飞去,与缠向华斋的绳子紧紧缠在了一起。

    这是华斋千方百计才营造出来的机会,华斋当即连续抖动手腕,将手中的绳子与呼死乌的绳子越缠越紧。

    华斋这一招很有名堂,叫做捆仙绳,意思就是一旦缠上了,就算是神仙也再难逃脱!

第七百四十二章 武林大会六十四

    华斋几个旋转,拉开了与呼死乌的距离,而彼此手中的绳子已经紧紧地缠在了一起。

    华斋在游走的同时,手中的绳子也呈现出了波浪状,一波又一波地卷向了呼死乌。

    呼死乌知道自己中了华斋的计,但是无论如何想不通,华斋究竟是如何识破自己的意图的,如果说华斋是听到了场外观众的惊呼声才发现的,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为华斋如果是在这个时间段才开始化解的话,肯定是来不及的,华斋唯有在自己发动的一刹那同时动作,才能化解得如此从容,而且从目前场上的情况来看,这分明就是华斋最想要的。

    不过形势已经来不及容得呼死乌多想了,华斋已经开始发动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而呼死乌由于双方的绳子已经紧紧缠在一起,已经失去了躲避的空间。

    呼死乌之前能避过华斋的进攻,那是因为擂台很大,呼死乌有着广阔的闪避空间,但是现在嘛,除非呼死乌撒手,否则双方紧缠在一起的绳子已经限制了呼死乌的闪避空间,甚至此刻的华斋还能利用绳子传递过来的力道来影响呼死乌。

    可是呼死乌能撒手吗?答案肯定是不行啊。

    华斋不是花荣,没有夸下海口,呼死乌如果撒手了,那就代表了呼死乌失去了继续比赛的资格,中人智清大师会立即上来宣布华斋胜出。

    这就是华斋想要的结果。

    不过华斋此举也是一把双刃剑,限制了对方的同时也限制了自己,将双方直接拉入了技巧的比拼,如果呼死乌的技巧在华斋之上,那么华斋就算是作茧自缚了,这也是华斋没有在一开始双方商议细节的时候,直接提议用这种方法来比拼技巧,因为那个时候,华斋对于呼死乌的技巧还不清楚,一旦规定死了,华斋是很吃亏,身法等优势也就无从发挥了。

    现在经过了一番试探,尤其是呼死乌的出手让华斋看破了虚实,那么这个方法对于华斋来说就很有利了。

    而且,在比赛中途缠上对方的绳子拉入这样的比拼,对于华斋来说,主动权在自己手上,万一呼死乌扮猪吃老虎,华斋也能及时松开双方缠着的绳子再利用身法优势寻找机会。

    至于说呼死乌能不能解开缠着的绳子,那就要看呼死乌的运气了,因为这是华山鞭法中特有的捆仙绳手法,就算是道教中人也很少有人了解,毕竟鞭法是个冷门技能,也就是隐仙派比较重视一些。

    呼死乌的运气明显不再了,试了几次都没有解开缠着的绳子,反而越缠越紧,其实就算呼死乌解开了又能怎么办?华斋能缠上一次,难道就不能缠上二次、三次?

    华斋手腕发劲,绳子形成波浪向呼死乌卷去,这个时候的呼死乌也知道除了硬拼没有退路可言,使出了浑身解数来化解。

    到了这个阶段,就已经进入了纯粹的技巧比拼了。

    呼死乌在这方面的天赋也算是极强的了,甚至可以说还在华斋之上,但是华斋是有传承的。

    传承泛指对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

    华山鞭法乃陈抟老祖所创,是陈抟老祖集隐仙派千百年来历代门人对于绳索的运用的汇总,可以说是隐仙派几十代人的心血结晶。

    再反观呼死乌,天赋虽强,但缺少传承,完全是靠着天赋自己在摸索,人力时有穷尽,一个人的努力又如何能比得上几十代人的传承!

    呼死乌左闪右避,却还是被华斋抓住机会,手上一发劲,将因为闪避而下盘不稳的呼死乌拉近了三尺,而此刻三个连环圈已经封死了呼死乌的所有空间。

    看着三个连环圈当头套来,呼死乌也知道大势已去,自己是无论如何化解不了了,只能长叹一口气,束手就擒!

    “胜了!胜了!”场上的形势一目了然,都不用中人智清大师上去宣布,场外的观众便已经开始了热烈的欢呼!

    不过该走的程序还是得走一遍的,智清大师上了擂台,高声宣布华斋胜出,为这次武林大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面对仙尊之子,萧奉先也不敢赖账,但是就此将象征着契丹后族萧氏权势的黄金马鞭输出去,萧奉先还是非常舍不得的。

    华斋胜了,张安安里外的面子都有了,心里那份痛快就别提有多爽了,看着萧奉先有点舍不得的样子,不由笑骂道:“一根小小的马鞭,就算是金子做得,也还没放在本公子的眼里!你还是自己留着吧!”

    萧奉先闻之大喜,萧氏的这根马鞭,也就是遇到仙尊之子了,不然的话,就算是辽皇也得动心啊!

    看着萧奉先小心翼翼地将黄金马鞭踹回怀里,张安安这才反应过来,我靠,这绝对不是一根普通的黄金马鞭,不然萧奉先就算是再穷,也绝不会看得如此之重!

    不过此时的张安安虽有不甘,但话已出口,也不好再反悔,于是向萧奉先说道:“不过你得答应本公子一个条件!”

    别说是一个条件了,就算此时张安安说十个条件,只要是萧奉先能做到得,那就绝不含糊,当即回道:“公子请说!只要在小王能力范围之内,无不从命!”

    张安安要萧奉先答应自己一个条件是觉得自己有点吃亏了,搞点平衡,至于说是什么条件,就连张安安自己都没想好,没想到萧奉先问都不问就应了下来,那根马鞭得贵重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时之间张安安也觉得自己也没什么需要萧奉先的,但是不提个要求吧,又觉得对不起自己,于是说道:“本公子希望你在迎回骸骨一事上全力配合,若是出了问题,本公子唯你是问!”

    萧奉先原本还是有点忐忑的,怕张安安提个过分的要求出来,所以补充了一句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现在一听张安安的要求居然如此简单,当即应承了下来,还当即从怀里掏出了那根黄金马鞭,高举过顶,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声说道:“传我萧氏令,凡大宋僧、道在我大辽境内收集骸骨,各族需全力配合,不得阻拦,违者族之!”

    在场的所有契丹武士纷纷跪下:“遵萧氏大王令!”

    到了这个时候,张安安这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一件什么样的宝贝,懊恼之余也是一阵后怕,这要是自己输了,自己得赔一件什么样的宝贝才能抵得上这根黄金马鞭啊?

第七百四十三章 掠夺东南一

    轰动京城的武林大会结束了,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成为了京城乃至全国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熊暴、花荣、武松、华斋等人也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武松、花荣更是凭借着英俊的外表,成为了万千少女心目中的偶像。

    张安安也打道回府了,今天这一天真的好累啊,可是回到府中躺下没多久,张安安便被赵默默叫醒了,皇帝来了。

    不光是赵佶来了,蔡京、高俅也来了,梁师成就更不用说了,还有一名老者,张安安定睛一看,有点脸熟,想起来了,这是当日马行街豪赌的中人之一章惇章老相公。

    看着有点起床气的张安安,赵佶有点吞吞吐吐,张安安终于忍不住,你特么大半夜地跑来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到底是什么事?你再不说,我回去睡觉了!

