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隋第三世TXT下载大隋第三世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隋第三世全文阅读

作者:碧海思云     大隋第三世txt下载     大隋第三世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39章:悲剧(求月票全订)

    时光如流水悠悠而过,夜晚无声无息的袭来!

    夜已深!

    杨侗带着一身酒气回房之后,便倒在床上,动也懒得多动一下。默默地回响着杜如晦那篇雄文,杜如晦的许多建议精辟独道,让他获益良多,不自觉的就沉浸在了其中。同时,自己和杜如晦的三问三答也让他想到了很多很多!

    他首先想到的是世家大族。

    世家大族有败类不假,但如果满门都是败类的话,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他们长久传承的秘诀除了两边倒、两边投资,更关键的是诗书名声。

    读书明理,名声传家!

    历代君王不敢动世家大族,是因为只要动了世家大族,便会引起动荡,无数百姓心生异心!为何百姓会如此?是因为世家名声好,他们富年不增税、灾年捐粮钱施善粥!只要有世家在,百姓遇到三灾五难的时候,就会有一个乞讨求助的门路,就会有一条生存下去的活路!

    但名声这玩意,积累艰难,要臭容易,就像现代的女明星一样,辛辛苦苦经营一个玉女形象,一个某某门,就毁于一旦。玉女的形象有多么深入人心,当人设坍塌以后,她的臭名就会在那么臭!

    同理!世家大族也是如此。

    杨侗以前处死并州家族的时候,不仅公布了跟着李渊谋反的证据,还有大量为恶乡里的罪证,经过放大宣传!杨侗治下的百姓对世家大族十分痛恨,从而形成了一个假象,在如今百姓的心目中,世家大族就是满门败类!世家大族就是败类的代号。

    世家没有好人?

    这个观点,杨侗自己都不信。正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世家大族,在德这方面其实不需要验证,因为时间就是最好验证,土地兼并、垄断教育是国之毒瘤,对于一个个家族来说,却是立世之根。

    从宏观上说,杨侗其实也在为自己的家族奋斗、积累,只不过他的家族,已经放大到了整个天下,而其他的世家大族则是依附在他家之内的小小部落罢了。

    如认到了他这地位,如果没有登凌绝顶,那他的家、他的势力也长远不了,所以,‘杨侗家族’相比于世家大族而言,代表着一国利益,主宰着宏观发展方向。

    世家去掉‘世’字,同样也是家,只不过他们的家人实在太多太多,已经动摇到了‘大势之家’的皇室,才被历朝历代的帝王视为眼中钉。

    ‘杨侗家’由千千万万个家族构成,财富地位上,杨侗必须容许阶层的存在,消灭阶层之说是反人类、反进步的不当举措!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无数生命证明——平等分配不可行!

    但是在核心问题上,杨侗一定要尽量做到均等,这个核心除了土地还有机遇

    寒门、百姓、奴仆等弱势群体没有机遇!

    杨侗就努力为他们创造机遇,均田到户、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义务教育、完善科举都是杨侗为弱势群集创造的机遇……

    不准世家大族参与科举的道理,其实跟后世建国初期,国家打压地主富农、扶植贫农一个样。为的就是弥补强弱之间的差距,让两者同处一个起跑线上!当大家在官场上的资源平等,足以推翻国家的利益网络就会少了、小了!

    要做这些自然触及世家大族的根本,别说杨侗还没有一统天下,就算真正大一统了,这种触及世家大族根本的东西,仍旧会成为阻碍国家进步的阻力。

    别说隋唐王朝了,纵观整个地球历史,就没有一个王朝、一个国家能解决这问题,因为它牵扯到了‘特权’问题。

    特权这东西!

    不管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还是社会社会都一直存在着,因为这是新社会代替旧社会的标志、是新社会代替旧社会的力量之源。

    麾下文武为什么会登上杨侗的船?

    为的就是特权。

    如果杨侗不给,谁会帮他打天下?谁会替他卖命?

    所以,杨侗表面上一视同仁,但实际上,大隋之所以强大而稳定,根子还是特权取到的作用。

    拥军戴属是特权、日常抚恤是特权,甚至官员的日常俸禄也是特权!

    分田、税制、教育、科考、律法是杨侗的根,任何人触之必死。但可以从其他方面弥补自己的忠臣良将。比如说,他不能给文武百官大量的田产,但他就用钱财代替。

    勋、爵、文武散官这些,其实都是补偿,这些玩意每个月拿到的工资比田产所获,高得多了,而且还不需要打理。

    但日后,这些拥有特权的人经过大浪淘沙后,还是会发展成为新兴的世家大族,只不过他们无法像以前那样垄断教育权罢了。

    所以,杨侗从来就没有想过世家大族永不滋生这种荒唐的念头,他喊叫这个口号,就跟‘闯王来了不纳粮’一样,麻醉着麾下百姓罢了。

    当然了,百姓也确确实实的获得了好处。

    “夫君,好重的酒味!”悦耳动听的声音在耳边骤然响起,却是小舞和长孙无垢走了进来。

    “怎么喝了这么多酒?”小舞皱着可爱的鼻子,嗔怪的看他一眼,接着又心疼道:“醉了,也不说一声。”

    杨侗也不再想那些乱七八糟的政务了,侧身看着他的小管家婆,道:“这么晚了一个个都还不睡啊?把小宝宝累到了咋办?”

    “真的么?”小舞一惊之下,险些将手中物件抛了出去

    杨侗好笑道:“当然了,你跑来跑去的!小宝宝怎么睡?”

    “那咋办啊?”小舞一听,一张小脸上紧张兮兮的,尤其那双大眼睛,像一个可怜的小奶猫一般。

    “早睡早起!”其实以杨侗的标准来说,这所谓的深夜不算晚,顶多十二点左右。

    “那我走了!”小舞风风火火的走了,一点没有孕妇小心翼翼的模样。

    小舞本性纯良率真,也很懂事,在亲人面前始终释放着自己的真性情,这也是杨侗最满意、最喜欢的一点。

    “夫君,我帮你按按吧。”

    长孙无垢将参汤放在一边,悠然坐到床边,将他的脑袋移到腿上,两只雪白细腻的手掌按在他的肩膀之上,轻轻的揉捏起来。

    杨侗微笑着枕着无垢,闭目享受。男人酒后,通常会想到自己关系密切的女人。

    杨侗亦然。

    小舞纯美问善良、优雅高贵;长孙无垢端庄贤惠,身上有股书香气息;水天姬和李秀宁英姿飒爽,充满着野性美。若是说起感情深浅的话,恐怕要数小舞这个明媒正娶的患难夫妻。

    余者三人!

    水天姬一人追随他的时间最长,且因为她没有什么顾虑,很容易敞开心扉,两人在一起无拘无束。

    长孙无垢温柔体贴,斯文娴静,像一杯清香四溢的清茶,与她一起,灵魂仿佛得到洗涤。

    李秀宁一举一动都洋溢着迷人的风度,热情似火,是床上的恩物,对她,有点欲大于情,这也或是时间短的缘故。

    长孙无垢看着怀中棱角分明的脸庞,目光有些悠远。

    随着杨侗虎步关中,事业蓬勃发展,悠闲的日子开始一去不返了,虽然对杨侗和大隋,以及家族是好事,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就不得不经常独守空房。

    有时候长孙无垢就想!如果杨侗只是自己的师弟这么单纯,她应该可以和他快快乐乐的生活吧。

    只是这念头很快就一闪而没,他知道夫君是做大事的人,不可能把过多的时间留恋在温柔乡中,否则,给予皇室和大隋带来的,必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其实长孙无垢觉得自己已经很幸福了,虽说杨侗到了床第之上有些荒唐,但他却又好像对女色不是很上心,因为他再怎么荒唐,也只是针对她们姐妹四个,而不会伸手向别的女人。

    作为侧妃,长孙无垢很清楚,以杨侗的身份地位,别说四个女人了,就算四十个都不过分。但杨侗却从来没有提过一句,更别说找同房丫鬟之类的事情了,虽然先有小舞、水天姬,后有李秀宁,但对嫁过一回的自己,却从未失去宠爱。

    杨侗闭着眼睛问道:“那所谓的诗集,是你想出来的吧!”

    出书。

    是件神圣的事情,几乎是官方的专利。

    出书的成本太贵,一般人出不起,也没有几个人买得起。

    但是随着杨侗的出现,出书的成本已经降到了跳楼价。

    他的造纸理论,经过‘开天院’良匠的一一测试,已经化为现实,一张纸除去人工成本,几乎是无本生意,而且经过良匠们的改进之后,产量惊人。至于印刷术就更简单了,无非是改成活字而已,这也使得书本大量的普及开来。随着纸张价格的下降,书籍不再是奢侈之物,以后出书的人肯定也会日益增加。

    只是他万万想不到这几个老婆,居然把自己练字的草稿拿了去,然后集结成册。她们四个还以此为引,蛊惑着贵妇们放下了竞奢之风,一个个都改走文艺风。这些贵妇都打算当丈夫作品的编写者,学起治国治军知识来了!

    以他对小舞的了解,她道行浅,想不出这点子,水天姬、李秀宁也一样。所以,肯定是这个长孙贤妃的主意。

    长孙无垢娇羞一笑:“我最喜欢夫君的诗词文章,有忧国忧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寓教于文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豪放大气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又有婉约的‘身无彩凤一起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特地了一本册子,将夫君的诗词载录下来,打算写一本专属夫君的诗集。有一天我见皇祖母抄录佛经,又见大姐有扭转竞奢风气之心,于是便产生了这个想法。”

    杨侗暗笑:“盗版诗人确实是知性美女的杀手!以前小舞被秒杀,如今,连长孙无垢也不能免俗”

    不过他早主不拿脸皮当脸了。而且总体来说这也是好事!这年头的兵书稀少,而将军们的经历,其实就是一本本活兵书,若是真由他们的夫人各写一册,那绝对丰富这个民族的兵法。

    但一想到怕老婆的房玄龄,杨侗不得不替老房默哀――这老婆都学兵法了,老房这辈子注定不能翻身了……

    ……

    (每天煎到大半夜,恳请兄弟们支持正版,对您来说只是几毛几分钱,对我却是天大的动力……有月票、推荐票的兄弟来几张安慰安慰,推荐票、收藏也好啊)

第240章:百家(求月票订阅)

    朝阳殿里!

    除了大隋文武,还有杜如晦等十名青年男子在等候,一个个风华正茂、气宇轩昂,仪表堂堂,一身布衣难掩其英才之气。

    十人各有春秋,不分伯仲。

    他们是本届科举前十名!排名第二的许敬宗写出了以德治心的精髓、排名第三的韩术写出了‘求同存异’的律法主张、排名第四的马绩写的是器械对民生的重要、张宣主张以纵横学行远交近攻之术、排行第五的盖文达主张开启民智……

    “拜见殿下!”

    随着杨侗的到来,十人恭敬行礼。

    杨侗笑着点了点头,等大家都坐下之后,开口道:“我是个俗人、粗人。”

    众人听了此话,心中生出了一阵无语,心说:你要是俗人,天下之间就再也没有雅人了。

    杨侗的诗文集已经面市,不管目的是溜须拍马还是发自内心尊重,反正邺城百姓都买了,哪怕是不识字的普通老百姓都买一两本回家珍藏,使得诗文集成为最畅销的书籍,百万册才刚刚投入市场,便被抢购一空,大有洛阳纸贵之势,这还只是邺城,若是放到大隋全境,恐怕千万册都不够。

    百姓出于感激、尊敬,买着也是图个热闹,但是许敬宗他们这些内外看门道,以他们见识来看,当然知道诗文集中的任何一首诗、一篇文章都是传世经典,他们若是写出一首一篇同等质量的诗词文章,哪怕是死了也是笑着死的。

    可这位殿下倒是好,一下子就写了三百多篇传世诗文,更让人无语的是,这个‘文人中的帝王’还说自己是‘俗人粗人’,如果他是‘俗人粗人’,那自己成什么了?

    杨侗不会读心术,自然不知这些才子心中之所想,接着说道:“有些话,我就直说直问了。”

    “殿下但说无妨,我等洗耳恭听。”杜如晦面色一肃,点头道。

    “大家肯从五湖四海来大隋,并参与大隋科考,想必本身对我乃至大隋,都抱有一定的认同,觉得我大隋能够一统天下。”

    杜如晦是关中人、许敬宗是江南人、韩术是冀州人、马绩是并州人、张宣是幽州人、盖文达是冀州人……

    十甲之内,有一半以上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可是他们之前都没有参与科举。

    原因何在?

    无他!没有看好杨侗为首的大隋。

    但这几年中,与世家大族为敌的大隋蒸蒸日上,反倒是与关陇集团打成一片的李唐王朝受制处处,时至今日,他们已经看穿了两种制度下的隋唐之间的优劣,人人都坚定了仕隋之心!

    “我说得可对?”杨侗问道。

    “不错。”众人坦然点头。

    似杜如晦、许敬宗、韩术这些顶尖智者,主观性很强,绝不会因为情义、忠义影响到自己的判断,情义忠义最多是一个参考,否则他们也不会等到今天了。

    “我大隋外部危机暂时解除,即使有战事发生,规模也不会太大!接下来大隋会专注于内治,休息生养、恢复民生、发展国力。”

    杨侗双手十指交叉,放于胸前,看着众人道:“你们十人是从千军万马之中杀出来的佼佼者,培训期满,朝廷会根据你们的文武特长,直接升任通守、郡丞。这是我主政后设立的惯例!想必你们都知道吧?”

    “殿下,我等明白!”

    “但我……不希望你们入仕!”杨侗的话,让众人愕然。

    杨侗笑道:“我不想你们太早入仕,是因为我看好你们,觉得你们理应是大隋的中流砥柱,而不是郡县之才!所以,我不希望把你们的辉煌的未来扼杀于繁忙的政务之中。我认为你们还有许多东西要学!”

    “多谢殿下重视!愿听殿下安排。”

    众人只觉得热血沸腾,语气之中带着浓浓的激动和敬意。他们都明白杨侗的意思,杨侗不让他们入仕,是为他们好、是对他们抱以极大的期望!

    “你们都有盖世之才,也有自己的主张思想,别人教不了你们。我以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杨侗心中默默向魏征抱歉了一下,接着说道:“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我希望你们到秘书省沉淀一段时间。”

    大隋之初,朝廷除了门下、内史、尚书三省,还有秘书省和内侍省这两个内省,秘书省管图书收藏、修史、天文历法这一块,比较清闲的衙门。

    而内侍省,则是内廷的侍奉机构。最初置四品上的内侍两人为高官,次官为内常侍,统领尚食、掖庭等六局。

    到了大业朝,杨广改内侍省为长秋监,有长秋令和少令、丞等,改用士人担任,宦官只是低级役使人员,宦官不算朝官,地位大降。到了杨侗这里,由于人才稀缺,秘书省和长秋监名存实亡!

    秘书省除了看管书籍的人,一个官员都没有。长秋监等内廷之事,全部扔给了‘大内总管’江凤仪。

    “在自学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第一时间向我提出来!我也希望你们不要因为自己是万里挑一出来,就骄狂自大,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奋进之心,多多警醒自己。才高最忌傲,你们千万不要误了自己的前程。”

    “请殿下放心!”九人高声应是。

    “韩术!”杨侗又看向了韩术,问出了心中的疑问,“你精通律法,又姓韩,不会是韩非子的后人吧。”

    韩术随即拱手道:“卑职正是韩子第三十四世玄孙。”

    杨侗虽说昨天有所料,却依旧有些意外,接着又向马绩道:“你精通工艺,文章中旁征博引,提到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器械,最后总结出墨技强国、富民之主张,莫不是墨子后人?”

    马绩惭愧道:“殿下过奖了,绩不过是墨家的弟子,师尊墨秋才是。”

    杨侗点了点头,向张宣说道:“你认为礼部专注于礼仪,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交主张以谋略、外交应对国与国之间的纷争,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是大势所趋,建立我大隋在礼部四司内,再创一个纵横司,这明显就是纵横学的思想。你和张仪又是什么关系?”

    张宣拱手道:“禀殿下,卑职正是张仪公第三十五代玄孙。”

    “哈哈!法、墨、纵横三家后人同时入隋,真是巧了。”杨侗见三人露出紧张的神情,笑着安慰道:“我没有排斥你们的意思!我让百家之才进入朝堂、让百家之学进入清华学宫并非是空话屁话废话。”

    几人这才松了口气。

    “百家学说在先秦时期,有精华、也有糟粕,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二家,当时并称‘显学’,也是这两家,斗得最凶。但事实上儒学仁义之说,和墨家的兼爱、节用、尚贤基本相同!还有法家,以前严酷得灭绝人性,韩术现在却认为律法的价值是惩恶扬善,事实上,这也是仁义。这也即是说,经过几百近千年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百家学说越来越理性,彼此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无法细细划分。”

    杨侗说到这里,对韩术、马绩、张宣道:“你们今天就先回家,一是向家人、师门报喜;二是对你们的尊长说:大隋今后以法治国、以儒立德、以兵攻掠、以农强国、以墨富国、以医惠民、以纵横远交近攻、以阴阳明天时地利!同时,将在清华学宫开设农学院、儒学院、法学院、墨学院、武学院、医学院、纵横学院、天文学院、商学院算术学院……等分院,我希望你们的师尊出来担任分院院长!为国家培养贤才,弘扬各家先地思想。”

    “多谢殿下!”

    韩术、马绩、张宣大喜过望。

    ……

    (每天煎到大半夜,恳请兄弟们支持正版,对您来说只是几毛几分钱,对我却是天大的动力……有月票、推荐票的兄弟来几张安慰安慰,推荐票、收藏也好啊)

第241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求月票)

    “殿下!但不知您如何看儒学?”孔颖达问道

    杨侗说道:“我还崇拜孔子、孟子!也很崇拜真正的儒学。”

    “何为真正的儒学?”孔颖达问出了大家的心声。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也是人类最本源的价值观!儒家应该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的代表!但是自从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之后,独大的儒家就失去了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包容万千、兼容并蓄的精神。之后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删除篡改,这些面目全非的儒家学说的推广,令整个民族不思进取、故步自封、思想僵化!当人们用千多年前的思想,来经营一千多后的今天,结果可想而知……”

    杨侗目光扫向了孔颖达,接着说道:“天地之间没什么一成不变的知识,只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先秦时期的律法,拿到今天来看是多么的幼稚,如果我们照搬着用,恐怕我大隋立即会大乱!而现在的律法制度,延续下去也会不合时适,而被抛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才是这个天下发展的定律。”

    “任何一门学说、一种思想、一条律法、一项制度……都需要不停的根据天下的发展变化而不停完善。这才是一个圣贤应该做的事情,也才是一门学说永恒的主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杨侗背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一大段,然后向面对惨白的孔颖达说道:“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国家……‘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门学说亦然。一家独大的儒学,失去了天敌,就等于失去了奋斗的目标,迟早会在安逸越来越窄,最终被新的思潮取代。所以百花争鸣才是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孔颖达目瞪口呆……

    震撼太大了。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能不思进取。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孟子这往篇发人深省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横空出世。

    如今,杨侗这篇儒家经典,反劝儒学,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孔颖达是一个儒者,完美的儒家子弟,他其实明白当下的儒家思想,完全是配合统治者巩固皇权的工具,早已失去了孔孟精髓。

    孔子生前被各国视若敝履,不屑一顾,为何自汉以后,历朝历代都在尊崇儒家学说?

