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玄幻魔法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TXT下载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全文阅读

作者:可乐要加糖     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txt下载     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17章 没错,我是造火箭的

    “哎,看样子你最近挺累的啊,真是跟高尚老师越来越像了。”

    胡书城原本那茂密的卷发,现在也被时光消磨得稀疏了起来。

    要是高尚和胡书城站在一起,大家说不定会以为,这就是一对父子。

    “哈哈,当初我还嘲笑高老师是秃卷呢,现在也要慢慢活成他的样子了。我们边走边说吧。”

    胡书城将共享单车锁好,两人一起进入了蓟大校园内。

    蓟大正常是不允许校外人员随便进入的,但胡书城已经提前完成了网上预约,顺利的进入了校园。

    “徐佑,你最近是真的牛啊,大一上学期就发了两篇论文,还是《Nature》那种顶刊。不过我也不算太差,已经准备科研开题了。”

    听到胡书城也要科研开题,徐佑也感到有些意外。

    “这么快吗?看来你在蓟航过得风生水起啊。”

    徐佑知道,像自己这样,刚上大一就开始接触科研的,是非常少数的个例。

    “还可以吧。因为我是通过强基计划进入的蓟航,还是除了国集之外的物竞最高分,学校对我挺重视的。我选择的是本博连读,顺利的话,6年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

    正常来说,大学本科需要四年,硕士两年半,博士三年。

    本博连读的方式,可以把拿到博士学位的时间,从九年半缩短到六年。

    “那确实不错啊。说起来,我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拿到博士学位呢。”

    虽然徐佑选择的是鹤卿学院,但在毕业的时间上,和其他学院并没有什么区别。

    徐佑觉得也该考虑一下,如何尽快毕业的事情了。

    毕竟,也不能一直停留在本科的阶段。

    “你论文都发两篇了,还愁毕业的事情嘛?我觉得蓟大都可以直接给你发毕业证了。不过话说回来,我还得庆幸,当初没有进入国集,选什么蓟大的物理系。我这性格,还是搞不了理论物理的,就适合搞工程类的。而且在蓟航,我也能受到到学校最大的关注,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要是在菁华和蓟大,我就显得太普通了。”

    “嗯,确实这样也挺好的。对了,你的专业,是不是以后可能会去造火箭的?”

    徐佑知道,胡书城的专业是航天航空工程,与很多国家前沿的项目都有联系。

    “本科的阶段,航天航空都会学,不过我还是更倾向于航天。飞机这东西,飞行高度还是太低了,连大气层都飞不出去。想想未来能把自己造出来的航天器,送到遥远的星空中……那种感觉,多么令人向往啊!”

    听着胡书城的话,徐佑的航天梦也被胡书城挑动了起来。

    “老胡,你们学校,欢迎蓟大的学生来交流吗?”

    “怎么,超导和量子物理还不够你研究的吗?你再厉害,也不可能把所有行业的知识都学明白吧?”

    “多学些知识,总是有好处的。好了,先不说这些了,我跟陆知瑶说一声,我们快到了。”

    徐佑没有让陆知瑶和自己一起去接胡书城。

    毕竟陆知瑶和胡书城虽然认识,但并不算很熟。

    快到陆知瑶楼下时,徐佑在微信上叫陆知瑶下楼。

    陆知瑶也并不拖拉,几分钟后就来到了楼下。

    看到现在陆知瑶的样子,胡书城也是有些出乎意料。

    “这真的是四中大榜第一的那个陆知瑶吗?我都快有点认不出来了呀。”

    陆知瑶闻言反驳道:

    “但我还是能认出来你呀。而且,你确定不是高尚老师的亲戚吗?”

    听到陆知瑶的话,徐佑也不禁笑了起来。

    “哈哈,刚才我就想着来着,把高老师和胡书城放一起,俨然一对父子俩啊。”

    “果然还是你们俩是同班同学,说话都向着对方。徐佑,今天我可得好好宰你一顿。”

    “没问题,敞开点吧,只要不浪费就行。”

    三人一边走一边聊,心情都是不错。

    到了勺园,胡书城也没客气,拿起菜单就点起菜来。

    “一人来一瓶啊?”

    这时,胡书城提议道。

    “我喝果汁就可以了。”陆知瑶说道。

    “嗯,我也喝果汁。”

    “哎,陆知瑶喝果汁我能理解,徐佑你也滴酒不沾的嘛?以后跟老师吃饭,这样可不行啊。”

    听到胡书城的话,徐佑一下子就想起了罗文坤跟自己说过的那套理论。

    科研,不只是在实验室里埋头做实验,同时也是人情世故。

    虽然徐佑没经历过和导师吃饭的事情。

    但根据赵为佳、袁冬等多位师兄的描述。

    在实验室中聚餐的时候,那些老师们,确实都是非常能喝酒的。

    可徐佑还是相信,就算自己不喝酒,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科研工作。

    “好吧,就陪你喝一瓶吧。不过最多一瓶,绝对不喝多。”

    徐佑决定陪胡书城喝一次,毕竟在徐佑心里,胡书城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当初在四中学物竞时,胡书城也是毫不保留的,帮徐佑辅导着各种实验的操作。

    另外,徐佑也答应徐洲,过年的时候要陪他一起喝酒来着。

    徐佑觉得,自己怎么也得有一瓶的酒量才行。

    “行,一瓶就一瓶,这玩意儿我也不想喝多,喝多了确实难受。”

    饭菜很快上来,三人一边吃着,一边聊起了在四中时的一些往事。

    “我记得从陆知瑶转过来,到最后的高考,陆知瑶一直都是四中校榜第一。不说别的,单凭高中成绩,徐佑你跟陆知瑶比还是差点。”

    “确实,不管怎么说,在考试排名上,我确实还没有超过过陆知瑶过呢。”

    “哪有,我数学和物理都是你教出来的好吧。你只不过是在保送之后,没有必要在参加高考了。要是你好好复习,我哪里能考得过你。”

    现在的陆知瑶,也没有当初在四中时,给人的那种恐怖的统治力了。

    “嘿嘿,其实当时我还是想回来参加一次期中考试,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的。但因为准备竞赛,实在没有时间了。”

    “哎,对了,陆知瑶。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啊?”胡书城问道。

第118章 要不要一起去个好地方?

    “你猜。”陆知瑶笑道。

    “物理系?数学系?别的好像也不太可能啊,总不能选文史类专业吧。”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学的是哲学系。”

    听到陆知瑶的话,胡书城确实是非常出乎意料。

    “哲学?这不是文科专业嘛?你理科这么好,怎么会去学哲学呢。”

    “其实我刚开始知道陆知瑶学哲学,也挺意外的。不过我稍微了解了一下,我们对哲学还是有很多误解的。哲学虽然在大类中算文史类,但里面还是有很多理性的东西的。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最开始都是由哲学而来的。”

    “好吧,那算我孤陋寡闻了。那以后我们三个,有研究理论物理的,研究航天航空的,还有研究哲学的。这样也不错,每次聚会都能学到不少新东西。”

    聊着聊着,话题转移到了胡书城现在的课题方向上。

    “因为我选的是本博连读嘛,所以接触科研会非常的早。说不定下学期,我就会去一些卫星发射中心实习了。虽然刚去可能只是参观学习为主,但是是可以近距离的观看火箭发射的。怎么样,羡慕吧?”

    听到胡书城有去卫星发射中心的机会,徐佑说不羡慕,那一定是假的。

    “哎,羡慕又能怎样,我也只能在电视上看火箭发射了。老胡,你好好努力,争取早点进研制团队,到时候你就是我的骄傲。”

    “哈哈,我肯定好好努力,这就是我想选择的方向,我觉得我也有这个能力。以后倒让米国老看看,到底未来谁能制霸航天领域!”

    “好了老胡,有这个劲头进行。我们在航天上,和米国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目前还是追赶者的状态。不过乾坤未定,谁也不能说未来会怎么样。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想能帮上一点儿忙啊。”

    “嗯,这个我也当然明白。以后我要是遇到什么与你研究的理论相关的问题,我也可以跟你讨论讨论。当然,涉及机密的,我肯定不能和你透露了。”

    “没问题。其实我现在研究的东西还是非常广的,不只是量子物理和超导。真要是有什么理论问题,让我试试研究也是可以的。而且我还认识一个数学天才,他的能力深不可测,或许比很多教授还厉害。”

    “你说的就是楼嵩吧!这小子我也知道,真是跟你一样妖孽啊。以后说不好,徐佑你能拿诺贝尔奖,楼嵩能拿菲尔兹奖。到时候记得让我摸摸奖章。”

    “扯远了,还是先把眼前的课题研究明白吧。”

    这一顿饭,徐佑到底是把一瓶啤酒给喝完了。

    除了感觉精神要比平时兴奋一些,徐佑倒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

    徐佑也才知道,自己的酒量,应该是比想象中还要好一些的。

    而这一次,徐佑也体会到了,啤酒所带来的一些正面效果。

    偶尔小酌一下,的确是可以提升饭桌上的气氛的。

    吃完了饭后,徐佑和陆知瑶一起,把胡书城送到了蓟大东门。

    “下次你俩有时间来蓟航,我请客哈!”

    “好的,下次再聚!”

    送走了胡书城后,徐佑和陆知瑶并肩往回走去。

    在这一点儿酒精的作用下,徐佑感觉自己的思维速度稍稍有些延迟。

    朦胧之中,徐佑突然注意到,陆知瑶确实长得非常漂亮。

    在这之前,徐佑从来没有过分注意过陆知瑶的容貌。

    只觉得陆知瑶是一个非常有内涵的女孩子,和她交流,可以获得很多新的感悟。

    “还真有点儿我妈年轻时的气质啊。”

    徐佑看过吴婧年轻时候的照片。

    那个时候的吴婧,真的是又年轻又漂亮,有着东方女性独特的气质和美感。

    可惜,在岁月的侵蚀下,吴婧渐渐不再年轻,眼角也开始长起皱纹。

    这时,陆知瑶也感觉到,徐佑似乎一直偷偷的看着自己,心里也有点害羞了起来。

    到了陆知瑶宿舍楼下,徐佑准备和陆知瑶道别了。

    这时,陆知瑶突然说道:

    “着急回宿舍吗?要不要一起去个好地方?”

    徐佑刚想说要去回宿舍学习,但终究没有说出口。

    毕竟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

    而且,因为徐佑知道,胡书城今天晚上会来。

    徐佑已经在这之前,将今天的深度学习时间全部消耗完了。

    “不着急……不过这个地方,可以放松吗?”

    “嗯!就是一个放松的好地方。你等我一下,我取点东西,马上下来。”

    几分钟过后。

    陆知瑶带着一袋东西,从宿舍楼中出来。

    “这是什么啊?”