    这个世界上,也唯有张安安敢这么和皇帝说话了。

    赵佶想到有些话自己实在是有点难以启齿,示意章惇你惹出来的事,你来说!

    章惇原本是哲宗时期的宰相,哲宗驾崩后,在拥立赵佶一事上被不按惯例出牌的向老太后阴了一下,又遭以曾布为首的势力背击,失控之下脱口而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更说赵佶乃亡国之君转世。

    就算大宋不以言获罪,在赵佶继位后,章惇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这句话一直是赵佶心中的一根刺,当张安安降临后,有了灭绝天花之法,就迫不及待想要狠狠地打脸章惇,于是在天宁节大宴之前就把已经流放在外的章惇给召回来了。

    章惇一回到京城,便动用了以前的关系迅速了解到了目前的状况,也知道了张安安的存在,但是由于封口令的存在,章惇也不好公然结交张安安,这是很犯皇帝忌讳的,除了高俅,就连蔡京也只是因为媒人的关系跑了几趟张府,其他又有谁敢跳过皇帝私自与仙尊之子结交啊,况且章惇还是很受皇帝猜忌。

    邵雍曾说过:天下聪明过人唯程颐,其次则章惇。

    章惇巧妙地利用马行街豪赌成功地给张安安留下了印象,同时又与蔡京搭上了线。

    当时蔡京最大的政敌是曾布,作为被曾布背刺过的章惇来说,对曾布是深恶痛绝,正所谓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章惇与蔡京走到了一起。

    对于蔡京来说,章惇是皇帝心中的一根刺,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获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了,对自己构不成威胁,况且章惇还递上了曾布的黑材料,只要自己好好运作,扳倒曾布指日可待,于是投桃报李,向章惇透露了更多有关张安安的信息,并且在得知灭了西夏便有长生的消息后,年事已高的蔡京大力向皇帝推荐了章惇。

    说到西夏,就不得不提起章惇、章楶这两个堂兄弟了,当年正是这两人,一在内,一在外,通力合作,终于取得了对西夏的战略性胜利,这是对西夏屡战屡败的大宋绝无仅有的战略性胜利,关于灭夏这个大问题,章惇、章楶这两兄弟的建议尤为重要。

    对章惇恨之入骨的赵佶可不愿意低下高贵的头颅,但是此时的章楶刚刚去世,谥号“庄敏”。

    面对长生的诱惑,以及在蔡京等一众老臣的大力劝说之下,赵佶终于答应给章惇一个机会。

    章惇也是抓住了机会,在面见皇帝之前就及时递上了一份请罪书,直言当年自己年老糊涂,口不择言,如今天子圣明,八方朝贺,百姓安居乐业,更有仙人相助,梦中传授灭绝天花之法与飞天之法,乃天命所归,老臣知罪,还请皇帝重重治我。。。

    章惇作为大宋第二聪明人,自然是熟知典故,东汉末年,袁绍的谋士田丰大力反对袁绍攻伐曹操,触怒了袁绍被关进了大牢,结果一切都被田丰料中了,袁绍大败而归。

    当所有人都以为当袁绍回来后,田丰必受重用。田丰却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反之,主公若是获胜了,为了彰显宽厚待人,自己反而能活命。

    果然田丰又料中了,袁绍觉得自己回去难以面对田丰,怕被田丰耻笑,在半路就派人回去将田丰杀了。

    这就是人性!

    章惇的处境和田丰差不多,区别就是袁绍是败了,而赵佶此刻正春风得意。

    赵佶为什么一直不愿意见章惇,其实也和袁绍一样。

    赵佶本来是因为有了灭绝天花之法和飞天之法,想狠狠地打脸章惇,可是当赵佶从张安安口中得知大宋气数已尽,自己在将来还会成为亡国之君,在气运之子面前跳舞供人取乐,赵佶就不愿意再见章惇了,因为一切都被章惇说中了,还打什么脸啊,分明就是自己被打脸啊!如果不是因为赵宋不杀文人,只怕赵佶都要和袁绍一样,派人杀了章惇。

    可是赵佶也不能打发章惇走啊,明明是自己下旨召回章惇的,所有人也都知道自己是想干嘛,现在一面没见就将章惇赶走,事出反常必有妖啊,恐怕会有更不好的流言出来,所以赵佶是见章惇不是,不见也不是,就这么一直拖着。

    蔡京作为当日的几个当事人之一,自然是知道皇帝的心思,本来也不想插手,有害无益啊。

    可是面对长生的诱惑,年事已高的蔡京为了灭夏多一份把握,终于忍不住了。

    要知道蔡京到了这个岁数,在宋朝已经属于随时随地就可能挂了,眼看长生有望,自己却先倒下了,这得多憋屈啊,于是联合了有着同样担心的一批老臣,纷纷进言劝说皇帝。

    蔡京还单独进言劝说赵佶,只要长公主与仙尊之子的婚事定了,仙尊圣母还能不管吗?现在无忧洞在仙尊之子的指挥下已破,我赵宋的气运也开始回转,一切的迹象都在表明,先尊圣母已经开始插手了。只要灭了西夏,官家长生有望,还需要再担心气运之子吗?

    蔡京成功地打动了赵佶。

第七百四十四章 掠夺东南二

    赵佶终于被蔡京打动了,同意面见一下章惇,听听其对于灭夏有何高见?

    今天的武林大会召开得很成功,赵佶很兴奋,更兴奋的是从张安安口中得知了日本的三神器居然有“万世一系”之功效,并且由于平正大成功地惹怒了张安安,使得大宋有了夺取三神器的机会,虽然美中不足的是辽人同样也有了机会,但是东征日本需要渡海啊,没有水军的辽人如何是大宋的对手!三神器已经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

    有了“万世一系”的三神器,自己还需要再担心亡国吗?还需要再担心气运之子吗?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极度兴奋的赵佶回到宫中,翻来覆去无论如何是睡不着,还不时地笑出了猪声,于是觉得今天自己心情好,那就见见章惇吧!

    再说章惇,自从古胜被当众任命了御史,还被赵佶御赐了宝剑,可以便宜处事之后,章惇的头就大了,非常的大,府中每天都有权贵的亲信带话过来,这件事我等都是因为配合老相公您的计划啊,现在出事了,您可不能坐视不管啊,您得去解释解释啊!

    所有来人的话说得都很婉转好听,但是话里话外的意思都透露着威胁,这件事要是章惇不摆平,整个章家就等着灰飞烟灭吧!

    这些权贵也许单独做不成此事,但是联合起来,别说是章家,就是皇帝也不一定能扛住!

