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合伙人TXT下载大明合伙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合伙人全文阅读

作者:加勒比海贼王     大明合伙人txt下载     大明合伙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章 李岩、红娘子的心境变化

    “李自成弃城而逃,在南门外被勇卫营伏击殒命,尔等反贼还不快快投降?”

    天字六号城内,大喇叭的声音此起彼伏,听到这个声音的闯军士兵更加崩溃,投降的投降,奔逃的奔逃。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李过大声咆哮,他不相信这是事实,叔父派人通知自己撤离才刚过去不到一个时辰,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出事了。

    “别相信他们,他们是在扰乱军心,杀,杀,随我杀……”

    李过疯狂无比,但是没有丝毫作用,闯军本就是节节败退,抵挡起明军的进攻非常的艰难。

    不管这件事情是真是假,失败是早晚的,只是这个消息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这口气一泄,城内还有组织的闯军,迅速崩盘。

    李过暴怒无比,疯狂的砍杀想要逃离的士兵,但于事无补,人心崩了。

    而且是晚上,他控制队伍的难度也成倍增加,现在连督战队都聚不齐了。

    “制将军,快撤吧,撤吧,已经无法挽回了。”周围只剩下几十个亲信,直接架起李过朝一个方向冲去。

    明军指挥部,孙传庭和周遇吉都知道天字六号城,也就是李自成所在的那座土城已经被攻破了。

    两人自然是大为欣喜,只可惜到现在没看到李自成的下落。

    周遇吉直接对孙传放庭道:“督师大人,兵不厌诈,咱们何不直接向其他各城宣扬李自成已然伏诛,必然动其军心。”

    听完周遇吉的计策之后,孙传庭连连点头,“好,就依此计。”

    没有多久,那些还没有被明军攻占的土城城外,皆响起大喇叭的声音。

    “天字六号城,也就是从西往东数的第六座土城,李自成所在的那座主城,已经被我大明天军攻占。”

    “闯贼李自成已然伏诛,尔等反贼还不快快投降?”

    “顽抗者格杀勿论,投降者从轻发落。”

    听到这个声音的闯军皆是震惊不已,完全不敢相信这个事实,特别是离天字六号城比较远的土城,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明军对主城发起了进攻。

    宋献策和李岩两人皆是脸色大变,直呼中计了。

    因为明军这个时候都还未向外围土城发起攻击,很可能是改变了策略,去进攻主城的可能性真的很大。

    实难想象,明军居然会在短短时间内,不但变得手段超群,招数诡异,奇物众多,而且战术还这般狡猾。

    谁能想到,他们突然放着最易攻击的外围土城不打,居然直接釜底抽薪,去攻打闯王所在的主城。

    不管别人信不信,宋献策和李岩两人相信明军肯定是攻打了主城。

    主城在白天抽调出了很多力量,若明军集中力量去攻打,并且使用各种诡计的话,真的有不小的可能性拿下的。

    在这大晚上,主城一旦被明军攻破,闯王确实是凶多吉少了。

    李岩顿时心灰意冷起来,默默的从城垣上退了下来,回到了地字十号城的临时宅院中,叫来一壶酒,独自喝了起来。

    没有多久,不见李岩的红娘子知道丈夫去了哪里,一身戎装的她,果然在临时宅院中见到了心情苦闷的丈夫。

    红娘子默默的坐在了李岩的对面,没有说话。

    李岩也没有言语,空杯放下,正准备再倒满时,红娘子却是直接伸出手将酒壶按住:“相公,你已经喝了不少了,别再喝了。”

    李岩苦笑一声:“如今不喝酒,还能作甚?”

    红娘子叹息一声,道:“相公,为妻知道你的苦衷。”

    “相公天性宅心仁厚、乐善好施,跟着闯王起事,只因见不得这世道黑暗,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民不聊生。”

    “如今,崇祯帝一改初衷,开始整顿吏治、施仁政、诛奸佞、驱北虏。相公不知跟着闯王继续反抗朝廷是对是错,时常苦闷。”

    “闯王在时,为妻不好多说什么,可今日闯王生死不明,大顺军危亡在即,相公是要早做决断了。”

    李岩知道爱妻聪慧,自己的心思果然被她看穿了。

    可又能如何,他重重叹息一声的道:“崇祯十三年,我与闯王相识于河南,交谈甚欢,相见恨晚,相约共图义举。”

    “可如今,闯王壮志未酬身先死。朝廷,也非当初那个朝廷。”

    “崇祯帝已有明君之相,大明吏治也趋于清明,为夫心里天人交战,夜不能寐,不知此生所向为何呀。”

    红娘子微一沉吟,伏首过来,低声道:“或可接受朝廷招安,继续为朝廷效力。”

    李岩一怔,微醉的神情一下子清醒了不少,却不知如何作答。

    红娘子继续道:“为妻知道相公还想着与闯王的约定,可世道变了,形势也变了。”

    “我们当初起事,只因世道不公,吏治昏暗,百姓民不聊生。”

    “如今崇祯帝正在改变这一切,大明正在好转,一些人甚至都说大明有中兴之兆。”

    “如此大明,我们还要继续反下去吗?若如此,弄得民不聊生的,就将是我们了,这岂不违背我们当初的誓言和初衷?”

    李岩重重叹息一声:“娘子所言极是,可几十万弟兄,还有闯王。若我等接受朝廷招安,岂非背信弃义?”

    红娘子接话道:“相公也看到了,朝廷大军日盛,破建虏,灭监国朝廷,大顺军败多胜少,如今更是被困这土城中束手无策。”

    “若再顽抗下去,几十万弟兄还有多少能活下来?等弟兄们尽皆战死,才是对得起当初的约定吗?”

    其实,红娘子说这些话,并非贪生怕死,她当初以女子之身率先举事,本就做好了杀身成仁的准备。

    这些年也是历经各种困难险阻,从未退缩。

    今日,她想退缩,确实是因形势变了,当初的愿望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因为按大顺军眼下的境况,根本不是朝廷大军的对手,顽抗下去,最终也是失败,多添无数条性命罢了。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如今的朝廷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黑暗的朝廷了。

    虽然地方还有不少贪官污吏,土绅豪强,但是朝廷已经在加紧整治。

    崇祯也废除了三饷,还取消了新增人丁的丁口税,大大的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可这样一来,朝廷能收的税也相应减少,连年征战,天灾人祸,朝廷也很困难。

    可即便如此,朝廷还是尽可能的给百姓分发土地和种子,甚至是预支部分粮食,让饥民能够渡过难关。

    朝廷,已经逐渐变成了以天下黎民百姓为己任的朝廷。

    这不正是当初自己和相公想要看到的吗?如今已经在慢慢实现,那为何还要继续与朝廷对抗,是要打破和阻止这一切吗?

    退一万步,就算大顺军能够推翻大明的统治,换了新朝,难道就一定比现在的朝廷更好吗?闯王就一定比崇祯帝更适合当皇帝吗?

    其实说白了,是这夫妻两人并没有太大的野心,没有想着建立新朝之后加官进爵,显赫一方,更多的还是想要还这世道以太平。

    正因如此,他们与崇祯和大明没有根本性的矛盾,不是死对头。

    而且李岩还是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李精白更是做到了巡抚、兵部尚书,和朝廷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如今大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崇祯也在努力治理国家,双方的诉求反而转为相同了,那拼死争斗的意义何在?

    李岩最后倒满一杯酒,仰头一饮而尽,重重的放下酒杯,郑重的点了下头。

    看来,沈浪和崇祯的联合,通过政策和实力,从身心上将这夫妻二人都给征服了。

第三百零一章 闯军诸将的抉择(非常感谢“藏键阁”五千币的打赏!)

    天字六号城被攻占,李自成伏诛这样的重磅消息,各城的闯军反应是不一样的。

    那些一直未被攻击,并且距离战斗地点较远的土城,是不太相信的,也不愿去相信。

    但是见识过明军夜袭厉害的闯军,虽然不敢相信,但大多还是当真了,一时间人心惶惶。

    比如贺珍这样的主将,他本以为今晚自己要遭殃,城池很可能无法保住,想着怎么保存更多的实力并全身而退。

    却没想到,左等右等,明军根本就没有出现,直到听到天字六号城被攻破,闯王身死的消息。

    贺珍几乎本能的就相信了,城中的很多守军也相信了。

    另外,像李岩、宋献策这样的聪明人,他们虽然没有亲眼见识过明军夜战的厉害,但却知道明军突然选择进攻主城,是一个极妙的战术。

    现在明军主动喊出来,表明已经攻占了主城,那肯定是实话。

    因为明军就算想要扰乱军心,也不会傻到用这种假消息,太容易被拆穿了。

    再过两个时辰不到就要天亮了,天一亮,这个消息肯定隐瞒不住。

    若为假,不但明军的战术被暴露了出来,还会成为笑柄,从而助涨大顺军的士气,削弱明军自己的士气。

    以后明军再想用各种消息来扰乱军心,恐怕也不会再有任何作用了,孙传庭和周遇吉不可能犯这种愚蠢的错误。

    所以,主城被攻破的消息必然为真。

    至于闯王是否已经身死,不敢完全肯定,但可能性非常大。

    李岩心灰意冷,在红娘子的劝说下,已经决定接受朝廷的招安。

    而身为江湖术士,精通奇门遁甲的宋献策,还为此卜了一卦,果然乃大凶之兆。

    他又不惜耗费心力,为大明的国运又卜了一卦。

    “为何会这样?”宋献策简直难以置信。

    因为他投靠李自成时,就用奇门遁甲之术为大明国运算了一卦,卦相显示大明国运将亡。

    可如今,卦相完全变了。

    “笼罩大明国运的阴霾正在渐渐散去,拨云见日,大明中兴之兆正在显现。”

    “是谁在搅动乾坤,是谁?”宋献策喃喃自语,一脸的不敢置信。

    突然,他猛的瞪大双眼,张嘴“啊……噗……”

    大吐一口鲜血,整个人一下子萎靡了不少。

    不过,也有坚决不信的,比如刘宗敏、高一功几人。

    他们要么是跟随李自成身边比较久,要么是李自成自家人,对李自成极为信任,不认为他就这般轻易的死了。

    在这种煎熬中,两个时辰的时间一晃而过,天渐渐的亮了。

    所有未被明军攻占的土城,几乎都做了同样的决定,那就是第一时间派出亲信去查探明军所说的天字六号城,也就是主城的情况,看是不是真的被明军攻占了。

    明军也未闲着,一方面继续搜寻李自成的踪迹,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另一方面,开始迅速的调动全军,直逼剩下未被攻占的土城。

    由于昨晚攻下了天字六号城和地字五号城,加上前天攻占的五城,闯军只剩下十五座土城了。

    在这每座土城前,明军都至少调集了两万兵力,一副要堵住所有闯军退路,防止他们突围的架势。

    闯军人心惶惶,但没有确定主城被明军攻下,很多人也不敢立即做出决定。

    明军是有机会和能力阻止那些闯军哨骑探查的,但他们没有阻止,任由这些人出现在天字六号城附近。

    当这些哨骑看到天字六号城城外散乱着大量闯军的尸体,城头上插上了明军的旗帜之后,便没有再进一步查探下去的必要了,主城肯定是被明军攻占了。

    除了刘宗敏、高一功几人刻意的封锁消息之外,其他各城皆知主城真的被明军攻占了,顿时军心大震。

    一些已经有投降之意的主将,便不再耽搁,立即降下将旗,挂上白幡,打开城门向城外的明军投降了。

    第一个就是贺珍,因为他知道,自己现在最危险,军心早已动荡不安,而且处在明军三面夹击之下,只要明军一动手,自己基本上没有任何胜算。

    既然如此,连主城都没了,再顽抗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

    接着,一个个对闯军失去信心的主将纷纷率领全城投降了,其中就包括李岩和红娘子。

    李岩与宋献策不同,他除了谋士的身份之外,同样是领兵的好手,是闯军中的重要将领。

    而红娘子也是难得的女将,这些年也是南征北战,立下过不少战功。

    正因如此,夫妻俩率领麾下特意来支援地字十号城,李岩本人还直接代替了原来主将的位置,所以夫妻二人有地字十号城的最终决策权。

    当然,城中也有少数人不愿投降,李岩也没有为难,放他们出城离开,但最终能不能逃过一劫就看他们自己的运气了。

    同样身为谋士的宋献策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昨晚在算了那一卦元气大伤之后,心中同样有了接受朝廷招安之心。

    可天字三号城的主将是刘宗敏,坚持不相信闯王已经战死,也坚决不愿意向明军投降。

    宋献策虽然威望很高,但却没什么实权,所以也无可奈何,只能被裹胁着继续坚守这座土城。

    愿意投降的,基本在上午就做出了决定,一共十一座土城最终选择了开门出降。

    其中天字八号城的主将还押着李过一起出降了,因为李过昨晚侥幸从天字六号城中杀出,然后仅率二十余人进入了天字八号城避难。

    在得知天字八号城的主将有意投降时,李过甚至准备强行夺取兵权,但最终失败。

    因为城中大多将领并没有因为他是闯王的侄子而选择与他一起顽抗到底,闯王都殒命了,一切都过去了。

    还剩四座土城的主将没有理睬明军的劝降,哪怕看到临近的土城投降,哪怕是明军派出了被活捉的狗头军师牛金星劝说都无迹于事。

    牛金星在闯军中的地位比之李岩和宋献策都高,经常伴随李自成左右,昨天李岩和宋献策都离开了李自成,反而是这厮跟在闯王身边。

    有这厮亲口证实闯王已经战死,怀疑的人便更少了,所以投降的人才那么多。

    但是,闯军几十万人,总是少不了一些死忠分子,他们即便相信李自成真的死了,也不愿意投降,反而将杀死李自成的明军当成死敌。

    这不愿投降的四城主将分别是权将军刘宗敏;李过的义子、有小闯王之称的李来亨;妻弟高一功;以及李自成的三弟李自敬。

    不过,他们并没有坐以待毙,几乎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突围。

    因为他们清楚,再一味的留下来坚守,可能都撑不过今晚了。

    如果想要搏得一线生机,唯有突围一途。

    面对四城的突围行动,明军自然有所防范,周遇吉早就将勇卫营主力全部派了出去,一分为四前去协助。

    因为他和孙传庭都相信,李自成可能真的没死,就隐藏在这四城中的一城。

    李自成肯定知道,一旦显露自己的身份,很可能会引起明军的全力围攻,再想幸运的逃脱就难了。

    正因如此,所以他宁愿看着麾下一个个投降,也选择了隐忍不发。

    而且,明军一下收降这么多人,肯定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兵力看管,这个时候突围正合适。