    这个问题其实不仅孔颖达明白,杨侗也明白,在场的儒者也明白。

    但是大家都不会拆穿……

    为何?大家都是既得利益者。

    诸子百家之中,杨侗其实也喜爱儒家,因为儒家为皇权服务,可以提高君王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他和所有君王一样,奉行的是外儒内法理念!当然了,他善待儒学,却绝不会专用儒学,各朝各代的太祖皇帝,都不会专用一门学说。

    他引入百家,确实是想要以法治国、以儒立德、以兵攻掠、以农强国、以墨富国、以医惠民、以纵横远交近攻、以阴阳明天时地利

    而诵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引起孔颖达等儒家学者的警醒之心,从而让百家入境更为胜利一些。

    唯有百家争鸣,才能让这个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之巅!

    大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是方位的人才!

    只有儒、法、兵、墨、医、农、商、纵横、天文……齐头并进,各出佼佼者,才能让大隋成为天下的主宰。

    四书五经能治理天下?四书五经能减少犯罪率?

    骗鬼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人、家、国如此,学派亦然。所以,百家争鸣对国家百姓、对学派本身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杨侗为引入百家划下了定论。然后,对杜如晦说道:“我一直缺一个记室参军,克明先担此一职,帮我处理公文,如果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在私底下和我说,但正式场合,你只能听不能说。”

    许敬宗等人一听,艳羡不已。

    记室参军品级不高,甚至不入品级,相当于书僮之类的。但在大隋王朝却炙手可热,很多人削尖了脑袋都想往这位子上钻,因为它离杨侗最近,是近臣,能就近展示自己的才华!只不过,杨侗没有合适人选,一直没有设此职位,遇到大事也只是和杨恭仁、房玄龄他们商量。

    现在这般安置杜如晦,所有人都知道,杜如晦的出头之日不远了。记室参军对杨侗来说,则是考察人才的重要地方,从这个地方出去的人不但能力出众,同样也是杨侗的亲信,所以,杨侗不会受任何人左右。

    杜如晦只当一次滏阳县令,而且干了不到半年跑路了!或许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或许他看了许多先进的施政纲领,但事实上,他仅仅是一个从来没有处理过大事的雏鸟,杜如晦也许不会搞出纸上谈兵的事情,但贸然让他登上高位绝非好事,自己以历史上成型的千古名相待杜如晦,实在是对他的不公平。

    人都必须有一个成长的历程,虽然杜如晦依然是杜如晦,但一个初出茅庐的名相之才,毕竟不是名相,‘名相之才’和‘名相’之间的差距自然不是一点半点。

    现在已经不是刚刚立足冀州的时候了,那时候杨侗无人可用,逮住一个就扔一个侍郎,在成长的过程中,房玄龄、杨师道、魏征、孔颖达、凌敬、姜行本等人,可谓是错误百出!不过好在那时候地盘小,造成的影响也不大。当地盘扩大的时候,他们已经成长了。

    如今一部尚书的每一个决定,影响到两千多万人的生活,一方大势力的安宁,杨侗真不敢让杜如晦一个新人去专管一部。

    江湖越老,胆子越小这话,说的不是老江湖胆子变小了,而是有了负担,多了谨慎,因为他已经不单是自己一个人,还代表着家人、朋友、下属的利益,他不能出事。

    有了牵挂的杨侗,也不再像以前那般敢率性而为了,“江湖越老胆子越小”这句话,或许是一个男人成熟的分水岭吧。

    杜如晦没有应下,而是深深地看了杨侗一眼,道:“殿下难道不担心过错被属下发现?”

    “人非圣贤,孰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杨侗闻言不禁失笑道:“我不是神圣,我也是人,有错是正常的。自从均分田地以后,我就被口诛笔伐至今,不过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我的过错如果得到及时弥补,损失的或许只是一点名声、财物,但如果没有人提点,那就是祸国殃民!而过错,只要我们敢去正视它、接近教训,不但没坏处,反而可以避免日后犯下更大错误。如果我连自己的过错都不能正视,还谈什么争霸天下?”

    杜如晦闻言愕然!

    上位者,不都应该拼命的粉饰自己的吗?不过杨侗这份心胸和气魄的确让人折服。

    “如果没有人敢骂我,我反而担心了。”杨侗朗声笑道:“没有人骂,不是我杨侗完美无缺;而是,要么有人不想让我听真话、实话……要么人们对我不抱任何希望了!没人骂,说明一个势力腐朽了,这个‘大隋王朝’是我杨侗带领大家一寸一寸打下来的!在我有生之年里,我不希望大隋走向腐朽、走向堕落!”

    “殿下英明!”

    杜如晦肃然躬身道。话都已经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如果杜如晦还推三阻四,那反倒显得小家子气。

    ……

    (每天煎到大半夜,恳请兄弟们支持正版,对您来说只是几毛几分钱,对我却是天大的动力……有月票、推荐票的兄弟来几张安慰安慰,推荐票、收藏也好啊)

第242章:长安议科举(求月票全订)

    长安,大兴宫!

    大兴宫宫城在关陇集团大力资助之下,短短数月,已经从一片白地之中拔地而起,较之隋文帝修建的雄伟、庄重,新修的大兴宫在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奢华闪耀。

    对于这座新宫殿,李渊甚为满意。此时,他正在木香阵阵的两仪殿内和十几名文武重臣商议着新年的军政大事。而大隋这一头猛虎,无疑是绕不开的话题,为了对付这一个庞然大物,李渊麾下善说之士,努力的游说着诸侯们辖下的世家大族,虽说尚未取得具体的成绩,但进展喜人。

    南方打开了局面,北方也是如此,大约在年前,主管突厥事宜的裴寂多次出使突厥,并和突厥取得了一系列共识,但前提是李唐要拖住大隋的步伐,给颉利可汗有整顿内部、清理门户的时间,在李渊等李唐重臣看来,颉利可汗没有诚意可言,因为李唐也需要时间休生养息,一两年内李唐也并不愿招惹大隋。

    事实上李渊为首的李唐上下都希望能够把合约延续下去,但是这种问题不是由他们说了算,所以打算先派人去邺城试探一下可能性,如果和谈下来,那么李唐可以静下心来,让李世民打爬‘薛梁联军’,让李孝薛向荆州、中原等南部地区发展。

    但李渊也知道很难,因为大隋现在内无内忧、外无外患,大隋不可能按着他的套路来,即便是达能协定,那李唐也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没有达成之前,不能对此寄望于大隋会和平共处,如果大隋来战,李唐只能继续南和萧铣,全力向西。而向西发展的话,也还要大隋不去支持‘薛梁联军’。

    “各位爱卿,大家认为能不能说服杨侗,放弃对‘薛梁’联军的支持?朕想听各位爱卿的意见。”

    萧瑀道:“圣上,臣有话说。”

    李渊欣然道:“萧爱卿请讲!”

    “我听说‘薛梁’联军治下大量汉民东逃隋唐,其治土地搁荒,微薄税赋不足以供养数万军队,这种情况下,他们必然进一步向吐谷浑和羌人求助,他们如今除了军队,算得上是一无所有,在此绝境之下,只有三条路可选:一是投降隋朝,不过他们现在已经和吐谷浑打成一片,隋朝接纳的可能性不大;第二条路,则是与李轨联合,打通西域之路,但是薛氏因为李轨背后一击而大败,彼此之间仇恨深重,和解的可能并不大;第三路可能性极大,他们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很可能割让西海、河源两郡给吐谷浑,恢复到以前的疆域。杨侗应该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以地易地之后,便放弃了对梁师都的支持,任由我大唐攻伐,目的无非是使我大唐尽快灭掉梁师都,从而避免西海郡、河源郡再度落入吐谷浑之手。那是杨广打下来的疆土,作为隋朝正统,他是怎么都不想两郡落入外族之手的。”

    李渊道:“这样一来,吐谷浑就会成了我大唐西部之患。牵制掉我们大部分兵力。想必这也是杨侗之所思吧。”

    “确实如此!”萧瑀点了点头,道:“但是圣上其实大可不必将吐谷浑放在心上。吐谷浑被隋朝严厉打击后,至今没有恢复元气,他们支援‘薛梁’联军的兵力,已是他们的极致,只要我们歼灭在河煌一带,再以强硬态度交往,再给他们一定安抚,允许他们在西海、河源两郡内放牧生息,那么就能迅速稳住吐谷浑。然后与其通商往来,并且困扰我大唐的马源也得到解决”

    萧瑀软硬兼施的策略让李渊十分赞赏,吐谷浑确实可以这样决定,但是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大隋不加干涉的基础之上,他又问道:“杨侗放弃对梁师都的支持,是希望我大唐与薛梁联军两败俱伤,然后再以吐谷浑消耗我大唐国力,是这个意思吗?”

    萧瑀点头道:“正是如此!隋朝一直高举民族大义为旗帜,而‘薛梁’联军乃是引异族入侵本土的国贼,臣建议以民族大义为名,对‘薛梁’联军加以痛斥,然后大张旗鼓的邀请隋朝共除国贼!当天下人人侧目,隋朝纵然不会与我大唐协同作战,但也不会在我大唐除国贼时,在背后捅刀子,否则,他便失去了大义。”

    李渊笑了起来,萧瑀建议说到了他的心坎上,沉吟了一会儿,又问道:“如果杨侗真的出兵了呢?”

    萧瑀说道:“如果杨侗出兵,那也只是向西平郡出兵,而西平郡是薛氏兄弟的主力所在,除了他们兄弟,还有数万名吐谷浑士兵,他们韧劲十足,不是那么好打的。若是逼急了,极有可能再引李轨来战!四方联军兵力十多万,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以物资极度匮乏的河西之地拖住隋军,极为合算。而我大唐只需打下河源,即可获得吐谷旁边的战马。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和隋朝对峙于河西的话,能够减轻关中压力。”

    李渊哈哈大笑,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圣上,臣有话说。”李渊对萧瑀的重视,让裴寂十分不爽,由于他的缘故,李唐失去了整个并州,为了向国民交待,李渊将他下狱了数天,并让他沉寂过一段日子,等他重新入仕,却发现萧瑀和陈叔达已经取代了他的位置,心中的不甘不爽自然厚重不十分。

    尤其是很多本来和他裴寂商量事情,李渊现在都改和萧瑀商量,这让裴寂心中更为恼怒,一直想找个机会扭转这种局面。

    李渊道:“裴爱卿请讲!”

    裴寂拱手道:“圣上,河西人丁稀少、土地贫瘠,值得接二连三投入军队作战吗?我大唐需要的战马,完全可以通过临洮吐谷浑交易。臣以为没有必要向西扩张了,朱粲占据的淅阳、南阳土地肥沃,若是我们杀了朱粲这个吃人狂魔,能够安置大量贫民。而且朱粲不得人心,对付起来也比薛梁联军容易得多。”

    “朱粲占据的淅阳、南阳是王世充眼中的肥肉,而我们需要联合中原诸侯对付隋朝。假如我们动了王世充的禁忌,谈何联合?目前,我大唐的首要之敌是隋朝,而不是小小一个朱粲。”刘文静冷笑一声,出列道:“薛梁联军不管是兵锋指向大震关、还是散关,都会造成关中动荡。且我们僵持了太多时间,若是不将之扑灭,天下人怎么看我大唐?”

    “好了!”李渊制止了裴寂正准备说的话,道:“薛梁联军乃是我大唐的心腹之心,今年必须除之。第二个问题、朕一直在考虑,为什么隋朝你能开科取士,而我大唐却迟迟没有动静,朕以为我大唐也应该举行科举,诚招天下英才为我大唐所用。”

    李渊还有更深一层想法,杨侗入长安火烧皇宫事件的影响虽然渐渐平息了下来,但那件事却给李渊的声望造成了沉重打击,他急于挽回自己的形象,科举便是一个最好的途径,能够笼络人心。

    裴寂道:“圣上,新年刚过,冰雪封路,此时举行科举,恐怕南方士子无法出行,臣建议先完善开科取士制度,做好前期准备,到了秋天举士亦是不迟。”

    裴寂话音刚落,刘文静便站出列道:“圣上,臣也想说几句。”

    李渊对裴寂和刘文静的争斗早已见怪不怪,作为一个帝王,两个重要大臣之间的矛盾是他喜闻乐见的。裴寂和次子李世民现在走得很近,而刘文静隐隐约约向太子李建成靠拢,他们两人的矛盾也隐隐约约的代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

    自从萧瑀当朝提出纵容嫡子之争,导致臣子离心离德、相互攻击,内不稳而不能对外,并建议剥夺李世民军权之后,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渐渐明朗化,这种矛盾或许不是夺嫡之争,而是政见不同。对于他们兄弟的矛盾,李渊并没有干涉,他需要李建成在危机下专注政务、也需要李世民在危机下一心为李唐作战,他们之间的矛盾,反而有利于李渊对帝位的控制,而这也是他之所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渊巴不得二子斗,斗得越凶,他获得更多。

    李渊笑道:“刘卿请说!”

    刘文静道:“科举是隋朝和世家大族矛盾之源,杨坚和杨广推广科举制度的初衷,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平公正,冲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治资源局面,遏制世家门阀势力的发展,最为显著的作用的是由此扩大了官吏来源,巩固皇权……但事实上它并没有推广成功。原因何在?便是因为每一次科举,十之七八考中者都是世家大族子弟,并未实现招天下人才为隋朝所用的目的!因为达到朝廷官员选拔要求的那一批人,始终是世家门阀的年轻俊彦。这些年轻人生活在优越环境里,自幼衣食无忧的接受高级教育,无论学识、眼界、亦或是能力,都高人一等。而寒士想要在各个方面与世家子弟一争短长十分困难。有鉴于此,科举考试的主体仍然是世家子弟,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哪怕心心念念捧起寒士的杨广,也不得不接受。在他主政时期的科举,既受到门阀世家强烈抵触,又取不到寒门之士,所以科举到后来不了了之,从而大力推广文教。”

    说到这里,刘文静向李渊说道:“杨侗之所以推广成功,是因为他摒弃了世家大族,从矮个里挑高个,所以才深入人心。但我大唐不可能摒弃世家大族,寒士根本争不过世家大族的英才,与其让世家大族不满,寒士认为不公,倒不如不办。圣上,切不可听裴尚书误国之言。”

    裴寂大怒:“我并没有说现在就开科取士,而是说完善制度,拿出一个世家大族和寒士都能接受的方案。”

    刘文静瞥了他一眼,冷笑道:“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案其实很简单,世家子弟和寒士各考各的,但寒士第一名,或许连世家子弟前百名都不如,你到时候又如何安排职位?”

    裴寂为之哑然。

    刘文静冷嘲热讽道:“杨侗开科举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考生处于同一水平,其治下百姓和士子自无异义。而我大唐国情不同,处理不好,轻则激起众怒,重则亡国!裴尚书,你把整个并州都丢了,怎么还这么肤浅呢?”

    “够了!”

    李渊一拍龙案,脸色变得铁青一片,刘文静虽在讥讽裴寂,但李渊却感觉他在讥讽自己,因为提出举行科举的人是他李渊,而不是裴寂,刘文静这分明就是说他李渊肤浅不是吗?

    就在这时,殿中少监宇文歆大步走进大殿,躬身施礼道:“圣上,洛阳有紧急情报送至。”

    李渊不满的瞥了刘文静一眼,强压心中怒火道:“呈上来!”

第243章:建成之谋(求月票全订)

    宦官将一份来自洛阳情报,恭恭敬敬的放到李渊的御案之上,李渊展开一看,心中为之一惊。

    洛阳王世充几天前也在开科取士,但结果却是寒士集体闹事,原因就和刘文静说的一模一样,寒士考生考不过世家子弟,前百名之中,居然没有一名寒士登榜,使得寒士认为科考不公大闹了起来。

    李渊很怀疑有人暗中鼓动,那会不会是自己人?他把情报交给宦官:“让太子看看!”

    大唐情报历来由李建成掌管,他看了情报内容以后,立刻明白了父皇之意,躬身行礼道:“父皇,这件事儿臣也不知道,或许是杨侗、李密、窦建德所为!也许是洛阳士子自发而为。不过儿臣以为李密鼓动的可能性极大,因为洛阳科举吸纳最多的李密治下人才。”

    李渊点了点头,对李建成说道:“让各位大臣都看看吧。”

    内容一目了然,就是两万多名士子在洛阳大游行,甚至还包围了紫微宫,十几名重臣迅速传看一遍,每个人眼中都露出震惊之色。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念头,难道真是李密在背后主使?

    刘文静再次出列,拱手道:“圣上,这件事印证了臣之担忧,科举并不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它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了。王世充显然是没有处理好利益纠葛,才引发数万士子游行闹事事件!而我大唐的政治环境比王世充更复杂百倍,在制度完善前,科举不宜举办。”

    “臣附议!”

    “臣附议!”