    章惇是哲宗皇帝时期的宰相,深受先帝器重,章惇也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配合着这位年轻气盛的哲宗皇帝。

    哲宗皇帝是个非常强势的皇帝,亲政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清算听命于刚刚去世的高太后的旧党大臣,雷厉风行,不惜将朝堂清之一空,大量启用新党成员,身为新党干将的章惇也因此被哲宗皇帝启用,君臣相得益彰配合默契,让世人重新定义了大宋。

    哲宗皇帝不但对内强硬,对外更强硬,联合于阗并命章楶、王愍出兵西夏、和蕃,收复失地,开疆拓土,驱逐西夏并以沙漠为界,为赵宋取得对西夏战争的战略优势。

    吕惠卿曾评价:然自有国以来,用兵西方,而能所为必成,所伐必克,使天威远畅,丑氐震叠,未有如陛下今日之盛者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当大宋对西夏取得战略性胜利后,辽人终于忍不住开始调解了,但是这一次,宋人其强硬的态度差点导致辽军南下,几乎引发宋辽全面战争。

    辽人遣使入宋调解,来到两国边界的白沟驿,按照惯例等待大宋派出接伴使。

    这次大宋派出的接伴使是曾旼,馆伴使是蔡京,回访国信使是郭知章。

    辽使萧药师奴想按照萧禧的前例骑着自己的马去东京,却不曾想这次的宋人不一样,态度非常强硬地表示想去东京必须骑宋马!

    萧药师奴,汉名萧德崇,乃是契丹后族,平日里就是骄横惯的,况且骑辽马还是骑宋马,这要是放到以前这都不是事,从来没有人在这方面计较过,可是现在偏偏宋人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较真了,还是当着同来的两个西夏贵族的面!

    萧药师奴感觉自己丢了面子,勃然大怒,口出狂言,今天老子非要骑着辽马入宋,谁敢拦我,那就开战吧!

    以战争威胁是辽人以前屡试不爽的法宝,只要祭出来,基本上宋人就会服软,因为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宋人失去了缓冲屏障,只要宋辽战争一爆发,辽人铁骑从燕云十六州南侵一马平川,随时都可能兵临东京城下。

    但是这一次,辽人的战争威胁不管用了,宋人出奇的强硬,接伴使曾旼和馆伴使蔡京不卑不亢地表示在大宋的境内就必须骑宋马!

    于是奇葩的一幕出现了,宋辽两国为了骑辽马还是宋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还是蔡京出来打了个圆场,向萧药师奴表示你我双方再争吵下去也没用,都是做不得主的人,还是各自派人回去请示吧!

    这事传回了大宋朝廷,当时的宰相章惇非常强硬,大宋境内就必须骑宋马,辽使也没这个特权,就算为此一战也在所不惜!

    这事本来就是章惇指使的,章惇当然是力挺了。

    其他相公如曾布、蔡卞之流则是唱起了红脸,纷纷表示大事要紧,无需在这等小事上纠缠。。。

    大宋的相公们都是鬼精鬼精的,早在辽使出发便已经知道辽皇打得是什么主意,以前恶狗咬人的时候,没见辽皇来调解,现在恶狗被打疼了,辽皇来调解了,哪有这么容易!

    不过考虑到实际情况,大宋的实力还不足以两线开战,尤其是没有了燕云十六州的大宋,京城是直接暴露在辽人的铁骑之下,随时都可能被辽人兵临城下,稍有疏忽便有亡国之灾,实在是赌不起!

    于是大宋的相公们便安排了这一出,向辽人传递了一个信号,这一届的宋人不一样,想要调解得拿出诚意来!

    正所谓外交无小事,宋辽双方胶着在骑宋马还是辽马的这种小事上,其实都是对对方的一个试探,试探对方的态度和底线,辽人自己内部矛盾不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开战只能是威胁,真有这个实力,以辽人的性格,谁来和你逼逼,早就挥兵南下了!

    不过为了在外交上取得优势,辽人也集结了部分兵马,做出随时南下的状态,以强硬的态度直接表明一旦调解失败,辽人不惜撕毁条约挥兵南下!

    这一届的宋人在哲宗皇帝的明确指示下,也是坚决不退一步,屯兵边界,打吧!谁怕谁!

    这是辽皇与宋皇的心理博弈,双方都没有一战的准备,就看谁的心理素质能笑到最后。

    这种宋辽君王的心理博弈在以前也不知道博弈过了多少回,还是那句话,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宋皇先天就处于劣势,没有几个君王在敌人能随时兵临城下的状况下还能谈笑风生,所以基本上最后都是以宋皇的服软告终。

    而且这一次,辽人为了彰显不惜一战的决心,最后年近七十的辽道宗亲自带兵在接近宋境代州的地方巡狩,辽营距雁门关以北只有五至七里。

第七百四十五章 掠夺东南三

    大战一触即发,哲宗皇帝就算是再强硬也有点顶不住了,不过也没有因此而服软,而是向辽人表示可以接受调解,但是有些原则性问题,大宋是绝不会退让的。

    首先:西夏得澄清辽夏关系有别于宋夏关系,坚持宋是西夏的宗主国。辽和西夏是父与子婿的关系,宋和西夏则是统治者与子民的关系。宋朝惩罚子民并不意味着与辽朝对立。

    其次:所有西夏土地都是由宋太宗和宋真宗授予李继迁的疆土。所以,如果西夏不打算投降,宋廷仍保留收回统治权的最终权力。

    最后:宋朝促请西夏呈上谢罪书和交还两名战犯珪布默玛和凌吉讹裕,作为换取和平的必要条件。

    同时哲宗皇帝指示前线将士在西夏未履行这些要求之前,宋军加快进行横山和天都山的防御工事。

    双方在心理博弈,要说辽皇不怕那是假的,巡狩边境那是装装样子,真要打起来,辽皇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收场,万一不能速战速决,草原上那些蠢蠢欲动的部落就该出来趁火打劫了,强大的大辽也会被拖垮的。

    如今宋人终于递上台阶,辽皇也是松了一口气,与宋人达成一致,至于说西夏人,一个战败者,哪里有说话的资格!

    《宋史》评说:“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楶立边功,为西方最。”标志着哲宗皇帝在外交和军事上的成就。

    但是哲宗皇帝却将此事视为奇耻大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东京一马平川,辽人随时能牧马中原威胁自己,于是和宰相章惇商议。

    章惇指出只要一天皇帝处于敌人铁骑的威胁之下,这种状况就难以改变!当即之计唯有迁都!只有迁都,皇帝不再暴露在敌人的兵锋之下,将士们才能无所顾忌地全力北伐!届时皇帝也无需再在意辽人的脸色!

    为了说服哲宗皇帝迁都,章惇以太祖当年欲迁都一事说事,指出了开封的地理缺陷。

    这些事哲宗皇帝当然也是知道的,甚至知道的还比章惇更详细,也因此知道迁都的难度很大,各大利益集团在此都有着巨大的利益,想要迁都,先得摆平这些权贵们!

    面对这些权贵,就是强硬如哲宗皇帝也下不去手啊,那可是太祖亲口答应的共富贵啊,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联姻,早就与赵宋融合到了一起,动他们就是动赵宋的根基。

    于是哲宗皇帝给了章惇一个任务,为朕想个万全之策!

