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合伙人TXT下载大明合伙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合伙人全文阅读

作者:加勒比海贼王     大明合伙人txt下载     大明合伙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五十五章 这是太祖附身了啊

    “哈哈哈……沈卿,吴卿,周卿。来,和朕痛饮一杯。”崇祯的愉悦心情难以掩饰,也无须掩饰。

    沈浪、吴三桂、周遇吉连忙举杯,与崇祯对饮。

    这次京营的问题平稳解决,崇祯便将几个大功劳者请到宫中,设宴款待。

    一开始他还担心这般对京营下狠手,会引起整个京营的剧烈动荡,甚至是引发席卷全城的兵变。

    却是没想到,仅仅是勇卫营和关宁军一共不到一万的兵力,就让十几万京营接受了这个苛刻的命令。

    至于那仅仅两千左右的伤亡,相比于这么庞大的数量来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这也从侧面反应,京营也确实没救了,要全部推倒了重建。

    当然,这次能够一举成功,除了武力威慑,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打了京营一个措手不及,让一些用心险恶之辈没有时间去组织和鼓动。

    京营的士气本就很低迷,战斗力更差,如果没有组织,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

    所以在圣旨,以及勇卫营、关宁军的武力威慑力下,最终没有胆量反叛。

    而剪除了京营的威胁,就相当于剪除了那些权贵的爪牙,崇祯才感觉整个京师真正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再怎么大动干戈也不用担心谁造反了。

    心情大好之下,除了和沈浪分享喜悦,也将吴三桂和周遇吉请来了,以示恩宠。

    周遇吉的忠诚,崇祯一直都深知,也一直很放心。

    倒是吴三桂,这阵子也很配合,让关宁军干了不少脏活、累活,没有在关键时刻给他崇祯耍什么手段。

    崇祯自然不会认为这是吴三桂一下子变得像周遇吉那般忠诚了。

    就像沈浪说的那般,这种精致利己主义者,你站在他的立场上分析利弊,让他感觉到能够从你这里得到更大的好处,担负更小的风险。

    然后,你直接把问题抛给他,不用怎么去劝说和威胁他,他自己就能够想明白,并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果然,吴三桂最终选择了听命。

    事实也确实如此,当初崇祯让关宁军跟随锦衣卫一起去抄家的时候,吴三桂的心里是很不情愿的。

    不过,当时崇祯给了他一个保证: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若关宁军能够听命行事,那不管京师发生任何动荡,都不会牵连吴家的人和事,包括关宁军。

    吴三桂多精明,仅仅是这一句话,他自己就会去权衡利弊的想明白。

    这其中透露的意思很明显啊,陛下准备有大动作了,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京师。

    而吴家和他吴三桂,甚至是关宁军想要在这场动荡中安然无事,那首先就是要听命行事。

    站在一个上位者的立场去考虑,若有一支能够左右整个京师局势的力量不听命行事,他会怎么做?

    想到这里,吴三桂当即吓出一身冷汗,他不敢赌自己是不是想多了。

    因为现在的陛下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是自己之前认识的那个陛下了,变得果决了不少,他不敢拿整个吴家和关宁军去赌,所以最终选择了听命。

    然后,抄家的时候就有了关宁军的身影,而关宁军还多次作为证人控告那些被抄家的官员,哪怕其中一些人甚至还与吴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吴三桂都没有留情。

    可以说,为了得到陛下的那个保证,他吴三桂和整个吴家的损失很大,得罪了一堆人不说,还破坏了自己的关系网。

    也让其他人看到他吴三桂如此的不讲情面,以后谁还敢轻易与他吴三桂走得太近?

    所以这个影响对吴家来说,是很深远的,吴三桂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不对。

    可已经做了,后悔也没有用了。

    接下来对付京营,那影响就更大了,这几乎是在和整个京师的权贵作对了,之前敢对京营下手的人,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李邦华还只是对京营进行一些改革,结果没多久就被一帮人给搞了下去。

    这次,他吴三桂是要配合勇卫营直接将京营给整个拆了啊,如果京营不同意,还要血腥镇压啊。

    当时听到这个命令时,吴三桂都觉得自己这个陛下真的够胆魄,以前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若是以前发现你有这样的魄力,我吴三桂哪还有那么多心思,肯定给你效死力啊。

    现在倒好,刚抓了那么多京官,弄得满城风雨,转眼就要啃京营这块硬骨头,真的是颇有一些太祖之风了。

    难道太祖显灵真的这么灵?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子了。

    原本吴三桂认为,陛下将自己召进宫中下达这个命令时,肯定会将他软禁在宫中,然后再控制他麾下的关宁军听令。

    然而,并没有,崇祯在下达命令,让关宁军配合勇卫营之后,就直接让吴三桂离开皇宫,去执行命令。

    可以说,在回去的路上,吴三桂想了很多。

    他想过阳奉阴违的去拖延时间,让勇卫营自己去掺和这件大麻烦事,关宁军就不要去得罪京师中的权贵了。

    也想过提前去通风报信,然后在配合勇卫营的过程中出工不出力,必要的时候见机行事。

    甚至,他还有过更疯狂的念头,自己这陛下如此冒险,势必会激起京营的强烈反抗。

    一旦导致兵变,自己有没有可能利用这个机会控制整个京师?

    最终的结果,是这几条他吴三桂都没有选,而是选择了听命。

    因为他知道自己既然能够想到这些,难道陛下放自己出来,就不会想到会有这些风险吗?

    既然如此,那为何还敢放他吴三桂出来?说明陛下有信心在关宁军真的有什么不轨之举时,也有应对之策啊。

    而且,他清楚自己在之前已经得罪了一堆人,现在再去得罪陛下,风险太大了,一旦出现什么变故,自己将是最被孤立的一方。

    若是陛下感觉到了危机,主动向京营妥协,那么关宁军和整个吴家就危险了。

    所以,即便万般不愿,吴三桂也只能陪着崇祯一条道走到黑,成了消灭京营的“帮凶”,将京师的权贵往死里得罪了。

    不过现在,他反而不那么担心了,脑子够灵活的他,已经预示到了陛下的下一次动作,整个京师可能都要被彻底清洗一遍。

    真可怕,这不是太祖显灵,这是太祖附身了啊。

    突然,吴三桂直接走出坐席,面朝崇祯行了大礼,然后抬头,神情真切的道:“末将在此向陛下请罪。”

    崇祯微微一愣,说道:“吴卿近日助朕匡扶社稷,功劳甚多,何罪之有?”

    吴三桂再行了一礼,神情很是惭愧的道:“末将以往想保存关宁军实力,对陛下之令多有懈怠,有负皇恩。”

    “至今想来,甚是愧对陛下。请陛下,责罚!”

    吴三桂态度诚恳,让崇祯都觉得他是不是真的改了性子。

    沈浪也很意外,没想到吴三桂此时能够说出这些话,但转念一想,这才是聪明人啊。

    刚立了大功,此刻说出来,只要崇祯稍微讲一点情面,肯定就一笔带过,不会再深究了。

    他吴三桂又不损失什么,只是说了一些场面话而已,至于心底里是不是真的改过自新,谁能知道?

    反正那么多黑锅已经背了,得罪了那么多权贵士大夫,而且崇祯对大明的掌控力越来越强,这个时候不表忠心是傻子吗?

    果然,崇祯微一沉吟,便直接说道:“这段时日关宁军在吴卿的率领下,劳苦功高,朕看到了吴卿对我大明,对朕的拳拳之心。”

    “至于过往之事,既然吴卿已然悔过,朕岂有再责怪之理。”

    “吴卿快快请起。”

    吴三桂心中大喜,再大礼叩拜,感激的道:“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龙心大悦,沈浪暗自叹服。

第二百五十六章 不听话的,敢造反的,统统干掉

    翌日早朝奏事,倒是有些意外,居然没人对昨天京营发生那么大的事情慷慨陈词。

    甚至是提都很少有人提及,仿佛这件事情对他们来说无足轻重一般。

    真的无足轻重吗?显然不是,京营这般直接推倒重建,百官和勋贵损失多大的利益啊。

    可以说,他们在京营的所有利益已经全部清零了,没有了,什么占役啊,虚冒啊,这些白捡的巨大利益,统统没了。

    还有他们安插在京营的将官,以及亲信、亲戚等等,都成了白身,啥也不是了。

    若是以往,谁敢对京营下如此狠手,他们不用唾沫星子喷死他才怪,但今天,他们整体哑巴了。

    因为这些人都和吴三桂一样,也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知道趋利避害。

    京营本是他们手中的一张可以制衡崇祯的牌,可现在,这张牌还没打出来,就直接被勇卫营和关宁军给强行废了。

    勇卫营和关宁军代表谁,代表着崇祯啊。

    崇祯对京营下如此重手,直接整个连根拔起,可见对京营现状的痛恨。

    现在谁要拿京营的事情说事,这不是自己找不自在吗?再怎么折腾,你还能让京营恢复原状不成?

    如今,京营名存实亡,全城百姓民心所向皆是陛下。

    他们除了有官职在身,有的人还顶着勋贵的名头,可在这偌大的京师,真要有什么不轨之心,还能翻出多大的浪来?

    所以,只要稍微聪明点的人都明白,不说整个大明,至少在这京师,没人再能与陛下抗衡了,文武百官勋贵联合起来都不行。

    陛下变了,变得更喜欢用暴力了,而不是跟你讲道理了,这就难搞了哦。

    眼下,最重要的不是以鸡蛋碰石头的与陛下抗衡,而是求存,然后再积蓄实力。

    可他们太异想天开了,他们想求存,崇祯乐意吗?好不容易促成了现在的局面,不乘胜追击,还等何时?

    不用沈浪提醒,崇祯的大刀再次举了起来,这次的重心却是对准了勋贵集团。

    之所以先动京营,然后再动勋贵,是因为京营的利益只是这些权臣手中的一部分,损失了他们虽然肉疼,但是并不会发疯。

    可若是先动那些在京营有很大影响力的勋贵,一旦他们狗急跳墙,很可能会怂恿京营发生大规模的动乱,那就有些危险了。

    现在,刚刚好,拔掉了京营,也相当于拔掉了他们的爪牙,他们也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凭他们家里养的那些家丁和护院,难道还能直接与勇卫营和关宁军抗衡不成?

    这些人,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世袭,早已经忘记了他们先辈的功勋和遗志,俨然成了祸害大明的蛀虫。

    他们碌碌无为,不但无法为大明建功立业,还将手伸向各个地方,肆意的掏空着大明的一切,任由大明变得越发虚弱而漠不关心。

    哪怕大明亡了,他们也不会有丝毫心痛,跪迎新主而已。

    正史中,也确实如此,偌大的京师,勋贵那么多,除少数几个尽节外,绝大多数迅速的遗忘了大明,选择了变节,没有一点骨气。

    已经对正史烂熟于心的崇祯,岂能对这些人抱有任何幻想?

    在他的命令下,锦衣卫和关宁军再次行动起来,冲进了一个个勋贵恢宏的府宅中,逮人,抄家。

    若遇反抗,直接屠戮,不会有丝毫手软。

    至于他们的罪名,还用罗列吗?不要太多,京营占役、虚冒,打压异己、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等等,一箩筐都装不完。

    “好,好,抓得好啊。”

    “这些人在京师作威作福,无恶不作,早该抓了。”

    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可见对勋贵集团的痛恨,这些人占着那么多资源,能臣没见到,纨绔倒是一大把。

    平日作恶多端,欺压百姓,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今天却是可以放声欢呼了。

    崇祯没有留手,也没有看在这些人先祖的面子上,直接一网打尽。

    因为他想得很明白,可以说大明是因为沈浪的到来,在沈浪的鼎力帮助下,才从亡国的边缘慢慢的站起来,获得了新生。

    既然大明都获得了新生,那么这些已经被时代淘汰的勋贵还留着干什么?

    太祖起兵时,手底下也没有勋贵。

    我崇祯定要中兴大明,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陪我崇祯建功立业、重开天地者,再造勋贵。

    当然,他也没有将这些人全部斩尽杀绝,多多少少还是留了一点点情面,除了几个被处死的之外,其余大多是贬为庶民并流放。

    被处死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成国公朱纯臣,崇祯早已对他是恨之入骨。

    先不说他的累累罪行,光是正史中,在大明灭亡的前一刻,他崇祯带着人冲到这厮守卫的朝阳门,这厮却是视而不见,成为他崇祯的掘墓人之一。

    同是姓朱,而且成国公府深受皇恩几百年,最终如此对他崇祯,这和叛国又有何异?

    不杀此贼,难泄他崇祯心头之恨。

    朱纯臣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居然是因为正史中,而现在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一件事情丢了脑袋。

    当然,有相同遭遇的人不止他一个,崇祯连国丈都没有放过,不过他还是事先和周皇后商量了一下,不处死,但是家财要全部没收,送回老家安享晚年吧。

    而这次,周皇后没有多作劝说,反而直接赞同。

    她之所以能够对老父亲痛下恨心,最根本原因还是身为一个母亲的身份。

    自己父亲何种品性,周皇后深知,也给予了足够的包容,但有一点她无法容忍。

    正史中,父亲为了活命,居然将他的外孙,自己的儿子朱慈烺交给了入主中原的满清。

    甚至按照多尔衮的指示,直接指认这是假太子,最终导致儿子被杀。

    可以说,这是周皇后最大的逆鳞,哪怕是亲生父亲也不能原谅。

    虽然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但已经成了她心中的一根刺,所以她不会原谅。

    何况自己丈夫并未要父亲性命,只是夺了他惜之如命的家财。

    可笑的是,正史中,父亲为了保住家财,甚至眼睁睁的看着母亲、哥哥和嫂嫂被杀,都死不交出,天下间居然有这样的父亲。

    所以,周皇后已经对其父已经完全死心,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送回老家,眼不见为尽,此生的父女情分也到此为止了,顶多他百年之后送他最后一程。

    在将京师的勋贵清洗了一遍之后,崇祯这才收刀入鞘,暂时不准备在京师搞什么大动作了。

    可以说,这段时间闹出的动静很大,但战果也非常的明显,庞大的文官集团遭受重创,京师的勋贵集团更是几近覆灭。

    不过,此事并不意味着就此结束,肯定会产生各种后续影响。

    毕竟,勋贵集团不只是京师有,除了京师,南都及各省份,都有世袭的勋贵,只是没有京师那么多罢了,文官同样如此。

    当这些人得知京师的文官和勋贵遭受如此重创之后,必然会起一些心里变化,甚至是做出什么违逆之举,都不稀奇。

    这一点,沈浪和崇祯并非没有想到。

    但是,那又如何?