第三百零二章 一群栽在历史书上的人

    坚持不降的四座土城的闯军,互相之间距离较远,根本无法互相支援,所以只能各自为战。

    在天字三号城的刘宗敏选择了从北门方向突围。

    因为临近的三座土城,要么被明军攻占,要么投降了明军,可供他选择突围的方向几乎没有。

    不管出哪个城门都无法瞒过明军,无法做到突围的突然性,只能硬上。

    从北面突围的距离相对短一些,所以他自然就选择了北面。

    他麾下有两万余人,和城外的明军兵力差不多,没有多余的废话,也没有什么高明的策略,直接冲上去硬闯即可。

    冲过明军的阻击或可逃出生天,否则就鸟蛋朝天。

    刘宗敏不愧为李自成麾下猛将,以身作则,亲率精锐冲杀在前,一度给予明军的防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但是,这段时间明军十战九胜,昨晚甚至攻下闯军主城,正是士气如虹,生生的将刘宗敏的进攻势头给按了下去。

    刘宗敏又疯狂的组织了一次次进攻,但都没能冲破明军的阻击,士气渐渐滑落,战斗越来越艰难。

    已经支援过来,并在侧后伺机而动的勇卫营迅速抓住机会冲上去。

    虽然他们只有两千人左右,但是他们冲向刘宗敏部侧翼时,给闯军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当勇卫营密集的子弹在闯军密集的人群中肆虐时,闯军的士气迅速的瓦解,大量士兵四散奔逃,混乱一片。

    正面阻击的明军迅速的抓住机会,发起猛烈的反击,闯军兵败如山倒,刘宗敏无力回天。

    最终,刘宗敏麾下主力被歼灭,其本人和宋献策被明军当场活捉。

    在刘宗敏败亡之前,李自敬部更是全军覆没,其本人也战死当场。

    另外,高一功和李来亨两人也先后战死,皆是被勇卫营狙击手给击毙的。

    不过,两人麾下倒是都有少部分人拼死冲出了包围,但是并没有真正的逃出生天,因为明军和勇卫营都在后面疯狂追杀。

    一直到天黑之后,大战已经全部停止了,只有派出去的明军分遣队在继续追杀逃出去的小股闯军。

    但是,明军依然没有发现李自成的下落。

    不知是已经战死,遗骸混在了那成千上万还未来得及清理的尸体中,还是有可能在那小部分逃出去的人当中。

    随后,明军从一个被俘的闯军参将口中得知,李自成确实隐藏在高一功的军中,只是出城之后再没有见到。

    高一功的麾下有几百人突围了出去,李自成若还没死,那很有可能就在其中。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周遇吉立即让锦衣卫加紧搜寻,哪怕是晚上也不能停歇。

    因为他知道锦衣卫有夜光镜,漆黑一片都能看到人,晚上搜查再合适不过了。

    可是让周遇吉无奈的是,搜寻一夜,还是一无所获,李自成就好像是人间蒸发了一般。

    消息传到应天府后,沈浪倒没有多么心急,因为他知道李自成已经败了,而且很难再像以前那样翻身了。

    之前他败得身边只剩下十七人,都可以一呼百应,迅速聚集起几万大军,可现在很难了。

    而且,他麾下的大将死的死,降的降,他哪怕能召集一些流民,也是一群乌合之众,难以再有作为。

    如今,朝廷随时都可以集结大量兵力,只要他敢冒头,就会迅速派出大军围剿,不会给他任何的成长空间和时间。

    所以,沈浪觉得李自成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

    可崇祯想法有些不一样,虽然他也不认为李自成能再威胁到大明,但是他对此人的痛恨是丝毫不弱于对建虏的。

    这些年,因为李自成,给大明带来了多么沉重的灾难啊。

    此贼还捣毁了大明的龙兴之地,中都凤阳的皇陵,光这一点就是死仇。

    正史中,大明就是被此贼灭亡的,最终还没能保住汉家江山,让他崇祯为此也背上了不少骂名。

    如此种种,此贼是大明,是他崇祯的不共戴天之敌,岂容他逍遥法外。

    所以崇祯立即下令孙传庭和周遇吉清查李自成的下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若是还找不到,他就会下令各省全力通缉此贼,挖地三尺也要将他找出来。

    由于李自成这个大敌没有抓到,严重的影响到了崇祯的心情,恰好这时,监国朝廷的那帮反贼已经押解进京了。

    算他们倒霉,崇祯没再有任何的心慈手软,马士英、阮大铖、徐弘基、钱谦益等首恶都被他处以凌迟、剥皮实草等酷刑。

    以水太凉、头皮痒享誉后世的钱谦益,崇祯亲赐他剥皮实草的酷刑,以崇祯的话说,直接剥了,应该就不会痒了。

    被押到刑场上时,钱谦益整个人都如同一瘫烂泥,他想不通陛下为何会给自己施以这般酷刑。

    毕竟他钱谦益在崇祯一朝,早就退出了官场,哪怕是在监国朝廷中混了个礼部尚书的职位,但也没什么实权,身份地位远不如赵之龙等人。

    可赵之龙也只是被处以斩刑,为何到他钱谦益头上就是这般残酷的刑罚,是不是将自己的刑罚和赵之龙的弄错了。

    当然没错,因为历史书也是崇祯判决的重要依据之一,谁叫你钱谦益的名声太响亮?

    又一个凄惨的死在历史书上的人,就如同之前的朱纯臣等人一样。

    当然,其他人也落到什么好,那些勋贵、大臣基本被赶尽杀绝,只有那些职位低些,而且没有造成什么危害的暂时逃过一劫。

    最后,就是朱由崧这个傀儡,崇祯也知道他只是个傀儡,甚至基本上没管什么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徐弘基、马士英等人做的。

    但是,崇祯并没有因此放过他,他最是痛恨藩王参与兵事。

    崇祯九年建虏入寇,唐王朱聿键勤王心切,没经朝廷同意,便私自招兵买马率领千余军士北上抗虏,结果被崇祯重处。

    不但被废为庶民,到现在还被关在凤阳的皇室监狱中。

    朱聿键还是好意,可你朱由崧都直接造反了,崇祯怎能容忍。

    而且,朱由崧还是历史书上的南明弘光帝,一样的废物,死不足惜。

    所以,崇祯毫不犹豫的让人给朱由崧准备了一杯毒酒和一条白绫,自己选。

    贪杯的朱由崧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毒酒,太亏了,享乐的时间太短了,早知道徐弘基、马士英那些废物如此无能,就不当这监国了。

    那样的话,起码还可以像朱常淓一样苟活于世。

    其实他不知,朱常淓的下场也不会太好的,因为崇祯对朱常淓也没有任何好感,源于历史书上对此人的记载也很不好,不战而降,丢尽朱家颜面。

    所以,崇祯趁这个机会直接剥夺了他潞王的封号,并幽禁了起来。

    千里之外的盛京,由于晋商被清理,大明边境封锁更严,没人再敢轻易给满清提供情报等原因,导致满清获取情报的难度增大了不少,时效也延长了很多。

    因此,盛京到此时才刚收到监国朝廷灭亡的消息,多尔衮等人犹自不敢相信。

    这就没了,距离监国朝廷建立好像没过去多长时间吧。

    当初听闻明国南方建立了监国朝廷,与崇祯分庭抗礼,不但居于富饶的南方,而且拥兵几十万,让满朝文武欣喜不已。

    料想明国内部又要出现更大的动荡了,这样大清又有机会了。

    可没想到,仅仅一个月左右,就灭亡了,好像儿戏一般。

    果然,明国的那些勋贵大臣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酒囊饭袋。

    真正要搞乱明国,还得靠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流寇。

    希望他们多卖力,给大清多争取一些喘息的机会吧。

第三百零三章 多尔衮的手段

    这段时间,大清内部也并非一帆风顺,阿济格大军几近全军覆没带来的冲击,才刚刚被多尔衮给强压了下来,没有造成大清内部的分裂。

    当然,这得益于多尔衮的精明和狠辣。

    首先,他直接将兄长阿济格的一切官职和爵位全部夺去,并幽禁,给人一种大公无私的形象。

    接着,他也没有放过已经被大明凌迟处死的阿巴泰,革除他的一切官职,包括其正蓝旗小旗主的职位。

    可是,阿巴泰并非征明大军的主将,而且算是战败被俘,也没有投降大明,完全可以按战死算。

    就算他在作战中有些指挥上的失误,但也不应被这般严惩。

    可是多尔衮给出的理由也让人无话可说,阿巴泰身为大清堂堂郡王,先汗的子嗣,居然为了一时嘴馋而去偷猪,最终被明国所擒。

    不但坑害了重要盟友晋商八家,给大清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严重的损害了大清的形象,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所以,他又顺手将阿巴泰麾下六个牛录给剥夺了,划归进了正白旗中,以填补自己的损失。

    以防这些人有什么不满,甚至还直接将这六个牛录与正白旗的十个牛录重新混编,让他们没办法反抗。

    真是为了一己之私,已经不顾什么脸面了。

    因为他清楚,只有自己麾下掌握足够的实力,才能保障自己的权力和最终话语权。

    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很多贵族大臣也是无奈叹息,阿巴泰偷个猪偷出这么多事,连死了都不得安生。

    要是他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悔恨得变成怨鬼,无法再去投胎。

    不过,为了不显得自己私心太重,多尔衮又对战死的图赖、英俄尔岱等人进行了大力表彰,除追加谥号外,还晋封爵位并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世袭。

    这些世袭的子孙后代,自然会感恩多尔衮,从而投入到多尔衮的麾下。

    而被认为已经投降明国的务达海,则直接被抄家灭族。

    相比于这些人,最倒霉的恐怕是豪格了。

    由于这次征明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多尔衮想培植自己的力量,所以让兄长阿济格担任了此次征明大军的主将。

    而为了削弱豪格的实力和影响力,豪格一系的重要人物被抽调得很少。

    正因如此,豪格一系反而因祸得福,损失相对较小。

    可即便如此,多尔衮却没有放过他,上次豪格因为此次失败而向多尔衮的权威发起挑战,由于自己内部出了叛徒而功亏一篑。

    鳌拜和索尼等亲信被贬谪,扬善、俄莫克图等人更是直接被处死。

    这还不止,阴狠的多尔衮甚至直接拿豪格当成诱饵,想要算计勇卫营追兵。

    结果,由于豪格不知内情,没能按多尔衮的计划进行配合,导致行动彻底落空。

    依多尔衮的秉性,是准备直接将豪格给整死的。

    但是相比于阿济格的罪责,豪格的轻多了,连阿济格都只是处以幽禁,若将豪格给下狱论死,恐怕满朝文武都不服。

    所以多尔衮最终只剥削了豪格的爵位,夺去了他正蓝旗旗主的职位。

    明白人都知道,多尔衮的下一步计划恐怕是要侵吞整个正蓝旗,正蓝旗已经成了多尔衮的囊中之物了。

    但知道也没有办法,豪格已经基本上废了,顺治还年幼,哪怕济尔哈朗和代善联合起来,也无法真正压制多尔衮了。

    何况这两人也没有魄力联合起来与多尔衮对抗,其他人对多尔衮更是没有任何威胁。

    随后,多尔衮又重赏并大力任用一些汉军将领,比如孔有德。

    阿济格能够逃回来,得益于孔有德,耿仲明等汉军,所以这些汉军对大清是有功劳的。

    只是耿仲明时运不济,逃出明国之后便下落不明了,有人说他已经战死了。

    所以多尔衮就按战死进行追封赏赐。

    他通过重用和赏赐这些人,以示赏罚分明,不分满汉蒙。

    当然,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次失败,满洲兵的损失太大了,补充起来也很困难。

    重用汉军很有必要,也能够将更多的汉军拉拢到他多尔衮的阵营中,当初皇太极也是这么做的。

    而且,辽东的汉人占据大多数,以防这些人看到明国取得大胜而生出异心,所以也必须对这些人进行安抚和拉拢。

    所以,一场大败,不但没有削弱多尔衮在满清中的地位,反而因为他的一番运作,权势越加稳固。

    在此形势下,顺治不得不晋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

    如今,多尔衮权势滔天,明国当初的预言已经全部成真。

    当然这一切,只是多尔衮个人的实力和权利得到提升,整个大清的国力还是被削弱了。

    毕竟这场惨败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也并非一下子就能够恢复的。

    大清与明国之间的关系,已经水火不容,此消彼涨,对大清极为不利。

    作为大清实质上的掌权者,多尔衮在整合权力之后,自然需要为大清的未来着想。

    一方面尽快恢复大清的实力,另一方面,自然要想办法削弱明国。

    不管做到哪一点,都相当于是在提升自己,削弱对手。

    恢复实力无外乎将抽调兵丁的年龄限制再放宽,这样就可以抽出更多的兵丁扩充军队了。

    另外就是重用汉人,通过分地、抬旗等手段将更多的辽东汉人吸收进入汉八旗中。

    将汉人的利益捆绑在大清之手,让他们不敢轻易背叛。

    至于削弱明国,最有效的方式自然还是南略。

    不过这个策略现在已经行不通了,多尔衮也不敢轻易尝试,如果再次遭受上次的失败,那大清真的承受不住了。

    大清没办法亲自出手,那只能靠明国内部的内乱了,比如李自成、张献忠那些破坏力极强的流寇。

    大清以前南略也有策应这些流寇发展壮大,从而继续消耗明国国力的目的。

    如今,大清没办法直接策应,得想另外的办法看能不能帮上那些流寇。

    可是,还没等多尔衮想出有效的办法,就从明国传来消息,李自成那支最强的流寇,已经被明军歼灭了。

    此刻,消灭李自成的明军又开始向四川行进,准备将张献忠这支流寇也彻底剿灭。

    哪怕在大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多尔衮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彻底的震惊了。