    徐佑看这袋东西的样子,似乎是零食一类的。

    “跟我走吧,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陆知瑶领着徐佑,沿着宿舍楼外走着,来到了一个较僻静的角落。

    徐佑并不能猜到,陆知瑶到底要干什么。

    就在这时,徐佑突然听到了一串甜甜的叫声。

    “瞄~瞄~瞄……”

    顺着叫声看去,几只可爱的猫咪,映入到徐佑的眼帘中。

    这些猫咪有的是棕色,有的棕色和白色相间。

    其中一只最大的,应该是这些小猫的母亲。

    陆知瑶似乎和这些猫很熟,拿出袋子里的零食,喂给了猫咪们。

    这些猫也非常的乖巧听话,在陆知瑶的面前,表现得非常温顺。

    徐佑也终于知道,原来陆知瑶刚才是会宿舍取猫粮去了。

    “我也可以喂喂它们吗?”

    看见陆知瑶喂猫的样子,徐佑也有点跃跃欲试了。

    “当然啦,有我在,它们不会怕你的。”

    徐佑也学着陆知瑶的样子,将猫粮向猫咪们轻轻丢了过去。

    这些小猫一边吃着猫粮,一边甜甜的发出“喵喵”的叫声,非常的可爱。

    此时,徐佑竟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觉。

    在系统界面上,徐佑的疲劳度,也在一点一点的下降着。

    这样的放松方式,与体育运动完全不同。

    不会消耗任何的体力,也并不以竞技为目标。

    “蓟大的流浪猫,还是非常温顺的,不像外面的野猫,会有一定的攻击性。有时候,在课堂上,还会有流浪猫进教室听课呢。不过他们不喜欢听理科的课,最喜欢听哲学类和艺术类的课。”

第119章 竟然只有最低档?

    “所以说,是因为理科类的课太难了,猫学起来比较吃力吗?”徐佑问道。

    “是呀,猫也很喜欢思考,但只是喜欢思考各种猫生哲理,并不喜欢,也并不擅长学那些算来算去的理科知识。”

    一时间,徐佑有些分不清,陆知瑶到底是在说猫,还是在说她自己。

    “所以说,这是一只哲学猫喽?”

    “没错,它向往的生活,就是吃着猫粮,晒着太阳,思考猫生哲理。不过这也只是理想中的生活而已,现实中,它还要面对食物问题,变化的环境,以及一些凶勐的野兽。”

    徐佑也不得不感叹,这些蓟大校园内的流浪猫,还是远比野外的流浪猫幸福的。

    “这些猫……我可以摸摸它们吗?”徐佑问道。

    “我也很想摸摸,但最好不要,因为它们可能从来都没洗过澡。”

    听到这话,徐佑悬在空中的手臂,马上缩了回去。

    “等以后有条件了,我一定要自己养只猫,这样就可以放心撸它啦。”陆知瑶笑道。

    “嗯,现在就喂喂这些猫,其实也是不错的。陆知瑶,我给你打点钱过去,你帮我买点猫粮,我以后没事儿也抽空过来喂猫吧。”

    徐佑不为别的,只是觉得这种放松方式非常不错。

    有的时候,学习学得很累,就没力气通过运动去到达缓解疲劳度的效果了。

    抽出几分钟,喂喂猫,还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可以呀,钱就不用了,我直接帮你买好了。”

    “不,以后喂猫的日子还长呢,你就当作是猫粮基金好了。如果以后花不完,再退给我也行。”

    现在的徐佑,虽然没有罗文坤那么夸张的财力,但在蓟大的学生中,也绝对算得上大户了。

    猫粮这点小钱儿,徐佑自然是不放在眼里的。

    徐佑不容分说,直接给陆知瑶微信转了500块钱过去。

    “500块?你这有点儿夸张了吧?”

    “不夸张,蓟大校园里这么多猫呢,你就先屯一点儿猫粮好了。等猫粮到了叫我,我去搬,这个你不用担心。”

    徐佑想着,曾经的胡书城,人称“四中操王”,靠着一手惊人的操技闻名于四中。

    徐佑正是在胡书城的身上,领悟了课间操的奥义,通过认真做操,增加了自己的体力,缓解了积累的疲劳度。

    而现在,陆知瑶俨然一副“蓟大猫王”的姿态,利用猫粮与猫咪互动,达到放松和思考哲学的效果。

    徐佑也不能故步不前,沉溺于过去那些单调的放松方式了。

    ……

    这一天,林诗在四人小群中通知大家,大创可以开题的事情。

    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徐佑心情不错,便与大家会和去了。

    可当徐佑见到林诗之后,却发现林诗的心情似乎并不是很好。

    “怎么了,林诗,你看起来好像有点不高兴的样子。”

    “嗯,我们的项目课题,只申请到了一万元的科研经费。”林诗委屈道。

    听到这个消息,徐佑和楼嵩也都感到有点意外。

    “不会吧,我们特意把Pla-X的数据推算了一遍才写的项目申请,这还只申请到了一万元的经费?”

    徐佑知道,一万元的科研经费,已经是最低的一档了。

    这代表他们的项目,并不被专家所看好。

    楼嵩也是撇了撇嘴,表示这确实听起来有些离谱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我项目申请写得不好吧,没有让他们觉得有那么大的价值。对不起,是我拖累大家了。”

    罗文坤马上对林诗的话表示了反对。

    “别这么说,我们的项目申请写得绝对没有问题。就是那些人觉得我们根本不可能发现什么Pla-X,才不给我们太多的科研经费的。不就是钱嘛,大不了我把我那辆保时捷卖了,还差那几万块钱的经费嘛?”

    罗文坤的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他的这个精神,徐佑还是很肯定的。

    “没错,我也觉得是他们根本就没把我们的课题认真对待。不过卖车就算了,没有这个必要。我们这个项目,也未必需要多少经费。千万别因为这个灰心,我们先去找黄老师,准备开始课题的研究吧。”

    楼嵩也用力的点了点头,表示这确实不算什么问题。

    相比楼嵩的脑子,几万块的经费根本就没有多大价值。

    在三人的安慰下,林诗总算没有那么的失落了。

    “嗯,他们这么看不起我们,那我们就一定要做出点东西,让他们好好看看,到底谁的项目是最厉害的!”

    四人来到实验室后,黄子维还是像之前一样,面带微笑迎接了他们。

    黄子维也得知,他们这个项目只得到了一万元科研经费的事情。

    不过这也在黄子维的意料之中。

    谁又会相信,四个大一的学生,能发现Pla-X这种连NASA都发现不了的未知行星呢?

    但黄子维也没有表露出任何的负面情绪,用着自己的方式,让大家获得一些信心。

    “其实我们的这个项目,需要经费的事情是比较少的。我上次说过,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式,无非计算、模拟和观测。计算不用说了,模拟我们会提供电脑和软件,观测这块儿,我们也会提供观测设备。”

    听黄子维这么一说,大家也更加觉得,到底获得多少科研经费,确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了。

    接下来,黄子维讲起了具体软件使用方法。

    “计算部分我觉得就不用细说了哈,你们的能力都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也看了你们在项目申请上的,对于Pla-X的推算。我觉得非常的棒,已经比很多高年级的学生要强出不少了。现在,我先讲一下软件的使用部分。”

    黄子维打开电脑,向四人讲解着今天需要使用的一些软件。

    “我们需要做的,包括的观测数据的处理、利用物理模型模拟各种体系的演化等等。需要熟练使用Github、Stack-Overflow等工具。”

    徐佑、林诗、罗文坤三人,看着这些陌生的软件,都有些大眼瞪小眼。

    不仅是全英文的,而且完全不知道,它们是干什么用的。

    而楼嵩却完全没有这样的表情,甚至还眼睛一亮,有种要跃跃欲试的样子。

第120章 我已经讲得很细了啊

    “不知道大家的英文都怎么样。虽然我们完全可以使用汉化包,但我们还是习惯使用英文版去操作,这样的话,不会出现因为翻译而导致的各种问题。”

    而像徐佑这些竞赛保送生,英语都不算特别突出,还没有正常通过高考考入蓟大的学生英语好。

    “提到GitHub,我也不得不说一下,一些苏国的GitHub账户已经受到封锁了。虽然我们华夏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有时候真的对这种做法感到非常气愤。可是气愤又有什么用呢,在我们没有能力做出这些工具和软件之前,还是得依赖他们的软件啊。”

    听到黄子维的话,罗文坤也附和道:

    “没错,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平等可言。谁又能想到,有一天苏国的猫,都要被一些国家禁止进口和参赛了呢?只有国家足够强大了,在世界上才有话语权啊。”

    面对这样的事实,大家也都不禁沉闷了起来。

    “好了,先不说这些了。下面我讲一下这些软件的操作方式。这样,你们依次来到电脑前,按照我讲的去操作,这样也能学得快一点儿。一个一个来,谁先?”

    既然大家都能排到,谁先谁后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

    林诗第一个坐到了电脑前,按照黄子维的讲解的进行着操作。

    其他三人也没闲着,仔细盯着电脑屏幕,并认真听着黄子维的讲解。

    “刚开始如果对这些单词不熟的话,可以利用有道上的翻译功能,一点一点儿的去对比记忆,等熟练之后就能记住了。”

    林诗明显对很多单词都不熟悉,操作起来显得有些笨拙。

    毕竟接触一款陌生的全英文软件,连它的功能都还没弄明白呢,这样的反应也非常正常。

    接下来,徐佑、罗文坤也依次来到了电脑前。

    因为每个人操作的部分并不重复,所以其实后上来的话,也并没有多少经验可循。

    徐佑和罗文坤的表现,也和林诗没有太大的区别。

    “软件这个东西,还真有点复杂啊。”徐佑在心里感叹着。

    在这之前,徐佑也仅仅上过一些计算机语言和编程的课,对于这类知识,只能说了解一些皮毛。

    徐佑知道,以后的很多科研过程,还是会用到各种计算机知识的。

    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学学软件的使用,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好了,楼嵩,换你上去吧。”

    听到黄子维的招呼,楼嵩连忙坐到了计算机前。

    和之前一样,黄子维继续讲解着这些软件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徐佑、林诗、罗文坤三人,仍是一脸懵逼的样子。

    像物理类的知识,无论多么难,只要不断的思考,还是会理解的。

    但像这些软件工具,却都是人类制造出来的。

    如果不熟悉的话,确实很难一下子就理解。

    甚至徐佑在开启了深度学习状态之后,也只能大致听明白黄子维的讲解。

    但看楼嵩的操作,却是与徐佑三人完全不同。

    不仅完全能跟得上黄子维,甚至好像比黄子维讲解的速度还超前了一些。

    黄子维很快也发现了楼嵩那熟练的操作。

    “怎么,楼嵩,你以前就用过这些工具吗?”

    “嗯,数学也是离不开编程和建模的嘛,之前学过一些。”

    徐佑知道,楼嵩所指的“一些”,绝不是平常人所说的一些。

    楼嵩这么说,代表他在相关方面的能力,至少达到了小有所成的程度。

    “不错啊,那你可以试着给他们讲讲了。”

    黄子维也发现,自己刚才讲的这些东西,就连徐佑好像都没有听得太懂。

    正好楼嵩之前就有相关的基础,黄子维就决定,换一种方式去教学,正好也看看楼嵩到底掌握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好,那我试试吧。”

    就这样,楼嵩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大家讲解了起来。

    这一下倒好。

    徐佑三人本还以为,换楼嵩讲起来会稍好一些。

    结果,反倒是更加的听不懂了。

    不过看楼嵩那熟练的操作,大家也能看出,楼嵩真的对这些东西非常的熟悉。

    徐佑自己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也会有那种“看不懂,但是很厉害”的感觉。

    “老师,要不还是您来吧?”林诗无奈道。

    “好吧,那还是我来吧。”

    楼嵩对大家的反应有些不解,自己明明已经讲得很细了。

    就像自己听韦神的课一样,韦神讲得也很明白。

    为什么大家好像都听不懂呢?