    大明有很多问题,很大的问题,以沈浪的话来说,大明需要一场变革,一场席卷整个大明的变革。

    将一些旧的利益集团给击碎,建立新的秩序。

    毕竟,他崇祯已经接受过新思想的洗礼,不能再因循守旧了,他与那些守旧势力已经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眼光和立场。

    他们不再是他崇祯的助力,而是他崇祯带领大明前进的绊脚石。

    对于绊脚石,只有一脚踢开,大明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走正确的道路,不然就会遭受重重阻碍,寸步难行。

    因为那些守旧派只希望保持现状,不接受改变,他们会人为的设置各种障碍,甚至是破坏,从张居正的改革就可以看出一二了。

    而沈浪为大明勾画的改革,比张居正的更彻底,引起反对的声音和阻力只会更大。

    与其和那些守旧势力慢慢的斗智斗勇,浪费精力和时间,还不如直接掀桌子,把那些反对的声音一掌拍下去,一了百了。

    如果那些人不认命,不妥协,甚至是发起动乱,那也绝不妥协,绝不姑息,不过一场战争而已。

    他崇祯登基以来就一直是在各种动乱中渡过,大明害怕一场战争吗?

    他崇祯现在手里有近五千万两现银,还有那么多价值连城的产业,都是这半年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的。

    而且相对合法,所以他人还没资格说什么,百姓更是拍手称快。

    除了钱,他崇祯还有勇卫营,之前勇卫营总兵力不足一万就可击溃建虏十万大军,如今勇卫营扩军万人,还可以继续增军。

    只要他崇祯舍得下本,这些新增的兵力在沈浪等人的训练下,必然也会成为精锐之军。

    而且全部是按照之前的标准,都是火枪兵,需要的训练时间也不用太久。

    待他崇祯有十万勇卫营,所有反贼的脑袋,他崇祯要一个个拧下来。

    所以,这就是他崇祯的底气,动就动了,不再怕你造反。

    此刻的心境,连崇祯自己都能够感受到与沈浪出现之前有很大不同,豪气干云。

    不再瞻前顾后,不再怕这怕那,也不用再看一帮文官勋贵的脸色,痛痛快快做自己。

    不听话的,敢造反的,统统干掉,这才像一个真正的帝王啊。

第二百五十七章 清廷震荡(上)

    进入三月份,辽东的气温渐渐转暖,不再那么寒冷了。

    三个衣衫褴褛的人蹒跚的向着广宁所在的方向行去,很是疲惫。

    突然,他们身形一定,看到远处有十几骑在巡逻。

    仔细辨认了一番之后,露出狂喜神色,仿佛一下子恢复了力气,连忙狂奔过去并将手伸进嘴里吹着响亮的口哨。

    没有多久,他们的行为吸引了那十几骑的注意。

    随着他们的靠近,通过着装能够分辨出他们是正蓝旗的。

    十几骑策马飞奔过来,将三人团团围住。

    为首的拨什库神情充满戒备,因为这几人的行为和着装太过古怪了。

    衣服虽然破破烂烂,但分明还能看到是正规的军服。

    可若说他们是士兵,却连甲盔都没有,甚至连脑袋上的头发都没有打理,显然有一段时间没有剃过了,连金钱鼠尾都不明显。

    拨什库连忙询问道:“你们是何人?报上来历。”

    三人没有隐瞒,报出了各自所在的旗和牛录。

    “高贵的满洲人怎会这般落魄?你们从哪里来?”那拨什库实难相信这三人是满洲人,怎和最低等的包衣差不多。

    没再多话,正白旗的那人直接拿出一块腰牌丢过去,居然还是一个牛录章京。

    一个正白旗的牛录章京,身边没有一个正白旗的麾下,却是跟着两个镶红旗的人,而且还这般的落魄,这三人的出现真的太过诡异。

    “兄弟们,有没有吃的?”其中一个镶红旗的人忍不住问道。

    那拨什库眉头一挑,看到几人落魄的模样,有些不情愿的向旁边一个部下使了下眼色,那人立即掏出了自己的干粮丢了过去。

    镶红旗的那人连忙接住,将里面不多的肉干和面饼分给另两人各一份。

    三人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包括场中职位最高的那个牛录章京,丝毫不顾形象,也许他也知道自己早就没了形象。

    看到这点干粮不够几人塞牙缝,又有几人丢出了自己的干粮。

    大约盏茶功夫后,三人总算是满足的吃了一顿。

    那拨什库忍不住问道:“你们多久没吃饭了?从哪里来?”

    那正白旗的牛录章京显然不想多说什么,壮着自己的级别更高,他直接道:“快,快带我们去盛京,我们有重要消息要禀告陛下和睿亲王。”

    “莫非这几人是探子?”拨什库不由在心中想着。

    听到有重要消息要向陛下和多尔衮汇报,他也不敢多追问,不再耽搁,连忙带上三人向广宁狂奔而去。

    进入广宁之后,三人只是略作休整,又迅速动身,继续向盛京方向冲去,似是真的有十万火急的情报要汇报。

    这反而引起了那拨什库的注意,想了想,他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向上面的主子汇报。

    于是,在盛京南二十里左右的白塔堡,三人被正蓝旗一个甲喇章京带人给截住了,并被迅速的分开审问。

    起初三人都不愿开口,但是他们身上确实有不少疑点,眼见着对方似乎有杀人的冲动,其中一个镶红旗的还是忍不住透露了一些信息:

    “我们三人都是随英亲王殿下一起征明的士兵,我和阿卜萨都是镶红旗的,但不是同一牛录,那位大人是正白旗的。”

    “我们几人是在撤回途中遇到明军,被打散之后聚到一起的,然后结伴回大清。”

    “路上还几次遇到察哈尔部,那些狗贼见我们人少,也打我们注意,死了几个,就剩我们三人回来了。”

    遇到明军,被打散,又遇到蒙古察哈尔部的人,而且是徒步走回来的,这得多长时间才会变成现在这副模样。

    这甲喇章京迅速的发现了这其中的不同寻常,连忙追问起其中的各个细节。

    那镶红旗的士兵已经开口之后,便没办法再隐瞒了,将他知道的一切都一股脑的讲了出来。

    可能在他想来,已经回到了大清的地界,事情这么大,根本无法隐瞒,迟早是要暴露出来的,说就说了。

    可是这正蓝旗的甲喇章京在听完之后,整个人都彻底僵住了,完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随即,他又向另一个镶红旗的士兵进行确认。

    起初那个士兵还想隐瞒,但在这甲喇章京说出他的同伴已经交代,并且还讲出了一些内容,那个士兵也就不再坚持了,也将自己知道的说了出来。

    “真,真的,十万大军完了?英亲王、饶余郡王生死不知?”即便如此,这甲喇章京还是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

    所以,他又向最后一人,正白旗的那个牛录章京去进一步确认。

    可这牛录章京依然不愿意交代,因为正白旗是效忠睿亲王多尔衮的,而正蓝旗旗主是豪格。

    他怕豪格先一步知道这个重大消息,从而耍什么阴谋,咬死都不说,只是本能的骂了一句混账。

    就是因为这随口一骂,让正蓝旗的这个甲喇章京知道,这件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恐怕很大的可能是真的。

    他只感觉头皮一阵发炸,这个消息太震撼了,这件事情也太可怕了。

    他压下心中的悸动,连忙道:“这三人有很大问题,先严加看管,待我查明之后再做定夺。”

    说罢,下令麾下将三人分开关押,严加看管,不得向任何人透露三人的消息。

    兹事体大,他不敢再耽搁,第一时间向上面汇报,一直将消息传到了肃亲王府。

    得到这个惊天消息的豪格也是无法相信,自先汗起兵以来,大清都没有打过如此大的败仗。

    此时明国如此虚弱,怎可能击溃大清十万大军?

    虽然真实的兵力只有五万精锐,但那也不是孱弱的明军可以击溃的啊,身为主将和副将的一亲王和一郡王也生死不知。

    而且,不但将阿济格的大军击溃了,明军还在疯狂追杀,甚至是追出了明国国境,进入察哈尔蒙古,这太难以置信了。

    不过,若真如此,那三人如此落魄倒能说得通了。

    现如今,盛京还没人知道这个足以震动整个大清的天大消息,豪格的心脏都忍不住有些怦怦直跳。

    他思量一番,迅速派出亲信去核实三人的身份,先确认他们是不是此次征明大军的一员,若是的话,他们的话自然更加可信,否则就是一场笑话了。

    不过这需要一些时间,他没有耐心去等待,因为随时有可能会有其他逃回来的士兵出现,所以时间很紧张,姑且先将这个消息当成真的。

    于是,他又迅速的召集亲信商议此事该如何处理,这些人有图尔格、鳌拜、遏必隆、索尼、何洛会几人。

    这些亲信,大多因为夺位之争已经得罪多尔衮,现在利益也是和豪格捆绑在一起的。

    对他们来说,这般重大的事情,既是危机,也是机遇。

第二百五十八章 清廷震荡(中)

    自从争位失败后,豪格也是渐渐的认识到了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大事上不够果决,也不如多尔衮心机深沉,心思缜密。

    豪格已经意识到,正如明国人所说的那样,多尔衮这个比他豪格还要小三岁的叔叔,恐怕真的对他豪格有杀心,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动手罢了。

    因为他豪格是先帝长子,手中还掌握了比较强大的力量,还有一点,他豪格也没有犯什么大错,所以多尔衮才不好直接动他豪格。

    但是这并不表明多尔衮就会放过他豪格了,只是时机不合适罢了。

    现如今,多尔衮动不了他豪格,却可以动他豪格麾下的亲信,先削弱他豪格掌握的实力。

    多尔衮本就心狠手辣,手段超群,再加上又是辅政王,在朝中的权力无人能敌,或敲打或拉拢之下,手中掌握的权力更大。

    原本是有两个辅政王,其中之一便是郑亲王济尔哈朗,此刻基本上是有名无实了,连他奏事都要经多尔衮批准,更别说他人了。

    因此,一些见利忘义之辈便纷纷投至多尔衮麾下,甚至包括他豪格的亲信谭泰,冷僧机几人。

    这些人为了表忠心,撕咬起他豪格更是不遗余力,所以说同党背叛最致命。

    豪格可以想象,若这般持续下去,要不了几年他豪格可能就要成孤家寡人了,到那时,他豪格拿什么资本在多尔衮的面前保命?

    所以,不能任由事情这般发展下去。

    可能是天无绝人之路,没想到多尔衮一不留神,居然栽了个大跟头。

    成为辅政王后第一次发动征明行动,便以惨败而告终,葬送大清十万大军,而且主将还是他的兄长阿济格。

    这么大的责任,他多尔衮是逃不了的。

    甚至在此时,多尔衮还不知道这个天大的消息,因为这个天大的消息恰好被他豪格的人给截走了。

    这相当于是掌握了一个独家秘密情报,价值连城。

    不过,这个情报的价值只有趁别人知道之前使用出来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才能真正的体现出价值,不然就一文不值了。

    所以,哪怕豪格的性格有些优柔,此刻也是迅速的赞同鳌拜,索尼,图尔格几人的意见,搏一搏,不然只能被动挨打。

    几人商议之后觉得,若是多尔衮知晓这个消息之后,肯定会第一时间封锁,然后再去布局,消除影响。

    所以,不能给多尔衮准备的时间,要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尽快将阿济格大败的消息传遍整个大清。

    让大清上下好好的认识一下这两兄弟的能耐,刚当权不久就将大清的家底一下子葬送那么多,看你多尔衮怎么向大清上下交代。

    同时,鳌拜和索尼等人建议尽可能的拉拢一些中间派和多受多尔衮打压的宗室,大家一起向多尔衮施压。

    哪怕不能一下子扳倒多尔衮,能削弱他的权力也是好的,不能让他只手遮天。

    否则的话,以多尔衮的毒辣,与他不对付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既然已经决定,吃一堑长一智的豪格明显比上次帝位之争时果决了很多。

    翌日,那三个好不容易从大明逃出来的士兵被逮拿他们的正蓝旗公开审判,罪名是为了避战而出逃,被抓后为了脱罪而编造谎言,扰乱军心等。

    并且,还将他们带回来的消息当成笑话一般大肆宣扬了出来。

    果然,听到这些消息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没有一个人相信。

    那两个镶红旗士兵不想就此送掉性命,拼命为自己辩驳。

    “我们说的,都是真的,大军真的战败了。”

    “你们若是不信,可以再等等,肯定还会有人回到大清,你们到时候再问他们便可。”

    “我们胆子再大,也不敢拿此事造谣啊。”

    可是,还是没几人相信,怎么可能,明军那帮软脚虾,怎么可能击溃大清精锐,别说十万大军,一万他们也做不到。

    “死不悔改,肆意造谣,处死,杀了他们。”

    “杀了他们。”

    “杀了他们。”

    群情激愤,周围的民众皆是大声呼喝,要将几个不法之徒尽皆处死。

    响应所有民众的呼声,三人迅速的被判处斩刑,引起了周围的一片欢呼声。

    三人被押到法场中央,准备执行斩刑,刽子手的刀都要举起来了,突然有一队军士急驰而至,并大声呼喝:“刀下留人。”

    人群分开,这队军士进入法场之后大声道:“他们,他们真是此次征明大军的军士,并未避战而逃。”

    “而且,已经,已经有其他士兵逃回来了。据他们所说,征明大军,真的,真的战败了。”

    “大败,几近全军覆没,英亲王和饶余郡王他们,也生死不知。”

    听到这话,原本吵杂的周围,仿佛一下子被凝结住了似的。

    稍瞬之后,又爆发出沸沸扬扬的议论之声,不过不再是要处死这几人,而是完全不敢相信这样一个消息,也无法接受,怎么可能?