    毕竟李自成那帮流寇,不是监国朝廷那些废物,他们与明国朝廷争斗多年,前前后后斩了多少督师、巡抚、王爷啊。

    杀的明军明将更是不计其数,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多尔衮很头痛,他想知道李自成大军是怎么没的,从而吸取一些教训,免得以后遇到明军会中了相同的招数。

    可现在获取情报比以前难多了,时效性也差。

    四川的张献忠实力要比李自成弱不少,李自成失败,对张献忠肯定会造成不小的冲击,不知道张献忠能支撑多久。

    若是连张献忠也没被剿灭了,那明国内部就再也没有能够撼动明国朝廷统治的势力了,明国内部就会更加稳定。

    不用想,到时候明国肯定会抽出手来对付大清。

    未雨绸缪,多尔衮不得不开始调动大清的各种资源,加强防御,以防明军进攻辽东时措手不及。

    李自成的失败,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张献忠加强了戒备,连满清也老老实实的做着各种防御准备。

第三百零四章 发行纸币、兴办工厂

    覆灭监国朝廷,并留在应天府的沈浪,并没有空闲下来,反而更忙。

    这段时间,他除了关注剿灭李自成的作战,还做了很多事情。

    主要方向是工商业和金融业,算是将大明规划好的发展方向进行逐步的实施。

    而这些发展规划,若想效果达到更好,影响力更广,自然是从两京开始。

    这段时间以来,两京同时发生了几件大事。

    银、行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顺天府和应天府先后成立了大明商业银、行和大明农业银、行。

    招牌由崇祯亲笔提写,显示了两大行的国有身份,从名字上可以看出分别是针对商业和农业两个方向。

    这也从侧面反应,朝廷似乎已经开始在逐渐放开对商业的限制。

    两大行皆有保管、收付、结算、汇款、放贷等业务。

    相较于其他钱庄,两大行有几个显著的不同。

    首先,两大行的主体是属于大明朝廷的,是国有的。而各地的钱庄,都是私人商号。

    其次,存入两大行的银子不但不用出保管费用,还能拿到利息。

    所谓利息,就是把银子存在银、行保管,银、行不但不收钱,反而给存钱的人钱,这是从未有之。

    而且,根据存银的方式不同,所得的利息也有不同。

    存定期的利息最高,固定定期的时间越长,拿到的利息就越多。

    虽然这听起来很吸引人,但是从未尝试过的人们还是很犹豫,生怕有什么陷阱。

    不过,在崇祯通过《明报》的呼吁和担保下,渐渐的有人开始尝试。

    另外,两大行还有一个与钱庄很大不同的地方是,两大行同时发行了纸币,称为银元。

    银元有一分、两分、五分,一角、两角、五角,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共十二种面额。

    发行是两大行,印刷自然是在现代社会,材料上,沈浪直接用的杜邦纸。

    因为它兼具很多优点:防水、质轻、强韧,耐撕扯、耐穿刺等等,而且方便印刷。

    这就非常适合在大明这样的古代社会使用。

    沈浪基本没用什么现代化的防伪手段,没有必要,材料和印刷技术就是最好的防伪技术。

    有了这些特点的杜邦纸,还怕别人去造假吗?先去找到有同等性质的材料再说。

    即便找到了,也还要有现代化的印刷技术让其成为真正的银元。

    两相结合下,银元出现假币的概率直接为零。

    当然,沈浪自己不算,他造出来的币也不可能是假币。

    两大行规定,一银元等于一两银子,任何商业买卖不得拒收银元,并且将这条加入进了大明律法中。

    如果对银元不放心,可以用银元从两大行换取银子。

    所以,人们虽然对银元还抱有怀疑态度,但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动荡。

    为了加快银元的流通,崇祯首先下令所有官员、士兵等吃皇粮的人,他们的俸禄全部用银元进行发放。

    只要有流通,人们渐渐的发现银元使用的方便和安全,自然就会养成使用银元的习惯。

    建立了两大行的同时,两京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大型工厂。

    京师在崇祯的亲自主导下,先后建立了京师第一炼钢厂、京师第一机械厂、京师第一纺织厂、京师第一水泥厂。

    南都应天府在沈浪的主导下,先后建立了江宁第一造船厂、江宁第一机械厂、江宁第一纺织厂、江宁第一水泥厂。

    炼钢厂能够建立的基础是大明的炼钢技术在宋应星的努力下,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的建造出了侧吹转炉。

    通过空气侧吹酸性转炉炼钢法生产出了优质的钢材,品质远远超过了之前最好的苏钢。

    掌握技术是第一步,量产才是关键,通过建造炼钢厂,不断的改进技术和生产标准,加大产量,直到可以大规模量产。

    机械厂,主要生产纺织机、织布机和缝纫机。

    这些原理并不太难的机械对方以智来说果然不是什么大难题,几个月时间他便全部捣鼓了出来。

    机械厂除了生产这三种机械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便是生产蒸汽机。

    因为蒸汽机的原理已经被王徵弄清楚了,并亲手造出了原型机,也进入了投产改进的过程。

    等工艺和技术更加成熟一些,蒸汽机肯定要单独再设厂生产,因为需求量会非常大,但这就是后话了。

    整出了蒸汽机之后,老爷子很兴奋,他第一时间便是想要把这玩意儿用在船上,因为他早在之前就发明了火船自去,动力原理与蒸汽机很相像。

    得知消息后,沈浪稍微想了一下,便没有阻止,因为老爷子在这方面已经有比较充足的经验,发明蒸汽机船应该会快很多。

    而蒸汽机车要复杂一些,还需要考虑铁路以及钢铁产量等问题,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的沉淀。

    沈浪自己也早就想要强化大明的海军力量,蒸汽机船的发明肯定对于海军的发展有不小的帮助,所以蒸汽机船的出现比之蒸汽机车要更加急切。

    正因如此,沈浪才在应天府建立了江宁第一造船厂,就是为了准备建造大型战船和商船作准备的,蒸汽动力将会用在这些新型船只上面。

    于是,沈浪干脆让崇祯将王徵和他的团队派到应天府来,江宁第一造船厂全力支持他们的研发改进工作,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大明恢复已经落后很多的海上力量。

    崇祯对于沈浪的意见自然没有任何异议,连忙下旨让王徵和他的团队动身,并派遣勇卫营和锦衣卫全力保障他们的安全。

    这些人可都是大明的宝贝疙瘩,用钱都买不到的。

    至于水泥厂,自然是生产水泥,水泥的技术并没有多复杂,在现代理论知识的支撑下,自然也没有难到方以智。

    他成功的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煅烧成熟料,磨细后制成了水泥。

    他还将炼制的立窖改造成了回转炉,让煅烧过程更方便、快捷。

    而这些工厂,除了纺织厂,其他工厂甚至都不需要招工,因为大量的建虏俘虏就是最好的劳力。

    他们戴着手铐、脚镣,被军事化管理,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超过半年的俘虏生涯,也早已经磨去了他们的锐气,只想苟活着。

    这天,几座新的高炉投入使用,炼钢厂需要扩大产能,便又申请了一批俘虏,总共两百人。

    塔吉神情木然的拖着手铐、脚镣随着队伍走进这偌大的工厂中,他没想到一个作坊能做这么大,需要这么多人,外面和里面都有不少士兵在巡逻。

    但是,俘虏的身份让他对这些都漠不关心,便没再去想。

    随即,他们被分批带到炼钢车间,一进入车间,塔吉便感觉一股热浪扑面袭来。

    他看到一个个像自己一样拖着手铐和脚镣的身影,他们赤裸着上身,汗流浃背的忙碌着。

    还有一些拿着鞭子的监工在监督着他们干活,稍有懈怠就要受皮肉之苦。

    将这些俘虏押送进来之后,为首的明军旗总大喊一声:“胡广生。”

    听到这个喊声,正在认真盯着俘虏干活的一个监工飞快的跑来,神情恭敬的道:“刘大人辛苦了辛苦了。”

    刘旗总抹了一把头上的汗,随口丢下一句道:“这些人就交给你了,你自行安排。”

    “是是,小人马上安排他们去干活。”胡广生谄媚的道。

    刘旗总点了点头,懒得再多说什么,直接带着自己的麾下迅速离开,他可不想在这里多呆,太热了。

    待刘旗总等人离开之后,胡广生的神情一转,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目光扫视向这近三十个俘虏。

    突然,他的目光一凝,看到一双眼睛不可思议的盯着自己,他先是一愣,随即也露出震惊之色。

第三百零五章 风水轮流转,谁是主来谁是仆

    “狗……胡广生……”塔吉差点儿脱口而出的喊出之前对胡广生的称呼,但生生的将奴才二字又咽了回去。

    因为他已经反应过来,这里不是大清,两人的主仆关系也早已经改变。

    他自己不过是俘虏,明军的阶下囚。

    而曾经的奴才胡广生,似乎摇身一变,成了管理他们这些俘虏的管事,主从关系瞬间调换了。

    在这里见到曾经的主子塔吉,胡广生是完全没有想到的,他还以为塔吉早就战死了。

    没想到这建虏的命还真是硬,和他胡广生的命有得一拼,这样都没死。

    胡广生能够活下来,得益于几个包衣给他作证,证明他没有欺压、虐待其他包衣,甚至还给予了一些帮助。

    这其实是在大战后期,经历几番生死的胡广生看透了很多事情。

    心底里的良心发现,也觉得自己随时都有可能死去,所以才对一些包衣抱了一点同情之心。

    没想到,正是这点恻隐之心,反而救了他一命。

    因为那些被包衣控诉,成为建虏爪牙,疯狂欺压包衣,讨好建虏的汉人,都被处死了。

    接着,因为会说满洲话,胡广生还捞了个监工的活,专门负责监督满洲俘虏上工,日子比在满清那里舒服多了。

    曾经的他,是满洲人的包衣奴才,如今,他手底下管理的都是曾经的满洲主子。

    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主子,如今都要看他胡广生的脸色苟活。

    人生际遇,当真是捉摸不定,风水轮流转啊,谁是主来谁是仆。

    而且,现在还见到了曾经拥有他胡广生身家性命的真正主子,塔吉。

    不过,见到塔吉的胡广生没有丝毫的欣喜,反而怒从心起。

    他直接几步跨过去,从腰间抽出鞭子,劈头盖脸的抽打了过去,其他俘虏连忙避开。

    “狗东西,敢骂老子,骂老子,老子打死你……”胡广生边抽边骂。

    塔吉没处跑,也不敢跑,只得用双臂抱住脑袋,任由鞭子抽在自己身上,忍不住发出一声声惨呼。

    直到打得有些累了,胡广生才停了下来,塔吉连忙低下脑袋,不敢再去看胡广生,但身上的疼痛让他脸上的肌肉都忍不住一阵抽搐。

    胡广生目光扫视着眼前近三十个俘虏,他再也不怕这些曾经让他不敢直视的凶恶建虏了。

    他挥舞着手中的鞭子,用满洲话大声喝道:“我叫胡广生,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的主子,你们是奴才,都归老子管了。”

    “要想不受皮苦之苦,要想吃饱肚子,那就老老实实听话,好好的干活。”

    “你们这些建虏,如今也就这点用处,要是连这点用处都没了,那就只能把你们宰了喂狗。”

    所有俘虏都只是木然的听着,低着脑袋,面无表情。

    突然,胡广生大喝一声:“老子的话,听明白了没有?”

    “听明白了。”只听到稀稀拉拉的几声回答,而且有气无力。

    胡广生顿时大怒,直接冲上前去,挥起鞭子从左到右一个个抽过去,边抽边骂。

    “狗东西,蠢驴,难怪被勇卫营打得那么惨。”

    “一个个都聋了,听明白没有?听明白没有?”

    一个个俘虏被抽得嗷嗷直叫,但只敢抬手抵挡,不敢有丝毫反抗,嘴里不停喊着听明白了。

    胡广生抽了一顿之后,再次大喝一声:“老子的话,听明白了没有?”

    “听明白了。”这次他基本上看到所有人都张口说话了。

    但是,他依旧不满意,又上去劈头盖脸的抽打了一通,骂道:“声这么小,没吃饭吗?”

    打完之后,再问:“听明白了没有?”

    “听明白了。”几十个俘虏惊恐的大喊。

    “声音太小了,老子听不到,听明白了没有?”