    最终,黄子维利用一上午的时间,把这些工具和软件的使用方法过了一遍,并讲解了望远镜观测的一些注意事项。

    显然,相对于那些复杂的软件,大家还是普遍对于望远镜观测更感兴趣。

    “老师,是不是如果能用望远镜观测到,就没有用软件模拟的必要了?我眼睛不错的,两个眼睛都是5.0,要不我就负责观测好了。”罗文坤说道。

    “哈,我也希望你们可以用观测就能解决问题,但这不只需要良好的视力,同时也需要毅力和一定的运气。当然,除了我今天讲的这些之外,我也会给大家提供一些专业的观测数据,辅助大家进行分析。”

    毕竟大家所拥有的观测设备,也仅仅是一台还算可以的天文望远镜了。

    相比之下,还是天文台的观测数据更加专业一些。

    中午过后,四人没有离开,继续待在了实验室。

    虽然黄子维已经走了,但大家还想好好把这些知识再熟悉一下。

    徐佑也渐渐明白,软件操作这种东西,关键不在于听,而在于练。

    自己多摸索摸索,慢慢就什么都搞明白了。

    黄子维这边,也将天文台的一些资料提供给了大家。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原本他们还以为,这些资料仅仅是一些图片而已。

    但除了图片之外,还有很多光谱之类的各种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也是有可能发现一些新的天体的。

    在慢慢的熟悉之后,四人总算是对于天文物理没有刚开始那么的生涩了。

    只是,对于寻找Pla-X这个看起来有些不可能的任务,大家还是没有什么头绪。

第121章 我们不如换个角度

    在多次寻觅仍然无果之后,大家的士气,也没有一开始时的那么高涨了。

    “怪不得他们不愿意批给我们科研经费。这个课题,确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实在不行,我们还是退而求其次,寻找一些其他的天体,或是直接写点儿综述什么的吧。”

    罗文坤也并不是想轻易放弃,只是如果一直都没有任何进展的话,总不能最后交个空白的论文上去吧。

    “看来还是我这个课题选得太大了。这些数据虽然值得分析的东西很多,但主要的已经被他们分析过了,我们很难再从中发现什么新的东西。这一万块的科研经费,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花了。”林诗无奈道。

    楼嵩并没有参与到他们的议论之中,而是专心于软件的编程和建模工作。

    这个时候,徐佑觉得,应该更换一种思路了。

    “我觉得我们可能陷入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之中,或许可以尝试改变一种思路。我们先停一下,一起讨论一下未来的方向。”

    xiaoshuting.la

    听徐佑这么说,林诗和罗文坤也不再抱怨,走到了徐佑旁边。

    楼嵩也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想要听听徐佑有什么新的想法。

    “现在我们虽然对于天体的分析工作,已经远比刚开始要熟练了。但其实我们采用的方法,跟正常天文工作者并没有区别,甚至在设备上,还没有正常天文工作者的专业。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确实很难获得什么突破。”

    对于徐佑的观点,大家也都表示同意。

    可是,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又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方法吗?

    “现在我先整理一下思路。首先我们肯定,在太阳系中,有极大的概率,存在这样的一颗未知天体。关于它的质量和轨道半径,我们已经计算出来了。但这种天体具体的类型,我们并不能确定,这个所谓的Pla-X,到底是行星,还是其他类型的天体。”

    徐佑所说的这些话,大家其实也都是清楚的。

    根据已知的条件,也仅仅能够算出未知天体的质量和轨道半径了。

    除此之外,它的体积、密度等等条件,都是并不清楚的。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大家几乎都能肯定Pla-X的存在,也都在寻找Pla-X。可这么多年过去,却没有任何一家科研机构,宣布寻找到Pla-X呢?”

    听徐佑这么说,大家也都陷入到思考之中。

    “这个可能性还是非常多的。可能是Pla-X一直藏在某个天体的后面,被挡住了,所以无法观测到。”罗文坤说道。

    “相对其他的行星来说,Pla-X还是距离我们实在太远了。这样一来,搜索的难度也要呈指数形式增加,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

    林诗的话也很有道理,根据计算结果,Pla-X的平均轨道半径,是太阳系已知八大行星中,据太阳最远的海王星的20倍。

    这样遥远的距离,所需要搜索的范围,确实是相当巨大的。

    “也有可能,Pla-X根本就不存在啦。”楼嵩笑道。

    听到楼嵩的话,林诗和罗文坤都有些尴尬。

    要是觉得不存在,那当初还同意选择这个课题干嘛。

    “别误会,楼嵩这是在讲冷笑话,你们习惯就好。”徐佑赶紧解释道。

    “是不是不好笑啊?”楼嵩挠头说道。

    “哈、哈哈、哈哈哈,挺好笑的。”

    “是啊,楼嵩,你真的好幽默哦!”

    徐佑也无奈的摇了摇头。

    看来,天才也是有不擅长的地方啊。

    整理好情绪后,徐佑继续说道:

    “现在我们先假设,Pla-X的密度跟地球是相近的。因为Pla-X的质量,约为地球的10倍。这样的话,可以估算出,Pla-X的半径,约为地球的2.15倍。”

    “因为Pla-X具体的密度,我们还无法获知。但地球已经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密度最大的行星了。如果Pla-X是行星的假设成立,那它的半径,也很可能要比刚才估算的还要大。”

    “这样的天体,如果说一直没有被发现,其实是比较奇怪的。那我们就按照刚才列出来的所有可能,一一的进行分析。”

    “首先,Pla-X一直藏在某个天体的后面。这样的可能是非常小的,因为Pla-X的轨道半径本身就很大,如果真的有另外一个天体,能一直把Pla-X挡住,那它一定也存在于Pla-X的附近,并且要比Pla-X更大。要是是这样的话,另一颗天体也早就被发现了。显然这是不成立的”

    “有道理,那我这个可能先排除。”

    “接下来,是因为距离我们太远,搜索范围太大的缘故。这个可能性还是有的,不过我也觉得不是特别大。对于一个比地球还要大的天体来说,这样的距离,并不算太过遥远,完全应该是在人类现有的观察能力下,可以观察到的一颗行星。这么多年过去,还找不到的话,这个理由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最后,楼嵩所说的,Pla-X根本不存在。我承认,楼嵩你赢了,这个理由我也无法否定。”

    楼嵩听完也笑了笑,这确实也是完全可能的。

    “当然,既然我们决定对Pla-X进行探索,前提肯定是默认它存在的。当我们把这些情况都排除之后,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呢?”

    大家听完徐佑的话,也都在努力的思考着。

    “徐佑,你有什么想法吗?”林诗问道。

    林诗觉得,既然徐佑已经否定了前面的这些可能,那他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吧。

    “你们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Pla-X,是一个特别小的天体呢?”

    听到徐佑的这一观点,三人都有些意料之外。

    “特别小的天体……难道你的意思是,Pla-X可能是一个黑洞?”林诗疑问道。

    罗文坤对于这一观点也有些怀疑。

    “照你这么说的话,这个黑洞也太小了吧。目前已知最小的黑洞,质量也是太阳的三倍了。真的可能会存在这么小的黑洞吗?”

    “可以的,原生黑洞!”楼嵩兴奋道。

    原生黑洞是一种假说中的黑洞。

    理论上来说,原生黑洞的体积,甚至可以只有原子大小,但质量却可以高达十亿吨。

第122章 匪夷所思的假说及其证明方式

    “哇,楼嵩,你还知道这个?”

    “嗯,我也很喜欢天文知识的。”

    楼嵩平时主要精力都在数学,可就算是比拼物理,绝大部分物理专业的学生,也是很难比得过楼嵩的。

    此时,虽然大家都觉得,徐佑的这个观点有些匪夷所思。

    但至少目前,在理论上还是说得通的。

    “这样,我们现在先去计算一下。如果说,这个Pla-X真的是黑洞的话,那它的半径到底是多大吧。”

    说完,徐佑连忙拿出笔和纸,开始了计算。

    众人也才明白,这又是一次“斗题”比赛,也都赶紧拿出纸算了起来。

    虽然徐佑并没有说明什么具体的条件。

    但其实,大家对于这道徐佑临时出的题目,都是有思路的。

    首先,关于Pla-X的质量,大家之前都是计算过的,相当于是一个已知条件。

    而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计算出黑洞的密度了。

    有些人可能会以为,黑洞的密度是无限大的。

    可如果我们按照黑洞的定义去分析的话,当光接近黑洞时,连光也是无法从黑洞中逃脱出来的。

    那便可以给黑洞界定一个视界——即逃逸速度大于光速的界面。

    通过这些条件,计算出来的视界半径,便是黑洞的史瓦西半径。

    确定了这些之后,问题便非常清晰了。

    很快,徐佑便根据这些条件,计算出了黑洞的密度,以及在这个假设下,Pla-X的半径。

    楼嵩虽然起步比徐佑慢了一些,但凭借计算速度上的优势,最后也几乎和徐佑同时完成了计算。

    这次林诗和罗文坤也没有慢上太多,也在不久之后,都完成了计算。

    当四人全部计算完毕后,一起对起了最后的结果。

    看到那一致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彼此的计算都是正确的。

    “按照这个假设去计算的话,Pla-X的半径只有4.5cm左右。也就拳头那么大的一个天体,真是有些无法想象啊。”

    和罗文坤一样,大家之前已经想到,通过这个假设,计算得到的Pla-X半径一定会非常小。

    但也没想到居然小到这样一个程度。

    一个拳头大小的物体,竟然有地球十倍的质量。

    这确实是有些突破普通人的认知了。

    “算是算出来了,可是,我们要怎么证明这个理论到底正确与否呢?总不能说构造出这样一个可能的理论模型,就算是完成了这个课题吧。”

    徐佑似乎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

    “就像刚才楼嵩说的,理论上是可能存在原生黑洞这样的一种特殊黑洞的。原生黑洞诞生于宇宙早期坏境,一些密度非常大的物质,在宇宙大爆炸的强大能量挤压下,就有可能形成这样的原生黑洞。相比普通的黑洞,原生黑洞是非常稳定的。”

    “这么说,太阳系中,真的可能存在一个黑洞?”

    “没错,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可能。而且,原生黑洞还可能与暗物质有关。假如原生黑洞被证实了,还可以解释很多用目前的理论所无法解释的问题。”

    听到徐佑这么说,大家更加觉得,这个之前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的理论,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

    “太阳系中竟然可能会存在黑洞?离谱,太离谱了!”罗文坤吐槽道。

    徐佑的这一新的理论,不仅给大家一个全新的方向,更是让他们意识到,这个课题不仅仅是寻找Pla-X而已。

    甚至,还会解决更多天文学的未解之谜。

    冷静过后,大家也开始思考起接下来的问题。

    “所以,我们到底怎么去证明,Pla-X就是一个黑洞呢?”

