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TXT下载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全文阅读

作者:写网文太难了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txt下载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两百零九章 灵气活跃引起的一系列变化

    随着月氏被灭,无数马匹牛羊等牲口,以及奴隶源源不断地送往咸阳。

    王翦的名字也第一次出现在了六国国君的桉台上。

    不过除了赵括之外,其他君主并没有重视王翦。

    在这个年代,打败异族禀不是一件值得吹嘘的事,就好像一个初中生去打小学生一样,打赢了很正常,打输了才丢人。

    在大多数人看来,王翦击败月氏的功劳还没有函谷关击退晋鄙的功劳大,毕竟晋鄙好歹也是魏国名将。

    “战国末年的三大名将,李牧已经坐镇一方,王翦也开始展露头角了,不知项燕什么时候能够扬名。”赵括看着手中情报,心中想到。

    他不是没有想过将项燕挖过来,不过项氏在楚国的地位非常高,仅在屈、景、昭三族之下,掌控着楚国大量权力,族中子弟成年之后便可以直接做官,然后一路高升,最高能做到上柱国。

    项燕在楚国的机会和待遇好过赵国,因此没有选择背井离乡。

    再加上赵国现在也不缺名将,赵括派人联系项燕被拒绝后也没有强求,只是送了一些礼物,权当联络感情。

    现在赵楚同盟,项氏和景氏又是合纵抗秦强有力的支持者,就算不为了项燕,也要和两族保持好关系。

    楚国和赵国不同,楚国氏族的力量非常强大,就算是楚王拿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甚至能够左右国君的决定。

    “大王似乎很重视这个王翦。”乐毅说道。

    “我赵国年轻一代的将领,除了李牧之外,无人能与此人相比。”赵括说道。

    众人脸色顿时凝重了很多,所有人知道赵括看人很准,他说厉害的肯定会厉害,没有意外。

    “蒙家小子也不行吗?”田单抬头问道,他很看好蒙武。

    “很难。”赵括说道。

    虽然蒙武有父亲蒙骜,以及田单、乐毅等人的教导,但是王翦同样跟随叔父王龁以及白起、司马错等人学习,教育资源丝毫不比蒙武差。

    而且王翦已经拥有天赋,还灭掉了月氏,蒙武都没有独自领兵作战过。

    这里面有蒙武比王翦年轻几岁的原因,但是实力这种东西,一步差步步差。

    除非蒙武的天赋比王翦超出很多,否则永远都不可能追上。

    但是蒙武的天赋能比王翦超出很多吗?显然不可能。

    田单闻言,虽然嘴上没有说什么,心中还是有些不服,决定回去之后就将蒙武叫过来,好好教导。

    “我齐国人绝对不会比秦国人和赵国人差!”田单心中想到。

    “好了,不说王翦了,继续说战阵的事。”赵括挥手说道。

    刚刚赵括等人正在讨论秦国前段时间讨论过的事情。

    昨天,李牧从北疆传来消息,匈奴进攻雁门,大军中出现了战云,不过好在已经将其击退。

    经过测试,匈奴大军的战云除了能够对赵军造成压制之外,没有其他效果。

    蔺相如乐毅等人分析,应该是最近天地灵气变得活跃,战云形成难度下降导致的,上次赵齐结盟的时候应该也是一样。

    “如此一来,胡人的实力恐怕会得到大幅提升。”赵括沉声说道。

    众人也都想到了这个结果,脸色有些不太好看。

    燕周叹了一口气:“以后打胡人恐怕没办法一打五,甚至一打十了。”

    “也不一定。”乐毅突然说道。

    所有人纷纷看向乐毅。

    “最近我在研究魏国送来的亚圣吴子训练魏武卒的记录。我发现,吴子除了将天赋和战阵融入魏武卒之外,还非常注重让士卒练习不同的阵型。”

    “经过多次测试,我发现在不同的阵型下,战阵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用大王交给的统计法统计结果显示,同样是使用不动如山阵,结成圆阵增加的防御要比结成方阵增加的防御提升百分之三十左右,比结成一字长蛇阵提升百分之五十左右。而且通过训练的精锐军团提升效果更佳明显。”

    “之后,我又测试了自己的乱阵,发现训练之后的士卒对敌方战阵造成的干扰和破坏效果更大。”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同样身为军魂军团,魏武卒的实力要比其他军团更强的原因之一。”乐毅说道。

    “如此一来,对军团的精锐程度要求也就更高了。”田单若有所思地说道。

    他倒是无所谓军团精不精锐,只要听从命令就行了,打仗的时候天赋一甩,就算对面是军魂军团他也照刚不误。

    “不错。”乐毅点了点头。

    “普通军团和杂兵无法及时跟随将领的指挥改变阵型,只能作为辅兵来使用。精锐军团对于杂兵的碾压性再次提升。同样,武将的个人武力能起到的作用也再次降低了。”

    众人没有什么反应,本来个人武力在战场上的作用就不是太大,毕竟正常人谁去单挑啊,嗷嗷叫着单挑的都不是正常人。

    “难怪吴子阴晋之战能够以五万魏武卒大败秦国五十万大军。”廉颇恍然大悟。

    吴起对军事的理解足足领先当时天下两个层次,再加上率领的又是自己一手缔造的魏武卒,秦军来多少人都是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影响,就是战车的作用被大幅削弱了。在战场上战车想要变阵太难了,比骑兵还难,只能一往无前向前冲,连转弯都做不到。在步兵和骑兵同时被增强的情况下,没有被加强的战车就相当于被削弱了。”乐毅说道。

    他还有一点没说,就是战车很容易损坏。

    即便制造技术一再提升,战车仍然会发生断轴等现象。在战场上,一旦战车出现问题,搞不好一整场战争就会输掉。

    现在可不是当年敌人战车坏了,还会帮敌人修战车、推战车的年代了。

    他们巴不得看到你战车坏掉,然后趁机将你俘虏或者杀掉。

    再加上战车对于地形的要求非常苛刻,必须是广阔的平原,有山不行,有水也不行,遇到上坡就要下来推,遇到下坡刹不住闸。

    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以战车为主,到了战国之后,反而以步兵为主,战车为辅的原因之一。

    “这对我们赵国来说是好事。”庞煖说道。

    赵国以骑兵见长,步兵实力同样要超过除了秦国之外的其他五国。如此一来,赵国的霸主地位会更加稳固。

第两百一十章 扩军

    赵括算是听明白了,随着天地灵气变得活跃,杂兵和精锐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了,以前杂兵遇到精锐还能勉强打一下,现在搞不好会出现五十万都打不过五万的场面。

    想到这里,赵括站了起来,开口说道:

    “本王准备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士卒,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这些士卒不用种地,只需要负责训练和打仗,每个月由官府发放粮饷,级别越高,粮饷越多,战场上立功之后有额外的封赏。”

    赵国的主要兵制是征兵制,全民皆兵。凡是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受国家征招参加训练和战争,不得拒绝。

    征兵制优点是兵源充足,只要国家人还没死完就有兵。

    缺点是士卒的战斗力差,积极性不高。防守战还好,进攻其他国家或者攻城的时候,一旦受挫,就不想打了,都想着回家种地。

    毕竟打输了血亏,打赢了那点封赏都不如种地多,甚至还不一定能拿到,谁会想打仗?

    只有让士兵的收入来源于作战,而不是农田,大家的积极性才能够被调动起来。也只有让士卒们完全脱产,每天参加严格的军事训练,才能真正提高战斗力。

    非职业士卒和职业士卒的战斗力差距是非常大的,对比一下赵军和燕军、齐军的实力,就知道差距有多明显了。

    而且赵军还不是真正的职业士卒,只是天天在战场上厮杀,杀出了经验而已。如果再经过系统化的训练,战斗力会更加恐怖。

    众人没有反对,赵国确实该扩军了。

    赵国现在脱产的士卒总共有四万,其中赵飞骑五千,后备军团一万。亲卫军三千,后备军团七千。

    另外,北疆从云中到代郡还有五万大军驻扎,不过只有一万五千是有粮饷领的,其余三万多都是从北方三郡征发的壮丁,每年轮流驻守,还要自带战马、甲衣,没有任何军饷,非常辛苦。

    其他城池、关隘的士卒也都是从附近县邑轮流征派的,只要登记在册的,都要参加。

    赵国想要稳住霸主地位,甚至攻城略地,四万主力军团远远不够。

    “大王打算增加多少大军?”赵胜问道。

    秋收之后,赵胜便从上党返回邯郸。

    当他离开上党的时候,百姓闻讯赶来,挥泪告别,十里长亭,人山人海。

    大家或是将家中刚刚采摘的红枣送给赵胜品尝,或是将院内成熟的柿子塞到赵胜怀中,有些百姓则将新打的粟米放到赵胜的车上,告诉他这是上党的味道,到了邯郸之后只要吃到这些粟米便会想起上党,上党的百姓会永远记住贤公子胜。

    “胜也永远会记得大家。”赵胜俯身一礼,一咬牙,扭头登上战车,车后哭声震天……

    这震撼的一幕,是他身为赵国公子从来不曾感受到的。

    昔日那个只为名的公子胜也变成了一位受百姓爱戴的贤公子……

    “五万。”赵括说道。

    再增加五万的话,就是整整九万完全脱产、需要靠赵国来养活的士卒。

    魏国当年都能养得起五万魏武卒,以赵国现在的实力,养活九万脱产士卒还是绰绰有余的。

    秋收之后,赵括立刻下令各地开始种植冬小麦。以前小麦因为口感不是很好,只有平民会食用,贵族很少食用,因此种植面积不是很广。

    不过随着馒头、面条等面食的出现,再加上石磨和筛子被推广到全国,面食也开始出现在贵族的饭桌上,小麦的价格不断攀升,隐隐有和粟米、水稻分庭对抗的趋势。

    赵括趁机将之前囤积的小麦卖出去,狠狠地赚了一笔。

    接着顺势在全国各地普及冬小麦。

    农家的良种也培育出来,许晴天正在利用自己的天赋缩短粟的生长周期,争取在明年夏耕之前能够获得足够多的种子,让所有百姓都能够种上高产的粟米。

    而且随着赵国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农田越来越多,赵国的粮食产量也会越来越高。

    不过赵国各地还在建设,路还要修,荒地还要开垦,这些都需要粮食,所以赵括只招了五万士卒。

    魏无忌和蔺相如对视了一眼,魏无忌点了点头说道:“钱粮不是问题,今年秋收之后,之前答应士卒们的封赏已经全部下发。剩下的粮食就算支撑到明年年底都不成问题,更何况还有冬小麦和春耕。”

    “既然如此。”赵括看向颜聚,“从明天开始,赵飞骑前往全国各地张贴招募士卒的告示,冬小麦全部种下去之后各地开始招募,统一选拔。”

    “诺。”众人抱拳说道。

    颜聚有些无奈,自从打完仗之后,赵飞骑这个堂堂赵国第一军团便彻底沦为跑腿的了,只要是下发到全国各地的命令,赵括就喜欢让赵飞骑去传达。

    没办法,谁让赵飞骑跑的快呢,原本要大半个月才能送达各地的命令,赵飞骑五天不到就送到赵国各个角落了,比传令兵还好使。

    “如果没什么事的话,大家先回去吧。”赵括挥手道,“望诸君、都武君(廉颇)和庞煖将军留下。”

    “诺。”

    众人俯身一礼,三三两两离开大殿。

    “坐。”赵括指着离自己最近的座位说道,让三人坐的离自己近一点。

    三人一拱手,起身坐到赵括面前。

    “望诸君最近研究魏武卒和强弩兵的训练方法,研究的如何?”赵括笑着问道。

    这可是魏武卒和韩国强弩兵啊,曾经称霸天下的军团,说不眼热是假的。

    即便明知道训练不出来,赵括心中还是有一些期盼,希望能够发生奇迹。

    不仅是赵括,赵国所有将领都很眼热,不说能全部学到,哪怕能得到吴起的一丝精髓,对他们来说都会受益匪浅。

    乐毅摇了摇头,“末将虽然学到了很多,但还是无法还原魏武卒和强弩兵。每一个军魂军团都是独一无二的,就算末将照着方法来训练,最多也只能达到连现在魏武卒的层次。”

    赵括叹了一口气,不过也没有很失望,毕竟本来就没报啥希望。

第两百一十一章 青铜器和铁器

    “本王记得望诸君说过,在燕国的时候,曾经组建过一支军团,差点成为军魂军团?”赵括突然想到。

    “不错,因为当时燕国近战已经有辽东坚兵了,所以末将就建立了一支远程进攻的弓弩军团。本来打算灭掉齐国之后,吞掉齐国的国运,成就军魂,结果最后功亏一篑。”乐毅有些失落。

    在燕昭王的支持下,他花了五年时间,打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下两座城池的时候,却被撤换掉了。不仅没能成就军魂,还将所有城池全部还给了齐国。

    “本王想重新建立。”赵括说道。

    乐毅眼睛一亮,郑重一拜:“末将拜谢大王。”

    “名字就叫射声营吧,满编一万。”赵括说道。

    他不知道乐毅以前的军团叫什么名字,也不打算用以前的名字,那些都是过去了,到了赵国自然用新的名字。

    而且射声营这个名字也更好听。

    “诺。”乐毅大声说道,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当初他在燕国的时候,军团满编也不过才五千,赵括对他的信任更胜燕昭王。

    赵括又看向廉颇:“本王打算以都武君为将,选拔赵国八尺以上的成年男子组建玄甲军,皆配大盾,着重甲,持斩马刀。满编六千。都武君觉得如何?”