    独孤整、窦威、萧瑀等人纷纷应和。

    “各位爱卿,科举之事暂放!稍后再议,退朝。”尽管刘文静的话让李渊极不舒服,但现在他已经无心发作了,这份情报让他意识到,仓促科举只会带来天大的麻烦。

    李渊回到自己御书房后,努力平息心中纷乱,自从杨侗火烧宫城以后,他就一直很压抑,杨侗这个名字,就像一坐沉重的大山,压得他气都喘不过来。大唐的局势也让他感到沮丧、焦虑,再也没有了建国的意气风发。他实在需要一场大事件来振奋大唐低迷士气,以前,是想就近发动一场速战速决的大捷,但是河西之战却始终处于僵局,这让他非常失望。

    李渊也理解李世民的难处,唐军的士气本来就低迷,还要防止武威、会宁隋军背后捅刀子,使得李世民打起仗也是束手束脚,若是不顾前后的发动大战,一旦再次被隋军击败,后果将会十分严重,甚至连带全军崩溃。

    现在好不容易想着用科举扭转劣势、振奋士气,但洛阳士子大游行,给了他泼来一盆冷水,李渊望着天空悠悠白云,他忍不住长长叹了口气。

    李渊已经同意李世民的建议,今年将对薛梁联军发动攻击,可处处受制、无能为力时局让李渊都要疯了,这种处处都要看隋朝脸色行事的处境。让他回想到了面对杨广时的那种如履薄冰、胆颤心惊之感。

    他现在谩骂杨广,将杨广贬得一文不值,但他们这些了解杨广的人都知道,杨广能力不但不差,反而相当恐怖,若不然,李渊也不会装孙子几十年了!正因为心怀恐惧,才将他说得不堪,这也是发泄害怕的一种方式,本以为杨广死后,李渊觉得天下会改成李姓,可是比杨广更强势的人出现了,杨侗的手段比杨广更狠,而且还没有杨广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特点,这堪称是完美版的杨广,令李渊气都喘不过来。接二连三的失败、不顺,也让消失久远的对杨家的恐惧再一次涌上了心头。

    “圣上,太子殿下求见。”门口传来了一名宦官的声音。

    “宣他进来!”

    李渊缓缓回到御榻坐下,努力保持着一副平静的样子,不一会儿,李建成匆匆走了进来,他深施一礼,“儿臣参见父皇!”

    李渊语气淡然:“有事么?”

    “儿臣对科举有点想法。”

    “说吧。”

    李建成说道:“父皇,在科举问题上,诸多关陇贵族重臣都沉默以对,这即可说明了他们的态度。贸然实行的话,必然触动到关陇贵族的切身利益,风险极大。”

    这个问题李渊也考虑过,这其实不仅关陇贵族抱有抵触,关东士族、南方士族对科举的态度其他都一样,也只有刘文静从李唐王朝的角度去看问题。

    科举的终级目的唯才是举,为官场输入新鲜血液,这恰恰是最根本利益所在,李渊也知道科举必然引起关陇贵族抵触,所以他最初没有考虑科举,在天下一统前是不会实施的,以此保证关陇贵族利益,从而获取他们全力支持!但大量英才涌向邺城之举,却给了李渊巨大压力,若是他再不开科取士,寒士跑完了,唐朝大大小小的官职将会全部落入世家大族之手,哪怕最后真的一统天下了,李唐王朝也将成为关陇贵族手中的玩物。这样的后果,使李渊不得不在朝会试探一二,但结果令他沮丧、心惊!因为关陇贵族的漠然,表明他们连个极小的职位都不愿意让给寒士。

    “朕知道朝中所有人都不喜欢科举,痛恨科举,也知道不是举行科举的时候……但形势都被杨侗主导着,我大唐不均分田地,已有失去了民心,若连科举也不举行,寒士也迟早都会流失掉,朕也没办法。”李渊叹了口气。

    李建成道:“父皇,杨侗的科举之所以成功,是他治下只有寒士这一个层次的考生,所以不存在任何问题。而王世充的科举是不得不跟着大势走,但是他麾下有不少关东士族,他要考虑关东士族的利益,还要做出公平公正姿态,但事实上他并没有做到公平,所以才有寒士大游行之举。这件事给儿臣很大启发,其实我们可以效仿王世充的科举。”

    李渊被儿子说动了:“我们怎么效仿王世充?”

    李建成说道:“父皇在举行科举之前,先和关陇贵族、关陇士族、东关士族、南方士族沟通协商,只要保证他们利益,只抛出一下无关紧要的职位给寒士,儿臣以为科举完全可以举行的。”

    李渊皱眉道:“就怕他们胃口太大,朕满足不了的无度索求。”

    “所以这才需要好生沟通!”李建成笑着说道:“他们与大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算不给父皇面子,他们也得为自身利益考虑,如今,他们也已经没有退路了。”

    “说得好!朕考虑好了,再和他们好生谈谈。”李建成的话让李渊心情好转,笑着说道:“皇儿这个建议非常好,以后要多提这样的建议。”

    “喏!”

    李建成振奋的应了一声,他今天有两件事,科举只是第一件事,见到父皇采纳了他的建议,心中大为快慰。

    他自小在河东老家长大,直到李渊将反之后才到了李渊身边充当助手,在李渊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一直跟在李渊身边的李世民。他很少有独到的见解,一般都在执行父亲的指示而已,也因此,他才获得了李渊的信任。

    这便是李建成为人处世之道,掩饰自己的个性,表现出顺从一面,他希望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接下父亲的皇位。但因为李世民的强势和父亲的大力支持、扶持,使李建成太子之位受到了巨大威胁。

    李建成意识到自己若是一味顺从的话,前途更加不妙,必须表现出他一个太子应有的才华,才能挽回庸碌无力的形象。他知道父皇急需摆脱不利局面,李建成便抓住这个机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赢得了自己父皇的赞许。

    但一个科举的力度显然很不够,因为这是建立在刘文静主张之上,表现不出自己的见识,因此,他需要提出一个更有力的建议,他不慌不忙道:“父皇,儿臣还有第二个建议。”

    “说吧!”

    “世家大族之所以高贵,之所蔑视寒士。一是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不但上面有人,更有丰富的文化储备,而寒士得到学习的机会都是万幸之幸,所以世家大族的人才远远超越寒门。若是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朝廷根本没有足够人才管理天下,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明知这样下去,迟早被世家大族把控了官场,却不得不用。而如今物美价廉的书籍一出,世家大族的最大优势不复存在了!”

    “一些书商将书籍引入大唐以后,大赚差价!但毕竟是偷运入境,数量远远不够。儿臣的第二个建议即是秘密组建商队,光明正大的从隋朝大量买入大量书籍,一是将价格压低,二是将书籍普及天下,让治下百姓人人有书可读。不出几年,我大唐对世家大族的依靠会大大的降低,纵然有损失,寒士也撑得起来了。”

    这个建议李建成考虑了很久,他几次都想提出来,但涉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他根本不敢提出来。现在随着时间推移,书籍已经或明或暗的涌入,李建成便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

    李渊也被李建成这惊人的建议吓到了,不过他也知道这对皇权的巩固百利而无一害,但这一决定,影响力实在太大了。他神情凝重的思索良久,才缓缓的说道:“我们李家也是世家大族。”

    “父皇,我们已经不是世家大族,更不是关陇贵族中的成员了,我们是皇族,从您登基那一天起,我李家已经和世家大族划下一道无法弥补的痕迹。我李家如此,当初的杨家也是如此!皇族和世家大族之间,只会斗得不死不休。我们早一步引入书籍、普及天下,就能早一步摆脱对世家大族的依赖。否则,我大唐纵然一统了天下,这天下依旧和以前的隋朝一样,是世家大族、是士族的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杨侗的所有政策都适用于任何一方势力,儿臣也认可杨侗的一切政策,只不过我们有着太多顾虑,无法一一执行。”

    “皇父的建议非常好,可是两个问题!”李渊的声音十分低沉,虽然他不愿承认,但杨侗一系列政策的确利好于皇权的政策,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时的思索着要执行一二。

    “父皇请说。”李建成见李渊认同了自己的建议,十分振奋的说道。

    “一、杨侗会不会把书籍卖给我们;第二、如果说科举只是让世家大族感受到一丝危机,那物美价廉的书籍,就犹如一把铡刀一般,彻底毁灭掉世害大族的优势,我们不能出面,又有何人可信?”

    李建成笑道:“杨侗一切制度都是巩固皇权,消弱世家大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目标一致,他不会阻止的。至于第二个问题也简单,只需重新开通商贸,书籍自有商人运进关中!世家大族为了自身利益,一再要求与隋朝重新通商,父皇不妨以此为条件。谈谈科举之事。”

    “好主意!”李渊目光大亮。

第244章:炀帝(求月票全订)

    匆匆数十天,邺城陷入了寒冷的冬天之中。

    今年的冬天,天气出乎意料的寒冷,还不到腊月,水面已经结了一层薄冰,在科考结束后的第九天,邺城一带普降大雪,将整个天地笼罩在一片粉妆玉砌之中。

    杨侗也难得的清闲下来,古代的生活节奏没有信息爆炸时代那么紧促,哪怕再忙也不像后世能把人累死,古代的人们很纯朴、简单,他们过多奢望的要求,尤其是乱世中的人们,能够解决一家人的温饱就很满足了。

    杨侗的大隋朝廷有完善的工作体系,分门别类,当奏疏呈到杨侗公案之上,实际上是书吏归纳、总结以及审核之后留下来的有意义的东西。那些被过滤掉的奏疏定期会有由御部检验,若有遗漏,经手之人将被接受处分。至于以后会不会有人抓住这个漏洞来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杨侗觉得只有问题真的出现,才能着手处理。

    当然了,事情再小,放在国家层面上也是大事。好在受风气的影响,奏疏通通简练整洁,没有再出现花团锦簇的空话屁话。也因此,杨侗平日虽然看起来似乎不忙,办事效率却很高,几乎再也没有公务积压的事情出现,每每批阅完毕,自有人员、信鹰传回各地。

    “今年似乎比往年冷得早呢。”杨侗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有些皱眉的说道。

    “去年是要迟一些时候。”长孙无垢任由杨侗搂抱着她的纤腰,看着窗外的雪景,心中十分幸福。

    “你哥有回信了吗?”长孙无垢还浸在患得患失之际,杨侗开口了。她的哥哥有好几个,但她知道杨侗提的是长孙无忌。

    “家兄回信了…他很受李建成重视,不愿来…”长孙无垢低垂着头,不说话了。

    “既然他不愿意放弃手中的东西,那就算了。无垢,乱世之中是男人之间的斗争,与你们女人无关。你大哥选择了,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等我破了长安,看你的份上饶他一命。”

    杨侗对长孙无忌在历史上的功绩一无所知,唯一的印象是在‘房遗爱谋反案’中,长孙无忌把李元景、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杀了。

    他和褚遂良清除政敌的举动对唐朝产生巨大的影响,皇亲国戚里堪用的人才如李恪、李道宗、薛万彻、执失思力等人皆没逃脱牵连,以至于武则天上台的时候,李家无人能阻。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自己也最终被武则天清洗。也可以说,是长孙无忌为武则天扫清了上位的阻力。

    这种阴货来不来邺城,杨侗并不在意。这其实也是他对长孙无垢的一种态度而已。

    “多谢夫君。”长孙无垢嘴角荡起迷人的微笑,望着杨侗,满目柔情:“无垢没什么本领,但也绝对不会为夫君带来麻烦的。”

    “这我知道!”杨侗笑了一笑,这个女人真如历史上说的那么温柔贤惠,是水一样的女子,很让杨侗满意。

    长孙无垢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能做的她已经做了,就像杨侗说的那样,选择了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娇躯轻轻的靠在杨侗身上,在他身上,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安全,还有信任。

    “别想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了。心思太多,很难怀孕。”杨侗也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鬼道理,不过为了安抚长孙无垢,只能这么忽悠了。

    说到孩子,长孙无垢美眸亮了起来,她有些羞涩说道:“我昨晚就梦见我们有孩子了,是个小女孩,长得又白又嫩,好可爱。”

    杨侗笑了起来,“如果是个小公主,我希望她和你一样美,为了早日得到见到这个漂亮的小公子,我们还要多多努力。”

    长孙无垢白了他一眼,娇嗔道:“夫君尽找借口,这些天你努力得不够吗?”

    “我也想早当爹嘛!”

    “厚脸皮!”

    小玉拳捶打在杨侗的肩头,接着又不舍的抚了几下:“大姐早都有小宝宝了。这明明是是想欺负人家的借口而已。”

    “你明白就好!”自打大被同眠那天起,杨侗早就不要脸了。

    长孙无垢的小手在肚抚摸着,仿佛真的怀上了宝宝似的,俏脸上洋溢起母姓的光辉,轻声道:“夫君是大隋的灵魂,也是我们这些女人的天。可两位妹妹说夫君一上战场就跟秦将军、罗将军、尉迟将军他们一样疯了似的冲锋陷阵,我、大姐和皇祖母她们听得都怕了。多了几个孩子的话,夫君就多了几分牵挂,有了牵挂就能安下心,便不会那么拼了。”

    杨侗心中一阵战栗,是啊,他是杨家的希望,如果他倒在战场之上,大隋群龙无首、一轰而散,没有了文武的庇护,家里这一群女人的命运将会如何?是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别再让自己的亲人担忧。

    长孙无垢双手捧着他的脸,深情凝视着,爱怜的用纤长手指婆娑着他刀锋一般的眉毛、挺直的鼻梁、好看的嘴唇,秀眸里的爱意浓郁得化不开……

    杨侗被她亮晶晶的眼眸盯得发毛,笑道:“是不是我长得英俊潇洒,让贤妃娘娘爱不释手、情根深种了?”

    长孙无垢露出一个颠倒众生的甜美笑容:“就是有点小……”

    杨侗恼羞成怒:“哪儿小了?”

    “我是说你年纪小!”长孙无垢娇嗔不依,目光不经意的朝杨侗身下逡巡片刻后,又瞥了眼呼呼大睡的水天姬、李秀宁,羞笑道:“妾身实在不行了,夫君如果难受,宫中佳丽愿意的。”

    杨侗笑着摇头:“有你们四个就够了,再多,会分心的。也容易发生宫斗这种乱七八糟的烦心事。”

    对精力比常人旺盛的杨侗来说,她的四个女人确实有点招架不住,不过他还是不想引进更多。

    “夫君的想法总是与他人不同。”长孙无垢不再劝说,哪怕再宽宏大量的女人,也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接二连三的把女人往家里带。

    只不过地位越高就越注重传承,像汉高祖刘邦,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有多少子孙,秦皇汉武也是差不多这样。但自杨坚开始的隋杨四代子弟,在美女方面却很有底限。

    杨侗虽不称帝,但谁都知道他是隋朝皇帝,否则,内廷中也不会有贤妃、武妃、丽妃这种越礼的封号了,以他如今的身分地位,不说后宫佳丽三千,但‘一后、二贵妃、四妃、九嫔、九婕妤/美人/才人’是他的标配,但杨侗对扩展后院没太大兴趣。

    在长孙无垢、水天姬、李秀宁被硬塞过来之前,只有一个正妃卫凤舞,外人看来,王妃得多么受宠才能让秦王干出这事来?

    不过姐妹四人私下交流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才知道王妃嫁来三年后,还是一个黄花大闺女,根据她们不断分析,最终得到一个结论,自己的夫君继承了杨家的血统,也是一个‘爱江山胜过爱美人’的人,倒不是说他不爱美女,主要是他太忙了,大概也是这原因,才忽略了女色这种事情。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现在小舞怀上了,证明我能让自己的女人怀上孩子。有一必有二,以后你们多生几个就好了。”杨侗帮她捋顺头发之后,笑道:“若我流连温柔乡,这辛苦打拼出来的基业,怕是用不了多久便荒废了。你知道陈叔宝吗?”

    “唱玉树后庭花那个,我知道。”长孙无垢不知想到了什么,一张俏脸火辣辣的发烫了起来。

    “陈叔宝卒于仁寿四年,皇祖父追赠他为大将军,谥号‘炀’,陈炀帝,你知道皇祖父为什么称他为炀帝吗?”杨侗一脸古怪的表情。

    “不知?”长孙无垢脸红摇头

    “陈炀帝贪恋女色,醉生梦死,终日不问国事,除了生一大堆儿子以外,他什么事都没做好!皇祖父主管江南军政时,对陈炀帝知之甚深,然后以陈叔宝为诫!陈炀帝贪花女色,皇祖父就反而为之,陈炀帝不问国事,他就勤于国事!陈炀帝不思进取,他就开疆拓土……皇祖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巡视天下中度过,巡视到西海郡时,还差点冻死在大拔斗谷,他一生没有一天懈怠,没有一天享乐生活,他这一辈子,完全就是以陈炀帝为诫,因为他不想当隋炀帝。”

    以上这些话,是杨侗从原主记忆中挖掘出来的话,是杨广在教导他们兄弟三人时说过的话。

    可是说到这里的时候,杨侗生起了一种荒谬绝伦的感觉,历史总是那么残酷,历史上的杨广死后,李唐王朝给他的谥号偏偏就是‘隋炀帝’,还被黑得比墨汁还黑。

    其实纵观五千年历史,论及对整个民族贡献最大的王朝,非秦隋二朝莫属。只不过两者都是承上启下、革旧创新的王朝,步子在迈得太大,所有争议极大。

    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完成了大一统的短命王朝,都是二世而亡,虽然都亡国了,但这两个朝代都对后面朝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秦朝统一汉字、度量衡、立郡县制、施行察举制,建立的三公九卿中央集权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推翻秦朝的汉朝完整的继承了秦朝的各种制度。隋朝设立三省六部制、初步建立官制法制,并且施行科举制,为以后的历朝历代做出了贡献,而历史上的唐朝也完整的继承了隋朝各种治国方针,汉唐都吸取了秦隋灭亡的教训,改革了制度,采取修养生息的策略,成为了历史上公认的最强盛时代。

    秦隋二朝在基础设施上,都修建大型工程,留下诸多文化遗产,但是也成为灭亡标志,提到秦朝第一个想到的是秦朝万里长城;而隋朝则是京杭大运河。长城和大运河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财富,而且好处明显,但对封建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来说,却意味着劳民伤财,最后的结果就是大规模农民大起义。

    说起来,杨广和秦始皇是十分类似的君王,只不过杨广没有一代人去吸引新朝的谩骂火力,才因亡国而背负大恶名。而秦始皇则幸运多了,因为他有儿子秦二世帮他分流掉不少恶名。

    想到这里,杨侗有点发怵道:“因为我的缘故,皇祖父有了太宗武皇帝的美谥,这个隋炀帝是怎么都轮不到他了…我真有点担心我会成为千古骂名的隋三世、隋炀帝…”

    饶是杨侗胆大

    可一想到‘隋炀帝=昏君+暴君+弑父+杀兄+淫棍+色情狂+乱那个啥的种种词汇’,心头也不禁有些发毛。

    长孙无垢见他害怕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又无语:她知道杨侗其实做得很好很好,以这时代人的眼光来看,根本无可挑剔。有这庞大的基业,只要杨侗不像杨广那么使劲的折腾,哪怕是个庸主都能维护大隋国运,最终一统天下。