    本来,想要发现一个黑洞,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更别说,是这样一个,半径只有4.5cm的黑洞了。

    徐佑想了想继续说道:

    “证明起来很难,不过也不是毫无办法。你们知道嘛,接近黑洞的彗星,会被黑洞所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彗星会与该区域积聚的热气体相互作用,并出现一些辐射信号,也就是吸积耀斑。如果我们能在太阳系中发现耀斑,那Pla-X是黑洞的假想,便有了充分的证据。”

    听到徐佑的这段分析,罗文坤不禁兴奋的说道:

    “卧槽,徐佑,你这脑子是怎么想出这些理论的?真想把你的脑子切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结构。”

    “没那么夸张,大家的脑袋都差不多,只不过我书看得多一些而已。”

    这些天来,徐佑依然保持着每两天,就拖着行李箱去一次图书馆的习惯,而且每次都满载而归。

    毕竟这么大的借阅额度,可不能白白浪费了。

    而这些天,徐佑也看了很多天文物理相关的资料与文献。

    这个新的理论,并不仅仅是一瞬间的灵感,而是在知识的大量积累后,所碰撞出来的灵感火花。

    “虽然我们无法自己去记录什么数据,但根据黄老师那边提供的数据量,也是足够了的。只要我们能从这些数据中,分析出耀斑的线索,那我们的理论,就会有很高的确定性。”

    “可是,既然这些数据已经是别人分析过的,我们还能从中分析出什么新的东西吗?”林诗疑问道。

    “这个不用担心,因为天文台记录的数据量是非常庞大的,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那些科研工作者也从某些维度进行分析,不可能把数据中的信息完全分析透的。只要方法得当,我们是完全有可能发现一些新的信息的。”

    听徐佑说完这些,大家也都有了清晰的方向。

    随即,在徐佑的领导下,大家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

    楼嵩擅长建模的工作,便根据徐佑的这个新理论,模拟出Pla-X可能发射出耀斑的位置轨迹。

    徐佑、林诗和罗文坤,则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寻找着这些数据中的一些线索。

    这样的工作,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实际的执行中,其实还是非常复杂,而且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的。

    虽然在理论上,Pla-X的体积就算真的非常小,也不会影响其对进入引力范围内彗星的吸收。

    但因为Pla-X的理论轨道长度很大,所以需要重点搜索的区域也很大。

    更不用说,这个Pla-X的轨道曲线,也仅仅是模拟出来的,真实情况还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第123章 人脉的重要性

    几天下来,大家也没有找到什么吸积耀斑的痕迹。

    倒是楼嵩的建模工作做得越来越好,通过更多的条件限制,让Pla-X的轨道变得更加的精确了。

    “不行,这样下去,我的眼睛都要废了。”

    “软件跑的速度也有点慢,按照这个速度,确实根本完成不了对特定区域的检索。”

    目前,四人对Pla-X的搜寻工作,主要从图像和数据两个方面进行。

    图像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他们需要对每一张图进行仔细观察,寻找上面是否有吸积耀斑出现的迹象。

    而数据这块,则都是靠软件自己在跑。

    只是,实验室的计算机也没有多特别,跟楼嵩的电脑配置差不了多少。

    进行一些普通的计算还可以,像如此大的计算量,确实是很难支撑的。

    “不行,我觉得我们应该需要一台超级计算机。靠这种普通设备,根本就没法跑完所有的数据。不知道东哥那有没有卖超级计算机的,不行我去买一台好了。”罗文坤半开玩笑的说道。

    “这东西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要不我们多拿出几台设备,每台负责跑一部分数据,这样效率还能高点。”林诗说道。

    “也不知道黄老师能让我们用上超算吗?估计多半是不太可能的。要不我托我计算机系的朋友问问,看能不能有机会蹭一下超级计算机?除了蓟大物院的同学之外,菁华和蓟大我认识的同学,也得上百个了,多问问的话,应该能想到一些办法的。”

    罗文坤的社交确实非常广泛,夸张点说,随便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或许都会有认识的人。

    经这么一提醒,徐佑突然想到了什么。

    徐佑自己,不也认识那么多大老的嘛。

    徐佑在脑海中,盘点自己认识的一些大老级人物。

    包括蓟大物理系的王相武教授、乔森教授,鹤卿学院的院长蒋宏,以及华科院的韩书斌院士。

    一时间,徐佑有些犹豫,到底先求助哪个大老要更好一点。

    从关系上来说,蒋宏是徐佑所在学院的院长,有问题的话,正常还是应该先求助于蒋宏。

    从能力上来说,韩书斌绝对是最强的一个,也可以动用到最多的资源。

    而王相武、乔森虽然不算徐佑名义上的导师,但都指导过徐佑做课题,徐佑如果去求助他们,他们也一定会尽力帮忙的。

    “要不,找韩书斌院士问问?”

    虽然徐佑和韩书斌不算太熟,但在之前,徐佑也受到了韩书斌的褒奖,并允诺徐佑可以去国科大实习交流。

    而韩书斌所研究的量子计算机,计算速度更是比超算还要快。

    “还是算了吧,这种事情最好不要打扰韩书斌院士了。而且量子计算机的局限性,也未必能计算这种问题。”

    这时,徐佑又想起了,之前在蓟大旁听时候的一件事情。

    “我记得,王相武老师是做过跟超算相关的项目的。要不直接问问他?”

    那一次王相武出的题目,背景就是利用超算去计算质子的大小。

    既然如此,徐佑觉得,先找王相武问问应该会更好一些。

    想到这,徐佑对罗文坤说道:

    “我也问问吧,看看能不能用到超级计算机。”

    罗文坤闻言也是有些意外。

    “怎么,徐佑,你也有计算机学院的朋友?”

    徐佑想了想道:“不是计算机学院,不过应该跟计算机学院有联系,我问问看吧。”

    “可以啊,徐佑,你终于也明白人脉的重要性。”

    嘴上虽这么说,罗文坤还是觉得,自己的人脉更胜一筹。

    毕竟在交朋友上,罗文坤说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在这之后,徐佑联系到王相武,询问王相武最近是否在实验室。

    确认了王相武在实验室,徐佑便直接过去了一趟。

    本来徐佑想着,要不要直接在微信上,或是在电话中和王相武说这个事情。

    但想到这样交流可能比较麻烦,还是直接当面说更好一些。

    “徐佑,好久不见啊。”

    王相武的心情看起来不错,看样子不只是因为见到了徐佑,最近实验室的各项工作,进展得也应该挺顺利的。

    “嗯,老师,最近做了一个大创的项目,在那上面投入了一些精力。”

    听到徐佑参加了大创实验,王相武也有点儿意想不到。

    在王相武的眼中,徐佑早就达到,甚至超过了普通研究生的水准。

    再去参加大创实验,总有些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

    但毕竟徐佑现在也只是一个大一学生而已,参加大创实验,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且,按照王相武对徐佑的了解,徐佑所做的项目,应该不会是那种很普通的项目。

    “也好,反正你的精力足够旺盛,同时兼顾几个课题也没什么问题。”

    “对了,老师,菁华费清教授那边的进度怎么样了?”

    “最近一次的沟通,费教授那边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可能近期就会完成我们所需微纳结构材料的制备了。等一切就绪之后,我会通知你的,到时候我们一起进行实验。”

    “好的,老师,我到时候一定到场。”

    毕竟这可是徐佑自己设计出来的新型光源结构,实验时徐佑肯定不能错过的。

    和王相武聊了一些其他的话题后,徐佑也决定进入正题了。

    “老师,我的大创实验课题,有些数据处理,可能需要用一下超级计算机。不知道您这边还有用到超算的合作项目吗?”

    听到徐佑的话,王相武也总算明白了徐佑的意思。

    原来徐佑今天过来一趟,就是来找自己帮忙的。

    “这个好说,我们实验室很多计算都会用到超算,所以经常会有一些合作。这样,你把需要处理的数据,包括程序都准备好,下次我们用超算的时候,直接帮你顺便算一下了。”

    徐佑也没想到会这么顺利,连忙向王相武表示着感谢。

    “好的,谢谢老师!那等我把程序和数据准备好,再过来找您哈。”

    从王相武的实验室里出来后,徐佑再次意识到了,人脉的重要性。

    要不是认识这些教授级人物,徐佑肯定是不会这么容易就能用上超级计算机的。

第124章 出现了,真的出现了!

    来到大创实验室后,罗文坤和徐佑说了下最近的进展。

    “黄老师这边说,可以让我们用一下服务器去跑数据,会比普通计算机效率高很多,但超算肯定是没那么容易用到的。其他计算机专业的朋友我也问了,有一个菁华的硕士,据说他的导师很厉害,就是搞超算的教授,已经在帮我问,能不能帮这个忙了。”

    罗文坤的社交圈确实不简单,竟然已经联系到菁华的教授了。

    但毕竟超算可不是随便用的,通过一个硕士去帮忙问的话,多半也是没什么结果的。

    “我这边联系到了用超算的渠道,不过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能用上。我们先把数据和程序整理好,然后我就直接交过去了。”

    听到徐佑的话,罗文坤不禁一脸的诧异。

    “徐佑,你找到能用超算的渠道了?”

    原本罗文坤还以为,自己能通过关系,联系菁华的教授,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可万万想不到,这次徐佑的人脉竟然比自己的还要厉害。

    “嗯,之前做课题的导师,课题项目经常跟超算打交道。我们先开始整理数据吧,免得到时候来不及,把这个机会错过了。”

    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大家也是干劲十足。

    因为数据库过于庞大,徐佑四人需要根据之前对Pla-X的轨道轨迹预测,将重点部分的区域筛选出来。

    即使这样,数据量也不少,甚至装了好几个移动硬盘,才勉强将数据拷完。

    这也是这个课题中,为数不多需要花到经费的地方。

    楼嵩还特意询问了一下徐佑,所用到的超算是什么系统的。

    在确认超算的系统是Linux,楼嵩开始着手对程序进行着优化。

    确保程序与系统适配的同时,也尽可能的提升程序的运行效率。

    在多次测试,确认程序没有问题之后。

    徐佑将装有数据和程序的移动硬盘,交给了王相武。

    正好王相武近期就要用到超算,顺利的话,很快就会帮徐佑完成数据处理。

    “老师,超算的电费应该很贵的吧?到时候用了多少电费,我会照付的,我们有科研经费。”

    徐佑知道,超级计算机的功耗是非常高的,每年需要花费的电费,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目。

    王相武闻言笑了笑道:“哈哈,不用不用,你们那点儿经费够干什么的啊。反正时间段我们都包完了,帮你多算一下也是一样的,那就不用管这个了。”

    “好,那谢谢老师了。”

    徐佑也知道,如果真的算电费的话,自己组内剩余的那几千块钱科研经费,可能根本是不够用的。

    几天后。

    王相武通知徐佑,数据已经跑完了的消息。

    徐佑来到王相武的实验室,取回了移动硬盘。

    “运行得挺顺利,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你回去再检查一下,如果有问题的话,那就只好等下一次我们再用到超算的时候了。”

    “好的,麻烦老师了。”

    徐佑知道,这些程序都是楼嵩针对特定的系统,精心优化过的,而且也进行了多次的测试,基本不存在任何的问题。

    在这之后,徐佑也马上在四人小群中,通知了大家这个消息。

    四人也都对此非常期待,约好晚上一起来实验室。

    晚上,四人按照约定时间,在实验室中相聚。

    见到徐佑和徐佑带回的几块移动硬盘,大家都是十分期待的表情。

    “这速度可以啊,这么快就跑完了啊。这要是用普通计算机,不知道多少天才能处理完这些数据。”

    “那当然了,超级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差不多是普通计算机速度的100万倍了。两者之间完全就没有可比性啊。”

    “好了好了,我们一起看一下处理完的数据吧。楼嵩,交给你了。”

    “嗯!”