    玄甲军是赵括抄袭秦国黑甲军组建的重步兵。

    有句话叫,宁教我抄天下人,不叫天下人抄我。

    好的东西就拿来用,就像秦国工坊的管理制度一样,赵括完全不介意拾人牙慧,反正秦国也拿他没办法。

    等到秦国看到赵国一模一样的玄甲军,绝对眼前一亮,恶心的肾疼。

    话说赵括本来想组建重骑兵的,毕竟那玩意的冲击力堪称古代第一,简直就是战场的坦克,谁都挡不住。

    但是赵国实在没有那么多好马。

    赵国的战马是后世的蒙古马,优点是速度快,耐力强,可以适用恶劣环境。

    缺点是体型娇小,载重低。

    重骑兵一身马甲加起来一百斤左右,再加上骑兵的重量和骑兵的甲衣和武器的重量。

    总重少说都在三百斤开外。

    如此巨大的重量,只有最上等,甚至是具有内气的战马才能够承受。

    而且还要一人双马或一人三马,也就是说,六千人的重骑兵至少要一万两千匹最上等的战马。

    赵国全国都是养马地,并不缺战马,想凑齐这么多最上等的战马还是能做到的。

    但是这些战马要优先配给赵飞骑啊!

    重骑兵再重要也没有赵飞骑重要。

    话说就算比赵飞骑重要也不可能把赵飞骑的战马给他们,人家赵飞骑也不愿意啊。

    所以赵括只能组建重步兵了。

    至于重骑兵,还是以后再说吧。

    “诺。”廉颇激动地说道。

    当初上党之战,他就曾梦想能够率领一支像黑甲军这样的军团在战场上横冲直撞,没想到今天竟然真的实现了。

    虽然人数只有六千,看上去比乐毅的射声营少四千但是廉颇心中没有任何芥蒂,因为重步兵的花费要比射声营高出太多了。

    一身重甲加武器如果打造其他兵器,都够武装两三万人了,结果在重步兵中只够六千人的,还必须选拔体型高大的壮汉。

    “这次我赵国总共要招募五万大军,去掉射声营和玄甲军,剩下三万四千士卒就交给庞煖将军负责训练了。”赵括看向庞煖。

    田单还要和魏齐负责编户齐民的事,今年是不可能处理好了,所以练兵这件事只能交给庞煖。

    “诺。”庞煖抱拳说道。

    “大王,装备的话……”廉颇期翼地说道,乐毅也看向赵括。

    无论是射声营还是玄甲军都是吃装备的,没有装备别说打仗了,训练效果都会差不少。廉颇和乐毅想要尽快得到装备。

    “正在打造,不如三位将军和本王去工坊瞧瞧?有什么要求也可以直接向工坊提。”赵括说道。

    “末将正有此意。”乐毅说道。

    ……

    现在赵括手下总共有四支工匠团队,一个是以墨风为首的墨家团队,在研究技术的同时,也在修习墨家思想。

    第二个是鲁班后人,不久前从楚国投靠赵国,他们的技术不在墨家之下,不过并不学习墨家思想,只是纯粹的钻研技术,还因此被墨家鄙视了很长一段时间。

    第三个内府的工坊,如今已经搬到了城外的漳水河畔,规模扩大了近十倍,光是工匠就有数千之多,加上一些打杂的,足足一万多人。

    上个月有个叫徐大的工匠改良了鼓风炉,使得炉内的温度进一步提高,打造出来的铁器硬度更高。

    赵括立刻下令赐徐大下大夫爵位,并且赏赐三百亩上田,以此来激励工匠们发明创造。

    最后一支工匠团队则是武阳城的工匠,也就是曾经燕国的工匠,虽然也归内府管辖,但赵括并没有让他们搬到邯郸来。

    一方面,武阳城有完善的工业设施,没必要搬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和邯郸工坊形成竞争。

    即便是国营,一家独大也不是好事。

    “大王,还有望诸君,都武君,庞煖将军,你们怎么来了?”工坊负责人赵铸得到消息,连忙带着几个人出来迎接,惊讶的说道。

    “本王陪三位将军过来看看。”赵括笑着说道,直接朝里面走去,颇有几分领导突击检查的意思。

    赵铸也没有阻拦,只是紧紧地跟着赵括,生怕出现什么闪失。

    一进入工坊,赵括就感受到一股热气铺天盖地的袭来,如同火焰般扑打在脸上,脸颊火辣辣的疼。

    赵括看到靠近大门的一名工匠正在挥舞着大锤敲击铁片,应该是在打造甲衣上的鳞片。

    因为背对着大门,工匠没有看到赵括等人,仍然在继续锻打,手臂肌肉高高鼓起,极为有力,非常熟练,每一次敲击都是同样的力度。

    战国时期处在青铜器向铁器的过渡阶段,各国虽然已经能够冶炼钢铁,但由于工艺流程不够完善,打造出来的铁兵器的性能并不能完胜青铜兵器。

    反观冶铜技术经过上千年的推进,已经达到了巅峰,难度要比铁兵器小很多。

    打造一件铁兵器的时间都够打造两把青铜兵器了,性价比完全不如青铜兵器。

    因此各国即便能够打造铁兵器,依然以青铜兵器为主。

    比如赵国,大部分的兵器都是铜兵器,只有少部分是铁兵器。

    不过赵括知道,未来铁兵器一定会成为主流的,而且这个时间不长,因为现在的冶铁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只是不够完善。

    于是赵括下令,不再打造新的青铜兵器,改为打造铁兵器。

    既然工艺流程不够完善,那就多打造,熟能生巧,时间长了自然就完善了。

    工匠也没有什么意见,反正你给钱,我办事,有钱拿就行了。

第两百一十二章 廉颇的夙愿

    宽阔的工坊内,到处都是大锤敲击的声音,震耳欲聋。工匠们分工明确,有拉鼓风囊,有添加木炭的,有挥动大锤的……

    赵铸刚要叫工匠全部停下来行礼,赵括立刻伸手制止道,“不用管我们,让大家继续。”

    器具打造一半的时候如果停下来,这件器具就毁了,只能回炉重新打造,既费时又费力。

    “诺。”赵铸只好点头听令。

    赵括走到旁边拿起一件打造好的甲衣,大约二十多斤,提在手上还是比较沉重的,鳞片有半个手掌大小,打磨的很光亮,鳞片与鳞片之间用最好的丝线穿绑好。

    赵括在甲衣右下角看到各级负责人的名字,这是赵括之前特地下令的。

    墨风公师赵铸丞念工余。

    打造这件甲衣的工匠叫余。

    赵括眉头一簇,问道:“这件铁甲是这位工匠独立完成的?”

    一件铁甲可不只是打造鳞甲这么简单,打造完鳞甲还要打孔,四边都要打孔,方便穿丝线。打完孔要打磨,去毛刺,然后用丝线或者麻绳将一枚枚鳞甲绑好,固定成一件甲衣的形状。经过检查人员检查合格之后才算完成。

    “禀大王,除了制作丝线和冶炼铁矿之外,其余过程全部是由这名工匠完成的。如果这件铁甲出现问题,也方便直接追查到个人。”赵铸俯身说道。

    “难怪制作这么慢,一名工匠要学会所有的东西才能独自打造一件铁甲,这期间要花费多少时间!”赵括心中想到。

    “本王有个想法,就是让大家只负责做一件工序,负责打造鳞甲的只需要打造鳞甲,负责打磨的只需要打磨。你们觉得如何?”赵括说道。

    “这个办法好,这么一来,即便技艺不是特别高超的工匠也可以制作铁甲。”庞煖点了点头。

    “那……如果出现问题就不好追查了啊。”赵铸有些为难地说道。

    “将所有工匠的名字都刻上去不就行了。”赵括摆手说道。

    “诺。”赵铸听令。

    “这是最新装备给赵军的甲衣吗?”廉颇走上前,拿起甲衣问道。

    “不错。”赵铸点了点头。

    “太轻了。”廉颇垫了垫,摇着头说道。

    这种甲衣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很重了,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穿上之后很难继续作战,但是对于廉颇打算组建的玄甲军来说,还是太轻了。

    这可是要和秦国黑甲军对标的军团,区区二十多斤的铁甲怎么够用?

    “将军是想……”赵括看向廉颇。

    廉颇闻言,眼前一亮,跃跃欲试的说道:“末将所有想法,大王都答应?”

    “只要工坊能够做到,本王都答应将军。”赵括直接说道。

    反正是帮他训练军团,他还能亏了不成?

    “多谢大王。”廉颇得到承诺,顿时大喜,指着甲衣说道:

    “末将要求甲衣要能够覆盖全身,包括手臂和大腿,关节处要做特殊处理,不能影响灵活性。甲衣内部最好再有一层皮甲,皮甲里再缝制一层丝布。丝布比普通麻布和葛布更加坚韧,而且舒适,这样可以更好的防御,就算箭头透过鳞甲缝隙射进来,也会被皮甲和丝布挡住,不会对士卒造成伤害,而且还能够提高舒适度。”

    “对了,还要有头盔,也要钢制的。”说到这里,廉颇忽然想到很多时候敌人都是攻击脚部的,又说道,“最好鞋子能够换成铁靴,这样,敌人就没有办法进攻我们脚部了。头盔和铁靴里也要加一层丝布。”

    “盾牌要一人高,一寸厚的,边缘处要有凹槽和凸起,任意两块盾牌放在一起要能组成一块更大的盾牌。这样在战场上才能横冲直撞。”

    “对了,还要配备一把斩马刀,要直刀,四尺长,刀背要厚,不能砍着砍着刀就断了。”

    廉颇越说越兴奋,越说越激动,这是他规划已久的钢铁军团,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实现,现在终于能说出来了。

    他敢保证,只要率领这样一支军团出现在战场上,谁都挡不住他的脚步。

    “等下次在战场上见到黑甲军,老子一定要给黑甲军一个惊喜,告诉他谁才是天下第一防御军团。”

    廉颇哈哈大笑,仿佛已经看到了黑甲军被击败的那一天。

    赵铸脸色越听越黑,双手紧握成拳,浑身微微颤抖。

    如果不是知道自己打不过廉颇,就算大王在这里,就算廉颇为赵国立过大功,赵铸都要冲上去把廉颇揍一顿。

    有这么欺负人的吗?