    古人讲究的是士为知己者死,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章惇是哲宗皇帝一手选拔出来的,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哲宗皇帝更是力排众议给了章惇绝对的信任,如今又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章惇,章惇发誓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洗刷这次的耻辱。

    在章惇看来,大宋之所以有如此憋屈的局面,皆因先天不足,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屏障。

    这不光是章惇一个人的看法,这几乎是宋人一致的看法,燕云十六州是宋人心中永远的痛,赵宋的帝王甚至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给出了封王的承诺。

    可是燕云十六州是那么容易收复的吗?赵宋的历代君王又不是没试过,太宗皇帝还喜提高梁河车神。

    要说起那一战,当时宋军的骄兵悍将灭国无数,不可谓不能打,起初也是占据了优势,但是太宗皇帝企图以突然的行动、优势的兵力数量,一举袭取幽州地区。

    但是辽人拥有大量的骑兵,有着快速的运动穿插能力,成功地运用两翼包围的战法,发挥骑兵的长处,乘耶律沙拖住宋军并使宋军遭到一定程度削弱时,突然投入战斗,终于扭转战局。

    但是这一战真正失利的原因在赵宋却几乎无人敢提起,那就是太宗的御驾亲征。

    御驾亲征固然能极大的提升士气,但是历史上却少有帝王行之,盖因这是一把双刃剑,而且弊大于利。

    御驾亲征使得敌人有了斩首目标,使得己方不得不救,这就很有可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高梁河一战便是如此。

    辽人的援兵集中优势兵力,猛攻太宗皇帝御所大营,不管你宋人怎么打,我就盯着你的皇帝打。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拥有着最强的突破能力,而辽人就是当时骑兵的最强国。

    在辽人骑兵前仆后继持续不断的猛扑下,宋人的防线终于被突破了,太宗皇帝也身中两箭。

    皇帝身死的消息也传遍了宋军,顿时军无斗志,皇帝都死了,我们还打个屁啊,逃命吧,宋军溃败。

    太宗皇帝也谱写了一段传奇,估计很难有后世帝王能超越。

    在乱军中,太宗皇帝身中两箭居然没死,不但没死,还能驾驶着一辆驴车,一路漂移,甩开了辽人的追兵,到了涿州。

    这一波操作谁都得佩服啊,运气、车技缺一不可,多少名将都做不到以一辆驴车能甩开轻骑追兵,这简直就是开了挂了。于是太宗皇帝又被后世称为“高梁河车神”。

    太宗皇帝难道不知道御驾亲征的弊端吗?不,太宗皇帝知道的很,可还是那句话,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开封就像是个没穿衣服的大姑娘,辽人铁骑随时都能兵临城下,太宗皇帝觉得还是跟着大军走才是最安全的。

    太宗皇帝御驾亲征失利后,就再也不敢御驾亲征了,为了防御随时可能南下的辽人铁骑,赵宋的帝王直接将全国最精锐的军队布置在了京城来保护自己,最高峰的时候,京城的禁军数量居然高达六十多万。

    所以说,在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情况下,开封确实不适合作为京城,当年太祖皇帝就已经着手布置迁都一事,只是由于此举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在一片反对声中只能不了了之,此后的赵宋帝王也都纷纷动过迁都的事,但是开封城里权贵们有着巨大的利益,如果不摆平这些权贵,迁都一事就是空中楼阁。

第七百四十六章 掠夺东南四

    现在摆在章惇面前有两个问题。

    一是迁都到哪里?

    二是如何摆平那些权贵?

    嘉祐二年(1057年),章惇进士及第,任职地方,政绩显著。经略南北江,平定湖北,大规模开发湖南,设立州县,开拓西南,统一内地割据势力,对江南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得以入阁参与熙宁变法。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原本的蛮荒之地江南得到了大力开发,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

    到了唐朝的时候,江南已经是一片繁华之地,诗仙李白更是写下千古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到了宋朝,得益于赵宋昌盛的海上贸易,东南沿海一片繁华,苏杭两地更是商会遍地,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在章惇看来已经具备了作为京城的条件。

    对于章惇来说,最难的是如何摆平那些权贵,这是当年太祖皇帝都没有做到的事,难度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权贵们不愿意迁都,那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已经在京城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链,一旦迁都的话,势必大受影响,没有人会愿意放弃已经到手的利益,更何况这些属貔貅只能进不能出的权贵们。

    章惇深知人性,知道想要让这些权贵舍弃已经到手的利益根本就是白日做梦,谈什么都是属于对牛弹琴,除非有更大的利益交换。

    一个读书人,尤其是身居高位的读书人若是发起狠来,就是杀人如麻的武人都得自叹不如,盖因这种人已经将天下视为棋盘,万物视为棋子!章惇就是这样的人。

    为了赵宋的天下,为了皇帝不再受制于人,章惇制定一个掠夺东南的计划。

    有过职场经验的人都知道,再好的计划也得有可行性才能再向领导汇报,所以章惇第一时间找了一门三状元的吕家。

    此时的赵宋王朝新旧党争早就已经突破了底线,章惇怕被对手暴出来,成为攻击自己的黑材料,而吕家一脚踏两船,注重的是长远利益,在文官集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章惇掠夺东南最合适的合作伙伴之一。

    东南繁不繁华?

    繁华!

    东南的利益大不大?

    这不是废话嘛,繁华之地的利益能不大吗?

    吕家动不动心?

    当然动心了。

    可是东南的利益都是有主的了,当地豪族早就形成了利益链,就算是吕家这样的过江猛龙,到了东南也得趴着,不然以权贵们这么贪婪的性格会放过这么一大块肥肉?

    章惇微微一笑,表示这都不是事,当即详细讲解了自己的掠夺东南计划。

    章惇的掠夺东南计划分为三步。

    第一步,以为皇帝收集奇珍异宝的名义设置供奉局。

    一旦供奉局设立,以宫里那帮没鸟的性子,必定会打着皇帝的旗号到处掠财。

    而这些没鸟的为了能够有命享受这笔财富,势必要拿出绝大部分到京城来四处打点。

    能够被这些没鸟的打点的,必定是京城的权贵,也就是说东南的财富有一部分就这么流入了权贵们的口袋,而权贵们什么事都不用做,闭上嘴就行了。

    吕家叹为观止,章惇这个聪明人果然名不虚传,这简直就是坐享其成啊,自己轻松入账的同时,坏事坏名声还都让那帮没鸟的担去了,就算是激起了民愤,大不了用几个没鸟的人头平息一下,然后接着奏乐接着舞,妙!实在是太妙了!

第七百四十七章 掠夺东南五

    不过若是想用这点蝇头小利就想吕家同意放弃京城的利益,那明显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太小瞧了吕家。

    不过吕家很清楚,章惇亲自登门拜访必定不会有这么点蝇头小利,这只是开胃菜而已,硬菜还在后面。

    果然,章惇抛出了掠夺东南的第二步,就是一个字-等!

    吕家抚掌大笑,章惇果然没有让人失望,这是一场饕餮盛宴,吕家若是能上桌,开封府的利益就算是舍弃了也值得!

    聪明人是无需多言的,吕家若是还不明白章惇的意思,那只能证明吕家还没有上桌的资格。

    章惇一个等字,就已经预示着东南即将生灵涂炭。

    章惇的第一步就是放出供奉局,让宫里的那帮人去祸祸地方,以这帮死太监的贪婪程度,只要权贵们稍微放松一点缰绳,他们就敢把天捅个窟窿出来,还有什么是干不出来的,东南百姓的好日子算是到了头了。

    可就这,章惇还是不满足,因为章惇清楚光是这点利益还不足以打动权贵们舍弃京城的利益,得有更大的利益交换。

    能打动权贵们的唯有整个东南的利益,可是东南也不是蛮荒一块,地方豪族早就形成了利益链,若是那么好霸占,京城的权贵们早下手了,还会等到今天?