    可是,不相信又能怎么办?都已经经过证实了。

    随即,征明大军全军覆没,英亲王阿济格,饶余郡王阿巴泰生死不知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一片恐慌。

    皇太极暴毙时都不曾有过这般恐慌,压力一下子转移到了满清权贵的身上,特别是辅政王多尔衮。

    毕竟这次征明的行动是他发动的,主将阿济格也是他任命的。

    其实,还有好多事情这几人没敢说出来,比如在明国传得沸沸扬扬的那些传闻。

    英亲王生吃猪脑,英亲王是大贝勒私生子,睿亲王与先帝、庄妃之间的恩怨等等,劲爆程度丝毫不下于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可惜他们知道这些事情不能妄议,所以压根儿都没提,不然的话,又可以成为豪格打击多尔衮的一个重要手段了。

    豪格不知道这些传闻,所以也不作这方面念想,他很满意外面的那些反响,自己的局已经布了下去,就看多尔衮如何应对。

    之前一直都是多尔衮主动向他豪格出手,而他豪格处处受制,每次都是吃亏,败得最惨的一次莫过于帝位之争。

    最近半年又明里暗里受到多尔衮的打压,今天,他豪格终于主动向多尔衮发起了一次反击,他很希望看到多尔衮惊惶失措,甚至是黯然的失败收场。

    “只许胜,不许败。”豪格在心里暗暗的给自己坚定信心。

    因为他深知多尔衮报复心极强,这次一旦失利,将会进一步得罪多尔衮,到时候真的是不死不休了。

    若连这次都无法击败多尔衮,那以后再难找到更好的机会了。

第二百五十九章 清廷震荡(下)

    盛京皇宫崇政殿,七岁的顺治像个吉祥物端坐在上首的皇位上。

    一干大臣分立左右两侧而坐,多尔衮坐在左侧上首位,也显示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其他大臣才依次而坐。

    此次大家坐在这里,自然是因为外面闹得沸沸扬扬的征明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大清上下人心惶惶。

    此事不宜再拖,必须要拿出一个章程出来。

    该承担责任的承担责任,该安抚民心的需要尽快安抚民心。

    豪格有意无意的瞟向多尔衮,想从他的神色上看出什么问题。

    但多尔痛显然是老成持重之辈,表面上看不出任何问题。

    身为第一辅政王,这种大事的商议自然是由多尔衮主持,待众人都正襟危坐之后,他站起身,不卑不亢的道:

    “列位臣工,从目前掌握的消息来看,征明大明已然溃败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主将阿济格,副将阿巴泰等人是否还活着,暂且不知。”

    “事已至此,诸位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吧,我大清该如何应对。”

    说罢,他退回自己的座位,一副让大家畅所欲言的姿态。

    可让人意外的是,并没有任何一人迅速站起来表述自己的意见,好像都很谦虚的模样,这和大明朝堂上喜欢表现自己,经常激烈争锋的场景完全不同。

    多尔衮老神在在的坐在那里,目光不时的扫向对面豪格的身上,意味深长。

    豪格心中微恼,没想到此事这么大,各旗损失都不小,居然没有一人跳出来指责多尔衮。

    既然没人带头,他豪格自然不能在这里干看着,不然对士气的打击太大了。

    随即,他对一旁的图尔格使了个眼色。

    图尔格会意,也不含糊,直接一站而起,走到两列大臣的中央位置站定,扫视了诸位大臣之后,将目光最终定格在了多尔衮身上。

    身为一个沙场老将,没有被多尔衮的权势吓倒,只听他沉声道:

    “睿亲王殿下,你辅政之后发动的第一次征明行动便失败,损失如此惨重,是否该给在坐的诸位,战死的十万大军以及大清上下所有人一个交代。”

    多尔衮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神色平静的问道:“那你说说,我多尔衮错在哪里?”

    图尔格直接道:“不应徇私用英亲王阿济格为主将。”

    多尔衮声音声音转为清冷,沉声道:“阿济格并非第一次上战场,也并非第一次担任主将,而且在先帝之时便让其担任过主将南略明国。”

    “我用之为主将,有何不可?何来徇私?”

    图尔格显然不是毫无准备,连忙反驳道:“去年上半年阿巴泰为主将,纵横明国境内千里,陷城八十八座,掳人畜上百万,财宝无数。”

    “可仅仅半年时间,阿济格便遭遇如此惨败,若说与他没有关系,谁信?难道明军半年时间便从乌合之众变成精锐之军不成?”

    多尔衮淡淡的回应道:“随军有阿巴泰为副将,还有英俄尔岱那般老成持重的老臣,还有诸多功勋卓著的勇悍之将,岂可将失败之责归于阿济格一人之身。”

    “而且从那些回来之人带回的消息,大军入明境之后,阿济格和阿巴泰各领一军,阿巴泰所部亦是遭遇连连失败。”

    “因此,此次失利,并非哪一人之责,最大的问题还是在明军那支勇卫营身上。”

    “其以区区不足万人的兵力便击溃我大清十万大军,你不去想他们存在的问题,却屡屡将所有罪责都推到阿济格身上,甚至连我你都要牵连,究竟是谁在徇私?”

    图尔格心中暗恨,这多尔衮心思果然缜密,迅速找到自己话中的漏洞,并反戈一击,用他图尔格的招式再来对付他图尔格。

    豪格和其几个亲信见此,也是心中大急,居然在气势上还是无法压制多尔衮,反而还要被他按个徇私的罪名。

    看到图尔格已处下风,索尼适时的站起身,接过话头道:“睿亲王此言差矣,明军自然是有问题,可不能混为一谈,我们首先需要找的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只有先解决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想办法去对付明军那支勇卫营。先帝便是如此,才让我大清一步从微末之中崛起,南略明国也是每次都成功。”

    多尔衮知道索尼比图尔格这个武夫更难缠,便饶有兴致的反问道:“自身的问题?你说来听听。”

    索尼知道多尔衮心中已经怒了,但他还是没有退缩,沉声道:“从睿亲王辅政半年可以看出,睿亲王之能不及先帝。”

    “既如此,我觉得再由睿亲王独自辅政是否不妥,应再增加几位辅政王,集众人之智商议大事,这样才能防止此次事情再次发生。”

    这明显是要分权了,分多尔衮的权,这才是豪格一系的杀招。

    多尔衮轻笑一声:“独自辅政,莫不是将郑亲王给忘了?”

    索尼针锋相对的道:“郑亲王早已大权旁落,所有事宜皆是睿亲王一人独断专行,在坐诸位哪个看不出来?”

    索尼的目光巡视一圈,希望这个时候有大臣站出来响应一番,接下来就好办多了。

    可是让他震惊的是,到现在依然没有一人吭声,连之前答应过适时帮衬一二的人此刻都选择了闭口不言,甚至还刻意的避开他索尼的目光。

    索尼心中一突,正在此时,只听多尔衮沉声道:“独断专行?此次征明,我是否与众大臣商议过,是否我一人独断专行?”

    “如今战败,倒成了我多尔衮一人之责,当初你索尼在哪里?为何不坚决反对?若你当初亦有反对,今日这般质问我多尔衮,那我多尔衮无话可说。”

    索尼知道事情出了变故,心中叹息一声,这多尔衮果然不好对付,只得无奈的出声道:“可是,身为辅政王,此次征明是睿亲王你先提及,征明主将亦是睿亲王你任命的,睿亲王岂能无责?”

    他这句话无疑是让多尔衮担任主责的愿望落空,所以他才无奈,可这没有办法,已经无法坐实多尔衮的主责了,只能退而求其次。

    多尔衮轻哼一声:“我何时说过无责?该我多尔衮承担的责任我自然会承担。倒是你索尼,私底下妄议朝政,肆意诋毁诅咒我大清辅政王,可有罪责?”

    索尼脸色一变,连忙否认道:“何来此事?睿亲王可不能轻信他人造谣诬陷。”

    多尔衮直接喊出一个名字:“何洛会。”

    何洛会连忙走出,神情不卑不亢,义愤填膺的诉说索尼,鳌拜,遏必隆,扬善,伊成格等人的不耻行径。

    控告这些人为了争权夺利,不惜策划攻讦睿亲王,以睿亲王素患风疾为因,诅咒睿亲王英年早逝。

    自己正是不耻这些人的恶行,所以才不屑与之为伍。

    甚至连主子豪格他都没有放过,几次影射是豪格暗中指使的。

    一个叛主之人,说得如此大义凛然,好似自己有多忠义似的。

    索尼,鳌拜等人大怒,鳌拜和图尔格更是直接站起身痛斥。

    “何洛会,你这卑鄙小人,你说的这一切恰恰正是你自己。”

    “谁会信你这无耻之徒妄言。”

    可是,任由鳌拜,图尔格几人再愤怒,都没有他人站起来为他们说上几句。

    这其中的问题不言而喻,难怪多尔衮这般应对自如,难怪没有人敢站出来声援自己一方。

    原来是自己内部出现了叛徒,很重要的叛徒,说明多尔衮早就得到消息,只是隐忍不发,可暗地里已经布局好了。

    可笑自己这些人还以为算计到了多尔衮,却没想到是别人早已经挖好了坑等着自己跳呢。

    豪格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他豪格如此信任何洛会,此贼居然暗中投靠了多尔衮,而且在这关键时刻给他豪格来上这一刀,简直是想要他豪格的命啊。

    同党出卖最可怕,在大明发生的一幕,此刻也在满清这里发生了,任由索尼几人辩驳,多尔衮压根不做理会,直接下令将扬善、俄莫克图、伊成格、罗硕四人逮拿,论死罪。

    索尼被罢免一切爵位,发配去守皇陵,鳌拜和图尔格被革除一切职位……

    “既然肃亲王认为明军不可惧,征明大军战败是阿济格等人无能,那肃亲王率军前去击溃追击明军,若能救回阿济格等败军之将,我亲自为肃亲王论功,如何?”

    这显然是连豪格这样一个亲王也不准备放过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多尔衮非常霸道的一面,一旦将其得罪,只要被他逮到机会,便公然报复。

    正因如此,今日一干大臣明知多尔衮的真面目,所以才不敢轻易得罪。

第二百六十章 终于轮到大明抢回去了

    虽然在朝堂之上争论的时候,豪格一系的人都尽可能的打击阿济格,贬低他的指挥才能。

    但是,豪格在心里可不敢认为阿济格就是一个草包,因为这些年阿济格积累的战功,与他豪格比之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阿济格是草包,那他豪格算什么?

    所以,他豪格现在成了一军之主将,率领大清一万两千精骑去会会那支已经追到察哈尔蒙古的明军。

    以证明他的能力确实比阿济格更强,同时也可以证明多尔衮的眼光不行,不会用人。

    而这个机会,还是多尔衮主动给他的。

    很讽刺,也很无奈,因为在朝堂上的争锋,豪格再次以惨败收场,麾下的亲信大臣被杀的杀,被放逐的放逐,被贬的贬,失败的代价太严重了。

    现在,豪格有什么事情想找个人商量都不好找了,而且出了何洛会这件事情,让豪格的疑心更重,都不敢再轻易的太相信人了。

    而此刻率军出征,谁都知道这肯定不是件好差事,明军这支勇卫营绝对有其过人之处,豪格可没有信心凭借自己一万两千人就可以击败其三千人和五六千的关宁军。

    若真有那么简单,多尔衮肯定不可能将这种好差事交给他豪格的。

    而且他手上的一万两千兵力,还是以汉军和蒙古兵为主力,满洲兵只有两千左右,平均一个旗抽调三百人都不到。

    稍微有点头脑的人便知道,这是多尔衮在给豪格下的圈套,拉他下水,一旦豪格战败或者出现什么差错,多尔衮绝对会借机找豪格的麻烦。

    所以,没事千万别得罪多尔衮,除非你有把握将他打压下去,甚至是除掉,否则你就等着他的疯狂报复吧。

    要说豪格有没有后悔,肯定是有的,但他也没有办法,他也不想坐以待毙啊。

    毕竟,他就算什么事情都不做,多尔衮也不会轻易放过他的。

    左右都要被针对,有机会为什么不争取一下,难道让他豪格跪在多尔衮面前认错,并乞求原谅不成?

    若是如此,他宁愿战死沙场,也算是没有辱没先帝长子的名声。

    所以此次出征,豪格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此刻,李天龙率领的勇卫营和杨坤率领的关宁军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追击已经所剩不多的建虏溃兵上,而是在广阔的蒙古草原上四处出击。

    放出去的锦衣卫探子一旦发现察哈尔部聚集的部落,便立即通过无线电摇人,然后李天龙便迅速的抽出勇卫营和关宁军去劫掠。

    以前都是蒙古人和建虏入大明境内劫掠,这次终于轮到大明抢回去了,所以蒙古人根本想不到,甚至不敢相信现在的明军居然敢出国境。

    若不是各方面装扮和建虏相差很大,他们甚至一度怀疑是抢掠成性的建虏不要面皮而冒充的。

    不过,沈浪早就下令,对察哈尔蒙古,不可造太多的杀戮,因为察哈尔蒙古和科尔沁、敖汉等部不同,对满清并非那般忠心,心底里还是很不服的。

    所以,对于这样的对手是可以拉拢的,先从内部分化满清的势力,削弱其力量。

    当然,必要的震慑是必不可少的,反抗者一律强行镇压,放下兵器的则可以成为俘虏保命。

    若以后察哈尔部识相的话,这些人也可以放归,帮助大明一起去攻打满清。

    至于他们的财产,现在自然全部成为大明的战利品了。

    勇卫营和关宁军劫获了大量的牲畜和战马,甚至比掳掠的人口都多多了。

    “什么?鞑子派出一万多的援军,已经抵达兴中。”

    得到这个消息后,李天龙有些郁闷,因为他现在不太想与鞑子交战,毕竟手里可是有超过五十万头牲畜和战马啊。

    而且还有三万多的察哈尔部俘虏,若是一旦开战照顾不过来,让他们跑了,那岂不是亏大了,一万多个鞑子的脑袋也换不回来。

    而且,李天龙觉得这里面可能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般简单。

    鞑子既然派出了援军,说明他们已经知道了阿济格大军战败的消息。

    既然十万大军都战败了,你却只派出一万多的援军过来支援,是真的太小看阿济格的能力,还是觉得勇卫营取胜是侥幸?