    要全身的铁甲和头盔就算了,居然还要铁靴,你见过哪个人穿铁靴的?

    而且还要皮甲,皮甲里面居然还要再加一层丝布?

    你知道丝布要多少钱一匹吗?

    还要一人多高的盾牌,你知道这要消耗多少斤铁吗,其他兵器还做不做了?

    还要求盾牌特制,必须能够连在一起?

    你想追求实力我能理解,你考虑过我们这些后勤人员的感受了吗?

    打仗的时候在前面风光的是你们,在后面受罪的是我们。

    乐毅和庞煖也在愣愣的看着廉颇,久久不能言语。

    谁也没想到,平时少言寡语的廉颇,一下子说了这么多话,提了这么多要求。

    可以看出来,这套装备廉颇在心中构思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实现而已,这也是他心中的遗憾。

    现在好不容易有赵括答应他,廉颇生怕赵括反悔,所以一股脑儿全说了出来。

    “这些装备都够武装普通军团十万大军了……”半晌之后,庞煖长呼一口气,缓缓说道。

    “大王放心,末将率领这六千大军,绝对能发挥出比十万大军更大的作用。”廉颇狠狠地瞪了庞煖一眼,然后向着赵括,拍着胸脯说道。有些沧桑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只是眼中有些担心赵括会拒绝。

    “这一身加起来少说都有四五百斤了,没有士卒能撑得住的。”乐毅摇了摇头。

    四百多斤的重量啊,别说人了,就是弱一点的战马都撑不住,更何况还是扛着这么重的装备作战。

第两百一十三章 弩

    “放心吧,我的天赋可以帮助将士们抵抗一部分重量,而且我的战阵可以增加刚毅不屈的效果。”

    他的天赋能够提升防御,铁甲和盾牌的重量也是攻击的一种,只要是攻击,他就能抵抗。

    “另外,训练的时候我会从一百斤负重一点点增加。总有一天,他们即便不依靠我的天赋和战阵也能顶着四百多斤的负重作战。就算是赵飞骑也不是从第一天就能飞的。”廉颇大声说道。

    “弊端太明显了,这样的军团就算能训练出来,在战场上也跑不快,别人完全可以绕过去,不和你打。”乐毅摇着头说道。

    ‘对不起了,都武君。若是大王答应你,那其他装备就没有办法打造了。’乐毅心中想到。

    赵国的铁产量是一定的,他计算了一下,光是打造这些装备,就要耗尽赵国所有储备的铁。

    那其他军团的装备怎么办?

    他的弓弩和兵器用什么来打造?

    总不能等把廉颇的大盾和铁甲打造完了,再打造吧?

    “望诸君此言差矣,哪有军团是没有缺点的?白起的黑甲军也跑不快,不依然在战场上大杀四方?末将敢保证,只要能将玄甲军训练出来,绝对超过白起的黑甲军。”廉颇自信的说道。

    为了能够说服赵括,将心目中的钢铁军团训练出来。廉颇突然变得能言善辩起来,就连乐毅都不是他的对手。

    赵括看着老将廉颇期盼的眼神,实在说不出拒绝的话。

    “能打造吗?”赵括看向赵铸。

    “如果大王非要打造的话,工坊倒是能打造。只是如此一来,就没有铁打造其他兵器了。”赵铸苦涩地说道。

    “大王,你不会真的要答应这个家伙吧。”庞煖难以置信地说道。

    “庞兄。”廉颇怒视着庞煖,咬牙切齿的说道。

    他和庞煖的关系最好,庞煖也是知道他心中的想法的,没想到现在竟然要阻止他。

    “廉兄,面对国家大义,我们的个人私交只能先放在一边了。”庞煖大义凛然地说道。

    关系好归关系好,但是这件事必须阻止廉颇。他想组建大军,谁不想组建大军?

    如果工坊都给廉颇打造装备了,谁来给他们打造装备?

    大不了事后提两壶酒登门道歉,但是这件事绝对不能让步。

    “我是不是还要夸你公私分明。”廉颇一字一句地说道。

    “多谢夸奖。”庞煖抱拳,接着对赵括说道,“大王,廉颇将军所说的军团虽然看上去实力很强,但毕竟谁也没有验证过,末将觉得还是再考虑一下为好。或者等日后我赵国实力更进一步的时候再建造,现在可以先用普通的装备将就一下,效果也不会差太多的。”

    如果赵国的铁产量和人工足够,庞煖是支持廉颇的,他也知道廉颇的夙愿。

    但是现在不行!

    “效果差的多了,你拿一把大刀和拿一根竹竿,效果能一样吗?”廉颇气的胡须乱颤。

    “也就是说现在主要问题是铁产量不足是吧?”赵括说道。

    “是。”赵铸说道。

    赵国现在铁年产量也就在十万斤到二十万斤之间,连后世一个小型炼钢厂都不如。

    受到开采技术的限制,想要突然提升产量也不太现实,只能循序渐进。

    “这样吧,工坊先给其他军团打造装备,等这些装备打造完了,再给玄甲军打造装备,大家觉得如何?”赵括说道。

    乐毅和庞煖没有意见,他们反对廉颇是为了让自己的装备能打造,不是为了不让廉颇打造装备。

    “只要大王答应,就算再等一年也等得起。”廉颇笑着说道,他都等这么长时间了,也不差这一年半载的。他也明白自己要求有点多了,放在最后打造很正常。

    至于赵铸……他没有发表意见的资格……

    “本王会想办法从其他国家购买一些铁过来,都武君不会等太久的。”赵括说道。

    除了秦国和赵国之外,其他国家并没有实行铁专营,想买还是能买到的,只是不会太多。

    赵括打算一边让赵国商会在民间购买,一边用瓷器、煤炭等物与各国交换,尽快凑够足够的铁。

    “多谢大王。”廉颇激动的说道。

    “对了,到时候先打造几件成品,让都武君看过没问题之后再继续打造。”赵括吩咐道。

    “诺。”赵铸抱拳说道。

    廉颇的装备解决了,乐毅也有些迫不及待了,问道:“打造弓弩的坊间在哪里?”

    “禀望诸君,弓弩的打造难度是最高的,不能出现任何误差,只有技术最好的大匠才能打造,所以安排在了另一个坊间。”赵铸说道。

    “带我过去看看。”乐毅说道。

    “诺。”赵铸俯身一礼,朝前面走去。

    “走,我们也过去看看。”赵括伸手说道。

    没多久,一行人就来了另一个坊间,这里的工匠相对要少一些,只有百人左右。这些都是赵国技术水平最高的工匠,每一位都至少有十年以上的经验。

    靠近大门的地方,摆放着已经打造好的弩机和弩箭,散发着瘆人的金属寒意。

    “这些都是按照韩国送来的弩机图纸打造的。弩机上面有一排微微凸起的钉子代替刻度,每两枚钉子之间的距离都是固定的,比普通的刻度更加先进,可以迅速瞄准。另外还有盛放弩箭的箭郭,可以自动装箭,一次可以连放三支到五支箭。”

    “箭镞(箭头)全部都是用铁打造的,比青铜箭镞硬度更高,穿透力更强,而且具有放血槽和倒刺,一旦进入人体,很难取出。若是强行取出,必然会遭到更大的破坏,甚至失血过多而亡。”

    “在此之前,我赵国的箭镞都是铜制的,后来从韩国送来了一批上等铁,才改由铁制。”赵铸说道。

    赵国的铁不是不能打造,只是难度更大,性价比不高。

    “臣听说,韩国当年还有一种用铁制作的弩机,体型庞大,需要两三个人才能拉动,光是依靠弩机的力量便能射出八百步远,杀伤力极强。”廉颇说道。

    “那后来怎么没了?”赵括问道。

    “因为韩国强弩兵成为了军魂军团。军魂状态下的强弩兵可以做到超远程攻击,能够攻击数十里开外的敌人。铁弩机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再加上韩国地盘越来越小,有些支撑不起了,毕竟每一根弩箭都是在烧钱,所以后来就不再打造铁弩机了。”廉颇说道。

第两百一十四章 提升待遇

    “真是靠科技不如靠变异啊!”赵括心中颇有一番感慨。

    你辛辛苦苦发展数百年,也只能射几百步远。人家一次变异,就能打到数十里开外的敌人,这能玩?

    如果不是成为军魂军团的条件太过苛刻,导致数量过于稀少,一个国家只有一两支军魂军团,每支最多也只有数千人。恐怕都没人发展科技了吧。

    乐毅从架子上抓起一架弩机,左右看了看。他手中的弩机是青铜打造的,因为弩机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要求更加严格,青铜更容易达标。

    一圈灰色的光芒从乐毅手上散发出来,箭槽中缓缓浮现出一枚三棱箭羽,乐毅将弩机指向外面的天空,右手一松,光箭化作一道流星射向天空,消失在天边。

    “这不是军魂状态下的强弩兵才能做到的吗?望诸君也能做到?”赵括看向乐毅。

    他曾在强弩兵身上见过这一幕,不需要实体弩箭便能射击,当真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箭雨洗过之处,没有一个站立的士卒,真不知道当年白起是怎么顶着漫天箭雨将强弩兵全歼的。

    可惜如今强弩兵今不如昔,如果不借助田单的力量,已经无法展现曾经的风采。

    “末将的箭和强弩兵的箭是不一样的,内气化实基本上超凡级别的武者都能做到。”乐毅摇了摇头说道。

    一支两支箭在战场上没有多大效果,除非能一箭将对方统帅射死,但是这种可能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只有成千上万的箭雨一起从天上落下的时候,才能造成巨大的杀伤力。

    赵铸小心翼翼地看着乐毅,生怕他像廉颇一样,一下子提出一大串要求。

    万一要求在弩机上面加点或者减点啥,他们之前就白忙活了。

    “末将希望除了弩机之外,能够为射声营的将士每人再配一把短剑。”乐毅说道。

    赵铸松了一口气,只要弩机没问题,短剑就短剑吧,反正也不需要花费太多功夫。

    “可以。”赵括点了点头,看向庞煖。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每名士卒都能有全套甲衣,其他按照正常标准配备就行了。”庞煖说道。

    他没有廉颇的雄心壮志,非要练出一支能够抗衡秦国黑甲军的军团。

    在这个直接从田地里征发士卒的年代,能够脱产,每天进行军事训练,战斗力已经完胜绝大多数的士卒了。

    “六千玄甲军,一万射声营,另外还有三万四千士卒,总共五万套装备,需要打造多长时间?”赵括看向赵铸。

    “禀……禀大王,最……最快也要到明年下半年。”赵铸苦着脸说道。

    本来以为打完仗能轻松一段时间,现在又要每天累死累活了。他虽然不用亲自打造兵器,但是现在工坊实行责任制,哪里出问题都要找他,他可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他就想不明白了,那些青铜兵器明明还能用,为什么非要打造铁的,这不是瞎折腾吗。不过这话他是不敢在赵括面前说的,只能在心中念叨几句。

    “除了玄甲军和射声营的装备外,其他装备分一半给武阳的工坊打造。”赵括说道。

    “诺。”赵铸非常高兴,这样一来,他们就少了很多负担。

    “对了,本王听说,吴越之地有人利用水力来锻造钢铁,可以极大的节省人力,我赵国河流纵横,不缺水力,公师可以安排人员研究一下。”赵括突然想到水力锻铁,于是说道,至于吴越之地不过是托词。

    “只要有人能够想到利用水利锻造钢铁的方法,爵位升两级,赏三百金。”