    长孙无垢并不知道,雄主对国家的破坏,有时候比庸主还更可怕。以杨坚留下的庞大遗产而言,如果杨广是毫不作主的庸主,隋朝顶多是吏治败坏,而不会搞成现在这样子。

    可杨广偏偏不是庸主,他有才华,且极度自恋,觉得子孙后代都不如他。为了给子孙留下一个宏大的王朝,恨不得在有生之年,把子孙后代的麻烦都解决干净,以至于急功近利乱用民力,导致这个史上资财最丰厚的顶级富二代,把数十年家产败得一干二净。

    庞大的帝国四分五裂以后,走得太顺的杨广,接受不了雁门之围和国事糜烂的打击,失去了收拾河山的壮志,生生把一个自信自恋的人搞成了自暴自弃、自我否定。

    ……

    (每天煎到大半夜,恳请兄弟们支持正版,对您来说只是几毛几分钱,对我却是天大的动力……有月票、推荐票的兄弟来几张安慰安慰,推荐票、收藏也好啊)

第245章:胡汉杂居问题多(求月票全订)

    “殿下,杜如晦有事求见。”江凤仪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朝阳殿等候。”杨侗回了一句,精神状态一下子恢复到了巅峰,似乎忘了‘隋炀帝’这个恼人问题。

    “天冷了,照顾好自己。”看着长孙无垢绝美的容颜,杨侗心中轻轻一笑,将她搂进怀里轻轻抱了抱。

    “嗯!”看着杨侗毅然离开的背影,长孙无垢目光有些迷离,这时候,杨侗似乎少了几分温柔缠绵,却多了几分从未有过的果决和刚强,这时候的杨侗让她感觉有点陌生,却似乎比以往更让人心安,也让她心疼。

    长孙无垢心知夫君虽是大隋伟岸之君王,可实际上,他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彷徨、也会害怕、也会恐惧。但现在是人吃人的乱世,而他杨侗是大隋秦王、‘皇帝’,他的身份和能力、他的亲人和下属、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沉沉的压在他的身上,一旦他杨侗懈怠了,那终有一天,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她长孙无垢,都会被别人夺走。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杨侗身上有太多令他人忌惮东西,出色的作战能力、惊人的治国水平、桀骜不驯的性格、正统王朝的继承人、寒门士子的领袖、世家大族的葬送者、天下第一诸侯的势力、民族大义的领军人物……这一系列才能和身份看似光鲜,可如今都已经成为杨侗最大的负担和压力,这样一个光彩万丈的人物,绝没有一个诸侯容许他的存在。

    不得不说,长孙无垢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确实料到了杨侗此时的心态。

    杨侗不能停、不敢停,连懈怠的资格都没有。一旦他的脚步停下,那就是走向灭亡的时候。与其说是怕‘隋炀帝’这个谥号,不如说是人亡家破,这代价太过沉重,杨侗承担不起!

    杨侗不希望有一天,自己的皇祖母、母亲、姑姑、妻子成为别人肆意侮辱,这种事情,就算只是想一想,心中都会生起一股憋屈的情绪,更何况自己从来就不是甘于平凡的人。不管是为了亲人,还是自己。胸中的斗志,都绝对不能熄灭。

    这一刻,两个人的心是如此之近。只是杨侗并没有享受到长孙无垢的这一份理解下的柔情,他迎着风雪,径直向朝阳展走去!这一刻他的心是火热的,有着前所未有的坚定,有一种与天下为敌也在所不惜的感觉。

    朝阳殿偏殿之中,杜如晦已经等候多时。

    杜如晦这个记室参军做的十分称职,很多事情都无需杨侗去操心,杜如晦都会把问题核心罗列出来,还会附上自己的见解,很多方法要比杨侗想的更加精炼有效,这个记室参军用得很顺手。

    “参见殿下。”杜如晦起身一礼。

    “克明这么早来找我,必是有要事与我商议,说吧,可是因为天寒,哪里又出现了房屋坍塌事故?”杨侗大马金刀的坐在自己的书桌前,看向了杜如晦道。

    邺城是新建的城市,房子十分结实!幽州和冀州这些老地盘的房子,有八九成是从废墟中拔地而起的,不存在危房,并州也还行,可雍州那里的情况委实不容乐观,这些天已经收到了不少危房坍塌的急报了。

    “不是这样。”杜如晦摇摇头,将手中一本册子递给杨侗道:“这是最近雍州、并州、幽州乃至冀州整理出来的信息!殿下之前曾有规定,大隋治下各族百姓必须学汉语、穿汉服、行汉礼,也因此,民间出现一些矛盾冲突,突厥奴隶为了获得官籍,早日脱离奴籍身份,倒是十分规矩,在劳作之余,都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我族证语言、文字、礼仪!可是会宁、平凉不少羌族百姓对此非常不满,每每与地方官吏发生冲突,也令两郡治安十分不稳定,而他们和突厥、契丹、奚族奴隶不同,属于我大隋正式百姓,所以,官吏和军队都不能暴力对待。”

    “克明说不稳却是有点过了。”

    杨侗摇了摇头,道:“羌人也好、汉民也罢,我们都是本着十户一村的原则进行安置的!凭这些松散稀疏的人群,没有达到撼动大隋统治的资格!而且我们的制度也得很清楚,想要享受汉人的同等待遇,就先要成为汉人,而学会说汉语、字汉字、行汉礼、穿汉服是最基本的要求!若这都做不到,凭什么享受一样待遇?”

    “恕臣直言。”杜如晦皱眉道:“殿下有意将天下百族归于一族,以避免国内出现族群纷争,这本无错。只不过自古以来,历代君王、先贤皆以安抚为主,以王化、仁德感化。”

    “然而…自夏商周以来,王道和仁德就没有成功的同化过一个民族。”杨侗打断了杜如晦,接着说道:“就拿奚族来说吧,在夏商周时期,它叫东胡,当时大家在归化;到了秦汉,它叫乌桓,还在归化;到了魏晋南北朝,又分裂为鲜卑、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奚族等多个部落,这时候,我中原王朝还在用王道和仁德归化,可结束是纵横天下莫可御的柔然汗国成立了;到我大隋,前突厥汗国把柔然取而代之,分裂成东西突厥之后,依旧用王道和仁道善待东部突厥汗国,结果呢?始毕先是兵围雁门,接着又与我决战于马邑。克明,这说明什么?说明王道和仁德手段感化不了异族,先贤那一套根本就行不通。你也是有自己思想主张的,你觉得先贤说的就是万世不变的哲理吗?”

    “这……”杜如晦闻言一怔,有些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先贤就一定会对?

    这个疑问,其实都有擦边球的说法!杜如晦也抱以了置疑的态度,特别是杨侗那天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反谏儒家的时候,思想已经渐渐明晰。

    “世态变迁、沧海桑田的道理,克明应该懂吧?”

    “自然!”杜如晦点点头。

    “举个简单例子,今天我打你一顿,如果你明天死了,这是我下手过重,按律当服刑!但如果你三十年后死了,也要怪我吗?”

    “肯定不能。”

    “同理,先贤学说,是以‘当时’天下的实际情况而创作出来的知识,他们的学说利用于当时,是无可厚非的正确举措。但放到几百年后的今天。却未必会对,时代在推移,学问也应该与时俱进,生搬硬套于国不利、于民不利。就像李牧的战车阵、卫青的武钢车阵、刘裕的缺月阵都是著名的以步克骑之战术,但若现在来用,绝对会被打得落花流水。时代进步战术也要跟着进步,淘汰的东西就算曾经再高明、再辉煌,也失去了因有妙用。既然大家可以接受‘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战术道理,为何做学问、做实事就一定要照搬先贤经验?”

    杨侗笑道:“‘王道和仁德’千年归化不了一族,这就说明它不能令四夷宾服。我不是说它不好,只是觉得它用错了地方。因为汉胡观念、风俗差异大!你想让人家接受你的观点,有时候需要先用拳头把他打服,然后大家坐下来摆道理,你把他打疼了,他自己听你的话。就如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到如今,还有几人记得六国文字和度量衡?”

    “殿下想要效仿始皇?”杜如晦惊讶的说道。

    “将羌胡与六国并论,太过抬举他们了一些。”杨侗摇了摇头:“我只是说王道和仁道在短期内的确能让他们感恩戴德!但中原王朝只要衰败,我们这个宗主国,就是他们屠宰的对象!他们仰慕我中原繁华不假。可仰慕的另一面是嫉妒,嫉妒就之心一起,会有夺过来的心思。他们不动是因为他们没有实力,一但他们有了实力,必然会露出他们了锐利牙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突厥的启民父子,启民对我们大隋感恩戴德,可到了始毕就立即翻脸了!所以,只要异族保留着自己文字、服装、风俗,总有一天还会成为我族后患,到那时,我们的后代未必能够压得住他们。”

    “那不知殿下有何妙策?”。

    “只要看清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了。”杨侗笑着说道:“非我族类,为何其心必异?”

    “臣洗耳恭听。”。

    “不同。”

    杜如晦听得愕然。

    “他们穿的不同,说的不同,在人群里很突兀,所以大家本能排斥。但如果突厥人、吐谷浑人都穿汉服,说汉话,你觉得他们还突兀吗?”杨侗指了指门外肃然而立的卫兵,有好几个是霫族人,但现在看去,与寻常汉家将士没多大分别。

    “无法辨别。”杜如晦摇了摇头。

    “胡汉杂居的确造成一些小混乱,但从长远上说,却是最有效的办法。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律法上不偏不倚,让他们看到公平的一面,从而降低他们排斥汉人的心里防线。只要做好这一步,再以各种权利诱之,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依靠过来!”

    “臣受教了!”杜如晦若有所思的向杨侗行了一礼,而后告退而出。

    今日这一番言论,并不是杨侗比杜如晦聪明,而是他站在了时代的高度上,为杜如晦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户,一扇让他跳出固有思想的大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思索问题、解决问题,使他许多以往的疑惑豁然开朗。

    杨恭仁、杨师道、房玄龄、魏征他们在这个问题上,也曾经纠结过、困惑过!而孔颖达甚至在一些仁义道德的问题上,与杨侗红过脸,但如今却不会了,一个二个抛弃了枷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而不是像以前那么,动不动就去找古籍来解答。

    能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在这个尊师如父的时代,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思想上,他们已经得到解放,走向了独立。

第246章:年后攻略(求月票全订)

    杜如晦离开以后,杨侗随手翻了翻他递来的册子,并没多做关注,胡汉融合,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一点早在杨侗和杨恭仁、杨师道、房玄龄他们的意料之中,也遇到不少案例,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只要执法官员做到‘公平’二字,就掀不起大风浪,当异族一步一步的尝到大隋赋予他们的甜点以后,就会上了瘾似的被吊着走。

    人生一世,无非就是‘名利’二字,中原百姓是这样,只不过他们披着一层道德的外衣,争取的时候有些羞涩,但异族则不同,他们对‘名利’二字的争取非常实在,要什么就说什么。这所谓的纯朴,也始终贯穿在异族争取名利的表现之上,很直接纯粹。

    融合异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今处于让放松他们警惕的初级阶段,一时半会儿还整合得不彻底,不过从融合霫族的速度来看,不出五年时间,治下会趋于统一。不过杨侗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天下之上,对细节上的关注自然也就相对少了,致使许多问题无法根治。

    虽然这些矛盾会随着异族人口的增加会日渐尖锐,但一时半会也腾不出手来去处理这些问题,只能靠杨恭仁和尚书们拾缺补漏。

    杨侗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一部母法!所以这个冬天的时间紧张!内部的小毛毛雨只能一步一步完善。

    杨侗相信,只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自己可以将如今所以的地盘打造成铁桶江山,然后再用十年时间生计和发展!到时候各路诸侯哪怕联合天下世家共伐隋,也一样可以横扫天下。

    只可惜,天下之‘势’不会给他不受干扰的苦练内功,因为各路诸侯知道和平下去的话,差距越来越大,如今已经隐隐有联盟对抗自己之势,要想闭关修练,根本不大可能,他必须做好一边发展和一边打的准备。所谓的一年无战事,其实只是安抚自己的妻子罢了。

    当初兵出冀州,杨恭仁便曾论过这天下大势。

    太行山为界,往东是一片平原的冀州,往西则多山川险峻,夺取并州,进占关中、巴蜀乃至荆州,若到时有人一统中原,则与中原霸主分东西而治,从冀州、关中、荆州威慑中原,令他无法安心发展。若中原尚未一统,杨侗便安心发展,坐观中原群雄的成败,等中原诸侯打得差不多再出兵收尾。

    如今杨侗已经占据冀州、幽州、并州以及雍州之北,河西李轨随时可下,席卷北方大势已成,虽然如今重在休养,但既然已经拿下了雍州大片地区,正好趁李渊在对付‘薛梁’联军和萧铣之际,拿下关中。

    一来如今李渊因为大兴宫被烧,内部人心惶惶,军心大乱,手忙脚乱的李渊实难对抗大隋的兵锋,二来此时占据关中,也可以缩小李渊未来的发展空间,只要这边将武关、散关一封,李渊除了强攻之外,只能绕道走河西一带,虽然李渊不缺骑兵,但从想要绕道攻到河西,就需要过羌人、吐谷浑人的地界,不说道路艰险,唐军能不能在高原反应中活得下来,仅是绕道所行的距离就有千里之遥,光是行军途中的粮食就能将李渊的家底掏空了。李渊想要发展,只能往南,逼得李渊不得不跟南方势力打,一面还要防备杨侗。

    如此一来,虽然有鼎足而立之势,不过杨侗雄踞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无论李渊、王世充、李密亦或是窦建德,却只能陷入被动局面,只要杨侗这边稳固了根基,就可以对中原以及南方的广袤大地全面用兵了。

    但是杜如晦说过的话,又令杨侗有些犹豫不绝。

    正如杜如晦所言,关中是关陇集团的根据地,若是扑灭李渊过快,这些大大小小的世家大族就会潜伏、投降,当他们成为大隋的‘自己人’,自己又有什么借口去一一处决他们?若是不除的话,关陇权贵始终会成为大隋的祸根之源。

    但是不打吧!也不行。

    因为即便李渊真的在关中均分田地,即使世家大族有多不满,但他们面临自己的威胁之下,再大的矛盾也是小矛盾,也会同心协力共抗大隋。这时候,李渊只需稍微承诺什么,世家大族有再多的不满,也只能跟着李渊一路黑到底。以李渊的韧劲和世家大族的人力、物力,很快就能拥有几万十的雄兵。

    如果被自己轰出了关中,关陇集团则是成了无根飘萍,对李渊的不满会大大的增加,可是失去根基的他们,却也失去了约束李渊的实力,到时候李渊便如若脱缰野马,处处为李唐的利益为主,双方的矛盾会进一步扩大。

    可以说,杜如晦那坐观诸侯与世家大族矛盾丛生的办法,稳妥是稳妥了,但机会主义浓重,小看了大隋对世家大的威胁,小看了世家大族的妥协力度。反倒是如果把李渊打去南方,更能加剧李唐的内斗,而南方多了一头猛虎,则会压缩中原诸侯的生存空间,他们饱受李渊的威胁,对其存在的敌视之心比起大隋只多不少,南方乱则是杨侗的机会。

    至于选择留在关中的世家大族,其实很好对付。因为他们的崛起,就是一个血腥的过程,只需把他们的罪证一一公布,不用朝廷出手,百姓都会把他们撕得粉碎。

    而且拿下关中之后,往西可以重启丝绸之路,从而让大隋再次辉煌起来。

    思绪至此,杨侗的思路已经明朗了起来。

    不管从自身的军事、民生、政治、经济角度出发,还是敌人的现状去想,还是从防御政策角度考虑,拿下关中都是利大于弊的举措,统一之战拖延得越久,他接手的天下必将十室九空、千疮百孔、千里无人烟,这样的天下又有什么意义?

    和平早一天到来,就能多活下几万几十万名百姓。

    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呢,失去一人,就会失去一份财富。

    杨坚建立隋朝后,社会稳定下来,这才开始重新整理人口资料。在建国的当年,登记的人口数字就达到了2900万。此后的几年又彻底清查,包括相貌、年龄,都一一核对,还让百姓之间也互相揭发,只要发现有不实的情况,全家发配边疆,连保长也要受牵连。因此,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全国的登记人口就达到了4000万。大业五年,再一次清查户籍,人口高达5500多万。

    而且,这还没把奴籍算在内。贱籍即是农奴、家仆、家丁、婢女

    汉朝时,奴隶源于土地兼并而形成的私属,东汉末年,人民为躲避战乱,投靠大庄园主,也成为私属。南北朝时,鲜卑人手中有汉人奴隶、稍大一些权势的汉人家族中也有奴隶。如果没有奴隶的存在,就不能支撑起“世家门阀”和“庄园经济”八个字。所以,讨论人口,忽略贱籍的存在就是根本性的错误。

    而在关中,拥有万顷的土地的家族少说也有百家,拥有百顷、十顷土地的家族更多,这些土地谁来耕种?全部都雇佣人手吗?绝不会!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再官籍的奴仆耕种。所以,隋朝鼎盛时的人口有六千万很正常,就算有七千万也没错。

    在历史上,唐朝统一天下以后,人口税减,下降率约为80%。虽说这里有战争死人的因素在,但绝大多数人都被支持李唐的财团藏匿了,因为李唐统一天下后,对支持它的财团加以封赏,而土地历来是封赏的先天之选,这些财团得到土地以后,自然需要人去耕种,如此一来,许许多多的人口便成了世家大族的奴仆。

    李渊统一天下以后,也对人口进行重新登记,但相比于杨坚严苛的统计手段,李渊采取的则是非常民主的“手段”,就是让老百姓自己填写户口资料,从这‘民主’的手段来看,李渊并没有触动世家大族的利益,又哪能获得什么人口呢?也因此,才有隋末大乱,人口锐减四分之一的说法。

    若是杨侗早一天入主关中,那么,世家大族的这些‘财产’就不会外逃,更不会转化成李唐的战斗力,不经历过多的战事,大隋的人口也就保住了。这样既是救了百姓,也为大隋的再次辉煌积蓄了潜力。

    杨侗细细的考虑着应该如何进军,从何处进军时,这时宫女来报:“殿下,王妃娘娘派人来请殿下用膳……”

    听得这句话,杨侗的思绪从繁杂的思绪中收了回来,抬头一看,天色居然已经暗了下来。自杜如晦走后,自己一坐居然就坐了大半天?