    若不是这些原因,那么建虏肯定还有其他布局。

    于是,李天龙一边派出探子扩大搜索,一边将消息向京师方面汇报。

    反正现在通讯也相对方便,耽搁不了多少时间。

    沈浪和周遇吉得到消息后,也赞赏李天龙的谨慎态度,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

    不管建虏有没有布什么圈套,可以先回撤,一方面可以把已经得到的收获尽快押送回来,另一方面也可以诱敌深入。

    若是建虏没有追击,或者没有追击太远,那说明他们的作战意志并不强,很可能也只是想引诱己方深入,那就没必要冒这个险了,不值得。

    得到命令的李天龙没多作耽搁,迅速的收拢部队,然后开始回撤。

    豪格一路上收拢了一些零散的溃军,进一步证实十万大军被明军击溃的事情不是虚言,心情很是沉重。

    可让他意外的是,探子回来禀报,明军居然不战而退了,双方现在的距离可是相差两百里开外。

    “追。”只是稍作迟疑,豪格便迅速下令。

    因为大清的附属部落察哈尔部损失惨重,大清的援军既然已经抵达,若是就这般一走了之,不但会影响大清的威严,同时也会让察哈尔部更加离心。

    所以,不管是为了面子还是里子,抑或是为了他豪格自己,他都必须追下去。

    由于勇卫营携带着大量的俘虏、牲畜和战马,速度相对要慢很多,双方的距离在不断的拉近着。

    李天龙依然没有任何要停下来战斗的意思,因为果不其然,建虏还有一支超过三万人的队伍在尽量沿着靠近大明边墙的方向行进,用意很明显,这是想神不知鬼不觉的包抄自己啊。

    一旦他李天龙与那支建虏万余人的先锋军交战,建虏主力肯定会迅速的侧后袭杀而来,这必是一场血战,而且己方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毕竟双方兵力相差悬殊,正常情况下,五六千的关宁军也顶多只能对上五六千的建虏,甚至更少,剩下三万多人就需要勇卫营来对付了。

    建虏的兵力是勇卫营的十倍不止,而且皆是骑兵或者骑马步兵,机动性非常强,这样就会大大的限制勇卫营火枪的发挥。

    一旦被其近身,勇卫营便很难打败数倍于己的敌人。

    沈浪也坚决反对在此刻与建虏进行血拼,完全没有意义,别说打不过,即便勉强能打赢,也不可取。

    因为以眼下的境况,己方的发展速度肯定比建虏要快上不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己方只会越发有利,何必争一时之勇而让勇卫营的精锐徒增无畏的伤亡。

    豪格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在将双方的距离拉近到三十里左右时,他便主动放缓了速度,因为他觉得这是明军在引诱自己深入。

    反正他豪格的作战目的也达到了,因为沿途上他收拢零零散散的溃军,有五百余人。

    虽然听起来很少,但也不想想,被明军疯狂追杀这么久,能逃到这里的溃军本就不多,能够收拢五百余人已经是大收获了。

    现在明军主动回撤,看起来就是被他豪格赶跑的,也算是能给察哈尔部一个交代了。

    既然如此,那何必再去冒险,免得靠得太近而刺激到了明军,被杀了个回马枪就不好了,他豪格输不起,也不敢输。

    他自认为应对得当,算计得头头是道,却差点儿把另一个人气到吐血。

第二百六十一章 你知道我阿济格这几个月是怎么过的吗?

    锦衣卫探子发现的那支建虏主力,其实是多尔衮亲自率领的。

    豪格甚至不知自己只是先锋军,多尔衮已经率领大清三万精锐从左翼包抄而来,只待他的先锋军与明军交上手,便迅速从侧后发起进攻。

    多尔衮虽然想消耗豪格的实力,但他没有那么傻的拿豪格去当炮灰,毕竟那样也是在消耗大清的实力,他的眼界还没那么浅。

    只不过,豪格是诱饵倒是真的。

    反正总要投入诱饵去吸引明军的注意,那何不用豪格,既可以达到目的,又可以趁机消耗甚至是除掉豪格这个对手,一石二鸟。

    之所以没有告诉豪格自己的行动,是因为他知道,一旦这般做了,豪格便会迅速的想到自己只是诱饵。

    没谁愿意当诱饵,万一这家伙不配合,岂不是破坏了他多尔衮的计划。

    可千算万算,计划很周密,但最终还是坏在了豪格这蠢货手上。

    最开始是没想到明军相隔那么远就迅速的回撤,此刻是没想到豪格前面追得好好的,只相差几十里了,这蠢货居然主动放缓了速度。

    等他多尔衮发现问题,并准备直接向豪格表明自己的战术时,明军距离明国边墙也只有几十里了。

    想了想,多尔衮最终放弃了行动,因为他摸不准明国境内的情况,万一边墙那边有明军的主力也在做着相同的布局,那自己的大军就危险了。

    这次行动,虽然不说是倾巢而出,但也是抽调了大清大半的力量,一旦出了什么问题,大清就真的危险了。

    多尔衮不是赌徒,帝位之争时他都没有放手一搏,选择了适当的退让。

    此刻,他更赌不起,也不敢赌,所以就只能放弃了。

    得知建虏大军已经调头开始返回,李天龙也轻嘘一口气。

    因为沈浪早就下令,若是建虏真的发起进攻,不要与他们硬拼,也不要受几十万头牲畜和战马的限制,可以直接放弃,充分的发挥出己方战术的特点。

    遇到强敌,利用游击战的精髓,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有便宜就占,没便宜就耗。

    而且勇卫营是精骑配上火枪,机动性和远程打击能力都比建虏更有优势,战术特点更容易发挥出来。

    若是为了那些战利品而限制了自己,那是主动放弃了自己的长处,实为不智。

    只要勇卫营的精锐在,那些失去的战利品迟早也会再夺回来的。

    就这样,双方动用超过五万的兵力,转进几百里,却是连照面都没有打,便直接这般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这也从另一面反应出,双方之间的攻守关系,已经悄悄的发生了改变,建虏明显已经谨慎了很多,甚至都不敢贸然靠近大明边境线。

    在这种情势下,建虏短时间内恐怕也不敢再组织下一次的南略行动了,原本的进攻之势已经偏向于防守。

    可反观明军,沈浪愿意一直守下去吗?显然不可能,在他的主导下,大明势必会转守为攻。

    ……

    此时的豪格,心中五味杂陈,他在得知多尔衮亲率三万大军在暗中包抄时,便已经知道了多尔衮的险恶用心,原来是拿他豪格当诱饵啊,还一直隐瞒。

    正因如此,在关键时刻他豪格有些踌躇不前,所以坏了多尔衮的好事,他不知道多尔衮会不会因此而迁怒他,应该会吧。

    出来时带着沉重的心情,回去时带着更加无比沉重的心情。

    “再加大搜索范围,找到一个士兵赏银二十两,一个拨什库赏银三十两,一个牛录章京赏银五十两……一个固山额真赏银三百两。”

    “若是找到饶余郡王阿巴泰,赏银八百两。若是找到英亲王阿济格,赏银一千两。”

    豪格神色严肃的下达着命令。

    他对外宣称是要尽可能的将好不容易逃出明国的士兵都带回去。

    其实,他的最终目的只不过是想尽可能的找出一些高级将领,特别是阿济格、阿巴泰等人。

    这样的话,就相当于手上握有几张挡箭牌,多尔衮回去要对付他豪格,多少也要顾忌些。

    当然,他所说的这些目标,只限于满洲人以及汉军和蒙古兵的高层,至于汉军和蒙古兵的中下层将官及普通士兵,他才不会浪费银子。

    重赏之下,果然奏效,仅仅半天时间不到,他就发现了几个重要目标。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花大把银子。

    他亲自带着一队亲兵来到几个衣衫褴褛的身影面前,神情很是唏嘘。

    若不是对阿济格、拜音图几人非常熟悉,豪格实在难以想象这就是大清的固山额真和亲王。

    豪格皮笑肉不笑的道:“几位真是让我找得好苦啊。”

    他之所以这般说,是因为这几个混账压根儿就在他随行的军中,也就是早就被他的人救下了,但却一直隐藏身份,弄得他豪格像个傻子似的还在大张旗鼓的四处寻找。

    与豪格一行面容肃穆、甲胃鲜亮完全不同,阿济格、拜音图几人岂是落魄可以形容的?

    衣服破烂、胡子拉碴、头发零乱,脑袋有些时日没有打理,所以头发碴子已经长出一截了,神色黯然。

    把他们丢进乞丐、流民或者是包衣的人群中,都不会有人怀疑他们是冒充的,太丢大清的脸了。

    阿济格没有心情搭理豪格的嘲讽,你娘的,你知道我阿济格这几个月来是怎么过的吗?

    要吃的没吃的,偶尔有吃的也只能吃生食,要穿的没穿的,只能从尸体身上扒衣服。

    想要睡觉都不安稳,随时都要防备着明军摸到身边来,心里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中,一时都不敢放松下来。

    最让人崩溃的一次,是那次解大号,由于吃东西比较杂,解半天解不出来,卡住了。

    突然几声枪响,直接吓出来了,然后提起裤子就跑,越跑越顺畅,全拉裤子里了。

    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好多次,到现在还没有疯掉,已经是内心非常的强大了。

    可再怎么样,我阿济格好歹也是大清的英亲王,终于安全了,老子就不要点面子的吗?何况还是在你豪格面前。

    你一出现在老子面子,第一句话就是挖苦,要是老子主动去找你,还不知道被你这混账怎么羞辱嘲讽呢。

    我阿济格是那种喜欢用热脸贴别人冷屁股的人吗?没有共同语言,都懒得搭理你。

    豪格又看向阿济格旁边的拜音图,拜音图神色略微有些尴尬,他知道豪格不待见自己,连忙避开视线。

    因为拜音图之前也是豪格的亲信,在多尔衮掌权不久,就迅速的改换门庭,那叫背叛得一个利索。

    没想到这混账也有今天,你怎么不死在外面?

    可惜没有看到阿巴泰的身影,若是把这混账换成阿巴泰该多好啊。

    也不知道性格张狂的阿济格是真的被磨掉了性子,还是脑子出了问题,面对他豪格的挖苦和嘲讽没有任何表示,矗在那里像个二楞子似的。

    豪格也觉得没什么意思,只要这家伙还活着就行,除非多尔衮连阿济格也能痛下杀手。

    否则,就没有任何理由来重罚他豪格了。

    堂堂先帝之子,却要借助这样一个败军之将来保全身家性命,真的无比的憋屈。

    豪格漠然转身,淡淡的下令道:“给英亲王找来几件干净的衣服,再给英亲王准备些食物,尽量丰富些。”

    说罢,留下一支亲兵保护几人,然后便迅速的离开了。

第二百六十二章 汇聚天下英才,人尽其用(上)

    时间来到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这不是一个什么特别的日子,但又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属于少数几个人知道的特殊日子。

    因为正史中,崇祯就是在这一天殉国的,而大明也随之灭亡。

    所以这一天,对崇祯及其一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早,崇祯带着皇后、太子和坤兴公主等一大家,还有沈浪、王承恩等人到太庙祭祀先祖,告尉先祖大明不会亡。

    祭祀之后,崇祯又带着周皇后、朱慈烺、朱媺娖和沈浪、王承恩一行到整个皇宫四处转转。

    沈浪能够理解崇祯以及他这一家的心情,仿佛一个重生者想再仔细的看一看周围最熟悉的事物,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晚上,崇祯设宴,好好的款待了一下沈浪,并进行了大量的赏赐,周皇后也拿出了一些珍藏的宝物,以示对沈浪的感激。

    沈浪没有推辞,宴会之后,他将这些宝物又全部交给朱媺娖保管。

    朱媺娖欣喜之余,也很是感动。

    崇祯夫妇默默的相守到凌晨,十九日就在这种平静又不平静中安然渡过。

    翌日,三月二十日,崇祯给三人加封了爵位,以示大明在这一天获得新生,从这一天重新开始。

    这三人分别是,沈浪,吴三桂和周遇吉。

    沈浪被封为武英侯,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伯,周遇吉被封为宁武伯,一位侯爵,两位伯爵。

    其实在崇祯心里,将沈浪加封为国公都不为过,因为沈浪的很多功劳外人看不到,但他和皇后、太子及公主皆是深知。

    正是因为沈浪的存在,大明才能获得新生,才有机会获得新生。

    否则他们一家除了坤兴,没人能够活到二十日,都会随着大明一起烟消云散,而他崇祯还要被钉在亡国之君的耻辱柱上。

    这份恩情,岂是一个国公可以报答的?

    可是,沈浪主动推辞了,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以他沈浪目前能够让人看到的功劳,根本不足以封国公。

    若是强行加封国公,岂非难以服众?

    大明重获新生,更是要珍惜,崇祯作为有志要大明中兴的帝王,更需要做出公平公正的榜样,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这些道理,崇祯不是不懂,可如此一来的话,牺牲的就是沈浪这个最大功臣的利益了,这让崇祯有些愧疚。

    可沈浪还是那句话,他的志向是和他崇祯一样的,都是希望大明能够迅速强大起来,个人的些许得失,他不在乎。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沈浪难道就没资格去做这样一个侠义之士?

    遇到这样一个处处为你着想的合作伙伴,崇祯还能说什么?