    “诺。”赵铸虽然心中有些怀疑水怎么用来锻铁,不过迫于命令,只能服从。

    “先保证质量,再提升速度,本王知道我赵国的铁不好冶炼,我会想办法从南阳为你们送一些铁过来的。”赵括说道。

    南阳之地,得天独厚,不仅铜矿质量好,铁矿质量也好。在其他各国还在玩青铜兵器的时候,楚国就开始用铁打造兵器。

    七国中铁兵器最多的也是楚国,如果不是被坑爹的制度拖累了,谁统一天下还真不好说。

    可惜现在南阳大部分地盘都被秦国占着,否则赵括不仅可以从韩魏两国买铁,也可以从楚国手中买铁。

    “多谢大王。”赵铸拱手说道。

    “对了,传令下去,从这个月开始,所有工匠的俸禄增加五成,大匠翻倍,这部分俸禄用钱支付。凡有发明创造,皆有奖励,最高可封君。”赵括说道。

    不仅是赵国,各国工匠的待遇都很低,每个月三石粟米,相当于斗食小吏,然而,他们做的活却比小吏辛苦十倍。

    就算是技术最精湛的大匠,只要没有爵位,没有官位,待遇都不会好太多。

    自古以来的官本位,对技术人员造成了太多的压制。

    毕竟不会耍嘴皮的人,又怎么可能有说话的权利呢。

    赵括可以看到他们流血流汗,但不能看着他们流血流汗的同时,还要流泪。

    如果有人能够做出来非常重要的发明,赵括不介意给他封君。

    “多谢大王。”赵铸面色激动,高声说道。

    这一声明显真诚了很多。

    “去将墨风和公输秧请来。”结束之后,赵括并没有离开,而是对旁边侍卫说道。

    “诺。”两名侍卫一拱手,转身离开。

    “大王,是有什么事吗?”赵铸小心翼翼地问道,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需要将墨家钜子和公输家主喊来。

    “等下你就知道了。对了,再将工坊中技术最好的三名大匠请来。”赵括挥手说道,来到议事的地方坐下来等待。

    “诺。”赵铸不敢再问,俯身一礼,缓缓退下。

    片刻后,徐大和两名工匠便来到了赵括面前,拱手一礼:“属下拜见大王。”

    “坐吧。”赵括随手指着一侧的凳子说道。

    三人不明所以,看了看赵铸,赵铸微微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啥事,三人也不敢询问,只好坐下来静静等待。

    “吁!”过了一会儿,外面传来马车停下的声音。紧接着,墨风大步走进来,面带笑容,拱手行礼,“属下拜见大王。”

    “坐吧。”赵括伸手说道。

    如今墨风的名声已经响彻天下,被誉为继墨子之后,最伟大的墨家钜子!

    没办法,邯郸学院太有名了!

第两百一十五章 统一度量衡

    虽然还没有完全建好,但是过来过去的士子和商人已经从轮廓上看出这是一座如同城池的宏伟学院。

    无论是有机会进去求学的,还是没有机会进去的士子,都在等着邯郸学院建造完毕的那一天。在来往商人的帮助下,邯郸学院的名字几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传遍了天下各地。

    而与邯郸学院一起传遍天下的,便是总工程师的名字——墨风。

    紧接着,天下便掀起了一场学墨的热潮,无数士子从各地赶到邯郸求师墨家。

    墨风是又高兴又难受,高兴的是墨家不仅没有在他手中走向灭亡,反而愈发壮大了。难受的是,墨家人手不足,还要建造学院,教不过来这么多人。

    甚至就连齐墨、秦墨、楚墨也借助这波红利状大了一圈,他们打着天下墨者是一家的名号,将自己国家的士子吸引了过来。

    原本已经逐渐势微的墨家如同充了气的气球一般,不断碰撞,甚至隐隐有压过儒家的趋势。

    随后,儒家也不甘示弱,本来已经快打出狗脑子的儒家各派在荀子的帮助下,统一了战线,齐聚邯郸,讨伐异端。

    荀子先是自己应对了几场,然后就交给弟子韩非和李斯了。

    两个懵懂的年轻人什么时候遇到过这种情况,连战连败,都快被喷成傻子了。

    荀子没有任何同情,只是每天晚上在他们回来的时候,丢给他们一些书籍,让他们学习完再喷回去。

    韩非和李斯都是聪慧之人,不断汲取营养,在骂声的灌既中迅速成长。

    很快,儒家各派似乎察觉到自己变成荀子教育弟子的工具了,也不再亲自上阵了,而是把自己的弟子派了出去。

    于是乎,韩非和李斯的春天来了……

    两个人吃了年龄的亏,不是长辈的对手,难道还不是这些同辈的对手吗?

    两人联手之下,大杀四方。这些人的师长怎么喷的他们,他们就怎么喷的这些人。

    不久,韩非和李斯就在邯郸打出了不小的名气。

    而儒家的其他人,则将矛头对准了诸子百家的其他学派。

    他们最先挑战的就是墨家,理由是思想之争,这也是各个学派之间辩论用的最多的理由。

    真正的原因是最近墨家有盖过儒家的趋势,而且墨风将墨家学院建造的比儒家学院还大,你们墨家不是崇尚节俭吗?还给自己建这么大的学院,太浪费了,还是给我们用吧!

    但是墨风怎么可能答应。

    不可能答应将学院交给儒家,也不可能去和儒家辩论。

    自家人知自家事,赵墨看似庞大,实际上大猫就三五只,剩下的都是最近刚招收的小猫,怎么可能是这些专业喷子的对手?

    所以便以修建学院为由拒绝了。

    “我墨家兴实事,不做小儿口舌之争!”

    这下把儒家气的,但是又拿墨家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将矛头对准了法家和刚刚赶来的名家代表公孙龙。

    三派天天打擂台辩论,有时候还动手,引无数人观看。

    赵括专门为他们安排了场地,并派人负责记录辩论的内容,外面用围墙围起来,想要进来先买票,也可以押注哪一方获胜。

    赵括趁此机会赚了不少钱。

    更有杨朱学派、黄老学派代表从各地赶来,还有受到《医典》诱惑,从各地赶来的医家代表。

    就算不是名医的也纷纷朝邯郸赶去,谁都知道,这时候邯郸肯定是名医云集,哪怕是旁观学点技术,回去之后都能吃喝不愁。

    就连堪舆家、占星家、相师等学派传人也从各地赶来。

    比如为李兑和蔡泽面相的相师唐举,还有占星家石申、甘德也从魏国和齐国赶来,两人都是和赵国尹皋齐名的占星家、天文学家。

    他们有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有的趁机想要寻得名师,还有想浑水摸鱼的。

    邯郸一跃成为天下最繁华的城市,城郭外面也逐渐出现新的居住区和街道。

    如今邯郸学院第一期快建好了,墨风脸上的笑容也愈发掩盖不住了,就连向赵括行礼的时候都带着笑容。

    又过了不到半刻钟,公输秧终于来了。

    “属下拜见大王。”公输秧俯身说道。

    不久前,公输秧听说新任赵王非常重视工家技术,便从楚国赶到赵国,被赵括任命为公师,主要负责改良和推广农具。

    “坐吧。”赵括指着座位说道。

    “诺。”

    待公输秧坐下之后,赵括开口说道:“这次将大家召集过来,是为了一件事:统一度量衡!”

    所谓度量衡,指的就是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标准。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之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之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则称之为衡。

    赵括本以为在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前,就算各国之间度量衡不统一,各国内部也应该是统一的,后来才知道,即便是每个国家内部的度量衡都不统一。

    比如长度,一尺指的是成年男子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一迟指的是女子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所以迟比尺稍短一些。

    也有的地方将百粒黍米摆成一排做一尺,纵着摆就是纵尺,横着摆就是横尺。

    此外,还有仞和寻,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

    等等。

    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也很合理。

    问题是,天下的人多了去了,每个人的长度都不一样,按照谁的为标准?

    按照你的?你算老几?

    按照国君的?国君死了呢?再按照下一代国君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制造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工具。

    这是好事,标志着度量衡逐渐走向统一。

    然而实际上,依然是不同国家,不同标准。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也是不同标准。

    尺有大尺小尺,斗有大斗小斗,亩有大亩小亩。

    当年田氏硬生生靠着小斗进大斗出,收买了齐国百姓的民心,将整个齐国“买”了过来。

    如果当初齐国所有斗都一样大小,田氏想要‘买’下来齐国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其他办法。

    还有些地区,昨天属于那个国家,今天属于这个国家,明天又属于另外一个国家,最后一个地区有好几种标准。

    包括赵国的邺郡、上党、济西等地,仍然在使用故国的度量衡,对赵国的赋税收取和商品流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这能玩?

第两百一十六章 墨尺

    由于度量衡没有统一,不少地方使用大斗收税,然后用小斗向上面交税,赚取差价。朝廷也没有办法,谁叫你度量衡不统一呢!

    后来商鞅意识到度量衡不统一严重损害国家利益,于是‘平斗桶,权衡,丈尺。’也就是统一度量衡,凡是不使用国家统一标准度量衡的,皆处罚,严重着诛杀。

    直到这时,秦国的度量衡才算真正统一。

    再之后,始皇帝统一六国,颁布法令,天下度量衡一统于秦。

    然而,秦国如同昙花一现,霎那芳华之后很快消亡,天下又回到了以前的样子。

    之后两千多年,中国的度量衡一直处在已经统一,却又没有完全统一的状态……

    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个朝代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差异。

    各个朝代的朝廷虽然也都在努力统一度量衡,然而他们的执行力连秦国都不如。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央下达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之后,这种情况才得到彻底改观……

    现在赵括就要像当初商鞅统一秦国的度量衡一样,统一赵国的度量衡,将整个赵国拧在一起。

    而不是像之前一样,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标准。

    乐毅等人闻言,眼睛一亮,纷纷点头。他们都是负责领兵作战的将军,虽然也懂政务,但和商鞅比起来就差的远了,一直以来都没有意识到度量衡不统一带来的影响。

    经过赵括提醒,才明白统一度量衡确实非常重要。

    墨风和公输秧对视一眼,神色有些不一样。

    “禀大王,我们墨家的度量衡是统一的。”墨风抱拳说道,只见他从怀中取出一柄木尺,长一尺左右,尺面漆黑,有一种包浆的光泽感,显然有些年代了。

    “这是先祖墨子留下的墨尺,凡墨家子弟所用墨尺皆以此为标准,丈量的所有长度也皆严格按照墨尺为准。”

    “当年先祖墨子在制造工具的时候,就意识到了统一标准度量衡的重要性,所以制作了墨尺作为标准。除此之外,还有标准的量器和衡器。不过只是在我们墨家内部使用。”

    “禀大王,我们公输氏也有自己的标准尺子,就是世人常说的鲁班尺。”公输秧也从衣袖中取出一柄凋刻着杏花的木尺。

    作为资深工匠,不管走到哪里尺子都是随身携带的,而且看到啥东西都喜欢掏出尺子量一下,然后装模作样的计算一番,就算身为一派钜子,一家之主都不例外。

    赵括看着墨风和公输秧手中的尺子,一下子愣住了!他来工坊几次了,从来没有见过有工匠使用过尺子!

    赵括扭头看向赵铸!

    “禀……禀大王,我……我们没有尺子……”赵铸有些窘迫的说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

    赵国其实是有尺子的,只是标准没有完全统一,新纳入的邺城、济西等地,中山旧地、雁门等地,不知道有多少种标准。

    就连邯郸,都有两三套标准,虽然这些标准一尺之间差距很小,但是全国加一起差距都大了。

    只是官府也没有强制下令,所以工匠也就不去使用了。

    因为相比较尺子,他们更喜欢用身体的部位去测量长度,大拇指的宽度就是一寸,手指张开一尺,两只手臂张开就是一寻,也就是书中记载的‘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比用尺子量方便多了。

    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师父带出来徒弟是一个标准,两个师父带出来的徒弟是两个标准。工坊有几个老师傅就有几套标准,而不是以国家为标准。

    “……”赵括有些无语,合着人家不是专门负责制造的,都统一了度量衡。反而赵国这个最应该统一度量衡的没有统一……

    “大王,其实我们不用尺子也能做的很精准,属下的眼睛就是尺子。”徐大指着自己,自信地说道。

    “你能做的精准,那些学徒呢?”赵括没好气的问道。

    “……”徐大。

    “还好有现成的。”赵括心中想到,接过墨风和公输秧手中的尺子。

    但是很快,赵括就发现了新的问题,墨尺和鲁班尺的标准不一样!