    “好!”杨侗起来舒展了一下筋骨,对于明年的发展有了清晰的思路。

    他感觉似乎从自己来到这个天下以后,很多事情的发展都加快了许多,处罗可汗死亡提前了,颉利可汗不是顺势上位,突厥比史上弱了一大截。契丹、奚族也灭了。但是国内的统一却慢了,这很不利于日后的发展。

    过年以后,兵进关中!

    解放百姓。

第247章:克关中我为帝(求月票全订)

    时间匆匆而过,不知已到除夕夜。雪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纷纷扬扬如同漫天飞絮,铺满了整个邺城。

    温度有点低,但还在授受范围,相较往日,邺城明显安静了许多,商人关门、百姓归家,除了巡城兵依然忠于职守的轮番执夜,街上行人已经很少。

    灯火依旧通明的神武宫,文武汇聚、高朋满座,歌姬翩翩起舞,众人脸上带着一丝放松与愉悦,都在相互举杯痛饮。

    当子时一到,金鼓齐鸣。

    新的一年到来了,杨侗笑着与大家对饮三杯!相互道贺之后,大家推杯把盏,好不热闹。

    将醉未醉之际,罗士信站了起来,他今天没有穿军服,不服行军礼,便躬身施一礼道:“殿下!”

    杨侗打量他一眼,见他身穿一袭文士白袍,腰束革带,头戴纱帽,加上他身材高大威武,颇有雄姿英发的儒将之态,不由得赞叹道:“不错,你穿长袍比盔甲更有味道!越来越有儒将的气度了。”

    罗士信得意道:“大家都这么说。”

    “罗大才子,是不是准备作诗呢?”

    众人大笑。

    罗士信哼哼道:“琴棋书画、诗词歌是以陶冶情操为主,胸中有山河才重要!虽然好诗文可以给一个读书人增加闪亮色彩,但诗写得再好能有什么用?它能强军,还是富国?”

    “小罗,说得好!”

    牛进达、尉迟恭等武将一个个狂吼了起来。

    “文章不应该停留在浮华的层面。文以载道方为诗赋文章发展的正确道路!”杨侗笑了一笑:“不过,在座诸位的夫人都在为自己的夫君编写传记!你小子倒好,连个妻子都没有。外人不知晓,还以为我苛待于功臣呢!我大隋新年的第一个命令,就是把罗士信将军的个人问题办了,这个问题,当国家大事来办。”

    “哈哈!好建议。”

    秦琼、裴行俨、牛进达等将都回邺城过年,他们与罗士信是过命的交情,一听杨侗如此说,自然是大表赞同。

    罗士信顿时一惊,道:“殿下,我现在挺好的,另外天下不定,何以为家”

    “放屁!”杨侗立刻骂了一句后,正色道:“千万别学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之说!你不仅要成家,更要早生多生。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是平定天下。但如何让天下更好更强!还得依靠子孙后代去完成。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最大,你早过了结婚的年龄,还不娶妻生子,岂不是不孝?”

    罗士信一愣后,领悟的点了点头,“末将明白了。”

    “你心中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实在没有的话,我给你指定一个”杨侗道。

    “我有喜欢的人!”罗士信大声道。

    “谁?”

    众人的八卦之火熊熊燃烧。

    “那个,就是那个啊……”罗士信不好意思了。

    “那个是哪个?”秦琼急坏了,他视罗士信如弟,两人情同手足,罗士信的父母死于战祸之中,世间已无亲人,对于罗士信的婚事,秦琼、裴行俨、牛进达这些做兄长的就没少操心过,只是罗士信贪玩,压根没那意思。

    想不到杨侗这么一逼,倒是把他逼出来了,秦琼、裴行俨、牛进达惊喜不已。

    “就是……”罗士信吞吞吐吐道:“她就是就是窦建德的女儿窦线娘啦!”

    众人大致明白罗士信的意思了!

    罗士信是玄甲军的主将,又是杨侗的亲信大将,他在神武宫居住的时间,比在自家还多。而窦线娘又是宫中女侍卫的首领之一,多番接触下来,难免会生了情愫,只不过,窦线娘的老爹窦建德是一个反贼,因此,罗士信多了顾虑,迟迟不敢开口。

    不过罗士信的这个想法,杨侗却不赞同,道:“窦建德是窦建德、窦线娘是窦线娘,你不能把他们父女混为一说!况且,窦线娘现在是我大隋的女将呢。所以,你只管放心娶了便是。”

    “这,可以吗?”

    “当然可以了!争霸天下是气运国祚之争,彼此本身并没有丝毫恩仇,你看我,还不是把李渊的女儿娶了吗?所以,你的担心根本不成立。窦建德不在,但窦线娘的母亲和叔父王伏宝可以做主!此事就这么定了。”

    “谢殿下!”罗士信乐滋滋的抱拳道谢。

    “叔宝!让嫂夫人代替士信出面,务必风风光光的操办。”

    “喏!”秦琼大声应下。

    ……

    文武虽然昨晚喝了很多,但是到了第二天,依然纷纷到神武宫拜贺,每一人还都带着不少礼物,此为敬意,当然杨侗也都一一还回去了,并且给予更丰厚。

    初一过后,会有五天假期,这是给文武大臣与家人聚会的时间,也会邀请自己亲朋,到了大约初五的时候,各地太守和驻军将领准备回去了,毕竟这不是天下一统的年代,随时都有战争爆发,若是在邺城时间过久,被人端了前线城市就惨了。而且,即使是腹心之地,也还有很多事情等这他们处理,时间,真的浪费不得。

    “药师,雍北加上河西,是大隋与李唐接壤最多的地方,你要多辛苦一些,尤其是将军们,有失礼的地方,你只管收拾就是了。”

    初四这一天,杨侗和前来告别的李靖叙话,诸多嫡系文武作陪。

    “殿下放心,将军们豁达大度!十分不错。”李靖笑着回答道。

    杨侗悠然的望着殿外的纷飞大雪,道:“到了雍北,各军努力训练,我打算今年拿下关中。”

    此言一出,众所哗然。

    在这之前,杨侗可是说过要休养生息,任由各路诸侯内乱的呢,准备忽然之间就变了呢?

    杨侗缓缓的说道:“李渊是一个懂得妥协的人,世家大族是依靠妥协才有了今天之势。他们有矛盾不假,但是在生死存亡之际,内部矛盾都可以忽略不计。在致命威胁解除之前,他们很难走向破裂……如果我们放任不管,李唐的实力就会蒸蒸日上,兵强马壮,到时候我们面临的将会是一个强大的势力,打起来就难了!”

    众人纷纷点头,道理其实很简单,所谓的盟友,一般情况下只有三种情况才能达成,一种是在有强大的外部压力情况下,不得已结盟抗强,就如三国时期的孙刘两家一般,在赤壁之战前,两家齐心协力,给曹操带去了惨痛的教训,曹操势弱以后才因为利益问题走向敌对。

    其次是敌我双方势力持平,谁也奈何不了谁的时候,引入第三方势力瓜分自己的敌人。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有了共同敌之人,敌我双方摒弃前嫌,共御外敌。

    如果结盟双方实力相差悬殊,那就不是盟友而是附庸关系了。

    关陇集团表面上是附庸于李唐之下,但实际上,关陇集团的主导性极强,除了兵权和名义,两方几乎处于对等关系。这样一来,两者间的关系就回到了类似于蜀吴的盟友关系,彼此双方都是明白人,在消除杨侗这个‘曹操’之前,不仅不会决裂,还会相互取暖着仗大对方。若是大隋不作为的话,优势会慢慢持平,以后打起来确实会困难了许多。李唐如果失去关中,那情况就不一会了;到时候,关陇集团会抱怨李唐朝廷无能,害得他们失去了家园;而李唐朝廷反过来说他们扯后腿,更因为离开了关陇集团的核心之地,可以无所顾虑去改革,到了这一步,才是李唐和世家大族走向对抗的.asxs.,那时候才是大隋真正坐观其斗的最佳时机。

    如今南方各大势力处于一个埋头发展的积蓄时期,好不容易才做到和平相处,可李渊若是到了南方,那这个短暂的和平就会荡然无存,等到他们打生打死,便是大隋一统天下之日。

    顺着杨侗的思路一想,众人才发现,拿下关中确实百利而无一害。

    “殿下,臣惭愧!”当日主张坐观天下风云的杜如晦红着脸的说道。

    杨侗摇了摇头,笑着说道:“克明的思路是对的!只是坐观成败的时机不对而已!也正是因为有你的思路存在,我深思之后,才有了现在的结论。说起来,还是克明的功劳。”

    杜如晦连道不敢。

    杨恭仁道:“殿下,李渊在关中集结了几十万大军!李将军麾下虽有十五万大军,可分兵坐镇各地以后,恐怕就不够用了!雍北归附未久,民心思定,就地征兵也征不到什么人。”

    雍北现在有人口三百七十多万,都是从关中、河西移民过来,这些人对大隋的认同力度不足,按照原本的计算,待到今年秋收之时,粮食压力才能勉强解除,也只有过了今年,雍北百姓对大隋的信心才会坚定下来,贸然征丁入伍,估计内部不稳。

    “虽说李渊有兵数十万,可他需要防守的地方也不少,河东、河西、关中处处都处于我大隋的兵锋之下,只需各地协同作战,那我大隋面临的压力就少了许多。贸然动用过多兵力,对我大隋的损失也不小。”李靖笑着说道。

    “药师把握好战机,若是认为时机已到,便放来信鹰。我亲率玄甲等五军助阵!”

    “喏!”李靖郑重应是。

    杨侗目光扫了一众人一眼,沉声道:“拿下关中,我为帝!”

    大殿顿时一片沸腾。

    “殿下,早该称帝了!”杨恭仁喜笑颜开道。

    李靖大声道:“臣李靖和将军们一定为殿下取下关中。”

    秦琼、裴行俨、罗士信、牛进达、苏定方、尉迟恭、薛万均、薛万彻、沈光……杨师道、房玄龄、魏征、杜如晦、孔颖达等人都精神抖擞!

    见众人全都附合起来,杨侗不由得犯嘀咕:“这帮家伙该不是早就盼着我当皇帝了吧。”

    还真让杨侗猜对了。

    他们这些人跟着杨侗,所求者无非是建功立业、报国扬名、手握大权。结果杨侗却迟迟不愿称帝,这让他们有盼头的同时,又多多少少有些无所适从,毕竟,你这当老大的都不想当皇帝,那咱们这些人跟着你干嘛?打生打死的为的又是什么?

    好半天,杨侗才想明白了一切,随即暗自抹了一把冷汗:“差点犯下了一个大错,首领若无奋进的野心,下头的卖命的文武百官和将士们,哪还有什么盼头啊?如今的一系列草头王都称王称帝、称孤道寡了,若自己再不上位,恐怕人心就散了。”

    如今自己下了‘拿下关中我为帝’的决定,也算是给一众文武有了一个具体的时间表,这一段时间内,大家必然会以关中为目标,尽心尽力。

    “为免李渊有所准备,大家心中有数即可。”

    “喏!”众人轰然应是。

    ……

    (恳请兄弟们支持正版…有月票、推荐票的兄弟来几张安慰安慰,推荐票、收藏也好啊)

第248章:人算不如天算(求月票全订)

    登基为帝!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鼓励士气所为,而是杨侗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别小看这一个虚名,杨侗如今占据三个半州,早已具备了称帝了条件,却因为他一直没有登基,而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如今大隋虎死威犹在,皇室在大部分百姓心中占据着正统地位,尤其是杨侗治下子民百姓,对皇室的认同可谓是根深蒂固!秦王和隋帝对于杨侗来说,虽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是对于百姓和文武官员而言,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杨侗一日不登基,名声就一日不正,百姓和文武官员都无所适从,文武百官和将士甚至不知为谁而战,百姓甚至不知对谁效忠。

    一旦杨侗称帝了,不仅收拢人心,文武官员和麾下将士也有了奋斗的目标。

    朝阳殿中,所有人脸上都带着笑意。

    待众人高兴过后,杨侗挥了挥手,笑道:“我军能有今日,全赖诸位勠力同心,本来想对有功之士加以册封,但我现在反而不着急了,等打下关中以后,大家以往立下的大功,积累着封个大大的官,大家以为如何?”

    说真的,杨侗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上司,很多时候没有做到有功必赏。

    “殿下英明!”

    众人轰然应是,眉开眼笑。

    杨侗看向杨恭仁,诚挚道:“杨仆射与我结识于危难,这些年来,若非杨仆射不离不弃,在我身后默默付出,就没有今天的大隋,没有今天的大隋!您为人忠正耿直、兢兢业业,堪称是我大隋的半壁江山!自今日起,文武将士的功绩由您和各部尚书一一统计好,务必做到点滴不漏,决不能亏待了众兄弟。”

    “谢殿下信任!”杨恭仁激动的大声应道。

    杨侗看着一群斗志昂扬的武将,心想:李渊的日子恐怖就不会好过了。

    便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而来,大声道:“旅顺太守邓暠急报。”

    全殿顿时为之一静。

    杨侗接过密信一看,脸色在些难看道:“高句丽、百济联军打败了新罗!如今正往旅顺攻来。”

    “殿下!区区高句丽跳梁小丑,胆敢犯边,实在是欺我大隋过甚,末将誓与之不共戴天,末将请战!”秦琼上前一步,眼中闪过一道将冷历的光芒!

    秦琼这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动人心魄。

    “末将请战!”

    朝中文武大臣都让他说得热血沸腾,不约而同的站立而起,拜道:“臣等也誓与之不共戴天!”

    他们呼喝声震动了整个大殿。

    杨侗见群臣齐心,哈哈一笑道:“叔宝说得好!区区跳梁小丑也敢寇边!简直是活得不耐烦了。”

    杨恭仁厉声道:“不过高句丽此番出兵,倒真是巧合,居然帮了李渊了一把。”

    杨侗点了点头道:“说虽如此,但高句丽连年作战,早就不是当初的高句丽了!如今战略要地尽在我大隋之手,他们此番出兵,纯粹是找死,以大隋当今国力,两线作战根本不成问题。”

    “殿下准备怎么打?”

    “我打算统帅水陆大军,给高句丽一个深刻的教训!”

    “殿下可让张镇周将军统御水师入驻旅顺郡建安城军港!”杨恭仁建议道:“秦琼、罗士信、裴行俨、牛进达、苏定方、薛万均、薛薛万彻将军均和高句丽有过作战经验,殿下可与诸位将军自陆地,打到鸭渌水。”

    “不必这么麻烦!”杨侗对李景和秦琼,道:“二位将军坐镇北地,防止突厥趁虚而入!你二人调四万名突厥奴隶抵达旅顺,我有大用。”

    “喏!”李景、秦琼行了一礼,道:“末将这就返回驻地。”

    “辛苦了!”杨侗点了点头,道:“关内道的将军一律不动,你们的任务是打关中。”

    “喏!”李靖为首的雍北将军们一律抱拳。

    “罗士信、牛进达、尉迟恭、薛万彻、房玄龄、杜如晦、随军出征,另外程咬金、谢映登、黄君汉,我看也都挺不错的,正好看看他们的本事。”

    “多谢殿下!”钱杰、麦孟才、来氏兄弟激动道谢。

    商议已定,整个武神宫开始忙碌了起来,虽然是冰天雪地,但毕竟去年也是如此天气出征,邺城五军都已经习惯了,而且这次进攻高句丽和突厥不一样。草原之上沃土一片,丘陵低矮,无须太多战术,而这次进攻高句丽则不一样,高句丽地势险要,坚城众多,不能像偷袭突厥那般一路打过去,面临的问题着实不少。

    当然,对于杨侗来说,这些事情无需事必躬亲去做,否则他养这许多人有何用?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杨侗大多时间是在陪伴家人,兴致所至,也会带着妻子外出郊游一番,不过大多数时间都在宫中。因为四个老婆之中,除了李秀宁全都怀上了。

    清华学宫已经有了三千学子,而且随着杨侗声势的不断壮大,以及刘炫的号召力,陆续有一个中原、江南名士前来教学。

    对于这些名士来说,来清华学宫教学是其次,主要是大隋的影响力已经在天下蔓延开了。畅销天下的书籍也渐渐起到了作用,文人在对待杨侗的态度也越来越两极分化,世家大族自然是抗拒杨侗的。但是对于求学无门的寒士来说,大隋丰富的物美价廉的藏书却是一个致命的吸引力。

    对此,杨侗自然乐见其成,寒士的大量涌来,也代表自己入冀以来的种种布局显示出了它的威力,从萌牙发展到了开花这一过程,等他将高句丽和关中打下来,才是种种伏笔真正结果的时候。如今虽然有了效果,但仍旧处于蓄力阶段,一旦完成了‘度劫’式的蓄力阶段,这天下才会改天换地。

    “夫君啊!”小舞温婉的依偎在杨侗的胸口,黛眉间闪过浓浓的离别愁绪,她并不是一个喜欢战争的女人,看着杨侗,喃喃道:“我大隋战将百千,随便一人都能统帅大军作战,夫君又何必每事必躬呢?”