    最终他接受了沈浪的建议,但这份情他记下了。

    沈浪本来的意思是不用封爵,实在要封,封一个伯爵就可以了,但崇祯还是给加封了一个侯爵,以示他崇祯对沈浪更加器重。

    武英二字则是取自武英殿,以示沈浪的英武冠绝天下。

    而吴三桂和周遇吉二人,周遇吉能够封爵,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异议,一是他的忠贞,二是他的功劳。

    至于吴三桂,不管是功劳还是资历,都不比周遇吉差。

    特别是这段时间,关宁军听命行事,确实立了不小功劳,值得褒奖。

    甚至在资历上,吴三桂还要更胜周遇吉一筹。

    但是在忠贞上,却不如周遇吉赤胆忠心,行事往往先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甚至前阵子他本人还当着崇祯的面承认了此事,并表示了悔过,至于是否真心,还不得而知。

    不过崇祯既然选择了原谅,那就不能再以之前之事对他有所区别对待。

    若是在此刻加封周遇吉,而没有加封他,他肯定会心生芥蒂。

    既然打算继续用他,制造这样的隔阂没有任何意义。

    水至清则无鱼,何况如今的大明本就不是一个清平时期,想要每个人都对他崇祯忠贞不二,那是不可能的。

    不管吴三桂还是不是以前那个精致利己主义者,只要你有才能,而且能够为我所用,也并非不可接受。

    而且他在之前那种情况下都没敢做出违逆之事,以后应该更不敢了。

    吴三桂的封号是平西伯,还是沿用正史中对他的加封封号。

    而周遇吉的封号是宁武伯,则是因为纪念他在正史中战死于宁武关而取的。

    这两个封号,当事人都不知道还有这层含义。

    而崇祯继续沿用包含正史一些事件的封号,目的是想让自己记住,虽然正史中的那些事情不会再发生,但自己却不能忘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何况这还是与大明息息相关的历史。

    在加封了三个爵位之后,崇祯又进行了大量的人事任命,以填充那些空出来的职位。

    当然,这些任命不是任性施为的,而是综合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斟酌之后慎重决定的。

    电讯司对京师官员的监听,不仅仅是发现了那些贪赃枉法之辈,也探知到了一些忠诚,且有能力的官员。

    他们中的一些人,有的因为被打压,郁郁不得志,被发配到一些没什么职权的部门任职。

    还有的,直接被排挤出了京师。

    更有甚者,被押入大牢甚至是已经迫害致死。

    崇祯自然要还他们一个公道,活着的提拔任用,已经死去的为他们平反昭雪,优先任用其族中优秀子弟。

    可这还不够,因为这段时间清理的京官数量太多了。

    于是,又从正史的史料中寻找记载能力和品行俱佳者予以任用。

    比如张煌言、堵胤锡、陈子龙、宋应星、王徵、方以智、阎应元、孙云球等等。

    为了保障这些人才在来往京师途中的安全,沈浪甚至派出锦衣卫精锐暗中护送,一直要将他们安全的送到京师。

    沈浪这般重视,是因为这些人才涉及到的领域包含政治、军事、科学、思想等等,都是眼下大明急需的宝贵人才。

    著名的明清史学家顾诚先生就评价,南明史上最杰出的两位政治家,非张煌言和堵胤锡莫属。

    这两人是一流的,而被人所熟知并称赞的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之流,不过二三流,根本不能与这两人相提并论。

    沈浪也基本赞同这个观点。

    不是说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这些人不好,他们对大明的忠诚天地可鉴。

    但是他们的个人能力与他们身处的地位却不相匹配,算不上能臣,甚至是有些迂腐。

    他们若掌握太大的权利,反而不是一件好事,而此类人还有不少,比如黄道周、刘宗周、苏观生等。

    所以,他们都没有再出现在崇祯重用的名单上。

    此时的张煌言,虽然两年前已经中了举人,并且文武兼备,但如今还是白身,沈浪准备将他吸收进入勇卫营,还有正史中一战成名的阎应元。

    堵胤锡此时是正四品的黄州兵备道,但也不足以发挥出他的才能。

    崇祯和沈浪商量之后,准备让他任兵部左侍郎,正三品,协助京营提督王承恩训练改组后的京营。

    陈子龙是著名编辑,曾主编巨著《皇明经世文编》,删改徐光启《农政全书》并定稿,这两部巨著都具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

    沈浪推举他为《明报》的总编辑,太子朱慈烺挂个副总编,以他更现代的眼光帮助陈子龙将《明报》办得更好。

    而宋应星、王徵、方以智、孙云球等科技人才。

    除了孙云球因为年龄小,需要让他继续进修之外,其他已经可以独挡一面的人,全部纳入新成立的科学院,为大明的科技发展添砖加瓦。

    科学院的成立,沈浪和崇祯都投注了巨大的精力。

    首辅蒋德璟被任命为院长,因为他本身就博学强识,对西学接受度比较高,而且自身动手能力也很强,具备一个院长的学识。

    同时,他为人秉公持正,荐贤用能,有身为一个院长的品行。

    再加上他又善于管理,资历完全足够,院长职位暂时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

    当然,还有太子朱慈烺和沈浪两个副院长辅助他。

    这样一番安排,算是把能用的人才都人尽其用,集中力量干大事了。

第二百六十三章 汇聚天下英才,人尽其用(下)

    在王徵、宋应星、方以智等科学人才陆续抵京之后,科学院在崇祯、朱慈烺的倡议下,迅速的成立了几个重要的项目组。

    当然,这背后真正起主导作用的自然是沈浪。

    针对这些人的能力,沈浪让他们各自负责一个项目,还需要他们组建并带出团队,让更多的人掌握他们所学的知识。

    因为大明在科技人才的数量和比例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西方很多了,光是西方远到而来的传教士,他们大多都掌握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而这些人还不是西方最顶尖的学术人才,他们大多只是为了更方便传教而学习传播这些学术知识。

    像伽利略、开普勒、弗朗索瓦·韦达等等,这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学巨匠依然呆在欧洲潜心做着自己的学术研究。

    反观大明,沈浪让崇祯搜罗全国都没有搜罗到多少相关的人才,而已经搜罗到的人才,大多还是接触学习了西学,比如王徵、方以智等。

    当然,这并不是说东方人的智慧比不上西方人,不然东方也不会引领世界一两千年。

    只是西方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后,思想得到解放,经过了几百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术研究氛围,各类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而此时的东方还依然束缚在封建的传统礼教上,思想依然被禁锢,没有形成这样的学术研究氛围和环境,自然就难以诞生出大量的学术人才。

    西方人也不是天生的开拓者,他们大多也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从而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也更容易做出自己的成果。

    在瓦特之前的上百年时间,已经有不少科学家提出,甚至是制造出了蒸汽机。

    瓦特是对蒸汽机进行了改良,并推广普及,成功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若是没有前人上百年的积累,瓦特想要取得这般成就,肯定要困难许多倍。

    同样的,在牛顿之前的半个世纪,也有不少科学家对万有引力有着各种研究和论述,开普勒更是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的雏形。

    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牛顿完善万有引力定律,自然就容易得多。

    西方的学术进步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和传承下来的。

    而东方像宋应星这样的科学家,却只能独自钻研,没有人与他互相交流和促进,也没有多少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难度就成几何倍的增长。

    东方没办法去复制文艺复兴,也无法复制。

    所以只能促进这种学术的开放交流,有针对性的培养更多的人才,一步步的打开思想禁锢。

    再通过科技的进步影响更多的人,普及相关教育,自然就能够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可以改变世界的科学研究上来。

    现如今,沈浪和崇祯、朱慈烺是推动者,王徵、宋应星和方以智等人则是先行的开拓者。

    王徵负责的项目是蒸汽机的开发和应用。

    宋应星负责的项目是炼钢工艺的改进和应用。

    方以智负责的项目有三个,分别是织布机、纺织机、缝纫机的开发和应用;水泥的开发与应用;化肥的开发与应用。

    ……

    当然,沈浪并不是嘴巴一张,提供个概念就让他们凭空去研究,他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慢慢等待,不开挂都对不起自己这个未来人的身份。

    他早就带来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这几个月来,朱慈烺和朱媺娖甚至是崇祯在沈浪的帮助下都参与过翻译。

    翻译成大明人更方便读懂的文字,也能够更好的掩饰这些书籍的来历。

    此时这些书籍就是宝贵的财富,可以开拓这些科学视野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知识储备。

    这些人都是大明的顶尖人才,只是大明的环境限制了他们才能的发挥,只要有人将那扇门推开,他们一定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并能够走得很远。

    沈浪相信,有了这些书籍和知识,只要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一定能够将汲取的知识变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可是,沈浪觉得还不够,他要人为的按下快进按钮,所以挂要开到底。

    他在现代社会早就花钱请科技宅做好了蒸汽机样品,不是一比一的,而是缩小版的,还是透明的,可以清楚的看到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王徵本身就是一个擅长各种发明的科学家、机械学家,一生中的发明不计其数,特别是他发明的火船自去,原理已经与蒸汽机很是相近。

    正因如此,沈浪第一个想到的蒸汽机项目的负责人,就是这个老爷子。

    只是让沈浪有些纠结的是,老爷子的年龄真的是有些大了,已经七十多岁了,放在这个时代,真的可以堪比后世九十岁以上,甚至是百岁老人了。

    让一个年龄如此大的老人来负责这样一个必定会耗费大量心力的项目,是不是有些太过自私?

    但是,沈浪想到了那个已经九十岁高龄,都依然没有停歇,一次次的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难关,打破一个个高产纪录的老人。

    还有那个插着十几根管子都不忘电脑里资料的七十多岁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持戴着氧气面罩不惜消耗生命力继续工作。

    还有那个八十多岁高龄一直坚持健身,灾难来临时毫不犹豫冲上第一线的老人。

    ……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沈浪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理想和对事业的无限追求。

    对他们来说,献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无可厚非,心甘情愿,鞠躬尽瘁。

    不管年龄,不在乎疾病,只要有一口气在,他们就愿意将精力都投入到毕生都热爱的事业中去,无怨无悔。

    所以,沈浪还是让崇祯将王徵招到科学院了。

    果不其然,在老爷子拿到那些书籍时,如获至宝,在他看到那台小型蒸汽机时,更是爱不释手,迅速的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去。

    同样的,织布机、纺织机和缝纫机,沈浪都带来了缩小版的。

    以方以智的才能,此类机械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待他花点时间弄明白了其工作原理,不用对着仿制,自己就能够造出来。

    水泥是以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

    如果技术相对成熟一些,立窑可以升级成回转炉。

    有理论知识为基础,再结合试验进行试制,大明应该很快就能够掌握制造水泥的技术。

    困难一些的是量产和应用,这就需要方以智的项目组投入更多的精力,沈浪也会尽力辅助,化肥也是如此。

    说到炼钢,此时大明的钢铁产量和质量都是世界之最。

    但是,那也只是放在这个时代,

    而且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所使用高炉的缺陷,钢的产量不高,品质也不高,如果钢铁的产量和品质达不到要求,会直接影响到方方面面的发展。

    沈浪可不满足于领先这个时代,他要跨越时代,所以他急需改进炼钢工艺。

    若是能够对炼钢工艺进行改进,必然能够生产出更优质的钢铁,产量也能迅速提升,这也是工业进程最基础的一环。

    放眼后世,涉及到炼钢工艺的改进和应用,就复杂了很多,光是炼钢法的发展就有很多种。

    比如坩埚炼钢法;酸性空气底吹转炉炼钢法,也叫贝赛麦法;酸性平炉炼钢法,也叫马丁炉法;碱性炉衬的底吹转炉炼钢法,也叫托马斯法。

    还有什么电弧炉炼钢法等等,则更加现代化了,技术要求和难度太高,暂时就不考虑了。

    先从这四种进行探索,宋应星能够出版《天工开物》这部被称着17世纪百科全书的著作,本身的功底就非常的扎实。

    他对冶炼也非常的精通,有了这些现成的书籍和资料,以及各种炼钢高炉的特点,相信他又能出一本专门介绍炼钢的著作流传于后世。

    在相关项目都布置下去之后,沈浪非但没有清闲下来,反而更忙了,因为他的工作就是协调和处理各个项目组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

    沈浪将朱媺娖找来,让她管理项目经费的申请和调拨。

    又让崇祯尽可能的去搜罗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年轻人,充实到科学院进行重点培养。

    再让崇祯和朱慈烺通过政策鼓励等其他方式宣传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更多的人愿意接触和学习这门科学,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前准备。

    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才是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衔接比较紧密,技术鸿沟也没有那么大,完全可以交叉进行,但这前提是要有足够的人才积累,所以要提前准备。

    一场变革,已经在大明悄然的进行着。

第二百六十四章 拥立新主,分庭抗礼

    四月中旬,李天龙率领三千勇卫营,杨坤率领近六千关宁军一起回京,带回大量牲畜及战马,还有几万俘获的人口。

    崇祯亲自到德胜门外十里迎接,以示恩宠,李天龙、杨坤和一干将士激动不已。

    回京论功行赏之后,杨坤和众关宁军休整几日,便出京回往山海关,而吴三桂前些时日已经回去了。

    五月初,周遇吉率八千勇卫营出京南下,其中五千是新招募的新兵,受命去支援孙传庭。

    自一月以来,孙传庭大军与李自成大军已经交战三个月有余,胜多败少。

    因为孙传庭准备的时间更多,也更充分,崇祯能够给他的各种支援也很可观。

    而沈浪仔细的研究过正史中孙传庭与李自成之间的大战,通过崇祯去传达,针对性的让孙传庭尽量的规避一些可能犯的错误。

    另外,沈浪又让锦衣卫着重去花些精力去查一下唐县、襄城、郏县、宝丰等几个地方,因为这些城池是正史中那场大战非常关键的几个城方。

    虽然现在由于他沈浪的到来,很多事件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有些东西肯定还是不会变的。

    果然,锦衣卫经过仔细侦察后得知,闯军在地方上任职的文武官员依然屯聚在宝丰,很多闯军的家属还是在唐县,没有转移走。

    针对这些重要的情报,孙传庭迅速的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首先突袭宝丰,将那里投敌的官员斩杀一空。

    随即,又迅速的派出一支奇兵迂回至不太引人注意的唐县,俘获了万余闯军的家属,以这些家属为质,对闯军进行劝降,从内部对闯军进行分化。

    消息传来,闯军果然是军心动荡,军中甚至有谣言传出,有人为了自己被掳的家眷安全,相信了明军的鬼话,并已经暗中投靠了明军。

    而且年初崇祯的诏令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负担减轻很多的百姓已经不太愿意跟着李自成造反了,想过安生日子。