    所以章惇的第二步就是等,该懂的也就懂了,不懂的,章惇也不会解释,因为这件事只能做不能说,彼此心照不宣。

    供奉局祸祸东南,朝廷又视而不见,那么供奉局的人的胆子和胃口就会越来越大,东南的百姓势必会承受不住,届时只需有人振臂一呼,一场席卷东南的叛乱必定势不可免,整个东南必将一片糜烂。

    叛乱一起,首当其冲的除了供奉局,其次便是地方豪强。

    这些地方豪强要钱有钱,要粮食有粮食,要人有人,叛军会留下这么一个不安定因素吗?

    要么加入叛军贡献出钱粮,不过这样一来,就祈祷叛军能一路获胜打到京城修成正果吧,不然结局会很惨!

    要么抵死不从贼,那就等着家破人亡!就算能逃出生天,几代人的积累也化作了乌有。

    如此一来,整个东南的地方势力,包括利益链基本上也就被摧残一空。

    要知道所有的游戏都有游戏规则,游戏者若是触碰了底线,也就是坏了规矩,那就会被其他游戏者联合起来驱逐出去,这也是有权有势的京城权贵们面对已经形成的东南利益链虽然心动,却插不进去的原因。

    但是规则总有被打破的一天,而战争便是其中最彻底的一种,当年垄断了中原千年之久的世家甚至喊出了“百年王朝千年世家”,最后还不是在一场的叛乱中烟消云散,更何况东南那些刚刚形成的利益链。

    章惇掠夺东南的第二步就是等叛乱,没有哪一个君王会希望看到在自己的治下出现这种事的,也没有哪一个权贵敢插手这种事,所以只有等,等东南自己出现叛乱。

    章惇的第三步那就不说了,自然就是镇压了,这也是京城权贵们进场划分利益的时候,也是饕餮盛宴的正式开场。

    吕家仔细衡量了章惇的计划,可行性很高,也不用担心玩火自焚,以章惇的为人,在等的过程中,自然会安插内应,甚至暗中主导叛军的走向,可以说在等的过程中,叛军的结局便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章惇太狠了,这是将天下视为棋盘,苍生视为棋子啊!

    吕家现在唯一顾虑的就是皇帝的反应,章惇如何说服宫里的那位。

    章惇表示这种事大家心中有默契就行了,官家那里自己自会去说,届时供奉局便是信号。

    吕家也觉得确实如章惇所说,这种事情皇帝撇清都来不及,绝对不会承认的,皇帝若有心,供奉局自然会出现!

    搞定吕家之后,章惇又马不停蹄地拜访了七大将门及其他权贵,各方都取得了默契。

    章惇进宫向哲宗皇帝汇报了。

    哲宗皇帝听后,觉得此举有伤天和,然而在章惇的一再劝说之下,终于有点心动了。

    按照章惇的说法,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开封就等于是一座不设防的城池,辽人铁骑随时都有可能兵临城下,这也是赵宋历代皇帝面对辽人没有底气的最重要的原因。

    面对一个能随时堵在自己家门口的流氓威胁说要揍自己,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谈定吧。

    把流氓打一顿,打得流氓不敢来!赵宋的几任帝王试过了,两败俱伤,谁也不好过。

    于是赵宋提出来要不我交保护费吧!

    这个流氓收了保护费后,转头收拾自家后院去了,不过担心赵宋趁机发展,于是扶持了个小流氓出来继续闹事。

    小流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套组合拳直接把赵宋打懵了,也成功地收到了保护费。

    老流氓一看小流氓这么厉害,怕做大了抢了自己的位置,于是出来调停。

    这一次赵宋终于争了口气,把小流氓打得差点生活不能自理,于是出于平衡的老流氓又出来调停了:“快住手!再不住手,老子又要来堵你家门了!”

    赵宋一听有点慌了,放下几句狠话之后,接受了老流氓的调停。

    不过赵宋越想越不服气,自己好不容易雄起一回,怎么还怕那个老流氓呢?

    分析下来,原来自己是怕老流氓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摸到自己家门口,直接撬开房门进来祸祸自己!

    既然找到原因了,那么赵宋觉得既然是这样,那么老子搬家不就成了,只要老流氓摸不到自己的家门,自己还怕个鸟啊!

    可是赵宋想搬家,但是家里的那些亲戚员工们不愿意了,门口的那块地是我的,这个小卖部是他的,都指着这点外快养家糊口呢,指着你发的那点工资,喝西北风啊?

    这些亲戚员工不同意,赵宋也不敢轻易搬家啊,这要是没了这些亲戚员工保驾护航的话,万一出点什么事,自己一个人也独木难支啊。

    这样的事可是有史为鉴的。

第七百四十八章 掠夺东南六

    当年有个司马家,被胡人撵得一大家子人呼啦啦地跑到南方去安家了。

    由于司马是老板,南方的那些员工也不敢说什么,老板想住就住吧,不过门口的那些地、那些铺子都是我们几代人打工幸苦得来的,你可不能动啊!

    可是跟着司马一路跑到南方的这些亲戚和员工就不乐意了,我们来了这么多人,也得生活啊,这这哪都是你南方员工的,我们北方员工吃什么喝什么啊?不行,你南方员工得分点出来!

    原本司马跑到南方还想着整合一下重振旗鼓打回去,这下好了,北方员工和南方员工却先干起来了,而且还有两个姓王的员工能力出众,不但在司马搬家的时候出了大力,来到南方后,还带着北方员工从南方员工手里抢夺了很多的利益,导致那帮有奶便是娘的员工们直接就认了王姓员工做大哥,于是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直接就把司马给架空了。

    如今赵宋也想搬家,那么司马家的遭遇就不得不考虑了。

    还好赵宋搬家的需求还不是那么的迫切,为了避免重蹈司马家的覆辙,就需要好好规划一下了。

    赵宋如果搬家,北方员工和南方员工会不会因为利益打起来?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没有人会甘心让出几代人的辛苦经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王姓员工出现的几率是相当大的。

    既然有着充足的时间可以慢慢筹划,那么这些问题就可以提前解决,有些人注定是要被牺牲的。

    不管是什么人都有个远近亲疏之分,谁亲谁疏那还不是一目了然,留在身边的自然就是亲近的,南方的自然就是远疏的,甚至是不受待见的被打发过去的。

    凡事一旦涉及到了利益之争,那就不存在对错,也不可能和平解决,想要以最小的代价完成利益过渡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长时间的谋划以及精密的计划。

    就如越是精密的仪器就越容易出现故障一样,精妙的计划只要中间某一个环节出错,事态就会脱离控制,甚至形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所以章惇在制定计划的时候,选择了最简单,也是最粗暴的做法,打烂一切后再重新入场瓜分利益,皇帝便是主持人,不但主持如何瓜分利益,还能在分配利益的过程中调解平衡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也是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历史经验。