    “听明白了。”所有俘虏都扯着嗓子大喊。

    若是放在半年前,哪怕是戴着手铐脚镣,很多人也会忍受不住这种羞辱冲上来弄死这嚣张的狗才。

    可此刻,却没人敢这般做了,因为曾经敢这样做的人,下场都很惨。

    这里是大明,大明人手握刀俎,他们是待宰的鱼肉,没有任何反抗的资本。

    这里的动静都已经惊动了车间外面巡逻的明军,几个明军站在门口,他们虽然听不懂满洲话,但是大概也能猜出来胡广生在干什么。

    为首的百总淡笑道:“胡广生这狗才,咋把勇卫营那套学来了。”

    副百总笑着回道:“勇卫营那套确实好使,只要学到一星半点,管这些建虏就容易多了,胡广生这狗才还是有点脑子的。”

    只要胡广生能够把这些建虏管好,他们也乐得轻松,也不在乎这狗才怎么搞。

    胡广生自然没有接受过勇卫营的训练,但是他有幸去过一次勇卫营的校场,当时勇卫营的新兵正在接受操练,所以就趁机偷学了一点。

    然后,他就用在了自己管理的这些建虏头上,一是可以竖立自己的权威,二是可以让这些建虏认真的听令,不敢有丝毫懈怠。

    简单的将这些俘虏驯服了一下之后,胡广生立即向一个方向大喝一声:“萨克达,你们几个过来。”

    听到胡广生的叫声,六个人连忙跑过来,谄媚的对胡广生一阵行礼。

    听他们的名字就知道不是汉人,而是真正的满洲人。

    只不过,他们头上的金钱鼠尾早就没了,已经长出来的头发也没有再剃,身上穿着汉人的服饰。

    而且,他们也没有戴手铐和脚镣,手中还拿着鞭子。

    因为他们这些时日的表现很不错,所以已经有了一点权利,就像当初抬旗的胡广生一样,地位比包衣强一些。

    如今这些人也是如此,地位比那些戴着手铐、脚镣的俘虏强些,基本上不用亲自干活了,协助胡广生管好各自手下的人就可以。

    胡广生直接对六人道:“你们各挑几个,教他们尽快干活,完不成生产任务,谁都没好果子吃。”

    萨克达几人连忙躬身应令:“是的,大人。是的,大人。”

    说罢,六人像挑选猪仔一般,将一个个俘虏抓到自己身边,丝毫没有顾及同族之情。

    萨克达得到了五人,其中就包括塔吉,他不敢耽搁,向胡广生行了一礼之后,连忙带着这些人来到自己负责的炼钢区。

    这里已经有几十人在卖力的干活,加料、送风、搅拌、精练,十几道工序,分工明确,直到生产出优质的钢。

    越是知道这些钢料的品质,他们越是心惊。

    各种生铁、铁器都是大清稀缺之物,如今,明国已经能够生产出比铁器、苏钢更优质许多的钢料,国力必然会进一步提升。

    这对大清自然会越来越不利,可他们毫无办法,为了能够苟活,还得卖力的帮着明国炼制出更多地钢料。

    检验合格的钢料会迅速转到机械厂、炮厂、兵仗局,生产出蒸汽机、织布机、纺织机、缝纫机、火炮、火枪、刺刀等各种机械和兵器。

    等以后钢产量不断增加,钢材肯定会应用到各行各业中,而且需求会越来越大,比如建筑行业。

    随着水泥的发明和生产,崇祯已经在京师开始试着推广钢筋混凝土结构。

    若是普及开来,以后对钢筋和水泥的需求将会暴增。

第三百零六章 崇祯新政

    各种新兴事物的发明,自然是有利于推动大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这还不够。

    大明很多封建制度,依然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

    通过史料和书籍,经过一年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了解,崇祯已经知道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于封建制度的优越性。

    而想要成为中兴之主的他,在潜移默化中,以及沈浪的影响下,自然也愿意尝试着去接受这种新制度的改变。

    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期,大量的封建腐朽贵族大臣被清洗掉,遭遇的上层阻力将会小很多,再加上最大的流寇被剪除,国内相对稳定。

    即便因为推行改革,影响一些人的利益而造成动荡,中央朝廷也有实力予以平定,保障改革的稳步推进。

    既然如此,沈浪和崇祯商讨之后,觉得可以逐步实施了。

    当然,在这之前要确定政体形式。

    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可是有着几种政体形式,比如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

    不出沈浪意料之外,崇祯最终选择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想要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皇帝直接放弃权力选择其他三种制度,真的很难。

    不过,哪怕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相对于封建制度,也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也表明崇祯愿意主动放弃部分权力。

    而君主立宪制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拥有内阁和议会。

    大明有内阁制度,但是内阁的运作和职权与现代内阁还是有不小区别的,所以崇祯重新对内阁的职责和权力进行了重新赋予,并进行了细分。

    内阁成员有总理大臣、国防大臣、外交大臣、财政大臣、教育大臣、交通大臣、卫生大臣等组成,总计有十五人之多。

    但是,此时大明的内阁成员只有五人,还差十位。

    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甄别,再结合史料的记载,在沈浪的配合下,崇祯将选定的十人纳入内阁,组成了以总理大臣蒋德璟为首的新内阁。

    至于议会,奉行的是两院制,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

    上议院的议员,除了少部分由崇祯任命之外,其余的由两京十三省进行推举,暂定为两京各六人,每省各四人。

    而下议院,则根据各省户籍人口进行名额分配,人口越多的省份,所得的名额也会相应增加,每省至少有三个名额,下议院人额上限定为两百人以内。

    不过,被推举的人最终是否能够进入议会,还需要经过崇祯的最终批准。

    两院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他们分别议事,讨论议案,分别通过,和内阁一起对皇帝负责。

    政体形式选定了,就要推行各种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制度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土地改革、教育改革、军事改革、司法改革、交通改革等。

    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剥夺皇亲国戚的封地,收归国有。

    削弱宗藩待遇,亲王入京,不得出京,由国家供养,但不得参政。

    除继承爵位的可以世袭罔替之外,余者每传一代爵位就降一级。

    改土归流,废除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由中央朝廷直接统辖,与其他各省一样实行地方行政制度。

    废除传统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所有宗室成员归为“皇族”;勋贵诸侯归为“望族”;官绅士大夫归为“士族”,其余工农商等一律归为“平民”,并允许各等级之间进行交往。

    经济改革:鼓励和推进新兴的工业技术,改工部为工商部,管理工商业,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全面解除海禁,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

    不管是皇族还是其他阶层,只要不当官,皆可以参与到工商业和农业中,鼓励私人开办实业。

    土地改革:废除原有的土地政策,允许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

    教育改革:大兴教育,废八股,推崇科学技术;两京及各省创办学校,教学制分为小学、中学、大学,其中小学为免费教育。

    从小学开始推行汉话拼音,并逐步将沈浪从现代社会带过来的一些翻译好的书籍当成教材,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改革:精简军队,改革军队编制,实行征兵制。除独生子和身体有疾病不宜当兵之外,凡年龄十八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服兵役,多子的人家抽一子服役,以长子优先,服役三年。

    所有新兵训练改用勇卫营的训练方式,筹办军校,武科停试弓箭刀剑,改试枪炮、拼刺。

    严禁大家族武装家丁,持有兵器,并对全国的兵器进行管制。

    至于司法改革和交通改革还没有完全确立下来,因为司法改革涉及的方面太多了,包含刑法、民事法、商法等。

    眼下也没有其他国家的法系可作参考,只能通过沈浪带过来的后世应用很广的法系进行归纳和应用,但这需要一个仔细推敲和琢磨的过程。

    交通改革主要包含公路和铁路,但这些都要依赖于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只要相应的条件满足,交通改革实施起来反而是最简单的。

    以上就是这场改革的主要内容,被称为“崇祯新政。”

    为了让改革的政策快速的在整个大明宣扬开来,并推广下去,《明报》详细的刊登了所有的改革内容,并大量刊印,然后向全国进行发行,一直到县一级的行政单位。

    同时,崇祯下旨让各省、各府、各州县的官员一律配合推广,并派出五城兵马司的差役用大喇叭公开宣扬,让不识字,道听途说的人能够详细的了解各项政策。

    一时间,整个大明好像都要沸腾了一般,

    大明不是没有经过改革,有一些年纪大的人还亲历了张居正的改革时期。

    但是“万历新政”与这次的“崇祯新政”比起来,简直是太小巫见大巫了,崇祯新政的大多改革内容,甚至是闻所未闻。

    这次的改革可以说是从内到外,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与大明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涉及面如此之广,自然牵扯到的各方利益也就非常广。

    那些利益受到损害的既得利益者,迅速表达了对崇祯新政的强烈不满,反对声四起,甚至是不惜直接煽动和阻挠。

    “陛下是不是得了癔症,我等宗室在自己封地,一直老实本分,又无兵权,居然要全部收回封地,如此削藩有何意义?”

    “我等封地,可是按祖制封赏的,他崇祯一直说太祖显灵,可他如今是在公然违逆祖宗的法令啊。”

    “还要将我们召回京师,这不是要将我们都放在眼皮子底下关起来吗?”

    各地的宗室成员对新政中对皇族成员的处理方式是非常不满的,感觉崇祯是在毫无根据的强行削藩,剥夺他们的大部分家产,还要将他们软禁在京师。

    这简直是在背叛祖宗之法,不给活路啊,丝毫不念及同宗同源之情。

    若不是手中没有兵权,不然的话,真的要起兵造反了。

    “这简直是胡闹啊,废八股,这是要断了我等读书人的前程啊,我等十年寒窗苦读一文不值啊。”

    “八股绝不可废。”

    “反对废八股。”

    一群书生高声疾呼,呼吁更多的读书人加入他们,极力阻止这项政策的推行。

    “若这地税法实行,我刘家每年得多交多少两银子啊,老夫是万万不敢苟同的。”

    “陛下不是抄了那么多银子吗?流寇李自成被剿灭,听说也缴了很多金银财宝,可朝廷为何还要从我等手中抢夺银子呢?这是要把我们也逼反吗?”

    地主乡绅对新的土地政策深恶痛绝,感觉大把的银子要往外流,这简直是在割他们心头上的肉啊。

    “孩子他爹,地税真的要变了吗?”

    “真的,真的,县城都传开了,孩子他娘,以后咱们就可以少交三成的税,四娃不用送人了,咱们可以养活,可以养活了。”

    “太好了,太好了……”

    平民对土地改革还是非常欢迎的,因为这项改革只是让拥有土地更多的人多承担了一些责任,对地少的农民是利好的。

    “这征兵制简直是不可理喻,竟然连本公子都要去当那**,我爹可是知府,除非直接给本公子一个总兵当当,否则谁敢抓本公子去当兵?”

    “娘啊,朝廷竟然想让孩儿去当兵,孩儿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咱们家这么大的家业岂不是要便宜了老二?孩儿可是嫡长子。”

    “我儿莫慌,为娘这就去和你爹说道说道。要是让我儿去当兵,为娘不活了。”

    征兵制没有将那些有身份地位的和富家子弟除开,那些符合年龄的少爷公子都在征招的范围内。

    这些人大多醉生梦死、游手好闲,怎会愿意到军中去受苦。

    而且当兵在他们这些人的眼中,就是低等职业,只有没饭吃的泥腿子才会去当兵混口饭吃,怎么轮也轮不到他们,所以极力反对,其父母大多也不赞同。

    海禁的问题,在大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争了这么多年,也只是开了一个福建漳州的月港。

    这一次,崇祯新政直接全部开了,自然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海禁切不可轻开啊,否则祸患将至啊。”

    “海禁开了,海禁开了,好啊,太好了,这样就可以放心的出海了,这日子有盼头了。”

    “海禁一开,这内河漕运怎么办?这一下要砸了多少人的生计,简直是不可理喻,不可理喻啊。”

    每一条政策,都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对自己有利的便赞同,对自己不利的便极力反对。

    一时间,风起云涌。

    更有甚者,甚至准备组织武装反抗。

    西南的一些土司也在蠢蠢欲动。

第三百零七章 势在必行,风起云涌

    在准备改革之初,沈浪不止一次想过在大明推行资本主义改革的难度和阻力,甚至与后世清末的改革进行了对比。

    而且,他还请教了不少专家和学者。

    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若有掌握实权的皇帝支持,明朝改革起来比清朝要容易得多。

    因为清朝是人数较少的满洲人统治,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专制,使得封建主义更加稳固,因此守旧派的势力非常强大。

    这也正是在当时国际环境中已经证明资本主义的强大,改革还是一次次失败的主要原因。

    而大明没有那么排斥外来学说,对西方也是很包容的,甚至将火炮的铸造,运输管理等方面的任务,以及历法的修订都交给汤若望这样的西方人去负责。

    大明的红夷大炮,也是从海底捞取的英国舰载加农炮仿制的,还引进了弗朗机炮等西洋火器。

    明朝人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还善于改良,发明了铜体铁芯这种青出于蓝而甚于蓝的先进火炮。

    而且,大明还有一批像徐光启、王徵这样的重要官员学习西法,甚至能够信仰天主教,这与大明的开放是分不开的。

    另外,大明还有复社、泰山学派等等这种参与政治、议论时政的团体。

    甚至出现了像黄宗羲这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种限制君权的思想。

    这些情况在思想封禁极严的清朝中后期是不可能出现的,若有此等言论和思想,分分钟是要被抄家灭门的。

    相比于清末,如今的崇祯是掌握了实权的皇帝,由他赞同和推动改革,遇到的阻力要相对小很多,以及破除阻力的能力又要强得多。

    而清末的戊戌变法,维新派把希望放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一是难以推动改革,另一方面是遇到困难和危机,很难破除。

    所以在短短百日内,便被强大的守旧派给轻松灭掉了。

    而现在,除非崇祯主动放弃,或者大明被推翻,否则,改革的进程很难直接被阻断。

    还有一方面,清末的戊戌变法时期也不对,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比之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也有不小的变化。

    西方列强和东洋已经向帝国主义转变,加紧了对世界,特别是对中国的掠夺,他们怎么可能允许东方再出现另一个日本?