    楼嵩先是将第一个移动硬盘,连接到了电脑上。

    简单的说,超算所跑的程序,就是在之前天文台接收到的各种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筛选出与吸积耀斑相关的部分,并将其在模型中展现出来。

    因为所有的数据量特别大,而吸积耀斑即使真的存在,出现的时间也极短。

    因此,这个过程,就好比大海捞针一般。

    但如果利用超级计算机,达到百万倍于普通计算机的速度,这样的计算便成为了可能。

    楼嵩在电脑上熟练的操作着,很快将数据和建模软件联系到了一起。

    “现在就等数据同步了。如果真的有吸积耀斑的话,那么在这个模型中,就会出现红色的斑点。”

    此时,在电脑上,出现的是太阳系的模型图。

    在这个模型图上,不仅包括太阳和八大行星,同时也包括那几颗因为Pla-X而使轨道受到影响的天体轨道,以及Pla-X的理论轨道。

    为了更容易观察,楼嵩先将Pla-X的理论轨道隐藏了起来。

    只要在模型中出现红点,就代表这个位置是出现过吸积耀斑的。

    “楼嵩,你已经开始数据同步了吗?”

    见模型中迟迟没有红点出现,罗文坤忍不住问道。

    “嗯,已经开始了。就算真的有耀斑的话,也肯定是非常少的,不要着急,慢慢等吧。”

    大家足足盯了快半个小时,也没有看到一个红点的出现。

    此时,大家都有些怀疑,他们的这个假想可能并不是正确的。

    就在这时,林诗突然叫道:

    “红点出现了!我不是眼花了吧,你们快来看看!”

    听到林诗的话,大家也纷纷向屏幕上看去。

    “我也看到了!”

    “是的,真的有!”

    果然,林诗并没有眼花。

    在屏幕上,的确出现了一个红点。

    四人都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真的找到Pla-X了?不,或许现在应该叫它Black-Hole-X了!”罗文坤激动的说道。

    楼嵩握着鼠标的右手,也因为兴奋,而轻微的抖动了起来。

    徐佑的心情也是十分激动。

    如果真的在太阳系中发现黑洞,那无疑会是一个震惊全世界的消息。

    但仅仅是一个红点的出现,并不能百分百的说明问题。

    这其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但过了一会儿后,大家便进一步确定了,这件事情并不是什么偶然。

    因为,第二个红点,也跟着出现了。

第125章 这一次要先斩后奏

    红点的出现,即意味着对应的位置,曾经是出现过耀斑的。

    如果说第一个红点,可能存在偶然性的话。

    那第二个红点再次出现,则大大把偶然性给降低了。

    四人心里都知道,他们的理论,已经非常接近事实真相了。

    完成了第一块移动硬盘的数据同步后,楼嵩换上下一块移动硬盘,继续着数据的同步。

    果然,在这之后,又有了更多耀斑的出现。

    楼嵩控制鼠标,将Pla-X的理论轨道显示了出来。

    正如他们所预计的,这些耀斑的位置,几乎都压在轨道的上面。

    这样的现象,再次印证了徐佑的理论是正确的。

    “几乎可以肯定的说,Pla-X确实存在,而且它就是一个黑洞!太棒了,我们的课题终于成功了!徐佑,你这是一个天才!”罗文坤惊呼道。

    “你们也很棒啊。楼嵩做了很大的贡献,建模和编程基本都是楼嵩在忙。课题是林诗提出来的。罗文坤……嗯,你也挺辛苦的。”

    到了罗文坤这里,徐佑实在找不到什么夸奖的词语,只好随便敷衍了一句。

    “好了,我知道我确实没做什么,不过能和你们一起见证Pla-X的发现,我也就知足了。”

    “徐佑,你也不用夸我啦,除了课题是我定的,其他主要就靠你和楼嵩了。反正能和你们一起做这个课题,我已经很高兴了。”

    最终,在模型之中,共出现了十几个耀斑的痕迹。

    而这些耀斑的距离也比较接近,并没有在轨道上分散开来。

    这说明是在Pla-X公转的过程中,不断的吸收一些彗星,而导致出现吸积耀斑的现象。

    按照大家之前的计算,Pla-X的公转周期,大概在1-2万年。

    因此,耀斑之间的位置非常接近,也正是符合理论的现象。

    这个时候,大家也开始讨论起来,这个发现的重大意义了。

    “这个发现,不仅证明了传说中的Pla-X确实存在,而且它并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一个黑洞。同样,原生黑洞这个理论假说也被证实了。除此之外,关于太阳系行星形成的一些理论bug,也可以很好的进行解释了!”

    正如罗文坤所说,这个发现的意义,确实是十分重大的。

    “那我们现在要联系黄老师,告诉他这个事情吗?”林诗问道。

    这个时候,罗文坤突然摇了摇头。

    “不,这个事情最好暂时只有我们4个知道。毕竟我们的数据并不是保密的,而是从天文台获取的。只要别人知道了我们的理论思路,是完全可以做出相同的成果出来的。”

    “不会吧,黄老师不会是这样的人吧?”林诗疑问道。

    “人不可貌相,多一点儿戒备心总是好的。而且,就算黄老师不在乎这个成果,那谁又能保证,黄老师上面的领导,会不会在乎这个成果呢?要是真的被抢了,那我们这些天的努力可就都拱手让人。”

    徐佑也觉得,罗文坤的这个顾虑还是有道理的。

    虽然徐佑本人,也并没有经历过这种成果被抢的事情。

    无论是王相武还是乔森,都非常尊重徐佑的劳动成果,完全没有抢占徐佑论文一作的意思。

    但在这个时候,多一些防备心总是好的。

    “这样,黄老师那边我们先不说,我们现在就开始准备写论文。徐佑不是已经写过几篇论文了嘛?有徐佑指导,论文上基本不会存在问题。等论文写完,我们直接就投期刊,这样根本不给其他人抢成果的机会。反正有徐佑这个发过Nature和PRL一作的大老在,我们的论文肯定会被接收的。要是能登刊,黄老师也能得个优秀指导老师奖什么的,也不算亏待他了。”

    听到罗文坤的话,徐佑、林诗和楼嵩,对此都有着不同的想法。

    “罗文坤,真没想到你这么能算计啊。可是在没有经过老师的同意下,擅自就投论文,是不是不太好啊?”林诗说道。

    徐佑也知道,这样做肯定是有些不妥。

    但这一次,确实只要是理论泄露出去,整个研究过程还是比较容易重现的。

    而且,这一次的课题,确实与在王相武、乔森实验室所做的课题不同。

    王相武和乔森都知道,他们很可能是会经常与徐佑合作课题的,所以不会轻易的有抢占徐佑成功的想法。

    但这一次的大创实验,更像是一锤子买卖。

    结束了这个课题后,大家可能再也不会做天文物理相关的课题了。

    即使黄子维或是黄子维上面的领导,真的抢占了他们的课题成果,也并不会付出什么代价。

    想到这,徐佑说道:“我也同意我们自己去投论文。反正大创实验的论文,本身可能就不会在任何期刊上发表的。我们自己投递期刊,也不会影响到大创的评奖。指导老师这块儿,我们一定要把黄老师的名字标上。”

    徐佑心里清楚,虽然黄子维在课题之中,没有给出什么关键的意见。

    但至少也是大家的天文物理的启蒙人,带领大家进入到了这个领域之中。

    就算他们在未通知黄子维的情况下,就把论文投了出去。

    也一定要按照正常的标准,给黄子维指导老师的位置的。

    “怎么样,你们俩什么意见?”罗文坤问道。

    “我也同意。”林诗回答道。

    楼嵩同样点了点头,虽然楼嵩并不喜欢这种互相算计的行为,但道理楼嵩自然是能想明白的。

    “好,那就这么定了。我们四个也一定要严格保守这个秘密,毕竟我们的这个理论才是核心。”

    在这之后,大家开始了数据的整理,以及论文的撰写工作。

    现在的徐佑,对于论文撰写已经比较熟练了,负责了主要的论文撰写工作。

    有了深度学习状态的加持,徐佑论文写得非常的快。

    不出几天,论文的初稿便写好了。

    这一次,徐佑知道不能再找老师帮着校对论文了。

    不过以徐佑的经验,也差不多能自己完成论文的校对工作。

    当论文基本校对完毕后。

    徐佑也开始思考,这一次要投那本期刊了。

第126章 是的,太阳系中是有一个黑洞

    其实以这篇论文的水准,无论是投《Nature》还是投《Sce》,都是可以的。

    徐佑想了想,还是决定优先投《Sce》。

    一方面是因为,《Sce》更看重创新性,风格与他们的课题非常对应。

    另一方面,徐佑之前投《Nature》的那篇论文,仍处在复审打回修改的阶段,徐佑也不太好再投一篇新的论文。

    而关于作者排序的问题,大家也开始商讨了起来。

    “我觉得,最核心的理论是徐佑提出来的,徐佑肯定应该是一作。楼嵩在建模和编程上贡献非常大,应该是二作。林诗也排在我前面吧,我名字放最后就可以。”

    罗文坤对于作者的排序的问题看得很开,他自己也知道,这一次他的贡献确实是最小的。

    林诗闻言也表示同意。

    “嗯,我也同意徐佑和楼嵩排在前面。”

    楼嵩同样点了点头,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

    但徐佑却有不同的想法。

    “我觉得我们四个可以作为共同一作。本来这就是我们四个人的项目,没有什么主次之分。要不是林诗拉我进来,我可根本不会想到这样的一个理论出来。”

    对于这三个好朋友,徐佑完全没有独占荣誉的想法。

    共同一作去投《Sce》,也是完全可以的。

    其他三人也没想到,徐佑会如此的康慨。

    但在徐佑的再三要求下,他们也只能接受徐佑的安排。

    “好吧,徐佑,那就按你说的,共同一作。不过我知道,共同一作也是有顺序排列的,顺序的话,还是按照刚才我说的那样,你第一,楼嵩第二,林诗第三,我第四。”

    这一次,徐佑也再没有了意见。

    就这样,徐佑第一次独立完成了论文的投递。

    当然,在论文中,除了标明指导老师是黄子维之外,论文中所有数据的来源,以及用到的超算,徐佑都是标注得很清楚的。

    《Sce》初审的速度很快,徐佑24小时内就告知,这篇论文可以进入到下一阶段。

    在这之后,徐佑也知道,还需要进行漫长的等待。

    但是这一次,等待的时间,却比之前投《Nature》时,要少了不少。

    徐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履历相比之前要丰富了很多,给《Sce》的编辑留下了不错的第一印象。