    章惇可以说为了哲宗皇帝,什么都考虑到了,唯独漏了东南的百姓,但是在章惇心目中,东南的百姓与赵宋的江山稳定比起来,那就不值得一提了。

    章惇向哲宗皇帝说完自己的计划后便告辞出宫了,该做的章惇已经都做了,剩下的就看哲宗皇帝如何选择了,这个计划后续会如何发展,章惇是绝不会过问的,也不敢过问。

    章惇提出这样的计划,肯定是会受到皇帝的猜忌的,这里面包含了叛乱、平叛,只要是智商在线的帝王如果采纳了章惇的计划,那么计划的实施就根本不会有章惇什么事,甚至连进展都不会让章惇知道。

    章惇只要有点政治头脑,从提出计划的那一刻开始就需要避嫌,努力撇清自己与这个计划的联系,甚至哪个权贵能上桌也是皇帝全权做主,章惇连一点建议都不能提出。

    章惇之前联系的那几家是属于不管是谁做皇帝都能上桌的那种,也只有和这几家先通好气了,让这几家知道其中的厉害并稳住这几家,这样在计划实施的中,这几家才会按住自己的贪婪之心不会提前进场,引发不可控的局面,造成更大的动荡。

    哲宗皇帝见章惇提出计划后干净利落的就出宫了,知道从这一刻开始章惇就已经开始避嫌了,也表明了章惇的态度,不由感到章惇对自己的忠心。

    章惇走后,哲宗皇帝开始反复衡量章惇的计划,思量如何用最小的代价达成目的,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平叛的速度,如何利益交换来平衡朝中的势力对于哲宗皇帝来说不难,难的是如何在叛乱发生后,将事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快速平定叛乱就成了重中之重。

    对于如何平叛,哲宗皇帝决定找个信得过的懂军事的亲近之人询问一下,于是想到了李宪。

    李宪以中人(即宦官)为将,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转战于西北边陲。在宋神宗时,屡次参与监督、指挥边境的征讨活动,能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并取得胜利。一度兼管财政,节省冗费十分之六。

    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北宋乘夏廷内乱,调集熙河、麟延、环庆、泾原等五路大军二十万攻夏。宦官李宪任熙河经略使,率熙、秦两州军队为一路,由熙州(今临洮)往北,攻击西夏背面。八月,李宪以大将李浩为先锋,由今临洮出发,翻越马衔山,至康古城(今榆中境内),进而取西市新城(今榆中三角城),九月二日,攻克兰州。

    李宪设帅府于城内,并建置兰州。次年正月,宋廷改熙河路为熙河兰会路。兰州归入北宋版图。

    李宪中人(宦官)出身,深受宫里的信任,然而却不受高老太后的待见,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先是被高老太后降为永兴军路副都总管、提举崇福宫。次年,降李宪为宣州观察使、提举明道宫。

    元祐三年(1088年)闰十二月,李宪因明道宫使任满,请求告老致仕,被除授为右千牛卫将军、分司南京,准予居住陈州。

    元祐五年(1090年)十二月,李宪再任延福宫使、宣州观察使、提举明道宫。

    次年五月,哲宗准许他“任便居住”,至同年八月,又同意他以右武卫上将军致仕,但因中书舍人孙升谏阻,而收回成命。

    元祐七年(1092年)六月,李宪逝世,终年五十一岁。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有重兴西北军事之意,遂追赠李宪为武泰军节度使,赐其谥号为“敏恪”。至绍圣四年(1097年),改谥“忠敏”。

第七百四十九章 掠夺东南七

    对于章惇的计划,哲宗只能选择自己最信任的人去执行,将全过程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才会安心,统帅大军的平叛将领更是重中之重,既要知兵,又要忠心不二。

    在哲宗心目中,最忠心的莫过于身价性命都在自己掌控中的宦官,而且宦官有个好处,没有子嗣,只追求当下,不注重未来,不会背叛自己。

    李宪便是哲宗皇帝心目中那个既忠心又知兵的人选,可惜李宪此时已死,不过李宪有个义子此时还在宫中,此人曾追随李宪去过西北,李宪生前也曾在哲宗皇帝面前提过好几次,这个义子不但有万夫不挡之勇,而且为人忠厚老实,性情乖巧,得自己倾囊相授。

    哲宗皇帝记得李宪的这个义子好像叫童贯,此刻就在宫里,于是决定把童贯叫来询问一下。

    李宪自从高太后临朝听政后便受到了打压,童贯的日子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终于等到高太后去了,亲政的哲宗皇帝秉着凡是高太后不喜欢的我都喜欢原则,已经死去的李宪也被追赠为武泰军节度使,赐其谥号为“敏恪”。至绍圣四年(1097年),改谥“忠敏”。童贯这个李宪的义子在宫里的处境才得到了一丝改善。

    如今童贯听到皇帝召见,这份激动也就可想而知了。

    面对哲宗皇帝的不耻下问,童贯感激地泪流涕下,皇帝这是把自己当成了心腹啊!

    童贯收拾心情侃侃而谈,兵法有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届时只需在提前在叛军中安插内应,引导叛军的动向,配合平叛大军行动,岂有不胜之理?若是官家派臣领兵,臣敢立下军令状,半年平叛,多出一天,官家砍了臣的脑袋!

    至此,哲宗皇帝方才明白章惇的一片苦心,这哪里是叛军啊,分明就是递给皇帝的一把刀,许多不方便的事都能借着叛军这把刀把事给干了,平叛之后,这些人还得感恩!这事只能意会不可明说。

    将童贯打发走了之后,哲宗皇帝陷入了沉思。

    章惇的计划很好,就是对东南的百姓太残忍了,一旦实施,东南必将血流成河,生灵涂炭!东南的百姓何错之有?

    哲宗皇帝觉得自己一定要慎重再慎重,于是这件事就拖了下来,不过这份计划本来就是个漫长的过程,至少需要五年十年的时间,多考虑几天也算不得什么。

    计划拖得起,可是哲宗皇帝的身体拖不起了。

    哲宗皇帝少年时便有咯血等宿疾,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赵煦宠爱的贤妃刘氏(即昭怀皇后)生下一个儿子赵茂,哲宗大喜,不顾阻力,封刘氏为皇后。九月二十五日,赵茂夭折,赵煦悲痛不已,辍朝三日。四天之后,刘氏的小女儿扬国公主也暴病死去,宋哲宗又为之辍朝三日。这些事对赵煦造成不小的打击,加重了他的病情。

    哲宗皇帝觉得万一计划实施到关键的时候,而自己的身体出了状况,很有可能弄巧成拙,还是等自己的身子调理得好点再说吧。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皇帝开始病重,无法上朝。同月十二日(2月23日),赵哲宗皇帝在福宁殿崩逝,年仅二十五岁。

    哲宗皇帝一死,章惇又因为在拥立问题上被向老太后摆了一道,在赵佶继位后,便被排挤出了京城,这份计划自然也就无人再提了。

    有一个人不甘心啊,非常的不甘心啊,此人就是童贯。

    童贯早就将这份计划视为是自己飞黄腾达的起点,哲宗皇帝都向自己询问了,那么那个统帅大军平叛之人还用说吗?非自己莫属!

    如今随着哲宗皇帝的突然去世,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童贯岂能甘心!