    长孙无垢、水天姬也是眼含热泪的看着自己的丈夫。

    “尽说孩子话!”杨侗看着三位妻子失神、不舍的目光,他能够感觉到怀孕以后,这三位妻子对自己变得格外痴缠了起来,虽然对于杨侗来说,出兵征战已经是常态,可对于他的妻子们来说,这分别之苦显然不好受,特别是怀有孩子以后,她们更希望丈夫在身边,看着孩子出生。

    杨侗轻柔的摸着小舞鼓鼓的肚子,笑着说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很多事情,必须在我手中完成!比如说高句丽,从文帝时候就一直在打,到了皇祖父统治时期,我大隋因为它而陷入内乱,高句丽的存在,是我大隋的耻辱!同理,突厥发动的雁门之围,也是我大隋和皇室的耻辱,这两个国家加诸在大隋的耻辱,只能由我来洗刷。”

    小舞痴痴的说道:“可是夫君,这次出兵,你又要走多久呢?我好想你陪着我,一起看我们的孩子出生。”

    都说成为夫妻以后,再浓的感情也会逐渐淡去,但这种事在杨侗这里似乎不对,也许是经常分开的关系,他对自己的娇妻美妾总是百看不腻,哪怕跟小舞成婚多年,但杨侗跟她在一起的时候,总能感受到从其他人那里感受不到的东西。

    “快的话,我能看着我们的孩子出世。”杨侗笑着安慰。

    高句丽的地形的确十分复杂,长白山、千山山脉分出的无数分支,虽然不像巴蜀那么险峻,但论起地势之复杂,辽东恐怕仅次于巴蜀了,这种地方抛开打仗,光是行军就要耗费许多时间,而且打下之后还要治理,顺利的话怎么都要半年时间,但如果不顺或是出现变故,那就不一定了,打仗这种事情很难有一个准确时间。值得庆幸的是最险峻的地方已经落入了大隋之手,而且高句丽的实力已经衰弱到了一个极致。

    小舞没有再问,只是用力将身体往后靠了靠,似乎要将身体融入丈夫身体里一样,那份浓浓的不舍和依恋,杨侗都能感受得到。

    卫凤舞、长孙无垢、水天姬、李秀宁冰雪聪明,知道男人的世界不适合女人来插足,而且天下不平,大隋真的没有丝毫退步可言。所以都没做什么胡搅蛮缠的事情,只是希望能在准备的时间里,好好的陪伴自己的夫君,让他安心出征。

    时间对于卫凤舞、长孙无垢、水天姬这三个怀有身孕的女人来说,就好像指间的沙子一样,想要抓紧,却无论怎样都抓不住。

    短短不到十天时间,各项准备事宜尽皆就位。这一次出征,除了定下的文武,杨侗还带上了将作大匠宇文温、工部侍郎李春等能工巧匠,作为宇文恺的儿子,宇文温精于各种工匠绝技,上至投石车攻城车,下至修桥铺路,都是他的强项长处。而李春也非常了不起,堪称是当代最顶级的桥梁专家,名传千秋的赵州桥即是由他打造的经典作品。

    对于杨侗的决定,家里人从来都不会反对,在出征当天,小舞和长孙无垢、水天姬在长辈的陪伴下,一直看着杨侗和大军消失不见,才默默地垂泪回宫。

第249章:半岛格局(求月票全订)

    新罗国历史悠久,其历史追溯到汉朝时期,早期与中原王朝关系比较疏远,到了西晋太康年间,曾有两次辰韩朝贡的记录,到了553年,新罗从百济手中夺取汉江下游,取得了西海岸的出海口,从此得以与中原王朝往来的路径。此后,新罗两次朝贡北齐,五次朝贡南陈,其中北齐武成帝高湛于565年册封真兴王为使持节、东夷校尉、乐浪郡公、新罗王,这是新罗君主首次获得中原王朝的册封。

    在南北朝时代,新罗与北朝的关系以政治联系为主,因此才能获得册封;而与南朝的关系则以文化联系为主,因此有觉德、明观、智明、圆光等人进入梁、陈求法,梁、陈也遣使新罗赠送佛舍利与经论。

    隋朝统一中原以后,真平王金白净于594年遣使入隋朝贡,隋文帝册封真平王为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但是随着高句丽、百济日益强烈的攻击,新罗所面临的格局日益险恶,真平王打算借助中原的力量来击退高句丽,遂于608年命僧侣圆光作《乞师表》,向隋乞师。

    隋文帝当然不希望高句丽统一半岛,因为那样就相当于旁边出现了一个强大邻居,于是经常替新罗和百济撑腰,帮老二老三对付老大高句丽,高句丽心里自然不舒服,和隋朝的梁子就这样结下了。

    早在隋文帝杨坚时期,隋朝就要求高句丽承认它是它的宗主国,不料遭到高句丽强硬拒绝,还对隋朝有领土野心,发兵攻打辽西,好在时任营州总管的韦冲统御有方,高句丽才没讨到便宜,军队被驱逐出境。

    杨广三打高句丽的时候,新罗趁高句丽军都在北线跟隋军作战,趁机夺取高句丽不少土地。等隋军退走,高句丽怒而报复,新罗节节败退,再打下去社稷不保,恰在关键时刻,杨侗出其不意的拿下了高句丽三分之一的领土,高句丽国力迅速衰弱下去。

    新罗真平王金白净颇有能耐,对中原文化推崇备至,他以中原官制为准,完善新罗国的官制,是一个比较亲近中原的国家,不仅对中原商人奉若上宾,还令长女金德曼多次出使隋朝,购买到大量先进武器和铠甲,装备改善的新罗打得高句丽节节败退。

    高句丽看到大隋内战纷飞,定下大隋无力继续南下基调以后,对北方的大隋采取了守势,联合与新罗有怨的百济武王对付新罗,免得新罗一家独大。

    百济武王摧毁了与新罗的和平盟约,对新罗展开征伐。不过百济的实力终究逊色新罗,并非新罗敌手,让新罗大将金萸信打得落花流水。

    真平王本意一鼓作气,趁势将百济灭了,回头在与高句丽一教高下。但就在金萸信对百济动兵杀人百济境内的时候,高句丽忽然集重兵寇边,在金萸信回师防御的时候,高句丽打他一个伏击,令新罗损失惨重,面对两个国家步步紧逼,新罗步步败退。

    而在这时,奸诈的高句丽忽然抽走了兵力,让新罗和百济打,而他则回师北上,准备挟大胜之势夺回失陷在大隋手中的失地,这倒是给了新罗喘息的余地。

    新罗国首都,金城。

    新罗真平王金白净在这天深夜忽然召开一个紧急会议,将两个女儿金德曼、金胜曼和心腹大将金萸信一并叫到了跟前。

    “父王,召我们前来,可是百济又打过来了?”金德曼美眸闪过怒火,对于不断捣乱的百济怀着强烈的痛恨之意,对于百济屡屡坏事的百济的敌视之心,甚至超过了世仇高句丽。

    金胜曼和金萸信也有类似想法,二人的脸色都不好看。

    金白净缓缓摇头:“我们的斥候从天朝那里得到了一条消息,他们的秦王殿下亲率水陆大军征伐高句丽,不日将到旅顺郡。”

    金德曼、金胜曼、金萸信互望一眼,眼中都流露出兴奋光芒。

    “父王,但不知秦王殿下这一次率领多少兵马来战?”金德曼问道。

    金白净说道:“陆军五万,水师两万。”

    金胜曼失望道:“以前的隋帝动不动就百万之众,这一回怎么才七万?”

    对中原相当了解的金德曼却笑着说道:“天朝内部不稳,七万大军已经不少了,而且高句丽也非昔日的高句丽,加上旅顺和襄平的守军,隋军已有十五万大军,实力与高句丽持平,而且秦王这五万大军莫不是以一挡百的虎贲之士,他们在马邑杀败过始毕几十大军,并夺回了漠南草原,之后,多次深入草原,杀得草原尸横遍野,这五万人用得好了,效果完全不亚于五十万人。秦王殿下年少有力,平生无一败绩,所以,我们根本不用为天朝担忧。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个机会,仗大自己。”

    金萸信亦说道:“百济曾经臣服隋朝,接受隋文帝的册封。隋武帝三征高句丽的时候,亦出兵附合。我们必须抢在百济,向大隋表现出我们最大的诚意。”

    新罗与相邻的两个国家都有仇怨,因为实力问题奈何不了高句丽,另一个百济虽不如新罗,奈何人家与高句丽结了盟,使新罗无法尽全力攻伐。新罗两面受敌,疲于奔命,急于抱大腿的急切心态可想而知。

    “金将军此言极是,大隋是中原第一诸侯!秦王殿下是大隋实际上的皇帝,他多次打败宿敌突厥,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们崛起。我们决不能失去先机。”

    金德曼常年往返于新罗和大隋之间,对中原的了解胜过别人,她沉声道:“百济武王扶余璋是个奸诈的人物,一旦听说秦王到了辽东,一定做好了巴结讨好大隋的准备。事不宜迟,我们应该立即遣使前往旅顺,再次表示臣属之意。”

    金胜曼眨巴着眼睛道:“去当然要立即动身去,关键是如何去。高句丽不愿意见到我们与大隋结好,沿途必然是危险重重。我们只能走水路,唯一的办法是从西海岸开城走水路到旅顺郡的旅顺城(原卑奢城),但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要做出全力进攻百济之态。”

    金白净看着金德曼、金胜曼这对姐妹花,感慨万千,自己膝下无子,庆幸的是上天赐给他两个如花似玉又极具聪慧的女儿,可以继承新罗江山,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他沉吟了一下,道:“那你们认为派谁去最适合?”

    “我去!”

    “我去吧!”几乎同一时间,金德曼、金胜曼异口同声的说了出来。

    近乎相同容貌的两姐妹相互对视了一眼,均是流露出了诧异之色,许久之后,金德曼沉吟道:“秦王性情与其他中原人不一样,我和秦王有过多面之缘,对他的性情比较熟悉,而且我是第一王女,我去拜会最能体现新罗的诚意。”

    金胜曼看了姐姐一眼,说道:“要不,我们一起去?”

    金白净皱眉道:“你姐姐去就够了,你去做甚?”

    金胜曼侃侃而谈道:“这样更能显示我们新罗的诚意啊!我们姐妹拜会秦王以后,一人回来汇报情况,一人就近看着秦王打高句丽,学习中原用兵之道,为以后一统三国做好准备。”

    金德曼赞同道:“妹妹言之极是。秦王是中原的常胜将军,他肯定会很多精湛战术,若是平时,他们肯定不会教我们,如果可以看着他们打高句丽,一些高深的战法藏也藏不了。”

    金白净看向金萸信,道:“将军以为如何?”

    “禀大王,臣以为二位王女之建议极好!”

    “那好,你们备上厚礼,立即前去旅顺。”

    ……

    高句丽的都城是位于贝水下游的平壤城,平壤也是整个半岛最大城池,周长三十余里,人口四十余万。

    高句丽本是辽东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度,但经过隋朝三次东征以及杨侗发动的辽东战役,以及常年与新罗作战,高句丽的军事实力大不如前,兵力也不过二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南面汉江边境,防御新罗,其次分布鸭渌水以的玄菟城、国内城,以及南余夫城以东的新城,以防御大隋。

    事实上,此时高句丽国内部也不平静,高句丽平原王高元于前年病逝,随即他的弟弟高建武登基,称为荣留王,但高句丽的军政大权却掌握在莫离支渊太祚的手中。

    渊太祚的父亲渊子游也是高句丽的莫离支,说起来,渊子游是高句丽百年难得一遇的杰出人才,他文武双全、威望过人,在掌权期间辅佐高句丽王高元收拢人心、发展生产、积聚国力,高句丽能在辽东称雄,并引起隋朝的注意与忌惮,都与渊子游有莫大关系,论起对高句丽的贡献自然是首推渊子游。

    在杨广第一次远征高句丽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就是渊子游这位执掌军国大权的莫离支。他亲自领兵与隋军对决于辽东第一线,牵制住隋军主力,从而确保了辽东不失。

    但当时,隋军久攻辽东城不下以后,兵多将广的杨广索性兵分三路,他留几十万主力在辽东围攻辽东城,成功的牵制住敌人以后,令大将军来护儿和周法尚统领水师从海路进攻高句丽国都平壤城;又令大将军宇文述统帅三十万大军越过辽东诸城,直接向鸭渌水进军,与来护儿的水军南北夹击平壤。

    当时高句丽的主力精锐都聚集在辽东前线,平壤哪有实力抵挡隋朝水陆大军?高句丽上下震动不已。

    在这时候,乙支文德横空出世,他看破隋军后勤不济的缺点,与高建武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连送隋朝十场大胜,从而拉长了隋军补给线。然后以诈降之计逼退隋军,紧接着一把大水,将三十万多名隋兵冲的七零八落,淹死无数。高句丽军的平壤守军,趁机向隋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势。饥寒交迫的隋军一触即溃,落荒而逃。直到鸭渌水边才摆脱了高句丽军追击,渡过鸭渌江的三十万大军只剩两千七百人逃回辽东,军械物资损失殆尽。

    故而整个高句丽对于主导了萨水之战,一举扭转战局的乙支文德敬若神明,以至于有高句丽军神之称号。

    乙支文德出身贫寒,却官居太大兄也就即是副宰相,在高句丽可谓两人之下万人之上,相当了得。除了高句丽平原王高元,在他上面也只有渊氏家族的族长渊子游。但是他的威望严重威胁到了高句丽第一世家渊氏的地位,引起了渊子游的严重不满。

    乙支文德争不过渊子游,不得不选择退让,如今高元和渊子游相继死去,继承王位的高建武也算是一个有为之君,只是生不逢时正好生在了权臣当政的时代,他虽然掌握了高句丽的政权,然而军权却至始至终都握在渊子游的儿子渊大祚手中。他为了制约日益强大的渊氏,启用了与自己一道发动萨水之战的乙支文德。

    如今的高句丽虽是一个国家,但国内势力一分为二,萨水以北是渊氏的地盘,如今渊氏在国内城一带部署了七万重兵,另外在萨水北部也部署了五万重兵,这十二万大军都掌握在渊太祚手上。

    荣留王高建武的势力则在萨水以南,除了在前线与新罗对峙的四万军队以外,国都平壤尚有四万军队,既是守御国都,也是防止渊氏发动政变。

    正因为平壤控制在高建武的手中,所以渊太祚为首的渊氏几乎无人住在平壤,即使有事处理也是来去匆匆,防止被高建武暗害。所以连平壤小儿都知道,高丽君臣之间有着极深的矛盾。

    但近来,高句丽君臣难得的达成了共识,那即是趁中原内乱,边境不平之际,双方各出七万大军,以渊太祚为主帅,乙支文德为副帅,大军在萨水边用隋军尸首堆积起来的京观盟誓,齐心协力、同心同德的收复失陷于大隋的辽东故土,消息传出,海东三国上下为之震动。

第250章:归来者(求月票全订)

    旅顺郡乌骨城、南扶余城位于后世辽省的丹东、东港一带,由高句丽战俘修长城连成一体,前者更名为丹阳城、后者更名为丹凤城。

    丹凤城每一块夯土、每一块青石城砖都淌着热血,城墙下每一寸土地都是暗红色,地下,更有数不尽的血洼。

    尸骸更是一层叠着一层,如小山一般,令人触目惊心,断肢残臂随处皆是,巨石檑木不停地向下倾泻着,不停地高句丽军被从云梯上砸落下去,血肉横飞,凄厉的惨叫声络绎不绝。

    一波攻击退下以后,不低于五千的高句丽士兵如脱缰野马,踩着地上同伴尸体,向丹凤城凶狠的冲杀了过来,口中喊着一些稀奇古怪的话话。

    渊太祚和乙支文德坐镇在中军,两人的脸色十分难看,从发动攻击至今,已经整整十三天了,损失了三万多人了,竟然还是攻不破面前这坐坚城,隋军将领守城之力,让二人感到心惊,更让他们牢牢记住左天成这个名字了。

    在那城头之上,只见左天成那挺拔如松的身影浮现出来,目光灼灼望着城下蜂拥而来的高句丽军,面色沉稳的高举起了右臂,顿时千名弓箭手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他的右臂之上。

    丹凤城建造在海岸线上,是高句丽进入旅顺郡最平坦的道路,与比相比,丹阳城和和麦谷城要困难多得多,因为后两者均是居高临下的山城,高句丽纵有百万雄师,也没有展开的地形,所以敌方没日没夜的对丹凤城发动猛烈的攻势,企图用人命打开西进的通道。

    此城乃是大隋门户,太守邓暠给了左天成两万大军,由旅顺郡丞孟仲才从旁协助。

    左天成是萨水之战的幸存者,率领一支残余隋军游斗在丛中之中,先后收拢了几千名失散的隋军,他们为了生存聚在一起,亲如一家人,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只是高句丽人仇视中原,视他们这伙人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断的挤压打压镇压他们。但最终虽有损失,主力却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当他们听说大隋收复了辽东失地,毫不犹豫的下山来投。消息传回邺城之后,左天成被杨侗册封为旅顺通守,地位仅在邓暠之下。

    左天成年约四十,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弓马娴熟,原先只是隋朝的校尉,但相当勇猛,以孟仲才的眼光来看,正值全盛的左天成到了国内,一身武艺至少处于第二阶段!更难得的是在山中游斗多年后,对高句丽的战术相当捻熟,丹凤城能够坚守这么久,左天成当居首功。

    当高句丽大军来到城外大约两百步的时候,左天成眼眸当中寒光一闪,高举的右臂狠狠挥落.顿时一声炸雷般的大吼响彻城头:“放箭。”

    守军奋力的弯弓射出,漫天箭雨立刻一簇簇地攒落在高句丽军上空,缺少防御工具,装备极差的高句丽士兵瞬间倒下一大批,随便往下一射,便能射中目标。

    “啊!!”

    绵绵不绝地哀嚎声霎时间冲霄而起,不断有高句丽兵倒在了冰冷的冻土之上,后方的渊太祚眼中满是心疼,这一战他们就算赢了,高句丽也得不到什么,反而损失惨重,这就是国小民寡的小国悲哀之处。

    当损失几百人之后,士兵们终于艰难的把数十架云梯竖了起来。

    左天成抽出了自己横刀,煞气腾腾、有条不紊的下令道:

    “弓箭手退后,攒射杀敌!长枪兵前进,阻敌登城!刀盾刀负责!”

    一千弓箭手开始以攒射的方式向城外的高句丽士兵继续放箭.刀盾兵举盾挡着飞上城头的箭矢,掩护着一千余名长枪兵突前,进退有序的站满整个城头。好不容易才攀上城头的高句丽士兵还没来得及拔剑,数十枝锋利的长枪已经凌空而至.顷刻间便将他们刺成了刺猬。

    “噗噗!!”

    长枪闪电般突刺又如毒吐信般迅速缩回,失去了支撑的尸体顿时从空中颓然跌落。

    下一刻!数十架云梯被叉子推了出来,堪堪竖直之后继续往外倾斜,最终轰然倒下,攀爬在云梯上的数十名高句丽士兵就像落水的溺者.从半空中摔落下来,顷刻间筋断骨折发出一阵阵凄厉惨叫。

    “废物,废物”

    后方的渊太祚看到这一幕瞬间愤怒的咆哮道,已近半个月了,将近十四万大军竟然丝毫撼动不了面前这座城。

    旁边的乙支文德听到这话,眼中亦是闪过一丝恨意,但还是立刻命令道:“继续攻城。”

    “杀!”大军再次发动冲锋。

    左天成冷冷一笑:“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将冷水浇下去!”

    “诺!”