    何况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一旦通过改革崛起,那将是一个比日本更加强大的存在。

    到时候别说他们在中国的利益将会失去,还会在国际在拥有一个和他们争夺利益的竞争对手,这是他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他们不会允许中国的改革顺利进行下去。

    然而,维新派甚至把一些希望寄托在这些人身上,在改革出现危机时,甚至请求这些人出手帮助,简直是可笑至极。

    现在的大明,如果推进资本主义改革,起码受到的外部压力几乎是没有的,毕竟西方自己还在资本主义道路上摸索。

    清朝相对于大明,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让清朝统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也有很多模版可以对照和参考。

    还可以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先进国家去学习知识和经验,甚至是直接引进西方人才。

    只是最高统治者,目光短浅,只注重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愿意去接受新事物和学习,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而现在的大明,连资本主义的概念都没有,只有崇祯等少数人通过沈浪带来的书籍和史料有所了解。

    综合对比之下,沈浪觉得大明改革的成功率比在清末要大得多,所以在大明一些内患大部平定的情况下,便开始着手实施了。

    可没想到,还是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骚乱。

    潜伏在两京和各省的锦衣卫通过无线电,不时的将各种情况反馈给在应天府的沈浪和在京师的崇祯。

    然后,沈浪和崇祯又针对这些消息再进一步沟通,看如何消除这些阻力。

    两人也进行了明确分工,北方由崇祯负责,南方则由沈浪亲自坐阵。

    改革已经启动,势在必行,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一味的说教肯定是行不通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少不了流血牺牲,沈浪也早就做好了这种准备,这也是他一直留在应天府的主要原因。

    能够配合朝廷全力推行改革的人员,大力褒奖并重用。

    对于一些不执行改革命令,甚至是阻挠的官员,直接革职查办,严重者下狱,甚至是处死。

    那些公然闹事,煽动的人员,一律抓捕和镇压。

    若是组织武装公然反抗的,则以叛国罪论处,全部剿灭。

    一时间,相对稳定的南方也陷入到了各种动荡之中,甚至远超于当初沈浪率军南下平定监国朝廷的行动。

    福建的郑家、江西广东的一些世家大族,甚至是西南的一些土司都在蠢蠢欲动,因为崇祯新政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比如福建的郑家,他们的不少利益就是来自海上,朝廷若是放开海禁,就严重的影响到了郑家的海上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会在沿海其他地方出现李家、王家、宋家等大家族挑战郑家的海上贸易地位。

    另外,崇祯新政的征兵制,也对郑家极为不利,这几乎是要剥夺郑家的私军了。

    西南那些土司原本有着极高的自治权,俨然土皇帝一般的存在,现在朝廷几乎要剥削这一切,他们怎能甘心。

    这些势力之所以还没有公然反叛,是因为这段时间明军取得的战绩太过辉煌了,让他们很是忌惮。

    所以,他们现在大多都在观望,想着崇祯要是能够看到全天下反对新政的人那么多,直接收回成命就好了。

    若非必要的话,他们可不想造大明的反,风险太大了。

    可有些人却认为这次席卷整个大明的动荡,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比如李自成。

    他居然真的没死,不过身边也没多少人了,比上次大败稍好一点,还剩下四十几人跟着他。

    他这些时日也是东躲西藏,准备躲过眼下的危机,再图东山再起。

    可是,由于崇祯连续实施了几条减轻农民负担的政令,让流民大为减少,再想一呼百应太难了。

    而且北方的建虏由于损失惨重,短期内恐怕不敢再入侵大明,没了建虏的牵制,大量明军精锐就可以腾出手来。

    可以想象,只要他李自成敢冒头,还没等聚集起可以对抗明军的力量,大股明军肯定就要围剿过来了。

    天时、地利和人和都不利,复起的机会很渺芒,难度非常大。

    可没想到,崇祯不知道发了什么癔症,居然在这个时候,在整个大明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照这样演变下去,一场暴风雨即将席卷整个大明,他李自成闹了这么多年都没有做到,崇祯一个新政就一下子搞出来了。

    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乱吧,快乱吧,乱了闯王就又能闯出名堂了。

第三百零八章 张献忠的最后抉择(上)

    李自成如在暗中窥伺的毒蛇,时刻等待着东山再起,可张献忠却要步入他的老路了。

    这些时日与明军的交战,让张献忠彻底的见识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明军,很不适应,几乎是十战九输。

    一路被孙传庭和周遇吉率领的明军打得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好不容易攻占的重庆府也丢了。

    不过好在有李自成的前车之鉴,在见识到明军夜战的诸多手段和攻击力之后,他没有死守重庆府,直接主动放弃了。

    随即,他率部逃到了泸州,希望跳出明军正在合拢的包围圈,因为他清楚,一旦被明军彻底合围,自己肯定要步李自成的后尘。

    有了勇卫营的明军太邪门了,那些诸多招数肯定是勇卫营带来的,若想不出如何对付这些手段的招数,这仗真的没法打。

    所以,现在只能逃。

    可是,张献忠一逃,明军便迅速的集中骑兵力量追击,死死的粘住他的大军,并不停的袭击他的辎重队伍,不分昼夜,不让他的大军有丝毫的喘息之机。

    为了不让大军被明军拖住,张献忠不得不一次次的将一些行动缓慢的步军和辎重丢弃,希望增加自己逃窜速度的同时,能够拖慢明军的追击速度。

    可是没有用,明军的骑兵就死盯着他的主力。

    他又使出了浑身解数,同样用出了在路上丢弃大量金银财宝的戏码,但是追击的明军却是看都不看一眼,继续疯狂追击。

    真的是活见鬼了,这些明军变得都快让人不认识了。

    没办法,张献忠立即让四个养子各率一支军队,分几路逃离,然后再约定在叙州府的南溪县汇合,以达到分散明军注意力的目的。

    张献忠自己亲率四万多大军奔逃,但没有多久就被一万多明军骑兵追上,而且其中还有两千左右的勇卫营。

    张献忠不敌,继续奔逃,人数越跑越少,因为明军追得太紧,后队人马要么被歼灭,要么跟不上。

    可他管不了那么多,一旦被明军截住,那更不是对手了,只得继续奔逃。

    终于,在损失了近一半的兵力之后,进入了叙州府,获知了李定国(四个养子此时应该都姓张,是跟着张献忠的姓。)和艾能奇的消息,没想到两部也都在被明军追杀。

    三路人马汇合之后,继续向南溪方向赶去,抵达富顺之后,又接应上了被明军追得狼狈不堪的刘文秀。

    可还没进入南溪地界,就遇到孙可望派来求援的亲信,才得知孙可望部正在被明军围攻,情势非常危机。

    “老子问候你老母……”张献忠大骂不已,合着分散逃离,逃了个驴球子,没有一路逃出过明军的眼皮子底下。

    恁娘的,明军里有孙猴子不成?会分化万千?

    这一分兵,不但没有增加逃脱的机会,反而损失了更多的人马。

    待张献忠率部拼力救出孙可望,并来到南溪县时,麾下已经只剩下不到十万兵力了,财宝和辎重更是损失无数。

    南溪县县令得知张献忠大军抵达之后,吓得直接弃城溜了,守军也落荒而逃,张献忠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县城。

    可是,好不容易逃到南溪,却并不意味着安全,因为大股明军也在后面紧追而至。

    看着疲惫不堪的大军,张献忠很是烦躁。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由于崇祯新政的传扬,整个大明都有些动荡不安。

    因为张献忠这支流寇大军的存在,以及沈浪和崇祯的刻意为之,所以崇祯新政的政策,暂时并没有全面的传到四川来。

    这样也避免了四川的当地势力因不满新政的内容,而与张献忠串通,以防为剿寇带来太大的麻烦。

    而张献忠,现在也没有能力和精力去关注四川之外的信息,逃都来不及。

    站在江边,望着滚滚向东流去的江水,张献忠不由生起一种英雄末路之感。

    因为他在不久前得到消息,府城已经被勇卫营占领了。

    而且勇卫营率领府城百姓正在向西、向北的几条必经之路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准备阻断大西军的去路。

    虽然占据府城的勇卫营兵力不多,顶多只有三千左右。

    但是,八千勇卫营就可以让十万建虏大军在京师城外不得寸进。

    已经疲惫不堪,不足十万的大西军,怎么去突破勇卫营的阵地?

    何况,后方从东、北两个方向,有超过二十万的明军正在包围而来。

    若不想决一死战,唯一的逃生之路就只有这滚滚长江了。

    可是,没有足够的船只,如何渡江?明军会给足够的时间造船吗?显然也不会。

    可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趁明军还未发起全力攻击之前,尽量的多准备一些船只,真无路可走的时候,尽可能的让更多的人渡江吧。

    当然,张献忠还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接受朝廷的招抚,李自成的很多部下便投降了。

    张献忠不是没有想过这条路,而且他也不是没有向朝廷投降过。

    在崇祯十年的时候,农民军在杨嗣昌的围剿下,也陷入到了巨大的危机中,张献忠便接受了朝廷的招抚。

    可是,他在精心的准备了近两年之后,又迅速的背叛了朝廷。

    有了这前车之鉴,他怕朝廷不会再轻信他,就算招抚,肯定也会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所以他对招抚这条路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正在他纠结之时,孙可望却是带着几人来到县衙,这里已经成了张献忠的临时指挥部。

    为首之人,张献忠一眼便认了出来:“牛金星。”

    牛金星虽然心中极为忐忑,但还是努力的保持着面上的平静。

    因为他清楚,就算张献忠不杀他,事情没办好,回去也难逃罪责。

    于是,他努力挤出一丝笑容,强装镇定的向张献忠行了一礼,道:“聚明见过八大王。”

    张献忠皮笑肉不笑的道:“孙传庭麾下无人了吗?怎会派你这厮前来?”

    牛金星知道这是在讽刺自己,但他还是笑道:“应是孙督师知道我认识八大王,所以才派我前来。”

    张献忠没再给这种小角色脸色看,孙传庭既然愿意派人来,那意思也很明显。

    若条件合适,也未偿不可。

    于是,他直接问道:“那孙传庭想要如何?”

    牛金星伸出两指,说道:“只要八大王答应两个条件即可。”

    “说。”

    牛金星微一沉吟,然后才道:“八大王入京为质,麾下大西军接受朝廷改编和调遣。”

    听到这两个苛刻的条件,张献忠一双圆眼猛的一瞪,吓了牛金星一跳,心脏怦怦直跳。

    不知道这杀人如麻的魔王准备要如何抉择。

第三百零九章 张献忠的最后抉择(下)

    “八大王,明军已然今非昔比,大西军哪怕同等兵力,也无法与其匹敌。”

    “何况,明军中还有以一挡十的勇卫营,非常勇悍,百战百胜。”

    “闯王以二十二座连环城对阵,本以为可以坚守半年以上,可谁曾想到,仅仅几天时间便全军崩溃。”

    “八大王军力与闯王相比,还是略有不及。如今大西军损失惨重,与明军差距越加明显,贸然决战,恐难幸免哪。”

    “聚明知晓八大王必以渡江为退路,孙督师也知,可那不过是绝路啊。”

    牛金星作为说客,还是能说出一番大道理的,将张献忠面临的形势、实力对比,以及可能想到的退路全部道了出来。

    就是要告诉张献忠,他打也打不过,退也没处退。

    张献忠双眼再瞪,不太相信的道:“在地上,老子是打不赢明军。若老子现在就渡江,孙传庭能奈我何?”

    牛金星轻叹一声,说道:“既如此,那八大王可与孙督师亲自说道。”

    张献忠没听明白,眼睛一瞪的喝道:“你这厮说的什么胡话?老子怎与孙传庭去说?”

    牛金星没有解释,连忙从怀中摸出一个奇特之物。

    黑色的,四四方方,还有一根小拇指粗细的黑角从一角长出来。

    之前看在这厮只是一个读书人的份上,所以没有搜身,没想到他身上居然还隐藏着这种奇怪的东西。

    在坐的众人都没有见过,明军招数颇多,谁知道这是不是什么阴险狡诈的手段。

    一直没有说话的李定国几乎是本能的一战而起,连忙挡在张献忠身前,他相貌不凡,身材高大,像一面盾牌一样将张献忠身前全部遮住。

    刘文秀几人也跟着戒备起来,作势就要拿下牛金星。

    牛金星大惊,连忙高喊道:“几位将军不必惊慌,这并非什么暗器,牛某也没有那么大的胆子行刺八大王啊。”

    孙可望大喝一声:“把此物放下。”

    牛金星心头一颤,但还是一咬牙在上面的一个按钮一按。

    孙可望可是亲眼看到了,脸色大变,惊呼一声小心,本能的退后几步,而李定国却是丝毫未动。

    正在这时,那个奇异之物居然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哈哈……诸位不必惊慌,本督孙传庭。”

    “孙传庭?”本来还算镇定的张献忠,也忍不住一站而起,孙传庭怎会钻进这个东西里面了。

    孙传庭的声音再次从对讲机中传出:“八大王,久仰了。”

    张献忠大喝一声:“孙传庭,你故弄玄虚,吓不倒老子的。”

    对于张献忠的态度,孙传庭不以为意,笑道:“不过一千里传声筒耳,本督还在明军大营,此物也无任何机关,更无法伤人,八大王不必多虑。”

    张献忠一惊:“千里传声筒?”

    孙可望和李定国几人互相对望一眼,显然都是第一次听过此物,也是第一次见识到此物的神奇和可怕,真的可以千里传音吗?