    另一方面,这个课题确实非常的新颖,意义也非常的重大。

    虽然难度上,未必要难过徐佑之前的那三篇论文。

    但这却是一个非常容易吸引大家眼球的研究方向。

    毕竟证明了在太阳系中存在黑洞这种事情,实在是太颠覆大家的认知了。

    这也让困扰天文学家多年的Pla-X之谜,被彻底解开了。

    《Sce》这边似乎给这篇论文开了快速通道一般,几乎只用了常规时间的一半,就完成了复审的工作。

    而在编辑的审稿意见中,也是对这篇论文表示着极高的肯定。

    只有一些小的细节,以及论文部分的格式,需要进行修改。

    如果没有问题的话,这篇论文在下期就可以正式登刊了。

    《Sce》这边如此高效的原因,也是希望徐佑他们的这篇论文,能够早点登刊。

    毕竟,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这样重磅的论文了。

    最近期刊上所刊登的一些论文,无非是诸如发现某种化学物质的新作用、揭示某种蛋白质的机制、某种生物的彷真模型什么的。

    对于该专业领域来说,或许还算是不错的课题。

    但对于整个科学界,却都是一些乏善可陈的文章。

    《Sce》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篇论文,来收获一大波的关注度。

    最终,在完成论文的修改,并通过终审之后,这篇论文确定要登刊了。

    在论文确认要登刊之后,大家也终于可以放心的把这个消息,告诉黄子维了。

    “黄老师,您有时间来实验室一趟,我们跟您汇报一下实验进度。”

    “好的,我今天晚上会过去一趟。”

    得到了黄子维的回应之后,大家约好晚上一起去实验室。

    四人也在一起讨论着,黄子维知道这个消息后的反应。

    “你们说,黄老师突然知道,自己以指导老师的身份,出现在《Sce》的期刊上,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呢?”

    “应该会非常惊喜吧,估计黄老师自己可能也不一定发过《Sce》呢。”

    “不好说,说不定还会因为我们擅自投论文,把我们批评一顿呢。”

    “不会吧,黄老师平时这么亲和,而且这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儿吗?”

    “估计黄老师自己也挺懵的,这篇论文的内容他还没看过,自己就成指导老师了。”

    在大家的讨论之中,黄子维来到了实验室。

    “有什么好事儿吗,都这么高兴?”

    其实在一开始,黄子维就知道,他们的这个课题,注定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因此,黄子维也一直没有抱什么期待,甚至最近也不怎么过问大家课题的进度了。

    “嗯,老师,我们的课题,确实有巨大的进展。”

    “怎么,已经发现了Pla-X吗?”黄子维打趣道。

    “是的,老师,我们已经发现了。”

    听徐佑一本正经的说,黄子维还以为,徐佑是在开玩笑呢。

    “好,那让我看看你们的成果吧。”

    此时,黄子维依然脸上笑呵呵的,并没有把徐佑的话当回事儿呢。

    “老师,我们证明出了,Pla-X其实是一个黑洞。”

    “一个黑洞?”黄子维诧异道。

    对于这样的理论,黄子维也是第一次听说。

    “没错,我们认为,Pla-X是一个原生黑洞。因为它的体积太小,所以我们一直都没有发现它的存在。”

    “倒还是非常有趣的理论啊。挺好的,算是给Pla-X的存在多了一种新的解释了。”

    黄子维觉得,这个新的理论,应该就是他们的最新的课题进展了。

    虽然这个理论,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也确实存在理论上的可能。

    就凭这个新颖的理论,也是有希望在大创的评选上,拿到一个不错的奖项的。

    “不错,有这样的创新性是非常好的。好了,没什么事情的话,我那边还有工作要做,你们就继续进行你们的课题吧。”

    黄子维以为,他们已经汇报完自己的课题进度,便要先忙手头的其他工作去了。

第127章 我连论文都没看,就成指导老师了?

    “别急,老师,我们还没说完呢。”

    徐佑没想到黄子维这么着急要走,连忙把黄子维叫住。

    “怎么,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没错,我们不仅创建了这个新的理论模型,同时也证明了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听到这话,黄子维不禁皱起了眉头。

    “已经证明理论是正确的?怎么证明的?”

    其实刚刚黄子维也只是觉得,Pla-X是黑洞的这个理论非常新颖而已。

    至于这个理论的证明,黄子维自然是不相信,他们是能够证明出来的。

    毕竟如果Pla-X真的是黑洞的话,那它的体积也太小了。

    这样小的黑洞,还从来没有人发现过,只能说是一种假说而已。

    至于证明它的存在?

    别说是这么小的黑洞。

    就算是那些巨大无比,质量百万倍于太阳的黑洞。

    发现起来,都不是易事。

    “老师,您看一下我们的这个论证过程。”

    接下来,四人给黄子维详细解释了一下,关于徐佑的理论,楼嵩建造的模型,如何从庞大天文的数据中,检索出吸积耀斑等等一系列过程。

    当然,也包括利用到了超算的这样一个事情。

    看到这些新颖的理论,精细的模型,以及详细的论证过程后。

    黄子维也从一开始的诧异,到渐渐开始相信,最后完全被四人所折服。

    “真没想到,你们四个竟然厉害到了这种程度,连超算都能用上。要知道,我们天文物理实验组,也是很难使用到超算的。”

    就连黄子维自己,也从来没有机会,和超级计算机打过交道。

    除非是整个实验组,有特别重要的项目课题,才会去申请使用超级计算机帮助运算。

    了解了他们的课题进度之后,黄子维对这个课题的评价也完全不同了。

    “真的是非常不错啊。论文好好写一写的话,不止是大创的评奖,这个成果说不定都会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呢。来,我现在就给你们讲一下,论文应该怎么去写。”

    这个时候,黄子维也顾不上手头的其他工作了。

    这个课题的价值,已经完全超过了黄子维的想象。

    罗文坤也不打算再瞒着黄子维了,直接摊牌道:

    “老师,其实论文我们已经写完了,并完成投稿,通过审核了。”

    听到罗文坤的话,黄子维一愣。

    “已经投稿通过审核了?”黄子维诧异道。

    “是的,这个时候,期刊可能已经快发出来了吧。”

    即使到现在,黄子维依然以为,他们是在开玩笑。

    明明前些日子自己问的时候,课题还处于僵持的状态之中。

    怎么现在,不仅课题突然实现重大突破,而且论文也已经写完了,甚至还要登刊了呢?

    直到黄子维看见,邮箱中那一个个审稿意见回复。

    黄子维才终于相信,这些孩子所说的,确实是实情。

    “竟然就要在《Sce》上发表了?你们……哎,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你们好了。”

    此时的黄子维,心中多种情绪交织在了一起。

    包括对这个研究成果的惊叹,对于在《Sce》登刊的惊喜,对他们背着自己擅自投递论文,也感到一些不满。

    大家见黄子维的情绪有些琢磨不透,也都没敢说话。

    黄子维这样的态度,明显不只是在为他们的成果感到高兴。

    “你们是不是担心,我把你们的成果给抢了啊?”

    沉默了一会儿后,黄子维突然问道。

    这一下子,四人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没有没有,老师,我们就是想给您一个惊喜罢了。突然看到您指导的学生,能把课题做成这样,您心里一定也很高兴吧。”罗文坤说道。

    “你们确实是想给我一个惊喜?不是惊吓?不知道实验组的老师们问我,我要怎么去解释啊。”

    就在前几天,和别人聊这个事情的时候,黄子维还拿他们寻找Pla-X的这个课题开玩笑来着。

    谁知道,黄子维竟然一直被蒙在了鼓里。

    这要是让实验组的其他老师们知道,没准还以为,黄子维也在刻意隐瞒这个事情呢。

    此时,黄子维心里也清楚,这四个孩子,肯定是因为信不过自己,才决定私下里发的论文。

    不过,这个课题成果,毕竟都是这四个孩子自己做出来的。

    黄子维除了在前期教他们一些基础知识外,也没有对他们课题中的关键部分做出过什么指导。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再去责怪他们,也没有什么意义。

    “算了,这怎么说都是一个好事情,还是恭喜你们,这么年轻就能在《Sce》上发表文章。不过下次……估计也没有下次了吧。”

    “老师,您放心,这篇论文的指导老师位置一定是您的。我们非常感谢您为这个课题的付出,没有您,就没有我们的这个课题成果。”罗文坤说道。

    “呵呵,这话说出来,你自己都不信吧。哎,我得好好看看你们的论文了,要不然别人问,我什么都说不出来,那可就更不好解释了。”

    事到如今,黄子维也只能选择接受这样的事实。

    虽然在实验组那边,这个事情确实不太好解释。

    但能以指导老师的身份,登上《Sce》,对于黄子维来说,也算是一个很大的荣誉了。

    很快,最新一期的《Sce》期刊,正式发布了。

    让他们也没想到的是。

    这一次,徐佑四人的这篇论文,竟然登上了《Sce》的封面。

    这说明了,即使在科研强者如云的《Sce》上。

    他们的这个科研成果,也是非常亮眼的。

    这个消息,也很快从大洋彼岸的米国,传到了华夏。

    媒体们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又是紧锣密鼓的编辑着各种文桉。

    “太阳系中第九大行星的秘密被发现了!原来它竟是……”

    “华夏科研团队,在天文物理上取得重大进展!整个科研团队,无一人超过18岁!”

    “荣登《Sce》封面!四名蓟大大一新生创造了历史!”

    “太阳系中第一个黑洞被发现!天文界或将引起巨大地震!”

    看见这些充满噱头的文桉,网友们纷纷在网络上尽情的吃起了瓜。

第128章 重启量子光源实验

    “不会吧,真的存在这么小的黑洞吗?只有西柚那么大,听起来好可爱,真想摸摸看。”

    “天啊,这个消息太可怕了吧!不会有一天,我们都被这个黑洞所吞噬了吧?”

    “这么小的黑洞,而且离我们这么远,还是不需要担心的。等它长大到足以吞噬地球的程度,那个时候地球估计都早就不在了。”

    “如果我要是把这个黑洞一口吃掉的话,那这个黑洞是不是就会彻底消失了?”

    “可惜这个黑洞还是小了点儿。要是足够大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引力弹弓效应,让我们航天器的速度大大增加。这样一来,飞出太阳系也是很可能的事情了。”

    “没那么容易的,等航天器靠近黑洞,就会直接被吸成面条了。而且,这么远的距离,想要到达那个位置,都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还是先研究可控核聚变才是正道。”

    除了这些关于研究成果的讨论之外。

    大家对于这个课题的作者们,也是非常的津津乐道。

    仅仅是四个大一新生,竟然就能做出如此厉害的成果,让《Sce》都直接将它作为封面。

    而其中,徐佑的名字的出现,更是让大家再次记住了这个华夏的天才少年。

    “我说仅仅是四个大一的学生,怎么会这么厉害,原来里面有徐佑啊。这个孩子研究的领域还真是广,不管哪个方向,都能做出这么厉害的成果。”

    “不只是徐佑,那个叫楼嵩的孩子也很厉害,这届IMO满分第一名,听说还提前三个小时交卷来着。韦神当年也就这个水平。”

    “真是英雄出少年啊。未来的诺贝尔物理奖和菲尔兹奖,我们终于有希望拿到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已经是徐佑的第三篇论文了。真不敢相信,才上大一,就能发三篇论文,还是含金量这么高的期刊。想想我大一的时候,连高数都学得很费劲。这就是人和神的差距吧。”

    徐佑的亲朋好友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是向徐佑发来了祝贺。

    徐佑的父亲徐洲,更是对自己儿子取得的成果感到不可思议。

    “儿子,你那篇投《Nature》的论文不是还没修改完呢吗,什么时候又搞了篇《Sce》出来?”