    毕竟,朝廷的勇卫营可是连鞑子的十万大军都打败了,鞑子那么凶恶都挡不住勇卫营,若勇卫营腾出手来联合孙传庭的大军一起对付闯王,恐怕好多人都要送命。

    在此情景下,别说新加入的流民大幅减少,就是已经加入闯军的流民,也陆续出现私自逃离的情况,即便李自成下狠手杀了一批都无法止住这股风气。

    而随着勇卫营大军已经南下的消息传来,私自逃离的人就更多了。

    李自成知道,最根本原因还是自己这阵子在与孙传庭的作战中以败仗居多。

    若是连孙传庭都无法击败,等到名声如雷贯耳的勇卫营抵达,对军心的影响只会更大。

    当然,若是能够打一场大胜仗,甚至是击败勇卫营,那么闯王的威名又会瞬间暴涨。

    要是沈浪知道李自成的想法,恐怕只能说,你真是想多了。

    我们准备那么充分,进行那么多精心的安排和算计,若还是被你打得大败,除非孙传庭和周遇吉的脑袋同时出问题了。

    所以,沈浪没有太过担心与闯军的战斗,闯军看似数量庞大,但战斗力强些的也就几万老营。

    正史中,闯军刚灭亡大明,正是气势和实力如日中天的时候,就被满清直接浇了一盆冷水,然后就一溃千里,仅一年就分崩离析。

    可见闯军不管是在战斗力还是战略眼光上,都不及满清,何况此时闯军的实力远不及正史中灭亡大明后的闯军。

    正因如此,沈浪没有将勇卫营主力全部派遣出来,本人更是没有亲至。

    此刻,他更多的注意力反而是放在了南方,因为前段时日清除京师勋贵集团的影响已经显现了出来。

    有消息传来,南都的勋贵集团已经暗中达成了一些交易,开始搞起了小动作。

    他们没有公开反叛,但是却开始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给远在北方的朝廷使绊子。

    由于战乱等原因,北方的粮食等很多物资都需要通过富裕而相对稳定的南方运输过来,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运输途径就是京杭大运河。

    此刻,京杭大运河的运力明显被大副削弱,因为有人人为的卡了京杭大运河的脖子,设置各种障碍。

    面对这种情景,崇祯立即传旨下令凤阳总兵黄德功、总兵刘良佐,山东总兵刘泽清,让他们确保运往北方的漕运物资畅通,若是有人故意扰乱漕运,以叛逆之罪诛之。

    对崇祯最忠诚的黄德功迅速应令,而刘良佐和刘泽清却是行动迟缓,刘泽清甚至还纵兵抢掠。

    即便如此,黄德功的行动很是迅速,很快就打通了漕运,并处死了一批人。

    之所以这般顺利,是因为南都的那些勋贵没想到崇祯会这般果决,直接发兵强行清除障碍,若有人阻挠,立即以叛逆罪诛杀。

    面对带着皇命的黄德功大军,不发兵讨之,一般人根本无法阻挡,可若是发兵,那无疑是直接反叛了,不少人还没有做好这个准备,所以很是踌躇。

    但有些人却坐不住了,因为他们清楚,依他们在暗中的一些勾当,罪行比之京师那些被处理的勋贵有过之而无不及。

    既然崇祯不念旧情,连京师那帮与他们老朱家关系最紧密的勋贵都处理了,怎会对他们这些南都的勋贵留情?

    “不知咱们这陛下是如何作想?打了一场胜仗就忘记自己是谁了?”

    “李自成、张献忠百万流寇还未清剿,就迫不及待的自断双臂,居然在京师大肆清算百官和勋贵,弄得人心惶惶。”

    “咱们这陛下的性子诸位又不是不知,刚愎自用,若我们就这般退缩,他只会认为我等软弱,然后更加得寸进尺。”

    “说不定就直接让黄德功进入应天府,然后将我等抄家灭族啊。”

    魏国公徐弘基显然对崇祯已经很不满了。

    他自然不满,魏国公府在南都权势滔天,俨然是土皇帝般的存在,过得自由自在。

    本以为这种日子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却没想到自己那位陛下不知受何人所惑,或是得了什么癔症,居然丧心病狂的在京师向全城的勋员举起屠刀。

    这让他徐弘基如何心安,没人愿意失去拥有的一切,更没人愿意坐以待毙。

    所以,既然你崇祯不仁,那就别怪我不义了。

    可以说,南都这些勋贵愿意联合起来与朝廷对抗,魏国公府出力甚多。

    此刻看到崇祯派军威慑,一些人吓破了胆,徐弘基自然要站出来稳定军心。

    安远侯柳祚昌连忙问道:“国公爷可有良策?”

    徐弘基目光一凝,吐出八个字:“拥立新主,分庭抗礼。”

第二百六十五章 南廷建立,公然反叛

    朱家传承两百多年,一代不如一代,能人没出现多少个,但子孙后代多的是,王爷也是一大把。

    当徐弘基提出拥立新主,分庭抗礼的计策之后,立即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和赞同。

    虽然这样也是造反,但这不是造大明的反,也不是造朱家的反,而是你崇祯不得人心,反你崇祯一人而已。

    如此的话,就没有那么多忠于大明的遗老贵少反对了,受到的阻力和敌视会减轻很多,说不定还有一些不被崇祯重视的人想趁机分一杯羹。

    毕竟新帝上位,肯定会对有功之臣进行大肆封赏以笼络人心,这里面就有巨大的利益。

    临淮侯李祖述看向徐弘基,眼神中充满希冀的道“朱家藩王众多,想必国公爷心中已有合适人选。”

    徐弘基听罢,笑道:“既然是咱们众人一起举事,人选自然是由我们一起推举,这样才能服众。”

    “不过人选的血统不宜太过偏远,否则无法让人信服,也无法与朱由检相较。”

    “再者,其封地不宜距南直隶太远,不然其未至应天府就被朱由检发现,我等大事不可期也。”

    “眼下,符合上述两者,仅两人,正是避难至淮安府的福王和逃到无锡的潞王二人。”

    都已经直呼崇祯的名字了,可见徐弘基已经打算彻底与崇祯撕破脸了。

    听到他的这些分析,众人也知道,徐弘基心中的两个人选就是福王和潞王这两位了。

    不过他这番说词也不无道理,所以大家都没有太大的意见,也都赞同从这两人中选择。

    安远侯柳祚昌有些担心的道:“若福王和潞王皆不答应,我等该如何?”

    徐弘基轻笑一声:“身处南直隶,还由得他们不答应吗?”

    “再说,又不是让他们上刀山,下火海,是让他们坐这天下之主,若凭他们自己,这辈子都别想染指帝位,他们还得感激咱们呢。”

    “正是,这位置,他们坐也得坐,不坐也得坐。”忻城伯赵之龙冷笑道。

    余者皆是点头默许,必须用一个有份量的朱家子孙成为带头人,这样才显得名正言顺。

    不然,用一个外姓人,哪怕是魏国公徐弘基,在座的恐怕都没几人愿意陪他一起玩。

    当然,他们并非真的想推举一个皇帝骑在他们头上,他们只是想要一个招牌,一个傀儡充当门面罢了。

    真正的大权肯定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是他们敢于冒险的原因之一,没有好处,谁愿意掺和这种抄家灭族的事。

    他们还想好了,若两人都同意,那么先立血统更纯正的福王,潞王养着当备用,若是福王朱由崧不听话,不好控制,那么再用潞王取而代之。

    徐弘基见大家都没有意见,笑道:“既然大家没有异议,那事不宜迟,咱们得尽快行动了。不然,崇祯的刀就要落在我等的脑袋上了。”

    众人早就推举徐弘基为主事人,所以安远侯柳祚昌直接道:“那请国公爷尽快下令吧,我等全力配合。”

    其他人也连忙附和。

    徐弘基也不推迟,直接对赵之龙道:“赵兄,你立即派人分别去淮安和无锡将福王和潞王二人秘密接到应天府。”

    “将两人都接来后,至于拥立谁,就看他们二人如何选择了。”

    “另韩赞周,史可法等对崇祯愚忠的人,先给看紧了,若有异动,立即控制起来。”

    “等新帝上位,交给新帝处置,让他没办法回头,只能与朱由检抗争到底。”

    众人深以为然,还是魏国公深谋远虑。

    赵之龙也不推辞,他是提督南都军务勋臣,手中握有大量兵权,这种事情自然是他先去做。

    五天之后,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被他们半强迫半邀请的带到了南都应天府。

    徐弘基立即率领一众勋贵对两人分别劝谏。

    “太祖《皇明祖训》有云:‘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建文帝受奸臣所惑,不得人心,成祖遵祖训发动靖难之变清君侧,重整朝纲。”

    “如今陛下身边小人、奸臣环侍,大肆屠戮开国功臣之后,扰乱朝纲,动摇国本。”

    “我等世代深受皇恩,岂可见大明沦落至此,请殿下遵从祖训,带领我等清君侧,重整大明朝纲,还我大明朗朗乾坤。”

    朱由崧和朱常淓二人都不傻,任由这些人说得天花乱坠,都改变不了他们要做反贼的事实。

    一个个胆大包天,居然想要造反,还要撺掇他们一起造反,行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这可是要抄家灭族的啊,哪怕他们是宗室成员也难以幸免。

    可他们又清楚,这些人连当朝皇帝都敢反,既然把自己胁迫到了应天府,而且将他们的险恶用心和盘托出,若是不答应,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朱常淓素有贤名,而且辈分也要高于崇祯一辈,若是帮助外人一起谋夺自己侄子的江山,心里有些过意不去,所以很是踌躇。

    可朱由崧不一样,洛阳陷落时,他和他老爹朱常洵先后从城中逃出,他老爹朱常洵在迎恩寺被闯军抓获,直接被杀。

    他自己则侥幸逃脱,一路也是东躲西藏,辗转各地,流寇一路打,他就一路逃,最终逃到了淮安。

    可以说,他已经受够了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他只想无忧无虑的活着,做一个风、流自在的王爷。

    可天不随人愿,好不容易逃离流寇的魔爪,现如今又落到这群胆大包天之辈手中。

    他没有纠结多长时间,便答应了徐弘基等人的条件,赞同他们的安排。

    不为别的,他自认自己没有成祖的气魄和能力,也不想清什么君侧,重整什么朝纲,他只想风、流自在的活着,哪怕这样多活一天也罢。

    只要答应这些人的条件,愿意被他们拥立,这些人肯定不会轻易的危及他朱由崧的性命,而这些人无非也只是想要一个傀儡。

    作为一个有用的傀儡,吃喝玩乐,夜夜笙歌应该可以得到尽情的满足吧,这就够了,过一天是一天吧。

    至于名声,无所谓了,反正他朱由崧在一些人眼中也是不忠不孝之辈。

    见朱由崧答应,徐弘基等人皆是大喜,因为在他们心中,朱由崧就是第一顺位人选,没想到会这般顺利。

    既然最重要的一环搞定了,这些人也不再耽搁,联络各方,立即筹备起事。

    五月十八日,以徐弘基、赵之龙、马士英、钱谦益、阮大铖为首的东林党残余、阉党残余、勋贵集团、未受崇祯重用的投机分子等等为朱由崧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监国礼。

    因为他们没有直接拥立朱由崧为帝,而是推为监国。

    随即,以朱由崧的名义发表声讨檄文,痛斥崇祯为小人所惑,扰乱朝纲。

    而他们这些人的行为并非反叛朝廷,只为重整朝纲,清君侧,并号召天下有志之士一起拯救大明。

    并成立靖难军,意图将自己这次因一己私利而反叛的举动标榜为成祖的靖难之举,揽大义于己身。

    一时间,一些蝇营狗苟之辈蜂涌而至,这些人要么是在崇祯朝郁郁不得志,要么是贪恋权势,抑或是想分一杯羹。

第二百六十六章 鸠占鹊巢、偏安一隅

    南都新廷的建立,最先拥立的徐弘基、赵之龙、马士英、阮大铖、钱谦益等人迅速的将权力瓜分。

    徐弘基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赵之龙为吏部尚书。

    马士英为东阁大学士、兼右副都御史、凤阳总督。

    当然,这凤阳总督几乎没有实权,仅仅是挂个虚名,因为凤阳总督另有他人,而且是被崇祯任命的。

    他们如此做是故意给崇祯难看的,因为马士英的凤阳总督被崇祯摘掉了,现在他们又故意给续上,表明他们与北方朝廷对抗的姿态。

    阮大铖为文渊殿大学士兼兵部右侍郎、钱谦益为礼部尚书。

    还有其他勋贵,以及早就暗中投靠的原南都文武百官也是趁机窃取各种权力,这是一次瓜分利益的饕餮盛宴。

    北方自崇祯登基以来,战乱不断,倒是南方,特别是南直隶几乎没出现过什么大的动乱。

    勋贵、士绅阶层,依然在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生活,好似北方的战乱与他们毫无关系似的。

    可没想到这帮庸人这次居然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消息传到京师,沈浪意外的同时,也不甚意外。

    看看为首的那些人就知道了,勋贵就不说了,他们怕京师的事情也会在南都发生,为了自保不惜铤而走险。

    而其他的诸如马士英、钱谦益、阮大铖之流,不过是为了一己之私,贪恋权力和虚荣罢了,乃是真正的一丘之貉。

    这事最先要从阮大铖这个投机分子说起,他在天启朝出仕之后,最先依附东林党。

    随后因东林党内部内讧,阮大铖受到牵连而与东林党决裂,改为依附阉党,从此被打上阉党的印记。

    崇祯上台后不久,阉党倒台,阮大铖被牵连进逆案,再加上早就得罪东林党,被东林党忌恨,一直被打压,所以在崇祯朝多番努力都未能再出仕。

    可这家伙根本不死心,直走走不通,就采取迂回的方式为自己的仕途铺路,他四处结交,并解囊相助,周延儒竞争首辅时他暗中提供了不小的财力支持。

    周延儒当上首辅之后,还算知恩图报,准备举荐他,可东林党依然全力阻挠,阮大铖只得作罢,转而向周延儒推荐了自己的好友马士英。

    马士英在周延儒的帮助下平步青云,没有多久就坐上了凤阳总督的位置,位高权重。

    可没想到周延儒最终也倒台了,这还不是关键,最关键是沈浪的出现。

    崇祯从正史中知道了马士英的无能和劣迹,于是在去年年底找个机会将他凤阳总督的位置给撸掉了,丢到南都一个没什么实权的位置上。

    连好友马士英都仕途尽毁,阮大铖深感在崇祯朝入仕的机会更加渺茫了。

    恰逢这时徐弘基等南都勋贵策划拥立新主,阮大铖立即意识到柳暗花明,既然你崇祯不用我,那我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还未等徐弘基等人找上门来,他便主动靠拢了过去,出钱出力帮着一起谋划。