    但是,想到之前大西军怎么都无法逃脱明军的追踪,甚至是兵分几路,都没有任何一路能够避开。

    肯定是此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明军探子一直暗中跟着各路大西军,然后通过此物将消息迅速传回去,明军就可以立即分兵追击,不会耽搁什么时间。

    难怪如此,肯定是这样,张献忠心头一阵骇然。

    有了此物,孙传庭就仿佛多了一双双可以看得很远的眼睛了。

    李定国几人也一下子看出了此物的莫大作用,难怪大西军怎么都甩不掉追击的明军。

    孙传庭似乎猜到了张献忠等人的心思,适时的道:“想必八大王和几位将军已经猜到此物的妙用吧。”

    “在八大王四处搜寻船只时,本督已经通过此物传讯给府城和江安两地,让他们也全力搜罗并打造船只,务必截住两端的水路。”

    “至于江对岸,本督没有调遣太多兵力,不足两千勇卫营,以及一万军士,想必挡住几万靠岸之敌是不在话下。”

    张献忠一双圆眼瞪得很大,脸色也极其难看。

    虽然不愿相信,但他知道孙传庭说的,恐怕很大可能是真的,因为做到这些,对孙传庭来说,真的不是太大的难事。

    若是如此,那真的是没什么退路了,拼死力战下去,不管是陆路还是水路,能够冲出明军包围的恐怕不会有多少人。

    张献忠脑海中迅速思索,然后回道:“孙传庭,额也不是不能接受朝廷的招抚,但你这厮给的条件太欺负人了。”

    可还未等张献忠谈条件,孙传庭有些不耐烦的直接道:“张献忠,以防你降而复反,本督也只能如此做。”

    “该说的本督都已经明说了,还请你早做决断,本督只等到天黑,过时不候。”

    孙传庭的意思很明显,天一黑之后,明军便会借助夜战优势发起全面进攻了。

    说罢,孙传庭又淡淡的道:“牛金星,你的使命完成了,可以回来了。”

    “是,督师大人。”牛金星连忙应令。

    说罢,直接将对讲机关闭,然后对张献忠行了一礼道:“八大王,我这就告辞了。”

    随即,他缓步退后,看着孙可望目光火热的看着自己,心头巨颤。

    眼看着牛金星要退出去,孙可望不由有些急道:“义父……”

    张献忠知道孙可望是眼红牛金星手中那千里传声筒,于是沉声道:“孙传庭既然敢让牛金星带着此物前来,就不怕额们得到。”

    李定国插话道:“千里传声筒,肯定是要通过此物互相传送,只得其一恐无用处。”

    李定国这般一说,孙可望也明白了,只能放下心中的觊觎之心。

    牛金星走后,县衙正厅顿时陷入沉寂之中,一向能征善战,足智多谋的一行人,面对如此难题,也是颇感棘手,苦无对策。

    稍久之后,张献忠一站而起,似是有了决断,他直接道:“既然打不过,也逃不掉,那就依孙传庭之意,降了吧。”

    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和艾能奇皆是一惊:“义父,不可。”

    “义父,你若入京师,岂非置身于险地,性命旦夕不保啊。”

    “崇祯性情多疑,必杀义父而后快。”

    听着几个养子七嘴八舌的担心,张献忠自顾自的道:“额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真的显灵了,但是崇祯确实变了,这一年来颁布的政令,还是得人心的,愿意跟着额们对抗朝廷的人越来越少。”

    “以如今形势,大明短时间内是不会亡的,额们也没有能力灭亡大明。再斗下去,老兄弟都死光了也是无用。”

    “投降朝廷,崇祯或会杀额和部分人,但不会将所有人都赶尽杀绝。”

    “这么多兄弟跟着额转战这么多年,额不能为了自己活命,让他们在这个时候白白死去。”

    “若崇祯真要杀额,你们千万记住,不要给额报仇,免得白白浪费性命,也会连累其他兄弟。”

    张献忠不是个喜欢絮絮叨叨的人,但此刻却是说了很多,似是在留下最后的交代。

第三百一十章 流寇之患终平定

    张献忠愿意接受这么苛刻的条件,是有些出乎孙传庭意料之外的,因为这对张献忠本人是最不利的。

    不过稍微想一想也能理解,不论张献忠是枭雄还是奸雄,他纵横十多年,成为如今存留规模最大的一支流寇,多少还是有些担当的。

    在眼前的形势下,他顽抗下去,失败是必然的。

    既然如此,以自身的安危去保全更多麾下的性命,何尝不是一份担当。

    张献忠愿意接受这些条件,那是再好不过。

    如今大明由于崇祯新政的推出,并不太平,仿佛一个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比流寇更可怕的内乱。

    能够尽快的解决张献忠这支流寇,减少自身的伤亡,腾出手来以应对接下来的变局将更加重要。

    以防有诈,孙传庭还是很谨慎的,分成几步,一步步解除张献忠麾下近十万人的威胁。

    他先让张献忠只身来到明军大营。

    张献忠还是很配合的,带着几个亲兵就到了孙传庭的军中,孙传庭自然是大为欣喜,但他并未放松警惕。

    接着,他又让张献忠的四个养子分别带着一支军队到指定的地点,然后再一个个的让他们麾下的大军放下兵器。

    先从李定国开始,这是沈浪的意见,因为他知道李定国最为仁义和诚信。

    如果连李定国的麾下都不愿意接受这个命令,那说明张献忠这支流寇的投降很可能有问题。

    不过还好,李定国没怎么犹豫便照做了,让自己麾下所有人都上缴了兵器。

    在李定国这支人马没什么威胁之后,孙传庭立即将放下兵器的近两万大西军分到刘良佐、马化豹、张国柱、左梦庚、卢光祖等人麾下,替换出一万多明军。

    刘良佐,马化豹等人在应天府归沈浪麾下时,便进行过一次类似的改编,所以没什么意见,也不敢有什么意见。

    左梦庚,卢光祖这些人是左良玉一系的,需要通过好好表现来改观朝廷对自己原有的印象。

    所以也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任由农民军替换走了自己麾下的士兵。

    这些被替换下来的明军组成了一支全新的队伍,还另有一千的勇卫营,全部交给李定国指挥,并晋升李定国为总兵。

    调一千勇卫营是沈浪的意思,目的是为了监督这支全由明军组成的军队能够听众李定国的指挥。

    毕竟李定国的军事才能他比谁都清楚,而且此人性格耿直,归顺之后应该也会真心效忠的。

    沈浪可不想因为有人不听军令而让这支军队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当然,这支勇卫营只是临时调派,等李定国竖立了自己的威信,这支勇卫营便可回归原籍了。

    麾下没有一个自己人,李定国有些无奈,他甚至怀疑那一千勇卫营是为了防范自己的。

    可他没有办法,只能接受孙传庭的安排,毕竟没有被清算,还能得到任用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接着是刘文秀,他稍微犹豫了下,也接受了,并且劝诫自己的麾下不要心有不满,更不要闹事,听从孙督师的安排。

    他在军中的威望很高的,深得将士之心,所以他这支大军也没有出现多大的波折。

    刘文秀同样被晋升为总兵,麾下一万多人也全换成了明军,另外还有一千勇卫营。

    他也以为这支勇卫营是监督他的,以防他起什么异心,心里有些不舒服。

    但人在屋檐下,不低不得头,何况那么多信任自己的麾下的生死还掌握在明军手中,更不能因为这点事情显露出什么不满。

    其实不然,以后他便会知道这支勇卫营的作用是为了帮助他的。

    接着是艾能奇,他还担心这是不是陷阱,一旦放下兵器,明军便迅速找个借口将自己这支人马全部剿灭。

    不过,在通过千里传声筒与李定国,刘文秀通上话之后,才慢慢的打消了这个念头,也接受了相同的安排。

    最后是孙可望,这个顺序是沈浪安排的,如此安排果然没错,孙可望此人野心勃勃,真的没那般顺从。

    由于他在四个养子中,是长子的身份,所以在大西军中的地位一直压过李定国他们三人,其手中掌握的军力也是最强,有近四万人。

    之前张献忠在的时候,当着张献忠的面,他不好为一己之私提什么要求,但现在他想要给自己一些保障了。

    他的要求很简单,要封候,并且希望能够得到崇祯的承诺,不再追究自己以前的所有罪责,同时保证改编自己麾下时,不能替换超过三城的明军。

    甚至,他还催促孙传庭尽快给出答复。

    “你们不是有千里传声筒吗?随时都可以向陛下请示,速度很快,也耽搁不了多长时间。”

    前面很顺利,孙可望闹这一出,确实让孙传庭有些没想到,他有些踌躇。

    但周遇吉却是断然拒绝,因为他一直与沈浪和崇祯都保持着联系,崇祯让他按沈浪的命令行事。

    而沈浪给他的命令是,不能答应。

    沈浪的意思很简单,我给你的才是你的,没给你的,你不能强要。

    壮着自己手中握有一些实力要挟,那更不行,这和之前的刘泽清有何区别?对这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打死。

    而且,张献忠四个养子,沈浪对孙可望最是没有好感,对其他三人的印象却都不错。

    因为正史中就是这家伙的一己之私,让原本极为有利的抗清形势毁于一旦。

    不然的话,让清廷与南明划江而治都不是不可能。

    沈浪原本还想着这家伙的本性还没显露出来,找个什么机会和借口将他弄下去,免得以后坏事,没想到他自己蹦出来了。

    果然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私欲太重。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孙可望也就现在有点资本,要是像李定国他们一样接受了改编,那就没任何资格提这种要求了。

    其实,在与李定国他们分开之前,他还撺掇过三人也如此做,甚至还说这样可以更好的保障义父的安全,让朝廷不敢轻易的对义父下手。

    不过,李定国三人没有同意,因为他们觉得这个风险太大了。

    如果能够提出这样的要求,义父早就提了,如今义父已经成为人质,再提这种要求,反而会弄巧成拙,并劝说孙可望尽快打消这种念头。

    显然,孙可望没有听进去,早已经被权利的私欲蒙了心。

    有了上面的首肯,孙传庭和周遇吉自然没什么顾忌,以孙可望背信弃义为由,迅速集结大军逼进,作势要将其剿灭。

    孙可望大惊,非常的愤怒:“老子提的条件过分吗?四万大军难道换不来这些吗?”

    “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这些明将投鞑子的时候才带了多少人,可他们都封王了,老子只要一个侯有何不可?”

    可他不知道,三顺王投清对鞑子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可以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好处。

    可是你孙可望对于大明来说,能值什么?若不是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想尽快解决此事,话都不会跟你说,直接灭了你。

    当然,能够避免大战还是尽量避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也会让李定国几人心里产生芥蒂。

    所以孙传庭将相关情况也告之了张献忠和李定国几人,意思很明显,对于孙可望的要求,朝廷是不可能同意的。

    如果孙可望还是一意孤行的话,那只能不客气了。

    看到孙可望在这个时候闹出这种幺蛾子,连张献忠都很是恼火,这纯粹是拿几万大西军的性命作为赌注,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

    当初老子手握十万大军都没这么干过,你这混账不到四万人都敢开这个口,而且还是在其他三个兄弟都遵从孙传庭安排的情况下。

    于是,张献忠希望能够用明军的千里传声筒与孙可望通话,阻止孙可望这疯狂的举动。

    孙传庭同意了,可是没想到,派去的人直接被扣押了,连千里传声筒也被其夺去。

    眼看着孙传庭要出兵攻打,李定国连忙请求,希望让自己亲自到孙可望军中,劝他收手。

    刘文秀和艾能奇也连忙请求。

    张献忠直接道:“孙可望性情很固执,你们的话,他不会听的,额去还差不多。”

    随即,他直接对孙传庭道:“孙督师,若是信得过额的话,让额前去吧。”

    孙传庭神情微凝,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回道:“本督去请示下陛下。”

    这牵扯太大,万一张献忠一去不返,反而和孙可望联合一起复叛,那他孙传庭担的罪责就大了。

    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但也不得不防,反正用千里传声筒也耽搁不了多长时间。

    得到孙传庭的请示之后,崇祯迅速和沈浪商量了一下,最终答应了张献忠的请求。

    孙可望万万没想到张献忠成为明军的人质之后,这么快就能回来,一时手足无措。

    在张献忠面前,孙可望自然翻不出多大的浪来,他总不能把张献忠给控制起来吧,就算他敢这样做,整支军队也会离心离德、分崩离析。

    张献忠迅速的接管了孙可望的权力,而孙可望再也不敢做其他念想,现在只想要保命。

    他知道张献忠不会杀他,但希望朝廷不要因为这件事而置他于死地。

    张献忠直接绑着他去向孙传庭认错,以四万大军全权接受孙传庭的命令为契机,给他求情。

    崇祯之前就给了孙传庭解决方案,只要不发生大战,张献忠控制住孙可望,并接受之前的条件,可以不杀孙可望。

    但是,他却不能像李定国几人一样得到任用,反而要和张献忠一起,被送到京师作为人质。

    偷鸡不成蚀把米,孙可望已经没有任何的谈判资本,不管愿不愿意,他只能接受,以后恐怕也很难有什么机会翻身了。

    自作孽,不可活,不管正史还是现在,都是他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终于,随着孙可望所部也接受了改编,张献忠这支农民军才算真正的成为了历史。

    大明境内两股势力最大的流寇,最终被平定。

第三百一十一章 全国撤藩得人心

    大西军被平定之后,崇祯新政也迅速的传入了四川,李定国几人这才恍然大悟。

    难怪朝廷在将大西军剩下主力合围之后,还愿意招抚,原来是大明有新的大麻烦,需要尽快腾出手来应对。

    不过李定国几人并没有什么怨言,因为主动权掌握在明军手中,若是大明没有这个麻烦,还不一定愿意招抚呢。

    崇祯立即下令让孙传庭和周遇吉率领各自所部以及改编过的闯军降军撤回北方。

    至于沈浪派去支援的援军,以及改编过的大西军则交由沈浪指挥,以确保南北军力相对平衡,可以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徒。