    虽然相差不是很大,但是也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差异,也就是说,一尺的长度,两个标准之间就差了一寸。

    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

    “不如重新制定标准?”庞煖看出问题所在,于是问道。

    “要不就以大王为标准吧,属下这就去拿绳子来测量。”赵铸不着痕迹地拍了一个马屁,不等赵括答应,转身就朝外面跑去。

    “回来。”赵括将其喝制住,思索片刻,拿起墨尺说道:“今后赵国就以墨尺为标准。”

    度量衡要的是一个统一的标准,至于这个标准是什么,并不重要!

    既没有必要非要以国君为标准,也没有必要非要按照后世的米、分、厘米为标准。

    能用的就行,重新再测量制定尺子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也容易造成更大的混乱。

    至于是用墨尺还是用鲁班尺,赵括自然更倾向于跟随自己更久,对自己帮助更大的墨家,也算是对其的一个回报吧!

    墨风顿时大喜,赵国若是采用墨尺为标准,墨家的名望必然会更进一步,成为天下士子的规范,甚至有机会压过法家和儒家,成为天下第一的学派。

    日后只要提到尺子,就不得不提墨家!

    “臣墨风拜谢大王。”墨风走到中央,单膝跪地,双手抱拳,郑重地说道。

    公输秧神色有些落寞,不过还是拱手道:“恭喜墨兄。”

    确定好标准之后,剩下的就简单了,和之前样,一丈等于十尺,一尺等于十寸,一寸等于十分。

    经验丰富的工匠们对照着墨尺的长度,刨出一尺长的木尺,然后十个木尺竖着放在一起就是一丈,再刨出一丈长的木尺。

    一尺长的木尺分成十等份,就是一寸。一寸再分成十等份就是一分。

    做好之后再对照刚好取来的丈、尺、寸、分的标准墨尺,确定墨尺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磨损,刚刚做的也没有误差之后,再交给工匠打造铜尺。

    当然,赵括没有和王莽一样,将卡尺做出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长度单位,比如步、里等,也都做了规范。

    六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

    亩也和之前一样,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小的统一标准了,这些大的自然会跟着统一标准。

    等到将所有尺子做出来,已经是傍晚了,赵括让所有人回去,明天再来。

第两百一十七章 权衡

    第二天,赵括一大早来到工坊,墨风等人已经在此等候一会儿了。

    乐毅三人没事干,也跟在赵括后面颠了过来。

    尺子已经做好,接下来就是量器和衡器了。

    这两样就不能以墨家为标准了。

    天下各国长度单位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按照丈、尺、寸为标准的,还算统一,容量的差别就大了。

    比如齐国,姜齐的时候以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十釜为钟。钟是最大的计量单位了,所以孟子才会说‘万钟而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而田氏的家量,则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所以才能‘以家量贷,以公量收之。’也就是常说的‘大斗出,小斗入,’来争取民心,发展力量。

    后来田氏代齐,田氏的家量就变成了齐国的公量,但是齐国各个贵族依然有自己的‘家量’,他们玩这一套玩的很熘。

    除了齐国之外,其余六国也各有不同。

    而墨家的容量单位是按照宋国为标准的,同时受到齐国的影响,和赵国经常使用的单位不同,赵国不能照搬墨家的量具。

    赵括想了一下,命人打造了内壁长宽高各一尺的青铜容器,然后以此为一斗,定下标准。

    接着按照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合等于两龠的标准,分别制作出来出来石、升、合、龠的标准量具。

    按此标准,一升大概相当于之前的六升,一石相当于之前的六石。

    以后赵国的亩产是真正要做到不满石了……

    接下来便是重量,古人喜欢以粮食作为衡量标准,比如容量是‘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的标准推算出来。

    一斛也就是一石。

    重量单位也是如此,一龠容一千二百粒黍,重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如此一来,容量单位和重量单位居然神奇般的首尾相连了。

    除此之外,还有钱、圭、化等重量单位,也都各有进制。

    赵国有一种货币便是以化为单位的。

    赵括不打算继续按照黍米作为衡量标准,而是选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水作为标准。

    不管是黍米还是小麦,无论怎么压实,中间都会有空隙,而且不同干湿、饱满的粮食,密度不同,重量不同,很容易造成误差。水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误差。

    为了方便计算,赵括将长宽高各一尺的青铜容器所装的蒸馏水的重量定为一钧。

    至于什么热胀冷缩,标准大气压啥的就不用去管了,这个时代还不需要精确到那种程度。

    然后用秤先秤了青铜容器的重量,再秤加上蒸馏水的重量,再计算出差值,然后根据重量制作出标准的‘法。’

    水是流动的,在晃动的时候难免会洒出来,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廉颇看不下去了,直接用内气封住了青铜容器的出口,让水无法洒出来,这才得到标准的重量。

    之后锻造又经过多次失败,终于制作出标准的权。

    这个时期的秤叫做衡,秤砣/砝码叫做权,所以有个词叫‘权衡。’

    此时中国已经出现了不等力臂秤,秤杆上有刻度,挂物品的绳子和挂秤砣的绳子可以在秤杆上移动,不需要使用成套的砝码一点点叠加,而是采用一个固定的秤砣,利用杠杠公式计算出来重量。

    中国的不等臂秤比世界其他地方早数百年。

    后人常言,杠杆原理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殊不知早在千年前中国先人就发现了杠杆原理,并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反而发现了杠杆原理的某个地区,却没有任何应用。

    不过等到赵括将提竿细秤创造了出来之后,不等臂秤也将要被扫入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提竿细秤相较于不等臂秤更加方便,可以直接读出物品的重量,更容易在民间的推行,历史上直到两千多年之后依然在民间被广泛使用。

    确定钧的重量之后,赵括没有按照之前的换算。

    以前的进制有十二的,有十六的,有三十的,有四的,计算太过麻烦,数学不好的很容易出错。

    而是规定一石等于五钧,一钧等于十斤,一斤等于十两,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铢,采用十进制。

    以前赵国一石大概相当于后世六十一斤。

    现在新的标准下,一石的重量在后世一百二十三斤左右,大约是现在的两倍。

    一斤大约等于之前的四点八斤,也就是五倍小一点。

    也好方便新老度量衡之间换算,让赵国民众更好适用。

    “大王,我们赵国什么时候开始实行新的度量衡?”墨风有些激动地说道。

    他有一种感觉,自己似乎要见证一个新时代的诞生,而自己,便是缔造这个新时代的一份子。

    “新的度量衡先在工坊实行,以后工坊的器具全部按照新的度量衡为标准打造。至于在全国推行……再等等。”

    赵括想了一下说道。

    他没有下令立刻在全国各地推行新的度量衡。

    一方面,制作足够各地使用的度量衡需要很长的时间。

    度量衡要求无比精准,不能有任何误差,比制作兵器难度更高。

    另一方面,最近赵国不断下发新命令,全国各地的官员都非常忙碌,不能再继续给他们增加负担。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将事情处理完,再下发新的政令。

    而且赵国商业繁荣,来往商人络绎不绝,强制推出新的度量衡,必然会造成市场混乱,影响商税的收入和民众的生活。

    当然,新的度量衡是必须推出的,因此才会出现黑心商人偷偷打造不合规定的小斛,用于出售米粮,借此谋取暴利

    新的度量衡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推行,接下来几个月,甚至明年一整年都是赵括留给民众适用的时间。

    “等等也好。”乐毅等人点了点头,最近赵国新政不断,邯郸的官员都忙的脚不沾地,何况地方上的官员。

    更重要的是:赵括要成婚了!

第两百一十八章 难道赵王会生钱不成

    “我离开赵国不足一年,赵国变化竟然如此之大。”

    吕不韦站在邺城外,望着面前笔直的水泥路,从邺城一路向北,消失在大地尽头,喃喃说道。

    没来赵国之前,吕不韦一直觉得那赵括就算本事再大,也不可能在短短半年之内将赵国发展到能够与秦国相比的地步。

    但是自从进入赵国之后,吕不韦清晰的感觉到赵国比秦国富裕很多,民众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很多,路边还有一堆人用着一种灰白色的泥浆和石子在铺路,不时会有一群人扛着工具到报名地点报名找工作。

    “打扰一下,请问你们是在修路吗?”吕不韦走到路边,找到一群修路的工人,俯身说道。

    “眼睛看不到吗?白瞎那么大眼睛。”一名汉子不耐烦地说道。

    半个时辰不到,已经七八个人问他们了,都快被问的烦死了。

    汉子实在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问题,有什么好问的?

    “叨扰了。”吕不韦从怀中取出一把铜钱,放到汉子手中。

    “这位贵人有什么想问的尽管问,俺胡三保证知道什么说什么。”汉子一把抓过铜钱,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拍着胸脯说道。

    没有什么问题是用钱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一定是钱不够多!

    “这是什么?我以前似乎没有见过。”吕不韦指着水泥说道。

    “这是水泥,铺路用的,据说是墨家那群人搞出来,和黄沙混在一起,再垫上石子,就能铺路了,水泥铺的路就算是下雨天也能走,而且路面非常平整,不会上下颠簸,特别好用。”汉子骄傲地说道。

    “墨家……”吕不韦心中暗暗沉思。

    赵国有墨家,我秦国也有啊,天下墨者是一家,没理由赵国的墨家能搞出来,我秦国的墨家搞不出来。

    吕不韦决定等会儿就写信送给秦王,让他下令咸阳的墨者研制水泥。

    他不知道这个举动为秦墨带来了多大的痛苦,在秦王看来,赵国都能造出来,那应该没有什么难度,于是只给了墨者三个月的时间……

    差点将秦墨给逼疯,也没能将水泥造出来,还有一部分墨者为了躲避压榨,选择逃离秦国。

    “这条路不是修好了吗?怎么还在修?”吕不韦指着水泥路说道。

    路面宽阔平坦,至少能够容纳两辆驾六马车并行,这还是只是邺城,可想而知,邯郸的道路必然更加宽阔。

    “这才修好一半,还有一半没修呢。”汉子摇了摇头说道。

    赵括为了尽快通车,特地下令道路先修一侧,修好之后再修另外一侧。

    “原来如此。”吕不韦稍加思索,便明白这么做的好处。

    “所有人都能走这条路吗?”吕不韦询问道。

    在秦国,官路最中间的部分是留给秦王走的,中间两侧是留给贵族和官员走的,只有最外围才是留给平民走的,但是面前的水泥路似乎并不是这样,吕不韦看到形形色色的人都在上面行走。

    “嗯……也不是,如果只是走路的话不要钱,如果驾车的话需要收费。不过也不贵,比如这条路,从邺城到邯郸,每辆马车只收费二十钱。”汉子解释道。

    “不收平民的钱,反而收贵族的钱。”吕不韦有些意外。

    这年头能够驾车到处乱蹿的,就没有一个平民,最不济也是像吕不韦这样的落魄贵族。

    二十钱对平民来说已经不算少了,可能辛辛苦苦一天都挣不到这么多钱,但是对于贵族来说并不算什么。

    “多谢这位兄弟解惑。”吕不韦又取出一些铜钱放到汉子手中,“这是请兄弟们喝酒的钱。”

    “贵人真是大气,日后必定能够成为一国宰辅。”汉子捧着铜钱,高兴地说道。

    “真不知道赵国是怎么养活这么多人的。”太子柱从马车上走下来,望着远处,喃喃说道。

    本来吕不韦是打算一个人来的,后来范雎告诉秦王稷,此时天下名医,已经半数归赵,不若让太子柱作为副使,与吕不韦一起来赵,看看是否能寻到名医。

    若是能寻到名医,这里面便会有自己一份功劳。

    若是没能寻到名医,秦王就算嘴上不会说什么,心中也会对陪太子柱一同前往赵国的吕不韦有所失望。

    万一太子柱在路上有个三长两短,吕不韦更会受到连累。

    吕不韦得知此事之后,欣然答应,他已经受到秦王稷和异人的看中,但是两人中间还有个太子柱,若是能再结交到太子柱,获得祖孙三代的赏识,自己未来的地位就彻底稳了。

    大道车水马龙,来往商人络绎不绝,不管是出城还是入城,车上都装满了货物,其中以粮商居多,源源不断地朝着邯郸方向驶去。

    赵国从半年前开始,便一直以市价收购粮食,从来没有断过。

    天下粮商纷纷涌入邯郸,虽然后来因为粮商过多,导致邯郸的粮价略低于其他地方,但粮商依然不断往邯郸运粮。

    赚是少赚了点,但是有保障啊!