    童贯是个做大事的人,岂会如此轻易放弃,于是借着宫里的方便,搭上了赵佶身边的红人高俅。

    要说这高俅啊,原本是个破落户,因为踢得一手好球,被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相中,成为了端王府的帮闲,深受端王器重。

    如今端王赵佶继位大统,高俅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但是本朝是与士大夫共天下,以高俅的出身最多做个近臣,想要攀上权力的高峰是很难很难的,没有权力又哪来的利益?

    所以高俅现在面临着一个大难题,谁都以为一个得道鸡犬升天,高俅就是那个被幸运砸中的升天的鸡犬,于是前来打秋风的族人是络绎不绝。

    面对前来打秋风的族人,高俅不得不强颜欢笑,甚至借了一笔印子钱才好不容易给打发了。

    高俅苦啊,谁都以为自己跟着鸡犬升天了,可是谁又能知道自己的苦楚啊!

    皇帝的屁股还没有坐稳,以自己的出身,皇帝也不好安排啊!

    高俅目前的处境看似风光,其实还不如以前,甚至赵佶一再告诫高俅最近安静一些,不要太招摇了给自己惹事!

    童贯找上了高俅,当然不会将章惇的计划和盘托出,只是说自己有个主意,想说动皇帝在东南设置供奉局,为皇帝搜寻奇珍异宝!希望高俅能帮自己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作为回报,自己不但能说动将门为高俅在朝中争取个一官半职,而且将来供奉局另有孝敬!

    童贯简直就是掐着高俅的死穴而来啊。

    高俅现在最想要的便是出身和钱财。

    端王现在已经是皇帝了,可高俅还是个帮闲啊,虽然现在所有人都对高俅笑脸相迎,但是高俅自己硬不起来啊,自己这种帮闲若是不能在朝中谋个一官半职常伴皇帝左右,迟早是会被皇帝遗忘的,有的是人想取而代之。

    而钱财更是目前高俅心中永远的痛,所有人都以为自己鸡犬升天了,族人也纷纷来打秋风了,这笔开销是很大的,高俅出于面子一直是在硬撑,印子钱都借了,若是没有来源,等印子钱一到期了,届时不但自己很难堪,就是皇帝也会因此不待见自己。

    童贯此刻前来,简直就是高俅的及时雨啊。

第七百五十章 掠夺东南八

    对于童贯的要求,高俅心知肚明,童贯无非想打着为皇帝搜寻奇珍异宝的旗号大肆敛财,但是这又怎么了,只要不少了自己一份孝敬就行。

    至于说如何说动皇帝,高俅很有信心,以高俅对赵佶的了解,只要自己拉着赵佶身边的人一起下水,大家一起鼓吹,没有主见喜欢玩乐的赵佶必会同意。

    当然了,高俅虽然很迫切,此刻也不会显露在脸上,此时是童贯来求自己,自己正好狮子大开口。

    于是高俅想童贯表示你得先帮我搞定了差事,那么皇帝那里我自会开口。

    高俅本着狮子大开口,等着童贯坐地还价的,没想到童贯一口就应承了下来,还表示马上就行动,高俅等好了。

    童贯找上了将门王家。

    童贯自从知道了掠夺东南的计划后,便打听到了章惇在进宫前还分别拜访了一些权贵,便知道章惇必定就掠夺东南的计划和这些权贵们已经通过气了,因为这些权贵是有实力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将事态扩大化的。

    童贯之所以找王家,那是因为高俅以前曾是苏东坡的小书童,在苏东坡被贬之后,将高俅托付给了将门王家家主王诜,这才机缘巧合之下被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相中。

    王家与高俅之间是有一段香火情的。

    童贯来到王家,向王诜表示宫里欲在东南设置供奉局,希望王都太尉能在朝堂之上为高俅谋个差事!

    东南设置供奉局和为高俅谋差事,这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偏偏王诜一听就懂了。

    王诜作为将门王家之主,消息来源自然很多,知道当今官家赵佶对这个高俅那可是真爱啊,为了提拔高俅,曾在私下里询问过曾布。

    要说这曾布啊,这段时间可谓是红得发紫,自从背刺了章惇有了拥立之功,曾布一飞冲天之势就无人可挡了,深受皇帝的信任。

    曾布对高俅也没有什么偏见,不过此刻章惇的那句“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还犹在耳边就提拔高俅,未免就太不合适宜了,于是劝说赵佶缓一缓,等过段时间再说吧!

    赵佶也知道曾布此言是为了自己好,自己继位已经有争议了,不要再落口实给那些心怀不满之人,于是提拔高俅一事就搁浅了。

    赵佶对高俅那是真爱,没能提拔高俅,心里还是很愧疚的,不过嘴上还是警告高俅,最近给朕安稳一点,不要惹是生非。

    赵佶是怕高俅被有心人抓住把柄,成为攻击自己的目标,届时自己是救还是不救?能让帝王纠结了,这还不是真爱吗?

    如今童贯过来就说了两件事,一是宫里准备在东南设置供奉局。

    这可是掠夺东南的信号啊,权贵们都已经翘首以盼就等着这一天了,若非其中涉及到叛乱和平叛,深受皇帝猜忌,一些性子急的权贵恨不能就此进宫去提醒了。

    童贯说的第二件事就是要为高俅谋个差事。

    王诜明白了,这个高俅就是皇帝心属的平叛之人。

    掠夺东南的计划涉及到叛乱和平叛,其中平叛更是重中之重,皇帝绝对要找一个自己最信得过之人来统帅平叛大军,当今官家最信任的是谁?绝对非高俅莫属啊!

    可是高俅一个破落户出身,又哪里懂得行军打仗啊,幸好掠夺东南的计划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现在培养高俅还来得及!

    王诜自以为已经想通了一切,官家这分明就是利益交换,你们得安排高俅到军中去做事,让高俅熟知军务,就算不能亲自上阵,也至少要了解军中的运作。

    对于这样的安排,王诜是很欢迎的。

    先不说自从知道了掠夺东南的计划后,权贵们就都在等着这场饕餮盛宴了。

    就说高俅这人和王家还是有段香火情的。

    王诜清楚的知道,上桌分利益的时候,平叛主帅的分量有多重了,只要其在平叛的时候稍微关照一点,那到手的利益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若非大家都知道这个主帅的人选不是自己能争取的,说不定早就打起来了。

    如今官家那里已经表明了高俅就是平叛主帅,至少也是目前官家心目中最信任的人选,那么做个顺水人情又如何?