    崇祯新政虽然推出来了,但是要全面实行开来,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政策真正贯彻下去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

    比如学校的开办,实业的兴办,土地政策的全面实施,征兵制的实行等等。

    之前做得更多的是宣传,没有直接全面的强行推进,所以只是在各地引起了一些骚乱和动荡,大多势力也只是在观望。

    现在,沈浪和崇祯要开始逐步推行了,首先向崇祯的自家人,也就是皇族动手。

    免得将这些人放在后面,然后被有心人利用,再整出个监国朝廷来。

    所有封地全部撤消,收归国有,亲王和郡王入京,郡王以下无须入京,自由选择生活之地,不再限于藩地之中。

    亲王府和郡王府每年可以固定领到一笔供养费,亲王府为每年三万银元,郡王府为一万银元。

    郡王之下,可以按之前的俸禄领取五年,五年之后不再发放,自谋生路。

    这一下,是要砸了很多宗室成员的铁饭碗,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

    哪怕是亲王府,每年三万银元的费用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笔巨款,但是对奢靡惯了的他们来说,根本无法支撑以前的奢华生活。

    若不想降低生活质量,就必须得另想他法。

    而郡王以下的宗室成员,五年之后更是无法再领到朝廷的供养费,若不能在这五年过渡期中找到出路,那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崇祯新政的这条政策,被所有宗室成员所痛斥,强烈反对。

    他们不停的上书,对崇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是搬出祖宗家法,就是希望崇祯能收回成命。

    崇祯没有任何回复,最后甚至都懒得看。

    此时,更是直接下令让孙传庭将自己麾下大军分派向北方各省,让其督促各封地的藩王尽快撤除封地,然后入京。

    南方各省由沈浪督办,四川,贵州,广西几省,他便直接交给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他们去处理。

    几人也非常乐意,因为他们本身就对蛀虫般的藩王深恶痛绝,这些年也杀了不少宗室藩王。

    难怪陛下没有追究,原来朝廷也要对这些可恨的藩王下手了。

    其实,决定对藩王动手,崇祯也是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是同宗同源,都姓朱,有同一个老祖宗。

    而且他们也不掌兵权,不能轻易的离开封地,对他崇祯的统治基本产生不了什么威胁。

    要向他们动手,崇祯是有些于心不忍的,倒是沈浪帮他做出了最终决定。

    沈浪只说了一句话:“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中兴大明和保全藩王的特权,恐怕只能取其一。”

    如今宗室成员已经超过二十万,而且还在不断的急剧增加,不但是给各省,对整个大明也是沉重的负担,会严重的拖慢大明中兴的进程。

    而且,崇祯新政涉及到各个阶层,若还想要保全宗室的特权,势必会引起更多人的不满,让改革的难度更大。

    最终,为了自己的抱负,崇祯还是选择了向宗室下手。

    毕竟又不是要将他们全部诛灭,只是剥夺他们的一些特权而已,为了大明,也只能牺牲他们的部分利益了。

    而且,连我崇祯也有一些舍弃,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更加繁荣昌盛。

    也幸亏崇祯有了这般决定,不然沈浪也懒得陪他玩了,养一堆蛀虫,而且只会越来越多,大明能中兴那是见鬼了,那还不如回到现代社会去享福算了。

    随即,沈浪又迅速将刘良佐,马化豹等人派往其他各省督办。

    能够好好配合的,除了封地、赐田被收回,俸禄被削减,其他所有财产都可以保留。

    否则的话,不但家财要被抄没,甚至还有可能被定罪。

    对于藩王被整治,上到地方官吏乡绅,下到平民百姓,绝大多数人都是拍手称快的。

    因为大明的藩王经过几百年的滋长,已经成为了当地的巨大毒瘤。

    他们不但占据了大量的资源,不用交税,还需要当地的财政供养。

    遇上天灾人祸,当地财政出现困难,甚至是整个省的财政都养不起当地的宗室,压力又转加到普通百姓头上,弄得民怨沸腾。

    而且他们利用宗室身份,巧取豪夺、欺行霸市,上至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大多敢怒不敢言,早已成为一方祸害。

    现在,看到这样的祸害要被剥夺封地,为首的亲王、郡王要被带到京师,怎能不高兴?

    普通百姓的压力可以大减,而且撤藩也会留下大片的权力和利益真空,官吏和地主乡绅皆是喜闻乐见。

    崇祯新政这一个政令是最得人心的。

    在如此情势下,孤立无援,又无兵权的藩王只得认命,没几人傻得去用鸡蛋碰石头,皆是只能老老实实的照办。

    需要入京的亲王和郡王自然没办法将一大家子都带到京师去,只能将少部分关系亲近的带走。

    剩下的,便只能将他们留在当地,毕竟已经在这里生活多年。

    然后就是财产的处理了,带不走的固定产业,要么紧急变卖,要么分配给留下来的子嗣,让他们以后也有一个生计。

    毕竟五年之后,这些子嗣就要靠他们自己谋生了。

    一时间,好似“生离死别”的场景在各地的藩王封地中不停上演。

    一群衣着华贵的宗室成员,拖家带口的北上而去,被留下来的依依不舍,很多人激动得夹道“欢送”。

    崇祯新政算是真正的开了第一枪,不但没有造成多大动荡,还收获了一波人心。

    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帝陛下处事还是比较公正的,没有偏袒宗室,反而最先向他们下手。

    再细看崇祯新政的内容,也确实是在为中兴大明所考虑,并非陛下为了一己私欲。

    只是有些内容需要推敲,这般直接实行确实有些欠妥。

    虽然人们对崇祯新政还是不那么接受,但也没有一味的去排斥。

    很多人开始想着,能不能让朝廷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部分改动,从而让各方更容易接受。

    锦衣卫暗中将这些呼声也传到了京师和应天府,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沈浪和崇祯希望看到的。

    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上层阶级互相妥协的结果。

    新政的一些内容之所以一开始宣扬得这般严苛,就是为了以后双方达成妥协时,更有利于朝廷。

    不然,一开始价码开低了,再降价就比较难了。

    一开始价开高一些,然后再降一部分,大家都比较容易接受,还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第三百一十二章 落寞的闯王

    沈浪和崇祯开出的第二枪,是解除民间武装,不受朝廷直接控制的武装皆算在内,比如地主豪绅武装的护院家丁,以及世家大族的私军等等。

    这个牵涉的利益集团不是很多,但是能够养得起私军的,自身的底蕴肯定是很深厚的,有的甚至是掌握着很重要的权利。

    比如吴三桂、郑芝龙等等,都有着自己的武装家丁或私军。

    但是,朝廷要解除私人武装,也是很合理的政令,古来有之。

    就算没有崇祯新政,这件事情也迟早要做的。

    “卖报卖报,平西伯,宁远团练吴总兵主动交出吴家所有武装,向陛下宣誓,吴家所有一切皆属大明。必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卖报卖报,宁南伯左总兵主动交出左家一切私有武装,并呼吁豢养私军者听从朝廷政令,尽快交出私军。”

    “如今的大明,流寇被灭,北虏不敢来犯,官军强盛,无须私军来保一方平安。”

    ……

    没想到,曾经拥兵一方的吴三桂和左良玉,居然会带头交出自家的私有武装,没有反对朝廷这种明显是剪除爪牙的行动。

    显然,朝廷正在一步一步的推动崇祯新政,解除各家私军只是开始,接下来肯定还会有其他举措。

    一旦这些精心培养的私军被朝廷收走,那岂不是如同老虎没了牙齿,更没有底气反抗朝廷的政令了。

    大多数人想到了这点,但有些人自认为胳膊拧不过大腿,还是主动将自己的私人武装主动上交了出来。

    而明军在接受了这些私人武装之后,迅速打散编入明军中。

    对于那些拥有私军,没有主动上交者,那只能由明军主动找上门去了。

    锦衣卫被暗中分派进入各省府、州、县,搜罗相关情报,通过无线电分别将收集到的情报传讯至京师和应天府。

    然后由崇祯和沈浪调军去处理,限期内未主动上交私军者,以图谋不轨之罪剿之。

    诏令传开之后,更多的人主动上交了自己的私有武装,因为这一年多来他们看到了崇祯的果决,真的是说一不二。

    那么多勋贵大臣说清理就清理了,刚建立的监国朝廷,立即二话不说就攻打,雷厉风行。

    连那些人都没有与朝廷叫嚣的资本,自己养这点私军,怎么去与朝廷对抗。

    很多人知道自己单独与朝廷对抗,无异于螳臂当车,所以想着联合,有人还主动充当了联络的角色。

    这段时间,为了能够东山再起,李自成派人四去活动。

    由于张献忠的大西军也被朝廷剿灭,流民更加难招了,所以他盯上了拥有私人武装的世家大族。

    这些人因为崇祯新政的颁布,感觉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所以对朝廷颇有微词。

    但他们又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根本无法与朝廷对抗。

    李自成自然想将他们聚拢起来,若能收服为己用,那再好不过了。

    因为这些人有钱有兵,若是能够联合起来肯定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其实,他们双方原本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天生对立的,农民军每攻占一地,必先拿官绅和世家大族开刀,抄家灭门。

    但此刻,闯王已经不是曾经的闯王,手里早已经没剩下什么资本。

    而这些世家大族由于朝廷的一些政令,对朝廷也有些不满。

    双方有了共同的对手,自然就有了互相勾连的条件。

    这些世家大族明面上不敢反叛朝廷,但是李自成本就是流寇,所以他们暗中给予各种资助,希望李自成能够再次成势,养寇以自重。

    可没想到,李自成努力了好几个月都没有闹出什么动静,麾下只从几十人发展到了不到一千人,还不够明军一个冲锋的。

    眼看着朝廷要向自己动手了,逼自己交出私军,李自成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这些人自然也很着急。

    于是,李自成出面,四处联络这些时日资助自己的世家大族,希望能够联合起来。

    面对这种杀头的买卖,几乎所有人都是惟恐避之不及。

    朝廷只是要收回我们的私人武装,田赋和商税加了一些,又不是不给活路。

    你李自成本就是流寇,现在更是什么都没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自然不在乎。

    老子有家有业的,凭什么跟着你一起玩命,你还想着当老子的闯王,真是痴心妄想。

    再次碰了一鼻子灰,李自成有些沮丧。

    此时的他隐身在湖广与江西交界的一片偏僻的竹林中,为了不引人注目,他随身护卫一般不超过三十人,其余八百左右的麾下被他安置在十里外的一处山谷中。

    竹林中间的一块地方被开辟出了一片空地,空地上建起了几间竹亭和竹屋。

    此时,李自成便端坐在中间的一间竹亭中,神情很是苦闷,一人独自酣饮。

    他本以为崇祯新政的推行是一个复起的机会,可没想到,这场席卷整个大明的动荡并不是给自己的机遇,反而处处受挫。

    因为反对崇祯新政的,并非广大平民,而由于大顺军和大西军接连被剿灭,让敢于起来反抗的人也越来越少。

    至于那些对崇祯新政不满的世家大族,顶多只愿意给予一些资助。

    如今,看他李自成好几个月了都没有拉起多少人,一些人连资助都开始找借口推三阻四起来,不想给了。

    对这些豪绅,就应该一杀了之,然后夺了他们的家财。

    可如今形势不同,不能再像以前那么明目张胆的抢了,现在又没有其他生计,手底下几百人都不太好养活了,李自成顿感英雄落寞。

    正在这时,一个身穿劲衣的络腮胡子飞奔而来,几个在竹亭外面守卫的护卫没有丝毫阻拦。

    这络腮胡子冲进竹亭,立即单膝跪地汇报道:“报闯王,刘、张、宋等几位员外已经答应为咱们筹饷十万两。”

    正在独自饮酒的李自成微微一愣,随即放下酒杯,神情微动的道:“怎的突然答应了?”

    络腮胡子沉吟了一下,继续道:“不过他们说有一个条件需要闯王能答应他们。”

    “什么条件?”

    “还不知,因为他们希望闯王亲自去面谈。”

    李自成一站而起,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十万两银子,对曾经的闯王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可如今,一百两银子都能难倒英雄汉,更别说十万两银子了。

    看到李自成有些沉吟,络腮胡子小心的道:“闯王,这其中会不会有诈?”

    李自成纵横大明这么多年,自然不会想不到这点。

    可是,十万两银子对现在的他来说,真的很重要。

    而且这些人之前也一直在暗中资助,若是直接拒绝,很可能就撕破脸了,以后再想合作就很难了。

第三百一十三章 密谋

    李自成和几个世家的员外约定在几里外的一处荒废的小山村中会面,这里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可以很好的隐藏踪迹。

    可即便如此,李自成依然很谨慎,他让一亲信带人先行抵达,然后又暗中派人探查周围情况,以防有诈。

    “哼,闯王是何意?若不想见面,直接拒绝即可,为何要如此戏耍我等?”