    徐弘基等人知道阮大铖结交甚广,而且其好友马士英虽然失去凤阳总督之职,但时间并不长,影响力还是在的。

    若是成立新廷,便极需要这些有影响力的人来撑场面,徐弘基等人没有理由拒绝阮大铖的投怀送抱。

    阮大铖入伙之后,又迅速的将马士英拉了进来,马士英本就对崇祯抱有怨言,再加上好友的劝诫,没怎么扭捏就答应了,并积极联络之前的部下。

    再就是水太凉钱谦益,他在崇祯十年,温体仁为首辅时就因事被削籍回乡,一直未再得到任用。

    正因如此,他这个东林党的领袖才没有被清查,逃过了一劫。

    崇祯原本也不怎么再关注这个被后人戏称水太凉的钱谦益了,只是偶尔当成笑柄调侃一下,没想到他在这个时候跳了出来。

    果然是不忠不义,无君无父,和正史中四处投机的性情没有丝毫改变。

    可徐弘基等人不这样想,他们对钱谦益非常的欢迎,这种人就像是一面旗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也会吸引到同类人转投而来。

    毕竟再怎么标榜,朱由崧都不是正统,这就需要不停的造势,造的势越大,拥护的人越多,不正统也会慢慢的变成正统的了。

    除了这些光有影响力,而手上没有实权的人,徐弘基等人还在尽力拉拢掌握兵权的各地总兵、守备等。

    新廷成立之后,先不管这些人同不同意,直接一上来就是大封。

    如总兵方国安,册封其为威远侯。

    苏松总兵王之仁,被册封为武宁侯。

    这个王之仁是大太监王之心的堂兄弟,而王之心在沈浪来到大明之后不久,就被他联合崇祯给搞死了。

    这些人为了拉拢他,也是大肆渲染此事,尽力离间他与崇祯。

    还有身处福建的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侯,他的兄弟郑鸿逵、郑芝豹还有从子郑彩都被封为伯爵。

    还有身在湖广,兵力雄厚的左良玉,被册封为宁南侯,其子左梦庚被册封为伯爵。

    另外被崇祯派出来平乱的刘泽清、刘良佐皆被册封。

    就连对崇祯非常忠诚的黄德功都被册封了,之前崇祯已经册封黄德功为靖南伯,他们就直接给晋升为了靖南侯。

    此举无疑又是故意打脸崇祯,好像在说,崇祯刻薄寡恩,给他效命得不到重用,来我们这里,绝对不会亏待。

    对于这些人的举动,有的人感恩戴德,立即委身,如总兵方国安。

    有的人选择观望,想待时局明朗之后再做选择,如郑芝龙、王之仁、刘泽清、刘良佐之流。

    有的人置之不理,如左良玉。

    还有的人直接表示敌意,发兵征讨,如黄德功。

    有拉拢,当然就有打压,南都一直都有一套现成的领导班子,这些人自然是最先受徐弘基和马士英等人关注的对象,在起事之前一些重要人物就被严密控制起来。

    若是愿意跟随他们一起起事,他们自然是欢迎之至,并大力任用,若是愚忠崇祯的,那也不好意思,最先处理的就是你们。

    如史可法、韩赞周等人,皆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被处置。

    史可法因为影响力比较大,这些人权衡了下利弊,没有直接杀了,而是将其软禁了起来。

    而韩赞周只是一个守备太监,本身份量也足够,既然冥顽不灵,那只能拿他祭旗了。

    在此威慑之下,南都的其他文武百官,除了少部分坦然赴死之外,余者立即见风使舵,迅速改换门庭,与北方朝廷对立起来。

    所以整个过程除了一些小波折,南廷的建立居然没有引起多大的动乱,仅仅是与黄德功的大军在扬州府爆发了一次大的战斗。

    由于黄德功的军力与方国安、赵之龙相差悬殊,刘良佐和刘泽清又借故拖延,援军迟迟不达,黄德功不敌,只得退回庐州。

    不过,这些人在击退黄德功之后,并未急着北上,甚至都没有制定北伐的章程。

    原因很简单,他们可没有那么大的魄力想要收复北方,只想着在南方偏安一隅,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就可以了。

    再说了,北方朝廷正在与流寇打得你死我活,何必打扰他们,让他们互相消耗吧,自己坐收渔翁之利难道不好吗?

    若是真的趁此机会北上,说不定崇祯会丢下流寇,转而全力对付靖难军,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

    所以,他们早已经为自己的懦弱找好了借口。

    至于北方朝廷怎么做,那只能看崇祯如何选择了。

第二百六十七章 乌合之众,如此将官

    若是以往,面对南都发生那么大的事情,崇祯肯定会慌了手脚,开始拆东墙补西墙的尽力想办法补救。

    可现在他没怎么慌乱了,更多的只是唏嘘。

    因为从正史中,他知道朱由崧是大明灭亡后南明的第一个皇帝,年号弘光。

    本以为由于沈浪的到来改变了历史进程,肯定不会再有南明,也就不会出现什么弘光,隆武之类的短命帝王。

    可没想到,朱由崧还是跳了出来,真是阴魂不散啊。

    不过崇祯并没有多少担心,这家伙就是一个纨绔,毫无远见,也无任何治国之能。

    而拥立他为监国的那些人,也几乎都是尸位素餐之辈,只贪恋权势和财富,同样没什么治国之能,也无进取之心。

    看看南都那群人的举动就可知一二了,势你都造起来了,还成立了什么靖难军,却压根儿呆在南都一动不动,真的想靠切断京杭大运河让朝廷自主灭亡不成?

    这样一群人,说得直白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还不如流寇有战斗力。

    这就像是拉屎拉一半,憋着不难受吗?

    历史上哪次叛乱不是造势成功之后迅速发起进攻的,而且现在的局势对你们那些叛贼如此有利。

    趁着朝廷大军与流寇大战之际,立即集中力量北上,沿着相对空虚的山东一线直逼北直隶。

    既可威慑朝廷,占领更广阔的地盘,又可以打响名声,让更多的观望势力看到你们这些反贼的实力,转而来投。

    可你们倒好,憋半天,没闷个雷出来,只放了个不大不响的屁。

    你们让刘泽清,刘良佐,郑芝龙那些人怎么想,就丢了一个爵位,其他什么都看不到,就让他们抛弃我崇祯跟你们混,疯了吧。

    面对这样一群乌合之众,沈浪和崇祯一下子安心了不少,流寇要剿,这些人也不能放过,什么两线作战的弊端,沈浪和崇祯有底气不用考虑。

    因为这些人的最大危害不是其军事力量,而是其影响力,这相当于大明内部的分裂。

    所以这事不能不管,这些人打着正统,以朱家的名义要分他崇祯的半壁江山,比之李自成、张献忠更可恶。

    若是放任,他崇祯必将成为天下笑柄,那些原本观望的人说不定也会陆续有人投靠过去。

    沈浪也赞同绝不姑息,而且要下狠手,开弓没有回头箭,当初选择在京师向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下手时,就做好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准备。

    事不宜迟,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崇祯任命沈浪为平南大将军,总督南直隶、山东、浙江、福建、江西,一共一京四省军务,赐尚方宝剑。

    之所以让沈浪亲自领兵,是因为其他人要么级别不够,要么能力不够,不足以总领一京四省的军务。

    京师可以抽调的兵力不多,沈浪只带走八千勇卫营,其中老兵只有两千五百为,余者皆为扩编的新军。

    崇祯另急调关宁军一万支援,皆归沈浪麾下,由沈浪统一指挥。

    沈浪没等关宁军抵达,先率八千勇卫营出发,配备95毫米野战炮六门,120毫米攻城炮四门,燧发虎蹲炮三百门。

    依然还是全军骑马,每名士兵配马三匹,都是精马,因为京城如今拥有近十万匹精马,崇祯自然是优先供给勇卫营。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沈浪先行率领六千轻骑携带虎蹲炮轻装上阵,其余两千人携带重炮在后跟上,所以他一天行军一两百里。

    在进入山东之前,沈浪就派人向总兵杨御藩下令,让他迅速整兵出发,与自己一起去平叛。

    在得到命令之后,杨御藩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整军出发。

    杨御藩是崇祯朝的太傅杨肇基之子,杨肇基一生为大明征战三十载,忠勇无双,颇受崇祯器重,可惜已于崇祯四年病逝。

    不过杨御藩颇有乃父之风,忠诚、勇敢,也颇有头脑,所以对这样的将官,崇祯也不吝栽培。

    在孙传庭大军需要各种支援的情况下,崇祯还是先后两次将之前缴获的战利品划拨部分给了杨御藩。

    另外,不但全额补上了其部所欠粮饷,还进行了补偿,让杨御藩感激涕零。

    为此,山东总兵刘泽清还公开表达过不满,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得到。

    刘泽清是什么样的货色,崇祯已然清楚,不过是披着官军外衣的土匪罢了,而且反复无常,自私自利,凶残成性。

    所以对这样的人,崇祯也懒得给什么好脸色,更不会再像以前那般出言安抚。

    反而是直言告诉他,你刘泽清对朝廷的调令阳奉阴违,甚至多次劫掠百姓。

    若以后一改陋习,尽忠尽责,该有的赏赐和补偿,肯定不会再少一分。

    可显然,刘泽清没有当回事,前阵子让他出兵保护漕运,不但还是一如既往的阳奉阴违,而且再次劫掠百姓。

    南都反贼公然反叛朝廷,黄得功率部拼死力战,他却在后漠视观望,迟迟不发兵救援,已经引起了崇祯和沈浪的极度不满。

    在进入山东之后,沈浪又迅速派人下了几道命令,其中给刘泽清和刘良佐的命令,措辞很是严厉。

    严令他们务必在三日内对敌发起进攻,配合黄得功部和卢九德部在一月内消灭江北的叛军,控制江北区域,否则以贻误战机罪严惩。

    有黄闯子之称的黄得功出身和周遇吉一样,都是勇卫营的名将,这些年立了不少战功,对崇祯也比较忠诚。

    而卢九德是一个太监,是以监军的身份进驻凤阳的,颇受崇祯信任,他也算是大明中有些军事才能的太监,对崇祯也很忠诚。

    之前黄得功与叛军在扬州大战的时候,他迅速派出一支偏军协助。

    但他的任务是守好凤阳,并且监视刘良佐和刘泽清,以防这两部投入叛军怀抱,从而做出什么不轨之事,因此近四万的主力没有离开凤阳。

    此时,沈浪派人给他下达的命令是,若刘良佐部未动,其部也不可轻举妄动,显然还是要让他盯紧刘良佐,因为他们都在凤阳。

    而凤阳,是大明的中都,是明太祖出生并生长的地方,也是大明的风水宝地,龙脉地气所在。

    古代帝王比较相信龙兴之地,也非常看重,所以沈浪也不想让凤阳再出什么事情,不然也不好向崇祯交代。

    至于黄得功,在得到命令之后,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可以出战。

    但沈浪给他的命令是,在刘泽清和刘良佐出兵攻敌之前,不要轻举妄动。

    若是换个人,黄闯子肯定会不屑一顾,但对这从未蒙面的沈浪,他还是很佩服的。

    因为这沈浪是勇卫营的主将,而他黄闯子也是出身勇卫营,虽然沈浪所率领的勇卫营是后来新建的,但还是让他有种亲近感。

    当然,更重要的是,沈浪率领的勇卫营,居然击溃了入寇的十万建虏大军,对他这样敢打敢战的武将来说,是非常佩服的,打心底里服气。

    所以他虽然对沈浪的命令有些不解,但也没提出什么异议。

    像刘泽清和刘良佐之流,他就不太看得上,这两人手中各掌有三万以上的兵力,再加上他黄得功手中的兵马,一共超过十万。

    凭借这些兵力,不说拿下整个南直隶,控制江北区域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毕竟南都的叛军主力在江南,在江北的兵力部署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扬州府,以及应天府的江北区域。

    己方十万大军同时从三个方向出击,定会让他们自顾不暇,甚至还可以引诱江南的叛军渡江支援,然后一点点的蚕食叛军力量。

    可是,刘泽清和刘良佐两人心怀鬼胎,一直按兵不动,错失良机。

    现如今,陛下派遣沈浪前来督战,不知道这两人又会作何选择,恐怕还是会像之前一样吧。

    果然如同黄得功所料,两人在得到沈浪的命令之后,皆是不以为意,继续找借口推辞。

    此时在淮安的刘泽清更是嗤笑:“老子征战四方的时候,你姓沈的还不知道在干嘛呢,当个一京四省的督师了不起啊。”

    “连陛下的命令听不听,都由老子说了算,你的命令算老几?”

    “老子不动,你还能把老子咋的。老子手里可是有近四万大军,把老子逼急了,老子直接去投靠南都那些人。”

    两人并没有太将沈浪的命令当多大回事,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资本。

第二百六十八章 不服就干

    三天时间一恍而过,刘泽清和刘良佐各找了一个借口之后,所部大军皆是一动未动。

    而此时,沈浪所率的先锋军已经快出了兖州府,即将进入淮安府。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沈浪除了如此,还习惯尽可能的先掌握各路情报。

    锦衣卫的探子早已经在防卫松懈的南直隶建立了十几个情报站。

    南直隶的各种异动都及时通过无线电汇报了上来,刘泽清和刘良佐大军迟迟未动的消息自然瞒不过他。

    沈浪没再多言,更没下令催促,直接率军进入淮安,然后立即派人到沐阳请刘泽清过来议事。

    刘泽清又不傻,自然不会前来,万一这沈浪心怀不轨,自己的小命就危险了。

    沈浪随即率军抵达邳州,刘泽清麾下守将张士仪第一时间紧闭四门。

    沈浪派人在城外叫门,让张士仪打开邳州城门,放勇卫营大军入城休整。

    不过,此举却被张士仪以客军入城会引起骚乱为由予以拒绝,并以城中物资匮乏为由,也拒绝勇卫营采买。

    沈浪立即下令大军在城外扎营休整,张士仪一方面命人严密监视勇卫营的动静,另一方面迅速派人从南门出城去往沐阳通知刘泽清。

    几日之后,杨御藩率部两万人与沈浪汇合,随即,勇卫营在后面的两千兵力带着炮兵也成功汇合。

    此时,邳州城外已经汇集了近三万的兵力,还有一万关宁军不日即可抵达。

    沈浪没有等待,翌日便直接下令道:“山东总兵刘泽清抗命不遵,立即革除总兵之职,缉捕捉拿。”

    “所部立即放下兵器,听候勇卫营发落,若跟随刘泽清执迷不悟,将按叛军处理,格杀勿论。”

    “活捉或斩刘泽清者,重赏。”

    沈浪第一时间派人将这个命令传达给邳州城守将张士仪,并给他半个时辰的时间考虑,是选择跟随刘泽清反叛,还是听从他沈浪的命令,就在他一念之间。

    听到这个命令之后,张士仪整个人都懵了,老子没想过背叛朝廷啊,刘总兵也没有想过背叛啊。

    要背叛,早就叛了,何须等到现在。

    你娘的,这沈浪怕是疯了,得癔症了吧,一言不和就直接宣布捉拿一个拥兵近四万的总兵,你这不是要逼人造反吗?