    官府在那兜底,怎么都不会亏,而且赵国对粮商有优待,只要是外地进入赵国的粮商,入城税全免,算下来也不算亏。

    甚至其他商人为了节省点入城税,都开始想办法在贩卖商品的时候顺带拉点粮食到赵国卖了。

    “公子注意到过往的商人没有,其中一小半都是运送粮食的。”吕不韦指着过往的商人说道。

    “你是说赵国从其他国家买粮,然后发给这些干活的民众?”太子柱惊讶地说道。

    没错,在他看来赵国就是发粮食,因为其他各国征派劳役从来不花钱。

    吕不韦点了点头。

    “可是赵国哪来这么多钱买粮啊?”太子柱说道。

    每天这么多粮食,不要说赵国,就是秦国也支撑不住啊。

    “这个……属下也不清楚。”吕不韦摇了摇头。

    他自小在中原经商,更是在邯郸待了数年,对赵国无比了解。赵国经过上党一战,国枯民竭,连贵族都到了吃麦饭的境地,他实在想不明白,赵王是从哪搞的这么多钱。

    难道赵王会生钱不成?

第两百一十九章 两个乞丐

    “老子终于爬到邯郸了。”

    邯郸城外,一名乞丐装的年轻人站在城门前,高声大喊道,惊得周围行人纷纷避让,像看神经病一样看着他。

    “不要喊了,还嫌不够丢人啊。”旁边身着破烂衣裳,头戴鹖冠的老头连忙捂住青年的嘴巴,低声说道。

    “离我远点,你身上太臭了。”年轻人挣脱老头,不耐烦地说道。

    “你以为你身上不臭啊。”老头立刻回怼道。

    “要不是你个老家伙把钱袋弄丢了,我们两个人能变成现在这样吗?”年轻人怒骂道。

    “老子就算弄丢钱袋,那也是老子的钱袋,和你有什么关系?你变成现在这样那是你没本事,为师平时怎么教你的?那么多知识都忘了?”老头脑袋一昂,傲娇的说道。

    “你有本事?你有本事早上别人给老子的一块馒头你别抢啊。”年轻人看向老头。

    “老子那不是怕你吃不完吗?”老头自知理亏,声音低了很多。

    “吃不完?再来两块都不够老子吃的。”年轻人摸了摸肚子,肚子即时‘咕咕’附和两声。

    “老子怎么说也是你老师,你不喊老师也就算了,态度怎么也应该好点吧。”老头怒气冲冲地说道。

    “你见过有老师抢弟子馒头的?”年轻人问道。

    “你见过哪个弟子见老师还饿着,自己先吃的?”老头反问道。

    “哼!”

    “哼!”

    两人同时别过脸去。

    “要不是你师兄写信求我,你以为为师愿意来邯郸啊?”过了一会儿,老头忍不住滴咕道。

    “拉到吧,还求你。咦?我在邯郸还有师兄?”年轻人惊讶地看着老头。

    “哼哼,你老师我的弟子遍布天下,邯郸怎么可能没有?”老头昂着脸,一脸骄傲的说道。

    “就你这水平,估计教出来的弟子也不咋地。”年轻人撇了撇嘴。

    “老夫好像看到你师兄了,来了。”老头眼睛忽然一亮,朝着城门处冲去,嘴里大喊道:“徒儿!徒儿!”

    庞煖刚要出城,耳畔突然传来一道有些熟悉的声音,心中有些疑惑。紧接着便看到一个乞丐朝自己所在的方向冲来。

    守城的侍卫反应迅速,数息便将其拦下。

    “我是他的老师,你们快放开我。”老头大喊道。

    庞煖定睛一视,尼玛似乎还真是自己老师,连忙翻身下马,大步走到老头面前,单膝下跪,抱拳说道:“学生拜见老师。”

    “好徒儿,为师终于见到你了。”鹖冠子激动地抓着庞煖手臂说道,庞煖顿时感受到一股恶臭袭来,熏得眼睛都有些睁不开。

    “老师……你是掉茅坑里了吗?”庞煖脱口而出。

    “这叫什么话?”鹖冠子面色一沉。

    “哈哈哈。”庞煖打了个哈哈,对着城门卫拱手一礼,歉意地说道:“这确实是我老师,麻烦几位了。等几位轮休的时候,我请大家喝酒。”

    “刚刚失礼了。”城门卫一拱手,退了回去。

    “学生等您一个月都不见您的踪迹,还以为您不打算来邯郸呢。不过……老师您现在的样子……”庞煖看着鹖冠子,有些怀疑地说道。

    难道又是在玩什么特殊癖好?

    “此事以后再说,我先来给你介绍一下,这是你师弟,黄石公。”鹖冠子将身后年轻人拉了出来。

    “黄石公见过师兄。”黄石公抱拳说道。

    他自幼被弃于黄山,无父无母,无名无氏,常常被人看不起,便自称黄石公,到处游历,后来鹖冠子发现黄石公是一块璞玉,只是被耽误了,便将其带在身边,教其黄老之术。

    黄石公果然没有辜负鹖冠子的期望,短短数年,便将其一身本事学了大半。

    “师弟。”庞煖回了一礼。

    他这个老师虽然有些不靠谱,但是眼睛却是无比的毒辣,黄石公能被其收为徒,必然有过人之处。

    “师兄,我和老师都好几天没吃饭了,你看能不能……”黄石公有气无力地说道,一点也不见外。

    庞煖看向鹖冠子,鹖冠子点了点头。

    “老师和师弟坚持住,马上就到家了。”庞煖心中一惊,连忙让手下腾出两匹马。

    ……

    吕不韦进入邯郸,他不得不承认,至少从表面上看,邯郸的繁华已经位列天下之冠!

    不要说偏居一隅、商业被严重压制的咸阳,即便是曾经的大梁、陶邑也比不过现在的邯郸。

    “这就是邯郸吗!”太子柱还是第一次见到邯郸,比咸阳更加繁华。

    “禀公子,这就是邯郸。”吕不韦拱手道。

    “我们等下去哪里?”太子柱问道。

    “邯郸虽然有供各国使者休息的官舍,不过公子的身份太过显眼。属下当年在邯郸恰好有一座宅院,当时走得急,没有来得及卖,不如公子就先暂住那里。”吕不韦说道。

    “辛苦了。”太子柱点了点头。

    他来邯郸的目的不是参加所谓的婚礼,而是寻找名医为他治病。若是被赵国发现他的身份,固然不会直接对他如何,但很有可能会阻止他寻找名医。

    “公子请跟我来。”吕不韦伸手道。

    “辘辘辘!”

    这时,远处传来急促的铎声,一辆华贵的驾六马车从远处驶来,拉车的战马非常神俊,四肢粗壮有力。驾车的驭者技术无比高超,轻松驾驭六匹战马,即便街道上人来人往,马车都没有碰撞到一个人。

    “这是……魏王的车架!”

    吕不韦震惊的看着马车,这年头敢明目张胆使用驾六马车的,唯有各国君主。而作为卫国人,可能不认识卫君的车架,但是不可能不认识魏王的车架!

    “魏王竟然亲自来参加赵王的婚礼,而且提前这么长时间!”太子柱面色一沉。

    自魏武侯时期,三晋关系破裂之后,已经一百多年没有好到这种程度了。

    而魏文侯、魏武侯期间,秦国不仅失去河西,更是被三晋压了近百年,差一点亡国。

    “必须想办法打破三晋的关系,否则我秦国绝无东出的可能。”太子柱双手紧握成拳。

    东方霸主齐国已经被废,燕国本来实力就弱,而且还有二十万俘虏在赵国手,不堪重用。

    若是三晋真的变成铁板一块,就算秦楚齐燕四国联合,也只能勉强压制,更何况现在楚国还是站在三晋一方的。

    “就算是一个国家,尚有很多龌龊,我就不信韩魏楚三国真的死心塌地跟随赵国。”

第两百两十章 赵国的困难

    “寡人刚刚路过邺城,邺城百姓似乎已经忘了魏国。”马车上,魏王深深叹了一口气。

    虽然将邺城送给了赵国,而且魏国在伐秦之战中得到的更多,但事后魏王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遗憾,想寻找机会,尝试将邺城要回来。

    当他看到邺城通往邯郸的这条笔直的大道,他忽然感觉到,邺城已经完全不属于魏国了。

    “王兄,此话万万不可再提。”魏无忌沉声说道。

    他这个兄长,并不缺乏智慧,但是却胆小怕事,为人处事上透露着一种小家子气。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色厉而胆薄,好谋而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当初长平之战,明知道赵魏唇亡齿寒,应该支援赵国,却因为害怕秦国,又被秦国许诺的小城而诱惑,拒绝出兵。

    伐秦之战中,魏国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比韩国和赵国得到的好处都多,却对付出的一点代价一直念念不忘。

    反观赵括,为了获得魏国的支持,毫不犹豫将野王送给魏国。

    击败秦国之后,又二话不说将河东和河内让给了魏国,同时为了弥补魏国让出邺城的损失,又帮助魏国从秦国手中抢了三分之一个南郡。

    赵括的目标很明确,将河东让给魏国,是为了以魏国为赵国的屏障,抵挡秦国的进攻。

    让魏国将邺城割让给赵国,是为了构建赵国南面的防线,以免像以前一样,连国都被敌人攻破。

    后来果然依靠邺城挡住了韩魏联军的进攻,避免邯郸被围。

    只要能达到战略目的,至于其他方面是吃亏了还是怎样,并不重要。

    “当初我魏国将邺城让给赵国,赵国又帮助我魏国得到了南阳一地,即便不算上河东和河内两郡,我魏国也是赚的。如今我魏国战车万乘,带甲数十万,不应该将心思放在一地一城的得失上,而应该着眼于大局。”魏无忌说道。

    “那贤弟觉得我魏国应该如何做?”魏王看向魏无忌。

    魏无忌刚想说“秦强则连赵,赵强则连秦。”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

    “弟已非魏臣,魏王还是问问太傅吧。”魏无忌叹了一口气,指着范座说道。

    他虽身为魏王兄弟,但是同样是赵国的相国,赵括对他非常信任,所有事情都没有隐瞒,如果由他为魏国出谋划策,定然能够对赵国造成沉重的打击。

    但是,作为一个将信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的君子,怎么可做出出卖赵国这种事!