    “哦,没什么,就是最近和几个朋友,一起参加了个大创实验,写完论文之后,投了一下试试,就被《Sce》过稿了。”

    “不是……发个《Sce》在你眼中,真的就这么简单吗?我们宁江大学,整个学校一年也未必能发几篇N/S。我做科研这么多年,可还一篇N/S都没发过呢。”

    “没事儿,老爸,你才四十出头,机会还有很多呢。”

    “哎,我这辈子基本也就这样了,能在华夏材料界占据一席之地,就不错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啊,未来还得靠你们这一代了。”

    在这之后,蓟大的学生们,也得知了,其实徐佑四人的课题,本来仅仅只是一个大学生创新实验的课题。

    但能把大创实验课题,直接做到《Sce》封面的程度,确实是太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了。

    而当黄子维被实验组的老师们问到这个事情时,也没有把徐佑等人先斩后奏的事情说出去。

    只说是因为觉得过稿的希望不大,便没有张扬这件事情。

    没想到后来这么顺利,得到了《Sce》编辑的大力认可。

    其实对于这个研究成果,实验室里的一些教授确实是相当觊觎的。

    要是能把这个成果归在自己的身上,那对于他们来说,是益处非常大的一件事。

    但既然论文已经发表,他们也再没有机会得到这个成果了。

    ……

    不知不觉中,蓟京已经进入了冬季。

    “蓟京好像也没比盛城暖和多少啊。”徐佑感叹道。

    虽然蓟京的位置比盛城南一些。

    但到了冬天,外面还是一样的冷。

    徐佑也终于可以拿出来,陆知瑶送给自己的那条围巾了。

    果然,在蓟京还是能用得上的。

    出门的时候,徐佑将围巾围在脖子上。

    确实感觉暖和了许多。

    这条围巾的用料很好,质地非常柔软,保暖效果也非常不错。

    围巾上趴着的那只小猫,也是给人一种很萌的感觉。

    而陆知瑶对于围巾底色的选择也很考究,是那种男生也完全可以戴出去的颜色。

    徐佑的室友们,对徐佑都非常羡慕,也想有一个这么体贴的女同学。

    这一天,徐佑吃完早饭后,便来到了王相武的实验室。

    昨天王相武就告诉徐佑,徐佑设计的那款新型的光源,已经加工完成,今天就可以进行实验了。

    徐佑等待这一天,也已经好久了。

    到了实验室,赵为佳看见徐佑,热情的和徐佑打着招呼。

    “这些天没见,你又在《Sce》上发了篇论文,徐佑你真是一天也不闲着啊。一个大创实验,都能让你做成这样的水准,真是太可怕了。”

    “师兄过奖了,我的队友们也很强,还有也离不开王老师的帮忙。”

    “哎,你这围巾不错,特别好看,在哪买的啊?给个链接,回去我也买一条。”

    “哈,师兄,不是买的。”徐佑笑道。

    看徐佑的样子,赵为佳一下子就明白了。

    “原来是这样。真幸福啊,还有女孩儿给你织围巾,我怎么就没有这种魅力呢?不过也是,你不仅学习好,科研能力强,长得也这么帅。我要是个女孩儿,我也喜欢你这样的。”

    这个时候,王相武也来到了实验室。

    见到徐佑,王相武也不忘对徐佑表示着祝贺。

    “恭喜你啊,徐佑,做一个大创实验,也能发到《Sce》,还上封面了。”

    “老师,还得感谢您帮忙,能用上超算,要不然我们再过一年都不一定能算出来呢。”

    “客气了,这点儿小事儿不算什么。好了,我们准备开始实验吧。”

    在王相武的领导下,大家在实验室中,做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这个关于量子纠缠光源的问题,也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了。

    徐佑还记得,在第一次的实验中,光子的收集效率,只有可怜的1%。

第129章 我们成功了!

    在更换成微纳结构材料之后,收集效率相比之前提高了不少,但也只维持在12%左右。

    而且,收集效率波动比较严重,非常的不稳定,光源品质也出现了下降。

    这样的实验结果,实用意义是非常小的。

    而这一次新的实验,大家也都非常希望,能够做出更高的收集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光源的品质。

    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实验即将开始了。

    “我们先用重复频率为79MHz的皮秒激光,进行双光子共振激发。”王相武说道。

    吴鸿利用仪器调整着激光的参数,以保证激光的波长,在激子线与双激子线之间。

    在π脉冲处,利用雪崩光电二极管,对光子进行着计数工作。

    随着实验的进行,实时的吸收效率数值,也在仪器中反应了出来。

    而当大家看到数据之后,都是一脸激动的表情。

    “这么高的吗?收集效率竟然已经达到了90%左右!”

    相比上一次的12%,这样的提升,无疑是质的改变。

    当然,现在的收集效率,只是比较粗略的,没有经过任何修正的收集效率。

    实际的收集效率,应该还会更低一些。

    在做完几组数据后,王相武决定,先对这几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毕竟刚才90%的收集效率,还是有一定的水分的。

    只有通过修正后的收集效率,才是更有说服力的。

    吴鸿打开软件,完成数据的同步后,对刚刚的几组数据进行着处理。

    在实际的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扣除光路的损耗,并进行APD效率修正,才能得到最终较为精确的收集效率。

    完成了数据的处理后,最终的收集效率出现了。

    “85.3%?已经很不错了!”

    虽然还没有达到90%这样的超高效率。

    但与之前的12%相比,这无疑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

    “虽然说这只是单光子的收集效率,但确实已经远超我们的预期。这样高的收集效率,完全可以说是具有实用性的!”

    看到最后的结果,王相武的心情非常的兴奋。

    这证明了,徐佑所设计的新型光源结构,确实是非常成功的!

    吴鸿对此也是感到十分激动。

    虽说在看到徐佑设计图的时候,吴鸿就有一种预感,这绝对会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设计。

    但毕竟理论与实际并不完全划等号,只有真正做出了理想中的实验结果,才能证明理论是正确的。

    这几个月来,吴鸿也一直等待着实验开始的这一天。

    而今天的实验结果,终于证明了这个新型光源结构是成功的。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行纠缠光子对的实验吧。”

    相比单光子,纠缠光子对的收集效率会更低一些。

    但只要能达到50%以上,就算是比较不错的效率了。

    在完成了几组实验之后,吴鸿再一次进行着效率值的修正。

    与单光子不同的是,这一次,需要对双激子态准备效率和纯度进行修正。

    而当看到修正后的收集效率后,大家的心情再一次振奋了起来。

    “75.4%!已经大大超过50%了!”

    能把纠缠光子对的收集效率,做到这样的一个级别,已经是非常震撼的一个数据了。

    这一下子,整个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也终于可以稍稍释放一下几个月来压抑的心情。

    这个有关华夏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课题项目,在大家的心里,意义都十分的重大。

    即使短期内无法对外发表科研成果,大家也并不会因此而忽视这个项目。

    作为华夏顶尖的科研人员,他们都想为国家尖端科技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点儿贡献。

    “好了,都沉稳点,实验还没结束呢。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行。”

    王相武努力抑制住内心的喜悦心情,督促大家冷静下来,继续进行接下来的实验。

    仅仅高的收集效率,并不能完全代表光源结构的实用性。

    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光子的纠缠保真度、不可区分性的测量。

    在持续几天的实验之后,各项数据也都完成了测量和修正。

    除了非常高的收集效率之外。

    光子的纠缠保真度,以及光子的不可区分性,同样在非常高的范围内。

    “通过光栅分光,将激子光子和双激子光子分别送往一端,我们最终得到了88.6%的纠缠保真度。通过对两个激子光子的干涉测量,激子和双激子光子的不可区分性,也分别达到了90.1%和90.3%。”

    对于这样的结果,实验组也再没有了任何的奢求。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徐佑所设计的新型光源结构,都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这样的突破性成果,已经不仅仅是可以在顶刊上发论文的程度,更是可以直接用于光量子计算机上的突破性技术。

    这一次,徐佑又成为了项目中的关键,贡献出最重要的光源结构设计。

    而其他的实验组成员们,即使没有徐佑那么突出的贡献,但也都为这个课题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在短暂的庆祝后,王相武也很快决定,将这一成果告知给韩书斌院士。

    “因为是内部的课题项目,先不用太注重格式,把关键的理论、图像、实验数据表示上去就可以。等之后正式上交项目论文的时候,我们再提供标准的论文也不迟。”

    王相武知道,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米国也一定在进行着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研发。

    在这关键的时刻,每一项新技术的突破,都是非常重要的。

    毕竟不是向期刊上投递论文,就不需要那么去注重格式了。

    韩书斌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也立即邀请王相武实验组来到华科院。

    毕竟有些东西,仅仅通过论文是无法完全体现的,还需要进行更详细的交流才可以。

    到了约定好的日子,王相武是带着这个项目的核心成员,一起来到了华科院。

    作为新型光源结构的设计者,徐佑自然也在其中。

    办公室内,韩书斌一边喝着茶,一边等待着王相武实验组的到来。

    “蓟大的科研团队最近表现确实不错。上一次乔森实验组,在超导量子领域做出了不错的实验成果。这一次,王相武实验组又在光量子领域有了突破。”

第130章 天才的想法总是难以理解

    韩书斌一边品着茶,一边和他的助理刘娇聊着天。

    “是啊,韩院士,蓟大理论物理这块确实做得很好,也怪不得物竞保送生,都倾向于选择蓟大的物理系。不知道我们国科大,什么时候才有录取竞赛保送生的资格啊。”

    在当前的政策之下,通过竞赛保送的学生,只能在菁华和蓟大两所学校中进行选择。

    这也导致其他的学校,无法获得更优秀的生源。

    “刘娇,我也很羡慕菁华和蓟大的生源。我相信随着国科大的发展,我们肯定会逐渐追上菁华和蓟大。到那个时候,尖子生报考国科大的意愿也会逐步提高,我们的分数线也会上来。我相信在未来的政策中,国科大也会成为保送生的一个选择。”

    “是的,韩院士。等到了那天,相信我们华夏的科研环境,也绝对不会比国外的差了。”

    这个时候,王相武实验组已经到达了国科大。

    “韩院士,王相武教授的实验组要到了,我去楼下接他们一下。”

    “好的,刘娇,你快过去吧。”

    刘娇来到楼下,等待着王相武实验组的到来。

    看见一行人走过来,刘娇上去询问道:

    “请问是蓟大王相武教授的实验组吗?”