    只见一盆盆冰冷的冷水立刻向着高句丽兵浇了下来,以后世的计量单位来计算,如今的温度绝对处于零下摄氏度,这一盆盆冷水淋下去,那彻骨的冰寒足以令意志最为勇敢的士兵暴走。

    这冰冷的天气里,给冰冷的冷水淋个通透,高句丽兵感到格外酸爽,一个个凄厉地哀嚎、拼命的四下逃跑。

    如此‘惨烈’的一幕,让渊太祚再也坚持不住了,大喊道:“撤军,撤军”

    “莫离支,这才刚刚开始呢!”乙支文德不满的说道。

    “太大兄难道没发现,士兵已经没有斗志了吗?”渊太祚没好气的回了一句,拉着马匹直接走了。

    乙支文德眼中亦闪过一丝无奈,这时节的冷水的威力的确比箭矢还厉害,虽然搞不死人,但十多天下来,勇猛的高句丽将士不怕艏矢,却全败给了冰冷的冷水,好些人都生病冻死了。

    城头隋军看到这一幕,顿时发出一阵欢呼,左天成也微微松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了一抹冷笑。

    麦仲才一脸的无语:“我军箭矢不足!幸亏左将军想到了这一招!左将军,你这一招跟谁学的?”

    左天成笑道:“你父亲,麦铁杖大将军。”

    “……”孟仲才。

    ……

    在丹凤城血战半个月后,杨侗领着嫡系五军,日夜行军来到了此次攻伐丹凤城。

    丹凤城军营建在板桥河入海口,东傍乌湖海(黄海),除去守军,大隋水陆大军共计七万名,另外还有四万突厥奴兵。

    十几万大军绵延十数里,营盘浩大。海湾内千多艘海船在远处密集排列,船体如山,桅杆如林,遮天蔽日,蔚为壮观。

    杨侗在远处远远眺望,这个军营就如一栋城堡,气势雄伟。

    想着十几万精兵猛将都归他指挥,胸中豪气自生,这是他重生以来,第一次统御十五万大军,只是想想就豪气万丈。

    “殿下,邓将军、左将军、孟将军前来迎接了!”罗士信大声禀报。

    杨侗高声道:“有请!”

    军政其实本该分离开来,部下才不会因为权利过重而生出一些不好的想法,只是这年头的人才全是上马治军、下马治国的文武全才,很难划分文武,所以如今的郡守、通守、郡丞几乎都是军政俱兼,这也是为了避免贻误战机,而产生的特殊制度。

    不过随着大量人才的加入,这一混乱的局面正在慢慢发生改变,除了时刻备战的边郡以外,身在腹心的内郡已经完成了军政分离。以后,各边郡和将军的军权也会慢慢受到限制,并非是对大家不信任,而是大隋想要健康发展,部下权利就不能太过膨胀,军权必须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才稳妥,说起来,这其实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事情。

    这时,巨大的马蹄声骤然响起,震动着大地,只见一位穿着黑甲,身材高大,眼神锐利的大将带着一群骑兵疾驰而来,骑兵大约有三十人之数。

    “末将邓暠,拜见殿下!”邓暠远远看到杨侗之后,连忙从马上跳了下来,恭敬的施了一礼。

    “无须多礼,”看着增添了几缕白发的邓暠,杨侗叹了一口气道:“两年离别,如在昨天一般,将军却是憔悴了许多。!”

    “殿下却是越发威武了。”邓暠大声笑道。

    杨侗由衷赞叹道:“邓将军设立的这个营盘水陆相通、井然有序、攻守兼备,只看如同堡垒一般的营盘,便知邓将军胸中韬略着实不凡,让你镇守旅顺这么久实在屈才了,将军应该在邺城,为我大隋培养更多优秀的将帅之才。”

    “殿下过奖了。”邓暠面色喜意的作揖,指着一边的一员猛将,介绍道:“殿下,这位便是旅顺通过左天成将军。”

    “末将左天成拜见秦王殿下!”左天成一躬到地,显得十分激动。

    杨侗一把将他扶了起来,肃然起敬道:“左将军,大隋的勇士人人都有军功,大隋不会忘记你们,我杨侗也不会忘记你们。”

    这些失陷于高句丽的大隋勇士回到了大隋的地盘之后,没有一人愿意回家,他们觉得自己败军之将,连自己都无法安心,更无颜面对家乡父老,所以全都呆在襄平、旅顺二郡,打算有朝一日能够立功赎罪,立了大功才回去。

    左天成双眼通红,咬牙切齿道:“请殿下务必打进高句丽国都,拆掉同袍们的京观,让同袍们入土为安。”

    杨侗心中酸楚,郑重道:“我杨侗在此发誓,不拆京观誓不班师……”

    京观是什么?

    京观乃是砍下俘虏人头,然后一层一层用泥土堆砌成为高塔,用以彰显高句丽人的武勇,一座京观起码几千个人头,而这些都是大隋的勇士的头颅。

    当年收复辽东的时候,隋军已经拆了几十处京观。但是在鸭渌水东西两岸还有很多很多。

    “多谢殿下!”左天成这条雄壮异常、死也不怕的汉子,此时却是泪水横流。

第251章:旗开得胜(求全订月票)

    一一见面之后,杨侗率领一群文武走向了丹凤城城头,整个城墙一片紫黑色,尽是鲜血染成,有大隋守军将士的,但更多却是高句丽人的。

    城下,尸首已经尽被高句丽人收走,但一片片大雪掩盖不掉的紫黑大地,无不说明战争的激烈程度。

    城阙外,已经汇聚了一支人数五千左右的步卒,为首的是一名顶盔贯甲的高句丽武将,背后迎风招展的大旗上面写着一个斗大的‘渊’字。

    “隋军听着,限你们一个时辰,放下兵器出城投降,我们还可以留你们一命,送你去平壤听候发落,否则……”

    三军阵前,一名高句丽小将站在一箭之地开外喋喋不休的用生硬难听的汉语劝降,不过杨侗根本没心思去听他说什么。

    招了招手,一名亲卫将杨侗的五石强弓送来!弓箭说的一石是使用者的力量,一石约为一百二十斤,五斗以下为普通弓,五斗到一石为上等弓,一石以上为强弓。

    一般来说,五斗骑弓是骑兵标配,五斗以为上等弓、一石以上为强弓。一些猛将都是使用两到三石强弓,大隋最名将鱼俱罗用的就是一把三石强弓。

    杨侗这张强弓为五石骑弓,骑弓比步弓稍小,为防止下弓臂影响战马,骑弓设计成上弓臂略长,下弓臂圆短,但做工更加复杂,短小而韧劲强大。一把上好的骑弓要四五年时间才完成,十分难得昂贵。

    这一把雷霆弓比所有骑弓都要大上一号不止,它造型独特:弓体漆黑光亮鉴人、弧线流畅,无论是视觉还是触手感觉都十分舒服,在上下弓臂两侧,清晰显现出两个红黑相间,极似眼眸的轮圈,纵使经过岁月浸蚀,依旧清晰可辨。弓背内壁篆刻着“雷霆”二字。委实是杀人放火必备神兵。

    杨侗接过雷霆弓,也不细看,张弓搭箭,一支箭矢带着一股低啸声掠空而过,那名高句丽正说的起劲,突然感觉周围空气一寒,眼角处似乎有寒光掠过,一支箭矢已经灌入他的嘴巴。

    “噗!”

    寒光带着一蓬鲜血穿颅而过,箭矢深深的倒插在距离那渊姓将领不足十步远的地方,箭尾犹自颤动不休,直到此时那名喊话的小校失去生机的尸体,才直挺挺的倒下来,看得周围众人心底发寒。

    杨侗站在城头之上,手扶城墙跺,森然的目光如同刀子一般扫向对面,即便隔着一箭之地,杨侗目光所过,依旧让那些士兵心底发寒。

    “我今天心情好,懒得理会你们这些杂种。”杨侗吐气开声,声如惊雷:“现在,给你们一炷香时间,滚出我的视线,否则,杀无赦!”

    “杀!杀!杀!”

    杨侗身后便是千名玄甲军,众人闻声齐齐呐喊,一股萧杀之气汇聚而来,千人气势却让眼前五千人马失色。

    “殿下,此人乃是渊太祚的侄子渊耀,其人甚为狂妄。”左天成跟着身边,轻声介绍道。

    “士信,集结玄甲军,干死这几千名王八蛋。左将军,你们负责守城。”在众人目瞪口呆中,杨侗没有继续在城墙上待着,直接让人打开城门。

    “唏律律!”

    远远地,离弦箭已经被人牵来,似乎感受到主人身上的煞气,离弦箭兴奋地打着响鼻,不断刨动着前蹄。

    “兄弟们。”

    杨侗翻身跨上离弦箭,目光扫过周围已经汇聚过来玄甲军,沉声道:“杀”

    城外,渊耀看着常年紧闭的城门忽然洞开,居然有些不知所措的感觉。

    “将军,敌军已经打开城门,我们……”一名武将策马来到渊耀身边,看着洞开城门,眼中闪烁着贪婪目光。

    渊耀心中一狠,当下便要下令攻城,就在这时地面突然震颤起来。

    两人连忙抬头看去,却见黑洞洞的城门内,一骑白雪犹如一道闪电一般冲出来,在他身后,是黑压压数千名骑兵。

    “骑兵!快退!”在看到数千骑兵出现在战场上的瞬间,渊耀有些懵,但反应却不慢,本能的打马回转往阵中冲去。

    看着渊耀狼狈而逃的身影,副将眼中闪过不屑

    “咻!”

    一支箭矢破空而出,没等那名副将反应过来,便已经洞穿了他的咽喉,他一双手死死地扣着脖子,不甘的看着前方越来越近的杨侗,鲜血自指缝之间涌了出来,力量如同潮水般流失,带着一抹不甘,身体却无力的栽倒在地。

    杨侗高举手中的裂天槊,策马狂奔,五千铁骑紧紧地跟随在他身后,一名名骑士犹如来自地狱的修罗一般,带着碾碎一切的气势,如同天崩地裂一般,朝高句丽的军队席卷而去。

    脚下大地如同潮水般倒退,天地之间,似乎只剩下这五千名凶狠的骑士,整个天地仿佛都在铁蹄下颤栗。

    高句丽军骚动了起来,仿佛要把天地踏碎的铁蹄声,如同一声声鼓声,叩击在每一名战士心头。

    这些久在高句丽土鳖,何曾想过骑兵会有如此凶威,前排的将士开始后退,刚才还耀武扬威的渊耀面对杨侗的凶威,根本不敢冒头,只是让执法队来回奔走呼和,试图控制住局势,但这样的结果是徒劳的,更多士兵开始退缩,能够坚守在原地的士兵越来越少。

    “杀!”看着越来越近的军阵,杨侗吐气开声,发出一声惊雷怒吼。

    “杀!”

    玄甲军紧发出一声愤怒的怒吼,只是短短一箭之地的距离,对骑兵来说,只需一个呼吸时间,但这么短短的时间里,这些高句丽步卒的士气却被摧毁了,随着第一个士卒丢掉兵器向后奔逃,瞬间演变成为了溃败。

    渊耀坐在马上,绝望的闭上了眼睛,他终于发现自己今天做了多么愚蠢的决定,原以为凭借手中的五千精锐,足已让坚守不出的隋军士气萎靡,但直到现在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天真。

    “奔射!”

    杨侗的裂天槊狠狠斩下,一蓬箭雨铺天盖地的落下来,本就已经开始崩溃的战阵,随着这一轮箭雨彻底崩溃,原本还想战斗的高句丽士兵,被这一轮骑射杀了一片,剩下的战士更加疯狂的朝着反方向奔逃。

    “不要乱、不准逃?”渊耀坐在马上徒劳的挥动着大刀,将一名名逃兵斩杀,然而更多的人却绕过他,向来路逃去。

    渊耀的身影很快被杨侗盯上。

    “渊耀!”

    一声厉喝声中,让来回奔走的渊耀感觉心底一寒,一种仿佛被野兽盯着的感觉涌上心头。

    杨侗身上那股令人心寒的气魄并没有多么强烈,但是当杨侗远远地朝他举起裂天槊的时候,那布满杀气的眼神,让他一时间怔在了原地,当他意识恢复清醒的时候,杨侗已与他擦身而过

    人过,头飞。

    无情的屠戮之战爆发了,只见玄甲军向着狂奔的高句丽发起了冲锋,双方很快交织在一起,吼叫声惊天动地,刀光闪动中鲜血漫天,高句丽军倒在竭尽全力的逃跑路程之中。

    虽亦有人依旧在奋勇拼杀,但胆气已经丧失的高句丽胆魄已失,很快便给隋军一一捅死。

    “杀!”在铁骑的最前面,冷峻英武的罗士信紧跟在杨侗身边,握着手中长枪,大声咆哮

    “杀!”另一边,是长槊狂舞的尉迟恭,煞气腾腾,犹如蛟龙出海一般。

    “殿下!”一名侦查的骑兵飞马赶到杨侗身边,拱手道:“东面出现大股军队,是否撤军?”

    “大股军队?有多大?骑兵还是步卒?”杨侗一箭射出,将一名落后士卒射杀。

    “不下万人的步卒!”骑士沉声道:“殿下,撤军吧!”

    “撤?”

    杨侗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一般,玄甲军对面一万步卒还需要撤军?开什么国际玩笑啊?

    “驱败卒冲阵!奔射。”

    杨侗心中闪过一抹冷笑,他的玄甲军都是骑兵,只要不陷入包围,就算对方有十万步卒也能来去自如。

    “喏!”

    也在此时,前方隐隐约约出现的一支大军,为高句丽溃军鼓舞了丝丝士气。

    “快看,我们援军到了!”不少溃军看到旗号之后,眼中露出兴奋的神色,原本达到极限的体力,仿佛注入新的力量,一个个速度又增加了几分。

    而隋军则不仅不慢的跟着背后,捅死了落后的溃军。

    高句丽军阵之前,杨万春面色难看的看看慌乱失措往这边逃窜的溃军,面色突然一变,心想:“我们的出现让溃军看到希望,彻底放弃了抵抗,若是任由他们冲过来,会冲到我军军阵。”

    心念至此,杨万春厉声道:“通知前方溃军从两侧绕行,否则……杀无赦!”

    立刻有骑兵前去通传,只可惜溃军已经被隋军杀得心寒,哪里顾得命令?甚至连通传命令的骑兵,都被他们抢走了战马。

    “混账!”看着竟然冲阵的而来的溃军,杨万春脸色铁青的厉声道:“放箭!”

    高句丽军的漫天箭雨朝着溃军覆盖了下去。

    凄厉的惨叫响彻开来。

    而在此时,隋军一分为二,一左一右的朝向高句丽军阵侧翼狂奔而来。

    杨万春突然发现,隋军从背后取出了一物。

    “不好!”他心寒胆裂的脱口而出,“举盾,快举盾!”

    悠然自得的隋军,从背后取出了已经上了弦的弩箭……

    这古往今来,弩箭就是战阵的天敌,一看到弩箭,杨万春脑海中本能的浮现出隋军伏远弩的神威……那射程可达三百步的强劲利器,一箭就能洞穿数人……

    他虽然反应够快,但比马蹄还要急促的弓弦声适时响起!漫天箭羽如飞蝗一样跃阵袭来。

    军阵已经被溃军冲乱,杨万春这临时下令“举盾”,就算高句丽反应再快也做不到这点。

    顷刻之间数以百计的高句丽军在惨叫着中箭摔倒,混乱的波动扩大开来,密集的军阵中间一带瞬间崩溃!

    杨万春心疼之余,意外发现伤亡不如他想象中的那么惨痛,弩箭的威力不及他想象中的那么可怖,他顿时明白隋军用的不是可怕的伏远弩,而是威力差伏远弩数筹的手弩。这时他已经有了计较,高呼道:“继续前进,加速前行!”

    他命令一下,随即发现隋军的速度也提上来了,他们不再悠哉悠哉的移动,而是加快速度,绕到了高句丽军阵背后。

    左右两路自觉的分成三个队列,第一列队骑兵射了箭矢之后,第二列接着来,在第一时间里,一条线似的分别往左右飞奔,迂回从爆了高句丽军的菊花。

    弩箭接连射来,已经带走了他们千余战力。

    隋军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他们交叉着在高句丽军周围游弋的时候,熟练的在马背上装上弩箭,然后回身扣动括机。

    杨万春有一种吐血的感觉。

    他看得出来隋军采用了草原人的玩法,打算逐一的吞噬掉自己这支军队,他有心让弓箭手反击,但隋军手弩的射程偏偏在他们之上。就是比他们远上五六十步。他们连隋军一根毛都没有碰到,就被对方弓弩之利搞掉了千多名兵卒。

    弩箭上弦繁杂,不如弓箭来得直接,但在繁琐的安装也有安装好的时候……

    弩箭再次破空而来。

    杨侗老道的指挥着玄甲军游弋在高句丽军队四周,一层层的收割着高句丽军的性命。

    “好毒!”杨万春咬牙切齿的看着远在射程之外的杨侗,勉力压抑着胸中的怒气,森然的用汉语问道:“你究竟是谁?”

    杨侗懒得理他,将目光看向他身后的那杆帅旗,摘下雷霆弓,弯弓搭箭,伴随着弓弦声响,一支利箭如同流星赶月般划破虚空,将帅旗绳索割断。

    失去绳索支撑的旗帜落了下来,盖住了几名高句丽兵。

    杨万春看向远处杨侗的目光中,闪过一抹森然杀机,将旗乃三军之魄,其意义绝对不比‘杨万春’这个三军主将差多少。随着将旗一落,被压着蹂躏的高句丽军的士气也跟着大跌。

    一面倒的屠戮再次上演。

    “撤军!”

    杨万春痛苦的闭上双眼,脸上闪过了一丝绝望,以一种耻辱的方式,率领百余骑弃军而逃!

第252章:四大优势(求月票全订)

    杨万春退到了距离丹凤城大约二十里外、鸭渌水边的‘诛汉城’,想到自己带去的一万大军,再看孤零零的百余骑,眼中闪着浓浓的恨意,不由长叹一声,拔出宝剑就要自杀,早就察觉到他不对劲的亲卫一轰而出,将他撞倒了地上,宝剑飞出了几丈远。

    亲卫统领大声道:“将军,如果你死了,你怎么向牺牲的弟兄们交待,如果你死了,谁为兄弟们报仇雪恨?”