    魏王和范座对视一眼,范座拱手说道:“臣愚钝,不知我魏国出路在何方。”

    “呵呵,太傅就不用自谦了,别人不知道你的本事,我魏无忌还能不知道吗?”魏无忌笑着说道。

    自赵武灵王改革之后,赵国的实力便超越了魏国。

    魏国之所以能够在合纵中一直压过赵国,成为合纵的盟主,靠得就是范座。

    可以说,范座对于魏王,就如同范雎对于秦王。

    不同的是,秦王非常信任范雎。

    而魏王,竟然为了一座万户的城邑,派人将范座抓了起来,如果不是魏无忌及时搭救,现在范座的坟头草都一丈高了。

    “我魏国处于四战之地,无论是西面的秦国、还是北面的赵国,亦或是南面的楚国,都比我魏国强大,臣真不知道我魏国的出路在哪里。”范座叹了一口气。

    “待赵王成婚之后,贤弟不如随寡人回魏国吧。以我赵魏之间关系,贤弟好好和赵王说说,赵王必然会应允。实在不行,寡人亲自去求赵王。回国之后,寡人就任命贤弟为相国,执掌我魏国所有大事。”

    魏王紧紧抓住魏无忌双手,真诚地说道。

    魏无忌脸色微动,有些犹豫,半晌之后,还是摇了摇头,“兄长说笑了,哪有只做半年不到的质子。”

    他很清楚,若是回到魏国,魏王必然会如刚刚所言,非常信任他,所有事情都听他的。

    但是他更清楚,这种行为只会持续一段时间,时间长了之后,魏王必然会变得和之前一样,敏感多疑,不信任他。

    如今他人在赵国,作为连接赵魏友好的桥梁,无论是魏国、赵国,还是他自己来说,都是更好的选择。

    “贤弟还是再考虑一下,愚兄随时等贤弟回来。”

    这次魏王亲自入赵,一部分原因便是想将魏无忌带回去魏国。

    失去的才是最好的,魏无忌离开了,魏王才明白魏无忌的重要性。

    以前无论什么事,只要和魏无忌提及,魏无忌总能在不经意间说出解决办法,既帮助魏国解决了问题,又避免了魏王的忌惮。

    现在遇到问题,魏王只能自己一个人想办法,或与龙阳君商量,然龙阳君比之信陵君远矣。

    马车辘辘,不一会儿便抵达王宫。

    “本王没想到魏王竟然亲自前来。”赵括命魏无忌出城迎接,自己则站在王宫外迎接魏王。

    “劳烦赵王了。”魏王回了一礼。

    寒暄几句之后,赵括与魏王迈入殿内,将众人依次介绍给魏王。

    为了避免给人一种人多势众的感觉,参加宴席的人并不多,只有虞信、蔺相如、廉颇、荀子四人,以及魏无忌。

    魏王虽然并不能全部认识,但也都听说他们的名声。

    “赵国之繁华,魏国所不及啊。”酒过三巡之后,魏王感慨道。

    他一直以为赵国只是军事实力强大,其他方面并不如魏国,这次邯郸之行才发现,赵国繁华,所胜魏国多矣。

    “唉,魏王只看到了表面,不知我赵国的困难啊。”赵括摇了摇头。

    “哦?不知赵王可否细说。”魏王眉头一挑。

    “我赵魏亲如一家,魏王更是本王的长辈,所以本王也就不满魏王了。我赵国看似繁华,其实都是表面罢了。长平之战的封赏一直到前几天才全部发给将士们。现在秋收刚过,我赵国国库却连一千万钱,二十万石粮草都拿不出来。”赵括叹了一口气。

    “既然如此,赵国哪来的钱粮养活那么多民众?”范座问道。

    “魏王和太傅也知道,我赵国经历数年大战,百姓民不聊生,本王身为赵国君主总不能不管吧?为了养活这些百姓,本王只能下令将赵国的兵器全部融了铸币,这才凑够购买粮食的钱。”

    “本王付出了这么多代价,总不能让这些百姓吃白饭吧,所以便让他们为赵国做一些事,修修路,挖挖河啥的。”

    “前段时间,本王想赚点钱,便学着秦国,实行盐铁专营。结果那**商竟然联合起来对抗本王。无奈之下,本王只能后退一步,将盐铁卖给他们,再由他们售卖出去。”赵括叹了一口气,愁眉苦脸地说道。

第两百两十一章 汝妻子,吾养之

    他说的全部都是实情,赵国国库中确实没有那么多现钱和粮食,因为大部分粮食都送到各地了,邯郸只剩下应急的粮草,钱也全部花出去了。

    赵括很清楚,钱只有流通了才是钱,存在国库中只是一堆铜。

    长平之战的封赏也确实前几天才发完,赵国也确实将青铜兵器融了铸钱,不过只是损坏的兵器,但是魏王不可能查的那么多精准,他只能查到赵国确实这么做了。

    盐铁专营是同样的道理,赵国确实做了,也同样有人反抗,赵国也同样将盐铁卖给商人,由商人再售卖。

    无论魏国怎么查都是一样的结果。

    魏王心中松了一口气,他还以为赵国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就超过了魏国,原来都是假的,只是表面现象。

    连兵器都融了,想来没被逼到一定程度不可能干出来这种事。

    “看来短期内赵国对魏国造成不了威胁,还是需要联合赵国对抗秦国。”魏王心中想到。

    对于赵括是否欺骗自己,魏王并没有怀疑。除了国库还有多少钱粮不好打听之外,其他事情随便一打听就知道了,没有欺骗的意义。

    “本王愿赠送赵国十万石粮草,以解赵国之难。”魏王拱手说道。

    “多谢魏王。”赵括心中大喜,没想到诉苦竟然还有额外收获。

    “赵魏乃兄弟之邦,理应互帮互助。”魏王大气地说道。

    魏无忌看了一眼兄长,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诸位随本王敬魏王一杯。”赵括举杯说道。

    宴罢,赵括将魏王送出王宫,没有去处理政务,而是转身朝后宫走去,反正政务都交出去了,有他没他一个样,作为君主,要把握的是大方向,而不是事事亲躬,否则早晚会累死。

    况且他马上就要成婚了,也该休息休息了。

    大臣们也很自觉,这几天有什么事都尽量自己处理,不麻烦赵括。

    安凝已经搬出王宫居住了,在两人成婚之前都不会见面。安凝一家也从灵寿赶到了邯郸,张罗女儿的婚礼。

    安凝的老师带佗也来了,经过庞煖介绍,赵括才知道带佗竟然是武灵王时期的赵国名将,与魏国的倪良、韩国的王廖并列。

    三人都是和秦国司马错一个时代的名将,不过他们并非超凡级别的强者,如今八九十岁的高龄已经无法带兵打仗,赵括只能给一个闲职,让他留在邯郸学院中教学。

    齐国传来消息,王女也在路上了,这两天便会到,赵胜和赵牧亲自去齐国接的亲。

    “父亲。”赵括刚回到宫中,彬抱着小赵政跑了过来,一下子扑到赵括怀里。

    安综回邯郸的时候,将彬一起带来了,小家伙一开始很胆小,每天都要跟着赵括,混熟了之后变得调皮起来,在王宫中乱跑。

    燕氏得知彬的情况,非常心疼,将他当亲孙子一样看待。

    赵括接过赵政放在左手上,然后右手将彬抱起。

    小赵政滚圆的大眼睛好奇地盯着赵括,胖乎乎的小手不停挥动,想要抓挠赵括。

    “以后不能这么抱着你弟弟乱跑,听到了吗,万一摔倒了怎么办?”赵括羊怒道。

    “孩儿不会的,孩儿就算自己摔倒,也不会让弟弟摔倒的。”彬保证道。

    “好兄长,有担当。”赵括笑着说道。

    “孩儿不仅要保护弟弟,还要保护父亲。”彬仰着脸,大声说道。

    “想要保护父亲,就要好好学习知道吗,今天学了几个字?”赵括问道。

    “禀父亲,孩儿今天学会了一个字。”彬高举着右手,竖着一根食指,大声说道。

    “哪个字?”

    “彬!”

    “不错,会写自己名字了。”赵括笑着说道。

    彬得到夸奖,顿时喜笑颜开。

    “大王。”赵姬走了过来,俯身一礼,不经意间露出一抹雪白。

    赵姬调养的很好,面色红润,身材和之前相比丰腴了不少,粗糙的双手变得如同葱根般白嫩。身着一袭朱红色衣裙,纤腰一束,该胖的地方胖,该瘦的地方瘦,整个人犹如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都带有无尽的诱惑。

    “娘的,真不愧是让吕不韦和异人都把持不住的女人。”赵括心想,开口说道,“你也真是的,居然敢将孩子交给这么小的娃娃带。”

    “公子彬虽然年纪小,但是对弟弟还是很关爱的。”赵姬走到赵括跟前,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用某个部位轻轻碰了赵括一下,小声说道:“大王累了,还是妾身来抱吧。”

    “也好。”赵括将小赵政放到赵姬怀中。

    两人离得很近,赵括低头便能看到赵姬那挺拔的胸怀,不由愣住了。

    “妾身新得了一些好茶,不知大王可有兴趣品尝一番?”赵姬轻声说道,柔软的声音伴随着澹澹的清香传入赵括耳鼻之中。

    赵括明知道赵国不可能比自己更好的茶,却说不出拒绝的话。

    “好。”赵括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大王请随我来。”赵姬冲着赵括妩媚一笑,衣裙一扭,朝阁楼中走去。

    第二天一大早,一名侍卫突然来到阁楼外面:“大王,秦使吕不韦求见。”

    赵姬脸上有些惊慌失措,双手紧紧抓住赵括手臂。

    “放心吧,一切交给我。”赵括在赵姬额头上轻吻一下,柔声说道。

    在吕不韦进入邯郸的那一刻他便收到了消息,对于吕不韦的求见,他没有感到意外。

    秦国既然派人过来,必然会想办法将赵姬母子接回去。

    若是赵政只是个普通的秦氏子孙,赵括倒是无所谓,给秦国就给秦国了,反正对赵国也造成不了什么影响。

    但是赵政可是历史上一统六国的始皇帝,赵括怎么可能送给秦国。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嗯。”赵姬点了点头。

    “告诉秦使,本王马上就来。”赵括对门外说道。

    吕不韦安置好太子柱之后,便派人打听名医的消息,同时自己亲自去寻找赵姬,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打听到赵姬被赵括接入宫的消息,于是立刻入宫求见赵括。

    “外臣吕不韦见过赵王。”吕不韦拱手一礼。

    “不知秦使找本王何事?”赵括问道。

    “昔日我秦国王孙异人在赵国为质,有妾赵姬,因归秦之时,赵姬已经身怀六甲,无法奔波,故暂留于邯郸,待日后接回秦国。外臣刚刚得到消息,赵姬母子似乎被赵王接入宫中,不知可有此事?”吕不韦问道。

    “不错。”赵括点了点头,没有否认。

    “多谢赵王照顾之恩,还请赵王将赵姬母子交给外臣,好由外臣接他们回国。”吕不韦说道。

    “本王确实将他们母子接入了宫中,不过并不是为了替异人照顾他们。”赵括平静地说道。

    “赵王什么意思?”吕不韦冷声说道。

    “回去告诉异人:汝妻子,吾养之。”

第两百二十二章 秦国的目的

    吕不韦离开了,带着无尽的怒火离开了!

    饶是以他的阅历,也没想到赵括竟然能够理不直气也壮地说出这种话。

    他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唉,以后一个赵贼的名号是跑不掉了。”赵括望着吕不韦的背影,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大王,天下女子千千万,容貌俊美者多的是,大王其实没有必要这么做。”刘平犹豫了一下,上前一步俯身说道。

    “你不懂。”赵括摇了摇头,没有解释,这种事也没法解释。

    “但是大王此举不仅会招来秦国的仇视,还会引起天下士子的非议。”刘平说道。

    “秦国的仇视?难道之前秦国就不仇视我赵国吗?至于天下士子的非议,呵呵,本王比之齐桓公、田成子如何?本王不过是多了一个女子罢了,既没有威逼,也没有利诱。何惧天下士子非议?”