    一间四通八达,光线不错的破茅草屋中,看到前来的人中没有李自成,为首的中年人立即露出不悦之色,言语中也没有丝毫客气。

    在中年人身后,也有几个衣着华贵的员外同样是满脸不高兴。

    “张员外,刘员外,宋员外,还有诸位员外老爷,还请息怒。”

    “闯王有些急事需要安排,我只是代闯王先行,闯王稍后便至。”

    李自成的亲信连忙安抚道。

    “闯王何时可到?”为首的张员外显然是这几家世家大族的话事人,他有些不耐烦的催问道。

    “顶多一柱香。”

    张员外冷哼一声:“好大的架子啊,别忘了我等可是你们的恩人,不是你们的手下。”

    李自成的亲信虽然心中很恼火,但还是赔着笑脸道:“诸位息怒,我代闯王先向诸位赔个不是,这就派人去接应闯王尽快赶来。”

    其实李自成早已经到了,此刻正隐藏在村外的一片小树林中。

    几个麾下匆匆而至,为首之人连忙汇报道:“报闯王,仔细查过了,村中除了那些人的轿夫和一些护从,没有其他可疑之人。”

    “一里多外还有他们留下的车队,人数不多,应是无法进村才留在那里的。”

    “除此之外,没有发现其他埋伏。”

    李自成轻笑一声:“都这个时候了,还放不下身段。一帮乌合之众,不足为谋。”

    他确实是有些看不起,也看不惯这些世家大族,除了吃喝享受,压榨百姓,根本成不了大事。

    亏自己还想着这里面是否有什么阴谋,会不会精心设计一场埋伏。

    如今看来,他们即便有这个胆量,也没有这个脑子啊。

    一亲信来到李自成身边,问道:“闯王,要不要现在就过去,刘松仁刚才派人过来催促了,说是那些人有些不耐烦。”

    李自成只是淡淡的道:“不急。”

    等了大概一盏茶时间后,他才带着十几个麾下进入荒村中,剩下的人留在了村外的树林中待命。

    显然,他虽然看不上这些人,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习惯,让他在低谷时会非常谨慎。

    茅草屋中,几个员外老爷显然没有太好的耐心,已经多次催促了,那亲信也是不停的安抚。

    正在这时,随着一阵吵杂声响起,外面响起一声低呼:“闯王来了。”

    听到李自成来了,所有人连忙一站而起,连那些员外老爷也收起了刚才的不快。

    毕竟李自成的名声在外,这些年也杀了不少像他们这样的人。

    若不是李自成如今有些落魄,如果不是朝廷闹出了崇祯新政这件事,双方也不可能有面对面的机会,甚至很可能还是仇敌。

    李自成依然戴着范阳笠,穿着一身蓝衣,只是那件醒目的红披风没有披上。

    在一护从的引领下,他直接从那破烂的门槛跨入,张员外几人连忙迎上,认真的打量了一番。

    李自成眼下处在河南的一次作战时中了箭伤,留下了一道疤痕,再通过其他特征,基本确认眼前之人就是李自成本人,不是别人冒充的。

    “张义见过闯王。”为首的张员外连忙笑吟吟的见礼。

    其他员外老爷也一一上前见礼,与之前的不耐烦判若两人。

    李自成向众人一一拱了拱手,神情不卑不亢。

    “闯王快请坐,请上坐。”

    张义主动将李自成引向前方的主位。

    李自成扫视了一下周围,发现这些人连桌椅板凳都准备好了,正上方还有一张主位空着,显然是给他准备的。

    李自成也不客气,直接坐到了主位上,他的两个亲信部下第一时间站在了他的身后。

    张义又立即让一个下人端上来一杯热茶,李自成其中一个部下上前两步,伸手从这下人的手中接过茶杯,然后放在了李自成面前的桌子上。

    李自成没有要碰茶杯的意思,直接主动开口道:“此处虽然偏僻,但也不宜久留,诸位有何请求,但说无妨,希望额们能尽快达成合作。”

    张义连忙附和道:“闯王果然痛快,我也就不多说废话了。”

    说罢,他神情一肃,认真的道:“我等希望闯王不要再隐伏下去,能尽快有所行动。”

    李自成眉头一挑,淡淡的问道:“何种行动?”

    “附近武宁、宁州、德安、平江、通山等城,闯王择一处攻之,并打出闯王旗号,动静闹得越大越好。”

    李自成没有直接拒绝,而是问道:“为何要在此时攻城?”

    张义叹息一声,连忙道:“我等知晓闯王有些难处,但我们也是被避无奈。”

    “据可靠消息,不消半月,刘良佐大军就会进入南昌府。”

    “想必闯王早就知朝廷正在全力解除所有民间武装,届时,我等手上精心培养的家丁护院都得上交,否则就将被视为图谋不轨之罪被诛。”

    “若只是上交私人武装也就罢了,但崇祯新政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恐怕又要加重我等田赋、商税等各种苛捐杂税,这让我等如何能接受?”

    “只有让朝廷看到崇祯新政不得人心,只有让朝廷再次看到闯王东山再起,让朝廷深深忌惮,推迟、甚至是废除崇祯新政。”

    这些人的算盘打得倒是挺响,不过站在他们的立场也没错,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双方也不可能合作。

    李自成没有立即回答,开始思索起来。

    张义看到李自成迟迟没有做出决定,又连忙补充道:“还请闯王不要迟疑,如今各城都人心惶惶,哪有心思守城。只要闯王旗号一到,说不定就直接开城投降了。”

    “若闯王答应,我等立即给闯王筹措三万两银子,剩下七万两,待闯王攻城之后,立即奉上。”

    “只要闯王把动静闹起来,张某敢保证,以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在背后支持闯王,我等也会全力联络各方,帮助闯王东山再起。”

    李自成手指敲了敲桌面,认真的道:“要么不动手,要动手,就最好能攻下一城。”

    “如今额麾下兵力不多,为了保证成功,诸位可否借麾下私军一用?”

    张义一行人大惊,连忙摆手道:“此事我等万万不可参与,我等出钱出粮为闯王招兵买马,其他一律不管,这可是一开始就说好的。”

    李自成在心中暗骂:“一群鼠辈。”

    明明心里不满,又不敢直接反抗,只敢偷偷摸摸的干些见不得光的买卖,如何成事?

    李自成对这群人越发的看不上了,一群乌合之众,比之监国朝廷的那帮人更加不如,如何去对抗崇祯新政?

第三百一十四章 一代枭雄终伏诛

    李自成虽然看不上这群世家大族,但他自己也没什么拒绝的理由。

    这些人本就是自私自利之辈,没有好处怎么可能一直出银出粮助你?

    如今,他们求上门来,若是拒绝,不但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很可能中止,甚至这些人恼羞成怒之下向官府出卖都很有可能。

    而且,李自成自己也觉得,是时候闹出一些动静了,一味的默默发展,很难成事。

    若真的把动静闹大了,起到了一个带头的作用,说不定还能点燃已经陷入动荡的大明,各地反抗势力纷纷响应。

    到时候,也更容易招兵买马,说不定,还能够将已经归顺明军的部下再度策反。

    于是,他沉吟了一下,直接道:“三万两不够,你们先出五万两,额去把附近的一支实力还不错的土匪拉拢过来,并准备一些攻城器械。”

    他这句话,分明是已经答应准备攻击一座城池了。

    张义几人心中大喜,互相对视一眼,然后微微点头。

    还是由张义出面道:“既如此,我等便准备五万两,还请闯王拿到银子后,能尽快动手,时间拖久了就来不及了。”

    李自成点了点头:“好。”

    随即,双方达成了一致。

    李自成没打算在这里多呆,立即提出了告辞。

    “闯王慢走。”

    张义一行人送了一程之后,被李自成打住,两方人立即分两个方向离开了这处荒村。

    刚出村口,张义几人却是突然转身,有些忐忑的来到一个家丁打扮的中年人面前。

    张义谄媚的道:“宋大人,我等刚才没有坏了大人的好事吧?”

    被称着宋大人的中年人点了点头,淡淡的道:“不错,我定会在沈督师面前为尔等美言几句。”

    几人大喜,激动的道:“多谢宋大人,多谢宋大人啊。”

    无怪他们如此激动,若是能够得到陛下面前的红人沈督师的青睐,格外开恩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那时,不但崇祯新政影响不到自己身上,说不定还能飞黄腾达。

    至于别人反不反对崇祯新政,谁还在乎呢?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也幸亏这闯贼隐藏在这一带,给了自己这些人戴罪立功的机会,正好可以借你的人头一用,不然可要倒大霉了。

    那闯贼还以为自己隐藏得很好,你不会想到锦衣卫已经悄悄的查到这里来了吧。

    为了以防被人跟踪,李自成一行乔装了下之后,还特意的绕了路。

    可是走着走着,一阵莫名的心悸感油然而生,他低喝一声:“停。”

    随行的十几个部下连忙停下,看到李自成的脸色有些郑重,连忙戒备的看向四周。

    李自成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周围,杂草丛生,不见任何人影,只有微风吹过之后发出的沙沙声。

    他手一指那片过膝的杂草,立即有几个麾下飞冲过去,小心的查探起来。

    而他自己则带领剩下的人小心的戒备着,不敢有丝毫放松。

    稍一会儿之后,那几人回来,报告安全。

    李自成眉头微微舒展,感觉自己可能是小心过头了,于是低喝一声:“走。”

    随即,他又派出几人在前方查探。

    其实,之前已经有人在前方探路了。

    可见经历这次大败之后,李自成更加谨慎了不少。

    可很多时候,危险并非谨慎就能避开的。

    在他们前行刚不到百步时,在他们左前方不到百步的位置,毫无征兆的站起二十几道身影,并迅速的举起了火枪。

    见到这一幕的人皆是大骇,这里怎么可能埋伏这么多人?但是看到这些人身上的衣服之后,似乎也明白了一些。

    因为他们衣服的色彩居然和周围的杂草之色差不多,不到近前仔细查探,谁也不会想到啊。

    “小心……”几个反应迅速的护卫第一时间挡在了李自成身前。

    也就在这时,一阵砰砰砰的枪声响起,一只只悠闲的小鸟惊飞而起,一个个闯军惨叫一声倒下。

    “是勇卫营。”李自成的脸色难看至极,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里居然埋伏着勇卫营,他也没有任何要留下来拼杀的意思。

    “快撤。”毫不犹豫的率领剩下的人向着来时的方向冲去,虽然他知道自己很可能是被张义那些人设了圈套,但如今已经没有其他路可走了。

    “砰砰砰……”

    枪声不断的在身后响起,子弹飞梭,李自成身边的人迅速的减少。

    “啊……”突然,李自成闷哼一声,迅速的按住左臂,低头一看,左臂已经是鲜血淋漓。

    可他不敢有丝毫耽搁,只能继续奔逃。

    之前被派到前方查探的闯军,在听到枪声之后也迅速的往回赶。

    可显然,他们回来也不过是送死而已,在几处地方埋伏的勇卫营士兵再也不隐藏形迹了,迅速的冲了出来,枪声不断,一个个闯军惨叫着倒下。

    李自成和所剩的三个麾下猛的止住了前冲的脚步,脸色难看至极,因为在前路上也显露出了十多个身影。

    他们又迅速的扫视向其他几个方向,同样有一个个穿着奇装异服的勇卫营士兵冲出来,那衣服的颜色看起来皆是和周围的枯黄之色差不多。

    如果人趴在那里一动不动,隔稍微远点根本注意不到。

    果然还是那个勇卫营,手段频出,之前是发光的衣服,现在又是这种衣服,一件小小的衣服,被他们用得花招百出。

    碰上这样的勇卫营,李自成输得心服口服,他不怨天,不尤人,也不怪自己麻痹大意,因为自己已经够谨慎了。

    当然,他也不认命,更不想成为俘虏。

    于是,他毫不犹豫的抽出一柄短刀,直接往自己脖子上一抹。

    “闯王……”正在向四周戒备的几个手下根本反应不及,等他们反应过来时,李自成已经直接倒在了血泊中。

    上百个穿着迷彩服的勇卫营士兵迅速的围拢了上来,两个拼命反抗的被击毙,另一人则被活捉。

    为首的勇卫营百总伏身看了看已经气绝的李自成,确认了一下面相,然后问向活捉的那人道:“此人是谁?”

    那人显然有些怕死,不敢隐瞒,连忙道:“是,是闯王李自成。”

    百总顿时露出满意之色:“尸体抬走,其他伤者,全部处理掉吧。”

    另一边,已经抓到几个李自成亲信的锦衣卫正进行着严酷的审问,终于审出了李自成隐藏兵马的所在地。

    于是立即通过无线电向上汇报,调集勇卫营前去围剿。

    一行人再次回到之前那个荒村,不过这次另一方人马换成了勇卫营。

    看到刚离去不久的李自成已经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张义等人顿时吓得冷汗直冒,心脏怦怦的跳得完全停不下来。

    “宋大人,此贼终于伏诛了,恭喜宋大人。”张义谄媚的连连道贺,其他人也是马屁连连。

    被称着宋大人的中年人直接走到勇卫营的阵营中,然后猛的一转身,向着张义等人大声痛斥道:“尔等竟敢与流寇苟合,在此密谋造反,简直大逆不道,罪无可恕,杀无赦。”

    听到这话,张义等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都有些语无伦次。

    “宋大人,宋大人,这,这,是哪里出出……”

    可是,勇卫营已经迅速的举起了火枪。

    “中计了……”

    “饶命啊……”

    “砰砰砰……”

    枪声响起,一群等着邀功的投机分子瞬间成了枪下亡魂,他们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等人刚立了大功,为何会这么快的被杀掉?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8973/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合伙人最新章节! 作者:加勒比海贼王所写的《大明合伙人》为转载作品,大明合伙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合伙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合伙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合伙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合伙人介绍:
一个偶然的机会,走投无路的沈浪发现自家的仓库居然连接大明皇宫,于是便与大明末代皇帝崇祯有了跨越时空的交际。
差点砍了这个不速来客的崇祯帝在得知大明王朝只剩一年寿命时,双方终于有了合作的基础。
合伙人Q裙:931787875大明合伙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合伙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合伙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