    他很想去向刘泽清请示一番该如何做,因为他怎么都没想到沈浪会来这一出,刘总兵又不是第一次抗命不遵。

    连陛下的命令都违抗过多次,你沈浪的命令还是第一次违抗,你就这样,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

    可是,沈浪只给他半个时辰的时间考虑,他就是飞也飞不到两百里外的沐阳啊。

    知道这个消息的守城士兵也都惊慌失措,他们士气最旺盛的时候是去劫掠百姓,知道是勇卫营主将沈浪发出的这个通牒之后,早已经吓破了胆。

    建虏已经如此可怕,把建虏打得惨败的勇卫营,谁敢去招惹?我们也没有招惹你勇卫营啊,这就要把我等直接打成叛军,这可如何是好。

    一个个都寄希望于主将张士仪快些解决双方之间的误会,不然真的打起来,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看到麾下的士兵一个个胆颤心惊,张士仪很是无奈,别人只是威胁一下,你们就都吓成这个熊样,要是真的打了,你们还不直接跪地乞降啊。

    他很是无奈,只得第一时间派人出城到沈浪帐前解释。

    但沈浪显然早就对他们失去了耐心,只丢下一句话:“开城门,守军全部出城,听候发落,否则,直接按叛军处理。”

    十门火炮已经推出营地,并在距离邳州北城三里左右的位置布设炮兵阵地。

    北城城楼上,张士仪通过千里镜看到了这一切,心头惊骇不已,越来越像是来真的了。

    “这,这,这沈浪是真的要打老子啊?”

    “你娘的,南都那帮真正造反的你不打,你先打老子。平白消耗我大明实力,老子看你才像是造反的。”

    他不知道,这用现代的话来说,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不服就干。

    管你是不是真的造反,不听老子命令,就干你,干死丫的。

    张士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和应对能力。

    在朝廷和刘总兵之间,他肯定是更忠诚于刘总兵,但他也非常清楚,刘总兵有着自己的打算,不希望消耗自己的实力与南都的叛军拼死力战。

    毕竟这世道,只有自己手中掌握足够的实力,才能够安身立命。

    可刘总兵怎么也不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反叛朝廷啊,和同样不会在这个时候投靠南都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待局势明朗一些才好做出决断。

    可这沈浪,不按常理论之,若是听从这沈浪的命令,那无疑又是背叛了刘总兵,将这一城近八千士兵全部交于沈浪之手,岂不是断了刘总兵一臂?

    “这沈浪肯定是吓唬人的,是吓唬的人。”张士仪不断的在心中这般安慰自己。

    因为陛下自登基以来,只有被逼反的军队,还没有哪一支拥兵近四万的总兵被直接当成叛军予以清剿。

    毕竟刘总兵又没做什么大逆不道之事,不就是对陛下和这沈浪的命令有些阳奉阴违吗?

    这种事情又不是刘总兵一人做过,像那刘良佐,还有左良玉,甚至是吴三桂等人,哪个没干过这种事?凭什么先拿刘总兵开刀,肯定是吓唬人的。

    正在这时,一阵惊天轰鸣声突然响起,张士仪吓了一跳,随即脸色狂变。

    几息之后,随着轰轰轰的一阵沉闷声响,整面城墙都仿佛在颤抖,碎石横飞,一个巨大的洞口瞬间显现。

    “啊呀,快逃啊,勇卫营打来了。”

    “勇卫营火炮太可怕了,城墙要塌了。”

    早已经神经紧绷的士兵,瞬间吓得惊慌失措,有的直接转身就要逃走,一些军官不但没有阻止,也本能的跟着就逃,显然是逃习惯了。

    “大人,快离开这里。”护卫慌忙的护送同样惊慌失措的张士仪从城楼离开,往内城城楼转移,这里已经不安全了,勇卫营的火炮太可怕了。

    “真动手了。”张士仪喃喃自语,似是还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

    副将紧张的道:“大人,勇卫营的火炮太凶猛了,他们十门火炮集中一点轰击,而且非常精准,仅仅一轮,城门右侧就已经坍塌一片。”

    “照目前形势,他们顶多再轰击一轮到两轮,就会破开一道入城缺口,到时……”

    副将没再说下去,但谁都能听出他心中的担心。

    其实谁不担心?在场的每人都担心,城外的大军本就几倍与己方,何况还有那么多让人胆寒的勇卫营。

    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信心守住邳州这样一座城池。

    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没想过当叛军,更没想过和勇卫营拼个你死我活,所以即便到此刻,张士仪都没有下定决心严令麾下军队拼命死守。

    看着四周惊慌失措,以及眼前忐忑不安的众人,张士仪心中纠结无比。

    正在这时,又是一阵轰轰轰的炮击声响,凶猛的炮弹砸在城墙的砖石上发出一声声沉闷的响声,也仿佛轰击在众人的心头上。

    张士仪口舌发干的下令道:“不打了,不打了,快开城门,快开城门,我等去向沈大人请罪吧。”

    做出这般决定,他觉得自己已经对刘总兵尽心尽力了,实在是这沈浪太过凶狠,这是真的要下死手啊。

    自己打赢了还好,可是这不可能打赢的啊,怎么可能打得赢勇卫营。

    既然是必输之局,那何必打下去,若是有这般赴死之心,早就去打建虏了。

    城头上主将的将幡迅速降下,然后挂起白幡,城门也旋即打开,一队队士兵杂乱的冲出,神情紧张。

第二百六十九章 这沈浪,真疯狂

    看到邳州城守军已经选择了投降,沈浪下令停止炮击。

    “犯贱。”沈浪低骂一声,打又不敢打,偏要挨几炮才老实。

    他迅速下令道:“让那张士仪率军出城,听候发落。”

    得到命令的张士仪很是无奈,这是要将他们当成俘虏一般对待啊,莫名其妙的成了叛军,又莫名其妙的成了俘虏。

    可是,他不敢怠慢,更不敢违逆,他算是重新认识了一下这个沈浪,够狠,说话也很算数,真的说打就打。

    随即,他率领八千垂头丧气的守军出到城外,等候沈浪的发落。

    沈浪立即率领勇卫营主力压上。

    看着军容威严,气势如虹的勇卫营大军,站在阵列最前面的张士仪一行大气都不敢出,不知道这沈浪准备怎么处置自己这些人。

    一个百总在沈浪的命令下脱离阵形,率领麾下急驰而来。

    百余人面对八千人,没有丝毫胆怯,那百总直接大声道:“张士仪何在?”

    张士仪连忙拱手出声道:“张士仪在此,请示向沈督师陈述整件事情的原由。”

    那百总却是没有理会,直接对几个麾下道:“拿下。”

    几个勇卫营士兵迅速的翻身下马,直接扑向张士仪,张士仪大惊,本能的躲闪,他的一干护卫也是惊慌失措,有的人甚至直接拔出了佩刀。

    那百总迅速的手一挥,所有部下都下马,举枪瞄向有异动的所有人,顿时引起了一片骚动。

    同时,他举起大喇叭高喊道:“谨遵沈督师令,张士仪抗命不遵,贻误军机,论罪当死,立即枪毙。”

    “其余人等,因未与勇卫营刀兵相向,可免死罪。”

    “今日,只诛首恶张士仪,若冥顽不灵,企图与张士仪一同谋反者,杀无赦。”

    张士仪大惊,连忙高喊道:“冤枉啊,张某并非有意抗命不遵,请大人让张某自去沈督师面前陈述原由。”

    那百总根本不理会,直接下令道:“拿人,凡阻挠者,杀无赦。”

    一干勇卫营二话不说直接扑上去。

    “砰砰砰……”十几个拔刀相向的护卫直接被击毙,引起一片惊声尖叫。

    除了仅有的几个死忠的,余者皆是纷纷丢下手中兵器,惟恐避之不及。

    几个死忠的想要保护张士仪,可无疑是螳臂当车,迅速被击杀当场。

    张士仪知道自己被抓住后,必死无疑,大声下令道:“拦住他们,拦住他们。”

    可是,八千人,却没人再听他的命令。

    原因很简单,像刘泽清这种军阀,麾下将官几乎都腐败成性,不但欺压百姓,也会欺压、剥削自己麾下的士兵。

    如果有好处,士兵也会像土匪一样去欺压他人,可若是像现在这样有送命的危险,谁愿意给他张士仪卖命,你死不死跟我有什么关系?

    于是,就在八千人的眼皮子底下,他们的主将张士仪被几个勇卫营士兵给死死的控制住了。

    这似乎也在沈浪的意料之中。

    可是,沈浪不但要当面抓住他们的主将,还要当着他们的面将其枪毙。

    张士仪被捆缚住,惊恐的大叫道:“沈督师,沈大人,我冤枉啊,是刘泽清下的命令啊。”

    “末将愿为先锋,愿为沈大人效死命,再也不敢违逆沈大人的命令,恳求沈大人再给一次机会啊。”

    别说沈浪听不到,就算听到了,也不会饶他狗命,今天不杀一只有份量的鸡,怎么儆猴?

    十个执行枪决的勇卫营士兵站成一排。

    “预备。”一个旗总下令。

    所有士兵立即打开击锤。

    “瞄准。”

    唰唰唰,所有士兵同时举枪瞄准。

    张士仪亡魂皆冒,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终于忍不住破口大骂道:“沈浪小儿,老子……”

    “射击。”

    “砰砰砰……”

    张士仪的身体一阵剧烈颤动,胸前迅速冒出十个血洞,鲜血汹涌的流出来,他双眼圆瞪,不甘的一头栽倒。

    他千算万算,没想到自己会死在这里,而且是这种死法。

    老子和你沈浪往日无怨,近日无仇,连你面都没见到,你却要杀老子,所以他才在最后关头如此不甘和愤怒。

    八千人见证了他们主将凄惨身死的场景,一个个噤若寒蝉,没想到勇卫营的主将如此的杀伐果断,难怪可以击败建虏十万大军。

    这一刻,他们对沈浪,对勇卫营更加敬畏了,丝毫生不起反抗之心。

    那百总扫视了一眼前方的那些快被吓傻的将官,冷冷的问道:“谁是副将?”

    一个微胖中年人一颤,但还是硬着头皮站出来道:“末将张国柱,是副将。”

    其实,他的职位比一个百总大多了,但在此刻还是本能的自称末将,可见这些勇卫营已经给他造成一定的心里阴影了。

    “跟我去见沈督师。”

    听到是去见沈浪,而不是直接要抓自己,张国柱的心头微微一松,看来自己的小命应该是保住了。

    因为这些人如此杀伐果决,如果要杀他张国柱,肯定就直接杀了,根本不会让自己去见沈督师的。

    果然,在勇卫营军中见到沈浪后,只听沈浪淡淡的道:“今日开始,你便代替张士仪任主将,为先锋,戴罪立功。”

    “若是敢不用命,阳奉阴违,那今日张士仪的下场,就是你的明天。”

    张国柱心头一凛,连忙应令道:“末将谨遵沈督师令,莫敢不从。”

    沈浪没再多言,直接将他挥退。

    大军没在邳州多做停留,直奔刘泽清所在的沐阳而去。

    此时的刘泽清还不知道邳州已经被沈浪拿下,而且他自己已经成为了叛军首脑,还在沐阳的奢华府邸中和十多个美妓宠侍打闹,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沈浪大军的速度很快,在他得知消息时,沈浪的大军距离沐阳已经只有几十里了。

    嘭的一声,刘泽清狠狠的将手中的酒碗砸在地上,碎片崩射得四处横飞。

    周围刚刚还和刘泽清一起打闹的十几个美妓吓得惊声尖叫,一个个噤若寒蝉,因为她们很清楚这位的凶残成性。

    刘泽清一站而起,目光凶狠的喝骂道:“沈浪小儿,老子和你素不相识,为何如此欺我。”

    他是真的没想到沈浪是真的敢直接动手啊,而且还是下死手,一言不和就直接攻城,自己麾下的一个得力干将,说杀就给杀了。

    做得这么绝,那岂不是对他刘泽清也是杀之而后快。

    “滚,滚,都滚出去。”

    十几个美妓吓得魂飞魄散,连忙飞奔而逃,一些人连鞋子都忘记穿了。

    美酒不香了,美妓也不香了,刘泽清心头很是烦躁,努力想着如何应对眼前这场变故。

    远在凤阳的刘良佐也一直在关注着沈浪大军的动向,邳州的事情,在刘泽清知道后不久,他也知晓了。

    他的反应和刘泽清差不多,怎么都没想到这沈浪如此狠辣,居然放下真正的敌人不打,先打己方这边拥兵近四万的大将。

    若收拾了刘泽清,那接下来是不是也要向他刘良佐开刀?

    沈浪肯定是有这种想法的,因为他刘良佐和刘泽清一样,都没有执行沈浪三天出战的命令。

    你娘的,不听令就攻打,这不是三五千人,而是几万人啊。

    他刘良佐和刘泽清加在一起,总兵力超过七万啊,这疯子也敢下手,真疯狂。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8973/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合伙人最新章节! 作者:加勒比海贼王所写的《大明合伙人》为转载作品,大明合伙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合伙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合伙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合伙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合伙人介绍:
一个偶然的机会,走投无路的沈浪发现自家的仓库居然连接大明皇宫,于是便与大明末代皇帝崇祯有了跨越时空的交际。
差点砍了这个不速来客的崇祯帝在得知大明王朝只剩一年寿命时,双方终于有了合作的基础。
合伙人Q裙:931787875大明合伙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合伙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合伙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