    赵括大笑道,起身朝后宫走去。

    “唉。”

    刘平叹了一口气,只好不再劝说。

    “大王。”赵姬见赵括面色如常,心中松了一口气,连忙快步迎了上来,娇声说道。

    “吕不韦走了。”赵括搂着赵姬说道。

    “他……来找大王做什么?”赵姬小心翼翼地问道,接着又连忙说道:“妾身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问问,大王如果不方便的话……”

    “没什么,他想接你们母子回秦国。”赵括说道。

    “大王不会要将赵姬送回秦国吧。”赵姬无比担心的说道,柔弱的身体显得更加弱小。

    “你不愿回秦国吗?”赵括看着赵姬的眼睛。

    “妾身想留在赵国,陪在大王身边。”赵姬小声说道。

    相比较人生地不熟的秦国,她自然是更喜欢熟悉的赵国。

    如果说她现在过的和之前一样贫困潦倒,吕不韦来接她,她肯定欣然跟随吕不韦回秦国。

    但是她现在过的很好,不管是赵括还是燕氏对她都很照顾,燕氏给其他儿媳妇准备礼物,也会给她准备一份,平等对待。

    安凝等人对她虽然说不上亲如姐妹,但是也没有排挤她,赵姬对此已经很满足了,这样的日子比她以前好上百倍。

    除此之外,赵姬心中对当初异人和吕不韦抛弃她还有一些怨气,特别是被赵括接入王宫之后,怨气就更大了。

    人最怕的就是对比,赵括一个陌生人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她。而异人和吕不韦在她身怀六甲,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离开了她。

    而且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能力赵括都在异人和吕不韦之上,赵姬心中自然更倾向于赵括。

    “我拒绝吕不韦了。”赵括笑着说道。

    “妾身多谢大王。”赵姬感动的说道。

    “好了,母亲叫我们中午过去吃饭,你先准备一下,等下和本王过去。”赵括说道。

    “嗯。”赵姬点了点头。

    ……

    这是一座不太起眼宅院,曾经是吕不韦在邯郸的居所,当初回秦国走的匆忙,没来得及卖掉,现在正好留给太子柱居住。

    “赵王没有同意?”太子柱看着怒气冲冲推门进来的吕不韦,奇怪的问道。

    按理说,赵王不应该在这种小事上和秦国过不去啊。

    “没有同意。”吕不韦面色阴沉地将殿内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

    “赵王还是太年轻了,即便有通天纬地之才,也免不了被美色所诱惑。这对我秦国来说是好事,回国之后,我会立刻禀报父王,在秦国挑选一些貌美的女子送给赵王。”

    太子柱笑着说道。

    只要有弱点就好办,就怕没有弱点。

    至于赵姬母子,太子柱并不在乎。

    他有二十多个儿子,女儿更多,连异人他都不关心,更何况是素未谋面的儿媳妇和孙子。

    如果不是华阳夫人提醒,他都快忘了还有异人这个儿子了。

    在他看来,能用赵姬母子试探出赵括的弱点,已经很合算了。

    “臣最初也以为赵王只是看上了赵姬,所以便提出只将孩子带回秦国,赵姬留在赵国。但是赵王拒绝了。还……还让我带句话给王孙,说‘汝之子,吾甚爱之’!”

    吕不韦面色阴沉如水,额头上青筋高高鼓起,如同树根盘绕,双手紧握成拳,指甲嵌入血肉之中。

    活这么多年,他从未受到过如此侮辱!

    “他恐怕以为掌握一个孩子,就抓住了我秦国的把柄。呵呵,真是天真。总有一天他会后悔将我秦国子孙留在赵国。”太子柱冷笑道。

    战争机器一旦发动,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改变,即便对方是王子王孙。

    吕不韦没有说话,他总觉得事情不是这么简单,但是他又想不明白赵括到底为什么非要致名声于不顾,将赵姬母子留在赵国。

    只是为了恶心一下异人和秦国?堂堂国君如此做派未免太儿戏了。

    “这件事我会禀报父王的。”太子柱挥手道,算是将此事揭过了。

    接赵姬母子回秦国只是他们此行的目的之一,不能因为它将其他事情耽误了。

    “诺。”吕不韦拱手道,“对了,刚刚臣回来的时候看到了韩王的车架。”

    “韩王也来了!呵呵,不过是成婚,竟然有两个君主亲自过来,真不愧是赵王。”太子柱冷笑道。

    这种待遇,以前只有秦国能够享受。

    “对了,查到燕国、齐国、楚国的使者住在哪里了吗?”太子柱问道。

    这次他们来邯郸的目的有五,第一是参加赵括的婚礼。第二个是寻找名医,为太子柱治病。第三是接回赵姬母子。第四是与燕齐两国建立更深一层的联系。第五是想办法破坏赵国和其他几国的关系。

    “燕国使者住在官舍中,他们君主刚刚去世没多久,新君要等到明年才能登基。不敢招惹赵国,因此早在半个月前就来了。齐国需要派礼官和赵国商议婚礼的流程,也是早就来了。楚国还没有消息。”吕不韦说道。

    这些事情根本算不上什么秘密,在大街上随便撒一把铜钱就能打听到,没有任何难度。

    “备一份礼物,随我去见一见燕国使者。”太子柱起身说道。

    “太冒险了,还是让臣单独去见燕国使者吧。”吕不韦心中一惊,拱手说道。

    万一太子柱在邯郸出现意外,他必然会受到牵连,就算不被秦王下令诛杀,也不可能再受到重用了。

第两百二十三章 求太子救救我燕国

    “放心吧,就算被赵国发现,他们也不会杀我的。”太子柱不在意地说道。他只是一个储君而已,又不是秦国君主,赵国将他杀死没有任何用处。

    他即使暴露身份,也只是会引起赵国的警惕,阻止他寻找名医治病罢了。“只要能让燕国完全倒向我秦国,这点险还是值得冒的。”

    “诺。”吕不韦只好点头答应。

    礼物很好准备,普通的金子就行,低调奢华。

    太子柱装成吕不韦的随从,一路来到官舍。

    “秦使吕不韦,求见燕使。”吕不韦递上谒片,也就是名片。

    “稍等。”开门的侍从接过谒片,拱手一礼,也没有将大门关上,便转身进去禀报。

    “看来燕国心中对我秦国还是有好感的。”太子柱心中想到,对这次的把握又大了几分。

    没多长时间,一名黑面男子走了出来,俯身一礼,伸手说道:“燕使将渠见过秦使,请。”

    “请。”

    将渠刚刚坐好,抬头一看,顿时震惊无比,吕不韦竟然坐在下位,而坐在上位的,竟然是之前站在吕不韦身后,随从打扮的男子。

    “不知阁下是?”将渠看着太子柱,沉声问道。

    “在下秦国太子柱。”太子柱笑着说道。

    “太子柱……真是好胆色。”将渠敬佩地说道,接着心中一动,问道,“难道太子柱就不怕我将你的身份泄露出去?”

    “呵呵,泄露孤的身份对燕国有什么好处?难道燕使觉得赵国会杀了我?”太子柱笑道,“还是说燕国已经得罪了赵国,打算再得罪我秦国?”

    “……”将渠无言。

    “好了,不开玩笑了。孤此次前来,是有要事与燕使相商。”太子柱说道。

    “太子请说。”将渠说道。

    “燕使此次入赵,应该感觉到赵国的强大了吧。”太子柱说道。

    “十年之后,无人可以制衡赵国。”将渠郑重地说道。

    他比太子柱和吕不韦来的更早,除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之外,他还去了邯郸学院,虽然还没有完全建好,但是其宏伟程度已经不亚于燕国国都蓟城。

    他也见到了藏书阁,这是一座和王宫等高的建筑,即便还没有开放,将渠也可以想象里面能容纳多少书籍。

    看到邯郸学院和藏书阁,将渠便明白,未来十年,赵国人才产生的数量将会远超六国,甚至六国加起来都比不上赵国一国。

    “呵呵,燕使还是太乐观了。最多五年,赵国的实力便会全面超过我秦国,我说的是全面,而不是某个方面!到那时,除非六国联合起来,否则……天下归赵。”太子柱平静地说道。

    若论对现在赵国的了解程度,将渠在太子柱之上。

    但是,论对以前赵国的了解程度,太子柱远在将渠之上。

    秦国为了赢得长平之战,不仅动员全国上下所有民众,还派了无数细作潜入赵国,获得赵国的情报。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只有秦国才知道,赵国前后的变化有多大。

    将渠没有说话,虽然他觉得太子柱有夸大的成分,不过这种事没有争执的必要,重要的是接下来的话。

    “燕使可知赵国恢复实力之后,最先会攻打哪个国家?”太子柱问道。

    “还请太子赐教。”将渠抱拳说道。

    “燕国。”太子柱伸出右手,食指按着桉台,无比笃定地说道。

    “赵国西面和南面是魏国,三晋之间的关系自是不用孤去多说。赵王上位之后,不仅迅速修复和韩魏的关系,甚至派将领帮助韩魏训练骑兵,将曲辕犁和水车送给韩魏。燕使觉得赵国会攻打韩魏吗?”太子柱问道。

    “那为什么不会攻打齐国呢?”将渠问道。

    “呵呵,燕使怕是忘了赵王将要迎娶的王妃是哪国人吧。”太子柱笑着说道。

    将渠闻言,脸色瞬间煞白。

    “赵国西南以上党屏障,南方也邺城为屏障,东面以济水为屏障。唯独北面,本可以易水为屏障,但是赵王和燕国谈和的时候,坚决让燕国割让下都给赵国,便是打算日后以此为跳板,进攻燕国。”

    “除此之外,三国之中,燕国实力最弱,尚有二十万士卒在赵国手中,如今国内能不能凑出十万大军都不好说。敢问燕使,如果你是赵王,会选择攻打哪个国家呢?”

    太子柱眼睛微眯,声音冰冷无比,如同一根根尖锥刺入将渠心脏。

    将渠越听脸色越白,越听心中越凉。

    他之前便隐隐约约有这种感觉,只是身在局中,看的不是特别清楚,现在听到太子柱一说,再结合前段时间赵国派人到燕国为俘虏亲属送粮之事。

    顿时确定,赵国的目标在燕国!

    “求太子救救我燕国。”将渠俯身一礼,郑重地说道。

    “我秦国和燕国本就是盟友,理应互帮互助。只要赵国攻打燕国,我秦国自是不会袖手旁观。不过若是赵国攻打我秦国……”说到这里,太子柱停顿了一下。

    “我燕国必与秦国共进退。”将渠立刻保证道。

    “好,那我们就这么说定了。”太子柱起身说道。

    “外臣送送太子。”将渠伸手说道。

    回到住所休息了一会儿,太子柱便带着吕不韦朝着齐国官舍走去。

    现在秦国最容易拉拢的便是燕国和齐国了,而且两个国家都紧靠赵国,只要赵国出兵攻打秦国,两个国家便能够从背后背刺赵国,秦国必须想办法将两国紧紧团结在秦国身边。

    “见过齐使。”吕不韦施了一礼,身后随从将装着礼物的木箱送了过去。

    后胜用力一提,没有提动,眼睛顿时一亮,脸上绽放出一道灿烂的笑容,匆忙招呼下人将箱子抬进去,然后俯身说道:“秦使快快请进。”

    他被齐太后罢相之后,日子过的是一天不如一天,齐国官员纷纷远离他,以前熙熙攘攘的门庭变得门可罗雀。

    虽然还有不少食邑和土地,但是那点租税完全不够他挥霍的。这次好说歹说,才从齐太后那里求来了一份副使的职位,可是这里面根本没有多少油水,嫁妆全部写在了单子上面,他就算再贪,也不敢贪王女的嫁妆。

    吕不韦赠送的厚礼对他来说完全是雪中送炭。

    “情报说后胜贪财,果然不假。”吕不韦心中暗暗想到。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6211/ 第一时间欣赏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最新章节! 作者:写网文太难了所写的《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为转载作品,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介绍:
穿越到战国,成为赵括,恰逢长平之战,面对人屠白起,如何逆天改命?
战国末年,百家未黜。
武者一枪断山河,文者一计平天下。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无系统,不签到)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