    杨万春呆呆坐在地上,许久之后,才爬了起来,捡起宝剑,将自己左手大拇指一剑削了下来,厉声道:“天神鉴证,我杨万春今日断指起誓,今日之耻永世不忘。复来之日必将报此血仇……”

    他立誓之后,拨马入城,高呼一声:“走!”随即也不包扎,理也不理断指之伤,带着部队进了‘诛汉城’。

    “莫离支、太大兄!末将死罪!”城楼之上,杨万春跪在地上,向渊太祚、乙支文德请罪。

    “杨将军,你这是……?”渊太祚、乙支文德相顾一眼,满目震惊。

    “末将败了,惨败!”杨万春脸上闪着浓浓的绝望之色,望着苍穹喃语道:“罪将全军覆没!请二位大人责罚。”

    说着,他将带血宝剑双手呈上。

    “万春,你这是怎么回事?”渊太祚皱着眉,将他一把拉了起来。

    杨万春顿时面如死灰的将战事的经过说了一遍。

    渊太祚、乙支文德顿时目瞪口呆。

    杨万春在高句丽名不经传,但了解他的人,没一个敢小觑一点半点。杨万春是出很普通家庭,但他自幼好学,年纪小小就有鸿鹄之志,杨万春师从流落到高句丽的汉人,他在苦学儒学之余,对军事极有兴趣,不断收集中原先贤流传的兵法韬略,刻苦钻研。尤为精通《孙子兵法》。

    杨广第一次远征高句丽时,杨万春矢志投军,在战争表现出色,得到了渊子游的器重,并且以爱女许配于他,说起来他是渊太祚的样妹夫。

    但杨万春并没有因为渊子游的器重而成为渊氏中的一员,因为学到中原忠君爱国之道,他跟高句丽王室走得极近,与乙支文德相交莫逆,结为忘年之交。

    不过杨万春虽然是高句丽王室的核心人物,但却一直受到渊氏拉拢,也因为渊氏女婿这一层身份,并没有得到高元和高建武的重视,在高句丽一直默默无名。

    但如今,渊太祚和乙支文德共同器重的人物,居然全军覆没而归。

    渊太祚看了乙支文德一眼,然后向杨万春说道:“万春不必过于自责,此战失利不在你,是我小瞧了隋军,没想到打了半个多月,隋军还有这些强悍的骑兵,是我这个主将之过啊。若是我遇到此等战术,亦是无从抵御。太大兄!此非战之罪也!你以为你如何?”

    乙支文德听了这话,脸色立即缓和了一些,心情也平息了起来,一边的一名青年敬佩的看了渊太祚一眼,为主者,但先责己再责众,如此才能万众一心。

    这名青年须貌甚伟,形体魁杰,阴鹜的眼睛与渊太祚十分相似,他叫渊盖苏文,正是渊太祚的长子。

    “苏文,带你姑父去包扎伤口!”渊太祚命令道。

    “喏!”渊盖苏文轻轻的扶起杨万春走出了城楼。

    “隋军坚守了半个多月,今日却忽然杀出城来,估计是援军抵达了,而我军缺少骑兵,这仗不太好打了!太大兄以为我们这仗应该怎么打?”渊太祚缓缓的说道。

    高句丽的马场已经被大隋夺走,境内再无养马场,这两年内一直于新罗打仗,战马将近耗光,如今全国上下勉强才能凑出一万骑。

    乙支文德欠身一礼,镇定道:“莫离支大人莫急,如今知己不知彼,无法做出判断,我二人明天去看一看对方是何来路,再做定计!”

    “善。”

    ……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诛汉城陷入愁云惨淡之际。大隋丹凤城沸腾着大胜而归的热情,以杨侗为首的玄甲军受到了英雄待遇。

    而杨侗被一伙人围着,饱受一阵抱怨,尤其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气急败坏,差点就跳脚了。

    “这有什么?还不是赢了吗?一万多高句丽军,轻轻松松的搞定了。”杨侗漫不在乎的说道,老实说,这一场有心算无心的战争实在轻松得很。

    “高句丽的情况,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杨侗言归正传道:“如今的高句丽实力并不强,特别是失去了马源之后,又降了一大截。但是能够让我大隋动摇根基,可见其必有过人之处!”

    固然明白杨广是为了消耗禁卫军而故意惨败,但杨侗却只能把谎言说到底:“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重蹈覆辙。更要正视高句丽,正视他们不好对付的地方,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败。”

    邓暠颔首道:“殿下说得在理,高句丽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这一战依照我的看法是稳重求胜,先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给高句丽可趁之机,然后取胜的战机。”

    左天成接着说道:“大隋立国之后,周边没有一点像样的威胁,轻易灭掉南陈以后,突厥这个唯一的劲敌也被我大隋用计屡屡分裂,可以说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王朝像我大隋这么轻松的。”

    见左天成说到这里的时候,有些放不开,杨侗笑着说道:“左将军,我们这里没有什么顾虑的地方,一切都是为了胜利,有什么想法直说无妨。”

    “喏!”左天成道:“就拿高句丽这个弹丸小国来说吧。论真实战力,其实不算强。可是我大隋太顺了,所以当初高句丽企图向辽西扩张的时候,文帝毫不犹豫的调集了三十万大军征伐。从当时掌兵大将也可看出文帝根本没有把高句丽放在心上。”

    众人也知道这一段历史,对于左天成之说非常赞同。

    当时,杨坚以杨谅为帅,派高颎、王世积和大将周罗睺率三十万水陆大军攻打高句丽。

    高颎、王世积都是身经百战的大隋名将,高颎精明强干、攘外安内、荡平南陈,可谓是战功彪炳;王世积灭南陈、定豫章、庐陵、浔阳,也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但是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却轻功冒进,以水陆大军齐头并进之势长驱直入。结果水军遇大风浪,船多沉没。水路统帅周罗睺本就损兵折将、元气大伤,才刚刚准备休整,却被高句丽一举击溃。而高颎、王世积攻克不下关键要塞之后,索性弃之不顾的深入高句丽的腹地,战线过于拉长,粮草后勤全部供应不上,导致大军溃败,九成兵马遗留在了辽东大地之上。

    平心而论,若当时不是自上而下的轻视高句丽,高颎、王世积就算拿不下高句丽,也可以和李世民一样,取得丰厚战果后从容而退。但因为大隋以往的战争,向来都是以雄厚兵力对敌人进行碾压,所以大家都大意轻敌,结果大败亏输。

    这种轻敌大意之心态,一直持续到了张须陀、薛世雄、宋老生等平叛大将,可见,这是国情问题。

    “至于武帝远征高句丽…就不说了…总之大家都是轻视高句丽!”左天成忽略了杨广之远征,顿了一顿,下了结论道:“高句丽有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而且很会利用天时、地利的优势,所以我朝才一再吃大亏!”

    杨侗点了点头,与大家看了邓暠等人细心制作出来的高句丽地图,问道:“打仗必须做到知己知彼,就请邓将军总结一下高句丽在地利上的优势吧。”

    “喏!”

    邓暠站了起来,当仁不让的说道:“结合这些年来的收获,再加上与左将军多次论证,我们为高句丽总结出了四大优势!”

    “第一、路!高句丽地势北高南低,多山且险峻,能够容大军穿行到路线不多,最好走的即是沿着海边东进这一条道路,但也气候无常,有的时候会刮起海风,有的时候还会发生塌方,所以后勤保障任务艰巨。”

    “第二、水!高句丽境内除了山高险峻,还有大大小小的河流,自西向东,有大染水、鸭渌水、萨水、浿水,之后才能够抵达其都城——平嚷。”

    “第三、城!高句丽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模仿,凭借从中原学来的各种筑城技术,利用自身地形特点加以改良,依山建城,十座城池就有九座傍着险峻山势,仅仅大城就有四座,分别是鸭渌水西北的国内城、玄菟城,以及应对丹凤城的‘诛汉城’,鸭渌水以东的平嚷城经过几百年的修葺,论城池之坚固,或许比不上大兴、洛阳,但也不会逊色多少,落座处也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高句丽北部多山,不利于大军行动,我们若是进军,只能沿环海推进,是故,诛汉城是我陆军第一个要克服的拦路虎!为了防止后路被断,鸭渌水以西的国内城和玄菟城也城要克制”

    “第四、民,指是的高句丽的百姓!”邓暠看了看认真聆听的一众人一眼,道:“高句丽国小民寡,又生活在恶劣环境中,一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的敢战敢死之士,所谓的穷山恶少出刁民用来形容他们一点不为过。此外,高句丽极度仇视我大隋。千万不要指望他们的将士能投降,只有杀死他们才能轻装上阵。他们所谓的投降都是虚假,一旦上当就前功尽弃。”

    “所以……”邓暠斩钉截铁的道:“我大隋若是要打下高句丽,必须克服对方这四大优势。”

第253章:两线(求月票全订)

    高句丽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不管是建筑还是文化都是如此,高句丽深受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影响极深,中原在魏晋时期,因为陈群创立的‘九品中正制’衍生了一个个名门望族,北方有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南方有王、谢、陆、顾、萧等等士族。

    这种九等之分也被高句丽照搬了过来,渊氏在高句丽是耳熟能详的名门望族,地名仅次于王族高氏,他们早在三国时期便已存在。

    《后汉书高句丽传》记载:高句丽有五部:一曰内部,一名黄部,即桂娄部也;二曰北部,一名后部,即绝奴部也;三曰东部,一名左部,即顺奴部也;四曰南部,一名前部,即灌奴部也;五曰西部,一名右部,即消奴部也。

    渊氏便是五部中的顺奴部。

    这数百年的家族,自然有着高傲的荣耀!他们立足于鸭渌水以西,国内城便是渊氏的大本营,在杨广三征高丽时,渊子游控制的渊家军并没有倾力而战,当时的主力是高句丽平原王高元的军队奋力作战,使得高家军损失惨重,二十几万大军只剩下不足五万人。

    在高句丽战役结束后。高句丽国内局势发生了微妙变化,渊氏家族控制的军队成为了高句丽军队的主力,实力强大的渊子游便成了高句丽真正的掌权者。

    不过渊子游城府极深,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是含蕴而不露,尽管他掌握着高句丽的军政大权,但他对高丽王族保持着足够的尊重。

    而且高句丽臣子也大多忠诚高氏,平原王高元在国内也有着足够的权威,君上相下的格局并没有被打破。

    但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结束后不久,高句丽便连续发生了两件足以影响高句丽政治格局的大事。

    一是高句丽平原王高元病逝,由其弟高建武继承了王位,高建武资历浅薄,尽管有一大批忠臣追随于他,但他没有高元掌控一切的权威。

    其次便是高元病逝不到两个多月后,渊子游也相继病逝,他的儿子渊太祚继承了父亲的军权和相国之位。

    但野心勃勃的渊太祚并不像他的父亲渊子游那么含蓄,他锋芒毕露,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成为一支专门为他服务的信使军。由他处理的奏疏每天都要从平壤送到国内城给他批阅。

    也因此,高句丽目前便出现了两个政治中心,一个是国都平壤城,一个则是渊氏根基之地的国内城,渊太祚的这种做法令高句丽朝臣十分不满,纷纷斥责其骄横自大。可是渊太祚却完全没放心上。依旧做着半壁江山的王。

    而这一次,高氏和渊氏为了对付大隋,终于握手言和,于高建武而言,辽东是高句丽的国土,万万不能丢失,辽东素来是渊氏的地盘,渊太祚对于高建武之议自然不会反对,若是能够收复辽东,渊氏便会恢复到之前实力。

    以上这些,是邓暠着重介绍的高句丽国内形势,不足之处,由左天成补充。

    “高句丽水陆各有多少军队?”听完邓暠的介绍,杨侗询问道。

    邓暠道:“国内城、玄菟城、平壤各有三万左右,水师万余众。诛汉城原有十四万大军,经过半个多月的消耗,以及殿下日间之大捷,尚有十一万之多。”

    杨侗问道:“也就是说,只要消灭诛汉城的十一万大军!高句丽损失一半大军了?”

    邓暠道:“正是如此。”

    杨侗点了点头,默默的思索了起来。

    高句丽的山城设计严谨,它充分的利用山川地形的优势,进行了周密的安排。而且这些山城,经过高句丽几百年完善,从而形成了层次分明山城堡垒。

    比如已经到了大隋之手的辽东,第一列山城都建在辽河平原与后面山区的交接处,这些山城面朝平原,背依千山山脉,城大城高,只有一条仅容十几人并行的山道登城,上面的城池区域大,诚可谓是易守难攻,若非上一次占了偷袭之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了襄平、旅顺的高句丽军队,根本不可能那么快就拿下辽东。

    高句丽人在这些山城周边,又修建了很多卫星城,这些卫星城依托大山城存活,目的是拱卫大山城,从而形成联合防御体系。

    然后在这些小山城之间,又有很多很多堡垒村寨,这些堡垒是填补卫星城之间的空隙。真要一座座去攻打的话,自己这十几万大军估计打光了也找不了平壤城。

    如果这么干了,简直正中高句丽人的下怀,他们玩的这一套防御体系,要的就是以空间换时间,然后把敌军生生拖垮。

    杨侗当然不能上高句丽人的当。

    要打就打歼灭有生力量的战争,只要把诛汉城的敌军主力歼灭,那些小山城不攻而克。

    一时间城守府皆安静下来。

    良久过后,杨侗的思路渐渐明朗了起来,目光在众人脸上扫了一圈,缓缓地说道:“我们这一次战争,以歼灭高句丽的有生力量为主,不灭其国。”

    这一句简单的话,却引起了一阵骚动,杨侗气势汹汹而来,摆出了一副不灭高句丽誓不归的模样,谁想到最后会有这等决定。

    杨侗见杜如晦眼中闪闪发光,稍稍一挥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克明,想必明白我的用心了,你且和大家说说。”

    “臣估且一猜!”杜如晦虽是这么说,但却十分笃定的说道:“大隋的战略重心在关中、在中原,在整个大隋疆域。我们此次远征高句丽,其实是被迫应战,是为了稳固我大隋的后方之地。在没有余力控制这一块土地之前,灭了高句丽的话,只会便宜新罗和百济。

    听到杜如晦这么一说,邓暠、左天成相顾长叹,眼中涌起了无限惆怅。他们固然想着歼灭这个大隋宿敌,却也知晓杜如晦的话是对的。

    沉默许久,左天成苦笑道:“殿下,我们这一战应该怎么打?”

    固然心有不甘,然则左天成服从了大局。

    邓暠没有说话,但是从他的眼中眼色来看,却也是这意思。

    杨侗沉思片刻道:“歼灭鸭渌水以北的高句丽军队!”

    邓暠苦笑一声道:“殿下,问题是高句丽人不会拼死一战的,他们只会骚扰,每天夜晚来行疲军之计。而且他们特别会拖,一场战役拖上一年半载都不是问题,可我大隋拖不起啊。而且高句丽人素来凶悍,仇视我大隋,一旦我们攻城掠地,那么他们必然会全民皆兵的对付我们。”

    “高句丽人凶悍,但我们有更凶悍的人!”杨侗眼中寒光一闪而没。

    邓暠恍然道:“殿下说的是这四万突厥人?”

    杨侗点头道:“我军将士贵不可言,若是出现伤亡,府库中的钱粮肯定消耗许多。这些突厥奴隶早就烦透了奴隶的日子,已经到了暴发的临界点。我承诺过他们,只要立了功勋,便能获得大隋官籍,以后和我大隋将士享受同的待遇……”

    看着杨侗奸诈的表情,房玄龄嘴角抽搐了几下,事实上大隋这些年来的钱粮一点不少,只是商税就足够养活大隋所有兵力,不过若是算上抚恤金的话,肯定的确不少。

    事实上,以官籍诱惑突厥奴隶作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且这法子还是秦琼之首创。

    房玄龄现在很清楚杨侗的心思,用奴隶作战,不仅是为了解决经济上的负担,重要的是杨侗想要突厥人多死一些,这次搞来的四万突厥奴隶最终能够剩下多少,房玄龄不知道,但活下来的一定会是精锐,最后会补充到各军之中。

    这些突厥人死了就死了,更不可惜,等消耗干净了,大不了再买就是了,一个突厥青壮的价格才一匹马,很便宜的。

    “殿下,这些突厥兵马是……”左天成不解的看向杨侗。

    杨侗面无表情的道:“这些都是从草原上买来的奴隶,把他们扔到战场,肯定会是一头头恶狼!在国内,尽量少用,至于高句丽就无所谓了,只管让他们去祸害便是了。”

    “原来如此。”邓暠一脸恍然的表情。

    “张将军!”杨侗望向了水军都督张镇周。

    “末将在!”张镇周精神陡然一振。

    杨侗当即下令道:“你们领水军辅以两万突厥奴隶,由水路进兵,奇袭贝水,把高句丽的水师歼灭于江水之上,夺取贝水控制权,让高句丽东西不能兼顾。也让我瞧瞧大隋水师的威力。”

    张镇周大喜过望,道:“殿下放心,水军决不让您失望。”

    水师组建至今,已有两年,但从来没有发挥的余地,张镇周和来氏兄弟早就憋了一口气,如今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自然是喜笑颜开。

    “尉迟,你和黄君汉、孟仲才率领两万大军潜伏于丹阳城郊,若是明日有溃军经过,全力攻击,若是无兵经过,大张旗鼓的攻向国内城。你们三人要摆出目空一切架势,让他们认为我大隋轻敌。”

    尉迟恭、黄君汉、麦仲才都是心思机敏之辈,心领神会领命而去。

    “老牛、谢映登你二人率领两万人连夜出城,带出御寒毛毯潜伏于八里外的凤凰山,若是这边发生大战,立即引军来援。”

    杨侗目光瞧向宇文温和李春,道:“宇文将作、李侍郎,你二人明天开始,尽一切力量打造攻城器械,这个诛汉城我拿定了。”

    “喏!”宇文温、李春高声应喏。

    “各就各位,我们明天给高句丽人一个惊喜吧。”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0244/ 第一时间欣赏大隋第三世最新章节! 作者:碧海思云所写的《大隋第三世》为转载作品,大隋第三世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隋第三世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隋第三世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隋第三世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隋第三世介绍:
隋朝纲常败、乱象渐丛生。
在这即将拉开的历史帷幕,杨侗披甲跨马,举起屠刀,用皇室子弟的名义和尊严,维护与拯救这一个天下哭泣的时代。
大隋的辉煌,不会就此终结!
读者交流‘寇寇’群:1623145
——————
新书《大隋主沉浮》已上传大隋第三世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隋第三世,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隋第三世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