    说这是个顺水人情,那还真不参一点水分,有这么一个差事就在之前出现了空缺,而能担任这件差事的除了皇帝没人私自敢安排。

    第二天,王诜便安排人在朝堂之上,指出前皇城使因功升迁出任地方,至今已空缺了一月有余,还请官家特旨授予。

    皇城司,顾名思义,“掌宫城出入之禁令”,说白了就是个看大门的机构。

    可是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个看大门的,各大家族的门子那可都是家族绝对的心腹,皇城司为皇帝看大门,那就更不得了了。

    皇城司前身系武德司。武德司起于五代,其名称出现可上溯至五代后唐:“武德使史彦琼者,以伶官得幸,帝待之以腹心之任,都府之中,威福自我,正言以下,皆胁肩低首,曲事不暇…“;至后汉隐帝诛杀权臣,“乾佑末,隐帝用武德使李业等谋,诛大臣杨弅等…“武德使为皇帝爪牙,权柄甚重,牵制“宿卫诸将“和枢密院。

    武德司那可是效仿仿照魏晋时期的校事、唐代的不良人,建立的特务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之司”。其长官武德使,向来由皇帝亲信担任,在协助皇帝清剿权臣、控制朝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武德司每至一地,无不引起当地官民的反感和恐惧。加之杯酒释兵权之后武将势力逐渐衰落,武德司一时失去了主要的监察对象。正巧太平兴国五年(980),武德司又卷入了一桩走私竹木的丑闻。如此种种,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产生了取缔武德司的想法。太平兴国六年(981),武德司被并入看守宫门的“皇城司”。

    与其说是武德司并入皇城司,还不如说是因为名声臭了,换个马甲继续干,就连当时的武德司长官刘知信,也只是原地改了个名头,变成了“皇城使”。

第七百五十一章 掠夺东南九

    皇城司的权力有多大,“依祖宗法,不隶台察“,又“旧制,三衙管军,未尝内宿““殿前一司虽统摄诸班禁卫,而皇城一司亦判然不相关,亦汉南北军相统之意也“不受三衙辖制,乃直属皇帝,皇城使更是特旨除授,就是由官家亲自提拔任命。

    皇城司身为皇帝的贴身护卫,系皇宫防卫体系最核心的部分。其兵源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划拨精锐部队,充任亲从官。据《宋史·兵志》记载,亲从官标准身高为(宋尺)五尺九寸一分六厘,约合今185~190公分。兵卒,有亲从官五指挥近三千人、亲事官六指挥三千有余、入内院子五百人(南宋减为二百人)、快行长行一百人、司圊三人;南宋增置守阙入内院子(兵额长期短缺)、曹司三十人。

    皇城司的权力很大,皇城使又是由皇帝直接任命,为了制衡,规定了皇城使的级别只需正七品的武功大夫就可以,甚至还可以由正六品的入内押班、都知级别的宦官来担任,是典型的权重位卑。

    由于皇城司是天子的耳目,历来都是由天子的亲信担任,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继位,原本的皇城使便会因功升迁到地方上去任职,把位子让出来以便新天子安插亲信,这是惯例。

    赵佶也知道皇城司的位子很重要,历来都是由天子亲信担任,可是赵佶从小就是个散养王爷,根本就没有做皇帝的打算和准备,所以根本就没有去拉拢什么人,现在突然一下子做了皇帝,数来数去身边能值得信任的唯有高俅一人,于是想把高俅安置到这个位置上。

    本来赵佶直接安置就是了,皇城使就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可是赵佶这不是突然做了皇帝,很多都不懂嘛,于是就私下问了曾布。

    高俅是京城出了名的泼皮,就算是进了端王府,那也是没有编制的,是个帮闲,就是陪着赵佶玩耍的闲杂人等,皇城使如果由这样一个人来担任,曾布怕被人诟病,朝堂上也会有人说三道四,坐实了章惇的那句“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于是劝皇帝这事不急,先把皇位做稳了再说!

    如今,朝堂上有人提出要皇帝任命皇城使,理由是这个位置已经空了一个月了,工作不能耽搁啊!

    赵佶对这个位置只心属高俅,换成别人不放心啊,所以就没有接口,反正这个职位只能是由皇帝任命,群臣最多给个建议,赵佶决定再拖上一段时间。

    这个时候就有人出来说,皇城使非高俅莫属,然后就是一大堆理由,高俅一直陪伴在皇帝的身边,深得皇帝信任,出任这个职务绰绰有余。。。

    然后令人惊掉大牙的事情发生了,整个朝堂之上竟然有着超过八成的大臣纷纷附和,表示高俅就是这个位置的不二人选!

    赵佶听了曾布的话,怕任命高俅为皇城使会被人笑话,这才拖到了现在。

    如今有超过八成的群臣表示高俅就是皇城使不二人选,赵佶大喜之余,也对曾布产生了不满,这个曾布不行啊,哪里有他说的那样啊!

    赵佶顺水推舟,当场就任命了高俅为皇城使。

    王家也没有这个实力能发动八成的大臣,但是七大将门还有吕家等权贵联合起来就能做到。

    王诜连夜联系其他权贵,表示供奉局就要设置了,皇帝希望高俅能担任皇城使!

    皇城使的任命本来就是皇帝一言可定,谁也阻止不了,这根本就是个顺水人情,其他人何乐而不为呢!

    接到任命的高俅那是喜不胜收,混了这么多年终于修成正果了,同时也佩服童贯的办事能力,昨天刚说,人家今天就把事给办了,那么该自己办的事,自己也不能含糊。

    高俅开始行动了,找上了梁师成。

    此时的梁师成刚至皇帝身边,急需高俅为其在皇帝面前多说好话,而高俅也需要梁师成在皇帝面前多提起自己,免得不能进宫的自己被皇帝忘了,所以这个时候的高俅和梁师成正是蜜月期,关系铁的很。

    高俅告诉梁师成有这么一条财路-供奉局!

    梁师成当场就两眼发光了。

    要说对于小钱钱的狂热,太监这个群体若是称第二,就没有哪个群体敢称第一了,梁师成当然不能免俗了。

    梁师成当场就和高俅一起去见了赵佶,高俅先是感谢了赵佶的提拔之恩,然后就表示赵佶是天命所归,应该享受人生,不如在东南设置供奉局搜天下之奇珍!

    赵佶很心动啊,对天命所归深信不疑,自己什么都没做就天降皇帝大礼包,这不是天命所归,什么才是天命所归啊,自己就该享受人生!

    可是这个时候的赵佶还是有所顾忌的,对着高俅和梁师成这两个心腹暗示了一下,朕这边是没有问题,不过你们两个得搞定老太后。

    梁师成本来就是向老太后推荐给赵佶的,自然知道向老太后的心意了,向家那两兄弟三天两头地跑进宫里来哭穷,最近还在说修祖坟的钱都没了,差点没把向老太后给气得背过气去,虽然怒这两个兄弟不争气,但也只能给了一些赏赐将这两兄弟给打发了。只要把这两兄弟拉下水,搞定向老太后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梁师成是向老太后亲自选的日后为向家保驾护航之人,与向家自然很熟悉了,轻车熟路地来到向家,向这两兄弟表示皇帝对向老太后非常得感恩,想在东南设置供奉局,搜寻天下奇珍献于太后!只是担心有点劳民伤财引起太后不快,反而不美!

    向家两兄弟一听还有这样的好事,口水都差点流了出来,当场就表态,这是皇帝的一片孝心,姐姐必定满意!然后表示现在就进宫去告诉姐姐这个好消息!

    向家两兄弟虽然不知道掠夺东南的计划,但光是供奉局的利益就足以打动此二人了。这笔天降大财若是由于姐姐的坚持而拿不到,向家两兄弟想死的心都有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5374/ 第一时间欣赏宋吹最新章节! 作者:花花和尚老道所写的《宋吹》为转载作品,宋吹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宋吹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宋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宋吹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宋吹介绍:
意外穿越,遭遇地狱模式开局,穿越福利迟迟不到,菜市口一日游即将开启,怎么办?
张安安表示自己还能再吹一会。宋吹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宋吹,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宋吹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