    王相武微笑道:“是的,我就是王相武,您就是刘娇女士吧?”

    “是的,请跟我来吧。”

    刘娇正要带着大家上楼。

    这时,却发现,在王相武实验组的成员之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你是……徐佑?”

    徐佑也认出了刘娇,连忙打招呼道:

    “刘老师好,我又过来了。”

    此时,刘娇的心里有非常多的困惑。

    这个徐佑,不是乔森的学生吗?

    怎么这一次,又跑到王相武实验组里面了?

    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刘娇也没有问什么,还是面带微笑的带着大家上楼了。

    刘娇带着众人来到韩书斌办公室,韩书斌也起身和王相武打着招呼。

    “您好,王教授!”

    “韩院士,您好!”

    韩书斌和王相武紧紧的握手,并招呼大家落座。

    在这之前,王相武也只是在电视上和一些会议上,见过韩书斌,还没有和韩书斌这样面对面的交流过。

    而此时,韩书斌也终于注意到了,藏在众人后面的徐佑。

    “徐佑?你怎么也过来了?”

    王相武闻言也有些诧异,他也没想到,韩书斌院士竟然还认识徐佑。

    “韩院士,我在这个课题中,也跟着做了一点儿工作,所以就一起过来了。”

    徐佑不敢贪功,将自己在实验组的地位轻描澹写的描述着。

    王相武等人听到徐佑的话,却都是有些哭笑不得。

    要是连做出新型光源设计图的徐佑,都只是算“做了一点儿工作”的话。

    那实验组剩下的成员所做出的工作,岂不是更加的不值一提了。

    韩书斌并不知道,徐佑在这个课题中到底担任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听徐佑这么说,韩书斌也下意识的觉得,这一次徐佑确实没有那么大的作用。

    毕竟这一次,不像上一次乔森仅仅带了徐佑一人过来。

    待大家都落座之后,韩书斌开始和王相武进行着交流。

    “王教授,我看了一下论文中的内容,觉得还是非常的具有突破意义的。无论是在基础物理领域,还是在实用量子技术中,这都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感谢韩院士的肯定。能够为海岛项目作出一份贡献,我们实验组的全体成员都是非常荣幸的。”

    “王教授,能说一下,我们实验组是怎么产生的灵感,能设计出这样一款新的光源结构的呢?”韩书斌问道。

    对于整篇论文的内容,韩书斌最感兴趣的,无疑就是新型光源的设计了。

    韩书斌自然是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

    但如果让韩书斌去设计,也是很难想出如此巧妙的设计方桉的。

    这就有点像,一个学生见到一个陌生的题型,并没有任何的思路,只是在看完解析后,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去做。

    但那种第一次见到陌生题型,就能想出解决方法的能力,却是非常难以学习的。

    这也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难得的一种能力。

    “韩院士,这个问题,还是让徐佑去回答更合适一点。”

    毕竟这个新型光源结构,并不是王相武设计出来的。

    他也无法解释,徐佑到底是如何想出如此天马行空的设计方桉的。

    韩书斌闻言又是非常诧异。

    “哦?这么说,这个光源结构,是徐佑设计出来的?”

    “没错,我也收回一下刚才徐佑说的话。在整个课题的进行中,徐佑虽然不是在实验室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但绝对是做出最关键贡献的一个人。”

    “没想到这一次又是你啊。徐佑,快说说你当时的想法吧。”

    王相武等人并没有明白韩书斌话中的意思。

    其实王相武他们,对于乔森实验室所做的课题,也是并不清楚的。

    即使他们来自于同一所大学,但因为实验室不同,各自的课题都是处于保密的状态,所以彼此间是不会进行交流的。

    听到自己的名字被点到,徐佑也只好出来回答了。

    徐佑只记得在当时,自己的注意力非常的集中,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那神奇的心流状态之中。

    这种心流状态非常妙不可言,在这样的状态下,徐佑只感觉自己的大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运转状态。

    当然,单纯是心流状态还是不够的,充足的知识量也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徐佑回想着自己当时的感觉,向韩书斌讲述着自己的设计思路。

    “嗯,的确是非常巧妙的设计,理论基础也非常的扎实。不过我还是不太理解,你是如何获得这样的灵感的。这可能就是天才的特质吧,要是问爱因斯坦是怎么想出相对论的,估计他自己也未必能解释清楚。”

    徐佑闻言也只好笑了笑,毕竟总不能说,自己进入到心流状态中了吧。

    “对了,徐佑,这一次的课题成果,没有投《Nature》什么了吧?”

第131章 终于有了大一新生的感觉

    “嗯,这一次没有了。因为本来就是海岛计划的课题,肯定是不会对外公布的。”

    ranwen.la

    “好的,我知道了。”

    在这之后,韩书斌继续针对这个课题中的成果,与王相武等人进行更细致的交流。

    除了徐佑的关键设计之外,王相武、吴鸿,以及其他的实验组成员,也在课题之中做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王教授,非常感谢您的实验组,能够做出这么具有突破性的成果。回去之后还请您提交一份详细的论文材料,在完成审批后,这项成果会正式纳入到海岛计划中。”

    “好的,韩院士,回去后我们会尽快完成论文,发送到您的工作邮箱之中。”

    众人正要离开时,韩书斌突然叫到了徐佑。

    “对了,徐佑,你要是没什么事情的话,先留下来,我有些事情要跟你说。”

    “啊,好的,韩院士。”

    徐佑不知道韩书斌要和自己说什么,但既然是韩书斌亲自要留自己,肯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说。

    “那韩院士,我们就先回去了。”

    王相武也知道,韩书斌是有话要和徐佑单独说,他们也不好再留在这里。

    待王相武等人离开后,韩书斌对徐佑说道:

    “徐佑,你之前投《Nature》的那篇论文,可以准备给他们发修改版了。”

    “韩院士,现在已经没事儿了吗?”

    “我们的团队检验了一下铁原子簇在超导量子计算机中的应用价值,确实是有很大的前景的。不过也不用担心,还是有很多关键的地方,是无法在论文中体现的。前几天乔森教授跟我说,《Nature》这边已经在催你论文的修改进度了,你也不需要再拖下去了。万一成果真的被抢,那找谁也说不清楚了。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走在了前面。”

    韩书斌知道,就算这个消息真的已经泄露出去,被其他科研人员重现这个实验。

    即使这样,从开始做这种新材料,到研究它的性质,再到写论文,那进度也至少会落后几个月的。

    而且,这样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

    且不说《Nature》的编辑,会不会做出这种违背原则的事情。

    就算如此,那些科研人员,也未必会把注轻易压在一种未知的新材料上。

    这个时候,韩书斌想起了之前徐佑向自己求助的那件事情,以及自己对徐佑做出的口头承诺。

    原本,韩书斌也没有真的觉得,徐佑有能力同时在多个领域做出顶尖的成果。

    但这一次,韩书斌也彻底被徐佑的能力所折服。

    “徐佑,之前你不是想说,想再深入学习一下工科嘛?正好今天你也没什么事儿,一会儿我安排刘娇老师,带你去国科大参观一下。等晚上,我再安排人送你回蓟大。”

    “好的,那就谢谢韩院士了!”

    徐佑也很珍惜这样的一个机会,和刘娇一起,在国科大的多个实验室参观了一番。

    因为这一次的参观是临时提起的,徐佑和刘娇不好进入各个实验室的内部,也只能在实验室走廊里大概看一下,了解各个实验室所研究的专业领域等等。

    即使这样,徐佑对于这次的参观也是非常满足的。

    在国科大的各个实验楼中,徐佑也感觉到了,国科大的科研氛围确实很不一样。

    这种感觉,很难去用语言去描述,但就是那种非常严肃和敬畏的科研氛围。

    结束了参观之后,刘娇也特意安排人,将徐佑开车送回了蓟大。

    毕竟是韩书斌主动留下的徐佑,而王相武实验组的其他人都已经离开了,徐佑自己回学校也不是很方便。

    回到蓟大后,徐佑告诉了乔森,那篇论文可以继续送稿了的事情。

    “徐佑,韩院士那边,已经说没有问题了吗?”

    “是的,老师,我今天去了国科大一趟,韩院士亲口和我说的。”

    “好的,那我这就把修改后的论文发过去。”

    乔森并没有多问,徐佑今天为什么要去国科大一趟。

    不过乔森也大概能猜到,徐佑过去是什么原因。

    之前的那篇论文,其实徐佑早就已经改好了,就等着发送过去,通过终审,就可以刊登了。

    ……

    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已经进入了尾声。

    期末考试前,徐佑终于将全部科研工作放在一边,进入到期末复习的状态中。

    这个时候,徐佑终于有了一点儿大一新生的感觉。

    即使这些东西,相对于科研工作来说,明显要简单很多。

    但徐佑还是需要认真去对待的。

    毕竟,即使徐佑有不去上课的特权,但期末考试还是要考的。

    这可是徐佑作为学生的本职工作。

    要是期末考试都没考出好成绩,那传出去也不太好听。

    徐佑在室友以及物理学院几个朋友的帮助下,整理好了所有需要复习的资料。

    算上教材和习题,也不过只有二十多本书而已。

    对于学习速度飞快的徐佑来说,就像餐前甜点一样简单。

    “卧槽,徐佑终于开始备考期末考试了!”

    看见徐佑在寝室里看各种大一的教材,室友刘瑞不禁惊呼起来。

    “按照徐佑的水平,应该根本不需要复习吧,裸考也能随便考个满分的。让《Nature》和《Sce》的一作,考大一的题目,这不是降维打击嘛。”

    “不至于,这些知识我也好久没看了,做题手都很生了。特别是那些政治和历史类的,我都是从头开始学的,要是再不看的话,肯定是要挂了。”

    像高数这样的科目,徐佑裸考也可以随便考个满分。

    不过像近代史这些文史类的科目,徐佑也确实没有什么基础,相当于是从头开始学习。

    “其实我们都一样,平时上课也没怎么听,期末考前复习跟预习没什么区别。徐佑,你要是需要划重点什么的,就跟我们说,不用客气,反正我们也知道,期末肯定是考不过你的。”

    在这个时候,没人会把徐佑当成竞争对手。

    “好的,有需要我会找你们的。”

    徐佑倒是对划重点这种事情感觉无所谓。

    反正也只不过是二十多本书而已,就算上面全是重点,又能怎么样呢。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5600/ 第一时间欣赏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最新章节! 作者:可乐要加糖所写的《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为转载作品,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介绍:
你想探索这个宇宙的真理吗?
你是想成为一个只能看到题目答案,无法理解知识的伪学霸。
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个个深度学习状态中,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学霸?
对于这些问题,徐佑也曾犹豫过,却从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当然,成为学霸,只是探索真理之路上的一小步。
从成功算出一道难题的小小喜悦。
到解决一个未知猜想的巨大震撼。
从发现新的低温超导物质后的重磅论文。
到室温化超导的材料革命。
小到纳米级的智能芯片。
大到运载能力百吨的巨型火箭。
……
徐佑不仅因为这些成果而激动,也享受于对真理的探索过程。
就这样,一步步走向那深邃而又绚烂的真理之巅。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